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七卷 |
第三百七卷目錄
小學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宣王一則〉
秦〈始皇帝一則〉
漢〈高帝一則 武帝一則 宣帝本始一則 元帝初元一則 成帝建始一則 平帝元
始一則〉
魏〈文帝黃初一則〉
宋〈孝宗淳熙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明〈英宗正統一則〉
小學部彙考二
漢史游急就篇〈唐顏師古敘 宋羅願序 王應麟跋〉
晉王羲之筆勢論略〈自序〉
衛恆四體書勢〈自序〉
梁庾肩吾書品〈羅浮山樵跋〉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自序〉
韋續五十六種書法〈自序〉
韋續九品書〈自序〉
宋朱熹小學集註〈題辭〉
王應麟小學紺珠〈自序〉
黃伯思東觀餘論〈自序 明毛晉跋〉
明曾志唯小學訓蒙述語〈自序〉
倪鏜六書類釋〈都穆序〉
小學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小學〉
隋書經籍志〈小學〉
經籍典第三百七卷
小學部彙考一
編輯周
編輯周王立小學,建保氏,教《六書》。
按《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
〈注〉此小學。大學,殷制,周則大學在國,小學在西郊。
按《周禮地官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 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 數。」
〈注〉柯氏曰:「師氏掌以媺,詔王以三德教國子,保氏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皆居虎門之左,其制何如?《王制》曰:『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尚書大傳》曰:『王子八歲而出就外舍,束髮而入大學。公卿之世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歲始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蓋虎門者,天子路寢之門,師氏德行大學之教也。由是觀之』』」,則公宮之左,必有大小二學可知矣。王子八歲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入學之期也。國子必十三入小學,十八入大學者,蓋國子與王子共學,必稍長,乃知貴賤之禮,上下之分,且使王子有輔仁之益,故其期不同如此。然則在郊之大學,王子不入乎?曰:「周制,大學在郊者,省朝謁之勞,專學業也。」〈按六書始於伏羲凡字學源流俱詳字學典此則統論小學及小學書卷目始載焉〉
宣王 年史籀作籀書教學童
編輯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漢書藝文志小學類》。「《史籀 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
按《北魏書江式傳》:「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 古文或同或異,時人即謂之籀書。」
秦
編輯始皇帝 年李斯等作蒼頡等書
編輯按《史記秦本紀》不載。按《漢書藝文志》,「《蒼頡》七章者, 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 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
漢
編輯高帝 年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者乃得為史並諸小學書為蒼頡篇五十五章
編輯按:《史記》《漢書》《高帝本紀》俱不載。按《漢書藝文志》:「漢 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 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 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 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所以通知古今文字, 摹印章書幡信也。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篇, 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並為《蒼頡篇》。
武帝 年司馬相如作凡將篇
編輯按:《史記》《漢書。武帝本紀》俱不載。按《漢書藝文志》,武 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
宣帝本始 年徵齊人能正讀蒼頡者
編輯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藝文志》,「蒼頡多古字,俗 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
元帝初元 年史游作急就篇
編輯按《漢書。元帝本紀》。不載。按《藝文志》。元帝時黃門令 史游。作《急就篇》。
成帝建始 年李長作元尚篇
編輯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按《藝文志》,「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
平帝元始五年徵天下通小學者遣詣京師揚雄作訓纂篇
編輯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 經、古記、天文、歷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 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 京師,至者數千人。」按《藝文志》:「元始中,徵天下通小 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 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 九」章。
