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拙修齋先生文集
卷六
作者:趙聖期
1710年
卷七

九首

編輯

答林德涵書

編輯

便中承拜今十九日惠書。憑審向來酷炎。哀起處支相。傾倒之極。頓豁病裏溯仰之私。第自此又於月初上一書矣。今見來書。尙未果登徹。若或有中路浮沈之患則極可慮也。幸詳問於部洞如何。僕因今年酷暑比歲所無。諸症作苦。一倍有加。尤可患者。年來於看書一事。漸得些滋味。眞知其有益。雖每於憊極昏頓之時。若手抽亂帙中一冊。一揩昏眸。則輒覺精神渙發。意味愈切。然而乍看過十餘簡。旋卽眩瞀難支。便掩卷臥呻。每日如是者三五次而不已。雖其看書工夫。粗不無一二所得。而回視精神筋力。已不啻十分損傷。雖知其如此。而亦終不能一切斷置。是以病勢之沈痼。一年深似一年。畢竟痊復似無其日。只自撫躬浩歎而已。奈何奈何。示及近工。不勝贊賀。詳哀所敎。雖若以悠泛生疏爲患。而鄙意以爲但若此積久不已。則悠泛者終必底於喫緊。生疏者終必底於精熟。惟在持以歲月。勿輟其工而已。但來敎自及其動則自念慮之初萌。至於皆欲思理如何等語意。似未免齟齬。且常務究極本原。不累着於事物之粗跡等語。亦甚未妥。蓋吾儒之爲學。常因事物之粗跡。而極其一原無間之實。是以雖窮其本而不遺其末。究其精而不略其粗。今若厭形現之粗跡。而務究極其本原。則是捨萬殊之用。而耽一原之妙矣。所謂一原之妙。將何所安頓。而純粹之本體。將何自而可見乎。且彼萬事萬物之粗跡。其所賦之理。便是本原之妙。所具之則。便是純粹之本體。而隨事隨物。各有一般體段。其縱橫錯綜無所不在之妙。必由粗跡而可尋。是以窺至理者。常在於事。悟天則者。必因於物。雖究極本原之妙。而亦何必不累着於事物之粗跡而後爲高乎。若易累以太泥二字而去粗跡二字。只言不太泥着乎事物之末則庶可矣。蓋此是窮理之一事。若日用許多動處。皆欲以是率之。則誠是大段立說之誤。而亦不可不深辨者也。且迄未有入處之敎。亦似有道在邇而求諸遠之失。夫目今親近書冊。探索道理。日有所事。不至忘廢者。便是入處。若於此孜孜不已。不因循於平日之習氣。不牽制於外物之誘奪。親近者日益有味。探索者日益有力。則入德之戶闥。方便之法門。擧足可登。不待遠求。自不必更求深悟大覺精妙高遠之境而後。方可謂得入處也。蓋哀平日論學論理。必因聖賢經傳中遺訓敷衍爲說。故其文字議論。自無大段疵病。而於自家身心。無甚關涉矣。今欲自出手眼。做目下着實工夫。而其爲之未熟。言之易差。故雖寥寥數語。亦不自覺其言偏而意疏。反有害於本意之好處。此雖言語之過誤。亦不可不深思而亟正。毋或差失於毫釐千里之倪可也。且人之爲學。若有着實下工之地。則其所以爲說者。亦必有着實意味。而異日功深學成。縱橫活絡。左右逢原之妙。已自有往往闖發於言下者矣。今見來諭。頗覺生梗枯燥。意味淺疏。不耐咀嚼。此是爲學工夫。尙未大段着實而然。更須努力向前。勉勵實工。雖遵已然之明訓於聖賢之經傳。而必求實理之妙用於自家之心術。初雖因明彼而曉此。終必主自內而運外。必至於洞覺聖賢所言之道理。卽吾心所具仁義禮智之德。而皆在於我。非從外求。聖賢所言之善惡。卽吾心所發喜怒哀樂之中節與不中節。而可致其涵養懲窒之工於日用酬酢之間者也。聖賢之所言聖敬日躋。非禮不動者。卽吾身身心作止之一遵矩規。不可斯須妄動者也。苟見得此理分明。則是性之在我者。其可任其一毫之小離乎。是情之發外者。其可任其一毫之小過乎。是身心之一動一止。其可任其一毫弛肆放僻而自壞其天則乎。夫然則聖賢所以丁寧垂訓者。皆我身心之所本具所當行者。吾若一遵聖賢之言。而潛思體會。以吾之所本具。因彼之所明言。益究其理。力行其事。而深有得焉。則書雖聖賢之書。而所覺者吾心之理。所行者吾身之事。其可以聖賢之難及。而以其言爲高遠不可行之事乎。其可以古訓吾身有內外形跡之判。而有所彼此懸絶之疑乎。其可以古今之遠。而有所惝怳難求之疑乎。雖然行不可以徒行。必待乎知。故吾必先言知而繼之以行。心不可以妄用。妄用則泛濫流誕。而難造乎實境。故吾必言其務在緊要處用心。而盡黜其虛心浮氣雜宂之思而後。方可以有實得。緊要處用心。亦不可容易自致。必待潛思積慮。深悟此理之爲眞嗜欲。外物之爲妄而後。方可有欣懌用功之地。故吾必以思之一字。爲緊要用心處最初下手之地。此吾之規模則然。而非敢勸左右之盡用其言。實冀左右先以聖賢之明訓。定得大體規模。然後繼之以自家方便豎立日用運行之法門。而若病僕之言。則或可舍短錄長。以備絃韋之一助耳。不知而妄言。自不覺葛藤至此。而近數日虐熱尤酷。方伏枕臥呻。強起潦草。十不能達一。且辭理俱極蕪舛。亦未暇刪呈。幸諒之。

