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懼庵先生文集
卷之四
作者:李樹仁
1860年
卷五

擬辭職。兼陳所懷疏。

編輯

臣以嶺外疎賤。生於蓬蓽。性復昏昧。無所知識。嘗從事科業。略窺古紙。而只是尋摘章句而已。到今年近六旬。神識愈暗。前言往行。略無記存。世事時務。全是蒙瞀。甘作聖世閒物。老死竆巷而止。無一毫分外之望矣。不意迺者爲鄕人誤薦於地主。末乃上徹天聽。至有給馬起送之命。遽及於螻蟻之賤臣。承命驚惶。神䰟飛越。臣雖遐方至愚無似之物。豈不知有召不俟之義。而第此無前隆眷。非草野微賤之臣所敢當者。所以聞命以來。廢食忘寢。罔知攸措。旣又自語於心曰惟此微臣之誤薦於聖聽者。乃是有司不察之過。而臣若更爲承命逡廵。不卽竭蹷。則不但分義之涉於猥越。有若才德抱負之士進退自重者然。倘有自上召命。不但一番而遽已。則是不惟有司之誤薦於殿下。抑亦臣之欺殿下也。以此以彼。晝夜思量。與其終歸於猥越偃蹇之科。莫如承命亟進。置身闕廷。㬥此愚陋之實之爲愈也。所以抗顔冒恥。奔走馳詣。得近於咫尺耿光之下。燭之而不近似。叩之而無一存。然後臣之庸惡陋劣之實。無所逃於天鑑之下。謂宜有斥退之命。使之歸死於鄕廬之中。乃臣之榮。非臣之恨也。畢竟特降調用之命。以至繕工之任。遽及於臣。臣旣驚惶震悚。不知所以仰白。而抑又不能無疑於聖世之用舍也。臣伏念以殿下之明。俯臨小臣之愚騃。何嘗有一毫少槩於聖心哉。特以旣召之後不可以虛棄。有此除授之命也。在殿下如天盛德。何等廣大。何等包容。而其於國家愼官方之道。大有所不然者。夫用舍之間。安危所係。其難其愼。古有明訓。固不可以微末之職而忽之也。今若以召來之故。而不論贒愚。不問淑慝。如臣無似之物。一例有除授之恩。則臣恐希覬恩寵之人。多來於殿下之庭。而粗守廉隅之士。或恐望望而去也。而況名器爵祿。人所奔趨。苟以虛名無實之人。而猝然擧而畀之。則宋臣蘇軾所謂彼不得者。擧皆以沉淪爲恨。恥不若人。何所不至者。誠眞切語也。若爾則殿下調用微臣之擧。適足爲開倖門之一端。而將使微臣爲遠近之所藉口。則臣今日之職。非臣之榮。而實爲臣之所大愧者也。臣於蒙恩之日。非不知趁卽辭歸。而怵惕惶悚之極。有不敢倖倖。黽勉隨行。今已浹旬。而一端廉恥之性。終有所不泯。玆敢冒萬死仰籲焉。伏乞臣所帶繕工之職。亟賜遞改。一以存國家重官方之道。一以使微臣得免竊位負乘之譏。則臣當歸去草野。雖轉死溝壑而無所憾也。但臣以草野賤跡。煩九重千里之召。無一語仰答聖眷。無一策仰裨聖化。虛來虛歸者。誠可爲沒齒之恨。而臣賦性至愚。所存全蔑。只當撫躳自悼而已。然設使臣略有測管之窺坐井之觀。立於殿下之廷。更何敢容喙乎。殿下聰明睿知。卓出千古。文理密察。迥邁百王。凡於天地間百千萬事。上下千百代治亂之道。靡不洞照而明察。非有可待乎芻蕘之仰陳。臣何以知其然也。臣於天地之大。日月之光。有不敢擬議而形容。然就其愚夫婦易見者而言之。伏見殿下卽阼之初。頒下十件條目。自正名分。至於行面試。纖悉曲盡。無一或遺。莫非爲邦之要道捄弊之先務。眞所謂一病一藥。對症良劑者也。若使此十件條目。著實施行。則凡所以挽世道回泰運。使此海東一域。躋之仁壽之域者。特一反手之易也。雖使漢之賈太傅,唐之陸宣公復生。今日爲殿下仰陳之謨。恐不出於此十條之外也。以臣至迷至愚之見。更何措一辭也。臣獨怪夫十條頒下之後於今二十載矣。每盥手伏讀。想望太平之治。亦已久矣。而迄未有治化之更始。政令之改圖。終是因常襲舊。百弊滋甚。式至於今。近年以來。上而天譴之示。無所不至。下而民生之困。愈往愈深。和氣漸銷。愁怨滋多。目下所見。似欠聖世氣象。則臣今然後始知殿下前日十件條目。竟無施行之實。而只是空言而已。文具而已。然則今日之所仰勉於殿下者。顧不在乎他。只是行之一字而已。行之之實。不在乎他。只是行此十條事而已。傳曰明辨之篤行之。又曰言顧行行顧言。古語又曰言之非難。行之爲難。以殿下孜孜求治之勤。若初不論時弊之何如救之之何以。而不卽行之。猶之可也。今殿下旣洞燭其弊。繼之以救之之方。發之於絲綸。布之於耳目。而終未見行之之實。此非獨愚臣之所慨然。草野人士之所共然者。昔漢之武帝招致魯申生。申生所言。只曰顧力行何如耳。當時武帝以申生之言。闊於事情。不爲之傾聽。自今觀之。武帝平日欲效唐虞之治。而竟不能致之者。都是不能力行故也。從古昇平之世。例多有翫愒優游之習。終至於莫可收拾之境。歷歷前代已事可驗。此臣之所以必以行之一字。冒昧仰陳。而不敢以申生之見謂迂闊。自外於殿下之前者也。臣竊謂申生一語。實爲今日受用之最要切最緊急之務。而若其用力之方則又不在乎他。惟在乎誠不誠如何耳。以我殿下緝煕之學。不待愚臣之煩縷而後。可以燭照也。臣生長於先正臣文元公李彥迪之鄕。自幼少時。熟見其遺集中所載一綱十目疏。而所擧一綱。亦不出誠之一字而已。殿下倘於萬幾之暇。特加三復。以備聖躳誠明之學。而爲頒下十條之綱。則上而脗天心。災譴之可以消也。下而蘇民瘼。愁怨之可以息也。向所謂挽世道回泰運。躋之仁壽之域者。皆可以得之於此矣。今爲殿下陳勉誠身之道。又何必架疊而陳之乎。臣不勝畎畮憂愛之忱。迺於辭免之章。幷寓芹𣌑之獻。惟殿下垂察焉。臣無任瞻天望聖。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龜岡書院請額疏

