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萬曆雲南通志
卷二 地理志第一之二
卷三 

雲南通志卷之二

地理志第一之二

編輯

雲南府

編輯

沿革

編輯

唐虞爲南交昧谷之交。三代時國日鄯闡。戰國楚莊蹻咯地至滇池,因王其地,號滇國。漢武帝置益州郡。蜀漢改建寧郡。晉分益州置寧州,李特據蜀,屬漢州。宋仍置寧州剌史。南齊置寧州鎭。隋置昆州。唐武德初置南寧州,尋改置雲南郡。開元以後至宋爲蒙氏、段氏所據。元初置善闡萬戶府,至元中改置中慶路。皇明洪武中改雲南府。領州四縣九。

〔沿革表〕

編輯
總部 州縣
唐虞 南交昧谷之交
梁州域
合梁於雍 鄯闡國
戰國 滇國
通道置吏
益州 滇池縣、昆澤縣、連然縣
東漢 益州 滇池縣、昆澤縣、連然縣
蜀漢 建寧郡
寧州 建寧郡 滇池縣、昆澤縣、連然縣
李特據蜀 漢州
六朝 寧州
昆州
姚州都督府 南寧州
劍南採訪使 姚州雲南郡
蒙氏據 鄯闡府
五代 鄭買嗣據
趙善政據
楊干貞據
段氏據
善闡萬戶府
行中書省 中慶路 善州、昆明縣、官渡縣、富民縣、宜良州、大池縣、大赤縣、羅次州、晉寧州、歸化縣、晟貢縣、安寧州、祿豐縣、昆陽州、三泊縣、易門縣、嵩盟州、楊林縣、邵甸縣
皇明 雲南布政司 雲南府 昆明縣、富民縣、宜良縣、羅次縣、晉寧州、歸化縣、呈貢縣、安寧州、祿豐縣、昆陽州、三泊縣、易門縣、嵩明州

屬州縣沿革

編輯

昆明縣附郭。

  • 爲滇池縣地。
  • 爲昆州之境。
  • 爲晉寧縣地。
  • 初置二千戶所,改置善州,領昆明、官渡二縣,後州廢縣存,尋又倂官渡入焉。
  • 皇明因之。

富民縣

  • 初爲西寧州地,貞觀中改西寧曰梨州,烏蠻酋㱔門㱔末始架馬舉龍城,號梨廣甸。
  • 至元初立梨瀼千戶所,後改富民縣。
  • 皇明因之。

宜良縣

  • 前有蠻酋羅氏築城,號裒籠,貞觀中置匡州,領匡州等縣。
  • 初立宜良及大池千戶所,至元中改置宜良州,領大池、大赤二縣,後改州爲縣,倂二縣入焉。
  • 皇明因之。

羅次縣

  • 前古壓磨呂村,本烏蠻羅部農彈所居地。
  • 時大理高量成令高白連慶治其地。
  • 至元中因羅部置羅次州,隸中慶路,後改爲縣,屬安寧州。
  • 皇明因之,弘治十二年改屬雲南府。

晉寧州

  • 滇池縣地。
  • 隆安初置晉寧州。
  • 武德初置昆州及置晉寧縣,後蒙氏、段氏皆爲陽城堡部。
  • 初立陽城堡萬戶府,至元中復置晉寧州。
  • 皇明因之,以歸化、呈貢二縣隸焉。

歸化縣

  • 安江城,昔吳氏居之,因名大吳籠,後爲㱔莫徒蠻永偈所據。
  • 初隸呈貢千戶所,至元中改置歸化縣。
  • 皇明因之。

呈貢縣

  • 有故城曰呈貢城,世爲烏、白、㱔、門、㱔、莫、徒、阿、茶、僰五種蠻所居之地。
  • 初立呈貢千戶所,至元中改爲景貢縣。
  • 皇明改爲貢縣。

安寧州

  • 滇國螳螂川也。
  • 爲益州之連然郡縣。
  • 屬建寧郡。
  • 屬昆州。
  • 武德初置安寧縣,隸昆州,蒙國羅鳳叛唐,以蘇閉阿裒治之,宋時大理以高氏守之。
  • 初隸陽城堡萬戶府,至元初立安寧千戶所,後改爲安寧州。
  • 皇明因之,以祿豐縣隸焉。

祿豐縣

  • 古祿琫甸白村,昔烏僰蠻居之,以其地瘴熱,遷徙不常。
  • 時大理高智昇子義勝治其地,名祿豐。
  • 初隸安寧千戶所,至元中祿豐縣屬安寧州。
  • 皇明因之。

昆陽州

  • 屬益州郡。
  • 屬寧州。
  • 時爲土人羅瓚所據。
  • 南寧夷釁翫降,拜昆州刺史。
  • 開元前置河東等二十一州,隸欈州,改隸黎州都督,後沒於南詔。
  • 時六理以高氏治之,名巨橋城。
  • 立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爲昆陽州。
  • 皇明因之,以易門、三泊二縣隸焉。

三泊縣

  • 僰獠蠻所居之地。
  • 時大理段氏所有,隸善闡。
  • 初隸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於那龍城置三泊縣,以溪爲名。
  • 皇明因之。

易門縣

  • 烏蠻酋仲磨由男所居之地。
  • 時大理高福世守其城。
  • 初立使門千戶所,隸巨橋萬戶府,至元中改爲易門縣。
  • 皇明因之。

嵩明州

  • 古滇國地,烏蠻車氏等居此,後爲枳氏所奪,因名枳磑。
  • 昔有人築金城於此,曰長州,因築臺與蠻盟,故名其地曰嵩盟。
  • 時蒙氏置長城郡。
  • 時屬大理,段氏改嵩盟郡。
  • 初立嵩盟萬戶府,至元中改爲長州,導陞爲嵩盟府,後改爲嵩盟州,領楊林、郡甸二縣。
  • 皇明因之,洪武中省邵甸縣,成化間省楊林縣,俱倂入州,更盟爲明。

疆域

編輯

東一百八十里至澂江府路南州界,南一百二十里至澂江府河陽縣界,西三百五十里至楚雄府廣通縣界,北二百一十里至尋甸軍民府界。

昆明縣,附郭編里二十六,府東一百五十里爲宜良縣編里四,南四十里爲呈貢縣編里四,六十里爲歸化縣編里二,九十里爲晉寧州編里五,一百二十里爲昆陽州編里四,西南二百里爲三泊縣編里二,二百五十里爲易門縣編里三,西七十里爲安寧州編里十,西北一百四十里爲羅次縣編里三,二百一十里爲祿豐縣編里三,北一百里爲富民縣編里三,東北一百三十里爲嵩明州編里六。自府達於兩京,與布政司同。

形勢

編輯

〔東〕距蟠龍江。源出嵩明州故邵甸縣,九十九泉合流,南入滇池。

〔南〕瀕滇海。《史記》:滇水源廣末狹,有似倒流,故日滇。周廣五百餘里,入蜀江。

〔西〕據碧鷄山。《一統志》:蒼崖萬仞,錄波萬波頃。漢宣帝遣王褒祭碧鷄金馬之神,卽此。

〔北〕枕螺山。頭如螺髻,舊舊名盤坤山。石色深碧,嵌空奇詭,下有潮音洞。湖山望之,千峯圍繞,一山雄拔獨出,卽此山。

山川

編輯

〔名山〕

編輯
  • 碧鷄山。在府城西。峯蠻秀拔,爲諸山長。俯瞰滇池,一碧萬頃。顏師古日:碧形如鷄,故日碧鷄,以產大靑也。
  • 金馬山。在府東二十里。山勢不高,頂出源泉。世傳昔有金馬隱現於上,故名。顏師古曰:金形如馬,故日金馬。宣帝五鳳三年,遣諫議大夫王褒求金馬碧鷄之神,有頌見遺文。〔元御臺御史張雄飛詩〕:北闕辭丹鳳,南雲看碧鷄。紫苔移玉座,瑤草濕金泥。雨署龍歸洞,風生虎渡溪。尋梅穿竹逕,採藁攝松梯。白日依山盡,靑天入海低。寄書無鴈過,擇水有猿啼。花映高低樹,闊分遠近畦。飛星馳寶馬,銳水吐銀猊。魚戲蓮房北,鷗鳴荻渚西。長歌漢頌罷,刻石紀新題。〔國朝訓道支森詩〕:凌霄傍海碧崔嵬,中有神鷄數往來。一自王褒旋軫後,至今煙雨不曾開。〔機先詩〕:碧鷄飛去幾千秋,帝子當年此數進。洞口仙桃迎鳳輦,岩前官柳繋龍舟。靑山有隄人何在,白日無情水自流。誰記豪華歌舞地,寒煙漠漠鎖荒丘。
  • 五華山。在府城內。上有佛寺,有〔韓宜可詩〕:五華之山山上頭,俯視東海如浮漚。豈無四四萬八丈,亦有五城十二樓。翠葉影落中天曉,玉柱光含大地秋。何日相逢陪杖履,西風林外一長謳。
  • 螺山。在府城北。山無草木,山石靑色,盤旋如螺髻然。下有洞,深黑莫測。人曾然炬行兩日,阻水而回。滇池望之,唯此山與碧鷄獨高。
  • 玉案山。在滇池西。北十餘里佛剎居多,以笻竹寺爲最。禪房花水,幽絕瀟灑。寺僧皆修頭陀行,淸苦節操,不減古人,避客罕至。其得道者,終身未嘗下山。〔唐道南和尙詩〕:松鳴天籟玉珊珊,萬像常應護此山。一局仙棋靑石爛,數聲長嘆白雲閒。乾坤不蔽西南境,金碧平分左右班。萬古難磨眞蹟在,峯頭鶴鳳幾時還。
  • 太華山。在碧鷄山西北。有〔張沈詩〕:太華嵯峨一望遙,到門猶擬過溪橋。慈雲長見堦前起,擊火都來海上消。屋近樹陰晴亦暗,硯涵竹露夜還潮。從今剩買遊山屐,野客無妨屢見招。〔楊黼迴文詩〕:東西隔岸兩林花,翫賞同遊勝境佳。紅蓼躍魚金漾水,白蘋宿鷺玉堆沙。松邊院鎖深雲洞,柳外雲橫暮日斜。鐘扣每聞山寺遠,峯高接漢聳飛霞。〔楊愼詩〕:野寺鳴鐘報夕闌,危峯暝色釀餘寒。春愁窈宨回靑女,鄕夢依稀到錦官。漁父舡舷空外唱,化人宮闕海中觀。天敎金碧供圖書,誰把丹砂駐老殘。

〔衆山〕

編輯
  • 商山。在螺山北。連峯疊巘,丹崖翠壁,若鸞停鵠立。下有冷泉,土人云:浴之可去風疾。〔支森商山樵笛詩〕:蒼苔路滑廕長松,不見當年避世翁。樵子暮歸橫短笛,數聲吹散夕隔紅。
  • 石鼻山。在府城西十里,山有白石,狀如人鼻。
  • 進耳山。在府城西二十里許,上有廟,俗傳有漢使卒於此,土人春秋祭之則豐稔。其土地神進耳事實,詳見紀異。
  • 聚仙山。在府城西二十里,一名筆架山,北有神魔洞,下有泉,流入鴛鴦池。
  • 抺蔥山。在城府東二十里。
  • 樂錯半山。在府城北二十里。
  • 文殊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一名蒙滯雄山,有文殊堂及文殊泉。
  • 靈芝山。在富民縣西南二里,舊名赤晟化山。
  • 洞口山。在富民縣東南三里,下有洞,水從中出,流經縣南,西北入安寧何。
  • 顚臥山。今名滇和山。
  • 魯臥山。今名魯和山。
  • 蒙課臥山。今名無法和山,俱在富民縣西十餘里。
  • 黃弄山。在富民縣北五十里。
  • 客爭容山。在宜良縣東一十里,爲縣鎭山,今名犂摩攬山。
  • 觀音山。在宜良縣西一十里,山頂有泉,今名水井山,南有嚴泉山。
  • 北樂山。在宜良縣北三十里,名播雄山,今名保紅山。
  • 笮箐山。在宜良縣西五十里。
  • 玉龍山。在羅次縣東三里,中有碧石竇,湧泉如玉龍水之狀焉。
  • 九戌山。在羅次縣舊治南五里,又名九峯,今名九湧。
  • 穹盪山。在羅次縣南十五里,烏蠻謂之崛漫峯,上有穹盪菴。
  • 苴麽崱裒山。蠻語譯雲子望母之山,有二,一在羅次縣舊治東北四十里,一在縣西三十里。
  • 萬松山。任晉寧州東五里,中有萬松、盤龍、羅漢三寺。
  • 金砂山。在晉寧州西五里,產砂石,其色如金。
  • 五龍山。在晉寧州南五里,山多渠氣,上有五龍泉,一名小石屛山。
  • 光長山。在晉寧州南一十里,北瞰傎做,腹中空洞,扣之如鐘鼓聲。
  • 三台山。在呈貢縣治北,三山相屬如台星,一名萬福山。
  • 象兔山。在呈賈縣西南一十五里,舊有蠻寨。
  • 羅靑山。在安寧州治西,上有羅靑廟,廟前泉甘美。
  • 呀嵕山。在安寧州西北五里,州之主山,山有煎鹽滷水,及產人茅花木。
  • 洛陽山。在安寧州東一十里,段氏於上鹽十六羅漢建法華寺,下有泉,流經東橋,灌田三千餘畝。
  • 仙晟山。在安寧州北一十五里,昔嘗產仙女稻,今名筆架山。
  • 蔥山。在安寧州西北二十里,高聳冠諸山,其北復起爲鳳城山。
  • 蒙答縛山。在祿豐縣西五里,勢如翠屛,今名三次和山。
  • 南平山。在祿豐縣西十五里,三面陡竣,惟南稍平,故名。
  • 姚陵山。在祿豐縣東北三十里,售名驥琮籠山,羣山中一峯聳拔,山頂有泉及古塞存焉。
  • 長松山。在昆陽州西五里,上多松木。
  • 僊臥山。在昆陽州滇池之側,一名白鳥山。
  • 望州山。在昆陽州北一十里,其勢昻聳然而回顧州治。
  • 珊蒙果山。在昆陽州西一十里,山如翠屛,頂秀三峯,奇分八面。
  • 寶應山。在昆陽州東南十里。
  • 雲龍山。在三泊縣西北十五里,岡巒秀聳,四時蒼翠,將雨則雲凝其上。
  • 蔥蒙臥山。在三泊縣舊治北一十五里,上有漢人舊城及《壬仁求碑》。
  • 白鶴山。在三泊縣西南十四里,相傳有鶴巢其上,故名。
  • 滑光嶍山。在三泊縣舊治西南三十里,巖上有一小城。
  • 娘富山。在易門縣治北,舊名戈晟智捅山,三峯聳秀可愛。
  • 蒙低黎巖山。在易門縣舊治南五十里,高橋雲漢,下有平谷宣牧。
  • 祿益惡危山。在易門縣售治西一百里,上有閟依土城,昔善闡邊戍之所。
  • 蛇山。在嵩明州治北,山小而奇,形如盤蛇。
  • 羅錦山。在嵩盟州東北一十五里,岩石峭立,有文彩若羅錦,下有泉,亦名羅錦,有灌漑之利。
  • 秀嵩山。在州東二十里,聳秀插宵,漢環州之山皆出其下,俗呼搖鈴山,孟獲嘗寨於此。國朝洪武乙卯年,遣吳尙書招撫雲南,至此爲元降人所害,立祠祀之。
  • 彌雄山。在嵩明州北三十里,蒼崖疊出,望之蔚然,土壤肥饒,蔬果繁夥,今名彌秀山。
  • 敕雺山。在嵩明州東四十里,世傳蒙氏臺征烏蒙,得四女,遙望故鄕,俯仰嘆息,忽山顚霧結三峯,蠻謂三爲欶,峯爲雺,其山酋崒獨峻,登眺則雲南諸山悉在目中,又名峻蔥山。
  • 抺㧿山。在嵩明州西五十里,春月開三色,聚八仙花,布滿山澗,土人謂之登花。
  • 東葛勒山。在嵩明州故邵甸縣西北,高三十里,爲南中之名山。
  • 竹雄山。在舊楊林縣治南。
  • 楊林山。在舊楊林縣治東,羣峯屛列如畫,山麓有石,狀如羊立。
  • 烏納山。在舊楊林縣西南十里,有石若馬頭,土人以烏綱名之,山周百餘里,西距呈貢,東接宜良,水草宜敎。

〔大川〕

編輯
  • 滇池。在府治南,爲南中巨浸,周廣五百餘里,合盤籠江、黃龍溪諸水匯爲此池,中產蓮花十葉,蕋分三色,而魚、鰕、鳧、烏、菱、芡、菰、蒲之利爲南中最。《史記》:滇水源廣末狹,有似倒流,故日滇。楚莊蹻王滇卽有河泊所五。〔元喬堅詩〕:滇水不可涉,石戟參嵯峨。胡能宅蛟龍,但可藏黿鼉。渚風蕩驚湍,乃爾泥渧多。我欲澄其源,應自崑崙阿。寸謬諒縻敕,臨流將奈何。商山紫芝曲,漁父滄浪歌。斯人久不作,千載無淸波。〔日本機先詩〕:滇池有客夜乘舟,渺渺金波接素秋。白月隨人相上下,靑天在水與沉浮。遙憐謝客滄洲趣,更愛蘇仙赤璧遊。坐倚蓬窗吟到曉,不知身尙在南州。〔郭孟昭詩〕:昆明千頃浩冥朦,浴日滔天氣量洪。倒映羣峯來鏡裹,雄吞萬派入胸中。朝宗遠會江淮逈,澤物常裨造化功。聖代恩波岡一視,卻嗟漢武謾勞工。〔支森詩〕:霄漢無雲免魄圓,波間天上兩嬋娟。碧雞山下乘舟客,也學坡翁夜扣炫。

〔衆川〕

編輯
  • 西湖。在府治西,周四里,卽滇池上流。蒲藻長靑,人多泛舟,俗呼爲草海子。中有黔國蓮池,扁日水雲鄕。〔修撰楊愼水雲歸棹詩〕:船隨魚浪去,人趁虎墟歸。水葉晴縈楫,雲珠冷減衣。家家松火待,香霧滿染扉。〔知府楊汝允泛昆池詩〕:遠泛昆池水,回看太華峯。彼光明組練,山色隱芙蓉。落水秋林澹,空江暮雨濃。倘逢漁父問,鼓枻願相從。
  • 盤龍江。一名滇池。何源自暠明州故邵甸縣山中,凡九十九泉,合流蜿蜒,南入滇池。
  • 海口大河。在府治西南八十里。以滇池瀦諸川之水,西惟一河洩之,若咽喉然,故名。而沿海田地、財賦、物產,歲以萬計,其利害由於海口之通塞,誡要津也。
  • 大池江。一名盤江,一名大河。從澂江府舊邑市縣北入宜良縣境六十里,出縣界入滇池。
  • 大城江。源自陽宗縣東下入盤江。
  • 龍巨江。一名龍濟溪源出尋旬果爲山流經嵩明州入嘉利澤。
  • 澄淸河。在滇池茭草潭內土人呼爲等淸河七八月間潢永泛漲此水獨淸。
  • 金稜河。在府治南盤龍江水由金馬山之麓流經春登里蒙段時隄上多種黃花名遶道金稜河。
  • 銀稜河。在府治西盤龍江水由商山之麓流過沙浪里南及府治東蒙段時隄上多種白花名縈城銀稜河。
  • 寶象河。在府治南源出楊林上板橋分瀉至此河注諸海。
  • 安寧河。源出安寧州東經富民縣又東至羅女縣爲沙摩溪至祿豐縣爲大溪至易門縣爲九渡河流入元江府界。
  • 大堡河。源出新興州經晉寧州永興鄕分流入滇池。
  • 星宿河。在祿豐縣西源出武定府過易門縣流入元江。
  • 渠濫川。在昆陽州東南五里東北流入滇池。
  • 螂螂川。源自滇池縈迴安寧州治過昆陽州富民縣下入金沙江。〔楊愼安寧泛舟過漕溪石洞諸境詩〕:南中饒泉石,靈境限遐幽。茲山閔梵宇,回蹬盤崇丘。潰泉注險壑,濫觴引潮流。靑林班廢逸,緣藻金蛙浮。葉跡旣超遠,仙隱何綢繆。採奇本夙尙,同聲況相求。丹崖入步屣,淸川回訪舟。掇英挹杯斝,藉草成獻酼。逍遙有眞樂,汗漫非瘞遊。旅懷何所如,日暮雲悠悠。
  • 石淙。在安寧州,太宰楊一淸世居之地。〔大學士李東陽石淙賦〕:蘧菴楊先生應寧,先世在雲南,其地曰石淙。汲游寓巴陵,卜築京口,皆以名其所居。其入而仕於朝,出而官於外,譔述題議,亦以空名聲之文字之間,示不忘也。予嘗泛大湖,渡長江,山川情狀,慨於心目。雖未獲觀所謂石淙者,愛其名,悉其所爲,懷爲遽短。賦主於體物敘事,兼比興之義,固不敢擬古作者。然同心之言,同聲之應,君子或有取焉,其亦先生之意也哉。其辭曰:聳山骨今崢嶸,中溝湲兮水聲。初澂涓以汨潏,忽澎湃兮砰鉤。或在遠以疑近,恆自昬而徵明。感天機於一襁,家箱爲之不鳴。信江南之絕境,乃物類之至精。彼瀑布兮可疑,曷踦涔之足稱。爰有三南居士,比象引義,取名石淙。客從湖南而過者曰:此非洞庭之彼乎?碧湏千頃,靑山一螺。楫靈秀於衡嶽,激淸風於汨羅。昔子之旣丱旣弁,來湧來歌。興懷於某水之丘,寄跡於此山之阿。校風景於豪華,擊孰少而孰多。居土不答,如茲淙汀。又有自滇南而來者曰:此非昆明之淸乎?平地仰嚦,從天下垂。建長江而直瀉,指瀚海㠯同歸。昔予之乃租乃父,生斯聚斯。換星移而物改,方挹彼而注茲。訝江山之不可復議,抑疇是而璹非。居士乃慨然而嘆曰:嘻,有是哉!吾固知石之爲石,淙之爲淙也。吾方手拊鏜務,耳聞春橦。應噫氣於大塊,引希音於淸商。挾涼繩以助爽,與皓魄而爭光。達大觀於無外,諒至美之難雙。蓋將濯縷乎萬里之流,振袂乎千仞之岡。若乃東山在吳,以象舊邦。東坡在黃,遂名四方。彼二東者之偉績,豈三南之敢望。且夫石者吾知其爲堅,淙者吾知其爲嚴。匪徒觀物以遮懷,柳亦將身而比德。將礪我粗鏡,蠲我宿癖。滌塵垢於七情,漱芳華於六藉。嗟人生之有涯,見道體之無息。彼羣分,今類聚,何物非兮太極。殆不知石之淙,淙之爲石也。於是二客乃擋酒與琴,游干淙上。荊班雜坐,林歌迭唱。北南俱失,賓主皆忘。慨聚散之殊逾,顧行藏之異尙。三人者,各適其適,渺不知其所鄕也。〔大學士費宏石淙辭〕:石淙在滇南,今太宰遠庵楊公先世所居之地也。公自滇南徙巴陵,再徙丹徒,其藏修之所,皆扁曰石淙,以示不忘。蓋石淙之勝,因公而聞於縉紳,形於述作久矣。不揣疎陋,乃爲之辭。滇之涯,白石齒齒。滇之水,其流瀰瀰。洶素波兮東趍,屹蒼厓兮中崎。勢噴舊兮春,撞風霆兮震耳。忽山盡兮川平,具蘅臯兮演迤。江有離兮汀有芷,纓吾濯兮無塵,心吾澄兮如洗。寫溪聲以朱絃,識高深之所志。彼美人兮出於其間,實鐘奇而肖異。淵有龍兮則靈,慮海兮或徙。賦擬兮遠遊,桂棹兮鼓。眺君山而汎洞庭,登金焦而觀揚子。聽廣樂於希聲,嘗中冷之至味。偉迤人之大觀,爾時俗之拘繋。觀水兮於瀾,在川今歎近。美聖哲之所存,固斯道之全體。惟動靜之相須,必兼資乎仁智。因所遇而變生,悟爲文之妙理。發緒餘於舉端,亦雄深而巨麗。煅五色以補天,靉膚雲而濟世。乃舉世之所期,翳美人之能事。著精光於浸潤,去圭角於磨礪。顚攬結兮相從,望精廬兮伊邇。
  • 黑龍池。在府治北二十五里,一名黑魚池。深不可測,人莫敢取其魚。傍有龍祠及文殊閣,禱雨輒應。其西有白龍池。
  • 荷花池。一在府學後,名九龍池。一在北門外,水泉不竭。俱有龍祠。
  • 鴛鴦池。在聚仙山下。
  • 龍泉。有田。一出商山下湫,傍有祠,祠西有扁日第一泉,東有龍泉觀。一出城西勒甸村山中,水分靑白色,上有祠。一出碧雞山下洞,內有金線魚,故又名金魚泉。一出舊楊林縣西。
  • 洪布泉。在府治西石鼻里寶珠寺後,有翠岩,高數十丈,泉自巖頂注下溪,噴漱濺珠,淸徹可愛。
  • 文殊泉。由文殊山下流過松花堰,入西湖。
  • 菩提泉。在玉案山下。
  • 冷泉。一在縣北沙浪里上花村,源出商山之麓,其冷透骨,土人云浴此可去風疾。一在府西商橋里普賢寺右。
  • 溫泉。一在安寧州北十里。一在宜良縣湯池巡檢司傍。一在富民縣南三里。雲南溫泉非一,在安寧者爲最。色如碧玉,可鑒毫髪。〔楊愼安寧溫泉詩〕:黟岫靈砂沚,華淸口石湯。佳名雖許井,仙液詎堪方。火井元通脈,曹溪且讓香。流溫涵水碧,氣鬱說硫黃。淸暑南薰際,囘喧北陸傍。體應偕鷺潔,心不假犀涼。春醞熏蘭斝,雲腴泛茗愴。理珠餘浣女,鱠玉賸漁郎。瑤草蟠千歲,瓊芝綴九房。溫柔眞此地,難老更何鄕。〔巡撫顧應祥詩〕:公暇來遊碧玉泉,深冬猶似暮春天。千峯宿瘴晴宜雨,一派流雲煖帶煙。豈有六丁司火候,要從濁世洗塵緣。老懷不問炎涼事,坐對淸冷意灑然。〔知府楊汝允詩〕:扶桑煑海自何年,一竅遙從玉井穿。丹鼎蔡成猶帶火,瑤池日煖乍生煙。乾坤爐冶原非別,山水精靈此獨偏。曾向秦川誇萬目,誰非仙液到窮邊。〔董雞詩〕:煑石潛陰火,蒸雲嚝玉泉。混茫太極,溫潤本先天。沂魯秋光隔,驤秦樹色。浴餘館上,緣水詠連綿。
  • 海眼泉。在安寧州治北。一日三潮,隨湧隨涸。俗傳僧式照卓錫之泉。
  • 石洞泉。有二:一在嵩明州資善里,洞高丈許,泉出其中;一在昆陽州乎定鄕小山下,有三洞泉出,會而爲潭,中有靑白大魚,俗呼隨龍魚,人不敢捕。
  • 羅錦泉。在嵩明州月豐里,流灌田畝。
  • 彌雄泉。出彌雄山,南流入羅波澤。
  • 對龍泉。在嵩明州西中和里,兩泉水對流百餘步,始合入嘉利澤。
  • 嘉利澤。在嵩明州東南十五里,周迴百餘里,水漑民田,魚供民食,又名楊林澤,下流入尋旬府境。
  • 牧樣水。源出嵩明州牧樣澗,南流入滇池。
  • 夷札郎水。在富民縣東北十里,西入大溪。
  • 農納水。在富民縣北五十里,源出武定府界,北流入大溪。
  • 交七蒲。在歸化縣東北二十里,廣二百餘畝。
  • 紅蓮沼。在富民縣治東南,泉常湧出,荷花爛熳,上有龍祠焉。
  • 淸侯井。在布政司內,大理高智昇爲善闡演習,號淸侯,鑿井得泉,故因其名。
  • 闡西井。在府城隍廟內,土人取之濯絲織錦,其色鮮明。
  • 石巖井。在圓通寺內石巖下。以之烹茶,其味香美,非他泉可及。
  • 四井。一曰白石井,在四牌坊;一曰石井,在旗纛廟;一曰四眼井,在西門石橋街;一曰阿泥井,在江頭村。皆淵深淸冽,瞻民汲飲。
  • 石井。在西鄕黑林里。

