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133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一百三十三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一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一百三十三卷目錄

 水異部彙考一

  書緯中候

  春秋緯潛潭巴

  禮緯稽命徵

  觀象玩占水雜變

  管窺輯要水部占 井變異

 水異部彙考二

  周靈王一則 景王一則 赧王二則

  後漢光武帝建武一則 章帝建初一則 安帝永初一則 桓帝永興一則 延熹二

  則 靈帝建寧一則

  晉武帝咸寧一則 大康一則 穆帝昇平二則 安帝元興一則

  宋文帝元嘉一則

  南齊東昏侯永元一則

  陳宣帝太建一則 後主禎明一則

  北魏太祖登國一則 太宗泰常一則 高宗和平一則 前廢帝普泰一則 孝靜帝

  天平一則 元象一則

  北齊武成帝河清一則

  北周宣帝大象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仁壽一則 煬帝大業一則

  唐高祖武德三則 太宗貞觀八則 高宗永徽三則 調露一則 中宗神龍一則 睿

  宗唐隆一則 元宗開元八則 天寶一則 肅宗乾元一則 寶應一則 代宗廣德一則

   大曆二則 德宗建中一則 貞元四則 穆宗長慶一則 文宗開成一則 宣宗大中

  一則 懿宗咸通一則 僖宗乾符一則 廣明一則 中和一則 光啟一則 文德一則

   昭宣帝天祐一則

  宋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雍熙一則 端拱一則 真宗咸平一則 大中祥符三則 天

  禧一則 仁宗皇祐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徽宗大觀四則 政和二則 宣和一則 高

  宗紹興一則 寧宗慶元一則

  金衛紹王大安一則 至寧一則 宣宗貞祐一則

  元世祖至元二則 成宗元貞一則 順帝至正三則

庶徵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水異部彙考一

編輯

《書緯》

編輯

《中候》

編輯

醴,甘也,取名醴酒。堯「祗德匪懈」,醴泉出文命盛德,俊 乂在官,醴泉出山。

《春秋緯》

編輯

《潛潭巴》

編輯

君德應陽,則醴泉出。又「《旅》星得,則醴泉出。」

《禮緯》

編輯

《稽命徵》

編輯

王者刑殺當罪,賞賜當功,得禮之儀,則醴泉出。

《觀象玩占》

編輯

《水雜變》

編輯

都邑中水無故自絕,其邑將徙,人流亡;山水忽竭,其 邑將虛。《河圖地鏡》曰:「是謂陰反,不出五年,有叛臣兵 起,民流亡。」

「河忽易道,君易賢。一曰:邑將徙,人流亡。」《地鏡》曰:「河徙 一里至三里,下有謀;五里至十里,女主執政,外戚有 謀;十里以上,政在臣下。」

河溢,不出三年,國有憂。

「水忽自盈」,兵起,君凶,且大水。

《水忽壅地鏡》曰:「白丁執政,不出六年,主後俱亡, 池井自溢,有亂臣起兵篡國。」

水忽不流,婦人亂,有反臣,有亡國。《地鏡》曰:「流水忽停, 天下饑。」

停水忽流,天下兵起。

水逆流。《地鏡》曰:「是謂反道,不出二年,兵從女主起, 河水沸。」京房曰:「此執政懷姦不公,眾邪並聚所致,必 有叛臣。」

水無故自出高山,其邑以兵亡,必有水出其地有謀 不成市,有兵起。

澤水自鳴。《地鏡》曰:「百姓哀苦,若作吟聲,其國分裂。 澤水忽自無魚,君災;秋,大水,有兵起,臣民有憂。」 井水涸。《地鏡》曰:「其邑將墟。一曰:在邑,邑空,在家家破, 是謂陰反陽,不出二年,女主有爭為王后者。」

