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序列表項
來自中國無錫,愛好中醫。
維基媒體相關姊妹計劃(第一個標題的寬度決定目錄的寬度。怎麼這樣呢?
編輯維基文庫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運作。基金會旗下尚有其他數個多語言、內容開放的維基計劃:
維基百科 自由的百科全書 |
維基大典 文言文百科全書 |
維基詞典 多語言字詞典 |
維基語錄 名人名言的集錦 | ||||
維基教科書 自由的教科書和手冊 |
維基新聞 自由內容的新聞 |
維基導遊 自由的旅行指南 |
維基學院 自由的研習社群 | ||||
維基共享資源 自由的多媒體資料庫 |
維基數據 自由的知識庫 |
維基物種 物種目錄 |
元維基 協調各維基計劃 |
用戶巴別信息 |
---|
查看用戶語言 |
編輯筆記
編輯- 編輯法律條文時,給條目增加格式如:「第一條」「第一百零一條」格式化為「第一條」、「第一百零一條」,在word中批量替換方法為:查找框填入「(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零]@條)」,替換為框填入「\1^39^39^39\2^39^39^39」,處理後的文檔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 如何精確定位到法律條文還不清楚,定位到章節標題這樣做:[[條目名稱#章節標題]],比如定位到三國的章節外交,而不是主條目三國。Fengli(討論)
- 接上節問題,法律條文定位到章節,第236條,來源:注釋1
其他
編輯計量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提到,年的符號為a,因為?
備註文字示例
編輯關注圖書
編輯易經
編輯01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02 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03 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04 蒙: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05 需: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06 訟: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07 師: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08 比: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09 小畜: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10 履: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11 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12 否: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13 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14 大有: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15 謙: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16 豫: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17 隨: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18 蠱: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19 臨: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20 觀: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21 噬嗑: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22 賁: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23 剝: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24 復: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
25 無妄: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26 大畜: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27 頤: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28 大過: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無悶。
29 坎: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30 離: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31 咸: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32 恆: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33 遯: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34 大壯: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35 晉: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36 明夷: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37 家人: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38 睽: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39 蹇: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40 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41 損: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慾。
42 益: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43 夬: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44 姤: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
45 萃: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46 升: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47 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48 井: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49 革: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50 鼎: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51 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52 艮: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53 漸: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54 歸妹: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55 豐: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56 旅: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57 巽: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58 兌: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59 渙: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60 節: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61 中孚: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62 小過: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63 既濟: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64 未濟: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陰符經集注
編輯《陰符經》集注
妙化初釋
蜀相 諸葛亮譔序
所謂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聖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聖,故曰:「天機張而不死,地機弛而不生。」觀乎《陰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聖人藏之於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見其跡者,天機也。故黃帝得之,以登雲天;湯武得之,以王天下;五霸得之,以統諸侯。夫臣易而主難,不可以輕用。太公九十非不遇,蓋審其主焉。若使哲士執而用之,立石為主,刻木為君,亦可以享天下。夫臣盡其心而主反怖,有之,不亦難乎?嗚呼!無賢君,則義士自死而不仕,莫若散志岩石,以養其命,待生於泰階。世人以夫子為不遇,以秦儀為得時,不然,志在立宇宙,安能馳心下走哉!丈夫所恥。嗚呼!後世英哲,審而用之。范蠡重而長,文種輕而亡,豈不為泄天機?天機泄者沉三劫,宜然。故聖人藏諸名山,傳之同好,隱之金匱,恐小人竊而弄之。
黃帝陰符經集注
黃帝 譔
卷上 神仙抱一演道章
編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太公曰:其一賊命,其次賊物,其次賊時,其次賊功,其次賊神。 賊命以一消天下,用之以味。賊物以一急天下,用之以利。賊時以一信天下,用之以反。賊功以一恩天下,用之以怨。賊神以一驗天下,用之以小大。 鬼谷子曰:天之五賊,莫若賊神。此大而彼小,以小而取大。天地莫之能神,而況於人乎! 筌曰:黃帝得賊命之機,白日上升。殷周得賊神之驗,以小滅大。管仲得賊時之信,九合諸侯。范蠡得賊物之急,而霸南越。張良得賊功之恩,而敗強楚。
