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 
烏程嚴可均校輯
卷七

齊太公

编辑
太公姓姜,亦姓呂,名尚,字牙,東海人,四嶽之後。初事商王紂,去隱北海,後歸周,周文王以爲師,號曰太公望。武王嗣位,以爲司馬,號曰師尚父。旣克商,封於齊,以矦爵就國。成王嗣位,命得專征伐。一云,受封後畱爲太師,薨年百餘歲。傳國二十八世。有《太公六韜》六卷,《陰謀》六卷,《謀》三卷,《陰符鈐錄》一卷,《金匱》二卷,《兵法》三卷,又六卷,《伏謀陰陽謀》一卷,《三宮兵法》一卷,《太乙三宮兵法立成圖》二卷,《書禁忌立成集》二卷,《枕中記》一卷,《周書陰符》九卷。案︰《周書陰符》,《隋志》不云太公。據《戰國策》,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史記》作《周書陰符》,明是一書也。《漢志》,《周史六弢》六篇在儒家,《太公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在道家,《隋志》盡歸兵家。

政語

编辑

師尚父曰︰「吾聞之於政也,曰︰『天下壙壙,一人有之。萬民叢叢,一人理之。』故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夫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紀之,唯有道者使之,唯有道者宜處而久之。故夫天下者,難得而易失也,難常而易亡也。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則弗得而長也。故夫道者,萬世之寶也。」周武王曰︰「受命矣。」賈誼《新書‧脩政語下》。

武王問太公曰︰「舉賢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不得眞賢之實也。」武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眞賢也。」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太公曰︰「君好聽譽而不惡讒也。以非賢爲賢,以非善爲善,以非忠爲忠,以非信爲信。其君以譽爲功,以毀爲罪,有功者不賞,有罪者不罰,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羣臣比周而蔽賢,百吏羣黨而多姦,忠臣以誹死於無罪,邪臣以譽賞於無功,其國見於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聞誹譽之情矣。」

武王問太公曰︰「得賢敬士,或不能以爲治者,何也?」太公對曰︰「不能獨斷,以人言斷者,殃也。」武王曰︰「何爲以人言斷?」太公對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爲,以人言爲;不能定所罰,以人言罰;不能定所賞,以人言賞。賢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其爲國何如?」太公對曰︰「其爲人,惡聞其情而喜聞人之情,惡聞其惡而喜聞人之惡,是以不必治也。」武王曰︰「善。」

四輔

编辑

太公曰︰太師者,心腹之臣,所使□□,是人之英,故曰前疑,常立於前,決疑事也。太史者,耳目之臣,所使視聽,是人之後,故曰後承,常立於後,承主之過,取驗於天。太傅者,爪牙之臣,所使守衞,是人之傑,故曰左輔。輔人主缺,事立於左,拒君之難。太保者,羽翼之臣,所使察伺,是人之警,故曰右弻,常立於右,弻人主之邪。四輔旣立,王者安而無爲,百姓濟而無害。若四輔不具,猶格虎無僃,濟河無舟。若王者不知古今之務,遠方之緯,不謀於諸矦,不達言語,動作不合於制,太師爭之;不知天變星厤之運,天官動靜鐘律之音,山川怪異,不善災害,太史陳天文以爭之;發號令不應先王法度,與大臣無禮,枉道於民,處刑不平,獨信自專,臨政不莊,又不恤臣僕,太傅爭之;升車不應和鸞,揖讓不中磬佩,淫讌馳騁,沈冒酒色,宗廟不敬,輿服失度,朝廷無節,太保爭之。《五行大義》第二十二篇《論諸官》。

