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63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六十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三卷目錄

 三禮部紀事

三禮部紀事

編輯

《孔子家語》: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道, 退而謂南宮敬叔曰:「孔子生於衰周,先王典籍,錯亂 無紀,而乃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 文武,定禮理樂,垂訓後嗣,以為法式。其文德著矣。」按家

《語》稱孔子定禮事,故冠「紀事」 之首。

《史記孔子世家》:「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 周。魯君予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 《老子》雲。

《老子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 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仲尼弟子列傳》:巫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歲。陳司 敗問孔子曰:「魯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退而揖巫 馬旗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魯公娶吳女為 夫人,命之為孟子。孟子姓姬,諱稱同姓,故謂之孟子。 魯君而知禮,孰不知禮?施以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 苟有過,人必知之。臣不可言君親之惡,為諱者,禮也。」

按以上皆孔子事故外傳居世家之前

《留侯世家》:「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

《叔孫通傳》:叔孫通者,薛人也,秦時以文學徵待詔博 士。數歲,陳勝起山東,使者以聞,二世召博士諸儒生 問曰:「楚戍卒攻蘄入陳,於公如何?」博士諸生三十餘 人前曰:「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願陛下急發兵 擊之。」二世怒作色,叔孫通前曰:「諸生言皆非也。夫天 下合為一家,毀郡縣城,鑠其兵,示天下不復用。且明 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職,四方輻輳,安敢 有反者!此特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郡 守尉今捕論,何足憂!」二世喜曰:「善。」盡問諸生,諸生或 言反,或言盜。於是二世令御史案諸生,言反者,下吏 非所宜言;諸言盜者皆罷之。迺賜叔孫通帛二十匹, 衣一襲,拜為博士。叔孫通已出宮,反舍。諸生曰:「先生 何言之諛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幾不脫於虎口。」迺亡 去之薛,薛已降楚矣。及項梁之薛,叔孫通從之,敗於 定陶,從懷王。懷王為義帝,徙長沙。叔孫通留事項王。 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 敗而西,因竟從漢。叔孫通儒服,漢王憎之,迺變其服, 服短衣。楚製。漢王喜。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 餘人。然通無所言進,專言諸故群盜壯士,進之弟子, 皆竊罵曰:「事先生數歲,幸得從降漢,今不能進臣等 專言大猾,何也?」叔孫通聞之,迺謂曰:「漢王方蒙矢石 爭天下,諸生寧能鬥乎!故先言斬將搴旗之士。諸生 且待我,我不忘矣。」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漢五年,已並天下諸侯,俱尊漢王為皇帝於定陶,叔 孫通就其儀號。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 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 益厭之也,說上曰:「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 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 孫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世人情為 之節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禮所因損益可知者,謂不 相復也。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 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於是叔孫通使徵魯諸 生三十餘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 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 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 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汙 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遂與所徵三 十三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綿 蕞野外。習之月餘,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既觀,使行 禮,曰:「吾能為此。」迺令群臣習肄,會十月。漢七年,長樂 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 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志。」徐廣曰一 作幟傳言趨殿下,郎中俠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 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 鄉。大行設九賓《臚句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 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 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坐殿 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 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讙譁 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迺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迺 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叔孫通因進曰:「諸弟 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願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叔孫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賜諸生。諸生乃皆 喜曰:「叔孫生誠聖人也,知當世之要務。」漢九年,高帝 徙叔孫通為太子太傅。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王如 意易太子,叔孫通諫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 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早 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 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 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願先伏誅。」以 頸血汙地。高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曰:「太子 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高帝曰: 「吾聽公言。」及上置酒,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上, 迺遂無易太子志矣。高帝崩,孝惠即位,迺謂叔孫生 曰:「先帝園陵寢廟,群臣莫能習。」乃徙為太常,定《宗廟 儀法》。及稍定漢諸儀法,皆叔孫生為太常所論著也。 孝惠帝為東朝長樂宮,及間往來數蹕煩人,迺作複 道,方築武庫南。叔孫生奏事,因請問曰:「陛下何自築 複道高寢,衣冠月出遊高廟?高廟,漢太祖,奈何令後 世子孫乘宗廟道上行哉?」孝惠帝大懼,曰:「急壞之。」叔 孫生曰:「人主無過舉。今已作,百姓皆知之。今壞此,則 示有過舉。願陛下為原廟渭北,衣冠月出遊之,益廣。 多宗廟,大孝之本也。」上迺詔有司立原廟,起以複道。 故孝惠帝曾春出遊離宮,叔孫生曰:「古者有春嘗果, 方今櫻桃熟,可獻,願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上迺 許之。諸果獻由此興。

儒林傳,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 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 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帝時, 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徐延、徐襄。襄其天 姿,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為漢 禮官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 生、單次,皆常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 陽太守。是後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脩 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 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 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 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辨。獻王所 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 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舉六藝,立 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 儒者。

《儒林傳》:「漢興,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為 頌。孝文時,徐生以頌為禮官大夫。」按頌字史記俱作容故並存之餘皆

孟卿,東海人也。事蕭奮,以授後倉魯閭丘卿。倉說《禮》 數萬言,號曰《後氏。曲臺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 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孝公為東平太傅,德 號大戴,為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 江太守。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通漢,以太子 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 咸,為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為博士、州牧、 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季卿,楊榮子孫。仁 為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 小戴有橋楊氏之學。

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也。父號孟卿,善為《禮》《春秋》 授后蒼疏廣。世所傳《後氏禮》,《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 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迺使喜從田王孫受《易》。 申公傳韋賢,治《詩》。事博士大江公及許生。又治《禮》,至 丞相。

《闕里誌》:「十二代邳,字子邛,安國子,傳家學,尤善禮。」 《後漢書張純傳》:「純字伯仁,京兆杜陵人。高祖父安世, 宣帝時為大司馬衛尉將軍,封富平侯。父放,為成帝 侍中。純少襲爵土,哀平間為侍中。建武五年,拜太中 大夫,要封武始侯。純在朝歷世,明習故事。建武初,舊 章多闕,每有疑議,輒以訪純,自郊廟婚冠喪紀禮儀, 多」所正定,帝甚重之。純以宗廟未定,昭穆失序,十九 年,迺與太僕朱浮奏言,帝從之。二十三年,代杜林為 大司空,選辟掾舉,皆知名大儒。二十六年,詔純曰:「禘 祫之祭,不行已久矣。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 樂,樂必崩。宜據經典,詳為其制。」純奏曰:「禮,三年一祫, 五年一禘。《春秋傳》曰:『大祫者何?合祭也』。」毀廟及未毀 廟之主,皆登合食乎?太祖五年而再殷。漢舊制,三年 一祫,毀廟主合食高廟,存廟主未嘗合祭。元始五年, 諸王公列侯廟會,始為禘祭。又前十八年親幸長安, 亦行此禮。《禮說》:「三年一閏,天氣小備。五年再閏,天氣 大備。故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之為言諦,諦定昭穆 尊卑之義也。禘祭以夏「四月,夏者陽氣在上,陰氣在 下,故正尊卑之義也。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穀成熟, 物備禮成,故合聚飲食也。斯典之廢,於茲八年,謂可 如禮施行,以時定議。」帝從之。自是禘祫遂定。純以聖 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禮義,既富而教者也。迺按《七經讖》,《明堂圖》、河間《古辟雍記》,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及 平帝時議,欲具奏之。未及上,會博士桓榮上言「宜立 辟雍、明堂。」章下三公、太常,而純議同榮,帝迺許之。三 十年,純奏上宜封禪。中元元年,帝迺東巡岱宗,以純 視御史大夫,從,並上《元封舊儀》及刻石文。三月薨。諡 節侯。子奮嗣。

