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百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一百十八卷目錄
聖裔部列傳二
秦
孔鮒
漢
孔騰 孔樹
孔忠 孔隨
孔聚 孔武
孔臧 孔延年
孔安國 孔霸
孔茂 孔驩
孔福 孔光
孔吉 孔立
孔宣 孔何齊
孔房 孔元
孔永 孔壽
孔放 孔均
孔子建 孔奮
孔奇 孔尚
孔仁 孔嘉
官常典第一百十八卷
聖裔部列傳二
編輯秦
編輯孔鮒
編輯按《史記孔子世家》:「子慎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 士,死於陳下。」
按《孔叢子獨治篇》:「子魚生於戰國之世,長於兵戎之 間,然獨樂先王之道,講習不倦。季則謂子魚曰:『丈夫 不生則已,生則有云為於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務, 修無用之業,當身不蒙其榮,百姓不獲其利,竊為先 生不取也』。子魚曰:『不如子之言也,武者可以進取,文 者可以守成。今天下將擾擾焉,終必有所定。子修武 以助之取,吾修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且吾不才,無 軍旅之任,徒能保其祖業,優游以卒歲者也』。」 秦始 皇東並,子魚謂其徒叔孫通曰:「子之學可矣,盍仕乎?」 對曰:「臣所學於先生者,不用於今,不可仕也。」子魚曰: 「子之材能見時變,今為不用之學,殆非子情也。」叔孫 通遂辭去,以法仕秦。 尹曾謂子魚曰:「子之讀先王 之書,將奚以為?」答曰:「為治也。世治則助之行道,世亂 則獨治其身,治之至也。」 陳餘謂子魚曰:「秦將滅先 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矣。」子魚曰:「顧有可懼 者,或必求天下之書焚之,書不出則有禍。吾將先藏 之,以待其求,求至無患矣。」 子魚居衛,與張耳、陳餘 相善。耳餘魏之名士也。秦滅魏,求耳。魚懼走。會陳勝、 吳廣起兵於陳,欲以誅秦。餘謂陳王曰:「今必欲定天 下,取王侯者,其道莫若師賢而友智。孔子之孫今在 魏,居亂世,能正其行,修其祖業,不為時變。其父相魏, 以聖道輔戰國,見利不易,操名諸侯,世有家法。其人 通材足以幹天下,博知足以慮未形,必宗此人,天下 無敵矣。」陳王大悅,遣使者齎千金,加束帛,以車三乘 聘焉耳。又謂子魚曰:「天下之事已可見矣。今陳王興 義兵,討不義,子宜速來,以集其事。王又聞子賢,欲諮 良謀,虛意相望也。」子魚遂往,陳王郊迎而執其手,議 世務。子魚以霸王之業勸之,王悅其言,遂尊以博士 為太師,諮度焉。 子魚名鮒甲,陳人或謂之子鮒,或 稱孔甲。陳勝既立為王,其妻之父兄往焉。勝以眾兵 待之,長揖不拜,無加其禮。其妻之父怒曰:「怙亂僭號, 而傲長者,不能久矣。」不辭而去。陳王跪謝,遂不為顧。 王心慚焉。遂適博士太師之館而言曰:「予雖丈夫哉, 然塞於禮義,以啟於姻婭,唯先生幸訓誨之,使免於 戾,可乎?」子魚曰:「王所問者善也,敢固無辭以對乎?今 以《禮》言耶,則禮無不拜。且宗族婚媾,又與眾賓異敬 者也,敬而加親,自古以然也。」王曰:「雖已失之於前,庶 欲收之於後也。願先生修明其事,必遵奉焉。」對曰:「昔 唐堯內親九族,外協萬邦。《禮》以婚為昆弟,妻之父母 為外舅姑,由是明之,則拜之可知。夫婚親之義,非宗 賢之類也,雖自己臣,莫」敢不敬。昔魏信陵君嘗以此 質臣之父,臣之父曰:「於諸母之昆弟,妻之諸父,則以 親配。德年以上,雖拜之可也;幼於己者,揖之可也。此 出於人情而可常者也。」王曰:「善哉!請問同姓而服不 及者,其制何耶?」對曰:「先王制禮,雖國君有合族之道, 宗人掌其列,繼之以姓而無別,醊之以食而無殊,各 隨本屬之隆殺,屬近則死為之免,屬遠則弔之而已, 禮之正也。是故臣之家哭孔氏之別姓於弗父之廟哭孔氏則於夫子之廟,此有據而然也。周之道,雖百 世,婚姻不通,重先君之同體也。」王跪曰:「先生之言,厥 義博哉!寡人雖固,敢不盡心。」 《問軍禮》篇:陳王問太 師曰:「行軍之禮,可得備聞乎?」答曰:「天子有道,禮樂征 伐,自天子出。」自天子出,必以歲之孟秋,賞軍師武人 於朝,簡練傑俊,任用有功,命將選士,以誅不義。於是 孟冬以級授軍,司徒執撲,北面而誓之,誓於社,以習 其事。先期五日,太史筮於祖廟,擇吉日齋戒,告於郊、 社稷、宗廟。既筮,則獻兆於天子。天子使有司以牲特 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舍奠於帝學以受成, 然後乃類於上帝,柴於郊以出,以齋車遷廟之主及 社主行,大司馬職奉之。無遷廟主,則以幣帛皮圭告 於祖禰,謂之「主命」,亦載齋車。凡行主皮圭幣帛,皆每 舍奠焉,而後就館。主車止於中門之外,外門之內,廟 主居於道左,社主居於道右,其所經名山大川,皆祭 告焉。及至敵所,將戰,太史卜戰日,卜右御。先期三日, 有司明以敵人罪狀告之史,史定誓命。戰日,將帥陳 列車甲卒伍於軍門之前,有司讀《誥誓》,使周定三令 五申。