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三卷目錄
太原府部彙考十一
太原府物產考
太原府古蹟考
職方典第三百三卷
太原府部彙考十一
編輯太原府物產考 府志
編輯穀之屬
粱 ,稻 、稷 、黍 、秫 、大麥、小麥 、黃豆 、黑豆 、菉豆 、莞豆 、匾豆、豇豆 、小豆 、青豆 、蕎麥。
菜之屬
蘑菇 羊肚 、天花 ,猴頭 ,蔥 ,韭,蒜 ,芥 ,茄 ,椒 ,西瓜 、冬瓜、南瓜 ,菜瓜 ,甜瓜 ,王瓜 ,絲瓜 ,菠菜,蘿蔔 ,葫蘆 ,瓠子 ,茼蒿 ,蔓菁 ,白菜,莧菜 ,萵苣 ,莙薘 ,苛藍 ,芹菜 ,茴香,刀豆 ,紫羅帶。
果之屬
李 ,桃 ,蘋果 ,梨 ,白果 ,松子,棗 ,柰 ,杏 ,核桃 ,石榴 ,柿子,葡萄 ,黑棗。
木之屬
松 柏 杅 桑 棗 椴楥 竹 椿 槐 榆 檜柳 桐 楊 楸 樺 漆花之屬。
菊:〈藍色。〉玉簪 蓮、 牡丹、 棣棠、海棠、 匾竹 榴、 石竹、 紫荊、八仙、 萱草、 珍珠, 月季、 夾竹桃、百合 薔薇、 鳳仙、 金盞、 水紅迎春 卷丹、 木槿、 雞冠、 牽牛、西番蓮、 粉團、 素馨、 山丹、 金銀花、茨梅、 夜合 梅花, 玫瑰, 紫蝴蝶、大秋葵、 秋海棠、 萵苣蓮、 《八般嬌》《地擁金蓮》。
藥之屬
五靈脂 即寒號《蟲糞》。出太原諸山上。
茯苓 ,太原迤北俱出,惟五臺者極大而味平。其抱根而出為茯神。
赭石 生河東山中。《別錄》曰:「出代郡者,名代赭。」 李時珍曰:「赭,赤色也。代即鴈門也。俗呼土朱鐵爐。甘石 出太原。」 《本草註》曰:金銀之苗也。九天、三清俱尊之曰爐先生。李時珍曰:爐火所薰,其味甘故名。
蟾酥 出代州、太原、定襄、五臺、崞縣。
紫蘇 、氣砂 。兔絲子 、益母草。
鍾乳 、捲柏 、小茴香 、自然銅。
玉芝 《瓜蔞 》,雲母石 。肉蓯蓉。
莞花 、貝母 、天南星 、款冬花。
嬰石 :蘧麥 、酸棗仁 。郁李仁。
黃芩 、芍藥 、《秦芄 》《石燕子》。
甘草 、地黃 、連翹 、黃蓍
槁本 ,桔梗 ,麻黃 ,遠志。
半夏 、大黃 、石膏 、狼毒。
前胡 木賊 龍骨 王不留行蕤仁 麝香 羌活 太陰元精食之屬。
羊羔酒 榆次出
珍珠酒 ,出平定太谷。
鹽 出太原徐溝
豆豉 出陽曲
貨之屬
鵲卵石 ,石碌 片,碌 ,鐵 錫,磁器 白礬 ,礬 絲 麻,絹 《布 紅》。
鳥之屬
野雞 青眉 雉雞 鶡雞 雞斑鳩 鵪鶉 鷺鶿 鴛鴦 鵝,黃鸝 半翅 白頭翁 。鴿 雀鴨 鷹 撞破頭 烏 鵲鸛 鴟 鷗 鷂子 燕《布穀》
獸之屬
黃鼠 :飛鼠 ,野貓 ,馬 ,牛羊 ,驢 ,豬 ,虎 豹。
熊 ,狐 獾 、狼 、鹿、犬 、獐 、兔 、麞鱗之屬。
鮆魚 ,《山海經》:「縣甕之山,晉水出焉,其中多鮆魚。山。」 今在晉陽西,名汲甕山。
太原府古蹟考 府志
編輯本府。〈陽曲縣附郭。〉
三交城 ,在城北五里。世傳晉大夫竇鳴犢所居。
大盂城 在東北八十里。春秋時晉太子邑,後分為七,盂其一也。漢為縣。後魏曰大祁城。汾陽城 ,在城西七十里。漢為汾陽縣。隋初改「陽直」 ,唐又改今名。
洛陰城 ,在城東北六十里。隋洛陰府之地。唐初於此置羅陰縣,今名「羅陰村。」
狼孟城 在城北六十里狼孟澗。一名狼調,王莽所改。舊斷澗為城南門闉,今俗謂黃頭寨。白馬府 ,在城西北五十里,《隋書》謂之故府鑌。鐵坑 ,在城內都司衙西。相傳掘地則鐵陷。明初,焦駙馬嘗取鐵製刀,甚利。
舊察院 舊在南市北,萬曆八年燬於火,因改察院於太子府,將院址歸晉府,作「永安店。」 《風穴 》在城西二十里,石壁有穴,下有廟。傳雲神至,則穴內有聲。
鼓樓 在城內都察院前。
「鐘樓 」 在城內「太山廟」 前。
「唱經樓 」 「在城內布政司前。」
「坤德閣 」 在城內橋頭街,觀音堂前。
浩然臺 在東關外
「作霖樓 」 在城內都察院後。
通明閣 在府治東南天慶觀內。
杕華堂 在城西柳溪上。宋韓絳、韓縝兄弟相繼出守太原時建,一名「棣華堂。」
顯靈閣 在城內大盈倉內。
柏堂 在舊府城內,唐北平王馬燧建。
山亭 在舊府內西城上,唐時建。
太原縣
