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東文選/卷十六
序
編輯送鄭監察錫堅赴燕京序
編輯金宗直
朝聘之使。必有書狀。書狀卽古書記之任也。苟非博洽通敏之材。蓋難能焉。我東方自高麗以來。其爲任或輕或重。趙宋時。待我之隆。亞於遼金。使者及境及郊亭及舘。皇帝之勞問沓至。錫宴內殿。橫賜御札。輒用表狀而陳謝之。又於公卿私覿。館伴酬答。若啓箚若詩騷。往復不已。是皆出於書記之手。當人才全盛之時。號能辦此者。朴參政寅亮,金文烈富軾數人外無聞焉。逮至胡元。以高麗比之內地。設行省。官寮時節貢獻。雖依舊貫。而賓接之禮。實同他邦。故爲書記者。亦無所事。於是士之蔑羞恥懵學術而利賞賜者。率皆徼倖而冒行。嗚呼。中國失其輕重之權。而使事如是之縣絶。亦可以觀世變也。皇明有天下。制度一新。綏遠之道。上擬周室。雖謹嚴於內外之辨。而所以厚往薄來。情文俱備。其待國使。悉酌乎中。館谷恩賚。旣以豊。而不責其報謝之儀。斯乃惡虛文之不足使外人感動而心服也。昔陽村先生之入覲也。太祖高皇帝使之遊街應制。而卒賜以宸章。亦其一時顚倒鼓舞之特恩耳。自後列聖靡有隆殺其舊焉。由是觀之。今之爲書記之任。似亦輕也。然而我殿下享上之誠。無所不用其極。一行使副。必擇其人。又況書狀兼爲檢察。目上介至於舌人僕隷。一切非違之事。皆可糾理。雖無翰墨之責。其任不旣重矣乎。苟膺是選。不可昧昧然和光同塵。以取笑於中朝士大夫也較然矣。南臺鄭子健甫。君子人也。今從千秋使朴公揵騰裝告行於余。遂摻袪而語之曰士生偏方。有至白首而不得踵王國之門見王國之卿士焉。今子翩翩然由王國而入天子之庭。賀天子之儲闈。以近夫日月之耿光。不可謂虛生一世也。不可謂不償弧矢之志也。享錫與便蕃之寵。而無參政文烈之勞。子之榮幸爲何如也。雖然文物之海。鵷鷺之行。如遇賞音者曰九州之外。乃有斯人也。此乃余之所望於子者也。國恤方棘。不能以杯酒相屬。姑敍書記之重輕以爲別。
送金進士序
編輯金宗直
金君訢。李氏之宅相也。自其扶牀坐膝之時而鞠之於其外家。外翁之撫養也。猶韓公之於嗣復。忠宣之於司馬。旣長道之以問學。而迄至於有成人見之。皆知其無媿於二家之孫焉。余畸乎世者也。逐祿乎京師。金君不以世人之待我者待之。而責之以古人之事業。眷焉相好。遊從且熟。今年余自南裔還朝。金君已魁俊造。入於大學。又騰名於漢城之解額。以父故退避南宮。不與其試。充乎其容儀之愈謙也。泊乎其語言之愈巽也。粹乎其中之愈弸鬯也。噫。士別三日而刮目相對。況吾與子離闊至於三年之久。宜吾之目愈刮而心愈慕也。梧桐墜露。金氣橫空。金君將促裝辭其嚴君。往覲外翁於榮川。余攜手而別曰子在此則有嚴君焉。在彼則有外翁焉。內以攷德於嚴君。而外以承歡於外翁。其樂爲如何也。榮雖四五百里之地。必忘其津渡之澔溔。嶺嶠之嶮巇。以屬於基木之鎭也。且子學問之功。譬之水木焉。其流之旣導。其實之將食。不規規於靑紫之得。而名位決不相捨。今陽元之到其閭也。其爲李氏之尊屬。豈無脩容而相慶者乎。
永嘉連魁集序
編輯金宗直
文章小技也。而詩賦尤文章之靡者也。然而理性情達風敎。鳴於當世而傳之無窮。詩賦實有賴焉。苟非豪傑之才。其孰能與於此。豪傑之才。世不乏人。而父子祖孫。襲媺踵武。以振發經綸之蘊。以笙鏞國家之盛者。古今幾何人哉。吾東方如牧隱,雪谷,通亭諸公。父子俱有集可枚數者。誠難倒指。而永嘉權氏之家。特與其一。吁美矣哉。非惟文章耳。淡墨之榜。世世不絶。至於止齋所閑堂。相繼大魁。桂林一枝。崐山片玉。翹擧藝苑。輝映巖廊。其平生立朝大節與夫隆功偉績。可頡頏於唐之蕭張。宋之王呂。吁盛矣哉。所閑之子叔強甫能世其業。未弱冠而擢巍科。由鑾坡而入銀臺。今爲右承旨。權氏詩書之澤。方將未艾。可知也已。叔強甫裒集祖父之遺文。釐爲若干卷。達城徐亞相題其上曰永嘉連魁集。宗直因得而讀之。二公之詩。體段格律。實根於陽村之規範。而三世製作。自成一家。質而不傷於俚。贍而不傷於夸。或典實或沖澹。二公不相上下焉。莊周雲父不得傳之於子。子不得受之於父。何二公父子之閒。若能傳之。若能受之。有出於思索捉摸之外歟。是其天趣之高。學問之到。各極其品。而命意造語。精微暗合。若或有傳之受之。殆難與衆人語者。存乎其中。吁。二公者。眞所謂豪傑之才也。方今聖明在上。文治大闡。諸老遺藁。往往徹於淸讌。是集亦當與高靈申文忠,寧城崔文靖,晉山姜文良,陽城李文簡之作。並傳而不朽也無疑矣。千載之下。孰敢以小技而易之哉。
贈金都事潤宗詩序
編輯金宗直