既畢,遂禱戰祈克於上帝,然後即敵將士戰,全 己克敵。史擇吉日,復禡於所征之地,柴於上帝,祭社 奠祖。以告克者,不頓兵傷士也。戰不克則不告也。凡 類禡皆用甲、丙、戊、庚、壬之剛日,有司簡功行賞,不稽 於時。其用命者,則加爵受賜於祖奠之前。其奔北犯 令者,則加刑罰,戮於社主之前。然後鳴金振旅,有司 遍告捷於時所有事之山川。既至,舍於國外三日。齋 以特牛,親格於祖禰,然後入設奠以反主。若主命,則 卒奠,斂主埋之於廟兩階間。反社主,如初迎之禮,舍 奠於帝學,以訊馘告。大享於群吏,用備樂;饗有功於 祖廟,舍爵策勳焉,謂之飲至,天子親征之禮也。陳王 曰:「其命將出征,則如之何?」太師曰:「古者大將受命而 出,則忘其國;即戎師陣,則忘其家。故天子命將出征, 親潔齋盛服,設奠於祖以詔之。大將先入,軍吏畢從, 皆北面再拜稽首而」受。天子當階南面命,授之節鉞。 大將受,天子乃東向西面而揖之,亦弗御也。然後告 太社,冢宰執蜃宜於社之右,南面授大將。大將北面 稽首,再拜而受之。承所頒賜於軍吏。其出不類,其克 不禡,戰之所在,有大山川則祈焉,禱克於五帝,捷則 報之。振旅復命,簡異功勤,親告廟告社,而後適朝,禮 也。王曰:「將居軍中之禮,勝敗之變,則如之何?」太師曰: 「將帥尚左,士卒尚右,出國先鋒,入國後刃,介冑在身, 執銳在列,雖君父不拜。若不幸軍敗,則驛騎赴告於 載櫜韔。」天子素服哭於庫門之外三日。大夫素服哭 於社亦如之。亡將失城,則皆哭七日。天子使使迎於 軍,命將帥無請罪。然後將帥結草自縛,袒「『右肩而入, 蓋喪禮也』。王曰:『行古禮如何』?」太師曰:「古之禮固為於 今也。有其人行其禮則可,無其人行其禮,則民弗與 也。」 《答問》篇:「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夫聖人者,誠高 材美稱也。吾謂聖人之知,必見未形之前,功垂於身 後,立教而戾夫弗犯,吐言而辯士不破也』。」子之先君, 可謂當之矣。然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謂者紛 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姦勸善,韓 氏未必非,孔子未必得也。吾今而後,乃知聖人無世 不有,前聖後聖,法制固不一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 聖人也。《子鮒》曰:「子信之為然」,是固未免凡俗也。今世 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 是資勢之談「而無其實者也,好事而未鑿也,必言經 以自輔,援聖以自賢,欲以取信於群愚而度其說也。 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吾先君之所自志也。請略說 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 韓共並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後有功。《韓 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後難之』。豈有不似」哉? 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 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 東垣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 也。後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後甚遠,而韓非公 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 吾以是默口於小道,塞耳於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 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曚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 聖,殆非所望也!」武臣叉手跪謝,施施而退。遂告人曰: 「吾自以為學之博矣,而可否於孔氏,方知學不在多, 要在精之也。」 陳王問太師曰:「寡人不得為賢所推, 而得南面稱孤,其幸多矣。今既賴二三君子,且又欲 規久長之圖,何施而可?」答曰:「信王之言,萬世之福也, 敢稱古以對。昔周代殷,乃興滅繼絕,以為政首。今誠 法之,則六國定不攜,抑久長之本。」王曰:「周存二代,別 有三恪,其事云何?」答曰:「封夏殷之後以為二代,紹虞 帝裔備為三恪。恪,敬也,禮之如賓客也,非謂特有二 代,別有三恪也。凡所以立二代者,備王道,通三統也。」 王曰:「三統者何?」