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338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三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三百三十八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三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三百三十八卷目錄

 都察院部彙考六

皇清二康熙二十四則

 都察院部總論

  申鑒時事第二纂

  大學衍義補重臺諫之任

官常典第三百三十八卷

都察院部彙考六

編輯

皇清二

編輯

康熙元年

編輯

《大清會典》。康熙元年、

諭、「推選武職官員、著照銓選文官例。凡遇選期。兵部」

會同兵科山東道《封簽掣簽》。

是年題准、凡有錢糧、各衙門須將收存並支放實數、詳細開送京畿道、以憑稽核

康熙二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年

諭、「各御史差遣差回者、論其回道日期。」未差者、論其

到任日期差未滿撤回及復補者。論其繳敕及補任日期。不必照前新舊間開。就其中日月深者在前開列具奏

是年議准:「凡遇大選、急選推陞,滿、漢科道官與吏部司官,俱先期議缺,疏內同列銜具題。」 又議准:河南道管理事煩,滿、漢掌道御史及漢軍協理御史止有三員,料理乏人,添設滿、漢御史各一員協理。其滿洲、漢軍協理河南道御史,照例一年一換。漢協理御史用差過兩次者協理。無差。過兩次者,或差過一次,或試御史,劄委協理。六個月一換。期滿更替。不再具題。

是年題准:「五城審理事件,限二十日完結,每月兩次,將已未完之案,分別開報都察院註銷。其未完事件,兩個月一奏報。如限內難結者,合呈明寬限。」

康熙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四年,議准御史稽察各部院衙門河。」

南道稽察吏部,江南道稽察戶部,浙江道稽察禮部,山東道稽察刑部,山西道稽察兵部,陝西道稽察工部。月終察明,用各該道印信具題。是年題准,河南道添設滿、漢協理御史各一員。俱應停止。

康熙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五年,題准巡鹽除長蘆差近不議外」,

兩淮、兩浙、河東御史,以到任日為始,扣至九個月,即行報滿。都察院預為題差。新差御史照定期赴任接徵,不得一日空懸。

康熙六年

《大清會典》。「康熙六年題准鹽差御史,遇閏月之年,令」

《連閏》在任十三個月算一年差滿考核。近差扣至十一個月報滿,遠差扣至十個月報滿。如無閏之年仍舊照例遵行。

康熙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七年,題准巡視鹽課,各帶番、譯、滿、漢。」

文筆帖式一員

是年,議准「巡鹽御史將地方官員賢者舉薦,不肖者題參,以示勸懲。長蘆所轄方面官三十七員,應薦一員;有司官三百四十四員,應薦五員;河東所轄方面官三十九員,應薦一員;有司官二百四十四員,應薦三員;兩淮所轄方面官四十五員,應薦二員;有司官三百一十七員,應薦五員;兩浙所轄方面官二十七」 員,應薦一員;有司官一百五十七員,應薦二員。「如無堪薦官員,停其薦舉。」

是年題准:「河南道既照俸深者掌管,其五道亦照俸深者題請掌管一年,五城亦照俸深者具題差遣,仍以六個月一換。若掌五道御史有缺,將五城御史及在衙門御史內論俸掌管道事。」 又題准停止河南道會同吏、兵二部議缺掣簽之例。

