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09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九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九卷目錄

 四明山部彙考

  圖

  考

 四明山部藝文一

  四明山記        明沈明臣

 四明山部藝文二

  四明山詩九首      唐陸龜蒙

  四明山詩九首       皮日休

  四明山石窗        庾肩吾

  憶四明山泉         前人

  四明蘭若贈寂禪師      周賀

  送蕭鍊師入四明山      孟郊

  歸四明          胡幽貢

  四明山中十絕      宋戴表元

  四明山          孫應時

  洞天謠         明楊維楨

  四明山歌         沈一貫

 四明山部紀事

 四明山部雜錄

 四明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九卷

四明山部彙考

編輯

《道書》「第九洞天之四明山。」

四明山在今浙江境內,東接寧波府,西北接紹興府, 南接台州府之天台山,壓餘姚、上虞、鄞、嵊、奉化、慈谿 諸縣。地高一萬八千丈,週迴數百里,山有二百八十 餘峰,隨地立名不一,要皆其支麓所分也。

四明山圖

四明山圖

按孔靈符《會稽記》:四明山高峰軼雲,連岫蔽日。道書 謂「丹山赤水洞天上有四窗穴,通日月星辰之光,故 號四明。」

按《洞天福地記》:「三十六洞天,第九曰四明山,二百八 十峰,洞週迴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上有四 門,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山。」

按《方輿勝覽》。浙東路慶元府四明山,在城西八十里。 陸龜蒙雲。「山有峰最高,四穴在峰上。每天色晴霽。望 之如戶牖相倚。」

按《三才圖會》《四明山圖考》四明山者,天台之委也,高 與華頂齊,跨數邑。自奉化、雪竇入,則直謂之四明行。 山中大約五六十里。山山盤互,竹樹蔥菁,眾壑之水, 亂流爭趨,入益深,猿鳥之聲俱絕。悄然嘻呬通顥氣, 覺與世界如絕,不似天台之近人也。道書稱第九洞 天峰,凡二百八十二,中有芙蓉峰,刻漢隸「四明山心」 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窗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按《浙江通志·山川攷》:「四明山在紹興府餘姚縣南一 百十里,高一萬八千丈,周迴二百十里。一雲八百里 蟠跨數縣,由鄞小溪而入者稱東四明,由餘姚而入 者稱西四明,由奉化雪竇而入者,直謂之四明。層巒 絕壁,深溪廣谷,高迥幽寂,與人徑殊絕。方士家雲第 九洞天,晉孫綽賦: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 明天台,蓋曰靈仙窟宅焉。若舉在餘姚境者,則由梁 衕至白水,又逶迤向東南行,斬荊棘,攀蘿葛,二十餘 里,其中為三朵峰,漢張平子家焉。少南則芙蓉峰,五峰相望,各五六里。其中峰有漢隸,深刻四大字,曰「四 明山心。」其上為騫鳳巖,巖之右為石窗,四面玲瓏,每 天地澄霽,望之如牖戶,中通日月之光,亦名「四窗。」東 南十里為殺羊巖,神仙屠羊於此,有血漬焉。又南為 分水嶺,入鄞縣界。

四明山又在寧波府郡西南一百五十里,為郡之鎮 山。由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湧為二百八 十峰,中有三十六峰,周迴八百餘里,綿亙鄞、奉化、慈、 谿及紹興之餘姚、上虞、嵊縣、台州之寧海諸境。上有 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曰四明。其山 為餘姚所轄。東七十峰狀如驚浪。郭璞言「後五百年」 當立州治。至唐開元間置明州,適符其言。山西連脊 起峰,狀如奔牛,曰奔牛山。中有三朵峰,鼎足以立,漢 張平子居焉。其支山為杖錫,為石樓,為松巖,為雷峰, 為大雷,為雞籠,為烽火樓,為峒山,為鱉山,為西山。 按《紹興府志山川攷》,四明山在餘姚縣南一百十里, 山凡二百八十二峰,四面攢聳。梅福《四明山記》云:「四 明山周圍八百餘里,內八百餘家居之。」其山四面形 勝,各有區分,中通一溪,曰簟溪。東面七十峰,號驚浪 山,其境接句章,東為句章之地。西南山狀如奔牛,山 中有五峰,形如芙蓉,號芙蓉峰,正是四明山之心。其 峰有巖及石壁二峰,生五種之芝,自然花藥。南七十 峰,狀如驅羊,號驅羊峰,其地宛轉,吐出清澗,有七峰 甚奇。一澗出南,過一百二十里,其水歸鄞江南源,是 四明山南門也,號「白溪。」西南有八峰如罾囊,號八囊 山。西北有兩山如走蛇,山足澗深七十餘里,是四明 之北門山。四面二百八十峰,山內生銀蘭、香草、藥石、 乳梓、松柏檉、黃楊、茗樹、石燕毛竹、銀筍不死之鹽。此 蓋盡四明山形勢而言。若舉在餘姚境者,則由梁衕 至白水,又逶迤向東南行二十餘里,為三朵峰,少南 則芙蓉峰,又南為分水嶺,入鄞縣界。騫鳳巖之右為 石窗,四面玲瓏,每天地澄霽,望之如牖戶,中通日月 之光,亦名四窗,是稱四明。《唐謝遺塵》云:「是為四明之 目。」右為韓釆巖,左為下管嶺,入上虞縣界石窗稍西 北為樊榭,是漢樊夫人遺跡。又東數里為鹿亭,梁孔 祐隱焉。時有鹿中矢,來投祐,祐為豢之,瘡愈乃去。韓 采巖之北七里曰孔石。又十五里為丹山,赤水,狀類 設色,東連白水山。由孔石南轉而東五里為錢王鏐。 走馬岡又名青蜓岡,卓方六七里,細草連茵,若文簟 然。下走馬岡五里曰陳巖。又一里曰九雷嶺,昔有禜 嶺下者,九雷奮於湫中。由四明山心稍北,有洞曰潺 湲洞,濆瀑流沬,冬夏不息。洞之下為過雲巖,巖絕高, 雲霧乘之,有雲不絕者二十里,民皆家雲之南北,每 相從,謂之「過雲。」其南為雲南,北為雲北,並與韓采諸 巖相直。石窗西過白蓮莊,又西為簟溪,下為白溪,神 蛇居之,禱雨輒應,皆通於白水。又南曰黎州山,與嵊 界。山產青櫺子,其味極甘,其堅不可猝破。有猿,山家 謂之「鞠侯。」其大蘭、烏膽、蘿壁、茭湖、雲頂、東明、雙鳳、白 雲、南雷諸山之勝,三井、白龍,水臺之窟,鳳鳴之澗,問 道之石,真與天台、鴈蕩爭奇,皆在餘姚境。若夫杖錫 則在鄞,雪竇則在奉化,皆勝跡,各有寺,而雪竇尤奇。 又有大晦、小晦山,雲是四明南之兩峰。小晦峰望如 樓閣,亦在奉化大都四明本石窗得名,其餘支隴甚 多,總謂之「四明」,猶西北諸山皆謂之「太行」也。若入山 問諸樵人,則隔里許即異名,殆難殫述。然蘿壁、南雷 等,今則別為著山,土人不復謂「四明」矣。明永樂十三 年,詔道士朱大方圖畫之。

