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東史綱目
第四
作者:安鼎福
1760年
第五

起己酉新羅眞德女主三年。高句麗王臧八年。百濟王義慈九年。盡乙巳新羅景德王二十四年。凡百十七年。

己酉新羅眞德女主三年。高句麗王臧八年。百濟王義慈九年。春正月。新羅冠服。始從華制。○夏四月。唐罷遼東之役。

先是。房玄齡臨歿。上表諫東征曰。向使高麗。違失臣節。誅之可也。侵擾百姓。滅之可也。他日。能爲中國患。除之可也。今無此三條。而坐煩中國。內爲前代雪恥。外爲新羅報讐。豈非所存者小。所損者大乎。願陛下。許高麗自新。焚凌波之船。罷應募之衆。帝不從。至是。帝崩遺詔罷之。由是麗人。得以少舒。而蓋蘇文㐫驕日甚。王臧庸暗。竟至於亡。

秋八月。百濟侵新羅。新羅將金庾信。大破百濟兵於道薩城。斬其將殷相。

百濟。遣左將殷相。帥精兵七千。攻陷石吐等七城。今未詳。金庾信。及將軍陳春天存,竹旨等出禦。分三軍爲五道擊之。互相勝負。經旬不解。庾信進屯道薩城下。有水鳥飛過。將士以爲不祥。庾信曰。此不足恠。今日必有百濟人來諜。汝等佯不知。乃使徇于軍中曰。堅壁不動。明日。待援軍決戰。諜者聞之。歸報殷相。殷相等疑懼。於是。庾信奮擊大破。虜將軍正仲。斬殷相及將士十人。軍卒八千九百八十級。獲馬萬匹。兵械不可勝記。佐平正福。與衆一千降。庾信皆縱之。

冬十一月。百濟雷無氷。

庚戌新羅眞德女主四年。高句麗王臧九年。百濟王義慈十年。夏四月。新羅以眞骨在位者。執牙笏。○六月。新羅告捷於唐。

遣金春秋法敏使唐。主自製太平頌。織錦爲文以獻之。詩曰。大唐開洪業。巍巍皇猷昌。止戈戎衣定。修文繼百王。統天崇雨施。理物軆含章。深仁諧日月。撫運護時康。幡旗何赫赫。鉦皷何鍠鍠。外夷違命者。剪覆被天殃。淳風凝幽顯。遐邇競呈祥。四時和玉燭。七曜廵萬方。維嶽降宰輔。維帝任忠良。五三成一德。照我唐家皇。拜法敏爲太府卿以還。

新羅始行唐年號。

先是。新羅自法興王以後。始稱年號至是始行唐號。金氏曰。三代改正朔。後世稱年號。皆所以大一統。新百姓之視聽也。是故苟非乘時並起。兩立而爭天下。與夫姦䧺乘間。而作覬覦神器。則不可私行年號。新羅一意事中國。而法興自稱年號。惑矣。厥後襲謬已久。至是奉行唐號。可謂過而能改矣。

秋高句麗饑。

辛亥新羅眞德女主五年。高句麗王臧十年。百濟王義慈十一年。春正月朔。新羅始行賀正。

女君。御朝元殿。受百官正賀。賀正之禮始此。

二月。新羅置執事部中侍。

新羅初有稟主掌機密。至是改爲執事部。置中侍一人。以波珍飡竹旨爲之。與上大等。爲執政宰相。

新羅始置博士助敎。

新羅遣金仁問。入唐宿衛。

仁問字仁壽。春秋第二子。博覽群書。兼涉莊老浮屠之說。善隷書。工射御。曉音律。識量宏遠。官波珍飡。至是入唐。帝謂涉海。來朝。忠誠可尙。特授左領軍衛將軍。仍留宿衛。時年二十四。

百濟遣使。入朝於唐。

帝璽書諭王曰。新羅使金法敏奏言。高句麗百濟競侵。大城重鎭。幷爲百濟所並。疆宇日蹙。乞詔百濟令歸侵城。若不奉詔。卽自打取。但得故地請交和。朕以其言順。不可不許。王所兼新羅城。並宜還之。新羅所獲百濟俘。亦遣還然後。解患釋紛。韜戈偃革。百姓獲息肩之願。三藩無戰爭之路。王若不從。朕依法敏所請。與王決戰。亦令高句麗。不許相救。高句麗若不承命。卽令契丹諸藩。度遼深入抄掠。王可深思朕言。無貽後悔。濟王不肯從命。

新羅。置倉部及左理方府。

倉部舊屬稟主。至是分置。又置左理方府。掌律令。

壬子新羅眞德女主六年。高句麗王臧十一年。百濟王義慈十二年。春正月。新羅,高句麗,百濟。幷遣使入朝於唐。

癸丑新羅眞德女主七年。高句麗王臧十二年。百濟王義慈十三年。春。百濟大旱。○秋八月。百濟與倭通好。○冬十一月。新羅遣使入朝於唐。獻金緫布。○是歲。唐詔倭。令援新羅。

倭王孝德。遣使入貢於唐。時新羅。爲麗濟所暴。帝賜璽書。令出兵援新羅。未幾。孝德死。通考補。

甲寅新羅眞德女主八年。太宗武烈王元年。高句麗王臧十三年。百濟王義慈十四年。春三月。新羅女主勝曼薨。國人推眞智王孫金春秋。爲王。

國人。謂始祖赫居世。至眞德二十八王。謂之聖骨。自武烈至永王。按永王疑敬順王。謂之眞骨。主薨謚眞德。葬沙梁部。群臣欲立伊飡閼川。閼川固讓曰。老父無德可稱。今之德望。莫如春秋公。可謂濟世英傑。遂奉爲王。春秋三讓而後卽位。是爲太宗武烈王。父伊飡龍春。母金氏天明夫人。眞平王之女。妃金氏文明夫人。角飡舒玄之女也。

唐遣使新羅。冊贈女主。

帝聞新羅主薨。擧哀於永光門。使太常丞張文收。持節弔祭。贈開府儀同三司。賜綵段二百。

夏四月。新羅王追尊其父龍春。爲文興王。母金氏。爲文貞太后。○有神見於高句麗。

神降於高句麗馬嶺山。謂人曰汝國君臣。奢侈無度。亡無日矣。

五月。新羅制理方府格。

命理方府,令良首等。詳酌律令。號理方府格。凡六十餘條。頒示國內。

新羅改軍主爲揔管。○唐遣使冊新羅王。

唐遣使持節備禮。冊命爲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新羅遣使謝恩。

新羅賜國原人任強首粟。

強首。中原京沙梁人奈麻昔諦之子。初其母夢見人有角者。有娠及生頭後有高骨。父以示相者。相者曰吾聞伏羲虎形。女媧蛇身。神農牛頭。臯陶馬口。自古聖賢。其相有異。今兒首角而黶。夫面黶無好。頭黶無惡。此必英物乎。遂名牛頭。及壯知讀書曉義理。父欲試其志。問曰學佛乎。學儒乎。對曰佛。世外敎也。願學儒。遂就師。讀孝經,曲禮,爾雅,文選。所得逾高。是時唐冊詔有難解處。牛頭能解之。王驚喜。問其姓名。對曰。臣本任那加良人按中原今忠州古任那國也牛頭也。王曰。見卿頭骨。可稱強首。使製謝表。文工而意盡。王益奇之。稱任生。不名。強首不治生産。家貧。王命歲賜新城租一百石。強首甞娶冶家女。父母將以禮改娶。強首不可。父怒曰兒有時名。以微者爲偶。不亦恥乎。強首曰。甞聞古人之言。糟糠之妻。不下堂。貧且賤。非所恥也。

冬十月。契丹敗高句麗。於新城。

麗將安固。與靺鞨擊契丹。松漠都督李窟哥禦之。大敗麗軍於新城。

乙卯新羅太宗二年。高句麗王臧十四年。百濟王義慈十五年。春正月。新羅以金剛爲上大等。文忠爲中侍。○高句麗,百濟,與靺鞨連兵侵新羅。新羅遣使告急於唐。

是時。唐雖罷遼東之役。意未甞忘高句麗也。新羅累世誠心內附。常欲藉大國兵力。以報二國。至是麗濟。與靺鞨連兵侵新羅。取三十三城。羅王遣使入唐告急。且求援。三國兵禍復始於此。

二月。百濟作望海亭。

亭在王宮南。又修太子宮。皆窮極侈麗。濟王幼有孝悌之行。時稱海東曾子。及壯䧺勇有膽決。至是驕奢黷武。國人失望。

唐遣程名振,蘇定方。擊高句麗。

營州都督程名振。與中郞將蘇定方渡遼。麗人見其兵小。渡貴湍水在遼地今未詳逆戰。名振等。奮擊大破之。焚其外郭及村落而歸。

三月。新羅立子法敏爲太子。授諸子爵。

王妃金氏名文姬。庾信之妹也。初妃娣寶姬。夢登西兄山頂。坐旋流遍國內。覺與妃言。妃戱曰願買兄夢。因與錦裙爲直。後春秋與庾信蹴踘。庾信故踐春秋衣紐落之。請往其家綴之。因置酒喚寶姬來綴。寶姬辭曰。豈可以細事。輕近貴公子乎。妃乃進綴。妃以淡粧輕服。光艶照人。春秋悅之。仍請婚。及卽位。冊爲王妃。是爲文明王后。生六男。長子法敏爲太子。仁問入唐宿衛。文王爲伊飡。老且爲海飡。智鏡,愷元皆爲伊飡。庶子仁泰爲角飡。皆知,車得,馬得。幷授官。女又五人。法敏。姿表英特。聦明多智畧。

秋九月。新羅將。金庾信。攻百濟刀比川城。克之。

時百濟群臣。奢淫。不恤國事。民㤪神怒。災異屢見。庾信告王曰。百濟無道。此誠吊伐之時也。先是。級飡租未押。爲夫山縣令。今未詳。被虜百濟。爲佐平任子家奴。從事恪勤。任子信任不疑。縱其出入。未押。逃歸。庾信。知其可用。謂曰吾聞任子專濟政。思與圖事而難其人。子盍往語之。未押許之。復還百濟。從容語任子以庾信意曰兩國存亡。未可知。若彼亡子依我。此亡我依子。任子默然。間數月。使歸報庾信。於是庾信幷呑之謀愈急。遂攻刀比城今未詳克之。

新羅侵百濟。百濟襲擊大敗之。斬其將金歆運。

歆運。奈勿王八世孫。少遊花郞文努之門。聞人死節事。必慨然流涕。同門僧轉密曰。此人赴敵。必不還也。後爲王壻。王憤麗濟侵軼。遂出師以歆運爲郞幢大監。歆運受命卽行。屯百濟陽山下。陽山縣。在今沃川縣南五十九里。本新羅助比川。欲攻助比川城。卽陽山縣。濟人。乘夜來襲。羅軍驚駭。因急擊飛矢雨集。歆運橫馬握槊。以待敵。大舍詮知曰。今賊起暗中。公雖死。人無識者。況公新羅貴骨。王之半子。若死賊手。百濟之所誇詑。我所深恥也。歆運曰。大丈夫旣以身許國。人知與否。非所恤也。豈可求名。拔釰手揮進。殺數人而死。於是大監穢破。小監狄得。皆戰死。步騎幢主寶用那聞歆運死曰。彼貴骨勢榮。猶不愛死。況餘生無益而死無損乎。遂赴敵死。王聞之傷痛。贈歆運,穢破一吉飡。寶用那狄得大奈麻。時人。作陽山歌以悲之。是役也。有驟徒者。沙梁人奈麻聚福之子也。兄弟三人。長夫果。仲驟徒。季逼宲。驟徒常出家。名道玉。語其徒曰吾聞爲僧者。上則精術業以復性。次則起道用以益他。我形雖桑門。而無一善可取。不如從軍以報國。脫法衣着戎服。改名驟徒。謂馳。驟爲徒也。乃詣兵部。請屬三千幢。及是突陣力闘而死之。權氏曰。孔子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實行師之要道也。不量衆寡。不審形勢。而枉死賊手則何益於事哉。殺吾身而可以克敵。死之可也。生吾身而祗以辱國。死之可也。無是二者。則豈可輕吾身。以快賊心乎。歆運之死。豈非烈於志而短於謀乎。與其死而無救於敗。曷若不死而圖效於後日哉。然視畏死而偸生者。則有間矣。崔氏曰。新羅之俗。尙忠信崇節義。臨戰則以進死爲榮。退生爲辱。蓋其人心世道之淳厖。有以致之也。非麗濟所能及。其君如有躬行心得而倡之者。則變魯至道。其在於此。而惜乎新羅之治。止於新羅而已也。

冬十月。新羅以金庾信尙王女。

丙辰新羅太宗三年。高句麗王臧十五年。百濟王義慈十六年。春三月。百濟殺諫臣佐平成忠。

初。濟王日與宮人耽樂。佐平成忠。極諫。王怒囚之。由是無敢言者。忠在獄中不食。臨死上書曰。忠臣死不忘君。願一言而死。臣觀察時變。必有兵革。凡用兵。必審擇其地。處上流以延敵。然後可以保全。敵兵若來。使陸路不過沉峴。一名炭峴。在今扶餘縣東十四里。水不入伎伐浦。一名白馬江。在今扶餘縣西五里。據險禦之可也。王不省。遂死獄中。權氏曰。自古以來。從諫者興。拒諫者亡。義慈之於成忠。不惟諫而不聽。敢繫獄殺之。以快其心。其致身俘國滅。非不幸也。

夏五月。高句麗王都雨鐵。○新羅王子金仁問。還自唐。以仁問爲押督州揔管。築獐山城。

以設險錄功。授食邑三百戶。

秋七月。新羅遣子文王。入朝於唐。○冬十二月。高句麗遣使入賀於唐。

賀冊皇太子。

丁巳新羅太宗四年。高句麗王臧十六年。百濟王義慈十七年。春正月。百濟王。以庶子四十一人。皆爲佐平。賜食邑。○新羅置大日任典。

掌六部。其官有大都司,小都司,都事等官。

夏四月。百濟大旱。○秋七月。新羅地燃。

吐含山地燃三年而滅。又北巖崩碎爲米。味如陳倉米。

戊午新羅太宗五年。高句麗王臧十七年。百濟王義慈十八年。春正月。新羅文忠。兌。以文王爲中侍。○三月。新羅置阿瑟羅州都督。

王。以阿瑟羅地連靺鞨。罷京置州。爲都督以鎭之。卽河西停也。又以悉直爲北鎭。

夏六月。唐程名振,薛仁貴。擊高句麗破之。

營州都督兼東夷都護程名振。中郞將薛仁貴。將兵擊高句麗赤烽鎭在遼地。今未詳。拔之。斬首四百餘級。麗大將豆方婁。帥衆三萬拒之。名振。以契丹逆擊大破之。斬首二千五百級。

己未新羅太宗六年。高句麗王臧十八年。百濟王義慈十九年。春二月。百濟有狐入王宮。

時有衆狐入王宮。一白狐坐上佐平書案。太子宮。有雌鷄與雀交。宮中槐樹鳴如人哭。夜有鬼哭宮南路。恠異不絶。

夏。百濟侵新羅。新羅乞師於唐。

百濟侵獨山,桐岑二城。今皆未詳。羅王。憤麗,濟之侵軼。將大擧先伐百濟。遣使乞師於唐。帝許之。

秋八月。以眞珠爲兵部令。○九月。高句麗有九虎入都城。○冬十一月。高句麗將溫沙門。與薛仁貴。戰於橫山。敗績。按盛京志曰。薛仁貴破溫沙門於橫山。及戰石城。有善射者多殺官軍。仁貴單騎突擊。賊弓矢俱廢。遂生擒之。○新羅置司正府。掌糾彈。

庚申新羅太宗七年。高句麗王臧十九年。百濟王義慈二十年。春正月。新羅金剛卒。以金庾信爲上大等。○二月。百濟王都井水及泗泚河赤如血。

時百濟多恠。西海濱羣魚死。民食不能盡。蝦蟇數萬集樹上。都市人。相驚走若有捕逐者。僵仆死百計。亡失財物無筭。又有玄雲如龍闘空中。有犬如野鹿。至泗泚岸。向王宮而吠。王都羣犬聚路。或哭或吠。有鬼入王宮大呼百濟亡百濟亡。卽入地。王使人掘三尺得一龜。背有文曰。百濟同月輪。新羅如月新。有巫解曰。輪者滿也。滿則虧。新者未滿也。未滿則漸盈。王殺之。或曰同月輪。盛也。如月新。微也。意者國家盛而新羅微乎。王喜。

三月。唐遣蘇定方,金仁問等。率水陸兵伐百濟。勅新羅王。爲之聲援。

時。金仁問。乞師在唐。帝問道路險夷。仁問應對甚悉。帝悅。決意出兵。以蘇定方爲神丘道大揔管。仁問副之。帥劉伯英。龎孝恭,馮士貴等。水陸兵十二萬二千七百十一人。船一千九百隻。以伐百濟。以新羅王爲嵎夷道行軍揔管。將其衆。與之合勢。按三國史地誌。李勣平百濟於熊津都督府。屬縣有嵎夷。神丘等名。蓋唐出軍時。設此名號。而平定之後。因置之也。

夏六月。新羅王出屯南川停。遣太子法敏及金庾信。會唐兵於德勿島。

羅王與金庾信等。領兵出次南川停。聞蘇定方等。引兵自萊州濟海。舳艫千里。軍於德勿島。在今仁川府西海中。遣太子法敏。大將軍金庾信,將軍眞珠,天存等。領兵艦百艘。會定方。定方喜。期以七月十日與王會。直搗義慈都城。法敏歸言定方軍勢甚盛。王喜。又遣法敏。與庾信及將軍品日,欽春。帥精兵五萬應之。進次金堗城。今尙州白華山。