妙化曰:「識得一,萬事畢。」一者,齊物公心,一體萬有,一以貫之。一者,至上主,無上道,本源神,大日尊。感通歸命至上主,是為識得一。一,至上絕對命令,自然全盤認領。賊者,秘運密行,盜天機順天命密成大功,要之通陰行陽而不留痕跡。命、物、時、功、神——味、利、反、怨、小大——消、急、信、恩、驗,五賊對應五行,一六水能黃帝得之,物利急四九金義,時反信二七火禮,功怨恩三八木仁,神小大驗五十土信。五、十信念能量中心為根本。皆以五——十為樞紐中心為體,所以說天之五賊,莫若賊神。人人一人為大,唯以天下為身之無己至人德配。萬有一體為天,有無同出之玄牝聖母為天中天。
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①。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太公曰:聖人謂之五賊,天下謂之五德。人食五味而生,食五味而死,無有怨而棄之者也。心之所味也,亦然。 鬼谷子曰:賊命可以長生不死,黃帝以少女精炁②感之(咸卦妙用),時物亦然。且經冬之草,覆之而不死,露之即見傷,草木植性,尚猶如此,況人萬物之靈,其機則少女以時。 廣成子曰:以為積火焚五毒,五毒即五味,五味盡,可以長生也。(火,真火也真陽也,復卦妙用) 筌曰: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順之則相生,逆之則相勝,久之則積炁熏蒸,人腐五臟,殆至滅亡。代人③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無味。神仙之術百數,其要在抱一守中;少女之術百數,其要在還精采炁;金丹之術百數,其要在神水華池;治國之術百數,其要在清淨自化;用兵之術百數,其要在奇正權謀。 此五事者,卷之藏於心,隱於神;施之彌於天,絡④於地。宇宙瞬息,可在人之手;萬物榮枯,可生人之身。黃帝得之,先固三宮,後治萬國,鼎成而馭龍上升於天也。
妙化曰:心,源心宙心中心天地之心萬物之心,一心而已。一心者,生天生地神鬼神帝。一心可施行於天,況於地人乎?一心者,一體萬物運化乾坤協和陰陽,佛門所謂證法身者,能為造化主不逐四時凋。兵道奇正交相為用,奇者,詭道謀略。正者,實力權能勢功,一心一德一貫而無歧。
【校勘記】 ①「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作「五賊在心,施行於天」。 ②「精炁」,明鈔本作「精氣」。 ③「代人」,明鈔本同,《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均作「後人」。案唐人因避太宗李世民諱,遇「世」字多改為「代」字,故「代人」即「世人」。 ④「絡」,《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作「給」。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亮曰:以為立天定人,其在於五賊①。
妙化曰:天性為人性之源始標準,以天性定人性——道德自然。人心感通發露天機,天機變化,以人心洞察之隨順之。
【校勘記】 ①「以為立天定人,其在於五賊」,明鈔本作「立天定人,在於五賊」。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范曰:昔伊尹佐殷,發天殺之機,克夏之命盡,而事應之,故有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①。 太公曰:不耕三年大旱,不鑿十年地壞②。殺人過萬,大風暴起。 亮曰:按楚殺漢兵數萬,大風杳冥,晝晦,有若天地反覆。
妙化曰:天地人一體互動,變數在人,能動在人。人機影響天地如此。天地是人的天地,人是天地間的人。天殺地殺人殺,殺機甫動,宇宙震盪。所以老子說兵者之事為不得已,慎之慎之。今者眾人奔競,爭強鬥狠,殺機惡現,天發之殺機必巨。
【校勘記】 ①「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明鈔本作「東征西怨,南征北怨」。 ②「壞」,明鈔本作「裂」。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良曰:從此一信而萬信生,故為萬變定基矣。 筌曰:大荒大亂,兵水旱蝗,是天殺機也。虞舜陶甄,夏禹拯骸,殷繋夏台,周囚羑里,漢祖亭長,魏武乞丐,俱非王者之位,乘天殺之機也,起陸而帝。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權臣擅威,百姓思亂,人殺機也。成湯放桀,周武代紂,項籍斬嬴嬰①,魏廢劉協,是乘人殺之機也。覆貴為賤,反賤為貴,有若天地反覆。天人之機合發,成敗之理宜然。萬變千化,聖人因之而定基業也。
妙化曰:陰陽俱反,道動人隨,天人合發,生死如一,心無私恨,大功歸一。天怒人怨至極,不殺不足以道太平,無悲不足以掌哀兵。
【校勘記】 ①「嬴嬰」,明鈔本作「嬰」。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良曰:聖人見其巧拙,彼此不利者,其計在心。彼此利者,聖哲英雄道焉,況用兵之務哉。 筌曰:中欲不出謂之啟,外邪不入謂之閉,外閉①內啟是其機也。難知如陰,不動如山,巧拙之性,使人無間而得窺也。
妙化曰:伏藏,深機也,秘密道也。伏巧藏拙,兵者詭道。
【校勘記】 ①「外閉」二字,《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無。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太公曰:三要者,耳、目、口也。耳可鑿而塞,目可穿而眩,口可利而訥,興師動眾,萬夫莫議。其奇在三者,或可動,或可靜之。 筌曰:兩葉掩目,不見泰山;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一椒掠舌,不能立言。九竅皆邪,不足以察機變,其在三者,神、心、志也。機動未朕,神以隨之;機兆將成,心以圖之;機發事行,志以斷之。其機動也,與陽同其波,五嶽不能鎮其隅,四瀆不能界其維。其機靜也,與陰同其德,智士不能運其榮,深聞不能竅其謀,天地不能奪其時,而況於人乎?
妙化曰:耳——善聽,其音之本意密意反意種種意,明之在心,虛聽音質,辨而識之。目——善視,其光之流變,觀其神采而知其聚焦點,電光石火,知機察微。口——善言,其志之所在,話外之意,題外之的,逗引激發,正反莫測,一測再測。三要之本,超然出入,不離不執,可動可靜,可動而動之,可動而靜之,可靜而動靜之,主心不亂不昏不飄不情緒化為根本,定慧等持,虛實活用。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筌曰:火生於木,火發而木焚;奸生於國,奸成而國滅。木中藏火,火始於無形;國中藏奸,奸始於無象。非至聖不能修身煉行,使奸火之不發。夫國有無軍之兵,無災之禍矣,以箕子逃而縛裘牧,商容囚而蹇叔哭。
妙化:知幾察微,防微杜漸,唯聖人能之。何以故?己身就是國家,國家是個身體,聖人之學為己,以家國天下宇宙就是自己。明自己之木火,就明愛恨相生仁怒一體,消弭自己的慾火嫉火怒火,就知天下太平之理。因果微妙,明之信之,奸無由生。老實近道,投機奸巧。隨時捉拿投機倒把的自己,才有為國除奸的本事。處處收服悖道失德的念行,方能治大國若烹小鮮。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良曰:機出乎心,如天之生,如天之殺,則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
妙化曰:生殺平心,成敗等視,不動凡情,天機自現。道之理也,大公漫漫,執法無偏。理,清理料理整理也,法之執行也。
卷中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鬼谷子曰:三盜者,彼此不覺知,但謂之神明。此三者,況車馬金帛,棄之可以傾河填海,移山覆地,非命而動,然後應之。 筌曰:天地與萬物生成,盜萬物以衰老。萬物與人之服御,盜人以驕奢。人與萬物之上器,盜萬物以毀敗。皆自然而往。三盜各得其宜,三才遞①安其任。
妙化:《奧義書》說「吃着正在被吃。」——欲界宇宙就是一巨型食物鏈。食色,本性使然,無對無錯,就看適宜不適宜——道德自然下的盜,極好。道者,盜得適宜也。
【校勘記】 ①「遞」,明鈔本作「送」。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鬼谷子曰:不欲令 後代人君,廣斂珍寶①,委積金帛;若能棄之,雖傾河填海,未足難也。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時而生百病②;動者所以安萬物,失其機而傷萬物。故曰:時之至間,不容瞬息,先之則太過,後之則不及。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
妙化曰:時間就是天機。吃飯時吃法,睡覺時睡覺。「是以賢者守時,不肖者守命也。」時者,天命也。守命者,因貪執保命而不知時不守時,天命虧缺而夭折也。「易之時,大矣哉!」易經根本就是揭示天機天盜的安全萬化的憲法。
【校勘記】 ①「珍寶」,明鈔本作「珍貨」。 ②「百病」,《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作「百骸」。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①。 筌曰:人皆有聖人之聖,不貴聖人之愚②。既覩其聖,又察其愚;既察其愚③,復覩其聖。故《書》曰:專用聰明,則事不成;專用晦昧,則事皆勃④;一明一晦,眾之所載。伊尹酒保,太公屠牛,管仲作革,百里奚賣粥,當衰亂之時,人皆謂之不神,及乎逢成湯、遭文王、遇齊桓、值秦穆,道濟生靈,功格宇宙,人皆謂之至神。
妙化曰:所以神之神在於正念能量的相續聚焦,在於順應天地人心之大勢,隨勢而動,順時而為,隨心而發,所以神也。人皆可為之,執着於神跡而昧失神本也。
【校勘記】 ①「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明鈔本同,《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作「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②「人皆有聖人之聖,不貴聖人之愚」,明鈔本同,《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作「人皆有聖,人不貴聖人之愚」。 ③「既察其愚」四字,《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無。「察」,原作「覩」,從明鈔本改。 ④「勃」,諸本均作「悖」。案「勃」通「悖」。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鬼谷子曰:後代伏思之,則明天地不足貴,而況於人乎?-----吾等乃後代之人,多謝恩師教誨. 筌曰: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日之有數,月次十二,以積閏大小,余分有定;皆稟精炁自有,不為聖功神明而生。聖功神明,亦稟精炁自有,不為日月而生。是故成不貴乎天地,敗不怨乎陰陽。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①,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諸葛亮曰:夫子②、太公豈不賢於孫、吳、韓、白?所以君子小人異之。四子之勇,至於殺身,固不得其主而見殺矣。 筌曰:季主凌夷,天下莫見凌夷之機,而莫能知凌夷之源。霸王開國之機,而莫能知開國之機③,而莫能知開國之源。君子得其機,應天順人,乃固其躬。小人得其機,煩兵黷武,乃輕其命。《易》曰:君子見機④而作,不俟終日。又曰:知機⑤其神乎!機者易見而難知,見近知遠。
