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六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六十八卷目錄
湖州府部彙考二
湖州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九百六十八卷
湖州府部彙考二
編輯湖州府山川考二 通志府縣志合載
編輯長興縣
雉山 ,在縣北五里。梁武帝時,以「鳥山出,天子」 之謠。江表凡以鳥名山者咸鑿之,惟雉山失鑿。陳武帝龍興於此,其形如雉,故名。
子山 ,在縣西二里,與雉堞相接,相傳錢林故宅。
金蓮山 在縣北三里
鼓吹山 ,在縣西北二里。
陽烏山 ,在縣東七里。陳武帝祖道巨墓在焉,後追尊「壽陵。」
餘干山 在縣南七里。梁武帝時謠云:「王氣在三餘」 ,乃於餘干、餘姚、餘杭為厭勝法,而陳武帝出長興,有餘千山、餘甕溪、餘漁浦,今呼餘家沖。戍山 ,在縣西北二里。吳築戍城其上。梁太守張嵊與中丞沈峻築城捍侯景明元帥耿炳文點軍於此,俗因呼為點軍山。
南衝山 ,在縣西北二里,與五峰山相連,上有方城。
白蓮山 在縣西二里
靈山 ,在縣西五里。下有九女塚,並宋章惇母羅夫人墓。
五峰山 在縣西一里,與南衝並峙,仙人姚紾所居,上有「洗心亭」 ,元太守黃德芳建。
南嶼山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龍目山 ,在縣西一百里。高五千尺,上有二石穴如目。
閔嶺山 ,在縣西一百里。
四安山 在縣西南八十三里。又名尖山。巧石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望山 ,在縣西南六十八里。形如覆舟,觸石有空洞聲。
瑞芝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山曾產靈芝。方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四千丈,頂方。陳武帝為信武將軍,自長興遣二千人投京師,夜下方山津,即此。
八座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唐吳珙、吳頊、吳崧、皮光業、林鼎、羅隱、韓必、何肅居此,號「八友。」 有白石洞天,韓湘子曾隱焉。
青塢山 在縣西七十里。
菖蒲山 ,在縣西七十里。胡一松隱居之地。青峴山 ,在縣西六十里,生箭箬。陸羽云:「青峴竹木二山,茶味與壽州同。」
金山 ,在縣西四十里。晉樓船將軍金曼倩居此,石皆丹色。
佛子峴山 在縣西六十里。
白鹿山 在縣西三十里。又名「岩山。」 吳闔閭時,白鹿見,故名。下有陳武帝釣魚臺。
洞山 ,在縣西三十五里。有石洞。
彭耆山 ,在縣西三十里。
飛雲山 在縣西二十里。山南有風穴,高三百五十丈,雲起輒散,下有「飛雲寺。」
閬山 ,在縣西十五里。山多竹,有竹山潭、竹山寺。
大腹山 在縣西十里,一名伏虎山。有姚崇墓。小兒山 在縣南六十里。
吳山 ,在縣南四十三里。吳王送女至此。梁吳均、唐吳筠皆居此。大巍、小巍,東南二峰卓立。落石山 ,在縣南六十里。
青山 ,在縣南六十里。相傳有石竇通洞庭,冬夏氣常煖。
常都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
黃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土黃色。
天井山 ,在縣南三十里。
互通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甚高大,有四十八隴。有羅𡵚產茶,甚珍之。有二龍池、二仙洞。懸臼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有懸石若臼形,故名。
鳳亭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赭石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多赭石,登者若
升絳霄
西顧山 ,在縣西北四十九里。又名「具望山。」 闔閭登姑蘇臺望見,故名。
西噎山 在縣西北六十一里。澗泉北流而西向,峻峽激射嗚咽,故名。有懸腳嶺,通毘陵。唐每歲合二太守分山造茶,宴會於此。有景會亭。碣頭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其巔如削壁,產香薷。
顧渚山 在縣西北四十七里,西達宜興。吳夫概顧其渚宜茶後,其產果然,乃充貢。下有貢茶院,旁金沙泉甚美。山中有明月峽,絕壁峭立,大澗中流,其茶所生,尤為異品。
