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 |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 卷十 官制一 |
► 卷十一 |
官制一
編輯丞相〈總論建隆至乾道相名更易〉
編輯丞相,秦官也,自漢末改為大司徒,歴代不能正。國初循唐制,以三公至列曹侍郎,同平章事為宰相,首相帶昭文館大學士,亞相帶監修國史,末相帶集賢殿大學士。神宗新官制,於三省置侍中、中書二令,虛而不除,以尚書左右僕射兼門下、中書侍郎為兩相,然中書揆而議之,門下審而復之,尚書承而行之,則是首相不復與朝廷議論矣。慶元初,司馬公相乃請令三省合班奏事,分省治事,自紹聖以後,皆因之,時議者謂:「門下相凡事既同進呈,則不應自駁已行之命,是省審之職可廢也。」政和時,蔡京以太師總領三省,號公相,乃廢尚書令,改侍中、中書令為左輔、右弼,亦虛而不除,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仍兼兩省侍郎。靖康中,何文縝將拜相,夜夢神持弓矢,射中其僕,乃先乞復太、少宰為僕射,吳正仲當制,請更為丞相,不從。建炎三年,呂元直初相,議者請併三省為一,於是元直解中書侍郎,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乾道八年,孝宗稽古,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去侍中、兩令之名,遂為定製雲。
御營使〈御營宿衛使〉
編輯御營使者,建炎元年六月,始命宰相李伯紀為之,本以行幸,總齊軍中之政。其後遂專兵柄,樞密院㡬無所預。呂元直在位,專恣尤甚,臺官趙元鎮等以為言,元直遂免,時議者以為「宰相之職無所不統,本朝沿五代之制,政事分為兩府,兵權付於樞密,比年又置御營使,是政出於三也。請罷御營司,以兵權付之樞密院,而以宰相兼知,庶㡬可以收兵柄,一賞罰,節財用。」四年六月甲戌,遂以宰相范覺民兼知樞密院事,罷御營使及官屬,以其事歸密院,為機速房焉〈御營使,一員或二人,以宰相兼;副使一員,以執政官兼;參賛軍事,以從官兼;提舉一行事務,以大將兼。其將佐有都統制一員,及五軍統制已下官〉。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入冦,上將臨江視師,其冬,以和義郡王楊存中為御營宿衛使,寇平,復免,明年,孝宗即位,又以御營使命之然,但自名一司,掌殿前忠勇等軍,非復建炎之比矣。
都督軍馬〈同都督〉
編輯都督,古官也,晉、宋間有之,唐以後不置。紹興初,呂元直復相,謀進取,秦會之亦欲奪其權,乃共議令元直以左僕射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置司鎮江,元直覺之,遽歸而命孟富文以參知政事權同都督,已而,落「權」字。四年,趙元鎮自知樞密院事為川陜宣撫處置使,元鎮以與吳玠共事為嫌,乃改都督川陜荊襄諸軍事。五年春,元鎮與張德遠並相,遂帶兼都督諸軍馬入銜。七年秋,德遠將罷,先廢都督府。隆興初,德遠再入,乃命以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焉。二年,德遠去位,都督府復廢,其秋,紇石烈志寧入冦,詔湯進之以左僕射為之,進之逗遛不行,乃命王瞻叔以參知政事為同都督,瞻叔亦乞免,於是遂命和義王楊存中代為都督府,非宰相而為都督,自存中始。
