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66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六十六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六卷目錄

 論語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論語

  隋書經籍志論語

  唐書藝文志論語

  宋史藝文志論語

 論語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論語

  宋鄭樵通志論語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論語

  馬端臨文獻通考論語考

經籍典第二百六十六卷

論語部彙考三

編輯

《漢書藝文志》

編輯

《論語》

編輯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如淳曰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已 下為篇名曰從政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如淳曰問王知道皆篇名也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師古曰解釋論語意者

《齊說》二十九篇。

《魯夏侯說》二十一篇。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師古曰張禹也

《魯王駿說》二十篇。師古曰王吉子

《燕傳說》三卷。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師古曰非今所有家語

《孔子三朝》七篇。師古曰今大戴禮有其一篇蓋孔子對魯哀公語也三朝見公故曰三朝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 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 相與輯而論。請幫助識別此字。故謂之《論語》。師古曰輯與集同請幫助識別此字。與撰同。漢興有 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師古曰畸 音居宜反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 王陽名家。師古曰王吉字子陽故謂之王陽傳《魯論語》者,常山都尉 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 望之、安昌侯張禹,皆名家。張氏最後而行於世。

《隋書經籍志》

編輯

《論語》

編輯

《論語》十卷。鄭元注。梁有《古文論語》十卷,鄭元注;又 王肅、虞翻、譙周等注《論語》各十卷。亡。

《論語》九卷。鄭元注《晉散騎常侍虞喜讚》。

《集解論語》十卷。《何晏集》。

《集注論語》六卷。《晉》八卷晉太保衛瓘注。梁有《論語 補闕》二卷,宋明帝補衛瓘闕,亡。

《論語集義》八卷。晉尚書左中兵郎崔豹集梁十卷, 《論語》十卷。晉著作郎李充注。

《集解論語》十卷。晉廷尉孫綽解。梁有盈氏及孟釐 注《論語》各十卷,亡。

《集解論語》十卷。晉兗州別駕江熙解。

《論語》七卷。盧氏註:梁有晉國子博士梁覬、益州刺 史袁喬、尹毅,司徒左長史張馮及陽惠明,宋新安太 守孔澄之、齊員外郎虞遐及許容、曹思文注,釋僧智 略解,梁太史叔明《集解》,陶弘景集注《論語》各十卷;又 《論語音》二卷,徐邈等撰,亡。

《論語難鄭》一卷。梁有《古論語義注譜》一卷,徐氏撰; 「《論語隱義注》三卷,《論語義注》」三卷,亡。

《論語難鄭》一卷。疑重出

《論語標指》一卷。司馬氏撰。

《論語雜問》一卷。

《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鄭元撰。

《論語體略》二卷。晉太傅主簿郭象撰。

《論語旨序》三卷。晉衛尉繆播撰。

《論語釋疑》三卷。王弼撰。

《論語釋》一卷。張憑撰。

《論語釋疑》十卷。晉尚書郎欒肇撰。梁有《論語釋駮》 三卷,王肅撰;《論語駮序》二卷,欒肇撰;《論語隱》一卷,郭 象撰;《論語藏集解》一卷,應琛撰;《論語釋》一卷,曹毗撰; 《論語君子無所爭》一卷,庾亮撰;《論語釋》一卷,李充撰; 《論語釋》一卷,庾翼撰;《論語義》一卷,王濛撰;又蔡系《論 語釋》一卷,張隱《論語釋》一卷,《郄原通鄭》一卷,《王氏修 鄭錯》一卷,姜處道《論語釋》一卷,亡。