百濟王會羣臣。始議禦敵之策。

王聞二國兵至。始懼。會羣臣問戰守之宜。佐平義直曰。唐兵不習水艦。遠涉溟海。因其下陸士氣未平。急擊之。可以得志。羅人恃大國之援。故有輕我之心。若見唐兵失利。必疑懼不敢進。故知先與唐兵決戰。可也。達卛常永曰。不然。唐兵遠來。意欲速戰。其鋒不可當也。羅人甞屢敗於我。今望我兵勢不得不懼。宜塞唐人之路。以老其師。先使偏師擊羅軍。挫其銳氣。然後伺便而合戰。則可得以全軍。而保國矣。王猶豫不決。時佐平興首甞得罪。流竄古馬彌知縣。今長興遂寧縣。王遣人問之。對曰唐兵旣衆。師律嚴明。況與新羅爲猗角。若對陣於原野。勝敗未可知。伎伐浦,沉峴。國之要路。一夫單槍。萬人莫當。宜簡勇士守之。使唐兵不得入伎伐浦。羅人不得過炭峴。大王重閉固守待其糧盡卒疲然後奮擊破之必矣。議者皆曰。興首久在縲絏之中。㤪君而不憂國。其言不可信也。莫若使唐兵入浦。沿流而下。不得方舟。羅軍升炭峴。由徑而行。不得並馬。當此之時。縱兵擊之。譬如籠禽網魚。蔑不獲矣。王深然之。吳氏曰。自古國家成敗。不在兵之衆寡與國之強弱。只在人謀之臧否而已。濟臣如成忠,興首二人之言。若合符契。使義慈君臣。早用其謀。雖以唐羅大兵。豈遽能滅之哉。乃反虐殺之擯黜之。雖有階伯之義烈。奈受命於失險之後。何是知國之將亡。非無謀臣。而患在不用。後之人君。宜鑑於玆。

秋七月。高句麗平壤河水血色三日。○金庾信等。進軍黃山。在今連山縣東五里。百濟遣將軍階伯拒之。

庾信等。進軍黃山原。百濟聞唐羅兵。已過沉峴。伎伐浦。遣將軍階伯。帥死士五千拒之。階伯曰。以一國偏師。當二國之兵。存亡未可知。或必爲妻子累。與其生辱。不如死快。遂盡殺之。崔氏曰。百濟之亡。愚夫皆知。階伯爲將。自分必死。恐妻累見汚。皆先殺之。及兵敗不屈死之。其殺妻子。雖或過中。不可以此而訾之。權近論。階伯一則曰不道。二則曰狂悖殘忍。何哉。昔宋朱厓之變。陸秀夫,劉鼎孫。皆先沉家屬於海。繼之以死。其忠義至今皎如白日。論人。當論志節。成敗利鈍。非所計也。階伯。知國必亡。不愛其身。況愛其妻累乎。不愛其妻累。況背其君父乎。百濟之亡。無一忠義。獨階伯。執節不二。此古人所謂國亡與亡者也。按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能全人之道也。爲人臣而失身於敵。則非人也。爲人妻而汚身於敵。則非人也。是以當不幸之際。人之望於妻子者。欲其爲貞婦孝子。妻子之望於所天者。欲其爲賢人貞士。是皆以人道相望也。違於此則禽獸。而已當階伯出師之時。國有必亡之勢。身有必死之心。若國亡身死。而妻子爲敵俘虜。汚穢而駈使之。曰是某人之妻某人之子云爾。則其辱身名而違人道大矣。初不若一死之得宜也。熊魚取捨。正在此時。豈可未忍於一縷之欲存。而受無窮之汚辱哉。陽村權近。譏詆不已。是徒知不死之爲全其身。不知其死之得宜者。能全其身也。權氏又以是擧。爲先喪士氣。不戰屈人。是又不然。夫爲將之道。忘其家忘其身。而後可以得士卒之死心。若有一毫自全之心。則軍心解弛。各有圖生戀妻子之意。其爲喪士氣也大矣。權氏不惟不識階伯。亦不識兵也。噫觀階伯黃山之役。受命於危急之時。以區區五千之衆。當十萬方張之敵。而擧措不錯。意氣安閑。據險設營智也臨戰誓衆信也四戰克之勇也擒官昌而不殺仁也。再擒而殺之。復還其屍。義也。衆寡不敵。終能一死。忠也。三國之際。忠臣義士必多其人。而以其見於史傳者言之。當以階伯爲第一。陽村爲一世儒宗。而其言如此。恐後人以爲信然。故玆不敢以不辨。

百濟將軍階伯。與新羅兵。戰於黃山死之。

階伯至黃山。先據設三營。將戰誓衆曰。昔句踐以五千人。破吳七十萬衆。今日宜各奮勵以報國恩。人皆感泣鏖戰。無不一當千。金庾信等分軍三道迎之。四戰不利。士卒力竭。新羅將軍欽春。謂其子盤屈曰。爲臣當忠。爲子當孝。見危致命。忠孝兩全。盤屈乃入陣。力戰死之。左將軍品日之子官昌。儀表都雅。少爲花郞。善騎射。時年十六。品日謂曰。爾雖年幼。有志氣。今能爲三軍標的乎。對曰唯。介馬單槍。徑赴濟軍被擒。階伯愛其少且勇。不忍加害。嘆曰。新羅多奇士。不可輕也。乃縱還。官昌語其父曰。入敵不能斬將。深所恨也。掬水飮之。復突陣。力闘。階伯擒斬之。繫首馬鞍。送於品日。於是羅軍感激。皷譟進擊。皆有死志。濟兵大敗。階伯死之。虜百濟佐平忠常。常永等二十餘人。新羅贈盤屈,官昌級飡。贈賻甚厚。以禮葬之。新羅之法。戰死人皆厚葬。而爵賞之。賚及一族。國人慕效。以進死爲榮。退生爲辱。有古戰國之風矣。權氏曰。品日使未冠之童。單騎再往。是欲其子之必死而忍之也。不可以訓後世矣。

唐及新羅兵。進圍泗泚城。百濟王義慈。走熊津城。王子泰自立爲王。

蘇定方,金仁問等。濟伎伐浦。海岸泥濘。布柳席以出師。百濟合兵。出熊津口禦之。定方出左涯。乘高而陣。與濟軍戰。大破之。金庾信至唐營。定方以後期。將斬庾信督軍金文穎。庾信揚言曰。大將軍不見黃山之役。以後期爲罪。吾不能無罪而受辱。必先與唐兵決戰。然後破百濟。乃杖鉞軍門。怒髮如竪。腰間寶釰。自躍出鞘。定方右將蕫寶亮。攝足言曰。新羅兵將有變。定方乃釋文穎。忽有鳥迴翔於定方營上。使人卜之曰。必傷元帥。定方懼。欲引兵以止。庾信曰。應天順人。伐至不仁。何不祥之有。百濟王子。使佐平覺伽。移書唐將。哀乞退兵。且致饔餼。定方卻之。新羅軍乘潮。舳艣含尾。皷噪而進。定方進步騎。直趨都城。百濟悉衆拒之。死者又萬計。唐兵乘勝薄城。百濟王。知不免歎曰。悔不用成忠之言。以至於此。與太子孝按義慈四年立子隆爲太子此雲太子孝未詳。卛左右。夜遁北保熊津。王宮諸姬。走大王浦岩石上墮死。後人名其岩爲落花。在今扶餘縣北一里。次子泰自立爲王。卛衆固守。

唐兵拔泗泚城。百濟王義慈。自熊津來降。

太子之子文思謂王子隆曰。王與太子在而叔自王。唐兵雖解。我輩安得全。隆遂與文思及佐平,千福等。縋城出降。民皆從之。新羅太子法敏。受其降。唐兵乘勢攀堞。立唐旗幟。泰窘急開門請命。於是。王與太子孝及熊津方領軍等。詣定方降。都泗泚凡百二十三年而降。崔氏曰。義慈之爲太子。以孝友稱。及卽位。慮囚原罪。粗有可觀。但闇於大軆。無深謀大畧。不知新羅唇齒之勢。興干戈。謀欲呑噬。席累勝之威。驕氣遽溢。視新羅爲囊中物。違帝詔結高麗。絶朝貢之路。猶且淫𨠯貪虐。誅絶忠諫。天怒於上。屢出災異。丁寧譴告而猶不省悟。晏然自肆。不能保炭峴,白馬之險。唐兵一至。社稷丘墟。悲夫。許氏曰百濟自溫祚。以強戰立國。專務富國強兵。雖享國長久。傳六七百年。特強暴之國。世無遺風善俗。國君以強戰殺死者四矣。亦可謂有國者之戒哉。

新羅王會蘇定方於泗泚城。遣使告捷於唐。

王自南川進次突城。今未詳。聞百濟降。自今突至泗泚。遣弟監天福。露布於唐。置酒勞將士。王與定方坐堂上。坐義慈於堂下。使行酒。百濟羣臣。莫不嗚咽流涕。是日。王捕斬黔日,毛尺二人。甞於大耶之役。同謀陷城者也。定方謂庾信曰。吾受命便宜從事。今欲以百濟地。分爲公等食邑。庾信曰大將軍。以天兵來伐不道。雪小國之讐。寡君與一國臣民。方喜忭之不暇。敢私受自利乎。

九月。唐分百濟地爲五都督府。勅劉仁願。留鎭泗泚城。執降王義慈以歸。

定方。旣滅百濟。營於泗泚口。陰謀新羅。王知之。召羣臣問策。有臣多美者曰。令我民詐爲百濟人。若欲爲賊者。唐必擊之。因與之戰。可以得志。庾信請從其言。王曰唐軍爲我滅敵。而反與之戰耶。庾信曰犬畏其主。而主踏其腳則咬。豈可遇難而不自救乎。唐人諜知有備。乃止百濟盛時。都城民戶十五萬二千三百。其國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至是析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按北史。百濟五城。東方曰得安城。本名德近支今恩津縣。馬韓疑今益山。東明。金漣未詳。各統州縣。擢其渠長。爲都督,刺史,縣令以理之。命郞將劉仁願。將兵一萬。留鎭泗泚城。新羅王亦遣王子仁泰及沙飡日源,級飡吉那。以兵七千副之。定方。以義慈及其子孝,泰,隆,演等及從者大臣將士八十八人。百姓萬二千八百七人。自泗泚乘船還唐。金仁問及沙飡儒敦。大奈麻中知等從行。定方還。以義慈等見帝。帝御則天門受俘。責而宥之。謂定方曰。何不因伐新羅。對曰其君仁而愛民。其臣忠而事君。下之事上。如子弟之衛父兄。國雖小。不可謀也。

唐。以王文度。爲熊津都督。尋卒。

唐。以文度爲都督。撫百濟餘衆。新羅王聞之。至三年山城。文度傳詔。忽疾作暴卒。從者攝位卒事。

冬十月。新羅王班師。帥諸軍。攻百濟諸城未下者。破之。

百濟雖亡。而餘衆聚據南岑,貞峴卽眞峴。今鎭岑。,任存城古城。在今大興縣西十三里。聚衆大豆屍。原嶽今皆未詳抄掠唐人至泗泚。劉仁願。擊走之。濟兵退上泗泚南嶺。竪四五柵屯聚伺隙。於是。百濟遺衆應者二十餘城。王帥太子及諸軍。攻爾禮城今未詳取之。置官守。於是。諸城震懼皆降。又攻泗泚南嶺柵。斬一千五百級。行渡鷄灘。攻王興寺岑城。七日乃克。斬首七百。

十一月。高句麗陷新羅七重城。守將疋夫死之。

疋夫。沙梁人阿飡尊㙜之子。初新羅王。以麗羯相比侵奪。求忠勇才堪綏禦者。以疋夫爲七重城下縣令。至是麗人聞新羅滅百濟。乘間來圍城。疋夫戰守二旬。士卒力闘。麗將知不可拔。欲還。大奈麻比歃。與麗人通。告以城內食盡。麗人復圍。疋夫詗知之。斬比歃首。投城外。令軍中曰。忠臣義士。死且不屈。城之存亡。在此一戰。奮擊一呼病者皆起然士卒飢疲不可復振麗人乘風縱火攻城益急。疋夫與上千本宿謀支美齊等。向賊對射。飛矢雨集。血流至踵。乃仆而死。王聞之。哭甚慟。贈級飡。

新羅。以金庾信爲大角干。

王至自百濟。論功封贈有差。百濟降人。幷量才任用。佐平忠常。常永。達卛自簡。恩卛武守,仁守等。幷授美爵。以庾信爲大角干。班在十七位上。大角干之名始此。

故百濟王義慈。卒於唐。

帝贈金紫光祿大夫衛尉卿。許舊臣赴臨。詔葬孫皓,陳叔寶墓側。並竪碑。授其子隆司農卿。

唐遣契苾何力,蘇定方等。分道伐高句麗。

百濟旣滅。帝欲遂滅高句麗。於是。以契苾何力出浿江道。蘇定方遼東道。劉伯英平壤道。幷爲行軍大揔管。程名振爲鏤方道揔。管分道來伐高句麗。又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千餘人。詣平壤鏤方行營。以蕭嗣業爲扶餘道揔管。卛回紇等諸部兵。詣平壤。

辛酉新羅太宗八年文武王元年。高句麗王臧二十年。百濟王豊元年。春正月。百濟宗室福信。立故王子豊於周留城進圍熊津。

豊。甞質於倭。武王從子福信。起兵。與浮屠道琛。據周留城。今未詳。迎豊立之西北部。皆應。引兵圍劉仁願。又於府城側近四處。作城圍守。使不得出入。

二月。新羅遣兵救熊津。不克而還。

百濟人。攻泗泚城。新羅王。命伊飡品日爲大幢將軍。文王,良圖副之。文忠爲上州將軍。眞王副之。義服爲下州將軍。武歘旭川爲南川大監。文品爲誓幢將軍。義光爲郞幢將軍。往救之。品日先至豆良尹城今定山南。相營地濟人。望軍陣不整。急出擊之。羅軍驚潰。大軍繼至。屯古沙比城今未詳外。進攻豆良尹城一月有六日。不克。班師還至賓骨壤。今未詳。猝遇濟軍戰敗。兵械輜重。失亡殆盡。惟文忠,義光。破濟軍於角山。今未詳。入其屯堡。斬獲二千餘級。王聞軍敗大驚。遣將軍金純,千存,竹旨救援。至加屍兮津。今未詳。聞軍退乃還。王以諸將敗績。論罰有差。

百濟將黑齒常之。起兵應福信。

常之。百濟西部人。長七尺。驍毅有謀畧。官至達卛。兼風達今未詳郡將。蘇定方滅百濟時。常之以前部降。定方囚王義慈縱兵大掠常之懼遁收合亡散旬月間歸附者三萬餘人。定方攻之不利。常之遂復二百餘城。與別部沙咜相如。各據險。諸城多歸之。至是以兵應福信。

三月。唐劉仁軌及新羅兵。救熊津。擊百濟破之。福信退保任存城。

時郞將劉仁軌坐罪。白衣從軍。詔起爲檢校帶方州刺史。帶方州。見地理考。統王文度衆。便道發新羅兵以救劉仁願。仁軌喜曰。天將富貴此翁矣。請唐曆及廟諱而行曰。吾欲掃平東夷。頒正朔於海表。仁軌御軍嚴整。與新羅兵轉闘而前。福信等。立兩柵於熊津口拒之。仁軌與羅兵合擊之。濟軍奔入柵。爭橋墮死者。萬餘人。福信等。乃解圍退保任存城。新羅以糧盡引還。又以府城困乏。復運糧供給。熊津賴以全活。

百濟將福信。邀擊新羅救兵敗之。

時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稱霜岑將軍。招集遺民。其勢益張。使告仁軌曰。聞大唐與新羅。約盡殲百濟人。以國畀新羅。與其死。豈若戰亡。仁軌遣使作書。俱陳禍福。道琛等。置其使於外舘。嫚報曰。使人官卑。我是一國大將。不合相參。不答書還之。唐遣兵一千攻百濟。盡被殺仁軌以衆少。與仁願合軍休士。上表請合新羅兵攻之。新羅王。遣其將金欽。將兵救仁軌等。至古泗。往圍周留城。福信知兵少。邀擊敗之。欽自葛嶺今未詳遁還。新羅兵不敢復出。諸將盡降福信。福信乘勝。復圍府城。熊津道斷。塩豉乏絶。新羅募健兒。偸道送塩。濟其困乏。時福信殺道琛。幷其衆。豊不能制。但主祭而已。福信。以仁願孤城無援。遣使慰之曰。大使何時西還。當遣相送。辭甚倨傲。

夏四月。唐遣任雅相等。分道伐高句麗。

唐。復以雅相爲浿江道。契苾何力爲遼東道。蘇定方爲平壤道行軍揔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並進。帝欲自將大軍繼之。蔚州刺史李君球言。高句麗小國。何至傾中國事之有。如高句麗旣滅。必發兵以守。小發則威不振。多發則人不安。是天下疲於轉戍。臣謂征之未如勿征。滅之未如勿滅。亦會武后表諫。乃詔班師。

