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五卷 |
第一百三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十五
運氣門五
黃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下 至真要大論上〉
藝術典第一百三十五卷
醫部彙考一百十五
編輯運氣門五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
《六元正紀大論》〈下〉
編輯
帝曰:「五運之氣,亦復歲乎?」
〈註〉此論五運之化,受司天在泉之勝制,鬱極乃發,以報復其歲氣,故曰:「折其鬱氣,資其化源。」蓋謂歲氣勝制其化運,當以所勝之味折之,而勿使其鬱復也。
岐伯曰:鬱極乃發,待時而作也。
〈註〉待時而作者。土鬱發於四之氣。金鬱發於五之氣。水鬱發於二火前後。火鬱發於四之氣。惟木發而無時也。
帝曰:「請問其所謂也?」岐伯曰:「五常之氣,太過不及,其 發異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太過者暴,不及者徐, 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
〈註〉太過之運受鬱,其發暴;不及之運受鬱,其發徐。持者能主持而不甚,即持於春,持於秋之意。
帝曰:「太過不及,其數何如?」岐伯曰:太過者其數成,不 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
〈註〉初生之氣微,故主不及;已成之數盛,故主太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之氣,皆感天生地成,地生天成,此《河圖》數也。「土常以生」者,土位中央,感天干而始化,天地之氣皆本於五,而終於九,此《洛書》數也。故曰:「天地之間,不離於五」,人亦應之。
帝曰:「其發也何如?」岐伯曰:「土鬱之發,巖谷震驚,雷殷 氣交,埃昏黃黑,化為白氣,飄驟高深,擊石飛空,洪水 乃從,川流漫衍,田牧土駒,化氣乃敷,善為時雨,始生 始長,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後,甚則 心痛脅䐜,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胕腫身重,雲奔雨府, 霞擁朝陽,山澤埃昏。其乃發也,以其四氣,雲橫天山, 蜉。」《生滅》,怫之先兆。
〈註〉言五鬱之發,有天地山川之變象,有草木蟲獸之兆徵,有民病之災眚,有寒熱之變更,觀其發而知其復也。雷者,火之氣,三之氣主火,四之氣主土,故殷殷然之雷,在土之下,火土相合而發於三氣四氣之交白,乃金之氣,土舒而金化也。高深,高山深谷之間。「田牧土駒」者,蓋因洪水泛衍,如駒之土塊,散牧於田野之間。「始」者,謂土受天干之始化,土氣復而生長化收成之氣,咸從土化也。民病腹脹腸鳴諸證,皆感土氣而發。其四氣者,發於夏秋之交,四之氣也。太陰所至,為雲雨蜉蝣,朝生暮死,感濕氣而化生濕土之氣,上蒸而為雲,橫天山,下化而蜉。生滅,此怫鬱欲發之先兆也。
金鬱之發,天潔地明,風清氣切,大涼乃舉,草樹浮煙, 燥氣乃行,霿霧數起,殺氣來至,草木蒼乾,金乃有聲。 故民病欬逆,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乾 面塵色惡,山澤焦枯,土凝霜鹵,怫乃發也,其氣五,「夜 零白露,林莽聲悽」,怫之兆也。
〈註〉明潔清切,金之令也。涼燥殺氣,金之氣也。此所鬱之金氣復發,而政令復行也。欬逆嗌乾,肺之病也。《靈樞經》曰:「足少陽是動,病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又曰:「肝是動,則病腰痛嗌乾,面塵脫色。」蓋金氣復而肝木病也。土凝霜鹵者,言土凝如霜之鹽,即芒硝、火硝是也。其氣五者,發於五之氣也。夜零「白露」,言露濃之如霜。林莽聲悽,聲在樹間,此秋聲也。金之鬱氣,欲發之先兆也。
水鬱之發,陽氣乃辟,陰氣暴舉,大寒乃至,川澤嚴凝, 寒雰結為霜雪,甚則黃黑昏翳,流行氣交,乃為霜殺, 水乃見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關節不利,屈 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陽光不治,空積沉陰,白埃 昏暝,而乃發也。其氣二火前後,太虛深,元氣猶麻散, 微見而隱,色黑微黃,怫之先兆也。
〈註〉氣交,乃夏秋之交,相火之後也。霜殺,寒結為霜而殺物也。祥,怪異也。腰脽,腎之腑也。關節屈伸,乃筋骨之病,腎主骨而筋屬於節也。厥逆痞堅腹滿者,陽氣下藏,中氣塞也。君火主二之氣,相火主三之氣,其氣發於二火之前後也。「氣猶麻散」者,寒凝之氣,感火氣而欲散也
木鬱之發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大風乃至屋發折木,木有變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 食飲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太虛 蒼埃,天山一色,或氣濁色黃黑,鬱若橫雲不起,雨而 乃發也。其氣無常,長川草偃,柔葉呈陰,松吟高山,虎 嘯巖岫,怫之先兆也。」
〈註〉太虛。埃昏,木氣發,而埃土飛揚,雲物以擾,風之動也。「屋發折」,木鬱怒之大發也。民病胃脘咽鬲,食飲不下,木勝而土傷也。上支兩脅,耳鳴眩轉,仆不識人,風氣之為病也。天山一色,皆蒼色也。濁色埃,土昏翳也。按:土鬱曰黃黑埃鬱,水鬱曰黃黑昏翳,木鬱曰黃黑鬱若,蓋言天元地黃,天地之氣色交相怫鬱也。橫雲不「起雨」者,風行天上,密雲不雨也。風乃天地四方之氣,故所發無常。「松吟高山」,風之聲也。虎嘯巖岫,虎嘯則風生,風從虎也。此木鬱將發之先兆也。
火鬱之發,太虛曛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澤 燔燎,材木流津,廣廈騰煙,土浮霜鹵,止水乃減,蔓草 焦黃,風行惑言,濕化乃後。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 腹胸背面目四肢䐜憤,臚脹瘍疿,嘔逆,瘛瘲骨痛,節 乃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 赤心熱,甚則瞀悶懊憹,善暴死。刻終大溫,汗濡元府, 其乃發也。其氣四,動復則靜,陽極反陰,濕令乃化,乃 成華發水凝,山川冰雪,焰陽午澤,怫之先兆也。