晉陽城 在縣北。唐叔虞子燮父徙都之所,一名唐城。後智伯引水灌城,不浸者三版,即此城也。晉刺史劉琨展築其中,又有三城,其一曰太明城,董安於所築,一曰倉城,一曰東城。唐武后時,長史崔承慶以二城隔汾,乃於其間跨水聯堞,合而一之,名「中城。」 宋太宗嘗御此城,受劉繼元降,始隳其城。又西南外有羅城,以禦西山之水,俗呼為「長龍城」 ,今有羅城鎮。
三角城 在縣西北二十里義井村。一名徒人城,又名提胡城。趙襄子所築,以處刑徒,慮其逃亡,內置卻敵,外安龍尾三面,故名。今其址尚存。王陵城 ,在汾水東。舊縣東南鄭村,今改「黃陵村。」
受瑞壇 在舊晉陽倉城中。唐高祖舉義兵,使子元吉留守,獲瑞石,有文曰「李淵萬吉」 ,因築壇,祀以少牢。
「石室 」 ,《後魏風土記》曰:「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壁文字篆書,人不能識。」
潛丘 《爾雅》曰:「晉陽有潛丘,在太原縣東南八里舊城內,相傳宋修惠明寺浮屠,陶土為瓦,用晉陽宮 」 ,在縣故城內,春秋時建,內有元武樓、映月樓 ,在縣西南十里,明成化間建。
「清華堂 」 在縣西南十里晉祠池上。北齊時建,《榆次縣》。
中都城 ,在縣東十五里。《左傳》昭公二年,「執陳無宇於中都」 ,即此。漢為縣。
信都城 在縣東十八里。今來暮鄉是也。武觀城 ,在縣西南二十里陳侃村北,一名武館城。《水經》云:「洞渦水至武館城而北。」 即此。鑿臺 ,在縣南四十里。韓、趙、魏殺智伯於此臺。今臺為洞渦水所侵。
孟母故宅 ,在縣古城西城隅。葢孟子,鄒人,其母並人也。其地有三徙鄉。
長寧壁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後魏李長寧居此,故名。今長寧寨是也。
區堂壁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後魏傅區堂居此,故名。今福唐寨是也。
藺交 ,在縣東南四十里。相傳為相如所居舊里,當西成肅殺之際,地獨無霜,五穀登衍,人異之。
思鳳堂 在縣治內。晉荀藐為令,鳳集其境吏民建。
太谷縣
箕城 ,在縣東三十五里。《左傳》「僖公時,晉敗狄於箕」 ,即此。杜預注云:「太原陽邑有箕城。」
洛漠城 ,在縣西北十五里。秦王翦伐趙所築。
《寰宇記》謂之蘿蘼亭唐元宗幸太原嘗於此置
編輯
永豐頓,立青城宮。金大定中改為登豐,今登豐村是也。
陽邑城 ,在縣東十五里。晉大夫陽處父食邑。漢舊為太谷縣,屬太原郡。過東十餘里,有王班堡,內有九級浮屠。
長城 在縣東南八十里馬嶺上。其城至平城至魯口,沿山曲屈,延長三百里。唐武德三年築,貞觀元年廢。今屬榆社縣。
咸陽城 在縣西北七里副井側。亦趙戍地。萬年頓 ,在縣西北十里,舊名龍泉頓。《晉陽記》曰:唐元宗開元十年,幸太原,次龍泉頓。時北都留守杜暹奏:「龍泉地主姓唐,名萬年,頓,符國號,字表天長,改為萬年頓。」 帝從之。
武林堡 ,在縣東南。臨象谷水,有戍,三面石崖,皆唐初置。
青城宮 在縣西北,唐元宗時建。
《鳳洲亭 》在鳳凰山。
祁縣
郜城 在縣西七里。《春秋傳》:「晉絕秦」 《書》曰:「焚我箕、郜。」 即此。今為高城村,地名東冀里,相傳為晉大夫解狐所居,多解姓。
隆舟城 在縣東南三十里團柏鎮。五代時劉繼元以拒周戍。《河東記》云:「宋太平興國四年春,攻隆州。」 即此地。
趙襄子城 ,在縣西六里。《圖經》云:「趙襄子所築。」 今為趙武村,無跡可考。村東有上臺,亦云趙襄子所築。
禿髮城 在縣東北十五里。相傳為禿髮烏孤所築。今為大賈都,遺址不存。
沙城 ,在縣西五里。相傳為燕慕容垂所築,一名「沙村。」
清源縣
陶唐城 ,在縣東南四十里。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於此,俗又謂「姚城。」
塗陽城 ,在縣南二十里。晉祁氏邑。魏獻子以智徐吾為塗水大夫。今名屠賈村。
梗陽城 在縣治南。《左傳》「晉中行穆子見梗陽之巫皋」 ,即此地。
鵝城 在縣東南二十三里。晉永嘉初,洛陽地陷,有二鵝,蒼者飛去,白者止此。劉曜謂為己瑞,築城以應之。今址尚存。
印駒城 ,在西南二十里。漢文帝於交城置牧地,築此城以「印駒」 ,因名。
淨修閣 在縣西南二十里蒿泊鎮。明成化二年建。
交城縣
古交城 ,在縣東北九十里,當孔水、汾水交流之處,故名。隋交城在其西。
馬蘭城 ,在縣北九十里孔河之上。里人謂之「馬蘭村。」 漢、魏、北齊嘗為牧馬處。