五月。高句麗,靺鞨。共侵新羅北漢山城。

高句麗。謂新羅銳兵。皆在百濟。內虛可擣。遣惱音信。與靺鞨將生偕。水陸並進。合軍攻述川城不克。移攻北漢。麗軍營其西。靺鞨屯其東。列砲車。飛石所撞。陴屋輒壞。城主大舍冬陁川。擲蒺藜於城外。使不得行。又破安養寺廩廥。隨城壞處。爲樓櫓結絙網。懸牛馬皮與錦衣。內設弩砲以守。時城內男女只有二千八百人。激勵死守凡二十餘日。糧盡力疲。至誠告天。忽有大星落於麗營。又有震雷之變。惱音信疑懼。解圍以去。王擢冬陁川爲大奈麻。時新羅外應唐師。內畧濟地。又以餘力備禦麗鞨。皆金庾信之力也。庾信甞夜立門外。忽有人從西來。庾信知爲麗諜。問曰爾國有何事。諜者不敢對。庾信曰。但以實告無畏也。吾王上不違天。下不失人。百姓樂業。聽爾歸告。爾國。遂縱還之。麗人聞之曰。新羅雖小。金庾信爲相。不可輕也。

新羅。移押督州於大耶。今陜川。

以阿飡宗貞爲都督。

六月。新羅大官寺井水爲血。

又金馬郡。地流血廣五步。

新羅王春秋薨。太子法敏卽位。

新羅之制。王日飯米三斗䧺雉九首。自滅百濟。除晝膳。時和歲豊。布一疋直租三十石或五十石。民謂聖代。王鍊兵養武。任賢使能。以啓三韓。一統之運。及薨年五十九。廟號太宗。謚武烈。葬永敬寺北。在今慶州府西嶽里。太子法敏卽位。是爲文武王。妃金氏波珍飡善品之女。是爲慈儀王后。

秋八月。唐蘇定方。大破高句麗軍。於浿江。奪馬邑山。遂圍平壤。馬邑。一統志。在平壤西南而今未詳。○新羅王會唐兵。伐高句麗。

金仁問,儒敦等。還自唐傳詔曰。朕旣滅百濟。除爾國患。今高句麗負固。與濊貊同惡。朕欲同伐。以殲垂亡之虜。王雖在憂服。重違帝勅。以金庾信爲大將軍。眞珠,欽突爲大幢將軍。天存,竹旨,天品爲貴幢揔管。品日,忠常,義服爲上州揔管。眞欽,衆臣,自簡爲下州揔管。軍官,藪世,高純爲南川州揔管。述實,達官,文穎爲首若州揔管。文訓,眞純爲河西州揔管。眞福爲誓幢揔管。義光爲郞幢揔管。慰知爲罽衿大監。王自領二十三揔管以行。

九月。新羅王次熊峴。攻拔百濟甕山城。城將死之。

時唐含資道揔管劉德敏。奉勅令。新羅王供運平壤軍糧。時熊津都督府。亦遣使告急。王謂德敏曰。若先給平壤。則恐熊津道斷。留鎭漢兵。必入賊手。當先救之。遂與德敏行至飴谷停。今未詳。有告者曰。百濟殘賊。據甕山城。今未詳。王先遣人諭之。城將不從。王進次熊峴停。今未詳。集諸軍誓之。進軍圍之。金庾信使人語城將曰。而國不龔致大國之討。順命者賞。不順者戮。獨守孤城。欲何爲乎。若早降。富貴可期也。答曰城雖小。兵食俱足。士卒義勇。寧爲戰死。誓不生降。庾信笑曰。困獸猶闘。此之謂也。乃揮旗鳴皷攻之。先燒大柵。斬殺數千人。王親自督戰。士皆殊死戰。凡三日而城陷。獲其將殺之。品日。又攻雨述城。斬一千級。百濟達卛助服,恩卛波加等與衆降。王以二人爲級飡。授助服古陁耶郡太守。兼賜田宅衣物。王令諸軍。於熊津築城。開通道路。按爲臣子而不事二君。國亡欲圖恢復。皆臣子之職分也。甕山城將。當君降國滅之後。固守孤城。以抗唐羅之兵。其答金庾信辭曰。城雖小。士卒義勇。寧爲戰死誓不生降。其忠勇大矣。惜乎。史失其名。及其城陷之後。庾信當以禮致之。如不可而誓以自死。則當成其節而斂其屍表其墓。使其妻子得安其業。庶可爲仁者之師。而庾信怒而殺之。亦何以勸爲人臣者乎。

唐契苾何力。破高句麗軍於鴨綠江而還。

蓋蘇文。使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江。諸軍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値氷合。皷噪而進。麗軍潰。何力追殺數十里。死者三萬人餘衆降。男生堇以身免。會有詔班師。

冬十月。新羅王還都。

先是。王遣大監文泉。見蘇定方。定方報曰。我受命討賊。涉海萬里。徘徊逾月。王兵不至。糧又不繼。何也。王與羣臣議。皆以深入爲難。庾信曰。臣受重寄。死不辭難。今日是老臣盡節之日。當赴敵。以副蘇將軍意。王喜曰出彊之後。賞罰專之可也。至是王聞唐弔祭使至。以兵付庾信而還。庾信等休兵待後命。

十二月。新羅運糧給熊津。

時。劉德敏。督輸平壤軍糧。王曰。今熊津糧盡。先運熊津。恐違勅旨。若送平壤。亦恐熊津絶糧。乃差遣老弱。運送熊津。精兵。擬向平壤。熊津爲百濟所逼。新羅前後所給種糧數萬斛。南運熊津。北供平壤。又留鎭漢兵衣褐。皆資於新羅。新羅百姓。疲於供給。食草根。猶自不足。

壬戌新羅文武王二年。高句麗王臧二十一年。百濟王豊二年。春正月。唐使至新羅弔祭。冊嗣王。

初。帝聞王訃。擧哀於洛城門。遣使弔祭。冊王爲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樂浪郡王新羅王。賜雜綵五百段。

新羅以文訓爲中侍。○高句麗蓋蘇文。敗唐兵於蛇水。

初。唐沃沮道揔管龎孝恭。卛嶺南水卒軍於蛇水上。今未詳。蓋蘇文逆擊之。孝恭大敗死。擧軍皆沒。其子十三人皆死。

新羅遣金庾信。運糧於平壤行營。

王命庾信與仁問,良圖,眞服等九將軍及留鎭劉仁願。率兵數萬。以車二千餘輛。載米四千石。租二萬二千餘石。赴平壤。至楓樹。村氷滑道險。車不得行。幷載以牛馬。五日而渡七重河。人皆懼涉。不敢先登。庾信先濟。諸軍繼之。入麗境。慮敵人要路。遂從險道以行。至蒜壤。人馬困乏。庾信誓諸將曰。麗濟二國爲我世讐。今所以冐死赴難者。欲藉大國之力滅二國。以雪讐恥。誓心告天。以祈陰助。諸公宜協力。以一當百爲心。免爲敵擒。皆曰諾。乃皷行而前。貴幢弟監星川軍師述川等。遇敵於梨峴。擊殺之。二月朔。庾信等至獐塞。獐塞縣今遂安郡。距平壤三萬六千步。是日風雪沍寒。人馬多凍死。庾信露肩執策。冐險前驅。衆皆出死力度險。時麗軍縱橫。道不得通。庾信以唐軍饑窘。募人得步騎監裂起與壯士仇近等十五人。先赴唐營。麗人望之不能遮閼。定方得書大喜。庾信以仁問,良圖等。善漢語。遣唐營餽軍糧。贈定方以銀,細布,頭髮,牛黃等物。

二月。蘇定方解平壤圍而還。

定方。以食盡兵疲。又遇大雪。求還不得。至是得糧便還。前後之行。皆無大功而退。定方之還也。畫犢鸞二物送新羅。人無解者。僧元曉曰。是必速還。謂畫犢畫鸞二切也。已而果然。

金庾信等。還遇高句麗。追兵於瓠瀘河。大破之。

定方還。良圖等。以兵八百人。泛海而還。庾信亦還。麗人伏兵要之。庾信以皷繫牛腰。桴繫牛尾。使揮擊有聲。又積柴燃之。使煙火不絶。示若屯宿。夜半潛行。至䕯河。一名瓠瀘麗人望見而追之。庾信與金仁問。回軍對戰。萬弩俱發。諸幢將士分擊敗之。斬首一萬。虜小兄阿達兮等五千餘人。得兵械數萬。師還。王喜。遣使勞之。論功有差。庾信言於王曰。裂起,仇近。天下勇士也。臣便宜授級飡。然未副功。願加沙飡。王曰。不已過乎。庾信對曰。爵祿所以授功。何過之有。王從之。

新羅靈妙寺災。○唐浿江道大揔管任雅相。卒于軍。○耽羅降新羅。

初高乙那十五世孫高厚。高淸兄弟三人。渡海至時。客星見南方。太史奏異國人來朝。已而厚等來。王嘉之。稱厚曰星主。以其來動星象也。愛淸如己子。稱厚曰王子。又號其季曰都內。各賜寶蓋衣帶。遣之。甞屬百濟。故以佐平爲官號。至是國君佐平徒冬音律一作津來降。爲屬國。

三月。新羅大赦。賜酺於國。

以平百濟也。

秋七月。新羅王遣弟仁問。入朝於唐。○唐熊津都督劉仁願,帶方州刺史劉仁軌,大破百濟兵於熊津東。

初。仁願等。屯熊津城。帝與勅書。以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若金法敏。藉卿留鎭。宜且停。彼若其不願。卽宜泛海還也。將士咸欲西歸。仁軌曰。人臣徇公家之利。有死無二。豈得先念其私。主上欲滅高麗。故先誅百濟。留兵守之。制其心腹。雖餘冦充斥。而守備甚嚴。宜勵兵秣馬。擊其不意。理無不克。旣捷之後。士卒心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以聞。更求益兵。朝廷知其有成。必命將出師。聲援纔接。兇醜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淸海表。今平壤之軍旣還。熊津又拔。則百濟餘燼。不日更興。高麗逋冦。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敵中央。苟或動足。卽爲擒擄。縱入新羅。亦爲覊客。脫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兇悖殘虐。君臣猜離。行相屠戮。正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衆從之。至是。仁願等。知百濟無備。忽出兵擊破於熊津之東。拔支羅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殺獲甚衆。分兵守之。福信等。以眞峴城。臨江高險當衝要。加兵守之。仁軌伺其稍懈。引新羅兵。薄城攀堞而上。比明入據其城。斬殺八百人。遂通新羅饟道。資治通鑑補。新羅又遣欽純等十九將。攻拔內斯只城。

劉仁願奏請益兵。詔孫仁師。發兵赴之。

仁願旣破百濟。奏請益兵。詔孫仁師。爲熊津道行軍揔管。發淄,靑,萊海兵七千人。至德勿島。往赴熊津。

百濟王殺福信。

福信旣專權。與王浸相猜忌。詐稱疾。臥於窟室。欲俟王問疾而害之。王知之。帥親信。襲殺福信。

百濟遣使高句麗及倭。乞師。

百濟雖收。合餘衆。自相保聚。而唐兵新羅。日出鈔畧。唐又益兵。而大臣內叛。衆心疑懼。無以自振。於是遣使二國乞師。以拒唐兵。

八月。新羅殺其揔管眞珠。眞欽。夷其族。

大幢揔管眞珠,南川州揔管眞欽。稱病閑放。不恤國事。遂誅之。幷夷其族。按人臣之義。敬勤爲大。當晝夜匪懈。以事一人。豈可偸閑不事事。曠廢官。務哉。二人誠有罪矣。然不過廢黜以警。有位而已。今旣誅之。又夷其族不其濫乎。新羅此時。可謂盛際而刑政如此。又無匡救者。何也。

癸亥新羅文武王三年。高句麗王臧二十二年。百濟王豊三年。○是歲百濟亡共二國。春正月。新羅作長倉於南山新城。築富山城。在今慶州府西三十二里。○二月。新羅攻百濟。拔四城。

新羅遣將軍欽純,天存等。攻取百濟居列城。按地誌。以晉州爲百濟居列城,又以居昌爲居列城,似非其地。疑別有他城也。斬七百餘級。又攻居勿,沙平今洪州新平縣居勿今未詳二城。降之。攻德安城。斬千餘級。

夏四月。唐以新羅。爲鷄林州大都督府。使王領之。○五月。震新羅靈妙寺門。○秋九月。唐劉仁軌,孫仁師。及新羅王。攻破百濟及倭救兵於白江。拔周留城。百濟王豊。奔高句麗。百濟亡。

仁師來與仁願合。士氣大振。新羅王。帥金庾信等二十八將。來會爲前鋒。諸將。以加林城水陸之衝。欲先攻之。仁軌曰。兵法避實擊虛。加林險固。攻則傷士。守則曠日。周留城。百濟巢穴。若克之。諸城自下。於是仁師,仁願及新羅王。從陸進。仁軌與別將杜爽及扶餘隆。帥舟師及糧船。自熊津江進入白江相會。同趣周留城。遇倭兵於白江口。百濟精騎。布列岸上。羅軍力戰。四合皆克。焚其船四百艘。煙焰灼天。海水爲赤。乘勝進擊岸上軍破之。豆陵,尹城,周留等城。皆震懾迎降。豊脫身走高句麗。獲其寶釰。王子忠勝,忠志等。帥其衆與倭人。降新羅。王謂倭人曰。我與爾國隔海。講和騁問。未甞交搆。何今日至此耶。我不忍殺汝。歸語爾王。遂縱之。分兵擊諸城降之。百濟凡三十二王。六百八十一年而亡。金氏曰。新羅自以小昊金天氏之後。姓金氏。見新羅國子博士薛因宣撰金庾信碑。高句麗亦以高辛氏之後。姓高氏。見晉書。古史曰。百濟與高句麗同出扶餘。又雲。秦漢亂離之時。中國人多竄海東雲。則三國祖先。豈其古聖人之苗裔耶。何其享國之長也。至於百濟之季。所行多非道。世仇新羅。與麗連和侵軼。非所謂親仁善隣國之寶也。天子再詔平其㤪。陽從陰違。以獲罪於大國。其亡宜矣。

冬十一月。百濟將軍遅受信。據任存城。拒新羅。

百濟破亡。諸城皆降。而獨遅受信。據任存城。地險城固。糧儲又多。羅人攻之三旬不下。

百濟將黑齒常之。降唐攻拔任存城。守將遅受信。奔高句麗。

百濟亡而常之。猶據險不降。帝遣使招諭。常之與沙吒相如。詣仁軌降。仁軌以赤心待之。俾取任存城自效。資以糧仗。孫仁師曰。野心難信。若授甲濟粟。是資冦也。仁軌曰。觀二人。忠而有謀。但鄕者所託非人。今正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遂分兵授之。攻拔任存城。受信棄妻子。奔高句麗。餘黨悉平。常之入唐。從征伐有功。官至燕然道大揔管。武后時。竟被誣繫獄死。常之御下有恩。所乘馬爲士所箠。或請罪之。答曰何遽以私馬。鞭官兵乎。前後賞賜。分麾下無留貲。及死人。皆哀其枉。

唐勑劉仁軌。留鎭百濟。召劉仁願還。

時。百濟兵火之餘。比屋凋殘。殭屍滿野。仁軌始命瘞骸骨籍戶口。理村聚署官長。通道塗立橋樑。補堤堰復陂塘。課耕桑賑貧乏。養孤老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民皆安業。然後修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高句麗。劉仁軌故城。在今南原府治。井田遺基在。

新羅給留鎭唐軍衣裳。

甲子新羅文武王四年。高句麗王臧二十三年。春正月。新羅賜金庾信几杖。

百濟旣平。庾信自以功名已成。年又衰邁請老。不允賜几杖。大臣之乞致仕賜几杖。始此。

新羅。令婦人服華制。

新羅之初。衣服之制。不可考。至法興王。始定六部人服色。尊卑之制。猶是夷俗。眞德時。太宗入唐。請襲唐儀。以夷易華。至是。又易婦人之服。自此衣冠。同於中國。金氏曰。我太祖受命。多因羅舊。至今朝廷士女之衣裳。蓋亦春秋請來之遺制歟。臣奉使上國。一行衣冠。與宋人無異又宋使劉逵吳拭來聘在館宴次見鄕粧倡女濶袖衣。色絲帶,大裙。歎曰此皆三代之服。不意尙行於此。知今之婦人禮服。蓋亦唐之舊歟。按三國史車服志。新羅之制自眞骨大等及眞骨女六頭品及六頭品女五頭品及五頭品女四頭品及四頭品女。平人及平人女。皆有等品。男有幞頭。表衣。內衣。半臂。袴,腰帶。靴靴。帶。襪。履。女有表衣。內衣。半臂袴。裱,褙襠,短衣,表裳,䙅襻,內裳,帶,襪,履,梳,釵,冠。冠則五頭品至平人女無。其車騎之餙及屋舍之制。隨品不同。

二月。新羅置諸陵守戶各二十。○唐遣劉仁願。代戍熊津。以扶餘隆。爲熊津都尉。遣還國。

仁軌上言。戍兵單露。自非更加厚勞。恐師衆疲勞。立效無日。帝令仁願將兵渡海。以代舊鎭之兵。仍敎仁軌還。仁軌謂仁願曰。國家懸軍海外。欲以經畧高麗。其事非易。今將卒一時代歸。夷人新服。衆心未安。必將生變。不如且留舊兵。漸具資糧。節級遣還。軍將且留鎭撫。未可還也。仁願曰。將兵在外。宜有譖謗。豈敢擅有所爲。仁軌曰。人臣苟利於國。知無不爲。豈恤其私。乃上表陳便宜。自請留鎭海東。從之。仍以扶餘隆。爲熊津都尉。俾還其國。招輯餘衆。令與新羅釋憾。資治通鑑參補。