《論語別義》十卷。范廙撰。梁有《論語疏》八卷,宋司空 法曹張略等撰;《新書對張論》十卷,虞喜撰;《論語義疏》十卷。褚仲都撰。

《論語義疏》十卷。皇侃撰。

《論語述義》十卷。劉炫撰。

《論語義疏》八卷。

《論語講疏文句義》五卷。徐孝克撰,殘缺。

《論語義疏》二卷。張沖撰。梁有《論語義注圖》十二卷, 亡。

《孔叢子》七卷。陳勝博士孔鮒撰。梁有《孔志》十卷,梁 太尉參軍劉被撰,亡。

《孔子家語》二十一卷。王肅《解》。梁有《當家語》二卷,魏 博士張融撰,亡。

《孔子正言》二十卷。梁武帝撰。

《論語》者,孔子弟子所錄。孔子既敘《六經》,講於洙泗之 上,門徒三千,達者七十,其與夫子應答及私相講肄, 言合於道,或書之於紳,或事之無厭。仲尼既沒,遂緝 而論之,謂之《論語》。漢初有齊、魯之說,其齊人傳者二 十二篇,魯人傳者二十篇。齊則昌邑中尉王吉、少府 宗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魯 則、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韋丞相、節侯父 子、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並名其學。張 禹本授《魯論》,晚講《齊論》,後遂合而考之,刪其煩惑,除 去《齊論》《問王》《知道》二篇,從《魯論》二十篇為定,號《張侯 論》,當世重之。周氏、包氏為之《章句》,馬融又為之訓。又 有《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出,章句煩省,與《魯論》不異, 唯分子張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國為之傳。漢 末,鄭元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論》《古論》而為之注。魏 司空陳群、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吏部尚 書何晏又為《集解》。是後諸儒多為之注,《齊論》遂亡。《齊 論》先無師說,梁、陳之時,唯鄭元、何晏立於國學,而鄭 氏甚微。周、齊鄭學獨立。至隋,何、鄭並行,鄭氏盛於人 間。其《孔叢家語》,「並孔氏所傳仲尼之旨,《爾雅》諸書,解 古今之意,並《五經總義》」附於此篇。按爾雅今歸爾雅部經總今歸經學