魏
編輯文帝黃初 年有三蒼等書
編輯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不載按《隋書經籍志》。魏世 有《史籀篇》《蒼頡篇》《三蒼》《埤蒼》《廣蒼》等諸篇章。訓詁、《說 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
宋
編輯孝宗淳熙十四年朱熹作小學集註
編輯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朱熹《小學集註序》:「古者 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 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 使之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 成,而無扞格不勝之患也。今其全書雖不可見,而雜 出於傳記者亦多,讀者往往直以古今異宜而莫之 行」,殊不知其無古今之異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頗 蒐輯以為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庶幾有補於風 化之萬一雲爾。淳熙丁未朱熹晦菴題。〈按小學書自蒼頡後多以
字學為主,至朱子小學始以義理為主。其時雖未奏之於朝,實為百世不刊之典。故據其自敘年月,附於編年之內。
〉元
編輯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凡讀書必先小學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選舉學校志至元二十
編輯四年,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
明
編輯英宗正統 年吳訥上所輯小學集解
編輯按《明外史吳訥傳》:「英宗初御經筵,錄所輯《小學集解》 上之。」
小學部彙考二
編輯漢史游急就篇四卷
編輯按唐顏師古敘急就篇者其源出於小學家昔在周宣粵有史籀演暢古文初著大篆秦兼天下罷黜異書丞相李斯又撰蒼頡車府令趙高繼造爰歷太史
編輯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所以啟導青衿,垂法錦帶也。 逮至炎漢,司馬相如作《凡將》篇,俾效書寫,多所載述, 務適時要。史游景慕,擬而廣之。元成之間,列於祕府。 雖復文非清靡,義闕經綸,至於包括品類,錯綜古今, 詳其意趣,實有可觀者焉。然而時代遷革,亟經喪亂, 傳寫湮訛,避諱改易,漸就蕪舛,莫能釐正。少者闕而 「不備,多者妄有增益,人用己私,流宕忘返。至如蓬門 野賤,窮鄉幼學,遞相承稟,猶競習之,既無良師,祇增 僻謬。若夫縉紳秀彥,膏粱子弟,謂之鄙俚,恥於窺涉, 遂使博聞之說,廢而弗明,備物之方,於茲寖滯。」師古 家傳蒼雅,廣綜流略,尤精訓故,待問質疑,事非稽考, 不妄談說,必則古昔,信而有徵。先君常欲注釋急就, 以貽後學。雅志未申,昊天不弔,奉遵遺範,永懷罔極。 舊得皇象、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等所書篇本,備加詳 覈,足以審定,凡三十二章,究其真實,又見崔浩及劉 芳所注。〈後魏太宗元年敕崔浩解劉芳續注〉「人心不同,未雲善也。」遂因 暇日,為之解訓,皆據經籍遺文,先達舊旨,非率愚管, 斐然妄作。字有難識,隨而音之,別理兼通,亦即並載。 可以祛發未寤,矯正前失。振幽翳之學,攄制述之意, 庶將來君子,裁其衷焉。
按宋羅願序右急就一篇漢黃門令史游所作唐祕書監顏師古為之解訓此書舊分三十二章前代能書者多以草書寫之今世有一本相傳是吳皇象寫
編輯比,顏解本無「焦滅」以下六十三字,又頗有訛脫。顏本 不分章象,所寫三十一章而已。國朝至道中,太宗皇 帝嘗親書此篇,又於顏本外多「齊國給獻」以下百二 十八字,凡為章三十有四。此兩章蓋起於後漢。按舊 篇末說長安中涇渭家術,故此章亦言洛陽人物之 盛以相當。而鄗縣以世祖即位之地,升其名為高邑, 與先漢所改「真定、常山」並列。此為後漢人所續不疑。 近時豫章黃太史手校本出於太和縣人家亦有此 兩章。黃於篇中時小小箋釋,而顏《解》本亦自有詳略 不同。會戶部郎總《六道賦》,天水趙公汝誼欲是正傳 廣之,乃錄至道御書三十四章,登於卷首,且用今禮 部侍郎眉山李公燾所藏《顏解》本校。「鄂州通守臨江 劉子澄清之家本寫之,次於御書正文之後,益考驗 同異,附以黃太史所箋升注為大字,以便觀者可傳。 後古者學童六歲至十歲,教之數與方名及朔朢六 甲書計之事,蓋自末以窮本,由藝以達道,濫觴乎小 學之源,而涵泳乎大學之海,終其身不厭。至秦不然棄其道本而志其藝」末。丞相李斯等雖頗作《蒼頡》《爰 歷》《博學》等篇,然天下方專學法令,以吏為師,《詩》《書》六 藝之言棄不習,學者進無所依,退無可翫,自童幼鄙 之,以為足記姓名而已。又其篇雖名祖《蒼頡》,而實異 史籀。時益多事,而徒隸之字方起。漢興,稍開書禁,兼 崇字學,吏民上書,頗劾其不正者。然古來用字,約少 版策,所書多者纔百名以上。今漢代試為史者,一童 所記至九千字,烏睹古所謂正哉?游當孝元時,去斯 等已遠,獨能取其篇中正字,類而韻之,以為此書,使 操觚小童不隨俗迷誤。是時元帝善史書,而游為此 篇,皆稍稍近古。《傳》稱游「勤心納忠,有所補益」,豈此類 邪?自東漢杜度、張芝善槁法,始用以寫此章,號章草。 說者因謂草書起於游,蓋不察游作此書之意。今篇 中所摭《蒼頡正字》,其體雖不存,而其讀具在,因可以 見漢世官府市里之名物,又得顏氏《解訓》而益明可 用《虞覽》。然顏以「慈」姓為祖於宣慈惠和之才子;「審」姓 為出於審曲面勢者,名「忠敬」與「愛君」,而必以為慕;趙 盾鬻拳解距,虛即蛩蛩,以「檻車膠」為「膠人」之目,謂「老 復丁」為蠲其子孫之役,亦不皆是。顧作者以錄古文, 而解者以著漢事,雖非《詩》《書》,論世之學,要主於好古 存舊,且其語亦微有勸,不若後世俗師俚童,相教以 嚚訟之書,故固定著之,以為前世小書。其偶存者猶 如此,學者亦因有啟焉。
按宋王應麟跋漢藝文志小學十家蒼頡篇見考工記注者唯鞄柯欘四字凡將見文選注藝文類聚者唯黃潤纖美宜制禪鐘磬竽笙築坎侯二句訓纂