「井自濁,政令不明。」又曰:「君井濁,君自覆人家;井忽自 濁,家主有殃。」

「『《井》」「《忽》』自大自小」,在國君亡,在庶人家,主人亡。

「《井》水溢」,在國君凶,在家主有凶。

井忽自沸有聲,將軍死在邑,長吏死在家,其主人死。 《地鏡》曰:「井湧沸,宗廟將毀。」《京房候》曰:「水泉沸,賤人將 貴之兆也。」

人家井沸,其邑不居。

「《井》鳴」,君主亡國,庶人之象「井中出氣」,上至於天,兵起,國君走在外,則其起之地, 且有兵災。

邑廢而枯陂。佞人與賢人爭權,不出一年,其邑亡。

《管窺輯要》

編輯

《水部占》

編輯

黃河水清則聖人出,千年一清。一曰「黃河清。」改受命, 水先清,白變青,黃黑各三日,帝王起。

河、洛水,有龍見,帝王興。

《醴泉出》,王者之瑞。

河水忽徙,一里至三里,是謂失政,且有謀臣。從五里 至十里,乃女主執政,外戚有背叛。

江河水平不流,天下有叛臣。

人「家庭忽生泉」,其家大富。

泉忽自出非所,臣下為亂,有疾疫,不出二年,國有喪。 市肆無故自出水泉,將相為亂。一曰「國內亂,期三年」, 一曰「人相食。」

泉水沸,賤臣將貴。

「水忽自鳴」,作金聲,「土地分裂,家國同占。」

大水無故自徙,是謂「陰反,不過五年,有反臣兵起,人 流亡。」

水逆流,有逆臣。張平子曰:「水為五行之首,滯而逆流, 人君德不下而教逆也。」《潛潭巴》曰:「水逆者,反命也, 水色變赤。」京房曰:「流水化血,兵起。」又曰:「任用殘賊殺 戮,則水化血。」

水中出火,其國大人為賊所圖。

「水忽震波」國主逃。

大水漂城郭,兵破將死,大兵起。

平原出水,不出五年,有逆臣,人流亡。

清水忽自濁,天下亂。

水忽自出於朝市及山谷,有兵亂。

《水中忽見異物》,皆主大旱。

水中州嶼長,其國益土。

水忽出石縫,臣下有咎。有大水。

「天不雨而生泉」,其國大富。

軍中泉出,大戰必勝。一曰:「將平戎虜」,一曰:「戰敗。」 井水及池水有波浪聲者,有賊來侵。

湧泉忽出,臣下為害,不出三年,國有喪。

《井變異》

編輯

井中赤黃氣起,其分蝗蟲起;白氣,為陰謀,臣不忠;疫 行赤氣,臣謀變,有兵;黑氣,其地水災,期一百二十日 應之。

《井》中虹出入之,其地大災。

「《井》溢有聲,國亡」,一曰「下人謀上。」「井中溢」,在國君凶,在 邑主者凶,一曰「兵起。」

井溢下人,將奪上位。一曰:民暴死,三十日不汲之,則 吉。

君井沸,宗廟毀。人家井沸,其屋不居,井沸有聲,在軍 將死,在邑長吏死,在家主者死。

「《井》忽枯涸」,「在邑邑空,在家家空。」

《井水赤地鏡占》曰:「其家主有殃。」

「《井》忽自臭,君亡國,庶人亡家。」《井鳴》《仝占》。

《井》:水動有聲,庶人投石其中,吉。

「《井》泉中有龍出」,國主及大臣百姓皆吉。

《井》水有龍在中,春見傷長子,夏傷妹,秋傷老人,冬無 咎。

《井泉》:清而見底,大吉。

《井》中水赤,邑虛,大臣相攻,國亡。

「井中湧沸」,《宗廟火災》。

「《井》中流」,大臣驕,兵方起。

井中溢出清澄徹,主暴貴。

《井》水湧溢及濁,或有聲如泣,皆君將亡。

水異部彙考二

編輯

靈王二十二年穀洛水𩰚按國語靈王二十二年穀洛𩰚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曰不可晉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