答林德涵書

編輯

僕本來痼疾之外。近又右臂作痛。眼胞浮腫。方連日伏枕苦呻。殆不能自堪矣。此際獲奉去十二日惠覆書。開緘疾讀。便覺心開眼明。諸症頓若失去。忻慰何可言喩。但審哀亦以腫患有愆度。尙未到痊復之境。奉慮實不淺淺。示及節約看書。專意調養之敎。正是頂門之一鍼。藥石之至誨。且朱夫子曾以此告呂東萊兄弟。而李延平涵養未發氣象之言。亦僕曾所用工者也。豈不欲九頓首拜受。以收治疾明心之大效。而但僕於看書一事。雖不知果如芻豢之可口。然而每到開卷會意之際。輒有欣然忘食。欲罷不能之意。故每當身疲氣困。無力披玩。則輒將所欲見之書。移置遠處。不欲近手以致取覽。而稍久安坐。目無所寓。心無所思。則凡眼前閑漫書冊。平日所不欲見者。亦無不信手亂抽。吟諷思繹之不置。若又抑此不爲。則輒鬱鬱竟日。無以自適。是以病裏一段娛心樂志之事。惟在此看書工夫。若全欲抑絶此一段工夫。則是減得去一段樂事。雖有益於身上之病。而實有損於心頭之樂。此所以遲回惓戀。抱書浩歎。自分作老蠹魚其間而終不能自抑者也。蓋此是朱夫子所謂放心之可克者。雖大醫王提耳之訓明白切至。心亦洞曉。而正如病嗜土炭者。已成痼疾。雖知珍羞之爲味。而終不能以此絶彼。余何奈何。紙末恐無實得。求更指其病痛數語。可見哀汲汲進學。惟恐不及之至懇血誠。但僕於此學。自無實得。安能攻人實病。而使之有實功乎。但善用言者。雖芻堯之言。可以成德。況僕所言。粗有稽諸古訓。求之心術。參諸日用。而經歷於十年之久者。其可有隱於左右乎。僕常觀末路之爲學而無實得者。其病有三。曰志不實也見不明也氣不勇也。若哀則志非不實。而僕曾見其於世間毀譽得朱。尊貴顯榮。貧賤困辱。一身利害之大分。終不能一切斷置。則志不可謂十分靠實矣。見非不明。而於大而一身之出處仕止。小而日用之存心處事。傍而一世之人情物態。其可否眞假之宜。本末輕重之辨。古今同異之變。尙有未甚了了者。則見不可謂十分明透矣。氣非不勇。而於氣稟物慾。平日之習尙。一時之嗜好。外累之所牽。內欲之所萌。所以因循偸惰。恬安自適者。終不能一躍躍出。則氣不可謂十分勇果矣。惟此三者之作祟甚痼。大有妨於眞知見實踐履之實心實事。故以左右之妙齡秀發。志道講學。今至二十年之久。而尙未見有大段成就。今欲救此。亦無神方祕訣。只在於力求前書所謂讀書探索。日有所事之工夫。夫讀書初雖無味。讀之不輟。至於經時閱歲。不懈益勤。而且必廢輟他事。心無二用。屛絶外誘。心無外馳。使口之所誦者常在於書。而心之所覺者亦常在於書。一朝得無味之味於不知不覺之際。則至淡之中自有至樂者存。然則他日之看書有味。初不外於今日之看書無味而自生矣。探索初雖放失苟能思之思之。又重思之。在書冊而目之所接心之所感。固當思之。在日用而耳之所聽目之所見。亦必思之。不擇身心事物大小遠近精粗虛實之不齊。心若有疑則思而明之。有塞則思而通之。知萬物之盈乎天地者無窮。而惟思可以窮之。知萬事之紛乎吾前者百變。而惟思可以貫之。讀書而惟思爲之本。接物而惟思亦爲之本。使是心不思則已。思之不得則不措。使是心無思則已。思而不能到無所不通之域則不止。使吾一心之思。足以橫貫天地萬物無窮之變。使吾未思之前。固是蒙闇之一夫。及其旣思之後。便成明悟之通人。思而至此。可見其效之無窮矣。但此思之工夫。自其未得力之前。則凡人之情。率多安於無事。因循偸惰。身不欲勞心。心不能耐煩。麤心浮氣。雖欲思而自不能措思。雖或思而自不能精審。僕以爲此際工夫。惟在於勉強二字。蓋心本活物。本來好思。但患於偸惰自便之習。勞心耐煩之難。雖當思而自不欲思。雖思之而自不能極其限量。此則必須勉強不已。以絶其漠然無慮頑然不省之痼習偸患。若其培植發揮其本來喜思之本體。則亦須順之而無所拂。導之而使易達。凡事必揀其不欲思者而舍之。擇其所欲思者而思之。惟喜怒愛惡之際。心旣爲所動。易有所思則迎其思之易生而善用之。不爲常情徇物之思。而輒爲君子觀理之思。惟岑寂閑靜之時。心不能無思。亦最能善思。則因其時之用工之易而猛省焉。使朝晝所疑所難之事。至是而無不細繹深究。氷解的破。以吾本來能思之心官。勉強其隨物照管之深工。思之非但一事。積而至於千萬事之多。思之非止一日。積而至於千百日之久。終至於事物之來。吾雖欲無思。而心自不能無思。吾雖欲不極其思。而思自能盡其限量。則思之工夫至此而成。而今日放失之憂。有何足慮乎。然則今日探索之初患放失者。只是不熟故耳。不久故耳。不熟故生受而易於放失。不久故間斷而多有放失。然而他日之隨事極思。極其限量。能至於無所不通之域者。亦只從此今日不熟不久常患放失者之積久成熟而然。然則讀書而有滋味。探索而無放失者。惟在於勉強今日之無滋味者而終能致滋味。勉強今日之多放失者而終能無放失。願左右無以今日之難而遂輟其工。終不至於不能見他日之易。而謂學問之實有所難也。蓋此讀書探索工夫。似專主見不明一段病痛。若無與於志之不實氣之不勇。然而人能讀書。而於聖賢之經訓。無所不明。能探索而於天下之事理。無所不通。則是心之明。自能知實理之所在。而心之所之。不期實而自實矣。是心之止。自欲造實理之所極。而氣之所詣。不期勇而自勇矣。此正如大學所訓格物致知之後。則誠意正心之工。自可馴致也。如何如何。眼疾方劇。閉目苦呻。令兒輩持筆口號數紙麤談俚語。一直寫去。固知疏舛錯亂。多有不成文理處。而無計點檢刪改。且今晩得書。聞明曉有去便。夜裏草此。忙甚不宣。