編輯見《史記正義》者,唯「戶扈鄠」三字。其存者《急就篇》而 止耳。《隋唐志》始謂《急就章》崔浩寫以百數。劉蘭入小 學,書之月餘即通。李繪六歲,亦通此章,是以其學至 唐猶傳。顏師古祖之推,嘗為之注,淵源有自來矣。蓋 君子恥一物之不知,倫類不通,不足謂善學。嘗觀眾 仲對氏族師服,申繻論名子籍,談忘司典之後,景王 以為譏;衛侯以辟彊為名,周人不肯受,繫之以姓,著 於世本,字而不名,貴於《春秋》,故始之以姓氏名字。學 《詩》,多識鳥獸草木之名,《論語》備錄衣服飲食之制。陶 弘景讀書萬卷,尤明醫術本草。韓文公謂禮樂名數、 方藥之書,未有不通,此而為大賢。致知在格物,觀物 以觀我生,故次之以服器百物。《周書》言「學古入官」,子 產雲「學而後入政」,董仲舒以《春秋》斷獄,雋不疑以經 術決事,若授之以政,不達宋泉子之《孝經》,蘇威之「五 教」,人到於今羞之。故終之以文學法理,器無非道,學 無非事,其義不可須臾舍也。鴻生鉅儒,不敢以小書 忽焉。輯州名摭奇字,悉放其體,諸經義疏引之者五。 〈周禮考工記疏引分別部居不雜廁蒲蒻藺席天官疏引司農少府國之淵左傳正義引蕪荑鹽豉頃町 界畝〉《後漢書注》引之者一。〈張敏傳注引皋陶造獄法律存〉《韻書》亦援以 言姓氏,班孟堅之用「襐飾」,潘安仁之用「乘風」,王禹玉 之用「奇觚」,宋景文之用朱文公之用老復丁,至 於「不借籧篨,鳧鷖無等雙」之語。臨川、山谷詩,皆采掇 博觀而約取,此難與耳,學者言也。古者保氏教六書, 外史達書名,漢猶有課試舉劾之法,故馬尾之書必 謹,自篆而隸,自隸而槁。鍾、王之後,以意行書。先漢遺 文古事,寖以晻昧,急就雖存,而曹壽、劉芳、豆盧氏、顏 之推《註解》,軼而不傳。昔以是為童蒙之學,今有皓首 未覿者。俗書溢於簡牘,訛音流於諷誦,襲浮踵陋,視 名物度數若弁髦,而大學之基不立。迺因顏注補其 遺闕,擇眾本之善,訂三寫之差,以經史諸子探其原, 以《爾雅》《方言》《本草》辯其物,以《詩傳》《楚辭》葉聲韻,以《說 文》《廣韻正音》詁若閎閣之相混,得於《釋文》揃搣之所 出,取於《莊子》「稽極」之誤。因《說文通釋》而知利親、勝客 之類。因《史記》《漢表》而見。簧當作簂。當作「操」,「壘」當作 「壘。」緣事求是,不敢以臆說參焉。疑者闕之,以俟後之 君子。李斯作《蒼頡篇》,後人附益,末章乃有「漢兼天下」, 此篇「齊國」、「山陽」兩章亦然。略解其義,綴於下方。夫物 有本末,理無大小,循序致精,學之始事也。雖然,耄學 而為童習,其能免翫物愛奇之失乎?
晉王羲之筆勢論略一篇
編輯按羲之自序告汝子敬吾觀汝書性過人仍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今述筆勢論十篇開汝之性凡諸字勢總立十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審其舛謬
編輯撮其要,實錄其便宜。或變體處多,罕測其本,轉筆者 眾,莫識其源。懸鍼垂露之法,固難體制;揚波騰氣之 勢,足可迷人。故謂變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書《樂 毅論》一本,《筆勢論》一篇,貽子藏之,勿播於外。窮研篆 籀,功省而易成;纂習精專,形彰而勢顯。存意學者,兩 月可見其成;天性靈者,百日即知其本。此筆勢可為 家珍。學者祕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始克有成。研精 覃思,審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
衛恆四體書勢一卷
編輯====按恆自序昔者黃帝創製造物有沮誦蒼頡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睹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書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 轉注,《考》《老》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夫指事者,在上 為上,在下為下;象形者,日滿月虧,象其形也;形聲者, 以類為形,以配為聲也;會意者,止戈為武,人言為信 也;轉注者,以老壽考也;假借者,數言同字,其聲雖異, 文意一也。自黃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書,燒 焚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時,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 文《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古文,謂之「蝌 蚪書。」漢世祕藏希得見。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 恆祖敬侯為寫《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 立三字石經,轉失淳法,因蝌蚪之名,遂效其形。太康 元年,汲縣人盜發魏襄王塚,得策書十餘萬言,按敬 侯所書,猶有彷彿古書者數種,其一卷論楚事者最 為上妙,恆竊悅之,故竭愚思以諧其美,愧不足以廁 前賢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無別名,謂之《字勢》 雲。
梁庾肩吾書品一卷
編輯按羅浮山樵跋右書品庾肩吾所著載漢魏以來能書者肩吾生梁代相去不遠近者同時宜其評論精核如此後唐張懷瓘宋潛溪氏皆有論著不過稍加
編輯損益附以近世者耳。夫古文窮於真草。書法盡於六 朝。取法乎上者。斯亦可以考見矣。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十卷
編輯按彥遠自序彥遠家傳法書名畫自高祖河東公收藏珍祕河東公書跡俊異尤能大書本傳雲不因師法而天姿雄勁定州北嶽碑為好事所傳曾祖魏國
編輯「公少稟師訓,妙合鍾、張,尺牘尤為合作。大父高平公, 幼學元常,自鎮蒲陝,跡類子敬,及處台司,乃同逸少。 書體三變,為時所稱。金帛散施之外,悉購圖書,古來 名跡,存於篋笥。元和十三年,憲宗累訪珍跡,當時不 敢緘藏,遂皆進獻。長慶初,又於幽州散失。傳家所有, 十無一二。」先君尚書少耽墨妙,備盡楷模。彥遠自幼 至長,習熟知見,竟不能學一字,夙夜自責,然而收藏 鑒識,有一日之長。因採掇自古論書凡百篇,勒為十 卷,名曰《法書要錄》,又別撰《歷代名畫記》十卷。有好事 者得餘二書,書畫之事畢矣,豈敢言具美哉!
