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梁谿漫志
◀上一卷 卷二 下一卷▶


文武官制

編輯

文武官制自元豐、政和更新,其後增改亦不一,因合而書之,以備稽考雲。元豐三年初行文臣官製,以階易官,寄祿新格,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為開府,儀同三司,左右僕射為特進,吏部尚書為金紫光祿大夫,五曹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左右丞為光祿大夫(元祐右銀青光祿大夫)、宣奉大夫(大觀新置元祐左光祿大夫)、正奉大夫(大觀新置元祐右光祿大夫),六曹侍郎為正議大夫、通奉大夫(大觀新置元祐右正議大夫),給事中為通議大夫,左右諫議為太中大夫。秘書監為中大夫、中奉大夫(大觀新置元祐左中散大夫),光祿卿至少府監為中散大夫,太常至司農少卿為朝議大夫、奉直大夫(大觀新置元祐右朝議大夫),六曹郎中前行為朝請大夫,中行為朝散大夫,後行為朝奉大夫,員外郎前行為朝請郎,中行及起居舍人為朝散郎,後行及左右司諫為朝奉郎,左右正言、太常、國子博士為承議郎,太常、秘書殿中丞、著作郎為奉議郎,太子中允讚善大夫、中舍洗馬為通直郎,著作佐郎、大理寺丞為宣德郎(政和改宣教),光祿衛尉寺將作監丞為宣義郎,大理評事為承事郎,太常寺大祝、奉禮郎為承奉郎,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將作監主簿為承務郎。崇寧初又因刑部尚書鄧洵武有請以留守節察判官換承直郎,節度掌書記、支使防團判官換儒林郎,留守節察推官、軍事判官換文林郎,防團推官、監判官換從事郎,以錄事參軍、縣令為通仕郎,以知錄事參軍、知縣令為登仕郎,以軍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戶、主簿尉為將仕郎。五年改太廟郊社齋郎為假將仕郎,政和六年又詔舊將仕郎已入仕,不可稱將仕,可為迪功郎,舊登仕郎為修職郎,舊通仕郎為從政郎,尋又以假版官行於衰世,姑從版授,蓋非真官,於是卻以此三官易假授官,以處未入仕者,假將仕郎去假字為將仕郎,假承務郎為登仕郎,假承事、承奉郎為通仕郎雲。政和二年易武選官名內客省使為通侍大夫,延福宮使為正侍大夫、宣正大夫(政和六年增置)、履正大夫(政和六年增置)、協忠大夫(政和六年增置),景福殿使為中侍大夫,客省使為中亮大夫,引進使為中衛大夫、翊衛大夫(政和六年增置)、親衛大夫(政和六年增置),四方館使為拱衛大夫,東上閣門使為右武大夫、正侍郎(政和六年增置)、宣正郎(政和六年增置)、履正郎(政和六年增置)、協忠郎(政和六年增置)、中侍郎(政和六年增置),客省副使為中亮郎,引進副使為中衛郎、翊衛郎(政和六年增置)、親衛郎(政和六年增置)、拱衛郎(政和六年增置),東上閣門副使為左武郎,西上閣門副使為右武郎,皇城使為武功大夫,宮苑使、左右騏驥使、內藏庫使為武德大夫,左藏軍使、東作坊使、西作坊使為武定大夫(尋改武顯),莊宅使、六宅使、文思使為武節大夫,內團使、洛苑使、如京使、崇儀使為武略大夫,西京左藏庫使為武經大夫,西京作坊使、東西染院使、禮賓使為武義大夫,供備庫使為武翼大夫,自皇城副使至供備庫副使為武功郎至武翼郎(今呼武功大夫以下為正使,武功郎以下為副使),內殿承製為敦武郎(淳熙改訓武),內殿崇班為修武郎,東頭供奉官為從義郎,西頭供奉官為秉義郎,左侍禁為忠訓郎,右侍禁為忠翊郎,左班殿直為成忠郎,右班殿直為成義郎(尋改保義),三班奉職為承節郎,三班借職為承信郎,三班差使為進武校尉,三班借差為進義校尉,下至軍大將等易為副尉,殿侍為下班祗應及更醫官名有差。

翰苑降詔

編輯

故事近臣有所請乞辭免,其從與違,皆當令學士院降詔。建炎掌故者省記凡請乞辭免唯不允者始降詔。紹興初呂忠穆公乞二子任在外宮觀,趙忠簡公謝任伯乞朝見,並從所請而無詔書,綦叔厚(審禮)時為學士,引故事論之,取荊公內制答富鄭公乞判汝州、韓魏公乞判相州,東坡內制答文潞公、呂正獻辭免拜、安厚卿辭遷官諸允詔以為據,從之。尋又言近年急於除用人材,並無降詔之禮,乃或有,如敢遷延,重置典憲指揮,非待賢之道,望舉行故事,凡六尚書及翰林、端明殿學士以上職任與曾任宰相、執政官,若自外除授或被召應赴行在者,並令尚書省日下報學士院頒降詔書,以示待遇之禮,且使外任近臣有所取信,以離其官守制可,於是禮文稍稍復舊。

