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第324卷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第三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百二十四卷
經濟彙編 食貨典 第三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三百二十四卷目錄

 珠部紀事二

 珠部雜錄

 珠部外編

食貨典第三百二十四卷

珠部紀事二

編輯

《唐書西突厥傳》:江都亂,曷薩那從宇文化及至黎陽, 遁歸長安。高祖降榻與共坐,封歸義王,以大珠獻帝, 帝不受,曰:「朕所重者,王之赤心,是無用也。」

《狄仁傑傳》:仁傑舉明經,調汴州參軍。閻立本異其才, 謝曰:「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彙苑詳注》:武后時,西國獻青泥珠一枚,珠類拇指,微 青,後不知貴,施西明寺僧布金剛額中。後有講席,蕃 商來聽,見珠,但於珠下諦視,而意不在講。僧知其故, 因問「欲買珠耶?」商云:「必若見賣,當致重價。」僧初索千 貫,漸至萬貫,商悉不醻,遂定至十萬貫賣之,商得珠, 納腿肉中還西國。僧尋奏聞,後敕求此商,數日得之。 使者問珠所在,於腿中取出。則天問貴價市此何所 用之?商云:「西國有《青泥泊》,多珠,但苦泥深不可得。以 此珠投泊中,泥悉成水,其寶可得矣。」

《原化記》:賀知章嘗謁賣藥王老,問黃白術,持一大珠 遺之,老人得珠,即令易餅與賀食,賀心念寶珠何以 市餅,而口不敢言,老人乃曰:「慳吝未除,術何由成?」 尚書故實:兵部李約員外嘗江行,與一商胡舟楫相 次,商胡病,固邀相見,以二女託之,皆絕色也,又遺一 珠,約悉唯唯。及商胡死,財寶約數萬,悉籍其數送官, 而以二女求配。始斂商胡時,約自以夜光含之,人莫 知也。後死,商胡有親屬來理資財,約請官司發掘驗 之,夜光果在。其密行皆此類也。

公云:牧弘農日,捕獲伐墓盜十餘輩,中有一人請間 言事,公因屏吏獨問,對曰:「某以他事贖死,盧氏縣南 山堯女塚,近亦曾為人開發,獲一大珠並玉盌,人亦 不能計其直,餘寶器極多,世莫之識也。」公因遣吏按 驗,即塚果有開處。旋獲其盜,考訊與前通無異。及牽 引其徒,稱皆在商州冶務中。時商牧,名卿也,州移牒 公致書,皆怒而不遣。竊知者云:珠玉之器,皆入京師 貴人家矣。公前歲自京徒步東出,過盧氏,復問邑中, 具如所說。然史傳及地里書,並不載此塚,且堯女舜 妃也,皆死於湘嶺。今所謂者,豈傳說之誤歟?矧貽訓 於茅茨土階,不宜有厚葬之事,即此塚果何人哉? 《雲仙雜記》:開元初,罽賓國王貢上清珠,光照一室,有 仙人玉女雲鶴搖動其中,有水旱兵革之災,虔祝無 不應驗。

《彙苑詳注》:開元十年,大安國寺僧造功德,開櫃閱寶 物,得一珠,狀如片石,赤色,夜則微光,高數寸,視其函 封曰:「此珠直億萬。」月餘,有西域人閱寺求寶,見珠大 喜,使譯,問珠價直幾何?僧曰:「一億萬。」其人撫弄,遲迴 而去。明日又至,謂僧曰:「珠價誠直一億萬,今客久以 四千萬求市,可乎?」僧喜問其故,曰:「貞觀初通好,來貢 此珠。後吾國念之,今幸得之」,此水珠也。每軍行休時, 掘地二尺埋之,水泉立至,故軍行常不渴。自亡珠後, 每苦渴,僧命掘土藏珠試之,果然泉湧出。僧取飲之, 方悟靈異。其人乃持珠去,不知所之。

《古奇器錄》:開元中,張說為宰相,有人惠說一珠,紺色 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 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說祕 而寶之。

《酉陽雜俎》:上清珠,肅宗為兒時,常為元宗所器,每坐 於前,熟視其貌,謂武惠妃曰:「此兒甚有異相,他日亦 吾家一有福天子。」因命取上清玉珠,以絳紗裹之,繫 於頸。是開元中罽賓國所貢,光明潔白,可照一室,視 之則仙人玉女、雲鶴絳節之形,搖動於其中。及即位, 寶庫中往往有神光。異日掌庫者具以事告,帝曰:「莫 非《上清珠》耶?」遂令出之,絳紗猶在,因流泣遍示近臣 曰:「此我為兒時明皇所賜也。」遂令貯之以翠玉函,置 之於臥內。四方忽有水旱兵革之災,則虔懇祝之,無 不應驗也。

《閩川名士傳》:貞元中,杜黃裳知舉,試《珠還合浦賦》。進 士林藻賦成,憑几假寢,夢人謂曰:「君賦甚佳,但恨未 敘珠來去之意爾。」藻悟,視其草,乃足四句。其年擢第, 謝恩,黃裳謂曰:「唯林生敘珠來去之意,若有神助。」 《廣東通志》:林見素遠祖蘊,唐末就試,試《合浦還珠賦》。 思之未得,忽假夢寐,有人告之曰:「何不雲珠去而忽 珠還也。」覺而異之,即用其語,遂登第。後見素族祖康, 為廉州二守,見素以詩寄之曰:「破荒詞賦落人間,水 異川精兩愧顏。今日雲仍居此地,祇令珠去忽珠還蓋用前事也。廉州即秦合浦七郡之一,以其地有大 廉山,改今名。吳東湖有詩云:行李紛紛遊宦子,幾人 不愧大廉山。

