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七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九卷目錄
建昌府部彙考一
建昌府建置沿革考
建昌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建昌府星野考
建昌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九卷
建昌府部彙考一
編輯建昌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本府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為吳地戰國楚地秦並天
編輯
下,分屬九江郡。漢改九江為淮南國,又分淮南置豫章郡,領治有南城縣,即今郡治也。後漢分南城西北境置臨汝縣。三國吳分豫章立臨川郡,復析南城為南豐、東興、永城三縣。晉仍以臨川郡隸江州。南朝宋因之。隋初,改置撫州,後復為臨川郡。唐初復置撫州,又分南城置永城、東興縣,尋省入邵武,隸建州。後仍屬撫州,隸江南西道,已乃改臨川郡,既而仍改撫州,所隸觀察使、鎮南軍等不一。五季陞為昭武軍節度。南唐初,置撫州,後乃以南城縣置建武軍。宋改建武軍為建昌軍,後分南城之東為新城縣,南豐之南為廣昌縣焉。元為建昌路。明為建昌府,隸江西布政使司。萬曆六年,因山谿險阻,地遠難治,乃割南城東北五十六都至七十二都地為《瀘溪縣》,領縣五:
皇清因之,領縣五:
南城縣:〈附郭。〉
漢本舊縣地,以在豫章郡城南,故名。高帝六年,命灌嬰立洪州,分洪州立南城,以其地在郡城之南,曰南城。後漢分西北境地置臨汝縣。三國吳析本縣地分置南豐、東興、永城三縣。晉改為新南城。隋省三縣,復入南城,屬撫州治南。唐為建武軍縣附郭邑。宋屬建昌軍。元屬建昌路。明屬建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八十四里。
南豐縣
三國吳孫亮太平二年,分南城之南境析置,又以地產嘉禾,故名曰「南豐。」 隋省入南城。唐復置為縣。南唐仍為縣,屬建武軍。宋屬建昌軍。元陞為州,隸行省。明改為縣,屬建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三十九里。
新城縣
宋紹興八年,以南城縣東五鄉析置,屬建昌軍。緣境內有東興永城舊城,因名新城,其縣治即黎灘市,又號曰「𥟖川。」 元屬建昌路。明屬建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十六里。
廣昌縣
宋紹興八年,以南豐疆境闊遠,分其南三鄉地析置。以其道通兩廣而屬建昌軍,故名廣昌境有平西臺,又號曰「平西。」 元屬建昌路。明屬建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瀘溪縣
宋元豐中,設都巡檢使於瀘溪。其地為瀘水環流,故名。即今縣地。明萬曆六年,從知府王之屏議,割南城五十六都至七十二都地,析置縣治,而改舊巡檢司於伏牛市,屬建昌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里。
建昌府疆域考 通志
編輯建昌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福建邵武府光澤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撫州府宜黃縣界四十里。
南至贛州府石城縣界三百四十里。
北至撫州府臨川縣界四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八百二十七里。
東西廣二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南城縣。
南城,附邑也。東至新城縣界九十里。
西至撫州府宜黃縣界
南至南豐縣界,八十里。
北至撫州府臨川縣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新城縣》。
府東南九十里為「新城」 ,東至福建邵武府杉關七十里。
西至南豐縣界,一百六十里。
