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四庫全書本)/全覽1
太平御覽 全覽1 |
御題太平御覽六韻
太平誰不喜求實非求名必也勵乾惕還當戒滿盈設徒資黼黻終致詡豐亨宋帝懷慙徳三書弭衆英搜羅雖已富考證未雲精四庫翻其目五言寫我情
刻太平御覽序
宋太宗皇帝太平興國二年三月詔翰林學士李昉等編集太平御覽定為千卷自墳典丘索六經子史稗官藂説前言徃行並録兼收以天文地理人事卉木昆蟲飛走動植類聚羣分綱條目貫具載靡遺使玩索者屬目了心如指諸掌譬猶驅雲霧而仰日月誠古今曠典
也粵惟宋世右文稽古〈闕〉 為先
其次為冊府元龜〈闕〉 然元龜獨
紀君臣事實〈闕〉 詩賦各有偏𡚁若御覽則探本窮源挈裘舉領求端於經究核於史盡變於子推廣於諸儒之文集不泛不略無𡚁無偏不惟學士大夫咸所快覩而實可進之經筵以備睿觀者也奈太平興國迨我聖明龍興迄今幾六百載宋世刻本俱已湮滅近世雲間朱氏僅存者亦殘缺過半海內鈔本雖多傳寫展轉訛舛益甚語曰傳之再四必將以白為黒矧魯之為魚亥之為豕乎吾錫士大夫有好文者㑹此文明盛世因閩省梓人用活字校刋始事於隆慶二年至五年纔印其十之一二浩瀚苦難閩人散去於是淛人倪炳伯文篤信好古居業於錫慮斯工未就毅然謀於郡邑二三大夫士協力鳩工鋟諸梨𬃷經之營之三閲寒暑矣度時量力再朞可成先是孫國子虞允一元博學能文力任讐校忽於隆慶六年捐館弗克終事今復苦於舛訛乃吾同年薛憲副應登甲抗志理學㳺心藝文校得善本藏諸家塾其仲子庠生名逢者善繼先志邃意典籍方進未止〈闕〉 藏本俾倪氏繕寫付刻其公己公人之心詎〈闕〉 想哉余於憲副又屬姻誼既嘉仲子能成人之美且喜是書得以板行為天下公器故次數語以弁其端雲萬厯改元春孟上浣之吉賜進士出身亞中大夫太僕寺卿前淛江道監察御史大理寺左寺丞右左少卿侍經筵講七十准致仕階進大中大夫資治少尹常郡黃正色序
太平御覽原序
謹按國朝會要曰太平興國二年三月詔翰林學士李昉扈𫎇知制誥李穆太子詹事湯悅太子率更令徐太子中允張洎左補闕李克勤左拾遺宋白太子中舎陳鄂光祿寺丞徐用賓太府寺丞吳淑國子監丞舒雅少府監丞李文沖阮思道等同以羣書類集之分門編爲千卷先是帝閱前代類書門目紛雜失其倫次遂詔修此書以前代修文御覽藝文類聚文思博要及諸書叅詳條次分定門目八年二月書成詔曰史館新纂太平編類包羅萬象總括羣書紀厯代之興亡自我朝之編纂用垂永世可改名爲太平御覽帝每聽政之暇日讀御覽三卷有故或闕卽追之雖隆冬短景必及其數大臣請少息帝曰朕開卷有得不以爲勞也凢諸故事可資風敎者悉記之及延見近臣必援引談論以示勸戒焉
祖宗聖學其書之大者有二曰太平御覽曰資治通鑑資治通鑑載君臣治道之安危明天人庶徴之休咎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端無一不備而其書公傳於天下久矣太平御覽備天地萬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亂廢興之由道德性命之奧而獨以載籍繁夥無復善本其建寧所刋多磨滅舛誤漫不可考叔獻每爲三嘆焉洪惟太宗皇帝爲百聖立絶學爲萬世開太平爲古今集斯文之大成爲天下括事理之至要四方既平脩文止戈收天下圖書典籍聚之昭文集賢等四庫太平興國二年三月戊寅詔李昉扈蒙等十有四人編集是書以便乙夜之覽越八年十有二月庚辰書成分爲千卷以太平御覽目之所以昭我皇度光闡大猷者也聖學宏博皆萃此書宜廣其傳以幸惠天下況吾蜀文籍巨細畢偹而獨闕此書叔獻叨遇聖恩將漕西蜀因重加校正勒工鏤板以與斯世君子共之以推見太宗聖學之所重明我宋厯聖相承之家法補吾蜀文籍之闕而公萬世之傳雲慶元五年七月望日朝請大夫成都府路轉運判官兼提舉學事蒲叔獻謹書
古書逸者多矣遲任之言南陔之義已弗睹其全託詩書以傳者止此耳非幸歟太平御覽一書皆纂輯百氏要言凡可帙名者一千六百有九十而一篇一章間見特出者弗與皆承平縑素之盛多人間未見之書朌自寳儲出繇中秘書成始得流布世間爰自南渡而來延閣竹帛已費網羅蒐采矣是故君子以爲捨是書亦無以窺梗概而識彷彿部使者錦屛蒲公被命將輸兼提蜀學簡冊之外澹無經營凡臺中尋常之餽弗可卻者姑外積焉一日大斥之募工鍥木以廣斯文之傳廷允獲與校讎凡金根亥豕皆釐正之字三萬八千有竒其義有弗可猝通而無所援據以爲質者則亦傳疑弗敢臆也書一千卷蓋月琯六易而竣事蜀大夫士詫曰蓄眼未有猗歟盛哉廸功郎前閬州閬中縣尉䨇流李廷允謹䟦
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十一
太平御覽總目 類書類
天 部〈一卷至十五卷〉
時序部〈十六卷至三十五卷〉
地 部〈三十六卷至七十五卷〉
皇王部〈七十六卷至一百一十六卷〉
偏霸部〈一百一十七卷至一百三十四卷〉
皇親部〈一百三十五卷至一百五十四卷〉
州郡部〈一百五十五卷至一百七十二卷〉
居處部〈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九十七卷〉
封建部〈一百九十八卷至二百二卷〉
職官部〈二百三卷至二百六十九卷〉
兵 部〈二百七十卷至三百五十九卷〉
人事部〈三百六十卷至五百卷〉
逸民部〈五百一卷至五百一十卷〉
宗親部〈五百一十一卷至五百二十一卷〉
禮儀部〈五百二十二卷至五百六十二卷〉
樂 部〈五百六十三卷至五百八十四卷〉
文 部〈五百八十五卷至六百六卷〉
學 部〈六百七卷至六百一十九卷〉
治道部〈六百二十卷至六百三十四卷〉
刑法部〈六百三十五卷至六百五十二卷〉
釋 部〈六百五十三卷至六百五十八卷〉
道 部〈六百五十九卷至六百七十九卷〉
儀式部〈六百八十卷至六百八十三卷〉
服章部〈六百八十四巻至六百九十八卷〉
服用部〈六百九十九卷至七百一十九巻〉
方術部〈七百二十卷至七百三十七卷〉
疾病部〈七百三十八卷至七百四十三卷〉
工藝部〈七百四十四卷至七百五十五卷〉
器物部〈七百五十六卷至七百六十五卷〉
雜物部〈七百六十六巻至七百六十七卷〉
舟 部〈七百六十八卷至七百七十一巻〉
車 部〈七百七十二卷至七百七十六卷〉
奉使部〈七百七十七卷至七百七十九卷〉
四夷部〈七百八十卷至八百一卷〉
珍寶部〈八百二巻至八百一十三卷〉
布帛部〈八百一十四卷至八百二十卷〉
資産部〈八百二十一卷至八百三十六卷〉
百穀部〈八百三十七卷至八百四十二卷〉
飲食部〈八百四十三卷至八百六十七卷〉
火 部〈八百六十八卷至八百七十一卷〉
休徴部〈八百七十二卷至八百七十三卷〉
咎徴部〈八百七十四巻至八百七十九巻〉
神鬼部〈八百八十卷至八百八十四巻〉
妖異部〈八百八十五卷至八百八十八卷〉
獸 部〈八百八十九卷至九百一十三卷〉
羽族部〈九百一十四卷至九百二十八巻〉
鱗介部〈九百二十九卷至九百四十三卷〉
蟲魚部〈九百四十四卷至九百五十一卷〉
木 部〈九百五十二卷至九百六十一卷〉
竹 部〈九百六十二卷至九百六十三卷〉
果 部〈九百六十四卷至九百七十五卷〉
菜 部〈九百七十六卷至九百八十卷〉
香 部〈九百八十一卷至九百八十三卷〉
藥 部〈九百八十四卷至九百九十三卷〉
百卉部〈九百九十四卷至一千卷〉
〈臣〉等謹案太平御覽一千卷宋李昉等奉勅撰以太平興國二年受詔至八年書成初名太平編類後改為太平御覽宋敏求春明退朝録謂書成之後太宗日覽三卷一嵗而讀周故賜是名也凡分五十五門徵引至為浩博故洪邁容齋隨筆稱太平興國中編次御覽引用書一千六百九十種其綱目並載於首卷〈案此則今本前列書目乃宋時官本之舊〉而襍書古詩賦又不能具録以今考之無傳者十之七八胡公應麟經籍會通則以為是編所引大抵採自類書非其書宋初尚存力駁邁説之誤所言良是然考陳振孫書録解題曰或言國初古書多未亡以御覽所引用書名故也其實不然特因諸家類書之舊耳以三朝國史考之館閣及禁中書總三萬六千餘卷而御覽所引書多不著録蓋可見矣是邁所云云振孫己先駁之矣應麟特剿襲其説耳應麟又曰御覽向行抄本十年來始有刻而譌𮘸特甚非老師宿儒即一篇半簡莫能句讀至姓名顛舛世代魯魚初學之士讀之或取為詩文用誤人不尠案此本前有萬厯元年黃正色敘曰太平興國迄今幾六百載宋世刻本俱已湮滅近世雲間朱氏僅存者亦殘缺過半海內鈔本雖多輾轉傳寫訛舛益甚吾錫士大夫有好文者因閩省梓人用活字校刋始事於隆慶二年至五年纔印其十之一二閩人散去於是浙人倪炳伯文謀於郡邑二三大夫協力鳩工鋟諸梨棗孫國子虞允一元力任校讐忽於隆慶六年捐館弗克終事今復苦於舛訛薛憲副應登有校得善本蔵諸家塾其仲子名逢者俾倪氏繕寫付梓云云所言刋本訛𮘸之故大概與應麟合然此書行世實有二本一為活字印本其板心稱共印五百部則正色所云印十之一二散去者其説不確一即倪氏此本二本同出一藁脫誤相類而校手各別字句亦小有異同今以二本㕘校併證以他書正其所可知而仍其所不可知古書義奧文句與後世多殊闕疑猶愈於妄改也宋初去古未逺即所採類書亦皆具有淵源與後來餖飣者逈別故雖蠧蝕斷爛之餘尚可據為出典世所傳宋以前書可考見古籍佚文者僅六七種曰裴松之三國志注曰酈道元水經注曰劉孝標世説新語注曰李善文選注曰歐陽詢藝文類聚曰徐堅初學記其一即此書也殘碑斷碣剝蝕不完歐陽趙洪諸家尚藉之以訂史傳況四庫菁華滙於巨帙獵山漁海採摭靡窮又烏可以難讀廢哉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
周易 周易正義
周易文言 京房易傳
京房易說 易乾鑿度
京房易飛候 周易叅同契
周易緯 焦贑易林
郭璞易洞林 管氏易林
周易稽覽圖 周易坤靈圖
周易通統圖 周易通卦驗
張璠易註序 周易是謀類
易林變占 周易集林雜占
揚雄易太𤣥經 尚書
尚書正義 尚書大傳
尚書說 書敘傳
劉向洪範傳 周書時訓
逸書 尚書中候
尚書紀年 韓書外傳
尚書緯 尚書考靈曜
尚書帝命驗 尚書帝驗期
尚書璇璣鈐 禹時鉤命訣
汲冡周書 毛詩
毛詩正義 毛詩義疏
毛詩傳 毛萇詩註
毛詩題綱 韓詩內傳
韓詩外傳 韋曜毛詩問
劉禎毛詩義問 郭璞毛詩拾遺
劉芳詩箋音義正 詩含神霧
詩推災度 陸璣詩草木蟲魚
詩紀厯樞 周禮
大戴禮 禮稽命㣲圖
禮稽命曜 禮含文嘉
禮斗威儀 儀禮
禮統 禮記
禮記正義 禮記外傳
大戴禮 五經異義
五經通義 五經正義
三禮義宗 三禮正義
許愼五經異說 楊方五經鉤沉
邯鄲綽五經析疑 邯鄲六經析疑駮
春秋左傳 公羊傳
糓梁傳 春秋正義
春秋傳 春秋說
春秋後傳 春秋後語
頴容春秋釋例 春秋緯
春秋內事 春秋說題辭
春秋考異郵 春秋繁露
春秋感精符 春秋元命苞
春秋演孔圗 春秋合誠圖
春秋保乾圖 春秋握誠圖
春秋命厯序 春秋潛潭巴
春秋漢含孳 春秋佐助期
春秋文曜鉤 春秋運斗樞
國語 立后土國語
諷諫木國語 論語
論語隱義註 論語撰考䜟
逸論語 論語摘輔像
孟子 孝經
孝經註 孝經說
孝經緯 孝經內事
孝經內記 孝經河圖
孝經左契 孝經右契
孝經援神契 孝經鉤命訣
孝經威僖拒 老子
莊子 荀子
楊子 文中子
列子 淮南子
鬼谷子 曽子
墨子 韓子
魯連子 管子
子思子 愼子
抱朴子 胡非子
亢倉子 金樓子
孫綽子 蘇子
魯仲連子 王孫子
尉繚子 公孫尼子
鬻子 周生列子
樓南子 申子
隨巢子 朝子
符子 鶡冠子
燕丹子 劉子
晏子 田俅子
商子 幽求子
孔叢子 任子
文子 牟子
尸子 王逸子
唐子 秦子
傳子 魏子
阮子 闕子
尹文子 袁子
眞子 陸子
陳桓子 范子
新子 顧子
鄧子 桓子
董子 夏侯子
梅子 孔子家語
見君大韓子 臺甲孔叢子
殺諫庾符子 陸德明經典釋文
梁昭明太子文選 文選人名録
文心雕龍 徐整三五厯紀
萬歳厯 皇甫謐帝王世紀
何集續帝王世 帝王代紀
帝系譜 史系
古史考 史記
前漢書 謝沈漢書
張璠漢記 孟康漢書音義
漢代故事 陸賈楚漢春秋
漢皇德傳 漢制度
漢雜事 漢實録
和苞漢趙記 漢舊儀
應劭漢官儀 漢官典職
漢官觧結 漢名臣奏
漢景帝通紀 漢武故事
董巴漢中官傳 漢武帝內傳
范蔚宗後漢書 華嶠後漢書
謝承後漢書 袁山松後漢書
薛璧後漢書 袁宏後漢記
東觀漢記 袁煜獻帝春秋
司馬彪續漢書 續漢書禮儀志
三國志 魏春秋
魏春秋同異 魏世譜
王沈魏書 魏舊事
魏文雜事 魚豢魏典畧
魏武本紀 魏武筞軍令
魏武帝內戒令 魏志評
魏武帝令 魏宋傳
三國典畧 魏百名傳
魏畧舊志 韋昭吳書
環濟吳紀 張勃吳録
蜀王本紀 揚雄蜀王記
三國異同傳 晉史
蕭子雲晉史草 沈約晉書
虞預晉書 謝靈運晉書
桓範要集 左貴嬪集
陶氏家傳 邵氏家傳
桓氏家傳 殷氏家傳
江偉家傳 商氏家傳
王昶家戒 李膺家録
顔氏家訓 虞氏家記
陸賈新語 桓譚新語
裴桓新言 劉歆新議
劉向新序 摯虞新禮
賈誼新語 周昭新撰
賈誼新書鄙諺 項峻始學篇
王阜老子聖母碑 張華輕薄篇
孝子 謝氏鬼神列傳
寃報記 蕭韶太清記
郭氏𤣥中記 王韶之神境記
王浮神異記 王琰冥神記
漢武帝洞冥記 郭子宜洞㝠記
皇覽冡墓記 蘓州冡墓記
干寳捜神記 續捜神記
王孚安城記 張瑩漢南記
劉謙之晉記 王智深宋記
阮籍秦記 李穆叔趙記
宋議書 裴子野宋畧
謝綽宋拾遺 宋元嘉起居註
宋百官春秋 宋先朝故事
蕭子顯齊書 張太素齊書
沈約齊記 齊職儀
吳均齊春秋 劉璠梁典
梁後畧 梁元帝纂要
何元之梁典 叚龜𫎇梁典
崔鴻十六國春秋 崔鴻三十國春秋
梁四公記 後魏畧
後魏春秋 後魏職令
車頻秦書 范亨燕書
髙閭燕志 三石僞事
裴景仁前秦記 後秦記
隋史 隋大業記
唐書 舊唐書
唐新語 唐國史補
唐開元禮 明皇雜録
𤣥宗實録 唐㑹要
續㑹要 開元録
唐雜制 唐職員令
五代史 國朝傳記
李肇國史補畧 虞世南史略
十二國史 呂氏春秋
晏子春秋 𤣥晏春秋
漢春秋 漢晉春秋
魏晉春秋 蕭方等三十六國春秋司馬彪九州春秋 漢魏故事
春秋後語 春秋外傳
樂資春秋傳 樂資春秋後傳
孔演漢魏春秋 趙吳越春秋
春秋齊後語 陶氏百官錄
石氏中官古 干寳司徒儀
揚雄太史令箴 魏武集選舉令
傅咸御史中丞箴 王粲荊州文學官志周遷車服雜事 徐廣車服儀制
官職六典 輿服雜事
周穆王傳 穆天子傳
梁祚魏國統 吳時外國傳
虞溥江表傳 袁希之漢表傳
三齊畧記 漢東園秘記
國精符 越絶書
西𦍑傳 雒經
謝承東夷列傳 白虎通
京兆舊事 西河舊事
山陵故事 東宮舊事
鄴城故事 朱崖故事
渚宮故事 古今善言
三輔黃圖 三輔決録
建康實録 劉彥明敦煌實録
廷尉決事 孫氏瑞應書
孫氏瑞應圖 顧野王瑞應圖
漢宮閤名 漢宮殿疏
洛陽故宮名 三輔宮殿名
晉宮閤名 晉宮閤記
樓觀本記 宮闕記
東方朔別傳 陸績別傳
陸機別傳 孟嘉別傳
孟宗別傳 董卓別傳
郭泰別傳 郭林宗別傳
郭翻別傳 華佗別傳
裴楷別傳 鍾離意別傳
諸葛亮別傳 諸葛輅別傳
賈逵別傳 梁冀別傳
劉向別傳 劉向七畧別傳
劉根別傳 劉振別傳
馬融別傳 馬明生別傳
馬鈞別傳 司馬徽別傳
曹操別傳 曹攄別傳
曹瞞別傳 曹肇別傳
邴言別傳 邴原別傳
王祥別傳 王弼別傳
王敦別傳 王藴別傳
王威別傳 王濛別傳
王瑕別傳 王珉別傳
王廙別傳 王處沖別傳
李陵別傳 李固別傳
李𤓖別傳 李郤別傳
李郈別傳 鄭𤣥別傳
石虎別傳 謝安別傳
雷煥別傳 羅含別傳
向秀別傳 周處別傳
孫登別傳 孫放別傳
孫畧別傳 禰衡別傳
江祚別傳 江別傳
虞翻別傳 羊祜別傳
許逵別傳 許肅別傳
許邁別傳 許遜別傳
班固西戎論 魏文帝集論
謝靈運論 桓譚新論
夏侯湛新論 夏侯孝若新論
杜如體論 阮子正論
袁子正論 周紹新論
應璩新論 賈誼書
董生書 諸葛亮書
劉向集書 王孫書
蔡邕書 謝𤣥書
虞翻書 商君書
袁子正書 袁宏正書
陳琳書 應璩書
崔浩書 鄧析書
王孫子新書 氾勝之書
潘尼書 皇象書
陶潛書 揚雄書
諸葛亮集 張敞集
諸葛恢集 嵇康集
荀朂集 馮衍集
庾翼集 陳思王集
殷康集 劉毅集
髙堂隆集 皇甫謐集
顧含別傳 何禎別傳
司馬彪註莊子 顔師古匡謬正俗
酈道元註水經 崔浩漢紀音義
陶隱居本草註 摯虞決疑要註
崔豹古今註 伏侯古今註
郭璞三蒼觧詁 劉淵材吳都賦註
義熈起居註 大同起居註
許愼說文 揚雄方言
劉義慶世説 郭璞註爾雅
呂忱字林 裴啟語林
虞喜志林說 服虔通俗文
何承天纂文 周氏雜字
張華博物志 韋昭辨釋名
劉熈釋名 徐爰辯疑畧
徐廣釋祭酒 倉頡觧詁
仲長統昌言 張楫廣雅
郭義恭廣志 楊松玠談藪
雜字詁訓 通禮義纂
張楫埤蒼 集韻
字統 集林
韻海 桂苑
觧系 典論
博雅 俗説
聲類 世本
楚辭 俗説苑
三禮圖 三禮冠弁圖
三禮六服圖 禮弓矢圖
張衡𤣥圖 譙周喪服圖
長沙耆舊傳 陳夀益都耆舊傳
豫章耆舊傳 襄陽耆舊傳
蘇林廣舊傳 王歆孝子傳
盧盤估孝子傳 蕭廣濟孝子傳
師覺授孝子傳 周景式孝子傳
宋躬孝子傳 劉向孝子傳
蕭繹孝德傳 嵇康髙士傳
皇甫謐髙士傳 盧盤估髙士傳
皇甫士安髙士傳 虞考叔髙人士傳
閩川名士傳 交州名士傳
廣陵列士傳 豫章烈士傳
皇甫謐逸士傳 袁叔眞隱士傳
王隱晉書處士傳 張顯逸民傳
孫盛逸人傳 魯國先賢傳
楚國先賢傳 海內先賢傳
魏明帝先賢傳 周斐汝南先賢傳
張方賢楚國先賢傳 㑹稽先賢傳
桂陽先賢傳 廣州先賢傳
零陵先賢傳 徐州先賢傳
陵𦙍廣州先賢傳 荊州先德傳
廬江七賢傳 山東六賢傳
唐髙士傳 張隲文士傳
張隱文士傳 張鄢文士傳
鍾玩良吏傳 劉昭幼童傳
陳留風俗傳 范晏隂德傳
劉向列女傳 列女後傳
南陽李先生傳 胡俗傳
關令尹喜內傳 眞人王褒內傳
五柳先生傳 魯國先賢志
蔡邕王喬録 姓氏英賢録
漢魏先賢行狀 太史公素王妙論
曹植漢二祖論 曹植成王論
王嬰古今通論 陳思王魏德論
陳思輔臣論 曹植輔臣論
虞昺穹天論 虞喜安天論
崔元始正論 蔣子萬機論
蔡邕月令論 桓範世要論
王況釋時論 嵇康世要論
蔡氏化清論 楊偉時務論
孔融聖人優劣論 張輔名臣優劣論
桓公世論 曹植辯道論
楊泉物理論 傅巽奢儉論
晉魯褒錢神論 成公緩錢神論
魏文帝典論 鄭𤣥藝論
陸士衡辨政論 夏侯𤣥辨樂論
桓寛鹽鐵論 孔融肉刑論
孔融周歳論 崔駰博徒論
劉孝標廣絶交論 阮籍通考論
嵇康養生論 髙湛養生論
虞世南公子先生論 摯虞文章流別論
陳郡汝潁士論 戴勝竹林七賢論
李充翰林論 鍾㑹芻蕘論
伏淊正進論 杜篤邉論
曹植仁孝論 劉昭幼童論
何晏冀州論 盧毓冀州論
王昶戱論 蔡邕銘論
君臣正論 聖政論
王粲爵論 徐榦中論
何晏九州論 矯世論
徐偉長中論 范蔚宗西域論
衛玠別傳 陶侃別傳
潘朂別傳 潘京別傳
孔融別傳 盧植別傳
荀朂別傳 徐邈別傳
趙岐別傳 杜祭酒別傳
陳寔別傳 陳武別傳
桓階別傳 桓彛別傳
桓任別傳 桓石秀別傳
樊英別傳 傅宣別傳
胡綜別傳 胡宗別傳
張蕪別傳 張純別傳
祖逖別傳 魯女生別傳
蔡琰別傳 楊彪別傳
袁宏山濤別傳 庾珉別傳
管公明別傳 管寧別傳
管輅別傳 任嘏別傳
夏仲舒別傳 夏仲御別傳
夏統別傳 趙雲別傳
婁承先別傳 邊讓別傳
顧和別傳 顧譚別傳
吳質別傳 徐延年別傳
費禕別傳 束浚別傳
王隱晉書 臧榮續晉書
朱鳳晉書 徐廣晉紀
於寶晉紀 鄧粲晉紀
檀道鸞晉紀 王昭晉紀
曹嘉之晉紀 劉謙之晉紀
張敞晉東宮舊事 傅暢晉故事
晉朝故事 晉朝雜事
何法盛晉中興書 郭頒晉世語
晉建武故事 晉制
晉令 晉徴祥説
晉中興徴祥說 孫氏漢晉陽秋
習鑿齒漢晉陽 檀道鸞晉陽秋
孫盛晉春秋 懷帝永嘉官名
續晉安帝紀 荀綽晉後畧
晉後紀 晉公卿禮秩
傅暢晉諸公讃 晉咸寧起居註
晉咸和起居註 晉武太康起居註
晉建武起居註 晉隆和起居註
晉宋舊事 南北史
沈約宋書 宋春秋
徐爰宋書 王琰宋書
孫嚴宋書 王智深宋書
漢宋英雄記 王粲英雄記
王羲之蘭亭記 何延之蘭亭記
徐靈期南嶽記 陶潛桃源記
譙周三巴記 崔𤣥瀬鄉記
顧愷之啟𫎇記 束晢發𫎇記
竺法眞登羅山記 徐浩古跡記
杜還經行記 孔元舒在窮記
張茂樞響泉記 抱朴子玉策記
唐景龍文館記 陽之洛陽伽藍記梁吳均齊諧記 續齊諧記
東陽無疑齊諧記 王𤣥謨夀陽記
王子年拾遺記 戴延之西征記
伏滔北征記 孟粵北征記
郭延生述征記 續述征記
伍輯之從征記 天竺記
法顯記 聖賢記
劉義慶宣驗記 西外記
任昉述異記 集異記
録異記 遊蜀記
張掖記 杜預女記
㑹稽後賢集 南朝宮苑記
開天傳信記 臨海水土記
梁四公子記 突厥本末記
東園秘記 蔡邕記
蔡邕獨斷 蔡邕勸學
虞浦厲學 王肅議禮
皇覽逸禮 徐浩論書
傅咸集奏 孫楚集奏
揚雄解嘲 班固典引
班彪上事 桓譚上事
崔駰七依 劉歆七畧
劉梁七舉 王粲七釋
劉向七畧 孔偉七引
陸景典語 王建平典術
祿山事跡 王充論衡
呂覽通號 劉向別録
杜預自敘 薛孝通譜
韋氏月錄 王朗雜事
譙周法訓 周書時訓
顧子義訓 張顯祈言
郭璞洞林 陸氏異林
劉敬叔異苑 陸機要覽
殷興通語 李固奏記
屈原離騷 荀恱申鑒
劉向說苑 馬融遺令
嵇氏世家 王昶考謀事
張逸遺令 崔駰逹㫖
繆襲祭儀 傅𤣥五祀議
王羲之月儀書 袁昻古今書評
揚雄客難 東方朔客難
宋玉對問 王閎本事
邯鄲氏笑林 孫盛異同難語
顔延之庭誥 皇甫謐自敘
晉劉𢎞教 姚信士緯
摯虞雜祀議 盧湛祭法
崔寔四民月令 齊人月令
張衡靈憲 墨子守備
盧公範饋餉儀 俞益期牋
王逸正部 范汪祠制
陶侃故事 傅暢故事
山公啟事 桓𤣥僞事
老君本記 先聖本記
少神境記 法書要録
酉陽雜俎 齊民要術
窮神秘苑 竹書紀年
時鏡新書 白玉圖
玉燭寳典 環濟要畧
葛洪西京雜記 中論藝紀
西河語 戰國策
敘兵通典 兵法七書
兵書 太公六韜
古司馬兵法 黃石公記
黃石公三畧 太白隂經
黃石公隂謀秘訣 太公金匱書
玉匱經 太公隂謀書
諸葛亮出軍表 諸葛亮軍令
諸葛亮兵要 范蔚宗二十八將傳論黃帝𤣥女占要 黃帝出軍訣
黃帝占軍器訣 武侯兵法
衛公兵法 兵法秘訣
魏書曹公令 魏武軍令
軍國占候 軍䜟
吳起敎戰法 司馬彪戰經
魏武步戰令 𤣥女戰經
何晏韓白論 班叔皮王命論
趙氏兵書 魏武兵書接畧
魏武帝兵書接要 通典捜才
曹植求自試表 太公履車軾法
太公伏符隂謀 太公對敵權變逆順法趙公王琚敎躬經 隂符經
杜預秦州軍士 劉巘定軍禮
黃帝素問 黃帝八十一問
黃帝鍼灸經 黃帝岐伯經
神農本草 吳氏本草
陶𢎞景註本草經 千金方
張仲景方序 葛洪肘後方
崔寔太醫令箴 龔慶緒遺方序
玉匱鍼經 黃帝占書
雜占書 五姓占
河圖令占 乙巳占
天官星占 風角要占
荊州星占 相書占氣雜要
京房別對災異 京房易妖占
吳軌占候風氣祕訣 京房五星占
京房風角要訣 師曠占
風角書 望氣經
觧夢書 相印經
相印書 相具經
黃子發相雨書 樊氏相法
馬援銅馬相法 淮南八公相鶴經
論墓書 赤島子葬書
遁甲𨳩山圖 五行休王論
唐廣古今五行記 雜五行書
厯忌擇日 遁甲經
四時纂要 續定命録
二十四生圖 東方朔神異經
劉義慶幽㝠録 廣德神異録
祖台之志怪集 孔氏志怪
許氏志怪 荀氏靈鬼志
雜鬼神志 列異傳
神異傳 甄異傳
録異傳 衝波經
劇談録 北戸録
古辯異 獨異志
百怪書 夏侯𤣥辯樂論
古樂府歌 太周正樂
樂府雜録 古今樂録
樂法圖 樂府觧題
洛神賦 阮籍樂論
樂部 樂書
樂苑 音律圖
樂府歌 樂説
京氏律術 劉顔鍾律音
樂動聲儀 樂嘉耀稽
羯皷録 厯代名畵記
古今藝術圖 應吉甫華林集
魏王花木志 古今名畵録
宋炳山畵敘 唐畵斷
發象算經 一行算法
石氏星經 黃帝風經
栁氏龜經 揚雄琴清英
蔡邕琴操 琴厯
陸羽茶經 李當之藥録
陶𢎞景刀劒録 陶朱公飬魚方
淮南萬畢術 太清諸卉木方
韋仲將筆墨方 王羲之筆經
王右軍自敘草書訣 趙一飛草書訣
成公綏𨽻勢 蔡邕篆勢
魏武四時食制 石崇奴劵
韓子喻光 蔡邕女戒
後魏崔浩女儀 水經
酒經 食經
妬記 藝經
作墨法 竹譜
筍譜 黃帝太乙宻推
徐整正厯 王蕃渾天説
張衡渾天儀 顔延之渾天儀表
賀道養天説 大象列星圖
太衍星分圖 皇甫謐年厯
天文録 傅𤣥擬天問
胡沖吳厯 劉氏厯正問
符瑞圖 河圖洛書
厯義疏 河圖括地象
龍魚河圖 河圖著命
河圖稽矅鉤 河圖眞鉤
河圖録運法 河圖祕徴
河圖矩起 河圖挺輔佐
河圖帝通記 河圖玉板
河圖天靈 洛書録運法
洛書甄耀度 韓陽天文要集
郭璞注山海經 白澤圖
應劭風俗通 桂林風土記
周處風土記 陳留風俗記
顧野王輿地記 後漢輿地記
陸澄地理記 荊楚歳時記
四夷郡國道記 郡國縣道記
張瀅漢南記 道書福地記
晉太康地記 晉元康地記
宋永初古今山川記 江乗地記
劉澄之宋永初古今山川記
後魏興國土地記 後魏輿地圖風土記
大魏諸州記 晉地道記
周地圖記 越地形記
梁武帝輿駕東行記 叚國沙洲記
康齊地記 盧植冀州風土記
伏琛齊地記 丘淵之齊道記
徐衷南方記 東方朔十洲記
吳郡㳂海四縣記 羅含湘中記
江夏風俗記 晉潘岳闗中記
華延嶲洛陽記 袁山松冝都山川記
紀義宣城記 黃恭十二洲記
黃閔武陵記 張曜中山記
顧啟期婁地記 盧氏嵩山記
袁山松勾將山記 華山精舎記
韋述東京雜記 韋述西京新記
雷次宗豫章記 陸機洛陽記
楊龍驤洛陽記 陸道瞻吳郡記
王僧虔吳地記 董監吳地記
劉道眞錢塘記 山謙之南徐州記
王歆之南康記 鄧德明南康記
劉澄之江州記 陸⿴鄴中記
石虎鄴中記 習鑿齒襄陽記
范汪荊州記 庾仲雍荊州記
盛𢎞之荊州記 張野廬山記
周景或廬山記 逺法師廬山記
荀伯子臨川記 山謙之丹陽記
董㳟友交廣記 觧道處齊記
裴淵廣州記 伍瑞江陵記
甄烈湘川記 郭仲産湘川記
庾仲雍湘川記 楊徐州記
孔㑹稽記 孔靈符㑹稽記
夏侯曾先㑹稽記 徐湛鄱陽記
辛氏三秦記 王韶之始興記
劉植京口記 劉澄之揚州記
皮零武昌記 劉澄之豫章記
任豫益州記 李膺益州記
叚龜龍涼州記 郭仲産南雍州記
鄭緝之永嘉記 荀綽兗州記
蕭子開建安記 鄭緝之東陽記
阮籍宜陽記 竹芝扶南記
厯代記 厯帝記
梁州記 幷州記
五溪記 上黨記
沅陵記 陽城記
襄沔記 臨海記
兩河記 潯陽記
隴右記 隴西記
河北記 衡山記
泉山記 襄州記
九江記 華山記
蜀地記 漢水記
姑熟記 廬江記
三齊記 方輿記
始安記 洽聞記
林邑記 新安記
宜春記 瀬鄉記
宜都記 江夏記
西河記 雲南記
地道記 泰山記
鄒山記 羅浮山記
嵩髙山記 玉笥山記
羊頭山記 武當山記
法顯山記 烏嶺山記
名山畧記 九州要記
三齊畧記 南兗州記
漢水記 吳郡録海記
永昌郡記 外國傳
朱崖傳 虞溥江表傳
肅慎國記 西城圖記
南蠻獠民格 交州集記
外國圖 徐𠂻南方草木狀
康泰扶南土俗傳 支僧載外國事
西域諸國志 續漢書郡國志
晉書州郡志 宋書州郡志
齊州縣志 梁氏十道志
隋區宇圗志 南中八郡志
闞駰十三州志 元和郡國志
元和郡縣志 江㣲陳留志
沈懷逺南越志 續南越志
顧㣲廣州志 南兗州志
蕭誠荊南志 釋道安西域志
萬震南州異物志 涼州異物志
臨海異物志 楊孝先交州異物志曹叔邪異物志 宋膺異物志
陳祁暢異物志 常璩華陽國志
輿地誌 遊名山志
臨海水土志 臨海水物志
南方志 豫章舊志
南夷志 十二州志
地理志 土物志
巴蜀志 道書福地誌
謝靈運遊名山志 五嶽眞形圖
元和郡國志 滑州白馬山開山圖
荊山圖 外國圖
長安圖 金陵圖
洛陽地圖 周地圖
江寧圖 地鏡圖
括地圖 闗山圖
茶陵縣圖經 淮隂圖經
永嘉圖經 夷陵圖經
懷寧圖經 南康圖經
旴𣅿圖經 夀春圖經
溧陽圖經 歙縣圖經
衡山圖經 江寧圖經
長沙圖經 宣城圖經
鄴縣圖經 冀州圖經
九江圖經 魏郡圖經
閬山圖經 信州圖經
江夏圖經 荊州圖經
隋圖經 地鏡經
海中經 十道録
九江録 南荒録
投荒録 九華山録
嶺表異録 王子年拾遺録
杜寳大業拾遺録 九士文括畧
袁彥伯羅山疏 竺法眞登羅山疏
本相經 太平經
湼槃經 智慧經
𤣥母入門經 阿含經
盂蘭盆經 大荒西經
髙僧傳 續髙僧傳
支遁傳 寶林傳
佛圖澄傳 佛圖澄別傳
佛圖記 佛骨記
法顯記 佛地論
毗婆沙論 韓愈論佛骨疏
太上三洞寶經 太上黃素經
太上𤣥一眞人經 太上三五順行經
太上五帝內眞經 太上正法經
太上四明玉經 太上飛行羽經
太上四靈經 太上三元經
太上智慧經 太上𤣥眞經
太上太眞科經 太上倉元經
太上經 上清經
上清變化經 上清紫宸經
上清九眞中經 上清眞文玉經
上清八景經 上清洞眞玉經
上清隱書龍文經 上清八景靈飛經
太清眞經 太乙帝君經
太乙洞眞經 太元眞經
太元上上經 三元品戒經
三元玉檢經 三元眞乙經
三元品經 三元布經
太清中經 太素王經
太極隱注寳訣 太霄經
太㣲董書經 黃庭內景經
黃庭經 髙𤣥經
昇𤣥經 天眞白龜山經
諸天內音經 天眞皇人經
三皇經 上元寶經
大洞經 大洞眞經
大洞玉經 空洞靈草經
𤣥眞經 洞𤣥經
三經 大洞玉經
普曜經 五符經
九幽經 法輪經
北帝經 仙經
道基經 洞眞經
靈書紫文上經 秘要經
內音玉字經 黃籙簡文經
洞景金𤣥經 八素眞經
四十二章經 外國放品經
無量經 金𤣥羽章經
大有經 隱元內文經
五帝內眞經 無爲經
寶𤣥經 金根經
金根下經 赤城玉訣經
老子厯藏中經 白羽經
聖紀極 大刼經
洞天經 海空經
金房上經 飛行三界經
回天九霄經 戒文經
赤書玉訣上經 自然玉字經
受𤣥丹玉經 定眞玉籙經
三五順行經 導引三光經
三華寶曜內眞上經 三一經
神僊衆眞戒經 神僊中經
神僊服食經 寶劍上經
鳳赤書經 雌一五老經
移度經 太平經
消魔經 指教經
道德經 靈書經
本際經 威儀經
山西經 敷齊經
靈寳紫文經 法輪經
洞景金𤣥經 金簡玉字經
五寶經 飛行羽經
金書玉字上經 本行經
後大洞經 玉八景經
金液經 九華經
道經 飬性經
神僊服經 變化經
飬生經 玉鈐經
天交上經 天戒經
五廚經 吐納經
玉訣經 神農經
紫度炎光經 黃老經
玅眞經 𤣥示經
崆峒經 玉珮金璫經
傳授經 四極眀科經
靈寶眞一自然經 靈寶大戒經
法輪經 東鄉司命經
𤣥母入門經 金眞玉光經
靈飛六甲經 紫書金根經
天地綱紀經 衆篇經
道跡經 內音玉字經
三道順行經 金羽𤣥草經
靈寶經 金籙簡文經
神洲七轉七變經 神呪經
定志經 玉清經
玉京仙山經 七星移度經
玉晨明鏡經 仙翁請問經
眞人傳 道學傳
道安傳 南眞傳
茅君傳 劉向列仙傳
葛洪神仙傳 裴君傳
魏夫人傳 西域眞人傳
金闕聖君傳 東海青童傳
桂陽列仙傳 紫南嶽夫人傳
文如內傳 南嶽夫人內傳
無上眞人內傳 馬明生內傳
清眞人王君內傳 太元眞人茅盈內傳
葛仙翁別傳 道典
雜道傳 太極金書
太上太霄琅書 上清金闕靈書
靈寶隱書 靈寶赤書
太丹隱書 玉清隱書
定眞玉籙 太上丹簡墨籙
太上玉書籙 上眞元籙
上清元籙 上皇玉籙
玉皇譜籙 皇民譜籙
集仙籙 太上太眞科
明眞科 西極眀科
四明科 四極科
𤣥妙內篇 墨籙上篇
太洞雌一篇 瓊文四紀篇
六紀篇 靈寳眞一訣
登眞隱訣 上清九眞中經內訣
八素奔辰訣 龍飛赤素隱訣
飛龍隱訣 道德經序訣
太洞玉訣 素林眞人訣
陶淵明道戒 玉簡記
洞㝠記 十洲記
空洞靈章 仙誌
上清列紀 後聖上𤣥道君列紀
老氏列紀 三洞珠囊
太上丹簡 葛𤣥五千文
天仙品 像天地品
眞誥 太上眞人秘要
元始序 隂君自序
脩眞入道秘言 三元玉檢
南眞説 吉伯陽九仙經
養生要術 脩眞雜訣
養生要略 養生要集
三元素語 老子養生要訣
洞眞七聖𤣥記 玉帝七聖𤣥記
郭季産集異記 述仙記
右計一千六百九十件外有古律詩古賦銘箴雜書等類不及具録
太平御覽書目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一
卷一 天部一
元氣 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 太極
卷二 天部二
渾儀 刻漏
卷三 天部三
日上
卷四 天部四
日下〈日蝕附〉 月〈月蝕附〉
卷五 天部五
星上
卷六 天部六
星中
卷七 天部七
星下 瑞星
祅星附
卷八 天部八
雲 霄
漢 霞
卷九 天部九
風 相風
卷十 天部十
雨上
卷十一 天部十一
雨下 祈雨
霽
卷十二 天部十二
雪 霰
露
卷十三 天部十三
雷 霹靂
電
卷十四 天部十四
霜 雹
虹霓
卷十五 天部十五
氣 霧
霾 曀
卷十六 時序部一
律 厯
巻十七 時序部二
五行 四時
閠 歳除
卷十八 時序部三
春上
卷十九 時序部四
春中
卷二十 時序部五
春下 立春
春分
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
夏上
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
夏中
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
夏下 立夏
夏至
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
秋上
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
秋下 立秋
秋分
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
冬上
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
冬下
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
立冬 冬至
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
元日
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
人日 正月十五日
晦日 中和節
社 寒食
三月三日
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
五月五日 伏
七月七日
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
七月十五日 九月九日
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
臘 膢
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
熱 寒
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
豐稔 凶荒
旱
卷三十六 地部一
地上
卷三十七 地部二
地下 土
壤 塊
塵
卷三十八 地部三
敘山 崑崙山
鍾山 玉山
蓬萊山 方丈山
瀛洲山 終南山
卷三十九 地部四
嵩山 華山
泰山 恆山
衡山 霍山
卷四十 地部五
王屋山 太行山
首陽山 龍門山
岐山 梁山
太白山 蛾眉山
岷山 嶓冡山
鳥鼠山 積石山
卷四十一 地部六
㑹稽山 天台山
茅山 廬山
羅浮山 蔣山
九疑山 玉笥山
卷四十二 地部七
河南宋鄭齊魯諸山 砥柱山
邙山 熊耳山
鼓鍾山 陸渾山
崤山 靑要山
缺門山 三塗山
女幾山 白馬山
太隂山 金門山
轘轅山 闕塞山
牧羊山 九山
大嵬山 桑山
半石山 天心山
小徑山 蘭岩山
碭山 厯山
南城山 奚公山
稽山 曹南山
嶧山 金鄉山
瑯瑘山 龜山
徂徠山 危山
報山 尼丘山
羽山 華不注山
長白山 黌山
陶山 巫山
魚山 穀城山
勞山 𫎇山
謝祿山 夾山
桃山 吠狗山
卷四十三 地部八
商洛襄鄧淮蔡諸山 白於山
商山 𤣥扈山
九閗山 石樑山
薤山 峴山
望楚山 髙車山
桐栢山 武當山
白馬塞山 石魚山
苦菜山 大洪山
大狐山 莫耶山
雲母山 濠塘山
赤岸山 塗山
八公山 蔡山
玉鏡山 晥山
雞籠山 梁山
都梁山 斗山
䑓子山 長圍山
卷四十四 地部九
闗中蜀漢諸山 吳山
銅梁山 髙梁山
九𡽀山 嶻薛山
驪山 龍首山
藍田山 笄頭山
鷄頭山 牛首山
五將山 仇池山
賀蘭山 太白山
岷山 石鏡山
青城山 卭崍山
牛頭山 董政山
綏山 覆舡山
靈䑓山 黃厥山
彭亡山 鼎鼻山
金山 五婦山
靈山 猿門山
閬山 盤龍山
玉女山 祁山
青石山 雲南山
禺同山 弔鳥山
卷四十五 地部十
河北諸山 大伾山
枉人山 鮒鰅山
天門山 蘇門山
萬谷根山 郡山
嬰山 牢山
介山 靜岩山
風山 管涔山
五䑓山 謁泉山
懸罋山 五指山
紇真山 元姬山
白登山 火山
三山 稷山
霍山 平山
發鳩山 抱犢山
房山 韓信山
湯山 干山
言山 黒山
雷公山 鼓山
隆慮山 鮮卑山
大碣石山 白狼山
鳴雞山 厯山
川喬山 大翮山
小翮山 飛龍山
無終山 燕山
龍山 孔山
巻四十六 地部十一
江東諸山 敬亭山
蓋山 九華山
幘山 牛渚山
慈母山 蕪湖山
望夫山 博望山
陵陽山 白紵山
中山 三鶴山
黟山 靈山
巖山 三山
橫山 鐡研山
九井山 石城山
攝山 黃鶴山
覆船山 北固山
虎丘山 女山
秦履山 馬鞍山
中州山 三白山
馬蹄山 蒜山
㑹骸山 石姥山
大辟山 花山
虞山 陽城山
姑蘇山 硯石山
香山 華山
包山 石皷山
粟山 定山
封山 岝㠋山
孺子山 響山
晚山 百丈山
流襄山 印渚山
天目山 卞山
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
㑹稽東越諸山 稷山
麻山 雞豕山
濁女山 龜山
秦望山 嵊山
塗山 重山
羅山 鶴山
陳音山 銅牛山
土城山 亭山
洛思山 烏帶山
龍頭山 壇讌山
白石山 小白山
縉雲山 桃都山
椒山 覆釡山
石簣山 括蒼山
天姥山 消山
白鶴山 仙石山
石新婦山 靈石山
臨海山 崛門山
石公山 石城山
金勝山 長山
畢山 銅山
崑山 騎石山
江郎山 石室山
天堦山 太湖山
孤山 泉山
梨嶺 武夷山
䦨干山 鷄巖
烏嶺 金泉山
演仙山
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
南楚諸山 靜山
驚磯山 黃鶴山
烽火山 雞翅山
闔閭山 印山
朔山 望夫山
翠屛山 九宮山
角山 鐘䑓山
武昌山 樊山
西塞山 白雉山
鳳棲山 神人山
南昌山 松門山
馬當山 釣磯山
鷄籠山 五女山
射的山 石印山
龍虎山 羊山
羅霄山 鍾山
望鳳山 昌山
石室山 黃唐山
儲潭山 赤石山
螺亭石山 上洛山
空山 金鷄山
峽山 梓潭山
柴侯峽山 官山
君山 盤固山
歸美山 莫巨山
五章山 麻山
鄧公山 明府山
鶴嶺山 石虹山
洪崖山
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
西楚南越諸山 景山
荊山 荊門山
勾將山 虎牙山
孤山 髙筐山
佷山 宜陽山
丹山 小酉山
芋山 嵩梁山
崇山 武山
壼頭山 天門山
黃聞山 風門山
石㠶山 虎齒山
移山 淳于山
武陵山 平都山
陽岐山 髙都山
君山 小廬山
靜福山 方臺山
攸縣雲陽山 烏龍白騎山
文斤山 石燕山
萬歳山 黃箱山
麓山 照山
五溪山 錢石山
采玉山 玉山
臨賀山 馬嶺山
彈丸山 百丈山
灕山 隱山
獨秀山 南溪山
龍蟠山 堯山
雲母山 馬鞍山
慮山 火山
浮石山
卷五十 地部十五
隴塞及海外諸山 隴山
小隴山 朱圉山
契吳山 可監山
石門山 燕然山
天山 祁連山
焉支山 勿居山
臨松山 三危山
羊鶻山 西王母樗蒱山
九隴山 鴻鷺山
沙角山 蔥嶺
巫咸山 懸度山
頭痛山 鐵山
青山 石崖山
䟽屬山 侖山
蛇山 東口山
流波山 鉤吾山
天臺山 鵲山
小次山 長古山
基山 猥翼山
蜜山 亶受山
耆闍窟山 靈鳥山
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
石上
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
石下
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
丘 陵
阪 陘
峽 崗
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
巖 穴
谷 嶺
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
窟 野
郊
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
陸 京
阿 峴
隴 堆
墟 培塿
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
林 麓
原 隰
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
水上
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
水下 水災
救水災
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
海 江
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
河 祥瑞
沉祭 決塞
淮 濟
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
涇 渭
㶚 滻
豐 鎬
澇 潏
伊 洛
瀍 澗
榖 漢
沔
巻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
河南諸水 孝水
槖水 涑水
菊花水 水
澧水 汝水
潁水 丹水
白水 灌水
潧水 洧水
京水 索水
濮水 隕石水
呂梁水 濠水
汳水 睢水
泗水 洙水
沂水 濰水
汶水 沐水
淄水 澠水
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
河北諸水 淇水
黃花水 洹水
清水 滏水
漳水 易水
汾水 文水
澮水 晉水
嬀水 沁水
鴦漿水 石臼水
滹沱水 衡水
白溝水 屯氏水
鳴犢河水 滭發水
窮魚水 漏水
桑乾河水 巨馬河水
五渠水 金河水
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
闗中諸水 𭟼水
漆水 湫水
魚龍水 隴蜀諸水
亷水 孱山水
巴字水 緜江水
粉水 瀘水
弱水 黒水
大栁谷水 洮水
馬池水 湟水
江南諸水 沮水
漳水 雷水
鄱陽源水 葛溪水
湓浦水 甘泉水
秦淮水 浙江水
三江水 縠江水
若下水 霅水
紫溪水 公山江水
不竭水 臨水
靳江水 資水
枉水 沅水
滄浪水 湘水
汨水 五美水
灕水 修仁水
慈亷江水
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
湖 潭
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
池 谿
壑
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
氷 潮
川
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
澗 洲
湍〈瀨附〉 灘
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
淵 泉水
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
瀵水 瀑布
溫泉 潢
津 渚
潏 沚
坁 湄
濆 涘
波
巻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
藪 澤
陂
巻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
橋 堰埭
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
塘 隄
島 嶼
滸 岸
泥 礫
沙
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
溝 瀆
渠 甽
澮 汛
灣 浦
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
敘皇王上
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
敘皇王下
巻七十八 皇王部三
天皇 地皇
人皇 有巢氏
燧人氏 太昊包犧氏
女媧氏 炎帝神農氏
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
黃帝軒轅氏 少昊金天氏
顓頊髙陽氏
卷八十 皇王部五
帝嚳髙辛氏 帝摯
帝堯陶唐氏
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
帝舜有虞氏
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
夏禹 帝啟
帝太康 帝仲康
帝相 有窮后羿
寒浞 帝少康
帝杼 帝槐
帝芒 帝泄
帝不降 帝扃
帝厪 帝孔甲
帝臯 帝發
帝桀
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
殷帝成湯 帝外丙
帝仲壬 帝太甲
帝沃丁 帝太庚
帝小甲 帝雍己
帝大戊 帝仲丁
帝外壬 帝河亶甲
帝祖乙 帝祖辛
帝沃甲 帝祖丁
帝南庚 帝陽甲
帝盤庚 帝小辛
帝小乙 帝武丁
帝祖庚 帝祖甲
帝廩辛 帝庚丁
帝武乙 帝太丁
帝乙 帝紂
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
周文王 武王
成王
巻八十五 皇王部十
周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
懿王 孝王
夷王 厲王
宣王 幽王
平王 桓王
莊王 僖王
惠王 襄王
頃王 匡王
定王 簡王
靈王 景王
悼王 敬王
元王 貞定王
哀王 思王
考王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顯王 慎靚王
赧王
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
秦 昭襄王
孝文王 莊襄王
始皇帝 二世皇帝
秦王子嬰 楚義帝〈附〉
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
漢髙祖皇帝〈項籍附〉 孝惠皇帝
前少帝 後少帝
巻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
漢孝文皇帝 孝景皇帝
孝武皇帝
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
漢孝昭皇帝 廢帝海昏侯
中宗孝宣皇帝 孝元皇帝
孝成皇帝 孝哀皇帝
孝平皇帝 少帝孺子
王莽
巻九十 皇王部十五
光武皇帝 更始〈附〉
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
後漢顯宗孝明皇帝 肅宗孝章皇帝
穆宗孝和皇帝 孝殤皇帝
恭宗孝安皇帝 少帝北鄉侯
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
後漢敬宗孝順皇帝 孝沖皇帝
孝質皇帝 威宗孝桓皇帝
孝靈皇帝 廢帝𢎞農王
孝獻皇帝
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
魏太祖武皇帝 文皇帝
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
魏烈祖明皇帝 齊王
髙貴鄉公 陳留王
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
西晉宣帝
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
西晉景帝 文皇帝
世祖武皇帝
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
西晉惠皇帝 趙王倫〈附〉
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
西晉懐帝 愍帝
東晉元帝 明帝
成帝
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
東晉康皇帝 穆皇帝
哀皇帝 廢帝海西公
簡文皇帝 孝武皇帝
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
東晉安皇帝 桓𤣥
恭皇帝
太平御覽目録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二
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
後魏諸帝 太祖道武皇帝
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
後魏太宗明元皇帝 世祖太武皇帝
髙宗文成皇帝
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
後魏顯祖獻文皇帝 髙祖孝文皇帝
世宗宣武皇帝 肅宗孝明皇帝
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
後魏敬宗孝莊皇帝 節閔皇帝
廢帝安定王 孝武皇帝
文皇帝 廢帝
恭皇帝 東魏孝靜皇帝
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
後周太祖文皇帝 孝閔皇帝
明皇帝 武皇帝
宣皇帝 靜皇帝
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
隋髙祖文皇帝 煬皇帝
巻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
隋恭皇帝 李宻
王世充 竇建德〈附〉
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
唐髙祖神堯皇帝
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
唐太宗文皇帝
卷一百十 皇王部三十五
唐髙宗天皇大帝 則天皇后
中宗孝和皇帝 睿宗𤣥真皇帝
卷一百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
𤣥宗明皇帝
卷一百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
唐肅宗宣皇帝〈史思明附〉 代宗孝皇帝
卷一百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
唐德宗孝文皇帝〈朱泚附〉順宗安皇帝
卷一百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
唐憲宗章武皇帝 穆宗文惠皇帝
敬宗昭愍皇帝
卷一百十五 皇王部四十
唐文宗昭獻皇帝 武宗昭肅皇帝
宣宗獻文皇帝 懿宗恭惠皇帝
卷一百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
唐僖宗恭定皇帝〈黃巢附〉昭宗景文皇帝
哀帝
卷一百十七 偏霸部一
蜀先主 後主
卷一百十八 偏霸部二
吳孫堅 孫策
孫權 孫亮
孫休 孫皓
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
前趙劉元海 劉淵
劉聰 劉曜
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
後趙石勒 石𢎞
石虎 石閔
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
前燕慕容廆 慕容皝
慕容雋 慕容暐
前秦苻洪 苻健
苻生
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
前秦苻堅 苻丕
苻登
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
後秦姚弋仲 姚襄
姚萇 姚興
姚 李特
李流 李雄
李期 李夀
李勢
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
前涼張軌 張宴
張茂 張駿
張重華 張祚
張𤣥靖 張天錫
西涼李暠 李歆
北涼沮渠蒙遜 沮渠茂虔
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
後涼呂光 呂纂
呂隆 後燕慕容垂
慕容寳 慕容盛
慕容熈 慕容雲
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
南涼禿髪烏孤 禿髪利鹿孤
禿髪傉檀 南燕慕容德
慕容超
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
西秦乞伏國仁 乞伏乾歸
乞伏熾盤 乞伏慕末
北燕馮䟦 馮文通
夏赫連勃勃 赫連昌
赫連定
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
宋劉裕 劉義符
劉義隆 劉劭
劉駿 劉子業
劉彧 劉昱
劉準
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
南齊蕭道成 蕭頥
蕭昭業 蕭昭文
蕭寳卷 蕭鸞
蕭寳融
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
北齊髙歡 髙澄
髙洋
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
北齊髙殷 髙演
髙湛 髙緯
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
梁蕭衍 蕭綱
蕭繹 侯景〈附〉
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
梁蕭方智 後梁蕭詧
蕭巋 蕭琮
陳陳霸先
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
陳陳蒨 陳伯宗
陳頊 陳叔寳
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
緫序后妃 人皇后
庖羲母 神農母
黃帝母 黃帝四妃
顓頊母 顓頊妃
帝嚳四妃 堯妃
舜母 舜二妃
夏禹母 禹妃
帝相後 桀妃
殷湯母 湯妃
帝乙妃 紂妃
周太王妃 王季妃
文王妃 武王妃
宣王后 幽王申後
褒姒〈附〉 秦始皇太后
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
漢太上昭靈後 髙祖呂皇后
髙祖薄皇后 孝惠張皇后
孝文竇皇后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孝武陳皇后
孝武衛皇后 孝武李夫人
孝昭趙皇后 孝昭上官皇后
衛太子史戾後 史皇孫王悼後
孝宣許皇后 孝宣霍皇后
孝宣王皇后 孝元王皇后
孝元傅皇后 信都馮太后
孝成許皇后 孝成趙皇后
孝哀丁太后 孝哀傅皇后
孝平母衛姬 孝平王皇后
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
東漢光武郭皇后 光武隂皇后
孝明馬皇后 孝章母賈貴人
孝章竇皇后 孝章梁皇后
敬隱宋皇后 孝和隂皇后
孝和鄧皇后〈曹大家附〉孝德左皇后
孝德閻皇后 孝安李皇后
孝順梁皇后 孝沖母虞貴人
孝質母陳妃 孝崇匽皇后
孝桓梁皇后 孝桓鄧皇后
孝桓竇皇后 孝仁董皇后
孝靈宋皇后 孝靈何皇后
孝靈王皇后 孝獻伏皇后
孝獻曹皇后
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
魏武帝卞皇后 文帝甄皇后
文帝郭皇后 明帝毛皇后
明帝郭皇后 晉宣穆張皇后
景懷夏侯皇后 文明王皇后
武元楊皇后 武悼楊皇后
惠帝賈皇后 惠帝羊皇后
謝夫人〈附〉 懷帝王太后
梁皇后 元帝夏侯太妃
虞皇后〈荀氏附〉 明帝庾皇后
成恭杜皇后 康帝禇皇后
簡文鄭皇后 孝武李皇后
王皇后 安帝陳太后
恭帝褚皇后
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敘後事附〉
後魏神元竇皇后 文封皇后
桓祁皇后 平文王皇后
昭成慕容皇后 獻明賀皇后
道武慕容皇后 道武劉皇后
明元姚皇后 明元杜皇后
太武赫連皇后 太武賀皇后
景穆郁乆閭皇后 文成馮皇后
文成李皇后 獻文李皇后
孝文林皇后 孝文廢馮皇后
孝文馮皇后 孝文髙皇后
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
後魏宣武於皇后 宣武髙皇后
宣武胡皇后 孝明胡皇后
西魏孝武髙皇后 文帝乙弗後
郁久閭後 廢帝宇文後
恭帝若於後 東魏孝靜髙皇后後周文帝元皇后 文帝叱奴後
閔帝元後 明帝獨孤後
武帝阿史那後
宣帝楊後 宣帝朱後
宣帝陳後 宣帝元後
宣帝尉遲後 靜帝司馬後
隋文帝獨孤皇后
煬帝蕭皇后
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
唐髙祖竇皇后 太宗長孫皇后〈徐妃附〉髙宗廢王皇后 中宗趙皇后
廢韋皇后 上官昭容
睿宗劉皇后 竇皇后
𤣥宗廢王皇后 武皇后
楊貴妃 楊皇后
肅宗張皇后 吳皇后
代宗沈皇后 獨孤皇后
德宗王皇后 韋賢妃
順宗王皇后 憲宗郭皇后
穆宗王皇后 蕭皇后
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
蜀先主甘後 穆後
後主張後 小張後
吳孫堅吳後 孫權步後
二王后 潘後
謝妃 徐妃
孫亮全後 孫休朱後
孫皓母何太后 孫皓滕後
前趙劉淵母呼延後 劉淵張後
劉聰呼延後 二劉後
劉曜劉後 後趙石勒劉後
後燕慕容垂叚後 宋劉裕臧後
胡婕妤 劉義隆袁後
劉駿母路後 劉駿王后
劉彧母沈婕妤 劉彧王后
劉昱江後 劉準母陳昭華
劉準謝後
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
齊蕭道成母陳後 蕭道成劉後
蕭昭業母王后 蕭昭業何妃
梁蕭衍母張後 蕭衍郄後
丁貴妃 阮修容
蕭經王后 蕭繹徐妃
陳陳霸先章後 陳蒨沈後
陳頊栁後 陳叔寳沈後
張貴妃 北齊髙歡婁後
爾朱太后 髙澄元後
髙洋李後 髙演元後
髙湛胡後 髙緯斛律後
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
昭儀 夫人
媫妤 貴人
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
嬪 世婦
御女 美人
才人 保林
女侍中 女尚書
女史
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
太子一〈並世子見〉
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
太子二
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
太子三
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
太子四 太弟
太孫 太子妃
良娣 ⿰子
保林 才人
家人子〈附〉
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十六
諸王上
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
諸王下 王妃
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
公主上
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
公主中
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
公主下 駙馬
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
敘京都上
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
敘京都下
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
敘州 敘郡
敘縣〈邑鄉黨閭里坊鄰附〉
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
河南道上 開封府
河南府 陜州
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
河南道中 虢州
汝州 鄭州
宋州 曹州
亳州 單州
許州 陳州
潁州 蔡州
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
河南道下 滑州
濮州 濟州
鄆州 青州
齊州 淄州
萊州 登州
宻州 徐州
泗州 兗州
海州 沂州
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
河北道上 懷州
孟州 衞州
相州 洛州
邢州 冀州
趙州 鎮州
定州 瀛州
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
河北道中 魏州
博州 莫州
深州 易州
幽州 順州
涿州 薊州
燕州 檀州
嬀州 平州
營州 德州
棣州 滄州
貝州
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
河北道下 蒲州
絳州 晉州
澤州 潞州
遼州 沁州
隰州 慈州
汾州 并州
石州 嵐州
代州 忻州
蔚州 朔州
雲州
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
闗西道 雍州
華州 同州
岐州 耀州
乾州 隴州
邠州 涇州
寧州 慶州
原州 靈州
鹽州 鄜州
坊州 延州
丹州 綏州
銀州 麟州
夏州 豐州
勝州
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
隴右道 秦州
渭州 蘭州
㑹州 河州
洮州 岷州
廓州 疊州
蔀州 涼州
甘州 肅州
𤓰州 沙州
伊州 西州
庭州
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
劍南道 劍州
緜州 梓州
遂州 益州
漢州 彭州
蜀州 卭州
普州 雅州
瀘州 茂州
翼州 當州
悉州 靜州
拓州 恭州
維州 奉州
嶲州 姚州
黎州 隴州
松州 嘉州
簡州 陵州
眉州 榮州
資州 戎州
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
山南道上 荊州
峽州 歸州
復州 郢州
鳳州 成州
武州 興州
宕州 扶州
文州 利州
夔州 開州
合州 忠州
萬州 閬州
果州
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
山南道下 梁州
洋州 商州
金州 房州
通州 渠州
渝州 涪州
朗州 澧州
巴州 壁州
蓬州 集州
唐州 鄧州
襄州 均州
隨州
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
淮南道 揚州
楚州 濠州
夀州 滁州
和州 廬州
舒州 蘄州
申州 光州
安州 黃州
沔州
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
江南道上 池州
潤州 常州
杭州 昇州
鄂州 眭州
袁州 吉州
建州 福州
泉州 宣州
湖州 饒州
江州 蘇州
信州 洪州
撫州 汀州
南州
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
江南道下 越州
歙州 明州
台州 處州
溫州 婺州
衢州 潭州
岳州 衡州
永州 道州
郴州 連州
邵州 黔州
思州 費州
辰州 錦州
溪州 敘州
施州 播州
珍州 夷州
葉州 溱州
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
嶺南道 廣州
韶州 岡州
循州 潮州
恩州 春州
賀州 端州
藤州 新州
勤州 竇州
桂州 昭州
康州 封州
瀧州 髙州
義州 𫎇州
富州 梧州
潯州 龔州
鬱林州 平琴州
賔州 澄州
⿰州 象州
栁州 融州
邕州 貴州
黨州 橫州
田州 嚴州
山州 淳州
羅州 潘州
容州 辨州
白州 牢州
欽州 南安都䕶府
武峩州 粵州
芝州 愛州
福祿州 長州
驩州 峯州
陸州 廉州
巖州 雷州
禺州 湯州
瀼州 籠州
環州 古州
崖州 儋州
振州 瓊州
萬安州
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
宮
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
室
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
殿
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
堂 堂皇附
樓
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
臺上
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
臺下
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
闕 觀
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
宅
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
第〈邸附〉 屋
家 舍
廬〈屠蘓附〉 庵
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
門上
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
門下
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
戸 樞
闗 鑰
闈 閨
閤 閣
簃 闥
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
㕔事 齋
房 庭
階 陛
墀 序
廊 塾
壇 屏
扆 寧
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
㕑 竈
竇 厠
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
墻壁 柱
梁 棟
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
窻 檻
椽 檐
梲 楶
枅 鋪首
藻井 鴟尾
質礎 奧
屋漏 宧
突 磚
瓦
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
井
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
倉 囷
庾
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
府庫藏 廐
市
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
城上
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
城下〈郭墩櫓附〉
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
舘驛 傳舎
亭
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
逆旅 道路
馳道 塗
阡陌 街
巷
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
苑囿
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
園圃 圏
牢 藩籬
華表
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
敘封建 爵
異姓王封
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
公封 侯封
伯封 子封
男封 同姓封
外戚封
卷二百 封建部三
以公相封 功臣封
太平御覽目録二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三
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
德行封 討亂定策封
奉使封 尊賢繼絶封
死王事子孫封 異域降封
雜恩澤封 雜名號封
宧者封 遜讓
誅貶
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
婦人封 夫人
郡君 縣君
鄉君〈錫命附〉
巻二百三 職官部一
緫敘官
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
丞相上
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
丞相下
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
緫敘三師 太師
太傅 太保
太宰 緫敘三公
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
太尉 司徒上
