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193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卷目錄

 荊州府部彙考七

  荊州府漕運考

  荊州府風俗考

  荊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三卷

荊州府部彙考七

編輯

荊州府漕運考      荊州衛志

編輯

荊州衛

衛之漕運、攸關國儲。原額三衛漕船各五十隻。明嘉靖間、調撥左衛護守顯陵荊右一衛、分領二十五隻。本衛遂增至七十五隻

皇清鼎興,《左衛》無陵可守,遂復歸荊,而所分運漕還

為左衛有本衛,仍止五十隻,內除缺額船一十五隻,見存起運船三十五隻,每船正軍十名,共正軍三百五十名。向代運左衛時,運軍有七百四十四名。因據各所旗丁結報,絕軍三百八十三名,而見存運丁遂止有三百六十一名。至於逃而復歸各丁,現奉清查,尚俟稽核。

荊州右衛

原額本衛漕船四十九隻。後因吳逆叛變、各軍逃散,朋合九隻。見今起運漕船四十隻。每船正丁軍十名。其修理催趲之期。歲有定例

荊州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江陵縣附郭。

《史記》:「西楚勁直,地薄寡積。」

《漢書》:「有江漢之饒,春夏力農,秋冬業漁,少積聚,信卜筮。」

《荊州記》:「郡少農桑,農不如工,工不如商。」

宋大觀《中學記》:「養士至七百人,學校之盛,甲於湖南。」

《方輿勝覽》。江陵,衣冠藪澤,

《寰宇記》:「唐武德之後,流傭浮食者眾,五方雜居,風俗大變。」

《元志》民「質直好義,不事誇詐。」

《舊志》:「士習謹厚,民情淳樸,率敬鬼重祀。」

《輿圖》「極衝」 ,疲多水患。

正月元日 食膠牙餳,取膠固之義。又服桃湯。俗傳「桃者五行之精,厭伏邪氣,制百鬼也。」 又貼畫雞戶,上懸葦索,插符於旁。

立春日 ,悉剪綵為燕戴之,貼「宜春」 字於門,為拖鉤之戲。以綆作篾纜相𦊰,綿亙數里,鳴鼓牽之。按公輸遊楚,為載舟之戲。退則鉤之,進則強之,名曰鉤強,遂以鉤為戲起此。

人日 ,剪彩為人,貼屏風上,亦戴之頭鬢。《董勛》曰:「像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

望日 祭門,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及膏粥插箸而祭之。其夕,迎紫姑以卜社日 ,以豬羊調和其飯,謂「社飯。」 以匏盛之,相遺送。

三月三日 ,四民並出水渚,為「流觴曲水」 之飲,亦有《鬥百草》之戲。

五日 ,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以祭三閭大夫。蓋相沿於「楝葉五絲為蛟龍所憚」 之說,故後人作粽焉。又俗謂此日三閭投汨羅,故以舟楫競渡救之。是日以菖蒲或鏤或屑,泛酒以辟疫,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又曰:宗測以五月五日未雞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又競採雜藥。十三日,相傳關帝誕辰也。遠近走祀若狂。是日類多風雨,謂之磨刀雨。坊村少年具法駕鼓樂,導神出遊,各以梔子、榴花插鬢,綵衣繡襪,觀者塞衢。先期,父老結棚演《忠義傳奇》,雲以娛神,然亦鄉之愚子弟也。伏日 作湯餅食,名為辟惡餅。

七夕 ,以綵絲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蛛絲網於瓜上,則以為得巧。俗謂「七月七日,天孫織錦日」 也。

中秋 俗雲此夜之月,關乎來歲元夕,故有「雲掩中秋月,雨灑上元燈」 之諺。湖陂漁父則又以無月為慶,以中秋月明,水清魚寡孔自來。《中秋無月飲文工部齋》詩:「微雨迷清晝,秋懷應更悲。可知今夜月,已被薄雲欺。潦淨溪猶漲,葉凋林未衰。為歡期永夕,紅燭莫辭移。」