南至福建邵武府泰寧縣七十里。
北至南城縣,四十五里。
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南豐縣》:
府南一百二十里為「南豐」 ,東至新城縣界六十里。
西至撫州府宜黃縣界八十里。
南至廣昌縣界,八十里。
北至南城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廣昌縣》:
府西南二百四十里為「廣昌。」 東至南豐縣界四十里。
西至贛州府石城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石城縣界一百里
北至南豐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瀘溪縣》。
府東一百五十里為「瀘溪。」 東至廣信府貴溪縣界二十里。
西至南城縣界,七十里。
南至福建邵武府光澤縣界,九十里。
北至廣信府貴溪縣界四十里。
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形勝附
編輯本府。〈南城縣附郭。〉
《新亭記》與兩粵七閩相犬牙。
《麻姑仙壇記》「地勢殊異,江山炳靈。」
宋陳起曰:「據五嶺之咽喉,控三吳之襟帶,江西佳郡,地界粵、閩。」
巒障聯屬兩溪合流
鄭文寶《志》:「山清水秀,冠於江表。」
《輿地紀勝》。「左臨旴水,右瞰麻源。」
《清溪書堂記》:「旴江上游,其地多佳山水。」
《新城縣 福山禪嶺》,苞孕含靈,鳶水鶴源,澄空不竭。
南豐縣 山繞石龍湖,名「萬歲」 ,風氣鞏固,稱望邑焉。
廣昌縣 ,金華為南方之鎮,龍溪匯北面之流,《瀘溪縣 》「竹山東峙,魚山西橫」
建昌府星野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府屬總
《史記天官書》:「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併兼之,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其占為鳥衡。」
《漢書·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星經》:「熒惑主霍山揚荊交州,又主越楚吳。」 《晉書》:「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
《唐書》:「南斗,牽牛,星紀也。」 初,南斗九度,餘千四十二,杪十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自廬江、九江負淮水,南盡臨淮、廣陵,至於東海。又逾南河,得漢丹陽、會稽、豫章,西濱彭蠡,南涉越門,迄蒼梧、南海,逾領表、洎、韶、廣以西,珠崖以東,為星紀之分也。
《府志》:建昌入南斗十度。按《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 註云:「斗、牛、女,揚州。」 《爾雅》:「斗,牽牛,吳分野。」 《春秋元命苞》曰:「牽牛流為揚州。」 《淮南子》曰:「須女吳。」 《漢書》:「斗,江湖牽牛。」
婺女《揚州地里志》:「吳地,斗分野。越地,牽牛,婺之分野。」 《史記·天官書》:「斗、江、湖,牽牛、婺女。」 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 《唐書》:南斗在軍漢下流,當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遠,自豫章迄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
諸說,建昌星野在斗,或曰牛女之交,或曰須女。而《唐書》又以豫章為越分。天道遼邈,未敢意測。《正德郡志》云:「據《晉史》,州郡纏次,豫章入斗十度。」 其引語曰:「陳卓、范蠡、鬼谷、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云:『夫陳卓,魏太史令,去漢未遠,范蠡而下,多漢人也』。」 建昌,漢豫章屬邑。故今所入宿度皆從《晉史》。而《嘉靖郡志》則又據《撫州志》云:「南斗六星,凡二十五度。其第四星主豫章,則四度有奇。豫章之疆凡千里,約二百五十里有奇而當一度。」 豫章既入斗十度,則撫州去豫章二百里,將入十一度矣。今按:南城去豫章三百餘里,則其入十一度比之撫州似尤可據,故以為十一度。