學士不草詔

編輯

唐制惟給事中得封駁,本朝富鄭公在西掖封還遂國夫人詞頭,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繳。元祐間東坡在翰林當草,文潞公、呂申公免拜不允批答,及安厚卿辭遷官、宗晟辭起復詔皆以為未當,不即撰進,具所見以奏朝廷,多從之。蓋學士實代王言,視外制為重,命令有所未韙,舍人猶得繳還,豈親為內相者?顧乃不可,固應執奏,以示守官之義理,則然爾。

知制誥不試而命

編輯

歐陽公《歸田錄》載知制誥不試而命者楊文公、陳文惠及公凡三人,蓋誤也。實始於至道三年四月真宗念梁周翰夙負詞名,令加獎擢,乃不試而入西閣,自國初以來不試而命者周翰實為之首,而楊公繼之,葉少蘊左丞(夢得)《避暑錄話》乃謂周翰與薛映、梁鼎亦皆不試而用,此亦誤,映、鼎蓋與大年並命者,獨大年不試而後命雲。

學士帶知制誥

編輯

翰林學士帶知制誥本於唐制,唐自開元末改翰林供奉為學士院,專掌內命,號為內相,凡充其職者無定員,自諸曹尚書下至校書郎皆得與選。入院一歲則遷知制誥,未知制誥者不作文書,但備顧問、參侍行幸而已。唐自有知制誥以中書舍人或前行正郎為之,本朝亦自有知制誥如錢若水、蘇易簡皆自知制誥入為翰林學士,然唐之學士必帶知制誥之三字者,所以別其為作文書之學士也。若本朝翰林學士未始有不作文書者,則帶知制誥徒成贅爾。元豐改官制,失於刪去,況知制誥自掌外制。天禧末欲罷寇忠湣政事,召知制誥晏元憲示以除目,元憲辭以臣掌外制,此非臣職是也。建炎元年謝任伯參政(克家)除翰林學士,以知制誥犯祖名為言,有旨權不係知制誥三字,任伯力辭,言翰林學士祖宗時若兼領他官,止與職名同,元豐官制既行,專典內制則必帶知制誥三字,此不易之制也,詎可輒緣微臣輕有改革,卒辭不拜。然元豐以前省台寺監皆領空名,則固與職名同,官制既行,賜之以階,而省台寺監各選所職,則翰林學士自應專典內制矣,何必更帶知制誥三字為哉?任伯第不詳考爾。

北門、西掖不以科第進

編輯

北門、西掖之除,儒者之榮事也,其有不由科第,但以文章進者,世尤指以為榮。熙寧則韓持國,崇寧則林彥振,皆嘗直北門。紹興初徐師川(俯)賜出身為翰林學士,任世初(申先)、蘇仲虎(符)皆賜出身為中書舍人,而呂居仁(本中)賜出身兼掌內外制。乾道、淳熙以來韓無咎(元吉)、王嘉叟()、劉正夫(孝韙)皆以門蔭特命攝西掖,而劉正夫有召試之命,因力辭,言國朝之制詞命之臣皆先試而後命,自渡江以來發而不舉,今方修故事,恐弗克稱塞,雖可其奏,然攝詞命,幾三年乃罷。

二史扈從

編輯

二史立螭舊多服綠者,謂之一點青,其職曰記言、記動,則人主起居之際皆所當侍,而遇乘輿行幸未嚐扈從,此亦闕文。近歲始命起居郎、起居舍人從駕,乃合建官本意。

三館館職

編輯

唐三館者昭文館、史館、集賢院是也,五代卑陋,僅於右長慶門築屋數十間為三館。國初太平興國二年度地在升龍門東北一新之以三館,新修書院為崇文院。大中祥符八年又於左右掖門外建院,天禧初詔崇文外院以三館為額。天聖九年乃徙三館於崇文院,前列三館,後建秘閣,修史、藏書、校讎皆其職也。中興以來複建秘書省,而三館之職歸之。開元故事校書官許稱學士,本朝三館職事皆稱學士,紹興初猶仍此稱,蓋舊典也。

秘書省官撰文字

編輯

故事朝廷有合撰樂章、讚頌、敕葬、犮祭文,夏國人使到驛燕設教坊白語,刪潤經詞及回答高麗書,並送秘書省官撰,蓋學士代王言,掌大典冊,此等瑣細文字付之館職,既足以重北門之體,且所以試三館翰墨之才,異時內外制闕,人多於此取之,所謂館職儲材,意蓋本此。