編輯

伏以朝家褒奬之典。士林尊尙之道。不越乎道德也事功也文章也。此三者古之所謂不朽者也。而有德者未必有功。有功者未必有言。故朝家之褒奬。士林之尊尙。亦不求其備。雖一行一節之人。尙且表章而揄揚之。況一人而兼有此三者。赫赫然照人耳目。歷百世如一日。則雖或時代之相革。事蹟之已遠。而其所表章而揄揚之者。有不容少緩矣。臣等猥以麗朝文忠公臣李齊贒腏享之所請額事。裹足千里。仰首齊籲於尺五之天。伏乞聖明留神澄察焉。文忠公臣李齊贒。卽吾東命世之贒也。當麗代之季。歷事五朝。四入相府。其道德事業文章。昭載於麗史及輿地勝覽東國通鑑諸書。不翅如日星之炳烺。姑以文集之所載者。略擧仰陳焉。在元之初。程朱之學。未及行於東方。國俗尙貿。士趨未正。而及白頤正得程朱性理之書而東還也。齊贒首先師受。爲羣儒倡。以啓我東方道學之源。且麗朝崇佛之際。學子皆從釋子以習章句。雕蟲篆刻之徒日繁。而經明行修之士絶少也。齊贒告於忠宣王曰殿下誠能廣學敎謹庠序。尊六藝明五經。以闡先王之道。孰有背眞儒而從釋子。舍實學而習章句者哉。將見雕蟲篆刻之徒。盡爲經明行修之士矣。此實與朱子興學校明敎化之訓。同其揆矣。且其告君之書。略曰今王以古者元子入學之年。承天子明命。紹祖宗重業。可不小心翼翼。以敬以愼。敬愼之道。莫如修德。修德之要。莫如向學。請擇贒儒二人。講孝經語孟大學中庸。以習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道。又選正直謹厚好學愛禮者十輩爲侍學。左右輔導。四書旣熟。以次講明六經。驕奢淫佚狗馬聲色。不使接於耳目。習與性成。德造罔覺。次論親宰相斥褻狎。昭儉德罷私藏。以成君德。以厚風俗。正與程叔子涵養氣質。薰陶德性。習與智長。化與心成之論。同其旨矣。此可見齊贒學問之正。而推之以輔養君德也。元至正間。分天下爲九省。以高麗爲征東省。將欲變制從胡。齊贒上書都堂。以九經章柔遠人之意辨之。請國其國人其人。終使箕封舊域。不變冠帶之俗。則正所謂微管仲吾其爲左袵。而於東方。實有百世永賴之功矣。東方之今古名贒。能辦此者有幾人哉。且當忠宣王之流吐蕃也。奔問萬里。不避艱險。獻書元郞中及丞相拜住。辭旨懇惻。忠憤激切。得蒙量移於朶思麻之地。尋命還國。恭愍王之在元也。命齊贒權斷國事。十年秉政。人無間言。則此可見齊贒事功之大。而兼之以忠愛至誠也。及其覲王江南。奉使西蜀。所至題詠。膾炙人口。嘗過則天墓。有詩曰歐陽儘名儒。筆削未免失。那將周餘分。續我唐日月。後得朱子感興詩而自驗其脗合於考亭之論。至如諸作。文詞渾厚博大。淸遒典雅。亦皆傳播於中國。而中國之學者。莫之或先。若姚燧,閻復,元明善,趙孟頫諸人。皆以爲莫及。歎賞不置。乃若樂府諸篇。備述衆體。法度森嚴。句句字字。皆叶音律。獨得東人之所未解。