榆城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其地多榆,故名。下馬城 ,在縣北一百六十里,接靜樂縣界。魏孝文往來避暑下馬,故名。
盧川故縣 ,在縣東北七十里。唐嘗為縣,後廢。大通鐵冶 ,在縣西北八十里。舊設都提舉司、鐵冶所、巡檢司,今廢。
文水縣
大陵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史記》:「趙肅侯遊大陵,其後武陵王亦遊之,夢處女鼓瑟而歌」 ,即此地。漢為縣。晉時單于居之。後魏廢。今為官田。平陶城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漢為縣,屬太原郡。後魏改為平遙縣,今廢,名平陶都。
雲州城 ,在縣東三十里。後魏築此,寄治并州。今名「雲州村。」
大於城 ,在縣南十里。《舊經》云:劉元海所築,令其兄延年居之。時人謂兄為阿於,因名。一名大干。
古文水城 ,在縣東十里。後魏建於此,宋時圮於水。
柵城 ,在縣北二十五里。《舊經》云:「魏武帝築以備北人。」 當文谷口,今開山村是也。
壽陽縣
馬首城 ,在縣東南十五里東寧村。春秋時,分祁氏田為七邑,馬首其一,而韓固為馬首大夫。
即此今名馬首村
賀魯城 ,在縣西三十里。北定都。晉大夫趙簡子所築,又名「故蘆城」 ,基址微存。
受州故城 ,在縣東北隅,其基本晉壽縣。唐武德三年,徙壽州於此,復增築之。貞觀中,州廢。燕州城 ,在縣西二十五里。西安都《方志圖》云:「北齊置州於此」 ,今名煙竹村。
西張寨 ,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五丈,周圍十畝。《盂縣》
仇猶城 ,在縣東北一里。《韓非子》曰:「智伯欲伐仇猶,道不通行,因鑄大鐘遺之。仇猶大悅,除道而納之。赤章曼伯數諫不聽,斷轂而馳,仇猶遂亡,城址猶存。」
皋牢城 ,在縣東二十里。《舊經》云:「皋牢城在上艾北界」 ,即此。
撫城縣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烏河上川凌井村,唐武德三年,改名烏河縣,遺址尚存。
靜樂縣
三堆城 在縣內。有堆阜,因名。隋時所築。林溪鎮城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世傳隋煬帝避暑之地。金時天會間,改為「聖壽寺。」
天池城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唐龍紀中,李克用表置天池縣。宋熙寧中省。
趙武靈王城 ,在縣南三十里東山,下臨汾水,其城壘猶存。城中有「趙王廟」 ,久廢。
故鎮城 :在縣東六十五里,基址尚存。
襄陽城 ,在縣北九十里,古寧化軍南八十里河曲縣。
舊隩州 ,在縣東北八十里。本雄勇鎮。宋太平興國中,以北山時有煙焰,置火軍山。金隩州。元省入保德。
平定州
廣陽城 ,在州東南三十里。古上艾縣,後改為石艾廣陽,今名廣陽村。
平潭城 ,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世傳以為趙簡子所築,遺址猶存。
賽魚城 ,在州西三十里。唐武德八年,建為受州治。貞觀八年,州廢。
承天鎮 在州東九十里。古姑祠在焉,俗謂「娘子關。」 唐建承天軍,為太原、恆山之界。後唐莊宗會趙王鎔於承天軍,即此地。今名承天都。其地有《張果老洞》,唐人多題詠。
「湧雲樓 」 在州治東北角。
雲日樓 在西北十五里楊泉村,元時建。「湧泉亭 」 在州治南三里。金刺史建。
清陽亭 在州北十里洮水之北。
知樂亭 在州北十里《郗湫》上。
樂平縣
昔陽城 ,在縣東五十里。《左傳》「晉荀吳人昔陽滅肥,以肥子歸。」 七國時,趙戍於此。
沾縣城 ,在縣西南三十里。漢為沾縣,屬上黨郡。隋置遼州於此。
倉角城 ,在縣南三十里。又名「陽豪城。」
皋落墟 在縣東七十里。古有山,皋落氏之墟。又垣曲七十里亦有皋落皇,古名皋落城。春秋時,晉獻公使太子申生伐皋落氏,即此。《通典》曰:「垣曲縣東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 《通考》曰:「皋落即周、召分陝之地。縣界東北六十里,有邵原廟,與古棠木」
