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402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二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二卷目錄

 通鑑部總論四

  宋王應麟通鑑答問三漢景帝初政 梁孝王 七國 栗太子 郅

  都甯成為中尉  董仲舒請武帝立太學設庠序 丞相請罷申韓蘇張之言 遣莊助以節

  發兵會稽 上始為微行 起上林苑 置五經博士 田蚡為丞相 初令郡國舉孝廉

  河決濮陽瓠子 張湯趙禹定律令 公孫弘對策 徐樂上書 主父偃 封子弟城朔方

  徙豪傑 公孫弘 汲黯 博士弟子 淮南衡山之謀 神馬 置鹽鐵官 李廣衛青霍

  去病 狄山議和親便 義縱王溫舒 少翁欒大公孫卿 卜式 武帝置郡 太初曆

  李廣利伐宛 遣繡衣使 初榷酒酤 罷方士不復出軍 霍光金日磾上官桀 昭帝祠

  鳳凰 詔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 大將軍霍光刑罰嚴 嚴延年劾奏霍光 蔡義為丞相

   宣帝不受霍光歸政 武帝不宜立廟樂 魏相因許廣漢奏封事 五日一聽事 太守

  吏民之本 置廷尉平 減天下鹽賈 宋疇議鳳皇貶 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蓋寬

  饒奏封事 丙吉知人 匈奴款塞請朝 元帝節儉 不省召致廷尉 蕭望之 於定國

   諸葛豐賈捐之 石顯 京房 匡衡

經籍典第四百二卷

通鑑部總論四

編輯

宋王應麟通鑑答問三

編輯

《漢景帝初政》

編輯

《周仁為郎中令》。《張敺》為廷尉。《晁錯》為內史。

或問:「錯、仁、敺三人皆東宮舊僚,景帝初政,毋乃官及 私昵乎?」曰:「賈生論輔翼太子,惓惓於端士正人。其言 趙高之傅胡亥,至深至切。文帝以規為瑱,罔聞於行。 景帝在東宮,其家令則學申商之晁錯也,其舍人則 以醫見之周仁也。張敺以功臣子侍太子,亦治刑名 者也。文帝寬仁清靜,而法家之異端,醫術之末技,乃」 得與於輔翼之選,亦異乎求哲人以輔後嗣矣。景帝 天資刻薄,錯又以刻薄佐之,遂激七國之變。嘗觀《擊 七國之詔》曰:「深入多殺為功。」可見帝之心術,豈非錯 以陗刻得幸,習與性成,歟錯之戮也,廷尉敺劾奏父 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論如法。錯雖以削地起戎,不 至於參夷之誅,敺之折獄,果於殺如此,猶得以長者 名。史稱其為吏,未嘗言按人非虛美,歟錯敺,皆刑名 之學,進為公卿,資適逢世,如火益熱,斲忠厚之脈者, 二人也。帝以舊僚私之,不得不追咎文帝詒謀之失。 周仁為九卿,入臥內,雖於人無所毀,不過佞幸之臣, 何足筭也?班固以文、景擬成、康。昔者成王之教康王, 師傅則召公、畢公也,游習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 熊繹也,其有錯仁敺之流乎?文帝能從賈生之言,崇 愷悌,去慘刻,嚮《詩》《書》,黜方技,則成、康之治,豈其遠而?

《梁孝王》

編輯

《梁孝王》「入則同輦,出則同車。」

或問:「兄弟,天倫也。景帝於梁王,始親終疏,何其異歟?」 曰:「天敘有典,君臣有義,長幼有敘。聖人制禮,為子有 適庶之辨,為臣有尊卑之分,恩與禮並行而不相悖, 《常棣》之雅所為作也。《春秋》書『齊侯使其弟年來聘』,僖 公私其同母,寵愛異於它弟,施及其子,猶與適等。聖 人書弟以示貶。又書『秦伯之弟鍼出奔晉』。鍼有寵於」 桓如,二君於景,寵愛而不差以禮,是禍之也。始於厚 而非禮,終於薄而失恩,則《角弓》《葛藟》之刺興矣。景帝 於梁王寵愛之過,亦齊年、秦鍼之比,本大末小,是以 能固。而王四十餘城,富如布帛之有幅。為之制度,而 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車服之等, 以命為節,而乘輿駟馬迎於闕下。堂陛之嚴,別嫌明 微,而「入則同輦,出則同車。」傳位之言,甚於「剪桐之戲」; 刺盎之謀,幾於叔叚之惡。納於邪而僭生,縱其驕而 隙成。獄辭之焚,斧鑕之謝,吁,其晚矣。仁人明乎天理, 篤友恭之義,絕偏係之私。宜兄宜弟,可以教國人。此 帝王正人倫之法也,景帝何足以知之。

《七國》

編輯

或問太史公曰:「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 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 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 之機,豈不以謀哉!自昔論七國者,未有若太史公之 簡而明也。然則謂諸侯大盛何歟?曰:「《易》始乾坤,次以 《屯》,曰『利建侯。其彖曰:『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言天 下未定,名分未明,宜建侯以治之,而未可遽謂安寧 也。古者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大國止於百里。周公之 子封魯,曰公車千乘,公徒三萬,此百里之賦。《明堂位》 謂「封七百里」,非也。漢懲秦孤,立封王子弟,大啟九國, 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雖有犬牙 盤石之固,亦有指大如股之憂。此諸侯大盛,疆土踰 制,自高帝失之。或曰:「謂晁錯為之不以漸,何歟」曰:「賈 生謂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割地 定製,使其子孫以次受之,一寸之地,天子無所利焉。 此策若行,諸侯不削而自弱。晁錯不深思熟慮,驟削 其地,諸侯圜視而起,未能銷天下之患,適以激天下 之變。吳濞包藏逆謀久矣,未有名以舉事也。一旦削楚、趙、膠西三國,吳亦將見削,於是託誅錯之名,起西 嚮之師。夫諸侯尾大,輔車相依,豈無經遠之謀,遽為 欲速之計,此錯所以誤國而滅身也。」儻能紓徐歲月, 相時而動,用賈生眾建之策,上不失睦族之義,下亦 無少恩之怨,為之有漸,何名以與天子抗衡哉?賈生 之言不行於文帝之時,主父偃因以說。武帝下推恩 之令,而侯國自相析。故轉安為危者,錯也;轉危為安 者,偃也。謀國其可輕銳乎?然而諸侯之弱,漢之利也, 亦漢之憂也。枝葉彫零,本根不芘,權歸於外戚,祚移 於賊莽,以同姓之勢微也,噫周不懲管、蔡,而晉、衛之 屏翰益隆;漢因懲七國,而骨肉之疏遠益甚,觀中山 之對,誦劉向之書,此詩所謂「無獨斯畏」者歟!

《栗太子》

編輯

上欲廢栗太子,周亞夫固爭,不得。

或曰:「太子榮之廢,周亞夫為太尉時也,其知大臣之 職業歟?」曰:「三公之職無不統,況儲貳之重乎?皇父卿 士與褒姒比,而太子宜曰廢。里克與驪姬比,而太子 申生斃。向戍與寺人伊戾比,而太子痤死。大臣逢君 之惡,罪莫大焉。漢高帝欲廢太子,諫者張良、叔孫通, 而蕭相國默無一言,於是失職矣。條侯本兵柄而力」 爭,東宮之廢,雖不用,其後以是免相。夫大臣以道事 君,不可則止。榮以無罪黜,條侯固爭,善矣。榮下吏而 死,條侯不能諫,又三年而後謝病,不亦晚乎!不彊諫 以全太子,不蚤退以全其身,君子不無遺憾也。景帝 徇人慾而滅天理刑名深刻之習,自後太子至條侯, 皆不能免。彝倫泯亂,焉得為賢君哉?輔相得人,則父 子相保,唐元宗有張九齡,德宗有李泌是也。輔相非 人,則天性為讎,隋之楊素、唐之李林甫是也。吁,「條侯 雖失,不可則止」之義,亦異乎患失苟容者矣。

《郅都甯成為中尉》

編輯

或曰:「太史公《酷吏傳》謂高后時,酷吏獨有侯封。孝景 時,晁錯以刻深頗用術輔其資,而七國之亂,發怒於 錯,卒以被戮。其後有郅都、甯成之屬,高后之侯封不 足論。孝景酷吏自錯始,而郅甯次之,文帝時無有也。」 吏之寬猛,其視上之好惡歟?曰:「上好仁則吏良,上好 刑則吏酷,從上所好而已。」孝景以忌刻之資,輔以晁 「錯、張敺之刑名。錯為御史大夫,郅都、甯成為中尉,公 卿群吏之表也,安得不胥傚而為嚴酷乎?」當時漢廷 無儒者博士,唯董仲舒、轅固而下帷講誦,不得以經 術沃帝心,與黃生爭論湯武,亦無補於君德。帝所習 者法術,所尚者慘刻,變篤厚之風,為苛切之政。古法, 公族有罪,猶不加刑,臨江王死而父子之恩絕,則郅 都之為也。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況能撫民以寬乎? 周家忠厚,內睦九族,恩及《行葦》,親親而仁民,仁民而 愛物也。甯成進用,而宗室人人惴恐,此商鞅之法,秦 所以亡,而可襲其跡乎?文、景之治,猶玉與䃉,故太史 公於《景紀》不載詔命,文中子不以列於「七制」,厥有指 哉!

《董仲舒請武帝立太學設庠序》

編輯

董仲舒對曰:「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

或問大學庠序之制。曰:「大學者,《學記》所云『國有學』也; 庠序者,《學記》所云『黨有庠,遂有序』也。《漢志》謂『里有序, 鄉有庠,里在六遂之內,黨在六鄉之內,其義一也。古 者天子諸侯有君師之職,公卿有師保之義,里居有 父師少師之教,所教則五常五典也。所學則六德、六 行、五禮、六樂、五射、五馭、六書、九數也。士脩於家,自塾』」 而升於鄉,自鄉而升於國,自國而達於天子。養之有 素,進之有漸。士出於耘耔之農,而工商不與,故其習 純。八歲入小學,教之以《少儀》、內則事親敬長之節。十 五而後入大學,故其行篤。自周道衰,攸介攸止,甫田 思古矣。在城闕兮,子衿剌亂矣。魯之泮宮,鄭之鄉校, 衛之敬教、勸學,晉之士競於教,僅見於《王制》廢缺之 餘。至於戰國,游說之士,馳騖於諸侯,轉秦而漢士之 散於田橫、陳豨之客,游於吳、梁、楚者,亦無以收之。潁 川、洛陽二賈生言:太學五學,罔聞於行,教化之為大 務,非仲舒其誰發之?或曰:「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 以禮,五常之道,唯及三者何歟?」曰:「學者學為仁誼、禮 也。是謂天下之廣居」正位大道,若智則知乎此也,信 則信乎此也。人而不仁不義無禮,失其本心,違禽獸 不遠矣。教之以仁,則孝悌慈祥,而民興於仁;教之以 誼,則行己有恥,而民興於誼;教之以禮,則倫紀正,品 節明,而民興於禮。秦俗之壞,至漢未改。刑名慘刻,刀 筆苛察而不仁;殉利苟得,寡廉鮮恥而忘誼。色父誶 母,冒上亡等而悖禮。化民由學,學必有師。建學立師, 所以正人心,變風俗也。武帝雖因仲舒之對,興學校 之官,然而皇建有極,是彝是訓,以盡君師之職,帝未 之知也。儻能以仲舒為三公,俾之師保萬民,用申公、 轅固為太常,以明師道於朝廷,則四方風動,化行俗 美,漢其三代矣。惜也,帝不用仲舒之真儒,而勸學之 議乃發於公孫弘。帝之好儒,其葉公之好龍歟噫?仲舒言仁誼禮以教民也,今之士,豈不若古之民哉?《揚 子》曰:「先生相與言,則以仁與義;市井相與言,則以財 與利。」《荀子》曰:「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 禮,謂之有方之士。」為士者,可不思所以自別於凡民 哉?

