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全覽2

全覽1 太平寰宇記 全覽2 全覽3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一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七
  耀州
  耀州華原郡今理華原縣本雍州之地在秦為北地郡泥陽冨平𨽻焉後為華原縣漢魏至唐皆為畿甸唐末李茂貞據鳯翔僣行墨制建制耀州仍為義勝軍節度使割同州美原為鼎州以為屬郡溫韜為節度使梁貞明元年韜降於梁乃改耀州為崇州義勝軍為靜勝軍又改鼎州為𥙿州依舊以溫韜為節度使後唐同光元年改為耀州順義軍並割雍州之冨平三原雲陽同官美原以屬焉三年降為團練州周顯徳中降為刺史皇朝升為感徳軍節度
  元領縣六
  華原 冨平 三原 雲陽 同官 美原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一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正東偏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正東偏南至西京一百六十里 東至同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汾州三水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永豐軍一百六十里北至坊州一百八十里 東至華州一百八十里西至永興軍涇陽縣界六十七里 東北至坊州
  宜君縣界八十三里 西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戶
  舊戶載雍州皇朝戶主一萬九千八百客六千一百八
  風俗
  與雍州同
  人物
  唐李靖本京兆三原人 田遊巖 韓瑗並三原人栁公綽華原人弟公權
  土産
  栢板出雲陽 啗馬藥出同官 芍藥 石脂 青石出華原
  華原縣四鄉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魏晉皆於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廢帝三年改為通川郡領泥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宜州六年改泥陽為華原大業二年省宜州縣屬京兆唐垂拱元年改為永安縣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定元年神龍元年復為華原縣後唐同光初於此置耀州縣屬焉 土門山在縣東南四里水經注云宜水南出土門山西 祋祤故城在縣東北一里漢縣也宣帝神雀二年鳳凰集祋祤城是也 漢步夀宮在縣東北三里漢宣帝於祋祤鳳凰集處得玉寳乃起步夀宮焉 漆水自東北同官縣界來經邑界 沮水自邠州入縣界合漆水入富平石川河 清水谷在縣西三十五里十道志雲即鬼谷先生所居也水自雲陽界來 姚萇殿在縣西北十七里晉書萇事苻堅為龍驤將軍從堅子叡討慕容泓泓所敗叡死堅怒萇懼奔此自稱大單于秦王此殿即萇之所造也
  富平縣南五十里舊四十鄉今十鄉本漢舊縣屬北地郡前漢理在今靈州迴樂縣界後漢移於今寧州彭原縣界晉又移於今縣西南懷徳城後魏大統元年自懷徳城移於今理周閔帝二年於縣置中華郡隋廢郡縣屬雍州唐開元中又移於義亭城葢古之鄉亭也後唐同光初割屬耀州 荊山在古雍州境尚書禹貢曰荊岐既旅又曰導汧及岐至於荊山孔注荊在岐山東非荊州之荊山也漢志懷徳縣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彊梁原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徳之地有荊山今其山下有荊渠 漆沮水其下亦名石川水西北自宜州華原縣界流入尚書禹貢曰導渭水東至於漆沮一名洛水出馮翊北 懷徳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一里非漢懷徳縣也葢後漢末及三國時因漢舊名於此立縣為名今有廢城存 直市按三秦記雲直市在冨平西南十五里即秦文公所創物無二價故以直市為名 天乳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峯相對𩔖乳形北鹵川在縣北五里 八公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其塠兩畔各有小谷象公字中心有堆因以為名又有萬戶塠黃金塠 雨金堡在縣東南三十里有一泊每有天雨流入似金色俗呼為雨金堡 鹹泉在縣東南五里 鄭白二渠在縣南二十里 魏獻文帝陵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唐中宗定陵在縣西北一十五里龍泉山 魏孝文帝陵後魏武帝陵二陵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後周太祖文帝陵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唐代宗元陵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檀山 唐順宗豐陵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甕金山 唐文宗章陵在縣西北二十里 唐懿宗簡陵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節愍太子陵在縣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縣東一十七里 薄昭墓在縣西一十三里薄太后之弟封軹侯 李光弼墓在縣西十里顔魯公為碑 重耳冢在縣東三十里司馬欣墓在縣西二十五里章邯長史降項羽封為塞王
  三原縣正南五十里舊二十四鄉今十四鄉本漢池陽地始因苻堅於嶻嶭山北置三原䕶軍以地南有酆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是為三原山在今縣西北六十里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罷三原䕶軍置三原縣屬北地郡明帝孝昌三年蕭寶寅逆亂毛洪賔立義柵捍賊永安元年於此置北雍州俗呼洪賔柵其故城在縣北五十五里又割北地郡之三原縣於此置建忠郡以旌其功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雍州後唐割屬耀州 天齊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西連嶻嶭山 堯門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 嶻嶭山水自雲陽縣界流入一名鬼谷昔蘓張師事鬼谷先生即在此谷中也 太白渠在縣南一里黃白城在縣南十五里後漢李催輔政天子東遷三輔饑歉乃移保黃白城即此地 秦曲梁宮在縣西南十五里黃白城內 永安故城亦名洪賔柵在縣北五十五里即後魏北雍州城是也周地圖記明帝孝昌三年蕭寶寅逆亂闗右洪賔立義柵以捍賊永安元年於此置北雍州以洪賔為刺史故俗呼為洪賔柵其年又割北地郡之三原縣於此置建忠郡屬北雍州又按北魏書毛遐洪賔兄也亦有功於魏故肅宗詔曰改三原縣為建忠郡以其兄弟功也孝武永熈元年移北雍州於今宜州仍於城中置永安鎮 唐髙祖獻陵在縣東一十八里 唐武宗端陵在縣東十里 唐景宗莊陵在縣西北五里 唐永康陵在縣西十八里 于謹墓在縣北十八里
  雲陽縣西南七十里舊十一鄉今七鄉本漢舊縣亦為美陽縣地方有雲陽宮即秦謂之林光宮漢謂之甘泉宮也亦是匈奴金人祭天之所按地理志雲昭帝立此縣屬左馮翊後漢末省縣西北八十里故城即漢理也魏志曰司馬宣王撫慰闗中罷縣置撫夷䕶軍及趙王倫鎮長安復罷䕶軍後氐羌反又立䕶軍劉石苻姚因之後魏罷䕶軍更於今理別置雲陽縣隋因之唐武徳元年分雲陽縣仍於縣治南十五里水衝城以安之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縣為雲陽縣至八年廢雲陽入池陽縣仍改池陽縣為雲陽武后垂拱二年改為永安縣天授二年於雲陽置鼎州以三原涇陽醴泉等四縣屬焉久視元年廢州縣仍𨽻府焉神龍初復舊為雲陽縣後唐同光初割屬耀州 嶻嶭山在縣東北十里一名慈峩山俗名嵯峩山王褒雲陽宮記東有慈峩山今土人謂之嵯峩頂上有雲起即雨里人以為候昔黃帝鑄鼎於此山 甘泉山一名石鼔原俗雲磨石嶺闗中記雲甘泉宮在甘泉山上按漢書雲單于烽候以應甘泉即此山也又有甘泉水經縣北 中山史記雲漢武帝獲寶鼎於汾隂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曣㬈有黃雲葢焉徐廣雲闗中亦有中山非冀州者也金泉雲陽宮記泉有數穴清澈無底按雍州記雲有人飲此泉水見有金色從山照水徃取得金故有此名五龍谷泉水經注五龍水出雲陽宮西南 洷水水經注東流厯峽謂之洷浹 冶谷雲陽宮記冶谷去雲陽宮八十里封襌書所謂谷口是也其山出鐵冶鑄之所因以為名入谷便洪潦沸騰飛泉激射兩峯皆峭壁孤豎橫盤坑谷懍然凝沍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暑當晝暫暄涼秋晚候緼袍不煖所謂寒門者也又雲入冶谷二十里有一槐樹樹北有泉名曰金泉今按此樹猶存在金泉西南百步谷中今有毛原監 雲陽宮按史記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關中記林光宮一曰甘泉宮秦所造在今池陽故縣西北甘泉山上周迴十餘里三輔黃圖雲甘泉宮漢武帝建元中増廣之周迴十九里漢儀注曰甘泉宮去長安二百里望見長安城黃帝以來圜丘祭天處開山圖曰雲陽先生之墟也中有神書鐵券玉石之記又曰武帝於甘泉宮更置前殿始廣宮室有芝生甘泉殿房內中漢舊儀又雲芝有九莖金色緑葉朱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三輔黃圖曰漢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鏤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秦畤神光降於紫殿今按甘泉谷北岸有古槐樹在故宮之南雲陽宮記甘泉宮北有槐樹今謂玉樹根幹盤峙二三百年木色青蔥耆舊相傳咸以為此樹即楊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蔥者也 黎園雲陽宮記車箱坂下有黎園一頃樹數百株青翠繁宻望之如車葢 通天臺史記武帝元封二年公孫卿言於帝曰仙人好樓居帝乃使卿持節𠉀神作通天臺漢舊儀雲通天臺髙三十丈雲雨悉在其下去長安城三百里望見長安城武帝祭天上通天臺舞八嵗童男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己令人升通天臺以候天仙天神既下見有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行宮望拜漢儀註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雲表之露元鳯間臺自毀椽桷皆化為龍鳯隨風雨飛去西京賦雲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辬華以交紛下刻陗其若削 鄭國渠按始皇元年韓聞秦好興事欲疲之乃使水工鄭國間説令鑿涇水自仲山西扺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國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成渠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闗中無㐫年命為鄭國渠後至武帝元鼎六年一百三十六嵗倪寛為左內史又奏請穿六輔渠以益溉鄭渠旁髙卬之田後十六嵗趙中大夫白公又奏穿涇水注渭中溉田四千五百餘頃人得其饒而歌之唐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詳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餘頃今為富啇大賈兢造碾磑止溉一萬許頃於是髙宗令分檢渠上碾磑皆毀撤之未㡬所毀皆復廣徳二年李吉甫之父文獻公為工部侍郎復陳其𡚁代宗亦命文獻拆去私碾磑七十餘所嵗餘文獻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厯中水利所及纔六千二百餘頃 太白渠漢溝洫志武帝大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 徑路神祠漢志雲陽縣有休屠金人徑路神祠三所音義雲匈奴祭天處在雲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後徙休屠故地郊祀志徑路祠神祭休屠王也 鉤弋陵者漢武帝鉤弋趙婕妤昭帝母也昭帝即位追尊為皇太后發卒二萬人起雲陵邑三千戶列仙傳鉤弋夫人齊人姓趙少好酒病臥六年右手拳飲食少望氣者雲東北有貴人推而得之召到姿甚佳武帝披其手得玉鉤而手尋展遂生昭帝後武帝害之及殯屍香一月昭帝即位更塟之棺空但有綵履雲陽宮記鉤弋夫人至甘泉而卒屍香聞十餘里塟雲陽武帝思之為起通靈臺於甘泉宮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至宣帝時乃止 漢武帝廟在縣西北一百里 唐宣宗貞陵在縣西北四十里 唐徳宗崇陵在縣北一十五里嵯峨山李陵母冢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古石蛇在縣西北
  四十里 流金冶在縣東北十里
  同官縣東北五十里舊六鄉今四鄉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晉為頻陽地苻堅於祋祤城北置銅官䕶軍屬北地郡後周除金字作此同字屬宜州隋大業二年省宜州縣屬雍州唐貞觀初又屬宜州十七年州廢還京兆府後唐割屬耀州 白馬山在縣西北 銅官川在縣北五十里水經注銅官水出祋祤東北西南逕同官川謂之銅官水 女華夫人祠在縣北三十里女華山上其山髙峯秀出毎有大風雷多從華嶽至此故老傳雲華嶽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禱有騐焉美原縣正東三十里舊十鄉今四鄉秦漢頻陽縣地舊縣在今縣南三里故城是也因界內頻山取名屬左馮翊本秦厲公置苻秦時置土門䕶軍後魏太平真君七年割入同官縣景明元年分同官縣置土門縣因頻山有二土門狀如門故曰土門大業二年省義寧二年再置貞觀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復置仍改為美原縣即今理後唐同光割屬耀州 頻山在今縣西北十一里秦厲公於此山之南置頻陽縣又秦將王翦即此縣人也䕶鼎按漢書宣帝時扶風美鼎縣民得鼎獻之下
  有司議多以宜薦見宗廟如元陽時故事京兆尹張敞議今鼎出周都之地有刻書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賜爾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對揚景命以臣詳之即周賜大臣之鼎不足以見宗廟制曰京兆尹議當 頻陽故城在今縣南三里漢為縣後魏省今廢城存 義林旌義二鄉唐元和三年勅割隸冨平縣以奉豐陵 玉女山在縣西三十五里 明月山在縣西北二十里
  乾州
  乾州今理奉天縣本京兆奉天縣唐末李茂貞建為乾州乾寧中以覃王出鎮建為威勝軍割奉天好畤武功盩厔醴泉等五縣以𨽻焉至莊宗同光年中改為刺史屬鳯翔其武功醴泉二縣還京兆府盩厔入鳯翔只領奉天好畤二縣至明宗天成三年又割好畤還京兆府只領奉天一縣皇朝乾徳二年割好畤永夀二縣屬焉
  領縣三
  奉天 好畤 永夀
  州境
  東西八十九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四百五十里 東至西京一千三百里 東至長安一百八十里 西至鳯翔一百十八里 南至武功縣五十里 北至邠州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永興軍平縣七十里 西北至鳯翔府一
  百一十里 西南至永興軍武功縣五十里 東北至永興軍醴泉縣七十里
  
  舊戶載京兆府皇朝管戶主七千三百六十九客一千七百五十六
  風俗
  與長安同
  土産元無
  奉天縣舊十九鄉今六鄉本漢醴泉縣地唐光宅元年以高宗乾陵在縣西北一十三里武后分醴泉始平好畤武功新平郡之永夀五縣之地以置此額奉陵寢屬京兆府因名奉天至建中初有術士桑道茂請城奉天其後朱泚反車駕幸焉興元元年升為赤縣乾寧中置乾州於此今為果下郡 莫谷水在州西北從永夀縣麻亭嶺流入至縣界西南流入武功 甘泉在州東北從永夀縣溫秀嶺流至縣界卻入醴泉合涇河 乾陵唐髙宗皇帝與則天同一陵在州西北五里 靖陵唐僖宗皇帝陵在州東北一十里與乾陵相隔豹谷 陸賈墓在州東北二十里岑陽甘雨兩河西原 妲己墓在州西五里莫谷河西半崖波內 好畤故城在州東岑陽鄉一十五里 五味坡在邑界 梁山即禹貢雲壺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踰梁山至於岐下及秦立梁山宮皆此山也
  好畤縣西北三十五里舊七鄉今三鄉本漢舊縣畤者神明所依止也自古以雍州積髙神明之隩故立泰畤以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後漢省故縣在今縣東南四十三里奉天縣界好畤故城是也晉元康中復於漢好畤縣城東南二里再置好畤縣周建徳三年併入莫西縣隋開皇十八年又改莫西縣為好畤大業三年省唐武徳二年分醴泉縣置因漢舊名屬雍州三年改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縣仍屬舊二十一年移於廢上宜縣置即今理也其上宜縣隋開皇十八年廢後唐同光中割好畤屬鳯翔長興元年卻還京兆皇朝乾徳四年割屬乾州 梁山史記周本紀曰古公亶父去豳渡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即此是 岐下秦有盜繆公馬於此而食繆公飲之酒與野人相接 梁山宮史記秦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宮即此也 莫谷水經縣界 蘓武冢在縣東三十里今里名守節焉 武亭河自鳯翔麟遊縣界流過當縣入武功縣界 石門山在縣西美川鄉一十五里 明月山在縣西一十五里與鳯翔扶風縣分界
  永夀縣西六十里舊十一鄉今六鄉葢豳國之地公劉之居漢為漆縣地後魏大統十四年於今縣北廣夀原上置廣夀縣周大象元年改為永夀隋開皇三年省入新平唐武徳二年又分新平縣南界於今縣北永夀原西置縣因原立名屬邠州四年又南移於義豐塠置貞觀二年又南移於今理神龍三年割屬京兆府景龍元年復屬邠州興元元年又南移於順義店皇朝乾徳中割屬乾州 高泉山在今縣北三十里酈道元水經注甘泉即高泉山也 溫修山一名溫秀山開山圖雲溫修山實三陽山也謂之溫秀葢習俗相訛耳 永夀原名廣夀原避隋煬帝諱改為永夀原在縣西北 莫谷水其源出高泉山名安陽泉南流厯莫谷改名莫谷水後魏於水西制縣因名莫西縣也 南𡺳故城後魏時所築在縣北據山其東西南三面險絶實控禦之地齊難故城齊難即姚興將名也屯軍築壘在今縣西其南西北三面一如南豳之險 莫營闗後魏所置在縣西南 涇水自新平縣界流入醴泉苑在縣東北十里並宮並周所立後廢唐貞觀四年置醴泉監兼置屯五所隸司農寺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二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八
  隴州 涇州
  隴州渭陽郡今汧源縣周為岐隴之地春秋時屬秦國文公曽都於此今郡南三里汧水南故汧城是也秦併天下屬內史漢為汧縣屬右扶風自魏至晉亦然永嘉後廢魏初於今汧源縣界置隴東郡今州即隴東郡故郡也孝明正光三年分涇州岐州之地兼置東秦州於故汧城領隴東安夷汧縣三郡至孝昌三年為万俟醜奴所破孝武永熈元年於今州東南八里復置東秦州仍於州所理置汧隂縣西魏大統十七年改東秦州為隴州因山為名周明帝二年移州於今所武帝天和五年省入岐州宣帝大象二年復置隋開皇五年改汧隂為汧源縣仍廢而隴州如故煬帝二年州廢以屬縣併入扶風郡義寧二年又於縣理置隴東郡唐武徳元年復為隴州以南由縣置舎州領南由一縣四年廢舎州復以南由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汧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隴州至徳宗升為奉義軍節度以旌韋皋殺朱泚偽使之故也今為防禦州
  元領縣五 今四
  汧源 汧陽 吳山 隴安新置
  二縣廢
  華亭入汧源 南由入吳山
  州境
  東西二百里 南北四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七百五十里 東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五里 東至長安四百五十五里 東至鳯翔府一百五十九里 南至鳯州山路四百三十六里西至秦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涇州一百六十五
  里 西南至秦州界一百一十里 東南至鳯翔府界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原州界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涇州一百六十里
  
  唐開元戶六千八百五皇朝管戶主一萬九百七十一客八千六百六
  風俗與鳯翔小異尤類秦州
  人物
  唐段 -- 𠭊 or 叚 ?秀實汧陽人以笏擊朱泚徳宗贈太尉
  土産
  龍鬚蓆 鸚鵡 山丹 雉尾 羊 馬 狨
  汧源縣舊八鄉今七鄉漢汧縣之地屬右扶風晉地道記雲汧縣屬秦國故城在今縣南漢置隴闗西當戎翟今名大震闗在今縣西後魏廢帝改為汧隂縣周明帝移州並縣於今理隋改為汧源縣唐元和三年併華亭縣入 隴山在縣西六十二里説文隴山天水大坂也辛氏三秦記引俗歌雲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州肝腸㫁絶又雲震闗遙望秦川如帶酈道元注水經雲一水出汧縣西山謂之小隴山巖嶂髙峻不通車轍故張衡四愁詩云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周地圖雲其山髙處可容百餘家三秦記隴謂西闗也其坂九廻不知髙幾許欲上者七日乃得越絶高處可容百餘家下處容十萬戶山頂有泉清水四注東望秦川如四五里人上隴者想還故鄉悲思而歌有絶死者又秦州記登隴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墟宇桑梓與雲霞一色其上有慂溜吐於山中𣾀為澄潭名曰萬石潭流溢散下皆注於渭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其歌曰隴頭之水分離四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登髙遠望涕零雙墮是此也 汧山在縣西六十里禹貢導汧及岐至於荊山 魚龍川酈道元注水經雲有一水出汧縣西山人謂之小隴山其水東北流厯澗注以成淵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採捕因謂是水為魚㡣水自下亦通謂之魚龍川 弦蒲藪周禮職方氏雍州其澤藪曰弦蒲晉太康地誌雲汧縣有蒲谷鄉弦中谷乃雍州之蒲也按漢書地理志雍州有弦蒲藪 汭水周禮職方氏雍州有弦蒲藪 汭水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川涇汭 大震闗在縣西六十里後周武帝天和元年置今為隴山闗在縣西六十一里漢武帝至此遇雷震因名 張女郎祠故老相傳雲漢張魯女死於此時人為立祠民禱有騐 秦城在州東二十五里秦非子養馬汧渭之間有功周孝王命為大夫 郁夷故城漢為縣後漢省按漢志注云郁夷有汧水祠又詩云四牡騑騑周道倭遲韓書作郁夷字葢在今州西五十里大寧闗側近汧水源今騐諸處因水置祠多在源下又自闗上隴盤紆屈曲逶迤而進與縣名相符晉大康中曽於此置隴闗縣又地道記郁夷省併郿葢因王莽之亂郁夷之人權寄理郿界因倂於郿 廢華亭縣在州西北一百里本漢涇陽縣地今原州平涼縣界涇陽故城是也後魏為長地縣隋大業元年於此置華亭縣在白馬華亭三川口葢因水為名三年改為亭水縣屬安郡唐元和三年三月廢入汧源縣 小隴山在廢縣西四十里水經注芮水出小隴山其川名汭 秦王廟秦穆西征至此廻軍因之立廟
  汧陽縣東八十里舊八鄉今十一鄉本漢喻麋縣地以縣東八里喻麋澤為名屬右扶風闞澤縣道記雲喻麋縣因原以為名今縣東古城是漢理之所晉省後周天和五年於今縣西四十里馬牢故城置汧陽縣及汧陽郡以在汧山之陽為名尋廢郡以縣屬隴州建徳四年移於今理 汧水經縣南一里 段太尉冡在縣西北四十里萬善鄉黒草僻川西 秦王鑄劍爐在縣東南二十里石上有人馬蹤跡又有秦王馬跡泉在節義鄉真珠泉在三泉鄉縣西二十五里
  吳山縣東南一百一十里舊二鄉今四鄉漢喻麋縣地後魏孝昌二年於今南由界長蛇川置長蛇縣屬東秦州隋開皇十三年自長蛇川故地置長蛇移於今縣十八年改長蛇為吳山縣西吳山以稱邑唐元和三年併南由縣入 吳山在古縣西南五十里周禮雍州其山鎭曰嶽山孫炎曰雍州鎮有吳嶽山也郭璞曰吳岳別名開石漢志吳山在汧縣西古文以為汧山國謂之西吳秦都咸陽以為西嶽注水經雲汧水發南山西側俗以此山為吳山三峯霞舉疊秀雲天崩巒傾返山頂相捍望之恆有落勢山下石穴廣四尺髙七尺水溢石空懸波側注漰𣾘震盪發源宂川北注於汧 龍盤山在縣東南七里涇水經縣南東流 白環谷注水經雲南由縣有白環水源出白環谷 廢南由縣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在今縣東南十里漢之汧縣地也後魏明帝孝昌年於縣西南由谷口置縣因谷為名隋開皇三年屬岐州唐貞觀四年割入隴州元和三年倂入吳山縣 故安夷闗在廢縣西一百四十六里 長蛇川在廢縣西一百步 渭水在廢縣南四十里
  隴安縣去州八十五里四鄉本縣由鎮即古南由縣之地國朝開寶二年割汧陽縣之四鄉於隴州界置隴安縣從轉運使李守信之所奏也 秦嶺山在縣西南過渭河接鳯川界 西秦山在縣北二十里山內有秦王試劍崖 渭河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自秦州隴城縣流入 馬頰社在孝感鄉社內有古時鑄錢監基㳂山有溪出九節菖蒲
  涇州
  涇州安定郡今理保定縣禹貢雍州之域秦始皇併天下屬北地郡漢武帝又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漢書雲以六郡良家子補羽林郎安定即六郡之一焉宋永初山川記安定昆戎壤也其郡在今原州高平縣後漢永初五年徙其人於美陽以避羌郡寄理美陽即今雍州武功界美陽故城是也永建四年移於今所按晉太康地記雲安定郡領臨涇朝那烏氏鶉觚隂宻西川六縣屬雍魏晉亦為安定郡及魏神䴥三年於此置涇州葢因涇水為名隋大業三年改為定安郡大業末金城賊帥薛舉侵擾豳涇唐武徳元年太宗西討㑹舉死因平舉子仁果遂改安定郡為涇州皇朝為彰化軍節度
  元領縣五 今三
  保定 靈臺 良原
  二縣割出
  潘原唐末割置行渭州 臨涇唐末割置行原州州境
  東西七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七百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東南至長安四百五十里 東至鳯翔府麟縣長武鎮界四十里 西至渭州潘原縣界三十里 南至鳯翔府普潤縣界一百里 西北至原州臨涇縣界三十里 西南至隴州汧陽縣界七十里東北至寧州豐義縣界四十里
  
  唐開元戶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三皇朝管戶主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一客五千二百九
  風俗
  水土雜於河西人煙接於此地故安定處山谷之間其實昆戎舊壤迫近邉外修習武備士則髙尚氣畧人以騎射為先葢與邠隴之俗同爾
  姓氏
  安定郡四姓 梁 席 安 皇甫
  人物
  梁統安定烏氏人為酒泉太守子竦常登髙而嘆李恂安定臨涇人為兗州刺史 張耽安定人好學程卓孝友著名 皇甫謐安定人
  土産
  龍鬚蓆 羊 馬 駞毛 紅花 麻布 黃耆氊 麝香 秦膠
  保定縣舊三鄉今十一鄉本漢安定縣也後漢省後魏文帝大統元年自高平城移於今理屬安定郡隋開皇三年罷以縣屬涇州唐至徳二年改為保定縣 笄頭山一名崆峒山昔皇帝學道於廣城子是此 彈箏峽自原州百泉縣界都盧山涇水所出南流山谷之間水聲清響有如彈箏 振履堆故老雲夸父追日振履於此阜上 胡盧河本名尉茹水源出原州西南類沙山下入涇 烏亭史記雲秦恵王取其地置烏氏縣屬安定郡莾曰烏亭有烏水出西北入河都盧山在其西今亭即漢為縣所也 瓦亭續漢志雲烏氏縣有瓦亭一名薄洛亭 三水故城漢書地理志三水縣屬安定郡有監官後漢末盧芳據三水在山谷間魏攻三水即此也晉太康地誌雲西川屬安定郡 西王母祠周地圖記雲王母乘五色雲降於漢武其後帝廵郡國望彩雲以祠之而雲五色屢見於此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禱祈時有騐焉 左右谷城在今縣南 烏氏故城即烏亭也 廢城在今縣東焉 涇川水在縣南十里從潘原來入邠州宜祿 閣川水在縣西南三里從潘原縣來入涇水
  靈臺縣南一百里元七鄉按梁氏志即漢鶉觚縣地屬北地郡後魏大統中自鶉觚故城移今所周地圖記雲鶉觚縣屬平涼郡天寶元年八月改為靈臺縣理即古宻國之地 蒲川酈道元注水經雲蒲水出南山蒲谷東北合細川水又東北流合且氏川水焉 隂宻城詩曰宻人不恭春秋左傳昭公十五年晉荀躒如周塟穆後王曰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宻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杜預雲宻須姞姓國也在安定隂宻縣史記周共王逰於涇上宻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於王夫獸三為羣人三為衆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羣公行不下衆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衆以美物歸汝而何徳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醜乎小醜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宻宻即此城也三交川水在縣東南五里亦名三香水源從麟逰縣臥龍原在縣東十里 左邱明廟在縣東北三十里牛仙客祖墓在縣西一里蒲川水西石闗前有石碑存祖贈涇州刺史父贈戶部尚書
  良原縣西南六十里舊三鄉今七鄉本漢三水縣地屬安定郡隋大業元年分安定鶉觚二縣之地置縣縣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為名 白石原其原自起縣西南三十里東下三十里分為兩原南三十里更名良原一原東北四十里更名梁杜原漢書地理志屬安定縣朝那城後魏大統元年置原州百泉縣朝那城於此
  其地今割入臨涇縣界 望兒原在縣東三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三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九
  原州 慶州
  原州平涼郡今理臨涇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秦至始皇時屬北地郡漢之安定髙平縣地至安帝永初五年避羌冦移郡寄理於今武功縣美陽故城順帝時復還髙平自移郡入戶稍小至曹魏廢後魏太延二年於今理置髙平鎮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改為原州葢取髙平曰原為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平原郡後陷冦中唐武徳元年平薛仁杲復其地為原州貞觀五年置都督府管原慶㑹寧亭達要等七州十年省亭達要三州維督四州天寶元年改為平涼郡乾元元年復為原州自祿山亂後西戎犯邉洮蘭秦隴盡為敵境貞元七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置於平涼縣至元和三年移於涇州臨涇縣置行原州遂命鎮將郝珙為刺史始珙以臨涇地宜蓄息西番每為冦即屯其地嘗白於其帥請城以控之前帥不從其後段祐為節度使珙復白祐多其䇿以表請城之故詔珙鎮其地自是西戎無敢犯境者珙出自行間前無強敵在邉三十年生得番人輒刳剔而歸其屍番人畏之如神下令得賊者賞以等身今番人小兒啼號者但連呼郝珙以怖大中三年本道節度康季榮收復闗隴歸舊原州唐末黃巢作亂復陷城壁再移原州投臨涇縣置
  元領縣四 今一
  臨涇唐末自涇州至原州
  三縣落番
  平高 百泉 平涼
  一縣割出
  蕭闗
  州境
  東西五十五里 南北九十五里
  新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七百九十里 東南至西京九百四十里 東南至長安五百四十里 東至寧州彭陽縣五十五里 西至當州開邊堡三十里壕外番界 南至渭州潘源縣九十里北至寧羌縣九十里 東南至涇州保定縣
  界四十里 西南至當州新城縣鎭西奄堡番界七十里 北至寧羌縣四十五里 東至彭陽縣界三十四里
  
  唐開元戶八千七十五皇朝領縣一管戶主三千四百三十六客三千五百四十九
  風俗
  地廣人稀質木不冦盜
  人物
  皇甫規安定朝那人為度遼將軍 皇甫儀真朝那人少在文武志好詩書 皇甫謐安定人
  土産
  貢覆鞍氊 白氊 黃香 白藥 賦麻布
  臨涇縣舊十鄉今四鄉漢舊縣屬安定郡隋大業元年於今縣理置湫谷縣十二年復為臨涇縣唐貞元十一年涇原帥劉昌奏自臨涇縣定城堡移於今所元和三年改為行原縣今復舊名 陽晉小水在縣南一十五里自羅使堡番界來入本州八十里入涇州保定縣界原州川水自番界入州界五十五里入寧州彭陽縣界來 和戎原在縣南二十五里 唐廣徳己前舊縣平髙縣三鄉本漢髙平縣地理志雲屬安定郡後魏太武太延二年於今縣理置髙平縣屬髙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原州大業三年以原州為平涼縣仍舊焉 馬屯山十六國春秋雲姚萇與苻登戰於髙平登敗奔於馬屯山是此也 笄頭山一名崆峒山在縣西一百里史記雲黃帝東至於海登丸山西至於崆峒登雞頭即此山也漢書開頭山在涇陽西禹貢涇水所出淮南子云薄落山一名雞頭山水經注云葢大隴山之異名耳荘子謂皇帝學道於廣成子葢在此山按今蕭州又有崆峒山未詳孰是今此見栢堂在山之頂上不知何代所置後漢隗囂使王孟塞雞頭道即此也 朝那湫祠史記湫淵祠朝祠蘓林曰湫淵方四十里停水不流冬夏不増不減不生草木師古曰此水在今涇州界或諠汚輒興雲雨亢旱毎於此求之故有祠存 木峽闗在頽沙山上縣南一百一十里隴山上有南隴山與此有別 蕭闗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漢書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闗敗北地也漢亦謂之障闗 瓦亭闗在縣南七十里即隴山北垂後漢書隗囂使牛邯軍瓦亭即此也 劉表墓按從征記雲劉表冡在髙平郡表子琮𢷬四方珍香數十石著棺中永嘉中郡人衞熈發其墓見表貎如生香聞數十里熈懼不敢犯 唐監牧貞觀中自京東赤岸澤移馬牧於秦渭二州之北㑹州之南蘭州狄道縣入東原州之西置監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為都監牧使以管西使北使東使
  百泉縣東九十里五鄉亦漢朝那縣故地在今縣理西四十五里後魏正光五年於今縣西陽晉川置黃石縣廢帝二年改為長城縣隋大業二年改長城為百泉武徳八年移於今理 彈箏峽注水經雲涇水經都盧山山路之內常有如彈箏之聲行者聞之鼔舞而去又雲弦歌之山峽口水流風吹灑崖響如彈箏之韻因名之涇水源出縣西南涇谷漢書地理志涇陽笄頭山禹
  貢涇水所出水經雲涇水出安定涇陽縣髙山涇谷山海經曰髙山涇水出焉東流注於渭入闗謂之八水可藍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都盧山十六國春秋赫連定勝光二年畋於隂盤登可藍山望統萬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業豈有今日之事俄有羣狐鳴於山帝命射之無所獲
  蕭闗縣北一百八十里四鄉本隋樓縣唐貞觀六年置縁州領突厥降戶寄治於平髙縣界他樓城髙宗時於蕭闗置他樓縣神龍元年廢他樓縣御史中丞侯全徳以去州闊遠奏於故白草軍城置蕭闗縣大中五年置武州周顯徳五年廢潘原縣 蔚茹水一名胡蘆山巴河源出原州西南頹沙山中 廢樓縣本漢髙平縣地隋時為樓縣唐貞觀六年於此置緣州領突厥降戶
  慶州
  慶州安化郡今理安化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夏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翟之間今州理東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春秋時周為義渠戎之土秦滅之得其地以屬北地郡後漢至晉戎翟所侵不立郡縣後魏及周以為鎮防故後魏書雲大統十一年置為朔州後周廢隋文帝改置合州鎮十年廢鎮十六年割寧州歸徳縣置慶州以慶美取其嘉名也煬帝初改州為𢎞化郡唐武徳元年改為慶州領合水樂蟠三泉馬領𢎞化五縣三年改三泉為同川縣六年置總管府改合水為合川縣又置白馬蟠交二縣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及合川縣仍割林州之華池縣來屬二年置洛源縣四年復置都督府及北永州以洛源縣來屬北永州五年又罷都督府八年又以廢北永州之洛源縣來屬開元四年復置都督府二十六年升為中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安化郡至徳元年改為順化郡乾元元年改為慶州今郡城亦名尉李城在白馬兩川交口亦曰不窋城
  元領縣十一 今三
  安化 華池 樂蟠
  三縣所併合
  同川入安化 延慶入安化 合水入樂蟠
  五縣舊廢
  馬嶺 洛源 方渠 懷安 蟠交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二里 南北四百七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西京一千四百一十四里 東南至長安五百六十四里 東至鄉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寧州一百二十七里 西至原州三百七十里 北至䀋州五百五十里 東南至鄜州三百九十五里 西南至涇州三百二十三里 西北至靈州六百四十里 東北至延州四百五十里
  
  唐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一皇朝管戶主四千二百九十四客七千五百八十七
  風俗
  與邠寧畧同
  人物
  傅介子北地人為平樂監刺史樓蘭王封義侯 廿延夀北地都郅人少以良家子為羽林 傅燮北地人為漢陽太守
  土産
  胡女布 香子 龍鬚蓆 牛酥
  安化縣舊二鄉今七鄉本漢都郅縣北地郡自後漢迄晉戎翟所侵不立州縣後魏及周以為鎮防周地圖記雲都郅城今名尉李城在白馬嶺兩川交口即今縣是也注水經雲尉李城亦曰不窋城隋開皇十六年於今城西南一里置合水縣屬慶州唐武徳元年改為順化皇朝復為安化 白馬水出北塞夷中水經注云洛川南經尉李城東北合馬嶺水號曰馬水合於渭洛北川與合水縣相接 廢延慶縣本漢都郅縣地 栁谷城後魏於今縣理置朔州隋開皇中改置合水縣唐武徳六年移豐州住戶於此分合水縣置白馬縣以縣西臨白馬川為名天寶元年改名延慶周顯徳三年併入安化縣 子午山亦名橋山 馬嶺山亦名箭括山 寡婦原白馬川皆在縣界 廢同川縣在州西八十里本漢都郅之地隋義寧二年分寧州之彭原縣於縣西南五里於三泉故城置三泉縣屬𢎞化郡唐武徳三年自三泉故城移於今所為同川縣因同川故城為名皇朝乾徳二年併入安化 劉靈墓在縣北三十里延慶鄉出舊圖經
  華池縣東一百五十里舊二鄉今四鄉本漢歸徳縣之地即洛源縣也西魏時為華池以𨽻蔚州後廢至隋仁夀二年於今縣東北二里庫多汗故城又置華池縣西有華池水因舊額為名屬慶州大業元年自庫多汗城移於今所 子午山舊名翟道山一謂雞山水經雲有烏雞水出焉西北注於洛水
  樂蟠縣南四十里舊七鄉今三鄉本漢畧畔道之城地漢書縣有蠻夷曰道又為冨平縣地後漢延晉為翟所侵無復州縣後魏大統六年於此置蔚州後周建徳二年置北地郡義寧元年分合水縣置樂蟠縣屬𢎞化郡取樂蟠城為名 畧畔故城在縣東北五里地理志畧畔道北地郡 冨平故城在縣西八十里寧州彭原縣界富平故城是也 廢合水縣在州東五十里後魏為襄樂縣之地唐武徳六年分合水縣置蟠交縣取蟠交故城為名天寳元年改為合水縣顯德三年併入樂蟠廢馬嶺縣在州北七十里本漢舊縣屬北地郡後漢
  省馬嶺復為靈州縣之地後魏為朔州之地隋大業元年分合水縣於此置馬嶺縣復漢縣之名以山形似馬嶺為名按韋述十道録與同州懷安方渠等四縣並廢馬嶺山俗名箭括嶺與青山相連亘在縣西一里
  有馬嶺坂左右帶川相傳漢之牧地也又有水出縣西北注水經雲與青山水合 靈武城地理志靈武縣屬北地郡今廢故城在嶺北 𢎞州城周武帝太和四年築置長城鎮後改為長川鎮開皇十六年廢鎮立𢎞州唐初州廢 秦長城在縣百八十里漢舊縣後廢其地入馬嶺縣至唐景隆元年分馬嶺縣以置焉因方渠水以名也 廢懷安縣在州東北一百六十里隋栁谷城也居近党項民無産稅唐開元十年以檢括逃戶所置故以懷安為名 廢洛源縣在州東北二百七十里本漢歸徳縣地屬北地郡後漢更始二年封岑彭為歸徳侯謂此也後魏大統元年復置歸徳縣隋大業元年改為洛源縣因洛水所出處為名 白牧山在縣北三十里一名女郎山山海經雲上多松柏下多檀櫟獸多㸲牛羬羊其鳥多鴞洛水出其陽東流注於渭 洛水源出縣北白牧山經上郡雕隂縣秦望山南道洛襄郡又東南過馮翊縣衙地也 廢芳池州都督府寄在慶州懷安縣界管小州十獯土濮尹位長寶等州並党項野利名種落 廢安定州都督府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黨橋烏西戎州利州朱州還州 廢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慶州界管小州七永利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滄州儒州宗州 以上三州併唐朝所置今廢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四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十
  邠州 寕州
  邠州新平𨛦理新平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之地本周公劉所居故詩謂豳國公劉卒子慶節復立於此古顓頊之𭏟秦並屬內史漢為右扶風北地安定三郡地後漢興平元年分安定之鶉觚右扶風之漆置新平𨛦理漆縣徐廣注漢書雲新平漢之漆縣地以漆沮之水在焉縣東北有古邠亭即古之邠邑也歴魏晉因之晉武帝分漆縣置邠汾邑縣符秦時改漆取郡名為新平縣姚萇亂郡縣俱廢後魏大統十四年分涇州之新平縣置南豳州以北別有豳此為南廢帝三年廢北豳州此遂去南字後周因隋開皇三年於今州西南十里陳陽原上移白土縣入州城中四年又改為新平縣大業二年省豳州以縣屬寕州其年又改寕州為豳州三年改豳州為北地𨛦以其地屬安定此地二郡至義寕二年割北地之新平三水二縣置新平郡復後漢末舊名唐武徳元年改為豳州復西魏舊名二年分新平置永夀縣貞觀二年又分新平置宜祿縣開元十三年以豳與幽字相涉改為邠字天寳元年改為新平郡乾元元年復為邠州皇朝為靜難軍節度
  元領縣五 今四
  新平 三水 定平 宜祿
  一縣割出
  長壽割出入乾州
  州境
  東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五百三十二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三里 東西至長安二百八十二里若至奉天縣一百三十里 東至坊州三百三十五里 北至寧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涇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鳯翔府一百六十二里 東南至坊州三百十五里 西北至涇州三百十五里
  
  唐開元戶一萬九千四百六十一皇朝管屍主一萬四千一百十二客五千七百八十五
  風俗
  漢書雲公劉處邠其人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邠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焉其俗尚勇力習戰備戎狄處勢使之然天水隴西安定頗同也
  姓氏
  新平郡三姓 古 附 異
  人物
  李育習公羊春秋為同𨛦班固所重為尚書令唐侯君集三水人將上軍伏誅
  土産
  蜜 蠟 麻布 羊 馬 麞 鹿 鐵器 漢於漆縣置鐵官 甘草 貢剪刀 大筯 蓽豆
  新平縣舊十七鄉今十卿本漢漆縣屬右扶風建武八年隗囂悉衆攻畧陽上至漆進止未定㑹馬援夜至上喜聞之援聚米以為山谷上前指軍所從入上笑曰虜在吾目中遂進兵姚萇之亂郡縣不立後魏於今縣西南至北地縣屬新平縣隋開皇三年罷郡於今州城中置邠州四年改白土縣為新平縣唐武徳元年以新平縣又為邠州縣屬焉 五龍原原側有五泉水出焉因以為名 漆水按酈元注水經雲漆水自宜祿界來又東過扶風漆縣北以水經騐之即邠州所理是也漢志注云漆水在縣西今縣西九里有白水川水東北流白土原東陳陽原西又東北流注於涇水或恐白土水是漢之漆也但古今異名耳今鳯翔府東北一百六十里麟逰縣東南亦有一漆水南流與枉陽水合非漢之漆水也故舉此以明之 爰得城漢書地理志雲爰得縣屬安定郡後漢省即此城也 符堅墓十六國春秋符堅建元二十一年堅至五將山姚萇將呉忠圍堅堅衆奔散神色自若宰人進食俄而忠至執堅以歸新平幽之萇求傳國璽於堅曰萇次膺符厯可以為惠堅睜目叱之曰小羌乃敢逼天子豈以傳國璽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五胡次序無汝羌名璽已送晉不可得也萇乃縊堅於新平佛寺時年四十八 槀邱堡在縣西十八里東西南三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築城高二丈唐武徳二年貞觀元年
  三水縣東北六十里舊十三鄉今十二鄉漢舊縣屬安定郡以縣界有羅川谷三泉並流為名今縣東北二十五里邠邑原上有栒邑故城即漢理所魏改三水縣為西水縣仍舊屬後魏初於今縣西二十八里置三水縣復漢舊名屬新平郡大統十四年移縣於今邠州東三里新平故郡白馬堡隋開皇三年移理於邠州西北十五里隋大業元年自故郡城移於今理唐武徳元年以新平郡為豳州三水縣屬焉元和十二年移縣於隴堡下舊城初大厯中吐蕃焚縣城又移堡上人民不便為邠師郭釗所請復移下之 三水並經郡界 馬嶺山俗名箭括嶺底慶州界有馬嶺水出焉 翟道山一名千子山 華池女郎山並在郡邑 浴源浴水源出女郎山 石門山王褒雲陽宮記東北有石門山岡巒紈紛干霄秀出有石巖容數百人甘泉賦雲封巒石闗迆靡虖延屬 郇邑故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即漢郇邑屬右扶風有邠鄉應劭注云左氏傳畢原鄷郇文之昭也郇侯賈伯伐晉是也漢為縣 古邠城在縣西南三十里有古邠城在龎川水西蓋古公劉之邑即此城也國都城記邠國者后稷之曽孫曰公劉始都焉邠國名也與故栒邑城相去約五十餘里漢志注云邠鄉是也宜祿縣西十八里依舊八鄉本漢鶉觚縣也周地圖記雲後魏孝明帝熈平二年鶉觚縣置東隂盤縣廢帝元年以縣南臨宜祿川又改為宜祿縣屬趙平郡𨽻涇州鶉觚源一名淺水泉 宜祿川一名汭水西自涇州
  鶉觚縣界流入周禮職方雍州其川涇汭水又東經宜祿縣俗謂之宜川界 芹川注水經雲出羅山縣千子山山一名千子嶺東流經宜祿北過即此水也 廢鶉觚縣在縣西十里按周地圖記雲鶉觚縣者秦使太子扶蘇及䝉恬築長城見此平原水淺因欲築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鶉鳥飛升觚上以為靈異因以名縣漢書地理志雲後漢永建四年屬涼州石勒改為趙平郡建武十年涇州東南置趙平郡此縣遂廢 廢隂盤縣西北按漢書武帝元鼎元年立隂盤縣屬涼州徙於新豐其縣遂廢 圻墌城唐武徳元年薛舉冦涇州屯兵於新安縣圻墌城太宗親征相守十有餘日㑹舉死其子仁杲統其衆併羌人十餘萬來挑戰上遣總管龎玉自淺水源南出賊之右因高而陣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斬首萬餘級賊大潰仁杲懼而請降俘其精兵萬餘人男女五萬口故城猶在今縣北五里 長武城在縣西五十里隋開皇中築在涇河南岸唐武徳初廢大厯初郭子儀置兵以備西戎 廢淺水縣在縣北五里後魏大統十四年
  定平縣北六十里舊四鄉今六卿本漢泥陽之地後漢不改又為獨樂縣今縣東北三十里獨樂故城也後魏及周併為安定郡隋大業十年於此築城置棗社驛唐武徳二年於驛城分置定平縣仍移於今所唐末喪亂㑹為衍州周世宗顯徳五年廢為安平郡縣𨽻於邠州尋又屬寕州皇朝又隸邠州 五柞亭續漢書雲泥陽縣有五柞亭是也
  寕州
  寕州彭原𨛦今理定安縣禹貢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公劉邑也周時為義渠戎國史記匈奴傳曰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竄於西戎邑於邠至秦穆公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岐梁山涇漆之地有義渠大荔為氏朐衍之戎在此地其後義渠之戎築城以自守而秦稍吞食至於惠王拔義渠二十城秦昭王時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殘伐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𨛦築長城以備胡秦本紀惠文君十一年縣義渠洎秦並天下是為北地郡漢為泥陽縣之地亦為北地上郡二郡之地後漢兼屬安定按顧野王輿地誌雲漢末北地𨛦但有泥陽富平二縣魏晉亦然晉愍帝時䧟入劉聦郡縣之名所不詳悉按後魏書地形志雲皇興二年於今州郭置華州至太和十一年改為班州以班師振旅取其郡名十四年改為邠州二十四年改邠爲豳取古地名也至廢帝三年改邠州為寕州以安寕取稱也後置分州置趙興𨛦隋初如之至煬帝又改為豳州尋廢豳州改趙興郡為北地義寕元年領定安羅川襄樂彭原新平三水六縣二年分安定置歸義縣以新平三水屬新平郡唐武徳元年改北地𨛦為寕州其年以彭原縣屬彭州二年分彭原縣置義豐縣屬彭州又分定安置定平縣貞觀元年廢彭州以彭原豐義二縣來屬仍於寕州置都督府十七年廢歸義縣天寳元年改為彭原𨛦乾元元年復為寕州
  元領縣六 今五
  定安 彭原 貞寕 襄樂 豐義
  一縣割出
  定平入邠州
  州境
  東西二百十六里 南北一百五十四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八百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三百十四里 東南至長安四百五十二里 南至邠州一百四十二里 東至坊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涇州一百七十三里 北至慶州一百二十七里東南至坊州三百三十里 南至涇州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涇州臨涇縣二百三十三里 東北至鄜州直羅縣三百八十九里
  