總部故不重載於此

《唐書藝文志》

編輯

《論語》

編輯

《論語》鄭元注十卷。

又《注論語釋義》一卷。

《論語》篇目弟子一卷。

王弼《釋疑》二卷。

王肅注《論語》十卷。

又注《孔子家語》十卷。

李充注《論語》十卷。

梁覬《注》十卷。

《孟釐注》九卷。

袁喬《注》十卷。

尹毅《注》十卷。

《張氏注》十卷。

何晏《集解》十卷。

孫綽《集解》十卷。

《盈氏集義》十卷。

江熙《集解》十卷。

徐氏《古論語義注譜》一卷。

虞喜贊鄭元「《論語注》十卷。」

暢惠《明義注》十卷。

宋明帝補衛瓘《論語注》十卷。

欒肇《論語釋》十卷。

又《駮》二卷。

崔豹「《大義解》十卷。」

繆播《旨序》二卷。

郭象《體略》二卷。

戴詵「《述議》二十卷。」

劉炫《章句》二十卷。

《皇侃疏》十卷。

褚仲都《講疏》十卷。

《義注隱》三卷。

《雜義》十三卷。

《別義》十卷。

《徐邈音》二卷。

《孔叢》七卷。

王勃《次論語》十卷。

賈公彥《論語疏》十五卷。

韓愈注《論語》十卷。

張籍《論語注辨》二卷。

右《論語》類三十家,三十七部,三百二十七卷。失姓名三家,韓愈以下不著錄二家,十二卷。

《宋史藝文志》

編輯

《論語》

編輯

《論語》十卷。何晏等集解。

皇侃「《論語疏》十卷。」

韓愈《筆解》二卷。

陸德明《釋文》一卷馬總「《論語樞要》十卷」

陳銳《論語品類》七卷。

《論語井田圖》一卷。

邢昺「《正義》十卷。」

周武「《集解辨誤》十卷。」

宋咸「《增注》十卷。」

《王令注》十卷。

紀亶《論語摘科辨解》十卷。

王安石《通類》一卷。

《王雱解》十卷。

孔武仲《論語說》十卷。

呂惠卿《論語義》十卷。

蔡申「《論語纂》十卷。」

蘇軾《解》四卷。

蘇轍《論語拾遺》一卷。

程頤《論語說》一卷。

劉正容「重注《論語》十卷。」

陳禾「《論語傳》十卷。」

晁說之《講義》五卷。

《楊時解》二卷。

謝良佐《解》十卷。

范祖禹《論語說》二十卷。

游酢《雜解》一卷。

龔原《論語解》一部。卷亡。

呂大臨《解》十卷。

尹焞「《論語解》十卷。」

《又說》一卷。

《侯仲良說》一卷。

鄒浩《解》十卷。

汪革「《直解》十卷。」

葉夢得《釋言》十卷。

黃祖舜《解義》十卷。

張九成《解》十卷。

吳棫「《續解》十卷。」

又《考異》一卷。

《說例》一卷。

喻樗《玉泉論語學》四卷。

《張栻解》十卷。

湯烈《集程氏說》二卷。

倪思「《論語義証》二十卷。」

葉隆古《解義》十卷。

洪興祖《論語說》十卷。

史浩《口義》二十卷。

薛季宣「《論語小學》二卷。」

林栗《論語知新》十卷。

朱熹《論語精義》十卷。

又「《集註》十卷。」

《集義》十卷。

《或問》二十卷。

《論語註義問答通釋》十卷。

鄭汝《解義》十卷。

張演「《魯論明微》十卷。」

《意原》十卷。

錢文子「《論語傳贊》二十卷。」

王汝猷「《論語歸趣》二十卷。」

徐煥「《論語贅言》二卷。」

曾幾《論語義》二卷。

陳儀之《講義》二卷。

姜得平《本旨》一卷。

《論語指南》一卷。黃祖禹、「沈大廉《明宏辨論》」

戴溪「《石鼓答問》三卷。」

《東谷論語》一卷。不知作者。

陳耆卿《論語記蒙》六卷。

《孔子家語》十卷。魏王肅注

《論語元義》十卷。

《論語要義》十卷。

《論語口義》十卷。

《論語展掌疏》十卷。

《論語閱義疏》十卷。

《論語世譜》三卷。並不知作者。

王居正「《論語感發》十卷。」

章良史「《論語探古》二十卷。」

黃榦「《論語通釋》十卷。」

又「《論語意原》一卷。」

卞圖「《論語大意》二十卷。」

高端叔《論語傳》一卷。

真德秀「《論語集編》一十卷。」

魏了翁「《論語要義》一十卷。」

右「《論語》類」七十三部,五百七十九卷。註:王居正《論語感發》以下不著錄八部,八十二卷

考證

論語部彙考四

編輯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編輯

《論語》

編輯

鄭元《注》十卷。

王肅《注》十卷。

虞翻《注》十卷。

何晏《集解》十卷。

譙周《注》十卷字允南,巴西人,晉散騎常侍,不拜,陽城 亭矦 衛瓘注八卷,少二卷,明帝補闕。

《崔豹注》十卷字正熊,燕國人,晉尚書左中兵郎。 《李充集注》十卷東晉人。

《孫綽集注》十卷字興公,太原公,東晉廷尉長樂亭侯 盈氏注十卷不詳何人。

《孟整注》十卷一雲「孟陋。」陋字少孤,江夏人,東晉撫軍 參軍,不就。

梁覬《注》十卷天水人,東晉國子博士。

袁喬《注》十卷字彥叔,陳國人,東晉益州刺史、湘西簡 侯。

尹毅《注》十卷。

江熙《集解》十二卷。

張馮《注》十卷字長宗,吳人,東晉司徒左長史。

孔澄之《注》十卷字仲淵,會稽人,宋新安太守。

《虞遐注》十卷會稽人,齊員外郎。

王弼《釋疑》三卷。

欒肇《釋疑》十卷。

《徐邈音》一卷。

右《論語》皇侃撰,《義疏》行於世。

《宋鄭樵通志》

編輯

論語

編輯

《古文論語》十卷。鄭元注。

《古論語義注譜》一卷。徐氏。

右《古論語》二部,十一卷。

蔡邕《今文石經論語》二卷。

右《正經》一部,二卷。

《論語》十卷。鄭元。

《論語》十卷。王肅:

《論語》七卷。盧氏。

《論語》十卷。《晉著作郎李充》。

《論語》十卷。梁覬。

《論語》九卷。孟釐。

《論語》十卷。袁喬。

《論語》十卷。尹毅。

《論語》十卷。張氏。

《論語》十卷。《韓愈》:

《集解論語》十卷。何晏。

《集註論語》六卷。衛瓘。

《論語集義》八卷。晉《尚書》左中兵郎崔豹。

《集解論語》十卷。晉兗州別駕江熙。

《盈氏集義》十卷。

《集解論語》十卷。晉:《孫綽》

《續注論》十卷。《史辟原》:

《贊鄭元注》十卷。虞喜:

《補衛瓘注》十卷。《宋明帝》。

右《註解》十九部,百八十卷。

《論語章句》二十卷。劉炫:

《論語講疏文句義》五卷。徐孝克。

右《章句》二部,二十五卷。

《論語別義》十卷。范廙。

《論語義疏》十卷。褚仲都。

《論語義疏》十卷。梁·皇侃

《論語大義解》十卷。崔豹。

《論語述義》十卷。劉炫:

《論語義疏》八卷。

《論語義疏》二卷。《張沖》。

《論語述義》二十卷。戴詵。

《雜義》十三卷。

《剔義》十卷。

《論語正義》十卷。宋朝,邢昺

《論語展掌疏》十卷。

右《義疏》十二部,一百二十三卷。

《論語難鄭》一卷。

《論語標指》一卷。司馬氏。

《論語雜問》一卷。

《論語體略》二卷。晉·《郭象》

《論語旨序》三卷。晉:繆播

《論語釋疑》三卷。王弼:

《論語釋》一卷。《張憑》:

《論語釋疑》十卷。晉:欒肇

《論語駁》三卷。欒肇。

《論語義注隱》三卷《論語陳說》一卷《僧贊寧》。

《論語筆解》二卷。《韓愈》:

《論語樞要》十卷。

《論語元義》二卷。

右《論難》十四部四十三卷。

《論語刊誤》二卷。李涪。

《論語辨》十卷。周式:

右《論語辨正》二部,十二卷。

《論語孔子弟子目錄》一卷。鄭元。

《論語》撰人名,一卷。

《論語世譜》一卷。

右《名氏譜》三部,三卷。

《論語音》二卷。徐邈。

《論語釋文》十一卷。

右《音釋》二部十三卷。

《論語讖》八卷。

右讖緯一部八卷

《孔叢子》七卷。陳勝博士孔鮒撰。

《孔志》十卷。梁劉被撰。

《孔叢子釋文》一卷。宋咸。

《孔子家語》二十一卷。《王肅注》。

《當家語》二卷。魏博士張融撰。

《孔子正言》二十卷。《梁武帝》。

次《論語》十卷。王勃撰。

右《續語》七部,七十一卷。

凡《論語》十一種,六十五部,四百八十二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編輯

論語

編輯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 如淳曰:「分 《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已下為篇,名曰《從 政》。

《家語後序》云:「孔安國為《古文論語訓》二十一篇。」何晏序云:「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新論》云:「文異者四百餘字。」《正義》曰:「孔子舊宅壁中得《古文經傳》」,即謂《論語》《孝經》為傳也。古文者,科斗書,蒼頡本體,周所用,以今所不識,故名古文。《春秋正義》引哀公問主於宰我,案古《論語》及孔、鄭皆以為社主,張包、周等並為廟主。《釋文》云:「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魯論》無此章,今從古。《說文》引狐貈之厚。闕。衣長短右袂,色孛如也。文質份份,不使勝食既朝服袉身。請幫助識別此字。「善射」,小人窮斯。2935《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友諞佞。」以杖荷蓧,有荷臾而過孔氏之門。奡,湯、舟,皆古文也。又引《論語》「跢予之足。」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

晁氏公武曰:《齊論》有《問王》《知道》兩篇,詳其名,是必論內聖之道,外王之業,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曰,《張侯論》為世所貴,本傳禹為成帝師,以上好《論語》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鄭元,以《張侯論》為本,參考齊古而為之法。

《孔子家語》二十七篇。師古曰:「非今所有《家語》。」

馬昭謂今《家語》王肅增加,非鄭元所見。註:《肅私定》以「難元。」

《孔子三朝》七卷。

《劉向別錄》云:「孔子見魯哀公問政,比三朝,退而為此記,凡七篇,並入《大戴禮》。」《蜀志》,秦宓曰:「昔孔子三見哀公,言成七卷。」裴松之注。案《中經簿》有《孔子三朝》八卷,一卷,目錄餘者所謂七篇。註:七篇。今攷《大戴禮千》本,四代虞德《誥志小辨》,用兵少間。

《史記》《漢書》《文選注》所引,謂之《三朝記》。《爾雅疏》、張揖引《禮三朝記》,皆此書也。

《孔子徒人圖法》:

太史公曰:「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史記·孟子世家》:「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索隱》云:「《史記》自子石以右三十五人,顯有年名及受業,聞見於書傳。其四十有二人無年,及不見書傳、《家語》。」此例唯有三十七人。註:《史記》所傳,七十有七;《家語》所錄,七十有六。

「其公良孺、秦商、顏亥、叔仲會四人,《家語》有事跡,《史記》闕然。自公伯寮、秦冉、鄡單三人,《家語》不載,而別有琴牢」,不知何說,而張禹獨遺之。禹身不知王鳳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勢位足以軒輊一世,使斯文遂喪,惜哉!何晏《序》云:「鄭元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註。」艾軒林氏曰:「康成溺於章句,其竄定未必審也。許氏」說文。有所謂《逸論語》。是。康成之說未行。而《論語》散逸。已有不傳者。註:《說文》:《逸論語》曰:「玉粲之瑟兮,其𤩰猛也,如玉之瑩。」又曰:「璵璠,魯寶玉也。」孔子曰:「美哉璵璠!遠而望之奐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勝,二則孚勝。」《初學記》亦謂《逸論語》之文。愚謂「問玉」疑即閏玉也,篆文相似。

