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傳輯錄纂注 (四庫全書本)

書傳輯錄纂注 卷首上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二
  書傳輯錄纂注     書類
  提要
  等謹案書傳輯録纂注六卷元董鼎撰鼎字季亨鄱陽人朱子之學授於黃幹鼎族兄夢程嘗從幹游鼎又從夢程聞緒論故自序謂得朱子之再傳是編雖以蔡沈集傳為宗而集傳之後續以朱子語録及他書所載朱子語謂之輯錄又采諸說之相發明者附列於末謂之纂注自序稱集傳既為朱子所訂定則與自著無異又稱薈稡成朱子之一經則仍以朱子為主也考蔡沈書集傳序惟稱二典三謨嘗經先生㸃定故陳櫟作書集傳纂疏惟虞書首標朱子而夏書以下則不然其凡例曰首卷有朱子訂定四字不忘本也自二捲起去四字紀實也呉澄作是書序亦稱朱子訂定蔡傳僅至百官若帝之初而止此書大禹謨正月朔旦條下鼎併附註其説是鼎於此書源委本自分明其稱集傳為朱子所訂定未免假借然澄序又稱集傳自周書洪範以後寖覺疎脫師説甚明而不用者有焉疑其著述未竟而人為增補或草稿初成而未及修改所舉金縢召誥洛誥諸條皆顯相舛異又稱鼎作是書有同有異俱有所禆如解西伯戡黎則從呉棫解多士則從陳櫟解金縢則兼存鄭孔二義不以蔡傳之從鄭為然云云然則鼎於集傳蓋不免有所未愜恐人以源出朱子為疑故特引朱子之説補其闕失其舉集傳歸之朱子猶曰以朱翼朱則不以異蔡為嫌耳非其考之不審也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  陸 費 墀















  書傳輯録纂註序
  慶元己未冬先生文公令沈作書集傳明年先生歿又十年始克成編緫若千萬言嗚呼書豈易言哉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皆載此書而淺見薄識豈足以盡發藴奧且生於數千載之下而欲講明於數千載之前亦已難矣然二帝三王之治本於道二帝三王之道本於心得其心則道與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執中堯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極商湯周武相傳之心法也曰徳曰仁曰敬曰誠言雖殊而理則一無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至於言天則嚴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則謹其心之所由施禮樂教化心之𤼵也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家齊國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徳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此心者也夏桀商受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也存則治亡則亂治亂之分顧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後世人主有志於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於