又題准:凡在京各衙門文卷、俱於每年八月內送刷

又題准:「停差巡倉御史。」

是年議准巡視鹽課,於六部郎中、員外郎及監察御史內,每處選擇賢能滿、漢官各一員差遣。是年題准:「《本章》既有該道御史併番譯滿、漢文都事查閱,停其另差掌科御史。」

是年,議准停差「茶馬御史,其事宜歸併甘肅巡撫兼理。」

康熙八年

《大清會典》:「康熙八年議准出差巡鹽,有舉劾地方官。」

員賢否,及察拿惡棍之責。應停六部官員差遣,仍差《御史》。

康熙九年

上諭都察院左都御史明珠:「國家朝儀大體,所在貴」

「於整齊嚴肅,不止係堂陛之觀瞻,亦以見臣心之敬肆。諸王大臣有踰越班行,交相接語,或輕佻嬉笑,禮不踰階而相與言,又況其甚乎?爾衙門監察御史侍班切近,見而不糾,豈真目未之睹?皆緣畏事徇情,所以如此。都察院職任重大,朕躬有失,尚爾指陳,王及諸臣乃不參奏,揆之事理,實所未協。今後有失儀者,毋得容隱。」 康熙九年八月初四日

上諭「大學士巴泰、索額圖、李霨、魏裔介、學士哲爾肯。」

哈占、達都、色黑、馬朗古、張鳳儀、靳輔、陳敳永,「朕近日披覽章疏,於科道官條奏有合於事理裨益政治者,虛懷聽納,不憚見之施行。其所言無益不可行者,非勦襲陳言,則浮泛塞責。爾諸臣寧有不知?今後有言關政理切實可行者,照常票擬,朕親加裁奪。其或不可行者,若悉下部議,既屬無益,徒令章奏繁多,恐反」 致應行政務有所稽違。爾等可詳酌事理,以不准行擬旨,朕仍審擇而執其中。古之聖帝賢王,雖邇言是察,亦無稽勿聽。用言致治之道,蓋當如此。康熙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康熙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年題准五掌道御史關係會推會」

議、審理刑名等事。其員缺、將差過一次、及未差御史、挨俸具題、一年一換

又題准:「滿監察御史,不分三品、四品,一體令其掌印。」

又題准:「辦買草豆、米、麵、顏料、紬緞、布疋等項,戶部會同稽察御史公議定價。」

又題准、部院應用各項夫匠、俱行文都察院、轉行五城取用

是年議准巡鹽御史不拘滿、漢,每處止差一員。是年題准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巡視鹽課,添帶滿文筆帖式一員。

又題准:「巡鹽御史有原定駐劄衙門催徵錢糧、整理鹽法。除秤掣鹽觔地方仍舊秤掣外,其循例出巡通行停止。」

康熙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一年,議准停差巡鹽御史稽察題」

報「事宜歸併巡撫,兩淮歸併安徽巡撫,兩浙歸併浙江巡撫,長蘆歸併直隸巡撫,山東運司歸併山東巡撫,河東歸併山西巡撫。」

康熙十二年

上諭吏部:「國家設立言官,專司耳目,凡政治得失,民」

「生利弊,必須詳切條陳,直言無隱,斯為稱職。若但敷衍虛文,浮冗勦襲,或以不急之務,草率塞責,非朕廣開言路之意。今將科道官親加考試,其留用各員,著益加勉勵,殫心盡職,以副委任。內石文郁、范時起、何名揚才庸無文,不稱言職,著革職。爾部即遵諭行。」 《特諭》。康熙十二年八月十二日。

《大清會典》。康熙十二年。

諭:「監試御史,奏章兼書滿、漢字,著帶筆帖式。」

是年,議准「各省刑名事件,分道御史與掌道管理一同稽核。」

是年題准「掌河南道滿御史,亦論俸次請。」

旨掌管。二年一換

是年議准:「巡城滿洲、漢軍御史,亦照例六個月更換一次。」

又議准:「京畿道差滿、漢御史,俱六個月更換一次。」

又議准:「巡撫事務殷繁,鹽差勢難兼理,仍差御史巡視。」

是年題准、凡鹽差隨帶筆帖式一員。

又題准:舊差報滿日,遴遣承差迎接新任,及衙役出入署中,俱行嚴禁。各差御史,不許額外多帶家人,到任後亦不許諸人妄行出入衙署。其四差駐劄,多在衝津,過往親朋官長,往來交際,概行停止。