編輯

「不防川,不竇澤。」夫山,土之聚也;藪,物之歸也;川,氣之 導也;澤,水之鍾也。夫天地成而聚於高,歸物於下,疏 為川谷,以導其氣,陂唐污庳,以鍾其美。是故聚不阤 崩,而物有所歸;氣不沉滯,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 財用,而死有所葬。然則無夭昏札瘥之憂,而無饑寒 乏匱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聖王,唯此 之慎。昔其工棄此道也,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 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 並興,共工用滅。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 共工之過,堯用殛之於羽山。其後伯禹念前之非度, 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於民,而度之於 群生。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道滯,鍾水 豐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障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 無沈氣,火無災燀,神無間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 無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 心。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 以嘉祉殷富生物也。胙四岳國,命為侯伯,賜姓曰姜, 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 此一王四伯,豈繄多寵,皆亡王之後。唯能釐舉嘉義, 以有嗣在下守祀,不替其典。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 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 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弊 不振,絕後無主,堙替隸圉。夫亡者豈繄無寵,皆黃炎 之後也。唯不帥天地之度,不順四時之序,不度民神 之義,不儀生物之則,以殄滅無嗣,至於今不祀。及其 得之也,必有忠信之心間之,度於天地而順於時動, 和於民神而儀於物則。故高朗令終,顯融昭明,命姓 受氏,而附之以令名。若啟先王之遺訓,省其典圖刑 法,而觀其廢興者,皆可知也。其興者,必有夏、呂之功 焉;其廢者,必有共、鯀之敗焉。今吾執政,無乃寔有所 避,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於爭明以妨王宮。王而飾 之,無乃不可乎?人有言曰:「無過亂人之門。」又曰:「佐雝 者嘗焉,佐𩰚者傷焉。」又曰:「禍不好,不能為禍。」《詩》曰:「四 牡騤騤,旟旐有翩。亂生不夷,靡國不泯。」又曰:「民之貪 亂,寧為荼毒。」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其飾彌章。民 有怨亂,猶不可遏,而況神乎?王將防𩰚川以飾宮,是 飾亂而佐𩰚也,其無乃章禍且遇傷乎?自我先王厲、 宣、幽、平而貪天禍,至於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 孫,王室其愈卑乎?其若之何?自后稷以來,寧亂及文、 武、成、康,而僅克安民。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 文始平之,十八王而康克安之,其難也如是。厲始、革 典十四王矣,基德十五而始平,基禍十五,其不濟乎? 吾朝夕儆懼曰:「其何德之修,而少光王室,以逆天休? 王又章輔禍亂,將何以堪之?」王無亦鑒於黎苗之王, 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 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是以人夷其宗廟, 而火焚其彝器,子孫為隸,下夷於民,而亦未觀夫前 哲令德之則,則此五者,而受天之豐福,享民之勳力, 子孫豐厚,令聞不忘,是皆天子之所知也。天所崇之 子孫,或在畎畝,由欲亂民也。畎畝之人,或在社稷,由 欲靖民也:無有異焉。《詩》云:「殷鑒不遠。」近在夏後之世, 將焉用飾宮以徼亂也?度之天神,則非祥也;比之地 物,則非義也;類之民則,則非仁也;方之時動,則非順 也;咨之前訓,則非正也;觀之《詩》《書》,與民之憲言,皆亡 王之為也。上下儀之,無所比度,王其圖之。夫事大不 從象,小不從文,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則,方非 時動,而作之者「必不節矣。作又不節,害之道也。」王卒 壅之。及景王多寵人,亂於是乎始生。景王崩,王室大 亂。及定王,王室遂卑。

按《漢書五行志》,《史記》魯襄公二十三年,穀、洛水𩰚,將 毀王宮。劉向以為近火沴水也。靈王將壅之,有司諫 曰:「不可。長民者不崇藪,不墮山,不防川,不竇澤。今吾 執政,毋乃有所辟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於爭明以 防王宮室,王而飾之,毋乃不可乎?」懼及子孫,王室愈 卑。王卒壅之以四瀆比諸侯。穀、洛其次,卿大夫之象 「也。為卿大夫,將分爭,以危亂王室也。」是時世卿專權, 儋括將有篡殺之謀。如靈王覺寤,匡其失政,懼以承 戒,則災禍除矣。不聽諫謀,簡嫚大易,任其私心,塞埤 壅下,以逆水埶,而害鬼神。後數年,有黑如日者五。是 歲早霜,靈王崩,景王立二年,儋括欲殺王,而立王弟 佞夫。佞夫不知,景王並誅佞夫。及景王死,五大夫爭 權,或立子猛,或立子朝,王室大亂。京房《易傳》曰:「天子 弱,諸侯力政,厥異水𩰚。」