句餘山,《山海經》云:「無草木,多金玉。」《水經注》云:「在餘姚 縣南,句章縣北。」今求之不得其處。舊經不載,想即四 明山也。

大蘭山在縣南八十里,支連四明。相傳漢劉綱夫婦 於此仙去。亦名「昇仙山。」

東明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是為四明水口。

白雲山,在縣西南六十里。

白水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是西四明山壁峭立,其上 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其色如練,冬夏不絕,是曰 白水,亦名瀑布泉。白水宮在其下。其嶺曰瀑布嶺,相 傳劉綱夫婦乘羊過此,亦名羊額嶺。其峰曰三台峰, 下有龍湫,其深無底,有屏風巖、屏風潭。又有洗藥溪, 亦名紫溪,有石屋雲根之勝。別有巖曰寒草巖。 按《餘姚縣志·山川攷》:江南之山曰四明山。木元虛云: 「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號丹山赤水」是也。 一名鬼藏山。秦始皇命王鄞驅山塞海,百靈勞役,奔 入此地,其初亦總名天台山。故孔靈符《會稽記》曰:「天 台山舊居五縣之餘地。」五縣者,餘姚、鄞、剡、台、寧也。若 非總為一山,則天台與餘姚隔絕矣。一名勾餘山。郭 璞注云:「在餘姚縣南,勾章縣北。」《晉·地理志》:「餘姚有勾 餘山。」在《南唐·地理志》,餘姚不列勾餘,第雲「有四明山。」 蓋晉宋以後,遂以四明易勾餘矣。故王應麟《七觀》曰: 「東有山曰勾餘,實維四明。其山有二百八十峰,周迴

三百八十里,東連慈谿,西引上虞,南嗣天台,北包翠
考證
竭。中峰最高,四穴在峰上」,天地澄霽,望之如牖戶,謂

之石窗,即四明之目也。舊傳劉晨、阮肇居之。左為騫 鳳巖,下有方石,高數丈,磨崖,《漢隸》曰「四明山心。」右為 殺羊巖,赤壁里許,傳為仙人刲羊注血。前為障龍巖, 後為寒草巖,五峰相次,總名曰芙蓉峰。自石窗北行 二十里,為大蘭山。後漢上虞劉綱同妻樊雲翹昇仙 於此,遺屨山下化為臥虎,後人名之曰昇仙山,立祠 以祀之,有榭曰「樊榭。」

《古蹟攷》:「謝安石故居,在四明之東山。」

孫子秀別業,在四明之姚巷。其舊種荷池,久已耕為 田,而群禾之中,時抽荷葉數莖。其根未嘗有藕,蓋數 百年不絕也。

按《上虞縣志輿地考》:「由管溪而東曰大嶺,與餘姚界 大嶺接。迤南曰錢庫,由錢庫而夏家嶺,由夏家而隱 地嶺,由隱地而入曰四明山。山高四萬八千丈,周二 百一十餘里,凡二百八十二峰。《南史》謂梁孔昭隱四 明。」《太平御覽》云:「李汾,上虞人,嘗讀書其中。」

按《嵊縣志山川攷》:「四明山在縣東五十里靈芝鄉,高 四萬八千丈,周二百一十里,跨勾章姚虞等縣,《道書》 稱第九洞天,有二百八十二峰,四面巑聳,形勢區分。 東曰驚浪山,西曰奔牛隴,中曰三朵峰,稍南曰芙蓉 峰,上為騫鳳巖,又南曰驅羊之勢,地宛轉吐出清澗 水,南流入鄞。西南曰八囊山,北曰走蛇之峭,兩山如」 走蛇騫鳳。右為石窗,四面玲瓏,亦名「四窗」,是稱「四明」 焉。按以上二志俱雲高四萬八千丈與通志不同 按《寧波府志山川攷》:「四明山在郡西南百五十里,為 郡之鎮山。由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湧為 二百八十峰,中為三朵峰,西南有五朵峰。五朵峰東 一峰,高六里,周十里。峰南一巖,高一丈,深七尺,中有 石穴,通泉流於黎洲,穴生甘草,多古杉柏。瑞雲峰西 一峰,高四里,南有石室,下有石枰,相傳劉阮居之。南」 一峰,高三里,有石壁,壁出數穴,生石乳。北一峰,高四 里,峰頂有天井,雲氣吞吐。山四面各生一樹,東生梓, 西生松,南生柏,北生檉及黃楊,其山平正。山南聳七 十峰,狀如驅羊。其峰蹲者曰「蹲羊」,水源十丈,有神蛇 居之,吐靈氣如樓閣,可禱雨。山足一澗,南出一百二 十里,水歸鄞江。溪上一山,宋有捕魚者入,或雲應則 也。則初入山,甚秀麗,既而暝晦,號曰大晦山。東一峰 下有龍窟,逸士陶源探望如樓閣,號曰小晦山。南八 峰如罾囊,號八囊山。山北有兩陣山,如走蛇,梅福隱 越嘗遊焉。謝靈運《山居賦》:「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 四明五奧三菁。」三菁,太平之北諸山,神仙所居。由鄞 小溪而上為東四明,莫險於從大雷,而勝則有加。由 餘姚與上虞而上,為西四明,路頗平。由奉化雪竇而 上,與上虞等直謂之四明山。山勢蜿蜒,與三境相犬 牙。《道書》:「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所謂丹山赤 水洞天也。