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書何以哉沈自受讀以來沈潛其義參考衆説融㑹貫通迺敢折衷㣲辭奧㫖多述舊聞二典三謨先生蓋嘗是正手澤尚新嗚呼惜哉先生改本已附文集中其間亦有經承先生口授指畫而未及盡改者今悉更定見本篇集傳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師說不復識別四代之書分為六卷文以時異治以道同聖人之心見於書猶化工之妙著於物非精深不能識也是傳也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心雖未必能造其㣲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書因是訓詁亦可得其指意之大略矣嘉定己巳三月既望武夷蔡沈序







  書傳輯録纂註序
  生民之類必帝王而後治帝王之道必聖賢而後行考之古可見已黃虞逺矣蒼姬訖矣三代以降有帝王而民不治者聖賢未遇也孔孟繼作有聖賢而道不行者帝王不用也噫虞夏殷周之盛非適然也人事之所致也堯舜禹湯文武之聖非獨善也人心之所同也髙風遐躅豈遂不可追而及之哉孟子言必稱堯舜孔子知百世可繼周言豈苛乎哉事豈虛乎哉蓋於百篇之書的然有見而雲爾也然則是書也惟聖賢能盡之惟帝王能行之顧其學聖賢之學而事帝王之事者何如耳焚滅之而秦亡表章之而漢興徃者可鑒矣惜夫安國之傳不無可疑而頴達之䟽惟詳制度二帝三王羣聖人之用心獨決於一夫之見管窺天而蠡測海豈足以得其蘊奧哉至宋諸儒數十家而後其説漸備又得文公朱子有以折其衷而悉合於古雖集傳之功未竟而委之門人九峯蔡氏既嘗親訂定之則猶其自著也鼎生也晚於道未聞賴族兄介軒夢程親受學於勉齋黃氏槃澗董氏故再傳而鼎獲私淑焉釋經緒論多出朱子迺取訂定集傳為之宗而蒐輯語錄於其次又増纂諸家之註有相發明者並間綴鄙見於其末庶幾㑹粹以成朱子之一經可無參稽互考之勞而有統宗㑹元之要則亦不無小補矣第顧繙閱傳註盈溢充斥衆寳眩瞀遺珠棄玉或所不能免也惟於君心王政人才民生之所係諸儒之論可堪警䇿者摭抉不遺闕者補之以備臨政願治之觀覽固不徒為經生學士設也噫人皆可為堯舜塗人可以為禹而況聰明首出受天之命奄有四海有能致之資居得致之勢而又有可致之權可以千古聖賢自期可以四代帝王自許而顧乃謙讓未遑也哉是書若遇雖書之幸實天下萬世生民之大幸也至大戊申十二月己未鄱陽董鼎序


  書傳輯録纂註綱領
  朱子說書
  古史之體可見者書春秋而已春秋編年通紀以見事之先後書則每事別記以具事之首尾意者當時史官既以編年紀事至於事之大者則又採合而別記之若二典所記上下百有餘年而武成金縢諸篇其所紀理或更歲月或歴數年其間豈無異事蓋必已具於編年之史而今不復見矣通鑑紀事本末後序
  聖人千言萬語只是說箇當然之理恐人不曉又筆之於書自書契以來二典三謨伊尹武王箕子周公孔孟都只如此可謂盡矣只就文字間求之句句皆是做得一分便是一分工夫非茫然不可測也但恐人自不子細求索之耳須是量聖人之言是說箇什麽要將何用若只讀過便休何必讀書説
  尚書初讀甚難似見於己不相干後來熟讀見堯舜禹湯文武之事皆切於己書説
  某嘗患尚書難讀後來先將文義分曉者讀之聱牙者且未讀如二典三謨等篇義理明白句句是實理堯之所以為君舜之所以為臣臯陶稷契伊傅軰所言所行最好綢繆玩味體貼向自家身上求其味自別
