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六十六卷目錄
驪山部彙考
圖
考
驪山部藝文一
遊驪山記 明喬宇
遊驪山記 袁宏道
驪山部藝文二〈詩〉
奉和聖製登驪山矚眺應制 唐張說
奉和聖製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 蘇頲
奉和登驪山頂寓目應制 李乂
驪山行 韋應物
驪山 許渾
驪山部紀事
驪山部雜錄
驪山部外編
武功山部彙考
圖
考
武功山部藝文
與步騭書論武功山形勢 漢諸葛亮
山川典第六十六卷
驪山部彙考
編輯秦始皇營葬之驪山
驪山在今陝西西安府臨潼縣東南二里,以昔為驪 戎所居,故名。又名「會昌山」,又名「昭應山」,即秦始皇葬 處也,今其上有陵在焉。
驪山
考
編輯按:《漢書地理志》:「京兆尹新豐。」〈註〉驪山在南。
按:《後漢書郡國志》,「京兆尹新豐有驪山。」〈註〉杜預曰:古 驪戎國。韋昭曰:「戎來居此山,故號驪戎。」《三秦記》曰:「始 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齋戒,往即疾風暴雨,人理 欲上,則杳冥失道。」縣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 案《關中圖》,縣南有新豐原,白鹿在霸陵。
按《水經·渭水注》,「魚池水出麗山東也。水本導源東流, 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 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池在秦皇陵 東北五里,周圍四里,池水西北流,逕始皇冢北。秦始 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 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斬山鑿石, 下涸三泉,以銅為槨。旁行周迴三十餘里,上畫天文 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 之勢。宮觀百官,奇器珍寶,充滿其中。令匠作機弩,有 所穿近輒射之。以人魚膏為燈燭,取其不滅者。久之, 後宮無子者,皆使殉葬甚眾。墳高五十餘尺,周迴五 里餘,作者七十萬人,積年方成」,而周章百萬之師已 至其下,乃使章邯領作者以禦難,弗能禁。項羽入關, 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棺取 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北對鴻門十 里,池水又西北流。水之西南有溫泉,世以療疾。《三秦 記》曰:麗山西北有溫水,祭則得入,不祭則爛人肉。俗 雲「始皇與神女唾之」生瘡,始皇謝之,神女為出溫水, 後人因以澆洗瘡。張衡《溫泉賦序》曰:「余出麗山,觀溫 泉,浴神井,嘉洪澤之普施,乃為之賦云:『此湯也,不使灼人形體矣』。」
按宋宋敏求《長安記》,「驪山在縣東南二里,驪戎來居 此山。」按《上地紀》曰:「即藍田山也。」天寶元年,更驪山曰 會昌山,七載,又改曰昭應山。
按《三才圖會驪山圖攷》,驪山在西安府臨潼縣,縣南 半里即抵其麓,經雷神殿東折,門有綽楔,榜曰「溫泉 池。過北有室三楹,啟其扃即溫泉也,人呼為官池」,蓋 非貴人不得浴此池四周甃石如玉環狀,中一小石, 上鑿七竅,泉由是出,相傳甃石起秦始皇,其後漢武 帝復加修飾。官池之左有泉曰「混池」,以浴小民。東行 即華清宮故址。上有三清殿,前臥一巨鐘,視其款,乃 華清物。又有三碑,右為後魏溫泉,頗惜,多剝落,左刻 金尚元龍草字,其陰刻劉子顒《成道記》。子顒,山中道 士,宋仁宗朝嘗見,賜號凝真太師。三清殿後為玉皇 殿,面三清者,七星殿也。南去十五步為玉女閣,下有 方池,即溫泉發源處,飲之可以已疾。