《古蹟攷》:「徐舍人宅在四明山下,距縣南六十里。 謝隱士山居,在四明山之南,距縣二十五里。」

按《鄞縣志形勝攷》:四明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由 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湧為二百八十峰。 其支山在鄞縣者曰杖錫,前有七峰,上有「四明山心」 四隸字。唐僧紀飛錫至此,故名。曰石樓,曰松巖,舊有 松巖觀,曰雷峰,舊有雷峰院,曰大雷。《寶慶志》云:大雷 山之西曰孔奧,屬鄞縣,有所謂三十六河而無水,俯 「而聽之,則水聲潺潺。」相傳四明山之伏流也。

天井山龍神顯濟廟即四明山之天井,在縣西南六 十里。有金線蜥蜴,能顯靈異,興雨澤,天旱禱之必應。 宋嘉定九年,賜今額。乾道二年新廟,張良臣為之記。 元至正二十六年,封鄞縣五井龍神,第一井《龍神》孚 澤顯佑侯,今易「廣祐孚澤侯」;第二井《龍神》昭澤顯利 侯,今易「廣利昭澤侯」;第三井《龍神》廣濟顯惠侯,今易 「廣濟潤澤侯」;第四井龍神利澤侯,今易「廣惠利澤侯」; 第五井龍神顯澤侯,今易「廣施顯澤侯」,有劄付明時 賜祭。萬曆十七年,同知龍德孚攝縣事重修,沈一貫 為之記。

按《慈谿縣志山嶺攷》:「四明山在縣西南一百十里,唐 採訪使齊澣置明州,因山以名也。」

按《奉化縣志山川攷》:「四明山在縣西一百五里,其山 周迴八百餘里,有七十二峰,即仙家第九洞天,第五 十七福地也。」

蓬島山,在縣南四十里,為邑之遠。案其源來自四明 山,重岡複嶺,繚繞綿亙,峰角兀然,獨冠諸山。

鎮亭山在縣西南一百里。南自天台,西連四明。 江口山在縣北三十里。自四明分為雪竇諸山,東衍 至此而止。

鵓鳩山,在縣北三十五里。自四明山來,山頂有石,狀 如鵓鳩。

妙高峰在雪竇山,東望太白,西連天姥,南引天台,北 跨四明。峻峭特起,其狀如臺。下俯陡澗,深不可測。旁 有藤龕,乃和禪師伏虎處也安巖來自四明山,有寺,舊名「四明院。」有二巖橫跨澗 上,中有大龜,廣三尺許,每出入,風雨隨之。後陷死巖 下,其殼留於寺中。

毛顛嶺在縣西六十里四明山之南,接大小晦山,崎 嶇澗谷,行者艱阻。宋紹熙初,有毛居士者,鑿山以便 往來,因以名之。

《古蹟攷》:「梨洲即四明山之西峰。」《四明山記》:「晉時,孫興 公與兄承公同遊,至此,見澗邊產梨實,左右環視,莫 見人跡,意此梨為仙物也,故名梨洲,且山麓又有胡 桃、天蓼。」

四明山部藝文一

編輯

《四明山記        》明·沈明臣

按《松陵集》云:「謝遺塵者,有道之士也。嘗隱於四明之 南雷,一旦訪龜蒙陸子,語以山中之奇,品為九題,索 詩曰:『石窗過雲,雲南雲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櫺子』。 鞠侯皮日休和之,詩各因題附見。」宋施宿乃云:謝遺 塵所稱及陸、皮諸詩,世雖競傳之,顧今四明山中居 人乃不知異境果安所在?蓋與華山之華陽,武陵之 「桃源,皆神仙境,可聞而不可即者也。」予頗貪奇嗜怪, 未之信。後躡足四明,略觀其勝,已大奇之。然求《遺塵 九題》,止得所謂「石窗」者,諸皆無可索摸,乃憶施君之 言良是。及今作《邑志》,登載山川,四明諸薦紳先生家 競來言山中之奇,頗聞《九題》。有廣濟寺僧者,因處太 白山,往來四明山最久,予進而叩之,指點圖畫,至連 日夜,蓋詳殆非人境,奚啻陸皮之所詠者。然鹿亭樊 榭則墟矣。予乃旋悔昔所遊覽,未有所見,便以為奇。 今所聞者,大於昔所見矣,尚須裹足入山躬歷之。僧 試隨予後,無予告。予今信足之所履,目之所視,必盡 有八百里之美、二百八十二峰之奇以歸。僧向予頂 立作禮曰:「是直尋無上世界弟子,止見太白山西一 方云然。」予又恨施君不可作,徒迷惑終其身,於是《志 四明山》特詳焉。施君又云:「四明本屬餘姚,而今明州 擅其名,猶嘉州之蛾眉,反得名於眉州。華州不見華 山,而同州乃見之,深為枉事。」予謂四明諸山,皆天下 大觀,非一州里所得專,今造化已私於吾土,顧又與 夫封域者爭名哉。

