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60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六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六十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八

  建寧府風俗考

  建寧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六十卷

建寧府部彙考八

編輯

建寧府風俗考

編輯

府總

宋張叔椿《記》「建備五方之俗。」

韓元吉《記》:「家有詩書,戶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於文,負其厲氣者亦悍以勁。」

《方輿勝覽》:「其民柔脆,憚於遠行。」

《建安舊志》:「處市井者,好侈而尚浮;居田裡者,勤身而樂業。」

《舊志》:「男女不混於途,少長各攻其業,民畏官府,士重清議。農力甚勤,不事商賈末技。」

明楊榮《記》「晦庵、西山二先生過化之邦,流風遺韻,宛然猶存。」

朱行中詩:「水無涓滴不為用,山到崔嵬猶力耕。」 《建陽志》:「道義之鄉,絃誦相聞,貴賤不相等,貧冨不相資,蓽門圭竇之士,皆能挾族譜以推流派。」 《浦城志》十:「以名節自勵,催科不煩,田野之民。」 猶為真率。

《松溪志》士風淳樸,人性儉約,男務耕稼,女務織紝,不事商賈。

《崇安志》:「山峻水急,易鬥輕生。自胡、劉、朱、蔡諸儒奮興,講明道學,而《詩》《書》禮樂之盛,彬彬幾於洙泗。」

朱韋齋《政和志》:「無豪家大姓,陵轢細民,以亂政化。」

《壽寧志》:民多務本、少逐末,知節儉而簡於禮義。一失其平,叫呼四出,折之以理,忿怒亦銷。此以前建俗之大都也。今則不然,父母死,惑於堪輿,或一二十年不葬者;婚姻間或論財,少年不務本業,桀驁市井,呫嗶後輩或輕其長者。撫今追昔,不無慨然。

建寧府祠廟考一       府志

編輯

本府。建安、甌寧二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紫芝上坊,明成化十五年重建。

社稷壇 舊在冨沙廟側,今在城西移忠坊之《龍山》。

郡厲壇 在朝天門外太平坊,壇前有亭,洪武八年建。

城隍廟 在府城內從化坊,宋時建。唐封昭烈侯,以刺史張文琮、陸長源俱有功德於民,列祠於左右以配食。

旗纛廟 在行都司後。宋雲「榭臺」 故址。

唐建州刺史葉公廟 在府城內尚書坊,古冨沙地,俗名「冨沙廟。」 公姓葉,諱顥,唐武德初為建州刺史,捍寇卒。

宋朱韋齋先生祠 即環溪精舍,在城南紫芝上坊。紹興間,為政和、尤溪二縣尉攜子熹往來,皆居焉,即熹幼年戲於沙上畫卦地。松後亦卒於此,前臨雙溪,為浮橋通城中,後有僧,改建石橋,假精舍為督工之所,名曰「橋局。」 已而僧廣其居,曰「橋局寺。」 後又更名「方廣寺。」 明成化二年,僅復其西隅隙地,建精舍祀松。正德十年,提學胡鐸始全復其地,重建精舍為堂,祀先生於中,而以文公配。今遷南門城內。