《丞相請罷申韓蘇張之言》

編輯

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韓、蘇、張之言者,請皆罷。」

或問:「衛綰以戲車進為相,無可言者,乃能奏罷異端 之言,何歟?」曰:「異端邪說之害深矣。秦以苛刻亡六國 以談說亡漢興。晁錯、張敺以刑名為公卿,則申韓之 餘波猶橫流也。蒯通、朱建、曹丘生馳辨抵巇,則蘇張 之利口猶肆行也。董仲舒《對策》,明《春秋》一統之義,以 為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於是武帝卓然罷黜百家,丞相因上此奏,非衛綰能 為是言也。雖然,帝之罷黜百家,名然而實否。張湯、杜 周,深文次骨,申、韓之言未嘗不行也。邊通學短長為 長史,主父偃學從橫為齊相,而巫蠱之禍成於江充。 蘇、張之言未嘗不用也。若以所舉賢良言之,莊助,擢 為中大夫,其後賜書曰:「具以《春秋》對,毋以蘇秦從橫。」 助亦蘇秦之學也。仲舒之醇儒,與助並進,而諸侯相 之疏遠,不若中朝臣之親近,舍《秋》實而取《春華》,棄莊 士而邇憸人。故曰:「罷黜百家,名也,非實也。」

《遣莊助以節發兵會稽》

編輯

或問伐閩越,救東甌,太尉田蚡以為不可,中大夫莊 助詰之,近臣之詰三公自此始。然則蚡之言非?歟曰: 「『帝於此舉,有三失焉:初即位而輕大臣,一失也;舍外 廷之謀,用近臣之議,二失也;始銳於用兵,終至於黷 武,三失也;臣作股肱,予違汝弼,袞職有闕,山甫補之』。 景帝於丞相亞夫乃曰:『丞相議不可用』。武帝習聞其」 事,太尉蚡一言不合意,遽曰:「太尉不足與計。」《書》云:「畏 相。」《中庸》曰:「敬大臣。」帝即位之三載,年未二十,而待三 公如此,為大臣者阿意順指而已,竊位苟容而已。孰 敢格非閉邪,以道事君哉?此帝之失一也。古者宮正、 宮伯統於冢宰,僕御虎賁統於司馬,內外之體一也。 文帝時,丞相嘉得以折辱大中大夫鄧通相,權猶重 也。武帝始以左右親信之臣,與大臣辨論,而大臣數 詘,蓋自莊助之詰太尉蚡始。其後公孫弘諫築朔方, 而中大夫買臣難之,弘又奏禁弓弩,而侍中壽王難 之。迨至東都,不任三公,事歸臺閣,大臣充位,有自來 矣。此帝之失二也。甲冑起戎,說命有訓,佳兵不祥,老 氏所戒。文帝初政,詔無議軍,仁之至也。帝始初清明, 不曰無怠無荒,四夷來王,薄海遐陬欲武震而懾威 之一節發兵東甌內徙偏師策勳而𢵧然有征伐四 夷之志。日尋干戈,生民彫耗,始於是役,使無末年之 悔漢其殆哉。此帝之失三也。是故不敬大臣而與小 臣謀,不修其德而勤民於遠人君之深戒也。

《上始為微行》

編輯

或問:人君之微行,始於武帝。歟曰:「吳王欲從民飲酒, 伍子胥諫以白龍魚服,有豫且之患。趙武靈王詐為 使者入秦,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吳趙皆列 國之君,然吳有從諫之善,不敢縱逸也。趙有略地之 謀,非為淫樂也。若貴為天子,內有三朝五門之嚴,外 有千乘萬騎之衛,設兵而後出幄,稱警而後踐墀,張」 弧而後登輿,清道而後奉引,遮列而後轉轂,靜室而 後息駕,所以尊帝王之威,肅臣民之瞻也。武帝以《尚 書》為樸學,弗監《無逸》之訓,棄萬乘之貴,從匹夫之游, 入南山而鄠杜,令欲執之;至柏谷而逆旅,人將攻之。 高文、景之丕業,視之如弁髦土梗,一日耽樂,危亡之 幾間不容髮,幸而獲免,亦曰殆哉!昭令德以示子孫, 猶荒墜厥緒。成帝挺身晨夜與群小相隨,宿衛之臣, 執干戈而守空宮,蓋自武帝啟之。君猶天也,所履者 天位,所治者天職,所臨者天民。《春秋》書「天王之居」,為 萬世法。武帝弗克若天,迷而能復,僅克保身,豈所以 詒厥孫謀哉?

《起上林苑》

編輯

或問:「高帝時,蕭何以上林中多空地,請令民得入田。 文帝登虎圈,問上林尉諸禽獸簿,親御鞍馬,馳射上 林。然則上林,秦之舊歟?」曰:考之《長安志》,秦舊苑也,武 帝始廣開之。《西都賦》謂:「繚以周牆,四百餘里,離宮別 館。」

「三十六所。」《漢舊儀》謂「廣長三百里,離宮七十所,容 千乘萬騎。」《關中記》謂「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 二,觀二十五」,則規制之閎侈可見矣。昔者文王靈囿, 與民偕樂,文帝苑囿無所增益,天下稱仁焉。棄田以 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夏、商所以亂亡也。帝不務廣 德,惟苑是崇,取膏腴之地而奪農穡之業,縱游畋之 樂而忘銜橛之危。天生民立之君,所以養民,豈使之 冒於原獸,肆於民,上帝於是失君臣道矣。蹈夏、商之 覆轍,而欲慕唐、虞之盛治,不為秦者,幸也。司馬相如 諷一勸百,其能如《祈招》之詩以格非心乎?

===
《置五經博士》
===或問:「武帝表章六經,憲章六學,而博士惟置五經,何

也?」曰:「《樂經》已亡,其存者《易》《書》《詩》《禮》《春秋》而已。」《儒林傳》 曰:「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 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 高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其為 博士者,孝文時申公韓嬰以《詩》;孝景時轅固以《詩》,胡」 母生,董仲舒以《春秋》。其未置博士者,《易》《書》《禮》也。武帝 所立,楊何之《易》,歐陽生之書,後倉之《禮》也。宣元之後, 《易》有施、孟、梁丘京氏,《書》有大、小夏侯,《禮》有大、小戴,《春 秋》有《穀梁》。平帝又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 至於建武,凡博士十四人,《易》四,《書》《詩》皆三,《禮》二,《春秋》 二。有公羊之嚴、顏,而無《穀梁》。此五經博士之大略也。 古者《詩》《書》《禮》《樂》以造士。洙、泗立教,興於《詩》,立於禮,成 於樂;制氏竇公之所傳,不立於學官;河間獻王之所 集,不施於朝廷;王禹之說既微,平當之議竟寢。聖王 所以移風易俗者,蕩滅廢壞。元始四年,嘗立《樂經》,其 書不傳。《樂記》十一篇合為一,僅見於《小戴記》,而十二 篇名存書亡,六經遂缺其一。雖然,樂者人心之和,不 以書傳也。周存六代之樂,漢世唯有虞韶、周武,此夫 子所謂善美之音,而不使學者講肄古樂寥寥無聞, 斯可歎已。帝策賢良,謂「虞韶、周勺鼓鐘筦弦之聲未 衰。」吁!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帝未知樂之本也。

《田蚡為丞相》

編輯

或曰:「穰侯顓秦國,諸呂危劉氏,厥監不遠。武帝相竇 嬰,又相田蚡,豈右賢左戚之誼歟?」曰:「古之輔相,疇咨 而命,選眾而舉,野耕巖築,疏而賢者不遺也;周左召 右,親而賢者不廢也。惟其公而已。然真賢碩德,固無 間於親疏;私昵偏恩,多加厚於戚黨。昔在周宣,申伯 以元舅褒賞,厥後猶以申侯致禍,況置相非其人者」 乎?此《十月之交》所以譏皇父也。竇廣國有賢行,孝文 不私,以為相為子孫萬世之法,其慮遠矣。孝景謂竇 嬰沾沾自喜,難以為相持重,武帝改文景之家法而 相嬰,己非至公之選。田蚡之驕侈,不逮嬰遠甚,其可 以儀刑百揆乎!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帝曰:「吾亦欲 除吏。」請考土地益宅,帝曰:「何不遂取武庫?」假之以權, 而折之以言,失馭臣之道矣。《詩》曰:「秉心宣猶,考慎其 相。」不謹於選用之初,而制於驕溢之末,不亦晚乎!嬰 既以灌夫誅蚡,陰懷邪謀,受淮南之賂,倖免於戮,相 亦罔終,咎將誰執?嘗謂新莽之移漢祚,原於武帝之 相;嬰蚡外戚,擅威福之柄,未或不亡;竇憲之專,梁冀 之弒,何進之亂,東都以是終焉。晉之亡以賈謐,後周 之亡以楊堅,唐幾亡於楊國忠,後梁亡於趙、張,石晉 亡於馮玉。覆車相尋,如出一軌。吁!漢文之不私廣國, 明矣哉!

《初令郡國舉孝廉》

編輯

或問「周鄉大夫與賢者,即漢之舉孝廉歟?」曰:「古者使 民興賢,出長於鄉閭,月書之族,時書之黨,歲書之州, 歲攷鄉,三年而賓興。察之詳,而論之公,士自脩於家, 而民自為鄉謀,故選舉實而風俗厚。其未仕者六行, 以孝為先;其已仕者六計,以廉為本。漢制其放諸此 乎?孝悌之舉,始於惠帝四年;孝悌廉吏之賜帛,見於」 《文》之十二年。馮唐以孝著為郎,由此選也。武帝元光 之舉孝廉,自董仲舒發之。元朔之議,不舉孝為不敬, 不察廉為不勝任,則孝廉有輕重之別矣。若王吉、路 溫舒、蓋寬、饒師丹、龔勝、鮑宣、劉輔等,俱以是進,得人 之盛,卓然可紀迨至東都,計口而舉,有丁鴻之請;限 年而試,有左雄之奏。其失也,濟陰太「守十餘人坐繆 舉,河南六孝廉,多得貴戚書命,耆宿見棄,真偽不明。 此人弊,非法弊也。」魏始除限年之制。自晉至隋,孝廉 與秀才皆策試。唐貞觀十八年,諸州孝廉問以皇王 政術,太子問以《孝經》,並不能答,由是遂廢。廣德元年, 楊綰請復古孝廉,詔與明經、進士兼行,及建中元年 而罷。取士不考德行,而一以文辭視兩漢猶不逮,其 能繼成周賓興之美乎?夫為子必孝,為士必廉,秉彝 之良心,守身之大節,一日不可渝也。非曰割股廬墓, 敝車羸馬,求是名以徼利達也。古之人事親如事天, 畏清議如畏天,躬曾、閔之行,厲夷、齊之操,非曰「待舉 而後勸也。」在漢之世,公論嚴於鄉黨,風化行於郡國, 李陵隤家聲隴西,士大夫以為愧,資於事父以事君, 東郡門卒能言之。陳湯丐貸無節,不為州里所稱;高 陵令以十金法重,自解印綬。不孝不廉之人,豈見容 於時哉!萬石君家之孝,楚兩龔之潔,三代遺風藹如 也。世衰道微,南陔廢而孝友缺,白華廢而廉恥缺,是 不若「烏之反哺,豺之祭先騶,虞之不殺,竊」脂之布穀, 人有愧於物矣。噫!今其不古乎?《孟子》曰:「待文王而後 興者,凡民也。」

《河決濮陽瓠子》

編輯

或問:「禹功萬世永賴。太史公謂『諸夏乂安,功施於三 代,何也』?」曰:「河患自戰國始,而禹功廢矣。《周譜》云:『定王 五年河徙』,蓋已失其故道。《大事記》云:『威烈王十三年, 晉河岸崩,壅龍門至於底柱』。春秋後河患見史傳始此。」賈讓曰:「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此孟子所謂以 鄰國為壑也。」王橫曰:「秦攻魏,決河灌其都,決處遂大, 不可復補。噫!微禹,吾其魚乎?」秦灌大梁,以魚其民,禍 不止於一時,而河流潰溢,遂為無窮之患。重以決通 隄防,隳壞禹跡,甚矣其不仁也!孝文時,河決酸棗,東 潰金隄。其後四十餘年,又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 淮、泗。後二十餘歲始塞。天子沈璧,群臣負薪,《宣房》之 歌,至今悲之。自孝文至成帝,河之決者七。歐陽子有 言:「治水無奇策,相地勢,謹隄防,順水性之所趨,雖大 禹不過此。」程子謂唐土德少河患,本朝火德多水災, 豈亦繫於天運歟?

