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釋 (四庫全書本)/注箋刋誤卷02

注箋刋誤卷一 水經注釋 注箋刋誤卷二 注箋刋誤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水經注箋刋誤卷二
  仁和趙一清纂
  河水篇 漯水篇
  風山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卷四一頁十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孟門山下有與龍門山相對六字今校補
  北登孟門九河之蹬卷四一十四行
  一清案登當作升蹬當作隥孫潛校改
  實謂黃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卷四一頁十五行
  一清案謂當作為黃字衍孟下有門字御覽引此文校正此孟門山在陜西延安府宜川縣東南二十里與山西吉州鄉寧縣孟門山參差相接即河中之石檀山也與洛陽孟津有別辛氏三秦記亦云孟門津寰宇記雲孟門關在定胡縣西一百里後周大象元年於此置孟門關
  河水又南得鯉魚卷四二頁三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鯉魚下落水字
  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卷四二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東出羊求川卷四二頁八行
  一清案東出上落水字
  河水又南為採桑津卷四二頁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南合蒲水卷四二頁十七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南逕丹水西南卷四三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全祖望曰水經注之例地曰逕曰歴若水則曰注曰合曰得丹水非地不得曰逕當作得西南二字衍文
  丹陽山東北逕冶東卷四三頁三行
  一清案丹陽山上落水出二字冶下落官字
  城之左右猶有遺銅矣卷四三頁四行
  箋曰漢書食貨志注云金有三品丹陽銅為赤金神異經雲丹陽銅似金可煅以作錯塗之器一清案班固孟康東方朔之言丹陽産銅皆指揚州酈注丹陽山在晉河東境內風馬牛不相及朱氏據彼証此大謬
  河水又南黒水注之卷四三頁七行
  箋曰宋本鈔本俱無注之二字一清案朱氏所云是也六字是注混作經注之二字後人所妄加
  河水又南至崿谷傍卷四三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東南注於河卷四三頁十一行
  箋曰一作大河一清案楊慎刋本作大河又南在此行之首黃省曽刋本雲一本河上有大字然義無足録十八字是注混作經
  岸上幷有廟祠卷四三頁十九行
  一清案幷玉海引此文作並
  河水又南右合暢谷水卷四四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卷四四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自原山東南出至河卷四四頁八行
  一清案自原二字當倒互黃省曽本校
  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卷四四頁十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橫溪注之卷四四頁十六行
  一清案橫溪下落水字
  水出於三累山卷四四頁十六行
  一清案於字衍文
  爾雅山三成為崑丘卷四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爾雅作崑崙丘寰宇記引此文有崙字
  面西有兩石室卷四四頁二十行
  一清案面西二字當倒互黃省曽本校改
  昔子夏教西河卷四五頁四行
  一清案教下落授字史記孔子弟子𫝊校補
  而無辨之卷四五頁四行
  一清案無下落以字
  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卷四五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水出西北梁山卷四五頁九行
  一清案水出下落縣字
  逕漢陽太守殷濟精廬南卷四五頁九行
  箋曰舊本作精廬尚謝兆申雲宋本作尚在此脫一在字也呉本改為精廬南似誤一清案謝説非也此雲逕精廬南言陶渠水之所向耳豈可因誤本尚字又妄増在字也
  河水又南逕高門南卷四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作陶水凖下文是渠水河字誤
  高門下落原字
  葢層阜墮缺故流東門之稱矣卷四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墮當作隳東門當作高門
  夏陽西城北卷四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西城二字當倒互
  溪水又東南逕夏陽縣故城南卷四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溪水當作渠水即陶渠水也下同
  立碑樹栢卷四六頁一行
  一清案𨽻釋載此作樹垣何焯曰當作桓謂樹表也説文桓郵亭表也徐鍇繫𫝊曰表雙立為桓漢法亭表四角建大木貫以方版名曰桓表縣所治兩邊各樹一立碑樹桓標表之制耳宋人寫本避廟諱缺筆作桓轉訛作栢也
  河水又西徐水注之卷四六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西凖上文當作南
  水出西北梁山卷四六頁五行
  一清案水出下落縣字
  東南流絶彊梁石卷四六頁六行
  一清案石寰宇記引此作原彊梁原在今朝邑縣漢書地理志左馮翊褱徳縣下雲禹貢北條荊山在南下有彊梁原方輿紀要雲俗謂之朝坂即荊山北麓矣
  高祖八年侯劉仲是也卷四六頁八行
  一清案是也黃省曾本作元年元年下有脫文是也葢其賸字耳釋見本卷
  河入又南逕子夏石室卷四六頁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入當作水
  河水又逕郃陽城東卷四七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還築汾隂郃縣卷四七頁五行
  一清案郃縣黃省曽本作郃陽事亦見史記魏世家
  城北在北瀵水卷四七頁七行
  一清案在當作有下北字衍文孫潛校正
  東流東注於河卷四七頁九行
  一清案下東字衍文寰宇記引此文校正
  水南猶有文母廟前有碑卷四七頁十行
  一清案於文當重一廟字
  皆相潛通卷四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相潛二字當倒互爾雅註校改
  河水又南逕陶城西卷四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郡多流離卷四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流離黃省曽本作流雜後卷注中多有之葢魏晉間人語也
  迺逕歴山下卷四九頁五行
  一清案迺沈炳巽校改西
  即比寧懷卷四九頁十行
  箋曰寧字誤當作𡩋一清案寧𡩋音同通用朱氏引路史國名記固已自言之矣而又以誤字目之何也
  河水又南逕雷首山西卷四九頁十八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卷四九頁二十行
  一清案者下落也字
  縣有堯山有祠卷四十頁一行
  一清案漢志作首山祠有字誤也
  又南洓水注之卷四十頁四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俗謂之夷齊墓其水也西南流卷四十頁七行八行