每秋暮,人取未 熟柿投其中,經宿食之不澀。其石為玉女洗頭池,沭 髮者多去瘡蝨。山之半平坡,朝元閣舊建於此。山左 肩曰東繡嶺,右肩曰西繡嶺,當時林木花卉之盛,類 錦繡然,故名。閣與華清之廢,皆不知何時。其易為道 士之居,則後晉天福中也。又上二里為老君殿,舊雲 天寶七年十月,老君見於朝元閣南。元宗於其處立 降聖觀,琢白玉石為像,今尚存。殿壁繪唐臣之像,殆 當時人筆。其西南有泉,名飲鹿槽,今涸。又上二里為 老母殿,老母即唐李筌所從受《陰符》者。山之巔舊有 烽火樓,昔周幽王欲媚褒姒,舉烽火以來諸侯之處。 東行八里,折而南二里,至秦始皇陵。陵內城周五里, 舊有門四。外城周十二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丘 並峙。人曰:「此南門也。」右門石樞猶露土中,陵高可四 丈,昔項羽、黃巢皆嘗發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之中。」此 特其虛塚。其言當必有所授也。
按《陝西通志山川》:「驪山在西安府臨潼縣東南二里, 即藍田之北山也。山之麓溫泉所出,唐明皇更名昭 應,上有老母廟。山左肩曰東繡嶺,右肩曰西繡嶺。」 胏浮山在西安府臨潼縣境,一名浮胏,即驪山之麓。 金斧山在驪山東南石罅中有斧,以杖抵之則動。 戲水在西安府臨潼縣東二十五里,源出驪山,即秦 將章邯拒陳涉將周章處。
潼水在西安府臨潼縣西半里,源出驪山谷中,味甘 美,異於他水。
魚池水,泉出驪山,在秦始皇陵北五里。初造陵取土, 其地汙深,水積成池。
「牡丹溝,在驪山西,兩岸盡植牡丹,至今牡丹猶存。」 「溫泉,出驪山麓,在西安府臨潼縣南一百五十步,始 皇於此砌石起宇,漢武加修飾,唐建溫泉宮。」
蟾井在驪山白鹿觀中,有金色三足蝦蟆。賀蘭先生 見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昇天。」
按《臨潼縣志山川志》,「驪山在縣南里許,綿亙而東五 十餘里。殷周時,為驪戎所居,故名。」《土地記》曰:「其陽多 寶玉,其陰多黃金。」《三秦記》曰:「始皇作閣道,至驪山八 十里,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山上立祠,曰靈臺。天寶元 年更名曰會昌山。七載,又改曰昭應山,山神曰元德 公。」《水經》曰:「浮胏山,一作胏浮」,蓋驪山之麓而異名耳。 東西繡嶺。在驪山左右。唐元宗植林木花卉如錦繡 然。故名。
「玉蕊峰」在東繡嶺東。
石駱駝嶺在縣西南驪山上。
走馬嶺在縣東南驪山上二十七里。
「鷰子龕」,在驪山降聖觀南。
坑儒谷在縣西南二十里。漢衛宏《古文奇字序》云:「秦 既焚書,改古文為篆隸,患天下不從,召諸儒至者拜 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谷中溫處, 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乃命就視之,方 相難,決伏機發,從上填之以土。唐天寶中,改為旌儒 鄉,立廟。兵部侍郎賈至撰碑。
「牝丹溝」,在驪山西。
宮殿「老母殿」,在驪山西北第二峰。
樓閣烽火樓在驪山第一峰。按《史記》:幽王為烽燧大 鼓,與諸侯約,有寇至,舉火擊鼓,為信則舉兵來援。王 因褒姒不好笑,舉火擊鼓,諸侯悉至,曰:「戲也。」褒姒乃 大笑。後犬戎來攻,王舉火徵兵,兵莫至,遂殺王於驪 山下,虜褒姒。
露臺,按《漢書》:文帝欲於驪山起露臺,召匠計之,費百 金。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命罷之,其址見存。 石婆父聖磑,在驪山上二十五里。
「蟒石」在驪山艾葉溝。
《石屏風》在東繡嶺西畔。
虎斑石在東繡嶺側,其石苔痕如虎豹斑。
《寺觀》:「福嚴寺即石甕寺」,在東繡嶺傍。
白鹿觀在縣西南十里驪山中。中有昇仙臺、蟾井。唐 高祖武德七年,幸溫泉宮,傍觀川原,見白鹿,遂改今名。宋加封神德洞天。有白鹿書院。