唐劉仁願。以新羅金仁問及百濟扶餘隆。盟於熊津。○三月。百濟餘衆據泗泚城。熊津兵擊破之。○新羅遣人熊津府。學唐樂。

新羅樂。只有俗樂。時。唐軍留鎭熊津。中國聲音器物。多隨而來。王遣星川丘日等二十八人於府城。學之。東方華風。自此益振矣。

秋七月。新羅及熊津兵。攻高句麗突沙城。滅之。○八月。新羅地震。

壞民屋。南方尤甚。

新羅禁民施佛寺。

羅俗信佛。爭以貨財土田。施寺院。至是禁之。崔氏曰。法興以來。奉佛彌勒塔廟之盛。過於梁魏。今有是禁。其肎從之乎。人君欲民從化。莫若躬行以導之也。

乙丑新羅文武王五年。高句麗王臧二十四年。春二月。新羅文訓致仕。以眞福爲中侍。○新羅伊飡文王卒。

以王子禮葬之。唐皇帝遣使來吊。兼進贈紫衣,腰帶,彩綾羅絹等物。

唐冊封新羅金庾信平壤郡開國公。

授奉常正卿。食邑二千戶。

秋八月。唐劉仁願。以新羅王及扶餘隆。盟於熊津之就利山。

先是。百濟平。唐勑新羅與百濟相盟。新羅以百濟姦詐百端。反復不恆。今雖相盟。後恐有噬臍之患。不從。至是。又降勑責不盟誓。遂於熊津之就利山。在今公州北六里。築壇刑白馬以盟。先祀神祗及川谷之神。而後歃血共盟。誓辭曰。往百濟先王。罔顧逆順。不敦隣好。不睦親姻。與高句麗倭。侵削新羅。畧無寧歲。天子憫一物之失所。憐百姓之無辜。頻命行人。諭以和會。負險恃遐。侮慢天經。皇赫斯怒。一戎大定。固可瀦宮汚澤。作戒來裔。拔本塞源。垂訓後昆。然懷柔伐叛。前王之令典。興亡繼絶。往哲之通䂓。故立前太子隆。爲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羅。長爲與國。結好除㤪。各承詔命。永爲藩服。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公劉仁願。親臨厥盟。寔宣成旨。約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刑牲歃血。共敦終始。分災卹患。恩若兄弟。祗奉綸音。不敢失墜。有貳其德。侵犯邊陲。神明監之。百殃是降。子孫不育。社稷無守。禋祀磨滅。罔有遺餘。故作金書鐵券。藏之宗廟。子孫萬代。無敢違犯。神之聽之。是饗是福。仁軌之辭也。歃訖埋牲幣於壇之壬地。藏其書於新羅廟中。通考參補。

劉仁軌及扶餘隆。還唐。

時。羅濟旣盟。仁軌領羅,濟,耽羅,倭國使者。浮海西還。會祀泰山。隆畏新羅之逼。不敢留。尋亦歸唐。

高句麗遣太子福男。入唐賀祠泰山。○新羅立子政明。爲太子。○新羅定絹布疋度。

舊以十尋爲一疋。改以長七步廣二尺爲一疋。

丙寅新羅文武王六年。高句麗王臧二十五年。春正月。新羅王遣弟仁問。入唐賀封禪。

帝。加授仁問右驍衛大將軍。食邑四百戶。

二月。新羅京都地震。○夏四月。新羅靈妙寺災。大赦。○新羅遣奈麻漢林,三光。入唐宿衛。

漢林天存之子。三光庾信之子。王旣平百濟。欲請兵滅高句麗。故遣之以圖請兵。帝授三光左武衛中部將。

五月。高句麗泉蓋蘇文死。子男生。自爲莫離支。

蓋蘇文。秉國二十四年。外抗上國。傍侵隣邦。內脅君上。氣焰㐫熾。至是死。長子男生。代爲莫離支。初男生以父任爲先人。遷中衷小兄。猶唐謁者。又爲中衷大兄。知國政故。凡辭令皆主之。進中衷位頭大兄。遂代其父爲莫離支。兼三軍大將軍加大莫離支。崔氏曰。王安石對神宗之問曰。太宗之不克高麗。以蘇文非常人也。金富軾亦謂才士。是蓋不知春秋誅討之義。故其發於議論如是。

高句麗泉男建。逐其兄男生。自爲莫離支。男生奔據國內城。以城降於唐。唐遣將伐高句麗。

男生初知國政。出廵諸部。使其弟男建,男産。留知後事。或謂二弟曰。男生惡君等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爲計。二弟初未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還奪其權。欲拒兄。男生潛遣人平壤伺之。二弟遂掩得之。矯王命召男生。男生懼不敢歸。男建殺男生子獻忠。自爲莫離支。發兵攻男生。男生走保國內城。結契丹,靺鞨。遣子獻誠於唐。求內附。帝拜獻誠右武衛將軍。賜乘輿馬,瑞錦,寶刀而送之。以契苾何力。爲遼東道安撫大使救之。使獻誠爲鄕導。又以龎同善。爲營州都督。高侃爲行軍揔管。同伐高句麗。龎同善進兵大破麗軍。與男生合。帝授男生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州行軍大揔管持節按撫大使玄菟郡公。男生擧哥勿,南蘇,倉巖等城。入附。

冬十二月。唐遣李勣郝處俊。伐高句麗。

以勣爲遼東道大揔管。處俊副之。與契苾何力,龎同善幷力。水陸諸軍。並受勣處分。河北州租賦。悉詣遼東。給軍用。

高句麗大臣淵凈土叛。降新羅。

凈土。蓋蘇文之弟也。男生旣叛。國內攜離。凈土卛其從官二十四人,城十二,戶七百六十,口三千五百四十三。投新羅。王給衣食家宅。安置王都及州府。遣卒鎭守其城。後凈土入唐不歸。

丁卯新羅文武王七年。高句麗王臧二十六年。秋七月。新羅大酺三日。○唐。徵兵新羅。伐高句麗。

帝勑以王弟智鏡,愷元。爲將軍。赴遼東之役。又勑送日原。爲雲麾將軍。王命於宮庭。帝又命劉仁願及王弟仁泰。從卑列道。按文武王答薛仁貴書雲。卑列城。本是新羅。高麗打得三十餘年。此恐是比列州。今安邊。又徵新羅兵。從多谷,海谷二道。並未詳。以會平壤。按通考。以劉仁願。爲卑列道。金待問爲多谷道揔管。

八月。新羅遣金庾信等三十將軍。將兵擊高句麗。九月。諸軍至漢城。○李勣。攻高句麗。新城拔之。進降十六城。冬十月。勣引兵還。

勣初渡遼。謂諸將曰。新城高句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師夫仇等。縛城主開門降。使契苾何力守之。勣引兵進擊十六城。皆下之。龎同善,高侃。尙在新城。泉男建。遣兵襲其營。左武衛將軍薛仁貴。擊破之。侃進至金山。與麗軍戰敗之。乘勝逐北。薛仁貴引兵橫擊之。殺麗軍五萬餘人。拔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軍合。積利道在遼地揔管郭待封。以水軍。別道趨平壤。勣遣別將馮師本。載糧仗而資之。師本船破失期。待封軍中飢窘。欲作書與勣。恐爲他所得。知其虗實。乃作離合詩以與勣。勣怒曰軍事方急。何以詩爲。必斬之行軍管記元萬頃。爲釋其義。勣更遣糧仗。萬頃作檄文曰。不知守鴨綠之險。泉男建報曰。謹聞命矣。卽移兵據鴨綠津。唐兵不得渡。帝聞之。流萬頃於嶺南。郝處俊。在安市城下。麗兵三萬掩至。軍中大駭。處俊據胡床。方食乾糒。簡精銳擊破之。冬十月。勣還歸。

新羅王至漢城州。十一月。卛諸軍至獐塞。聞李勣歸。乃還。

先是。李勣至平壤城二百里。遣爾同兮爾同兮縣屬一善郡今未詳村主大奈麻江深。卛契丹騎兵八千餘人。歷阿珍含城今安峽縣。含一作押。至漢城。時。王在漢城。遣細作覘候。唐兵未到平壤。王遂攻七重城。開通道路。城垂拔。深至言不須打城。宜早赴平壤。王從之至獐塞。聞勣歸乃還。

十二月。新羅史訓卒。○唐賜新羅王大將軍旌節。勑劉仁願會王伐高句麗。○新羅置右理方府。

戊辰新羅文武王八年。高句麗王臧二十七年。○是歲。高句麗亡。春正月。唐復遣李勣等。伐高句麗。使金仁問。徵兵新羅。二月。李勣拔扶餘城。破其救兵於薛賀水。

薛仁貴旣破高麗軍於金山。盛京志。今寧海縣西南百二十七里。有黃金山是也。乘勝將三千人。將破扶餘城。諸將以其兵少止之。仁貴曰兵不在多。顧用之何如耳。遂爲前鋒以進。與高句麗戰。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餘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侍御史賈忠言。奉使自遼東還。帝問軍中事。對曰必克。昔先帝東征未克。高麗未有釁也。諺曰軍無媒中道回。今男生兄弟䦧狠。爲我鄕導。虜之情僞。我盡知之。將忠士力。故曰必克。且高麗秘記曰。不及九百年。當有八十大將滅之。高氏自漢有國。今九百年。勣年八十矣。虜仍薦飢。人相掠賣。地盡裂。狼狐入城。蚡田鼠也穴於門。人心危駭。是行不再擧矣。男建以兵五萬。救扶餘城。勣破之薛賀水上。水在遼地。今未詳。斬首五千級。俘口三萬。進拔大行城。今未詳。

三月。新羅置比列忽州。

以波珍飧龍文爲揔管。

夏四月。彗星見於天船。

彗見昴畢間。唐許敬宗。言於帝曰。彗見東北。高句麗將滅之兆也。

六月。新羅王帥三十八揔管。會唐兵於平壤。

唐右相遼東道副大揔管劉仁軌。與宿衛金三光。到黨項津。宣勑而還。王以金庾信爲大幢大揔管。金仁問,欽純,天存,文忠,眞福,智鏡,良圖,欽突爲大幢揔管。陳純,竹旨爲京停。品日,文訓,天品,爲貴幢。仁泰爲卑列道軍官。都儒,龍長爲漢城州。崇信,文穎,福世爲卑列。宣光,長順,純長爲河西州。宜福,天光爲誓幢。日原興元爲罽衿幢等揔管。出兵二十萬。諸軍發行。仁問,天存,都儒等。領一善州等七郡及漢城州兵。赴唐營。王殿後而發。以庾信病風留京。以欽純,仁問爲將。欽純告王曰。若庾信不行。恐有後悔。王曰。卿等。皆國之寶。若偕行。萬一蹉跌。其如國何。若留庾信。隱然爲國長城。吾無憂矣。欽純,庾信之弟。仁問,庾信之甥。語庾信曰。吾等皆不材。今從大王。就不測之地。願聞指誨。庾信曰夫將者。國之干城。君之爪牙。決勝負於矢石之間。必上得天道。下得地理。中得人心。然後乃可成功。今我國以忠信而存。百濟以傲慢而亡。高句麗以驕滿而殆。今日以我之直。擊彼之曲。何憂不克。況仗明天子之威。伐至不仁哉。仁問等。往遇李勣。進軍於嬰留山下。金氏曰。山在平壤北二十里。

高句麗大谷郡。今平山府。降於劉仁願。○秋七月。新羅王次漢城州。遣文穎等。敗高句麗兵於蛇川。今未詳。○八月。唐劉仁願。坐逗遛流姚州。○九月。唐兵及新羅兵。大會於平壤城拔之。唐執高句麗王臧以歸。高句麗亡。唐以薛仁貴。留鎭平壤。

勣旣克大行城。諸道軍。皆會進至鴨綠柵。高句麗距戰。勣敗之。追奔二百餘里。拔辱夷城。疑今平安道地。未詳。諸城降者相繼。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軍繼之。諸揔管兵俱會。時新羅軍爲前鋒。遂與唐軍合。圍平壤城月餘。高句麗王。遣泉男産。帥首領九十八人。竪白幡。詣勣降。勣以禮接之。男建猶固守。頻遣兵出戰皆敗。男建以軍事。委浮圖信誠與小將烏沙,饒苗等。密遣諜約內應。後五日啓闔。勣更取新羅驍騎五百人。先入城。勣縱兵皷譟焚城。男建窘急。自刺不絶。金仁問等。執王使跪於勣前。數其罪。王再拝。勣又禮答之。遂執臧及子福男,德男。大臣男建。幷扶餘豊等二十餘萬衆還唐。以薛仁貴。留鎭平壤。都長安城凡八十三年而亡。高句麗亡。凡二十八王。共七百五年。金氏曰。玄菟,樂浪。本箕子朝鮮之地。有仁賢之化。及高句麗。自秦漢之後。介在中國東北隅。其比隣。皆天子有司。亂世則英䧺特起。僭竊名位者也。可謂居多懼之地。而無謙巽之意。侵其封埸而讐之。入其郡縣以居之。是故兵連禍結。畧無寧歲。及其東遷。値隋唐之一統。而猶拒詔命。屢致問罪之使。雖或設奇。以陷大軍。終於王降國滅而後止。然觀始末。當其上下。和衆庶睦。雖大國不能取之。及其不義於國。不仁於民。以興衆㤪。則崩潰而不自振。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左氏曰。國之興也。視民如傷。亡也。以民爲土芥。有美哉斯言。然則凡有國者。縱暴吏之驅廹。強宗之聚斂。以失人心。雖欲理而不亂。存而不亡。又何異強酒而惡醉者乎。崔氏曰。文皇以神武定天下。安市之役。幾於喪師。高宗中材之主。能滅高句麗。竊謂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文皇之時。蘇文雖㐫暴。國無大釁。安市城主。亦非常人。此所以不得志也。及高宗。男生兄弟交搆。上國動天下之兵以討。而新羅助順以有名之師。加垂亡之國。雖欲不亡得乎。許氏曰。周禮幽州。其山鎭曰。醫巫閭。其下遼東,玄菟郡。句麗朱蒙氏邑卒本扶餘。在玄菟之域。䧺健傑傲。撫有諸部諸傍國。弱者兼之。亂者滅之。拓地千餘里。傳三十君。七百餘年。可謂盛矣。其俗雜肅愼,鮮卑,靺鞨。引弓強戰。以攻伐興。以攻伐亡。然其壤界。接於禹貢冀州中國之地。而實箕子之國。其民質實。有大國之遺風。

新羅以金庾信。爲太大舒發翰。諸將論賞有差。

羅王。聞平壤破。欲往會。出次肹次壤。今未詳。聞唐兵已回。乃還至漢城。謂羣臣曰。昔百濟王明禯。謀侵我國。庾信之祖武。力逆擊之。俘王及大臣四人。其父舒玄。爲良州揔管。屢挫百濟。使不得犯境。金庾信承祖考之業。爲社稷之臣。出將入相。功績茂焉。今欲賞以殊禮。於是置太大舒發翰授之。位大角幹上。食邑五百戶。賜輿杖。上殿不趨。授金仁問大角干。食邑五百戶。將士論功。生者進爵賜粟。死者贈位。蛇川之戰。沙飡求律。就橋下涉水出。與敵闘大勝。以無軍令。自入危道。功雖第一而不錄。憤恨欲自經。傍人救之得免。

新羅王。還次褥突驛。今未詳國原仕臣龍長享王。

時樂作。奈麻緊周子能晏。年十五歲。呈加耶之舞。容儀端麗。王召前撫背。賜幣頗厚。

冬十月。唐授高臧官。流故百濟王豊於嶺南。

初。李勣破高句麗。新羅軍每先登。勣忌之。乃雲新羅前失軍期。亦須討定。又卑列城。本屬新羅。爲麗所取者三十餘年。至是新羅取而置官守娖。勣又取還麗。及還唐。又言新羅無功。新羅將士聞之。無不憤㤪。勣以麗俘獻之。帝命先以臧等。獻昭陵。具軍容奏凱歌。入京獻太廟。帝受俘於含元殿。以臧政非己出。赦爲司正太常伯員外同正。後遷工部尙書。以泉男産。爲司宰少卿。僧信誠。爲銀靑光祿大夫。泉男生爲右衛大將軍卞國公。男建流黔中。扶餘豊流嶺南。男生淳厚有禮。奏對辨敏。善射御。其初至。伏斧鑕待罪。人以此稱之。年四十六卒。子獻誠武后時爲右衛大將軍。後出金幣。擇善射者五人。中者以賜。獻誠爲第一。獻誠讓曰。臣非華人。恐唐官以射爲恥。後嘉納。後爲來俊臣所搆殺。後知其寃贈職改葬。

十一月。新羅王還自漢城。獻俘於太廟。

十一月五日。王以麗俘七千入京。六日。卛文武臣僚。朝謁先祖廟告曰。祗承先志。與大唐同擧義兵。問罪於百濟高句麗。元兇伏罪。國步泰靜。玆敢控告。十八日賚死事者帛有差。

新羅漢城都督朴都儒。謀反伏誅。

時。百濟人。於盟會處。移封易標。侵取田地。又雲唐修理船艘。外託征倭。實攻新羅。百姓聞之。驚懼不安。都儒同謀合計。偸取兵器。襲取一州。事覺伏誅。

十二月。靈妙寺災。

己巳新羅文武王九年春正月。以僧信惠。爲政官大書省。○二月。大赦。

王旣定三韓。下敎布告中外曰。往者。國家間於兩國。北伐西侵。暫無寧歲。戰士暴骨。積於原野。先王入朝請兵。本欲平定兩國。雪屢代之深恥。全百姓之殘命。百濟雖平。高麗未滅。寡人承業。終成先志。今兩敵旣平。四隅靜泰。臨陣立功者。幷已酬賞。戰士幽魂。追以冥資。但囹圄無辜。未蒙新澤。可赦國內犯五逆死罪已下。悉皆放出。百姓貧寒。取他穀米者。待年熟只還其母。不熟者。子母俱免。