又題准:「鼓廳係伸理冤枉之事,令滿、漢御史各一員,論俸題差,六個月一換。漢軍監察御史,應入滿御史內論俸差遣。所收詞狀,各該任內完結。有卷案可查者,限二十日,無卷案可查者,限十日完結。令河南道按日稽查具題。其議結事件,俱造滿漢清冊存案。」

又題准:「失火致傷人命者,杖一百,交該城照律發落。」

康熙十五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五年題准巡城滿洲、漢軍、漢御史。」

俱一年一次更差

又題准:「寺廟庵觀內有婦女違禁燒香行走者,責令查拿。」

康熙十六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六年

諭、「凡各衙門審理事件、須速為完結。照註銷《欽件》例」

定限每月造冊、赴都察院稽察

又題准:內而部院、外而督撫具題併科抄事件、俱造冊移送都察院、並六道、以便稽察。

是年,議准「巡鹽四差御史,有不病商民,查出鹽務隱匿情弊,多得課銀以濟國賦者,回道考核得實,從優議敘。」

又議准:習漢文滿洲御史及漢御史巡鹽,不必差筆帖式隨往,不習漢文滿洲御史,仍帶滿漢文筆帖式一員。

康熙十七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七年,議准各省關係三法司具題。」

事件、一揭送都察院、一揭送該道、以便移會公議。至別項具題事止、送都察院、及河南道、各一揭、以便稽察

康熙十八年

上諭九卿、詹事、科道:「自古設立臺省,原係朝廷耳目。」

「之官,上之則匡過陳善,下之則激濁揚清,務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乃稱厥職。近見直言讜論者不過幾人,徇私好名者不可勝數。朕自臨御以來,略知此情,每期言路諸臣,化其偏私,實陳得失,輔登上理。頃有以風聞請者,試約略論之。如今之章奏已見施行者,雖不明言為風聞,何嘗不是風聞?今若開風聞之條」 ,使言事者果能奉公無私,知之既確,言之當理,即當敷陳,何必名為風聞方入告也。儻生事之小人,恃為可以風聞,但知己之好惡,必致擅作威福,以行其私,彼言之者既無確見,聽之者安能問其是非?故曰:「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正所以誡言之無據,謀之自專也。況天下之大,臣民之眾,導之以理,曉之以法,待臣下須寬仁有容,不因細事而即黜之,所以體群工也。用人則隨才器,使無求全責備之心,蓋以人材有不齊也。若關天下之重,朋黨徇私之情,皆國家可參可言之大事,不但科道而已,有志之臣民概可以言之,何在區區風聞之言,能斂戢奸貪之志氣哉?治國家者,在有治人,不患無治法爾。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

上諭九卿科道:「今將《科道兩衙門本章情弊,無益國》」

「計民生之處,一一講究。卿等必有至公之眾論,以佐朕意。卿等但有所見,即直言,不可隱諱。」 自古設立科道,原係朝廷耳目之官,務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方稱其職。今每見直言讜論者不過幾人,徇私好名者不可勝數。即如科道條陳一事,部議妥確,奉旨准行。又有科道官言其不可者:今日之所謂是,明日又轉而為非,朝更夕改。部院至於督撫有司,不知今日之事,或行二三日而即更,或行數月而即更,茫無成憲,難取信於天下,豈治道至理哉。舉其大概,如舉才能一事,是因人材不一,有能理繁者,有有操守者,有練習其事者,自古選賢任能,治之大道,與論俸不同,其法未嘗不善,即