奮字稚通,少好學,節儉行義,常分捐租奉,贍卹宗親, 雖至傾匱而施與不怠。永平十年,為侍祠侯。章和九 年,以病罷在家,上疏曰:「聖人所美,政道至要,本在禮 樂《五經》同歸而禮樂之用尤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 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又曰:『揖讓而化天下者, 禮樂之謂也。先王之道禮樂可謂盛矣。孔子謂子夏 曰:『禮以修外,樂以制內』。丘已矣夫』!又曰:『禮樂不興,則 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厝其手足』。臣以為漢 當製作禮樂,是以先帝聖德,數下詔書,愍傷崩缺,而 眾儒不達,議多駁異。臣累世台輔,而大典未定,私竊 惟憂,不忘寢食。臣犬馬齒盡,誠冀先死見禮樂之定。」 十三年,更召拜太常。復上疏曰:「漢當改作禮樂,圖書 著明。王者化定製禮,功成作樂。謹條《禮樂異議》三事, 願下有司㠯時考定。昔孝武皇帝、光武皇帝封禪告 成,而禮樂不定,事不相副。先帝已詔曹褒,今陛下但 奉而承之,猶周公斟酌文武之道,非自為制,誠無所 疑。久執謙謙,令大漢之業不㠯時成,非所㠯章顯祖 宗功德,建太平之基,為後世法。」帝雖善之,猶未施行。 其冬,復㠯病罷。明年,卒於家。子甫嗣,官至建城門候。 甫卒,子吉嗣。永初三年,吉卒,無子,國除。自昭帝封安 世至吉,傳國八世,經歷篡亂,二百年間,未嘗譴黜,封 者莫與為比。

《曹褒傳》:「褒字叔通,魯國薛人也。父充,持慶氏禮,建武 中為博士,從巡狩,岱宗定封禪禮,還受詔議立七廟、 三雍、大射養老禮儀。顯宗即位,充上言,漢再受命,仍 有封禪之事,而禮樂崩闕,不可為後嗣法。五帝不相 沿樂,三王不相襲禮,大漢當自製禮,㠯示百世。帝問: 制禮樂云何,充對曰:河圖括地象曰:有漢世禮樂文」 雅,出《尚書璇璣鈐》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帝善 之,下詔曰:「今且改太樂官曰太予樂,歌詩曲操,㠯俟 君子。」拜充侍中,作《章句辨難》,於是遂有慶氏學。褒少 篤志,有大度,結髮傳充業,博雅疏通,尤好禮士。常憾 朝廷制度未備,慕叔孫通《漢禮儀》,晝夜研精,沈吟專 思,寢則懷抱筆札,行則誦習文書。當其念至,忘所之 適。初舉孝廉,再遷圉令,㠯禮理人,㠯德化俗。時它郡 盜徒五人來入圉界,吏捕得之。陳留太守馬嚴聞而 疾惡,風縣殺之。褒敕吏曰:「夫絕人命者,天亦絕之。皋 陶不為盜制死刑,管仲遇盜而升諸公。今承旨而殺 之,是逆天心,順府意也,其罰重矣。如得全此人命而 身坐之,吾所願也。」遂不為殺。嚴奏褒耎弱,免官歸郡。 為功曹,徵拜博士。會肅宗欲制定禮樂,元和二年下 詔曰:「《河圖》稱『赤九會昌,十世㠯光,十一㠯興』。《尚書璇 璣鈐》曰:『述堯理世,平制禮樂,放唐之文』。予末小子,託 於數終,曷㠯纘興,崇弘祖宗,仁濟元元。《帝命驗》曰:『順 堯考德,題期立象』。且三五步驟,優劣殊軌。況予頑陋, 無㠯克堪,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每見圖書,中心恧焉。 褒知帝旨,欲有興作,迺上疏曰:「昔者聖人受命而王, 莫不制禮作樂,㠯著功德。功成作樂,化定製禮,所㠯 救世俗,致禎祥,為萬姓獲福於皇天者也。今皇天降 祉,嘉瑞並臻,製作之符,甚於言語。宜定文制,著成《漢 禮》,丕顯祖宗盛德之美。」章下太常,太常巢堪㠯為一 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帝知群寮拘攣,難與圖始, 朝廷禮憲,宜時刊立。明年,復下詔曰:「朕㠯不德,膺祖 宗弘烈。迺者鸞鳳仍集,麟龍並臻,甘露宵降,嘉穀滋 生。赤草之類,紀於史官,朕夙夜祗畏,上無㠯彰於先 功,下無㠯克稱靈物。漢遭秦餘,禮壞樂崩,且因循故 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褒省詔,迺歎息 謂諸生曰:「昔奚斯頌魯,《考甫》詠殷,夫人臣依義顯君, 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遂復上疏, 具陳禮樂之本,制改之意。拜褒侍中,從駕南巡。既還, 㠯事下三公,未及奏,詔召元武司馬班固問改定禮 制之宜。固曰:「京師諸儒,多能說禮,宜廣招集,共議得 失。」帝曰:「諺言『作舍道傍,三年不成』。會禮之家,名為聚 訟,互生疑異,筆不得下。昔堯作大章,一夔足矣。」章和 元年正月,迺召褒詣嘉德門,令小黃門持班固所上 叔孫通《漢儀》十二篇,敕褒曰:「此制散略,多不合經,今 宜依禮條正,使可施行,於南宮東觀盡心集作。」褒既 受命,迺次序禮事,依準舊典,雜㠯五經讖記之文,撰 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凶、終始制度,㠯為百五十 篇,寫㠯二尺四寸簡。其年十二月奏上,帝㠯眾論難 一,故但納之,不復令有司平奏。會帝崩,和帝即位,褒 迺為作《章句》,帝遂㠯《新禮》二篇冠,擢褒監羽林左騎。 永元四年,遷射聲校尉。後太尉張酺、尚書張敏等奏 「褒擅制漢禮,破亂聖術,宜加刑」誅。帝雖寢其奏,而漢 禮遂不行。褒在射聲營舍,有停棺不葬者百餘所。褒親自履行,問其意。故吏對曰:「此等多是建武㠯來絕 無後者,不得埋掩。」褒迺愴然,為買空地,悉葬其無主 者,設祭㠯祀之。遷城門校尉,將作大匠。時有疾疫,褒 巡行病徒,為致醫藥,經理饘粥,多蒙濟活。七年,出為 河內太守。時春夏大旱,糧糓湧貴。褒到,迺省吏並職, 退去姦殘,澍雨數降,其秋大熟,百姓給足,流冗皆還。 後坐上災害不實免。有頃徵再遷,復為侍中。褒博物 識古,為儒者宗。十四年,卒官。作《通義》十二篇,演經雜 論百二十篇,又傳《禮記》四十九篇,教授諸生千餘人, 慶氏學遂行於世。