《張湯趙禹定律令》

編輯

或問:「張湯、趙禹所定律令,亦可攷其科條。」歟?曰:「古者 刑期於無刑。天討有罪,非人也;文王罔敢知,非君也。 以欽恤之心,行簡寬之法,縣於象魏,讀於州黨族閭, 日星之著明,江河之易避也。鄭鑄《刑書》,叔向譏之;晉 鑄鼎,仲尼非之。《竹刑》作於鄧析,而法益繁矣。魏李悝 著《法經》六篇,商鞅受之,以相秦漢。蕭何定律,除參、夷」 連坐之罪,增部主見知之條,益《事律》三篇,合為九篇; 叔孫通益《傍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三十七篇,趙禹 《朝律》六篇,合為六十篇。此秦、漢律之大略也。商鞅有 不告姦之罰,蕭何因以為見知之條。張湯、趙禹又作 見知故縱、監臨部主之法,緩深故之罪,急縱出之誅。 其後禁罔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郡國承用者 駮,或罪同而論異,姦吏因緣為市。杜周謂「前王所是 著為律,後主所是疏為令」,當時為是,何古之法乎?蓋 酷吏不師古始,峻文深憲,罔民而納之死,《秋荼》凝脂 之慘,去秦無幾矣。高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蕭何為 法,講若畫一。孝文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選》。張釋之 為廷尉,罪疑者予民。武帝不惟舊典時式,始以佳兵, 繼以聚斂,又繼以嚴刑,取高、文之法紛更之。張湯厲 刀筆之鋩,戕忠厚之脈,聚斂嚴刑,兼而有之,小人之 至不仁者也。顏異微反脣而論以腹誹,秦法無是也。 自昔好殺人者,必及其身,商鞅、張湯可以監矣。《書》曰: 「乃變亂先王之正刑。」其武帝之謂乎!

《公孫弘對策》

編輯

或問:「公孫弘學《春秋》,年七十餘,對策高第,不能守經 據古,引君當道,乃曲學阿世,以取爵位,年進而德退, 何其繆歟?」曰:「在《易》《艮》之上九,敦艮之吉,以厚終也。節 或隳於晚,守或失於終,艮止之至善,篤厚於終而己。 君子於老戒之在得,既得之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公 孫弘始也不合意而免歸,再以賢良召,辭謝不能,固」 推而後出,似非嗜進無恥者。及待詔金馬,每朝會議, 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廷爭。蓋以戒得之 年,懷患失之意,變其初節,媮合苟從《春秋》之學,所以 明王道,辨是非也。弘不能勝利慾之心,舍所學以求 詭遇之獲,宰相封侯,人以為榮。識者則曰:「儒之辱也。」 太史公自序云:「公孫弘以儒顯」,其意微矣。以道得民 之謂儒,特立獨行之謂儒。自周公以大儒相天下,孔 孟道不得行。漢興至六世,弘始以儒得相。儒之遇世 如此其難也,功烈如彼其卑也,非儒之辱乎?正誼不 謀利,明道不計功,若董子可以為儒矣,而武帝不能 用,弘不能容也。《儒林傳》云:「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 子三公,天下學士,靡」然鄉風。夫弘以佞諛致斯位,猶 翰音之登天,稊稗之有秋,而學者為之風動。明經志 青紫,稽古矜車馬,慕人爵之勢榮,忘天爵之良貴,弘 實啟之。《平準書》又云:「公孫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 漢相。」太史公於弘之為相,屢書不一書,深歎夫儒效 不白於天下,而文姦飾詐者,為經術之羞也。是時轅 固年九十餘,亦以賢良進,蹇蹇諤諤,入朝見疾,帝棄 之如遺。噫守儒之名,流芳不朽;曲學之罪,播惡無窮。 一時之用舍,豈能掩百世之榮辱哉!

《徐樂上書》

編輯

《樂上書》曰:「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 此三者陳涉所以為資也。

或曰:「秦以民困下怨,而亡俗之亂何與焉?」曰:「風俗,國 之元氣也。國之存亡,在風俗之羙惡。聖王之治天下, 本俗以安之,禮俗以成之。修其教,不易其俗,一道德 以同俗。其移風易俗以樂其化民成俗以學,修其孝 悌忠信,維以禮義廉恥。士有常心,民有定志。殷之衰 也,遺俗猶存;周之季也,懷其舊俗。此保國長世之本」 也。秦自商鞅遺禮義,棄仁恩,別父子之居,重告訐之 賞,民俗日壞,見利忘義,幾同於禽獸。至呂政而法令 益苛,《詩》《書》盡廢。孟子曰:「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 日矣。」秦之謂也。大澤一呼,豪傑響應,綱常掃地,淪胥 以亡。於是漢祖起焉。縞素之師,迅於仁義,過魯之祠, 庶幾禮樂。丁公之戮,使不忠者懲;欒布之赦,使懷忠 者勸迨及文、景,風流篤厚,黎民醇厚,七國之亂,人心 不搖,無土崩之憂,風俗知義之效也。嚴安亦少知治 體者歟?政亂於上,俗清於下,東都之祚,猶恃以少延。 舍風俗而言政事,不可謂善治。是以居賢德善俗,謂之「君子」;同乎流俗,謂之「鄉愿」,可不謹哉!

《主父偃》

編輯

偃為中大夫,大臣畏其口,賂遺累千金。

或曰:「武帝英明之君,而賂遺行於近臣,何歟?」曰:「荀卿 有言:『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無總於貨 寶,惟貨其吉』。」《盤庚》穆王之誥戒,其殷周之衰乎?秦以 金間六國,漢以金間楚,濁俗漸染,恬不知怪。文帝號 為清靜。張武受金而加賞賜,則舊臣可啗矣。絳侯千 金而書牘背,則獄吏可賕矣。矧!武帝之多欲,其能洗 「貪汙之風乎?王恢行千金於田蚡,是貨賂流於宰相 也;衛青奉五百金為王夫人親壽,是貨賂達於宮掖 也。相者民之表,家者國之本,而利克義焉,此主父偃 所以耆利而無所忌也。偃為齊相,趙王告其受諸侯 金,由是赤其族,象有齒而焚身,其偃之謂乎?」張芸叟 曰:「渭南縣有田夫,得宿藏於土中,金」銀皆刻主父字, 偃以金敗,今乃知偃之死,非謬也。《中庸》曰:「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當偃之死,於今久矣,徒觀其事而不見其 跡,乃暴於數千年之後。今之人期於無人之境,投於 夜半之時,欲人之不我知,真愚也哉!斯事可以為千 載之鑒,故錄而識之。

《封子弟城朔方徙豪傑》

編輯

諸侯推恩封子弟,城朔方,徙豪傑茂陵。

或問:「分諸侯邑,封子弟,築朔方之城,徙郡國豪傑於 茂陵,三者皆主父偃之謀,亦便於漢否?」歟曰:「偃從橫 者流,料事情,識權變,而未知天下之長慮也。帝王之 有天下,不恃法以為治,不恃險以為固,不泄邇而忘 遠,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不曰『枝葉彫落,根幹孤立 也;曰『無怠無荒,四夷來王』,不曰『城池高深,疆宇廣闢』』」 也。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不曰重內輕外,移民銷患 也。武帝用偃之策,封諸王子弟為列侯,藩國分析,無 尾大之勢,可為漢之利。然諸侯貧者,或乘牛車,本末 俱弱,以成新都之篡,其害大矣。取河南地,逐匈奴,因 河為城,有障塞之固,可為漢之利;然轉漕遠而民勞, 府庫虛而國匱,其害深矣。併兼亂眾之民,遷於陵邑, 游俠之雄如郭解,不免於徙,亦可為漢之利。然五方 雜錯,風俗不純,犯義侵禮,不在外而在內,其害亦不 小矣。縱橫之計,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害。武帝即位 之初,黜蘇秦、張儀之言,今乃聽縱橫之辨以謀國事, 若汲長孺、董仲舒不見庸也。道義難合,功利易售,淮 南、衡山之誅,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則張湯之為 也。公孫弘諫築朔方,發十策難之,弘不得一,則朱買 臣之為也。偃亦湯、買臣之流,雖建議有一時之利,亦 奚取焉?至於齊楚大族之徙關中,始於劉敬,非偃始 為此謀也。噫竊漢鼎者,在外戚,不在同姓;基漢禍者, 在女戎,不在匈奴;黨賊誨盜者,在姦臣,不在姦民。此 豈智計之士所能預防哉。

《公孫弘》

編輯

《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或曰:「丞相封侯,自公孫弘始歟?」曰:「孝文後二年,申屠 嘉為丞相,封故安侯,非始於弘也。」曰:「弘始以儒者得 相,其後為相者皆以儒歟?」曰:「弘之後李、蔡莊、青翟、趙 周、石慶、公孫賀,皆非儒也。劉屈氂以宗室,繼以田千 秋,亦非儒也。終帝之世,儒相惟弘一人,其後相剋有 終者,弘慶、千秋三人而已。帝非不知正人可以重廊」 廟,有德可以尊朝廷也。好臣所教,苟用易制,有順無 救,不拯其隨。若弘,可謂具臣矣。《秦誓》曰:「人之有技,冒 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其弘 之謂乎!薦董仲舒相膠西,請徙汲黯為右內史,欲納 之必死之地,幸姦謀之不售。否則李林甫、盧杞與弘 為三矣。《史》稱弘起客館,開東閤,延賢人與參謀議,而 排擯二賢若此,其所謂賢者誰乎?帝之崇儒,未嘗知 儒;弘之禮賢,未嘗知賢。上有好名之君,下有釣名之 臣,不獨弘也。張湯號為「推賢揚善」,而置狄山於死;鄭 莊號為「推轂士」,而進東郭咸陽、孔僅;則帝之所謂得 人可知矣。或謂帝雖失於賢良之公孫弘,猶得於不 學之霍光。噫!真儒不用,而世之輕儒者以是藉口。儒 豈果無益於國哉?