與林德涵書

編輯

伏惟春和。尊靜履佳勝。遠地慰溯。無任區區。聞昨政有新除雲。若終不可不出。則未可一番幡然耶。造朝之後。脫有不合。則拂袖徑還。亦無不可。未知左右意下所自審其隨時卷舒之義者果如何也。近來看得何書作何工夫。必於來書詳報所業所得。使之隨事獻愚如何。如僕昏廢。雖不能刻意看書。而些小所看。亦不無些小所得。信知吾輩手中不可一刻離書卷也。頃逢吉台。聞梁童子所學。此舊益長進雲。錦城與靈邑甚邇。左右可能邀與一會於山寺。因得詳叩其所學耶。前見此郞所著文字。雖髫年極穎發。而亦絶少深潛密切精探力索之功。必須善救其偏處。使之裒多益寡。終底於大成之地如何。在渠想亦必樂聞也。此人之外。又有奇,黃兩君。老鍊多學。爲一道儒士所敬信。而左右皆相熟雲。若時與之相會。則亦須力勸其竭其所學。廣引後生。使下鄕人士能知今時干名決科之外。別有一段讀書慕古躬行致知之實學。或能自拔於波流奔逬利慾百端之界。則一方士風或可稍稍變改矣。至如左右。雖不欲以師道自居。其文章經術。自當致人來問來學者之日衆。亦須提撕勸勉。務極其誠。而若有一長可取。則必爲之揄揚奬拔。惟恐或後。使皆知興慕而感發。則雖隨其人品之高下長短。其所得亦必有大小深淺之不齊。而必非今日全然無聞者之比。此惟在隨分提掇。不倦不輟。則末梢亦必有隨分成就進益之實效。蓋天下未嘗有爲其事而無其功者。願左右切勿斂避自晦如向日在扶江之時。如何如何。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今日若因吾之發端。或有如釋家所云大心衆生咬人獅子者出而應之。則豈不爲世道之大益乎。且彼或才勝於我。而處僻地陋。謏聞淺見。不能以自達。今或聞我言而卒有所覺。能奮其才。則安知其異日所得。不大勝於吾乎。然則今日吾言。雖若大愚而至迂。不滿一哂者。而其錫類達材之實功至意。亦不可一味揮斥。全無所取。未知左右以爲何如也。昔汝南兩許及寵士元輩。皆愛好人物。惠訓不倦。其流風餘韻。至今有可慕者。今僕所言。雖不敢仰企洛閩之倡明絶學。獨不可效嚬龐,許諸子之所爲乎。如僕之名論素輕。無人來見者。雖欲爲此而自不可得。然亦隨其所接。或談理談事談詩談文。未嘗不罄竭其所聞而輸瀉無遺。雖人無聽信者。而終不欲以此而暫弛其此誠。蓋同此天賦所同得之常善。吾不敢自私而陿人。此言他人聞之。必不勝捧腹。而左右想不其然矣。萬萬。眩瞀之症。近益加劇。艱此力疾口號。不復刪改精寫。徑付去便。惟在左右嘿會其大意。略取節焉可也。不宣。