妙化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現真相。不貴天象地象人像,就是貴一切相一切象的始源——念能覺性演化,本心意識的創作。天地人皆是自心能量的一體排演。
【校勘記】 ①「莫能見」,三字原脫,據《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補。 ②「夫子」,原誤作「天子」,從諸本改。 ③「而莫能知開國之機」,此句原脫,據《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補。 ④⑤「機」,明鈔本作「幾」。案「幾」通「機」。
卷下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 尹曰:思之精,所以盡其微。 良曰:後代伏思之,耳目之利,絕其一源。---- 耳目之利,絕其一源,絕耳或絕目.(難怪聽音樂總閉眼,觀畫展總無聲) 筌曰:人之耳目,皆分於心,而竟於神。心分則機不精,神竟則機不微。是以師曠熏目而聰耳,離朱漆耳而明目。任一源之利,而反用師於心,舉事發機,十全成也。退思三反,經晝歷夜,思而後行,舉事發機,萬全成也。 太公曰:目動而心應之,見可則行,見否則止。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筌曰:為天下機者,莫近乎心目。心能發目,目能見機。秦始皇東遊會稽,項羽目見其機,心生於物,謂項良曰:「彼可取而代①之」。晉師畢至於淮淝,苻堅目②見其機,心死於物,謂苻融曰:「彼勍敵也,胡為少耶?」則知生死之心在乎物,成敗之機見於目焉。
妙化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主席的勝算大略在此,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大可在意。返本歸心——集中聚焦於自心,注意那個看的看,心明目明事明。
【校勘記】 ①「代」,《百子》本、《精華錄》本作「伐」。 ②「目」,底本及明鈔本、《百子》本、《精華錄》本均作「曰」,誤,據《集成》本改。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良曰:熙熙哉! 太公曰:誡①懼致福。 筌曰:天心無恩,萬物有心,歸恩於天。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以施而不求其報,生而不有其功。及至迅雷烈風,威遠而懼邇,萬物蠢然而懷懼。天無威而懼萬物,萬物有懼而歸威於天。聖人行賞也,無恩於有功;行伐②也,無威於有罪。故賞罰自立於上,維恩③自行於下也。
妙化曰:無偏無私愛,則順應天地大公,可成道之大器。能威能武,能生能殺,而不被天地萬物人倫所拘。老子五千言根本教化在此。超生死而逍遙,等成敗而從容,平善惡而普化,忘吉凶而大安。
【校勘記】 ①「誡」,明鈔本作「戒」。案「戒」通「誡」。 ②「伐」,明鈔本作「罰」 ,義勝。 ③「維恩」,明鈔本作「恩威」,義勝。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良曰:夫機在於是也。 筌曰:樂則奢余,靜則貞廉。性余則神濁,性廉則神清。神者智之泉,神清則智明。智者心之府,智公則心平。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澄水,以其清且平。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夫聖人者,不淫於至樂,不安於至靜,能棲神靜①樂之間,謂之守中。如此,施利不能誘,聲色不能蕩,辯士不能說,智者不能動,勇者不能懼,見禍於重開之外,慮患於杳冥之內,天且不違,而況於兵之詭道者哉!
妙化曰:夫至樂者,與天地萬有同和,自可從容於其間。余者,從容寬裕是,荃之說非是。至樂者不獨樂不私喜超自利,太和萬有,天地同樂。至靜者不出自心不離本分,道德自然,儉樸歸真,廉明自持,如游龍戲珠,不敢他顧。唯精唯一,不失道機。
【校勘記】 ①「靜」,原作「淨」,從諸本改。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尹曰:治極微。 良曰:其機善,雖不令天下而行之,天下所不能知,天下所不能違。 筌曰:天道曲成萬物而不遺,椿菌鵬鷃,巨細修短,各得其所,至私也;雲行雨施,雷電霜霓,生殺之均,至公也。聖人則天法地,養萬民,察勞苦,至私也;行正①令,施法象,至公也。孫武曰:視卒如愛子,可以俱死,視卒如嬰兒,可與之赴深溪。愛而不能令,譬若驕子。是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妙化曰:至一廣大,自在普化,自然博愛,自行合道。全自無他,至私大公。
【校勘記】 ①「正」,明鈔本作「政」。
禽之制在炁。 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 尹曰:炁者,天之機。 筌曰:玄龜食蟒,鸇隼擊鵠,黃腰啖虎,飛鼠斷猿,蜍蛭嚌魚,狼犿齧鶴,余甘柔金,河車服之,無窮化玉,雄黃變鐵。有不灰之木,浮水之石。夫禽獸木石得其炁,尚能以小制大,況英雄得其炁,而不能淨寰海而御宇宙也。
妙化曰:炁者,生天生地神鬼神帝的源始能量,一切修行的根本在此,因為變化萬千的本源在此。如何得炁?無相忘世,棄慮絕塵,任運大化,安心自然,逍遙於無何有之鄉,復歸混沌,母子重會,無為新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太公曰:損己者物愛之,厚己者物薄之。 筌曰:謀生者必先死而後生,習死者必先生而後死。鶡冠子曰:不死不生,不斷不成。孫武曰:投之死地而後生,致之亡地而後存。吳起曰: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恩者害之源,害者恩之源。吳樹恩于越而害生,周立害於殷而恩生。死之與生也,恩之與害,相反糺纏也。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太公曰:觀鳥獸之時,察萬物之變。 筌曰:景星見,黃龍下,翔鳳至,醴泉出,嘉穀生,河不滿溢,海不揚波;日月薄蝕,五星失行,四時相錯,晝冥①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愚人以此天地文理為理亂之機。文思安安,光被四表,克明俊②德,以親九族,六府三事,無相奪倫,百穀用成,兆民用康;昏主邪臣,法令不一,重賦苛政,上下相蒙,懿戚貴臣,驕奢淫縱,酣酒嗜音,峻宇雕牆,百姓流亡,思亂怨上;我以此時物文理為理亂之機也。
妙化曰:「反者,道之動也。」相反相成,有無生死恩害厚薄種種相對事物,善用者乃是超然觀之,全然體之,隨機用之,皆不出體天地人物之道心。心明則事事明,大公則處處通,無有定則,執着則昏。
【校勘記】 ①「冥」,明鈔本作「暝」。 ②「俊」,明鈔本作「峻」。案「俊」通「峻」。
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①。 筌曰:賢哲之心,深妙難測。由巢之跡,人或窺之,至於應變無方,自機轉而不窮之智,人豈虞之?以跡度心,乃為愚者也。 【校勘記】 ①「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此四句,明鈔本同,《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作「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
妙化曰:聖愚平等,和光同塵。不拒愚不希賢不慕聖,高下原出於心,心平方可鑑照明物。絕學無憂,絕聖棄智,無求自充,無對自明。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良曰:理人自死,理軍亡兵。無死則無不死,無生則無不生。故知乎死生,國家安寧。
妙化曰:水者,欲望欲求。火者,嫉恨怒惡。沉重的慾海淹沒了自性的光明,瘋狂的怒火喪失理性的清明,自取滅亡。一念貪惡,性光昏沉。少私寡慾,決勝之道。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尹曰:靜之至,不知所以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良曰:天地之道浸微,而推勝之。 陰陽相推,變化順矣①。 良曰:陰陽相推激,至於變化在於目。
妙化曰:靜者,不他顧不妄求,至儉樸道高明,至靜定大雄成。順應自然,自然天成,無為大能,謙和生生。
【校勘記】 ①「變化順矣」,《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作「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良曰:大人見之為自然,英哲見之為制,愚者見之為化。 尹曰:知自然之道,萬物不能違,故利而行之。
妙化曰:自然,有道之自然,有天地萬物之自然,有一己之自然,有國族群體之自然。一切自然莫不是道的自然,莫不是心性自己使然。制控之機在信念的調控轉化,在信念群集的契合轉化。
至靜①之道,律歷所不能契。 良曰:觀鳥獸之時,察萬物之變。鳥獸至靜②,律歷所不能契,從而機之。
妙化曰:至靜者,道之心,法之本,至微難見,唯性真心明者明之。
【校勘記】 ①「靜」,原作「淨」,從諸本改。 ②「靜」,原作「淨」,《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同,從明鈔本改。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萬一決也)①,神機鬼藏。 良曰:六癸為天藏,可以伏藏也。
妙化曰:鬼——歸。奇器非器,形而上之道,唯「君子退藏於密」才可見機微。大秘密藏於心——天地人道一體渾然之性海,八卦甲子種種物象事理演繹由此出。六癸,天干陰水,本然隱能原始反終者退藏於此,密因密行,至靜至儉者能之。
【校勘記】 ①「萬一決也」,四字乃正文夾注,《百子》本、《精華錄》本、《集成》本無。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亮曰:奇器者,聖智也。天垂象,聖人則之。推甲子、畫八卦、考蓍龜、稽律歷,則鬼神之情、陰陽之理,昭著乎象,無不盡矣。 亮曰: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轉而用之;神出鬼入,萬明一矣。 良曰:萬生萬象者,心也。合藏陰陽之術,日月之數,昭昭乎在人心矣。 廣成子曰:甲子合陽九之數也,卦象出師眾之法,出師以律,動合鬼神,順天應時,而用鬼神之道也。
妙化曰:陰——覺念源能隱機,陽——物質界種種相。以陰統陽,心至靜至儉則隱能現。隱能——非物質源能。陰動陽隨,以心攝物融物明物馭物,因念成相,道德自然,自作自受。《陰符經》根本在「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何以能覺知引動陰能的「絕對力量」?何以能執行天神的絕對命令?須是有信符,得兵符。無我者能死,死而後生。能死者行死之權能,以天地之心為心,殺人活人都無礙無罪。
2010年4月17日妙化初釋
底本:明正統道藏本《黃帝陰符經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90年。 參校本:(1)明藍格鈔本《陰符經集注》(簡稱明鈔本),自由出版社影印,民國八十七年; (2)《百子全書》本《陰符經》(簡稱《百子》本),掃葉山房石印,民國四年; (3)《道藏精華錄》本《集注陰符經》(簡稱《精華錄》本),自由出版社影印,民國八十七年; (4)《叢書集成初編》本《陰符經解》(簡稱《集成》本),中華書局據《寶顏堂秘籍》本排印,1991年。