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
司徒下 司空
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
大司馬 三公府椽屬
卷二百十 職官部八
尚書令 録尚書
卷二百十一 職官部九
左右僕射
卷二百十二 職官部十
緫敘尚書
卷二百十三 職官部十一
左丞 右丞
左司郎中 左司員外郎
右司郎中 右司員外郎
令史
卷二百十四 職官部十二
吏部尚書
卷二百十五 職官部十三
吏部侍郎 緫敘尚書郎
卷二百十六 職官部十四
吏部四司郎中員外
卷二百十七 職官部十五
兵部尚書 兵部侍郎
兵部四司郎中員外 戸部尚書
戸部侍郎 戸部四司郎中員外
卷二百十八 職官部十六
刑部尚書 刑部侍郎
刑部四司郎中員外 禮部尚書
禮部侍郎 禮部四司郎中員外
卷二百十九 職官部十七
侍中
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
中書令 中書監
中書侍郎
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
黃門侍郎 給事中
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
中書舎人 起居郎
起居舎人
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
諫議大夫 補闕
拾遺
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
散騎常侍 員外散騎常侍
通直散騎常侍 散騎侍郎
員外散騎侍郎 通直散騎侍郎
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上
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
御史中丞下 治書侍御史
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監察御史
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
敘卿 太常卿
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
太常少卿 太常丞
博士 太祝
協律郎 太廟令
陵令 太樂令
太醫令 廩犧令
光祿卿 光祿少卿
大官令
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
衛尉卿 武庫令
守宮令 公車令
宗正卿 〈宗正少卿宗正丞〉
太僕卿 乗黃令
廐令 車府令
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
大理卿 大理少卿
大理正 大理丞
廷尉監 廷尉評
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
鴻臚卿 鴻臚少卿
典屬國 司農卿
司農少卿 上林苑令
太倉令 導官令
大府卿 大府少卿
市令 平準令
左右藏令
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
秘書監 秘書少監
秘書丞 秘書郎
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
著作郎 著作佐郎
校書郎 正字
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
太史令 殿中監〈六尚附〉
大長秋
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
國子祭酒 司業
博士少府監 將作監
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
緫敘將軍 左右衞將軍〈諸衞將軍附〉左右金吾衞將軍 諸衞上將軍
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
大將軍〈寮屬附〉 車騎將軍
驃騎將軍 驍騎將軍
衞將軍 前將軍
後將軍 左將軍
右將軍
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
征東將軍 征西將軍
征南將軍 征北將軍
鎮東將軍 鎮西將軍
鎮南將軍 鎮北將軍
安東將軍 安西將軍
安南將軍 安北將軍
平東將軍 平西將軍
平南將軍 平北將軍
鎮軍將軍 撫軍將軍
征虜將軍 冠軍將軍
輔國將軍 領軍將軍
䕶軍將軍 中軍將軍
游擊將軍 積射將軍
積弩將軍 強弩將軍
殿中將軍 員外將軍
直閤將軍
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建威將軍 奮威將軍
奮武將軍 振威將軍
揚威將軍 建武將軍
輕車將軍 伏波將軍
材官將軍 折衝將軍
虎威將軍 偏將軍
禆將軍 虎牙將軍
漢臣將軍 討虜將軍
破虜將軍 建義將軍
刺姦將軍 輔威將軍
揚化將軍 安漢將軍
輔漢將軍 都䕶將軍
立義將軍 中堅將軍
厲威將軍 盪冦將軍
討逆將軍 輔吳將軍
盪威將軍 鷹揚將軍
牙門將軍 中將軍
中領軍 中護軍
北軍中候 朱衣直閣
直寢 直後
直齋 監軍
卷二百四十一 職官部三十九
中郎將 五官中郎將
虎賁中郎將 四中郎將
都尉 奉車都尉
騎都尉
卷二百四十二 職官部四十
諸校尉 羽林監
期門僕射 冗從僕射
卷二百四十三 職官部四十一
儀同 特進
總敘大夫 金紫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 太中大夫
中大夫 中散大夫
柱國 奉朝請
致仕官
卷二百四十四 職官部四十二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卷二百四十五 職官部四十三
太子賔客 太子詹事
太子少詹事 太子中庶子
太子左右庶子
卷二百四十六 職官部四十四
太子左右贊善大夫 太子洗馬
太子司議郎 太子中舎人
太子舎人 太子通事舎人
卷二百四十七 職官部四十五
太子率更令 太子家令
太子僕射 典膳丞
侍讀 門大夫
左衛率 右衛率
前衛率 後衛率
左右內率府長史
卷二百四十八 職官部四十六
王師 王傅
王友 王侍讀
王文學 郡國相
國郎中令 國中尉
國常侍 國侍郎
府長史 府司馬
卷二百四十九 職官部四十七
從事中郎 府掾
府屬 諮議𠫵軍
公府舎人 記室𠫵軍
府𠫵軍
卷二百五十 職官部四十八
司𨽻校尉 州牧
卷二百五十一 職官部四十九
都督 緫管
都䕶
卷二百五十二 職官部五十
尹 少尹
留守
卷二百五十三 職官部五十一
內史 郡丞
郡𠫵軍 督郵
卷二百五十四 職官部五十二
刺史上
卷二百五十五 職官部五十三
刺史下
卷二百五十六 職官部五十四
良刺史上
卷二百五十七 職官部五十五
良刺史中
卷二百五十八 職官部五十六
良刺史下 酷刺史
卷二百五十九 職官部五十七
太守
卷二百六十 職官部五十八
良太守上
卷二百六十一 職官部五十九
良太守中
卷二百六十二 職官部六十
良太守下 酷太守
卷二百六十三 職官部六十一
別駕 治中
長史 司馬
卷二百六十四 職官部六十二
功曹𠫵軍 司倉𠫵軍
司戸𠫵軍 司兵𠫵軍
司法𠫵軍 五官掾
卷二百六十五 職官部六十三
州主簿 從事
中正
卷二百六十六 職官部六十四
令長
卷二百六十七 職官部六十五
良令長上
卷二百六十八 職官部六十六
良令長下
卷二百六十九 職官部六十七
酷令長 縣丞
主簿 縣尉
卷二百七十 兵部一
敘兵上
卷二百七十一 兵部二
敘兵下
卷二百七十二 兵部三
將帥上
卷二百七十三 兵部四
將帥下
卷二百七十四 兵部五
命將 易將
老將
卷二百七十五 兵部六
良將上
卷二百七十六 兵部七
良將下
卷二百七十七 兵部八
儒將
卷二百七十八 兵部九
邉將
巻二百七十九 兵部十
威名 信義
卷二百八十 兵部十一
撫士上
卷二百八十一 兵部十二
撫士下
卷二百八十二 兵部十三
機略一
巻二百八十三 兵部十四
機略二
卷二百八十四 兵部十五
機略三
卷二百八十五 兵部十六
機略四
卷二百八十六 兵部十七
機略五
卷二百八十七 兵部十八
機略六
卷二百八十八 兵部十九
機略七
卷二百八十九 兵部二十
機略八
卷二百九十 兵部二十一
料敵上
卷二百九十一 兵部二十二
料敵下
卷二百九十二 兵部二十三
用間
卷二百九十三 兵部二十四
示緩 務速
卷二百九十四 兵部二十五
示弱 示強
卷二百九十五 兵部二十六
審察 避鋭
安衆
卷二百九十六 兵部二十七
法令
卷二百九十七 兵部二十八
訓兵
卷二百九十八 兵部二十九
軍制 偏將
卷二百九十九 兵部三十
練士 兵衆
隊伍
卷三百 兵部三十一
卒 騎
太平御覽目録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四
卷三百一 兵部三十二
陣
卷三百二 兵部三十三
先鋒 殿
鄉導 伏兵
卷三百三 兵部三十四
征伐上
卷三百四 兵部三十五
征伐中
卷三百五 兵部三十六
征伐下
卷三百六 兵部三十七
請征伐 出師
軍行
卷三百七 兵部三十八
㑹兵 誓衆
犒師 麾兵
享士
卷三百八 兵部三十九
戰上
卷三百九 兵部四十
戰中
卷三百十 兵部四十一
戰下 戰不顧親
戰傷
卷三百十一 兵部四十二
請戰 挑戰
決戰上
卷三百十二 兵部四十三
決戰中
卷三百十三 兵部四十四
決戰下
卷三百十四 兵部四十五
突圍 追奔
乗勢
卷三百十五 兵部四十六
水戰 掩襲上
卷三百十六 兵部四十七
掩襲下
卷三百十七 兵部四十八
攻圍上
卷三百十八 兵部四十九
攻圍下
卷三百十九 兵部五十
拒守上
卷三百二十 兵部五十一
拒守下 危急
卷三百二十一 兵部五十二
火攻 水攻
卷三百二十二 兵部五十三
勝
卷三百二十三 兵部五十四
敗
卷三百二十四 兵部五十五
招 降
詐降
卷三百二十五 兵部五十六
乞師 救援
擒獲上
卷三百二十六 兵部五十七
擒獲下 擄掠
卷三百二十七 兵部五十八
獻俘 班師
罷兵 偃武
卷三百二十八 兵部五十九
從軍 羽書
占候
卷三百二十九 兵部六十
徴兵 應兵
神兵
卷三百三十 兵部六十一
警備
卷三百三十一 兵部六十二
斥候 備邊
塞險
卷三百三十二 兵部六十三
據要 漕運
絶糧道
卷三百三十三 兵部六十四
屯田 戍役
卷三百三十四 兵部六十五
輜重 戎車
戰艦 亭障
卷三百三十五 兵部六十六
營壘 𤇺燧
京觀
卷三百三十六 兵部六十七
攻具上
卷三百三十七 兵部六十八
攻具下 ⿰
鹿角 箛槍
弋
卷三百三十八 兵部六十九
角 金鼓
鞞 鞀
鐃 鈴
鐸 刁斗
柝
卷三百三十九 兵部七十
敘兵器 牙
卷三百四十 兵部七十一
常 旂
旃 物
旗 旟
旐 旞
旌
卷三百四十一 兵部七十二
斾 幟
幡 旒
旄 毦
麾 幢
節 鉞
卷三百四十二 兵部七十三
劍上
卷三百四十三 兵部七十四
劍中
卷三百四十四 兵部七十五
劍下
卷三百四十五 兵部七十六
刀上
卷三百四十六 兵部七十七
刀下 匕首
鋏 鈹
卷三百四十七 兵部七十八
弓
卷三百四十八 兵部七十九
弩
卷三百四十九 兵部八十
箭上
卷三百五十 兵部八十一
箭下 箭筒
步叉 橐鞬
射捍 彈
卷三百五十一 兵部八十二
戈
卷三百五十二 兵部八十三
㦸上
卷三百五十三 兵部八十四
㦸下 殳
矛
卷三百五十四 兵部八十五
槊 槍
鋋 鈎鑲
卷三百五十五 兵部八十六
甲上
卷三百五十六 兵部八十七
甲下 兠鍪
楯上
卷三百五十七 兵部八十八
楯下 彭排
啣枚 棓
椎
卷三百五十八 兵部八十九
鞍 轡
鞚 勒
鑣
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
羈 珂
韉 障泥
防汗 當胷
鞘尾 鞭
枊
卷三百六十 人事部一
敘人 孕
卷三百六十一 人事部二
産
卷三百六十二 人事部三
姓 名
卷三百六十三 人事部四
字 形體
頭上
卷三百六十四 人事部五
頭下 頂
額
卷三百六十五 人事部六
靣 眉
卷三百六十六 人事部七
耳 目
卷三百六十七 人事部八
頰 鼻
頞 口
舌
卷三百六十八 人事部九
唇吻 齒
牙 咽喉
頥頷 承漿
卷三百六十九 人事部十
頸項 肩
胛 臂
腕 腋
肘
卷三百七十 人事部十一
手 掌
指 爪
卷三百七十一 人事部十二
胷 膈
腹 背
脊 脅
肋 臍
腰
卷三百七十二 人事部十三
髀股 臋
膝 脛
腓腸 足
踝
巻三百七十三 人事部十四
毛 髪
鬢 髻
卷三百七十四 人事部十五
髭 鬚髯
睫 髑髏
卷三百七十五 人事部十六
肉 皮膚
骨 筋
脈 髓
腦 血
膏
卷三百七十六 人事部十七
心 肝
肺 脾
腎 膽
胃 腸
膀胱 尻
卷三百七十七 人事部十八
長中國人 長絶域人
卷三百七十八 人事部十九
短中國人 短絶域人
肥 痩
卷三百七十九 人事部二十
美丈夫上
卷三百八十 人事部二十一
美丈夫下 美婦人上
卷三百八十一 人事部二十二
美婦人下
卷三百八十二 人事部二十三
醜丈夫 醜婦人
卷三百八十三 人事部二十四
夀老
卷三百八十四 人事部二十五
幼智上
卷三百八十五 人事部二十六
幼智下
卷三百八十六 人事部二十七
健 羸
卷三百八十七 人事部二十八
黑子 汗
唾 洟淚
欠 𡁲
卷三百八十八 人事部二十九
聲 色
影 跡
卷三百八十九 人事部三十
嗜好 容止
卷三百九十 人事部三十一
言語
卷三百九十一 人事部三十二
笑
卷三百九十二 人事部三十三
吟 嘯
嚬
卷三百九十三 人事部三十四
坐 臥
睡
卷三百九十四 人事部三十五
行 步
趨 走
跳 蹲
卷三百九十五 人事部三十六
沐 浴
盥 游
卷三百九十六 人事部三十七
溺 相似
偶像
卷三百九十七 人事部三十八
敘夣 吉夣上
卷三百九十八 人事部三十九
吉夢下
卷三百九十九 人事部四十
應夣
卷四百 人事部四十一
㓙夣
太平御覽目録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五
卷四百一 人事部四十二
敘聖
卷四百二 人事部四十三
敘賢
卷四百三 人事部四十四
道德 隂德
卷四百四 人事部四十五
師
卷四百五 人事部四十六
賔客
卷四百六 人事部四十七
敘交友 交友一
卷四百七 人事部四十八
交友二
卷四百八 人事部四十九
交友三
卷四百九 人事部五十
交友四
卷四百十 人事部五十一
交友五 請友不許
世交 父子交
絶交
卷四百十一 人事部五十二
孝感
卷四百十二 人事部五十三
孝上
卷四百十三 人事部五十四
孝中
卷四百十四 人事部五十五
孝下 祿養
卷四百十五 人事部五十六
孝女
卷四百十六 人事部五十七
友悌
卷四百十七 人事部五十八
忠勇
卷四百十八 人事部五十九
忠貞
卷四百十九 人事部六十
仁德 仁惻
卷四百二十 人事部六十一
義上
卷四百二十一 人事部六十二
義中
卷四百二十二 人事部六十三
義下 義婦
卷四百二十三 人事部六十四
謙 讓上
卷四百二十四 人事部六十五
讓下
卷四百二十五 人事部六十六
清廉上
卷四百二十六 人事部六十七
清廉下
卷四百二十七 人事部六十八
正直上
卷四百二十八 人事部六十九
正直下
卷四百二十九 人事部七十
公平
卷四百三十 人事部七十一
信 謹慎
卷四百三十一 人事部七十二
勤 儉約
儉嗇
卷四百三十二 人事部七十三
慈愛 恭敬
智 聰敏
強記
卷四百三十三 人事部七十四
勇一
卷四百三十四 人事部七十五
勇二
卷四百三十五 人事部七十六
勇三
卷四百三十六 人事部七十七
勇四
卷四百三十七 人事部七十八
勇五
卷四百三十八 人事部七十九
烈士
卷四百三十九 人事部八十
貞女上
卷四百四十 人事部八十一
貞女中
卷四百四十一 人事部八十二
貞女下
卷四百四十二 人事部八十三
知人上
卷四百四十三 人事部八十四
知人中
卷四百四十四 人事部八十五
知人下
卷四百四十五 人事部八十六
品藻上
卷四百四十六 人事部八十七
品藻中
卷四百四十七 人事部八十八
品藻下
卷四百四十八 人事部八十九
權謀上
卷四百四十九 人事部九十
權謀中
卷四百五十 人事部九十一
權謀下
卷四百五十一 人事部九十二
諫諍一
卷四百五十二 人事部九十三
諫諍二
卷四百五十三 人事部九十四
諫諍三
卷四百五十四 人事部九十五
諫諍四
卷四百五十五 人事部九十六
諫諍五
卷四百五十六 人事部九十七
諫諍六
卷四百五十七 人事部九十八
諫諍七
卷四百五十八 人事部九十九
鑒戒上
卷四百五十九 人事部一百
鑒戒下
卷四百六十 人事部一百一
游説上
卷四百六十一 人事部一百二
游説中
卷四百六十二 人事部一百三
游説下
卷四百六十三 人事部一百四
辯上
卷四百六十四 人事部一百五
辯下 訥
卷四百六十五 人事部一百六
謳 歌
謠
卷四百六十六 人事部一百七
嘲戲 罵詈
卷四百六十七 人事部一百八
喜
卷四百六十八 人事部一百九
樂 憂上
卷四百六十九 人事部一百十
憂下 懼
卷四百七十 人事部一百十一
貴盛
卷四百七十一 人事部一百十二
冨上
巻四百七十二 人事部一百十三
冨下
卷四百七十三 人事部一百十四
遊俠
卷四百七十四 人事部一百十五
禮賢
卷四百七十五 人事部一百十六
待士
卷四百七十六 人事部一百十七
施惠上
卷四百七十七 人事部一百十八
施惠下
卷四百七十八 人事部一百十九
贈遺
卷四百七十九 人事部一百二十
報恩
卷四百八十 人事部一百二十一
誓盟 質
卷四百八十一 人事部一百二十二
仇讐上
卷四百八十二 人事部一百二十三
仇讐下
卷四百八十三 人事部一百二十四
怒 怨
卷四百八十四 人事部一百二十五
貧上
卷四百八十五 人事部一百二十六
貧下
卷四百八十六 人事部一百二十七
窮 凍
餓
卷四百八十七 人事部一百二十八
哭
卷四百八十八 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泣 悲
啼 涕
卷四百八十九 人事部一百三十
別離
巻四百九十 人事部一百三十一
僣 驕慢
怠惰 迷亡
癡
卷四百九十一 人事部一百三十二
慙愧
卷四百九十二 人事部一百三十三
貪 虐
卷四百九十三 人事部一百三十四
奢
卷四百九十四 人事部一百三十五
詭詐
卷四百九十五 人事部一百三十六
諺上
卷四百九十六 人事部一百三十七
諺下 鬬爭
卷四百九十七 人事部一百三十八
酣醉
卷四百九十八 人事部一百三十九
簡傲 揶揄
卷四百九十九 人事部一百四十
愚 如愚
愚怯 知怯
盜竊
卷五百 人事部一百四十一
傭保 奴婢
太平御覽目録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六
卷五百一 逸民部一
敘逸民一
卷五百二 逸民部二
逸民二
卷五百三 逸民部三
逸民三
卷五百四 逸民部四
逸民四
卷五百五 逸民部五
逸民五
卷五百六 逸民部六
逸民六
卷五百七 逸民部七
逸民七
卷五百八 逸民部八
逸民八
卷五百九 逸民部九
逸民九
卷五百十 逸民部十
逸民十
卷五百十一 宗親部一
祖父母 父母
繼母
卷五百十二 宗親部二
伯叔
卷五百十三 宗親部三
伯叔母 從伯叔
族父 姑
卷五百十四 宗親部四
兄弟上
卷五百十五 宗親部五
兄弟中
卷五百十六 宗親部六
兄弟下
卷五百十七 宗親部七
姊妺 舅姑
嫂叔 姨姒
卷五百十八 宗親部八
子
卷五百十九 宗親部九
孫 女
子壻
卷五百二十 宗親部十
夫妻
卷五百二十一 宗親部十一
慈母保母 乳母
妾 出婦
舅舅母 外甥
姨
卷五百二十二 禮儀部一
敘禮上
卷五百二十三 禮儀部二
敘禮下
卷五百二十四 禮儀部三
祭禮上
卷五百二十五 禮儀部四
祭禮中
卷五百二十六 禮儀部五
祭禮下
卷五百二十七 禮儀部六
郊丘
卷五百二十八 禮儀部七
迎氣 禘祫
六宗
卷五百二十九 禮儀部八
五祀 四望
髙禖 祈禱
卷五百三十 禮儀部九
齋戒 儺
卷五百三十一 禮儀部十
宗廟 神主
卷五百三十二 禮儀部十一
社稷 先農
靈星
卷五百三十三 禮儀部十二
明堂
卷五百三十四 禮儀部十三
辟雍 靈臺
學校
卷五百三十五 禮儀部十四
庠序 釋奠〈立廟附〉
養老
卷五百三十六 禮儀部十五
封禪
卷五百三十七 禮儀部十六
廵狩 籍田
卷五百三十八 禮儀部十七
朝
卷五百三十九 禮儀部十八
宴㑹 上夀
贄
卷五百四十 禮儀部十九
婚姻上 冠
卷五百四十一 禮儀部二十
婚姻下 媒
卷五百四十二 禮儀部二十一
拜
卷五百四十三 禮儀部二十二
揖 讚
賀
卷五百四十四 禮儀部二十三
喪紀上
卷五百四十五 禮儀部二十四
喪紀下
卷五百四十六 禮儀部二十五
居喪 奔喪
訃告 奪情
卷五百四十七 禮儀部二十六
喪服 衰
絰帶
卷五百四十八 禮儀部二十七
杖履 幗髽
廬 重
㓙門 死
卷五百四十九 禮儀部二十八
屍 復魂
唅 絞紟衾冒
卷五百五十 禮儀部二十九
殮 柩
殯 𮚐
賻 禭
卷五百五十一 禮儀部三十
棺
卷五百五十二 禮儀部三十一
槨 攢
芻靈 明器
明衣 祖載
翣 紼
旅 旐
輓歌 方相
卷五百五十三 禮儀部三十二
葬送一
卷五百五十四 禮儀部三十三
葬送二
卷五百五十五 禮儀部三十四
葬送三
卷五百五十六 禮儀部三十五
葬送四
卷五百五十七 禮儀部三十六
冢墓一
卷五百五十八 禮儀部三十七
冢墓二
卷五百五十九 禮儀部三十八
冢墓三
卷五百六十 禮儀部三十九
冢墓四
卷五百六十一 禮儀部四十
吊
卷五百六十二 禮儀部四十一
諡 諱
忌日
卷五百六十三 樂部一
雅樂上
卷五百六十四 樂部二
雅樂中
卷五百六十五 樂部三
雅樂下
卷五百六十六 樂部四
厯代樂
卷五百六十七 樂部五
鼓吹樂 四夷樂
卷五百六十八 樂部六
宴樂 女樂
卷五百六十九 樂部七
優倡 淫樂
卷五百七十 樂部八
歌一
卷五百七十一 樂部九
歌二
卷五百七十二 樂部十
歌三
卷五百七十三 樂部十一
歌四
卷五百七十四 樂部十二
舞
卷五百七十五 樂部十三
鐘 錞於
卷五百七十六 樂部十四
磬 瑟
箏 築
準
卷五百七十七 樂部十五
琴上
巻五百七十八 樂部十六
琴中
卷五百七十九 樂部十七
琴下
卷五百八十 樂部十八
笛 箎
管 籥
卷五百八十一 樂部十九
簫 笳
笙 竽
簧 塤
卷五百八十二 樂部二十
鼓 柷敔
虡
卷五百八十三 樂部二十一
琵琶 羯鼓
卷五百八十四 樂部二十二
雜樂部 觱栗
五 六
七 太乙
方響 缶
鐸 鐃
鐲 角
壤 舂
卷五百八十五 文部一
敘文
卷五百八十六 文部二
詩
卷五百八十七 文部三
賦
卷五百八十八 文部四
頌 讃
箴
卷五百八十九 文部五
碑
卷五百九十 文部六
銘 銘志
七辭 連珠
卷五百九十一文部七
御製上
卷五百九十二 文部八
御製下
卷五百九十三 文部九
詔 策
誥 教
誡
卷五百九十四 文部十
章表 奏
劾奏 駮奏
卷五百九十五 文部十一
論 議
牋 啟
書記
卷五百九十六 文部十二
誄 弔文
哀辭 哀策
卷五百九十七 文部十三
檄 移
露布
卷五百九十八 文部十四
符 劵契
鐡劵 過所
零丁
卷五百九十九 文部十五
品量文章 歎賞
改易 詆訶
卷六百 文部十六
思疾 思遲
太平御覽目録六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七
卷六百一 文部十七
著書上
卷六百二 文部十八
著書下
卷六百三 文部十九
史傳上
卷六百四 文部二十
史傳下
卷六百五 文部二十一
筆 墨
硯 紙
卷六百六 文部二十二
簡 策
牘 札
牒 刺
板 袠
函 㨭
槧 水滴器
封泥書
卷六百七 學部一
敘學
卷六百八 學部二
敘經典
卷六百九 學部三
易 書
卷六百十 學部四
禮 春秋
孝經
卷六百十一 學部五
勤學
卷六百十二 學部六
博學
卷六百十三 學部七
教學
卷六百十四 學部八
幼學 晚學
好學 廢學
卷六百十五 學部九
講說
卷六百十六 學部十
讀誦
卷六百十七 學部十一
談論
卷六百十八 學部十二
圖書上 敘圖書
刋正謬誤
卷六百十九 學部十三
圖書下 採求遺逸
借書 賜書
冩書 載書〈負書附〉
焚書
卷六百二十 治道部一
君
卷六百二十一 治道部二
臣
卷六百二十二 治道部三
政治一
卷六百二十三 治道部四
政治二
卷六百二十四 治道部五
政治三
卷六百二十五 治道部六
貢賦上
卷六百二十六 治道部七
貢賦下
卷六百二十七 治道部八
賦歛
卷六百二十八 治道部九
貢舉上
卷六百二十九 治道部十
貢舉下〈制舉科附〉
卷六百三十 治道部十一
薦舉上
卷六百三十一 治道部十二
薦舉中
卷六百三十二 治道部十三
薦舉下
卷六百三十三 治道部十四
賞賜
卷六百三十四 治道部十五
急假
卷六百三十五 刑法部一
敘刑上
卷六百三十六 刑法部二
敘刑下
卷六百三十七 刑法部三
律令上
卷六百三十八 刑法部四
律令〈科附〉
卷六百三十九 刑法部五
聽訟
卷六百四十 刑法部六
決獄
卷六百四十一 刑法部七
贓貨 罪
卷六百四十二 刑法部八
囚 徒〈徒作年數附〉
卷六百四十三 刑法部九
獄
卷六百四十四 刑法部十
械 拲
鎻 鉗
卷六百四十五 刑法部十一
象刑 誅
轘 烹
卷六百四十六 刑部十二
斬 梟首
棄市 考竟
卷六百四十七 刑法部十三
殺 三族刑〈雜犯死附〉
卷六百四十八 刑法部十四
黥 劓
臏 刖
宮割 造肉刑
除肉刑
卷六百四十九 刑法部十五
髠 鞭〈論肉刑附〉
笞 考掠
卷六百五十 刑法部十六
杖 督
流徒
卷六百五十一 刑法部十七
除名 免官
収贖 禁錮
卷六百五十二 刑法部十八
赦
卷六百五十三 釋部一
敘佛
卷六百五十四 釋部二
奉佛
卷六百五十五 釋部三
僧 異僧上
卷六百五十六 釋部四
異僧下
卷六百五十七 釋部五
經 像
卷六百五十八 釋部六
戒律 禪
塔 寺
卷六百五十九 道部一
道
卷六百六十 道部二
真人上
卷六百六十一 道部三
真人下
卷六百六十二 道部四
天仙
卷六百六十三 道部五
地仙
卷六百六十四 道部六
屍解
卷六百六十五道部七
劒解
卷六百六十六 道部八
道士
卷六百六十七 道部九
齋戒
卷六百六十八 道部十
養生
卷六百六十九 道部十一
服餌上
卷六百七十 道部十二
服餌中
卷六百七十一 道部十三
服餌下
卷六百七十二 道部十四
仙經上
卷六百七十三 道部十五
仙經下
卷六百七十四 道部十六
理所
卷六百七十五 道部十七
冠 幘
帔 褐
褵 袍
裘 衣
珮 綬
板 笏
帬 鈴
杖 節
履 舄
帷帳 席
卷六百七十六道部十八
簡章
卷六百七十七道部十九
几案 輿輦
闕 殿
堂 臺
閣 樓
觀 宮
室 房
舍 窓
戶 門
庭 壇
府
卷六百七十八 道部二十
傳授上
卷六百七十九 道部二十一
傳授下
卷六百八十 儀式部一
太常 旂
旗 斾
𣄣 旐
幡 麾
旄頭 雲䍐
黃龯 豹尾〈警蹕附〉
卷六百八十一 儀式部二
鹵簿 班劒
棨㦸 節
卷六百八十二 儀式部三
璽 綬
卷六百八十三 儀式部四
印
卷六百八十四 服章部一
總敘冠
卷六百八十五 服章部二
通天冠 進賢冠
逺逰冠 章甫冠
牟追 收
冔 委貎冠
髙山冠 法冠
武弁冠 鶡冠
卻敵冠 卻非冠
巧士冠 方山
長冠 樊噲冠
卷六百八十六 服章部三
冕 纓
弁
卷六百八十七 服章部四
幘 帽
巾〈接離障日附〉
卷六百八十八 服章部五
貂蟬 簮導
白筆 帢
幍 幓頭
卷六百八十九 服章部六
衣
卷六百九十 服章部七
袞衣 氅衣
毳衣 絺衣
𤣥衣 褘衣
褕衣 闕翟
鞠衣 展衣
褖衣 袗衣
朱衣
卷六百九十一 服章部八
單衣 中衣
曲領 袿䙱
⿰ 鞶囊
卷六百九十二 服章部九
珮 環
玦 笏
卷六百九十三 服章部十
袍 褐
衫 襜褕
卷六百九十四 服章部十一
裘
卷六百九十五 服章部十二
襦 袴〈袴褶附〉
卷六百九十六 服章部十三
帶 大帶
裳 裙
裩
卷六百九十七 服章部十四
履 舄
襪
卷六百九十八 服章部十五
屨 屐
屣 鞾
屫
卷六百九十九 服用部一
帳 幔
幌 幬
牀幨 青廬
卷七百 服用部二
簾 帷
幄 幕
太平御覽目録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八
卷七百一 服用部三
屏風 步障
承塵
卷七百二 服用部四
扇 蓋
卷七百三 服用部五
麈尾 如意
拂 唾壺
書臺 香爐
卷七百四 服用部六
囊 帊幞
卷七百五 服用部七
簏 篋
卷七百六 服用部八
牀 榻
胡牀
卷七百七 服用部九
枕 被
卷七百八 服用部十
簟 褥
氊 臥具
𣰽毺 毾㲪
卷七百九 服用部十一
薦蓆
卷七百十 服用部十二
幾 案
杖
卷七百十一 服用部十三
箱 巾箱
笥 笈
火籠
卷七百十二 服用部十四
熨斗 澡盤
澡灌 伏虎
卷七百十三 服用部十五
匣〈匱附〉 廚
卷七百十四 服用部十六
梳篦 刷
鑷 觹
剔齒籖
卷七百十五 服用部十七
步搖 假髻
髲
卷七百十六 服用部十八
手巾 絮巾
卷七百十七 服用部十九
鏡 鏡臺
奩 合
多羅 嚴器
卷七百十八 服用部二十
笄 釵
鑷 璫珥
釧〈跳脫附〉 指環
卷七百十九 服用部二十一
粉 黛
脂澤 燕脂
的 花勝
卷七百二十 方術部一
養生
卷七百二十一 方術部二
醫一
卷七百二十二 方術部三
醫二
卷七百二十三 方術部四
醫三
卷七百二十四 方術部五
醫四
卷七百二十五 方術部六
卜上
卷七百二十六 方術部七
卜下 蠡卜
虎卜 鷄卜
鳥卜 樗蒱卜
十二碁卜 竹卜
牛蹄卜
卷七百二十七 方術部八
筮上
卷七百二十八 方術部九
筮下
卷七百二十九 方術部十
相上
卷七百三十 方術部十一
相中
卷七百三十一 方術部十二
相下
卷七百三十二 方術部十三
占候
卷七百三十三 方術部十四
占星 占風
占雨 望氣
卷七百三十四 方術部十五
巫上
卷七百三十五 方術部十六
巫下
卷七百三十六 方術部十七
祝 符
術
卷七百三十七 方術部十八
禁 幻
卷七百三十八 疾病部一
總敘疾病上
卷七百三十九 疾病部二
總敘疾病下 狂
陽狂 人謂之狂
癲 癡
癎
卷七百四十 疾病部三
聾 盲
瘖啞 吃
禿 齆
齲齒 兎缺
癭 傴僂
疣贅 瘤
跛躄 偏枯
尰
卷七百四十一 疾病部四
頭痛 心痛
腹痛 咽痛並噎
煩懣 勞悸
暍
卷七百四十二 疾病部五
瘡 痱
螫毒 蠱
癰疽 瘻
癬 瘃
疥 惡疾
疫癘
卷七百四十三 疾病部六
霍亂 疰
瘧 消渇
厥逆 咳𠻳
嘔吐 水疾
腫 疝
瘕 痺
痔 痢
隂痿 陽病
卷七百四十四 工藝部一
敘藝 射上
卷七百四十五 工藝部二
射中
卷七百四十六 工藝部三
射下 御
卷七百四十七 工藝部四
書上
卷七百四十八 工藝部五
書中
卷七百四十九 工藝部六
書下 古文
篆書 八分書
𨽻書 草書
飛白書 章草書
行書
卷七百五十 工藝部七
數 畵上
卷七百五十一 工藝部八
畵下
卷七百五十二 工藝部九
巧
卷七百五十三 工藝部十
圍碁 投壺
卷七百五十四 工藝部十一
博 樗蒱
塞 藏鈎〈蹴鞠附〉
卷七百五十五 工藝部十二
彈碁 儒碁
擊壤 角觝
彈 四維
象戱 夾食
悁悶 射數
簸子 抃
擲塼
卷七百五十六 器物部一
器皿 鼎
卷七百五十七 器物部二
鑊 釜
鬲 鐺
鎢錥 銚
鑪 甑
箄 甑帶
卷七百五十八 器物部三
盆〈缶附〉 甕
罃 坩
缾 甒
魁 槃
卷七百五十九 器物部四
簠簋 瑚璉
敦牟 俎豆
籩 樏
鉶 鉢
窪 甌
杯 棬
欓
卷七百六十 器物部五
盌 盂
蘇⿰ 安𢧑
匕 箸
機 畢
飯帚 炙函
飯函 淅箕
筐 𥰠
簞 爵
卷七百六十一 器物部六
觥 觚
巵 匜
醆斚 鍾
瓉 鐏彛
滑稽 榼
壺 洗
卷七百六十二 器物部七
瓢 勺
豐 禁
食架 食廚
酒臺 槽
杵臼 砧〈𢷬衣杵附〉
碓 磨
碾
卷七百六十三 器物部八
斧 鋸
椎 鑿
卷七百六十四 器物部九
斤 鏟
鐁 鑢
䥥 鍠
斨 鍤
鋤 錐
鑚 鉗
泥鏝 橙
籃 䈪
籠 籝
卷七百六十五 器物部十
箕帚 畚
斛〈量附〉 斗
升 簑
桔槔 椸枷
梯 把扒
卷七百六十六 雜物部一
膠 漆
蠟 黃屑
皮 筋角
齒 羽毛
籧篨 筣篦
笪 繩
卷七百六十七 雜物部二
板 瓦
甎 塹
蒭茭 堊
竿 鈎
釘 鏁
礪
卷七百六十八 舟部一
敘舟上
卷七百六十九 舟部二
敘舟中
卷七百七十 舟部三
敘舟下 艦
艨艟 䑦𦪇
艑 航
舫 舠
舸
卷七百七十一 舟部四
艇 舴艋
筏 檝
篙 槳
櫓 柁
纜 笮
帆檣 五兩
榜 桅
筌𥶌 牂柯
泝斗
卷七百七十二 車部一
敘車上
卷七百七十三 車部二
敘車下
卷七百七十四 車部三
輅 輿
同輿〈戎輿附〉 輦
卷七百七十五 車部四
指南車 軺車
畵輪車 四望車
畵雲車 雲母車
通幰車 象車
騾車 犢車
羊車 鹿車
露車 乗輿雜車
轅 輪
軌
卷七百七十六 車部五
轍 軸
轂 輻
輨 軫
軾 箱
輞 軛
輾 轙
轊 轘
釭 轄
鍊 輠
當 蓋
轑 槓
覆笭 枸心
較 幰
䋺 茵
卷七百七十七 奉使部一
奉使上
卷七百七十八 奉使部二
奉使中
卷七百七十九 奉使部三
奉使下
卷七百八十 四夷部一
東夷一 敘東夷
朝鮮 濊㹮
三韓 辰韓
弁韓
卷七百八十一 四夷部二
東夷二 百濟
夫餘 新羅
卷七百八十二 四夷部三
東夷三 倭
日本國 紵嶼人
蝦夷國
卷七百八十三 四夷部四
東夷四 髙句驪
卷七百八十四 四夷部五
東夷五 豆莫婁
沃沮 肅慎
勿吉 扶桑國
女國 文身
大漢 琉球
卷七百八十五 四夷部六
南蠻一 敘南蠻
越裳國 黃攴國
槃瓠 廩君
板楯蠻 俚
卷七百八十六 四夷部七
南蠻二 哀牢
烏滸 林邑國
扶南國 真蠟
參半國 白頭國
卷七百八十七 四夷部八
南蠻三 赤土國
蒲羅中國 優鈸國
橫跌國 北攎國
馬五洲 薄歎洲
躭蘭洲 巨涎洲
濵郍專國 烏文國
期調國 林陽國
牟奴等七國 蒲林國
師子國 毗加梨國
於陁利國 狼牙脩國
婆利國 訶羅陁國
呵羅單國 蒲黃國
婆皇國 婆達國
闍婆達國 槃槃國
斤陁利國
卷七百八十八 四夷部九
南蠻四 頓遜國
毗騫國 丹丹國
東謝 西趙蠻
南平蠻 羅剎國
投和國 附國
邉斗四國 殊奈國
甘棠國 金利毗逝國
墮和羅國 陁洹國
墮婆登國 多蔑國
多摩國 哥羅舎分國
杜薄國 烏篤國
薄刺國
卷七百八十九 四夷部十
南蠻五 南詔蠻
驃國 暴蠻等部落
勿鄧 大賧
南瀘 量水川
彌諾國 彌臣國
崑崙國 小婆羅門國
夜半國 女王國
獨錦國 弄棟蠻
清泠蠻 長禪蠻
施蠻 磨些蠻
撲子蠻 尋傳蠻
裸形蠻 苴望子蠻
望蠻 黒齒金齒銀齒繡腳
繡面蠻 穿鼻蠻
長鬃揀鋒 茫蠻
棠魔蠻
卷七百九十 四夷部十一
南蠻六 結胷國
羽民國 讙兠國
厭火國 三苗國
臷國 交脛國
不死國 攴舌國
三首國 僬僥國
長臂國 三身國
一臂國 竒肱國
丈夫國 巫咸國
女子國 軒轅國
白民國 長股國
無啓國 一目國
和利國 深目國
無膓國 聶耳國
跂踵國 大人國
君子國 青丘國
黒齒國 𤣥服國
毛民國 勞民國
氐人國 姑射國
蜮國 沃國
反風國 林郍國
無論國 句稚國
歌營國 加陳國
師漢國 扈利國
姑奴國 察牢國
類人國 雕題國
狼臙國 儋耳國
黃頭國 瓮人國
穿胷國 西屠國
金隣國 決遼國
屈都乾國 波延洲
究原民國 奴後國
炎人國 黃孫
落頭民 鮫人
松外諸蠻
卷七百九十一 四夷部十二
南蠻七 西南夷
夜郎 滇
卭 筰
嶲 冉䮾
白馬 白狼夷
禪國 牂柯
濮 尾濮
木綿濮 文面濮
祈要月濮 赤口濮
墨僰濮 朱提
昆彌國 西□
東女國
卷七百九十二 四夷部十三
西戎一 總序西戎
婼羗 鄯善
于闐 大秦
龜茲 天竺
卷七百九十三 四夷部十四
西戎二 罽賔
條支 安息
大月氐 大宛
䟱勒 康國
副貨 安國
烏長 烏郍曷
渇槃陀 鉢和
大夏 米國
鄧至 安息
乙佛獻 伏盧尼
石國 宕昌國
鏺汗 色知顯
伽色尼 白蘭
乾陀 史國
師子 穆國
奄蔡 何國
嚈噠
卷七百九十四 四夷部十五
西戎三 羗無戈
湟中月氐胡 氐支
車師 髙昌
吐谷渾 波斯
卷七百九十五 四夷部十六
西戎四 烏孫
悅般 迷蜜
党項 焉耆
小月氐 佛䔉
吐火羅 尼婆羅
大食
卷七百九十六 四夷部十七
西戎五 莎車
波知 栗弋
悉居半 越底延
波路 三童
蒲山 劫國
獠 丁令
且彌 陁羅伊羅
賒彌 澤散
女國 呼得
曹國 何國
短人 小人
軒渠 溫宿
朱俱波 尉頭
滑國 姑黙
疊伏羅 阿鈎羗
蔥茈羗
卷七百九十七 四夷部十八
西戎六 蒲類
小宛 精絶
渠勒 依耐
難兠 無雷
孤胡 山國
烏貪 卑陸
郁立師 卻國
烏弋山離 拘彌
德若 髙附
東離 移支
者舌 㧞豆
烏利 者至㧞
朱居 權烏摩
伽色尼 薄知
牟知 阿弗太汗
呼似蜜 諾色波羅
卑伽至 伽不單
伽倍 折薛莫孫
⿰敦 弗敵沙
臨兒 貲虜
盤越 監長
竒恆 石尖
扶伏 可蘭
鵠國 無不逹
無繼民 録民
無首民 納民
狗夷 波羅秦斯
䑕王 摩訶頼
波麗越 雞城
和訶條 播黎白
舍衛 維耶離
迦維羅越 郍訶維
碓國 拘郍捨
波羅奈國 拘宋婆
𦋺宻 拘私郍竭
摩竭提
卷七百九十八 四夷部十九
西戎部七 吐畨
大羊同 悉立
章求㧞 且末
烏耗 西夜
哈蜜
卷七百九十九 四夷部二十
北狄一 總敘北狄上
卷八百 四夷部二十一
北狄二 總敘北狄下
太平御覽目録八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九
卷八百一 四夷部二十二
北狄三 託䟦氏
稽胡 慕容氏
宇文莫槐 髙車
烏洛侯 庫莫奚
軻比能
卷八百二 珍寶部一
寳 珠上
卷八百三 珍寳部二
珠下
卷八百四 珍寳部三
玉上
卷八百五 珍寳部四
玉下
卷八百六 珍寳部五
圭 璧
卷八百七 珍寳部六
璋 琮
璜 瓉
瑁 珊瑚
瑇瑁 貝
卷八百八 珍寳部七
琥 琥珀
瑪瑙 琉璃
車渠 玻璃
水晶 雲母
瑟瑟 玕琪
卷八百九 珍寳部八
琅玕 火齊
碧 璿瑰
玫瑰 碔砆
瑤 瑊
珉 木難
碝石 金上
卷八百十 珍寳部九
金中
卷八百十一 珍寳部十
金下
卷八百十二 珍寳部十一
銀 黃銀
水銀 鈆
錫
卷八百十三 珍寳部十二
銅 鐵
金鋼 鍮石
卷八百十四 布帛部一
絲 素
繒 纈
綵 染
卷八百十五 布帛部二
錦 繡
卷八百十六 布帛部三
羅 綺
織成 綾
縠 紗
綃 綈
𦋺 紬
卷八百十七 布帛部四
絹
卷八百十八 布帛部五
縑 帛
卷八百十九 布帛部六
綿 絮
牽離 紈
組 納
綸 縞
絺綌
卷八百二十 布帛部七
布 火浣布
紵 白疊
卷八百二十一 資産部一
田
卷八百二十二 資産部二
農 耕
卷八百二十三 資産部三
耒耜 黎耦
種植 耘
⿰ 耨
鎒 耰
銍 銚
鑄
卷八百二十四 資産部四
穫 穡
捃 架
園 圃
卷八百二十五 資産部五
蠶 繰
繀車 籰
絡車 柅
機杼 梭
卷八百二十六 資産部六
織 紡績
漂 澣
卷八百二十七 資産部七
市
卷八百二十八 資産部八
屠 酤
盧 肆
店 買賣
駔儈
卷八百二十九 資産部九
商賈 負販
傭賃 檐
舂
卷八百三十 資産部十
尺寸 量
秤 剪刀
衣軸 管
針 醫
鑚 縫
卷八百三十一 資産部十一
獵上
卷八百三十二 資産部十二
獵下 弋
羅 罝
罦 罿
罻 罼䍐
罞 羉
磻 繳
卷八百三十三 資産部十三
陶 冶
鍜 牧
漁
卷八百三十四 資産部十四
釣 筌
罛 網罟
罶 罺
罩 ⿱
罾 笱
欚 梁
軥 罠
罨 ⿱
𥵷 銛
卷八百三十五 資産部十五
錢上
卷八百三十六 資産部十六
錢下 貲財
卷八百三十七 百穀部一
穀
卷八百三十八 百穀部二
米 麥
卷八百三十九 百穀部三
禾 稻
秔 秫
卷八百四十 百穀部四
稷 粟
卷八百四十一 百穀部五
豆 麻
卷八百四十二 百穀部六
黍 穂
粱 東薔
卷八百四十三 飲食部一
酒上
卷八百四十四 飲食部二
酒中
卷八百四十五 飲食部三
酒下
卷八百四十六 飲食部四
嗜酒 使酒
卷八百四十七 飲食部五
食上
卷八百四十八 飲食部六
食中
卷八百四十九 飲食部七
食下
卷八百五十 飲食部八
飯 飱
黍
卷八百五十一 飲食部九
稯 䉽
䭔
卷八百五十二 飲食部十
䴺𪌜 甘脆
安乾特 𩛿
卷八百五十三 飲食部十一
𩜌 饊
麴蘗 麩
卷八百五十四 飲食部十二
糟 糠
卷八百五十五 飲食部十三
䜴 韲
卷八百五十六 飲食部十四
茹 苴
瓮
卷八百五十七 飲食部十五
蜜 沙餳
卷八百五十八 飲食部十六
酪酥 䬫餬
卷八百五十九 飲食部十七
糜粥 膏糜
糝 𥻨
䵄蕡 麮
肺䐣 血⿰
熱洛河 𦍑煑
胡飯
卷八百六十 飲食部十八
餅 𩝠糒
餌粢 粔籹
寒具
卷八百六十一 飲食部十九
羮 臛
飲 漿
卷八百六十二 飲食部二十
膾 脯
鯖 鮓
八珍
卷八百六十三 飲食部二十一
肉 炙
卷八百六十四 飲食部二十二
脂膏 油
卷八百六十五 飲食部二十三
鹽 醬
卷八百六十六 飲食部二十四
醯 醢
卷八百六十七 飲食部二十五
茗
卷八百六十八 火部一
火上
卷八百六十九 火部二
火下
卷八百七十 火部三
燈 燭
炬
卷八百七十一 火部四
庭燎 煙
炭 灰
卷八百七十二 休徴部一
敘休徴 日
月 星
風 雨
雲 霧
露 雷
氣 光
人 神
卷八百七十三 休徴部二
地 山
湖 河
海 雒
水 醴泉
井 池
土 社
石 草
⿱莆 華苹
朱草 蓂莢
嘉榖 秬鬯
福草 福卉
威蕤 屈軼
延嘉 紫逹
芝 蘭
茅 蒿
木 賔連
潤逹 平露
卷八百七十四 咎徴部一
敘咎徴 天
天裂 天開
天光 天崩
天鳴 四時
卷八百七十五 咎徴部二
五星 客星
孛 天狗
枉矢 蚩尤旗
獄漢 五殘
國星 格澤
旬始 營頭
漢 蓬星
卷八百七十六 咎徴部三
風 暴風
黑風 赤風
雷 冬雷
霹靂 無雲而雷
卷八百七十七 咎徴部四
雲 五色雲
青雲 黃雲
赤雲 黑雲
氣 白氣
赤氣 黑氣
雨 無雲而雨
雨土 雨沙
雨灰 雨血
雨肉 雨毛
雨水 雨花
雨草 雨榖
雨魚 雨螽
雨錢 雨水銀
雨金 雨續
雨帛
卷八百七十八 咎徴部五
雪 不時雷
赤雪 霜
晝霜 雹
霧 黃霧
赤霧 黒霧
白虹 虹蜺
紫蜺
卷八百七十九 咎徴部六
晝昬 隂
旱 寒
疫
卷八百八十 咎徴部七
地震 地裂
地陷 地凶
土踴 地生毛
卷八百八十一 鬼神部一
神上
卷八百八十二 鬼神部二
神下
卷八百八十三 鬼神部三
鬼上
卷八百八十四 鬼神部四
鬼下
卷八百八十五 妖異部一
怪
卷八百八十六 妖異部二
䰟 𩲸
精
卷八百八十七 妖異部三
重生 變化上
卷八百八十八 妖異部四
變化下
卷八百八十九 獸部一
敘獸 猛獸
獅子 麒麟
卷八百九十 獸部二
獬豸 騶虞
犀 兕
象
卷八百九十一 獸部三
虎上
卷八百九十二 獸部四
虎下 豹
駮
卷八百九十三 獸部五
馬一
卷八百九十四 獸部六
馬二
卷八百九十五 獸部七
馬三
卷八百九十六 獸部八
馬四
卷八百九十七 獸部九
馬五
卷八百九十八 獸部十
牛上
卷八百九十九 獸部十一
牛中
卷九百 獸部十二
牛下
太平御覽目録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目録十
卷九百一 獸部十三
驢騾 槖駞
卷九百二 獸部十四
羊
卷九百三 獸部十五
豕
卷九百四 獸部十六
狗上
卷九百五 獸部十七
狗下
卷九百六 獸部十八
鹿 麋
麂 麈
麑
卷九百七 獸部十九
麞 麕
兎
卷九百八 獸部二十
貔 熊
羆 猰窳
𤠾 貘
騊駼 猩猩
𥜿𥜿 風母
豻 蹷
卷九百九 獸部二十一
狼 狐
貉
卷九百十 獸部二十二
猨 猴
猱 玃
果然
卷九百十一 獸部二十三
䑕
卷九百十二 獸部二十四
貍 貂
貀 ⿰
貓 獺
卷九百十三 獸部二十五
雜獸 彈騱
昆蹄 𫎇頌
贙 魋
蜼 鼰
豦 驨
㚟 石穀
猶 㹠
竹㹠 原
天狗 獜
𤡷獀 鹿蜀
類 猼訑
狸力 土螻
讙讙 幽頞
足訾 那父
天馬 ⿰
朏 文
開明 窮竒
⿰襄 彘
羬羊 囂
長古 谿邉
玃 犱徐
渾沌 檮杌
㺊 無損
綢 齧⿰
飛骸獸 破鏡
猯 狖
𤢹 麡狼
兩頭獸 獑猢
黃要 含利
茲白 虎豹
聆䑕 壄羊
猛氏 飛遽
射干 獌狿
蒲勞
卷九百十四 羽族部一
鳥
卷九百十五 羽族部二
鳳 鸑鷟
鵷鶵 鵕䴊
卷九百十六 羽族部三
鸞 鶴
鴻 鵠
鵾鷄
卷九百十七 羽族部四
鴈 五色鴈
白鴈 雉
白雉 射雉
卷九百十八 羽族部五
雞
卷九百十九 羽族部六
鵞 鴨
鶩 鳬
卷九百二十 羽族部七
烏
卷九百二十一 羽族部八
鵲 山鵲
鳩 鷃
䳚鴠
卷九百二十二 羽族部九
鷰 白鷰
赤鷰 雀
舞雀 神雀
赤雀 黃雀
青雀 大雀
卷九百二十三 羽族部十
鴿 鸜鵒
倉庚 戴勝
扈 百舌
伯勞 斵木
⿰鷯 嶲
鵽 鶚
鴟 茅鴟
鳶
卷九百二十四 羽族部十一
鸚鵡 白鸚鵡
赤鸚鵡 五色鸚鵡
孔雀 翡翠
鷓鴣 白鷴
鶡 䳺
鶉 萬春鳥
舎利鳥 兵曹鳥
巢衣鳥
卷九百二十五 羽族部十二
鴛鴦 鸂鶒
鵁鶄 鷗
鷺 鶺鴒
鷁 鸊□
白𪇰 鴇
鶢鶋 鵜鶘
鸕鶿 婟澤
鸛雀 鶖
鶬 精衛
水扎鳥
卷九百二十六 羽族部十三
鷹 鶻
鸇 隼
鷂 鵰
鷲 鶚
白鷢
卷九百二十七 羽族部十四
異鳥 鵬
鷖 希有
金翅鳥 意怠
大風 兼兼
世樂 瑞琦
青鳥 治鳥
木客 惡鳥
鴞 鵩
鴝鵒 鴧
鬼車 不孝鳥
卷九百二十八 羽族部十五
衆鳥 鳥卵
鳥巢
卷九百二十九 鱗介部一
龍上
卷九百三十 鱗介部二
龍下 蛟
螭
卷九百三十一 鱗介部三
龜
卷九百三十二 鱗介部四
鼈 黿
鼉 弔
卷九百三十三 鱗介部五
虵上
卷九百三十四 鱗介部六
虵下 虺
卷九百三十五 鱗介部七
魚上
卷九百三十六 鱗介部八
魚下 鯉魚
鰋魚 鱣魚
鮪魚 䱉鰽魚
卷九百三十七 鱗介部九
魴魚 鱮魚
鯈魚 魦魚
鱨魚 ⿰魚
鮎魚 鱯魚
鱒魚 鱧魚
鯽魚 嘉魚
鰽魚 鮆魚
鱸魚 鯔魚
鱓魚
卷九百三十八 鱗介部十
鯨鯢魚 鯪魚
䱜魚 搥額魚
海鰌魚 石⿰魚
鮫魚 鱕魚
石首魚 黃靈魚
烏賊魚 □魚
䱥魚 鰒魚
比目魚 人魚
虎魚
卷九百三十九 鱗介部十一
牛魚 天牛魚
水豬魚 鹿魚
鰕魚 鰩魚
珠鱉魚 赤鱬魚
何羅魚 鰼鰼魚
䲃魚 鮨魚
鱅鱅魚 箴魚
縛魚 鯥魚
𩶐魚 ⿰魚
無遺魚 鰠魚
𩶯魮魚 嬴魚
䰽䰽魚 魮魚
𩹴父魚 師魚
文魚 ⿰魚
鰧魚 飛魚
豪魚 鯸鮐魚
鯸𩽷魚 鮠魚
丹魚 䖶魚
𩹴魚 望魚
班文魚 蕭拆魚
䱐䰽魚 蕃踰魚
龍魚
卷九百四十 鱗介部十二
瓊魚 橫公魚
君魚 琵琶魚
疏齒魚 斑魚
黃雀魚 髪魚
蒲魚 印魚
黃魚 寄魚
鷰魚 鳶魚
赤魚 𤣥魚
邵魚 鱬鰗魚
井魚 鏡魚
含光魚 𩷩魚
𩸪魚 吹沙魚
伏念魚 金石魚
婢屣魚 奴屩魚
𤀸魚 銅哾魚
陶魚 石斑魚
戴星魚 𩽳魚
魿魚 織杼魚
䱦鰭魚 土奴魚
新婦魚 海稀魚
鯤鮑魚 䰸刀魚
蝦蟇魚 黿魚
䑕魚 弓魚
𩽢𩻭魚 黍魚
䱽魚 饋尾魚
土拌魚 髙魚
蘆䱐魚 鼉風魚
鯤魚 海鯤魚
鮞魚 細赤魚
鰥魚 真魚
鷄子魚 竹魚
乳穴魚 𪓺魚
卷九百四十一 鱗介部十三
貝 螺
蚌
卷九百四十二 鱗介部十四
蛤 蛺爕
三⿰ 車螯
移角 姑勞
羊蹄 蛤利
蘆雉 蚶
烏頭 下來𧍧
越王 蠣
蜆 蟹
卷九百四十三 鱗介部十五
擁劍 鰌蝥
彭螖 竭朴
沙狗 招潮
椅望 石硱
蜂江 蘆虎
石華 蚐𧓄
□ 瑟𩻮
海蟄 鼂類
越王筭 石岐
陽遂足 □𪓹
土肉 蝦
海月 玉䖴
陵龍 石矩
玳瑁 蟕𧓈
水母 海鏡
卷九百四十四 蟲豸部一
蟲 蟬
蠅
卷九百四十五 蟲豸部二
蚊 䖟
蚋 蜉蝣
蠛蠓 蝴蝶
卷九百四十六 蟲豸部三
莎雞 螽斯
蜙蝑 蝙蝠
守宮 𧏙蜋
白魚 螗蜋
蝍蛆
卷九百四十七 蟲豸部四
蚯蚓 䗂蝓
蟻 蠍
卷九百四十八 蟲豸部五
蜘蛛 縊女
馬蚿 蝔
竹蟲 蓼蟲
蠐螬 尺蠖
卷九百四十九 蟲豸部六
蟾蜍 蝦蟇
蟋蟀 虭蟧
䑕負 蠧
強⿰ 齧桑
守𤓰 蜒蚰
蜰 蜚亷
蠁 蛷螋
塵蟲 蛇公
螲蟷 金花
茲母
卷九百五十 蟲豸部七
蜻蛉 青蚨
蜂 蝝
蝗 蠋
水馬 水蛭
短狐 沙虱
十二時
卷九百五十一 蟲豸部八
蚤 虱蟣
螕 蟭螟
蛕 叩頭
食屍 蟯
蛻 蛾
蛹 蛓
蟥蛢 班貓
地膽 蛤蚧
龎降 蛆
卷九百五十二 木部一
木上
卷九百五十三 木部二
木下 松
卷九百五十四 木部三
栢 槐
卷九百五十五 木部四
桑
卷五百五十六 木部五
榆 桐
楊栁上
卷九百五十七 木部六
楊栁下 桂
杉 楓
豫章
卷九百五十八 木部七
楠 檜
柞 檀
柘 杞
梓 楸
樅 椒
木蘭 夜合
甘棠 欓
櫟 橡
卷五百五十九 木部八
楛 靈夀
樗 荊
棘 君子
長生 萬年
黃蘗 梔子
無患 栟櫚
卷九百六十 木部九
皂莢 辛夷
茱萸 榖
蔦 合歡
白銀 𣏞
桄榔 穰
莎木 木緜
杭 魄
𣙙樸 檴托
欒 文木
韶 平仲
君遷 古度
櫃 具多
射干 時好
摩廚 榕
夫漏 都桶
都咸 千歳
慎火 勝火
橎移
卷九百六十一 木部十
交讓 建木
若木 姑繇
丹木 蓂靈
椿 迷穀
帝休 雒常
返魂 如何
仙樹 棆
機 木鹿
椵 椋
橝 繋彌
杭梁 乙木
求那衛 男青
尋木 玉樹
疎麻 樠
瑯玕 盧頭
櫰 桬棠
䡤 帝屋
六駮 漆
槲 樺
柟 石楠
牧婆羅 青田
都念 娑羅
兒樹 酒樹
都勾 烏文
比閭 制木
卷九百六十二 竹部一
竹上
卷九百六十三 竹部二
竹下 桂竹
箭竹 桃枝竹
篁竹 䈥竹
鉤端竹 笻竹
種龍竹 雲母竹
㰚竹 𥯨竹
狗竹 篃竹
由梧竹 斑皮竹
篔簹竹 苦竹
射筒竹 沙麻竹
石麻竹 苞竹
蘆𥯨竹 䈄竹
莽竹 粼竹
⿱竹 仲竹
𥵀竹 漢竹
利竹 林於竹
晉竹 沛竹
棘竹 䈏竹
弓竹 簜竹
筍
卷九百六十四 果部一
果 栗
卷九百六十五 果部二
棗
卷九百六十六 果部三
柑 橘
卷九百六十七 果部四
桃
卷九百六十八 果部五
杏 李
卷九百六十九 果部六
梨 楂
櫻桃
卷九百七十 果部七
梅 石榴
㮈
卷九百七十一 果部八
柿 橙
林檎 椑
枇杷 㯽榔
豆蔲 胡桃
荔枝
卷九百七十二 果部九
葡萄 橄㰖
椰 楊梅
沙棠 枸椽
益智 桷子
檖
卷九百七十三 果部十
龍眼 樝櫨
餘甘 蒟子
木𤓰 鬱
杜梨 㮕棗
榛 柚
椵 椹
卷九百七十四 果部十一
枳椇 棎
蒳 木威
榞木 朹
棪 楊桃
楊榣 冬熟
猴闥 闗桃
土翁 枸槽
雞橘 猴揔
多南 王⿰
三廉 鬼目
甘蔗 甘藷
燕薁 廉薑
卷九百七十五 果部十二
甘焦 扶留
芋 菱
芡 蓮
藕
卷九百七十六 菜部一
菜 韭
卷九百七十七 菜部二
蔥 薤
蒜 茄
薑 蘇
卷九百七十八 菜部三
𤓰
卷九百七十九 菜部四
瓠 壺盧
蓼 葵
蕪菁
卷九百八十 菜部五
蘆菔 芥
蓴 蘘荷
紫菜 苦買
芹 薺
蕨 堇
荇 邪蒿
芸臺 薑葇
鹿角 葫荽
優殿 雍菜
冬風 絡葵
蔊 荶
波薐
卷九百八十一 香部一
香 麝
葳 欝金
雞舌 龍腦
雀頭
卷九百八十二 香部二
蘇合 安息
薰陸 流黃
青木 旃檀
甘松 艾納
霍香 楓香
棧香 木蜜
栟香 都梁
沉香 迷送
零陵 芸香
卷九百八十三 香部三
槐香 蘭香
𧃲蕪 蕙草
䔾車 杜蘅
白芷 荃香
薰香 兠末香
反生香 驚精香
白⿰狸 藳本香
神精香 龜甲香
卷九百八十四 藥部一
藥
卷九百八十五 藥部二
丹 芝上
卷九百八十六 藥部三
芝下
卷九百八十七 藥部四
石藥上 紫石英
白石英 青石英
赤石英 黃石英
黒石英 石流黃
石流青 石流赤
石膽 石肺
石脾 青石脂
赤石脂 黃石脂
白石脂 黒石脂
凝水石 陽起石
石鍾乳 孔公蘗
礜石
卷九百八十八 藥部五
石藥下〈禽獸藥附〉 餘糧
硝石 芒硝
朴硝 雄黃
雌黃 磁石
石膏 滑石
礬石 曾青
空青 白青
扁青 長石
石蜜 玉泉
水銀 決明
赭〈代赭附〉 白堊
鹵鹹 龍骨
牛黃 阿膠
海蛤 犀角
羚羊角 鹿茸
鹿脂 鴈肪
䳒頭〈並尾〉
卷九百八十九 藥部六
天門冬 麥門冬
術 茯苓
豬苓 卷柏
甘草 厚朴
黃精 胡麻
當歸 逺志
細辛 續斷
肉蓯蓉 藷藇
地黃
卷九百九十 藥部七
附子 天雄
烏頭 提母
五味 雷丸
䔧盧 虎掌
貫仲 冶葛
伏𫎇 白頭翁
枸杞 白芨
芎藭 澤瀉
升麻 芍藥
澤蘭 蓽蘚
狗
卷九百九十一 藥部八
人參 丹參
𤣥參 沙參
紫參 苦參
茱茰 山茱茰
占斯 杜仲
黃耆 黃連
防己 王不留行
徐長卿 奄閭
閭茹 漏盧
萎萎 離南
白莵藿 旋覆
爵麻 小華
女苑 丹草
鬼督郵 白鮮
薇蓹 翹根
藎 盧精
屈草 陸英
𥼆菜 木香
杜衡 蠡實華
䑕李
卷九百九十二 藥部九
欵冬 芫花
羊躑躅 旋華
黃芩 恆山
蜀漆 蕪荑
秦皮 枳實
防風 大黃
石斛 半夏
射干 蓪草
牛膝 牡丹
茵芋 獨活
紫威 大㦸
括樓 蕤核
地膚 貝母
海藻 豕首
商陸 敗醬
綸布 石龍苪
蛇床 雲實
卷九百九十三 藥部十
桔梗 巴豆
鬼臼 莽草
忍冬 淫羊藿
狼牙 香蒲
爵李 腐婢
落石 鬼箭
房葵 麻黃
茈胡 亭藶
紫苑 女萎
蓍實 地椹
黃環 莵絲
石芸 甘遂
馬刀 女青
王孫 茵塵
淮木 百部
千歳垣中膚皮□盆 蒲隂實
卷九百九十四 百卉部一
草 薜荔
石蘭 胡繩
霸薰 楚薰
楚蘅 秦蘅
龍鬚 狼尾
燕麥 荊葵
蜀葵 莵葵
鳬茈 烏韮
鹿豆 鹿䓗
卷九百九十五 百卉部二
麻 葛
藤 女蘿
莵𤓰 烏把
羊齒 牛蘈
狗毒 馬帚
羊桃 羊蹄
䑕耳 䑕尾
芄蘭
卷九百九十六 百卉部三
菊 若
萱 苜蓿
菅 茅
紫草 藍
蒨
卷九百九十七 百卉部四
荼 䓞
蒿 青蒿
莪蒿 蔞
王芻 蓍
蓬 蕭
艾 王𤓰
薇 莎
蒺藜
卷九百九十八 百卉部五
䔰 苹
商蕀 竊衣
芣苢 王萯
藋 成火
胡枲 卷施
薔薇 茿
鬼目 覆盆
酢醬 稂
莠 綬
臺 臯蘆
翹搖 土𤓰
菌 承露
扶老
卷九百九十九 百卉部六
芙蕖 蒲
菖蒲 菰
馬藻 鳬葵
馬蓼 蕣
卷一千 百卉部七
萍 苔
䔷 莞
荔挺 彫胡
苕 蒹
薍 萑葦
蘆荻 蘩縷
綸組 帛布
離南 地榆
太平御覽目録十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一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一
元氣 太易
太初 太始
太素 太極
天部上
元氣
三五厯記曰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溟涬始牙濛〈莫孔切〉鴻〈胡孔切〉滋萌嵗在攝提元氣肇始
又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河圖曰元氣闓〈音開〉陽為天
又元氣無形洶洶𫎇𫎇偃者為地伏者為天
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
孝經左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
漢書律厯志曰黃鍾黃者中之色鍾者種也陽氣施種於黃泉孳萌萬物為六氣元故以黃色名元氣焉又太極運三辰五星於上元氣轉三統五行於下家語曰夫禮必本之太一太一分為天地轉為隂陽變為四時列為鬼神〈太一謂元氣也〉
淮南子曰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氣無有涯垠清陽者薄〈音博〉劘〈音摩〉而為天
又古未有天地之時唯象無形幽幽㝠㝠茫茫昧昧幕幕閔閔鴻濛澒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沌生〈高誘注曰二神經天營地之神〉經天營地深乎莫知其中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別為隂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
遁甲開山圖曰有巨靈者偏得元神之道故與元氣一時生混沌
又南溟之山金堂玉室上含元氣實滋神化
又麗山氏分布元氣各以次序産生山谷
帝系譜曰天地初起溟涬濛鴻即生天皇始萬八千嵗以木徳王
十洲記曰崑陵崑崙山也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合天地之居治處
六韜曰天之為天逺矣地之為地久矣萬物在其間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乃若溟涬濛鴻之時故莫之能有七十六聖發其趣使世俗皆能順其有所繫天下豈一日哉
楊泉物理論曰揚雄非渾天而作蓋天圖其蓋左轉日月星辰隨而東方桓譚難之雄不解此蓋天者誠難知也元氣浩大則稱皓天皓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
揚雄檄靈賦曰自今推古至於元氣始化古不覽今名號迭毀請以詩春秋言之
又解嘲曰太𤣥五千文支葉扶疎獨數十餘萬言深者入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纎者入無間
班固東都賦曰萬樂備百禮暨皇情浹羣臣醉降煙熅調元氣
又漢頌論功歌詩曰后土化育兮四時行修靈液養兮元氣復冬同雲兮春霢霂膏澤泠兮殖嘉榖
張衡𤣥圖曰𤣥者包含道徳搆掩乾坤橐籥元氣稟受無原
陳思王魏徳論曰元氣否塞𤣥黃相薄星辰逆行隂陽舛錯國無完邑陵無掩槨四海鼎沸蕭條沙漠
又七啓曰有形必朽有端必窮茫茫元氣誰知其中孫楚石人銘曰大象無形元氣為母杳兮㝠兮陶冶衆有陸機雲賦曰攄神景於八幽合洪化於煙熅充宇宙以播象協元氣而齊勲
潘岳西征賦曰古徃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恍惚化一氣而甄三才
太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易乾鑿度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者未見氣也
帝王世紀曰天地未分謂之太易
列子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自然而生〉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此有物之始自㣲至著變化自相因襲〉太易者未見氣也〈易者不窮滯之稱凝寂於太虛之域將何見乎即如易繫之太極老氏之混成〉太初者氣之始也〈隂陽未判下句所謂渾淪〉太始者形之始也〈隂陽既判品物流形〉太素者質之始也〈質性也既為物矣則方圓剛柔靜躁各有其性〉氣質具而未相離〈此直論氣之形質不復說太易太易為三者宗主下句別自明之〉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雖渾然一氣不相離襲而三才之道實潛兆乎其中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希而曰易希簡之別稱也太易之義如此而已故為萬物宗主冥一而不變也〉易變而為一〈所謂易者窈冥恍惚不可變也一氣持之而化變化寄名變也〉一變而為七〈隂陽五行為七〉七變而為九〈隂陽各分老少與五行合為九〉九變者之究也〈究窮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既歸於有形之域理數既終乃復反而為一反而為一形變而始也此蓋明變化往復無極〉
太初
易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
帝王世紀曰元氣始萌謂之太初
詩推度災曰陽本為雄隂本為雌物本為魂〈宋均注曰本即原也變隂陽為雌雄魂也亦言未有形也皆無兆朕故謂之氣〉雄生八月仲節號曰太初行三節〈節猶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必知生八月仲者據此時菱薺生以為騐也陽生物行三節者須雌俱行物著也〉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
莊子曰太初有無〈言太古之初上下未形所有者無〉無有無名〈既無有形又無有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一謂道也〉物得以生謂之徳淮南子曰稽古太初人生於無〈當太初天地之始人生於無形無形生有形也〉成形於有有形而制於物〈為物所制〉
揚雄檄靈賦曰太易之始太初之先馮馮沉沉奮轉無端
王阜老子聖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逰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
陳思王魏徳論曰在昔太初𤣥黃混並渾沌濛鴻兆朕未形
阮籍孔子誄曰養徒三千升堂七十潛神演思因使作書考混元於無形本造化於太初
又大人先生𫝊曰太初真人惟太之根専氣一志萬物以存
又馳騖乎太初之中休息乎無為之宮太初何始無後無先
太始
易乾鑿度曰太始者形之始也
又雌生戌仲號曰太始雄雌俱行三節〈俱行起自戌仲至亥〉帝王世紀曰氣形之初謂之太始
楚辭天問曰䆳古之初誰傳道之〈王逸注曰初始也太始之元虛廓無形神物未生誰傳此道〉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言天地未分混沌無根誰考述而知也〉張衡𤣥圖曰𤣥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與先
阮籍大人先生傳曰登乎太始之前覽乎沕漠之初慮周流於無外志浩蕩而遂舒
太素
易乾鑿度曰太素者質之始也
又雄含物魂號曰太素〈雌雄行故能含物魂而生物也獨言雄雄主於陽故也〉帝王世紀曰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虛惟無蓋道之根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謂之龎洪蓋道之幹道幹既育萬物成體於是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而體陽故圓以動蓋道之實
禮斗威儀曰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嵗而反太素㝠莖蓋乃道之根也
禮含文嘉曰推之以上元為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牽牛之初〈鄭𤣥註上元太素已來至所永年〉廣雅曰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
樂動聲儀曰作樂制禮時五音始於上元戊辰夜半冬至北方子〈鄭𤣥注曰戊辰土位土為宮宮為君故作樂尚之以為始也夜半子為天時之始禮稽命徴起於太素十一月閼逢之月嵗在攝提格之紀是雲作樂制禮蓋作樂則有禮通其反耳〉
張衡靈憲注曰太素之前幽清𤣥靜寂寞冥黙不可為象厥中惟靈如是者永久焉斯謂冥莖蓋乃道根道根既建由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並體同色坤屯不分〈坤屯音渾沌〉
陳思王髑髏說曰昔太素氏不仁勞我以體苦我以生今也幸變而之死是反吾真也
又魏徳論曰不能貫道義之精英窮混元於太素亦以明矣
又魏文帝誄曰皓皓太素兩儀始分沖和産物肇有人倫
又大暑賦曰壯皇居之瑰瑋兮步八紘而為宇節四運之常氣兮踰太素之儀矩
阮籍通老論曰聖人眀於天人之理達於自然之分通於治化之體審於大慎之訓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樸百姓熈怡保性命之和
又詩曰焉得松喬熙神太素逍遙區外登我年祚又老子讃曰隂陽不測變化無倫飄颻太素歸虛反真陸機孫權誄曰皇聖應期有命太素承亂下萌清難天步
又浮雲賦曰集輕浮之衆采厠五色之藻氣貫元虛於太素薄紫㣲而竦戾
又詩曰太素卜令宅希㣲啓奧基𤣥沖纂懿文虛無承先師
又詩曰澄神𤣥漠流棲心太素域弭節欣髙視俟我大夢覺
顧公直答陸機曰恢恢太素萬物初裁在昔哲父觀衆濟時
太極
易繫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漢書律厯志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
又太極中央元氣故為黃鍾
又元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
帝王世紀曰質形已具謂之太極
樂動聲儀曰神守於心逰於目窮於耳往乎萬里而至疾故從胸臆之中而徹太極援引無際人神皆感神明之應音聲相和
班固典引曰太極之先兩儀始分絪絪緼緼有沉而奧有浮而清
陳思王七啟曰夫太極之初混沌未分萬物純純與道俱運
又畵讃敘曰上形太極混元之前卻列將來未萌之事阮籍通老論曰道者法自然而為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陸機雲賦曰覽太極之初化判𤣥黃於乾坤考天壤之靈變莫嫓美乎慶雲
傅𤣥風賦曰嘉太極之開元美天地之定位樂雷風之相薄恱山澤之通氣
張華詩曰混沌無形氣奚從生兩儀元一是能分太極焉得離𤣥為誰翁子道是誰家兒天形自西廻日月曷東馳
陸士龍答士衡詩曰伊我世族太極降精昔在上代軒虞篤生
天部上
釋名曰天顯也在上髙顯也天坦也坦然髙而逺也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
又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
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又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又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又天道虧盈而益謙
又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
又乾為天
又時乗六龍以御天
又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又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書曰髙明柔克沉潛剛克〈髙明謂天也〉
又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又皇天無親惟徳是輔
又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
詩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又天歩艱難之子不猶
又維天之命於穆不已
又謂天蓋髙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跼曲也蹐累足也箋雲跼蹐者天髙而有雷電地厚而有淪陷此民疾苦王政上下皆可畏怖之言〉
禮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髙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又天則不言而信天無私覆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又天秉陽垂日星〈秉持也〉
又天不愛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著不息者天也聖人作樂以應天
又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又燔柴於泰壇祭天也
又孟冬之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又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也祭天掃地而祭於其質而已矣
又清明象天
傳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六氣者隂陽風雨晦明〉
又叔孫穆子夢天壓己弗勝
又公孫歸父㑹楚子於宋宋人告急於晉晉侯欲殺之伯宗曰不可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
又晉侯賜畢萬魏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啓之矣
爾雅曰穹蒼天也〈天形穹隆其色蒼蒼因名雲〉春為蒼天〈萬物蒼蒼然生〉夏為昊天〈言氣皓旰〉秋為旻天〈旻猶愍也愍萬物凋落〉冬為上天〈言時無事在上臨下而已〉
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又惟天為大惟堯則之
又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易乾鑿度曰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
又天有隂陽地有剛柔人有仁義為三才
京房易傳曰地動隂有餘天裂陽不足此臣下盛強害君上之變也景帝三年天東北有赤氣廣長十餘丈或曰天裂其後七國兵起
春秋說題辭曰天之為言鎮也居髙理下為人鎮也〈白虎通亦云〉羣陽精也合為太一分為殊名故立字一大為天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天之為言鎮也神也珍也施生為本運轉精神功效列陳其道可珍重也
尚書考靈曜曰中央鈞天其星角亢東方皥天〈呂氏春秋曰蒼天廣雅曰上天〉其星房心東北變天其星斗箕北方𤣥天其星須女西北幽天其星奎婁西方成天〈呂氏春秋曰皓天〉其星胃昴西南朱天其星參狼南方赤天〈呂氏春秋廣雅皆曰炎天〉其星輿鬼柳東南陽天其星張翼軫〈呂氏春秋曰天冇九野東方曰蒼天西方曰皓天南方曰炎天其餘悉同〉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
尚書中候曰天地開闢甲子冬至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
詩紀厯樞曰箕為天口主出氣