古蹟

編輯
  • 苴蘭城。在府城北十餘里。楚莊蹻王滇時所築,名穀昌城。傍有玉女城,乃梁王所築。
  • 故梁王府。在府城南。元世祖至元五年,封其子忽哥赤爲雲南王,鎭其地。後復封皇曾孫松山,尋進封梁王。傳至柏匝剌瓦爾密,建府於此。國初卽基址建岷王府,後移封武岡。今卽其地爲長春觀,歲時習儀之所。
  • 高嶢關城。在昆明縣東雲津橋北。
  • 廢官渡縣。在府城東南三十里。元置縣,尋省入昆明市。中有古碑,相傳蒙摩訶嵳與三十七部會盟時立。
  • 仙人弈碁石。在昆明縣西鄕石鼻里玉案山頂。有石若碁枰,其中凹處隱然有布子之狀相雋。昔有仙人弈碁於此。
  • 諸葛營。在宜良縣南小石嶺。諸葛亮嘗營於此,又名諸葛峒。
  • 諸葛碑。在府城東二里舊漢營,相傳以爲孔明屯軍之所。唐廣德初,鳳伽異築拓東城,故有諸葛亮石刻,文日:碑卽仆,蠻爲漢奴。夷畏誓,常以石搘梧。今廢。
  • 爨王墓碑。在昆明縣東一十五里。題曰六周昆明隋西爨王之碑,成都閭丘均撰,洛陽賈餘書。
  • 金城。在嵩明州西南,漢人所築。
  • 天女城。在晉寧州西。昔李毅之女秀代父領鎭時所築。
  • 古土城。在晉寧州西北。隋刺史梁毗所築,有九門十二衢,今惟存陽城堡耳。呈貢縣亦有土古城二處。
  • 河東州城。在三泊縣蔥蒙臥山東。唐置,土人稱爲華納城。城外有石碑,題曰大周故河東州刺史王府君碑。府君,王求仁也。
  • 雙塔。在府南城外東西二寺。唐蒙氏時建二塔,最壯遠觀。
  • 白塔。在府城東,穿衢而建。昔爲南華山萬慶寺塔,寺廢,惟塔存。
  • 盟蠻臺。在嵩明州治南。相傳孔明與諸蠻盟此。
  • 集興籠城。在嵩明州南。又有梅堂、阿葛籠、蒙琮籠、白籠諸域,周迴相望數十里,俱南詔楊祐所築。
  • 伽宗城。在呈貢縣治西。大理段氏時,土官伽宗所築。
  • 江東城。在安寧州東南。
  • 靑籠城。在安寧州治北。
  • 驥宗籠。在祿豐縣東北。
  • 巓裒城。在祿豐縣南。
  • 羅部城。在羅次縣北。皆蠻酋持險處。
  • 廢邵甸縣。在嵩明州西四十里。元立邵甸千戶,至元中置縣,國朝省縣入州。
  • 廢楊林縣。成化間省入州。
  • 廢大甫縣。在晉寧州南二十里。元置縣,尋省入州。
  • 廢晉寧縣。唐武德初,蒙氏廢爲陽域堡。
  • 廢河西縣。在昆陽州河西鄕。元至元中置縣,尋省入州。
  • 山亭記碑。在三泊縣西七里山中。昔智圖建亭爲遊觀之所,僧楊子雲爲記。
  • 龍馬腳跡。在晉寧州東三裏海溪山麓。巨石乎坦,上有馬蹄跡。相傳滇池產龍駒,晝見於山,夜入於水。按史,晉孝武大元十四年六月朔,寧州剌史費統言:滇池有二馬,一白一黑,出入水中,民人董聰見之。疑卽是也。
  • 牛戀鄕。在晉寧州西十里。相傳有異人牧牛滇池濱,牛夜入水戀草雞,忽報曉,牛盡化爲石。至今水中石鐵若牛形,呼爲牛戀鄕。
  • 神犬石。相傳至德追龍馬至落鐙村,以神劍斷山嶺,有神犬二,皆化爲石,至今遺跡存焉。

風俗

編輯

人稟名山大澤之氣,子弟多穎秀,科第顯盛《學碑儒》。民遵禮敎,畏法度,士大夫多材能,尙節義,蓋由上住者少,宦戍多。大江東南人,薰陶漸染,彬彬文獻,與中州埒矣。葬祭冠婚,悉從家禮,不同土習。惟節令貨貝等俗,與列郡同,語俱全省風俗。下郡鳳風俗,大抵相同,安分務農,女工紡績,其有不侔者,奢儉之失中耳。至於山箐所居,名爲此間土人,種類非一,言語雜夷,尤守信約,敦樸素,鄰保相資,葬祭從土俗,較勝國以前之習,大不侔矣。惟有疾信巫祝,不服藥,遽不可變也。

物產

編輯
  • 稻之屬十八。靑芒穀,黑穀,光頭穀,金裹銀穀,早吊穀,大香穀,小香穀,長芒穀,毛稻,白麻線,紅麻線,黑嘴穀,乾穀,紅皮穀,白鼠牙,麻雀皮,白鷺穀,老鴉翎。
  • 糯之屬十四。黑嘴糯,虎皮糯,響殻糯,柳葉糯,鐵腳糯,香糯,麻線糯,飯油糯,烏糯,白檽圓糯,紅糯,大糯,小糯。
  • 黍秫之屬七。黃黍,紅小黍,白小黍,長芒黍,飯蘆粟,糯蘆粟,灰條稷。
  • 蕎稗之屬四。甜蕎,苦蕎,山稗,糯稗。
  • 來麰之屬四。大麥,小麥,燕麥,玉麥。
  • 菽之屬十。蠶豆,飯豆,羊眼豆,小黑豆,大黑豆,黃豆,白豆,紅豆,菉豆,豌豆。
  • 菜茹之屬二十九。蔥、韮、葳、匣、香瓠、芥菜、白菜、苦蕒、豌豆、菜、薤、蒜、刀豆、剛豆、芫荽、生菜、蔽菜、扁豆、芹菜、紅蘆菔、白蘆菔、豆芽菜、滑菜、莧菜、黃蘆、菔、桐、蒿菜、茄、茭白、甜菜、麥、蘭菜。
  • 瓜之屬六。冬瓜、西瓜、王瓜、絲瓜、菜瓜、甜瓜。
  • 薯蕷之屬三。薯、山藥、蕷、葛。
  • 菌之屬五。木耳、松菌、柳菌、雞㮨、白生。
  • 藥之屬四十五。茯苓、陳皮、枳殻、桃仁、杏仁、防風、烏梅、桑白皮、茱萸、茴香、荊芥、槐化、瓜蔞、松脂、土決明、薄荷、葛根、菖蒲、紫蘇、香薷、麥孽、土大黃、鼠粘子、土當歸、黃績、何首烏、黃連、黃柏文、香附子、嬰粟殻、益母草、莃薟草、白芨、車前子、山藥、半夏、山香子、白扁豆、蓮房、乾荷葉、楮實子、萆麻子、菊花、旋覆花。
  • 果之屬二十七。杏、梅、桃、李、梨、栗、杮、榴花、紅香楊、橘、核桃、松子、林檎、木瓜、枇把、櫻桃、葡萄、蓮子、羊棗、橙、唐求子、楊梅、土荔枝、無花果、椎栗、多罌子。
  • 蓏之屬七。菱、藕、葧萕、茨菰、甘蔗、草菒、芭蕉。
  • 香之屬三。降眞香、乾香、柏枝香、打。
  • 竹之屬十三。笻竹、慈竹、筯竹、紫竹、苦竹、鳳尾竹、觀音竹、濮竹、貓頭竹、箭桿竹、水竹、實心竹、班竹。
  • 木之屬十六。桑、松、杉、槐、槐、松、柏、楸、椿、桂、皂莢、梓、柘、楮、黃楊、棠、梨、木堇。
  • 花之屬二十八。葵、萱、荷、菊、木樨、水香、雞冠、鳳仙、剪紅羅、水紅、棣棠、芍藥、海堂、牡丹、素馨、山茶、薔薇、玉簮、蝴蝶、繡毬、木蘭、鄧花、杜鵑、鷺鶿、龍爪、白合、紛團、山丹。
  • 草之屬十一。蘋、蓼、蔗、草、蒲、蘆、荻、萬年靑、蒿、茅、茭、芭蕉。
  • 禽之屬三十一。慈、烏鴉、鴛鴦、鶉、鴿、鷹、黃雀、燕、鷓鴣、鷺、鶯、鵑、喜鵲、鵓鴿、野鴨、斑鳩、鶯、鵪鶉、白頭公、鸛、啄木野雞、百舌靑、畫眉拖、白練水、老鴉悲、翠鸚鵡、秧鷄、叫天秋、鶚、魚鷹。
  • 獸之屬十二。馬、貓、獐、麂、鹿、兔、松鼠、猴、水獺、香狸、野貓、短狗。
  • 魚介之屬十七。鯉、鍛、金線、金魚、鰍、鍜、白鱯、鉆、銀魚、鱔、黑魚、花魚、螺、蜆、蟹、龜、鼈。
  • 物貨之屬十三。火麻、紵麻、棉布、麻布、綿紬、土錦、烏綾、草蓆、乳片、蜂蜜、錫、蠟、砂糖、銅、鐵。

堤閘

編輯
  • 松花壩。在府城東北,爲滇池上流,諸水皆經於此。後分而爲二,以注於滇池,蓋水之總會也。故此虞雨大,則諸河皆漲。賽典赤增修二堰,灌田萬頃,至今賴之,立廟以祀。
  • 南壩閘。在府城南。東北所出諸泉,咸會於盤龍江,至松花壩,由銀稜河以入滇池。恐其泛濫,故築此以障之。元平章賽典赤增修。國朝沐璘、巡撫鄭顒甃石爲閘,設以守者,因水之盈縮,面時其啓閉,民甚便之。弘治、正德間,又置西壩、四到閘,而功利於民,與南壩閘同。有〔知政陳文記〕:雲南古滇國,其城瀕於滇池,乘高而望之,則商山在北,左金馬、古碧雞、支灌,蜿蜒相屬,環抱方數百里。其間遠村近落,良疇沃壤,彌望而不可極,惟窊其南而池浸焉。南埂,池之上流,距城五里許。其源出東北之屈償、昧樣、邵甸諸山,凡九十九泉,或㵒而流,或瀯而瀦,或激而波,或澮注而溪焉,或山夾而澗焉,攸焉汨焉,會於盤龍江。至松花壩,則岐爲二河,一由金馬之麓過春登里,一由商山之麓過雲津橋,皆趨於滇池。蒙叚氏時,過春登者,隄上多種黃花,名遶道金稜河;過雲津者,堤上多種白花,名縈城銀稜河。嘗築土石爲二堰於河之要處,障其流以灌田,凡數十萬畝。元時,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復增修之,民甚賴焉。今所謂南壩,卽縈城銀稜河之所流也。然前此爲堰,不過興一時之利,而於經久之計,則未聞也。惟我皇明混一區宇,雲南恃遠弗庭,舉武王戌黔寧,昭靖王時爲西平侯,奉命率師平之,留鎭其地。定以經制,昭以威信,厚以惠利,俾兵民並力於田畝,以耕以穫,不違其時,而南壩之修,歲有恆役。後定邊伯繼領鎭事,思以弘黔寧之緒,謀造石闡以蓄洩其水,爲經久利。方儲材命工,值邊境多事,未就其志。景泰癸酉,今總戎繼軒沐公迺圖成於參贊思庵鄭公,議定而後會焉。時鎭守都知監左監丞羅公、右監丞黎公、布政司左布政使賈公、按察司按察使李公曁二三同志,皆力相之。旣而上其事於朝,亦不易其初議。迺計舊儲之材,增以十倍,而凡富人之樂助者,亦不拒之。仍擇將校之有智計者田凱、李振、郭進三人董其役。其條盡之出,用度之宜,則沐、鄭二公自主之。於是甃石爲閘,而扁以木,視水之大小,而時其閉縱。又因其餘材,相閘之西爲廟,以祠神之主此閘者。其東爲亭,與廟相直,而春秋勸省耕穫,則休於其中。以景泰甲戌八月十有三日始役,而以明年三月一日卒事。其所用之工力,合之凡八萬二千九百有奇。旣成,雲南之兵民無不䇨,老幼皆悅,曰:自今以始,田不病於旱燎,而吾農得以足食者,誠二公之賜也。顧紀其事於石,置諸亭,以傳悠久。二公皆不能止也,迺以記丐於余。余謂沐公爲定遠之孫,黔寧之曾孫也。學兼文武,崇德象賢,拜右軍都督同知,握征南將軍印,以總戎事。鄭公以經綸之才,弘達之識,廉方公正之操,參贊其事,累陞至僉都御史,兼巡撫之寄。相濟同道,以綏靖此方,又能興歷代之遺利,以成累世欲爲之志,使兵民蒙惠於無窮,實君於之事也,烏可以不記?然余於是而知二公之所爲,當於古人中求之。昔晉羊叔子、杜元凱二子,繼守襄陽,皆能修政立事,以成晉業。宋景陽文忠公稱其功名蓋當世,而流風餘韻,藹然被於江漢之間,至今人猶思之。蓋思元凱以其功,叔子以其仁,故二子之所爲雖不同,然皆足以垂於不朽,此乃異時同道而得人心者也。今二公以道相濟,而同時出治,余竊以謂沐公以孝,鄭公以德數。蓋善繼人之志者,孝之大;善成人之美者,德之推。行仁始於孝,立功本於德,視古人奚遠哉?余雖歐陽公之鄕人,而言不足以永二公之孝之德。若羊、杜二子之功與仁者,蓋兵民少長之心,實欲紀以傳也,余豈得已哉?若夫匠氏之良,富人之助,亦君子所不棄,乃以其名氏列於碑陰雲。
  • 湯池渠。在宜良縣之西南,有〔國朝平顯記〕:湯池渠肇始於洪武之丙子,時西平惠襄侯沐公在鎭,以雲南師旅之,衆仰餉饑,固備攻守,用廣開屯田爲悠久計。宜良在滇東南,當陸涼路南喉襟,旣置兵守,必謀其食。公相度原野,舊有溝塍,廣不盈尺,注流弗遠,湯他在傍,人不知用,底平朊朊,棄爲荒隙,不盡地產。是年冬,發卒萬五千,荷畚鍤,董以雲南都指揮同知王俊,因山障隄,鑿石刊木,別疏大渠道,洩於鐵池之竅而洑,其袤三十六里,閾丈有二尺,深稱之。逾月功竣,引流分灌,得腴田若干頃,春種秋穫,實穎實栗,歲獲其饒,軍民賴之。越二年,公薨。壬午夏,旣芒種,雨不時降,人方爲憂,獨宜良水利不竭,首畢農事,將校黎老益追慕公德,成顥鐫石以紀頌於不朽,丐銘於平。顧銘曰:湯池之渠,宜良之利,人食以生,雉公所施。我公伊誰,黔寧冢嗣,善繼厥志,奚啻一事。渠流沄沄,侵彼田穉,勿罹勿勩,冬有斂穧。公雖雲逝,我思無替,穹石斯磯,逝於萬世。

橋梁

編輯

  • 雲津橋。在府城東二里許,當通衢。水出盤龍江,流經商山之麓,過郡城入滇池,所謂縈城銀稜河者是也。橋舊名大德,襁於兵。洪武癸酉,西平侯沐春重修其東西,表以旗樓。〔學士王景常記〕:雲南城東陬有池曰昆明,池之大不知其幾百里也。昆明之上游有江曰盤江,江之源亦不知其幾百里也。汪洋湍激,深廣莫測,而大道是通。昔有橋曰大德,於兵有年矣。天朝下雲南,內訌外攘,庶事草創,隨葺隨罅,行道用棘。今西平侯沐公以爲橋梁之政,王道攸關,不一大舉無以示悠久,乃命立表識,軬巨石,殺川流,捷石菑,度丈尺,計工庸,錮石趾以廝暴湍,疏三門以通舳艫,穹窿塊軋,夾以石檻,琳琅簇造,橫截天塹,方軌長驅,肩摩轂擊,屹若金堤,亘若垂虹,行者若履平地焉。是役也,經始於癸酉之冬十月,視成於甲戌之春三月。凡鳩軍工,以日計之幾萬千,以其當雲南之要津,故名。夫十月成與,梁占之制也,然未有梁以石者,至漢以石樑爾,李得昭以石累洛,其來尙矣。矧雲南遐遏萬里,新建氓府輦轂之馳道,三軍府衛挖扼大藩,礱伏百蠻之地,荀無與梁以觀,何以爲名城內地哉?西平奉揚天子休德,凡所以鎭綏經理,興利珍菑,以與前人𣨍類如此。然夷人得踐大中至正之途,扔繩牽索引之習,絕攝衣褰裳之艱,釋龜足瘃之難,而喁焉以譁,羣焉以趨,蠕焉以履,歡欣鼓舞,以自蹈於夷途,繄誰之力歟?昔司馬相如橋孫水以通莋都,通使節也;史萬歲錮鐵橋以渡金沙,利行師也,猶書之。然通使節與通舉輦孰重?濟甲士與濟國人孰亟?由是曳之雲津,先臻前古矣。於戲!天子休德,西平布之;天子有民,西平濟之。巍巍石樑,萬世賴之。西平名春,字景春,黔寧昭靖王子也。
  • 溥潤橋。在府城東咸和門外雲津橋之北,舊名至正。
  • 永淸橋。在溥潤橋北,卽雲津橋之上流也。
  • 通濟橋。在雲津橋西,水卽銀稜河之濠水,泛注入於市而不可渡,故爲是橋。
  • 望仙橋。在春登里南霸。
  • 太平橋。在府治東白塔街。
  • 順城橋。在府西南小澤口橋之上。
  • 南新橋。在府域南板壩河,俗名上橋。
  • 浮橋。在溥潤橋北,卽雲津之上流也。
  • 四通橋。在晉寧州西,路通新興、元江等府州。
  • 濟遠橋。在呈貢縣南。
  • 永安橋。舊名東橋,在安寧州東,螳螂川水經其下。弘治七年巡按都御史張誥重建,提學僉事歌陽旦有記。
  • 永豐橋。在祿豐縣西,星宿河之水經其下。
  • 龍濟橋。在當明州之南十里許。
  • 龍街橋。在嵩明州東南一十里許。
  • 大河橋。在富民縣北三里許。
  • 永濟橋。在宜良縣湯池巡檢司前。

宮室

編輯
  • 聚遠樓。在五華山寺內,日本僧野演建,以一覽滇南之景而名。國朝都督沐昻重修。潘仁詩:樓前風景似中華,樓外峯巒際海涯。遠近屯營諸部落,高低花柳萬人家。斷雲影接玄猿樹,積水光連白鳥沙。欲挽銀河洗兵甲,相期穩泛月中槎。平顯詩:白日送客還南滇,夜夢還踏滇池船。連峯倒垂三百里,白雲水底行靑天。五華山上香風起,萬點菱花墮秋水。僧遊海藏受齋歸,小笠輕袍航一葦。霜眉碧眼高結喉,揖余同登絕頂樓。樓中古篆屈鼎足,黃金揭榜蟠銀鉤。傾壼共灑浮提汗,東壁淋漓電光入。扶桑亞風掀海立,金馬騰驤脫其縶。㨿虹聳見西閬風,遙聞雞犬白雲中。羽人不謹碧雞籠,跳出一朶靑芙蓉。芙蓉花開成碧藉,玉案流泉旨於酒。東北飛來鶴上仙,雲是商山採芝叟。苾蒭厭喧寂坐久,空牀卻作獅子吼。聲吼如雷,螺巖石扇訇而開。招我題詩蒼翠壁,呼童掃夜明苔。膜拜其中金粟影,珊瑚舌相靑蓮臺。因談空空論白業,分霑法雨淸涼杯。我時六人斷塵縛,若將終身有斯藥。天雞振羽啼一聲,下界奔濤滿松壑。松濤撲面冷然驚,官衙鐘鼓交鍠鍠。煙霞已失笑傲伴,夢寐徒滇陽城。滇陽城渺何許客,客歸應念平生語。相思石上舊精魂,萬里蘿龕一燈雨。
  • 尊經閣。在府學,元建,藏璽書,名御書閣,後改宸章閣。國朝黔國公沐晟重修,今貯書
  • 敬思堂。在府城中,國朝沐英西平侯建,學士王景章有記,見遺文志
  • 思召堂。在太華山寺內,有西平侯遺文。滇人思侯,如周人之思召伯,因以名堂。〔鄭題記〕:太華山佛巖寺,舊有黔寧昭靖王文一通。今主僧才師大用,懼其久而漫減,爲堂奉之,而名其堂曰思召。來請言爲記,予諾之,久而未暇爲也。景泰乙亥春二月壬午,總戎都督紀軒沐公偕予勸農於郊,因過其寺,坐思召堂。才師復申前請,予迺言曰:善政善敎之及人,固有互百年而常存,越再世如一日者,何也?蓋德之感人者深,故人之懷思者久,此理之自然,夫豈強而致哉?昔召伯循行南國,觀省風俗,或舍甘棠之下,以受民訟。後人思之,至愛其樹而不忍剪伐屈折。善政善敎之及人,固如是也。若黔寧昭靖王,在太祖皇帝時,以嚴肱心膂之臣,授鉞專征,留鎭雲南,踰數十年,恩信洽於蠻夷,德敎加於百姓,至今人猶思之不能忘者,觀王之文則可見矣。王之言曰:居城市者固當有德以化俗,處寺宇者尤當有德以興敎。又曰:俾遊觀者因山林樓閣之勝而睹端嚴慈善之儀,因端嚴慈善之儀而起去惡遷善之心,則爲士者庶知盡忠,爲農者庶知務本,工不巧僞,商不奸欺,遊國法而敎人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各得其分。誦王此言,則王之善政善敎爲何如耶?宜乎人到於今思之。而才師大用,復懼王之文久而漫滅,爲堂奉之,其亦南國之人之思召伯而不忍剪伐屈折其所舍之甘棠者乎?詩曰: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此之謂矣。才師戒行精嚴,今爲雲南府僧綱司副都綱,蓋所謂處寺宇而能有德以興敎者雲。是爲記。
  • 泰然堂。在聚遠樓北。
  • 眞意亭。在秦然堂後。
  • 淸風亭。在按察司提學宅後。禮部尙書童軒爲提學僉事時所建。有淸風亭稿。
  • 棲鳳亭。在黔府內。總兵沐崑建。〔督學副使王臣記〕:大元戎黔國沐公,以靑異質,動學好問,嗣武僖之爵,佩征南將軍之印,奉爾坐鎭南,服有文武。長村甲第,連雲假山,名卉芳潤,喟嵐輝映於鏡池月榭間,宛若眞畫。循山而行,步覆漸高,而景益奇。有亭墀然,曰棲鳳。憑欄徙倚,縱目瞻眺,金馬峙其東,昆明流其西,雲山綿亘,城郭映帶,了了目中。環以修竹,鏗然變鳳鳴,珊然環珮響,恍乎登員嶠而邀方壼,飄飄乎如賚浪雲而吸沆薤也。間攜賓客之選者,觴詠其中,鼓南風之琴,聽神鳳之歌,蒼翠瀲鬣,浮幾席間,而鐵塵不動,喧囂不聞。不惟今人有偹然塵外之想,且將緬思太古與夫三代之上矣。亦惟知先業之艱,固厥紹之重,而所以脩舉不墜者,茲亭乎哉?鳴呼!白樂天在長安,見故相國之第,竹𢈼尙惜其常經之手,爲之愛惜,況先世之所遺者,有若此哉?是宜公之有取於斯,而託焉以自況也。今夫鳳之爲物,固非山鳥類,抑豈抧棘之所宜棲者耶?今公以元戎之裔,際聖明之代,功閥世望之輝光,亦何讓於鳳哉?蓋必措諸勳業,以分宵旰之憂,發爲文詞,以鳴國家之盛,來儀於舜韶,和鳴於周岐,喧啾百鳥中,乃見此孤鳳也,又豈尋常蕪雀輩所可比擬於萬一哉?予不侫,承公命,姑記其事,庶他日重登,不爲生客,尙當據胡床,過明月,吹子晉之笙,弄桓溫之笛,爲袁粲之徑造竹所,與公同一捧腹絕倒也。若曰到門題字而去,吾豈敢哉?
  • 桂香閣。在文昌官爲滇勝嶽。
  • 空谷亭。在桂香閣左,巡按陳察建。
  • 鳳翥樓。在空谷亭後,巡按劉湖建。
  • 聚奎樓。在府學內。巡撫侍郎都御史鄰應龍重修。
  • 靑雲閣。在昆明縣學內,巡撫都御史汪文盛建。
  • 龍華閣。在崇正門外東寺內。

冢墓

編輯
  • 周河東刺史王仁求墓。在三泊縣南二十里。
  • 元梁王墓。在進耳山,梁王名,字羅元,宗室。
  • 平章賽典赤墓。,在府治北門。至元十一年,拜雲南行省平章。
  • 國朝忠文公王禕墓。在府城東二里,地藏寺此。禕,金華府義鳥人,洪武五年,以翰林待制招論雲南,危言正色,貴以大義,爲元宗室梁王所害。雲南平,其子紳來求其藏,則夷爲墟,詢得其虞,立表識焉。正統間,贈翰林學士,謚忠文,立祠祀焉。
  • 都督沐璘墓。在昆明縣十里普吉村。天順間,奉勅葬。
  • 參將沐詳墓。在呈貢縣治東南十里許。弘治十一年葬。
  • 淸愍公孫繼魯墓。在府城西北。公以山西巡撫都御史卒,葬於此。隆慶初,奉敕修,贈兵部侍郎,謚淸愍。

大理府

編輯

沿革

編輯

三代時,國曰昆彌。以水名。《通典》。春秋、戰國皆屬楚。漢元狩間,封滇王,賜玉印,治白崖。此滇王乃白子國仁果也。武帝惡當羌不遜,以仁果能撫其衆,故以玉印封之,當羌乃絕。史但言滇王,不詳其人也。據通典,白、古通相同。元封二年,置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蜀漢置雲南郡。晉因之,兼置寧州。李特據蜀,分置漢州。宋置河陽郡。齊改屬西河郡。隋復置南寧州,尋屬總管府。唐屬姚州。天寶以後,爲蒙氏所據,建都名羊苴咩城。其後鄭、趙、楊、段四姓繼據之。元憲宗時,立上下二萬戶府。至元間,改置大理路。皇明洪武十五年,改路爲府。領州四,縣三,長官司一。

〔沿革表〕

編輯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域
夏商
合梁於雍,亦爲雍州域 昆彌國
戰國 楚地
秦地
西漢 益州郡 葉榆縣、雲南縣
東漢 永昌郡 葉榆縣、雲南縣
蜀漢 建寧郡
雲南郡
雲南郡
寧州
李特據蜀 漢州
宋齊梁陳 東河陽郡,後改屬西河郡 寧州
益州總管府 南寧州
姚州 匡州、勃弄縣、匡川縣、邆備州
開元後蒙氏據 趙州、雲南州、品甸縣、邆瞼、浪穹州
五代 鄭買嗣據
趙善政據
揚干貞據
段思平據
段氏據
立上下二萬戶府
大理路 理州、趙州、建寧縣、雲南州、鄧川州、浪穹縣、鳳羽縣
皇明 雲南布政司 大理府 太和縣、趙州、雲南縣、鄧川州、浪穹縣、賓川縣、雲龍州、十二關長官司

〔屬州縣司沿革〕

編輯

太和縣附郭

  • 葉榆地。
  • 開元末,皮羅閣逐河蠻,取太和城,卽此。後閣羅鳳據其地。
  • 憲宗時,於城內立上中下三千戶所。至元二十六年,罷中千戶所,立錄事司。上下二千戶立縣,復升理州。二十一年,罷州,復立錄事司。尋改縣曰太和,及河東路,屬大理路。
  • 皇明仍爲太和縣,屬大理府。

趙州

  • 屬永昌郡。
  • 爲姚州之境。蒙氏爲趙險,皮羅閣置趙郡,閣羅鳳改趙州。
  • 段氏改天水郡。
  • 憲宗時,立趙險千戶所,隸大理下萬戶府。至元十一年,改爲州,又於白崖𧸘立連寧縣,卽古勃弄地。三十五年,革縣入州。
  • 皇明仍爲趙州,領雲南縣。

雲南縣

  • 置雲南縣,隸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蜀漢改屢雲南縣。
  • 初置雲南郡。貞觀中,改匡州,領勃弄、匡川二縣。後張仁果據之,號白子國。蒙氏爲雲南州,改品旬縣。
  • 亦爲雲南州。
  • 立品旬千戶所。至元中,復爲雲南州。後降爲縣,隸大理路。
  • 皇明仍爲雲南縣,隸趙州。

鄧川州

  • 爲楪榆縣地。
  • 爲邆備州,治大釐城,隸姚州都督府。後爲邆賧詔所據,南詔倂之,置鄧川𧸘,後改德源城。
  • 時大理段氏因之。
  • 初立德源千戶所,隸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改爲鄧川州。
  • 皇明因之,領浪穹一縣。