劉屏山先生祠 即屏山書院,在城南紫芝上坊,舊名「洪山寺。」

劉氏五忠祠 即屏山享堂之右。明弘治五年構堂,以祀忠顯公韐、忠定公子羽、忠肅公珙、忠簡公領、忠烈公純。

「存統祠 」 即翊正祠。舊為名宦祠。

明楊文敏公祠 在府治東北宣化坊。成化三年,以廢倉址建祠,春秋有司祭之。

唐建州刺史李公祠 在將相里梨山之麓。公姓李,諱頻,乾符中為建州刺史,有惠政,立祠祀之。

宋二程夫子祠 ,原郡內未有祠,康熙乙酉擇。

都司故址之左,捐俸創建。

宋游御史祠 在舊府學之左右。宋郡守陳正同建。

宋徽國朱文公祠 在府城內紫霞洲。宋寶慶三年建於今祠之左,歲久傾頹,明永樂十三年,御史蔣彥祿奉使來建,知府劉敬等重修。

皇清康熙四年重建。

魏艮齋祠 原建於招賢坊,天啟三年重建郡城南「紫芝坊。」

唐觀察使陳公廟 即都督廟,在東坤。神諱巖,字夢臣。唐末賊寇閩,巖率鄉兵收復,後歿,廟食於此。

唐顯祐公祠 。在光祿坊。姓林,諱旺,正直神明,人為立像,祈禱輒應,立祠祀之。

唐神應廟 在光祿坊。相傳神姓袁,兄弟官守令,歿享血食。汀州盜起,用陰兵助戰,返風滅火,累封「顯烈」 、顯祐侯爵。

唐雎陽忠靖王廟 即龍城廟,在東萇里前塾,旱潦疫,癘禱隨應。又名龜峰廟,元至正間重建。唐馬仙妃廟 ,在將相里木樨林。馬氏三妃,原處州景寧人,唐光化間嫁而嫠,事姑孝,得授仙術。鄉人感之,為立祠禱祠靈應。明隆慶初,推官郭子章夫人,夢仙妃送二子,果應,給以祀田。五代張閣門使廟 ,在吉苑裡龍焙,即恭利廟。神諱廷暉,字仲光,仕偽閩,家有茶園,在邑之北苑,周迴三十餘里,盡輸之官。既卒,里人祀之,以為茶焙地主。後祈禱有驗。

五代雷押衙徐將軍祠 在房村上里之璜溪。寇攻鄉神,率眾禦之,遇害。鄉人立祠祀之。宋徐義卒,祠 在本縣土地祠之東隅,今無。元詹公祠 ,在府前平政橋壕邊。公以亭長起家,值東路礦徒嘯聚攻城,幾陷。公獨詣營壘諭眾,感激流涕,遂解散。歿後,郡人請立廟報功,有司上聞,敕建祠祀之,祈禱輒應。明萬曆乙酉,圮於水。辛亥重建。

明孝子陳公祠 在敬坊。公諱榮,事親孝,天啟間,請建坊祠。兵燬。

東嶽宮 :在白鶴山前。歲久廟圮,郡人王政華等倡眾募建。

漢壽亭侯廟 ,各門俱建,惟「寧遠」 、「朝天」 二門古廟尚存。通濟、政和、威武、臨江四門,今重建新廟。閩越王行祠 即南臺廟,在府城南紫芝下坊,祀閩越王,無諸王閩地,建國之始,今燬。

閩越王行祠 即武毅王廟,在禾義里。其將號「拏公」 者,甚著靈響。明永樂中重建,今燬。

漢童大王廟 在平肆坊。其地舊為茶場,因號「古茶場廟。」 初,郡地遷徙不常,民無定居,童氏獻其地,立城郭,創市廛。及歿,民立廟祀之。

唐袁撫諭使廟 在禾義里。使諱元應,仕唐為吏部員外郎。賊寇閩,出為本道撫諭使,未幾卒,葬湖山龍溪鄉,民為立祠。成化十五年重建。唐東平王廟 在城南內,隆禮坊南庫前及石幢巷等處俱有之,即唐張巡也。守雎陽,拒賊力竭而死,閩人祀之。

唐「童五郎廟 」 在平肆坊大葛巷內。郎名猛,討黃巢有功,歿於陣。郡人義之,建祠以祀。

唐京畿令謝公廟 ,在崇安之黃畬。公諱「夷甫,鳳翔府孟湜押兵過境,縱掠百姓,夷甫斬之。李輔國譖諸朝,流連州。帝後悟,未及召,卒葬於此。代宗立,夢公自訴,詔為立廟。」

五代晉太傅章公偕妻練氏夫人祠 在城西敬客坊。夫人有全城功,墓在府治內。明正德十五年,同知姜龍奉毀淫祠城西天妃宮在毀中,因出其像,易額以祀夫人,並祀太傅公仔鈞。萬曆三十七年圮於水,知縣易應昌重修。

宋李忠定公忠勳祠 在城西敬客坊。公名綱,字伯紀。宋建炎間,范汝為作亂,命都統制韓世忠討平之。世忠以民多附賊,欲盡誅之,公不可,民感更生,祠祀焉,後廢。明嘉靖間,重建今所。萬曆三十七年圮於水,知縣易應昌建。