  唐開元戶三萬二百二十八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一百四十八客六千八百三十三
  風俗
  同邠州 人物無
  土産
  亦仝邠州尤有草荳⿱⺾𭁵 白蜜 防風充貢
  安定縣舊九鄉今八鄉本漢泥陽縣地後漢為富平縣後魏太武真君二年置定安縣在今縣理西北三里隋開皇三年移於今理仍舊屬寕州 扶蘇冡秦太子冡在嵩城原 洛水按水經雲一名馬嶺川酈元水經注云洛水又南經栒邑入洛 九陵水出慶州華池縣界千子山川中有九堆似陵故謂之九陵水 珊瑚谷水水經雲珊瑚水東南至栒邑入洛 函寕在郡西班叔皮賦雲至於函寕
  彭原縣西北一百里舊二鄉今五卿本漢彭陽縣地後漢又為富平縣地後魏破赫連定後於此復為富平縣廢帝改為彭陽縣屬西北地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寕州十八年改為彭原縣因彭池原為名在郡西 富平故城後漢富平縣今廢 天固堡隋置在縣南甚險固
  貞寕縣東西八十里元四縣本漢陽周縣地屬上郡陳餘與章邯書曰䝉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里竟斬陽周謂此縣也後魏置泥陽惠涉二䕶軍孝文復置陽周縣隋改為羅川縣因縣南羅水為名屬寕州天寶元年改為貞寕縣 橋山一名子午山在縣東八十里 黃帝冡在橋山上漢志上郡陽周縣橋山有黃帝冡皇覽冡墓記黃帝塟橋山史記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於橋山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冡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羣臣塟其衣冠於此羅川水自彭原縣界流入又曰羅山水出羅山 大陵水注水經雲大陵小陵水出巡和南殊川西南經寕陽城故豳詩云夾其皇澗陵水即皇澗也 通聖闗唐開元二十三年八月元宗夣羣星現於羅底乃詔訪焉於彭原羅川縣東王堡村底家庒有一老人引使者至洞口見一白兔入穴遂掘得二十七仙並玉石之象各題名姓遂得去處並老人亦一仙之數以應二十八宿仍於本縣置觀曰通聖別塑真容改縣曰貞寕 要冊湫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封真寜縣界要冊湫普濟王為顯聖王
  襄樂縣東八十里舊二鄉今四鄉漢襄樂縣地屬上郡後魏孝文改洛為樂縣城本後魏燕州城也周地圖記雲文帝大統十六年置燕州因築此城後周屬北地郡隋廢周而縣屬寕州 大延水注水經雲大延小延水出油水南延溪西南流經襄樂縣於延城西二水合流油水水經雲油水與追語川水並出東翟道亦出襄
  樂界
  彭陽縣西八十里舊二鄉今三鄉本漢彭陽縣地後魏於縣理置雲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廢州為防隋文帝廢防為豐義塘武徳二年分彭原縣為豐義縣屬彭州貞觀元年廢州以縣屬寕州其城即後魏雲州城是也開元八年四月割𨽻涇州尋復屬寕州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五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十一
  鄜州 坊州 丹州
  鄜州洛交郡今理洛交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白翟國秦始皇時地屬上郡漢為上郡雕隂之地暨晉䧟於戎羯不置州郡於今防州中部界置杏城鎮後魏太和十五年改鎮為東秦州孝明二年又改為北華州廢帝二年改為鄜州因秦文公夣黃蛇自天下屬地遂於鄜立鄜畤為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置樂城郡其年自杏城移理於五交城即今州理唐武徳元年改為鄜州領洛交洛川三川伏陸內部鄜城六縣二年以內部鄜城𨽻防州三年置直羅縣貞觀二年置都督府六年為大都督九年復為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洛交郡乾元元年復為鄜州皇朝為保大軍節度
  元領縣六 今五
  洛交 洛川 三川 直羅 鄜城坊州割到一縣割出
  甘泉入延州
  州境
  東西二百六十七里 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東南至西京九百八十里 東南至長安五百里 東至慈州一百里 南至坊州一百四十五里 西至慶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東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寕州一百五十九里 西北至蕃部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丹州一百一十里
  
  唐開元戶三萬二百八十皇朝𬋩戶主八千九百一客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八
  風俗
  秦塞要險地連京師漢時匃奴頻入朔方故塞外烽火照甘泉即今渭北九𡽀山是也白翟故地俗與羌渾雜居撫之則懐安擾之則易動自古然也
  人物無
  土産
  㡣鬚蓆貢 賦麻布 大黃出直羅縣今貢
  洛交縣元三鄉本漢雕隂縣地屬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隂魏省上郡晉為戎狄所居符堅時為長城後魏及周為三川縣隋文帝分三川洛川縣以置此額取洛水之交故曰洛交屬鄜州 秦長城在縣東南四十里因河為塞史記雲秦將䝉恬所築 漢武廟有仙宮城在今相思川是也 杏城漢將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 朝那膚施漢書雲匈奴南侵至朝𨚗膚施謂此地也 雕山縣地在山隂故曰雕隂 洛交水在縣南一里洛水交㑹之所 大塞門川水在縣西北四里小塞門川水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白水按水經雲白水源出分水嶺 偽夏太后城在縣南三十六里赫連勃勃聞裕滅姚泓令其子儀直等守自將兵入長安劉太后於此築城以居之
  洛川縣東六十里舊三鄉今四鄉本漢鄜縣地後秦姚萇置縣因洛川水以立名後魏置敷城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鄜州自高槐移於今所 蒲川水水經雲蒲川水東南流入坊州
  三川縣西南六十里舊五鄉今三鄉本漢翟道縣地按翟道縣在今坊州中部縣古城是也地誌雲翟道屬左馮翊符秦於縣南長城原置長城縣屬長城郡後魏廢帝三年改為三川縣取古三川郡為名屬中部郡隋開皇三年𨽻鄜州 三川水謂華池水黒源水洛水同㑹謂之三水古為三川郡也 葦谷水水經注云自葦谷水東南流入三川 黃原水水經注云破羅谷水南流經黃原祠東合葦川是也
  直羅縣西南九十里舊一鄉今三鄉本漢雕隂縣地魏省雕隂縣晉時戎狄所居後魏置三川縣隋使戶部尚書寉仲芳築城以居之城枕羅原其川平直故曰直羅城唐武徳三年分三川洛交於北置縣因城為名 羅川在縣南二里
  鄜城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八鄉今三鄉本漢鄜縣地屬左馮翊後漢省後魏於今縣理置敷城縣隋大業元年改敷為鄜屬鄜州唐武徳二年改屬坊州唐末李茂貞建為翟州梁開平三年改為禧州又改其縣為昭化縣後唐同光元年復為鄜城縣依舊𨽻鄜州 楊班祠周地圖記姚萇時立節將軍姚班居黃梁谷北其谷西有小谷由來無水夜中忽有人語就班借車牛十具雲欲移徙我是湫神尋則聲絶班即備車牛十具置門前至明車濕牛汗乃尋車轍至乾谷處忽有水方二百餘步其水極深不可測冬亦湛然每水旱祈禱有應今按楊班湫水周一里餘二十步
  坊州
  坊州中部郡今理中部縣禹貢雍州之域古白翟之國秦屬內史漢書雲朔方為西部都尉休屠為北部都尉渠搜為中部都尉故此為中部郡焉又郡國志雲鄜城本三秦高奴之地翟道故城是也俗謂高樓城即春秋白翟所居魏晉䧟於狄不置郡縣劉石符姚時於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鎮常以重兵守之後魏文帝改鎮為東秦州孝明改為北華州廢帝改為鄜州後周天和七年世祖元皇帝作牧鄜州於今州界置馬坊結搆之處尚存唐武徳二年高祖駕幸於此聖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馬坊爲名天寶元年改爲中部郡乾元元年復爲坊州
  元領縣四 今三
  中部 宜君 昇平
  一縣割出
  鄜城入鄜州
  州境
  東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四百三十里 東至西京八百九十里 南至長安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五里 西至寕州三百二十五里 北至鄜州一百四十五里 東南至同州二百七十五里 東至丹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慶州三百八里 東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
  
  唐開元戶一萬五千七百一十五皇朝管戶主四千七十五客八千八十
  風俗
  白翟故俗與羗渾雜居撫之則懐安擾之則易動自古然也
  人物無
  土産
  龍鬚蓆貢 弓弦
  中部縣舊四鄉今八鄉本漢翟道縣屬作馮翊漢書渠搜中部都尉理所魏晉戎翟所居後秦姚興於今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都尉郡後魏太武帝改為中部縣文帝大統九年縣移理杏城後兼立郡隋開皇九年避廟諱為內部大業三年罷鄜州為上郡縣自杏城移於今理仍屬上郡武徳二年復於此立郡 洛水在州東四十里按山海經雲白祚山地理雲洛水出北地歸徳縣北蠻夷中從鄜州洛川縣西南入中部鄜城二縣過入同州白水縣 沮水自昇平縣北子午嶺出俗號子午水禹貢雲漆沮二水出馮翊北即子午水下合榆谷慈烏等川遂為漆沮 石堂山注水經雲褚水西出翟道縣西石堂山本名翟道山又穆天子傳雲癸酉天子命駕八駿之駟造父為御南征翔野逕絶翟道升於太行翟道即縣之西石堂山也郭璞以為隴西狄道非也 淺石水經雲淺石川出翟道山 香甘水水經雲香川水源出中部縣北香水在縣西南三十七里自宜君縣界來南香水在縣三十五里出於遺谷 泥水水經雲泥水出翟道縣泥谷今按圖經泥谷水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栲栳谷來 蒲水水經雲蒲谷水源出中部縣蒲谷源 橋山按山海經雲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謂橋山又史記雲黃帝塟於橋山今陵冡尚在大厯七年置廟開元二年勅修廟祭祀在州西二里 故杏城在縣西五里漢將軍韓胡伐杏木為柵以抗北狄因名杏城鎮姚萇置杏城鎮在今縣東七里 赤沙城在
  今縣西七十里古成城也 翟故城在縣西北故城是也周三里有餘址在後漢省宇文周曽於此城置利人縣尋廢
  宜君縣西南一百里舊三鄉今六鄉按縣即中部之地前秦苻堅於祋祤古城北置宜君䕶軍後魏真君七年改為宜君縣大統五年又移於今華原縣北為理唐貞觀十七年廢地入雍州二十年於此置玉華宮仍於宮南四里置宜君縣永徽二年縣與宮俱廢龍朔三年坊州刺史竇師倫奏置宜君縣即今理也 廢玉華宮在縣西四十里唐貞觀十七年於宜君縣鳯凰谷置正殿覆瓦餘皆葺茅其地本縣人秦小龍宅太宗曰小龍出大龍入當時以為清涼勝於九成宮永徽二年有詔廢宮為寺便以玉華為名寺內有蕭成殿元裝法師於此院譯經毎言此寺閻浮之兠率天也 慈烏水在縣西北四十里源自昇平分水嶺東流入當縣界 石盤水在縣東五十里源自耀州同官縣大石盤出東流入縣界
  昇平縣西九十里舊三鄉今四鄉唐天寶十二年刺史羅希奭析宜君西北界昇平鄉等三鄉以置之以鄉為名東南去宜君縣三十五里尋以吐蕃侵破移縣在橫棒州 子午水在縣一百里出子午嶺東南流入中部縣合沮水
  丹州
  丹州咸寕郡今理宜川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白翟所居秦屬上郡漢因之魏文帝省上郡晉時戎狄所居符姚時為三堡鎮後魏大統元年割鄜延二府地置汾州理三堡鎮廢帝以河東汾州同名改為丹州因丹陽州為名領義川樂川郡隋大業三年廢丹州於義川縣置延安郡十三年為邊賊劉步祿所據義寕元年於義川縣置丹陽郡唐武徳元年改為丹州領縣五二年於州置摠管府管北連北廣二州貞觀元年罷府為州永徽二年移於赤石川天寶元年改為咸寕郡乾元元年復丹州
  元領縣四 今三
  宜川 雲巖 汾州
  一縣割出
  咸寜併入宜川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五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東至西京九百二十里 西南至長安五百五十里 東至慈州界黃河岸八十里 自黃河岸東至慈州六十里 南至同州三百二十里 西至鄜州一百八十三里 北至綏州三百八十里 東南至同州韓城縣界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 西北至延州二百十二里 東北至濕州四百三十里
  
  唐開元戶一萬四千二百四十二皇朝管戶主四千一百四十六客二千六百二十八
  風俗
  


  人物無
  土産
  龍鬚蓆 蠟燭 香子 苦參已上舊貢
  宜川縣舊四鄉今五鄉本秦上郡之地二漢因之魏省上郡至晉為戎狄所居後魏文帝大統三年置義川縣屬義川𨛦因川為名大業三年廢丹州義川縣屬延安𨛦義寧元年於舊城復置丹州縣在城內永徽中隨州移於今理皇朝開寶九年改為宜川縣 鳯翅山在縣南形象鳯翅縣廨宇在其上 公字山在縣西北三里山形象公字 丹陽川在縣西南水經蒲川水自鄜州洛川縣流入丹陽川 赤水川在縣西北二里闊三百歩從西延州臨其縣界入 庫碢川在縣西北二十里從雲岩縣界入合丹陽川按圖經雲川南是漢川北是翟人漢之人於川內共結香火故喚香火為庫碢因此為名又有小庫碢川 古丹州城在縣東北二十九里永徽二年移於丹陽赤石川口其城遂廢 廢咸寧城在州東四十五里一鄉本秦上郡之地後魏太和十八年於縣南白水川置永寧縣屬義川郡至大統十三年改為太平縣為咸寧縣以界內鎮為名舊屬皇朝太平興國九年併入宜川雲巖縣西北七十三里元三鄉後魏大統二年於今縣西薛河川置永平縣屬義川郡十三年改永平為雲巖縣蓋因邑界雲巖山以為名大統九年大水漂蕩移於桑樞原隋開皇三年移就廢樂川縣大業三年𨽻入義川縣唐武徳元年復置於廻城堡又逄隂雨汲水不通咸亨四年移居庫利川復為河水衝注至皇朝開寶三年移於東南一百歩今理所 石閣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丹延兩界山形似樓閣 雲岩山在縣十里山巖重疊如雲 庫利川在縣西從西延州臨真縣界入當縣土諺昔有奴賊居此川內稽胡呼奴為庫利因此為川名 渭牙川在縣北二十五里從西延州延長縣界來五十里卻入延州門山縣川內有水稽胡喚水為渭牙因以為名 廢可野寺在縣北十五里古老相傳劉薩河坐禪處稽胡呼堡為可野四面懸絶惟有北面一路通人馬
  汾州縣東北七十里舊七鄉今三鄉本漢上郡地魏太和八年置安平縣在薛河川屬北汾州其州在河西三堡鎮東更有南汾州魏大統十八年省北汾州乃取丹陽川號立汾州縣初理高樹山南若多村周保定二年移就庫利川甚寒原隋大業十年邉賊郝仁郎攻䧟人移於土壁堡唐開元二十二年移於甘泉坊今理所是也 狗嶺水經雲汾州縣西有殺狗嶺 安樂山在縣南十里故老傳雲昔屯兵於此因名安樂 黃河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從北延州門山縣來經縣界七十里南流入鄜州郡城縣河岸頓狹狀似槽形鄉人呼為石槽蓋禹理水鑿石導流之處 孟門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六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十二
  延州
  延州延安郡今理膚施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白翟所居秦屬上郡漢為上郡高奴縣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縣之城項羽三分秦地以董醫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晉䧟於戎狄其後屬赫連勃勃後魏滅赫連昌以為統萬鎮孝武置金明郡宣武帝置東夏州廢帝以為延州以界內延水名置總管管丹延綏三州隋開皇八年廢摠管為延州煬帝為延安郡唐武徳元年改為延州總管府領膚施豐林延州三縣管南平北武東夏三州四年又管丹廣達三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開元二年復置都督府領綏丹渾等州天寶元年改為延安𨛦乾元元年復為延州皇朝為彰武軍節度
  元領縣十
  豐林 甘泉鄜州割到 金明 延川 膚施 延長 延水 門山 臨真 敷政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四里 南北二百六十一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五百三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長安九百里 東至隰州三百九十里 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西至慶州四百五十里 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東至慈州三百九十四里 西南至鄜州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夏州長澤縣一百七十里 東北至隰州黃河界二百二十里至河自濕州一百四十里
  
  唐開元戶一萬六千三百四十五皇朝管戶主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九客四千二百七十二
  風俗
  畧與鄜州仝
  姓氏
  人物無
  土産
  尤出麝香 黃蠟貢 秦膠
  膚施縣凡二鄉本秦舊縣屬上郡趙武靈王滅中山遷其人於膚施漢書奴匃南侵至朝那膚施卽其處也魏䧟戎狄隋大業三年分置豐林金明二縣於此置膚施縣 五龍山有帝原水出焉有帝皇五龍祠四所在山上地誌亦謂之仙人神泉祠 龍尾水出郡北龍尾溪故名龍尾水 清水注水經雲清水出上郡北流至老人谷俗謂老人谷水又東經高奴縣合豐水 伏龍山在縣西北五里南北一帶按山形似臥龍是上郡之名山 濯筋川水去縣九里自金明縣南流入縣界至州城一十五里入豐林縣界耆老雲昔日屍毗王割身救鴿身肉並盡於此水中濯其筋骨因此為名
  延長縣東一百二十里依舊二鄉本秦膚施縣地後魏廢帝元年於兵頭原置廣安縣隋開皇二年移於譚信原以廣字犯太子名改為延安唐武徳移就濯筯川西南廣徳二年改安為長天成三年遭大水移就舊縣一百步靠坡置 髑髏山神廟在縣六十里耆老相傳古時鬭戰相殺収入人數十萬於此山因置祠廟 獨戰山縣北四十五里山高峻嶮一人獨戰可以當千延水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元七鄉本漢臨河縣地秦滅六國使䝉恬將兵十萬擊匈奴悉収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戍以充之漢因之在今縣理北十有五里臨河故城是也後魏於其中置安民縣並安民鎮屬東夏州隋文帝廢置安民戍唐武徳二年重置安民縣屬延州貞觀二十三年改為𢎞風神龍元年更為延水縣取吐延水為名今在舊縣西骨胡川骨胡川自綏州綏徳縣界四十里合黃河古老雲胡名骨胡川漢乾名川今無水 盟津黃河在縣東八里按禹貢雲導河積石至於㡣門山海經雲河出崑崙其水從綏州綏徳縣界南流入縣界 五龍泉在縣東一里平石縫中湧出有雄吼之聲其水甘美可濟一方上有五龍堂故曰五龍泉
  門山縣東二百四十里元三鄉本漢定陽縣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雲巖二縣於本縣南六里置門山縣北有山其形象如門因以為名唐武徳八年移於崇斯堡不通人馬總章二年移於原上廣徳二年割屬延州黃河在縣東三十五里北自延長縣界過八丹州
  重覆山在縣東二十七里山形重疊因名重覆山 渭牙川在縣三十里自延長雲巖二縣界來七十五里卻入黃河
  臨真縣東南一百三十里依舊四鄉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武置臨真縣屬偏城郡周武天和元年稽胡判攻破城遂移於流川隋大業十二年賊張誚攻破又移就曷鷄城權住義寕元年稽首領國武徳三年郡廢縣𨽻延州從曷雞城移就流川舊處即今理所 庫利川在縣北一十五里耆老相傳雲土田沃壤五榖豐饒胡稱貯舊榖為庫利 黒城在縣東二十五里庫利東流洛交口赫連勃勃置大象二年於此置郡其城縁山坡﨑嶇不正遂名黒城
  敷政縣西一百二十里依舊六鄉本漢高奴縣地後魏太和初置固城縣隋開皇六年於其中置金城鎮唐武徳二年移縣就鎮因改為金城縣天寶元年改為敷政縣 三塠山在縣北一里其山土石相雜上有三冡逺望如塠物因以為名 洛河在縣西十七里穿蕃部來至城下 金蹄犢子殿在縣西三里有古城昔有犢子出於石縫中金蹄銀角化見坡犁王立此廟城今毀豐林縣東南二十里舊四鄉今三鄉亦高奴之地晉立為臨河縣尋廢後魏太和元年置廣武縣後周大象元年移於今所改為豐林縣隋初廢唐武徳二年復置青化水在縣東北四十三里出自嘉泉東流入濯筋河嘉泉耆老雲水湧出飛流一丈似圑碾可嘉因以名
  之 鳥耶水谷在縣東北出本界南流入濯筋河甘泉縣南七十一里元舊二鄉本漢雕隂縣晉為狄所居其地有阿伏斤谷水源隠伏於川陸故名伏陸唐武徳元年分洛交縣於此置伏陸縣屬鄜州天寶元年改為甘泉縣以其泉甘美為名 伏陸山在縣理東北故雕隂縣在今縣南四十里 雕隂山在縣二十里山夾土石為鴈雕之所居在洛水西二百步 甘泉在縣南巖谷上其泉去地一丈飛流激下其味甘美隋煬帝逰此飲之取入內又泉側有竒鳥一隻身胸項白足赤尾如小山鵲上黒下白其聲數種 洛水在縣西源出慶州洛源縣漢書地理志雲洛水出北蠻夷中又按洛源縣即漢歸徳縣 阿伏斤水川在縣二十九里源出大盤山東南姚嶮谷流入洛水阿伏斤者夷人名也金明縣北五十里舊四鄉今三鄉亦漢高奴之地楚漢之際董翳所都後魏太武十二年於此置廣洛縣以界有洛水所經故立廣洛為名耳隋仁夀元年改為金明縣避煬帝名也大業十二年省入膚施縣唐武徳六年又分置金明縣 金明縣水自縣北蕃部來一十五里西過南流入膚施縣界 渾州川水在縣二十里自閣門府來至縣西前合濯筋水
  延川縣東南一百七十里舊二鄉本臨河縣地後漢省後魏分安民縣於此置交安縣以稽胡未淳取文徳以來之之義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延川縣取內吐延川為名大業十三年改為文州唐徳武二年廢城南有歌基川遂置基州歌基者胡云濯筋川是也五年改為北基州貞觀八年廢屬延州為延川縣 青眉山在縣西北六十里耆老雲後魏有吐蕃青眉家簇居 吐延水在縣北自綏州綏徳縣及蕃界來
  靈州
  靈州靈武郡今理迴樂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屬秦及秦並天下為北地郡漢即富平縣之地後漢永初五年西羌大擾詔令郡人移地池陽至順帝永建四年歸舊土後魏太武帝平赫連昌後置薄骨律鎮在河渚上舊赫連菓城也孝昌二年置靈州按括地誌雲薄骨律鎮城以在河渚之中隨水上下未嘗䧟沒故號曰靈州初在河北胡城大統六年於菓園復築城以為州即今州城是也按陸恭之風土記雲朔方故城太和十年改為沃野鎮至後周又置普樂郡隋開皇初郡廢又置靈武郡唐武徳元年改為靈州總管府領廻樂𢎞靜懷逺靈武鳴沙五縣二年以鳴沙縣屬西㑹州貞觀四年於廻樂縣界置廻環二州並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廻環二州靈州都督入靈鎮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於州界置臯蘭高麗祁連三州並屬靈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廢臯蘭三州調露元年又置魯麗塞舎依契等六州摠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置東臯蘭燕然山雞田鷄鹿燭龍等六州並寄靈州界屬靈州都督府開元二十一年於邊境置節度以遏四夷靈州常為朔方節度使理所天寶元年改為靈武郡至徳元年肅宗於靈武即位升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靈州皇朝為朔方節度
  元領縣六 今一
  廻樂
  五縣廢
  懐逺 靈武 𢎞靜 溫池 鳴沙
  今領鎮七管蕃戶
  清逺 昌化 保安 保靜 臨河 懐逺 定逺州境
  東西五百八十里 南北八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五百三十里 東南至西京二千一百一十里 東南至長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東至鹽州三百里 西南至涼州九百里 南至寕州五百里 北至磧嶺彌娥川水一千里 東南至慶州六百四十里 西南至豐安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豐州九百三十七里
  
  唐天寶戶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六皇朝戶二千六百六十一蕃漢相雜
  風俗
  本雜羌戎之俗後周宣政二年破秦將呉明徹遷其人於靈州其江左之人崇禮好學習俗相化因謂之塞北江南
  人物
  傅詔靈州人晉司𨽻校尉咸七世孫詔愽覽古今世稱學府
  土産
  甘草 青蟲子 鹿皮 紅花 鳥翎 雜筋 野馬皮 鹿角膠 麝香 白鶻翎 花從容 野豬黃
  鹽池在廻樂縣周廻三十里
  渾懐鄣注水經雲河水東北經渾懐鄣 菓洲水經雲河水北有薄骨律鎮城在渚上舊赫連果城也桑菓榆林列植其上故謂之菓洲 鳴沙西枕黃河人馬行沙有聲異於餘沙故曰鳴沙因為縣今即威州城是其地也 白馬騮城十六國春秋雲赫連勃勃時有駿馬死即取毛為號故名其城為白馬騮 㤗山在河之東北連亘彌逺 警山時有警急即山先有大響 隠山多有靈霧隠多見少故以得名 石樓山山形似樓因以樓名 如意泉以供給人馬如意充足故以為名 艾山渠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重開石渠通河溉田四萬頃人今頼之 淥漣池赫連勃勃每畋於三交淥漣池 青鹽澤按漢書雲朔方縣青鹽澤在其南 千金坡 富平津 靈泉
  廻樂縣舊十二鄉今十鄉本漢富平縣地屬北地郡今在縣理西南宮平故城是也後周置廻樂縣城枕黃河後魏刁雍為薄骨律鎮將上表請開富平西三十里艾山舊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萬頃人獲其利孝文太和七年雍又上表論漕運曰奉詔高平安定統萬髙平為澤州安定今涇州統萬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運屯榖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去沃野鎮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往來猶以為難設令載榖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䧟又榖在河西轉運至沃野越渡大河計車五十乗運榖十萬斛百餘日乃得一返大廢生民耕鑿之業車牛艱阻至一嵗不過二運五十萬斛乃經三年臣聞鄭白之渠逺引淮海之粟泝流數千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民用安樂今求於牽屯山河之水次在今源州高平縣即今笄頭山語訛亦曰笄屯山可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舡勝二十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鎮內之兵率皆習水一運二十萬斛舫舟順流而五日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上十六日得三月一返從至九月三返運送六十萬計用人功輕於車用運十倍有餘不費牛力又不費田世祖喜之詔曰非但一運自可永以為式 薄骨律渠在縣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餘頃 長樂山一名達樂山亦曰鐸落泉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名舊吐渾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以守之 大石山經雲河水至此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俗號青山 黃河酈元注經雲其間即上河峽谷謂之青山峽是此 白草水在縣西南原出平地 富平故城漢為縣故城在本縣西南 溫泉鹽池在縣四十里周廻三十里出鹽
  五縣廢
  懐逺縣北一百二十五里三鄉本漢富平縣地周建徳三年遷二萬戶於此置郡及縣並名懐逺隋開皇三年罷郡而縣額不改復𨽻靈州縣有鹽池三所隋廢 溫泉山 貂泉 黃河水經雲河西溢於窳渾澤漢書衛青絶梓嶺梁北河謂此處也 蘭山澤六鎮三戍按陸恭之風土記雲正始三年尚書源思禮侍郎韓貞撫巡蕃塞以沃野鎮居南其蘭山澤六鎮不齊別置三戍隋長城隋大業中築在縣西北大河外 靈武城在縣東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䝉恬築 新堡在縣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內安置防禦軍二千五百人糧五萬舊名千金堡
  靈武縣西北十八里四鄉本漢富平縣漢置渾懐都尉理所注水經雲河水又東北經渾懐鄣西是也後魏太和初平三齊後徙歴下人處於此遂有歴城之名後周因置歴城郡於此周天和三年廢郡為胡城鎮以統之至唐武徳五年移舊靈武縣於此 薄骨律渠經縣西南五十里 黃河自廻樂縣界流入 千金陵在縣北四十二里長五十里濶十里
  𢎞靜縣東北六十里三鄉本漢富平縣地按隋圖經雲𢎞靜縣本漢城居河外三里乃舊薄骨律鎮倉城也後新立𢎞靜鎮徙闗東漢人以充屯田隋立為縣至徳元年改為保靜縣 賀蘭山在縣西北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遙望青白如駿馬北人呼駿馬賀蘭鮮卑之𩔖多依山谷為氏族今賀蘭姓者因此山名 典農城按注水經雲河水又東過朔方郡𢎞靜縣典農城是此也溫池縣東西一百八十里二鄉本漢富平縣地亦為𢎞靜縣地唐神龍元年置縣
  鳴沙縣西一百二十里三鄉本漢富平縣地屬安定郡後周保定二年此處置㑹州建徳六年廢郡立鳴沙鎮隋文帝置環州以大河環曲為名仍立鳴沙縣屬焉此地人馬行沙有聲異於餘沙故曰鳴沙大業三年罷環州以縣屬靈武唐貞觀六年復置環州九年州又廢縣歸靈州神龍中為黙啜所冦因而荒廢逺移縣於廢豐安城即今縣理其舊縣基咸亨三年歸復因以其地置安樂州仍移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於鄯州既而不安其居又徙於靈州之境置安樂州以處之是後復䧟蕃中吐蕃嘗置兵以守之大中三年七月靈武節度使朱叔明奏収復安樂州八月勅安樂州為威州仍領鳴沙縣後州與縣俱廢 長樂山按十道記雲安樂州在靈武南稍東一百八十里近長樂山下北山一名鐸落山以山下有鐸落泉水故以為名舊吐渾部落所居樹樓山空青山並在邑界 黃河西自㑹州及蘭州界流入 廢定逺縣在州東北二百里唐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逺濶豐安勢孤中間千里無城烽堠杳𣺌故置此城募徤兵五千五百人以鎮之其後信安王禕臾築羊馬城幅員一十四里 經畧軍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天寶中王忠嗣奏於榆多勒城置軍今屬武陵節度西南去靈武六百餘里
  今管鎮七 黃河南岸
  城下管蕃部三
  傍家外生族巡檢使移香一族
  媚家族巡檢使保尾一族
  越邦族巡檢使羅香一族
  清逺鎮管蕃部九
  青天門一族    泥悉逋一族
  羅泥一族     羅泥磨廢一族
  噤埋一族     嗓□也移一族
  封家一族     宗家一族
  越邦一族
  漢戶主客四十二
  黃河北岸
  昌化鎮管蕃部一
  吐蕃村巡檢使委尾一族
  漢戶主客四十二
  保安鎮管蕃部一
  傍家外生巡檢使拓㧞第一族
  漢戶主客二百三十四
  保靜鎮管蕃部六
  吐蕃巡檢委尾一族
  右廂巡檢使成悉逋等一族
  右廂巡檢使榜下義征陽尉等一族
  右廂務下義征使羅慶等一族
  狼咬村義征使埋慶等一族
  鬼悉渦巡檢使庾子等一族
  漢戶主客一百七十五
  臨河鎮管蕃部三
  小父兒義征使嘊悉逋一族
  鬼悉渦巡檢副使庾十一族
  漢戶主客六十七
  懐逺鎮管蕃部六
  羅悉逋族巡檢使八竾一族
  漢戶主客二百二十二
  定逺鎮管蕃部四
  麵冡族都指揮使麵守榮麵再遇等一務
  竾浪族巡檢使西逋等一務
  富兒族巡檢使越啜等一務
  小阿父兒族廵檢使遇悉逋等一務
  右自唐貞觀四年於廻樂縣界置廻環二州並屬靈武都督府十三年廢廻環二州二十年鐵勒歸附於州界置臯蘭高麗祁連三州並屬靈州永徽元年廢臯蘭等三州調露元年又置魚麗塞舎依契等六揔為六胡州開元初廢復置東臯蘭州寄鳴沙縣界燕然州鷄鹿州鷄田三州寄廻樂縣界燕山燭籠二州寄溫池縣界並是突厥九姓部落所處唐末並廢今但存七鎮而已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七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十三
  㑹州廢 鹽州 夏州 通逺軍 保安軍㑹州
  㑹州㑹寕郡今理㑹寕縣禹貢雍州之域右西羌地秦屬隴西漢昭帝分天水隴西張掖各二縣為金城安定二郡此為枝陽縣地屬金城郡後漢屬金城武威二郡後魏廢帝元年置㑹寕縣其地所屬不改西魏為邱㑹州尋廢至後周保定二年移於鳴沙省縣改置㑹寕防隋改㑹寕防為鎮尋又廢鎮卻復縣以屬平涼郡唐武徳二年平李軌置西㑹州貞觀八年以此州倉儲殷實改為粟州其年又為㑹州天寶元年改為㑹寕郡乾元元年復為㑹州
  元領縣二
  㑹寕 烏蘭
  州境
  東西五百一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七十里 東南至西京二千五十里 東至長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東至原州四百里 西至涼州六百里 南至蘭州四百二十里 北至靈州六百里 東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蘭州三百八十里 東北至靈州五百三十
  里 西北至涼州五百四十里
  戶
  開元戸三千五百四十蕃漢雜
  風俗
  同原州 人物無
  土産
  鹿胎 野馬皮 覆鞍氊 鹿尾 靴 白角簞駞褐已上為貢
  㑹寕縣五鄉本漢鶉隂縣地周太祖置㑹寕縣屬㑹州隋大業二年改為涼州縣唐武徳二年又改為㑹寕黃河自西南蘭州金城縣界流入注水經雲河水又東北過勇士縣北東流是此處也 黃河堰唐開元河流漸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國團練兵起作㧞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渰沒 㑹寕關東西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池其地生鹽西去州一百二十里
  烏蘭縣州西北驛路一百八十里其直路一百四十里三鄉本漢祖厲縣屬安定郡後屬武威郡前涼張軌収其縣入於涼州別置祖厲縣周武帝西巡於此置烏蘭闗又置縣在㑹寕闗西南四里後移於東北七里平川置
  鹽州
  鹽州五原郡今理五原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至戰國皆為戎狄所居史記曰梁山涇漆之水北有義渠朐衍之戎謂此地也及秦始皇併天下以此地屬雍州今州即漢馬嶺縣地漢置五原郡地有五原所故為名故城在今榆林縣界尋廢後魏太武平赫連昌之後初置大興郡至西魏改為五原郡復立漢名尋改為西安州東有安州故此加西字廢帝三年以其地北有鹽池又為鹽州隋開皇初廢之大業中為鹽川郡唐武徳元年改為鹽州領五原興寕二縣其年改州及縣寄理靈州四年省興寕入五原縣貞觀元年廢鹽州五原縣入靈州平梁師都復於舊城置鹽州及五原興寕二縣𨽻夏州都督府其年改屬靈州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五原郡乾元元年復為鹽州永泰元年十一月升為都督府元和八年𨽻夏州
  元領縣二
  五原 白池
  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八里 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三十里 東南至西京三千一十里 南至長安一千五百五十里 東至綏州六百八十里 南至慶州五百五十里 西至㑹州八百里 北至宥州四十里 東南至延州五百三十里 西至靈州七百里 西北至靈州三百里戶
  唐開元戸三千三十五
  風俗
  以牧養牛馬為業
  人物無
  土産
  地居沙鹵無果木不植桑麻惟有鹽池百姓採漉以為業
  五原縣三鄉今州南抵慶州馬嶺縣北界即舊馬嶺縣地貞觀二年縣與州同立以地勢有五原舊有五原䦨因為郡邑之稱 五原龍逰原乞地千原青嶺原可嵐貞原橫槽原 鹽池四所烏池白池出鹽唐増収利其瓦窯池細領池並廢 五原鹽川按郡國志雲胡人謂之霞沒城在郡邑內
  白池縣北九十里三鄉按其地舊為蕃戎之地隋得之以其地有鹽遂以城之即開皇九年置鹽池也唐貞觀二年改置興寕縣至景龍二年又為白池縣取鹽白池為名又水名白池烏池 井城葭蘆澤按郡國志雲井城葭蘆澤在興寕縣亦鹽池之異稱耳
  夏州
  夏州朔方郡今理朔方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及戰國時屬魏秦併天下屬上郡漢分置朔方郡故武帝紀曰元朔二年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按地理志朔方理三封屬并州部莽曰溝搜是也漢之三封縣今在長澤縣有三封故城是自漢至今常為闗中之根柢西晉亦為朔方郡後赫連勃勃據之僭稱大夏蒸沙以築其城號為統萬按十六國春秋録雲鳯翔元年勃勃下書發嶺北夷十萬人於朔方水河北黒水之南營起京城以一統天下君臨萬國為意故立名其城土白而堅南有亢敵峻嶮非人力所攻迄今雉堞雖久崇墉若新至後魏始光元年為太武所滅置統萬鎮孝文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西魏置𢎞化郡至隋開皇初復為夏州煬帝初復為朔方郡唐貞觀二年平涼師都為夏州都督府領夏綏銀三州其夏州領徳靜巖銀寕朔長澤四縣其年改巖銀為朔方縣七年於徳靜縣置長州都督府八年改白開州為化州十年廢化州及長州以徳靜長澤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朔方𨛦乾元元年復為夏州至五代陷於蕃皇朝太平興國八年歸順今為定難軍節度
  元領縣四 今三
  朔方 寕朔 徳靜
  一縣割出
  長澤入宥州
  州境
  東西二百一十五里 南北七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四百八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六十里 東南至長安一千五十五里 東至銀州二百里 南至延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至靈州五百五十里舊記雲西至延州三百里 北至黃河八百里舊記雲至安北府八百里 東南至綏州四百里 西至慶州五百九十一里 東北至勝州九百里 西至豐州七百五十里
  
  唐開元戶九千二百皇朝管漢戶二千九十六蕃戶一萬九千二百九十
  風俗
  漢武帝好大喜功開邊置𨛦多從闗中貧民或報怨犯法者以充牣其中故習俗頗殊地廣人稀逐水草蓄牧以兵馬為務酒醴之㑹上下通焉
  人物無
  土産
  角弓 氊 蘇 麻布 羊 馬 駞 苣霜虀有乞物魚 蔥味辛
  朔方縣四鄉本漢縣漢末廢後魏真君六年更名巗銀縣屬化政郡隋開皇三年廢化政郡以巖銀縣屬夏州唐貞觀三年改為朔方縣 統萬城水經注赫連勃勃於無定河北黒水之南築北城勃勃書曰今城都已建宜立美名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國宜以統萬為名其城土色白而牢固有亢敵峻嶮非人力可攻酈元雲統萬城蒸土加工雉堞雖久崇墉若新其城南門曰朝宋北門曰平朔東門曰招羌西門曰服涼其子城在羅城東門曰鳯陽本有三門夷人多尚東故東向門 真珠樓通天樓皆勃勃建在城內 呉城在縣北一百二十五里赫連昌因山所築隋置吳城鎮後廢 什賁故城在縣理北即漢朔方縣故城詩所謂王命南仲城彼朔方是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収河南地置朔方五原𨛦使校尉蘇達築朔方公孫𢎞數諌以為疲𡚁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使朱買臣難𢎞廢十䇿𢎞不得一由是卒城之自漢至今常為闗中根柢 黃河西自靈州懐逺縣界流入 契呉山在縣七十里十六國春秋赫連勃勃北遊契呉而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已北大河已南未有若斯之壯麗雕山連亘郡界 無定河一名朔方水亦曰奢延水源出縣南即漢李陵失利於此河之外 烏水舊名黒水以周太祖諱名曰烏水源出縣北平地亦契呉之𪋤䝉水按注水經雲朔方縣有濛水合金河而流是也茄蘆水
  寕朔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二鄉亦漢朔方縣地後周武帝於此置朔方縣屬化政郡隋開皇三年罷𨛦以縣改屬夏州唐武徳六年於此立南夏州貞觀八年廢 三交城按赫連勃勃夏録雲龍昇五年秋九月勃勃率衆來拒十一月戰於青石北原秦師敗績降其衆四萬獲戎馬二萬匹因築此城 賀蘭山在縣東北三十里秦長城在縣界
  徳靜縣東北一百里二鄉亦漢朔方地按其地在縣西北按今朔方縣界有什賁故城是也後周建徳二年於此置彌渾縣以縣南有彌渾水為邑名又立六胡州在邑之北隋開皇三年改彌渾縣為徳靜鎮至大業九年廢鎮立縣仍立朔方 無定河自朔方縣界流入長城在縣西二里
  雲中都督府黨項部落寄在朔方郡朔方縣界管小州五合利州思璧州阿史那州綽部州㫖登州戶一千四百三十
  廢呼延州都督府黨項部落寄在朔方縣界管小州三賀魯州𨚗言州𨁂跌州戶一百五十五
  廢桑乾都督府寄朔方縣界管小州四郁射州藝失州畢失州叱畧州戶二百七十四
  廢定襄都督府寄治寕朔縣界管小州四阿徳執失蘇農州㧞延州戶四百六十
  廢達渾都督府延陀部落寄在寕朔縣管小州五姑衍歩訖若嵠彈州鶻州低粟州戶一百二十四
  廢安化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四百八十三廢寕朔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三百七十四廢僕固州都督府寄在朔方縣界戶一百二十四
  已上八都督府唐朝所置今並廢
  通逺軍
  通逺軍本西蕃界靈州方渠鎮晉天福四年建為威州仍割寜州木波馬嶺二鎮𨽻之至周廣順二年避御名改為環州顯徳四年以地里不廣人戶至簡降為通逺軍管通逺一縣併木波石昌馬嶺等三鎮徴科人戶
  領縣一
  通逺
  軍境
  東西一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約三千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六百八十里 東至東原稜蕃部界三里 西至甜水堡蕃部界五里 南至木波鎮界四十里 北至靈武路烏崙寨三十里元無漢戶四面並是蕃部 東南至蕃部獨家族一十五里 西南至蕃部掶利族一十三里 東北至蕃部鼻家族一十里 西北至蕃部傍家族一十五里
  
  皇朝管戶主二千七百二十二客二千二百三十五風俗
  蕃漢相雜
  土産
  生甘草 土山並無果木
  通逺縣無鄉以四鎮管人戶與州同置在郭下 鹹河從土橋歸徳州同家谷三處發源來鹹苦不堪 甜河在城西從蕃界部鼻家族北界來供軍城人戶 古長城去城一里秦長城是也 古太州在軍西北二里
  保安軍
  保安軍本延州之古栲栳城唐咸亨年中曽駐泊禁軍於此至貞元十四年建為神䇿軍尋改為永康鎮屬延州扼截蕃界迨至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升為保安軍管三鎮一十九寨
  軍境
  東西一百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七百一十里 東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長安六百里 東至蕃部末𡗀族七里至延州金明縣界七十里 西至蕃部悉逋族一十里至慶州金湯鎮界三十里 南至延州敷政縣界一百一十里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蕃部厥𡗀族一十里至宥州八十里
  
  皇朝管戶主七百一十四客二百七十
  風俗
  蕃漢戶相雜
  土産
  羊 地寒霜早不宜五榖
  吃莫河在軍北一十里源出蕃部吃莫川南流至軍地四十六里入洛河不勝船筏 聖人道在軍城東七里從蕃界末𡗀家族來經軍界一百五里入敷政縣界即赫連勃勃起自夏臺入長安時平山谷開此道土人呼為聖人道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八
  宋 樂史 撰
  闗西道十四
  綏州 銀州 振武軍廢 麟州 勝州廢府州
  綏州
  綏州上𨛦今理㡣泉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白翟所居七國時屬魏秦為上郡䝉恬將兵於此公子扶蘇監之處是也在漢為雕隂縣地高帝元年項羽立董翳為翟王七月廢後為上𨛦武帝徴六郡良家子上郡即其一也後漢末荒廢年乆俗是稽胡又赫連勃勃部落所居後魏明帝於此置上郡廢帝元年郡內分置綏州今延綏等州並為右部都尉理隋開皇初郡廢而軍如故煬帝初改綏州為上州尋廢州置雕隂𨛦以𨛦西南有雕隂山復漢縣名唐武徳三年遂於延州豐林縣置綏州總管府管西河南平北基銀雲真上珍北吉匡龍等十一州其綏州領上大斌城平綏徳龍泉延福五縣六年移治所於延州縣界七年又移治城平縣界魏所廢城平貞觀二年平梁師都罷府移州治上縣其城則據山四面甚險真邊陲之郡也天寶元年改為上郡乾元元年復為綏州自唐末蕃冦侵擾所管五縣並廢或䧟在蕃界亦無鄉里其民皆蕃族州差軍將徴科
  元領縣並廢 綏徳 龍泉 城平 延福 大斌
  州境
  東西一千里 南北 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七百四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里 東至石州界黃河一百三十里河上有孟門闗東去石州九十五里 西南至延州三百四十里 北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西北至銀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夏州四百里 東南至隰州石樓縣西北黃河為界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銀州二百四十里
  
  唐開元戶一千七百一十五皇朝管主客戶二千八百八十五
  風俗
  與夏州同
  土産
  胡女布貢 蠟燭貢
  廢龍泉縣四鄉本秦膚施縣二漢同後魏廢帝元年於此置上縣取郡為名隋開皇三年上縣屬綏州唐天寶元年改為龍泉縣以隴水為名
  皇朝見管蕃戶 長城一在州西一十五里大力川一在州北二十五里無定河川是蒙恬所築之遺跡疏屬山山海經雲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
  窳帝乃梏之疏屬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髮繫之於山西北漢宣帝使人發上郡疏屬山於盤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髮反縛械一足因問羣臣莫能知惟劉向按山海經對宣帝驚異上始重學於是時人競學山海之説 無定河一名奢延水北自撫寕縣界銀州入境 州城唐貞觀元年築四面石崖東面高八十尺西面高一百四十尺南面高四十尺北面高一百二十尺周迴四里二百步 上郡古城在縣東南五十里始皇使扶蘇監蒙恬之處 呉皃城在縣西北四十里赫連勃勃破劉裕子儀真於長安遂擄其人築此處以居之 秦扶蘇冡在無定河東去州地八里 䝉恬冢在州之西大力州西上去州二里
  廢城平縣西南一百里二鄉本秦膚施縣地二漢不改後魏神龜元年於本縣西三十里庫仁川置城中縣隋諱中改為城平縣仍自庫仁川移於今理今廢為城平鎮見差蕃人為鎮將管蕃戶 吉魚山 阿班山青澗川水已上並在縣界 保定嶺在縣界蕃部族帳內
  廢綏徳縣南一百里元二鄉亦秦膚施縣地二漢不改魏省上郡後魏大統十二年分上郡南郡邱尼谷置綏徳縣鎮見差蕃人為鎮將管蕃內戶 舊石城在縣東三十里今寛州是也僕射堡在縣界 骨悉箇堡在縣界骨悉箇者是胡音 科溪嶺在縣界蕃部族帳內廢延福縣南一百一十里元二鄉亦膚施縣地後魏廢帝元年於此置延陵縣屬撫寕郡隋開皇七年改為延福縣此縣城據崖三面夐絶攻守頗為邉防險固之所今廢為鎮差蕃人管蕃戶 青㡣山 洛陽山 橫山太和川水並在縣界 呉兒城在縣南四十里 彌
  溺堡彌溺者胡語此谷地塞因以為名 同突箇堡在縣界胡語今蔥澤是也堡多此菜 聖佛崖 甬子山定仙嶺並在縣界 黃河北自撫寕縣界流入 故
  匡州城隋置此州在縣西北五十里故城尚存唐武徳六年與六胡州又同置祿山之亂䧟入蕃界
  廢大斌縣西北一百一十里二鄉亦膚施縣地後魏神龜元年於今縣東五里置大斌縣屬上𨛦唐武徳七年移於今城平縣界魏城平故城以置之即今縣也今廢為大斌鎮差蕃戶 柱天山 小力山 大力山 小力川並在邑界
  銀州
  銀州銀州𨛦理儒林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時為翟地秦並天下屬上𨛦漢為西河𨛦圁隂縣晉時為戎狄所居符秦元年自騘馬城巡銀戎狄其城即今理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於其城仍舊置銀防三年置銀州同谷為名舊有人牧驄馬於此谷之內胡語驄馬為乞銀隋大業二年廢銀州縣屬雕隂郡隋末䧟於冦賊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於此重置銀州天寶元年改為銀州郡乾元元年復為銀州
  元領縣四
  儒林 真鄉 開光 撫寕
  州境
  東西二百七十一里 南北三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一百六十里 東至石州界黃河一百六十里 南至綏州一百六十里西至夏州二百里 北至勝州柘珍驛二百五十里東南至綏州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綏州三交土
  堠七十五里 西北至夏州二百三十里 東北至勝州二百六十里 東北至麟州五百里
  
  開元戶六千一百二十
  風俗
  與夏州同
  土産
  香子 貢女稽布
  儒林縣舊四鄉本漢圁隂縣地以其在圁水之隂故名隋開皇三年置儒林縣屬銀州大業三年廢銀州以縣屬雕隂郡唐貞觀二年重置銀州又屬焉 無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鄉縣東北一百里依舊四鄉漢圁隂縣地周武帝保定二年於今縣理置中鄉縣以縣割𨽻銀州郡 茄蘆水源出縣西平地
  開光縣東北二百里舊三鄉漢圁隂縣地周武帝於今理置開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廢郡置開光縣屬撫寧郡隋開皇三年置𨛦以縣來屬大業中縣廢以其地入真鄉縣唐貞觀二年平梁師都於此復立開光縣焉
  撫寕縣東南八十里舊三鄉本漢圁隂縣地後魏廢帝於今縣東撫寕故城置撫寕縣屬撫寕郡隋開皇三年置郡以縣來屬 無定河在縣北二十里
  廢靜邊州都督府舊治銀州𨛦界內管小州一十八
  廢歸徳州寄理銀州𨛦界內處降黨項羌
  已上二州並唐所置今廢
  振武軍今廢
  振武軍今理金河縣舊為單于大都䕶府即漢定襄𨛦之成樂縣也在陰山之陽黃河之北後魏所都盛樂縣是也歴周隋或沒入蕃唐武徳四年平突厥於此置雲中都督府麟徳元年改為單于大都督府初阿史徳請冊親王為可汗徳曰單于者天上之天也上曰朕兒與卿為天上之天可乎徳曰死生足矣遂此立單于大都䕶府以殷王為單于大都䕶垂拱三年改為鎮守使聖厯元年改為安北都督開元七年以其地𨽻東受降城八年又置單于大都䕶府後為鎮武節度兼神䇿軍長武城防秋兵馬使
  領覊縻州八
  金徽州 幽陵州 □休州 鷄田州 鷄鹿州赤野州 居延州 燕然州
  右州民皆武徳已後降蕃部落所居
  元領縣一
  金河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長安取太原府路一千九百三十里 南至朔州三百里東南至河東界靜邊軍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東受降城一百二十里 北至黒沙磧口七十里
  
