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2

全覽1 廣西通志 全覽2 全覽3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
  戸口
  書曰民為邦本周禮大司徒三載獻民數之版天子拜登焉民之攸繫於國綦重粤西山陬也跡於前史土薄而民稀
  本朝定鼎以來薄賦輕徭休養百年登斯民於仁夀之域而無復夭札疵癘宜乎烟火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也既庶則富與教相繼而加秀者敦詩書樸者勤隴畆俾之鼓歌樂土以颺我
  至治焉職任拊循其重念哉志戸口
  廣西全省
  國朝原額人丁二十一萬五千零四丁八分二釐零内除軍狼人丁二千二百七十二丁七分零例不編差又除荒丁一萬九千五百三十一丁八分八釐零實徵一十八萬九千九百丁零六分八釐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一萬二千八百零一丁八分一釐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捐納及首報陞科人丁共三千二百九十九丁二分零三項共二十萬零六千零一丁八分二釐零該徵丁銀四萬四千八百九十四兩五錢零一釐零外屯丁入屯田冊遇閏年潯州府屬桂平平南貴縣加徵銀共二百六十九兩一錢八分五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一萬四千五百四十五丁欽奉恩詔永不加賦
  附考宋紹興二十二年廣南西路戸四十八萬八千六百五十五口一百三十萬一千五百七十二化髙雷欽亷瓊州並南寕萬安吉陽軍俱屬
  元元貞元年嶺南廣西道户二十一萬八百五十二口一百三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八
  明洪武初廣西戸二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四十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一
  萬厯六年戸二十一萬八千一百五十八口一百一十八萬六千一百七十九
  桂林府
  國朝原編人丁共六萬二千二百四十二丁一分三釐零内除荒共九千七百一十一丁二分一釐實徵共五萬二千三百六十七丁八分三釐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三千四百四十七丁九分二釐零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捐納及首報陞科共一百六十二丁九分八釐零三項共五萬五千九百七十八丁七分三釐零該徵丁銀七千七百六十九兩五錢七分八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五千二百零八丁俱欽奉恩詔永不加賦
  臨桂縣原額全熟人丁一萬七千七百一十丁自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千零五十六丁五分二項共一萬八千七百六十六丁五分該徵丁銀一千八百七十六兩六錢五分全熟康熈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七百四十八丁
  靈川縣原額人丁共一萬六千零六十三丁内除荒丁二千二百五十丁零三分零實徵人丁一萬三千八百零六丁六分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二百丁零八分雍正四年起至九年止新墾及首報陞科人丁六丁零三項共一萬四千零一十三丁四分該徵丁銀二千三百八十二兩二錢八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千二百一十五丁
  興安縣原額人丁八千二百七十四丁八分三釐零内除荒二千八百三十四丁九分一釐零實徵人丁五千三百四十五丁二分三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一千零四丁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及首報并捐納陞科人丁共九十四丁六分八釐零三項共六千四百四十三丁九分一釐零該徵丁銀九百六十六兩五錢八分七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千四百零一丁
  陽朔縣原額全熟人丁三千八百一十三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二十六丁二項共四千零三十九丁該徵丁銀六百零五兩八錢五分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六百一十八丁
  永寜州額編人丁無
  永福縣原額人丁四千五百九十七丁五分内除荒二千三百一十六丁三分零實徵二千二百一十八丁九分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一百八十三丁八分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首報共六十二丁三分三項共二千四百六十五丁零該徵丁銀一百四十二兩八錢九分九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九十八丁
  義寧縣原額全熟人丁三千四百七十四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七十四丁六分二項共三千六百四十八丁六分該徵丁銀四百零一兩三錢四分六釐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二百零七丁
  全州原額人丁五千九百六十一丁八分零内除荒二千三百零九丁七分實徵三千六百五十二丁一分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一百零一丁二項共三千七百五十三丁一分零該徵丁銀一千一百零九兩零四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五百八十五丁
