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4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四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四十一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三十三

  兗州府古蹟考三

職方典第二百四十一卷

兗州府部彙考三十三

編輯

兗州府古蹟考三府志未詳古蹟上

編輯

《滋陽縣志》

編輯

帝堯東巡遺址 。《史記》:「堯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駐蹕於此。」 後人因建祠祀之。唐李白、宋范仲淹俱有題詠,歐陽修亦有碑記。今其祠既廢,止餘故址雲。舜泉 在城北三里,即負瑕泉。《史記》稱「舜就時於負夏」 ,《孟子》言遷於負夏,即負瑕也。《泗水志》云:「諸馮在費縣,去泗水十里。」 負夏即兗州之「瑕丘」 ,蓋謂此也。

陋巷 在縣前路南。小巷湫隘,前有勒石,即顏子簞食瓢飲處。嘗對孔子曰:「回有郭內之田五十畝,足以為線麻者。」 即此地。北首建兗國復聖公廟,即其廟為滋陽學。永樂己丑,上遣禮部員外郎饒睎等來兗,特祀,表其里居,存有御祭碑文。

顏子郭外田 在縣治南八里南砂堆社,舊名陋地。按《家語》顏子稱「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饘粥者」 ,即此地。向建有兗國復聖公廟,久廢。順治十一年,滋陽縣知縣宋文運輸俸鼎建。前殿五楹,後殿三楹。廟貌復新。

兗州故城 ,東漢兗州,治昌邑,隋兗州治瑕丘。今既別有嵫陽廢城,則此城疑為隋後變遷者。城東北五里草橋口西,俗名「古城。」

魯東門 在兗城以東。唐李白詩曰:「水作蒼龍盤石堤,桃花夾岸魯門西。」 即今金口堰,非祀爰居之所也。魯治雖在曲阜,謫仙之詠則在兗城。曲阜東門無水,泗之瀠迴瀰漫於兗者,歷世如昨。矧桃紅夾岸泗堤,至今猶盛。此蹟在《兗。通志》

《郡志》
皆同

編輯

沙丘 城東二里黑風口西。秦始皇東巡封泰山,登嶧山之巔,立碑頌德。乃至闕里,發孔子墓,既啟,見蒙壁上刊文云:「秦始皇何強梁,開吾戶,據吾床,飲吾漿,唾吾堂。前至沙丘,當滅亡。」 七月,至此,見童子聚沙為丘,果病篤。丙寅,始皇崩。至今地名沙堆社。

婁公莊 在縣南三十里。漢建信侯婁敬之居。其先世居於齊,至敬始遷居於邑之西,遂號其地為婁公莊。近置有《婁莊集》。

「煙古堆 」 在城西三里演武廳之南。晉郗鍳金鄉人,為兗府刺史。時荀、潘用李述,劉琨用兄子演,並兗州各屯一郡,以力相傾。又徐龕、石勒日尋干戈,百姓饑饉,或掘鼠羅燕而食,終無叛者。鑒築此以望氛侵。

韋園 在縣治東百餘步。漢丞相韋賢,為瑕丘江公弟子,受《詩》於江公,因築園斯地,以便就傳。子元成,以明經至丞相,增修益盛,名曰「韋園。」 至明洪武年,始建關聖帝祠於內,至今猶稱韋園關帝廟。

兩疏故里 ,在縣北四十里。漢太子太傅疏廣兄子疏受為太子少傅,流居於邑之北高吳里。今有東疏村、西疏村,乃兩疏之分畽。

嶽雲樓 即兗州南城樓。唐杜甫《省親》,登樓賦詩,後因為少陵臺,明在滋陽王府內。清縣尹趙惠芽鑴像於上,建亭其下,為兗州之勝概雲。「南池 」 ,杜子美泛舟之地。登眺之餘,繼而鼓枻,亦賢跡之所至也。

顧王城 ,顧王者,柳下惠之弟展雄,《孟子》所稱盜蹠者。在邑西三十里,築城自衛,能周給鄰里,土人感之,號曰「顧王。」

舞雩臺 在城東沂河南,即曾點所謂「風乎舞雩」 者。

桃園 係魯府種植,幾二十里,郡人以為美觀。金雞臺 在城外東北隅,有石擊之如雞鳴聲。寶器庫 在縣治三十五里,孟家莊西一里許,有土墳起。凡人家有事用器皿者,備香紙至其所祝禱,用器若干,轉時即如數設列於外,用過送還,後有人騙用不還,今遂廢。此嘉靖年事,備此以廣異聞。

郭家潭 :在縣治西十八里。先有大黿,不知起。

考證

於何時曾有水手入潭,行至數里,見有山根,於水盡處,有一大黿,兩眼如燈,頸長一二尺,綠毛,其人遂迴。有汶上檀芳邃者,為江西令,詣拜張天師。至門,有一人著青衣守門,問以言,默然見天師,言其故。天師曰:「彼乃先生鄉里郭家潭大黿也。」 亦廣異聞。

鍾離意《得素書》處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滕村店東頭。舊有木坊一座,今廢。

宋祝家寨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相傳宋江三打祝家寨,即此地。

大王營 在縣西北四十里,係宋都汴時運糧漕河。有大王廟併石閘遺跡。

《曲阜縣志》

編輯

無字碑 ,在縣東北八里,少昊陵前,五大碑:二碑高二十有三丈,闊半之,厚四尺,屭贔高十有三尺,闊如之,厚四尺,龜趺上有八尺。三碑高二十有四尺,闊半之,厚四尺,屭贔高十有八尺,闊十有六尺,厚四尺,龜趺十有九尺。無字碑,昔賢過此,有詩云:「豐碑不書字,遺恨宣和年。」 書。宋末金兵至,未完也。又曰:金人冒祖少「昊金天氏,故為此碑。元兵至,不果成。」 未詳孰是。

護印石 在縣東北八里少昊陵前。稱「印石」 者,言其形也。歲久土壅,嘉靖末水汜始見。其文曰:「通判大理評事麻溫其、知兗州監察御史王臻、奉敕同監修兗州仙源縣景靈宮太極觀。」 於大中祥符五年三月一日,奉文聖祖天尊大帝玉石聖像,內侍省內侍殿頭楊、入內侍省西頭供奉官盧宗道、入內侍省東頭供奉「官郝昭信《孔子春秋》臺 」 ,在曲阜縣南十里。