浪穹縣

  • 爲楪縣地,蠻名彌茨,乃浪穹詔所居之地也。
  • 初爲南詔所侵,其下鐸羅望戰敗,移保劍川,更稱浪劍。貞元中,南詔倂之,立浪穹縣。
  • 立浪穹千戶所,隸大理上萬戶。至元中,改浪穹縣,與鳳羽縣俱屬鄧川州。
  • 皇明倂鳳羽入浪穹縣,隸鄧川州。

賓川州

  • 爲楪榆地。
  • 姚州地。蒙氏太和楚場地。
  • 爲太和趙州雲南縣之境。
  • 皇明弘治七年,割太和九里、趙州一里、雲南縣二里,建設賓川州,隸大理府。

雲龍州

  • 舊雲龍旬。至元末,立雲龍旬軍民總管府、井防送千戶所,隸金齒宣慰司。
  • 皇明置雲龍州,隸大理府。

十二關長官司

  • 本雲南楚雄地。至元間,因僻陰,始置十二關防送千戶所。
  • 皇明改置長官司,隸大理府。

疆域

編輯

〔東〕一百四十里至姚安府姚州界,〔南〕七十二里至蒙化府界,〔西〕一百八十里至永昌府永平縣界,〔北〕一百二十里至鶴慶府界。

太和縣附郭編里五十,東一百里爲賓川州編里十,東南一百四十里爲雲南縣編里十二,三百里爲十二關長官司,南六十里爲趙州編里十五,西五百里爲雲龍州編里二,北九十里爲鄧川州編里十五,一百一十里爲浪穹縣編里十二。自府治東八百九十里至布政司,東北八千里至應天府,一萬一千里至順天府。

形勢

編輯

〔東〕距葉榆河。一名西洱河。水經:葉榆水自縣西北來,匯爲巨浸,由西南而出,末流名濞水,遶點蒼山背,與漾水合,闌滄江入南海。通典:昆瀰池,又名西洱河。漢武帝象其形,鑿池習水戰。郎中司馬遷元封元年,奉使西征巴蜀,南畧邛筰,還昆明報命。

〔南〕跨洱河尾。水深千尺,下有關城。

〔西〕枕點蒼山。一名靈鷲,有十九峯、十八溪,峻拔萬仞,屛列如弛弓。漢書云:其山如扶風太乙之狀,五月積雪皓然。

〔北〕跨洱河頭,山水會處,各有關城。皇明以大理衛一千戶所上關曰中前,下關曰左前鑰其兩關。

山川

編輯

〔名山〕

編輯
  • 點蒼山。在今大理龍首、龍尾兩關之間。條岡百餘里,積雪斕班,經夏不消。夏秋之月,山腰白雲,橫如玉帶。蒙氏封爲中嶽。〔元高昌雄詩〕:水繞靑山山鏡城,由來人傑地應靈。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屛。〔康里子山見李景山歸自南談點蒼之勝寄題一首〕:有客新從鶴拓囘,自言曾上五華臺。蒼顏暑雪當窗見,玉腳晴雲對檻開。桂樹小山招隱土,桃花流水屬仙才。王孫芳草年年緣,爲問西遊幾日陪。〔國朝張來儀點蒼山歌〕:三山摽海裔,五嶽名中州。安知金馬碧雞外,乃有點蒼千仞之神丘。愚公有力不得移,至今鬱鬱蟠荒陬。陰崖猶遺太古雪,白石一化三千秋。禹來四載堯爲憂,窮源不過岷山幽。穆滿驅車度黃竹,瑤池觴酒空淹留。秦皇東封漢西祀,汾陰社首紛悠悠。惜哉此山誰見收,聖人開天四海一。大開明堂朝萬國,九州之外更九州。山經海圖不可極,輶軒四出如流星。卻視點蒼同內域,我昔待詔金門前。送僧曾賦還山篇,僧還空山席未暖。我隨浮雲落天邊,北時囘首望山雪。其奈微纏相拘牽,神官玉女應笑賦。丹梯有路無由緣,折蘭城頭逢使客,官似鄭虔頭未白。自言本是山中人,介著儒冠事文墨。世人號我章句師,余心自許中林淄。楞伽誦罷無一語,客至惟談康樂詩。金樽緣酒勸人飲,手中自嚼靑楊枝。明朝惜別還分手,蘿月西風待君久。若過東林問遠師,天上相逢還憶不。聞山道中無四時,院院僧閑花滿溪。李白東還定有日,爲君鐫石留新題。〔提學童軒詩〕:點蒼山色何奇哉,芙蓉朶朶天邊開。嶙峋直上九千仞,俯視羣岫皆菩蕾。夸娥不能移,巨靈不能劈。南風十日吹不平,但見雲開橫鐵壁。琪花瑤草四時閑,此景彷彿弗人間。千年老雪消不盡,龍湫六月生陰寒。我欲乘風升絕頂,倒控蒼虬凌倒景。黃鶴仙人手可招,咫尺蓬萊五雲境。〔巡撫御史伍節詩〕:吏散庭空靜掩扉,點蒼西望翠霏微。雲裁玉葉和煙潤,瀑濺珠花映雨飛。石洞經秋龍不起,松枝將瞑鶴初歸。泠然忽動蒼霞思,擬陟丹梯一振衣。〔翰林修撰楊愼遊點蒼山記〕:余自爲翏人,所歷道塗萬有餘里,齊魯楚越之間,號稱名山水者,無不遊。已乃泛洞庭,踰衡廬,出夜郎,道碧雞而西也。其於山水,蓋飫聞而厭見矣。及至葉榆之境,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比入龍尾關,且行且玩,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余時如醉而醒,如夢而覺,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嚮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嘉靖庚寅,約同中谿李公爲點蒼山之遊。二月辛酉,自龍尾關窺天生橋,夜宿海珠寺,候龍關曉月。兩山千仞,中虛一峽,如排圖然,落月中懸,其時天在地底。中谿與予各賦一詩,詩成而月猶不移,其奇觀也。下山,乘舟至海門產小飲。王戌,復行入關,由混混亭而升覺眞庵,北折入谷口,觀寶寺山茶。因叩圓海寺,瀹茗煑泉,坐於萬松之陰。已乃柱杖下澗,度石關,至鶴頂寺。松竹蔭軒,洱波在席,相與趺坐酌酒。時夕陽已沉,西山缺處猶露日影,紅黃一線,本細末寬,自山而下,直射洱波。僧曰:此卽鸞浦夕陽也。餘波皆碧,獨此處日光湧金,時有鴛鴦羣浴。今則綱罟太密,此景時有時無,不常然也。予曰:但觀湧金流采,巳自勝耳。癸亥,北循山坂,至金相寺廢址,有唐碑,爲高僧講經虞也。盤山腳而西,至松蘿崖,石洞幽勝,相與酌酒賦詩,投感通寺樓。篝燈夜坐,聞寺僧誦等字,中谿曰:六書中轉註,實非考老,而宋人妄擬,後世學者遂沿而不敢,此不可無述,願公任之。予操筆而書轉注之例,約千餘字,彙爲一編,中谿題其額曰寫韻樓。寓此凡二十日而後去。茲寺有高皇帝詩十八章,鐫碑山門院,凡三十六,今存者僅半耳。三月乙,西北行五里,有寺日玉局,內有昭文祠,土人祀唐御史杜光庭之所。西南有一溪,疊堮承流,水色瑩徹,其中石靑碧璀璨,宛如寶玉之麗,其名曰淸碧溪。緣山麓北行二里,至天臺,有諸葛武侯畫卦石,土人於石上建八塔,以識侯之蹟雲。東行一里,至弘聖寺,有浮圖,高二百尺,規制嚴整,考之野史,爲隋文帝敕建者,或曰阿育王。北行二里,至點蒼神祠,卽唐書載使臣與南詔設盟處也。翠微有崖,異香酷烈,子二人不能上,令人候之,果然。廟後有問俗亭,俯瞰城郭樓觀,海波萬頃,洞松縈雲,巖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薦米纜,貪而甘之,旣醉旣飽。下山北行二里,抵三塔寺。寺有七樓八殿,中谿重加修建者,及有書樓在焉。因留連累日,芒鞋藜杖,相與入瀑布溪,懸流百尺。其承流處有石如貧,貧中有一石,爲瀑流所激,跳躍如馬,聲如雷鉤。石壁上有朱字詩,爲濺佅所塗,遠不可辨。憶當時題刻,懸禧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爲也。王長登帝釋寺,松螺蒼然,因止宿焉。夜中靜默,聞丁東琳琅,如琵琶笙簫,又如琴瑟,有頃而寂。舊聞茲地夜聽天樂,故名其峯曰應樂。中谿曰:豈山腹空洞,萬竅遞響耶?予曰:如此,則不應有作止也。僧曰:世傳空中隕石,上有帝釋像,今所奉者是也。帝釋爲天王中最尊,故有天樂隨之。予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言,此亦世外事,不可以臆見度其是非也。癸巳,北渡兩澗,乃至無爲寺。寺有汝南王碑,聲如玉磬,淸越可聽,因以木擊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詩。聞北岡有元世祖駐驛臺,後人屋之,方至其處,大雨忽至,遂趨屋下避雨。軒窗洞害,最堪遊目,則見滿川烈日,農夫刈麥。予曰:異哉!何晴雨相兼也。中谿曰:此點蒼十景之一,所謂晴川溪雨者是已。每歲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時時放晴,故刈麥插秧,兩無所妨,世傳觀音大士授記而然。西上里許,有寺日救疫,山泉甘冽,疫則飲之,可以已病,寺因得名。北去凹里,登鵷雲寺,有仙女池、沖舉石,相與坐嘯久之。又北方里許,至石雲寺。沿溪而西,過獨木橋,升竇華寺。其地多花卉,紅紫膠轕,乃移枕簟以息。中谿弟仲春、叔期、季和,預煑罇酒於叢薄中,忽從滴乳巖傍出見,不覺驚喜,拍手大笑,因引滿盡醉。是夜臥草菴,殊覺快適。甲午,同上悉達場,遙見瓦屋懸構於蒼煙之上,扁日中谿小隱。時已入夏,猶圍火而臥。晨起窺石洞,猱緣細路,下臨百仞。比歸,頗有垂堂之悔,出山因以相規雲。丁酉,至陽溪,歷遺愛寺,觀舍利塔。入溪三里,有一石門如圓月者,羅剎洞也,世傳觀音大士閉羅剎於其中雲。又西行八九里,至出佛洞,巖壑幽絕,可以結廬。又西六里,爲洞天山,層巒疊嶂,望之蔚然。願道路崎仄,且空山無人,乃旋轡出谷,宿遺愛寺。中谿謂予曰:不見廬山眞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必須東泛洱水,臥數溪峯,庶盡點蒼之變耳。己亥,由上關水月樓泛舟,遵島嶼而南,至金榜寺,搖落無僧。又南至靑巓寺,閱巨人跡已,乃南放,有崖飛出水面,日雞額山雒、舟山隒。徒步而升,石磴盤旋,可三百武,則見削壁卷阿,正向點蒼,十九溪峯,盡在幾席,山巓積雪,山腰白雲,天巧神工,各呈其伎。予曰:此非點蒼眞面目乎?微公,幾失此奇觀矣。相與訂納結社,以終餘年。經營其地,約二十畝,可爲蔬圃,草間得柱礎石古瓦,知爲寺場也。往來久之,僮僕於灌莽中得一石洞,簷牙戶牖,大類人居,中可容二榻,喜躍不自勝,此可免結廬之勞矣。酌酒相慶,戀戀不能去。舟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悵,恐不能復來,勉從入舟,則天光澄淨,波紋紜紜。遵岩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深有淺,皆漁家婦子所居,生事蕭條,身無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問誥,蓋素所未見也。予二人不忍其窮,各解衣投米,問其男子何在,曰:欠課,爲官家所繋,其情可悲也。又南至鐵雨岩,日:是羅剎欲背盟逃逝,大士雨鐵以止之,是其跡也。崖面如蜂房蟻窩,大者棲鵑鷄,小者巢蝠鴿,聞舟人喧,驚出而羣飛。又南至赤文島,云:是大士買地券,字如蠡篆,不可辦讖,螟色慾來,何水浮條?乃舉棹西向洱水神祠,辭舟登陸。自念放逐以來,得此佳逰,眞如隔生事矣。中谿與予廢和詩若干首,彙爲一帙,題曰點蒼雜詠雲。
  • 雞足山。一名九曲山,在府治洱河東北一百里。峯巒攢簇如蓮花,盤曲九折,共三足,上有石門七十二寺,仙靈所居。林樾雄深,梯磴險絕,世傳佛弟子大迦葉守佛衣以待彌勒之所,蓋洞天也。絕項五更見日出之光,偉觀非一,遊人須旬日半月乃可盡其勝焉。〔李逸民遊雞足山記〕:葉榆水東陸行八十里,至白石庵,見一山聳出,平頂南向,餘三方各有山一支,蓋一項而三足,故名雞足。由白石庵至何子孔,過福緣寺,不由洗心橋,以路迂也。福緣一名接待。由此上傳衣寺,謂此山乃佛大弟子飲光迦葉守佛衣以俟彌勒補位,山頂故有迦葉石門洞天,因以傳衣名寺。此寺世有高僧,天機創於前,海慧葺於後,故鉅麗不衰也。先君與僧徹空建庵,名淨雲院,院傍庵所結構皆淸幽。觀玩久之,就宿,與瞽售、刧空夜話,覺從遊者衆,有妨靜賞,屛去太半。由傳衣西南經萬松庵,必憩。西至華嚴寺,主僧眞圓有戒德,其徒皆率敎,一山所不及也,與談久之。由此北行里許,至龍祥寺。又西南行,直趨放光寺,約四里,皆由岡脊行,磵谷春淙,岩壁在望,逢人皆云:此路甚有眼界,如由古路,則低陷無此景物矣。乃知此有二路,貴在人擇取耳。至放光寺,爲常年放光之也。上直迦葉石門,以風水向背言之,此爲胸臆之穴,餘諸菴院皆在山之肩臂矣。舊爲灌莽所據,嘉靖丙午,余與壻吳階州懋來遊,從大頂下瞰見之,因謀於山僧圓惺,以田金與之,閱十年乃落成。余弟元春、元期、元和各鑄一銅像奉安焉。惺有信力勤儉,種植之利足以垂遠矣。餘三度來遊,皆在冬春,不見光相。此來正當六月,詣巖殿致禱。俄頃,見𠙧羅綿雲,緬平一白,宛如玉地。有大圓光,倚立玉地之上,外暈七重,每重五色,環中虛明如鏡。凝觀者各見自身現於鏡中,毛髪可數,舉手動足,影亦如之。衆人同止,唯見己身,不見傍人。僧云:攝身光也。有頃,光沒,風起壑中,雲氣散盡,林蠻改色,鮮妍奪目。復出一光,如大虹霓。然虹霓半缺不圓,此光圓瑩,如水晶映物。僧謂此光乃佛現也,極難得遇,須臾乃收。同號有老者云:昨見平雲上現二銀船,樓柁皆具,往來江村沙浦之中,如人棹之,但不見人。然則光怪非一狀也。寺西北六十里,有北麓等七寺,皆大梵剎,遊人罕至。余昔歲趨遊,今彷彿在目,不能再往,遂登袈裟殿。此殿有伽藍,神甚靈。余初年來遊,只單騎入山,僧多不識。是夜,此殿鐘不扣自鳴三聲,僧起視之,重門皆閉,不見人。謂其徒曰:土主報鐘,必有異也。曙光初昇,余至寺門,僧起,面顧其徒曰:鐘鳴以此也。余詢之,言然。殿此巖龕,爲楊黼仙人修行處。又西上兜率庵,爲行曾葉關主所建,集僧煉魔。今道月居之,不失其舊。庵北石下出冽泉,上下諸庵皆賴之以食。又上銕瓦殿,主僧圓成所建。殿後有袈裟石,靑石白觔,如袈裟之制。高僧圓淸卓庵於其側。余玩坐至夕,臥不解衣。人言此處五更見日出,驗之信然。蓋雖無雞漏,然四望沉黑,東方未白之時,巳見紅光如火燄。假寐有頃,乃見紅日徑丈許,躍然而起,須臾卽漸減小矣。此與衡岳日觀峯相似。凌晨脫鞾著屐,上胡孫梯,手攀足躋,時覺石動而未嘗落,足每近於膝,嘗點胸,後人之帽常觸前人之履,然有欣快而無勞苦也。梯盡處有大悲閣,僧曰:且止,此處風軟,可以四望,過此則風不可久立矣。如其言,班荊而坐。蒼洱塔廟在空漾中,如世外壼天,五百里外山川皆在足下,卽未登仙,亦足豪矣。旣至大頂普光殿,見工作精好,大愜於懷,俛仰今昨,追惟存歿。昔時玉溪石大參簡、卓峯王僉憲惟賢、高泉謝大參東山、野庭羅部使賓巖、何大參鏜,皆相繼登頂,以書抵余曰:大頂無殿,其補作之。余如諸公命,僅建一殿塞責,不圖今日恢宏至此,恨歿者長往,存者不再見矣。江山千古,登眺須臾,勝蹟旣留,音容在目,因鐫石以記之。出殿而西行,於剛風灝氣之中,歷虎跳澗、仙碁石,過一草菴,西南至拜佛石,下臨千仞,可坐不可立。余正德間嘗築室讀書,今故屋在焉。囘思往事,宛如昨日,人巳衰頹,尙能在此住耶?辭僧下臺,至曹溪水,水上有曹溪庵,庵前小坐,囘望拜佛石,令人有飄然遠舉之想。又東有八功德水,水出飛崖下,僅容一飄,四時不竭,世傳羅漢修行處,留此聖泉,理或然也。東行有石竅,古老云:異人以咒術收蛇在中,故一山無蛇。又前至迦葉門,卽尊者守衣入定之洞天也,俗呼華首門,聲之說也。高下有二門,皆彷彿城門之狀,以今觀之,若頑然一壁耳。野史載唐時有神僧小澄者,訶門訇然中開,入已復閉。其語雖若不經,及觀記傳所載,洞天福地,皆在人境,肉眼不議也。嘉靖間,有一僧自遠來,徑投石門,結草庵以居,自約苦行,住三年滿而後去。期滿之夕,夢石門忽開,中有多僧,延之使入。見殿宇金碧,門上各有金字對聯,唯正殿有金鎖不開,右堂衆僧皆默坐,左堂如齋堂設供。謂僧曰:汝勿去,得乎?僧曰:吾有願欲遊名山,尙未得住也。言已而寤。猶記對聯,識而藏之。世傳竹林寺在匡廬。余昔遊匡廬,老僧指曰:此虞遇陰雨之日,忽見一寺,金榜曰竹林寺,廊下有看經僧,庭中有旛竿,歷歷如白晝,移時乃面石壁上,一無所有。其事大率相類。迦葉門岩半有金雞泉,僅容一盌,日有異島飲之,烏來必雙,至二十雙而止,四時皆然。烏無增減,水無盈縮。嘗有僧貼壁結樓,取泉自供,夜夢神人曰:此是金雞泉爾,不宜見擾。明日而樓災,遂不復構。余與客籍草坐,茶罷,遂遵舊路至玉皇閣,一名聖峯寺。寺僧天心有禪味,遂過宿。明日,歷海會菴、觀音菴、寂光寺、千佛閣,乃至龍華寺。此寺殿閣宏麗,寺傍菴院十餘所,因止宿徧觀焉。又東里許至石鐘寺,乃一山總會。虞寺東稍南有茶房,有瀑布水。正東有盋孟寺。盋孟北行里許爲五華寺,一名小龍潭。東五百武爲羅漢寺,一名大龍潭。東北三十里有二洞,皆名迦葉洞。一在山麓,二月土人作會。一在山腰,草木蒙蔽,非土人指,似不得其處。上洞各深百餘步,奇石萬狀,雕鏤巧妙,如人爲者。余昔遊四方,凡有洞,必不遠百十里皆造焉。觀於此洞,則余昔所見,皆不足言矣。至此爲鄧川界,遂由此趨上關而囘。路人云:初入山,由河子孔以上,一路至石洞,林樾雄深,正對巖面。其石上有古人朱篆,至今不滅。余倦不能往,假我數年,更卜重遊耳。
  • 罷谷山。在浪穹縣北二十里。水經曰:罷谷之山,洱水出焉。其山崆峒,世傳闌蒼之江伏流也。
  • 鳳羽山。一名烏吊山,在縣西南三十里。世傳鳳凰死於此。九月,百烏周哦來朝,土人綱之,多異羽。〔脩撰楊愼詩〕:烏吊山頭百烏傷,刺桐茅竹隱斜陽。九苞文采不復見,千古令人空斷腸。
  • 三崇山。在雲龍州西五里。或雲卽三危也。壁立萬仞,頂有三峯,高不可登。

〔衆山〕

編輯
  • 玉案山。在葉榆河東。崖上有刻云:此水可當兵十萬,昔人空有客三千。漢元封間,郎中司馬遷至此,觀西洱河。司馬相如至此,上疏開益州。
  • 鳳儀山。在趙州城西里許,卽州之鎭之也。其山一身兩翼,如鳳來儀,故名。俗呼爲三耳山。
  • 龍伯山。在州治東,與鳳儀山直。
  • 宿龍山。在州治南。唐鎭南將軍建,浮圖其巓。
  • 五佛山。在州治南。下有泉,不竭不溢,呼曰聖泉。
  • 昆瀰山。在州治南四十里,西平侯更名定西嶺。
  • 赤佛山。在州治南三十里。
  • 九龍頂山。其峯巒若龍,在州南五十里,遙望九峯相聚。
  • 龍興和山。在雲南縣西二十五里。
  • 寶泉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又名九䁀山。九峯相並,望之簇如靑蓮,石穴崆峒,盤折而升。上有九䁀寺,倚巖結構,飛檻懸梯,令人有挾風生羽之想,蓋奇觀也。
  • 梁王山。在縣北三十里,元梁王行宮在焉。今掘地有琉璃瓦。
  • 南華山。在縣南四十里,又名天花山。
  • 水目山。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巓有泉,深不可測。
  • 天馬山。在縣東南二十里,上有鎭蝗塔。
  • 象山。鄧川州之鎭山也。
  • 臥牛山。在州東北,以形似名。
  • 東山。在州東七里,狀如狪子吐舌,又名獅舌山。下有龍潭,祈雨多應。
  • 鐘山。在州北八里,昔鄧險詔避兵居之。
  • 鼎勝山。在州東南,孤巒高聳,洱河爲襟,島渚縈迴,波光萬頃。
  • 靈應山。在浪穹縣東二十里,喦屋有像,禱雨輒應。
  • 寧山。在縣西,形如鳳翼。
  • 佛光山。在縣東二十五時,嶄然險絕。山半有石窟,可容萬人。國朝征普顏篤於此。
  • 蒙次和山。在縣治東北四十里,三面險峻,面臨河。六詔時,施浪詔居一焉。
  • 蓮花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狀似蓮花,三面陡絕,惟一面才通一馬。山麓有唐僧三藏所建浮圖,鎭紅孩兒之怪。
  • 鍾英山。在賓川州東臺,垂百里。產箭竹鳥獸之利。
  • 筆架山。在州西五里。
  • 書案山。在筆架山之麓。平正如書案,故學宮向之。
  • 烏龍山。在州西南四十里。
  • 奇石山。在烏龍山之北麓。山多奇石,空竅玲瓏。上有大王廟。
  • 白塔山。在烏龍山之東麓。其上有塔。
  • 翠屛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形方,面頂平,蒼翠橫列如屛。
  • 歸山。在十二關長官司之西。
  • 畢鉢羅窟。在趙州南六十裏白崖川西山。巖壁聳拔千餘丈,其下林麓著鬱,無路可由。南詔時,有杜老蠻者,卽崖而寺之。捫摩喦壁上,有獨木橋十餘所,木大如指,巘嶮不敢著足。樵子儇疾者,履之而過,亦不損折。其木非常見之材。每月十五日,換橋一次,不知其因。十六日,但見橋製更新,無復舊木矣。世傳神仙所爲,因謂之仙橋。昔寺僧畜犬,仙橋斷後,屛犬橋復完。〔成化間壁間見詩云〕:懸崖萬仞沒躋攀,樓觀參差香靄間。一派水流蒼石隙,數聲猿嗜白雲閏。堪嗟簫史乘鸞去,定是王橋駕鶴還。唯有靈橋高斜掉,幽禽惆悵對空山。不註姓氏,然其地文人所不能到,竟不知誰爲也。
  • 靑華洞。在雲南縣南八里。有洞闊十丈,深邃莫窮,懸岩滴乳,愈深愈奇。上有石竅漏光,名曰天窗。嵌空支分,人入則縻糠以志其返。〔御史李元詩〕:靑華洞,深且密。神工融,鬼斧劈。茫茫空壤間,此理不可詰。無乃混沌初劈時,浩氣噓泡成幻質。生平好奇膽力壯,一覽徑造無怵惕。沿苔捫石豈容巳,宛若風雨投暗空。虛幽極虞明自生,時復有竅見天日。祛昏破臨露眞禨,萬態千形雖盡述。蛟龍騰,鳳凰秩。麒麟遊,虎豹逸。有如神僧跏跌面雪峯,牛鬼蛇神獻奇術。又如指石石成羊,繞劍風雷怒仍叱。探幽歷險妙能窮,一一收攬歸吾華。山靈合斂藏,陰怪已消黜。乾坤正氣常在茲,鎭靜天西自無極。行。行洞口更升顚,笑看扶桑紅日出。
  • 龍洞。在縣東五十五里。疊嶂層巒,中涵巨浸,匪直灌漑,亦稱奇觀。
  • 觀音洞。在賓川州西南。崆峒螥蚜,奇詭不可名狀。中有天然石、觀音像。

〔大川〕

編輯
  • 西洱河。水經:一名葉榆水。通典:一名昆瀰池。出浪穹縣罷谷山下,數處湧起如珠樹,世傳黑水伏流別派也。自縣西北來,匯於縣東爲巨津,形如月生五日,遶縣西南,由石穴中出,又會闌滄江而入南海。左思蜀都賦曰:諸葛亮之平南中也,戰於是水之南。卽此水也。水中有三島:曰金稜,曰赤文,曰玉凡。水涯有四洲:曰靑落鼻,曰大貫淜,曰鴛鴦,日馬簾九曲,曰蓮花,曰大鷄,曰磻磯,曰鳳黃,曰蒔蘿,曰牛角,曰波,曰高喦,皆可田可廬。而大鸛洲隨水升沉,如世稱鸚鵡洲然。
  • 闌滄江。在雲龍州東土裡,卽黑水也。書:華陽黑水惟梁州。源出雍州南吐蕃鹿石山,本名鹿滄江,後訛爲瀾滄,今又訛爲浪滄。自麗江經州東南,流入永昌、蒙化、順寧、景東、交趾,乃入南海。
  • 禮社江。源自趙州白崖,至楚雄合闌滄江。
  • 金沙江。在賓川州東北,山海經、水經註所謂若水是也。