答林德涵書

編輯

新築已就。靜履日勝。書來三復。喜可知也。恨不連枕土床。同憑茅窓。作十日穩吐也。僕近因暑熱猝酷。諸症作苦。有倍於向來。奈何奈何。閑居味道。所得益富。他日出其有。自足以尊主而庇民。範俗而垂世。夫學成於己而利及於物。此必然之理。亦自然之勢也。願左右益務以遠者大者。自期。毋狃於因循。毋奪於舊習。俛焉孶孶。日有所爲。讀書窮理。必主於溫故知新。存心克己。必期於成德爲行。勿以一時之休官爲能事。而務使平生爵祿之念。永絶其根。勿以一時之毀譽爲勸沮。而常懼百世是非之眞。不泯其實。心之憂樂。常存於天下之公而不徇一己之私利。學之臧否。常較乎古賢之跡而不眩末路之浮僞。則今日所業。不期實而自實。他日所就。不期高而自高矣。夫以己之所不行而強人以必行。以己之所不能而望人以必能。僕固知其愚且妄也。而但左右之年尙少於我。左右之病尙輕於我。左右之才又十倍於我。左右之學又厭虛而喜實。則僕之此言。想亦左右之所樂聞也。僕常以此事望於斯世者。惟左右一人。故又不辭曷藤至此。惟左右諒之。病昏倩草不成式。

答林德涵書

編輯

省式。某家門不幸。頃遭叔母喪患。摧痛酸苦之中。繼又改卜先兆。纔經遷厝大事於今十五。追慕痛裂。更復何喩。卽自吉台所傳致今初七日令惠書。憑審春暄。令靜履淸相。區區慰瀉。有倍尋常。璋慶因部洞聞知已久。卽欲作一書以賀。而以方在悲撓中。誼不可及這等閑事。遂闕然到今。而區區此喜。迨不能暫忘。此意令可諒矣。親書冊好意思之敎。聞來不覺聳然增氣。吾輩晩境工夫。正在箇裏。若於此而不日漸有味。日有所得。則平生所期許多功名事業。皆可以一筆句斷。更無足說。信乎書不可一日片刻暫使去手。而但今之看書亦有二岐。有講之以文字言語。有體之以身心性情。所謂體之以身心性情之下手處。亦不過鄙人前後所言思之一字。而今又添獻一箇行字。此卽魯論思學相資之至訓。願左右日孜孜於此二事。務在益精其思。而必至於豁然貫通之域。益勉其行。而必期於成德爲行之境。必使其知高出於今日之所知。而足以應事物無窮之變。必使其行大進於今日之所行。而足以致垂世範俗之功。則不但爲吾人一己之能事閒界之道業而止耳。行爲社稷生民之福。亦不可計量。蓋鄙人此言。大而非誇。其實君子學道之效自當如此。更須必於言下擔當。勿復作前日謙卑退縮之態。以沮友朋之望。而絶爲善之路。千萬至祝。南宮新命。義當一出。一番辭疏之後。聖批倘或丁寧。則卽須幡然上來。正合分義。蓋此等事體。只在自知自決於胸中。正如胡康侯飢飽寒暖之說。今不必每每拘牽於他人頰舌而以爲去就也。別紙又以此意作一詩相勉。未知令以爲如何也。頃日兩相公陳白說話。聞仲和之言。則似極詳悉無漏。來敎所云云。想是不善記事之致。不足爲疑。亦不必疑也。萬萬。昏瞀上氣之症。近又一倍。力疾口號倩草。

