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谷先生集/卷三
書
編輯上潛窩李先生書戊午
編輯伏惟萬里雲山。逈阻東西。數年以來。未曾一度上書以候起居。其於吉㐫憂樂。且皆闕然無慶吊之禮。小子不敏之罪。無地容逃。蓋緣窮鄕僻處。歸便未易得。雖或憑人獲聞消息之傳。而莫能詳。區區嚮慕之誠。與日月俱深。有時祗自東望。以舒下情耳。卽今朱明代序。炎風煽日。伏未審嶺徼瘴海。軆履珍嗇否。瞻企之思。尤切於中。克善伏承昔日指導之敎。謹奉將所付簡子。爲之先容。得游於朴洗馬趙修撰兩先生門下者。旣已久矣。第克善本以愚魯之質。學焉而無所取裁。悠悠泛泛之際。虗拋光陰。於文於行。皆無見短長之效。而一依舊時伎倆。惟其未免爲鄕人。終負樂育之恩。是懼焉。修撰公方閒居於新昌野莊。而洗馬公以今年湖右飢甚。竟不免流離之患。又於畿內南陽地僑居。其間困頓酸楚。不可勝喩。吾黨之不遇。豈天使之然乎。只是長嘆而已。克善適到京師。敬修一札。囑諸李秀才碩基。奉呈於左右執事。所欲仰陳者。亦豈止此。自不敢載之於書耳。惟伏冀此後閤候益萬安。
答閔仁甫祺壽書
編輯曩者辱惠書。勉以朋友之道。詞氣勤勤懇懇。若有意於僕者。是比數僕於人而收之。爲賜甚大。爲幸實多。僕雖愚陋無知識。自不能無感激於懷也。口詠心唯。知足下樂善好義。有古人風也。書辭宜答。會迫於歸寧。闕然不報。以涉旬月重到此地。且經數日。而事隨日生。卒卒無須臾之暇得紓所蘊。今始略陳固陋。願足下無怪我久無言也。夫聖人之敘五倫。朋友何與焉。人之受氣有昏明。聞道有先後。其於親父子。義君臣。正夫婦。和長幼。必資之朋友。以益其所不足。然後乃能盡其天分。故君子之於朋友。必有箴䂓切磨之事。忠告善道之任。非爲燕安而已也。自道之衰。人情淺薄。締交於世者。目爲朋友而亡其義。拍肩執袂。歡狎爲親。與或以事同。或以年同。或同其里閈。或同其技藝。或取於闘鷄走馬之塲。或結於賭博酒徒之中。去其圭角而遊戱爭馳逐。未聞有道義相合。禮讓相交者。如或有之。羣聚而笑之。反以爲非。故苟非上智大贒之資。雖有慕善向道之心。而終未免於徇俗情安舊習之弊。入芝蘭之室。游鮑魚之肆。在所居而移化者。理固然也。嗚呼。僕好古而生晩。竊慕顔子希舜之志。而窮鄕僻地。無賴於良朋友輔佐之益。俛眉塵埃。欝欝委薄俗者。二十有三年矣。時自發憤感慨。欲效一行之善。而不自知其形於辭色。則交遊必曰。愼無異衆。尊長亦曰。姑可從俗。凡知識之中。相厚如兄弟者。亦豈無也。而未甞有知僕之心志與僕之行事者也。今者何幸見知於足下也。以余之所以交足下者。足下亦以交余從游纔半年。洞肺肝相照。正足下所謂襟期暗合者也。僕旣與足下爲友。則朴先生趙先生。吾與足下。所共師事者也。得賢師而學焉。從良友而講焉。沉潛乎義理。優游乎道德。則何古人之不可及哉。但世情悠悠。好是非人。吾與足下。將亦難乎免矣。然是非在人。惟當盡在我者而已。其在人者。奚足恤哉。吾輩相交。旣以古人自期。而其所以交之者。少有違於古人之道。則非所以盡在我者也。來書有慕迴路二子之語。則今所期宜莫如顔子。僕竊以爲且可先學子路。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欲聞其過而不以喜之。則人誰肯樂告而無隱也。故程夫子曰。子路亦百世之師也。豈不以是也耶。噫。今人聞過則非但不喜也。又從而怒之。吾所䂓之者在是。冀足下不憚煩。見一小過。必以相告。吾亦有以報足下。不敢虗也。不敢怠也。
答權思誠諰書丁卯
編輯世亂之餘。星雨分飛。方以末由相聚講說。爲限大矣。向因尊兄執御入城。幸蒙左顧於旅邸。乍對德範。慰豁良多。第緣稠人廣坐。未得展討心曲。遽爾復作闊別。悵望後塵。夢如電如。區區頓覺倍簁。繼奉兄留書。跽讀以還。仰悉眷眷之意。正符鄙衷。爲之咄咄不容已也。箴戒之誨。尤荷深愛。非兄直諒。愚何從而警益耶。但兄引而不發。昧陋不能領悟其指之是惜耳。顧念克善。一陷塵臼。未卽夢脫。俛仰乾沒。今且四年。怠荒於學業。漸漬於俗習。終亦爲斗筲細物之歸。則將自救不給。何暇有所取捨與奪於人乎。於斯未信。則不肯從仕。已有古人繩尺。固知服膺是當。而初來所以不免一出。抑亦有意在焉。到今思惟。職名縱能榮於身。俸祿不足仁其親。而耳目所睹記。日殊前昔。乃欲歸侍親傍菽水爲歡。昨移病呈告。以國家禮葬迫近。爲提調所斥。欝欝不可耐。畢竟必遂是願。自此家居幹蠱之外。或可以開卷讀古人書。而深恨無良友之助爾。別紙見論。仰欽吾兄窮格之篤也。克善旣非從事於斯者。只是愚妄之料以爲此是有國之大議論。而人人異說。久未有停當之擧措。雖在新學小生。皆可得以辨析是非。以要其歸宿之地。故當時僭爲之說也。今則國禮已定其制。使其爲制也。能得十分恰好底道理。則無容更議。設或未免一毫有未盡者。成事不可說也。又況近於下訕上者乎。玆戒於心。准擬不復開喙。何敢率爾破戒。以爲無益之談也。且兄有圖而無文。圖又令人頗不可曉。行當常目在之。以究其趣矣。試以愚之所惑於高明者。粗復其槩焉。兄必欲將諸家說。分作各㨾圖子。則當以沙溪方叔說。各爲二圖。以潛冶,完城及愚說。合爲一而爲三圖。可也。今於潛冶,完城及愚說。強欲歧而別之。至於四圖五圖之多焉。竊爲怪之。兄所謂依愚說作圖者是。而依潛冶完城者失其本指。則兄豈其錯認也。抑恐愚見不逮耶。切欲更將諸本。仔細看過一周。