則此可見齊贒爲文章之宗而卓越乎諸子也。嗚呼。我東方自羅麗以還。不無豪傑之士輩出於其間。而若其崇正學於朴貿之世。闢異端於風靡之際。措諸事業則有百世永賴之功。著於文辭則爲三韓羣儒之宗者。則齊贒一人而已。是以故文靖公臣李穡。卽齊贒之門人也。撰其墓誌曰學問高明正大。讀史法春秋之大義。得綱目之宗旨。銘曰北斗泰山。昌黎之韓。光風霽月。舂陵茂叔。又結之曰道德之首。文章之宗。序其文集。則曰東人去靡陋而稍爾雅。先生化之也。北村湯炳龍。中國之名學士也。贊其眞像曰爲人之宗。爲儒之通。於學則充。於道則隆。存心以忠。臨政以公。故儒臣李崇仁。幷世之贒也。亦曰李文忠道德文章。師表百世。玆數君子之論。蓋躳炙親襲。心悅誠服而發之。則千載之下。庶可以想得其爲人矣。入我朝。故文忠公臣徐居正有言曰性理之學盛於宋。自宋以上。思孟以下。作者非一。而獨韓愈爲近正。高麗光顯以後。文士輩出。而程朱之書。不行於東方。其論性情義理之奧。紕謬牴牾。而惟益齋,圃隱倡明道學。文襄公臣梁誠之又以益齋道德當陞配文廟。數次上箚。俱載於其文集中。故參判臣兪好仁有曰益齋文忠公。以文章德行。名振天下。遺風餘烈。亹亹不衰。又於成廟辛亥命重刊遺集時。集贒殿應敎臣金鑌奉敎跋曰實與麗史。相爲表裏。文簡公臣李睟光師友錄曰李益齋十五冠成均。又中丙科。人皆呼益齋而不名。其道學之夙成可知。文忠公臣柳成龍追題跋語曰高麗五百年間。名世者多矣。求其本末兼備。始終一致。嵬然高出。無可議爲者。惟先生有焉。此莫非先後諸贒信筆之可證者也。噫。今去李齊贒之時。凡四百四十有餘年。先輩之所稱許。如彼其盛。後生之讀其書聞其風者。亦莫不欽仰而聳歎焉。其在士林尊尙之道。合有俎豆腏享之議矣。是以粵在明廟辛酉。故提學臣李楨始建西嶽書院於慶州而欲享李齊贒。先正臣文純公李滉貽書申勉而未果遂其意。亦在先正遺集中矣。其後後生晩進。追述文純遺志。俎豆而尊奉之。尸祝而崇報焉。金川則有道山祠。慶州則有龜岡祠。蓋以棟宇妥靈。士林之責。而扁額顯褒。聖朝之典也。況此東京。卽李齊贒桑梓之鄕也。杖屨之所也。受封之土也。今於數架揭虔之宇。若未蒙恩額之宣。豈不爲朝家之闕典。而士林之抑鬱乎。玆敢不避斧鉞。仰黷天聽。猥越之罪。無所逃誅。而方當聖明崇德尙贒之日。一道公共之論。有不能終泯。而號籲之煩。亦不敢自恤者也。又以已行之例言之。順興之紹修書院。享文成公安裕。禮安之易東書院。享祭酒禹倬。列聖俱已賜額。國家之於勝國名贒。其所尊尙。不拘世代之稍遠。乃是列朝之盛典。則今於李齊贒貫鄕。院宇之揭額。宜無異同。允爲朝家崇贒之盛意也明矣。伏乞聖慈亟賜鑑察。特許龜岡書院宣額。使廟宇有所增光。士林有所矜式焉。臣等無任激切屛營祈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與鄭立齋