九日 ,民間以粉麪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曰「鹿糕。」

冬至 謂之亞歲。襪履之獻舅姑,儀如古臘日 。蔡邕《獨斷》:「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酺飲。」

抑即周人之蠟也。秦始皇更名嘉平節,漢人定以歲終戊日。《玉燭寶典》云:「臘者祭先祖,蠟者祭百神,同日異祭。後但以十二月八日當之。」 是日人家決水貯盎,謂之臘水,經三春不壞。

二十四日 ,俗號為小年。人家悉以竹枝掃戶宇,更易桃符,夜具酒餳果餌祀竈,田夫燎火畦塍間,曰「照田蠶。」 自是至除日,親知餽遺交錯,即古饋歲之俗也。

除夕 各具肴蔌,謂宿歲之儲,以迎新年,相聚而飲,留宿歲飯至新年,棄之街衢,以為棄故納新也。又用竹然火庭中,為驚廁鬼。俗云:「廁鬼以是日遊行,能奪小兒精魄。」

公安縣

《舊志》:人性質朴,知恥守廉,士好讀書,民多負氣。俗尚農輕末,雖士人亦勤播植,至於糞灌耘插,皆躬自督之。佈種最早,花朝以後即有下田者。至五月望後嘗新,以新之早晚為勝負。插秧多用女子,男子止擊鼓按節,或負擔餽食。問之,則曰「手足滯鈍,不如婦女之捷。」

鄉村多湖,居民有湖業者,秋冬之間,招諸漁戶,聚族捕魚。舴艋既集,數罟齊張,銀刀玉尺,飛舞水面。鄉人好事者,治酒具輕舫而逐之。

婦女勤紡績,而衣無華飾,雖士紳家婦女,皆躬操紡績染涅。婚嫁皆用布,亦有躬蠶者,桑瘦而蠶細,絲亦生硬,織為土絹。亦有收敗繭作紬者,曰「撚紬。」

邑人最重擂茶,以茶葉合芝麻、胡桃搗為釀,入水煎之。凡大小宴會,皆先飲此,故邑人呼巳末午初為擂茶時。江陵人嘗笑曰:「一日十二時,貴邑獨閏其一,何也?」 曰:「擂茶時也。」

婚禮,初用釵釧茶禮問名,男女家皆以《庚帖》付媒妁,謂之「草茶。」 次納采禮,倍於前,俗謂之「正茶」 ;此後有送鞋段及布疋者,俗謂之「過麻。」 最後舉納幣禮,金玉釵飾羅綺之類。女家則為麻幾箱籯,車騎婢侍。

石首縣

《舊志》:「民淳俗朴,多業耕漁,不趨商賈。」

元旦後二日,戶各取掛門錢,焚之於市。五日以內,忌澆水潑地。正月十六日,縣令率所屬出米市街,至鄉約所,命鄉耆講約讀律,以化愚頑。二月花朝至十五日,戶戶望天晴月皎。俗云:花朝月明,棉花十分。又俗多於此月候社日之雨,謂社公社母不食舊水,故社日必雨。諺云:「春社無雨莫種田。」 是月螺蜆出水,地菜遍生鄉民,男執筐以拾螺,女攜莒以尋菜。蓋土瘠產薄,水多田少,賴此以佐食。

三月,則藜藿野生,竹筍芽苗。鄉村男婦采此常䬸。童謠云:「蝦蟆叫,春老到。拔竹筍,剷藜蒿。」 四月自穀雨後,農事交作,國制息訟停徵,栽苗收麥,老幼晝夜不遑。俗云:「麥黃蠶又老,工夫何日了。」

六月六日,農家齊觀此日陰晴,以占牛草之貴賤。二十六日,俗謂「穀王生日」 ,爭觀風之南北,以占歲之豐歉。是月採新穀,殺子雞,名曰嘗新。《監利縣》。

《舊志》:士多好學,民勤於農桑網罟田低多水患。立春日,啗春餅、生菜,親朋會飲,謂之「春臺。」 席上元作麪窩,如雞子大者十二,以象十二月。每一窩標記,用甑烝之,如炊飯然。視水淺深、有無以稽。某月水旱多驗。