大官山 、小官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顧渚之側。其左右諸山,或專蓺茶,或伐為薪炭,惟此二山林木深茂,樵蘇不及大官。頂有虎頭岩,狀如呀嘯,下有石門可往來,有張塢產茶,為羅𡵚之次。南川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跨南北二川。堯市山 在縣西北四十一里。堯時洪水,居民於此山作市,高三千四百尺,上有池,生野荷。橫玉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望之蒼蒼如玉。菹中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吳王治菜,備軍人冬食,故名。
米堆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徐富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宋熙寧時,富民徐隆居此,以「富」 得名。
大福山 在縣西北十二里雞籠山北。一名白馬山。
孔堂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箬峴山 ,在縣西北三十二里。產箭箬。
義鄉山 ,在縣北六十里。晉太守周𤣱舉義兵平石冰、陳敏等賊,割長興西鄉置義興郡,後以名山。
盧家塢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
茶磨山 ,在縣東二十一里。形如磨。
何石山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下有石塘,久旱不涸。
銀山 ,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烏瞻山 在縣北三十里。昔有青烏子瞻望此山,可避難。陳武帝微時,常於此飛彈投石。香蘭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東枕太湖,多生蘭蕙。
爬兒山 在縣北十九里。
藝香山 在縣北二十里。高三十一丈,圍四里。隔山 在縣北十七里。
夏駕山 ,在縣東南三十六里。帝杼南巡至此,故名。上有石鼓鳴,三吳有兵。晉隆安中,大鳴,遂有孫恩之亂。
玉井山 在縣南三十二里。
白石山 ,在縣東南三十八里。出礪石如礬。穿石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
㔶船山 在縣東南三十三里。弁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山陰多奇石,又產諸藥品。每土中掘得前代殘碑斷石,又有似玉之石。
呂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吳將呂蒙築營於此。石樓山 ,在縣東南二十七里。
獨姥山 ,在縣東五十里,太湖旁界接烏程。羅浮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與弁山相接。《水經注》「苕水經羅浮,而下注太湖。」
雷山 ,在縣東南六十里太湖中。
陳墓山 ,在縣北三里,高五十二丈,周五里。齊山 ,在雉山左,距縣治五里。
磨盤山 在雉山北,距縣北十里。頂平如磨盤。「車渚山 」 ,在磨盤山北,距縣治北十二里。「張焙山 」 去縣十五里。
鰲山 在縣北四十里香蘭山下,片石突臨湖滸。
大雷山 ,在縣北四十里太湖中,高十二丈,周一里。
雞籠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狀如雞籠,高三十丈,周三里。合溪諸山從此過脈,生雉山,入邑。馬鞍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形類馬鞍,高三十五丈,圍十里。
烏山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金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高二百十二丈,周八里,山下有潭,曰「金潭」 ,渠曰「金渠。」 山之土皆絳色,上有金沙嶺。
雷塢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高一百丈,圍二十里。
「南皋山 」 :在縣西北四十里,煤市。
北皋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斫射山 在縣治西北五十六里。高五十二丈,圍十里。土人善樵斫射獵,亦名「斫射𡵚。」 白茅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