答曰:「各自用其正朔。二代與周,是謂 三統。」王曰:「六國之後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於我 何有?吾自舉不及於周,又安能純法之乎?」 陳王涉讀《國語》言申生事,顧博士曰:「始予信聖賢之道,乃今 知其不誠也。先生以為何如?」答曰:「王何謂哉?」王曰:「晉 獻惑聽讒,而《書》又載驪姬夜泣,公而以信入其言。人 之夫婦,夜處幽室之中,莫能知其私焉,雖黔首猶然, 況國君乎?予以是知其不信,乃好事者為之辭,將欲 成其說以誣愚俗也,故使予並疑於聖人也。」博士曰: 「不然也。古者人君,外朝則有國史,內朝則有女史,舉 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以無諱示後世。善以為 式,惡以為戒。廢而不記,史失其官。故凡若晉侯驪姬 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捨焉。若夫設教之言,驅群 俗,使人入道,而不知其所以者也。今此皆書實事,累 累若貫珠,可無疑矣。」王曰:「先生真聖人之後風也。今 幸得聞命,寡人無過焉。」 陳王涉使周章為將,西入 關以誅秦,秦使將章邯拒之。陳王以秦國之亂也,有 輕之之意。勢若有餘而不設敵備。博士太師諫曰:「章 邯,秦之名將,周章非其敵也。今王使章霈然自得,而 不設備,臣竊惑焉。夫雖天之所舍,其禍福吉凶,大者 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應天祥,若跌而不 振,悔之無及也!」王曰:「寡人之軍,先生無累也,請先生 息慮也。」又諫曰:「臣聞兵法,無恃敵之不我攻,恃吾之 不可攻也。今恃敵而不自恃,非良計也。」王曰:「先生所 言計策深妙,予不識也,先生休矣!」已而告人曰:「儒者 可與守成,難與進取,信哉!」博士他日復諫曰:「臣聞國 大兵眾無備難恃。一人善射,百夫決拾,章邯梟將,卒 皆死士也。周章若懦,使彼席捲來前,莫有當其鋒者。」 王曰:「先生所稱,寡人昧昧焉,願以人」間近事喻之。答 曰:「流俗之事,臣所不忍也。今王命之,敢不盡情,願王 察之也。臣昔在梁,梁人有陽由者,其力扛鼎,伎巧過 人,骨騰肉飛,手搏」獸,國人懼之。然無治室之訓,禮 教不立,妻不畏憚,浸相泄瀆。方乃積怒,妻坐於床答 焉,左手建杖,右手制其頭,妻亦奮恚,因授以背,使杖 擊之,而自撮其陰,由乃仆地,氣絕而不能興。鄰人聞 其凶凶也,窺而見之,趨而救之,妻愈戅忿,莫肯舍旃, 或發其裳,然後乃放。夫以無敵之伎力,而劣於女子 之手者,何也?輕之無「備故也。今王與秦角強弱,非若 由之夫婦也,而輕秦過甚,臣是以懼。故區區之心,欲 王備患之也。」王曰:「譬類誠佳,然實不同也。」弗聽。周章 果敗,而無後救。邯遂進兵擊陳,王師大敗。 博士凡 仕六旬,老於陳,將沒,戒其弟子曰:「魯,天下有仁義之 國也。戰國之世,講《頌》不衰,且先君之廟在焉。吾謂叔 孫通處濁世而清其身,學儒術而知權變,是今師也。 宗於有道,必有令圖,歸必事焉。」 按《詰墨》,《墨子》稱景 公問晏子以孔子而不對,又問三,皆不對。公曰:「以孔 子語寡人者眾矣,俱以為賢人,今問子而不對,何也?」 晏子曰:「嬰聞孔子之荊,知白公謀,而奉之以石乞,勸 下亂上,教臣弒君,非聖賢之行也。」詰之曰:「楚昭王之 世,夫子應聘如荊,不用而反,周旋乎陳、宋、齊、衛。」楚昭 王卒,惠王立。十年,令尹子西乃召王孫勝,以為白公。 〈史雲二年〉是時魯哀公十五年也,夫子自衛反魯,居五年 矣,白公立一年,然後乃謀作亂,亂作在哀公十六年 秋也,夫子已卒十旬矣。墨子雖欲謗毀聖人,虛造妄 言,奈此年世不相值何? 《墨子》曰:「孔子之齊見景公, 公悅之,封之於尼谿。」晏子曰:「不可。夫儒,浩居而自順, 立命而怠事,崇喪遂哀,盛用繁禮,其道不可以治國, 其學不可以導家。」公曰:「善。」詰之曰:即如此言,晏子為 非儒惡禮,不欲崇喪遂哀也。察傳記晏子之所行,未 有以異於儒焉。又景公問所以為政,晏子答以《禮》雲。 景公曰:「禮其可以治乎?」晏子曰:「禮於政與天地並。」此 則未有以惡於禮也。晏桓子卒,晏嬰斬衰枕草,苴絰 帶杖,菅菲食粥,居於倚廬,遂哀三年。此又未有以異 於儒也。若能以口非之而躬行之,晏子所弗為。 《墨 子》曰:「孔子怒景公之不封己,乃樹鴟夷子皮於田常 之門,詰之曰:『夫樹人為信己也』。」《記》曰:「孔子適齊,惡陳 常而終不見。」〈即田常〉常病之,亦惡孔子交相惡而又任 事,其然矣。《記》又曰:「陳常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而朝, 請討之。」觀其終不樹子皮審矣。 《墨子》曰:「孔子為魯 司寇,舍公家而奉季孫,詰之曰:『若以季孫為相,司寇 統焉,奉之?自法也』。」若附意季孫,季孫既受女樂,則孔 子去之,季孫欲殺囚,則孔子赦之。非苟順之謂也。 《墨子》曰:「孔子厄於陳蔡」之間,子路烹豚,孔子不問肉 之所由來而食之;剝人之衣以沽酒,孔子不問酒之 所由來而飲之。詰之曰:「所謂厄者,沽酒無處,藜羹不 粒,乏食七日,若烹豚飲酒,則何言乎厄?