而姑未之遑耳。兄言先王不可以移此廟。故立彼廟。大院不可以移彼廟。故立此廟而遂爲二廟矣。所謂二廟者。非如三廟五廟之雲也。必謂宗廟有二也。蓋旣立禰廟於此。而復有禰於彼。旣有祖廟於彼。而又立祖廟於此者。乃可謂之二廟也。若高曾祖禰。各具其位。則雖代各異廟。而不爲二矣。亦只是一廟而已。一周垣之內。依古制爲異宮之廟。有何大不可乎。然而今旣以同堂異室爲制。故兄得以執言者此也。此於愚說已論及之。兄其不致詳否。今欲別爲說。則其說長。不可立談矣。大槩愚意。只見得古今天下。莫爲大於父子之親。故先以本源爲重。則其末流雖或有未穩當者。而可以重則重。可以輕則輕。可以經則經。可以權則權。而能處置得好也。若先於末流。見少有未穩當者。而便欲並其本源以爲移易也。則父子大倫。或有時而可輕矣。如何如何。愚與兄所以不同者。正在此處也。兄又謂兄雖斥沙溪。而此說猶落沙溪窠臼。而擺脫不得也。沙溪老先生。爲一代禮家宗匠。克善亦甞求其書而信其說矣。何甞有意於斥之哉。但其論今日之禮。直欲以宣祖爲禰。則終不敢不疑焉。凡爲聽訟之官。斷一事。蔽一囚。尙必待公案有可據者。然後乃敢無疑矣。變易父子。是何等大事。而不復待公案有無。而便可決乎。此事於古。旣無明文。而只因僖閔之事。以爲之證。若與皇朝。議興獻王時。滿庭諸臣與張𤥼,桂萼等抗論之辭。不啻百千萬言。亦引僖,閔以爲話頭。而未曾有一人敢以嘉靖皇帝。嗣爲武宗之子。必欲上繼孝宗。以爲父子也。故𤥼萼等。得以容口。當時搢紳及天下諸君子。豈無一人明於禮者哉。而胡無一言半辭請以武宗爲禰者乎。然則兄弟爲父子之說。自有父子以來。未甞有於中朝者。而獨創於吾東國初卞季良之論。而莫之能行也。祖孫爲父子之說。自有父子以來。未甞有於中朝者。而獨創於今日沙溪之論。而亦莫之能行也。雖欲尊而信之。其可得乎。若別廟之議。潛冶旣倣古制及魏晉原廟之例。據以爲證。而又於儀禮旣曰。受國於祖者。爲其父斬衰云云。則其謂未立爲君者。爲父矣。其爲未立爲君之父者。喪三年矣。生事之以父子。死葬之以父子。則其祭之必自主。萬不疑也。但欠其昭著明文。以垂敎於後世也。愚甞擧似。趙浦渚曰。儀禮所謂有癈疾未立。或早卒者。則其廟祭也。宜如何。浦渚曰。已問諸沙溪曰。此則當別立廟。浦渚豈是謬妄傳言者哉。然則別廟不特潛冶說也。乃是沙溪說也。愚於是。兼取而信之。其所以擺脫不得者。宜矣。夫沙溪所以不許今日之別廟者。特以大院君未爲適子之當立。不可以喪三年之故也。沙溪之論。猶在於本源上。而兄之疑。乃反在於末流者。何也。望兄更加猛省。如有可以破開愚惑者。勿惜因風見寄。幸甚。
與原平君元子建斗杓書癸酉
編輯昨造門屛。獲承高論。積阻之餘。令人醒快。第終日客稠。有蘊莫展。口囁嚅而退逡巡。歸來寓舍。通永夕以迄於今朝。耿𪸥之懷。不能忘也。其以所聞於鄕中之說。凂告者。無乃是耶。何座上之常塡滿耶。向與咸陵令公。曁伯瞻穩敘。乃知諸公所以望於克善者。出於千萬意慮之外。自聞斯言。大恐懼。大慚恧。食不甘其味。寢不安其席。而悚然仄然。無地自容也。克善平生迂拙。自度天地間一無用物。而何幸得以不見棄於師友從遊之後。粗聞緖餘。用以自慰而自喜。以爲苟有過失。可賴箴警之誨。苟有厄患。可蒙拯濟之力。庸詎知反被諸公不諒之甚。遂欲以紕繆倒置。千不似萬不似。無小益有大害之擧。將加之克善之身。而莫肯毫毛惜也。凡克善之心膓事勢。諸公旣或知之矣。今日之人情俗態。諸公亦或察之矣。而過奬濫推。至於如是。不識畢竟打成。何箇㨾子。究其歸。徒餉之以禍而已。愛欲其生。惡欲其死。情也。今乃曰心乎愛矣。而推而納之罟獲檻穽之中。則豈非大可怪而深可憾者乎。諸公之意。不欲以無道必當世。則宜乎念不暇及此。而不獨人能爲機辟之禍也。擧措乖理。抑又恐獲罪於天而無所逃也。況乎諸公不能導克善。使之安其位利其祿守其分。而顚倒之狼狽之。恐懼乎慚恧乎。深引遠走。屛跡於竆山邃谷之間。而不敢復出。則雖無天與人之禍。而自不免墊溺於窮餓水火矣。諸公其將快於心乎。苟是之快。信乎命之竆也。夫憫其窮餓而將死也。則汲汲焉爲之祿其身者。固國家待士之道。而君子好善之心也。若旣已祿其身矣。而又復蹙迫之。使不得自容。則非所聞於聖贒之訓也。伏願令公。特加矜恤。勿憚煩。勿置嫌。曲爲周旋。轉通於銓相閤下。俾除一小邑。則克善雖愚賤。凡三百六十州之爲宰者。豈能盡忠於克善之右哉。更乞商量。無任懇祝。縱爲銓相計也。愼無效葉公之好龍。以取譏笑於四方後世。幸甚幸甚。
與邊威如虎吉書
編輯春寒且緊。不審比日起居如何。因風似聞。兄以膝下病患。甞到仁川。只今想已旋軫。所患能無藥否。克善幸粗遣免。向來卻被一種浮議所動。惴惴焉慄慄焉。若將隕於淵谷而不知所出。覬吾兄有以相恤。或能周旋於天官卿之左右。得使浮議自爾煙消而雲滅也。敢以苦言悲懇。費了千般口頰。必欲吾兄詳聽而特察之也。後數日。兄見謂曰。天官卿門下。賓客膠擾。無間可以容喙。退而以小紙錄去。用請差遲。天官卿。亦以小紙示復曰。正合吾意。須待面討。當時克善便甚驚駭。殊失所望。仰詰吾兄以差遲二字之義。兄曰。豈可遽爾備陳曲折。姑且緩之。要待他日面討。克善以爲信然也。今聞外間浮議。因此又長一格。遂擧吾兄連累而倂罪之。是實吾兄自速其尤。而爲克善助衆怒也。其然豈其然乎。將信將疑。可怪可嘆。請爲兄誦其所聞。兄之抵天官卿小紙曰。姜伯久之職。當次於趙克善。請差遲數月。若果爾。兄其不思之甚也。伯久非我也。