竹田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山上有田數畝。白峴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高二百十八丈,圍二十里。山多白石,望之如雲凝雪積。上有南北二嶺,產櫧箭箬。
午山 在縣西南十七里。高二十七丈,圍五里。獨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突起田野中,故名。索山 ,在縣西南四十三里。
株山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吳山之麓。
陳廟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木盤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
浮雲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高一百丈,圍二十里。山上有連七十二墩。久旱,山巔有浮雲,起即雨。
六墩山 在四安東,距縣西南六十里。
洞口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岩石㟏岈,幽深無際,洞中有石床、石竈。空山 在縣西南六十八里。高十丈,圍四里,形如覆舟,行有空洞之聲。
邸閣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高五十丈,圍十里,下臨邸閣溪,接安吉界。
雞龍山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高三十五丈,圍三里,與西北境山同名「避籠」 ,作「龍。」
南華山 ,在縣西南七十四里。高七十丈,圍五里。有五顯神祠。
九龍山 ,去縣西南一百里。高一百五十丈,圍二十里。山有九隴,上有石城,北有石竇,謂之石槨。《輿地誌》云:「吳採鄣山銅鑄錢」 ,即此。山西屬安吉。
周塢山 ,在縣南三十二里。塢有巨石如囷,俗呼「百萬倉。」
長橋山 在縣南四十里和平鎮,山口有橋。鳳凰山 在吳山南,距縣南四十五里。
橫山 ,在縣南四十五里。自和平鎮橫亙烏程地。
石城山 一名「城山」 ,在縣南五十里,高九十丈,迴五里,山上有故城。吳時烏程嚴白虎據此築城,與呂蒙相拒,猶有弩臺、烽樓、走馬埒遺址。犴山 在縣南四十里和平鎮東。城山北白虎山 在縣南六十里,高七十丈,圍五里。索山 在縣南七十里。吳山西接安吉州界。大巍山 、小巍山 ,俱吳山東南,在縣治南七十里,二峰卓立。
舟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西岸太湖,東麓弁嶺。土人多作周山,《舊志》不載,大略其形似舟,因以命名。
桃花山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高五十丈,迴三里,石生五彩,燦如桃花,故名。
目海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南屬長興,北屬烏程。
礬墅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
橫山 ,在縣西五里。下有畢仙瀆。
竹山 ,在閬山南,去縣四十五里。
白石山 ,在縣西十七里。山多白石。
冠子山 ,在縣西二十餘里。山巔如冠,下臨合溪。
西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合溪鎮南。
水坑山 在縣西二十五里,下有草茅塢。青山 ,在縣西二十七里。高一百十丈,迴十里,下有澗曰「青山灣」 ,最澄澈。
盛廟山 :在青山北,距縣十里。
石壁山 ,在縣西三十里。
北周山 在縣西三十里,石壁山東。
南周山
大安山 :在盛廟山北,距縣西四十里。
應山 :在大安山北,距縣西四十里。下有饒益院。
鷹洞山 ,在縣西五十餘里。山半有寺,名「寶相寺。」
石臼山 在縣西六十里鷹洞山西。
梓方山 ,在縣西六十里,下有梓方澗。
大岩山 :在縣西六十五里。
楊大公山 ,在縣西六十餘里。下有天井,在北灣。
茅山 ,在縣西七十餘里。高六百丈,周圍五十里。
長潮山 ,在縣西七十里。
石澗山 在縣西七十里。
烏衝山 ,在縣西七十里。
小玲瓏山 在縣東三十里。吳興故有大小二玲瓏山,大玲瓏距郡城十餘里,屬烏程界,唐杜牧之所賞,在宋為尚書左丞葉夢得之石林。小玲瓏去大玲瓏二里許,屬長興,有沈氏抉剔之,故俗稱「沈家洞」 雲。
黃山 在縣東三十八里。
硃砂嶺 ,在縣西十里。自靈山沖達合溪,出代赭石。
排旗嶺 在方山東北。其下為白阜鎮,距縣治西二十五里。
水坑嶺 在縣西二十五里。由茅場垾達閬山坦。
南周嶺 在縣西三十里。自北達南,下有東白阜鎮。