忻州
新興故城 ,在州南二十里。漢末曹操立此郡,亦名建安城。
忻口故城 在州北五十里。相傳漢高祖出平城圍,還師駐此而築。今半為民居,半為築堡。《平寇》廢縣 ,在州東十五里,後周廢。
「鍾乳阜樓 」 在州西北。
野史亭 在州東南韓嚴村,金末元好問建定襄縣。
古定襄城 ,舊傳夏后氏所築,漢為縣,後廢。今縣乃其內城耳。
居士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有碑雲「任城王居士室」 ,因以名。上有浮圖。
代州
廣武故城 ,在州西十五里。漢置縣,屬鴈門郡。漢高祖械繫婁敬於廣武,即此。隋避煬帝諱,因改為鴈門城,即鴈門故縣也。
棗雲城 ,在州東五十里。今名「棗兒村。」
葦州 《十三州記》曰:「代郡故城,盧植說,初置築時,方就板幹,自移西南五十里大澤中,自設結葦為九門,於是就以為城。」 今飛狐縣界上是薄村 ,在州東北二十里,漢文帝母薄太后所。
瘞之地故以名村
潘家莊 在州南七里鳳山之下。宋臣潘美守代遊息之所。今廢。
通阜監 在城中,金世宗鑄錢於此。
鹿蹄監 ,在州東四十里。石上有鹿雙蹄跡,故名其村。
看花臺 在州城西南二百步蓮池旁。上建樓,名「南樓。」 金趙秉文、元好問俱有詩,遺址尚存。斷景樹 ,在州城西四十里。漢文帝當迎立時,猶豫不決,逐日遊思,臥樹下,因遂寢。日過,樹影不移。今其地建白楊廟,即樹雲。
東西花園 俱在州城西十里柏木寺左右,李克用遊賞之所。
五臺縣
虒慮城 在縣南。漢置。西晉末,單于鐵佛劉武居此。
張公城 ,在縣北五里。石勒將軍張平所築。蒼城 ,在縣西南三十裏白村。
繁峙縣
鹵城 ,在縣東一百里,故福都。其地多鹵土,故名。俗傳,朝霽雲霧中呈現樓堞,門內似有人馬,現則多雨,豐年之兆。
「迎翠樓 」 在縣市中,元時建。
崞縣
蘆板寨城 在縣西南七十裡衣興都。按《隋志》云:「雲中故城,今名蘆板寨。」
唐林城 ,在縣南五十里。唐置縣。五代梁改「白鹿。」 晉改「廣武。」 宋併入崞縣。
樓煩城 ,在縣東十五里大陽都。
岢嵐州
武州城 在州東一百一十里,朔州西一百五十里。《西漢書》曰:「武帝誘單于入武州塞」 ,即此。明洪武初,仍置州,隸大同府。後州革,城存,為鎮西衛屯留堡。
嵐縣
秀容城 ,即漢汾陰,在縣南三十里。北魏封參朱羽健於秀容川,環其所居,割地三百里,即此《興縣》。
合河廢縣 ,在縣西北六十里。《通考》曰:「唐合河縣,以蔚、汾二水西與黃河合,因以為名。」
保德州
舊芭州 ,在州境黃河西北,今沙漠地,故城址磑磨猶存。元初置此州。後省入保德。
水寨 在州東北二十里義門村,黃河中流,巋然屹立,高下週圍二十八丈。
擬江樓 在北城上,俯瞰黃河,宋時建。
《府志》未載古蹟
編輯
《陽曲縣志》
編輯
並木城 ,在城西北五十里。《隋書》謂之「故府,狄梁公故里 」 ,今狄村是也。
彤霞樓 在城西汾隄之上。宋州守陳堯佐建。「籌邊樓 」 在本府治內。宋端明殿學士馮京守太原時所建。
安武堂 在縣治西,下臨汾野。宋時,每春秋仲月閱武於此。
良宴亭 在城東,宋時建,為宴客之所。
愛月亭 在本府治內東。宋馮京守太原時建。「四照亭 」 在城西柳溪,彤霞閣東有大池,池南有亭。
《水心亭 》在柳溪上。
清心亭 在城內西,明時建。
「古城角 」 在貢院供給所左。
陽曲故縣 ,在城東四十五里石城都,久廢。古城 在城西北六十里。
《鴈丘 》,金元好問赴府試,行道中,見一捕鴈者,雲「捕得二鴈,一死,一脫網去,空中上下盤旋,哀鳴良久,投地亦死。」 好問聞之,遂以金贖得二鴈,瘞於汾水邊,壘土為丘。
辟蠅木 :在烈石廟殿中神龕內,不知為何木,狀如沉香色,凡蚊蠅等不敢入龕內。
透玲碑 在烈石廟。捫光瑩徹,照人形影,俗曰「透玲。」
《大古碑 》,在崇善寺西井樓南,高丈五六,廣六七尺,臥於土中。
桂子國 ,在城內東南隅,有桂數株,宏敞清幽。明宗室別墅,臺閣崇峻,亦名「金粟。」 近入官為梵宇,俗呼「小五臺」 ,郡人為遊宴所。
《太原縣志》
編輯
號令堂 在縣汾水東。《舊晉陽縣》,唐高祖誓師於此。
竹馬府 ,在舊城中,皆唐府兵所居。
「元武樓 」 在唐故晉陽宮內。