世祖皇帝時,亦曾有諭,「常行選擇之條,偶有徇私作弊」,

「之人,將不肖寡廉者薦之,因一人而其法遂壞。自朕親政以來,如鹽差、關差數行更換,以後條陳,不知又改幾次也。又如戶部銷筭錢糧一事,因督撫所報不合時價,故部議駮回。而科道輒有言者,以為督撫地方大臣斷無虛估價值,肥己行私,凡有銷算,皆不應駮查。」 及部議徑准督撫之銷算,不行再駮,則科道又「以督撫冒破錢糧。一束草原價若干,開銷若干;一、石豆原價若干,開銷若干。不特草豆為然,凡馬匹等項,事事皆有虛冒,部中不行詳查,概聽督撫開銷,以徇情面。」 由此觀之,部議不行駁回,則以為徇督撫之私情;駮回,則以為督撫地方大臣,不宜疑其有所虛冒,又恐衙役往來騷擾生事,或應駮、不應駮。何者為是?兩說俱無定論,是皆大者,餘悉難述。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康熙十九年

上諭「九卿科道官內陞外轉、原以示勸懲也。」今見才

優者猶知憚於外轉。其或才力不及,不稱言職之人,安於外轉道員者甚多,是但以示勸,非所以示懲也。故令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務期得當。魏象樞等奏稱:「恐天下不肖之輩,不識朝廷,慎」

「重道員之意,疑為厭薄言路之端」 等語。邇年以來,姚文然、李之芳、施維翰等,內陞未久,即任以大僚督撫,亦因其克盡言職,才能素著之故也。此無論天下智愚不肖,當亦知朝廷無厭薄言路之意矣。其外轉者,或係素無建白,或係昧於事理,或係任臆妄言,或係才力不及,原非因其條奏而外轉也。又稱:近年外轉「之科道,並無貪污溺職之一人,而五部郎中俸深陞道如范永茂、高恆豫、盧元培、程汝璞等,贓私纍纍,劣蹟彰彰者不知凡幾」 等語。科道外轉者,豈並無溺職之一人乎?五部俸深陞道員者甚多,豈盡係貪劣之人乎?如陳丹赤等,優者匿而不言,獨舉范永茂等四人,不辨賢否,而概言之,可乎?魏象樞「去歲七月內,曾於朕前面奏,科道官所行皆係徇私,有負朝廷耳目之任,罪皆應死。今甫數月,復言歷年外轉者並無溺職之一人,前後參差,何其速耶?爾等所奏,理不宜批答。因註語內有『以存國體』之語,故令諸臣知之。至若外轉科道,以小品官員用,遂至有傷國體,朕殊不解,故特諭諸臣,示以朕意」 康熙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

上諭吏部:「言官職司耳目,必學識優長、練達政務,乃」

「克勝任。近以科臣孫纘條奏,行取考選,應加考試,因將見任科道各官俱行親試,觀其才品,以昭澄敘。姚締虞、王曰溫、李迥條奏詳明,可稱言職,並張鵬等俱著留任,其益加勉勵,殫心職業,以副任用。傅廷俊、和鹽鼎、孫纘才識庸常,不稱言職,俱著降三級調用,不准以加級紀錄抵銷。爾部即遵諭行。」 《特諭》。康熙十九年十月二十日

《大清會典》:「康熙十九年題准每年差滿、漢御史各一。」

員稽察錢局、照鼓廳例、具題差遣。至各關差解。送銅觔。崇文門監督、會同御史查驗

康熙二十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年題准倉糧關係緊要,應差滿」

漢御史各一員稽查

康熙二十六年

上諭:「大學士明珠、王熙、宋德宜、余國柱、學士禪布、吳」

「喇岱、額爾赫圖、色稜、格舜拜、吳興祖、徐廷璽、盧琦聽政之時,科道侍班,言官自恐失儀,心切畏懼,以致條奏者甚少。凡啟奏官員果有失儀,朕自降旨,或其人自為檢舉,科道侍班罷之誠是。且科道官多起自疏遠,進退周旋,未經嫺習,朕欲以其建言為要務,雖有小過,朕亦不計也。其宣旨於九卿、詹事、科道,此後科」 道侍班其已之。康熙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