韋續五十六種書法一卷
編輯按續自序自三皇已前結繩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所以依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以代結繩之政也故字有六文一曰象
編輯「形,日、月是也;二曰指事,上、下是也;三曰諧聲,江、河是 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考、《老》是也;六曰假 借,令、長是也。」又云:「字有五易,蒼頡變古文,史籀製大 篆,李斯製小篆,程邈隸書,漢代作《艸》是也。其八體者, 更加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傳信是也。並大小篆 為八。」後漢東陽公徐安於搜諸史籍,得十二時書,皆 象神形,又加三十三體,共定五十六種書,列於後。
韋續九品書一卷
編輯按續自序上古創意製字務在形質自夏禹之後乃精妙間生體操屢移實難具美今繼真約古品藻錄其長分為三等皆旁通上中下總一百九人列之於
編輯後。
宋朱熹小學集註六卷
編輯按熹題辭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彝有順無彊惟聖性者浩浩其天
編輯「不加毫末,萬善足焉。眾人蚩蚩,物慾交蔽,乃頹其綱, 安此暴棄,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 小學之方,灑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 誦詩讀書,歌詠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 明命赫然,罔有內外,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 今豈有餘,世遠人亡,經殘教弛,蒙養弗端,長益浮靡」, 鄉無善俗,世乏良材。利慾紛拏,異言喧豗。幸茲秉彝, 極天罔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 匪我言耄,惟聖之謨。
王應麟小學紺珠十卷
編輯按應麟自序古者蒙養豫教罔不在初六年教之數與方名八歲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九年教之數目十年請肄簡諒循循有序由是有名數之學陶靖節
編輯所以錄聖賢群輔也。君子恥一物不知之譏,五穀不 分,七穆之對,以為洽聞,束帛之誤,謂之寡學,其可不 素習乎?乃采掇載籍,擬錦帶書,始於三才,終於萬物, 經以歷代,緯以庶事,分別部名,用訓童幼。夫小學者, 大學之基也。見末知本,因略致詳,誦數以貫之,倫類 以通之,博不雜,約不陋,可謂善也已。
黃伯思東觀餘論二卷
編輯按伯思自序淳化中內府既博訪古遺蹟時翰林侍書王著受詔緒正諸帖著雖號工草隸然初不深書學又昧古今故祕閣法帖十㢧中璠珉雜糅論次乖
編輯譌,世多耳觀,遂久莫辯。故禮部郎米芾元章筆翰妙
薦紳間,在淮南幕府日,嘗跋㢧尾作數百語,頗有條流,但概舉其目,疏略甚多。故諸部中或偽蹟甚著而不覺者,若李懷琳所作《衛夫人書》《逸少闊別稍久帖》 之類,有雖審其偽而譏評未當者。若知伯英、《大令》諸 草帖為唐人書,而不知乃書晉人帖語之類,有譏評 雖當主名昭然而不能辯者,若以田疇字為非李斯 書,而不知乃李陽冰《明州碑》中字之類;有誤著其主 名者,若以晉人章草《諸葛亮傳》中語,遂以為亮書之 類是也。其餘舛午尚多,書家責能書者備,故僕於元 章慨然。古語有之:「善書不鑒,善鑒不書。」僕自幼觀古 帖至多,雖豪墨積習未至,而心悟神解,時有所得,故 作《法帖刊誤》。凡論真偽,皆有據依,使鍾、王復生,不易 此評矣。元章今已物故,恨不示之。後有高識,賞予知 言。大觀戊子歲六月七日,西都府院東齋序。
按明毛晉跋曩從百川學海中讀法帖刊誤兩卷即東觀餘論之綱領也別行已久而全本罕見秀水項氏倣川本重鐫又增其所刪惜乎弗廣流布王氏書
編輯苑,與諸書同梓,大是坊賈伎倆,譌謬脫簡甚多。如周 雲雷《鐘跋》,原與《周罍》《周洗》及《一柱爵》各自著說條,然 四簡混為一段,款銘首尾,無從摸索。又劉原父跋弡 仲銘全文百五十餘言,僅存二行半,不大失長睿 本色耶?長睿嘗與董紫薇貶《集古錄》,謂歐陽公文章 冠世,不可跂及,大要考較非其所長,直自負此書,壓 倒永叔矣。因不入本集中,故名《餘論》。自號雲林子,別 字霄賓。其爵里詳見《李忠定公誌》中。海虞毛晉跋。
明曾志唯小學訓蒙述語 卷
編輯按志唯自序朱文公大學序曰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王宮國都皆有大學閭巷惟有小學無大學王宮王朝之內也國都諸侯所都之地也孟子書