便中獲承今初六日惠覆書。憑審春後。令靜履珍毖。區區不任慰豁。僕老病益痼。憊頓益甚。尋常書冊工夫。雖不敢一日全廢。而未見有着實所得。奈何奈何。示意備悉。一番辭疏。在所不已。而若終不欲一出。則大有乖於鄙人之所望。夫今日天時人事之憂虞萬狀。而國計民力之罄竭無遺。三空之厄。衆弊之滋。日甚一日。若小緩數歲。更無可着手處。況重之以近來朝論益潰。黨比大行。宋,尹兩家門生子弟互相訐摘攻擊。必欲角一勝於血戰。而置國事於相忘之域。使國體日壞。人才日傷。風俗日敗。浮議日盛。實事日損。一勝一負。終無所底定。勢將使堂堂聖朝。見壞於此輩之手。當此之時。若有一分憂愛之心者。雖非素受國恩。身居論思之任者。亦當瀝滿腔之斗血。瀉杞憂之萬一。先言國家之大體。生民之大計。次言黨論之始末。私意之根柢。冀聖上之一覽洞然於今日發政出令簿書期會之外。知有所謂長治久安扶顚持危之策於今日朝紳所爭是非之外。知有所謂公是公非大中至正之論。其發於政事則必須隨時隨事或弛或張。而又必深察其本未體要之所在。如養民力則必在量入爲出。損上益下。蠲減救活。猶恐一夫之失所。一事之或疏。一刻之暫緩。必以民足而君足爲務。如求賢才則必須不計門地。不拘色目。廣薦拔之門。開汲引之路。惟賢惟才。務在其人之必稱其職。必堪其事。不以小惡而廢大善。不以衆短而棄一長。先取其大節。而亦求其細行。大者必任之以高位。小者必付之以細任。苟其絲毫之長。彼勝於此。則不以白望而有所取捨。苟其才能之高。可堪進擢。則不以資級之微而有所滯留。用旣適才。官旣得人。則又必任之專而責其成。愼於初而嚴其終。職任之能否一判。賞罰必隨其後。使一世之人材。大而德行政事文學之輩。下而一技一能之類。無有沈棄不用。流落不偶之歎。又必使一世之人心。奮勵鼓作。觀感相化。在官則竭心營職。爲士則殫力詩書。無有偸惰自廢。日就汚下之患。如振綱紀則必須擧直措枉。令人心喜服。而又必責勵大臣。董率百官。提綱絜領。賞善罰惡。使群工奉法。內外肅淸。令出而必行。法具而必擧。無有慢令廢事。窾言偸習之苟容於其間。如正風俗則必須先敎化而後刑法。略苛細而尙寬大。詘浮華而敦本質。又必崇愷悌之仁。務禮讓之風。使一世之人心士氣。去僞而趨實。變薄而歸厚。老必安而長必敬。衆必愛而仁必親。庶幾一變而至道至治。諸黨論則必須隨人隨事。或抑或揚。而抑必斥其事而亦不終棄其人。揚必進其善而亦在兼察其私。惟皇建極。蕩蕩平平。勿以其人之可佑而仍謂其黨之盡善其事之盡是。勿以其人之可惡而仍謂其黨之盡惡其事之盡非。是不徒是。必深究所以是之源。非不徒非。必明辨所以非之端。使人之邪正事之是非。先已瞭然於胸中。然後方可大用其喜怒哀樂之權。明示其黜陟賞罰之威。使是而見伸者。惟知戴上之明。益勸爲善。而不敢因此而縱恣。使非而獲戾者。惟知畏上之怒。益戒爲惡。而不敢復蹈其前轍。公心所感。旣發其秉彝尙德之良心。明威所被。又絶其怙終肆惡之惡習。使擧國之人心。咸知不黨而奉公則必見褒而獲進。黨而徇私則必見斥而獲罪。纔經一二事明白發落。纔經一二人明白陞黜。