德清觀,在驪山上,即露臺祠,今雲「人祖廟。」
陵墓秦始皇陵,《史記》曰:「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穿三 泉下,錮而致槨。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 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大事畢,藏閉中 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漢 書》曰:「秦始皇葬於驪山之阿,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 丈,周四五里,石槨為游館,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鴈。 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言。 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將火照求羊,失火燒 其藏槨。《古史考》曰:「秦始皇使刑徒七十萬人作驪山, 此山石為磶。」《國志》曰:「始皇陵有銀蠶金鴈,以多奇物, 故俗雲秦王地市。」
唐莊恪太子陵在驪山北原。
驪山部藝文一
編輯《遊驪山記》明·喬宇
編輯
仲夏十有三日,早,渡咸陽南渭河,觀隋唐舊都及未 央宮址,尚有截然方丘,突然高原,若斷若續,彌三十 里。午過長安北郊,望鴈塔聳乎二十里外。東渡滻水, 過灞橋,乃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之處。王莽時,災 數千人,沃之不滅,更其名曰「長存。」至唐則以迎新送 故,至此黯然,又名曰《銷魂》。余望秦川於斜陽之下,悵 然懷古。於臨潼東南行二里,抵驪山下浴於溫泉。泉 幅員四丈許,即秦初砌石,漢修唐宮焉者也。宮曰溫 泉,元宗改曰「華清。治場為池,環以山,列以室,歲幸於 此。門內有宜春亭,亭內有飛霜、九龍、長生、明珠諸殿, 殿側有集靈」、按歌、舞馬諸臺,今則蕩為丘墟矣。明日, 參政胡君良楨宴余溫泉之上,於是與王君應韶二 君誦崔魯之詩,論開元之事,慷慨激烈,殊有遐思。酒 酣,應韶倡為《溫泉》之歌,余和之。遂登驪山,躡繡嶺堆, 低回於朝元遺址前。草樹青蔥,楊芳弄色,幽泉集響, 如咽如悲。於是余又倡為《驪山》之歌,二君和之。午後 下山,過鴻門坂,渡渭南,至赤水鎮宿焉。
《遊驪山記》袁宏道
編輯
驪之山鬱然而青,而其水浩浩然鳴九衢也。古柏森 然陰翳,東西嶺故宮遺址,多不可識。山下民有雪頭 而杖者,作而前曰:「民雖耄,猶彷彿憶之。」指其巋然而 墳者曰:「是舉火臺,褒女之所笑也。」指其溫然而澄澈 者曰:「是蓮花湯,明皇妃子之所浴也。」問山下之故壘, 曰:「是嘗涸三泉而開七曜者,始皇帝之地市也。」余倚 松四顧,蒼茫久之,乃披荒榛,踞危石,楚聲而歌曰:「涓 涓者流,與山俱逝兮。空潭自照,影不至兮。吁嗟乎,茲 山祟三世兮。」歌竟,浴於長湯。遂登老氏宮,極於臺東。 過石瓮寺,休焉。稍倦,假寐僧榻。忽有丈夫峨冠修髯, 揖余而言曰:「吾子失言,夫山奚能祟?使吾幸而遇嚴 匡諸君子,豈不亦嘉遯之藪?吾子謂『九疊之屏,七里 之灘,何遽出吾上耶?又使吾所遭者為宣城、孤山輩, 騷壇之士,豔稱久矣,吾豈復戎吾姓也』?」余蘧然覺自 悼言之失也,復喟然嘆曰:「異哉!天子之貴,不能與匹 夫爭滎,而詞人墨客之隻詞,有時為山川之九錫也。 異哉!今之處士,誰能入山而為水石所倚重者?吾當 北面事之。」
驪山部藝文二〈詩〉
編輯《奉和聖製登驪山矚眺應制》唐·張說
編輯
寒山上半空,臨眺盡寰中。是日巡遊處,晴光遠近同。 川明分渭水,樹暗辨新豐。巖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風》。