《鄭元傳》:「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時 尚書僕射。元少為鄉嗇夫,得休歸,常詣學官,不樂為 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 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 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 融,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 元在門下,三年不得見。迺使高業弟子傳授於元,元 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元善 算,迺召見於樓上,元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 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凡元所注《周易》《尚 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又著《魯禮禘祫義》《答臨 孝存》《周易難》,凡百餘萬言。

《周燮傳》:燮生而傾頤折頞,醜狀駭人,其母欲棄之,其 父不聽曰:「吾聞賢聖多有異貌,興我宗者,乃此兒也。」 於是養之。始在髫鬌,而知廉讓。十歲就學,能通《詩》《論》。 及長專精禮《易》。不讀非聖之書,不修賀問之好。 《荀淑傳》:子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 《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 思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 龍,慈明無雙。著《禮》《易傳》。」

《儒林傳前書》:「魯高堂生漢興,傳《禮》十七篇,後瑕丘蕭 奮以授同郡后蒼,蒼授梁人戴德及兄子聖、沛人慶 普。於是德為《大戴禮》,聖為《小戴禮》,普為《慶氏禮》,三家 皆立博士。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 六篇,前世傳其書,未有名家。中興以後,亦有大小戴 博士,雖相傳不絕,然有顯於儒林者。建武中,曹充習」 慶氏學,傳其子褒,遂撰《漢禮》。

中興,鄭眾傳《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元,元作 《周官注》。元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 故為鄭氏學。元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 「三禮」焉。

《獨行傳》:「劉茂字子衡,太原晉陽人也。少孤獨與母居, 家貧,以筋力致養,孝行著於鄰里。及長,能習禮經,教 授常數百人。」

《三國志魏王肅傳》:「初,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采 會同異為《三禮解》,列於學官。其所論駁朝廷典制、郊 祀宗廟、喪紀重輕,凡百餘篇。」

《王肅傳注》:隗禧字子牙。魚豢嘗從問《左氏傳》,禧答曰: 「欲知幽微莫若《易》,人倫之紀莫若《禮》,多識鳥獸草木 之名莫若《詩》。《左氏》直相斫書耳,不足精意也。」

《鍾會傳》註:其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於教訓。會雖童 稚,勤見規誨。」年十三,誦《周禮》《禮記》。

《蜀許慈傳》:「慈字仁篤,南陽人也。師事劉熙,善鄭氏學, 治三禮。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入蜀。」

《李譔傳》譔。字欽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賢,與同縣 尹默俱游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譔具傳其業。又 從默講論義理,「《五經》諸子無不該覽。著《古文易》《尚書》 《毛詩》《三禮》《左氏傳》《太元指歸》,皆依準賈、馬,異於鄭元, 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

《譙周傳》:「咸熙三年夏,巴郡文立從洛陽還,過見周。」 《華陽國志》曰:文立,字廣休。少治「《三禮》,兼通群書,為時 名卿。」咸寧末卒。

《吳嚴畯傳》:「畯少耽學,善《詩》《書》三禮,與諸葛瑾、步騭齊 名。」

《晉書王接傳》:「接雖博通,特精《禮傳》。」

《孝友傳》:「許孜字季義,東海吳寧人也。孝友恭讓,敏而 好學。年二十,師事豫章太守會稽孔沖,受《詩》《書》《禮》《易》 及《孝經》《論語》。學竟還鄉。」

《文立傳》:「蜀時遊太學,專三禮,師事譙周。門人以立為 顏回、陳壽、李虔為游夏,羅憲為子貢。」前見蜀志譙周傳注事同文異

並存之

《儒林傳》:「范隆字修謹,博通經籍,無所不覽,撰《三禮吉 凶宗紀》,甚有條義。」

董景字文博,弘農人也。少而好學,千里追師,所在惟 晝夜讀誦,略不與人交通。《三禮》之義,專遵鄭氏,著《禮 通論》,非駮諸儒,演廣鄭旨。

范宣著禮易論難皆行於世。

《隱逸傳》:「孟陋少孤,博學多通,長於三禮。」

《藝術傳》:「黃泓字始長,博覽經史,尤明《禮》《易》。」

《宋書臧燾傳》:「少好學,善《三禮》,貧約自立操行,為鄉里所稱。」

《傅隆傳》:「隆字伯祚,少孤單貧有學行,不好交遊。元嘉 十四年,太祖以新撰《禮論》付隆,使下意。明年,致仕,拜 光祿大夫。歸老在家,手不釋卷,博學多通,特精三禮, 謹於奉公,常手抄書籍。」

《王淮之傳》:曾祖彪之,尚書令;祖臨之,父納之,並御史 中丞。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儀,自是家世相傳,並諳 江左舊事。緘之青箱,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淮之兼 明《禮》《傳》,贍於文辭。

《南齊書劉瓛傳》:「瓛字子珪,少篤學,博通《五經》,聚徒教 授,常數十人。武陵王曄為會稽太守,上欲令瓛為曄 講,除會稽郡丞,學徒從之者轉眾。永明初,竟陵王子 良請為征北司徒,除步兵校尉,並不拜。瓛姿狀纖小, 儒學冠於當時。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業。性謙 率通美,不以高名自居。遊詣故人,唯一門生持胡床」 隨後,主人未通,便坐問答。住在檀橋,瓦屋數間,上皆 穿漏,學徒敬慕,不敢指斥,呼為「青溪」焉。竟陵王子良 親往脩謁。七年,表世祖為瓛立館,以揚烈橋故主第 給之。所著文集,皆是《禮義》,行於世。

《高逸傳》:「吳苞字天蓋,儒學,善《三禮》及老莊。宋泰始中 過江,聚徒教學,冠黃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隆 昌元年詔曰:『處士濮陽吳苞棲志窮谷,秉操貞固,沈 情味古,白首彌厲』。徵太學博士,不就。」