編輯庠序、學校,皆鄉學名。惟「學為國」,即今國子監號「大學 生」,是庠、序、校為小學,國學方稱大學,而惟庶民之俊 秀得與焉。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遂有序,所謂閭 巷之小學也。若王宮國都內,亦自有小學,不待言者。 凡庶民子弟,自八歲入小學,至十四歲,其於為人子、 為人弟、為人少者之行,學之亦略備矣。是十五歲以 前教養許多年,其不可成者已遣歸農;其可成者,此 是聖賢胚模已成了,謂之俊秀,乃進而教之以盡心 知性之學,經國濟世之道雲耳。即庶民俊秀,必待四 十始仕。因想庶民終身亦當有以明其明德。若新民 固非旬時歲年工夫所能就者。故曰:「夫人幼而學之, 壯而欲行之。」余謂人家子弟十一歲,「先生父兄當與 講解《小學》了了。」何也?古今事不相同,古人四十始強 仕,五十始服官政。今人如楊少師廷和,十二歲已中 鄉試;趙中丞時春,十四歲已中經魁;楊少師一清,十 四歲亦中鄉舉;蔣文定冕,十五歲已中解元;王庶子 臣,十六歲已登進士,何時方離了小學?何時方可去 入大學?此余謂《小學》一書,自八歲起至十一歲,便當 與講解了了也。灑掃應對進退之節何如?灑水於地 曰灑,以帚去塵土曰掃。灑掃之節,即《小學》所載凡為 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 長者,以箕自鄉而扱之是也。應短而對長。「應如,應曰 諾。」對如孔子,對曰「有呼則應,有問則對。」應對之節,即 《小學》所載「長者負劍辟咡,詔之則揜口而對」之類是 也。進退之節,《曲禮》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且若見 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即《小學》 所載「將即席,容毋怍,兩手摳衣,去齋尺。」又如上於東 階則先右足,上於西階則先左足之類是也。禮、樂、射、 御、書、數之文何如?禮,是五禮:吉、凶、軍、賓、嘉「也。吉禮十 有二,所以事邦國之鬼神;凶禮五,所以哀邦國之憂; 賓禮八,所以親邦國;軍禮六,所以同邦國;嘉禮六,所 以親萬民。」樂是六樂:一、《雲門》黃帝樂,謂其德如雲之 出也;二、《咸池》皆黃帝樂,亦云堯樂,象池水周遍,言其 德無所不施也;三、《大㲈舜樂》。㲈,紹也,以其紹堯之業 也;四、《大夏禹樂》;夏,大也,以其能大堯、舜之德也。五、《大 濩》,湯樂,以湯寬仁,能救護生民也。六、《大武》,武王樂,言 能成武功也。射是五射。一、白矢,言矢貫侯過見其鏃 白也。二、「參連」,言前放一矢,後二矢連續而去也。「三、剡 注」,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也。四、《襄尺》,襄,音讓,謂 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也。五、《井儀》,謂 四矢貫侯,如井字之容儀。五御:一、「鳴和鸞」,和鸞,皆鈴 也。和,金口木舌。鸞,金口金舌,所以節車之行。二、「逐水 曲」,謂御車隨逐水勢之屈曲而不墜水也。三、「過君表」, 如轅門之類,君止宿險阻之處。次車以為藩,仰車以 其轅。表門也。四、「舞交衢」,衢,道也。謂御車在交道,車旋 應於無節,如箇十字街頭模樣。五、「逐禽左」,謂御驅逆 之車,逆驅禽獸,使就人君以射之也。《六書》一象形,謂 象其形也,註以為如日月是也。今日字其中一點奇 也,有獨尊無對之意,月,側而缺也,以不得如日之獨 尊,故側之;以不得如日之長圓也,故缺之。其中用二 短畫子,偶數也,非象形乎?二會意,如「人言為信,止弋 為武」,「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之類。又如「日月為明」,至明 莫如日月也;「丘山為岳」,丘山莫大乎岳也;「日出平地之上為旦,日之未明為昧」;山之所宗為崇,山之首領 處為嶺,皆會意者也。三、《轉註》,謂此一字既為此義用, 又轉註為他義用也。如中正之中,轉而為中的之中; 指揮之指,轉而為指趣之指;又如行止之行,以其行 有實跡也;轉而為行實之行,又以其行當有次也;轉 而為行次之行,又以其直行不顧也;轉而為行行之 行,皆為轉註也。四、處事,謂人目為見,兩戶相向為門, 兩手合下為拜,又不見為覓,占而見之為覘,手之所 包為抱,手之所共為拱,皆直指其事而為之字者也。 五、假借,謂令長之類,一字兩用也。蓋「令」本命令,以其 能令之,借為令尹也。「長」本長幼,以其實長之,借為官 長也。又如「能」本獸也,以其最有才力,而借為才能之 能。「豪」本山中豕屬,獸之最雄傑者也,因借為豪傑之 豪。又如「理」本玉之理也,而藉以為道理之理。「妙」本為 女之少妙者,而借為精妙之妙。皆為假借而用者也。 六諧聲本一字以定其形,而附他字以諧其聲也。如 「婆娑」之類是上聲下形,「霜霖」之類是上形下聲,「圍國」 之類是外形內聲。甚矣,字之不可苟也!天下之字,歸 於《六書,考文》為三重之一。古者天子常使行人正四 方之字,使同文焉,學者最不可以己意增損點畫,易 置上下也。九數:一、方田以御田疇界域,即今方量田 地畝角之法;二、粟布「以御交貿變易」,粟是米,布是錢, 謂以多少錢糴得多少穀之類。三、「裒分以御貴賤廩 稅」,此是理會官員俸祿多少之法。廩是廩祿,稅是采 地所收之稅。四、「少廣以御積幕方圓」,積幕如今倉然, 積米於中,外面遮蔽了方圓,以其器而知其多少,圓 器作如何算,方器作如何算,各有法也。五、「商功以御 工程」積實商其工程,如打土論方子,打算一方土,便 會計得合用許多人工之類。六、均輸以御遠近勞費, 均是道理,遠近之勞與費,勞是力,費是裹足也。七、盈 朒以御隱雜互見,盈是多,朒是少。數之顯者可見,隱 者不可見,至於雜則尤不可見,繇於顯者以推其隱 也。八、方程以御錯揉正圓。今作曆者用此法,謂如算 錢逐件除下零細底,截長補短,湊得齊整,便好算。如 一年十二月,有月大,有月小,日子不齊,便將閏月來 補湊也。九勾股,以御高深廣遠,橫為勾,直為股,斜為 弦,三者可互相求也。此禮、樂射御書數,名曰「六藝」,乃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事也。道 理豈是小可,豈是容易?禮,即所謂「立於禮」,樂即所謂 「成於樂」,射即所謂「射有似乎君子」,御即所謂「吾執御」 矣,書即所謂「書同文」,特為大小、偏全、生熟之不同,方 入小學。十四歲以上,古人為師者亦是粗,教以模樣, 示以綱領,未能概十分責備之耳。