  一清案也字當移在上墓字之下
  乃獻良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於雷水之干是也卷四十頁九行十行
  箋曰穆天子𫝊良馬作食馬受之於雷水之平一清案良馬見於經典良馬四六所獻二十四匹也雷水之乾乾是水涯詩魏風寘之河之干兮𫝊曰干厓也朱氏所引皆誤
  食祁彌明翳桑之下卷四十頁十一行
  箋曰左𫝊作提彌明一清案此是道元有意立異非傳寫之誤詳本卷史記作⽰眯明鄒誕生音⽰眯為祁彌
  河水歴船司空與渭水㑹卷四十一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舊京兆郡之屬縣也卷四十一頁四行
  一清案郡當作尹
  從北南入谷七里卷四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北當作此
  穴空迂迴傾曲而上卷四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案初學記引此文作頓曲而上傾字誤
  又至一神名曰胡趨寺卷四十一頁二十行
  箋曰郭縁生述征記雲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胡越寺神一清案北人呼祠曰神神即祠也魏収多單舉神字可証胡越字亦無可考
  復屆山頂卷四十二頁五行
  一清案復黃省曾本作便
  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上卷四十二頁十三行
  一清案鍾伯敬雲水出松果之上奇境奇語巵林雲山海經曰太華之山六十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則灌水當作濩水之上當作之山松果山名伯敬評𣙜云云豈以為懸泉樹杪激波木末乎觀方叔所析鍾譚不學之妄可見矣
  有長坂謂之黃巷坂傍絶澗涉此坂以升潼關所謂泝黃卷以濟潼關矣卷四十二頁十六行十七行
  箋曰潘岳西征賦雲𣶮黃巷以濟潼一清案今西征賦是卷字朱氏所引又脫關字可謂疎鹵矣又通典虢州𢎞農縣有黃巷陌引西征賦亦作黃巷字寰宇記陜州閿鄉縣下雲黃巷坂即潼關路引述征記西征賦俱作黃巷又黃巷坂下當重一坂字
  道來原上卷四十三頁四行
  一清案來呉琯本作東
  入函道六里舊城卷四十三頁六行
  一清案舊城上落有字方輿紀要校増
  或平城結壘卷四十三頁八行
  一清案平城當作平地
  阜之上卷四十三頁九行
  一清案阜上落陵字十六國春秋校増
  河水又東北玉澗水注之卷四十三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逕閿鄉侯和東與全鳩水合卷四十四頁三行箋曰孫雲侯和當作城南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經
  水北南山卷四十四頁四行
  一清案北呉琯本作出
  河水又東永樂澗水注之卷四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余按中經卷四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中下落山字
  薄山有其一焉卷四十四頁十九行
  一清案有字衍文
  河水自河北城南東逕芮城卷四十五頁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戎人逆芮伯萬於郟卷四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左𫝊文公三年秦伯伐晉取王官及郊郟字誤
  斯城亦或伯萬之故畫也卷四十五頁十七行
  箋曰畫字誤疑是疆字一清案畫界限也左𫝊芒芒禹跡畫為九州故畫猶故疆也
  河水又㑹槃澗卷四十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槃澗下落水字
  歸來望子臺卷四十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望於全祖望校改望思見漢書
  河水又東逕湖縣故城北卷四十六頁二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王及嶽瀆卷四十六頁四行
  箋曰及字誤當作巡周頌時邁所謂及河喬嶽一清案全祖望雲箋既引詩則及字不誤
  故名其地為鼎湖卷四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案鼎湖之湖當作胡不從水
  故曰湖卷四十六頁十四行
  一清案此是漢志原文湖當作胡
  山海經曰西九十里夸父之山卷四十六頁十五行
  一清案西九十里下山海經有曰字今校補
  河水又東合栢谷水卷四十七頁一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水出𢎞農縣兩石隄山卷四十七頁二行
  一清案兩名勝志引此文作南
  昔公子重耳出亡卷四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昔通鑑地理通釋引此文作晉
  谷水又北流入於河卷四十七頁八行
  一清案據上文谷水上有栢字今校補
  河水又東右合門水卷四十七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於拒城之西北卷四十七頁十一行
  一清案禹貢錐指作拒陽城之字衍文方輿紀要商州洛南縣有拒陽城雲在縣東南東晉時置縣於此舊唐書隋改拒陽為洛南舊治拒陽川即斯城矣
  東有城卷四十七頁十三行
  一清案東上落水字
  水西有堡謂之鴻關島卷四十七頁十四行
  一清案島字誤當作堡
  燭水注之卷四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全祖望曰此燭水是二水之誤不然與下文複出今以先贈公本校正
  東北流逕盛牆亭卷四十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盛牆亭下落東字
  即山海經所謂緒茹之水卷四十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沈炳巽曰緒茹當作□姑下同
  燭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於衡嶺卷四十八頁一行二行一清案漢書地理志𢎞農郡𢎞農縣衙嶺下谷爥水所出北入河燭當作爥衡當作衙下同郡國志劉昭補註亦作衡山葢誤字也
  建威將軍薛安都卷四十八頁七行
  一清案宋書南史薛安都𫝊俱作建武將軍今改正
  即方伯所築也卷四十八頁九行
  一清案方伯當作方平即魯方平也
  田渠川水注之出衡山之白石谷卷四十八頁十三行
  一清案川字衍文出上落水字衡山當作衙山
  自然成者卷四十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者當作著此與沁水篇注正同
  夾側水濆有測謂之浢津卷四十九頁十二行
  箋曰測一作澗或作津一清案澗字與測字形相近澗字為是
  河水又有左右一水其水三源疏引俱導薄水南流㑹成一川其三水之內卷四十九頁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案有當作合一水當作二水三源當作二源薄水是薄山之誤三水之內當作二水之內
  河水右㑹水注之卷四十九頁二十行
  一清案水上落谷字下文注云谷水自南山通河是也注之二字衍文
  然以山海經曰求之卷四二十頁十六行
  一清案曰字衍文
  河水東合譙譙水導源常烝之山卷四二十頁十七行
  一清案下譙字是水字之誤
  俗謂之為於山卷四二十頁十八行
  一清案於孫潛本校改干
  又有於水出南山北合卷四二十一頁二行
  一清案於當作干合孫潛本校改谷
  又西逕陜縣故城南卷四二十一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公羊曰晉敗入大陽者也卷四二十一頁十一行