《汲黯》

編輯

《汲黯》曰:「大將軍有揖客。」

或問:「衛青奮於奴僕,而能重揖客之汲直,彼公孫弘 乃不逮焉,何歟?」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 是懿德。人所以貴於物者,義理之心也。好善好仁,好 是正直,是曰良心。此心不存,則惡人之所好,好人之 所惡,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昔者子朱子於《破斧》之詩, 謂『被堅執銳者亦皆聖人之徒』」,或以為疑。朱子曰:「被 堅執銳,有聖人之徒;服儒衣冠,有穿窬之徒。」蓋有激 雲爾。淮南王安於漢廷諸臣,獨憚汲黯、衛青,其視公 孫丞相說之如發蒙振落,蓋畏黯以其直,畏青以其 勇也。

青雖介冑武夫,未嘗學問,猶有好賢之誠心,故 足以繫朝廷之輕重。在唐有張萬福,拜陽城,曰:「朝廷 有直臣。」在宋有王德用,聞孔道輔卒,曰:「可惜亡一直臣。」吁!孰謂介冑無人哉?口先王而行市人,溷夷、齊而 廉跖、蹻者,亦竊儒之名,斯可愧矣。然則學者何以存 是非之良心?曰明天理。

《博士弟子》

編輯

為博士,置弟子五十人。

或問「博士弟子昉於此乎?」曰:秦博士有諸生。《儒林傳》 雲「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奉常,諸弟子共定者,咸為 選首。蓋漢初已有之,至是《五經》博士始置弟子以受 業焉。太常所補功臣表,太常張當居擇博士弟子,故 不以實」是也。郡國所察,千乘兒寬應郡舉,詣博士受 業,濟南將軍年十八,選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是也。 設科射策,勸以官祿,於是博士所受之徒,有試用之 法,而文學之士盛矣。其後蕭望之以令詣太常,何武 詣博士受業,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此其可稱述 者。昭帝增弟子員滿百人,宣帝增倍之。元帝設員千 人,成帝增員三千人。蓋《五經》博士之立,發於董仲舒; 弟子員之置,發於公孫弘,所謂興太學也。或謂以明 經開祿利之塗,異乎為己之學。然而《五經》有家法,孟 喜以改師法不用,秦恭以增師法見譏。訓故是守,不 為鑿說;章句是通,不為浮辭。經學猶近古也,生徒親 受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事其師如事君 親,篤在三之誼,非若近世以師弟子之稱為諛也。經 無師,士無學,道誼微而風教薄,漢儒可輕議哉!或問: 「太常臧,其孔子之後歟?」曰:「《通鑑》元朔二年,孔臧辭御 史大夫,乞為太常,與從弟安國綱紀古訓。此《孔叢子》 所載也。以《功臣表》考之,蓼侯孔聚,《史記》所云孔將軍 居左者,臧其子也,不言孔子之後。《孔叢》之書,先儒謂 出於東漢,似非闕里舊文。《公卿表》:元朔三年,臧已免 太常」,五年,乃有此議,當闕所疑。

《淮南衡山之謀》

編輯

或問:分國邑,封子弟,諸侯之勢已弱,曷為復有淮南 衡山之謀曰:「利者,國之螟螣也。孟子謂後義先利,不 奪不饜。故忠臣必廉,而廉者必忠;邪臣必貪,而貪者 必邪。」淮南王安之謀,始於太尉田蚡、侍中莊助。蚡以 外戚位三公,懷利而貳其心,語安以上「無太子,非王 尚誰立者?」安厚遺之。於是輕量大臣無所畏忌矣。助 為帷幄近臣,與安交結,受其賂遺,衣冠之盜,腹心之 蠹,而武帝不之察焉。淮南首惡,衡山合從,二獄連引, 死者數萬,貨利之流禍如此。建元初,董仲舒《對策》,明 辨義利之間,謂居君子之位,當君子之行,舍公儀休 之相魯,無可為者矣。此清原正本之論,杜漸防微之 幾也。帝能深省斯言,則必厲大臣以廉恥,律近臣以 節行,未有義而後其君者。同姓有維城盤石之固,在 位有「羔羊素絲」之風,豈至縱尋斧於葛藟之本根,殄 戮數萬人,若薙氏之芟草哉?《大學》以義為利,此平天 下之道,惜帝之不早辨也。李尋有云:「淮南作謀之時, 其所難者獨有汲黯,以為公孫弘等不足言也。朝廷 無人,則為亂賊所輕。」蓋黯直諫守節,志於為義,弘持 祿患失,志於為利。朝廷之輕重,在義利之趨舍。儻令 武帝以仲舒為丞相,黯為御史大夫,立直木於四達 之逵,自朝廷達於諸侯,莫不壹於義,折衝厭難,勝於 無形。《詩》曰:「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

《神馬》

編輯

得神馬,為歌。汲黯曰:「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

或問:「汲黯好直諫,所諫之事有幾?」曰:「外施仁義之對, 一也;廷詰公孫弘,二也;質責張湯,三也;言長安令無 罪,四也;諫賈人當死者,五也。」至於神馬為歌之事,按 《本紀》,馬出渥窪水中,在元鼎四年。《通鑑》書於元狩三 年,蓋據《禮樂志》。以《黯傳》攷之,渾邪王降後數月,黯坐 小法免,隱於田園者數年。渾邪之降在元狩二年,故 《通鑑》附此事於三年。然《史記樂書》又合《大宛馬歌》之 事載之,以為中尉。汲黯又云:「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 聖制,當族』。」按黯為淮陽太守,在元狩五年,居淮陽十 歲而卒,則元封四年也。大宛獲馬在太初四年,黯卒 已六年。弘先卒於元狩二年,而黯未嘗為中尉,事皆 差舛。蓋《樂書》後人所續,非史遷之筆也。《周頌》唯言來 牟,不及祥瑞,況一馬之微,於盛德成功何取焉?黯知 作樂之本矣。乃若賢才將盡之諫,蓋出漢武故事,史 漢不書。夫受言非難,從諫為難。武帝於黯之諫,能受 而不能從,不冠不見,貌敬情疏越,在外服十年不召。 骨鯁之臣既去,漢廷無人,而言路幾塞矣。《詩》曰:「我視 謀,猶亦孔之。」

《置鹽鐵官》

編輯

或問:「《武帝紀》書,初筭商車,初算緡錢,初榷酒酤,與《春 秋》初稅畝同,所以志變法之始也。置鹽鐵官不言初 何歟?」曰:「鹽鐵之稅,始於齊之管仲,計口食鹽,計人用 鐵,山河之利,作俑於此。然戰國、秦漢之際,未盡籠於 官也。太史公《貨殖傳》云:『猗頓用盬鹽起邯鄲,郭縱以 鐵冶成業。卓氏、趙人用鈇冶,富程、鄭亦冶鑄,宛孔氏 大鼓鑄,魯曹邴氏以鐵冶起,則富猶在民也。文帝縱 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而國富刑清,登我漢道,未嘗開利,孔為民罪梯也。武帝 窮征遠討,兵連費廣,經常之賦不足,而橫歛起焉。張 湯倡之,東郭、孔桑和之,而鹽鐵之官掌於大農,布於 郡國,其利二十倍於古』。」以《地理志》攷之,鹽官三十有 六,鐵官四十有九,昭帝議罷之,而不克行。元帝嘗罷 之,而又復置東都,屬於郡縣。章帝復收之,和帝乃詔 縱民煮鑄,入稅縣官。至唐乾元,而鹽鐵有使矣。天下 有鹽之縣一百五,有鐵之縣一百三,皆多於漢時作 法於貪,敝益甚焉。古者名山大澤不以朌,恐諸侯顓 利以剝民也。《禹貢》「青州之鹽,梁州之鐵,皆以為貢,不 以為賦也。在《易》泰與《謙》,德之大者,則曰『不富以其鄰』。」 《小畜》,德之小者,則曰「富以其鄰。」君之近民,所謂鄰也。 富在民則國亦蒙其利,富在國則民先受其害。武帝 用聚歛之臣,斡山海而歸於上,其德之小者乎?故文 帝得泰謙之有餘而成殷富之治,武帝得小畜之不 足而稔虛耗之敝,可以監矣。

《李廣衛青霍去病》

編輯

或問李廣、衛青、霍去病三將孰優?曰:「士不可以成敗 論也。以成敗論士,則公議廢矣。」廉頗以讒棄,李牧以 讒死,而言良將者,必稱頗、牧,千載之下,懍懍有生氣, 此公議之不可泯者也。李廣,山西宿將,老不封侯,而 豪傑歸之;衛、霍以後戚進,功著沙幕,而豪傑輕之。《太 史公列傳》謂:李將軍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 哀。於衛青,則曰「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於去病,則曰「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功可以幸而成, 名不可以幸而得,爵位可以幸而致,譏貶不可以幸 而免。史筆之公,即天理之正。曾西之不為管仲也,平、 勃之不如王陵也。吾以是觀之,雖然,大將軍有揖客, 猶能敬賢也;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猶能憂國忘家也。 衛、霍亦豈易得哉!此長平、冠軍之徵伐,《法言》所以猶 有取歟?

《狄山議和親便》

編輯

或問:「縉紳之儒守和親,介冑之士,言征伐論議,不能 相一也。馬邑之謀,韓安國與王恢異議,不以為忤。今 也狄山議和,親死一障間,不能少容,何歟?」曰:「《易既濟》 之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武帝擊匈 奴,既克有功,而用張湯,違小人勿用之戒矣。方其未 勝而懼,猶能容韓安國之異議;及其已勝而驕,不能」 容狄山之忠言,君心之敬肆,言路之通塞,安危存亡 之機也。蒼海之置,罷敝中國,公孫弘爭之;渾邪之降, 從民貰馬,汲黯爭之。自狄山之死,漢廷無直諫之士, 蓋數戰數勝,志已盈而諫不入也。齊桓服楚於召陵, 而轅濤塗見執;魏武得荊州,而張松見忽;唐莊宗自 矜取汴,而高氏不朝。故戰勝非難,持「勝為難」,國有大 議,博士與有言,貴一謀不協,寘之邊障,納之死地,銷 沮士氣,糜爛生民,豈但一張湯之罪哉?當武帝而言 和,是為息民,小人之貪功者多不悅;當紹興而言和, 是為忘讎,君子之守義者皆力爭和戎,不可以概論 也。帝黷武諱言,蹈秦覆轍,秦亡而漢存,以末年之悔 過爾。若張湯者,峻刑而殄民,厚殮而殘民,殺士而以 兵毒民,三者伐國之斧斨,湯實兼之,古所謂民賊也。 太史公謂「湯死而民不思」,班固乃稱其「推賢有後,不 列於酷吏」,亦異乎史遷之直筆矣。

《義縱王溫舒》

編輯

《義縱》為《右內史》,《王溫舒》為中尉。

或問:「《史記酷吏傳》自郅都至杜周十人,其八人出於 武帝之世,而循吏無一焉,何歟?」曰:「御眾以寬,未聞尚 猛也;吏以治得民,未聞用殺也。武帝以張湯為御史 大夫,列於三公,殺人多者為能吏,相師成風,仁厚之 澤幾斬矣。太史公作傳:上以為能者四人,天子以為 能者二人。敢於殘虐謂之能,則慈祥愷悌為不能,循」 良之吏,豈復見於斯時乎?夫好生惡殺,天之心也;善 有慶,不善有殃,天之道也。周陽由、張湯、義縱、王溫舒、 減宣,皆殃及其身,不仁之報,其應如響。使帝能用董 仲舒之言,任德不任刑,以天之心為心,則福祿施於 孫子,豈至於後太子、公主及孫皆受巫蠱之旤哉?故 曰:「為人君止於仁。」

《少翁欒大公孫卿》

編輯

或問:「僊之不可求也決矣。武帝之英明,而受欺於方 士,如嬰兒之未孩,易耳目而不知,何其愚哉?」曰:「帝之 心蔽於多欲,其始也,上嘉唐虞,欲與堯舜比隆。及其 惑於方士,乃與齊威、宣、燕昭、秦皇同為一愚,顧命五 柞,玉盌茂陵,長生久視焉在哉?方其大欲之熾也,五 帝三王所未有之,疆土所未臣之,戎狄奄有率俾,猶」 未為快。盈府庫之財,極土木之侈,未足以適其意,將 與天地比壽,長有四海之富,乘雲馭氣,與黃帝俱僊。 少翁、欒大、公孫卿之徒,亦秦之盧生、徐福也。始皇不 能得於前,帝乃欲遇於後。晝夜者,死生之道,天地盈 虛,與時消息,帝號為表章《六經》,而不知之乎?揚雄有 言:「吾聞伏犧、神農歿,黃帝、堯、舜殂落」而死,文王畢,孔 子魯城之北,獨子愛其死乎?非人之所及也。谷永曰「明於天地之性,不可惑於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 以非類。」惜乎武帝之朝,英俊如雲,而揚雄、谷永之言, 寂寥無聞也。太史公作《封禪書》曰:獲一角獸蓋麟雲 蓋夜致竈鬼之貌雲。有司雲,祠上有光焉,聞若有言。 萬歲雲,其夜若有光,「蓬萊諸神若將可得,天其報德, 星雲見,大人跡,雲興通天臺若見有光,雲天旱意乾 封乎?」皆為疑辭,以見怪迂之說,似是而非也。終之曰: 然,其效可睹矣。帝受百罔而不得一,真皆多欲累之 也。儻能置汲長孺於左右,繩愆格非,以理制欲,豈有 不知天命之蔽哉?祈天永命,惟曰敬德,享國久長,惟 曰無逸。若武帝及唐之元宗,祇以為萬古之殷鑒爾。

《卜式為御史大夫》

編輯

或問班固云:「『質直則汲黯、卜式』。式之於黯,若是班乎?」 曰:「黯也,格帝之非式也。中帝之欲,猶美玉之與燕石 也。」古者安富,未嘗疾之。文、景節儉,上下兼足。武帝窮 兵侈費,始剝下以益上,富商大賈,財或累萬金,而不 佐國家之急,於是造皮幣,鑄白金以困抑之,筭軺車 告緡錢以掊取之。卜式覘其微指,乃上書願輸家之 半以助邊,又持錢以給徒民,此至巧佞者,非質直也。 公孫弘謂「非人情不軌之臣」,斯言當矣。富者貧之,毋 也。縱尋斧於根本,仁人不為也。富豪匿財,而式欲輸 財,彼此相形,興利之臣,唾掌而起,忿疾富民,揃刈而 摧破之。置均輸,舉兼併,浮食奇民皆吾赤子,欲傾其 蓋藏聚之。公上法嚴令密,罔民而盡其財,必使富者 皆貧而後止。東郭孔桑,毫征縷斂,是卜式啟之也。式 之利國者少,利身者多,既釣享上之名,又獵取高位 以芻牧之夫居台鼎之列,志得意滿,始有罷鹽鐵船 筭之諫,「烹弘羊天乃雨」之言,導其源而遏其流,培其 根而惡其實,曾是以為質直乎。噫!汲黯不得在禁闥, 卜式乃得為三公。武帝知人之哲,既有愧而作史者 混忠佞於一區,亦可歎夫!