〈註〉大明,日月之光明也。火鬱發而曛翳於上,則日月之明不彰。「土浮霜鹵」者,水濕之氣,受鬱熱上蒸,而成如霜之鹵也。「惑言」者,嘻嘻嗃嗃,形容其風自火出也。風火相合,故陰濕之氣在後乃化。民病癰腫諸證,皆火熱盛而精血傷也。「少氣」者,火為氣之賊也。瞀悶,肺氣病也。火甚精傷,故善暴死。「刻終」者,謂一氣分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如三氣之終,而大溫將發於四之氣也。元府汗空也。動復則靜。「陽極反陰」者,少陰所至為熱生,終為寒,少陰之從本從標也。「濕令乃化乃成」者,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蒸溽也。水凝冰雪,寒之勝也。光華之氣,發於水凝;焰陽之熱,生於午澤,山澤通氣也。此二火之氣,受寒氣之鬱極,而將復發也。
有《怫》之應,而後報也,皆觀其極而乃發也。「木發無時」, 水隨火也。
〈註〉報,復也,如華發水凝焰,陽午澤怫之應也。陽極反陰,山川冰雪,鬱之極也。風氣行於四時,是以木發無時,水發於二火前後,故水隨火也。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歲,五氣不行,生化收藏, 政無恆也。
〈註〉「謹候其時,則病可期而知,亦可以先期而調之。失時,失五音六氣所主之時,反歲逆司天在泉之歲氣,不能使之上下合德,無相奪倫,五氣不行者,不能使五運宣行,致乖其生化收藏之常政矣。」
帝曰:「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發而 清明,火發而曛昧,何氣使然?」岐伯曰:「氣有多少,發有 微甚,微者當其」氣。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氣而見可知 也。
〈註〉此明五運之鬱,受六氣之勝制也。按《六微旨論》曰:「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治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此言六氣之有定位,各有承制之在下,故曰:「徵其下氣而見可知」;言徵其六氣在下之承制,則所見水發之雹雪,土發之飄驟可知矣。氣有多少者,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發有微甚者,有徐有暴也。當其氣者,當其本氣而自發也;兼其下者。水發而兼土之雹雪,土發而兼木之飄驟,木發而兼金之毀折,金發而兼火之清明,火發而兼水之曛昧。蓋分別此章之復。乃受六氣之鬱。非五運之自相勝復也。
帝曰:「善。五氣之發,不當位者何也?」岐伯曰:「命其差。」帝 曰:「差有數乎?」岐伯曰:「後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註〉「位,謂五運所主之時。命,令也。差,參差也。言五運之發,不當其本位而發者,乃所行之政令有差。如水位於冬,而所發在於二火前之正月二月;土位於長夏,而所發在於四氣之七月八月;金位於秋,而所發在於五氣之九月十月;火位於夏,而所發在於四氣之七月八月,皆後發三十日而有奇。蓋鬱極而後乃發,是」以去本位之少遲。
帝曰:「氣至而先後者何?」岐伯曰:「運太過則其至先,運 不及則其至後,此候之常也。」帝曰:當時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非太過非不及,則至當時,非是者眚也。」
〈註〉此論五運主時之有太過不及也。氣,謂四時之
氣運,謂五運之化。五運各主七十二日有奇。運太過則其氣至先,運不及則其氣至後,此時候之常也。非太過非不及,則氣至當時,非是者,則生長化收藏之氣不應,而為四時之災眚矣。
帝曰:「善。氣有非時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過者當其 時,不及者歸其己勝也。」
〈註〉此論六氣主時之有太過不及也。「六氣各主六十日有奇,如清肅之氣行於春,炎熱之氣行於秋,凝寒之氣行於夏,溽蒸之氣行於冬,是謂非時而化。」蓋太過者,當其時而各司寒熱溫涼之氣;不及者,歸其己勝,己勝者,謂歸於勝己之氣,即非時之化也。
帝曰:「四時之氣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 曰:「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 後天。」帝曰:「願聞其行何謂也?」岐伯曰:「春氣西行,夏氣 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 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 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此四時正化之常。故至 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必謹察之。」帝 曰:「善。」
〈註〉此論四時之氣,而有太過不及也。「早晏」者,先天而至,後天而至也。「順者,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逆者,反順為逆也。春氣生於東,故從東而西行;夏氣發於南,故從南而北行;秋氣始於西,故從西而東行;冬氣始於北,故從北而南行,此四時之應四方也。故春氣自下而升,秋氣從上而降,夏火之氣由中而布於四旁,冬藏之氣,從表而歸於內府,左東右西,前離後坎,此四時之有高下左右,乃正化之常也。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謂收藏之氣,從高而下,自外而內也;至下之地,春氣常在,謂生長之氣,自下而升,從內而外也。」
黃帝問曰:「五運六氣之應,見六化之正,六變之紀,何 如?」岐伯對曰:「夫六氣正紀,有化有變,有勝有復,有用 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願盡聞之。」
〈註〉此論五運六氣之主時,而各有德化政令,勝復變病之常。前之所謂「初之氣、二之氣」者,論加臨之客氣,乃六期環轉,各有不同。此論四時之主氣,有春之木,夏之火,秋之金,冬之水,各主七十二日有奇。又有初氣之厥陰,二氣之少陰,三氣之少陽,四氣之太陰,五氣之陽明,六氣之太陽,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此四時不易之氣。有寒熱溫涼。生長收藏之政令。故曰「常。」
岐伯曰:「請遂言之。夫氣之所至也,厥陰所至為和平, 少陰所至為暄,太陰所至為埃溽,少陽所至為炎暑, 陽明所至為清勁,太陽所至為寒雰,時化之常也。」
〈註〉「氣之所至」,謂四時有五運六氣之所至也。春氣舒遲,故為和平。少陰雖主君火而本寒,故主於寒熱之交,以司溫和之氣。此節蓋以厥陰風木主春,少陽炎暑主夏,陽明清涼主秋,太陽寒水主冬,此四時氣化之常也。以太陰轉列於少陽之前者,謂土氣分旺於四季,先從春夏始也。
「厥陰所至為風府,為璺啟;少陰所至為火府,為舒榮; 太陰所至為雨府,為員盈;少陽所至為熱府,為行出; 陽明所至為司殺府,為庚蒼;太陽所至為寒府,為歸 藏。」司化之常也。