六韜案︰今所行《六韜》六卷,是宋元豐間刪定,凡六十篇,見存不錄,錄其佚文。

编辑

文韜

编辑

文王問於太公曰︰「賢君治國何如?」對曰︰「賢君之治國,其政平,吏不苛,其賦斂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賞賜不加於無功,刑罰不施於無罪;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害民者有罪,進賢者有賞;後宮不荒,女謁不聽,上無淫慝,下無陰害。不供宮室以費財,不多游觀臺池以罷民,不雕文刻鏤以逞耳目。宮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也。」文王曰︰「善哉!」《羣書治要》三十一。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治國之所貴。」太公曰︰「貴治令之必行。治令必行,則治道通;治道通,則民大利;民大利,則君德彰矣。君不法天地,而隨世俗之所善以爲法,故令出必亂,亂則復更爲法,是以法令數變,則羣邪成俗,而君沈於世,是以國不免危亡矣。」文王曰︰「法令必行,大利人民,柰何?」太公曰︰「法令之必行,則民俗利,民俗利,則利天下,是法令利之必行,大利人民也。」《羣書治要》三十一,《御覽》六百三十八。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爲國之大失。」太公曰︰「爲國之大失者,爲上作事而不法法,國君不悟,是爲大失也。」文王曰︰「願聞不法法,國君不悟。」太公曰︰「不法法,則令不行,令不行,則主威傷;不法法,則邪不止,邪不止,則禍亂起矣;不法法,則刑妄行,刑妄行,則賞無功;不法法,則國昏亂,國昬亂,則臣爲變;不法法,則水旱發,水旱發,則萬民病。君不悟,則兵革起,兵革起,則失天下也。」文王曰︰「誠哉!」《羣書治要》三十一,《御覽》六百三十八。

文王問太公曰︰「人主動作,舉事善惡,有福殃之應,鬼神之福無?」太公曰︰「有之。主動作舉事,惡則天應之以刑,善則天應之以德,逆則人僃之以力,順則神授之以職。故人主好重賦斂,大宮室,多游臺,則民多病溫,霜露殺五穀,絲麻不成;人主好田獵畢弋,不避時禁,則歲多大風,飄牛馬,發屋拔木,民人飛揚數十里,禾穀不實;人主好破壞名山,壅塞大川,決通名水,則歲多大水,傷民,五穀不滋;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則日月薄蝕,太白失行。故人主動作舉事,善則天應之以德,惡則人僃之以力,神奪之以職,如響之應聲,如影之應形。」文王曰︰「誠哉!」《羣書治要》三十一;《續漢‧五行志三》注,又《五》注;《御覽》九,又二百六十六,又八百三十九,又八百七十六,又八百七十九。又《五行大義》第七篇引太公云︰「人主舉事,善則天應之以德,惡則天應之以刑。」

故義勝怠者王,怠勝敬者亡。《羣書治要》三十一引《明傳篇》末多此二語。

武王問太公曰︰「桀紂之時,獨無忠臣良士乎?」太公曰︰「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爲無有?」武王曰︰「爲人臣而令其主殘虐,爲後世笑,可謂忠臣良士乎?」太公曰︰「是諫者不必聽,賢者不必用。」武王曰︰「諫不聽,是不忠;賢不用,是不賢也。」太公曰︰「不然。諫有六不聽,强諫有四必亡,賢者有七不用。」武王曰︰「願聞六不聽,四必亡,七不用。」太公曰︰「主好作宮室臺池,諫者不聽;主好忿怒,妄誅殺人,諫者不聽;主好所愛,無功德而富貴者,諫者不聽;主好財利,巧奪萬民,諫者不聽;主好珠玉奇怪異物,諫者不聽,是謂六不聽。案︰上言六不聽僅五事,轉寫有脫。四必亡︰一曰强諫不可止,必亡;二曰强諫知而不肯用,必亡;三曰以寡正强正眾邪,必亡;四曰以寡直强正眾曲,必亡。七不用︰一曰主弱親强,賢者不用;二曰主不明,正者少,邪者眾,賢者不用;三曰賊臣在外,姧臣在內,賢者不用;四曰法政阿宗族,賢者不用;五曰以欺爲忠,賢者不用;六曰忠諫者死,賢者不用;七曰財貨上流,賢者不用。」《羣書治要》三十一。