  一清案入公羊𫝊作之
  銅翁仲所投處卷四二十一頁二十行
  一清案投當作沒
  諸山及銅山銘卷四二十二頁九行
  箋曰銅山山當作人一清案諸山下落碑字
  付堅又徙之長安卷四二十二頁十五行
  箋曰舊本是符字呉本作付誤一清案苻堅之苻從草不從竹見晉書載記朱氏亦誤金石文字記曰考漢碑𨽻書率以竹為草少有從竹者如符節字皆然今漢書符瑞多從草魏晉以降真書碑亦有書符節為苻節者葢古者皆通用耳此不可不知
  自夕潛渡卷四二十二頁二十行
  一清案自孫潛本校改日據後漢書董卓𫝊夜乃潛議過河之文則日夕為是日夕字本史記項羽本紀
  西南流注入於河卷四二十三頁七行
  箋曰西南流注疑有脫落一清案方輿紀要解州平陸縣下雲交澗水出中條山東西二溝流與中澗合俗名三㲼澗流注於河葢交澗路澗即東西二溝也合流注於中澗水而入於河是注脫中澗二字今補正
  河水又東逕大陽縣故城南卷四二十三頁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城南大河之陽也卷四二十三頁十二行
  一清案南孫潛本校改在
  河水又東沙澗水注之卷四二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北出虞山卷四二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北孫潛本校改水
  橋之東北有虞原上道東有虞城卷四二十四頁二行
  一清案於文當重一原字
  太原地記卷四二十四頁四行
  一清案太原是太康之誤上又落晉字
  所以謂虞虢其猶輔車相依卷四二十四頁九行
  一清案全祖望校衍以字
  橋水東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流沙澗卷四二十四頁十三行十四行一清案橋水之水當作之西南流下落注字
  澗水南流逕注於河卷四二十四頁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澗水上落沙字逕字衍文
  左右積石土柱二溪卷四二十四頁十六行
  一清案右黃省曾本作合
  天子自盬卷四二十四頁十七行
  箋曰盬舊本作臨一清案盬即鹽池臨是何地乎
  南登於薄寘軨之隥卷四二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薄下落山字
  又河可知也卷四二十五頁十六行
  箋曰舊本作又何可知也何字亦衍一清案又河可知所以證其非江沅河字不誤
  河之右則崤水注之卷四二十五頁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出河南盤崤山卷四二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案出上落水字
  歴澗水東北流卷四二十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左右合西水卷四二十六頁四行
  一清案右字衍文
  河水又東千崤之水注焉卷四二十六頁五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非自西河當無山以礙之卷四二十六頁十六行
  一清案自禹貢錐指作是礙禹貢錐指作擬
  帥五千人嵗常修治平河岨卷四二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元和郡縣志引此文作帥工三千人平河岨上有以字
  又東至鄧卷四二十七頁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雲又東至鄧四字諸本錯簡入清水條清水即是濝水並不至鄧至鄧者湛水也注於清水下並不忘鄧地所在而下卷湛水下則雲洛陽西北故鄧鄉合觀湛水篇注則更瞭然矣
  亦謂清營山卷四二十七頁十二行
  一清案亦謂下落之字
  又㑹南溪卷四二十七頁十八行
  一清案又當作右
  又東合棗澗水水出左人嶺下卷四二十七頁十九行
  一清案初學記引此文作乾棗澗水左人嶺作石人嶺
  其水西南入清水色白濁卷四二十八頁三行
  一清案入孫潛校改作流注清水下當重一水字
  清水又東南逕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壺城東即垣縣之壺丘亭卷四二十八頁四行
  一清案城東即垣縣之壺七字重文寰宇記校衍
  河水又東與教水合卷四二十八頁六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出垣縣北教山卷四二十八頁七行
  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出字上有水字
  上有泉不測其深卷四二十八頁七行
  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泉字下有源字
  經崖秀舉卷四二十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經崖孫潛校改作輕崖
  其水重源雙發卷四二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雙黃省曽本作又
  河水又與畛水合卷四二十九頁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山海經曰河長澗水北流入於河卷四二十九頁六行七行
  一清案孫潛校衍此十三字
  與石等𤓰川合出西北石澗中卷四二十九頁十行
  一清案等字誤當作疇移在𤓰字下出上落水字
  東南注於彊水卷四二十九頁十一行
  一清案凖上當作彊川水下同
  河水又東合庸庸之水卷四二十九頁十三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水出河南垣縣卷四二十九頁十四行
  一清案漢志垣縣屬河東郡南字誤
  河水又東逕平隂縣北卷四二十九頁十七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西㑹濝水卷四三十頁二行
  箋曰西一作右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過平隂縣北卷五一頁六行
  一清案全祖望雲九字與上卷清水條複出當是衍文易以又東至鄧四字在此以注中有洛陽西北四十二里故鄧鄉之語及湛水篇注可參証也
  河水又東逕河陽縣故城南卷五一頁六行七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晉侯執衞侯而歸於京師卷五一頁九行
  一清案而字衍文
  郭縁生述征記曰踐土今治坂城卷五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治坂魏書作冶坂亦作野坂宋書王鎮惡𫝊雲索虜野坂戍主黑弰公遊騎在芒上是也野冶音同
  河水又逕臨平亭北卷五二頁二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逕洛陽縣北卷五二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水二渚分為之也卷五二頁五行六行
  一清案水上落津字名勝志引此文校増為全祖望校改屬
  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卷五二頁十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與諸從𨽻府戸卷五二頁十五行
  一清案從當作徒
  夷齊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卷五二頁十九行
  箋曰謝兆申雲宋本作夷齊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一清案本文自通無庸假宋本改作