《指異志》:「華亭陸四官廟,一名陸司空。元和初,有鹽船 數十艘於廟前泊,夜中雨過,有光如火,或吐或吞。船 人窺之,見一物長數丈,大如屋梁,口弄一團火,以竹 篙抑之,驚入草際,光遺在地,乃一珠徑寸。以衣裹之, 光透出,乃脫褻服裹之,光始不見。後至揚州賣之,獲 萬緡。」

《雲仙雜記》:「侯道昌因雨置龜頭硯於簷下,承溜以滌 之,俄而滌破硯,硯中出白影珠十顆。有患目者,煮珠 水洗之,皆愈。」

於授幼時,家以綠真珠勝為簾押。授讀書,數真珠以 記,日輒一遍。

《酉陽雜俎》:蜀石筍街,夏中大雨,往往得雜色小珠。俗 謂地當海眼,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說,蜀少城 飾以金璧珠翠,桓溫惡其太侈,焚之,合在此。今拾得 小珠,時有孔者,得非是乎?」予開成初讀《三國典略》,梁 大同中驟雨,殿前有雜色珠。梁武有喜色,虞寄因上 《瑞雨頌》。梁武謂其兄荔曰:「此頌清拔,卿之士龍也。」 《宣室志》:「馮翊嚴生遊峴山,得一珠如彈丸,黑而有光, 視之瑩澈如冰。以示西國商人曰:『此清水珠也』。」即命 注水濁缶,以珠投之,即瑩然清澈。賈人以三十萬貨 之。

《同昌公主傳》:「同昌公主,下嫁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 夜則公主以紅瑠璃盤盛夜光珠,令僧祁捧立堂中, 而光明如晝焉。」

《劉政會傳》:「政會七世孫崇龜,為清海軍節度使。姻舊 或干以財,率不答,但寫荔枝圖與之,然不能防檢其 家。既沒,有鬻珠翠羽者,由是名損。」

《篷櫳夜話》:五代時汪華僭有此土,與其妻巡行山川, 堵築險要,以修四塞之固,出入張一真珠涼傘為美 觀。一日天驟風掣傘入雲表,良久墮下珠,悉迸落草 間,因生草綴珠,名「真珠傘」雲。

《十國春秋·南漢高祖本紀》:「乾亨四年,文德殿成,著作 郎陳光獻賦,賜珠數斤。」

杜光庭《錄異記》:「洪州北界大王埠胡氏子,亡其名。胡 本家貧,有子五人,其最小者,氣狀殊偉。此子既生,家 稍充給,農桑營贍,力漸豐足,鄉里咸異之。其家令此 子以船載麥,泝流詣州市。未至間,江岸險絕,縴路不 通,截江而渡。船勢抵岸,力不能制,沙摧岸崩,穴中得 錢數百萬,棄麥載錢而歸。由是其家益富,市置僕馬」, 營飾服裝,咸言此子有福,不欲久居村落。因令來往 城市,稍親狎人事。行及中道,所乘之馬,跑地不進。顧 謂其僕曰:「船所抵處,岸中得錢;馬所跑處,亦恐有物。」 因令左右斸之,得金五百兩。齎之還家。他日復詣城 市,因有商胡遇之,知其頭中有珠,使人誘之,以其狎 熟,飲之以酒,取其珠而去。初,額上有肉隱起,如半毬 子形。失珠之後,其肉遂陷。既還家,親友眷屬,咸共嗟 訝。自是此子精神減耗,成疾而卒。其家生計,亦漸亡 落焉。

宣州節使趙鍠,額上亦有肉隱起,時人疑其有珠。既 為淮南攻奪其郡縣,鍠為亂兵所害。有卒訪其首級, 剖額得珠而去,貨與商胡,胡云:「此人珠既死矣,不可 復用。」乃售與塑畫之人為佛額珠而已。

《十國春秋·吳越謝鶚傳》:鶚舉唐進士,兒時,夢浴溪中, 有人以珠一器遺之曰:「吞此則明悟矣。」鶚吞細珠六 十餘顆。及長,善為詩,有文名,仕武肅王。

《南漢高祖本紀》:「大有七年,帝作殿於內宮,曰昭陽殿, 殿下設水渠,浸以真珠。」

《南唐近事》:「陳繼善自江寧尹拜少傅致仕,富於資產, 性鄙屑,別墅林池,未嘗暫適。既不嗜學,又杜絕賓客, 惟自荷一鋤,理小圃成畦,以真珠之餘顆,若種蔬狀, 布土壤之間,記顆俯拾,周而復始,以為樂焉。」

《清異錄》:「漢隱帝之禍,手中猶持小摩尼數珠,凡一百 八枚,蓋合浦珠也,郭允明劫去。」

《十國春秋·南漢後主本紀》:「大寶四年,苑中羊吐珠。」 《宋史世家》:「南漢劉鋹置媚川都,定其課,令入海五百 尺採珠,所居宮殿以珠、玳瑁飾之。」

鋹性絕巧,嘗以珠結鞍勒為戲龍之狀,極其精妙,以 獻太祖,太祖詔示諸宮官,皆駭服,遂以錢百五十萬 給其直。

《澠水燕談錄》:劉鋹據嶺南,兵置八千人,專以採珠為 事,目曰「媚川都。」每以石硾其足,入海至五七百人,溺 而死者相屬也。久之,珠充積內庫,所居殿宇梁棟簾 箔,率以珠為飾,窮極華麗。後王師入,一火而盡。藝祖 廢媚川,點其壯者為軍,老者放歸田裡,仍詔百姓不 得以採珠為業。