講武臺 在縣西北舊晉陽城,唐顯慶間築。敬德別墅 在縣西南八里奉聖寺內。今有遺像。
避暑宮 ,在縣西南三十里。北齊神武帝避暑處,俗稱「皇家宅。」
平晉故城 ,在縣東北二十里。高一丈三尺,週圍四里餘。內有故碑,字多剝落。
晉祠鎮 在縣西南十里,宋舊鎮。
《榆次縣志》
編輯
榆次縣故城 在縣城北,週圍二十一里,遺址猶存。《水經注》曰:「故塗水鄉,晉大夫智徐吾之邑也。」 《春秋》?昭公八年,「石言於晉之魏榆。」 服虔曰:「魏,晉邑也。榆,州里名也。」
廢臺 在縣東五十里張平村。《土地記》云:「冉閔為并州刺史,嘗置臺壁,以禦秦寇。」
晾馬臺 在縣北十里聶村。
鐵冶 在縣北三十里寺谷村。古出鐵礦,宋嘗於此置冶,址微存。
《大谷縣志》
編輯
副並城 ,在縣西南七里副並村側。亦趙戍地。
《祁縣志》
編輯
祁城 有二,在縣東南十二里,為古祁氏之邑,今上下古縣二村是也。一在縣東南七里,即漢祁侯李善徙築之地,後魏今治,遺址猶存。楊六郎城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落楊村。召憩亭 ,在賈令鎮北。
《徐溝縣志》
編輯
答拜處 俗稱周成王分弟叔虞至晉,過其地,里人具筐迎之,叔虞亦答拜,號「王答村。」
高花 :晉祁大夫受封過其境,土人於樓臺上具花綵以迎之,祁奚命其地曰「高花。」
李青 《舊傳》陽處父屢遊其地,無所稱名,見桃李茂盛,因呼為「李青。」
同戈 在縣北七里。初唐高祖為太原留守,宿晉陽宮,與太宗同日荷戈於此,因名為「同戈村。」 集義村 ,唐安祿山反,李光弼復太原,本村民舉義兵應之,因以為號,曰「集義村。」
《清源縣志》
編輯
屠岸賈故里 在太原西南十里,今名「屠賈村。」 淨修閣 在縣西南二十里蒿泊鎮,明成化三年建。
《交城縣志》
編輯
「萬根谷 」 ,下有石墟,俗傳魏文避暑之處。
《壽陽縣志》
編輯
著《華嚴論》處 在方山昭化院南。唐李長者於此著《華嚴論》,至今龕室如新。前有古松二株,榦葉疏秀,與山中眾松絕殊,相傳為長者手植。
《盂縣志》
編輯
「寄馬」 莊 在芹泉驛,尉遲恭寄馬於此。
《舍利塔 》在東關十字街下,葬舍利子。
《智伯鐘 》相傳在牧民街太湖石下。
《靜樂縣志》
編輯
樓煩城 在縣南七十里。宋、金置郡,置縣。元省為巡檢司。明因之。近南址尚存。北址為水所衝。故城 去縣百里馬家莊之東,相傳為樓煩王城。今無考,有址存。
《河曲縣志》
編輯
禹跡 在縣西七里。旁有禹廟,相傳河中花木,兩岸橫亙,有路可涉。
吳城 ,在縣北九十里。舊傳「吳王城。」
《平定州志》
編輯
柏井城 在州東五十里。漢韓信所築。史稱「未至井陘口三十里而舍」 ,即其地也。唐長慶初,河朔之亂,裴晉公駐兵承天軍,分兵置守。宋太祖開寶中,改柏井寨,命雲騎尉李溫守禦。明嘉靖二十一年,重修,為柏井堡。四面據河,地勢高二十丈,方二里許。東北隅樂平縣建糧倉,以備客兵給餉。
董卓壘 ,在州東北九十里。漢董卓為并州牧,駐兵於此,有唐李諲撰碑,今剝落不存。
《樂平縣志》
編輯
龍且城 ,在縣東五十里野頭村北,故址尚存。庫城 ,在縣東七十里庫城村南。
石人寨 ,在皋落村。週圍二百步,高七十餘丈。山峻而盤旋,下有大石窯,可容數百人,從窯門鳥道而上,即寨也。相傳金元之際,兵戈亂離,鄉人避兵於此,有保障一方之功。岩間一石,若兩人相負,因以名寨。
《忻州志》
編輯
勞師臺 在州南二十里。相傳趙武誅屠岸賈。
勞師於此
屠岸賈城 ,在忻州口北。
秀容廢縣 在州西北五十里。後魏肆州治此。《通考》曰:「即積粟所在,謂之羊腸倉。」 後周徙州治鴈門。隋於此立秀容縣。明洪武九年,併入忻州。六郎城 ,在州南四十里石嶺關北。宋楊延昭駐兵於此。
孟良城 ,在州西北七十里蒲閣寨東。
北羅城 「在州西北五十里,西高都南。」
《犬塔 》,在張家煙梁。相傳昔有人醉臥其處,畜犬隨之。俄而火燔草木,犬恐及主,以身就水,濕其草以滅火,狂奔乏絕,主生而犬斃。主義之,就其地塔葬焉。今存。
《定襄縣志》
編輯
藏孤臺 在武峪山。程嬰藏趙氏孤兒於九原程侯山。諸將索急,嬰與公孫杵臼謀取他人,嬰兒偽匿程侯,出趙氏孤遠匿於武峪。後人號「藏孤臺。」 舊有《保裔祠》。
釣魚臺 在聖阜山下,李子敬釣隱處。
《代州志》
編輯
鴈門廢縣 在州北四十里。本漢廣武縣,隋避諱,改鴈門。有東陘、西陘二關,元省。