  先生問可學近讀何書曰讀尚書先生曰尚書如何看曰須要考歴代之變先生曰世變難看唐虞三代事浩大闊逺何處測度不若求聖人之心如堯則考其所以治民舜則考其所以事君且如湯誓湯曰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熟讀豈不見湯之心大抵尚書有不必解者有須著意解者有略須解者有不可解者如仲虺之誥大甲諸篇只是熟讀義理分明何俟於解如洪範則須著意解如典謨諸篇稍雅奧亦須略解若如盤誥諸篇已難解而康誥之屬則已不可解矣可學
  問尚書難讀蓋無許大心胷他書亦須大心胷方讀得如何程子只說尚書曰他書卻有次第且如大學自格物致知以至平天下有多少節次尚書只合下便大如堯典自克明俊徳以親九族至黎民於變時雍展開是大小大分命四時成嵗便見心中包一箇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㡳天方見得恁地若不得一箇大㡳心胷如何了得
  學者須是有業次且如讀堯舜典厯象日月星辰律度量衡五樂五禮之類禹貢山川洪範九疇須一一理㑹令透今人只做得西漢以下工夫無人就堯舜三代源頭處理㑹來又曰且如做舉業亦湏苦心理㑹文字方可決科若不苦心去求不成業次終不濟事格言
  二典三謨其言奧雅學者未遽曉會後面盤誥等篇又難看且如商書中伊尹告太甲五篇說得極切伊訓太甲三篇咸有一徳其所以治心修身處雖為人主言然初無貴賤之別冝取細讀極好時舉
  尚書前五篇大槩易曉後如甘誓𦙍征伊訓太甲咸有一徳說命此皆易曉亦好此是孔氏壁中所蔵之書又曰看尚書漸漸覺得曉不得便是有長進若從頭尾解得便是亂道髙宗肜日是最不可曉者西伯戡黎是稍稍不可曉者太甲大故亂道故伊尹之言緊切髙宗稍稍聰明故說命之言細膩又曰讀尚書有一箇法半截曉得半截曉不得曉得㡳看曉不得㡳且闕之不可強通強通則穿鑿
  語徳粹雲尚書亦有難看者昨日嘗語子上滕請問先生復言大畧如昨日之說又雲如㣲子洛誥等篇讀至此且認㣲子與父師少師哀商之淪喪已將如何其他皆然若其文義知他當時言語如何自有不能曉矣可學
  問書當如何㸔先生曰且看易曉處其他不可曉者不要強說縱說得出恐未必是當時本意近時解書者甚衆往往皆是穿鑿如呂伯恭亦未免此也時舉
  尚書中盤庚五誥之類實是難曉若要添減字硬說將去儘得然只是穿鑿終恐無益耳
  問某讀書至盤庚及五誥諸篇其疑不可數舉若以諸家之說勉強解去亦說得行但恐當時指意未必如此耳如此等處只得姑存之如何先生曰漳州所刻四經書序有通說荅潘子善 通說散見孔序以待能者下傳中及今案漢儒云云一段
  周公不知其人如何其言聱牙難考如書中周公之言便難讀如立政君奭之篇是也最好者惟無逸一書中閒用字亦有譸張為幻之語至若周官蔡仲等篇卻是官様文字必出於當時有司潤色之文非純周公語也
  陳安卿問書何緣無宣王書先生曰是當時偶然不曾載得義剛
  尚書只是虛心平氣闕其所疑隨力量看教浹洽便自有得力處不須預為計較必求赫赫之功也近亦整頓諸家說倣伯恭詩說作一書但鄙性褊狹不能兼容曲徇恐又不免少紛紜耳荅潘文叔
  道夫請先生㸃尚書以幸後學先生曰某今無工夫道夫曰先生於書既無解若更不㸃則句讀不分後人承舛聽訛卒不足以見帝王之淵懿曰公豈可如此說焉知後來無人道夫再三請之先生曰書亦難㸃如大誥語句甚長今人卻都碎讀了所以曉不得某嘗欲作書說竟不曾成如制度之屬祇以疏文為本若其他未穩處更與挑剔令分明便得道夫
  諸經皆以註疏為主書則兼取劉敞王安石蘇軾程頣楊時晁說之葉夢得呉棫薛季宣呂祖謙學校貢舉私議
  尚書頃嘗讀之苦其難而不能竟也註疏程張之外蘇氏說亦有可觀但終是不純粹林少頴說召誥以前亦詳備聞新安有呉才老禆傳頗有發明卻未曾見試並考之諸家雖或淺近要亦不無小補但在詳擇之耳不可以篇帙浩汗而遽憚其煩也荅或人書
  林書儘有好處但自洛誥以後非他所解祖道