大戴禮曰放勲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春秋感精符曰人主與日月同明四海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父天於圓丘之禮也母地於方澤之祭也兄日於東郊也姊月於西郊也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陽為一端隂為一端水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火為一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故生秋怒氣故殺夏樂氣故養冬衰氣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春秋內事曰天有十二分以日月之所躔也
春秋元命苞曰天不足西北陽極於九故周天九九八十一萬里
孝經援神契曰周天七衡六間相去一萬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合十一萬九千里從內衡以至中衡從中衡以至外衡各五萬九千五百里
史記曰叔虞母夢天謂武王曰今命汝生子名虞余與之唐及生子有文在手曰虞遂因命之
漢書東方朔答客難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豈能考其文理哉
又漢惠帝二年天眼開北廣十餘丈
後漢書曰和熹鄧皇后嘗夢捫天蕩蕩正青有若鍾乳狀乃仰嗽飲之以訊諸占夢言堯夢攀天而上湯夢及天而䑛之斯皆聖王之前占吉不可言
蜀志曰吳使張溫來聘秦宓在諸葛亮座溫曰何人亮曰學者溫問曰天有頭乎宓曰有詩曰乃眷西顧天若無頭何以顧之又曰有耳乎曰有詩云鶴鳴於九臯聲聞於天無耳何以聞之天有足乎曰有詩云天步艱難若無足何以步天有姓乎曰有曰何姓曰姓劉何以知之曰其子姓劉故以知之溫大敬之
晉書曰世祖登阼探䇿得一羣臣失色吏部郎中裴楷進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侯得一為天下貞上大悅又惠帝末天裂為二無雲有聲如雷
晉中興書徴祥說曰大興二年天鳴東南有聲如水相薄三年又鳴後哀帝廢
後魏書曰聖武耕於野見輜軿自天而下至則見美女曰天使我偶君遂寢宿旦乃還期周年復㑹於此既而以所生男授帝曰善養之世為帝王子即始祖也齊書曰王摛史學博聞永明中天忽黃色照地衆莫能解摛雲是榮光世祖大悅用為永陽郡守
陳書曰髙祖夢天開數丈有一人朱衣捧日令帝張口納之及覺猶熱後二百日為帝
太平御覽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二
天部下 渾儀
刻漏
天部下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天無以清將恐裂
又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莊子曰天之蒼蒼其正色耶其逺而無所至極耶文子曰朴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故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天明日明然後能照四方君明臣明然後能照萬物域中四明故能乆
又髙莫髙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髙澤下聖人法之又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電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列子曰𣏌國有人憂天崩墜身無所寄廢於寢食又有憂彼之憂者因曉之曰天積氣耳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柰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辰不當墜耶曉者雲日月星辰亦積氣之光耀者長廬子聞而笑曰虹霓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知積氣也何以不壊夫天地空中之細物有中之最巨也難窮終始此固然矣憂其壊者誠為大逺言不壊者亦為未是天地不得不壊則㑹歸於壊遇其壊時奚為不憂哉子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壊亦謬矣言不壊亦謬矣壊與不壊吾所不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壊與不壊吾何容心哉
又湯問夏革曰四海之外奚有乎曰猶齊州也湯曰汝奚以實之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是也問營之東復猶營也西行之豳人民猶是也問豳之西復猶豳也朕以是知夫四海四荒四極之不異是也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也故無極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鍊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鰲巨龜也〉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淮南子曰與神農爭〉怒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絶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抱朴子曰宣夜之書亡而郄萌記先師相傳宣夜說雲天了無質仰而視之髙逺無極眼瞀睛極蒼蒼然也譬旁望逺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而黝黒夫青非真色黒非有體也日月衆星相浮空中行止皆須氣焉故七曜或住或逝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無所根繋故各異也辰極常居其所北斗不與衆星西沒焉七曜皆東行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性若綴附天體不得不爾也
又良將剛則法天可望而不可干柔則象淵可觀而不可入
淮南子曰四時天之吏日月天之使星辰天之期虹蜺彗星天之忌
又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里四隅去地五萬里揚子法言曰唯天為聰唯天為明夫能髙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又或問天曰吾於天而見無為之為矣或曰雕刻衆形者匪天歟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物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給諸
又天可度則覆物淺矣
申子曰天道無私是以恆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管子曰天或維之地或載之莫之維天已墜矣況於人乎曽子單居問於曽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曽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圓下首之謂方始識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而不揜也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圓曰明明者吐氣是故外景幽者含氣是故內景
墨子曰飄風苦雨溱溱而至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不上同於天也
孔叢子曰魏王問子順曰寡人聞昔者上天神異后稷而為之下嘉榖周遂以興
呂氏春秋曰天道圓地道方聖人所以立天下天圓謂精氣圓通周復無雜故曰圓地方謂萬物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方主執圎臣處方方圓不易國乃昌又天地車輪〈輪轉也〉終則復始極則復反
又天地大矣生而不子成而不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莫知其所由始三皇五帝之徳也
太𤣥經曰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咸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又天以不見為𤣥地以不形為𤣥人以心腹為𤣥天奧西北鬰化精也地奧黃泉隠營魄也人奧思慮含至精也
説苑曰齊景公問子貢曰仲尼賢乎曰賢又問曰奚若曰不知也公怪之子貢曰今謂天髙無少長賢愚皆知若問其髙幾何皆曰不知仲尼之賢猶天之髙也奚得以知之又曰臣事仲尼猶杯就江海飲莫知淺深也
又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對曰貴天桓公仰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
蔡邕天文志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絶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騐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唯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圜儀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名察發歛以行日月以歩五緯精㣲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異苑曰陶侃夢飛翔沖天天門九重已入其八餘一門不得進以翼天一翅致折驚而墜下左腋腫痛後威果震主欲有闚擬之志每憶折翅之祥抑心而止徐整三五厯紀曰天地渾沌如鷄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嵗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隂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髙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為精濁者為形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二氣相接剖判分離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中和者為萬物
五經通義曰神之大者為昊天上帝〈即耀魄寳也〉
又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其佐曰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
又天所以有雷霆風雨霜雪霧露何欲以成嵗潤萬物因以見災異也
又鄒衍大言天事曰談天衍
虞昺穹天論曰天之形穹隆如笠而冐地之表浮元氣之上譬覆奩以抑水而不沒者氣充其中也日繞辰極沒西而還東不入地中也
天文録曰古人言天地之形者有三一曰渾天二曰蓋天三曰宣夜宣夜之說未嘗聞也後有虞昺作穹天論姚信作昕天論虞喜作安天論衆形殊象參差其間蓋天之說又有三體一雲天如車蓋遊乎八極之中一雲天形如笠中央髙而兩邊下一雲天如欹車蓋南髙北下
桓譚新論曰通人揚子雲因衆儒之說以天為蓋常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乃圖畵形體行度叅以四時厯數昏明晝夜欲為世人立紀律以垂法後嗣余難之曰春秋晝夜欲等平旦日出於卯正東方暮日入於酉正西方今以天下人占視之此乃人之卯酉非天卯酉天之卯酉當北斗極北斗極天樞樞天軸也猶蓋有保斗矣蓋雖轉而保斗不移天亦轉周匝斗極常在知為天之中也仰視之又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南如蓋轉則北道近南道逺彼晝夜數何從等乎子雲無以觧也後與子雲奏事坐白虎殿廊廡下以寒故背日曝背有頃日光去背不復曝焉因以示子雲曰天即蓋轉而日西行其光彩當照此廊下而稍東耳無乃是反應渾天家法焉子雲立壊其所作則儒家以天為左轉非也
廣雅曰天圓廣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歩東西短減四歩周六億十萬七百里二十五歩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六里半下地至厚與天髙等又九天之際曰九垠〈垠堮也〉九天之外次曰九垓〈垓階也言其階次九也〉
纂要曰天地四方曰六合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白虎通曰男女總名為人天地所以無總名何天圓地方不相類也天左旋地右周猶君臣隂陽相向也又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謹告人君覺悟其過欲令悔慎思慮也
黃帝素問曰積陽為天故曰清陽
河圖挺佐輔曰百世之後地髙天下不風不雨不寒不暑民復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此千歲之後而天可倚杵洶洶隆隆曽莫知其始終
汲冡紀年書曰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
東方朔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髙入天謂之天柱皇覽冡墓記曰好事者謂黃帝乘龍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闗倒影天體如車蓋日月懸著何可上哉
張衡靈憲曰天有九位自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三百五十里懸天之晷薄地之儀皆千里而差一寸
孫氏瑞應圖曰舜時后稷播植天降秬秠故詩曰天降嘉種惟秬惟秠〈秬音巨秠音丕〉
論衡曰天門在西北又日月五星隨天而西移行遲天耳譬若磑石之上螻蟻行遲磑轉疾內雖異行外猶俱轉
又天行三百六十五度凡積十三萬里也其行甚疾無以為驗儻與陶鈞之運弩矢之流相類似乎
又天平與地無異若覆盆之狀
洛書甄耀度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為千九百三十二里則天地相去六十七萬八千五百里
闗令內傳曰天地南午北子相去九千萬里東卯西酉亦九千萬里四隅空相去九千萬里天去地四千萬里又天有五億五萬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為脈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三年七月夜有青黃白氣長十餘丈明照地或曰天裂或曰天劒
楊泉物理論曰天者旋也均也積陽純剛其體廻旋羣生之所大仰
又儒家立渾天以追天形從車輪焉周髀立蓋天言天氣循邊而行從磨石焉斗極天之中也言天者必擬之人故自臍以下人之隂也自極以北天之隂也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水土之氣升而為天天者君也夫天有形而天無體譬如火焉煙在上灰在下也渾天家說謂天如車輪而轉日月旦從上過夜從下過故得出卯入酉或以斗極難之故作蓋天言天左轉日月右行皆縁邊為道就渾天之説則斗極不正若用蓋天則日月出入不定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姚信昕天論曰若使天裹地如卵含鷄地何所倚立而自安固若有四維柱石則天之運轉將以相害使無四維因水勢以浮則非立也若天經地行於水中則日月星辰之行將不得其維是以有兩地之説下地則上地之根也天行乎兩地之間矣今地形立於下天象運乎上譬如人頥前侈臨胷而項不覆背近取諸身故知天體南低入地北則髙也冬至極低天運近南故日去人逺斗去人近北天氣至故氷寒也夏至極起天運近北故斗去人逺日去人近南天氣至故蒸熱也極之髙時日所行地中淺故夜短天去地髙故晝長極之低時日所行地中深故夜長天去地下故晝短然則天行寒依於渾夏依於蓋也
楚辭天問曰圜則九重孰營度之〈言天圓九重誰度短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言此天九重誰功始之〉筦維焉繋天極焉加〈筦轉也維綱也言天日夜轉徙寧有綱維其際極安所加乎〉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言天有八山為柱皆何直東南不足誰能缺也〉
古樂府詩曰天上何所有厯厯種白榆
渾儀
説文曰渾者制噐儀也
書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范應注曰璿為衡璣者轉也衡者平也若今渾天矣王者所以正天文之噐〉
尚書考靈曜曰觀玉儀之旋昏明主時〈以玉為渾儀故曰玉儀也〉文耀鈎曰髙辛受命重黎説天文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
孝經援神契曰後偷任威折其玉斗失其金椎
劉氏厯正問曰説雲顓頊造渾儀黃帝為蓋天皆以天象蓋也
渾天儀曰天如鷄子地為中黃居於天內天大地小表裏有水天地各乗氣而立載水而浮日月星辰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隠天轉如車轂之運
王蕃渾天説曰渾天之作由來尚矣考之於天信而有徴舊説天地之體狀如鷄卵天包地外猶殻之裹黃圓如彈丸故曰渾天渾天言其形體渾渾如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東西南北展轉周規半覆地上半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隠以儀准之其見常一百八十三度有竒是以知其半覆地上半在地下也黃赤二道相與交錯其間相去二十四度以儀准之俱三百六十五度有竒赤道見者常百八十二度半強又南北考之天見者亦一百八十二度半強是知天之體圓如彈丸北極出地三十六度是知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兩極相去百八十二度半強也虞喜安天論曰太史令陳季胄以先賢制木為儀名曰渾天又言天體者三家渾蓋之術具存而宣夜之法絶滅有意續之而未遑也近見姚元道造昕天論又覩族祖河間相立穹天論鄙意多嫌喜以為天髙無窮地深不測地居卑靜之體則天有常安之象形相覆冐無方圓之義渾蓋之家依易立説雲天運無窮或謂渾然包地或謂渾然而蓋愚謂若必天裹地似卵含黃則地是天中一物聖人何別為名而配天乎古之遺語日月行於飛谷謂在地中也不聞列星復流於地又飛谷一道何以容此且谷有水日體為火精氷炭不共噐得無傷日之明乎此蓋天所以為臣難也或難曰周禮有方圓之丘祭天地則知乾坤有方圓體也答曰郊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日月日月體圓圜丘似之非天體也祭方丘者別之於天尊卑異位何足怪哉周髀之術多是蓋天蓋天雖與渾異而星辰有常數今陳氏見髀上觀周因言周渾周髀宣夜或人姓名猶星家有甘石也蓋天之體轉四方體卑不動天周其上故云周髀宣明也夜幽數其術兼之故云宣夜
賀道養渾天記曰昔記天體者有三渾儀莫知其始書以齊七政蓋渾體也二曰宣夜夏殷之法也三曰周髀當周髀之所造非周家術也近世復有四術一曰方天興於王充二曰昕天起於姚信三曰穹天由於虞喜皆以臆斷浮説不足觀也唯渾天之事徴驗不疑
晉陽秋曰呉有葛衜字思真改作渾天使地居中以機轉之天轉而地止〈衜古道字〉
義熙起居注曰十四年相國表曰間者平長安獲張衡所作渾儀土圭厯代寳噐謹遣奉送歸之天府
梁書曰陶𢎞景嘗造渾天象髙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㑹
虞僧誕㑹稽餘姚人以左氏教授聽者亦數百人該通義例當世莫及先是儒者論天平執渾蓋二義論蓋不合渾論渾不合蓋崔靈恩立義以渾蓋為一焉
隋書曰耿詢見其故人髙智寳以𤣥象直太史詢從之受天文算術詢創意造渾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闇室中外候天時合如符契
唐書曰將軍李守中奏三殿上所安置渾天儀銅鼎上津流
董卓別傳曰卓治鑄候望施機儀
益都耆舊傳曰漢武帝時洛下閎明曉天文於地中轉渾天定時節
風土記曰璿衡即今渾儀雲古者以玉為之轉運者為機持正者為衡一説言以良玉為管中有光蓋取明以助逺察也
張衡渾天儀曰赤道橫帶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九分度之五黃道邪帶其腹出赤道表裏各二十四度故夏至去極六十七度而強冬至去極百一十五度亦強也然則黃道邪截赤道者則秋分春分之去極也今此春分去極九十一度秋分去極九十一度少者就夏至晷景去極之法以為率也
王蕃渾天說曰渾天遭周秦之亂師徒斷絶而䘮其文唯渾儀常在候臺是以不廢故其揚㩁可得而言至於纎㣲委曲闕而不傳蔡邕以為精㣲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揚子法言曰或問渾天曰洛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請問蓋天曰蓋哉蓋哉未幾也〈李軌注曰幾近也〉桓子新論曰揚子雲好天文問之於黃門作渾天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隨尺寸法度殊不曉達其意我稍稍益愈到今七十乃甫適知己又老且死矣今我兒子受學作之亦當復年如我乃曉知己又且復死焉其言可悲可笑也
顔延之上立渾天銅儀表曰臣昔奉使入闗值大軍旋師渾儀在路肆觀竒秘絶代異寳
刻漏
周禮夏官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謂軍穿井成挈壺懸其上令軍中士衆皆見望見知下有井也壺所以盛飲故以壺表井也〉凡軍事懸壺以序聚𢷌凡喪懸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鄭司農曰懸壺以為漏也以序聚𢷌以次更聚擊𢷌備守也𤣥謂擊𢷌兩木相□行夜時也䘮禮未大歛代哭以水守壺者為㓇漏也以火守壺者夜則火視刻數分以日夜者異晝夜漏也〉
詩序曰東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
漢書曰董賢為郎傳漏陛下上見恱之
又哀帝紀曰詔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曰陳聖劉太平皇帝〈韋昭曰敷陳聖劉之徳也〉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師古曰漏晝夜共百刻今増其二十也〉
續漢書律厯志曰建武十年詔施行漏刻以日長短為數率日南北二度四分而増減一刻一氣永元十年太史霍融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増減一等不與天相應不如夏厯
東觀漢記曰樊英每當直奏事常晨駐車待漏
漢雜事曰鼓以動衆鉦以止衆夜漏盡鼓鳴則起晝漏盡鉦鳴則息
吳録曰呉範字文則善占候於時闗雲長將敗孫權問範範期日中權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權問其故範曰未正中也頃之有風動帷範曰期至矣斯須外稱萬嵗傳言得勝
齊書曰武帝時宮內深隠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鐘於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宮人聞鐘聲早起粧飾
後魏書曰自魏初大將行兵長孫嵩拒宋武奚斤征河南俱給刻漏
隋書曰耿詢作馬上刻漏世稱其妙煬帝即位進欹噐帝善之
東方朔別傳曰武帝飲酧以八月九月中禾稼方盛熟夜微行漏下水十刻乃出
桓子新論曰漏刻燥濕寒溫輙異度晝日叅以晷景暮夜叅以星宿則得其正
陸機漏刻賦曰激懸泉以逺射跨飛途而遙集伏隂蟲以承波吞絙流其如挹
王廙洛都賦曰挈壺司刻漏樽㵼流仙叟秉尺隨水沉浮
孫綽刻漏銘曰近取諸物逺贊自然累箇三階積水成淵淵滿則盈承虛赴下靈虬吐注隂蟲承瀉〈箇竹策也〉
太平御覽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三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三
日上
日上
說文雲日者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字從○一象形也又君象也
易曰離為日
又日中則昃
又日以暄之
又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又隂陽之義配日月
又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又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又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
又日徃則月來月徃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日昃之離不皷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又豐卦曰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又日月麗乎天
又日月得天而能乆照
書曰寅賔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又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又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詩曰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又謂予不信有如皎日
又嗈嗈鳴鴈旭日始旦
又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又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禮曰二月中氣祀朝日於東郊
又𤣥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
又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又季冬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
又五月中氣是月也日長至十一月日短至
周禮春官眡祲掌十煇之灋以觀妖祥辨吉凶一曰祲二曰象三曰䥴四曰監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彌八曰敘九曰隮十曰想
又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
傳曰酆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注曰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又哀公六年楚有雲如衆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周太史曰其當王身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置之股肱何益王弗禜而死孔子曰昭王其不失國也宜哉
爾雅曰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也〈郭璞注曰日下在西方昏荒之國也〉
又岠齊州以南戴日為丹穴〈岠去也齊中也〉東至日所出為泰平西至日所入為泰𫎇
易坤靈圖曰至徳之萌日月若連璧
易叅同契曰日為流珠青龍之俱〈日為陽陽精為流珠青龍東方少陽也〉尚書考靈曜曰黑帝亡二日並照
又仲春仲秋日出於卯入於酉仲夏日出於寅入於戌仲冬日出於辰入於申
又日光臨照四十萬六千里
春秋感精符曰羣臣恣則日黃無光羣臣爭則日裂人主排斥則日夜出
春秋元命苞曰陽數起於一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烏又一嵗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言陽布散立數合一故立字四合其一
又日左行周天二十三萬里
又七政度日月明
春秋內事曰日者陽徳之母也
禮統曰日者實也形體光實人君之象
禮斗威儀曰政太平則日五色政公平則日黃中而赤暈政和平則日黃中而黒暈政象平則日黃中而白暈政昇平則日黃中而青暈
孝經援神契曰天地至貴精不兩明〈注天精為日地精為月〉又日中則光濫
又日神五色明照四方
又黃氣抱日輔臣忠徳至於天日抱戴
易傳曰聖王在上則日光明而五色備
又日者衆陽之精內明𤣥黃五色無主以象人君精精似青翼翼似黒𤣥𤣥似赤縞縞似白煌煌似黃光照無主不可以一色名也
劉向洪範傳曰日者昭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紀羣陽之精衆貴之象也故曰日出而天下光明日入而天下𠖇晦此其效也故日者天之象凡君父夫之類中國之應也明王之踐位羣賢履職天下和平黎民康寧則日麗其精明揚其景耀抱珥重光以見吉祥君獲慶賀劉昭幼童傳曰晉明帝諱紹元帝子初元帝為江東都督鎮揚州時中原喪亂有人從長安來帝問洛下消息澘然流涕帝年數嵗問泣故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逺答曰不聞人從日邊來只聞人從長安來居然可知帝異之明日集羣臣筵㑹說以此答明帝又以為日近帝動容問何故異昨日之言答曰舉頭不見長安只見日以是知近帝大悅
搜神記曰吳孫堅夫人懐孫策夢日入懐
解道康地記曰齊有不夜城蓋古者有日夜中照於東境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
七聖記曰鬰華赤文與日同居結隣黃文與月同居鬰華日精結隣月精
莊子曰陽燧見日則燃為火〈金也摩拭令熱便置日中以艾就之火生〉又孔子圍於陳蔡太公任弔之曰子其昭昭如掲日月而行故不免
又日出東方入於西極有目有距者待是而後成功又至人神矣乘雲氣騎日月
淮南子曰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之上〈扶桑東方之野〉爰始將行是謂朏〈音斐〉明至於曲阿〈曲阿山名〉是謂朝明臨於曽泉〈曽重也早食時在東方多水之地故曰曽泉〉是謂早食次於桑野是謂晏食臻于衡陽是謂禺中對於昆吾〈昆吾丘在南方〉是謂正中靡於鳥次〈鳥次西南方之山也〉是謂小遷至於悲谷〈悲谷西南方之大壑〉是謂晡時廻於女紀〈女紀西方隂地〉是謂大遷經於隅泉是謂髙舂〈言尚未𠖇上蒙先舂曰髙舂〉頓於連〈爛〉石是謂下舂〈連石西北山名言將欲𠖇下𫎇悉舂故曰下舂〉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六螭即六龍也〉薄於虞泉是謂黃昏淪於𫎇谷是謂定昏日入崦嵫經細桞〈細桞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於𫎇谷之浦〈𫎇谷𫎇汜之水〉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言其光在桑榆樹上〉又日中有踆〈七論切〉烏〈踆者趾也謂三足烏〉
又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地〈髙誘注曰末端也若木端有十日狀如連珠華光照其下地〉
又日者陽之主是以春夏則羣獸除角
又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其九烏皆死墮羽翼
又曰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
列子曰宋有田夫曝日於野美之不識廣廈綿縞之屬謂其妻曰吾負日之暄以獻吾君將獲重賞
又穆王駕八駿之乘西觀日所入處
又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
又孔子晨遊見兩小兒爭辯而鬭孔子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日中時去人逺一兒曰我以為日初出時逺而日中時近曰爾何以知曰日初出大如車輪及中纔如盤盂此不為逺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蒼蒼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逺者涼乎孔子不能決兩兒笑曰孰謂汝多知乎文子曰日出於地萬物蕃息
尸子曰日五色陽之精象君徳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
又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
又聖人以日圓盈尺光滿天下聖人居室而所燭彌綸六合
又火在井中不能燭逺目在足下不可以視遠君之於國也猶天之有日居不髙則不明視不尊則不逺又聖人身猶日也夫日圜尺光盈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逺矣
任子曰日月為天下眼目人不知徳山川為天下衣食人不能謝
符子曰盛魄重輪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
呂氏春秋曰白水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蓋天地中也
賈誼書曰周文王問鬻子曰敢問君子將入其職則於其民何如對曰君子將入其職則於其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既入其職則於其民也暵暵然如日之正中也既去其職則於其民也暗暗然如日之已入也故君子將入而旭旭者義先聞也既入而暵暵者民保其福也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文王曰受命矣〈暵音漢〉又曰湯曰學聖王之道譬其如日靜居而獨思譬其若火夫捨學聖王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以小見不可以大知
山海經曰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郭璞註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故言生十日堯因此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時〉
又曰大荒之中有谷曰溫源谷〈溫源即湯谷也〉湯谷上有扶木〈扶桑在上〉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言交㑹相代也〉皆載於烏〈中有三足烏〉又曰明星山日月所出
又曰猗天山蘇門山日月所出
又曰湯谷上有扶桑〈扶桑木也〉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又曰夸父逐日渇飲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渇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又曰泑〈泑音黝黒之黝〉山神蓐収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日形員故其氣象亦然也〉神紅光之所司也〈未聞其狀〉
汲冡周書曰本有十日迭次而出運照無窮堯時為妖十日並出
太𤣥經曰日動而東天動而西天日錯行隂陽更廵〈錯違也廵行也〉
又曰日一南而萬物死日一北而萬物生升北而萬物虛升南而萬物盈升之南也右行而左還升之北也左行而右還或左或右或死或生
纂要曰日光曰景〈星月之光通謂之景〉日影曰晷出氣曰晛〈晛乃見切詩見晛曰消晛日氣〉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大明曰昕詩曰匪陽不晞晞乾也言日所乾濕物也〉日溫曰煦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晩曰旰日將落曰薄暮日西落光返照於東謂之反景景在上曰反景在下曰倒景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疾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日月徑皆千里
雜占書曰日冠者如半暈也法當在日上有冠又有兩珥尤吉
廣雅曰日名輝靈一名朱明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日御曰羲和
范子計然曰日者寸也月者尺也尺者紀度而成數也寸者制萬物隂陽之短長也
又曰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主晝居晝而為明處照而有光
又曰日者行天日一度終而復始如環無端
說苑曰師曠對晉平公曰少而學者如日出之光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
太平御覽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四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四
日下〈日蝕附晷附〉 月〈月蝕附〉
日下
帝王世紀曰文王夢日月著身
又漢文帝時日中有王字
望氣經曰日有黃氣君喜下有黃氣君永福
徐整長厯曰衆陽之精上合為日徑千里周圍三千里下於天七千里
談藪曰魏文帝為王時夢日墜地分為三已得一分而內懐中鄧析子曰君者當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隂萬物歸之莫之使也
王充論衡曰日不入地也譬如把火夜行平地去人十里火光藏矣非滅也
又夫日月不圓視之如圓者去人逺也夫日火精也在地火不圓在天火何故獨圓日月在天猶五星五星猶列星不圓何以明之春秋之時星隕宋都視之石也不圓是知日月五星亦不圓也
又儒書言魯陽公與韓戰戰酣日暮援戈而以麾之日為之反三舎此言虛也凡人能以精誠感動天者専心一意委務積神通天天為變動然尚未可謂然魯陽公志在於戰為日暮一麾安能令日反使聖人麾日日終不反魯陽公何人而使日返
又儒言日中有三足烏日者火也烏入火中燋爛安得而立然烏日氣也
又日中近出入逺日中小者光明故也出入時大者光闇故也
夏桀無道兩日並照在東者將起在西者將滅費昌問馮夷曰何者為殷何者為夏馮夷曰西夏也東殷也於是費昌徙族歸殷殷果克隆
又儒者論日出扶桑暮入細栁扶桑東方之地細栁西方之野
又日晝行千里夜行千里騏𩦸晝行亦千里然則日行舒疾與騏驥歩相類
崔豹古今注曰漢明帝為太子樂人作歌詩四章一曰日重光雲天子之徳光明如日太子比徳焉故云重光周髀曰日光外照徑八十一萬里
徐幹中論曰文王遇姜公於渭陽若披雲見白日物理論曰日者太陽之精也夏則陽勝隂衰故晝長夜短冬則隂盛陽衰故晝短夜長氣引之也行陽之道長故出入卯酉之北行隂之道短故出入卯酉之南春秋陽隂等故日行中平晝夜等也
地説書曰日照四十五萬里
皇甫謐年厯曰日者衆陽之宗陽精外𤼵故日以晝明名曰曜靈
龍魚河圖曰陽精為日
汲冡書曰徹甲居於河西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遣運照無窮
金匱曰三苖之時三月不見日
黃帝占書曰日中三足烏見者其所居分野有白衣㑹楚辭曰十日並出流金鑠石
戰國䇿曰聶政刺韓相荊軻刺秦王並白虹貫日史記曰漢景帝王夫人姙娠夢日入懐以生武帝又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漢書曰李尋上疏曰夫日者衆陽之長暉光所燭萬里同晷人君之表也故日將旦清風𤼵羣隂伏
又文帝時新垣平上言日再中臣以𠉀知之居頃之際日卻復中乃更十七年為後元年
又鄒陽上書説梁孝王曰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後漢書曰張重字仲篤明帝時舉孝廉帝曰何郡小吏答曰臣日南吏帝曰日南郡人應向北看日答曰臣聞鴈門不見壘鴈為門金城郡不見積金為郡臣雖居日南未嘗向北看日
雜兵書曰天月無度借日度為度天月無光借日光為光經星亦然故日者實也君主之象也凡天象以日為主
應劭漢官儀曰太山東南名曰日觀日觀鷄鳴時見日魏志曰程立夢登太山捧日立以白太祖太祖遂加日於立上因改名昱
晉書曰荀爽曰日下荀鳴鶴
晉陽秋曰建武元年三日並出
三齊略曰秦始皇作石橋於海上欲過海看日出處有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猶赤色李尤九曲歌曰年嵗晩暮日已斜安得壯士翻日車
日蝕
書曰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鼔嗇夫馳庻人走〈凡日食天子鼔於社責上公也嗇夫主幣之官馳取幣禮衆人走供敕日食之百役也〉
禮記昏義曰男教不脩陽事不得謫見於天日為之蝕是故日蝕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左傳曰魯昭公十七年日有蝕之祝史請用幣叔孫昭子曰日有蝕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禮也
又莊二十五年曰夏六月辛未朔日有蝕之鼓用牲於社非常也唯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蝕之於是乎用幣於社伐鼓於朝注曰日蝕厯之常也然食於正陽月則諸侯用幣於社請救於上公伐鼓於朝退而自責以明隂不宜侵陽臣不宜掩君
公羊傳曰六月辛未朔日有蝕之以朱絲縈社或曰恊之或曰為暗恐犯之故縈之社者土地之主日者土地之精上敷於天而犯日故朱絲縈之助陽抑隂
榖梁傳曰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撃橛凡有聲者皆陽事也所以厭隂氣也
論語雲日月之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漢書曰黃琬祖父香為魏郡太守時日蝕而京師不見魏郡乃表日食之狀帝問日所食多少香乆而無對琬年七嵗在傍謂香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遂用其言納詔
漢書曰日者徳也故日蝕則修徳
又劉寵鄭𢎞徐昉趙喜虞延並無事以日食免官淮南子曰麒麟鬭則日月蝕許慎注曰麒麟獨角之獸故與日相符
晷
釋名曰日晷規也如規畫也
説文曰晷日影也
周禮地官曰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隂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㑹也隂陽之所和也〈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測猶度也不知廣深故曰測鄭司農雲測土深謂南北東西之深也日南謂立表處太南近日日北謂立表處太北逺日景夕謂日昳景乃中立表處太東近日景朝謂未中而景中立表處太西逺日鄭𤣥謂晝漏半而置土圭表隂陽審其南北焉景短於土圭謂之日南是地於日為近南景長於土圭謂之日北是地於日為近北東於土圭謂之日東是地於日為近東西於土圭謂之日西是地於日為近西如是則寒暑隂陽風雨偏而不和是未得其所求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
易通卦驗曰冬至晷長丈三尺〈鄭𤣥注曰晷者所立入地表隂也丈三尺長之極〉春分晷長七尺二寸四分夏至晷長尺有四寸八分秋分晷長二寸四分
又冬至日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晷如度者則嵗美人民和順晷不如度者則嵗惡人民為偽言政令不平晷進則水晷退則旱
晉太康記曰河南陽城縣是為土中夏至之景尺有五寸所以為候
南越志曰日南至月立表望之日在圵景居南
山海經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是神也主司反景〈日西入則景反東照言司察之也〉
淮南子曰都廣〈南方山名〉衆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蓋天地之中〈日中時立表無晷故曰地中〉
風土記曰鄭仲師以為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一雲陽城一雲洛陽〉鄭康成謂移一寸於千里景尺五寸於南戴日下萬五千里然則千里寸景已課不效交州大抵去洛九千餘里蓋水陸曲非論景度徑意也推直考實其五千乎昔交州主簿李士孫悚雲己常立表効景景在表南豈古郡以日南為名者其斯義乎此郡又有比景縣北比二字既相似音又相近加以蠻土舌軟聲淺事在可疑
月〈月蝕附〉
釋名曰月闕也言滿則復缺也
又曰朔月之名也朔蘇也月死復蘇生也晦盡之名也晦灰也火死為灰月光盡似之也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也
説文曰朏月未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月生二日謂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謂之朏朏音斐〉
易曰坎為月
書曰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又哉生明〈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也〉
又哉生魄〈魄生明死十六日之夜也〉
詩曰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又如月之恆
又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禮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隂陽之分夫婦之位也又天秉陽垂日星〈言天持陽氣施生照下土也〉地秉隂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竅孔也言地持隂氣出日於山川以舒五行於四時也此氣羲和乃後月生而上配日君臣功成進爵位一盈一闕此屈伸之義也必三五者播五行於四時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合為十五之成數也〉又月者三日而成魄三月而成時是以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三賔者政教之本禮之大叅也〈言禮者隂也大數取法於月也〉又天子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隂相須而後成又秋分之日祀夕月於西郊
又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幽明者謂日照晝月照夜〉
又太隂之精上為月月者天地之隂金之精也
傳曰楚晉將戰呂錡夢射中月退入於泥占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及戰射恭王傷目呂錡死之京房易飛候曰正月有偃月必有嘉王
尚書大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朓佻也佻逹行疾貎〉朓則侯王其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行遲貌〉側匿則侯王其肅〈肅急也日君象也月臣象也君政急則日行疾月行徐臣逡廵不進舒緩也君政緩則日行徐月行疾臣放恣〉詩推度災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時萌〈宋均注曰穴決也決鼻也〉
禮斗威儀曰政太平則月多耀政頌平則赤明政和平則黑明政象平則白明政昇平則青明
又君乘土而王其政平則月圓而多暈
春秋考異郵曰諸侯謀叛則月生爪牙後族専政則日月並照
春秋感精符曰月者隂之精地之理
又人主兄日姊月
春秋演孔圖曰蟾蜍月精也
春秋元命苞曰隂精為月日行十三度常朏任而受明〈受陽精也〉精在內故金水內景
又月之為言闕也兩設以蟾蜍與兎者隂陽相居明陽之制隂隂之倚陽
帝王世紀曰堯時有草夾階而生每月朔日生一莢至月半則生十五莢至十六日後日落一莢至月晦而盡若月小餘一莢王者以是占厯唯盛徳之君應和氣而生以為堯瑞名曰蓂莢一名厯莢一名瑞草
㑹稽先賢傳曰闞澤年十三夢見名字炳然在月中搜神記曰孫堅妻懐權夢月入懐告堅曰妾昔懐䇿夢日入懐今又夢月堅曰子孫興矣
文子曰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又日月欲明浮雲蓋之叢蘭欲秀秋風敗之
淮南子曰水氣之精為月
又月者太隂之精
又蛤蠏珠龜與月盛衰月晦則魚腦減
又曰一名夜光月御曰望舒亦曰纎阿
又曰月天之使也積隂之寒氣大者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又畫蘆灰而月暈闕許慎注曰有軍事相圍守則月暈以蘆灰隨暈環闕其一面則月暈亦闕於上
又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髙誘注曰方諸隂燧大蛤也手摩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許慎注曰諸珠也方石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升〉
又日不知夜月不知晝日月為明而不能兼也
又月之光可以逺望而不可細書
抱朴子曰昔帝軒候鳯鳴調律唐堯觀蓂莢以知月數又王生雲月不圓望之圓者月初生及既虧之後視之宜加三寸鏡稍稍轉大初如破環漸漸滿也
又俗士多雲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又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濤大
又金華和丹其光上與日月相連丹金為盤椀以承月得神液如方諸
又曰黃帝醫經有蝦蟆圖言月生始二日蝦蟇始生人亦不可針灸其處
范子計然曰月水精內影
又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間一與日合取日之度以為月節
呂氏春秋曰月羣隂之本月望則蚌蛤實羣隂盈月缺則蚌蛤虛羣隂揫夫月形乎天而羣隂化於淵
張衡靈憲曰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又月者隂精積而成獸象蟾兎焉其數偶
荊州占曰月珥且戴不出百日主有大喜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方山日月所自出也
風俗通曰吳牛望月則喘之苦於日見月亦怖而喘焉河圖令占篇曰地淪月散必有立主
龍魚河圖曰帝滛佚則奎有角月有足
又月有九行黒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月從東青道立秋秋分從西白道立夏夏至從南赤道立冬冬至從北黒道天有四表月有三道聖人知之可以延年益夀
白虎通曰月所以有缺何歸功於日也三日成魄八日成光十六日轉而歸功晦至朔旦受符復行也月有小大何天左旋日月右行日行遲月行疾月及日為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三十日者過行七度日不可分故乍大乍小明有隂陽也月有閏餘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嵗十二月日過十二度故三年一閏五年再閏明陽不足隂有餘閏者陽之餘也
軍國占候曰若月三珥者大臣有喜若有冠而復暈者天下有喜
廣雅曰夜光謂之月
五經通義曰月中有兎與蟾蜍何月隂也蟾蜍陽也而與兎並明隂係於陽也
孫氏瑞應圖曰君不假臣下之權則日月揚光
又曰景星者大星也其狀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為明王者不私人則見
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以成形桂樹後生焉
京房易説雲月與星至隂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有光喻如鏡照日即有影見月初光見西方已後望光見東方皆日所照也
皇甫謐年厯曰月者羣隂之宗月以宵曜名曰夜光遁甲開山圖榮氏觧曰女狄暮汲石紐山泉水中得月精如鷄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論衡曰月行一日一夜二萬六千里與鳬飛相類地說書曰月行四十五萬里
徐整長厯曰月徑千里周圍三千里下於天七千里楚詞天問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顧兎在腹〈言月中兎何所貪利而居月之腹顧望也〉
運斗樞曰後族擅權月生足芒主勢奪於後族羣妃之黨橫僭則月盈並出小月承大月羣姦在宮主若贅旒大承小近臣起䜛人橫陪臣執命三公望風
崔豹古今注曰漢明帝作太子樂人歌四章以賛太子之徳一曰日重光二曰月重輪三曰星重曜四曰海重潤漢書曰月穆穆以金波蓋光彩貎
又元後母夢月入懐而生元後
又髙帝七年月暈圍參畢七重占曰畢昴間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國也昴為匈奴參為趙畢為邊兵是嵗髙祖自將至平城為冒頓所圍七日迺解
又李尋上書曰月者衆隂之長妃後大臣諸侯之象也晉書曰謝太傅庭中夜坐月色無玷歎以為佳謝景重率爾曰意謂不如㣲雲㸃綴太傅曰卿居心不凈乃欲滓穢太清耶
又徐孺子年九嵗月下戲人或曰若月中令無物當極愈明徐曰不爾譬如眼中無瞳子何必不暗
後魏書曰天興五年十月月暈左角太史令晁宗奏曰角蟲將死牛果大疫鹿亦多死
雄長楊賦曰西壓月窟〈窟月所出入也〉東震日域
傳𤣥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玉兎𢷬藥
傳咸詩曰團團三五月皎皎濯清輝
陸機詩曰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耀攬之不盈手
宋謝靈運怨曉月賦曰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曉月照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浮雲褰兮收泛濫明舒照兮殊皎㓗墀除兮鏡鑒房櫳兮澄澈
宋謝莊月賦曰陳王初䘮應劉端憂多暇悄焉疚懐弗怡中夜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稱曰臣聞日以陽徳月以隂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溟引𤣥兎於帝臺集素娥於後庭若夫氣霽地表雲歛天末洞庭始波木葉㣲脫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祗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氷凈歌曰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宋鮑照玩月詩曰始見西南樓纎纎如玉鈎未映東北墀姢姢似蛾眉蛾眉蔽珠櫳玉鈎隔璅窻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夜移衡漢落徘徊帷幌中
梁沈約詠月詩曰月華臨靜夜夜靜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髙樓切思婦西園遊上才網軒映珠綴應門照緑苔洞房殊未曉清光信悠哉
周王褒關山月詩曰關山夜月明愁色照孤城半形同漢陣全影逐胡兵灰寒色轉白風多暈欲生寄言亭上吏遊客解鷄鳴
月蝕
易曰月盈則蝕
詩曰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禮曰婦順不修隂事不得謫見於天月為之蝕故月蝕則後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隂事
淮南子曰麒麟鬭則日月食
又月望日奪其光十五日與日相望東西中絶則月蝕奪光也
劉向説苑曰秦胡亥立日月薄蝕熒惑襲月
荊州占曰月蝕後自提鼔階前把槌撃鼓者三中良人諸御者宮人皆撃橛救之月已蝕後乃入齋服縞素三日不從樂以應其祥此先王之所以免天地之誅而解四境之患也
晉書曰永嘉元年月蝕赤如血二月王敬則反
太平御覽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五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五
星上
星上
釋名曰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宿宿也星各止宿其所也說文曰萬物之精上為列星
三五厯記曰星者元氣之英水之精也
易曰日中見斗幽不明也
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又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書曰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星民象故庶民惟星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月經於箕則風離於畢則雨政教失常以從民欲所以亂也〉詩曰晥彼牽牛不以服箱〈注晥星明貎河鼓謂之牽牛也〉
又維南有箕不可以簸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又東有啓明西有長庚
又嘒彼小星三五在東
又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又三星在戸
又定之方中作於楚宮
又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掲
又昏以為期明星煌煌
禮曰八月中氣是月也命有司享夀星於南郊
又十二月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又幽宗祭星也
又天秉陽垂日星
又宿離不忒無失經紀〈注二十八宿為經七曜為緯〉
周禮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左傳曰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又魯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童謡雲丙之晨龍尾伏辰〈杜預曰龍尾尾星也〉
又十六年春隕石於宋五隕星也
又魯襄公二十八年春無氷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歲在星紀〈星紀在丑〉而滛於𤣥枵〈𤣥枵在虛危之次星紀鬥牛之次〉以有時災隂不堪陽蛇乗龍〈龍歳星木也木為青龍蛇為𤣥武龍失次也〉龍宋鄭之星也宋鄭必饑𤣥枵虛中也枵耗名也土虛而民耗不饑何為
又昔髙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沉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後帝堯臧善也〉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丘東地也主祀辰星辰也大火也〉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商人湯先祖封商丘因閼伯故國祀辰星〉遷實沉於大夏主參〈大夏今晉陽縣也〉唐人是因故晉為參星
又火中寒暑乃退〈心以季夏昏中而暑退季冬旦中而寒退〉
又昭三十二年呉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嵗而吳伐之必受其凶
榖梁傳曰列星曰恆星亦曰經星〈恆經皆常也〉
爾雅曰星紀斗牽牛也𤣥枵虛也
又祭星曰布〈布散食於四方〉
又西陸昴也郭璞曰昴西方之宿別名旄頭
論語曰為政以徳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易是類謀曰五星合狼弧張晝視無日光虹霓煌煌太山失金鷄西嶽亡玉羊太山失金鷄者箕星亡也箕者風也風動鷄鳴今箕候亡故鷄亦亡也西嶽亡玉羊者星在未為羊鷄失羊亡羣臣縱恣人愁不祥
京房對災異曰人君不行仁恩破胎傷孕春殺無辜則歳星失度
尚書考靈曜曰歳星木精熒惑火精鎮星土精太白金精辰星水精也
又歳星得度五榖孳熒惑順行甘雨時鎮星得度地無災太白出入當五榖成熟人民昌
又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後星庻子也
詩紀厯樞曰箕為天口主出氣尾為逃臣賢者叛十二諸侯列於庭〈元命苞曰五諸侯此雲十二則兼他星為數也〉
禮稽命圖曰作樂制禮得天心則景星見也
禮斗威儀曰鎮星黃時則祥風至
春秋説題辭曰星之為言精也熒也陽之精也陽精為日日為星故其字日生為星
春秋元命苞曰直狼北有一大星為老人星見則治平主夀亡則君危主亡常以秋分候之
又商紂之時五星聚於房房者蒼龍之精周據而興又玉衡北兩星為玉繩玉之為言溝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傷宋均注曰繩能直物故名玉繩溝謂作噐又心三星五度有天子明堂布政之宮
又尾九星箕四星為後宮之塲列為南宮其庭太㣲又蟾蜍隂精流生織女立地候宋均注曰地候鎮星別名也
又三台星色齊君臣和不齊大乖
春秋合誠圖曰天文地理各有所主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
又軒轅主雷雨之神旁有一星𤣥戈名曰貴人旁側郎位主宿衛尚書
春秋運斗樞曰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揺光〈廣雅又雲樞為雍州璇為冀州機為青兗州權為徐揚州衡為荊州開陽為梁州揺光為豫州〉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為斗居隂布陽故稱北斗
又五帝所行同道異位皆循斗樞璣衡之分遵七政之紀九星之法
又天樞得則景星見衡星得則麒麟生萬人夀
春秋後傳曰魏人唐睢對秦王曰専諸之刺王僚彗星籠月色
春秋文耀鈎曰老人星見則主安不見則兵起
論語䜟曰仲尼曰吾聞堯率舜等遊首山觀河渚有五老遊河渚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曰河圖將來告帝謀三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書四老曰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曰河圖將來告帝符龍銜玉苞金泥玉檢封盛書五老飛為流星上入昴
孝經援神契曰歲星守心則年榖豐
廣雅曰太白謂之長庚或謂之太囂
又熒惑謂之罰星或謂之執法
又天宮謂之紫宮參伐謂之大辰太㣲謂之明堂史記天官書曰星者金之散氣
又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王良王良䇿馬車騎滿野又星墮至地則石也河濟之間時有墜星
又畢為罕車為邊兵主弋獵其大星傍小星為附耳附耳動有䜛臣在側
又四鎮星所出四隅若月始出也
又咸池曰天潢五帝車舎
又中端門門左右掖門門六星諸侯其內五星五帝坐又漢武帝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夜祠到明忽有星至於祠壇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十九章之歌又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曰三能蘇林曰能音台又東宮蒼龍房心心為明堂為天府
又國皇星大而赤狀類南極徐廣注曰南極老人星也又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其事亦小早出為盈盈者為客晩出為縮縮者為主同舎為合相陵為鬭
漢書曰皇甫嵩為太尉以流星免官
又武帝時中星盡揺占曰民勞也後征伐四夷
又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孟康曰杓斗柄也龍角東方宿也𢹂連也〉殷衡南斗魁枕參首〈晉灼曰衡斗之中央殷中也〉又營室為清廟亦曰離宮
又河鼔大星上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
又髙帝七年月暈圍參畢七重占曰畢昴間天街街北胡也街南中國也後有平城之圍
又太微十二星東相西將
又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祿六曰司災
又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㓂
又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
又革命創制三章是紀應天順人五星同軌
又郊祀志曰漢祖詔御史令天下立靈星祠常嵗時祠以牛
又天文志曰金木水火土五星天之五佐為經緯伏見有時嵗星東方春於人五常仁也五事貎也仁虧貎失逆春令傷木氣罰見嵗星熒惑南方夏禮也視也禮視失逆夏令傷火氣罰見熒惑太白西方秋義也言也義虧言失逆秋令傷金氣罰見太白太白經天〈孟康注曰謂出東入西出西入東也太白隂星出東當㐲東出西當伏西過午為經天晉灼曰星晝見午上為經天〉天下革民更主是謂亂紀人民流亡晝見與日爭明強國弱小國強女主昌辰星北方冬智也聽也智虧聽失逆冬令傷水氣罰見辰星填星中央土主季夏信也仁義禮智以信為主貎視聽以心為正四星皆失填星乃為之動又凡五星色皆圜白為䘮為旱赤中不平為兵青為憂為水黒為疾為多死黃吉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災疾五榖蕃昌
又天星皆有州國分野角亢氐房心豫州之分尾箕幽州之分牽牛婺女州之分虛危青州之分營室東壁并州之分胃徐州之分畢昴冀州之分觜參益州之分東井輿鬼雍州之分栁七星張三河之分翼軫荊州之分析木之津燕之分大火宋之分夀星鄭之分鶉尾楚之分鶉首秦之分鶉火周之分實沉魏之分大梁趙之分降婁魯之分訾〈即移反〉娵〈于于反〉衛之分𤣥枵齊之分星紀吳越之分太史掌之以觀妖祥
又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韓地角亢氐之分野趙地昴畢之分野燕地箕之分野齊地虛危之分野魯地奎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楚地翼軫之分野呉地鬥牛之分野
漢武故書曰西王母使者至東方朔死上問使者對曰朔是木帝精為嵗星下遊人中以觀天下非陛下臣也漢書音義曰瑞星曰景星亦曰徳星妖星曰孛星偏指曰彗光芒四出曰孛長星亦曰欃槍絶跡而去曰飛星光跡相連曰流星亦曰奔星〈星光曰芒〉
後漢書曰嚴光字子陵與光武為友後光武登祚忘之光怨帝是時太史雲天上有客星恨帝帝曰豈非朕故人嚴子陵乎遽命徴之夜與子陵共臥光以腳加帝腹太史奏客星侵御座子陵縮腳客星尋退竟不仕又李固對詔陛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北斗天之喉舌尚書陛下之喉舌斟酌元氣運於四時出納王命所謂制氣之臣也