《陰符經》全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虞愚,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淨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道德經
編輯老子道德經上篇
編輯華亭張氏原本
晉 王弼注
一章
編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 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二章
編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自然已足,為則敗也。〉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智慧自備,為則偽也。 〉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三章
編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 弱其志,強其骨。〈 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 常使民無知無欲。〈 守其真也。 〉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知者謂知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四章
編輯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舍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五章
編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六章
編輯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穀神,谷中央無谷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緜緜若存,用之不 勤。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緜緜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七章
編輯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八章
編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人惡卑也。〉故幾於道。〈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九章
編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衂,故不可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不可長保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十章
編輯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猶絕聖也。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天門,天下之所由從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閡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 生之,〈不塞其原也。〉 畜之。〈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十一章
編輯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眾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十二章
編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十三章
編輯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由有其身也。〉 及吾無身,〈歸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無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十四章
編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 是謂惚恍。〈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十五章
編輯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猶兮若畏四鄰,〈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覩,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 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覆蓋也。〉
十六章
編輯致虛極,守靜篤。〈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萬物並作,〈動作生長。〉 吾以觀復。〈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各返其所始也。〉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知常容,〈無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公乃王,〈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 王乃天,〈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 天乃道,〈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極虛無也。〉 道乃久,〈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窮極也。〉 沒身不殆。〈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十七章
編輯大上,下知有之,〈大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 其次親而譽之,〈不能以無為居事,不言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不復能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齊也。〉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十八章
編輯大道廢,有仁義;〈失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 智慧出,有大偽;〈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覩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十九章
編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雲絕,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慾。〉
二十章
編輯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鄉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為用也。〉 荒兮其未央哉﹗〈歎與俗相返之遠也。〉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眾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 儽儽兮若無所歸。〈若無所宅。〉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為無欲,若遺失之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好欲,猶然其情不可覩我頹然若此也。〉 沌沌兮,〈無所別析,不可為明。〉 俗人昭昭,〈耀其光也。〉 我獨昏昏。俗人察察,〈分別別析也。〉 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情不可覩。〉 飂兮若無止。〈無所繫縶。〉 眾人皆有以,〈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而我獨頑似鄙。〈無所欲為,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二十一章
編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惚,無形不繫之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閱眾甫。〈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二十二章
編輯曲則全,〈不自見其明則全也。〉 枉則直,〈不自是則其是彰也。〉 窪則盈,〈不自伐則其功有也。〉 敝則新,〈不自矜則其德長也。〉 少則得,多則惑。〈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
編輯希言自然。〈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編輯企者不立,〈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其唯於道而論之,若郤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本雖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為肬贅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五章
編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吾不知其名,〈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強為之名曰大。〈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 逝曰遠,遠曰反。〈遠,極也。周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處人主之大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 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
二十六章