  因論書解必大曰舊聞一士人說註疏外當看蘇氏陳氏解先生曰介甫解亦不可不看書中不可曉處先儒既如此解且只得從他說但一段訓詁說得通至別段便說不通不知如何必大
  荊公不解洛誥但云其閒煞有不可強通處今姑擇其可曉者釋之今人多說荊公穿鑿他卻有此處後來人解書則又卻須要盡解
  元祐說命無逸講義及晁以道葛子平程泰之呉仁傑數書先附去可便參訂序次當以註疏為先疏節其要者以後只以時世為先後可也西山間有發明經㫖處固當附本文之下其統論即附篇末也記得其數條理會㸃句及正多方多士兩篇可併考之荅李時可
  必大問尚書欲裒諸家說觀之如何先生厯舉王蘇程陳林少穎李叔易十餘家解訖卻雲便將衆說看未得且讀正文見箇意思了方可如此將衆說㸔書中易曉處直易曉其不可曉處且闕之如盤庚之類非特不可曉便曉了亦要何用如周誥諸篇周公不過說周所以合代商之意是他當時說話其間多有不可解者亦且觀其大意所在而已必大
  或問諸家書解誰者最好莫是東坡書為上否曰然又問但若失之簡曰亦有隻消如此解者
  東坡書解卻好他看得文勢好學蒙
  向在鵝湖見伯恭欲解書雲且自後面解起今解至洛誥有印本是也其文甚閙熱某嘗問伯恭書有難通處否伯恭初雲亦無甚難通處數日問卻雲果有難通處今只是強解將去耳道夫
  後數年再會於衢伯恭始謂余曰書之文誠有不可解者甚悔前日之不能闕所疑也予惟伯恭所以告予者雖其徒亦未必知因具論之使讀者知求伯恭晚所欲闕者而闕之庶幾得其所以書矣書東萊書說後
  先生嘗觀書說語門人曰伯恭直是說得書好但周誥中有解說不通處只須闕疑某亦不敢強解伯恭卻一向解去故㣲有尖巧之病也是伯恭天資髙處卻是太髙所以不肯闕疑葉紹翁四朝聞見錄
  李文稟白書解且乞放緩願早成禮書以幸萬世先生曰書解甚易只等蔡仲黙來便了禮書大段未也
  書說未有分付處因思向日喻及尚書文義貫通猶是第二義直須見得二帝三王之心而通其所可通母強通其所難通即此數語便已叅到七八分千萬便撥置此來議定綱領早與下手為佳諸說此間亦有之但蘇氏傷於簡林氏傷於繁王氏傷於鑿呂氏傷於巧然其門儘有好處如制度之屬祗以疏文為本若其間有未穩處更與挑剔令分明耳與蔡仲黙帖








  書傳輯録纂註凡例
  一案久軒蔡氏淳祐經進本錄朱子與蔡仲黙帖及語錄數段在前今各類入綱領輯錄內以便觀覽
  一是書以朱子為主故凡語録諸書應有與書經相闗者靡不蒐輯倣輯畧例名曰輯錄附蔡傳之次或有與蔡傳不合及先後說自相同異處亦不敢遺庶幾可備參考其甚異者則略之
  一朱子語錄諸書有總論一經及雜舉諸篇難以分附各處者別為綱領一卷置之帙首亦讀是書者所宜先知
  一增纂諸家傳註或推蔡氏所本或發其所未盡或補其所不及大約以經文為序訓詁居先釋經義者次之疏傳義及釋音又次之已說處末名曰纂註以附於輯錄之後
  一增纂諸家之說或節取其要語其有文勢未融貫處與夫辭㫖未條暢處倣集註例頗加櫽括並用其意足之
  一輯錄纂註中多折衷歸一者其或同異並存與姑備一說處善讀者詳擇焉
  一經文音釋大槩如陸氏釋文其有與古註異處讀蔡傳可知亦有間見蔡傳及輯錄纂註中今只於傳內除文理旁音不可求者案諸家字書反切附註焉
  一諸本蔡傳脫誤字句今依二程氏本補正凡五十餘處






  書傳輯録引用諸書
  語類
  文集
  四書集注章句或問
  詩集傳
  通書解
  楚辭集註
  周氏錄師說
  楊氏與立集語畧
  黃氏士毅集書說
  湯氏 集書說
  葉氏士龍集紫陽格言
  黃氏大昌王氏集武夷經說
  董氏夢程理纂大爾雅通釋
  董氏尚書無義
  陳氏大猷尚書集傳
  真氏徳秀讀書記
  葉氏紹翁四朝聞見錄
  名儒傳道精語
  輯錄所載朱子門人姓氏
  李氏方子 果齋正叔 昭武
  陳氏淳  北溪安卿 臨漳