檢校官

編輯

檢校官蓋唐制,本以為武臣遷轉之階,至祖宗時特崇重之,凡文臣為樞密使,副必以檢校官,兼正官為之。大中祥符五年王冀公(欽若)以吏部尚書、陳文忠(堯諮)以戶部尚書為使,晁文元當製,誤削去檢校太傅,詔並存之。自後王景莊(嗣宗)、曹襄悼(利用)為副樞,又用趙韓王例,不帶正官,直以檢校太保為之。獨太平興國中石元懿(熙載)止以戶部尚書充使,乾興中錢思公(惟演)亦以兵部尚書為使,當時以為有司之失,檢校之階凡十有九,三少而上有六等,後雖樞廷不復帶,然自節度使而遷者必除檢校官,蓋節鉞之上止有太尉,開府儀同三司,遂至少保,所以必除檢校官者,蓋祖宗重惜名器之深意,為之等級,不肯輕畀以三孤之任也。自檢校、尚書而下,亦或以為散官。熙寧中祖無擇責授檢校工部尚書,其後東坡黃州之貶,亦檢校水部員外郎,此比頗多。

百官諡命詞與否

編輯

故事百官諡不命詞,政和以來有不經太常考功議而特賜諡者始命詞。紹興三年陳去非參政(興義),在西掖引故事以請,乃詔今後特恩賜諡命詞給告,餘給敕。其後應太常考功定諡者亦徑陳乞賜諡,例多命詞。朝論以為言止坐議狀給告,雖特恩得諡者亦然。然今之從臣磨勘轉官,尚應命詞,特恩賜諡,乃人主非常之澤所宜,命詞以示褒寵,若法應定諡者則當坐議狀給告可也。至淳熙丁未陳魏公賜諡正獻、梁鄭公賜諡文靖,乃特詔命詞給告雲。

文正諡

編輯

諡之美者極於文正,司馬溫公嚐言之而身得之。國朝以來得此諡者惟公與王沂公、範希文而已,若李司空(昉)、王太尉(旦)皆諡文貞,後以犯仁宗嫌名,世遂呼為文正,其實非本諡也。如張文節、夏文莊始皆欲以文正易名而朝論迄不可,此諡不易得如此,其為厲世之具,深矣。

臣下姓諡多同

編輯

臣下諡多同,蓋以節行適相當,固難於相避,然其間有姓諡皆同者往往稱謂紊亂。嘗考之本朝,有兩王文康(溥、曙)、兩張文定(齊賢、方平)、兩張忠定(詠、燾)、兩陳忠肅(瓘、過庭)、兩劉忠肅(摯、珙)、兩李忠湣(中官舜舉、若水)、兩朱忠靖(諤、勝非)、兩王恭簡(岩叟、訓中),而韓魏公諡忠獻,韓宗魏諡忠憲,趙閱道諡清獻,趙挺之諡清憲,字雖不同,聲音亦相紊也。

外夷使入朝

編輯

外夷使入朝,所過郡長吏例送迎,張安道鎮南京,高麗使經過,公言臣班視二府,不可為陪臣屈,詔獨遣少尹。其後韓玉汝鎮潁昌,亦言交趾小國,其使人將過臣境,臣嘗備近弼,難以抗禮。按元豐中迓以兵官,餞以通判,使副府謁,其犒設令兵官主之,請如故事,從之,仍詔所過郡凡前宰相知判者亦如之。蔣穎叔帥熙河,西使卒於中國,柩過其境,官屬議奠拜,穎叔獨曰:生見尚不拜,奈何屈膝向死胡?乃奠而不拜,識者是之。故事外夷國王來朝,宰相出笏見之,使者則否。紹興初麗使入貢,宰相乃出笏見之,非故事。時翟公巽為參政,嘗以為不可,明年復入貢,始檢會張安道例,下之經由州郡雲。

知軍州事

編輯

太守謂之知某州軍州事者,言一州之軍事、州事無所不統也,而或遇朝廷一時推行申嚴之事,往往皆以係銜,如堤岸遞角之類,彼既長是郡,則一郡之事皆所當為,似不須一一入銜也。

都廳、簽廳

編輯

州郡簽廳舊謂之都廳,歐陽公、尹師魯在錢思公幕中有都廳閑話是也。宣和辛丑尚書省公相廳改為都廳,內外都廳並行,禁止懷安軍奏本軍都廳,乞以簽廳為名,從之,詔諸路依此,簽廳之名所由始也。

謁刺

編輯

熙豐間士大夫謁刺與今略同,而於年月前加一行雲:牒件狀如前,謹牒。後見政宣間者則去此一行,其間有僧官參監司,亦隻書實官,如提刑、宣德之類,其末稱裁旨,此風尚淳古焉。

座主門生

編輯

唐世極重座主門生之禮,雖當五代衰亂,典章隳壞之餘,然故事相仍,此禮猶不敢廢。在唐知舉所放進士以已及第時名次為重,和凝舉進士及第時第五,其後知舉選範質為第五,質後拜相,封魯國公,官至宮傅,皆與凝同,當時以為榮。裴皞久在朝廷,宰相馬裔孫、桑維翰皆皞禮部所放進士也,後裔孫知舉,放榜引新進士詣皞,皞喜作詩曰:門生門下見門生。世亦榮之。維翰已作相,嚐過皞,皞不迎不送,人問其故,皞曰:我見桑公於中書,庶僚也;桑公見我於私第,門生也。何送迎之有?人亦以為當。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