〈註〉府者,各有所司也。璺,啟,開坼也。舒榮,舒展而榮華也。《員,盈周》。也,夏氣始於中行出者,從中而出於外也。庚,更也,草木至秋而更變也。「歸藏」者,萬物至冬而歸藏也。此三陰三陽,各有風寒濕熱之所司,而為璺啟舒榮之化,故為司化之常。
厥陰所至為生為風搖,少陰所至為榮為形見,太陰 所至為化為雲雨,少陽所至為長為蕃鮮,陽明所至 為收為霧露,太陽所至為藏為周密,氣化之常也。
〈註〉生長化收藏,五時之氣也。風搖形見,氣之化也,故為「氣化之常。」
「厥陰所至為風生,終為肅;少陰所至為熱生,中為寒。 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少陽所至為火生,終為 蒸溽;陽明所至為燥生,終為涼。太陽所至為寒生,中 為溫。」德化之常也。
〈註〉「夫四時皆有風氣,能生長萬物,而亦能收殺也。少陰太陽,為水火陰陽之主。太陽標陽而本寒,少陰標陰而本熱。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陰陽標本互換於中,故中寒而中溫也。太陰濕土之氣,上蒸而為雲為雨,故終為注雨;少陽相火,生於地澤,故終為溽蒸;陽明燥金,終為清」涼。生者謂六氣所生之德。而為涼為肅德之化也。
厥陰所至為毛化,少陰所至為羽化,太陰所至為倮 化,少陽所至為羽化,陽明所至為介化,太陽所至為 鱗化,德化之常也。
〈註〉五類之蟲,感五運六氣而生育,故為德化之常
厥陰所至為生化,少陰所至為榮化,太陰所至為濡化,少陽所至為茂化,陽明所至為堅化,太陽所至為 藏化,布政之常也。
〈註〉生,榮,濡,茂,堅藏,乃「六氣之政,而宣布於四時。
厥陰所至為飄怒大涼,少陰所至為大暄寒,太陰所 至為雷霆驟注烈風,少陽所至為飄風燔燎霜凝,陽 明所至為散落溫,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氣變 之常也。」
〈註〉飄怒風之變涼,乃金氣承之;「大暄」火之甚寒,乃陰精承之;雷霆驟注,濕土之變極,則風氣承之。飄風者,風自火出也。燔燎炎之甚極,則水氣承之;散落肅殺之甚溫,乃火氣承之;寒雪冰雹,寒之甚極,則土氣承之。蓋氣極則變,變則害承乃制。
厥陰所至為撓動,為迎隨,少陰所至為高明焰,為曛。 太陰所至為沉陰,為白埃,為晦暝,少陽所至為光顯, 為彤雲,為曛。陽明所至為堙埃,為霜,為勁切,為悽鳴。 太陽所至為剛固,為堅芒,為立令,行之常也。
〈註〉迎,隨,往來也。「彤雲」者,澤氣上蒸而為雲也。「悽鳴」,金有聲也。「剛固堅芒」,乃寒凝冰堅之象。此六氣之令,行於四時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裏急,少陰所至為瘍胗身熱,太陰所至 為積飲否隔,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陽明所至為 浮虛,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註〉此春病之常也。裏急,逆氣上升也。厥陰主春,春氣始於下而上,故為裏急。陽明主秋,秋氣始於上,故為浮虛。火生於木,風火相煽,故為身熱瘡瘍。土位中央,而分旺於四季,故四時為痞稸中滿之病。太陽主筋,為風氣所傷,故緛短而屈伸不利。
厥陰所至為支痛,少陰所至為驚惑,惡寒、戰慄、譫妄; 太陰所至為稸滿;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陽明 所至為鼽,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病。太陽所至為腰痛」, 病之常也。
〈註〉此夏病之常也。
「厥陰所至為緛戾,少陰所至為悲妄衄衊,太陰所至 為中滿,霍亂吐下,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涌,陽明 所至為脅痛皴揭,太陽所至為寢汗痙」,病之常也。
〈註〉此秋病之常也。戾即轉出小便之關。戾。厥陰主利前陰。而脈絡陰器。為燥金所傷。故戾緛不利。以燥而遇燥。故皮為皴揭。
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少陰所至為語笑,太陰所至 為重胕腫。少陽所至為暴注。瘛暴死。「陽明所至為 鼽嚏。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註〉此冬病之常也。心主言。而喜為心志君火。為冬令之寒水所迫。則心氣實而語笑不休。
凡此十二變者,「報德以德,報化以化,報政以政,報令 以令。」「氣高則高,氣下則下,氣後則後,氣前則前,氣中 則中,氣外則外」,位之常也。
〈註〉「報德以德,報化以化」者,所謂春有鳴條律暢之化,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蓋無勝則無復也。「氣高則高,氣下則下」者,謂春氣始於下,則運氣皆主厥陰之風木;秋氣始於上,則運氣皆屬陽明之燥金;夏氣始於前,則運氣皆主少陽之炎暑;冬氣始於後,則運氣皆屬太陽之凝寒。此四時六氣皆有定位之常,非若客氣之環轉也。
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乾,寒勝則浮,濕勝則 濡泄,甚則水閉胕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
〈註〉風熱燥寒,四時之氣也。以濕土而列於四時之後者,謂土旺四季,先春夏而後秋冬也。「隨氣所在」者,隨四時之氣而言五運之勝耳。「在」者,言風氣在春,熱氣在夏,燥氣在秋,寒氣在冬,濕氣在於四季,各主七十二日有奇。
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 為化。故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 陰熱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 於太陰。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
〈註〉此論五行勝化之為用也。「命其所在而徵之者,太陰之氣在於長夏,太陽之氣在於冬,少陰之氣在於夏,陽明之氣在於秋,厥陰之氣在於春。如冬有雨化,以徵太陰之勝;夏有寒化,以徵太陽之勝,此與春勝長夏,長夏勝冬」之義相同。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曰: 「願聞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註〉「自得其位者,四時之六氣,各自司其本位,此時化之常也。厥陰位於正月二月,少陰位於三月四月,各命其位而方之月,則可知六氣之所在矣。」
帝曰:六位之氣,盈虛何如?岐伯曰:太少異也。太者之 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註〉此言主時之六氣,亦有盛有虛,乃隨歲運之太少也。「歲運太過,則六位之氣盈;歲運不及,則六位之氣虛。蓋太過之氣,來徐而長;不及之氣,來疾而短,故曰少者暴而亡
