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第002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卷
方輿彙編 坤輿典 第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坤輿典

 第二卷目錄

 坤輿總部彙考二

  漢揚雄方言土地雜釋

  張揖博雅地雜釋

  劉熙釋名釋地 釋州國

  晉張華博物志地理略

  宋馬縞中華古今注都邑 方徼 關塞

  王應麟地理通釋四極 四荒

  明章潢圖書編九州水土田裡總數 總論九州田賦 統論九州之田 九

  州之產 地名異同 桂林非百粵辨 三河三秦三齊三楚三吳三梁三蔡三苗之辨 古

  今地名沿革 歷代郡縣沿革 列郡分野考 天圓地方考

  梅膺祚字彙土部

  日知錄里 仞 圖 亭 治地 疆域

坤輿典第二卷

坤輿總部彙考二

編輯

漢揚雄方言

編輯

《土地雜釋》

編輯

墳,地大也。青幽之間凡土而高且大者,謂之墳;張小 使大謂之廓,陳楚之間謂之「模。」音莫

𡍤墊,下也。凡柱而下曰。𡍤「屋而下曰墊。」 坻,坦場也。梁宋之間蚍蜉。䵓鼠之場謂之坻,螾場謂 之坦。

䵓鼠,蚡鼠也。螾,蟥蟺也。其糞名坦。

垤,封,場也。楚郢以南蟻土謂之垤。垤中,《齊語》也, 水中可居為洲,三輔謂之淤,蜀漢謂之嬖。

張揖博雅

編輯

《地雜釋》

編輯

神農「度四海內,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一萬里。帝 堯所治九州地,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百四頃,其 墾者九百一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夏禹所治四海內 地,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 里,受水者八千里。」

劉熙釋名

編輯

《釋地》

編輯

地者,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亦言諦也,五土所生, 莫不信諦也。《易》謂之坤。坤,順也,上順乾也。

「已耕者曰田。」田,填也,五稼填滿其中也。

壤,瀼也。肥,濡意也。

「《廣平》曰原。」原,元也,如元氣廣大也。

《高平》曰「陸」,陸漉也,水流漉而去也。

下平曰「衍」,言漫衍也。下濕曰「隰」,隰,蟄也。蟄,溼意也。 下而有水曰「澤」,言潤澤也。

地不生物曰「鹵。」鹵,爐也,如爐火處也。

《釋州國》

編輯

青州在東,取物生而青也。州,注也,郡國所注仰也。 徐州,徐,舒也,土氣舒緩也。

《揚州》「州界多水,水波揚也。」

荊州,取名於荊山也。必取「荊」為名者,荊,警也。南蠻數 為寇逆,其民有道後服,無道先彊,常警備之也。 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 涼州,西方所在,寒涼也。

《雍州》在四山之內。雍,翳也。

《并州》曰「土,無也。」其州或並或設,故因以為名也。 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

冀州,亦取地以為名也。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 則冀治,弱則冀彊,荒則冀豐也。

《兗州》取兗水以為名也。

《司州》,司隸校尉所主也。

《益州》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

古有營州、齊、衛之地,於《天文》屬「營室」,取其名也。 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廣,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 為國都也。

宋,送也。地接淮、泗,而東南傾,以為殷後。若雲滓穢所 在,送使隨流東入海也。

鄭,町也。其地多平,町町然也。

楚,辛也。其地蠻多,而人性急,數有戰爭,相爭相害,辛 楚之禍也。

「《周地》在《岐山》之南,其山四周」也。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潤也。

《晉》,進也。其土在北。有事於中國,則進而南也。又取晉 水以為名,其水迅進也。

「趙」,朝也。本小邑,朝事於大國也。

《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

衛,衛也。既滅殷,立武庚為殷後,三監以守衛之也。 齊,齊也。地在渤海之南,渤齊之中也。

吳,虞也,太伯讓位而不就,歸封之於此,虞其志也越,蠻夷之國也。度越禮義,無所拘也。此十二國,上應 列宿,各以其地及於事宜制此名也。至秦,改諸侯,置 郡縣,隨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漢就而因之也。 河南,在河之南也。

《河內》河水從岐山而南,從雷首而東,從譚首而北,郡 在其內也。

《河東》,在《河水》東也。

《河西》,在河水西也。

《上黨》,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也。

《潁川》,因「潁水」為名也。

《汝南》在《汝水》南也。

「汝陰在汝」,水陰也。

《東郡》、南郡,皆以京師方面言之也。

《北海》,海在其北也。

《西海》,海在其西也。

南海,在海南也。宜言「海南」,欲同四海名,故言南海、 東海,海在其東也。

《濟南》,濟水在其南也。

《濟北》,濟水在其北也。義亦如南海也。

「濟陰」,在濟水之陰也。

南陽在國之南,而地陽也。凡若此類,郡國之名,取號 於此,則其餘可知也。縣邑之名亦如之。

「《大》曰邦」,邦封也,封有功於是也。

「國城曰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

《周制》九夫為井。其制似「井」字也。

「四井為邑」,「邑」猶「悒」也。邑人聚會之稱也。

「四邑為丘。」丘,聚也。

「四丘為甸。」甸,乘也;出兵車,一乘也。

鄙,否也。「小邑」,不能遠通也。

縣,懸也。懸係於郡也。

郡,群也。人所群聚也。

晉張華博物志

編輯

《地理略》

編輯

《河圖括地象》曰:「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地部 之位,起形高大者,有崑崙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神 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 水,其泉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 中,八十城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奸城也。 中國之城,左濱海,右通流沙,方而言之,萬五千里,東 至蓬萊,西至隴右,右跨京北,前及衡岳。堯舜土萬里。」 三代時七千里。亦無常,隨德優劣也。內奸字疑訛 天地初不足,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鼇足 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帝,而怒觸《不周》之 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後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 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注焉。」

崑崙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元幽都》,方二十 萬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 犬牙相舉。

《考靈曜》曰:「地有四遊,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 地下南而東三萬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常動不止, 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七戎六蠻,九夷八 狄,總而言之,謂之四海,言皆近海,海之言晦昏無所 睹也。」

地以名山為輔佐,石為之骨,川為之脈,草木為之毛, 土為之肉,三尺以上為糞,三尺以下為地。

宋馬縞中華古今注

編輯

《都邑》

編輯

「封疆畫界」者,封土為臺,以表識疆境也。畫界者,於二 封之間又為壝。請幫助識別此字。以畫界分域也。

《方徼》

編輯

徼者,繞也,所以繞逆蠻夷,使不得侵入中國也。方者, 方面也。南方徼色赤,故稱「丹徼」也。

《關塞》

編輯

關者,長安之關門也。函谷關、潼關之屬也。塞者,塞也, 所以擁塞。

王應麟地理通釋

編輯

《四極 四荒》

編輯

《爾雅》:「東至於泰遠,西至於邠國。」

《說文》作汃國。汃,西極之水也。府巾切。

南至於濮鈆,北至於祝栗,謂之四極。此四方極遠之 國。觚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觚竹者,《漢·地理 志》:遼西令支有孤竹城。

《齊語》:「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 《括地誌》:「孤竹,殷諸侯。古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里。」 《史記正義》:孤竹君是殷湯正月三日丙寅封。相傳伯夷叔齊之父。

北戶者,即日南郡。

顏師古曰:「在日之南,所謂開北戶以向日者。《秦始皇紀》:『南至北嚮戶』。」 《輿地廣記》:「景州北景縣,漢屬日南,後為林邑所據。晉九真太守灌邃討林邑於其國。五月五日,立八尺表,日景在表南九寸一分,故自北景以南,皆開北戶以嚮日。」 唐於驩州南境僑。