「魯親里 」 ,聖母顏氏之所居也。

安樂里 聖配,幵官氏之所居也。漢永壽二年,魯相韓叔節以聖族之親,禮所宜異,復其邑中田,有碑記。惜歷年久遠,二里之名雖存,而其地不可考矣。

夫子甕 ,漢鍾離意為魯相,出私錢萬三千,付戶曹孔訢修夫子車,身入廟拭幾席劎履。時有男子張伯除堂下草中得玉璧七枚,伯懷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幾前,其堂下床首有懸甕,意召訢問,答曰:「夫子甕也。」 皆有丹書,人莫敢發。意曰:「夫子所以遺甕,欲以垂示後人。」 因發之,得《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 仲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璧有七,張伯懷其一。意即召問,伯果服焉。

《孔子石硯 》在夫子故宅,廟屋三間,床前有石硯一枚,制甚古樸,蓋夫子平生時物也。

上東門 ,魯東城北門,《左傳》「公斂處父從人救陽虎之亂」 ,即此。

義門 在曲阜縣舊魯城建春門內。宋大中祥符元年,真宗東封,迴兗州,以「周公後東野,紓累世義居」 ,詔旌表其門。今址不存。

白兔溝 在先聖墓北,有虛墓五間,皆石為之。秦始皇發冢,有白兔出於中,始皇逐之,至曲阜西八里溝而沒。魯人因名其溝曰「白兔。」

石壇 ,昔先聖沒,弟子於冢前瓴甓為壇,方六尺。至後漢永壽元年,魯相韓叔節始易之以石,方三尺,厚如之,縱橫各七,其數四十有九,四面皆歷代題名,歲久湮沒,字不可讀。

石龕 在子思墓前。二龕徑三尺五寸,前漢居攝元年二月造。有曰「谷府鄉」 者,有曰「祝其鄉」 者,字甚古拙,餘字剝落。

洙泗書院 在縣東北五里,舊名先聖學堂。負泗抱洙,夫子自衛反魯,刪《詩》《書》,定禮樂於此。有祭酒呂柟碑記。

觀臺井 在縣東北。周敬王三十六年,孔子繫《易》於此。

「四留碑 」 在金絲堂後,宋王留耕所作,《學錄》孔公璜書,字意高古,士人皆珍愛之。

「吳王城 」 ,在九仙山巔。

陵墓附

伯皮墓 ,在啟聖王墓東南三步許。

伯魚墓 ,在「至聖墓後」 東。

子思子墓 ,在「至聖墓」 南。

杞國公墓 在顏子墓北數步許。

顏子墓 ,在縣東三十里。《石刻》曰:「先師兗國公之墓。」 前一石鐫兩甲士,背負而坐,一執斧,一執金吾。

宰我墓 ,在縣東南八里許。

吳王墓 ,在縣北三十里。

顏之推墓 ,在縣東五里大道北,曰侍郎林孔仁玉墓 ,在至聖林內,稱「中興祖。」

孔克堅墓 ,在「至聖林內。」 國子祭酒

孔公珣墓 ,在「至聖林內。」 詹事府少詹事孟麟墓 ,在縣西十五里。陝西右布政

寧陽縣

古城 ,在縣南十五里。春秋時魯大夫采邑。今為泗莊社。

土城 ,在縣東北十八里。今名「石碣社。」

半城 ,在縣東南十里。今為泗莊社。

崦上 ,在縣北十里。亦梁王點軍臺。龍魚泉北亦有「崦上。」

「磁窯 」 在故城社,有廢窯百餘座,側穿天井,深八丈餘。

魏家寨 在城東五十里。其上高峻,有石洞,可容數百人。元季人多避兵於此。

虎埠 在馬山。相傳虎育於此,故名。

紅石埠 在縣東北八十里。出紅石。

三埠 在縣東二十五里。

雪埠 在縣北二十里。有張果老廟,俗名「張果老山。」 相傳果老騎白驢至山,墮遺鈴鐺。今山谷間有小石如拳,中空含小砂,搖之有聲,土人呼為「鈴鐺石。」

落星石 在城東北四十五里。兩石南北相去五里,世傳為「隕星。」

魯義姑退齊兵處 ,在縣東七十里義社爵山迤西。

兩疏故里 ,在縣西鄉東束、西束二村。按《廣輿記》,「兩疏,蘭陵人也,子孫因避王莽之亂,去疋而改姓為束,束晳其後也。」 或者當日流寓於此乎?滋陽高吳橋亦相傳為兩疏故里。

周倉故里 在縣西三十里黃茂村。有土巋然。土人相傳為周倉墓。舊有廟,今圮。

孝子石碣 在縣東二十里石碣社。相傳有孝子廬墓,立碣於此社,故取名焉。今碣雖存,而字剝落不可識。

陽冰真蹟 在縣治儀門左,大曆五年,為龔令庾公頌也。昔人有詩贊之曰:「鸞翔鳳翥形將動,龍繞蛇纏勢欲飛。」 多為好古者所賞。

陵墓附

晉劉伶墓 ,在縣東北四十里。相傳劉伶荷鍤醉死葬此。嶧縣亦有墓。前人詩云:「一代高風野水邊,伯倫遺塚尚依然。千秋誰為澆墳土,悔不當初葬酒泉。」 恐此誤。

南北朝宋太子中舍韓鐸並子純墓 在縣東里許,碑殘,僅存「翁仲」 諸石,近被土人取土,墓毀,幾露棺。邑人周仔世過見,遂買墓側李允登地三分,捐工修築如故。

元「九女墓 」 ,和成妻孫氏、女九人,立石在雲山前。

明文淵閣大學士許彬墓 在縣東二里杏岡。成化中敕造,大學士劉翊「為銘。」

潼關兵備吳孟祺墓 在縣西五里東河村。陝西參議張彝訓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澗西。陝西副使張雲登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葛石山。

刑部尚書吳崇禮墓 在縣北二十里雪埠前。明天啟年敕建,祭葬有加。禮部尚書孟時芳「為《銘》。」

陝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甯之鳳墓 ,在縣東四十里葛石社。

《鄒縣志》

編輯

嶧陽孤桐 在嶧山孤桐觀前,有小桐繁枝,相傳為禹時孤桐,已枯,今從枯根發生者。初桐曾發橫枝,綠葉婆娑。中丞萬含臺於對面大石書「嶧陽枯桐」 四字。有老道士歎曰:「老桐不欲留名,不久將去矣。」 遂成枯落。

故南平陽城 ,在城西三十里。《後漢書》以南平陽益東平國。《章懷太子註》:「南平陽城,兗州鄒縣是也。」 今其地猶有平陽橋、平陽寺、平陽店,俗呼為陶城。

書洞 在嶧山仰止亭迤東。相傳孔子讀書於此,故名。

《八卦石 》,嶧山五華峰下,相傳為遠塵子飛昇處。

書門 。秦始皇巡遊,登嶧山,勒石其上,頌功德,命曰書門。李斯篆之,後為野火燒裂,或篆其文,刻於棗木。唐杜甫詩云:「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記失真。」 宋歐陽修云:「今俗傳《嶧山碑》,《史記》不載,其字跡,大不類泰山,存者其棗木傳刻耳。」 後宋元祐八年,鄒令張文仲於北海王君向獲李斯小篆,刻諸廳之嶧陰堂。迨至元二十有九年。縣令宋德,夏津人也。嘆是碑殘缺,恐致泯絕,迺命工礱石摹刻於其側。《說郛》云:「嶧山實無此。」