帝曰:「天地之氣盈虛何如?」岐伯曰: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其中,而常先也。惡所不 勝,歸所同和,隨運歸從,而生其病也。故上勝則天氣 降而下,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 差,甚者大差,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 《大要》曰:「甚紀五分,微紀七分,其差可見。」此之謂也。
〈註〉此論主時之六氣,亦有天地盈虛之分,而上下相勝也。歲半以上,天氣主之,歲半以下,地氣主之。運居天地之中,常先天地之氣而為之勝,故曰:「隨運歸從,而生其病」,謂天地之氣歸從運氣,而彼此相勝也。氣交,謂三氣四氣之交。如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則四之土氣,先交於三氣之火;如地氣不足,天氣隨之,則三之火氣,先交於四氣之土,此火土子母相合,謂之歸,所同和,乃勝之微者也。微者小差,小差者,在天之紀,仍居七分,而三分交於地;在地之紀,仍居七分,而三分交於天。此上下氣交,不為民病者也。惡所不勝者,惡己所不勝之氣也。太陽寒化,施於少陰;陽明燥化,施於厥陰,此下勝則地氣遷而上;厥陰風化,施於太陰,少陰火化,施於陽明,此上勝則天氣降,而下,乃勝之甚者也。甚者大差,大差者,在天之紀居五分,而五分直降於下;在地之紀居五分,而五分反遷於上,故曰「甚則位易氣交,易則大變生而病作矣。」位易者,謂越三氣四氣之位,而初氣二氣行於五位六位,五氣六氣行於初位二位,此所不勝之氣勝之。故曰「惡所不勝』。」越其位而加之。故曰「大變。」如歸所同和。則不越位矣。
帝曰:「善。論言熱無犯熱,寒無犯寒,余欲不遠寒,不遠 熱奈何?」岐伯曰:「悉乎哉問也!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 寒。」帝曰:「不發不攻,而犯寒犯熱何如?」岐伯曰:「寒熱內 賊,其病益甚。」帝曰:「願聞無病者何如?」岐伯曰:無者生 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遠熱則熱至, 不遠寒則寒至,寒至則堅否,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 矣,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鬱注下,瞤瘛 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 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時必順之,犯者治以勝 也。」
〈註〉「此言主時之六氣,亦當遠寒而遠熱者也。辛甘發散為陽,故有病而應發散者,即當遠熱而不遠熱矣。酸苦涌洩為陰,如有病而應攻裏者,即當遠寒而不遠寒矣。如雖病而不宜發表攻裏,若妄犯之,則寒熱內賊,其病益甚;若無病而不遠熱,不遠寒者,則堅痞、腹滿、身熱、吐下之病生矣。時,謂四時。治以勝者,如犯熱」則以所勝之寒治之,如犯寒,則以所勝之熱治之。
黃帝問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無殞,亦 無殞也。」帝曰:「願聞其故,何謂也?」岐伯曰:「大積大聚,其 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註〉此言胎孕積聚,亦有陰陽寒熱之分,所當遠寒而遠熱者也。「重身」,謂娠妊而身重毒者,大寒大熱之藥也。娠婦始結胎之一月、二月,乃木氣司養,三月、四月主火,五月、六月主土,七月、八月主金,九月、十月主水,至太陽而五行已周,陰陽水火分,而成後天之形身矣。然未生之前,五行之氣,各有盛有虛,有勝有鬱,宜以寒熱溫涼,順逆而調之。設或有病而欲不遠寒,不遠熱,亦無傷於胎氣,所謂有故無殞,然亦無過之而致殞也。即如大積大聚,乃屬臟腑之五行,尚其可犯寒而犯熱者也。若過犯之則死。寒熱溫涼,是謂四畏,可不慎諸。
帝曰:「善。」鬱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鬱達之,火鬱 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 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 假其氣,則無禁也,所謂主氣不足,客氣勝也。
〈註〉此言四時之鬱,而有調治之法也。鬱之甚者,太陰施於太陽,則水鬱矣;太陽施於少陰,則火鬱矣;少陰施於陽明,則金鬱矣;陽明施於厥陰,則木鬱矣;厥陰施於太陰,則土鬱矣。調治之法,木鬱則舒達之,火鬱則發散之,土鬱則疏奪之,金鬱則泄利之,水鬱則折流之。然調其所勝之氣,太過者折之,以其畏而無復也。所謂「瀉之」,謂瀉其勝氣也。假者,非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春勝長夏,乃主氣不足,客氣勝也。如厥陰風木主春,而值陽明金氣加臨,君相二火主夏,而值太陽寒水加臨,長夏濕土主氣,而值厥陰風木加臨,陽明金氣主秋,而值二火之氣加臨,太陽寒水主冬,而值太陰土氣加臨有假,其氣竟以寒熱治客氣之勝,而主氣之寒熱則無禁也。按此篇所謂《六元正紀論》者,六氣謂之六元五運亦感天元而化也。
帝曰:「至哉聖人之道,天地大化,運行之節,臨御之紀, 陰陽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請藏之靈蘭 之室,署曰《六元正紀》,非齋戒不敢示,慎傳也
《至真要大論》〈上〉
編輯
《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 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註〉此承《六元正紀篇》而言,五運六氣,互相交合。各有太過不及,彼此勝制,已詳論矣。今欲分論六氣之司天在泉,其氣至之何如也。
岐伯再拜對曰:「明乎哉問也!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 應也。」
〈註〉王冰曰:「天地變化,人神運為,中外雖殊,其通應則一也。」
帝曰:「願聞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 所生,工之所疑也。
〈註〉「昭昭合天道之明顯,冥冥合在泉之幽深。道之所生惟一,不知其要,則流散無窮,故多疑也。」
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少陰 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 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以所 臨臟位,命其病者也。」