  廖氏徳明 槎溪子晦 延平
  董氏銖  槃澗叔重 番昜
  王氏過  拙齋幼觀 番昜
  范氏念徳伯崇
  楊氏道夫仲思
  童氏伯羽蜚卿
  呉氏雉和仲
  劉氏砥用之 並建安
  李氏閎祖守約
  何氏鎬叔京 並昭武
  林氏學𫎇正卿
  林氏夔孫子武 並三山
  黃氏士毅子洪
  鄭氏可學子上
  方氏士繇伯謨 並莆田
  楊氏至至之 溫陵
  鄭氏南升文振 潮陽
  葉氏賀孫味道
  沈氏澗莊仲
  周氏僴伯莊
  徐氏㝢居父 並永嘉
  潘氏時舉子善 天台
  潘氏履孫坦翁 金華
  輔氏廣漢卿 嘉興
  竇氏從周文卿
  林氏礪用之
  湯氏泳敬叔 並鎮江
  郭氏友仁徳元 淮安
  余氏大雅公晦
  陳氏文蔚才卿 並廣信
  滕氏璘徳粹 新安
  孫氏自修敬夫 宣城
  包氏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顯道 盱江
  黃氏義剛毅然
  甘氏節吉父
  呉氏琮仲方 並臨川
  黃氏㽦子耕 豫章
  張氏洽元徳
  呉氏必大伯豐 並臨江
  楊氏長孺伯子 廬陵
  胡氏泳伯量
  呂氏燾徳昭
  周氏謨舜弼 並南康
  萬氏人傑正淳 興國
  李氏儒用仲秉 岳陽
  龔氏蓋卿夢錫 衡陽
  蔡氏㦛行父
  林氏賜聞一
  黃氏卓先之
  符氏敘舜功
  曾氏祖道
  李氏處謙
  陳氏仲蔚
  胡氏叔器
  李氏
  朱氏任道
  纂註引用諸書
  爾雅
  周禮
  家語
  老子
  春秋左氏傳
  國語
  公羊傳
  榖梁傳
  詩疏
  禮記
  史記
  漢書
  南史
  地誌
  說文
  釋文
  玉篇
  廣韻
  纂註引用諸家姓氏
  孔氏安國子國    古註
  孔氏穎逹仲逹    註疏
  伏生     五行傳
  賈氏𧨏
  劉氏向子政
  夏侯氏勝長公
  孔氏光子夏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雄 子雲    法言
  馬氏融 季長    訓解
  鄭氏𤣥 康成    訓解
  髙堂氏隆昇平
  賈氏逵梁道
  王氏弼 輔嗣    易解
  王氏肅 元雍    訓解
  皇甫氏謐士安
  顧氏
  顔氏師古籀    史註
  李氏白 太白    文集
  柳氏宗元子厚    文集
  劉氏禹錫夢得    文集
  胡氏     解說
  顧氏臨子敦
  歐陽氏脩 永叔   泰誓論
  劉氏敞 原父    經說
  陸氏佃農師
  范氏純仁堯夫    雜著
  王氏安石介甫    全解
  蘇氏洵  老泉明允 洪範論
  蘇氏軾 子瞻    全解
  蘇氏轍 子由    經論
  沈氏括 存中    文集筆談
  孫氏覺 莘老    全解
  家氏復禮    經說
  葉氏少藴 石林 全解
  陳氏鵬飛少南    全解
  王氏日休 龍舒 全解
  蔡氏元度    全解
  張氏九成 橫浦子韶 全解
  張氏綱 彥政    全解
  宋氏遠孫 靜吉仲山 語録
  王氏十朋 梅溪龜齡 全解
  林氏之竒少頴    全解
  陳氏𫝊良 止齋君舉 書抄
  夏氏僎  柯山元肅 全解
  薛氏肇明    全解
  張氏庭堅才叔    經義
  胡氏     解義
  上官氏公裕   解說
  張氏     經說
  張氏景 晦叔    書說
  李氏
  李氏樗 迂仲    詩解
  潘氏     書說