我非伯久也。何可援以爲例。而據以爲證乎。兄謂伯久所爲之職。其如參下積仕之官。仕滿必遷者。而伯久先滿而先遷。克善將次滿而次遷矣乎。此不待外人之譏笑輻湊於四面。而自足爲大可笑者也。差遅數月之語。尤爲無據。兄謂數月已後之克善。將非數月已前之克善乎。克善今日。亦一克善也。數月之後。亦一克善也。只觀克善之爲人如何。情勢如何。事勢如何。時勢如何而已。吾未知數月之後。愚者之氣質。便可以變化也。而情勢得以有異於今日也。事勢得以有別於今日也。時勢得以有改於今日也乎。況其辭意。有涉於兄與天官卿。私甞相議而相約者然。何其錯料之至於此極乎。兄旣欲差遅數月。則兄固知今日克善之爲人。與夫情勢事勢時勢之有不可者也。天官卿亦曰。正合吾意。則是天官卿。亦知今日克善之爲人。與夫事勢時勢之有不可者也。然則此不獨克善之自知已審矣。兄與天官卿之知之。亦不可謂不加審也。而猶所云若是。宜乎浮議之指點。而嗤鄙之臆料而誚罵之也。此豈非自速其尤者耶。惜乎此事。不但吾兄做錯也。天官卿先已大做錯也。愚恐多口之厄。天官卿不可得以獨免也。蓋天官卿不曾目余容貌。耳餘音聲。而遽將賤者姓名。達於天聽者。是必輕信好余者之虗譽也。聖人曰。衆好之必察焉。衆惡之必察焉。不是聖人不自如此察人。而只敎人如此察人也。其自察人也固如此。聖人且爾如此。況下聖人一等以下者。而不自察人。徒欲信人。人之好惡者而爲己之好惡。則幾何其不做錯也。昔旣錯矣。今豈容再錯爲天官卿之計。所當歷試克善於蒞民蒞事之地。久其日月。考其成績。苟有毫髮。俾補於邦國。則天官卿昔日之擧。庶不至於大錯謬。而在克善。亦可以少愧於心矣。苟無毫髮之可效。則又宜顯然斥退。以使不肖無能之身。不敢一日慕虗名而叨天職。然後上可以不爲終誣聖明。而下可爲過不憚改之君子矣。今也不然。處克善以使優於克善者處之而不爲益。劣於克善者處之而不爲損之地。而一味深信好余者之虗譽。而不自省察焉。則其違於聖訓也遠矣。僨事之患。烏可無也。苟念及此。則浮議之紛紜。私計之不便。有不須覼縷。而是非之理。已大彰明較著矣。豈以天官卿之明。而不念及此者乎。吾兄盍爲陳之。諺曰結之者當解之。滋浮議者兄也。息浮議之責。兄須任之可也。方當入直司中。不以面而以書。昨見家親寄書來。苦道歲換以來匱乏之狀。而切有所期望焉。爲人子者。宜如何而爲心也耶。惟吾兄諒之。
與朴躍起由淵,閔景明光熽書。
編輯亢旱溽暑。僉靜況如何。不審起兄禫事。何日行之。大始還於藍浦耶。不卽奉慰爲恨。克善十年癈棄之餘。遽得南中饒邑。騎從塡咽街巷。迎請一起。里中婦孺爭賀。可謂榮矣。方伯令公。濟拔人之德至矣。此中啣感如何。道義之交。光彩如何。克善量能度分。志已先定。而但念在前。久叨春宮。宿衛之官。今當有喪。犬馬之情。自不能已。擬欲上去肅謝。仍哭殯宮。然後卽呈吏曹告病而歸。猶恐旣出。則或有難處之患。且聞趙先生。亦甞爲克善請之於天官卿。自陳量能度分之意於趙先生。仍問其謝恩與否。則先生大費辭說。力論不可不出之義。且曰旣謝而遽卽歸來。蹤跡大異。恐招人言。克善因此遂停京行。親賓四面來責曰。汝初非遺逸之士。聞有拜職之命。未甞不赴。今遽不謝君恩。久居陪從之列。又闕赴臨之禮。是豈臣子分義所安。不恤妻子之飢餓。辭官棄祿。潔則潔矣。將有不屑就索高賈等譏誚可畏。曷若出而謝恩。因便圖遞。使人勿訝。以免多口之爲可乎。此亦有道理否。人之出處進退。有如飢飽之自知。不待人言。而朋友講習。亦是一事。聊此及之。僉須一言如何。
上浦渚趙先生書三首
編輯伏惟旱炎亢極。執御者京城往復萬重。大庭調候快得佳健否。伏慕區區不敢少弛。克善千萬意望之外。朝廷以賤名姓。首擬於淳昌郡。遂蒙天點。尙有知覺。寧不感戴聖恩。第竊念古之仕者。本非爲己。自度能濟人利物與否。而爲之去就。雖或有家貧親老而爲之祿仕者。亦不可專不量己而冒居屍位。其奚有爲妻孥之奉。所識竆乏者之得我而爲之之道歟。且仕而有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致禍。克善之無能。前試於親存之日。已自見敗。而幸而免耳。況感風樹之後。敢以父母遺軆。復置之憂辱之途哉。克善雖愚不明。自知則審矣。讀聖贒書。無分寸之得。甞見程子論士之不事王候。分作四段事。而有量能度分。安於不求知者之說。竊謂先獲我心。而或自形諸文字間矣。我旣有此心。我之出處。便如此斷定。有何可疑。惟是克善前日。久叨春宮宿衛之官。犬馬之情。不能自已。擬欲自力得人馬。冀及輤車出城之辰。哭送於郊外。少展寸誠之際。適有是命。方且行矣。聞命而止。有似未安於心。旣至而肅謝。恐或有難處之患。是用悶慮。罔知攸措。蓋未敢知微官不赴臨。不是未安。或肅謝之後。可得解還之便耶。伏願先生。俯諒小子之情悃。據理酌中以敎之。幸甚。謹遣兒息。敢此仰稟。
再書