《碑》乃南唐徐鋐所摹刻於長安者。

暴書臺 ,在南門子思書院西。有臺高丈許,元縣令司居敬鑴字其上,世稱為孟子暴書臺。子思作《中庸》處 ,在南門外孟子故宅旁,至今尚存。石碑題雲「子思作《中庸》處。」

斷機堂 在南門外子思書院右。相傳即孟子故居也。今因利橋傍尚存石碑,上載「孟母斷機處。」

顧子山 在縣南距城二十餘里朱莊村地方,坐落黃山莊。俗傳李世民被困此處,李淵領兵屯此山,顧盼其子,遂名焉。今山頂上有平石,大畝餘,上字數百,大如碗,年久點畫不真,不能盡辨。

康王橋 在縣南距城三十里朱莊社有小橋,今僅存石數塊。世傳晉朝康王幸嶧山,道過此地,築此橋,遂名焉。

墳墓附

雙王墓 ,在縣城西南五十里,黃山迤北,有古墓二,塚周圍大二畝,高二丈,世傳名曰「雙王孤堆」 ,或曰伏羲帝后之墓。

南宮适墓 ,在城西十里,至今祀之。

公孫丑墓 ,在城西北十里,至今祀之。

萬章墓 在城南十里有萬村。成化十八年,知縣張泰立碑,至今祀之。

匡衡墓 ,在城東二十里。

姜太公妻馬氏墓 在城西南六十五里南薄梁村迤南三里有碑。

梁山伯祝英臺墓 在城西六十里吳橋地方,有碑記。

李之英墓 ,在城西北三里,有碑。元錦州同知節婦祝氏墓 ,在石牆村。

烈婦馮氏墓 在馮家莊。旌表有碑。

節婦樊氏墓 在城南石牆村。

節婦王氏墓 在匡莊村東。

節婦歐氏、吳氏墓 俱在西韋社。

節婦鞏氏墓 在歐家莊。

節婦惠氏張氏墓 在岡山前。

節婦趙氏墓 在岡山村北。

節婦王氏墓 在城東蘭溝村。

泗水縣

盧城 在縣西南十五里。城址尚存,建置莫考。梁父城 ,在縣北四里。漢置縣,尋革,即今故縣村。查《府志》,故梁父城屬寧陽東北九十里。其遺址周圍約五六里。

舜廟 ,在縣東南七十里,地名「歷山。」

舜井 在舜廟前,舊傳為「孝順井。」

娥皇女英臺 ,在舜廟西南,載《山東通志》。雷澤湖 ,其說見前。相傳舜漁雷澤處。

泗臺 在縣東北八里。相傳孔子問禮老聃處。曬書臺 ,在縣東五十里聖公山上。相傳曬書於此。

尼丘鄉 在縣境南。泗、曲接壤,故有是名。汶陽鄉 在縣西。春秋時取汶陽田,即此。曲池亭 在縣北。《春秋》桓公十二年,會杞侯、莒子,盟於曲池,即此。杜預云:「縣北有曲水亭,出。」 《山東通志》。查府志,又屬寧陽,故汶陽城。

陵墓附

鮑王塚 在縣東八里

卞莊子墓 ,在縣東北四十二里,即宮娥埠。查

《山東通志》
在東昌府城西二十里

編輯

達魯花赤泰富墓 ,在縣西南二里。

喬元帥墓 ,在縣西北十五里。

孟節度使墓 ,在縣東北三里。

劉隱士墓 在縣北一里。元朝人,以道自任,有司屢辟不就。有蘇惟明《誌銘》。

孝子李克莊墓 在縣東北一里。

魯府端王墓 在縣南二十五里二旂山之陽。山川環抱,林木森鬱,結局完固,足稱佳域矣。魯府恭王墓 在端王墓轉西,俱以旂山作枕,而較為雄壯。規模寬綽,峰巒層疊,稱大觀雲。《滕縣》

煬城 在縣西五十里。相傳為隋煬帝駐蹕處。滕城 ,在縣西南十五里。城周圍二十里,內有子城。《齊乘》云:「古滕國,秦縣之。」 漢初,夏侯嬰初為滕令,號滕公,因秦舊,孝武封魯共王子劉順為公丘侯,都此,因改之。故地誌以為公丘城。鞋城 縣西南二十里,橫僅半里,從倍之,俗以形如鞋,故名。興築無考。

湖陵城 在城西南七十五里。《通志》云:在魚臺縣東六十里,漢王陵攻胡陵即此。後為侯國。沛縣《志》亦載之。按:其城西屬魚臺,南屬沛,滕僅得。

其東北一角雲

靴頭城 在縣東六十里東江村南。俗以其形如靴頭也。土人云是王丞相鎮守,城殊無據。仙源城 ,在東南峭村。《通志》云:「文王第四子所封之國。」 未詳。

長城 ,在城東六十里,無故址可考。《齊記》云:「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 豈即齊所築也?

孤獨城 ,在杞城東北隅,周三里,興築無考。藍陵城 ,在東北八十里城前集後。「城前」 者,藍陵城之前也。土人云是康王城,創始無考。碗子城 ,在黃約山後,俗傳黃約家也。

四,「嘗邑,許邑 。」 《詩》雲「居嘗與許。」 按田文號孟嘗君,而國於薛,今薛城南十里《孟嘗集》是也。許邑當亦不遠。《詩註》云:「許,許朝宿邑。」 《地道記》雲「沛有許邑」 ,而引《左傳》「鄭滅許」 為証,此皆非也。蓋鄭所易許田與所滅之許俱在河南,而沛之許邑,無乃《詩》之所謂「居嘗與許」 之許乎?《詩》雲「遂荒徐宅。」 沛、薛相近,沛固徐彝也,豈嘗在薛而許在沛耶?永興縣 ,按北魏置蕃郡,轄蕃城、永福、永興三縣,今臨城西有永興社,永興村,逼近臨城,豈臨城即永興也?永福無考。按茱萸山後有《故縣,集》而不知其名,豈永福耶?