建昌府山川考 府志
編輯本府。〈南城縣附郭。〉
高空山 在治南。宋侍郎聶子述居之。一名「黃家山」 ,又名「登高山。」
郭家山 在治西南
陳家山 ,在治西,今張宮保宅在其下。
麻姑山 在府西南十里間,勝概名天下,郡之鎮也。按《通志》:周迴四百里,即《道書》三十六洞天之一。山有五老、萬壽等峰,山麓有桃源尋真亭,半山有半山亭。其前第二谷,山水飛流而下。稍上二里許,有瀑布飛下三百餘尺。旁有雙練、北流、湧雪、雲間、垂玉諸亭。山門榜曰「丹霞」 ,小有洞天,門內有忘歸亭,旁有水簾巖、碧蓮池、會仙亭。又有仙都觀,觀內有澗長流,世傳麻姑於此山得道,故名。唐劉禹錫詩:「曾遊仙跡見豐碑,除卻麻姑更有誰。雲蓋青山龍臥處,日臨斗洞鶴歸時。」
大富山 ,在縣東五里。甯道立有詩。
芙蓉山 在縣東十里。聯枝疊瓣,宛若秋江上芙蓉。張柏崖有詩。
東界山 在縣東二十里。宋元祐中,甘露降。席帽山 在縣東五十里。上銳下闊,若席帽然,半山有石如人立。或曰:「南唐保大間,范越鳳擇地於此寘帽,因名。」
太平山 ,在縣東五十里,勢寬平。昔劉仙師乘驢於此,今尚有跡。
魚蜦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極斗峻。
劍山 縣東八十里
龍門山 ,在縣東六十里。上有天井。
大旭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高,日光先見,故名。禪山 在縣東七十里。遠坐端聳,若禪定者然。舊《志》云:「山側有金船,遇風雨夜光景著見。」 石筍山 在縣東二百里,有石尖銳如筍,上聳天際。張孟琛有詩。
從姑山 在縣東南五里。魁然圓頂,若人踞而坐。登山緣石磴而上數百級,有雙石峙如門,名鐵關。又上數十級,為靈峰寺,殿閣皆倚巖瞰坐為棧道。左有小巖,名觀音山,石泉聲淙然,懸岩為井,清寒襲人,名「玉井。」 又左有石洞,沓而深黑,一名伏虎洞。洞中竇名「玉竇洞」 ,橫貫石中,石壁立而中裂,一裂痕若齒,名「天梯。」 一山巋然當空,名「天柱。」 據天梯仰窺,天小僅如線,名「一線天。」 岐出稍上,數十級,可至絕頂。頂有石如枰,世傳仙人奕於上。二江如雙虹,自天蜿蜒而下,勝概萬狀,真足為麻姑之從也。名人題詠甚富。
垛甲山 縣西四十里麻姑山。嶺之北,疊石層層,若垛甲然。
仙山 在縣西五里。陳繹詩:「佳山多在郡城西,草莽煙雲路轉迷。」
銅山 ,在縣西十五里。
霧應山 在縣西十里。常有霧雲覆頂,而禱多應。
廩山 在縣西十里
楊公山 在縣南十里
虎頭山 在縣南四十里。
雲山 ,在縣南六十里。唐時有虎巖師仙化於此。
鳳凰山 在縣北二里。世傳鳳凰嘗翔於此。今重九日,老幼扶攜,窮日登覽,昉桓景登高之意。楊傑《凌雲亭》有詩。
女冠山 在縣北五十里,又名「七寶山。」
章山 ,在縣北五里。喬松修竹交蔭。
雲蒼山 ,在縣北二十里。
潭山 在縣北六十里。有龍潭。
白馬山 ,在縣北九十里。上有出雲峰,絕頂有龍潭。
銅斗峰 在縣東北九十里,近石筍山。
逍遙樓峰 在縣東七十里。宋時峰鳴聞數里,而泰伯生焉。今里名「賢良里。」
萬壽峰 ,在縣西南十里麻姑山陽,上有「元和院。」
華表峰 在縣西二里
「仙羊峰 」 在麻姑山。
「葛仙峰 」 ,在麻姑山,昔葛仙翁煉丹於上。「秦人峰 」 ,在麻姑山,相傳秦人避亂於此,有樵者遇之,面色黧黑,追之則疾如飛鳥。
「逍遙峰 」 在麻姑山。
「五老峰 」 ,係仙都觀對山。
飛爐峰 、仙都觀、香火山。
丹霞峰
「齊雲峰 」 麻姑山絕頂。
「飛鰲峰 」 ,即靈峰寺。
雲芝峰
「天柱峰 」 麻姑山絕頂。
鍾臺峰 在縣西三十里。昔有閩僧懷震,遇一虎蹲視,震叱之,且咒曰:「欲伴吾修行,可隨吾所至。」 虎緩步隨之,至此峰隱焉。他日以菜葉浮溪,有人尋水源而入,見僧踏虎而坐,遂創庵焉。石仙峰 在縣北五里,有石仙在焉。
郭仙峰 在縣北三十里。世傳郭仙曾憩於此。梓木嶺 ,在縣東十五里。上有梓樹干霄,下有崇覺寺。
望州嶺 在縣東二十里。巔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幾席。
風快嶺 在縣西五里。不甚高,而虛曠洞達。有乘風者必曰:「快哉,快哉。」
駝鞍嶺 在縣西十里