編輯頃緣思谷使。伏奉下賜書曁持敬圖及說。卽者迷兒歸。敬承辱復書。辨論辭旨。明白切至。迷感之胸。足以開悟。兒子又能口道書外微意。因風又悉望外此擧。實由於先生有以周旋其間也。然則先生之至意。克善敢有不承。第念孔子欲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是開有不承孔子之意。而孔子有似不識㓒雕開者。子乃不怒而反說何耶。苟其心或有一毫未安。則不害爲其不自信也。夫樂富貴而厭貧賤。天下人之同情。克善豈獨無是心。積衰之餘。榮耀門闌。幸亦大矣。惟其賦性偏介。量能安分。拙於進取。昔在親在之日。猶且欝欝不能自抑。每求止休者。是先生之所知也。況今親沒之後。得以自由。而無復抑志者乎。旣欲量能而安分。則前日之敗。宜可懲也。日後之辱。宜可慮也。下諭所謂恐招人言。正言公所謂不屑之疑。矯激之議。誠有是慮者。而克善之本心。則有不然者。丁丑之初。街談巷議。或多以出處爲言者。克善乍自思量。便見得仕者可無失節失身之累也。爲之言曰。當今惟贒者愚者。可以出而仕矣。聞者怪之。克善答曰。賢者有才能可以轉禍爲福。轉亂爲治。愚者不自量己。惟求衣食而已。或謂然則君當奈何。克善笑而應曰。謂我爲贒。人所不許。謂我爲愚。我自爲恥。當時此言。出於戱談。而至今思之。終未見其悖理也。胡文定朱晦菴。分明出身於高宗之世。朱子著董琦墓誌曰。天下平治。士無功名。才否一區之死無聲。昔人甞恨之。傳又有天下無害菑。雖有聖人。無所施其才。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及時平則才伏。世亂則奇用之語。此誠賢而有才能者。立功揚名之秋也。若爲貧祿仕者。潛於下位。以免飢餓者。則我國無有抱關擊柝宮觀奉祠等之職。若守令臨民之官。恐非如抱關奉祀之比也。不可無補於時。無益於人。而冒居矣。當此民竆財盡之際。克善能使之富庶於朞月之間乎。克善之有是心也。故數年以前。甞作齋居記文一通。以見其志。寫在妻兄崔生所。今倩崔生呈進。幸或下覽。則可以察克善之心。斷無他意也。何必爲不知者之嘵嘵。而易其操哉。然爲先生丁寧申戒。欲復改圖。而中夜以思。悼本志之變化。不覺涕泗自零。是誠何心哉。古人所謂隨遇而安者。想必安於其心而後。能安其跡。寧有其心不安。而強爲之者哉。未敢知先生以爲何如。持敬圖。鄭進士。旣肯繕寫。而近有臂疾少緩雲耳。寫式當依下敎告之。
三書
編輯伏承先生再賜覆書兩幅。以克善偏介之性之故。手勤誨諭。至於三度。汗懾悚仄。無以自容。人之仕止。如寒煖飢飽。惟所自知。而克善親不在矣。此身可得以自由。然克善所父視者。先生在焉。克善行而何事不取決於先生者乎。父子主恩。父之所命。或涉非義。則子可以不從。師生主義。所講者道義。所勉者道義。道義所在。安有不從。然又事師之道。有疑於心。輒問不諱。有聞未達。不厭竆問。今之勸克善仕者。皆以克善竆餓死爲懼。雖先生所言。大要亦不出此。克善今日之窮餓。誠已甚矣。死且迫矣。死生之於人。亦大矣。然士之出處。義非一端。其中心有所自信。則去食存信。捨生取義。義也。若但爲窮餓而仕。而不復計義。則亦利之而已矣。朱子甞語朋友間曰。孟子一生。忍窮受餓。費盡心力。只破得枉尺直尋四字。今日諸贒苦心勞力。費盡言語。只成就枉尺直尋四字。克善平生讀聖贒書。所學何事。畢竟不免於枉尺直尋之歸。則學雖多。奚以爲。當今天下。或以出處之義爲難言者。有欲不仕者。人必謂之不屑就。不屑就者。宜莫如伯夷之淸。而孟子謂之君子不由此。不必深究其義。且如孔子之平日。論守死善道之道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今之仕者。以戎服從事。其不可謂之安且治則明矣。孔子所謂不入不居。其敎人爲潔身計耶。保身地耶。聖師所言。必有其義。爲貧之仕。雖與行道之仕不同。然在我全無轉危爲安。回亂爲治之才。而只求飽煖而已。則義利之間。舜跖之分。當如何。克善之區區不自量其庸下。必欲以義制事而恥於苟安者。克善何所受之矣。實惟先生之導之耳。於此而爲下一轉語。開破明快。則克善不惟不敢違之不暇。其出而供職之際。自可以安吾心矣。伏惟先生裁察焉。
答地主趙進陽書己丑
編輯昨日。伏遣兒子奉書。以謝下執事辱枉之勤。未達而城主先賜問札。見示以邸報。感荷至意。無以容謝。適値賓朋多至。且看邸報未畢。不卽修上復書。終宵罪恨。迷兒歸傳城主擧校理兄書中語。反復開諭。至責以不仕無義。聞來不勝瞿然之至。克善豈是荷簣者流。以不仕爲高者乎。本來是名塗中人。不敢知校理兄所以見責者。以何辭爲旨乎。固知司業爲一庶官。異於臺閣軆面。然今之辭職者。不獨臺官爲然。心所未安。則無不辭者。摟指在前。當是職者。儘是碩德鴻儒。我爲何人。敢踵其武。而不以爲嫌乎。況當是職者。何甞不辭乎。頃者數公之所以先謝後䟽者。國有大喪之故也。克善則雖係外官。旣以官守而當喪。又自知其不可堪。則盍先䟽辭乎。使克善今日受一職而不辭。明日受一職而不辭曰。此非臺官。不可辭雲爾。則好官則我自爲之。其於君子難進之義何如也。廉恥之道何如哉。克善上無老親。身亦無大段疾病。惟先生命是服是膺。朝夕於門下。而服勤致死者。誠所願也。倘無害於進退廉恥之道。而不招人譏笑。則克善何憚。而尙此趑趄其足乎。區區之心。恐或有累於我先生之大德。此所以不敢唐突冒進者也。今見政目。安公邦俊以大耋重望之人。欝爲薦首。而除工曹正郞。在克善則郞署之職。亦云叨矣。苟以此等職見授。則卽當樂趍之不暇。何敢頃刻遅留乎。城主亦不諒此意。反見責以不仕無義。豈不異乎。敢此布之。幸冀有以敎之。
答尹汝任商擧吉甫宣擧書