  灌陽縣原額全熟人丁二千三百四十八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五百零一丁二分二釐零二項共二千八百四十九丁二分二釐零該徵丁銀二百八十四兩九錢二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二百三十六丁
  附考晉始安郡户六千
  南宋始建内史户三千八百三十口二萬二千四百九十茘浦平樂建陵俱屬今興安屬臨慶内史
  隋桂州總管戸五萬四千五百一十七平樂茘浦建陵象義熙龍城馬平富川龍平豪靜陽夀桂林俱屬
  唐桂州户一萬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萬一千一十八茘浦豐水修仁今屬平樂地
  宋靜江府户四萬六千三百四十三全州崇寧户三萬四千六百六十三靜江府茘浦修仁永寧俱屬全州初屬荆南路紹興元年聴廣西路帥司節制
  元靜江路戸三萬五千一百五十口一十萬六千四百三十二全州至元户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萬五百一十九屬嶺北湘南道
  明桂林府景泰三年戸五萬九千七百八十九口四十二萬九千六百六十五
  萬厯二十二年戸六萬四千零一十二口二十四萬一千二百五十二
  平樂府
  國朝原編全熟人丁共一萬零三百二十五丁零康熈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千六百零八丁七分零二項共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三丁八分該徵丁銀三千七百九十五兩五錢六分零康熈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六百六十七丁俱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平樂縣原額全熟人丁一千三百四十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三十五丁二分二項共一千四百七十五丁二分該徵丁銀五百三十一兩零七分二釐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八十一丁恭城縣原額全熟人丁六百三十三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八十五丁二項共七百一十八丁該徵丁銀一百八十三兩二錢八分九釐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五十七丁
  富川縣原額全熟人丁一千一百七十二丁五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一十二丁零二項共一千二百八十四丁五分零該徵丁銀五百七十八兩零四分七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七十丁
  賀縣原額全熟人丁三千六百一十七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四百零五丁八分二項共四千零二十二丁八分該徵丁銀一千一百二十四兩九錢五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七十一丁
  茘浦縣原額全熟人丁九百三十七丁五分康熈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二十二丁八分零二項共一千零六十丁零三分零該徵丁銀二百五十一兩零一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六十七丁修仁縣原額全熟人丁四百八十六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一十九丁九分零二項共七百零五丁九分零該徵丁銀二百一十七兩三錢三分五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四十六丁内民丁二十三丁獞丁二十三丁
  昭平縣原額全熟人丁一千零六十二丁零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九十三丁三分零二項共一千三百五十五丁四分零該徵丁銀五百五十五兩七錢二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九十七丁
  永安州原額全熟人丁一千零七十七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三十四丁六分二項共一千三百一十一丁六分該徵丁銀三百五十四兩一錢三分二釐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七十八丁附考晉臨賀郡户二千五百
  南宋臨慶内史户三千七百一十五口三萬一千五百八十七
  唐昭州戸四千九百一十八口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䝉州戸一千五十九口五千九百三十三富州戸一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六賀州戸四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五百七十䝉州今昭平永安富州今昭平宋昭州戸一萬五千八百八十賀州戸四萬二百五
  元平樂府戸七千六十七口三萬三千八百二十賀州戸八千六百七十六口三萬九千二百三十五
  明𢎞治五年戸五千三百四十口三萬一千二百萬厯二十二年户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二萬八千七百四十
  梧州府