華子岡 在縣西十五里。世傳華子期者,九江人,甪里弟子得仙,翔集於此。
文秀嶺 在壽寧坊
黃家嶺 在永豐坊
程家嶺 在舊紅泉門內。
烏龜嶺 在「懷德坊」 ,今「金斗窩。」
賁家嶺 在富安坊
門頭嶺 在清風坊
羅家嶺 在通泮坊
鄧家嶺 在「勁勇營。」
脊岡 在縣南十五里。賢良陳仲父居此,人贈有詩。
鬼巖洞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志》:巫者劉仙師持炬自前門抵後門出。宋時亦有巫者為里人治病,率眾驅祟,持炬入半洞,畏怖而反。
五藏巖 在縣東五十里。巖上皆石,絕頂林木交蔽,人跡罕到。
水簾巖 在縣西十二里。沈彬有詩。
二虎巖 在縣南五十里。宋淳化中,僧慧政因旱於巖上曝身祈雨,時有二虎伏巖上。
秋澤巖 在從姑山。以歲旱,禱雨輒應,故名「秋澤。」
「蛇舌巖 」 ,今失其處。
伏虎巖 在縣南五里從姑山上,一名「玉洞。」 丹霞洞 ,在縣南二十里。
「風洞 」 ,在丹霞觀半山,風所出處,草木不生,人跡罕到,雖三伏亦凜凜寒氣。
三谷 ,第一谷在麻姑南澗,深邃,周迴數里。第二谷在麻姑北澗,多奇花異卉。第三谷在麻源左岳 ,在縣西四十里。
右岳 在縣西三十五里。
旴水 ,清映鬚眉,故名旴水。或謂許真君斬蛟尋水源至此,故名旴。《說文》云:「日始出曰旴旦。」 氣清明之意也。南唐韓希載云:「江南之旴村有老母生三子,掛五銖衣,遊於物外,久之能變化。母喜食魚,日於黎沮澤中取二鯉,數年挈其子登洪西山而仙去,當時號旴姥江。」
石頭港 :在縣東五里。發源自梓木嶺。
澳港 :在縣東四十里。一發源自日山,一發源為澳港。
杉港 在城東八十里。發源自瀘溪,通貴溪縣之仙巖渡。
石䃭溪 在縣南五十里。傍有石䃭,水流入其中,而不知其所注,測之益深。或以木石墜而試之,竟不知所出,人咸異之。
龍溪 ,在縣南八十里。發源自高陂,流入石門,邇汝川。山川佳勝,李山甫居之,故號「龍溪釣叟。」
雲
岳溪 ,在縣北三十里。發源自岳口。
龜湖 在縣東五里。《地讖》云:「龜湖衝破狀元生。」 淳祐中,張淵微及第,狀元。一名蟜湖。
師姑湖 在縣東四十里。世傳舊為尼寺,一夕大水,寺湮成湖。
天湖 在縣東四十里五藏巖之側。一石山如禾囷仰,高逾數百仞,攀躡而上,至絕頂,有田數十畝,雖極旱而常稔,故曰「天湖。」
金龜湖 在縣東五十里。湖中有石,端伏如龜,旱則半露,人皆見之。
龍湖 在縣東八十里。舊有龍遊其間,人或見之。
蛤湖 在縣西三十里。有石磜百丈,飛瀑下入於湖,多產蟹蛤。
天井湖 在縣西南二十里。高山上水色藍碧,水淺則旱,溢則雨。里人以是為卜,謠曰:「湖水淺,今年旱。水滿湖,禾不枯。」
鯉湖 在縣南四十里。昔有雙鯉遊其間,其南為上湖,其北為下湖,故又名為「三湖。」
高梘湖 在縣北十五里。舊名聚水湖,灌溉高梘莊官田,故易名「大源。」 龍潭 在縣東十里。昔為人居,一旦龍出,陷為澤。
高志潭 在縣東十五里。潭深莫測。宋元豐間,有漁者沒潭捕魚,信宿乃出,雲。潭中近驛路有石巖,廣約四五丈,穴復高燥。時陰晦,直入巖底,遂迷所出,三日乃霽。巖穴映光,隨處得故道而出。治平中,大水,鄉人見黃龍橫於水上,壅漲高數丈,潭亦湮塞。
黿潭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有黿出於中。近有漁者云:「潭深不可測,盛夏水冷如冰,其中有石穴,不敢近。」 潭側有萬民居,治平元年,堂甓偶發一竅,極深,多投鐵器併稿秸,畚土築之。今履其上,猶瓏瓏有聲,或以為黿穴其下。
黃母潭 在縣東四十里。上有雲氣滃翳,過者凜然。
諶母潭 在縣東四十里。巨蛇間出,鱗甲爛然。歲旱禱於潭者,初投紙疏,必深沒,隨即復浮,屢有驗。
石壁龍潭 在縣東四十里。父老相傳,「中嘗有龍見。」 宋紹興丙子,雷震晦冥,忽有物鳴,聞數里,如是者月餘,人以為龍吟。
天井潭 在縣東七十里。世傳,欲雨則電光,內有龍蟠,禱輒應。
魚蜦山龍潭 在縣東九十里。其深莫測,人呼為「海眼」 ,有龍居焉。側有龍王廟。歲旱,以鐵投潭,雨隨如注。明成化間,有巫者主壇,命兒投鐵符於潭,雷雨暴至,一黑犬迫兒甚急,隨死焉。或曰:「龍怒而傷之。」
石虎潭 ,在縣南半里許《地。讖》云:「石虎潭填出宰相。」 宋紹興中,果填。後曾布拜相。
金龍潭 在縣南十五里麻姑山上。《舊志》:「唐明皇投金龍於石池中,感黃龍見。」
曾潭 在縣南七十里。側有龍王祠。