景王十四年河赤

編輯

按《史紀》,《周本紀》不載。 按《竹書紀年》,「景王十四年,河 赤於龍門三里。」

赧王七年渭水赤

編輯

按:《漢書五行志》:「秦武王三年,渭水赤三日。」

四十二年,渭水赤。

按《漢書五行志》:「秦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赤三日。」劉 向以為近火沴也。秦連相坐之法,棄灰於道者,黥罔 密而行刑虐,加以武伐橫出,殘賊鄰國,至於變亂五 行,氣色謬亂。天戒若曰,勿為刻急,將致敗亡。秦遂不 改。至始皇滅六國,二世而亡。昔三代居三河,河、洛出 圖書。秦居渭陽,而渭水數赤,瑞異應,德之效也。京房 《易傳》曰:「沈湎於酒,淫於色,賢人潛,國家危,厥異流水 赤。」

後漢

編輯

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睢水逆流

編輯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古今注》: 「建武二十四年六月丙申,沛國睢水逆流,一日一夜 止。」

====章帝建初八年池水赤====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古今注》:「建 初八年六月癸巳,東昏城下池水變赤如血。」

安帝永初六年池水赤

編輯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永初六年。河 東池水變色。赤如血。」

桓帝永興二年六月彭城泗水增長逆流

編輯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云云。 按《梁冀別傳》曰:「冀之專 政,天為見異,眾災並湊,蝗蟲滋生,河水逆流,五星失 次,太白經天,人民疾疫。出入六年,羌戎叛戾,盜賊蜂 起,皆冀所致。」

延熹八年夏四月濟水清

編輯

延熹九年夏四月,河水清。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延熹八年四 月,濟北水清。九年四月,濟陰、東郡、濟北、平原河水清。 襄楷上言,「河者諸侯之象,清者陽明之徵,豈獨諸侯 有規京都計邪?」其明年,宮車晏駕,徵解犢亭侯為漢 嗣,即尊位,是為孝靈皇帝。

靈帝建寧四年河清

編輯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四年二月,河水清。」 按《五行志》, 「建寧四年二月,河水清。五月,山水大出,漂壞廬舍五 百餘家。」

武帝咸寧二年臨平湖開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咸寧二年七月,吳臨平湖自漢末 壅塞,至是自開。父老相傳云:「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 天下平。」

太康五年池水赤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康五年夏四月,任城、魯國池水 赤如血。 按《五行志》,太康五年六月,任城、魯國池水 皆赤如血。按劉向說,近火沴水,聽之不聰之罰也。京 房《易傳》曰:「君淫於色,賢人潛,國家危,厥異水流赤。」

穆帝昇平三年池中有火

編輯

按《晉書。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昇平三年二月。 涼州池中有火。」

昇平四年,澤中有火。

按《晉書穆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四月,姑臧 澤水中又有火沴水之妖也。」明年,張天錫殺中護軍 張邕。邕,執政之人也。

安帝元興二年湖水赤

編輯

按《晉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元興二年十月, 錢塘臨平湖水赤。桓元諷吳郡使言開除以為己瑞。 俄而桓元敗。」

文帝元嘉二十四年河濟清

編輯

按《南史宋文帝本紀》:「元嘉二十四年夏四月,河、濟俱 清。」

南齊

編輯

東昏侯永元元年淮水赤

編輯

按,《南史齊東昏侯本紀》,永元元年「秋七月辛未,淮水 變赤如血。」

宣帝太建十四年正月後主即位七月江水赤

編輯

按:《陳書後主本紀》:太建十四年「春正月,即皇帝位。秋 七月,江水色赤如血,自京師至於荊州。」

按《隋書五行志》:「太建十四年七月,江水赤如血,自建 康西至荊州。」禎明中,江水赤,自方州,東至海。《洪範五 行傳》曰:「火沴水也。法嚴刑酷,傷水性也。五行變節,陰 陽相干,氣色謬亂,皆敗亂之象也。」京房《易占》曰:「水化 為血,兵且起。」是時後主初即位,用刑酷暴之應,其後 為隋師所滅。

後主禎明二年水黑

編輯

按:《南史陳後主本紀》:「禎明二年夏四月,郢州南浦水 黑如墨。」

按:《隋書五行志》,「黑水在關中。」而今淮南水黑,荊揚州 之地陷於關中之應。

北魏

編輯

太祖登國 年河水赤

編輯

按《魏書太祖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登國中,河水赤 如血,此衛辰滅亡之應。及誅其族類,悉投之河中,其 地遂空。」