先峰嶺 在縣西四十里。
塔嶺 在縣西四十里,平定九都,由狼塢達朱陳村。
羊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自吉祥六都山中達平定。
大安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自斫射𡵚達大安垾。徐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自斫射𡵚達丘塢。蝦蟆嶺 在縣西四十里。平定六都,由金竹𡵚平定六都達馬家橋。
青冬嶺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自平定七都達八都,產榧子。合溪至四安由此。
金牛嶺 在青冬𡵚西,山下有洞,石上有牛跡,傳金牛於此逃去,遂名「逃牛山。」
萱嶺 在縣西北五十里。平定一都,地即「西山」 之底,達宜興界。
戰嶺 在縣西北六十五里。
茗嶺 在縣西北六十里。
襄王嶺 在縣西七十里。
青峴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由平定三都達廣德。
蒼雲嶺 在縣正西七十里。由平定七都達廣德。
巉嶺 在縣西九十里逃牛嶺之南達廣德。義峰嶺 在金牛嶺之南,峰如劍戟,去縣西一百里,入廣德州界,亦名「分界山。」
陳墓嶺 在縣北二十里。相傳有陳後陵墓。了臼嶺 在縣北三十五里。由吉祥四都達六都,下有章惇墓。
葛嶺 在縣北四十里順太鄉,達宜興。
啄木嶺 ,與懸腳嶺相接,在縣北四十餘里金山之後,達宜興山墟。其叢薄之下,多啄木鳥,故名。
懸臼嶺 在縣北四十里顧渚山東達宜興。圓峰嶺 在縣北四十五里顧渚山西,由斫射𡵚之底達宜興。苦竹嶺 在縣西北六十餘里。由前濠𡵚達宜興。
青。嶺, 在北六十里,由北川達宜興。「赤渥嶺」, 在縣西南三十餘里,由荊溪鄉達獬豸塢。
椅子嶺 在縣南三十五里和平鎮,西達莊家橋。
臙脂嶺 在縣南六十里吳山之東,上概村西。相傳唐吳筠煉丹於此,土色如臙脂。
寺嶺 ,在縣東南二十餘里。自呂山灣達新橋鋪。
錢家嶺 在縣東南二十二里。自呂山灣達尹村橋。
白鶴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由石山橋達烏程。
鎗旗嶺 在弁山之西北,距縣東南三十二里。石山多竅,有如鎗旗所植,俗傳「楚霸王曾屯戍於此。」 今山趾有項羽祠。上倚走馬埒,下臨飲馬池。
池嶺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跨香山灣,達宜興界。
狼山嶺 在弁山之北,距縣東南四十里。嶺有雲竇出雲。
雞塞嶺 在弁山東北,距縣東南五十一里。陳灣嶺 在弁山東北,去縣五十四里,產楊梅。分金嶺 在浮雲山之東,管氏世居其旁。「金釵塢 」 在縣西北二里。
桃花塢 在縣北二十五里。多桃花。
雷塢 在縣北三十里
山桑塢 ,在顧渚山側,去縣三十五里。
張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平定一都,產茶,為羅𡵚之次。丘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平定一都,產肥皂草。茅塢 在縣西十五里水坑嶺下。
董家塢 在縣南二十里弁山支龍。
獬豸塢 在縣西南四十餘里。相傳其地曾產獬豸。
轎塢 在縣南五十五里,自橫澗達和平。鎮。「洛塢 」 ,在縣南六十里,中有「谷清院。」
野山塢 在縣南六十里。山巔之外為「歸安。」 「黃山塢 」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青草塢 在縣東南三十里弁山西。
雙陽嶰 在縣西二十里合溪鎮達吉祥四都。內有方丈庵。
葡萄嶰 ,在方山東,下為葛公鎮,去縣西三十里。土人善陶,號「方山窯。」
狼塢嶰 在縣西三十五里平定鄉九都。大安嶰 ,在縣西北四十里應山寺下。
峽嶰 在縣西四十五里平定鄉四都,產煤。羅嶰 在縣西北五十里,在互通山西嶰有仙洞二,曰明洞,曰暗洞。有龍池二,曰東池,曰西池。青冬嶰 在縣西南四十里。
里堰嶰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謝公鄉。
小垾嶰 ,在縣西北十五里王店澗東。「大垾嶰 」 ,在青山西,距縣西北四十里,下為王店澗。
丁嶰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茅降山下,有丁仙祠基。
閬山岡 ,在縣西一十里。
彈子岡 在縣西三十里冠子山南,與巖山相直。相傳陳武帝挾彈處。
古窯岡 在縣西三十里。
飛雲岡 在縣西三十里。
銀錠岡 在縣西三十三里古窯岡北石門岡與銀錠岡相接,下有陶坑、金坑。
拋瀆岡 在縣西三十五里潭瀆橋。
石門岡 在縣西三十五里。石立如門。