編輯

五年前霎時傾蓋。在稠擾中。執事能記得否。鄙懷尙耿耿。第老蟄已甚。道里且夐。末由更際德宇。只切傾嚮而已。迺者幸因鄙門年少歷候仙莊而歸。說執事起居甚詳。備審向者道體動止沖衛。區區仰慰倍品。歲色忽新。春意正闌。遠惟益加毖重。樹仁自以人世一蠧。虛送許多好光陰。到今奄奄垂盡之日。百悔交集。有不可追昔人所謂悲歎竆廬。亦復何及者。正爲此也。古固有耄年箴儆者。此可爲年老者百世師範。而平生頹懶。已成痼疾。竟無醫得之術。只自咄咄而已。仄聞執事向裏家學。積有眞工。推以及人。至遠近信從者衆。趁此淸和時節。乃有絳帳談經之會。人間之樂。孰有過於此者乎。健羨之餘。惟恨縮地無術。不能置此身於講席之末。與聞緖論也。此去族姪。生長孤陋。素無見聞。而可喜者姿性而已。前此聞有納拜高門之儀。始知其志趣亦有不凡者。執事不以爲陋而拒之。尤可見容接之盛意。但蒙瞀之質。不合周旋於長者之門。想在德量曲恕之中。而爲渠門老者。亦豈無慊媿之心也。因此晉候便。暫修候儀。以致向想之意。臨紙老懷不勝悵惘。

