医学读书记/卷上
阳气阴气
编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盖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
日月之行,不违其道;枢机之运,不离其位;阳气之动,不失其所;故曰:‘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天气也;阴气,地气也。天气不治,则地气上干矣。故曰:‘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气不治,则天气不化矣。故曰:‘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盖天地阴阳,本出一气,阳失则阴不能独成,阴失则阳不能独化,自然之道也。人与天地参,故肺气象天,病则多及二阴;大小肠象地,病则多及上窍。仲景以大黄甘草汤,治食已即吐。丹溪用吐法,治小便不通,岂非有见于此欤?
四气
编辑春气,少阳初升之气,阳方升而被抑,生气不达,则脏气内败,犹木郁则腐也。故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夏为盛长之气,心为太阳之脏。夏气不长,则心气不充,不充则内空若洞也。故曰:‘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秋气应收而反泄,秋真气不敛燥,反乘之,则清肃之化,转为郁燠之化也。故曰:‘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焦满,犹烦满也。
冬气应藏而不藏,则少阴之经气不归,而肾中之脏气独沉。左氏所谓乱气张脉,外强中干是也。故曰:‘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编辑主气,应节候而分布,岁以为常者也。客气,随司天而递迁,六期而复始者也。而主客加临,有相得、不相得之异。如子、午年,初之气,主厥阴风木,客太阳寒水。二之气,主少阴君火,客厥阴风木:以水加木,以木加火,母来生子,为相得也。三之气,主少阳相火,客少阴君火;四之气,主太阴湿土,客太阴湿土。以火遇火,以土遇土,主客同气,为相得也;五之气,主阳明燥金,客少阳相火:以火加金,金畏火制,为不相得也。六之气,主太阳寒水,客阳明燥金:以金加水,金能生水,亦相得也。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矣。其有相得而亦病者,如水临金、金临土、土临火之属,以子临母,以下临上,所谓不当位也,故亦病也。然须合岁运强弱而论之。如甲子年、岁土太过,三之气为少阴君火,以火加土,则土益旺而无制,是虽相得而不相和也。庚子年,岁金太过,五之气少阳相火,以火加金,金有制 而反和,是虽不相得,而不为病也。又如水临金、火临木之属,设遇金、木不及之运,则金 得水而清,木得火而明,虽不当位,亦不病也。水临土、木临火之属,设遇木、火太过之运,则土得火而坚,火得木而燔,虽当位,亦病也。更有进者,太过之土,木不能制者,金反得而泄之;不及之木,水不能滋者,火反得而养之;此天地生成之妙也。欲明运气之理者,其可以浅求之耶?
天符岁会
编辑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天,谓司天;岁,谓岁支;曰应、曰承,谓岁运 也。 司天行天之气,岁支行地之气,岁营运气交之化,三者其气不必皆同,而亦有时而同者。如 戊寅、戊申岁,戊为火运,寅、申又为相火,是以岁运而同司天之气,谓之天符。符者,同 也,同于天也。如甲辰,甲戌岁,甲为土运,辰、戌又为土,是以岁运而同岁支之气,谓之 岁直。直者,值也,值其岁也。又曰岁会,会者,合也,合于岁也。若己丑、己未岁,岁运 之土,既同天气,又同岁支,谓之太乙天符,即经所谓三气并合为治也。夫气同者,其化同 ;其气异者,其化异。化同则有相助为虐之害,化异则有互相克贼之忧。然以不及之运,而 得司天岁支之助,则不及之气转为平气,而气反治;若岁运太过,其气已盛,而复得司天、 岁支之合,三气并治,其亢而害物,有不可言喻者矣。故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 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六元正纪
编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分列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统论六气司天在泉之政,可谓详 且尽 矣。然而验之于事,合之于时,往往不能相符。且也一年之间,九州之内,有东南旱干而西 北淫雨者,有西北焦槁而东南大水者,则九州分野,上应九宫,为地气之不齐也。且有宋元 丰四年,岁在辛酉,涸流之纪,而河决大水,则气化胜复之异,胡源所谓岁水不及,侮而乘 之 者土也。土不务德,故以湿胜,寒时则有泉涌河衍涸流生鱼,其变为骤注,为霖溃,名为少 羽,而实与太宫之岁同者是也。是故五运六气之理,不可不知也,亦不易知也。而况古今度 数之有差等,天人感召之有休咎。执而泥之,刻舟而求剑者也;废而弃之,亡筌而求者也。 非沉潜之士,而具圆机之智者,乌足以误此!