《季氏》篇洪氏曰:「或以為《齊論》。」 正義曰:「齊人所傳。」

《魯》二十篇

《釋文》曰:「鄭校周之本,以齊古讀正,凡五十事。」《皇覽》引魯讀六事。《正義》曰:「《魯論》者,魯人所傳,即今所行篇次是也。石經《論語》載盍毛包周,有無不同之說,其文有增損者,其字亦有假借及用古者。有字異而訓不遠,若置其杖,賈之哉者。」《後漢傳》有遵五迸四之文,《祝睦碑》云:「鄉黨逡逡」,《劉修碑》云:「鄉黨遜遜如也。」《古今人表》「卑湛尾生,高尾生畝。厥黨童子,祝佗革子成茀肹」,《廣韻》引《子西》「彼哉。」彼義切,《集韻》引。請幫助識別此字。「爾捨瑟而作」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

何晏《序》云:「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

馬端臨文獻通考

編輯

經籍考

編輯

何晏《論語注》十卷。

晁氏曰:魏何晏集解。其自序云:「據《魯論》包咸、周氏、孔安國、馬融、鄭康成、陳群、王肅、周生烈八家之說,與孫邕、鄭沖、曹羲、荀顗集諸家訓解為之。」 按漢時《論語》凡有三,而《齊論》有《問王》《知道》兩篇,詳其名,當是必論內聖之道,外王之業,未必非夫子之最致意者。不知何說,而張禹獨遺之。禹身不知王鳳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勢位足以軒輊一世。使斯文遂喪。惜哉。

按:《齊論》多於《魯論》二篇,曰《問王》《知道》。史稱為張禹所刪,以此遂無傳。且夫子之言,禹何人而敢刪之?然《古論語》與《古文尚書》同自孔壁出者,章句與《魯論》不異,唯分《堯曰:子張問》以下為一篇,共二十一篇,則《問王》《知道》二篇亦孔壁中所無,度必後儒依倣而作,非聖經之本真,此所以不傳,非禹所能刪也。

皇侃「《論語疏》十卷。」

晁氏曰:梁皇侃撰。《古今論語》之註多矣,何晏集七家,復采《古論語註》為《集解》,行於世。侃今又引衛瓘、繆播、欒肇、郭象、蔡謨、袁宏、江惇、蔡奚、李充、孫綽、周懷、范甯、王珉凡十三家之說,成此書。其《序》稱「江熙所集。世謂其引事雖時詭異,而援證精博,為後學所宗」 雲。

《韓李論語筆解》十卷。

晁氏曰:唐韓愈退之、李翱習之撰。前有祕書丞許勃序云:「韓、李相與講論,共成此書。」 按唐人通經者寡,獨兩公名冠一代,蓋以此。然《四庫》《邯鄲書目》皆無之,獨《田氏書目》有韓愈《論語》十卷、《筆解》兩卷,此書題曰《筆解》,而兩卷亦不同。

陳氏曰:《館閣書目》云:「祕書丞許勃為之序。」 今本乃王存序,雲「得於錢塘汪充」 ,而無許序。

《石經論語》十卷。

晁氏曰:右偽蜀張德鈞書,闕。唐諱「立石」 ,當在孟知祥未叛之前,其文脫「兩」 字,誤「一」 字。又《述而》第七「舉一隅」 下,有「而示之」 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上,又有「我」 字。《衛靈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後其食」 作「後食其祿」 ,與李鶚本不同者此也。