又和帝分遣使者二人各至州郡觀採風謡二人當到益州投候館吏李郃舎郃問曰二君發京師時知朝廷遣二使耶問何以知之郃指星雲前有二星向益州分野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周敞師事京房房為石顯所譖繫獄謂敞曰吾死後四十日客星必入天市即吾無辜之驗也房死後果如房言
東觀漢記曰光武破聖公與伯叔書曰交𨦟之日辰星晝見太白清明
蜀志曰漢安二十五年劉豹舉上言於先主曰乃年太白熒惑鎮從嵗漢初興五星聚嵗星主義漢位在西義之上方故漢法常以嵗星候人主當有聖主起於此以致中興頃者熒惑復追嵗見在胃昴為天維經曰帝星處之衆邪消亡於是先主即位
續晉陽秋曰桓𤣥生母馬氏本袁真之妓也與同列薛氏郭氏夏夜同出月下有銅甕水在其側見一流星墮甕中驚喜共視見星如二寸火珠於水底冏然明淨乃相謂曰此吉祥也誰當應之於是薛郭更以瓢接取並不得馬最後取星正入瓢中便飲之既而若有感焉俄而懐𤣥𤣥雖簒位不終而數年之中榮貴極矣
太平御覽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六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下
星中
星中
天文録曰格擇星狀如炎火下大上鋭色黃白起地而上占曰格擇星見不種而獲不有土功必有大害又歸邪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司馬遷天官書曰歸邪見必有歸國者
又六甲六星主分隂陽而紀節𠉀故在帝傍所以布政教而授民則也
又平星論語䜟曰平星主法合誠圖曰主建廷評主平天下之獄事若今廷尉之象
又魚星主理隂陽事知雲雨之期也故讃曰漢中魚星知雲雨也占曰魚星明大河海水皆出
又魚星明大則隂陽之氣和魚星忽不明而在則魚多魚星亡則少魚
又郎位曰表郎烏府也注曰郎位周官之元士漢官之光祿中散諌議三署郎中是其職也或曰郎位今尚書郎也
天象列星圖曰北極五星一名天極一名北極其第一星為太子第二星最明者為帝第三星為庶子餘二後宮屬也並在紫㣲宮中央故謂之中極其占明大則吉若變動則有憂今觀象之始始於中極者先尊以及卑自中以周外也其二人為首謂極第二星為首也又四輔四星在紫㣲宮中抱之紐星此為輔臣之位賛於萬幾其占以小而明則吉若㣲闇則官不理也又勾陳六星在紫㣲宮中華蓋之下天帝所居之宮亦䕶軍將軍之象占以明則吉
又華蓋七星其柱九星合十六星如蓋狀在紫㣲宮臨勾陳以䕃帝座占若正則吉若傾則凶也
又女史一星在紫㣲宮內柱史北此婦人之官掌記宮中之事占以明則為記史直詞若不明則反是
又柱下史一星在紫㣲宮內近尚書此左右掌記君之過其占以明則為史直詞若不明則詞不依過無真實也
又尚書五星在紫㣲宮內東南之隅此八座大臣之象故讃曰尚書納言夙夜詔謀占以小而明則君臣和又北斗七星近紫㣲宮南在太㣲北是謂帝車以主號令運乎中央而臨制四方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圵斗其魁四星為璿其杓三星為玉衡故書雲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又其魁第一星為樞亦曰正是主陽徳天子之象二曰璿亦曰法星三隂則女主之位三曰璣亦曰合星主福四曰權亦曰伐星主天理伐無道五曰衡亦曰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六曰開陽七曰應星又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隋六主燕七主齊
又文昌六星在圵斗魁前如匡形故史遷曰斗魁戴匡其第六星名曰司祿此天之府計集所㑹也
又宦者四星次帝座西南主侍者帝旁閹人也占以不明則吉若明則內臣專權
又勢四星在太陽西南主刑餘人而用事者也占以不明為吉若明則閹宦用權
又輔一星附圵斗杓第六星大臣之象也占欲其小而明則吉若大而明則臣奪君政若小而不明則臣不任職若明大與鬥合者則國兵暴起
又八榖八星在紫㣲藩之外五軍之北其八星一主稻二主黍三主大麥四主大豆五主小豆六主小麥七主粟八主麻子其占明則八榖成若暗則不成若一星不見則一榖不登若八星不見則國人有餬口之憂又房四星去氐十五度為明堂布政之宮占若移徙則國流逆均明則天下大同
又傅説一星在尾後河中也蓋後宮女巫主祝祠神靈祈禱以求子嗣占若大而明則後宮多祈禱
又杵三星在箕南主舂杵之用占若其縱則為豐若其橫則為饑
又農丈人一星在南斗南主農正官也占明則為豐稔若暗則為歉
又南斗六星去牽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為天廟丞相太宰之位主薦賢良授爵祿又主兵機魁南二星為天梁中央二星為天相北二星杓曰天廚庭亦為夀命之期將有天子之事其占斗星盛明則王道和平爵祿行若不然反是也
又河鼓三星在牽牛北主軍鼓蓋天子三將軍也中央大將軍也其南左星左將軍也其圵右星右將軍也所以備關梁而拒難也昔傳牽牛織女七月七日相見者則主是也故爾雅雲河鼔謂之牽牛又古歌曰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其黃姑者即河鼓也為吳音訛而然今之言者謂是列舍牽牛而㑹織女故為此分析令知斷其疑焉
又曰四星在人星東南主舂臼占者覆則歲中人饑荒若仰則天下熟
又內杵三星在人星旁主軍糧若占正月杵對臼口則吉若偏與臼不相當則軍糧絶
又漸臺四星屬織女左足主晷刻律呂占若明正則隂陽調而律呂和不然則否也
又弧九星在狼東南謂天方也主備盜賊常屬天向狼星
又天錢十星在北落西北主財帛所聚占若明則府藏盈若不明則為虛耗
又東璧二星去宮室十六度天子圖書之秘府也占若明則圖書集道術行小人退君子入若不然則天子好武臣賤文士稽古忠正之臣隱親黨邪曲之人用也又羽林四十五星二三而聚在壘壁南主天軍占若星聚明則國安寧若星稀而動揺則兵革出
又進賢一星在太㣲宮東華門東平之道西主訪賢薦士也占若明則賢人進若不明則否也
又太㣲宮垣十星在翼軫圵主天子之宮庭五帝之佐十二諸侯府也其外藩南二星間名曰端門東門一星為左執法廷尉之象
又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雨之神後宮之象隂陽交感震為雷激為電和為雨怒為風亂為霧凝為霜散為露聚為雲氣立為虹蜺離為衒矞分為抱珥此十四變皆軒轅主之
又天街二星在畢昴間主國界也街南為華夏之國街北為戎夷之國
又玉井四星在參西主水泉
石氏星經曰捲舌六星在昴圵主䜛佞言語之吏若移動多口舌兵起舌直天下無口舌星繁天下兵亂星少兵廢
又天䜛星在捲舌中亦主誹謗
又天廩四星在昴南主積聚黍稷供享祀及御膳稷星明豐暗儉
又天苑十六星在昴畢如環狀主天子苑囿五星守苑牛馬死
又叅謀九星在參畢間一曰天弓星不欲明明則白衣㑹邊兵動
又曰闕丘二星在南河主天子門闕諸侯之兩觀也又曰文昌六星如半月形斗魁前為天府主天下集計事第一星名上將第二名次將第三名貴相第四名司祿第五名司命第六名司法星光潤則天下安
又曰大理星在斗中亦為貴人牢又為執法之宮又曰庫樓十五星在左角南噐府東一名天庫兵車之府星芒角兵起
又曰招揺一星在梗河北主逺狄芒角則兵起
又曰貫索九星在七公前為賤人牢牢旦星為門門欲開開即有赦星總見獄事繁
豫章列士傳曰周騰字叔逹為御史桓帝欲南郊平明出叔達仰首曰王者象星今宮中宿策馬星不出動帝何出焉四更王子卒遂止
關令內傳曰北斗一星面百里相去九千里置二十四氣四宿行四時五方立五星主五嶽也
黃石公記曰黃石鎮星之精也
王子年拾遺記曰禹鑄九鼎擇雌金為隂鼎雄金為陽鼎太白星見九日不沒
莊子曰夫道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傅説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列子曰星積氣之中有光耀者
抱朴子曰辰星水精生𤣥武嵗星木精生青龍
又人初受氣皆秉列星之精值聖宿則聖值賢宿則賢也
尸子曰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自丘山以望則見始多也非明益也勢使然也私井中也公丘上也淮南子曰太㣲者太乙庭也紫宮者太乙之居也軒轅者帝妃之合也咸池者水魚之囿也天河者羣神之𨵗也天河者星名也𨵗猶門也
又令雨師灑道使風伯清塵髙誘註曰雨師畢星也風伯箕星也
又嵗星之所居五榖豐其對為衝嵗乃殃
又四守者所司賞罰許慎注曰四守紫㣲軒轅咸池天河也
家語曰巫馬期為單父令戴星出入以理人
劉向説苑曰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察變之動莫著於五星也
又秦胡亥立日月薄食山林淪亡枉矢光夜熒惑襲月河圗帝通紀曰彗星者天地之旂也國精符也地為山川山川之精上為星各應其州城分野為國作精神符驗也
五姓占曰君薄徳義懦弱不勝任則太白失度經天作變易之象
樂汁圖曰天宮紫㣲宮也勾陳後宮也大當正妃也〈大當鈎陳末大星也〉閣道圵斗輔天理貴人牢〈為貴人作牢獄也〉文昌宮〈天五官㑹府也〉𤣥戈招揺也〈皆備兵難之星〉梗河天矛也〈梗河一名天矛〉織女連營賤人牢〈連營貫索〉咸池五車〈五車咸池別名〉天關參旗伐也觜觹天廟也奎天豕也婁天矢也胃天倉也狼弧魚陵天船天苑捲舌天老人〈皆西方星名也〉栁主材木〈栁星主材木也〉
鄭𤣥註曰日月遺其珠囊珠謂五星也遺其嚢者盈縮失度也
黃石公隂謀秘訣法曰熒惑者火之精御史之象主禁令刑罰
蔡邕月令章句曰天官五獸之於五事也左有蒼龍大辰之貌右有白虎大梁之文前有朱雀鶉火之體後有𤣥武龜蛇之質中有大角軒轅麒麟之信
風俗通曰月與星並無光日照之乃光耳如以鏡光照日則影見壁月初見西方至望後光見東日所照也又東方朔太白星精黃帝時為風后堯時為務成子周時為老子越為范蠡齊為䲭夷言其變化無常也祖台之志怪曰吳未亡前常有紫赤氣見鬥牛之間星官及諸善占者咸憂吳方興惟張茂先於天文尤精獨知為神劍之氣非江南之祥
太平御覽卷六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七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七
星下 瑞星
妖星〈附〉
星下
河圖曰以徳布精上為衆星
龍魚河圖曰太白之精下為風伯之神主司刑星辰之精下為靈星之神主得土
河圖帝徵篇曰帝滛佚政不平則奎有角
異苑曰陳仲弓從諸子姪造荀季和父子於時徳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內有賢人聚
雜兵書曰春斗為天關軫為地梁夏角為天關參為地梁
又四帚星四向守之君有徳天下豐熟
古辛異曰仰觀天形如車蓋衆星纍纍如連貝
張衡靈憲曰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攸屬中外之宮常明者百有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㣲星之數蓋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庶類蠢蠢鹹得係命不然何以總而理
徐整長厯曰大星徑百里中星五十小星三十北斗七星間相去九千里皆在日月下
天文要集曰七公天之相也三公廷尉之象也上星上公也次星中公也星明則七輔強
天官星占曰嵗星其國齊其位東方蒼帝之子人主之象也其色明而內實暗天下安寧夫嵗星所居國人主有福不可加以兵嵗星一曰攝提一曰重華一曰應星一曰經星一曰脩人嵗星動人主怒無光仁道失嵗星順行仁徳加也嵗星農官也主五榖春不勸農則嵗星盈縮所在之國不可以罰小則民多病大則喜
又曰熒惑主憂位在南赤帝之子方伯之象也為天𠉀主嵗成敗司察妖孽所徃有兵為亂為賊為疾為䘮為饑為兵蓋天下不理也東西南北無有常出則有兵入則散周旋止息乃為死䘮
又曰鎮星主徳女主之象也所居國有德不可以軍加也
又曰辰星北之位黒帝之子宰相之祥也一名安調一名熊星一名鈞星一名伺晨主徳常行四仲當出不出天下旱色黃五榖熟色白中謀泄色青大臣憂
又曰太白位在西方白帝之子天將之象也一名天相一名大正一名大臣一名大皓一名明星
又曰紫㣲者天之帝座也一名天營一名長垣
又曰圵辰者一名天關一名北極極者紫宮太一座也太㣲者天闔也南端門間十星分為左右掖太㣲之宮天子之庭五帝之座也北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圵斗魁第一星少㣲一名處士星明大而黃澤即賢士舉忠臣用招揺者當陽也一名矛盾胡星也
荊州星占曰五星天府一名天法主察奸謀
又軒轅主雷雨之神旁側郎位主宿衛
又河鼔一名三武一名天鼓
又市天子旗幟也大明則糴賤
又五車一名天庫凡十四星五車中有三柱三星若不見兵盡起
又心為天王其中三星一名天司空
又箕宿四星第二星一名風后
又箕舌一星動則大風至不出三日
又太白出東北為觀星出東南為明星出西方為太白楊泉物理論曰星者元氣之英水之精也
又日月之精為星辰星辰生於地
又星元氣之英日精也二十八宿度數有常故謂恆星鹽鐵論曰常星猶公卿也衆星猶萬民也列星正則衆星齊常星亂則衆星墜矣
崔豹古今注曰漢明帝為太子時令樂人作歌詩曰星重輝雲太子七徳故云重輝
庾闡詩曰𤣥景如映璧繁星如散錦
瑞星
易坤靈圗曰至徳之萌五星若貫珠
尚書中𠉀曰帝堯即位景星出翼
尚書考靈曜曰天地開闢甲子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牽牛初日月若懸璧仰觀天形如車蓋衆星纍纍如連貝史記曰黃帝時景星見形如半月可以夜作
又南極老人星見則天下安
漢書曰髙祖初入關五星聚於東井秦分野
司馬遷天官書曰景星其狀無常常出有道之國朱宣帝王世紀曰神農氏之末少昊氏娶附寳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外附寳孕二十月生黃帝於夀丘魏志曰桓帝時有黃星見楚宋之分殷馗言後五十嵗當有真人起梁沛間其鋒不可當其後五十年曹公破袁紹天下莫敵矣
晉中興書曰元帝渡江嵗鎮辰太白等四星聚於牛女間
禹時鈞命決曰星累累若貫珠炳炳如連璧
帝命驗曰有人雄起戴玉英履赤矛鄭𤣥注曰赤矛瑞星名
河圖曰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意感生白帝也孫氏瑞應圖曰景星者大星也狀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為明王者不私人則見
又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
天文録星占甘氏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疾疹五榖大昌
文子曰精誠內形氣動於天則景星見
列子曰流星貫昴脩紀感而生禹
妖星
劉向洪範傳曰彗者去穢布新者也此天所以去無道而建有徳也
鄭𤣥曰彗星主掃除
又彗星者君臣失政濁亂三光五星逆錯變氣之所生也
左傳曰昭公五年冬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申須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
又昭二十六年齊有彗星齊侯使禳之晏子曰無益也祗取誣焉天道不謟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有彗也以除穢也君無穢徳又何禳焉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懐多福厥徳不回以受方國君無違徳方國將至何患於彗
爾雅曰彗星為欃槍
春秋考異郵曰鯨魚死而彗星出〈淮南子亦云〉
尚書帝命驗曰天鼔動王弩發天下驚
史記曰蚩尤旗類彗而後曲象旗見為王者征伐四方之兆
又齊景公三十二年彗出公坐柏寢歎曰堂乎堂乎誰有此乎羣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羣臣諛甚景公曰彗星出東北齊分野寡人以憂晏子曰君髙臺深池賦歛如弗得刑罰恐弗勝茀星將出彗星何懼乎公曰可禳乎晏子曰使神可祝而來亦可禳去也百姓苦怨以萬數而君今一人禳之安能勝衆口乎
又天官書曰天狗狀如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望之如火光炎炎衝天其下圓如數頃田處上鋭則黃色千里破軍殺將
又長庚如一疋布著天見則兵起
漢書曰獻帝初平四年有流星八九丈西北行有聲如雷望如火照地是曰天狗金門之山有赤犬其聲下者有兵也
又哀帝建平二年彗出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厯數之元三正之始彗而出之改更之象也其後王莽簒國又枉矢類大流星蛇行而蒼黒望如有毛
又鄒陽上書曰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漢書天文志曰凡月蝕五星其國皆亡嵗以饑熒惑以亂鎮以殺太白強國以戰辰以女亂
又始皇之時十五年間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後秦併六國外攘四夷死者如亂麻
後漢書曰安帝永初三年正月太白晝見占云為強臣是時鄧氏方盛此其應也
續漢書曰靈帝光和中國星見東南如炬十餘日其後黃巾張角起袁紹董卓亂
西漢詞圃曰項籍之敗孛大角
吳志曰孫權時有長星從東南出群星從之
又司馬宣王圍公孫淵夜有大流星長數十丈墜襄平東及淵走當流星處斬之
晉書曰張華為司空中台星坼少子韙勸華遜位華雲天道𤣥逺須修徳以應之
孫氏晉陽秋曰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往西南沒於諸葛亮營俄而亮卒
又㑹稽謝敷字慶緒隱若耶山初月犯少㣲星少㣲一名處士星時戴逵名著於敷時人憂之俄而敷死故㑹稽人士嘲曰吳中髙士求死不得死
宋書曰吳孫休永安元年有諸子群嬉中有異眼光芒爚爚外射諸兒問之曰我熒惑也將示爾三公歸於司馬言畢乃聳身而躍仰視之若曵一疋練有頃而沒後四年蜀亡六年魏廢二十一年吳平是歸司馬也又沈懐文傳曰時熒惑守南斗上乃廢西州舊館使西陽王子尚移居東城以厭之懐文曰天道示變宜應之以徳今雖空西州恐無益也
唐書曰有星孛於虛危厯於氐百餘日乃滅太宗謂羣臣曰天見彗星是何妖也虞世南曰昔齊景公時有彗星見公問晏嬰對曰公穿池沼畏不深起臺榭畏不髙刑罰畏不重是以天見彗星為公誡耳景公懼而修徳後十六日而星沒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徳義不脩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闕雖有災何損於時然願陛下勿以功髙古人而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彗星雖見未足為災又元和八年太白犯上相厯執法占者言今之三相皆不利始輕末重月餘李絳以足疾免明年十月李吉甫以𭧂疾卒九年六月武元衡為盜所害
又李晟初屯渭橋時熒惑守嵗久之方退賔介或勸曰今熒惑已退皇家之利也可速用兵晟曰天子外次人臣但當死節垂象𤣥逺吾安知天道耶至是謂叅佐曰前者士大夫勸晟出兵非敢拒也且軍可用之不可使知之常聞五緯盈縮無准晟懼復來守嵗則我軍不戰而自潰矣叅佐歎服皆曰非所及也
又傅奕相州鄴人也尤曉天文厯數隋開皇中以儀曹事漢王諒諒反問奕曰今茲熒惑入井是何祥也奕對曰天上黃道所經其中正是熒惑行路所渉不為怪異若熒惑入地上井是為災也
郭子橫洞㝠記曰武帝嘗見彗星方朔折星指之木以授帝帝以指彗彗遂沒星出之夜野獸皆鳴或訛為獸鳴星
呂氏春秋曰宋景公時熒惑在心公召子韋問焉子韋曰固當君可移於相公曰相所與理國家也曰可移於百姓曰百姓死寡人將誰為君曰可移於嵗公曰嵗饑人餓必死焉為人君而殺其人誰以我為君子韋曰君有至徳之言三天必三賞君熒惑必徙三舎後果三徙晏子春秋曰景公時熒惑守虛朞年不去晏子曰虛齊之分野當強為善公乃去寃聚之獄振孤敬老行之三日而熒惑遷
尉繚子曰昔楚將軍子正與齊戰未合初夜彗星出柄在齊所在勝不可擊子正曰彗何知明與齊戰大破之天文録曰積屍大陵之屍也石氏曰積屍明有大䘮死人如立丘山也
又孛星者彗星之屬也偏指曰彗芒氣四出曰孛孛謂孛孛然也
又五星反羽其下之國不可久處反羽者光芒上大下小狀如反羽也
又昴者天之耳也主西方故爾雅曰西陸昴也
星讃曰昴主獄事典治囚也又胡星也一曰旄頭旄頭者天執罦畢前驅者之所罰也
河圖稽耀鈎曰辰為枉矢流射所誅
又熒惑散為蚩尤旗主惑亂
又太白散為天狗主兵
又嵗星流為國皇主內難
太平御覽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八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八
雲 霄
漢 霞
雲
釋名曰雲猶云云衆盛意也
說文曰雲大澤之潤氣也
又雲山川氣也從雨雲象回轉形也霠〈於金反〉雲覆日也霃〈音沉〉渰〈於檢反〉雲久隂也淒雨雲起也雨雲貌也〈詩云有渰淒淒興雨祁祁〉
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行
又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
又召雲者龍
又雲上於天需
又坎為雲
又宻雲不雨自我西郊〈宻靜也雲靜止不渝紂恩澤不加於民也不雨之災自其君也西郊亦謂文王也〉
詩曰薈兮蔚兮南山朝隮注曰薈蔚雲興貌南山曹南山隮升雲也
又上天同雲雨雪雰雰
又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英英白雲貌露亦有雲言天地之氣無㣲不著無不覆飬也〉禮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又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
周禮曰保章氏以五色雲物辨吉凶之祲祥鄭氏註曰占視日旁雲氣青為蟲白為䘮赤為兵荒黒為水黃為豐傳曰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分謂春秋分至謂冬夏至啟立春夏也陽氣用事為啓閉立秋冬也隂氣用事為閉雲五雲也風氣日月星辰也分至啓閉天地之大節隂陽之分也故遂登觀臺望氣以審妖祥變亂之氣先見於八節書其雲物之形言其所致務為之備也〉又魯哀公五年有雲如衆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使問周太史太史曰其當王身乎〈日為君妖氣守之雲在楚境上禍不及他國也〉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也王曰除心腹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終不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天道矣不失國宜哉又黃帝氏以雲紀官故為雲師而雲名〈有景雲之瑞〉
公羊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惟泰山雲爾
語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易通卦驗曰冬至陽雲出箕如樹木之狀小寒合凍蒼陽雲出氐大寒降雪黒陽雲出心立春青陽雲出房如積水雨水黃陽雲出亢驚蟄赤陽雲出翼春分正陽雲出軫如積白鵠清明白陽雲出奎榖雨大陽雲出張如車蓋立夏初陽雲出觜赤如硃小滿上陽雲出七星芒種長陽雲出羅夏至少隂雲如水波萃萃小暑雲五色出大暑隂雲出南赤圵蒼立秋濁隂雲出如赤繒處暑赤雲出白露黃隂雲出秋分白隂雲出寒露正隂雲出如冠纓霜降大隂雲出上如羊下如蟠石立冬隂雲出而黒大雪降隂雲出而分冬至日謹𠉀見雲送迎從其鄉來嵗美民和
京房易飛𠉀曰凡𠉀雨有黒雲如羣羊奔如飛鳥五日必雨
又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其下賢人隱也青雲潤澤蔽日在西北為舉賢良黃雲如覆車大豐也
又凡候雨以晦朔望有蒼黒雲起細雲如杼軸蔽日月五日必雨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白雲起迴風揺漾
又周成王舉堯舜禮沉璧於河白雲起而青雲浮至乃有蒼龍負圖臨河也
尚書大傳曰舜為賔客禹為主人百工相和而歌卿雲於時八風循道卿雲藂藂注言和氣應也藂或為簇又五嶽皆觸石出雲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
又舜時卿雲見於時百工和歌舜歌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或以為雲出岫迴薄而難名狀也
禮統曰雲者運氣布恩普博也
禮斗威儀曰人君乗水而王其政和平則景雲見也又景明也言雲氣光明也
又周成王治平觀於河青雲浮於河也
春秋文耀鈎曰楚有蒼雲如霓圍軫七蟠中有荷斧之人向軫而蹲於是楚唐史畫遺灰而雲滅故曰唐史之策上滅蒼雲〈宋均注曰軫楚分也雲水氣灰火氣畫遺灰故雲滅〉
春秋元命苞曰隂陽聚為雲
春秋説題辭曰雲之為言運也觸石而起謂之雲含陽而起以精運也
春秋合誠圖曰帝堯之母曰慶都生而神異常有黃雲覆上
春秋孔演圖曰舜之將興黃雲升於上
又湯將興白雲入房〈白雲金精入湯房也〉
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徳至山陵則景雲見
史曰天子孝則景雲見
史記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喜氣也
又髙祖過沛擊築自為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又范増雲髙祖之上有雲為龍虎之形此天子氣也又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因作華蓋
漢書郊祀志曰武帝封太山夜有光晝有白雲起於封中
又封泰山後雲氣成宮闕
漢書曰相如作大人賦帝覽之飄飄有凌雲之氣又武帝迎汾隂鼎至甘泉宮黃雲蓋其上
又宣帝祠甘泉宮有頃紫雲從西北來散於前
范蔚宗後漢書曰樊英隠壺山之陽曽有暴風從西方起英謂學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噀之時客有從成都來者雲是日大火有黒雲卒從東方起須臾大雨火滅
魏志曰文帝生於沛國譙縣上有雲氣青色而圓蓋終日不觧望氣者以為至貴人之證非人臣之氣
蜀志曰先主為兒戲於桑樹下上有雲覆童童如車蓋晉書曰樂廣有風姿衛瓘曰此人若披雲霧而覩青天又阮咸性曠達不拘顔延年五君詠曰仲容青雲噐又咸和元年雲鬬聲如暴風雨
宋書曰大明八年宣太后陵前後數有光及五色雲芳香四滿又五彩在松如車蓋
又孝康建元二年二月乙未日上有雲如錦文光色潤澤
又世祖在江州起義建軍有紫雲二叚落於身上穆天子傳曰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王母為謡曰白雲在天丘陵自出道路悠逺山川閒之
東方朔別傳曰凡占長吏下車當視天有黃雲來覆車五榖大熟青雲致兵白雲致盜烏雲多水赤雲多火
長沙耆舊傳曰祝陽為洛陽令時大旱告誡引罪紫雲忽起
漢武帝內傳曰帝登尋真之臺齊戒到七月七日夜忽見天西南如白雲起直來趣宮須臾聞雲中簫鼓之聲復半食頃西王母至乘紫雲之輦臨發雲氣勃鬰盡為香氣
漢武帝故事曰上幸梁父祠地主其日山上有白雲又有呼萬嵗聲封禪之上肅然白雲為蓋
東方朔十洲記曰天漢三年月氏〈音支〉國獻神香使者曰國有常占東風入律百旬不休青雲干呂連月不散意中國將有好道君故捜竒藴而貢神香也
西京雜記曰瑞雲曰慶雲曰景雲〈雲五色曰慶〉或曰卿雲雲外赤內青謂之矞雲〈雲三色曰矞亦瑞雲也矞以律反〉雨雲曰油雲〈孟子曰油然作雲沛然下雨〉雪雲曰同雲〈詩曰上天同雲雨雪雰雰同雲謂雲隂竟天同為一色〉雲師曰屏翳〈呂氏春秋曰屏翳曰雨師〉雲將亦雲之師〈司馬彪注荘子將雲之主師〉
劉澄之州記曰婁縣有馬鞍山天將雨輙有雲來映此山山出雲應之乃大雨
抱朴子玉策記曰千嵗之龜五色具焉浮於蓮葉之上或在藂蓍之下其上時有雲
風土記曰烏程縣⿰〈音卞〉山望氣雲有黃氣紫雲人無敢卜𦵏焉
王子年拾遺記曰崑崙山有九層其上每一層有雲氣五色從下望之皆有城闕之象
又崑崙之西方曰須彌山九層其第七層有景雲出以映朝日
又爛石色紅似肺燒之有香煙聞數百里煙氣升天則成香雲香雲遍潤則成香雨
捜神記曰薊子訓至洛見公卿數十處去後皆白雲起王韶之始興記曰堯山長嶺望之如雲
張野廬山記曰有白雲冠帶峯嵓呼為上帶
洞㝠記曰吉雲之國俗常以雲占吉凶有吉事則滿室五色照人著草木皆成五色露
莊子曰廣成子謂黃帝曰汝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奚足雲至道
又華封人謂堯曰夫聖人鶉居而鷇飲鳥行而無章〈跡也〉天下有道與物皆昌千嵗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
抱朴子曰俗有見逰雲西馳而謂月之東行
孟子曰油然作雲沛然下雨
又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人望之若大早之望雲霓淮南子曰周室之雲巃〈力孔反〉嵸〈七孔反〉尞〈力交反〉摷〈士交反〉彭〈歩光反〉薄而為雨〈周室宻也尞摷彭薄藴積之貌〉
又伯益作井而龍登𤣥雲〈龍在黃泉下恐害及故云〉
又山雲蒸柱潤礎
又八極之雲是雨天下
呂氏春秋曰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氣無不比類其所生以示人
又至亂之世君臣相賊其雲有若犬馬若白鵠
遁甲開山圖曰遼東有襄平山多饒鬼目之菜生而有神虎龍蛇大魚守之雲氣覆之食之令人不飢〈滎氏注曰鬼目菜形似魚守之常有氣如龍虎蛇魚之狀〉
河圖帝通紀曰雲者天地之本也
河圖始開曰黃泉之埃上為黃雲青泉之埃上為青雲赤泉之埃上為赤雲白泉之埃上為白雲𤣥泉之埃上為𤣥雲
河圖括地象曰崑崙山出五色雲氣
兵書曰有雲如丹蛇隨車後大戰殺將
又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吳雲如犬越雲如龍頭蜀雲如囷〈言當處雲似之〉
又雲如雄雉或如雄鷄臨城其城必降
魏武兵書按要曰孫子稱司雲氣非雲非煙非塵非霧形似鳥獸客吉主人忌
韋頴秦書曰苻堅時有黃雲五色時以為瑞賜民酺五日黃子𤼵相雨書曰四方有濯魚雲疾者立雨遲者少雨雖至江漢雲疾者即日雨
洛書曰蒼帝起青雲扶日赤帝起赤雲扶日黃帝起黃雲扶日白帝起白雲扶日
軍國占𠉀曰有黒雲似一疋布者其國兵起
天文要集曰河有黒雲狀似船若一疋布維河不出十日大雨
又北斗者不欲雲覆之有黒雲覆之天大雨
地圖曰望石氣如浮雲其珠玉之精也
京房風角要訣曰候雨法有黒雲如一疋帛向日中即日大雨二疋為二日大雨三疋為三日大雨
黃帝岐伯經曰岐伯乘絳雲之車駕十二白鹿㳺於蓬萊之上
徐幹中論曰文王遇姜公於渭陽灼然如披雲見白日孫氏瑞應圖曰景雲者太平之應也一曰非氣非煙五色氤氳謂之慶雲
瑞應圖曰矞雲也有狀外赤內黃
歸藏曰有白雲自蒼梧入大梁
論衡曰龍無雲雨不能叅天
吳範占候風氣秘訣曰有青雲如雉臨城營軍散走山海經曰符陽之山怪雲所出
陸賈新語曰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蔽日月也
宋玉髙唐賦敘曰楚襄王與宋玉逰雲夢之臺髙唐之觀上有雲氣須臾之間變化無窮問曰此何氣也玉曰朝雲也昔者先王嘗逰髙唐怠而晝寢夢見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髙唐之客聞君逰髙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髙丘之岨朝為行雲莫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孫卿雲賦曰圎者中規方者中矩
又託地而㳺宇反風而下雨
楚辭曰青雲衣兮白霓裳
又冠青雲之崔巍
漢武帝秋風辭曰秋風起兮白雲飛
司馬相如封禪頌曰自我天覆雲之油油
魏文帝詩曰西北有浮雲亭亭似車蓋
應瑒詩曰清朝浮四海日暮歸故山
張孟陽詩曰流波戀舊浦行雲思故山
傅𤣥詩曰浮雲合愁氣悲風坐自歎
又𤣥歌詩曰青雲徘為我愁腸
又雲為車兮風為馬玉為山兮蘭在野雲無期兮風有止思心多端誰能理
陸機雲賦曰望九畿以逺肆明皇極而永舒蔽陽光於暘谷間天文於帝居齊濛荒於無極等渾昧於太初又浮雲賦曰若層臺髙觀重樓疊閣或如鐘首之鬰律乍似塞門之寥廓若靈園之列樹攅寶耀之炳粲金柯分玉葉散龍逸蛟起熊厲虎戰鸞翔鳳翥鴻驚鶴奮成公綏雲賦曰舒則彌綸覆四海卷則消液入無形狎獵鱗次參差交錯狀崔巍其不安吁可畏而欲落龍伸蠖屈蜿蜒逶迤連翩鳳飛虎轉相隨或繡文錦章依㣲要妙綿邈凌虛輕翔浮漂
陶潛歸去來辭曰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霄
釋名曰霄青天也無雲氣而青碧者也又曰近天氣也關令尹喜內傳曰當喜在胎之始其母夢綘霄流繞其旁有長人謂曰汝咽之既覺口盈味既生雙光若日飛流滿堂良久不知所在
抱朴子曰凌厲九霄
淮南子曰隂陽為騶乘雲霄與造化俱
廣雅曰赤霄常霄氣與造化俱
雜字詁訓曰霄摩天赤氣也
楚辭曰若王喬之乗雲載赤雲而凌青霄
雄甘泉賦曰騰青霄而軼浮景
孫楚鶴賦曰假使此鳥生自崑崙長於丹穴遨逰𤣥圃縹霄之際
左思蜀都賦曰干青霄而秀出舒丹氣而為霞
郭璞逰仙詩曰尋仙萬餘日今乃見子喬振髪載翠霞觧褐披絳霄
漢
詩曰倬彼雲漢昭回於天〈倬明也〉
又倬彼雲漢為章於天
傳曰昭公四年星孛及漢水祥也〈賈逵觧曰天漢水也或曰天河〉爾雅曰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津也〈郭璞注曰津漢津也箕猶尾斗有斗天漢之津梁〉
大戴禮曰夏小正秋七月漢案戶〈漢天河也案戶言直南北也〉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
史記天官書曰漢者金之散氣其本曰水漢星多則多水少則旱〈孟康曰漢河漢也水生於金也〉
漢書曰項羽封髙帝為漢王帝不恱蕭何謀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願大王王漢撫其民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
捜神記曰謝端少䘮父母為鄰人所養年十七未婚後感天漢中白水素女潛為其炊以備飲食端後怪而潛候之得見言曰天哀汝孤貧恭順使我相為守舍今既見便去留不可
博物志曰舊説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居海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多齎糧乘槎而去芒芒忽忽不覺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舎甚嚴遙望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道來意即問為何處答曰君還至蜀訪嚴君平則知之乃與一石而歸後至蜀問嚴君平君平曰此織女支機石也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正此人到天河時也
抱朴子曰天河從西北極分為兩頭經於南極其一經南井中過其一經東井中過河者天之水也隨天而轉入地下過
張衡靈憲曰水精為天漢
河圖括地象曰河精上為天漢
三輔黃圖曰始皇都咸陽端門四逹以則紫宮渭水貫都以象天河橫橋南渡以法牽牛
物理論曰星者元氣之英水之精也氣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雲漢衆星出焉
古詩曰河漢清且淺相去詎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傅𤣥擬天問曰七月七日牽牛織女特㑹天河
唐史宋之問明河篇曰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乗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霞
釋名曰霞白雲映日光而成赤色假日之赤光而成也故字從雨遐聲
漢武內傳曰上元夫人謂西王母曰阿瓊有六甲之術用之可以逰景雲之宮登流霞之堂
十洲記曰崑崙山之上有瓊華之室紫翠丹房景雲燭目朱霞九光
王子年拾遺曰燕昭王二年海人乗霞舟然龍膏又崑山第八層有五色霞
抱朴子曰咀六氣於丹霞
楚辭曰潄正陽而含朝霞
河圖曰崑崙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氣上蒸為霞而赫然論衡曰河東蒲坂項曼都好道學仙去三年而反家問其狀都曰欲飲食仙人輙飲我以流霞每飲一杯數日不飢
雄甘泉賦曰吸青雲之流霞兮飲若木之露英王延夀魯靈光殿賦曰霞皎雲蔚若隂若陽
魏文帝辭曰丹霞蔽日彩虹垂天
曹子建洛神賦曰逺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
阮籍清思賦曰厭白玉以為面霏丹霞以為裳
左思蜀都賦曰舒丹氣而為霞
陸機列仙賦曰即絳闕於朝霞
陸機雲賦曰外聚紫霞
郭璞江賦曰撫陵陂而鳬躍吸翠霞而夭矯
孫綽天台山賦曰赤城霞起以建標
張孟陽詩曰朝霞迎白日丹霞臨暘谷
郭璞逰仙詩曰朝霞升東山朝日何晃朗
嵇含恱情詩曰朝霞炙瓊林夕影映靈芝
太平御覽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覧卷九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九
風 相風
風
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
又風以動之
又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徳
又巽為風
又雲從龍風從虎
又風行地上曰觀
尚書金縢曰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於後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䲭鴞王亦未敢誚公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㧞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啓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徳惟朕小子其新迎我國家禮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又舜典曰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又洪範休徴曰聖時風若咎徴曰𫎇恆風若〈孔安國曰君能通理則時風順之君行𫎇闇則恆風順之〉
詩曰終風且曀〈終日而風為終風〉
又大風有隧貪人敗類
又習習谷風以隂以雨
又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南風謂之凱風〉
又冬日烈烈飄風𤼵𤼵
禮記月令曰秋行春令則煖風來至
又立春之日東風觧凍
又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𭧂雨總至
又孟夏行秋令則蟲蝗為災𭧂風來格
曲禮曰前有塵埃則載鳴鳶注鳶鳴則風生
禮運注䟽曰饗帝於郊而百神受職謂風雨節寒暑時而無咎徴〈五帝主五行五行之氣和而庶徴得其序也〉
左傳曰襄公十年楚侵鄭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役徒幾盡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注曰歌者吹律以詠八風南風者㣲故曰不競師曠驟歌南北風者聼晉楚之強弱也〉又僖公十年春六鷁退飛過宋都風也
又昭公四年申豐曰夫氷以風壯而以風出其藏之也周其用之也徧則冬無愆陽夏無伏隂春無淒風秋無苦雨今藏川池之氷棄而不用則風不越而殺
爾雅曰祭風曰磔〈今俗當道中磔狗以止風此其象也〉
又南風謂之凱風〈詩曰凱風自南〉東風謂之谷風〈詩曰習習谷風〉北風謂之涼風〈詩曰北風其涼〉西風謂之大風〈詩曰大風有隧〉焚輪謂之頽〈暴風從上下也〉扶揺謂之焱〈暴風從下上也〉風與火為庉〈庉庉熾盛之貌〉廻風為飄〈旋風〉日出而風為暴〈詩曰終風且暴〉風而雨土為霾〈詩曰終風且霾〉隂而為曀〈詩曰終風且曀〉
又四時和平通正〈道平暢也〉謂之景風〈所以致景風也〉
論語雲曽㸃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又君子之徳風小人之徳草草上之風必偃
又迅雷風烈必變
易稽覧圖曰太平時隂陽和風雨咸同海內不偏地有險易故風有遲疾雖太平之政猶有不能均同也唯平均乃不鳴條
易通卦驗曰冬至廣莫風至誅有罪㫁大刑立春條風至赦小罪出稽留春分明庶風至正封疆修田疇立夏清明風至出幣帛禮諸侯夏至景風至辨大將封有功立秋涼風至報土功祀四鄉秋分閶闔風至觧懸垂琴瑟不張立冬不周風至修宮室完邊城八風以時則隂陽正治道成萬物得以育生王當順八風行八政當八卦也
京房易候曰何以知聖人隱也風清明其來長久不動揺物此有龍徳在下也
易緯曰八節之風謂之八風立春條風至〈東北方風〉春分明庶風至〈東方風〉立夏清明風至〈東南方風〉夏至景風至〈南方風〉立秋涼風至〈西南方風〉秋分閶闔風至〈西方風〉立冬不周風至〈西北方風〉冬至廣莫風至〈北方風又呂氏春秋説八風東北曰焱風髙誘注曰亦曰融風東方曰弱風東南曰薫風南方曰巨風西方曰颼風西圵曰厲風北方曰寒風〉
尚書大傳曰舜將禪禹八風循通
又王者徳及皇天則祥風起
又成王時越裳重譯而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澍雨意中國有聖人乎
大戴禮曰正月時有浚風浚者大也大風南風也何大於南風也曰合氷必於北風觧氷必於南風故大之也禮稽命徴曰出號令合民心則祥風至
禮説曰風萌也養物成功所以八風象八卦也
禮斗威儀曰人君政頌平則祥風至宋均注曰即景風也
春秋考異郵曰八風殺生以節翺翔距冬至四十五日條風至條者達生也〈距猶起也自冬至後四十五日而立春此風應其方而來生萬物〉四十五日明庶風至明庶迎惠〈春分之後言庶衆也陽以施惠之恩徳迎衆物而生之〉四十五日清明風至精芒挫収〈立夏之後也挫猶止也時薺麥之屬秀出已偹故挫止其鋒芒収之使成實〉四十五日景風至景風強也強以成之〈夏至之𠉀也強言萬物強盛也〉四十五日涼風至涼風者寒以閇也〈立秋之𠉀也閇収也言隂寒収成萬物也〉四十五日閶闔風至閶闔者當寒天収也〈秋収之𠉀也閶闔盛也時盛収物蓋藏之閶或為當〉四十五日不周風至不周者不交也隂陽未合化也〈立冬𠉀也未合化言消息純坤無陽也月令曰天地不通而閉塞成冬也〉四十五日廣莫風至廣莫者精大滿也〈冬至之𠉀也言冬物無見者風精大滿美無偏〉風之為言萌也其立字蟲動於幾中者為風〈蟲動於幾中言陽氣無不周也明昆蟲之屬得陽乃生遇隂則死故風為隂中之陽者也〉
春秋元命苞曰隂陽怒為風
春秋繁露曰恩及金石則涼風出王者與臣無禮身不肅敬則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風風者木之氣其音角故應
孝經援神契曰徳至八方則祥風至
史記曰項王圍漢王三匝於是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沙石楚軍大亂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又曰蚩尤氏能徴風召雨與黃帝爭強帝滅之於冀又庶女者齊之寡婦飬姑姑女利母財而殺母以告寡婦婦不能自觧以寃告天而大風襲於齊殿
又荊軻入秦燕太子丹送別易水上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漢書曰燕王都薊大風㧞宮中樹七圍已上十六株壊城樓後王誅
又髙祖過沛擊築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魏志管輅傳曰輅過清河傀太守時大旱輅言樹上已有少女㣲風樹間又有隂鳥和鳴其雨應至矣果如其言
晉書曰永和元年大風㧞栁樹百餘株若風從八方來者時王敦害刁協周顗等故風從橫㧞樹非一處也又賈謐家數有妖異飄風吹其朝服上數百尺大虵出被中後果及禍
晉陽秋曰袁宏為東郡守謝安執宏手授扇宏曰謹當奉揚仁風慰彼黎庶
宋書曰明帝猜慮肥體憎風夏月常著小皮衣拜左右二人為司風令史風起方面輙先啓聞
又宗慤字元幹徴士炳兄子也少時問慤所志答曰願乗長風破萬里浪
前秦録曰術士蓋欽符堅召至長安因讌㑹以其惑衆將誅之酒酣將執欽欽化為旋風飛去
前涼録曰永嘉五年抱罕令嚴羗妾産一龍一鷲鷲尋飛去龍十五日雷雨迎之大風吹㧞張掖郡大樹經宿還立
趙録曰石勒時忽有旋風下屬地隱隱雷聲良久視之見大石
神仙傳曰老子將去周而出關以升崑崙關令尹喜占風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見老子老子知喜命應得道乃停關下以長生之事授之
又葛元行過神廟乗車不下湏臾有大廻風逐元埃塵漲天元大怒曰小邪敢爾即舉手指風風便止
益都耆舊傳曰蜀由善風雲占候文學令豐持雞酒以奉由時有客不言客去豐起欲取雞酒由止之曰向風吹削柿當有持雞酒來者度是二人豐曰實在外湏客去乃取爾
王子年拾遺記曰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又崑山有四靣風又有祛塵之風若衣服塵汙風至吹衣則淨
又瀛洲時有香風泠然而來張袖受之則厯紀不歇著肌膚必軟滑
十洲記曰南海中有炎洲洲上有風生獸形似狗青色狀如狸以鐡椎捶其頭數十下乃死張口向風湏臾即起
風土記曰南中六月則有東南長風風六月止俗號黃雀長風時海魚變為黃雀因為名也
庾仲雍湘州記曰零陵山有石鷰遇風雨則飛雨止還化為石
交州記曰風山在九真郡風門在山頂上常有風又風母出九徳縣風母似猿見人若慙而屈頸若打殺之得風還活
南越志曰熈安間多𩗗〈音貝〉風𩗗者具四方之風也一曰懼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未至時三日雞犬為之不鳴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國以為黒風盛宏之荊州記曰宜都佷山縣山有風穴張口大數尺名曰風井夏則風出冬則風入風出之時吹拂左右常淨如掃暑月經之凜然有衣裘想〈宜都山記曰袁山松以六月至此穴便思衣裘〉
又沮陽縣黃竹山常肅肅有風名曰風門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風不揺條開甲破萌而已
老子曰飄風不終朝
莊子曰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司馬彪曰列子鄭人列禦㓂也御近也泠然涼貌〉
又北溟有魚其名曰鯤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摶扶揺而上者九萬里〈司馬彪曰扶揺上行風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
又大塊噫〈依界反〉氣名曰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號而獨不聞之翏翏乎
又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髪之北有㝠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揺羊角而上者九萬里〈扶揺羊角風也今旋風上如羝羊角也〉
列子曰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髙子盡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管子曰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吾道窮矣又夫兩堯不能相王兩桀不能相亡木雖蠧無疾風不折墻雖隟無大雨不壊
淮南子曰物類之相應𤣥妙深㣲論辯不能觧故東風至而酒泛溢〈東風大風也酒泛清酌酒也米物下沈木味酸酸風入酒故酢而沉者沸蓋物類相感也〉
又烏鵲識嵗之多風去喬木而巢扶枝〈扶傍〉
又禹沐滛雨櫛扶風〈扶風奔風〉
又騰蛇雄鳴上風雌鳴下風而化成形
又虎嘯而谷風至髙誘注曰虎陽獸也與風同類又人之精通於天故誅𭧂則多飄風
抱朴子曰用兵之要雄風為急扶揺獨鹿之風大起軍中軍中必有反者風髙者道逺風下者道近風不鳴葉者十里鳴條揺枝百里大枝五百里仆大木千里折大木五千里三日三夕天下盡風二日二夕天下半風一日一夕萬里風
列子曰夫獵葉之風不應八節
呂氏春秋曰何謂八風東北風曰焱風〈一曰融風〉東方曰滔風〈一曰度風〉東南曰薫風〈一曰清明淮南子作景風〉南方曰巨風〈一曰凱風〉西南曰淒風〈淮南子作涼風〉西方曰颼風〈一曰閶闔〉西北方曰厲風〈一曰不周風〉
風俗通曰風或清明來久長不揺樹木枝葉離地三二丈者此有龍徳在其下風或清明不及二三尺者此君子之風也
又猛風曰颲〈音列〉涼風曰瀏〈音劉〉㣲風曰飉〈音遼〉小風曰颼〈音捜〉小風從孔來曰䫼〈呼穴反〉
汲冡周書曰小暑之日溫風至立秋之日涼風至又小暑之日溫風不至國無寛教
淮南萬畢術曰欲致疾風焚雞羽
帝王世紀曰堯時廚中自生肉脯薄如翣揺則風生使食物寒而不臭名曰翣脯
又舜彈五絃琴歌南風曰南風之薫兮可以觧吾民之慍兮
括地圖曰鍾山之神名曰燭龍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吁為夏息為風
又奇肱民能為飛車從風逺行湯時西風吹奇肱車至於豫州湯破其車不以示民十年西風至乃復作車遣賜之去玉門四萬里
黃帝風經曰調暢祥和天之喜氣也折奔厲天之怒氣也
山海經曰灋嶽之山有獸其名曰山𤟤〈音暉〉其行如風若見則天下大風
又大荒之中有山曰鞠陵於天有人名曰折丹〈神人〉處東極以出入風
又符愓之山多怪風
又大極山東有溫水湯不可過也
河圖帝通紀曰風者天之使
六韜曰人主好田獵射弋則嵗多大風禾榖不實紂時如此
陸機要覧曰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立秋逰乎風穴是風至草木皆生去則揺落謂之離合風
潛夫論曰排翣陣風揲沙擁河無禦也
又黃帝夢大風吹天下塵土得風后以為相
漢武帝秋風辭曰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揺落兮雁南歸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素波
龍魚河圖曰風者天之使也
荊山圖曰佷山縣山下有石牀傍生野薤人徃乞者神許則風吹偃其界隨偃而剪不得過越
廣雅曰風伯謂之飛亷
法訓曰利誘人猶飄風之加庶草也惟有直慎者然後不回
春秋潛潭巴曰疾風㧞木䜛臣恣忠臣辱
崔豹古今注曰武王伐紂大風折蓋太公因折蓋之形而制曲蓋
養性經曰治身之道春避青風夏避赤風秋避白風冬避黒風鹽鐡論曰太平之時風不鳴條雨不破塊
又林中多疾風富貴多䛕言
樂動聲儀曰風氣者禮樂之使萬物之首也物非風不能成熟也風順則嵗美風暴則嵗惡
國語曰海鳥曰爰居止於魯國東門之外臧文仲使國人祭之展禽曰今茲海島有災乎夫廣川鳥獸恆知避其災也是嵗也海多大風
又飄風之末不能舉鴻毛
又火見而清風戒寒清風至而脩城郭宮室
物理論曰風者隂陽亂氣激發而起者也猶人之內氣因喜怒哀樂激越而𤼵也故春氣溫其風溫以和喜風也夏氣盛其風熛以怒怒風也秋氣勁其風清以淒清風也冬氣石其風慘以烈固風也此四正之風也又有四維之風東北明庶庶物出幽入明也東南融風其道以長也西南清涼百物備成也西北不周方潛藏也此八風方土異氣徐疾不同和平則慎違逆則凶非有使之者也氣積自然怒則飛沙礫𤼵屋㧞樹喜則不揺枝動草順物布氣天地之性自然之體也
楚宋玉風賦曰楚襄王逰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滛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於太山之阿舞於松栢之下故其清涼雄風則飄忽升降乘凌髙城入於深宮徘徊於桂椒之間翺翔於激水之上獵蕙草離秦衡槩新夷被荑楊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故其風也清清泠泠愈病析酲𤼵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夫庻人之風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動沙塸吹死灰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楚辭曰光風轉蕙泛崇蘭些
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相風
崔豹古今注曰司風鳥夏禹所作
王子年拾遺記曰帝與娥皇汎於海上以桂枝為表結芳茅為斾刻玉為鳩置於表端言知四時之候今之相風此遺像也
晉書曰廢帝初即位有野雉集於相風後為桓溫所廢沈約宋書輿服志曰案周禮辨載法物莫不詳究然無相風罼旄頭之屬此非古制明矣愚謂戰國並爭師旅數出縣鳥之設務察風祲疑是秦制矣
梁書曰長沙王懿孫孝儼字希莊射䇿甲科除秘書郎太子舍人從幸華林園於坐獻相風鳥華光殿景陽山等頌其文甚美帝深賞之
晉令曰車駕出入相風已前侍御史令史
淮南子曰故終身𨽻於人譬若綄之走風也〈綄音緩𠉀風者也世所謂五兩〉
述征記曰長安宮南靈臺上有相風銅鳥或雲此鳥遇千里風乃動
鄭𤣥相風賦曰昔之造相風者其知自然之極乎其達變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陽精之運表以靈鳥物象其類下憑地體安貞之徳鎮以金虎𤣥成其氣風雲之應龍虎是從觀妙之徴神明所通夫能立成噐以占志吉凶之先見者莫精乎此乃構相風因象設形宛盤虎以為趾建脩竿之亭亭體正直而無撓度勁挺而不傾棲神鳥於竿首候祥風之來征
張華相風賦曰太史𠉀部有相風在西城上而作者弗為豈以其託處幽閒違衆特立無羽毛之飾而丹漆不為之容乎
傅咸相風賦曰相風之賦蓋已多矣然辭義大同唯中書張令以太史相風獨無文飾故特賦之太僕寺丞武君賔樹一竹於前庭其上頗有樞機挿以雞毛於以占事知來與彼無異斯乃簡易之至有殊太史相風張氏之賦非其至者也籊籊竹竿在武之庭厥用自然既修且貞挿羽其首丹漆弗營經之營之不日而成
庾闡都賦曰雲虎之門雙竿內啓祥烏司飈丹犀竟陛
太平御覧卷九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
雨上
雨上
釋名曰雨羽也如鳥羽動則散
又雨水從雲下也雨者輔也言輔時而生養
說文曰零徐雨也⿱〈音斯〉小雨裁落也⿱〈林本反〉霖雨也南陽名霖雨曰霢⿱〈音酸〉小雨也⿱〈子亷反〉微雨也⿱〈音資〉雨聲也溟小雨也澍時雨也滑〈子八反〉雨下也
易曰宻雲不雨自我西郊
又匪冦婚媾往遇雨則吉
又雲行雨施又雨以潤之
書曰若嵗大旱用汝作霖雨
又洪範休徴曰肅時雨若
又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詩曰有渰淒淒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渰雲興貎淒淒雲盛貎祁祁猶徐徐也〉
又月離於畢俾滂沲矣〈月離隂星則雨〉
又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於垤婦歎於室鄭𤣥注曰將隂則穴處者先知之鸛好水將雨長鳴而喜也又習習谷風以隂以雨
禮記月令曰仲春之月始雨水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行秋令則𭧂雨總至行冬令則水潦爲敗
又季春行夏令則時雨不䧏行秋令則滛雨早䧏又時雨將䧏下水上騰
又立夏命有司祀雨師
又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數來
又六月中氣後五日大雨時行
又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䧏
又仲冬行秋令則天時雨汁瓠不成
又諸侯朝天子雨霑服失容則廢
又天䧏時雨山川出雲
又風雨不節則饑
又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
傳曰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
又宋大水魯莊公弔焉曰天作淫雨害於粢盛若之何不弔
又如百穀之仰膏雨焉
又雨三日以往爲霖
又大旱卜有事於山川不吉甯莊子曰昔周饑克殷而年豐今邢方無道欲使衛討邢焉從之師興而雨又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在其邑將飲酒〈御叔魯大夫〉曰焉用聖人〈武仲多智時人謂聖人也〉
公羊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側手為膚布指知寸言無有膚寸而不合也〉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雲爾
糓梁傳曰春正月不雨不雨者勤雨也〈欲雨之心勤也〉夏四月不雨一時言不雨者憫雨也〈一時輒言不雨憂民之至〉六月雨雨雲者喜雨也爾雅曰甘雨時䧏萬民以喜謂之醴泉
又𭧂雨謂之涷小雨謂之霢霂久雨謂之淫謂之霖易稽覽圖曰䧏隂爲雨䧏隂之雨潤而破塊
京房易飛𠉀曰凡候雨以晦朔望雲漢四塞者皆當雨東風曰雷雨𭧂有黑雲氣如船覆於日下當雨有黑雲氣如鬥牛彘當雨暴有異雲如水牛不三日大雨黑雲如羣羊奔如飛鳥五日必雨雲如浮船皆雨北斗獨有雲不五日大雨四望見青白雲名曰天寒之雲雨徴蒼黒雲細如杼軸蔽日月五日必雨雲如兩人提鼓持桴皆爲𭧂雨
又太平之時十日一雨凡嵗三十六雨此休徴時若之應
尚書說曰淮雨〈淮暴雨之名也〉
尚書大傳曰五嶽雲皆觸石而出不崇朝而雨
又成王時有越裳氏來朝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東西南北之無澍雨也〈暴雨也〉意中國有聖人乎
禮統曰雨者輔時生養均遍故謂之雨
大戴禮曰天地之氣和即雨
禮斗威儀曰君乘金而王其政象平則嘉雨時至春秋說題辭曰一嵗三十六雨天地之氣宣十日小雨應天文十五日大雨以斗運也
又陽制隂故水為雨
春秋元命苞曰隂陽和而爲雨
春秋繁露曰木有變則春多雨此徭役聚賦歛重故也史記曰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楯者沾寒優旃見而哀之謂之曰汝欲休乎陛楯者曰幸甚優旃曰我即行呼汝疾應曰諾居有頃殿上上夀呼萬嵗旃臨檻大呼曰陛楯郎郎曰諾優旃曰汝雖長何益徒雨立我雖短幸休居於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又夫子嘗行命弟子持雨具旣而果雨曰昨暮月不宿畢乎
范蔚宗後漢書曰髙鳳字文通家貧好學不休其家曝麥令鳳守雞以竿授其手中鳳執竿讀書雨大至鳳讀書不覺執竿如故其妻還麥流甚以爲怒鳳亦不愧後漢書曰郭林宗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角以爲林宗巾其見慕如此
謝承後漢書曰百里嵩字景山爲徐州刺史境旱嵩出巡逰甘雨輒㴻東海祝其合鄉等三縣父老訴曰某等是公百姓獨不䧏乎迨赴雨隨車而下
東觀漢記曰王郎追光武自薊東南馳及至南宮遇大風雨乃引車入道傍舎馮異抱薪鄧禹爇火光武對竈燎衣
又順帝陽嘉元年立順帝烈皇后是時自冬至春不雨立後之日嘉㴻沾渥
又沛獻王輔善京氏易永平五年京師少雨上御靈臺自為卦以周易林卜之其繇曰蟻封穴戸大雨時至上以問輔輔上書曰蹇艮下爲山坎上爲水山出雲為雨蟻穴居知雨將至故以雨為興居
漢書名臣奏曰天隂雨人之病爲之先動是隂相應而起也天將隂雨又使人睡臥者隂氣也
魏志曰曹真伐蜀從子午道司馬宣王泝漢水當㑹南鄭入諸軍或從斜谷道或從武威入㑹大霖雨三十餘日棧道絶斷詔真還
又太祖在長安使曹仁攻雲長於樊城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于禁七軍皆沒
晉書曰詔以王雅爲太子少傅將拜遇雨請以繖入王珣不許因冐雨拜
後漢書曰樊英隱壺山有暴風從西南起英謂學者曰成都失火甚盛因含水西向噀之乃令記其時日後有從蜀郡來者曰是日大火有雲從東起須㬰大雨
神仙傳曰欒巴蜀人徴爲尚書入朝得酒不飲西南噀之詔問巴巴曰臣夲縣成都大火臣以酒爲雨救之帝驚驛問咸雲是時雨從北來猶有酒氣
襄陽耆舊傳曰巫山神女朝為行雲暮為行雨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時雨不破塊津莖潤枝而已
又董仲舒曰隂陽二氣之初蒸也若有若無若實若虛團攢聚合其體稍重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踈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宻
湘州記曰零陵山有石燕遇風雨則飛止還爲石王采安城記曰萍鄉西城津有玉女岡天當雨輒先涌五色雲於石間俗謂玉女披衣
搜神記曰武王伐紂至河上雨甚疾雷晦㝠波於河衆甚懼武王曰余在天下誰敢干志者風波立霽述異記曰廬山有康王谷北嶺上有一城號劉城天毎有雨輒聞山上有鼓角笳簫之聲村人常以爲𠉀武昌記曰武昌東南有金牛岡西有石鼓山上有三石鼔石鼔鳴天必雨
羅浮山記曰山有龜淵淵有神龜龜鼻貫銅鐶若有人穢此淵即注雨
周處風土記曰榆莢雨〈春雨〉黃雀風濯枝雨〈六月之風雨也〉又六月有大雨名濯枝雨
荊楚歲時記曰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爲甘澤邑里相賀曰賀嘉雨
王子年拾遺記曰甘雨濛濛似露委草木則滴瀝雨也又香雲成香雨
帝王世紀曰黃帝逰洛水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圖是也
孔子家語曰將行遇雨不假蓋於子夏䕶其短也又齊有一足之鳥集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異之使聘魯訪於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昔童兒有屈一腳振兩臂而跳且謡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今齊有之其應至矣急告民趣治溝渠修隄防將有大雨水爲災果有霖雨水溢汎諸國傷害人民唯齊有備不敗景公曰聖人之言信而有徴矣
老子曰𭧂雨不終日
莊子曰宋景公時大旱三年卜雲以人祀乃雨公下堂頓首曰吾所求雨者爲人今殺人不可將自當之言未卒天大雨方千里
又堯讓天下於許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於澤也不亦勞乎文子曰若與俗處猶走逃雨也無之而不濡
列子曰赤松子神農時雨師也
廣成子曰黃帝時雲不待族而雨
尸子曰神農理天下欲雨則五日爲行雨旬爲穀雨旬五日爲始雨萬物咸利故謂之神雨
孟子曰油然作雲沛然下雨
抱朴子曰軍始發大風甚雨起於後大勝之徴也軍始出雨沾衣者是謂潤兵軍有功雨不足沾衣裳是謂泣軍必敗
又曰無雲而雨是謂雨血將軍當兵講武以應之雨軍中尤甚者將軍戰必無功也
管子曰冬作土功發地藏則夏多暴雨秋霖不止又曰春秋察五政一曰論㓜孤赦有罪二曰賦爵列授祿位三曰脩溝洫復亡人四曰治封疆正阡陌五曰無殺麑卵無絶華萼五政狥時春雨乃來
淮南子曰失火遇雨禍中有福
又曰人莫鑑於沫雨而鑑於止水者以其浄也〈沫雨雨潦上沫起覆蓋也言其濁擾不見人形也〉
又曰朱鼈浮於水上必大雨
又曰天且雨也魚已噞噞〈音宜臉反〉
又曰黑蜧神虬潛泉而居將雨而躍〈蜧音麗〉
鄒子曰朱買臣孜孜脩學不覺雨之流粟
韓子曰荊人伐陳吳救之軍間三十里雨十日夜左史倚相謂子期曰雨十日甲輯兵聚吳人必至宜備之乃為陣未成而吳人至見荊有戒而反
傅子曰昔者伯牙子遊於㤗山之隂逢𭧂雨止於巖下援琴而鼓之為淋雨之音更造崩山之曲每奏鍾期輒窮其趣曰善哉子之聽也
孔叢子曰子思答縣子曰以子産仁愛譬夫子猶浸水之與膏雨夫浸所及則生不及則死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也呂氏春秋曰武王伐紂至渭水紂使膠鬲候周師問武王曰西伯何時至曰將以甲子日至膠鬲行矣大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軍吏諫武王曰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
子法言曰震風凌雨然後知夏屋之帡幪〈震疾凌暴也夏大也帡障也幪覆也〉
廣雅曰雨師謂之屏翳
纂要曰疾雨曰驟雨徐雨曰零雨久雨曰苦雨亦曰愁霖雨晴曰霽雨水曰潦雨雲曰渰雲亦曰油雲
戰國策曰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大雨文侯將出左右諫曰吾與虞人期獵不可失也乃往魏於是始強易林變占曰雷公出裝隠隠西行霖雨不止流為江河周易集林雜占曰占天雨否外卦得隂為雨得陽不雨其爻發變得坎為雨得離不雨坎化為㢲先雨後風博物志曰太公為灌壇令武王夢婦人當道夜哭問之曰吾是東海神女嫁與西海神童今為灌壇令當道廢我行我行必有大風疾雨大風疾雨是毀君之德也武王覺召太公問之果有疾雨暴風在太公邑外而過六韜曰武王問散宜生卜伐紂吉乎曰不吉鑽龜龜不兆數蓍交加而折將行之日雨韜車至軫行之日幟折為三散宜生曰此卜四不祥不可舉事太公進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行之日韜車至軫是洗濯甲兵也師曠占曰候月知雨多少入月一日二日三日月色赤黃者其月少雨月色青者其月多雨常以五卯日候西北有雲如羣羊者即有雨至矣冬戊巳春辰巳日雨蝗蟲食禾稼立春雨傷五禾立秋日雨害五穀常以戊巳日日入時出時欲雨日上有冠雲大者即多雨雲小者少雨
天文要集曰北斗之傍有氣往往而黑狀如禽獸大如皮席不出三日必雨
又河有雲黑狀似船若一疋布維河不出十日大雨又辰口守心有水災一曰大雨不可當
又北斗者不欲雲覆之黑雲覆之大雨
范子計然曰風為天氣雨為地氣風順時而行雨應風而下命曰天氣下地氣上隂陽交通萬物成矣
劉義慶世說曰謝太傅無嗔喜曾送兄征西葬還日暮雨馭人皆醉不可處分公乃於車中手取車柱撞馭人聲色甚怒
劉義慶幽明録曰河南人趙良與其鄉人諸生至長安至新安界遇霖雨糧乏相謂曰飢那得美食邪應時美飯備具有人聲語雲進䟽食
黃子發相雨書曰常以戊申日候日欲入時日上有冠雲不問大小視四方黑者大雨青者小雨候日始出日正中有雲覆日而四方有雲黑者大雨青者小雨四方有雲如羊豬雨立至四方北斗中有雲後五日大雨四方北斗中無雲唯河中有雲三枚相連狀如浴狶者三日大雨以丙丁辰之日四方無雲唯漢中有者六十日風雨和常以六甲之日平旦清明東向望日始出時日上青雲大小貫日中青者以甲乙日雨赤者以丙丁日雨白者以庚辛日雨黑者以壬癸日雨黃者以戊己日雨六甲日四方雲皆合者即雨以天方雨時視雲有五色黑赤並見者即雹黃白雜者風多雨少青黑雜者雨隨之必滂沛流潦
又四方有濯魚雲遊疾者即日雨遊遲者雨少難至說苑管仲曰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吾道窮矣又武王伐紂過隧則斬岸過水則沉舟示人無反志也至於有戎之隊大風折斾散宜生諫曰此其妖與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風霽而乘以大雨散宜生又諫曰此非妖與武王曰非也天洗兵也
風俗通曰雨師為𤣥㝠
山海經曰羽山之上多雨符愓之山多怪雨
括地圖曰谷山有藂雲甘雨
太平御覽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一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一
雨下 祈雨
霽
雨下
河圖帝通紀曰雨者天之施也
遁甲開山圖曰霍山南嶽有雲師雨虎〈榮氏解曰雲師如蠶長六寸有毛似兎雨虎如蠶長七八寸似蛭雲雨之時出在石上肉甘可熟而食〉
又鄭有不毛山上有無為之君分布雲雨於九州之內〈榮氏曰不毛山不生樹木古無為君常處其上布灑雲雨九州之內平均〉
河圖秘徴曰君急恚怒無雲而雨
黃帝素問曰清陽為天濁隂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又天氣下而為雨
太公金匱曰武王師到牧野陣未畢而𭧂風疾雨電雷幽㝠前後不見太公曰善雷電者是吾軍動應天也太公隂符謀曰昔紂嘗以六月獵於西土西土之老少相與謀曰君王逆天此其命固不夀也後數日而𭧂風大雨發屋㧞木漂殺人民六畜明年諸侯謀合四方兵起
又武王兵入商郊前歌後舞甲子進兵乙丑而雨太公兵法曰將有三禮武王曰敢問三禮太公曰將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幔蓋名將禮
太公對敵權變逆順法曰夫軍出逢天無雲而雨天泣也軍沒不還
魏武帝兵書按要曰大軍將行雨濡衣冠是謂灑兵其師有慶
又三軍將行其旗墊然若雨是謂天露三軍失徙將軍雨甚是謂浴屍先陣者敗亡
雜兵書曰諸雲氣諸變暈日月蝕風散之雲振之雨壓之皆觧
又大人之兵如虎如狼如風如雨如雷如震振振暝暝天下盡驚
又如軍營風雨從後來沾衣裳大吉
又有大雲雨軍內滂沱甚者軍罷無功
桓寛鹽鐵論曰孔子大聖也嘗居上位相魯三月不令而行不禁而止沛若時雨之灌萬物莫不興起也王充論衡曰道至天者翔風起甘雨降霽而隂曀者謂之甘雨非謂雨水味甘也
又太平之時五日一風十日一雨
又周公時雨不破塊風不鳴條旬而一雨雨必以夜丘陵髙下皆熟
神異經曰西海上有人焉乘白馬朱鬛白衣赤冠從十二童子馳馬西海如飛名曰河伯使者其所至之國雨水滂沱
樂動聲儀曰焦明至爲雨備〈焦明水鳥〉
楚辭曰雷塡塡兮雨𠖇𠖇
潘尼苦雨賦曰瞻中堂之浩汗聽長霤之涔涔
成公綏隂霖賦曰沉竈生鼃中庭運舟
傅咸愁霖詩曰舉足沒泥濘市道無行車蘭桂賤朽腐柴粟貴明珠