  自立軍無戶數
  風俗
  尚氣強悍漢書曰定襄雲中本戎狄之地其人鄙朴少禮文好射獵
  土産
  香有榖撥甘松 藥有麻黃 升麻 當歸 菴閭柴胡 刺揪 逺白 白角簟
  金河縣四鄉漢盛樂縣唐武徳四年於此立都督府遂立此縣北為金河以為邑稱天寳四年於城內置 善陽嶺在縣北一百四十里秦長城地漢書謂高祖困於平城即善陽嶺也武徳四年平突厥置雲中都督府於此地 青冡在縣西北漢王昭君塟於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冡 燕然按續漢書郡國志雲和帝永元三年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逐至燕然山是在縣北近地 李陵臺疊石為之在府北單于探騎每多候於此五合城 雲中城 金河在縣西北 磨勒城水突
  厥名魚為磨勒此水出魚倍美故以指名 濛水秋冬常有暖氣濛然故以為名在縣東南 延釋伽水
  麟州
  麟州新泰郡理新泰縣禹貢雍州之域漢武帝徙貧人於闗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泰中蓋其地周隋以降為銀勝二州地唐開元十二年割勝州之銀城連谷二邑新泰𨛦並縣至十四年又廢郡以屬邑還𨽻勝州天寳元年復置尋改為新泰郡乾元元年復為麟州升為振武麟勝等州節度兼都䕶以勝為支都
  元領縣三
  新泰 連谷 銀城
  州境
  東西 南北
  東南至東京一千九百一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六十里 東至嵐州界黃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闗 東至嵐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銀州三百里 東北至勝州四百里
  
  唐開元不供戶 長慶戶一千七百五十四皇朝管戶主二千三百五十
  風俗
  與振武同
  新泰縣舊三鄉初武帝徙貧人於闗以西及朔方以南謂之新泰唐天寳元年置以為縣取漢舊名
  連谷縣北四十里四鄉本漢圁隂縣地屬西河𨛦隋文帝於此置連谷鎮煬帝改為連谷戍太業十三年廢戍唐貞觀八年置連谷縣屬勝州天寳元年割屬麟州銀城縣州南四十里元四鄉本漢圁隂縣地後魏時置石城縣至廢帝三年改屬歸真𨛦𨽻綏州至周保定三年移縣於廢石龜鎮隋大業七年改為銀城縣以𨽻勝州開元中自勝州割𨽻麟州 成宜漢地理志成宜屬五原中部都尉理 西安陽 河隂 武都 稒陽塞已上皆漢縣城後廢俱在銀州界漢和帝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出鷄鹿塞渡遼將軍鄧隲出稒陽塞南單于出蒲夷谷遂至燕山 造陽史記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造陽即縣西北之塞名也 五原塞城漢書雲光祿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里築城列障至廬朐山即今正北所謂光祿塞是也後魏曽於此立石城縣後改焉晉太康地理志自此地郡北行九百里得五原塞又北至九百得造陽即此
  廢安北大都䕶府唐龍朔三年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郡都䕶府總章中改為安北大都䕶府北至隂山七十里至回紇界七百里去洛陽二千九百里在黃河北戶二千六領一縣隂山縣天寳元年置其州與縣今並廢
  勝州廢
  勝州榆林郡今理榆林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為戎狄戰國為晉趙地漢書雲趙分晉國而有雲中五原是也秦併天下為雲中郡鎮雲中咸陽陶林楨陵犢和沙陵原陽沙南北輿武泉陽夀等十一縣王莽改曰受降屬并州兩漢之時雲中𨛦在今州東北四十里榆林縣界雲中故城是也按史記趙武侯自五源河曲築長城東自隂山又於河西造大城其一隅崩不得就乃改卜隂山河西禱焉晝見羣鴻俳徊竟日不去夜見火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城乎乃於其處築城今雲中古城是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其地遂空至晉末屬赫氏後魏大武平赫連昌之後迄於周代往往置鎮不立郡縣隋文開皇二年置榆林戍七年又置榆林縣屬雲州二十年割雲州榆林富昌金河三縣置勝州大業五年以勝州為榆林郡十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唐武徳四年郭子和歸國其地䧟梁師都唐貞觀三年平之五年仍於隋舊理置州時柴紹劉蘭等破滅匈奴奪其河南之地因置勝州天寳元年改榆林郡乾元元年復為勝州
  元領縣二
  榆林 河濵
  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一千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八百三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正東至黃河四十里去朔州四百二十里 南至麟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安北府二百五十里 正北至黃河五里去東受降城八里去單于府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合河闗五百里去嵐州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 西北至黃河二十里 東北至黃河十里去雲州四百里
  
  唐開元戸四千九十五
  風俗
  與振武同
  土産
  鹿角
  榆林縣二鄉本漢沙南縣城屬雲中郡漢末北狄侵擾歴魏晉及周此城並無縣邑隋開皇七年於此置榆林縣以榆林闗為名屬雲州二十年改屬勝州 拂雲堆縣北一百七十里 紫水河東北自朔州善陽西北一百七十里 金河泊在𨛦東北二十里周四十里上承紫河及濛水南流入大河 楨陵城莽曰楨陸在縣西北地理志謂勝胡州是也屬雲中 黃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縣界流入 大葭蘆水縣西二百二十里小葭蘆水縣西三百四十里其間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黃河隋文倉以通屯倉 雲中故城在縣東北四十里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所置秦因之 榆林闗在縣東四十里南臨河秦卻匈奴處隋置榆林闗總管後䧟賊貞觀十三年復置榆林闗
  河濵縣南二百九十里三鄉本漢縣地屬雲中郡迄於魏晉此地不立縣邑至後魏及周復為銀城縣地隋帝時為榆林縣地貞觀三年於此置河濵縣東臨河岸為名改雲州為威州八年廢威州以縣屬勝州 黃河在縣一十五步濶不能半里不通船筏 河濵一在縣東北唐貞觀七年立 君子津水經雲河水於二縣之間有君子津昔漢桓帝十三年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賫金貨隨帝後行夜迷失道困甚往役津長後死津長為埋之其子尋求父喪發冢舉屍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於帝帝曰君子也改其津為君子津
  府州
  府州今理府谷縣本河西蕃界府谷鎮土人拆大山拆嗣倫代為鎮將後唐莊宗天祐七年有河朔之地將興王業以代北部屬為邊患於是升鎮為府谷縣至八年麟州刺史拆嗣倫男從阮招回紇歸國詔以府谷縣建府州以扼蕃界仍授從阮為府州刺史尋以契丹與小蕃侵擾移州於留得人堡即今州理是也晉高祖起義以契丹有援例之恩賂以雲中河西之地盡去焉契丹欲盡徙河南之民以實遼東人心大擾從阮因保險拒之晉少主嗣位北絶和好乃遣使詔從阮出師明年春從阮率衆歸之尋升府州為永安軍析振武之勝州並㳂河五鎮以𨽻焉乾祐元年從阮舉族入覲朝廷命其子徳扆為府州團練使周顯徳元年升府州為節鎮復以永安軍為軍額就拜拆徳扆為節度使顯徳二年夏州李彛興以土壤相接府州惡其與已並為蕃鎮乃扼塞道路阻絶使臣世宗因問宰臣如何宰臣以夏州地處邊徼朝廷向來常與優惜府州甚為逼小近建節旄得之何利失之無害且宜撫諭彛興上曰拆徳扆之數年竭盡心力禦捍劉崇如何一旦棄之度外且夏州雖産羊馬傳易資貨悉在中原倘與阻絶何能為者乃命使賫詔書責其悖慢諭以安危彛興果俯伏聽命皇朝因之
  元領縣一
  府谷
  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七百二十里 東過河至火山軍四十里 南過河至岢嵐軍一百四十里 西至麟州一百五十里北至二十六府勒浪尾馬直蕩啜娘等蕃族四百八十里 東南過河至火山軍桔橰塞四十里 西南至麟州杓枝谷三十里 西北至沒兒雀悉命女女越都等蕃族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唐㡣鎮一百五十里
  
  皇朝管主客漢戶五百七十
  土産
  羊馬
  府谷縣一里一鄉本府谷鎮唐天祐七年升為縣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九
  宋 樂史 撰
  關西道十五
  宥州 豐州 天徳軍廢
  宥州寧北郡理長澤縣即漢三封縣之地自後河曲靈夏原等州有蕃故部落後周武帝乃六立胡州以統之唐貞觀以後漸得其地至永徽中又置魯契依塞舍麗六州用華人為刺史以管之謂之六胡州開元九年莤胡帥康待賓反朔方節度使王晙討戮之遂廢六州至二十年以六州之殘人置宥州於夏州西南長澤縣之地以寛為名及延恩懐徳歸仁三縣領諸降戶天寳元年改為寧朔𨛦至徳二年改為懐徳郡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宥州嘗寄理於經畧軍葢以地形居中可以總綂蕃部北以接應天徳南援夏州寳應以後因循遂廢由是昆夷屢擾黨項靡依蕃部之人撫懐莫及元和元年之二月復於經畧軍置宥州屬夏綏銀節度郭下置延恩縣十五年移治長澤縣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夏州節度李祐復置唐末離亂三縣俱廢後立於長澤縣即今理
  今領縣一
  長澤
  舊領縣三俱廢
  州境
  東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四百一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九百九十里 南至長安一千一百九十里 南至桃子堡三十里為界 南至洪門鎮八十里為界西至五原郡鹽地一百八十里為界 北至神堆澤五十里為界以北屬夏州 南東至古長城六十里屬夏州界 西南至盤堆八十里 西北至黃堆八十里為界以西北至故宥州一百二十里為界屬夏州 東北至市澤四十里為界以東北夏州八十里戶
  唐十道錄雲開元無戶 長慶中戶七千五百九十皇朝管漢戶二百
  風俗
  同夏州
  人物無
  土産
  青䀋 蘓 駝 馬
  廢延恩縣三鄊元和九年因立郡故建此邑額
  廢懐德縣五鄊
  廢歸仁縣五鄊已上二邑因元和中立郡析六胡州地以置
  已上三縣唐末廢
  長澤縣二鄊三封之地漢地理志三封屬朔方𨛦後魏於此置長澤縣屬闡熈郡隋開皇中罷闡熈郡以縣屬夏州元和十五年夏州節度使奏請立宥州於此邑仍就便移𨽻宥州 三封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界 百井戍在縣南八十里勃勃與禿髪熾檀戰處 胡洛鹽池在縣北五十里周廽三十里漢有鹽官 石□泉在邑界 六胡州按後周書雲武帝曾立六胡州於靈夏兩州界以按諸胡至隋又分魯契依等三州於馬嶺縣界置厈州亦以處胡人至唐永徽以前七州之名猶存洎開元中胡帥康待賓據六胡州反後破之至元和三年収復又置之尋又改置宥州復移於長澤縣矣
  豐州
  豐州九原郡今理九原縣禹貢雍州之域春秋戎狄之地戰國屬趙秦並天下為上郡之北境漢屬五原郡地漢五原故城在今勝州榆林縣是也後漢羌胡擾亂城邑皆空永嘉之後屬赫連勃勃後魏平之至周保定三年置永豐鎮隋開皇五年置豐州因舊鎮為名故賀葛真城是其地領九原永豐安化三縣大業七年罷州以為五原郡義寧元年太守張遜以𨛦歸順武徳元年罷郡復為豐州仍置總管府六年省因徙百姓於今慶州白馬縣此地遂空貞觀四年突厥降附又於此分靈州之境置豐州都督府不領縣惟領蕃戶十一年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又置豐州天寳元年改為九原郡乾元元年復為豐州
  元領縣二
  九原 永豐
  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千八百一十里 東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九十里 南至長安一千八百里 東至安北都䕶府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至黃河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靈州九百里正北至黃河四十里 西北渡河至受降城八十里東北至黃河八十里
  
  按章述十道録開元領戶縣蕃戶無定長慶蕃府共一千七百三十九
  風俗
  地居磧鹵田疇每歲三易自漢魏以後多為胡𦍑所侵人俗隨水草以畜牧廹近邊外唯以鞍馬騎射為事風聲氣俗自古而然
  土産
  獸多羱羊野馬 禽多石鷄鴨鳬 衣以駞毛褐布食以白麵印鹽 草有遏邏殷 盧年 沙蓬
  茨箕 狠針 尤宜牧畜
  郎君城在九原 白登漢髙祖圍處 髙闕當在河之西也按史記趙武靈王築長城自傍隂山下至髙闕今在隂山之西漢書謂髙闕塞 西河漢書雲武帝元朔二年衛青渡西河至髙闕破匈奴是也接此河自靈武郡之西南便北流千餘里過九原郡乃東流時帝都在秦故謂之西河即此處也其河自豐州東流千里在京師直北漢書亦謂之北河乃西河也 稒陽漢書雲竇憲出鷄塵塞隲出稒陽塞遂至燕然山即此也 大同川舊連時六大同鎮於北川按郡國志雲大同鎮今九原前鷄延城後難城是也 大磧絶塞 鷄鹿塞故安北都䕶府今中受降城是有橫塞軍朔方軍之號於此也
  燕然都䕶府領七州唐貞觀中置蘭臯等七州同𨽻焉形勢西臨河北望隂山 拂雲堆解在下
  九原縣三鄊漢舊縣隋復置㝷廢至永徽四年又置縣兼立郡於此
  永豐縣一百里二鄊本漢臨戎舊地後漢末廢周武保定三年於此置永豐鎮隋開皇三年於鎮置永豐縣㝷為蕃戎所䧟唐武徳六年得其地永徽元年復置
  天徳軍
  天徳軍今置在中受降城搆置軍於永清柵本安北都䕶唐貞觀二十一年在於西受降城東北四十里置燕然都䕶以瀚海等六都督臯蘭等七州並𨽻焉龍朔二年移於磧北回紇本部仍改名瀚海都䕶總章三年又改安北都䕶㝷移於甘州東北一十八里隋故大同鎮城垂拱元年置大同鎮城其都䕶移理刪丹縣西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㡣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天寳八載張齊邱又於可敦置橫塞軍十二載安思順奏廢橫塞軍請於大同川西築城置軍元宗賜名曰天安軍十四載築城功畢移天安軍理焉乾元後改為天徳軍縁居人校少遂西南移四里權居永清柵其城則隋大同城之舊墟在牟𨚗山鉗耳嘴之北
  州境
  東西南北
  四至八到
  東取寧逺鎮故落鹽池經夏州至長安一千八百里東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東至牟𨚗山鉗耳嘴
  三十里 西渡河至豐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黃河五里 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 北至磧石三百里 西北至橫塞軍二百里
  東受降城
  東受降城本漢雲中𨛦地在榆林縣東北八里今屬振武節度
  四至八到
  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二里 東南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朔州四百里 西南渡河至勝州八里 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 北至磧口七百里
  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𨛦地在榆林漢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唐開元十年又於此城置安北大都䕶府後又移徙事其天徳軍 敬北古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鄭䖍軍錄曰時人以張仁願河外築三城自古未有敬北城周一萬八百七十二歩城壕峻嶮亦古之堅守賈躭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四至八到
  東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六十里 東南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東至東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徳軍二百里 南至靈州四百里 北至磧口五百里
  西受降城
  西受降城今天徳軍理於此城在豐州西八十里葢漢臨河縣故里處唐開元初為河水所壞至開元十年總管張說於古城東別置新城今城西南隅又為河水所壊
  四至八到
  南至長安一千八百八十里 東至洛京取單于路二千五百里 正東㣲南至天徳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渡河至豐州八十里 西南至定逺城七百里東北至磧口三百里 磧口西北至回鶻衙帳一
  千五百里
  右按天徳軍與三受降城皆連貫不逺即唐龍神三年張仁願所置初突厥入㓂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賊所敗詔仁願代之先是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雲堆神祠突厥將入㓂必先禱祀祈福牧馬料兵而後渡河突厥黙啜盡衆西撃突騎施婆葛仁願奏請乗虛奪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築此三城號曰受降首尾相應絶其南㓂之路太子少保唐林璟以為兩漢以來皆北守黃河今於㓂境築城恐勞人廢力終為賊所有仁願固請不已中宗竟從之仁願表留年滿鎮兵以助其功時咸陽兵二百餘人逃歸仁願擒獲盡斬之軍中股慄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雲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所去各四百餘里於牛頭朝𨚗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㓂掠減鎮兵數萬人初三城不置壅門及卻敵戰具或問曰此乃邉城備禦之所不為守備何也仁願曰㓂若至此當併力出戰回顧望城猶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其後常元楷為總管始築壅門議者貶之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一
  并州
  并州太原郡舊理太原晉陽二縣今理陽曲縣禹貢冀州之域禹貢曰既修太原注曰髙平曰原今以為郡名舜典曰肇十有二州王肅注曰舜為冀州之北太廣分置并州至夏復為九州省并州合於九州周之九州復置并州職方曰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藪曰照餘祁川曰虖池嘔夷浸曰淶易釋名曰併兼也言其州或並或設因以為名春秋晉荀吳敗狄於大鹵即太原晉陽縣也中國曰太原夷狄曰大鹵按晉大鹵太原大夏夏墟平陽晉陽六名其實一也太康地記曰并州不以衛水為號又不以恆山為名而言並者以其在兩谷之間乎按今州本髙辛氏之子實沈又金天氏之子䑓駘之所居也左傳曰髙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後帝不臧遷實沈大夏主參金天氏有裔子曰昩為元𠖇師生允格臺駘以處太原注曰大夏太原晉陽縣也太原臺駘之所居按今州又為唐國帝堯為唐侯所封又為夏禹之所都也帝堯始封於唐又徙晉陽及為天子都平陽平陽即今晉州晉陽即今太原也又曰禹自安邑都晉陽至桀徙都安邑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是為晉侯史記曰成王與叔虞戱削桐葉為珪曰以是封汝周公請封之於唐成王曰戱耳周公曰天子無戱言遂以封之今州春秋時為晉戰國時為趙左傳曰晉趙鞅入晉陽以叛頴客曰趙簡子居晉陽至成公居邯鄲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奔保晉陽後智伯復為韓趙魏所滅故其地屬趙地里志曰趙西有太原秦本紀曰莊襄王二年蒙驁攻趙定太原四年初置太原郡始皇置三十六郡仍為太原郡漢二年魏豹反為楚盡有太原上黨之地九月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六年以太原二十一縣為韓國徙封韓王信都太原七年信反走入匈奴十一年封王子恆為代王都晉陽文帝元年皇子參為太原王都晉陽地里志曰太原郡領二十一縣屬并州後漢末省并州入冀州魏文帝黃初元年復置并州改太原郡為太原國初曹公圍袁尚於鄴時袁紹為主髙幹為并州刺史牽招說幹曰并州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宜速迎尚併力觀變幹不能用故敗晉惠帝時并州之地盡為劉元海所有其後劉曜徙都長安自平陽以東盡入石勒至苻堅姚興赫連勃勃並於河東郡置并州後苻丕為慕容垂所迫奔於晉陽稱帝一年為慕容永所㓕後魏復為太原郡周武帝建徳六年平齊置六府於并州為省六府置并州總管開皇三年廢總管置河北道行䑓尚書省今州理是也九年廢行䑓復置并州總管大業元年廢總管三年罷州為太原郡隋季陵斥㓂盜充拓煬帝以唐髙祖為山西河東道撫慰大使太原郡留守仍遣虎賁中郎將王成高君雅為副時賊帥歴山飛衆號十萬來㓂郡境劉武周又教太守王仁基舉兵馬邑俄又攻汾陽宮晉陽宮監裴寂晉陽劉文靜勸髙祖舉兵旬月間衆至數萬成君雅有疑心髙祖斬之以狥時大業十三年也其年入關尅定京邑髙祖輔政義寧元年太原郡仍舊不改唐武徳元年改為并州總管并州領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夀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三年廢總管其年置沁陽仍以盂夀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平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谷祁二縣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沁州四年又置總管管並介受遼太榆沁七州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其年改上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改朔州總管仍割汾州之汶水來屬其年廢太州以太谷祁二縣來屬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其年置羅隂縣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又以文水置汾州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隂二縣又以文水來屬八年以廢受州之夀陽盂樂平石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督並汾箕嵐四州十四年廢燕然縣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府開元十三年元宗行幸至此以此州王業所興又建北都仍改并州為太原府立起義堂碑以紀其事二十二年分天下州郡為十五道置採訪使以檢察非法太原為河東道又於邉境置節度使以式遏四夷河東最為天下雄鎮後唐同光元年莊宗即位於魏州改太原為西京以鎮州為北都三年改太原為北京後為偽漢所據至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平晉移州於三交塞陽曲縣界太原舊城並從毀廢仍改晉陽縣為平晉縣
  元領縣十三
  陽曲 平晉新置 清源 祁縣 榆次 太谷文水 夀陽 盂縣
  二縣廢
  太原入平晉 晉陽入平晉
  三縣割出
  交城入大通監 樂平入廣陽軍
  唐明建軍
  州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西至西京八百九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里 東至趙州五百八十九里 南至潞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石州三百九十五里 北至沂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遼州三百八十三里 西南至汾州二百里 西北取乾州燭谷路至嵐州二百二十里 東北至代州五百里戶
  唐開元戶六萬二千八百皇朝戶主二萬六千八百二十客二千五百二
  風俗
  其人有堯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誇功名嫁娶送死皆侈靡於他邦隋圖經雲并州其氣勇抗誠信韓魏趙謂之三晉剽捍盜賊常為他邦劇漢書雲韓信謂陳豨曰太原為天下精兵處後漢末天下擾亂髙幹為并州刺史牽招說幹曰并州左有恆山之險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強胡之援可以守焉又風俗介之推焚身民咸言神靈忌燒火由是人至冬中輒一月寒食不復煙㸑老少不堪多因而死周舉為并州刺史乃作書置子推廟言盛寒去火殘損人民非賢者之意使溫食衆惑稍解風俗頗革今有祠焉
  姓氏
  太原十一姓 王 武 郭 霍 廖 郝
  溫 閻 昝 令狐 尉遲
  晉郡三姓  魚 儀 景
  人物
  衛綰大陵人戱車為郎 常惠太原人使匈奴為長罷侯 閔仲叔晉陽人 溫序字次房太原為䕶羌校尉 郭㤗字林宗太原介休人 王濟字武子溫嶠字太真孫綽並太原人 孫楚太原人 王僧辨太原祁人平侯景加侍中尚書令 唐溫大雅太原祁人 王珪太原祁縣人侍中永寧公 王縉太原人為相十四年封齊國公 王涯太原人為相甘露事族誅 李憕太原文水人為洛京留守祿山反憕守皇城不降被殺贈司徒忠烈公少子源至孝溫庭筠太原人 喬林太原人拜相八十日 張楚金太原人秋官尚書
  土産
  煎梨貢 馬鞍貢 甘草 龍骨 人參 栢子仁牲生石 礬石 葡萄貢 鐵鏡 黃石礦
  隋圖經雲榆次龍骨交城礬石並充貢
  陽曲縣舊十六鄊今十四鄊本漢舊縣屬太原郡晉城地史記雲黃河千里一曲此當其陽故曰陽曲按舊陽曲今忻州定襄縣是也後魏末移於太原縣北四十五里曲陽故城是也後魏書地形志陽曲屬永安郡仍移今縣南四里陽直故城隋開皇六年改為陽直縣十六年又移於今縣東北四十里汾陽故縣十六年改陽直縣為汾陽縣因漢舊縣也煬帝又改為陽直縣移理木井城今縣屬并州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因漢舊名也至皇朝為郭下縣 方山在縣東六十里汾水西自交城縣流入經縣西南去縣三十里又東南入太原縣界 狼孟在故縣東北三十六里史記曰始皇十五年大興兵至太原取狼孟是也漢以為縣屬太原郡末省按城左右狹澗幽深南面大壑謂之狼馬澗舊斷澗為城今餘壁猶存 故盂城漢盂縣也本春秋時晉大夫祁氏邑在縣東北八十里左傳曰晉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孟丙為盂大夫漢以為縣 石嶺鎮在縣東北七十里 乾燭谷即羊腸坂也
  平晉縣北三十里舊二十五鄊今十四鄊本漢舊縣也屬太原郡至後魏並不改按此前晉陽縣理州城中髙齊武成河清四年移晉陽縣於汾水東今太原縣理是也武平六年於今縣理置㡣山以為名開皇三年罷郡置并州十六年廢龍山縣移晉陽縣理之大業三年罷州為太原郡仍屬焉皇朝平偽漢其太原城中晉陽太原二縣並廢毀為平晉縣 懸甕山一名龍山亦名結絀山在縣十二里山海經曰懸甕山晉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汾水又郡國志雲懸甕山多鮆魚食之不驕又有子推祠在山西 象山在縣西北十里十六國春秋曰前趙聰征劉琨不克略晉陽之人踰象山而歸即謂此也今山上有楊忠碑忠為周將討齊戰勝隋文開皇二年追給功烈始建此碑忠即文帝之考謚曰武元皇帝石室山後魏興國土地記雲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
  四尺四壁有篆字人莫之識 嬰山隋圗經雲嬰山為并州之主 介山有子推廟甚靈 汾水在陽曲縣界流入注水經雲汾水南過晉陽縣東晉水從縣南東流合注又隋圖經雲澤在縣西南六里隋開皇六年引晉水漑稻田周圍四十一里 䕶中水 滹沱河皆並水名 晉水在縣西南水經注云晉水出懸甕山東過其縣南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城不沒者三板後人踵其遺跡蓄以為沼沼水分為二派北瀆即智氏故渠也其瀆乗髙東北注入晉陽城以周灌漑東南出城注於汾水其南瀆於石塘下伏流東南出晉陽城又東南入於汾按今晉水所出處砌石為塘東分為三派其北一派名智伯渠東北流入州城中出城入汾水其次派東流經晉澤南又東流入汾水此一派即酈元所言分為二派者也其南派隋開皇四年開東流入汾水 洞渦水自東太原縣界流入西入於汾晉水下口也水經注云劉琨為并州劉元海與之合戰於洞渦即是此水今按此水出沾縣北山沾即今樂平也水經縣東南二十五里入汾水 舊府城故老傳晉并州刺史劉琨築今按城高四丈周廽二十七里又有三城其一曰大明城即古晉陽城也故左傳言董安於所築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於晉陽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沒者三板春秋後語雲智伯攻晉陽決晉水灌之城中懸釜而炊今按城東有汾水南流城西又有晉水入城而史記雲引汾水後語雲決晉水二家不同未詳孰是高齊後帝於此置大明宮因名大明城姚最序行記曰晉陽宮西南又有小城城內有殿號大眀宮即此城髙四丈周廻四里又一城南面因大明城西面連城北面因州城東魏靜帝於此置晉陽宮隋文帝更名新城煬帝更置晉陽宮城髙四丈周廻七里又一城東北連新城西面北面因州城開皇十六年築今名倉髙四丈周廻八里故唐城在縣北二里堯所築唐叔虞之子爕父徙都
  之所也 三角城在縣北十九里一名徒人城一名捍胡城一名㸔胡城在縣北二十二里 受瑞壇在州理倉城中唐義旗初髙祖受瑞石於此壇文曰李淵萬吉晉陽故宮一名大明宮在州城內今在大明城後語
  雲智伯攻趙襄子謂張孟談曰無箭奈何對曰臣聞董安於簡主之才臣也理晉陽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楉其墻之蒿至於丈於是發而試之其堅則菌簵之勁不能過也公曰矢足矣銅少對曰臣聞董安於理晉陽公宮之室皆以銅為柱質請發而用之則有餘銅矣高齊文宣又於城中置大明宮 竹馬府在州城中 汾橋架汾水在縣東一里即豫讓欲刺趙襄子伏於橋下襄子解衣之處橋長七十五歩廣六丈四尺 晉祠一名王祠晉唐叔虞祠也在縣西南十二里水經注云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源後人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虞叔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橋於梁水上晉川之中最為勝處姚最序行記曰高齊天保中大起樓觀穿渠築池塘飛橋跨水自高陽以下皆遊集焉至今為北都之勝槩 介子推祠在縣東南五里 唐叔虞墓在縣西南十六里 斛律金墓在縣南十七里即髙齊相國咸陽王斛金 晉祠碑唐貞觀二十年太宗幸并州所製御序並書 起義堂碑在乾陽門街開元十一年元宗幸太原所立御製並書 講武臺在縣西北一十五里顯慶五年置 夏禹祠郡國志雲禹初受禪平陽後遷安邑都晉陽故城北有城存 風伯雨師祠隋圗經雲二祠晉劉琨所立
  廢太原縣管十三鄊本漢晉陽地髙齊河清四年今自州城中移晉陽縣於汾水東隋文帝開皇十年移晉陽縣於州城中仍於其處置太原縣屬并州大業三年罷州置太原郡仍屬焉隋末移入州城唐貞觀十二年還移於舊理在州東二百里六十歩皇朝平魏後魏入平晉縣 洞渦水東自榆次縣界流入西去縣三十里入晉陽縣界陽曲故城在縣北四十五里 陽曲故城在縣北二十里隋開皇十六年改曲陽縣此理 晉渠在縣西一里自晉陽縣界流入汾東地多鹹鹵井不堪食貞觀十三年長史英國公李勣乃於汾河之上引決晉渠歴縣經𨞬又西流入汾水 牢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後魏書曰劉聰遺子粲襲據晉陽猗盧救之遂獵於受陽牢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其山出金□ 潛邱在縣東南三里爾雅天下有名邱五晉有潛邱是其一開皇二年置大興國觀晉水在其傍左傳謂智伯遏晉水以攻晉陽城 王陵城有晉太原王司馬輔冢存文水縣南一百一十里舊二十五鄊今二十七鄊本漢大陵縣地屬太原郡後魏省大陵仍於今處置受陽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縣為文水縣因縣西文水為名天后朝以枌榆故邑又改為武興縣神龍元年復為文水縣城甚寛大約有三十里百姓於城中種水田文水西北自交城縣界流入水經雲文水東到大陵
  縣西南到平陶縣東北 神福泉在故縣西北平地俗雲此水先有靈異土人每祈禱之 泌水酈元注水經雲泌水出大陵縣西南山下武氏穿井給養井至幽深一朝水溢平流東南注於文水 大陵城漢大陵縣也在今縣北十三里史記曰趙武靈王遊大陵夣處女鼓琴而歌異日數言所夣想見其狀吳廣聞之因進孟姚焉 平陶城漢平陶縣也在西南二十五里屬太原郡後魏改為平遙縣後西湖內侵遷居京陵按在今汾州界 大於城在縣西南一十一里本劉元海築令兄延年鎮之蕃語長兄為大於因以為名 太原王墓在縣西北十五里即唐則天氏武士彠也䨇闕與碑石存祁縣南九十里舊四十鄉今三十鄉本漢舊縣即春秋時晉大夫祁奚之邑左傳晉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賈辛為祁大夫注曰太原祁縣也按祁縣在東南五里故祁城是也後漢與後魏並不改髙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年重置屬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屬太州還屬并州 幘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胡甲水一名太谷水東南自潞州武鄉縣界流入又南入汾州平遙縣界故祁城漢祁縣城也在縣東南五里晉大夫賈辛邑水經注云賈辛以貎醜妻不為言與之如臯射雉中之妻乃笑按左傳魏獻子謂賈辛曰昔賈大夫惡娶而美三年不言笑御以如臯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注云賈國之大夫如以此而言則非辛射雉者酈元所引為謬趙襄子城在縣六里 雲州故城後魏雲州城也在
  縣西二十里孝武帝永熈中寄理并州界謂此也 祁奚墓在縣東南七里 後漢溫序墓在縣西北四十里序本祁人也為隗囂將所殺死塟洛陽其子夣序曰乆客思鄉乃反塟焉 周黨墓在縣東南十四里黨後漢廣武人世祖引見伏而不謁 髙齊唐邕墓在縣東南七十里碑雲齊尚書令晉昌王 溫大雅墓在縣五里唐禮部尚書
  榆次縣南七十里舊三十鄉今三十鄉本漢舊縣即春秋晉魏榆地也左傳曰石言於晉魏注曰魏晉邑即榆次漢以為縣屬太原郡魏太武帝併入晉陽縣宣武帝復置榆次縣髙齊文宣省自今縣東十里移中都縣理之屬太原郡十年改中都縣又為榆次縣 𪋤臺山俗名鑿臺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有祠號智伯祠 洞渦水東自壽陽縣界流入經縣南四里又西南入太原界中都故城在縣東十里髙齊移於廢榆次城即今縣理是也 鑿臺在縣四里水經注曰洞過水西榆次縣南水側有鑿池智伯瑤刳腹絶腸折頸摺頥之處史記曰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攻晉陽韓魏殺之於鑿臺之下說苑曰智氏見伐趙之利不知榆次之禍皆謂此也今按其臺為洞渦水所侵無復餘跡 原過祠俗名原公祠在縣東九里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奔保晉陽原過後至於王澤遇三人自帶以上可見帶以下不見與原過竹二節曰為我遺趙毋䘏原受以告襄子三曰親自剖竹有朱書曰余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予將使女反滅智氏汝亦立我百邑襄子拜受遂滅智氏祠三人於百邑使原過主之 一升泉隋圗經雲治嶺上有泉名曰一升泉水旱無增減 臺壁谷在縣南六十里出産美棗
  太谷縣東南七十八里舊四十鄉今十一鄉本漢陽邑縣屬太原郡今縣東十五里陽邑故城是也後漢明帝以馮魴為陽邑侯後魏太武帝省景明二年復置陽邑縣髙齊及周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并州十八年改陽邑為太谷縣因縣西大谷為名唐武徳三年分大谷祁二縣置太州六年省太州縣復舊 白壁嶺在縣北七十五里 蔣谷水今名象谷水源出縣東南象谷經縣北四十里北入清源縣界 陽邑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 咸陽故城在縣西南十里秦伐趙築之以咸陽兵戍因名咸陽 蘿䕷城俗名落漠城在縣西北十九里大谷山山海經雲少山有玉清漳水出焉又晉地記
  雲少山即太谷水出經祁縣界
  清源縣西南三十九里舊十七鄉今十鄉本漢榆次縣地地理志曰榆次有梗陽鄉魏戍邑按梗陽在今縣南百二十歩梗陽故城是也自漢至晉皆為榆次縣地後魏省榆次縣屬晉陽隋開皇十六年於梗陽故城置清源縣屬并州因縣清源水為名大業二年又為晉陽縣唐武徳元年重置 汾水經縣東去縣九里又東南入文水縣界 梗陽故城春秋晉大夫祁氏邑也在縣南北二十歩左傳曰晉殺祁盈遂滅祁氏分為七縣以魏戊為梗陽大夫也隋開皇十六年於其城內置清源縣鵞城在縣東南二十二里晉陽秋曰永嘉元年洛陽
  歩廣里地䧟有鵞二色蒼者飛沖天白者不能飛蒼離邑胡人之象劉曜以為已瑞築此城以應之 閻沒墓在縣西南三里左傳曰梗陽有獄魏戊不能斷以獄上其宗賂以文樂魏子將受之魏戊謂閻沒女寛必諫皆許諾退朝待於庭饋入召之比置三嘆魏子問對曰或賜小人酒不夕食饋始至恐其不足中置自咎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及饋之畢願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屬厭而已獻子辭梗陽人 清源水出縣西北平地東流經縣北又東南入汾水
  壽陽縣東一百五十里舊十鄉今八鄉本漢榆次縣地晉於此置夀陽縣屬樂平郡盧諶征難賦雲歴夀陽而總轡即謂此晉末省後魏風土記雲晉末山戎內侵徙夀陽之民於大陵城南置夀縣屬太原郡隋開皇十年改夀陽縣為文水縣又於夀陽縣故城置夀陽縣屬并州即今縣是也大業三年罷州為太原縣仍屬焉唐武徳三年置受州縣改屬焉貞觀八年廢受州縣屬并州也 馬首故城在縣東南十五里左傳曰晉分祁氏之田為七縣韓固為馬首大夫即此地也 洞渦水東自樂平縣界流入在縣南五十里又西南入榆次縣界石姥祠郡國志雲石形似姥今有祠焉 神武故城後魏神武郡也在縣北四十里 故大陵城隋圗經雲趙武靈王遊大陵夣處女鼓琴而歌是此城 鷰嶺隋圗經雲嶺多鷙鷰以名在縣西三十里 方山在縣北四十里
  盂縣東北二百二十里舊十一鄉今八鄉本晉大夫盂丙之邑漢舊縣屬太原郡後漢及今不改按此前盂縣在今縣西南陽曲縣東北八十五里故盂縣城是也後魏省地屬石艾縣隋開皇十六年分石艾縣置原仇縣屬遼州因原仇故城為名即今縣也大業二年改原仇縣為盂縣從漢舊名屬并州唐武徳三年割并州之盂壽陽二縣於此置受州貞觀八年省受州盂縣復屬并州 原仇縣山在縣北三十里出人參鐵□縣取此山為名 滹沱水西自代州五臺縣界流入南去縣百裏白馬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山海經雲白馬之山其陽
  多玉石其隂多鐵赤銅木馬之水出焉有白馬闗俗傳是後魏置 仇猶城即縣之外城也俗名原仇城韓子曰智伯欲伐仇猶國道不通鑄大鐘遺之仇猶大悅除塗將內之赤單曼伯諫之不聽斷轂而馳仇猶因亡葢其地也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二
  汾州 嵐州
  汾州
  汾州西河郡今理西河縣禹貢雍州之域其在虞舜至周之代皆屬并州春秋時為晉地昔金天氏之後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也又髙陽之後封為晉國六國時屬趙趙世家雲秦侵我西河中陽是也秦並為太原郡之地兩漢至晉為西河國漢文帝為代王都於中故介休縣東南中都城是也後漢晉陽魏黃初三年於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後魏於西河郡兼置汾州取汾河為名北齊又改為南朔州後周改曰介州隋初亦如之大業中廢州後為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後割介休平遙二縣為介休郡武徳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浩州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文水還并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寳元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復為汾州
  元領縣五
  西河 平遙 介休 孝義 靈石
  州境
  東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九百里 東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九百里 東至潞州四百四十里南至晉州三百九十里 西至石州一百六十里北至交城七十四里 東南至管下孝義縣四十
  里 西至隰州二百七十里 西北至嵐州中間有界相隔山路險隘未詳里數 東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唐開元戶五萬三千七十六皇朝戶主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客二千三十九
  風俗
  與并州同
  姓氏
  西河郡出四姓 任 臨 欒 相里
  人物
  唐叚文昌西河人宰相
  土産
  龍鬚席 石膏 賦麻布
  西河縣舊二十七鄉今八鄉本漢茲氏縣也曹魏於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茲氏為隰城縣今有美稷鄉漢美稷縣地唐貞觀二年改隰城縣為西縣今城內有西河王斌碑文字殘缺 謁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隠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餘丈頂上平地可十頃相傳以為子夏石室 文水西南自并州文城縣界流入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水經雲文水經茲氏故城東南為文湖多蒲魚之利 八門城在縣十五里十六國春秋雲劉元海遣將喬崧攻西河縣因築此城以自固髙九丈有八門俗亦名八門城 臨汾宮隋大業十四年帝北巡至五原夏四月勅於汾州北四十里於臨汾水起汾陽宮即管涔山汾河源所出之處當盛暑之時臨河盥潄即涼風凜然八九月其地多雨經夏罕晴一日之中倐忽而晴晴雨未曾經日雖髙嶺千仞嶺山居人掘地二三尺深即清泉用之 比干山在縣北一百一十里 卜商祠在縣四十里
  孝義縣東南三十五里舊二十鄉今八鄉本漢茲氏縣地曹氏移西河郡中陽縣於今理永嘉後省入隰城後魏又分隰城於今靈石縣東三十里置永安縣唐貞觀元年以縣名涪州同改為孝義因縣人鄭興有孝義故以為名 勝水在縣南一里 團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後魏築以防稽胡其城紆曲故名團城 魏文侯墳在縣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雀䑕谷冀州圗雲在縣南二十里長一百一十里至臨汾郡霍邑縣界汾水出於谷內南流入河即周書調鑒谷 板谷在縣東北三十八里 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於此築城以居之 左部城在縣南二十五里辰城在縣北十里此本虢城也 六壁府後魏書曰太平真君五年討胡人於六壁即此城也俗以城有六面因以為名在縣西八里
  平遙縣東南八十里舊三十鄉今四鄉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晉改𨽻太原國後魏以大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寧元年於介休郡平遙縣屬焉唐武徳元年於此置介州縣不改貞觀二年省州縣入汾州 中都故縣在縣西四十二里屬太原郡漢文帝為代王都於此 謁戻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麓臺山山海經雲謁戻之山嬰侯之水出於其隂 侯甲水按冀州圖雲侯甲水起北遙北流入太原界是 京陵在縣東北七里禮記趙文子與叔譽觀於九泉即此處也注云九原卿大夫之墓地有城即周宣王所築漢曾立京陵縣焉
  介休縣東南二十里舊二十六鄉今十二鄉本秦漢之舊縣在介山西北因以名之後魏明帝時為胡人所破至靜帝更修築遷朔州軍人鎮之因為立南朔州仍屬汾州髙齊省介休入永安縣周武帝省南朔州復置介休縣宣帝改介休為平昌縣隋開皇末又改平昌縣為介休縣義寧元年於縣置介休郡唐武徳元年改郡為州貞觀元年州廢縣歸汾州 汾水在縣北十二里介山一名橫嶺地名綿上左傳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遂與母偕隠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杜注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此山即綿上田之故地漢以為縣郡國志雲介山上有子推冡並祠存 雀䑕谷在縣西十二里昭餘祁呂氏春秋雲大昭又名漚澤周禮并州藪俗名鄔城泊是按藪自太原祁縣連延西接至此 板橋城郡國志雲劉淵擊劉琨於此 中都城冀州圖雲中都縣城東北五里春秋昭公二年晉侯執齊無宇於中都是此 郭林宗冡在縣東南二十里周武帝時除天下碑詔特留
  靈石縣南一百二十里舊六鄉今八鄉本漢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因巡幸傍汾開道取其平直得石文曰大道好吉因分置靈石縣以今縣西獲瑞石為名今縣東南有髙壁嶺雀䑕谷汾水關皆汾西險固之所 靜巖山在東北二十里即太岳也下有五龍泉即文公封介推綿上之田是也 介山在縣東北三十里 汾水在縣北十歩深一丈濶三丈北自汾州介休縣界流入經絳郡西南流入河水經雲汾水又南過冠爵津與桐水合按注云汾水闗名也在雀谷一名爵津谷俗謂之雀䑕谷 靈泉郡國志雲嶽廟下有靈泉即五龍水是也以供祭祀鼓動即泉流聲絶即水竭 嶽廟冀州圖雲綿上田岳廟甚靈鳥鵲不棲其林猛獸常守其庭 賈河堡在縣南三十五里義寧元年師次霍邑隋將宋金剛拒不得進屯軍賈胡堡會林神語曰若向霍邑當東傍山取路八日兩止我當助力破之髙祖使人視之果有㣲路笑曰此神不欺趙襄子豈負吾哉後如其言
  嵐州
  嵐州樓煩縣今理宜芳縣禹貢冀州之域歴代所屬與并州同春秋時晉國之分晉滅後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惠文王滅樓煩而有其地以為縣其後北境屬燕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汾陽縣漢末其地無郡邑曹魏遂立新興𨛦於此西晉末為劉元海之趙地石勒為後趙永和六年冉閔滅之即為魏地尋屬前燕後為苻堅併之堅敗後魏道武帝克并州圍中山遂有其地後魏末於此置嵐州因界內岢嵐山以立名隋大業中於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唐武徳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領嵐城縣又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州城置會合豐潤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於廢東會州置嵐州舊領岢嵐一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縣為合河三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寳元年復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為嵐州
  元領縣四 今三
  宜芳 靜樂 合河
  一縣割出
  嵐谷入岢嵐軍
  州境
  東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二十里 東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 南至長安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石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勝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麟州三百里 北至朔州三百里 東南至太原府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銀州三百里 西北至勝州一百九十里 東北至代州三百里 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戶
  唐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皇朝戶主二千七百三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二
  風俗
  與忻州同又與代州同
  人物無
  土産
  智母 五色龍骨 術 松栢木 熊皮貢 食蜜麻
  宜芳縣舊一十三鄉今六鄉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後魏宋於今縣北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四年改汾源為靜樂縣八年分靜樂縣置嵐城縣屬樓煩郡唐武徳四年改為宜芳縣屬㑹州六年省㑹州改屬嵐州 故郡城即魏置於此武徳中改為岢嵐鎮大定中加兵三千其後李逈秀又加兵六千號為岢嵐軍開元後廢論者以此為突厥之要衝不可廢鎮故有河北之亂 秀容城即漢汾陽縣城劉元海所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故自目其城在郡西南三十里 羊腸坂石凳縈委羊腸又古積粟之所也 岢嵐山後魏以山名邑在縣九十八里髙二千餘丈與雪山相接 岢嵐鎮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靜樂縣東四十五里舊十鄉今三鄉本漢汾陽縣地城內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後漢末屬九原縣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鎮於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三年改為靜樂縣唐武徳四年於縣置管州五年改為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縣屬嵐州 聖人山有古仙之跡故有此號 繋舟山在古秀容界堯遭洪水繋舟於此山因以名之 管涔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一名菅涔山山海經雲汾水所出涔音岑菅音姦土人云其山多菅草或以為名又為管字前趙縁劉元海族子曜嘗隠於管涔山夜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置在前拜而去以燭視之劍長二尺光澤非常背有名曰神劍服御除衆毒曜遂服之劍隨變為五色 壺口山禹貢曰壺口治梁及岐漢書曰山在北屈東南水經雲在北屈縣故城北十里 燕京山水經桑乾水潛通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也 風山水經注云風山其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冬夏長不止按九州志雲馬邑之地風多寒沍水長深二丈 白鳥山山海經雲白鳥山其陽出玉其隂出鐵 樓煩城冀州圖雲樓煩城在縣東北七十里史記雲樓煩匈奴國趙武靈王有鹽官是也 三堆城在縣南八十里故縣城於此置城內有堆阜三因以為名長城隋圖經雲因古跡修築長城起合河縣北四十
  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里 汾陽宮大業四年置末年廢在縣北三十里 大河河水北從馬邑界南流至臨泉入離石郡界 天池俗名祁連泊在東北一百四十里周廻八里水經注桑乾水潛通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天池池在京山之上俗謂之天池陽旱不耗隂霖不溢常有人乗車大風飄之於水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其水澄停鏡靜潭而不流若安定朝那之湫淵池中常無片草或風籜淪水輒有小鳥翠色投池啣出若㑹稽之松鳥也隋煬帝常於池南立宮每至夜風雨輒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有祠謂之天池祠也 汾水周禮職方冀州其浸汾按水出縣北管涔山東流入太原郡界合河縣西一百八十里舊五鄉今四鄉本漢汾陽縣地後魏於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石州大業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唐武徳四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黃河合故曰合河 黃河在縣西二里合河圖經雲蔚汾水與黃河合故曰合河在縣城下合河闗在縣北三十五里 蔚汾闗在縣東七十里隋長城在縣北四十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跡修築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二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三
  石州 忻州 憲州
  石州
  石州昌化郡今理離石縣禹貢冀州之域即周并州之域戰國初趙離石邑後為秦魏二國之境史記雲秦伐趙取離石是也秦並天下為太原郡地兩漢為西河郡地有南單于庭即左國城前趙記曰今離石左國單于所徙庭是也晉惠帝以劉元海為離石都尉故元海起事於此後石勒改為永石郡後魏改離石鎮天保三年於城內置西汾州因改離石為昌化縣後周建徳六年改西汾州為石州改昌化縣為離石縣隋大業二年又改為離石郡唐武徳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石北和北管東㑹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置都督六年又廢之天寳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復為石州
  元領縣五
  離石 臨泉 平夷 方山 定胡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九百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二百五十里 東至汾州一百六十里 正南㣲東至隰州二百五十里南渡河至綏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嵐州二百九十里 東南至隰州二百九十里 西南至隰州石樓縣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嵐州二百三十五里 東北至太原府三百九十五里
  
  唐開元戶三千七百三十二皇朝戶主三千九百一十二客二千四百一十七
  風俗
  與并州同
  人物無
  土産
  胡女布 麝香 蜜 爉燭 石英 松木 賦麻布 龍鬚蓆
  離石縣八鄉漢舊縣屬西河郡縣東北有離石水因取名焉後漢末荒廢為南單于庭左國城是此地魏黃初三年復置後䧟劉元海石勒改為永石郡髙齊文宣帝於此置昌化縣屬懐政郡周復為離石縣屬石州隋唐不改 盧城在縣東二十里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築以攻劉曜 胡公山在邑界 離石山今名赤洪嶺在縣西五十歩又雲離石水今名赤洪水東北從方山縣界流入北齊髙歡大破爾朱兆於赤洪水岡即此水之岸也臨泉縣西北一百七十里五鄉本漢離石縣界周大象元年於此置烏突郡烏突縣隋開皇元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郡廢以縣屬石州唐武徳三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 臨泉水在縣北一百歩縣因此水為名 黃河在縣北二十里自嵐州合河縣西南流來
  平夷縣南五十里六鄉本漢離石縣地屬西河郡後周大象元年割離石縣西五十里置平夷縣屬石州 黃河縣西一百四十五里 寧鄉水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歩
  方山縣北九十里六鄉本漢離石縣地北齊天保三年於離石縣北六十八里置良泉縣唐武徳二年移就隋方山縣城並置方州至三年省州縣依舊至貞觀十一年又移縣就今理 三角戍在縣北七十三里 赤洪水源出縣東流入離石界
  定胡縣西九十里五鄉本漢離石縣地屬西河郡周大象元年於此置定胡縣又置定胡郡在今縣西以地阨險置孟門闗唐武徳三年於縣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州置孟門縣七年廢縣為孟門鎮八年廢鎮為定胡縣湫水冀州圖雲湫水河北從樓煩郡南入龍泉郡經
  呂梁尸子雲呂梁未闢河出孟門為二呂梁在離石北以東可三十餘里 孟門闗在今縣西一百歩周大象元年於此置孟門津隋開皇六年改曰孟門闗在黃河岸 黃河去縣西二百歩
  忻州
  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縣古并州之域春秋為晉國戰國為趙秦為太原郡地今州即漢太原郡之陽曲縣地黃河千里一曲此當曲之陽故曰陽曲後漢末於今州地置新興郡按土地十三州志雲漢末大亂匈奴侵邉自定襄以西盡雲中雁門之間遂空建安中曹操集荒郡之戶以為縣聚之九原界以立新興郡領九原等縣屬并州即此地後魏書雲天平二年置肆州寄理秀容城領靈邱等八縣後周武帝徙肆州於鴈門郡至隋初立新興郡及雲州開皇十八年改為忻州取界內忻州水為名至煬帝初廢忻雲二州以其地屬樓煩定襄二郡隋末為樓煩郡之秀容縣義旗初置新興郡領秀容一縣唐武徳元年改為忻州四年又置定襄縣天寳元年改為定襄郡乾元元年復為忻州定襄者以漢有定襄城為名按河東記漢之定襄今朔州是也
  元領縣二
  秀容 定襄
  州境
  東西一百四十五里 南北八十六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約一千五百里 東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 東至代州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太原府一百八十里 西至嵐州二百四十里 北至代州二百五十里 東南至太原府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太原府及嵐州兩界各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嵐州界一百一十里東北至代州界一百一十里
  