《默記》小說載,伐江南,大將獲李後主寵姬,夜見燈輒 閉目云:「煙氣。」易以蠟燈,亦閉目云:「煙氣愈甚。」曰:「然則 宮中未嘗點燭耶?」云:「宮中本閤,每至夜則懸大寶珠光照一室,如日中也。」觀此,則李氏豪侈可知矣。 《宋史·王旦傳》:旦拜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契 丹既受盟,寇準以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自得也。 王欽若忌準,欲傾之,從容言曰:「此《春秋》城下之盟也, 諸侯猶恥之,而陛下以為功,臣竊不取。」帝愀然曰:「為 之奈何?」欽若度帝厭兵,即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 可滌恥。」帝曰:「河朔生靈,始免兵革,朕安能為此!可思 其次。」欽若曰:「唯有封禪泰山,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 國。然自古封禪,當得天瑞希世絕倫之事,然後可爾。」 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蓋有以人力為之者, 唯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則與天瑞無異也。」 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憚旦,曰:「王旦得無不可乎?」欽若 曰:「臣得以聖意喻之,宜無不可。」乘間為旦言,旦黽勉 而從,帝猶猶豫,莫與籌之者。會幸祕閣,驟問杜鎬曰: 「古所謂河出圖,洛出書,果何事耶?」鎬老儒,不測其旨, 漫應之曰:「此聖人以神道設教爾。」帝繇此意決。遂召 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既 歸,發之,皆珠也。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復異,議 《鳴道集》。慶曆中,廣州有蕃商死,珍珠沒官,上命取禁 中錢易之,以賜張貴妃。時禁中同輩因此有於上前 乞旨和買者,京師珠價遂致騰湧,上頗知之。一日,別 殿賞牡丹,妃嬪畢集。貴妃最後至,乃以前日珍珠為 首飾,以誇同輩。上望見,以袖掩面曰:「滿頭白紛紛地, 更沒些忌諱。」貴妃慚赧,起易之。上乃大悅。自是禁中 不戴,珠價大減。

《夢溪筆談》:「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 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 中,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予友人書齋在湖 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 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 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里間,林木皆有影,如」 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倏然遠去,其行如 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 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崔伯易嘗為《明珠賦》。伯易, 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 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現,名其 亭為「玩珠。」

《湘山野錄》:一歲,潭州一巨賈私藏蚌胎,為關吏所搜, 盡籍之,皆南海明胎也。在仕無不垂涎而愛之,太守 而下輕其估,悉自售焉。唐質肅公介時以言事謪潭 倅,分珠獄發,奏方入,仁宗預料,謂近侍曰:「唐介必不 肯買。」案具,奏覈,上覽之,果然。真所謂知臣莫若君也。 《聞見近錄》:廣東老媼江邊得巨蚌,剖之得大珠,歸而 藏之絮中,夜輒飛去,及曉復還。媼懼失去,以大釜煮 之,至夜有光燭天。鄰里驚之,以為火也,競往赴之,光 自釜出,乃珠也。明日納於官府。今在韶州軍資庫。予 嘗見之,其大如彈,狀如水晶,非蚌珠也。其中有北斗 七星,隱然而見,煮之半枯矣,故郡不敢貢於朝。 《聞見前錄》:孫覺龍圖未第時,家高郵,與士大夫講學 於郊官別墅。一夕晦夜,忽月光入窗隙,孫異之,與同 舍望光所在。行二十餘里,見大珠浮遊湖面上,其光 屬天,旁照遠近。有崔伯易者,作《感珠賦》記之。熙寧初, 孫登科為河南縣主簿,自云:

《宋史張田傳》:田知廣州,臨政以清女弟聘馬。軍帥王 凱,欲售珠犀於廣,顧曰:「南海富諸物,但身為市舶使 不欲自汙爾。」

《李迪傳》:迪子承之為龍圖閣直學士。商人犯禁,貨北 珠乃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決。承之曰:「朝廷法令畏 王姬乎?」亟索之。帝聞之曰:「有司當如此矣。」

《夢溪筆談》:熙寧中,駐輦國使人入貢,乞依本國撒殿, 詔從之。使人以金盤貯珠,跪捧於殿楹之間,以金蓮 花酌珠,向御坐撒之,謂之「撒殿」,乃其國至敬之禮也。 朝退,有司掃殿,得珠十餘兩,分賜

《宋史梁適傳》:「適孫子美,累遷直龍圖閣、河北都轉運 使,傾漕計以奉上,至捐緡錢三百萬市北珠以進。崇 寧間,諸路漕臣進羨餘,自子美始。北珠出女真,子美 市於契丹,契丹嗜其利,虐女真,捕海東青以求珠。兩 國之禍,蓋基於此。子美用是致位光顯。」

《宗室傳》:師𢍰字從善,韓𠈁胄用事,師𢍰附之,遂得尹 京。𠈁胄生日,百官爭貢珍異,師𢍰最後至,出小合曰: 「願獻少果核侑觴。」啟之,乃粟金蒲萄小架,上綴大珠 百餘,眾慚沮。𠈁胄有愛妾十四人,或獻北珠冠四枚 於𠈁胄,𠈁胄以遺四妾,其十人亦欲之,𠈁胄未有以 應也。師𢍰聞之,亟出錢十萬緡市北珠,製十冠以獻。 妾為求遷官,得轉工部侍郎。