陶陽鎮 ,在陶山。金置,今廢。

白馬關 在東西蓮青山之間。今廢。

黃草關 :在水北社。俗傳楊廣妹夫孫光普屯兵所,大抵皆宋、金時置也。

文公里 即滕城,舊呼為「文公里。」

「故縣鄉 」 ,即《西土城》也。

如市鄉 在城東北,見《學田記》,不知其義。蓋元時有此鄉名。

甑塵鄉 在陶山,唐時名也。按《范丹傳》:後漢黨禁丹,逃命梁沛之間,所止單陋,有時絕粒,閭里歌之曰:「甑中生塵。」 范史雲:唐時此地屬徐,蓋有史雲所居以此,稱為甑塵鄉。今廢。

五侯家 在城東趙家莊。舊傳漢元帝母兄弟之家,有天寶十一年斷碑,可據。按:元帝母,王莽姑也,家元城,一曰「五侯」 ,皆元城事。此當是劉弘封昌慮故地,俗誣傳之。

上宮 ,孟子之滕,館於上宮。或曰今廟是也。未詳。

回鑾殿 二:一在城東北三里,一在城南六十里,臨城俗呼為皇殿,文皇南幸駐蹕所也。臙脂井 舊傳在縣治西南臙脂街,今廢。攲井 其形攲斜,俗呼為扳例井。土人云:「漢光武駐此,渴欲飲而不得汲井忽攲側如扳倒。」 豈其然乎?

高山井 在高山下,相傳水與薛河通。

桃山井 見《山川志》。

舊驛 在白了村。原在湖陵城,為水所沒。元至正間,改建於此。南通臨城,北通路橋。元大道於此。舊雲「水驛」 ,非也。

運河故道 ,起梁溪淵,東經城北至湖陵,有三閘。詳見《山川志》。

「翫月樓 」 在東門甕城上,今廢。

山亭 在高山前,於菟城後,飛雲臺上。俗傳,於菟丞相所築,「山亭」 之名以此。亭廢,臺尚存。富春亭 ,在知縣宅內。弘治間馬文盛建。靈臺 ,在滕城東北隅。臺下有靈沼,滕公效文王築之者。

《風花臺 》,在伯塚村,未詳其義,殆亦前人遊樂地也。

觀音臺 在薛山

「曬書臺 」 見《曾子山》。

「飛雲臺 」 見《山亭》。

斬蛟臺 在東南趙家莊。斬龍臺在西江村。俗傳皆是周處寓滕時,蛟龍作水患,周處斬之,其患始息。按:周處宜興人,何得來此?《嶧志》亦有周處跡,大抵皆妄雲。

王陵臺 在縣東南五里。《通志》云:「王陵所築𩰚雞臺 在黃約山東南。季郈𩰚雞,季氏介其羽,郈氏金距,在曲阜。」 此非是也。按:當時以𩰚雞為尚,此或別有𩰚雞之所與?靜樂園 在城西南隅,元監郡安侯建。

「芙蓉池 」 ,舊官窯地也,在城西南隅。

白家海 ,在城東五十里善堌社。不知所自。按《嶧志》,白侍郎曬書臺在滄浪西山麓,下有白家莊,與此相近。其亦彼游棲地耶?然侍郎不知何代人。

墳墓附

商仲虺墓 ,在奚仲墓東,俗呼為「灰谷堆」 《虺灰》。

訛也

微子墓 在微山,沛縣亦有墓,然皆非也。按:微子墓在歸德府,墓前有廟,唐賈至為之碑。鄫王墓 在王莊東鑾駕道邊。

春秋鮑叔牙墓 在城北十里道西,鋪名鮑塚以此。嘉靖四十四年,巡撫鮑象賢令有司立碑以表之,豈其苗裔也?道東有管子墓,《東陳寺碑》云:「介於管、鮑二塚之間」 ,且村名管里以此。《史記正義》云:「在臨淄南牛山阿。」 當別有據。管子相齊、臨淄近真,然此名管里,豈管、鮑出賈時曾居此歟?抑後人因叔牙墓而衍之歟?

「公孫杵臼墓 」 ,在豐山隅,有碑,字剝蝕不可辨。按山西忻州有墓,此或不真。

田嬰墓 ,《皇覽》曰:「在魯國薛城中,東南陬。毛焦墓 ,在西南十里。」

「毛遂墓 」 ,在薛城北門外。

徐駙馬墓 在青義村後。墓被發,掘塚人得誌銘,碎之。土人猶記是漢明帝駙馬徐振先墓,不可考。

三國曹王墓 ,在縣東五十里,極大。《三國志》不見封曹王者。

南北朝皇墓 在東南二百里泉上村,享堂遺址俱在,土人云:「梁武帝也。」 按《一統志》,武帝墓為修陵,在丹陽縣。然此近蘭陵,或其先族墓也。焦花女墓 在東南十八里。

長孫逞墓 博州別駕。以子浼為滕尉,就養於滕,卒,葬城東南。

「徐元振墓 勣之裔也。」 按《白了村明昌元年碑》則以元振為遷白了村高祖業農,妻宋氏生子仁,登慶曆三年進士,為聊城簿。《明昌四年碑》則以元振登慶曆元年進士,為聊城簿。二碑不同,然皆孫徐琳所立。豈先立者為誤記而後立者為正乎?抑年遠傳疑,故兩存之歟?今直以後立者為真。《通志》舊志據明昌年號而以為「金進士」 ,誣矣。

金唐括公墓 在西南六十里。正隆間,大章公主淵源,駙馬都尉、景國公有碑。

嶧縣

郳城 在鄫城南。邾夷父顏有功於周,次子友父別封小邾,為魯附庸,居於郳。《樂史》云:「郳城在氶縣」 ,土人曰「小灰城」 ,小邾之訛也。

安陽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為春秋時戎州巳氏之邑。秦為縣。今曹縣東南亦有安陽城。曬米城 、曬麥城 ,俱在縣東南三十里。鍾離城 距偪陽城六十里。按《路史》,沂之氶有鍾離城,春秋時晉吳會處。《郡國志》謂「此城楚將鍾離昧所築。」

氶縣舊驛 元初建在縣北門外,舊址今廢,石刻尚存。

石門莊 在縣東三十里。相傳為子路宿處。「次室亭 」 在縣東五十里舊蘭陵城中,今廢。荀子宅 在縣東五十里舊蘭陵城中。

白侍郎曬書臺 在滄浪西山麓上。侍郎,不詳世代履歷,獨有舊刻《大寧清訟之碑》,山下有白家莊。

散金臺 在縣東二十里。漢「二疏散金濟鄉人處。」 有元陳祐詩。

張范村 在縣西三十里,舊傳雞黍約會處。按:巨卿家山陽,張家汝南,此非其地。疑前偶有張、范二姓居此,故得名,非漢張范也。

斬蛟臺 在縣西六十里。舊傳為周處斬蛟處。按:處,宜興人,屠蛟殺虎俱在荊溪,此非其地,傳者誤也。

陵墓附

劉伶墓 劉伶臺其下為劉伶墓,河水混白類酒,土人相傳為伶釃酒處。按伶,沛人,去嶧未百里,此其置鍤處也。有前人《弔伶墓》詩:「一代高風野水邊,伯倫遺塚尚依然。千秋誰為澆墳土,悔不當初葬酒泉。」