  與處士平蘇騰卷五三頁一行
  一清案平下落原字𨽻釋校補
  則秩禽敵卷五三頁十二行
  箋曰秩疑誤一清案集韻秩祭有次也亦作秩
  河水至斯有盟津之目卷五三頁十二行
  箋曰至謝作由一作於一清案至字義長
  杜預造橋於富平津卷五三頁十八行
  一清案橋上落河字何焯校増
  河上又東浿水入焉卷五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川域改狀矣卷五四頁十五行
  箋曰一作或山川改狀一清案依本文無誤
  又東沛水注焉卷五四頁十九行
  箋曰孫雲沛水當作泲水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縣北有山臨城卷五五頁五行
  一清案城寰宇記引此文作河即所謂直穴有渚也
  言濳通浦卷五五頁五行
  一清案後漢書光武帝紀章懷注引此文作潛通淮浦張衡東京賦王鮪岫居薛綜註雲山有穴曰岫長老言王鮪從南方來出此穴中入河水是也
  鱣鯉王鮪暮來遊卷五五頁八行
  一清案大河賦作暮春來遊禮記月令季春薦鮪於寢廟
  即是卷五五頁十行
  一清案即是下落處也二字禹貢錐指引此文校増
  洛水於鞏縣而東洛汭卷五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衍而字東下有逕字
  而北流注洛卷五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洛水入河洛字誤當作河
  左逕平高縣南卷五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高當作臯
  與成臯分河水卷五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水字衍文
  河水又東逕黃馬坂北卷五六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逕旋門坂北卷五六頁五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東逕成臯大伾山下卷五六頁九行
  箋曰孫雲按史記括地誌雲大伾山今名黎陽東山在衛州黎陽南張揖雲今成臯非也一清案孫汝登所稱史記括地誌即是史記夏本紀張守節正義所引之括地誌也唐書藝文志括地誌五百五十卷又序略五卷魏王泰命著作郎蕭徳言祕書郎顧𦙍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蘇朂譔以大伾為黎陽東山其言發於臣瓚漢書音義而泰書述之箋説祇據史記註文然不雲正義而雲史記括地誌則繆矣十字是注混作經
  成臯縣之故伾上卷五六頁十九行
  一清案之故下落城在二字下文注云遂城虎牢蓋修故耳可証也
  有虎在乎葭中卷五七頁四行
  箋曰乎舊本作於一清案乎字義亦通
  苕苕孤上卷五七頁七行
  箋曰當作岧岧一清案沈名蓀雲詩苕之華即今凌霄花也附木而上最能高矣苕苕孤上義取象斯無可疑者漸江水注云苕苕孤危是其詞例也
  河水南對玉門卷五七頁十行
  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魏攻此同州刺史毛徳祖於虎牢卷五七頁十二行
  箋曰此宋本作宋一清案此同二字當作北司宋書州郡志雲武帝北平關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虎牢少帝景平初司州復沒北虜文帝元嘉末僑立於汝南尋亦省廢云云是當時以治虎牢者為北司州而僑置汝南者為南司州魏書地形志以宋明帝於南豫州之義陽郡復設之司州為南司州故道元以劉武王所置治虎牢者為北司州也又梁書夏侯䕫𫝊大通二年詔改魏郢州為北司州以䕫為刺史梁大通二年孝昌四年也此道元身後之事所不及知也若朱氏以此為宋殆未審北字之義耳且又不釋同州之訛何居
  河水又東合汜水卷五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北流車關水出於嵩渚之山也卷五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車關濟水注作東關寰宇記引濟水注亦是東字下並同
  西北流注為車關水卷五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為當作於篆近致訛車是東字之誤
  又西北蒲水入焉卷五八頁一行
  一清案蒲當作清
  邊有數十石畦畦有聲野蔬卷五八頁四行
  箋曰聲宋本作數一清案沈炳巽校衍聲字
  又東北流注入於汜水卷五八頁六行
  一清案入字衍文
  高祖即帝位於是水陽卷五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是水下落之字
  故為髣髴矣卷五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為黃省曽本作無
  河水又東逕板城北卷五八頁十八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逕五龍塢北卷五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崑崙山廟在河東滎陽縣卷五九頁一行
  一清案東當作南
  又東過滎陽縣卷五九頁三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滎陽縣下有北字今校補
  無復潰漏之患卷五九頁十四行
  一清案潰太平御覽引注文作滲
  通淮古口卷五九頁十八行
  箋曰疑作古淮一清案當作古渠即蒗蕩渠也下同
  河水又東北逕卷之扈亭北卷五十頁一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晉出公二十二年卷五十頁三行
  一清案何焯雲上二字衍文竹書周貞定王六年晉河絶於扈正出公十二年也
  河水又東逕八激堤北卷五十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逕卷縣北卷五十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北逕赤岸固北而東北注之卷五十頁十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經
  沁水從之卷五十頁十一行
  一清案禹貢錐指引此文作沁水從西來注之今本脫三字
  封曹叡為國卷五十頁十二行
  一清案三國志魏書明帝紀雲年十五封武德侯為下落侯字
  東至酸棗縣西濮水東出焉卷五十頁十四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戰國時河溢酸棗漢世又決孝文塞之故無濮水而東漢現行之濮水則上承濟水於陳留封丘縣班志所謂濮渠水首受濟東北至都官入羊里水者也應劭則以為南入鉅野而道元從之濮水水經敘入濟水及瓠子水而以新溝目之此條注所以補經當與彼文參騐
  河水又東北通謂之延津卷五十頁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燕縣故城北則有濟水自北來注之卷五十一頁七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經河水又下落逕字通鑑注引水經注校補胡三省曰考兩漢志東郡有燕縣無東燕縣魏収地形志東燕縣晉屬濮陽國賢曰東燕故城今滑州胙城縣今按班志東郡有南燕縣續志始去南雲燕本南燕國有胙城古胙國梅磵所引容有差錯且又引魏収志及晉屬云云似疑不當作東燕字也葢不悟此條之為酈注非經也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卷五十一頁九行
  一清案晉文公伐曹經𫝊是僖公二十八年今校改
  還自南河即此濟也卷五十一頁十行
  箋曰宋本作濟即此也一清案孫雲按左𫝊僖公二十八年春晉侯將伐曹假道於衞衞人弗許還自南河濟註雲曹在衞東故從衞借道按傳文還自南河濟人所共曉何難據傳校増必欲託名宋本可謂陋矣抑知酈氏原書割去濟字程公説春秋分記引此文作還自南河即此濟也克齋所見之本何以與朱氏異耶