康熙二十七年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梁清標、學士齊穡舜拜、趙山拜。」

里阿喇密、石文桂、盧琦,「近見科道官參人之疏甚多,果有大貪大惡,何不早為參奏?有等人聲言糾參,妄行嚇詐,希圖利己,以致各官不能自安。此等嚇詐之人,許即行首告,吏部、都察院通行曉諭。」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二十日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學士薩穆哈、石文桂、近日科道」

「《官無條奏者》,建言乃科道專職,祇在不存私心耳。可傳諭科道官,有條奏事赴暢春園面奏。」 康熙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

康熙三十一年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阿蘭泰、學士德珠、溫保、王國昌。」

「近觀科道等官竟無條奏者。夫設立科道,特欲其有所建白也。當言之時,應不時具奏。可以此意傳與科道官知之。」 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

上諭吏部、都察院:「國家設立言官,職司耳目,一切吏」

「治民生得失利弊,皆宜殫思畢慮,據實直陳。近見滿漢科道官員,建白甚少,殊非朕責望言路之意。嗣後應各矢公忠,研求時務,凡可以裨益國家之事,悉攄所見奏聞,以俟採擇。但不得懷挾私情,紛更定例,勦襲陳言,浮泛塞責。其有真知灼見應糾劾者,即行參奏;亦不得暗受囑託,代人報復,苛責細事,希圖傾陷。」 爾部即傳諭遵行。特諭。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康熙三十六年

上諭吏部、都察院:「國家設立都御史及科道官員、以」

「建白為專責,所以達下情而祛壅蔽,職任至重。使言官果能奉法秉公,實心盡職,則閭閻疾苦鹹得上聞,官吏貪邪,皆可釐剔。故廣開言路,為圖治第一要務。近時言官條奏參劾,章疏寥寥。雖間有入告,而深切時政,從實直奏者甚少。此豈委任言路之初指乎?自今以後,凡事關國計民生及吏治臧否,但有確見,即」 應指陳,其所言可行與否,裁酌自在。朝廷,雖言有不當,言官亦不坐罪。自皇子、諸王及內外大臣官員有所為

「貪虐不法並交相比附,傾軋黨援,理應糾舉之事,務必大破情面,據實指參,勿得畏怯貴要,瞻徇容隱。即朕躬有失,亦宜進言,朕決不加責。其有懷挾偏私,借端傾陷者,朕因言察情隱微,自能洞悉。凡屬言官尚各精白乃心,力矢忠讜,以無負朕殷切責望至意。爾部院即傳諭行。」 《特諭》: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初四日。

康熙三十七年

上諭內閣:「覽科道衙門月終註銷案件,但奏稱無違。」

「限之事,而事務若干件於幾日完結,並未開載。此後應將事件數目並完結日期於疏內詳列具奏。」 康熙三十七年五月十七日

康熙三十九年

上諭:「大學士伊桑阿、馬齊、王熙、吳琠、熊賜履、張英學」

「士滿都、邵穆布、巢可托、舒祿、范承烈、王九齡、曹鑑倫,言官風聞言事,向曾准行。今各省自督撫以下,典史、教職以上,將軍、提、鎮以下,千、把總以上,凡官員賢否,關係民生利病之事,科道官有風聞者,亦准陳奏。設若挾私懷怨,或彼此扶同,或暗受囑託,妄行糾劾者,國家自有定例。可會集滿、漢掌印不掌印科道官,以」 此諭諭之。康熙三十九年十月初八日。