  唐開元戶一萬四千四百三十八皇朝戶主四千一百六十八客三千二百四十
  風俗
  與蔚州同
  人物
  秦秀新興雲中人學行忠直知名 劉殷新興人祖母思堇冬日視地忽生堇焉夣人曰西籬下有粟十五鍾銘曰七年粟也
  土産
  麝香貢 豹尾貢 扇 賦麻布
  秀容縣元十八鄉本漢陽曲縣地屬太原郡後漢末於此置九原縣屬新興郡後魏莊帝於縣東十里置平㓂縣隋開皇十八年於此置忻州又於今縣西北五十里秀容古城移後魏肆州所置秀容縣於今理屬忻州程侯山一名金山在縣北三十五里注水經雲忻州東歴程侯山北山甚層銳其下舊有採金處俗謂之金山繫舟山堯時洪水繫舟於此在縣南四十里 大白
  馬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連小白馬山 雲舟山一名獨擔山在縣西十五里其山出雲母山上有穴四入五里出玉芝唐貞觀十八年勅賜薛通度採雲母玉芝於此山 忻州水在縣東三十二里注水經雲滹沱南歴忻中口俯㑹忻州水水出西管涔東山也 藍水經秀容界 肆靈州水今名雲中水一名分嶺水
  定襄縣東四十五里元一十一鄉本漢陽曲縣屬太原郡黃河千里一曲縣當其陽故曰陽曲後漢末移陽曲縣於并州太原縣界仍於此置定襄縣屬新定郡髙齊省武成帝移平冦縣於此隋開皇十八年移平㓂縣於崞城今代州崞縣是也唐武徳四年分秀容縣於漢陽曲城重置定襄縣 聖阜今名聖人山在縣東北二十里石上手足跡猶存 滹沱水西自秀容縣界流入三㑹水水經雲三㑹水出九原縣西岑流入滹水經定襄界 梁城東魏郡也 蒲城後魏縣也 石嶺闗甚險固
  憲州
  憲州今理樓煩郡舊樓煩監牧也元𨽻隴右節度使至徳後屬內飛龍使舊樓煩監牧嵐州刺史兼領貞元十五年楊鉢為監牧使遂専監司不係州司龍紀元年太原李克用為晉王時奏置憲州於樓煩監開元四年王毛仲所築
  元領縣三
  樓煩 元池 天池
  州境
  東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五百里 東南至西京一千七百里 東至并州陽曲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石州方山縣界六十里 南至交城縣一百里 北至嵐州靜縣界二十里
  
  皇朝管戶主一千二百六十客五百六十九
  風俗
  與嵐州同
  土産
  牧馬之地無所出
  樓煩縣唐龍紀元年於監西一里置
  元池縣置在州東六十里北臨大州
  天池縣置在州西南五十里本置於孔河館乾元後移於安明谷口道人堡卞 古長城在州東七十里下馬城東北 獨子州在公主山下基址猶存髙丈餘西南接石樓山下有流泉入燕門注於汾河 鴈門闗在州東南六十里屬天池縣 鴈門鄉其闗東臨汾水西倚高山接嵐朔州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三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四
  晉州
  晉州平陽縣今理臨汾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參宿堯舜所都平陽即此地書謂既修太原至於岳陽亦此地也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後屬趙地里志雲魏地盡河東趙分晉西有上黨上黨乃韓之別郡逺韓近趙後卒降歸趙秦並天下爲河東郡地二漢因之魏正始八年分河東之北十縣置平陽郡以在平河之陽以為名晉因之劉元海僣位稱漢亦都於此故十六國春秋前録雲河瑞元年太史令鮮于修之言於元海曰蒲子﨑嶇非可久安平陽唐堯所都於是居平陽後魏真君四年於此置東雍州孝昌中改為唐州建義元年又改爲晉州置總管府仍與郡同移故平陽城東北三十裏白馬城爲理歴東魏北齊後周皆為重鎮隋初改平陽為平河郡三年廢郡又為州煬帝初州廢又立為臨汾郡仍移於白馬城南一里義寧二年又改為平陽郡領臨汾襄陽岳陽冀氏楊五縣其年改楊縣為洪洞唐武徳元年改為晉州二年分襄陵置浮山縣分洪洞置西河縣三年置總管府管晉絳泌呂四州四年移治白馬城改浮山為神山縣貞觀六年廢都督十二年移治所於平陽古城十七年省西河縣以廢呂州之霍邑趙城汾西三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平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晉州元和十四年割襄陵屬絳州太和元年改屬河中府梁開平四年升為定昌府節度後唐同光元年為建雄軍皇朝因之
  元領縣九 今十
  臨汾 洪洞 㐮陵 神山 霍邑 趙城 汾西冀氏 岳陽 和州
  州境
  東西三百二十里 南北三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九百里 東南至西京六百二十四里西南至長安七百三十里 東至潞州三百九十里南至絳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慈州二百一十五里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 東南至澤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慈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東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
  
  唐開元戶六萬八百五十三皇朝戶主二萬八百八十九客四千七百六十六
  風俗
  詩含神霧雲唐地磽确其人儉而蓄積外急而內仁地理志雲晉之人君子深思小人儉陋別傳雲剛強多豪傑矜功名薄恩少禮與河中太原同
  姓氏
  平陽𨛦六姓 柴 解 賈 馬 路 鄧 晉陽𨛦二姓 習 景
  人物
  衞青字仲卿平陽人也漢武帝時為大將軍 霍去病平陽人武帝時為驃騎將軍 尹翁歸平陽人為扶風令語不及私 賈逵字梁道襄陵人為𢎞農太守魏太祖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賈逵吾何憂矣唐員半千晉州臨汾人
  土産
  爉燭貢 蜜蠟 葡萄 紅豆 紫草 紫參 賦麻布
  臨汾縣舊一十三鄉今十鄉本漢平陽縣屬河東郡在平水之陽故曰平陽即今州城是也魏置平陽𨛦平陽縣屬焉自魏至宇文周屬郡不改開皇元年改平陽為平河縣三年罷郡縣屬晉州其年又改平河縣為臨汾縣大業三年罷州置臨汾郡縣仍屬焉唐義旗初屬平陽郡武徳元年罷郡置晉州縣仍屬焉 劉元海城晉永嘉之亂元海僣稱漢於此置都築平陽城晝夜興作不然則崩募能城者賞之先有韓媼者於野田見巨卵傍有嬰兒收養之字曰橛兒時已四嵗聞元海築城不就乃白媼曰我能成之母其應募媼從之橛兒乃變為蛇令媼持灰隨後遺誌焉謂媼曰馮灰築城可立矣竟如所言元海問其故橛兒遽化為蛇投入山穴露尾數寸使者斬之仍掘其穴忽有泉出激流奔注與晉水合流東入於汾至今近泉出蛇悉皆以為靈異因立神祠焉 天井在縣北五十里汾水東前趙録曰劉元海元熈三年晉將軍曹抽襲趙平虜卜休於天井逆戰㓕之即此也 襄陵故城漢襄陵縣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本晉大夫卻城是也 平山一名壺口也尚書謂壺口治梁及岐即此地今名姑射山在縣西八里平水出焉足美石山海經憲山之南三百里有姑射山兾州圖雲西入文城郡以山為界莊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氷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榖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堯見之窅然䘮其天下即此地也 石孔山有九孔相通深不能窮 潏水今名三交水東自襄陵縣界流入 汾河水經雲汾水出平陽壺口山東經狐谷亭兾州圗雲汾東水北從西河界入厯𨛦西南入絳𨛦前趙録雲晉永嘉三年劉元海徙平陽於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一寸二分龍鈕其文曰新寶之印即王莾所造又南與平河水合流 沁水兾州圖雲沁水東北從上黨至𨛦東南入長平界 平水圖雲平陽故縣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晉水也其傍有故城宮闕基地皆劉聰遺跡 澇水源出鳥嶺山俗名長壽水 臭水池郡國志雲縣西南三十里有大池其水六畜不敢飲一名翻鑊即煑眉間赤㸃處鑊翻因成池池水上猶有脂潤 禮城堯妻舜二女之地 高梁城河北圗雲在縣東北三十七里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殺懐公於此又郡國志雲即高梁之墟 犨氏亭晉大夫郤犨食采之地今有亭 狐谷亭郡國志雲即狄侵取狐廚今為亭 霍將祠在州西南天寶七年勅置堯廟在縣南十里堯碑雲舊在汾水西晉元康中移於汾水東顯慶三年移就今廟 姑射神祠在縣北三十里姑射山東唐武德元年勅置 龍子祠在姑射山東平水之源其地茂林翁鬱俯枕清流實晉州之勝境也劉和墓在縣南三十五里元海太子也欲誅劉聦為
  聦所殺 劉聰墓在縣西南十一里元海第四子洪洞縣東北六十里舊十六鄉今四鄉本漢楊縣即春秋陽侯國也左傳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杜注云八國晉所㓕楊縣屬平陽晉地道記曰楊故陽侯國晉㓕之以賜大夫羊舌肹漢以為縣屬河東郡後漢同魏置平陽郡楊縣屬焉後魏改屬永安𨛦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煬帝罷州置臨次𨛦縣仍屬焉唐義旗初改為洪洞縣取縣北故洪洞鎮為名 霍山在縣東北三十里霍水出焉注水經雲發源成潭闊七十步不測其深爾雅雲霍山之多珠玉焉 又聖人崖崖有七穴相通水經雲霍山北有雀䑕谷谷中道險左右悉結成橋閣道累石就路俗謂魯班橋 汾水在縣西六里霍水在縣北三里水經雲霍水源出趙城縣東三十八里廣勝寺大郎神西流至洪洞縣 故楊城春秋時陽國漢楊縣城也在縣東南十八里 洪洞故城在縣北六里後魏鎮城也姚最序行記曰周建德五年從行討齊師次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復控據要險城主張元靜率所部肉袒軍門即此地也 擒昌故城後魏擒昌縣在縣東南二十四里後魏太武帝擒赫連昌置因名焉 師曠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郅都墓在縣東南二十里河東大楊人為鴈門太守匈奴患之以漢法中都景帝殺之 劉元海墓在縣東八里稱趙僣都平陽襄陵縣東南二十六里舊五鄉今六鄉本漢舊縣也屬東郡魏正始八年分河東汾北置平陽郡以襄陽屬焉後以此地擒赫連昌遂於白馬城置擒昌縣高齊天保七年省周平齊自臨汾縣東北二十裏白馬故城移擒昌於今縣焉亦𨽻平陽隋初罷郡置晉州大業二年改為襄陽縣以趙襄子晉襄公俱陵於是邑因以名縣三年罷州為郡縣仍𨽻之 三交水在縣北十五里 襄陵故城兾州圖雲襄陵郡東南三十二里即故襄陵城也大業初曰擒昌後移就古城即在趙城東南六十里晉賈充墓在縣西南十里充子公閭為車騎將軍贈大宰 浮山在縣東南七里 潏水一名巢山水源出縣東南 巢山在縣北十五里
  神山縣西七十八里舊十三鄉今三鄉本漢陵縣也高齊省襄陵縣入擒昌隋後置襄陵縣唐武徳二年僕射裴寂奏分襄陵縣以東之地置浮山縣𨽻晉州至三年吉善行於羊角山見神人四年改為神山縣 黑山在縣東四十四里一名牛首今名烏嶺山黒水出焉亦名澇水發源西流入臨汾縣界 羊角山在縣西南三十里老君祠在縣東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見神於羊角
  山下語曲沃縣人吉善行曰報大唐天子得聖理千年其年勅遣通事舍人栁憲立祠因改縣為神山開元十四年於舊廟置慶唐觀縣城故郭城也後魏書擒昌縣有郭城即此其城東西高四丈南北三面絶崖險固周迴五里 鳴山在縣南十里每天欲雨此土颯然有聲草木不動俗傳為鳴山 膚投汾水在縣南二十里出龍角山西橋山東北流入縣水經注云潏水出巢山東谷北經浮山西入襄陵縣界入汾膚投汾水即潏水也霍邑縣北一百五十里元一十四鄉本漢彘縣也屬河東郡因彘水為名周厲王無道周人流王於彘即今縣理是也後漢順帝改彘縣為永安縣屬郡不改魏分河東置平陽縣又屬焉後魏真君七年省及宣武正始三年又置於趙城縣東南三里魏末復還今理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霍邑縣屬呂州因霍山為名大業二年廢呂州改屬晉州隋末喪亂武牙郎將宋老生屯兵於此義師之至也老生陳兵據險師不得進忽有白衣老父詣軍門曰霍山神遣語大唐皇帝若向霍邑當東南傍山取路我當助帝破之帝遣人㸔視果有㣲道高祖笑曰此神不欺趙襄子豈當負我耶於是進師去城十餘里老生戰敗棄馬步走墮身隍中劉𢎞基斬之遂平霍邑置霍山郡武德元年廢郡復置呂州因呂鄉為名貞觀十七年州廢縣入晉州 霍山一名岳山在縣東三十里禹貢曰既修太原至於岳陽正義雲今河東彘縣有霍太山周禮職方氏冀州鎮曰霍山是也 呂坡在縣西南十里古今地名記曰永安縣有呂鄉晉大夫呂甥之邑也呂州取名於此 汾水自靈石縣界流入經縣西二里南入趙城縣界 彘水源出霍山經縣南一里西入汾水 普濟寺貞觀八年詔以破宋老生於此置寺寺碑許敬宗之文 觀堆祠在縣東南三十里堆高二里周迴十里史記曰智伯率韓魏攻趙襄子懼保晉陽原過從後至於王澤有三神與過竹二節令遺毋䘏襄子齊三日剖竹有朱書曰余霍太山山陽侯天使也余將使汝反㓕智氏卒如其言遂祠三神使過主之俗謂其處為觀阜 周厲王陵在縣東二十九里厲王無道國人叛之王出奔彘死因塟此 轟匕廟在縣西百里按碑文永徽五年百姓石羅縣開國燕伯隴等立又神道碑雲唐故雲摩將軍燕鷰字伯隴即霍邑人也
  趙城縣東北九十里舊十五鄉今三鄉本漢彘縣地即造父之邑也史記曰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驊騮緑耳獻之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注曰趙城在河東永安縣本漢河東𨛦之彘縣自漢迄晉不改後魏太武帝廢宣武帝又置至隋不改其趙城縣唐義旗之初霍邑縣置屬霍山郡因故趙城為名武德三年廢郡置呂州縣仍屬焉貞觀十七年州廢縣入晉州縣初置在故城縣麟德元年為城內少水移向西立即今縣理也 汾水在縣西一里 趙城在縣南三十五里即造父受封於此 霍山廟在縣南三十里注水經雲霍山有廟甚靈鳥雀不棲其林猛獸常守其廟有靈泉以供祭祀鼔動則泉流聲絶則泉涸唐貞觀五年重修更名霍山神 趙簡子廟在縣城內 姑射山在縣三十二里 伏牛䑓在縣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紀曰伏羲風姓蛇身人首常居此䑓伏牛乘馬故曰伏牛䑓 女媧墓在縣東南五里其一在趙簡子城東五里沁水水經雲出謁淚山在潞州界從和川縣南流入 八十川水在縣東三十里出潞州長子縣界發鳩山西南入縣界合沁水北川長八十里因名八十川
  岳陽縣東北一百五十里依舊八鄉本漢榖遠縣後魏孝莊帝建義元年於今縣西北七十八里安澤故城置安澤縣屬義寧郡開皇十六年改屬汾大業二年改安澤為岳陽縣以太岳之南故名之十二年罷州置臨汾郡縣仍屬焉唐義旗初屬平陽武德元年罷郡改屬晉州二年移於今理南三十三里東池堡貞觀六年又移於今理 烏嶺山在縣東十四里 赤壁水在縣南西北流合澗水其澗水一名通軍水 千畆原在縣北九十里左氏穆侯夫人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畆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即此地今原下有沁水所經 赤壁城在縣西一里隋岳陽縣理此 東地堡在縣東三十三里今堡中貯義倉北面絶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迴一里和川縣東北一百里舊管四鄉今二鄉亦谷遠縣之地後魏孝莊帝於今縣南九十里置義寧屬義寧𨛦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六年置沁州縣屬焉十八年改為和川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德元年重置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割𨽻晉州 烏嶺在縣西十六里 沁水在縣東十里 葉波水在縣八十步 兾缺墓在縣南十六里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五
  澤州 遼州
  澤州髙平郡今理晉陽縣禹貢冀州之域虞舜冀州亦為冀州之地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韓後趙屬上黨本韓之別郡逺韓近趙後卒降趙秦使白起破趙於常平即今州北髙平縣北二十一里長平故城是也秦兼天下今州即上黨郡髙都縣之地也二漢至晉因之後魏道武帝置建興郡理髙都城孝莊改為建州北齊亦為建州及置平陽髙都二郡後周並二郡為髙平郡隋初郡廢置澤州葢取濩澤為名濩烏虢反隋為長平郡武徳元年改為葢州領髙平丹川陵川又置葢城四縣又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三年於今理置晉城縣六年廢建州自髙平移葢州治之八年移澤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葢城貞觀元年廢葢州自端氏縣移理澤於今治天寶元年改澤州為髙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澤州㑹昌四年九月中書門下奏河陽雖近制置土宇猶偏澤州全有太行之險固實為東路之藩垣將務遠圖所宜從便望以澤州𨽻河陽府詔從之
  元領縣六
  晉城 高平 陽城 端氏 陵川 沁水
  州境
  東西三百三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四百六十二里 西南至西京二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里 東踰山至衞州四百一十里 南至懐州一百四十里 西至絳州四百五十里北至潞州一百九十里 東南至懐州武德縣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孟州濟源縣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晉州四百十六里 東北至相州六百里
  
  唐開元戶二萬二千二百三十皇朝戶主一萬三千一百八客一萬一百三十一
  風俗
  與上黨同
  姓氏
  高平郡六姓 米 范 巴 翟 過 獨孤人物無
  土物
  人參 紫草 白石英貢 石雄 茯苓 蜜 蠟
  晉城縣舊十四鄉今八鄉本漢高都縣屬上黨郡後魏改屬建興𨛦孝莊帝改屬高都𨛦周改屬高平隋開皇三年改屬澤州八年改為丹川縣因縣東丹水為名唐貞觀三年改置晉城以三國分晉地後封晉君於此故曰晉城 太行山縣南三十六里禹貢曰太行恆山至於碣石 五門山在縣西北八里其山五似門 丹山在縣北一十二里司馬山俗傳秦坑趙衆流血丹州故名丹山斯為不經也 司馬山在縣北一十二里昔晉帝巡狩北山因以帝姓為名 石人山在縣東南八十八里有䨇石高標𩔖人形 白水在縣南二里源出河引水穿大行過與丹水合 莞谷水在縣東四十八里地理志雲丹水不出莞唯流在張黒水 浹石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上有青蓮寺下有擲筆䑓即遠大師置湼槃經䟽藏之所 天井泉在天井闗之南泉有三所極大至深莫測 天井闗一名太行闗在太行山上漢書成帝陽朔二年秋門東大水流民欲入函谷天井壺口五院闗者勿苛留也 午璧亭注經雲午璧在晉城縣界
  高平縣北八十里舊十六鄉今八鄉本漢泫氏縣屬上黨郡西北在泫水之側故名之竹書紀年謂梁惠王九年晉取泫氏縣即此也漢為縣屬上黨郡後魏改泫為立氏屬建興郡莊帝永安二年屬長平郡高齊天保元年泫氏縣自長平高城移理之仍改高平縣屬高都郡周改為高平郡隋開皇三年改𨽻澤州 米山在縣東一十里趙將亷頗積糧此處 髑髏山在縣西五里永嘉中晉道陵遲劉聰舉兵積屍為髑髏山 羊頭山在縣北三十五里山海經雲神農嘗五榖之所山形象羊頭 金門山在縣北五里其山崖土赤如金當趙壘門因號金門山 懸瓠山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山形似懸瓠焉 泫水一名丹水在縣西北四十里源出傘葢山穿太行入河內縣沁源水漢書地理志雲泫水出上黨縣唐貞元中有縣令決開丹河通縣城澤人謂泫水泉 絶水在縣西北二十里源出髑髏山陽谷漢書地理志雲陽谷出絶水又俗雲秦軍築絶不令趙飲 省寃谷東西南北各十六步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秦壘西面一百步即括被殺餘衆四十萬降白起之處起懼趙變盡坑之露骸千步積血三尺地名煞谷唐開元十年正月元宗行幸親祭改名為省寃谷 炎帝廟在縣北三十五里羊頭山 頭顱山一名白起臺在縣西北五里上黨記雲秦坑趙衆收頭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䑓丹水一名長平水水出長平故也 闗山在縣北三
  十五里秦立闗於此 光狼城史記雲秦昭王二十一年白起攻趙㧞光狼城即此也 長平闗兾州圗雲長平闗在縣北五十里 秦趙二壁對距數里趙括白起相攻之所又兾州圖雲都向二城在今縣西三十五里秦據西城趙守東城秦坑趙卒在此
  陽城縣西一百二十里舊九鄉今六鄉本漢濩澤縣地屬河東𨛦因濩澤以為名今縣西三十里故城即漢理墨子云濩澤舜漁於此又𨛦國志雲今邑西有地雲舜田是也後魏興安二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唐武德元年於此置澤州因後周之舊名也八年移澤州於端氏縣仍屬不改天寶元年改濩州為陽城縣 析城山在縣西南七十五里禹貢曰底柱析城至於王屋應劭注漢書雲析山在陽城西南即此也山領有湯王池俗傳旱祈雨於此今池四岸生龍鬚緑草無林木 王屋在縣南五十里仙經雲王屋山有仙宮洞天廣三千步號小有清虛洞天山高八千丈廣數百里太行析山為佐命中條古鍾為輔翼三十六洞小有為羣洞之尊四十九山王屋為衆山之最實不死之靈鄉真人之洞境也嶕嶢山在縣西三十里水經雲鹿䑓經嶕嶢山東南即此 百眼泉在縣東二十里其泉鼎沸百流爭騰 沁水在縣東二十三里南入濩州
  端氏縣西北一百四十四里舊八鄉今四鄉本漢舊縣也屬河東郡史記趙成侯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肅侯元年復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漢以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即漢理晉屬平陽郡後魏屬安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自故城移於今理按𨛦國縣道記雲今端氏所理即後魏文帝置安平郡故城之所 傘葢山在縣東北九十里 沁水在縣南一里 石門山在今縣西四十一里安平故城後魏於此立郡廢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 秦河源出縣北西榆村谷南流入縣合水河 紇鬛山在縣西一十里
  陵川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舊管八鄉今四鄉本漢泫氏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陵川縣唐武德元年屬葢州貞觀元年改葢州為澤州仍𨽻焉 析城山兾州圖雲析城接陵川縣 九仙䑓縣西六十五里古賢村壁立萬仞三面泉流古老相傳昔九仙曾㑹於此 石勒陵高四十尺在縣西南四十里天河內 太行山在縣西南一百里
  沁水縣西北二百里舊管六鄉今二鄉本漢端氏縣地後魏莊帝於此置泰寧郡及東永安縣高齊省郡而縣在開皇十八年改為沁水縣仍屬澤州 黒領山在縣西五十里賛皇公詩烏嶺全坑䟦扈臣是也周宇文諱黒改為烏嶺按春秋後語魯公七年晉侯蒐於黃公杜氏注黒壤晉地也在綘之東 鹿臺山在縣南三十里山海經雲有鹿臺之山者即此也 東輔山在縣西南九十二里其山及西輔山與析山相連有若相輔之勢沁水在縣西東北五十六里其水出沁州綿山縣界
  覆甑嶺經晉州冀氏縣界當州端氏縣 害水在縣南八十里出西輔山水經雲害水在縣南八十里出垣曲縣界 馬邑城置在山上縣東二十里史記白起與趙括相戰於長平之時築此城養馬其處峻險南臨小澗北拒大川 王離城在縣東北五十六里史記秦將王離擊趙築此城阻險臨岸四面懸絶
  遼州
  遼州樂平郡今理遼山縣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屬韓秦為上黨郡地今州即漢上黨郡之湼縣地也後漢於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屬樂平郡後魏太武時併入武鄉明帝改轑陽為遼陽隋開皇十年置遼山縣屬并州十六年屬遼州即今州理唐武徳三年分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其年置義興縣六年自樂平移於遼山仍以石艾樂平二郡屬受州省義興縣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因遼山縣界箕山為名先天元年以與元宗諱同聲改為儀州因州東夷儀領為名天寳元年改為樂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儀州梁開平三年以兗州管內有沂州儀州復為遼州
  元領縣四
  遼山 榆社 平城 和順
  州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七百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八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四十里 東至磁州三百四里 西至并州三百四十五里 南至潞州三百三十一里 北至平定軍樂平縣一百七十里 東至潞州黎城縣一百九十五里 東北至邢州三百四十二里
  
  唐開元戶七千九百九十五皇朝戶主二千七百一十七客四千七百五十四
  風俗
  蕃漢相雜好武少士
  人物無
  土産
  人參
  遼山縣依舊五鄉河東圖雲和順縣晉大夫梁餘子養邑秦伐閼與趙奢救之曰譬如兩䑕闘穴中將勇者勝是此地也在漢湼縣之地後魏於此置陽阿縣俱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後魏太武併入武鄉明帝改轑陽為遼陽隋初改置遼山縣屬并州因縣西北轑山為名 箕山在縣西四十五里上有許由塜按伯夷列傳曰余登箕山上有許由冡後魏風土記雲太原郡箕山有許由冡別説又雲在今洛州洛陽縣不當在此其山有石室方四丈壁中文字篆書人莫能識又有鬼谷 屋騋嶝郡國志雲髙齊之初鐫山腹冩一切釋經於此也 五指山在縣東五十里李穆叔趙記雲遼陽東北有五指山巖石孤聳上有一手一足之跡其大如箕指數俱全又郡國志雲北齊宣王遣人量之長七尺又十六國春秋雲石勒當生時北山上草木皆為鐵騎之形矣 三臺廟後魏書雲武鄉有三臺廟 清谷水水經注云清谷口水源出東北長山清谷亦云遼山縣西南黃巖山畛出也 晉大夫先軫祠在縣南二里遼陽山在縣東三里南入潞州黎城縣界 遼陽水
  從平城縣西北八賦嶺下出名八賦水東南流經古遼陽城南過謂之遼陽水又東過合清涪水號漳水 清漳水出太原郡樂平縣界沾嶺下地理志前漢上黨郡有沾縣注水經雲漢分沾縣為樂平郡治沾縣 龍泉水在縣東三十里山側有穴闊一丈去地一百尺流水不絶如龍之吐故曰龍泉 遼陽川在遼陽城西東過至山東西二十里中間遼陽通流 千畆源在縣東南三十二里地方千畝平原膏腴人頼其利 祝融祠在縣北二里
  和順縣北八十五里依舊五鄉本漢沾縣地即春秋閼與邑也一名榆城史記曰秦伐韓閼與趙惠文王使趙奢救之大破秦師即此地也後魏孝昌二年於此置樂平郡及樂平縣隋開皇五年復移於今所屬并州十年又移於沾城仍於今所置和順縣因縣界內東北古和順城以為名也 九原山在縣西十一里國語趙孟與叔向遊於九原即此也 梁榆水注水經雲榆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盧諶征難賦雲方梁榆之虛郭乃閼與之舊都是也 首陽山在縣東四十里按論語鄭元注首陽山在河中蒲坂城南今陽區山俗號為首陽山南萬水在縣西南十八里出黃嶺下又有南松子水
  北松嶺水 九經川在九京山北東西二十里 故趙奢壘在縣東五十里 清漳水在縣北
  榆社縣西一百一十里依舊管七鄉本漢湼縣地晉於今縣西北三十五里置五鄉屬上黨十六國前趙石勒即此邑人後魏改屬武鄉移於今理南韓州武鄉縣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榆社縣屬韓州今潞州之襄垣縣理是也因今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大業二年義寧元年又置唐武徳三年於縣置榆州縣仍屬焉六年廢榆州以縣屬遼州 武鄉水在縣西一里源從平城縣西南八賦嶺下出西入武鄉縣 石公泉在縣東四十里源發武鄉嶺下是石勒飲馬之泉 漚麻池在縣北三十里即石勒布衣時漚麻於此與李陽所爭處今枯涸不知處 古榆社城在縣北三十五里魏地形志雲武鄉縣北有榆社縣城 古箕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地形志雲太原二百一十里有箕城春秋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狄於箕即此也 縣城即古武鄉也石勒時築前趙録曰石勒上黨武鄉人僭號後還令曰武鄉吾之豐沛其復之三葉
  平城縣西北九十里依舊三鄉本漢湼縣地晉置武鄉縣地屬焉隋開皇十六年於趙簡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縣屬遼州大業二年改屬并州唐武徳三年改屬榆州六年省榆州改屬遼州貞觀八年改屬箕州先天元年改屬儀州 㫁孤山在縣南一十五里其山南髙於衆山西面孤絶有㫁谷水出焉 北八賦水在縣西北一十四里出北八賦嶺東流遼山縣界 南八賦水在縣西三十里出南八賦嶺東流入榆社縣界 困悶城在縣南一十五里舊圖經雲趙簡子至此病篤遂築此城由此為名又有困悶川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五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六
  潞州
  潞州上黨郡今理上黨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輿井二度本潞子國周禮職方氏曰河內曰冀州其川漳其浸汾潞春秋時初為黎國後為狄境宣公十五年晉人數狄罪而㓕赤狄潞氏復立黎侯後三晉分地即歸韓之別都戰國䇿謂秦有安邑則韓必無上黨以逺韓近趙故卒歸趙又隋圖記雲上黨南陽古以為縣寔都也秦並天下置郡以此為上黨郡楚漢之際魏豹盡有其地豹㓕入漢分為河東太原上黨三郡髙後封恵帝子武為壺闗侯即其地也自漢末至後魏因之不改後周建徳七年於襄垣縣立潞州以其浸汾潞為名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韓州取三晉歸韓為名大業初州廢復為上黨郡按釋名雲上黨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髙故曰上黨又上黨記雲髙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唐武徳元年改為潞州領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四縣二年置總管府管潞澤沁韓葢五州四年分上黨置壺闗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州府開元十七年以元宗歴職於此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等四州按唐史上黨故宮元宗皇帝嘗為上黨別駕後所居為啟聖宮有明皇歌枕斜書壁存 天寳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改為潞州太都府本昭義軍節度梁龍徳三年改為厈義軍以李繼韜歸順故也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安義軍長興元年依舊名昭義軍皇朝改為昭徳軍
  元領縣十
  上黨 長子 潞城 屯留 襄垣 壺闗 黎城渉縣
  二縣割出
  武鄉建威勝軍 銅鍉入威勝軍
  州境
  東西二百九十三里 南北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七百二十里 南至西京四百七十里西南至長安一千三百三十里 東取亢陘嶺路
  至相州二百六十里 南至澤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晉州三百九十里 北至遼州二百八十三里東南至相州林慮縣界一百四十六里 西南至晉州沁源縣界一百九十六里 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 西北至太原府四百五十里 東北至洺州武安縣界二百四十里
  
  唐開元戶六萬四千二百七十六皇朝戶主一萬七千九百一十一客六千九百六十一
  風俗
  漢書地理志雲上黨本韓之別郡去韓逺去趙近後乃降趙土廣俗雜其人大率粗急髙氣勢輕為姦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女子彈絃跕躧游媚富貴姓氏
  上黨郡四姓 包 鮑 樊 上官
  人物
  東漢鮑永上黨屯留人為司𨽻校尉後為太尉迺辟扶風鮑恢為都官從事帝嘗曰貴戚宜歛手以避二鮑 唐苗晉卿潞州壺闗人為吏部侍郎河北採訪使歸本縣下馬過縣門以父母之鄉故也事親以孝聞官至侍中韓國公 孫逖潞州渉縣人十五謁崔日用令為土大爐賦搦拙筆立成後拜中書舍人逖自以為通籍近閨而父官纔邑宰乃上表乞減外官與父元宗優詔奬之
  土産
  石蜜 人參 墨 紫草 麻布
  上黨縣依舊二十鄉地本黎侯國今有黎亭存即西伯戡黎之所黎在上黨東北也漢立壺闗縣地因壺山有闗以致名焉開皇十六年分壺闗置上黨縣屬潞州慶雲山上黨記雲堯之將興有五色雲出此山故曰
  慶雲山 太行熊耳王屋三山皆連亘邑界 羊頭山郡國記雲有神農城山下有神龍泉南帶太行又有散葢即神農嘗榖之所也 五龍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十六國春秋雲上黨五龍山慕容永時有五龍見於此山因置五龍祠以𥙊五方神 鷄鳴山一名太山在東南七十六里 柴團山地理志雲此山出人參紫草 井谷闗上黨記雲在天井谷內深邃如井因以名之 濁漳水在縣西南二十二里河北記雲源出發鳩山又冀州圖雲濁漳出長子西南流入渉縣界與清漳合又東入魏郡 堯水在邑界 藍水杜甫詩云藍水逺從千澗落 鷄鳴水出鷄鳴山 入諫水水經雲諫水源出上黨縣西 州城漢壺闗縣也上黨記曰曹公之圍壺闗起土山於西城內築界城遮之也
  長子縣西南五十里舊二十鄉今九鄉本漢舊縣春秋地名也左傳曰晉人執魏石買於長子亦周史辛甲所封竹書記年雲梁漢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長子即長子之地慕容永僭號於此稱西燕為慕容垂所㓕隋開皇九年移冀氏縣理此屬潞州十八年改冀氏為長子縣 武紇嶺在縣南四十五里風土記曰秦趙戰於長平趙軍敗退秦白起遂至此因名武紇嶺 鹿谷山冀州圖雲在山縣大有道入壺口東出逹襄國西登奚斯巨以逹河東陘阻千里 發鳩山在縣西南六十五里濁漳水出焉山海經雲發鳩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狀如鳩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衞其名自相呼是炎帝之女名女娃逰於東海溺而不返化為精衛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堙東海 漳水源出縣界一名濁漳水以渉縣有清漳之稱故此稱濁其源出刀山又按兾州圖雲刀黃山在縣西六十里亦名發瓮山漳水出焉即壺闗三老上書明戾太子寃者死於此而冡存 神農井在縣南五十里出羊頭山小谷中上黨記雲神農廟西五十歩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甘美呼為神農井後魏風土記神農城在羊頭山上山下有神農泉即神農得嘉榖之所 羊頭山在縣東五十六里後漢安帝時西羌入冦以任尚為御史擊破於羊頭山即謂此也 廢長平闗在縣南四十里平嶺上
  潞城縣東北四十四里舊十四鄉今六鄉春秋時赤狄潞子嬰兒國也晉㓕之漢為潞縣屬上黨十三州志雲潞縣潞水出焉後魏太武帝改潞州為刈陵縣屬襄垣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潞縣屬潞州 三垂山在縣西南二十七里前趙劉聰遣將喬衷攻晉上黨太守龎和於壺闗晉北將軍王廣韓柔救之聰將喬衷敗之於三垂 黃阜山冀州圖雲潞縣西三十里黃阜山有城亦名黃沙嶺劉聰將綦母劌敗晉將崔恕於黃阜斬之微子城在縣東北二十里 闗龍逢祠上黨記雲王屋山有闗龍逢祠 漳水一名潞水在縣北闗崔駰曰潞水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與慕容評相禦於潞州評鬻水與軍人絹一疋水二石則此無他大川可以為浸所見惟漳水耳故土俗尚謂濁漳為潞水也 武王塢在縣西北四十里塢東有後魏天柱將軍爾朱榮碑文曰建義元年東討逆賊䜿葛榮軍次上黨武王祠東原上有二狡兎從賊方而來天柱彎弓祝之曰中則擒葛榮不中則否應弦而殪遂擒榮 玉女泉縣在西北五里深五尺未嘗盈竭泉內時白氣騰出䝉其上有雨時人謂之玉女披衣恆以為侯
  屯留縣西六十四里元十七鄉今八鄉本晉邑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執衞行人孫蒯於屯留又宣公十六年晉㓕赤狄甲氏及留吁一名戎屯與潞俱附中國晉遂㓕之漢以為縣地理志屬上黨唐武徳六年從霍壁移於今所 鹿瀆山冀州圖元屯留縣有鹿瀆山即絳水源出此山 玉梭水在縣西四十五里 盤秀山皆經邑界 魚子陂上黨記屯留有魚子陂多魚蒲之饒餘吾故城亦春秋地名漢為縣廢城在今縣西北 絳山在縣西南 方山去縣八十四里
  壺闗縣東南二十二里舊十五鄉今六鄉古黎國之地漢為縣屬上黨也山形似壺古於此置闗故名壺闗今潞府所理城是也漢末董卓作亂以上黨郡移理於此後魏宣武帝二年移壺闗縣於頴陽地即今縣理隋開皇十六年分壺闗縣置上黨縣大業三年省入上黨唐武徳四年又置 抱犢山道書福地記抱犢山在上黨東南一里髙七十丈有石城髙十丈方一里南角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髙五六尺味頗甘取其葉末服之方寸二三日不饑宜五榖多食物無惡毒㓂賊不至玉匱雲抱犢山東北去恆山之南數百里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美陽縣西七十里洞口 羊腸坂在縣東南一百六里名洞口沾水出焉王莽命五威將軍王嘉曰羊頭之阨北黨燕趙舊有闗亦謂壺山後魏移縣於此 鷄鳴嶺輿地誌雲壺闗有鷄鳴嶺 䑕穴史記雲秦攻韓閼與趙奢曰其道險狹如兩䑕闘於穴中將勇者勝 曹公壘在縣東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髙幹所築 漢壺闗三老令狐茂墓在縣東北九里上書明戾太子寃者元隱東山中號微君
  襄垣縣北九十三里舊十四鄉今七鄉亦漢舊縣屬上黨趙襄子所築因以為名後魏太武延和二年改屬武鄉郡後周建徳六年又於襄垣城置韓州唐武徳元年移於甘羅水南即今縣也貞觀中廢韓州以襄垣黎城銅鞮武鄉等五邑以𨽻潞焉 銅鞮水今名小漳水亦名西漳水自銅鞮縣界流入河也按水經注云銅鞮水又東南經項城西即白虎聚也 松門嶺冀州圗雲松門嶺在襄垣北一百三十里道通太原驛路 湼水在縣西北六十里 天井闗在縣東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內深䆳似井因以為名魏武初遷鄴於此置闗周建徳六年廢 濁漳水在縣南二十里
  黎城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八鄉今四鄉古黎國春秋曰晉荀林父滅潞立黎侯而還今縣東一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漢為潞縣之地後為太武改潞縣為刈陵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刈陵縣為黎城縣唐武徳元年屬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屬潞州 白巖山在縣東北七里俗傳巖赤則土離兵起皆惡其變恆以粉石汙之故因為白巖 古壺闗在縣東二十五里春秋齊國夏伐晉取八邑有盂口即壺口也聲相近故有二名 清漳在縣東北三十里 濁渾水在縣西北五十六里 望夫山今古望夫嶺郡國志雲有石人竚立於山上 馮奉世墓及昭儀墓在縣東二里昭儀即奉世之女也昭儀之子為信都王
  涉縣東北一百八十里舊四鄉今二鄉本漢舊縣屬魏郡因縣南涉河水為名晉屬廣平郡後魏省周武帝自今洺州界移臨水縣理涉城屬魏郡隋開皇十年罷郡於故涉城重置涉縣屬慈州十六年改𨽻韓州貞觀十七年廢韓州屬潞州 崇山在縣東南七十里 清漳水一名涉河在縣南一里西自黎城縣界流入水經雲清漳水東經涉縣西屈從南酈元注水經雲漳水於此有渉之稱蓋名因地變也 庾姑山在縣西北八十里又有肥婦山地脈相連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六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七
  蒲州
  蒲州河東郡今理河東縣禹貢冀州之域史記謂畢為實沈晉之分自畢十二度至井十五度觜參晉魏益州之分漢蒲坂縣地屬河東郡本堯舜所都州初為虞魏耿楊芮之地春秋晉獻公㓕魏以地賜畢萬十代之後至文侯都方列為諸侯文侯與韓趙同列武侯十一年與韓趙三分晉地洎戰國時即魏地故三晉記雲魏壽餘偽以魏叛士㑹旣濟而譟而今蒲津是也又史記雲惠王三十一年秦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至大梁秦並天下為河東郡地漢髙元年項羽封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今晉州二年豹降從漢王在滎陽謁歸侍親疾至則絶河津反為楚盡有太原上黨地九月韓信虜豹定魏地復置河東郡兩漢不改至魏少帝正始八年分河東之汾北置平陽郡晉亦如之後魏初於河東郡置雍州延和元年改雍州為秦州後周明帝改秦州為蒲因取蒲坂為名仍領郡隋初罷郡大業三年又廢州復改為河東郡唐武徳元年罷郡置蒲州置桑泉縣領河東桑泉猗氏虞鄉四縣二年置蒲州總管府管蒲虞秦絳邵澮六州三年移蒲治河東縣仍舊總管府其年置溫泉縣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秦五州仍省溫泉縣其年罷都督府貞觀八年割虢州之永樂來屬十年以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秦州之汾隂來屬開元九年改為河中府外為中都時麗正殿學士韓臯上䟽陳其不可兩都舊制分官衆多費耗用度尚以為當損況更建中都乎昔漢帝感鍾離之言息幸徳陽之殿趙王採續咸之諫止造鄴都之宮臣請下明詔罷中都則天下幸甚至七月詔停復為州又以陜鄭汴懐魏為六雄十二年升為四輔天寳元年改為河中郡乾元元年復為蒲州三年又改為河中府大厯中元載為相又上建中都議曰自古建大功者未嘗不用天因地故髙祖保闗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臣等考天地之心本聖人之意騐古往之事切當今之務則莫若建河中為中都𨽻陜虢晉絳汾潞儀石慈隰等十城為藩衛長安去中都三百里順流而東邑居相望有羊腸羊腸在潞州壺闗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底柱之險孟門之限孟門在慈州文城縣西南二十六里即龍門上口○以轘轅為襟帶以關中為表裡婁敬所謂扼天下之吭而撫其背即此之謂推是而言之則建中都將欲固長安非欲外之也將欲安成周非欲捨之也將欲外制邊疆非欲懼之也將欲定天下非欲弱之也河中之地左右王都黃河北來太華南倚總水陸之形勢壯闗河之氣色每嵗白露旣降涼風已髙陛下據金城湯池內綏華夏發信臣驍將外馭戎翟出於仲秋還於農隙有漕運泛舟之便無登履途逺之虞不傷財不害人得養威而時狩如此則國有保安之所家無係累之憂矣疏奏不省初代宗自幸陜之後每嵗八九月間京師恟恟常懼戎翟復至雖將相之家皆理儲糗為行李之備載知人情不安遂獻此疏冀因置制竊有兵權議亦博盡當時利害然代宗探見載意議故不行皇朝為䕶國軍節度
  元領縣十一 今九
  河東 河西 虞鄉 臨晉 寳鼎 猗氏 永樂龍門 萬泉龍門萬泉自絳州割到
  二縣割出
  解縣 安邑二縣入解州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九百三十六里 東至西京五百八十五里 西至長安三百二十五里 東至絳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虢州一百七十八里 西至同州八十一里 北至絳州八十一里 東北至絳州取桐鄉路二百六十五里 西南至華州一百四十七里東南至陜州二百四十五里 西北至同州韓城縣一百四十里
  