武王伐殷,得二丈夫《文選》注、《御覽》作「大夫」。而問之曰︰「殷國之將亡,亦有妖乎?」其一人對曰︰「有。殷國嘗雨血雨灰雨石,小者如椎,大者如箕。常六月雨雪,深尺餘。」武王曰︰「大哉妖也!」其一人對曰︰「是非殷國之大妖也。殷國之大妖三十七章,雨血雨灰雨石,盛夏雨雪,臣不爲妖災。」武王踧然而問三十七章之妖,對曰︰「殷君喜射人;喜以人餧虎;喜割人心;喜殺孕婦;喜殺人之父,寡人之婦,孤人之子;喜奪;喜誣;喜刑禍;喜以信者爲欺,欺者爲忠,以忠爲不忠,忠諫者死,阿諛者賞;以君子爲下,小人爲上,以便佞爲相,以女子爲政,急令暴取,萬民愁苦;喜田獵畢弋走狗,出入不時,不避大風甚雨,不避寒暑;喜治宮室,脩臺池,日夜無已。宮七十有三所,大宮百里,宮中有九市,陳玉杯象箸,玉杯象箸不盛菽藿之羹,必將熊蹯豹胎;喜爲酒池肉林糟丘,酒池可迴船,而牛飲者三千人飲之,以金鼓坐起,無長幼之序,貴賤之禮;喜聽讒用譽,無功者賞,無德者富,所愛專制而擅令;無禮義;無忠信,無聖人,無賢士,無法度,無斗斛,無尺丈,無錙銖,無秤衡;有罪放,無罪誅。此殷國之大妖也。其餘不可勝數,臣言不能盡。」《羣書治要》三十一;《蓺文類聚》九,又七十一;《北堂書鈔》二十,又二十一;《文選‧七發》注,《七命》注;《初學記》二十四;《御覽》二十一,又五十一,又八十三,又一百七十三,又七百六十八,又八百七十四。

淵乎無端,孰知其源。《意林》一。 案︰《意林》此條在《六守》後,《發啟》前,當是《文韜》。

武韜

编辑

昔柏皇氏、栗陸氏、驪連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此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未賞民,民勸。此皆古之善爲政者也。至於伏羲氏、神農氏,敎民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古之不變者,有苗有之,堯化而取之。堯德衰,舜化而受之。舜德衰,禹化而取之。《御覽》七十六,《意林》一。

聖人恭天靜地,和人敬鬼。《意林》一。 案︰《意林》此二條在《發啟》後,《爭權》前,知是《武韜》。

文王在岐周,召太公曰︰「爭權於天下者,何先?」太公曰︰「先人。人與地稱,則萬物僃矣。今君之位尊矣,待天下之賢士,勿臣而友之,則君以得天下矣。」文王曰︰「吾地小而民寡,將何以得之?」太公曰︰「可。天下有地,賢者得之;天下有粟,賢者食之;天下有民,賢者收之。《意林》作「牧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賢者取之。夫以賢而爲人下,何人不與?以貴從人曲直,何人不得?屈一人之下,則申萬人之上,唯聖人而後能爲之。」文王曰︰「善。請著之金版。」於是文王所就而見者六人,所求而見者七十人,所呼而友者千人。《羣書治要》三十一,《文選‧宣德皇后令》注,《意林》一。

崇矦虎曰︰「今周伯昌懷仁而善謀,冠雖獘,禮加之於首;履雖新,法踐之於地,可及其未成而圖之。」商王拘西伯昌於羑里,太公與散宜生以金千鎰,求天下珍怪物而獻之,以免君之罪。於是散宜生受命而行,得犬戎氏文馬,豪毛朱鬣,目如黃金,名雞斯之乘;九江之浦得大貝百馮;本注云︰「《詩》作『百朋』。」宛懷條塗之山得黃熊,玉女三人;因費仲而獻之於商王紂。紂大喜,遂免西伯,殺牛而賜之。文王旣出羑里,召周公旦築爲靈臺。紂患刑輕,乃更爲銅柱,以膏塗之,加于然炭之上,使有罪者緣焉,滑跌墮火中,紂與妲己笑以爲樂,名曰炮烙之刑。《意林》一;《漢書‧儒林‧轅固傳》;《蓺文類聚》八十四,又九十三,又九十五;《文選‧南都賦》注,《石闕銘》注;《御覽》四百六十七,五百三十四,六百八十四,六百九十七,八百七,九百八,九百四十一;《事類‧馬賦注》。凡十五條,合錄之。 案︰《意林》此條在《爭權》後,《九差》前,知是《武韜》。又案︰《淮南子‧道應訓》︰「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紂聞而患之曰︰『余夙興夜寐,與之競行,則苦心勞形;縱而置之,恐伐余一人。』崇矦虎曰︰『周伯昌行仁義而善謀,太子發勇敢而不疑,中子旦恭儉而知時,若與之從,則不堪其殃。縱而赦之,身必危亡。冠雖弊,必加於頭。及未成,請圖之。』屈商乃拘文王於羑里。於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罷、青豻、白虎,文皮千合,以獻於紂,因費仲而通。紂見而悅之,乃免其身,殺牛而賜之。文王歸,乃爲玉門,築靈臺,相女童,擊鐘鼓,以待紂之失也。紂聞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無憂矣。』乃爲炮烙,剖比干,剔孕婦,殺諫者,文王乃遂其謀。」葢本《六韜》爲說。又《尚書大傳》亦載此事。 又案︰《羣書治要‧論將》、《選將》二篇在《武韜》,今本在《龍韜》,與舊不同。