武帝置郡

編輯

滅兩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

或問:「武帝攘夷狄,闢土地,所置初郡可悉數歟?」曰:「漢 初未定兩越,唯有秦三十六郡。武帝平南越為九郡, 平西南夷為七郡,又分立零陵,合為十七。若酒泉、武 威、張掖、敦煌、朔方,則以匈奴地置之;樂浪、臨屯、元菟、 真番,則以朝鮮地置之。元朔置蒼海,三年而罷。此皆 初郡也。若古有訓,無怠無荒,四夷來王,而難任人,蠻 夷率服;德有餘而地不足。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 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恆山。其有不盡之地者,蓋聽四 夷居之,不勞中國以事外也。」武帝好大而多欲,求神 僊,肆巡遊,其怠荒之失甚矣。慘刻之吏,進列公卿,諂 諛之臣,競言誕妄,其為任人也眾矣。兵釁連乎萬里, 而怨已盈於黎庶;威令行乎四海,而情不孚於閨門。 其末也,父子夫婦不相保。胡越起於轂下,一家之內, 自為敵讎,而日尋干戈於窮髮之野。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牆。狄之廣莫,於晉為都,所以兆申生之 旤,帝豈未之思乎?《詩》云:「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豈 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聖王之治,始於脩 身齊家,以充其德性,自家而國,自國而天下,山川鬼 神亦莫不寧,是以土宇之廣大可保也。帝既以逸欲 虧其性,末年悔過遷善,僅克有終,否則秦之覆車可 立俟也。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彊。」

《太初曆》

編輯

造《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

或問:《通鑑目錄》,《皇極經世》太初元年,歲次丁丑。而《漢 志》太初歷以前,歷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至 元封七年,復得閼逢攝提格之歲。孟康注云:「此為甲 寅之歲,一以為丁丑,一以為甲寅。」何歟曰:「《大衍曆議》 云:《洪範傳》曰:『歷記始於顓頊上元、太始、閼蒙、攝提格 之歲,畢陬之月,朔日己巳立春,七曜俱在營室五度』。 秦《顓頊曆》元起乙卯,漢《太初曆》元起丁丑,推而上之, 皆不值甲寅,猶以日月五緯復得上元本星度,故命 曰閼蒙攝提格之歲,而實非甲寅。以此攷之,太初元 年歲在丁丑,非甲寅也。」或曰:《大衍曆議》又雲,考《靈曜 命曆序》,皆有甲寅元,其所起在《四分曆》庚申元後百 十四歲。緯所載壬子冬至,則其遺術也。《太初》其甲寅 元之術歟?曰:「緯書始於哀平間,武帝時未有也。」或曰: 「呂氏謂太初之造,史遷實職之,今以其書大餘小餘 計之,則古曆也,非太初也。」何歟曰:「班固作《志》,載三統 而不載《太初》,故其法無傳焉。《志》謂冬至日月在建星, 賈逵論《太初曆》,冬至日在牽牛,初者,牽牛中星也。古 曆皆在建星,建星即」斗星也。古以建星為宿,今以牽 牛為宿,不能不少異也。《洛下閎》謂後八百歲,此曆差 一日。然《續漢志》:元和二年,太初《先天》益遠,自丁丑至 乙酉,一百八十九年,而已差矣。曆未有久而不差者, 差則必改,是以革之。象曰:「治曆明時。」

《李廣利伐宛》

編輯

或問:「武帝雄材大略,乃以一馬之玩,興伐宛之師,何 其小歟?」曰:「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昔者西旅獻獒召公訓於武王曰:『犬馬非其土性不畜』。又曰:『不寶遠 物,則遠人格』。是以孝文卻千里馬而不受,矧疲民黷 武以求之乎?穆以八駿,虞以屈產,晉以小駟,楚以兩 肅爽。好馬荒亂,覆車相踵。帝不是鑒,而逞雄心,勤遠」 略,所欲得者,貳師城之馬。勞師四歲,屈力殫貨,無辜 之民,肝腦塗原野,莫之卹也,可謂賤民而貴畜矣。帝 既獲宛馬,作為詩歌,薦之郊廟,哆然以為不世之嶲 功。視「秉心《塞淵》」之美衛,思《無邪》之頌魯,豈不恧乎?威 稜震於流沙而中國耗,珍怪陳於闕庭而府庫虛,龍 媒納於閑廐而卒乘缺,其何功之有?聖人之兵,不得 已而用之,雷霆之威,時雨之澤也。帝之伐宛,其得已 而不已者歟?匈奴之伐,諫者猶有人,貳師之役,諫爭 蔑聞。故天下之治亂,在言路之通塞。

《遣繡衣使》

編輯

遣繡衣直指使者擊東方盜賊。

或問:「武帝之法嚴矣,而盜賊益繁,法不足以弭盜歟?」 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帝也窮兵而聚斂,聚斂而嚴 刑,民蒿焉忘其樂生之心,棄其身於盜賊,非人性之 惡也。」孔子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而帝之心蔽 於多欲也。」臧武仲曰:「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是以加 刑罰焉而莫敢不懲。而帝之所任者皆民賊也。雖使」 者擊斷於外,斧鉞有盡,而姦軌無窮,其能禁民為非 乎?古之善弭盜者,上焉導以禮義之化,次焉開其衣 食之原。若揚湯止沸,草薙而禽獮之,斯為下矣。夫天 下有可責之吏,無可責之民。帝之用吏也,進苛酷,退 柔良,先刻剝,後牧養,民窮而盜固其所也。唐太宗與 群臣論止盜之法,或請重法禁之。太宗曰:「當去奢省 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自不為盜,安 用重法!自是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大哉斯言,賢於繡 衣直指之遣遠矣。」

《初榷酒酤》

編輯

或問:「酒醪靡穀,文帝有詔。帝不監於成憲,而作法於 貪,何歟?」曰:「酒以成禮,流則生禍。大禹惡旨酒而疏儀 狄,易之未濟,終以濡首為戒。彝酒有誥,幾酒有官,所 以正民德,非以浚民財也。其罰用豐,其尊用禁,惟沈 湎是懲,匪貨利是殖也。趙武靈王滅中山,酺五日,許 其群飲,猶有節也。漢律,群飲罰金,文帝十六年,始令」 天下大酺,景帝中三年,以旱禁酤。若榷酤,則自武帝 始。《鹽鐵論》云:「大夫以心計策國用,參以酒榷。」蓋桑弘 羊作是法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昭帝 始元六年罷之,令民得以律占租。成帝末,翟方進復 奏賣酒醪之議。王莽時,羲和引《詩》「無酒酤我」,謂承平 之世,酒酤在官。《論語》「酤酒不食」,謂當周衰亂,酒酤在 民,其飾經文姦至此,於是開盧以釀,後漢又罷之,陳 文帝復行之,至唐德宗以助軍費,遂為千載不易之 法,開利源以壞民俗,《弘羊》實為之。古有化民以德義, 未聞導民以淫泆也。以是理財,其可謂正辭禁非乎?

《罷方士不復出軍》

編輯

或曰:「夫子定書,列《秦誓》於百篇之末,武帝之悔過,亦 可與秦穆並稱歟?」曰:「在《易》損益之象,懲忿如摧山,窒 欲如壅澤,遷善如風之速,改過如雷之決,君子所難, 而人君能之。此成湯之改過不吝也。秦穆初敗於殽, 過而知悔,悔而不能改。彭衙再敗,又有濟河之役,《春 秋》書秦人伐晉以責之。若武帝知神仙之虛誕,而斥」 方土之妄;知征伐之勞費,而罷輪臺之田。於懲忿窒 欲,遷善改過,實用其功。舊愆既更,新德益茂,又過於 秦穆矣。《文中子》稱其「有志於道,雖多欲橫流,而本心 不泯,其視聞祈招之詩,而獲沒於祇宮者,可以無愧。 人慾盡而天理還」,蓋庶幾於克己之學。嘗謂登單于 臺,自將待邊,只自以為勇,而末年之從義,乃大勇也。

《霍光金日磾上官桀》

編輯

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受遺詔,輔少主。

或曰:「司馬公謂武帝顧託得人,其然乎?」曰:「知人則哲, 惟帝其難之。昔者成王顧命,太保奭畢公、毛公,皆三 公也。居三公之位,不足以託六尺之孤,焉用相為哉?」 武帝之末,田千秋為相,而受遺則光日、磾、桀也。桑弘 羊以御史大夫,亦拜臥內,而千秋不得預焉。光日、磾 之謹密,可以託孤矣。上官桀之庸瑣,弘羊之掊克,其 「能臨大節而不可奪乎?用賢而以小人參焉,亂之兆 也。」燕、蓋之謀,社稷幾危,桑弘羊實為之便辟,側媚之 臣,薰蕕雜處,明於此而闇於彼,私意汨之也。其後宣 帝以史高、蕭望之、周堪受遺,正不勝邪,漢業遂衰。終 漢之世,丞相為具臣,權在將軍,司馬莽以盜神器,竇 梁以顓魁柄,此武帝詒謀之失也。是故百官總己以 聽冢宰,必監於殷、周成憲,以輔後嗣。漢家制度何取 焉?

