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卷一百九十九
卷一百九十八 ◄ | 文獻通考 卷一百九十九 經籍考二十六 |
► 卷二百 |
|
史傳記
編輯※《魏公語錄》一卷
- 陳氏曰:與《別錄》小異而實同。《別錄》分四卷,此總為一篇。先後次第亦不同,而末一則《別錄》所無,姑並存之。
※《魏公別錄》四卷
- 鼂氏曰:其門人王巖叟記其言論事實。然以《國史》考之,其歲月往往牴牾,蓋失之誣也。
※《杜祁公語錄》一卷
- 陳氏曰:不知何人作。
※《文潞公私記》一卷
- 鼂氏曰:皇朝文彥博所撰。元豐初,王堯臣之子同老,以其父至和中所撰立英宗為皇子詔草上之,且曰:「時宰相文彥博、富䦟知狀。」神宗以問彥博,彥博具以實對。至元祐中,賈易為言官,為韓忠彥爭辨其事,彥博乃著此。其後云:自古惟霍禹雲「縣官非我家將軍不得至此」,楊復恭自稱「定策國老」,謂昭宗為「門生天子」,鞅鞅不道之言,卒被夷滅。
- 陳氏曰:記至和請建儲及元豐褒賞事。
※《潛德錄》一卷
- 鼂氏曰:皇朝呂誨獻可之孫撰。記其祖乞立英宗言章。
※《嘉祐名臣傳》五卷
- 鼂氏曰:張唐英傳仁宗朝賢臣五十餘人。
- 王氏《揮麈錄》曰:唐英,天覺同胞兄,仕至殿中侍御史,嘗述《仁宗政要》上於朝。所謂《嘉祐名臣傳》,特《政要》中一門耳。
※《孔子編年》三卷
- 鼂氏曰:皇朝孔傳取《左氏》、《國語》、《公羊》、《史記》及他書所載孔子事,以年次之,自生至卒。
※《東家雜記》二卷
- 鼂氏曰:亦孔傳撰。孔子四十七代孫也,纂其家舊聞軼事於此書。
- 陳氏曰:歷代追崇先聖故事,及孔林古跡。
※鼂以道《揚雄別傳》一卷
- 鼂氏曰:從父詹事公撰。雜取諸書所載雄逸事為一編,係之以贊。
※《唐質肅遺事》一卷
- 陳氏曰:無名氏所記唐介子方事也。
※《韓莊敏遺事》一卷
- 陳氏曰:秘書丞韓宗武文若撰。記其父丞相縝玉汝事,未亦雜載他事。宗武即少年遇洋客者也,年八十二乃卒。此編亦載其詩,雲熙寧閒得異疾,與神物遇。
※《范忠宣言行錄》二十卷
- 陳氏曰:不著名氏,其家所錄也。
※《范太史遺事》一卷
- 陳氏曰:翰林學士范沖元長記其父事。
※《傅獻簡佳語》一卷
- 陳氏曰:不知何人所作,記傅堯俞所談。
※《杜公談錄》一卷
- 陳氏曰:雷繹杜師益等錄其父務滋之言。王廣淵作序。
※《豐清敏遺事》一卷
- 陳氏曰:給事中章貢李樸先之撰。記豐稷相之事。朱熹為之後序。
※《宗忠簡公遺事》三卷
- 陳氏曰:不著名氏,錄留守開封宗澤汝霖事。亦其家子孫所為。
- 後村劉氏序曰:公《遺事》行世已久,今連帥寶謨王公鎔,公之外孫,復稍採摭舊聞,以傅翼之。
※《呂忠穆家傳》一卷,《逢辰記》一卷,《遺事》一卷
- 陳氏曰:記建炎丞相呂頤浩元直事。孫昭問刻之廣德軍。
※《褒德集》二卷,《易學辨惑》一卷
- 陳氏曰:邵伯溫撰。錄其父告命、諡議、行狀、墓誌之屬。《辯惑》述傳授源流,辯鄭夬之妄。
※《呂氏家塾記》一卷
- 陳氏曰:侍講呂希哲原明撰。
※《桐陰舊話》十卷