徐伯珍東陽太末人也。同郡樓幼瑜著禮捃遺三十 卷官至給事中。

《梁書孔休源傳》,時太子詹事周捨,撰《禮疑義》,自漢魏 至於齊梁,並皆搜採,休源所有奏議,咸預編錄。 《賀琛傳》:琛字國寶,會稽山陰人也。伯父瑒,步兵校尉, 為世碩儒。琛幼瑒授其經業,一聞便通義理。瑒異之, 常曰:「此兒當以明經致貴。」瑒卒後,琛家貧,常往還諸 暨販米以自給。閑則習業,尤精《三禮》。初,瑒於鄉里聚 徒教授,至是又依琛焉。普通中,刺史臨川王辟為祭 酒從事史。琛始出都,高祖聞其學術,召見武德殿,與 語悅之,謂僕射徐勉曰:「琛殊有世業。」所著《三禮講疏》 《五經滯義》及諸儀法,凡百餘篇。

《司馬褧傳》:「父燮,善三禮,仕齊,官至國子博士。褧少傳 家業,強力專精,手不釋卷,其禮文所涉書略皆遍睹。 沛國劉瓛為儒者宗,嘉其學,深相賞好。少與樂安任 昉善,昉亦雅重焉。初為國子生,起家奉朝請,稍遷主 府行參軍。天監初,詔通儒治五禮,有司舉褧治嘉禮, 除尚書祠部郎中。是時創定禮樂,褧所議多見施行。」 遷晉安王長史,未幾卒。所撰《嘉禮儀注》一百一十二 卷。

《王承傳》:「承字安期,僕射暕子。七歲通《周易》,選補國子 生,累遷國子博士。時膏腴貴遊咸以文學相尚,罕以 經術為業,惟承獨好之,發言吐論,造次儒者。在學訓 諸生述《禮》《易》義。」

《儒林傳》:「何佟之少好《三禮》,師心獨學,強力專精,手不 輟卷,讀《禮論》二百篇,略皆上口。時太尉王儉為時儒 宗,雅相推重,所著《文章禮義》百許篇。」

范縝少孤貧事母孝謹年未弱冠聞沛國劉瓛聚眾 講說始往從之卓越不群而勤學瓛甚奇之親為之 冠既長博通經術尤精《三禮》。

嚴植之少精解喪服及長遍治鄭氏禮撰凶禮儀注 四百七十九卷。

賀瑒字德璉。祖道,力善三禮,瑒少傳家學。天監初,有 司舉治賓禮,召見說《禮》義,高祖異之,詔朝朔望預華 林講。四年,初開五館,以瑒兼《五經》博士,別詔為皇太 子定禮,撰《五經義》,瑒悉《禮》舊事。時高祖方創定禮樂, 瑒所建議,多見施行。所著《禮義》,朝廷博議數百篇,《賓 禮儀注》一百四十五卷。瑒於禮尤精,館中生徒常百 數,弟子明經、對策至數十人。

瑒子革,字文明,少通《三禮》,侍湘東王讀。敕於永福省 為邵陵、湘東、武陵三王講禮。出為湘東王參軍。王初 於府置學,以革領儒林祭酒。講《三禮》,荊楚衣冠聽者 甚眾。

司馬筠孤貧好學師事沛國劉瓛彊力專精深為瓛 所器異既長博通經術尤明三禮子壽傳父業明三 禮。

崔靈恩少篤學從師遍通五經尤精三禮制三禮義 宗四十七卷。

孔僉會稽山陰人少師事何引通五經尤明三禮生 徒數百人。

《孔子祛續》何承天《集禮論》一百五十卷。

皇偘少好學,師事賀瑒,精力專門,盡通其業。尤明《三 禮》《孝經》《論語》。起家兼國子助教。於學講說,聽者數百 人。撰《禮記講疏》五十卷,書成奏上,詔付祕閣。頃之,召 入壽光殿講《禮記》義,高祖善之。

《文學傳》:「劉昭昭子縚,字言明,亦好學,通三《禮》。大同中 為尚書祠部郎。」

《陳書戚袞傳》:「袞字公文,吳郡鹽官人也。祖顯,齊給事中。父霸,梁臨賀王府中兵參軍。袞少聰慧,遊學京都, 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備。年 十九,梁武帝敕策孔子正言,並《周禮》《禮記》義,袞對高 第,仍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就國子博士宋懷方質《儀 禮》義。懷方北人,自魏㩦《儀禮》《禮記》疏,祕惜不傳。及將」 亡,謂家人曰:「吾死後,戚生若赴,便以《儀禮》《禮記》義本 付之。若其不來,即宜隨屍而殯。」其為儒者推許如此。 尋兼太學博士。梁簡文在東宮,召袞講論。又嘗置宴 集元儒之士,先命道學互相質難,次令中庶子徐摛 馳騁大義,間以劇談。摛辭辯縱橫,難以答抗。諸人懾 氣,皆失次序。時袞說朝聘義,摛與往復。袞精采自若, 對答如流,簡文深加歎賞。袞於梁代撰《三禮義記》,值 亂失亡。《禮記義》四十卷,行於世。

《鄭灼傳》:灼性精勤,尤明三禮。少時,嘗夢與皇侃遇於 途,侃謂灼曰:「鄭郎開口。」侃因唾灼口中,自後義理逾 進。

《儒林傳》:「沈文阿博採先儒異同,自為義疏,治《三禮》《三 傳》。所撰《儀禮》八十卷,行於世。」

晉陵張崖傳《三禮》於同郡劉文紹,仕梁歷王府中記 室。天嘉元年,為尚儀曹郎,廣沈文阿《儀注》,撰《五禮》。 吳郡陸詡,少習崔靈恩《三禮義宗》,梁世百濟國表求 講《禮》博士,詔令詡行,還除給事中。

沈洙少方雅好學不妄交遊治三禮春秋。《左氏傳》精 識強記五經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答。

《文學傳》:「杜之偉,字子大。家世儒學,以《三禮》專門。之偉 幼精敏有逸才。七歲受《尚書》,稍習《詩》《禮》,略通其學。十 五遍觀文史及《儀禮》故事,時輩稱早成。」

《北魏書文成五王傳》:「安豐王子延明撰《五經宗略》《〈詩》 《禮〉別義》,行於世。」

《封懿傳》:「軌長子偉伯,博學有才思。弱冠除太學博士, 討論《禮》《傳》《詩》《易》疑事數十條,儒者咸稱之。尋將經始 明堂,廣集儒學,議其制度,九五之論,久而不定。偉伯 乃搜檢經緯,上《明堂圖說》六卷。」