斯不然矣。且 子路為人,勇於見義,縱有豚酒,不以義,不取之可知 也,又何問焉?」 《墨子》曰:「孔子諸弟子子貢、季路,輔孔 悝以亂衛」,陽虎亂魯,佛肸以中牟叛,漆雕開形殘,詰 之曰:如此言衛之亂,子貢、季路為之耶?斯不待言而 了矣。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見,何弟子之有?佛肸以 中牟叛,召孔子,則有之矣。為孔子弟子,未之聞也。且 漆雕開形殘,非行己之致,何傷於德哉? 《墨子》曰:「孔 子相魯,齊景公患之,謂晏子曰:『鄰有聖人,國之憂也今孔子相魯,為之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彼魯君, 弱主也;孔子,聖相也,不如陰重孔子,欲以相齊,則必 強諫魯君;魯君不聽,將適齊,君勿受,則孔子困矣。」詰 之曰:「按如此辭,則景公、晏子畏孔子之聖也。上乃雲 『非聖賢之行,上下相反。若晏子,悖可也,否則不然矣』。」
《墨子》曰:孔子見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見晏子乎?」 對。
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順焉,是有三心,所以不見也。」公 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國安,是以嬰得順也。聞 君子獨立不慚於影。今孔子伐樹削跡,不自以為辱; 身窮陳蔡,不自以為約。始吾望儒貴之,今則疑之。」詰 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毀也。小人有之,君子則 否。」孔子曰:「靈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潔,莊公怯而晏子」 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儉。晏子,君子也。梁 丘據問《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順焉,仁人固 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 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嬰之心非三也。」孔子聞之 曰:「小子記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則孔 子譽晏子,非所謂毀而不見也。景公《問晏子》曰:「若人 之眾則有孔子乎?」對曰:「孔子者,君子行有節者也。」《晏 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弟弟也。其父尚為孔 子門人,門人且以為貴,則其師亦不賤矣。」是則晏子 亦譽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 於人,己之命也。伐樹削跡,絕糧七日,何約乎哉?若晏 子以此而疑儒,則晏子亦不足賢矣。 《墨子》曰:景公 祭路寢,聞哭聲,問梁丘據,對曰:「魯孔子之徒也,其母 死。」喪三年,哭泣甚哀。公曰:「豈不可哉?」晏子曰:「古者 聖人非不能也。而不為者,知其無補於死者,而深害 生事故也。」詰之曰:「墨子欲以親死,不服三日哭而已, 於意安者?卒自行之」,空用晏子引而同乎己,適證其 非耳。且晏子服父禮,則無緣非行禮者也。曹明問子 魚曰:〈子魚孔鮒〉「觀子詰墨者之辭,事義相反,墨者妄矣。假 使墨者復起對之乎?答曰:『苟得其理,雖百墨吾益明 白焉;失其正,雖一人猶不能當前也。《墨子》之所引者, 矯晏子,晏子之善吾先君,先君之善晏子,其事庸盡 乎』?」曹明曰:「可得聞諸子魚曰:『昔齊景公問晏子曰:『吾 欲善治,可以霸諸矦乎』?對曰:『官未具也』。臣亟以聞,而 君未肯然也。臣聞孔子聖人,然猶居處勌惰,廉隅不 修,則原憲、季羔侍;氣鬱而疾,志意不通,則仲由、卜商 侍;德不盛,行不勤,則顏、閔、冉、雍侍。今君之朝臣萬人, 立車千乘,不善之政,加於下民者眾矣,未能以聞者, 臣故曰官未備也』。」此又晏子之善孔子者也。子曰:「晏 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此又孔子之貴晏子者也。 曹明曰:「吾始謂墨子可疑,今則決妄不疑矣。」
按《闕里志》:「鮒字子魚,一字甲。該通六藝。秦始皇並天 下,召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三十四年,丞相李斯始 議焚書。鮒與其弟騰子襄藏其家語、《論語》《尚書》《孝經》 等於祖堂舊壁中,自隱於嵩山,教弟子百餘人。後陳 涉為楚王,聘為太傅。凡仕六月,託疾而退,卒於陳下, 年五十七。書二十餘篇,記先聖及子思、子上、子高、子」 順與己行事,名曰《孔叢子》。子隨字元路,四傳至吉,吉 生何齊,皆承殷後,為宋公嗣絕。