- 陳氏曰:吏部尚書潁川韓元吉無咎撰。記其家世舊事。以京師第門有桐木,故云。元吉,門下侍郎維之四世孫也。
※《趙康靖日記》一卷
- 陳氏曰:參政雎陽趙概叔手所記治平乙巳、丙午間在政路初事。
※《劉忠肅公行年記》一卷
- 陳氏曰:丞相東平劉摯莘老撰。
※《文昌雜錄》六卷
- 陳氏曰:主客郎中南京龐元英懋賢撰。官制初行,元英為郎,在省四年,記一時見聞及古今典故可觀覽。元英,丞相莊敏公籍之子。
※《聞見近錄》一卷
- 陳氏曰:宗正丞三槐王鞏定國撰。
※《辯欺錄》一卷
- 陳氏曰:韓忠彥記其父嘉祐末命事,與文、富諸公辯。
※《回天錄》一卷
- 陳氏曰:宣教郎秦湛處度撰。記呂好問圍城中事。好問除右丞,訓詞有「回天之力」語,故以名錄後有好問謝其祖公著復官表及遺表。
※《盡忠補過錄》一卷
- 陳氏曰:修職郎穆伯芻撰。記張孝純在偽齊時所上本朝書。
※《吳丞相手錄》一卷
- 陳氏曰:吳敏元忠撰。記靖康初元事。
※《岳飛事實》六卷,《辯誣》五卷
- 陳氏曰:飛之孫珂撰。
※《丁卯實編》一卷
- 陳氏曰:成忠郎李珙撰。誅曦之功,楊巨源為多,安丙忌而殺之。珙為作傳,上之於朝,以昭其功而申其冤。
※《孔子編年》五卷
- 陳氏曰:新安胡仔元任撰。其父待制舜陟命仔採摭經傳為之。
※《諸葛武侯傳》一卷
- 陳氏曰:侍講張栻撰。以陳壽作史私且陋,裒集他傳及裴松之所注為此傳,而削去管、樂自許一則。朱晦翁以為不然,又為《後論》以達其意。謂其體正大而學未至,使得游洙、泗之門,所就不止此。
※《韓文公歷官記》一卷
- 陳氏曰:新安張敦頤撰。頗疏略。其最誤者,序言擒吳元濟、出牛元翼為一事,此大謬也。為裴度行軍司馬,在憲宗元和時;奉使鎮州王庭湊,在穆宗長慶時。
※《歐公本末》四卷
- 陳氏曰:呂祖謙編。蓋因觀《歐陽公集》,考其歷仕歲月、同官同朝之人,略著其事跡,而集中詩文亦隨事附見。非獨歐公本末,而時事時賢之本末,亦大略可觀矣。故以入傳記類。
※《皇祐平蠻記》二卷
- 陳氏曰:殿中丞馮炳撰。記儂智高事。
※《孫威敏征南錄》一卷
- 陳氏曰:學士雎陽滕甫元發撰。言平南之功皆本孫沔元規。「狄青之至,莫能出其右者」。余靖歸美於青,非實也。甫時通判潮州。
※《唃廝囉傳》一卷
- 陳氏曰:不著作者。
※《陜西聚米圖經》五卷
- 陳氏曰:閤門通事舍人雄州趙珣撰。珣父振,博州防禦使,久在西邊。珣訪得五路徼外山川遣里,康定二年為此書。韓魏公經略言於朝,詔取其書,召見。執政呂許公、宋莒公言用兵以來,策士之言以千數,無如珣者。擢涇原都監。定川之敗,死焉。珣勁特好學,恂恂類儒者,人皆惜之。
※《元豐平蠻錄》三卷
- 陳氏曰:金部員外郎知鳳翔府家安國撰。記乞弟、韓存寶事。
※《元祐分疆錄》三卷