龍韜

编辑

武王曰︰「士高下豈有差乎?」太公曰︰「人有九差。」武王曰︰「願聞之。」太公曰︰「人才參差大小,猶斗不以盛石,滿則棄矣。非其人而使之,安得不殆?多言多語,惡口惡舌,終日言惡,寢臥不絕,爲眾所憎,爲人所疾,此可使要問閭里,察姧伺猾;權數好事,夜臥早起,雖遽《御覽》作「劇」。不悔,此妻子之將也;先語察事,實長希言,《御覽》作「長寶希言」。賦物平均,此十人之將也;切切截截,不用諫言,數行刑戮,不避親戚,此百人之將也;訟辨好勝,疾賊侵陵,斥人以刑,欲正一眾,此千人之將也;外貌咋咋,言語切切,知人飢飽,習人劇易,此萬人之將也;戰戰慄慄,日愼一日,近賢進謀,使人以節,言語不慢,忠心誠必,此十萬之將也;溫良實長,用心無兩,見賢進之,行法不枉,此百萬之將也;動動紛紛,鄰國皆聞,出入居處,百姓所親,誠信緩大,明於領世,能敎成事,又能救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四海之內,皆如妻子,此英雄之率,乃天下之主也。」《羣書治要》三十一,《意林》一,《御覽》二百七下三。 案︰《意林》引此在《立將》前。

夫殺一人而三軍不聞,殺一人而萬民不知,殺一人而千萬人不恐,雖多殺之,其將不重;封一人而三軍不悅,爵一人而萬人不勸,賞一人而萬人不欣,是爲賞無功,貴無能也。若此則三軍不爲使,是失眾之紀也。《羣書治要》三十一《將威篇》末「是將威之所行也」下多此一段。

武王問太公曰︰「凡用兵之極,天道地利人事,三者孰稱?」太公曰︰「天道難見,地利、人事易得。天道在上,地道在下,人事以飢飽勞逸文武也。故順天道不必有吉,違之不必有害;失地之利,則士卒迷惑;人事不知,則不可以戰矣。故戰不必任天道,飢飽勞逸文武最急,地利爲寶。」武王曰︰「天道鬼神,順之者存,逆之者亡,何以獨不貴天道?」太公曰︰「此聖人之所生也,欲以止後世,故作爲譎書。而寄勝於天道,無益於兵勝,而眾將所拘者九。」武王曰︰「敢問九者柰何?」太公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誅;無德厚,而用日月之數;不順敵之强弱,幸於天道;無智慮而𠊱氛氣,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歸過敵人,怯弗敢擊而待龜筮,士卒不募而法鬼神,設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凡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索之不得,不可以治勝敗,不能制死生,故明將不法也。」《羣書治要》三十一。

太公曰︰「天下有粟,聖人食之;天下有民,聖人收之;天下有物,聖人裁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愛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羣書治要》三十一,此二篇在《軍勢》後。

虎韜

编辑

武王勝殷,召太公問曰︰「今殷民不安其處,柰何使天下安乎?」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冬日之從陽,夏日之從陰,不召自來。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幾,不可數動,動之有凶。明賞則不足,不足則民怨生;明罰則民懾畏,民懾畏則變故出;明察則民擾,民擾則不安其處,易以成變。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惡,不知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靜矣。樂哉聖人,與天下之人皆安樂也。」武王曰︰「爲之柰何?」太公曰︰「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農之禁,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謹脩地利,以成萬物,無奪民之所利,而農順其時矣;任賢使能,而官有材,而賢者歸之矣。故賞在於成民之生,罰在於使人無罪,是以賞罰施民,而天下化矣。」《羣書治要》三十一,《蓺文類聚》二十,《初學記》十七,《御覽》四百一。