都督行府
編輯張魏公之初為都督也,以行府為名,凡事干朝廷,則關三省、樞密院。孟富文時在政府,大不平曰:「三省、密院乃奉行行府文書耶?」因稱疾求去。隆興初,魏公再為都督,時宰相陳魯公、湯慶公皆主和議,故朝廷所行,多與都督府異,魏公乃言:「臣節制江淮軍馬,其進退調發,當從督府取㫖施行。近日主兵官及帥守監司,輙以軍期事務徑申朝廷。乞劄下依本府指揮,仍取當行人責軍令狀外,謹具奏知。」上曰:「豈有不申朝廷之理?」十月辛巳,乃詔江淮軍馬調發應援,從都督府取㫖施行,其餘事務並令申奏如舊。
督視軍馬
編輯督視軍馬者,紹興三十一年冬十一月,葉審言始以知樞密院事為之。朝議以審言非相臣,故其名下都督一等,蓋不考趙豐公故事,失之也。隆興初,張魏公既為江淮都督,乃命汪明遠澈以參知政事督視湖北京西軍馬焉,其方城失守,汪謫台州,遂拜令魏公督之。
制國用使〈同知國用事〉
編輯制國用使,舊未有。隆興初,言者請法有唐之制,命宰相兼領三司使職事,財榖出納之大綱,宰相領之於上,而戶部治其詳,上是之,命秘省討論來上。乾道二年冬,遂命宰相兼制國用使,參知政事同知國用事。五年二月戊申,罷國用司。八年,正丞相官名,夏四月,詔丞相事無不統,所有兼制國用事與參知政,更不入銜雲
參知政事
編輯參知政事,自太祖朝始置。元豐官制,改為門下、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建炎三年,合三省之政,於是李漢老自尚書右丞改除參知政事,復舊制也。故事:丞相謁告,則參預政事之臣,例不得進擬差除,惟丞相薨罷,上未得人,則參知政事行相事,多不踰年,少者才旬月。獨淳熙初,葉夢錫罷相,龔寔之行丞相事近三年,言者以為懷私擅政,遂有英州之禍焉。
樞密使
編輯樞密使,自唐以來率二員並用,魏仁浦、吳延祚並為之。國初,仁浦拜集賢相,自是止除一使。至太平興國初,曹武惠〈彬〉、楚景襄〈昭輔〉始復並用,後未有繼之者。及真宗時,以王文穆、陳文忠並為樞密使,由是遂為故事,迄仁宗不改。英宗治平四年,文忠烈、呂惠穆並用。神宗熙寧五年,文忠烈、陳秀公並使樞庭,用此故事。高宗紹興十年,張循王〈俊〉、韓蘄王〈世忠〉既罷兵,乃並除樞密使。十二年,張循王猶在位,時以孟信安王〈忠厚〉為山陵使,乃亦暫拜樞密使焉。渡江後,元樞並除蓋有所為也。
知樞密院事
編輯知樞密院事,太宗淳化二年始置,以張遜為之,然使與知院未嘗並除。熙寧元年,文潞公、呂宣徽為使,陳秀公自會稽召為知院,非故事也。元豐官制行,廢樞密使,故政和末,鄧莘公官至少保,猶止為知院焉。其後鄭居中、蔡攸、童貫之徒,既位三公,乃更領樞密院事。紹興七年,秦申王為使,沈忠敏自同知遷知院事,蓋張魏公既薦秦相,未欲其與己並,又以故相,不可除他官,乃先白高宗降㫖,以本兵之地,事權宜重,依祖宗故事,置樞密使,而知院、同知院亦皆仍舊,由是並除,自後則否。
樞密副使
編輯祖宗故事:樞府置使,則除副使;置知院,則除同知院。淳化二年,太宗既以張遜知密院,於是冦忠愍、溫恭肅皆自副使改同知院事。康定元年,仁宗用晏元獻公為樞密院使,於是王鄧公、杜正獻、鄭天休皆自同知改除副使,自後皆然。元豐末,廢副使。渡江後,秦申王首復除樞密使,王敏節副之,既而張、韓二大將並除樞密使,岳武穆副之,合故典矣。近歲張魏公、汪明遠、虞彬甫、王公明、王季海、周洪道、王謙仲、趙子直繼除樞密使,而其副止稱同知,蓋相承之誤。