太宗泰常五年地湧泉

編輯

按《魏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泰常五年十二 月壬辰,湧泉出於平城。」

高宗和平五年地湧泉

編輯

按《魏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和平五年十一 月,鴈門泉水穿石湧出。」

前廢帝普泰元年井溢

編輯

按《魏書前廢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普泰元年秋, 司徒府太倉前井並溢。占曰:「民遷流之象。」永熙元年 十月,都遷於鄴。

====孝靜帝天平四年七月泰州井溢====
考證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云云。

元象元年井溢

編輯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不載。 按《靈徵志》,「元象元年二 月,鄴城西南有枯井溢。」

北齊

編輯

武成帝河清元年河濟清

編輯

按:《北史齊武成本紀》,河清元年,「夏四月乙巳,青州刺 史上言,今月庚寅,河、濟清。」以「河濟清」,改大寧二年為 河清,降罪人各有差。

按:《隋書五行志》:「後齊河清元年四月,河、濟清。襄楷曰: 『河,諸侯之象。應濁反清,諸侯將為天子之象』。」是後十 餘歲,隋有天下。

北周

編輯

宣帝大象元年池水赤

編輯

按:《周書宣帝本紀》:「大象元年六月,咸陽有池水變為 血。」

按《隋書五行志》:「後周大象元年六月,咸陽池水變為 血。」與太建十四年同占。「是時刑罰嚴急,未幾國亡。」

文帝開皇三年醴泉出

編輯

按:《北史隋文帝本紀》,「開皇三年三月,京師承明里醴 泉出。」

仁壽元年水徙

編輯

按:《隋書文帝本紀》:「仁壽元年夏五月壬辰,驟雨震雷, 大風拔木,宜君湫水移於始平。」

煬帝大業三年河清

編輯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三年春正月,武陽郡上言河 水清。」

高祖武德元年鸚鵡谷水清

編輯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唐會要》,「武德元年七月, 新豐鸚鵡谷水清。世傳此水清,天下太平。開皇初,暫 清復濁,至是復清。」

武德七年,河清,水變色變味。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唐會要》,武德七年九月, 丹州言「河水清。」

按《冊府元龜》:「武德七年,長安古城藍渠水生藍色,紅 白而味甘,狀如方印。九月,丹州言河水清。」

武德九年,河清。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武德九年二月, 蒲州河清。襄楷以為河,諸侯象清明之效也。

太宗貞觀六年醴泉出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觀六年癸 卯,醴泉出丹霄殿之西,命公卿以上示之,因置酒於 側,賜帛各有差。」

按《玉海》:貞觀六年四月,避暑九成宮,己亥,西城高閣 下有泉湧出,承以石檻,引為一渠。清若鏡,甘如醴。祕 書監魏徵撰《醴泉銘》曰:「雜遝景福,葳蕤繁祉。雲氏龍 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烏呈三趾。頌不輟工,筆無停 史。流謙潤下,潺湲皎潔。洴旨醴甘,冰凝鏡徹。用之日 新,挹之無竭。道隨時泰,慶與泉流。我後夕惕,雖休勿」 休。人玩其華,我取其實。還淳反本,代文以質。居高思 墜,持滿戒溢。

貞觀七年,醴泉出。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貞觀七年二月。醴 泉湧於綿州香溪。痼疾者飲之多愈。