立景州,非正北景也。《淮南墬形訓》:「南方曰都,廣曰及戶。」

西王母者,《山海西荒經》:「西海之中,流沙之濱,有崑崙 之丘,有人戴勝虎齒,名曰西王母。」

《穆天子傳》:「天子賓於西王母,乃紀其跡於弇山,名曰西王母之山。」

《日下》者,日所出處,其下之國。

《淮南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 《通典》:「東夷有扶桑,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 倭,一名日本,自雲國在日邊。《山海東荒經》:「大荒之中,有山曰大言,日月所出,有大人之國。有山曰合虛,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呂氏春秋》:「禹東至摶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

《呂氏春秋》: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 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 六百,陸注三千,小水萬數。凡四極之內,東西五億有 九萬七千里,南北亦五億有九萬七千里。極星與天 俱遊,而天樞不移。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元 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參於上,當樞之下,無晝夜。白民 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尸子》云:「八極之內有君長者,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 二萬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闊而起畢 昴。」

《淮南墬形訓》「八極:東北方曰方土之山,曰蒼門;東方曰東極之山,曰開明之門;東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陽門;南方曰南極之山,曰暑門;西南方曰編駒之山,曰白門;西方曰西極之山,曰閶闔之門;西北方曰不周之山,曰幽都之門;北方曰北極之山,曰寒門。」

張衡《靈憲》云:「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 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於八 極,則地之深亦如之。」朱文公謂《爾雅》四極,恐未必然。 邠國近在秦隴,非絕遠之地也。《靈憲》所言八極之廣, 原於歷算,若有據依,非專言地之廣狹也。

《呂氏春秋》「九塞、大汾、冥阨、荊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 句注「居庸。」

明章潢圖書編

編輯

《九州水土田裡總數》

編輯

《帝王世紀》曰:「禹平水土,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 萬八千二十四頃,定墾者九百二十萬八千二十四 頃,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民口千三百三十三萬 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 盛,執玉帛者亦有萬國。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 自東極至於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又使豎亥步自南極盡於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 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內,則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 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名山五千 二百五十,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出銅之山四百六 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凡以供財用,儉則餘,奢則 不足,以男女耕織,不奪其時,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積, 私家有九年之儲。

《總論九州田賦》

編輯

九州之內,有田重而賦輕,如青州田上下,賦中上;徐 州田上中,賦中中;梁州田下上,賦下中;雍州田上上, 賦上中。或田輕而賦重,如冀州田中中,賦上上是也; 或田賦等,如兗州田中下,賦下下是也。以周之兵賦 考之,民之能出兵馬以供上之徵伐者,以其力之有 餘而已。民力厚薄,由乎田之肥瘦,自古當然。而《禹貢》 所出之賦乃爾輕重不同,何哉?「冀州土厚水深,號為 沃野;豫州天地之中,商賈所集;揚州東方之都會;荊 州南夏之名區,故冀、豫為羅綺之鄉,荊、揚為魚鹽之 海,他物所出,利倍於田,所以田輕而賦重也;青、徐海 上,僻陋之邦,土狹民瘠;雍、梁西鄙,控扼之國,地險患 多,田土之外,雜出不厚,此所以田重而賦輕」也。至於 兗州,無雍、梁之邊患,無青、徐之鄙陋,又無荊、揚之魚 鹽,又無冀、豫之羅綺,居天下有無之中,所以田賦等 也。

《統論九州之田》

編輯

今天下之田稱衍者,莫如吳、越、閩、蜀,其一畝所出,視 他州輒數倍。彼閩、蜀。吳越者,古揚州、梁州之地也。按 《禹貢》「揚州之田第九,梁州之田第七。」是二州之田,在 九州之中,等最為下,而今以沃衍稱者,何哉?吳、越、閩、 蜀,地狹人眾,培養灌溉之功至也。夫以第七、第九之 田,培養灌溉之功至,猶能倍他州之所出,又況其上 之數等乎?以此言之,今天下之田地力未盡者亦多 矣。

《九州之產》

編輯

「揚州其利金、錫、竹、箭,荊州其利丹、銀、齒、革,豫州其利 林、漆、絲枲青,兗州其利蒲魚,雍州其利玉、石,幽州其 利魚鹽,冀州其利松柏,并州其利布帛。」以《禹貢》揚州 惟金三品,瑤、琨、篠、蕩,則金、錫、竹、箭固揚州所產也;荊州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與夫礪、砥、砮、丹,則丹、銀、 齒、革固荊州所產也。然則餘州,皆以其地所產之多 少者而言之也。

《地名異同》

編輯

《左傳》注雲:「夢跨江南北。故有南夢北夢。」

《浯水》有南浯、北浯。北浯在瑯琊靈門,南浯在九嶷零 陵。

冀州之寖曰「潞」,有東潞、西潞。東潞,今之張家灣潞河 驛。西潞,山西之上黨也。

《東陽》,今之金華。「西陽」,今之黃州。

《山海經注》:「東甌,今之永嘉,在岐海中。西甌,即閩越。今 之建安,亦在岐海中。」

《山》有「東吳」、西吳。西鎮吳山在隴川水有東漢水、西漢水。見蜀志 即此數處,可見各方地名異同,不可不察。

《桂林非百粵辨》

編輯

今之桂林。《春秋》、戰國屬楚。自楚滅越時,越人散處海 濱,各為君長。今桂林在嶺之北,去海二千里,與越不 相涉。東越都會稽,閩越都甌冶,南越都番禺,駱越都 交趾,蓋百粵之統名,在岐海中者是也。秦桂林為西 越地者,以其為南越之屬,後趙佗所擊併蒼梧,實不 與焉,即非秦之桂林可知矣。五代之時,劉晟盡有嶺 南西地者,二十年時亦僭稱南漢。地非越土也,終始 無「越」之名,何得以「百粵」名之?楚越雖皆有南蠻之地, 而其種類自別。今越西蠻與武陵、九嶷多同者,同一 疆界故也。

三河三秦三齊三楚三吳三梁三蔡三苗之辨

編輯

三河:唐堯都河東,殷都河內,周都河南,故稱「三河 三秦。」項羽三分關中地,封章邯雍王,司馬欣塞王,董 翳翟王,故稱「三秦。」

「三齊」,謂齊及濟北、膠東也。

三楚:淮北沛、陳、汝南二郡,此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 廣陵,此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此南楚。 《三吳圖經》云:「漢分會稽為吳,與吳興、丹陽為三吳。」《水 經》以吳興、吳郡、會稽為三吳。《指掌圖》以蘇、常湖為三 吳,其說不同。《九修稿》云:「春秋之吳,都蘇、常之間;漢封 之吳,都會稽。」即蘇常嘉杭非紹興之會稽也《國之吳》,初為會稽太 守,封吳侯,即蘇、松、常、鎮、杭、嘉、湖之地,備記之。

「三梁」謂南梁、大梁、少梁。

「三蔡」,謂新蔡、上蔡、下蔡。

「三苗」在堯時為夷地,在今日則為中國,乃湖、廣、江、鄂、 嶽之三州,故今三州人尚有「苗」姓。

《古今地名沿革》

編輯

百王制度,代有沿革,考正實艱。而地名同異,古今溷 淆,尤為難辨者也。葢其山川所屆,時各異名,而郡邑 之名,又復非古。歲代滋久,史傳互見,或沿其地而異 其名,或襲其名而遷其地,或以遷其地而革其名,此 輿地之所以難考也。抑嘗討之,河東一名也,有兗州 之河東,有并州之河東。