《論語井田義圖》 卷。

《崇文總目》:不著撰人名氏。述周井田之法。其曰《論語》者,蓋為《論語》學者引用雲。

《論語正義》十卷。

晁氏曰:皇朝邢昺等撰。亦因皇侃所採諸儒之說,刊定而成書。

陳氏曰:唐人止為《五經疏》,而不及《孝經》《論語》,至昺始奉詔為之。

按:《唐藝文志》亦有賈公彥《論語疏》十五卷,當攷。

《王令論語》十卷。

晁氏曰:皇朝王令逢源撰。解堯曰篇雲「四海不窮困」 ,則天祿不永終矣。王安石《書新義》取之。

王介甫《論語解》十卷,《王元澤口義》十卷,陳用之《論語》 十卷。

晁氏曰:王介甫撰。並其子雱《口義》、其徒陳用之《解》,紹聖後皆行於場屋。或曰:「用之書乃鄒浩所著,託之用之」 雲。

東坡《論語解》十卷,潁濱《論語拾遺》 卷

潁濱《自序》:「予少為《論語解》,子瞻謫居黃州,為《論語說》,盡取以往,今見於書十二三也。大觀丁亥,閑居潁川,為孫籀簡筠講《論語》子瞻之說,意有所未安,時為籀等言,凡二十七章,謂之《論語拾遺》,恨不得質之子瞻也。」

晁氏曰:蘇軾子瞻為《論語解》,沒後,子由以其說之未安者辯正。

「伊川《論語說》」十卷。

晁氏曰:伊川門人記其師所解《論語》也。不為文辭,直以俚語記之。

范醇夫「《論語說》十卷。」

晁氏曰:元祐中所進,數稱引劉敞、程頤之說。

謝顯道《論語解》十卷

晁氏曰:「顯道少師程正叔。」

《朱子語錄》:上蔡《論語》解言語極多。看得透時,他只有一兩字是緊要 。問謝氏之說多。華掞先生曰:「胡侍郎嘗教人看謝氏《論語》,以其文字上多有發越處。」

呂與叔「《論語解》十卷。」

晁氏曰:「與叔」 雖程正叔之徒,解《經》不盡用其師說。

尹彥明「《論語解》十卷。」

晁氏曰:彥明、程氏門人。紹興中,自布衣召為崇政殿說書,被旨訓解,多採純夫之說。

《朱子語錄》曰:「《論語》中程先生及和靖說,只於本文上添一兩字,甚平淡。然意味深長,須當子細看,要見得他意味,方好 。」 問:「《精義》中尹氏說多與二程同,何也?」 曰:「二程說得已明,尹氏只說出處。」

王定國《論語》十卷。

王鞏定國撰。秦少游序略曰:定國坐罪斥海上,罷還,詣東上閤門奏書曰:「臣無狀,幸緣先臣之故,獲齒仕版。不能慎事,陷於罪戾。念無以自贖,間因職事之暇,妄以所見註成《論語》十卷,未敢以進,唯陛下裁鍳之。」 明日,詔御藥院取其書去,未報,而神宗棄天下。嗚呼!自熙寧初,王氏父子以經術得幸,下其說於太學,凡置博士試,諸生皆以《新書》從事,不合者黜罷之,而諸儒之論廢矣。定國於時處放逐之中,蠻夷瘴癘之地,乃能自信不惑,論著成一家之言。至天子聞之,取其書,非其氣過人,何以及此?姑掇其大概,使夫覽之者知定國著書之時為如此,又知神宗嚮經術亦非主於一家而已。

汪氏《論語直解》十卷。

晁氏曰:汪革信民撰。撫州人。紹聖中,試禮部,為天下第一。嘗語人曰:「吾鄉有二相,一為天下之福,一為天下之禍。」 蓋指晏元獻、王荊公也。即此可見其解《經》淵源所自雲。

景迂「《論語講義》十卷。」

晁氏曰:從父詹事公撰。多取古人之說,以正近世之失。

楊氏注〈《論語〉》十卷。

晁氏曰:「楊時中立,伊川門人也。」

游氏《論語解》十卷。

陳氏曰:游酢定夫,伊川門人。

《論語釋言》十卷。

陳氏曰:「葉夢得少蘊撰。」

張氏《論語解》二十卷。

陳氏曰:「張九成撰。」

《五峰論語指南》一卷。

陳氏曰:「胡宏仁仲撰。」 評論黃祖舜、沈大廉之說。

《竹西論語感發》十卷。

陳氏曰:中書舍人江都王居正撰。凡十卷。

《論語探古》二十卷。

陳氏曰:畢良史撰,二十卷。

洪興祖《論語說》 卷。

中興藝文志其說多可采謂此書始於不慍終於

編輯

知命蓋君子儒

《論語續解考異說例》共十二卷。

中興藝文志吳棫撰自謂考研甚眾獨於何晏集

編輯

解邢昺《疏》所得為多。又謂孔門弟子之言多未盡善,而注信經、疏信注太過,嘗作《指掌》十卷,亡於兵火,僅追記大略以解何晏《集解》之未盡未安者,故曰《集解》。又考他書之文之說異於《論語》者,為《考異》,又為《說例》。有《集語》《明原》《微言》《略例》《答問》《正統》《權道》《弟子》《雜說》凡十篇,多發明。