吾想子游稱子夏 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藉令詢以禮 樂射御書數之文,恐亦未必盡服習,不過認得小學 一半事。觀聖人教人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註文謂 《詩》《書》六藝之文,則子夏之弟子,未能人人就通六藝 也。若論晚近世之門人小子,先生倘肯語之以灑掃 應對進退,則鄙焉而不屑;問及禮、樂、射、御、書、數,並先 生亦懵焉而罔知。吾自八九歲,日侍父祖側,幸得聞 《曲禮》小學中之一二。迨弱冠閱蔡虛齋先生《蒙引》,《小 學序》中,頗考証之,但亦稍能窺其略節,曉其文義,而 不得見古人之全書也。安得親炙聖人之門牆,古人 與遊而心領神會其行事乎?抑余有感於古今之際, 有不能以盡同者,有不必以盡同者。總之扶世道者, 當為化民成俗計耳。張橫渠嘆古者聖王制禮法,修 教化,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不復古禮, 不變今樂,而欲治者遠矣。余以復古禮易,復古樂難。 古禮謂吉、凶、軍、賓、嘉,今禮不過冠、婚、喪、祭,即朱子《家 禮》一書及縉紳家各自裁定禮儀,不甚相遠,無事求 之古,而教之吉凶、軍、賓、嘉也。獨樂之作用甚大,朱註 所謂「古人之樂,聲音所以養其耳,采色所以養其目, 歌詠所以養其性情,舞蹈所以養其血脈。」《古小學》十 三,「學樂,誦詩、舞勺。」是詩、禮、樂三者一時俱習。蓋詩者, 樂之章也,故必學樂而後誦《詩》。所謂樂者,謂琴瑟壎 箎,樂之一物,漸習之而節夫詩之音律者也。古之君 子,琴瑟在御,歌詠𢘆有。之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非哀 則未嘗不歌也。當陳蔡之間,亦絃歌不輟。子夏援琴 而歌,曾參曳履而歌,「絃」「歌」二字相連,歌必葉於「絃。」歌 如是,絃亦如是,何者?《風》《雅》《頌》皆係奏之樂,仲尼編用 之。燕享祀以歌,或作之朝廷焉,或作之宗廟焉,或作 之閨門焉,或作之閭巷焉。而宗廟、朝廷、房中之樂,各 有篇章,不相淆亂。如《春秋傳》所載:昔「諸侯朝正於王, 王宴樂之,於是乎賦《湛露》。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天子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盧弓矢千,於是乎賦《彤弓》。 又如《鹿鳴》,君所以宴嘉賓也;《四牡》,君所以勞使臣也; 《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也,各不相混。」方孔子時已說鄭 聲淫,當時諸國皆有鄭聲,聖人恐其亂雅樂,故亟欲 放之。及至後世,鐘律廢而樂失,其傳久矣。所謂樂者, 代變新聲,妖淫愁怨,導欲增悲。王陽明先生起,始發
其祕,紛紛考究,欲以春夏秋冬、生長收藏四義,發開收閉,為按歌之節。傳諸海內,不過器數之末。視夫得心應手,聞音而知治亂,擊甌而協宮商者,已不相涉。 況能養人之情性,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渣滓。至於 義精仁熟,而自和順於道德者乎?故余謂樂之一教, 小學先生不講無妨,即琴瑟亦俟其長成自學之,何 必區區盡如古也?治世行禮射,亂世行武射。射不主 皮者,禮射也,而又有賓射、燕射。凡射必有的,總名為 「侯。」天子行之,以服諸侯,諸侯中之,得為諸侯,故曰侯 也。後代已不行,即各學設有射圃,皆是文具,則亦聽 其長成方學之。若小學,先生不必教誨之矣。御雖藝 之一,但此《禮》久廢,存而不論可也。《書》最緊要,一點一 畫皆不可,苟稍有增損易置,即是別字,或不成字。如 水上加一點則為冰清,少一點則為凊肓,本膏肓也, 目其下則為盲辨,本明辨也,力其中則為辦。至於枝 之與技,杲之與果,形差毫釐,義隔千里,可不慎哉!故 程子作字甚敬也。至若打算子,有錢穀之家,從少見 父兄習慣皆能之,此自是父兄暇時指教者,非小學 先生之急務也。故余每謂文公《小學》一書,凡灑掃應 對進退與夫禮樂射御書數,已悉備無遺,至《大學》格 致誠正之理,亦盡載其中。如孔明之「澹泊寧靜」,楊震 之四知,溫公之不妄語,王文正之不在溫飽,此外豈 別有修身乎?萬石君之對案不食,呂正獻之嚴而有 法,鮑宣之不敢當禮,張公藝之九世同居,此外豈別 有齊家乎?治國平天下,特舉而措之爾。程子謂:「讀《論 語》,有讀了後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 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真有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者。餘八九歲讀《小學》,得一兩句,喜時 也。弱冠讀《小學》,知好之之時也。迨為童子師,與童子 日相講習,直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時也。遂記 之以授蒙士,願與爾曹終身共勗之,以不負文公化 民成俗之意雲。
倪鏜六書類釋三十六卷
編輯按都穆序古六書類釋三十六卷元鄱陽倪鏜撰元人精六書之學首稱周左丞伯溫其所著有六書正譌說文字原行於世而伯溫固鄱陽人也鏜與伯溫
編輯同郡其書精博,亦既刻梓,不知何為不行。雖以余之 酷嗜字學,藏書頗多,是書僅一見之京師,而殘缺亦 已過半,夫古人苦心著書,固將以傳遠也。今去《元鋟》 不二百年,而其書泯滅無存,併其名亦不知,然則立 言果足恃耶?