《灵》《素》不同
编辑六节脏象论云: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肾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阳中之少阳 。而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太阴 肾也。按《素》以肝为阳者,言其时;《灵》以肝为阴者,言其脏也。《素》以肺为太阴, 肾为少阴者,举其经之名;《灵》以肺为少阴,肾为太阴者,以肺为阴脏而居阳位,肾为阴 脏而居阴位也。二经之不同如此。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所过为 原,所行 为经,所入为合。故本输篇云:膀胱出于至阴,为井;溜于通谷,为荥;注于束骨,为; 过于京骨,为原;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胆出于窍阴,为井;溜于侠溪,注于 临泣,为;过于丘墟,为原;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之陵泉,为合。胃出于厉兑,为井 ;溜于内庭,为荥;注于陷谷,为;过于冲阳,为原;行于解溪,为经;入于下陵为合。 而《根结篇》云:足太阳根起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足少阳根起 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足阳明根起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 人迎、丰隆。是以井、荥、、原、经、合之处,即一经所言,而亦有不同如此。
《素问》传写之误
编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 气而 通神明。按“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则清净弗扰,犹苍天之气也。老子所谓专气 致柔;太史公所谓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班氏所谓专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 “传”,与义难通。王注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则传也? 因于寒、因于暑二节,丹溪重定章句,为是。 脉乍疏乍数者死,谓气乱而失常也。又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夫少阳气 即未 齐,其脉大小不同已耳!何至失其常度耳?按扁鹊阴阳法云:少阳之至,乍小、乍大、乍长、 乍短。大岂好异而云然哉!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王氏谓“忘”当作“怒”,是。 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KTKT然,时遗溲。又云: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 状, 善怒。详本篇备举诸经腰痛,乃独遗带脉,而重出解脉。按带脉起于少腹之侧,季胁之下, 环身一周,如束带然。则此所谓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者,自是带脉为病。云解脉者,传 写之误也。 血温身热者死。按:“温”当作“溢”。夫血寒则凝而不流,热则沸而不宁,温则血之 常也 。身虽热,何遽至死,惟血既流溢,复见身热,则阳过亢而阴受逼,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今人失血之后,转增身热、咳嗽者,往往致死,概可见矣。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暑解”当是“骨解”,言骨散堕如解也。“骨”与“暑”相似 ,传写之误也。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 乃可 诊有过之脉。按营卫生会篇云: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夫阴方尽,何云未动?阳气方受, 何云未散?疑是“阳气未动,阴气未散”。“动”谓盛之着,“散”谓衰之极也。
《甲乙》之误
编辑《素问》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又曰: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 气逆 ,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黄帝问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昏不知 人二语之辞。所谓阴气者,下气也。下气而盛于上,则下反无气矣;无气则不化,故腹胀满 也。所谓下气者,即阴气也。阳气上盛,则阴气上奔,阴从阳之义也。邪气亦即阴气,以其 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亦即阴气,以其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既逆,阳气乃乱 。气治则明,乱则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经》削“阳气盛于上”五字,而增“腹满”二字 于“下虚则腹胀满”之下,“则下气重上”之上。林氏云:当从《甲乙》,谓未有阴气盛于 上,而又阳气盛于上者。二公并未体认分答语辞,故其言如此,殆所谓习而弗察者耶!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按“搏坚而长”者,太过 之脉 。