《五臺縣志》
編輯
說法臺 在縣西北二里。
繁峙縣
宋王城 ,在縣東四十里,俗號「宋王嶺。」
《崞縣志》
編輯
長城梁 在縣西四十五里。秦始皇築。
秦王寨 在弔橋嶺
楊六郎寨 ,在楊武峪,即楊六郎屯兵之處。孟良城 ,在元岡口,良延昭之部將,遺址尚存。焦贊寨 ,在南岡口南十里,贊亦延昭之部將。
《岢嵐州志》
編輯
長城 在州城一里許,俗呼長城。《梁山志》云:「蒙恬築。」 一雲趙武靈王。明嘉靖間,於牛圈窊掘石,刻其文,隋開皇元年,贊皇縣丁夫築。
蘇孤城 ,在州東三十里。城之東北沒於水,止存三面。今名「三角村。」
天澗堡 ,俗名「暗門子」 ,在城北五里,久廢。宋太平興國五年,築長城於草城川口。
宋徽宗御筆手詔石刻 宋宣和間有瑞鶴之應,頒詔天下,刻石紀事,額名《御筆手詔》。在洪福寺前西壁,碑文漫漶不可讀。
寧遠廢縣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唐時建,有石表書《大遼武州寧遠縣》。
香岩佛像 ,在香巖寺,先州而建。初塑《天雄殿聖像》,未竟,日夕罷工。詰朝,寶相衣服,皆自然而成,非時手可辦。
來雨亭 在察院內,明萬曆間建。
《嵐縣志》
編輯
宜芳廢縣 今為里。唐置東會州,尋改嵐州。唐天寶初,改樓煩郡。乾元初,復為嵐州,治宜芳縣。
《保德州志》
編輯
禹跡 在州西北。舊《志》謂:在州北二十五里。舊有禹廟,俗傳禹治水曾過此。今河岸有禹餘糧石。張華《博物志》云:「禹治水,棄餘糧於江,化為石。」 魯班石像 在州南十里楊家灣南崖石窟中。數年前,人聞隱隱有欲出之聲,忽一日崩出魯班石像,腰間繫槌鑿。又有大小石佛數百,俱無斧鑿痕。
長城 在州南偏橋村。西抵黃河,南接興縣八十里關。《志》云:秦並趙,築長城於嵐縣。紫塞。花園寨 ,在州西御道墕下,世傳漢高貶薄後於此。
頒詔廳 在城東南坡,宋熙寧間建。
觀農亭 有二:一在義合村郭家灘,一在義門都白玉泉山下。
偏關
武州城 ,在關南一百二十里。趙為武州寨。漢為鴈門郡。晉為新城縣。後唐李克用生於神武州之新城,即此。隋末劉武周建都於此地。昭君塢 ,在關城二十里。王昭君赴北,道經此地,遺跡猶存。
陵墓附
本府。〈陽曲縣附郭。〉
漢太尉薄昭墓 在府北三十五里北山頭。五代唐周平章德威墓 ,在府西北十里。唐鄖國公殷開山墓 在西山上。
宋潘美墓 在府城東北潘園村。
元平章魏國公馮純墓 在府北。
明晉憲王墓 、莊王墓 、靖王墓 、懷王墓。
俱在府北三十里劉莊
晉恭王妃墓 ,在府城東北二里許。
長春公主墓 ,在府西王莊。
明都御史陳璘墓 在府東南莊。
都御史陳璧墓 在府東南東岡。
工部侍郎張頤墓 在府東陳家峪。
戶部侍郎侯綸墓 在府東南郝莊子。都御史汝諒同域。
府尹萬自約墓 在府北十里光社村。
布政王道行墓 在府東松莊。
御史薄彥徽墓 在北山頭。
太原縣
周唐叔虞墓 ,在縣西南十五里嶺上。俗稱晉公墓,又曰晉王嶺。《舊經》云:「其子燮亦附焉。」 北齊彭城太妃墓 ,在縣北十五里石堂頭。有志石:「北齊神武帝之妃,參朱榮之女。」
雍州刺史左深墓 ,在縣北三十里井谷村。丞相斛律金墓 ,在縣西南十五里。
唐閻將軍墓 ,在縣西南十里。
柱國呂斌墓 ,在縣西南十里。
五代唐李存進墓 在縣東北三十里鄭村,李存孝墓 在縣西七里風峪口。
幽州刺史符存審墓 在縣西南。李晉王養子,贈太師。
晉史匡翰墓 在縣東北三十里皇陵村。又雲史建塘墓。《舊志》名「匡翰。」
北漢劉氏墓 在縣西南三十里天龍谷中。墓額雲「大漢英武皇帝園陵」 八字。明弘治間,為寺僧所毀,石香亭尚存。
宋呂氏先墓 在縣東北二十里吳村,觀文殿學士呂公弼高祖。
邢昂墓 在縣西南十里,晉祠奉聖院南原上。本縣人,高蹈不仕。
明晉恭王墓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許。東都駝山之陽,始封王也。
工部尚書王永壽墓 在縣西十里風谷山,祠店頭。
禮部尚書恭襄王瓊墓 在縣西北蒙山之麓。《榆次縣》。
周智伯墓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神頭村,旁有廟。唐開元年建。
秦武安君白起墓 在縣西南四十里。南莊太原亦有遺塚,豈子孫遷葬於此耶?