編輯日蒙左顧。今辱手翰。感幸良深。第橫逆之患。兄雖不以介懷。在我不勝顔厚。咄嘆奈何。別紙示諭。以兄高明之見。旣諮明師。又質良友。而猶必欲借視聽於聾𥌒。是雖不恥下問之盛心。而竊恐謙德之太過也。前旣妄發。以速譏議。其敢再乎。然弟之於兄不敢自外。又復妄發。可謂不知量也。竊意世有孔子。則顔,曾,冉,閔之論。有未足爲據。而聖人旣遠。叔孫通,鄭康成,荀勗,魏徵之制。亦皆爲後世之模範。況在大成之朱子乎。詩,書,四子,通鑑綱目。數千年間。諸說之紛紜多歧者。幷皆折衷於朱子。而信從其說矣。君臣服議所以牖後學者。詞旨明白。反覆丁寧。而今之不從者。愼獨齋必有其說。以兄之篤信。何乃多惑。倘曰。原初䟽意。未甞不主朱子。而該曹謬入己見。一切以禫後爲斷云云。而猶欲守該曹公事而不變也。則設使該曹自五禮儀卒哭後。許婚之節而引之。移於練後或祥後。皆可守而不變耶。禮貴得中。中必有一定之則。獨此一節。在練後在祥後在禫後。皆得爲中耶。是則必不然也。然則該曹之所定。知其爲過中。而猶可守而不變者。愼獨齋之意。必在於禮宜從厚之論也。愼獨齋今世禮樂之宗主也。疇敢多言。由是言之。禫後變服。則有異於白衣冠之時之說。爲無據也。權經之說。古有明訓。經之所不及處。宜有以變通之。而變而不悖於經。然後方可謂之權。兄家事勢。果若在所變通則通之。而得合於朱子之議。其不悖經。則非所疑也。但兄家事勢。有不可以守經者。外人何得以知之。兄何不以是更質於師門乎。名登白簡之說。仲初之言。固聞之矣。然以愚料之。安有是理。今之所講。惟求其合理與否而已。浮議之是非。不必言也。兄其謂何。妄言至此。怵然悚然。
答趙仲初復陽書
編輯執御者向有展墓之行。不及聞知。不果造拜。洎承辱惠書。且詳迷兒口道之辭。歉嘆餘。感慰何極。尊嫂權厝。今已過了。追想仲氏疚懷。若恫在己。示諭行狀改定事。克善何敢承當。自古狀行之詞。多出於子弟門人之手者。蓋必親炙。然後得以審視熟察而詳記之也。然善言德行。古難其人。況如克善者乎。兄旣以精深之思。浩大之文。用心微密。竭誠寫出。可謂盡美矣。孝思無竆。猶恐未盡。而克善又拈出其間一二可疑處以告之。兄以謙德。反欲令克善。就加改定。克善之愚憃。果能改定兄所撰之文乎。使弟爲世叔猶之可也。使爲子羽子産。必不敢也。至論全軆總言處。更下一轉語。克善旣奉諾。試敢草上。而荒蕪不可用如此。慚靦無已。
代人上地主韓履謙書乙卯
編輯人之生也。非敎不知。非師友。無以敎。而師友之聚。學校之所由建也。故古之欲敎育天下之人材者。先立師友。欲立師友者。先建學校。學校建而人才成矣。恭惟我國家旣置舘學。網羅一國之英才。而猶恐失一鄕之英才。則州縣各有校。州縣各有校矣。而猶恐失十室之英才。則書院書堂。得以有於鄕里者也。聖人崇學設敎之意。猗歟盛矣。顧念我縣。亦自有校。而比年以來。存名亡實。祇足爲瓮牖繩樞之輩。逃避閑丁之藪而已。又無書院書堂之建於境上。雖有英才出乎人者。苟非生知之姿。無以資於師友。而傳其道解其惑也。夫如是而世皆稱湖右無人材焉。豈生乎湖右者。獨嗇乎聦睿之性哉。惟其敎道之不立。師學之不明而然。且曰。無人材焉者。是奚異於不種不耘。而臨其田曰。苗不莠者耶。竊惟明府。抱不世之才。負輿士之望。軆國家崇學之意。嘆湖右無人材之語。下車之初。首有志於書堂。爰相地之宜而建之。目於道路者。咸指而言曰。書堂此地。曾未有者也。嗚呼。曾未有於昔者。今旣建於斯矣。安知曾未有於昔之英才。今不可輩出於斯乎。是以一邦之人。靡然向風興起於斯學。而四境之有耳目者。皆將負笈擔囊而來趍矣。明府之所以長育人材之道。誠已至矣。儒化之成。豈獨文翁之講堂。流美於蜀乎。今工旣訖功。堂宇高闢。學徒羣聚而游焉。緇流會居而守焉。是不但此邦之幸而已也。抑亦斯文之幸也。國家之幸也深矣。第恐聖上思明府之賢不置。一朝以恩召之而不見借。則自玆以往。興學育材。又得如明府者。誠不可易望也。如或不克其終而編軍籍者來於斯。徵物用者來於斯。遂使士頹其業。僧受其苦。而書堂之毀。且有日矣。烏勝惜哉。伏願明府察此將來之弊。而閑之於未至之時。嚴立條約於時。而致無廢墜於後。則明府之所以庇庥此邦者。愈久愈遠。而鯫生等未死之前。將無可報恩之路矣。惟明府諒察之如何。
答朴行遠由近書壬戌
編輯克善不幸。去冬初。三歲子頗慧秀。而無端致死。此惟人情所不堪者。又於冬末。獨有一弟年十九。奄然而夭。此則骨肉之痛。天理固所不能容忍者也。其於悲悼傷痛。爲如何哉。甞聞天道至公。善者福之。淫者禍之。克善自家世以來。未甞爲惡。惟克善不能爲善耳。死者亦何甞有不善也。而未見有餘慶之及乎後嗣。而反獲殃禍若是之酷。若謂天道有所不公。則是怨天也不可也。謂天之好惡與人異也。則至理昭著。有不可誣者。抑謂人之生。偶然自生。偶然自死。而不管之天也。則是不成說也。吾將何以爲懷耶。雖此懷之茫茫無所聊賴。而竟無由問。只增哽塞而已。國寶死。吾兄亦甞親自經過裏來。惟吾兄。可以知克善之心矣。其如國寶之死。人人所共痛惜。而獨天不惜之。此所以不能無惑乎天者也。鄒聖極選於天下之事。以論人之三樂。而首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蓋人之所樂乎心者。莫此之大也。克善早歲喪母。每於俱存之樂。向人欽羨。而竊自沉痛而流涕者。不日月矣。然以無故之故。旣不能得其樂之全者。而猶幸得其半也。今旣如此。又與其半而幷失之矣。此則雖聖人所不能樂者也。夫人情不樂則悲。克善安得不爲之長慟而無已也。嗟呼。上有偏親。老境傷懷之甚。而克善無有可以悅親之心者。得以開慰。又未能供具甘旨。以適養老口。克善之心事。至此惡得自寧也。克善平日已自謂無意於名利矣。到今又覺頓然忘之矣。自將跧伏草蘆。以安天分也。但恨家務多劇。未能負笈遊於大先生門下矣。前秋別兄之後。闕然無一字相報者。誠以克善長在憂愁中。未遑修人事而然也。今承遠賜辱問。俱悉新年侍奉佳勝。感愧交至。卽因婦家奴來。子必傳示兄書。而來奴旋卽歸去。忙遽未能仔細。適又紙乏用短牘。玆闕候狀於先生座下。伏願吾兄趍庭之對。仰達此意如何。且有疑禮問目。曾因子必呈上。想未及登徹下執事之手矣。