女媧陵 在城南金陵山。詳見《祠祀志》。

黃丘 在黃丘山北,巍然一大塚,名曰「黃丘」 ,黃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採,置守陵戶。嘉靖間始毀。

偪陽君墓 ,在縣南五十里偪陽城東。舊傳為「偪陽君求言葬處。」

「《季文子》墓 」 ,在魯卿山。

荀卿墓 ,在縣東五十里,故蘭陵城南,有明朝給事中《李華歌》一首。

漢蕭望之墓 ,在縣東五十里,故蘭陵城東北,纍纍數高塚,其一為太傅,餘為諸子葬處。按蘭陵蕭氏,自漢以來,衣冠宦業相望於簡策。《經》今

幾時,故壟荒涼,隧門傾圮,荊榛蕪莽,往來樵牧,乃至無一薦麥飯者。觀之可為於邑

魏王肅墓 ,在嶧東南二十五里。肅善經學,累官光祿勳,嗣父為蘭陵侯,葬此。

賈侍郎墓 在縣東南五里,兵部侍郎賈三近葬處。

金鄉縣

昌邑王墓 在金陵集山上蓮花七峰下,前有三台山對峙。

范巨卿墓 在雞黍城南,舊址湮沒。崇禎元年,知縣李國泰訪問故老,仍為卜築丘壟,表以石碑。有記載《藝文志》。其行實另見《人物傳》。

小兒墓 ,在城南門外西隅。墓上有青石數塊,不知所從來,疑古有二小兒,爭曰:「孔子不能窮。」 金鄉,古魯下邑,或即此小兒乎?錄之,以俟博古君子。

魚臺縣

重鄉城 在縣西十五里。《左傳》:「晉文公分曹地畀諸侯,魯僖公使臧文仲往受濟西田,宿於重館」 ,即此。今土人呼文香,香鄉聲訛,文名由文仲也。惜館今無考。

義城 遺址猶存,建置無考。但鄰村寺中有金大定時碑記,內載地名義城,想民間因亂聚義而自築者。夫子堂即在此地,去治東南二十里。又《赤琖顯忠碑銘》「義成鄉」 ,疑「城成」 字訛,未知孰是?

古城 在治東二十里。建制無考。《舊志》止傳其名,當是方與故址也。

新城 在治東北五十里鳳凰山麓。明嘉靖九年,因黃水沒城,議遷縣治於此。城已累築及肩,縣堂、儒學俱已折毀,將並移建。至三十年,水退,民重故土,不果徙。萬曆三十二年,水復浸城,又議遷治。明年,水退,士民戀舊,終不果。遺壘具存,名「新城」 焉。

匡城 由新城踰嶺,北有兩城,東西對峙,約周皆可四五里,石址尚存。

夫子堂 ,在治東南二十里義城地。相傳夫子適陳寓此。明僉憲普暉過之,有「夫子堂空草木長」 之句。今其處為左家堌堆,鄰於沛界。上人前建玉皇殿,後建三教堂,像夫子、老君、釋迦其中。蓋邪說繁興,俗習愚昧,類以聖教牽合佛、老,非有以正之,其流未有艾也。

四思堂 在南陽鎮,明尚書朱衡建。按公謀開新河以避黃決,與總河潘季馴廬於河岸者凡閱月,則斯堂之存,亦精意之所留也。安得憂國奉公盡如公者?故附之《古蹟》,以志前徽。

春秋閣 在郎橋頭。內。祀關聖,蓋取公讀《春秋》之義也。

《雲巖松屋 》在東山麓。明初邑人王麟書室也。學士解大紳為之銘,祭酒胡巖為之歌。

《問津亭 》,相傳子路問津於此。說見前。

思白亭 在穀亭鎮,崇德書院右。明萬曆中,邑侯白公希繡治魚有惠愛,既陞諫垣去,邑人思之,為銘。碑作亭,顏曰「思白。」 後尹劉公志仁更新之。

瀟灑園 庠士劉漢佐別業也。在西郭市南水外柳林深處,門面金莎嶺,內多植柏,饒松竹名花。石山石沼,亭曰「春芳」 ,鏡堂名「嬾雲齋」 ,四圍短垣,亦邑之勝概也。

觀魚臺 今上建超化寺。說已見前。縣之所由,名「魚臺」 也。

黃臺 在治西北,城中最高處也。相傳以「黃水不沒」 得名。唐寶應元年,遷治黃臺,即此。今其上建關聖廟。

龍臺 ,在治西南,《正直》。

文廟前臺有井,相傳其中有龍,故名「龍臺。」 《飛雨縣》

「景之一也」 ,說見下。今臺上建文昌閣,井覆閣中。花臺 在城東南瀕湖高處,相傳為勝遊之地,已見王學博《城池說》中。今雖荒墜,而幽景固猶存也。

畫卦臺 ,在鳧山之南麓,有辛興里,里周匝伏羲遺蹟甚眾。山麓之半有伏羲陵,陵東一峰鬱然者,名畫卦臺也。前有伏羲廟,甚古,詳孟祺《記》中。按,河南陳州有伏羲陵畫卦臺,雲自蔡水得龜,畫卦於此,從所都也。上蔡有畫卦臺,雲臺四周皆產蓍草。近臺一水曰蔡溝,舊有元龜,縞身素甲,浮游其中,從龜所產也。秦州有伏羲陵《畫卦臺》,雲「雪後猶見卦痕」 ,從所生也。今此陵與臺,不知何從,想顓臾奉祀於此,亦有神奇,但不可考矣。總之,神聖遺蹟,恆不拘拘一處,固不必窮究真偽也。

雞鳴臺 在胡陵城內東北角。舊傳楚漢相持於此,各築城,以沙河為界。漢南楚北,楚人以術藉鬼力夜築,漢知之,作臺於河之東滸,人登其上,為雞鳴,以破其術,故名。沛治、滕治皆載之,然地實魚境也。

龍臺井 」 ,今覆文昌閣下,深黝莫測,說見後。「《長壽寺井 》深十二丈,先是湮沒已久。明時有隱者寓寺中,晨起見霧出其處,發而浚之,清冽殊眾,泉寺賴之。隱者姓名不傳,其家人尋至,堅不返。後亦不知所終。殆高士也。