後趙冉閔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張胡村。元魏吏部尚書郭祚墓 ,在縣東八里原戈村。梁龍驤將軍杜何拔墓 ,在縣東南鹿蹄山西北。
尒朱渾元墓 ,在縣東南八里源渦村南。北封扶風王,太宰、錄尚書,配享廟庭。
韓王司馬軌墓 ,在縣東三十里韓村。
唐遊擊將軍單雄信墓 在縣東八里原戈村。刺史李良臣墓 在縣北十里趙村。贈太保子光進,官朔方節度使,封安定王。光顏官至司徒、侍中、河東節度使,及孫昌元等諸墓俱在宣武校尉。上柱國郝忠墓 在縣東南西墕村。五代周樞密趙𤣱璠墓 ,在縣南五里郭村。元杜懷玉墓 在縣北中社村西南半里許。明端王墓 、簡王墓 、敬王墓 俱在縣北三十里駝山。
兵部侍郎寇天敘墓 在縣西北一里。
祭酒閻樸墓 在縣西北一里許,古城之陽。戶部尚書褚鈇墓 在縣西南十五里許,《太谷縣》
周龐涓墓 在縣東南七十里馬陵關半山中。吳塚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郭村南。五七塚相聯,俱無文可考,不知為何代園陵,相傳為吳塚。北齊散騎常侍翟嵩墓 在縣南七里咸陽村北。
唐孝子劉明達墓 在縣北水散村東七里,餘冀公墓 在縣東三十裏白念都西北。名天寵,字承之,縣人。
太尉房元齡墓 在縣西南十八裏白城村《南》,金金吾上將軍蒲察阿魯荅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惠安村。
「元大將軍常飛虎墓 在縣東南二十里村。」 《祁縣》。
周大夫祁奚墓 ,在縣南七里榮仁村。
祁午墓 在奚墓右
「漢隱士周黨」 墓 在縣小韓村東南。
校尉溫序墓 在縣西北修善村。建武中死,光武賜葬洛陽。其子《夢序》言「久客思故鄉。」
司徒王允墓 在縣西北修善村。
梁大司馬王僧辨墓 ,在縣東南大桑村北。齊普昌王唐邕墓 ,在大韓村東南。
太常寺卿唐監墓 ,在大韓村唐邕墓西南。韓彥祖墓 ,在白圭鎮西南。
唐范鑾冑墓 在縣西六裏白圭村。
尚書溫大雅墓 在縣東北五里善會村東。清河郡公溫大有墓 ,在縣東北。
處士段大隱墓 在縣東六支村,乃段干木之裔也。
元尚書程日新墓 在縣東北十里高村,《徐溝縣》。
唐李淳風墓 舊在縣北同戈驛。明嘉靖間,平地塌出水,有碑「改葬白圭南」 之句,遂移葬於白圭南山。
明桂少卿墓 在縣西北王答里。
常給事中墓 ,在縣東門外。
清源縣
後魏蠻王墓 ,在縣南十七里。後魏正平元年,蠻王梅安來朝,死葬於此,名「青堆村。」
交城縣
周三交古墓 ,在縣西南汾水上。金大定中,東岸崩,得古墓,有「鼎十餘,鐘磬各數十。鼎有蓋者幾三尺,其中寶物猶存。鐘磬者僅五寸,大者至三尺,凡十有二。其制度皆周器。」
趙襄王墓 ,在縣城內西北隅。本「趙襄子」 ,後訛傳為王。
狐侯墓 ,在縣西北五十里馬鞍山。晉大夫名突,其子偃亦葬此。
唐監軍張承業墓 在縣西南十五里洪相村。五代晉石敬塘陵 在縣西北六十里。
元樞密婁秀墓 ,在縣東北二里。
冀國公郝天挺墓 ,在縣北二里。
元帥覃資用墓 在縣西二里。
文水縣
隋孝子韓子延墓 ,在縣南十九里。
唐荊州都督《武士彠墓 》。武則天追封為周高祖名墳為「攀龍墳。」
宋邢先生墓 名鑑,字叔明,在縣西百步許,《壽陽縣》。
周趙簡子墓 在縣西北三十里賀魯城東。徐皇墓 在縣南十里徐公坪,不知為何代人。《盂縣》
周仇猶墓 ,在縣東三十里皋牢城,即孟丙也。「趙王墓 」 ,在縣東三十里。疑趙朔墓也。
靈輒墓 ,在興村千佛寺。
范皇后陵 在白土坡,疑即丙妃。
韓皇后陵 在《皋牢城》。
晉上柱國逯明墓 在縣北二十里萇池村。唐開國公弓志弘墓 ,在縣西八十里方山。虢國公張士貴墓 ,在縣西北上文村。
「李長者墓 」 ,在縣南三十里南寺。
兩妃墓 在縣西七十里西煙村。相傳以為張、尹二妃。
宋尚書苗訓墓 在縣東三十裏白土坡。尚書張崇嗣墓 在縣西北八十里上文村。尚書馬思墓。
尚書馬廣墓 俱在縣北五十里柴莊。
翰林學士侯士魁墓 在社村西半里許。「太師潘美」 墓 在縣西北潘家匯。
員外郎侯道濟祖塋 在「上文村。」
太師高瓊墓 在縣西七十里《兩貴》村。
金平章政事張道墓 在縣西七十里上文村。張安、張志尹、張易、張書墓附。
尚書王普臣墓 在縣西六十里新莊。