李孝伯傳父曾少治鄭氏禮左氏春秋以教授為業 太祖徵拜博士孝伯少傳父業博綜群言歷秦州刺 史。

《游明根傳》子肇,治「《周易》《毛詩》,尤精《三禮》,撰《冠婚儀》傳 於世。」

《劉芳傳》:芳才思深敏,特精經義,博聞強記,兼覽蒼雅, 尤長音訓,辨析無疑。於是禮遇日隆,賞賚豐渥,至除 員外散騎常侍,俄兼通直常侍,從駕南巡,撰述行事, 尋而除正。王肅之來奔也,高祖雅相器重,朝野屬目。 芳未及相見,高祖宴群臣於華林,肅語次云:「古者唯 婦人有笄,男子則無。」芳曰:「推經禮正文,古者男子婦」 人俱有笄。肅曰:「《喪服》稱『男子免而婦人髽,男子冠而 婦人笄』。如此,則男子不應有笄。」芳曰:「此專謂凶事也。 《禮》,初遭喪,男子免時則婦人髽,男子冠時則婦人笄, 言俱時變,而男子、婦人免、髽,冠、笄之不同也。又冠尊, 故奪其笄稱,且互言也,非謂男子無笄。又《禮內則》稱 『子事父母,雞初鳴,櫛、纚、笄總』。以茲而言,男子有笄明 矣。」高祖稱善者久之。肅亦以芳言為然,曰:「此非劉石 經邪?昔漢世造二字石經於太學,學者文字不正,多 往質焉。芳音義明辨,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劉 石經。」酒闌,芳與肅俱出,肅執芳手曰:「吾少來留意《三 禮》,在南諸儒亟共討論,皆謂此義如吾向言。今聞往 釋,頓祛生平之惑。」芳理義精通。類皆如是。

《邢巒傳》:「巒從祖祐,祐從子虯,字神虎,少為三禮鄭氏 學,明經有文思,舉秀才上第,為中書議郎、尚書殿中 郎。高祖因公事與語,問朝覲宴饗之禮,虯以禮對,大 合上旨,轉司徒屬,國子博士。高祖崩,尚書令王肅多 用新儀,虯往往折以五經正禮。」

《李平傳》:「平字曇,頓丘人也。彭成王嶷之長子。少有大 度,及長,涉獵群書,好禮《易》,頗有文才。太和初,拜通直 散騎侍郎,高祖禮之甚重。」

《張普惠傳》:「普惠字洪賑,常山九門人。身長八尺,容貌 魁偉。父曄,為齊州中水縣令。隨父之縣,受業齊土,專 心墳典,剋厲不息。及還鄉里,就程元講習,精於三禮, 兼善《春秋》,百家之說,多所窺覽。」

《馮元興傳》:「元興字子盛,東魏郡肥鄉人也。其世父僧 集,官至東清河西平原二郡太守,贈濟州刺史。元興 少有操尚,隨僧集在平原,因就中山張吾貴、常山房 虯學,通禮《傳》,頗有文才。年二十三還鄉,教授常數百 人。舉孝廉,對策高第,又舉秀才。及太保崔光臨薨,薦 元興為侍讀尚書賈思伯為侍講,授肅宗《杜氏春秋》」 於式乾殿,元興常為擿句,儒者榮之。

《祖瑩傳》:「年八歲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士。時中書博 士張天龍講《尚書》,選為都講,生徒悉集。瑩夜讀書勞 倦,不覺天曉,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 曲禮卷上座,博士嚴毅不敢還取,乃置禮於前,誦《尚 書》三篇,不遺一字。講罷,孝怡異之,向博士說,舉學盡 驚。後高祖聞之,召入,令誦五經章句,並陳大義,帝嗟賞之。瑩出後,高祖戲謂盧昶曰:「昔流共工於幽州,北 裔之地,那得有此子?」昶對曰:「當是才為世生。」以才名 拜太學博士。

《儒林傳》:「劉獻之撰《三禮大義》四卷。」

張吾貴先未多學,乃從酈銓受《禮》,牛天祐受《易》。銓、祐 粗為開發,而吾貴覽讀一遍,便即別構戶牖,世人競 歸之。

劉蘭年三十餘始入小學書急就篇家人覺其聰敏 遂令從師受春秋詩禮於中山王保安家貧無以自 資。且耕。且學三年之後白其兄蘭欲講學其兄笑而 聽之為立黌舍聚徒二百。

孫惠蔚年十五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十八師董道 季講易十九師程元讀禮經及春秋三傳周流儒肆 有名於冀方。

徐遵明,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 黨,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詣 燕趙,師事張吾貴。吾貴門徒甚眾,遵明伏膺數月,乃 私謂其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 愜吾心,請更從師。」遂與平原田猛略就範陽孫買德 受業。一年,復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 不終業,千里負帙,何去就之甚易?如此用意,終恐無 成。」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師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 指心曰:「正在於此。」乃詣平原唐遷納之,居於蠶舍,讀 《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 箏吹笛,以自娛慰。

《北齊書邢峙傳》:「通《三禮》《左氏春秋》。天保初,郡舉孝廉, 授四門博士,遷國子助教,以經入授皇太子。」

《李義深傳》「學涉經史,有當世才義深族弟神威幼有 風裁,傳其家業,禮學粗通義訓。又好音樂撰集樂書 近於百卷。」

《皇甫和傳》「和十一而孤母夏侯氏,才明敏有禮則,親 授以經書及長深沉有雅量,尤明禮儀,宗親吉凶,多 相諮訪,卒於濟陰太守。」

《劉褘傳》:「褘性弘裕,有威重,容止可觀。雖昵友密交,朝 夕遊處,莫不加敬。好學,善《三禮》,吉凶儀制,尤所留心。」 《儒林傳》:「李鈜年十六從章武劉子猛受《禮記》,常山房 虯受《周官》《儀禮》。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撰定《孝 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

《鮑季詳傳》:「季詳甚明禮聽,其離文析句,自然大略可 解。從弟長暄,兼通禮傳。」

《劉晝傳》:「晝與儒者李寶鼎同鄉里,甚相親愛,受其三 禮。」

《孫靈暉傳》:魏大儒祕書監惠蔚,靈暉之族曾王父也。 靈暉少明敏,有器度。惠蔚一子早卒,其家書籍多在 焉。靈暉年七歲,便好學,日誦數千言,唯尋討惠蔚手 錄章疏,不求師友。《三禮》及《三傳》皆通宗旨,然始就鮑 季詳、熊安生質問疑滯,熊、鮑無以異也。

《文苑傳》:「顏之推字介父,勰,梁湘東王繹諮議參軍。世 善《周官》《左氏》學,之推早傳家業,年十二,值繹自講《老》 《莊》,便預門徒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博覽群書,無 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府所稱。」