張孟陽雜詩曰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霖瀝過二旬散漫亞九齡堦下伏泉涌堂上水衣生尺燼重尋桂紅粒貴瑤瓊
又詩曰騰雲似湧煙宻雨如散絲
劉楨詩曰和風從東來𤣥雲起西山夜中發此氣明旦飛甘泉
應璩與韋誕書曰夫以原憲懸磬之居而値皇天無已之雨室宇漸而作漏堂館洽而為泥
祈雨
禮記月令曰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人民者以祈穀實〈雩者祭祁雨之名大雩爲用盛樂也〉
漢書曰董仲舒爲江都相理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隂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隂其止雨反是范蔚宗後漢書曰諒輔仕郡為五官椽時夏大旱太守自出禱山川連日而無所降輔乃自暴庭中慷慨呪曰輔爲股肱不能進諫納忠和調隂陽至令天地否隔萬物枯焦咎盡在輔今敢有所請若至日中不雨乞以身塞無狀於是積薪聚艾茅以自環搆火將自焚未及中時天雲晦合須㬰澍雨
謝承後漢書曰戴封字平仲遷西華令其年大旱禱請無獲乃積薪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逺邇歎服遷中山相
又曰爰延轉議郎徐州遭旱延使持節到東海請雨豐澤應時與京師同日俱霈還拜五官中郎將
又曰周暢性仁慈為河南尹夏旱久禱無應因收葬洛城傍客死骸骨萬餘人應時澍雨歲乃豐稔
又章和元年有詔以鄭宏為大尉時旱朝廷百僚皆暴請雨夏炎熱小雨郡官即還舎宏彌日不旋大雨如注稼穡遂豐
又汝南周獲善占天文為郡門下椽鮑昱爲汝南太守時郡境大旱昱自往問何以致雨獲曰急罷三部督郵明府當自北出到四十里亭雨可致也昱從之果得大雨每行縣輒軾其閭
東觀漢記曰曹褒為河內大守時自春至六月無雨穀貴百姓頗流離褒到省吏職退去貪殘屢得澍雨其秋大熟百姓給足流民皆還
又和熹鄧後永初二年三月京師旱至五月朔太后幸雒陽省獄舉寃未還宮澍雨大䧏
司馬彪續漢書曰永初六年張奮代劉方為司空時歲災旱祈雨無應乃表即時引見口陳時政之宜明日和帝召太尉司徒幸洛陽即大雨三日
蜀夲紀曰秦王誅蜀侯惲後迎葬咸陽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故蜀人求雨祠蜀侯必雨
王隱晉書曰束晳太康中郡大旱苖稼敗晳乃命邑人躬共請雨三日中雨水三尺衆人以其有術數精誠於神明百姓歡喜為之歌曰束先生通神明請天三日甘雨零我黍以萌我稷以生何以醻之報束長生
高閭燕志曰太平十五年自春不雨至於五月有司奏右部王荀妻産妖傍人莫覺俄而失之乃暴荀妻於社大雨普落
魚豢典略曰舊制求雨太常禱天地宗廟社稷山川已賽如其常祭牢禮四月立夏旱乃求雨立秋雖旱不禱求雨到七月必賽之秋冬春三時不求雨
崔鴻春秋前燕録曰建熈七年五月慕容暐下書曰朕以寡德蒞政多違亢陽三時光隂錯緒農植之辰而零雨莫䧏其令有司徹樂大官以菜食常供祭奠旣而澍雨
又前涼録曰張植為西城校尉與奮威將軍牛覇率騎救張沖六月至於流沙無水士卒渇甚植乃剪髮肉袒徒跣升壇慟泣請雨俄而雲起西北雨水成川植殺所乘馬祭天而去
又前秦録曰沙公西域沙門也有秘術毎旱苻堅常使呪龍龍便下鉢中天輒大雨
後魏書曰孝文太和二年京師旱祈天於北苑親自禮焉減膳避正殿澍雨大洽三年帝祈雨於北苑是日大澍雨
益都耆舊傳曰趙瑤為閬中令遭旱請雨於靈星應時大雨
葛仙翁傳曰吳主曾與仙翁坐於榭上望見道間人民請雨土人累時不得仙翁曰雨可得耳即書符著社廟中日午大雨尺餘水
長沙耆舊傳曰祝良為洛陽令時亢旱天子祈雨不得良暴身階庭告誡引罪紫雲沓起甘雨乃䧏
佛圖澄傳曰石虎時自正月至六月不雨澄詣滻口祠稽首暴露即有二白龍䧏祠下於是雨遍數千里干寳搜神記曰湯旣克夏大旱七年洛川竭湯乃以身禱於桑林剪其髮自以為犧牲祈福於上帝於是大雨即至洽於四海
又湘東新年縣有一穴穴中有黑土歲旱人則共壅水於此穴穴淹則立大雨
宋永初山川記曰鄱陽長夀山山形似白馬雲出於鞍中不崇朝而雨
盛宏之荊州記曰宜都縣有一山獨立峻絶西北有石穴一獨行百歩許二大石其間相去一丈許俗名其一為陽石其一為隂石水旱為災鞭陽石則雨鞭隂石則晴
又湘東有雨母山山有祠壇每祈禱無不䧏澤以是名之
又耒陽縣有雨瀬此縣時旱百姓同壅之則甘雨普䧏若一鄉獨壅雨亦偏隨方所其信若符刻
顧微廣州記曰鬰林郡山東南有一池池邉有一石牛人祭祀之若百姓殺牛祈雨以牛血和泥泥石牛背祀畢則天雨大注
抱朴子曰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雲方士能神呪者臨泉禹歩吹氣龍即浮出長數十丈更吹龍輒縮至長數寸乃掇取著壺中壺中或有四五龍以少水養之聞有旱處便賫龍往賣一龍數值千金發壺出龍著潭中復禹歩吹之長數十丈須㬰而雲雨四集
又厯陽有彭祖仙室請雨必得
晏子春秋曰齊景公時旱欲祠靈山晏子曰山以石為身草木為髮天茍不雨髮焦身熱獨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祠河伯可乎曰河伯以水為國以魚鼈為民久旱國將亡民將滅獨不欲雨乎君避殿暴露其索雨乎公出野暴露天果大雨
淮南子曰土龍致雨許愼註曰湯遭旱作土龍以象雲從龍也
又董仲舒請雨秋用桐木魚
山海經曰東荒北隅有山名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今之土龍本此也〉
遁甲開山圖曰綘北有陽石山有神龍池黃帝時遣雲陽先生養於此帝王厯代養龍之處國有水旱不時即祀池請雨
爾雅孫炎註曰攝木生江上有竒枝高三四丈生毛一名楓子天旱以泥塗之即雨
傅咸自敘曰太始九年自春不雨渉夏節聖皇勞慮分使祈禱余以太子洗馬兼司徒祈越三朝雨大䧏退作喜雨賦
霽
說文曰霽雨止也霋雨齊也霩〈火節反〉雨止雲罷貎魏略五行志曰延康元年大霖雨五十餘日魏有天下乃霽魏將受祚之應也
晉中興徴祥記曰咸和四年隂霖五十餘日蘇峻滅乃霽
長沙耆舊傳曰文度字仲儒為郡功曹吏時霖雨廢人業太守憂悒占度補戸曹度奉教齋戒在社三日夜夢白頭翁謂曰爾來何遲翌旦度具白所夢於太守曰昔禹夢青繡文衣男子稱蒼水使者禹知水脈當若是椽此夢將若此也明果大霽
扶南日南傳曰金陳國入四月便雨六月乃止少有晴日六月不雨常晴歲歲如此
太平御覽卷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二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二
雪 霰
露
雪
釋名曰雪綏也水下遇寒綏綏然下也
詩曰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又上天同雲雨雪雰雰〈雰雰雪貎也豐年之冬必有積雪〉
又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又蜉蝣掘閱麻衣如雪
禮記孟春行冬令則水潦爲敗雪霜大摯
傳曰隱公九年三月庚辰大雨雪凡平地尺爲大雪〈三月今正月也大雪失時也〉
又楚子次於乾谿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秦所遺羽衣也〉翠被豹舄執鞭以出
易通卦驗曰乾得坎之蹇則當夏雨雪
詩推度災曰逆天地絶人倫當夏雨雪
大戴禮曰天地積隂溫則爲雨寒則爲雪
春秋元命苞曰隂揚而爲雪
史記曰東郭先生久待詔公車貧困饑寒衣弊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道中人笑之
漢書曰漢女者居東海養姑姑女䜛之於姑姑詣太守訴而殺之五月下雪
又蘇武使於單于幽武置大窖中絶不與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氊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匃奴因以爲神又壺廣鞮單于自將領萬騎擊烏孫㑹天大雪一日深丈餘人民畜産凍死
續漢書曰赤眉入安定北地逢大雪坑谷皆滿多凍死晉書曰王恭衣鶴氅雪中行時人謂之神仙中人又太傅謝安雪驟降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客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又東瀛公騰〈公姓司馬名騰〉伐石勒於常山屯營時天大雪有一處方數丈融液怪而掘之得一玉馬髙尺許以為晉家之瑞
晉朝雜事曰太康七年河隂雨赤雪二頃
宋書曰大明中元日雪花降殿庭右將軍謝莊下殿雪暴衣白上以爲嘉瑞羣臣皆作雪花詩
崔鴻北涼録曰先酒泉南有銅駝山言犯者大雨雪沮渠䝉遜遣工取之得銅萬觔
宋齊語曰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唐書曰郭元振爲安西大都䕶時西突厥首領烏質勒部落強盛欵塞通和元振就其牙帳計㑹軍事時天大雪元振立於帳前與烏質勒言議須㬰雪深風凍元振未嘗移足烏質勒年老不勝寒苦㑹罷死焉
録異傳曰漢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自出案行見民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戸見安僵臥問何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令以爲賢舉為孝亷
韓詩外傳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雪花曰霙〈音英〉
皇甫謐髙士傳曰世莫知焦光所出野火燒其廬光因露寢冬雪大至光袒臥不移人以爲死就視知生穆天子傳曰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死人天子作黃竹詩三章以哀之曰我徂黃竹負閟寒〈閟閉也音秘〉
又雨雪天子獵於鈃山之西河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仙之上藥有𤣥霜絳雪
烈士傳曰左伯桃羊角哀相與爲死友聞楚王好士欲往仕之道遇雨雪計不俱全乃併衣糧與角哀入樹而死
陸機別傳曰機誅日平地尺雪時人以爲寃
曹攄別傳曰攄爲洛陽令於時大雪而宮門夜忽失行馬攄曰此非他竊理可保明必是門士以療寒驗之而具服
王子年拾遺記曰穆王東至大㩬〈音竒〉之谷西王母來進嵰〈丘儼反〉州甜雪嵰州去玉門三十萬里地多寒雪霜露著木石之上皆融而甘可以為菜也
又周靈王起昆昭之臺招致神異有二人乘游龍飛鳳之輦王迎之上席時天旱地裂其一人先倡能爲霜雪王乃請焉於是引氣一吸則雲起雪飛
又廣延之國去燕七萬里在扶桑東其地寒盛夏之日冰厚至丈常雨青雪冰霜之色皆如紺碧
沙洲記曰自龍涸至大浸川一千九百里夜肅肅常有風寒七月雨便是雪遙望四山皓然皆白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雪不封條凌弭毒害而已
莊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容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曽子曰隂氣勝則凝雪
孟子曰滕文公卒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牛目羣臣請弛期太子不許惠公諌曰昔王季葬渦山之尾灤水齧其墓見棺前和文王曰先君欲見羣臣百姓矣乃出爲帳三日而後葬今太子亦宜白先王欲少留而撫社稷故使雪甚弛期而更為日比文王義也太子曰善又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曰爲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
晏子春秋曰景公時雨雪三日公被狐白之裘見晏子公曰怪哉雨雪三日不寒晏子曰古之賢君飽而知人饑溫而知人寒公曰善乃脫裘發粟以與饑寒者秦子曰今欲騁光日下顯白雪中不可得也
孫子曰昔衛君重裘累茵而坐見路有負薪而哭之者問何故也對曰雪下衣薄是以哭之於是衛君懼見於顔色曰為君而不知民孰以我爲君於是散府金出倉粟以賑貧
淮南子曰欲滅跡而走雪中
金匱曰武王伐紂都洛邑隂寒雨雪十餘日深丈餘甲子平旦不知何五大夫乘馬車從兩騎止門外王使太師尚父謝五大夫賔幸臨之失不先聞方修法服太師尚父使人持一噐粥出進五車兩騎曰走生大夫在內方對天子寒故進熱粥卻寒粥皆畢使者具以告尚父尚父問武王曰客可見矣五車兩騎四海之神與河伯雨師耳王曰不知其名尚父曰南海神曰祝融東海神曰勾芒北海曰𤣥㝠西海曰蓐收河伯雨師請使謁者於殿下門內以名召之神皆驚相視而歎
語林曰王子猷居山隂大雪夜開室命酌四望皎然因詠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在剡乗興棹舟訪之經宿方至既造門而返或問之對曰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安道
氾勝之書曰取雪汁漬原蠶屎五六日待澤手挼之和穀種之能御旱故謂雪為五穀之精也
山海經曰由首之山小咸之山空桑之山冬夏有雪論衡曰雲霧雨之徵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凍凝者具由地發不從天降
琴操曰曾子耕太山下雨雪不得歸思父母作梁山操廣志曰雲南郡四月猶積皓雪代郡至五月山隂猶宿雪八月末復雪
宋玉對問曰客有歌於郢中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及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故其曲彌髙其和彌寡
宋謝惠連雪賦曰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梁王不恱遊於兎園乃置旨酒命賔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於衛詩詠南山於周雅相如於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域岐昌發詠於來思姬滿申歌於黃竹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謡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隂德其為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藹藹浮浮瀌瀌奕奕聨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冐棟終開簾而入隙既因方而爲珪亦遇圓而成璧眄隰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於是臺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皓鶴奪鮮白鷴失素
楚辭九辯曰雪霰紛糅〈女救反〉
又䰟兮來歸兮北方不可止些層冰峨峨飛雪千里些〈峨鮮苛反〉
又霰雪紛其無垠些雲霏霏承宇些
司馬相如美人賦曰時既西些元隂晦㝠涼風蕭然素雪飄零
伏元之雪賦序曰結隂凝雪皎如帔素
謝靈運詩曰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樂府歌詩曰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絶
庾肅之雪讚曰皎如天漢色踰玉粲
李顒悲四時曰雲霮〈徒敢反〉䨴〈徒對反〉以時興雪聨翩而聚密枯林皦如瓊翰空岫即若玉室
王昭之詠雪離合曰霰先集兮雪霏霏散空中兮被簷庭曲室寒兮朔風厲川陸涸兮百籟鳴
霰
釋名曰霰星也冰雪相摶〈補各反〉如星而散
說文曰霰積雪也從雨散聲
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維霰
爾雅曰雨霰爲消雪〈郭璞注云霰冰雪雜下故謂消雪〉
又雨雪相和爲霰
尚書洪範五行傳曰盛隂雨雪凝滯而冰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爲霰故沸湯之在閉噐而湛於寒泉則爲氷及雪之消亦水解而散此其驗也
韓詩薛君注曰霰霙也
曽子曰隂之專氣爲霰
露
釋名曰露慮也覆慮物也
許愼說文曰露潤澤也從雨路聲
詩曰厭〈於接反〉浥行露豈不夙夜謂行多露
又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又湛湛露斯匪陽不晞
又野有蔓草零露漙〈徒官反〉兮
又野有蔓草零露瀼瀼〈如章反〉
禮曰立秋後十五日白露降
又季冬行秋令則白露早降
又天不愛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焉如將見之〈感時念親〉
又王所以爲順而弗悖也天降甘露
易通卦騐曰立秋白露下
尚書中候曰堯時甘露降
詩含神霧曰陽氣終白露為霜〈宋均曰白露行露也陽終隂用事故曰白露凝爲霜也〉
大戴禮曰露隂陽之氣也夫隂氣勝則凝為霜雪陽氣勝則散為雨露
禮斗威儀曰君治政則軒轅之精散為甘露
春秋繁露曰恩及於物順於人而甘露降
春秋序曰桀無道露冬下
春秋元命苞曰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又隂陽散為露
五經通義曰和氣津液凝為露露從地出
吳越春秋曰子胥諫吳王王怒暮歸舉衣出宮宮中羣臣皆曰天無霖雨宮中無泥相君舉衣行髙何為子胥曰吾以越諫王王心迷不聽吾言宮中生草棘霧露沾吾衣羣臣聞之莫不悲傷
漢書曰宣帝元康元年甘露降未央宮大赦天下後漢書曰桓帝永康元年秋八月魏郡言嘉禾生甘露降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沈豐爲零陵太守至官一年甘露降膏潤草木
范蔚宗後漢書曰明帝永平十七年夢見先帝光烈皇后夢覺悲不能寐明旦上陵其日甘露降於陵樹帝令百官採之帝伏御牀流涕也
又成帝幸河東祠后土甘露降京師
東觀漢記曰光武時甘露降四十五里
魏志曰明帝鑄承露盤莖長一十二丈銅龍繞其根立於芳林園甘露乃降
又明帝與東阿王詔曰昔先帝時甘露屢降於仁夀殿前靈芝生芳林園中自吾建承露盤已來甘露復降於芳林園仁夀殿前
晉書曰皇甫謐㓜時有甘露降其柳樹謐母以食之謂蜜也
晉中興書曰王者敬養耆老則甘露降於松栢尊賢容衆則芹葦受之甘露者仁澤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飴宋書曰文帝元嘉中甘露頻降狀如細雪
隋書曰李徳林趙郡柏人人也性至孝丁父憂單縗徒跣後甘露降其樹白鳩巢其廬
豫章耆舊傳曰太守陳蕃臨郡二年甘露降
汝南先賢傳曰新蔡鄭敬都尉髙懿㕔前槐樹有白露類甘露懿問掾屬皆言是甘露敬曰明府德政未致甘露但樹汁耳懿不悅因稱疾而去
洞㝠記曰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因名語國飲丹露為漿丹露者日初出有露如珠也
又東方朔遊吉雲之地漢武帝問朔曰何名吉雲曰其國俗常以雲氣占吉凶若占樂之事則滿室雲起五色照著於草木皆成五色露露味甘帝曰吉雲五色雲可以得否朔乃東走至夕而還得元黃青露盛之琉璃噐以授帝帝遍賜羣臣得露嘗者老者少疾病皆愈又元封二年數過國獻能言龜一頭長一尺二寸東方朔曰唯承樹露以飲之
王子年拾遺記曰崑崙山有甘露望之色如丹著木石赭然如朱雪灑焉以瑤器承之如飴
周處風土記曰白鶴性警至八月露降流於草上滴滴有聲則鳴
述仙記曰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頭露以之洗眼眼明也
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出書林事類〉莊子曰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鶡冠子曰聖徳上及太清下及太寧中及萬靈則膏露下
蘇子曰夫子殆若露之託桐葉耳其與幾何
呂氏春秋曰伊尹說湯曰水之美者有三危之露〈三危西極山名〉和之美者楬雩之露其色紫
淮南子曰方諸取露於月〈髙誘曰方諸隂燧也〉
東方朔神異經曰西北海有人長二千里兩腳中間相去千里腹圍一千六里但日飲天酒五斗〈張華雲天酒甘露也〉又黃父以霧露為漿
古史考曰太古之初民吮露精食草木實
劉向說苑曰吳欲伐荊王令曰敢有諫者死舎人有少孺子者欲諫懐彈於後園露霑其衣如是三朝王曰子求何苦露霑衣如是對曰園中有樹其端有蟬蟬髙居悲鳴飲風噏露不知螗蜋在其後曲跗〈方無反〉欲取其蟬而螗蜋又不知黃雀居其後延頸欲啄之然黃雀又不知臣操彈丸在其下臣但捕其黃雀不覺露霑衣此者爲窺其利而不思其後患王聞之遂不伐荊
又騰虵遊於霧露千里不止
漢武帝故事曰帝作金莖擎玉杯以承雲表之露擬和玉屑服之以求仙
又作銅承露槃上有仙人掌以承露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者隂液也釋爲露凝為霜
白虎通曰甘露者美露也降則物無不盛
又露者霜之始寒即變爲霜
論衡曰甘露味如飴王者之應則降
地鏡圖曰視山川多露無霜其下有美玉
徐整長厯曰北斗當崑崙山氣運注天下春夏為露崔豹古今注曰薤露䘮歌言人命如薤上露易晞滅也其一章曰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何時歸
瑞應圖曰露色濃甘者謂之甘露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其草木
又甘露者美露也神靈之精仁瑞之澤其凝如脂其甘如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
又王者徳至於天和氣感則甘露降於松栢
山海經曰軒丘降甘露人常飲之
又諸沃之野揺山之民甘露是飲不夀者八百歲列星圖曰天乳一星在氐北主甘露占若明而潤則甘露降不然則否也
楚辭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張衡奏事曰飛塵増山霧露増海
曹植魏徳論曰𤣥德洞幽飛化上蒸甘露以降蜜淳水凝覩暘弗晞瓊爵是承獻之帝朝以明聖徵
曹植承露盤銘敘曰夫形能見者莫如高物不朽者莫如金氣之清者莫如露盛之安者莫如盤乃詔有司鑄銅建承露盤於芳林園
束晳集曰薄冰凝池非宗廟之寳零露垂林非綴冕之飾
張載羽扇賦曰濯以雲精拂以芝露
太平御覽卷十二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三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三
雷 霹靂
電
雷
釋名曰雷者如轉物有所硠〈音郎〉雷之聲也
說文曰霆雷餘聲鈴鈴所以挺出萬物
易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又震爲雷
又動萬物者莫疾乎雷
又鼓之以雷霆
又洊〈慈見反〉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又震來虩虩〈許逆反〉
又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徳
又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
又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又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又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又震驚百里驚逺而懼邇也
又雷以動之
又雷雨之動滿盈
又雷風不相悖
又雷風相薄
又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書曰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詩曰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又曰虺虺其雷
禮曰仲春日夜分雷乃發聲先雷三日奮鐸以令兆民曰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主戒婦人有娠者容止猶動靜〉
又曰君子若有疾風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謂敬天之怒〉
又曰秋分之日雷始收聲
傳曰藏氷以時則雷出不震棄氷不用則雷不發而震穀梁傳曰隂陽相薄感而爲雷激而爲霆
爾雅曰疾雷爲霆郭璞注曰疾雷謂雷之急激者論語曰迅雷風烈必變
京房易傳曰當雷不雷陽徳弱也
又曰五星占雷電殺人何雷天拒難折衝之臣也君承用節度即雷以節𭧂人威福則雷電殺人
易妖占曰天冬雷地必震教令撓則冬雷民饑
書洪範曰雷於天地爲長子以其首長萬物與其出入也雷出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入入則萬物亦入入地百八十三日而復出出則萬物亦出此其常經也
又曰秦二世元年天無雲而雷雷陽也雲隂也有雲然後有雷象君臣也故雲雷相託隂陽相合也今二世不恤人人臣叛之故無雲而雷也
又曰凡大風雷雨爲不敬也
又曰春後十日雷乃發聲
又曰正月雷微動而雉雊
又曰夫雷人君相也入能除害出能興利
尚書中候曰秦穆公出狩天震大雷下有火化爲白雀銜丹書集公車
大戴禮夏小正曰雷震雉鳴雊鼔其翼也正月必雷不必聞唯雉必聞之
春秋元命苞曰隂陽合爲雷
春秋合誠圖曰軒轅星主雷雨之神
論語䜟曰雷震百里聲相附宋均注云雷動百里故因以制國也雷聲謂諸侯之政教所至相附也
史記曰髙祖母劉媼常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㝠太公往視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娠遂産髙祖漢書曰迅雷妖風怪雲變氣此皆隂陽之精夲在地而上發於天
續漢書曰桓帝建和三年六月己邜雷震憲陵寢室是時梁太后聽兄冀誅李固杜喬
晉書曰晉人王裒母生時畏雷至母終後天雷輒繞墓曰裒在此裒在此
齊書曰永明八年六月十日晡時雷有黃光照地狀如金色占曰人君有德或謂之榮光
周裴汝南先賢傳曰蔡順母平生畏雷自亡後每有雷震順輒環塚泣曰順在此
韓詩外傳曰東海之上有勇士曰菑丘訢〈音忻〉以勇游於天下過神淵飲馬馬沈訢去朝服㧞劒而入三日三夜殺二蛟一龍而出雷神擊之十日十夜眇其左目王歆孝子傳曰竺彌字道綸父生時畏雷每至天隂輒馳至墓伏墳哭有白兎在其左右
搜神記曰義興人姓周永和中出都日暮路傍小屋中有女子留宿一更後有喚阿香者女應諾喚者曰官喚女推雷車女遂辭周雲有官事須去俄而大雷既明周自異其處返尋惟見一新塚塜上有馬跡
東方朔神異經曰八方之荒有石鼔其徑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爲喜怒之威
盛宏之荊州記曰朝陽縣樊重母畏雷重爲母立石室以避之悉以文石爲階砌至今猶存
孟奧北征記曰凌雲臺南角一百歩有白石室名曰避雷室
又曰臨賀有石方十二丈有磨刀斧跡春夏常明凈其跡甚新秋冬則苔穢故爲雷公磨石
莊子曰隂陽交爭爲雷
文子曰夫耳調金石之音而不聞雷霆之聲目察秋毫之末而不見太山之形小有所戀大有所忘
曾子曰隂陽之氣俱則爲雷
淮南子曰隂陽相薄感而爲雷
又䕃不祥之木爲雷霆所撲
又庶女呌天雷電下擊景公臺殞支體傷折海水大出〈庶賤之女齊之少寡婦人也無子不嫁事姑謹敬姑無男有女女利母財令母嫁婦婦終不肯女殺母以誣寡婦婦不能自明寃結呌天天爲作雷電下擊景公之臺殞壊之也傷毀景公支體水爲之溢〉
又雷霆之聲可以鐘鼓寫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和也抱朴子曰雷天之鼓也
鶡冠子曰昔者有道之君取政非取於耳目也夫耳之生聽目之生明兩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孫子曰掣電無停光疾雷無餘聲
河圖帝通紀曰雷天地之鼓
河圖曰玉虎晨鳴雷聲也
又黃帝以雷精起
六韜曰武王伐紂雨甚雷疾武王之乗雷震而死周公曰天不祐周矣太公曰君秉徳而受之不可如何也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四年無雲而風天雷如擊連鼓音可四五刻隆如車聲
山海經曰羭〈音榆〉次之山有鳬名橐𩇯服之不畏電〈𩇯音肥匪備三音〉
又飛魚如豚赤文無羽食之辟兵不畏雷
師曠占曰春雨初起其音恪恪霹靂者所謂雄雷旱氣也其鳴依依音不大霹靂者謂之雌雷水氣也
又春分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中其所住者兵起其上無雲而雷名曰天狗行不出三年其國亡
又初雷從金門起上田旱下田熟一曰歲終兵革起風俗通曰雷不蓋醬俗說令人腹中雷鳴
世說曰曹爽將誅夢二虎御雷公若二升椀放著中庭華陽國志曰曹公從容謂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夲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尖匕箸㑹雷大震先主曰聖人言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致此曹公亦悔失言
酈炎對事曰或曰雷震驚百里何以知之炎曰以其數知之夫陽動爲九其數三十六隂靜爲八其數三十二一陽動二隂故曰百里雷
雜兵書曰雷電霹靂破軍中樹木屋舎者徙去吉也雷電風所從來不可逆而伐宜慎之也
物理論曰積風成雷
王充論衡曰子路感雷精而生尚剛好勇親渉衛難結纓而死孔子聞而覆醢每聞雷鳴則中心惻怛亦復如之故後人忌焉以爲常也
又盛夏之時雷電疾擊殺人謂之有隂過飲食不潔則天怒殺之隆隆之聲天怒之音也此虛言也道士劉春楚王英使食不㓗春死必遇雷也建武四年六月夏雷擊㑹稽鄞〈魚巾反〉縣羊五頭羊有何隂過而雷擊之乎俗以爲天取龍殺人罰隂過與取吉凶不同非實道也又圖畵之工圖雷之狀纍纍如連鼓形於其旁別畫一人狀貎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鼔右手推之世人信之莫不謂然始復原之虛妄之象也
霹靂
釋名曰霹靂折也震戰也所擊輒破若攻戰也
說文曰震霹靂折物也
穀梁傳曰疾雷為霆霓為急雷為霹靂
爾雅曰疾雷為霆霓〈郭璞曰雷之急激者為霹靂〉
春秋繁露曰王言下不從則金不從革而秋多霹靂霹靂者金氣其音商故應霹靂
五經通義曰震與霆皆霹靂也
晉安帝紀曰義熙二年六月震太廟鴞尾徹壁柱若有文字
晉朝雜事曰元康七年霹靂破城南髙禖神石中宮求子祠也賈后將誅之應
曹嘉之晉紀曰諸葛誕以氣量稱常倚柱讀書霹靂震其柱誕自若
列女後傳曰河南李叔卿為功曹應舉孝亷同時應人害之使婢宣言叔卿淫其寡妹同舉人詣尹以骨肉相奸不合應孝亷叔卿杜門自絶女妹傷被淫之名遂到府門自殺叔卿亦自殺明已無𠎝也後三年霹靂害叔卿者以其死屍置叔卿冢前其家收而葬之秋又震發其塚
𤣥中記曰玉門之西有一國國中有山山上有人歲歲出石⿰〈字林反〉數千輸廟中名曰霹靂碪給霹靂用從春雷出碪日減至秋而盡
搜神記曰扶風楊道和于田中霹靂擊之道和以鋤格折其左股遂落地不得去色如丹目如鏡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獼猴
續搜神記曰吳興人章荀者五月中于田耕以飯蘿置菰裏晩於菰中伺之見一大蛇偷其食食荀即以鉟〈少悲切〉斫之蛇便走去荀乗船逐之至一坂有穴蛇便入穴但聞號哭雲人斫傷某甲或雲當如何或雲付雷公令霹靂殺奴須㬰雲雨㝠合震電傷荀荀於是跳梁大罵雲天公我貧窮展力耕墾蛇來偷食我飯罪在蛇反來霹靂我是無知雷公若來當以鉟斫汝腹破須㬰雲雨輒開乃更霹靂向穴中諸蛇死者數十
莊子曰隂陽錯行天地大駭於是有雷有霆
劉義慶世說曰夏侯𤣥字太初嘗倚柱讀書時暴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𤣥神色無變讀書如故
異苑曰狒狒虜凶虐暴忍常自言國名狒狒則是狒中之狒尋被震而死既葬而後就塚中霹靂其柩引身出題背四字表其凶逆而然也
又滕放太元初夏枕文石枕臥忽暴雨雷震其枕枕四解傍人莫不怖懾而放微覺有聲不足為驚
又元嘉十九年京口霹靂殺人亦自題背
世說曰王丞相見郭景純君可試為作一卦卦成郭意惡雲公有震厄王問可有消伏理否郭曰公能命駕西出數里得一栢樹截短如公長置寢處災可消王悉依其言數日中果震栢樹碎門內子弟皆稱慶
桓譚新論曰天下有鸛鳥羣國皆食之三輔俗獨不敢取之或取即雷霹靂起原夫天不獨左彼而右此殺鳥適與雷遇耳
博物志曰九真有狸牛出谿上或鬬岸上家牛皆怖或遮捕即霹靂號曰神牛
山海經曰半石之上有草名曰加榮服之不畏霆琴操曰楚膏梁子出遊九臯之澤覽漸水之臺張罛置罟於荊山臨曲池而漁疾風霣〈音殞〉雹雷電奄㝠天火四起霹靂下臻𤣥鶴翔其前白虎吟其後乃援琴而歌作霹靂引
正論曰俚語雲州縣符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
電
釋名曰電殄也乍見則滅也
說文曰電隂陽激燿也從雨甲聲
易曰離為電
又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詩曰𤍞𤍞震電
傳曰隱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易稽覽圖曰隂陽和合為電輝輝也其光長
春秋元命苞曰隂陽激為電
史記天官書曰電者隂陽之動也
帝王世紀曰黃帝有熊氏母曰附寳有蟜〈音喬〉氏之女也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寳而孕
漢書李尋傳曰尋說王根曰竊見徃者盛冬電潛龍為孽
晉書曰王戎㓜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裴楷目之曰戎眼爛如巖下電
神異經曰東王公與玉女投壺梟而脫悞不接者天為之笑開口流光今電是也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曰東方朔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坐三天司命朔但務山水遊戲擅弄雷電激波風風雨失時
西京雜記曰董仲舒曰太平之世電不眴〈許絹反〉目宣示光輝而已
莊子曰隂氣伏於黃泉陽氣上通於天隂陽分爭故為電
文子曰腎為電主鼻
曾子曰隂陽交則電
抱朴子曰良將去如收電可見不可追立如丘山可瞻不可動
淮南子曰電以為鞭策〈電擊氣也〉
物理論曰風清熱之氣散為電
雄河東賦曰奮雷鞭驂雷輜鳴洪鐘建五旗
楚辭曰凌驚雷軼駭電
張衡思𤣥賦曰凌驚雷之砊〈苦浪反〉礚〈苦大切〉兮弄狂電之淫裔
傅𤣥詩曰童女掣電
夏侯孝若電賦曰攢雲間而飛火綘煙起於雲中曹毗霖雨詩曰紫電光牖飛迅雷中天奔
顧愷之電賦曰天怒行令雲赤光發
李顒詩曰黮〈徒感反〉䨴重雲隂碎稜震電𥒈〈徒家反〉
太平御覽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四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四
霜 雹
虹霓
霜
釋名曰霜䘮也其氣慘毒物皆䘮也
説文曰⿱〈都念切〉早雪皚雪霜之白者
易坤卦曰履霜堅氷至象曰履霜堅氷隂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氷也
詩曰糾糾葛屨可以履霜鄭𤣥注曰魏俗至冬猶謂葛屨可用履霜利其賤也
又曰九月肅霜〈肅縮也霜降而收縮萬物也〉
又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禮曰季秋之日霜始䧏則百工休〈鄭𤣥注曰謂膠漆之作休〉
又曰孟冬行秋令則霜雪不時
又曰孟春行冬令則霜雪大摰
又曰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鄭𤣥雲感時念親也〉
又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以逹天地之氣也
京房易傳曰誅不原情有霜附木不下地不教而誅其霜反在草下
又曰興兵妄誅厥災不霜聖賢遭害其霜附木不下也大戴禮曰霜是隂陽之氣也隂氣勝陽則凝而為霜春秋元命苞曰隂陽凝為霜
又曰霜以殺木露以潤草
春秋考異郵曰霜者隂精冬令也四時代謝以霜收殺霜之為言亡也物以終身也
又曰僖公即位隕霜不殺草臣威強也
春秋感精符曰霜殺伐之表季秋霜始䧏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孝經援神契曰霜以挫物
五經通義曰寒氣凝而為霜霜從地升也
五經鈎沉曰天霜樹落葉而鴻鴈南飛
家語曰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季秋霜降娶者始也詩曰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國語曰駟見而霣〈子敏反〉霜霣霜而冬裘具賈逵曰駟房星也
漢武內傳曰西王母雲仙之上藥𤣥霜絳雪
又曰嵰〈立嚴反〉州霜甘
又曰貟嶠之山名環丘有氷蠶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其色五采織為衣裳入水不濡以投火經宿不燎唐堯之代海人獻以為黼黻
王子年拾遺記曰廣延國有霜色紺碧
莊子曰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
曾子曰隂氣勝則凝為霜
淮南子曰芝蘭之芳未嘗見霜〈先霜之卉〉
又曰聖人行於水無跡衆人行於霜有跡
又曰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方注曰青女天神青天玉女主霜雪也〉
又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譛之王王繫之獄仰天哭夏五月天為之下霜
地鏡圖曰視屋上瓦獨無霜者其下有寳
山海經曰豐山有九鐘霜降其鐘即鳴
命厯序曰桀無道夏隕霜
師曠占曰春夏之日有霜雪者君治政太嚴刻大殺天以示之宜損威殺重人命
崔豹古今注曰鷓鴣常向日而飛畏霜露夜棲則以樹葉覆其背上
蔡邕月令章句曰露凝為霜
徐整長厯曰北斗當崑崙山氣運注天下秋冬為霜雪唐書曰寧王憲疾時京城寒甚凝霜封樹時學者以為春秋雨木氷即此是亦名樹介言其象介冑也憲見而歎曰此俗謂稼者也諺曰樹稼逹官怕必有大臣當之吾其死矣十一月薨
琴操曰履霜操伯竒之所作也伯竒者尹吉甫之子也吉甫聽其後妻之言疑其孝子伯竒遂逐之伯竒編水荷而衣采停〈音亭山棃木也〉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傷無罪見放逐乃援琴而鼓之
楚辭曰秋既戒之以白露秋又申之以嚴霜
古艷歌辭曰秋霜白露下霜葉鬰為黃
何瑾悲秋夜曰霜凝條兮璀璀露霑葉兮泠泠
雹
釋名曰雹砲〈疋巧反又音雹〉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蹙砲也
許慎説文曰雹雨氷也從雨包聲
禮曰仲夏行冬令則雹動傷穀
傳曰昭四年正月大雨雹季武子問於申豐曰雹可禦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古者日在北陸而藏氷西陸朝覿而出之其出入也時今藏川池之氷棄而不用風不越而殺雷不發而震雹之為災誰能禦之榖梁傳曰僖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雹者隂脅陽臣侵君之象也〉京房易傳曰飛雹下盡樹木之枝害五榖者君賦歛刻民也
焦贛易林曰隂氣泥塞當氷不結淩人惰怠大雹為災尚書洪範五行傳曰隂陽相脅而為雹霰盛隂雨雪凝滯而氷寒陽氣薄之不相入則散而為霰盛陽雨水溫煖而湯熱隂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霰者陽脅隂也雹者隂脅陽也
又曰人君妬賢疾善在下謀上則日蝕雨雹殺走獸春秋感精符曰大臣擅法雨雹
又曰九月十月日色青則寒有雹雪
春秋考異郵曰隂陽專精凝合成雹雹之言合也春秋漢含孳曰專一精並氣凝為雹〈宋均注曰謂若魯僖公脅於齊以妾為妻尊重齊媵無廻曲之心感隂水氣乃使結而不解㪚〉
史記曰景帝二年秋雨雹大者五寸深二尺
又曰凢雹皆冬之愆陽夏之伏隂也
漢書曰成帝河平二年甲午四月楚國雨雹大如斧飛鳥皆死
又曰宣帝地節四年乙邜五月山陽濟隂雨雹如雞子深二尺五寸殺二十人飛鳥皆死
又漢書五行志曰武帝元封三年癸酉雹大如馬頭後漢書曰靈帝時青龍見於御座軒前又大風雨雹霹靂㧞樹張奐上疏曰臣聞風為號令動物通氣水生於火相湏乃明蛇能屈伸龍能騰蟄順至為休徵逆來為殃咎陽氣轉則精凝為雹故大將軍竇武大傳陳蕃或志寧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讒勝並伏誅戮海內嘿嘿人懐憤震昔周公𦵏不如禮天乃動威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𤯝之來皆為此也宜急為改𦵏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錮一切蠲除又皇太后雖居南宮而㤙禮不接朝廷莫言逺近失望宜思㒺極之義顧復之報天子深納其言
又曰時頻有地震隕雹蔡邕上封事曰臣聞天降災異縁象而至霹靂雹數發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
又曰安帝延光二年夏京師及郡國三日大雨雹又曰獻帝初平二年五月雹如扇如斗
東觀漢記曰和帝永元五年六月郡國大雨雹大如鴈子
又曰韓稜字伯師除為下邳令親事未期吏民愛慕時隣縣皆雹傷稼稜縣界獨不雹
晉書曰太光二十一年四月雨雹時道子專政姦佞競進烈宗不能禁終至大亂
晉中興書曰大興二年海鹽雨雹大如雞子
崔鴻前趙録曰劉曜光初三年四月長安雨雹大如雞子
後魏書曰鮮卑兵沒鹿俟從匈奴三年其妻在家有子怪欲殺之妻言常行仰天視而雹入口吞之而生子號檀石槐後遂為鮮卑大人
郭子𤣥中記曰東方有柴都焉在齊國有山山有泉如水井狀深不測至春秋時雹從井中出常敗五榖人常以柴塞之不塞柴則出也故號為柴都
陳留風俗記曰雍丘縣夏後公祠有神井能興雹霧伏琛記曰安丘城南三十里有電都淵其雹或出亦不為災異
西京雜記曰鮑敞問董仲舒曰雹何物也曰隂氣脅陽也
涼州異物志曰有一大人生於北邊〈在丁令北千五百里〉偃臥於野其髙如山䪺腳成谷橫身塞川〈長萬餘里䪺腳之間乃成大谷〉近之則有尖銅雹擊旃〈注曰旃之也所謂大人惟可遙看不可至下若至則有雷電流銅鐡之丸以擊人〉
曾子曰陽之專氣為雹雹者氣之化也
淮南子曰北方之極有九澤有積雪雹
孔叢子曰永初二年夏河西縣大雨雹皆如杯棬大者或時殺牲畜雉兔折樹木於是天子責躬省過
風俗通曰成帝問劉向曰俗説文帝時天下斷獄三人米一斗一錢有此事否對曰不然後元年雨雹如桃李深三尺㝷景帝代之不可為昇平
厯代紀曰石遵襲位於鄴暴風雨震電雹如斗大真武殿及兩廂端門光焰照天金石皆消為火月餘乃滅紀年曰夷王七年冬雨電大如礪
白虎通曰自上而下曰雨雹
風角占曰徵動羽有雹霜
陳陸瓊和張湖孰雹詩曰惟徴動羽惟隂脅陽雨氷作冷凝氣為祥
虹霓
釋名曰虹攻也純陽攻隂氣故也隂陽不和婚姻錯亂淫風流行男女好相奔隨則此氣盛霓齧也其體斷絶見於非時此災氣也傷害於物如有所食齧也
説文曰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隂陽氣也
河圖稽耀鈎曰鎮星㪚為虹霓主內淫又霓者氣也起在日側其色青赤白黃
周書曰清明後十日虹始見小雪日虹藏不見虹不收藏婦不專一
詩曰螮蝀在東莫之敢指〈螮蝀虹也夫婦過禮則虹氣盛君子見戒而諱之莫之敢指〉
禮曰小雪之日虹藏不見
又曰氣如白虹天也
又曰清明後十日虹始見
爾雅曰螮蝀虹也霓為挈貳
易通卦驗曰虹不時見女謁亂公虹者隂陽交接之氣陽唱隂和之象今不時見似君心在房內不修外事廢亂失義夫人淫恣而不敢制故曰女謁亂公
詩含神霧曰瑤光如蜺貫月感女樞生顓頊
尚書考靈曜注曰日傍白者為虹日傍青赤者為霓春秋演孔圖曰霓者斗之亂精也斗失度則投霓見〈宋均注曰投應也〉
春秋元命苞曰隂陽交為虹蜺
春秋運斗樞曰樞星散為虹蜺
蔡邕月令章句曰虹螮蝀也隂陽交接之氣著於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蜺虹常依隂雲晝見於日衝無雲不見大隂亦不見蜺常以𫎇濁見日旁白而直曰白虹凡日旁者四時常有之唯雄虹起季春見至孟冬乃藏〈虹映日成質故朝西暮東〉
漢書曰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如淳注曰虹臣象日君象
烈士傳曰荊軻發後太子見虹貫日不散曰吾事不成矣後聞軻死事不立曰吾知之矣
漢書曰武帝逰東萊臨大海是嵗虹氣蒼黃色若飛鳥集棫陽宮上
又曰上官桀謀廢昭帝迎立燕王是時天雨虹下屬宮中飲水井水竭
又天文志曰虹蜺者隂陽之精也〈如淳注曰雄曰虹雌曰霓〉
張蕃漢記曰靈帝和光元年虹晝見御坐殿庭前色青赤上引蔡邕問之對曰虹霓小人女子之祥
又漢名臣蔡邕奏曰有黑氣墮溫徳殿庭中如車蓋騰起奮𨑙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似龍占者以虹霓對虹著於天而䧏於庭以臣所聞則天所投虹也
吳志曰諸葛恪攻新城不克引軍出往東興有蛇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吳録雲恪曰虹何為來此哉果為孫峻所誅〉晉陽秋曰建武元年虹長彌天
晉安帝紀曰義熈二年七月夜彩虹出西方蔽月前涼録曰張駿六年有彩虹五里隆隆如鐘鼓之聲沈約宋書曰劉義慶在黃陵有疾而白虹貫城野麕入府心甚惡之因自陳求退
莊子曰陽炙隂為虹
文子曰天地二氣即成虹人二氣即生病
淮南子曰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皆古得道能御隂陽〉乗雷車駕雲虹
又曰太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天〈二皇伏羲神農〉神與化逰以撫四方是故虹霓不出賊星不行〈賊星妖星〉含徳之所致也〈含懐也〉
又曰虹蜺者天之忌也
孟子曰湯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戰國策曰唐睢謂秦王曰聶政刺韓傫白虹貫日捜神記曰孔子修春秋制孝經既成孔子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備於天乃有赤氣如虹自上而下化為黃玉上有刻文孔子跪而受之
又曰廬陵巴丘民陳濟者作州吏其婦姓秦獨在家忽疾病恍惚發狂後漸差常有一丈夫長大儀貎端正著絳碧袍彩色燿來從之常相期於一山澗之旁寢處不覺有人道感接忽忽如眠耳如是積年春每往期㑹不復畏難比鄰人觀其所至輙有虹見秦雲至水側丈夫金瓶引水共飲後遂有娠生兒如人多肉不覺有手足濟尋假還秦懼見之乃內兒著甕中因見此丈夫以金甕與之令覆兒濟時醉眠在牖下聞與秦語聲至愴濟亦不疑也又丈夫語秦雲兒小未可得將去不湏作衣我自衣之即以綘囊與之令可時出與乳於時風雨晦冥鄰人見虹下其庭秦常能辦佳食肴饌豐美有異於常丈夫復少時將兒去亦風雨晦冥人見二虹出其家從此遂踈
異苑曰古語有之曰古者有夫婦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為美人虹
又曰晉陵薛願義熈初有虹飲其釡中吸響便竭願輦酒灌之隨投便竭吐金滿噐於是災弊日祛而豐富嵗臻
述異記曰有黒虹下樂輯營少日輯病卒
紀年曰晉定公十八年青虹見
瑞應圖曰大虹竟天握登見之意感生舜於姚墟太𤣥經曰紫霓圍日其疾不割
雜兵書曰日暈有白虹貫內出外者從所止戰勝華陽國志曰李特生長子盪字仲平少子雄字仲雋特妻羅氏妊雄夢雙虹自地升天一虹中斷羅曰吾二兒有先亡者有貴者後雄王蜀
黃帝占軍訣曰攻城有虹從南方入飲城中者從虹攻之勝白虹繞城不匝從虹所在擊之勝謹守其缺賊乃從其地破走
文子曰父無䘮子之憂兄無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見盜賊不行含徳之所致也
楚辭曰青雲衣兮白霓裳
楚辭天問曰白霓嬰茀胡為此堂〈王逸注曰蜺而雲有色似龍者茀白雲逶迤也蜺者言有此白霓茀氣逶迤相嬰何為於此堂乎蓋屈原祠堂所見也〉安得夫良藥不能固臧〈臧善也崔文子學仙於王子喬子喬化為白虹而加嬰茀持藥與崔文子驚恠引戈擊中之因墮其藥俯而視茀王子喬之屍也故言得藥之善也〉
揚雄甘泉賦曰曵虹采之流離
左思吳都賦曰虹霓廻帶於雲館
潘尼雨賦曰收綘霓於漢隂
楊文雲賦曰浮素霓之逶迤
太平御覽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覧卷十五
宋 李昉等 撰
天部十五
氣 霧
霾 曀
氣
釋名曰氣猶愾也愾然有聲而無形也
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又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又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氣氤氳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遊魂為變〉
又天地定位山澤通氣
禮曰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至
又三月之節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勾者畢出萌者盡逹
又三月之節是月也命國儺九門磔攘以畢春氣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
又孟秋行冬令則隂氣大勝行春令則其國乃旱陽氣復還
又八月之節是月也天子乃儺以達秋氣殺氣浸盛陽氣日衰
又九月之節霜始降則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氣總至人力不堪其皆入室
又季秋行春令則暖風來至人氣懈惰
又小雪之日後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又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宻地氣上洩
又地氣沮洩是謂𤼵天地之房諸蟄則死
又十二月中氣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又社祭土而主隂氣也
又鄉飲酒禮曰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於東北而盛於東南此天地之仁氣也
周禮曰眡祲掌十煇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妖祥善惡之徴鄭司農雲煇謂日光之氣〉
又眡祲之官春分望氣
傳曰節宜其氣
尚書中候曰堯沉璧於河休氣四塞
春秋繁露曰氣之清者為精人之精者為賢治身以積精為道
春秋元命苞曰隂陽聚為雲氣
史記曰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
又項羽本紀曰范增説項羽曰沛公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宜急擊勿失又秦紀曰始皇東逰望氣者雲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於是始皇東遊以厭之改金陵為秣陵厭之以絶其氣漢武故事曰上廵狩河間見紫雲青氣自地屬天望氣者雲下有竒綵女求之得拳夫人後生昭帝
漢書曰宣帝號曰皇曽孫生數月遭巫蠱事曽孫雖在襁緥猶坐收繫郡邸獄邴吉為廷尉監治巫蠱憐曽孫無辜至後元二年武帝疾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獄繫者輕重皆殺之內謁者令郭攘夜至郡邸獄吉拒使者不得入曽孫賴吉得全應劭漢官儀曰世祖封禪夕有青氣上與天屬遙望不見山巔
又髙祖在沛隱芒碭山每出遊上輙不欲令呂后知常在深僻處後亦常知所在髙祖問曰何以知之後曰君所居處上有紫氣
又孝靈熹平八年八月辛未白氣如疋練衝北斗第四星為大獸狀明日州刺史臧旻攻盜賊斬首數千級東觀漢記曰和帝永平十二年癸酉夜白氣長三丈起國東北指軍市十日是月西域䝉竒踈勒二國歸義謝承後漢書曰郎顗上書曰去年閠月白氣從天漢入玉井西將有叛戾之患金精之變太尉所掌宜責以災異
漢書五行志曰永興二年光祿勲舍壁下有青氣視之得玉鈎玦
漢光武封禪儀曰元年封禪晝有白氣夜有赤光又建武三十二年二月十九日之山此日山上雲氣成宮闕百官皆見之二十一日夕牲時有白氣廣一丈東南極望二十二日禮畢正直壇所有氣與天屬遙望不復見山
楚漢春秋曰亞父謀曰吾望沛公其氣衝天五色相繞或似龍或似蛇或似虎或似雲或似人此非人臣之氣也
王隱晉書曰武帝咸寧元年洛陽太祖廟中有青氣占之者以為東莞〈音官〉王後當有天子後改封瑯邪江東之應也
又魯勝字叔時以嵗日望氣乃長歎知將來多故便稱疾去官中書令張華敬之欲用之遣二子諭意竟不起又張華察牛斗間有紫氣乃豐城之劔氣也
吳志曰朝宮井上旦有五色氣孫堅令浚之得漢傳國璽
又孫堅𦵏富春城東塜有光上屬天蔓數里皆曰非凡氣也孫氏其興乎
蜀志曰建安二十五年劉豹等上言二十二年中數有氣如旗從西竟東中天而行圖書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南中八郡志曰永昌郡有禁水水有惡毒氣中〈去聲下同〉物則有聲中樹木則折名曰鬼彈中人則奄然潰爛宋永初山川記曰寧州瘴氣莽露四時不絶
列仙記曰老子西出關關令尹喜占氣知神仙過荊州記曰夷道縣有望州山山下有泉欲雨泉中有赤氣上騰於天
莊子曰若夫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逰於無窮者彼惡乎待哉〈郭象曰御六氣之辨即是逰變化之塗也〉
又人之生氣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列子曰太初者氣之始也
又天積氣之所成
孫卿子曰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
抱朴子曰軍上氣黑如樓將軍移軍必敗其將勇則氣如火炎勢如張弩雲如日月赤氣繞之所見之地大勝不可攻也
又或問登步之道曰或用棘心為飛車存念則五蛇六龍至乗之上升三十里名為太清其氣甚剛勝人也師言鳶飛漸髙直舒兩翅而自漸進乗剛氣也
淮南子曰土地各以類生人是故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瘖〈於金反〉風氣多聾林氣多癃木氣多傴〈髙誘曰自此上至山氣多男皆生子乃有此疾也〉下氣多尰〈岸下下虛腫足曰尰〉石氣多力〈象石也〉險阻氣多癭暑氣多殀〈音夭〉寒氣多壽谷氣多痺丘氣多狂廣氣多仁〈下平者其聚為廣〉陵氣多貪〈象陵積聚也〉輕土多力〈利疾也〉重土多遲清水音小濁水音大湍水人重〈湍急流悍水也〉中土多聖人皆應其類也
又太清之始世天覆以徳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序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此氣之至休者也
呂氏春秋曰天圎謂精氣圎通周復無雜故曰圎魏子曰北夷之氣象羣羊南夷之氣類船山海之氣象樓臺宮闕都邑氣象林木
家語曰食氣者神眀而夀
洽書曰有氣象人青衣無手在日西天子之氣象也遁甲開山圗曰巨靈者偏得元氣之道故以元氣一時生混沌
又自老子生周清氣凌遲俗儒道士無所通驗
河圗曰崑崙山有水水氣上蒸為霞
地鏡圗曰望百姓家有黃氣櫱梔子樹也山有白氣而鬱鬱中有神龍
三輔舊事曰漢作靈臺以四孟月登而觀黃氣為疾病赤兵黑水
荊州圖曰宜都郡望周山〈袁山松宜都記曰鍾山〉山根有湧泉成溪溪水清天隂欲雨輙有赤氣故名曰丹溪
論衡曰陳留虞延字君人夜生母見其氣如一疋絹徑上天以問人人曰吉氣與天通後位至司徒
楚辭曰飡六氣而飲沆瀣兮潄正陽而含朝霞〈王逸曰飡吞也吞日精氣也凌陽子曰春日朝霞朝霞者日始出赤氣也秋日淪漢瀹漢者日沒後赤黃氣也冬日沆瀣沆瀣者北方半夜氣也夏飡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
又天問曰伯強安處惠氣安在注曰伯強是大疫鬼也所至恣惡氣傷和氣
霧
釋名曰霧冐也氣𫎇冐覆地物也昏暗之時則為妖災明王聖主則為祥瑞
禮記月令曰仲冬行夏令則其國乃旱氛霧㝠㝠爾雅曰地氣發天不應曰霧
尚書中候曰桀無道地吐黃霧
春秋元命苞曰霧隂陽之氣也隂陽怒而為風亂而為霧
漢書曰袁盎諫文帝勿遷淮南王恐其逢霧露而死又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日黃霧四塞
又漢髙祖至平城匈奴圍上七日天大霧漢使人還往胡不覺後得逸平城之難
又孝成帝建始元年夏四月黃霧四塞上問楊興等曰隂盛侵陽之氣也
東觀漢記曰馬援謂官屬曰吾在浪泊西里間下潦上霧毒氣薫蒸仰視烏鳶站站〈都泰牒泰二音〉墮水中
謝承後漢書曰河南張楷字公超性好道術能作五里霧於時關西華隂人裴優亦能作三里霧
魏畧曰劉雄鳴每出霧中識道不迷惑時人因謂能為雲霧
王隱晉書曰樂廣為尚書令衛瓘見而竒之因令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鏡每見令人瑩然若開雲霧覩青天又大寧元年黃霧四塞王敦之應也
宋元嘉起居注曰旴𣅿民王彭先丁母艱居䘮至孝元嘉之始父又䘮亡彭兄弟二人土工未就鄉人助彭作塼塼事須水濟值天旱穿井盡力不得水彭號窮無計一旦天霧霧消之後於塼竈前自然生水
沈約宋書曰後漢正月朝天子臨徳揚殿受朝賀舍利從南方來戲於殿前激水化成比目跳躍𠻳水作霧翳日
燕書烈祖後紀曰元璽六年烈祖遣侍中繆髙太子詹事劉猗賫傳國璽詣晉求救猗負引行數百里黃霧四塞迷荒不得進乃還易取行璽始得去
帝王世紀曰凡重霧三日必大雨雨未䧏霧不可冐行又帝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餘嵗天霧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禮祀以太牢親自臨䘮三年以報大徳焉又黃帝時天大霧三日帝逰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三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始得圖書今河圗也世傳大霧三日必有甚雨自此始也
漢武內傳曰東方朔乘雲飛去仰望大霧覆之不知所在劉向列女傳曰陶答子妻者陶大夫答子之妻也答子化陶三年名譽不興家富三倍其妻數諫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謂嬰害無功而家富是謂積殃昔楚令尹子文之化家貧而國富福結於子孫名垂於後代今夫子貪富務大不顧後害妾聞南山有𤣥豹霧雨七日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衣毛而成其文章故藏以逺害今君與此背不無後患乎
葛洪神仙傳曰欒巴為尚書郎一旦天大霧對坐不相見失巴所在後問其故乃是巴還成都與親故別也又淮南王聞有道術士必卑辭厚幣以致之於是八公乃往一人能坐致風兩立起雲霧王試之無不效李先生傳曰先生名廣字祖和本南陽人先主遣軍欲取先生先生起霧半天騎自相殺先主因此乃入呉宜都山川記曰郡西北三十里有丹山天晴山嶺忽有霧起廻轉如煙不過再朝雨乃降
王烈之安城記曰縣人有謝廩者行田歸路中忽遇雲霧霧中有一人乗龜而行廩知為神人拜請隨去此人曰汝無仙骨不得去也
湘州記曰曲江縣有銀山山常多素霧
嵩髙山記曰有獵師在山見浮圗竒妙異常有金象比來尋求白霧忽起不知寺處
東方朔十洲記曰漢武帝天漢中西胡國獻猛獸使者曰猛獸之出生崑崙或生𤣥圃食氣飲霧解人語當其神也立起風雲吐𠻳霧露百邪倂走因名猛獸
王粲英雄記曰曹公赤壁敗行至雲夢大澤中遇大霧迷失道路
王子年拾遺記曰平沙千里色如金細如絲風吹起如霧亦曰金霧
西京雜記曰太平之代霧不塞望浸滛被泊而已又東海人曹公立興雲霧坐成山河
叚龜龍涼州記曰呂光幸天淵池時天清朗忽然起霧有五色雲在光上
陳留風俗記曰雍丘縣有祠名夏公後祠有神井能致霧雹
博物志曰王爾張衡馬均者昔俱冐霧行一人無恙一人病一人死無恙者飲酒病者食死者空腹
莊子曰騰水上溢故為霧
抱朴子曰白霧四面圍城不出百日大兵至城下又與善人逰如行霧中雖不濡濕潛自有潤
又通天犀角有白理如線自本徹末者以此角大霧重雲之夜置中庭終不沾濡
蘇子曰蜀郡鄧公呼吸成霧
韓子曰飛龍乗雲騰蛇㳺霧雲罷霧㪚與蟻螾〈與蚓字同〉同矣
淮南子曰甚霧之朝可以細書不可望尋丈之外又騰蛇㳺霧困於蝍蛆
又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皆得古道能御隂陽〉逰㣲霧經霜雪而無跡照日光而無影
魏子曰霧之盛須㬰而訖暴雨之盛不過終日是以人君喜怒不見於容
龍魚河圗曰山有大霧十日以上不除者山崩之候也
京房妖占曰大霧君迷或雲霧四時則時多隱士伏侯古今注曰漢元帝竟寧元年大霧樹皆白
春秋潛潭巴曰大霧三日羣猾起上下承𫎇上少下多故曰羣猾也
志林曰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
望氣經曰十月癸巳霧赤為兵青為殃
又六月三日有霧則嵗大熟
地鏡圖曰古王之千嵗者行遊諸國其所居國必三日變為日中之霧
漢武帝故事曰武帝𦵏茂陵芳香之氣異常積於墳埏之間如大霧
黃帝𤣥女戰法曰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黃帝歸於太山三日夜夜霧㝠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婦人曰吾𤣥女也子欲何問黃帝曰小子欲萬戰萬勝遂得戰法焉
徐幹中論曰文王遇姜公於渭陽執竿而釣文王得之灼若披雲而見白日霍若開霧而覩青天
溫嶠與陶侃箋曰霧氣過差則君道幽晦
霾
釋名曰霾晦也如物塵晦之色也
詩曰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爾雅曰風而雨土為霾
崔豹古今注曰漢昭帝元鳯三年天雨黃土白晝昏霾
曀
説文曰曀天隂沉也
詩曰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又曀曀其隂
爾雅曰隂而風為曀
太平御覽卷十五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六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一
律 厯
律
呂氏春秋曰黃帝命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隂山取竹於嶰谷以生空竅厚均者斷両節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十二筩聼鳳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故曰黃鍾之宮律之本也〈鳯有雌雄故律有隂陽〉
書曰肆覲東後恊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又帝曰䕫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寛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聲謂五聲宮商角徴羽律謂六律六呂十二月之氣言當依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倫理也八音能諧理不錯奪則神人咸和命䕫使勉之〉
又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汝聽〈孔氏曰言欲以六律和聲音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又以出納仁義禮智信五徳之言汝當聽審之也〉禮曰孟春之月律中太蔟蔟湊也言萬物始大而湊也周禮曰大司樂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六代舞〉大合樂致鬼神
又注曰律呂相生者上生者三分益一下生者三分減一黃鍾律長九寸下生林鍾六十律也
左傳曰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清濁大小長短疾徐哀樂遲速髙下出入周流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
爾雅曰律謂之分〈郭璞注曰律管可以分氣者也〉
易是類謀曰聖人興起不知姓名當吹律聽聲以別其姓律者六律也
春秋元命苞曰律之為言率也所以率氣令達也〈率猶導也〉春秋孔演圗曰孔子曰丘援律吹命隂得羽之宮孝經援神契曰聖王吹律有姓
漢書張蒼傳曰張蒼自秦時為柱下御史明習天下圗書計籍又善用算律厯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領主郡國上計
又張蒼代灌嬰為丞相漢興二十餘年天下定公卿皆軍吏蒼為計吏時正緒律厯故漢家言律厯者法張蒼蒼好書無所不通而尤䆳音律〈䆳深也〉
又京房傳曰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好鍾律知音聲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
又律厯志曰五音生於隂陽分為十二律轉生六十律皆所以紀斗氣效物類也天效以景地效以響即律也隂陽和則景至以律氣應則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影𠉀鍾律權土炭校隂陽冬至陽氣應樂均清影長極黃鍾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隂氣應樂均濁影短極蕤賔通土炭重而衡低進退於先後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狀聞太史令封上效則和否則占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宻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卑外髙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厯而𠉀之氣至者灰去其為氣所動者灰散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𠉀用玉律十二唯二至乃𠉀靈臺用竹律六十
又凡律度量衡用銅銅為物之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曝露改其形介然常似於君子之形是以用銅也用竹為引者事之宜也
又至治之世天地之氣合以生風天地之風氣定十二律
王隱晉書曰荀朂以魏杜䕫所制律呂校定大樂總章鼓吹八音與律呂乖錯始知後漢至魏度漸長於古四分餘而䕫依為律呂故致不韻〈不和〉部著作郎劉恭依周禮制尺所謂古尺也依古尺作新律呂以調聲韻以律量黍以尺度古噐皆與本銘尺寸無差失故家得古玉律鍾聲亦與新律闇合遂班下太常使大樂緫章鼓吹清商施用朂遂典知樂事
晉諸公讃曰世祖時以荀朂所造律頒示朝臣散騎侍郎阮咸倡議謂朂所造聲髙必由古今尺有長短所致然朂亦黙案經典笇下而制之又求古噐得周時玉律比校正同荀朂奏曰中所出御府銅竹律二十五具部太樂郎劉秀等校試其三具與杜䕫左延年法同其二十二具視其銘題尺寸是笛律也同恊律中郎將列和雲昔魏明帝時令和丞受一笛聲以作此律欲使學者別居一坊歌詠講習依此律調至於都合樂時但識其尺寸之名則絲竹歌詠皆得均合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凡歌調張清濁之制不依笛尺寸名之則不可知也
趙書曰劉曜築建徳殿取土城西南郭內得圎石狀若水碓其銘曰律權石重四鈞同律度量衡有莘氏造議者未之詳或以為瑞叅軍事續咸曰莽時物
東方朔十洲記曰武帝時有西胡月氐國遣使曰臣國去此三十萬里國有常占若東風入律百旬不休青雲干呂連月不散者閻浮國將有好道之君矣
孟子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淮南子曰䕫合六律調五音通八風
又天文曰帝張四維〈帝天帝也〉運之以斗〈運提〉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一月指子一嵗而匝終而復始寅則萬物螾螾也〈螾蟲也〉律受太蔟太蔟者湊而未出也〈太蔟正月律〉指邜邜則茂茂然律受夾鍾夾鍾者始夾也〈夾鍾二月律〉指辰辰則振振之也律受姑洗姑洗者陳去而新來也〈姑洗三月律〉指己巳則生巳定也律受中呂中呂者中充大也〈中呂四月律〉指午午者忤也律受賔賔者安而服也〈賔五月律〉指未未者味也律受林鍾林鍾者引而正之也〈林鍾六月律〉指申申者伸也律受夷則夷則者易其則也徳去矣〈夷則七月律也徳已去生氣盡也〉指酉酉者飽也律受南呂南呂者任苞大也〈南呂八月律〉指戌戌者滅也律受無射無射者入之無厭也〈無射九月律〉指亥亥者閡也律受應鍾應鍾者應其鍾也〈應鍾十月律〉指子子者茲也律受黃鍾黃鍾者已鍾也〈黃鍾十一月律〉指醜醜者紐也律受大呂大呂者旅旅而去也〈大呂十二月律〉
又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六六三十六故三百六十音以當一嵗之日故律厯之數天地之道