上潛冶朴先生書
編輯克善一身。苦多憂患。今又遭外姑喪。悲悼傷痛。何可堪勝。伏承閔生來。傳辱賜書。備審季夏。軆履萬安。伏慰。婚禮當依下諭辭旨。與彼家。更商議伏計。前上別紙。拜禮一條。尤所難決。而克善於家禮書。未曾受讀。每遇事。只能逐條考見而已。故言多闕失。如初問期,九月。復寢節。只考於反哭條。而不考於大斂條者是也。今見祔祭初獻條。有曰。亡者於宗子。爲卑幼。則宗子不拜之文。則父兄不拜於子弟。蓋已明矣。但兄弟異於父子。故人得有兄爲士。而弟爲大夫。則不相拜未安之說。如何如何。今外姑喪。亦多有疑問之禮。而喪纔成服。事甚蒼黃。當俟後便仰質耳。且伏蒙垂誨。謂勿以憂患累心。奉讀以還。不勝感幸。克善敢不欲服膺。第克善不幸喪患苦是重疊。今婦家素竆窘。有一哀子在。而外舅方遠戍。其於襄葬諸事。克善身且無暇日矣。竊嘆何旣。餘伏祈秋來起居益珍迪。
上浦渚趙先生書
編輯伏惟首夏未熱。從政軆履益佳健。自遠離凾丈。未蒙誨諭。私切倀倀之歎。而區區嚮往之誠。有不自已也。惟其小子之不敏。不能奉一書仰達於僦舍之側。以候起居。伏增悔恨而已。旋聞世道易轍。日月改明。聖王作於上。羣賢擧於下。至有拔自荒瘴之裔。升之靑雲之衢。而以先生道德之高明。爲斯世循道而出也。欣抃竦踴。殊不自勝者。豈獨小子而然也。深山窮谷父老婦孺。咸皷舞相慶交賀以爲此生何幸。太平文物。將得以身親見之哉。惟以先生不世之才。而尙窘步於郞署之是恨焉。是亦萬口之一談。非小子之所敢私也。又聞之人。元帥有欲辟爲幕佐之意。其果然乎。吾東方禮義之邦。淪於染汚穢陋之域者。垂十有六年。三綱旣已墮矣。九法旣已斁矣。生民嗷嗷。焚溺於水火之中矣。一朝天命新於舊邦。先王之典禮。復續於已絶。掃苛除暴。正名定分。誅姦賊於宇宙。雪寃枉於幽明。而朝野翕然望治。今日之興王業。誠易於反掌矣。如施設更張之道。濟危救難之初。固有所未暇及焉者。其處大事。決大謀。正爲當今之急務者。須在量宜酌中而審處之。無使有毫釐差也。以君相之贒聖。豈容有過擧歟。然而道路流言。刑戮任用變革之際。多有不協物議雲者。伏未知信然否。京鄕隔遠。所居深僻。不能見朝報。彼道路之言。蓋不足詳而信也。雖或詳而信之者。亦不足以載論於尺牘矣。大都殺一不辜而得天下。聖人不爲。而爲宗社討賊。義有大於殺也。則又烏得而不戮人也。然而程子曰。古之聖王。所以能化姦惡爲善良。綏仇敵爲臣子者。由弗之絶也。苟無含弘之道。而與己異者。一皆棄絶之。不幾於棄天下以讐君子乎。故聖人無棄物。王者重絶人。今其首姦死者多矣。其脅從之黨。亦何必盡置之罪。然後爲快也。用人必皆量才受任。而無敢拘私謬擧者耶。今擧義功臣居大位者。苟或有恃功擅權之意。則是其擧義自圖富貴也。非爲宗社耳。至於年少儒生。出入禁闥。主張議論。自謂有大功而無所顧忌。人主亦爲其有大功而寬假之。則其漸必至於病至治。不可長也。凡此輩寧速錄勳。爵之以府院。崇秩以榮其身。以償其勞。以不得使預於朝政。可也。變革前日虐民之事。以解倒懸之怨。實聚結人心之要術也。御史巡過。蠲減甚少。海運使復已下來。催徵田稅。刑杖尙如向時之酷。縣邑承風加貢。稅收米,三手糧,扶助木,官用大同米等物。督納甚急。吏胥相望。無異前日。貢稅則雖堯舜復起。必取於民。而乃可足用也。若加稅則可減也。海運使之名。亦出於廢朝之末。自祖宗朝。只設判官一員。而未聞有不濟其任者。及革判官。以使爲名。則民皆曰是將虐我也。今者仍帶使名。而號令猶踵前習。則愚民之惑。亦宜矣。蓋朝政得失。無與於布衣之士。布衣之士。無敢言朝政得失。固義也。街談巷言頗紛紜。有此浮議。而恐左右未有以聞知也。故小子不敢自外。略陳一二。而亦不敢悉也。先生甞以斯道自任。而得遇今日。則伏想先生於僚友間。皆已熟講。而經濟之策。將必有所出矣。李掌令公。自嶺徼。已能赴朝。而左右得與相會耶。小子於公。有師生之義。而積年遠別。情甚欝陶。切欲迎候於道。而家貧農劇。騶僕資糧未備。未之遂意。將一到京師以慰之。若到得。可以兼候於門下矣。適姊家使來言。相室行次。留俟一二日當發。故敢修此書。附寄伏呈耳。
上潛冶朴先生書辛未
編輯克善前疑爲師心喪朞年。是由古制三年。而降一等也。禮有降服。重於正服之說。欲引而傚之。終朞不飮酒。不食肉。不御內。以示異於凡期之喪。伏承下誨。服三年則有三年之例。服期年則有期年之例。爲朞之喪。而不酒肉御。以終月數。無其例而可乎。克善歸而攷之。喪大記曰。朞終喪不食肉。不飮酒。父在爲母爲妻。又曰。期居廬。終喪不御於內者。父在爲母爲妻。以此觀之。期終喪不酒肉御者。爲妻之例有。可據也。且凡言心喪者。自無飮酒食肉而爲之之例。竊意雖使又降之爲九月。或五月三月。必盡其月數。不飮不食。乃可謂之心喪也。若以三項事。未終喪。一切不爲。旣終喪。頓然行之之爲未安也。則以葬前後爲節。而又分三項事。先後漸次行之。如何。敢此申稟。〈朔望。設位行哭。亦未知如何。〉
上潛冶朴先生書