《周書斛斯徵傳》:「徵幼聰穎,五歲誦《孝經》《周易》,識者異 之。及長,博涉群書,尤精《三禮》。詔修樂書,所撰《樂典》十 卷。」

《令狐整傳》:「子熙,善騎射,解音律,涉獵群書,尤明三禮。」 《儒林傳》:「熊安生字植之,博通五經,然專以《三禮》教授, 弟子自遠方至者千餘人。乃討論圖緯,捃摭異聞,先 儒所未悟者,皆發明之。齊河清中,陽休之特奏,為國 子博士。」

《隋書牛弘傳》:「開皇三年,拜禮部尚書,奉敕修撰五禮, 勒成百卷,行於當世。」

《張衡傳》:「年十五,詣太學受業,研精覃思,為同輩所推。 周武帝擢拜漢王侍讀。衡又就沈重受《三禮》,略究大 旨。累遷掌朝大夫。高祖受禪,拜司門侍郎。」

《楊汪傳》:折節勤學,專精《左氏傳》,通《三禮》。解褐周冀王 侍讀,王甚重之,每曰:「楊侍讀德業優深,孤之穆生也。」 其後問禮於沈重受《漢書》於劉臻,二人推許之,曰:「吾 弗如也。」由是知名。煬帝即位,拜國子祭酒。帝令百寮 就學,與汪講論,天下通儒碩學多萃焉。論難鋒起,皆 不能屈。帝令御史書其問答奏之,省而大悅,賜良馬 一匹。

《薛道衡傳》:「武平初,詔與諸儒修定三禮。」

《明克讓傳》:「父山賓,梁侍中。克讓少好儒雅,善談論,博 涉書史,所覽將萬卷,《三禮》禮論尤所研精。」

《魏澹傳》:「澹年十五而孤,專精好學,博涉經史,善屬文, 詞采贍逸。齊博陵王濟聞其名,引為記室。及琅邪王 儼為京畿大都督,以澹為鎧曹參軍,轉殿中待御史。 尋與尚書左僕射魏收,吏部尚書陽休之,國子博士 熊安生同修五禮。」

《于仲文傳》:仲文就博士李詳受《周易》《三禮》,略通大義。 《郎茂傳》:茂少敏慧,七歲誦《騷》《雅》,日千餘言。十五師事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及元象形名之學。 又就國子助教長樂張率禮受《三傳》群言,至忘寢食。 家人恐茂成病,恆節其燈燭及長稱為學者。

《儒林傳》:「房暉遠幼有志行,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 易》,兼善圖緯。」

馬光少好學,從師數十年,晝夜不息,圖書讖緯,莫不 畢覽,尤明《三禮》,為儒者所宗。高祖親幸國子學,王公 以下畢集。光升座講《禮》,啟發章門。已而諸生以次論 難者十餘人,皆當時碩學。光剖析疑滯,雖辭非俊辨, 而禮義弘贍,論者莫測其淺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勞 焉。山東《三禮》學者,自熊安生後,唯宗光一人。初,教授 瀛、博間,門徒千數,至是負笈從入長安。

劉焯少與河間劉炫結盟為友同授《詩》於同鄉劉軌 思受。《左傳》於廣平郭懋常問禮於阜城熊安生皆不 卒業而去。

褚輝字高明以三禮學稱於江南煬帝時徵天下儒 術之士悉集內史省相次講論輝博辯無能屈者由 是擢為太學博士撰禮疏一百卷。

《文學傳》:王頍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顒所責怒,於 是感激,始讀《孝經》《論語》,晝夜不倦。遂讀《左傳》《禮》《易》《詩》 《書》,乃歎曰:「書無不可讀者。」年二十二,周武帝引為露 門學士,高祖授國子博士。

潘徽性聰敏少受禮於鄭灼受毛詩於施公受書於 張沖講莊老於張譏並通大義。

《隱逸傳》:「張文詡博覽文籍,特精《三禮》,每好鄭元註解, 以為通博。其諸儒異說,亦皆詳究焉。」

《唐書李敬元傳》:「敬元,亳州譙人。該覽群籍,尤善於《禮》。 高宗在東宮,馬周薦其材,召入崇賢館侍讀,假中祕 書讀之,撰次《禮論》及他書數十百篇。」

《王綝傳》:「綝字方慶,以字顯。著書二百餘篇,尤精三《禮》。 學者有所咨質,酬復淵詣,故門人次為《雜禮》答問。」 《殷侑傳》:「侑,陳州人。幼有志於學,不治貲產,長通經術, 以講道為娛。貞元末,及五經第。其學長於禮,擢太常 博士。侑以經術進,臨事銳敏,有強直名。」

《儒學傳》:孔穎達,字仲達。八歲就學,誦記日千餘言,闇 記《三禮義宗》。及長,明《服氏春秋傳》《鄭氏尚書》《詩》《禮記》。 張士衡九歲居母喪,哀慕過禮。博士劉軌思見之,為 泣下,奇其操,謂文慶曰:「古不親教子,吾為君成就之。」 乃授以《詩》《禮》。又從熊安生、劉焯等授經貫,知大義。士 衡以禮教諸生,當時顯者,永平賈公彥,趙李元植。公 彥終太學博士,撰次章句甚多。公彥子大隱,儀鳳中 為太常博士。會太常仲春告瑞太廟,高祖問禮官:「何 世而然?」大隱對曰:「古者祭以首時,薦以仲月。近世元 日奏瑞,則二月告廟者必有薦,本於始。」得其時焉。 遷累中書舍人。垂拱中,博士周悰請武氏廟為七室, 唐廟為五,下比諸侯。大隱奏言:「秦、漢母后稱制,未有 戾古越禮者。悰損國廟數,悖大義,不可以訓。」武后不 獲已,偽聽之。時皆服大隱持正不詭從,有大臣體。終 禮部侍郎。

《徐堅傳》:「王方慶引為判官。方慶善禮學,嘗就質疑晦, 堅為申釋,常得所未聞。」

《韋彤傳》:「彤,京兆人,四世從祖方質,為武后時宰相。彤 名治禮,德宗時為太常博士。」

《舊唐書張柬之傳》:「少補太學生,涉獵經史,尤好《三禮》。 國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

《韋叔夏傳》:「少而精通三禮,撰《五禮要記》三十卷,行於 世。」

《王彥威傳》:「少貧苦學,尤明《三禮》,無由自達。元和中,游 京師,求為太常散吏卿知其書生,補充檢討官。彥威 於禮閣掇拾自隋以來朝廷沿革,吉凶五禮,以類區 分,成三十卷,獻之,號曰《元和新禮》」,繇是知名。特授太 常博士。又纂敘國初已來至貞元帝代功臣,如《左氏 傳》體敘事,號曰《唐典》,進之。