成化紀元之六年。我殿下踐祚甫爾。臨御經筵。日不暇給。夏四月。命公卿及館閣。選三品以下侍講之人。倣古集賢殿。設員於藝文館。非但備顧問於細氈之上而已。凡製作辭命。記注言動。編摩經籍。一如集賢故事。於是一善金之慶裕後爲副提學。文城柳睠明仲爲直提學。西河任士洪而毅爲典翰。檜原金季昌世蕃爲應敎。月城崔敬止和甫爲副。宣城盧公弼希亮,缶溪洪貴達兼善爲校理。伊西金克儉士廉,烏川鄭徽淸卿爲副。余與齊安崔淑精國華,凝川孫比長永叔爲修撰。金君與宜春南季堂希正,仁川蔡壽耆之爲副。十有五人者。分番更直。日承三接。士林以比之登瀛洲焉。是歲之冬。余以母老辭於朝。得天嶺而南。在郡聞館號改稱弘文。而一時之人多所遷擢。金君亦出爲永安道都事。及丙申春。余秩滿還朝。則在館中者兼善國華數人而已。其秋余又得一善而南。在官四年。遭天之酷。前年春服才闋。不意衰朽餘喘。復玷玉堂。山林之志。未能自勵。遂以應敎赴召。而至則在館中皆後進之英也。庚寅舊列。裕後方位樞府。希亮知奏。耆之憲長。永叔典軍。士廉宗正。金君亦貳䆃官。而毅雖以罪廢家居。往往亦可相晤也。兼善持服於咸寧。希正製錦於秋城。而明仲,世蕃,和甫,淸卿,國華五人者。登於鬼錄已久。有時過其故宅。但見墻欹屋陊。蔓草盈除。或易主而居者已至三四矣。悲夫。人世之事。一至斯耶。當初被選之時十有五人者。年齒有少長。班資有高下。學問心術亦容有不齊者。然而自庚寅至於壬寅。天道一周。而其間一榮一辱一離一合一存一歿。紛綸倐忽。如有相推相激而然者。玆豈人力也哉。天也。以已往而知來者之亦如是。以一館而知百司之亦如是。以今人而知昔賢之亦如是。眞可愕而可慨也已。今君與余。道同志同。闊於世亦同。官位亦不甚相遠。雖不能同處一館。而供職之餘。彼此相尋。屬酒賡詩。其幸爲如何耶。君一日示余赴賓幕時諸公贐行之作。要弁其端。遂書所感於懷者而歸之。
送李國耳赴京師序
編輯金宗直
諸侯大夫入天子之國。有以觀其會通而能有所得者。自周以來幾何人哉。如吾夫子入周廟而志三緘之戒。吳季札聽周樂而知文武之德。於虖不可尙已。後世如韓安國之殺梁王。趙咨之答魏文。不過揣摩捭闔之術耳。然忠於所事而折服大邦。雖謂之海內豪傑之士可也。吾東方邈在海外。然箕子之後。詩書之俗藹如也。其在新羅。唐太宗聞庾信,仁問之風。謂爲君子之國。其在高麗。金富軾,朴寅亮,金覲,李資諒之徒入宋。以文雅迭鳴。而人稱小華。閔漬,鄭可臣亦見奬於元之世祖。而益齋先正大爲中國士大夫之推重。孰謂海外之奧區而無其人哉。曾靑丹玕。不獨産南越。而騊駼驌騻。不獨畜於中原也久矣。成化二十有二年秋八月。吾友李國耳氏以賀天子慶節。爲使介而首燕薊。朝中遊從之賢。咸席於慕華館北。奉酒巵以敍別。僕亦廁其末。執盞以酢曰吾儕甞以侯爲天下之士。決以此行而卜之矣。方今天子聖明。我殿下恪謹侯度。君臣之閒。情志交孚。不啻若周魯之親。雖有韓趙之術。無所於用。況侯之素所抱負。豈可與揣摩捭闔者同日道也。忠信充積於中。而英華盎於背面。持此而往。雖蠻䫉可行。況天子之廷乎。況燕趙之人慕義好善。乃其天性者乎。侯平日攬益齋以上諸公之事業。必有所服膺。今㘅命而往也。其肯出於諸公之下耶。由諸公之事業。而上擬吾夫子洎延陵季子之觀也。則其所得必深焉。竣事東還。以其所得者效之吾王。以潤色裨贊於文明之盛治。僕翹足以需矣。
釋戒澄遊智異山序
編輯金宗直
西方之聖。莫尊於牟尼。東方之山。莫高於頭流。學佛者以牟尼爲標準則龍樹,馬鳴,達摩,臨濟。風斯下矣。吾東方觀山者。奚異於是。金剛雄於東。妙香雄於北。九月雄於西。及南登頭流則三雄之在眼底猶培塿然。豈唯是也。海內之恆岱衡華。亦將退縮之不暇矣。澄上人學牟尼者也。少事德原君曙。雖廝養有所不憚焉。晩耽竺敎。落彩蒙伽梨。徧參名山。戒行淸高。爲其道者爭慕之。旣而自帶方遊頭流。凌般若躡天王。禮佛坐高臺。訪仙靑鶴洞。今則斂其甁錫。入奉天寺居焉。焚香面壁而坐。以求見其師之所謂性者。澄之意非但依歸於牟尼。將爲其舊主拓福田壯津筏。使之獲來世利益也。澄其亦忠矣哉。余仲尼之徒也。而愛山則與澄同。三雄皆在遐方。不得往遊。居常爲念。歲辛卯。叨守天嶺。頭流在其南境。一者與同志之士。擺落簿領而窮其巓焉。頗懷仲尼小天下之志。至今五年閒。心神夢寐。未嘗不在天王峯。安得如澄者與之續登玆峯。縱覽山川之融峙。鯤鵩之變化。日月之出沒。以重快夫方寸之欝欝也哉。雖然澄之觀動自動靜自靜。余之觀因動而求靜。因靜而求動。動與靜元不相離。非余與澄故爲異也。兩師之道固如是。余亦不知其所以然。
申文忠公文集序
編輯金宗直