  國朝原編人丁二萬四千八百九十二丁一分二釐零内除荒六十九丁零二釐零實徵共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三丁八分三釐零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千四百三十二丁八分九釐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首報新墾陞科人丁共一千四百八十九丁二分三釐零三項共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五丁九分八釐零該徵丁銀五千八百七十九兩三錢零五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一千六百八十二丁俱欽奉恩詔永不加賦
  蒼梧縣原額全熟人丁七千二百七十四丁五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五百六十四丁一分二項共七千八百三十八丁六分該徵丁銀一千一百七十五兩七錢九分三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四百二十三丁
  藤縣原額人丁七千一百六十丁零二分内除荒五十七丁零九釐零實徵六千七百九十一丁一分一釐康熈二十年審増人丁一百零九丁一分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首報捐納陞科人丁共三百一十一丁九分九釐零三項共七千二百一十二丁二分零該徵丁銀一千五百六十四兩七錢一分七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三百三十三丁容縣原額人丁四千六百九十七丁五分内除荒一十一丁九分三釐零實徵三千五百零八丁三分二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一百七十丁零三分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並首報起科人丁共一千一百七十七丁二分四釐零三項共四千八百五十五丁八分六釐零該徵丁銀一千零二十八兩七錢六分四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四百八十六丁
  岑溪縣原額全熟人丁二千零九十四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七十八丁七分九釐二項共二千二百七十二丁七分九釐零該徵丁銀六百六十四兩六錢三分一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三百六十六丁
  懐集縣原額全熟人丁三千六百六十五丁九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四百一十丁零六分二項共四千零七十六丁五分該徵丁銀一千四百四十五兩四錢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七十四丁
  附考西漢蒼梧郡戸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
  東漢蒼梧郡户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萬六千九百七十五髙要封陽端谿皆今廣東地富川茘浦馮乗謝沐今屬平樂
  晉戸七千七百
  南宋戸六千五百九十三口萬一千七百五十三隋戸四千五百七十八
  唐梧州戸千二百九容州戸四千九百七十口萬七千八十五藤州戸三千九百八十義州户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
  宋元豐梧州戸五千七百二十藤州戸六千四百二十二容州戸一萬三千七百七十六
  元梧州路至元戸五千二百口一萬九百一十容州戸二千九百九十九口七千八百五十四藤州戸四千二百九十五口一萬一千二百一十八明洪武二十四年戸四萬三千四百零七口二十四萬八千五百三十八
  萬厯二十二年戸三萬八千六百五十九口一十五萬八千九百八十九今鬱林一州四屬在内
  潯州府
  國朝原額人丁二萬一千二百九十九丁二分零内除荒五千七百一十七丁零四釐零實徵一萬五千一百九十七丁五分四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四百六十六丁五分零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首報新墾陞科人丁共三百八十四丁六分二釐零雍正七年將武宣縣改隷潯州府該縣原額全熟人丁八百九十一丁五分内除幫軍撥學人丁二十九丁五分例不編差實徵人丁八百六十二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四十四丁九分零共九百零六丁九分以上通共人丁一萬六千九百五十五丁五分六釐零該徵丁銀共五千四百二十一兩一錢五分零遇閏年桂平平南貴縣加徵銀二百六十九兩一錢八分五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一千三百零六丁俱欽奉恩詔永不加賦
  桂平縣原額人丁六千六百零五分内除荒一千一百一十二丁零八釐實徵五千四百七十六丁八分八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一十二丁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首報陞科人丁共一十一丁五分四釐零三項共五千五百丁零四分二釐零該徵丁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四錢五分三釐零遇閏年加徵丁銀九十四兩七錢八分九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四百一十丁