唐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薛仁貴。爲都護。

高句麗全盛時。都城戶二十一萬五百八。及亂離流亡。國內五部百七十六城。只有六十九萬餘戶。至是。李勣與泉男生。分爲新城遼城哥勿衛樂舍利居素越喜去旦建安九州都督府。南蘇蓋牟代羅倉巖磨米積利黎山延津木底安市諸北識利拂涅拜漢等四十二州百縣。置都護府平壤以統之。擢麗人有功者。都督刺史縣令。與華人參理。以薛仁貴。揔兵二萬鎭之。遣使新羅。璽書宣慰。兼賜金帛。亦賜金庾信書褒奬之。加金仁問爵。仍留宿衛。後麗人多離畔。乃移三萬八千戶於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留其貧弱者。使守安東。

故高句麗王子安勝。卛衆來降。○夏四月。遣使入謝於唐。唐拘之。

時帝怒王擅取百濟城池人民。王遣角干金欽純及波珍飡金良圖謝罪。帝許欽純還。囚良圖。

五月。遣使獻磁石於唐。

唐僧法安。來傳帝命求磁石。遣級飡祗珍山等如唐獻二箱。

冬。唐徵弩師。

帝聞新羅弩射千步。遣使徵其師。沙飡仇珍川。赴朝造弩。射不過三十步。帝問其故。對曰材不良。若取材本國則可也。帝遣使求材改造。射至六十步。帝詰之。對曰臣亦不知其所以然。殆木過海。爲濕氣所侵歟。帝疑其不盡技。劫以罪。終不效能。

頒馬阹。音區。因山谷遮禽獸以養者。爲阹。

凡一百七十四所。金庾信以下。各有差。

庚午十年春正月。使臣金良圖。卒於唐獄。

良圖六使入唐。至是。竟死唐獄。人皆憐之。良圖。能文章。奉佛甚勤。二女花寶蓮寶。幷捨身爲興輪寺婢。時佛敎興行。貴戚子女。多捨身爲僧尼而人不爲恠。

三月。靺鞨。冦北邊。

始王藉唐兵威。滅二國。遂欲盡有其地。分兵經畧。至是。遣沙飡薛烏儒。與高句麗太大兄延武。卛精兵二萬。渡鴨綠江。靺鞨。先至皆敦壤未詳待之。進兵擊克之。斬獲多。唐兵繼至。我兵退保白城。

夏六月。故高句麗大兄釰牟岑。起兵。立其君之子安勝於漢城。遣使來附。

麗水臨城未詳人大兄釰牟岑。欲圖興復。收合殘民。自窮牟城。未詳。至浿江南。殺官人及僧法安等。向新羅。行至西海史冶島。今仁川史也島。見安勝。迎致漢城爲君。遣小兄多式等。哀告曰。興滅繼絶。天下之公義也。我先王。失道見滅。今臣等得國貴族。奉以爲君。願作藩屛。惟大國是望。

唐遣高侃李謹行。擊安勝。安勝殺釰牟岑。來奔。

按人臣之義。莫尙於忠。忠莫尙於興復故國。若百濟之瓮山城將及遅受信。高句麗之釰牟岑。可謂忠矣。三國之際。惟干戈是尙。功利是趍而彼數子者。欲以區區忠忠義。圖復於國亡之後而不恤其身。雖事之不成。抑可爲後世人臣之勸而禮義之根於人心。亦可見矣。高句麗之亡。專由於權臣擅命。非盡其君之罪也。牟岑。當隱忍遠慮。糾合忠義。訴於督府。訴於天子。告以興滅繼絶。伐叛舍服之義。效申胥之哭秦。冀鄭伯之存許。幸而得請則有大國之援而國能再造矣。終不得請而後。相機圖之。唯盡吾節而已。起兵之初。先殺唐官。與大邦爲讐而諂附讐國。可謂不知所擇矣。故高侃一出而自相屠殺。不保首領。哀哉。

秋七月。王遣諸將。襲取百濟八十餘城。

初。唐平百濟。復立其後。與新羅連和而置熊津都督府主之。時。百濟餘燼。多附唐兵。欲復舊地。王多取濟地。疑其殘衆反覆。及麗人叛。王卽欲發兵。先報熊津雲。高麗旣反。不可不伐。羅濟旣是帝臣。理須同討。請遣官人來此。共相計會。督府。乃遣百濟司馬彌軍。覘虛實。且雲發兵後恐彼此相疑。宜令兩處官人。互相交質。王遣大阿飡金儒敦及府城百濟主薄首彌長貴等。向府平論交質事。百濟雖許交質。城中因集兵馬。夜卽來打。王知其謀。留彌軍不送。分遣諸將攻百濟。品日文忠等。取六十三城。徙其人於內地。天存竹旨等。取七城。斬首二千。軍官文穎等。取十二城。斬狄救兵七千級。獲戰馬兵械甚多。

八月。王冊安勝。爲高句麗王。

王遣沙飡金須彌山。冊安勝曰公之太祖。積德立功。子孫相繼。開地千里。年將八百。至於建産兄弟。禍起蕭墻。釁成骨肉。家國破亡。公避難山野。投身隣國。跡同晉文。事等衛侯。先王正嗣。惟公而已。主其祭祀。非公而誰。冊公爲高句麗王。公宜撫集遺民。紹興舊緖。永爲隣國。敬哉。

九月。遣使入唐。不達而還。

入唐使金欽純還。將畫界地案圖。披檢百濟舊地。揔令割還。王具錄事狀。奏聞以爲黃河未帶。太山未礪。三四年間。一與一奪。新羅百姓。皆失本望。羅濟深讐。今見百濟自立一國。百年已後。子孫必見呑滅。新羅旣是國家之州。不可分爲兩國。願爲一家。長無後患。被風漂不達而還。

十二月。京都地震。○中侍智鏡免。○倭。更號日本。

倭。數遣使朝唐。稍習夏音。至其主天武。惡倭名。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爲名。或雲日本乃小國名。爲倭所幷。故冐其號。通考及倭史補。

辛未十一年春正月。以禮元爲中侍。○幢主夫果。與百濟戰於熊津。死之。

夫果。驟徒之兄。

靺鞨。冦舌口城。今未詳。○夏六月。將軍竹旨等。大破唐兵於石城。

王聞唐兵。來救百濟。遣大阿飧眞功等。守甕浦。未詳。遣將軍竹旨等。踐百濟加林城今林川郡田禾。遂與唐兵戰於石城。斬首五千三百級。獲百濟將軍二人。唐果毅六人。

秋七月。唐揔管薛仁貴。以書責王。王報之。

仁貴遣僧琳潤寄書。畧曰王淸風萬里。大海三千。機心稍動。窮武邊城。去由也之片言。失侯生之一諾。兄爲逆首。弟作忠臣。指仁問也。遠分花萼之陰。空照相思之月。興言至此。良增歎詠。先王開府。西畏百濟。北警高麗。遠涉陽侯。頓顙天門。文皇帝哀納矜收。頻遇殊死。契同魚水。堅於金石。一朝大擧。水陸交鋒。親行弔恤。旣而山海異形。日月回薄。聖人下武。王亦承家。洗兵刷馬。咸遵先志。數十年外。中國疲勞。以蒼島之地。起黃圖之兵。今強冦已淸。讐人喪國。王當膺心膂。中外相輔。貽謀燕翼。豈不休哉。今王侮暴天地。侵欺隣好。卛戶徵兵。連年擧斧。孀姬挽粟。稚子屯田。守無所支。進不能拒。大小不侔。逆順乖敘。違君之命不忠。背父之心非孝。一身二名。何以自寧。聽縱橫之說。煩耳目之神。先君盛業。奉以異圖。豈爲智也。又高麗安勝。自懷去就之疑。匪堪襟帶之重。仁貴矜其傷弓之羽。未忍加兵。恃爲外援。斯何謬也。爰命下臣。來觀由委。王不能行人相聞。牛酒犒師。遂便隱甲藏兵。蚑行喘息。潛生自噬之鋒。而無相持之氣。高將軍之漢騎。李謹行之蕃兵。吳楚棹歌。幽幷惡少。四面雲合。方舟而下。依險築戍。闢地耕田。此王之膏肓也。王若具論所由。明陳彼此。仁貴錄狀聞奏。嗚呼。昔爲忠義。今乃逆臣。恨始吉而終㐫。㤪本同而末異。王歸流謙之義。存順迪之心。血食依時。茅苴不易。占休納祐。王之策也。今遣王所部僧琳潤。賫書佇布一二。王報書。歷陳曩時忠勤。又曰一萬漢兵。四年衣食新羅。皮骨雖生漢地。血肉俱是新羅。國家恩澤。雖復無涯。新羅效忠。亦足矜憫。新羅前失貴臣之志。貴臣指李勣。後被百濟之讒。似是之讒。日經聖聽。不貳之忠。曾無一達。來書專以我爲叛逆。惕然驚懼。畧陳寃枉。國家不降一介之使。垂問元由。卽遣數萬之衆。傾覆巢穴。嗚呼。兩國未定。蒙指縱之驅馳。野獸今盡。見烹宰之侵逼。賊殘百濟。反蒙雍齒之賞。殉漢新羅。已見丁公之誅。太陽雖不回光。葵藿猶懷向日。請審商量。具狀申奏。

置所夫里州。今扶餘。以阿飡眞王。爲都督。

九月。唐高侃。破高句麗餘衆於安市城。引兵至平壤。

侃。破高句麗叛兵於安市。又敗之於泉山。與李謹行。卛蕃漢兵四萬。到平壤。

冬十月。級飡當干。陷唐漕船。

凡七十餘艘。捉郞將鉗耳大侯士卒百餘人。其淪沒者。不可勝數。

壬申十二年春正月。遣將攻百濟古省城克之。城疑在古省津上。卽泗泚河也。在今扶餘縣北扶蘇山下。攻加林城不克。○秋八月。高侃。破高句麗餘衆於白水城。王遣兵救之。大敗。大監阿珍含。死之。

時高侃兵一萬。李謹行兵三萬。在平壤。作八營留屯。攻韓始馬邑城今皆未詳克之。進兵距白水城今未詳五百步作營。王遣將軍義福春長等。救高句麗。逆戰斬數千級。侃等退。追至石門之野。唐兵與靺鞨。乘其未陣擊之。我兵敗績。大阿飡曉川。一吉飡安那含等死。被擄者二千人。諸將出蕪荑嶺。未詳。唐兵追及之居列州。大監阿珍含。年已七十。與其子橫戟突陣而死。金庾信子元述。爲裨將。欲戰死。其佐淡凌。止之曰。丈夫非死之難。處死之爲難。若死而無救於敗。孰若生而圖後效乎。元述曰。吾聞男兒不苟生。且生何以見吾父。便欲策馬赴之。淡凌鞚之。遂不死。隨敗軍潛還。庾信曰。元述不唯辱王命。亦負家訓。可斬也。王曰元述裨將。不可獨施重刑。乃赦之。元述慚懼。不敢見父。遁於田野。

築漢山州晝長山城。周四千三百六十步。○今南漢。○九月。彗星七出北方。○遣使奉表。請罪於唐。

初。百濟訴唐。請兵侵伐。王以事急。不獲申奏。出兵擊之。由是獲罪。遂遣原川等。送還兵船被擄將士郞將鉗耳大侯熊津督府司馬彌軍等百七十人。上表乞罪曰。臣某死罪言。百濟告引天兵。滅臣雪恥。臣㥘破滅。自欲求存。枉被㐫逆之名。遂入難赦之罪。生爲逆命之臣。死爲背恩之鬼。謹狀奏聞。伏願小垂神聽。臣前代以來。朝貢不絶。近爲百濟。再職貢。遂使聖朝。命將討罪。南山之竹。不足書臣之罪。褒斜之林。未足作臣之械。瀦池宗社。屠裂臣身。事聽勑裁。甘心受戮。臣轝櫬在側。泥首未乾。泣血待朝。伏聽刑名。敢陳所懷。不勝伏釰之志。謹遣原川等。拜表謝罪。伏聽勑旨。兼進貢銀三萬三千五百分。銅三萬三千分。針四百枚。牛黃百二十分。金百二十分。四十綜布六疋。三十綜布六十疋。

以百濟民爲白衿誓幢。置五州誓。

五州。卽菁州完山漢山牛首河西州也。各州置誓。

癸酉十三年春正月。有星隕於黃龍寺。○以任強首。爲沙飡。

王曰強首能以文辭。致意於中國。及麗濟二邦平定。雖曰武功。亦有文辭之助。強首之功。豈可忽也。授是職。加歲俸租二百石。

二月。增築西兄山城。在今慶州府西七里。今稱仙𣑯山。○夏閏五月。唐將李謹行。破高句麗餘衆於瓠瀘河西。今麻田澄波渡下流。有瓠蘆河。其南卽古七重城。

俘獲數千人。餘皆來奔。謹行妻劉氏。留伐奴城。高麗引靺鞨攻之。劉氏擐甲帥衆守城。久之兵退。帝封燕國夫人。

六月。虎入大宮庭。○秋七月。太大舒發翰金庾信。卒。

先是。大星。隕黃龍寺在城中間。王憂之。庾信曰。厄在老臣。非國家之災也。王請勿憂。王曰若此則寡人之憂益甚。乃命有司祈禳。至是。庾信疾劇。王臨問曰。寡人之有卿。如魚有水。脫有不諱。其如社稷何。對曰。臣愚不肖。幸明上用之不疑。任之不貳。故得竭心力。成尺寸之功。今三韓爲一家。百姓無二心。雖未至太平。亦可謂少康。臣觀自古繼軆之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屢世功績。一朝隳癈。甚可懼也。伏願殿下。知成功之不易。念守成之亦難。親君子遠小人。使朝廷和於上。民物安於下。則臣死且無憾。王感泣。及卒。年七十九。贈賻彩帛千疋。租二千石。給皷吹百人。出葬金山原。在今慶州府西嶽里。命有司。立碑紀功。妻智炤夫人。太宗第三女也。生子五人。曰三光伊飡。曰元述蘇判。曰元貞海乾。曰長耳。曰元望。皆大阿飡。庶子軍勝阿飡。及庾信卒。元述求見母。母曰。婦人有三從之義。今宜從子。爾旣不得爲子於先君。吾焉得爲爾母乎。遂不見。元述慟哭曰。爲淡凌所誤。乃至此。遂入太伯山。後唐兵來攻買蘇川城。未詳。元述欲雪前恥。力戰有功。以不容於父母。不仕終其身。金氏曰。書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觀新羅之待庾信。親近而無間。委任而不貳。謀行言聽。不使怨乎。不以庾信得以行其志。能以功名終焉。雖以乙支文德之智畧。張保臯之義勇。微中國之書。泯沒無聞。若庾信則鄕人稱頌。至今不已。至於蒭童牧竪。亦能知之則其爲人。必有以異於人矣。崔氏曰。當三國鼎峙之時。互相侵伐。呑噬無虛日。人心厭亂。天生武烈。弘濟蒼生。庾信應期而生。遭遇之奇。有同魚水。以忠憤之心。濟英偉之畧。能成統一之功。位兼將相。身佩安危者。二十餘年。屹然爲國家之長城。所謂有其才。得其君得其時而成其功者乎。況臨絶之言。得大臣告君之軆。其備歷艱危。鞠躬盡瘁。功名忠節。終始兩全。如庾信者。亦罕其儔矣。嗚呼賢哉。

阿飡大吐。謀叛伏珠。

謀付唐。事泄伏誅。妻子充賤。

以天光爲中侍。○九月。遣將鎭西海。

遣大阿飡徹川。領兵船百艘鎭之。

唐兵。與靺鞨契丹來侵。遣兵九戰皆克之。

斬二千級。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死者不可勝計。王逢縣今高陽德陽縣。

修築諸城。

增築沙熱山城。今淸風郡。及國城古薍長城。今忠州。北兄山城。在慶州安康縣東二十一里今稱兄山。召文城。今義城縣。耳山城。首若州走壤城。疑今春川西界地。達含郡主岑城。居烈州萬興寺山城。歃良州骨爭峴城。

冬。唐攻高句麗。牛岑城降之。今牛峯縣。○始置外司正。

凡三十三。州二人。郡一人。

授百濟降人職。

其位次。視本國官銜。大奈麻本達卛。奈麻本恩卛。大舍本德卛。舍知本扞卛。幢本奈卛。大烏本將德。外官貴干本達卛。選干本恩卛。上干本德卛。干本扞卛。一伐本奈卛。一尺本將德。

復置百濟戍兵。

初。太宗王。滅百濟罷戍兵。至是。百濟餘衆。反叛不已。王復置戍兵。

甲戌十四年。春正月。用新曆。

新羅自國初。雖用曆而法不傳。至是。奈麻德福。入唐宿衛。學曆術而還。用其法。

唐。詔削王爵。遣劉仁軌李謹行等。將兵來伐。

時。王旣納高句麗叛衆。又據百濟故地。帝大怒。時。王弟仁問。爲右驍衛員外大將軍。在京師。立爲王。策鷄林州大都督。使歸國。仁問懇辭不得。以仁軌爲鷄林道大揔管。謹行副之。

二月。鑿池造山於宮中。

王於宮內。穿池積石爲山。象巫山十二峯。種花卉。養珍禽。其西。卽臨海殿。池。今稱鴈鴨池。在慶州天柱寺北。

秋七月。大風毀黃龍寺佛殿。○九月。改封安勝。爲報德王。報德城。在今益山郡西一里。○阿飡薛秀眞。進六陣兵法。按今不傳。可惜。○置外位官。

以六徒眞骨。出居五京諸州。別稱官名。其位視京位。嶽干視一吉飡。述干視沙飡。高幹視級飡。貴干視大奈麻。選干一作撰干視奈麻。上干視大舍。干視舍知。一伐視吉次。彼日視小烏。阿尺視先沮知。