康熙四十年

上諭大學士馬齊等:「朕於科道官員,許其風聞入告。」

者,耑為廣開言路,使自督撫以下各官,有一切事務任意妄為,及所行貪劣,致害民生者,皆知所顧忌而警戒也。科道官員糾參不實,例有處分,又或言不合理及生事妄奏者,外轉有之,罷職亦有之。至於被參之人具疏回奏,止應辨晰是非,不應支離牽引。因彼一身被參,而舉原參者之父子兄弟親戚皆受指摘,「以逞報復。則自此以後,孰敢更糾一人。」 頃左必蕃參郭琇,郭琇即將參己之人轉行窮詰。王材任參高承爵,高承爵即將《王材任》之父與其親戚妄意牽連。且如錢鈺曾參原為巡撫穆爾賽在任貪婪,及後錢鈺授山東巡撫,其居官並無勝於穆爾賽之處。他若此類者甚多。彭鵬身為言官時,亦曾參「人,茲為王度昭所劾,理應止以切己之事剖晰奏明。乃今訐奏王度昭,謂曲庇親戚,而其間所有夙怨,又未指出實據。彭鵬雖操守清廉,居官亦善所回奏,反復瀆陳,詞氣不勝忿激。凡在君上之前,不應陳奏之言輒形於章疏,粗戾已極!著以嚴旨傳飭之。」 康熙四十年十二月十六日

都察院部總論

編輯

申鑒。

時事第二纂

編輯

或問曰:「州牧刺史、監察御史,三制孰優?」曰:「時制而已。」 曰:「天下不既定其牧乎?」曰:「古諸侯建家國,世位權柄 存焉。於時置諸侯之賢者以牧,總其紀綱而已,不統 其政,不御其民。今郡縣無常,權輕不固,而州牧秉其 權重,勢異於古,非所以彊榦弱枝也,而無益治民之 實,監察御史斯可也。若權時之宜,則異論也。」

大學衍義補

編輯

重臺諫之任

編輯

《周禮》:「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

臣按:「御史」 之名始見於此,然其所職者乃邦國、都鄙之治令以贊冢宰者也,漢因秦制而設此官,則專以司糾察之任,名雖同而其制則異也。

《通典》:唐杜佑作御史之名,《周官》有之,蓋掌贊書而授法令, 非今任也。戰國時亦有御史。秦、趙澠池之會,各命書 其事。又淳于髡謂齊王曰:「御史在前。」則皆記事之職 也。至秦漢為糾察之任,所居之署。漢謂之御史府,亦 謂之御史大夫寺,亦謂之憲臺。後漢以來,謂之御史 臺,亦謂之蘭臺寺。隋及唐皆曰御史臺。龍朔二年,改 為憲臺,咸亨元年復舊。門北闢,主陰殺也。故御史為 風霜之任,彈糾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

臣按:御史臺即今都察院是也,前代有中書省,而御史臺之職專掌糾察,不得與之並列,我朝罷中書省而以政權分屬六部,而都察院之設品級與六部同,其權視前代尤重雲。

唐制,御史大夫一人,中丞二人。其屬有三院:「一曰臺 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隸焉;三曰察 院,監察御史隸焉。大事奏裁,小事專達,凡有彈劾,御 史以白大夫。」

臣按:御史大夫即今左、右都御史之職,中丞即今左、右副僉都御史之職,唐有三院,今併其二於察院。祖宗設都御史六員,職專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凡事之不公不法者皆在所理。其屬有十三道,各設監察御史,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

湖廣、曰山東、曰河南、曰山西、曰陝西、曰廣東、曰廣西、曰四川、曰雲南、曰貴州,分掌其各布政司事。其京衛並直隸府衛則分隸焉。御史之職,在「糾劾百司,照刷文卷,問擬刑名,巡按郡縣。」 是則朝廷耳目之任,所以振肅紀綱,而防邪革弊者也。六部之職,各有攸司,而都察院惟所見聞,不繫職司,皆得以糾察焉。

御史大夫李承嘉,嘗召諸御史,責曰:「近日御史言事, 不咨大夫,禮乎?」御史蕭至忠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 事主得自彈事,不相關白。若先白大夫而許彈事,如 彈大夫,不知白誰也?」