  唐開元戶七萬二百七皇朝管戶主二萬一千八百八十八客三千五百九十三
  風俗
  漢書地理志雲其俗剛強多豪傑尚侵奪薄恩禮好生分博物志雲有山澤近鹽沃土之人不才漢興少有名人衣冠大族三代皆衰絶通典雲山西土瘦其人儉勤而河東魏晉已降文學盛興始自魏封樂侯杜畿為河東守開置學官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自後河東特多儒者然市閭之間習於成法
  姓氏
  河東郡九姓 裴 栁 薛 費 呂 滿 聶茹 亷
  人物
  霍光河東平陽人父仲儒給事平陽侯家通侍者衞少兒生去病歸家取婦生光少兒女弟子夫得幸武帝為後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 張敞河東平陽人為婦盡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 王喬河東人為葉縣令 焦先河東人皇甫謐曰焦先者棄榮味釋衣裳離室宅絶親閉口不言曠然以天地為棟宇羲皇以來一人而已 闗羽河東解人也 裴寂蒲州桑泉人唐起義功臣 薛收蒲州汾隂人隋內史侍郎道衡之子為文學館學士收之子元超相髙宗元超從子稷相睿宗 唐張嘉貞蒲州猗氏人子延賞孫𢎞靖三代為相 楊國忠蒲州永樂人 張廵蒲州河東縣人 栁宗元河東人栁州刺史時人呼為栁栁州
  土産
  有鹽鐵之饒 竹扉 經紙 氊毯 五味子 天蒸棗 藺蓆 麻布 綿絹
  河東縣舊十三鄉今五鄉即漢蒲坂縣地屬河東郡春秋秦晉戰於河曲即其地後魏移郡於縣理隋開皇三年罷郡十六年移蒲坂縣於城東仍於今理置河東縣大業二年省蒲坂縣入河東 三山在縣南三十里即舜耕歴山是禹貢謂壺口雷首至於太岳壺口山在慈州太岳在晉州雷首在河東界此山有九名謂歴山首山薄山襄山甘棗山渠豬山獨頭山陑山等之名又湯伐桀升自陑注陑在河州之南地 三輅山郡國志雲三輅山北曰大輅西曰小輅東曰荀輅 長郡即蒲坂也在縣東二里漢志始皇東廵見長坂即此也其原出龍骨又北五十三里有朔坂即漢水所經西南入海堯山在縣南二十八里注水經雲河東有堯山上有堯城即堯所理處 風陵堆山在縣南五十里與潼闗相對有風陵城在其上 中條山經邑界 首陽山即在雷首山南阜也昔夷齊守節於首陽 虞坂一名吳坂在虞城北二十三里 蒲津闗在縣西二里亦子路問津之所後魏太祖西征馬超韓遂夜渡蒲即此也後魏大統四年造舟為梁九年築城亦闗河之巨津 媯妠水源出縣南三十里首山此二泉南流者曰媯北流者曰妠異源同歸渾流西注而入於河即釐降二女之所今有舜祠存焉即後周宇文䕶所造 涑水冀州地圖雲東從絳都界入至長陽城南為陂水經雲涑水出河東縣雷首山一名雷水經桑泉界 鐵牛開元十二年於河東縣開東西澗各造鐵牛四鐵人十其牛下並鐵柱連腹入地尺餘並前後鐵鑄人六橋跨河至今存故陶城在縣北三十里史記謂舜陶於河濱即此是皇甫謐以為在定陶不在此 覊馬故城在縣南三十六里郡國志雲今謂此涉州即左傳謂剪我覊馬 蒲坂故城郡國記雲州南二里有蒲坂城舊地理志書相傳曰漢蒲坂城即今郡所理大城後人増築大河在其西雷首山在其南後魏太武帝神䴥元年自安邑移郡於此城 涑水故城在縣東北二十六里左傳曰晉侯使呂相絶秦曰伐我涑川 風陵故闗一名風陵津在縣五十里魏太祖西征韓遂自潼闗北渡即在此處也舜祠在州理城中唐貞觀十一年詔致祭以時灑掃伯夷叔齊祠在縣北三十五里 二妃陵帝舜二妃之陵也在縣東十一里俗謂娥皇女英陵 伯夷墓在縣南三十五里雷首山南唐貞觀十一年詔禁樵蘇 伯樂墓在縣南四十里又濟定陶亦有伯樂塜未詳孰是河西縣西四里舊八鄉今三鄉本同州舊朝邑縣之地唐上元元年以朝邑之地置河西縣屬蒲州至大厯三年同州復置朝邑縣仍析朝邑五鄉割河東三鄉依舊為河西縣貞觀七年河中尹渾瑊奏於古安逺府城內置縣理縣境東西十四里 蒲津闗在縣東二里通西北鄜延銀夏之路 河瀆廟在縣正西北外一里虞鄉縣東七十里舊十二鄉今四鄉本漢解縣地屬河東郡周明帝廢南解縣別置綏化郡今縣西北三十里綏化故城是也至保定元年改綏化為虞鄉復屬河東周末置解縣於虞鄉城東於解縣西五十里別置虞鄉即此邑也 壇道山在城西南十三里一名百梯山山海經雲虞鄉有梯山山上有帝臺之漿也今山下有水潛出停而不流俗謂之盎漿其頂方平如壇多産良藥百梯方可升故曰百梯山南有投龍穴莫測深淺 白陘山在縣東五十里 洗馬泉在縣東二里 石碓山在縣東二十四里 王官故城在縣南二里左傳謂秦伯涉河焚舟取王官又曰晉侯使呂相絶秦曰俘我王官 解州故城左縣東三十里左氏傳雲晉𠅤返國許秦解梁 綏化故城後魏綏化郡及綏化縣所理也在縣西北三十里周廢 方山祠在縣西二十里 五老仙人祠在縣西一十七里
  臨晉縣東北七十里舊十二鄉今六鄉本漢解縣地按漢縣在今縣東南十八里故解城是也後魏改為北解縣周省隋開皇十六年分猗氏縣於今理改為臨晉三嶷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三山鼎足因名焉 河水北自汾陽縣界流入經縣西四十里入河東縣界 涑水東自猗氏縣界流入在縣東二十三里 故桑泉縣城在縣東一十三里左傳曰重耳圍令狐入桑泉注曰桑泉在河東解縣西謂此也 故解城在春秋時解梁城又為漢解縣地也後魏改為北解縣周省廢城在今縣東一十八里晉𠅤公許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內及解梁城注曰河東解縣也 瀵水源出縣西三十八里爾雅謂瀵水出尾下郭注今河東汾隂有水口如車輪沸湧其深無限與河合 故司空裴寂墓在縣東北十七里墓碑即秘書虞世南之文率更令歐陽詢書
  寳鼎縣北一百一十里舊八鄉今五鄉古綸地在夏為少康之邑漢為汾隂縣屬河東河水南流過縣故曰汾隂髙帝封周昌為侯即此地也今縣北九里汾隂故城是也後漢至晉不改劉元海省汾隂入蒲坂縣後魏大和十一年復置汾隂縣於後土城周武帝又移於殷湯古地復置汾隂郡以汾隂縣屬之隋開皇三年廢汾隂縣屬蒲州大業三年罷蒲州縣改屬河東郡義寧元年改汾隂郡為泰州移泰州理龍門縣又屬焉唐貞觀十七年廢泰州屬蒲州開元十一年改為寳鼎縣 黃河北自龍門縣界流在縣北一十一里又西入臨晉縣界趙簡子沉佞臣欒激曰吾常好聲色而激致之吾嘗好臺榭而激為之吾嘗好良馬而激求之吾好士六年矣而激未嘗進一人是長吾過而出吾善也遂沉之 汾水自龍門縣界東際汾隂堆去縣三十五里 后土祠在漢汾隂故城西北一十一里漢武帝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於汾隂睢丘之上成帝建始三年復汾隂后土祠如故綏和二年復徙於長安北郊哀帝建平三年復徙於汾隂平帝時復徙長安北郊唐元宗開元十年幸之親祀兼建碑及御製文及書 萬嵗宮在縣九里漢宮也宣帝神爵元年幸萬嵗宮神魚舞河殷湯陵在縣北四十三里後魏太和中有縣人張恩破陵求貨先有石弩以銅為鏁盜開埏門矢發中三人皆斃恩更為他計卒取得墓中物其物多是鐘磬及諸樂器再得其銘恩恐人知以銘投之汾水後事洩為主司所理乃於水取得其銘銘曰我死後二千年終困由是執事不復深加其罪劉向雲湯塟地蓋不沒其處也黃澤左傳文公六年晉改蒐於黃即此與絳州聞喜縣接界 古北鄉城在縣北三十一里汾隂北鄉城即採桑津也
  猗氏縣東北一十里舊九鄉今六鄉古為郇國之地本漢舊縣史記雲猗頓以鹽起孔叢子曰猗頓魯之窮士陶朱教畜五㹀乃適西河大畜牛羊於猗氏之南以興富於猗氏故曰猗頓地理志猗氏屬河東郡在今縣南二十里猗氏故城是也後漢及晉不改西晉恭帝二年改猗氏為桑泉縣周明帝復改桑泉縣為猗氏縣屬汾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蒲州 涑川自安邑縣界流入經縣南六里又西南入臨晉縣界 故郇城在縣西南四里左傳曰晉人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韓獻子謂郇瑕氏土薄水淺不如新田即平陽絳邑縣也杜註郇瑕古國名河東解縣西北有郇城 令狐城左傳曰晉文公從秦返國濟河圍令狐即此城在縣西十五里又有刳首梁在令狐西三十里 龍門山連亘邑界永樂縣南九十里舊六鄉今十鄉本漢河北縣地後周武成二年改河北縣為永樂縣保定二年省以地屬芮城唐武徳元年分芮城縣置於今理東北二里永固堡以屬芮州七年移於今理九年改屬鼎州貞觀八年改屬蒲州 郎山隋圖經雲永樂郎山漢武戾太子以巫蠱事出奔其子遁於此山因名郎山君祠下有郎山君之次子觸峰將軍廟 中條山在縣北三十里 黃河在縣南二里 渠豬水一名蓼水今名百丈澗源出縣北中條山山海經渠豬之水南流注於河是也 河水西自河東縣界流入經縣南二里又東入芮城縣界永樂澗水源出縣北中條山經縣東二里又南入河五老山在縣東北十三里堯升首山觀河渚有五老人飛為流星上昇因號
  龍門縣北一百九十八里舊十鄉今八鄉古耿國殷王祖邑所都晉獻公㓕之以賜趙夙秦置為皮氏縣漢屬河東郡按皮氏縣在今縣西一里八十步古皮氏城是也後漢屬郡不改魏屬平陽晉不改後魏太武改皮氏為龍門以山為名屬北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以縣屬絳州十六年割屬蒲州武徳三年屬秦州貞觀十七年州廢𨽻絳州大順二年與玉泉割屬蒲州 汾水東自稷山縣界流入北去縣五里又南入汾隂縣界漢武帝行幸河東作秋風辭曰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縣南十二里古耿國也伏龍源在縣西南十八里 黃河北自慈州太寜縣界流入去縣二十五里即龍門口也禹貢曰浮於積石至於龍門注曰龍門山在河之西界水經雲大禹導河積石疏決龍門即斯處也魏風土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大禹所鑿通其河廣八十步巖際䥴跡遺功尚存慎子曰河水之下其流駃竹箭駟馬追之不能淮南子曰禹沐淫雨櫛疾風鑿龍門辛氏三秦記曰河津一名龍門水陸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不得上則𦢊腮龍門水經注云爾雅雲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溲龍門得渡為龍否則㸃額而還十六國春秋左賢王豹妻呼延氏祈子於龍門有白魚至於祭所其夜夢見魚化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鷄子授呼延曰日精服之生貴子以是十三月而生劉元海 蜚亷故城在縣南七里史記曰蜚亷生惡來飛亷善走惡來多力父子俱事紂王武王伐紂殺之 龍門闗在縣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縣西二十五里魏風土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上有禹廟隋末摧毀唐貞觀九年奉勅更令修理 唐髙祖廟在禹廟南絶頂上盡作行幸儀衛之像蓋義寧初義旗至此也 故萬春縣唐武徳五年割龍門縣屬秦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地入龍門縣
  萬泉縣東一百五十里舊十五鄉今十一鄉本漢汾隂縣地屬河東郡後漢及魏晉不改前趙劉元海時廢後魏孝文帝又於后土城置汾隂縣北一里故后土城是也又薛通城者後魏道武天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元年赫連勃勃僣號夏州東侵河外於時有縣人薛通率宗族千餘家西去汾隂縣城八十里築城自固因名唐武徳三年割稷山安邑猗氏汾隂龍門等五縣於薛通故城置萬泉縣屬泰州以縣東谷中有井泉百餘區因名萬泉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屬絳州大順二年來屬 介山一名孤山在縣南一里晉太康地記曰晉文公臣介之推從文公逃難返國賞不及怨而匿此山文公求之推不出乃封三百里之地又號為介山今按介之推所隠乃綿山也文公封以為介推田因號其山為介山杜注曰在西河介休縣言在此非也
  解州
  解州解郡今理解縣本蒲州解縣唐天授二年析虞鄉所置也即夏桀鳴條之野蚩尤之封域有鹽池之利漢乾祐元年蒲帥李守貞反𣙜鹽置使鄭元昭奏請於解縣置解州以捍㐫渠於是授鄭元昭為刺史仍割蒲之安邑絳之聞喜與解縣為三邑以屬焉
  元領縣三
  解縣 安邑 聞喜
  州境
  東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七百一十五里 東至西京三百八十五里 西至長安三百七十里 東至河中府一百里南至虢州九十四里 北至河中府猗氏縣界三十
  里 東南至陜府七十里經中條山白徑嶺路過不通人馬 北至陜府經安邑縣南過上栁谷山路至陜府一百三十五里 西南至陜府芮城縣界二十一里 東北至絳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河中府虞鄉界三十里
  
  皇朝戶主七千二百五十客一千四百七十七風俗
  按左傳曰吳公子札觀樂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逺也非令徳之後誰能若是今民有上古之風則唐堯之風俗也
  土産
  升麻 黃芩 𤓰蔞根
  解縣舊四鄉今二鄉本漢舊縣也屬河東郡後漢及晉不改後魏改解縣為北解縣屬綏化郡周省按此前解縣在今臨晉縣界隋文帝開皇十六年於此置解縣屬蒲州大業二年省解縣九年自綏化故城移虞鄉縣於廢縣理即今縣理是也唐武徳元年改虞鄉縣為解縣屬虞州因漢舊名也仍於蒲州界別置虞鄉貞觀十七年廢虞州縣屬河中府皇朝屬解州 中條山在縣南卄里 壇道山經縣界 鹽池在縣東五里春秋成公六年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鹽杜預曰鹽池也地誌雲鹽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説文曰鹽鹽池其池東西長五十一里南北廣六里周迴一百四十四里按穆天子傳至於鹽池是也呂忱雲河東鹽池謂之鹽水出石鹽自能成印朝取夕復終無減損但廣狹深淺古今不同葢以年代久逺所以盈縮不一 女鹽池在縣西北三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土人引水沃畦水耗土自成鹽味小苦不及縣東大鹽池俗言此池亢旱鹽即凝結如逢霖雨則不生今大池與安邑總謂之兩池官置使以領之元和時毎嵗收利一百六十萬貫 熨斗陂在縣西二十里後魏正始三年穿以停舡今廢陂似熨斗 通路自縣東南踰中條山出白陘趣陜州之道也山嶺參天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曰白陘嶺焉盎漿在縣南一十五里壇道山東嶺上一名鍾山水澄渟為池呼為天池上有盎漿山山海經雲髙前之山其上有水甚寒而清謂之帝臺之漿郭璞注云今河東解縣南壇道山有水泉出渟而不流即今現在 明公神在縣東南八里故老傳昔有女在中條山得道今名其處曰聖女崖亦名玉女溪後有劉明於此學道後人為明立祠因名焉今其碑尚存文曰維漢安二年按漢安即後漢順帝之年號也
  安邑縣西南四十五里元管四鄉本漢冀州之域帝王世紀堯以二女妻舜為築宮室封之於虞故尚書雲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即此也三代以降為晉之境漢書地理志雲河東土地平衍有鹽鐵之饒晉太康地記雲舜受禪安邑或雲蒲坂又帝王世紀禹或營安邑即虞夏之兩都也魏義寧元年置安邑郡唐武徳元年廢置虞州貞觀十七年又廢虞州縣𨽻河東郡今虞邑縣東三里即廢州之地也 龍池宮在縣東南一十八里唐開元八年置傍有龍池水流入鹽池因以為名今古跡微存 塩宗廟在縣東南十里按呂忱雲宿沙氏煮海謂之鹽宗尊之也以其滋潤生人可得置祠 分雲神祠在縣西南四十里中條之隂特標諸峰山頂出雲東西分散遂號分雲又有風谷每風出吹沙飛石樹木皆摧俗謂之鹽南風其祠見存 中條山在縣南二十里其山西連華嶽東接太行山有路名曰虞坂周武王封吳泰伯之弟仲雍之後虞仲於夏墟因虞為稱謂之虞坂昔騏驥駕鹽車即此坂也春秋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産之乗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即此路稷山在縣東北六十七里尚書舜典帝曰棄黎民阻
  饑汝后稷播時百榖孔安國曰棄后稷也按左氏傳宣公十五年晉侯理兵於稷杜預曰河東聞喜縣西有稷山是也山海經雲其山多錫舊名玉山后稷播時百穀於此遂以名山東自陜府夏縣界經縣十二里 玉鉤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其山東西一十里勢如玉鉤因此為名 涑水在縣東北三十四里春秋晉侯使呂相絶秦曰伐我涑川注涑水河東聞喜縣西南流至蒲坂入黃河是也水經雲涑水出河東聞喜縣界 藜葭谷謂之葦谷其水東自陜府夏縣界來經縣四十里西入河中府界 銀谷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中條山下隋開皇十九年於此置鹽治 司鹽城在縣西二十里 蚩尤城在縣南一十八里管子記曰雍孤之山出金蚩尤愛之以為劔㦸史記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按皇覽冡墓記曰蚩尤冡在東平郡夀張縣墳髙七丈常十月祀之冡上有赤氣如一疋紅練人謂之蚩尤旗其肩髀冡在山陽郡鉅野縣與身異處故別塟之孔子三朝紀雲蚩尤庶人之貪者而有喜怒故惡名歸之其城今摧毀 鹽池在縣南五里其池周廻一百一十四里山海經雲景山南望鹽澤今在河東猗氏縣又按地理志雲鹽池在安邑縣西南許慎謂之鹽池呂忱曰宿沙氏煮海謂之鹽河東鹽池謂之鹽水今池水紫色湛然不流造鹽貯水深三寸經三日則結鹽 苦池在縣東一十八里其水鹹苦牛羊不食因以名之亦名紅花池衞瓘墓在縣東十七里髙堠原上按晉陽秋曰太保淄陽侯衞瓘河東安邑人也瓘子恆恆子玠舊傳雲衞瓘塟髙樗今墓前有髙樗故道 鳴條陌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按地理志雲鳴條陌在安邑西北尚書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孔安國雲地自安邑之西桀逆拒湯陑在河南之南其地在縣北二十里是也 昆吾亭舊圖經雲在縣西南一十里為夏方伯助桀拒湯湯師先伐昆吾然後伐桀春秋左傳注昆吾以乙卯日與桀同誅宋永初山川記安邑有昆吾亭古昆吾國也 清源在縣北五十里春秋僖公三十一年晉蒐於清源作五軍以禦狄即此也
  聞喜縣西南去州一百五里元三鄉本漢左邑縣之桐鄉也武帝元狩六年將幸緱氏至此聞南越破大喜因立聞喜縣屬河東郡按漢聞喜縣在今縣西南八里桐鄉故城是也後漢廢左邑縣移聞喜縣理之至後魏改屬正平郡周武帝移於栢壁在今正平縣西南二十里隋開皇三年罷郡屬絳州十年自栢壁移於甘谷口唐武徳以來縣屬不改元和三年河中節度使杜黃裳奏移神䇿軍於縣宇官吏權止桐鄉佛寺至十年刺史李憲奏復置縣於桐鄉故城即今理也 景山在縣東南十八里山海經景山草多藷蕪薯蕷秦椒其隂多赭其陽多玉 董澤一名董池陂在縣東北十四里左傳季武子曰董澤之蒲可勝計乎注云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蒲楊桞可以為箭其澤東西七里南北三里桐鄉故城漢聞喜縣也在縣西南八里隋圖經雲俗以此城伊尹放太甲於桐宮之所孔注尚書雲桐塟地也按今屍鄉有放太甲處在偃師縣界非此也又按漢大司農朱邑屬其子塟桐鄉者亦非此也 龍頭壁後周絳州及正平郡所理也在縣東北二十八里武帝又移於柏壁事已具上 祁奚墓在縣東二十二里太原祁縣又有祁奚墓未詳孰是 裴光庭墓在縣東三十里為唐侍中太師與父太尉塋相近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六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七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八
  絳州
  絳州絳郡今理正平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觜參虞舜及周並為冀州地春秋時屬晉即故絳與新田之都也左傳晉人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注曰郇瑕在河東解縣韓獻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淺不如新田遂遷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陽絳邑縣是也史記曰晉靜公三年韓魏趙三卿滅晉其地屬魏戰國時亦為魏地秦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河東郡地也楚漢之際魏豹盡有其地韓信虜魏豹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郡今州即漢河東郡之臨汾縣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東汾北置平陽郡又為平陽郡地後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縣界栢壁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屬焉孝文帝廢東雍州其正平郡不改東魏靜帝復置東雍州周明帝武成二年改東雍州為絳州仍移於聞喜縣東二十里龍頭城正平郡亦與州俱遷武帝又移於今正平縣西南二十里栢壁建徳六年又移於今稷山縣西南二十里玉璧隋開皇三年罷郡自玉璧移絳州於東雍州城即今州理是也領縣八大業三年廢州為絳郡唐義師將西入闗大軍進次古堆去絳郡十餘里隋守將陳叔逹堅守不下髙祖命廚人曰明日早下絳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絳郡唐武徳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晉呂澮泰蒲虞苪邵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五縣三年廢總管府其年以廢北澮州之翼城置翼城郡領翼城絳小鄉三縣武徳元年改為澮州二年改為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併入絳州置南絳州又置絳縣天寳元年改為絳郡乾元元年復為絳州
  元領縣九 今七
  正平 太平 曲沃 翼城 絳縣 稷山 垣縣陜州割到
  三縣割出
  萬泉入蒲州 聞喜入解州 龍門入蒲州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五里 南北二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千里 東南至西京取垣縣王屋路四百八十四里 西南至長安五百九十里 東至澤州四百五十里 南至陜州二百二十里 西至同州四百一十里 北至慈州三百七十里 東南至河南府五百里 西南至蒲州三百七十里 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 東北至晉州一百四十里戶
  唐開元戶八萬一千九百八十八皇朝戶主三萬九千九百三十二客六千六百三十八
  風俗
  與河南府同
  人物
  荀息 趙衰 介之推 董狐 呂相 祁奚 公孫杵臼 師曠 韓起 叔向 毌丘儉聞喜人慾襲司馬晉王兵敗習鑿齒曰毌丘儉感明帝之顧命可謂忠矣 裴秀 郭璞 裴松之河東聞喜人注陳壽三國志又注司馬遷史記 孫子野修宋史及宋畧三十卷 王績龍門人自稱東臯子兄通號文中子 裴行儉聞喜人為安撫大食使生擒都支遮匐而還其少子光庭開元中為侍中 裴炎聞喜縣人相髙宗及則天謀覆唐祚被誅 敬暉太平人誅張易之拜侍中進封平陽郡王 裴度聞喜人六拜正司空
  土産
  墨黎 䗶蠋 防風 夾綬紗縠子 粱米 貨布胡桃 羊馬 乾棗
  正平縣舊二十二鄉今四鄉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按漢臨汾縣在今縣東北二十五里臨汾故城是也魏正始八年分河東之汾北置平陽郡臨汾縣屬焉隋開皇初改屬正平郡三年罷郡屬絳州十八年改臨汾縣為正平縣因正平郡為名大業三年罷州置絳郡仍屬焉唐因之 定境山在縣西五十里唐長安年中郡人與慈州人爭界因以青山為界天寳六年勅改為定境山 汾水在縣南東北自曲沃縣界流入 澮水在縣南七里東自曲沃縣界流入晉平公齊景公至澮上有犬狸身狐尾墮平公車即此 龍谷水在縣東北一十八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見於絳郊即此處也 州城本後魏東雍州及正平郡城也太和中皇都徙洛罷州改郡即謂此也 臨汾故城即漢臨汾縣也在今理東北二十五里 栢壁在縣西二十里後魏明元帝於此置栢壁鎮太武時廢鎮置東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移此置絳州建徳六年又自此移絳於今稷山縣西南十二里玉璧城按栢壁髙二丈周八里 晉虒祁宮在縣南六里左傳雲石言於晉魏榆晉侯問於師曠曰石何故言對曰石不能言或憑焉抑又聞之作事不時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是宮也成諸侯必叛今按宮南有澮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宮西而合隋末依宮餘址築堡今名修義堡 晉靈公臺在縣西北二十一里故長修城左傳曰晉靈公不君從臺上彈人觀其避丸即此臺也 晉齊姜墓在縣南九里申生之母也驪姬墓在縣南八里晉獻公伐驪戎以驪姬歸立為夫人生奚齊其娣生卓子䜛太子申生自殺晉室大亂晉羊舌大夫墓在縣西二里 九原一名九京晉大夫趙盾塟所禮記謂趙文子觀處有水名古水出自原西王澤水經注引史記曰晉智伯瑤攻趙襄子襄子奔
  保晉陽原過後至遇三人於王澤自帶以下不見持竹二節與原過曰為我遺無䘏原過受之即此澤 臨龍谷郡國志在縣東南後周與齊王交聘路經谷側使人多於此賦詩 故家雀闗在縣南七里 故汾東城在今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荀城冀州圖雲荀城在縣西十五里即重耳所居之所 蜚亷城蜚亷事紂所居有城存 長修故城郡國縣道記雲絳西北三十里長修古城是漢髙帝二年封杜恬為侯國後漢省故城南有修水西流入 旋臺夏桀所造言可以廻旋 羲和廟在州內 殷之巫咸晉之趙盾皆有廟存
  曲沃縣東五十里舊二十鄉今五鄉本晉舊都絳縣漢以為絳縣屬河東郡今縣南二里絳邑故城是也後漢加邑字屬郡不改晉改屬平陽郡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十里絳山北置曲沃縣屬正平郡因晉曲沃為名周明帝移長樂城於今縣南七里樂昌堡隋開皇三年罷正平郡改屬絳州十年又移於絳邑故城即今治也絳山在縣南十三里出銅鐡開山圖絳水出絳山東
  谷東距白馬山 澮水經故城南西流合絳水 汾水西南去縣二十二里自北太平縣來 絳邑故城漢絳縣本春秋晉都新田也在縣南二里左傳晉人謀去故絳欲居郇瑕氏之地韓獻子謂土薄水淺不如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遂居新田漢為縣屬河東郡周勃為絳侯即其地 陘庭故城在縣西北左傳曰曲沃武公伐翼次於陘庭 臺駘神祠在縣西南三十六里左傳曰晉侯有疾卜人曰臺駘為祟問於子産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元冥師生允格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蓋晉都絳時所立也 天井水一名石槌水三水皆經曲沃之地又水經雲天井水西逕堯城南又西南入汾 桐鄉城尚書雲伊尹放太甲於桐宮是此地在縣西南 程公祠祠在縣界郡國志雲龍頭城有程公祠即晉賢士程本子與孔子相逢傾葢接轂與語孔子取束帛贈之死塟於此而冢存 晉里克墓在縣界五里 驪姬冢在縣界晉獻公夫人䜛公殺太子申生者
  太平縣北四十五里舊十五鄉今五鄉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自漢迄魏皆同後魏太武帝於今縣東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闗城置泰平縣屬平陽郡周改為太平縣因闗為名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年來屬隋理在今縣東北三十里太平故城是也唐武徳元年移於今理東北二十七里太平闗城貞觀七年又移於今理 汾水北自臨汾縣界來在縣東二十九里 太平故闗城後魏太平縣地在縣北二十七里隋開皇七年自此移太平縣於今理北三十里太平故城大業三年於此置太平闗隋末廢武徳元年又自太平故城移縣理此貞觀七年移於敬堡今理是也 白波壘在縣東南一十二里後漢末靈帝中平六年黃巾餘賊郭大等於西河白波谷㓂太原於此築壘 子竒壘在縣東三十里十六國春秋曰後秦王姚興遣弟安北將軍義陽公平字子竒與征虜將軍狄伯支等步騎四萬伐魏攻平陽陷之遂據柴壁魏軍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敗將麾下三十騎赴汾而死狄伯支等十將四萬人皆為魏擒今按此壘西臨汾水壘側尚有柴村子竒投汾即此處也 趙盾祠在縣西南一十八里 李牧祠在縣東北一十三里 晉公孫杵臼墓並程嬰墓在縣南二十一里趙盾塋中 唐城堯年十六封唐侯於此翼城縣東北一百里舊十八鄉今六鄉本漢絳縣地屬河東郡自漢魏不改後魏明帝置北絳縣於曲沃縣東屬北絳郡周齊不改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六年改為翼城縣屬絳州因縣東古翼城為名也義寧元年於此置郡城縣屬焉武徳元年廢郡置澮州四年廢澮州縣屬絳州 澮髙山一名詳髙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山出鐵又郡國志雲晉平公與齊景公至澮上有犬狸身狐尾墮平公之車即此城也驪姬冢在其下澮水在縣南二十里 羊角山在縣東三十里 馬嶺山在縣東七十五里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焉穆天子傳雲鈃蹬即此也 故翼城在縣東南十五里晉故絳都也左傳曰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詩譜曰穆侯遷都於絳曽孫孝侯改絳為翼翼為晉之舊都後獻公又北廣其城方二里命之為絳 故唐城在縣西二十里都城記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也引春秋夏後孔甲時有劉累者以豢龍之術事孔甲夏後嘉之賜氏御龍以更豕韋之後及龍一雌死醢之以食夏後既而更使求之不得懼而遷於魯縣夏後葢別封劉累之孫至成王時唐人作亂成王㓕之而封其弟大叔虞更遷唐人子孫於杜謂之杜伯即范㑹所言在周為唐杜氏然則是唐叔虞初封之處至唐叔子爕北徙晉水之陽因改曰晉 古熒城在縣東南八十五里春秋襄公二十三年秋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於熒庭杜預注曰張武軍謂築壘壁熒庭晉地然庭在此城葢齊侯所築也酈善長水經注云紫谷水東出白馬川西逕熒庭城南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即教水之支川也按此城與紫谷相當是古熒庭也 晉厲公墓在縣東南一十六里髙一丈六尺塟在翼城東門之外杜預注云不以君禮塟按絳縣晉文墓髙一十文厲公不以禮塟故小墓耳 障壁城後魏北絳及此絳縣也
  稷山縣西四十九里舊十六鄉今六鄉本漢聞喜縣地屬河東郡自漢迄晉不改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三十里置髙涼縣屬髙涼郡周文帝移髙涼縣於玉壁在縣西南十二里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絳州十八年改稷山縣以稷山為名唐末屬河中府後唐同光二年割𨽻絳州 稷山在縣南五十里左傳曰晉侯理兵於稷以畧狄土杜預注今河東聞喜西有稷山即此地也汾水東自正平縣界流入在縣南五十里 玉壁故
  城在縣西南十二里後魏大統四年東道行臺王思政表築玉壁城因而自鎮之八年髙歡㓂玉壁思政有謀畧攻竟不尅即謂此 稷祠在縣南五十里稷山上清原城冀州圗記在縣西北二十里晉文公蒐作五軍之所 羲和墓在縣東北十七里堯時羲氏和氏掌天地之官
  絳縣東南八十里舊十三鄉今四鄉本漢聞喜縣地自漢迄晉同後魏孝文帝置絳南縣其地屬焉因縣北絳山為名屬正平郡孝莊帝改屬南絳郡縣理車箱城今縣南十里車箱城是也恭帝去南字直為絳郡開皇三年罷郡改屬絳州武德元年自車箱城移於澮州四年廢澮州屬絳州 教山今名效山亦名罩山在縣南八十五里山海經雲教山之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備窮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出鐵𨥥穴五所 絳水一名沸泉水出絳山東谷懸流奔壑一十許丈青崖如黛素湍如練委極為竒觀水西北注於澮史記稱智伯率韓魏引水灌晉陽不沒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國今乃知之汾水可以浸平陽絳水可以浸安邑於是韓魏之君共殺智伯水在縣北一十四里晉文公墓在縣東北二十四里左傳曰文公卒將殯於曲沃出絳柩中有聲如牛吼唐貞觀十一年詔致祭禁樵蘇 太隂山在縣東南十里崖壁峭絶陽景不到因曰太隂 絳山在縣西一十八里西入聞喜縣界東距白馬山 聖水在縣西十里疾者飲輒愈耆老相傳太和六年土人楊斛因耕忽有三泉黯然不流汲一泉二泉輒動亦如莒縣九井汲一井而八井泉動即此𩔖也古里車箱城去縣東南十里在太隂山北四面懸絶
  魏大統五年修其城東西長形似車箱因名 禹廟夏禹之廟始皇廟亦在此 禹臺夏禹之所立 璇臺瓊室在城南門夏桀造
  垣縣東南一百十里舊六鄉今四鄉本河東郡之縣名其地即周召分陜之所今縣東北六十里有邵原祠廟下古棠樹春秋襄二十三年齊侯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杜注云晉書地理志雲漢屬河東郡後魏獻文帝皇興四年置邵郡於陽壺舊城西魏大統三年置邵州移於今所隋大業三年廢邵州置垣縣以地近故垣城因以名縣義寧元年置邵原郡唐武徳元年改為邵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入絳州龍朔二年𨽻洛乾封二年還絳天順三年改屬洛長安二年還絳貞元三年入陜元和三年又歸絳 王屋山在縣東北沇水所出 鼓鍾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山海經雲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 黃河孟津水在縣南門五步從平陸縣東雍州谷口經王屋山至縣界 古陽壺城南臨大河左傳襄公元年春晉圍宋彭城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歸寘諸瓠丘杜注云晉地河東東垣縣東南有壺丘水經注云清水又東南逕陽壺城即垣縣之壺丘亭也 古清亷縣在縣西北二十二里後魏割聞喜安邑東界之人於清亷山北置縣隸壺丘郡大業二年廢唐武徳元年復置九年廢 古亳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尚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於亳誕告萬方即此也 古臯落城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名倚箔城按左傳閔公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杜注云赤狄別種也注水經雲清水東流注臯落城北故垣縣在今縣西北漢為縣城東有泉西南流合清
  水 五戶祠在縣西十七里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八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九
  慈州
  慈州文城郡今理吉鄉縣禹貢冀州之域赤狄廧咎如之國在春秋時晉之屈邑獻公子夷吾所居事同重耳晉里克敗狄於採桑是也六國魏之封域漢為北屈縣屬河東郡汲郡古文有曰翟章救鄭次於南屈應劭曰有南故稱北也魏晉屬平陽郡東魏初置定陽郡並置定陽縣值河西定陽胡人渡河居於此立為郡因以名之至天平元年以州南界汾水所經故置南汾州後周建徳六年又改南汾州為西汾州隋開皇元年改定陽郡為吉陽郡三年罷郡為縣十年改為耿州以州南舊祖乙城為名十八年改為汾州仍改定陽縣為吉昌縣大業三年廢置文城郡唐武徳元年改為汾州五年又改為南汾州貞觀八年改為慈州以州城內舊有慈烏城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文城郡乾元元年復為州
  元領縣五 今三
  吉鄉 文城 鄉寧
  二廢縣
  仵城併入吉鄉 呂鄉併入鄉寧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一里 南北二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東南至西京七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長安六百八十五里 東至晉州二百四十里 南至絳州二百七十三里 西至黃河六十五里 正西㣲北至丹州一百七十里 北至隰州二百里 東南至絳郡太平縣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同州韓城縣界一百七十五里 西北至延州二百九十里 東北至汾州五百里
  
  唐開元戶一萬二千二百七十五皇朝管戶主五千三百一十一客六百三十
  人物無
  風俗
  同晉州
  土産
  蠟蠋貢 賦麻布 緑礬 鐵
  吉鄉縣舊四鄉今五鄉漢北屈縣地屬河東郡左氏謂屈産之乗即夷吾所居稱此邑有駿馬今縣北二十一里古城即漢邑理於此後魏孝文帝移於今州置定陽郡並置定陽縣㑹有河西定陽胡人渡河居於此因此為名隋開皇三年廢定陽郡置石州其縣屬州十八年改定陽縣為吉昌縣大業三年改石州為離石郡縣屬不改唐貞觀十八年改置慈州縣依舊屬焉後唐改吉鄉避國諱 壺口山在縣西南五十里禹貢曰旣載壺口治梁及岐地理志雲禹貢壺口山在北屈縣東南風山在縣北三十里山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未嘗暫止當風衝略不生草故以風為名 黃河北自文成縣流入去縣六十里 羊求水出羊求川去縣五十三里姚萇城在縣西五十二里本姚萇所築其城西接黃
  河控帶龍門孟門之險周齊交爭之地齊後主武平二年遣右丞相斛律明月左丞相平原王段孝先破周兵於此城下遂立碑以表其功碑見存齊氏又於此置城鎮開皇廢唐武德二年又置鎮九年廢城髙二丈周廻五里
  文城縣西北六十五里舊二鄉今一鄉本漢北屈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斤城縣屬定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汾州十六年復於今吉鄉縣置耿州改斤城為文城縣屬耿州十八年又改耿州為汾州縣仍屬之大業三年改汾州為文城郡縣屬不改 石門山在縣北六十里 孟門山俗名石槽在縣西南三十里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髙阜名曰洪水大禹䟽通謂之孟門水經注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與龍門相對即龍門之上也實為黃河之巨扼今按河南有山鑿中如石槽東流懸注七十餘尺兼孟津之名矣 文公故城在縣北三里故老曰此城晉文公為公子時避驪姬之難從蒲奔狄因築此城人遂呼為文公城 石槽祠在縣西臨河東岸即龍門也 蒲水冀州圖雲蒲水北從龍泉郡南入昕川注於河 廢仵城縣本漢北屈縣屬河東郡後魏於此置仵城郡領京軍縣孝文帝改京軍為仵城縣開皇三年廢仵城郡縣改屬文城郡唐改屬慈州顯德三年併入吉鄉縣 石門山在縣北六十里其山石壁夾道如門因以為名 橫嶺山在縣東六十五里 拓定故城在縣西一里周保定四年置以拓齊境因以為名周顯徳三年廢
  鄉寧縣東南五十里舊二鄉今三鄉本漢臨汾縣地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分臨汾縣置太平縣孝文帝又分太平縣置昌寧縣屬定陽郡隋開皇元年改定陽郡為吉陽郡縣仍屬之十六年昌寧改屬耿州十八年又屬汾州大業二年改汾州為文城郡縣仍隸焉唐又屬南汾州貞觀八年改為慈州縣又屬焉後唐改鄉寧 兩乳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有山兩岫望如乳形因以為名黃河北從吉昌縣界流入去縣七十九里 倚梯故城在縣西南一百五里累石為之東西兩面據嶺臨谷西南二面俯眺黃河懸崖絶壁百有餘尺其西南角即龍門之上口也以城髙峻非倚梯不得上因以為名城中有禹廟後魏孝文帝西廵至此立碑見今存 禹廟在縣西北一百五里龍門東岸上其碑是後魏孝文帝所立 晉荀息墓在縣東北一十六里 廢呂香縣本漢臨汾縣地按郡國縣道記雲呂鄉本漢之北屈地或謂之臨汾地則誤矣後魏太和四年於此置京軍縣 仵城郡即仵城縣孝文改為平昌縣隋開皇十六年省平昌入仵城縣義寧元年於今縣東二十里又置平昌縣因後魏舊名貞觀二年改為呂鄉縣以舊呂鄉名焉髙宗上元三年移於今即是周顯徳三年併入鄉寧縣馬頭山在縣東南六十里其山峭嶷如馬首因以為名橫嶺山在縣西北六十一里 騏邑郡國縣道記雲
  騏漢縣後漢省武帝封屬國駒㡬為侯漢志雲侯國又表注稱在北屈界舊地書並失所在今郡東一百四十里則今邑是也按縣東南約六七十里有馬頭山葢山形似馬因以為名騏則馬之駿異葢縣因山為名即知今縣是也
  隰州
  隰州大寧郡今理隰川縣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晉國地七國時屬魏左氏傳曰晉驪姬使外嬖梁五與東闗嬖五言於公曰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乃使重耳居蒲城注曰蒲平陽蒲子城也按重耳所居今州北四十里隰川縣界北蒲邑故城是也七國時屬魏史記曰魏地東盡河東河內又曰西河魏文侯所興吳起為西河守政化大行文侯旣卒王錯譖之於武侯吳起曰吾恐西河將為秦有遂奔楚未久西河果入於秦按魏西河今勝州富長縣所理是秦為河東郡地在漢為蒲子縣屬河東郡後魏初屬仵城郡孝文改蒲子為長壽縣太和十二年於此置汾州周宣帝大象元年於今州東百步置龍泉郡開皇五年改為隰州大業三年又改為龍泉郡武徳元年又為隰州領隰川溫泉大寧石樓四縣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中河西徳六州三年又置北隰州屬焉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徳北隰四州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寳元年改為大寧郡乾元元年復為隰州爾雅雲下濕曰隰以州帶泉泊下濕故以隰為名
  元領縣六
  隰川 蒲縣 溫泉 永和 石樓 大寧
  州境
  東西二百九十四里 南北二百九十八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一百四十里 南至西京七百五十里 西南至長安九百九十里 東至汾州靈石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延水界一百二十八里 北至石州平夷縣界一百七十里 東南至晉州臨汾界一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慈州文成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北至石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綏州界巡福縣黃河一百八十八里
  
  唐開元戶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三皇朝戶主八千七百五十八客七百七十二
  風俗
  其人本號部久歸漢法
  人物無
  土産
  蜜臘 胡女布 已上舊貢 龍鬚席溫泉縣出蕪荑甚佳不産絲蠶
  隰川縣舊六鄉今四鄉本漢蒲子縣地理志蒲子縣武帝置屬河東郡後漢同魏少帝分河東置平陽郡蒲子縣屬焉至晉不改十六國春秋曰劉元海僭號稱漢初理於蒲子後徙平陽又於此置大昌郡以蒲子屬焉周宣帝大象元年改置長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隰川縣縣南有龍泉下濕因以為名屬隰州 髑髏山古戰塲也 紫川水源出隰川縣東與黃櫨相近 昕州故城在昕川水內 石馬山在縣東北五十里山下有石馬因以為名 古長守城在州北三十五里唐貞觀二年襲逐北冀谷山上部落於此置寨下有仙洞直至代州 蒲水源出縣東北蒲川石樓山經縣西南又流入大寧縣界 黃櫨谷水出縣東北黃櫨谷 蒲邑故城在今縣北四十五里晉公子重耳邑事已具上 蒲子故城在縣東北一里漢蒲子縣 長壽故縣城在縣北四十里後周置隋改為隰川縣 龍泉故郡城在縣東一百三十步周龍泉郡也 故橫城在縣南三十五里隋仁壽四年楊諒作逆遣偽將吳子通屯兵築城於此橫絶蒲川道因以名焉
  蒲縣東南九十里依舊四鄉本漢蒲子縣地自漢至晉不改後魏孝武帝於東南五十里置石城縣㝷廢後周大象元年於石城故縣置蒲子縣取古蒲子縣為名隋開皇元年又移縣於今東北三十里故箕城置大業二年又移於今縣西南二里仍改為蒲縣唐武徳元年移於今理 孤山在縣北三十里黒兒嶺下其山不廣因號孤山 蒲谷川在縣東北五十里徙黒兒嶺下汾水合流入落陽川 長命谷在縣東北一里其谷長十一里無水息壤多源俗呼為長命谷 黒兒嶺東北五十五里從五鹿山下至縣東長五十里昔有劉黒兒居此晉文公廟在縣西南坡上唐武徳二年置 五禿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山少草木故名五禿週迴七十七里仵城故城在縣東南六十三里後魏石城縣周廢
  石城故縣在縣西南二里隋蒲縣唐武徳元年移於東北二里今縣理是也
  溫泉縣北一百六十里舊四鄉今五鄉本漢土軍縣之地後魏於故土軍縣東七十里置新城縣地形志雲新城縣屬吐京郡太武帝改名嶺東縣太和二十一年又改為新城縣隋開皇三年廢吐京郡以新城縣屬汾州為隰州縣屬不改唐武徳三年於縣東南四十里置北溫州及溫泉縣因縣東溫泉為名貞觀元年省北溫州縣屬隰州 逺望山一名可寒堆在縣西七十里髙五里周迴十七里 西陽泉水源出縣東北去縣十里溫泉在縣廨宇東北五十步有池方員十二步其水冬溫夏冷因曰溫泉今有五龍神祠 屈谷山在縣南髙嶺煎煉緑礬之處 天井闗在太行山上魏武帝轉輸之道羊腸是也接晉陽界 殺谷白起殺趙之谷 新城故縣城在縣西南七十里後魏新城縣也 髙唐故縣城在縣東南十五里唐武徳三年於王座堡置髙唐縣屬北溫州貞觀元年
  永和縣北一百里依舊三鄉本漢狐讘縣地屬河東郡後漢省今縣西南三十五里狐讘故城是漢理所曹魏初別置狐讘縣屬河東郡後魏太延二年廢齊武平元年於曹魏狐讘縣置臨河郡並臨河縣屬汾州隋開皇三年廢郡十八年改臨河為永和縣以縣西南永和闗為名也大業三年罷隰州置龍泉郡又屬焉貞觀二年改屬隰州十一年移理仙芝谷西即今縣理也 樓山在縣東南二十二里 黃河西北自石樓縣界流入東去縣六十里南入大寧縣界 索陁谷水在縣西北去縣三十里西注仙芝谷 雙山在縣東二十里二山各髙千餘尺峰巖秀異因名雙山 永和闗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狐讘故縣城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石羊故城在縣西南五十里後魏太武築置石羊軍孝文移軍於漢狐讘城其城遂廢 樓山故縣南十五里武徳二年置縣東有樓因名貞觀初廢
  石樓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元管二鄉本漢土軍縣屬西河郡晉省後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於此城置吐京郡領嶺東嶺西二縣屬汾州水經注云吐京郡即漢土軍縣也蓋土民俗音訛變故曰吐京孝昌中陷賊寄理西河隋開皇十八年改吐京為石樓縣因縣東石樓山名也大業三年罷隰州為龍泉郡縣屬不改唐武徳二年於此置西徳州石樓縣屬焉貞觀元年廢西徳州又屬東和州二年州省縣屬隰州 石樓山在縣東六十里水經雲蒲水出石樓山下 團圓山在縣西北三十里東西一百八里其山髙而團圓 京山在縣內兼有吐京城 百井谷在縣西六十里團圓山分水下西流八十里入黃河耆老雲泉脈約百井 小蒜谷在縣西北三十里出團圓山有聖女泉北流六十里入黃河 屈産泉在縣東南四里土人相傳昔有白馬母飲此泉生得龍駒春秋曰晉獻公以屈産之乗假道於虞以伐虢葢此地生良馬也 黃河在縣西一百一十里北從石州界下合吐京谷至上平闗南流 龍泉出縣東南十里山下牧馬多産名駒故得龍泉之號 縣理城漢土軍城也其城圓而不方俗謂之團城
  大寧縣西南六十八里舊四鄉今六鄉漢北屈縣之地也屬河東郡後魏太武帝於今縣東南六十里置仵城縣尋廢周武保定元年於廢仵城縣西三里置大寧縣開皇二十年移理於廢浮屠鎮即今縣理大業二年省併入武城唐初於隋大寧縣故城復置武徳二年於此置中州即以縣屬焉貞觀元年廢中州大寧縣屬隰州孔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耆老傳雲此山頂上二孔
  如車輪二所東西相去二丈其深不測因以為名 昕川水在縣南源從隰川縣及蒲縣兩界水並呼為昕川其水屈曲入黃河 退谷水在縣東北二十里耆老雲其谷內草牛馬食之常痩因名退谷其水南注昕川二龍窩大厯十一年黃龍養子於此山今縣南三里其窩半崕之上有枯龍形焉其小龍窩在大龍窩南三百步 二龍窩水在縣西南六十六里北從永和縣界南流入當縣卻入慈州文城縣界其水峻急不通舟船禹貢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即此龍門地也 浮圖鎭齊和靖四年築隋移大寜縣理此即今縣理是也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九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十
  代州 寶興軍 雲州
  代州雁門郡今理雁門縣古唐國之地禹貢冀州之域厯代所屬與并州同春秋為晉地其後三卿分晉其地屬趙即趙有代句注之北是也按河東記雲代句注在州西北三十五里雁門縣界西經山也初趙簡子殺代王而取其地至趙武靈王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傍隂山下至髙關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後北境復屬燕秦莊襄王三年攻狼孟取三十七城即此地秦併天下併為太原雁門二郡之地又雲始皇十三年移樓煩郡於善無縣今句注山北下館城是也故續漢書雲雁門郡領縣十四理隂館漢因之後漢書雲建安二年趙人立新興郡於太原北界後廢之漢末匈奴侵邊其地荒廢魏文帝移雁門郡南度句注置廣武地即今州西故城是也晉如之後魏之梁城繁畤畤郡即於此尋廢之明帝又移置廣武東古上館城內即今府城是也後周置四州大象元年自九原移四州於此隋開皇五年改為代州取古代郡為名大業中改為雁門郡開皇末䘮亂陷於㓂境唐武徳元年置代州總管管代忻蔚三州代州領雁門繁畤崞五臺四縣五年廢總管六年又置管代忻蔚朔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靈州六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懐化縣來屬今督代忻蔚朔靈五州髙宗廢懐化縣證聖元年置武廵縣天寳元年改為雁門郡依舊為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代州
  元領縣五
  雁門 五臺 崞縣 繁畤 唐林
  州境
  東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二十八里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一千七百里 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里 東至蔚州二百六十里 南至太原府五百里 西至嵐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朔州界一百四十六里 東南取崩石嶺至鎮州五百四十里 西南至忻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朔州二百二十四里 東北至蔚州四百里戶
  唐開元戶一萬五千七百七皇朝戶主三萬一千六十七客二千四百一十五
  風俗
  雁門并州屬郡也其風俗與太原畧同然自代北至雲朔等州北臨絶塞之地封畧之內畨民雜居剛勁之心恆多不測歉饉則剽刦豐飽則柔從萌報寃仇號為難制不憚攻殺所謂袵金革死而不厭者是也縱有編戶亦染舊風比於他郡實為難理
  人物
  周黨字伯況廣武人少孤為宗人所養徴為議郎以病去職居澠池也 王覇字儒仲太原廣武人少有清節建武中徴則稱名不稱臣有司糺問其故曰天子有所不臣諸侯有所不友
  土産
  麝香 豹尾 鵰翎貢 賦麻布 青碌貢
  雁門縣十二鄉本漢光武縣地屬太原郡後魏改屬雁門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肆州為代州縣屬不改十八年改廣武縣為雁門縣避太子之諱也又圖經雲邑地井泉鹹苦民皆輦車逺汲魏牽招為郡鑿原為渠注水城內迄今民頼其益 壘頭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即句注陘西北三十五里山也 石鼓山郡國志雲代郡石鼓在山下橫臥髙一丈八尺腰細有過䋲處 覆宿山一名牛心山一名伏牛山在縣東南十五里 夏屋山又名賈屋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史記曰趙襄子北登屋誘代王使廚人操銅枓擊殺之遂有代地 泃注山一名西陘山在縣三十里爾雅為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注水經雲雁門郡北對泃注東陘其南九塞之一也晉寧元年句注碑曰蓋此之險有盧龍飛狐句注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別內外也漢髙祖欲伐匈奴不從婁敬之説械繫於廣武遂踰句注困於平城為此也 滹沲水在縣南 河神祠在縣南開皇九年并州刺史張説奏置 龍泉水源出縣西北平地註水經雲龍泉出雁門西平地其大三輪泉源湧沸騰波奮發以巨石投之水輒噴出亦云潛通燕京山之地也 常溪水郡國志雲雁門有常溪水 廣武故城漢故廣武縣城今郡在西南漢髙祖械繫婁敬於此地後敗㝷封敬以侯之又冀州圗雲廣武縣在句注陘南口之南二十里 靈邱故城郡國志雁門靈邱縣有搗藥溪是也 故平城縣城後漢末立故縣城在西河 參合城漢代郡之縣名柴武擊韓王信於此地後廢縣城存 棗戶城隋圖經雲初築此城以地多棗樹為名土人此棗多輸北京 武州城在縣西六十里東魏置武州領吐京齊新安三郡以統軍戶齊改曰北靈州是也 東陘闗地甚險固在郡南二十里 西陘闗在縣西北五十里 武州塞在雁門漢武時單于將十萬騎入武州是也 拓跋陵 郅都墓郡國志雲漢郅都為雁門太守匈奴憚之不敢近塞塟雁門墓側栢五千餘株今號曰郅君栢
  五臺縣東南一百二十里今五鄉本漢慮虒縣太原郡因慮虒水為名晉省後魏孝文帝復置即今理是也屬新興郡髙齊改屬雁門郡隋大業二年改為五臺縣因縣東五臺山為名 五臺山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水經雲五臺山五巒巍然故謂之五臺晉永嘉三年雁門郡葰人縣百餘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人為之先驅因而不返遂寧巖野徃還之士稀有望見村居者至詣訪莫知所在故俗人以此山為仙者之都焉 中臺山山頂方三里近西北陬有一泉水不流謂之太華泉葢五臺之層秀仙經雲此山名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內經以為清涼山 聖人阜水經滹沱水東流經聖人阜阜下有泉泉側石有十二手跡其西覆有二腳跡甚大莫窮所自在縣西南四十八里 仙人崕在縣東南五十里石嵒上有人坐跡山腰石有手蹟山下石上有雙腳跡皆西向立 渾河出枝迴山 慮虒水在縣東五十里源出縣界漢因此水以立縣 張公城十六國時石勒將張平築城東有平碑
  崞縣西南十五里八鄉漢舊縣因山為名屬雁門郡漢末荒廢晉初又置後魏改為石城縣至東魏曽置廓州於此以廓闢土疆為稱尋廢分為廣安永定建安三郡以領軍戶後齊省郡又立北顯州後周廢隋開皇十年改縣為平㓂大業初改為崞縣焉 雲中城在縣西一百里即管涔之異名也 樓煩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東 石門闗縣西北八十里 滹沱水在縣東二百步
  繁畤縣東六十里五鄉本漢舊縣屬雁門郡漢末匈奴侵㓂舊縣荒廢晉又置繁畤縣後周省隋開皇十八年復置於今縣東六十里大堡戍大業十二年移於武州城唐聖厯二年以縣在平州難以固守遂東移於今理其城三面枕澗東接峻坂極為險固 秦戱山一名武夫山亦名平山亦曰氏夫山今曰𣲖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山海經雲秦戲之山 滹沱河源出東南孤阜山山海經雲滹沱之水東流注於婁水冀州圖雲又經繁畤故城西三里與五泉合又西南入樓煩郡秀容界又還入崞縣又入秀容界東北入五臺南入恆山界
  唐林縣西南一百一十里九鄉本漢光武縣地唐證聖元年分為五臺崞二縣於忻代州二州界置武延縣神龍以後改為唐林梁開平二年改為白鹿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晉改廣武後復舊 連枷捧山名在邑界 滹沱水在縣東
  寳興軍
  寳興軍者本代州烹煉之冶務劉繼元割據之時建為地屬五臺山寺皇朝平河東因之不改
  雲州
  雲州雲中郡今理雲中縣禹貢冀州之域虞及周屬并州之地春秋時為北狄地戰國時其地屬趙其後武靈王自代至髙闕為塞至雲中雁門代郡今州即秦雁門郡地在漢為雁門郡之平城縣也史記曰漢七年韓王信亡走匈奴上自將遂至平城為匈奴所圍用陳平秘計得出是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雲中雁門西河遂空曹公鳩集散亡又立平城縣屬新興郡晉又改屬雁門晉亂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後魏道武又於此建都東至上谷軍都闗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門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為甸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孝文遷都洛邑改置恆州孝昌之際亂離尤甚恆代之地盡為邱墟髙齊文宣天保七年置恆安鎮徙豪傑三千家以實之今名東州城其年廢鎮又置恆州周平齊州郡並廢又於其所置恆安鎮屬朔州自周迄隋仍為鎮也隋亂陷賊唐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北恆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界定襄城移雲州及定襄縣於此永淳元年為啜黙所破移百姓於朔州開元十八年復置雲州及雲中縣天寳元年改為雲中郡升大同軍節度使乾元元年復為雲州後唐同光二年復為大同軍節度
  元領縣一
  雲中
  州境
  東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四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 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九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九百六十里 東至天城軍六十里 東至納降守捉九十里納與幽州分界 東至清塞城一百零二里 東至桑乾都督帳一百五十里東取寧武媯州路至幽州七百里 南至代州界一百六十里 西至都央谷五十里 西至靜邉軍一百八十里 北至長城三百里即蕃界 北至土河四百里 東南至勝州四百里 西南至神雄鎮柵九十里 西南至太原七百里 西北至蕃柵一百六十里 正西㣲北至單于都䕶府三百里 東北至陽河曲三百四十里即蕃界
  