小學部彙考三
編輯《漢書藝文志》
編輯
小學
編輯《史籀》十五篇。〈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 亡六篇矣。師古曰:「籀音冑。」
《八體》《六技》〈注〉韋昭曰:「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 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 隸書。」
《蒼頡》一篇。〈注〉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歷》六章,車府 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
《凡將》一篇。〈注〉司馬相如作。
《急就》一篇。〈注〉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
《元尚》一篇。〈注〉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
《訓纂》一篇。〈注〉揚雄作。
《別字》十三篇。
《蒼頡傳》一篇。
揚雄「《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訓纂》一篇。
杜林《蒼頡故》一篇。
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註:〉入揚雄、杜林二家三篇。
《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 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其宣揚於王 者之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 「掌養國子,教之六書。」
〈注〉師古曰:「保氏,地官之屬也。保,安也。」
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注〉師古曰:「『『象形謂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謂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象意即會意也,謂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象聲』即形聲,謂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注》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謂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文字之義,總歸《六書》,故曰立字之本焉。」
漢興,蕭何草律。
〈注〉師古曰:「草創造之。」
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 史。」
〈注〉韋昭曰:「若今尚書蘭臺令史。」臣瓚曰:「《史書》,今太史書。」
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 隸書、繆篆、蟲書。」
〈注〉師古曰:「古文謂孔子壁中書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篆書謂小篆,秦始皇使程邈所作也。隸書亦程邈所獻,主於徒隸,從簡易也。繆篆謂其文屈曲纏繞,所以摹印章也。蟲書謂為蟲鳥之形,所以書幡信也。」
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 同文,不知則闕問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 私。
〈注〉師古曰:「各任私意而為字。」
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浸 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 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 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 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 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 施之於隸徒也。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歷》《博學》三 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並為《蒼頡篇》。武 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
〈注〉師古曰:「復,重也,音扶目反。後皆類此。」
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 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 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 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 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
〈注〉韋昭曰:「臣,班固自謂也。」作十三章,後人不別,疑在《蒼頡》下篇三十四章中。
凡一百三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 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 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並列焉。
《隋書經籍志》
編輯
小學
編輯《三蒼》三卷。〈注〉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蒼頡篇》,揚雄作《訓 纂篇》,後漢郎中賈訪作《滂喜篇》,故曰《三蒼》。」梁有《蒼頡》 二卷,後漢司空杜林注,亡。
《埤蒼》三卷。〈注〉張揖撰。梁有《廣蒼》一卷,樊恭撰,亡; 《急就章》一卷。〈注〉漢黃門令史游撰。
《急就章》二卷。〈注〉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注〉《豆盧氏》撰。
《吳章》二卷。〈注〉《陸機》撰。
《小學篇》一卷。〈注〉晉下邳內史王義撰。
《小學》九卷。〈注〉楊方撰。
《始學》一卷。
《勸學》一卷。〈注〉蔡邕撰。梁有司馬相如《凡將篇》,班固《太 甲篇》《在昔篇》、崔瑗《飛龍篇》,蔡邕《聖皇篇》《黃初篇》《吳章 篇》,蔡邕《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學》二卷,朱育撰;《始學》十 二卷,吳郎中項峻撰;又《月儀》十二卷,亡。