《奉和聖製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蘇頲
編輯
仙蹕御層氛。高高積翠分。巖聲中谷應。天語半空聞。 豐樹連黃葉。函關入紫雲。聖圖恢㝢縣。歌賦小《橫汾》。
《奉和登驪山頂寓目應制》李乂
編輯
崖巘萬尋懸。居高敞御筵。行戈疑駐日。步輦若升天。 城闕霧中近。關河雲外連。繆陪登岱駕。忻奉《濟汾》篇。
《驪山行》韋應物
編輯
「君不見開元至化垂衣裳,厭坐明堂朝萬方。訪道靈 山降聖祖,沐浴華池集百祥。千乘萬騎被原野,雲霞 草木相輝光。禁仗圍山曉霜勁,離宮積翠夜漏長。玉 階寂歷朝無事,碧樹葳蕤寒更芳。三清小鳥傳仙語, 九華真人奉瓊漿。下元昧爽漏恆秩,登山朝禮元元 室。翠華稍隱天半雲,丹閣先明海中日。羽旗旄節憩 瑤臺,清絲妙管從空來。萬井九衢皆仰望,彩雲白鶴方徘徊。憑高覽古嗟寰宇,造化茫茫思悠哉。秦川人 水長繚繞,漢氏五陵空崔嵬。乃言聖祖奉丹經,以年 為日億萬齡。蒼生咸壽陰陽泰,高謝前王出塵外。」英 豪共理天下晏,戎夷讋伏兵無戰。時豐賦歛未告勞, 海闊珍奇亦來獻。干戈一起文物乖,歡虞已極人事 變。聖皇弓劍墜幽泉,古木蒼山閉宮殿。纘承鴻業聖 明君,威震六合驅妖氛。太平遊幸今可待,湯泉嵐嶺 還氤氳。
《驪山》許渾
編輯
聞說先皇醉《碧桃》,日華浮動鬱金袍。風隨玉輦笙歌 迥,雲捲珠簾劍佩高。鳳駕北歸山寂寂,龍輿西幸水 滔滔。蛾眉沒後巡遊少,瓦落空牆見野蒿。
驪山部紀事
編輯《太平御覽》:長安東則驪山,西則白鹿原,北望雲陽,悉 見山阜之形,而恆若在雲霧之中。孟康曰:「昔周幽王 悅褒姒,姒不笑,王甚悅之。及犬戎至,王舉烽以徵諸 侯,不至,王遂敗,身死驪山之北。」
始皇葬驪山,起陵高五十尺,下錮三泉,周迴七百步, 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鴈,金蠶三十 箱,四門施徼,奢侈太過。六年之間,為項籍所發,放羊 兒墮羊塚中,燃火悉燒其槨藏。
《咸寧縣志》:「李順興,杜陵人。年十五,乍愚乍智,時莫識 之。其言未來事,多有中者。家嘗為齋,方食器用不。周 興言昆明池中有大荷葉,可取盛餅食。所居去池十 數里,日不移影,順興負荷葉歸,兩足猶泥,舉坐驚異, 得人所施,輒散乞貧人。又嘗乞驪山廢地於周文,周 文曰:『何用』?」曰:「『有用』。未及至溫湯遇患,卒於其地。」 宋敏求《長安記》:「韋嗣立營構別業於驪山鳳凰原鸚 鵡谷,有重崖洞壑,飛流瀑水,中宗親往幸焉。因封嗣 立逍遙公,名其園。後瑀子銳尚襄城公主,詔別營主 第。主辭以姑婦異居,有乖禮則,因固陳請,乃取園地 充主第,又辭公主棨戟不於異門,乃併施瑀之院門。」 宋錢希白《南部新書》:「上在驪山華清宮,值」元夜,欲出 遊,陳元禮奏曰:「宮外曠野,須有預備,必欲夜遊,願歸 城闕。」上不能奪。
驪山部雜錄
編輯《路史後紀》:「女皇氏繼興於麗。」〈註〉《長安志》云:「驪山有女 媧治處。」又云:「藍田谷次北有女媧氏谷,三皇舊居之 所,即驪山也。」
王灼《碧雞漫志》:《荔枝香》,《唐書禮樂志》云:「帝幸驪山,楊 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 方進荔枝,因名曰《荔枝香》。」《脞說》云:「太真妃好食荔枝, 每歲忠州置急遞上進,五日至都。天寶四年夏,荔枝 滋甚,比開籠時,香滿一室。供奉李龜年撰此曲進之, 宣賜甚厚。」《楊妃外傳》云:「明皇在驪山,命小部音樂,於」 長生殿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海進荔枝,因名《荔枝香》。 三說雖小異,要是明皇時曲。然史及《楊妃外傳》皆謂 帝在驪山。故杜牧之《華清絕句》云:「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道荔枝 來。」《遯齋閑覽》非之曰:明皇每歲十月幸驪山,至春乃 還,未嘗用六月。詞意雖好,而失事實。今歇拍大石調, 皆有近拍,不知何者為本曲。