  唐開元戶三千一百六十九
  風俗
  與代州同
  人物無
  土産
  鵰翎 羊馬 蓯蓉 犛牛尾貢
  郡國志五原雲中唾出口成氷言苦寒也
  雲中縣七鄉本漢平城縣屬雁門郡漢末大亂其地遂空魏武帝又立平城縣屬新興郡晉改屬雁門郡後魏於此建都屬代尹為恆州縣屬不改隋為雲內縣之恆安鎮武徳六年置北恆州貞觀十四年自朔北定襄城移雲州於此因為定襄縣永淳元年為賊所破因廢雲州及縣開元二十年與州復置仍改為雲中縣 單于臺在縣西北四百二十里漢武元封元年冬制曰南越東甌咸服其辜西蠻北夷頗來輯睦朕將廵邉垂擇兵振旅躬執武節置十二部將軍親帥師焉行自雲陽北歴上郡西河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至於朔方臨此河勒兵十八萬騎旌旂經千餘里威鎮匈奴遣使者告單于曰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矣單于能戰天子自將代邉不能亟來臣服何但亡匿幕此寒苦之地為匈奴讋焉葢其處也 都田貴山郡國志雲後魏行宮在此山俗曰何頭殿也 火山在縣西五里水經雲西溪水道源火山山有火井南北七十歩廣減百尺許深不見底炎熱上升常若雷之發響以草㸑之則煙騰火發其山以火從地中出亦名熒臺井東五六尺有湯井廣輪與火井相狀熱勢亦同以草內之則不然皆沾濡露結故俗以湯井為目井東有火井祠歲時祀之井北有東西谷廣十許步南岸下有風穴其大容人其深不測肅肅常有微風雖三伏亦須重裘凜冽人不可當 奚望山東郡東一百里 採掠山後魏孝文帝掠地之處在郡東 白登臺在縣東北三十里漢書匈奴傳冒頓南踰句注攻太原髙帝自將擊之冒頓誘漢兵漢兵北逐之髙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三十萬圍髙帝於平城之白登七日又冀州圖雲古平城在白登臺南三里有水焉城東西八里南北九里 白道泉郡國志雲白道髙坂有土穴出泉即古曲謂之飲馬長城窟 金河水郡國志郡有紫河鎮界內有金河水其泥色紫故曰金河 街河水水經雲街河水西南合桑乾河水 君子津冀州圖雲雲中郡南有君子津即大河之津又冀州圖雲河水西從榆林郡界入至州西南入馬邑郡界 乙速狐隋圖經雲乙速狐代郡之浸名也源出馬邑郡南 林胡此州即古雲中郡林胡之地趙武靈王破林胡樓煩置此郡 善無城後魏善無縣隋廢今故城存 桐過縣城冀州圖桐過城在郡西五十里漢為縣即中部都尉理所 武晉故城東一百四十里漢西部都尉理所也 班氏故城漢為班氏縣地理志屬代郡又郡國志雲俗名去留城今廢城存 北學城鎮北四十里漢古都尉理所 雲中故宮後魏所都築之在城東四十里
  髙栁 武周 道人 東安陽 且如 馬城 桑乾 平邑 陽原 昌平 參合 當城 栢山永固 已上並漢舊縣也 紫塞長城兾州圖雲大
  同以西紫河以東橫亙而東至碣石綿亘千里崔豹古今注秦漢所築長城土色皆紫故稱紫塞 隂山道按冀州圖雲雲中周圍十六里北去隂山八十里南去通漢長城百里即白道川也南北逺處三百里近處百里東西五百里至良沃沙土而黒省功多獲毎至七月乃熱白道川當原陽鎮北欲至山上當路有千餘歩地土白如石灰色遙去百里即見之即是山隂路也從此以西及紫河以東當隂山北者惟此道通方軌自外道皆小而失次者多 青波道冀州圖雲青波道自平城西門東南四十里西北出至紇真山東北斜向平城西門東出經白登山南腳一百歩仍東迴二十里出渇鉢口更北行六十里至陽門口其道始逹魏聖武田於山澤神女自天降聖武與之交後期一嵗復㑹生一男即神元留之上昇而去神元帝即魏始祖也按入塞圖雲從晉陽西北行一百八十里至新興又西行二百五十里至馬邑又東北行二百五十里至平城又直東行二百二十里至髙栁城又東行一百八十里至代郡城又東北行一百七十里至大寗城當𣵠郡懷從縣北三百里也從大寗西北行百里至懐荒鎮又北行七百里至榆闕又北行二百里至松林又北行千里方至瀚海又一道從平城西北行五百里至雲中又西北五十里至五原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沃野鎮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髙闕又西北行二百五十里至郎君戍又直北三千里至燕山又北行千里至瀚海自晉陽至瀚海有此路乂冀州圖雲入塞三道自周秦漢魏以來前後出師北伐惟有三道其中道正北發太原經雁門馬邑雲中出五原塞直向龍城即匈奴單于十月大㑹祭天之所也一道東北發向中山經北平漁陽向日檀遼西歴平岡出盧龍塞直向匈奴左地即左賢王所理之處一道西北發自隴西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歴伊吾塞匈奴右地即右賢王所理之處自晉陽以北地勢漸寒平城馬邑凌源二丈雲中五原積水四五十尺唾出口成氷牛凍角折而畜牧滋繁 紇真山在縣東三十里蕃語紇真漢之言十里其山下積霜雪 廢單于都䕶府秦漢時雲中郡城也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䕶府麟徳元年改為單于大都䕶府東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里振武軍在縣城內置在長安東北三千三百五十里去洛陽二千里天寳時戶二千一百
  領縣一
  金河 與府同置











  太平寰宇記卷四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十一
  威勝軍 大通監 平定軍 岢嵐軍 火山軍寧化軍
  威勝軍理銅鞮縣本潞州銅鞮縣地皇朝太平興國二年四月於此建軍仍割銅鞮武鄉二縣來屬至太平興國六年又割廢沁州之沁源縣以𨽻焉
  領縣三
  銅鞮 武鄉 沁源沁州割到
  軍境
  東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三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新置軍未有里數 東至黎城縣一百五十六里 西至大通監棉上縣九十里 南至屯留縣一百四十三里 北至遼州榆社縣一百五十三里 東南至襄垣縣一百五里 西北至棉上縣一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和州縣二百三十二里東北至遼州遼山縣二百二十里
  
  舊戶屬潞州皇朝戶主四千一百七十二客三百二十七
  風俗
  與潞州同
  土産
  人參
  銅鞮縣元十二鄉本漢舊縣以銅鞮水為名春秋時晉別邑左傳鄭伯如晉晉人執諸銅鞮晉太康地記雲銅鞮故晉大夫羊石赤邑時號赤為銅鞮伯華漢以為縣漢置銅鞮屬上黨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沁州大業二年省沁州復還潞州唐武德六年屬韓州貞觀十七年州廢復入潞州 閼與城今名烏蘇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史記秦襄昭王三十八年秦伐韓軍於閼與趙王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逺險狹譬猶兩䑕闘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大破秦軍遂解閼與之圍漢髙紀曰韓信破代擒代相夏説於閼與孟康注邑名在上黨湼縣也 斷梁城在縣東北三十里下臨深壑東西北三面阻澗廣袤二里俗謂斷梁城 銅鞮山在縣二十里本名堯山天寳六年勅為銅鞮山山髙一千五百五十尺 銅鞮水水經雲銅鞮水出覆斧山經襄垣縣道是也又冀州圖雲烏蘇城在縣西北二十里有銅鞮水是也 故甲水城隋開皇十八年置甲水縣 故城在今縣北七十里 石梯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注水經雲銅鞮西有梯山髙一千九百尺 銅鞮城在縣南十五里本晉銅鞮宮上黨記雲銅鞮有晉宮闕猶存子産曰銅鞮之宮數里 叔向墓在縣西十八里 晉大夫羊舌伯華墓在縣南六十里晉太康地記雲銅鞮晉大夫羊舌食邑時號曰銅鞮伯華墓髙一丈五尺
  武鄉縣東北六十里舊管八鄉今七本漢濕氏縣屬上黨郡晉始置武鄉縣屬樂平郡石氏分上黨郡湼沾二縣置武鄉郡縣屬焉後魏太和十五年自古湼城移郡於武鄉郡之南亭州隋開皇初廢郡縣屬潞州十八年置韓州縣屬焉唐貞觀十七年廢韓州縣歸潞州冀州圖雲今理即古榆社故城也 侯甲山今名䕶甲嶺注水經雲湼縣故甲山有長嶺謂之胡甲嶺劉歆述初賦雲登侯甲而長驅是此也 湼城冀州圖雲湼城在縣西六十里後魏初於此立豐州北齊改曰戎州後周廢之 禿頂山在縣西北九十里 石臼嶺在縣北六十五里 䕶甲水在縣西北八十八里 鞞山按石勒曽於此聞鞞鼓聲因告其母母曰汝作勞耳鳴非有感也山在縣東北六十里 武鄉水在縣西六十餘步源出遼州平城縣南八賦嶺西南流入榆社縣界武鄉故城下因名武鄉水
  沁源縣西一百五里依舊五鄉漢榖逺縣地原屬上黨舊縣在今縣南一百五十步沁源孤逺故城是也按晉地記雲榖逺今名孤逺因後語訛耳後魏建義元年於今所置沁源縣因沁水名之屬義寧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晉州十六年置沁州縣來屬皇朝割隸軍 霍山山闊故歴於郡界太嶽也縣西七十八里 沁水在縣東一里北自綿上縣界流入 廢沁州本陽城郡理沁源縣州之分域自漢以前歴代所屬與潞州同又晉侯耀武徳之墟即漢上黨郡之榖逺地也按榖逺縣今在州南一百五十步沁源縣南孤逺故城是也語音訛故謂煬帝廢州為沁源縣以屬上黨郡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分汾源置和州凡四縣唐武徳元年改為沁州因沁水為名二年分汾源置招逺縣三年省招逺縣六年以銅鞮屬韓州天寳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沁州皇朝平魏晉廢沁州以汾源縣入威勝軍綿上縣入大平監和州縣入晉州
  大通監
  大通監古交城縣本漢晉陽古交城之地管東西二冶烹鐵之務也東冶在綿上縣西冶在交城縣北山唐天授二年縣移於卻波村即今理是也先天二年又置盧川縣開元二年
  領縣二
  交城 綿上
  監境
  東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 南至西京九百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二百二十里 東至清源縣四十里 西至石州離石縣二百三十里 北至樓煩靜樂縣二百三十里東南至文水縣四十五里 西南至文水縣二十
  五里 西北至離石縣二百二十里 東北至晉陽縣一百里
  
  皇朝戶主二千七百九客五百二十二
  風俗
  與并州同
  土産
  出鐡 栢子出縣北孤突山南毎年採進
  交城縣舊十二鄉今管四鄉本漢晉陽縣地齊於此置牧隋開皇十六年析晉陽置交城縣屬拜州因縣西北古交城為名唐天授二年長史王及善自山北古交城移就卻波村置 廢盧川縣在縣東北九十五里唐天授二年移交城縣於南山平川卻波村置開元二年以盧川縣非衝要因廢 交城山在縣北一百三十五里出磨石 西山冶在監西文谷內義泉社去監六十里此冶取孤突山鐵鑛烹煉 少陽山在縣西南九十五里山海經雲少陽之山酸水出焉其山多玉其下多赤銀郭璞注云銀之精者 羊腸山郡國志雲萬根谷山即羊腸坂也在縣東南五十三里石磴縈委若羊腸後魏於此立倉名羊腸倉皇甫謐雲羊腸塞在龍山即晉陽西北九十里古西河上郡置闗於此隋煬帝大業四年經此幸汾陽改名深谷嶺有故石墟俗雲魏太武避暑之所地誌雲上黨壺闗亦有羊腸坂在今潞州界不謂此也 萬根谷冀州圖雲萬根谷即向交城道亦羊腸道也 汾陽場在縣東北九十一里後魏曰陽谷曲城 童子谷隋圖經雲在縣東六十三里齊天保七年有童子數人放牧見山上巨石遂發心見佛像髙一百一十尺 陽曲故城在縣西南七十里開皇六年改為陽直 孤突山在縣西南五十五里出鋽鐵 汾水西北自嵐州靜樂界流入 文谷水出縣西南文谷水經曰文谷水出大陵縣西山谷按大陵縣在今文水縣北三十里大陵故城是也發源此城東南流入文水縣界棉上縣舊四鄉今三鄉本榖逺之地晉省穀逺以其地屬介休隋開皇十六年分介休縣南界置此縣屬沁州取晉封介之推地為縣名即棉上之地也皇朝太平興國四年屬本監 羊頭山一名謁戾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沁水所出 介山橫嶺即子推焚身之所 沁水一名源水源出縣東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南流入上黨又左氏傳齊侯伐晉戍郫邰封少水即謂此注曰封晉戶於少水為京觀即沁水也 霍山在縣西八十里
  平定軍
  平定軍治平定縣本并州廣陽縣皇朝平晉陽以此縣先歸於是乃立平定軍仍改廣陽縣為平定縣並樂平縣以屬焉
  領縣二
  平定 樂平
  軍境
  東南二百三十里 西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圖經上未有至東西京里數 東至土堠嶺一百五十里接鎮州元民縣界 南至遼州和順縣界八十里 西至并州壽陽縣界八十里 北至鎮州平山縣界九十里 東北至娘子關接鎮州井陘縣界九十里 東南至趙州贊皇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并州孟縣界九十里
  
  舊戶屬并州籍皇朝管戶主一千七百五十六客二百三十六
  風俗
  同并州
  土産
  同并州
  平定縣元五鄉本漢上艾縣地屬太原郡後漢屬常山國晉屬樂平郡後魏改上艾縣為石艾縣屬樂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遼州大業二年省遼州後屬并州唐武德三年又屬遼州今太原府樂平縣理是也六年改屬受州貞觀八年廢受州後屬并州天寳元年改為廣陽縣因縣西南八十里廣陽故城為名皇朝改為平定 浮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畢發水一名阜漿水亦名妬女泉源出縣東北董卓壘東今其泉初出大如車輪水青碧泉傍有祠土人祀之婦人炫服靚粧必興雲雨故曰妬女郡國志雲子推妺也故老傳此泉中有神似鱉晝伏夜遊神出水隨神而湧其水東北流入井陘界 廢受州城在縣西北三十里舊名塞魚城武德八年因故蹟築移受州理此貞觀八年廢 盤石故闗在縣東北七十里 葦澤故闗在縣東北八十里董卓壘在縣東北八十里水經注曰畢發水經董卓壘東 妬女祠在縣東北九十里按唐書髙宗將幸汾陽狄仁傑為支頓使并州長史李仲𤣥縁道出妬女祠俗傳有盛衣服車馬過者必致風雨之異遂徴十萬餘衆更開別道以避之公曰天子行幸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妬女之敢言而避之哉遂止其役還具以聞帝歎息曰真大夫也 井陘故闗在縣八十里即韓信破趙之所 舊廣縣城在軍東南三里
  樂平縣南六十里舊六鄉今五鄉本漢沾縣屬上黨晉於此置樂平郡沾縣屬焉又別置樂平縣後魏太武帝省樂平郡及縣孝明帝於今儀州和順縣重置樂平郡及縣髙齊移理沾城即今縣是也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遼州縣屬焉大業二年省遼州以樂平屬并州唐武徳六年屬受州貞觀八年省受州縣改屬并州 少山一名河逢山在縣西南十里福地記曰河逢山在樂平沾縣髙八百丈可避兵即此恆山之佐命也 沾嶺在縣西南三十里 清漳水出縣西南少山山海經曰少山清漳水出焉今按清漳出樂平濁漳出潞州長子縣界 縣城即漢沾縣城也隋文帝更加修築昔陽故城一名夕陽城在縣東五十里左傳曰晉荀吳假道於鮮虞遂入晉陽㓕肥以肥子歸七國時趙戍於此 樂平山在縣東七十六里即古東山𦤎落氏之地漢縣因山以名
  岢嵐軍
  岢嵐軍理嵐谷縣在樓煩郡北百里隋大業中置岢嵐鎮押草成川賊路唐長夀中李逈秀置軍三年於此置嵐谷縣神龍二年開元十二年重置縣今復為軍舊取東北岢嵐山為軍名岢音賀
  領縣一
  嵐谷
  軍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元無至東西二京里數 東至雪山六十里與朔州分界至朔州一百六十里 北至嵐州火山軍一百六十里 東南至嵐州宜芳縣九十里 東北至朔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嵐州定羗軍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嵐州合和縣一百七十里
  
  皇朝管戶主一千三十二客三百一十八
  風俗
  同嵐州
  土産
  同嵐州
  嵐谷縣舊六鄉今四鄉舊岢嵐軍也在宜秀縣北界隋大業中置岢嵐鎮押草成川賊路唐長安三年分宜芳於此置岢嵐縣神龍二年廢縣置軍開元十一年復置縣今於縣復置岢嵐軍 岢嵐山在縣東二里 古長城從東北朔州界入本縣界六十里北過西九十里入嵐州和合縣界即秦之長城也 雪山在縣東北四十里髙三十里長六十里嵐朔州分界 岢嵐河在縣東水從嵐州宜芳縣走馬嶺下流出去縣四十里西入合河縣界 焚臺山地中出火因名焚臺上復有火井
  火山軍
  火山軍在嵐州火山下皇朝平晉復置控臨邊境仍以火山為名 火山在軍東四十里
  軍境
  東西南北
  四至八到
  圖經上未有至二京里數 東至白鴿塞七十里南至岢嵐軍一百六十里 西至黃河七里 北至雄勇鎮界二十里 西南至定羗軍七十里 西南至府州五十里 西北至黃河中心慈母灘一百里西北至朔州界六十里
  
  皇朝戶主二百五十五
  寧化軍
  寧化軍本嵐州之故軍東北接蕃界皇朝太平興國六年改為寧化軍 汾河上源 雪山 蘆衙尖山已上並在軍界
  軍境
  東西南北
  四至八到
  東至忻州界從合寨九十里 南至嵐州靜樂縣六十里 正南以西至嵐州一百二十里 北至契丹界橫嶺六十里自徽至朔州一百里 東南至天門闗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岢嵐軍一百五十里戶
  皇朝管主戶四百十四客二百八十一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一
  宋 樂史 撰
  河東道十二
  蔚州 朔州
  蔚州安邉郡今理靈邱縣禹貢冀州之域虞及周屬并州周禮并州川曰嘔夷浸曰淶易今嘔夷在靈邱淶易在飛狐皆在州境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時屬趙趙襄子殺代王有其地其後武靈王置雲中雁門代郡秦亦為代郡漢髙帝元年項羽徙趙王歇為代王二年陳餘迎歇還趙歇又立餘為代王三年韓信斬餘置代郡領縣十八年東魏孝靜帝又於此置北靈邱郡周宣帝於今理置蔚州大業三年罷州置雁門郡之靈邱縣唐武徳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陽曲縣仍置靈邱飛狐二縣七年寄治代州繁畤縣八年寄治忻州秀容之北恆州城貞觀五年移於今理天寳元年改為邉郡至徳二年九月改為興唐縣乾元元年置蔚州
  元領縣三
  興唐 靈邱 飛狐
  州境
  東西南北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南至西京一千六百三十里 南至長安二千里 東至易州山路三百二十里 南至鎮州取秦嶺路四百九十里 南至朔州三百八十里東南至定州取轆轤路四百九十里 西南至代
  州路四百里 西南至朔州四百六十里 東北至媯州界孔嶺闗一百里從闗至媯州又一百五十里戶
  唐開元戶四千八百八十七
  風俗
  與代州同
  人物
  馮唐代人也已老為郎
  土産
  熊皮 豹尾 鵰翎 金銀 賦麻布 大韭 後魏孝文帝以土地沃壤慮軍食缺山野多種大韭肥地皆長三尺葉廣如馬蘭但味少甘食之禦饑今圖經所云大韭多生於山野及平川是也
  興唐縣郭下本漢靈邱縣地唐開元十二年於州東北百四十里橫野軍子城南置安邉縣屬蔚州天寳元年改為興唐郡仍改安邉縣為興唐縣梁開平二年改為隆化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晉初改靈仙縣漢初復舊倒剌山在縣東七十里又號雪山俗傳靈仙所居與五臺山略等 嘔夷河亦曰瓠𤬛河上槽狹下流闊形有似瓠𤬛因名 橫野軍置在州城內
  靈邱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五鄉本漢舊縣屬代郡後漢省東魏靜帝重置屬靈邱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蔚州大業二年改𨽻代州隋末陷賊唐武徳六年又置屬蔚州 髙是山在縣西北七里山海經雲髙是山滋水出焉土地記雲鹵城東三十八里有枚逥嶺北與髙是逹麓接勢通為髙是山 太白山在縣南十里山有鍾乳穴深不測仰望穴中乳如懸穗滴瀝穴中有小水石井 石銘陘嶺在縣西北八十里上有石銘題言冀州北界故謂之石銘陘 隘門山亦曰隘口今呼為龍門在縣東南十五里壁立直上層崖刺天有古道極險隘後魏明元帝於此置義倉之所 嘔夷水一名𣸦水出縣西北髙是山周禮曰并州其川嘔夷謂此也 滋水出縣西南枚迴山懸河五丈湍激之聲響動山谷樵栰之士咸由此渡巨木淪湑久之方出或落崖石無不粉碎也 祈夷水經邑界 射臺在縣南十八里水經注云靈邱縣有御射臺臺南有御射碑即後來文成和平二年南廵於此路左有山高七百仭命羣射之不過半帝乃射之箭過其頂三十餘仭落山南三百步遂刻石其碑見存隂刋從臣姓 真谷闗在縣北七十里 開皇長城西自繁畤縣經縣北七十里東入飛狐縣界趙武靈王臺在縣東三十里
  飛狐縣東南一百里十二鄉本漢廣昌縣地屬代郡後魏屬中山國魏封樂進為廣昌侯即謂此後廢晉又屬代郡周大象二年於五龍城復置廣昌縣即此邑也隋開皇三年改屬蔚州仁夀元年改廣昌縣為飛狐縣因縣北飛狐口為名隋末陷賊唐武徳六年重置寄理今易州遂城縣界遙屬蔚州貞觀五年移遷今所倒剌山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出椒大黃 萊水
  亦名具馬河今名漆水源也 磨笄山一名靡笄山在縣一百五十里史記趙襄子姐為代王夫人襄子既殺代王迎其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磨箕自刎百姓憫之為立祠山上今與媯川郡山相連又隋圗經雲趙襄子登之以觀代國一號看山按代地本姜姓之國周末強大在七國前稱王以今雲中馬邑五原安邊定襄皆為代國之地焉 長城按邢子勵記雲飛狐界古長城也 交牙城水經雲廣昌縣南有交牙未詳所築以地名交牙川為名 板殿城水經雲廣昌郡南有古板殿城代城十三州志雲古代城在飛狐界按盧植説異雲初置郡時方就板幹自移西南五十里大澤中板幹自設結葦為九門於是就以為城 三河沿舊置鑪鑄錢唐至徳已後廢元和七年宰臣李吉甫奏訪聞飛狐縣三河沿銅山約數十里銅鑛至多去飛錢坊二十五里兩處同用拒馬河水以水□銷銅北方諸處鑄錢人工絶省所以平日三河沿置四十鑪鑄錢舊跡猶存事堪覆實今但得錢本令本道接應人夫仍舊皷鑄則不三年已來其事即立救河東困竭之𡚁成易定援接之形置制一成久長獲利詔從之其年某月起至十二月置五鑪鑄錢每歲一萬八千貫時朝庭新収易定河東久用鐵錢人不堪𡚁至是俱受利焉 飛狐道自縣北入媯州懐戎縣界即古飛狐口也漢書酈食其説漢王曰杜白馬之津塞飛狐之口此皆言一方之阨也又晉中興書雲建興中劉琨自代出飛狐口奔於安
  次謂此道也 在縣中城中
  朔州
  朔州馬邑郡今理鄯陽縣禹貢冀州之域春秋為北狄之地秦為鴈門郡在漢即鴈門之馬縣史記漢髙帝以韓王信居太原郡為韓國以備胡信以晉陽去塞逺請理馬邑上許之後為匈奴圍信數求救上賜書責信信懼以馬邑降胡與胡同居參合漢將軍柴武後屠參合以信歸參合即代郡縣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雲中雁門之間遂空建安末武帝北徵集荒郡之人又立馬邑縣屬新興郡至晉改屬雁門郡晉亂其地為猗盧所據晉懐帝時琨表以鮮卑猗盧為大單于刲代公徙馬邑縣即其地也後魏都代地即今郡屬畿內至孝文遷洛之後又於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置朔州領盛樂廣牧二郡葛榮之亂州又廢髙齊天保六年又於今州西南四十七里新城置朔州八年仍移於馬邑城即今城也武成帝置北道行䑓周武帝置朔州總管隋開皇置總管大業三年罷州為馬邑唐武徳四年置朔州領鄯陽常寧三縣其年省長寧縣天保元年改馬邑郡乾元元年復為朔州
  元領縣二
  鄯陽 馬邑
  州境
  東西四百八十里 南北九十七里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 南至西京一千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七百二十里 西至蔚州四百六十里南至代州界一百四十六里 西至嵐州三百七十四里 北至單于大都䕶府三百五十七里 東南至代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單于府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故雲州二百六十里
  
  唐開元戶六百三十
  風俗
  同代州
  人物
  張遼字文逺馬邑人為魏徵東將軍 賀㧞勝字破胡神武人為僕射
  土産
  鵰翎 肉蓯蓉 豹尾貢 甘草
  鄯陽縣八鄉本漢馬邑縣屬雁門郡漢末荒廢建安中又置新興郡晉又為雁門郡晉末又廢髙齊於此置招逺縣屬郡不改隋開皇三年罷郡改𨽻朔州大業元年改為鄯陽縣 白登山在紇真山北十里 武周山冀州圖雲武周山在郡西北東西數百里南北五十里山之南面千仞壁立 紇真山冀州圖雲在城東北三十里登之望桑乾代郡數百里內宛然夏恆積雪故彼人語曰紇真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處樂又有神泉人歌曰紇真山頭有神井入地千尺絶骨冷 元姬山後魏書雲道武侍人姓李善謳歌死葬此山魏王思之樂府為之曲其曲存焉 紫塞河源出州界馬邑地一名金河南流合桑乾河在縣東十里 白樓郡國志雲即後魏納姚女為後悲思故國造此樓登望飾以鉛粉故名之 馬邑城即今州城是也搜神記雲昔秦人築城於武周塞內以備胡城將成而崩者數矣忽有馬馳走周旋反覆父老異之因依走跡以築城城乃不崩遂名馬邑 隂舘城今名下舘城地理志雲隂舘縣屬雁門郡 太平城後魏穆帝所理此城冀州圖雲太平城城上埤垣卻敵在內郭城東西南北各十里內有統萬所送大釜二口在內各受二百石 新城一名平城即猗盧所都 安邊縣城唐開元十七年置縣在橫野軍城內其後理不定 故武郡城冀州圖雲梁郡城在鄯陽北二十里即爾朱榮所居 秀容川按川東北接恆州南接四州西限大河北接朔州東西六百里南北四百餘里 楊泉冀州圖雲後魏太和中文明皇太后來幸遂釣得鯉魚一雙皆長三尺以黃金為鎖穿腮放於池內後皆長五尺其一浮天為五色虹而去後一在池至孝昌元年行臺兀淵北伐頓此決池取魚鱗甲非常而淵忍而殺之得金二斤八兩淵來年為葛榮所殺 句注山在縣東南八十里 河水在縣西南三百里馬邑縣東三十里三鄉本漢縣屬雁門自後魏末陷入蕃中唐貞觀已來為大同軍其地入鄯陽縣理至開元五年分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以戍邊復于軍內置馬邑縣徴舊名也此邑自置無稅有戶建中年河陽節度使馬燧權移州於馬邑縣 桑乾河在縣東三十里源出北山下 廢單于都䕶府在州西北三百五十七里本秦漢時雲中郡城也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䕶府麟徳元年改為單于大都䕶府振武軍在城內管金河縣一與府同置今並廢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二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一
  孟州
  孟州河陽郡今理河陽縣禹貢為冀豫二州之域即武王伐紂師㑹孟津在周為畿內蘇忿生之邑後為晉邑故左傳雲文公大敗楚師襄王自徃勞之故曰天王狩於河陽是也後屬魏魏哀王改為河雍至漢又為河陽縣魏晉同之屬河南郡後入後漢劉聦後秦姚𢎞亦如之後魏荘帝時梁陳廢之來代尅洛陽渡河守北中府城即今河陽城也按城本太和中築之至北齊得其地天保七年省邑其賦輿入溫軹二縣以城即為軍戍故北齊書雲神武使潘樂鎮北城又使髙永樂守南城以備西魏其中潬城即東魏所築仍置河陽關以是之後將帥有河陽三城使隋開皇十六年又置河陽縣以屬懐州唐武徳初改為大基縣四年平王充𨽻盟州八年省之咸亨五年復置大基縣於今理後以諱復為河陽縣開元初先以溫河陽氾水濟源河清五縣為東畿邑屬河南府其稅權𨽻三城使至德中李光弼禦史思明之冦也光弼移留守河南尹令留司官坊市居人悉出避冦空其都城乃出麾下士馬數萬東守河陽三城賊初謂光弼自洛而西及聞保河陽出其意外久之不敢犯宮闕光弼訓練招集威聲大振賊雖入城憚光弼威兵南不出百里西不越畿內陜州得修戎備關內無虞皆光弼保河陽之力㑹昌三年中書門下奏河陽五縣自艱難以來割屬河陽三城使其賦租色役盡歸河陽河南尹但禮管名額而已使歸一統便為定製既是雄鎮足壯三城其河南望升為孟州尋有勅割河陽𨽻孟州河清還河南府時河陽縣節度使以懐州為理所㑹昌四年又割澤州𨽻河陽節度使仍移理所於孟州皇朝為河陽軍節度使
  元領縣五
  河陽 溫 氾水 河隂 澤源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四里 南北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七十里西南至長安九百一十里 東至滑州四百四十里西至絳州五百六十里 南至汝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懐州七十里 東至鄭州二百里 東北至衡州三百二十里 西北至澤州二百里
  
  舊戶載河南府皇朝戶主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五客七千五百五十七
  風俗
  河南覃懐之地於周為畿內今所管縣本屬河內故風俗與周地畧同漢書雲子男之國虢為大虢國即今汜水縣也恃勢與險崇侈貪冒
  人物無
  土産
  古貢黃魚鮓 今貢梁米 石榴
  河陽縣依舊三鄊本周蘇忿生之邑城西臨黃河即古盟津之地秦為河雍縣漢為河陽縣以在河之北為名屬河內郡今縣西北三十五里有古城即漢理冀州圖雲河陽在河內郡南六十四里有宮有闕魏晉如之潘岳曽為令髙齊省入溫軹二縣隋開皇十六年分溫軹二縣重置屬懐州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後割屬河南府今屬孟州 嶺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岡嶺橫亙故以為名 孟津夏禹將興神龜負圖出洛並武王觀兵皆此津也蘇忿生十二邑有盟津今平隂縣北津是也或謂之富平津或謂之小平津或謂之陶渚即其名也今在縣南即魏尚書僕射杜畿試船沈沒之所尋立為河陽關是也 南浮橋在縣南一里即太始十年杜征南造晉武勞預曰非卿不能造此橋預對曰非陛下聖明臣不能施其功即此橋也 北中府城即郡城也洛陽記雲太和二十年造北中府又有南城與縣接乃東魏元象二年所築髙齊於其中置行臺周武帝平齊又改為河陽鎮隋煬帝又改置河陽宮後入唐宮廢 古城在縣三十里即天王所狩之地 坂城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左傳隠十年王以易鄭餘邑即此地 踐土城冀州圖雲在縣東七里洛陽西北四十二里盟於踐土 向城即春秋十二邑之一在今縣西北三十五里古向國春秋謂向姜不安莒而歸 閻坎左傳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坎以為閻田今解縣是也 遮馬堤在今縣西南十三里即後魏爾朱榮率武士千七百人從駕處溫縣東北五十里舊七鄊今五鄊本周畿內司冦蘇公之邑春秋僖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周襄王勞晉文公而賜之漢以為縣屬河內郡隋屬懐州大業十三年自故溫城移於今所唐武德四年隋溫縣令周仲隠以縣歸乃以縣置平州以仲隠刺之因改邑城為李其年廢州復為溫縣以屬孟州後以建都河洛因以𨽻焉自天寶之後租賦輸河陽㑹昌中於河陽置孟州以縣𨽻焉馬場原俗謂原為坎蓋後魏遷都洛於此原牧馬故
  有原場之名 泲水在故城西東南流注於河按述征記雲泲水經河內溫縣注於河又九州記雲濟水一名㶏水出濟源山 李城今縣城是也本李侯國史記秦圍邯鄲傳舍吏李同説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卻三十里亦㑹楚魏救至秦兵遂罷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侯佺廣曰河南平皋城有李城 虢公臺俗名賀酒臺皇覽雲河內溫城南有虢公臺相傳雲晉宣帝故邑集溫父老登此臺宴飲父老捧觴慶賀因謂之賀酒臺 古溫城在縣西南三十里周司冦蘇忿生邑漢為縣東魏靜帝天平中移縣於古城東北七十里大業十三年又移縣於今理
  汜水縣東北九十里舊三鄊今四鄊古東虢國春秋之制邑漢為成皋縣屬河陽郡左氏傳制巗邑也虢為鄭所滅穆天子傳雲天子獵於鄭國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獻命畜之東虢號曰虎牢今邑界有虎牢城存焉戰國屬韓秦屬三川楚漢相拒於滎陽城皋即此地後為縣北臨黃河後漢為成皋關洛置司州後魏明帝置北豫州太和十九年罷州置中郎將府靜帝時天平元年罷府又置北豫州並成皋郡同理於此髙齊天保七年省北豫州周宣帝宣政元年置滎州開元元年改為鄭州三年置成皋郡十六年分鄭州置管十八年改為汜水縣唐武昌四年分置成臯縣貞觀六年省入氾縣以屬鄭州顯慶二年改屬河南府神龍元年改為汜水縣垂拱四年改廣武縣㑹昌中屬孟州 黃河自鞏縣界流入汜水出縣東四十二里 三山山有峯故以為號 鵲山在縣北竇建德陣敗於此 方山在縣東南四十二里山海經雲浮戲之山汜水出焉注水經雲浮戲山俗謂之方山經武牢城東漢破曹咎於此 旋坂在縣西南十里東京賦雲東門於旋又東征賦雲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門 汜水有二焉並在鄭地春秋天王出居於汜是南汜在許州襄城縣界非此也今在成皋城東按京邦要記雲坂渚牛口俱在汜水縣東北郡國縣道記雲汜水出縣南方山經縣東始合於河 厄井在縣東北七十里風俗通謂漢髙祖與項羽戰敗於京索遁入蒲井鳩止鳴其上追者以為無人遂得脫因名厄井又九州要記雲丁公抱石欲填之是此井郡國志雲堯井在縣東十五里即厄井也未明孰是坂城城東北三十里有津亦謂坂渚 虎牢城即共
  叔段之邑也 成皋故關在縣東南二里南門名成皋北門名王門洛陽記雲洛陽在四關之內左成皋關隋大業九年移成皋關於虎牢城西邊黃河當汜水之上按故關在縣東今在縣西 □門關在縣西南十里即八關之一也 牛口在縣北坂渚迤邐相切唐初竇建德率衆十萬自坂渚列陣南屬鵲山以臨汜水太宗帥輕騎擊之大潰建德竄於牛口渚將軍白士讓生獲之先是童謠雲豆入牛口勢不得久果敗此 等慈寺在縣東七里唐師既破建德有詔於戰所起寺立功碑焉河侯神在縣東北四十里隋開皇七年通渠之日於
  大河分流之處立此祠今商賈禱祝不絶焉
  河隂縣東北一百四十里舊三鄊今二鄊其地即汜水滎澤武陟三縣之地也開元二十三年侍中裴耀卿奏以地當汴河口便於漕運宜析上三縣之置縣以頓之因在河之南故於輸場東渠口北二百五十步立河隂焉即今理所 三皇山亦曰敖鄗山山上有三城即是楚漢相持於此 汴渠在縣南三百五十步首受黃河一名通濟渠一名莨菪渠漢書謂滎陽漕渠如淳曰今礫溪口是也水經雲河水又連過滎陽北莨菪渠出焉酈元注云大禹塞滎澤開渠以通淮泗又後漢書初平帝時河汴決壊未及得修汴渠東侵日月彌廣水門故處皆在河中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樂浪人王景問治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喜之乃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秘物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將作謁者王昊修築築堤起自榮陽東至千乗海口十餘里景乃商度地勢鑿山截澗防遏衝要疎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遺漏之患明年渠成帝親廵行詔濵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順帝陽嘉中又自汴口以東河縁積石為堰通淮亦名金堤靈帝建寜中又増修石門以遏渠口又坤元録雲自宋武北征後復加堙塞隋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為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遊江淮於此泛龍舟至江都其交廣荊揚益越等州運漕即此渠也 梁王堰在縣西二十里又名梁公堰本漢平帝時汴河決壊至明帝永平中乃令王景理梁堤其後通塞各計朝代隋開皇七年使梁睿増修古堰遏河入汴故謂之梁公堰濟源縣西北四十里依舊四鄊即周內地亦蘇忿生之邑古今城尚存在縣西北二里左傳雲襄王賜晉文公濟西之田後屬魏漢為軹縣之地隋開皇十六年分軹地立濟源縣屬鄭州以濟水發源於此為名隋末省軹入濟源唐武德二年王世充將丁伯得以邑歸順遂於此置西濟州以濟源溴縣蒸川召原四邑以𨽻焉仍以伯得為刺史四年省縣入懐州顯慶二年建都河洛以𨽻之㑹昌中復𨽻孟州 太行山相傳謂皇母山也或名女媧山其上有祠祈福而嵗禱焉其山起於邑界陵山爾雅曰大阜為陵俗以孤絶似陵因謂之陵山孔山在縣東北四十里注水經雲山上石穴洞開穴內石上有車轍牛跡自然成著非人功為就 沁水在縣西北八里兼有故沁水城是也 濟水在縣西北三里平地而出有二源其東源周廻七百步深不測西源周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皆繚之以周墻源出王屋山山海經雲王屋之山㶌水出焉郭璞注云㶌沇水之流尚書禹貢雲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孔安國注云濟水入河並流數十里而南截河又並流數里溢為滎澤按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㑹於汶又北東入於海顔師古雲導沇水而為濟截河又為滎澤陶丘在今曹州定陶西南過菏澤又與汶水㑹北折而東入海也按沇水出今王屋縣山東流至濟源縣而名濟水滎澤在今鄭州滎澤縣定陶今曹州濟隂縣是也菏澤在今兗州魚臺縣汶水在今兗州萊蕪縣然濟水因王莽末旱渠涸但入河而已不復截河南過今東平濟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於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亦曰濟河蓋因舊名非本濟水也而水經是和帝以後所撰乃言濟水南過滎澤至於乗氏等縣一依禹貢舊導斯不詳之甚也酈元又從而注之其所纂序尤為紕繆矣又九州記雲濟源縣有漫流水玉漿澗木溝皆㑹於濟皮城在城東三十八里即春秋時陽樊邑 忿生邑
  有故城在今縣西北二里 軹縣故城史記雲秦昭王伐魏收軹漢為縣故城在今縣東南十三里即漢文帝封舅薄昭為軹侯是此髙齊拒周使斛律光築關於此以屯戍卒按郡國縣道記雲後魏自此城移縣於今縣東南三十八里皮城置大業二年省之 濟源故城在古縣西北九里即史記謂晉文公伐原 陵山在城之西北是也 靈井東魏以鎮西將軍平覽為懐州乃於軹關築城以防西魏新城少水有一土井隨級即渇覽乃具衣冠俯井而祝俄而井泉湧出合城不闕此井今在故城中 沁臺在縣東北三十里與古城相去五里故軹關在今縣西十一里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三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二
  懐州
  懐州河西郡今理河內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張宿九度禹貢覃懐底績至於衡漳太行山在焉殷時為畿內周時為三監𨚍鄘衛地亦為衡䢴雍三國及管蔡廢黜封康叔以為懐侯於此地即為衛衛遷河南晉文公始霸啟南陽又為晉地故左傳雲襄王賜晉文公陽樊溫原攅茅之田晉於是始啓南陽杜預注云在晉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陽也又雲武王克商蘇忿生以溫為司冦其田有隤懐戰國時為魏衛二國之境史記雲秦襄王伐魏取軹又竹書記年雲秦師伐鄭至於懐殷始皇並天下以今州地屬三川河東二郡又按史記始皇六年㧞衛其君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之胡亥廢衛君角為庶人以其地屬三川河南二郡之境為河南郡之東境史記雲項羽立司馬卬為殷王王河內漢髙初仍為殷國至二年即降以其地為河內郡治懐舊壌即覃懐故地漢書地里志雲魏地東盡河內領懐等十八縣屬司𨽻後漢世南定河內難其守鄧禹舉冦恂世祖謂恂曰河內完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髙祖留蕭何鎮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內恂遂伐淇園之竹治矢百餘萬養馬二千匹収租四萬斛以給軍士由是東漢之業濟焉晉為河內汲二郡地後魏置懐州兼置河內郡治古野王城是也隋開皇三年郡廢而州存十三年改野王縣為河內縣大業二年廢復為河內郡唐武德二年陷於王世充其年於濟源西南栢崖城置懐州領大基河陽集城長泉四縣其年於濟源立西濟州武德縣立北義州修武縣東北故濁鹿城立陟州懐州置總管府管懐西濟北義陟四州三年懐州又置太行忠義紫陵穀旦溫五縣四年移懐州於今野王城其年又於溫縣置平州以溫縣屬之又省穀旦太行忠義紫陵四縣後省平州仍於隋河陽宮置盟州領河陽集城溫三縣又省西濟北義陟三州又於獲嘉縣置殷州其懐州總管管懐殷盟三州懐州領河內武德軹濟源五縣八年廢盟州省集城入河陽以河陽溫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以廢殷州修武獲嘉武陟廢郡州之王屋四縣來屬仍省懐軹二縣顯慶二年割河陽溫濟源王屋四縣屬洛州天寶元年改為河內郡乾元元年復為懐州
  元領縣五
  河內 武德 修武 武陟 獲嘉
  州境
  東西二百一十七里 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三百三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長安八百七十九里 東至衡州二百六十里 南渡河至鄭州一百九十里 西至河南府濟源縣七十三里 北至澤州一百四十里 東南至鄭州一百五十六里 西南至河南府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河南府界一百七十里 東北至衛州
  