界潭 在縣南八十五里。界在南城、南豐之間。上有危全諷祖墓。
投龍潭 在麻姑山
金潭 在縣北四十里。每雷雨將作,則雲氣滃翳於上。
中洲 在通會門外大江之中,草木蔥蒨,春水雖泛漲而洲不沒,人咸異之。《地讖》云:「洲生毛羽出翰林。」 後程鉅夫官翰林。
麻源 在縣西十五里。循溪而入,名「茂林修竹」 ,土田沃衍。
《桃花源 》:在麻姑山。
洪源 在縣南十五里。舊有小溪。宋至道元年,一夕水暴發,有雙鯉。
九曲陂 在縣西南
天井 在縣東二里許。深不可測。
龍門山天井 ,在縣東十里。泉湧,歲旱,里人取水,禱輒應。
九龍井 在縣南四十里。凡有久旱,輒禱此。湯塘泉 ,在縣東八十里。有泉湧出如沸湯,至冬熱尤甚。
靈泉 在縣東北八十里。一名「湯泉」 ,一名「法水。」 定應水 ,在縣南五里秋澤巖側。歲旱取水禱之。
「神功泉 」 ,在麻姑山。味極甘洌,釀酒尤佳。「虎跑泉 」 ,在麻姑山。
紅泉 在縣西十五里。麻源三谷。
龍池 ,在縣東十五里。
瑞泉 在舊治內。宋知軍事陳叔和將還朝,便坐之側。泉忽湧,清冽異常,故名「瑞泉。」
應春泉 在舊治前。司民者施德如陽春,守俸如酒泉,故以取義。
鳳山泉 :在治西北。泉味甘冽,釀酒與神功泉並。
張公泉 在治西南。宋政和中旱,知軍事張宏鑿井得泉,郡人感而名之。
仙臺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高臺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
金籠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長生觀。
魚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其狀如魚。
屏山 在縣西八十里。山形如列屏,上有巨人跡。
何塞山 在縣北七里。形勢聳直,下為魚印山,山背有石壁立如人狀。
象山 在縣北三十里,山隤然橫臥如象形。五龍峰 ,在縣東四十里,高聳分脊,蜿蜒如五龍狀。
白雲峰 在縣東五十里。山壁青峭,時見白雲螺。峰 在縣東五十里,上有仙都觀,下有梵安寺。
鳥孤峰 在縣東八十里。峰尖如筆,特出眾山之表。
月臺峰 在縣東南二十里,舊有月臺庵。《大雞》、小雞峰 ,在縣西七十里。兩峰並列,大小形勢如雞冠然。
神童峰 ,在縣西七十里,上有道觀。
羊頭峰 在縣西八十里,山高陡絕,與福建為界。
小合嶺 在縣東二十里,上有陳霸仙墓。鵓鳩嶺 在縣東六十里,頂一小峰如鵓鳩狀,極高。嶺 在縣東六十里,為江閩界。
飛鳶嶺 在縣東七十里,一名「悲猿嶺。」 謝靈運有《詩》。
東興嶺 在縣西三十里。
昭君嶺 在縣西一百里。元人避亂,嘗集義兵於此。
石峽嶺 在縣北三里許。邑之水口,積石巑岏,兩巖相對,一水中流,亦險勝也。
坐禪石 在縣東南二十里,上有巨履塔。黃沙石 在縣東南二十里山澗中。石大五尺許,上有馬跪膝,一旁有蹄跡五,世傳有仙乘馬過此。
會仙巖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形如筆架,上有仙壇。
虎板磜 ,在縣東七十里。高數百仞,形如虎,上有《仙都觀》。
八大磜 在縣西南五十里。明月磜 在縣西北四十里。東山嶂 在縣東南十五里。
黎灘水 在縣西南。一名「黎川。」 世傳水自𥟖汾祖墓傍出,故名。
飛鳶水 在縣東七十里。一名悲猿港。
九曲水 ,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流九折。
冰壺水 ,在縣西四十里。
五福港 在縣東二十里。發源自閩之杉關。沙溪 在縣東南三十里,發源自巖嶺。宋進士傅權居焉。
荀溪 在縣東四十五里,發源自飛鳶嶺下。西溪 在縣西南十里,發源自「流坑」,宋儒呂南公家在焉。
桃溪 在縣西南五十里,發源自丘家山。瑞溪 ,在縣西八十里,其源一自南豐仙祠,一自上瑞溪,中有金星沙石。
龍池溪 在縣西百里。發源自滸溪。
西湖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龍王廟。
湖心 在縣北五里,即黎灘水分流處。
象湖 在縣北三十里。發源自金龍山。
塵落潭 在福山五里。相傳有物如牛墜其中,釣引得之。博物者曰「塵也。」
石壁、更鼓二潭 :在縣東南十里,發源自嵌頭嶺。