貞觀十一年,醴泉出。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云云。

貞觀十四年,河清。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貞觀十四年二 月,陝州、泰州河清。

按《玉海》,貞觀十四年二月四日,陝州言,「黃河清而有 景雲見。」協律郎張文收采古天馬作歌之義,作《景雲 河清歌》,名曰《燕樂首》,元會第一奏是也。

按《冊府元龜》,貞觀十四年二月,陝州言「河水變清。司 空無忌等詣闕上表曰:『臣聞崑崙載極,道元液以周 天;積石流源,委蒼波而括地。俯作神州之紀,仰膺上 帝之官。水德靈長,斯其謂矣。故能道符千載,位長百 川。瑞馬開圖,發榮光於遠代;應龍僻壤,致宅土於遐 年。自此不追,寂寥難俟,天之祚聖,復在於茲。伏惟皇』」 帝陛下則哲承基,窮神闡化,功綿㝢外,德耀瀛表。文 教蔚乎三五,至道格乎地天。是以禎凝藪澤,慶溢風 煙。丹井輝奇,青丘表異。嘉苗合穎,入豐膳以鳴鐘;天 駟攝雲,播頌聲於綴兆。西鶼南雉之貴,日至月書;連 珠湧醴之徵,雲飛霧集。宜其展事嬴里,仰告成功;出 豫介丘,方騰茂實。猶且宵衣旰食,若有追而不逮;對 越嘉祉,乃固辭而弗居。遂使萬土韜華,三神缺望。西 皇佇詔,申以德水之祥;東岳希封,勗以清河之貺。伏 見陝州刺史房仁裕狀稱,所管界內二百餘里,正月 元日,黃河載清。謹案《易乾鑿度》曰:「聖人受命河水清。」 京房飛候曰:「河水清,天下太平。」繇是納渭含涇,混流同潔;凌門泑澤,別派俱清。馬頰馳波,詳觀若鏡,龍門 激箭,回眺飛空。拍天之典煥然,馮夷之都可見。千尋 朗徹,俯映元珠;一曲澄鮮,遙觀紫貝。盡河宗之祕奧, 洞水府之仙「靈,豈非天鑑祥明,不愛其道,神心昭著, 在感斯通。何幽顯合符,人祗交際,理均形見,若斯之 效歟?臣等沐道醉心,觀洋駭目,披圖逖聽,曠古無聞。 實慶生涯,親承旦暮。」詔答曰:「嘉瑞爰降,必資至德,大 河效祉,實為希世。顧惟寡昧,但增慚惕。乃天地表祥, 宗社垂祐,欲使四海隆平,八荒禔福。王公卿士、內外 庶僚,宜勉修正道,以副靈貺焉。」三月,泰州言河清。 貞觀十六年,河清。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六年正月,懷 州河清。」

貞觀十七年,河清。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七年十二月, 「鄭州、滑州河清。」

按《冊府元龜》:「貞觀十七年十一月,鄭州河水清,懷州 河水清。」

貞觀二十年,河清。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貞觀二十年, 懷州河水清。」

貞觀二十三年,河清。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三年四月。 「靈州河清。」

高宗永徽元年正月濟州河清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永徽二年十二月,衛州河清。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云云。

永徽五年,河清。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五年六月,濟州 河清十六里。」

調露二年河清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調露二年夏,豐 州河清。」

中宗神龍二年地色如水街中見水影

編輯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神龍二年二月 壬子,洛陽城東七里,地色如水,樹木車馬,歷歷見影, 漸移至都,月餘乃滅。長安街中,往往見水影。昔苻堅 之將死也,長安嘗有是。」

睿宗唐隆元年神泉湧

編輯

按《唐書睿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唐隆元年,江 州上言神泉湧」

元宗開元七年醴泉出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開元七年閏 七月,虢州奏閿鄉縣桃林鄉醴泉湧出。」

開元十六年,「浪井出。」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六年三月, 京兆府三原縣浪井出。」

開元十七年,「浪井出。」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七年六月 有浪井出。」州。

開元十九年,「浪井出。」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九年六月 癸未,有浪井出於卬州之龍興觀,平地泛溢,五色相 輝,浮彩彪炳。」

開元二十二年,浪井出醴泉湧。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二年八月。 「清夷軍黃帝祠古井湧浪。」

按《玉海》。「二十二年十月。丞相奏。醴泉湧。」

開元二十二年,浪井出醴泉湧。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二十三年五月丁 卯。蘭州有浪井出。及醴泉滂湧。」

開元二十五年,河清。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五年五月, 「淄州、棣州河清。」

開元二十九年,「枯井復湧。」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二十九年,「亳州 老子祠九井涸復湧。」

天寶三載醴泉湧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寶三年三 月丙子,武威郡上言,「番禾縣之天寶山有醴泉湧出。」

肅宗乾元二年河清

編輯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乾元二年七月, 嵐州合關河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變。」

寶應元年代宗即位河清

編輯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寶應元年九月 甲午,泰州至陝州二百餘里河清,澄徹見底。」

代宗廣德二年河清

編輯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廣德二年五 月己酉,河南府上言,「河南縣界黃河清,踰月不變。」

====大曆二年醴泉出====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曆二年,京兆尹 李勉奏櫟陽縣醴泉湧出。獨孤及賀表云:「厚德載物, 與坤同符。以善利人,如水潤下。」

按《冊府元龜》:「大曆二年十月乙酉,有醴泉出於京兆 府之櫟陽,飲者多愈痼疾。」

大曆 年,深州有「水影。」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大曆末,深州束 鹿縣中有水影。長七八尺。遙望見人馬往來。如在水 中。及至前。則不見水。」