則上之所好。不令而必從。上之所惡。不怒而自去。明以照之於前而威以懲之於後。使奸無所容惡無所恣。而又必監前懲後。敎督必嚴。一升一黜。互爲其序。容物而不小弛。守法而無太吝。如此則庶幾百餘年膏肓之疾。可使一朝而有瘳矣。然此特姑論其槩耳。若其深淺本末之詳。則惟在所言之人隨事極論而已。若言此而語傷太直。見忤於時議。則不過不得美官而止耳。如左右之一味撝謙求閑就退者。自可獲遂其初心。無累違召命之慢。免往來屑屑之譏矣。然則近事之紛紜。豈不助左右終始堅臥之好機會乎。若言主和平。意在彌縫。雖不見施。亦不見斥。則自當隨分供職。遇事盡忠。庶小謝向來虛受國恩。無所報效之舊愆矣。然則今日之事。元不至於礙出處之大義。爲龜縮之張本。不待言而明矣。且平日朋儕之所望於左右。頃日諸大臣之屢薦於登對者。豈爲左右一己榮哉。實以左右之文學過絶流輩。左右之誠直常恥具臣。誠能出入法筵。朝夕啓沃。則其於聖上典學誠身。照臨百官。維禦萬樞之大經大法。必有所開導發明振起匡益之大效矣。是以雖以病僕之身居局外。衰病濱危之人。每聞嚮用之議。輒發不寐之喜。又以左右答諸朋友及鄙書中皆有末稍一出之諾。不啻丁寧切至。故常擬今番辭疏之後。必有趁卽幡然之期矣。今見來書。有大不然。此僕之所以昨今閱過來書。未知其幾番。而終未免爲左右深惜其行藏之失宜。志業之徇俗。其在朋友。亦難施切磋之功者也。且末路之號爲恬退。養高林園者。多不免毀譽之關未透。利名之根未斷。憂愛之誠未專。毀譽之關未透。故雖無求於世而依違苟且。必欲其有譽而無毀。利名之根未斷。故雖不供仕於世。而必欲竊一世之高名顯位。以自多於鄕里而誇視後世。憂愛之誠不專。故恝視國事。若胡越之不相關。身居可言之地而噤無一言。雖其本無大段利害。而畏絲髮之訾議。如童兒之畏迅雷。僕常深鄙其人。以爲如左右之高明恬雅靜養有素。則超越此等科臼。不啻十百里之遠矣。豈料因循之習彌痼。激昂之意未堅。今日擧措。殆欲與此輩同歸於爛漫乎。常觀此等人。每以退陶藉口。退陶晩年工夫。人孰能及。而旣去復出。退陶未嘗不曲循所遭之時義。然則或出或處。必惟其時。不可有一毫適莫之偏。而如左右今日之時義。則尤不可不一出。蓋前後屢召。一未出謝。況今論思之長。實非等閑之除。聖批亟褒其文學。諸人預想其風采。片言之發。或可使朝右改觀。蒼生蒙福乎。若旣出而言不見信。道有不合。則便須角巾東山。浩然而返。此時此行。誰得而羈縻之哉。然則左右今日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地。而終不免拘牽趑趄。膠守俗套。雖能保淸名於今時。而終乃招厚譏於來世。亦獨何哉。僕之此書。似涉深刻。而其實深欲左右之追古人之事業。而不願左右之蹈末路之陋習。未知高明以爲如何。惠來三詩。意格之紆餘閑暇。詞句之精緻古雅。比向日長得一格。如山窓驛使西湖南國兩聯。誠可珍誦。不勝三復歎尙之至。但梅詩二篇太略。更加三首滿五而止如何。萬萬。病昏比甚。且聞明曉有去便。故力疾口號。倩草不成狀。