與金判書尙集

編輯

棠車遞歸之夕。蒼茫奉別。儵已數載。且於其間。承有胖合之慽。而落落千里。末由以一紙獻慰。迨今西望。悵恨無已。忽此意外。又有過嶺之行。莫非恩譴。何必深慨。而第揆以私義。惶悚則有之矣。伏惟此際。賦鵬餘動止萬衛。樹仁索居委巷。爲一副當。塵累纏繞。漸與卷中文字疎闊。只自玩愒時日。每念疇昔勸勉之盛意。伏不勝媿歎。自承譴命之後。當晉慰於座隅。而代步甚艱。迄未遂忱。恨何如之。竊惟閤下今日之行。古人所謂眞試一番者。丈夫舍達。只當付之於天而已。況天怒不竟日。賜環無朝暮。以是仰祝。餘伏冀循序保嗇。

答兪明府漢謨

編輯

跧伏竆巷。一未拜候於梅閣之下。而盛德不較。至有委送親胥。兼致華訊。擎讀再三。感悚交幷。仍審際玆蒸炎。政履動止晏重。區區溸仰。樹仁杜蟄已久。衰病侵尋。況此炎節。又添暑症。伏枕叫苦之狀。有不足仰煩。而竊有所惶仄於私心者。此物有何毫髮之可取。而萬萬分外。自上有給騎資送之命。顧此隆眷。實非草野寒賤之所敢當者。承命踧踖。亦不能無憾於下執事也。目今恩旨旣如是懇摯。營督又如彼頻繁。揆以私分。卽當匍匐上道。㬥此愚陋於天陛之下。而適此賤疾如右。千里炎程。萬無致身之道。伏望以此由回報營門。備達民之情勢。使此濱死之民。在家調理。得保縷命。豈非萬幸耶。當躳晉仰陳。而一步亦難。敢此替達。下諒如何。

與尹方伯光顔

編輯

叨陞禮筵。獲覩三古盛儀。仍遂一識之願。自顧慶幸。迨不能已已。伏惟寒威比酷。廵宣體度萬衛。區區仰頌。頃者猥以賤齒在列。至承乞言之敎。而緣稠擾。未有一字仰副。歸後廑得依㨾畫葫。今始伏呈。而但文字短淺。無以鋪張好事。不勝慊媿之極。一辭棠閤。公私迥隔。無緣更承下誨。只增瞻悵。餘伏冀爲國保重。

答李元述

編輯

展墓時霎然奉晤。迨今耿耿。匪意獲拜尊札。披讀數三。可攄前日未盡底懷也。謬囑亭記。愚不敢承當。然而亭扁之必以友烏雲者。不能無怪焉。古固有不遇於世而與禽鳥爲友者。或鶴焉或鷗焉鷴焉之數物者。君子取其白而友之固也。而若夫烏之爲物黑。詩云莫黑匪烏。惡之之辭也。人之所共惡。而執事獨取之何也。是蓋病俗之徇外而遺內。只是粉其形貌。粉其言辭。粉其動靜行止而已而無其實也。雖然內外交修。君子之所貴。而忽於外者。未必其中之能守。則幸勿以矯世俗之失而忽於外。日加澡濯之工而終歸於表裏之俱潔。則奚直與形質局定之烏。不日黔而黑者比倫哉。

答南子雲

編輯

月前情翰。兼之以辱和瓊韻。足慰向來怱怱逢別之懷。迨今珍藏篋裏。有時圭復忘倦也。際玆楓菊佳辰。仲氏兄新占溪山。一倍鮮凈。卽想筇鞋日夕還往。塤篪酬唱。政爾成趣。如弟滾汩塵冗者。烏得無向𨓏底懷耶。迺者仰呈鄙吟。自知茸闒甚矣。而盛意不可負。聊以塞責。頃承回眎。不施鍼砭之惠。乃以爽實之語。慰藉之太甚。甚非平日所望於切磋之益也。俯和韻語。可見紆餘醇熟之味。性情流出。誠非誣也。若其聲色之不甚炳烺者。非兄之不能。乃不肯爲也。庸何傷乎。弟之此語。非敢評品爲也。實陳管見。豈效吾兄徒爲溢美之辭而已耶。古人詩曰不須到處要驚人。是知詩者只是言志而止。不必務爲新奇。以犯先輩玩物之譏。然衰暮遣閒之資。亦無過是也。如弟之或嘗有意於畫葫者。亦爲是也。第恨目下冗長敗興者多。相愛而好詩如吾兄伯仲氏者。相距稍間。未得與之細論。鼔發人意思。有時南望。只增雲樹之思也。前書有因此相和之眎。故略用前韻。忘拙更呈。或爲閒中一笑之資否。不宣。