四明山部藝文二

編輯

《四明山詩》九首      。唐·陸龜蒙石窗

石窗何處見,萬仞倚晴虛。積翠迷青瑣,殘霞動綺疏。 山應列員嶠,宮便接方諸。只有三奔客,時來教《隱書》。

過雲

相訪一程雲,雲深路僅分。嘯臺隨日辨,樵斧帶風聞。 曉著衣全濕,寒衝酒不醺。幾回歸思靜,髣髴見蘇君。

雲南

雲南更有溪,丹礫盡無泥。藥有巴賨賣,枝多越鳥啼。 夜清先月午,秋近少嵐迷。若得山顏住,芝𥰭手自攜。

雲北

雲北是陽川,人家洞壑連。壇當星斗下,樓拶翠微邊。 一半遙峰雨,三條古井煙。金庭如有路,應到左神天。

鹿亭

鹿亭巖下置,時領白麛過。草細眠應久,泉香飲自多。 認聲來月塢,尋跡到煙蘿。早晚吞金液,騎將上絳河。

樊榭

「樊榭何年築,人應白日飛。至今山客說,時駕玉麟歸。」 乳蔕緣松嫩,芝臺出石微。憑欄虛目斷,不見《羽華衣》。

潺湲洞

石淺洞門深,潺潺萬古音。似吹雙羽管,如奏落霞琴。 倒穴飄龍沫,穿松濺鶴襟。何人乘月弄,應作《上清吟》。

青櫺子

山實號「青櫺」,環岡次第生。外形堅綠殼,中味敵璚英。 墮石樵兒拾,敲林宿鳥驚。亦應仙吏守,時取薦層城。

鞠侯

何事鞠侯名,先封在四明。但為連臂飲,不作斷腸聲。 野蔓垂纓細,寒泉佩玉清。滿林遊宦子,誰為作君卿。

四明山詩九首       皮日休

編輯

石窗

窗開自真宰,四達見蒼涯。苔染渾成綺,雲漫便當紗。 櫺中空吐月,扉際不關霞。未會通何處,應連玉女家。

過雲

《粉洞》二十里,當中幽客行。片時迷鹿趾,寸步隔人聲。

以杖探虛翠,將襟惹薄明。經時未過得,恐是入層城
考證

雲南

雲南背一川,無雁到峰前。墟里生紅藥,人家發白泉。 兒童皆似古,婚嫁盡如仙。共作真官戶,無由稅石田。

雲北

雲北晝冥冥,空疑背壽星。犬能諳藥氣,人解寫芝形。 野歇遇松蓋,醉書逢石屏。焚香住此地,應得入《金庭》。

鹿亭

鹿群多此住。因構白雲楣。待侶傍花久。引麛穿竹遲。 經時掊玉澗。盡日嗅金芝。為在石窗下。成仙自不知。

樊榭

主人成列仙,故榭獨依然。石洞鬨人笑,松風驚鹿眠。 井薌為大藥,鶴語是《靈篇》。欲買重樓隱,雲峰不售錢。

潺湲洞

陰宮何處淵,到此洞潺湲。敲碎一輪月,鎔銷半段天。 響高吹谷動,勢急噴雲旋。料得深秋夜,臨流盡古仙。

青櫺子

山風熟異果,應是供真仙。味似雲腴美,形如玉腦圓。 銜來多野鶴,落處半靈泉。必共《元都㮏》,花開不記年。

鞠侯

堪羨鞠侯國,碧巖千萬重。煙霞為印綬,雲壑是隄封。 泉遣狙公護,果教𤟤子供。爾徒如不死,應得躡元蹤。

四明山石窗        施肩吾

編輯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雲行。相呼已到無人 境,何處玉簫吹一聲。梨州老人命余宿,杳然高頂浮 雲平。下視不知幾千仞,欲曉不曉天雞鳴。