黃河舊道,三代以前,自宋衛州之黎陽縣近折而北流,故北京及河北東路諸州在河之東,即古兗州之域,故《周禮職方》「河東曰兗州。」 爰自周定王時,黃河舊道漸以湮塞。秦漢以還,河堤屢壞,乘上游之勢,決而東下,故兗州之域,隔在河北,而河東之名乃移在并州。戰國以來,子史中所謂河東之地,皆指宋朝河東路而言之,即古并州之域也。

《西河》一名也。有雍州之河西。有涼州之河西。

黃河源自崑崙,傍積石北流,餘二千里,至於宋銀、夏之交,稍折而東流,不盈千里,又折而南流,故宋永興軍路鄜、坊、丹、延諸州在河西,而河、湟之間,鄯、涼、甘、肅諸州亦在河西。戰國之際所稱「河西地」 ,指鄜、坊、丹、延之間而言,在雍州之域也。西漢以來所稱「河西地」 ,指河、湟而言,即古涼州之域也。

《河南》一名也,有中土之河南,有邊境之河南;《河北》一 名也,有中國之河北,有邊地之河北。

黃河大勢如覆斗之狀,而關中正在斗間,而中原適當如衡。故宋之京畿,西路在河之南,斯中土之河南也,而綏、銀、勝、夏諸州亦在河南,即邊境之河南也。河北東西路在河之北,斯中國之河北也,而陰山、瀚海之間有秦長城,外地亦在河北,即邊地之河北也。三代以前,河南之稱止在中土,秦漢而下,奪匈奴南牧之地,列為郡縣,亦名曰河南。自是「河南」 之稱,一彼一此不常也。陳、隋以前,「河北」 之稱止在中國,迨唐初,邊地悉為郡縣,亦名之曰「河北。」 自是「河北」 之稱,一彼一此不常也。如《春秋傳》中所稱「河南」 ,河北之地,皆指邊境而言,與前史至不相侔。若此之類,不可不察也。

加之「《百王疆》理」,代有不同。有指一郡而言者,有指一 州而言者,有指一道而言者,

如中土河南之地,今古一名。而兩漢「河南」 之稱,惟指一郡而言,即宋京西屬縣,兼鄭孟二州之境而已。姬周「河內」 之稱,則指一州而言,即宋東西二京。

及京西南北路之地,李唐「河南」 之稱。則指一道而言。包古青徐兗豫四州之境。奄黃河以南皆是也。宋為東西南三京及京畿四州之地。

故周之「河內,異乎漢之河內。」

《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 即宋河北東西路地。漢之河內乃古郡,宋懷、衛二州是已。

「漢之河東」異乎唐之《河東》。

漢河東郡,即宋河中府及慈、隰、晉、絳、解五州。唐河東道,乃宋河東路地。

《古之淮北》,乃今之淮南。

宋宿、亳二州,自開國以來,至於李唐,皆在淮北,宋乃移屬淮南。

而「今之河北」,乃古之河東。

宋朝河北東路之地,三代以前屬河東。

以至「淮西」一名也,有在京東,有在京西。

淮道自西而東,時折而北流,故淮北之地間名「淮西。」 如漢封劉交為楚王,王淮西,則宋京東路之地也。唐裴度身督戰,遂平淮西,則宋京西路之地。

「江西」一名也,有在江北,有在江南。

江道自西而東,時折而北流,故江北之地,間名江西。而《魏志。武帝紀》稱「江西遂空」 ,則宋淮南東路之地也。《晉記》稱「石勒陷江西,壁壘百餘」 ,則宋京西南路之地也。至《五代史》稱「鍾傅據有江西」 ,乃今江南西路之地。

《江南》一地也,有稱「江左」,有稱「江右。」

金陵居長江下流,前朝有江南者皆都之。據金陵而言,則江南居左,四瀆之流皆自西而東,天下之形勢亦然。以中原而言,則江南之地居右,故《前史》兩稱之。

「山東」,亦一名也。有指河南而言者,有指河北而言者。

前史有山水之稱者,皆據華而言之,則其所謂在華山之東也。其地正當河南,而稍及河北之近河南者。至杜牧之《罪言》,則所稱山東之地,專指河北而言也。

陜西亦一地也。虞、夏曰雍州,商、周曰西土,春秋為秦 國,戰國稱關中,楚漢之際謂之三秦,兩漢又名山西, 宋列為陝西路,而前史又從而稱顯之,曰四塞之國, 曰陸海之地,曰天府之居,其名雖異,實則同也。反以 三隅,他可知已。此所謂山川所屆,時各異名者也。嘗 考歷代州郡之名,多有異同,於古之國號,如《書》稱「河 亶甲居相」,即今之相州也。《春秋》「衛侯燬滅邢」,即今之 邢州也。「楚子入陳」,即今之陳州也。「齊師滅陳」,即今之 陳州也。「齊師滅萊」,即今之萊州也。「楚子圍鄭」,即今鄭 州之新鄭縣也。「齊侯侵蔡」,即今蔡州之上蔡縣也。若 此類未易概舉,蓋履其地不敢沒其名也。然而遷徙 不常,考証或疏,至有已非其地而空存其名者,如《春 秋》「吳師入郢」,近於今之郢州,而非也。「秦師入滑」,近於 今之滑州,而非也。「楚人滅舒」,近於今之舒州,而非也。 「楚人滅黃」,近於今之黃州,而非也。「楚人伐徐」,近於今 之徐州,而非也。《傳》稱「允姓之戎居於瓜州」,近於今之 瓜州,而非也。有西亳、南亳、北亳,而皆非今之亳州也。 有東虢、西虢、南虢,而皆非今之虢州也;有東楚、西楚、 南楚,而皆非今之楚州也。夫以州郡之名,既非古昔, 而縣邑之名,抑又乖戾。方春秋之際,鄉亭邑聚之名, 見於經傳者,不啻千數,而存於今者百無一二。其有 地不徙,名不更,歷代常存,用迄於今,如彭城、鍾離、酸 棗、長葛諸城,才十數而止耳。其餘或名同於古,則地 改於今,故古之「酒泉」在河南,而今之「酒泉」在河西。