  髙氏     經說
  彭氏汝礪器資
  劉氏一止 苕溪行簡 經說
  馮氏時可當可    易說
  唐氏聖任    全解
  張氏震 真父    小傳
  姜氏如晦 月溪彌明 小傳
  程氏大昌    禹貢論
  史氏仲午正父    書説
  劉氏𤈴  橫舟子有 講業
  史氏漸 鴻漸    書說
  鄒氏補之    書說
  李氏子材 謙齋子  眉山 全解
  陳氏經    三山 全解
  陳氏梅叟   永嘉 書說
  鄭氏景望永嘉
  鄭氏   永嘉
  陳氏     經說
  張氏文蔚    經說
  袁氏黙 思正    全解
  侯氏     經說
  葛氏興仁
  成氏申之   眉山 集四百家解
  呉氏棫    才老 新安 禆傳
  馬氏子嚴 古洲建安
  陳氏大猷 更齋 集傳
  呉氏泳  鶴林
  蕭氏
  任氏
  朱氏方大
  施氏
  徐氏
  楊氏
  孫氏
  曾氏
  周子惇頣 濂溪茂成 通書
  程子頤  伊川正叔 經說遺書
  張子載  橫渠子厚 正蒙理窟
  邵氏雍  康節堯夫 經世書語録
  司馬氏光  凍水君實文集
  楊氏時  龜山中立
  朱氏震  漢上子發  易解
  范氏祖禹 太史淳父  講義解說
  呂氏大臨 芸閣與叔  經解語録
  張氏行成 觀物文饒  經說
  劉氏安世 元城器之 大名  語錄
  胡氏安國 文定公康侯 建 安 春秋傳
  胡氏宏  五峯仁仲  皇王大紀
  張氏栻  南軒敬夫 廣漢  文集語孟解
  呂氏祖謙 東萊伯恭 金華 書說
  楊氏萬里 誠齋廷秀 廬陵 易傳
  王氏炎  雙溪晦叔 新安 全解
  李氏舜臣 隆山子思 四川 小傳
  蔡氏元定 西山季通 建安 洪範解
  黃氏榦  勉齋直卿 三山 書說
  董氏夢程 介軒九萬 番昜 雜著
  董氏琮  復齋玉振 番昜 集義
  鄒氏近仁 歸軒魯卿 番昜 禹貢集說
  真氏徳秀 西山景元 浦城 讀書記
  魏氏了翁 鶴山華父 臨卭 師友雅言
  沈氏貴瑤 毅齋誠叔 番昜 雜著
  余氏九成 三峯鳯儀 建安 書說
  程氏實之   士華 番昜 荅柴中行問
  程氏若庸 徽菴達原 新安 講義
  滕氏            和叔 新安 尚書大意
  許氏月卿 山屋太空 新安 雜說
  馬氏廷鸞 碧梧翔仲 番昜 蔡傳會編
  李氏謹思 養吾明通 番昜 經論
  方氏囘  虛谷萬里 紫陽 文集
  齊氏夢龍 節初覺翁 番昜 雜著
  李氏次僧 鳯林 洪範精義
  章氏   約齋 禹貢告成書
  鄭氏元珤   彥珍 合沙 禹治水譜
  金氏履祥 仁山吉父 金華 尚書表註
  吳氏𪷁  草廬伯清 臨川 尚書纂言
  熊氏禾  退齋去非 武夷 書說
  胡氏一桂 雙湖庭芳 新安 書說
  王氏希旦 葵初愈明 番昜 書說
  許氏謙  白雲益之 東陽 尚書叢說
  陳氏櫟  定宇夀翁 新安 書解折衷
  余氏芑舒 息齋徳新 番昜 讀蔡傳疑
  程氏直方 前村道大 新安 蔡傳辨正
  程氏葆舒   虛縁 番昜 蔡傳訂誤
  陳氏師凱   廬山 蔡傳旁通
  陳氏普  懼齋尚徳 三山 閏講
  呉氏亨夀   新安 閏講
  金氏燧    番場 閏講星說
  余氏鑰  實翁脩水 歴象管窺
  牟氏應龍   成父 陵陽 九經音考
  王氏道    溵水 書傳音釋
  鄒氏季友   普昭 番昜 書傳音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