簽書樞密院事
編輯簽書樞密院事,太平興國四年置,是時石元懿公以兵部員外郎充樞密直學士,止用本官職簽書,自是初除皆帶密直,及罷政,乃拜端明殿學士焉〈太宗至真宗朝,文臣簽樞才五人,其四人遷樞副,張文定以本官罷。至神宗時,曾公綽以憂去,免喪,乃除端明。元祐後,王彥霖、劉仲逢皆以端明罷,遂為故事〉。元豐官制,廢簽樞,其後童貫以使相為之,以貫官至三司,乃更為領院事。靖康初,李參政〈回〉首拜延康殿學士,簽書。延康,今為端明。自是遂為故事。
同簽書樞密院事
編輯同簽書樞密院事,自郭宣徽,後不置。明受末,李漢老、鄭致剛嘗並拜,未及謝而上反正,李遷右丞,鄭落同字。紹興九年,王倫交割地界,亦命帶焉,其後不復置。隆興末,虞雍公一為之。
陞朝官除簽樞
編輯簽書樞密,故事有以員外郎為之,而無三丞以下為之者。元祐初,王彥霖以承議郎、龍圖閣待制除授,乃特遷朝奉郎。建炎初,張全真、富季申皆自奉議郎、御史中丞除簽樞,亦用此制。靖康二年,曹忠逹〈輔〉;紹興十四年、李資政〈文會〉,皆以陞朝官為之〈曹,承議郎;李,奉議郎〉蓋中書失之,而舍人無正之者。
樞密參用文武〈張說本末〉
編輯自建炎以來,樞密使副,參用文武,仁宗親政以後,但除夏守斌、王貽永、王德用、狄青數人。英宗朝,郭逵一人而已。元豐改官制,武臣不為二府。政和末,始命童貫簽書河西北面兩房事,後遂領院事焉。靖康用兵,乃除种忠憲師道。建炎中,復除王襄愍淵,時苗傅等不平,遂有明受之變,自是武臣不復典樞密矣。紹興九年,秦丞相將罷三大將兵柄,乃以樞密使副授之,蓋自童貫後,皆因事用人,非常典也。乾道七年,張說為明州觀察使、樞密都承㫖,說娶壽聖皇后女弟,上厚眷之,時為政乃除說簽書樞密院事,制下,朝論閧然,說辭不果拜,遂以安慶軍節度使還第焉,踰時,復以是命之,說亦不辭,又踰年,遂進知樞密院事,淳熙元年秋,罷為太尉,尋降觀察使,居撫州,三年冬,許自便,七年秋,卒,上念之,詔復承宣使,陳給事〈峴〉封還錄黃,乃止。說子:薦,文州刺史,說敗亦貶彬州;薿、明州觀察使。
外戚典樞密
編輯祖宗盛時,率用外戚典兵馬,而無使樞密者。惟慶歷中,王鄧公貽永以主壻為之,然議者不以為忝。元祐中,韓文定在樞筦,其弟端節既選尚,為臺諫所攻,旋亦罷去。紹興初,樞密都承㫖闕,執政請以保靜軍承宣使邢煥為之。煥,懿節後父也。上曰:「朕不欲戚里任朝廷官。」乃不許。上受禪,韓平原侂胄自知閤門事除承㫖,亦固辭,自請奉祠雲〈紹興中,孟仁仲使樞密,蓋以典山陵故事,已即罷〉。
樞密院屬
編輯樞密院屬官,舊有都副承㫖,以武臣為之,編修官二員,以文臣為之。熙寧中,始以文臣為都承㫖。元祐後,又詔㤙數如權侍郎,紹聖初,廢。高宗在會稽,武臣辛道宗為都承㫖,頗用事。紹興初,道宗既免,乃詔用兩制為之〈元年十二月丙寅〉。然但閒除一二人而已。淳熙中,王抃用事久,孝宗惡焉,遂復士人。今上初立,薛象先以戶部侍郎兼都承㫖,何自然以為非祖宗成憲,斥去之。建炎中,又用元豐故事,置檢詳一員,祿賜與都司外郎等〈三年六月庚午〉。時御營司既廢,密院置幹辦官四員,既而以其名不雅馴,改為計議官,在編修官之上〈建炎四年十一月乙夘〉,紹興十一年始省〈四月庚寅〉。
三省樞密院賞功司