〔衆川〕

編輯
  • 大江。又名波羅江,出九龍頂下,北流入西洱河,趙州之帶水也。
  • 赤水江。源出定西嶺。
  • 昆雌江。源出蒙化之巍山,合禮社、赤水二江,經元江府入交趾。
  • 靑龍海。在雲南縣東南十里,水涯出入,自金龍山望之,頭角皆具,宛如遊龍,故以名之。
  • 周官㱔海。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又曰小蒙舍海。
  • 大河。源出梁王山,合竹泉、橫溪二水,流經賓川州界,北至金沙江。
  • 葉鏡湖。在縣南三十里,中有石若鏡。
  • 淸湖。在縣西南一里,其深若測。水樂七年,黃河淸,此水亦淸,迄今遂不濁。
  • 彌苴佉江。出浪穹罷谷山,南流注於西洱河,鄧川州之帶水也。浪穹名爲蒲陀江,一統志訛爲葡萄江。
  • 羅時江。亦南流入洱河。
  • 南詔潭。在鄧川州西二十里,潭闊十餘畝,其潭心深莫測,三山環峙,萬木陰森,一面爲石牆,世傳昔人避兵處,今遇歲旱則祈禱焉。
  • 寧河。在浪穹縣北,卽一統志明河寧湖也。
  • 九龍泉。在佛光山下,泉有九孔,俱自石竅中湧出,灌漑賴之。
  • 孫水。在賓川州東北,金沙江之別流異名者也。水經註:一名白沙江,司馬相如定西夷橋孫原,卽此水也。又南至會無入若水。
  • 上倉湖。在州治九曲山之南,周迴十里,中產蓮花菜。
  • 十八溪。源自點蒼山椒,懸瀑注爲十八溪,曰南陽、曰葶溟、曰莫殘、曰淸碧、曰龍、曰緣玉、曰中、曰桃、曰梅、曰隱仙、曰雙鴛、曰石、曰靈泉、曰錦、曰芒湧、曰陽、曰萬花、曰霞移,溪各夾於十九峯中,所經皆有灌漑之利,同入於洱河。
  • 瀑布泉。在點蒼山應樂峯之南澗,曰梅溪,夏秋瀑布下有盆渦坌,中有一激石,其大如馬,水激石跳,鏗鍧如雷千仞,壁上有詩,不留姓氏:翠壁千尋掛玉泉,盆渦激石幾千年。當時躍浪如龍馬,砥礪磨礱變卻圓。疋練捲將高五尺,須臾墜落潭花白。如今任運自推移,等閒占斷校龍穴。
  • 翠盆水。卽靑碧溪。在馬龍峯之南,峪有三盆,潤水三疊,盆中水淸石麗,翠碧交加。〔李元期詩〕:谷響人言溪路長,溪源未到覺泉香。三盆疊落淨於栻,崖根瀉玉迸成漿。潭心麗石明翠羽,精英彷彿碧釵殷。卽非仙女洗頭盆,且飲仙人石中乳。〔董難詩〕:錦石鋪盆翠厥龕,魚鏻雀尾動秋潭。
  • 藥師井。在府城西北,水造紙極潔白。
  • 救疫井。在點蒼山下,相傳有疫癘者,飲之卽愈。
  • 普河魚池。在趙州東北五里,池中多魚,人不敢捕,雲龍王兵也。
  • 溪溝。在雲南縣西三里,源出寶泉山下,入定遠縣,夾溪十里,花卉繁茂,又名萬花溪,邑人四時遊焉。
  • 珍珠泉。在縣南四十五里,湧泉如噴珠,雖煐旱不竭。
  • 星鯉泉。在鄧川州東十里,自山麓石岩下湧出,注爲池,深不可測,內魚額點如星,人以爲異,莫之敢取,漢漑甚多。
  • 緣玉池。在州治北七里。
  • 上洱池。在州南十五里。
  • 油魚穴。在州南二十里,中秋則魚長僅二三寸,十月望則絕。
  • 龍池。在浪穹縣西,俗名魚子淜,水色靑碧,其魚人莫敢取,爲有龍居之。
  • 金龍湫。在賓川州西百里,洱河之東,林木茂密,泉聲混混,行人過之,毛髪悚然,禱雨輒應。
  • 烏龍池。在州西南五十里,居民堰之以灌田。
  • 龍潭。有三:曰乾龍,在乾海子哨;曰紅雀,在龜山東;是火龍,在石鐘寺側。
  • 溫泉。趙州、鄧川、賓川、雲南縣皆有,惟浪穹縣九氣泉爲最,浴之可愈疾。

古蹟

編輯

  • 畫卦臺。在府治西龍泉峯下,武侯屯兵之地。世傳武侯於草萊中有石刻伏義像,因畫八卦,作臺祀之。土人以爲祭天,因名曰祭天臺。
  • 天威逕。孟獲僭稱王,扇誘諸夷,牂牁、越雋皆應。其人素爲夷漢所服,占據昆明、東川、武定以及烏撤、霑蒙數千里,其衆數萬。諸葛亮經會川,歷三絳、弄棟、葉榆,西抵永昌,遂生擒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對曰:恨不早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之使還。合軍再戰,凡七虜七赦,獲心乃服。亮問獲,獲對曰:公天威也。因郡遂平。後名龍闕以西曰天威逕。
  • 唐九徵銅柱。唐御史九徵遵洱河尾而西,見吐蕃築城,以鐵緪梁漾鼻二水,以越點蒼。徵毀緪夷城,立銅柱而去。柱今已失其處矣。
  • 轆角莊。在府城南二十里。南詔神武王有女,欲爲擇配。女曰:父王擇配,非三婚也。我欲倒坐牛背,任牛所之,不問貧富貴賤,牛入之家則嫁之。王從其請。牛至一委巷,左右側其角而入。其家老嫗走避,強之乃出。問:有子否?曰:子往樵薪。王女卽拜老嫗爲姑。頃之,其子負薪囘,見巷有駒從,亦走避。使招之入,女曰:此吾壻也。令報王,王大怒,遂絕其女。一曰,壻問:首飾是何物也?曰:金也。壻曰:吾樵處此物甚多,明日載囘,皆金磚也。頃之,王怒解。女請王,王難之曰:汝能作金橋銀路,吾當來。果作以宴王。王歎曰:信天婚也。後人名其名曰轆角莊,言方牛入時,角如轆轤轉,誚陋巷也。
  • 天橋。在府城南三十五里。觀音大士鑿洞山骨,使洱河水下趨虞也。初未鑿時,蒼洱之間水據十之七,鑿後水存十之三矣。古人謂之石河。下斷上連,絕壑深塹,石樑跨之,憑虛凌空,可度一人,故名天橋。橋邊傲水濺珠,宛如梅樹,人呼曰不諸梅,亦奇觀也。橋之北有沓嶂,又名一線天,水故道也。石林古色,可吹洞簫。
  • 白虎墩。在府城南十里蕩山感通寺。昔有僧在寺廚炊黍,見白虎入廚,急以甑縻擲之,繞其基,虎遁。明日,見佛殿左一尊像,有縻在頸,取視之,卽甑縻也。寺廢,存墩,名白虎墩。後復建寶藏寺。
  • 放黑龍於馮河。在玉局峯項之南。世傳黑龍爲患,觀音大士請佛勅放之於馮何,使冬春居雪山,夏秋居溫湯,寒益寒,熱益熱,今龍尾關溫泉是矣。夏至、冬至先後數日,雷雨大作,是其往復時也。馮河潭圍萬步,嵓壁聳削,奇水交加。潭以版石,皆人力爲者,修飭整整,塵埃不到。潭面淸徹,其深莫測,忽有墮葉,烏輒啣去。漢書謂雲南郡西北有山,如扶風太乙之狀,上有馮河,卽此。
  • 香嵓。在蒼山中峯之半。香從空來,芬酷襲人。世傳釋迦文佛文年棲雪山苦行之地。
  • 大石案。在府城北十三里。唐永徵間,大士楊波遠爲尊者迦葉波設供之案也。長丈六,闊六尺,厚二尺許,四足皆大石,上閣此案。然案與足相依處,有時可以度一髪,是謂神力。
  • 婦負石。在府城南十里陽和舗右。世傳漢兵至葉榆境上,耀兵而入,觀音化作一婦人,以稻草縻一大石,背負而行。將卒見之,相顧吐舌曰:婦人膂力如此,況丈夫乎?戒士卒忽露刃,因而市不易肆。以府地爲葉榆縣,置吏焉。
  • 曬經坡。在南峯無爲寺之上,廣三百步,不生草木,世傳唐三藏曬經處。
  • 卓錫泉。在城北三十五里喜州大慈寺前,昔有神僧卓錫得泉。
  • 石馬泉。在城西,水味甘冽,源出西天竺。〔副使妾龍詩〕:舊志聞茲水,何時看此景。來應自西極,流或到南溟。巢父牛堪飲,庖犠馬似經。直鈎無下處,坐對晚山靑。〔修撰楊愼詩〕:勝地荒蕪久,華亭結構新。淸泉分馬頰,白玉動魚鱗。玉瀉琴中調,花搖鏡裹春。學將濯纓事,撥問釣魚人。
  • 逆水浮板。在城中東南隅大悲寺。唐末有一木板在南門,溪流逆水,浮三里許。人異之,取視板上,有觀音像,繪彩如新,因立寺奉之。成化間,雪深七尺,城中煙火幾盡,人於寺中香篆得火。今於像前占卦尤驗,名大悲卦。
  • 五華樓在城中,南詔建,方廣五里,高百尺,元世祖賜金重修,前國初兵燹廢
  • 石馬井。在府治後,日亭午時,見井中有石如馬。
  • 戮魔石。在上羊溪。
  • 羅剎洞。在上羊溪深處,石門圓深,世傳以音大土放置羅剎之所,一山聳然,四山圍之,堪輿家謂牛不出。
  • 史城。在城北四十里,隋史萬歲巡西洱河駐此。
  • 南詔城。一在河尾里,一在關邑里,一在太和村,一城北國,一在磻溪里,一在塔橋,一在摩用,皆爲備吐蕃而設。
  • 金剛城。在佛頂峯麓,南詔雲南王築。
  • 觀音石蹟。在城西北三塔寺之南,石上有楊黼八分書誌之。
  • 剖碑崖。在洱河東岸,南詔鳳伽異欲刻碑國門於此取材,今碑蹟猶存,蓋下臨萬仞之淵,爲力至難。
  • 石乳崖。在蒼山芒湧溪上,有滴乳石,南詔高智昇初生棄其下,石乳滴入口中,數日不死,始收養之。
  • 筆塚。楊黼作八分書,瘞退筆爲塚。
  • 放光谷。在芒湧溪深處,名悉達場,四圍皆有佛光,或圓或長,五色互異,雲藥師道場。
  • 日本四僧塔。在龍泉峯北澗之上,遠光古斗南,其二人失其名,皆日本國人,元末遷謫大理,皆能詩善書,卒學佛化去,郡人憐而葬之。
  • 念珠樹。在城北五十里,每穗結實百八枚,昔李賢者寓周城主人,其冢婦產難,賢者摘念珠一枚,使吞之,珠在兒手中擎出。棄珠之地,叢生珠樹。
  • 巨人跡。在蒼山五臺峯,一在洱東靑顚山。
  • 地券。在洱河羅筌寺南赤文島,有大篆數十字,今莫辨也。
  • 占文峯。卽玉局峯之別名。世傳六月二十五日星囘節,各寺皆燃炬,惟此峯有神火,與凡炬散列山曲,濱海漁家得見其全。鄕試之年,炬有多寡,中式者如其數。若見大炬參其中,明年春榜,中式亦如數,往往預知不爽。
  • 駐蹕臺。一在蘭峯無爲寺龍苑菴,一在趙州遍知寺東北二里,皆元世祖駐蹕之地。
  • 碧玕石。在下雲龍泉一峯澗內,嵌於巖上,旭日初出,碧緣欲滴。
  • 鐵柱。在趙州南百裏白崖。諸葛亮旣擒孟獲,囘白崖,立鐵柱紀功,改益州郡曰建寧,卽其地也。柱歲久剝泐,至唐懿宗咸通間,龍佑那十五世孫張樂進求思武侯之功,重鑄鐵柱,合酋長九人,祭天於柱側。是日,有烏五色,集於鐵柱,頃之,飛憩蒙舍。酋長習農樂左肩上,衆以爲異,戒勿驚擾,農樂寢食唯謹。十八日,烏乃去。衆以天命攸屬,張樂進求遂遜位農樂,農樂不敢當,衆強之,立爲興宗王,是爲蒙南詔。
  • 彩雲城。卽一統志所謂文案洞城也,在白崖西山下,白國主張龍祐那所築。
  • 建寧縣址。卽迷渡市地。
  • 諸葛城。在今迷渡。武侯南征,立建寧縣,築城於此。
  • 孔明印。在定西嶺。兩崖間刻文印篆,世傳武侯之印。
  • 唐城。在州南十九里。唐李宓築。
  • 安東城。在州東二里。李專珠所築。蒙氏封珠爲安東將軍,故名。
  • 御井。在州北一十五里。元楊庭御井記曰:世祖癸丑南征,駐蹕其所。時旱,軍士渴甚。上憫之,禱神,以寶劍插地,淸流湧出。井之亭廢碑存。前志訛以御爲玉。
  • 鳳棲木。在白崖赤水江。有古樹二株,俗傳鳳棲其上。至今日晡時,鷹兢朝之以千數。
  • 孔明故壘。在州東北三里九龍池山頂。至今遺址尙存。
  • 元世祖故壘。在白崖驛東南七里許。今俗呼其地曰胡營。
  • 鏡州城。在雲南縣治西南。唐置,領夷郎等六縣。遺址尙存。
  • 廢縣。在縣治東南。唐置勃弄匡州,縣屬雲南郡。今廢。
  • 力士營。在縣治南九里。武侯曾駐兵於此。
  • 地符石。在縣治西三里。石上有烏篆,赤如丹砂,人不能辨。
  • 龍馬蹤。在縣治南十五里,切近靑龍海之西畔。石上有二蹤:馬蹄一,人足跡一。世傳觀音大士神化之地。
  • 德源城。在鄧川州治東。唐六詔時,有鄧賧詔居之。南詔旣強,有幷吞五詔之心。六月二十五日,星囘節,南詔召五詔燕會。鄧賧妻慈善者,哲婦也,逆知其謀,止詔無往。詔日:勢不可已。婦乃作鐵釧釣詔臂,戒之而去。旣而南詔果焚之,五詔皆爲灰燼。佯曰:五詔醉,失火焚死。各詔骸骨無從辨詔,獨慈善輿夫屍而去。南詔聞其哲,因迫娶之。慈善佯許:俟吾葬夫百日乃嫁。遂閉城自固。南詔發兵圍之,應曰:某非忘夫事讎者。三月食盡,乃盛裝西向,自縛於一座,竟以餓死。臨卒曰:吾往訴夫寃於上帝。南詔聞之,悔曰:誤遍此貞節婦。乃旌其城曰德源城。
  • 諸葛寨。在州東三十里,地名豪豬洞。南山頂有石牆遺址,雲是諸葛一縱孟獲之寨。下有龍潭,石壁上有龍形,仰觀有日月星辰之紋,及人馬揮霍之狀,層現疊出,如雕刻然。孟獲所據銀坑洞,卽此方諸峒也。
  • 占農石。在鳳羽鄕。有石竅,中藏一蛇,見頭則插秧早,見腹則插秧卽時,見尾則旱,人以占農。
  • 鳳凰臺。在縣北二百步。施望欠詔築。
  • 白沙井。在鳳凰臺下。泉味甚甘,亦望欠鑿。
  • 漢廢縣。在縣南。漢立鳳羽縣,今名鳳羽鄕。
  • 三營。在縣東南三十里蓮花山下。元世祖自石門關入取大理,見蒙次和爲吐蕃喉襟之地,留達軍三百戶以鎭之,因名三營。
  • 龍馬洞。在蒲陀峒之南。深不可測,石壁之上,馬跡猶存。
  • 迦葉門。俗呼華首門。此迦葉波入定之地,在雞足山頂。唐南詔永貞間,有雞足僧小沉者,與二僧同住一庵。小沉入城乞食,詔問:識何法門?小沉答云:我能使死者生極樂世界。詔令國中,但有死者,請小沉起棺。如此十餘年。有䜛於詔曰:小沉,妄人也。雲能超度死魂,何所謚驗?臣願入棺試之。詔如言,請小沉起棺。將至化骨之所,起棺視之,試死矣。懇小沉求生,沉又作法,遂甦。死者悔之曰:我已生在七寶宮殿,如何復來此?小沉遂還舊庵,見二僧問食。二僧曰:汝從城中來,不裹糧,卻至此飲食耶?小沉遂走叩迦葉石門,訇然中開。二僧追至,則石門閉矣。二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柏二株。或謂小沉迦葉化跡也。
  • 八功德水。在雞足山之巓。世傳迦葉於石上卓錫成泉,涓流不息。
  • 馴虎澗。在雞足山。兩岩峙立,霞圍霰集。世傳迦葉馴虎之澗。
  • 白牛井。在州西北三十里。人見白牛食其傍,遂沒入井,深不可測。
  • 漢遂久縣。在金沙江東北。古稱白門,蓋入雲南郡之門也。〔唐劉灣詩〕:百蠻亂南方,羣盜如蝟起。騷然疲中原,征戰從此始。白門太和城,來往一萬里。去者無全生,十人九人死。代馬臥陽山,燕兵哭瀘水。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蒼天滿愁雲,白骨積空壘。哀哀雲南行,十萬同已矣。
  • 諸葛城。在州西二里虎踞山。

風俗

編輯
  • 高山大川,鍾靈毓秀,代有人物。樊綽《雲南志》。
  • 俗本於漢,民多士類。郭松年《大理行記》。
  • 書有晉人筆意。元李景山《志》。
  • 科第顯盛,士尙氣節。
  • 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知是觀音入大理後,人至日燒香,四方聞風,各以貨來也。
  • 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念珠。一歲之中,齋戒居半。
  • 田四畝曰一雙。
  • 白子國、南詔皆治於此,俗多豪華。
  • 阿闍黎僧。有室家,能誦咒制龍。大理原有羅剎邪龍爲患,觀音以神力閉之於上陽溪洞中,傳留咒術以嚴之。今有阿叱力僧綱司雲。
  • 節令、祭葬、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部同。語具全省土風下。
  • 部屬之夷。鄧、浪有玀玀,性悍。趙州有夷,懦弱,嚐土而耕。能知土味,辨其可種何穀,果如其料。民間欲效之,不得其妙。
  • 約信不爽。貧多借貸,如期酬僧,毫釐不欺。故江西人居之,以爲奇貨,皆致大富。今在賓川州雲南縣。
  • 雲龍州三崇山後有野蠻,距郡五百里,一言不合,白刃相向。

物產

編輯
  • 稻之屬二十一。麻線,黑嘴,鼠牙,大香,小香,紅皮,矮樓,靑芒,高腳,乾穀,長芒,光頭,毛稻,早吊床,雀皮,金裹,銀菜裹,蔽考,鴉翔,銀裹金,白粟穀,白鷺豐。
  • 糯之屬十四。大小香,紅糯,麻線,黑嘴,虎皮,響殻,柳葉,烏糯,白糯,圓糯,鐵腳,紅油糯。
  • 黍秫之屬九。紅黍、白黍、黑黍、黃黍、霸黍、飯蘆粟、麥蘆粟、灰條稷。
  • 來麰之屬五。在麥、小麥、玉麥、燕麥、禿麥。
  • 蕎稗之屬六。甜蕎、苦蕎、龍瓜稗、鴨瓜稗、糯俾鐵稗。
  • 菽之屬十二。蠶豆、黃豆、獅子豆、赤豆、菉豆、茶褐豆、羊眼豆、牛眼豆、鴉眼豆、眼豆、灣豆、飯豆。
  • 菜茹之屬十五。蔓菁、蘆菔、筍、蓮花菜、高河菜、白芹、麥、蘭、桐、嵩菜、蔑年菜、蒿苣菜、陽和菜、枸杞菜、芫荽、茭蕷、花菜。
  • 瓜之屬七。冬瓜、西瓜、王瓜、菜瓜、絲瓜、甜瓜、苦瓜。
  • 薯蕷之屬五。薯、山藥、紫、白、紅蕷。
  • 菌之屬九。雞㮨、香簟、木耳、白生黃菌、格菌、松菌、脂菌、牛乳菌。
  • 藥之屬百十六。大黃、黃精、菖蒲、菊花、石斛、獨活、羌活、升麻、大黃、遠志、當歸、前胡、白芨、黃苓、防已、木通、茵陳、荊芥、薄荷、百部、百合、防風、麻黃、白芷、藁本、木賊、仙茅、萆薢、茴香、蓬術、嬰麥、商陸、牽牛、常山、狼毒、黎蘆、白斂、豬苓、麻仁、滑石、石膏、澤蘭、川芎、地黃、知母、紫苑、款花、茯苓、半夏、枳實、地榆、芍藥、蒺藜、陳皮、紫胡、枳殻、靑皮、茯神、黃著、管仲、黃連、桔梗、葶藶、牛藤草、烏重蔞、連翹、苦麥、紫蘇、橘皮、紅花、玄參、葛根、烏梅、天門冬、麥門冬、車前子、龍膽草、五味子、馬兜鈐、薏苡仁、活鹿草、地骨皮、蒼耳草、威靈仙、葫蘆巴、蓽澄茄、旋覆花、草麻子、海金沙、續隨子、鶴風草、桑白皮、台芥子、覆盆子、山查子、赤小豆、白扁豆、嬰粟子、一枝箭、山茨菰、香附子、破故紙、地不容、何首烏、花薟草、苦練子、枸杞子、金銀花、桑寄生、牛蒡子、天香子、楮實子、瓜蔞根、草決明、紫花地丁。
  • 果之屬卅三。桃、梨、梅、杏、李、栗子、杮子、林禽、櫻桃、石榴、枇杷、羊棗、紅棗、楊梅、扶留、核桃、銀杏、松子、茶子、椎栗、香櫞、柑、橙、桐子、木瓜、蒲桃、海棠果、土荔枝、餘甘子、山罌子、金罌子、唐求子、猩猩果、多羅密。
  • 蓏之屬六。菱、藕、荸薺、茨菰、甘蔗、芭蕉。
  • 香之屬七。芸香、降香、眞香、乾打香、紫榆香、桂皮香、冬靑香、柏枝香。
  • 竹之屬十二。籠慈、水筋、濮、紫班、鳳尾、觀音、貓頭、箭桿、實心竹。
  • 木之屬三十。松、柏、杉、風楓、椿、檜、槐、樟、和木、駁樹、夜合、紫桱、黃楊、栗、水靑、白楊、桑、柘、皂角、白減、楠木、冬靑樹、水東瓜、馬櫻樹、椶欄樹、觀音柳、靑皮樹、山櫻樹、棠梨樹、旌檀樹。
  • 花之屬七十一。杏、梨、李、葵、蘭、山茶、碧桃、海棠、郁李、柵桃、絳檔、小桃、牡丹、棣棠、米殻、木瓜、芍藥、繡毬、荼䕷、鶯粟、薔薇、杜鵑、茉香、丁香、良薑、薝蔔、山丹、玫瑰、雞冠、石竹、萱花、邊翹、椒花、扁竹、紫薇、素馨、玉簮、水槿、水仙、荷花、木穉、菊花、蓼花、蘋花、茉莉、瑞香、梅花、蓄蘼、芙蓉、桃、燈籠花、蝶珠花、樓子花、夜合花、剪春羅、池湧蓮、西蕃蓮、扶桑花、龍爪花、結香花、白錦花、金石斛、刺桐花、金鳳花、木芙蓉、龍女花、水族花、銀石斛、山嬰桃、映山紅、長春花。
  • 禽之屬五十三。鳩、鷹、鴉、鵲、燕、翡翠、鶚、鵒、鸚鵡、松雞、竹雞、錦雞、孔雀、黃鸚、畫眉、練雀、鵓鴿、水鶚、旱鶚、白鷺、鴛鴦、鶺鴿、靑鳩、老鶴、冬至鷓鴣、靑膽山呼、紫背鸕鶿、長尾鵪鶉、串雀、紅雀、黑鵲、陽雀、蠟嘴鶉、雞、柳靑、玉頂、紅頂、醉油郎、採花心、山和尙、百夷雞、白頭公、黑頭公、胭脂紅毛蟲、鷹、水葫蘆、白麻雀、胡文蟲、五花叫天。
  • 獸之屬十七。馬、免、獐、𪎒、猿、熊、豹、竹繩、松鼠、獺、豪豬、羚羊、山驢、山羊、野豬、飛鼠、穿山甲。
  • 魚之屬十七。鯉、鯽、鯿、鍬、鱔、金魚、油白魚、江魚、湖蕩魚、玳瑁魚、細鱗魚、竹釘魚、抖葉魚、石蠏、蝦、螺。
  • 饌之屬三十。蜜酥、茶糕、乳線、蜜煎酪、酥蓮餌、米餳、枝粉、櫃蒻、豆豉、生膾、螺彈、鰦餅、蜜雪、香筍、藍糯藥、梅煑、梅蓮煎、粉荔、赤豆粥、松花餅、楊梅煎、鈎藤酒、金櫌煎、餘甘煎、紅花油、核桃油。
  • 貨物之屬十三。紙、墨、筆、蓆、氈、鑛、紅布、胭脂、鉛粉、雕漆器、烏錂、帕、𪎒、皮靴。點蒼石。給舍楊士雲日:按省郡舊志,皆洪武末年所修,不載點蒼石,景泰丙戌修一統志始載之。夫禹貢所載,惟服貪器用,而耳目之役不與焉。梁州璆、鐵、銀、鏤、砮、磬,雍州球、琳、琅玕,咸器用也。點蒼石細玩爾。工匠之伐鑿,終歲血指;人力之傳送,何日息肩?君子不以養人者害人,況非養人者乎?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巡按陳公察議請封閉,民亦有利焉。

提閘

編輯
  • 穿城三渠。南曰白塔江,中曰衛異江,北曰大馬江。此三渠者,穿城而東出,一以備火災,一以灌漑城東之田。經年久不濬,往往壅塞,坐令百頃膏腴變爲斥鹵,司民社者所不忍見。
  • 禦患堤。在府城西,卽城濠也。面閱丈五尺,暴流沙石。再歲不濬,則與堤平。弘治間,大雨五日,溪潦橫至,大水入城,廬舍半壞。府衛共謀作堤於農隙,特令軍築三之二,縣民之爲土軍者築三之一。每歲以十一月二十五日興工,加高一尺爲常規。
  • 水缺。在一塔之後,天臺寺之前。弘治間,玉溪水漲,決嚙面北,直射大紙房,排西門而入,城中人廬覆沒。正德間,大紙房人親被其患,故每年於缺處堆垛大石,以殺水勢。今老者已死,少者不知,前功遂輟。爲今計,不但大紙房,凡城中之人皆宜役之,爲一勞永佚之計可也。
  • 麻黃澗。在府西。此水舊道由敎場北入大馬江,近年故道壅塞,大雨時行,漲潦射決,卻由敎場大路而下,逕射西門,識者憂之。往歲議罷操一月,以其力濬復故渠,誠爲有見,惜哉空言耳。
  • 城北渠堤。在府城北有數處。昔因居民壞塔,以致蛟變,如峩崀、頭舗諸村,良田覆沒,鞠爲茂草。嘗聞府議欲渠之堤之,募民開墾,卒以憚費中止。惜哉地有遺利,民有饑色也。
  • 河尾。在府城南三十里,德勝關之西。例以三年一濬,則濱河之田不至渰沒,過期不濬,必有水患。
  • 東晉湖閘。在趙州東北。湖有閘,以時啓閉,灌漑湖外之田。然湖中水乾,其田可耕,故閉久則失湖田插秧之期,啓早則妨湖外刈麥之候。前此五月五日啓閘,九月九日閉閘,然雨暘早晚難爲定準,宜以湖中稻榖割盡之日閉閘,湖外牟麥割盡之日啓閘。
  • 雙塘。在州治東八里。洪武初年,軍民以磗甃堤,其利甚溥。歲久堤圯,瀦水不多,歲旱,田疇半爲茂草。嘉靖二十五年,分巡安如山議令每歲署月,使得利之家量畝出力,預爲修築,民甚便之。
  • 甘陶水塘。舊有堤防,然用水無法,利爲豪右所專。知州潘大武議夾石爲渠,穿孔分水,其利始均。
  • 城西堤。在州城西三耳山。舊有夾流,因無瀦堰,散漫滲洩,不爲民利。議築堤瀦水,以備歲旱,非直田疇蒙其灌漑,而飲汲有甘冽之利矣。
  • 品甸灣。在雲南縣東北十里。舊制,引寶泉山水蓄於周關品甸陂,以備農事。歲久,溝道湮塞。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宋希文開通故道,以時瀦蓄,軍民利焉。
  • 寶泉壩。在縣北二十里,積水禦旱。景泰間,憲副周鑑、參政趙雍重修。〔大學士彭時碑記畧〕:寶泉壩距雲南縣西北二十里,乃雲南憲副麻城周公鑑與參政連江趙公雍之所倡而爲之者也。二公行部至縣,進文武諸司,詢民所利害而罷行之。於是洱海衛鎭撫孫謙進曰:民事莫重於農,而農之所憂,惟旱爲甚,不可無以備之。縣境有地曰遊蜂場,四山環列,而中爲巨浸者三,俗呼爲海子。其源深以長,其源散漫而廣衍,非築壩堰以時啓閉,則水不爲利。二公愕然相顧曰:此急務也。因集文武官屬,激之以義,命指揮同知張磐、縣令趙彥亨輩庀材,指揮僉事吳𤨠、千戶丁晟董役,壘石爲壩,高三十尺,廣半其長之數,中爲斗門,視水之大小以節啓閉。又作亭立祠,名之曰寶泉,因寶泉山之名也。然水之所注,可以灌田萬頃,而利民於無窮,其實與名亦克稱矣。
  • 段家壩。在白塔村,去縣治二十五里,東接鏡湖,段思平所築。成化十九年,黔國公命都指揮馬玄脩。
  • 新興壩。在縣治南山下,舊爲曠地,知縣宋希文築壩蓄水,周廣八里。
  • 荒田陂渠。在雲南驛前東南,平壞千頃而闕水利,大雨則穫,雨少則枯。然土性粘賦如膠,可作塘堰蓄水,自昔無人倡之。嘉靖間,分守參政石簡倡議於前,劉伯躍勘審於後,陂之渠之分,且變荒原爲沃壤矣。緝煕增拓,責在後人。
  • 橫江堤。在鄧川州後,大邑、新生、上登三里水利溝也,灌漑官路西一帶田地。永樂間,同知李福築堤。正德十三年,署州縣丞祁倫重修。
  • 彌苴佉江堤。在州前平川之中。舊規,東堤軍屯修築,西堤里民修築,劍川、浪穹、鳳羽諸水皆由此入西洱河。
  • 羅時江堤。在州前。弘治間,知州阿驥分爲界至,行令各里村長自領火夫開挖修築,每年二月一次,其法巳廢。
  • 上下登堤。在州西一里。每秋水泛漲,覆沒田廬。正德二年,州人楊南金倡衆築石爲堤,水患始息。
  • 大水長堤。在州南。初因豪舍各立水靡在堤之南,以致秋潦橫流,向北爲害。嘉靖三年,兵備副使姜龍令移水磨於堤北,又修築舊堤二百餘丈,潦始南越,民患用弭。
  • 廟後堤。在州北城隍廟背。二澗合流,姜公龍重築。
  • 圓井堤。在州西北。
  • 羅甸渠。其源出東山,居人引水成渠,墾田自給,然必在官揭之,其工始集。
  • 溪登渠。在浪穹縣西山中路。初,縣治及小果頭、乾橋等村止有大澗水灌漑,田多水少,不足以供數村之用。嘉靖戊予巡撫,檄州修築,中止。丙午,知縣門俊用父老計,造淜堤二十六丈,功竟不就。
  • 三水陂。曰南江、通寧、通濟三水,淤沒軍民田地三百餘畝,嘉靖王寅濬導。
  • 山根渠。在縣南七里,可灌田三千餘畝。每歲三四月起,得利人夫開挖一次,決去淤沙,以通泉道。
  • 紅山渠。在縣東北十二里,名三營川。
  • 三江口渠。在縣東南九里。有三水:一自寧河,一自三營,一自鳳羽。惟鳳羽之水,其勢駛疾,橫射二水,沙泥淤湧,致使二水不得順行。湖田三萬餘頃,鞫爲茂草。分巡王惟賢議築石堤,會遷官不果。
  • 大場曲堤。在賓川州西北。舊有陂池,蓄水備旱。後有豪右利陂底士肥可田,遂醒水別流,陂外之田半爲廢壤。嘉靖二十三年,知州朱官改水築堤而復之。
  • 新渠。在龜山之東。州父老舊傳乾龍、紅雀二潭俱下趨倚江浪,不爲民利。決乾龍可入鐘良溪,決紅雀可入楊梅谷,如此則可墾之田當至數百頃。但其地皆屬縣府,費且數百金,非當道主張,莫能爲也。
  • 煉洞、甸頭、甸尾諸渠。煉洞諸山田皆有灌漑,或自山脊分泉,或橫山腰引水。其凹凸磽确之處,鑿石爲壩,不使斷續。古渠痕跡,彷彿俱存。先因蠻索箐、赤石崖諸夷爲盜,民不安業,棄田而去。嘉靖二年,兵備副使姜龍以賓川地行,令土官府同知高崙督捕,盜乃屛息,流徙之民漸復舊業。獨古渠工費頗鉅,官不爲倡,田猶荒阪。二十五年,知州朱官察知其實,方擬作渠,會遷官不果。
  • 烏龍壩。在烏龍山頂。居民瀦水灌田。壩上有廟,禱雨屢應。
  • 萂村壩。居民所築,蓄水灌漑。