宋韓蘄王廟 在城內和義坊原仁濟亭舊址。「紹興初,破范汝為,斬其弟岳吉以殉,擒其謀主謝嚮及將陸必強等五百餘人,令軍士駐城上無下,聽民自農,給牛糓。商賈弛征,脅從者不問,獨取附賊者誅之,民感更生」 ,為建生祠。紹興五年,詔有司修其祠,益以司戶廨舍,闢而大之。今廢。

宋石磯三侯廟 在禾吉里。

永興殿 ,在謝屯村尾。唐封「昭德、二聖公主。」

皇清初,山寇日至,過廟不敢犯。康熙二十七年六月

興隆橋災,延及大殿。眾護出神像。神降靈筆擇。

吉重建

六惠王廟 在溪口大橋頭。甲寅之變,饒賊入村搶掠,見神金甲白馬,手持大刀,賊望而驚走。至今舟車商賈祈禱輒應。

張公祠 在城西敬客坊元妙觀左。舊在紫芝上坊,以舊毀明教堂改建。張以討賊援絕,偕弟死於敵。成化二年請立祠,未報。弘治二年,建祠今所。萬曆三十七年圮,知府羅文寶重修。明駱邑侯生祠 祠有二,一在城西移忠坊,一在城西元妙觀左。

易侯生祠 在城西移忠坊。侯知縣事,士庶胥感,立祠祀之。今廢。

建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三桂里黃華山之陽,洪武九年建。

社稷壇 在縣治北門外二里許。

邑厲壇 在社稷壇側,舊在縣北蕉湖嶺下。明成化十一年,移建今所。

鄉厲壇 一十所明洪武九年建。

城隍廟 在縣治禮義坊。舊在登高山下,明洪武元年,移建今所。永樂丙申圮於水,庚子重建。萬曆三十七年,又圮於水,知縣董暹重修。唐七姓廟 在崇仁里。舊《志》云:「唐有七姓者,從刺史熊博討賊,遇害於此,鄉人立祠祀之。」 明永樂三年,里人駱宗重建。

唐呂相公廟 在禾平里。神名「師誨」 ,唐末與海寇戰,沒於福州。是夜鄉人聞金鼓聲,旦起視之,見小舟泝流而下。人以為異,廟祀之。

唐陳侍中廟 在三桂里橫山之麓。神名「師誨。」 南唐保大間,以檢校侍中領建州。既沒,邑人祀之。

唐朱邦式廟 即洪山廟,在洛田裡,唐建,元時重修。舊《志》:唐末盜賊蜂起,神率鄉人捍禦,戰敗而死,流血滿地,因名洪山。鄉人立廟祀之。江河廟 在縣治文溪城隅,祀宴公,即所稱九江八河神也。明永樂丙申圮於水,宣德戊申復建。廟瞰大溪。先是渡舟往來多傾覆,坊民立雙石塔以鎮之,一豎廟前,一豎山之麓,其患遂息。閩王廟 在登高山巔,即振龍臺故址。康熙辛亥年建。

三聖廟 在同由下坊錦江之滸。順治壬辰建,庚子建「普陀閣」 於內。

總管廟 在任得里南林。萬曆間建。

庇民王廟 在縣東隅。五代時,王從珂侵州境,神率義兵拒守,以戰歿。邑人為立廟。明永樂丙申圮於水。宣德戊申重修,嘉靖己亥重建。蓋竹廟 在三桂里水東。康熙壬申年重修。石郭廟 在建忠里溪洲,神姓蔣名季寔,即章山廟神之弟。舊廟在五夫里,一日鄉眾席地而祭,忽大風吹席,至今廟所而止。鄉人就而祀之。宋范汝為、熊志寧寇建陽,邑人扶老幼懇神保護。既而寇至,神示威靈,乃捲旗宵遁,井裡獲安。迄今祈禱,雨暘立應。

東嶽廟 在縣南。明洪武辛亥建。廟之左廳,祀廣祐侯陳舍人。「神諱通,字伯泰,宋政和丁酉,委身東嶽廟,誓以公忠報國,惠澤及民。」 既歿之明年,有紅光見於祠,邑人刻木為像以祀之。紹定間,卲武寇掠本邑,侯跨甲馬拒之,賊遁。端平甲午,唐、石、龔十人嘯聚山林,統制周喜領兵追捕,相持間,見侯旗幟閃爍,金鼓鳴空,賊眾駭懼,不數日賊平。嘉熙己亥大旱,屢禱屢應。