《左傳》:「王與虢公酒泉之邑」 ,實在於河南而西。漢而下迄於今有酒泉郡。乃開匈奴之地,實在河西。

古之丹陽在荊南,而今之丹陽在江東。

《左傳》稱「楚子邑於丹陽。」 今在荊南府枝江縣內,今丹陽郡乃潤州也。

古之《豫章》在江北,今之《豫章》在江南,而皆吳、楚之境 也。古之《澶淵》在河南,今之《澶淵》在河北,而皆宋、衛之 郊。

《春秋》,諸侯會於澶淵,實宋故都,所謂「澶淵聚」 者,即其地正屬今之幽州,而今之澶淵郡,乃河北東路之都督府。

「古之南陽」在河北,今之「南陽」在河南,而皆《晉》地也。

《左傳》:「晉於是始啟南陽」 ,即今之懷州也。而今之南陽郡,乃京西南路之鄭州也。

「古之東陽在淮北,今之東陽」在浙西,而皆吳地也。

漢嘗以鄣郡、東陽郡行封。今浙西,在吳亦有「東陽。」

夫地理更乎歷代,必至混殽。驗其名,初無異同;考其 實,則為甚異。觀者於此,幾何而不誤哉?愚故曰:「百王 制度,考正實艱」;而地名異同,尤為難辨者也。

《歷代郡縣沿革》

編輯

昔堯遭洪水,疇土居民,始別九州。舜肇州十有二說 者,「八家為鄰,三鄰為朋,三朋為里,五里為邑,十邑為 都,十都為師,州十有二師」焉。蓋州凡四十三萬二千家。或曰二百一十國以為州,與《周禮》所謂「五黨為州, 州二千五百家」者不同。蓋唐虞所謂「州,畫土以命牧 伯」也。《周禮》所謂「州,限民以施教法」也。周制,天子方千 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凡縣百里,郡二十五里。故《左 氏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較諸《周禮》所謂「四 甸為縣,五鄙為縣」者又不同。按《大司徒》「經土地而井 牧其田野」,自方里而井,積至四甸,則方二千里。《遂人》 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鄙形體之法,自 五家為鄰,積至五鄙,則二千五百家。蓋《周制》所謂「縣, 因地設官」也。《周禮》所謂「縣,因田授民」也。楚子嘗縣陳 矣,以國為縣,其大可知也。孔、孟所稱葉公、費惠公之 屬,特一縣尹耳,下王一等,至僭稱公,則其大又可知 也。秦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於是郡始大而 縣反小。漢復十二州,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一匈奴, 置交趾、朔方,獨不稱州,明帝王不相沿襲,蓋或以羈 縻視之,不可知雲。交趾統七郡,治蒼梧、廣信。孝獻皇 帝建安二年,南陽張津為刺史,交趾太守士燮表言: 「伏見十二州皆稱曰州,而交獨為交趾刺史,何天恩 不平乎?豈普天之下,可謂十二州者,獨不可謂十三 州乎?」詔報聽許。拜津為交趾牧,加以九錫、彤弓彤矢, 使持節並七郡,皆給鼓吹,禮樂征伐,威震南夏,與中 州方伯齊同,自津始也。其後交州徙治番禺,建安十 五年,復分為廣州。晉始有使持節都督荊、揚、交、廣諸 軍事之制,是謂軍府。梁又開督府於交、廣。隋制州,皆 置都督府。唐因之,又置總管府。蓋府以領軍得名,如 帥府、幕府、嶺南五府之例。其以名郡,則自宋始。宋制, 州有節度重鎮者,始陞為府,為廣南,為東西路。西路 之府惟靖江、慶遠,餘皆為州。元制,凡府州皆為路,路 有總管府。明興,分天下為十三布政司,司統府,府統 州,州統縣。有州不屬府而屬布政司者,亦有縣不屬 州者,因道路遠近,相時制宜故也。由是言之,州始於 陶唐。州統縣,縣統郡始於周。郡統縣,始於秦。「州統郡」, 郡統縣始於漢。三國鼎分,迄於南北割據,置州始多。 至隋而州郡相等,唐乃混州郡為一。宋始有府,猶與 州並肩不相統,然郡之名至是遂廢。蓋「府」即郡也。其 在於今,府始大而州益小,州蓋與縣等,或有反不及 縣者矣。

《列郡分野考》

編輯

北直隸

北直隸順天府:「古幽州尾箕分野。漢名廣陽」,宋名「燕 山。」

保定府。古幽州尾箕分野。漢為涿郡。

河間府,古幽州,尾箕分野。秦為鉅鹿上谷。

真定府,「古冀州,昴、畢分野。秦為鉅鹿常山。」

順德府:「古冀州,昴分野。」

廣平府。「古冀州,昴分野。秦為邯鄲」

大名府,古冀、兗二州室壁分野,商舊都。春秋為晉地。 唐為魏郡。周為天雄軍。

南直隸

南直隸應天府。「古揚州,斗分野。」「漢為丹陽郡,吳為建 業。」

鳳陽府,古揚州,斗分野。古為塗山氏之國。戰國時屬 楚。秦屬九江郡。漢為淮南。唐為濠州。

蘇州府,古揚州,斗分野。秦置會稽郡,改「江都。」

松江府,古揚州,斗分野,晉時屬吳郡,名「雲間。」

常州府,「古揚州斗分野,秦為會稽郡,唐為常州。 鎮江府,古揚州斗分野,秦屬會稽郡,晉屬毗陵,唐為 丹陽郡。」

揚州府:「古揚州鬥牛分野。秦為九江,漢為廣陵。」 淮安府:「古揚州鬥牛分野。秦為九江,漢為臨淮。」 廬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戰國為楚。秦為九江郡,漢為 江國。」

安慶府,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楚,秦屬九江,漢屬廬 陵。

太平府,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楚。秦屬鄣郡。漢為丹 陽郡。

寧國府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越,後屬楚。秦為鄣郡。 漢置丹陽郡。晉名宣城。

池州府,古揚州,斗分野。先越後楚,漢為丹陽。

徽州府,古揚州,斗分野。先越後楚。秦為鄣郡,漢為丹 陽。

廣德州。「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楚,漢為丹陽。

和州,「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楚。秦為九江。漢初屬淮 南。」

滁州,古揚州,斗分野。戰國屬楚。秦為九江。漢為淮南。 徐州,「古徐州房心分野。」春秋為宋地。秦置彭城縣,項 羽都此。

山西

山西太原府。「古冀州參井分野。漢置并州。唐為河東 道。」

平陽府,古冀州,觜參分野,堯都於此。戰國屬韓,後屬趙。秦、漢皆為河東郡。

大同府,古冀州,昴、畢分野。戰國屬趙,秦為雲中、鴈門、 代郡。

汾州,古冀州,參分野。《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漢皆為 太原。

遼州,古冀州,參井分野。《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後屬趙, 為上黨。

沁州。「古冀州,《春秋》屬晉,秦、漢皆為上黨。」

潞州,古冀州參井分野,「西伯戡黎」即此。秦置上黨郡, 唐為潞州。

澤州,古冀州,觜參分野。春秋屬晉,戰國屬韓,後屬趙。 秦、漢為上黨。

山東

山東濟南府,古青州,危分野。春秋、戰國並為齊。漢為 濟南郡。

兗州府,古徐、兗二州,奎婁分野。春秋為魯國。戰國屬 楚。

東昌府,古兗州危室分野。春秋為齊西鄙。戰國為魏、 齊、趙三國之境。秦、漢為東郡。

青州府,古青州虛危分野,太公封此。漢分置東海郡。 登州府,古青州危分野,唐、虞時為嵎夷。秦為齊郡。漢 屬東郡。魏析東萊郡。

萊州府,古青州危分野。古萊夷地。秦屬齊郡。漢析置 東萊郡。

遼東古冀、青二州。舜分冀東為北幽州,即今廣寧以 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箕尾分 野」,戰國屬燕。

河南

河南開封府,古兗、豫二州,角亢分野。《春秋》鄭、衛、陳三 國之境。戰國魏號為大梁。秦為三川。漢為陳留。 彰德府,古冀州,室壁分野。商河亶甲居相即此。春秋 為晉之東陽地。戰國為魏之鄴地。秦為上黨、邯鄲二 郡。

衛輝府,古冀州室壁分野。殷紂所都朝歌之地。秦屬 河東郡。漢屬河內郡。

懷慶府,古冀州覃懷之地,室壁分野。商為畿內。戰國 為魏、衛、鄭三國。

河南府,古豫州柳分野。「成王營洛為東都,即此。」 南陽府,古豫州張分野。本夏禹之國,春秋併於楚。戰 國屬韓。光武起兵春陵,更始立於淯水,在此。

汝寧府,古豫州,角、亢、氐分野。秦置潁川郡。漢置汝南 郡,東魏改蔡州。

陝西

陝西西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周為王畿。漢為三輔, 後改京兆。秦、漢、西晉、魏、後周、隋、唐並都於此。」