陳氏曰:其所援引百家諸史傳,出入詳洽。所稱欒肇、駮王、鄭之說,間取一二。肇,晉人。《隋、唐志》載《論語釋》二卷,《駮》二卷。按董逌《藏書志》釋已亡,駮倖存,而《崇文總目》及諸藏書家皆無有。棫蓋嘗見其書也。《館閣書目》亦不載。

《玉泉論語學》十卷。

陳氏曰:工部侍郎喻樗子才撰。樗與張子韶諸公友善,坐此得罪秦檜。汪端明應辰,其婿也。

曾吉甫《論語義》二卷。

陳氏曰:禮部侍郎曾幾撰。胡文定公門人也。

《南軒論語說》十卷。

陳氏曰:侍講廣漢張栻欽夫撰。

《論語集義》三十四卷。

陳氏曰:朱熹撰。集二程張氏及范祖禹、呂希哲、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周孚先凡十二家。初名《精義》,後刻於豫章郡學,始名《集義》。其所言外自託於程氏,而竊其近似之言,以文異端之說者,蓋指張無垢也。無垢與宗杲遊,故云爾。

《朱子語錄》曰:「讀《論語》,須將精義看一段,次看第二段,將兩段比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又將第三段比較如前,又總一章之說而盡比較之,其間須有。」

「一說合聖人之意,或有兩說,有三說,有四五說皆是。又就其中比較疏密,如此便是格物。及看得此一章透徹,則知便至。或自未有見識,只得就這裏挨。一章之中,程子之說多是,門人之說多非,然初看時不可先萌此心,門人所記亦多有好處。」 蜚卿曰:「若只將程子之說為主,如何?」 曰:「不可。只得以理為主,然後看他」 底。看得一章直是透徹,然後看第二章,亦如此法。若看得三四篇,此心便熟,數篇之後,迎刃而解矣。

讀書考義理,似是而非者難辯。且如《精義》中,惟程先生說得的當確。至其門人,非惟不盡得夫子之意,雖程子之意,亦多失之。今讀《語》《孟》,不可便道精義都不是,都廢了。須借他做箇梯階去尋求,將來自見道理,知得他是非,方是自家所得處。

《論語集注》十卷。

陳氏曰:朱熹撰。大略本《程氏學通》,取《註疏》古今諸儒之說,間復斷以己意。晦庵先生平生講解,此為第一,所謂「毫髮無遺憾」 者矣。

《朱子語錄》曰:《集註》如秤上秤來無異,不高些,不低些,如看得透,存養熟,甚生氣質。

《集註》,添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 。看《集註》時,不可遺了緊要字。蓋解中有極散緩者,有急緩之間者,有極緊要者。某下一字時,直是秤等輕重方敢寫出 。《集註》乃《集義》之精髓。問:「《集註》引前輩之說,而增損改易本文,其意如何?」 曰:「其說有病,不欲更就下面安註腳。」 問:「《集註》中有兩存,何者為長?」 曰:「使某見得長底時,豈復存」 其短底?只為二說皆通,故並存之。然必有一說合聖人之本,但不可知耳。復曰:「大率兩說。前一說勝 《集註》。某自三十歲便下工夫,到而今改猶未了,不是草草看者。」

朱在《過庭所聞》曰:「《集註》於正文之下,正解說字訓文義與聖經正意。如諸家之說有切當明白者,即引用而不沒其姓名。如《學而》首章,先尹氏而後程子,亦只是順正文解下來,非有高下去取也。章末用圈列諸家之說者,或文外之意,而於正文有所發明,不容略去;或通論一章之意,反覆其說,切要而不可不知也。」

《論語或問》十卷。

陳氏曰:朱熹撰。《集註》既成,復論次其取捨之所以然,別為一書。而篇首述二書綱領與讀者之要法。其與《集註》實相表裏,學者所當並觀也。

《朱子文集集註》,後來改定處多遂與《或問》不相應,又無工夫修得《或問》,故不曾傳出。今莫若只就正經上玩味,有未通處,參考《集註》,更自思索為佳,不可恃此未定之書,便以為是也。