編輯建炎初,李伯紀為政,始於三省、樞密院置賞功司。呂元直初相,遂省之,及范覺民以宰相兼樞密院,乃於樞密置機速房,紹興二十九年,又罷,辛巳用兵,復置,乾道六年,始罷,凡錢糧事歸三省,邊防兵政歸密院焉。
拾遺補闕
編輯遺、補,唐官也。太宗以正言、司諫易之。淳熙十五年正月,兵部侍郎林栗言:「國家累年以來,宰執百寮職無虛位,御史、三院亦不乏人,獨諫諍之官,尚有闕員,居其位者,往往分行御史之職,至於箴規闕失,寂無聞焉。願依唐制,置拾遺、補闕左右各一員,皆三年為任,仍面加訓諭,官以遺補為名,不任糾彈之職。」孝宗從之,以許深夫、薛象先充其職,班著監察御史上,請給之人從依監察御史例,光宗立,復省。
直學士院〈權直學士院 行宮直院 學士權直院 翰林權直〉
編輯直學士院,自開寶二年盧丞相〈多遜〉始。權直學士院,自開寶六年張舍人〈澹〉始。翰林權直,自乾道九年崔舍人〈敦詩〉始。學士院權直,自淳熙五年崔舍人〈敦詩〉始。國朝故事:率以從官兼直院,若左右史、少卿、監之類,則止稱權直院焉。近歲崔大雅以樞密院編修官、趙大本以校書郎、陳內翰宗召以著作佐郎兼直,蓋特命也。紹興末,高宗視師建康,時何內翰〈溥〉屬疾,不能從,而直院虞彬甫使兩淮,乃命唐立夫以起居郎兼行宮直院,車駕還,復省。
庶官兼侍讀
編輯故事:經筵官自兩省臺端以上兼侍講,若大卿監以下,則止兼崇政殿說書。元祐中,司馬公休以著作佐郎兼侍講,時朝議以文正公之賢,故有此命。乾道末,張敬夫以吏部員外入侍經幄,用公休故事,亦兼侍講焉。自改官制後,庶官非二史而兼侍講者,才數人——范純甫、司馬公休、張敬夫是〈國朝經筵,非進士出身者,三人:吳傳正、呂源明、張敬夫〉
翰林講讀學士
編輯翰林講讀學士,真宗朝始置。元豐官制,去「翰林」字及學士名。元祐復之,以命蘓子瞻、趙元考而已。渡江後,獨范元長常一為之。
史館專官〈陸務觀本末〉
編輯自真廟以來,史館無專官。神宗嘗欲付曾子固以五朝史事,乃命為史館修撰,使專典領其事,子固所草,俱不當神宗意,書不克成。孝宗修五朝史,而列傳久未畢,遂召李仁父、洪景盧踵為之,皆奉京祠,不兼他職者,數年而史始畢,乃自開院至成書,凡二十有八年,秉筆者百有餘人。時景盧請修九朝正史,上許之,景盧復言製作之事,已經先正名臣之手,是非褒貶皆有據依,乞命後來史官,無得輒將成書擅行刪改,然書未就而景盧去國。淳熙末,修高宗《實錄》,但以他官兼之,至紹熙末年,而功未及半,陳君舉直學士院,建請以右文殿、秘閣二修撰,並舊史館校勘三等,為史官,自校勘供職,稍遷秘閣修撰,又遷右文殿修撰,在院三五年,如有勞績,就遷次對,庶㡬有專官之効,無冷局之嫌,然亦不克行。明年,但増檢官三員,而限一年畢,其後又七年,而高《錄》始成,時當修高宗正史、孝宗、光宗《實錄》,朝論覺無專官,始外召傅景仁、陸務觀為在京宮觀,免奉朝請,令修史。於是,務觀還政久矣,乃落致仕,以為同修國史兼實錄院同修撰焉。務觀,山陰人,時年七十有八。
提舉秘書省
編輯提舉秘書省者,官制以來無之。政和初,置以命蔡攸,其後秦伯陽繼居是任。紹興末,高宗召信安孟王忠厚為醴泉觀使,乃命提舉秘書省以寵之,月過局如宰執例,孟王薨,亦省。
提舉太史局
編輯提舉太史局者,舊率以近臣兼之。熙豐間,司馬公、王和甫繼居是任,後不復置。紹熙五年十月,復置以命薛象先。明年,何自然以非舊典為言,遂罷去,蓋務反趙子直之政而不詳考也,太史局日官舊止於五官正,孝宗時,始増春、夏、秋、冬、中五官大夫。