石板潭 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有石板魚,人善入水者見之。
燕子潭 在縣東南三十里,近建寧縣界。鰌源潭 在縣東南五十里。橫石潭 在縣東六十里。
九龍潭 ,在縣西南十里。每雲從此起,人謂「龍居之。」
隱泉 ,在縣西北四十里。井有銅底,世傳唐相鄭畋鑿者。
鶴源 在縣北三十里慈源寺前。昔有靈鶴翱翔水上。
七佛澗 在縣東四十里。發源自福山。唐廣明元年,僧紹隆入山,有《七佛》見。
天心塘 在縣西八十里萬山嶺上。
濯纓池 在縣治中
南豐縣
軍山 在縣西四十里,豐之鎮山也。《舊傳》吳芮攻南粵,駐兵山下,其將梅鋗祭焉。禮成,有雲物如士騎麾甲之狀。上有王母池、山茶洞、桃花源、屏障山,景致清絕。
東華山 ,在縣東三十里。上有仙祠。
南臺山 在縣南,上有浮圖塔。許旌陽祠。靈峰山 有仙祠,在縣一都。
青銅山 在九都。上有禪院。
旃壇龍口山 在五都。下有龍潭三穴。
寶應山 在十一都。與聯珠峰相應,故名。聖場山 在三十七都。上有聖堂,旱禱輒應。福善山 在三十九都。宋元豐間,禪師坐化。雲蓋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上有靈泉。
石雲山 ,在縣東南七十里。
金嶂山 在縣西五里
龍口山 在縣西三十里,下有龍潭三穴。旗鼓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右如展旗,左如仆鼓。
蕨岡山 在縣西四十五里。山產蕨,人多採之。杜家尖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翠雲峰。聶家尖山 在縣西五十里。
紫雲山 ,在縣西五十里。其上時浮紫雲氣。華蓋山 ,在縣西七十里,一名金蓋山。
石龍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有游龍繚繞之狀。南山 在縣南,與縣治對峙,九日士民遊宴其上。又名「登高山。」
馬鞍山 ,在縣東十里,形肖故名。昔潘禪師為曾密公家,葬「荷石先塋。」
金峰山 在縣南二十里。山勢尖秀,名「金華峰。」 密石山 在縣南三十里。三石矗立,故名密石。仙人港口山 在縣南七十里,上有盧聖仙壇。重石山 在縣南七十里,一名紫靈山。
禪山 在縣南八十里。昔有僧在山巔,眾鳥銜土,蔽身者半,牧者戲去其土,僧怒去之閩界焉。茨湖壁立峰,趺坐而逝,故山猶以「禪」 名。
三峰 在縣東三十里。何家峰、祝家峰、擊鼓峰聯秀並美。
雞籠峰 ,在縣東五十里。如雞籠狀,有竅如盃。以石投之,則礱礱然不知所止。或塞之,聲愈怒,而竅復通。
連珠峰 在縣東六十里。群峰聯屬,而一峰獨高,取「五星聯珠」 之義名之。
頓旗峰 在縣東六十里。世傳有人頓旗於上,錐竅猶存。
武陵峰 ,在縣東六十里。下有彭武溪,循循遶山麓而流。
西華峰 在縣東南八十里。世傳唐僧結廬禪定,跏趺而逝。里人祀之。香爐峰 在縣西南八十里。有石圓聳如爐。飯羅峰 五都。上有仙祠,下有寺曰興福,廟曰「惠應。」
何竺峰 十三都,邑之水口山也。
鷲峰 十九都。上有三仙祠,昔傳李禪師於此屍解。
蓮花峰 ,在縣西北四十里。狀若蓮花,上有雷公石。
望仙峰 在縣西北四十里。
羅漢峰 在縣南十里。有石獅,口鼻額俱備,一名「金華峰。」
紫雲峰 ,在縣南七十里。宋紹興初,有紫氣騰於上。
白馬嶺 在縣東十五里。山色凝白,形如伏馬。弋陽嶺 ,在縣東四十里。
百丈嶺 在縣東南六十里。
捲嶺 在縣東七十里。險峻縈迴,若風捲練帶。大嶺 在縣東南八十里,徑路寬展,又有湖若盤,一名「盤湖嶺。」
仙君嶺 在揖仙門外曾致堯讀書所。一日,忽羽衣人被髮自外至,環坐室中,或曰「仙君也。」 九子嶺 在縣西八十里,九峰相連,故名。陳豐嶺 在縣西北八十里。世傳陳平嘗過此而息焉,故名。
望市嶺 在縣南一里許。
察銀嶺 在縣南三十里。昔《宋史》體訪銀冶過此,不得而罷。
吉嶺 在縣北十五里。形勢靜好,故名吉。神龜岡 在縣東北五里許。形若神龜,有仙人王文卿《屍解》之基在焉。
獅子岡 一在縣東十里,一在縣東三十里,一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在縣東南六十里。
鹽堆岡 在烏石岡,狀若鹽堆。
石門 在縣東北三十里。內容百家,巨石為門。里人曾避寇於此。
雌雄獅嶺石 在縣東六十里。兩石相對,一昂一伏,若雌雄焉。