鳳翔府。古雍州井鬼分野。周為岐周。春秋戰國為秦。 武帝更名右扶風。

漢中府,古梁、雍二州,井、鬼、翼、軫分野。春秋戰國時,屬 秦與楚。漢高祖初為漢王,都南鄭,即此。漢武分隸益 州。

平涼府,古雍州井鬼分野。秦屬北地郡,漢析安定郡。 鞏昌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為戎羌地。秦屬隴西 郡。東漢分立南安郡。

臨洮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戰國時為羌所居。秦、 漢為隴郡。隋改「金城。」

慶陽府,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時為《義渠》戎國。秦屬 北地郡。

延安府古雍州井鬼分野。秦屬上郡。漢初屬翟國。 寧夏古雍州井鬼分野。春秋羌戎所居。秦為上郡。漢 置朔方郡,赫連夏氏都於此。

洮州,古雍州井鬼分野。秦為諸戎之地,後為吐谷渾 所據。隋置《臨洮郡》。

岷州古雍州井鬼分野。古西羌地。秦為臨洮縣,屬隴 西郡。漢因之。

河州古雍州西羌地。秦屬隴西郡。漢屬金城、隴西二 郡。

靖虜古雍州西羌地,秦屬隴西,漢屬金城。

文縣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戰國時為氐羌地。 甘肅,古雍州井鬼分野。漢以前為月支國。漢武置酒 泉、武威、張掖等郡。

浙江

浙江杭州府,古揚州井分野。春秋屬吳越。戰國屬楚。 秦為會稽郡。東漢屬吳郡。隋置杭州,改餘杭郡。唐復 為杭州。

紹興府,古揚州井女分野。禹會諸侯於此。春秋、戰國 時為越國。秦置會稽郡。隋改越州。唐改會稽郡。 嚴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屬吳越。戰國屬楚。秦 為會稽、鄣二郡。漢屬會稽、丹陽二郡。唐為睦州。 金華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為越國。秦屬會稽郡。 漢為烏傷,仍屬會稽。唐為婺州,改東陽郡。

衢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為越西鄙,秦、漢屬會稽郡。

處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戰國屬越。秦為會稽郡。 漢為東甌。

台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戰國時為越地。秦屬 閩中郡。漢屬東甌國。

溫州府,古揚州,鬥牛女分野。春秋、戰國並屬越。秦屬 閩中郡。漢初為東甌國。

寧波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夏、商、周皆為越地。

湖州府,古揚州,鬥牛分野。古為防風氏之國。春秋屬 吳越。戰國屬楚。漢屬江都,改會稽、丹陽二郡。唐置湖 州,改吳興郡。

嘉興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吳越分境。秦為會稽 郡。漢屬吳。

江西

江西南昌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戰國時為吳越之 交。秦屬九江郡。漢置豫章郡。

饒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楚東境,後屬吳。戰國復 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

廣信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戰國迭為吳、楚之地。秦 屬九江、會稽二郡。漢屬豫章郡及會稽郡。

南康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為吳楚之地。戰國屬楚。 秦屬九江郡。漢屬豫章郡。

九江府,古揚州鬥牛分野。春秋為吳越地。戰國屬楚。 秦為九江郡,漢分屬豫章郡。

建昌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吳南境。戰國屬楚。秦屬 九江郡。漢屬豫章郡。

撫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為吳境,後屬越。戰國屬 楚。秦屬九江。漢為豫章郡,吳名臨川。

臨江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吳,後屬越。戰國屬楚。 秦為九江。漢屬淮南,後屬豫章。

吉安府古荊、揚二州之域,斗分野。春秋屬吳。戰國屬 楚。秦屬九江、長沙二郡。漢屬豫章郡及長沙國。晉為 廬陵郡。

瑞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九 江。漢屬豫章。唐置靖州。

袁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吳。戰國屬楚。秦屬九 江。漢為豫章。隋名宜春。

贛州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吳、越。戰國屬楚。秦屬 九江,漢屬豫章,因二水名章貢。

南安府,古揚州,斗分野。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屬九 江郡。漢為豫章郡。隋屬虔州。

湖廣

湖廣武昌府,古荊州翼軫分野。周屬吳、楚。秦屬南郡。 漢置江夏郡。

漢陽府,古荊州翼軫分野。戰國屬楚。秦屬南郡。漢為 江夏郡安陸縣。三國屬魏,後屬吳。

襄陽府,古荊、豫二州,翼、軫分野。春秋屬楚。秦為南郡、 南陽郡。

德安府,古荊州翼軫分野雲夢,即此地。秦屬南郡。漢 屬江夏郡。劉宋置安陸郡。

黃州府,古荊州翼軫分野。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 荊州府,古荊州翼軫分野,春秋為楚郢都。秦置南郡, 漢改為臨江郡。

岳州府,古荊州翼軫分野。周以前為三苗地。戰國屬 楚。秦為長沙郡。劉宋復分巴陵等縣。

長沙府,古荊州翼軫分野。商為荊楚地,周始名長沙 寶慶府,古荊州翼軫分野。春秋、戰國時屬楚。秦屬長 沙郡,東漢屬零陵郡。

衡州府,古荊州翼軫分野。春秋楚地。秦屬長沙。漢初 屬桂陽郡。吳分為湘東、衡陽二郡。

常德府辰州府,古荊州翼軫分野,本蠻夷之地,春秋 屬楚。秦屬黔中郡。漢為長沙、武陵二郡,三國為武陵 郡。

永州府,古荊州翼、軫分野。春秋、戰國為楚南境。秦為 長沙郡。

沔陽州。古荊州翼軫分野。春秋、戰國時屬楚。秦屬南 郡。漢為江夏郡。

承天府,古荊州翼、軫分野。春秋、戰國時屬楚。秦屬南 郡。漢為江夏郡,宋、齊並為竟陵郡。

靖州古荊州軫分野。秦為黔中郡。漢屬武陵郡。武帝 時屬牂牁郡。唐為溪洞。

郴州,古荊州翼軫分野。春秋戰國屬楚。秦屬長沙,項 羽徙義帝於此。漢置桂陽郡,屬荊州。

施州古荊、梁二州翼、軫分野。春秋為巴國。戰國為楚 巫郡。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

永順古荊州翼軫分野,蠻夷之地,春秋楚國之境。秦 屬黔中郡,為武陵郡。

保靖,古荊州翼軫分野。隋為辰州地,唐為漢州地,宋 置保靖州。

四川

四川成都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入參一度。「古為蜀國秦置蜀郡。漢武置益州,蜀郡隸焉。蜀漢都此。」

保寧府,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為巴國。秦置巴郡,漢 末改為巴西郡。

順慶府,古梁州,參井分野。春秋戰國時為巴子國。秦 屬巴郡。劉宋析置宕渠郡。

敘州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古為僰國,漢為犍為郡。 重慶府,古梁州井鬼分野。周時巴子國。秦置巴郡。 夔州府,古荊、梁二州地,翼、軫分野。秦屬巴郡。東漢分 置永寧郡,改巴東郡。

馬湖府,古荊州井鬼分野。漢武為犍為、牂牁二郡。 潼川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戰國為蜀地,秦為蜀 郡。漢置廣漢郡,後漢分置梓潼郡。

眉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為蜀郡,漢為犍為郡。 瀘州,古梁州《井鬼》分野。」春秋戰國為巴國。秦屬巴郡, 漢為犍為郡。