唐倪王廟 在崇政里策口。神姓倪,諱彥松,唐時人。生平仗義,每遇饑,常出穀以濟貧乏。民德之,歿為立廟。

五代昭福廟 在北洛里。神姓名無可考,五代以來有之。宋紹興中,詔賜今額,封忠應侯。五代蔣大夫廟 一名章山廟,又名感應王祠,在東北建忠里。神名仲賢。兄弟五人俱仕偽閩為大夫,因名所居里曰「五夫」 ,忠信謹恪。既卒,鄉人為立祠,凡旱澇災患,有禱即應。

考亭祠 即「考亭書院內祠。」

黃勉齋祠 在妙高峰下。舊在西清巷,先生講道之所。明正德間,以半山菴址改為祠,祀先生。謝疊山祠 ,在城南朝天橋頭。公常賣卜於此,故祠祀之。

忠烈廟 在永忠里。神姓劉名純,字君錫。時卲武劉安國攻縣郡城,神散家財募兵討賊,被獲,不屈而死。邑人立廟祀之。明成化間,知府重修。靈順行祠 在縣治北門外。元時建,今廢。崇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西興賢坊西,舊在東。

節坊即靈寶觀故址

社稷壇 :在興賢坊東。舊在東嶽祠前,遷建今所。

邑厲壇 在治北城外二里許。

鄉厲壇 「明洪武九年建。」

漢祀壇 在武夷沖祐觀。肇祀自漢武帝始。城隍廟 在縣西興賢坊。舊在宣化坊。按《舊志》云:「神乃漢之灌嬰也。」 紹定三年重建,元燬於兵,明洪武元年移建今所。

東嶽廟 在縣西興賢坊營嶺。宋崇寧四年建,後遷於西門外右廡,祀張睢陽。傍有太保像。舊傳神聖姓楊,江右人,負販至崇,捨身東平王前,立化於此。其像尚骨立,有禱即應。

唐三丈祠 今與土地合。祠在縣治儀門之傍。舊在縣治西,祀唐殿監彭璫、宋侍郎張承傑、縣令翁谷。

唐指揮使廟 即慈惠廟,在豐陽里。神兄弟三人,孟曰林,仲曰楫,季曰槐。唐季屢立戰功。乾符間,黃巢入寇,兄弟共率所部擊賊,敗之,追至建陽被執,不屈而死。越七日,容色不變,人異之,具棺衾以葬。十四年,墓圮於水。棺泝而上,至竹湖山下,水擁沙石埋之。鄉人因立祠祀焉。寶慶元年,亡卒葉盛倡亂,縱火焚市,將及祠。俄而雷雨大至,火隨滅,群盜駭散。

唐大夫池公廟 即昭應廟,在五夫里,神名繁禧。五季之亂,隱不復仕。歲歉,出粟賑饑,鄉閭德之,沒為立廟。

唐義武廟 在瑞巖寺之西。神即扣冰,古佛之佐也。一姓唐名宏,一姓葛名雍,一姓周名武。於唐嘗平寇亂,因有將軍之號,歸隱於此。以劍囑父老曰:「劍無用久矣。今藏岩中,此地行且為道場,吾當護法。」 即而同化。時巨寇累發,輒顯靈異,懾之。未幾,扣冰卓錫,因建寺同奉焉。