《昭帝祠鳳皇》

編輯

遣使祠鳳皇於東海

或問:「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為不知。孝昭祠鳳皇,可 謂知乎?」曰:「鳳皇在少皞氏,見於《傳》;在舜,載於《書》,在成 王,詠於《詩》,未聞以為瑞而誇耀之也。漢史書鳳皇,自孝昭始。帝在位三年矣,有星孛於東方,未聞其戒懼 也;冬無冰,未聞其銷弭也。星又孛於西北,未聞其修 省也。黃鵠下建章而公卿上壽,鳳皇集東海而遣使」 往祠,《春秋》書菑異而不書祥瑞,帝豈未之知乎?成王 幼沖嗣服,祈天永命,惟敬厥德,畏天以自儆,非恃天 以自矜也。孝昭饗國纔十三年,雖曰通保傅,傳《孝經》 《論語》《尚書》,而大臣無格心之業,諸儒無陳善之助,明 哲過於成王,壽考乃不逮焉,其責蓋有在矣。故人君 之進德,大臣之輔治,不可以無學。

《詔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

編輯

或問:賢良文學與公卿共議,自此始歟?曰:「公議之屈 伸,世道之否泰繫焉。公議達於上則為《泰》,公議鬱於 下則為否。盤庚命眾悉至於庭,無敢伏小人之攸箴。 周司寇掌外朝之政,致萬民而詢焉。士傳言,庶人謗, 皆有言責。此聖王所以通天下之志也。漢之有議,猶 為近古。自高帝十二年,始詔諸侯王議,其後丞相、列」 侯、宗室、大臣、吏二千石下及博士、議郎,皆得預議。若 賢良文學之士,登進在庭,與丞相、御史辯難,蓋自始 元六年始。孝昭初政,所問者民之疾苦,教化之要,可 謂知所先務矣。當時民之疾苦,莫甚於聚斂;教化之 要,莫急於仁義。賢良唐生、文學萬生之徒六十餘人, 對以罷郡國鹽鐵、酒榷、均輸,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 利。漢朝公卿,少知治體,庶乎弛苛征以瘳民瘼,開義 路以厚民俗。而車丞相括囊持祿,桑大夫放利怙權, 讜言私說,如枘鑿之難入,佩劍之相笑。雖罷榷酤以 塞責,而鹽鐵均輸之法,未之有改。千秋弘羊,不足責 也。任是責者,非霍將軍乎?《易》之剝始於下,其象曰:「上 以厚下,安宅所以救」剝也。弘羊剝下之蠹極矣。小人 剝廬,誅戮及之,以利為利,菑害並至,《大學》之戒深矣。 賢良文學之言不行於始元,而論議垂不朽,誦之猶 使人興起,一時之屈,千載之伸,故曰「公議與天地相 終始。」

《大將軍霍光刑罰嚴》

編輯

或問:「霍光輔少主,不行寬大之政,而務為嚴刻,其不 學之蔽歟?」曰:「寬則得眾,嚴刑非所以為治也。武帝之 罔嘗密矣,而姦軌不勝。守成之君方在沖孺,當迪之 以仁厚,不宜導之以刑罰。」燕蓋上官之誅,有風霆而 無雨露,一桑遷之逋,竄匿者以赦除罪,而廷尉、少府、 左馮翊皆坐重灋。杜延年《奏記》謂:間者民頗言獄深, 吏為峻詆,則持刑之嚴可見矣。伊尹誥太甲曰:「民罔 常懷,懷於有仁。」周公戒成王曰:「其勿誤於庶獄。」光居 伊、周之任,不以伊、周之心為心,何以養君德,壽國脈 乎?昌邑之廢,誅其群臣二百餘人,光之忮心若此,所 以殄厥世也。且光擢用安世、延年,抑以張湯、杜周之 子歟?二人寬和,能蓋厥父之愆,張、杜有後,霍氏殲焉。 寬嚴之報,時乃「天道」,可不謹哉!

《嚴延年劾奏霍光》

編輯

侍御史嚴延年劾奏「大將軍光擅廢立。」

或問呂成公謂大哉延年之奏也!夷齊之後,一人而 已,然則霍光非歟?曰:「君臣之典敘於天,萬世不可易 也。」伊尹放太甲,而孟子謂有伊尹之志則可,霍光廢, 昌邑君子亦曰有霍光之志則可,無伊霍之志,則視 君不如弈棋者,肆其罔極,君臣之大倫斁矣。光以大 義黜昏立明,公於天下,非私意也。忠於社稷,無邪心 也。延年猶言其罪,而朝廷加肅大將軍之威,屈於一 御史,立萬世名義之大閑,亦夷齊扣馬之心焉。權臣 反易天常,若魏司馬師廢齊王,吳孫綝廢會稽王,蓋 以光為口實。而范粲、桓彝守死無貳,正君臣之分,以 明《春秋》之法,亂臣賊子,庶有懼乎?以此坊民,王彪之 於海西之廢,乃取《霍光傳》定禮儀以黨賊溫,聞粲、彝 之風,亦少愧哉!沙隨程氏曰:「延年女羅紨為昌邑王 賀妻,生子女持轡,漢人風俗之厚,故不以為嫌,然此 不足以疵延年也。延年之弟彭祖學《春秋》,延年為古 人之所難,其講聞聖經之義歟!」

《蔡義為丞相》

編輯

或曰:「宰相任天下之重,必選天下之望。自大將軍光 持國柄,丞相取充位,田千秋謹厚自守,猶曰武帝所 命也。繼以王訢錄錄無聞,若楊敞、蔡義皆給事大將 軍幕府者,相乎?相乎?媮合苟容而已乎?」曰:「漢相之輕 久矣,權在近臣,則公孫弘受其詰難;權在九卿,則石 慶無所關決。若公孫賀涕泣不受印綬,全身免戾者」 鮮矣。鼎足之折,艮腓之隨,何有乎經綸之業?霍氏之 盛,太阿在手,百官事其奴隸,視丞相亡如也。論相人 主之職,而為大將軍之私臣訢?敞、義之徒,如脂如韋, 如河中木,汎汎東西,徒曰《易》制雲爾。其後宦者弄權, 則如元、成如衡;外戚擅國,則如禹如光;竊相之名,備 員尸祿。紀綱之壞,威福之移,曰「非我責也。」漢以是亂 亡,迨及東都,鄙夫患失,師師非度。鄧彪之附竇,胡廣 之媚梁,捧土揭木,寘諸百官之上,不恥也。其失在將 相之權分噫。三代政出於一,而將即相之任;兩漢政 出於二,而相為將之役。以霍光之忠,猶不免於專,亦可歎夫!

《宣帝不受霍光歸政》

編輯

大將軍光稽首歸政,上謙讓不受。

或曰:光之歸政,其有明農之志歟?帝之謙讓,其有公 無困我之誠歟?曰:「《泰》之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 亡』。」此大臣事君之法也。霍光克果斷而無含容,遺遐 遠而昵朋比,非決於退者也。廢賀立宣,可謂馮河之 勇。吏民當見,露索挾持,蕭望之不從,遂棄不用。包荒 之量安在?儒生不避忌諱,大將軍常讎之,其能不遐 「遺乎?」子及兄孫為中郎將,領胡越兵,兩婿為東西宮 衛尉,兵柄萃於一家,謂之「朋亡」,可乎?光果欲歸政,鑒 穰侯之覆轍,追子房之高風,避權遠勢,翩然引去,子 孫婣戚,悉解宿衛,庶可免於陰盛亢陽之疑,而光不 能也。帝自在民間,聞霍氏尊盛日久,內不能善,今也 謙讓不受,以優禮之,諸事關白,以尊崇之,帝之疑忌 益甚矣。吝權以養威,邪謀以速禍,此光所以墜厥宗 也。然帝亦有過焉。鄭莊長、叔段之惡,祭仲言之不聽; 公子呂、子封言之不聽,帝亦縱霍氏之驕;張敞言之 不納,徐福言之不納,非愛之也。梅子真云:「自霍光之 賢,不能為子孫慮,故權臣易世則危。」嘗謂光為不智, 宣帝為不仁。

《武帝不宜立廟樂》

編輯

夏侯勝曰:「武帝無德澤於民,不宜為立廟樂。」

或問廟樂之制。曰:「『禮,祖有功而宗有德。祖一而已,始 受命也;宗無豫數,待有德也。漢高帝為太祖,若周之 后稷。孝文為太宗,若周之文王。孝宣又尊孝武為世 宗,若周之武王。其樂舞則高廟曰《武德》,孝文廟曰《昭 德》,孝武廟曰《盛德》,此其制也。然則夏侯勝何以謂武 帝無德澤於民?曰宗必有德』。武帝事邊功,闢疆宇,而」 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故曰「無德澤也。」漢法雖嚴,而昌 言讜論之臣,凜凜不可奪,勝可謂直矣。自唐而後,繼 體之君未有不稱宗不以德也。增七廟為九廟,而親 盡迭毀之禮廢。諸儒之議,豈有如勝者乎?前輩謂宣 帝時有大議論三:嚴:延年以不道劾大將軍夏侯勝, 言武帝不宜立廟樂,有司諡故太子曰「戾,皆後世所 不能及。我思古人,誰其嗣之?」

《魏相因許廣漢奏封事》

編輯

或曰:「魏相陳《春秋》世卿之戒,欲損奪霍氏之權,其慮 遠矣。」乃因許伯奏封事,何歟?曰:「在《易》之姤,一陰始生, 五龍夭矯於上,而不能制羸豕蹢躅之孚,聖人是以 有繫於金柅之戒。魏相學《易》者也,柄臣之糵未除,外 戚之萌將長,正色以言,何患不從?昔商鞅因景監而 趙良寒心,以相之賢而詭遇求獲,其能引君當道乎?」 既因許伯奏封事,復因之白去副封,及上書諫擊匈 奴,又曰「願與平昌、樂昌、平恩侯詳議」,急於行其言而 不由其道,遇主於巷而明夷入於左腹,異日之憂方 大也。漢之禍成於外戚,誰生厲階,非相之責歟?孔孟 濟時之志切矣,謂媚竈獲罪於天,枉尺直尋不可為, 蓋進以正,可以正邦,若相之所行,可謂正乎?宣帝號 為樞機周密,而威福之柄潛移於外戚,許伯白使弟 舜監護太子家,帝聞疏廣之對而相謝以「非臣等所 能及」,則相不敢違許伯矣。黃霸為相,薦史高可太尉, 詔責以越職,則霸亦欲附史高矣。戚黨重而相權輕, 履霜於宣,堅冰於成,非一朝一夕之故。魏相不能救 其源,劉向、梅福猶欲遏其流,何異一簣之障江河哉!

《五日一聽事》

編輯

或曰:「五日一聽事,昉於此。」歟曰:「《周官師氏》注云:『王日 視朝於路寢門外』。《司士》注云:『王日視朝於路門外之 位。天以日運故健,日月以日行故明。一日二日,萬幾 不可斯須怠也。古者昧爽丕顯,坐以待旦,蟲飛而會 盈,日出而視朝,朝退而路寢聽政;日中而考政,夕而 糾虔天刑。日入而潔奉粢盛,不敢一息,自暇自逸。五』」 日一見公卿,其不曠天工,違時幾乎?此漢制之不如 古也。自武帝遊宴後庭,諸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迨 宣帝時,中書令僕弘恭、石顯始用事,公卿之進見益 疏,奄寺之委任益親,自是賢臣遠而近習熾。《傳》曰:「一 日不朝,其間容刀。」蕭、周困於弘、石。豈非宣帝開基之 失歟?厲精為治,若可喜也。昏椓靡共,君子懼焉。戚宦 締黨,以陷正人。厥後宦官退而外戚專,漢之亡也忽 焉。《泰》之九三有「艱貞」之戒,魏相言《易》陰陽,亦知平陂 往復之幾乎?是故「以日視朝」,親君子之時多,親近習 之時少,世道可常泰也。

《太守吏民之本變易則下不安》

編輯

或曰:「吏治必久而後成歟?」曰:「文中子見牧守屢易,謂 堯舜三載考績,仲尼三年有成。三代之興,邦家有社 稷焉。兩漢之盛,牧守有子孫焉。不如是之亟也。無定 主而責之以忠,無定民而責之以化,雖曰能之,末由 也已。蓋自秦罷侯置守。漢興,郡國參錯,曹參相齊九 年,田叔守漢中十餘年,二千石長吏安官樂職,上下」 相望,莫有苟且之意。武帝時,司隸部刺史察劾漸苛, 然汲黯治淮陽猶十歲,宣帝懲數《易》之弊,張敞為京兆;九歲,黃霸為潁川;八年,龔遂為渤海;數年,王成以 異等,賜爵增秩朱邑,以治行入為列卿。蕭望之自平 原為少府,復試三輔,趙廣漢於京兆,尹翁歸於扶風, 韓延壽於馮翊,滿歲然後為真。其良「民,吏有章,劾事 留中,會赦壹解,有尊重難危之勢,無威權素奪之憂。」 《循吏傳》六人,其四人在宣帝之世,斯久任之效也。不 寧唯是。魏相為丞相九年,丙吉為御史大夫八年,任 三公如此其久;杜延年為太僕十五年,於定國為廷 尉十七年,任九卿如此其久。是以綜核名實,考試功 能,皆得以盡其才,稱其職。矧郡國守相,豈有單辭轉 易,送迎煩費者哉?子產為政三年,而民誦子路、冉有。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足民速成,不若美成治道無以 易此。