《呂公孺傳》:公孺知開封府,原廟亡珠,繫治典吏久。公 孺曰:「主者番代不一,曷嘗以珠數相授受,歲時諱日, 宮嬪狎至,奈何顓指吏卒乎?」請之得釋。

《癸辛雜識》:「蒙古反之在福建省時,有村落小民家一 婦人以織麻為業,每夜漚麻於大水盎中。忽一日視 之,盎中水涸矣。視之初無罅漏,凡數夕皆然。怪其異至夜俟之。夜過半,果有一物來,徑入盎中飲水,其身 通明如月,光照滿室。婦細視之,乃一白蜘蛛耳,其大 如五斗栲栳。其婦遂急以大雞籠罩之,割其腹內,得」 一珠,如彈丸大,照明一室。是夕,地分軍士皆見其家 有火光燭天,疑為有火。翌日遂往扣其婦人,以為無 有。軍人之黠者,以言誘之,終不能隱,遂出示之。其卒 脅以威,以十五千得之。既而千戶知其事,復殺卒以 取之,如此轉數手亦殺數人。最後歸之蒙古,遂以所 得福王玉枕併進之,遂得江浙省平章。聞內府一珠, 向以數千錠得之於海。賈方之,「此珠不及其半,蓋絕 代之寶也。」

泉南有巨賈南蕃回回佛蓮者,蒲氏之壻也,其家富 甚,凡發海舶八十艘。癸巳歲殂。女少無子,官沒其家, 貲見在珍珠一百三十石,他物稱是。省中有榜,「許人 告首隱寄債負等。」

橫塘人褚生,以右科官與賈巨川涉有舊,初為揚州 一令,有妻,又贅於一宗姓之家,既而挾其資以逃,因 遭褫剝,夤緣復官。既得廉州,蓄徒二百,專事採珠。有 舶商得方珠,褚知之,因矯朝命,籍而取之。經司風聞, 復遭廢停,已過滿半年。後至者擠之,遂飲酖而殂,方 珠竟莫知所在。且珠者,貴色貴大,如珠不圓,更無色, 「何足貴。」

《齊東野語》:吳興東林沈偕君與,即東老之子也。家饒 於財,少游京師,入上庠,好狎游。時蔡奴聲價甲於都 下,沈欲訪之,乃呼一賣珠人於其門首茶肆中,議價 再三,不售,撒其珠於屋上,賣珠者窘甚,君與笑曰:「第 隨我來,依汝所索還錢。」蔡於簾中窺見,令取視之,珠 也,大驚,惟恐其不來。後數日乃詣之,其家喜相報曰: 「前日撒珠郎至矣。」接之甚至,自是常往來。一日,㩦上 樊樓,樓乃京師酒肆之甲,飲徒常千餘人。沈遍語在 坐,皆令極量盡歡。至夜盡,為還所直而去。於是豪侈 之聲滿三輔。

《元史速不台傳》:速不台以質子事帝,從征回回國,病 死。帝曰:「速不台枕於血戰,為我家宣勞,朕甚嘉之。」賜 以大珠銀罌。

《察罕傳》:「察罕,以功授四斡耳朵怯憐口千戶。世祖即 位,賜金五十兩、珠二串。」

《耶律希亮傳》:希亮從大名王及阿魯忽二王還,至葉 密里城,王遺以耳環,其二珠大如榛實,價直千金,欲 穿其耳使帶之,希亮辭曰:「不敢因是以傷父母之遺 體也,且無功受賞,於禮尢不可。」王又解金束帶遺之, 且曰:「繫此於遺體宜無傷。」

《方技傳》:田忠良官司天,帝出獵,駐輦召忠良曰:「朕有 所遺,汝知何物,還可復得否。」對曰:「其數珠乎?」明日二 十里外人當有得而來獻者。已而果然。帝喜,賜以貂 裘。

《成宗紀》:「元貞元年春正月,以從世祖狩杭海功,賜諸 王忽剌出珠一串。」

《釋老傳》:「元崇尚釋教,敬禮帝師。每帝即位之始,降詔 褒護,必敕章佩監絡珠為字以賜。」

《仁宗紀》:帝為皇太子,近侍言賈人有售美珠者。帝曰: 「吾服御雅不喜飾以珠璣,生民膏血,不可輕耗。汝等 當廣進賢才,以恭儉愛人相規,不可以奢靡蠹財相 導。」言者慚而退。

《輟耕錄》:廣東採珠之人,懸緪於腰,沈入海中,良久得 珠,撼其緪,舶上人挈出之,葬於黿鼉蛟龍之腹者,比 比有焉。有司名曰「烏蜑戶。」蜑,音但。仁宗登極,特旨放 免。時敬公戴卿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俾該管掾吏 立案,令廣東帥府抄具烏蜑戶,一一籍貫姓名,置冊 申解。他省官曰:「中書咨文無是,恐不必也。」公曰:「萬一 乃申明舊典,庶不害及良民。」未幾,太后中使至。人咸 服公先見之明。

《元史朵兒只傳》:朵兒只襲國王位,扈蹕上都,詔便送 至遼陽之國。順帝至元四年,朵羅台弟乃蠻台恃太 師伯顏勢,謂國王位乃其所當襲,愬於朝。伯顏妻欲 得朵兒只大珠環,價直萬六千錠。朵兒只無以應,則 慨然曰:「王位我祖宗所傳,不宜從人求買,我從不得 為。設為之,亦我宗族人耳。」於是乃蠻台以賂故,得為 國王,而除朵兒只遼陽行省左丞相。

《書蕉》熊太古在廣時,立珠子提舉司,專掌。蜑人入海 取珠,得珠子樹數擔,置憲司公廳,眾人聚觀,如柳枝。 珠生於蚌,蚌生於樹,不可上下。樹生於石,蜑人鑿石 得樹,樹上求蚌,採珠甚多,蜑人不懼。可為異也。 《女紅餘志》:「吳絳仙有夜明珠,赤如丹砂,恆繫於蓮花 帶上,著胸前。夜行,他人遠望,但見赤光如初出日輪, 不辯」人也。