橋梁

編輯
  • 雙鶴橋。在府南門外。跨緣玉溪,一空行水,翼以扶闌。
  • 安固橋。虹跨龍溪,三空行水,翼以扶闌。成化間,知府李遜建,有碑,其畧曰:天順甲申歲七月甲寅夜,舊橋爲蛟恠所壤,蕩盡無復存者。同寅貳守楊君規畫經理,得海貝六千緡,又以府縣官俸貲益之。伐石作三墩,架石其上,穹窿如虹,翼以石闌,長四丈,闊三丈,更名安固橋。經始於是年八月,落成於十月,後復圯於水。弘治四年,知府馬自然重建,造丈六浮屠於橋南,內置經像,橋乃固。
  • 陽和橋。虹跨靑碧溪,一空行水,翼以扶闌。
  • 十里橋。跨莫殘溪。
  • 鶴背橋。跨葶溟溪。
  • 陽南橋。跨陽南溪北。三橋皆條石爲梁。
  • 淸風橋。虹跨尾海,一名黑龍橋,在下關城南,長一十五丈。正統間,知府賈銓、守備都指揮鄭儶協心合工,扶闌砥柱,致其堅密醒水,爲五道。郡治橋梁,此爲第一。
  • 子河橋。跨海尾新河,條石爲梁。
  • 龍關橋。虹跨海尾,二空行水,翼以扶闌。巳上九橋,自府而南。
  • 獅子橋。在府城北門外,虹跨城壕,一空行水,翼以扶闌。
  • 宣化橋。虹跨桃溪,一空行水,翼以扶闌。舊橋屢壞,弘治十年,通判劉傑創造,又作一丈浮屠以陰翊之。知府許坦碑,其畧曰:郡城北門外第二橋壤,弘治丁未,余寅友通守劉君朝用出俸金百兩爲諸人倡,士民樂助,遂建橋造塔。經始於歲五月朔,訖於十月望,計爲工者八千有奇,皆償以直。郡人得之,請余爲記雲。
  • 四里橋。跨梅岑溪。已下十二橋,俱條石爲梁。
  • 五里橋。跨隱仙溪。
  • 白石江橋。跨雙鴛溪。
  • 屛峯橋。跨白石溪。
  • 塝曲橋。跨靈泉溪。
  • 洛陽橋。跨錦溪。
  • 灣橋江。跨茫湧溪。
  • 作邑橋。跨陽溪,醒水爲二十八道。
  • 牧牛橋。跨萬花溪,醒水爲十道。
  • 院塝橋。跨霞移溪。
  • 峩崀橋。橫條衝決,石樑不存,近作木橋,時漂於水。
  • 波羅江橋。已上四十橋,自府而北。
  • 永安石橋。在趙州南,弘治二年,楚雄府同知陳寶建。
  • 通濟石橋。順天七年建。
  • 太平石橋。弘治三年,同知陳寶建。
  • 曹溪石橋。一名湯顚楮,耆民趙永齡建。
  • 尙義石橋。嘉靖八年,白崖義民盛鉞建。
  • 磨盤橋。時圯於水。
  • 水磑橋。嘉靖十九年,知州王惠重建。
  • 雙橋。在白崖。
  • 迷渡橋。已上九橋,俱州治南。
  • 東山橋。嘉靖十六年,致仕敎諭李載陽重修。
  • 城東橋。州人共建。
  • 倚江橋。在雲南縣西十里。
  • 赤水橋。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 小板橋。在雲南驛。
  • 大板橋。去小板橋五里,洪武丁卯指揮賴鎭結石爲之。
  • 孔全橋。義士孔全所造,構木虹跨,長十丈許,通鹽井路。
  • 德源石橋。在鄧川州北十里,三空行水,天順間舍人王綱募衆建。
  • 靑索鼻石橋。在州東二十里巡司左,三空行水,成化二十三年舍人胡泉建。
  • 銀橋。在州東六里,地名三江頭,嘉靖二十三年左所軍王經建。
  • 龍橋。在州東九里,弘治四年同知程永亨重修,嘉靖二年上關人沈輒易以石。
  • 三道橋。在州東,中三空,左右一卒各一空,天順間左所人蔣慶建,經治十六年杜文忠輩重修。
  • 新橋。在州東三里,嘉靖七年州民楊日新建,嘉靖二十年圮壤,知州阿國楨重修。
  • 進寶橋。在遵政鄕。
  • 安渡橋。
  • 新橋。三橋俱耆民蘇鵬程等建。
  • 南江橋。在浪穹縣南四里,耆民楊綸建。
  • 蒲江橋。耆民楊縞修建。
  • 通寧橋。在縣東南三里,嘉靖間耆民李敏、楊綸等建。
  • 通濟橋。在縣東八里,鄕民朱倫等重修。
  • 分水橋。在縣東四里,鄕民孫漢等重修。
  • 度濟橋。在縣東三十里,鄕民李文華建。
  • 猿江橋。在縣西南十五里,嘉靖二十四年,縣丞鮮椿重修。
  • 匯川橋。在縣東南十五里。檢校王裔修。以上八橋,皆石墩架木。
  • 南薰橋。一名南津橋,在永門外。秋潦崩岸,隨橋隨圮。嘉靖二十三年,知州朱官新作橋,視舊堅緻。有〔李逸民記〕:嘉靖二十三年正月甲子,賓川州知州安莊朱君作橋於城之南門。越三月朔,橋成。明日丙午,州之賓僚生儒合酹於橋,祝爵於侯。𨿅時凱風景明,其爲士者歌薰風之詩。賓曰:其以南蕙名橋,侯之惠和,其永於吾士乎!乃馳龍津何邦憲書,徵靈鷲山李逸民爲之記。其詞曰:維大羅城,水經其南。流潦暴會,駛爲怒濤。走石如馬,其聲轟雷。驚我居人,兒童喧豗。巋礅以梁,激悍莫支。旋梁旋壞,孰究孰思。歷載以來,寤言拊脾。時維朱君,階令陞守。爰自溫江,歷我龜阜。察其安危,分其禾莠。剪植並作,燕及黃耈。神應以和,民生日厚。旣庶爲豐,民力以充。人士是咨,陟降是躬。乃布王政,扛梁是攻。城凡四門,維南稱雄。上表奉制,闕庭是通。旬宣勞來,旗幟臨戎。不有橋梁,示安尊崇。仍敝守陋,曷稱在公。爰作虹跨,以讓激射。爰屋於橋,以防滲溼。殺水迂流,排濤躄石。旣免傍城之侵潰,亦無作墩之剝激。去危就安,改泛以翕。用利永成,匪曰觀侈。於乎!維墉言言,寇倫是樊。維梁平平,施惠以存。天子萬祀,侯多受祉。薰風自南,沄沄茲水。後來其覲,勿替厥美。
  • 吳公橋。在州西二里,嘉靖八年知州吳仲善建,二十二年知州朱官復修。
  • 通江橋。在州北四里。
  • 石門橋。在州北。
  • 桑圍橋。在州治北七十里。
  • 雲龍橋。在雲龍州東洛馬鹽井傍,嘉靖七年建。

宮室

編輯
  • 蒼山勝槪樓。在府城西北三里崇聖寺,創自唐貞觀間,國朝參政石簡、僉事王惟賢重修。上縣鴻鐘,唐咸通間鑄,一方之人晨昏作息,視以爲節。登樓。樓景遠則雪山倚空,碧練澄江,澗門瀑布,山腰雲帶;近則率堵千尋,風鈴三日,臺殿參差,煙林蔽翳。〔昔人壁間詩〕:宇寂樣淸霏,樓高敝夕渾。鐘聲煙外度,梵韻月邊微。海暈鮫人鏡,山光翠烏衣。憑欄無限意,長笛在漁磯。〔分守沈繼美詩〕:乾坤臨眺幾淸秋,山水西南第一洲。地近崑崙天北極,江連銅柱水南流。檻前萬井圍仙界,海上千峯繞佛樓。漢碣唐碑苔蘚剝,豪華千古思悠悠。
  • 般若臺。在勝槪樓北,有李陽水般若臺三字。
  • 翠華臺。在府城北蘭峯。無爲寺。萬松鬱鬱,舊爲元世祖駐蹕之地。有〔段福扈從詩〕:叨從萬乘陟蘭峯,一片靑螺起梵鐘。日映仗霞祥彩徧,花明輦路景光重。天戈肅肅參巖竹,仙樂冷冷響澗松。停看玉毫明海國,朱旗揮霍擁蒼龍。
  • 仙樂臺。在府城西帝釋山。有〔分巡孟霦詩〕:山廊朝雨餘,靑蕪連野路。期與高人遊,藍與西北鶩。蒼山亂雲間,隱隱鐘聲度。危塔出層霄,金壇灑香霧。久厭冠簮累,禪林時信步。碁局傍晴軒,茶煙穿竹樹。頗得靜者心,安知白日幕。常此坐觀空,迷方倘能悟。
  • 寫韻樓。在城西南蕩山。成都楊愼流寓著六書轉註,一時問字者名其所居樓曰寫韻。嘉靖乙丑其門人董學舒重修。
  • 襟山帶海樓。在城中央。上有譙漏。六月廿五日星囘節,城外萬炬縱橫,爛如星海,大夫登樓觀之。
  • 天風海濤樓。一名浩然閣。在城東八里洱水祠前。嘉靖間副使姜龍建。〔修撰楊愼詩〕:誰賦風光草際浮,謝公佳客盡詩流。紫城雲樹迎江閣,白國煙波送洱舟。縹緲欲迷蓬島望,逍遙還祲漆園遊。愁來獨減登臨興,病骨先驚一葉秋。
  • 大觀樓。在城西一里許,一塔之址。嘉靖丙午知府蔡紹科建。〔督學趙維垣詩〕:我從哀牢來,島譯連𨹘障。一望葉榆城,宇宙何昭曠。瑤峯冠白雲,金魚分玉浪。岫虎川途暉,淺鷺風煙向。豈羨方壼遊,可使天臺讓。玄聖必幽馮,不若亦飈蕩。吾欲問仙靈,無言空罔象。但觀巖壑間,森森石門傍。
  • 定風樓。在三塔風伯祠。僉事吳謹建。
  • 五嶽樓。在三塔寺後。李元陽建。
  • 問俗亭。在城西中峯之麓。知府楊仲瓊建。〔有詩〕:紫竹叢中秋有聲,洱西月抱水晶城。晚煙淡泊半江碧,人在山堂理玉笙。
  • 混混亭。在龍尾關西。嘉靖癸未,兵備副使姜龍建。林巒蔽虧,水石轇轕,至此使人名利之心消盡。谷中有李將軍祠,雲是唐臣死事,南詔廟之。有〔提學吳鵬詩〕:高亭懷古一堪悲,六詔山川此斷碑。貢匪元通周正朔,衣冠重覩漢旌旗。書生誤國空傳檄,廊廟何人識覆師。惟有洱河魚腹葬,至今秋雨泣江籬。
  • 天鏡閣。在洱河東岸。〔元李景山詩〕:檻外千峯插海波,芙蓉雙塔玉嵳峩。銀山殿閣天中見,黑水帆樀鏡裹過。芳草滄洲春思晚,賢雲孤鶴客懷多。共誰一夜山堂月,洞口參差長薜蘿。
  • 占文閣。在城西南七里玉局峯麓。詳見古蹟。
  • 鳳嬉亭。在趙州治後鳳儀山。今移其名於分司。其州之城郭、村廬、土田、渠陂,一覽而盡。其境內之景,曰仙洞、雲扉、銀溪、珠貫,曰龍池,曰石寨,皆在指顧之下矣。
  • 海門閣。在州治北八里。其可尋之景,則島嶼縈迴,颿檣浩淼。〔修撰楊愼泛水雜體〕:臨遠水兮極雲海之茫茫。齊桂楫以擊伏,望羅筌以搖艎。扣榜歌以流喝,撫流景而徜徉。沿三島之赤文,沂九曲之滄浪。詠《吳趨》兮渺閭,激楚奏兮懷瀟湘。三翼靑翰,重英朱軌。倚通川之長薄,陶小春之遲晷。霞絢粲兮朗懸,波澹淡兮不起。語海童兮煙之潯,招漁人兮蘆之碕睇翠微,趨緣水,攀紫蘿,折素芷。發淸言,折玄理。陳古風,歌正始。忽白日之西匿,留淸懽兮未已指囘塘以分背視星漢之空明何余心之廖廓感越鄕之覊情聞馬融之長笛,聽謝傅之哀箏。翔寒蛩而寫怨,聆歸鴻而寄聲。且曰:芳歲歇兮芳夜闌,旅遊倦兮旅懷殫。惜美人兮攜手,聊逍遙以盤桓。〔督學胡堯時詩〕:行過飛來寺,逶逛趙州路。忽見點蒼山,飄焉神與鶩。巖嵌雪未消,峯高烏難度。姿閱靑芙蓉,長日生雲霧。睠茲千仞岡,誰能振高步。人生嗟如鳩,結巢簷下樹。不極高與明,棲棲空旦暮。可奈學逾晚,昨非今始悟。
  • 秣駒亭。在州治南五里。嘉靖間,知州潘大武建。
  • 懸崖閣。在雲南縣北九頂寺。鐵縆懸構,石竅升梯,絕閣摩天,飛甍架空。
  • 玉泉亭。在鄧川州北三里。溫泉出山麓,視他泉較淸徽可人。參議楊南金作亭其上。
  • 九氣臺。在浪穹縣治東二里。有臺九竅,下有溫泉,氣從而吐。
  • 湧泉亭。在賓川州西南二十里,地曰賓居龍祠之左,水淸林碧,堪避署。

冢墓

編輯

〔唐〕

  • 天寶戰士冢。二所,一在龍尾關東,一在趙州治北。天賓時,鮮于仲通及李宓擊南詔於西洱河,大敗績,死者二十餘萬。詔曰:生雖禍之始,死乃怨之終,豈顧前非而忘大禮。遂將卒骸骼祭而葬之。嘉靖二十九年,府同知王璋、知州潘大武歲祭焉。
  • 段赤城冢。在府城南二十里。蒙氏時,龍尾關外有大蟒吞㗖人畜,赤城披甲持劍赴蟒,蟒吞之,劍鋒出蟒腹,蟒亦死。人剖蟒,取赤城骨葬之,建塔冢上,燬蟒骨以堊之。

〔五代〕

  • 悼康墓。在浪穹縣南六里山根村。南詔趙善政僞謚悼康,歿葬於此,士人立廟。

〔國朝〕

  • 義士冢。在一塔寺後。穎川侯傅友德取大理時,斂亡卒骸骨爲京觀,本府以孟秋望日祭之。
  • 汝南王妃冢。在褻城西北雪人峯麓。永樂間,封王於大理。妃乃民間女,姓丁氏,葬此。

臨安府

編輯

沿革

編輯

三代時爲句町國。漢置句町縣,屬牂牁郡。蜀漢屬興古郡。晉二郡俱屬寧州。唐爲羈縻牁州地,屬黔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南詔,置通海郡都督府。宋初,大理段氏改爲通海節度,尋改秀山郡,後復爲通海郡,阿𤒖部蠻居之。元憲宗時內附,置阿𤒖部萬戶。至元初,改置南路總管府,尋改臨安路,屬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皇明洪武中改爲臨安府,領州四、縣四、長官司八。

〔沿革表〕

編輯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域
夏商
合梁於雍 句町國
通道置吏
益州部 牂牁郡 句町縣
蜀漢 興古郡
寧州 興古郡 句町縣
黔州都督府 羈縻牂州地 建水縣、西寧州
南詔蒙氏據 通海郡都督府 建水、步頭、末束、阿甯、步雄、通海、休臘、嶍峨、目則、茶甸、敎化、鐵容、和泥、落恐
五代 趙善政據
楊干貞據
段氏據 通海節度
秀山郡
通海郡
南路總管府 阿僰萬戶 建水千戶、蒙自千戶
臨安宣慰司
行中書省 臨安路 建水州、石屛州、寧州、通海縣、嶍峨縣、西沙縣、河西縣、蒙自縣
皇明 雲南布政司 臨安府 建水州、石屛州、阿迷州、寧州、通海縣、河西縣、嶍峩縣、蒙自縣、納樓茶甸長官司、敎化三部長官司、玉弄山長官司、虧容甸長官司、溪處甸長官司、思陀甸長官司、左能寨長官司、落恐甸長官司

〔屬州縣司沿革〕

編輯

建水州

  • 時爲烏麽蠻地。舊在府治之南,近接交阯,爲雲南極邊,治故建水城,古稱步頭,亦云巴甸。元和間,蒙氏始城之。每夏秋,溪水漲溢如海,夷謂海爲惠𠠝,漢語曰建水。歷鄭、趙、楊、段,皆仍舊名。
  • 段氏時,爲㱔麽蠻苴𠠝所據。
  • 初內附,置建水千戶,屬阿𤒖萬戶。至元中,改建水州,屬臨安路。
  • 皇明因之。

石屛州

  • 蠻曰舊忻,漢語林麓。
  • 時,其地有澤曰異龍湖,內有三島,鳥麽蠻始居一島,築末束城。
  • 時,阿𤒖蠻奪據之,闢地得石坪,聚爲居邑,因名石坪邑,後訛爲屛。
  • 改邑爲州,屬臨安路。
  • 皇明改曰石屛州。

阿迷州

  • 以前蠻名阿寧,訛爲阿迷。
  • 初立阿寧萬戶府,至元間隸擊路總管府,大德間隸臨安、廣西、元江。宣慰使司。
  • 皇明立爲阿迷州。

寧州

  • 爲益州郡之筰都,後改沈黎郡。
  • 晉、梁爲南寧州地。
  • 初析置西寧州,貞觀中改黎州,天寶末沒於蠻,號浪曠,夷語謂旱龍也,步雄部蠻㱔麽徒據之。步雄部後屬爨蠻酋阿幾,以浪曠割興寧酋豆圭改寧部。
  • 憲宗四年內附,置寧部萬戶,後改寧海府。至元中改寧州,隸臨安路。舊領通海、嶍峨、西沙三縣。西沙在州東,寧酋世居之,其裔孫西沙築城於此,因名西涉籠,後以西沙縣省入州。
  • 皇明又以通海、嶍峨改隸本州。

通海縣

  • 蠻雲阿𤒖,又雲阿赤,又雲尼郎。
  • 蒙氏立爲通海郡。
  • 段氏改秀山郡,復立通海郡。
  • 初置通海千戶,隸善闡萬戶。至元中改爲縣,隸寧海府。府廢,改屬臨安路,爲附郭縣,後隸寧州。
  • 皇明徙府治,改爲通海縣。

河西縣

  • 初於姚州南置西宗州,領三縣,河西其一也。天寶後沒於蠻,爲部雄部,後阿𤒖蠻易渠奪而居之,名其地曰休臘。
  • 憲宗六年內附,卽阿𤒖部立萬戶,休臘隸之。至元十三年,改爲何西州,屬臨安路,後改爲縣。
  • 皇明因之。

嶍峨縣

  • 爲益州郡地。
  • 屬南寧州。
  • 時爲嶍倪蠻所居,名嶍峨部。阿𤒖蠻酋逐嶍倪,據其地。
  • 初,其孫阿次內附,以其部立千戶。至元十三年,改爲州,領邛州、平甸二縣。二十六年,降爲縣,倂二縣爲鄕,屬臨安路,尋割隸寧州。
  • 皇明改爲嶍峨縣。

蒙自縣

  • 時地接建水,縣境有山,名目則漢語,訛爲蒙自。有故城,百夷所築。南詔時,以趙姓名守其地。
  • 段氏時爲阿𤒖蠻所有。
  • 初內附,置蒙自千戶所,隸阿𤒖萬戶。後改爲蒙自縣,隸臨安路。
  • 皇明因之。納樓茶甸長官司
  • 蒙氏爲茶甸。
  • 初置千戶,隷阿寧萬戶。至元中,改隷善闌宣慰懷。後分爲二千戶,隷雲南行省。尋改隷臨安宣慰司,又改納樓茶甸。
  • 皇明改爲長官司,隷本府。

敎化三部長官司

  • 時蠻名強現,漢訛爲救化部。強現,牙車三部酋也。
  • 爲強現三部,隷臨安等處宣尉司,後屬強現四部。
  • 皇明改爲長官司,隷本府。

王弄山長官司

  • 兀良吉歹征交阯降,經阿迷,立大小二部。
  • 皇明改爲長官司,隷本府。

虧容甸長官司

  • 舊鐵容甸部。
  • 至元中歸附,撥隷元江路。地下濕上熱,多瘴癘,常以安置有罪之人。
  • 皇明改爲長官司,隷本府。

溪處甸長官司

  • 舊七溪溪處甸,聞酋名賀𣨼,訛爲和泥。本一部,後酋官桂兄弟分爲三部,溪處甸部其一也。
  • 置軍民副萬戶,隷雲南行省。後復罷副萬戶,屬元江路。
  • 皇明改爲長官司,隷本府。

思陀甸長官司

  • 舊爲官桂思陀部,初管落恐、溪處二部,後不相服,分爲三。
  • 置和泥路,隷雲南行省,後屬沅江路。
  • 皇明改爲長官司,隷本府。

左能寨長官司

  • 前,舊爲思陀旬寨,後不相服,改爲左能寨。
  • 皇明置長宮司,隷本府。

落恐甸長官司

  • 前,舊爲伴溪落恐部,屬思陀甸,後不相服。
  • 置軍民萬戶,隷雲南行省,後屬元江路。
  • 皇明改爲長官司,隷本府。

疆域

編輯

〔東〕二百四十里至廣西府維摩州界,〔南〕六百八十里至寧遠州界,〔西〕一百八十里至元江府界,〔北〕二百里至澂江府界。

建水州附郭編里八,府東一百五十里爲蒙自縣編里十五,東南百二十里爲阿迷州編里十二,二百五十里爲王弄山長官司,三百五十里爲敎化三部長官司,西南一百四十里爲虧容甸長官司,一百五十里爲溪處甸長官司,一百八十里爲納樓茶甸長官司,二百里爲落恐甸長官司,二百三十里爲左能寨長官司,二百五十里爲思陀甸長官司,西七十里爲石屛州編里八,西北一百八十里爲河西縣編里四,二百六十里爲嶍峨縣編里七東北一百五十里爲通海縣編里二,一百八十里爲寧州編里七。自府治四百三十里至布政司,七千五百里至應天府,一萬九百九十里至順天府。

形勢

編輯

〔東〕據石巖諸山,〔西〕距樂榮諸山,〔南〕臨煥文山,〔北〕挾北嶺,近控交趾。

山川

編輯

〔名山〕

編輯
  • 煥文山。在府南五十里,高餘仞,本名判文山。昔段思平外舅爨判居其上,因名。嘉靖間,督學副使趙雉垣易判爲煥。有〔王景章判山翫月歌〕:判山山上秋月明,判山山下秋水淸。道人持盃待明月,氣壓太華吞滄溟。姮娥靚粧倚碧井,照見琉璃幾千頃。興來吸盡金叵羅,舞袖徘迴弄淸影。衷腸激烈問靑天,何似當年小謫仙。迢迢雲漢望不極,不知天上今何年。玉堦桂花下如霰,瑤光欲墜明星燦。微霜凜凜沾人衣,城上島啼知夜半。有〔沐昂詩〕:判山高聳鬱嵯峨,萬疊峯巒列翠螺。雨霽靑猿啼木杪,雲深蕭寺傍巖阿。鈎簾每助詩懷壯,拄笏應添逸興多。覽結從知仁者壽,謾裁新句自吟哦。〔陳遜詩〕:名山繚繞向城東秀色蒼蒼聳碧空。霧暗碧紗𥶓悲翠,月明秋水浸芙蓉。層岩有路何人到,古樹無枝少鶴蹤。鎭日相看渾不厭,丹靑寫入畫圖中。〔郭鏞詩〕:巍巍重鎭對孤城,一帶靑屛畫不成。絕頂尙存仙隱跡,寒巖不斷鶴鳴聲。煙消螺髻靑猶濕,雲斂蛾眉黛欲橫。莫怪登臨謝妓,憑極目自心淸。
  • 秀山。在通海縣南六十里,又名靑山。列翠如屛,下瞰長河。山半有判府泉,味甘而淸,飲之令人肥白。其鬱有秀山泉,亦淸美。〔有韓宜可題秀山雲詩〕:突兀峯巒接翠微,白雲如練久相依。未爲仙子裁春服,堪與君王補袞衣。風動捲舒還有態,眼前聚散本無機。一從眠抱山山石,未得從龍萬里飛。