人之度量。何其相遠也。程伊川雲人有斗筲之量。有鍾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有天地之量。斗筲之量。固不足筭。若鍾鼎江河者。亦已大矣。然滿則溢也。唯天地之量。無得而加損。苟非聖人。孰能當之。余則以爲江河固有滿溢之時。豈宜與鍾鼎之量同日稱也。鍾鼎雖大。累斗斛則輒滿。江河豈斗斛之所能淋溢耶。故惟大賢君子。可以當江河之量矣。泛觀古人當之者。亦未易多得。以今日所見則高靈申文忠公其庶幾乎。公城府弘曠。才識博洽。通籍以來。至居廟堂。以其平日所蘊畜者。發而爲經濟之用。凡事物之來也。迎幾應接。左右酬酢。人皆服其愈出而愈不窮。而不能測識其涯際。正如長江大河滔滔汩汩。容受灌注。雖衝風盪激。秋水游至。亦不爲之泛濫橫流也。其使日本也。從容風濤之上。如履平地。其征北虜也。堅臥矢石之間。如在齋閤。其視欲投孕婦於海中與夫爲夜半移營之謀者。其量之大小爲如何哉。非徒措諸事業者如是。其爲文章。皆本之仁義忠信。優柔和暢。卓犖恢閎。不煩繩削而自有法度。兩漢之要妙。盛唐之雋永。彷彿於風誦之餘。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亦信其爲有德者之言。此亦其江河之量。弘涵演迤。而遇風成文。奇變百出。非可以筆墨蹊逕而求之者也。宗直窮鄕晩進。始自槐院辱公之知。公之註兵將說也。叨濫屬官。一日承稟於門屛。公方與客飮。一言延譽於四座。所以開發成就之恩。何敢忘諸。公歿之幾年。我殿下思念舊臣。徵其詩文。公之子吏曹判書浚令從子禮賓副正從濩。編集爲若干卷而進。遂命校書館用鑄字印布。予因撫卷而嘆曰公之勳德。有不可以此盡者。而公之氣槩或可以此而得其萬一。在世之日。經邦論道。丹靑王化。胡可勝數。而今者又以遺文上徹淸讌。播之四方。公之存歿。皆有光耀焉。宗直甞愧無幺麽報效於知待。玆蒙見屬爲序。竊以託名文字閒爲幸。祗表公之曠度弘量。以備他日索隱述贊之資雲尒。
尹先生祥詩集序
編輯金宗直
經術之士。劣於文章。文章之士。闇於經術。世之人有是言也。以余觀之不然。文章者出於經術。經術乃文章之根柢也。譬之草木焉。安有無根柢而柯葉之條鬯。華實之穠秀者乎。詩書六藝。皆經術也。詩書六藝之文。卽其文章也。苟能因其文而究其理。精以察之。優而游之。理之與文。融會於吾之胷中。則其發而爲言語詞賦。自不期於工而工矣。自古以文章鳴於時而傳後者。如斯而已。人徒見夫今之所謂經術者。不過句讀訓誥之習耳。今之所謂文章者。不過雕篆組織之巧耳。句讀訓誥。奚以議夫黼黻經緯之文。雕篆組織。豈能與乎性理道德之學。於是乎遂歧經術文章爲二致。而疑其不相爲用。嗚呼。其見亦淺矣。居今之世。有能踔厲振作。拔乎流俗。上探孔孟之閫奧。而優入作者之域者。豈無其人也。無其人則已。如有之。世人所云。不亦誣一世之賢也哉。故某官襄陽尹先生。乃吾所謂其人也。先生資稟純篤。學問該通。其於義理之精微。多有所自得。故能奮興於鄕曲。而羽儀於朝著。處胄監前後二十餘年。提撕誘掖。至老不倦。當時之達官聞人。皆出其門。師道尊嚴。陽村以後一人而已。爲文章雖出於緖餘。而平易簡當。乍見若質俚。而細玩之綽有趣味。皆自六經中流湊而成。同時據臯比如金樞府未,金司成泮,金文長鉤。經術則可謂流亞。而文章則不能與之爭衡焉。先生眞所謂有兼人之德之才者也。其平生所作。不爲少。然而旋作旋棄。不畜一紙。先生之子前軍威縣監季殷。余之同年進士也。僅收拾於散逸之餘。得若干篇。錄爲一帙。要弁其端。余曰先生之歿雖久。而至今東人仰之如泰山壯斗。其所口授弟子經書精粹之語。自縉紳學士以至韋布之徒。無不筆之於書而傳誦。作人之盛。太史氏又紀諸汗竹不一再焉。事業炳炳。足昭來世。今此殘篇斷簡。雖不傳庸何傷。然父母之遺物。雖巾屨佩觿。爲子者尙欲謹藏而保護之。況詩文者出於親之肺膓。成於親之咳唾者乎。宜君之拳拳於收錄。以貽子孫於無窮也。余亦私淑人也。敢不樂爲之書。
送權應敎支卿奉使對馬島序
編輯洪貴達
或問於涵虛子曰事孰難。曰使事難。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夫詩三百而苟能誦之。其得固已多矣。亦何所爲而不可哉。猶且雲爾者。蓋重其事而難其人也。曰何如斯可謂使乎。曰學識富而氣節毅局量弘。夫如是然後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者矣。蓋識少則眩於事體而或失言於人。氣乏則有所疑懼而或失色於人。量俠則易生喜怒而幾事害成。所以使事難也。曰如古之何人然後可乎。曰使㐫奴者。漢有蘇子卿。使契丹者。宋有富彥國。觀其動作言語之間。而其中之所存者可知。故能不受屈於虜廷。及其無事且還。漢節猶在手也。宋幣不加前也。斯眞使乎。若春秋列國之使。交牛於四方。接跡於王朝。或以貨賄。或以智詐。先自失其道。故其所以待遇之者。至以容貌擧止高低俯仰之閒。而擬其吉㐫成敗。或以調笑戲侮之故。而構釁興兵。亦何足觀也。或曰如子之言。子亦可以爲良使矣。何子之昔充朝天使。而謬投文字於禮部。及歸被譴責於朝。貽譏笑於朋儕乎。涵虛子哂而不答。客亦笑而去。粵弘治六年。島夷之來居我邊者。有與邊民爭小利頗不遜。勢須下諭島酋。使知其非服其辜然後止。而朝廷難其使。上敎若曰必擇文臣之有識量知國家大體者遣之。於是弘文館副應敎永嘉權公支卿實膺其選。君子曰稱也。以涵虛子夙有通家之好。求一言以行。噫。予則甞奉使獲譴者也。將自救不暇。何暇贈人言乎。雖然厚望不可孤。姑書或人問答之辭以贐之。