橫嶺岡 :距縣西四十里。在稻堆山東出煤。周圍皆山,此岡橫界其中,故名。
師姑岡 在縣西四十里謝公三都。
白楊岡 在縣西五十里。
青塘岡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牧馬岡 ,在縣西南五十里。相傳吳王濞牧馬之地。
三鴉岡 ,在縣西南六十里。方山南脈。晉太傅謝安遷葬於此。
青龍岡 在縣東二十里,龍華寺正據其下。楓樹岡 ,在縣西南七十里。
洞山洞 ,在縣西北三十里,銀錠岡南。
大洞 在縣西六十里。岩石崎嶇,有石似米,又號「米堆石。」 內有石床在焉,其深莫窮。
白石洞天 在縣西南四十里,在八座山側。相傳韓湘曾隱於此山,有二井極深,雲霧時從中起,相傳與張公洞通。
避洞 ,在弁山西,距縣東二十五里。洞廣五尺,深不可測。唐末黃巢寇宣州時,居民逃竄,匿山谷中避之,故名。
郭轉堆 ,在縣北三十里。無胥渰,高三丈,周二百三十步。堆上有諸葛廟,今廢。
落星堆 ,在縣西十五里許。俗傳,昔雷雨中有石自天而降,響震數十里,石廣數尺,高五尺有餘。
花島 在縣西北三十里水口鎮大溪中。唐人植花其上,今呼為「碣砂島。」
虎頭岩 在大官山頂,如虎下視。巖下有石門,可通往來。
碧岩 在弁山,有三岩,曰「秀岩」 ,曰「雲岩」 ,惟碧岩最勝。上有碧岩庵,俯視太湖,洪濤萬頃,瀰漫無際,岩旁有瀑布泉二道。
「秀巖 」 、弁山支隴,距縣治東三十里,窈窕可憩。明月峽 在顧渚側,兩山相對,石壁峭立,茶生其間,最為絕品。
松墟 在縣西北二里。《吳地誌》云:「戍山周圍十里,悉產青松,故名。」
太湖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大三萬六千頃,東西二百餘里,南北一百二十里。
合溪 ,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西北諸山。
罨畫溪 一名「西溪」 ,在縣西七里。古木夾岸,叢條翳其下,朱藤蔽其上。花時遊人競集,如在畫中,溪半有畫溪亭。
四安溪 :在縣西南三十里。其源一發於石澗。
諸山流為盤澗善岸塘,一發於廣德諸山,流入本縣,為荊塘,為塔水塘。二水合流抵四安鎮,始為四安溪,俗呼為「四安塘。」
餘甖溪 在縣南二十三里,以餘甖村得名。環沉溪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相傳伍子胥墜環於此。
隔山溪 在縣北二十里。
白溪 ,在縣東北三里。
小溪 ,在縣西南四十里。
邸閣溪 :在邸閣山下。
苕溪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又名「南溪。」
箬溪 源自合溪,在畫溪下流。
《顧渚溪 》:源出顧渚山。
西湖 在縣西南十五里。塘高一丈五尺,周七十里。昔吳王築城,使人輦土成湖。
忻湖 ,在縣北七里,周二十里。
包洋湖 在縣北一十五里。
德清縣
吳羌山 ,在縣東南一里。漢高士吳羌隱於此山。
吳憾山 ,一名「城山」 ,在縣西南二百步。吳王夫差憾勾踐傷父之足,率兵伐越,於此築壘。《市亭山 》,在縣南二百步。
洛山 ,在縣南二十九里。
丁山 在縣南三里,一山獨隆起。
東主山 在縣東北三里,一名「百寮山。」 侯景圍臺城,將軍沈恪以拒戰功封東興侯,即家焉。茅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葛山 ,在縣東北十八里。
敢三山 ,在縣東北二十一里。
上蘭山 、下蘭山 ,在縣北五里許,二山相連,山之陽彝坦,唐天寶間嘗置臨溪縣。
小山 ,在縣西十八里,界武康。
金鵝山 在縣西南五里。相傳,古有金鵝出沒其處,每或聞其聲。後漢述善侯沈戎葬其下,金鵝飛集,三鳴而去。後沈之族通顯。今山之陽三村名「上初鳴、中初鳴、下初鳴」 ,表鵝異也。絕頂有池,深五尺,水冬夏不竭。
方山 :在縣西北十二里。山形方,謂為邑諸山之宗。逆而上,則為大壯嶺以南諸山;順而下,則為官莊塢以北諸山。群峰環合,百寮山居其中,為縣治。又分而下,則為上下蘭諸山雲。
金紫山 ,在縣北十八里。郡城丁氏葬此山,後贈金紫光祿,因名。
蠡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相傳越范蠡故居於此。
囚女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漢姚恢恚其女囚於此,三世不復蓄女。山之東有漾,亦名「囚女漾」 ,今又呼「齊眉山。」
德清山 ,一名「烏山」 ,在縣東四里。昔烏巾善釀居此。天寶六年,以縣名改「山」 為「德清。」 有兩峰,前曰「殿子峰」 ,後曰「省山峰。」
果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新市鎮之南。宋相游侶,本蜀人,占籍斯地。每登之,遙望故鄉,山前有桃花洞。
大海漾 在縣東十五里。