犬韜

编辑

武王至殷,將戰。紂之卒,握炭流湯者十八人,以牛爲禮以朝者三千人,舉百重沙者二十四人,趨行五百里而矯矛殺百步之外者五千人,介士有八萬。武王懼曰︰「夫天下以紂爲大,以周爲細;以紂爲眾,以周爲寡;以周爲弱,以紂爲强;以周爲危,以紂爲安;以周爲諸矦,以紂爲天子。今日之事,以諸矦擊天子,以細擊大,以少擊多,以弱擊强,以危擊安。以此五短,擊此五長,其可以濟功成事乎?」太公曰︰「審天子不可擊,審大不可擊,審眾不可擊,審强不可擊,審安不可擊。」王大恐以懼。太公曰︰「王無恐且懼。所謂强者,盡得天下之力。所謂安者,能得天下之所欲。所謂天子者,天下相愛如父子,此之謂天子。今日之事,爲天下除殘去賊也。周雖細,曾殘賊一人之不當乎?」王大喜曰︰「何謂殘賊?」太公曰︰「所謂殘者,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錢綵帛狗馬穀粟,藏之不休,此謂殘也;所謂賊者,收暴虐之吏,殺天下之民,無貴無賤,非以法度,此謂賊也。」《羣書治要》三十一;又略見《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三;《御覽》三百五十三,三百八十六。

武王問太公曰︰「欲與兵深謀,進必斬敵,退必克全,其略云何?」太公曰︰「主以禮使將,將以忠受命。國有難,君召將而詔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避,勿以三軍爲貴而輕敵,勿以授命爲重而茍進,勿以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以辯士爲必然,勿以謀簡於人,勿以謀後於人。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敵可勝也。』」《羣書治要》三十一。

辯言巧辭,善毀善譽者,名曰間諜飛言之士。《意林》一《練士篇》「名曰必死之士」下多此三語。

以明告吏士,申三五之令,敎其操兵,起居進止,旌旗指麾,陳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列而合之,絕《御覽》作「繩」。而解之。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宜,無絕人馬之力。《通典》一百四十九,《御覽》二百九十七。 案︰今本《敎戰篇》僅云︰「將必先明告吏士,申之以三令,以敎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變法。」餘皆刪去,故節錄之,其上下文不具錄。 已上如《六韜》原次,已下雜錄,不得原次。

器滿則傾,志滿則覆。《禮記‧曲禮上》疏。

世子爲政。《北堂書鈔》二十一。

廿七大夫者,爲筋脈之臣。《北堂書鈔》五十六。

友之友謂之朋,朋之朋謂之黨,黨之黨謂之羣。《御覽》一百五十七。

昔煩厚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至于涿鹿之野,諸矦叛之,煩厚氏以亡也。《北堂書鈔》一百十三。

堯與有苗《御覽》作「堯伐有扈」。戰于丹水之浦。《文選》沈休文《樂游苑餞呂僧珍詩》注,《北堂書鈔》十三,《御覽》六十三。

桀時有瞿山之地,桀鑿山陵,通之於河。民有諫者曰︰「冬鑿地穿山,是發天之陰,泄山之氣,天子後必敗。」桀以妖言殺之。《御覽》八十二。

桀紂之時,婦女坐以文綺之席,衣以綾紈之衣,常三百人。《蓺文類聚》六十九,又八十五;《北堂書鈔》二十;《文選‧石闕銘》注;《御覽》三百九十三,七百九,八百十五。

紂作瓊室鹿臺,飾以美玉。《文選‧西京賦》注。

太公曰︰桀紂王天下之時,積糟爲阜,以酒爲池,脯肉爲山林。《文選‧西征賦》注。

對文王曰︰「禮者,治之粉澤也。」《初學記》二十一;《御覽》五百二十三,六百十。

先塗民耳目。《文選‧劇秦美新》注。

利害相臻,猶循環之無端。《文選》干寶《晉紀總論》注。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御覽》四百九十六。

天之爲天遠矣,地之爲地久矣。萬物在其閒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夫使世俗皆能順其有,是乃溟滓鴻濛之時,爲王故莫之能有。七十六聖發起,其所繫天下而有之,豈一日哉!《御覽》一。

文王聞殺崇矦虎,歸至酆,令具湯沐。《御覽》三百九十五,一本作「湯僄」。

文王祖父壽百二十而沒,王季百年而沒,文王壽九十七而沒。《御覽》三百八十三。

太公謂武王曰︰「夫人皆有性,趨舍不同,喜怒不等。」《文選》盧諶《贈劉琨詩》注,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注。