漢
編輯孔騰
編輯按《史記孔子世家》:「鮒弟子襄,年五十七,嘗為孝惠皇 帝博士,遷為長沙太守,長九尺六寸。子襄生忠。」 按《兗州府志宗子世表》:「騰字子襄,鮒之弟,長九尺六 寸,類孔子。高帝過魯,封為奉祀君。」
孔樹
編輯按《闕里志》:「九代樹,字子文,鮒幼弟,兄弟自師友。」
孔忠
編輯按《史記孔子世家》:「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 按《闕里志十代》:「忠字子貞,有高尚之志,徵為博士褒 成侯,年五十七卒。」
孔隨
編輯按《闕里志》:「十代隨,字元路,鮒子承殷後,為宋公。」
孔聚
編輯按《闕里志》:「十代聚,一名彥,字子產,樹子漢為王將軍, 破項羽垓下,漢王即帝位,以功封蓼侯。史所謂孔將 軍居左」是也。年五十三,諡曰夷。
孔武
編輯按《史記孔子世家》:「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
按《兗州府志宗子世表》,「十一代武字子威,忠子,文帝 博士,遷臨淮太守。」〈按漢書孔光傳及闕里志俱雲忠生武及安國史記雲武生安國存
疑
〉孔臧
編輯按《兗州府志》:孔臧,孔子十一世孫也。父聚,為漢都尉, 以破項羽功封蓼侯。臧嗣爵,歷位九卿,武帝時遷御 史大夫。辭曰:「臣世以經學為家,相承以作訓法。今俗 儒繁說遠本,雜以妖妄,難可以訓。侍中安國受詔綴 集古義,臣乞為太常典臣家業,與安國紀綱古訓,使 永垂後嗣。」帝從之,禮賜如三公,著書十篇,賦二十篇
孔延年
編輯按:《史記孔子世家》:「武生延年及安國。」
按《漢書孔光傳》:「延年以治《尚書》為武帝博士。」
按《闕里志》:「十二代延年,博覽群書,武帝時為博士,轉 少傅,遷大將軍。年七十一卒,葬祖墓北。生子霸。」
孔安國
編輯按《史記孔子世家》:「安國為武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 卒。生子卬,卬生驩。」
按《漢書》本傳,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 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 遭巫蠱,未立於學官,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 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 縢》諸篇,多古文說。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 胡常少子,以明《穀梁春秋》為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 常授虢徐敖,敖為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 塗惲子真,子真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立, 劉歆為國師,璜、惲等皆貴顯。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 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 敘,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 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霸 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並,時大中大夫平當侍御 史周敞勸上存之。後樊並謀反,迺黜其書。按《申公 傳》:孔安國至臨淮太守。
按《兗州府志》:「孔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二世孫也。父忠, 文帝時為博士,封褒成侯,生子武及安國。武為臨淮 太守,安國師事申公,嘗為武帝博士。魯共王欲壞孔 子舊宅,於壁中得《古文尚書》及傳《論語》《孝經》,乃不壞 宅,悉以書還孔氏。安國承詔作《書傳》,又作《古文孝經 傳》《論語訓解》。會巫蠱事作,不果上,仕至某郡太守。子」 卬,傳家學,尤善《詩》《禮》。
孔霸
編輯按《漢書孔光傳》:「延年生霸,字次孺。霸治《尚書》,事太傅 夏侯勝,昭帝末年為博士,宣帝時為大中大夫,以選 授皇太子經,遷詹事、高密相。是時諸侯王相在郡守 上。元帝即位,徵霸以師,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 褒成君,給事中,加賜黃金二百斤,第一區,徙名數於 長安。霸為人謙退,不好權埶,常稱爵位太過,何德以 堪之?」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貢禹卒,及薛廣德 免,輒欲拜霸。霸讓位,自陳至三。上深知其至誠,迺弗 用。以是敬之,賞賜甚厚。及霸薨,上素服臨弔者再至, 賜東園祕器錢帛,策贈以列侯禮,諡曰烈君。霸四子, 長子福嗣關內侯;次子捷,捷弟喜,皆列校尉諸曹光 最少子也。