〈註〉風寒暑濕燥火,天之六氣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故六氣為司天之化臨。「臟位」者,天氣上臨,而下合人之臟位,隨六氣之所傷而命其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間氣皆然。」帝曰:間 氣何謂?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謂間氣也。」帝曰:何以異 之?岐伯曰:主歲者紀歲,間氣者紀步也。
〈註〉此言「六氣司天,而環遶於地下,故與司天同候,從左右而環轉,是以間氣皆然。但司天在泉之氣紀,歲間氣紀」步之不同也。
帝曰:「善。歲主奈何?」岐伯曰:「厥陰司天為風化,在泉為 酸化,司氣為蒼化,間氣為動化。少陰司天為熱化,在 泉為苦化,不司氣化居氣為灼化。太陰司天為濕化, 在泉為甘化,司氣為黅化,間氣為柔化。少陽司天為 火化,在泉為苦化,司氣為丹化,間氣為明化。陽明司 天為燥化,在泉為辛化,司氣為素化,間氣為清化。太 陽司天為寒化,在泉為鹹化,司氣為元化,間氣為藏 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臟所 宜,乃可以言盈虛,病生之緒也。」
〈註〉主歲者,謂六氣之各主一歲。風寒暑濕燥火,乃在天之六氣,故為司天之化。《天元紀論》曰:「在地為化,化生五味,故在地為味化。」司氣者,司五運之氣化,五運者,五行之氣也,感天之蒼黅丹素元之五色,而化生地之五行,是以司氣為蒼為丹為黅為素,君火以明而在天,故不司在地之火化。所謂居氣者,言少陰不司氣化,在六氣之中自有所居之上下,即下篇之南政居南,北政居北也。間氣之為動、為灼、為柔、為明、為清、為藏者,六氣之用也。
帝曰:厥陰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風化之行也何 如?岐伯曰:風行於地,所謂本也,餘氣同法。本乎天者, 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 萬物化生矣。故曰:「謹候氣宜。無失病機。」此之謂也。
〈註〉此言司天在泉,俱以六氣為本。「六氣遶地環轉,而上下周行,又非氣司天化,而味主地化也。六氣之本於上者,即為天之氣;本乎下者,即為地之氣。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故謹候六氣之所宜,無失五行之病機,斯得至真之要道。」
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歲備物,則無遺主矣。帝 曰:「先歲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專精也。」帝曰:司歲者 何如?岐伯曰:「司氣者主歲同,然有餘不足也。」帝曰:「非 司歲物,何謂也?」岐伯曰:「散也,故質同而異等也。氣味 有薄厚,性用有躁靜,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淺深,此之 謂也。」
〈註〉《主病》,謂主治病之藥物司歲。「物,謂從六氣五運以備之。如少陰少陽二火司歲,則當收附子、薑、桂之熱物;如陽明燥金司歲,則當收桑皮、蒼朮之燥物;如厥陰風氣主歲,則當收防風、羌活之風物;如太陽寒水司歲,則當收芩、連、大黃之寒物;如太陰土氣司歲,則當收山藥、黃精之類甘平甘溫之品,及蒼、丹、黅素元之穀,所謂藥食宜」也。此皆得天地之專精,故先取歲物,謂先備司歲之物,即上篇之所謂食歲穀以全其真,蓋食天地之精,以養吾身之真也。司氣,謂五運之氣,五運雖與主歲相同,然有太過不及之分,太過之歲則物力厚,不及之歲則物力淺薄矣。若非氣運司歲之物,則氣散而力薄,故形質雖同,而氣味有淺深厚薄之異。「治保」有多少者,謂治病保真之藥食,或宜多用,或宜少用也。按:中古之世,不能司歲備物,用炮製,以代天地之助,如製附子曰炮,製蒼朮、桑皮曰炒,蓋以火助火,而以燥助燥也。近有製附子以水煮曰陰製;製桑皮以蜜拌曰潤燥,是猶用鷹犬而去其爪牙,則驅之搏蹇兔而不能,又安望韓盧之技哉?
帝曰:「歲主臟害何謂?」岐伯曰: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
也〈註〉此論五運之氣,受司天在泉之勝制。歲主,謂六氣之主歲。五臟內屬五行,而外合五運,五運之氣,受勝制之所傷,則病人五臟而為害矣。如少商金運而值二火司天,少宮土運而值厥陰在泉,此皆運氣之所不勝,而受勝氣之所勝制,故以所不勝命之,則歲主臟害之要可知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上淫於下,所勝平之;外淫於 內,所勝治之。」
〈註〉「上淫於下」,謂司天之氣淫勝,其在下之運氣,當以所勝平之,如少商金運而火熱上臨,宜平以鹹寒,佐以苦甘;「外淫於內」者,在泉之氣淫勝,其在內之五運,當以所勝治之,如少宮土運而風木下淫,宜治以辛涼,佐以苦甘。
帝曰:「善。」平氣何如?岐伯曰: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 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註〉「平氣」,謂無上下之勝,制運氣之和平也。甲丙戊庚,壬為陽運,乙丁己辛、癸為陰運。陰陽二運,有太過不及之分,故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謂太過之歲,當抑其勝氣,扶其不勝。反者反治,謂不及之運,為所不勝之氣反勝,當反佐以取之。
帝曰:「夫子言察陰陽所在而調之,論言人迎與寸口 相應,若引繩,小大齊等,命曰平,陰之所在寸口何如?」 岐伯曰:「視歲南北,可知之矣。」帝曰:「願卒聞之。」
〈註〉此承上文以明少陰之所在也。五運之中,少陰不司氣化,隨六氣之陰陽而上下左右,故曰「陰之所在,何如?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蓋太衝坎位也,廣明離位也。少陰主天一之坎水,而上為太陽之離火,是以北政之歲,隨三陰而在坎,南政之歲,從三陽而在離,故有應不應之分焉。所謂南北者,陰陽也。五運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年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為北政,五運之政,有南有北,少陰之氣,有陰有陽,是以隨之而上下也。寸尺,血脈也。血乃中焦之汁,流溢於下而為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故脈始於足少陰腎,而主於手少陰心,是以診寸尺之陰」陽,以徵少陰之上下。