太公謂武王曰︰「聖人興兵,爲天下除患去賊,非利之也。故役不再籍,一舉而得。《文選》孫楚《爲石苞與孫皓書》注。

欲伐大國,行且有期,王寢疾,十日不行。太公負之而起之曰︰「行已有期,君不發,天子聞之,國亡身死,胡不勉之!」王允焉,如無病者。《御覽》七百三十九。

武王寢疾十日,太公負王,乃駕騖冥之車,《北堂書鈔》十三作「之乘」。周旦爲御,至於孟津。大黃參連弩、大才扶𦙃車、竝戰具也。飛鳧、赤莖白羽,以鐵爲首。電影、青莖赤羽,以銅爲首,副也。晝則爲光,夜則爲星。方頭鐵槌、重八斤,亦軍僃也。大柯斧、重八斤,一名鐵鉞,軍僃也。行馬、廣二丈,二十具。渡溝飛橋、廣五丈,轉關鹿盧八具。天船、一名天潢,以濟大水也。鷹爪方𦙄鐵杷、柄長七尺。天陣、日月斗柄杓一,此爲左右一仰一背天陣。地陣、丘陵水泉,有左右前後之利。人陣、車馬文武。積楹、臨衝、攻城國邑。雲梯、飛樓、視城中也。武衞大櫓、三軍所須。雲火万炬、以防火也。吹鳴箛。作威万具也。 《御覽》三百六十七。 案︰此所陳器具,《軍用篇》有其半。

武王伐殷,先出於河,呂尚爲後,將以四十七艘船濟《文選》注作「舫踰」。于河。《蓺文類聚》七十一,《文選王粲從軍詩》注,《御覽》七百六十八。

太公曰︰「夫紂無道,流毒諸矦,欺侮羣臣,失百姓之心,秉明德以誅之,誰曰弗克?」《北堂書鈔》一百十三。

武王伐殷,乘舟濟河,兵車出,壞船於河中。太公曰︰「太子爲父報仇,今死無生。」所過津梁,皆悉燒之。《御覽》四百八十二。

武王伐紂,諸矦已至,未知士民何如。太公曰︰「天道無親,今海內陸沈於殷久矣,百姓可與樂成,難與慮始。」伯夷、叔齊曰︰「殺一人而有天下,《北堂書鈔》十三作「殺一夫而利天下」。聖人不爲。」太公曰︰「師渡孟津,六馬仰,流赤烏,白魚外入,此豈非天命也?師到坶野,天暴風電,前後不相見,車益發越,轅衝摧折,旌旄三折,旗幟飛揚者,精銳感天也。雨以洗吾兵,雷電應天也。」《御覽》三百二十九。

文王當作「武王」。問散宜生︰「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鑽龜,龜不兆;數蓍,蓍不交而如折。將行之日,雨輜重車至軫。行之日,幟折爲三。」散宜生曰︰「此凶。四不祥,不可舉事。」太公進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行之日雨輜重車至軫,是洗濯甲兵也。」《蓺文類聚》三,《御覽》十,《事類‧雨賦》注。

兵入殷郊,見太公,曰︰「是我新君也。」而商容曰︰「非也,其人虎據而鷹峙,威怒自副,見利欲發,進不顧前後。」見武王,曰︰「是新君也,見敵不怒。」《御覽》二百七十六。

紂爲無道,武王於是東伐紂。至於河上,雨甚雷疾,武王之乘橫振而死,旗旌折,揚矦波。周公進曰︰「天不祐周矣!意者君德行未盡,而百姓疾惡,故天降吾禍。」太公曰︰「君秉德而受之,不可如何也。」於是太公援罪人而戮之於河,三鼓之,率眾而先,以造於殷,天下從。甲子之日,至於牧野,舉師而討之,紂城僃設而不守,親擒紂,懸其首於白旗。《御覽》十三,三百二十九,三百四十。

武王伐紂,師至氾水牛頭山,風甚雷疾,鼓旗毀折,王之驂乘惶震而死。太公曰︰「用兵者,順天之道未必吉,逆之不必凶。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且天道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智將不法,而愚將拘之。若乃好賢而能用,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禱祀而福從。」遂命驅之前進。周公曰︰「今時逆太歲,龜灼言凶,卜筮不吉,星變爲災,請還師。」太公怒曰︰「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以飛廉爲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蓍,援枹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從之,遂滅紂。《通典》一百六十二,《御覽》三百二十八。又《泰誓中》疏引作「卜戰,龜兆焦,筮又不吉。太公曰︰『枯骨朽蓍,不踰人矣。』」蓋約文,或在他篇,未敢定之。