編輯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以重為本,故不離。〉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不以經心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輕,不鎮重也,失本,為喪身也,失君,為失君位也。〉
二十七章
編輯善行無轍跡,〈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 善言無瑕讁;〈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
編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式,模則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忒,差也。〉 復歸於無極。〈不可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雲,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制不割。〈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
二十九章
編輯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三十章
編輯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其事好還。〈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故云,其事好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吾不以師道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為強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三十一章
編輯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
編輯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為物,憒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始制,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也,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川谷之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三十三章
編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知足者富。〈知足自不失,故富也。〉 強行者有志。〈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 死而不亡者壽。〈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三十四章
編輯大道氾兮,其可左右。〈言道氾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所由,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為小,故復可名於大矣。〉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
三十五章
編輯執大象,天下往。〈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三十六章
編輯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不足,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已反危。〉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得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三十七章
編輯道常無為〈順自然也。〉 而無不為。〈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無欲競也。〉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道德經下篇
華亭張氏原本
晉 王弼注
三十八章
編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 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 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徧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於無以為,極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閒,忿怒生焉。故上德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捨無以為體也。不能捨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昬,務而治薉,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 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憂患,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三十九章
編輯昔之得一者,〈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 天無以清將恐裂,〈用一以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不足貴,盈不足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輿乃無輿也,玉石琭琭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
四十章
編輯反者道之動,〈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四十一章
編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建,猶立也。〉 明道若昧,〈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纇,〈纇,㘨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㘨也。〉 上德若谷,〈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 廣德若不足,〈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大方無隅,〈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四十二章
編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強梁,則必如我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雲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四十三章
編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編輯名與身孰親?〈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身與貨孰多?〈貪貨無厭,其身必少。〉 得與亡孰病?〈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四十五章
編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盈充足,隨物而與,無所愛矜,故若沖也。〉 大直若屈,〈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四十六章
編輯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編輯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闚牖而可知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為而成。〈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四十八章
編輯為學日益,〈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日損。〈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失統本也。〉
四十九章
編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無棄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各用聰明。〉 聖人皆孩之。〈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 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 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五十章
編輯出生入死。〈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十有三,猶雲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 生,故無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 淵為淺,而鑿穴其中,鷹鸇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乃入於無生之地,豈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茍不以 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雖入軍而不害,陸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
五十一章
編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命並作爵。〉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為而不有。〉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五十二章