近連承兩度惠書。憑審向來虐炎。靜中起居淸相。慰瀉傾倒。難以言喩。卽惟新秋。令候益勝。區區溯仰。靡日暫弛。僕頃患暑感。近方得蘇。而一番呻痛之餘。筋力益憊頓。飮食益減少。殆不能支撐。自憐奈何。舍弟意外擢授藩臬。而勢不可奉老踰嶺。已上辭疏得遞。私幸私幸。令季上京從仕。想峽裏幽棲。益覺孤孑難堪。念來爲之悵然。示及攝心看書之工。旣不可因循自廢。又不可欲速助長。蓋心之所具。不越乎一箇理字。而理發於用。散爲萬事。其已然之跡。當行之方。莫不畢具於古經傳史冊中。今若因古人之所已言。而一一力行。則是心中所具之理。自當隨事發見。沛然而不可禦矣。蓋欲仁則天下歸仁。欲義則事皆擇宜。雖其力量之大小。工夫之緊歇。所就亦因而有廣狹偏全之異。而其藹然於心中而昭發於事物者。寧有求之而不得。行之而不遂。爲之而不成者哉。但以積年因循之餘。而實難一朝而自強。顧其本體之明。撥轉之機。非由外鑠。不因他力。終不容自泯而暫廢。蓋天賦之全。豈容以人爲而久息。氣質之用。詎終奪於義理之本正。苟於外誘之來汩。諸欲之紛至。試看此理之體段。隨物而能應。其本體之正。本然之妙。當行之則。自各有節度分限。有不可以毫髮蹉過者。雖因氣機之張旺。稟質之粹駁。知有明暗之異而無所分別。行有過不及之差。每墜汚下。而雖其若此之時。苟能刮昏膜於冥行之中。着點思於醉夢之界。撥置所感之事。措心本根之地。必如程夫子所謂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者。而灑然有見於幡然之境。惕然有悟於茫然之際。則其在物而不囿於物。命物而不命於物。旣粹且正之本體。暫昏終明之妙用。自能隨感而善運。隨物而有立。隨境而自安。正正堂堂光光明明。俯視鄙陋之行駁雜之欲。不覺如鵷雛之腐鼠。朝衣之塗炭。雖不可據霎時之所得。爲終身之深功。而當其有見。外物頓輕。雖撻之有不爲者矣。蓋僕未嘗夢到此地位。而亦嘗於思索到時。似見得依俙髣髴。有可以隨分成就者。故不惜爲左右傾倒至此。幸左右勿以人廢言。舍短而錄長如何。至於已然之跡。具諸古書者。則尤似易求。而但今人類不免隔之以古今。別之以文字。限之以智愚。未開卷時已隔了三重膜子。旣開卷之後又且悠悠泛泛悤悤草草。未嘗有一點着心思索體會反躬之工。若此而其可望有絲髮之見銖寸之得乎。僕於此。實嘗有一段方便法門些小得力之處。蓋古人之事卽今人之事。今人之事卽自家之事。文字上言語。卽日用間現行事理。但古人已行之而記之於文字。今雖時有古今之異。跡有文字事物之別。人有古今智愚之分。而其事其理則未嘗分毫不同。實具於吾心。而當發於日用。誠能以今事而參古事。以今人而體古人。勿以古今之已遠而有所限隔。勿以智愚之相懸而有自廢棄。勿以文字事物之跡有虛實而有所取捨。體驗旣切於身心。事機自露於酬酢。猛着精彩。當體便。是雖吾身之所不能。而看古人之所已能者。則不能者可變而爲能矣。雖吾身之所不知。而學古人之所已知者。則其不知者可變而爲知矣。蓋吾之知雖不及古人。而終有可知者存焉。吾之能雖不及古人。而終有可能者存焉。誠以吾心之理。足以宰萬物之變。管天下之事。而無不達者矣。吾心之理。旣不異於古人。今世之事。旣不異於前世。雖所遇之境所遭之時。彼此暫異。而明彼曉此。內外之道本合。則寧有古今之不可一者乎。執同御變。機應之妙無窮。則寧有推移而不可通者乎。漸造精微之域。獨觀昭曠之原。則事物不見其爲獨實。而文字不見其爲獨虛。虛實相發。內外一貫。千古興亡事物之變。可卷之一身而不爲多。一時卷舒運用之妙。可出諸方寸而不爲約。蓋事雖萬殊而其理則一源。跡雖千變而其機則一致故也。如此看書則寧有古人之終不可及。吾知之終不可明。文字之不切於吾身而視之爲外物。智愚之一有定分而終不可變移。如左右之廿年看書而終未有大段深益乎。蓋眼目旣熟於文字。事理自明於心中。此事只在當面下手。此功只可眼底收效。來書之所謂看書而不成業次。朝所耿耿。暮已忘失者。固由於見之不明。而實由於心之不誠。心旣不誠。故事自不實。事自不實。故思索無由而精到。工夫自至於間斷。此惟在於自訟自悟自肯自得。變前日之浮淺。爲今日之着實。夫一己之誠不誠。只在自家之鞭辟近實而已。苟無自己眞實之功。雖聖賢日與相守。亦無奈此何。況病僕之毫無所得。徒肆妄喙。終歸於尙口而近訟。攻人而涉訐者乎。雖然其言間有些身親經歷眞切受用處。妄言之罪。僕固甘心。詢蕘之益。惟在左右勉之而已。萬萬。憊呻方苦。力疾倩草。掛一漏萬。惟諒之。