六院官
編輯六院官檢鼓糧料審計官,告奏進也,例以京官、知縣有政績者為之,亦有自郡守除者,則繼即除郎,如鹿伯可是也。故恩數略視職事官,而不入雜壓。紹興十一年,胡汝明以料院除監察御史,遂遷副端。乾道後,相繼入臺者,有宋敦書、蕭之敏、陳升卿、傅淇等數人,而六院彌重,號為察官之儲矣。淳熙初,龔實之秉政,其內弟林宓幹辦審計司,遇郊㤙,而林尚京秩,乃白上,以六院官班寺監丞之上,林用是得封贈父母,龔後為謝廓然所紏而南竄,此其一事也。紹興二年夏,六院官始復入雜壓,在九寺簿之下焉〈五月庚戌降㫖〉。
環衛官
編輯環衛官者,唐有之領宿衛兵,若今之三衙。祖宗時,其官不廢,然無職事,但以處藩帥代還,及宗室除拜而已。元豐官制,改外臣皆不除,惟宗室則如故。隆興中,孝宗始命學士洪景嚴等討論故事,因復制以授武臣,其法:正任,除上將軍〈承宣使至刺史為正任〉;遙郡,大將軍〈以階官領刺史至承宣使為遙郡〉;正使,除將軍〈武翼大夫以上是也〉;使臣以下,左右郎將〈訓武郎以下〉。皆有添給及從人而無職事,若除管軍則解,或領閤門、皇城司之類則仍帶焉,惟戚里子弟不除。是時,李太尉顯忠首除左金吾衛上將軍,上諭湯慶公曰:「此正如文臣館閣耳。平時在環衛中,庶見得人才。」近歲,郭太尉杲自右驍衛郎將受知孝宗,以本官□□□□職事,不二三年遂至邊帥矣,迄至環衛官,皆為戎帥之儲雲。
內侍兩省
編輯入內內侍省,皆宦官之職也,舊號前、後省。紹興三十年九月,以前省無職事,廢之。今入內內侍省,此舊後省也。吏額:三十五人,分五房,所掌內殿引對羣臣、發金字遞、收接邊奏、賜臣寮到闕茶藥、新除執政御史中丞支賜,宗室節度使已上生日,宰臣以下,夏葛藥春旛勝新火喜雪御筵、每月奉香表往𣪁宮忌辰酌獻、看經、設獄、太廟薦新,並奏告差宮闈令大禮執事並奏主進袞冕祈禱降御封香車駕行幸差官應奉人使在道及到闕燕賜,宣召學士及試官御試一行事務,聖節賜宰臣以下齋筵,皇太子等乳香,執政官酒果辨騐迎奉到御容,賜蕃夷宴大朝會差應等官,皆其職也。其官有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名色。渡江後,又掌藏金國誓書及八寶。內東門司,內侍省屬也,掌機密門戶合同,慿由司掌御前及宮禁取索金帛,御藥院掌應奉禮儀衣服湯藥。
舊制,內侍遇誕節,許進子年十二,試以墨義,即中程者,候三年引見供職。紹興三十二年冬,張真甫為殿中侍御史,以宦者員衆為上言之,孝宗曰:「朕有此意久矣。祖宗時,止許一人進一子,朕意欲依祖宗法。」真甫奏事畢,上曰:「此曹人多,則黨盛。今人數已不少,若平時無事,猶可設使。當母后少主之時,豈不能為禍,漢唐之事是已。」遂命內侍省開具見在人數聞奏,元年會慶節,權免進子,於是定以二百人為額焉。
閤門
編輯閤門者,左列之清選也。舊時有知閤門事、同知閤門事,多以外戚勲貴人為之,其下又有閤門宣贊舍人,乃掌贊唱書命;閤門祇候,掌侍衛班列。於乾道間,孝宗始倣昔時儒臣館閣之制度,乃増置閤門舍人,以待武舉之入官者,先召試而後有命,又許轉對如職事官,供職滿三年者,與其邊郡,遂為戎帥部刺史之選雲。近歲熊提刑飛、譙知閤熙載、姜節使特立之進,皆自此階,故武臣以舍人為清要。紹熙之初,蔣介有召試之命,葛楚輔丞相言介武舉第一人,乞免試,上從之〈二月九日丁卯降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