河濫堆。《中朝故事》云:「驪山多飛禽,名河濫堆。明皇御 玉笛,採其聲,翻為曲子名,左右皆傳唱之,播於遠近。 人競以笛效吹。」故張祜詩云:「紅樹蕭蕭閣半開,玉皇 曾幸此宮來。至今風俗驪山下,村笛猶吹河濫堆。」賀 方回《朝天子曲》云:「待月上潮平波艷艷,塞管孤吹新 河濫。」即謂河濫堆。江湖尚有此聲,予未之聞也,嘗以 問老樂工。雲「屬夾鐘商。」按《理道要訣》。天寶諸樂名堆 作。屬黃鐘羽,夾鐘商,呼雙調。而黃鐘羽則俗呼般 涉調,然《理道要訣》稱「黃鐘羽時,號黃鐘商調」,皆不可 曉也。
驪山部外編
編輯《辛氏三秦記》:「驪山湯泉,舊說以牲祭乃得入,可以去 疾消病。俗雲秦始皇與神女遊而忤其旨,神女唾之 則生瘡,始皇怖謝,神女為出溫泉而洗除,後人因以 為驗。」
驪山始皇陵作地市,死人交易。市平,不得欺死人,云: 「秦王地市有斷馬利。」
《集仙傳》:「驪山姥不知何代人也。李筌好神仙之道,常 歷名山,博採方術。至嵩山虎口巖石室中,得黃帝陰符本,絹素書,緘之甚密,題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 日,道士寇謙之藏之名山,用傳同好。以麋爛筌抄讀 數千遍,竟不曉其義理。因入秦。至驪山下,逢一老母, 髻當頂,餘髮半垂,敝衣扶杖,神狀甚異。路傍見遺火』」 燒樹,因自言曰:「火生於木,禍發必剋。」筌聞之,驚前問 曰:「此《黃帝陰符》祕文,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此符, 已三元六周甲子矣,三元一周,計一百八十年,六周 共計一千八十年,少年從何而知?」筌稽首再拜,具告 得符之所,因請問元義,使筌正立向明視之曰:「受此 符者,當須名列仙籍,骨相應仙,而後可以語至道之 幽妙,啟元關之鎖鑰耳。不然者,反受其咎也。少年顴 骨貫於生門,命輪齊於月角,血脈未減,心影不偏,性 賢而好法,神勇而樂智,真吾弟子也。然四十五歲當 有大厄。」因出丹書符一通,貫於杖端,令筌跪而吞之, 曰:「天地相保。」於是命坐,為說《陰符》之義,曰:「《陰符》者,上 清所祕,元臺所尊。理」國則太平,理身則得道,非獨機 權制勝之用,乃至道之要樞,豈人間之常典耶。昔雖 有暴橫,黃帝舉賢用能,誅彊伐叛,以佐神農之理,三 年百戰,而功用未成,齋心告天,罪己請命。九靈金母 命蒙狐之使,授以玉符,然後能通天達誠,感動天帝。 命元女教其兵機,賜帝《九天六甲兵信》之符。此書乃 行於世,凡三百餘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 言演術。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民之法,下 有彊兵戰勝之術,皆出自天機,合乎神智。觀其精妙, 則黃庭八景,不足以為元;察其至要,則經傳子史不 足以為文;較其巧智,則孫吳韓白不足以為奇。一名 《黃帝天機》之書,非奇人不可妄傳。九竅四肢不具,慳 貪愚痴,驕奢淫佚者,必不可使聞之。凡傳同好,當齋 而傳之,有本者為師,受書者為弟子,不得以富貴為 重,貧賤為輕,違之者奪紀二十。每年七月七日寫一 本,藏名山石巖中,得加算本命,日誦七遍,益心機,加 年壽,出三屍,下九蟲。祕而重之,當傳同好耳。此書至 人學之得其道,賢人學之得其法,凡人學之得其殃, 職分不同也。《經》言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蓋 泄天機也。泄天機者沉三劫,得不戒哉。言訖,謂筌曰: 「日已晡矣,吾有麥飯,相與為食。」袖中出一瓠,令筌於 谷中取水。既滿,瓠忽重百餘斤,力不能制而沈泉。卻 至樹下,失姥所在,惟於石上留麥飯數升,悵望至夕, 不復見姥。筌食麥飯,自此不食,因絕粒求道,注「《陰符》, 述二十四機,著《太白陰經》,述《中台志》《閫外春秋》」,以行 於世。仕為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