憶四明山泉         前人

編輯

愛彼山中石泉水。幽聲夜夜落空裏。至今憶得臥雲 時。猶自涓涓在人耳。

四明蘭若贈寂禪師      周賀

編輯

叢木開風徑,過從白晝寒。舍深原草合,茶疾竹枝乾。 夕雨生眠興,禪心少話端。頻來各無事,儘日坐相看。

送蕭鍊師入四明山      孟郊

編輯

閒於獨鶴心,大於喬松年。迥出萬物表,高棲四明巔。 千尋直裂峰,百尺倒瀉泉。絳雪為我飯,白雲為我田。 靜言不話俗,靈跡時步天。

歸四明          胡幽貢

編輯

海色連四明,仙舟去容易。天籍豈輒問,不是卑朝士。

四明山中十絕      宋戴表元

編輯

雁飛不斷楚天長,雲路霜林級級黃。何處人煙有墟 落,北風高處散牛羊。

其二

山深不見焙茶人,霜日清妍樹樹春。最有風情是巖 水,味甘如乳色如銀。

其三

小橫欲定大橫來,萬壑千巖洶湧開。問道洞天深幾 許,紫雲深處有樓臺。

其四

亂雲穿盡得平蕪,一段寒冰碧玉壺。猶是春風未相 識,山前吹長萬龍鬚。

其五

怪石驚湍吼不休,時時巖谷飲寒牛。誰知此水明州 去,浸作玻璃萬頃秋。

其六

兩頰稜稜額下分,更無坳處可藏雲。西風怕奪行人 眼,喬木滿山鋪錦雲。

其七

洞深煙樹碧氤氳,只採靈苗不採薪。問著蹤由多懶 說,相逢莫有姓韓人。

其八

七里黃泥紅樹岡,西風果熟一村香。居人只道山深 好,三百年前是戰場。

其九

人在山前不易尋。當年已道是山深。可憐華表標題 處。夜半猿啼楓樹林。

其十

劉郎一去杳無蹤,白水青山只故宮。欲問巖前老松 樹,人間禁得幾秋風。

四明山          孫應時

編輯

平生抱遐尚,撫劍遠行遊。跡謝聲利牽,心與巖壑謀。 東征泛凔海,南騖輿丹丘。西登岷峨嘯,北望關隴愁。 匡廬挽歸轡,巫峽紆行舟。劍閣最險壯,龍門更奇幽。 歷覽雖未飽,勝概略已收。邇來臥燭湖,清夢長夷猶。 家山唯四明,名字橫九州。出門宛在眼,欲往輒不酬。 人事真好乖,山林苦吾仇。忽近益可笑,投老恐自尤。 「茲辰正芳春,會心得良儔。贏糧幸易足,快策逐所求。 中宵雨聲斷,逗曉霽色浮。天容極空凈,風氣亦和柔。 瘦筇挾籃輿,野服兼輕裘。遙遙指林麓,欣欣聽溪流。 試屐清賢嶺,彌蓋白水湫。飛湍響淙潺,怪風韻蕭颼。 艱哉上羊額,喘若料虎頭。甃石盼歲期,負樵歌道周。」 百折快一眺,千里森雙眸。峰巒何綿「聯,脈絡相纏繆。 化鈞妙融結,神功巧雕鎪。長風動溟渤,洪濤播瀛洲巨鰲出贔屭,游龍繞蚴蟉。鯨鵬怒摩盪,蟲魚紛疊稠。 萬怪各起伏,千帆近行留。或坦若几案,或峨若冠旒。 或排若劍戟,或剡若戈矛。或舞若鸞鳳,或驟若驊騮。 或戲若狻猊,或搏若貔貅。儼然開明堂,玉帛朝諸侯。」 赫然會岐陽,長圍方「大蒐,鏖戰臨長平,堅壁持鴻溝。 廣野列車騎,中軍嚴斾斿。開闢浩茫茫,變化久悠悠。 𥈭眙不得語,形容那可侔。僊樹數十圍,蟠桃幾千秋。 老榦枯不死,新榮翠相樛。飆馭定來止,桑田行驗否? 遺跡信所聞,輕舉當何由。東南徑崇岡,左右羅平疇。 人家散雞犬,村塢來羊牛。官徵畢薪炭,春事勤鋤耰。 土膩少沙石,氣寒無麥麰。荒蹊夾桃李,密蔭開松楸。 是中可避世,何勞更乘桴。」駢巖下蒼峭,別岫爭崒崷。 孰雲二剎勝,逝肯中道休。杖錫既巉絕,雪竇仍阻修。 停雲朝漠漠,剛風晝飀飀。盤磴渡方橋,廣宇連飛樓。 珠璣錯藻繡,金碧照雕髹。撞鐘食千指,鳴板登百篝。 真來天上居,不涉人間憂。周遭富佳致,徜「徉得窮搜。 妙峰遠色湊,錦鏡波光瀏。兩溪赴聒聒,千丈落瀌瀌。 深瀑漂隨鳧,品潭隱靈虯。倒窺凜欲眩,俯掬清可漱。 澗草高下積,巖花零亂抽。掛壁見猱捷,食芩聞鹿呦。 日長轉睍睆,霧暗啼鉤輈。修竹奏竽瑟,細溜鏘琳璆。 占晴喜弄鵲,畏雨愁呼鳩。何妨共齋缽,且復薦茶甌。 老僧頗好事,名德肯見投。」隨意宿山房,無眠聽更籌。 念昔身萬里,及此天一陬。登臨世界闊,俯仰歲月遒。 榮辱兩蝸角,聚散一海漚。塵鞅自束縛,名場相敵讎。 不念猿鶴怨,坐令泉石羞。心期晚乃愜,俗駕我尚優。 勝具學支許,奇蹤非阮劉。時哉山梁雉,樂矣濠上鯈。 聊追《興公賦》,不歎柳子囚。招招知音子,為我商聲謳。

洞天謠         明楊維楨

編輯

「四明山,二百八十青孱顏。天空四牖金鴉玉蟾兩出 沒,是為三十六洞之九別有丹山赤水非人間。我夢 仙人賀狂客,雲訪雲翹子孤峰頂。上登大蘭,下見洪 濤滾日車軸大龍光。蜃景雜遝翻瀰漫,上有桃花美 人者。殽龜腦,脯麟肝,令我食之生羽翰。路逢茅先生, 一笑今與古。赤玉之舄墮地化為石,我一叱之力厭」 虎。潮飛大士洞水門,風折祖龍橋石柱。赤玉之舄何 足追,下窮地脈上天維。鐵船徑渡弱水羽,火劍欲斫 扶桑枝。茅先生,茅仙後,千春曾醉廬山酒。酒醒騎虎 卻入終南山。笑呼彩鸞下招手,石田玉子大如斗。