李願姬女寶,腕繩恆貫莫難珠

珠部雜錄

編輯

《禮記·曲禮》:「受珠玉者以掬。」謂以兩手共承之也。 《王制》:「錦文珠玉成器,不鬻於市。」

《大戴禮》:「珠生淵而岸不枯。」

《山海經·西山經》:「數歷之山,楚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渭, 其中多白珠。」

濫水西流注於漢水,多請幫助識別此字。《魮之魚》,其狀如覆銚,鳥首 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

《管子小稱》篇:「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 而取之。」

《侈靡》篇:「珠者,陰之陽也,故勝火。」珠生於水而有光 鑒,故「為陰之陽。」以向日則火降,故勝火。

《地數》篇:「先王各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

《揆度篇》:「珠起於赤野之末光。」

《莊子》:「修其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君子明於 此,則韜乎其事,沛乎其為萬物逝也。若然者,藏金於 山,藏珠於川。

《鄒子》:「夫珠生於南海,無足而至者,人好之也。」

《墨子》:「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所謂良 寶。」

《尸子》:「水員,折者有珠。」

《韓子》:「隨侯之珠,不嬰以銀黃,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 《呂氏春秋貴生篇》:「今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 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

盡數篇,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珠玉,與為精朗。 《史記龜策傳》:「明月之珠,出於江海,藏於蚌中,蚗蠪伏 之。王者得之,長有天下,四夷賓服。」徐廣曰:許氏說 《淮南》雲,「蚗蠪,龍屬也,音決。」《索隱》曰:「蚗當為蛟,蠪音龍。」 注「音決」,誤也。

陸賈《新語》:「聖人不用珠玉而寶其身。」

《韓詩外傳》:「良珠度寸,雖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耀也。」 漢女所弄珠,如《荊雞卵》。

《淮南子·地形訓》:「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珠樹 在其西。」《水圓折者有珠》。

《氾論訓》「夫明月之珠不能無纇,然而天下寶之者何 也?其小惡不足以妨大美也。」

《說山訓》:「淵生珠,而岸不枯。」「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出 於《山淵之精》。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 其珠,池中魚為之殫。「《得隨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 由。

《說林訓》:「明月之珠,蠬之病而我之利。」《兕》虎在於後, 「隨侯之珠」在於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後就利。美 珠不文,質有餘也。

《東方朔記》:「珠彈不如泥丸,各有所用也。」

《新序》:舟人對晉平公曰:「珠出江漢,無足而自致。」 《後漢書夫餘國傳》:「夫餘出大珠,如酸棗。」

《論衡》:天地之間,物氣相類,實非者多。海外西南有珠 樹焉,察之是珠,非魚中之珠也。夫十日之日,猶珠樹 也。珠樹非真珠,十日以一日,實日也。今審知有富 貴之命,則幽居候之,不須勞形求索也。猶珠在山,不 求貴價於人,人自貴之。命富之人筋力自輕,命貴之 人,才智自高。

《符子》「鮫人不貴珠。」

《三國魏志馬韓傳》:「其俗以瓔珠為財寶,或以綴衣為 飾,或以縣頸垂耳,不以金銀錦繡為珍。」

《魏略》:大秦國出夜光珠,真白珠,夫餘出珠,大如酸棗。 《邴原別傳》:「原遊學詣女丘孫崧,崧辭曰:『君鄉里鄭君 知之乎』?原荅曰:『然』。崧曰:『鄭君博覽今古,學者之師模, 君乃舍之,似不知也,而曰然何』?原曰:『固有登山採玉 者,有入海而採珠者,不知山之高,海之深哉』。」

《博物志》:「五月五日取青蛉頭,土中埋,皆成青珠。 任子丹淵之珠,沉於黃泥。」

牟子「珠玉少而貴,凡屬多而賤,聖人《七經》而已,佛遂 萬億言,恐煩而無當也。」

《抱朴子》:「識珍者必拾濁水之明珠,賞氣者必採穢藪 之芳蕙。」

《南方草木狀》:「凡採珠,一旁小平,形似覆釜,第一珠母, 肉正白,人民以薑虀食之。」

徐衷《南方物狀》:「凡採珠,常三月用五牲祈禱。若祠祭 有失,則風攪海水,或有大魚在蚌左右。白蚌珠長二 寸半,在漲海中,其一寸五分,有光色,一㫄小平,形似 覆釜,為第一璫珠,凡三品。其一寸三分,雖有光色,形 不圓正,為第二滑珠,凡三品。」

萬震《南州異物志》:「合浦有民善遊,採珠兒年十餘,便 教入水求珠。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底剖蚌,得好 珠,吞之而出。」

裴氏《廣州記》:「鯨鯤目即明月珠,故死不見,有目睛。」 《林邑記》:「黃枝州上,戶口殷富,多明珠雜寶。」

顧微《廣州記》:「海中多朱鱉,狀如肺,有四眼六腳,而口 吐珠。」

司馬彪《續漢書》:「天竺國一名身毒,出瑠璃珠璣《交州記》:「鮫魚出合浦,長三尺,背上有甲珠文堅強,可 以飾刀口,又可以濾物。」

《吳錄·地理志》:「朱崖珠宮,懸出明月珠玉。」

《十三洲記》:「僧彊疊國在天竺南,佛寺三十餘所。其地 有神珠,非玉石,晝夜於國中,光明於日。珠徑一尺五 寸,其色正碧。」

《異物彙苑》:「西域瑠璃珠投之水,雖深淵皆可見,望之 如雲空月影。」

《廣志》:「班魚頭中有白石,如璣珠,出北海。」

《南越志》:「威寧縣有穿州,其上多珠,有九品,大五分以 上至一寸八九分為大品。有光彩,一邊小平似覆釜 者,名璫珠。璫珠之次為走珠,走珠之次為滑珠,滑珠 之次為磥砢珠,磥砢珠之次為官雨珠,官雨珠之次 為稅珠,稅珠之次為蔥符珠。」