送曺大虛赴京詩序
編輯洪貴達
秋七月朏。今天子萬壽節也。粵弘治十一年夏。我殿下簡廷臣好禮而篤敬者。得曺侯大虗氏爲進賀使。將行或有問於涵虛子曰身泰山之登者。何更登山。目滄海之觀者。又何觀水。胷天地之呑者。何事遠遊。今夫器宇之廓大。識量之洪涵。文章之富艶如曺侯者。雖不出戶庭。固已泰山滄海其高深。九州四海其廣大。又何必屈子之賦。司馬子長之遊乎。予曰噫。是不然。君子之道。近自咫尺尋丈之間。遠而至於天地之無窮。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固不可以淺識謏聞而臆料之也。曺侯之器。人皆知其極大以遠。無復有加。然侯之志則不然。方且進進不已。爲文章非三代兩漢不居。其相道以臯夔稷契爲準。餘子有不數。致君必堯舜。五覇羞稱。蓋其不至不止。直斃而後已者也。其肯局於一方。安於坐井乎。況我殿下事大之誠。皇朝眷遇之隆。而朝聘使節。詎容尋常行輩爲乎。則侯雖欲不行得乎。燕京卽禹貢兾州之域。唐堯虞舜氏之舊都。而皇明禮樂文物之盛。超軼百王。當時都兪揖遜氣像猶存。人物交際之間。想當與夔龍元凱之儔接武。比諸春秋列國大夫規規入周之庭者。所得孰多孰少。燕昭之金臺。周宣之石鼓。昌黎之山斗。孤竹之淸風。莫不徙倚摩挲瞻仰咨嗟。乃若祿山之橋。丁仙之表。亦皆弔古興懷。發於性情。形於諷詠。其所得又豈不萬萬哉。挈而東歸。有以奉前席之對。賡明良勑天之歌。陶鑄唐虞之盛治。端在此擧矣。而子之不願行何也。或者笑曰子之言是也。相與飮之酒而侑其行。遂書其言以爲序。弁於郡玉之顚。
風騷軌範序
編輯成俔
樹木者必培其根本。根本旣固則柯條自然鬯茂而敷翠。導川者必浚其淵源。淵源旣開則支派自然旁達而無礙。不然則無根之木必枯。而無源之水必絶。能喩此理。可以知學詩之道矣。夫古詩譬之水木則根本淵源也。而律乃柯條支派也。詩三百篇邈乎不可尙已。漢蘇子卿,李小卿始製五字。逮建安黃初。曹子建父子繼而振之。王仲宣劉公幹之徒。從而羽翼之。自是厥後。作者繼出。歷魏晉宋齊隋唐極矣。當是時也。去古未遠。元氣尙全。故其詞雄渾雅健。不務規矱。至唐又制律詩。媲黃配白。倂儷對偶。競趨繩尺。華藻盛而句律踈。鍛鍊精而情性逸。氣局狹而音節促。淆淳散朴。斲喪元氣。而日趨乎萎薾。大抵自古而學律易。自律而學古難。如枝葉不能庇根本。支派不能當源流也。我國詩道大成。而代不乏人。然皆知律而不知古。其間雖有能之者。未免有對偶之病。而無縱橫捭闔之氣。以嫫母之資而效西子之顰。實今日之痼疾。而不能醫者也。余甞在玉堂。極論斯弊。同列亦以爲然。曰律詩則有瀛奎律髓。絶句則有聯珠詩格。而獨無古體所裒之集其可乎。於是登天祿閣。抽金匱萬卷書。自漢魏至於元季。搜抉無遺。擇其可爲楷範者若干首。分爲前後集。前集十六卷以體編之。欲使人知其體制。後集二十九卷以類分之。欲使人從其類而用之。譬如適淸廟者。見朱絃䟽越。三嘆而有遺音。大羹玄酒。澹泊而有至味。夏爵殷卣。貴重而無紛飾之侈。足以鼓其氣養其脈昌其辭。以造乎淵弘博大之域。然後始可與論古之風矣。所與同撰者。叔強,子珍,君節,國耳,大虛,次韶而余之擥轡東來。遂鍥於梓焉。
月山大君詩集序
編輯成俔
文孝公卒之明年。上命裒聚遺詩爲集。令臣爲序弁其首。臣竊惟養珍木者。得寸根必壅之以墳。灌之以水。暖之以日。然後得遂且茂。所託者淺。故必用人力而扶植之也。其生於深山大壑之中者。不賴栽培灌暖而自然枝葉敷暢。卒至上撓靑雲而不見其巓。此無他。其托根深而元氣厚也。人之有才者。亦猶是爾。凡人之爲學者。孶孶矻矻。勞心怵慮。飽憂患而費功夫。然後得發爲文。雕琢務奇。而其氣像未免有淺近之病。王公鉅人則不然。居移氣而養移體。所處高而所見大。不務學而自裕。不鍊業而自精。恢恢然有餘力而其功易就。然文章之名。多出於窮困。而不出於紈絝者。非窮困之獨工。而紈絝之獨不能也。汩於富貴繁華之樂而不暇爲也。漢興河間獻王德修德好古。邀四方道術之士。與之講論。又奉對策於三雍之宮。東平王蒼少好經書。爲文典雅。所作書記賦頌歌詩。