  唐開元戶四萬三千一百七十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三百五十六客三千五百六十八
  風俗
  河內覃懐之地於周為畿內今所管縣本屬河南故風俗與周地畧同漢書雲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國即今汜水縣也
  姓氏
  河內郡八姓 梁 何 車 常 荀 淳于司馬
  人物
  四皓河內軹人 張宇字子文河內軹人代王商為丞相 丁蘭郭巨皆河內人 張奉河內修武人有行子表字公儀遭奉䘮後每彈琴惻愴不能成聲司馬卬溫人九歲人道其父字卬曰慢人者不敬其親也 常林年七歲父黨造門問林伯先在否何不拜答曰臨子字父何拜之有 向雄河內人為郡主簿太守王經被刑雄哭之盡哀後又葬之 鍾㑹山濤河南懐人為吏部尚書 樂崧河內人天性忠樸為尚書郎 向秀河內懐人 唐李商隠懐河內人 司馬承禎河內溫人隠天台𤣥宗累徴至京授道録 穆寕懐州河內人有家法 張鎬懐州人起家二年拜相
  土産
  絲 絹 綿 迤入貢 朱膠
  河內縣舊二十一鄊今六鄊春秋時野王邑左傳晉人執晏弱於野王杜預雲河內野王縣也七國時屬韓漢為野王縣屬河內郡隋開皇十三年改野王為河內縣因晉徙河內郡於此為名唐武德四年自栢崖城徙郡於此 太行山在縣北二十五里禹貢曰太行恆山至於碣石注云二山連迎接碣石左氏傳齊侯伐晉為二隊入孟門登太行穆天子傳曰天子命駕八駿之乗赤驥之駟南征朔行逕繩翟道升於太行南濟於河淮南子曰武王欲築宮於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險固德能覆也髙誘注曰今野王太行山也今上有孔子廟石室太行陘在縣西北三十里連山中斷曰陘述征記曰
  太行山首始於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巖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陘第一軹關陘今屬河南府濟源縣在縣理十一里第二太行陘第三白陘此兩陘今在河內第四滏口陘在鄴西第五井陘第六飛狐陘一名望都關第七蒲隂陘此三陘在中山第八軍都陘在幽州太行陘闊三歩長四十里 沁水在縣北四里北自濟源界流入丹水去縣七里東北自澤州沁城縣界流入分溝灌
  溉百姓資其利焉 濟水經縣西南去縣三十里大臺水後漢光武遣王梁擊赤眉賊處 新城壘在縣東北九里唐武德三年劉德威於此置營 古軹城在縣西北二十七里今軹城太行之南道出其中 紫陵澗唐武德三年置紫陵縣縣近澗因以為名 古野王城冀州圖雲野王城即今懐州理也史記雲衛元君為秦所奪自漢陽徙此 稽康鍛竈康即晉之七賢今有竹林尚存並鍛竈之所宛在 孔子廟夫子欲北之趙趙鞅殺大夫竇鳴犢夫子至此聞之傷悼遂不過河今有夫子廟
  武德縣東北四十七里舊二十鄊今五鄊本司冦蘇忿生之州邑漢屬河內郡東魏於此置武德郡隋文帝十六年改為邢丘縣大業二年改邢丘為安昌縣唐武德二年改安昌為武德縣 太行山在縣北五十里 沁水在縣北二里東流 平皋陂在縣南二十三里菱蓮蒲葦百姓資其利周廻二十五里陂南即黃河 安昌故城在縣東南十里漢成帝封丞相張禹為安昌侯即此地 南北斗城冀州圖雲南斗城在今縣北三十里北斗城在縣北五十一里又郡國縣道記雲武德有故雍城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疑此是也 平皋城在今縣西左傳赤狄伐晉圍懐及邢丘注云邢丘今河內平皋是也漢置平皋縣又髙祖封劉它為平皋侯 故大斛關在縣西一百六里
  修武縣東北一百二十里舊十五鄊今五鄊本殷之𡩋邑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勒功於𡩋故曰修武左傳曰晉陽處父聘於衛過𡩋注云汲郡修武縣是也漢以為縣屬河內郡東魏置西修武縣尋省髙齊天保七年自今獲嘉縣移修武縣於西修武故城隋大業十年又移於永橋即今武陟縣其城又空移於今縣東北二十三里濁鹿故城置即魏帝受禪所也唐武德二年於濁鹿城置陟州領修武縣四年州廢屬殷州六年又移修武於廢西修武故城即今理也貞觀元年省殷州屬懐州太行山在縣北三十二里 天門山今謂之百家巖
  在縣西北三十七里以巖下可容百家因名上有精舍又有鍛竈處人云稽康所居圖經雲山巖有劉伶醒酒臺孫登長嘯臺阮氏竹林稽康淬劍池並在寺之左右山陽城北有秋山即稽康園宅也 五里泉水經五
  里泉在修武鄊 濁鹿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魏志文帝受禪封獻帝為山陽公居河內山陽之濁鹿城即此城周廻十五里尚在 禪陵在縣北三十五里獻帝陵也以禪魏故名焉 武陵故城在縣南二十五里東魏備置大寧郡後周廢 大寧城在縣東南三十八里舊名西郈閤城 習鑿齒墓在縣西南太平郡
  武陟縣東南一百里舊十六鄊今四鄊本漢懐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分修武縣置武陟縣理故城今縣東二十里武德故城是也屬殷州唐貞觀初省殷州屬懐州沁水在縣東一里 故殷城在縣東南十里楚漢之際司馬卬為殷王理此 故懐縣城春秋傳雲赤狄伐晉圍懐即此在縣十一里兩漢河內郡並理之晉移郡理於野王
  獲嘉縣南北一百六十里舊二十鄊今七鄊春秋即𡩋邑地漢獲嘉按漢書曰武帝將幸猴氏至汲郡之新中鄊得南越相呂嘉首因立為獲嘉縣屬河內郡此前獲嘉縣理在今衛州新鄊縣西南十里獲嘉故城是也西晉曽立為殷州髙齊又移獲嘉縣於衛州之共城縣隋開皇四年自共城移於今理十六年又立殷州唐初州廢復為縣還河內 黃河在縣南四十里 清水酈元注水經雲黒水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流屈瀑布垂巖懸河注𡐍二十餘丈又冀州圖雲清水出共城西北界白鹿山東南流入汲郡 吳澤陂在縣西北十五里 七賢祠在縣西北四十二里阮籍等遊處水經雲七賢祠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變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即此祠處也同盟山在縣東北五里武王伐紂與諸侯同盟此山
  因名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三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四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三
  魏州
  魏州魏郡今理大名元城二城禹貢兗冀二州之域在夏時即為觀扈之國星分畢𭥦春秋為晉地戰國魏衛二國之境秦滅置東郡城趙置邯鄲郡漢髙祖使韓信定河北以秦邯鄲郡之南部並東郡之邊縣置魏郡即今元城縣北是也後漢封曹操為魏王理鄴自漢至魏晉郡皆在鄴前燕慕容暐都鄴於今州理之貴鄊郡尋省周靜帝大定二年又於貴鄊郡之東界置魏州隋大業三年罷兵為武陽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為魏州又分置漳隂縣領貴鄊昌樂元城莘武陽臨黃觀城頓丘繁水魏冦氏館陶漳隂十三縣其年割頓丘觀城二縣置澶州又割莘臨黃武陽三縣置莘州又割冦氏館陶置毛州魏州置總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魏州領貴鄊昌樂繁水漳隂元城魏六州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仍省漳隂縣其年廢莘毛澶三州盡以所領縣屬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陽觀城三縣十八年省繁水縣龍朔二年改為冀州大都督府以殷王為都督督貝德相棣滄魏七州咸亨三年依舊為魏州罷都督府永昌元年置武聖縣聖厯二年又置元城縣元寶元年改為魏郡乾元元年復為魏州天祐三年割貝州之夏津臨清永濟宋城經城相州內黃成安洹水博州清平來屬從魏府之所請後唐同光元年升為東京興唐府三年改為鄴都晉天福初改為廣晉府漢乾祐元年改為大名府周顯德元年依舊為天雄軍節度其名府額仍列在京兆之下皇朝因之
  元領縣十 今十七
  大名 元城 南樂 魏縣 舘陶 冦氏 莘縣朝城 夏津 臨清 永濟 宗城 經城 已
  上五縣貝州割到 內黃 成安 洹水 已上三縣相州割到 清平博州割到
  二縣割出
  頓丘 臨黃併入澶州
  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一十里 東至博州武水縣一百三十七里 正東微北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相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相州一百一十里 北至貝州二百一十里 東南渡河至濮州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洺州平恩縣界九十四里 東南渡河至
  鄆州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洺州一百六十里戶
  唐開元戶一十一萬七千一百七十五皇朝戶主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客二萬九百八十五
  風俗
  毛詩云魏地陝隘其人機巧史記雲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㑹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俗與趙相𩔖然近梁魯微重而矜節漢書雲邯鄲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髙氣勢
  姓氏
  魏郡五姓 申 暴 柏 鴨 萇
  人物
  蓋寛饒魏郡人為司隷校尉刺舉無所迴避公卿貴戚皆懼 欒巴內黃人 唐谷那律魏州昌樂人 劉祥道魏州觀城人相髙祖 李義琰魏州昌樂人為相髙宗欲令天后預知國政義琰固爭不可 郭元振魏州館陶人為相封代國公 路巖冦氏人在相位八年土産
  絹 絲 棉 純 紬貢
  漢書雲冀州其利松栢
  大名縣舊三十鄊今六鄊本漢元城縣地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分置貴鄊縣因前燕慕容暐之貴鄊以名之屬昌樂郡按水經注云沙丘堰有貴鄊謂此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魏州大業三年改屬武陽郡唐武德初割屬魏州後唐改為廣晉縣乾祜為大名 愜山在縣西九里古堰也今名愜山漢成帝時河決金堤使者王延世於此運土以塞河頗愜當時人心故謂之愜山大河故瀆在縣東三里俗名王莽河注水經雲故瀆
  又東北經元城西北至沙丘昔禹治洪水播為九河自此始也 屯氏河俗名毛河注水經雲大河故瀆北出為屯氏河漢書溝洫志曰自塞宣房河復北決於舘陶分為屯氏河廣深與大河等 西渠開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盧暉移通濟渠自石灰窠引流注於城西夾水制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故有西渠之名 州城前燕慕容暐所置也周宣於此置州理焉
  元城縣舊三十鄊今六鄊本漢舊縣屬魏郡應邵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國因氏焉又魏書吳質為元城令文帝枉節騎即謂此邑髙齊省元城縣入貴鄊聖厯二年重置開元十年移於州東北三百步後唐改為興唐縣晉復為元城 沙麓在縣東十二里亦名女姓丘春秋經雲沙麓崩注云晉地也漢書曰王翁孺既徙魏郡元城委粟里元城建公曰昔春秋沙麓崩晉史卜之曰後六百四十五年當有聖母興其齊田氏乎今翁儒徙居正直其地日月當之元城郭東有五鹿之墟即沙麓地也後八十年有貴女興天下雲其後平帝幼小元後果臨朝稱制也 五鹿墟在縣東左傳謂晉公子重耳乞食於五鹿野人與之塊即其處也 馬陵在縣東南十里魏攻韓韓急告於齊齊使田無忌將而孫臏為師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二萬竈龎涓大喜曰我固知齊卒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乃倍行逐之孫臏度其暮至馬陵乃斫大樹白書曰龎涓死於此下於是令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見火舉而俱發龎涓夜見砍木下白書乃鑚火燭之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涓自刎 王翁孺墓在縣東二百步漢書王翁孺既免居委粟里即元後之祖也 束晳墓在縣南二十五里
  南樂縣南十五里舊三十鄊今七鄊本漢舊縣屬東郡後魏孝文於舊漢昌樂城置昌樂郡及昌樂縣周武帝改屬魏郡隋罷郡改屬魏州今改名南樂 王莽河西去縣十六里 平邑竹書記年雲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按縣圖雲在縣城東界
  魏縣西四十里舊十六鄊今四鄊本漢舊縣屬魏郡後魏孝文帝分魏縣置昌樂縣髙齊省魏縣入昌樂縣隋開皇六年又分昌樂縣置魏縣依舊屬魏州 漳河舊漳河在今縣西北十里即史起所決以灌鄴旁者新漳河在今縣西北二十一里 白溝水北接舘陶界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亦名御河南自相州洹水縣界流入又北阿難河出焉蓋魏將阿難所導以利瀆故此瀆有阿難之稱矣又唐史開元二十年魏州刺史盧暐開通濟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西都注橋夾州置樓百餘間以貯江淮之貨是此渠 蓋寛饒臺在縣東南八里 狄仁傑祠在縣東南四里為魏州刺史百姓為立祠舘陶縣北五十里舊十五鄊今五鄊本春秋時晉冦氏邑也陶丘在縣西北七里爾雅曰再成為陶丘趙時置舘於其側因為縣名漢時屬魏郡文帝改屬陽平郡趙移陽平郡理此周大象二年置毛州以近河為稱隋大業二年廢毛州以舘陶縣屬魏州 金堤漢武時決舘陶及東郡金堤謂此地也 大河故瀆俗名王莽河東去縣四里 屯氏河俗名毛河在縣西二里 白溝水煬帝號為永濟渠亦名御河西去縣十里
  冦氏縣東北六十里舊十五鄊今四鄊本漢舘陶縣地隋開皇六年分舘陶東界置冦氏縣因古冦氏邑為名屬毛州煬帝大業二年廢毛州冦氏縣屬魏州 黃河郡國志雲俗名黃壘 王莽河北去縣十八里 冉仲弓墓在縣北二十五里
  莘縣東七十五里舊二十一鄊今五鄊本衛地漢為陽平縣屬東郡周武帝建德七年於此置武陽郡在武水之陽因以為名隋開皇八年改陽平縣為清邑縣十六年於縣置莘州十八年改樂平縣為莘亭大業二年廢莘州縣屬魏州其年改清邑為莘縣因縣北古莘亭為名唐武德初又置莘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伋夀爭相死即此地 氷井注水經雲武陽大城西門有氷井門門內有古氷井猶在 莘亭在縣北即左傳雲使盜待諸莘是也 武陽臺水經注云武陽城有一石臺在天城門外號曰武陽臺 武陽故城在今縣之南即後周置郡於此 二子祠顧野王輿地誌雲陽平之莘有衛宣二子爭死處今有祠存 頓城郡國志雲頓城在武陽東南十里臧洪為東郡守理此城
  朝城縣東南八十里舊十八鄊今四鄊本漢東武陽郡在武水之陽故曰武陽其後為縣屬魏郡隋開皇十六年𨽻莘州大業二年廢莘州為魏州唐貞觀十七年縣廢永昌元年又置改名武聖開皇十年改為朝城 武河在縣東十步 黃河在縣東二十九里 武陽臺在縣西南一步 扁鵲墓在縣羅城西北隅
  夏津縣東北二百五十里舊十三鄊今三鄊本漢靈縣地漢初為鄃縣按漢書髙後封呂佗為俞侯田蚡奉邑亦在鄃即此地地理志鄃縣屬清河郡故城在今德州西南五十里是漢鄃縣所理後魏省隋開皇十六年復於此立鄃縣唐天寳元年改為夏津縣今屬魏州 潤河枯瀆在縣東三十六里 屯氏河在縣北
  臨清縣西南一百五十里舊五鄊今六鄊本漢清淵縣地後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於此置臨清縣屬魏州髙齊省隋開皇六年復臨清縣屬毛州十八年州廢縣屬貝州唐大厯七年於縣西南張橋店置永濟縣同時以滄州景城縣𨽻瀛州貞元以後復自瀛州𨽻貝州貝丘在今縣東南十五里有漢貝丘縣故城存城中有貝丘髙五丈周廻五十步兼有後漢貝丘長博陵劉伯言北海苑蓋興二碑並文磨滅後魏初移縣於故城東北十里今縣東又有貝丘城即後魏所治 屯氏河在縣西十五里
  永濟縣北九十里元四鄊本漢貝丘縣地隋以後為臨清縣地唐大厯七年田承嗣請於張橋店置此縣以邑西臨永濟渠故以為名今屬魏州 永濟渠在縣西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東流入白溝穿此縣入臨清按漢武時河決舘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郡渤海入海此渠蓋屯氏故瀆隋氏修立因永濟
  宗城縣西北一百七十里舊十五鄊今五鄊本漢章帝分鉅鹿地立廣宗縣屬鉅鹿郡後魏於縣里置廣宗縣屬清河郡隋開皇三年罷郡仁夀元年改廣宗為宗城縣唐武德四年於此置宗州領宗城縣九年廢宗州以縣屬貝州今屬魏州 枯樟河在縣東二十七里 袁公橋在今縣東即後漢袁紹破公孫瓉於此橋故謂袁公橋焉 張甲河在縣南二十七里
  經城縣西北二百三十里舊二十鄊今四鄊本後漢之經縣地分前漢堂陽縣於今縣西北二十里置經縣後魏初省併南宮縣太和十年又於今理置經縣續於縣理置廣宗郡髙齊天保七年省郡及縣仍移武強縣於此後周武建德七年復於此置廣宗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六年移武強縣於武強城南置復於此置經城縣屬貝州今屬魏州 張甲枯河在縣東十里
  清平縣東北一百八十里舊十鄊今四鄊本漢清陽縣地屬清河郡隋開皇六年自今貝州清河縣界移貝丘縣於今理屬貝州十六年改貝丘為清平縣屬博州大業二年省博州屬貝州隋亂廢唐武德四年重置屬博州今屬魏州 王莽河在縣南十八里
  內黃縣西南一百四十里舊十八鄊今四鄊本漢舊縣屬魏郡以河北為內河南為外以陳留為外黃此為內黃後魏省隋開皇六年於故城東南十九里重置內黃屬相州唐武德二年於黎陽縣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州縣還相州今屬魏州 黃澤在縣西北五里博望岡在縣東南十三里接汲縣界 湯水水經曰湯
  水又東北至內黃縣入於黃澤 倪渠前漢倪寛遷內黃令吏民大信服開六輔渠以大灌溉民極獲利因曰倪公渠 牽城在今縣西南十二里左傳雲㑹齊侯於牽即此 繁陽故城史記雲趙將亷頗伐魏取繁陽是此地漢為縣故城在今縣東二十六里城因在繁水之陽以為名 辟陽城漢審食其封此故城在今縣東北五里 故殷城在縣東南十三里殷王河亶甲居相因築此城 永濟渠北去縣二百步
  成安縣西一百里舊三鄊今三鄊本漢斥丘縣地屬魏郡春秋時乾侯邑也土地斥莽故曰斥丘後其地屬鄴縣髙齊文宣帝分鄴縣置成安縣屬清郡後周平齊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今屬魏州 濁漳水西自滏陽縣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本春秋時乾侯邑漢以為斥丘左傳曰公子如晉次於乾侯蚩尤冡在邑界
  洹水縣西南九十三里舊十鄊今三鄊本漢內黃縣地晉於此置長樂縣屬魏郡後魏省孝文帝復為長樂縣髙齊省入臨漳縣周武帝分臨漳置洹水縣因水為名屬魏郡開皇三年割屬相州今屬洹水西自堯城縣界流入 鸕鷀陂在西南五里周迴八十里蒲魚之利州境所資 白溝今名永濟渠水經白溝與洹水同
  博州
  博州平郡今理聊城縣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齊之西界聊攝地也平原郡聊城縣東北有故攝城即故聊攝城也左氏傳引晏子云聊攝以東其為人多矣戰國時亦為魏齊趙國交境之地也秦兼天下置三十六郡今州即秦之東郡也在漢為東郡之聊城縣也晉以聊城屬平原郡宋分其地置魏郡後魏明元帝於此置平原鎮孝文帝罷鎮置平原郡葛榮之據冀州也又於今理置冀州尋廢孝武帝復置平原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十六年於今理置博州大業三年省隋亂宇文化及弒逆自江都舉兵至此竇建德攻陷其城殺化及復自據之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置博州領聊城武水堂邑茌平仍置莘亭靈清博平髙唐凡九縣五年省莘亭靈清二縣貞觀元年省茌平縣天寶元年改為博平郡乾元年復為博州
  元領縣六 今四
  聊城 堂邑 髙唐 博平
  一縣割出
  清平入魏府
  一縣廢
  武水併入聊城縣
  州境
  東西一百八十九里 南北二百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五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三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九百九十里 東渡河至濟州二百九十里 南至舊濟州七十里 正西㣲南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貝州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舊濟州五十四里 南至魏州冦氏縣八十六里 西北至貝州一百九十里 東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唐開元戶三萬七千四百四皇朝戶主一萬六千二百七客一萬三千三百三十一
  風俗 同魏州
  人物
  賈宗字孟堅東都聊城人 華歆字子魚官至太尉華恆字敬則髙唐人 唐呂才博州清平人善隂
  陽書又明音樂為太子司更大夫 馬周茌平人為中書令 梁載言聊城人仕厯鳯閣舎人撰十道志土産
  綿 絹 平綢
  聊城縣舊三十鄊今三鄊本春秋時聊攝地魯仲連射箭喻燕將之所漢以為縣屬東郡晉屬平原郡髙齊改𨽻濟州隋開皇三年改屬冀州十六年置博州縣改屬焉 黃河南去縣四十三里 郭水水經雲郭水出聊城東北水泛則津注水耗則輟流 㣲子城紂之庶兄封邑於此故有城存 重丘在縣東南即左傳曰諸侯同盟於重丘杜預注云重丘齊地蓋謂此也 茌平故城漢為縣廢城在今縣東五十三里在茌山之平地因山著名石勒之賤也賣在茌平人師歡家為奴 博固城隋圖經曰或謂之布鼓城即石勒時築在大河之曲 四口故關在水東八十里一名四瀆酈元注水經雲河水又東北流為四瀆津蓋其處隋初於此置四口關 郭城隋圖經雲郭城即亡國郭氏之墟 聶政冡烈士刺韓相者 華歆冡仕魏為司空郡人也 廢武水縣在州西南六十里舊八鄊後一鄊本漢陽平縣地屬東郡隋開皇八年改陽平縣為清邑縣十六年分清邑縣置武水縣取邑界水為名屬莘州即今博州武水縣理是也在武水之南隋大業二年廢莘州改為魏州唐貞觀元年改𨽻博州周廣順二年河決衝沒顯德二年割屬聊城縣 黃河在武水縣南二十里 石柱後魏孝文帝所立為鄴東之表水經雲武水東流從石柱北是也堂邑縣東六十里舊十五鄊今三鄊本漢清縣撥於二縣地屬東郡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堂邑縣屬毛州因縣西北有漢堂邑故城為名大業三年改屬魏州唐武德四年又屬毛州貞觀元年廢毛州改屬博州晉改屬為河清縣復舊 廢毛故城漢為縣廢城在縣西南王莽河北去縣十里 樂平故城本漢清縣也在縣東南三十里後趙録曰東海王使征東將軍茍晞撃汲桑石勒與晞相持戰於平原陽平間為晞所敗桑奔馬牧勒奔樂平 堂邑故城在縣西北二十七里髙帝五年陳嬰為堂侯嬰孫午繼封尚舘陶公主
  髙唐縣東一百十里舊十五鄊今二鄊本齊邑春秋夙沙衛奔髙唐以叛史記齊威王曰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髙唐趙人不敢東冀於河至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後魏屬濟州髙齊又屬平原隋開皇十六年改𨽻博州唐長夀二年改為重丘縣唐同光初復舊晉改為齊城縣漢初復舊 黃河在縣東四十五里 大河故瀆在縣一十七里 鳴犢河今名鳴犢溝漢書地理志曰河水自靈縣別出為鳴犢河溝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也 故靈城漢為縣在今縣西二十里髙齊天保七年省按今博平縣曽為河所壊權寄理此城 大河故瀆在其南 爵堤十三州志髙唐縣有爵堤以捍河水
  博平縣東北七十五里舊九鄊今二鄊本齊之博陵邑也史記曰齊威王伐晉至博陵徐廣注云東郡之博平也漢以為縣屬東郡晉屬平原國隋開皇三年改𨽻毛州十六年改屬博州 王莾河在縣北十八里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五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四
  相州
  相州鄴郡今理安陽縣禹貢冀州之域尚書曰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春秋時屬晉左傳曰齊侯伐晉取朝歌入孟門登太行趙勝率東陽之師以追之即此也又為晉東陽之地郡城即齊桓所築戰國時屬魏故史記曰魏文侯出征以西門豹守鄴即為魏都也後屬趙秦並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髙祖置魏郡理鄴後漢冀州之理韓馥為冀州之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𨽻校尉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後魏於此立相州初道武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亶甲居相聖王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從之按後魏書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卜遷都經鄴郡登銅雀臺御史崔光等曰鄴城平原千里漕運四通有西門史起舊跡可以饒富在德不在險請都之孝文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鄴城非久長之地石虎傾於前慕容沒於後國富主奢暴成速敗且西有枉人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栢人君子不飲盜泉惡其名也遂止東魏靜帝遷都於此改置魏尹及司州牧北齊武帝又都焉改魏尹為清郡都尹周平齊後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理也隋初郡廢而州立煬帝初州廢後置魏都唐武德元年置相州總管府相州領安陽鄴林慮靈泉相臨漳洹水堯城八縣二年割林慮置巖州四年廢總管府仍省靈泉縣五年廢巖州以林慮來屬仍省鄊縣六年割衛州之蕩源來屬其年置都督府管慈洺黎衛邢六州九年廢都督府貞觀元年改蕩源為湯隂以廢慈州之滏陽成安二縣來屬十年復置都督府管相魏黎衛洺邢貝七州十六年罷都督府十七年以廢黎州之內黃臨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鄴郡乾元元年復為相州梁貞明元年魏博節度使楊師厚平乃割相州建節為昭德軍尋軍亂以地歸於後唐荘宗入魏遂卻為屬郡依舊𨽻魏州晉天福三年復興為彰德軍節度皇朝因之
  元領縣十一 今六
  安陽 鄴縣 湯隂 臨漳 林慮 永定
  五縣割出
  滏陽入磁州 內黃 成安 洹水 已上三縣入魏州 臨河入澶州
  州境
  東西二百一十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五百八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四百四十里 東至魏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衛州一百十二里 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澶州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衛州一百五十六里 西北至遼州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洺州二百五十里
  
  唐開元戶七萬八千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七百八十九客一萬一百二十六
  風俗
  自北齊之滅衣冠士人多遷關內惟伎巧商販及樂戶以實郡郭由是人情險陂至好為訴訟
  姓氏
  內黃郡 扈 路 駱
  人物
  前漢蓋寛饒 牛牢立志不與光武交 後漢杜喬審配魏郡人少忠烈有不可犯之節 申紹字景祚魏郡人為復焦冠冕之宗弟𦙍與兄聲望俱重 唐傅弈鄴人曉天文厯數為太史令武德初上疏請去佛 杜正倫洹水人隋時與兄正𤣥俱以秀才擢第相髙宗至中書令 源乾曜臨漳人為相
  土産
  胡粉貢 鳯翮席貢 花口胡蘆 紗貢
  安陽縣舊二十七鄊今三鄊地即紂之都戰國䇿雲紂將甲百萬左飲於淇洹谷右飲於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按邑地在淇洹二水之間本殷之故墟即此地七國時為魏寧新中邑史記曰秦昭襄王㧞魏寧新中更名安陽漢初廢以其地屬蕩隂晉於今理西南置安陽縣屬魏郡後魏併入蕩隂隋開皇十年重置安陽縣屬相州 韓陵山在縣東北二十七里劉公幹詩云朝發白馬暮宿韓陵東魏丞相髙欽破爾朱兆兄弟於此山下仍立碑即溫子昇之詞陳尚書徐陵甞北使鄴讀韓陵碑愛其才麗手自録之歸陳士人問陵北朝人物何如曰惟韓陵片石耳 銅雀臺魏武帝所造遺令令施繐帳朝晡宮人歌吹望吾西陵謝𤣥暉詩云繐帳飄井幹罇酒樂平生鬱鬱西陵樹詎聞歌吹聲云云 魏徴宅鉅鹿人有宅存後為唐睿宗潛龍之地景龍四年六月二十四日龍飛於此宅 南臺後魏書雲東魏遷鄴髙丞相以南臺為定國寺作博浮圖極髙其銘即溫子昇文 鄴宮十六國春秋雲石勒大破鄴宮燒之火旬有五日方滅石虎建武元年自襄國徙都之至鄴道里相去二百里每一舍輙立一宮宮有一夫人侍婢數十季龍所起內外臺觀行宮凡四十四所 曹洪宅隋圖經雲曹洪宮南有景穆寺西有石竇橋 西河按隋圖經雲卜子夏田子方叚干木所遊之地以魏趙多儒學齊魯及鄒皆謂此為西河非龍門之西河也 愁思岡隋文帝改曰崇義岡 洹水水經雲西南自林慮縣界流入東京殷墟北 魏郡城即漢以來為郡之所故城在今縣東北 鯀堤堯城禹之父所築以捍孟門今謂之兩城是也 涼馬臺鄴城記雲安陽涼馬臺即石季龍所造涼馬名之 髙亭搜神記雲相州髙陽縣南有亭宿者輙死後有書生宿夜半有人著黑衣來呼亭主此有宿客耶曰然喑嗟而去又有一人衣赤衣來問如前移時無復來生乃呼亭主問之向黑衣者誰曰北舎豬母赤幘者誰曰西舎老雄鷄汝誰曰我老蠍也明旦掘之得蠍大如琵琶毒長四尺並及豬雞亭遂安靜鄴縣北四十里舊十五鄊今四鄊本魏國之鄴邑漢為縣屬魏郡後漢桓靈之間翼州刺史嘗寄理於此晉書曰建興二年避懐帝諱改鄴為臨漳縣又雲石勒諸將佐議欲都鄴將攻三臺張寶進曰三臺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據襄國歴來魏北齊皆都於此後周置相州後移相州於安陽此復為鄴縣故鄴城在縣東五十步本春秋時齊桓公所築也自漢至髙齊魏郡並理鄴縣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禪呼為北都 黃戔谷九州要記雲谷中有冡俗謂佛母冡今牛馬不敢近 濁漳水在縣東界有永樂浦浦西五里俗謂紫陌河此即俗巫為河伯娶婦處 黃衣水隋圖經雲黃衣水經野馬岡東南流注萬金渠入鸕鷀陂即此水 紫陌橋地理志雲漳水出上黨鄴口趙武帝於漳水造浮橋接紫陌故號曰紫陌橋橋之下有天井堰二十里內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相灌注即魏都賦雲墱流十二同源異口 西門橋按鄴城故事雲西門豹為令造十二渠決漳水以溉民田因是戶口豐饒今渠一名安澤陂髙齊天保五年僕射魏收為碑存焉 西門豹祠隋圖經雲豹祠在縣東南七里北臨太平渠 佛圖澄冡澄死葬於此經冉閔開視了無骸骨又鄴中記雲澄死後有人於隴上見之石虎令開視惟有一石虎曰石者朕也葬吾而去吾其死矣果然 鳯陽門鄴城門也按記雲魏太祖都之城內諸街有赤闗南面西頭曰鳯陽門上有鳯二枚其一飛入漳水其一仍以鎖絆其足鄴人舊歌曰鳯陽門內天一半上有金鳯相飛喚欲去不去著鎖絆 梁期城漢梁期縣故城尚存 𤣥武苑又為新河水所經亦魏武帝新築有釣臺曲池焉長明溝水經雲魏武引漳水入銅雀臺下伏流入城謂之長明溝三臺銅雀中臺也金虎氷井南臺北臺也石虎於上藏氷三伏之月以賜大臣鄴中記魏武於銅雀園西立三臺魏都賦雲三臺列峙而崢嶸 石虎故城虎於正殿冬月施流蘇斗帳用大小明光博山文錦係以房子綿施屈膝屏風燒集和名香又於魏武故臺立大武殿窓戶宛轉畵作雲氣擬秦之阿房魯之靈光流蘇染鳥羽為之以五色線編蒲心薦蓆又揀宮人皆才藝者為女尚書入座侍中納言皆豹璫直侍又作戱馬書令人立於馬上屈一腳立書而字皆正好又衣伎倪作獼猴形走馬或在頭尾臥側縱橫名為猿騎又作金龍吐酒於殿前金鐏可容五十斛供金禽又金華殿後作皇后滏室九龍銜水之象又種雙長生樹根生於室下枝葉交於棟上是先種樹後立屋安玉盤容十斛於二樹之間又皇后出從女騎千人為鹵簿腳著五文織成靴手握雌黃婉轉弓又作雲母五明金簿黃雉等扇又虎每獵著金線織成合歡袴天樂寺石虎因佛圖澄造寺內有文石香爐即澄所執供奉者又有鳴鶴飛龍等丹臺 三陵即魏武帝文帝甄皇后三陵華林苑石季龍發三萬人築苑垣周旋數十里天暴雪三尺凍死數千人太史奏非時雪降此變異乃誅尚書朱軌以塞災髙齊時名遊豫園鄴中記季龍於華林園植衆果人間名悉有焉季龍作蝦蟆車四博掘根去一丈深一丈合土載車中植之無不生 凌雲城 光碧堂 金花洲 飛雪殿 御宿堂 五廻路 䕷蕪島 杜若洲 貧人材 已上皆華林苑中
  蕩隂縣南四十里舊十七鄊今三鄊古羑里之地在七國時魏之蕩隂縣地漢以為蕩隂縣屬河內郡因蕩水為名晉屬魏郡後魏屬齊隋開皇六年復於今縣東十七里再置湯隂縣十年廢入安陽縣唐武德四年分安陽置湯源縣屬衛州六年改屬相州貞觀元年復為湯隂從漢舊名 湯水在縣治北源出縣西半山去縣三十五里 羑里一名牖城在縣北九里即紂拘文王之所北臨牖水夏曰夏臺商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也浣衣里晉侍中嵇紹葬所按鄴中記志帝師敗湯隂千官皆走獨紹端冕帝側以身捍主遂至見害血濺御衣及事寧左右欲浣之帝曰此嵇侍中之血勿去也詔葬縣南因名此地為浣衣里 羑里源出縣西北山下水經雲羑里經羑城過羑亦為牖里牖與羑同 防城隋圖經雲湯隂縣有防城即紂囚文王於羑里築此城以防之後因曰防城 長沙溝一名師宜溝在縣南二十里
  永定縣東四十里舊十四鄊今三鄊本漢內黃縣地晉置長樂縣髙齊省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八年分臨漳洹水二縣於此重置長樂縣十八年改為堯城縣因堯所居此城為名唐末改為永定縣朱梁開平中改為長平後唐同光初復為永定 洹水在縣北四里 丹朱墓在縣東一里堯之子也 羛陽聚故城在今縣東左氏傳晉荀盈如齊逆女卒於戲陽注云內黃縣戲陽城羛與戲同
  臨漳縣州北六十里舊十二鄊今二鄊本漢鄴縣地東魏靜帝分鄴縣於鄴中置臨漳縣周武帝平齊建德六年自鄴城移臨漳於今所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𨽻相州 東山在縣西南十五里東魏髙澄於此積土為山引萬金渠水為池作遊賞之處因平齊湮池毀山 鸕鷀陂在縣東南三十里與洹水縣同利 袁紹墓在縣西北十六里 平陽故城竹書記年梁惠成王敗邯鄲之師於平陽
  林慮縣西一百十里舊十三鄊今一鄊本漢隆慮縣屬河內郡應劭注曰以隆慮山在北後漢避殤帝諱改為林慮魏屬朝歌郡晉屬汲郡後魏太武帝省入鄴縣文帝復立又於此置林慮郡髙齊郡廢後周平齊復置林慮郡隋開皇三年置郡十六年於此置巖州大業二年廢巖州又為縣唐武德二年復置巖州五年廢以縣屬相州按縣城東魏天平元年築又漢志注云隆慮有鐡官今縣側近山並多鐡𨥥可鼓鑄 隆慮山一名林慮蓋隋縣改也在縣西二十里山有三峯南第一峯名仙人樓髙五十丈下有黃花谷北巖出瀑布水下注成池黃花谷西北有洞穴去地千仭下有小山孤聳謂之玉女樓其南第二峯謂之玉女臺髙九百丈其山北第三峯名魯般門注水經雲倉石溪東北逕魯般門其門立闕昻藏石壁霞舉其北有偏橋即林慮之橋嶺抱犢處也南接太行北連恆岳又有馬鞍山棲霞谷又按顔修內傳曰橋順字重産有二子曰璋曰琮師事仙人盧子基於隆慮山棲霞谷教二子清虛之術服飛龍藥一丸千年不饑故魏文帝詩曰西山有雙童不飲亦不食謂此也 黃花水出縣西北黃花谷北崖上髙十七里去地七里懸水東南注壑直㵼巖下狀若鶴翹故謂之鶴翹洪蓋天台赤城之流也其水東流至谷口潛入地下十里復出名曰桞渚是黃花水重源再發也東流注於洹水其谷號為黃花谷內有仙母冡顔修內傳曰仙母即仙子王津母也墓前有大樹有九株存又水經雲黃花谷西北有洞穴謂之聖水窟 洹水出縣西北俗謂安陽河即聲伯勞涉之所源出林慮山東平地 王母祠隋圖經雲王津母有廟每春三月桃花盛發籠冠於廟宇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六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五
  衛州
  衛州汲郡今理今縣禹貢冀州之域後為殷都在今州東北七十三里衛縣界朝歌故城是今州理即殷牧之地周武王末殷分其畿內為三國𨚍紂子武庚尹之鄘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人謂之三監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成王即伐管叔蔡叔以殷餘民封康叔為衛侯今東郡之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皆衛之分其後十五葉懿公為狄所滅齊桓公更封於楚丘今滑州衛南縣是也其河內殷墟更屬於晉後又屬齊戰國時屬魏秦屬河東郡漢為汲縣地屬河內郡魏黃初中置朝歌屬冀州晉武帝改朝歌為汲郡仍屬冀州後魏帝移汲郡理枋頭城按枋頭城今在魏縣界又於汲州置義州以處歸附之人周武帝改魏州為義州大業三年改為汲郡唐武德元年改為衛州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賊平仍舊領衛清淇湯隂三縣其年廢義州以汲縣來屬六年以湯隂屬相州貞觀元年州移治於汲縣又廢殷州以共城新鄊博望三縣來屬六年廢博望縣十七年廢清淇縣其年又以廢黎州之黎陽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汲郡乾元元年復為衛州
  元領縣四
  汲縣 新鄊 衛縣 共城
  州境
  東西二百三十六里 南北一百四十四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一百三十五里 西至西京三百九十
  里  西至長安     東至
  西至懐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
  北至       東北至澶州二百
  五十里 東南至滑州一百三十二里 西北逾山至澤州陵川縣二百四十里 正南渡河至鄭州二百三十里
  
  唐開元戶三萬六百皇朝戶主八千五百一十四客一千九百六十八
  風俗
  十三州志雲朝歌紂都其俗歌謡男女淫縱猶有紂之餘風存焉
  姓氏
  黎陽郡四姓 蘧 桑 衙 柘
  人物
  卜商衛人 杜詩河內汲人為南陽太守方之召信臣號杜母也 向長字子平朝歌人隠居不仕讀易至損益卦喟然嘆曰吾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孫登汲郡共人 張彌字巨泰汲人聚衆據武德城石勒攻得之彌曰當活健兒何以殺也勒㧞為牙門將
  土産
  絲布 絹
  汲縣舊十六鄊今三鄊本紂之都近郊十三里乃武王戰於牧野即其地漢為縣屬河內郡魏立郡於此後魏於此置義州及五城郡五城縣周改義州為衛州廢五城郡其五城縣屬衛州隋開皇三年改五城縣為汲縣大業三年改屬汲郡唐武德元年重置義州汲縣屬焉四年廢義州縣屬衛州貞觀六年衛州自衛縣徙治所於汲縣 蒼山在縣北十五里酈元注水經雲山西蒼谷有蒼玉珉石故為名焉 博望岡在縣東北五十里接內黃西界上有石墳雲是張騫冡非也有二石柱俗雲故原武典農髙府君之神道呼為石柱岡 鐡丘春秋衛太子登鐡丘是也 清水在縣北三里入河 黃河西自新鄊縣界流入經縣南去縣七里謂之棘津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也春秋僖二十八年晉伐曹曹在衛東假道於衛衛人不許還自南河濟宋元嘉中遣宣威將軍垣䕶之以水軍守石濟即此也 老子祠後魏書雲鎮西將軍亷侯事道於汲縣置立堂宇鐫石為老子像而祠之 太公廟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水經雲汲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又有太公泉 鳯臺因鳯所集為名 襄王陵魏襄王之陵也漢初有人於冡中盜金得竹簡書十萬餘言今號為汲縣冡書是此陵所得 比干墓在縣北十里餘有石題銘雲殷大夫比干之墓魏太和中孝文皇帝南廵親幸其墳弔焉刋石於墓 鄘城三監之鄘城今在縣東北十三里 霖落泉在縣界
  新鄊縣西四十八里舊十九鄊今四鄊本漢汲縣獲嘉二縣之地漢書武帝將幸猴氏至汲縣之新中鄊即此處也隋開皇六年於西縣地古新樂城中置新鄊縣屬衛州取新中鄊以為名新樂城本晉太和五年燕慕容臧所築唐武德四年屬殷州貞觀元年廢殷州縣還衛州清水去縣北一里西自懐州獲嘉縣界流入與淇水
  河東入白溝酈元注水經雲里山縣在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 大河西從絳郡界入懐州東又入當縣界南入洛陽即龍門也 清淇西自魏郡朝歌縣界入分為二派一在郡東一在郡西俱南流入河酈元注水經雲淇水南與清水合而入白溝石㑹宿胥皆故瀆之名古汲城在縣東北四十八里 鄘城在縣西南三十二里即鄘國也 故獲嘉城冀州圖雲漢武元鼎六年上幸汲郡新中鄊至此聞得呂嘉首因以獲嘉名縣即此處在今縣西南十里古城存髙齊天保七年移獲嘉於今共城西此城遂廢 臨清關在縣東北四十八里自河內入汲郡大驛路 延津關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東南過河入滑州大路 延津城左氏傳鄭伯弟叔叚侵鄭至於廩延杜預注云汲郡南城有延津城魏志太祖使于禁將守延津以拒袁紹即此城也 萬戈城在縣界
  衛縣東北六十八里舊十九鄊今四鄊本古朝歌地即紂之都焉有故城在今縣西二十二里史記謂之殷墟淮南子云墨子不入朝歌是也漢為朝歌縣屬河內郡魏黃初中朝歌縣又屬朝歌郡晉武帝改為汲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入衛州大業中改朝歌縣為衛縣仍置汲郡於縣治 延津在枋頭桓溫焚舟退歩慕容垂以八千騎追之溫戰敗於襄邑亦謂此也後苻氏克鄴改枋頭為永昌縣十六國春秋曰晉劉牢之救苻丕慕容垂帥師至枋頭以拒之知晉軍盛乃退後魏甞移汲郡理此 鹿臺在縣西二十里帝王世紀雲紂造飾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髙千仭餘址宛然在城內即紂自投火處紀年曰武王擒紂於南單之臺蓋鹿臺之異名耳 苑城在縣北四十里有沙丘臺俗稱妲己臺又東二里南臨淇水有上宮臺詩云要我於上宮即此也 頓丘縣在今縣西北二里即古頓丘今置通靈臺 永昌故城隋初置永昌縣大業中廢故城在今縣之西 朝歌故城在今縣西二十二里紂之所都漢以為縣後魏移朝歌於今衛縣東一里此城因廢 糟丘酒池冀州圖雲在朝歌南一里土人依約識之 陽河水在縣西北平地即紂斮朝涉之脛處也
  共城縣東北六十二里舊十二鄊本共伯國也故城在縣東一百十步尚存魯連子云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流王於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至十四年厲王崩於彘共伯使諸侯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復歸於國漢以為縣屬河內郡魏屬朝歌汲郡後又屬林慮郡髙齊天保七年省共縣仍移就獲嘉縣古城以處之復為獲嘉縣焉隋開皇四年移獲嘉縣於修武故城於此又置共城縣因此添城字以屬魏州 白鹿山在縣西北五十三里西與太山連接上有天門谷百家岩盧思道西征記雲孤巖秀出上有石自然為鹿形逺視皎然獨立厥狀明淨有𩔖人工故此山以白鹿為稱又水經雲長泉水源出白鹿山 共山在縣北十里闞駰十三州記雲昔共伯復歸於國逍遙得意於共山之首 尖山向長字子平得仙之處長嘗讀易至損益卦曰吾知貴不如賤富不如貧未知死何如生耳 老子山在縣東南二十里 天門山在縣西五十里酈元注水經雲石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又九州要記天門山有三水嵇康採藥逢孫登彈一弦琴即此山 百門陂在縣西北五里方五百步許百姓引之以灌稻田此米明白香潔異於他稻魏齊以來甞以薦御陂南通漳水 五穴水水經雲苑水上承淇水東流歴五軍東北得舊石浢故五水分流世號五穴口故凡城古周公子凡伯國也左氏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𦙍在今縣西南二十二里 羅門按郡國縣道記雲共城縣理西北六十里大山中有羅門即山峽陘東之所也內有南羅中羅北羅三城俱相去六七里其川南北約二十里東西約十五里兩面並髙山可為棲遁之地 隤城蘇忿生十二邑此其一也 王莽城後漢王莽築之在今縣西北八十五里凡有三城如鼎足尚存焉 沮洳山在縣西淇水出此山 共叔叚墓九龍泉並在邑界
  磁州
  磁州滏陽郡今理滏陽縣本漢魏郡武安縣地周武帝於此別置滏陽縣及成安郡隋開皇十年廢郡於縣置磁州以昭義縣界有磁石山出磁石因取為名大業二年廢州以縣屬相州唐武德元年復置磁州領滏陽臨水武安三縣四年割洺州之臨洺武安邯鄲肥鄊來屬六年置磁州總管府領磁邢洺黎相衛六州其年廢總管府以臨洺武安肥鄊三縣屬洺州磁州領滏陽武安邯鄲三縣貞觀元年廢磁州以滏陽武安屬相州以邯鄲入洺州永泰元年六月昭義節度使薛嵩請於滏陽復磁州領滏陽武安昭義邯鄲四縣天祐三年勅以與西慈州同名改為惠州天祐十三年卻復為舊磁字
  元領縣四
  滏陽 邯鄲 武安 昭義
  州境
  東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一百一十五里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四百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五百里 東至魏府一百八十里 西至潞州三百八十里 南至相州六十里 北至洺州一百一十里 東南至相州鄴縣二十七里 西南至相州鄴縣界七十五里 東北至洺州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遼州四百三十三里
  
  舊無戶籍皇朝戸主一萬三百客八千三百二風俗
  與洺州同
  土産
  磁石 磁毛
  滏陽縣舊六鄊今五鄊本漢武安縣地屬魏郡魏黃初三年分武安立臨水縣屬廣平郡以城臨滏水故曰臨水又以城在滏水之陽亦曰滏陽周武帝於此別置滏陽縣屬成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縣屬相州十年於此置磁州滏陽屬焉大業二年廢磁州縣屬相州唐武德元年重立磁州縣又屬焉 鼓山亦名滏山宋永初古今山川記雲鼓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當俗語雲南鼓北鼓相去十五里冀州圖雲鄴城西有石鼓鼓自鳴即有兵魏都賦雲神鉦迢逓於髙蠻是也髙齊末鼓鳴未幾鄴城有兵而齊滅隋文季年又鳴聞數百里也隋圖經雲滏口山磁石山本草雲磁石鐡之碓今有出石鼓山者又魏地記雲滏口山即魏帝邀撃袁尚於此八陘第四曰滏口陘山嶺髙深實為險阨漳水自林慮縣流入有石漳渠焉 滏水源出縣西北鼓山南岸下泉源奮湧若釜之揚湯故以釜口名之其水冬溫夏冷山海經雲滏水出神菌之山也 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在縣西南五十里蓋紂時鬼侯為紂所殺也禮記曰脯鬼侯謂此也按隋圖經雲臨水縣分侯城即司馬彪注云鄴西有九侯城蓋鬼侯國是也一作鬼口 東魏二陵即大司馬孝靜帝父亶與靜帝二陵也隋圖經雲在縣東即武城西北大岡髙齊天保末誅諸元子孫欲平元氏二陵壓殺數十人遂止 髙齊神武陵在東魏二陵之側去縣三里今有天鹿石關尚存 岐安冡隋圖經雲岐安冡在魏陵東三里安死後鬼每語其子逸雲吾冡近武帝陵見攻伐為吾辭逸等即以碑碣勒石謝乃止 季龍墓在縣西南十四里 佛圖澄墓在縣西南十七里 廢安州城在縣東北六里周建武六年置州隋開皇三年
  武安縣西北九十五里元二鄊本漢縣地七國時趙地趙將李牧封武安君即今縣也漢屬魏郡魏屬廣平郡隋開皇三年屬相州十年割屬磁州大業二年廢磁州屬洺州唐𨽻磁州 武安故城在縣西南五里六國時趙邑也史記趙奢之救閼與秦軍鼓譟武安屋瓦皆振即此也 錫山山海經曰錫山其上多玉牛首之水出焉 三門山縣西北八十里山有三足峻峙如門 百尖山在縣西四十里 四見山在縣西二十里 赭山在縣東四十八里出赭土 紫山在縣東三十里唐天寶六年改為朱衣山山下有水北流中有鮒魚石朱衣鮒鱗色若金腸似朱 洺水本名漳水源出縣西北三門山山下去縣八十三里水經雲洺水出易陽縣西山按隋圖經雲晉惠帝敗於湯隂之歲烏桓鮮卑掠鄴城婦女悉沈於洺水即此河也 白鴻水在縣西北八十五里
  邯鄲縣東北七十里元三鄊本衛地後屬晉七國時為趙郡趙敬侯自章晉陽始都邯鄲至幽王遷降秦遂滅趙以為邯鄲郡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從邑故鄲字加邑魏以為縣屬廣平郡隋開皇十年置磁州邯鄲屬焉大業二年廢磁州縣入洺州唐重置磁州縣還來屬 邯山在縣東南五里 靈山隋圖經雲趙武靈王登靈山因以石鑿人馬之形其下有井以石覆之俗呼靈井 牛首水在縣西北三十里又名曲河源出縣西前南平地漢書地里志雲堵山牛首水所出 溫明殿漢趙王如意所造其處即世祖晝臥此殿耿弇入造牀下勸帝即位於此 叢臺在縣內東北隅冡墓記雲在小城內 洪波臺在縣西三里亦漢縣名也韓詩外傳雲周舎死後簡子與諸大夫飲於洪波臺酒酣泣曰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衆人之唯唯不如周舎之諤諤阮籍詩云朝登洪波臺日夕望西山 石子岡隋圖經雲歴陵城西十里有石子岡實山也而髙大有冡如硯子世謂之研子冡是趙簡子冡石虎令人發之初得炭深一丈得連木板厚一丈又髙八尺次得泉水清冷非常合牛皮為囊作絞車以汲之一月而水無極乃止築城繞之氣成樓閣 廚宰城隋圖經雲叢臺在內 干將城在縣東二十二里洺州記雲城南門外有干將劔罏及淬劔池 趙簡子臺在縣西十二里公孫杵臼程嬰墓在縣西十五里 趙奢墓在縣西北七里 樂毅墓在縣西南十八里 藺相如墓在縣西南二十二里
  昭義縣西三十五里二鄊魏黃初三年於今滏陽縣置臨水縣北齊天保元年移理松谷周武建德六年移理故涉城即今涉縣是也隋開皇七年移於西戍十年移於今理唐武德六年永樂元年再置仍改名昭義滏口泉在縣西一里半出鼓山南腳流至 漳河在縣西南四十里從潞州涉縣界至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七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六
  澶州 德清軍 通利軍
  澶州今理頓丘縣本漢頓丘縣地在魏之州南當兩河之驛路今縣北古隂安城是也唐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頓丘觀城二縣於今理置澶州取古澶淵為名又分置澶水縣至貞觀元年廢澶州以澶水縣依舊屬黎州頓丘觀城還魏州大厯七年魏州節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領頓丘清豐觀城臨黃四縣梁及後唐皆以刺史理之晉天福三年升為防禦州仍自舊州移於此夾河造舟為梁至九年升為鎮寧軍節度漢乾祐元年移就得勝寨故基置周世宗又移於今理皇朝因之
  元領縣四 今六
  頓丘 觀城 清豐 臨河相州割到 濮陽濮州割到 衛南滑州割到
  一縣廢
  臨黃入觀城
  州境
  東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六百七十里南至長安一千五百里 東渡河至濮州范縣一百
  十里 南渡河至滑州韋成縣一百三十里 西至相州內黃縣七十里 北至魏府一百一十里 東南至曹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衛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相州臨河縣八十里 東北至魏府朝城縣九十四里戶
  唐開元戶七千三百皇朝戶主一萬九千三百一十七客四千二百二十三
  風俗
  左氏傳吳季子過衛見蘧伯玉曰衛多君子
  人物
  京房頓丘人
  土産
  角弓貢 鳳翮席 出桑白皮 茅香 香附子胡粉貢
  頓丘縣舊三十鄉今五鄉本漢舊縣也因縣東北頓丘為名屬東郡故詩曰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即此也舊城在今縣北謂之隂平故城晉為頓丘郡隋屬魏郡唐武徳初割屬澶州州廢還魏大厯七年正月勅魏州之頓丘縣又置澶州即今郡理晉天福三年隨州移於今理所 秋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海經雲帝嚳葬於秋山隂今陵見存 鮒鰅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今名廣陽山山海經顓頊葬其陽九嬪葬其隂四虵衛之鮒鰅山者蓋今廣陽之別名也按郡國志雲顓頊所葬俗名青冡山焉 干城郡國志雲衛縣有干城詩所謂出宿於干 五孝城孫盛雜語曰五郡孝子中山魏郡鉅鹿趙國人也並少去鄉里孤無父母所託相遇於衛國因結兄弟朝夕相事財積數萬乃於空城見一老母以掃糞為事兄弟並拜為母衛大夫祠在縣北十里戚城東即仲由也左氏傳杜預
  注子路為孔悝邑宰今廟在此 泉源祠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故衛詩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衛女思歸之處也鐡丘在縣西北五里按春秋晉趙鞅納衛太子蒯瞶於戚與鄭戰蒯瞶登鐡丘而望之蒯瞶懼自投於車下杜預雲鐵丘名也今縣北十里有蒯瞶臺 孔悝墓在縣北三里春秋雲孔悝為衛卿 顓頊陵在縣西北三十里 帝嚳陵在縣西北三十里 王莽河在縣北十里上接清豐縣界下入南樂縣界 金堤在縣北十里上接清豐下入南樂縣界 淇河在縣北五里上接清豐縣下入觀城界觀城縣東北七十里舊二十鄉今八鄉畔觀縣古之觀國左傳曰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國語注曰觀國夏啟子大康之弟所封在衛縣夏衰滅之漢以為縣屬東郡後漢改觀為衛國縣屬東郡隋開皇六年改衛國縣為觀城縣屬衛州唐武德四年以觀城屬澶州州廢還魏大厯初復𨽻澶州 敦丘在縣南二十里爾雅雲一成為敦丘 牧鶴池在縣東五十六里古老相傳衛靈公養鶴之地 委粟城在縣東南六十七里漢書雲王翁孺免歸為粟里之老即此地也 衛靈公墓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廢臨黃縣在縣東七十二里本漢觀縣地後漢改觀縣為衛縣置臨黃縣以北臨黃溝為名屬頓丘郡隋屬魏郡唐武德初割屬澶州州廢還魏大厯初又割屬澶 黃河南去縣三十里 盧津關今名髙陵津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新臺毛詩序雲新臺刺衛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於河上而要之即此也 黃溝西自觀城縣界流入東有山支出焉亦名為黃溝東南入虎掌溝 魏長賢墓在縣南十五里唐貞觀七年追贈定州刺史即魏徵父也
  清豐縣西南五十五里舊十一鄉今四鄊本內黃縣地唐大厯七年割頓丘昌樂之四鄉於清豐店置因以為名 黃河在縣南五十里 古頓丘縣在縣東南十五里後移入澶州此城廢 金堤上源在縣西十五里故老傳雲金堤頭上有秦女樓下入頓丘縣界
  臨河縣東六十五里舊十二鄉今三鄉古東黎縣也魏孝昌年中分汲郡置黎陽郡領縣三黎陽東黎頓丘此即東黎也齊屬司州周建德十年改司州為相州隋開皇五年郡罷置臨河縣南臨黃河為名唐武德二年重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縣𨽻相州天祐三年屬魏州天福九年𨽻澶州 澶淵在縣東南十七里在黎州東北八十里左傳公㑹諸侯於澶淵 淇河一名王莽河兾州圖雲河水西從河內郡界入至黎陽而東北至臨河西十里而至王莽河出焉又東經澶淵東入武陽河南即東郡界 黃河南去縣五里 繁泉土地十三州志澶水在頓丘西南三十里伏流至繁城西南顓頊廟在縣東九里太和四年立在顓頊城皇朝乾德六年修 旄丘在縣西四十步衛詩旄丘責衛伯也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永濟渠在縣西北三十三里自黎陽入界東北入魏州內黃界隋大業六年增修今名御河 廢澶淵縣在縣西十里隋開皇十六年臨河內黃頓丘三縣置澶淵縣南臨澶淵春秋諸侯之卿㑹於澶淵杜預雲澶衛地頓丘西今名繁源唐武德四年以國諱改名澶水貞觀十七年廢入臨河縣 顓頊城在縣東北三里厯代帝紀雲顓頊居髙陽故曰髙陽氏皇甫謐帝王世紀雲相土徙商丘本顓頊之墟陶唐氏火正閼伯之所居左傳雲閼伯居商邱祀大火相土因之商主大火故辰為商星於周為衛遷於帝邱杜預雲帝顓頊之墟故曰帝邱 古淇水在縣東南五里黃河北岸東經縣界三十五里入清豐縣詩云籊籊竹竿以釣於淇又雲瞻彼淇澳緑竹猗猗即此也按山海經雲沮洳之山淇水出焉 復關堤在縣三百步黃河岸北衛詩云登彼垝垣以望復關復關即此也 鯀堤在縣西十五里自黎陽入界堯命鯀治水築堤無功其堤即所築也 五女墓髙五十尺在縣西北三十里淳于公有五女公卒五女葬之於此漢書刑灋志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意犯罪當死公乃嘆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其女緹縈隨父至長安上書求入為官婢贖父刑帝感之除肉刑赦淳于之罪後卒五女共葬於此濮陽縣城東門外舊三鄉今五鄊本漢縣也屬濟隂古之昆吾國即帝邱顓頊之墟左傳又曰衛侯夢於北宮見人登昆吾之墟即此邑之地亦衛侯自楚丘遷於此城魏天平三年移濮陽縣於此隋開皇十六年又於顓頊城內置昆吾縣至大業二年改昆吾縣為濮陽縣晉天福四年詔移於澶州之南郭為理所 上宮詩云要我乎上宮即此地也 瓠子口漢武帝塞瓠子河口沈白馬玉璧將軍已下皆負薪在縣西南十七里河津是也重華臺王孫子曰衛靈公坐重華之臺侍御數百隨
  珠耀日羅衣從風仲叔圉諫曰昔桀紂行此而亡今君寵妾無乃盛歟靈公乃出宮女百姓大悅焉 衛陽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居衛之陽 瑕丘在縣東南三十里廣三丈禮記檀弓雲公叔文子升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注云二子皆衛大夫 延丘在縣東四十里左傳襄二十九年延陵季子適衛悅蘧伯玉等曰衛多君子未有患焉蓋季憇於此邱 龍淵宮在縣東十里坤元錄雲濮陽縣有故龍淵宮俗名瓠子宮漢書河決瓠子漢武起宮於決河之旁又雲濮陽縣西南八里有赤龍渦有決口故道蓋古之龍淵宮也非築宮之所 五鹿城在縣南三十里左氏晉伐衛取五鹿即此地也 汲黯墳在縣西南六十里黯濮人也自淮陽太守歸葬於此昆吾臺在顓頊城內髙二丈按舊圖經左傳五伯之
  霸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是也衛南縣南六十里舊十四鄉今五鄉衛文公自曹邑遷楚丘即此城漢為濮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楚丘縣屬滑州以曹州有楚縣改名衛南縣此在衛之南垂故以名縣今屬澶州 九里溝在縣北五里源從白馬縣東界入當縣隋開皇六年通 古白馬城在縣西二十里建安五年曹公征東先主奔袁紹曹公擒關某拜為偏將軍紹遣顔良攻劉延於白馬曹公使關撃之關刺良於萬衆之中遂解白馬之圍 故鉏城在縣東十五里左氏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即此也 須城在縣東南二十八里詩云思須與漕註須衛邑也 楚邱城在縣西北四里詩云定之方中作於楚宮城冡記雲齊桓公築楚邱之城是此也 成公綏城在縣西南二十里髙三丈晉書成公綏晉中書令其先漢東郡人
  德清軍
  德清軍理陸家店地本舊澶州晉天福三年移澶州於得勝塞乃於舊澶州置頓丘鎮取縣為名至四年晉幸天雒軍改鎮為德清軍開運二年十一月又移德清軍於陸家店置在新澶州之北七十里 王莽河在城西南五里 堯堤在城東南五十里 金堤在城東南五里 潛龍院後唐明宗潛龍宅在舊澶州其僧院隨軍移至此
  軍境
  東西    南北
  四至八到
  南至舊澶州二十五里至澶州七十里 北至南樂二十五里至魏府七十里 東至金堤四里 西至沙河十里 東南至觀城縣三十五里 西南至清豐縣二十里 東北至水北鎮五十里 西北至庫固鎮十五里
  