乙亥十五年春正月。初作銅印。頒百司及州郡。○二月。唐劉仁軌還。李謹行。來屯買肖城。

時。劉仁軌敗我師於七重城。又使靺鞨。浮海畧南境。斬獲甚衆。仁軌引還。詔以李謹行爲安東鎭大使。卛兵二十萬。屯買肖城。買肖卽買省郡。今楊州。以經畧之。謹行。三戰皆克。

王。復遣使謝罪於唐。詔復王爵。

王遣使謝罪。前後相屬。兼獻方物。帝赦之。復王官爵。金仁問。行至中路。還入唐。改封臨海郡公。然王多取百濟地。遂抵高句麗南境爲州郡。聞唐兵與靺鞨來侵。出九軍待之。

秋九月。唐薛仁貴。攻泉城敗績。李謹行。兵敗引還。

仁貴。以宿衛學生金風訓之父眞珠。在本國誅死。引爲嚮導。來攻泉城。將軍文訓等。逆戰斬千四百級。取兵船四十艘。仁貴解退走。得戰馬一千匹。擊李謹行於買肖城走之。得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兵仗稱是。

遣使入朝於唐。○築關城。

緣安北河今未詳也設關城。又築鐵關城。鐵嶺亦稱鐵關。

靺鞨冦阿達城。城主素那死之。

素那。白城郡今安城郡蛇山今稷山縣鎭山人。父沈那。膂力過人。蛇山地與百濟相錯。相攻無虛月。沈那每戰。所向無堅陣。濟人稱爲飛將曰。沈那尙生。莫近白城。素那䧺豪有父風。在阿達城禦北鄙。至是。太守漢宣。令民以某日齊出種麻。靺鞨諜認之。至其日。潛師猝入城剽掠。老幼狼狽。不知所爲。素那。奮刃大呼曰。爾等。知新羅有沈那之子素那乎。固不愛死以圖生。欲闘者來。憤怒突賊。賊不敢迫。但向素那射之。素那亦自射。自辰至酉。矢集身上如蝟毛。遂死。王聞之流涕曰。素那父子。可謂世濟忠義。贈匝飡。素那甞娶加林郡女子爲妻。及赴官。以阿達城隣敵境。留其妻在家而行。及死。人吊其妻。妻哭對曰。吾夫甞曰丈夫固當死於王事。豈可臥席死家人手乎。今如其志矣。

唐兵。與靺鞨。來伐。

唐兵與靺鞨來圍七重城。小守儒冬等死之。靺鞨又圍赤木城今淮陽府嵐谷縣滅之。縣令脫起拒之。力竭而死。唐兵。又圍石峴城今未詳拔之。縣令仙伯悉毛等。力戰死之。旣而我兵。與唐兵大小十八戰。皆克之。斬首六千四十七級。得戰馬二百匹。

丙子十六年春二月。創浮石寺。

僧義相請也。寺。在今順興太白山。

唐。移安東熊津二府於遼地。

唐。以高句麗餘衆反叛。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熊津隔在一隅。百濟遺民。處處保聚。新羅又出鈔掠。故移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先是華人任東官者。悉罷之。百濟戶先徙於徐兗等州者。皆置於建安。

秋七月。彗星見。

出北河積水間。長六七許步。

唐兵。攻道臨城。縣令居屍知死之。高句麗道臨廢縣。在今通川郡南三十里。○作壤宮。一曰新宮。○冬十一月。沙飡施得。大破薛仁貴於伎伐浦。

薛仁貴。自平壤。乘舟至所夫里州。施得。領兵船。與仁貴。戰於伎伐浦敗績。又進大小二十二戰克之。斬首四千餘級。後帝憤新羅不恭。將發兵來討。侍中張文瓘。輿疾入諫雲。新羅雖雲不恭。未甞犯邊。若又東征。臣恐公私俱弊。乃止。

丁丑十七年春二月。唐封高臧。爲朝鮮王。扶餘隆。爲帶方王。各遣還國。隆。尋卒。

初。唐欲復麗濟故境。使李謹行薛仁貴等。連歲經畧。不能支。至是以工部尙書高臧。爲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遣歸遼東。安輯餘衆。麗民先在諸州者。皆遣與臧俱歸。又以司農卿扶餘隆。爲熊津都督。封帶方王。亦遣歸。安輯百濟餘衆。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以統之。時。百濟荒殘。隆畏新羅。竟不敢還故地。命隆寄寓高句麗。隆尋卒。扶餘氏遂絶。

置左司祿官。○作永昌宮。

戊寅十八年春正月。置船府令。

舊以兵部大監弟監。掌舟楫。至是別置。

置北原小京。以大阿飡吳起守之。○三月。以春長爲中侍。○夏四月。以阿飡天訓。爲武珍州都督。

己卯十九年春正月。春長免。以天存爲中侍。○二月。遣使畧耽羅。○重修宮闕。

王旣平二方。留意土木。頗極壯麗。後。王又欲新京城。問僧義相。對曰雖在茅屋。行正道則福業長。不然雖勞人作城無益。乃止。崔氏曰晉武。平吳而怠。隋文。平陳而驕。文武統一。皆太宗恢拓之畧。庾信贊助之功。旣一之後。侈心遽萌。納麗叛衆。據濟故地。敢拒天兵。背德犯順。爲大邦讐。坐見貶削。可恥之甚。然無悔謝之色。益長驕傲之念。宮室園囿禽鳥花卉。玩物喪志。迷而不復。終無燕翼之謀。自此以後。亂賊相尋。羅業日衰。蓋未盡其始雲。

夏四月。熒惑守羽林。○秋八月。角干天存卒。○創東宮。○始定內外門號。○四天王寺成。舊址。在今慶州狼山南麓。

庚辰二十年春二月。以金軍官。爲上大等。○三月。以報德王安勝。尙王妹。○置金官小京。○立脫解王祠於吐含山。在今慶州府東三十里。

辛巳二十一年神文王元年春正月朔。日無光如夜。○遣將。取高句麗泉井郡。

遣沙飡武仙。卛精兵三千。取泉井郡。改稱井泉。今德源府。因以兵。戍比列忽。

置右司祿官。○夏五月。地震。○六月。天狗墜坤方。○秋七月。王薨。遺詔火葬。太子政明。卽位。

詔畧曰寡人。運屬紛紜。時當爭戰。西征北討。克定封彊。伐叛招攜。聿寧遐邇。上慰宗祧之遺願。下報父子之宿寃。恩賞遍於存亡。䟽爵均於內外。鑄兵戈爲農器。驅黎元於仁壽。可謂無愧於幽明。無負於士人。自犯風霜。遂成痼疾。奄歸大夜。何有恨焉。宗廟之主。不可暫空。太子卽於柩前。嗣立王位。且山谷遷貿。人代推移。吳王北山之墳。詎見金鳧之彩。魏王西陵之望。惟聞銅雀之名。昔日萬機之英。終成一封之土。樵牧歌其上。狐兎穴其傍。徒費資財。貽譏簡牘。空勞人力。莫濟幽魂。靜而思之。傷痛無已。如此之類。非所樂焉。屬纊之後十日。便於庫門外庭。依西國之式。以火燒葬。服輕重自有常科。喪制度務從儉約。其邊城鎭遏。及州縣課稅。於事非要者。並宜量廢。律令格式。有不便者。卽便改張。布告遠近。令知此意。主者施行。王在位二十一年。混一後十三年。謚曰文武。太子政明卽位。是爲神文王。母慈義王后。

燒文武王柩於東海上。

王平時。常謂僧知義曰。倭冦常侵。朕死。當葬於東海中大巖上。願爲護國大龍。至是。從遺敎。俗傳王化爲龍。乃指其石爲大王石。權氏曰。葬者。藏也。臣子之於君父歿必以禮葬之者。由其有不忍之心也。火葬出於佛氏。其說。以焚炙禽獸。猶以爲罪。極言報應之慘。至於人死則必欲焚之。其視至親。不如禽獸。逆理悖常甚矣。新羅群臣。從其亂命而不知爲非。至於後王。旣燒其柩。又散骨東海。邪說之惑人。可勝歎哉。

唐。遣使冊王。仍襲先王官爵。○立妃金氏。

蘇判欽突之女。

八月。以眞福爲上大等。○蘇判金欽突等。謀叛伏誅。王妃金氏廢。

欽突。與波珍飡興元。大阿飡直功等。謀叛。事覺伏誅。王下敎曰。欽突等。位非才進。職實恩升。作威作福。欺凌上下。招納㐫邪。交結近竪。尅日定期。欲行亂逆。惡積罪盈。所謀發露。追集兵衆。欲除梟獍。或逃竄山谷。或歸降闕庭。尋枝究葉。並已誅夷。今旣妖徒廓淸。所集兵馬。宜速放歸。布告四方。又曰兵部令伊飡金軍官。與賊交涉。知其逆事。曾不告言。旣無憂國之心。更絶徇公之志。何以重居宰輔。濫濁憲章。軍官及嫡子一人。可令自盡。王妃無嗣。亦坐父出宮。

創感恩寺。

爲文武王。創於東海邊。

唐。流高臧於邛州。

臧。至遼東。謀復古地。潛與靺鞨通。召還徙邛州。散徙其人於河南隴右諸州。貧者留安東。高麗舊城。多沒於新羅。餘衆。散入靺鞨及突厥。高氏遂絶。通考補。

壬午神文王二年夏五月。作萬波息笛。

海官朴夙淸。奏東海中小山。有一竹。晝分爲二。夜合爲一。王使人取之爲笛。藏於月城天尊庫。言吹此笛則兵退病癒旱雨雨晴風定波平。號萬波息笛。稱爲國寶。按天地之道。唯誠而已。誠者實也。寓於物爲實理。藏諸用爲實事。明其實理而無它岐之惑。行爲實事而無虗假之習。此君子之道。所以貴格致誠正之學也。新羅之際。儒敎不明。邪說橫流。耳目濡染。放誕成習。或有一人。造爲浮妄之言。則群起而和之。以至一國靡然。以爲實若有是事者然。若眞平王天賜玉帶。及神文王萬波息笛之類是也。朴夙淸。以幺麽海官。做出誕妄之語。至於奏聞。王當覈其虛實。罪以妖言之律。以解國人之惑可也。不唯不罪。又從而信其說。取以爲笛。稱爲國寶曰。若吹此笛則兵退病癒旱雨雨晴風定波平。其上下之相蒙。甚矣。其爲計。不過欲驚動一世之人心而愚惑之也。假使吹之而兵不退。病不愈。旱不雨。雨不晴。風不定。波不平。則其將孰信之耶。其爲謀亦拙矣。是以先王之道。誠之爲貴。

六月。始立國學。

新羅用人之術。只有花郞選用之法。而無學校之制。眞德時。始有博士助敎之官。無國學之名。至是。始置國學。

置工匠府。○故高句麗王臧。卒於唐邛州。

唐。贈臧衛尉卿。詔以其屍至京師。葬頡利墓左。樹碑通考補。

癸未三年春二月。以順知爲中侍。○夏五月。立金氏爲夫人。

一吉飡金歆運之女。是爲神穆王后。先遣伊飡文穎波珍飡三光。定期。又遣大阿飡智常。納采。幣帛十五輿。米酒油蜜醬豉脯醯百三十五轝。租百五十車。復遣文穎愷元。冊金氏爲夫人。其日。命波珍飡太常孫文。阿飡坐耶吉叔等。各卛其妻。與沙梁二部婦人。各三十人迎之。左右侍從甚盛。至王宮北門。下車入內。

冬十月。徵報德王安勝。爲蘇判。賜姓金氏。○彗星出五車。○以高句麗民。爲黃衿誓幢。以靺鞨民。爲黑衿誓幢。○築松岳牛岑二郡城。

甲申四年冬十月。流星縱橫徹夜。○十一月。金馬渚叛。遣兵討平之。

安勝旣還朝。賜第留京不還。族子將軍大文。一雲悉伏。據金馬渚謀叛。事發伏誅。餘衆。殺官吏。據報德城以叛。王命將討平之。徙其人於國南州郡。以其地爲金馬郡。是役也。貴幢弟監逼實。卽驟徒之弟也。臨行。語其妻曰。二兄旣死王事。名垂不朽。吾何苟存乎。今日與爾死別。及戰獨出。擊斬數十人而死。步騎監金令胤。盤屈之子也。生長世家。素以名節自許。以誓幢步騎監出戰。語人曰此行當立命。以報宗族。及至椵岑城南七里。大文結陣待之。或告曰今賊出萬死。以爭一日之命。語曰窮冦勿追。宜待疲擊之。諸將皆然之。令胤曰。臨陣無勇。禮經所誡。有進無退。士卒常分。丈夫臨事自決。何必雷同。遂赴敵格闘死。王聞二人之死。悽慟流涕。贈賻有加。崔氏曰。節義。天下之大防。所以扶天常植人紀。有關於世敎甚大。至如臨敵鏖戰。徇國捐軀者則其節義。有以激志士忠臣之意氣。亦可謂殺身成仁矣。新羅。自麗濟搆兵以來。其俗。以進死爲榮。退生爲辱。死於王事者。自貴山以下數十餘人。百濟之亡。只有階伯。高麗之亡。無一死節者。麗濟之節義。頹壞如是。安能敵新羅哉。然羅自中葉以後。亂賊接跡。賊萱之來。公卿大夫。唯恐後降。金傅之降。不屈者。唯王子一人。國安得不亡哉。

是歲。唐武氏曌簒唐。國號周。

乙酉五年春。始置九州五京。

初。文武王。雖定二國。而方內多事。未遑經畫。至是。罷下州。復置完山州。分居列州置菁州。始備九州。其在本國境內置三州。王城東北唐恩浦路曰沙伐州。王城南曰歃良州。西曰菁州。其在百濟界。置三州。故王城北熊津口曰熊川州。西南曰完山州。次南曰武珍州。高句麗。盡屬於唐。但得其南界置三州。從西第一曰漢山州。次東曰首若州。又次東曰河西州。卽阿瑟羅州。復置西原南原二京。於是。五京始備。北原屬首若州。中原屬漢山州。金官屬歃良州。西原屬熊川州。南原屬完山州。擇形勝都會之地而置之。韓氏百謙曰。立國定都之時。規模不可以不大。形勢不可以不審。新羅統合之初。唐兵撤還之後。卽移都土中。控制四裔則句麗舊彊。可以收拾而遼瀋夫餘之地。爲我版籍矣。羅之君臣。因人成事。志意易滿。偸安一隅。擧西北一半之地。等棄弊屣。契丹女眞。䧺強於境外。終羅之世。迄於王氏七百餘年。封疆之內。荊棘未除。無一日少安。可勝歎哉。

丙戌六年春正月。以大莊爲中侍。○二月。置州郡於百濟舊地。

置石山馬山狐山沙平四縣。以泗泚州發羅州。皆爲郡。石山。今石城。馬山。今韓山。狐山。今禮山。沙平。今洪州之新平縣。發羅今羅州。

三月。遣使入朝於唐。

王遣使入朝。奏請禮典及詞章。武后令有司。寫吉㐫要禮。幷於文舘詞林。採其詞涉規戒者。勒成五十卷。賜之。

置例於作府。○以報德城民。爲赤碧二衿誓幢。○授高句麗降人職。

量本國官品授之。一吉飡本主簿。沙飡本大相。級飡本位頭大兄從太相。奈麻本小相狄相。大舍本小兄。舍知本諸兄。吉次本先人。烏知本自位。

唐武曌。以高寶元。爲朝鮮王。扶餘敬。爲百濟王。

寶元。臧之孫。敬。義慈之孫。百濟舊地。已入新羅。敬虗受封爵而不敢行。

丁亥七年夏四月。禱於祖廟。

王卽位以來。災異屢見。叛賊繼起。是年二月。元子生。是日。陰昧大雷電。王遣大臣。致祭於祖廟。以祈陰佑。按三國史王祭文。有曰。謹言太祖眞智文興太宗文武大王雲則新羅此時。已有四親。與太祖五廟之制。太祖。其指朴祖歟。至惠恭王十二年。始以金味鄒。爲始祖。於是而朴昔之祀。忽諸。

五月。賜文武官田有差。按此東方職田之始。東方古初田賦之制無傳。而平壤有箕子田。殷制也。輿地勝覽。慶州有井田遺址。南原府。亦有劉仁軌井田遺蹟而史皆不傳。惜哉。新羅神文王。賜文武官田有差則有職田矣。昭聖王。置學生祿田則有公田矣。聖德王。給百姓丁田。景德王時。給孝子向德口分田若干則民皆受田而其制賦未詳。麗濟尤無所徵。而句麗賞功或給田則有公田矣北史高句麗稅布五疋穀五石遊人則三年一稅。十人共細布一疋。租戶一石。次七斗下五斗。百濟賦稅。以布絹絲麻及米等。量歲豊儉。差等輸之。合以觀之則三國之際。田制賦稅亦畧可見矣。