四明山歌         沈一貫

編輯

我昔長歌《天姥吟》,今來飛越江之深。煙波浩蕩都在 眼,蒼崖白鹿紛可尋。游足未開意已窘,片雲隱約前 村盡。適來縱入丹山赤水之洞天,果爾三百八十芙 蓉之峰相鉤連。沸如巨浪排九淵,渴虯飢鱷崩奔前。 驚魂褫魄悸不定,乃知世間安得無神仙。際天但有 淺黛色,到頂猶窮羽人翼。謝公萬夫鑿不得,支遁欲 度空歎息。黃熊近人白虎怒,杜鵑半染松花碧。青鞋 屢穿幾悔來,眼前可即仍徘徊。俄聞竹間響茶臼,寺 門正對雙眉開。草根敲冰持滌斧,纖陰近送靈湫雨。 劉綱臺榭收紫綃,玉交瀑布懸青組。二韭三菁婉可 拾,東烏西兔紛來舞。篆煙雕霧無時休,一雙白鶴飛 何苦。吁嗟乎!劉郎誤入青山圍,不是忘歸不得歸。薜 荔滿牆皆可衣,胡麻滿谷何愁饑。赤雲層層團白日, 任他渡口桃花飛。百年三萬六千日,古今賢聖皆永 畢。何為容易別青山,空教青山笑不還。誅茅結屋弄 流水,溪雲與我長潺湲。

四明山部紀事

編輯

《餘姚縣志》:「漢梅福字子真,九江人。補南昌尉,棄歸,數 因縣道上言變事,劾外戚王氏。王莽專政,棄妻子而 去。人有見於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蓋福女為 嚴光妻。福來會稽,亦有因也。四明山中往往有遺跡, 嘗為《四明山記》。」

晉孔祐至行通神,隱四明山。嘗見山中有錢數百斛, 視與瓦石不異,樵採者競取,入手即成砂礫。有鹿中 箭投祐,祐養其瘡,愈然後去。太守王僧虔曰:「孔祐行 動幽祇,德標松桂。」欲引為主簿,祐不為屈。

《鄞縣志》:「宋石孝子者,四明山農也。家世貧賤,古屋數 楹,隱於灌林中。早喪父,獨與母居。一日,以事出,告其 母曰:『兒出無侍養者,幸往依女氏,待兒之歸』。」母諾,其 女氏家去母甚邇,孝子謂母可即至,竟行。後二日,歸 首過女氏,而母氏未嘗至也。即心驚,倉皇抵舍,見壁 間一巨竇,覘之,則虎子三,據其榻處為穴。孝子即大 慟,盡殺虎子,復磨一斧立竇內。頃之,母虎循竇入,即 斫其首碎之,取肝腦磔諸庭。復大慟,以斧指天曰:「吾雖殺四虎,而母讎未足報也。」乃更跡母虎所行路,持 斧阻崖石待之。壯虎果咆哮過崖下,孝子奮而前,當 虎首,連斫數斧即斃。孝子亦隨死,僵立不仆,張兩目 如生,而手所持斧,獰不可奪,人咸異之。

唐祕書監賀知章,字季真,世居四明小溪湖上。性曠 達,無俗韻,嗜酒,善隸草書,晚年尤誕放,逍遙閒曠,自 號「四明狂客。」

《寧波府志》:唐天寶二年,明皇嘗遣使至廣茂潭投金 龍,密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雨降。明皇目睹行雨,龍 左肋上有朱畫,及有「大寶永昌」四字,謂臣寮曰:「此四 明山所投之龍。」暨使回奏投潭之始,即泛出黑漆木 板尺餘,有金書「大寶永昌」四字,遂賜宮名大寶,潭名 「永昌。」

《鄞縣志》:「唐徐浩字季海,善書。其書稱『怒猊抉石,渴驥 奔泉』。由會稽隱於鄮。乾元二年,自稱四明山人,進《廣 孝經》十卷,授校書郎。」

《寧波府志》:「唐中書舍人徐浩,知制誥,貶明州別駕,遂 居於鄞,自稱四明山人。」

《奉化縣志》:「宋林逋字君復,隱於錢塘之孤山。咸平中, 徵召不起,賜號和靖處士。」有《將歸四明夜坐話別任 君》詩曰:「酒酣相向坐,別淚濕衿衣。半夜月欲落,千山 人憶歸。辭塵終古在,長瀑倚空飛。今日重攜手,前期 易得為。」

《鄞縣志》:「郭維,河南人。父貫,官奉議郎,終於長沙判官。 宋建炎間,維徙居四明,以所學教授諸生,從者如雲。 歿後,葬於西湖之原,榜曰郭先生墓。」

《奉化縣志》:乾道淳熙間,皇子魏王出鎮四明,忽遘疾, 寒熱互作,水漿不納,群醫叢治,或雲當補,或雲當表, 人人自殊。董溱至,切脈曰:「此食積所致,法當下。」眾譁 然笑之,以牴牾罷去。繼召陸溥往,二人值於道,問王 何疾,答曰:「診脈視證,當服感應丹。王與諸醫皆不然, 吾退。溥曰:『審於君言,即假此藥』。」溱即探囊與之,溥乃 飾以丹砂,易名而進,再服即瘥。王曰:「良醫也。」厚遺以 報溥。溥對曰:「此藥非溥所能,實董溱之功也。願以所 賜悉歸之。」王詢其故,具以實對。王遂兩奇之,而並賜 焉,皆官為翰林駐泊,世稱董、陸義遜雲。

《奉化縣志》:「陳桱,字子經。祖著,宋祕書監、知台州。晚居 四明山中,嘗本《綱目》著書,以紀歷代之統。父泌,饒州 教授,表章家學,訓釋惟謹。桱自束髮受書,即知弘前 人業,乃敷筆紀二百卷,名之曰《通鑑續編》。」

《慈谿縣志》:「揭汯字伯方,荊楚人,傒斯之子。官至肅政 廉訪司事,守建寧。偽漢陳友諒兵寇松關,汯與經略 使協謀禦賊,復延平等三州。既而赴召。時淮浙亂,道 不通,留家四明之慈谿,挾子樞浮海趨遼東,制授刑 部侍郎。」