國語曰王將鑄無射〈王景王也〉問律於伶州鳩〈律鍾律也〉對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律謂六律六呂也均鐘木長七尺有繫之以均鐘者度鐘大小清濁也漢太予樂官有之也〉紀之以三〈三天地人也〉平之以六〈六六律也〉成於十二〈十二律呂也〉天之道也〈天之大數不過十二〉夫六中之色也故名之曰黃鍾〈六者天地之中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天有六母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畢矣而六為中故六律六呂而成天道也〉所以宣養六氣九徳也〈宣徧也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九徳九功之徳水火金木土榖正徳利用厚生也〉由是第之〈由從也第次也次其月也〉二曰太蔟所以金奏賛陽出治也三曰姑洗所以修潔百物考神納賔也四曰蕤賔所以安靖神人獻酬交酢也五曰夷則所以詠歌九則平民無貳也六曰無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徳示民規儀也為之六間以沉伏而黜散越也〈六間六呂在陽律之間沉滯也黜出也越揚也呂隂律所以間陽律成其功發滯伏之氣而去越散者也〉元間大呂助宣物也二間夾鍾出四隙之細也〈四時之間氣微細者〉三間中呂宣中氣也四間林鍾和展百事俾莫不任肅純恪也五間南呂賛陽秀也六間應鍾均利器用俾應復也律呂不易無姦物也
蔡邕月令曰律率也聲之管也中應也太蔟鍾名上古本隂陽別風聲清濁別風聲不可以文載口傳也故鑄金作鍾以正十二月之聲然後以效升䧏之氣而鍾不可用乃截竹為管曰律為清濁之率也以律長短為制正月律與太蔟相中也〈言皆出於黃鍾之律〉乃置深室葭莩為灰以實其端其月氣既至則灰飛管通古以鍾律齊其聲後人不能則數以正其度度正則音亦正仲春中夾鍾〈管長七寸四分夾孚甲也言孚甲類分也〉季春中姑洗〈管長七寸一分強姑故也洗鮮也言萬物去故就新莫不鮮明也〉孟夏中中呂〈管長六寸二分陽氣將極故復中難之也〉仲夏中蕤賔〈管長六寸三分小分二強蕤下也賔敬也陽氣上極隂氣始賔敬之〉季夏中林鍾〈管長六寸九分林衆也萬物成熟種類衆多〉孟秋中夷則〈管長五寸六分夷傷也則法也萬物始被刑法也〉中秋中南呂〈管長五寸三分小分三強南任也言陽氣尚有任也〉季秋中無射〈管長四寸八分小分三強射終也言萬物隨陽終也〉孟冬中應鍾〈管長四寸八分鍾動也言萬物應陽而動下藏也〉中冬中黃鍾〈管長九寸鍾動也言陽氣於黃泉下動〉季冬中大呂〈管長八寸呂距也言陽氣欲出隂不許也〉京氏律術曰律難以度調故作準以代之准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隱間九尺中共一下畫分寸均中其使應黃鍾之聲苐按分寸以求諸律則皆如畫而應矣然自上古有鍾其次有律近古有準皆稍簡易之意其相生也黃鍾下生林鍾林鍾上生太蔟太蔟下生南呂南呂土生姑洗姑洗下生應鍾應鍾上生賔賔下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夷則上生夾鍾夾鍾下生無射無射上生中呂中呂上生黃鍾上下相生終六十〈執始以下四十八律文多不載〉孟春之月則太蔟為宮姑洗為商賔為角南呂為徵應鍾為羽大呂為變宮夷則為變徵他月倣此也
六韜曰武王問太公曰辨律之音聲何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決乎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音以五宮商角徴羽此其正聲也萬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可以其勝攻之其法以天清凈無隂雲風雨夜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去九百步外徧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徴聲應管當以𤣥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皆不應者宮也當以青龍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徴咸則之也
白虎通曰十一月律謂之黃鍾何黃中和之色鍾者動也言陽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十二月律謂之大呂何大者太也呂者距也言陽氣欲出隂不許也正月律謂之太蔟何太者大也蔟者湊也言萬物始大湊地而出也二月律謂之夾鐘何夾孚甲也言萬物孚甲種類分三月律謂之姑洗何姑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去故就新莫不鮮明也四月律謂之中呂何言陽氣將極故復中難之也五月律謂之賔何者下也賔者敬也言陽氣上極隂氣始起故賔敬之六月律謂之林鍾何林者衆也萬物成熟其類衆多也七月律謂之夷則何夷傷也則法也言萬物始傷被刑法也八月律謂之南呂何南任也言陽氣尚有任也九月律謂之無射何射終也言萬物隨陽而終也當復隨隂起無有終也十月律謂之應鍾何鍾者動也言萬物應陽而動下藏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鍾以觔両尺寸中所容受升之數為法律亦以寸分大小長短為法故也黃鍾之管長九寸孔徑三分圍九分其餘皆稍短為大小圍數無增減以度量者可以文載口傳與衆共知然不如耳決之明也周官曰太師掌六律六呂文以五聲播以五敎以六詩六徳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也
劉向別録曰鄒子在燕燕國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榖鄒子居之吹律而溫氣至今名黍谷
論衡曰孔子吹律自知殷之苗裔
楊泉物理論曰聽清濁五音之和然後制為鍾律取𢎞農宜陽縣金門山竹為管
夏侯𤣥辨樂論曰阮生雲律呂協則隂陽和音聲適則萬物類天下無樂而欲隂陽和調災害不生亦已難矣此言律呂音聲非徒化治人物乃可以調和隂陽蕩除災害也夫天地定位剛柔相摩盈虛有時堯遭九年之水憂民阻飢湯遭七年之旱欲遷其社豈律呂不和音聲不通哉此乃天然之數非人道所協也
揚雄太𤣥經曰調律者度竹為管蘆莩為灰列之九則之中漠然無動寂然無聲㣲風不起纎塵不形冬至半夜黃鍾以應矣
厯
世本曰容成作厯〈容成黃帝之臣〉
易曰君子以治厯明時
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又天之厯數在汝躬
又協用五紀又五曰厯數
易乾鑿度曰堯以甲子天元為推術〈注云甲子為蔀首起十一月朔〉又厯原名握先紀曰甲子〈握先為厯始之名始言無前者也〉七十六嵗為一紀而一蔀首
易是類謀曰師曠觸耀而出厯推首算以知將來〈觸耀而出謂師曠得聖人之一體故觸耀而生其人能厯數樞機之事又能推五音知將來之事〉
漢書律厯志曰厯數之起上矣傳述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其後三苗亂徳二官咸廢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失方〈攝提星名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若厯悞春三月當指辰乃指已是為失方也〉堯復育重黎之後使纂其業後以授舜舜亦以命禹至周武王訪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厯法〈併嵗月日星辰為五紀也〉五覇之末史官䘮紀疇人子弟分散〈李竒曰同類之人俱明厯者也如淳曰家業世世相傳為疇〉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厯戰國擾攘秦兼天下未遑暇也亦頗推五勝〈五行相勝秦以周為火用水勝之也〉而自以為獲水徳乃以十月為正色尚黑漢興方紀綱大基庶事草創襲秦正朔以北平侯張蒼言用顓頊厯比於六厯踈濶中最為㣲近然正朔服色未睹其真而朔晦月見望滿虧多非是至武帝元封七年漢興百二嵗矣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言厯紀壊廢宜改正朔遂詔卿遂遷與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師古曰姓射名姓也〉議造漢厯廼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於四方舉終以定朔晦分至躔離望〈應劭曰躔徑也離逺也瓚曰離厯也日月之所厯也〉姓等奏不能為算願募治厯者更造宻度各自增減以造漢太初厯乃選治厯鄧平及長樂司馬可酒泉𠋫宜君侍郎尊與民間治厯者凡二十餘人方士唐都巴郡洛下閎與焉〈晉灼曰史記厯書雲唐都分天部而巴郡洛下閎運算推厯也〉都分天部〈謂分二十八宿為躔度也〉而閎運算轉厯罷廢尤踈者淳于陵渠復覆太初厯晦朔望皆最宻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謂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立冬至時七曜皆㑹聚斗牽牛中如合璧連珠也〉陵渠奏狀遂用鄧平厯以平為太史丞後二十七年元鳯三年大史令張夀王上書言厯者天地之大紀上帝所為傳黃帝調律厯漢元年以來用之今隂陽不調宜更厯之過也詔下主厯使者鮮于妄人請與治厯大司農中丞麻光等二十餘人雜候月日晦朔望八莭二十四氣鈞校諸厯用狀奏可詔與丞相御史大將軍右將軍史各一人雜𠉀上林清臺諸厯踈宻凡十一家以元鳯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盡五年十二月各有第夀王課踈逺按漢元年不用黃帝調厯夀王非漢厯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有詔勿劾復𠉀盡六年太初厯第一即墨徐萬且長安徐禹治太初厯亦第一夀王及待詔李信治黃帝調厯課皆踈濶壽王厯廼太史官殷厯也至孝成世劉向總六厯列是非作五紀論向子歆究其㣲𦕈作三統厯及譜
又路溫舒從祖父受厯數天文以為漢厄三七之間〈張字曰三七二百一十嵗也自漢初至哀帝元年二百一十年也至平帝崩二百一十一嵗也〉上封事以豫戒成帝時谷永亦言如此
又王莽傳曰莽見盜賊多乃令太史推三萬六千嵗厯紀布天下書曰紫閣圗曰太一黃帝皆仙而上天張樂崑崙處山之上後世聖主得瑞者當張樂秦終南山上〈長安南山詩所謂終南以故秦地故言秦〉予之不敏奉行未明乃今諭矣又孝武紀曰夏五月正厯以正月為嵗首〈鄭𤣥曰先是以十月為嵗首〉色上黃數用五〈張晏曰漢據土徳土數五〉定官名恊音律
又厯譜有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以㑹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故聖王必正厯以深知五星日月之㑹凶阨之患其術皆出焉此聖人知命之術也續漢律厯志曰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厯施行百餘年厯稍後天朔先於厯朔或在晦月或朔見建武八年中太僕朱浮大中大夫許叔等數上書言朔厯不正宜當改更時分度覺差尚㣲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至永平五年官厯署七月十六日月蝕待詔楊岑見時月蝕多先厯即縮用算因上言月當十五日蝕官厯不中詔書令岑普𠉀與官厯課起七月盡十一月望凡五官厯皆失岑皆中庚寅詔書令岑署望月蝕官復令待詔張盛景防鮑業等六四分法與岑課嵗餘盛等所中多岑六事
又曰黃帝造厯元起辛邜而顓頊用乙邜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魯用庚子漢初用乙邜至武帝中元以丁丑王莽之際劉歆作三綂追太初前世一元得五星㑹庚戌之嵗以為上元太初厯到章帝元和旋復踈濶徵能術者課劾諸厯定朔稽元追漢四十五年庚辰之嵗退朔一日乃與天合以為四分厯又曰昔者聖人之作厯觀璿璣之運三光之行道之發歛影之長短斗綱所建青龍所纒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制術焉日月相推日舒月速當其同所謂之和合舒速先後近一逺三謂之相與為衡分天下之中謂之望以逺及速光盡體伏謂之晦晦朔合離斗建移辰謂之朔
魏畧曰太史上言漢厯不及天時因更推步望朔晦為太和厯帝以髙堂隆學問優深於天文又精乃詔使隆與尚書郎楊偉太史待詔駱祿參共推校更相劾嵗餘祿得日蝕而月晦不盡隆不得日蝕而晦盡詔從太史隆所推不得而逺近猶知其精㣲
又曰景初元年山茌縣上言有黃龍見有司奏以為魏得地宜以建子月為正乃定厯年改大和厯為景初厯呉志曰孫權黃武二年改四分厯用乾象厯
王隠晉書曰張載弟前烏程令元依蔡邕註明堂月令中台要綴諸説厯數而為厯讃秘書監茍菘見讃異之謂可該羅厯義
唐書曰王勃聰警絶衆於推步厯笇尤精嘗作大唐千嵗厯言唐徳靈長千年合承周漢運厯不合承周隋短祚其論大㫖雲以土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金王者四十九代而九百年水王者二十代而六百年木王者三十代而八百年火王者二十代而七百年此天地之長期符厯之大數也自黃帝至漢並是五運貞主五行之匝土運復歸唐徳承之宜矣魏晉至於周隋咸非正統五行之沴氣也故不可承之大率如此
洪範五行傳曰聖人所以揆天行而紀萬國也孔子作春秋正春正秋所以重厯也五家之厯多踈闊惟顓頊厯為㣲近故張蒼用顓頊厯元封中立太初厯測望皆最宻
益都耆舊傳曰巴郡洛下閎漢武帝時改顓頊厯更作太初厯曰後八百嵗此厯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風土記曰自黃帝顓頊下逮三王治厯十有一家考課損益各有變衰非運之錯考察異意故也
尸子曰造厯者羲和之子也
楊泉物理論曰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厯日
董巴議曰武王作周厯周公作魯厯
蔡邕議曰邕以為厯數精㣲去聖人乆逺得失更迭術無常是漢承秦正厯用顓頊元用乙邜百有二嵗孝武皇帝始改正朔厯用太初元用乙丑行之百八十九嵗孝章皇帝用清河李梵之言改從四分元用庚辰今馮先陳晃各以庚申為非甲寅為是按厯法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凡六甲家各自有元先晃所據則殷厯元也他元雖不明圖䜟各自一家之術皆當有效於當時昔太初始用丁丑之後六家紛錯爭議是非太史令張夀王挾甲寅元以非漢厯雜𠉀清臺課在下第卒以踈濶連見劾奏太初效驗無所漏失是則非圖䜟之元而有效於前者也及用四分以來考之行度宻於太初是知新元有效於今者也延光元年中謁者亶誦亦非四分庚申上言當用命厯序甲寅元公卿百寮叅議正處竟不施行且三光之行遲速進退不必若一術家以笇追而求之取合於當時而已故有古今之異而今術不能上通於古猶古術不能下通於今也由此言之有文於䜟無驗於今未必為是有驗於今無文於䜟未必為非
太平御覽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七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二
五行 四時
閏 歲
歲除
五行
釋名曰五行者言五氣於其方各施行也
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皆其生數〉水曰潤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也〉木曰曲直金曰從革〈木可以操曲直金可以改更者〉土爰稼穡〈種曰稼歛曰穡土可以種可以歛也〉潤下作鹹〈水鹵炎所生〉上作苦〈焦氣之味〉曲直作酸〈木實之性〉從革作辛〈金之氣味〉稼穡作甘〈甘味生於百榖五行以下箕子之所陳也〉
禮曰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又曰五行之秀氣也
傳曰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蔡墨對曰古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今何故知之對曰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勾芒〈正官長也取木生勾曲而有芒角〉火正曰祝融〈融明見也〉金正曰蓐收〈初秋摧蓐而可收也〉水正曰𤣥冥〈水正而隂幽𠖇也〉土正曰后土〈土為羣物之主故曰后土〉獻子曰社稷五行祀誰氏之官也對曰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修曰該曰熈實能理金木水火土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脩及熈為𤣥冥〈二子相代為水正也〉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三祀也〈窮桑少昊之號四子能治其官〉顓頊氏有子號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勾龍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為社稷田正也〈掌播殖也〉有烈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成周之始祖能播百榖湯既勝夏廢柱而以棄代之也〉自商以來祀之
漢書曰五行者五帝之形氣也
又律厯志曰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
魏畧曰詔以漢德為火忌水故去洛水而加佳魏於行次為土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軟故除佳加水變雒為洛
家語曰季康子問於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耼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一嵗三百六十日五行行至七十三日化生長育萬物莫不成也〉其神謂之五帝〈五帝五行之神佐天理物者也而説皆謂之名字亦為妖怪而妄也〉古之王者易代改號取法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也〈法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以木徳王天下其次所生之行轉相承〉故其生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皥配木炎帝配火少皥配金顓頊配水黃帝配土康子曰太皥氏其始之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於木木東方也萬物之始皆出焉是故王者則而首以木徳王天下則以所生之行轉相承也康子曰吾聞勾芒為木正祝融為火正蓐收為金正𤣥㝠為水正后土為土正此則五行之主也而不稱何孔子曰凡五正者五行之官名也〈言但正五行之官名安得即名為帝〉五行佐成上帝而稱五帝太皥之屬配焉亦云帝從其號昔者少皥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熈實能理金木水火土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熈為𤣥冥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子曰勾龍為后土此五行者各以所能業為官職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別稱五祀不得同地也〈五祀上公之神耳故不得稱帝五正不及五帝五帝不及天地也〉
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五龍受爰皇後君也兄弟四人皆人面龍身長曰角龍木仙也次曰羽龍水仙也父曰宮龍上仙也父子同得仙治在五方今五行之神也白虎通曰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言行者猶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婦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親事是故自周於一行尊於天也尚書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位在北方者隂氣在黃泉之下任飬萬物水之為言准也隂化沾濡任生木木在東方者陽氣始動萬物始生木之為言觸也陽氣動躍火在南方陽在上萬物垂枝火之為言委隨也萬物布施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金在西方者隂始起萬物禁止金之為言禁也土在中央者主吐𠲒萬物土之為言吐也
樂記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時者地土之別名也比於五行尊故自居部職也
白虎通曰萬物懐任交易變化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為三光號者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徳道徳生文章
四時
釋名曰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不失期也
書曰以閏月定四時成嵗
禮曰天有四時春秋冬夏無非教也
周禮曰典瑞掌玉噐之藏土圭以致日月四時〈度其影至不至也〉
爾雅曰四時和為玉燭
又曰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𤣥英
論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汲冡周書曰凡時成嵗有春秋冬夏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月中氣以著時應春三中氣雨水春分榖雨夏三中氣小滿夏至大暑秋三中氣處暑秋分霜䧏冬三中氣小雪冬至大寒閏無中氣斗指両辰之間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時之極不易之道
春秋繁露曰四時天之四選春者少陽之選夏者太陽之選秋者少隂之選冬者太隂之選四時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至君臣之義也隂陽之理聖人之法也爾雅曰四時者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止也
又曰時空也司空主也各主一方物之生死
京房易妖占曰海燕自來衆燕隨之榖不登失春政則蒼燕見於邑民多流亡失夏政則赤燕見於邑失秋政則白燕見於邑失冬政則黑燕見於邑皆如春占管子曰嵗有四秋而分四時故曰農事即成農夫賦其耜鐡此之謂春之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之謂夏之秋秋成五榖之所㑹此之謂秋之秋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也此之謂冬之秋
又曰東方曰嵗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南方曰熒惑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隂隂生金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
淮南子曰六合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孟春始盈孟秋始縮〈盈長也縮短也〉仲春始出仲秋始內〈出二月播殖也內八月收歛也〉季春大出季秋大內孟夏始緩孟冬始急〈緩四月陽安急十月寒肅〉仲夏至修仲冬至短季夏徳畢季冬刑畢〈徳畢陽施窮也刑畢隂殺盡也〉
又曰隂陽之専精為四時四時之㪚精為萬物四時者天之吏也
又曰以天為蓋以地為輿四時為馬
又曰日廻而月周時不與人游
徐整三五記曰厯北斗當崑崙氣運注天下春夏為露秋冬為霜
晉張華詩曰四氣鱗次寒暑環周
晉陸機詩曰年往信勁矢時來諒急
閏
説文曰餘分之日五嵗再閏也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門中故其字從王在門中也
白虎通曰月有閏何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十二月日過十二度是故三年一閏五嵗再閏也明隂不足陽有餘閏者陽之餘也
書堯典曰帝曰咨汝羲暨和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嵗〈咨嗟暨及也匝四時曰朞一嵗十二月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日除小月六日是為一嵗三嵗足得一月則置閏焉以四時之節氣成一歲之厯象〉
傳曰閏月不告朔非禮也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杜預注曰歩厯之始以為述之端首也日月之行有遲有速必分十二月舉中氣以正月也餘日則歸於終積為閏也〉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人則不惑歸餘於終事則不悖
又曰閏月戊寅濟於隂阪注以為門五百蓋悞以門字與五字合為閏月也
公羊傳曰閏月不告朔曷為不告朔天無是月也閏月者何以謂之天無是月月非常月也〈所在無常故非正也〉
榖梁傳曰閏月者附月之餘日也〈一嵗三百六十日餘六日又有小月積五嵗得六十日而再閏故曰附月之餘日也〉積分而成於是月者也天子不以告朔而䘮事不數也
禮玉藻曰聽朔於南門之外〈諸侯聽朔於廟天子聽朔於明堂諸侯告朔於天子則天子告朔於文武也〉閏月則闔門左扉立乎其中〈閏無中氣無全時故不聼於堂也門謂廟門立其中當親朝也〉
周禮春官曰閏月太史詔王居門終月〈門謂路寢門也鄭司農雲月令十二月分在青陽明堂總章𤣥堂左右之位惟閏月無所居於門故於文王在門謂之閏〉
春秋元命苞曰三年一閏以起紀〈宋均注曰紀法也三年加以一閏以㑹成嵗也〉
史記曰黃帝起消息正閏餘
漢書音義曰嵗之餘為閏
文士傳曰陸續字公紀作渾天說曰閏月無中氣斗斜指二辰
荊楚嵗時記曰周禮雲王出居寢門故為閏字門中從王也是月也不舉百事以中氣也
歲
釋名曰歲越也越故限也年進也進而前也祀已也新氣生故氣已也載載生也
白虎通曰嵗者以紀氣物據日為嵗據月言年載之為言成也載成萬物終始也五帝言載三王言年
世本曰後益作占嵗
易曰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嵗成焉洪範曰恊用五紀一曰嵗〈孔安國曰所以紀四時也〉
禮曰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廽於天數將㡬終嵗且更始〈嵗者四時一終日一周天之名也言前至孟春之月日復在營室月復見寅昏復參中旦復尾中故日月更始也〉
爾雅曰太嵗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𫎇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著孫炎音豬賂切郭璞音義曰著者或作祀黎是也〉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𤣥〈郭璞音翼〉在癸曰昭陽太嵗在寅曰攝提格在邜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郭璞音孑郎反〉在未曰恊洽在申曰涒灘〈郭璞曰涒音湯昆反灘音湯干反〉在酉曰作噩〈孫炎音愕〉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又曰夏曰嵗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注曰嵗取星行一次也祀取四時一終也年取禾一熟也載取物終更始也〉
史記曰天官書臘之明日人衆卒嵗一㑹飲酒發陽氣故曰初嵗
魏畧曰董遇好學讀書常惜三餘冬嵗之餘夜日之餘隂雨時之餘
晉書曰博士張亮議曰俗謂臘之明日為初嵗秦漢以來有賀此古昔之遺語也
易乾鑿度曰孔子曰嵗三百六十日而天氣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而備嵗用事
尚書大傳曰凡六沴之作嵗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後王受之嵗之中月之中日之中則正卿受之嵗之夕月之夕日之夕則庶民受之鄭𤣥曰自正月盡四月為嵗之朝後志曰凡六氣相傷謂之沴
尚書考靈曜曰天地開闢元厯紀名月首甲子冬至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初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青龍甲子攝提格孳〈青龍嵗也嵗在寅曰攝提格孳猶生也〉
春秋元命苞曰嵗之為言遂也〈遂出也出行事於所直辰也〉
淮南子曰太隂治春則欲行仁惠溫良〈木徳仁故柔良〉太隂治夏則欲布施宣明〈火徳陽故布徳徧明〉太隂治秋則欲修備繕兵〈金徳剛斷故脩兵也〉太隂治冬則欲猛毅剛強三嵗而改節六嵗而易常故三嵗而一饑六嵗而一衰〈衰疫疾也〉十二嵗而一康
淮南子曰見一葉之落知嵗之將暮
呂氏春秋曰天行不信莫能成嵗
師曠占曰黃帝問子野曰吾欲知嵗苦樂吾惡可以知否子野對曰嵗欲豐甘草先生薺也嵗欲饑苦草先生葶藶也嵗欲惡惡草先生水藻也嵗欲旱旱草先生蒺藜也嵗欲溜溜草先生蓬也嵗欲疫病草先生艾也廣志曰青龍天一太隂太嵗也
袁子正書語曰嵗在申酉乞漿得酒嵗在辰巳嫁妻賣子夫盛衰更代豐荒相半天之常道也
楚辭曰獻嵗發春兮〈獻進也〉
又曰開春發嵗兮〈承陽施惠養百姓也〉
嵗除
呂氏春秋注曰前嵗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曰儺〈論語曰鄉人儺孔子朝服立於阼階張衡東京賦曰新嵗大儺〉
荊楚記曰嵗暮家家具肴䔩諸宿嵗之儲以迎新年相聚酣飲
又曰嵗前又為藏鈎之戲〈辛氏三秦記曰昭帝母鈎弋夫人手卷而國色帝披之即時伸人學藏鈎亦法此鈎亦作彄〉
又曰留宿嵗飯至新年十二月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內新也
唐太宗文皇帝守嵗詩曰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嵗迎送一宵中
又曰嵗隂窮暮紀獻節啓新芳冬盡今朝促年開明日長氷消出鏡水梅㪚入風香對飲歡經夜傾壺待曙光又於太原召侍臣賜宴守嵗詩曰四時運灰琯一夕變冬春送寒餘雪盡迎嵗早梅新
梁庾肩吾嵗盡應令詩曰嵗序已雲殫春心不自安聊開柏葉酒試殿五辛盤金箔圗神燕朱泥印鬼丸梅花應可折惜為雪中看
隋薛道衡嵗窮應敎詩曰故年隨夜盡初春逐晩生方驗從軍樂飲至入西京
太平御覽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八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三
春上
春上
說文曰春之為言蠢也萬物蠢然而生
釋名曰正月少陽建寅寅者演也律中太蔟律之為言率也所以率氣也太者大也蔟者湊也言萬物始大湊地而出也書曰每嵗孟春遒人以木鐸狥於路注云遒人宣令之官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教也
又曰分命羲仲宅隅夷曰谷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詩曰春日遲遲采蘩祁祁注曰祁祁舒緩也
又曰有女懐春吉士誘之
又曰春日載陽爰求柔桑
又曰嗟嗟保介維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田二嵗曰新三嵗曰畬箋雲保介車右也〉
月令曰正月之節日在虛〈立春為正月之節謹按春秋傳曰履端於始謂節也舉正於中謂氣也歸餘於終謂閏也既有閏則立春進退不但在正月朔日故不謂孟春之月但得立春則是正月之節可以行春令矣〉昏昴中曉心中〈凡記昏昴曉心中為人君南面而聼天下觀時𠉀以受人事也日入後二刻半為昏日未出二刻半為曉也〉斗建寅位之初〈地有十二辰斗柄杓常右旋指地位故立春正月初之節則斗建寅位之初書雲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是也〉其日甲乙〈春秋傳曰天有十日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屬木旺春故云其日甲乙也〉其帝太皥其神勾芒〈昔太皥氏以木徳繼天而王故為春帝髙辛氏有天下置五行之官木正月勾芒故勾芒為木神佐太皥於春〉律中太蔟立春之日東風觧凍後五日蟄蟲始振後五日魚上氷〈昔在周公作詩訓定二十四氣辨七十二𠉀每𠉀相去各五日以明天時將驗人事言聖人奉順天時則萬物及節𠉀也〉命有司祭風師〈立春後五日祭風師於國城東地〉正月中氣日在危〈雨水為正月中氣凡中氣前後去節十五日以明天時舉正於中此之謂也〉昏畢中曉尾中斗建寅位之中雨水之日獺祭魚後五日候鴈北後五日草木萌動天子乃以元日祈榖於上帝〈元吉也謂上親祈榖如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髙祖神堯皇帝配坐以五方帝從祀於壇春秋傳曰啟蟄而郊郊而後耕此之謂也〉命樂正習舞〈春秋尚舞故命習之〉禁止伐木無麛無卵〈無傷萌㓜之類〉掩骼埋胔〈為死氣逆生氣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釋名曰二月之夾鍾何夾者孚也言萬物孚甲種類分也
禮曰二月之節日在營室〈驚蟄為二月之節〉昏東參中曉箕中斗建邜位之初律中夾鍾驚蟄之日桃始華後五日鶬鶊鳴後五日鷹化為鳩省囹圄去桎梏上丁釋奠於國學〈釋謂置也置牲幣之奠於文宣王〉上戊釋奠於太廟〈亦用牲幣之奠〉
又曰二月中氣日在奎〈春分為二月中氣〉昏東井中曉南斗中斗建卯位之中春分之日𤣥鳥至雷乃發聲祀朝日於東郊〈春分日祭之〉獻羔開氷〈謂立春藏氷在春分方溫故獻羔以祭司寒而後開氷春秋傳曰日在北陸而藏氷西陸朝覿而出之先薦寢廟〉祠髙禖〈昔髙辛氏之代𤣥鳥遺卵簡狄吞之而生髙辛後王以為禖官嘉祥而立其祠焉〉祭馬祖〈仲春祭馬祖於大澤〉無竭川澤無漉陂池無焚山林始電
又曰三月之節日在婁〈清明為三月之莭〉昏桞中曉南斗中斗建辰位之初律中姑洗
又曰清明之日桐始華田鼠化為鴽後五日虹始見天子居青陽右個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於先帝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聘名士禮賢者
又曰三月中氣日在胃〈榖雨為三月中氣〉昏張中曉南斗中斗建辰位之中榖雨之日萍始生後五日鳴鳩拂其羽後五日戴勝䧏於桑命有司無伐桑柘乃脩蠶噐擇吉日大合樂〈大合樂者吉行射禮〉
又曰季春之月蠶事既登分繭稱絲効功以供宗廟之服
又曰季春之月天子乃為麥祈實鄭𤣥注曰於含秀求其成也
又曰春生夏長仁也秋歛冬藏義也
又曰天子五年一廵狩二月東廵狩至於岱宗柴望祀山川〈柴祭名望祭山川也〉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辟周禮曰媒氏掌萬民之判〈判半也合成夫婦也〉仲春月㑹男女〈成春禮〉是時奔者不禁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又曰仲春詔後率內外命婦蠶於北郊帥六宮之夫人生穜稑之種而獻之於王
又曰羅氏仲春獻鳩以養國老鄭𤣥注云春鷹化而為鳩變舊為新宜以飬老助生氣
又曰司烜氏掌仲春以木鐸脩火禁
又籥章掌仲春晝擊鼓歌豳風詩以逆之
又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
傳曰春蒐夏苖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榖梁傳曰魯桓公十有四年春正月無氷無氷時燠也又曰四時之田皆為宗廟之事也春曰田〈取獸于田〉夏曰苗〈因為苖除害故曰苗〉秋曰蒐冬曰狩
論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爾雅曰春為青陽一曰𤼵生
又曰春獵為蒐
又曰春祭曰祀
大戴禮曰三代之禮天子春朝朝日秋暮夕月〈祭日東壇祭月西壇故以別外曰壇端其政位〉所以明有敬也〈教天下之臣也〉
又曰司徒典春以教民之不時不若不全成長㓜老疾孤寡以時通於四疆有闔而不通有煩而不治則民不樂生不利衣食凡民之藏貯以及山川之神明加於民者發圗功謀齋戒必敬㑹時必節日厯巫祀執之以侍官俟命而作祈王年禱民命及畜榖蜚征庶虞草方春三月緩施生育動作百物於時有事享於皇祖皇考朝孤子八人以成春事
又曰二月祭鮪鮪者魚之先至也
又曰三月參則伏不見
又曰古者天子孟春論吏之徳行能法者為有行能理得法者為有能任得法者為有功故論吏而法行事治而功成季冬正法孟春論吏治國之要也
又曰諸侯相見治卿為介以其教士畢行使仁者守㑹朝於天子天子以嵗二月為壇於東郊見五色設五兵具五味陳六律品奏五聲聽明敎置離秔大張侯規鵠堅物九卿佐三公三公佐天子天子踐位諸侯各以其局就位乃升諸侯之教士執弓挾矢揖讓以升履物以射其地以心端色容正時以效之有慶以地不時有讓以地天下之有道也
開元禮曰仲春上丁釋奠於大學祀孔宣父為先聖顔子為先師上戊釋奠於齊太公〈以張良配〉
易通統圗曰日春行東方青道曰東陸
易說曰春有白鶴雲
京房易占曰春當退貪殘進柔良䘏孤㓜賑不足求隱士則萬物應節而生隨氣而長所謂春令也
尚書大傳曰萬物非天不生非地不載非春不動非夏不長非秋不收非冬不藏故書禋於六宗此之謂也又曰東方者何也動方也物之動也何以謂之春春出也物之出也故春謂之東方也
尚書說曰東方春龍房位其規仁好生不賊其帝青表聖明行趨德
尚書考靈曜曰春佩蒼璧乗蒼馬以出遊𤼵令於外春行仁政順天之常以安國也
又曰鳥星為春𠉀
詩含神霧曰齊地處孟春之位海岱之間土地汙泥流之所歸利之所聚律中太蔟音中宮角陳地處季春之位土地平夷無有山谷律中姑洗音中宮徴
韓詩外傳簡子曰夫春樹桃李夏得䕃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由此觀之在所樹也今子所樹非其人也故君子擇而後種
又曰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韓詩章句曰溱與洧方渙渙兮謂三月桃花水下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已於此水招魂續魄祓除不祥之故也三禮義宗曰五行之官也木正曰勾芒者物始生皆勾屈而芒角因用為官名也
又曰祭六宗之禮寒暑有往來之期可退則祭禳卻之命退應至而不至則祭求之命至故春則送寒而迎暑秋則送暑而迎寒
又曰東岳謂之岱者代謝之義陽春用事除故生新萬物更生相代之道故東為岱也
又曰天子諸侯宮寢之制若春氣三月之中居正寢退息之時常居東北之寢三月之末土王之日則居中寢夏之三月則居東南之寢秋之三月則居西南之寢冬之三月則居西北之寢此三時後土王之日亦各居中寢以從時候
又曰古之學者干戈之舞得從春夏羽籥之職得入秋冬四事之中有文有武故得分之
太平御覽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十九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四
春中
春中
史記曰孝惠帝曽春出逰離宮叔孫生曰古者有春嘗果今方櫻桃熟願陛下因取櫻桃獻宗廟上乃許之諸果獻由此興也
又曰正月為端月〈端首也〉
又律書曰明庶風居東方明庶者明衆物盡出也二月也律中夾鐘夾鐘者言萬物隂陽相夾厠也其於十二子為卯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其於十母為甲乙甲者萬物剖孚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南至於氐氐者言萬物皆至也又曰漢武帝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祠到明而終常流星經於祠壇上使童子百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灝冬歌𤣥冥
漢書曰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遒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聲以聞於天子
又曰王溫舒事張湯為酷吏及為河內太守㑹春溫舒頓足曰嗟乎令冬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不愛人如此又曰宣帝時魏相奏請明經通知隂陽者四人各主一時時至明言所職以和隂陽如髙祖時令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倪湯舉秋貢禹舉冬之類宣帝從之東觀漢記曰章帝行幸勅御史司空道橋所過厯樹木方春日無得有所伐輅車可引避也
後漢書曰張奐為武威太守其俗多妖忌凡二月五日産子及與父母同日者悉殺之奐示以義方嚴加賞罰風俗遂改百姓為立祠
又曰章帝建初三年二月祀五帝於明堂遂登靈臺望雲物赦天下
又曰元初二年春正月詔曰令人有産子者復無算三歲諸懷妊者賜月養榖復其夫勿算一歲著以為令又詔三公曰方春生養萬物孚甲冝助萌芽以育時物其令有司罪非誅死且勿案驗
又丙午詔曰畿內七十以上暮春赴京師將行養老之禮
又曰王莽上書曰夫三皇象春五帝象夏三王象秋五覇象冬皇王運德也覇者繼帝續之以成厯數故其道駮
謝承後漢書曰鄭宏為臨淮太守春行有兩白鹿隨車夾轂而行宏後為太尉
續漢書曰太守常以春行縣至縣勸人農桑振救乏絶第五倫為太守因春行見鄭宏竒之署督郵〈鄭宏時為鄉嗇夫〉律厯志曰日行東陸謂之春
魏略曰孟康為𢎞農守尚寛平羣吏二百餘人渉春遣休常四分遣一分無宿諾
晉書曰郭黁〈奴敦反〉西平人也少明於易仕郡主簿張天錫末年符氏每有西伐之問太守趙凝使黁筮之黁曰若郡內二月十五日失囚者東兵當至涼祚必終凝乃申條屬縣至十五日鮮卑折握送馬與凝凝怒其非駿幽之廐內鮮卑懼而夜遁凝以吿黁黁曰是也國家將亡弗可復振
春秋繁露曰春氣喜故生
又曰春之為言偆也偆〈音蠢〉者喜樂之貌也
春秋元命苞曰春者神明推移精華結紐
又曰春含名蠢位東方動春明達〈春之言蠢東之言動含此名以自明自達也〉六合俱生萬物應節〈惟於時為春以其蠢動無節應此時節也〉五行並起各以名利〈自六合俱生以通五行各有隂陽交合故能然也〉其精青龍龍之言萌也隂中之陽也
老子曰衆人熙熙若享太牢如登春臺
莊子曰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又曰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則萌區有壯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
又曰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予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夏種形足以勞動秋收冬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文子曰政失於春歲星盈縮不居其常春政不失禾黍滋
又曰因春而生因秋而殺所生不徳所殺不怨則幾於道矣
尸子曰春風瑞風也一名景風一名惠風春為𤼵生夏為長贏𣏹為收成冬為安寧〈爾雅以為四時之別名也〉
又曰春為忠也東方為春春動也是故鳥獸孕榮華生萬物遂忠之至也
鶡冠子曰斗柄指東天下皆春
列子曰荊之南有㝠靈者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管子曰孟春之朝君自聽朝論爵賞
管子曰鄰人謂展禽曰魯黜夫子三夫子無憂色何也禽曰春風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為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為枯茂枯非四時之悲欣榮辱非吾心之憂喜
淮南子曰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勾芒執規而治春〈漢書魏相上書太昊乘震執規司春〉
又曰日陽之主也是故春則羣獸除〈除冬毛㣲墮也〉
又曰太陽治春則欲行柔惠溫良
又曰春為規規之言度也轉而不復圓而不垸〈復過也垸轉也〉復而不縱廣大以寛感動有理發通有紀優優簡簡百怨不起規度不失生氣乃理
又曰孟春與孟秋合孟春始盈孟秋始縮故正月失政七月涼風不至
又曰仲春始出仲秋始內
又曰春肅秋榮冬雷夏霜皆賊氣之所至
又曰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與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序〈歙讀曰翕〉
又曰春女悲秋士哀知物化矣〈周禮仲春之月令媒氏㑹男女女當外嫁於夫家骨肉相離故女悲秋金氣用事戰士執兵勝敗未卜故士哀也〉
又曰孟春之月東宮御女青色衣青采鼓琴瑟其兵矛其畜羊二月官倉其樹杏〈二月播種故官倉也杏有核在中隂在內陽在外也故其樹杏也〉三月官鄉其樹李〈三月折民戸口故言鄉也李有核義與杏同〉
又曰季春三月豐隆乃出將其雨也〈豐隆雷也〉至秋三月地氣下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戸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十二時之氣以至於仲春二月之夕乃布收其藏而閉其寒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榖禽獸草木蔡邕月令章句曰季春戴勝降於桑
又曰仲春之月天子獻羔開氷
又曰仲春𤣥鳥至𤣥鳥燕也
崔寔四民月令曰二月祀大社之日薦韭卵於祖禰五行志曰於易震在東方為春為木者也兌在西方為秋為金離在南方為夏為火坎在北方為冬為水春與秋日夜分寒暑平是以金木之氣易以相變故貌傷則致秋隂常雨言傷則致春陽常旱也至於冬夏日夜相反〈謂夏日長夜短冬日短夜長也〉寒暑殊絶水火之氣不得相併故視傷常燠聽傷常寒者其氣然也
又曰夾鍾言隂夾助木節宣四方之氣而出種物也位於卯在二月
東陽記曰山南有春草巖出龍鬚多藥物
西京雜記曰賈佩蘭雲在宮時正月上辰出池邉盥濯食蓬餌以去妖形
荊州記曰陸凱與范曄為友在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荊楚歲時記曰正月夜多鬼鳥度家家搥牀打戶捩狗耳滅燈燭以禳之𤣥中記雲此鳥名姑獲一名天地文一名隱飛鳥一名夜行逰女好取人女子養之有小兒之家即以血㸃其衣以為誌故世人名為鬼鳥荊州彌多斯言信矣
又曰正月未日夜蘆苣火照井厠中百鬼走
博物志曰宋國有田夫常衣黂〈分袞反〉緼僅以過冬暨春東作自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奧室綿絲狐貉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賞臨海異物志曰鶗鴂一名田鵑春三月鳴晝夜不止音聲常自呼俗言取梅子塗其口兩邊皆赤上天自言乞恩須待梅子熟鳴乃得止耳
又曰春風生露甘育萬物
呂氏春秋曰天行不信不能成歲地安不信草木不茂春風不信百華不盛果實不生
又曰仲春之月𤣥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祠於髙禖蔡邕曰髙禖神明也
又曰仲春之月先春三日奮鐸以令於兆民曰雷且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耕者少舎晏子春秋曰齊景公夏逰獵又起太臺之役晏子諫曰夏春起役㳺獵奪民農時國家空虛不可景公曰吾聞相賢者國成臣忠者主逸吾年無幾矣欲遂吾所樂卒〈即律反〉吾所好子其息矣晏子曰聞文王不敢盤於逰畋故國昌而民安楚靈不廢乾谿之役起章華之臺而民叛之今君不思將危社稷而為諸侯笑臣聞忠不避死諫不違罪君不聽臣臣將逝矣景公曰唯唯
子法言曰或曰為政先殺後教是歟於戲天先秋而後春乎將先春而後秋乎
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發生芳春青春陽春三春九春風曰陽風暄風柔風惠風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時曰良時嘉時辰曰良辰嘉辰芳辰節曰芳節嘉節韶節淑節草曰弱草芳草木曰華木華樹芳樹林曰芳林茂林鳥曰陽鳥時鳥陽禽候鳥時禽好禽
周禮曰龜人掌六龜攻龜用春時各以其物入於龜室上春釁龜祭祀先卜〈釁者殺牲以血塗之也〉筮人上春相筮周書時訓解曰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桃不華是謂陽否〈又曰倉庫災〉倉庚不鳴臣不從主鷹不化鳩㓂戎數起春分之日𤣥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𤣥鳥不至婦人不娠雷不發聲諸侯失民〈又雲逺人不服〉不電君無威震
太平御覽卷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五
春下 立春
春分
春下
説苑曰管仲曰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吾道窮矣
白虎通曰嫁娶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隂陽交接之時也
京房占曰春當退貪吏進柔良恤孤幼賑不足求隱士萬物應節而生隨氣而長是為春令
司馬法曰春不東征秋不西伐月食班師所以省戰〈謂春生成秋不伐熟夫兵隂象也月食則隂毀故息戰也〉
顏氏家訓曰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翫其華秋取其實講説文章春之華也修身利行秋之實也
徐子中論曰夫名之繫於時也猶物之繫於時也生物者春也吐華者夏也布葉者秋也收成者冬也斯無為而自成者若強為之則傷其性矣
風俗通曰赤春俗説赤春從人假貸家皆自乏之時謹按詩曰春日載陽有鳴鶬鶊月令衣青衣服蒼玉又爾雅春曰青陽凡三春時不得服赤也今俚語曰相斥角牛原其所以言不當角牛春從人求索也〈斥與赤同〉
周生烈曰仁如春風惠如冬日
汜勝書曰榆莢雨髙地強土可種木
投荒録曰南方春時晴霽即如夏隂雨即如冬不復有韶光麗景若通四時言之夏多而微有冬春與秋不復辨矣
陸機要覽曰九花樹生南嶽雖經雪凝寒花必開便落時人謂之應春花
真誥曰正月庚申上帝殺害日不可請乞百事無益登真隱訣曰正月午天地凶門日不可建造穿鑿又曰正月亥地破日不可開山動土
虞世南史略曰北齊盧士深妻崔林義之女有才學春日以桃花靧兒面〈靧荒內切洗面也〉呪曰取紅花取白雪與兒洗面作光悅取白雪取紅花與兒洗面作光華取雪白取花紅與兒洗面作華容
楚辭曰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
又曰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又曰開春發歲兮承陽施惠養百姓兮
又曰王孫逰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又曰青春受謝白日昭
崔駰臨洛觀春賦曰迎夏之首末春之垂桃之夭夭楊柳依依
張衡歸田賦曰仲春令月景和氣清原隰鬰茂百草滋榮王睢鼓翼鶬鶊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湛方生惜春賦曰夫凋榮之興感由色象之在鏡事隨化而遷廻心無主而虛映盼秋林而情悲逰春澤而心令孰雲知其所以乘天感而叩性
古樂府詩曰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張衡歌曰浩浩陽春發楊柳何依依百鳥自南歸翺翔萃我枝
李充春逰賦曰蓋適性莫暢乎逰而時和莫踰乎春陸機樂府詩曰逰春芳草林春芳傷客心和風飛清響鮮雲垂薄隂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翩翩拂鳴鳩喈喈鶬鶊吟
王廙春可樂曰春可樂兮樂孟春之初陽野芳赫而暉緑山翠蒨以發蒼
立春
禮記月令曰孟春之月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請於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親率公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公卿大夫於朝命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傳曰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立春為啓立冬為閉〉又曰郯子對孔子曰少皥摯為鳥師而鳥名青鳥氏司啓者也〈青鳥鶬鶊也以立春鳴立夏止〉
開元禮曰立春祀青帝於東郊立春後五日祀風師於國城東北
易通卦驗曰立春條風至宋均注曰條風者條達萬物之風也
孝經鈎命訣曰先立春七日勅獄吏決詞訟有罪當入無罪當出立春初勅門闌無關鑰以迎春之精下弓載楯鼓示時聲動昆蟲也
孝經緯曰周天七衡六間曰立春後十五日斗指寅為雨水後十五日斗指甲為驚蟄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後十五日斗指辰為榖雨
後漢書禮儀志曰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青郡國縣官下至令史皆服青幘立春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又曰孔子作春秋書正月者敬歲之始也王者則天之象因時之序宜開發德號爵賢命士流寛大之澤垂仁厚之德順助元氣涵養庶類如此則天文昭爛星辰顯列五緯循軌四時和睦〈五緯五星也〉否則太陽不光天地溷濁時氣錯違霾霧蔽日自立春以來累經旬朔未見仁德有施但聞罪罰掠拷之聲夫天之應人捷於影響而自入歲常有𫎇氣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日者太陽以象人君政變於下日應於天清濁之占隨政抑揚天之見異事無虛作或者陛下倦於萬幾帷幄之政有所闕歟晉書禮志曰太史每歲上年厯先立春讀五時令服名隨方色帝御座尚書以下就席訖賜酒一巵
唐書曰景龍中中宗孝和帝以立春日宴別殿內出剪綵花令學士賦之
又曰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上命侍臣自芳林門經苑東展仗入至望春宮迎春內出綵花樹人賜一枝荊楚歲時記曰立春日悉剪綵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傅咸燕賦有其言矣〈傅咸燕賦雲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翬輕翼之岐岐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工巧式儀型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周書時訓解曰立春之日東風不觧凍號令不行蟄蟲不振隂氣姦陽魚不上氷甲冑私藏雨水之日獺不祭魚國多㓂賊鴻鴈不來逺人不服草木不萌動果蔬不熟
春分
齊民月令曰春分不殺生不弔疾君子齋戒衣祫衣導引不食生冷
白虎通曰明庶風春分至王者修封疆理田疇
太平御覽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一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六
夏上
夏上
爾雅曰夏為朱明〈孫炎曰夏氣赤而光明〉
又夏為昊天
又夏祭曰薦〈薦上帝魚初薄也夏時百榖未登可薦者薄也〉
釋名曰五月謂之蕤賓蕤者下也賓者敬也言陽氣下隂氣上極隂氣始賓敬之也
書曰夏暑雨小民亦唯曰怨咨
又堯典曰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詩曰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又正月繁霜我心憂傷
又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三星五月中在戶也〉又維此六月既成我服我服既成於三十里
又六月食鬰及薁〈鬰棣屬薁蘡薁也〉
又六月莎雞振羽
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又冬之夜夏之日
傳曰龍見而雩
禮曰四月之節日在昴昏翼中曉牽牛中斗建巳位之初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徴律中仲呂立夏之日螻蟈鳴後五日蚯蚓出後五日王瓜生盛德在火迎夏於南郊命樂正習盛樂中氣日在畢昏軫中曉須女中斗建巳位之中小滿之日苦菜秀後五日靡草死後五日小暑至挺重囚出輕繫無起土功無發大衆無伐大樹天子初衣暑服無大田獵以含桃先薦寢廟蠶事既登后妃獻繭天子飲酎用禮樂
又五月之節日在參昏角中曉危中斗建午位之初律中蕤賓芒種之日螳蜋生後五日鵙始鳴後五日反舌無聲縶騰駒班馬政蓄百藥中氣日在東井昏亢中曉營室中斗建午位之中夏至之日鹿角觧後五日蜩始鳴後五日半夏生祀皇地祗於方丘日長至隂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薄滋味無致和節嗜慾定心氣無用火於南方可以居髙明可以逺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
又六月之節日在東井昏氐中曉東璧中斗建未位之初律中林鍾小暑之日溫風至後五日蟋蟀居壁後五日鷹乃學習中氣日在柳昏尾中曉奎中斗建未位之中大暑之日腐草為螢後五日土潤溽暑後五日大雨時行命虞人入山行木無有斬伐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其蟲倮其音宮律中黃鐘之宮其祀中霤祭先心
又樂正崇四術立四教春夏教以詩書
又凡學春夏學干戈
又春誦夏太師詔之
又春作夏長仁也
又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升歌清廟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犬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
周禮曰蕤賔午之氣五月建焉而辰在鶉首
又山虞以仲夏斬隂木〈鄭衆曰隂木秋火生者鄭𤣥曰隂木生山北者冬斬陽夏斬隂也〉
又凌人掌冰〈凌冰室也〉夏頒冰〈暑氣盛王以冰頒賜也〉
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刋陽木而火之又夏見曰宗宗道也義取主火行人云夏宗以陳天下之議
榖梁傳曰四時之田皆為宗廟之事也夏田曰苗〈因為苗稼除害故曰苗〉
皇覧逸禮曰夏則乘赤輅駕赤騮載赤旗以迎夏於南郊食菽其祭先黍與雞居明堂正廟啓南戶
尚書大傳曰南方者何也任方也任方者物之方任何以謂之夏夏者假也吁荼萬物而養之外也故曰南方夏
又主夏者大火大火昏中可以種黍菽上吿乎天子而下賦之民
三禮義宗曰夏大也謂萬物長大也夏謂南者南任也又火正曰祝融者祝甚也融明也言夏時物氣甚明也又南嶽謂之霍霍者護也言陽氣用事盛夏之日護養萬物故以為稱
又六月小暑為節者此以相形為名形大暑故謂之小暑六月之初暑氣熱未極故以小為名大暑為中者自十一月一陽爻上從地而出至此之時方始上徹陽氣併出以上大暑既極故暑為中
大戴禮曰夏以教士車甲士執伎論力修四衛強股肱質射御才武聰慧始衆長入可以為儀綴於國出可以為卒誘於軍旅四方諸侯之㳺士國中賢者充焉方夏三月養長莠蕃庻物於時有事享於皇考爵士之有慶者七人以成夏事
易通統圖曰夏月日行東南赤道曰南陸
尚書考靈曜曰火星為夏期專陽相同精感符
詩含神霧曰曹地處季夏之位土地勁急音中徴其聲清以急
春秋繁露曰夏樂氣故養也
孝經説曰斗指午為夏
鶡冠子曰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史記曰墨者亦尚堯舜言德行曰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又曰田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妾有子名文以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因其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及戶齊將不利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髙其戶耳誰能至戶者嬰曰子休矣
漢書曰熒惑南方夏火禮也視也禮虧視失逆夏令傷火氣罰見熒惑逆行一舎二舎為不祥居之三月國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地太半亡
又漢武帝始幸雍郊見五帝以孟夏四月答禮焉又賈誼既已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曰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歲在卯曰單閼〉庚子日斜鵩集余舍
五行志曰秦始皇六年四月大寒人多凍死時嫪毐及大臣二十餘人車裂以狥而滅宗放遷四十餘家於房陵
又食貨志曰晁錯曰今農人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穫冬藏代薪樵治官府給役使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隂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漢書魏相上書曰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衡司夏〈張晏曰火為禮禮者齊平故曰衡也〉
又曰魯昭公十七年六月朔日食說曰正月謂周六月夏四月為正陽純乾之月也慝謂隂爻也冬至陽爻起初故曰復至建巳之月為純乾亡隂爻而隂侵陽為災重故伐鼓用幣責隂之禮劉歆謂六月二日魯分也又漢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影〈韋昭曰日下無景也無景謂惟質見〉正中時有影亡光〈韋昭曰無光耀也〉是夏寒至九月後乃有光
續漢書律厯志曰日行南陸謂之夏
後漢書禮儀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
又仲夏之月隂氣萌作恐物不茂其禮以朱索連葦以施門戶
又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赤衣迎夏於南郊
後漢書張純奏儀禮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陽氣在上隂氣在下〈四月乾卦用事故曰陽氣在上〉故正尊卑之義也
謝承後漢書曰羊茂字季實為東郡守夏處單板榻晉書曰魏末有孫登字公和汲郡人無家屬時人於汲縣北山上土窟中得之夏則編草為裳
又肅慎國一名抱樓夏則巢居
晉書曰山濤將去選官舉嵇康自代康與濤書吿絶且曰性巧而好鍜宅中有一柳樹甚茂乃激水圜之夏月居其下以鍜東平呂安服康髙致每一相思千里命駕每鍜向秀為佐
又五行志雲晉義熙時桓𤣥既簒位謡曰草生及馬腹鳥啄桓𤣥目及𤣥敗走至江陵時當五月被誅
晉陽秋曰車允字武子家貧讀書常不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以夜繼日
沈約宋書雲羊欣字敬元父不疑為烏程縣令欣時年十二王獻之為吳興守甚知愛之嘗夏月入縣著新練裳晝寢獻之書數幅而去欣本攻書因此彌善
又劉敬宣八歲䘮母四月八日入寺乃下頭上金鏡為母灌佛因泣下悲不自勝
北齊書曰僕射魏收字伯起初習武不成改節讀書夏月坐板牀隨逐樹隂諷讀累年牀為之鋭遂工辭令也南史曰梁何逺為武昌太守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逺患水溫每以錢買人井寒水不受錢者則以水還之其他事率多此類
陸翽鄴中記石季龍於井氷臺藏氷三伏之月以氷賜大臣
趙書曰汲桑六月盛暑而重裘累茵使十餘人扇之患不得清涼斬扇者軍中為之謡曰奴為將軍何可羞六月重茵被狐裘不識寒暑斷人頭
三十國春秋曰燕王慕容熙後符氏嘗季夏思凍魚膾仲冬須生地黃皆下有司切責之不得加之以遣斥焉隋書曰煬帝大業十二年五月上幸玉華宮徵求螢火得數斛夜出逰於山西放之光徧巖谷
續㑹要曰貞元六年五月朔御紫宸殿受朝先是上以五月一隂生臣子道長君父道衰非善月也因創是月朝見之儀
國語曰魯宣公夏濫於泗淵〈漬罟於泗水之淵以取魚〉里革斷其罟而棄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蟄發〈寒氣下謂季冬建丑之月土蟄𤼵謂孟春建寅之月〉水虞於是乎講罛罶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行諸國人助宣氣也〈水虞漁師也罛魚網罶笱也言陽氣起魚負氷故令國人取之〉今魚方別孕不教魚長又行罟網貪無蓺也公曰吾過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
吳越春秋曰越王念吳之復夏則握火
說苑曰趙簡子謂陽虎曰春樹桃李夏得休息秋得其食樹蒺藜者夏不得息秋得其刺今子樹蒺藜耳太公金匱曰紂常以六月獵於西土發民逐禽民諫曰盛夏之時地務長養今大霧覆施乃發民逐禽以懸元元於野君殘一日之苗而民百日不食天子失道後必無福紂以妖言而誅之後數月天暴風雨𤼵屋折木六韜曰武王伐殷行遇二大夫而問之曰殷國常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雞子大者如箕常六月雨雪深丈餘武王曰大哉妖也其一人曰是非大妖也殷國大妖三十七章雨血雨灰雨石盛夏雨雪臣不謂妖災武王踧然而問三十七章之妖對曰殷君好射人以餧虎喜割人心喜殺孕婦喜寡人之婦孤人之子〈上數事皆三十七章之事〉又夏不操扇冬不服裘天雨不張蓋名曰禮將
又冬氷可拆夏條可結
傅子曰夏令披裘冬令披葛雖有嚴令終不從者逆也世說曰郗嘉賔三伏之月詣謝公炎暑方盛雖復當風交扇猶沾汗流離
又周鎮罷臨川還都泊青溪時夏暴雨船舫狹小而漏殆無坐處丞相王導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
又劉真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棊局曰何如乃渹〈吳人以冷為渹也音楚敬反〉劉既出人問見王公如何劉曰未見他異唯作吳語耳
又胡廣本姓黃五月生父母惡之乃置之甕投於江胡翁見甕流下聞有小兒啼聲往取因長養之以為子遂七登三司流譽當世廣後不治其本親服雲我本親已以為死人也世以為深譏焉
又謝遏〈按謝朗小名遏〉夏月常仰臥謝公清晨卒來未暇著衣跣出屋外方躡履問訊公曰汝可謂前踞後恭
語評曰何平叔美姿儀面絶白魏文帝疑傅以粉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隨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又陸機夏在洛忽思齋東頭竹篠中飲語劉寶曰吾思鄉轉切矣
公孫尼子曰孔子有病哀公使醫視之醫曰子居處飲食如何孔子曰春居葛籠夏居宻陽秋不風冬不煬飲食不匱飲食不勤醫曰是良藥也
太𤣥經曰蒙南方也夏也物之修長也皆可得而載也〈謂長出向上也〉
括地圖曰天毒國最暑熱夏草木皆乾
白虎通曰六月謂之林鍾林者衆也萬物成熟類衆多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百榖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
祠令曰季夏土王日祀黃帝於南郊帝軒轅配后土從之
又季夏迎氣日祀中霤
太平御覧卷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二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七
夏中
夏中
莊子曰井魚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氷
文子曰政失於夏熒惑逆行夏政不失則降時雨列子曰鄭思文學琴於師襄當夏而叩羽以召黃鐘霜雪交下川池暴泙