編輯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按此段注文原脫,據樓宇烈補。)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塞其兌,閉其門,〈兌,事欲之所由生;門,事欲之所由從也。〉 終身不勤。〈無事永逸,故終身不勤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不閉其原而濟其事,故雖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強不強,守柔乃強也。〉 用其光,〈顯道以去民迷。〉 復歸其明,〈不明察也。〉 無遺身殃,是為習常。〈道之常也。〉
五十三章
編輯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唯施為之是畏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朝,宮室也。除,潔好也。〉 田甚蕪,倉甚虛;〈朝甚除,則田甚蕪,倉甚虛,設一而眾害生也。〉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邪則盜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夸也。〉
五十四章
編輯善建者不拔,〈固其根而後營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脫,〈不貪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 子孫以祭祀不輟。〈子孫傳此道以祭祀則不輟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轉大。〉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彼皆然也。〉 以天下觀天下。〈以天下百姓心觀天下之道也,天下之道,逆順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五十五章
編輯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言含德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德、渝其真,柔弱不爭而不摧折,皆若此也。〉 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無爭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 知常曰明。〈不皦不昧,不溫不涼,此常也。無形不可得而見,曰明也。〉 益生曰祥。〈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 心使氣曰強。〈心宜無有,使氣則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五十六章
編輯知者不言,〈因自然也。〉 言者不知。〈造事端也。〉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含守質也。〉 解其分,〈除爭原也。〉 和其光,〈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 同其塵,〈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可得而利,則可德而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 故為天下貴。〈無物可以加之也。〉
五十七章
編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正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國則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淺,民無所及,故必至於奇用兵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昬;〈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民強則國家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諱欲以恥貧,而民彌貧;利器欲以強國者也,而國愈昬多。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而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五十八章
編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姦偽,故曰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曰,其民缺缺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 正復為奇,〈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立善以和萬物,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以方導物,捨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 廉而不劌,〈廉,清廉也;劌,傷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汙,不以清廉劌傷於物也。〉 直而不肆,〈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燿。〈以光鑑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慝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
五十九章
編輯治人事天,莫若嗇。〈莫若,猶莫過也。嗇,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常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道無窮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以有窮而蒞國,非能有國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然後營末,乃得其終也。〉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六十章
編輯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然後乃能廣得眾心矣。〉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則不知聖人之為聖也。猶雲,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聖人之為聖也。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道之極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神亦不傷人。故曰,兩不相傷也。神聖合道,交歸之也。〉
六十一章
編輯大國者下流,〈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 天下之交。〈天下所歸會也。〉 天下之牝,〈靜而不求,物自歸之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以其靜故能為下也。牝,雌也。雄躁動貪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以其靜復能為下,故物歸之也。〉故大國以下小國,〈大國以下,猶雲以大國下小國。〉 則取小國;〈小國則附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大國納之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言唯修卑下,然後乃各得其所。〉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小國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歸之,大國修下則天下歸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則大者宜為下也。〉
六十二章
編輯道者萬物之奧。〈奧,猶曖也。可得庇蔭之辭。 〉 善人之寶,〈寶以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匹之,美言之則可以奪眾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不善當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言以尊行道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為道也。物無有貴於此者。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不如坐而進此道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無所而不施,故為天下貴也。〉
六十三章
編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小怨則不足以報,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況非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曰,猶難之也。〉 故終無難矣
六十四章
編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謀之無功之勢,故曰易也。〉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為之於未有,〈謂其安未兆也。〉 治之於未亂。〈謂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當以慎終除微,慎微除亂,而以施為治之,形名執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敗失也。〉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好欲雖微,爭尚為之,興難得之貨雖細,貪盜為之起也。〉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不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眾人之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五章
編輯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多智巧詐,故難治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智,猶治也,以智而治國,所以謂之賊者,故謂之智也。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也,當務塞兌閉門,令無知無欲,而以智術動民。邪心既動,復以巧術防民之偽,民知其術,防隨而避之,思惟密巧,奸偽益滋,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則而不可廢,能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反其真也。〉 然後乃至大順。