十六日夜,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厄,謂之《走百病》。

十八日,燒燈造紙船,賫紙馬,送至江滸,焚之以禳災。

冬至,作赤豆粥,以禳厲鬼。

松滋縣

《舊志》:「西南近山而朴,東南近水而悍。城郭中間之民秀而文,信卜筮,少積聚。中人之家漸習於奢靡遊閒。」

枝江縣

地通大江,軍民雜處,士知尚學,俗知節儉。然地近土司,有「略賣」 之風。

彝陵州

《峽俗叢談》:彝陵之民,質直而好義,學校之盛,甲於荊湖,故其民多好學。又謂民俗儉陋,販夫所售,不過鱐魚,飽民所嗜而已。故歐陽公為敘狀其樸陋云:「竈廩匽井無異位,一堂之間上父子而下畜豕,豈鄙俚之遺?」 至宋季猶未改與?其覆屋皆用茅竹,而俗信鬼神。相傳曰:「作瓦屋者不利。」 故歐公《書事》詩云:「道途處險人多負,邑屋臨江俗善泅。臘市魚鹽朝暫合,淫祠簫鼓歲無休。」

本邑先年,人多作白布暑襪入川賣,近改作青布綿襪,或染布捆載入川賣之。舟之入蜀者,以竹相續為索,曳引而上,謂之「百丈」 ,俗曰「火丈。」 呼舵工為「長年三老」 ,又曰「最能」 ,今或稱「翁。」 自五月至八月,江流泛溢,難上舟船,守候於此,謂之「住夏」 ,又曰「封峽。」 其漁人平時捕魚,網罟、罾釣,大小不一。在船在岸,大扺略同。所不同者,一曰起汕,一曰「叉繫。」 其起汕必於春,每年三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相率扣拍,令聲震水面,連歌徹夜,必悲愴慷慨,乃獲多魚。此三日之期,年年不易。惟三遊洞以下、十二碚以上數十里內為之。叉繫必於秋,每年八月九日捕取鱘、鰉二魚,先布網而後用叉。自釘頭鎮以下若干處,皆彝屬地,漁人名其地曰「繫。」 有金釵擊、丫髻繫等名,又名曰枋。過此以上,凡叉魚不用網者,無此名色。得魚大者一千二百斤,小亦二三百斤。其運物,或肩擔、或背負,兼有之。歐陽公詩:「道途處險人多負」 ,即此是也。自此東南則有擔無負,西北則有負無擔,此其交分處也。

其燕設豐儉不一,大抵多用大碗飲酒,多持大觥,酒味甚冽,善飲者甚多,他處每不能及。尤可異者,空中鳥如鵚鶖、《鶬鴰》等類,群然飛鳴,其聲稍異,他處聽之恬然。此地則大小驚怪,曰「九頭蟲」 ,至,相率叫號。市巷墟落,無不鬨然。隨手所值,若門扇箕盆之屬,任意敲拍,良久乃巳。