以百濟餘民。爲靑衿誓幢。

戊子八年春正月。大莊卒。以元師爲中侍。

己丑九年春正月。罷內外官祿邑。

舊制。內外官。皆有祿邑。收其稅。無頒祿之規。至是。罷祿邑。逐年賜租有差。以爲恆式。按今西南。稱稻爲羅祿。

秋。築西原京城。○王。欲移都達句伐。不果。今大丘府。○王幸新村。設酺奏樂。

庚寅十年春二月。元師免。以仙元爲中侍。○冬十月。置轉也山郡。今南海縣。○置三邊守幢。

一漢山邊。二牛首邊。三河西邊。皆於邊邑。置守幢。

辛卯十一年春三月。立子理洪。爲王太子。○築南原京城。

壬辰十二年孝昭王元年春竹枯。○唐武曌。遣使。勑改武烈王廟號。不從。

勑曰汝國先王金春秋。廟號太宗。與文皇帝同號。尤爲僭越。宜改稱。王與群臣議。對曰先王春秋。頗有賢德。一統三韓。功業不爲不多。及其薨逝。一國哀慕。追尊之號。不覺相犯。今聞勑敎。不勝恐懼。願以此上聞。使還。更無別勑。

擢薛聦高秩。

聦字聦智。父元曉。奈麻談捺之子。甞爲沙門。旣已反本。自號小性居士。娶瑤石宮寡夫人生聦。聦生而明銳。旣長博學。能以方言。解九經。訓導後生。學者宗之。又善屬文。王甞燕居。引聦謂曰。今宿雨初歇。薰風微涼。高談善謔。可以舒欝。子有異聞。爲我陳之。對曰臣聞花王之始來也。植之香闈。護以翠幕。當三春而發艶。凌百花而獨出。於是。艶艶之靈。夭夭之英。莫不奔走上謁。忽有一佳人。名曰薔薇。朱顔玉齒。鮮裝靚服。伶俜而來。綽約而前曰。妾聞王之令德。願薦枕於香帷。王其容我乎。又有一丈夫之名曰白頭翁。布衣韋帶。戴白持杖。龍鍾而步。傴僂而來曰。僕在京城之外。居大道之傍。竊謂左右供給。膏梁雖足。巾衍儲藏。須有良藥。故曰雖有絲麻。無棄菅蒯。不識王亦有意乎。王曰丈夫之言。亦有道理。而佳人難得。將如之何。丈夫曰凡爲君者。莫不親近老成而興。昵比夭艶而亡。然而夭艶易合。老成難親。是以。夏姬亡陳。西施滅吳。孟軻不遇。而終身。馮唐郞潛而皓首。自古如此。吾其奈何。王謝曰。吾過矣。於是王愀然作色曰。子之言。諷諭深切。請書之以爲戒。遂擢聦高秩。官至翰林。

秋七月。王薨。太子理弘卽位。

王在位十三年。謚曰神文。太子立。是爲孝昭王。母神穆王后金氏。

葬神文王於狼山東。○唐武曌。遣使弔祭。冊嗣王。

冊爲新羅王。輔國大將軍。行左豹韜尉大將軍。鷄林州都督。

改理方府爲議方府。○初置醫學博士。

初置醫學。敎授學生。以本草甲乙經素問針脈經明堂經難經。爲之業。

八月。以元宣爲中侍。○沙飡任強首卒。

王禮葬之。贈賻甚厚。家人無所私。皆歸佛事。其妻乏食。欲還鄕里。王聞之。賜租百石。妻辭曰妾賤者也。衣食從夫。受國恩多矣。今縱未亡。豈敢望再厚賜乎。遂不受而歸。新羅古記曰。文章則強首帝文守眞良圖風訓骨香而帝文已下。事逸不傳雲。

癸巳孝昭王二年。創望德寺。

爲唐祈福也。六年而成。三國遺事補。

甲午三年春正月。以文穎爲上大等。○夏四月。宗室金仁問。卒於唐。

仁問不敢還國留唐。官至輔國大將軍上柱國臨海郡開國公左羽林將軍。至是卒。年六十六。武后贈襚加等。命大醫令陸元景。送柩。王贈太大角干。命窆京西原。仁問。七入唐宿衛。凡二十二年。

冬。築松岳牛岑二城。

乙未四年。以建子月爲正。

自三國以來。遵用華制。至是私改。以子月爲歲首。

以愷元爲上大等。○冬十月。京都地震。○置西南二市。

丙申五年春正月。以幢元爲中侍。○夏四月。國西旱。

丁酉六年秋七月。完山州。進嘉禾。○九月。宴群臣於臨海殿。○是歲。契丹。殺其酋孫萬榮。降唐。

戊戌七年春二月。京都地震大風。○幢元免。以順元爲中侍。○以伊飡軆元。爲首若州揔管。文武王。改牛頭州。爲首若州。○三月。日本遣使來聘。王引見於崇禮殿。○夏六月。震黃龍寺塔。○是歲。唐武曌。更封高寶元忠誠國王。

改朝鮮王高寶元。稱忠誠國王。使統安東舊部。時。舊部流散。竟不能行。先是。狄仁傑請廢安東。復高姓。爲君長。不納。

己亥八年春二月。有星孛於東。○遣使入朝於唐。○秋七月。東海水赤。

東海水赤如血。凡五日。又海水闘聲。聞王都。

兵庫皷角自鳴。○是歲。唐武曌。以高德武。爲安東都督。

德武。臧之孫也。後稍自國。至憲宗元和十三年。遣使入唐。獻其樂工。其後史不可詳。按高句麗之地。盡爲渤海大氏所並。高氏雖欲復國。宜無可據之地。豈非若定安鐵利之屬。自卛部落。保守一隅。附於渤海而或通上國耶。

庚子九年春正月。復以寅月爲正。○夏五月。伊飡慶永。謀叛伏誅。順元免。○是歲。唐武曌。擊契丹餘黨平之。靺鞨大祚榮。遁去。

初。契丹之亂。有乞乞仲象者。與高句麗別種。靺鞨粟末部落乞四比羽。及高句麗餘種。東走渡遼水。保太白山。今白頭山。東沮奧婁河。在今寧古塔界。樹壁自固。武后。封比羽爲許國公。仲象爲震國公。赦其罪。比羽不受命。詔李楷固擊斬之。時仲象已死。其子祚榮。驍勇善騎射。引殘衆遁去。楷固。窮躡度天門嶺。祚榮引高句麗靺鞨兵拒之。楷固敗還。

靺鞨酋大祚榮。遣使來附。

時。契丹。附突厥。唐兵。道絶不克討。祚榮。卽並比羽之衆。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欲憑隣援。遣使來附。授以第五品大阿飡之秩。

辛丑十年春二月。彗星入月。○夏五月。靈巖郡太守諸逸有罪。杖流海島。

以其背公營私也。杖一百入島。

壬寅十一年聖德王元年秋七月。王薨。弟隆基卽位。

王在位十一年。壽十六。謚曰孝昭。隆基王之母弟也。王無嗣故立。是爲聖德王。

葬孝昭王於望德寺東。在今慶州府東芬南里。○唐武曌。遣使弔祭。冊嗣王。

武后。聞孝昭薨。擧哀輟朝二日。遣使弔慰。冊王爲新羅王。仍襲兄將軍都督之號。

九月。大赦。贈文武官爵一級。復州郡租稅一年。○以元訓爲中侍。

癸卯聖德王二年春正月。遣使入朝於唐。

遣阿飡金思讓朝唐。及還。獻最勝王經。是後連歲朝獻不絶。或一年二三次。

秋七月。靈廟寺災。○京都大水。○元訓免。以元文爲中侍。○日本。遣使來聘。

甲辰三年夏五月。立妃金氏。

乘府令蘇判元泰之女。是爲成貞王后。一雲嚴貞。

以金大問。爲漢山州揔管。

大問。本以貴族。能文章。述傳記若干卷。其高僧傳,花郞世記,樂本,漢山記。傳於世。今不傳。

乙巳四年春正月。元文卒。以信貞爲中侍。○秋八月。饗老。○九月。禁殺生。○冬十月。國東饑。遣使賑恤。○是歲。唐復號。

丙午五年春正月。以仁品爲上大等。○三月。衆星西流。○秋饑。○信貞免。以文良爲中侍。○冬。大赦。

丁未六年春正月。賑饑民。

時。民多餓莩。給粟人日三升。至七月。而罷。穀凡三十餘萬石。

二月。給民穀種有差。○大赦。

戊申七年春二月。地震。○夏四月。大赦。

時。年穀不登。災異屢見。輒行赦宥。殆無虛歲。

己酉八年夏五月。旱。○秋八月。赦。

庚戌九年春正月。天狗墜。○地震。○赦。按聖人制刑。非所以剝民也。將以懲姦慝。而肅政綱也。虞書所稱肆赦者。眚災而已。曷甞及於怙終耶。是以古昔明王。無不愼赦。蓋濫赦。則善人不安。而姦民無所懲矣。今王。若以災異爲懼。當反躬修省以答天心。若以年飢爲慮。當節用愛民。輕徭薄賦而刑獄之濫滯者亦當踈決無寃爾。不問情之故誤。罪之當否。一切施以曠蕩之典則其爲長姦養賊。大矣。抑何以感召和氣也哉。

辛亥十年夏五月。禁屠殺。○冬十月。王廵國南州郡。○文良卒。○十一月。王製百官箴。示群臣。

壬子十一年春三月。以魏文爲中侍。○王改名興光。唐書作金志誠。

唐玄宗立。遣使勑改王名。以犯帝諱也。

夏四月。幸溫水。○秋八月。封故太大角干金庾信妻金氏爲夫人。

時。金氏落髮爲尼。王曰今中外人安。高枕無憂。太大角干之賜也。寡人未忘於心。思欲報之。命歲賜金氏南城租千石。

癸丑十二年春二月。置典祀署。屬禮部。○冬十月。唐加冊王爲驃騎將軍特進行左衛大將軍。使持節大都督鷄林州諸軍事。鷄林州刺史。上柱國樂浪郡公。新羅王。

魏文致仕。○唐。以靺鞨大祚榮。爲渤海郡王。

時。祚榮漸強。遣使交突厥。地方二千里。戶十餘萬。頗知書契。盡得扶餘沃沮朝鮮海北諸國地。直營州東北千里。南與新羅。以泥河一名泥川。今未詳。按新羅慈悲王十一年。徵阿瑟羅人。築城泥河。阿瑟羅。今江陵。炤智王三年。高句麗進軍彌秩。賊敗。追破之泥河西。彌秩今興海。又十八年。句麗攻新羅牛山城。將軍實竹。出擊泥河上破之。牛山城。疑牛頭。今春川。新羅北界。止井泉郡。今德源。疑是德源近處水。爲界。東窮海。西契丹。築城郭以居。高麗逋殘。稍歸之。中宗時。遣子入侍。至是。拜爲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以所統爲忽汗州。領忽汗州都督。自是。始去靺鞨之號。專稱渤海。通考參補。

甲寅十三年春正月。以孝貞爲中侍。○二月。置通文博士。

卽詳文司改號也。專掌詞命。

遣王子守忠。入唐宿衛。

自金仁問卒後。不復宿衛。至是又遣之。帝賜宅及帛。又賜宴朝堂。寵之。

夏旱疫。○冬十月。遣使入朝於唐。

自文武王得罪於高宗。使命往來。恩禮漸替。及玄宗卽位。復加優禮。本國亦誠心內附。一歲朝賀。或至三四。是歲二月。遣級飡朴裕。入唐賀正。賜朝散大夫員外奉御還之。十月。我使入覲。帝賜宴於內殿。勑宰臣及四品以上淸官預焉。

故高句麗莫離支高文簡。降唐。

初。文簡奔突厥。爲突厥十姓默啜之子壻。至是卛衆降唐。制以河南地處之。資治通鑑補。

乙卯十四年夏六月。大旱。

王召河西州龍鳴嶽居士理曉。祈雨於林泉寺池上。雨浹旬。

冬十二月。立子重慶。爲王太子。

丙辰十五年春正月。流星犯月。月無光。○三月。廢王妃金氏。

王后出宮。賜彩五百匹。田二百結。租一萬石。宅一區。使居之。

大風。毀崇禮殿。○夏六月。旱。

又召理曉。祈禱。

丁巳十六年春二月。置筭學博士。○三月。創新宮。○夏四月。地震。○六月。太子重慶卒。○命置先聖畫像於大學。

朝唐使大監守忠還。獻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畫像。有是命。

戊午十七年春正月。孝貞免。以思恭爲中侍。○二月。王廵撫國西。○三月。地震。○夏六月。震黃龍寺塔。○置漏刻典。○冬十月。天狗墜。○置煙舍典。按此疑掌行旅官。

己未十八年春。渤海王大祚榮卒。

謚高王。子武藝立。改年仁安。斥大土宇。東北諸夷畏服。

庚申十九年春正月。地震。○仁品卒。以裵賦爲上大等。○三月。立妃金氏。

伊飡順元之女。是爲照德王后。

夏四月。大水。○五月。命有司埋骸骨。○六月。冊王妃金氏。爲王后。

新羅后妃之制。初稱夫人。後稱妃。至是。始稱爲後。

秋。思恭免。以文林爲中侍。○命修黃龍寺塔。○遣兵伐日本西鄙。倭史補○按海東記。倭女君元正之六年庚申。新羅來伐西鄙。

辛酉二十年秋七月。築北京。

徵阿瑟羅道丁夫二千。築之。

壬戌二十一年春正月。文林卒。以宣宗爲中侍。○二月。京都地震。○秋八月。始給民丁田。按民有丁田。始此。○冬築毛伐郡城。在今慶州府東四十五里。景德王。改稱臨關。

遮日本賊路。周六千七百九十餘步。役夫三萬九千餘人。角干元眞監築。新羅時。倭冦頻至。置軍營於海阿。今淸河縣。鑿三海子以防之。

癸亥二十二年春三月。遣使貢女於唐。

美女二人。一名抱貞。奈麻天承之女。一名貞菀。大舍忠訓之女。王備禮遣之。又進果下馬,牛黃,人參,美髢,朝霞紬,魚牙紬,鏤鷹鈴,海豹皮,金銀等物。表曰臣鄕居海曲。地處遐陬。元無泉客之珍。本乏寶人之貨。敢將方産之物。塵瀆天官。駑蹇之才。滓穢龍廐。帝以爲女皆王姑姊妹。違親屬。別鄕國。朕不忍留。厚賜還之。○

地震。

甲子二十三年春。立子承慶。爲王太子。○二月。遣使入朝於唐。

時。北方皆爲夷靺所並。王遣使涉海朝唐。按此時。浿北之地。盡爲渤海所並。故涉海貢唐。事大益勤。帝嘉其誠欵。降詔褒美。賜錦袍金帶。及綵素二千疋。

冬十二月。王后金氏薨。

謚照德。

乙丑二十四年夏四月。宣宗免。以允忠爲中侍。○冬十月。地震。

丙寅二十五年。是歲。唐以渤海大門藝。爲左驍衛將軍。

初。黑水靺鞨朝唐。唐建黑水州。置長史。渤海王武藝曰黑水。與唐通而不吾告。是必謀我。乃遣弟門藝。擊黑水。門藝曰黑水請吏而我擊之。是倍唐也。與唐産㤪。我且亡。昔高句麗盛時。戰士三十萬。可謂䧺強。唐兵一臨。掃地盡矣。我衆比麗三之一。王將違之。無奈不可乎。武藝不聽。強遣之。門藝至境上。復以書力諫。武藝。遣其從兄大壹夏代之。召欲殺之。門藝懼。棄衆奔唐。詔拜左驍衛將軍。武藝。使使請誅之。詔處安西。報曰門藝窮來歸我。誼不可殺。已投惡地。使鴻臚小卿李道邃。諭旨。武藝知之。上表曰大國。當示人以信。豈得爲此欺誑。帝以道邃漏洩。左遷。暫遣門藝嶺南。以報之。

丁卯二十六年冬十二月。修永昌宮。

戊辰二十七年秋七月。遣弟嗣宗。入唐宿衛。

時。入唐使臣。皆受唐官。而還。至是。王弟嗣宗。入唐獻方物。兼請子弟入國學。詔許之。授嗣宗果毅。仍留宿衛。

己巳二十八年。裵賦請老。許之。以恩恭爲上大等。

庚午二十九年春二月。遣宗室志滿。入朝於唐。

授志滿太僕卿。賜絹一百疋。紫袍錦帶。仍留宿衛。

辛未三十年春二月。遣使入朝於唐。

帝授使臣金志良太僕小卿員外置。賜帛六十疋。降詔曰卿。時稱仁義之鄕。世著勳賢之業。文章禮樂。闡君子之風。納欵輸忠。效勤王之節。固藩維之鎭衛。諒忠義之儀表。豈殊方悍俗。可同年而語耶。又曰俟卿覯止。允副所懷。今使至。知嬰疾苦。不遂抵命。言念濶遠。用增憂勞。今賜綾綵五百疋。帛二千五百疋。宜卽領取。先是。帝令王入朝。王稱疾。遣使入奏。故詔書及之。

夏四月。饗老。○日本冦邊。

日本兵船三百艘。越海來襲東邊。遣將出兵。大破之。

壬申三十一年冬十二月。以恩恭,貞宗,允忠,思仁。各爲將軍。○置京城周作典。掌修城郭。

癸酉三十二年秋七月。遣將軍金允中。助唐伐渤海。

渤海王武藝。遣大將張文休。冦登州。殺刺史韋俊。帝大怒。命內史高品何行成。大僕郞金思蘭。發兵過海攻討。遣思蘭。授王正太尉。持節充寧海軍大使鷄林州大都督。使發兵擊渤海南鄙。爲唐掎角。帝又曰聞舊將金庾信孫允中之賢。可爲將遣之。仍賜允中金帛。於是。王命允中等四將。卛兵會唐軍伐渤海。會。大雪丈餘。山路阻隘。士卒死者過半。無功而還。時。帝遣大門藝。詣幽州發兵。以討武藝。密遣刺客。殺之不果。帝命河東。搜賊黨盡殺之。思蘭。本王族。先因入朝。恭謹有禮。因留宿衛。及是還。