〔衆山〕

編輯
  • 連雲山。在府治南二十里,四時常有雲氣。
  • 寶山。在府治西南二里,相傳此山夜有光如火,產石如寶。
  • 象山。在府治南五里,其形如象。
  • 石巖山。在府治東十五里,山鬱有洞異湖,籠瀘江之諸水,至此入洞復出,流入阿迷州。
  • 捧印山。在府治東二十里,有石如印,在山之嶺,俗雲仙人棒印。
  • 矣和坡山。在府東南判山鄕沙寨村,高可十餘丈,林壑之美,宛然如畫。
  • 馬鞍山。在府治西北五里,其形如鞍。
  • 火燄山。在府治西北十里,土有硫黃氣,有疾者臥其上卽愈。
  • 豐山。與火焰山相連,土地肥活,有草木茂盛,民居其間多富足。
  • 黑沖山。在府治西北四十里,雲黑樹暗,經年不霽,多瘴癘,人不敢往。
  • 樂榮山。在府治西南三里,其土香美,作餅炙熟可食,𤒖婦啫之。
  • 北嶺。在府治北三十五里,高五百餘丈,山勢嵯峩,樹木蔥鬱,與判文山對峙。
  • 乾陽山。在石屛州北五里,高五百丈,上有石洞,佳木蒼翠,山麓有乾陽龍祠,遇旱禱雨。
  • 菜玉山。在石屛州東十五里,中有石,謂之菜玉。
  • 鍾秀山。在石屛州南二十五里,高三百餘丈,綿亘百餘里,中有紫石,可採爲硯,其西北有寶山如圓珠。
  • 萬松山。在寧州東九里,麓盤頂峭,上有松林蒼翠。
  • 登樓山。在寧州東南二十里,高可千丈,袤八十餘里,登之則遠近之景翠在目前,山頂有池方百步,嘗有翠島飛集,有葉落池中,島卽銜去,昔蒙氏封爲東隅之神,有祠在焉,山形如文字,故又名文峯,今儒學門對之。
  • 碧玉峰。在寧州北十五里,巖石磷磷,下瞰撫仙湖,波光涵浸如碧玉,上有碧玉神祠,傍有石如懸鍾,又名石鍾岩。
  • 陽暮山。在寧州,卽龍洞山,山腹有三洞,上洞崆峒廣高如大廈,深入莫測,內巧石盤紆,如龍、如柱、如鐘磬,鏗然有聲,中洞亦廣闊,五如佛像,下洞有溪泉湧出,內多蝦魚,然水去來無時,人以爲有靈物。山因夕陽倒影,金紫萬狀,故名。
  • 木角甸山。在寧州備樂鄕一百三十里。舊山盧甘石,今閉年久。
  • 西沙龍山。在寧州老寨後大箐內是。土語呼城爲龍,土酋西沙所築,故名。〔張海詩〕:孤城西壁擁層巒,繞郭芙蓉秀可飡。翠浥淨光春作雨,淸分嵐氣曉生寒。繪圖有客如摩詰,高臥何人是謝安。拄笏鈎簾看不盡,酒觴又覺許多寬。
  • 烏充山。在阿迷州東十五里。又名東山。
  • 雷公山。舊名買吾山,在州東南。巡撫鄒應龍東征,忽雷擊逋賊於此,改今名。
  • 蓬和山。在阿迷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傍甸村。又名豐樂山。與烏充、祿豐雖異處,然皆形連勢接,陡竣險阻,抱環州治。
  • 諸葛山。在通海縣東南三里。昔諸葛亮南征,駐兵於此。
  • 螺髻山。在河西縣西五里。山頂如螺髻,峯頭有石塔,高丈許。塔前有水池,內多蒪菜、螺梅。每晨有雲覆其上,景曰螺髻朝嵐。
  • 碌磎山。在河西縣東北。多石,近溪,四圍皆水。
  • 琉璃山。在河西縣北。元時土酋建居其上,城寨三層猶存,山勢崔巍,一縣偉觀也。
  • 普應山。在河西縣西。建有圓通古寺,以普應晨鐘爲景。〔有蕭濟詩〕:幾點疏星斗柄橫,晨鐘又早報天明。驚回客夢家千里,敲落禪林月五更。虓虎想聞山鬼泣,蒲牢應畏海鯨鳴。依稀記得朝天日,鳳閣曾聞百八聲。
  • 佛光山。在河西縣西十里,其形中高,左右稍下,圓若佛光。
  • 龜山。在河西縣東北三里,其狀如龜,因名曰龜山。
  • 翠微山。在河西縣東,其山淸秀,狀如翠屛。
  • 桂峰山。在嶍峨縣南二里,高峯峭拔,上多產桂。
  • 屛風山。在嶍峨縣前,列如屛障。
  • 帽盒山。在㠄峨縣西,宛如帽盒。
  • 嶍峨山。在㠄峨縣東北二里,舊縣治在其陽。
  • 龍山。在㠄峨縣東南二里,與桂峯山相連,山麓有龍泉,四時不竭,滋浥甚溥。
  • 五鳳山。在㠄峨縣西南九十里怕念鄕,五山連峙,狀如五鳳。
  • 萃秀山。在㠄峨縣北二里,環擁於縣治後,如聚秀然。
  • 旗皷山。在嶍峨縣東北三里,宛如旗鼓。
  • 目則山。在蒙自縣西三十里,橫列二十餘峯,多怪石巉巖,〔有何應春詩〕:萬疊峯巒毓紫煙,重來生意滿田園。淸風泉自龍湫發,落日人從島道旋。遠浦新晴飛白鷺,疏林殘暑咽寨蟬。夷民村落常更置,幾處荒基蔓草芋。
  • 羨裒山。在蒙自縣東九十里,上多石筍,絕畝平廣千頃,中有三池。
  • 鸚鵡山。蒙自縣有二,一在縣西五十里,一在縣北七十里。
  • 耳羅山。在蒙自府東北三十里,山峯每有風雨雷電,風兆豐年。
  • 雲龍山。在蒙自縣東北三十里,〔有王景章遊記〕:踰蒙自三十里而遠,四山蟠束如蒼天,百靈景從,婉蜒飛舞,可愕可愛。前出數里,林木蓊鬱,拔起如畫,路人指曰:是名石室,中可坐千人。又前數十里,石巖嵌,上面削,下有蜂數萬,營戶其陽,土人利之。其周旁有石洞,一罅啓牖,上內平,經行者夜宿其中,足容百人,雲有虎豹蛇𧈭患。其前石峯十數,崒嵂雲表,隱若城壁,風松語天半,可望不可卽。一逕逶迤側入,使有百人守之,虎士數萬,未可傍也。其中皆山箐,廣數十弓,袤數里,兩峯石筍如束,草木連倦,雲氣出其間如白練,奇形詭勢,鬼鑿神局,不相連屬,如覆盂,如巨鏞,如虎噬,如龍翔鳳翥,如玉女龍粧,勇夫卓旆,千變萬狀,不可殫紀。遙睇其中,回峯盤固,翠雲相盪,琅玕琪樹,瑤草文鹿,出眇入忽,意者必有安期、羨門往來其間,非人世也。不然,則山精木客之窟宅,殆有神物爲之啓閉。世有謝安、靈運刊木通道,奇祕當不在十大洞天下。日昃絕壑,火光靑熒,疑爲鬼燐。策馬疾馳,宿小雲龍山下,馬牛肩摩尾擊無算。兩山萬石林峙,雕玉鏤雪,白光摩夾,甚怪。土人鑿山爲峽,騎可通。南卽大雲龍山,從絕頂烏道上絕雲霧間,踸踔數里,不敢俯睨。一峯東轉,屹若屛障,可數十仞,峭峻尤甚,倚不得展,進寸退尺,而大雨如雪,氈毳不可禦,馬瘏僕痡,水聲琅琅,山禽鳴岡竹間,若爲予言行不得者。地主皆土酋,通羅鬼書,土毛倍於小雲龍,而奇觀不及焉。嗟夫!昔漢武開西南夷,議者以爲勤兵於遠,以事不毛之地。今觀山川之勝,土毛之富,侔於中土,宜乎王者之無外也。
  • 曲通山。在納樓茶甸長官司西南八里,山下有二泉,一流入祿豐江,一流入石洞。
  • 松山。在約樓茶甸長官司西南一里,多產松子。
  • 溪處山。在溪處長官司西,奇峭延長,民居其上,中有溪間。
  • 波㱔山。在敎化三部長官司西四十里,孤峯削出,高冠羣山。
  • 思陀山。在思陀長官司東,山頂平夷,有思陀寨遺址。
  • 岩洞。在府東二十里,山形錦亘,衆水歸宿,伏流會盤江,達南海。初至曰洞口,上空下闕,可容數百人,但水流低狹,無徑可通。山行里許,名曰中洞,深遠渾涵,結橋而度,列炬而入,石筍倒垂,如龍蛇虎豹之壯,莫可辨詰。〔有吳鵬詩〕:雅志在山水,臨眺興無倦。竚望城東郊,幽岩表南甸。使居復愛客,撫景開芳宴。解帶遶南風,手掬水花片。披榛得徵路,延瞰中岩徧。結橋度雲溪,列炬散晴電。怪石蚪龍翔,層臺玉芝炫。旋轉尋丈間,幻化千萬變。勢凌天姥奇,名並桃源擅。自非神明護,乾坤豈終見。日來苦塵縛,勝引資游衍。薄莫下山椒,心賞徒猶戀。安得長公術,移此中州奠。依棲鍊五藥,辟穀謝朝彥。
  • 南明洞。在岩洞後,洞門卑淺,其中若無物者。躡蹬而下,漸覺寬舒,上露二竅,陽光直射,石林叢錯,藥牀羅列,有竇谽閉,僅容一人。燃燈以進,中復宏敞,緣崖而上,一竅天生,廣可三丈,煙霞翔集,雲影徘徊,奇樹璀璨,異草芬茁。有黃中詩:方外遺蹤古洞天,薜蘿深鎖翠微連。晴窗窈窕晶光入,凍壁雞奇滴乳縣。白日雲腥龍欲起,碧枝煙暝錫初旋。山林久祕無人議,掃石留題紀到年。
  • 萬象洞。與南明洞相連,洞形峻闊,嵐靄層結,如雲霞飛布其上。隨磴俯下,度石樑,借火光而入,千態萬狀,愈探俞奇。
  • 仙人洞。有三,一在河西縣西四十里溫泉下,有石門二扇,外石形如獅象,內深廣十餘里,遊觀者執火糜衆,乃能入之。一在蒙自縣東七十里,寬二丈餘,四面石壁懸注,如鐘皷狀。一在納樓長官司東北五十里,流泉湧出,樵人往來,常聞洞中有聲,如呼雞犬者。
  • 鳳山洞。在嶍峨縣西八十里五鳳山之麓,其洞深廣,可容數十人。
  • 筇川洞。在嶍峨縣西百里笻川山麓,外有石門,其水自洞湧出。
  • 三元洞。在嶍峨縣西十五里,兩山並峙,東西兩門,高十餘丈,中可容一二百人。洞有三層,上層光明透激,中層稍暗,奇石異狀,下層如小田坷坎,一水穿通,涼心可美。

〔大川〕

編輯
  • 牂牁江。烏蒙界有牂牁太守陳立祠,莊蹻留王滇池,置苴蘭牂牁國,漢立牂牁郡。

〔衆川〕

編輯
  • 瀘江。在府城南,源自石屛州異龍湖,東流入阿迷州,南爲樂蒙河,入於盤江。〔有王景章詩〕:郡城北向古城南,一服靈源漾碧潭。夜月澄波拖素鍊,春風吹浪皺晴藍。柳陰繞約高低合,山色模糊遠近含。卻憶舊時濯纓處,幾入唉詠暫停驂。
  • 北溝河。源自小關山,過石橋,會瀘水同流,俗呼窰溝。
  • 白龍潭。在府西北上二里,關五尺,灌漑田疇,爲利甚溥,官建祠祀之,隨禱卽應。
  • 濕泉。有六,一在府香林寺山下,一在寧州,一在阿迷州,一在河西縣,一在嶍峨縣,水俱溫𰕎浴。一在曲江者,發自山麓,有硫黃氣如佛湯,不可近,別流淸冷,引而爲池,澄澈見底,最可濯浴。〔有瞿俊詩〕:我初按節來南滇,與撰地誌聞溫泉。寤懷淨浴洗身垢,此心渴想常懸懸。迤東一路走千里,九月荒炎如暑天。金風不解送涼信,鬱蒸及劇如熬煎。行逢曲江古名勝,解衣浴罷仍留連。靜思物理惟幽妙,有口欲語心難宣。初疑堯時有十日,射落一箇滇池邊。火輪落地凝不散,珠光耀出重泉淵。又疑大士女媧氏,補天鍊石憂天穿。熒熒宿火未消減,太冶煑火埋炎煙。又雲浴此可袪疾,奔走贏老爭趨先。我身無疾底須浴,好事豈必分愚賢。此泉有買本無價,一日可值千金錢。若敎亦被西子污,棄置更有誰相憐。環流入潤注澄碧,靑鏡照耀分媸妍。行人遇此須憩息,肝膽瑩徹心醒然。環流出洞漑田畝,普濟旱暵成豐年。我民世世被餘澤,稽首莫報神功玄。詩成長嘆下山去,乘風快着靑驤鞭。
  • 有本泉。在府城外東南。其水淸澈,四時不竭。一帶居民引汲灌漑田地,皆甚賴焉。
  • 混混泉。在府城外東。晝夜不息,隣居軍民皆取汲之。
  • 溥博泉。在府城外。兩水甚淸潔,人呼大井。
  • 淵泉。近大井。水味淸美,烹茶甚佳,俗呼小井。
  • 流泉。在府城外。北流入窰溝。其水不端,水底有白石,人受取之。
  • 香林泉。在府東北三十里。其味淸美。
  • 玉潔井。在府城外東昧。甘冽,水常溢,居民更資以造紙。
  • 白沙井。在府白鶴舗前。其味最甘,人以爲第一泉。
  • 涼水井。在府東北八里。水淸涼,居者行者咸賴焉。
  • 龍井。在府南回回村。正月一日水上潮,有二魚,人利見焉。
  • 建水池。在府城南。舊龍居之。其水色碧,居民環處。
  • 冷水溝。在府東北四十里。淸流不竭,灌漑甚多。
  • 淸水塘。在府南二十里。水光淸潔可鑑。
  • 大水塘。在府東二里。四時不竭,足備旱澇。
  • 曲江。在府東北九十里。源出新興,由嶍峨經河西入盤江。夏秋多水,煙樹微茫,孤舟往來,行者利涉。〔有沐昻詩〕:曲江新漲水痕收,野色和煙古渡頭。林外漸看來宿島,沙邊還見浴輕鷗。漁翁舉掉論歸舫,旅客停驂問去舟。欵乃一聲何虞發,夕陽芳草自悠悠。
  • 盤江。在府東北二百里。源自新興,經阿迷合衆流入廣西。
  • 蓮花池。在府西二里。淸澈如鑑,每夏有芰荷開放如錦。
  • 異龍湖。在石屛州東。湖有九曲,週一百五十里,中有三島。小島名孟繼龍,有蛇蟲,不可居,昔蠻酋以有罪者流此中,島名小未束。大島名和龍湖,蠻酋立城其上,漢名水城,四面皆巨浸,俗呼爲海,東流爲瀘江。有陳宣〔開石屛水利記〕:水生於天一,成於地六,非得人以補抑之,縱其汎濫瀰漫,以魚鼈吾生民,此向所以憂之心,三過其門面不入也。周公營洛之時,又嘗鑿石渠,引伊洛水以灌州土,號周陽渠。至漢張純猶能復其故跡,以至於今而不廢。水豈終能爲患而不爲利耶?易曰: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然或止於坎,流於窘,蓄於池,於湖,於澤,性雖闊,終莫能以自行。不幸而生在於餘𠿘之地,又不幸遭時大旱,其不爲枯槁而凋喪者幾希,雖欲潤,終莫能以自致,此所以不能不假之吾人焉。人也者,所以補天地不及,而所謂參贊焉者,於斯亦或一驗與?猶之有一物之仁,有一事之仁,謂之非仁不可也。滇南屬部臨安,予與憲副包公好問實守巡其地,皆有責焉。時弘治癸丑,自春徂夏,五月望尙旱不雨,春秋所必書者,人心驚惶,走吿無虛日。間有言去城之西不五十里有石屛湖,俗重之日海,若假人力開濬,水可上行,性雖闊,及枯槁,湖落地至盡膏腴也。憲副王公行之邀我二人,望三日偕至湖,作謀治式,如金如玉,干之百千丈有奇。令郡衛知府王資良、指揮鷹松各出民兵共役,令之稱畚鍤,具餱糧,程土物,明日卽事。每丈平處一人至二人,有沙土處倍之,有石處又倍之,凡一千有五百人。每五十丈督一百戶,每五百丈督一千戶,每五日督一指渾、通判等官,察其勸惰,以上下其食事,三旬而成,水通物潤。且有地以鄕計者四,以畝計者數百萬,以程計者抵域下四十里,過此則潤及阿迷州,若猶未已也。天之生水,與地成之,而人之所以贊之者,至是皆無遺憾矣。不然,則瀦於坎窞湖澤,與土石相汨沒,卒歸之無用之所而已矣。畏天命,悲人窮,周公當先爲之,豈欺我哉!南京監察御史王明仲讀書於家,感而有請,且曰:吾徙生長於斯,聞有湖在石屛,未嘗聞有利如此,不刻之石,何以垂遠而傳不朽!包公偕予方走書以白當道,然之爲民事所嘗急者,又重吳子之請,敬從之。
  • 月池。在石屛州西數百步許。泉如偃月,四時不竭。
  • 小龍井。在石屛州西二里。其二井相隣,會流入異龍湖。
  • 矣落河。在石屛而西八十里,闊三丈,源出元江,西流入容虧甸。
  • 浣江。在寧州西南三里,水從淸龍潭流下江岸,緣樹春陰,土夫行客黨於此餞別。
  • 恩永河。在寧州南四里,舊名海眼泉,雖遇亢旱不竭。
  • 高河。在寧州西南四里,團山頂上,外窿中窪,周二百餘步,雖旱澇不溢不涸。
  • 瓜水。在寧州南,浣江之水流自北,恩永山之水流自西,角轉而東南,丁矣沖之水流自東,灣環而南,俱會茶部。沖形如瓜字,〔有張海詩〕:三曲溪流帶遠沙,品題應得並稱瓜。奇連江左湖名鑑,秀挹西川水號巴。矗矗曉山凝翠遠,亭亭高柳映堤斜。窮源見說靑門近,疑向新河問一槎。
  • 巓岩泉。在寧州東北十里,兩岸相以下有溪澗,一泉巓飛如瀑布,〔有謝溥詩〕:飛流一瀉落巑岏,百丈人看掛素紈。玉尺休疑量度易,金針須信製縫難。林穿濺沫跳珠玉,壑潄淸聲響珮環。幾欲流臨揮彩筆,尙餘錦繡出毫端。
  • 渴池。在寧州海口海眼之中麓,永甚淸澈,熱如滾湯,每歲秋冬,鄕人多赴浴之。
  • 樂蒙河。在阿迷州,源出石屛州異龍湖,至建水爲瀘江,西入州,回折而東,會盤江,下廣西府。
  • 盤江河。在阿迷州北二十里,源自新興州,經建水至此,衆流所會,瀰漫浩蕩,亦爲十八寨夷人出沒限要路,阿迷、彌勒分界處。〔有杜朝紳詩〕:兩山盤錯江雲黑,一水中流岸樹靑。谷口風鳴催蕩漿,櫂歌夷語雜煙汀。
  • 通靈洞。卽南洞,在州治東南,中有水泉,灌漑甚溥,以火燭洞中,有聲如雷。萬曆二年,巡撫侍郎鄒應龍改今名,有記,見遺文。
  • 靈泉。在阿迷州西一里,舊名龍潭,有灌漑。
  • 冰泉。在阿迷州西南四里,水淨且冷,河漫爲匯。
  • 火井。在阿迷州北三十里郭沼村,水溢出於田,嘗有煙氣,或投竹木卽燃,夜則有光,邊石亦熱,出煤可燒,名曰火井。
  • 通海湖。在縣北三里。源自河西,流注爲湖。周圍八十里,如環面,缺其東南。相傳昔水澇不通,有僧於縣治東北石筍叢立處,以杖穿穴洩其水,因名曰通海。〔有韓宜可詩〕:江寒鳧鴈集汀沙,半掩柴門夕照斜。洞口煙嵐連野遠,城頭鼓角雜寒笳。猿聲常嘯林間月,鴉背輕翻樹抄霞。幾度扶笻翹首望,靑山隱隱隔天涯。〔王景章觀海軒記〕:涉滇海三百里,有深淵焉,漫瀝嶠崖之匯,名曰通海,以其與海通也。閩郡梁一舉築室其上以觀海,揭之來徵文。予觀孟朝氏日:觀海者難爲水,要在遊諸聖門而後巳。孔鐸絕響,聞而知者不可謂無其人,然得其門而入者蓋寡。環八紘皆海也,朝發而夕至,長風無時,濁浪山立,黿鼉較,龍百怪,以窟洋汪溢,與天無際,揚眉盼睞,毛骨森聳,自非放凌波之舟,揚蔽山之颿,曷以養胸中之憤,廓廣大之目?然皆足跡限戶庭,弗克和力。今一舉當聖明逢涌源泉之時,困心衡慮,踰嶺橋,絕洞庭,泝赤壁綢澦,撞飛瀨,以與魚龍爭長雄。觀乎!觀乎!繄在於斯乎!聖人嘗曰:逝者如斯。又曰:美哉洋洋,是必有道矣。嗟夫!此聖人之海也,道之體也,聖人之大觀也。是海也,予意七十子有弗得而見者,況他人乎?大觀不觀所觀,而觀所不觀。自昔惟孟軻氏最善觀者,故曰:必觀其瀛。若蒼沂之浴,亦觀矣。至於天鳶淵魚,是觀所不觀也。濠梁之魚,前川花柳,又皆觀所不觀,而幾於所不觀也。蓋謂觀跡也,觀所不觀,妙也。學而於觀所不觀,難矣。然觀於海者,所以至於聖門也,未也。洙泗之濱,有大桴焉,以敬爲𣚌,以禮爲颿,以道德爲駕,如得放乎中流,周流六虛,身與道俱,則庶乎其至矣。一舉當繼是以觀。
  • 仙人井。在通海縣南二十里仙人坡下。〔有韓宜可詩〕:陰陰古洞小壼天,嵐氣晴分紫翠巓。日照佛頭排玉筍,霞明仙掌捧金蓮。江村漁舍春天樹,茅屋人家日午煙。指點帝京何處是,九重宮闕五雲邊。
  • 東湖池。在河西縣東南二十里達善,延四百步,袤三百步,蓄水以濟塘下田畝。
  • 西湖池。在河西縣北二里,上延百步,有堤築,亦蓄水灌漑田地。
  • 碌磎河。在河西縣東南,卽通海湖源也。自水磨村流注縣境爲湖,周圍八十里許,內產魚類非一,其味亦美。
  • 山後川。在河西縣西二百步,袤一百步,深一丈許,四圍植柳,水更淸瑩。
  • 三龍泉。在河西縣北一里。舊傳有人汲水,見內忽化一物如蛇,有三頭,立廟其上。
  • 九龍泉。在河西縣西南十里,延百步。昔有密僧見降龍有九頭,遇旱禱雨。
  • 合流江。在嶍峨縣東南一里。二水異源,一自新代州流至縣北爲大河,一自大屛州流至縣南爲小河,合流出曲江。
  • 丁癸江。在嶍峨縣西北二百五十里,源自三泊縣,經流丁癸。其水深闊洶湧,居民刳大木爲舟。
  • 梨花江。在蒙自縣東南,來自元江,流經鈉茶甸,至本縣東南,入交阯淸水江。
  • 草湖。在蒙自縣南百步,闊長十丈。
  • 矣波海。在蒙自縣東四里。十中出魚暇海菜。
  • 長橋海。在蒙自縣東二十里。構木爲橋,長十餘丈,四面皆水。
  • 西溪。有二,俱在蒙自縣西南,一出銀礦,一出錫礦。
  • 龍華泉。在蒙自縣西北二里,有龍物潛焉,歲旱禱之則雨。
  • 新泉。在蒙自縣南,源自生三岊諸處,經歷周崧等奉委開濬,厥濟溥焉。〔有李遇元疏通水利記畧〕:畧臨安屬縣蒙自,舊爲僰獠所居,厥田中上,厥地廣闊。然縣治前後無大川居澤,所賴瀦水灌漑,惟草陂一區,有地曰法果,脈脈出泉,浸流入陂。頑民因盜水決防,前源奔下,歲值漢旱,民用憂惶。嘉靖王子冬,兵憲蔣公虹泉按部,白諸撫臺思菴鮑公、逕臺西野黃公,謂宜修濬,遂行。郡守鄧山章侯擇可委任者,得經歷周崧及百戶王昌,使董其事。於是隨山窮源,首得酒鷄,得泉一,繼又得生三岊泉,遂同法果泉倂引入堰,益弘長不淺渴矣。
  • 魯部河。在敎化三部長官司西南三十里,源自禮社江,經司境入梨花江。
  • 虧容江。在長官司西五里,卽元江之禮社。江流至本司,東經車人寨,出寧遠州。〔有李璧詩〕:虧容江上是天涯,斷髪文身幾許家。四月山風扇煙燠,檳榔樹樹盡開花。

古蹟

編輯
  • 曲江城。在府治北,臨曲江。有二:一築於漢,一築於蒙氏。
  • 段氏古城。有二,一在府西蓮花池,一在南山寺,遣址尙存。
  • 將臺。有二:一在府城外西北,左伯駐兵處;一在白鶴舖前,定遠伯沐昻駐兵處。臺廢跡存。
  • 讀書臺。在府文廟邊,地勢高起如臺。學士王景章、都御史韓宜可時常講談於此,人因稱之。成化間,訓導趙子禧構六角亭於上。
  • 砌碌石。在石屛州秀山。蠻語鹿爲砌,石爲碌。其石高七尺,左右各一石,高二尺,似犬逐鹿之狀。〔有楊宗詩〕:怪石三驅得地靈,曾聞戍獵此中經。韓盧疾疾飛沙草,麋鹿呦呦食野苹。蒼莽埋雲千古秀,莓苔着雨四時靑。發蹤指示人何在,一枕眠蕉夢不醒。
  • 龍馬蹄石。在石屛州西八十里,石高四尺,圍六尺,有龍馬蹄跡。傍有小石四,呼爲風伯雨師,歲旱禱之輒雨。〔有夏尙忠詩〕:力戰曾勞汗血軀,山中風雨老䕷蕪。巉岩此日留蹤在,奇骨當年待價沽。雲路不辭千里遠,霜蹄肯受一鞭驅。房星落地無今古,疑是周王八駿圖。〔張繹詩〕:神駿何年到此州,行蹤故向此中留。曉寒豈避秋霜滑,風暖宜憐春草柔。千里才名人易去,九臯眼孔世難求。圖經不載誰應讖,辜負空羣志未酬。〔余秉清詩〕:神駒從此騁馳驅,印出分明制電啼。一勒嘶風雲外去,淡煙芳草落花溪。
  • 末束城。在石屛州異龍湖三島山,今考在穵斷山。
  • 寧海府故址。在寧州西五十里大雄寺傍,今名舊州。
  • 西沙縣故址。在寧州西二里仁善坊內。
  • 武石仙跡。在寧州西十里,道傍有三石,一石類人足,一石類硯池,一石類棋局,昔仙人作之。
  • 傍甸洞。在阿迷州東一百四十里,有風雷聲,人不敢入。
  • 楊廣城。有三,一在通安橋前,一在坪舖,一在石頭寨田間。世傳宋狄靑使將楊文廣逐儂智高至大理,曾屯兵於此。
  • 合江石。在阿迷州,卽三江口,儂智高由北竄入大理。
  • 觀音洞。在阿迷州西五十時,近安邊哨,洞內有石觀音像。
  • 傳聲洞。在阿迷州西南二十五城集旬境,洞口石如蓆狀,一隙小孔,僅容人止,以氣噓之,聲如吹牛角,可聞半里,人少到,輒有蛛綱封之。
  • 臨安府故址。在通海縣北五里。
  • 仙人坡。在通海縣東南二十里箐口舖,每日晨有白沙印數巨人跡在路,或掃之,及亭午俱不見,明早復然,謂之仙人跡。
  • 土城。在通海縣東五十里官洞村,相傳先年寨長王智所築以禦諸蠻者,廢基尙存可驗。
  • 石筍。在通海縣東北二里,世傳僧畔富以杖洩水之處,其穴猶存。
  • 故元帥府。在河西縣北三十里,元時建,有石碑。
  • 古城。在河西縣東北,故址尙存。
  • 龍馬槽寨。在河西縣北百里,古有龍馬時現。
  • 猊寨。在嶍峨縣西北四十里,元時建縣所在,兵燹後基址尙存。
  • 廢平甸縣。在嶍峨縣西一百七十里,元時降州爲縣,倂入爲鄕,卽今名曰平甸鄕也。
  • 廢筇川縣。在嶍峨縣西北九十里,元時降爲縣,倂入爲鄕,卽今名曰笻川鄕是也。
  • 邃巖。在嶍峨縣西百二十里興衣鄕巡檢司前,其巖深邃廣闊。
  • 風洞。在納樓長官司東二十里,四時風自洞出,人不可近。
  • 魚洞。在納樓長官司東南六十里,每春有,色紅肥澤,長五寸,俗呼仙。
  • 羚羊洞。在納樓長官司北,中產礦煉銀,高聳處有羚羊飛石稜層,人不可到,世傳有仙。