管子曰夏日不煬非愛火也冬日不盥非愛水也為不適於身不便於體也夫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為傷本也又南方其時曰夏夏氣陽陽生火其徳施捨是謂曰徳又春不收枯骨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則旱至矣
鄒子曰季夏取桑柘之火
尸子曰夏為樂南方為夏夏興也南任也是故萬物莫不任興蕃殖充盈樂之至也
韓子曰季孫相魯令五月掘長溝子路輙私飯之孔子覆其飯曰魯有民焉汝輙愛之何也
淮南子曰明庶風後四十五日清明風至則出幣帛使諸侯〈立夏長養布恩惠故聘問諸侯〉
抱朴子曰洪從祖仙翁每大醉夏輙入源泉底一日許乃出能閉氣胎息故耳
又謂夏必長而蒜麥枯謂冬必凋而竹栢茂曰盛陽宜暑夏天未必無涼日極隂宜寒隆冬未必無暫溫也又曰世之豪士暑夏之日露首袒身唯在樗蒲彈碁不離綺紈之側也
又曰或問不熱之道答曰或以立夏日服六壬六癸之符或服𤣥冰之丸或服飛霜之散
幽求子曰扇翣徹動涼風夏生
范子計然曰德取象於春夏刑取象於秋冬
周書時訓曰六月節溫風至溫風不至即時無寛教蟋蟀居壁若不居壁恆急之暴
又曰鷹乃學習若不學習㓂戎不備
又曰六月中氣後五日腐草化為螢若不化螢即穀實鮮落土潤溽暑若不溽暑即急應之罰大雨時行若不時行即恩不及下
又曰夏取棗杏之火
符瑞圖曰麟夏鳴曰養
真隠訣曰四月戌日天地凶門日不可入山建創四月十一日地破日不可開山動土
又曰立夏之日日中玉帝㑹諸仙人於紫微宮見四真人論求道之功罪
董勛問禮俗曰五月俗稱惡月俗多持齋放生案月令仲夏隂陽交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慾
素問曰岐伯曰夏三月此謂蕭季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毋厭於日使志毋怒使英華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
大衍星分圖曰五月午日日月㑹於鶉首
又曰六月日月㑹於鶉火
嶺表録異雲枹木屐輕如通草夏月著之隔卑濕地氣如杉木今廣州諸郡牧守初到任皆有枹履
又曰南中夏秋多惡風彼人謂之颶〈南越志雲風起則人心恐懼或雲風四面具足二義皆有理也〉壞屋折樹不足喻也甚則吹屋瓦如飛蝶或二三年不一風或二年兩三風亦繫亷帥政德之否臧者然𤼵則自午及酉夜半必止此乃飄風不終朝之義也
投荒録曰新州男子婦人皆縝髮如雲每沐以灰投水中遂就水而沐之以彘膏塗其髮五六月秔秫未穫時民飢盡髠取髮鬻於市既髠即復以彘膏塗之至來年五六月又可鬻矣
投荒録曰嶺南方盛夏率一日十餘隂十餘霽雖大雨傾注頃即赫日已復驟雨大凡嶺表夏之炎熱甚於北土宜州特熱又多蒸鬰此為甚惡自三月至九月皆蒸熱
梁元帝纂要曰夏曰朱明〈夏氣赤而光明〉亦曰長贏〈以征切〉朱夏炎夏三夏九夏天曰昊天〈言氣浩汗〉風曰炎風節曰炎節草曰茂草雜草木曰蔚林茂林宻樹茂樹孟夏亦曰維夏首夏季夏亦曰徂暑〈徂往也言暑始往〉
四時纂要曰四月也是謂乏月冬穀既盡宿麥未登宜賑乏絶救飢窮九族不能自活者救之無固藴畜而忍人之貧貪貨殖之宜忘種福之利君子弗取也
陸機纂要曰夏樹名連隂夏雨名綿雨
攝生月令曰四月為乾〈生氣卯死氣酉〉是月也萬物已成天地化生勿冒極熱勿大汗後當風勿暴露星宿皆成惡病勿食犬秫勿含生薤勿食雞肉勿食虵蟬是月肝臟少氣不行火氣漸臨水力漸衰稍補腎助肺調和胃氣無失其時是月八日不逺行宜安心靜念沐浴齋戒必得福慶
齊民月令曰四月八日不宜殺草木始服生衣宜進溫酒服溫藥是月也無壞麛卵伐大樹是月也宜以夙興酉陽雜俎曰俗忌五月上屋言人五月蛻精神如上屋即自見其形魂魄則不安矣
窮神秘苑幽明録曰漢武帝與羣臣宴於未央殿方食棗帝見梁上有一老翁長八九寸仰觀屋宇視帝腳東方朔曰此水木之精其名操兼夏乃巢林冬即居河此來訴爾殿名未央仰視者謂未止也下視腳者願止此也帝乃悉罷諸役
徐整長厯曰北斗當崑崙氣注天下春夏為露秋冬為霜
兵書曰夏出兵赤旗在前執前行
地鏡經曰五月中草木葉有專厚而無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
師曠占曰春夏一日有霜雪者君父治政大嚴將以大殺天下人也何以言之霜威殺萬草坐大殺也見變如此宜損威重人之命也
焦贛易林曰仲春孟夏和氣所在生我嘉福國無殘賊又曰六月種黍歲晩不雨秋不縮酒神失其所
趙自勉造化權輿雲潮者隂陽之氣所激五月無潮隂氣微也八月最大則隂盛也
陸機要覧曰昔雨山有神人焉逍遙於中嶽與左元放逰薊子訓所坐欲起子訓意欲留之一日之中三雨今呼五月三時雨亦為留客雨
桓譚新論曰漢中逸人王仲都夏大暑使曝日坐又環以十爐火不言熱而身不汗出
五行大義論曰未者昧也隂氣已長萬物稍衰其體薆昧於未又時物向成皆有氣味也
又曰六月採芑征伐無道張仲方叔尅勝飲酒
五行體性論雲土在四時之中處季夏之末陽衰隂長居位之中總於四德〈謂金木水火〉積塵成實氣則有間有間故水火成實所能持也故土以含散持實為體稼穡為性
又曰土苞四德故其體兼虛實也
論衡曰夫虎出有時猶龍見有期也隂物以冬見陽蟲以夏出出應其氣氣動其類參伐以冬出心尾以夏見參伐則虎星心尾則龍象星出而物見氣至而類動天地之性也
又盛夏之時當風而立隆冬之月嚮日而坐其夏欲得寒冬欲溫也或當風鼓翣向日燃爐然而天終不為冬夏氣易者寒暑有節不為人變改
又陽燧取火於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又陽燧取火於天消鍊五石五月盛夏鑄以為噐乃能得火今又但取刀劍銅鈎之屬摩以向日亦得火焉又以夏進爐以冬奏〈奏亦進也〉扇此無益人君不遇災患幸矣
又方今盛夏雷雨時至龍多登雨雲雨興龍相應乘雲雨而行物類相致非有為也
又夏蜻蛚〈蟋蟀也〉鳴寒螿啼感隂氣也雷動而雉驚啟蟄而蛇出感陽氣也
又世俗之事亦有縁也夫正月嵗始五月陽盛子以此月生精盛熾熱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羣相倣傚莫不謂然然有空諱之言無實凶之效世俗惑之誤謂舉正月五月子者子將殺父與母不得舉也以舉之父母偶死則信而謂之真矣夫正月五月子何故殺父與母人之含氣在腸腹之內其生十月而産共元氣也正月與二月何殊五月與六月何異而謂之凶世傳此言久矣
又震雷者乃太陽之微氣也何以明之正月始雷五月陽盛故五月雷迅冬乃雷潛盛夏之時太陽用事隂氣乘之隂陽分爭則相激射為毒毒中人輙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壊
諸葛亮出師表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
陶潛集曰潛常言五月六月中北牕下臥涼風暫至自謂羲皇上人
穆天子傳曰季夏丁卯天子北升於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惟天下之髙山也孶木蕃不畏霜天子乃取孶木華之實持歸種之
又天子四月休於濩澤〈今平陽濩縣澤是也濩音獲〉於是射鳥獲獸宋躬孝子傳曰何子平事母至孝年六十有孺子之慕夏避清涼
永昌郡傳曰朱提郡有堂狼山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飛鳥過之不能得去
嵇康髙士傳曰被裘公者吳人延陵季子出遊見道中有遺金顧而謂公曰取彼金公投鎌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之髙而視之卑五月被裘而負薪豈取金者哉季子大驚既謝而問姓名公曰吾子皮相之士而安足語姓名也
襄陽耆舊傳曰黃穆字伯開博學為山陽守有德政弟奐字仲開為武陵太守貪穢無行武陵人諺曰天有冬夏人有二黃〈言不同也〉
周處風土記曰仲夏雨濯枝盪川註雲此節常有大雨名濯枝
又梅熟時雨謂之梅雨
又仲夏長風扇暑注云此節東南常有風至俗名黃雀長風
盛𢎞之荊州記曰宜都銀山縣有風穴穴口大數尺名為大風井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樵人有冬過者置笠穴口風吹之經日還涉長陽溪而得其笠
又橘洲在郡南四里對南津看常如不及至夏水懷山諸洲皆沒橘洲獨在
荊楚歲時記曰四月也有鳥名穫穀其名自呼農人候此鳥雲犁耕岸〈爾雅曰鳲鳩鴶鞠郭璞雲今布穀也江東呼穫穀崔寔正論雲夏扈趍耕鋤即竊脂𤣥鳥鳴穫榖則其夏扈也〉
又俗忌五月曝牀薦席異苑雲新野庾寔嘗以五月曝席忽見一小兒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後寔子遂亡忌始於此〈或問董勛曰俗五月不上屋雲五月人晚上屋見影魂便去勛答曰蓋秦始皇自為之禁夏不得行漢魏未改案月令仲夏可以居髙明可以逺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處臺榭注云順陽在上也今雲不得上屋正與禮悖所云見小兒死而禁曝席何以異此乎俗人月諱何代無之但當矯之歸於正〉
洞㝠記曰東方朔母田氏寡夢太白星臨其上因有娠田氏歎曰無夫而孕人得棄我乃移向代郡之東方里五月生朔仍以所居為姓
捜神記曰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鑄為陽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鑄為隂燧〈言丙午日鑄為陽燧可取火壬子日鑄為隂燧可取水〉
又吳猛性至孝小兒時在父母邊臥時夏月多蚊蟲而不揺扇懼蚊蟲去我及父母
王子年拾遺記曰洞庭之山浮於水上其下有金堂數百間帝女居之四時聞金石絲竹之音徹於山頂楚懷王時與羣才賦詩於水濵故云瀟湘洞庭之樂聽之令人難去雖咸池簫韶之音不能比焉每四仲之節王常繞山以遊宴各舉四仲之氣以為樂章推仲夏律中夾鍾乃作輕風流水之詩讌於山南時中蕤賔乃作皓露秋霜之曲
武昌記曰楚山東有小溪盛夏時凜然常有寒氣故謂之寒溪
洽聞記雲驩州安逺縣西北百六十里有溫山其山冬夏常雨山傍有水冬夏常熱至寒時野獸依集水邊取其暖氣
西京雜記曰天子夏設羽扇
宋王元謨壽陽山記曰明義樓南有明義井夏有冷漿甜飲米飲羅羽扇有三浴室上以清王侯宰吏中以涼君子士流下以涼庶類也
楚辭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滔滔孟夏四月純陽用事煦然蒸萬物草木之類莫不莽莽然茂盛〉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徂往也〉
太平御覧卷二十二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覧卷二十三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八
夏下 立夏
夏至
夏下
淮南子曰中央土其帝黃帝〈黃帝以土德王天下號曰軒轅氏死紀祀於中央之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土色黃也〉其音宮其日戊己〈土音也戊己土日也〉
又孟夏之月南宮御女赤色衣赤采吹竽笙〈火生南方故處南宮也竽笙空中象陽故吹之〉其兵㦸〈㦸有枝榦象陽布散也〉四月官田其樹桃〈四月勉農事故官田也桃説與杏同〉五月官相其樹榆〈是月養氣長養故官相佐也榆説文枋也〉季夏之月中宮御女黃色衣黃采其兵劍〈季夏中央也劍有兩刃喻無所不主也〉
又貧人則夏被褐帶素含菽飲水止暑熱冬則羊裘不蔽體短褐不掩形而煬
又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譛之王繫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為之降霜
又陽氣為火隂氣為水水勝故夏氣濕火勝故冬至燥八尺之表影脩尺有五寸影脩則隂氣勝短則陽氣勝隂氣勝則為水陽氣勝則為旱
又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北戶孫國名也日所在其處皆為北向之戶者也〉貫顓項之國南至季火炎風之野
又夏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赤帝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徳之帝也祝融顓頊之孫一名黎為髙辛氏火正號為祝融死為火帝也〉其令曰爵有功賞有徳恵賢良救飢渴舉力農振貧窘恵孤寡憂罷〈音疲〉疾出水火起毀宗立無後建賢輔〈應陽施也〉
又夏行春令則多風〈春象木氣多風〉
又孟夏招揺指已盛德在火
又六月失政十二月草木不脫〈不脫葉著樹不零落也〉
又景風至則施爵位賞有功〈夏至隂氣在下陽勝於上象陽佈故賞有功封建諸侯〉
又夏治以衡衡者所以平萬物也衡之為度也緩而不後平而不怨施而不德匝而不責常平民祿以繼不足㪍㪍揚揚惟德是行長養化育萬物蕃昌以成五穀以實封疆其政不失天地乃明〈明理也〉
呂氏春秋曰杜厲叔事莒閔公以為不知去居海上夏食菱芡冬食橡栗
續晉陽秋曰季夏之月令漁師伐蛟升龜〈漁師掌魚官有蛟能害人難得故言伐龜神可以決吉凶入宗廟尊之故言升蛟則害龜則神也〉
傅𤣥述夏曰四月維夏運臻正陽和氣穆而扇物麥含露而飛芒鳳凰升而王萯秀〈王萯草名〉龍辰中而螢火翔魏文帝詩曰夏時饒溫和避暑就清涼北坐髙閣下延賔作名倡嘉殽重疊來珍果在一傍棊局縱橫陳博奕合雙楊功出更〈平聲〉勝負歡美樂人觴從朝至日夕安知夏節長
立夏
禮記月令曰四月之節日在昴〈立夏為四月〉昏翼中曉牽牛中斗建巳位之初其日丙丁立夏之日螻蟈鳴太史以先立夏三日謁於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齊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夏於南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慶賜遂行無不欣恱命相贊傑俊遂賢良舉長大〈贊猶揚也遂猶逹也傑俊謂才兼於人者〉行爵出祿必當其位〈無虛授也〉
易說曰立夏清明風至而暑鶴鳴博穀飛電見龍升天〈龍心星明〉
易通卦驗曰螻蟈鳴
三禮義宗曰四月立夏為節夏大也至此之時物已長大故以為名小滿為中者物之生長小得並滿故以小滿為名也
孝經緯曰穀雨後十五日斗指辰東南維為立夏後十五日斗指已為小滿
後漢書禮儀志曰立夏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赤至季夏衣黃
淮南子曰春分加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風濟〈濟止也〉音中夾鍾〈夾鍾二月也萬物去隂夾陽氣而生也〉加十五日指已則小滿〈滿冐也〉音中太蔟〈太蔟正月律也蔟之言隂衰陽發萬物蔟而生也〉
周書時訓曰立夏之日螻蟈不鳴水潦滛漫蚯蚓不出臣奪後命王瓜不生害於百姓小滿之日苦菜不秀仁人潛伏靡草未死國從盜賊若小暑不至是謂隂匿劉元之行軍月令曰立夏日得金五穀不成夏旱多風得木夏寒草生得火多妖言兵戈起得土逺臣朝國無政令得水上下相和順天下安寧
登真隱訣曰立夏之日日中五帝㑹諸仙人於紫微宮見四真人論求道之功罪〈五方之帝亦主道者詣太極紫微宮見四真人論按其功罪之多少〉
夏至
周易復卦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冬至隂至復也夏至陽至復也〉
左傳曰昭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問於梓慎曰是何物也禍福何為〈物事也〉對曰二至二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長短極故相過〉其他月則為災陽不克也故常為水〈隂侵陽是陽不勝隂〉
傳曰少昊氏以鳥名官伯趙氏司至者也〈伯趙伯勞也以夏至鳴冬至止〉
周禮地官曰夏至日影尺有五寸鄭氏雲土圭之長也尺有五寸夏至立八尺表其影適與土圭等謂之地中今潁川陽城地為然
又春官大司樂曰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冬至日於地上圓丘奏之絲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夏至日於澤中方丘奏之隂竹之管龍門之琴瑟於宗廟奏之〈雲和空桑龍門山名〉又曰宗伯以夏至致地祗物鬽〈音妹〉以禬國之凶荒民之札䘮〈禬除也〉
又曰柞氏夏至令刋陽木而火之冬至剝隂木而水之薙氏掌殺草夏至日而夷之
易通卦驗曰夏至景風生蟬始鳴螳螂生鹿角觧木槿榮又曰夏至小暑反舌無聲又曰鹿者獸之隂也貴臣之象鹿應隂觧角也夏至太陽始屈隂氣始昇隂陽相向君之象也今失節不改臣不承君之象故為貴臣作奸也
又離南方也夏至日中赤氣出直離此正氣也氣出右萬物半死氣出左赤地千里
易稽覧圖曰夏至後三十日極溫夏至景風至蟬始鳴螳螂生
京房易占曰夏至離王〈去聲〉景風用事人君當爵有德封有功
春秋感精符曰冬至日成天文夏至日成地理
春秋考異郵曰夏至井水躍
五經通義曰夏至隂始動而未達故寢兵鼓不設政事所以助微氣之養也
三禮義宗曰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穀故以芒種為名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助隂氣之始至三以明日之北故謂之至又夏至之時祭崑崙之神於澤之中配於後
孝經説曰夏至之日日在內衡
又斗指午為夏至
續漢書禮儀志曰夏至日浚井改水冬至鑽燧改火可去溫病也
宋書元嘉四年斷夏至日五絲縷之屬
南史曰沈林子祖父穆夫為沈預所䧟死林子與兄田子還東報讐五月夏至節日至預家正大集㑹子弟盈堂林子兄弟挺身直入斬預首男女無論長㓜悉屠之以預首祭祖父墓
荊楚歲時記曰夏至日取菊為灰以止小麥蠧按干寳變化論乃雲稻成蟲麥為蛺蝶其驗乎
輿地誌曰郭宏常夏至於射的釣魚供母將餌聞笳角聲魚躍而出
管子曰夏而麥熟天子祈天宗其盛以麥〈盛粢盛也〉麥者穀之始
抱朴子曰魏武收左元放〈左慈字元放〉桎梏之而自觧蓋或用夏至日霹靂㰇〈音杉〉也
又見潮來去或有早晩輙言有參差非也水從天邊來一月之中天再東再西故潮再大再小也夏至天髙故夏潮大也冬時天卑故潮水小也
范子曰周髀雲冬至三光微夏至三光盛
淮南子曰夏至則斗南中繩陽氣極隂氣萌故曰夏至為刑〈刑始殺也〉
又夏至則火從之故五月火正而水漏〈火正火王也故漏水一説水星正中地漏濕也〉陽氣為火隂氣為水水勝故夏至濕
又夏至而流黃澤石精氣〈流黃土之黃也隂氣作於下故流澤而出也石精五色之精也〉蟬始鳴半夏生蚊虻不食駒犢鷙鳥不摶黃口〈五月㣲隂在下未成駒犢黃口肌血脆弱未成故鷙鳥應隂不食不摶也〉
又毛羽者飛行之類也故屬於陽故曰夏至日鹿角觧又夏至加十五日指丁〈斗杓指丁〉則小暑音比大呂加十五日指未則大暑音比太簇加十五日指庚背陽之維則夏節盡
風俗通曰夏至著五綵辟兵題曰㳺光厲鬼知其名者無溫疾五綵辟五兵也按人取新斷織繫戶亦此類也謹按織取始斷二三寸帛綴著衣衿以已織維吿成於諸姑也後世彌久易以五綵又永建中京師大疫雲厲鬼字野重遊光亦但流言無指見之者其後歲歲有病人情愁怖復増題之冀以脫禍今家人織新縑皆取著後縑絹二寸許繫戶上此其驗也
抱朴子曰予祖彬為汲令以夏至日請主簿杜宣賜酒比壁上有懸赤弩照於杯中形如蛇宣惡之及飲得疾後彬知之使於宣舊處設酒於杯中猶見有蛇因謂宣曰此弩影耳宣遂意觧
古今厯衍曰夏至之日晝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酈道元水經注曰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前十夜伺之魚浮水赤色上照如火
神異經曰北方荒中有石湖方千里無凸〈從吉切〉凹〈校交反〉平滿無髙下岸深五丈餘其氷維夏至左右五十六日觧耳
厯䟽曰芒種謂穀芽始出故曰芒種夏至之日其日行天至於艮維東北角言日行極於北故曰夏至
竺法真羅山䟽曰荔枝以冬青夏至日子始赤六七日可食
雜記曰百舌鳥一名反舌春則囀夏至則止唯食蚯蚓正月以後凍開則來蚯蚓出故也十月以後則藏蚯蚓蟄故也物之相感不知所由
酉陽雜俎曰貓目睛旦暮圓及午竪歛如線其鼻端常冷唯夏至一日暖
蔡邕獨斷曰夏至隂氣始起鹿角觧故寢兵鼓身欲寧志欲靜不聽事送迎五日
又夏至隂氣始君道衰故不賀
占氣曰夏至之日離卦用事日中時南方有赤雲如馬者離氣至也宜黍離氣不至日月無光五穀不成人民目疼冬中無冰應在十一月內夏至之日風從離來為順其年大熟夏至前六日夏至後十日十六日為窮日月令占候圖曰夏至朔日夏至並二日三日至六日夏至五穀熟二十二日二十四日夏至不熟二十五日三十日夏至時價平和晦日夏至五穀貴
天文録曰大寒在冬至後二氣積寒而未溫也大暑在夏至後二氣積暑而未歇也寒暑和乃在春秋分後二氣寒暑未即平也譬如火始入室未甚溫弗事加薪久而愈熾既遷之猶有餘熱也冬至之日日出辰入申晝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強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晝短夜長也夏至之日日出寅入戌晝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弱夜行地下一百四十六度強故晝長夜短春秋之日日出卯入酉晝行地上夜行地下皆一百八十二度半強晝夜長短同也
太平御覧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覧卷二十四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九
秋上
秋上
釋名曰秋者緧〈音秋〉也緧迫萬物使時成也
白虎通曰七月謂之夷則夷者傷也則者法也言萬物始傷被刑法也
又八月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説文曰天地反物為秋字從禾燋省聲
易曰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王弼注曰秋萬物成所悅也〉
書曰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毨者謂落毛更生整理也〉
詩曰秋日淒淒百卉具腓〈腓病也涼風用事而衆草皆病興也貪殘之政行而萬民困病〉
又七月流火〈流下也火星中而寒暑退〉
又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禮曰七月之節日在翼昏建星中曉畢中斗建申位之初其日庚辛其帝少皥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夷則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性義其事言其祀門祭先肝立秋之日涼風至後五日白露降後五日寒蟬鳴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輅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稻與魚其噐亷以深太史先立秋三日謁於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齊立秋之日天子親率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還乃賞軍帥武人於朝乃命將帥選士厲兵簡練俊傑專任有功以正不義詰誅暴慢以明好惡順彼逺方
又七月中氣日在張昏箕中曉昴中斗建申位之中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後五日天地始肅後五日禾乃登修宮室坯垣牆
又八月之節日在角昏南斗中曉畢中斗建酉位之初律中南呂白露之日鴻鴈來後五日𤣥鳥歸後五日羣鳥養羞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天子乃儺以達秋氣命樂正習吹
又八月中氣日在軫昏南斗中曉東井中斗建酉位之中秋分之日雷乃收聲後五日蟄蟲坯戶後五日水始涸是月也祀夕月於西郊命有司享壽星於南郊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祭馬社
又九月之節日在角昏牽牛中曉東井中斗建戌位之初律中無射寒露之日鴻鴈來賔後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後五日菊有黃花是月也命有司伐蛟取鼉登龜取黿
又九月中氣日在氐昏須女中曉柳中斗建戌位之中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後五日草木黃落後五日蟄蟲咸俯是月也霜降始則百功休天子嘗稻先薦寢廟藏帝籍於中倉祗敬必飭是月也乃伐薪為炭
又秋斂冬藏義也
又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周禮曰大司馬之職仲秋教理兵掌建邦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
又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仲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又籥章氏掌仲秋擊土鼓吹豳詩以迎寒氣〈鄭𤣥注曰迎寒以夜來諸侯也〉
又司矢仲秋獻矢箙〈弓弩成於秋矢箙成於夏箙盛矢噐也以獸皮為之箙音服〉又南呂酉之氣八月建焉而辰在壽星
又秋見曰覲〈覲之為言勤也共勤王之事也大行人云秋覲以比天下功也〉
又秋獻龜魚
又司爟〈音貫〉掌行火之政令季秋內火〈九月黃昏心星伏在戌上使民內火〉傳曰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
爾雅曰秋為白藏
又秋曰收成
又秋為旻天〈李廵曰萬物成熟皆有文章郭璞雲旻愍也萬物凋可愍〉
又秋獵曰獮〈獮殺也順秋氣〉
漢書曰太白秋西方金義也言也義虧言失逆秋令傷金氣罰見太白
又秋𩏶〈如淳曰□音焦也〉物𩏶斂乃成熟
漢書雲八月賜大臣羊酒以助衰氣
漢書曰範式字巨卿與汝南張伯元為友二人春別京師以暮秋為期伯元以九月十五日殺雞以待巨卿母曰相去千里汝何信之也言未卒而巨卿至相隨上堂再拜母極歡悅
續漢書曰仲秋祀老人星於國南郊
孟康漢書音義曰春曰朝秋曰請如古諸侯朝聘也師古曰請音才性反〈吳王濞不朝使人為秋請也〉
晉書曰袁宏孤貧運租自業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泛江㑹宏在舫中諷詠遣問即其詠史之作尚迎升舟與談申旦不寐自此名譽日茂
梁書曰朱異除中書郎時秋日始拜有飛蟬正集異武冠上時咸謂蟬珥之兆
焦贑易林曰秋風生哀花落悲心
易通統圖曰日行西方白道曰西陸
尚書大傳曰萬物非秋不收
又寅餞納日平秩西成
傳曰天子以秋命三公將率選士厲兵以征不義決獄訟斷刑罰趣收斂以順天道以佐秋殺
春秋感精符曰霜殺伐之表季秋霜始降鷹隼擊王者順天行誅以成肅殺之威
穆天子傳曰仲秋甲戌天子東遊次雀梁〈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宿為次〉蠧書於羽陵〈謂暴書蠧蟲因日蠧書也〉
聖賢記曰馮夷𢎞農潼鄉隄首里人服八石得道為水仙河伯一又説華隂人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
荊楚歲時記曰八月十四日民並以朱水㸃兒頭名為天灸以厭疾也
又以綿綵為眼明囊赤松子以八月囊承柏樹露為宜服後世以金箔為之遞相餉遺
西京雜記曰賈佩蘭雲在宮時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方竹林下圍碁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
又漢宗廟八月飲酎用九十日
王子年拾遺記曰漢武帝以季秋之月泛靈鶂之舟於臨池之上窮夜逹晝以晝逹夜於桂臺之下以香金為鈎縮紉為綸以丹鯉為餌不踰旬釣一白蛟長三四丈若大蛇無鱗甲帝曰非龍也於是付太官為鮓而肉紫骨清香美無倫詔賜臣下時以上為神感所獲後更不得
續齊諧記曰𢎞農鄧紹八月朝入華山見一童子以五色囊承取栢葉下露露皆如珠子亦云赤松先生取以明目今八月朝作眼囊象此也
鄧明德南康記曰平固縣有湖中有石鴈浮在湖中每至秋石鴈飛鳴如候時也
尚書大傳曰西方者何也鮮方也鮮訊也訊者始入之貎始入者何以謂之秋秋者愁也愁者萬物愁而入也故曰西方者秋也〈秋收斂貎〉
尚書中候曰周文王為西伯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都止於昌戶乃拜稽首受取曰姬昌蒼帝子亡殺商紂也
尚書考靈曜曰虛星為秋候昴星為冬期隂氣相位德乃弗邪子助母合子符〈虛星北方宿也昴星西方宿也隂氣在秋冬助子母令符之弗邪也〉
又曰政失於秋太白出入不常
毛詩傳曰壯士悲秋感隂氣也
詩含神霧曰秦地處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髙瞭〈瞭明也落消切〉白色音中商其言舌舉而仰聲清而揚
三禮義宗曰九月大享帝於明堂之中孝經雲宗祀文王於明堂是也
又秋曰庚辛者庚更也辛新也言物皆改更而新也又周祫以秋者萬物新成可以奉薦宗廟故合先祖之神而祭之故祫宜在秋也
又九月寒露為節者九月之時露氣轉寒故謂之寒露節霜降為中露變為霜故以為霜降節
春秋繁露曰秋之為言猶湫湫者憂悲之狀又曰秋怒氣故殺
春秋元命苞曰堯為天子季秋下旬夢白帝遺以鳥喙子其母曰扶始升高丘白帝上有雲如虎感已生臯陶索扶始問之如夢言〈又淮南子云臯陶鳥喙〉
莊子曰舜以天下讓善卷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足以勞秋收之足以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何以天下為哉入深山莫知其處
又荊之南有㝠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
管子曰東方曰歲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隂隂生金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又曰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一政曰禁博塞二政曰無見五兵之刃三政曰慎旅農趣聚収四政曰補缺塞坼五政曰修垣牆周門閭五政狥時五榖皆入
又曰歳有四秋春農事既畢農夫賦耜鐡此謂春之秋夏至蠶纊之所作此謂夏之秋秋成五榖之所㑹此謂秋之秋冬營室中女事紡績之所作此謂冬之秋
文子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藂蘭欲茂秋風敗之又政失於秋太白出入無常
文子曰因春而生因秋而殺所生不德所殺不怨即幾於道矣〈春秋無心生殺有時人主無為賞罰以當逺違其理近合其道〉
又唯神化為貴精至為精神之所動若春風之生秋氣之殺〈其生也暄然如春物得其生死也肅然如秋物終於死故生祈其報死無所怨生之死之以其無心也〉
幽求子曰南海之中秋風晨厲則慘然多悽
抱朴子曰南海之中蕭丘之上有自生火火常以秋起而秋滅
鄒子曰秋取柞楢之火
淮南子曰春氣𤼵而百草生得秋而萬物成實
又春女悲秋士哀知物化矣
又至秋三月青女乃出降霜雪〈青女乃天神青霄玉女主雪霜〉
又太隂治秋則欲脩備繕兵〈隂德斷割故修兵也〉
又孟秋之月西宮御女白色衣白采撞白鐘其兵鉞其畜狗八月官尉其樹柘九月官候其樹槐
又秋為矩者所以方物也
又九月失政三月春風秋不濟〈濟止也〉
又時則曰六合孟春與孟秋為合仲春與仲秋為合季春與季秋為合孟夏與孟冬為合仲夏與仲冬為合季夏與季冬為合孟春始盈孟秋始縮仲春始出仲秋始內〈出二月播植也內八月收斂也〉季春大出季秋大內孟夏始緩孟冬始急〈緩四月陽炎急十月寒肅〉仲夏至修仲冬至短〈夏至北極冬至南極〉季夏德畢季冬刑畢〈德畢陽施窮也刑畢隂殺盡也〉
又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至秋其神為太白
又西方之極自崑崙絶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國〈流沙蓋在崑崙之西南也〉石城金室飲食之民不死之野少昊蓐收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其令曰審用法誅必辜備賊禁姦邪飭羣牧謹積聚修城郭補決竇塞蹊徑遏溝瀆止水壅谿谷守門閭陳兵甲選百官誅不法〈應金斷也〉
鶡冠子曰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尸子曰秋為禮西方為秋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禮之至也
商子曰螟蛉春生秋死出而民失食今一民耕而百人食為螟蛉也大矣
呂氏春秋曰秋早寒冬必暖春多雨夏必旱
太𤣥經曰酉西方也秋也物皆成象而就也有形則復於無形故曰冥也〈謂物終藏〉
太平御覽卷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五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十
秋下 立秋
秋分
秋下
蔡邕月令章句曰仲秋白露節盲風至秦人謂蓼風爲盲風
崔寔政論曰秋風厲而賞武臣
顔氏家訓曰或問何故名治獄參軍為長流乎答曰帝王代紀雲帝少昊崩其神降於長流之山事出山海經於紀主秋按周禮秋官司寇主刑罰長流之職也漢魏捕賊掾耳晉宋已來始爲參軍上屬司寇故取秋帝所屬為嘉名焉
夏小正曰八月丹鳥羞白鳥〈羞進也白鳥蚊蚋〉辰則伏〈辰房星〉鴽為鼠九月內火〈火大火心星也〉
漢舊儀曰八月飲酎畢夕牲以繡衣之皇帝暮視牲以隂燧取水於月以陽燧取火於日爲明水火左袒以水沃牛右肩手執鸞刀以切牛毛血薦之而即更衣李彫四部曰弔鳥山俗傳曰鳯死其上毎至七月九日晦望羣鳥常來集其上鳴呼也
應劭風俗通曰周太常以八月輶軒使采異俗方言藏之祕府
劉歆鍾律書曰春宮秋律百卉必彫秋宮春律萬物必榮
魏丁儀刑禮論曰上天垂象聖人則之歲先春而後秋官之為理先禮而後刑
論衡曰秋氣擊殺穀草穀草不任彫傷而死此言天時夫物以春生夏榮秋而熟老適自枯死隂氣適盛與之㑹遇何以驗之物有秋不死者生性未極也
陸機要覽曰秋樹名成秋雨名愁
地鏡經曰八月中草木獨有枝葉下垂者必有美玉又雲八月後草木死者亦有玉
梁元帝纂要曰秋曰白藏〈氣白而收藏萬物〉亦曰收成〈萬物成而収歛〉亦曰三秋九秋素秋商秋髙秋天曰旻天〈旻愍也愍萬物之彫〉風曰商風素風淒風髙風涼風激風悲風景曰朗景澄景清景時曰淒辰霜辰〈霜辰可施九月〉節曰素節商節草曰衰草木曰踈木竹曰霜柯霜筠七月孟秋亦曰初秋首秋上秋肇秋蘭秋八月仲秋亦曰仲商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末商季商杪秋亦曰授衣〈此時婦功畢始授衣〉
盧公範饋餉儀曰凡八月旦上承露盤赤松子承栢上露爲囊以膏麵皮古人用㸃炙枝以梨枝為之及銀盞中者硃砂銀枝子也〈盧公範者盧懷慎之家法也〉
臨海異物志曰黃雀常以八月入海化爲魚
博物志曰舊説天河與河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至八月浮槎來往返不失期其人乃至槎上賫糧食乗槎而去至天河見牽牛飲牛渚
世説曰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囬思吳中蓴菜羮鱸魚鱠曰人生貴適志耳何能從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人皆謂見幾而作又王子敬雲從山隂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値秋冬之時尤難為懷
隂陽五行厯曰一時爲三月一月爲一秋三月爲三秋又一日爲三秋故三月有九秋之名也
明堂之制曰秋至以矩矩之爲度也肅而不勃剛而不匱取而無怨內而無害威厲而不懾令行而不廢殺伐既得仇敵乃克矩正不失百職乃服
乙巳占曰太白主秋人君當秋之時太白以施政則吉逆則凶秋時行冬令則辰星之氣干於太白黑色而有芒角隂氣太勝戎兵乃來風災數起國多盜賊邊境不寧而地震坼國有大喪重獄秋時行春令歳星之氣干於太白青色昩小則國旱君有大憂陽氣陵遲五糓不實秋雨不降草木非時生榮矣秋時行夏令則熒惑之氣干於太白赤色而怒國多火寒熱不節人多瘧疾蟄蟲不藏矣
大衍星分圖曰八月酉日月㑹於夀星
天文録曰胃昴趙之分野自胃七度止畢十二度於辰在酉大梁之疆也八月之時白露始降萬物堅成而彊大故曰大梁
漢李陵與蘇武書曰窮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逺聼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羣邉聲四起晨坐聼之不覺淚下
楚辭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言秋風疾則草木搖湖水波而樹葉落矣〉
又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揺落而變衰憭慄兮若在逺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㵳兮天髙而氣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増欷兮薄寒之中人愴怳曠浪兮去故而就新坎壈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廓落兮覊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寞而無聲鴈嗈嗈而南遊鵾雞啁哳〈上章流下陟轄切鳥鳴聲也〉而悲鳴獨申旦而不寢兮哀蟋蟀之宵征
又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降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兮魏曹植秋思賦曰四節更王兮秋氣悲遙思惝恍兮若有遺雲髙氣靜兮露凝衣野草變色莖葉稀鳴蜩抱木鴈南飛西風悽悷〈即計切〉朝夕臻扇箑屏棄絺綌捐晉潘岳秋興賦曰嗟秋月之可哀兮良無愁而不盡野有歸燕隰有翔隼逰氛朝興槁葉夕殞於時乃屏輕箑釋纎絺藉莞蒻御裌衣庭樹槭〈所責切〉以灑落勁風戾而吹幃蟬嘒嘒以寒吟兮雁雝雝而南飛天晃朗而彌髙日悠而浸㣲何微陽之短晷覺良夜之方永月朣朧以含光兮露淒清以凝冷熠燿〈熠熠螢也〉燦於階闥兮蟋蟀鳴於軒屏聼離鴻之晨吟兮望流火之餘景
王諐期懷秋賦曰哀時來之慘淒悼秋風之可悲古樂府歌詩曰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逺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魏應璩雜詩曰秋日苦促短遙夜邈綿綿貧士感此時慷慨不能眠
晉陸機為顧彥先作詩曰肅肅素秋節湛湛濃露凝太陽夙夜降少隂忽東升
又悼亡詩曰皦皦牕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䦨懍懍涼氣升始覺夏衾單
晉張載詩曰靈象運天機日月如激電秋風兼夜戒㣲霜淒舊院嘉禾殞蘭圃芳草悴芝畹嚶嚶南翔鴈翩翩辭歸燕玉肌隨爪素𭊌氣應口見歛襟思輕衣出入忘華扇覩物識時移顧已知節變
晉孫綽詩曰蕭瑟仲秋月飈戾風雲髙山居感時變逺詠興長謠踈林積涼氣虛岫結凝霄零露灑庭林宻葉辭榮條撫茵悲先落攀松羨後彫
宋劉鑠詩曰昊天清且髙秋風發初涼白露下㣲津明月流素光凝煙泛城闕淒風入軒房朱葉先零落緑草就芸黃織羅還笥篋輕紈改衣裳
宋江逌詩曰祝融觧炎轡蓐収起涼駕長林悲素秋茂草思朱夏鳴鴈肅雲嶺蟋蟀吟深榭寒蟬向夕號驚飈激中夜感物憎人懷悽然無忻暇
宋謝惠連懷秋詩曰如何乘苦心矧復値秋晏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爛蕭瑟含風蟬嘹唳度雲鴈寒商動清閨孤燈曖幽幔
又𢷬衣詩曰衡紀無淹度晷運倐如催白露滋園菊秋風落庭槐肅肅莎雞羽烈烈寒螿啼夕隂結暮空霄月皓中閨美人式常服端飾相招㩦簪玉出北房鳴金步南階簷髙砧響發楹長杵聲哀
宋湯恵休白紵舞歌詩曰秋風嫋嫋入曲房羅帳含月思心傷蟋蟀夜鳴斷人膓長夜思君心飛他人相思君相忘錦衾瑤席爲誰芳
又八變歌曰北風秋初至吹我章華臺浮雲多暮色似從崦嵫來
宋鮑照答湯惠休曰枯桑葉易零疲客心易驚今茲亦何早已聞絡緯鳴囬風滅且起卷蓬息復征愴愴簟上寒淒淒帳裏清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榮百物方蕭瑟長嘆從此興
又和王䕶軍秋夕詩曰散滿秋雲逺蕭蕭霜月寒驚風西北起孤鴈夜往還金氣方勁殺陽氣㣲且殫泉涸甘井竭節後芳草殘
何瑾悲秋夜曰欣莫欣兮春日悲莫悲兮秋夜
立秋
易説曰坤西南也主立秋
京房易占曰立秋坤土王涼風用事
易通卦驗曰立秋日涼風至白露下
春秋考異郵曰立秋促織鳴女工急促之
春秋元命苞曰瑤光星散爲鷹立秋之日鷹鸇擊三禮義宗曰七月立秋秋之言湫〈言湫聚也〉縮之意隂意出地始殺萬物故以秋爲節名
五經要義曰磬立秋之樂也
白虎通曰磬者夷則之氣象萬物之成
月令占候圖曰立秋坤卦用事其神攝提二宮荊州分也晡時申西南涼風至黃雲如羣羊宜粟糓若晴朗風雲不至萬物不成望西南坤上有黃雲氣是正氣立秋應節萬物皆榮豆糓熟赤氣出其右萬物半死豆糓半収地動人民不安坤氣衰萬物不成地頻動牛馬病應在十二月坤氣見於江湖江湖水必竭坤氣退則地裂泉湧申時西南有赤黃氣或白潤厚白澤者粟大熟又立秋日午時竪竿影得四尺五寸二分半五糓熟立秋後四十五日內土氣在坤不得修造動土及逺行出軍事凶
漢書曰孫寳爲京兆尹請侯文爲掾進見如賔禮數月以立秋日署文東部督郵且曰今鷹隼始擊當順天地取姦惡以成嚴霜之誅掾部詎有其人乎文曰無其人不敢受職寳曰誰也文曰霸陵杜穉季寳問其次文曰豺狼橫道不宜復問狐狸
後漢書曰申屠建等與御史大夫隗囂合以立秋日貙膢時共刼更始〈漢書音義曰貙獸也以立秋日祭獸王者亦以此日出獵用祭宗廟冀州北八月朔作飲食爲膢其俗謂曰膢獵社又貙音丑於反膢音婁〉
續漢書曰立秋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白絁皂領縁中衣迎氣於西郊
又立秋之日西郊畢始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其儀乘輿御戎輅白馬朱鬛躬執弩射牲牲以鹿麛太宰令謁者各一人載獲車送陵廟還宮遣使者賫束帛以賜武官肄兵習戰陣之儀斬牲之禮名曰貙劉如淳曰膢漢儀注立秋貙婁許慎曰俗以二月祭飲食冀州北部或以八月作飲食爲婁也
祠令曰立秋祀白帝於西郊帝少昊配蓐収從祠又立秋後辰祀靈星於國城東南
登真隱訣曰立秋之日日中五嶽諸真人諸黃老於黃房雪庭山㑹仙官於日中定天下神圖靈圖藥圖符瑞圖曰立秋西方閶闔風至〈一名飈風〉
白虎通曰立秋之日涼風至王者報地德禮西郊周書時訓曰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涼風不至國無嚴政白露不降民多疾病寒蟬不鳴人臣力爭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𤣥鳥歸又五日羣鳥養羞鴻雁不來逺人背叛𤣥鳥不歸室家離散羣鳥不羞臣下驕慢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坯戶又五日水始涸雷不收聲諸侯淫汰蟄蟲不坯戶民靡有頼水不始涸介蟲爲害
五行休王論曰立秋坤元兊相乾胎坎沒艮死震困巽廢離休
陸機要覽曰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乎八荒立秋遊乎風穴是風至草木皆生否則搖落謂之離合風
秋分
説文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
易説曰秋分閶闔風至雷始收聲鷙鳥擊𤣥鳥歸又兊西方也主秋分
孝經説曰斗指酉爲秋分又曰秋分日在內衡
文子曰隂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故積隂不生積陽不化隂陽交化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氣和平故萬物得生成故也〉
京房易候曰虹八月出西方粟貴
又京房易候占曰秋分而人君釋鐘鼓之懸
孔安國尚書注曰國虛𤣥武之中星皆以秋分日見以正三秋
天文録曰仲秋秋分暮出角亢氐房東四舎爲漢中周書時訓曰秋分八月雷乃收聲不収聲即人民不安〈又雲諸侯驕逸〉蟄蟲坯戸不坯戸即邊方不寧〈又雲人靡有頼〉水始涸水不始涸即人多疾病〈又雲介蟲爲害〉
厯日䟽曰秋分八月之中氣也秋分之時日出於卯入於酉分天之中隂陽氣等晝五十刻夜五十刻一晝一夜二氣也中分故謂之秋分也
太平御覽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六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十一
冬上
冬上
釋名曰冬曰上天其氣上騰與地絶也故月令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說文曰冬四時盡也字從夊〈古終字〉從仌〈古氷字〉
書曰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
又曰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詩曰我有㫖蓄亦以禦冬
又曰豐年之冬必有積雪
又曰十月納禾稼黍稷穜稑〈上音童下音陸〉禾麻菽麥
又曰二之日鑿氷沖沖
又曰冬日烈烈飄風發發
又曰坎其擊皷宛丘之下無冬無夏植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丘之道無冬無夏植其鷺翿
禮月令曰十月之節日在房〈立冬爲十月節〉昏虛中曉張中斗建亥位之初其日壬癸〈壬癸屬水主冬〉其帝顓頊其神𤣥㝠〈昔顓頊氏以水繼天而王故爲冬帝水正曰𤣥㝠故𤣥㝠爲水神佐顓頊於冬〉其蟲介〈北方𤣥武介蟲之長凢有甲之類皆屬於水故曰其蟲介介甲也〉其音羽〈三分音去一以生羽數四十八屬水以爲最清物之象也冬炁和則羽聲調樂記曰羽亂則危其財匱也〉律中應鍾〈十月氣至則應鍾之律應應鍾者姑洗之所生三分去一管長四寸七分〉其味鹹其臭朽〈臭味鹹朽皆屬於水〉其祀行祭先腎〈冬隂氣充塞於外祀之於行從辟除之類行謂道也祭先腎者謂隂在下腎亦在下凡祀之爼先進腎〉立冬之月水始氷後五日地始凍後五日野雉入大水爲蜃食黍與鴈〈冬味之宜〉其器閎以奄太史以先立冬三日謁於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迎冬北郊〈迎冬為祀黒帝葉光紀於北郊以顓頊配佐以𤣥㝠星三辰七宿從祀〉可以築城郭造宮室穿竇窖修囷倉〈謂改築城郭創造宮室修囷倉以備積貯〉天子始裘〈謂初衣寒衣〉
又曰十月中氣日在尾〈小雪十月中氣〉昬危中曉翼中斗建亥位之中小雪之中虹藏不見後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後五日閉塞而成冬謹闗梁塞蹊徑〈蹊徑謂山澤禽獸道〉又曰十一月之節日在箕〈大雪為十一月之節〉昬營室中曉軫中斗建子位之初律中黃鍾〈十一月氣至則黃鍾之律應黃鍾者律之始也管長九寸其日其音其數並同孟冬〉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後五日虎始交後五日荔挺出
又曰十一月中氣日在南斗〈冬至為十一月中氣〉昬東壁中曉角中斗建子位之中冬至之日蚯蚓結後五日塵角觧後五日水泉動是月也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命有司祭馬步〈謂仲冬祭馬歩於大澤用剛日〉伐木取竹箭〈此時堅成可伐取〉
又曰十二月之節日在南斗〈小寒為十二月之節〉昬奎中曉亢中斗建丑位之初律中大呂〈十二月氣至則大呂之律應大呂者蕤賔之生三分益一管長八寸四分其日其音其數並同孟冬〉小寒之日鴈北鄉後五日鵲始巢後五日野雉始雊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角力〈講武角力校武士材力所以備畋獵之禮也〉天子乃厲飾執弓挾矢以獵〈厲飾謂衣戎服尚威武以獵〉修祭禽之禮〈謂所獵得禽獸以供蜡祭〉
又曰十二月中氣日在婺女〈大寒爲十二月中氣〉昏婁中曉氐中斗建丑位之中大寒之日雞始乳後五日征鳥厲疾後五日水澤腹堅天子親往嘗魚〈時魚潔美〉氷方勝取而藏之〈春秋傳曰月在北陸而藏氷〉計耦耕修耒耜〈寒氣過農事將興〉出土牛以示農耕之早晚〈若立春在十二月望則䇿牛人近前示其農早也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則策牛人當中示其農中也立春近正月朔則策牛人近後示其農晚也〉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論時令以待來歳之宜〈周官建寅之月懸法於象魏以示人四時之令皆以此為準故以建丑之月與公卿先飭之〉命有司大儺旁磔以送寒氣〈大儺爲歳終逐除隂疫以送寒氣故周官命方相氏率百𨽻索室驅疫以逐之旁磔磔犬於門春磔九門冬禮大故徧磔於十二門明扶陽抑隂之義犬屬金冬金盡春興春為木故殺金以助木氣也〉
又曰季冬之月命告民出五種命農計耦耕修耒耜具田噐又曰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數將㡬終歲且更始專其農人無有所使
又曰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注云天宗日月星辰也
又曰孟冬命有司循行積聚無有不歛坯城郭戒門閭又曰夫爲人子之禮冬溫夏凊
又曰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又曰國子春夏教詩書秋冬學羽籥
又曰儒有居處齊莊坐起恭敬言必誠信行必篤敬道途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隂陽之和
又曰昔者先王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大戴禮曰季冬聽獄論刑者所以正法
又曰方冬三月草木落庶虞藏五糓必入於倉於時有事燕於皇祖考息國老六人以成冬事
又曰司空司冬以制度制地事准撥山林規表行次畜水行表灌浸以節四時之事理地逺近以任民力以節民食
又曰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亂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周禮曰小司寇孟冬祀司民獻民數於王王拜受之以圖國用而進退之〈司民星謂軒轅角也〉
又曰凌人掌氷正歲十有二月令斬氷三其凌〈正歲季冬火星中大寒寒氷方盛之時春秋傳曰火星中而寒暑退凌氷室也三者之為消釋度也三其凌三倍其氷〉又曰占夢職季冬聘王夢獻吉夢於王王拜而受之〈聘問也夢者事之祥凶吉之占在日月星辰季冬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廽於天數將㡬終於是發𡚁而問焉若休度之雲耳因獻羣臣之吉夢於王歸美焉詩云牧人乃夢衆維魚矣兆維旟矣此所獻吉夢〉
又曰天府掌季冬陳玉以貞來歳之媺惡鄭𤣥注曰問事之正曰貞問歳媺惡謂問於龜
又曰大呂丑之氣十二月建丑而辰在𤣥枵
又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
又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𤣥璜禮北方〈注曰禮北方謂黒精之帝顓頊𤣥㝠配食焉半璧曰璜象冬閉藏地上無物惟天半見〉
又曰冬見曰遇〈遇者偶也義取不期而偶至大行人云冬遇以惕諸侯之慮〉
傳曰公父定叔出奔衛三年而復曰不可使共叔無後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數焉
傳曰酆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月之日趙盾夏月之日〈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爾雅曰冬爲上天〈言時無事在上臨下孫炎曰冬天藏物物伏於下天清於上〉又曰冬爲𤣥英〈炁黒而清英〉
又曰冬爲安寧〈四時之別名尸子以為太平祥風名〉
又曰冬獵為狩〈狩守也冬物畢成圍守取無簡擇〉
易通卦驗曰大雪魚負氷鄭𤣥曰魚上近氷也
易統圖曰日東行北方黒道曰北陸
京房易曰冬至坎王廣莫風用事人君決大刑斷獄訟繕宮殿
尚書大傳曰殷以季冬為正月
又曰周以仲冬為正月
又曰北方伏方也伏方也者萬物伏藏之方伏藏之方則何以謂之冬冬者中也中也者萬物藏於中也故曰北方冬也陽勝則吁荼萬物而養之外也隂盛則呼吸萬物而藏之內也〈吁荼氣出即溫呼吸氣入則寒溫則生寒則殺也〉故曰呼吸也者隂陽之交接萬物之始終
尚書大傳曰冬者𭥦昬中可以収歛蓋藏田獵斷伐當告乎天子而天子賦之民故天子南面而視四星之中知民之緩急急則不賦籍不舉力役〈籍公家之常徭〉故曰敬授民時此之謂也
又曰平在朔易日短朔始也
傳曰天子以冬命三公謹蓋藏閉門閭固封境入山澤田獵以順天道以佐冬固職也
詩含神霧曰魏地處季冬之位土地平夷
又曰唐地處孟冬之位得常山太岳之風音中羽其地磽确〈上苦交切下苦割切〉而収故其民儉而好畜此唐堯之所起三禮義宗曰冬日壬癸者壬任也癸揆也言萬物更任生於黃泉皆有法度也
又曰十二月小寒為節者亦形於大寒故謂之小言時寒氣猶未是極也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故謂之大十一月一陽爻初起至此始徹隂氣出地方盡寒氣併在上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也
逸禮曰冬則衣黒衣佩𤣥玉乗𤣥輅駕鐵驪載𤣥旗以迎冬於北郊其祭先豕居明堂後廟啓北戸
春秋繁露曰冬氣衰故藏
又曰木有變春凋冬榮此徭役衆賦歛重也
春秋考異郵曰冬風曰廣莫風
春秋感精符曰天統十二月建子天始施之端也謂之天統者周以為正漢書記律黃鐘為天統
史記曰漢髙祖既定天下叔孫通定朝儀羣臣朝十月儀於長樂宮執㦸尊卑次序諸侯王已下莫不震恐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前漢書曰魏相書曰北方之神顓頊乗坎執權司冬〈張晏曰水為智智謀重故為權〉
東方朔上書雲臣朔年十三讀書三冬文史足用又曰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
龔遂為渤海太守勸民冬益收果實菱芡民皆頼之焉續漢書曰嚴延年字次卿爲河南太守冬月傳屬縣囚㑹府下流血數里河南號為屠伯
又曰宋均為九江守五日一聽事冬以日中夏以平旦後漢律厯志曰日行北陸謂之冬
又曰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隂陽以交勞農大享臘先臘一日儺謂之逐疫〈漢舊儀曰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虎一居若水是為㒺兩蜮鬼一居人宮室區隅漚庾善驚人小兒月令章句曰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太隂恐為所抑故命有司大儺所以扶陽抑隂也盧植禮記注曰所以逐衰而迎新〉
又曰是月也立土牛六頭於國都郡縣城外醜地送大寒〈月令章句曰是月之昏建醜醜為牛寒將極故出其物類形象以示送達之且以示升陽也〉後漢書曰鍾離意辟大司徒侯霸掾詔令部送徒詣河內時冬寒徒病不能行路過𢎞農輙移屬縣使作徒衣縣不得已與之上書白狀意亦具以聞光武得奏以示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於用心誠良吏也
又曰汝南舊俗十月饗㑹百里內縣皆賫牛酒到府讌飲
又曰叚熲對桓帝討先零東羗術畧曰三冬兩夏足以成之
又曰黃香舉孝亷為郡五官貧無奴僕香身執勞苦冬無袴而親調滋味
魏畧曰顔裴字文林為京兆尹課民當輸租致薪兩束為冬寒氷炙筆硯風化大行
又曰賈逵世為著姓少孤家貧冬常無袴
又曰吉茂字叔暢從少至長冬則披裘夏則短褐臣役妻子室如懸磬
又曰邴原就師學一冬講孝經論語自在齠齔有異及長金玉其行
又曰董遇好學人從學遇不好教曰當先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者雲苦難得暇日遇曰當以三餘冬歲之餘夜日之餘雨時之餘
吳志曰左臺御史孟宗有孝道母性嗜筍及母亡冬節至宗入林哀泣而筍生得以供祭祀
晉書曰王敦憚周顗每見輒面熱雖冬月扇面不休又曰吳隱之冬月無被常蓋衣披絮勤苦同於貧庶〈隠之時為牧守〉
又曰公孫鳳字子鸞隠昌黎九成山冬夏草布寢處山林彈琴吟詠陶然自得
又曰劉殷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飽者一旬矣殷怪而問之母言其故殷時年九歲乃於澤中慟哭聲不絶者半日於是忽然有人云止聲殷収淚視地便有堇生焉因得斛餘而歸
宋書曰朱百年與孔覬友善百年家室素貧母以冬月亡衣並無絮自此不衣綿帛嘗寒時就覬宿衣悉裌布飲酒眠覬以臥具覆之百年不覺也既覺引臥具去體謂覬曰綿定竒溫因流涕悲痛覬亦為之傷感也齊書曰沈瑀為州從事湖屬縣方山埭髙峻冬月公私行旅以為難明帝使瑀循行乃開四港斷行客就作三日便辦
又曰孝子王虛之庭中楊梅樹隆冬三實又毎夜所居白光如燭墓左柰樹一冬再實時人咸以為孝感所致梁書曰安成王秀為郢州刺史務行德義每冬月常作袴襦以賜貧凍者
又曰任昉素清貧卒後其子西華冬月著葛帔練裙道逢平原劉孝標然矜之謂曰我當為卿作計乃著廣絶交論以譏其舊交也
吳越春秋曰越王念復吳怨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氷韓詩外傳曰冬不浴非惡水情有餒也
穆天子傳曰季冬甲戌天子冬遊飲於留祁射於麗虎讀書於菞丘〈君舉必書也菞音犁〉西王母獻酒於天子天子遺其靈鼓乃化為黃蛇〈周禮曰靈鼓四面洪範以為鼓妖〉
嵇康髙士傳曰善卷古之賢人也舜以天下讓之善卷曰予立宇宙之中冬則衣皮毛夏則衣絺葛何以天下為哉
汝南先賢傳曰周舉為并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骨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土人每至冬中輙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少不堪歲多死者舉既到乃作弔書以置子推之廟言盛冬止火殘損人命非賢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衆惑稍解風俗頗革
列士傳曰孟嘗君食客三千人齊市有乞食馮諼至冬無袴而有饑色
皇甫謐髙士傳曰焦先字孝然冬夏不著衣臥不設席禰衡別傳曰十月朝黃祖於艨衝舟上㑹設黍臛衡年少在坐黍臛至先自飽食畢摶㺯戲擲其輕慢如此列仙傳曰丁次都不知何許人為遼東丁氏傭嘗為丁氏置葵問曰冬何有葵雲從日南買來
神仙傳曰王仲都漢中人少修道術元帝時常以隆冬單衣載駟馬車於上林昆明池環氷而馳御者狐裘猶寒振欲死而都無變色背上蒸氣休休然〈休休氣盛貌〉師覺孝子傳曰王祥少有徳行早失母後母憎而譛之祥孝彌謹盛寒河水堅氷網罟不施母偶欲生魚祥解褐扣氷求之忽氷少開有雙魚出遊祥垂綸而獲之時人謂之至孝所致也
宗躬孝子傳曰何子平事母至孝母喪年六十有終身之慕夏避清涼冬不衣絮
盛𢎞之荊州記曰宜都銀山有風穴大數尺名風井夏則風出冬則風入樵人有冬過者置笠穴口風吸之經日還長陽溪而得笠
太平御覽卷二十六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書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七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十二
冬下
冬下
呂氏春秋曰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成剛地不成剛則凍閉不開天地四時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人乎周書時訓曰小寒十二月節鴈北鄉鴈不北鄉即臣不懷忠鵲始巢鵲不巢即邊方不寧〈又曰一國不寧〉野雞始雊野雞不雊即國乃大水〈又雲不雊來年雷乃收聲〉
又曰大寒十二月雞始乳雞不乳即媱婦亂男鷙鳥厲疾鷙鳥不厲疾即國不除奸水澤腹堅不腹堅即言無所從梁元帝纂要曰冬曰𤣥英亦曰安寧亦曰𤣥冬三冬九冬天曰上天風曰寒風勁風嚴風厲風衰風隂風景曰冬景寒景時曰寒辰節曰𤣥節鳥曰寒鳥寒禽草曰寒卉黃草木曰寒木寒柯素木寒條
又曰十月孟冬亦曰上冬亦曰陽月〈此時純隂用事嫌其無陽故曰陽月〉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秒冬餘月暮莭暮歲
風俗通曰夏宮冬律雨雹必降冬宮夏律雷必發聲夫音樂至重所感者天故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
又曰趙仲讓為梁冀從事中郎冬月坐庭中向日觧衣捕虱
白虎通曰十月律謂之應鍾何鍾者動也言萬物應陽而動下藏也〈論衡曰陽氣動於下而隂氣應之也〉
又曰十二月律謂之大呂何大者太也呂者拒也言陽氣欲出隂不許也呂之言拒者旅抑拒難之也
太𤣥經曰㒺北方也冬也未有形也〈㒺無也未有形故為㒺也言冬萬物深藏黃泉也〉
莊子曰魯遽弟子曰我得夫子之道吾能冬爨鼎而夏造氷矣魯遽曰是直以陽召隂非吾所謂道也
又曰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又曰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吳人有百金買不龜手之藥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令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按絖古纊字絮也洴澼絖漂吹絮於水中也洴扶經切澼普厯切〉
太公金匱曰夏桀之時有芩山之水桀常以十月發民鑿山穿陵通於河民諫曰孟冬鑿山穿陵是泄天氣發地之藏天子失道後必有敗桀殺之期年芩山崩為大澤湯率諸侯伐之
文子曰冬氷可折夏條可結
又曰民有飢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與民同苦樂即天下無哀民
列子曰瓠巴學琴於師襄當冬而叩徴絃以激蕤賔陽光熾烈堅氷立散
孟子子産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孟子曰子産惠而不知為政歳十一月徒杠〈音江〉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徒杠獨木小橋可通徒行輿梁通車橋十一月夏九月十二月夏十月〉鶡冠子曰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鄧析子曰為君自當若冬日之陽夏月之隂萬物自歸莫之使也恬臥而功自成優游而政自治豈在振目搤腕手操鞭朴而後為治歟
管子曰冬作土功發地藏則夏多暴雨秋霖不止鄒子曰冬取槐檀之火
尹子曰冬為信北方為冬冬終也北伏方也故萬物冬皆伏貴賤若一美惡不惑信之至也
傅子曰夏令披裘冬令披葛雖有嚴令終不肯從者逆時也
韓子曰帝堯之王天下冬月鹿裘
又曰管仲隰朋從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隂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荀卿子曰天不為人惡寒而輟其冬
淮南子曰以冬鑠膠以夏造氷天道無私就也無私去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言以非時鑠膠造氷難成也天道無私就無私去能行道者有餘不能者不足〉
又曰貧人冬則羊裘不蔽體短褐不掩形而煬竈口冬日之陽夏日之隂萬物歸之而莫使之然〈冬日人物歸陽夏日人物歸隂非使之然自有如是也〉
又曰稷闢土墾草以為百姓力農然不能使禾冬生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
又曰孟冬之月招搖指亥爨松燧火〈改火也〉
又曰冬為權權者所以權萬物也
又曰閶闔風四十五日不周風至四十五日廣莫風至〈坎卦之風〉不周風至則修宮室繕邉城〈立冬節土功其始故治宮室繕修邉城偹寇難也〉廣莫風至則閉關梁斷刑罰〈冬象閉藏不通關梁也罰刑之疑者於是順時而決之〉
又曰古之君人者其慘怛於民也凡國有飢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披裘〈蓋與同其飢寒〉冬伐薪蒸〈大者曰薪小者曰蒸〉以為民資〈資用〉
又曰北方水也其帝顓頊〈顓頊黃帝之孫以水德王號曰髙陽氏死而祀北方也〉其佐𤣥𠖇執權而治冬
又曰冬行春令泄〈象春氣有散發泄也〉行夏令旱〈旱象陽炎〉行秋令霧〈秋氣隂故霧亂〉
又曰太隂理秋則欲修備繕兵〈金德斷剛故修兵也〉太隂理冬則欲猛毅剛強〈純陽閉故水澤氷故剛強〉
又曰北方之極有九澤窮夏晦之極北至令正之谷〈九澤北方之澤夏大也晦暝也〉有凍寒積氷雪雹霜霰漂潤羣水之野顓頊𤣥𠖇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顓頊黃帝之孫也以水德王天下號為髙陽氏死為北方水徳之帝其神𤣥㝠金天氏有適子曰昧為𤣥𡨋臨死祀為主水之神也〉
月令曰申詳禁固閉藏修障塞繕闗梁禁外徒斷刑罰守門閭大捜客止交遊夜禁樂早閉晏開以索姦人已得報之必固天節已㡬刑殺無赦雖有欽恤之心親斷以法度毋發藏毋釋罪〈應隂殺也〉
又曰十月失政四月草木不實〈實長也〉
語林曰羊稚舒冬日釀酒令人抱甕湏臾復易人速成而味好
説苑曰衛靈公天寒鑿池苑春諫曰天寒起役恐怠民也公曰寒乎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是以不寒民寒甚矣公乃罷役
世説曰石崇為客冬天獲萍虀王愷乃宻賄崇帳下都督及御車人問所以對曰萍虀是搗韭雜以麥苗耳殷芸小説曰晉孝武帝即位時年十三四冬天晝日不著複衣但著單衣絹裙五六重夜則累裀褥謝公曰體宜令有常陛下晝過冷夜過熱非攝養之術帝曰夜靜故也謝公歎曰上理不減先帝
崔鴻前趙録曰王延九歳事母母冬月思生魚杖延流血延尋汾河扣凌而哭得魚而饋母
山海經曰鍾山之神名曰燭隂〈燭龍也是燭九有因名雲〉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則為風〈息氣息也〉身長千里
蔡邕月令章句曰冬終也萬物於是終也
崔寔四民月令曰十月農事畢五糓既登家備儲畜乃順時令也
祠令曰季冬藏氷仲春開氷並用黒牡秬黍祭司寒之神於氷室其開氷加以桃弧棘矢設於神座
又曰七祀祀行以冬
漢桓譚新論曰太原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月雖有疾病急緩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
漢崔寔政論曰僕前為五原太守土地不知緝績冬積草伏臥其中若見吏以草纒身令人酸鼻吾乃賣儲峙得二十餘萬詣鴈門廣武迎織師使巧手作機乃紡以教民織
漢書於定國飲酒至數石不亂冬月治獄請讞飲酒益精明
後漢書虞詡祖父經為郡縣獄吏案法平正務存寛恕每冬月上牀輙流涕隨之常稱曰東海於公髙為里門其子定國卒至丞相吾決獄六十年矣雖不及於公其庶乎子孫何必不為九卿耶故字詡昇卿
晉皇甫謐𤣥晏春秋曰余家貧晝則愍於作勞夜則甘於疲寐以三時之務卷帙生塵篋不觧緘唯季冬末纔得一旬學爾
晉嵇康集序曰孫登於汲郡北山土窟中住夏則編草為裳冬則披髪自覆
論衡曰夫雲出於丘山降散則為雨矣人見從上則謂之天雨冬日天寒則雨凝為雪皆由雲氣發於丘山不從天降集於地明矣
瑞應圖曰芝草常以六月生春夏紫秋白冬黒
厯義䟽曰小寒月之初氣也隂氣小極故曰小寒大寒月之中氣也言十二月已半隂氣大極故曰大寒三輔決録曰孫辰字允公家貧不仕居社城中織箕為業明詩書為郡功曹冬月無被有藁一束暮臥其中旦収之
㑹稽典録曰盛吉為廷尉每至冬月罪囚當斷其妻執燭吉持丹筆相向垂淚
齊民要術曰孟冬之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勞農以休息之〈黨正屬民飲酒正齒位次序也〉
荊楚歳時記曰十二月八日沐浴轉除罪障
干寳捜神記漢代十月十五日以豚酒入靈女廟擊築而奏上之曲連臂踏地歌赤鳳來乃巫俗也
皇覽塚墓記曰蚩尤塚在東郡夀張縣闞城中人常以十月朔望見有氣如匹絳自上屬下號曰蚩尤旗獨異志曰晉武帝哭羊祐冬月涕泗交下凝鬚為氷博物志曰宋國有田夫常衣敝緼僅以過冬暨春每日曝於日不知天下之有廣廈奧室繻纊狐貉顧謂其妻曰負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獻吾君將有重賞
乙巳占曰人君當以冬時候辰星為政則辰星見伏以時天子當以冬時飭死事恤孤獨察阿黨謹蓋藏修積聚坯城郭戒門閭修鍵閉慎管籥固封疆備邊境完要塞謹關梁塞蹊徑飭喪紀不為淫泆命伏藏之處講武習射御角力戰省婦事則辰星順行矣人君淫泆非道縱恣不禁近習不恤刑獄起衆徴發開泄藏氣則辰星失行伏見不常而有芒角則民多疾疫隨之以喪亡國不昌也人君以冬時行春令則歲星之氣干之色青而君憂刑獄變動生死不當地踈不宻人多流亡蟲蝗為災水泉咸竭民多疥癘胎夭多傷國多固疾斷獄官凶以冬時行夏令則熒惑之氣干之色赤而小昩刑禍並起兵旱薦臻國多暴風方冬不寒氣霧𠖇昧雷廼發聲以冬時行秋令則太白之氣干之色白而有芒野戰並作獄訟軍旅同時而興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四鄙入保