- 陳氏曰:直龍圖閣京兆游師雄景叔撰。元祐初,議棄西邊四寨,執政召師雄問之。對曰:「先帝棄之可也,主上棄之則不可。且示弱夷狄,反益邊患。」爭之甚力,不聽,卒棄之。四寨者,葭蘆、米脂、浮屠、安疆也。夏人以事出望外,萌侵侮之心,連年犯順,皆如師雄所料。此書前三卷記當時論辨本末,後一卷行實,不知何人作也。是歲師雄被命行邊,請以便宜行事。夏人與鬼章謀寇熙河,師雄說劉舜卿出師,種誼遂破洮州,擒鬼章以獻。其功偉矣。元祐諧老固欲休兵息民,師雄言既不行,功復不賞,殆以專反熙、豐,失於偏滯,終成紹述之禍,亦有以也。師雄,治平二年進士。
※《青唐錄》一卷
- 陳氏曰:右班殿直李遠撰。元符中取邈川、青唐,巳而皆棄之。遠,紹聖武舉人,官鎮洮,奉檄軍前,記其經歷見聞之實,燦然可觀。
※《交趾事跡》十卷
- 陳氏曰:知新州趙勰撰。
※《占城國錄》一卷
- 陳氏曰:不著名氏。
※《雞林類事》三卷
- 陳氏曰:不著名氏。
※《政和大理入貢錄》一卷
- 陳氏曰:右迪功郎錢塘周邦撰。其祖穜為集賢修撰知桂州時,歸明人黃璘招來大理國入貢,詔穜考究其真偽。穜言偽妄不可憑,乞依熙寧故事支馬價發還。璘至京師,力主其事,穜落職奉祠。久而覺其詐,乃改正,復職知廣州。
※《安南表狀》一卷
※《邊和錄》五卷
- 陳氏曰:承議郎河東陳伯疆撰。載胡世將承公宣撫川、陜事。
※《建炎德安守禦錄》三卷
- 陳氏曰:郡丞東平劉荀子編次。建炎初高密陳規元則守德安御群盜事跡功狀。規,後守順昌,與劉錡共成卻敵之功者也,以樞密直學士知廬州而卒。
※《淮西從軍記》一卷
- 陳氏曰:不著名氏。記紹興十年金虜敗盟,淮西諸帥守禦事。
※《順昌破敵錄》一卷
- 陳氏曰:不著名氏。記劉錡信叔守禦戰勝本末。
※《滕公守台錄》一卷
- 陳氏曰:不著名氏。雎陽滕膺子勤為台川戶曹,方臘之亂,仙居人呂師囊應之,攻城甚急,膺佐太守備御,卒全一城。郡人德之,至今廟食。行狀事實聚見此篇。膺後至直秘閣京西漕而終。
※《二楊歸朝錄》一卷
- 陳氏曰:楊堯弼、楊載紹興八年所與撻辣、兀朮書,時偽齊初廢也。末有探報虜事數十條。
※《逆臣劉豫傳》一卷
- 陳氏曰:楊堯弼等撰。二楊事跡當考。前銀題銜稱宣義郎、迪功郎,並為大總管府官屬。此傳堯弼為右從事郎,載為右迪功郎。
※《許右丞行狀》一卷
- 陳氏曰:吏部員外郎許忻撰。許公翰字崧老,襄邑人,為尚書右丞。忻,其弟也。
※《李忠定行狀》一卷
- 陳氏曰:通判洪州李綸撰。其兄丞相綱伯紀事狀。葉適正則所作諡議附於後。
※《翟忠惠家傳》一卷
- 陳氏曰:翟耆年伯壽述其父汝文公巽事實。忠惠者,私諡也。耆年實邢恕外孫。
※《艾軒家傳》一卷
- 陳氏曰:莆田林成季述其季父工部侍郎光朝謙之事實。
※《夾漈家傳》一卷所著書目附
- 陳氏曰:莆田鄭翁歸述其父樵漁仲事跡。翁歸年八十歲,老貧不競。頃佐莆郡時猶識之。
※《葉丞相行狀》一卷
- 陳氏曰:閣學廬陵楊萬里廷秀撰。丞相莆田葉顒子昂,乾道丁亥以冬雷罷,相至建寧而薨。
※《謝修撰行狀墓誌》一卷
- 陳氏曰:昭武謝師稷務本奉使閩部,有惠愛,沒而民祠之。《行狀》,里人黃遹景聲撰;《墓誌》,永嘉陳謙益之撰。其廟曰「昭應」。
※《朱侍講行狀》一卷
- 陳氏曰:奉議郎三山黃榦直卿撰。其高第弟子且子壻也。
※《紫陽年》譜三卷
- 陳氏曰:朱侍講門人通判辰州昭武李方子公晦撰。
※《篤行事實》一卷