  平南縣原額人丁四千九百三十八丁二分零内除荒二千三百二十一丁零六釐零實徵二千五百九十九丁九分七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九十七丁三分雍正八年首報人丁一十七丁一分七釐零三項共二千七百一十四丁四分四釐零該徵丁銀八百三十六兩零四分九釐零遇閏年加徵丁銀五十六兩四錢四分七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三百一十八丁
  貴縣原額人丁九千七百六十丁零五分内除荒二千二百八十三丁九分零實徵七千一百二十丁零六分九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三百五十七丁二分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首報陞科人丁共三百五十五丁九分一釐零三項共七千八百三十三丁八分零該徵丁銀二千三百二十二兩二錢五分四釐零遇閏年加徵丁銀一百一十七兩九錢四分九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四百六十一丁
  武宣縣原額全熟人丁八百九十一丁五分内除幫軍撥兵撥學人丁二十九丁五分例不編差實徵八百六十二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四十四丁九分二項共九百零六丁九分該徵丁銀五百三十四兩三錢九分四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一十七丁
  附考唐潯州戸二千五百口六千八百三十六龔州戸九千口二萬一千思唐州建中戸百四十一貴州戸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龔州思唐今皆平南地宋潯州元豐戸六千一百四十一龔州戸八千三十九貴州戸七千四百六十
  元潯州路至元戸九千二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十九貴州戸八千八百九十一口二萬八百一十一明𢎞治五年戸一萬二千二百六十六口七萬零七百
  萬厯二十二年戸一萬九千九百一十九口六萬三千三百一十九
  南寧府
  國朝原額全熟人丁二萬二千四百四十一丁三分零内除永淳縣狼目人丁一百八十三丁例不編差外實徵人丁二萬二千二百五十八丁三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千零六十七丁六分二項共二萬三千三百二十五丁九分零該徵丁銀五千零六十三兩三錢五分一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一千六百七十六丁俱欽奉恩詔永不加賦
  宣化縣原額全熟人丁九千一百八十五丁九分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一百六十丁二項共九千三百四十五丁九分零該徵丁銀二千零一十六兩七錢六分六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八百零二丁横州原額全熟人丁二千四百九十三丁九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三百四十二丁二項共二千八百三十五丁九分該徵丁銀七百八十五兩零一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八十二丁上思州原額全熟人丁五百二十一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一十三丁五分二項共六百三十四丁五分該徵丁銀五十四兩二錢九分五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零二丁
  新寧州原額全熟人丁四千八百九十四丁五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二十四丁三分二項共五千一百一十八丁八分該徵丁銀一千零六兩一錢二分二釐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二百一十六丁
  隆安縣原額全熟人丁一千九百六十八丁五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四十二丁七分二項共二千零一十一丁二分該徵丁銀五百四十一兩一錢八分三釐零康熈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二百八十丁
  永淳縣原額全熟人丁三千三百七十七丁五分内除狼目人丁一百八十三丁例不編差外實徵人丁三千一百九十四丁五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八十五丁一分二項共三千三百七十九丁六分該徵丁銀六百五十九兩九錢八分四釐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九十四丁
  南寧府管下土忠州歸徳州果化州遷隆峝剝甘上中下勾二十一村各土屬例無戸口人丁附考晉寧浦郡戸一千一百二十今横州
  唐邕州戸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七千三百横州戸千九百七十八口八千三百四十二巒州戸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三瀼州戸千六百六十六邕今南寧巒今永淳瀼今上思地
  宋元豐中邕州戸五千二百八十八舊志戸百三十二横州戸三千四百五十一
  元南寧路戸一萬五百四十二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横州戸四千九十八口三萬一千四百七十六
  明𢎞治五年戸一萬一千七百五十六口八萬四千二百一十一
  萬厯二十二年戸一萬二千二百五十口五萬三千九百四十六
  太平府