編輯前日叨陪凾丈論禮。伏承明誨。以爲妻喪未禫。可以再娶。乃引朱子君臣服議爲證。又以家禮大功未葬。亦不可主婚。謂但不可主昏而已。身雖有大功之喪而未葬。可以娶婦也。克善愚懵。當時不能對以曾子之唯。後來反又滋甚公孫之惑。樊須未達。不容遂已。子貢善問。直窮到底。敢不殫思。以求是正。竊念朱子服議所謂。中大夫太中大夫云云者。非謂自娶妻。蓋以主婚而言也。世寧有官至中大夫太中大夫而後。始娶妻之理乎。設或有之。千百人中一人耳。豈可以是爲天下後世格例之當然者乎。是知必以其主婚言之也。其娶者。自是無服。似與再娶者之爲自娶。自不同也。且張子所謂禮雲者。乃禮記雜記之經文曰。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娶婦。己雖小功。旣卒哭。可以冠娶妻。下殤之小功。則不可。䟽曰。末服之將除也。下言父小功之末。則上文大功之末。是據己身而言。下殤之小功。自期服而降。以本服重。故不可冠娶也。蓋以經文重言大功之末。小功之末云云。故張子疑其有衍文。而有父大功之末。則是己小功之末也。而己之子緦麻之末也。故可以冠娶也。蓋冠娶者。固已無服矣之說矣。是或不能無錯簡而不可爲準也。若己雖小功以下。則經文自明白。雖小功。必須卒哭後。可以冠娶。則況大功未葬乎。然則古禮必須大功之服將除。及小功旣卒哭。乃可冠娶也。朱子述家禮。特書曰。身及主昏者。無期以上喪云云者。是序文所謂因其大軆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於其間者也。然而旣曰。大功未葬。亦不可主昏。是古者小功未卒哭。不爲冠娶之意也。言不可以主昏。則其不可以自娶妻也明矣。試以家禮上文參考之。以文理言之。則身及主昏者。先言身。後言主昏者。是身爲重而主昏爲輕也。以事理言之。則身是自身。履行其禮。主者。是主之而已。是身履爲重。主之爲輕也。擧其輕者。而言其不可。則重者包在其中矣。主昏者是父。大功未葬。是己小功未葬也。是與禮記己雖小功之文。自相合無可疑者。苟以姑姊妹旣嫁者之喪。父子同服大功。而父惟不可以主昏。己可以成昏。則不但與禮記所謂下殤之小功。自期服而降。不可冠娶者。大有逕庭。家禮書中。自相矛盾者多矣。父爲主婚。則姑姊妹之喪。父是大功未葬。自不可主昏也。父非宗子。不自主昏。則本條曰。凡主昏。如冠禮主人之法。而冠禮條曰。必繼高祖之宗子主之。有故則命其次宗子云雲。而其上文曰。必父母無期以上喪。始可行之。大功未葬。亦不可行。若曰。主人則其爲主人者。未必是冠者之父母也。必曰父母。則是爲冠者之父母。而未必得爲主人也。然則父母旣不得爲主人者。而亦必無期以上。或大功未葬之喪者。乃可以冠其子也。豈可以父有大功未葬之喪。而得以娶婦乎。冠禮昏禮二條之文。互相發明。參攷乃備。有如此者。如曰同是大功未葬之喪也。而在冠者之父母。則不可行。在昏者之父母。則可行也。則其所以可不可者。有何義耶。以小子之管窺。冠昏二禮中。昏爲尤重也。豈有可行於昏禮。而不可行於冠禮之理乎。況主昏者。是族人之爲宗子者。則固有有故命次宗之說矣。如父爲宗子主昏。而遭伯叔父之朞喪。則於己爲從祖之小功。過五月。旣已無服矣。而不可娶婦也。今若以其父不自主婚之故。而當姑姊妹未葬之日。乃欲娶婦。則果何如哉。姑姊妹是果何等親耶。喪禮大斂章曰。大功已下異居者。旣殯而歸居。宿於外。三月而復寢。三月。卽葬前也。已娶者。三月之前。尙不敢入於妻室。況未娶者。必於三月之內。可以娶婦乎。成服章曰。朞九月。蔬食水飮。不食菜果。反哭章曰。朞九月之喪。不飮酒食肉。不與宴樂。九月之喪未葬。所以飮食居處之節。蓋何如也。而可以娶婦乎。不待旁引他書。而家禮中自相矛盾者。旣如此。朱子於此。豈失照管乎。凡看文字。當看上下文義之如何。不可全泥文字。苟以主婚二字。遂謂可以自娶妻也。則大斂章。有大功以下云云之語。遂泥著以下二字。緦小功。亦必三月而後復寢乎。蓋意在於旣殯而歸。故下以下二字。而連說三月復寢。以見重者當如是。而輕者可略也。蓋擧其輕者。則重者不擧。而可見主昏之說。是已只擧重者。則輕者在所略也。復寢之說。是已如是看去。不審如何。且禮言小功之末。大功之末。而期不言。蓋朞之喪。重不可以言末也。凡期之喪。莫重於祖父母之喪。而猶不似妻喪之爲有禫也。故禮記。多以父在母喪之期。並言之。以見凡期之喪。莫與爲重也。而禫者。喪之餘也。猶未卽吉也。凡期之喪。則及朞而旣許改吉服矣。然猶盡其月。不服金珠錦繡紅紫雲。則雖凡期之喪。旣吉之後。猶未盡其月。則竊恐不可便行冠娶也。其服禫而不改吉服者。豈不與旣吉。而未盡其月者。相類也乎。愚懵之見。固滯若是。反覆思惟。不自領悟。伏願勿爲凡陋之爲可棄。狂僭之爲可罪。而痛快明卞。以開迷惑之胸。
上潛冶朴先生書