七夕,則家點荷燈,取荷葉極大者,插蒲燭灌脂其中,然置竿頭於戶外樹之。相傳秦白起欲夜燒彝陵,望燈多而止,至今遂傳為故事。

長陽縣

《府舊志》:長陽風氣淳樸,民俗野陋,信鬼神,刀耕火種。

宜都縣

《隋地里志》:「敬鬼重祀。」

《寰宇記》:「五方雜居」

《荊州志》:「人民淳樸,力於農桑,簡於詞訟,尤尚廉恥。」

《彝陵舊志》:「十年一佃。」

《郡志》:「俗尚儉陋,然專事競渡之戲。」

《宜都舊志》:「人尚儉約,少事商賈,士知學問,敦崇禮義。」

十夕,鄉民以蒲黃浸香油,然於中庭,謂之「照毛燭。」

遠安縣

舊《縣志》:「僻處深山,主客相半,士尚廉恥而厭奢競,民務農桑而禁賭博,庶幾太古之遺風。」 歸州

《輿圖》「山衝狡悍。」

州人耕讀,樵漁者相半。少商賈,鮮蓄積。春冬之月,多採蕨粉,以補食之窮。

歸邑地雖彈丸,鄉音多異。夔沱南岸二處,有「魚兒、菜子、柴兒」 、「火子」 之聲,餘俱稱平焉。

邑無方寸,平土即山為田,宜豆宜麥,而無水稻,故其民不務本業,而輕為邪侈,相仇害。俗以「拔河」 為戲,伐鼓以祭祀,叫嘯以興哀。

興山縣

《舊志》:「地僻山峻,訟簡民淳。饒竹木,力農事,不通商賈。蕨以療饑,葛以餉客。」

俗尚巫,凡有疾病,輒召巫禳之。

巴東縣

《邑舊志》:「郡與楚接,人多勁勇。」

治臨大江,舟楫如織,上通川、貴,下達吳、越。四方之民雜居萃處,負販茶、鹽,而居民亦賴以貿易饒給。然民見茶之得利,多私和惡草,令商散之他方。

施州衛

地僻山深,民雜彝獠。伐木燒菑,以種五穀,捕魚獵獸,以供庖廚。俗尚節儉,猶近「華風」 雲。

荊州衛

其俗樸魯,能任勞苦,自耕桑漁賈而外,未嘗攻奇巧,走侈靡。至於婚喪歲時,一以貧富為豐嗇。然好鬥健訟,當事為之隱憂雲。

荊州右衛

衛以五方之人,安插荊、安二郡,嗜好各殊。然三百餘年來,大率人情風尚與荊、安之民同,故民之淳漓不一,而軍之澆樸亦異雲。

荊州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編輯

本府。江陵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治南紀門外。

社稷壇 在府治南紀門外西南。

郡厲壇 在府治北門外,州縣皆有。

里社鄉厲二壇 ,州縣鄉保皆有。

旗纛廟 在衛署內

城隍廟 :「府廟」 在府治西七里。縣廟在沙市。新刱行宮在縣左,知縣孔貞一建。

關帝廟 :府治有五:一在公安門內、一在南門內;一在擲甲山、一在石馬頭、一在草市。

「三義廟 」 在沙市。祀漢昭烈關張。

楚莊王廟 在府治沙市。莊王都郢三年不下令,繼聽伍舉、蘇從諫而國治,後人因祀之。馬伏波廟 在府城草市,相傳援征交趾經此。東嶽廟 在府治草市。康熙十九年七月,知府胥遇以禱雨有應,捐俸重修。