  河水於是亦有棘津之名卷五十一頁十二行
  一清案下文雲垣䕶之以水軍守石濟即此處也又雲又東逕棘津南棘津在東郡河內之間田融以為即石濟南津也是句不重上作棘津宜改石濟葢一地而二名也宋書垣䕶之𫝊雲石濟在滑臺西南百二十里
  宋元嘉年卷五十一頁十三行
  一清案年黃省曽本作中
  宣威將軍桓䕶之卷五十一頁十四行
  一清案宋書作垣從土不從木
  河水又東淇水入焉又東逕遮害亭南卷五十一頁十五行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經
  至遮害亭四五丈卷五十一頁十七行
  一清案漢書亭字下有高字
  舊河水北入也卷五十一頁十八行
  一清案北入下落處字
  河水又東右逕滑臺城卷五十一頁十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寰宇記引此文城下有北字
  有三重卷五十一頁二十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作城有三重落城字
  右軍到彥之卷五十二頁四行
  一清案南史宋文帝紀元嘉七年十一月右將軍到彥之自滑臺奔退落將字
  天垂翼卷五十二頁十二行
  一清案翼全祖望校改異
  河者諸侯之相卷五十二頁十四行
  箋曰宋本作諸侯之象一清案渭水注云非人臣之相葢其詞例如此
  王莽之魏丞也卷五十二頁二十行
  一清案漢志魏郡黎陽縣莽曰黎蒸魏丞字誤
  東岨為河卷五十三頁二行
  一清案為當作於
  謂之逮明壘石勒十八騎中巻五十三頁六行七行
  一清案晉書載記雲石勒遂招集王陽䕫安支雄冀保呉豫劉膺桃豹逯明等八騎為羣盜後郭敖劉徵劉寶張曀僕呼延莫郭黒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又赴之號十八騎逮當作逯十八騎中下落之一二字
  梁惠成王十三年卷五十三頁八行
  一清案竹書紀年是十一年
  及鄭馳地卷五十三頁十行
  一清案馳地竹書紀年作馳道通鑑地理通釋校同
  我取枳道與鄭鹿鄭鹿卷五十三頁十行
  一清案鄭鹿二字重文宜衍
  即此處是也卷五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是字衍文
  白馬有韋鄉韋城卷五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白馬下落縣字
  史記所謂修武下武渡韋津者也卷五十三頁十六行
  一清案史記是下修武渡韋津此文誤也
  南泆通濮濟黃溝卷五十三頁十七行
  箋曰泆當作決一清案泆與溢同説文解字雲水所蕩泆也字不誤
  楚師山河水卷五十三頁十九行
  箋曰謝兆申雲宋本作楚師決河水一清案趙琦美雲竹書是出字於山字相近
  正南有陟躔陛上方軌是由卷五十四頁四行五行
  一清案陟字當移在躔陛之下全祖望校正
  山在鄭故此鄭也卷五十四頁八行九行
  一清案孫潛雲當作山在鄭北故鄭也
  亭上舊曰置源城縣治此卷五十四頁十行
  一清案舊曰之曰衍文源城當作涼城
  河水自津東北逕涼城縣卷五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北逕伍子胥廟南卷五十四頁十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北為長壽津卷五十五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河之故瀆出焉卷五十五頁二行
  一清案全祖望雲六字是經混作注
  歴龍門二渠以引河卷五十五頁四行
  一清案漢書溝洫志雲迺釃二渠以引其河孟康曰釃分也是注二渠上落釃字史記河渠書作廝
  今則所流也卷五十五頁四行
  箋曰宋本作則今一清案非也則字衍文
  王莽時空卷五十五頁五行
  箋曰空一作塞一清案溝洫志注孟康曰河自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空字不誤
  故瀆東北逕戚城西卷五十五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故瀆又逕䌓陽縣故城東卷五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北逕隂安縣故城西卷五十五頁十四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故瀆又東北逕昌樂縣故城東卷五十五頁十六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昌樂當作樂昌説詳本卷
  故瀆又東北逕平邑郭西卷五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北逕元城縣故縣西北而至沙丘堰卷五十六頁四行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經故縣何焯校改故城
  墟之在左右多陷城卷五十六頁六行
  一清案在字衍文
  後王翁孺自齊徙元城卷五十六頁十二行
  一清案齊全祖望校改濟南二字
  至於大陸北播於九河卷五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播於之於當作為葢因於字篆近致訛禹貢經文校正九字是注混作經全祖望曰此節經文不與上下相比屬所以熟於水經之學如閻百詩黃子鴻皆疑之多所辭費而不知大陸九河之非經也水經於河濟江淮渭洛沔漾諸篇從無直鈔禹貢之例善長之註上文已承沙丘堰而言之序及降水故釋之曰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潰堰障水也而因接之以大陸以九河又接之以齊桓塞河自堰以北故跡多亡所云堰者沙丘堰也善長葢謂沙丘堰以北是禹治水之故道自齊桓閼河之後而堰以起堰起而九河亡矣是屯氏諸河之所由出也其文明白了當胡東樵竟謂水經以王莽河為禹河亦誤㑹也
  河播也播為九河自此始也卷五十七頁五行
  一清案寰宇記引此文河播也下有昔禹治洪水五字今校補
  禹貢兗州九河既道矣卷五十七頁六行
  一清案矣字羨文
  廣光卷五十七頁十行
  一清案漢書地理志信都國有廣川縣光字誤
  議者常欲求九河故跡而川之卷五十七頁十三行
  一清案川孫潛校改穿
  北三入枝卷五十七頁十三行
  一清案漢書敘𫝊雲北亡八枝今改正
  河水故瀆東北逕發干縣北城西又屈逕其北卷五十七頁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經北城禹貢錐指作故城其下落城字
  漢武帝以大將軍衞青破左賢王功卷五十七頁十七行
  一清案史漢表𫝊左作右
  大河故瀆又東逕貝丘縣故城南卷五十七頁二十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
  應劭曰左氏齊襄公田於貝丘是也卷五十八頁一行
  一清案左氏下落𫝊字
  大河故瀆又東逕甘陵縣故城南卷五十八頁四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
  是周之甘泉帀地也卷五十八頁九行
  一清案帀寰宇記引此文作市
  與立神廟卷五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與當作興
  浮圖以壞卷五十八頁十八行
  箋曰以當作已一清案以已古字通用
  河瀆於縣卷五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瀆漢書地理志作水
  河水故瀆卷五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河水禹貢錐指作大河
  而北絶屯氏三瀆卷五十九頁三行
  一清案三當作二即屯氏南北二瀆也
  大河故瀆平原鬲縣故城西卷五十九頁三行四行