心象火,而脉萦舌;心火有馀,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软而散”者,不足之脉。心者生之 本,神之处;心不足则精神为消,如卑、遗亡、恐惧之类是也。“环自己”者,言经气以 次相传,如环一周,复至其本位,而气自复,病自已也。诊要经终论云:刺中心者,环死。 义与此同。“环自已”者,经尽气复则生;“环死”者,经尽气绝则死也。《甲乙经》“环 ”作“渴”,非。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下而不上,头项 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甲乙经》“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 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非。盖“上而不下”者,上盛而下虚,下虚则下无气,故腰足 冷;“下而不上”者,有降而无升,不升则上不荣,故头项痛也。经文前二段是有馀之病, 故受病处脉自着;后二段是不足之病,故当病之处脉反衰。按之至骨而脉气少,为腰脊痛而 身有痹者,亦不足之诊也。经文虚实互举,深切诊要,自当从古。
王注之误
编辑《素问》曰: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味过于辛,经脉沮弛,精神乃央。注云 :苦 性坚燥,又养脾胃,故脾气不濡,胃气强浓;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 久。按经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以五脏资生于味,而味过反伤 五脏。此所谓“脾气不濡,胃气乃浓”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气于 脾也;胃不输,脾不行,则津液独滞于胃,而胃乃浓。“浓”犹滞也,宁强浓之足言哉?“ 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过,而血气消沮,筋脉懈弛,精气衰及其半也, 岂润泽长久之谓哉?以过为正,以伤为益,误矣!误矣!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精明者,两目之精光也。注云:明堂左右近目之穴,非是。下文 云: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然则非目中之精明而何? 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灌汗”者,汗出淋漓,如以水灌之。谓 肺气 衰弱,故散而不收也。至秋肺金司令之时,其气自收,其汗自敛,而不复散发也。非寒水灌 洗,皮密无汗之谓也。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 可治 ,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死。王注云:“从”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然则经文何必 更出“其从者”三字?按《玉版论要》云:男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本 文盖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于法为逆,然不喑、舌转,则受邪轻,故证虽逆,而犹可治; 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于法为从,然喑则受邪重,证虽从,必三岁乃起也,设逆而邪重者 ,必死不治。从而邪微者,奚待三岁而后起哉? 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盖西北寒束于外,而阳聚于内,故宜散而 寒;东南阳泄于外,而阴伏于内,故宜收而温。非食冷、食热之谓也。
心欲软肾欲坚
编辑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盖心于象为离,肾于象为坎。坎之明 在内 ,以刚健而行之于外,故欲坚;离之明在外,当柔顺而养之于中,故欲软。软者,必以咸;坚者,必以苦。咸从水化,苦从火化也。夫坎水润下,愈下则陷矣,故以行为尚。《易》曰:行有尚吉,往有功也。离火炎上,愈上则焚矣,故以蓄为吉。《易》曰:离利贞亨,畜牝牛吉也。然则所以坚之、软之者,固欲其水上、火上,而成心肾交通之妙欤!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
编辑三阳外感,诊在人迎;人迎者,结喉两旁动脉,故曰三阳在头。三阴内伤,诊在气口;气口即寸口也,故曰三阴在手。
脾气外绝
编辑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言脾虚气下,不为胃行精气,而与大肠驱糟粕也。人有不能食而数便利者,非脾去胃归阳明之故欤!
劳风
编辑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或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读此,可悟伤风不解成痨之故。劳风者,既劳而又受风 也。劳则火起于上,而风又乘之,风火相搏,气凑于上,故云法在肺下也。肺主气而司呼吸,风热在肺,其液必结,其气必壅,是以俯仰皆不顺利,故曰当救俯仰也。救俯仰者,即利肺气、散邪气之谓乎?然邪气之散与否,在平正气之盛与衰。若阳气旺而精气引者,三日,次五日,又次七日,则青黄之涕从咳而出,出则风热俱去,而肺无恙矣。设不出,则风火留积肺中而肺伤,肺伤则喘咳声嘶,渐及五脏,而虚劳之病成矣。今人治劳,日用滋养而不少益者,非以邪气未出之故欤?而久留之邪,补之固无益,清之亦不解,虚劳病之所以难治也。再按《脉解篇》云:太阳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劳风之病,火在上而风乘之,风、火皆阳也;风性善行,火性炎上,非所谓阳气大上而争者乎?