三公廟 在府城東。以晉羊祜、杜預、陶侃三公德澤及民,合祀之。

清源君廟 在府治新東門內,祀隋趙嘉州昱。「鐵女廟 」 在府治西四里。相傳唐孫姓者,監冶虧數被囚,二女痛父投爐死,化為二鐵人。有司上聞,釋其父,恤其家。後人祀之。

倪福可廟 在城西五里。福可築城修堤,有功於民,故祀之。

包孝肅廟 在府城東嶽廟內。

大五通廟 在府治東

息壤廟 在南城下

天陰廟 在室丙莊,宋建。

王主廟 在城西,祀南平王高季興。

於公祠 在沙市。《志》言:「祀漢於定國也。」 定國疑未嘗至荊,而循吏廟食,何敢廢舊聞雲。

劉公祠 在府治公安門外東五裏白雲橋堤上。

諸葛武侯祠 舊在朝宗門外,一在沙津。梁元帝祠 在府治東草市。始為湘東王與王僧辯、陳霸先東擊侯景,後立廟祀之。

張商英祠 在城北九里許。

高季興祠 。在府治西通會橋西。季興節度荊南在位,築堤有功,併塑「寶融」 、寶勖像合祀之。韓文公祠 ,在沙市。德宗時貶江陵法曹參軍,有善政,後立廟祀之。

荊南三節祠 。在府治東南五里。祀尚書愍節公劉㒞,知州忠節公何忠,知縣贈光祿少卿錢錞。

劉太守祠 在府治東南沙市。正統間,知縣劉昶有善政,民祀之。內附祀張愷、丁寧、蔣瑤。徐公祠 在沙市,祀知府徐學謨。

郭公祠 在沙市,祀知縣郭弘化。

金公祠 在沙市。祀金學曾工部。

公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明洪武元年建。

皇清間,乃遷在新縣治南城外。

社稷壇 :在縣治北城外。

邑厲壇 在縣治北

鄉厲壇 每里各一所。今久廢。

城隍廟 :在縣治城內東。邑侯戴天新建。

皇清順治己亥重修。

關帝廟 一在縣城內南、一在井子鋪、一在灌洋、一在和尚橋。

孱陵侯廟 在永寧坊。祀吳呂蒙。

諸葛武侯廟 在縣西孱陵街。

「三義廟 」 合祠昭烈關、張。

謝相廟 在西關外,以地遠見黃山謝陵塚,故名。

南嶽廟 在縣永寧坊

龍王廟 在萊公祠東北。

西湖廟 在縣西湖河堤,即靈均祠,今廢。一在雷淼灣。

《庾公祠 》祀庾子貞。

寇萊公祠 在縣北油河堤街。宋天聖間,萊公沒於貶所,喪次公安民插竹掛紙祭之。逾月,枯竹筍生成林,建祠祀之,名「竹林祠。」

三義祠 先主關、張時屯兵公安,邑人祀之。「三相祠 」 在學內,祀宋寇準、孟珙,元廉希憲焉。文昌祠 在油江舊城南門內,龔方伯、袁春坊同建。

「楚國公祠 」 ,阿里海牙也。在舊二聖寺後,即故白塔寺,今盡沒江中。

石首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明洪武十四年建。

社稷壇 在城西

邑厲壇 在縣西角半里,崇政書院之右。城隍廟 在縣東街。

東嶽廟 在縣西楚望山上。

南嶽廟 在縣東門外二里。

馬伏波廟 :在楊林口。

范蠡廟 在東山鹿角頭。

「漢昭烈廟 」 :在繡林山下。

孫王廟 在縣東七十里。吳孫權與劉備、曹操戰於此,故祠之。

建寧廟 在東山槎港,去縣七十里。以舊縣故址廟祀,故名。

岳武穆廟 在縣南六十里。討楊幺時屯兵於此,故祀之。

華臺廟 在東山。祈雨立應。

天妃廟 在縣東八十里秦家灣,明成化間建。二郎廟 在縣南十五里玉皇岡,明萬曆間建。劉公廟 在城小南門外。

吳王廟 ,在東山雞公峰下。黃初二年,權自公安徙都鄂,道里所經,勒馬,危巒絕峰。後人因其地立廟祀之。

三義祠 在城西門外

李衛公祠 在龍蓋山上。李靖取江陵,破蕭銑,後人祀之。

墨山祠 在縣北十五里,建無考。

汪公祠 在縣三里店路側。曾為邑侯,恩澤下沛,民不忍忘,因立祠焉。

謝公祠 在縣西六十里。祀宋謝麟。