  一清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經
  故有窮後國也卷五十九頁六行
  一清案何焯雲後下落羿字
  建議將軍朱祐卷五十九頁七行
  一清案議後漢書作義
  大河故瀆安陵縣西卷五十九頁八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經
  地理志風俗記曰卷五十九頁九行
  一清案地理風俗記應劭撰志字衍文
  有安陵縣故縣也卷五十九頁十行
  一清案禹貢錐指引此文作有安陵鄉縣字誤
  大河故瀆東北出卷五十九頁十二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經御覽引此文亦作注
  又東北逕信城縣張甲出焉卷五十九頁十九行
  一清案信城漢書地理志作信成張甲下落河字孫潛校増
  地理志曰張甲河及瀆首受屯氏別河於信城縣者也卷五十九頁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地理志清河郡信成縣下雲張甲河首受屯氏別河及瀆當是故瀆之誤
  張甲河及瀆北絶河於廣宗縣清分為二瀆卷五十九頁二十行二十頁一行
  箋曰一本絶下有清字一清案及瀆當作故瀆下清字衍文朱氏箋之未盡
  趙武帝二十二年立建興治廣宗卷五二十頁二行三行
  箋曰趙武帝三字有誤一清案趙武帝石虎也魏書地形志廣宗郡廣宗縣有建始城資治通鑑晉紀建興人史科胡三省註雲水經注云田融言趙立建興郡於廣宗城苐石虎前後改元共計十五年不得雲二十二年上二字衍文建興下落郡字
  左瀆又北逕經城東武彊縣故城東卷五二十頁四行五行六行一清案五十四字是注混作經程大昌考古編雲河水右瀆東北逕長樂郡武彊縣故城東酈注曰長樂故信都也晉太康五年改從今名按杜佑以桑欽所紀有後漢和帝時地名疑其人出和帝以後今此既改信都從長樂則晉太康間事也議者以為後人誤以酈注加之本文然此所訂正信都改為長樂乃酈所注則不得以為酈注而入之經程氏之言非也統上皆是注道元葢自為釋文耳程氏所謂議者云云是宋本固有以左瀆右瀆一條為注者且左瀆右瀆乃張甲河所行之道而以為河水右瀆是於本文尚未細審何況其他
  又東北逕廣川縣棘津亭南卷五二十頁八行九行
  一清案二十九字是注混作經又與水故道合與下落屯氏河三字全祖望校増
  昭公十四年卷五二十頁十六行
  一清案晉滅陸渾傳是十七年
  石勒自葛陂冦河北襲汲入向水於方頭卷五二十頁十九行一清案晉書載記石勒自葛陂退還壽春行達東燕聞汲郡向氷有衆數千壁於枋頭勒將於棘津北渡又通鑑晉紀勒聞汲郡向氷聚衆數千壁枋頭引兵自棘津濟河擊氷大破之則氷是汲人注文入當作人水當作氷方當作枋
  張甲故瀆又東北至修縣東㑹清河卷五二十一頁八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屯氏別河東又東逕信陽縣故城南清河郡北卷五二十一頁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經別河下落又字信成下落縣故二字信陽呉琯本作清陽漢書地理志清河郡有清陽縣
  又東北逕陵鄉南東陽縣故城南卷五二十一頁十三行十四行一清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經
  東武城東北三十里有陽鄉卷五二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案陽鄉據上文當作陵鄉此文互見淇水又東北過東武城縣注
  屯氏別瀆清河故城西卷五二十一頁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二十一字是注混作經別瀆上下文俱作別河
  漢高六年卷五二十一頁二十行
  一清案凖後文當作高帝今補正
  屯氏別河北瀆安陵縣遂絶卷五二十二頁三行四行
  一清案三十七字是注混作經東邑大河故瀆當作東絶邑字誤
  屯氏別河北瀆故城南卷五二十二頁五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經
  屯氏別河北瀆故城北卷五二十二頁十行十一行
  一清案三十字是注混作經東入信陽縣誤漢書地理志勃海郡有陽信縣
  屯氏別河南瀆東㑹商河卷五二十二頁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經東北二字羨文宜衍枝津又出當作右出
  屯氏別河安德縣遂絶卷五二十二頁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經又誤分為二條孫汝澄雲上下文屯氏別河南瀆當相續
  屯氏別河南瀆篤馬河卷五二十二頁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案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經
  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者也卷五二十二頁二十行
  一清案入海下當有行字以黃省曽本參校彼落海字此落行字今本漢書地理志註亦缺行字
  東北逕安德縣臨齊城南始卷五二十三頁二行
  箋曰始字是注一清案十八字俱是注混作經
  又屈逕其城東故城西卷五二十三頁四行五行
  一清案二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同盟重丘卷五二十三頁六行
  一清案左傳同盟下落於字
  又東北逕西平昌縣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頁八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乃通注般瀆卷五二十三頁十四行
  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般瀆下有焉字
  又逕般縣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頁十五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東逕樂陵縣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頁十七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北逕陽信縣故城南東北入海卷五二十三頁二十行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屯氏河故瀆信鄉縣故城南卷五二十四頁一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經
  屯氏故瀆於靈縣南卷五二十四頁四行五行
  一清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經
  東北逕靈縣東北合屯氏瀆卷五二十四頁七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經
  謂之口卷五二十四頁九行
  一清案漢書溝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師古曰清河之靈縣鳴犢河口也謂之下落靈鳴犢三字
  又東北右過衛國縣南卷五二十四頁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雲按東漢至晉皆名衛縣不名衛國縣也東漢以衛縣為衛國耳而國與縣未嘗連稱拓跋氏始稱衛國縣善長注中所云者是也經文及注所引京相璠土地名但當稱曰衛縣此是後人妄加
  河水東逕鐡丘南卷五二十四頁十二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鄭罕達帥師卷五二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帥師下落救衞二字