爲當時儒士之所錄。其文章事業。皆爲兩漢之冠。然好名矜誇之累。識者譏之。公以宗室之胄。肺腑至親。禮義檢身。動遵繩墨。斥去紛奢。務要儉約。謝絶賓客。潛心墳典。發爲詩文。隨意輒占。今觀是集。大篇舂容。短韻雅健。不勞埏埴而陶範自成。不要斤斲而規矱允合。不點雌黃而文采爛發。不費銜勒而跬步不窘。其淸深醞籍。一無紈綺之習。而蕭然有出塵之標。自非見理之明。寫物之精。何以至此。雖老儒大手有名於文苑者。莫能攀而倫之。則彼河間東平之儔。奚足比肩而擬議之耶。世之身叨富貴。目不知書。而心中所存者寡焉。則年雖多而道則夭。公則學問富於一己。而文雅擅乎一代。敷施煥發。身雖亡而不亡者存。則雖曰夭於天年。而道則未甞未壽。上以黼黻邦家。下以資民歌詠。作爲雅頌。彪弸琅炳。垂靑史而不墜。則其膾炙後人之口。豈淺淺乎哉。
樂學軌範序
編輯成俔
樂也者。出於天而寓於人。發於虗而成於自然。所以使人心感而動盪血脈。流通而精神怡悅也。因所感之不同。而聲亦不同。其喜心感者發而散。怒心感者粗而厲。哀心感者噍而殺。樂心感者嘽而緩。能合其聲之不同而一之者。在君上導之如何耳。所導有邪正之殊。而俗之隆替係焉。此樂之道所以大關於治化者也。論五帝之樂則莫盛於唐虞。而專委後夔之贊襄。論三王之樂則莫備於成周。而一任周公之製作。其當時施設之方。盡見於典謨周禮之書。是皆先禮樂而後刑罰。以興敎化。故有四方風動之效。有四十年刑措之隆。自世敎衰。漓淳散朴。專以刑罰輔治。貴治獄之吏。賤禮樂之士。所謂先王之樂。蕩盡無餘。而所尙者皆荒淫浮靡之風流。而爲鄭衛桑濮之音。散而爲陳楚巫覡之俗。卒至亂轍相繼而淪胥以亡。雖以萇弘師曠之聦。季札仲尼之盛。而不能救也。漢興叔孫通收拾於灰燼之餘。僅得成儀。然於樂則因秦之舊。只撰朝章。未能該括本源。是故文帝有未遑之語。武帝雖有志而所贊者非其人。延年製房中之詞而終致燕昵之私。京房創六十之律而未免附會之說。至如晉之荀勖,張華。陳隋之鄭澤,牛弘。唐之祖孝孫,宋之和峴陳暘。莫不代有其人。以制其樂。然徒知其一而未知其二。徒揣其末而不務其本。是奚足與語樂道之妙哉。惟蔡元定之書。深得律呂之源。可謂知其本矣。然未能布爪指而諧聲律。是猶抱鋤耒而未諳耕耘之術也。由玆以觀。樂非自成。因人而成。樂非自敗。因人而敗。咸英韶濩之音。人皆贊之者。時世雍和也。非樂之功也。玉樹後庭花。霓裳羽衣曲。人皆惡之者。時君放蕩也。非樂之罪也。惟我大東。自三韓鼎峙以來。國皆有樂。然樂器未備。聲音多缺。雜於夷靺鄙俚之作。孰有釐正之者。至高麗中葉。宋帝錫太常之樂。至我朝大明錫御府之藏。由是磬管笙竽琴瑟之器又備矣。恭惟世宗大王以天縱之聖。精於音律。欲洗從前之陋習。巨黍生於海州。彩石産於南陽。是天敷和氣於東方。授大有爲之君。以新製作也。於是取黍定律。取石作磬。又作樂腔。因腔作譜。以審節奏之疾舒。當時掌樂者。只朴堧一人。然堧之所得土苴耳。豈有裨於聖筭之萬一。不過贊助而已。世祖大王尤精於樂。多製歌曲。又能撰定禮樂。以薦於廟。其作成之方。遹追先志而爲之。顧其時無贊助之者。是可歎也。今我殿下以聖繼聖。仰遵成憲。發前聖所未發。興禮樂於大平。此其時矣。樂院所藏儀軌及譜。年久斷爛。其倖存者。亦皆踈略訛謬。事多遺闕。爰命武靈君臣柳子光曁臣俔與主薄申末平,典樂臣朴𦓼,臣金福根等。更加讎校。先言作律之原。次言用律之方。夫樂器儀物形體造作之事。舞蹈綴兆進退之節。無不備載。書成名曰樂學軌範。臣竊惟夫五音十二律。樂之本也。物生有情。情發爲音。音有五而分配於五行。因營之長短而有聲之淸濁。律有十二而分配於十二月。音與律相協。上下損益。而其用無窮。以寓於八者之器。莫不皆然。歌所以永言。而和於律。舞所以行八風而成其節。是皆取法乎天也。非經營於私智也。得天地之中和則正而獲其所如。或失其中和則人心淫溢而趣邪。於是二變得以耗其眞。四淸得以奪其本。而君民事物之本亂矣。然聲之有變淸。猶飮食之醎淡。不可專用大羹玄酒之味。使正聲常爲之主而能得以制變。不悖中和之氣則可也。我國之樂有三。曰雅曰唐曰鄕。有用於祭祀者。有奏於朝會宴饗者。有習於鄕黨俚語者。其大要不過七均十二律之用也。夫才之能否不一。故其知樂有難有易。妙於手者或迷於節。能於節者或失其原。知一隅者雖多。而能兼該曉暢者蓋寡。甚矣樂之爲難也。好音過耳而便滅。滅則無跡。猶影之有形而聚。無形而散也。苟能有譜則可知緩急。有圖則可辨形器。有籍則可知施措之方。此臣等所以不揆鄙拙而撰之也。
�溪詩集序
編輯成俔