胡文定公祠 舊在興賢坊,元至正間建。明嘉靖間改學,乃遷於舊學基。萬曆三十七年,復移學於舊址,仍改公祠於學基之左。

劉屏山先生祠 在五夫里屏山之麓,宋時建。朱紫陽祠 在武夷山五曲隱屏山下,即文公精舍。明正德間重建,置祀田,年久祠圮,康熙二十五年重建。

蔡九峰祠 在武夷一曲兜鍪山下。明正德間重建,給官田供祀。歲久圮。萬曆三十七年,復建於舊學基。

崇賢祠 在治西二里許。明嘉靖間建。

趙清獻公祠 在治西,明隆慶三年建,今在布政分司後堂。

江少微先生祠 在豐陽里,明嘉靖辛酉燬,近於廬峰「一指菴」 之左立小祠。

游文肅公祠 在節和里澄滸。其子孫自建、自立祀田。

白玉蟾祠 在會仙里,明萬曆間重建。

平水王祠 在縣治北傅公堤上,俗名「禹王祠。」 宋時刱於壓衙洲,後遷於今所。

「妳妳」 祠 在平水王祠側。

「昭烈王廣祠 」 舊在大安門外,嘉熙戊戌移於美俗坊。

福善王祠 一在黃柏里。「石臺寺」 ,一在水東。「關帝廟 」 在水東青雲橋東。

「五顯王靈順行祠 」 一在黃屯之西林,一在營嶺,一在宣化坊。

祐聖廟 一在吳屯之東嶺,一在縣西第五渡,一在蔣村里之大丘下。

鳴山行祠 一在梅嶺之鳴山,一在周村里之平川,一在縣南之柘溪口。

洪山祠 在貞節坊西山蘭若之上,乃呂梁洪神也。

福慶祠 在縣南節和里之楊墩。

彭公祠 在治東南。神名「庭堅」 ,嘗為崇安尹,禦寇有功。邑民立祠祀之,祭禱響應。

會真廟 在會仙里,舊名「同亭」 ,祀同會幔亭諸仙也。仙君廟在會真廟右。

江武廟 神一姓江,一姓武,以勇義相善,許以死。時有虎患,二人持弩捕之,江誤觸弩死。武曰:「平生以死相許,其可背乎?」 亦自觸弩而死,虎患遂絕。民義之,為立廟。

王陽明先生祠 在武夷一曲溪右,嘉靖戊午建。

浦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浦門外,舊在回龍山下,僉事陳汝器移建儒學之左。明成化十年,築縣城,遷今所。

社稷壇 在德星門外。舊在官社巷,明洪武九年建。成化十三年築縣城,以其址為軍營,遷建今所。

邑厲壇 在縣治北隅

城隍廟 在縣東。明洪武元年建。萬曆十二年重建。康熙二十年增修。

朱文公祠 在縣東師姑菴尾,屬「資福尼寺舊址。天順二年建。成化十一年入真德秀主,並受饗祭,給田六十六畝,以供粢盛。歲久祠圯,弘治五年新之,崇禎四年重修,順治七年又修。真西山祠 在縣東,即先生講學之所。明洪武初建,景泰中重修。正德十三年御史陳時言購田六十畝有奇供祭,嘉靖九年廣而葺之」 ,萬曆十四年重修。

江文憲公祠 在縣西上相里,等覺寺右,夢筆山之麓。宋大觀元年立,元廢址存。

劉刺史祠 ,在縣東勝果寺傍。劉嘗討安祿山有功。先是寺廢,奏復之,故寺僧為立祠,今廢。詹體仁祠 ,在永康里之上同村。

沖應真人祠 ,後名「神景觀」 ,在縣北長樂里油果山。

白衣土地祠 在縣南圓通塔寺之左。先在招賢里之溪源,至今禱雨輒應。

謝皋羽祠 在觀前,對金斗山,臨大溪,水石幽麗,先生流寓隱此。崇禎間,知縣劉若金建,立「方公祠 」 ,在西關稅館前。又「方公祠」 ,在北隅小北門外古道邊。

黃公祠 在拱北門外湖山塘,為知縣黃輔建。「柯公祠 」 在縣南門外下園,崇禎十四年建,順治五年毀於兵,今址存。

楊公祠 在九石渡浮橋側,崇禎間立。

嵇公祠 一在南關塔院,一在北門外湖山堂官路傍,萬曆間建。

金城祠 在東按察司前,順治五年建。

鎮安廟 在縣長樂里山陽鎮。宋建,迄今廟貌如故。旱疫禱之輒應。

南嶽廟 在縣南人和里。元建。明洪武二十五年重建。宣德元年修,有禱應如響。

嘉應廟 在縣西清湖裡。俗傳有雙甲飛騰,駐於栗木之上,鄉人相與立廟,號曰「栗郎。」

安邊廟 在縣西南登雲里。廟有二神,一姓黃名寵;一姓范名滔。唐末閩中亂,皆有戰功,陣亡後為立廟。歲時旱澇疾疫,有禱輒應,祈夢尤驗。水南廟 在縣南隅。神相傳姓黃名轉,五代末人,歲旱癘禱之即應。今名護國社。