薴溪漾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可數百頃,山墟名雲。以貢薴,故名。
西葑漾 在縣東三十五里。其水清澈,蠶時,村民多取以繅絲,蓮蒲雜生,葦柳相映,亦江鄉一勝處也。
孔愉澤 ,在縣西南二百步天寶橋。晉孔愉微時,經餘不溪,見漁人籠白龜,買而放之,龜於水中左顧數四。後以功封餘不亭侯,鑄印如龜,左顧更鑄亦然。工以告愉,愉悟,遂取而佩之,後人因以名澤。
蜃潭 在縣東布政分司之前。溪流經此,匯而成淵。相傳有蜃潛於其下。
半月泉 在縣北慈相寺中。相傳昔有梵僧曰:「此地有泉。」 因鑿之,泉出石罅間,形如半月。《瀑布泉 》,在縣東越山僧院。
武康縣
雲岫山 ,在縣東十餘里。有雲煙林巒之勝,故名。
獅子山 在縣東十里
封山 ,在縣東十八里。古防風氏國封守之地。禺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古志》云:「防風氏所都,大禹十二代孫帝禺所居。」
計籌山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越大夫計然嘗籌於此,與臨安縣接界。又名界頭山,有扁曰「白雲洞天。」
金山 在縣南三十里。土赤山岩有泉,產魚如金色。
石城山 ,在縣西南三里。赤眉之亂,邑人因山纍石為守。山四旁出面如一,夜有神光。巔平坦,有洗馬池,齊沈道堅隱於此。
覆舟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巨石橫亙,如覆舟狀。山有馬頭塢。晉咸和七年,石勒將韓雍寇吳興,詔遣西中郎將趙引攻之於馬頭塢,即此。
箬峴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銀山 在縣西五里,又名永安山。吳名縣為「永安」 ,以此。
白鵠山 在縣西十里,地名「鵠村。」
響應山 在縣西八里。谷中應響,一隨人語聲,又名「大響」 、小響。
招賢山 ,在縣西北七里。郭文隱居之地。烏回山 ,在縣西北五里。
石嶠山 在縣西北七里。下有石嶠村。
獨孤山 ,在縣西北七里。
銅官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晉以此名縣。唐天寶六載改名「武康山」 ,相傳吳王濞採銅之所。計峴山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
天泉山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山有水,長流下,旁多沃壤,可耕。又名「唐鎚山。」
莫干山 ,在縣西北二十七里。
石山 在縣北二十里。舊有沈道虔「石山精舍。」 銅峴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
沈璧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有九峰逶迤相接。仙臺山 ,在縣東北十八里,即黃隴山。黃初平煉丹之所,頂有臺,故名。
獨蒼山 ,在縣東三十里。
餘英溪 在縣西一十三里。即前溪上流。阮公溪 ,在縣西一十七里。
新溪 在縣東三里。宋淳熙三年,縣令蔡霖自汊溪口徙水道東北注五里,合長安溪以通舟楫,民甚便之,號「蔡公溪。」
風渚湖 在縣東南一十七里。一名巽渚,一名封渚,一名九里湖,一名下渚湖。《餘英誌》云:「防風氏在封、禺兩山之間,故名。」 今渚旁多出陶器。碧玉潭 ,在縣西一十里應山下,舊有響潭。錢王飲馬井 在縣北一十五里。相傳吳越王微時,飲馬坎中,水泉迸出,故名。
安吉州
石虎山 在州西南十五里。其山有石,形類虎,踞道孝豐者經焉。
獅子山 在州西南十七里。
銅峴山 與烏程縣接界。
金鐘山 在州西三十里,與落石山相屬。其上有「施將軍廟。」
三山 在州東南六十里。是山一水東南出烏程,一水北出長興,一水西北入州境,故名。南華山 ,在州西三十里。
閔頭山 在州東三十里。
天井山 在州南五十里,山半有泉,如井不竭。仙人洞山 在州南四十里許,其洞深三十二丈。
石馬山 ,在州南三十五里。上有龍池,雖大旱不竭。
鳳凰山 在州東三十里。其高一百四十丈,其廣七里。其中有隱塢,相傳陶貞白隱此,故名。陸龜蒙亦嘗居之。
梅溪山 在梅溪鎮
玉磬山 在州東北二十五里。
石槨山 ,在州西北十里。
東晉山 在州東北二里。東晉欲立城郭於此,因名。即今青峴山。
邸閣山 在州東二十五里。一名「廩山。」 吳長沙桓王攻劉繇之,盡得邸閣之糧,即此。
落石山 在州西三里。高二百五十丈,廣五里,其下有隕石。有李衛公廟,亦名玉磬山,與金鐘山相屬,故配名之。其上有觀風亭。是山也,其勝甲於一邑。舊有「增明」 、「真賞」 二亭,今廢。
郭公山 在州西北十里。晉郭文居此山,偶見一虎,張口向文,若求救者。文視其喉中有橫骨,文探去之,後虎銜鹿以報文雲。