《太平廣記》:驪山下有一白狐,驚撓山下人,不能去除。 唐乾符中,忽一日突溫泉自浴,須臾之間,雲蒸霧湧, 狂風大起,化一白龍昇天而去。後或陰暗,往往有人 見白龍飛騰山畔,如此三年。忽有一老父,每臨夜即 哭於山前數日,人乃伺而問其故,曰:「我狐龍死故哭 爾。」人問之何以名狐龍,老父又何哭也。老父曰:「狐龍 者,自狐而成龍,三年而死,我狐龍之子也。」人又問曰: 「狐何能化為龍?」老父曰:「此狐也,稟四方之正氣而生。 狐白色,不與眾遊,不與近處。狐託於驪山下,千餘年 後偶合於雌龍,上天知之,遂命為龍,亦猶人間自凡 而成聖耳。」言訖而滅。
《酉陽雜俎》:唐開成末,永興坊百姓王乙掘井過,常井 一丈餘無水,忽聽向下有人語及雞聲,甚喧鬧,近似 隔壁井匠懼,不敢擾。街司申金吾韋處仁將軍,韋以 事涉怪異,不復奏,遽令塞之。據《周秦故事》,謁者閣上 得驪山本,李斯領徒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之以章程。 三十七歲,因地中井泉,奏曰:「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 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狀。抑知厚地之下,或別有 天地也。
武功山部彙考
編輯《太白山》「南之武功山」 ,
武功山在今陝西西安府郿縣太白山南,一名「鏊山」, 一名「垂山」,連亙東西諸山,週迴數百里,山中峰巒最 為秀傑
武功山圖
《考》
編輯
按《明一統志》,陝西西安府武功山,在武功縣南一百 里,北連太白山,最為秀傑,縣以此得名。杜甫詩:「遙瞻 太白雪,喜近武功天。」
按《三才圖會武功山圖考》:武功山在西安府武功縣 西百二十里。《郡志》云:「晉有武氏者,夫婦各擇棲鍊所, 夫居茲山,婦止西昌之武岡,同日賓仙,故稱茲山為 武公」,而呼武岡為武姥雲。山行至楓木凹,即武功東 界也。迤邐至北斗七星岡,峭徑紆折高下,循溪往,水 㶁㶁,激石鳴,抵平湛靜。迄下行有所觸,輒復作響。千 巖萬巘,或峻矗入雲。如筆豎筍攢,或壁嶂排「如植 碑倚屏,或倒崖作磬折狀,或傑竦如弁冕執圭為敬 者。又如龍鳳軒舉,如虎豹躩且踞,如飛走器物,靡所 殫述。」自山麓行,叢林蒙翳,瀑布鳴鳥在上。自山半行 空處,翠濕衣,泉瀑鳥聲皆歸履舄下。時有偃樹橫澗 以濟人,而根葉具存。時有石枕流,如天生橋。方竹、龍 草、仙茅、靈藥,所在有之。自楓木凹四十五灣,約十五 里許至迎仙橋。橋北為圖坪菴,一名「小桃源」,有二杏 樹,逼簷對峙,各大丈餘,東花西實,至明年,花實易向 矣。此植物所無也。山有五菴:箕峰在圖坪南,「集雲行 宮」,二庵在圖坪東北,其西則九龍也。因所通道,置以 憩謁者。又十五里,葛仙壇,而張、許二仙翼列者,不知 其由也。謁者以壇為頂,聞白鶴峰尤高,雲雨皆出其 下,白鶴仙居之。武功水發源其巔,澒濘噴沫,如芙蕖 發榮,聞人語則愈溢出。其為行者所循溪,皆其委也。 相傳為葛仙煉丹池。西北有雷崖。洞嵌,可容數百 人,路險絕,遊者必絚掖而升。然人或褻之,即迅霆霾 曀,故名雷崖。上有數十洞,恍惚有人居其中,可望而 不可即,蓋為葛仙藏書處。又其阻有齊雲山,山有寺, 徑亦澀,惟獵者時入焉。荒基敗礎,平疇帶溪,沃田數 千畝,溝塍宛然,皆柞棫充布,亦避亂全生之區也。 按《陝西通志山川》:「武功山在郿縣太白」山南,今訛為 鏊山,又曰垂山。《語》曰:「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按《郿縣志》地形,太白峰南連武功諸山,最為秀傑。武 功今訛為鏊山,又曰垂山,西曰瓦窯山,又西曰駝羊 峰,抵斜谷,接岫連麓,周圍五百里不絕,為關中名山。
武功山部藝文
編輯《與步騭書論武功山形勢》漢·諸葛亮
編輯
「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馬冢在武功東 十餘里,有高勢,攻之不克,是以留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