三孔廟 在縣南孝悌里,莫知何代人。或曰:神姓王,膂力勇健,能跨白牛而鬥,有功於民,而立斯廟。宋元豐中,西夏入寇,總管燕達出兵拒敵,夢有神兵陰助曰:「建州三孔廟。」 事聞,遂入祀典。紹興中,歲旱祈禱,亦夢神為行雨。廟巳久廢,遺址尚存。

馮中郎廟 在縣北之茗坑。前漢人舊傳中郎嘗以兵逐吳王濞,沒於此。後人為立廟,今址尚存。

平昌王廟 在縣北太平里王歸峰下。舊傳,王之亡也,有敝鼓投於水,泝流而上者數四。里人異之,相與立廟,旱厲禱之,屢驗。

越王廟 在縣南清湖裡,即漢東越王餘善也。嘗即柘浦築城以居,後見殺於繇王居股,浦人遂為立廟,年久,廟廢址存。

政和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一里許。

社稷壇 在西門外二里許。

邑厲壇 在西門外二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南七里溪南,即古儒學。明倫堂舊址在縣東南,明洪武元年移建今所。唐李中丞廟 即忠節廟,在縣治東。神知建州軍事,以禦寇不克而死,因廟祀之。又縣西高宅里,亦有神祠。

唐張招討廟 即英節廟,在縣南飛鳳山前,神名謹。乾符五年,黃巢寇閩,謹與偏將郭榮籌等十八人俱死於戰,鄉人義而廟祀之。明成化十年,處州賊入境,民心惶懼。時參議陳渤按邑,白晝瞑目,夢神大聲曰:「賊不入邑,勿懼。」 後果然,因命修廟。又縣東北感化里亦有神廟。

桃源處士范公祠 在感化下里。「金」 字山。公,唐末人。天性純厚,孝友異常。鄉人立廟以祀之。舊為兵火所毀,永樂初重建。

邵學士祠 在長城裡。裔孫邵昌等立。後有奇巖,故名《石巖窠》雲。

宋陳徵君祠 在縣西南高宅里禪巖院,祀宋。

儒陳朝老、朱熹,常與蔡元定詣祠謁徵像,瞻立良久,元定曰:「徵君骨相巖稜,宜不享冨貴。」 熹厲聲曰:「冨貴何如名節香。」 宋三峰處士祠 在西里三峰寺。處士姓吳,宋太平興國中,處士至關隸縣西里,見其田野荒蕪,遂率鄉人十餘家請於官耕之,不數年而冨饒,號吳百倉。既卒,鄉人立廟祀之。

元隴西郡公祠 。在東里泗洲橋。公姓李,名鉉,進擊福安塞,與賊戰於泗洲橋,弗克,死之。里人祠祀焉。

元關隸伯祠 在縣西都護橋。公名馬哈麻,別石八里,回回人。政和縣尉,率鄉兵拒賊,被執,罵賊不絕聲,賊剖其腹於都護橋,民即其所立祠祀之。後祠廢,典史郭斯垕迎其主附祀忠節廟。元忠愍侯彭公祠 在治東南。公名庭堅,以僉都元帥留守政和,遇害。邑人立祠祀之。後廟廢,典史郭斯垕亦奉其主於忠節廟。

松溪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門外。宋時附祭社稷壇。明洪武九年,始分建於今所。

社稷壇 在縣治北門外,宋時建,明洪武二年重造。

邑厲壇 在縣治北門外,地名「棗嶺」 ,明洪武九年始立。

旗纛壇 在演武所

城隍廟 在縣西,明洪武九年建。

湛盧山上祠 在東關里。宋元符二年大旱,縣令周公才禱於山,而甘雨隨至,建祠祀之。文公祠 在縣治東南。舊祠在縣治之西北。元至正十六年後,經數遷。至順治間重建。今所。一在湛盧山名「下祠」 ,即書院。