皇井 ,在伏羲廟前。深不可測,東單、西單諸村人咸汲用於此。相傳唐時兵營此所,鑿呼「皇井」 雲。

龍臺飛雨 臺有井,今覆臺下。相傳未為閣時,每陰雨,井輒起魚貫舞雲霧中,龍所化也,故名「飛雨」 ,蓋「飛魚」 之訛。

《朗橋夜月 》,相傳晦夜猶有月影在水中。今不必泥此,但「桂魄堂空,光生匹練。」 騎虹對景,足供清賞矣。

《魚棠遺蹟 》謂觀魚臺、武棠亭也。

《穀亭晚渡 》曩為漕運咽喉,河濱聚落,士商輻輳,南北要津,蓋不亞都會雲。

《荷河歸帆 》宋置發運務於定陶,疏荷水以轉漕運,舸舳上下,帆影參差,固佳致也。

「棲霞返照 」 ,棲霞寺名也。址高五丈許,名棲霞堆,在《文香集》其地亦名棲霞里。按金鄉有棲霞阡,趙承旨所書《棲霞阡表碑》尚在金鄉縣治內。「柳店春風 」 :在柳店集,居人多姓柳,相傳薛仁貴妻柳應春家也,誕不可信。傍有御葬古碑,沒土中亦無考。

《金莎曉行 》:「嶺多莎,草色艷如金。」

《鳧山積翠 》雙峰聳秀,狀若鳧翔。石積苔斑,望之蔥翠。

古塔凌雲 ,在明覺寺。相傳塔出雲則雨,故林琰詩有「遶漢無心常靄靄,從龍有意任飛飛」 之句。今塔圮雲亦無徵。

陵墓附

鄒平王墓 在鳳凰山麓之東。王諱《泰塍》,明魯藩靖王第三子也,宣德四年封。

滋陽王陵 在鄒平王之陵西,長壽寺之側。王諱當漬,明魯藩莊王第一庶子也,成化十四年封。

李左車墓 在治西南。按廣武君諫陳餘說韓信事,載《史記》《漢書》,而葬此無考。今其塚,土人呼「謝家堌堆。」 謝有人作室,偶取堆上片石支棟,石遂為祟,禱之不愈,竟殪。

王粲墓 在治東北。按:粲自漢獻帝時,由高平徙家長安,後奔荊州依劉表。表卒,歸魏武甚寵任之。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道病卒,還葬故里。文帝臨其喪,語從官曰:「仲宣生好驢鳴,可各作《驢鳴》以送之。」 於是赴客皆一作驢鳴。今濟寧州亦有王粲墓,雲在城南五十二里。與此未知孰真。然魚固高平地也,當為故里雲。

董永墓 舊《志》載在縣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興人,流寓德安,有傭身葬父,感仙姬為偶事。蓋董永雖產青州,其先兗人也。近《相里集》有王生者,於土中得一碑,額為「桀溺里。」

赤琖顯忠墓 在治東五里大聶村之原。有碑文記顯忠事甚悉。見《本傳》。

成武縣

三冉故里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春秋時冉雍字仲弓,冉耕字伯牛,冉求字子有,一族三賢,皆孔子弟子明建三冉祠祀之,後割屬曹縣。今其後嗣仍奉祀成武。

留董里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景河北。相傳漢董仲舒微時,道經此地,有老人遇之,不問姓字,相款數月,既留一「董」 字而去。後還復過此,老人曰:「其所謂董耶?」 又禮之始終不及名。古重道不重名,如此老人不傳,亦可想見其高義矣。今有董子廟。

嚴子陵井 在縣西南二十里許三岩村內。井口甚隘,僅容斗水,下闊可以運船。傍有臺,高丈餘,亦號子陵臺,傳謂子陵避兵處。俗有「寇不入三岩」 之說。土人立廟祀之。

大碾 後漢史弘肇屯軍所遺。按弘肇為人,沉毅寡言,御眾嚴整,所向必克。高祖自晉陽安行入洛及汴,兵不血刃,皆弘肇之力。既改國號,諸鎮多降,命弘肇屯軍於此,今碾猶存,在邑東北二十五里,有《大碾集》。

白鼠洞 ,在縣北二十五里,梁王城境內。洞皆石砌,隱地丈餘,長約二里許,傳為高僧得道處。

有古碑

文亭山 :在城西北一里許。見《山川》。

壽峰 在縣東一里許。見《山川》。

鳳凰嶺 在縣南關外。見《山川》。

馬澶淵 ,在縣南數里許。見《山川》。

堂溝 ,在縣北四十里。見《山川》。

木鴈池 在縣南門迤東。見《仙釋》。

漢泉鄉 在縣南七里「吉王村。」 缺考。

陵墓附

孫期墓 在郜城村內。見《人物》。

五代南燕慕容德墓 ,晉隆安二年,燕范陽王慕容德南徙滑臺,魏遂取鄴。慕容麟上尊號於德,德用兄垂故事以統府,行帝制,置百官,是為南燕,據此地也。又二年,乃定都廣固,即皇帝位,更名「備德。」 後殂葬縣西南堤外一里許。歷唐、宋、元,子孫猶有顯者。至元六年,揮軍慕容大郎立碑敘之。

元張成墓 在縣北二十里許。按中憲諱成,其先濟寧虞城人,三遷至成武,依母黨,遂為邑人。至大四年,用子恩制,贈中憲大夫、中書兵部侍郎、上騎都尉、清河郡伯,葬成武之小房裡,有碑。明韓克忠墓 在縣北二里許賈莊村,有碑。郭璽墓 在縣北十里許胡村,有碑。

孝子王俊墓 在黃蘆村。夫婦孝烈,奉旨二次旌表建坊。

皇清縣令宋賢都墓 在縣里許西刑懷村。

曹州

河濱 在州東南五十里,即舜陶處,今屬定陶。「諸馮 」 ,在州南五十里,相傳舜生之地。今按其地與姚墟接壤,誠然也。

陶丘亭 在州東南三十里。《爾雅》云:「丘再成為陶。」 《禹貢》:「沇水東出於陶丘北。」 即此。

三朡亭 在州東南四十里。湯與桀戰於鳴條,桀走保三朡,遂伐三朡,更其國曰「曹。」 及振鐸封,作三朡亭。

古亳城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曹南山之陽,其旁為蒙城。《括地誌》謂:「宋州北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 ,因景山為名此也,謂之北亳穀,屬縣西南。南亳故城為湯都,在今河南寧陵,謂之南亳。河南偃師,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遷焉,謂之西亳,故曰三亳。景亳,今在縣境。