狀虎巖 一在縣東十里,一在縣西七十里。甘仙師嘗廬次左一山不毛,世傳仙師潑丹滓於此故也。
讀書巖 在縣東二里,曾文定公讀書處也。石仙巖 ,在縣西十五里。即許真人委蛻之所,有漢張道陵十八世孫塚在焉。
紫衣巖 在縣西五十里。山石皆赤,遙望如紫衣在日影中。
壺公巖 在縣西九十里紫霄觀後。世傳懸壺先生委脫於巖,巖高峻,人跡罕到。留一榻,堅若沉香,風雨不脆,丹竈猶存焉。月巖 ,在縣北三十里,形如半月。
覺源洞 在縣東六十里,有謝禪師藏骨塔。石牛洞 ,在縣西南六十里。峻絕中寬外固,人嘗避寇於此。
龍湖洞 在縣西二十里,內有龍潭。
山茶洞 在縣西二十里。多產茶花,冬春開如簇錦。
白馬洞 在縣西北四十里。昔有白馬自中出,故名。
金沙洞 在縣西四十里。沙石如金。
桃源洞 在縣西南五十里。昔傳王、郭二仙寅夜堆結未就,聞雞聲罷去,至今疊石欲墮不墮。豬婆洞 在縣西七十里。四面險峻,惟一狹徑可通,里人常避寇於此。
梯雲洞 ,在縣西九十里,有石磴百餘級,方至洞門。
旴水 ,在縣南。源流與南城同。
滄浪港 在縣東二十里。發源自新城縣界,出楊家橋會於旴。
龍池九劇港 在縣東十五里。發源自盤湖嶺菰荷港 ,在縣西南七十里。
軍港 :在縣西五里。發源自軍山。
雙港 :在縣北五里。發源自老虎窟。
彭武溪 在縣東六十里,發源自何家峰荷石。百丈溪 在縣西二十里,發源自二溪石。蔓翠湖 在縣東一里許。湖口會旴水。
天井湖 在縣東北三十里。深如井,清徹而天光上下,故名「天井。」
日月湖 在縣南十里,形如日月。
黃龍潭 在縣東四十里。世傳有蛟龍居焉。歲旱禱雨輒應。
小姑潭 在縣東南三十里。地名西源。有石鎖江,口如石門,門中又石橫之險類小姑。商者懼之,因泛洞庭,乞靈於小姑山之神,祀於潭上。梓潭 在縣西北三十里。循溪而入,深不可測。鼓磉潭 湖口潭 蓑草潭
龍口潭 :俱在軍山下。
九龍潭 ,在縣西五十里。歲旱,水有聲必雨,人以是卜之。
擂鼓潭 在縣西七十里。洞崖峭壁夾溪,中有一穴,深十餘丈,時見雲霧騰空,世相傳有龍穴在焉。
南臺潭 :在縣南濟川橋南。素稱險隘,舟上下多預防之。
黃潭 在縣南四十里。里人嘗墜一木甖,次日出於京潭,隔二十里,水乃相通。歲旱,潭上雲生則雨。
京潭 ,在縣南四十五里,與黃潭通。
相公潭 在縣南六十里,上有伍子胥祠。義水井 一在濟川橋頭,一在濠頭,一在中巷內,一在辛家路口,一在館前,一在宜春門內,一在護法寺,一在黃泥巷,一在祝家港北,一在學背,歲極旱不竭。凡禱雨,則十井皆祭。
蓮花泉 在縣學前川上亭左。昔人往浴,聞蓮花香氣,故名。
溫泉 在縣西南甘露寺前。有泉三溜,里人以石砌為三池,冷池雖伏如冰,熱池雖臘亦沸,惟
溫泉可濯者,隨意以和冷熱。有人投牲體於熱池。頃刻即爛。近泉數十步,聞硫黃氣
丹泉 在縣西迎旴門外三仙祠下。
響泉 在合塘崇岡峻嶺間。泉流琮琤聲可聞。或欲洪其聲者,鑿廣石,聲遂不震。
大南澗 在縣東南五里。繞南臺下。
小南澗 在縣南二里。發源自牛頭坑。
廣昌縣
天堆山 在縣東南溪中。按《舊志》,宋紹興中,一夕雷雨大作,聞砂礫聲,有山屹然高數丈,童謠云:「天雷起石頭,一夜成高丘,五十年內興公侯。」 至淳熙十一年,何坦登進士,官學士,諡文定。東華山 在南上里。
中華山 ,在縣東二十里。
西華山 ,在縣西一里許。山側有古桂一株。金華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南華山 ,在縣南三十里。
雙龜峰山 在縣南四十里,二山共脈而分支。翔鳳山 在縣南五十里,形若翔鳳。
北華山 ,在縣北五里。
金斗山 :在牛角灣之下。形若金斗。
月凹山 在安上里
望軍山 在長上里。突兀萬仞,俯視軍峰於其下。上之石巖、石佛、石獅、石龜、石錫杖、石布袋、石碁盤、石水簾,皆天然形象,分布左右。
蓮花山 在興城鄉平原之中,形如蓮花。「金雞山 」 在安二里。
盤峰山 在天授鄉,形若盤。
武陵山 在吉祥里。下多桃花。
大小崖山 在金沙里,桂湖水繞之。
大湖山 在長上里
松花山 在長上里。松花如蓮。
雲際山 在南村里
雙秀峰 在縣東五十里。
仙人峰 ,在縣西三十里。
龜峰 在新安里
禪嶺 在縣七里。上有庵,祀僧。
修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為寧都縣界。
黃潭嶺 在縣西南
血木嶺 在縣南百二十里。《旴水》發源於此。軍營嶺 在縣北一里許。
梅嶺 在新興里
橫嶺 在吳由里