德宗建中四年河清

編輯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建中四年五月 乙巳,滑州、濮州河清。」

貞元十四年河清

編輯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四年閏五月 乙丑,滑州河清。」

貞元十七年,池水赤。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七年,福州劍 池水赤如血。」

貞元十八年,醴泉出。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十八年五月, 眉州上言醴泉出。」

貞元二十一年。湖竭水𩰚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貞元二十一年 夏。越州鏡湖竭。是歲朗州熊武五溪水𩰚。占曰:「山崩 川竭國必亡。」又曰:「方伯力政。厥異水𩰚。」

穆宗長慶元年河水赤

編輯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長慶元年七月 戊午,河水赤,三日止。」

文宗開成二年運河竭

編輯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開成二年夏旱, 揚州運河竭。」

宣宗大中八年河清

編輯

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大中八年正月, 「陝州河清。」

懿宗咸通七年湖水赤

編輯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咸通七年。鄭州 永福湖水赤如凝血者三日。」

僖宗乾符六年井水赤

編輯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乾符六年,中書 政事堂忽旦有死人血污滿地,不知主名。又御井水 色赤而腥,渫之得一死女子腐爛。近赤祥也。」

廣明元年池涸

編輯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廣明元年夏,至 州峴陽峰龍池涸。近川竭也。

中和三年水𩰚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中和三年秋汴水入於淮水𩰚壞船數艘

編輯

光啟元年江水赤

編輯

按《唐書僖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光啟元年正月, 潤州江水赤,凡數日,水沴火。」

文德元年昭宗即位甘泉出

編輯

按《唐書昭宗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文德元年九 月,雲韶殿前穿井得甘泉,以示百寮。群臣上表賀曰: 「臣聞至德動天,天乃垂甘露;神功浹地,地故出醴泉。 然猶兆自郊圻,啟諸甸服,未有因於改井,得彼甘泉。 不離禁掖之中,便是殿庭之側。澄清若鏡,汲引而固 絕羸瓶;香美如飴,濟利而終期勿藥。況銀床萬所,玉 甃」千門,味不可以和太羹,美不足以調甘食。若非皇 帝陛下幽通井德,明契天宮,則何以革故從新,致斯 元貺,移鹹變苦,降此休禎?臣等幸遇盛時,叨承寵祿, 「思與堯年,野老鑿以興歌;願同漢水,丈人汲而成藥。」

昭宣帝天祐四年井出甘泉

編輯

按:《唐書昭宣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天祐四年, 梁軍庫前有苦井,嘗以請幫助識別此字。《灑滌之用》,一旦其味忽變, 甘美若飴,冠於他井。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河清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太平興國三年八月癸丑,滑州黃 河清。」

雍熙五年河清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雍熙五年正月戊 辰。澶州言。「黃河清二百里。」

端拱元年河清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端拱元年春正月,澶州黃河清。」

真宗咸平元年墨池水變黑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咸平元年五月。 「撫州王羲之墨池水變黑如雲。」

大中祥符元年醴泉出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五月壬戌,王欽若 言泰山醴泉出。 按《五行志》:大中祥符元年二月,醴 泉出蔡州汝陽鳳原鄉,有疾者飲之皆愈。五月丁丑泰山王母池水變紅紫色。

按《玉海》:「祥符元年六月庚戌,賜百官泰山醴泉。十二 月丁酉,內出泰山玉女白龍王母池醴泉賜輔臣。 大中祥符三年,河清。」

按:《宋史真宗本紀》:「三年冬十一月己亥,陝州黃河清。 十二月,陝州黃河再清。庚戌,集賢校理晏殊獻《河清 頌》。」

按,《玉海》:「祥符三年十一月庚子,陝州言寶鼎縣河清, 遣官往祭,群臣稱賀。十二月二日、三日再清。庚戌,上 作七言詩,晏殊上《河清頌》。」

大中祥符四年,瀵泉有光。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四年二月己未, 河中府寶鼎縣瀵泉有光如燭焰四五炬,其聲如雷。」

天禧三年醴泉出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禧三年閏四月 丁未,醴泉出京師拱聖營。上謂輔臣曰:「營卒初睹龜, 建真武祠,今泉出其側,有疾者飲之多愈。」甲寅,命王 欽若賜觀名祥源,十月辛未成,仁宗重建,改為醴泉 觀。