文昌祠 在儒學戟門左。明嘉靖十年,建於明倫堂後,祀之。

監利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

社稷壇 在縣北

邑厲壇 在縣北,明正德間遷於城外。

城隍廟 在學前

吳王廟 在白螺山。祀吳孫權。

東嶽廟 在縣城內

南嶽廟 在縣城南

關帝廟 在城內

香城伍貟廟 ,在縣東北。馬伏波廟 ,在縣北八十里。

朱文公廟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歐陽將軍廟 在縣東五十里。

五通廟 在縣治西

蕭公廟 在縣東里許

晏公廟   。「祖師廟   。」 轂廟。

「何丫公廟  。」 馬王廟   。鐵牛廟。

高王廟 五代時,高季興嘗出楮幣八萬緡,築隄作三院,今梅林滄湖古隄是也,故民至今祀之。

洞庭廟 在縣北

三閭祠 去城七里

三賢祠 在縣東二十里。祀二程夫子及朱子。「伍相祠 」 ,在縣境內。

松滋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邑厲壇 :以上俱在境內,俱久廢。

城隍廟 在縣東北

關帝廟 :侯為前將軍,守荊州,捍禦多功,松人戴之。

岑侯廟 在城中,事詳《古蹟》。

漢景帝廟 在麻山上。漢昭烈行軍至荊,以景帝神主祭享於此。

瀼口廟 在縣東瀼口,祀漢岑彭。

毛灘廟 在縣東二十里。祀漢昭烈帝。

文公廟 在縣南九十里。祀宋朱文公。

南嶽廟 在秀峰山

胡安定公祠 在儒學櫺星門內,祀宋胡瑗。《枝江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北。

社稷壇 在縣東

邑厲壇 每歲清明、中元、孟冬祭。

城隍廟 :在百里洲。先以賊阻縣移,故於此設廟。今居民祀之,有禱必應。

東嶽廟 在福傳山之掖。

南嶽廟 在南門外

定江王廟 在澌洋洲,《舊碑》云:「二侯乃漢中山王孫。」

岑彭廟 在百里洲

漢景帝祠 ,在著紫山上。

魏武帝祠 ,在縣大東門外。

關帝廟 有三:一在縣西,一在城外沙沱濱,一在城西隅。

蕭公廟 在北門

彝陵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社稷壇 在北門外

郡厲壇 在北門外三里。

城隍廟 在北門內,去關一里許。

東嶽廟 在城東

白馬廟 :在青草鋪,郡人陳鹿野建。

黃陵廟 在州西黃牛峽。相傳神嘗佐禹治水。漢景帝廟 在州南門外。昭烈征吳,奉帝主駐蹕於此。

龍王廟 在州東南

江瀆廟 在州內

關帝廟 在州北門外

烈女廟 在州內東

伍貟廟 「在州北二里。」 五通廟   、五聖廟   。水神廟。

「土主廟   。」 「元帝廟。」

四賢祠 在州學東。祀唐顏魯公、宋歐陽公、蘇子由、黃山谷。

姜孝子祠 在大江西岸。姜詩為江陽令時,權居於甘泉寺。陳瑄毀佛塑像祀詩,以木主。土地祠   。趙司徒祠  、顏魯公祠、吳、陸二公祠 、童公祠   、劉公祠。

長陽縣

資求廟 ,在縣西北九十里。祀蜀將向寵。《宜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

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

邑厲壇 在縣東門外

旗纛廟 在演武場

城隍廟 在縣治東

關帝廟 在縣西

魏武帝廟 有二:一在縣西南三十里清江南岸,一在縣北五里灣。俗傳漁人見河中一朽木,泝流西上,頗類人形,上有「曹」 字,遂以為曹操,立廟祀之,俗名機木廟。今按:廟前有瀠洄水,此木所由泝也。