岐伯曰:「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厥陰在泉, 則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左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 則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則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左不 應。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
〈註〉「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司主歲之六氣。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司五行之化運。化運五歲而右遷,而五行之中有二火,故君火不司氣化,然雖不主運,而有所居之位焉。少陰之上,君火主之,是少陰本於陰而主於陽,是以南政之歲居於陽,北政之歲居於陰也。司天在南,在泉在北,此天地之定位,人面南而診之,寸為陽而在南,尺為陰而在北。北政之歲,少陰在泉,則隨陰而居北,是以寸口不應。南政之歲,少陰司天,則對陰而居陽,是以寸口不應。不應者,脈微而不應於診,此論寸尺之陰陽南北也。北政之歲,厥陰在泉,則少陰在左,故右不應。太陰在泉,則少陰在右,故左不應。南政之歲,厥陰司天,則少陰在左,故右不應;太陰司天,則少陰在右,故左不應。」此論人迎寸口之左右也。諸不應者,謂左右之不應也。反其診者,以人面南面北而診之也。蓋以圖象平置於几上,以司天在南,在泉在北。北政之歲,人面北以診之;南政之歲,人面南以診之,則左右之不應可見矣。夫天上地下,天南地北,此天地之定位也。「人面南而面北」者,人居天地氣交之中,隨天地之氣而環轉也。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歲,三陰在下,則寸不 應;三陰在上,則尺不應;南政之歲,三陰在天,則寸不 應;三陰在泉,則尺不應,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 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註〉此總結上文之義,故問尺而兼論寸焉。所謂「三陰」者,以少陰居二陰之中。「上下」者,以天在上而泉在下也。「左右同」者,謂尺之左右不應,與寸之左右不應同也。「故知其要」者,知少陰之不司氣化,隨陰陽而居上居下也。「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者,如《疏註》之議論紛紜,而茫無歸著也。
帝曰:「善。天地之氣內淫而病何如?」岐伯曰:「歲厥陰在 泉,風淫所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灑 灑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裏急,飲食不下,鬲 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 體皆重。」
〈註〉此論六氣在泉而為民病,當以所勝之氣味治之。厥陰在泉,寅申歲也。風淫於下,則塵土飛揚,故地氣不明,平野昏昧,草得生氣,故早秀也。按《經脈篇》云:脾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脾氣病則
飲食不下,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蓋水淫而土病也。又厥陰肝脈,上貫膈,布脅肋,故為心痛支滿等證。
「歲少陰在泉,熱淫所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 齒痛,䪼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蟄蟲不藏。
〈註〉少陰在泉,卯酉歲也。少陰君火,生於水中,故焰浮川澤。少陰標陰而本火,故陰處反明。腹中常鳴者,火氣奔動也。氣上衝胸者,火氣炎上也。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者,火淫肺金也。目瞑者,熱甚陰虛,畏陽光也。齒痛䪼腫,熱乘陽明也。發熱如瘧者,少陰標本之氣病也。熱在下焦,則少腹中痛,熱在中焦,則腹大也。
「歲太陰在泉,草乃早榮,濕淫所勝,則埃昏巖谷,黃反 見黑」,至陰之交,民病飲積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腫 喉痹,陰病見血,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衝頭痛,目似 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別。
〈註〉太陰在泉,辰戌歲也。土為草木所資,故草乃早榮。黃乃土色,黑乃水色。土勝濕淫,故黃反見黑。《五常政論》曰:「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皆土勝水應之義。至陰之交,乃三氣四氣之交,土司令也。飲積心痛,寒濕上乘也。按《經脈》篇自耳聾至喉痹,乃三焦經病。自陰病至不得小便,以邪濕下流,為腎臟受「病,自衝頭痛,至腨如別,乃膀胱經病。」蓋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乃水津之腑,土氣淫勝,而水臟水腑皆為病也。
「歲少陽在泉,火淫所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 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血便。」少陰同候。
〈註〉少陽在泉,巳亥歲也。少陽之火,地二所生,故焰明郊野,寒熱更至。熱傷血分則注赤,熱傷氣分則注白。熱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血便者,甚則血出於小便也。少陰之火出自水,少陽之火生於地,皆有陰陽寒熱之分,故與少陰同候。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則霿霧清暝。民病喜嘔,嘔有 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 澤,足外反熱。
〈註〉陽明在泉,子午歲也。金氣淫於下,則霿霧清暝於上矣。按《經脈篇》:「嘔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乃足少陽病;嗌乾面塵,乃足厥陰病」,蓋金勝而肝膽病也。