  皇朝管戶主八千八客三百三十八
  土産並在澶州述
  通利軍
  通利軍理黎陽縣唐屬衛州晉天福中割𨽻滑州皇朝雍熈四年割屬澶州端拱元年建為通利軍縣仍屬焉
  軍境
  東西四十里 南北四十八里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二百三十五里 西至西京六百五十里東至白馬縣隔黃河二十五里 西至衛州衛縣五
  十七里 南至白馬縣隔黃河二十七里 北至澶州臨河縣四十三里 東南至白馬縣黃河中心一十五里 東南至衛州衛縣界二十里 東北至澶州臨河縣界二十里 西北至相州湯隂縣界四十五里
  
  皇朝管戶主客一千三百六十
  土産
  絲 絹 外無藥物
  黎陽縣舊八鄉今二鄉本古黎陽之國漢為黎陽縣在黎陽山北其地夾河為分有冀兗二州之域屬魏郡魏置黎州及黎陽郡隋開皇三年州郡俱廢為縣屬魏州唐武德二年重置黎陽縣焉貞觀七年廢縣歸衛州晉天福三年割𨽻滑州皇朝雍熈四年割屬澶州端拱元年屬通利軍大伾山在縣南七里尚書雲至於大伾又名青檀山今黎陽東山劉澄山川記雲古黎國也詩云黎侯寓於衛衛以中露泥中二邑處之國名也 枉人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俗名上陽三山或雲紂殺比干於此山因得名 倉城冀州圖雲在縣西南隅袁紹聚糧之所 黎陽鎮故城在縣東南一里古翟遼城也翟遼於此僣號唐朝改為白馬鎮 袁譚故城在縣西南一百步 曹公故城在縣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譚時所築黎陽津在縣東一里五步一名白馬津史記酈食其
  說沛公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勝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又十六國春秋慕容德率戸四萬三千自鄴將徙滑臺至黎陽津燕魯王遣船迎德㑹風飄船沒魏軍垂至三軍危懼欲保黎陽昏而氷合是夜濟訖旦而魏軍至氷亦消泮若有神助焉德大悅改陽津為天橋津髙齊文襄征潁城仍移石濟關於此即造橋焉改名白馬關周又名黎陽關口 桑𢎞羊墓在今縣西北隅 東離故城本黎侯之居處一名東離狐城隋開皇中置邱縣在鄆城東四十五里故廩邱城是也側近卑濕城居水阜詩云胡為乎泥中蓋黎侯寓居之處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八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七
  洺州 貝州
  洺州廣平郡今理永年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𭥦宿一度禹貢曰覃懐底績至于衡漳衡漳在今州南肥鄉縣也春秋時為赤狄之地後屬晉左傳宣公十四年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今州理城也七國時屬趙敬侯始都邯鄲至幽王遷為秦所滅秦兼天下是為邯鄲郡地漢髙帝分置廣平國自漢至晉或為國或為郡永嘉末石勒據有其地石氏滅又屬慕容儁至於暐滅又屬苻堅後慕容垂得山東其城復屬焉周武帝建德六年於郡置洺州以水為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武安郡唐武德元年又改為洺州領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縣二年陷竇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東道大行臺又置曲州鷄澤二縣五年罷行臺置洺州大總管府管洺衛巖相磁邢趙七州六年罷總管以磁州之武安臨洺肥鄉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又以廢磁州之邯鄲來屬天寳元年改為廣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洺州永泰之後復以武安邯鄲屬磁州㑹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縣入肥鄉平恩曲周等縣
  元領縣八 今六
  永年 平恩 鷄澤 曲周 臨洺 肥鄉
  二縣割出
  洺水入曲周 清漳入肥鄉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七里 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六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二十里 東至天雄軍永濟縣界九十五里 西至磁州武安縣界七十五里 南至相州一百八十五里 北至邢州武安縣界七十五里 北至邢州沙河縣界四百五里 東南至天雄軍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磁州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貝州一百三十里 直北落西至邢州九十里
  
  唐開元戶七千七百五十皇朝管戶主一萬五千一十三客一萬八千八百九十三
  風俗
  燕趙邯鄲風俗丈夫多悲歌慷慨多弄物為倡優女子多彈弦跕跴隋圖經雲今趙氏數百家每有祭祀別設位以祭公孫杵臼及程嬰二氏厯代相傳號曰祀客
  人物
  趙勝趙諸公子也賓數千 毛遂趙勝之舎人也以三寸舌說楚同卻秦軍 亷頗趙之良將也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趙人送璧於秦不屈節 李牧北邊良將也匈奴不敢入邊封為武安君 趙奢為馬服君 石奮趙人與四子皆二千石號為萬石君仕孝文時
  土産
  平綢 絁子 油衣 人參 絹
  永年縣舊二十八鄉今只二鄉本漢曲梁縣地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北齊天保七年併曲梁縣入廣平縣隋仁夀元年改廣平為永年縣避煬帝諱也屬武安郡即今縣趙奢救閼與秦軍鼔譟武安屋瓦皆動即此地也 馬服岡史記趙奢為馬服君受封於此地 靈山風土記雲靈山因趙武靈王葬其上故曰靈山 鬱山一名紫山出紫石英菖蒲為仙方所尚 榆溪山洺州記雲有榆溪水因以名之 王澤嶺趙襄子奔晉陽原過後至於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即此嶺 漳水風土記雲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門山西自肥鄉縣界流入趙地記雲六國時此水名易水埤蒼及水經雲洺水之目不知誰改俗謂山之下地名洺故曰洺水按燕趙記雲其分有三易漳為南易 洺水在縣南三里西自臨漳縣流入 鷄澤在縣西南十里春秋同盟於鷄澤今其澤魚鱉菱芡州境所資 㢘頗臺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國春秋冉閔遇慕容恪於㢘臺十戰皆敗平劉黒闥壘在縣西南十里洺水南唐貞觀四年於壘東置昭福寺寺碑岑文本詞 唐平故城漢於縣廢城在今縣北 干將城洺州記雲南有干將城即干將鑄劍並爐池俱存語訛為韓子城 樂毅藺相如冡並在平恩縣東北五十里舊十四鄉今三鄉本漢舊縣屬魏郡宣帝以許廣漢為平恩侯魏屬廣平郡髙齊天保七年移在斥漳城今洺水縣是也開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 康臺在縣東五里
  鷄澤縣東北五十里舊十四鄉今三鄉本漢廣平縣地隋開皇於廣平城置鷄澤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德四年重置 洺漳三水在縣東南二十六里合流入東北平鄉縣 沙河即湡水經邑界
  曲周縣東北八十里舊十二鄉今三鄊本漢舊縣屬廣平國酈商為曲周侯後屬鉅鹿郡魏屬魏郡後魏宣武帝改置曲安縣屬廣平郡髙齊省郡隋開皇六年復置洺州大業二年省唐武德四年於曲周故城重置 漳水在縣西二十九里 阿難枯渠在縣南四十里 邸閣城水經雲衡漳水又北經邸閣西謂此城 巨橋倉紂所積倉尚書發巨橋之粟是也 廢洺水縣在州西五十里本漢斥漳縣屬廣平國漳水經其城下以其斥鹵故曰斥漳隋開皇六年以平恩移入舊地又於此立洺水縣即今縣也以西邊濱洺水為稱唐㑹昌三年正月併入曲周縣 衡漳故漳俗名阿難渠在西二百步蓋魏將李阿難所導故名 董塘陂在縣西北十五里晉龍驤將軍劉牢之北救苻丕追大將軍慕容垂於董塘泉即此陂也 董仲舒祠仲舒廣川人祠在縣東五十九里 嘯父即冀州人也在曲周縣市中補履數十年人竒之不老
  臨洺縣西北五十里舊十二鄉今三鄊本漢易陽縣也屬趙國魏屬魏郡晉屬唐平郡後魏省入邯鄲縣孝文於北中府城復置易陽屬廣平郡今理是也隋開皇六年改易陽為邯鄲縣十年移邯鄲縣理陟鄊在今邯鄲縣界仍於此中府城別置臨洺縣北濱洺水為名屬磁州大業二年割𨽻洺州 紫山隋圖經雲臨洺紫山春秋有紫氣蓊鬱山下有石其上菖蒲一寸九節巖澗有紫石英 狗山在縣西十里山頂石上有狗跡因名唐武德五年太宗親總戎討劉黒闥因此立營 鳴犢冡在縣西南十三里家語曰孔子自衛將至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鳴犢舜華遂不去
  肥郷縣東南四十里舊十三鄉今三鄊春秋晉地七國時屬趙今即漢列人及邯鄲蒲縣三邑之地魏文帝黃初二年分邯鄲等縣立肥鄊縣屬廣平郡後魏省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年又置屬磁州十六年割𨽻洺州 濁漳水上源即清漳也西自相州成安縣界流入 列人故城在縣東北十里漢為縣按汲冢記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取列人即此也漢為廣平國 邯鄲故名栢公城在縣西北十里 肥鄉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二里葛渠故城隋圖經雲葛渠城俗呼葛鵞城即趙武靈王夫人所築一名夫人城 平原君墓在縣東南七里毛遂墓在縣南七里 廢清漳縣在州東南七十里本漢列人城縣地故城在今肥鄊縣界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清漳縣以南濱清漳水為名唐㑹昌三年併入肥鄊 列人堚或曰列人堤縣居其上堚即堤𩔖也後魏孝昌年中有人於此掘得破船仍是杉材尚堪用莫測其由蓋是漳水久積泥淤遂成髙岸也
  貝州
  貝州清河郡理清河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𭥦宿五度春秋之時其地屬晉七國時屬趙秦兼天下為鉅鹿漢髙三年韓信出井陘定趙地因分鉅鹿地置清河郡以郡臨清水故號清河理清陽景帝中改為清河國至後漢復為郡永嘉亂後石趙移郡理平晉城即今博州清平縣也苻秦移理武城後魏清河郡及清河縣於漢厝城置自髙齊晉城移郡及武城縣於今貝州西北十里故州城其城即漢信城縣理後周建德六年平齊於郡理置貝州郡亦不廢隋開皇三年廢郡以郡所領縣屬州六年移武城縣還於舊理自厝城移清河縣於州郭大業三年罷州為清河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置貝州領清河武城漳南厯亭清陽鄃夏津七縣六年移治所於厯亭八年還於舊治九年以廢宗州之宗城經城來屬又以廢毛之臨清來屬天寳元年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復改為貝州咸通元年長史鄭仁凱以舊居湫隘移於故州東南十里即今所理晉天福三年改為永清軍節度周顯德元年降為防禦州皇朝復為永清軍節度
  元領縣十 今五
  清河 清陽 武城 漳南 厯亭
  五縣割出
  夏津 臨清 永濟 宗城 經城已上五縣入魏州
  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九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六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六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八百二十五里 東至博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魏州二百一十二里 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博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洺州曲周縣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冀州九十里 正東微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唐開元領縣十戶八萬一千四百皇朝五縣主戶一萬六千九百三十四客三千四百七十三
  風俗 與魏州同
  清河姓氏六 崔 張 房 尚 傅 靳
  人物
  崔林字德孺清河東武城人晩成仕魏至司空封安陽侯 王經字彥緯清河人為江夏太守將軍曹爽附絳二十疋令市於吳經不發書棄官歸母以經擅去兵馬杖五十 張華字元宗東武城人父純竒之以為必起吾族 房曠字思逺清河人少神氣英俊苻堅問王猛曰關東多士卿得㡬人猛曰二人半堅曰必是申紹韓𦙍一目房曠曠曽為流矢傷一目傅永後魏為安逺將軍平南長史帝曰上馬能撃賊下馬作露布唯修期耳 張正見清河人年十三獻頌梁簡文深賞之 竇建德清河南漳人代為農夫唐崔龜從清河人相宣宗朝 崔慎由清河武城
  人髙祖融弟安潛子𦙍俱為相 崔圓清河武城人張文瓘貝州武城人相髙宗為大理卿時旬日決
  疑四百餘條四子潛魏州刺史沸同州刺史涉衛尉卿洽殿中監時人謂之萬石張家 崔邠貝州武城人兄弟六人官至三品
  土産
  白氊貢 靴氊貢 絲布 絁 絹
  按隋圖經曰清河絹為天下第一
  清河縣舊二十二鄊今四鄊本州之甘泉市地秦為厝翅亦切○縣漢為信城縣屬清河郡後漢桓帝改為甘陵縣故城在今縣西北續漢書州郡志省信城縣屬清河郡按郡國記雲隋清陽城內有漢清河王慶陵在今郡東南三十里故厝城是也後漢安帝改名甘陵仍為甘陵國都後國除復為縣晉省於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縣魏又為清河縣並清河郡於故厝城中髙齊天保七年又移清河縣於故信城隋開皇六年又移清河縣於州郭即今縣是也 末杯城在縣東北五十里隋圖經雲末杯城即十六國時段疾六眷之弟初末杯自據遼西與石勒相持因築此城號曰末杯城 信城故城漢縣後漢併入清河在今理西北十二里故州城外是也城東南去永濟渠十里唐咸通前郡理於漢信城即此也 故斌強城後魏太和七年於其城置斌強縣屬廣宗郡隋廢 永濟渠東南去縣十里南自汲縣引清淇二水入界近孤女冡元號孤女渠隋煬帝征遼改為永濟俗呼御河 枯上漳渠者濁漳渠也源自上黨城冡記雲鄴城北有漳水即鄴郡臨漳是也 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鄴縣界來非濁漳也隋大業制使姚暹䟽決從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煬帝征遼囘泛舟於此謂之囘鸞河大業十三年竇建德於廣平郡又䟽此水入栁溝遂與永濟合流 鯀堤在縣西三十里自宗城縣來鯀治水時築 㢘頗冡在縣界
  清陽縣舊十二鄊今四鄊漢時屬清河郡又為貝丘縣博昌亦有貝丘○古清陽之地故城在今縣東南後漢併入甘陵晉省甘陵於此置清河縣理置清陽縣復漢名至唐永昌元年縁清陽地久積鹹鹵遂西移於永濟渠之東孔橋置開元二十二年又移清陽縣於今州城東永濟渠之西即今邑也古清陽縣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漢桓帝改為甘陵郡後魏孝昌三年葛榮賊亂以城內有甘陵髙大因據陵為堡賊平遂置清陽永昌元年移縣於孔橋此城遂廢 故夏津縣城在縣東南四十里隋開皇六年以縣東有王莽河又名古夏津城相連因以為名 故清河郡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漢髙祖封王吸為清陽侯食邑於此又景帝三年封王子乘為清河王改為清河國並在此城桓帝改為甘陵郡至髙齊天保七年移縣於漢信城置今州西北故貝州城是也 故厝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按地理志雲屬清河郡王莽改為厝治漢安帝改為甘陵其地先出甘草土人號曰鵲城 古邸閣在縣東二十七里按地理志雲趙平原君封東武城為別邑於此築城以貯器械因以名之 甘陵在縣城內漢清河王慶陵即安邑之父也
  武城縣東北四十里舊三十鄊今七鄊七國時趙邑也史記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即此城也蓋以定襄有武城同屬趙故此加東也漢書地理志東武城縣屬清河郡晉太康年去東字髙齊天保七年移理漢信城隋開皇六年復舊理唐調露元年移於今理 弦歌臺在御河北岸 故武城縣在北十里隋區宇圖雲夏禹七代孫芸封公子武於此建國後漢光武封濟南安王德為武城侯前秦苻堅封長子為清河王移居武城即此城也唐調露元年移於永濟渠北義王橋西二里今縣外城基是也 孫伏伽墓在縣東北二十里髙三丈唐時刑部侍郎
  漳南縣東北一百十里舊十八鄊今三鄊漢東陽縣之地後漢省東陽其地屬廣川後魏太和十八年分廣川置索盧縣其地又屬焉髙齊天保七年省索盧縣其地又屬棗強隋開皇六年分棗強縣於今縣東北二十二里置東陽縣十八年改東陽為漳南縣取地居漳水之南為名唐武德七年移於今理 枯漳河在縣北四十里 永濟渠在縣東五十里 界碑在縣西北八里後魏孝文帝太和六年立當鄴正東三百里
  厯亭縣東北一百里舊十七鄊今三鄊本漢屬東陽縣地屬清河郡後漢省東陽縣其地屬鄃音輸○自魏及高齊其地屬鄃縣不改按地里志厯縣屬信都國在修縣界王莽改為厯寜隋開皇六年於今縣東永濟渠南置厯亭縣屬貝州遙取漢厯縣為名後以其地下濕鹹鹵移就盤河置右厯城西七十里今理是也 東陽故城在縣西十八里漢髙祖以張相如為東陽侯 鯀堤在縣東三十五里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八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太平寰宇記>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九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八
  邢州
  邢州鉅鹿郡今理龍岡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𭥦宿三度禹貢曰大陸既作鄭元雲大陸澤名在鉅鹿北書雲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漢地理志曰故邢侯國也帝王世紀雲邢侯為紂三公忠諫被誅史記曰周成王封周公旦子為邢侯後為狄所滅齊桓公遷邢於𡰥儀按故邢國今州城西南隅小城是也𡰥儀今龍岡縣界𡰥儀是也春秋時屬晉東南之地然則邢國為衛所滅之後其地便屬晉申公巫臣奔晉以為邢大夫後三家分晉屬趙秦兼天下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項羽改曰襄國蓋以趙襄子諡為名也趙歇為趙王張耳為常山王並理信都襄國今州理龍岡城是也前趙光初二年石勒僭稱王國號後趙先是勒屯兵許昌張賓說勒曰王彌有王青州之心遲𮞉未發者懼明公踵其後也明公獨無并州之思乎勒從之長驅冦鄴攻晉北中郎將劉演於三臺張賓又進曰三臺險固攻守未可卒下王彭祖劉越石大敵也宜及其未有備宻規進據罕城掃定並薊桓文之業可濟也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王業可圖也勒於是進據襄國王浚遣都䕶王昌率遼西鮮卑等部落五萬餘衆來討勒欲挑戰張賓諫曰夫用兵當以已所便撃彼所不便攻守形便其力百倍今段末杯強悍且示之以弱鑿北壘突門二十餘道伏精卒步騎五百候賊列守未定出其不意雷鼓奮撃直衝末杯帳卒既奔走餘自分散擒末杯乘勝追擊枕屍三十餘里至是勒即皇帝位遂定都改元建平後石季㡣改置襄國郡石氏既滅罷之後魏復為襄國縣周武帝仍於縣立襄國郡隋開皇五年以襄國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十六年割洺州龍岡南和平鄊三縣及置青山沙河任三縣置邢州取古邢國為名大業三年改為襄國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總管管邢溫和封蓬東龍六州邢州領龍岡青山內邱三縣四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邱屬趙州仍省溫和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鄊三縣來屬又立任縣五年割趙州之內邱栢仁來屬天寳元年改為鉅鹿郡乾元元年復為邢州晉初童謠雲古在左讓去言或入口果為石勒所據胡字古在左也讓去言為襄或入口為國也梁開平二年是為義軍節度使唐同光元年改為安國軍皇朝因之
  元領縣九 今八
  龍岡 沙河 南和 鉅鹿 任 平鄊 堯山內邱
  一縣廢
  青山 併入內邱
  州境
  東西二百八十二里 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
  正南微東至東京西路六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八百四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七百里 東至貝州二百三十里 南至洺州臨洺縣六十六里 西踰山至遼州二百二十六里 北至趙州一百七十九里 西北至太原府樂平縣五百里 東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
  
  唐開元戸五萬八千八百二十皇朝戸主一萬五千四百八客一萬四千四百二十
  風俗
  與趙州同
  姓氏
  鉅鹿郡五姓 莫 魏 時 劉 舒
  人物
  路溫舒鉅鹿東里人為廷尉上書曰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 張禹趙國襄人也父卒田宅推與伯父為揚州刺史志在理察枉訟 張𨀛鉅鹿人也徃漢郡寳石負啚任令問𨀛𨀛曰夫神以知來不追已徃漢已久亡魏已得之何追與祥乎此石當今之變異將來之福祥養志不仕 張賓中邱人自言智筭鑒識不後子房提劔軍門請見石勒 游明根任人字志逺㓜年遭難為櫟陽王氏奴牧羊以壺漿貨人字書路旁畫地學之於白渠坎為窟讀書仕至員外常侍 魏收鉅鹿人與溫子昇邢子才齊譽世號三才魏文襄曰今有魏收是國之光彩官中書令 唐宋璟邢州南和人為相 魏謩鉅鹿人為相魏元同鉅鹿人則天朝納言
  土産
  白甆器 絲布 綿 鮮玉砂
  西京雜記雲霍光妻遺淳于衍散花紋綾陳光家
  龍岡縣依舊五鄊古邢國也秦以為信都縣李公緒題記雲趙孝成王造檀臺有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秦末趙歇據之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石勒僭號據之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以縣西北龍岡為名十六年於此置邢州縣屬焉 大城隋圖經雲大城本石勒所築因途路陽銅為翁仲二列於永豐門後擒劉曜盡得秦隴乃於此僭號為建平 響地郡國志雲邢州尚書坊東井地周百餘步其所鳴響人馬行上轟作雷聲掘之即火出 土山在縣東一百五十步十六國春秋後趙録雲冉閔永興二年攻石祇於襄國為土山地道於此石門山十六國春秋曰石季龍進據石門也 風門山
  洺州記曰龍岡有風門山冬夏多風 百巖山洺州記曰龍岡縣西北有巖山其山峻極有百巖為名 鵲山水經雲鵲山有穴出雲母又雲其西有龍騰溪鶴渡嶺百泉河在州東南八里水自平地而出其泉無數故
  曰百泉是澧河之上源也 石井岡在縣西北七里一名圖酈道元注水經雲蓼水出襄國石井岡岡上有井大如車輪隋區宇記圖志雲光武營軍所鑿傍有叢荊棘生皆蟠縈如人手結雲是光武繋馬處又石勒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掘得一死龍長尺餘濟之良久乃蘇呪而祭之龍騰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龍岡 夷儀嶺在縣西一百五十七里晉地道記雲樂平東南有夷儀道通襄國夷儀山在城北故塞 故夷儀城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謂之隨宜城蓋語訛也 蓼水一名逺活水出襄國西石井岡 千步口出洺水西北流至此今俗名千步口 湡水一名澧水一名鴛鴦俗謂之百泉源出縣東南平地以其導源總納衆泉合成一川故也亦謂之鴛鴦水魏都賦所云鴛鴦交合 白雞城隋區宇圖經雲板築之所望其上有白鷄捕則無所見因以為名今俗說白珪城也 邢侯夫人冡北史雲齊武平初有掘古冡得銅鼎受五六升腹有銘作科斗書字雲邢侯夫人姜氏 石勒母王夫人塜在縣西南 石勒塜在縣西南十五里偽號髙平陵按郡國志勒屍別在渠山葬之夜為十餘棺分道出埋以惑百姓
  沙河縣一百三十五里舊四鄊今三鄊本漢襄國縣地沙河即湡水也水經雲湡水趙郡襄國縣西山東後魏書地形志雲襄國後並在此後蓋為任縣地隋文帝改襄國為龍岡縣十六年分龍岡縣南境於此置沙河縣以縣南五里沙河為名 磬石山在縣西南九十八里盧敏冀州論雲淇湯磬石冶鑄利器即漢時舊冶鑄宮也黒山在縣西四十里出鐡 湯山在縣西北七十一
  里山海經雲湯山湯水出焉此湯今愈疾為天下最又按隋圖經雲湯後側巖上有石室一戶無塵穢號曰聖人室下經銅馬廟有碑題曰漳河神壇 湡水在縣西北七十一里俗名沙河水郡國志雲牛缺遇盜於沙隅之間 蘇秦亭蘇秦西說秦人請貨黃金百鎰黒貂之裘即此地也今有亭存
  南和縣東南四十里舊五鄊今三鄊本漢省縣城屬廣平國水經雲北有和城縣故此縣雲南後魏地形志並於任李公緒趙記雲孝昌三年割廣平郡之南和襄國任三縣於此置北廣平郡屬殷州後周又置南和郡尋廢郡而為縣隋開皇三年罷南和縣屬洺州尋改屬邢州 湡水經邑界 鴛鴦水冬日常溫和又水經注云南和西官治東有便水一名鴛鴦水又趙記雲俗謂之百泉水是也 烈家水在縣西南一十里下至狼溝河漳河在縣東三十里從平鄊縣界流來 張賓墓在
  西十二里石勒軍師號曰右侯
  任縣東北三十八里元三鄊本漢張縣地後漢省張縣則為鉅鹿郡之南蠻縣地晉省南蠻又為廣平郡之任縣地後趙石氏於此置苑鄊縣季龍又改清苑縣屬襄國郡隋廢任縣唐武德四年重置 張城一名渚陽城在縣西南二十七里漢縣也晉將王浚遣段就六眷部衆討石勒屯於渚陽謂此也 古苑鄊縣在縣東北一十八里 溹水在縣西一十五里從龍岡縣北來 任水在縣東南二十里從南河縣界流入
  平鄊縣東九十里舊三鄊今四鄊本秦鉅鹿郡也十三州志曰鉅鹿唐虞時大鹿之地尚書堯試舜百揆納於大麓麓則林之大者也堯之禪舜欲使天下皆見之故置諸侯合羣臣與百姓納之大麓之野然後以天下授之以明已禪公也始皇二十五年滅趙以為鉅鹿郡鉅亦大稱也史記曰張耳與趙王歇走入鉅鹿城王離圍之即此地也續漢書鉅鹿郡之廮陶縣後魏景明中移縣於舊城東三十里後自平鄊故城移平鄊以理之至今不改隋開皇三年屬洺州十六年改屬邢州 沙邱臺在縣東北二十里皇甫謐帝王世紀紂自朝歌北築沙邱臺多取飛鳥野獸置其中衛靈公卒卜葬沙邱吉穿冡得石槨銘曰不憑其子靈公奪我里子韋曰靈公之為靈也久矣又趙惠文王四年李兌圍靈王於沙邱宮採雀鷇食三月而死又十三州志秦王東巡囘死於沙邱 封爵觀洺州志雲封爵今在平鄊縣長老雲項羽救趙敗秦師於此策勲封爵 濁漳水今俗名栁河在縣西南十里 落漢水在縣西南十八里古薄津也字訛故為落漢 平河在縣東北三十里地理志雲平鄊有臺即此也 時苖冡在縣東北二十里魏畧雲苖鉅鹿人也晉末移葬於此 廢南蠻縣左氏傳雲齊國夏伐晉取蠻其後南徙故加南也漢興因而縣之漢書王子侯表曰武帝元朔二年封趙敬肅王子佗為南蠻侯即此地也唐初以其地併入平和縣
  鉅鹿縣東一百一十九里元三鄊本唐堯大麓之地禹為大陸之野在漢為南蠻縣地晉省南蠻則為任縣地後趙為南蠻後至太平真君中省南蠻更為栢仁縣地隋圖經集記雲唐開元六年於此置鉅鹿縣屬趙州遙取漢縣鉅鹿以名也按漢鉅鹿縣今平鄊郭是也事具平鄊唐武德元年於此建起州又立白起縣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討平罷州以縣屬趙州貞觀元年於此建邢州 廣阿澤一名大陸一曰鉅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州在縣西北五里尚書曰恆衛既從大陸既作鄭康成注云大陸澤在鉅鹿北按漢鉅鹿縣今平鄊爾雅雲晉有大陸澤呂氏春秋曰晉之大陸趙之鉅鹿是也十三州志雲淮南九藪趙有鉅鹿今其地即廣阿澤也按其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蘆菱蓮魚蟹之𩔖充牣其中澤畔又有鹹泉煮而成鹽百姓資之 銅馬祠在縣西七里注水經雲衛漳水經銅馬祠東漢光武廟也光武擊銅馬於館陶大破降之賊降者不自安光武令各歸營乃輕行其壘因相謂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將悉降人分配諸將衆數十萬關西號光武為銅馬帝故祠取名焉
  堯山縣東北八十里舊四鄊今三鄊其地本曰栢人春秋時晉邑戰國時屬趙秦滅趙則屬鉅鹿郡漢屬趙國陳餘傳曰漢王七年髙祖從平城還過趙趙王敖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壻禮髙祖箕踞罵詈趙相貫髙等謀殺髙祖八年上從東垣過貫髙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厠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栢人曰栢人者迫於人也不宿去十六國春秋雲石季龍建武六年分趙郡之栢仁立南蠻縣是後魏栢人屬南趙郡又改栢仁為栢人隋開皇三年罷鉅鹿郡屬趙州大業三年改屬邢州唐武德四年又屬趙州貞觀初屬邢州天寳元年改為堯山縣以唐大麓之地名縣焉 干言山在縣西五里李公緒趙紀雲栢人有干言山詩云出宿於干飲餞於言是此山也 泜水在縣西十二里趙州郭與山泜水出其隂溹水出其陽漢書韓信斬陳餘於泜水 南蠻古城栢仁故城在縣西十二里皇甫謐帝王世紀雲堯所都也栢鄊故城在縣東北二十二里與趙郡百鄊縣東西中分為界城冡記雲堯時所置 宣務山一名虛無山在縣西北四里髙一千五百五十丈城冡記雲堯登此山東瞻洪水務訪賢人其山西三里出文石五色錦章山上有鳬祠 張耳臺在縣西北十二里內邱縣北五十八里元三鄊李公緒趙志雲古邢國地在漢為中邱縣屬常山郡十三州志雲山海經謂西北有蓬山邱在其間故曰中邱趙記雲晉於此立中邱郡十六國春秋石季龍改為趙安縣後魏省入栢仁縣太和十九年於舊城東十九年復置中邱縣即今理是也隋踐阼改曰內邱開皇三年屬趙州大業二年改屬邢州 孤山在縣西北一十七里其山孤峙天寳六年勅改為內邱山 蓬鵲山亦名龍騰山在縣西六十三里地理志雲山邱蓬山長谷諸水所出注水經雲中邱有蓬鵲之山郡縣志昔扁鵲將虢太子遊此採藥因名之礪水在縣西北一十三里源出攖山其水可以礪劔
  刀 龍騰山之水在縣西七十五里出龍騰山 沙溝水源出鵲山東流經縣五里 廢青山縣在州北五十里本中邱縣地屬常山郡隋開皇十八年於此置青山縣屬邢州以縣界青山為名大業二年省縣為龍騰府唐武德元年析龍岡內邱兩縣重置屬邢州貞觀八年徙於今理至文宗開成四年澤路節度使劉從諫奏廢之 黒山一名青山在舊縣西二十里列仙傳雲犢子鄴人常在黒㑹牽一黃犢子來過鄴城酤酒陽都女見悅之遂留相奉乃隨犢子去俱入山焉都女生而連眉即魏都賦雲犢妃連眉者也土地十三州志雲黒山之險為逃逋幽藪隋區宇圖志雲周太祖諱黒獺因改黒山為青山 雷公山耆老傳雲魏時黒山羣盜張燕等不立君長直以名號為稱多髯者謂之羖公大聲者謂之雷公時賊保此山以為名也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九
  趙州
  趙州趙郡今理平陳縣也禹貢冀州之域史記雲西為大梁趙之分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即趙之分野周穆王以造父善馭遂封於此按趙之分川曰灣沲鎮曰鎮山左納滄海右引並汾南絶邯鄲北倚恆岳井陘之險春秋時屬晉為鄗邑之地戰國時屬趙秦並天下此郡即邯鄲鉅鹿二郡地漢髙帝更立趙國後又分為鉅鹿常山二郡後漢又立常山國以鉅鹿郡𨽻之兼於此置冀州領郡國九理於鄗今郡西南髙邑縣是也西晉又為趙國亦置冀州領郡國十三理於今郡西南臨城縣即古房子城也後魏廢國為趙郡屬殷州至明帝二年於廣阿城置殷州至髙齊又改殷州為趙州隋開皇三年罷郡以廢趙郡之平棘廮陶二縣並廢鉅鹿郡之廣阿安國栢仁內邱等四縣改置欒州取栢鄊縣漢之髙欒故城以名州也仁夀初又改廣阿為象城縣大業二年廢欒城復為趙州以其舊屬之地並𨽻之仍改舊象城縣為大陸縣五年又改為趙郡治平棘縣髙邑賛皇元氏廮陶欒城大陸栢鄊房子槀城鼓城十一縣其年以槀城屬㢘州以鼓城屬深州四年改大陸為象城天寳六年改為趙郡乾元元年復為趙州
  元領縣九 今七
  平棘 寧晉 髙邑 栢鄉 臨城 賛皇 昭慶二縣割出
  欒城 元氏已上二縣入鎮州
  州境
  東西二百五十里 南北一百一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八百三十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三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八百九十里 正東微南至冀州一百六十五里 西踰山至太原府五百六十里 南至邢州一百七十五里 北至鎮州一百里東南至冀州隔河相去一百里 西南至邢州一
  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鎮州一百七十里 東北至定州三百一十五里
  
  唐元戶五萬一千四百三十
  風俗
  趙記雲女子盛飾冶容習絲竹長袖傾絶諸侯姓氏
  趙郡二姓 李 睦
  人物
  李左車趙之廣武君說成安君不從卒及其難韓信師之 吾邱夀王字子貢趙人 耿弇字伯昭鉅鹿宋子人率宗族賓客二千人迎漢光武封耿鄊侯前將軍睦昶趙郡人也不拘小節年二十喪父鬢鬚致白與崔浩為莫逆之交 蘇味道趙州欒城人拜相 李橋趙州賛皇人與男錫相繼為相 李義趙郡房子人 李華趙郡人 唐李棲筠趙郡人御史大夫賛皇公子吉甫相 孫德裕相 李泌趙郡人相 李珏趙郡賛皇人拜相
  土産
  絲布 絁 帒 石榴
  平棘縣舊二十鄊今七鄊春秋晉棘蒲邑左氏傳雲師及齊師衛孔圉鮮虞人伐晉取棘蒲杜預雲晉地名也漢文帝三年濟北王興居反遣棘蒲侯柴武撃之武帝時又有平棘侯薛澤為丞相蓋漢初為棘蒲侯後改為平棘也屬常山郡隋開皇三年改屬趙州十六年改屬欒州大業二年又屬趙州 汶山水經雲汶水又東經平棘縣南有石橋跨水闊四十步長五十步橋東有兩碑 槐水在縣北二十五里一名白溝河水經雲槐水出黃石山 石柱水經雲平棘城南門夾道有兩石柱翼路若闕焉 南平棘故城漢縣廢在今縣南 鄗城史記雲魏無忌救趙趣孝成王為無忌築此城至漢初韓信敗陳餘於此 故欒城在縣西北十六里春秋時變武邑 宋子故城漢宋子縣也晉書衛恆四體書勢雲鉅鹿宋子有耿球碑是袁術所立師宜官書 馮唐宅唐此郡人漢時皓首為郎一遇漢文遂振大譽 十方壘在縣南一里後漢安帝永初元年以鄧隲任尚討𦍑無功而還後𦍑遂侵河內趙魏間百姓相驚北軍中侯朱寵將五營兵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壘六百一十六處此即其一也 李左車墓在縣西七里
  寧晉縣東南三十五里舊二十鄊今五鄊漢楊氏縣屬鉅鹿郡春秋時晉楊氏邑後漢書曰渤海王悝反降為廮陶侯晉省後魏於此置廮遙縣屬南鉅鹿郡隋開皇六年改為廮陶縣復漢名大業二年改屬趙州唐天寳元年改為寧晉縣 楊駿墳在縣北十里髙一丈晉太尉武帝之父晉亂無碑有石誌存 廮陶故城在縣南二十九里
  髙邑縣西南五十里舊十鄊今五鄊戰國時趙房子邑之地史記曰趙敬肅侯救燕燕與中山公戰於房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書紀年作魴子漢以為鄗縣鄗呼各切○漢書地理志房子縣屬常山郡光武即位更名髙邑至髙齊天保七年移髙邑於其城北五里今縣是也隋開皇三年改屬趙州 恆山北嶽連亘邑界赤石岡隋圖經雲髙邑縣房子城出白土細滑膏潤可以塗飾兼用濯錦可致鮮潔一名赤石岡是也 光武碑水經雲漢帝北巡至髙邑亦光武即位於此有石壇壇有珪頭碑即帝所建 房子故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本漢房子縣也 馮唐墓在縣東北二十八里趙人也栢鄊縣南六十一里舊二十鄊今四鄊本春秋晉鄗邑之地齊國夏伐晉取鄗杜預注云鄗趙國髙邑縣也史記趙靈王二年城之惠文王以為魏公子無忌邑於此置鄗屬常山郡後漢光武即位於鄗之南千秋亭五城陌因改曰髙邑縣齊天保六年移髙邑縣於漢房子縣東界今髙邑縣也隋開皇十六年於漢鄗邑縣城南十八里置栢鄊縣遙取漢栢鄊之名屬欒州大業二年改屬趙州 髙邑故縣城在縣北二十一里本漢鄗縣地漢光武廟一名壇亭即千秋亭也在縣北一十四里
  光武於此壇登位亭下有趙萬安冡
  臨城縣西南一百里舊十八鄊今四鄊本漢趙邑也史記曰趙敬侯救燕與中山公戰於房子是也魏都賦曰綿纊房子酈元水經雲泜水東出房子城西出白土細滑如膏可用濯錦色奪霜雪光彩鮮潔異於常錦俗以為美談言房子之纊也抑亦似蜀錦之得濯江吳歲貢其錦以充御府漢於此置房子縣屬常山郡天寶元年為臨城縣西南十里古臨城為名 泜水山海經曰敦與山泜水出其隂東流注於彭水 百鴨亭水經雲泜水東經百鴨亭亭在今縣西 古臨城在縣西南十里因此以為縣名 敦與山在縣南七十里泜水所出賛皇縣西南七十里今三鄊本漢鄗縣之地屬常山郡隋開皇六年於此置賛皇縣以南有賛皇山因以為名賛皇山在縣東南二十六里穆天子傳雲至房子登
  賛皇山山上有廟及碑毎有災旱公私祈請焉 孔子嶺圖經雲贊皇縣孔子廟有石室寛博其下石相拒狀若檀柱時人謂之三梁九柱之室室內石人象𩔖執卷故號曰孔子嶺 槐水隋圖經雲槐水出贊皇山一名渡水亦曰濟水去縣十里此自別是一濟即詩云出宿於濟非四瀆也水西山半有元石孤峙亭亭若楹垣故世謂之石莖東北水流積成澤澤側有石上牛跡大小相兼十餘非人工可致 泜水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韓信斬陳餘處故李左車曰陳餘軍敗於鄗下身死於泜水是此也
  昭慶縣東南九十里舊十三鄊今三鄊本漢廣阿縣也屬鉅鹿郡後魏孝昌二年於廣阿縣置殷州齊天保二年又改殷州為趙州七年州廢縣屬鉅鹿郡自髙邑縣移於廣阿城即今縣也隋仁夀元年改廣阿為象城縣西有古象城因為名大業末改為大陸縣屬趙州唐武德四年復改為象城縣天寳十三年又改為昭慶縣 堯臺隋圖經雲大陸縣有堯臺髙與縣城等今置樓其上世謂堯禪舜處 大陸澤爾雅晉有大陸呂氏春秋雲晉之大陸趙之鉅鹿按隋圖經雲大陸大鹿大阿即一澤而異名也漢書雲路溫舒取蒲於此澤尚書雲納於大麓是此也 古象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左傳雲舜弟所封之邑漢書地理志雲鉅鹿有象城縣 任敖墓一名七里邱在縣西七里髙帝時為御史大夫封廣阿侯
  祁州
  祁州理無極縣本無極縣地唐景福二年二月於此置祁州從定州節度使王處存之請也仍割無極深澤以屬焉
  領縣二
  無極 深澤
  州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三十八里七十步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里 西至西京一千四百里 西南至長安二千二十里 東至深州一千二十里 西至鎮州七十里 南至古鼓城縣三十五里 北至定州八十里 東南至深州束鹿縣九十八里 西南至藁城縣三十七里 東北至定州義豐縣一百里 西南至定州新樂縣六十里
  
  唐開元二縣戶一萬一百五十九皇朝戶主四千四百一十二客一千二十三
  風俗
  與定州同
  土産
  與定州同
  無極縣舊十三鄊今九鄊漢毋極縣屬中山國今縣西無極縣故城是也後魏太武省髙齊重置屬中山郡隋開皇三年改屬定州唐武德四年屬㢘州今藁城縣是也貞觀元年㢘州廢復入定州萬歲通天元年改毋字作無字 故安城在州東南六里水經雲安城即魏昌之安鄊也魏志雲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為安鄊侯嫡孫象襲爵青龍二年追諡後兄儼為安鄊侯即此城也 故新城在州西二十八里水經日後魏太武帝南巡行營築亦曰資城 故魏昌城在州東西二十八里水經雲李克書曰魏文侯時克為中山相苦陘之吏上計而入多其前克曰苦陘上無山源林麓之饒下無谿谷牛馬之息而入多其前是苦我百姓遂執而免之漢光武封大將軍杜茂為苦陘侯漢帝北巡改曰漢昌至魏文帝改漢昌為魏昌城 東門故城在州西南三十里後魏天平中東北道大將軍扶風郡太守呂徵公所築因而家焉隋饒陽太守湯君綽又居焉今稱大宛是也 滹沱河南去縣三十里從西南鎮州九門縣東界便東流經南深澤縣南入州山海經雲秦戲山無草木多金玉滹沱水出焉注云滹沱河出鴈門岡城縣南武夫山禮雲晉人將有事於河必先有事於惡沱注云惡當為滹語聲誤也 資河從鎮州九門縣東北界資河入無極縣東南入滹沱河兩岸髙阜無堤說文雲牛飲山有陘谷立之 侯坊陵在縣十三里耆老傳雲中山靖王七代孫封資廷侯彌子在匈奴有功薨諡曰武侯因葬此號為侯坊陵 前漢司空甄豐墳 前漢司徒甄邯墳 後漢車騎將軍甄韻墳 前魏武威太守甄舉墳 新室光祿大夫甄阜墓 後魏給事中甄逸墳 後漢司徒甄思伯墳 魏中書令甄備墳 魏特進駙馬甄像塜 魏驃騎大將軍甄□墳 已上並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縣西南二十五里唐馮翊太守墓
  深澤縣東北四十里舊十鄊今四鄊蓋漢南深澤縣也以涿郡有深澤縣故此加南以別之以界內水澤深廣名之屬中山國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分安平縣於滹沱河北重置屬定州唐朝因之景福二年𨽻祁州 危渡口在縣東南三十里范曄漢書光武為赤眉所追南馳至滹沱河導吏還言水深無船左右懼上使王霸前瞻霸恐驚官屬乃言可渡比至氷合軍既渡盡其氷遂泮因名危渡口 五鹿津口在縣南一十五里舊說昔有五鹿引軍渡過遂名五鹿口蓋滹沱河深不可測有掲衣所濟處也 盤蒲澤河北記雲深澤縣盤蒲澤生縈委傳雲光武至此遇風雨繫馬於此後蒲生於此 南深澤城郡國縣道記雲在縣二十五里有南深澤故城以城名言之即是涿郡之屬縣以去國里數校近即此是中山之屬縣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