《述異記》:凡珠有龍珠,龍所吐者;蛇珠,蛇所吐者。南海 俗諺云:「蛇珠千枚,不及玫瑰。」言蛇珠賤也,玫瑰亦美 珠也。越人諺云:「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

越俗以珠為上寶,生女謂之「珠娘」,生男謂之「珠兒。」吳 越間俗說「明珠一斛,貴如王者。」合浦有珠市。

《隋書倭國傳》:「倭國有如意寶珠,其色青,大如雞卵,夜 則有光,雲魚眼睛也。」

《唐書西域傳》:「箇失蠻出火珠。」拂菻,古大秦也。土多 明月珠。

《南蠻傳》:「婆利多火珠,大者如雞卵,圓白照數尺,日中 以艾藉珠,輒火出。」

《嶺表錄異記》:「廉州海水之中有洲島,島上有大池,謂 之珠池。每年刺史修貢,自監珠戶入池採珠,以充貢 賦。」《耆舊傳》云:「太守貪珠即逃去。孟嘗還,珠之池,皆生 老蚌,剖而取珠。池在海上,其底與海通。又池水至深, 不可測也,取小蚌肉貫之蔑曝乾,謂之珠母,容桂人 率如脯,燒之以薦酒。內有細珠如粱粟。」乃知珠池之 蚌,隨其大小,悉胎中有珠矣。

《雲仙雜記》:洛陽人有妓樂者,三月三日結錢為龍為 簾,作錢龍宴,四圍則撒真珠,厚盈數寸。以斑螺令妓 女酌之,仍各具數,得雙者為吉妓。乃作「雙珠宴,以勞 主人。」

《五代史于闐國傳》:「吐蕃男子冠中國帽,婦人辮髮,戴 瑟瑟珠,雲珠之最好者,一珠易一良馬。」

《錄異記》:「火星之精,墜於南海中為大珠,徑尺餘,時出 海上,光照數百里,紅氣亙天。今名其地為珠池」,亦名 珠崖,後有時出焉。

《文昌雜錄》:禮部侍郎謝公言:「有一養珠法,以今所作 假珠,擇光瑩圓潤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 口開,急以珠投之,頻換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玩月 華,比經兩秋,即成真珠矣。」

《癸辛雜識》:「壘珠相思子,磨汁綴之。」白芨亦可則見火不脫, 凡事皆有法,

近時社公多為回回所買,或言其腦中有珠,「過二十 以後則在膝,必鑿之,過三十以往則無之矣。」此妄傳 也。縱有之,回客焉敢殺人而取珠乎?

《續文獻通考》:「元產珠之所:大都南京,羅羅水達達廣 州。」

《廣東通志》:「珠池居海中,蜑人沒而得蚌。剖珠多葬沙 魚腹,或止繩繫手足存耳。永樂初,御史呂洪因議以 鐵為耙取之,所得尚少,最後得今法,木柱板口兩角 墜石,用本地山麻繩絞作兜如囊狀,繩繫船兩傍,惟 乘風行舟,兜重則蚌滿」,取法無踰於此矣。

《惠州府志》:「郡城南十五里有筆架山,三峰森竦,其東 北二峰特立而秀,俗謂之大小尖峰,聳掛山傍外面 郡庠小尖峰聳天馬山外面,歸邑庠。歲大比,清夜有 珠如斗,下上峰間,瑩然光彩,相傳謂之驪光,視其多 寡以占舉子之名數。」又:「博羅縣浮碇岡與獅峰相應, 獅峰下有龍潭,藏有驪龍,每大比則吐珠,珠一出則」 一應,或至六七皆不爽。又云:黃甲峰石象山之右,旁 峰俱伏,獨此峰尖出大比則有驪光,人以之占科第。 《河源縣志》云:「驪珠,當科舉年,先於五六七月間有光, 見於桂山或梧桐山,望之如驪珠然,大者如鏡,小者 如彈丸。」

珠部外編

編輯

《黃帝內傳》:「元女授帝五龍之印,九明之珠。」

《莊子·天地篇》:「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 南望還歸,遺其元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 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拾遺記》:「舜葬蒼梧之野,有鳥如雀,自丹州而來,吐五 色之氣,氤氳如雲,名曰『憑霄鳥,能群飛,御土成丘墳。

此鳥能反形變色,集於峻林之上,在木則為禽,行地
考證
則為獸,變化無常,常遊丹海之際,時來蒼梧之野,御

青砂珠,積成壟阜,名曰珠丘。其珠輕細,風吹如塵起, 名曰『珠塵』』。」今蒼梧之外山人採藥,時有得青石,圓潔 如珠,服之不死,帶者身輕。故仙人方迴《遊南嶽七言 讚》曰:「珠塵圓潔輕且明,有道服者得長生。」

《宋書符瑞志》:「帝禹有夏氏,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 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

《道籥》:西王母獻穆王以雲澤之珠,又名卻病。設有人 病在心,則東向含之,肝北腎西,肺則俯身向地,脾則 南也,無不應時愈。

孫柔之《瑞應圖》:「晉平公鼓琴,有元鶴二八以下,銜明 珠舞於庭。一鶴失珠,覓得而走,師曠掩口而笑。」 《東坡集》有人得九曲寶珠,穿之不得,孔子教以塗 脂於線,使蟻通之。