《餘姚縣志》:「戴良字叔能,號九靈,浦江人。從學黃溍、柳 貫。元至正間,余闕行部,曰:『士不知詩久矣,非子不敢 語』。張士誠據吳,良為淮南儒學提舉。明師伐吳,良從 海道乞師山東。吳亡,良附海舟至定海樓,棲遲於慈 谿之華嶼鳳湖。洪武五年,遷居餘姚秦湖石堰之側, 與謝肅、丁鶴年痛哭四明山水間,其詩不忍讀也。」 《慈谿縣志》:「戴良,至正辛丑,用薦授淮南行省儒學提 舉。然時事已不靖,無可行其志,遂南遊四明。四明多 佳山水,耆儒故老往往流寓於此。先生每相與宴集 為樂,酒酣賦詩,擊節歌詠,聞者以為有《黍離》《麥秀》之 遺音焉。」

《寧波府志》:「明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倭寇數百刦仙居、 黃巖,官兵追之,奔奉化,走鄞江橋,出四明山,據紹興 之龕山。十一月,復寇奉化之楓嶺,殺主簿畢清,義士 杜文明,與象山賊合,突過四明山,犯上虞。」

《嵊縣志》:明童其鈁,字啟之,遊謝鄉人。邑諸生。放邁不 群,居四明山中,尋幽覽勝,得意忘返。嘗採槭株,大一 圍,盤根錯節,屈折多奇,刮飾為供。性好飲,醉則坐臥 其旁,以快己意。嘗教授生徒過弟子舍,必沉酣而後 已,弟子過之,亦列饌作竟日歡,里中稱曰「酒仙。」山寇 梟張,居人多奔逸,鈁縱飲如故。或至其里,則以壺漿 飲之。山寇見為酒中人,且坦率無猜,不惟不虐,更加 禮焉。

《鄞縣志》:「明沈愷嘗乘舟泛月湖,南望四明諸山,隱隱 如畫,北顧石虹襟帶,碧流如染,至含嵐浴暉,頃刻殊 狀,殆不可攬詰。愷乃見而嘆曰:『意必有異人宮焉,不 然何其山青水麗,一至此也』?問之,乃唐祕監舊宅。」 《寧波府志》:「醫學:孫正科讀書能詩。宣德間,清軍御史 駐節四明驛。驛在月湖中,沚東岸陶氏女淫行,御史 與」侍寢。少年夜舟渡,與陶女同榻,及旦而返。諸屬官 入揖承事,皆令退止,留孫正科立堂下,問曰:「聞汝諳 詩,汝詠驛景?」遂口占曰:「四明仙館絕浮埃,隔岸桃花 爛熳開。春色惱人眠不得,夜深船過月湖來。」御史赧 然,少頃曰:「詩不類《唐》,《哇》噪耳。」對曰:「實景也。」遽斥之出, 明日遂行

四明山部雜錄

編輯

晉孔曄《會稽記》:「四明山,高峰軼雲,連岫蔽日。」 《錄異記》:「黃領蛇,長一二尺,色如黃金,居石縫中。欲雨 時作牛吼聲,中人亦死,四明山有之。」

《奉化縣志》《雲笈七籤》云:「四明洞天治丹山赤水,在會 稽,故云中山。有雲二十里,民皆家雲之南北,每往來, 謂之過雲」,今雲南村是也。

《浙江通志》:黃宗羲《四明九題考》云:「唐陸魯望、皮襲美 有《四明山唱和》,分為九題。後之言四明名勝者,莫不 淵源於是。顧四明非九題所得盡,而尋九題者,又往 往不得其處。故宋施宿云:『謝遺塵所稱正陸、皮諸詩, 世雖競傳之,顧今四明山中居人,乃不知異境,果安 所在?蓋與華山之華陽、武陵之桃源,皆神仙境,可聞』」 而不可即者也。嘉靖間,餘姚岑原道求《遺塵》九題,止 得所謂「石窗」者。鄞人沈明臣以大蘭山為「過雲」,奉化 戴洵以杖錫為「石窗」,皆以意相卜度,宜乎其失之遠 也。余創《四明山志》,與山君木客爭道於二百八十峰 之間,而知所謂九題者,陸皮未嘗身至,止憑《遺塵》之 言,鑿空擬議,在陸皮已不得九題之實。後人憑陸、皮 之詩以求九題,其不得遺塵之實,又何怪乎?予既考 其得失,每題系以一詩,豈能與魯望、襲美爭秀?然憑 虛撫境,使好事者無迷山遲響之惑,則有間矣。 一曰石窗,在大愈村。自麓至巔十里,削成石室,高五 尺,深倍之,廣如深而六之,中界三石,分一室而為四。 謝康樂《山賦》註云:「方石四面開窗,不知其總在一面 也。其謂之窗者,凡石穴多在平地,故稱之為洞為室。 此獨懸空半出,有似乎窗也。」

二曰過雲。奉化雪竇山有嶺,名二十里雲,故《遺塵》云: 「山中有雲不絕者二十里」,因此嶺而言也。

三曰雲南,在桃花坑山下,其里名雲南。陸詩之「巴賨 越鳥」,皮詩之「無雁到峰前」,豈可點綴以滇楚事乎? 四曰雲北,蓋雪竇之北也。陸詩「金庭如有路」,皮詩「應 得入金庭。」金庭在嵊縣,是四明之西南,言之於雲南 差近,言之於雲北則懸隔矣。

五曰鹿亭,在大蘭山《南史》:孔祐至行通神,隱於四明 山,有鹿中箭,來投祐,祐為之養瘡,愈然後去,故於祠 宇觀側建鹿亭。陸皮不原故事,汎稽物態,引麛穿竹, 又何當也?皮詩謂在石窗下,失其地矣。

六曰樊榭。元曾堅云:「劉樊從大蘭飛昇,建祠其所,祠 側為樊榭。」皮詩「石洞鬨人笑,大蘭」,未嘗有石洞也。 七曰潺湲洞,餘姚之白水宮是也。天寶間,從大蘭移 祠宇觀於此。始劉樊居潺湲洞側,師事白君,因其故 居也。