詩難言也。言詩者論氣不論理非也。氣以行於外。理以守諸內。守諸內者不固則未免泛駕而詭遇。詩以理爲貴也。善爲詩者悟於理。故能不失根本。苟失根本。雖豪蕩濃艶雕鎪萬狀。而不可謂之詩也。自麗季至國朝。詩之名家非一。而能悟其理者蓋寡。故平者失於野。豪者失於縟。奇者失於儉。巧者失於碎。俗習卒至於委靡而不回。吁。此則詩之不幸也。兪侯克己氏金閨彥士也。小時學詩於佔畢先生。先生以詩鳴於世。縉紳之士攀附而席餘光者無限。余亦與先生相友善。每聞先生之論人。以侯爲奇才。其後余入鑾坡。與侯相從非一日。耳其言而咀其詩。其詩深悟於理而自得。故篇篇有範。句句有警。米塩醞藉。不落世之窠臼。譬如秋山多骨小肉。奇峭無窮。而草木亦與之堅實。其得雅頌之遺音歟。昔鉅鹿侯芭從楊雄受大玄法言。劉歆見其書曰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嚴尤謂桓潭曰雄書能傳於後世乎。潭曰凡人貴遠而賤近。親見子雲。祿位容貌不能動人。故輕其書。自雄沒至今四十餘年。而其書始行。當其時雄未甚顯。而人未甚貴之也。所從學者惟芭。所歎服者惟譚。然猶流波遠曁而不泯。況今侯詩佔畢之所稱。成廟之所深許。而膾炙於衆口。其不覆醬瓿也明矣。所謂詩能窮人者。不遇知於世主。泯滅其跡耳。侯則際會文明。得遇聖君。而猶不達。信乎詩之能窮人也。侯之職位事跡。不得垂於靑史。而所可傳者惟詩耳。其可不編而壽諸梓歟。見侯之蒿。慨然抆淚而題之。
富林君詩集序
編輯成俔
詩豈易言哉。詩者出於心而形於言。言之精華也。觀其言之所發而可知其人之所蘊。大抵達而在上者。其辭平易。而長於紈綺者。其辭淫艶。窮人之無所遇於世者。其辭哀怨險僻。嘗觀於水。夫安流無濤。沖瀜演迤。其深無窮而不可測。其或遇驚颶觸崖磯。哮吼奮激而不能止。安流是水之本性。而奮激豈水之性乎。特値其不平而爲之變耳。騷人之詩亦猶是。然世人不樂其平而樂其不平何歟。蓋和平之辭難美。憂憤之言易工也。國家以淳厖渾厚之德出治。而文治夐超古昔。名一才一藝者。皆出爲世用。而在下無憂憤哀怨之者。雖紈綺富貴之家。皆以詩書爲事。風月亭以宗室之長。風流文雅擅一時。公與之比肩。酬唱篇什。騰播人口。其爲詩和易平澹。典實醞籍。無浮誇淫艶之態。傳曰溫柔敦厚。詩之敎也。公其得詩之敎也歟。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公其有德者也歟。余嘗目公之風資玉樹。眉目如畫。其時欲侍談塵而不能得。今詩之語亦如貌之無疵。而其德之在內者從可知矣。使之天假之年。進而不已。必能作爲雅頌。以鳴國家之盛。而中道夭歿。不得盡展其才。惜哉。今因令胤之請。猥以蕪辭。贊其才德之美。而寓余傷悼之意雲。
送琳上人遊智異山序
編輯成俔
天高氣淸。秋禾滿郊。上人之行。亦良吉矣。上人以出世間人。學大雄氏法。鄙夷塵寰。將振錫南遊。以窮眼界之所能及。誰不仰其高躅哉。如我陳人者聞之。如鷽鳩之慕大鵬。自服啚南之壯也。問其所向。則將入頭流山。頭流之源。其來遠矣。白頭巨嶽。在北虜之地。其支股馳騖連亘。東界一面爲鐵嶺爲楸嶺。又鍾𫖆韃山爲五臺山爲太白山。又西折爲竹鳥二嶺。南蟠直到南海者。卽頭流也。其勢將斷之處。奇偉淸淑之氣。扶輿磅礴。蓄而不洩。故山之峯巒秀拔。草樹芳蕤。仙人釋子。繕性於其中。人慾見之而不可得見者多有焉。余甞南行過咸晉兩邑之境。有山高大。半露雲間者。卽山之天王峯。問諸郵卒。相距甚邇。聞其說則崔孤雲所書大字宛然刻在岩阿。余心樂之。而馹騎催急。無暇往訪。至今遺恨焉。孤雲我國文詞之祖。雖奴隷皆知其名而慕之。況上人乎。上人之歸。心孤雲之心。學孤雲之學。遊孤雲之遊。雖巾服形貌之不同。而其所同者固有在也。孔明王者之佐。淵明遊逸之士。而直以意氣而傾慕焉。況所居之地所行之處。而親履之者。其傾慕何如哉。余慕頭流者也。慕孤雲者也。慕上人之遊而不能從者也。於其行。不及他語。而以心中所懷者。書而贈之。
琉球永福禪寺八景詩序
編輯權健
東南有國。若日本氏琉球氏。皆在鯨濤萬里之外。與我國彊域遼絶。資木道往來通好。前後相望。琉球氏尤遠。或不能自達。則託諸日本氏之使以致殷勤者屢矣。今庚子夏。日本釋宗上人將琉球氏之命而來欵。殿下嘉其義。命攸司郊勞。館糓加等焉。其爲人也。端潔有道氣。字畫詩律。俱有可觀。及其完事將還也。出琉球永福禪寺八景詩以示。乃南浦之所述。而程文達之所求和也。余惟不入其國而問其俗。君子猶謂之瞽。況不履其地而賦其景乎。雖同宇內而匏繫於靑丘。則望琉球不啻若燕南越北。而未甞一寄目焉。安知某山某寺之淸奇。某水某丘之爲晴麗乎。然南浦之詩。沖寂淸婉。描畫永福奇勝殆盡。一披其詩。口誦而心想之。所謂八景者。已森羅於方寸中。怳然如坐月軒瞰江路。酌橘井聽晨鍾。樵歌載路。松濤咽耳。覺爽籟生齒頰間。又何必踏奇石而親送迎於其間而後有所爲耶。輒略引卷弁。而續而和之者若干人。共一軸付諸宗上人之行橐。俾傳文達。文達將以爲何如。而其亦將有以知我國禮樂文物之繁。交鄰懷遠之道。文士之盛製作之工。而益知敦睦之好。不廢聘貢之禮乎。聞琉球氏頗尙文敎。其間豈無一二能言詩者乎。然不以是自足而求和於我者。豈無謂耶。若琉球氏一國嚮慕我風義。繼而請詩者雖千百人。余敢有辭乎。成化十六年秋七月上浣。某官某敍。〈八景則萬松山綠,江路送客,橋樵歌谷,潮月軒,隣寺鍾,靑橘井,奇石徑。〉