  登鐵丘卷五二十四頁十四行
  一清案左𫝊是鐵上丘字誤
  有子路冢卷五二十四頁十六行
  一清案吳琯本作東城有子路冢増二字
  河水東北流濮陽津卷五二十五頁二行
  一清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經
  宣房塸卷五二十五頁四行
  一清案塸當作堰
  河水又東北鄄城縣北卷五二十五頁九行
  一清案二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為廬關津卷五二十五頁十九行
  一清案廬當作盧方輿紀要引唐志曰盧關津一名高陵津宋祁曰在臨黃縣東南
  臺枕河卷五二十五頁二十行
  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作臺址枕河落址字
  河水又東北逕范縣之秦亭西卷五二十六頁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北逕委粟津卷五二十六頁四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
  東逕䌓陽故城南故應劭曰卷五二十六頁七行八行
  一清案䌓陽下落縣字故應劭曰故字衍文
  故瀆東絶五鹿之野卷五二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京相璠曰今衞國縣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卷五二十六頁十五行一清案國字衍文説見上地當作城國語曰齊桓公築五鹿以衞諸侯是也
  浮水故瀆又東南逕國邑卷五二十六頁十六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漢書地理志東郡畔觀縣應劭曰夏有觀扈世祖更名衛國以封周後此落衛字
  又東逕衞國縣故城南古斟觀卷五二十六頁十八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齊田壽率師伐趙卷五二十六頁二十行
  一清案竹書紀年作伐我趙字誤
  浮水故瀆東北出卷五二十七頁二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
  郡國志曰衞國姚姓卷五二十七頁三行
  箋曰衞下脫故觀二字一清案郡國志雲東郡魏公國本觀故國今校正
  又東北入東武陽縣東入河卷五二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地理志曰漯水出東郡武陽縣卷五二十七頁五行
  一清案漢志東郡東武陽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東武陽三字縣郡字宜衍
  戴延之謂之武陽也卷五二十七頁五行
  一清案武陽當作武水
  於武陽縣東南西北逕武陽新城東卷五二十七頁六行
  一清案西何焯校改而
  城內又十立石甚大卷五二十七頁八行
  一清案初學記引此文作又立一石臺甚大今改正
  河水又東逕武陽縣東東北流也卷五二十七頁十一行一清案十七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於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卷五二十七頁十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歴柯澤卷五二十七頁十五行
  箋曰今左傳作阿澤杜預曰東阿西南有大澤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經
  逕東阿縣故城西而東北出流注卷五二十七頁十八行
  箋曰孫雲此下疑有鄧里渠三字一清案非也十三字是注混作經
  河自鄧里渠碻磝城西卷五二十七頁二十行二十八頁一行
  一清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經河下落水字
  嚚磝卷五二十八頁二行
  箋曰克家雲嚚磝當作碻磝一清案太平御覽曰碻磝城沈約宋書作敲囂字今酈注作囂磝音聲之轉耳嚚字是囂字之訛史記殷本紀仲丁遷於隞孔安國曰河南敖倉是也索隱曰隞亦作囂並音敖字又詩車攻薄狩於敖春秋𫝊晉師救鄭在敖鄗之間杜預以為二山名皆一地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卷五二十八頁四行
  一清案宋元嘉下全祖望據通典校増七年到彥之北入拔之後失至十二字
  而與柳城分河卷五二十八頁十三行
  一清案柳城當作聊城
  河水又與鄧里渠東阿縣故城北卷五二十八頁十四行十五行一清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經鄧里渠下落合字
  又東北逕臨邑縣四瀆津卷五二十九頁二行三行
  一清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經
  然滎口水右斷門不通卷五二十九頁五行
  一清案右當作石移在斷字下於文雲滎口水斷石門不通詳濟水注
  放沛瀆也卷五二十九頁六行
  一清案放沛當作故泲
  葢茌時音相近耳卷五二十九頁十五行
  一清案黃省曽本是注下有疑縣徙也四字孫潛雲竟陵本無
  又東北過高唐縣界卷五二十九頁十六行
  一清案界當作東下文注云大河逕其西而不出其東經言出東誤耳葢指此也
  亦或武水也卷五二十九頁十九行
  一清案也名勝志引此文作矣
  逕陽平縣故城東卷五三十頁七行
  一清案逕上落又字
  春秋桓公十年卷五三十頁九行
  一清案左傳是十六年落六字
  今平陽陽平縣北一十里有故莘亭道卷五三十頁十一行一清案平陽當作平原漢書地理志陽平縣屬平原郡
  感二子於宿齡卷五三十頁十三行
  箋曰當作夙齡一清案説文解字宿從宀□聲□古文夙二字通用
  章帝建始中卷五三十頁十七行
  一清案章帝改元建初非建始以後漢書校改
  有層臺秀出卷五三十頁二十行
  一清案名勝志引此文秀出下有雲表二字今補正
  漯水又東北逕清河縣故城北卷五三十一頁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擬即清河城也卷五三十一頁五行
  一清案擬當作疑
  故世稱蠻城卷五三十一頁六行
  一清案蠻城下黃省曽本有也字
  漯水又東北博平縣卷五三十一頁七行
  一清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經
  右與黃溝同注川澤卷五三十一頁九行
  一清案八字是注混作經
  又東逕文鄉城又東南逕王城北卷五三十一頁十六行
  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文鄉城下脫北字
  黃溝又東北逕東注漯水矣卷五三十一頁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案三十一字是注混作經逕當作迤
  桑欽地理志曰卷五三十二頁一行
  一清案全祖望雲桑欽地理志不見簿録此文今載漢書地理志注引桑欽語葢傳鈔者倒互其文耳
  漯水又東北逕援縣故城西卷五三十二頁六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漯水又逕高唐縣故城東卷五三十二頁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盻子卷五三十二頁十行
  一清案盻子當作肸子史記世家校正
  漯水又東北逕漯隂縣故城北卷五三十二頁十四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封匈奴降王卷五三十二頁十五行
  一清案降王下全祖望據漢表校増昆邪為侯國五字
  漯水又東北崔氏城北卷五三十二頁十九行
  一清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經