雅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為嚴道,屬蜀郡。」

東川,古梁州。井鬼分野,屬南詔。

烏蒙,古梁州井鬼分野。古為竇地甸,漢為牂牁郡。 烏撒,「古梁州井鬼分野。」

芒部。古梁州井鬼分野,古為「屈流大雄甸。」

播州,古梁州井鬼分野。秦為夜郎、且蘭二縣。漢屬《牂 牁郡》。

永寧,梁州之南境,「井鬼分野。秦為蜀郡,漢為益州。 龍州,古梁州井鬼分野。周、秦為氐羌,漢為陰平道,屬 益州。」

天全六番,梁州之南境,「井鬼分野」,古西南夷。

平茶洞,古荊、梁二州軫分野。戰國為黔中地。秦屬黔 中郡。漢屬武陵郡。

松潘古梁州觜參分野。古氐羌地,漢屬蜀郡。

四川行都司指揮使司,古梁州井鬼分野。本西南夷, 漢武置越雋郡。

福建

福建福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置閩中 郡。漢屬會稽郡。唐為泉州,改長樂郡。

邵武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 屬會稽郡。唐改屬建州。

建寧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 屬會稽郡。唐置建州,改建安郡。

延平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 屬會稽郡。唐為建、福、汀三州。

興化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 屬會稽郡。唐置,隸豐州,後隸泉州。

泉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 屬會稽郡。唐置武榮州,改清源郡。

漳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 屬會稽郡。唐置漳州,改漳浦郡。

汀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周為八閩。秦屬閩中郡。漢 屬會稽郡。唐置汀州,改臨汀郡。

廣東

廣東廣州府,揚州之南境,牛女分野。春秋為南越地。 秦置南海郡,後趙佗據其地。漢為南海郡。

韶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春秋為百粵地。戰國屬楚。 秦為南海郡。漢初屬南越。漢武屬桂陽郡。

南雄府,古雄州,牛女分野。戰國屬楚。秦屬南郡。漢兼 屬桂陽郡。

惠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秦為南海郡,漢初屬南越。 潮州府,古揚州《牛女》分野。古為閩越地。秦屬南海郡, 漢初屬南越。

肇慶府,揚州之南境,牛女分野。春秋為百粵地。秦為 南海郡。漢為蒼梧、合浦二郡。

高州府,古越地,牛女分野。秦為南海郡。漢為合浦郡。 三國吳置為高涼郡。

廉州府,古南越地,翼軫分野。秦象郡。三國吳珠崖郡。 雷州府,古百粵地。牛女分野。漢為徐聞縣。

瓊州府,古百粵地,牛女分野。漢時置珠崖、儋耳二郡。

廣西

廣西桂林府,古荊州翼軫分野。古百粵地。戰國為楚。 秦為桂林郡。漢屬蒼梧、鬱林二郡。

柳州府。古百粵地,《翼軫》分野。秦為桂林郡。漢屬桂林、 鬱林郡。

慶遠府,古百粵地,翼軫分野。秦屬象郡。漢為交趾、日 南二郡。

平樂府,古荊州翼軫分野。古為百粵地。秦屬桂林郡。 漢屬蒼梧郡。吳置始安郡。

梧州府,古荊州牛女分野。閩為百粵地。秦屬桂林郡, 後屬南粵。漢置蒼梧郡。

潯州府,古百粵地,《翼軫》分野。秦為桂林郡。漢屬鬱林、 蒼梧二郡。

南寧府,古揚州西南境翼軫分野。周為百粵地。秦為 桂林郡。漢為鬱林郡。

太平府,古南粵地。漢屬交趾郡。晉以來,夷獠居之。唐為羈縻州。

田州府,古百粵地。漢屬交趾郡。唐隸邕州。

思明府,古百粵地,漢屬交趾郡,唐置《思明州》,隸邕州。 思恩府,古百粵地,漢屬交趾郡,唐隸邕州。

鎮安府。古百粵地,屬交趾。

泗城府,古百粵地,屬交趾。宋隸邕州。

利州,古百粵地,漢屬交趾郡。宋建《利州》。

《奉議州》。《古百粵》地,屬交趾。

《向武州》。古百粵地,漢屬交趾。

《都康州》。古百粵地,屬《交趾郡》。

《龍州》。古百粵地,漢屬交趾。

《江州》。古百粵地,漢屬交趾。

《上林》古百粵地,漢屬交趾。

《隆安》古百粵地,漢屬交趾。

雲南

雲南雲南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

大理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漢為《益州郡》。

臨安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漢屬牂牁郡。

楚雄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漢為益州郡。

澂江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西南夷。」

蒙化府,漢為《益州郡》。

景東府,古柘南也。

廣南府。宋名「特磨道」,儂智高之裔居之。

廣西府,古梁州界,古滇國東南境。漢為益州牂牁郡。 鎮沅府,古西南極邊地。唐時南詔蒙氏為銀生府。 永寧府,昔名樓頭賧,地接吐蕃。

順寧府。本蒲蠻之地。

曲靖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漢屬益州郡。

姚安府。本滇國地,漢屬《益州郡》。

鶴慶府,東漢為永昌郡。唐為南詔之地。

武定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滇國,漢屬益州郡。 尋甸府:古滇國地,昔僰剌蠻居此。

麗江府。古梁州界井鬼分野。漢為越雋、益州二郡。 元江府。古西南夷極邊之地。

永昌府。古梁州西南徼外之地。古哀牢國。

北勝州。南詔異《牟尋》始開其地。

馬龍他郎甸,阿僰諸部蠻台者據之。

瀾滄。元為《北勝州》地。

金齒古梁州西南徼外之地。古哀牢國。

騰衝漢為永昌郡西境。

《車里蠻》名「《車里倭》《泥貉》。」𤣞蒲剌、黑角,諸蠻雜居。 木邦舊名「孟都」,一名「孟邦。」

孟養舊名香柏城。元置。雲「遠路。」

孟定府。舊名「景麻。」

《孟艮府》蠻名孟指。

南甸舊名「南宋。」

干崖、龍川,舊為麓川地,皆僰夷所居。

威遠州。灣甸州。蠻名「細賧。」元屬鎮康路。

芒市其地舊曰《怒謀》。

貴州

貴州貴陽府,本荊、梁二州之南境,參井分野,西南夷 《羅施鬼》國地。漢屬《牂牁郡》。

思州府。楚為黔中地

鎮遠府荊州南境,舊為大田溪洞。

石阡府荊州「南裔」

銅仁府《荊州》《南裔》。

黎平府,荊州荒裔。翼軫之餘,夜郎之地。

《普安州》。古梁州界井鬼分野。古夜郎地。秦為黔中,漢 隸《牂牁郡》。

《永寧州》。古為荒服地。

鎮寧州。古為荒服地。

《安順州》。古為荒服地。

《天圓地方考》

編輯

黃帝曰:「地之為下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地體,徑二十四度。邵雍謂「水火土石合而為地。」今所 謂徑二十四度,乃土石之體耳。土石之外,水接於天, 皆為地體。地之徑亦得一百三十一度四分度之三 也。兩極南北上下樞是也。北高而南下,自地上觀之, 北極出地上三十五度有餘,南極入地下亦三十五 度有餘,兩極之中皆去九十一度三分度之一,謂之 「赤道」,橫絡天腹,以紀二十八宿相距之度。大抵兩極 晝夜循環斡旋,天運自東而西,分為四時,寒暑所居 南北之中,是為天心,中氣存焉。其動有常,不疾不徐, 此後天之大極也。先天之太極,造天地於無形,後天 之太極,運天地於有形。其實非二極也。

天地之中,理必相直,則四邊常有空闕處。空闕處如 何?地之下豈無天?今所謂地者,特如天中一物耳。如 雲氣之聚,以其久而不散也,故為對。凡地動者,只是 氣動。凡所指地者只是土。土亦一物爾,不可言地。更 須要知「坤元承天」,是地之道也。

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天氣降而至於地,地中生物者,皆天氣也。「惟無成而代有終」者,地之道也。