按《闕里志》:「十三代霸上書求奉先聖祭,詔令以所食 邑祀孔子,還子福名數於魯。年七十二,卒於第。」
孔茂
編輯按《孔叢子》敘世:「臧子琳位至諸吏,亦博學。琳子黃,厥 德不修,失侯爵,大司徒光以其祖有功德,而邑土廢 絕,分所食邑三百戶,封黃弟茂為關內侯。」
按《闕里志》,「十三代茂。」〈按此則臧為十一代孔叢子載臧與侍中從弟安國書是安國
亦十一代也
〉孔驩
編輯按《闕里志》:「十三代驩,卬子善《春秋》,三傳,為博士、弘農 太守。」
孔福
編輯按《漢書孔光傳》:「霸長子福嗣關內侯。」
按《闕里志》,「十四代福,襲封關內侯。年六十二卒,葬祖 墓北,生子房。」
孔光
編輯按《漢書》本傳,「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孫也。霸四子: 長子福,次子捷。捷弟喜,光最少子也,經學尤明,年未 二十,舉為議郎、光祿勳。匡衡舉光方正,為諫大夫。坐 議有不合,左遷虹長,自免歸教授。成帝初即位,舉為 博士,數使錄冤獄,行風俗,振贍流民,奉使稱旨,由是 知名。是時博士選三科,高第為尚書,次為刺史。其不 通政事,以久次補諸侯太傅。」光以高第為尚書,觀故 事品式,數歲,明習漢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轉為僕 射,尚書令。有詔,光周密謹慎,未嘗有過加諸吏官。以 子男放為侍郎,給事黃門。數年,遷諸吏光祿大夫,秩 中二千石,給事中,賜黃金百斤,領尚書事。後為光祿 勳,復領尚書諸吏,給事中如故。凡典樞機十餘年,守 法度,修故事,上有所問,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 指苟合;如或不從,不敢強諫爭,以是久而安。時有所 言,輒削草槁,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 有所薦舉,唯恐其人之聞知。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 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 光嘿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光,帝師傅子,少 以經行自著,進官蚤成,不結黨友,養游說,有求於人, 既性自守,亦其勢然也。徙光祿勳,為御史大夫。綏和 中,上即位二十五年,無繼嗣,至親有同產弟中山孝 王及同產弟子定陶王在。定陶王好學,多材,於帝子行,而王祖母傅太后陰為王求漢嗣,私事趙皇后、昭 儀及帝舅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故,皆勸上。上於是 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光、右將軍廉褒、後將軍朱 博,皆引入禁中。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為嗣者,方進根, 以為:「定陶王帝弟之子,《禮》曰:『昆弟之子,猶子也。為其 後者,為之子也。定陶王宜為嗣』。」褒、博皆如方進根議。 光獨以為「禮立嗣以親,中山王先帝之子」,帝親弟也。 以《尚書盤庚》「殷之及王」為比,中山王宜為嗣。上以禮 兄弟不相入廟,又皇后昭儀欲立定陶王,故遂立為 太子。光以議不中意,左遷廷尉。光久典《尚書》,練法令, 號稱詳平。時定陵侯淳于長坐大逆誅,長小妻迺始 等六人皆以長事未發覺時棄去,或更嫁。及長事發, 丞相方進、大司空武議,以為:「令犯法者各以法時律 令論之,明有所訖也。長犯大逆時,迺始等見為長妻, 已有當坐之罪,與身犯法無異。後迺棄去,於法無以 解。請論」光議,以為:「大逆無道,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 皆棄市,欲懲後犯法者也。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 則離。長未自知當坐大逆之法而棄去迺始等或更 嫁,義已絕,而欲以為長妻,論殺之,名不正,不當坐。」有 詔光議是。是歲,右將軍褒後將軍博坐定陵紅陽侯 皆免為庶人。以光為左將軍,居右將軍官職;執金吾 王咸為右將軍,居後將軍官職。罷後將軍官。數月,丞 相方進薨。召左將軍光,當拜已,刻侯印,書贊。上暴崩, 即其夜於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綬。哀帝初即 位,躬行儉約,省減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 治焉。褒賞大臣,益封光千戶。