芹陽嶺 在仁豐里。水田肥沃,多產藥品。劉季尖峰 在千金里。世傳漢高祖至此。巖塘嶺 在南豐鄉。
龍岡 在縣後
黃堂岡 在縣南
鹿岡 在吳由里
鳳凰岡 在文上里
黃土巖 在天授鄉。中有雷神,有人褻瀆,遂以震死。
寶陀巖 在文上里。內有靈泉,疫者飲之多愈。燕巖 在黃土巖。
聖棲巖 在吉祥里
石乳巖 在吉祥里
伏虎巖 在監南里
西真巖 在興城鄉
觀峰巖 在揭坊里
芭蕉洞 在文下里
牙梳嶂 在長上里
順化坪 在揭坊里
五湖坪 在文下里
旴源 在縣南百二十里血木嶺,源流。詳見《南城縣》。
學溪 自金嶂發源,經永興寺。
米洲潭 在興城鄉
石壁潭 在長下里
郎君潭 :在新興里。發源自秀嶺。
石獅潭 :在千金里。發源自旴水。
龍龜潭 :在仁豐里。發源自芹陽嶺。
石龍潭 在新興里。潭有霧,起天即雨。
七星潭 在蕉畬溪
斗角潭 在吉祥里
石鼓潭 在吉祥里。石高三、四丈,擊之有聲。牛眠潭 在文上里。一石似牛。
務軍潭 :在赤岸里。發源自旴水。
瀦湖 在文上里
桂湖 七曲迴流至白水鎮,舟亦可通,故又名《桂湖七渡》。
天井湖 在縣西南三十里。高數十丈,山頂平。
而有湖約五畝,「歲將旱則湖先涸,將雨則湖先溢。」
洑洲 在縣東南。竹木蔥菁,為縣治關鑰。柏木。石龍井 ,在縣南二十里。禱雨輒應。石雩井 在縣西五十里,旱禱應之。
金井 在塘坊西。尚書何喬新《金井山居記》:「廣昌西南九十里,有地曰金井,多佳山水,若牙梳嶂,若飛來峰,巔崖雄秀,虎兕蹲而鸞鶴翥者,皆環拱於吾居。而仙人井、七星潭,含煙雲而出風雨者,近在東阡西陌可遊也。」
《乾井 》:在天井裡,滿不溢,旱不乾。
「仙人井 」 在塘坊之烏石峰。古有井。有楊仙至此,欲飲水,以杖拄其石,泉湧出。後有疾者飲即愈。
瀘溪縣
金竹山 在縣東一里
上沸山 ,在縣東一里。
石馬山 在縣南一里
魚山 在縣西一里
平步山 、登高山 、驢騾山 俱在縣北一里。
鄭家坪山 :在縣東五里。
南華山 ,在縣東八里。
劉家山 在縣西南二里。
普濟山 在縣西一里
古寨山 在縣北半里
石筍山 在縣東二十里。
五鳳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
蓮花山 在縣南十里
方家山 在縣南十五里。
筆架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塔山 盧廣山 俱在縣東南十五里。駝頭山 在一都。
金山 在二都。有「五雲庵。」
芙蓉山 在二都
陣雲山 在三都
五里山 在二都
雲姑山 在三都。有長福庵。
長山 在三都
白馬山 在二都。有瑞相寺。
裏山 在四都
岐山 在七都
雲溪山 在九都
都溪山 在十都
大竹山 在九都
寶應山 在十都
尖刀山 在十都
魚崙山 在十都
長慶山 在九都,下有興梵寺。
馬鞍山 在十三都
上山 在十三都
福源山 在十二都。有寺。
東山 在十一都
南山 舊山 在八都。
九龍峰 ,在縣西南一里,支山九道。
玅高峰 在縣北五里。有庵。
鵝峰 在縣北八里。明嘉靖壬子,流徒百餘人結寨於此。
雙螺峰 在縣東北十五里。
銅斗峰 仙師峰 在縣東十里,有庵。逍遙樓峰 在縣東十八里。宋時峰鳴聞數里。鼓樓峰 在縣東十八里。諸山龍祖有庵。雙尖峰 在一都。
船嶺峰 在一都。有庵。
金蟬峰 在二都
出雲峰 在二都。壁立千仞,綿亙百里,為金谿、雲林之祖。
上洋峰 在五都
黃雀峰 在七都
琵琶峰 在七都。有庵。
鸞頭峰 在七都
雞鳴峰 在九都
芙蓉峰 在十都,真如寺前。
十六峰 在十五都
西華峰 在十四都
篁竹峰 在十六都
養老峰 在十六都。有庵。
銀屏峰 在十六都。有庵。
雙蛾峰 在六都,棟梁係金、瀘界。
蔓蘿峰 、星映峰 在四都。
大覺巖 在縣東三十里。
高石巖 在十六都
風巖 。雷公巖 。電母巖。
燕子巖 在一都
龍馬巖 在六都
南風巖 在南四都
南港 在十五都。發源自福建。
彭田港 在十三都。發源自雙畬。
嶺村港 在十五都。發源自福建。
嚴槎港 在一都。發源自出雲峰下。
大港 在八都。係下鄉漕倉水次。
禁潭 、善濟潭 、鵝公池潭。
鴨公池潭 在二都。出雲峰。石壁四立,名曰「石倉。」 從穴門入,內有二潭。
魚蜦山潭 :在十都普仁寺。
牛耳泉 靈泉 在六都。
魚塘井 在一都溪中
龍井 在東坑自然觀中。
靈井 ,在出雲峰絕頂,味極甘。。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