答權太初

編輯

卽因遞便。謹承情訊。從審晩炎。學履起居有相。第膝下之憂。尙此支離。止慈悶迫之懷。可以想得。慰仰之餘。繼之以貢慮不淺。樹仁萬不料外。遽承下召之命。實非微賤之身所可堪者。其爲怵惕惶悚。當復如何。一自承命以來。百爾思量。罔知攸措。而近復營府之督。至於三四。乃今不暇裁度。妄以愚見決定應赴之計。將以明日發程矣。際此吾兄先施惠問。滿紙辭意。極其申複。可想兄爲人謀忠之誼。多謝多謝。兄旣披悃以悉。弟亦敢不忘煩。敷此腎腸耶。弟之守拙竆廬。無復一毫分外之望。相愛如高明者。實所稔知者也。今此下召之命。實出格外。必是鄕人誤薦之致。自顧愚昧之物。萬不稱自上所求。豈肯安心出腳。敢當不敢當之恩命哉。非不知抵死閉門以守素志。而第念人之行止。當自量己分而已。蓋弟之平生以應擧常調之人。不敢效山野隱遁之高者。乃衆人之所共見也。今於召命之日。遽作逡廵卻顧之狀。則中情雖出於不敢自當。而以外面觀之。則無近於偃蹇自重。以養時望者哉。若自上召命。不但一再而已。繼此而或有恩數加隆。則將何以自當乎。此弟之所以不敢膠守素志者。實避自處山林之名。而今執事反以應召出腳爲云云。是非相悉之意也。且所謂近於旌招者。尤不能無疑也。蓋孟子以宣王不以賓師待之。而以臣禮召之。故以爲非其招也。以虞人旌招之不當譬之。若用之於今日之事則似不倫矣。若如兄之言。則如弟者亦當如鄒夫子之自重。以待賓師之禮然後乃可出耶。且古之自守其志。不輕出世者。其類亦不一。如孟子之必待賓師。姑舍無論。如沮溺荷蕢者。固不當爲後人之所準式。至如伊尹,孔明之必待三聘者。乃是大抱負大經綸。自重者之所行也。兄其試看。我其可謂有大抱負耶。有大經綸耶。大抵弟之所處。極其難措。出腳則有冒進之嫌。不出則有分義不敬之歸。兼之以養重自高之嫌。與其有不敬之歸而兼之以自高之嫌。無寧只有冒進之一端而已。且兄以無職而應召爲不可雲。然則必待職名之來而後。方可赴君命耶。弟之意有職而辭。自古有其例。容或可也。至於君父欲見草野賤跡。而爲臣子者。將何辭仰辭耶。在弟自處之道。君父有召則赴。赴之而當對則對。召對之後。㬥此愚陋之狀。雖見斥退。是亦隨吾分。素所甘心也。且昔王介甫屢承徵命。牢臥不起。至於使者隨於溷廁而終不應。末乃得知製誥然後方出。爲後世之笑。此則非所可論於今日應召之事。而乃如兄之所言。則必如是而後。方可出耶。第恐兄之不悉所懷。故敢縷縷煩陳。言不知裁。多引古人以證之。有若自處之高者。尤不覺猥越之甚。而情之所發。有不容自已者。倘賜原諒否。昔樊英不出而其友人勸之出。殷浩牢臥而知舊亦勉之起。之二人者。末稍竟未免失望。今吾兄以輕出爲書以戒之。其視古人不識而輕勸者。相去萬萬。多感多感。雖然使吾兄此書在數日之前。則庶有改圖商量之道。而發程之期。已報於官府。勢固無如之何。只恨兄書之差晩也。餘臨發不宣。