盤庚村 在州東一百里。舊有盤庚祠,今在縣境。

莘仲城 在州南八十里。本夏有莘之國,今名莘仲。集有莘仲國君墓。按《元和志》,古莘仲國在濟陰東南,有伊尹耕處,即此。今屬縣境。其東昌之莘縣,起於隋,緣莘亭而名,謂為古莘國,誤。陶朱公亭 ,在州南柳河北岸堤顛遺址尚存。重丘 ,《春秋?襄公十七年》夏,衛石買伐曹,取重丘。即此。

故鹿城 ,《郡國志》云:「濟陰乘氏縣有鹿乘鄉。」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盟於鹿上」 ,即此。

故戎城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春秋》:「會戎於潛。」 杜預曰:「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即濟瀆所逕也。」 《路史》云:「戎州,吳氏邑。」

故楚丘城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本春秋己氏邑。隋改置楚丘縣,並屬宋州。迨元改屬曹州。明洪武間省入州。歷考諸書,衛文公楚丘在滑東六十里,其曹邑在滑南,並與本郡邈絕。蓋彼為衛境,而此為曹境也。舊《志》以此為衛之楚丘,誤。

漆園城 ,在州東南五十里。《史》云:「今興仁冤亭有莊子漆園」 ,古蒙池也。

故《貫城 》《貫》。請幫助識別此字。也。宋、齊盟處。齊田和伐衛,取毋丘。《大事記》云:「毋音貫」,即古貫國,在濟陰南五十六里。

州國城 ,在濟陰定陶縣。《春秋》「桓公五年,州公實來曹」 ,度其國危,則不復,遂居於此。

桂陵 在州乘氏縣東北。《戰國策》:「齊大破魏師於桂陵」 ,即此。有謂安陵即桂陵者,非。

陽晉城 ,在州西北舊乘氏縣界內。張儀說魏王曰:「秦下兵取晉陽。」 即此。

故濟陽城 在州南五十里。《竹書紀年》:「梁惠王城濟陽。」 又漢梁孝王子明封濟川王,都此。《水經注》:「光武生濟陽宮」 ,即其處。《漢書註》:「濟陽故城,在今曹州冤白縣西南。」

「受命壇 」 ,在州東南三十里。漢高帝即位於定陶汜水之陽,即此。高阜尚存,今屬定陶。

戚姬村 在州東南四十里,漢高戚夫人生此。梁王臺 ,在州東南三十里。相傳為漢梁王彭越所築。

項城 ,在定陶北三十里。楚項梁屯兵之地。故秺城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漢封「《金日磾》侯國。」

《曹氏書倉 》,漢曹曾積石為之。

故濟陰城 ,在州南五十里左山南。隋時置縣。唐、宋以來皆州治。

展敬亭 「元時建,在舊州城內」 ,今廢。

南華驛 在今城隍廟西。明正德五年,州人陳祐發土,得元人石碑,云為「南華驛。」 今廢。

安陵城 在州西南五十里。明洪武元年,以水患徙州治於此。二年,又徙州於今縣治,因以其地置巡檢司。

歷山書院 在州東北五十里歷山下。元歷山公千奴建,學士程鉅夫記。

陵墓附

堯母墓 慶都靈臺,在雷澤西南,灉河西岸,舊有址,今沒於水。慶都堯母,名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沒葬於此,人莫知,名曰靈臺,漢有碑記。魯太史左公墓 在左山丘,明父墓也。

李世勣墓 ,在州西北四十里故離狐城傍。按勣陪葬太宗,在長安,今雲「勣墓」 ,非也。

業諦彌實墓 ,在州南二十五里。元世祖時,累建勛烈,卒,贈雲中郡公。今屬定陶。

明都憲陳九疇墓 在州東四里灉河西岸。《曹縣》。

南燕國 ,在城北四十里。古姞姓之國,有北燕,故以南氏。縣東為陽清湖陂,亦曰燕城湖,今有大阜如墳,前有廟,類王者,土人傳為燕城廟雲。會盟壇 在曹南山下。《春秋》僖公十有九年,宋與諸侯會盟處。

聖蹟碑 在阜民門內。周敬王二十五年,孔子自衛來曹。萬曆十八年,知縣錢達道樹碑。己氏城 ,在縣東南境,春秋屬庸州。隱公七年,「戎伐凡伯於楚丘」 ,是也。秦名安陽。漢置己氏縣,至隋置楚丘縣。于慎行《府志》謂己氏即楚丘也。沛郡 舊為沛公屯兵處,後魏置郡,今有沛郡,都在縣西四十里,居民掘地,曾得堂舍故墓。蒙城 ,在縣境南。《帝王世紀》曰:「蒙為北亳,即景亳,湯承盟處。」

蒙澤 宋萬弒閔公於蒙澤,即縣境內,是為北亳。冬十月,宋五公之族以曹師伐之,而殺南宮、牛於師。至唐武德四年,置蒙澤縣,後廢。

曹州舊城 在左山南濟陰廢縣旁。隋孟海公曾據此。北周置曹州。唐徙州於濟陰縣,亦在左山之南。至金大定中,與濟陰治始同徙於乘氏雲。按:縣境有曹州之治四:兩置左山之陽,一治安陵。洪武二年,又置於縣也。

盤石鎮 宋、元間,為濟陰、楚丘縣之界,置巡檢、稅課等司,人為驛路。洪武二年,遷州治於此。四年,改為縣,即今縣治。其東南有兩閘,今尚存。故老云:「運道也。」

平利鄉 。《皇覽》曰:「伊尹墓在濟陰己氏縣平利鄉」 ,即此。

商村 在青堽集北,元濟陰地。

南盤石 在城東南三里,即今都社也。

《濟陽地 通考》在冤句西南。《一統名勝志》云:「境內有濟陰、濟陽二城,濟陽即光武誕處也。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光炤一室,是歲堤內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年大熟,因名秀。」 其邑在縣西南五十里,指冤句言也。昌邑王賀自定陶至濟陽,求長鳴雞、筇竹杖於此。

乘氏城 即金大定末遷為曹州,而仍置濟陰為附郭者。詳見「廢濟陰」 下。舊稱在縣境,為洪武四年改縣後言也。

乘丘 在乘氏境,即今曹州。

「葭密 離狐 」 ,即唐之南莘縣,在濮水上。南華 雷澤 ,在乘氏東北。

《成陽 》今在成武縣境。

《冤句 》句陽 ,即句瀆之丘。

垂亭 在句陽,即《春秋?隱公八年》「遇於垂」 是也。黃節 宜城 、功城 、母丘 皆北濟陰境,諸志謂在本境,誤。蓋濟過濴水,分為二派,其北派之南北亦曰濟陰、濟陽雲。