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則凝肅慘慄,民病少腹控睪, 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註〉太陽在泉,丑未歲也。寒水淫勝,故凝肅慘慄。寒淫於下,則膀胱與腎受之。膀胱居於少腹,故小腹痛。腎主陰器,故控引睪丸。太陽之脈挾脊抵腰中,故引腰脊。腎脈絡心,故上衝心痛。心主血而寒氣逼之,故血見。按《經脈》篇嗌痛頷腫,乃小腸經病。小腸者,心之腑也,亦水邪上侮火臟火腑而然。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 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註〉風乃木氣,金能勝之,故治以辛涼,過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而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勝,故以辛散之。《臟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註〉熱乃火氣,水能勝之,故宜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甘勝鹹,所以防鹹之過,苦能泄,所以去熱之實也。酸乃木味,火生於木,以酸收之者,收火歸原也;熱鬱於內而不解者,以苦發之。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註〉濕乃陰土之氣,故宜治以苦熱,苦能勝濕熱以和陰也。酸從木化,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卦傳》曰:「燥萬物者莫」乎火,以淡泄之者,淡味滲泄為陽也。
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註〉火淫於內,故宜治以鹹冷,苦能泄,辛能散,故當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與上文同義。
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註〉燥乃清涼之金氣。故當治以苦溫。燥則氣結於內。故當佐以辛甘發散。以苦下之。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 以苦堅之。
〈註〉寒乃水氣,土能勝水,熱能勝寒,故宜治以甘熱。《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以苦補之,以鹹瀉之。」
帝曰:「善。」天氣之變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風淫所勝, 則太虛埃昏,雲物以擾,寒生春氣,流水不冰。民病胃 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鬲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 食則嘔,冷泄,腹脹溏,瘕泄水閉,蟄蟲不去,病本於脾。」 衝陽絕,死不治。
〈註〉厥陰司天,巳亥歲也。風淫於上,故「太虛埃昏」雲
物擾亂,寒生於春氣,是以流水不冰。按《經脈篇》:「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飲食不下,溏瘕泄,水閉」 ,皆脾經之病。蓋風木淫勝,故病本於脾。蟄蟲藏於土中,因風氣外淫,故不去也。衝陽足陽明胃脈,在足跗上,動脈應手,胃氣已絕,故死不治。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怫熱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煩 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欬喘,大雨且至,唾血血 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 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欬,病本於肺,尺 澤絕,死不治。
〈註〉少陰司天,子午歲也。少陰之火,發於陰中,故為怫熱。少陰太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從,標本互換。是以火熱甚而大雨至,水寒極而運火炎。民病胸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肺受火熱而津液不生也。唾血血泄,熱淫而迫血妄行也。按《經脈篇》,溺色變,肩背臂腨痛,煩心胸滿,肺脹膨膨而喘欬,皆肺經之病。蓋火淫則金氣受傷,故病本於肺。尺澤在肘內廉大文中動脈應手,肺之合穴脈也。肺氣已絕,故死不治。
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胕腫骨 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 陰氣不用,饑不欲食,欬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 太谿絕,死不治。
〈註〉太陰司天,丑未歲也。濕淫於上,故沉陰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氣之雨,而變生胕腫陰痹,皆感寒濕之氣。病在陰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腎主骨而膀胱為之腑,故腰脊頭項骨痛。腎開竅於二陰,故大便難也。陰氣不用者,不能上交於心也。上下不交,則上焦之火熱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故善饑。胃氣上逆,故不欲食也。欬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濟也。《經脈篇》曰:「腎是動,病,目䀮䀮無所見,心如懸若饑。」蓋心腎不交,故虛懸於上而若饑也。此上濕勝水,故病本於腎。太谿,腎之動脈,在足內踝外踝骨上,太谿脈不至,則腎氣已絕,故死不治。
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 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 身面胕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欬,唾血煩心,胸 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天府絕,死不治。