臣按:今六部官屬皆書其部,如吏部屬則曰「吏部文選清吏司」 ,兵部屬則曰「兵部武選清吏司」 之類是也,惟都察院則書其道而不繫於都察院焉,是亦唐人之意也。

武后以法制群下,許諫官、御史得以風聞言事。

胡寅曰:「武后使諫官御史以風聞言事,其興姦慝,來讒譖,害忠良,傷公道之符契乎?朝廷者眾正之原,是非所仰以決譖愬,所望以明毀譽,所賴以公人心,服與不服,一在是焉。彼風聞者得於道聽塗說,或兩怒溢惡,豈皆真實,遽然按之以施刑罰,其差失多矣。既以風聞多不審諦,被言者又泯默被罪,不得申理,而冤結無告,傷平明之政亦甚矣。」 臣按:後世臺諫風聞言事始此,前此未有也。有之始自武氏,宋人因按以為故事,而說者遂以此為委任臺諫之專。嗟乎,此豈治朝盛德之事哉!夫泛論事情,風聞可也,若乃訐人陰私,不究其實而輒加以惡聲,是豈忠厚誠實之道哉?夫有是實而後可加以是名,有是罪而後可施以是刑。苟不察其有無虛實,一聞人言,即形之奏牘,寘於憲典。嗚呼!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哉?我祖宗著為《憲綱》,許御史糾劾百司不公不法事,須要明著年月,指陳實跡,不許虛文泛言,搜求細事。蓋恐言事者假此以報復私讎,中傷善類,汙衊正人,深合聖人至誠治天下之旨。

睿宗時,侍御史楊孚,彈糾不避權貴,權貴毀之,上曰: 「鷹搏狡兔,須急救之,不爾必反為所噬。御史懲姦慝 亦然。苟非人主保衛之,則必為姦慝所噬矣。」

臣按:睿宗此言可以為世主任用風憲之法。

肅宗在靈武時,武臣崛興無法度,大將管崇嗣背闕 坐,笑語喧縱。監察御史李勉劾其不恭,帝歎曰:「吾有 李勉,朝廷始尊。」

穆宗時,夏州節度使李祐拜大金吾,違詔進馬。侍御 史溫造劾之,祐曰:「吾夜入蔡州,擒吳元濟,未嘗心動, 今日膽落於溫御史矣。」

臣按:御史之設所以為朝廷,非為其人也,既授之以是職,必假之以是權,彼持其權以舉厥職,則人知所嚴憚而不敢為惡,其為朝廷之益大矣。唐人有言,「御史為天子之耳目、宸居之堂陛,未有耳目聰明、堂陛峻正而天子不尊者也,天子尊未有姦臣賊子而不滅也。」 姦臣賊子滅矣,可以自朝廷至於海隅,蕩蕩然何所不理哉。觀於此言,則知古人設官之意。

宋制,「御史入臺,滿十旬無章疏者,有辱臺之罰。」

臣按:宋朝切責御史以舉其職,其嚴如此,蓋惟恐其不言也。上之所以責之於其下者,必欲其言如此,居是職者雖欲緘默不言不可得矣。

石介曰:「君有佚豫失德,悖亂亡道,荒政咈諫,廢忠慢 賢,御史府得以諫責之。相有依違順旨,蔽上罔下,貪 寵忘諫,專福作威,御史府得以糾繩之。將有兇悍不 順,恃武肆害,玩兵棄戰,暴刑毒民,御史府得以彈劾 之。君至尊也,相與將至貴也,且得諫責糾劾之,餘可 知也。」

曾肇曰:「御史責人者也。將相大臣非其人,百官有司 失其職,天下之有敗法亂紀、服讒蒐慝者,御史皆得 以責之,然則御史獨無責乎?居其位有所不知,知之 有所不言言之有所不行,行之而君子病焉、小人幸 焉,御史之責也。」

臣按:宋二臣之言,可見御史責任之重且難如此,為御史者必如二臣所言然後為能舉其職,不然則於是職有愧矣。由是觀之,則凡其在任之日所以形於言論、見之章疏者,乃其職分之所當為,非好為是以求名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