擢拜金允中大阿飡。

王以允中。庾信嫡孫。寵遇之。王親屬頗嫉妬。王甞登月城。與從官。置酒爲樂。召允中與焉。左右曰今宗室戚里。豈無可人而獨召踈遠之臣乎。王曰今寡人與卿等。共享太平。庾信之功也。若遐棄之。非善善及子孫之義也。召與俱歡。賜絶影山馬一匹。

冬十月。遣使入謝於唐。

初。帝賜王白鸚鵡雌䧺各一隻。及紫羅繡袍。金銀鈿器物。瑞文錦五色羅綵。共三百餘段。遣王侄志廉。備方物。上表陳謝。畧曰伏覩瓊文。跪披玉匣。含九霄之雨露。帶五彩之鵷鸞。辯慧靈禽。素蒼兩妙。羅錦綵章。金銀寶鈿。見之者爛目。聞之者驚心。效微似塵。恩重如岳。

甲戌三十三年春正月。王敎百官。入北門進言。○入唐宿衛金忠信。還。

忠信在唐。爲左領軍衛員外將軍。及志廉入代。東還。上表曰臣今合還。令臣執節本國。討除靺鞨。有事續奏。夫除惡務本。布憲惟新。出師義貴乎三捷。縱敵患貽於數代。伏望陛下。因臣還國。以副使假臣。盡將天旨。再宣殊裔。豈惟斯怒益振。固亦武夫作氣。必傾其巢穴。靜此荒隅。遂夷臣之小誠。爲國家之大利。復乘滄海。獻捷丹闈。臣所望也。帝許焉。

夏四月。遣使賀正於唐。

遣大臣金端竭丹。入唐賀正。帝宴見於內殿。授衛尉少卿。賜緋襴袍平漫銀帶及絹布六十疋。又授志廉鴻臚少卿員外。

乙亥三十四年春正月。熒惑犯月。○二月。賀正副使金榮卒於唐。

帝贈光祿少卿。

唐勑賜浿江南地。

高句麗之亡。地皆入唐而新羅只得其南境。渤海漸強。中國不能疆理。至是。賀正使金義忠還。勑賜浿江以南地。

丙子三十五年夏六月。遣使入謝於唐。

謝賜浿南地也。

冬十月。朝唐使金相卒於道。○遣伊飡允忠等。審平壤牛頭二州地勢。

丁丑三十六年孝成王元年春二月。王薨。太子承慶卽位。

王在位三十六年。謚曰聖德。太子立。是爲孝成王。母照德王后金氏。

葬聖德王於移車寺南。在今慶州府東都只谷里。○三月。以貞宗爲上大等。義忠爲中侍。○夏五月。地震。○冬十二月。遣使入朝於唐。

戊寅孝成王二年春二月。唐遣使弔祭。冊嗣王及王妃朴氏。

帝聞王薨。悼惜久之。遣左贊善大夫邢璹。來弔祭。贈太子太保。且冊王開府儀同三司新羅王。又冊妃朴氏。璹將發。帝製詩序。太子已下百僚。賦詩以送。帝謂曰新羅號爲君子國。頗知書記。有類中國。以卿醇儒故遣之。宜演經義。使知大國儒敎之盛。又以國人善碁。詔參軍楊季膺爲副。國之高奕。皆出其下。璹以道德經獻王。及歸。賜黃金三十兩。布五十疋。人參一百斤。權氏曰。璹之來也帝稱爲醇儒。宜演經義。使知大國儒敎之盛。而璹之所獻。乃道德經也。帝又使善奕者副之。何如晉崇老氏。又以奕棊廢事爲高致。遂使神州陸沉。今玄宗復蹈其轍。其能免天寶之亂乎。

夏四月。白虹貫日。○所夫里郡河水。變血。○創奉德寺。

爲聖德王創之。新羅奉佛甚隆。其所創四天王,奉聖,感恩,奉德,奉恩,靈廟,永興七寺。皆置成典設官僚。崇奉之典。無與爲比。

己卯三年春正月。義忠卒。以信忠爲中侍。

王在潛邸。與信忠圍碁栢樹下。謂曰它日我不忘汝。汝亦不改貞操。所有負者。有如此樹。及卽位。錄功而遺信忠。信忠作歌。貼於栢樹。樹忽枯。王審之得歌。驚曰幾忘乎角弓。召賜爵。栢乃蘇。

三月。立妃金氏。

名惠明。伊飡貞宗之女也。林氏象德曰。上年唐冊王妃朴氏。今又立金氏爲妃。四年三月。唐又冊夫人金氏爲妃。豈立二妃耶。抑朴氏或卒或廢之而史闕之耶。

夏五月。立弟憲英。爲王太子。

憲英。王之母弟也。王無嗣。故立爲太子。

庚辰四年春三月。唐遣使。冊夫人金氏爲王妃。○秋八月。波珍飡永宗。謀叛伏誅。

永宗女。入後宮。王絶愛之。王妃妬欲殺之。與族人謀。永宗怨妃。宗黨遂叛。

辛巳五年夏四月。命大臣思仁等。閱弩兵。

壬午六年景德王元年春二月。地震。○夏五月。王薨。太子憲英卽位。

王在位六年。謚曰孝成。太子立。是爲景德王。

燒孝成柩於法流寺。散骨東海。

從遺命也。

立妃金氏。尋廢之。

伊飡順貞之女也。是爲三毛夫人。

冬十月。日本使至不納。

癸未景德王二年春三月。唐遣使弔祭。冊嗣王。

帝遣贊善大夫魏曜來吊。制畧曰大賢風敎。條理尤明。中夏軌儀。衣冠素襲。代爲純臣。屢效忠節。冊襲兄爵新羅王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大都督鷄林州諸軍事兼充指節寧海軍使。幷賜御注孝經一部。帝自聖德以來至王。屢賜八分御札以寵之。其詔書有曰。殆比卿於魯衛。豈復同於蕃服。恩禮之厚。非諸國可比。

夏四月。立妃金氏。

舒弗邯義忠之女。是爲滿月夫人。

秋八月。地震。○冬十二月。遣王弟賀正於唐。

授左淸道卛府員外長史。賜綠袍銀帶。放還。

甲申三年春正月。以惟正爲中侍。○冬。妖星出中天。

大如五斗器。浹旬乃滅。

乙酉四年春正月。以金思仁爲上大等。○夏四月。京都雹。

大如鷄子。

五月。旱。○惟正免。以大正爲中侍。○秋七月。置內司正典。

丙戌五年夏四月。大酺。○度僧百五十人。

丁亥六年春正月。改中侍爲侍中。○立國學。置諸博士,敎授之官。

敎授之法。以周易尙書毛詩禮記春秋左氏傳文選。分而爲之業。博士若助敎一人。或以禮易論語孝經。或以春秋左氏毛詩論語孝經。或以尙書論語孝經文選敎授之。筭學博士。若助敎一人。以綴經三開九章六章敎授之。凡學生位。自大舍已下至無位。年自十五至三十皆充之。限九年。若朴魯不化者。罷之。若才器可成而未熟者。雖踰九年。許在學。位至大奈麻奈麻而後。出學。時。各州亦置助敎。以韓恕意。爲熊川州助敎。權氏曰周之文武。建學設敎。始於定都之初。新羅有國三十代。至神文王。始置國學。至此始置諸博士。其時強首薛聦。以九經訓後學。其季有崔孤雲。精敏好學。同輩盛稱其文章。新羅在三國時。文獻可稱。然當初立國。政令制度。不本文敎。後雖慕華。僅有一二之可觀。嗚呼亦晩矣。

三月。震眞平王陵。○冬。飢疫。遣使安撫十道。

戊子七年春正月。天狗墜。○秋八月。初置貞察官。

屬內史正典。主糾正百官。

太后。移居永明新宮。○遣阿飡貞節等。檢察北邊。○始置大谷城等十四郡縣。大谷卽今平山府。

己丑八年春三月。置天文漏刻博士。

庚寅九年春正月。大正免。以朝良爲侍中。○二月。置御龍省奉御。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秋八月。置東宮衙官。

癸巳十二年秋八月。日本遣使來聘。

使者禮慢。王不見。

甲午十三年夏四月。雹。

大如鷄子。

五月。立聖德王碑。○六月乙丑朔。日食。不盡如鉤。○秋八月。旱蝗。○鑄黃龍寺鍾。

長一丈三寸。厚九寸。重四十九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斤。施主。王妃三毛夫人。明年。又鑄芬皇寺藥師銅像。重三萬六千七百斤。

朝良。免。

乙未十四年春。㫌孝子向德門。

向德。熊川州板積鄕人也。父善天。有行義。向德亦以孝稱。時年荒疫癘。父母飢病濱死。向德。日夜不解衣。盡誠安慰。無以爲養。割髀肉食之。母發癰。又吮之。卽愈。王聞而嘉之。賜租三百斛。宅一區口分田若干。命有司立石紀事。後人號其地雲孝家裡。在今公州府東十里。金氏曰宋祁雲。善乎。韓愈之論曰。父母疾。烹藥餌。以是爲孝。未聞毀支體者也。苟不傷義。聖賢先衆以爲之。不幸而死則毀傷滅絶之罪有歸矣。安可㫌其門而表異之。雖然委巷之陋。非有學術禮義之資。能忘其身以及其親。出於誠心。亦足稱者則若向德者。亦可書者乎。

望德寺塔。動。

寺爲唐創。有兩塔相對。高十三層。忽震動開闔。如欲傾倒者數日。人謂安祿山叛亂之應。

秋七月。赦賑窮民。○以金耆爲侍中。

丙申十五年春二月。上大等金思仁。上䟽論時政得失。

以比年災異屢見。故上䟽。王嘉納之。

遣使奔問於蜀。

王問安祿山畔。玄宗奔蜀。遣使如唐。泝江至成都。帝嘉其至誠。親製十韻詩賜之。詩曰。四維分景緯。萬象含中樞。玉帛遍天下。梯航歸上都。偭懷阻靑陸。歲月勤黃圖。漫漫窮地際。蒼蒼連海隅。興言名義國。豈謂山河殊。使去傳風敎。人來習傳謩。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誠矣天其監。賢哉德不孤。擁旄同作牧。厚貺比生蒭。益重靑靑者。風霜恆不渝。○宋宣和中。高麗使臣金富儀。將所刻本。入汴京。示學士李邴。邴以聞。帝因宣示兩府及諸學士。傳宣曰所上詩。眞明皇手書。嘉歎不已。崔氏曰新羅去西蜀。不知幾千萬里。而能遣使朝之。其使。亦能間關道里得達。其主誠至於感動帝意。賜詩崇奬。可謂得使之軆矣。梁太淸中。百濟使至梁。見城闕殘毀。號泣於端門外。見者莫不㴆淚。今倂二事觀之。中國謂詩書禮義之邦者。蓋有由矣。惜乎。二使之名。俱不見也。

冬十月辛巳朔。日食旣。

丁酉十六年春正月。思仁免。以信忠爲上大等。○三月。除內外官月俸。復賜祿邑。○秋七月。重修永昌宮。○冬十二月。改九州郡縣名。

王以郡縣名號鄙野。雜以方言。無所分別。於是。皆改以嘉名。以沙伐州爲尙州。今同。領州一郡十縣三十。歃良州爲良州。一雲梁州。今梁山郡。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二縣三十四。菁州爲唐州。今晉州府。領州一郡十一縣二十七。漢山州爲漢州。今京城。領州一小京一郡二十七縣四十六。首若州爲朔州。今春川府。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一縣二十七。河西州爲溟州。今江陵府。領州一郡九縣二十五。熊川州爲熊州。今公州府。領州一小京一郡十三縣二十九。完山州爲全州。今同。領州一小京一郡十縣三十一。武珍州爲武州。今光州府。領州一郡十四縣四十四。凡州九。小京五。郡百十七。縣二百九十三。所謂鄕部曲等雜所。不可勝紀。國三面際海。東北至井泉郡。今德原府。築炭項關門以爲界。西北至唐嶽縣。今中和府。新羅地理之廣袤。於斯盛矣。

戊戌十七年春正月。金耆卒。以廉相爲侍中。○二月。內外官請暇。滿六十日者。解官。○夏四月。置律令博士。○置醫官內供奉。

選精究醫術者。充之醫師。無定數。又置卜師。

秋七月。震佛寺十六所。

崔氏曰。自佛入中國以來。邪說充塞。壞人心術。其禍甚於洪水猛獸之害。慘於夷狄簒弒之變。故天之警告丁寧切至。如元魏蕭梁。酷信佛法。而在魏則永寧浮屠災。在梁則同泰浮屠災。尙不知懼。禍敗隨之。朱子於綱目。特書屢書。垂戒萬世。今新羅之溺佛。比二國尤甚。至使塔廟。比其閭閻。塔有九層。像有丈六。其君。有僧其身而尼其妃。有火其屍而海其骨者。其心。自以爲有福田利益之饒。彼烏知天之震焉憑怒。以督敎之乎。觀於靈廟則其災也四。於黃龍則風毀佛殿一。震九層塔二。其他佛寺之震。史不絶書。至是又震十六所。比事以觀。雖嚴父之敎子。莫如是切也。彼昏不知。安其危而利其災。隨震輒修。憯罔知戒。自是亂臣賊子。無世無之。而危亡隨之。無父無君之敎。禍人國家。如是其慘矣。後之溺佛之主。盍亦少悟焉。

己亥十八年春正月。改官號。

改調府爲太府。京城周作典爲修城府。乘府爲司馭府。司正府爲肅正臺。例作府爲修例府。船府爲利濟府。領客府爲司賓府。位和府爲司位府。賞賜署爲司勳監。典邑署爲典京府。國學爲大學。音聲署爲大樂監。大日任典合於典京府。工匠府爲典祀署。彩典爲典彩署。新宮爲典設舘。京都驛爲都亭驛。內省爲殿中省。內司正典爲建平省。黑鎧監爲衛武監。引道典爲禮成典。穢宮典爲珍閣省。廩典爲天祿司。藥典爲保命司。麻典爲織紡局。肉典爲尙膳局。楊典爲司篚局。瓦器典爲陶登局。綺典爲別錦房。錦典爲織錦房。鐵鍮典爲築冶房。漆典爲餙器房。毛典爲聚毳房。皮典爲鞄人房。皮打典爲䩵工房。磨典爲榟人房。席典爲奉座局。機槪典爲機盤局。其餘官司。多改舊號。又以執事部典大等兵部大監會部卿。爲侍郞。執事大舍兵部弟監倉部大舍。爲郞中。執事舍知。爲員外郞。執事史爲執事郞。以調府京城典禮部乘府例作府船府領客府左右議方府司正府位和府大學監大道署永昌宮等大舍。爲主簿。賞賜署音聲署典祀署工匠府彩典等大舍。爲主書。司正府議方府等佐爲評事。三市大舍。爲主事。三市書生。爲司直。改禮部舍知爲司禮。調府舍知。爲司庫。領客舍知。爲司議。乘府舍知。爲司牧。船府舍知。爲司舟。例作舍知。爲司例。兵部弩舍知。爲司兵。倉部租舍知。爲司倉。又改賞賜大道等署大正。爲正。大學卿。爲司業。大樂卿。爲司樂。內省私臣。爲殿中令。天文博士。爲司天博士。通文博士。爲翰林學士。按新羅官制。大抵名義多不可曉。後來煩冗。一事一物必有官而主之。員吏太多。殆不可紀。職官志曰。其官銜見於傳記。而未詳設官之始。及位之高下者。曰葛文王檢校尙書左僕射上柱國知元鳳省事興文監卿太子侍書學士元鳳省待詔記室郞瑞書郞孔子廟堂大舍錄事參軍右衛將軍功德司節度使安撫諸軍事州都令丞佐上舍人下舍人中事省南邊第一之官。類是也。

三月。彗星見。至秋乃滅。

庚子十九年春二月。起月凈春陽二橋於蚊川。在慶州西五里。○夏四月。廉相免。以金邕爲侍中。○秋七月。立子乾運。爲王太子。

辛丑二十年春正月朔。有虹貫日。○夏四月。彗星見。

壬寅二十一年夏五月。築五穀等六城。

築五穀,今瑞興縣鵂巖,今鳳山郡漢城獐塞,今遂安郡池城德谷等六城。各置太守。以固北邊。

是歲。唐冊渤海王欽茂。

先是武藝卒。謚武王。子欽茂立。改元大興。天寶末。徙上京。直舊國三百里忽汗河之東。訖帝世朝獻者。三十九。至是。冊爲檢校太尉渤海國王。

癸卯二十二年秋八月。桃李華。○信忠金邕。免。

甲辰二十三年春正月。以萬宗爲上大等。良相爲侍中。○三月。有星孛於東南。○冬十二月。流星無數。

乙巳二十四年惠恭王元年夏四月。地震。○六月。流星犯心。王薨。太子乾運卽位。太后金氏攝政。

初。有大奈麻李純者。甞有寵於王。後棄官爲僧。爲王創斷俗寺居之。後聞王好樂。詣宮門諫曰。昔桀紂荒於酒色。淫樂不止。由是。政事凌遅。國家敗滅。覆轍在前。後車宜戒。伏望大王。改過自新。以永國壽。王感歎。爲之停樂。便引正室。聞說道妙。以及理世之方。數日乃止。至是薨。在位二十四年。謚曰景德。太子立。是爲惠恭王。母滿月夫人金氏。王卽位時年八歲。太后攝政。

葬景德王於毛祗寺西岑。○王視學。

命博士。講尙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