六十六章
編輯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六十七章
編輯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久矣其細,猶曰其細久矣。肖,則失其所以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夫慈,以陳則勝,以守則固,故能勇也。〉 儉故能廣,〈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 今舍慈且勇,〈且,猶取也。〉 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相慜而不避於難,故勝也。〉 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六十八章
編輯善為士者不武,〈士,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 善戰者不怒,〈後而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 善勝敵者不與,〈不與爭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用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六十九章
編輯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彼遂不止。 〉 攘無臂,扔無敵,〈行,謂行陳也,言以謙退哀慈,不敢為物先,用戰猶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也,言無有與之抗也。〉 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言吾哀慈謙退,非欲以取強,無敵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寶,三寶也,故曰,幾亡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七十章
編輯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宗,萬物之宗也。君,萬物之主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七十一章
編輯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不知知之不足任則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編輯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離其清淨,行其躁欲,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復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厭,〈不自厭也。〉 是以不厭。〈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不自見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 自愛不自貴;〈自貴則物狎厭居生。〉 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編輯勇於敢則殺,〈必不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必齊命也。〉 此兩者,或利或害。〈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邪?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之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言而善應,〈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 不召而自來,〈處下則物自歸。〉 繟然而善謀。〈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編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詭異亂群謂之奇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
七十五章
編輯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
七十六章
編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木強則兵。〈物所加也。〉 強大處下,〈木之本也。〉 柔弱處上。〈枝條是也。〉
七十七章
編輯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有以補無,和光同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七十八章
編輯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以,用也。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編輯和大怨,必有餘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無德司徹。〈徹,司人之過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八十章
編輯小國寡民,〈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何患不足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無所欲求。〉
八十一章
編輯信言不美,〈實在質也。〉 美言不信。〈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多。〈物所歸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動常生成之也。〉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之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哉。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不足之跡,斷可見也。嗚呼,學其難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弈能辯之爾。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其文字則多謬誤,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嘗謂,弼之於老子,張湛之於列子,郭象之於莊子,杜預之於左氏,范甯之於穀梁,毛萇之於詩,郭璞之於爾雅,完然成一家之學,後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繕寫弼書,並以記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說之鄜畤記。
克伏誦咸平聖語,有曰:「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明皇解雖燦然可觀,王弼所注,言簡意深,真得老氏清淨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板以傳,若其字之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 左從事郎充鎮江府府學教授熊克謹記
老子道經音義
編輯唐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贈齊州刺史吳縣開國男陸德明撰
老子,〈姓李,名耳。河上公云:名重耳,字伯陽。陳國苦縣厲鄉人。《史記》云:字聃。又云:仁里人。又云:陳國相人也。〉 生而皓首,〈劉向《列仙傳》雲受學於容成,生殷時。〉 為周柱下史,覩周之衰,乃西出關〈是周敬王時也。〉, 為關尹喜說道德二篇,尚虛無無為〈劉向云:西過流沙,莫知所終。〉, 凡五千餘言。河上公為章句四卷〈不詳名氏。〉。 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踴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言治身治國之要,其後談論者莫不宗尚玄言。唯王輔嗣妙得虛無之旨。〈今依王本博採眾家以明同異。〉
道〈生天地之先。〉
德〈道之用也。〉
徼〈小道也,邊也,微妙也,古弔反。〉
較〈音角,又校。量深淺也。〉
傾〈高下不正貌。去營反。〉
隆之稱〈尺證反。一本作號,一本作名。〉也
曷〈何葛反。何也。〉為
而常校〈音教。〉 能相射〈食亦反。〉
穿〈音川。〉 窬〈音俞,又音豆。〉
探〈吐南反。〉
聖人之治〈直吏反。〉
弱其志〈心虛則志弱也。本無為字。〉 強〈其良反,又作彊。〉
使夫〈音符。〉 知者〈音智。〉
道沖〈直隆反。〉
不盈〈本亦作滿。〉
淵兮〈河上作乎。〉
挫〈子臥反。〉
銳〈悅歲反。〉 解其紛〈拂雲反。河上雲芬。〉
湛〈直減反。〉
夫執一家之量〈音亮。〉
贍〈涉豔反。〉
滿以造實〈十報反。〉
又復〈扶又反。〉 不盈〈或作滿。〉
不能累〈力偽反〉
萬物舍〈音捨。又作捨。〉
汙〈音烏。〉
而不渝〈羊朱反。〉
以萬物為芻〈楚俱反。〉 狗〈古口反。〉
治〈直吏反。〉
有為〈於偽反。下有為不為皆同。〉
其猶橐〈他各反。〉 籥〈音藥。〉
掘〈求物反,又求月反。河上本作屈,屈竭也。顧作掘,云:猶竭也。〉 動而愈出〈羊主反,又羊朱反。〉
排〈扶拜反。〉 橐〈無底囊。乃各反。〉
空洞〈同貢反。〉
多言數窮〈王云:理數也。顧云:勢數也。〉
□□□
足以共〈音恭。亦音拱。〉
谷〈古木反。中央無者也。河上本作浴。浴者,養也。〉
玄牝〈頻忍反。舊音扶恐反。簡文扶緊反。〉
中央無〈一本作空。〉
私邪〈河上直云:以其無私。〉
處〈一本作居。〉
惡〈烏路反。注及下同。〉
幾〈音機。近也。又一音祈。〉
善治〈直吏反。〉
揣〈初委反。又丁果反、志瑞反。顧云:治也。簡文章樏反。〉 而梲〈音銳。梲字音菟奪反。又徒活反。河上作銳。〉
末令〈力征反。〉 尖〈子廉反。〉
勢必摧〈粗雷反。〉 衄〈女六反。〉
滿堂〈本或作室。〉
自遺〈唯季反;以之反。〉
咎〈求九反。〉
功遂〈本又作成。〉
四時更〈音庚。〉
能無離〈力智反。〉
滌〈徒歷反。〉
疵〈在斯反。〉
邪〈似嗟反。〉
物介〈音界。〉
民治〈河上本又作活。〉
以求匿〈他得反。〉
辟〈匹亦反。〉
開闔〈戶獵反。〉
不昌〈尺亮反。〉
而處〈昌慮反。〉
以知乎〈音智。河上又直作智。〉
恃〈河上本作侍。〉
長〈丁丈反。〉
三十輻〈音福,車輻。〉 共一轂〈古木反,車轂。〉
當〈丁浪反。〉
無有車〈音居,又去於反。〉
挻〈始然反。河上云:和也。宋衷注本云:經同。聲類云:柔也。字林云:長也。君連反。又一曰柔挻。方言云:取也。如淳作繫。〉 埴〈市力反。河上曰:土也。司馬云:埴,土,可以為器。釋名云:埴,膱。杜弼云:埴,黏土也。〉