梅膺祚字彙

編輯

《土部》

編輯

《地》徒利切。地在天之氣中,順承天施而成物也。 《聖》古壞切。音怪。汝潁之間謂致力於地曰「聖。」

請幫助識別此字。倉先切。音千。《倉頡篇》。三里曰。請幫助識別此字。 圻與「畿」同,地方千里為圻。《左傳》:「今土數圻,而郢」是城, 又與「垠」同。

《址》。諸矢切。音紙。基也。

《坂》甫晚切。音反,坡坂。 《坅》丘錦切。欽上聲。坎也。阬也。

坊敷房切。音方。《說文》。邑里之名。

《坎》苦感切。堪,上聲。險也,陷也,小阱也。又卦名。

《坒》毗至切。音陛。地相次有等級也。

坡普禾切。破平聲,坂也。 《坤》枯昆切。悃平聲,卦名,與「乾」對,地道也,臣道也,妻道 也。

《坪》蒲明切。音平地平處。

坰與冂同。《詩魯頌》:「在坰之野。」 坱於黨切,惡上聲。塵也。又坱圠,無垠際貌。又平聲烏 郎切。義同。又去聲,於浪切。義同。

《坳》於交切。音凹。與凹同。地坳下也。不平也。

坴盧谷切。音六。土塊曰「坴。」

《坵》去鳩切。音丘。聚也。空也。大也。

請幫助識別此字。蒲撥切。音鈸。《說文》。治也。又臿土曰。請幫助識別此字。又塵貌。 坻典禮切。音邸。隴坻也。又陳知切。音池。小渚也。《詩秦 風》:「宛在水中坻。」一曰水中高地。

𡊉摩缽切。音末。塵壤也。 坼恥格切。音策。裂也。《禮月令》。仲冬地始坼。

《坽》離呈切。音靈。峻岸。

𡊉直呂切,除上聲。積塵也。 《垍》奇寄切,音忌。堅土。 《垎》胡格切,音劾。土乾也。一曰堅也。 《垏》盧沒切,音祿。埂埒也。

𡊷五根切。音痕。《博雅》:厓也。 《垐》疾資切。音慈。以土增大道上。 垓歌開切。音該。《說文》:兼垓八極地也。又垓下地名,在 沛郡。又堤也。又數也。

垗直紹切。音趙。壇域塋界皆曰「垗。」

《垙》。姑黃切。音光。陌也。

𡊋即封字。《六書正譌》:聚土為封,從又,手也。諸侯守土, 取其增高之義。

垞。宅加切。音茶。丘名。

《垠》。魚巾切。音銀。岸也。崖也。地埒也,界也。又五根切。音 圻。與圻同。

垟。余章切。音羊。《玉篇》。土精也。

《垢》舉偶切。音苟。塵垢滓汙所集。

垤杜結切。音絰。蟻塚也。蟻輦土為塚,所以避濕。又塚 前闕。又坳垤。又葉地一切,音狄。詩豳風:「鸛鳴於垤。」陸 佃云:蟻場謂之坻,亦謂之垤。以螘之微而能為垤,用 其至也,故從至。

《現》胡典切。音現。塗也。

《垹》博庬切。音邦。土精也。如掌在地中。食之無病。 𡋯蒲沒切。音孛。「博雅。」塵也。《廣韻》:塵起。 垽。魚僅切,銀去聲。滓泥也。《爾雅》。澱謂之垽。

垾侯幹切,音翰。小堤 埂古杏切,庚上聲。堤封。

《埃》於開切。音哀。細塵也。又丈幾切。音雉。與雉同。城上 堵也。

𡋱盧貢切。音弄。穴也。 埆乞約切。音卻。地不平也。又墝埆。瘠薄也。史《三王世 家》:「燕土墝埆。北迫匈奴。」

埇。尹竦切。音勇。《道上加土》。

埊同地 堊。徂臥切。矬去聲。止也。六書正譌:從土,留省。土所止 也。與留同意。古文作坐,別作座,並非。

城時征切。音成。《說文》。城以盛民也。

埐才心切,音秦。《玉篇》:地也。又子心切,音祲。義同。 埏夷然切,音延。地際也。相如《封禪書》:「下泝八埏。」註:八 埏,地之八際也。又登也,方也。又墓道曰埏。又倪甸切, 音硯。義同。

埒力輟切。音劣。《爾雅》。山上有水曰埒。又封道曰埒。 埜同野。

𡌦房未切。音吠。塵也。 《域》越逼切。榮入聲。區域也。界局也。又宇內曰「域中。」 𡌧衣虛切,音於。濁水中泥。又於據切。音御。義同。 《埢》古泫切。音卷。曲也。冢土也。

埣須銳切。音歲。土不黏者。

埥七盈切。音清。《玉篇》。埥精土。

《埨》力尹切。《嶙》上聲。壟土也。 請幫助識別此字。苦公切。音空。《玉篇》土。請幫助識別此字。「龕」也 𡌩達合切。音踏,累土也。 《埮》吐濫切。塔去聲。壏埮,地平而長。

埰,倉代切,音菜。古者卿大夫食埰地。

《埱》。昌六切。音觸。氣出土也。一曰始也。

埲蒲孔切。音菶。塕埲,塵起貌。

埴丞職切。音寔。《說文》:黏土也。

埵都火切。音朵。堅土。

《基》堅溪切。音雞。經也,業也,址也,始也,本也。

場夷益切。音亦。疆場。邊境也。又田畔。《詩小雅》:「疆場翼 翼。」疆是大界,場是小界。

請幫助識別此字。才句切。音聚。土積也。 坤古「坤」字。

堆,都回切,對平聲。聚土為堆。

堇渠斤切。音勤。黃土也。《說文》。黏土也。徐曰。黃土乃黏。 今人謂水中泥黏者為菫。

《堉》。餘六切。音育。肥壤謂之「堉。」

《堙》伊真切。音因。塞也。又土山也。

《堛》必歷切。音壁。土塊也。

《堚》。戶昆切。音魂。土也。洛陽有大堚里。 𡍪初戢切。音冊。《玉篇》。𡍪㙷累土也。 堡博考切,音寶。《廣韻》:堡障,小城也。楊用脩云:今邊隅 有哨堡。堡轉音作普。

㙏扶福切。音伏。地窟。 請幫助識別此字。居鄧切。音亙。路道也。 堬雲俱切。音於。冢也。《方言》:秦晉之間,冢謂之堬。《廣韻》: 墳堬培塿、埒垠塋壟。皆冢別名。

《塉》。前歷切。音寂。薄土。

《塊》苦夬切。音快。土塊。又大塊。天地也。

㙚思營切。音騂。赤剛土也。《六書正譌》別作垶,非。 塌託甲切。音塔。地低下也。

塍時征切。音成。田中畦埒也。俗作堘,非。 塗同都切。音徒。泥也。《禹貢》:「厥土惟塗泥。」又與途同。 《塙》丘交切。音敲。土堅不可拔。

《塞》先代切。音賽。隔也。邊界也。

塘徒郎切。音堂。鑿地注水曰塘。又隄岸。

塢俗「鄔」字。

《塵》池鄰切。音陳。埃也。

塸烏侯切。音歐。《玉海》墓也。又聚沙。 塽所兩切。音爽。地高明處。

《塿》,郎斗切。音樓,上聲。培塿,小阜也。

墅承與切。音豎,田廬也,村也,又圃也。毛氏曰:野,古墅 字,田下已從土,後人以其借為郊野字,遂復加土於 下以別之。其因仍重複有如此者。

《墌》之石切。音職。基址也。又地名。 請幫助識別此字。屍羊切。音商。新耕土也。 《墝》丘交切。音敲。土不平。又《墝埆》,瘠土也。

墟丘於切。音區。大丘也。又故城。又墟墓。

《墡》。上演切。音善。白土。

墣普卜切。音撲。塊也。《說文》:由謂之墣。請幫助識別此字。即「塊」字。 墩都昆切,音敦,平地有堆者。

墬,古地字。《前漢郊祀志》《周官》「天墬之祀。」《六書正譌》:隸 作地,從土也,乃「墬」之訓,故譌作「地」字。《史記》《前漢書》皆 作墬,可證。

墺於到切。音奧。地近水涯者。《說文》:四方土可居。《禹貢》 作隩。又乙六切。音郁。義同。

𡑟烏禾切。音窩地。𡑟窟也。 𡑠齒志切。音熾。赤土也。 壃同疆。 壄,古文野字。 㙸疋角切。音潑。土塊。 𡒋口交切。音橇。《玉篇》。𡒋《土 壏》胡覽切,咸上聲。堅土。