南嶽廟 在沙灣,去縣北十里。

泰山廟 在縣東五十里。里民王祚修。

張王廟 在縣西南。祀漢張翼德。

龍王廟 有二:一在縣北破岡山,一在縣東龍窩,今廢。

東嶽祠 有三:一在南門外左,一在沙灣,一在南門城內,新增。

水府祠 有二,一在縣北合江門外,今廢。一在縣西社稷壇右。

《張公祠 》與《關帝祠》對

感德祠 在儒學右,祀縣令陶師文。

五顯祠 原在宮牆內,縣令陶師文移於牆外,今廢。

土穀神祠 有二,一在縣東半里許,一在南門城內。

遠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門外山麓。

社稷壇 在縣北門外山麓。

邑厲壇 在縣西門外山麓。

城隍廟 在縣北門外山麓。

旗纛廟 在千戶所後,鄖陽千戶李正建。關帝廟 一在新城鳳山上。一在舊縣西門。《土穀廟 》在舊縣北門外橋東。

元帝廟 在新城鳴鳳金頂山上。

文昌祠 在新城鳳山上。

二賢祠 在舊縣治儀門外,祀唐縣令韋皋、元縣令畢遜。後縣廢,祠亦廢。今卜築於南門山麓,建祠三間。

土地祠 :在城隍廟內。

歸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

社稷壇 在北門外

郡厲壇 在西門外

城隍廟 :在城內。官民刱設瓦屋三間、茅屋三間。

關帝廟 在東城外

土地廟 在州前

江瀆廟 在新灘南岸。相傳神人陰修,今已重建。

百福廟 即漢景帝廟,在州西二十里。相傳,廟成時,有鐘自空而下,其聲如雷,至今鐘尚存。

清烈公廟 即屈原也。宋元豐間,封清烈公,邦人為之立廟。

姊歸廟 ,屈原姊名嬃,聞原故來歸,因名曰姊歸。原故宅,在十里江之左,唐元和中立廟於此。向王廟 ,在州東。相傳東陽人向輔,隋大業初於所生地穿山鑿石,顯著靈異,後人祀之。明妃廟 ,在州東四十里。

老官廟 又名黃魔神廟,離州二里。按《寰宇記》:唐咸通中,蕭遘泝三峽至秭歸,夢神人曰:「我黃魔神也,居紫極,守西北隅,將佑公出此境。」 又《廟記》云:李君甫自忠州除替峽漲洶怒,忽有神湧出水上,為之扶舟。李問何神,曰:「我黃魔神也。」 宋寇準自巴東經從叱灘,亦有神扶舟而下,自號黃魔神,後準奏封顯濟侯。

文昌祠 在城內,今廢。

屈公祠 在州東門外,今重建。

三公祠 在州城中,今廢。

土神祠 在州前

興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邑厲壇 在縣治北

城隍廟 在縣東門內

泰山廟 在縣西七十里。

關帝廟 在縣西冷坪

文昌祠 在縣治前,縣面山也。

昭君祠 ,在縣南一里。

曠公祠 在東門外,祀曠驥。

土地祠 在縣治東門

巴東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西一里許。

社稷壇 :在縣治東南一里許。

邑厲壇 在縣治東北二里許。

城隍廟 在上街,洪武初建。

關帝廟 在治東一里許。明萬曆間建。

土主祠 在寇公祠左,今廢。

二郎廟 有二:一在厲壇西,今廢;一在後街。五顯廟 ,在中街。

蕭公廟 有三:一在治西瓦窯溪上,一在江北飛鳳山下,一在東瀼。

七聖廟 在治東南,今廢。

川主廟 在厲壇下,今廢。

漢昭烈廟 在前一都

仙女廟 在西瀼

寇萊公祠 在學宮之左。

三公祠 在萊公祠左

杜少陵祠 在西瀼

施州衛

磨嵯神廟 在衛城西南十里磨嵯山。

關帝廟 在衛西

竹王廟 在衛東門外山下,即夜郎侯。

東嶽廟 在城東清江門內。

向王廟 在城拱北門外。

五顯廟 :在城西順門內。

水府廟 在東城外清江岸邊。

川主廟 在東北城外清江岸邊。

麻城土主廟 在城拱北門外。

田太翁祠 在衛高羅安撫司南半里。太翁,本司洞長。初,土人惟事燒畬,不知耕鑿之利,太翁教之闢田採杉,故立祠祀之。

文昌祠 在城南陽門外,今復興。

城隍祠 :在城內龜山。

巴公祠 在城內中印山上。明崇禎九年,改建於此,今圮。

荊州衛

關王廟 在浩子口

城隍廟 在浩子口

荊州右衛

東嶽廟 在通濟橋之東,營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