真文忠公祠 在縣治北,一在南岡。

全城祠 在縣治之南,石壁菴前。松邑舊無城,嘉靖丙戌坑寇犯境,民受其害。劉公按縣,督民用石甃砌,民始有所恃,於是建祠於此。

永庇祠 在北門內。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犯松境,攻圍四十餘日,孤城無恙,皆張德等之功也。有司申請,「凡捐軀屢戰亡於陣者,請立祠血食。」

東嶽廟 在縣東門外。元時建,後罹兵燹。明宣德丙午重建。嘉靖壬戌又燬於倭。萬曆間復建。康熙三十六年,重整後宮。

漢壽亭侯廟 在城南。明嘉靖三十四年建,萬曆三十三年重建後宮,歲久傾塌。康熙三十六年修葺。一在黃鵠磯,一在北門外。

陸公廟 在縣東北五里東平鄉,即濟美廟。舊名東平威靈王。神姓陸名宏,仕吳為南部都尉。是時閩地皆其所屬,有惠利於民,故民為之立祠。唐建中二年,公之裔孫長源刺建州,葺公祠宇。宋宣和、紹興間,寇盜攻圍,多著靈異,封「濟美莊祐福惠王」 ,妻封王妃。縣治前興賢坊亦有行祠。元至元二十一年建。

東平王廟 在縣東一里。明正統三年建,祀唐御史中丞張巡。舊廟久廢,今移像於東嶽宮之右。

余將軍廟 在皈伏里舊縣之側。唐咸通中,知松源鎮,屢與吳戰爭小梅關,卒於鎮。民懷其德,立廟祀焉。

周諫議大夫吳公祠 在縣東關里遂應場之西北。宋天聖四年建。元延祐間重建,相傳名十七郎。或雲五代仕周,為諫議大夫,歸居於此,開闢田野,募民耕種。既沒,鄉人思之,為之立祠。宋英護廟 在東關里遂應場。舊《志》云:「神姓林,名癸,隆興三年卒於官,民為立廟。」

顯聖廟 在縣南直街。舊《志》云:神姓吳,名大辨,宋初沒於王事。紹興間建廟於使華之館,祀之。五顯祠 在縣治東隅。元至正間,即靈聖祠建。二先生祠 在學宮黌門之右,祀張、陳二先生。萬曆丙子遷今學。二先生有功名教,故並祠焉。諶公祠 在平政橋東,祀知縣諶士觀。公知縣事,政尚寬和,又常捐俸倡建平政橋。松民於是就橋之東立祠祀之。

棠蔭祠 在北門外,祀知縣華士崢。華任松溪,政教兼施,民歌之曰:「民好好之,民惡惡之;為民父母,宜祀於斯民。」 遂建此祠。

德政祠 在城西迎恩橋左,祀知縣劉一燦。劉任縣時,適洪水衝城,頹圮過半日。戒不虞。捐俸倡修,民不為勞。歌之曰:「甕無粟,庖無肉,墉屹屹,伊誰築?」 遂相與謀為禦災捍患之報。劉正色拒之。民泣而進曰:「松之城向築於劉侍御,已饗俎豆矣。今日之修,寧異昔之築乎?」 辛亥八月卜祠。

祀之

徐公祠 在西門外,祀知縣徐景麟,祠廢址存。閔公祠 在西門外,祀知縣閔及申。祠廢址存。徐公祠 在西門外下碓,祀知縣徐之垣。祠廢址存。

錢公祠 在溪南渡頭,祀知縣錢作賓。祠廢址存。

化龍祠 在遂應場東山之麓。

壽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東三里許。

社稷壇 :在縣治東一里許。

邑厲壇 在縣治西一里許。

城隍廟 在縣治西,明景泰七年建。

劉都憲、沈副使祠 在縣治西。二公有開設縣治,安戢境壤之功,明成化間,建祠祀之。

「懿政行」 ,祠 祀馬夫人也。舊在主簿公廨後,後徙城南,邑民祈禱必應焉。

南天連沛祠 在城南,為知縣李之蕃立。關帝廟 在城南,邑人柳上芝創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