答權太初

編輯

頃者路上歷拜。適値怱卒。只得敘寒暄而已。累月阻鬱之懷則固依舊也。向後新月復盈。伏惟靜履起居超燕。弟邇來意象。只是滾汩塵冗。每欲一番擺脫。與意中知舊。相討團圝。此亦有未易得者。相愛如吾兄。相去在莽蒼之間。而一別動踰歲月。尋常悵恨。其有旣耶。惠書誠敬之義。不鄙愚昧。辱賜商確。竆鄕士友間。此等義理之講討於書疏者罕矣。乃今得見。苟非兄篤學竆究之盛。何能有是耶。卽宜奉覆以謝。而蒙蔀之見。承此盛問。莫知所對。至今遷稽。恐或終歸於逋慢之誅。玆敢不量愚陋。謹陳管窺焉。蓋當日相對論討之際。弟所謂誠敬相爲表裏。本無先後之說。與夫車鳥之譬。只見誠敬二字。俱是緊切。無輕重緩急之異故云爾。而兄有未當之敎。乃曰誠敬豈曰無先後乎。弟亦更思之。表裏車鳥之說。果如兄言。未甚貼著。而至於無先後之意。則終守陋見。不爲兄言所移。兄亦沉吟而言曰必如君言。當曰有敬宜有誠。有誠宜有敬雲爾。則或可當之耶。至此而兄與我見解。可謂卒爛熳而同歸矣。但未到十分相信者。或可之語。未能無些少之疑耳。今吾兄仍執先後之說。至以庸學之言誠敬。爲先後之證。乃曰中庸言天命之性。是誠之先也。大學之言格物。是敬之先也。中庸爲敎者事。故以誠爲先。大學爲學者事。故以敬爲先。末乃統而言之曰誠先於敬。其所援據。非不勤矣。而以愚所見。尙有未可曉者。姑且以兄所擧庸學之說觀之。亦未見分明處。兄之以天命之性歸之誠者。蓋以至誠之能盡性故也。然所謂天命之謂性者。直指道原之出於天而言之。則不可便以是謂之誠也。其以格致之工歸之於敬者。蓋以格致者必著敬之工故也。然格致自是居敬之效。不可便以是爲敬也。且兄謂非本原眞實則敬何以持乎。以是有誠先於敬之說。然欲本原眞實者。非敬而能之乎。兄又曰誠敬之道。當以存養省察爲先。此亦有可疑者。誠敬用工。乃所以爲存養省察。何嘗於誠敬之前。別有所謂存養省察者乎。謂之存養之工在誠敬則可也。謂之誠敬之道在存養。則尤未見其亭當也。程夫子所謂涵養須用敬之訓。此已有斷案矣。至於無先後之說。雖愚見如是。而亦未敢自以爲信。近者始得定論於朱夫子之訓矣。其答任伯起書曰誠敬寡慾。皆是緊切用工處。不可分先後。亦不當有所遺也。朱子此訓。若爲吾輩今日講討而發。盥手披玩。不啻親承面命於考亭之下矣。不特此也。答曾致虛書曰非謂學者可以不誠。旣曰持敬。便合實有持敬之心。不容更有不誠之敬。必待別著誠字爲敬也。又曰誠字爲實有之理。爲實然之心。而其維持主宰。全在敬字。今但實然用力於敬。則日用工夫。自然有總會處。又曰若不以敬爲事。而徒曰誠。則所謂誠者。不知其將何所措。其所論說。俱是明白切當。吾輩所尊信於百世者。舍朱夫子而更何他求哉。今以二書之訓。參互而觀之。旣曰誠敬之不可分先後。而又有此今但實然用力於敬之訓。此誠朱夫子喫緊爲人處也。試嘗論之。夫主一無適之謂敬。眞實無妄之謂誠。而主一者未始不眞實。眞實者未始不主一。則誠亦敬也。敬亦誠也。然自其收斂走作。竪起放倒。爲萬善根本之地者言之。莫如敬字之要切。而誠已在其中矣。此所以這箇敬字。爲千聖傳心之訣。而二程子拈出之以開示後學。謝上蔡之惺惺法。尹和靖之其心收斂。莫非發明此一字。而逮我朱夫子復申申焉懇懇焉。其曰眞聖學始終之要。又曰此聖門第一義。致知格物。皆從此出。如此之類。不可以一二數。而至如前所稱兩書。又與誠字幷擧而對言之。其曰不可分先後。明其無緩急之殊也。其曰不容更有不誠之敬者。明其無彼此之別也。而畢竟只以敬一箇字單擧而指示之。所以明萬善之根本乎此而誠在乎其中也。學者誠能體朱夫子之訓。於不可分先後之中。從事乎主敬之工。則大學之誠意。中庸之誠身。何莫非戒懼愼獨中做出來乎。執事以爲如何。瞽者之丹靑。傍人之鼻笑。誠如兄所示而非敢自是。聊塞俯詢之盛意。不宣。