《鄭肅傳》:「肅能為古文,長於經學。左丘明《三禮儀注》疑 議,博士以下必就決之。」

《儒學傳》:「賈公彥,永徽中官至太學博士,撰《周禮義疏》 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趙州李元植受《三禮》於公 彥,撰《三禮音義》行於代。」

《王恭傳》:「少篤學,博涉六經。每於鄉閭教授弟子數百 人。」貞觀初,拜太學博士。其所講《三禮》,皆別立義證,尤 為精博。蓋文懿、文達等皆當時大儒,罕所推借,每講 《三禮》,皆遍舉先達文,而亦暢所說。

張士衡傳父友齊國博士劉軌,思授以《毛詩》《周禮》,又 從熊安生及劉焯受《禮記》,皆精究大義。此後遍講五 經,尤工《三禮》。

《外戚傳》:「竇德明族弟孝堪,撰《吉凶禮要》二十卷,行於 代。」

《宋史沈倫傳》:「倫字順儀,開封太康人,舊名義倫,以與 太宗名下字同,止名倫。少習三禮於嵩、洛間,以講學 自給。」

《董樞傳》:「樞罷桂陽監,以左贊善大夫孔璘代之。璘通三禮。嘗講學於河朔。」

《呂大防傳》:「大防與大忠及弟大臨同居相切磋,論道 考禮,冠婚喪祭一本於古,言禮學者推呂氏。」

《呂大鈞傳》:「大鈞從張載學,居父喪,衰麻葬祭,一本於 禮。後乃行於冠婚膳飲慶弔之間,節文燦然可觀,關 中化之。尤善講明井田兵制,謂治道必自此始。悉撰 次為圖籍,可見於用。」

《呂大臨傳》:大臨學於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在程 門,號「四先生。」通六經,尤邃於《禮》。

《劉摯傳》:「摯少好《禮》學,其究《三禮》,視諸經尤粹。」

《張浚傳》:浚所著《詩》《禮》《春秋》各有解。

《劉珙傳》:除資政殿學士、知荊南府、湖北安撫使,以繼 母憂去,起復同知樞密院事、荊襄安撫使。珙六上奏 懇辭,引經據禮,詞甚切,最後言曰:三年通喪,三代未 之有改。漢儒乃有「金革無避」之說,已為先王罪人。今 邊陲幸無犬吠之驚,臣乃欲冒金革之名,以私利祿 之實,不亦又為漢儒之罪人乎?

《楊𥳑傳》:「𥳑所著有《冠記》《昏記》《喪禮家記》《家祭記》《釋菜 禮記》《石魚家記》。」

《沈煥傳》:煥友舒璘,舉乾道八年進士,為徽州教授,徽 習頓異,「《詩》《禮》久不預貢士,學幾無傳。璘作《詩禮講解》, 家傳人習,自是其學浸盛。」

《循吏傳》:「魯有開,好禮學,官至中大夫。」

《道學傳》,朱熹著有《家禮》,又有《儀禮經傳通解》,未脫槁, 亦在學官。

《儒林傳》:「聶崇義,河南洛陽人。少舉《三禮》,善《禮》學,通經 旨。漢乾祐中,累官至國子《禮記》博士。周顯德中,遷國 子司業兼太常博士。世宗詔崇義參定郊廟祭玉,又 詔翰林學士竇儼統領之。崇義因取《三禮圖》,再加考 正。建隆三年四月,表上之,儼為序。太祖覽而嘉之,詔 曰:『禮器、禮圖,相承傳用,寖歷年祀,寧免差違。聶崇義 典事國庠,服膺儒業,討尋故實,刊正疑訛,奉職效官, 有足嘉者,崇義宜量與酬獎。所進《三禮圖》,宜令太子 詹事尹拙集儒學三五人,更同參議,所冀精詳,苟有 異同,善為商確』。」五月,賜崇義紫袍、犀帶、銀器、繒帛以 獎之。拙多所駁正,崇義復引經以釋之,悉以下工部 尚書竇儀,俾之裁定。儀上奏曰:「伏以聖人制禮,垂之 無窮,儒者據經,所傳或異。年祀寖遠,圖會缺然,蹖駁 彌深,丹青靡據。聶崇義研求師說,耽味《禮》經,較於舊 圖,良有新意。尹拙爰承制旨,能罄所聞。尹拙《駁議》及 聶崇義《答義》各四卷,臣再加詳閱,隨而裁置,率用增 損,列於注釋,共分為十五卷以聞。」詔頒行之。拙、崇義 復陳祭玉鼎釜異同之說。詔下中書省集議。吏部尚 書張昭等奏議曰:「『按聶崇義稱,『祭天蒼璧九寸圓好, 祭地黃琮八寸無好,圭、璋、琥並長九寸』。自言周顯德 三年與田敏等按《周官》玉人之職及阮諶、鄭元舊圖, 載其制度。臣等按《周禮》,玉人之職,只有璧琮九寸,瑑 琮八寸』,及『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之文,即是蒼璧、 黃琮」之制。兼引注有《爾雅》「肉倍好」之說,此即是注璧 羨度之文,又非蒼璧之制。又詳鄭元自注《周禮》,不載 尺寸,豈復別作畫圖,違經立異?《四部書目》內有《三禮 圖》十二卷,是隋開皇中敕禮官修撰。其圖第一第二 題雲梁氏後,第十後題雲鄭氏,又稱不知梁氏、鄭氏 名位所出。今書府有《三禮圖》,亦題梁氏、鄭氏,不言名 位。厥後有梁正者,集前代圖記,更加詳議,題《三禮圖》, 曰「陳留阮士信,受禮學於潁川綦冊君,取其說為圖 三卷。多不按《禮》文而引漢事,與鄭君之文違錯,正刪 為二卷。」其阮士信,即諶也,如梁正之言,可知諶之紕 謬。兼三卷《禮圖》刪為二卷,應在今《禮圖》之內,亦無改 祭玉之說。臣等參詳,自周公制禮之後,叔孫通重定 以來,禮有緯書。漢代諸儒,頗多著述,討尋祭玉,並無 尺寸之說。魏晉之後,鄭元、王肅之學,各有生徒,《三禮》 《六經》,無不論說,檢其書亦不言祭玉尺寸。臣等參驗 畫圖本書,周公所說,正經不言尺寸。設使後人謬為 之說,安得便入周圖?如崇義等以諸侯入朝,獻天子 夫人之琮「璧,以為祭玉。又配合羨度肉好之言,彊為 尺寸,古今大禮,順非改非,於理未通。」又據尹拙所述 禮神之六王稱,取梁桂州刺史崔靈恩所撰《三禮義 宗》內:「昊天及五精帝圭、璧、琮、璜,皆長尺二寸,以法十 二時;祭地之琮長十寸,以傚地之數。」又引《白虎通》云: 「方中圓外曰璧,圓中方外曰琮。」崇義非之,以為《靈恩》 非周公之才,無周公之位,一朝撰述,便補六玉闕文, 尤不合禮。臣等竊以劉向之論《洪範》,王通之作《元經》, 非必挺聖人之資,而居上公之位,有益於教,不為斐 然。臣等以靈恩所撰之書,聿稽古訓,祭玉以十二為 數者,蓋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日有十二時,封山 之玉牒十二寸,圓丘之籩豆十「二列,天子以鎮圭外 守,宗後以大琮內守,皆長尺有二寸。又祼圭尺二寸, 王者以祀宗廟。若人君親行之郊祭,登壇酌獻,服大 裘,搢大圭,行稽奠,而手秉尺二之圭,神獻九寸之璧」, 不及禮宗廟祼圭之數,父天母地,情亦奚安?則靈恩議論,理未為失。所以自義宗之出,歷梁、陳、隋、唐,垂四 百年,言禮者引「為師法。今《五禮精義》《開元禮》《郊祀錄》 皆引《義宗》為標準。近代晉、漢兩朝,仍依舊制。周顯德 中,田敏等妄作穿鑿,輒有更改。自唐貞觀之後,凡三 次大修五禮,並因隋朝典故,或節奏繁簡之間,稍有 釐革,亦無改祭玉之說。伏望依《白虎通》義宗《唐禮》之 制,以為定式。」又尹拙依舊圖畫釜,聶崇義去釜畫鑊。 臣等參詳舊圖,皆有釜無鑊。按《易·說卦》云:「坤為釜。」《詩》 云:「惟錡及釜。」又云:「溉之釜鬵。」《春秋傳》云:「錡釜之器。」《禮 記》云:「燔黍捭豚。」《解》云:「古未有甑,釜,所以燔捭而祭。」即 釜之為用,其來尚矣,故入於禮圖。今崇義以《周官》祭 祀有省鼎鑊、供鼎鑊,又以《儀禮》有羊鑊豕鑊之文,乃 雲「畫釜不如畫鑊。」今諸經皆載釜之「用,誠不可去。又 《周儀禮》皆有鑊之文,請兩圖之。又若觀諸家祭祀之 畫,今代見行之禮,於大祀前一日,光祿卿省視鼎鑊, 伏請圖鑊於鼎下。」詔從之。未幾,崇義卒,《三禮圖》遂行 於世,並畫於國子監講堂之壁。崇義為學官,兼掌禮 僅二十年,世推其該博。