風俗

編輯
  • 土俗質野。郡志。
  • 號詩書郡。元志。
  • 士尙氣節,秀民知學,婚禮近古。俱志舊。
  • 節令、祭葬、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郡同。語其全省土風下。
  • 近郡之夷,名烏、爨、拇、獛、𤟰、㱔、袁等蠻雜處,性悍形陋,藏匿山林,惟事剽掠,喜則人,怒則獸,無有恩義,一言不合,引刃讎殺,死則以財物償之,非德化所能懷。柔。惟董之以威,庶可慴服。舊志。

物產

編輯
  • 金之屬六。鑛、銀、銅、鐵、錫、鉛。
  • 稻之屬五。旱香、紅、光、黑。
  • 糯之屬二。香、黏。
  • 來麰之屬三。大、小燕。
  • 蕎之屬二。苦、甜。
  • 黍秫之屬三。紅、黃、白。
  • 菽之屬十二。黃豆、黑豆、紅豆、緣豆、靑豆、飯豆、鼠豆、蠶豆、茶豆、褐豆、彎豆、匾豆。
  • 菜茹之屬二十三。蔥、韮、薤、蒜、芥、蕨、莧、芹、筍、波稜、薑、菜、桐、蒿、茴香、茄、瓠、紅蘿蔔、白蘿蔔、黃蘿蔔、萵苣、白菜、豆菜、春不老、竦菜。
  • 瓜之屬六。王瓜、菜瓜、西瓜、冬瓜、絲瓜、苦瓜。
  • 薯蕷之屬三。山藥、紅薯、紫蕷。
  • 菌之屬四。雞樓、香蕈、木耳、八擔柴。
  • 藥之屬五十四。天門冬、何者、烏三、柰子、白芨、穿山甲、桔梗、麥門冬、當歸、防風、黑牽牛、旱蓮草、荊芥、枳實、忍冬藤、金銀花、黃芩、黃蘗、陳皮、靑皮、枳殻、茯神、遠志、常山、草菒、薏苡仁、香附子、黃精、火掀、草馬、梹榔、白荳蔻、土芍藥、葛根、半夏、柴胡、覆盆子、苦參、石蘭根、黃耆、枸杞、丁香、知母、南星、天花粉、萆薢、山藥、獨活、菖蒲、芙蓉、白芷、牛膝、五加皮、益母草。
  • 菓之屬二十六。桃、李、杏、柿、栗、橘、橙、柑、榴、梨、龍眼、林擒、蔔萄、枇把、胡桃、櫻桃、楊梅、蓮子、松子、莩藹、梧桐、木瓜、雞嗉棗、梹榔、花紅。
  • 蓏之屬三。菱、藕、茨菰。
  • 香之屬二。勝沉香、降眞香。
  • 竹之屬八。紫竹、刺竹、荊竹、滑竹、鳳尾竹、筆管竹、箭桿竹。
  • 木之屬十八。椿、松、柏、杉、檜、紫榆、楮、槐、楊、烏白、夜合、柳、萬年靑、栗、櫟、楷、㯶、血樹。
  • 花之屬四十一。蓮、菊、蘭、葵、萱草、匾竹、牡丹、玉簪、芍藥、十槿、錦石竹、剪紅羅、鳳仙、夜落、金錢、鷄冠、蝶戲、珠山茶、珍珠佩、嬰粟、木犀、紫荊、梔子、玉堂春、郁李、月月紅、粉團、荼䕷、薔薇、木槿、碧桃、石榴、地擁金蓮、棣棠、茉莉、丁香、迎春、芙蓉、柴薇、海棠、降桃、素馨。
  • 禽之屬三十七。鷄、鵝、鴨、𪅂、鴿、鶴、𩿛、鵠、鸛、鷓鴣、燕、盡眉、鶯、布穀、啄木冠、鵲、鷺、雉、白鷴、鴝鵒、水獺、鵪鶉、百舌、黃雀、子規、鴉、孔雀、黃鴨、黃鸝、鴟、竹鷄、鴿、枕中鷄、翡翠、白頭公、靑莊、鳧。
  • 獸之屬二十一。牛、羊、馬、驢、騾、犬、豕、貓、虎、猿、猴、豺、鹿、獐、麂、狐、兔、獺、豪豬、熊、羚羊。
  • 魚之屬十五。鯉、鯽、鮎、鱔、鰍、鰻、龜、鼈、螃蟹、蚌、螺、蛤、蛙、蝦蟆、細鱗魚。
  • 飲饌之屬十三。糕、酥油、乳線、蜜、芝麻、油餌、豆粉、米粉、茶、酒餅、咂酒、蘇麻。
  • 物質之屬二十七。磁器、藍靛、黃蠟、白蠟、蘇木、紙、麂皮、氈衫、象眼布、莎羅布、靑布、白布、瓦石、白土、靑土、土草、紫石、土原、靑絲石、靑膽礬、瀘甘、鰻頭、土餅、墨、火麻、攀枝花、綿花。

堤閘

編輯
  • 冷水溝。在府東北四十里,淸流不竭,灌漑甚多。
  • 馬蝗溝。在府西北五里。
  • 五塘溝。在石屛州南,水有五處,俱熱如湯。
  • 楊柳壩。在石屛州西五里,以障寶秀彌勒溝水,蓄洩灌漑,軍民田多資之。
  • 彌勒溝。在石屛州西南十五里。
  • 東渠鄕龍潭。在河西縣,出自九街山麓,灌漑旬心、沙羅、東城等三村田地,雖遇熯旱之年,民亦得種。
  • 窰溝。源自小關山,會臨瀘水。
  • 東堰。在阿迷州,水自通靈洞經東山莊、義來村,將官王廷表率衆爲石壩。
  • 西堰。在阿迷州,水自樂蒙河,民趙儒築堰通之,經桃川莊至甸尾。〔王廷表雲〕:邵田千餘畝,設東西堰灌之,立二堰長供水事,自春至夏,疏淤塞,禦衝塌,巡朝暮,分多寡,所至飲食之,謂之雞酒。秋穫,照畝與穀,使祭壩燕衆,謂之堰穀。嘉靖庚子,夫役煩多,議收穀量給堰長,餘充夫費,後則私矣。夫役仍出於民,民多怨之,制爲法令可也。
  • 石堰。在阿迷州南。有小河,巡撫鄒應龍爲石堰,一方賴之。

橋梁

編輯
  • 迎恩橋。在府東一里。初以木爲之,正統間甃以石,〔有段鑽記畧〕:臨安城東一里許,有水自北來,衝決渠道。舊有石橋,低狹不能盡洩水勢,春夏潦泛溢,人病涉焉。正統乙丑冬,掌府事雲南右參政賴公瑛見而嘆曰:吾自出守於此,至陞今職,學官、祠廟、置郵、津渡,修葺稍備,惟此橋弗稱,吾之責也。旣而復諗於衆曰:諸有官君子,能協心通力爲我成之乎?於時臨安衛鎭撫劉瑛首捐俸鈔千錠爲倡,又命前知事何新崇勸諭府衛僚屬及市井好事者,出財以助之。維時農隙兵曠,劉君乃募工伐木輦石,人人樂於趨事,視水湮塞之處,力加疏導,令匠氏甃構石樑,下穿水道,高八丈有奇。橋成,上作屋數楹,以息行旅,高一十五尺,深二十尺,廣視深倍之。橋前五十步,跨道作牌坊三間,高視橋加五尺焉,深廣則差之,匾曰迎恩。經始於是年十二月,明年丙寅四月畢工。落成之日,學正段鑽記其事。
  • 瀘江橋。在府南一里。宣德間建,跨瀘江。正德中,義民王鎬等重修,〔有王璟記畧〕:事有至勞至能,任其責功有大費,而不吝其財,士夫嘉之,凡民德之。何者?暫勞而永逸,大費而利溥也。臨安去郡城東南半里許,舊有瀘江橋,歲歷旣久,勢將傾圯,往來者每病涉。正德己卯冬,居人王鎬、胡春謁余庭下,而進拜曰:瀘江橋將墜壞,今我輩欲重修之,可乎?余曰:橋之利大,而其費亦大,非有司之力不能爲,恐非汝輩所堪。鎬、春復曰:雖物有廢興,顧修舉在人,廢而能興,則繼美前人,利濟後世矣。於是慨然以興廢爲己任,具材鳩工,莫敢或怠。經始於正德庚辰秋,落成於嘉靖癸未春。又慮舊橋每圮於龍,因作觀音大士像以奠之,蓋龍性畏佛,往往有徵故也。遂爲之記。
  • 通貢橋。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弘治閩建,義官高辛重修。〔有劉崧記〕:臨安白鶴橋舗東三十里,有水出自香林山之下龍湫,澄徹可鑒毛髪,而水性微溫,末流灌田百餘頃。渠當孔道,舊有長橋約五丈餘,歲久傾圮。弘治辛亥十一月,指揮孫昱倡居人高辛、吳溶、廖洪輩出貲重脩,甃石架木,極其堅密,彌月而橋成,欲余記之。夫十一月徙槓成,十二月與梁成,孟子論王政也。今民間乃能倡義爲之,以助政之不遠,其志可嘉也。橋故無名,今題曰通貢雲。
  • 十架橋。在府城西四里。景泰間建。
  • 淸流橋。在府城北二里。天順間建。
  • 飛虹橋。在府城南二里,跨中溝。正統間建。
  • 浣衣橋。在府城南五里,跨小河。正統間建。二橋皆成化間居人葉舟重修。有〔楊僎記〕曰:有其貲者可以捐千金,荀非好義,一錢以上見於色矣。知好義者可以勞己而利人,荀非知義之所在,暫可勉而久則怠矣。臨安府城南二里有渠曰中溝,又五里曰小河。春夏之交,水勢衝漫不可渡,秋冬亦病涉焉。正統間,舊橋旣圮,成化間有議爲石樑者,計其費曰數百金,計其役曰非數百夫不可,相顧莫敢先倡。居人葉舟者見而心動焉,曰:此義皋也,吾一人足以爲之矣。乃召匠氏伐石於山,採木於林,鑄鐵於冶,度爲二梁,高若干,長若干,闊若干,凡費二百金,日役若干夫,積若干日爲夫若干,一不煩他人。人或助之,輒謝不受。勞心苦體,自董工作,完固壯偉,四方之人車而載者,馬而驅者,徒而負且攜者,皆若坦途焉,知水之無害而不知梁之爲利也。所謂數百金之費,數百夫之役,舟一人爲之,不亦難哉!舟有其貲而心且好義,一梁不足又作一梁,斯爲尤難乎!餘生也晚,恨之,及見其人,故追述其事而記之。
  • 永安橋。在府城西十里,跨白龍渠。成化間〔有王璟橋記〕:臨安郡之北關有渠,漑田數百畝,春橫潦泛漲,揭厲爲艱。舊有橋圮壞已盡,行者觀望咨嗟,間有興廢之志者,計費憚難,日居月諸,徙爲永歎,稚幼贏老,往往漂溺。一日,居人何濬奮然揮金,不假助於他人,不倩董於同輩,日櫛風沐雨,亟取土木金石,徵工僦功其下。先錯列鉅棧,貫以長木,而後寘礱石焉。東西石甃,縱以丈許,兩傍爲厲翅狀,以殺水勢。經始於成化庚子十月,落成於明年夏五月,始終董其事。咸何君勞心戮力,視昔可無傾圮之患。公欲余書其事,因敘其始末,俾勒諸石,以爲後來者勸焉。
  • 登瀛橋。在府西南,成化間建。
  • 玉虹橋。在府東十里,長四丈,廣半之,宣德間建。
  • 二河橋。在玉虹橋南,三河分流,二橋相望,正統間建。
  • 天生橋。在府南娑羅莊哨,有石跨流,自然成橋。
  • 百花橋。在府南五里,景泰間建。
  • 版橋。在府西北十里,弘治間錢銳建。
  • 曲江橋。在府東北百里,跨江,長三十丈,天順間建。水漲則許用船,水落仍從橋行。
  • 會安橋。在府西北黑沖山下,弘治間徐宣甃石。
  • 通遠橋。在石屛州矣落河東五里,天順間建。
  • 矣落橋。在石屛州西八十里,跨矣落河,天順間建。
  • 盧公橋。在寧州西三里,跨浣江,通甸苴關,正德十六年建,嘉靖三十二年重修。
  • 霽虹橋。在寧州西三里,嘉靖八年建。
  • 恩永橋。在寧州西三里,跨恩永河,先年構木結梁,嘉靖甲寅御史張鳳翀改造石橋。
  • 通安橋。在阿迷州東南二里,弘治間州民王晟建。〔有楊憲記〕:橋梁之建,所以利民,設爲經久計也。州治東二里許,當官道之衝,溝劣之會,水勢由茲以洩。自昔置橋,或以木,或以石,率皆簡畧,隨成隨壞,通者病焉。弘治丙午秋八月,州之秉元者,慨然圖爲經久,出己貲,召匠氏爲之增其舊制,悉甃以石,高四丈,長廣丈六,未踰月而成,州人稱便,乃請余記。夫橋梁所以濟人也,今秉元以一廝養,能不惜所費,面建濟人之功如此,則夫司牧民寄,與夫富寧大家,寧不思有所義乎?吾州橋梁,自此無慮於廢壞,而民之利便將益多,以接於永安橋,故以通安名之。
  • 永安橋。在阿迷州東二里,天順間建。
  • 永興橋。在阿迷州東門外,弘治間建。
  • 通濟橋。在阿迷州東門外,於弘治間建立。
  • 小橋。在阿迷州西門內,因靈泉衝倒,成化間建。
  • 古城橋。在阿迷州南。〔有平綱記〕:昔人論爲政,貴有公平正大之體,而不貴於務小惠以悅人,故後人之施政,必以橋梁盡心焉。阿迷之鎭,三面距河,南至旬頭,西至沙寨,東至大河。是河之水,沙河之經,其勢洶湧,抵河之衝,地平土疏,水急湍悍,二者之間,劇害尤甚。公使之經行,商賈之往來者,多爲所阻,由舊橋之未堅至是也。弘治壬子,蜀州周侯希旦來爲州二守,慨是水之爲患,思爲橋以圖經久,遂捐俸金爲倡,令耆老趙迪董其事。州民伍璋各輸以貲,總鎭府下管莊杜以時以驗徵子粒寓州境,亦皆欣然來助。橋成,以丈計,下爲捲洞,皆甃以石,過者歎羨爲利。迪輩請予記之。余惟水有橋梁,民不病涉,誠爲政之不可緩者。是橋必待周侯,誠知有公平正大之體面,不胥於小惠之施者哉。侯涖州未三年,卽橋之一事,而凡所以利吾民者,蓋無不興舉矣。故爲之記,而凡與有財力者皆勒碑陰。
  • 東橋。在阿迷州東。
  • 西橋。在阿迷州西。
  • 泰安橋。在阿迷州西三十里。
  • 永劉橋。在通海縣東二里。
  • 溥利橋。在通海縣東百步,弘治間建。
  • 雲濟橋。在河西縣北,弘治間建,民甚便之。
  • 碌磎橋。在河西縣東二里,正統間建。
  • 指南橋。在河西縣南二里,弘治間建。
  • 桂峰橋。在嶍峨縣南一里。
  • 龍江渡。在嶍峨縣東六十步,水大設舟,涸則設橋。
  • 長橋。在蒙自縣東二十五里,天順二年間建。
  • 倘甸橋。在蒙自縣東七十里,天順間建。
  • 宜民橋。在蒙自縣東二里,洪武間建。
  • 矣波渡。在蒙自縣東三十里,有船。
  • 箐口渡。在蒙自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 祿蓬渡。在納樓長官司南四十里。
  • 乍甸渡。在納樓長官司東南一百里。
  • 阿土渡。在納樓長官司東一百五十里。
  • 檳榔渡。在虧容長官司西北五十里。
  • 茶渡。在虧容長官司西北四十里。
  • 納更三渡。在納更巡檢司,隴墩、蠻𣏐、蠻汪是也。

宮室

編輯
  • 藏書閣。在府學明倫堂後,前知府賴英所建,而以經史諸書藏於上焉,今爲尊經閣。
  • 惠宣堂。在府治後,知府陳禮建,翰材侍說學士王直爲記。
  • 居敬堂。在臨安衛之後,指揮萬賓所建,翰林修撰陳循爲記。
  • 吏隱亭。在兵備分司,弘治十四年副使王一言建。
  • 簣山亭。在城東五里,舉人柴俸建。
  • 大興樓。在河西縣下敬坊,天順間典史衛銅建,懸大鐘於其上,遇有緊急,鳴鐘聚衆,無事不擅擊。
  • 文星閣。在泮池南,萬曆二年知府昌應時建。

冢墓

編輯

〔元〕

  • 董莊愍墓。在府治西門外一里,天曆間通海董文彥爲威楚路知事,死節,賜謚莊愍,語在人物誌中,後歸葬於此,弘治五年知府陳晟垣其四周。
  • 羣節墓。在府治白鶴舗,元末盜起,回回刺魯丁等四十一人棲山谷中誦經,盜脅之不從,遂皆遇害,身首分置,經宿復合,衆異之,叢葬於此,弘治十七年同知馮謙祭之,繚以周垣。

〔國朝〕

  • 江孝子墓。在城北一里。孝子名惠,不知何許人,任臨安通判,有孝行,天順間卒,葬此。上題臨安別駕孝子江惠墓。正德間,通判周京崇其墓,士人爲詩文弔之。

永昌軍民府

編輯

沿革

編輯

禹貢梁州西南徼外之地。古爲哀牢國,九隆氏居之。漢武帝時內附,置不韋縣,屬益州郡,後叛。建武中,其王賢栗等率其種萬餘詣越嶲太守鄭鴻降,光武封爲酋長。永平元年,諸夷覆叛,遣益州太守張翕討平之,立瀾滄郡,尋改永昌郡,以廣漢鄭純爲太守,遂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領六縣隸焉。蜀漢仍爲永昌郡,晉因之。唐屬姚州都督府,後爲南詔蒙氏所據,歷段氏、高氏皆爲永昌府。元憲宗七年,於永昌立三千戶所,隸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置永昌州。十五年,復爲府,隸大理路,及置金齒等處宣無司。皇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立金齒衛。二十三年,省府,改衛爲軍民指揮使司。景泰中,設鎭。嘉靖初,疏請罷鎭,復設軍民府。領州一,縣二,安撫司一,長官司二。

〔沿革表〕

編輯
總部 州縣
唐虞 南交昧谷之交
夏商 梁州域
合梁於雍 哀牢國 越賧
西漢 益州郡 不韋縣
東漢 瀾滄郡
永昌郡 哀牢縣、不韋縣、愽南縣
蜀漢 永昌郡 哀牢縣、不韋縣、愽南縣
寧州 永昌郡 哀牢縣、不韋縣、永平縣
宋齊梁陳 寧州 永昌郡
益州總管府
姚州都督府
開元後南詔據
五代 鄭買嗣據
趙善政據
楊干貞據
段恩平據
段氏據 永昌府
高昇泰據 永昌府
大理萬戶府 立三千戶所
永昌州 藤越州、藤越縣
大理路 永昌府 永平縣
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總管 右甸長官司
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騰衝征緬招討使司
皇明 雲南布政司 永昌軍民府 保山縣、騰越州、永平縣、潞江安撫司、鳳溪長官司、施甸長官司

〔屬州縣司沿革〕

編輯

保山縣附郭

  • 西漢武帝時置不韋縣於境內。
  • 東漢西南爲哀牢縣境,東北爲不韋縣境。
  • 蜀漢仍爲哀牢、不韋二縣。
  • 爲蒙氏地。
  • 爲段氏地。
  • 屬大理萬戶府。
  • 皇明嘉靖元年置縣,隸府。

騰越州

  • 爲哀牢國,境名越賧。
  • 爲永昌郡西境。
  • 屬寧州。
  • 置羈縻州,開元中蒙氏異牟尋卽其地立軟化府,其後白蠻徙居之。
  • 屬段氏,改騰衝府。
  • 初屬高氏,憲宗三年內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及置藤越縣,十四年改騰衝府,後以順江州及藤越、越旬、古湧三縣省入,隸大理路,後又改爲騰衝征緬招討使司。
  • 皇明洪武三十三年,改騰衝守禦千戶所,隸金齒司。正統十四年,陞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統五千戶所。嘉靖二年,復置騰越州,隸永昌軍民府,以騰衝所土民隸之,改騰衝軍民指揮使司爲騰衝衛。

永平縣

  • 東漢置博南縣,屬永昌郡。
  • 因之,後改永平縣。
  • 南詔蒙氏置勝鄕郡。
  • 大理段氏因之。
  • 初廢郡,立永平千戶所,後復爲永平縣,屬永昌府。
  • 皇明因之,仍屬永昌府。洪武三十二年,改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立永平禦前前、右右二千戶所。嘉靖二年,改隸永昌軍民府。潞江安撫司
  • 以前名怒江甸。至元間,置柔遠路軍民總管府,治怒江甸,隸金齒等處都元帥府,後爲麓川宣慰司所據。
  • 皇明洪武十五年,改爲柔遠府,後置潞江長官司。永樂九年,陞安撫司。

鳳溪長官司

  • 爲永昌府東境。
  • 皇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司。

施甸長官司

  • 爲銀生府北境。
  • 段氏置廣夷州。
  • 爲石甸長官司,隸金齒路,後訛爲施甸。
  • 皇明洪武十五年,仍置施甸長官司。

疆域

編輯

〔東〕三百六十里至蒙化府界,〔南〕二百七十里至灣甸州界,〔西〕四百里至隴川宣撫司界,〔北〕一百二十里至大理府雲龍州界。

保山縣附郭編里十,東二十五里爲鳳溪長官司,南一百里爲施甸長官司,三百六十里爲騰越州編里八,西南一百三十里爲潞江安撫司東址,一百七十里爲永平縣編里九。自府東一千二百里至雲南布政司,八千三百六十五里至應天府,一萬一千八百一十里至順天府。

形勢

編輯

〔東〕距瀾滄江。卽黑水,出吐蕃,爲梁州界,入南海。

〔南〕據臥獅山。在府南十五里。

〔西〕距怒江。出吐蕃,由緬甸入南海。

〔北〕接雲龍。屬大理。有三崇山之險。

遠控木邦、僰夷。

山川

編輯

〔名山〕

編輯
  • 哀牢山。在府東十五里。孤峯狀如坐人,有穴,水出其中。士人以水之盈涸,卜歲之豐凶。
  • 高黎貢山。在府與騰越州之間。東臨怒江,西臨龍川江。山勢極高,華夷之大阻也。上有風洞,蒙氏封爲西嶽。〔有候璡詩〕:高黎貢山花正紅,千岫萬岫煙雲中。險道岧嶤鎖靑黛,絕獻突兀摩穹窿。鶯聲鵲聲滿丹嶠,遠色近色皆蒼松。記取此景付彤管,豪吟野眺生春風。
  • 太保山。在府城之正西,郡之鎭山也。其得名不可攷。巍峩東向,高九十丈有奇,橫岡二里許。洪武間,增築新城,羅此山於其內。山巓平廣,可習騎射。嘗有掘地者,於此得巨磗甚多,俱有平好二字。周遭林木蒼翠,煙雲變態,足爲奇觀。
  • 來鳳山。在騰越州南四里。竹林繁茂,每曙時有嵐氣鎖之。上有神祠曰,人云唐杜光庭子死於此,後立廟祀。
  • 博南山。在永平縣西南四十里。一名金浪巓山,一名丁當山。極爲險隘,乃蒲蠻出入之所。昔南詔遣將軍征緬,回師多齋金寶,經此山遇盜而死,後立祠。

〔衆山〕

編輯
  • 寶蓋山。在府治西,以形名。山勢獨高,爲衆山之冠,而羣峯層疊,皆此山之流裔也。
  • 雄山。在仁壽門之外。寶蓋山之主雄翼太保。
  • 五福山。在寶蓋山北二里,爲雄山之北援。
  • 九隆山。在府西南十里,高百丈餘。一名九坡嶺。世傳九隆氏兄弟居此,山勢起伏九嶺,故名。
  • 鳳溪山。在府城東北三十里。雄列巽隅,與哀牢並峙。其下二泉合流,上有呂公臺。
  • 木皷山。在鳳溪山之右。高七里,袤七里。
  • 法寶山。在府城南十里。勢隣九隆,而沙河限之。其東隣寶山海。昔異牟尋於此建寺曰法寶,因以名山。
  • 臥獅山。在法寶山之南五里,以形名。山高百丈餘,袤二里。其山俗名卦獅窩。其下有洞曰芭蕉,廣二尋,高稱之,入深百五十步。其中石乳燦爛,有如蓮、如鐘、如傘之異。又名石花。
  • 筆架山。在府城東南三十里。高百丈,袤二里,形如筆架。一名哱囉。
  • 峽口山。在府城東南四十里。下有石洞。廣二丈,高半之。一郡之水俱洩於此,陰流地中,達於施甸枯柯,入於闌滄江。洞多魚,故又名魚洞。
  • 石子山。在府城西七里。
  • 瑪瑙山。在府城西百里。多產瑪瑙。
  • 茶山。在瑪瑙山之後。
  • 靈鷲山。在府城北八里。高如寶蓋,延袤七里餘。山巓舊有報累寺,俗呼大寺山。有茶園菓林。
  • 棲賢山。在府城北十里。高百丈餘。
  • 白龍山。在府城北十里。東漢時有白龍之祥。〔有張含詩〕:煙霞巖岫極巃嵸,山勢盤霄護白龍。
  • 虎璋山。在府城北二十里。高百丈,袤三里許。下有溫泉,淸㴾可浴。
  • 龍王巖。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山勢甚高,一山中斷,二山璧立,若斧劈然。
  • 雲巖山。在府城北二十五里。高百丈餘,盤迴三里許。雜木陰森,巖石深百步。中有石橫臥千下,長丈餘。好事者鑿面爲佛,建寺以覆之,扁曰雲巖臥佛。
  • 五方山。在府城西北五里。高百丈餘,絕頂可以遠望。
  • 大富山。在府城西北三十里。
  • 銀壼山。在大富山之北。上多白石,狀如懸壼。
  • 石澗山。在府城東北三十里。
  • 天井山。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岡陵四繞,中有平地可居,故名之。
  • 羅岷山。在府城北八十里。卽闌滄江西岩。高千丈,袤四十里。〔有張含詩〕:蘭津之南何崔嵬,水寨石路盤空迥。江氛嶺祲日月翳,山狂谷狠猿猱哀。炎天風高屢見雹,嚴冬地迥常聞雷。鈎藤毒葛四時茂,鸚哥杜鵑千樹開。
  • 和場山。在府東南一百三十五里。
  • 球瑋山。在騰越州東五里,下峻上平。
  • 嶺峻山。在州東十八里,下有矣比坡。
  • 赤土山。在州東三十里。
  • 飛鳳山。在州南七里,以形名。
  • 團山。在州南八里,形如龜然。
  • 馬峰山。在州東十五里,又名長洞。
  • 水尾山。在馬峯山南一里。
  • 羅左衝山。在州南六十里,上有鎭夷關,後接南旬界,懸岩峭壁,是限華夷。
  • 擂皷山。在州西南十里,浪傳孔明駐兵擊皷其上,故名。
  • 羅生山。在州東南二十里,峯巒三丈,條岡百里,林木森茂。
  • 天馬山。在州東百四十里,以形名。
  • 附丘山。在州西二十里。
  • 頃箐山。在州西三十五里。
  • 啞鳥山。在州西百餘里。
  • 尖山。在州西百二十里,其形上峭下廣,故名。
  • 下干峩山。在州北十里,下有池。
  • 土山。在下干峩山北一里,上有池,周圍五十丈餘,下亦有池,旁有圓石一片,周尺許,舊傳唐僧摩伽陀所遺,值天旱禱雨,以此石浸龍池,則有雷雨之應,名濟旱石。
  • 巃嵸山。在州北三十里,勢極高峻,雲合卽雨,郡人均以此驗陰晴。
  • 打鶯山。在州北三十五里,春鶯多於集此,故名。
  • 雪山。在州北九十里,縈矗盤迴,上有三峯,經冬積雪。
  • 上干峩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上有金塔,無蚊蚋霜雪。
  • 小甸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山徑崎嶇,路絕處以木爲棧。
  • 明光山。在州西北二百二十里,上有銀礦、銅礦。
  • 花橋山。在永平縣西南三十五里,高二十里,上有鐵礦。
  • 地寶藏山。在縣東七十里,俗名觀音呌狗山。
  • 羅武山。在縣東百里,高百五十丈,勢高峻,山半有泉,流爲勝備江。
  • 橫嶺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高三十里,延袤七十里。
  • 和丘山。在縣西三十里,高可千仞,盤迴五十里,雲合卽雨。
  • 羅木山。在縣北八里,西麓臨銀龍江。
  • 髑髏山。在縣西南五里,昔有妖食人,止存髑髏,有僧於此立神祠,建佛剎,以鎭妖害。
  • 掌亢山。在潞江安撫司南六十里。
  • 雷弄山。在安撫司東八十里。
  • 秀巗山。在施甸長官司東南五里。
  • 摩蒼山。在秀巗山東,孤峯聳翠。
  • 石柵山。在秀巗山西七里。
  • 甸頭山。在長官司西二十五里。