- 陳氏曰:丞相趙汝愚子直編其父善應彥遠事,而羅願、朱熹所撰行狀、墓銘,及諸賢哀詞、題跋之屬,萃為一編。「篤行」者,陳福公題其墓雲爾。呂太史跋語有云:「處者易持,出者難工」。朱侍講取其意以為銘,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
※《趙丞相行實》一卷,《附錄》二卷
- 陳氏曰:知靜江府趙崇憲履常編集。忠定長子也。其一時諸賢祭文、輓歌,與嘉定更化之後,昭雪誣枉,改正史牒本末,皆見《附錄》。
※《趙忠定行狀》一卷,《續議》一卷
- 陳氏曰:知光州鄱陽柴中行與之撰。其《諡議》,允濟全之、楊方子直所為也。
※《倪文節言行錄》三卷,《遺奏誌狀碑銘諡議》一卷
- 陳氏曰:戶部郎中倪祖常子武輯其父尚書遺事。行狀,錫山蔣重珍良貴撰;碑銘臨邛魏了翁華甫撰。
※《趙華文行狀》一卷
- 陳氏曰:文林郎趙山李燔敬子撰。忠定之子,吏部宗憲履常也。
※《八朝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
- 陳氏曰:侍講朱熹撰。以近代文集及傳記載本朝名臣言行,掇取其要,輯為此錄。前五朝五十五人,後三朝四十二人。
※《中興志議忠錄》三卷
- 陳氏曰:龔頤正撰。自建炎至紹興辛巳,上自李若水、劉韐貴臣名士,下及一婦人卒伍之微,皆錄之。
※《孝史》五十卷
- 陳氏曰:太學博士新喻謝諤昌國撰集。曰君紹五,後德一,宗表五,臣傳三十五,文類二,夷附一。諤後至御史丞,淳熙名臣,樂易君子也。
※《孝行錄》三卷
- 陳氏曰:京兆胡訥撰。始得此書,不知訥何人也。所記多國初人。已而知其為安定先生翼之之父,仕為寧海節度推官。
※《古今孝悌錄》二十四卷
- 陳氏曰:廬陵王紹圭唐卿撰。
※《廉吏傳》十卷
- 陳氏曰:成都費樞伯樞撰。自秦至唐,凡百十有四人。宣和乙巳為序。
※《南陽先民傳》二十卷
- 陳氏曰:題南陽王襄元祐癸酉歲序。所記鄧州人物,自百里奚、直不疑而下,至唐范傳正、韓翃,凡一百六十人。
※《典刑錄》十二卷
- 陳氏曰:苕溪吳宏編。凡五十二門,大略於《言行錄》中抄出。
※《近世厚德錄》四卷
- 陳氏曰:題百煉真隱李元綱國紀編。沈濬道原為作序。
※《救荒活民書》三卷
- 陳氏曰:從政郎鄱陽董煟編進。煟,紹熙五年進士,嘗知瑞安縣。
※《仁政活民書》二卷
- 陳氏曰:秀州司戶會稽丁銳集。
※《好還集》一卷
- 陳氏曰:秀水婁伯高元龍編報應之事。為十門。
※《先賢施仁濟世錄》一卷
- 陳氏曰:奉化丞山陰諸葛興編。凡十門,皆本朝諸賢事實也。
※《莆陽人物誌》三卷
- 陳氏曰:知興化軍永嘉林紘文伯撰。以圖志不敘人物,故特為是編。莆壤地褊小,而人物特盛。
※《臥遊錄》一卷
- 陳氏曰:呂祖謙撰。晚歲病廢臥家,取史傳所載古今人境勝處錄之,時以宗少文「臥遊」之語實諸卷首。
※《上庠錄》十卷
- 陳氏曰:光州助教呂榮義撰。雜記京師太學故事。
※《上庠後錄》十二卷
- 陳氏曰:三山周士貴撰。記中興太學事,頗疏略。
※《昭明太子事實》二卷