陳暘字晉之。禮部侍郎趙挺之言:「暘所著《樂書》二十 卷,貫穿明備,乞援其兄祥道進《禮書》故事給札。」祥道, 字用之,元祐中為太常博士,終祕書省正字。所著《禮 書》一百五十卷,與暘《樂書》並行於世。

李心傳著有《禮辨》二十三卷。

《文苑傳》:「安德裕孩提即喜筆硯,既成童,俾就學,遂博 貫文史,精於《禮傳》。」

穆脩母死,自負櫬以葬,日誦《孝經》《喪記》。

劉潛,曹州定陶人。同時有李冠者,舉進士不第,得同 《三禮》出身。

《隱逸傳》:「劉愚雅不樂仕,著書自適,《書》《禮》《語》《孟》皆有解。」 《金史張行𥳑傳》:「行𥳑所著《禮纂》一百二十卷,會同朝 獻,禘祫喪葬,皆有記錄。」

《元史儒學傳》黃澤於名物度數考覈精審,而義理一 宗程朱,作《三禮祭祀述略》。其於禮學,則謂鄭氏深而 未完,王肅明而實淺,作《禮經復古正言》。如王肅混郊 丘,廢五天帝,並崑崙、神州為一;趙伯循言王者禘其 始祖之所自出,以始祖配之,而不及群廟之主;胡宏 《家學》不信《周禮》,以社為祭地之類,引經以證其非。 《蕭㪺傳》:「㪺,奉元人,所著有《三禮說》行於世。 韓擇者,亦奉元人,天資超異,尤邃禮學,有質問者,口 講手畫無倦容。士大夫遊宦過秦中,必往見擇,莫不 虛往而實歸焉。」

《熊朋來傳》:「初,朋來以《周禮》首薦鄉郡,而元制,《周官》不 與設科,治《戴記》者又鮮,朋來屢以為言。蓋朋來之學, 諸經中《三禮》尤深,是以當世言禮學者咸推宗之。」 《明外史儒林傳》:「梁寅字孟敬,太祖平定四方,徵天下 名儒,修述禮樂。寅就徵,年已六十餘矣。時以禮律制 度分為三局,寅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皆推服。書 成」賜金帛,將授以官,寅以老疾辭還。

黃潤玉字孟清。好學不怠。以朱子嘗欲編《禮記》附《儀 禮》,乃分《儀禮》為四卷,而以《禮記》比類附之,不類者附 諸卷末。以「五禮」獨缺「軍禮」,乃取《周官·大田禮》補之,而 以《禮記》載田事者附焉。皆為之注釋,總曰「《儀禮》《戴記 附註》。」

汪克寬字德一,盡力於經學。有《禮經補逸》。

婁諒,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三 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 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 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 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 附會者,以程、朱論出之。

吾冔,字景端,所著有《三禮合參》若干卷。

湛若水歷南京吏、禮二部尚書,進所撰《二禮經傳測》, 以《曲禮》《儀禮》為經,《禮記》為傳。禮部尚書夏言謂其以 《曲禮》為先,與孔子之言相戾,詔罷其書不省。

李經綸殫精經籍,又作《禮經類編》,謂:先王制禮有三, 曰儀,曰曲,曰官,所以品節乎仁義而舉人道之全體 也。其見諸動止食息日用之則,彝倫愛敬曲折之施, 皆禮也,而《曲禮》三千出焉;其愛敬吾身以及國家天 下,舉大事以昭志,會眾體以成文,皆禮也,而《禮經》三 百出焉;其立政裁物定法以為天下守,皆禮也,而《周 官》六典出焉。《記》曰:「制度在禮」,文為在禮。制度其《周官》, 文為其經曲也。後儒不達,以《儀禮》為經,《禮記》為傳,失 其義矣。今以類編次,爰首《大學》,猶五玉之有瑁也。次 《曲禮》,次《儀禮》,又次《周禮》,各有正經別經。史經而傳,各 類附焉。爰次《通傳》,統三《禮》而為言者也。四圭有邸,受 之以《中庸》終焉。其著書之意如此。

馮子威所著《讀禮抄》,具有深識遠詣,然不以示人,亦 不聚徒講學,凝然守正而已。

呂柟字仲木,別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所著有《禮 問內外篇》。

馬理學行純篤,居喪取古禮及司馬光《書儀》、朱熹《家禮》折衷用之,與呂柟並為關中學者所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