《發蒙記》一卷。〈注〉晉著作郎束晳撰 《啟蒙記》三卷。〈注〉晉散騎常侍顧愷之撰。
《啟疑記》三卷。〈注〉顧愷之撰。
《千字文》一卷。〈注〉梁給事郎周興嗣撰。
《千字文》一卷。〈注〉梁國子祭酒蕭子雲注。
《千字文》一卷。〈注〉《胡肅注》。
「篆書《千字文》」一卷。
《演千字文》五卷。
《草書千字文》一卷。
《古今字詁》三卷。〈注〉張揖撰。梁有《難字》一卷,《錯誤字》一 卷,並張揖撰;《異字》二卷,朱育撰;《字屬》一卷,賈魴撰;亡 《雜字解詁》四卷。〈注〉魏掖庭右丞周氏撰。梁有《解文字》 七卷,周成撰;《字義訓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彥 撰。亡。
《雜字指》一卷。〈注〉後漢太子中庶子郭顯卿撰。
《字指》二卷。〈注〉晉朝議大夫李彤撰。梁有單行字四卷, 李彤撰;又《字偶》五卷,亡。
《說文》十五卷。〈注〉許慎撰。梁有《演說文》一卷,庾儼默注, 亡。
《說文音隱》四卷。
《字林》七卷。〈注〉晉弦令呂忱撰。
《字林音義》五卷。〈注〉宋揚州督護吳恭撰。
《古今字書》十卷。
《字書》三卷。
《字書》十卷。
《字統》二十一卷。〈注〉楊承慶撰。
《玉篇》三十一卷。〈注〉陳左將軍顧野王撰。
《字類敘評》三卷。〈注〉侯洪伯撰。
《要字苑》一卷。〈注〉宋豫章太守謝康樂撰。梁有《常用字訓》一卷,殷仲堪撰;《要用字對誤》四卷,梁輕車參軍鄒 誕生撰。亡。
《要用雜字》三卷。〈注〉鄒里撰。梁有《文字要記》三卷,王義 撰,亡。
《俗語難字》一卷。〈注〉祕書少監王劭撰。
《雜字要》三卷。〈注〉密州行參軍李少通撰。
《文字整疑》一卷。
《正名》一卷。
《文字集略》六卷。〈注〉梁文貞處士阮孝緒撰。
《今字辯疑》三卷。〈注〉《李少通》撰。
《異字同音》一卷。〈注〉梁有《擇字同音》三卷宋散騎常侍 吉文甫撰。
《字宗》三卷。〈注〉《薛立撰》。
《文字譜》一卷。〈注〉梁有《古今文字序》一卷,劉敲撰;《文字 通略》一卷,焦子明撰,亡。
《文字辨嫌》一卷。〈注〉《彭立撰》。
《辨字》一卷。〈注〉戴規撰。
《雜字音》一卷。
《借音字》一卷。
《音書考源》一卷。
《聲韻》四十一卷。〈注〉《周研撰》。
《聲類》十卷。〈注〉魏左校令李登撰。
《韻集》十卷。
《韻集》六卷。〈注〉晉安復令呂靜撰。
《四聲韻林》二十八卷。〈注〉張諒撰。
《韻集》八卷。〈注〉段弘撰。
《群玉典韻》五卷。〈注〉梁有《文章音韻》二卷,王該撰;又《五 音韻》五卷,亡。
《韻略》一卷。〈注〉陽休之撰。
《修續音韻決疑》十四卷。〈注〉李概撰。
《纂韻鈔》十卷。
《四聲指歸》一卷。〈注〉劉善經撰。
《四聲》一卷。〈注〉梁太子少傅沈約撰。
《四聲韻略》十三卷。〈注〉夏侯詠撰。
《音譜》四卷。〈注〉李概撰。
《韻英》三卷。〈注〉釋靜洪撰。
《通俗文》一卷。〈注〉服虔撰。
《訓俗文字略》一卷。〈注〉後齊黃門郎顏之推撰。
《證俗音字略》六卷。〈注〉梁有《詁幼》二卷,顏延之撰;《廣詁 幼》一卷,宋給事中荀楷撰,亡。
《文字音》七卷。〈注〉晉蕩昌長王延撰。梁有《纂文》三卷,亡 《翻真語》一卷。〈注〉王延撰。
《真言鑒誡》一卷。
《字書音同異》一卷。
《敘同音義》三卷。
《河洛語音》一卷。〈注〉王長孫撰。
《國語》十五卷。
《國語》十卷。
《鮮卑語》五卷。
《國語物名》四卷。〈注〉後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國語真歌》十卷。
《國語雜物名》三卷。〈注〉侯伏侯可悉陵撰。
《國語》十八《傳》一卷。
《國語御歌》十一卷。
《鮮卑語》十卷。
《國語號令》四卷,《國語雜文》十五卷
《鮮卑號令》一卷。〈注〉周武帝撰。
《雜號令》一卷。
《古文官書》一卷。〈注〉後漢議郎衛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注〉郭顯卿撰。
《六文書》一卷。
《四體書勢》一卷。〈注〉晉長水校尉衛恆撰。
《雜體書》九卷。〈注〉釋正度撰。
《古今八體六文書法》一卷。
《古今篆隸雜字體》一卷。〈注〉蕭子政撰。
《古今文等書》一卷。
《篆隸雜體書》二卷。
《文字圖》二卷。
《古今字圖雜錄》一卷。〈注〉祕書學士曹憲撰。
《婆羅門書》一卷。〈注〉梁有《扶南書》一卷。
《外國書》四卷。
《秦皇東巡會稽,刻石文》一卷。
《一字石經周易》一卷。〈注〉梁有三卷。
《一字石經尚書》六卷。〈注〉梁有《今字石經鄭氏尚書》八 卷,亡。
《一字石經魯詩》六卷。〈注〉梁有《毛詩》三卷,亡。
《一字石經儀禮》九卷。
《一字石經春秋》一卷。〈注〉梁有一卷。
《一字石經公羊傳》九卷。
《一字石經論語》一卷。〈注〉梁有二卷。
《一字石經典論》一卷《三字石經尚書》九卷〈注〉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經尚書》五卷。
《三字石經春秋》三卷。〈注〉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謂書字,名不正則言不順,言 不順則事不成。說者以為書之所起,起自黃帝、蒼頡。 比類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 書,故有象形、諧聲、會意、轉注、假借、處事六義之別。古 者童子示以不誑,六年教之,數與方名,十歲入小學 學《書》,計二十而冠,始習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 事。然自蒼頡訖於漢初,《書經》五變:一曰古文,即蒼頡 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時 李斯所作;四曰隸書,程邈所作;五曰草書,漢初作。秦 世既廢古文,始用八體,有大篆、小篆、刻符、摹印、蟲書、 署書、殳書、隸書。漢時以六體教學童,有古文奇字篆 書、隸書、繆篆、蟲鳥並槁書、楷書、懸針、垂露、飛白等二 十餘種之勢,皆出於上六書,因事生變也。魏世又有 八分書,其字義訓讀,有《史籀篇》《蒼頡篇》《三蒼》《埤蒼》《廣 蒼》等諸篇章訓詁,《說文》《字林》《音義》《聲韻》《體勢》等諸書。 自後漢佛法行於中國,又得西域書,能以十四字貫 一切音,文省而義廣,謂之「婆羅門書」,與八體六文之 義殊別。今取以附體「勢之下。」又後魏初定中原,軍容 號令,皆以彝語,後染華俗,多不能通,故錄其本言,相 傳教習,謂之《國語》,今取以附音韻之末。又後漢鐫刻 《七經》,著於石碑,皆蔡邕所書。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 經,相承以為《七經》正字。後魏之末,齊神武執政,自洛 陽徙於鄴都,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於水。其得至鄴 者,不盈大半。至隋開皇六年,又自鄴京載入長安,置 於祕書內省,議欲補緝,立於國學,尋屬隋亂,事遂寢 廢。營造之司,因用為柱礎。貞觀初,祕書監臣魏徵始 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祕府。並秦 帝刻石,附於此篇,以備《小學。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