月山大君詩集序
編輯申從濩
文孝公不幸早世。我殿下特鍾天倫之痛。凡可以塞悲之事。無所不用其極。又命取平生所著詩若干篇。序而傳之。欲其昭垂於無窮也至矣。夫天地無有終極也。人之死生壽夭於其間者。雖有脩短遲速之不齊。其視天地之無有終窮。特一瞬耳。人爲萬物之靈。一朝奄然與草木禽獸同歸於泯滅而無聞。豈不可哀也哉。是故古之君子。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因吾心思才力之所及。以爲不朽之託。使後世聞其名。莫不欽慕永嘆。如接其儀容。如聆其聲音。相與周旋俯仰於幾席之間。不知爲異世之人。雖謂之窮天地亘萬世不亡可也。然則一時之脩短。有不足校矣。若文孝公可謂立言之君子乎。公天稟至高。雖生長富貴。不爲紈綺所移。於聲色紛華澹如也。左右圖書。沉潛道腴。所著文章簡古。尤用力於詩。其詩淸而不至於寒。淡而不至於枯。天球不琢而溫粹之色難掩。朱絃不練而太古之音自在。置諸陶謝韓柳之行。不知孰先而孰後耶。雖然讀公之詩。但求之於音響節奏之間。言語文字之末。而曰我能盡之。則豈眞知公之詩旨者哉。蓋三百篇雖曰懲感之不同。其所以扶世敎厚民彜則一也。詩亡久矣。漢謠魏什。以至齊梁之玉臺。唐宋之西崐江湖。紛紛代作。莫不疲精極力於翰墨之間。而究其意味則皆無補之空言。詩道之厄極矣。文孝公以天屬之尊。昵承睿渥。陪侍筆硯。揮掃珠璣。譬如奎璧之交光。壎篪之迭奏。一字一語。無非所以形容殿下友愛之篤。使後之讀者。深有味焉。則不油然而興起乎。然則其於世敎民彝也。豈小補哉。言之精者莫尙詩。而其詩又足以扶世敎厚民彜。則公之所立爲何如哉。不朽於無窮也決矣。又何悲。謹序。
送金季雲赴忠淸幕下序
編輯金勘
盆城金季雲爲平安道都事。以遠桑榟請於朝。移拜忠淸。將行余亟往別焉。季雲曰與相知別苦。子其有以贈我。余曰觀察使專制方面。擅黜陟之權。而都事佐觀察使者也。爲一路首領。事無纖鉅。皆關決焉。官卑而任重。選高而責備。子今往矣。願聞子之志。季雲曰或有言於余者曰都事所以連上而接下者也。吾無取於此。余曰或者言亦有理。雖吾言不過是矣。在吾子之折衷耳。夫都事秩五品。班視縣令。而觀察使殿最注考。都事得以論列守令賢否得失。五品班視縣令。則自郡守而上。其勢位宜若不可扳援而與相接也。殿最注考。得以論列守令賢否得失。則其權亞於觀察使。自州牧而下。宜不敢與之抗禮也。由是觀之。雖謂之連上而接下可也。朝廷雖每重親民之寄。內而庶官百執事。且不能盡得其才。況下郡僻縣。豈皆循良之吏哉。仕宦多途。或由吏蔭。或由吏胥。痴椽聾丞。間紆章緩。而今之人大抵貴前代而卑當世。夫以卑當世之心。挾不敢抗禮之勢。佐觀察使居黜陟之地。擧而加之非循良之吏。譬如駑駘伏轅。王良造父執策而臨之。豈不悶然思易其服乎。馬亦知王良造父之不吾駿也。䮚䮴駊騀。驟步不軌。則終無望於達燕趙之會矣。駿良駃騠。求之今世。安可多得。要之策駑以希驥耳。雖然都事與觀察使合則得。不合則不得。不得則文書行占。位署唯謹而已。馬曹之對。拄笏之答。徒使人捧腹矣。吾子博學積文。擢巍科歷淸班。諳甞世故。練達時事。直欲肩古人行事。持是而往。爲入幕之賓。吾猶稱屈焉。尙可煩以言乎。矧又得梅溪曺相國爲主人。吾知甘棠陰繁。列郡澄淸。南州風月。從今不得閑矣。姑廣或者之言。以爲君別。爲吾賀得賢從事於相國。行縣到堤邑。幸報子汎無恙。
送崔玉果序
編輯金馹孫
近世人才。視古爲盛。國家取才。得於湖嶺二南爲多。湖嶺實國家人才之府庫也。吾友崔倬卿氏湖南人也。歲癸卯。計偕於其鄕。歌鹿鳴而來京師。文學優贍。詞藻警發。一擧通籍。歸爲親榮也。而連喪二親。痛毒六期之餘。由館薦拜殿中裏行。隨正使朝燕。人多想望其風標。謂其還也。必踐歷臺閣。供奉侍從。爲淸朝之彥也。旣還一夕。除目出則監玉果縣矣。崔之朋友相唁且惜。莫知其故。故事淸望之士出外者。非有旨特授。則親老自乞便養也。倬卿親俱喪則非自乞也。又無中旨。宜朋友之唁且惜也。抑古之用士者。必先試於州縣。以觀其能而進之。吾烏知其宰物者欲先試倬卿於此耶。漢循吏以治行第一。入爲公卿者相望。又烏知倬卿此行。乃他日大授之資耶。然倬卿豈宜以此增損其本分哉。武城絃誦者。不求當時之譽。單父鳴琴者。豈要他人之名。素其位盡吾心焉。以臨其民可也。玉果湖南屬也。倬卿蒞焉。其桑榟近。時得異味節物。思親之不得。將有不堪者矣。以不堪之心。臨一邑之孤獨。其政必不忍矣。其行也。設席於郭東門外。酌倬卿而告之曰官有大小而心無大小。職有內外而心無內外。世有以大小內外而置榮辱屈伸於其心者。非知道者也。夫宰物者之用人。如造物之賦物。流布品類。各有命焉。知造物之情則於榮辱屈伸之來。吾有以待之外物。擧不足累吾方寸。然後能安若命。無往而不自得矣。座有人起而言曰造物從前是多猜小兒。其情不可知。又烏用知其情而後理吾心出治哉。予不應。遂與倬卿別。