定陶縣

成陽城 ,《史記?地理志》云:「昔堯作游成陽。」 註云:「成陽在定陶,作游有宮室之處。」 如淳曰:「在本縣。」 《括地誌》云:「雷澤縣,本漢郕陽故城,古郕伯國也。」 《索隱》曰:「郕亦作成。」 武王封弟季載於成,後遷成之陽,故名成陽。

堯溝 ,《郡國志》云:「堯溝在冤城西,昔帝堯所開溝也。」

河濱 ,《史記》云:「舜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 《路史》云:「東夷之陶者苦窳,乃陶於河濱,期年而器以利。」 《世紀》曰:「舜陶河濱,曹國西南陶丘亭是也。」 今縣西柳河有河濱寺,河之南岸故蹟尚存。

龍池 ,《九州要記》云:「董父好龍,舜遣豢龍於陶丘。」 今有龍池存。蔡墨云:「董父好龍,帝封諸鬷川。」 《路史》云:「董姓,鬷夷也。今濟陰東北有龍池。」 近按:東門內迤北有三龍口,疑即三鬷龍池之說。迤西有龍王廟。

陶丘 。《禹貢》:「『導沇水東出於陶丘北』。《地理志》云:『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 琳按:《爾雅》,「『再成為陶丘』。《逸雅》云:『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 然則陶丘猶言重丘也。今定陶城北十里髣山,疑即古陶丘。髣山之谷即阿谷。《列女傳》:「孔子南遊,過阿谷之隧,見處子佩瑱而浣。」 即此。亦曰重丘。《左傳》:「衛孫蒯田於曹隧,飲馬於重丘」 ,即此菏澤 ,禹導菏澤被孟瀦,導沇水東流為濟,又東至於菏。

曹國城 ,即三鬷國城。《漢書》曰:「湯伐三鬷,改其國曰曹。」 《世紀》曰:「舜陶河濱曹國西南陶丘亭是也。」 《地理志》曰:「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 今定陶西南柳河,為古河濱,故蹟尚存,曹國故城實在陶境。或以為在曹州曹縣,並誤。

州國城 ,在濟陰定陶縣。《春秋桓公五年》,「州公如曹」 ,是也。

毋丘 《綱目》曰:「齊田和伐衛,取毋丘。」 《大事記》:「毋丘曰貫丘」 ,即古貫國,在濟陰縣南五十六里重丘 ,《春秋:襄公十七年》「夏,衛石買伐曹,取重丘。」 即此。又二十五年「秋,諸侯同盟於重丘,公至自會。」

阿谷 ,即髣山谷。孔子「《自衛》南過阿谷之隧」 ,即此。

麟過村 在城東南。魯西狩時,麟過此。今名班枝村。

遂國城 遂國在濟北。蛇丘今鉅野、定陶交界。有蛇丘。

荊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皇覽》云:「是戰國魏將龐涓與孫臏相持處。」 今為荊城店。又十里為海城,隋賊帥孟海公陷曹州所築。

蛇丘城 即魯之蛇淵囿。漢置蛇丘縣,屬太山郡。後魏省,見《山東志》。

剛城 在縣東北,即魯之闡邑。漢置剛縣,屬太山郡。晉改剛平縣,後魏省。《史記註》:「濟北有剛縣。」 又曰:「故剛城在兗州龔丘縣界。」

闡亭 在剛城北

釜丘 《地理志》曰:「定陶西南有陶丘,墨子以為釜丘。」 《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 是也。

項城 故阜,在城北三十里,楚項梁屯兵之地。秦二世二年,項梁破章邯於東阿,追至濮陽。今濮州南有項城,又破之;追至定陰,又破之。其屯兵處又謂之「項城阜。」

韓信寨 ,在縣東南三里。

飲馬池 在韓信寨傍

魯恭王殿 《一統名勝志》云:「古定陶城內有魯恭王殿基。」

魏武壘 在城西二十里隄畔。破呂布即在此。寶乘塔院 在城西北,為一邑之望。塔上有小碑,刻蝕莫辨。按《志》,左城即古陶丘。《寰宇記》云:「左城相傳左丘明父葬處,隋時創有寶乘塔院。」 宋錢明逸有《重修塔院記》。其傍為定陶共王陵。乙未國琳重修。

定陶舊城 在寶城塔院西北,為黃水衝淤。孝子村 在縣北,「孝子孟昌宗故里。」

《高廟鼎 》《定陶鼎款識》云:「高廟容十斗,並重九斤二兩。」 洪适《釋隸》云:「『古定陶鼎,蓋有高廟』二字頗大,腹有都倉二字次之,又有『定陶』」 小字四行。惠帝令郡國立高廟,時帝子恢為梁王。定陶,梁所都也。其後元帝子為定陶王之子,入繼大統,更封楚王之子於定陶,此乃廟中祭器,不知何王所作。高廟兩字,方正高古,略無篆勢。「定陶」 十一字,則參雜篆隸之體。他器亦有相類者,「都倉」 二字即是篆文。此器舊藏宣和殿,與《九鼎》齊飛矣。

陵墓附

魯太史墓 在陶丘之巔。魯太史,乃左丘明之父也,有宋鄭琳撰碑,今廢。

仲弓墓 在冉堌定陶界上。《通志》云:「仲弓墓有二處。」

魏冉塚 ,《一統志》云:「在縣境。」 徐廣云:「王邵按行。」

定陶即此。《水經注》云:「濮水東逕秦相魏冉塚南,冉益封於陶,就封出關,卒於陶,因葬焉,世謂之安平陵。」 今有冉堌村。

戚姬墓 ,在城東北十五里,今有戚堌寺。定陶共皇陵 ,在縣境。哀帝尊其父定陶共王為「定陶共皇」 ,置陵寢於此。

傅太后墓 ,元始五年,莽言「共王母葬不應禮,請發共王母塚歸定陶,葬共王家,復其故。」 既發,傅太后塚崩,壓死數百人。

丁昭儀墓 建平二年,哀帝母丁太后崩,上曰「宜起陵於共王之園送葬。」 定陶王莽秉政,貶號丁姬,復奏丁姬葬不應禮,請發塚改葬,槨戶火炎四五丈,公卿呵莽指,遣子弟及諸王四夷凡十餘萬,掘平丁姬塚,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穴中。今其塚巍然,列郭數周,面開重門,南門外夾道有僕碑,二世謂之丁昭儀墓,又謂之「長隧陵。」 焦孝女墓 在髣山西,舊有碑,今壞。

《業諦彌實》墓 ,在縣西北十里。

鍾亮墓 在官堌堆

商暠墓 在南丁社旁

曹邦輔墓 在縣東柳林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