武王伐殷,丁矦不朝,太公乃畫丁矦於策,三箭射之。丁矦病困,卜者占云︰「祟在周。」恐懼,乃請舉國爲臣。太公使人甲乙日拔丁矦著頭箭,丙丁日拔著口箭,戊己日拔著腹箭,丁矦病稍愈,四夷聞之,各以其職來貢。《御覽》七百三十七。

武王伐紂,雪深丈餘,五車二馬,行無轍跡,詣營求謁。武王怪而問焉,太公對曰︰「此必五方之神來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其職命焉。旣而克殷,風調雨順。《舊唐書‧禮儀志》。 案︰五神事詳見《太公金匱》、《周書陰符》,丁矦事詳見《金匱》。聖人以神道設敎,不必疑其不純也。

武王伐紂,紂蒙寶衣,投火而死。《文選‧石闕銘》注,《御覽》八百八十九。

武王入殷,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金錢,以與殷民。《蓺文類聚》六十六,八十五。

武王登夏臺以臨殷民,周公旦曰︰「臣聞之,愛其人者,愛其屋上烏;憎其人者,憎其餘胥。」《蓺文類聚》九十二,《御覽》九百二十作「除胥」,《事類‧烏賦注》作「儲胥」。

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何以安之?」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御覽》三百二十七。

冬冰可折,夏條可結。《蓺文類聚》八十八,《御覽》二十一。

軍處山之高者則曰棲。《史記‧越世家索隱》。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先至,已據便地,形勢又强,則如之何?」對曰︰「當示怯弱,設伏佯走,自投死地,敵見之,必疾速而赴,擾亂失次,必離故所,入我伏,兵齊起,急擊前後,衝其兩㫄。」《通典》一百五十三,《御覽》二百九十四。

又問曰︰「敵疏其陳,又遠其後,挑我流矢,以弱我弓弩,勞我士卒,爲之柰何?」太公曰︰「發我銳士,先擊其前,車騎獵《御覽》作「列」。其左右,引而分隊,以隨其後,三軍疾戰。凡以少擊眾,避之於易,要之於險;避之於晝,取之於夜。故曰以一擊十,莫善於阨;以十擊百,莫善於險;以千擊萬,莫善於阻。用眾者務易,用少者務阨也。」通典一百五十九,《御覽》三百十一。 案「故曰」已下,葢古兵家言,而太公述之。《吳子‧應變篇》亦有此文。

爲將者,受命忘家,當敵忘身。《文選‧西征賦》注。

賞如高山,罰如深溪。《文選》王粲《從軍詩》注。

大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雨如風,如雷如電,天下盡驚,然後乃成。《御覽》二百七十一。

從孤擊虛,萬人無餘。一女子,當百夫。風鳴樹者,賊在十里;鳴條,百里;搖枝,四百里。雨霑衣裳者,謂潤兵;其不霑者,謂泣兵。金氣自鳴及焦氣者,軍疲也。《御覽》三百二十八。

春以長矛在前,夏以大戟在前,秋以弓弩在前,冬以刀楯在前,此四時應天之法也。《御覽》三百三十五,三百三十九。

車騎之將,軍馬不具,鞍勒不僃者,誅。《御覽》三百五十八。

以死取人謂之勇。《御覽》四百三十七。

武王問太公曰︰「夫貧富豈有命乎?將治生不得其意?」太公曰︰「爲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盜在其室。」武王曰︰「何謂盜也?」太公曰︰「計之不熟,一盜也;收種不時,二盜也;取婦無能,三盜也;養女太多,四盜也;棄事就酒,五盜也;衣服過度,六盜也;封藏不謹,七盜也;井竈不便,八盜也;舉息就禮,《初學記》作「利」。九盜也;無事然鐙,十盜也。取之,安得富哉!」武王曰︰「善。」《蓺文類聚》三十五,《初學記》十八,《御覽》四百八十五。

賜進士出身二品銜廣東等處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兼管驛傳事務黃岡王毓藻校刊

《全上古三代文》卷六終

  ↑返回頂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