《拾遺記》:「燕昭王坐握日之臺,參雲上可捫日,時有黑 鳥白頭,集王之所御洞光之珠圓徑一尺,此珠色黑 如漆,懸照於室內,百神不能隱其精靈。此珠出陰泉 之底,陰泉在寒山之北,員水之中,言水波常圓轉而 流也。有黑蚌飛翔來去於五嶽之上。昔黃帝時,霧成 子遊寒山之嶺,得黑蚌在高崖之上,故知黑蚌能飛」 矣。至燕昭王時,有國獻於昭王,王取瑤漳之水洗其 沙泥,乃嗟歎曰:「自懸日月以來,見黑蚌生珠已八九 十,遇此蚌千歲一生珠也。珠漸輕細,昭王常懷此珠, 當隆暑之月,體自輕涼,號曰銷暑招涼之珠也。」 《述異記》:秦始皇帝至東海,海神捧珠獻於帝前,今海 畔有秦皇受珠臺。

漢武宴於未央宮,忽聞人語云:「老臣負自訴,不見其 形。」良久,見梁上一老翁,長八九寸,面皺鬚白,拄杖僂 步至前。帝問曰:「叟何姓名,所訴者何?」翁緣柱放杖,叩 首不言,因仰視屋,俯視帝腳,忽不見。帝駭懼,問東方 朔。朔曰:「其名為藻,兼水木之精也。陛下頃來,頻興宮 室,斬伐其居,故來訴耳。仰頭看屋,而後視陛下腳者, 願陛下宮室足於此,不欲更造。」帝乃息役。後帝幸瓠 子河,聞水底有絃歌之聲,置肴膳芬芳於帝前。前梁 上翁及數年少,絳衣紫帶,佩纓,皆長八寸,一人最長, 長尺餘,凌波而出,衣不沾濕,或挾樂器。帝問之曰:「向 所聞樂,是公等奏耶?」對曰:「臣前昧死歸訴,蒙陛下息 斤斧,得全其居,故相慶樂耳。」遂奏樂,獻帝洞穴珠一 枚,遂隱不見。帝問方朔:「何謂洞穴珠。」朔曰:「河底有一 穴,深數百丈,中有赤蜯蜯生此珠徑寸,明耀絕世矣。」 帝寶愛此珠,置於內庫。

《洞冥記》:東方朔告武帝曰:「臣遊北極,至種火之山,有 鳳葵草,色丹,葉長四寸,味甘,久食令人身輕肌滑。赤 松子餌之,三歲,乘黃蛇入水,得黃珠一枚,色如真金。 或言是黃蛇之卵,故名蛇珠,亦名銷疾珠。語曰:『寧失 千里駒,不失黃蛇珠』。」

《神異經》:「西北荒中有二金闕,高百丈,金闕銀盤,圓五 十丈,二闕相去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里, 中有金階,西北入兩闕中,名曰天門。」

《洞冥記》:請幫助識別此字。勒國去長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長七尺,被 髮至踵。乘犀象之車。乘象入海底取寶,宿於鮫人之 舍,得淚珠,則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麻姑傳》:漢孝桓帝時,神仙王方平降蔡經家,麻姑亦 至,姑欲見蔡經母及經弟婦,時弟婦新產十數日,麻 姑望見,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得米便 撒之擲地,視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姑固年少, 吾老矣,乃不喜復作此狡獪變化也。」

《列仙傳》:鄭交甫將往楚,道之漢皋臺下,見二女佩兩 珠,大如荊雞卵。交甫與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與 之。既行返顧,二女不見,佩亦失矣。

《博物志》:「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 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拾遺記》:瀛洲有鳥,如鳳,身紺翼丹,名曰「藏珠。」每鳴翔 而吐珠累斛。仙人常以其珠飾仙裳,蓋輕而燿於日 月也。

《幽明錄》:王敦召吳猛,猛至江口,入水中,命船人進船, 至大雷,見猛行水中,從東北還逆船。弟子問其故,猛 云:「水神數興波浪,賊害行旅,暫約勒以真珠一握為 信。」

洛下有洞穴,婦欲殺夫,推下,經多時至底,仍得一穴。 行數十里,見人皆長三丈,披羽衣,如此九處最晚,所 至告饑。長人指中庭柏樹,下有一羊,令跪捋羊鬚,三 捋得三珠,令其噉之,即得療饑。復尋穴行出交州,還 洛問張華,云:「九處地仙,名九館大夫,羊為癡龍。初一 珠食之,天地等壽,次者延年,後者充饑而已。」

《梁四公傳》:「震澤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餘尺,旁行 五十餘里至龍宮。傑公謂是東海龍王第七女,掌龍 王珠,藏小龍千戶衛護此珠。龍畏蠟,愛美玉及空青, 而嗜燒鷰,使通信,可得寶珠。」帝聞大喜,乃詔有能使 者厚賞之。於是羅子春兄弟三人應募。帝敕百工以 于闐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發其先,求宣州空青,汰取其精者,用海魚膠調之,成二函,火堅之。 龍腦香尋亦繼之。傑公曰:「以蠟塗子春等身及衣,佩 石,及燒鷰五百枚,入洞穴,至龍宮,守門小蛟聞蠟氣, 俯伏不敢動。」乃以燒鷰五百賂之,令其通,以其上上 者獻龍女,龍女食之,大喜。又上玉函青缶,具陳帝旨。 洞中有龍五千餘歲,能變化出入人間,善譯時俗之 言。龍女知帝禮之,以大珠三、小珠七、雜珠一石以報。 帝命春等乘龍載珠還國。食頃之間使至,龍去而子 春薦珍。帝大喜,得聘通靈異,獲天人之寶,以珠示傑 公,公曰:「三珠者,其一是天帝如意珠之下者;其一是 驪龍。珠之中者七珠,二是蟲珠,五是海蚌珠。人間之 上雜珠,是蚌蛤蛇鶴等之珠,不如大珠之貴。」帝示百 寮,朝廷或謂傑公虛誕,莫不詰之。傑公曰:「如意珠之 上者,夜光照四十餘里,中者十里,下者一里,光之所 及,無風雨雷雹、水火刀兵諸毒厲。驪珠九色,夜光百 步,中者十步,下者一室,光之所及,無蛇蚖蟲豸之毒。 蟲珠七色多赤,六足二目,目當其處,有臼如鐵。蟻皋 蚌珠」五色,皆有夜光及數尺,無瑕者為上,有瑕者為 下。蚌珠生於其腹,與月盈虧,蛇珠所致,隨侯、噲參,即 其是也。又問蛇、鶴之辨,對曰:「使其自識。」帝命傑公記 蛇、鶴二斗珠,餘雜珠散於殿前,取大黃蛇、元鶴各十 數處,布珠中間。於是鶴銜其珠,鳴舞徘徊;蛇銜其珠, 盤屈宛轉。群公觀者,莫不歎服。帝復出如「意龍蛇」等 珠,校光之遠近七九之數,皆如傑公之言。