八曰青櫺子,今亦無識之者,所謂味極甘而堅,不可 卒破者。按以求之,更無一物相似,豈草木之種類亦 有絕歟?陸詩「還岡次第生」,徒虛語耳。

九曰鞠侯。雪竇西十五里為徐鳧山,有鞠侯巖,以其 象形鑿字名曰:「攢峰割日,哀瀑崩雲」,誠奇地也。皮陸 以連臂斷腸當之,何山無猿,而以此私一四,明哉?有 以知其不然矣。是故文生於情,情生於身之所歷。文 章變衰,徒恃其聲采,經緯恍惚,而江淹之《雜體》作矣。 承虛接響,寧獨此九題哉?遺塵發之,而余考之,千年 日暮,同是南雷之人,相與言「南雷之事」而已。

四明山部外編

編輯

《宣室志》:吳郡蔣生好神仙,弱歲棄家,隱四明山下,嘗 從道士學鍊丹,遂葺鑪鼎,爨薪鼓鞴,積十年而鍊丹 卒不成。其後寓遊荊門,見有行乞於市者,膚甚顇,裸 然而病,且寒噤不能語。生憐其窮困,解裘衣之,因命 執侍左右,徵其家,對曰:「楚人章氏子全,素其名,家於 南昌,有沃田數百畝,屬年饑,流徙荊江間,且十年矣。 田歸於官,身病不能自振,幸君子憐而容焉。」於是與 蔣生同歸四明山下。而全素甚惰,常旦寐自逸,蔣生 惡罵,而捶者不可計。生有石硯在几上。忽一日,全素 白蔣生曰:「先生好神仙者,學鍊丹且久矣。夫仙丹食 之則骨化為金,如是安有不長生耶?今先生神丹,能 化石硯為金乎?若然者,吾謂先生為有道術。」生自度 不果,心甚慚,而以他詞拒之曰:「汝傭者,豈能知神仙 事乎?若妄言,自速笞罵之辱。」全素笑而去。後月餘,全 素於衣中出一瓢,甚小,顧謂蔣生曰:「此瓢中有仙丹, 能化石為金。願得先生石硯,以一刀圭傅其上,可乎?」 蔣生性輕果,且以為誕妄,詬罵曰:「吾學鍊丹十年矣, 尚未能窮其妙,傭者何敢與吾喋喋議語耶?」全素佯 懼不對。明日,蔣生獨行山水間,命全素守舍,於是鍵 其戶而去。至晚歸,則見全素已卒矣。生乃以簀蔽其 屍,將命棺而瘞於野。及徹其簀,而全素屍已亡去,徒 有冠帶衣履存焉。生大異,且以為神仙得道者。即於 几上視石硯,亦亡矣。生益異之。後一日,蔣生見藥鼎 下有光,生曰:「豈非吾仙丹乎?」即於燼中探之,得石硯, 其上寸餘,化為紫金,光甚瑩徹,蓋全素仙丹之所化 也。生始悟全素果仙人,獨恨不能識,益自慚恚。其後蔣生學煉丹,卒不成,竟死於四明山。

《太平廣記》:「樊夫人者,劉綱妻也。綱仕為上虞令,俱有 道術,能檄召鬼神,禁制變化之術。綱與夫人入四明 山,路阻虎,綱禁之,虎伏不能動。適欲往,虎即滅之。夫 人經前,虎即面向地,不敢仰視。夫人以繩繫虎於床 腳下,綱每欲試其術,卒不能勝。將昇天,縣廳側先有 大皂莢樹,綱昇樹數丈,方能飛舉。夫人平空冉冉,如」 雲氣之昇,同昇天而去。

《餘姚縣志》:俞叟隱四明山,學卻老之術,後遊荊州。時 王潛節度荊南,有呂生以故人子索遊,潛不為禮。俞 叟邀至舍,夜取一缶覆地,少頃發視,一人長五寸許, 紫衣金帶,俞臾曰:「此王公魂也。」責其薄呂生,失親親 之道。紫衣拱而受命,俞叟曰:「呂生所需,一僕一馬,縑 二百匹。」紫衣諾之而沒。及明旦,潛召呂,所資一如其 數。

王可交,崑山人,掉舟太湖,遇仙,遂挈妻子住四明山, 賣藥酒。自言藥則壺公所授,酒則餘杭阿母所傳。里 巷皆言「王仙人藥酒,世間有圖其形像者,懸之以去 魅焉。」

呂處仁,字次姚。隱四明山,有異術,齊醮多靈驗,賜號 「演教真人。」卒時投劍後橫潭,篙工夜經其處,時見劍 浮水上。

行修,字性真,泉南人。長耳垂肩,七歲不言。或呼為啞, 應聲曰:「不遇作家,徒撞破煙樓耳。」參雪峰存,得心印。 梁開平間,至四明山,處松下說法,則天花紛雨。吳越 王誕辰飯僧,問永明:「今有真僧否?」永明曰:「長耳和尚, 定光古佛應身也。」王趨駕參禮,行修曰:「永明饒舌。」跏 趺而逝。今真身留西湖法相寺。

《寧波府志》:「蜀許寂,少年棲四明山,學易於晉徵君。一 日,有夫婦二人挈壺酒詣寂山中,寂詰之,答曰:『今日 離剡溪』。寂曰:『道路甚遙,安得一日及此』。頗異之。其夕 以壺觴命酌,其丈夫出一拍板,抗聲高歌,意寓題劍。 俄自臂抽兩物,展而喝之,即兩劍上躍起於寂之首, 盤旋交擊,寂甚駭,尋匣之,飲畢就寢,既曉,乃空榻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