- 陳氏曰:知池州趙彥博富文編。昭明廟食於池,頗著靈響元祐始賜額曰「文孝」。
※《祠山家世編》一卷
- 陳氏曰:詹仁澤、曾樵編。輯廣德橫山神張王事跡。
※《海神靈應錄》一卷
- 陳氏曰:永嘉貢士陸維則撰。太守韓彥直子溫為之序。初,元祐中,守直龍圖閣范峋夢海神曰:「吾唐李德裕也。」郡城東北隅海仙壇之上有廟,初不知其為何代人,峋明日往謁其像,即夢中所見。自是多響應。然封爵訓詞惟曰「海神」而已。
- 陳氏曰:岳珂撰。
※《宋登科記》三卷
- 鼂氏曰:皇朝登科人名氏,未詳何人所撰。
※《唐宋科名分定錄》三卷
- 鼂氏曰:不題撰人,元符間所著書也。序云:己卯歲得張君房所誌唐朝科場故事,今續添五代及本朝科名分定事,迄於李常寧雲。
※《大宋登科記》三十二卷
※《中興登科小錄》三卷,《姓類》一卷
※《乘軺錄》一卷
- 陳氏曰:知制誥祁陽路振子發撰。祥符中,使契丹歸,進此錄。事見其傳。
※《奉使別錄》一卷
- 陳氏曰:河南富弼彥國撰。慶歷使契丹,歸為《語錄》以進,機宜事節。則具於此錄。又一本有兩朝往來書附於末。
※《劉氏西行錄》一卷
- 陳氏曰:直昭文館保塞劉渙中章撰。按康定二年,朝廷議遣使通河西唃氏,渙以屯田郎知晉州請行。以十月十九日出界,慶歷元年三月十日回泰州。此其行紀也。唃氏自此與中國通,而元昊始病於牽制矣。渙後擢刺史,歷典數州,至留後,以工部尚書致仕。
※《契丹講和記》一卷
- 陳氏曰:不著名氏。載契丹初講和本末,末有慶歷增幣後北虜誓書。
※《慶歷正旦國信語錄》一卷
- 陳氏曰:余靖慶歷三年使虜所記。
※《熙寧正旦國信錄》一卷
- 陳氏曰:天章閣待制竇卞熙寧八年使虜所記。
※《接伴送語錄》一卷
- 陳氏曰:集賢校理沈季長熙寧九年接伴送虜使耶律運所記。
※《使遼見聞錄》二卷
- 陳氏曰:尚書膳部郎中李罕撰。
※《宣和使金錄》一卷
- 陳氏曰:太常少卿安陸連南夫鵬舉弔祭阿骨打奉使所記,時宣和六年。
※《奉使雜錄》一卷
- 陳氏曰:紹興十二年,何鑄使虜所錄禮物各銜表章之屬。
※《館伴目錄》一卷
- 陳氏曰:無名氏。紹興二十四年。
※《隆興奉使審議錄》一卷
- 陳氏曰:左奉議郎雍希稷堯佐撰。隆興二年,編修官胡昉、閣門祇候楊由義使金虜軍前,審議海、泗、唐、鄧等事,不屈而歸。希稷,其禮物官也。所抗辯應對之語多出由義。
※《攬轡錄》一卷
- 陳氏曰:吳郡范成大至能乾道六年使虜所記聞見。
※《北行日錄》一卷
- 陳氏曰:參政四明樓鑰大防乾道已丑待次溫州教授,以書狀官從其舅汪大猷仲嘉使虜紀行。
※《乾道奉使錄》一卷
- 陳氏曰:參政諸暨姚憲令則乾道壬辰使虜日記。
※《奉使執禮錄》一卷
- 陳氏曰:進士鄭儼撰。淳熙已酉,中書舍人莆田鄭僑惠叔使虜賀正,會其主病篤,欲令於閤門進國書,僑不可。已而殂殂。遂回。
※《使燕錄》一卷
- 陳氏曰:尚書戶部郎龍游余嶸景瞻撰。嘉定辛未,嶸使虜賀生辰,會有北師,行至涿州定興縣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