鑿戶〈在各反。〉
五色〈青赤白黑黃也。〉 令〈力征反。〉
盲〈陌庚反。〉 五音〈宮商角徵羽也。〉
聾〈力東反。〉 五味〈酸鹹甜辛苦也。〉
口爽〈爽,差也。河上云:亡也。〉
騁〈勑領反。〉
狂〈求匡反。〉
令人行〈下孟反。〉 妨〈音芳。〉
去〈羌呂反。〉
寵辱〈簡文云:寵,得也;辱,失也。〉 若驚〈顧云:若,而也。〉
貴〈重也。河上云:畏也。〉 大患若身〈河上云:空也。〉 何謂寵辱若驚〈河上本無若驚二字。〉
身為〈於偽反。〉
易〈以豉反。〉
名〈武征反。〉 曰夷〈顧云:平也。鍾會云:滅也,平也。〉
曰希〈希,疏也,靜也。〉搏〈音博。簡文:補各反。〉
曰微〈細也。〉
致詰〈起吉反。〉 故混〈戶本反。〉
不皦〈古曉反。明式云:胡老反。〉
不昧〈悔對反〉 繩〈食陵反,又民忍反。梁帝云:無涯際之貌。顧云:無窮不可序;或曰:寬急。河上本作繩。〉
復〈音服。〉
怳〈虛往反。〉
治〈直吏反。〉
強〈其丈反。〉
豫〈如字,本或作懊,簡文與此同也。〉
儼〈魚檢反。〉
樸〈普角反。又作朴。〉
混〈胡本反。〉
蔽〈必世反。王雲覆蓋也。鍾:婢世反,梁武同也。〉
蔽覆〈芳富反。〉
生長〈丁丈反。〉
卒〈子恤反,又尊恤反。〉
凡物〈本作夫。〉
則物離〈力智反。〉其分〈扶問反。〉
虎兕〈徐子反。〉
無所容鋒刃〈芳逢反。〉
太上〈音太。王云:太上謂大人也。顧云:太古上德之人也。〉
行施〈始豉反。〉
次侮〈亡甫反。〉
疵〈字斯反。〉 釁〈許靳反。〉
悠〈孫登、張憑、杜弼,俱作由,一本猶,用也。〉
有應〈應對之應。〉
知慧〈音智。〉
趣〈七喻反,或音促。〉 覩形見〈賢遍反。〉
大惡〈烏路反。〉
治〈直吏反。〉
則濡〈而朱反,又而注反。〉
百倍〈蒲罪反。〉
令〈力征反。〉
所屬〈之欲反,注同。〉見〈賢遍反。〉
抱樸〈普角反。〉
之善〈一本作傑。〉
行〈下孟反。〉
唯〈遺癸反。舊雲維水反。〉
相去〈欺慮反。〉 幾〈居豈反。〉
燕〈於見反。〉 雀〈將籥反。〉
鳩〈九求反。〉 鴿〈古合反。〉 有仇〈音求。〉
氈〈之然反。本作旃。〉 裘〈音求。〉
續鳧〈音符。〉
截〈昨結反。〉 鵠〈戶各反〉
眾人熙熙〈許其反。〉 若亭〈普庚反,殺煑也。簡文:許庚反。河上公作饗,用也。〉
牢〈力刀反。〉
廓〈苦郭反。河上本作泊,普白反。〉
咳〈胡來反。說文字本或作孩。〉
儽儽兮〈力追反。一本曰損益也,敗也,欺也。說文音雷。古本河上作乘乘兮。〉
所別〈彼列反。〉 析〈星歷反。〉
所好〈呼報反。〉
沌〈本又作忳,徒損反,又徒門反。簡文音頓。〉
俗人昭昭〈章遙反。一本作照。〉
悶悶〈如字。〉 澹兮其若海〈徒紺反。古本河上作忽兮若海。嚴遵作忽兮若晦。〉
飂〈力幽反。梁簡文作飄,雲敷遙反。河上作淵兮。〉
繫縶〈張立反。一作執。〉
母〈如字。〉
德之容〈鍾云:法也。簡文云:狀也。〉
怳〈況往反,又呼廣反。〉
窈〈烏了反。〉
冥〈莫輕反。〉
說〈一雲悅。〉
狀哉〈河上一本直雲吾何狀也。〉
見〈賢遍反。〉
枉〈音往。〉
窪〈烏瓜反。簡文烏麻反。顧云:洿也。〉
蔽〈必世反。〉
轉遠〈於萬反。〉
自見〈賢遍反。〉
彰〈音章。〉
淡〈徒暫反。一作澹。〉
故飄〈毗遙反,又扶遙反。〉
驟〈狀救反。〉
道者於道〈河上於道者絕句。〉
企者〈苦賜反。河上作豉。〉
跨〈苦化反。〉
餘食贅〈專稅反。疣贅也。簡文云:之睿反。河上云:贅,貪也。〉 行〈下孟反。注同。〉
郤至之行〈去逆反。郤至,晉大夫,自伐之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更為肬〈音尤。〉
惡〈烏路反。〉
混成〈胡本反。〉 先天〈悉薦反。〉
{宀尗}〈本亦作寂。〉
寞〈音莫。河上云:寥空無形也。鍾會作飂,雲空疏無質也。〉
而不殆〈田賴反。危也。〉
稱〈尺證反。〉
強〈其丈反。〉
亦復〈扶又反。〉
重為輕〈起政反。〉
躁〈早報反。〉離〈利。〉
輜〈側其反。〉 重〈直用反。〉
榮觀〈古亂反。〉 宴處〈於見反。簡文云:謂靜思之所宴居也。〉
萬乘之主〈繩證反。謂天子也。〉
輕則失本〈河上作臣。〉 躁則失君〈謂失君位。〉
喪〈息浪反。〉
善行〈下孟反。〉 無徹〈梁云:應車邊今作邊者古字少也。〉 跡〈河上作跡。〉
無瑕〈下家反。疵過也。〉 謫〈直革反,譴責也。〉
不別〈彼列反。〉
善數〈色主反。簡文:色具反。河上作計。〉
籌〈直由反。〉策〈初厄反。〉
楗〈其偃反。距門也。〉
所好〈呼報反。〉
裕〈羊注反。〉 長〈丁丈反。〉
谿〈苦奚反。或作溪。〉
不離〈力智反。〉
模〈莫胡反。〉
不忒〈吐得反。顧云:差也,爽也。〉
樸〈普角反。〉
官長〈丁丈反。〉
百行〈下孟反。〉
故為〈於偽反。〉
無割〈乾遏反。〉
物或歔〈音虛。河上本作呴,許具反。〉
羸〈力為反。〉 或挫〈作臥反,搦也。簡文:在臥反。河上作載。〉
隳〈許規反。毀也。〉
去〈羌呂反。〉
其事好〈呼報反。〉還〈音旋。〉
治〈直吏反。〉
凶年〈天應惡氣,災害五穀,盡傷人也。〉
難〈乃旦反。〉
當復〈扶又反。〉
佳〈格牙反。善也。河上:飾也。〉
惡〈烏路反。〉
恬〈�嫌反。本或作栝。梁武音膾。〉 澹〈徒暫反。本亦作惔,音同。又音談,字同。河上本作恢。梁武雲苦回反。簡文恬惔。〉
樂〈五教反,又音洛。〉
戰勝〈式證反。〉
天下莫能臣也〈河上本作天下不敢。〉
侯王〈梁武作王侯。〉
隤〈徒回反。〉
長〈丁丈反。〉
立名分〈符問反。〉
錐〈音隹〉
治〈直吏反。〉
行〈下孟反。〉
道氾〈本又作汎,周張並同。〉
衣〈於既反。河上作愛也。〉
施〈始豉反。〉
故復〈扶又反。〉
以其終不自為大〈河上本云:是以聖人終不為大也。〉
於易〈以豉反。〉
樂〈音岳。〉
餌〈而志反。〉過〈古臥反。〉
道之出〈尺類反。〉
淡〈徒暫反,又徒覽反。〉
說〈音悅。〉
令〈力征反。〉
中〈丁仲反。〉
將欲㒆〈簡文作歙,又作洽。河上本作㬛也,許及反。顧云:閉塞也。〉
去〈羌呂反。〉
脫〈代活反。〉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簡文作不。〉 欲〈河上本作吾將鎮之。河上者,非老子所作也。〉
老子德經音義
編輯〈德者,得也。道生萬物有得獲有故名德經四十四章一本四十三章。〉
應〈應對如字。〉 則攘〈若羊反。〉 臂〈必寐反。〉 而扔〈人證反。又音仍,引也,因也。字林云:就也,數也,原也。〉
故去〈羌呂反。〉
無喪〈息浪反。〉
心見〈賢遍反。〉
肌〈己其反。又音既。〉
無所徧〈音遍。〉
之量〈音亮。〉
母〈莫後反。〉
舍本〈音捨。〉
博施〈始豉反。〉
偏〈音篇。〉
抑〈於力反。〉 亢〈苦浪反。〉
忿枉〈紆放反。〉
尚好〈呼報反。〉
敬校〈音教。〉
為贍〈涉豔反。〉
治〈直吏反。〉 穢〈於廢反。〉
耽〈都南反。〉
行〈下孟反。〉
遠〈於萬反。一本作棄。〉
裂〈力竭反。〉
恐歇〈許謁反。〉
將恐蹶〈蹇月反,又其月反,又居衞反。〉
數〈色主反。〉 譽〈逸注反。毀譽也。〉
琭〈音祿。〉
珞〈音洛,又音歷。〉
昧〈悔對反。〉
夷道若纇〈雷對反。簡文雲疵也。河上作類。一本作纇。〉
內〈如銳反, 又若對反。〉
不見〈賢遍反。〉
全別〈彼列反。〉
有分〈符問反。〉
炎〈於沾反。〉
貸〈吐代反。〉
恭〈一作供。〉
裁〈音裁,又才代反。〉
所惡〈烏路反。〉
稱〈尺證反。〉
可舍〈音捨。〉
愈遠〈於萬反。〉
非強〈其丈反。〉
騁〈勑領反。〉
折〈章舌反,又常列反。〉
名好〈呼報反。〉
無厭〈於鹽反,又於豔反。〉
費〈芳責反。〉
藏〈才良反。〉
缺〈窺悅反。〉
獘〈婢世反。〉
不為〈於偽反。〉
屈〈丘物反。偽也。〉
訥〈怒忽反。〉
躁〈早報反。〉
罷〈音皮。〉
卻〈除也。〉
糞〈弗問反。〉
禍莫大於不知足〈河上本此句上有罪莫大於可欲一句。〉 咎〈其九反。〉
不窺〈起規反。〉 羑牖〈二同,由九反。〉
搏〈波洛反。〉
歙歙〈許及反。一本作惵惵。河上本作惔。顧雲許葉反,危懼貌。簡文雲河上公作怵。〉
渾〈胡本反。〉
注〈之樹反。〉
咳〈胡來反。本或作孩。〉
冕〈音勉。〉 旒〈音留。說文作{流玉}。〉 充〈如字。〉
黈〈吐口反。〉 纊〈苦放反。〉
戚〈七歷反。〉 於慢〈武晏反。〉
其徑〈經定反。〉
喪〈息浪反。〉
所適〈丁歷反。〉
舍〈音捨。〉
兕〈徐履反。〉
被〈皮彼反。〉
投〈音頭。〉
錯〈七路反。〉
而令〈力征反。〉
鋒〈芳逢反。〉
累〈劣偽反。〉
黿蚖〈二並音元。〉 蟺〈徒多反,又音蟮。又本作蟮。〉
襲〈音習。〉
鷹〈憶矜反。〉 鸇〈之然反。〉
埤〈音婢。〉
矰〈竹能反。〉 繳〈諸若反。〉
網〈亡兩反。〉 罟〈音古。〉
卒〈子戌反。〉
餌〈而志反。〉
離〈音利。〉
稱〈尺證反。〉
長〈張丈反。〉
亭之〈如字,別也。〉 毒之〈徒篤反。今作育,余熟反。〉
庇〈必寐反,又音祕,亦作芘。〉 廕〈於鴆反。〉
復〈扶又反,又音服。〉
其兌〈徒外反。簡文云:言也。河上本作銳。銳,自言也。〉
見〈賢遍反。〉 小曰〈音越。〉
遺〈唯季反。〉
介〈音界。〉
好〈呼報反。〉 徑〈經定反。邪徑。〉
復〈扶又反。〉
朝〈直遙反。〉
絜好〈如字。〉
蕪〈音無。〉
厭〈於豔反。〉
夸〈口花反。〉 盜夸非盜哉〈河上本同。〉
不拔〈皮八反。顧云:私。〉
齊〈才細反。〉
不輟〈張劣反。〉
孫傳〈直專反。〉
比〈必履反。〉
蜂〈芳逢反。〉 蠆〈勑賣反。〉 虺〈虛鬼反。〉 蛇〈食奢反。〉
螯〈失亦反,又呼各反。河上云:毒蟲不螫。〉
攫〈俱縛反。〉
不搏〈音博。〉
筋柔〈居勤反。{艹觔}者俗。〉 而握〈於學反。〉
知牝〈頻忍反。〉 牡〈牟後反。〉 之合而全作〈全如字。河上作䘒,於和反。本一作朘。說文子和反,又子壘反,云:赤子陰也,子垂反。〉
終日號〈戶毛反。〉
不嗄〈一邁反。氣逆也。又於介反,而聲不嗄當作噫。〉
則夭〈於驕反,又於表反。〉
強〈其良反。〉
壯〈側諒反。〉
挫〈子臥反。〉
銳〈悅歲反。〉
令〈力征反。〉 去〈羌呂反。〉
不劌〈居衞反。河上作害傷也。〉
污〈音烏。〉
辟〈匹亦反。〉
激〈經覓反,又古堯反。〉 拂〈芳佛反。〉
不嬥〈以照反。〉
匿〈女力反。〉
莫如嗇〈生力反。河上云:貪也。〉
去〈羌呂反。〉
早復〈音服。〉
謂之重〈直容反。〉
柢〈丁計反。亦作蔕。〉
烹〈普庚反。不當加火。〉 小鮮〈音仙。〉
以道蒞〈力至反。古無此字,說文作䇐。〉
治〈直吏反。〉
牝〈頻忍反。〉
靜復〈扶又反。〉
以下〈遐嫁反。〉
則取〈七榆反,又七喻反。〉
卑下〈遐嫁反。〉
過〈古禾反,又古臥反。〉
奧〈於六反。暖也。河上:烏報反。〉
曖〈音愛。暄也。說文作懓。〉
庇〈必寐反,又本祕反。〉 蔭〈於鴆反。〉
尊行〈下孟反。〉
有拱〈居勇反。〉 璧〈並歷反。〉 以先〈悉薦反。〉
所以為〈於偽反。〉
不曰〈於月反。〉
淡〈徒暫反。〉
於其易〈以豉反。〉
必多難〈乃旦反。〉
其脆〈七歲反。河上本作膬,昌睿反。〉 易泮〈普半反。〉
於累〈劣被反。〉
者敗〈必賣反。〉
施〈始志反。〉
辟〈匹亦反。〉
好〈呼報反。〉
令〈力征反。〉
復以〈扶又反。〉
稽式〈古兮反,嚴。河上作楷式。〉
善下
言下〈遐嫁反。〉
厭〈於豔反。〉
夫〈音扶。〉 唯大〈絕句。〉
以陳〈直忍反。〉
費〈芳味反。〉
匱〈其貴反。〉
器長〈張丈反。〉
舍〈音捨。〉
而不辟〈音避。〉 於難〈乃旦反。〉
卒〈尊忽反。〉
帥〈所類反。〉
為〈於偽反。〉
無行〈戶剛反。〉
攘〈若羊反。〉
扔〈音仍。〉
幾〈音祈,音機。〉
易〈以豉反。〉
被〈音備。〉 褐〈戶葛反。〉
無狎〈戶甲反。〉
無厭〈於豔反。〉
離〈力智反。〉
物擾〈而小反。〉
辟〈匹亦反。〉
不能復〈扶又反。〉
潰〈戶對反。〉
見〈賢遍反。〉
故去〈羌呂反。〉
之所惡〈烏路反。〉
猶難〈乃旦反。〉
繟〈音闡。〉 坦〈吐但反。梁王尚鍾會孫登張嗣本有此。坦,平大貌。河上作墠。墠,寬也。坦,尺善反,又上單反也。〉
而見〈賢遍反。〉
凶先〈悉薦反。〉
恢〈苦回反。〉
是大匠斲〈陟角反。〉
僻〈匹亦反。〉
治〈直吏反。〉
強〈其兩反,舊其良反。〉
柔脆〈七歲反。〉
枯槁〈苦老反。〉
與〈音餘。〉
抑〈於力反。〉
之量〈音亮。〉
身去〈羌呂反。〉
天下莫柔弱於水〈河上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
垢〈古口反。〉
和大怨〈紆萬反。〉
契〈苦計反。〉
不令〈力征反。〉
伯〈絕句。河上本。〉
不貪貨賂〈音路。〉
輿〈音餘。河上曰:車。〉
使人復〈音服,又扶又反。〉
樂〈音洛。〉
人己〈基倚反。〉 愈〈音與。〉
而不爭〈爭鬭之爭,注同。〉
注釋
編輯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