〔大川〕

編輯
  • 闌滄江。在府城北八十里羅岷山之麓,廣二十六丈,其深莫測,經吐蕃禹貢黑水界,梁州域,漢書博南津,卽此是也。度雲龍、順寧,達於車里,入於南海。蒙氏封爲四瀆之一。〔元毛玹詩〕:兩山高插雲,巋然若天岸。草樹緣相繆,爺視天一線。中有一長江,江流急干箭。亂石齟其中,噴激成飛霰。客子行問洱,雞鳴夜將旦。僕夫相顧愁,舟楫恐失援。天明設此險,永作邊城翰。〔國朝巡按御史黃中詩〕:蓬婆之水下星峽,怒濤直撼馮夷宮。鐵柱齧蝕鎖飛蜃,石壁突兀撐晴空。博南初度歌猶怨,諸葛重來路始通。江霧霏霏江樹瞑,飄飄疑是躡天風。
  • 潞江。在府城南百里,舊名怒江。源出雍望,經安撫司之北,兩岸陡絕,瘴癘甚毒,夏秋不可行。蒙氏封爲四凟之一。〔郡人滕檳詩〕:太保之南上下江,將軍從此度旌旜。瘴煙春半爲偏毒,水勢秋深不可降。橄欖坡前飛野鶴,芭蕉岩下響寒淙。崎嶇鳥道雲常瞑,此險天應護此邦。
  • 麓川江。源出莪昌蠻界,經騰永中高黎貢山腳,由芒市孟乃甸入緬中。
  • 大盈江。在騰越州西南。又名大車江。其源有三:一出赤土山,流爲馬邑河;一出巃嵸山,流爲高河;一出羅生山,流爲羅生場河。經流城之東北而西,三水合於江流,故曰大盈。南入南甸南小梁河,至千崖爲安樂河,西流爲檳榔江。
  • 檳榔江。源出吐蕃,遶金齒、僰夷界,經干崖阿昔甸,下合大盈江,入江頭城。

〔衆川〕

編輯
  • 上水河、下水河。在府城內西南。源出九龍池及寶蓋山箐,合流入城,經流委巷而達於東河。
  • 靑華海。在府城東五里,匯諸水爲池。夏秋之交,紅白荷花盛開。
  • 淸水河。有二,一在府治北五十里阿隆村,一在府西北五十里甘松坡。
  • 沙木河。在府東北百二十里。源出順寧,合沿山澗水,滙流三十里,入闌滄江。黃中詩:屈曲天南路,今來過幾盤。𤠔聲煙外急,風色馬頭寒。懸石臨迴磴,飛流下激湍。亦知愁九折,王事敢辭難。
  • 響水灣。在府北六十里。泉自懸崖瀑布,聲若鳴金。
  • 上江。在府城西百八十里許。
  • 郎義河。源出龍王泉,流於郎義村,泛於北津,合淸水河,南入於峽口洞,是爲東河。
  • 荷花池。在府城內西北,多植荷花。
  • 易羅池。在府九龍山麓。泉由地噴者九竇,因名九龍池。張含詩:龍池秋水泛䑳䑳,漚鷺波翻各引雛。日轉樹光浮鷲嶺,雨滋山態逗蘇屠。涓涓玉露濯丹壑,皎皎銀蟾弄碧梧。纍瓦結繩思上世,連鶬貫鯉屬吾徒。
  • 臥獅池。在臥獅山下,山泉沸流,四時不竭。
  • 玉泉。二所,一在府哀羊山下,一在州大盈江右。
  • 龍王泉。在府北城三十里,上有龍王祠。泉由石穴湧出,瀑聲如雷。〔有嚴時泰詩〕:山煙山霧相溟濛,飛泉泱泱雙石澎。亂沬眞成龍噓出,靈源無乃虎跑通。流聲將合滄海派,歲旱仍欲商霖功。上有蒼藤骨高樹,渴霓垂飲將無同。
  • 虎璋溫泉。在府城北虎嶂山之麓。
  • 金雞溫泉。在府金雞村,泉出二池,一溫一涼,四時可浴。
  • 法明井。在府法明寺內,有二:一在棲雲樓,一在歸休菴。水皆香美,煑茶無翳。
  • 安遠井。在府城心街中,水極淸冽。
  • 靑雲井。在府學前。
  • 金井。在哀牢山巓。一石二穴,相去一寸五分,形圓如碗。其居絕頂,又名天池。
  • 黑龍潭。在府城北七十里。禱雨者以銅牌激龍,卽雨。
  • 疊水河。在騰越州西南,大盈江之派。山麓有石崖,斷陷百尺,水勢奔飛,吐珠噴沫,觀者毛竦。
  • 龍川江。源出莪昌蠻地七藏甸,遶越甸,經高黎貢山北,下流匯大盈江。舊爲藤橋,今爲木橋。
  • 瓦甸河。在州七藏甸,合流龍川江。
  • 大車湖。在州南團坡下。湖面廣闊,中有小山,遠觀可愛。
  • 固東河。在瓦甸山之下。
  • 澄鏡池。在上干峩山,周遭五百丈餘,花木環遶,人至則雷雨交作,疑有靈物在焉。
  • 半月池。在州治正北七里,周遭五十丈。
  • 球瑋山泉。有二穴,上穴周三尺,下穴周一尺。
  • 分水泉。在高黎貢山頂,淸澈可掬。昔有神僧憫行者之渴,以錫卓地而泉湧出,至今往來者咸掬而飲之。
  • 馬場泉。源出馬場村之南,灌大寬邑,東至大橋路,以架木爲渡。
  • 溫泉。有四,一出緬箐,一出大洞村,一出羅左村,一出馬邑村。
  • 香泉井。在州東北,水極淸冽香美。
  • 三眼井。在州城中,一井三欄,居人汲之無竭。
  • 銀龍江。在永平縣東,一名太平何。每歲孟冬時近曉,有白氣橫江,上下充滿,月色相映,盤旋宛若銀龍,因名。
  • 雙橋河。在縣東八十里。
  • 勝備江。在縣東北百里,源出大羅黑縻山。
  • 九渡河。在縣東北五十里,源發勝備江,沿山遶流,上跨九橋。
  • 桃源河。在縣西四里,源發和丘山,入銀龍江。
  • 花橋河。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源自博南山下,入銀龍江。
  • 木里場河。在縣治北三里。
  • 曲洞河。在縣西三十里,其南有溫塘水,暖而澄澈,四時咸浴。
  • 薩佑龍潭。在縣有三,其一廣二十畝,其二各十畝,有龍居之。
  • 小羅窰池河。在施甸長官司東南二里,源自秀巖山下,流經峻口而入闌滄江。

古蹟

編輯
  • 哀牢縣。在府治東。元爲永昌府,洪武中省。府爲中千戶所軍營。〔郭春震詩〕:馬南嘶欲盡天,哀牢域外吐蕃連。空江暮雨沉虹影,古洞春流雜蜃涎。高下人家多傍箐,尋常客路半侵煙。相逢莫笑無拘束,績木耕山亦自便。
  • 不韋縣。在古哀牢國境內。傳在鳳溪山下,今廢。
  • 諸葛營。在府城南十里。諸葛孔明南征屯兵之所。孔明旣凱旋,漢人有遺於此者,聚廬世居,至今猶稱爲舊漢人。〔曹遇詩〕:孟獲生擒雍闓平,永昌南下一屯營。僰人也解前朝事,立向斜陽說孔明。
  • 旗臺。在諸葛營前小海子內。土阜一區,周遭三十三丈,隨水高下,雖巨潦亦不能沒。世傳以爲孔明樹旗之所。
  • 右軍書臺。在諸葛營之東。舊傳有晉王羲之手書碑刻,今皆廢。其遺址尙存。
  • 將臺。在府城金雞村溫泉之北。世傳呂凱所築,卽本村人也。臺高丈餘,廣倍之。今遺址尙存。
  • 立釘石。在金雞村溫泉之濱。高五尺,圍丈餘,石上有數孔,蓋溫泉藻浴之處。舊傳呂凱所立。
  • 保山斷脈。在府城。昔孔明於太保山過脈處,堀深三丈餘,以鐵物間之,防夷叛也。
  • 糧堆。在府城東南。山中墩埠甚多。昔孔明南征時,陰爲此堆,以糧覆之於外,以備遠夷窺伺。
  • 舍利堂。在府城東北三十里,地名木瓜村。
  • 極樂堂。在府城外七里和時村。二堂俱蒙氏所建,今廢。
  • 萬箭樹。在府天井山北。段氏時,撲蠻盜爲出沒於此,故過者射其樹以厭之。樹高五丈餘,箭鐵如蝟毛然。
  • 明義軍萬戶府址。在府城淸寧坊東,後爲左千戶所軍營。
  • 四川軍萬戶府址。在諸葛村後,土人居之。
  • 蒙古軍千戶所址。在金難村後,爲土人居之。
  • 回回軍千戶所址。在府法明寺東南,後爲中左千戶所軍營。
  • 爨僰軍千戶所址。在府城中正坊,廢爲右千戶所軍營。
  • 毘盧閣。在法明寺後,枕保山東麓,今廢。
  • 觀騎樓。在諸葛營東獄廟前。舊俗三月二十七日,俠少之徙聚此,走馬觀者登樓如市。嘉靖間,參議劉鳩年毀之。
  • 光明井。在府城東五里。唐大曆間,井傍嘗見三角牛、四角羊、䁀足雞,中有火燭天。南詔塞之,今建爲風雲雷雨壇場。
  • 越甸縣址。在騰越州治西南。
  • 龍馬槽。在州治正北一百五十里。江中有石如槽,南詔時有龍馬飲水於此。
  • 龍馬窩。在州北七里。舊傳人嘗見煙霧中有物逐馬走如飛,後村中牝馬生駒善驟,因以名之。
  • 羅密城。在州北三十里。昔夷酋所居,壕壍尙存。
  • 濟旱石。在州金輪寺。石圓一尺有半,舊傳唐僧摩伽尼所遺。遇旱,以此石投龍池卽雨,今亦不驗。
  • 尙書營。在州北三十里。昔靖遠伯駐兵於此。
  • 滾鍾溪。在州南十里。山頂有古剎,鍾重千斤,一夕風雨,鍾滾於溪,至今草皆下生。
  • 鎭夷石堆。在州矣羅山後,高丈餘。昔孔明嘗屯兵於此。
  • 金塔坡。在州上千峩山之北。昔有異人修煉於此,至今無蚊蚋霜雪。
  • 博南縣。在永平縣境。東漢置,晉因之,後廢。
  • 諸葛寨。在縣北三里。孔明駐兵之所。
  • 打牛坪。在縣北七十里。昔孔明南征至此,值春日,鞭牛敎土人耕稼,後人因以名之。黃中詩:春曉驅牛獨抱犂,緣簑煙雨鵓鳩啼。分明一片隆中地,移向天南作稼畦。
  • 關素寨。在縣東北五里。下有洞,首尾相通,樵牧者嘗聞洞中有戈戟聲。

風俗

編輯

衣冠禮儀,悉效中土。一統志。士知向學,科第相仍,男事耕藝,女務織紡。郡志。騰越州雖遠閡兩江,衣冠文物,不異中土。冠婚喪祭,皆遵禮制。節令、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郡同。語具全省土風下。近郡之夷數種:以金裹兩齒,曰金齒蠻;漆其齒,曰漆齒蠻;文其面,曰繡面蠻;刺其足,曰花腳蠻;以彩繩撮髻,曰花角蠻。哀牢蠻。以銅爲圈穿其鼻,又爲大圈墜其耳,其渠帥自謂王者,墜垂其肩。蒲蠻,一名樸子蠻,居瀾滄江以西者,性勇徤,爲盜賊髻,插弩箭,兵不離身,以採獵爲務,騎不用鞅,跣足馳走如飛。男子出外,其婦杜門絕容,禁杵白,靜坐以待其至。有罪無分輕重,其酋長皆殺之。有戰鬬,殺犬分肉爲令,擊木爲號。講和則砍牛爲誓,刻木爲信。爭酋位則父子兄弟相攻,隣里不救,受賄乃救。今近城居者咸慕漢俗,而吉凶之禮多變其舊。又有潞江諸處僰夷,婦人夫死則抱屍而眠,合面而哭,雖經久臭爛不厭。

物產

編輯
  • 金寶之屬十四。金、銅、鐵、錫、瑪瑙、土瑪瑙、墨、玉石、催生石、紫英石、靑石、紫石、雲母石、水晶石、實砂。
  • 稻之屬十。光頭毛穀、旱穀、麻線香穀、紅穀、黑早、白早、葉裹藏、金裹銀。
  • 糯之屬七。紅白鳥香、水虎皮、柳葉。
  • 來麰之屬四。大小燕玉。
  • 蕎之屬二。甜苦。
  • 黍秫之屬二。黃黍、蘆粟。
  • 菽之屬十三。蠶豆、花豆、羊眼豆、紅豆、匾豆、黑豆、黃豆、菉豆、赤飯豆、彎豆、馬料豆、茺豆、響豆。
  • 菜茹之屬三十五。蔥、韮、薤、蒜、芹、白波薹、甜滑、春不老、䓢、香茄、刺桐、勺兒、鴨蘭、石花、蕨、蒪、蔓菁、豆菜、萵苣、苦蕒、莧、紅蘿蔔、黃蘿蔔、白蘿蔔、花蘿蔔、薑、芫荽、黃連、芽菜子、𥝧子、傷春。
  • 瓜之屬九。王瓜、菜瓜、香瓜、冬瓜、絲瓜、葫蘆甜瓜、苦瓜、西瓜。
  • 薯蕷之屬三。薯、蕷、山藥。
  • 菌之屬七。雞㯶、樹莪、香蕈、白蕈、松菌、柳菌。
  • 藥之屬五十九。桔梗、澤瀉、柴胡、前胡、瓜蔞、黃芩、黃柏、黃連、羌活、獨活、地榆、萆薢、沙參、枳實、枳殻、黃芪、陳皮、半夏、南星、遠志、茯苓、管仲、川芎、黃精、牛膝、當歸、牽牛、商陸、麻黃、紫蘇、茴香、乾葛、菖蒲、薄荷、蛤蛤、梔子、荊芥、地黃、莪朮、草鳥、山渣子、香附子、龍膽草、金銀花、覆盆子、香白芷、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桑白皮、五加皮、海金沙、白蒺梨、地骨皮、白芥子、烕靈仙、何首烏、款冬花、楮實。
  • 菓之屬四十六。補萄、棗、栗、槌栗、核桃、松子、梅、杏、李、梨、櫻桃、杮、羊妳杮、丁首杮、花紅、林擒、郁李、石榴、橄欖實、次香圓、木瓜、枇杷、葛根、楊梅、橙、橘、柑、銀杏、黑果、訶子、芭蕉仁、羊桃、波羅密、酸棗、榧米、酥線棗、雞頭、山楂、茭連。
  • 蓏之屬五。菱,藕,葧薺,茨菰,柑,蔗。
  • 香之屬一。降香。
  • 竹之屬十四。䈥箭、白黑紫、苦苗頭、花班、觀音、空實、濮藤條。
  • 木之屬二十四。松、柏、楠、梓、梧、桐、椿、槐、柳、梨、欔、樸、榆、樟、楸、桑、皁莢、蕙皮、杏葉、河木、黃蓮、藤、杉、松、鼠尾松。
  • 花之屬三十九。桃、李、杏、梅、梨、櫚、桂、蘭、萱、蕙、牡丹、山茶、杜鵑、碧桃、櫻桃、棣棠、薔薇、茉香、茶䕷、粉團、玉簮、蝴蝶、郁李、鶯粟、山丹、紫薇、雞冠、石竹、素馨、龍爪、石斛、茉莉、繡裘、金鳳、芙蓉、海棠、剪春、羅紅、白蓮、玉堂春。
  • 禽之屬三十一。鶯、鷹、鵲、雀、厲、燕、雉、鳩、鴉、鷺、鶯、鴛鴦、鷓鴣、子規、山呼、黃鸝、鸚鵡、悲翠、布穀、白鴿、鶺鴿、畫眉、孔雀、錦鷄、黃鴨、鷄、伯夷鷄、拖白蓮、白頭翁、山和尙、烏骨鷄。
  • 獸之屬一十六。鹿、麂、獐、兔、虎、豹、狐、猿、熊、獺、山驢、野豬、竹、羚羊、香貓、山羊。
  • 魚之屬十一。鰣、金銀鯉、鯽、鱔、鰍、鈔、白鰷、玳瑁、比目魚。
  • 飲饌之屬十二。茶、酥、餳、糖、密乳、線豆、䜵、香筍、藍檽、花糕、蓼花、蘆子。
  • 貨之屬十四。靛、紙、蠟、膠、靑布、桐花布、綿紬、竹布、紫梗、麂皮料、棋料、絲、燈、伯夷鈔、漂布。

堤閘

編輯

  • 易羅池渠。在府城南,泉沸九賓,又名九龍池。池方而廣,周遭二百餘丈,甃其堤以磗石。洪武間,度田分水爲四十一號,歲以武官一員司之。
  • 沙河。在九隆、法寶二山兩崖間,水勢盈涸無常。初,郡人未知所自,嘉靖二十九年,兵備郭春震始募土人遡流窮源而得之。
  • 諸葛堰。有三大堰,在府城南十五里,其東爲中堰,又其東爲小堰,以其視衆水爲廣,故俗皆呼曰海子。歲仲秋則障之,仲春則開之。
  • 石花堰。在府城南十二里,源出山後嚮石洞。
  • 甸尾海。在府城南三十里,源出梅子溝。
  • 黃泥壩。在甸尾海南二里。
  • 紀廣壩。在府城南十里,堤周三百五十丈。
  • 平安壩。在府城南四十里,源出芭蕉洞。初,水勢衝流,未有隄防。正德間,兵備汪標創築,未久而頹。嘉靖間,分巡僉事安如山、兵備副使郭春震先後重築。
  • 丁楊壩。源出水眼龍洞,堤周二百五十丈。
  • 官市堰。在府城南四十五里,源出靑松山下。
  • 臥佛池渠。在府城北二十五里雲巖山下,泉出石竇中,而匯於寺前之地,四時不竭。
  • 阿鳳壩。去城四十里,源出天井山之深谷中,瀑布四流,度甸頭巡檢司之北,折而南下,分爲四溝,流經達達營、水瓜村、光尊寺而入於西河。
  • 連花壩。在袁牢山西,卽玉泉池,方面小。正德間,兵備副使汪標築。
  • 打鶯山龍泉。在騰越州治西三十里,流於古矛山下,灌漑城西田畝。
  • 龍王塘郎壩。在州西北五里,昔侍郎楊寧征麓川時所築,至今人享其利,遂以名之。
  • 寶峯泉。在永平縣東四十里許,泉流足資灌漑。

橋梁

編輯
  • 衆安橋。在州城南七里,跨沙河之下流。洪武二十三年,指揮胡淵創建木橋。正德間參將沐崧、嘉靖間副使郭春震相繼重修。〔郡人侍郎張志淳記畧〕:太保山自西北迤邇數百里,爲永昌鎭。諸山繇西北左翼南走,折而東之,夾水爲河,循山而下,名曰沙河。去郡治十里許,跨河爲橋,名曰衆安。舊志:永昌之橋梁者莫先焉。每夏秋,諸山之水溢溢東注,奔流怒濤,雲駃烏疾,瀰漫數十里,民物胥溺。先時架木爲橋,覆以瓦亭,凡再圮於水。正統甲子,民有楊春者,始易以甓石。弘治中,復圮於水。去年秋,參戎沐公以歲比登,財用稍足,乃相與謀曰:茲於郡觀望甚邇,於通西南諸國甚廣,於民利害甚切,訖廢不舉,舉復輙敗,無乃不可乎?乃下今曰:凡財用皆官,凡甃石皆市,凡力役傭願施財施力者,不汝拒,亦不汝勸。荀力不足,則取諸近河以南之民。上役無越五日,中三日,下二日。官侵者罰無赦,工玩愒者罰無赦。令旣具,則曰:南北隄隘而夷。夫隘則水罔容,夷則水易襄,茲其所以屢敗也。則俾作古菑,崇廣三倍於昔,而減其一橋之崇廣。修袤。準隄而升,翼以石欄,下爲洞甓之空三,外琢石隄,激而深入,強半以固厥址,復坎其下,用殺水勢。別建甓門於南北,崇廣稱橋焉。必使水至有所於泄,而無所於壅,以犯於橋,斯可恃以長存矣。規畫旣定,乃以冬十月二日經始之。董督擇官工,擇藝精力役,擇勤公,時省而月視焉,隨以賞罰,不愆於素。而憲副吳公適至,又首加之意焉,用是如期而吿成。時正德十一年丙子夏六月望也。
  • 霽虹橋。在府城北八十里。闌滄江。舊以竹素爲橋,修廢不一。洪武間,鎭撫華岳鑄二鐵柱於兩岸,以雒舟。然岸陡水悍,時遭覆溺。後架木爲橋,又爲回祿所燬。弘治十四年,兵備副使王槐重修,構屋於上,貫以鐵繩,行者若履平地雲。〔修撰楊愼詩〕:織鐵懸梯飛步驚,獨立縹緲靑霽平。騰蛇遊霧瘴氛惡,孔雀飲江煙瀨淸。蘭津南度哀牢國,蒲寨西連諸葛營。中原回首踰萬里,懷古思歸何限情。〔提學副使朱應登詩〕:千尋鐵索貫長橋,積翠中天萬壑遙。人向半空瞻突兀,路從平地入岧嶤。未論文敎開荒服,已見夷王款聖朝。鳥語花明迎使節,浪滄江上瘴全消。杭淮詩:橋飛江崖霽虹出,鐵鎖高緣不計年。急江轟雷口日夜,懸崖峭壁參雲煙。木深如聞鬼魅泣,石錯卻訝蛟龍纏。不有簡書來絕域,豈知天下有山川。〔提學副使王臣記畧〕:金齒東北三舍許,有江曰闌滄,其闊二百六十丈有奇。地旣要衝,而水勢且湍悍,舟子專渡濤以爲利,且日不暇給,覆溺之患,殆無月無之。先是,守臣命所司架木爲橋,頃爲回祿所燬。按察司副使太原王君槐,奉命理兵備於金騰,問所以爲民利者,僉以橋對。遂請於鎭巡諸公,乃下其事於金齒,命指揮李淮董其役。斥舊更新,凡灰石材甓工傭之費,皆出於措置,而一無所攝。始事干弘治十三年七月,行旅往來,履之若坦途矣。〔郡人待郎張志淳記畧〕:志永昌之勝,曰塹兩江,闌滄其一也。曰橋霽虹,則江以橋濟,不煩舟楫,其亦奇矣。然前此曰橋者,名焉而已。有橋則始於浮屠號瞭然者,而畢工於成化中,尋亦燬矣。至弘治間,有司乃再復之,至是又傾。去年冬,鎭守太監萬安朱公奉曁參將古濠沐公崧,命所司葺之,以圖久遠。於是各施己資以倡民,由是木工、土工、金工、石工、甓工,一切以傭集,而第督以官。圮者、腐者、倚者、弱小不勝者,悉撤之更新焉。始事以正德六年十一月八日,落成以次年四月二十一日。其修以尺計二百六十丈有奇,高捐三十一,廣殺十八,上覆以屋,下承以巨索,而繋之巖上。大事制皆仍瞭然之舊,而眞固皆福之矣。二公謂不可不紀其成也,乃過予屬記。〔兵備副使郭春震記畧〕:嘉靖己酉夏,濟虹橋復圮,有司白其事於分巡僉憲孟公,請於兩臺。適經始,而予奉璽書按部繼至,乃檢牒布令,飭財度工,檄所司舉行如議。以千戶萬彙、巡檢王貴之督工,其費取諸帑金,役丁取諸巡司,而梓者、石者、瓦者、冶者、繪者,率召募給以直。民不知勞,工不吿疲,凡三踰月乃落成。
  • 北津橋。在府城北二十里,洪武十五年指揮李觀建。
  • 東津橋。在府城北二十里,今呼爲小板橋。
  • 鳳鳴橋。跨沙木河。
  • 大盈橋。在騰越州西,跨大盈江。
  • 龍川橋。在州東七十里,跨龍川江。舊編藤鋪板,名曰藤橋。弘治間兵備副使趙炯建,嘉靖十年兵備副使潘潤效霽虹橋制重建,有郡人徐泰、張含記。
  • 神濟橋。在諸葛營東,永樂十六年車琳建,嘉靖四年義民吳貴始甃以磗石,〔張志淳記〕:永昌郡南數里,由官道東分,直南入諸葛村礅,有橋跨沙河下流,名曰神濟,意初土人以東嶽祠於村故也。橋以木爲之,廢且久矣。嘉靖改元,有吳叟貴始建以石,凡傭工鳩材市甃,類皆出其家,無所募。橋成,以尺計之,崇十有三之半,修二十有四而不及十之四,廣十八,翼以闌干,干石三十有二,闌石視干而羨二,中覆之石百四十有八。其制眞緻無苦窳,其計可謂遠矣。其費白金以兩計者,三百三十有奇焉。工以日計者,自二月事事至七月一日吿成,爲日百四十有四焉,未嘗少離也,可謂勤矣。
  • 昌平橋。舊名太平橋,在永平縣治東半里,跨銀龍江,長四十丈,高二丈五尺,廣二丈,以木爲之,瓦亭十有二間。嘉靖十七年千戶趙輔、三十年指揮王合俱重建。
  • 潞江渡。舊刳水爲舟以渡,往來甚驚。嘉靖十六年,兵備副使潘潤始置巨舟,可渡百人,兩岸各建官廳以憩息。
  • 漾備渡。江東隸蒙化,西隸永平,水急不可橋,故以舟濟。

宮室

編輯
  • 勑書樓。有二,一在兵備道,一在府治。
  • 安邊定遠樓。在府城南,高五丈有奇,括蒼生景帝有記,見遺文。
  • 一鑑樓。在龍泉寺東,洪武中建,嘉靖間兵備副使邵天和、郭春震相繼重修,以其俯臨易羅池,改題曰一鑑。
  • 鐘樓。在鎭南門西,跨城爲之。鐘重千斤,蓋漢時遺器也。成化間,千戶張那署司事,因其少損,卽其銅而重鑄之,音可聞數十里。
  • 看山樓。戶部待郎張志淳建。一郡之景,皆入望中。
  • 明詩臺。在府城南隅。郡人張含長於詩,築此爲自適之所。修撰楊愼題曰明詩臺。
  • 濯纓亭。在易羅池西。
  • 偕樂亭。在濯纓亭右。
  • 華光樓。在昇陽門外。
  • 鐘皷樓。在騰越州東。洪武間建。
  • 龍光亭。在州曡水河濱。
  • 覽勝亭。在來鳳山東。
  • 德化樓。在永平縣治南雄社,可觀。
  • 溫泉亭。在曲洞村。其亭有二。

塚墓

編輯

〔漢〕

  • 呂凱墓。在金鷄村。蕪穢弗治,土人歲時拜之。
  • 哀牢夫人墓。正德間,鄕人於哀牢山掘地,得碑誌淪落。段中庸撰文,其畧曰:夫人諱福,則伽宗胄裔之嫡女也。事君子也,樂其道而不淫;逮下妾也,用其能而不妬。又曰:月出碧鷄,照哀牢之名縣;鴻飛滇渚,下潯陽之長江。誌哀牢夫人者,志其世也,非以其人。
  • 王狀元墓。在大寺山。其名世無考。

〔唐〕

  • 杜光庭子墓。光庭,蜀之靑城人,仕唐爲御史,後入南詔。其子失其名,寓此,卒葬龍鳳山。淸平官張羅疋重其才,爲之立廟。廟今廢。見方與勝覽。

〔元〕

  • 騰衝府知府高泰墓。在龍鳳山。墓廢,有碑甚大,輪爲八鰸,題曰:威武將軍騰衝府知府高泰,質性淸廉,明遠夫人段完貞之墓。今碑及望柱悉仆於地。
  • 騰衝府知府孟光墓。在城北干峩寺左岡。光,四川成都府人,元時調攝騰衝府。

〔國朝〕

  • 都督僉事胡誌墓。成化間賜葬於城西九隆山南。
  • 戶部侍郎張志淳墓。嘉靖十九年賜葬於城南黃竹山。

督梓:大理府知事李可華

考閱:太和縣學生董學舒

繕寫:楊元達

雲南通志卷之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