烏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與浮石山並當兩溪之衝。
純孝嶺山 在州東北三十里。黃巢之亂,民石昂負母避此。
九龍山 在州北三十里。山有九隴,狀如龍。其上有石城,其陰有石竇。
浮雲山 在州東北四十里。上有七十二阜,纍纍如雲竇,旱禱輒雨。
長盤山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
玉泉山 在州西北二十里。
石鼓山 與石虎山並,其下有溪,水勢衝嚙,其聲如鼓。
浮石山 在州北二十里。山濱大溪,其旁有石屹立溪中,故名。
霧山 在州東南十六里。
平目山 :在州東南二十里。
芝山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下有芝山寺,其村曰芝里。相傳山嘗產芝。梁天監中,刺史柳惲有《進故鄣縣五色芝草表》。宋郡守王十朋勸農至其地,有詩。
石門山 在州東北四十里。上有兩石,對峙如門,故名。
浮門山 在州西南十五里,與蜈蚣山相屬。點燈山 在州東北十里,下瀕大溪,漁火熒熒,燈光相映,故名。
青山 在州東北三十五里。一名「均山」 ,以吳均名。山。有大垾𡵚、小垾𡵚,吳均故宅在焉。其上有石竇,相傳通太湖。
湖南山 :在州西北十五里。
「白石山 」 與「湖南山」 相屬。
五湖 在州東南七里曰五龍湖,西南三里曰姚湖,南九里曰獲湖,北二里曰西畝湖,東二里曰四龍湖,皆資灌溉。其四龍湖,在吳、越時,望氣者言「有王氣」 ,武肅王使人鑿之,四鴿飛起煙霧,翕然化四龍去,故名。
楊子湖 在州北二十里。
梅溪 在州北三十里。溪上多梅,故名。
西溪 即茗水,一名「大溪。」
東溪 其源自獨松、高塢、戴村諸山而下裏溪 ,即西溪所分。繞州治北折而西,徑浮塘橋,出浮石山會梅溪。
魯家溪 其源自歸安、莫干諸山,逆流至南北莊,合銅山溪,出蔣家村,合獨松諸溪而下荊溪 ,在州北五十里,其源自順零諸山,東過接梅溪,合小溪港注太湖。
馬家瀆 在順安鄉。由樊塢、青峴諸山發源,入外溪。
渾水瀆 在梅溪鄉
梅溪灘 與「稅課局」 對照。
遞鋪灘 在鳳亭鄉。自石馬、獨松、銅山三澗發源,下江渚溪。
孝豐縣
天目山 ,在縣西南六十五里,與杭州府接界。高三萬六千丈,週迴八百里。
佛子山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亦名「佛嶺。」 有石室,中有小石,莊嚴如佛然。
桃花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
苦峴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高三千尺,周三十里。
金石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高一萬八千丈,長三十里,石色悉如黃金,土色赤。
石新郎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儼如人立。石新婦山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兩山相對,新郎山稍低。
廣苕山 ,在縣南三十里。天目正陰,苕水所發。大溪山 ,在縣南三十五里。高八百五十丈,週四十五里。
雞罩山 :在縣西南三十里。
師高山 ,在縣北五十里,勢接天目。山中積雪,炎月不消。
古浮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與浮玉山相接。有古浮石洞,又與南嶼山接。
大浮玉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
南嶼山 在縣東南十七里。高三萬六千尺,與浮玉山相接。一名「白水山。」 上有一湖,水色白,有蘭畹,相傳西施種香之處。
靈巖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
五山 在縣東北五里靈奕鄉。昔姚紾樵此,見二人奕棋,又名「奕山。」
大陽山 ,在縣西十里。
京山 ,在縣東南五里。
鳳凰山 在縣東五里
南華山 ,在縣東北十五里。
康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
郭笑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
大會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
東山 ,在縣東一里。上有翠竹塢,白玉泉,水清。
洌盛夏不涸。山峭立鬱蔥,南來為邑左輔。大會山 在縣北一里,翠列如屏,與大陽相接,乃邑之主山也。
金峰山 在縣西
石岐山 ,與金峰相接。
石語山 ,在縣南三里。上有仙人洞,臨溪有仙人石相激,有如人語。