《置廷尉平》

編輯

或曰:《路溫舒傳》:宣帝初即位,上書言尚德緩刑。《通鑑》 載於地節三年。何歟曰:溫舒之書曰「初登至尊,蓋在 即位之初。」《刑法志》云:「宣帝即位,溫舒上疏,上深愍焉, 迺下詔置廷平。」《帝紀》:「地節三年,初置廷尉平。」故《通鑑》 載溫舒上書於是年也。或曰:《志》云:「於是選於定國為 廷尉,求明察寬恕。黃霸等以為廷平。」攷之《百官表》,於 定國地節元年為廷尉,非置廷平之年也。《黃霸傳》雲, 「宣帝即位,聞霸持法平,召以為廷尉正。」《通鑑》載於本 始元年,皆與《志》異。何歟?曰:「定國為廷尉已三年,霸為 正,不為『平』」,此《志》之誤也。曰:《志》云:「孝武禁罔寖密,宣帝 自在閭閻。」知其若此。《黃霸傳》雲,「自武帝末用法深,昭 帝幼,霍光秉政,上官桀等作亂,光既」誅之,遂遵武帝 法度,以刑罰痛繩群下,繇是俗吏尚嚴酷以為能。宣 帝在民間,知百姓苦吏急,然則秦有十失,其一尚存, 非獨武帝之過,亦霍光之故歟?曰:政有因有革,武帝 用法之深,霍光因而不革,繩下益峻,不可謂知時務 之要。宣帝好觀《申子君臣篇》,「所用多文,法吏忠厚之 澤斬焉。」《志》謂「獄刑號為平」矣。號雲者,名然而實否也。 霍光不務德教而務刑罰,既失於前,重以魏相之嚴 毅,趙廣漢之誅相,實為之能稱上意,不能正君心,大 臣輔德之責未盡,乃取文王之罔攸兼者而躬聽之, 此鄭昌所謂理其末也。以刑名繩下,以法律為《詩》《書》, 帝之治體。可見精神雖強,元氣已索,不待優游不斷 之主,而漢業之衰已兆矣。然則正其本當如何?曰:「臨 下以簡,御眾以寬,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是謂能省刑。」 本鄭昌乃以刪定律令為先,抑末矣。

《減天下鹽賈》

編輯

或曰:鹽賈之貴,其始於東郭孔桑歟曰:「《管子海王》之 篇,計口賦鹽,渠展之煮,得成金萬觔。景公設祈望之 守,燕有遼東之煮」,非始於漢也。漢膠東、魯國食鹽取 給鄰郡,猶未竭利盡取也。東南負海之郡,唯會稽之 海鹽置官,猶有遺利在民也。至是減其賈以便民食。 其後平,當言勃海鹽池且勿禁,以救民急,猶以卹民 「為先,不顓於裕國也。」漢之鹽賈,《史策》不書。唐天寶、至 德間,每斗十錢,乾元元年,第五琦加百錢。貞元四年, 江淮斗增二百,為錢三百一十,後復增六十,河中兩 池斗為錢三百七十。民困高估,至有淡食者,有以穀 數斗易鹽一升。順宗減江淮鹽賈斗二百五十,河中 兩池斗錢三百。然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其法視漢益 密矣。《詩》曰:「民之質矣,日用飲食。」《周官》:鹽人所掌,共祭 祀賓客膳羞而已,無與於民食也。漢文之弛,山澤不 得見地節之詔,其有仁民之心乎?

《宋疇議鳳皇貶》

編輯

或曰:「元康元年之詔,始言嘉瑞,帝之驕色見矣。」宋疇 議:「鳳皇未至京師,不足美其至也,可以為美。」歟曰:「自 疇之貶,箴諫塞而諛悅勝,爭言祥瑞,以中其欲。鳳皇 下郡國凡五十餘所,集京師者二,集長樂宮東闕者 一,非果有德以致之也。」帝號為核名實。黃霸議以鶡 雀為神雀,無異野鳥之為鸞,上之所好,欺偽從之。潁 川之鳳,蓋可知矣。《樂緯》云:「五鳳皆五色,為瑞者一,為 孽者四。」章帝末,鳳皇百四十九見,何敝以為羽孽。然 則耀異物以文太平,直臣之所懼,何足美哉!動色於 小康,拂耳於忠告,儆戒無虞,寅畏自度之言蔑聞也。 遣諫大夫王褒求金馬碧雞之神,此豈諫臣之職乎? 蕭望之奏:「日月少光,咎在臣等。」亦坐左遷,是以災異 為諱也。奏水旱風雨之變,一魏相而止耳。夫瑞不於 物,於其人,蓋寬饒不容二疏,王吉引去,鴻鵠高翔,遠 罻羅於九霄之表,鳳兮鳳兮,其肯覽德輝而下來乎?

《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編輯

或曰:「趙充國謂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後法,置屬國以 處降羌,一時之利,後世之害。」段熲曰:「先零作寇,充國 徙令居內,始服終叛,至今為鯁西羌之患,橫流於東 漢,至晉而滔天矣。充國徙羌,其可為後法乎?」曰:以《地 理志》攷之,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始置,今蘭、會、湟、鄯、 河州、積石軍之地。自武帝西逐諸羌渡河、湟,築令居 塞,置護羌校尉,羌乃去湟中,依西海鹽池。神爵二年, 金城置破羌、允街二縣,蓋處降羌之地。羌在湟河之南,而漢地在湟河之北,謂之屬國,存其國號而屬漢, 朝置都尉以主降者。然羌之為患,非自屬國始也。自 王莽末,西羌寇邊,入居塞內,金城屬縣,多為虜有。建 武中,隴西太守馬援破先零降之,徙置天水、隴西、扶 風三郡。永平中,竇固、馬武擊滇吾,降之,徙置三輔。時 建都河洛,關中空虛,於是羌虜始熾,陸梁、涼、雍,蹂躙 涇、隴,來如風雨,去如絕弦。段熲奮熊羆之勇,殄殲無 遺育,寇難略定,漢祚亦衰。西晉之亂,姚氏之羌種居 扶風,遂與劉石並據中華,其失自東漢徙於三輔始, 或以充國遷先零內地為非。又謂「得之於屯田,失之 於屬國。」不知金城非內地也,不得不為充國辯。

《蓋寬饒奏封事》

編輯

或曰:「寬饒之直似汲黯,孝武能容黯,而孝宣不容寬 饒,何歟?」曰:「於《傳》有之。犯上干主,其罪可救。乖忤貴臣, 禍在不測。故忠諫之士不難於萬乘之君,而難於帷 闥之臣。劉陶死於漢,孟昭圖死於唐,皆庸闇之主也。 孝宣之英明,而仇直言,戮正士,無異於庸闇。寬饒非 忤孝宣也,忤恭、顯也。二豎以明習法令,典樞機,駸駸」 竊福威之柄。寬饒刑餘,周、召法律、《詩》《書》之語,切中膏 肓,二豎所深忌。執金吾之議,朋姦迷國者也。寬饒既 不免,而殺蕭望之、張猛,京房之兆已形矣。《詩》曰:「如彼 雨雪,先集維霰。」二疏,王吉見幾而作,懼昏椓之禍也。 先王求哲人以輔後嗣,昭令德以示子孫,孝宣學《穀 梁》《春秋》而違不近刑人之戒,自謂雜「霸道。」而齊桓寵 之,「失躬蹈之,豈所以垂裕後昆乎?」《戰國》《維》之 說,謂便辟左右得之於內,則大臣為之。矣。故「日月」 請幫助識別此字。於外,「其賊在內」,刑餘之在斯。日月之光者歟。《太 元》曰:「月闕,其搏不如開。」曰:「明,始退也。」孝宣之治,如 既望之月。其明猶在相位,而無正君之學。惜哉。

《丙吉知人》

編輯

丙吉薦杜延年於定國、陳萬年,上稱「吉為知人。」

或曰:「丙吉薦延年定國,可謂知人矣。」萬年賂遺外戚 許史,傾家自盡,尤事樂陵侯史高。丙吉病中,二千石 上謁問疾,遣家丞出謝,謝已皆去,萬年獨留,昏夜乃 歸。然則吉悅萬年之佞而薦之,焉得為知人?曰:「孔子 云:『遠佞人甚矣,佞人之難遠也!魏勃之埽門而曹參 賢之,張湯之造請,不避寒暑而公孫弘稱之,躁競者』」 入青雲,恬靜者委泥塗,風俗日壞,世道益以汙濁,故 佞人之惑,與鄭聲同,非剛明之賢,孰能遠之?蓋司隸 無許、史之屬,則罹大戮;陳萬年有許、史之援,則列三 公。孝宣之政,大略可睹。丙吉號為賢相,猶愛巧媚而 樂趨附,若蕭望之以禮節倨慢之憾,不能如祁奚之 稱解狐也。吉尚得為知人乎哉?唐張九齡亦名相也, 喜蕭誠之軟美,而憚嚴挺之之苦勁,況不如九齡者 乎?堯舜畏巧言難任人,周公戒成王勿以憸人,懼其 易溺也。陳萬年諂丙吉而竊高位,垂沒又以教其子, 是佞人之根滋蔓無窮,末流波蕩,為孔光之諂董賢、 王莽,而漢鼎遂移,故曰「佞人殆。」

《匈奴款塞請朝》

編輯

或曰:荀悅謂蕭望之之議,僭度失序,以亂天常,非禮 也。然則丞相御史之議是歟?曰:《春秋》「公會戎於潛。」《胡 文定公傳》曰:「無不覆載者,王德之體;內中國外四裔 者,王道之用。以諸夏而交外,致金繒之奏,其策不可 施也;以四裔而朝內,位侯王之上,其禮不可行也;以 羌種而居塞內,萌猾夏之階,其禍不可長也。」荀悅之 論,合乎《春秋》矣。或曰:甘露三年,呼韓邪來朝,龍駕帝 服,鳴鐘傳鼓於清渭之上,南面而朝單于,朔《易》無復 匹馬之蹤,漢之極盛也。時王政君已在太子宮,是歲 成帝生,漢之亡始於此。其消息盈虛之運歟?曰:《否》之 九五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大傳》曰:『君子安而不忘 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故盛之」極,衰之萌也。儆 戒無虞,聖人謹焉。齊桓公七年,始霸,會諸侯。干鄄十 四年,陳完自陳來奔,篡齊者已在齊矣。渭橋之謁,人 皆以為漢喜。甲館畫堂,實兆新都。可不懼哉!《孟子》曰: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晉范 文子欲釋楚以為外懼。蕭魚之會,魏絳有居安思危 之規,漢廷無直言骨鯁之臣,玩其所喜,忽其所懼,漢 之憂不在匈奴而在宮闈,不知「苞桑」之戒故也。《大過》 受之以坎,《既濟》終於未濟,作《易》者其知幾乎。

《元帝節儉》

編輯

貢禹為諫大夫言節儉

或曰:「文帝以節儉而昌,元帝以節儉而衰,儉不足尚。」 歟曰:「君道有要辨,君子小人而已。」甚矣,元帝之似唐 文宗也。劉蕡《對策》曰:「漢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餘 事,其心甚誠,其稱甚美。然而紀綱日紊,國祚日衰,姦 宄日彊,黎元日困者,不能擇賢明而任之,失其操柄 也。」蕡之言,所以規文宗也;元帝所以失操柄者,史高 秉政於外,恭、顯竊權於中,戚宦締從,讒邪用事,此宣 帝授任之失,國柄不歸於忠賢。元帝不知君子小人 之辨,善善不能保而君子之道消,惡惡不能去而小