與林德涵書

編輯

節序已屆初冬。卽惟靜候對時益勝。遠地溯仰。不任區區。僕奉老僅遣。而舍弟以任水原時事方就吏。雖非大段。而惱撓亦非淺也。似聞昨政除國子之長。今番可能一出否。頃與貫令會晤。言及左右。以爲若有新除。則諸朋友共作書力挽其上來雲。不但病僕之意本來如此。諸人皆以及今一出爲宜。一番辭疏之後。若無遞改之命。則不可如前時之堅臥不起。趁卽幡然。千萬無遲如何。雖不可久留京中。只爲一肅恩命而來。自是左右本計。今不可又趑趄後時。動被牽掣。反惹人笑譏也。前書略告爲學讀書之方矣。何至今不以一言賜答耶。人之爲學。莫切於治心。莫要於讀書。治心而不奪於物慾之誘。勿局於氣稟之偏。使本明之知本善之德。自能光明通達。浩然流行。則此日之心卽是前日之心。而其偏全淸濁是非得失之分。便若霄壤之相懸然。能所以去其誘而克其偏者。亦曰整齊嚴肅齊莊靜一。使持是身而飭是心者。無一毫之滲漏。然後心德可全而性可復矣。一敬字雖爲收拾身心之本。而亦可使是心本明之知。自能光明通達。然而若專以致知之工而言之。則但求之凝靜專一澄淸陶洗之域。而不求之於窮格思索發微詣極之功。則是使此心本來善思之官。終未免得其一而遺其二。此所以擴本明之知。必由於窮格思索。而窮格思索之要。莫急於讀書。讀書者本非若今人之詳於口眼而忽於心思。主乎文字而遺其事實。重在述作而不貴體行也。須知是事之必根乎是理。是理之必具乎是心。所謂書者。不過是心之昭載於文字者也。蓋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而惟聖人能盡是心能全是理。故其至善之德先覺之明。自能覺衆人之所不能覺行衆人之所不能行。覺衆人之所不能覺行衆人之所不能行。故凡物慾之可絶氣稟之可克本性之可復。無不明白洞然眞知實踐。其成已成物之要。參贊位育之用。不但心自知之。身自得之而已。又且傳諸文字。以惠後人。垂大訓於千萬世之遠。今聖人雖遠。而其書尙在。讀其書者。必以明理爲主。事實爲要。體行爲務。而其工必在於窮格思索。因是心之所已知而益求其所未知。使是心思索之工。專在於道理事實。而思索旣至。誦習旣久。使書中聖賢之言。皆若吾之言。使書中聖賢之事。皆若吾之事。以此心所具之理。以此身所行之事。參會體驗於言語文字之中。而豁然貫通於言語文字之外。則可知是心之理。是身之事。卽文字言語之本。而文字言語之記。卽是心之理。形於外而爲事。宣諸口則爲言。述其言則爲文。然則是理與事與文字言語。自是一而貫之。而善讀書者。通內外合虛實極本末。自能知聖人之言之不誣。而其理非由外得。其事非由外行。特假思以通之。而體行之力。自有日新又新。不能自已者。所謂述作之工。亦可自體行中流出矣。僕之所云治心讀書之方。蓋如此。而僕於此。旣無一日力行之功。但於致知思索之要。稍不至全然廢卻。故其於日間所繙閱文字。每不過十丈許。誠極些少。而漸覺其妙之無窮。其義之益著。每於病劇昏瞀之時。輒有欲罷而不忍便已者。其事甚癡。而其情亦可悲也。未知執事邇來閑靜已久。能於此中漸得些親切滋味。不至如向日之悠泛否。千萬惟願努力向前。勿虛度此少壯時節如何。燈下口號。掛一漏萬。諒之。

答林德涵書

編輯

便中承拜惠書。憑審愆度非細。今雖向差。而尙未臻快復之境。區區奉念。難以言喩。信後想己勿藥已久。此時靜中起居。對時益勝。僕奉老僅遣。而所患諸症。遇寒益加。年衰病久。沈頓一倍曩歲。悶憐奈何。去就之意。來敎亦或一道。但一疏之後。不卽蒙許遞。則未知終何以處之。飢飽寒溫。只在自家斟酌。非外人所可與。而亦不能不爲高明深慮也。垂誨接人自治之方。無一言一字不切於鄙躬病痛。敢不拜受書紳。以爲終身佩服之至戒乎。此固僕平生所望於執事者。而今乃得副所願。非左右亦無說得到此者。而但奬詡過而規警少。終不能十分痛快。直窮到底。有若尙有餘意。而言不敢盡者。此由僕不能受盡人言而然。而亦由左右待友朋不肯盡誠之致。切望自此必隨所聞痛加敎督。俾卒不至於輕妄浮誕自誑誑人之歸如何。至於執事病痛。與僕相反。終是大體不立。實用未效。此當求之於自家方寸之間。必須超然自拔於一世毀譽榮辱風聲氣習之外。使數十年流徇漸染之舊習。一切不行。然後凡經傳中成已成物之大經大要。方可與此心有沕然而相契。怳然而深悟。悠然而自得者。不然而但以今日同俗合世之意。尙從事乎文字訓詁之業。欲覰到古人之大體。是猶適越而北轅。緣木而求魚。雖終身着力。有不可得者矣。如何如何。僕非謂執事眞有箇此等病痛如僕言之甚。而實以執事之平日所行所存。尙有近乎此等科臼。故雖數十年讀書飭躬。而其規模作用。終不免爲俗儒之歸。而有大不及古人者。執事常以此爲讀書不多。躬行不力之咎。而僕則以爲最初用心一款。不及古人之眞實。不及古人之高遠。因循遷就。遂至今日亦不自覺其如此。假使今日讀書而有得。躬行而有效。只是此箇規模樣子。終難到古人豁然貫通之境。意誠心正之實。此固僕言之非一再。而左右亦已聞之熟矣。今又信筆葛藤至此。幸勿以其言之近迂。而逐廢其一得之用如何。萬萬。來人傳書後立促受答。暫此不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