送李評事子伯序
編輯金馹孫
吾同年友鐵城李君子伯。比持服纔外除。執政者卽補子伯朔方幕僚之缺。子伯以其大夫人在堂。餘日苦短。欲伸己志自乞。而又爲其所格。欝欝不得志。將赴幕。覲其王母於嶺南。迤邐向東北。特蒙上許。其行也。其朋友追而送之江之滸。嘆子伯之賢。宜處侍從諫爭之地。而遠屈外閫。爲公私交惜咸刺刺焉。季雲笑而告子伯曰以壯遊而言。弧矢無定。由性命而觀。往來有數。較事業則文武無分別。視君親則恩義有輕重。夫天下至廣。此心至大。而身繫一方。此中山川。尙未遍觀。吾焉爲匏瓜也哉。過海之句。已吟於冦忠愍未相之前。犂母之拜。已夢於胡澹庵未䟽之先。浮生世事。自有前定。不可逃也。中唐騷人。莫不佐幕。盛宋眞儒。皆能談兵。射不穿札。亦能制勝。修齋誦經者。非獨無策耳。親生我身而貢之君。君制我命而進退有義。戰陣無勇。以爲非孝。則男兒事親。豈全在晨昏堂塾之間哉。朝廷於北狄。撫馭謹嚴。主客形勢。兵民利病。揣摩籌畫而補主帥之不逮。一面重責。君得自任矣。靑油幕下。橫槊吐虹。黃雲塞上。解甲晏眠。使朝廷無北顧之憂。然後瓜時受代。歸報倚門。翩翩綵衣。得蒼顔之一破可矣。吾觀子伯風樹餘懷。恤恤乎若無所適。而又有將母之諗。故序以告之。又賦滿江紅一闋侑別。詞曰。
畫戟森在眼。正宜韋筆。收拾江山風上。奚囊裏括。萬里從軍天有意。幢巾城上春雲結。望白山黑水。吊興亡詩幾。一盞酒三年別。楊柳條無情綠。對晩湖握手。西陽易夕。白日長安回首杳。先春嶺上流遐矚。記舊遊朋伴。隔暯雲空相憶。
感舊遊賦後序
編輯金馹孫
中國有人。外國未甞不知之也。宋史稱高麗使問楊龜山先生無恙否。此其驗也。今國使項背相望。而不得有聞何耶。濂洛一派。自仁山東陽以來。雖學有淺深。固未甞絶也。豈有之而國人之往。心有所外馳。不遑問耶。僕昔年到京師。切切求有道之士而一解陋方之惑。卒未見。忽忽將還。因伴送劉鉞得禮部程員外愈求學焉。程以手撰集注小學及晦翁書一帖與之。觀其序述。抑其人也。僕初不知程深淺。試質俚語。而持小學相與。以付范公勸張載中庸。不許談兵之意也。然未承一日之雅。忩忩反國。小學一書。僕不自私。旋卽刊布國中學者。皆獲程惠矣。程今已遷郞中。或別爲他美官矣。君歸當問之。又得順天府學士周銓。其人循循可愛。博學善吟詩。僕解佩刀爲贈。周以數件圖書報焉。周道李翰林東陽。文望高世。欲介周而一拜。廻期已迫。未能焉。君當爲我尋周而謝焉。家在崇文門外。周亦不終屈者。大抵中朝之在位者嫌於外交。在野者非卒卒道路街市上所易尋。我雖求道之切。彼之際接甚阻。勢合然也。自古文學道德之士。多出於伊洛江浙之地。燕乃一塞之地也。宜無所見。然京師四方之都會。列於上者必多有其人。只恨視爲鄙夫也。聖賢之道。布在方策。無內外之殊。不待人而可擧。然師友淵源。豈可謂無助。前代帝王度廓無外。四夷子弟。皆許入學。國人前後所得於中原文獻亦多。惜乎。今不然也。子之此行。求道而止耳。求之以誠。必有所益。
晉陽修禊序
編輯金馹孫
蘭亭修禊。謝安石王右軍等四十二人。洛陽耆英。文彥博司馬公等十二人。今我同契二十餘人。多於洛會。小於蘭亭。風流文雅。德業名望。雖媿於蘭亭之群賢。洛陽之諸君子。而乘朝野之無事。趁湖山之淸遊。則固亦有焉。蓋王謝文馬。初非高蹈於物外。皆有職事於當世。地勝人賢。志同趣合。相與成其美而傳諸後耳。凡契中人。皆四方之士。或仕於朝。或分符於嶺外。或郡或縣。大而牧。卑而抱關。冷而廣文之官。不計崇庳。不論年齒。雖非晉宋之故。而相好而忘年。不至於挾貴。則自今而作古也。其間前官去而後宦來。交承繼好。莫非同時也。而講信於一時則欲久於異日。從事於宴遊則欲保於吉㐫。立其條約而錄其姓名。自不能已也。於是以晉陽爲洛陽。矗石爲蘭亭。其會也無非事者。必因簿書之期。其樂也非敢廢事。昇平多暇。亦上之賜也。而人事離合。俛仰陳跡。必不能無憾於十年之後矣。牧使慶公大素主其務。而令季雲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