八貢山 在縣南五里。上有天井洞、硃砂洞。中山 舊名「獨山」 ,與眾山不相屬,峰頂一石屹立,甚奇。南有干山、齊山、竹葉山。北有玉屏山、冠山、松子洞、柳塢。
青山 ,在縣東三十里。
寨前山 在縣東南化度寺後。
蝦蟆山 在靈奕鄉,以形似,故名。
獅子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山形似《狻猊》,蒼巖峭壁,下臨澄潭,幽深不測。
石虎山 在縣北三十里,為縣之控塞。往時峻險不可越。嘉靖間,邑人許芳鑿石開道,行李便之。上有石梯,可數百級。
九嶷山 ,一名「九女山」 ,在縣西三十里,嵬峰攢簇,疊嶂千雲。
橫山 ,在縣西北七里。小山迴互,曲澗環流,亙十餘里。
龍潭山 在縣西六十里小沿坑。
玉華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
《金曜山 》與「玉華山」 相對。
石壁山 在縣東北,一名「小赤壁。」 嶙峋聳特,下臨五山潭。
石門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有兩石對峙如門,故名。
九龍山 在湖圩
西山 下有「松子洞。」
「三台山 」 在金石鄉。
《蓮花峰 》《玉柱峰 》《香爐峰》。
象鼻峰 、西峰 、昭明峰。
無渡峰 ,以上俱天目。
「獨峰 」 即「獨山。」
回鴈峰 在瀦溪
靈峰 、天雄峰 、百丈峰。
「獨立峰 」 、「五蓮峰 」 以上俱靈巖。
石峰 在九嶷山
天馬峰 在章村
卓筆峰 在茅山
靈巖 在縣東十里
採芝岩 ,在天目山,高數丈,南北五十餘丈,其內深邃不可入。
雲龍岩 一名「紫岩」 ,上有石樓石屋。
八角岩 在縣西北六十里。上有石如角,廣五丈許。
鹿遊岩 ,在縣西南四十里茅山,與觀音洞門對。
千丈岩 ,下臨絕澗,為高峰塔,有《福完寺碑》。石峰 ,在九女山。
程門嶺 在白馬
羅漢石 ,在戒香院之頂。
石佛 在張塢
石倉 在景溪
馬跡石 在縣東景村
石筍 在淨竹寺
石柱 在唐舍關
楸枰石 在寨前
「釣魚石 」 、「排牙石 」 ,俱在雲龍岩東。
烏石 在郭笑山,地名《里古》。
喝山仙洞 。仙人洞 。白水洞。
武春嶺 、柴坑嶺 、碎石嶺。
《上俞嶺 》。《下俞嶺 》。《倒石塢》。
長坑塢 俱在浮玉鄉
硃砂洞 、天井洞 ,俱在八貢山。
「涼風洞 」 、柳塢 俱在金石鄉。
橫龍洞 ,一名雲龍洞,岩高百尺,飛瀑懸流,旁有仙人洞,丹竈石床可容百餘人。龍牙洞 ,一名古浮石洞,下有龍王祠。
松子洞 在縣南四十里玉屏山。溪崖嵌空如石樓,內有洞穴,深廣不可測,探奇者每燃炬而進。中有石佛、石池,洞內水石涓滴,結為人物花鳥怪異之狀。舊傳「赤松子遊此,故名。」
觀音洞 ,在縣南四十餘里茅山,石室穹窿,乳泉垂霤而下,琤然如戞玉聲,涓滴成形,如疊層波曳霧縠,或如碧玉釵痕,白雲縷縷,時出沒洞中。
唐子嶺 在縣北二里
泥暮嶺 。大嶺 。《桃花塢》。
大塢 張家塢 俱靈奕鄉。
塔山嶺 在縣西北十里。
佛嶺 在縣東七里
法師嶺 在縣東十里
斛嶺 在移風二十里
幽嶺 在移風四十里。其嶺峻絕,修竹蒼翠,拂人衣裾,上有庵亭。
茭湖嶺 在縣東北
黃沙嶺 。調風嶺 。董嶺。
七賢塢 俱在太平鄉
金雞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
長駒嶺 在廣苕鄉二十里。
皈山嶺 ,在縣北十五里。上有仙人路,下有石壇。
苦嶺 、分水嶺 ,俱在魚池鄉。
黃虞嶺 在老溪
石門塢 石門有二,一在移風,一在金石。青堆塢 、黃柏塢 俱在縣南十里。
橫溪塢 在縣西十里,與大嶺接。
苕水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董嶺水 在縣西七十里太平鄉。嶺有水源,分東西二流,東流入寧國,西流入安吉。
南嶼水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仙溪 ,在縣西南七十里。
景溪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下洛溪 、陳安溪 、五山溪 ,俱在縣東北。
涌川 ,在縣西南五十里。
荻浦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龍溪 :發源天目,經荻浦老溪、陳安山公潭,至茹湖皈山,與仙溪水合,入梅溪。
大溪 在浮玉鄉
橫溪 在縣西北
大沸溪 :由山公潭分流,會於五山渡。
下洛溪 又名「霍落溪。」
「碧溪 」 在《移風》。
茹湖溪 在魚池
荻浦 在縣西南三十里。其源出自天目瀦溪 ,在廣苕。
西溪 在太平。由磨盤溪、杭干溪至西圩下合南溪入梅溪。
老溪 在金石,源自天目。
湖頭湖 在縣西南
後湖 在縣西北
攝湖 在廣苕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