壑黑各切。官郝。谷也。坑也。又大壑。海也。

壔。都皓切。音島。高土。又堡也。

壖而宣切。軟平聲。「與」𤲬同城,下田也。又岸邊地。 𡒰古文「地」字。《楚辭九懷》·天門𡒰戶亦作墬。 壚。龍都切。音盧。土黑而疏。《禹貢》:「下土墳壚。」

壤汝兩切。音攘。柔土無塊曰「壤。」

《日知錄》

編輯

《里》

編輯

《穀梁傳》古者三百步為里,今以三百六十步為里,而 尺又大於古四之一。今之六十二里,遂當古之百里。 《穀梁傳》「鞍去國五百里」,今自歷城至臨淄僅三百三 十里。《左傳》,「黃人謂自郢及我九百里」,今自江陵至光 州僅七百里。《邾子》謂吳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今自蘇 州至鄒縣僅一千五百里。《孟子》:「不遠千里而來,千里」 而見王。今自鄒至齊至梁,亦不過五六百里。又謂舜 卒鳴條,文王生岐周,相去千有餘里。今自安邑至岐 山,亦不過八百里。《史記》張儀說魏王言:從鄭至梁二 百餘里。今自鄭州至開封,僅一百四十里。《戚夫人歌》: 「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貢禹上書言「自痛去家三千里。」自今瑯琊至長安亦但二千餘里,趙則二千里 而近,是則《荀子》所謂「日中而趨百里者」,不過六十餘 里,而千里之馬,亦日馳五六百里耳。

《王制》「古者百里,當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 二分」,殆未然。

《仞》

編輯

《說文》:「仞,伸臂一尋八尺。從人,刃聲。」《書》:「為山九仞。」孔傳: 「八尺曰仞。」《正義》曰:「《考工記》『匠人有畎遂溝洫,皆廣深 等。而澮雲『廣二尋,深二仞』,則澮亦廣深等。仞尋同,故 知八尺曰仞』。」王肅《聖證論》及注《家語》皆云「八尺曰仞。」 與孔義同。鄭元雲「七尺曰仞。」與孔義異。《論語》「夫子之 牆數仞」,註包雲「七尺。」《孟子》「掘井九軔」,註「八尺。」朱子乃 兩從之,當以八尺為是。若《小爾雅》雲「四尺」,《漢書》應劭 註雲「五尺六寸」,則益非矣。

《圖》

編輯

宋時登科錄必書某縣某鄉某里人。《蕭山縣志》云:「改 鄉為都,改里為圖,自元時始。」《嘉定縣志》云:「圖即里也。 不曰里而曰圖者,以每里冊籍首列一圖,故名曰圖 是矣。」今俗省作啚,謝少連作《歙志》,乃曰:啚音鄙,《左傳》 「都鄙有章,即其立名之始。」其說鑿矣。

《亭》

編輯

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以今度之,蓋必有居舍,如 今之公署。鄭康成《周禮遺人註》曰:「若今亭有室矣。」故 霸陵尉止李廣宿亭下,張禹奏請平陵肥牛亭部處, 上以賜禹,徙亭他所。而《漢書註》云:「亭有兩卒,一為亭 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是也。又必有 城池,如今之村堡。《韓非子》:「吳起為魏西河守,秦有小 亭臨境,起攻亭,一朝而拔之。」《漢書》:「息夫躬歸國,未有 第宅,寄居丘亭,姦人以為侯,家富,常夜守之。」《匈奴傳》: 「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後漢書。公孫瓚 傳》:「卒逢鮮卑數百騎,乃退入空亭」是也。又必有人民, 如今之鎮集,漢封功臣有亭侯是也。亦謂之下亭。《風 俗通》:「鮑宣州牧行部,多宿下亭」是也。其都亭則如今 之關廂。司馬相如往臨邛,舍都亭,嚴延年母止都亭, 不肯入府。何並斬王林卿奴頭,並所剝建鼓置都亭 下。《後漢書》:「陳王寵有彊弩數千張,出軍都亭。會稽大 守尹興使陸續於都亭賦民饘粥酒泉。龐娥刺殺讎 人於都亭。」《吳志》:「魏使邢貞拜權為吳王,權出都亭候 貞」是也。京師亦有都亭,《後漢書》:「張網埋其車輪於雒 陽都亭。竇武召會北軍五校士屯都亭,何進率左右 羽林五營士屯都亭。王喬為葉令,帝迎取其鼓,置都 亭下。」是也。蔡質《漢儀》:「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 門,門一亭,人謂之旗亭。」《史記·三代世表》:「褚先生言與 方士考功,會旗亭下。」是也。後代則但有郵亭、驛亭之 名,而失古者居民之義矣。

《治地》

編輯

古先王之治地也,無棄地而亦不盡地。田間之塗九 軌,有餘道矣;遺山澤之分,秋水多得,有所休息,有餘 水矣,是以功易立而難壞,年計不足而世計有餘。後 之人一以急迫之心為之,商鞅決裂阡陌,而中原之 疆理蕩然矣。宋政和以後,圍湖占江,而東南之水利 亦塞,於是十年之中,荒恆六七,而較其所得,反不及 於前人。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夫欲行井地之法,則 必自此二言始矣。

《疆域》

編輯

自古以來,畫疆分邑,必相比附,天下皆然。乃今則州 縣所屬鄉村,有去治三四百里者,有城門之外即為 鄰屬者,則幅員不可不更也。下邽在渭北而併於渭 南,美原在北山而併於富平,若此之類,俱宜復設。而 大名縣距府七里,可以省入元城,則大小不可不均 也。管轄之地,多有隔越,如南宮、威縣之間有新河縣 地。清河、威縣之間有冠縣地,鄆城、范縣之間有鄒縣 地。青州之益都等縣俱有高苑地。淮安之宿遷縣有 開封之祥符縣地。大同之靈丘、廣昌二縣中間有順 大之宛平縣地。或去縣一二百里,或隔三四州縣,藪 奸誨逋,恆必由之。而甚則有如沈丘之縣署地糧乃 隸於汝陽者,則錯互不可不正也。衛所之屯有在三 四百里之外,與民地相錯,浸久而迷其版籍,則軍民 不可不清也。水濱之地消長不常,如蒲州之西門外 三里,即以補朝邑之坍,使陝西之人越河而佃,至於 爭𩰚殺傷,則事變不可不通也。《周禮》形方氏掌制邦 國之地域,而正其封疆,無有乖離之地。有王者作,謂 宜遣使分按郡邑,圖「寫地形,奠以山川,正以經界,地 邑民居,必參相得,庶乎獄訟衰而風俗淳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