《石鼓論語答問》三卷。

陳氏曰:戴溪岷隱撰。溪初仕領石鼓書院山長,所與諸生講說者也。其說切近明白,晦庵亦稱其「近道。」

《論語通釋》十卷。

陳氏曰:黃榦撰。其書兼載《或問》,發明婦翁未盡之意。

《論語意原》一卷。

陳氏曰:「不知作者。」

《論語本旨》一卷。

陳氏曰:「建昌軍教授永嘉姜得平撰。」

《論語大意》二十卷。

陳氏曰:海陵卞圜撰。按:「圜」 疑作「圜。」

《晦庵語類》二十七卷。

陳氏曰:蜀人。以《晦庵語錄》類成編。處州教授東陽潘墀取其《論語》一類,增益其所未備,刊於學宮。

《論語紀蒙》六卷。

陳氏曰:國子司業臨海陳耆卿壽老撰。葉水心為之序。耆卿,學於水心者也,嘗主麗水簿,嘉定初年成此書。

《孔子家語》十卷。

王肅註後序曰:「《孔子家語》者,皆當時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諮訪,交相對問言語也。既而諸弟子各自記其所問焉,與《論語》《孝經》並時,弟子取其正實而切事者,別出為《論語》,其餘則都集錄之,名之曰《孔子家語》。凡所論辯,疏判較歸,實自夫子本旨也。屬文下辭,往往頗有浮說,煩而不要者,亦由七十二子各為敘述首尾,加之潤色,其材或有優劣,故使之然也。孔子既沒而微言絕,七十二弟子終而大義乖。」 六國之世,儒道分散,遊說之士,各以巧意而為枝葉,唯孟軻、荀卿守其所習。當秦昭王時,荀卿入秦,昭王從之問儒術,荀卿以孔子之語及諸國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餘篇與之,由此秦悉有焉。始皇之世,李斯焚書,而孔子《家語》與諸子同列,故不見滅。高祖克秦,悉斂得之,皆載於二尺竹簡,多有古文字。及呂氏專漢,取歸藏之。

「其後被誅亡,而《孔子家語》乃散在人間,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損其言,故使同是一事,而輒異辭。孝景皇帝末年,募求天下遺書,於是京師士大夫皆送官,得呂氏之所傳《孔子家語》,而與諸國事及七十子辭,妄相雜錯,不可得知,以付掌書,與《曲禮》眾篇亂簡,合而藏之祕府。元封之時,吾仕京師,竊懼先人之典辭將遂」 泯沒,於是因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悉得之,乃以事類相次,撰集為四十四篇.。又有《曾子問禮》一篇,自別屬《曾子問》,故不復錄。其諸弟子書所稱引孔子之言者,本不存乎《家語》,亦以其已自有所傳也,是以皆不取也。將來君子,不可不鑑。

博士孔衍言:「臣祖故臨淮太守安國建,仕於孝武皇帝之世,以經學為名,以儒雅為官,讚明道義,見稱前朝。時魯共王壞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書》《孝經》《論語》,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國為改今文,讀而訓傳其義。又撰次《孔子家語》,既畢訖,會值巫蠱事起,遂各廢不行於時。然其典雅正實,與世相傳者,不可同日而論」 也。光祿大夫向以其為時所未施之故,《尚書》則不記於別錄,《論語》則不使名家也,臣竊惜之。且百家章句無不畢記,況孔子家古文正實而疑之哉!又戴聖皆近世小儒,以《曲禮》不足,而乃取孔子《家語》雜亂者,及子思、孟軻、荀卿之書以裨益之,總名曰《禮記》。今見其已在《禮記》者,則便除《家語》之本篇,是「為滅其原而存其末也,不亦難乎?臣之愚,以為宜如此為例,皆記錄別見,故敢冒昧以聞。奏上」 ,天子許之。未即論定,而遇帝崩,向又病亡,遂不果立。

晁氏曰:《序註》凡四十四篇,劉向校錄止二十七篇,後王肅得此於孔子二十四世孫猛家。

《朱子語錄》曰:「《家語雜》記得不純,卻是當時書,《孔叢子》是後來白撰出。」

又《與呂伯恭書》曰:「遺書,愚意所刪去者,亦須抄出,逐段略註刪去之意,方不草草。若只暗地刪卻,久遠易惑人。記《論語》者,只為如此,留下家語,至今作病痛也。」

陳氏曰:孔子二十二世孫猛所傳,魏王肅為之註。肅闢鄭學,猛嘗受學於肅,肅從猛得此書,與肅所論多合,從而證之,遂行於世雲。博士安國所得壁中書曰,亦未必然。其間所載,多已見《左氏傳》《大戴禮》諸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