《述異記》:「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 泣則出珠。」

《雜寶藏經》佛言:「如意珠是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 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常出一切寶物,衣 服飲食,隨意皆得。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燒。 海底有四大寶珠,性極猛熱,能縮百川之水:一曰日 藏、二曰離潤、三曰火焰光、四曰盡無餘。」

佛《本行集經》:「昔有商主入海採寶,得一貴重摩尼之 珠,復墮海中。時彼商主即持一杓,發勇猛心,抒大海 水,欲令乾竭。海神見其精進勇猛,即還寶珠。」

《龍城錄》:「茅山隱士吳綽,採藥於華陽洞口,見一小兒 手把大珠三顆,其色瑩然,戲於松下。綽見之,因前詢 誰氏子,兒奔忙入洞中,綽恐為虎所害,遂連呼相從 入欲救之,行不三十步,見兒化作龍形,一手握三珠, 填左耳中。綽素剛膽,以藥斧劚之,落左耳而三珠已 失所在,龍亦不見。出不十餘步,洞門閉矣。」

《杜陽雜編》: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彌國貢卻火雀,一雄 一雌,履水珠,常堅冰,變晝草。其卻火雀,純黑,大小似 鷰,其聲清,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去。上 嘉其異,遂盛於水精,籠懸於寢殿,夜則宮人持蠟炬 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履水珠,色黑類鐵,大於雞 卵,其上鱗皴,其中有竅,雲「持入江海內,可行於洪波」 之上。上始不謂之實,遂命善浮者以五色絲貫之,繫 於左臂,遣入龍池。其人則步驟於波上,若在平地。又 潛於水中,良久復出,而遍體略無霑濕。上奇之,因以 御饌賜使人。至長慶中,嬪御試弄於海池上,遂化為 黑龍,入於池內。俄而雲煙暴起,不復追討矣。

《記事珠》,「鮫人之淚,圓者成明珠,長者成玉著。」

《唐書五行志》:「大順元年六月,資州兵王全義妻如孕, 覺物漸下入股,至足大拇,痛甚,拆而生珠如彈丸,漸 長大如杯。」

《十國春秋·吳越張契真傳》:契真獨處真聖宮數年,繙 繹蕊琅函之祕,深得微旨。忠懿王命主三籙齋事歸 宋,太宗選居太乙宮,召對賜紫,令校道書,賜號元靜 大師。一日,見朱衣吏持符檄契真趣職。頃之,沐浴卒 火。葬後得青黑色珠數升。

《南墅閒居錄》:蘇子瞻嘗言:其先祖光祿云:有一書生 晝坐簷下,見大蜂觸網相螫,久之俱墮地,起視之,已 化為小石矣。書生異而收之,因置衣帶中。一日過市, 遇蠻賈數輩,視書生愕眙揖曰:「願見神珠。」笑而辭之, 書生戲以帶中石示之,群賈相顧喜曰:「此破霧珠。」蠻 人至海上採珠寶,常以霧暗為苦,有此珠即霧自開, 因以寶貨易之,值數千緡耳。

《隨手雜錄》:郡君李氏,余嬸也,嘗也貨珠子,老媼李氏 攜珠子至,既去,遺珠子在地。嬸收之,後媼踰時不至。 一日,既至,形容瘦,精神恍惚,非昔人也。嬸詰之曰:「向 時所貨珠子,歸則失去。」告其主,以金十兩償之,其主 不許,因憂愁感疾,幾不能起。嬸曰:「珠子當時遺在地, 我得之,今在此。」媼驚喜涕下,願致金六兩以請。嬸取 還之金,不受也。後微疾,夢出門,乘車出曠野,至大官 府,見二偉人衣冠坐堂上,引至堂下。偉人方問姓氏, 嬸知其陰府也,遂誦《大悲咒》,左右皆驚愕,其堂搖動 不已。二偉人立語曰:「勿誦,放爾歸矣。」一吏持大簿書 至案,偉人問曰:「記得還李嫂珠子事否?」嬸曰:「記之。」其 一偉人曰:「當展二十年壽。」其一曰:「得無太多?」其一曰: 「婦人而不愛珠寶,此可尚也。」俾人送還,復乘車至門 首而入,見其屍臥帳中,驚而寤起,後二十年乃卒《瑯嬛記》:「郎玉嗜酒,而家赤貧,遇仙女於嵩山中,投以 一珠曰:『此醉龍珠也。諸龍含之以代酒,味踰若下』。玉 甫視珠,而女忽不見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