編輯前日愚不自量。敢以己意妄論昏禮。伏蒙不鄙辱賜鐫誨。引諭之際。特憐克善昏惑之甚。反覆曉告。深切著明。有曰。來示所論。皆理義也。非文義也。理義則非後學所可知也。又曰。由不惑而至於知天命。則朱子制禮。冠昏不同。所以然之故。可知矣。又曰。游,夏學未知天。故不能贊一辭。去游,夏亦遠。而不泥文字。自入己意。則豈不失禮乎。感激之餘。怵惕惶恐。不自覺其髮竪而汗浹也。克善昏惑旣甚。雖或有不能渙然氷釋者。而便當服膺敬信。以待他日學進而自悟也。何敢更有所妄生議論乎。雖然。詳讀賜諭。其於文義上。又有未能領悟者。姑就此文義上。敢復申稟。恭俟指敎耳。賜諭曰。年至四十五十而喪妻。則身行昏娶者。不可勝數。有若以朱子服議之說爲主再娶而言之者然。竊恐未然。世之四五十而再娶者。揔合而言之。則其多固不可勝數也。然亦十未二三。而昏禮之變者也。年少而娶者。擧天下之人皆是。而古今之常禮也。朱子服議。所以詔告天下人也。何必捨天下通行之常禮。而專論十未二三之變禮也。賜諭又曰。婚姻者。專指當身而言也。非指主婚者而言也。若然則朱子何故於家禮婚姻。必以兩家主人爲言。又有宗子已孤而自昏云云等語。詳自昏二字。則可知凡謂婚姻者。非指當身也。又按詩我行其野之篇曰。婚姻之故。朱子釋之曰。壻之父。婦之父。相謂曰婚姻。節南山之篇曰。瑣瑣姻亞。釋之曰。壻之父曰姻。據此則婚姻二字字義固如此。蓋未敢知先生何自而謂婚姻爲指當身耶。賜諭又曰。擧輕者。而重者可見者。又無之理也。今按禮說。朱子題不養出母議。後曰。禮不著嫁母之服。而律令有之。或者疑其不同。以予考之。禮於嫁母。雖不言親而獨言繼。又著出母之服焉。皆擧輕以明重。而見親母之嫁者。尤不可以無服。與律令之意。初不殊也。又於爲父後者。但言出母之無服。而不及嫁母。是亦擧輕以別重。而見嫁母之猶應有服也。據此則禮固有擧輕以見重之道也。先生乃謂其無之理。然則朱子之說。非歟。伏望更賜剖析。
上浦渚趙先生書庚辰
編輯克善自遭閔㐫。不敢違次。不得面承誨晤。倐已一年有半。區區嚮往之誠。曷有其極。卽辰首冬乍寒。伏惟萊衣動止天相萬福。因人有聞。先生近著三經說。以惠後學。意者。天所以使先生。卷而藏之於荒野者。其在斯歟。著書。立言以俟後世君子。古之聖贒。固有樂乎此也。恨無由早得一本。洗心伏讀。而昭然發矇也。克善不孝罪大。禍延於親。養旣困於竆空。壽不究於高年。而奄忽至此。音容邈然。永隔終天。痛苦割裂。莫可以存。頑命苟活。自安眠食。正宜見絶於仁人孝子之聽聞。所不敢強顔開口。與論於仁孝之緖餘也。第在平昔。竊甞窺見先儒文集中。碣表誌銘等作。或有爲門生弟子輩。敘其先人行述。而寒士名姓。得以齒錄於名公大人之間者。私心慕悅之。以爲士之修於家。而不遇於世者。旣不爲史氏之所採。則得此以傳後。亦足幸矣。當此號慕之際。仍自念先人窮老死蓬蓽之下。而才美不外見。然其家居之行。或不無可以對人言者。而克善又何幸得以身。出入於大賢君子之門墻矣。則克善獨非人子歟。顯親之心。何獨不如古之人哉。至情所激。顧不自量。謹撰先人行狀一通。敢以乞銘於左右。以求效其懇懇。先生將賜之銘。是克善不孤平昔之志。而少贖今日不孝之罪。其恩輕重大小。宜不可以容聲矣。且念先人。亦甞辱一顧之惠於賓客之後。則以夫子之盛德至仁。必加省錄。而庶不至於深卻之矣。死萬一能有知。將有以自慰於土中矣。千萬至祝。千萬至祝。蓋凡古人之爲此請者。不遠千里之路也。不嫌其服之㐫也。而躬奔走造謁。哭拜以請禮也。克善非敢有憚於此而不爲也。惟饋奠之奉。不可以闕也。而所可恃者。夫子之視克善猶子也。親愛之至也。克善何敢必執貌恭之小禮。然後動得夫子之聽許也哉。玆敢東向再拜。奉書以告。所撰行狀。錄在異卷。伏冀垂察而哀憐之。燕閑之暇。特賜一言。以幸吾父子於幽明。不勝大願。情迫哀切。言不知裁。謹奉䟽不次。謹䟽。
與朴躍起書
編輯仲秋聯枕之話。迨極依幸。厥後音塵便斷。不審卽日初寒。侍奉起居如何。仰慕之至。克善苟活頑命。祇奉几筵。而賤息年大之故。有一二人家。通以媒妁之言。倘可成也。當遵大先生昔日之敎。使宗子爲主也。第家計無形。只營朝夕。尙難爲謀。況若行婚禮。豈無所費而成禮也。然兩家意合。則不可以貧爲辭。是可悶也。奴人適往新昌。而族弟要得肉價。玆令進告僕夫。前去鄙小冊子所謂師友講禮往復書者。搜付切仰。兄甞見謂中庸素夷狄行乎夷狄之說。謂如我國之人。旣生於東裔。冠服制度。當從國俗云云者。兄豈不以君子之義至高也。夷狄之俗至陋也。君子不當有行乎夷狄之事也。思得此新奇之說者耶。克善當時。只擧中庸小註中所引蘇武之事。蘇武自不是儒者。不足爲證而罷。比更思之。如兄所講。則所謂素夷狄者。必須生乎夷狄者。然後當之。然則不但此一句也。上下三句。素富貴素貧賤素患難者。莫不然也。與下文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者。語意不相通暢。如何如何。詳觀無入而不自得六字。則雖以一人之身。或富貴。或貧賤。或夷狄。或患難。而皆可安於所遇而行之也。小註中。又引孔子欲居九夷之辭。孔子雖不果居夷。使無居夷之理。則必不欲之。又不言之也。旣欲之而又言之。則是有居夷之道也。孔子居夷。則必須用夏變夷也。然其始居之也。其君長欲見之。則當如何。夷國之君。雖不知禮義。其待聖人。必以賓師之位處之。不敢待以凡臣庶之禮也。然所謂賓師雲者。自其國之君之極其尊敬而言也。若在我視其國君之道。亦須極其尊敬也。故孟子於齊梁之君。自稱曰臣。入見曰朝。以此施之夷狄之君長。安在其卑鄙之也。且孔子之欲居。自欲居之也。得已而已也。若宋儒當其在朝之日。君命使乎金國。則人臣無辭難之義。當奈何。若不免奉使而往。則豈不納拜於金國乎。君子於此。必有以處之矣。願更商量見敎。幸甚。伯氏及閔兄。不暇別幅奉問。幸並以此書視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