人之道長,細行之修飾,庶事之紛更何取焉?君德剛
考證
則明,柔則闇,史謂元帝優游不斷,劉更生亦云,「持不

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所謂不斷者,史高、恭、顯,如山 之難拔也。殺望之猛,黜堪、更生,何其果斷也?當斷不 斷,不當斷而斷,同歸於亂。無剛明之資,有柔闇之累, 焉往而不悖哉?司馬公議貢禹,不能責難補短,禹也 患失之鄙夫也。石顯既殺望之,恐學士姍己,乃致意 於禹,深自結納,自九卿至御史大夫,顯之薦也,主瘠 環為無義無命,使刑臣禮於士,臧豎羞之。禹比之匪 人,名節掃地,饕榮一時,遺臭千載,尚何望其責難哉! 宋璟不與思勖交言,李鄘恥為承璀薦引,視貢禹猶 糞土也。

《不省召致廷尉》

編輯

上初即位,不省,召致廷尉,為下獄。

或曰:「文帝初立,明習國家事,朝而問丞相,一歲決獄 幾何,元帝乃不省,召致廷尉,為下獄,何其闇歟?」曰:「古 之教太子,必講明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體用一貫,本末一理,始於格物致知,非尋章擿句而 已。漢世輔翼亡具,智囊為家令,所親非端士博望延 賓客,所習非正道元帝之傅可稱者。」疏廣受蕭望之 三人,十二通《論語》《孝經》,又七年授《論語禮服》。非不好 儒也,而君道政體未之講也。柔仁之性,發強不足,善 忘之疾,神采益昏。王褒等之虞侍,朝夕讀誦奇文,未 嘗積思經訓也。喜《甘泉洞簫頌》,不過琱篆小技,未嘗 屬耳規諫也。宣帝家庭訓告,謂俗儒不達時宜,未嘗 選真儒以開導其未至也。一旦嗣服忠良,憸邪雜糅, 混殽冥然,莫知所寄,閽寺弄權,玩之股掌。周公戒成 王曰:「其勿誤於庶獄。」矧!大臣之受辱,其可誤哉!然豈 獨元帝之過,旁求俊彥,啟迪後人,此非宣帝之責乎? 望之、湛、更生同心輔政,恭、顯誣為朋黨,繫之、免之,視 如草芥。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黨,自古小人之害君 子,未聞加以朋黨之名也。為此說,自恭顯始,善類盡 去,人主孤立,自漢迄唐,國無君子,淪胥以亡。朋黨之 說,實啟之意。非乾剛夬決,孰能《扶正論》破姦言哉!

《蕭望之》

編輯

或問:蕭望之知元帝不可與有為而輔之,不能去邪 臣而受其禍,其失焉在?曰:「晉文公問胥臣,欲使陽處 父傅太子驩。胥臣曰:『是在驩也,質將善,而賢良贊之 則可濟;若有違質,教將不入,其何善之為』?」《春秋》書晉 殺其大夫陽處父。《傳》曰:君漏言也,上泄則下闇,下闇 則上聾,且闇且聾,無以相通。夫陽處父之剛,而使之 傅太子。其後言中軍易帥,而襄公泄之處父,所以召 殘賊之禍。《春秋》書襄公殺之,失身害成,君臣皆有責 焉。望之剛似處父,免御史大夫,為太子傅,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太子名為好儒,而絲竹鼓鼙之好已蕩其 心,未嘗聞大道至論以變其氣質,柔不能強,愚不能 明也。望之有愧於疏廣之見幾矣。作其即位,無能改 於其德,未知臧否,未別忠邪,而遽白罷中書宦官,謀 疏機淺,以蹈處父之禍。帝於召致廷尉,猶不省。望之 子伋乃上書訟前事:「古之人量而後入,信而後諫,納 約自牖,因其明而導之也。不明者可與言哉!望之既 解印綬,盍亦超然高舉,待君之一寤也。」《刑餘》為《周》《召》, 自宣帝時典樞機,其植根固,大臣充位已久,欲亟圖 之難矣。在《易》之《豫》,以九四剛陽之臣,承六五柔弱之 君,是為危疑之地。聖人處之之道曰:「勿疑朋盍簪。」惟 至誠求助而已。望之使子上書,非誠也,同心惟堪、更 生二人,其助寡矣,焉能有濟乎?雖然,望之正色立於 朝,不與邪臣並處,庶幾古大臣之節矣。

《於定國》

編輯

上以朝日引見丞相,責以職事。

或曰:「元帝之世,政在中書,宦官丞相,具臣也。言者以 災害歸咎大臣,何歟?」曰:「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不 得其職,當去其位,居其位,不當諉其責。於定國為相 九年矣,脂韋苟容於史、高、恭、顯之間,師傅之死,忠賢 之逐,無所諫正。陰陽錯謬,黎庶流離,非大臣之責而 誰責乎?然而典樞機之臣,公議坌涌,福威在手,視君 若委裘。」帝不之悟,而獨以詔條責大臣,何明於此而 闇於彼乎?定國受責而不知退,及春霜夏寒,日青無 光,復以詔條責而後自劾,不亦晚乎!蓋石顯以定國 易制,使之屍相位,當時奄寺之勢,如燎方揚,惟頑頓 無恥,可以久居鼎輔之任,不得已而去,安車駟馬,寵 光赫奕,以為具臣之勸,信乎白璧不可為容,容多後 禍也。定國為廷尉,趙、蓋、韓、楊之死,不能如張釋之守 法力爭,其患失有素,相業不競,於斯見矣。雖然,「咸股」 之《隨》可吝,「過涉」之《凶》無咎。為定國而幸,未若為蕭望 之而不幸也。定國如石慶,望之如汲黯。漢相若慶、定 國,雖累千百,無繫於治亂;若黯、望之,皆社稷之衛,風 節凜凜,千載有生氣,彼相何足數哉。按容容多後禍疑庸庸多厚福

之誤

《諸葛豐賈捐之》

編輯

或曰:諸葛豐數稱周堪、張猛之美,又上書告堪,猛罪。 賈捐之數短石顯,又為薦顯奏稱譽其美,何其無特操歟?曰:「孔子曰:『棖也慾,焉得剛』?諸葛豐以之。孟子曰: 『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賈捐之以之。」蓋剛必養之 以學,才必持之以德。豐名為特立剛直,劾外屬許章, 似不畏彊禦,然於堪、猛昔譽今毀,則失其操守矣。捐 之下筆言語妙天下議,棄《珠厓》,有乃祖餘風。然於石 顯乍佞乍賢,則沒於權利矣。豐之過小,捐之之過大, 當斯時也,邪正雜糅,忠讒並進,二臣以好惡之私,亂 是非之實,厥罪惟鈞。是故君子小人之分,為君為臣, 皆不可以不明辨。在楚則烏可鵲矣,在秦則鹿為馬 矣,真偽未易覈也。齊威之霸,不在阿、即墨之斷,而在 毀譽者之刑,惟至明而已。堪、猛之忠,石顯之邪,不待 明者而後知。三臣反易,白黑聾瞽其君。元帝心昏,耳 目塞,退堪、猛,若墜之淵,石顯終其身不去。以忠為邪, 以邪為忠,日中見沬,明夷入於左腹,未之或知也。《虞 書》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舉十六相,去四凶」,天命天 討之公也。元帝若能知是,雖百豐捐之,其能蔽乎?

《石顯》

編輯

《石顯筦尚書》,尚書五人皆其黨。

或問:「中書,樞機之任,尚書,喉舌之官。漢皆用宦者,何 以清治原、通下情?」歟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董子曰: 『人君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夫官名不正, 則萬事不得其正;君心不正,而能正朝廷百官者,未 之有也。古者天子左右之臣,罔匪吉士,不以憸人間 之。閽寺統於冢宰,奄之位止於上士。內臣不敢撓外」 朝,私昵不敢干公議,此聖王所以紀綱正而天下定 也。自漢武游宴內庭,始命宦者典事,尚書謂之中書 謁者,置令、僕射。宣帝時,恭、顯因以擅權。中書在周為 內史,尚書在虞為納言,其職至重。而漢之用人至輕。 以閨闥埽除之隸,簸弄朝綱,賊害諫輔,威柄旁落而 不悟,危亂已形而不知,至元帝極矣。周堪領尚書事, 古之常伯也,乃因石顯奏事,堪默默不去,固未識行 藏之誼。然武、宣之敝化未改,太阿之倒持難收,堪亦 末如之何。蕭望之猶不能正,況堪乎?自時厥後,官職 益紊。成帝罷中書宦者,置尚書,更用士人。東漢不任 三公,事歸臺閣,而尚書為政本矣。中書自成帝改為 中謁者令,魏曰中書監令,權寵翕赫,而政自中書出 矣。逮唐,則中書、尚書兩令並為上相,原其建官之初, 皆漢宦者為之,名之不正莫甚焉。元魏侍中最重,而 政在門下,其後列為三省。雖然,以《關雎》《麟趾》之意,行 《周官》之法度,必自正君心始。

《京房》

編輯

京房學《易》,不知「浚恆」 「貞凶」 之戒。

或曰:京房學《易》而不知浚、恆貞凶之戒,其未達《易》之 理歟?曰:「邵子有言:『夫《易》聖人長,君子消,小人之具也。 及其長也,闢之於未然;及其消也,闔之於未然。一消 一長,一闢一闔,渾然無跡』。」又曰:「聖人重未然之防,是 謂《易》之大綱。宦官之用事,在宣帝時為一陰之姤,當 防而不防。至元帝時為五陰之剝,小人長,君子消,不 利有攸往」,而京房猶欲救之。房之學長於《易》之災變, 得其數而不明其理,一旦欲去,望之堪猛,所不能去 之。疾其始召見也,奏考功課吏法,可以遏惡揚善否 乎?不量其君之不明,而求其說之必行。且石顯氣燄 已成,生殺在手,視元帝之庸闇,如木偶在偃師之掌 握,雲霓來御,日月無光,猶曰蒙氣之「不解,何見之晚 也!」元帝謂臨亂之君,各賢其臣,本心之明未泯,謂房 曰:「已諭。」非不知其姦也,顯入左腹益深,房以過涉滅 頂,何歟?曰:「帝非不欲去顯也,不可去也。陰凝冰堅,根 深黨盛,如穴墉之狐不可灌,傅咽之癭不可割,不防 之於未然,至是難復制矣。臣不密則失身。」房乃漏言 於傾巧之張博,而外交淮陽,其能免正先之旤乎?聖 賢非無救時行道之心,舍之則藏,不遇則去。在《遯》則 「小利貞」,不能大正也。在《晉》則「罔孚裕無咎」,不求必信 也。房疾邪而欲大正之「罔孚」,而不寬裕自守,焉得為 知易?

《匡衡》

編輯

或曰:「西漢諸儒,自董仲舒之後,唯匡衡之言純正溫 雅,然而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與張禹、孔光無異。何 歟?」曰:「修辭立其誠,聽其言而觀其行。辭與誠一,言與 行一,謂之君子。董仲舒所以度越諸君者,正誼不謀 利,明道不計功也。匡衡因史高之薦而登於朝,觀遠 臣,以其所主始進,不以正緣飾經術,溢於文辭,不足」 觀已。衡雖善說《詩》,其視轅固、申公之守儒,猶荃茅之 殊也。衡之言曰:「治天下者審所上。」又曰:「治性之道,必 審己之所有餘而彊其所不足。」皆儒者之至論。若別 白忠邪,無片言之及。元帝之失,在於無斷,亦不切劘 箴儆以格其非。《傳》謂畏石顯不敢失其意,王尊劾以 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則焉用彼相 乎?」噫《木彊》之降侯,能折諸呂之難;少文之王陵,能守 白馬之約;無學術之申屠嘉,能摧抑弄臣之慢。若儒 者之得政,自公孫弘、蔡義、韋賢、元成及衡、禹、光之徒, 口道先王語,以媒爵位為具,臣為盜儒,是經自經,人自人,學問議論與操履判然為二物也。漢之政,始自 宦者出,終自外戚出,安得真儒而用之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