上忍窩族父

編輯

西來旅食。已滿三旬。而憧憧一念。未嘗不在於牀褥之傍矣。伏未審秋序過半。患候加損何居。姪今月初八日到泮。倖免大端疾恙。十四日召對。召對時顚末。錄在別紙。但辭語拙訥。無所仰稱上旨。對退時有出外以處之命。翼日朝紙。有該曹調用之敎。仰惟恩眷。不覺踧踖。旣承出外以處之命。當暫留以待。而仍留都下。似有希覬之嫌。故數日後決歸計。移宿於顯甫舍館。爲雨所戲。遂留宿旅店。二十日向華城路。翼日早。周觀可觀處。二十二日到大招院。泮人以監役蒙點之奇來報。感激天恩。節節愈深。望望下去。恐涉不安於道理。故遂迴路。二十五日到泮。道內親知莫不獻賀。而但自顧無一可取之物。無端冒忝。其慊媿悚惕之心。爲如何哉。來月十八日當入直雲。此職雖無肅謝之儀。而入直之前。凡具不可不從略依倣。蓋此身素以閒適之人。一朝加以職名。坐於千里之外。性復昏闇。臨事茫昧。比如野鳥之入於罩籠。較諸向來茅廬中任吾起居。悅親戚之情話。譚聖贒之經訓。其樂萬不相侔。只自笑歎。雖然惟此職名。在我去就。欲去則去。只在商量之如何耳。姪之羇旅難耐之狀。姑舍不煩。而姪之無似。猶爲病側破寂之道。而離處已久。想亦以姪之不在。必有時乎悄然矣。計入直在來月二十日前。出直之期。似在於旬後。伊時必欲下去伏計耳。惟冀調候。速收勿藥。

答鄭晦而

編輯

前春一札。仰認盛眷。至今圭復不已。卽宜奉覆以謝。而苦無便因。迨此闕然。不勝慊恨。謹惟霜令。兄履萬重。靜裏玩索。繙得幾葉古紙。仰溯規規。樹仁曩者一行。實非竆廬守拙之人所嘗期者。分外恩數。有不得自由門外一步地。便覺世路良艱。屑屑往來。得無爲高士所笑耶。歸伏蓬蓽。喫蔬飮粥。以畢餘生。儘是吾人本分事。餘復何恨。第一切世冗。種種縶人。思與意中知舊。商確團圝。最是衰年勝事。而未可容易辦得。是可慨已。迺者西行之日。與孫肅玉有相和韻語。而吾兄追賜辱和。句語贍麗。可見蘊蓄之富。而藹然情悃。露出於辭意間。苟非平日相愛之篤。其何能有是也。竊欲攀和而思甚涸。得一律仰呈。笑領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