仁宗皇祐三年汴河竭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皇祐三年八月,汴河絕流。」

神宗熙寧元年醴泉出

編輯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熙寧元年五月。 京師開化坊醴泉出。

徽宗大觀元年河清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大觀元年,乾寧軍黃河清。」

大觀二年,河清。

按《宋史徽宗本紀》,大觀二年,同州黃河清。 按《五行 志》,二年十二月,陝州河清。同州韓城縣、郃陽縣至清 及百里,涉春不變。自是迄政和、宣和,諸路數奏河清, 輒遣郎官致祭,宰官臣等率百官拜表賀,歲以為常。 大觀三年河清。

按:《宋史徽宗本紀》:「大觀三年,同州黃河清。」

大觀四年,海水清。

按:《宋史徽宗本紀》云云。

政和五年醴泉出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政和五年正月, 河陽臺觀醴泉出。

政和六年,河清。

按:《宋史徽宗本紀》:「政和六年,冀州三山河水清。」

宣和元年河清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元年,嵐州黃河清。」

高宗紹興十四年海水清水𩰚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四年五月辛未楚州鹽城縣海水清 按五行志紹興十四年樂平縣河衝里

編輯

田隴數十百頃田,水中類為物所吸,聚為一,直行高 平地數尺,不假隄防而水自行。里南程氏家井水溢 亦高數尺,夭矯如長虹,聲如雷,穿牆毀樓。二水𩰚於 杉墩,且前且卻,約十刻乃解,各復故。

按《玉海》,「紹興十四年六月甲辰,淮東漕臣言,楚州鹽 城於五月二十五日乙亥海水澄清。」宣付史館。十五 年,撰《滄海澄清曲》。

寧宗慶元元年浪井出

編輯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慶元元年。徽州 府黃山民家古井風雨。夜出黑氣。波浪噴湧。

衛紹王大安二年河清

編輯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大安二年四月,徐、邳州河清五 百餘里,以告宗廟社稷。」 按《五行志》:「大安元年,徐、沛 界黃河清五百餘里,凡二年。以其事詔中外。臨洮人 楊珪上書曰:『河性本濁,而今反清,是水失其性也。正 猶天動地靜,使當動者靜,當靜者動,則如之何?其為 災異也明矣。且《傳》曰:『黃河清,聖人生』。假使聖人生,恐 不在今日』。」又曰:「黃河清,諸侯為天子,正當戒懼,以銷 災變,而復誇示四方,臣所未喻。」宰相以為妖言,議誅 之,慮絕言路,即詔大興府鎖還本管。

至寧元年海水不潮

編輯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寧元年八 月「癸巳,衛紹王遇弒。是日海水不潮,寶坻鹽司懼其 虧庫,致禱無應。九月丙午,宣宗即位,乃潮。」

宣宗貞祐二年河清

編輯

按《金史宣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貞祐二年冬,黃 河自陝州界至衛州八柳樹清十餘日,纖鱗皆見。」

世祖至元十四年金沙泉湧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至元十四年九 月,湖州長興縣金沙泉,自唐宋以來用以造茶。其泉 不常有。今瀵然湧出,溉田可數百頃。有司以聞,錫名 瑞應泉。」

至元十五年,河清。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十五年十二月河水清。自孟津東柏谷至氾水縣蓼子谷,上下八十 餘里,澄瑩見底,數月始如故。 按《田忠良傳》:十五年 三月,汴梁河清三百里。帝曰:「憲宗生河清,朕生河又 清。今河又清,何耶?」忠良對曰:「應在皇太子宮矣。」帝語 符寶郎董文忠曰:「是不妄言,殆有徵也。」

成宗元貞元年河清

編輯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元貞元年閏四 月,蘭州上下三百餘里,河清三日。」

順帝至正十三年潮不應候

編輯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十三年七月丁卯,海潮日三 至。」

至正二十年,河清。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明昭代典則》。至正二十 年冬十一月朔,黃河清。凡三日。

至正二十一年,河清。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戊辰,黃河 自平陸三門磧下至孟津五百餘里皆清,凡七日,命 祕書少監程徐祀之。」

按:《明昭代典則》:「至正二十一年十二月,石州河清,至 冰泮始如故。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