時成帝母太皇太后自 居長樂宮,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國邸,有詔問丞 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當何居?」光素聞傅太后 為人剛暴,長於權謀,自帝在襁緥,而養長教道至於 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與政事,不欲令 與帝旦夕相近,即議以為定陶太后宜改築宮。大司 空何武曰:「可居北宮。」上從武言。北宮有紫房復道,通 未央宮。傅太后果從復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 貴寵其親屬,使上不得直道而行。頃之,太后從弟子 傅遷在左右,尤傾邪。上免官,遣歸故郡。傅太后怒上 不得已,復留遷。光與大司空師丹奏言:「詔書:『侍中、駙 馬都尉遷,巧佞無義,漏泄不忠,國之賊也,免歸故郡, 復有詔止。天下疑惑,無所取信,虧損聖德,誠不小愆。 陛下以變異連見,避正殿,見群臣,思求其故,至今未 有所改。臣請歸遷故郡,以銷姦黨,應天戒』。」卒不得遣。 復為侍中,脅於傅太后,皆此類也。又傅太后欲與成 帝母俱稱尊號,群下多順指言母以子貴,宜立尊號, 以厚孝道,唯師丹與光持不可。上重違大臣正議,又 內迫傅太后猗,違者連歲,丹以罪免,而朱博代為大 司空。光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之隙矣,又重忤傅 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與朱博為表裏,共毀譖光。 後數月,遂策免光曰:「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宗 廟,統理海內,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朕既不明,災 異重仍,日月無光,山崩河決,五星失行」,是章朕之不 德而股肱之不良也。君前為御史大夫,輔翼先帝,出 入八年,卒無忠言嘉謀,今相朕,出入三年,憂國之風, 復無聞焉。陰陽錯謬,歲比不登,天下空虛,百姓饑饉, 父子分散,流離道路,以十萬數,而百官群職曠廢,姦 軌放縱,盜賊並起,或攻官寺,殺長吏。數以問君,君無 怵惕憂懼之意,對:「毋能為。」是以群卿大夫咸惰哉,莫 以為意,咎由君焉。君秉社稷之重,總百僚之任,上無 以匡朕之闕,下不能綏安百姓。《書》不云乎?「毋曠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於虖,君其上丞相博山侯印綬,罷歸, 光退閭里,杜門自守。而朱博代為丞相,數月,坐承傅 太后指妄奏事自殺。平當代為丞相,數月薨。王嘉復 為丞相,數諫爭忤指。旬歲閒閱三相,議者皆以為不 及光。上由是思之。會元壽元年正月朔,日有蝕之。後 十餘日,傅太后崩。是月,徵光詣公車,問日蝕事。光對 曰:「臣聞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 微,陰道盛彊,侵蔽陽明,則日蝕應之。《書》曰:「羞用五事, 建用皇極。」如貌、言、視、聽、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徵 薦臻,六極屢降,皇之不極,是為「大中不立。」其《傳》曰:「時 則有日月亂行,謂朓側匿,甚則薄蝕」是也。又曰:「六沴 之作,歲之朝曰三朝,其應至重。」迺正月辛丑朔,日有 蝕之變,見三朝之會,上天聰明,苟無其事,變不虛生。 《書》曰:「惟先假王正厥事。」言異變之來起,事有不正也。 臣聞《師》曰:「天右與王者」,故災異數見以譴告之,欲其 改更。若不畏懼,有以塞除,而輕忽簡誣,則凶罰加焉, 其至可必。《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又曰: 「畏天之威,於時保之。」皆謂不懼者凶,懼之則吉也。陛 下聖德聰明,兢兢業業,承順天戒,敬畏變異,勤心虛 己,延見群臣,思求其故,然後敕躬自約,總正萬事,放 遠讒說之黨,援納斷斷之介,退去貪殘之徒,進用賢 良之吏,平刑罰,薄賦斂,恩澤加於百姓,誠為政之大 本,應變之至務也,天下幸甚。《書》曰:「天既付命正厥德。」 言正德以順天也。又曰:「天棐諶辭」,言有誠道,天「輔之也。明承順天道,在於崇德博施,加精緻誠,孳孳而已。 俗之祈禳小數,終無益於應天塞異,銷禍興福,較然 甚明,無可疑惑。」書奏,上說,賜光束帛,拜為光祿大夫, 秩中二千石,給事中,位次丞相。詔光舉可尚書令者 封上。光謝曰:「臣以朽材,前比歷位典大職,卒無尺寸 之效,倖免罪誅,全保首領。今復拔擢備內朝臣,與聞 政事。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臷,誠恐一旦顛仆,無以 報稱。竊見國家故事,尚書以久次轉遷,非有踔絕之 能,不相踰越。尚書僕射敞,公正勤職,通敏於事,可尚 書令,謹封上。」敞以舉故為東平太守。