结阳结阴
编辑结阳者,肿四肢;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结阳,阳聚而实也。四肢者,诸阳之本。阳实,则四肢肿也。结阴,阴气凝聚,不与阳气相通也。夫阳所以举阴气者也,阴无阳而独,则不复周流四布,有坠而下出耳!再结、三结,谓二阴、三阴并结不解,结愈甚者,下愈多也。
胃脘痈
编辑人病胃脘痈者,诊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甚,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按人迎在头,趺阳在足,皆胃脉也。云当候胃脉者,谓趺阳也。趺阳脉不必沉且细,而今沉且细者,气逆于上,而下乃虚,下虚则沉细也。人迎甚盛者,气逆于上则上盛,上盛故人迎甚盛。夫气聚于上而热不行,胃脘壅遏,得不蓄积为痈耶?
肠覃石瘕
编辑覃,延也,肉蔓延,与肠相着。瘕,假也,假血成形,积于胞中。血积易去,故曰可导而下;肉渐大,则消之非易,故曰状如怀子,久者离岁。
肺消
编辑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居上焦,而司气化。肺热则不肃 ,不 肃则水不下;肺寒则气不化,不化则水不布。不特所饮之水直趋而下,且并身中所有之津,尽从下趋之势,有降无升,生气乃息,故曰:“饮一溲二,死不治。”
四维相代
编辑四维,四肢也。相代,相继为肿也。四肢为诸阳所实之处,相继为肿者,气馁而行不齐 也,故曰“阳气乃竭”。
四肢不举
编辑玉机真脏论云:脾脉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灵枢》本神 篇云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泾溲不利。盖脾虚则营卫涸竭,不能行其气于四肢,而为 之不举;脾实则营卫遏绝,亦不能行其气于四肢,而为之不举。九窍亦然。两经互言之者, 所以穷其变也。
折髀
编辑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胃土太过,而火复益之,腑阳独盛,脏阴受伤,则 髀痛如折也。
水液浑浊
编辑水液混浊,有脾经谷气不化,湿热下流;亦有因肺金气衰,而便液停凝。盖肺司州都之 气化,中气不足,则溲便为之变。未可执其“皆属于热”之一语而施治也。
厥
编辑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故有风热小恙 ,而 亦面赤、足冷者。如是则解外之邪,必靖内之气,设徒与表药,真阳随越,故曰表里刺之, 饮之服汤。
煎厥
编辑煎厥,即热厥也。火迫于下,气逆于上,为厥逆而热烦也。溃溃乎若坏都,乎不可 止者,言其精神散败,若土之崩,若水之放,而不可复收之、掩之也。
气泄
编辑心脉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气泄者,气随便失。脾肠之病,即气利 也,乃火不足,而土受病也。
疟脉实虚
编辑疟脉缓大虚,调以甘药。凡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出必已。故初病脉不出者 ,多是气血壅遏所致,无用张皇,遽投温补,亦致败事。
气痹精少皆能生寒
编辑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是人多痹气也。又肾者水也,而生于骨 , 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是故气痹、精少,皆能生寒,不必谓其定责阳虚也。
刺久病
编辑刺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取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愚谓此刺道也, 可通 药之用矣。以其病久入深,故必深内;以其阴气难得,故必久留。间日者,休其气也。调其 左右,去其血脉者,调其未病之处,使血脉流通也。以丸药攻其病,以甘药养其正,且进 且止,毋速其效,以平为期,药之道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