大將軍陳纖墓 在縣北二十五里萇池。監軍使趙彝墓 ,在縣東北三里蕨村。
樞密院使吳溫墓 內殿承制吳子震墓、大將軍吳曼墓 三班借職吳子儀墓俱在縣西八十里方山。
元節度副使喬世權墓 在縣北八十里喬家莊。
知府張知名墓 在縣北原。
聶總督墓 ,在喬家莊。
防禦使陳仞墓 在萇池東山麓。
杜將軍墓 ,在上文村。
大將軍吳琇墓 在方山。
都元帥陳傑墓 在萇池東山麓。
「大將軍」 趙鐸墓 在縣北四十里興道村。榮祿大夫吳子厚墓 ,在縣西八十里方山。「侍郎」 白文明墓 ,在縣西北八十里侯莊村。
侍郎張彥清墓 在縣西北八里李莊村。明通政使李良貴墓 在縣南下馬社。
都御史張琦墓 在溫池村。
靜樂縣
「上古昌寧公墓 」 ,在縣北五十里定河溝,即臺駘氏。
漢蒯文通墓 ,在縣北九十里寧化倉息溝。唐羅時信墓 ,在縣南一百里羅家曲。
宋元帥岳盛墓 在縣北五里西河溝。
皇姑姑墓 在縣南一百里大夫莊。
元阿只吉大王墓 ,在縣北四十里永安鎮,明都御史王希曾墓 ,在縣南七十里城北山。河曲。縣
宋都指揮朱光墓 在縣南六十里朱家川。元張總管張誠墓 ,在縣南五十里得馬水村。《平定州》
元魏關寶顒墓 ,在州北四十里千畝原上。唐王君廓墓 ,在州東二十五里立壁村。寧儀公主墓 ,在州北四十里。
宋楊素及孫旭墓 ,在州北二里。
王無咎墓 在巴州村,《子王構墓附》。
元呂允墓 在州北二里,子思誠墓附。
州帥聶珪墓 在州西南二里。子大木墓附《樂平縣》。
宋狀元魏時中墓 在縣南二里北棋盤里。金宋君和墓 在縣西二里。子超墓附。
元郜知章墓 在縣南一里。子崇禮墓附。楊文獻公墓 在縣東南三里。子恕墓附「狀元」 賈廷揚墓 在縣西三里。
明侍郎喬毅墓 在縣西北十八里長壽山,吏部尚書喬宇墓 在縣南二十里。
孝子胡彪墓 在縣南三十里社莊村北。《忻州》
周程嬰墓 在州西南原上。
公孫杵臼墓 ,在州西七里逯家莊。
韓厥墓 ,在州南十五里韓嚴村。
西晉太尉劉貴珍墓 在州九原岡上。
北齊并州刺史庫狄引墓 ,在州西八里河子頭東。
元魏司空庫狄干墓 ,在州西門外。
金元好問墓 在韓嚴村北。
元元帥畢威墓 ,在州東十五里雙堡村,明侍郎姜濤墓 ,在州東北四十里解村。《定襄縣》。
元魏尒朱榮墓 在林木栩。
唐元英墓 ,在龍門村,俗呼「和尚原。」
宋呼延贊墓 在橫山村鎮國寺後。
金狀元孫九鼎墓 在青石村,弟九疇、九億墓同
元武略將軍李子敬墓 在中霍村。
尚書甄有墓 在東王村,子秀附葬。
元帥張仁傑墓 在邢村。
代州
秦蒙恬墓 ,在州東二十里。
漢郅都墓 ,在州東五十里。墓側有柏五十餘株,稱「郅都柏。」 州人不敢樵。
魏拓拔墓 ,在鴈門山中,即拓拔猗盧封代公。五代唐晉王李克用墓 ,在州西八里柏八寺側,土人呼為李王陵。金天眷初,盜發王陵,郡守夢王曰:「吾墓中有酒,盜飲吾酒者,脣齒盡黑,可徵此捕之。」 明日獲盜,寺僧居其半,其弟克謙、子嗣昭,俱在寺之東。明正統己巳,盜發嗣昭墓內,鑿石為壙,有日月星斗之象。
宋侍郎滕茂實墓 ,在州東七里。
禮部侍郎文靖劉復禮墓 在極樂寺西北。「四女塚 」 在州西十里許。
明都御史戈謙墓 在北郭西壁下。
都御史趙文博墓 在州西北二里許牛脊梁。侍郎謝蘭墓 ,在州東三里謝家莊。
少卿孫璽墓 ,在州東一里許。
侍郎王夢弼墓 在州西四里段家河。
五臺縣
五代漢劉智遠墓 在縣東北七十里李家莊。蔡順墓 在縣南建安村。
金侍郎張岩叟墓 在縣西紫羅山。
繁峙縣
宋楊興墓 ,在縣西十五里。令公子。
七郎墓 ,在縣西十五里晏頭村,令公子《崞縣》。
秦太子扶蘇墓 ,在縣西南四十里。其高若陵,草木旋繞,農不忍耕,樵不忍採,鄉人春秋致祭。
「晉郝隆」 墓 在上社村。
唐鄭國公魏徵墓 在縣東南四十里西雲村。宋高仲遷墓 在申村。
金王朴墓 在縣北
明戶部尚書梁璟墓 在縣西十里。
岢嵐州
宋涇源經略太尉折克行墓 在州西北二里折家祠。
元六州都元帥郭周墓 ,在州東四十里興縣。
興州判官馬英墓 在縣北。
保德州
宋趙氏墓 在州東北義門都柏生村,名寧。九女墓 在州東北義門都柏生村。趙女不適人者九人,葬於此。
折太君墓 ,在州南四十里折窩村。楊令公妻,元學士李謙墓 ,在州南王寨卯山。
寧武所
明將軍諡「忠武公」 周遇吉墓 在城東南一里許。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