敞姓成公,東海 人也。光為大夫月餘,丞相嘉下獄死,御史大夫賈延 免。光復為御史大夫。二月,為丞相,復故國博山侯。上 迺知光前免非其罪,以過近臣毀短光者,復免。傅嘉 曰:「前為侍中,毀譖仁賢,誣愬大臣,令俊艾者久失其 位。嘉傾覆巧偽,挾姦以罔上,崇黨以蔽朝,傷善以肆 意。《詩》不云乎?『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其免嘉為庶人,歸 故郡。」明年,定三公官,光更為大司徒。會哀帝崩,太皇 太后以新都侯王莽為大司馬,徵立中山王,是為平 帝。帝年幼,太后稱制,委政於莽。初,哀帝罷黜王氏,故 太后與莽怨丁傅、董賢之黨。莽以光為舊相、名儒,天 下所信,太后敬之,備禮事光。所欲搏擊,輒為草,以太 後指風光令上之,厓眥莫不誅傷。莽權日盛,光憂懼 不知所出,上書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師傅。」 徙光為帝太傅,位四輔給事中,領宿衛供養,行內署 門戶,省服御食物。明年,徙為太師,而莽為太傅。光常 稱疾,不敢與莽並。有詔朝朔朢,領城門兵。莽又風群 臣,奏莽功德,稱宰衡,位在諸侯王上,百官統焉。光愈 恐,固稱疾辭位。太后詔曰:「太師光,聖人之後,先師之 子,德行純淑,道術通」明,居四輔職,輔道於帝。今年耆 有疾,俊艾大臣,惟國之重,其猶不可以闕焉。《書》曰:「無 遺耇老。」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其令太師毋朝,十日 一賜餐,賜太師靈壽杖。黃門令為太師省中坐置幾, 太師入省中用枚,賜餐十七物,然後歸老於第,官屬 按職如故。光凡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為大司徒、 太傅、太師,歷三世,居公輔位,前後十七年,自為《尚書》, 止不教授。後為卿時,會門下大生講問疑難,舉大義, 雲「其弟子多成就為博士大夫者,見師居大位,幾得 其助力」,光終無所薦舉,至或怨之,其公如此。光年七 十,元始五年薨。莽白太后,使九卿策贈以太師、博山 侯印綬,賜乘輿祕器,金錢雜帛,少府供張諫大夫持 節與謁者二人使護喪事,博士護行禮。太后亦遣中 謁者持節視喪,公卿百官會弔送葬,載以乘輿,轀輬 及副各一乘,羽林、孤兒、諸生合四百人輓送,車萬餘 兩,道路皆舉音以過。喪將作,穿復土,可甲卒五百人 起墳,如大將軍王鳳制度。諡曰簡烈侯。初,光以丞相 封,後益封,凡食邑萬一千戶。病甚,上書讓還七千戶, 及還所賜一第。子放嗣。莽篡位後,以光兄子永為大 司馬,封侯,昆弟子至卿大夫四五人。〈臷老也與耋同〉
孔吉
編輯按《漢書成帝本紀》,綏和元年「春二月癸丑,詔封孔吉 為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地百里。」
孔立
編輯按《闕里志》:「十四代立驩子,善詩書,與劉歆友善,教授 數百人。」
孔宣
編輯按《闕里志》:「十四代宣聚之元孫,為長安公,仕宣帝,元 康四年,詔復家。」
孔何齊
編輯按《闕里志》,「十五代何齊吉子,嗣宋公,食邑一千六百 七十戶。哀帝建平二年,益戶九百三十二。」
孔房
編輯按《闕里志》,「十五代房霸孫福之子,襲封關內侯,生子 均。」
孔元
編輯按《闕里志》,「十五代元立子,為校書郎。」
孔永
編輯按《闕里志》,「十五代永光兄之子,為大司馬,封寧鄉侯, 食邑千戶。」
孔壽
編輯按《闕里志》,「十五代壽封合意侯。」
孔放
編輯按《闕里志》,「十五代放光子,歷侍郎,嗣博山侯。」
孔均
編輯按:《後漢書孔僖傳》:「平帝時,王莽秉政,乃封孔子後孔 均為褒成侯,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及王莽敗,失 國。」
按《闕里志》,「十六代均,字長平。初名莽,避王莽改名。敦 篤好學,有大才,徵拜尚書郎,言辭清辨,奏對成章。平 帝元始元年,更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戶。五年,王莽篡 位,拜太尉,不就,三辭疾,乃得還,年八十一卒。生子志。」
===孔子建===按《後漢書孔僖傳》:子建少遊長安,與崔篆友善。及篆 仕王莽,為建新大尹,嘗勸子建仕,對曰:「『吾有布衣之 心,子有袞冕之志,各從所好,不亦善乎?請從此辭』。遂 歸,終於家。」
按《兗州府志》:「子建,孔子十六代孫也。」
孔奮
編輯按《闕里志》:「十六代奮,字君魚,提孫。有學術,通《左氏春 秋》。後漢初,除姑臧長,賜爵關內侯,有功,世祖下詔褒 美,拜武都丞,遷太守。」
孔奇
編輯按《闕里志》十六代:「奇字子異,博通經典,著《左氏刪故》, 與兄奮家於茂陵。」
孔尚
編輯按《闕里志》:「十六代尚霸曾孫,鉅鹿太守。」
孔仁
編輯按《闕里志》:「十七代仁,子建子。以文學為議郎,遷博士、 南海太守。」
孔嘉
編輯按《闕里志》,「十七代嘉奮子,有才學,作《左氏說》,終城門 校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