  漯水東南逕東朝陽縣故城南卷五三十三頁二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東南禹貢錐指引此文作東北
  漯水又東逕漢徵君㐲生墓南卷五三十三頁五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漯水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卷五三十三頁十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有鄒侯國卷五三十三頁十一行
  一清案有孫潛校改古
  又東北逕界東鄒城北卷五三十三頁十二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楊慎刋本經文無界字名勝志引此文同
  漯水又東北逕千乗縣二城間卷五三十三頁十七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故齊也卷五三十三頁二十行
  一清案也當作地
  千乗城齊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卷五三十三頁二十行
  一清案千乗城下全祖望校増在字
  又東北為馬常坈卷五三十四頁二行
  一清案七字是注混作經
  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澤水所潭水也卷五三十四頁十行十一行一清案受河下落水字澤水之水衍文
  世謂之落里坈卷五三十四頁十三行
  一清案六字重文宜衍
  商河又北逕樂陵縣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頁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一清案四十四字是注混作經昌平縣當作平昌漢書地理志平原郡有平昌縣
  商河又東逕初鄉縣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頁十九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初當作朸漢書地理志平原郡有朸縣道元謂之朸鄉縣也
  沙溝水注之卷五三十五頁三行
  一清案五字是注混作經
  商河又東北轉逕城東卷五三十五頁六行七行
  一清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經而流當作南流
  商河又東北逕富平縣故城北卷五三十五頁十一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王莽曰安樂亭卷五三十五頁十二行
  一清案安樂漢書地理志作樂安
  富平矣卷五三十五頁十三行
  一清案矣當作侯
  別邑魏郡卷五三十五頁十五行
  一清案別邑下落在字漢書校補
  上書減戸卷五三十五頁十八行
  一清案上書下落請字
  漢書作侯爰類卷五三十六頁二行
  箋曰爰類下舊本有一字字一清案史漢表俱無之侯字衍文
  縣西有東方朔冢側有祠卷五三十六頁三行
  一清案於文當重一冢字
  商河又分為二水南水謂之長聚溝卷五三十六頁六行
  一清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經寰宇記引此文作長叢溝韻㑹雲叢或作藂聚字誤
  東流傾注為海卷五三十六頁七行
  一清案為當作於
  於臺上蟠蒲繋馬卷五三十六頁九行
  一清案劉昭郡國志補註引三齊記作臺下
  北水世又謂之白薄瀆卷五二十六頁十一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初學記引此文作百薄瀆白字誤
  大河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西卷五三十六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大河又北逕張公城臨側河湄卷五三十六頁十九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北逕平原縣故城東卷五三十七頁二行
  一清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經
  晉灼曰齊西有平原河河水北過高唐縣即平原也卷五三十七頁四行
  一清案平原河之河重文宜衍河水下落東字高唐縣之縣羨文當重高唐二字以漢書高紀注校正
  按地理志曰高唐平原也卷五三十七頁六行七行
  一清案高唐平原也五字重文錯簡宜衍
  大河右溢世謂之甘棗溝卷五三十七頁九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
  故瀆又東北歴長隄逕溫隂縣北卷五二十七頁十一行
  箋曰溫隂宋本作漯隂一清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經
  河水又東北逕陽阿縣故城西卷五三十七頁十三行
  一清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經
  萬訴卷五三十七頁十四行
  一清案萬訴沁水注作卞訢訴字誤
  又東過漯隂縣北卷五三十七頁十六行
  一清案胡渭雲此北漯隂也伏琛謂之漯陽城黃省曽本正漯陽字寰宇記雲漯隂縣漢縣今廢城在臨邑縣西十里宋武帝平廣固遂移理於今臨邑縣西北五十里北漯隂城今縣北有故城漢城亦謂之南漯隂城凡水以南為隂北為陽意者漢有漯隂漯陽二縣南北對立道元故云漯隂縣故黎邑王莽更名翼成又雲漯隂縣王莽之巨武今翼成之文見於漢志而巨武無考豈世本漢書脫失漯陽道元猶見善本故耶不然二城明有分畫新莽又制異名尚賴水經漯陽一語酈以巨武釋之可補漢志之缺
  河水自平原厭次河卷五三十七頁十六行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案三十四字是注混作經初鄉當作朸鄉故下落城字南下落為字孫潛校増
  並為賊擒求代雄卷五三十八頁一行
  一清案擒下落輔字孫潛校増
  所輔可謂孝盡愛敬卷五三十八頁一行
  一清案孫潛校衍所字此句有脫誤詳本卷
  河水又逕漯隂縣故城北卷五三十八頁三行
  一清案十字是注混作經又黃省曽本作右
  河水又東北漯沃津卷五三十八頁五行
  箋曰孫雲漯沃誤漢志千乗郡有溼沃縣一清案非也胡渭雲濟漯之漯説文本作濕燥濕之濕説文本作溼𨽻改日為田又省一糸遂作漯而濕轉為濕濕濕二字混而無別漢千乗郡有濕沃縣漯水之所逕故名而地理志訛為溼司馬彪魏収皆承其誤惟水經注作漯沃當從之八字是注混為經東北下落為字
  漯沃縣故城南卷五三十八頁六行
  一清案漯沃上落在字
  河水又東逕千乗城北卷五三十八頁九行
  一清案九字是注混作經千乗下落縣故二字
  又東北過黎城縣北卷五三十八頁十一行
  一清案黎城當作利城漢書地理志齊郡有利縣濟水篇經雲又東北過利縣西即是城也
  河水又東分為二水注濟卷五三十八頁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經胡渭不悟此條是注移在又東北過利城縣之上非是
  經言濟水注河水自枝津東北流卷五三十八頁十五行
  一清案濟水注下落河非也三字濟水篇注可互證
  世謂之倉子城非也卷五三十八頁十六行
  一清案非也二字衍文
  九折注為海卷五三十八頁十七行
  一清案為當作於
  今川流可導卷五三十八頁十九行
  一清案可當作所
  商碣周移也卷五三十八頁二十行
  一清案碣漢書敘𫝊是竭字
  往昔天嘗連北風卷五三十九頁二行
  一清案漢書溝洫志作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今校正
  水經注箋刋誤卷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