輦下歲時記曰此月戸部奏大閱天下貢物於都堂其日放朝宰相與百官皆赴戸部宴飲一時特盛開元中曾以大閲一日貢物賜李林甫九州任土盡歸人臣之家國史書其事也
晉陸機感時賦曰悲夫冬之為氣亦何𢡚懍以蕭索天悠悠其彌髙霧鬱鬱而四幕夜綿邈其難終日晼晚而易落敷曾雲之葳蕤墜零露之揮霍氷冽冽而寢興風謖謖而屢作〈謖起也所六切〉
陸雲歳暮賦曰淪重陽於潛戸徴積隂於司寒
袁宏北征賦曰子時天髙地涸木落氷凝繁霜夜灑勁風晨興日緩緩其已頽月亭亭而虛昇
鮑照舞鶴賦曰窮隂殺節急景凋年涼沙振野箕風動天悠悠苦霧皎皎悲泉氷塞長河雪滿羣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漢廽曉月將落感寒雞之早晨憐霜鴈之違漠臨驚風之蕭條對流光之照灼
傅𤣥詩曰季冬時慘烈猛寒不可勝嚴風截人耳素雪墜地凝林上飛霜起波水自生氷未夕結重衾崇朝不敢興
鮑照登峴山詩曰孟冬十月交殺盛隂欲終風冽無勁草寒盛有凋松軍井氷晝結士馬氈夜重晨登峴山首霜霧凝未通
王褒歲暮詩曰歲晚悲窮律他鄉念索除寂寞灰心盡摧殘生意餘産空交道絶財殫宻戚踈空悲趙壹賦還著虞卿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八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十三
立冬 冬至
立冬
禮記月令曰孟冬之月是月也以立冬先三日太史謁於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親率公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左傳曰仲尼問郯子曰丹鳥氏司閉者也立秋來立冬至易通卦驗曰立冬不周風至水始氷薺麥生雀入水爲蛤
京房易占曰立冬乾王不周風用事人君當興邊兵治城郭行刑決罪
三禮義宗曰十月立冬為節者冬終也立冬之時萬物終成為節名小雪為中者氣序轉寒雨變成雪故以小雪為中
家語曰魚遊於水鳥遊於雲故立冬則燕雀入於海化為蛤
符瑞圖曰八風循通八方之風應時而至也立冬北方廣莫風至〈一名寒風〉
周書時訓曰立冬十月節水始氷水若不氷即國用匱乏地始凍地若不凍即災咎之徴野雉化為蜃若不爲蜃即時多婬婦
五行休王論雲立冬乾王坎相艮胎震沒巽死離囚坤廢兊休
冬至
周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尚書曰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孔安國註曰日短冬至日也星𭥦西方白虎七宿之𭥦宿並見以正冬之三節也禮記曰仲冬之月日短至隂陽爭諸生蕩〈爭者隂方盛陽欲起也〉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隂陽之所定
周禮曰冬至日在牽牛景長一丈三尺夏至日在東井景長尺有五寸
又曰薙氏掌殺草春日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若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謂以火燒其所掌薙之草已而水之則其土亦和美矣月令季夏乃燒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
又司徒職曰夏至日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㑹也隂陽之所和也然則萬物阜安乃建王國為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也春秋左傳曰僖公五年春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易通卦驗曰冬至之日見雲送迎從下嚮來歲大美人民和不疾疫無雲送迎德薄歳惡故其雲赤者旱黒者水白者為兵黃者有土功諸從日氣送迎其徴也又冬至始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調黃鍾或調六律或調五行或調律厯或調隂陽或調正德鄭𤣥註曰致八能之士者言選於人衆之中取習曉者使之調為諧調和之意也
又冬至始人主與羣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衆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鄭𤣥註曰從者就也冬至君臣俱就大司樂之宮臨其肄樂祭天圜丘之樂以為祭事莫大於此
又冬至成天文鄭𤣥註雲天文謂之三光運照行天下冬至而數訖於是時也祭而成之所以報也
又冬至之日立八神樹八尺表日中視其晷如度者則歳人和順晷不如度者歳惡晷入則水退則旱進二寸則月食進尺則日食進謂長於度也
漢書曰宦者淳于陵渠復覆太初厯晦朔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孟康曰謂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時七曜皆㑹聚斗牽牛分度夜盡如合璧連珠也師古曰言其應𠉀不差也〉
又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夏至隂氣起君道消故不賀
司馬彪續漢書曰天子常以冬夏至日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陳八音聴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炭効隂陽也續漢書禮儀志曰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絶事不聴政擇吉辰而後省事聴事之日百官皆衣絳後漢書曰傅賢字仲舒遷廷尉每冬至斷獄遲廽流涕魏志曰黃初元年冬至日黃雀集於文昌殿前
後魏崔浩女儀曰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於舅姑踐長至之義也
西域諸國志曰天竺國以十月二十六日為冬至冬至則麥秀
管子曰以冬至之日始數四十六日冬盡春始教民鑚燧謹竈泄所以夀人也
淮南子曰冬至之日北宮御女黑色衣黑采擊磬石〈水王北方故處北宮〉其器鎩其畜彘〈鎩者卻內像隂閉彘水畜〉
又陽氣為火隂氣為水水勝故夏至濕火勝故冬至燥〈燥故炭輕濕故炭重〉
又曰冬至井水盛盆水溢鵲始巢八尺之臬日中而景三尺呂氏春秋曰冬至後五旬七日菖蒲生百草之先生者於是始耕髙誘註曰菖蒲水草也
又冬至日行逺道周四極命之曰𤣥明天
又仲冬命之曰陽月〈陽氣在上人民空閒無所事作故曰陽月〉
太𤣥經曰冬至及夜半以後者近𤣥之象也進而未及往而未至虛而未滿故謂之近𤣥也〈𤣥以子午為晝夜分冬至夜半以前癸亥之日也𤣥道好謙夜半以後天變雖進未及雖往未至猶在中虛而未盈滿也是為近𤣥則休也釋文曰冬至斗指子夜半時加午者也〉
又調律者度竹為管蘆莩為灰列之九閉之中漠然無動寂然無聲㣲風不起纎塵不形冬至夜半黃鍾以應白虎通曰冬至廣莫風至斷大辟行刑獄也
又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絶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又冬至陽始起反大寒何也隂氣推而上故大寒玉燭寳典雲十一月建子周之正月冬至日南極景極長隂陽日月萬物之始律當黃鍾其管最長故有履長之慶
神農書曰冬至隂陽合精天地交讓天為不溫地為不凍君為不朝百官為不親事不可出遊必有憂悔符瑞圖曰冬至東北方融風至〈一名炎風〉
崔寔四民月令曰冬至之日薦黍羔先薦𤣥𠖇以及祖禰其進酒尊老及謁賀君師耆老如正旦
又先後冬至各五日買白犬養之以供祖禰
周書時訓曰大雪之日鶡鳥猶鳴者國有訛言虎不交將帥不和荔挺不出卿士專權冬至之日蚯蚓不結君政不行麈角不解冰不藏水泉不動隂不承陽
厯義䟽曰大雪十一月節月之初氣也言太隂之氣以大水凝為雪故曰大雪冬至十一月之中氣也言冬至者極也太隂之氣上干於陽太陽之氣下極於地寒氣已極故曰冬至氣當易之是以王者閉關商旅不行以其陽氣乗踴君夀益長是以冬賀也亦以日之行天至於巽維東南角極之於此故曰冬至
顔師古匡謬正俗曰鄭氏箋雲鵲之作巢冬至加功至春乃成此言始起冬至加功力為巢蓋直言耳而劉昌宗周讀等音加為架名從以構為義則不應雲架功也晉書曰周嵩母李氏常冬至飲酒舉觴賜三子曰吾本渡江託足無所不謂爾等並貴列吾目前吾復何憂嵩起曰恐不如尊㫖伯仁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闇好乗人之𡚁此非自全之道嵩性抗直亦不容於世唯阿奴碌碌當在阿母目下耳阿奴謨小字也後果如其言沈約宋書曰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因小㑹其儀似歲朝也
又冬至朝賀享祀皆如元日之儀又進履襪作赤豆粥〈荊楚記雲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為人厲愛赤豆故作粥禳之〉
南史曰梁傅岐為始新令有囚當死㑹冬至岐乃放其還家曹掾固爭曰古者有此今不可行岐曰其若負信縣令當坐竟如期而反太守深相嘆異遽以狀聞梁書曰席闡出為東陽太守在郡有能名冬至悉放獄中囚依期而至
齊書曰厙狄伏連冬至之日親表稱賀其妻為設豆餅伏連問此豆何因而得妻對曰於馬豆分減伏連大怒唐𤣥宗實録曰上御含光殿受朝太史奏曰朔日至厯數之先嘉辰之㑹按樂汁圖徴雲朔日冬至聖主厚祚又按春秋感精符雲冬至隂雲祁寒有雲迎日者來歲大美此並聖德光被上感天心請付有司以彰嘉瑞從之
洽聞記曰赤土國直崖州南渡海經雞籠島冬至之日影在北夏至之日影在南開戸皆向北
黃帝針灸經雲冬至日風從南來者名為虛賊傷人也風角書曰候赦法冬至後盡丁巳之日有風從已上來未滿三日以上必有大赦
養生要集曰南陽張平子云冬至陽氣歸內腹中熱物入胃易消化
又通厯數家算法推考其紀從上古天元訖十一月甲子夜半朔冬至日月若連壁
晉潘尼長至詩曰渾儀賦四氣玉衡運招搖靈晷修期夕日南始今朝
宋鮑照冬至詩曰景移風度改日至晷遷換𦕈𦕈負霜鵲皎皎帶雲鴈長河夜䦨干層水如玉岸哀哀故老容慘慘愁歲晏
陳新塗妻李氏冬至詩曰靈象尋數廻四氣平運散隂律鼓㣲陽大明啟修旦感與時來興心隨逝化歎式宴集中堂嘉賓盈朝館
魏曹植冬至獻襪表曰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臣既玩其嘉藻願述朝慶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彚昭蘇亞歲迎祥履長納慶不勝感節情繫帷幄拜表奉賀並獻紋履七緉襪若干副上表獻以聞謹獻
太平御覽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二十九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十四
元日
元日
書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上日朔日也終謂堯終帝位之事文祖者堯之祖廟〉又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受舜終之事於神宗神宗堯廟也言神尊之也〉率百官若帝之初〈順帝初攝帝位故事奉而行之〉
又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月正正月元日正旦也舜服堯喪三年畢將即政故復至文祖廟告〉
漢書正月朔歲首立春四時之首
又哀帝時正旦日蝕鮑宣上書曰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養黎民即位以來父虧明母震動子訛言今日蝕於三始誠可畏懼小民正月朔日尚恐毀敗噐物況日虧乎〈正月一日為嵗之朝日之朝日之朝始猶朝也〉東觀漢記曰戴憑字次仲爲侍中正旦朝賀百僚畢㑹帝令羣臣能説經史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
後漢書曰陳翔拜侍御史時正旦朝賀大將軍梁冀威儀不整翔奏冀恃貴不敬請收治罪時人竒之
後漢書曰永平四年詔曰比來水旱饑饉加有軍旅正旦無陳朝賀之儀
又曰每嵗首為大朝受賀其儀夜漏未盡七刻鐘鳴受賀及贄公侯璧中二千石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鴈四百石已下雉百官賀正月二千石已上上殿稱萬嵗舉觴御座前司空奉羮大司農奉飯奏食舉之樂百官受賜宴饗大作樂魏畧曰建安中劉邵為計吏詣都太史言正旦當日蝕邵時在荀彧所坐者數十人或雲當廢朝或雲宜卻㑹邵曰梓慎禆竈古之良史猶占水火錯失天時然則聖人垂制不為變豫廢朝禮者或災消異伏或推術謬誤也彧善其言勅朝㑹如故日亦不蝕
臧榮緒晉書曰熊逺議曰履端元日正始之初有識之士於是觀禮樂榮耳目之觀崇玩弄之好又曰晉元㑹設白獸樽於殿上樽蓋上施白獸若有能獻直言者則發此樽飲酒案禮曰白獸樽乃杜舉之遺式也為白獸監後代所為示不忌憚也〈白獸豸也〉
晉載記曰南燕慕容超末年正旦㑹羣臣於便殿方奏樂超嘆曲終不已其年為宋髙祖所擒
沈約宋書曰舊時歲朔常設葦茭桃梗磔雞於宮及百司之門以禳惡氣
又孝武帝大明五年正月旦雪江夏王義恭以衣承雪作六出花以為瑞帝大悅
又元嘉三十年正月旦上朝萬國平旦東南有青黒雲氣非常廣數丈過北覆映宮上
北齊書神武既平并州爾朱兆北保秀營神武揚聲討兆既出而止者數四兆意怠神武揣其歲首當宴㑹遣竇泰以精騎襲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神武繼至兆軍人因元日宴饗休息驚走遂破之兆自殺
又張華原為兗州刺史獄有繫囚乃謂之曰三元之始念卿幽閉今給假五日足得展謁親族期盡當還也囚果應期而至
梁書昭明太子傳曰天監十四年正月朔旦髙祖臨軒冠太子於太極殿舊制太子著逺㳺冠金蟬翠緌纓至是加金博山
唐書曰貞元六年正月戊戌朔先是有司奏元日太陽虧遂罷朝㑹至時不食百僚稱賀
又天后朝王方慶議告朔儀曰今每歲首元日通天宮受朝讀時令布政事京官九品以上諸州朝集使等咸列於廷此聽朔之禮畢而合於周禮玉藻之文矣又新羅俗以元日拜日月神
易通卦驗曰正月五更人整衣冠於家庭中爆竹帖𦘕雞子或縷五色於戸上厭不祥也
尚書大傳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璿璣者何也傳曰璿者還也璣者幾也㣲也其變㣲㣲而所動者大謂之璿璣是故璿璣謂之北極受謂舜也上日元日也
又夏以孟春為正殷以季冬為正周以仲冬為正夏以平旦為朔殷以雞鳴為朔周以夜半為朔不以二月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立故必以子丑寅三月為歲之三正三正之相承若連環也
又周以至動殷以萌夏以芽〈謂三王之政也至動冬至日物動也〉物有三變故政色有三天有三死三生〈異時生者怕異時死〉是故周以日至為正殷以日至三十日為正夏以日至六十日為正天有三統王有三正三統者所以序生也三正者所以統天也是故三統三正正若循環周則又始窮則反本也夏以孟春為正者貴形也
春秋感精符曰人統月建寅物生之端謂之人統夏以為正〈漢書雲於律太蔟為人統也〉
白虎通曰正朔有三何謂有三㣲之月三㣲者何言陽氣始施黃泉而未上也十一月陽氣始養黃泉之下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之時萬物時芽而白故殷為地正色尚白十三月時萬物始達孚甲而出皆黒人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黒也其不以二月後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綂故必以三㣲之月也
漢官儀曰正月旦天子御德陽殿臨軒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賀蠻貊胡羌朝貢必見屬郡封吏皆陛覲又元日朝賀三公拜畢殿上獻夀觴
義正月朝賀三公奉璧上殿嚮御座北面太常賛曰皇帝為三公興三公伏皇帝坐乃前進璧古語曰御坐則起此之謂也
魏畧曰正始元年南風大起數十日發屋折樹動太極殿東閣正旦大㑹風尤甚傾几案曹爽將誅之徴也典畧曰魏明帝使博士馬均作司南車水轉百戲正月朝造巨獸魚龍曼衍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故事晉起居注曰太始元年詔曰朕遭閔凶奉承洪業追慕罔極正旦雖當受朝其伎樂一切勿有所設又殿前及文武織成帷帳之屬皆不須施也
又太始四年正月上臨軒朝羣臣於太極前殿詔安平王載輿車升殿上迎拜於阼階王坐上親奉觴上夀皆如家人之禮王拜上皆跪而受之
又永和元年正月辛未朔雨不㑹甲戌皇太后登太極前殿施紗幃帳與上臨饗羣臣
又咸康四年尚書倉部奏下州調胡米一升至五斗正旦進御詔停之
又十二月庚子詔曰正㑹日百僚増賜緑醽酒人各二升
又咸康七年十二月尚書樂謨奏八年正㑹儀注唯作鼓鐘其餘伎樂盡停不作詔曰若元日大饗萬國朝宗庭發鐘鼓之樂奏朕起居之莭朝無磬折之音賔無蹈履之度其於事儀不亦闕乎卿諸人當量輕重以制事中則情典並隨國無滯儀矣
魏曹植正㑹詩曰初嵗元祈告日惟良乃為嘉㑹讌此髙堂尊卑列敘典而有章衣裳解結黼黻𤣥黃清酤盈爵中坐騰光珍膳雜遝充溢圓方笙磬既設琴瑟俱張悲歌厲嚮咀嚼清商俯視文軒仰瞻華梁願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娯樂哉未央室家榮貴夀若東王又永和中廷尉王彪之與州刺史殷浩書曰太史上元日告朔談者或有疑慮卻㑹與否昔建元元年亦元日告朔庾車騎寫劉孔才所論唯不得禮茍今從之是勝人之一失何者禮雲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而廢者四太廟火日蝕後之喪雨沾服失容尋此四事之指自謂諸侯雖已入門而卒暴有之則不得終禮非為先有其事而僥倖史官推術錯謬故不豫廢朝禮也夫三辰有災莫大日蝕史官告譴而無懼容不修豫防之禮而廢消救之術方大饗華夷君臣相慶此豈為敬虔天災罪己之謂且檢之事實告朔之儀至尊靜躬殿堂不聽政事冕服御坐門闥之制與元㑹禮異自不得兼行當權其事宜告朔之禮不輕於元㑹元㑹有可卻之禮唯告朔無可廢之義謂應依建元故事卻元㑹浩從之竟卻㑹
又咸和二年正月饗萬國有鷗鳥五集殿明年蘇峻反三齊畧曰滎陽有眢井漢沛公避項羽追逃於井中有雙鳩集其上人云沛公逃入井中羽曰井有人鳩不集其上遂下道沛公遂免難後漢世元日放鳩蓋為此也列子曰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欲放之故競而捕之死者衆矣君而欲生之不若禁民弗捕捕而放之恩不遍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孔叢子曰邯鄲民以正月旦獻雀於趙王而綴以五綵王大悅申叔告子順子順曰王何以為也對曰正旦放之求有生也子順曰此委巷之鄙事非先王之法且又不順夫放雀取其名則宜授之於上不宜取之於下一國之主受民雀將何悅焉
淮南子曰以冬至日數至來歲正月朔日滿五十日者民食足不滿五十日者日減一升有餘日日益一升〈四時纂要曰此占最有據也〉
世説曰元帝正㑹引王丞相登御牀王公固辭中宗引之彌苦文獻曰〈文獻王導諡〉太陽與萬物同輝臣下何以瞻仰乃止
又陶公作荊州時敇船官使鋸木屑不限多少悉藏之時咸不解此意後正㑹値積雪㑹日始晴㕔事前除雪地甚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桂陽列仙傳曰成武丁正旦大㑹以酒沃庭中有司問其故對曰臨武縣失火以酒救之遣驗果然
又永寧元年西南夷獻樂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馬牛頭時元㑹作之於庭安帝與羣臣觀大竒之惟陳禪獨離席曰帝王之庭不宜作夷狄伎
荊楚歲時記曰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也按神異經山魈在西方深山中長尺餘犯人則病畏爆竹聲又俗爆竹燃草起於庭燎
又元日至於月晦並為醵酺飲食〈出錢為醵出食為酺〉士女泛舟或臨水宴樂
又元日鏤懸葦茭桃棒門戸上卻厲疫也
乂元日服桃湯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今人進屠蘇酒膠牙𩛿蓋其遺事也
又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元始也〉雞鳴而起案周書緯通卦雲雞陽鳥也以為人候四時使人得以翹首結帶正衣常也〈注云案禮內則雲子事父母婦事舅姑雞初鳴咸盥潄櫛纚笄則惟其常非獨此日但元正之朝存亡慶弔官有朝賀私有祭享虔恭宜早特重於餘辰所以標而異焉〉先於庭前爆竹帖畫雞或斵縷五采及土雞於戸上莊周雲有掛雞於戸懸葦茭於其上樹桃其旁而鬼畏之括地圖曰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屋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此則鳴下有二神一名曰鬱壘一名曰神荼
又崔氏月令雲過臘一日是謂小歲拜賀君親進椒酒從小起按成子安椒花銘曰肇惟歲首月正元日厥味惟辛蠲除百疾是知小歲用之
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葷鍊形注曰五辛所以發五藏氣吞生雞子人一枚謂之鍊形莊子曰春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臟
又乃有雞子五葷練形〈正旦皆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鍊形又養食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
又𤣥中記曰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遺象也
應劭風俗通曰有桃人葦茭畫虎鬱壘以此鬼食虎今或畫虎於門此並其事猛獸之聲有似爆竹
神異經曰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熚〈音必朴也〉而山魈驚憚𤣥黃經雲謂此鬼是也俗人以爆竹起於庭燎不應濫於王者〈魏時人問議郎董勛雲今正臘月門前作煙火桃人絞索松栢殺雞著門戸逐疫禮也勛答曰禮十二月索室逐疫釁門戸磔雞熯火行故作助行氣桃鬼所惡𦘕作人首可以有所牧縛不死之祥勛又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畵雞於門七日帖人於帳當為此日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羊四日不殺豬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但故乃磔雞以畏鬼今則不殺未知孰是又今人於此日向晨至門前呼牛馬雜畜令來乃置粟豆於灰散之宅內雲以招牛馬未知所出也〉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酒飲桃湯及栢故以桃湯栢葉為酒〈董勛雲俗以歲首用椒酒椒性芬香又堪為藥故飲之亦一時之禮故此日採椒花以貢尊者晉海西公嘗問董勛曰俗人正日飲酒先飲小者何也勛雲俗人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歳故後與酒然則從小起意在於斯乎其敷子散出葛洪練化篇方用栢子仁麻仁細辛乾薑附子等分為散井花水服之又方江夏劉次卿受彈鬼九方武都雄黃丹砂二兩五錢各搗淨五兩蠟和令調如彈子丸正 月旦令男左女右帶之又雲敷子散出和合方〉於是下五辛菜膠牙糖各進一雞子梁有天下不食葷荊自此不復食雞子以從常則〈周處風土記曰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又共食五辛菜以助發五藏氣則行之矣又膠牙者蓋以使其牢固不動今北人亦如之熬麻子大豆兼糖散之按練化篇雲正月元旦吞雞子赤豆各七枚辟瘟氣又肘後方雲旦及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張仲景方雲歲有惡氣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雞子白麻並酒吞之是麻豆之設當起於此今即仿之未知所據也〉又以錢貫繫牀腳廽以投糞掃上雲令如願〈録異記雲有商人區明者過彭澤湖有車馬自稱青洪君要明過厚禮之問何所須有人教之但乞如願及問以此言答之青洪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既而送出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並為即得後至正旦如願起晚乃打如願如願走入糞中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此如願故事今北人正月十五日夜立於糞掃邉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如意者亦為如願故事爾〉
鄧徳明南康記曰昔有盧耽仕州為治中少學仙術身能奮飛每歲輒凌虛歸家曉則還州嘗赴元㑹至曉不及預朝列化為白鶴至閣前廽翔欲下威儀以筆擲之得一隻履耽乃驚還就列內外左右莫不駭異時步隲為廣州刺史意甚惡之便狀聞遂至誅滅
王子年拾遺記曰堯在位七年有鸞鳳來集麒麟遊於藪澤鴟梟逃於絶漠有祗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重精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鳯時解落毛羽以肉翮而飛能搏猛獸虎狼妖惡不能為害食以瓊膏或一歲數來或數歲不至國人莫不灑掃門戸以望重精之集其未至之時國人或刻鑄金寳為此鳥之狀置於戸牖之間則魑魅鬼類自然退伏今人每歲元日刻畵爲雞於戸牖之上者蓋重精之遺像也
西京雜記曰漢制宗廟飲酎用九十大牢上祀諸帝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醖
鄴中記曰石虎正㑹虎於正殿南面臨軒施流蘇帳皆竊擬禮制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璽𤣥衣纁裳畫日月山龍黼黻華蟲粉米尋改車服著逺遊冠前安金博山蟬翼丹紗裏服大昕行禮公執珪卿執羔大夫執鴈士執雉一如舊禮充庭車馬金銀玉輅革輅數十
董勛答問曰歲首酌椒酒而飲之以椒性芬香又堪為藥又折松枝男七女二七亦同此義
又雜修養書曰正月一日取五木香作湯以浴令人至老鬚髪黒〈案道家謂青木香為五木香亦云五木道家多以此浴是其義也〉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及正月半以麻子赤豆二七顆置井水中辟瘟病甚效
萬歲厯曰漢成帝詔除正旦殺雞與雀可謂仁於用心〈謂非正旦則禁殺〉
崔寔四民月令曰元日進椒栢酒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音奈〉老栢是仙藥又雲進酒次第當從小起以年少者為先
又正月之朔是謂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舉觴稱夀欣欣如也玉燭寳典曰正月為端〈春秋傳履端於始〉其一日為元日〈元者善之長也先王體元居正又元者原也始也一也首也〉亦云上日亦云三朝亦云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亦云三朔〈尚書傳曰夏以平明為朔殷以雞鳴為朔周以夜半為朔〉又元日造桃板著門戸謂之仙木像鬱壘山桃樹百鬼畏之
王羲之月儀書曰日往月來元正首祚太蔟告辰㣲陽始布罄無不宜和神養素
李膺家録曰膺坐黨事與杜宻荀翊同繫新汲縣獄時歳旦翊引杯曰正朝從小起膺謂翊雲死者人情所惡今子無恡色者何翊曰求仁得仁又誰恨也膺乃歎曰漢其亡矣漢其亡矣善人天地之紀而多害之何以存國
裴𤣥新書曰正旦縣官殺羊懸其頭於門又磔雞以覆之俗説厭厲氣今以問河南伏君伏君曰是日也土氣上升草木萌動羊囓百草雞啄五蠧故殺之以助生氣古史考曰元日太史乃占氣候以知水旱吉凶隨分野書之
王渾集曰詔問明年正旦㑹四方計吏入見臨朝當何所宜渾奏舊正㑹計吏前軒下侍中讀詔書計吏跪奏臣以詔當次對承陛下留心訪問之意可令中書恆詔問方土所宜士人賢才隱伏未逹風俗好尚禮教之宜勸農務本以盡墾殖之利刑獄清理無枉濫之失郡守長吏勤心治政為民興利除害訓化之績授以紙筆盡意陳聞以明聖㫖垂心四逺
劉臻妻正旦獻椒花頌曰昊穹周廽三朝肇建青陽散暉澄景載渙美此靈花爰采爰獻聖容暎之永夀於萬後漢張衡東京賦曰於是孟春元日羣後旁戾百僚師師於斯胥洎〈孟春元日正日也旁四方也戾至也〉蕃國奉聘要荒來質〈音致〉時惟帝臣獻琛執贄當觀於殿下者蓋數萬有二爾乃九賔重〈謂公至侯卿二千石以上六百石以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凢九等〉臚人列〈鴻臚所主羌胡之人皆臚列也〉崇牙張鏞鼓設郎將司階虎㦸交鎩〈虎賁中郎將皆夾階而立虎賁或執㦸鎩相對立也〉
晉傅𤣥元旦朝㑹賦曰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華燈若乎火樹熾百枝之煌煌俯而察之如亢燭龍而照元方仰而觀焉若披丹霞而鑒九陽
晉庾闡都賦曰歲惟元辰隂陽代紀履端歸除三朝告始皇帝廼坐露寢御組帷冠〈去聲〉華冕戴翠蕤襲日月佩玉緌懷六璽紉文龜
太平御覽卷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三十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十五
人日 正月十五日
晦日 中和節
社 寒食
三月三日
人日
荊楚歲時記曰正月七日爲人日〈董勛曰俗以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以七種萊為羮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董勛曰像人入新年形容改舊從新〉又造花勝相遺〈起於晉代見賈充李夫人典戒雲像瑞圗金勝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勝也舊以正月七日為人故名為人日今北人此日亦有諱食菜者與楚食正反剪綵鏤金箔為人皆符人日之意與正旦鏤金雞於戸同北人亦有至人日諱食故歲菜唯食新嵗菜者又餘日不刻牛羊豬狗馬之像而二日獨施人雞此則未喻郭縁生東征記雲夀張安仁山魏東平王鑿山頂為㑹望䖏刻銘於壁文字猶在所載銘詞即此處老子云衆人熙熙如登春臺如享太牢楚辭雲目極千里傷春心則春日登臨自古為適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晉代桓溫叅軍張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髙詩近代以來南北同耳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未知所出也〉雜五行書曰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顆女吞二七顆竟年無病
又宋武帝女夀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竒其異競效之今梅花粧是也談藪曰北齊髙祖七日升髙宴羣臣問曰何故名人日魏収對以董勛正月一日為雞七日為人〈桉一說雲天地初開以一日作雞七日作人也〉劉臻妻陳氏進見儀曰正月七日上人勝於人
魏東平王是日登夀張安仁山銘曰正月七日厥日惟人䇿我良駟陟彼安仁
隋陽休之正月七日登髙侍宴詩曰廣殿麗年輝上林起春色風生拂雕輦雲廻浮綺翼
隋薛道衡人日思歸詩曰入春纔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鴈後思發在花前
晉李充正月七日登剡西寺詩曰命駕升西山寓目眺原疇
正月十五日
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乙以昬時祀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遊觀燈是其遺事〉
荊楚歲時記曰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膋其上以祀門戸按齊諧記曰正月十五日有神降陳氏之宅雲是蠶室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疑非其事祭門備之七祀今州里風俗望日祀門其法先以楊枝挿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挿箸而祭之〈齊諧記曰吳縣張成見一婦人立宅東南角謂成曰此地是君蠶室我即地神矣正月半日可作白粥泛膏於上以祭之當令君家蠶桑百倍言訖而去絶失所在或謂作膏粥已後年大得蠶世人正月半作粥禱之加以肉覆其上登屋食之祝雲登膏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似為蠶攘鼠與齊諧記相符又覆肉亦是覆膋之理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髙之㑹則登髙又非今世而然者也〉其夕則迎紫姑以卜劉敬叔異苑雲紫姑本人家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雲子胥不在〈雲是其壻〉曹夫人已行〈雲是其姑〉小姑可出〈言紫姑可以出也〉異苑又雲於厠間或豬闌邉迎之捉之覺手重是神來也平昌孟氏嘗以此日迎之遂穿室而肖其象著以敗衣蓋為此也洞覽雲帝嚳女將死雲生平好樂至正月可以見迎又其事也俗雲溷厠之間必須靜然後能致紫姑
異苑雲世人以十五日迎紫姑捉者覺重便是神來奠設酒果亦覺面輝輝有色即跳躁不住能占衆事卜將來蠶桑又善射鈎好即大舞惡則仰眠平昌孟氏恆不信躬試往捉便自躍穿頂永失所在也
唐西京記雲正月十五日夜勅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覩燈花若晝日
世説正月十五日禰衡嘗被魏武謫為鼓吏於此日試鼓漁陽桴作漁陽三撾淵淵有金石聲〈後漢書註雲文士傳曰衡擊鼓為漁陽三撾蹋地來前躡鼓腳容態不常鼔節甚悲易衣畢復擊鼓三撾而去至今有漁陽撾自衡始也〉
青瑣集曰徐徳言之妻陳叔寳之妹封樂昌公主才色冠絶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謂其妻曰以君之容國亡必入權豪之家倘情縁未斷猶兾相見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鏡人執其半約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賣於都市我當在即以是日訪之及陳亡其妻果如楊素之家德言遂以正月望日訪於都市有蒼頭賣半鏡者大髙其價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出半鏡以合之仍題詩曰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姮娥影空餘明月輝陳氏得詩涕泣不食素知之還其妻仍厚遺之與德言歸江南竟以終老
玉燭寳典曰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祀門戸
西域記曰摩竭陀國正月十五日僧徒俗衆雲集觀佛舎利放光雨花
唐蘇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詩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鏁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又崔液正月望夜遊詩曰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鏁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又神燈佛火百輪張刻像圖形七寳裝影𥚃如開金口說空中似散玉毫光
又金勒銀鞍控紫騮玉輪朱幰駕青牛驂驔始散東城曲倐忽還逢南陌頭
晦日
荊楚歲時記曰元日至於月晦並為酺聚飲食〈每月皆有望晦朔以正月初年時俗重以為節〉士女汎舟或臨水宴樂〈玉燭寳典曰元日至月晦人並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為度厄今世人唯晦日臨河解除婦人或湔裙〉
後魏盧元明晦日汎舟應詔詩曰輕灰吹上管落蓂飄下蔕遲遲春日華晼晼年光麗
北齊魏收晦日汎舟應詔詩曰裊裊春枝弱關關新鳥呼棹唱忽逶迤菱歌時顧慕睿賞方月色宴言忘日暮逰豫慰人心照臨康國步
唐太宗月晦詩晦魄移中律凝暄起麗城罩雲朝蓋上穿露曉珠呈笑樹花分色啼枝鳥合聲披襟勤眺望極目暢春情
中和節
唐書雲貞元五年正月十一日詔曰四序嘉辰厯代増置漢宗上巳晉紀重陽或説禳除雖因舊俗與衆宴樂誠合當時朕以春方發生候維仲月勾萌畢逹天地同和俾共昭蘇宜均暢茂自今已後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內外官司並休假一日先勅百寮以三令節集㑹今宜以中和節代晦日〈中和之節自茲始也〉
又曰其月二月八日中書侍郎李秘奏伏以仲春初吉制嘉節以徴之更晦日於徃月之終揆明辰於來月之始請令文武百辟是日進農書司農獻穜稑之種三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遺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神聚㑹宴樂名為享勾芒祈年穀仍望各下州府所在頒行從之
又雲貞元六年上以中和節宴百寮於曲江上賦詩以賜之百官皆和焉是歳戴叔倫為容州刺史素有詩名上乃令録其詩以賜之
社
孝經緯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濶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
禮記月令曰二月之節是月也擇元日命人社〈為祀社稷也春事興故祭之以祈農祥元日為近春分前後戊日元吉也〉
又曰王為羣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立社曰皇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自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立社曰置社
尚書曰用命賞於祖不用命戮於社〈社主隂隂主殺也〉
論語曰魯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栢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史記曰共工氏之子為后土能平水土故祀以為社故天子曰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逹天地之氣也社所以親地也地載萬物天垂萬象取法於天所以尊天而親地也社共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
漢書曰陳平為里中社宰分肉甚均父老善之平曰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又髙祖定天下詔御史令治獄社春用羊彘祀之魏志曰王修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年隣里社修感母悲哀其隣里聞之為罷社
晉書曰阮脩字宣子伐社樹或止之脩曰若社而為樹伐樹則社亡若樹而為社伐樹則社移矣
荊楚歲時記曰社日四隣並結綜㑹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王氏雲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綜即共立之社也
寒食
荊楚歲時記曰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據厯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
陸翽鄴中記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煑作粥案玉燭寳典今日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引餳沃之
又孫楚祭子推文雲醴酪二盂是其事也
又并州俗冬至一百五日為介子推斷火冷食三日作乾粥是今之糗也
范蔚宗後漢書曰周舉遷并州刺史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舉移書於子推廟雲春中食寒一月老小不堪今則三日而已
魏武帝刑罰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鴈門冬至後皆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人不得食寒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罰一月俸
周裴汝南先賢傳曰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劉向別錄曰寒食蹋蹴黃帝所作本兵勢也或雲起於戰國與鞠毬同古人蹋蹴以為戲
古今藝術圖雲寒食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趫者也
又按周舉移書及魏武刑罰令陸翽鄴中記並雲寒食斷火起於子推琴操所云子綏綏即推也
又五月五日與今有異皆因流俗所傳據左傳及史記並無介子推被焚之事按周禮司烜氏仲春以木鐸脩火禁於國中註云為季春將出火也今寒食准節氣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節然則禁火葢周之舊制玉燭寳典曰寒食此節城市尤多鬭雞之戲左傳有季郈鬭雞其來逺矣
周書時訓曰清明之日桐不華歲有大寒田鼠不化國多貪殘虹不見婦人亂色戴勝不降桑政教不平唐李崇嗣寒食詩曰普天皆滅熖匝地盡藏煙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又宋之問途中寒食詩曰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又沈佺期嶺表逢寒食詩曰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
三月三日
詩曰溱與洧方渙渙兮〈渙渙盛貌也謂三月內桃花水下之時水為至盛也〉士與女方秉蕳兮〈秉執也藺蘭也當此盛流之時士與女衆方執蘭拂除邪惡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辰於此水之上招魂續魄除拂不祥故時人願與所悅者俱住觀之〉
漢書曰武帝即位數年無子平陽公主求良家女十餘人飾置於家帝祓霸上還過平陽公主見所偫美人帝不悅既飲謳者進帝獨悅衛子夫〈孟康雲祓除也今三月上巳祓禊是也〉又漢書禮儀志曰三月上巳日宮人並禊飲於東流水又太后春幸蠶館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遵㶚水而祓除又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爲大潔潔者言陽氣布暢萬物既出始潔之也
續漢書曰上巳大㑹賔從於薄落津
後漢書梁商上巳日㑹賔客於洛水酒酣繼以薤露坐者聞皆掩泣周舉曰此所謂哀樂失時非其所也殃將及乎商至秋果薨
魏志曰袁紹三月上巳大㑹賔從於薄落津聞魏郡兵及黑山賊於毒等數萬人共覆鄴城殺守坐中客家在鄴者皆憂怖失色或起而泣紹容貌自若不改常度又晉中興書曰王導謂從兄敦曰王仁德未著而名位猶輕兄名已振宜有以共相匡舉㑹三月三日中宗出禊乗肩輦敦導並騎從紀瞻使人覘之既聞敦導騎從乃大驚自出拜於道左右中宗從容謂導曰卿吾之蕭何也
宋書曰武帝三月三日登八公山劉安故臺望城郭如疋帛之繞藂花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李暠三月三日讌於曲水命羣僚賦詩暠為之序
荊楚歲時記曰三月三日士人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盃曲水宴
續齊諧記曰晉武帝問尚書郎摯虞曰三日曲水其義何指答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而俱亡一村以為怪乃相擕之水濵盥洗因水以泛觴曲水之義起於此也帝曰若如所談便非好事尚書郎束晳曰摯虞小生不足以知之臣請説其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見有金人出捧水心劍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諸侯乃因此處立為曲水二漢相縁皆為盛集帝曰善賜金五十斤左遷摯虞為陽城令
夏仲御別傳曰夏仲御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王公以下莫不方軌連軫並南浮橋邊祓禊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燦爛仲御時在船中曝所市藥雖見此軰穩坐下帷賈充望見深竒其節顧相與語此人有心膽有似冀缺走往問船中安坐者爲誰仲御不應重問徐乃答曰㑹稽北海閒民夏仲御〈夏統字仲御〉
風土記曰漢末有郭虞者有三女以三月上辰上巳三日而三女産乳並亡迄今時俗以為大忌故到是月是日婦女忌諱不復止家皆適東流水上就逺地禊祓自潔濯也
丘淵之徵齊道里記曰城北十五里有柳泉符郎常以為解禊處
鄴中記曰石虎三月三日臨水㑹公主妃主名家婦女無不畢出臨水施帳幔車服燦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日陸翽鄴中記曰華林園中千金堤上作兩銅龍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通御溝中三月三日石季龍及皇后百官宴賞
續捜神記曰盧充獵見獐便射之隨逐不覺逺忽見一黒門如府舍問鈴下鈴下對曰崔少府宅也進見少府語充雲尊府君爲索小女婚故相迎耳成婚三日畢送充至家母問之具以狀對與崔別後四年充三月三日臨水戲遙見傍水有犢車充往開車戸見崔女與生男共載情意如初抱兒還充又與金椀乃別
戴延之西征記曰天泉之南有東西溝承御溝水水之北有積石壇雲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處
雜五行書曰欲知蠶善惡當三月三日天隂而無日不雨蠶大善
風俗通曰謹按周禮女巫掌歲時以祓除疾病禊者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已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竹林七賢論曰王濟常解禊洛水明日或問王曰昨日遊有何語議答曰張華善説史漢裴逸民序前言往行滾滾可聴
晉王羲之三月三日作蘭亭記修禊事也
宋顔延之三日曲水詩序曰日纒胃維月軌青陸皇祗發生之始後王布和之辰思對上靈之心以答庶萌之願有詔掌故爰命司厯獻洛飲之禮具上巳之儀南除輦道北清禁林略亭皋跨芝瀍宛太液懷層山松石峻垝蔥翠隂煙於是離宮衛設別殿周徼然後升秘駕引緹騎搖玉鸞發流吹天動神移淵渟雲委以降於行所禮也
梁沈約三日率爾成篇曰麗日屬元已年芳具在斯開花已匝樹流鶯復滿枝洛陽繁華子長安輕薄兒東出千金堰西臨鴈鶩陂遊絲映空轉髙栁拂地垂絲幘文照曜紫燕光陸離清晨戲伊水薄暮宿蘭池象筵鳴寳瑟金瓶泛羽巵寧憶春蠶起日暮桑欲萎
梁簡文帝三月曲水詩序曰竊以周城洛邑自流水以禊除晉集華林同文軌而髙宴莫不禮具義舉㳫舉重規昭動神明雍熈鍾石是節也上巳屬辰餘萌達壤倉庚應律女夷司候爾乃分階樹羽䟽泉泛爵羽觴沿泝蕙肴㳫來賔儀式序盛徳有容舞艷七盤歌浮六變遊雲駐彩仙鶴來儀都人野老雲集霧㑹結軫方衢飛軒照日
晉張華三月三日後園㑹詩曰暮春元日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啓滯導生禽鳥逸豫桑麻滋榮纎條被緑翠苹含英於我皇后欽若昊乾順時省物言觀中園讌及羣辟乃命初筵合樂華池祓濯清川泛彼龍舟泝游洪原
又張華上巳篇曰仁風道和氣勾芒御昊春姑洗應時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卷三十>月元巳啓良辰朋從自逺至童冠八九人伶人理新樂膳工獻時珍春醴踰九醖冬青過十旬
晉閭丘沖三月三日應詔詩曰暮春之月春服既成升陽潤土水渙川盈餘萌壤逹嘉木敷榮皇后宣遊既讌且寧光光華輦侁侁從臣上䕃丹渥下藉文茵臨池挹盥濯故潔新俯鏡清流仰睇天津藹藹華林岩岩景陽嶪嶪峻宇奕奕飛梁垂䕃倒影若翺若翔浩浩白水汎汎龍舟皇在靈沼百辟週遊激濯清歌鼓枻行謳聞樂咸和具醉斯柔在昔帝虞德被遐荒干戚在庭苗人來王今我哲後古聖齊芳惠化中國以綏四方元首既明股肱惟良樂只君子今日惟康
又潘尼上巳日帝㑹天淵池詩曰青春暮月六氣和理律應姑洗日惟元巳谷風散凝㣲陽戒始春服既成明靈降祉
又陸機櫂歌行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逢初巳濯穢遊黃河龍舟浮鷁首鸞旗垂藻葩乗風宣飛景逍遙戲中波
隋盧思道上巳禊飲詩曰山泉好風日城市厭囂塵聊持一尊酒共尋千里春餘光下幽桂夕吹舞青蘋何時出關後重有入林人
唐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園亭侍宴詩曰九門馳道出三已禊堂開畫鷁中川動青龍上苑來野花飄御坐河柳拂金杯日晩迎祥處笙鏞下帝臺
後漢張衡南都賦曰於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瀕朱帷連網曜野映雲男女姣服絡繹繽紛晉成公綏洛禊賦曰考吉日簡良辰祓除解禊同㑹洛濵妖童媛女嬉遊河曲或盥纎手或濯素足臨清流坐沙塲列罍尊飛羽觴
又張協禊賦曰夫何三春之令月嘉天氣之氤氳流水清泠以汪濊原隰蔥翠以龍鱗於是縉紳先生嘯儔命友擕朋接黨童冠八九主希孔墨賔慕顔栁若夫權戚之家豪侈之族采騎齊鑣華輪芳轂青蓋雲浮參差相屬集於長洲之浦曜乎洛川之曲遂乃停輿蕙渚息駕蘭田朱幔虹舒翠幙蜺連浮素舟以蔽水灑𤣥醪於中河水禽為之駭踴陽侯為之動波
又阮瞻上巳㑹賦曰臨清川而嘉讌聊暇日以遊娛䕃朝雲而為蓋托茂樹以為廬
又王廙洛都賦曰若乃暮春嘉禊三巳之辰貴賤同遊方驥齊輪麗服靚妝祓乎洛濵流芳塞路日映雲又禇爽禊賦曰伊暮春之令月將解禊於通川川廽瀾以澄暎嶺峭崿以霏煙輕霞舒於翠崖白雲暎於青天風透林而輕清氣扶嶺而載鮮
太平御覽卷三十
<子部,類書類,太平御覽>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御覽卷三十一
宋 李昉等 撰
時序部十六
五月五日 伏
七月七日
五月五日
大戴禮曰五月五日畜蒲為沐浴
謝承後漢書曰陳臨為蒼梧太守推誠而理導人以孝弟臨徴去後本郡以五月五日祠臨東城門上令小童潔服舞之
又禮儀志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也
沈約宋書曰元徽五年五月五日皇太后賜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華故此欲加酖害
宋畧曰王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慾棄之其祖猛曰昔孟嘗君以此日生卒得相齊此兒必興吾宗以鎮惡為名
唐書曰崔信明以五月五日正中時生有異雀數枚身形甚小五色皆備集於樹鼓翼齊鳴其聲清亮隋太史令史良至青州遇而占之曰五月為火火為離離為文彩日正中文之盛也又有雀五色奮翼而鳴此兒必文藻煥燭聲名播於天下雀形既小祿位殆不髙矣及長博聞強記下筆成章鄉人髙孝基有知人鑒謂人曰崔信明才學富贍雖名冠一時但恨其位不達耳
孝子傳曰紀邁五月五日生其母棄之村人紀淳妻養之年六嵗本父母雲汝是我兒邁涕泣傭所得輙上母續齊諧記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嘗見祭甚善但常患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約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言後乃復見感之今人五日作糭子𢃄五色絲及楝葉皆是汨羅之遺風也
西京雜記曰王鳳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舉其叔曰昔田嬰勅其母勿舉田文文後為孟嘗君以故事推之非不祥遂舉之
鄴中記曰并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飲食祠神及作五色縷五色辛盤相問遺不為介子推也
荊楚嵗時記曰五月五日西人並蹋百草今人又有鬪百草之戲
又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並命舟檝以拯之舟舸取其輕利謂之飛鳧一目以為水軍一目以為水馬州將及土人悉臨水而觀之
又曰是月俗忌蓋屋及曝薦席〈風俗通雲五月蓋屋令人頭禿又異苑雲新野庾寔家嘗以五月暴席忽有一小兒死於席下俄失所在其後寔女子遂亡相傳彌以為忌此二條通五月之事今附於此〉
又五月五日荊楚人並蹋百草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故師曠占曰嵗多病則艾草先生也
風土記曰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栗棗以灰汁煑令熟節日又煑肥龜令極熟去骨加鹽䜴麻蓼名曰⿱龜粘米一名糭一曰角黍蓋取隂陽包裹之象也龜甲表肉裏陽外隂內之形所以賛時也
抱朴子曰或問辟五兵之道答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
又蟾蜍萬嵗者頭上有角頷下丹書八字再重五月五日中時取之隂乾百日以其足畫地即為流水
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繫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又亦因屈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孝經援神契雲仲夏繭始出婦人染練咸有作務玉燭寳典雲此節備擬甚多其來尚矣又有日月星辰鳥獸之狀文繡金縷帖畫貢獻所尊古詩云繞臂雙條達是也〉
又五月五日集五色繒辟兵余問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黒以為四方黃為中央襞方綴於胷前以示婦人蠶功也織麥⿰懸於門以示農工成轉聲以襞為辟兵耳養生要集曰術味苦小溫生漢中南鄭山谷五月五日採之
琴操曰介子綏〈國語曰介子推〉割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驚悟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𤼵火
玉燭寳典曰五月五日採艾懸於戶上以禳毒氣按荊楚嵗時記雲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是日競渡採雜藥夏小正曰此月畜藥以蠲除毒氣也
異苑曰五月五日剪鴝鵒舌亦能學人語
又田文母嬖五月五日生文父勅令勿舉之後母私舉文長成童以實告之文遂啓父曰不舉五日子何父雲生及戶損父文曰受命於天豈受命於戶若受命於戶何不髙其戸誰能至其戶耶父說以為嗣齊封為孟嘗君
㑹稽典録曰女子曹娥者會稽上虞人父能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泝濤迎波流溺死不得屍娥年十四沿江號哭晝夜不絶遂投江而死抱父屍出
習鑿齒與禇常侍書曰想徃日與足下及江州五月五日共澡浴戲處追尋宿眷髣髴玉儀心實悲矣
國史補曰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子江中所鑄也或言中有百鍊者六七十煉則已易破難成徃徃有自鳴者
酈道元水經註曰深水有異魚按正光元年五月五日天氣清爽聞池中鏘鏘若鉦鼓聲池水驚而沸湏㬰雷電晦㝠有五色蛇自池上屬於天久乃滅波上水定惟見一魚在其一變為龍
伏日
厯忌釋曰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於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也
史記曰張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髙帝過濟北果見榖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並葬黃石冢每上冢伏臘祠黃石
又秦穆公始為伏祠
漢書曰東方朔為郎伏日詔賜諸從官肉朔獨拔劍割肉謂其同官曰伏日當早歸請受賜即懐肉而去上問朔曰賜肉不待詔而去何也令自責朔曰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亷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上笑曰令先生自責而反自譽復賜酒一巵肉百觔遺細君
又楊惲報孫㑹宗書曰田家作苦嵗時伏臘烹羊炰羔斗酒自勞〈去聲〉
漢官儀曰伏日厲鬼所行故伏漢魏有飲食之㑹故潘岳閒居賦有曰養羊治酪供伏臘之費
魏典畧曰大駕都許使光祿大夫劉松北鎮袁紹軍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晝夜酣飲極醉至於無知雲以避一時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飲
荊楚嵗時記曰六月伏日並作湯餅名為辟惡
宋王𤣥謨夀陽記曰明義井三伏之日炎暑赫曦男女行來其氣短急望見義井則喜不可言未至而憂既至而樂號為歡樂井
世說曰郄嘉賔三伏之日詣謝公炎暑熏赫復當風交扇猶沾汗流離謝著故絹衣食熱白粥宴然無異郄謂謝公曰非君幾不堪此
崔寔四民月令曰初伏薦麥瓜於祖禰也
風俗通曰漢中巴蜀自擇伏日俗說漢中巴蜀廣漢土地溫暑草木早生晩枯氣異中國夷狄畜之故令自擇伏日也謹按漢書髙帝分四部之衆用良平之䇿還定三秦席捲天下蓋君子所因者本也論功定封加以金帛重復寵異令自擇伏日不同於凡俗也
書儀曰六月三日伏日昔賈誼在湘南六月三庚日有鵩鳥來時南方毒惡以助太陽銷鑠萬物故避之又晉稽含困熱賦序曰三伏之節始奏商秋之辰未期餘下里貧生居室卑陋狹巷不來清風短廡不足増䕃歎彼夏屋之士體逸髙廊並天而寒暑殊同世而憂樂異矣
程曉詩曰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炎暑出入不相過今世褦襶子觸熱到人家主人聞客來顰蹙柰此何揺扇臂中疼流汗正滂沱傳戒諸髙明熱行宜見呵
晉潘岳懐縣詩曰南陸迎修景朱明送末垂初伏啟新節隆暑方赫曦
七月七日
漢武帝故事曰景帝嘗夢髙祖謂己曰王美人生子可名為彘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武帝於猗蘭殿〈謹按洞㝠記漢武帝未生之時景帝夢有赤彘從雲中直下崇芳閣帝覺而坐於閣果見赤氣從雲中直下如林木蔽戸牖望閣上有丹霞蓊𣡸既而乃改崇芳閣為猗蘭殿後王夫人生武帝也〉
又七月七日上於承華殿齋其日忽有青鳥從西方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有頃王母至有二青鳥如鳯夾侍王母旁也
又王母遣謂帝七月七日我當暫來帝至日掃宮內燃九華之燈
又漢武帝內傳曰帝登尋真之臺齋至七月七日夜忽見天西南如白雲起鬱鬱直來趨宮有頃王母至乘紫雲之輦
又七月七日乃掃除宮掖之內張雲錦之帷燃九微之燈夜二更後西王母駕九色之斑龍上殿
又七月七日西王母降武帝戴太真晨纓之冠履𤣥瓊鳳文之舄
宋卜子楊園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閣常至七月七日宮女出登樓曬衣
晉書曰魏武帝辟髙祖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痺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㣲服於髙祖門下樹䕃下息時七月七日髙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乃重遣辟之勅行者曰若復不動便可收之髙祖懼而應命
魏書曰太祖道武皇帝諱珪七月七日生於㕘合陂又任城王澄為雍州功縗在身故以七月七日集文武騎射張普惠字洪賑為録事㕘軍奏記請停
列仙傳曰陶安公者六安鑄冶師也一朝火散冶上紫色衝天安公伏冶下求哀須㬰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與天通七月七日迎女以赤龍至日龍來安公騎之東南而去邑中數萬人預共送之皆與辭訣
又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逰伊洛之間浮丘公接以上嵩髙山二十餘年後於山中謂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頭是日果乘白鶴駐山嶺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
又吳蔡經去家時已老及還更少壯頭髪皆黒語家中言七月七日麻姑當來可取數百斛酒飲之至期王方平偕來乘羽車駕五龍聞金鼓簫管人馬之聲
荊楚嵗時記曰七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宋孝武七夕詩曰迎風披綵縷向月貫𤣥針〉陳瓜果於中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以為符應
周處風土記曰七月七日其夜灑掃中庭然則中庭乞願其舊俗乎
又曰魏時人問董勛雲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於古何也勛雲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今北人唯設湯餅無復有糜矣
又曰陸雲與兄平原相書雲〈機為平原相〉一日按視曹公器物有書刀五枚又琉璃筆一枝景初二年七月七日劉媫妤折之見此使人悵然按魏武帝於漢為相不得有媫妤又景初是魏明帝年號如此則文帝物也與曹公器玩同處故致舛雜耳
日緯書曰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天帝賜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言雖不經有是為徴也
西京雜記曰戚夫人侍兒賈佩蘭雲在宮時見戚夫人侍髙祖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滇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㑹連愛
又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俗也輿地誌曰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淮南子曰七月七日午時取生瓜葉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以拭面靨即當滅矣
又萬畢術曰七月七日採守宮隂〈去聲〉乾之合以井華水和塗女身有文章即以丹塗之不去者不滛去者有奸周處風土記曰七月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几筵設酒酺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鼔〈爾雅曰河鼔謂之牽牛〉織女言此二星神當㑹守夜者咸懐私願咸雲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有光耀五色有此為徴應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夀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頗有受其祚者
梁吳均齊諧記曰桂陽城武丁有仙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何事渡河答曰暫詣牽牛至今世人云織女嫁牽牛也
韋氏月録曰龍魚河圖雲七月七日取小赤豆男吞一七女吞二七令人畢嵗無病
又七月七日曬曝革裘無蟲
又合烏雞藥是七月七日取烏雞血和三月三日桃花末塗面及遍身三二日肌白如玉此太平公主法曽試有驗
世說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曬曝衣服隆乃仰出腹臥雲曬書
崔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麵合藍丸及蜀漆丸暴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
又曰世傳竇後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夕皆看織女獨不許後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後之瑞
竹林七賢論曰阮咸字仲容籍兄子也諸阮俱世儒學善居室內足於財唯籍一巷尚道業好酒而貧舊俗七月七日法當曝衣諸阮庭中爛然莫非綈錦咸時總角乃竪長竿標大布犢鼻褌於庭中雲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雜異書曰時有女子尚幼七夕見家人出庭望候天門開獨在室中不出曰若合當見者雖暗室中赤應見之至夜深忽見天上門開雲氣赫奕因求富及長嫁而富既寡家累鉅萬有賈客貨其絹百疋去而船覆溺資皆沒其女子偶開後房見絹在其中但濕耳賈客歸而自首女子曰絹歸矣驗之而信〈亦出夷堅録乃是開元以後事〉
國史補曰興元元年七月七日斬偽官喬林將臨刑書曰林以七月七日生亦以此日死豈非命也
古詩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纎纎濯素手軋軋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淚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晉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𤣥圃園詩云商風初授辰火㣲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芳草茂園嘉禾被疇於時我後以豫以㳺
宋孝武七夕詩曰開庭鏡天路餘光不可臨迎風披綵縷向月貫𤣥針薄藝誠無取時務聊可尋
宋謝惠連詠牛女詩曰落日隠簷楹升月照簾櫳團團滿葉露淅淅振條風蝶夢恆栩栩終年闕相從遐川阻眤愛修渚曠清容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傾河易廻斡凝情難久悰沃若靈駕旋寂寞雲幄空留情顧華寢遙心逐奔龍
宋謝莊七夕應詔詠牛女詩曰輟機起春暮停箱動秋襟琥車照漢右芝駕肅河隂珠殿釭未暗瑤庭露已深夜悄豈掩抑徽無久臨
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曰火流涼風至少昊潔素藏織女思北征牽牛嘆南陽時來嘉慶集整駕巾玉箱璚珮垂藻蕤霧裙結雲裳金翠耀華輜軿軒散流芳釋轡紫㣲庭解襟碧琳堂忻燕未及究晨暉照扶桑仙童唱道情盤螭起騰驤悵悵一宵促遲遲別日長
梁簡文帝七夕穿針詩曰憐從帳裏出想見夜牕開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
梁劉孝威詠織女詩曰金鈿已照耀白日未蹉跎欲待黃昏至含嬌渡淺河
梁庾肩吾七夕詩曰玉匣卷懸衣針樓開夜扉姮娥隨月落織女逐星移離前看促夜別後對空機寄語雕陵鵲填河未可飛
隋王眘七夕詩曰天河橫欲曉鳳駕儼應飛落月移粧鏡浮雲動別衣懽逐今宵盡愁隨還路歸猶將宿昔淚更上去年機
張文恭七夕詩曰鳯律驚秋氣龍梭靜夜機星橋百枝動雲輅七香飛暎月廻雕肩凌霜曵綺衣含情向華幄流態入重闈懽餘夕漏盡怨結曉驂歸誰念分河漢還惜兩心違
太平御覽卷三十一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