〈註〉少陽司天,寅申歲也。火淫所勝,故金政不平。少陽之火,在天為暑,故民病頭痛,寒熱而瘧,熱上皮膚,色變黃赤,火上淫於肺也。傳為水者,逼其金水外溢,故為腫滿之水病也。仰息,肺氣逆而不得偃息也。泄注赤白,瘡瘍唾血煩心,火熱盛也。鼽衄,甚而及於肺也。此火淫勝金,故病本於肺。天府肺脈,在腋下三寸,動脈應手,肺氣已絕,故死不治。
陽明司天,燥淫所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 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欬腹 中鳴,注泄鶩溏,名木斂生菀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 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腰痛,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 目昧眥,瘍瘡痤癰,蟄蟲來見,病本於肝。太衝絕,死不 治。
〈註〉陽明司天,卯酉歲也。燥金淫勝於上,則木受其制,故草木生榮俱晚。肝血傷而不能榮養筋骨,故生內變。左胠脅痛,肝經病也。感寒清而成瘧者,秋成痎瘧也。大涼革候者,夏秋之交,變炎暑而為清涼也。腹中鳴,注泄鶩溏,寒清於中也。名木斂於上,而生菀於下,草焦上首,肅殺之氣淫於上也。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㿗疝眥瘍,皆肝經之病。蓋金淫於上,故病本於肝。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肝經之俞穴脈也。肝氣已絕,故死不治。
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 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仆。 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 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炱, 渴而欲飲,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 臟也。
〈註〉曰:「寒氣反至者,謂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也。然本於在下之寒水,今寒氣反從上而至,是上下皆寒,而太陽運居於中,故曰運火炎烈。」夫寒臨於上,如陽能勝之,即所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乃病反其木,得標之病矣。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此太陽從本從標,寒熱更勝之氣也。是以癰瘍嘔血,鼽衄腹滿,乃陽熱中盛之證。如心痛眩仆,面赤目黃,色炱善噫,乃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水火寒熱交爭,而神門脈絕,心氣滅矣。神門,心之俞穴,在手掌後銳骨端,動脈應手,故所謂候脈之動氣,則知其五臟之存亡矣。
帝曰:「善。治之奈何?」
〈註〉此論司天之六氣淫勝,而以所勝之氣味平之
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註〉按在泉之氣,曰淫於內而曰治;司天之氣,曰所勝而曰平。蓋天氣在外而地氣在內也。故曰「治者,治其內而使之外也;曰平者,平其上而使之下也。是以在在泉曰以辛散之,在司天曰以酸瀉之。」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註〉此與《在泉》之治法相同,但少以苦發之。蓋自下而上,淫於內者,宜從之而發散於外也。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
〈註〉濕乃土之氣,故上甚而熱,亦宜用辛溫發散,以汗為故而止。《金匱要略》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此皆治水濕之要法。
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以酸復之,《熱淫》同。
〈註〉少陽之火,乃地火也,平之而未平者,淫於內也,故當以苦發之。此即三焦之元氣,宜復以酸收之,勿使其過於發散也。夫少陰之熱,君主之火也,淫甚則外內相合,亦當以苦發之。
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註〉苦溫能勝清金,辛能潤燥,燥必內結,故以酸苦泄之。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鹹瀉之。
〈註〉夫淫於內。則干涉於臟氣。故上文曰:「以辛潤之。以苦堅之。」此勝於外。故宜平之瀉之而已。
帝曰:「善。邪氣反勝,治之奈何?」岐伯曰:「風司於地,清反 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熱司於地,寒反 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濕司於地,熱反 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火司於地,寒反 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燥司於地,熱反 勝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辛平之,以和為利。」寒司 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註〉「邪氣反勝」者,不正之氣,反勝在泉,主歲之氣,又當用勝邪之氣味以平治之。
帝曰:其司天邪勝何如?岐伯曰:「風化於天,清反勝之, 治以酸溫,佐以甘苦;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 佐以苦酸辛;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 酸;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燥化於 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於天,熱反勝 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
〈註〉此論「六氣司天,邪氣反勝,宜以所勝之氣味平之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