  國朝原額人丁四千九百八十四丁内除荒六百八十二丁七分實徵四千三百零一丁二分零康熙二十年至四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七十四丁二項共四千四百七十五丁二分該徵丁銀八百五十五兩一錢八分四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二百五十五丁俱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崇善縣原額人丁二千二百八十一丁内除荒六百八十二丁七分零實徵一千五百九十八丁二分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八十一丁二項共一千六百七十九丁二分該徵丁銀五百四十七兩六錢二分四釐零康熈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九十三丁左州原額全熟人丁二千七百零三丁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審増人丁共九十三丁二項共二千七百九十六丁該徵丁銀三百零七兩五錢六分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六十二丁
  養利州額編人丁無
  永康州額編人丁無
  寧明州原係思明土州改流額編人丁無
  太平府管下萬承州太平州安平州龍英州恩城州都結州結安州佶倫州鎮逺州上下凍州全茗州茗盈州羅陽縣陀陵縣及舊隷南寧徵解新奉劃歸之思州上石西州下石西州思陵州上龍司下龍司憑祥州江州羅白縣各土屬例無戸口人丁
  附考元太平路戸五千三百一十九口二萬二千一百八十六思明路戸四千二百二十九口一萬八千五百一十
  明𢎞治五年戸四千八百五十九口三萬五千七百七十
  萬厯二十二年戸一千五百三十六口一萬五千九百四十七
  鎮安府
  原土改流額編人丁無
  歸順州雍正九年改土設流額編人丁無
  奉議州額編人丁無
  向武州都康州上映州小鎮安及舊隷南寧新改隷之下雷州湖閏寨各土屬例無戸口人丁栁州府
  國朝原額人丁共一萬二千二百五十三丁三分七釐零内除雒容縣例不編差一丁又除馬平雒容栁城融縣象州荒丁一千七百七十六丁九分零實編人丁一萬二千二百一十九丁九分七釐零實徵九千二百零二丁五分八釐零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九百八十四丁八分雍正七年起至九年首報人丁共一千二百四十丁零八分七釐三項共一萬一千四百二十八丁二分五釐零該徵丁銀二千七百六十七兩一錢六分五釐零屯丁入屯田冊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一千二百七十一丁欽奉kao恩詔永不加賦
  馬平縣原額人丁五百七十丁零五分内除荒丁五十四丁二分零實徵四百八十三丁六分六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一十六丁一分雍正九年分編徵新墾捐納陞科人丁六分三釐零三項共五百丁零三分九釐零該徵丁銀二百六十六兩一錢九分九釐零屯丁入屯田冊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八十七丁
  雒容縣原額人丁三百六十六丁二分六釐内除一丁原不編差實編人丁三百六十五丁二分六釐内除荒二十三丁三分四釐實徵三百零六丁五分七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七丁二分雍正八年分首報人丁三十五丁三分五釐零三項共三百四十九丁一分二釐零該徵丁銀一百七十八兩零五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八十五丁羅城縣原額全熟人丁六百五十七丁五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一百九十八丁二分二項共八百五十五丁七分零該徵丁銀二百二十二兩四錢八分二釐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三十六丁
  栁城縣原額人丁一千八百一十六丁六分六釐零内除荒七百三十四丁八分二釐零實徵九百九十一丁九分六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三十二丁六分雍正七八九三年編徵新墾捐納陞科人丁八十九丁八分七釐零三項共一千一百一十四丁四分三釐零該徵丁銀四百二十三兩四錢八分四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三百四十二丁融縣原額人丁二千一百四十五丁内除荒丁八百一十三丁實徵一千三百三十二丁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一百零三丁二項共一千四百三十五丁該徵丁銀六百二十四兩六錢五分五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二百三十五丁
  懐逺縣原額全熟人丁一千零三十五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四百零七丁二項共一千四百四十二丁該徵丁銀一百七十九兩一錢四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零五丁
  象州原額人丁五千一百零一丁内除荒一百五十一丁五分四釐零實徵三千八百三十四丁四分四釐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一百八十三丁三分雍正七年九年首報捐納陞科人丁共一千一百一十五丁零二分零三項共五千一百三十二丁七分六釐零該徵丁銀六百零三兩一錢八分九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七十九丁
  來賔縣原額全熟人丁五百六十一丁四分五釐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三十七丁四分二項共五百九十八丁八分五釐該徵丁銀二百六十九兩九錢六分一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零二丁
  附考唐栁州戸二千二百三十二口萬一千五百五十融州戸千二百三十二象州戸五千五百口萬八百九十嚴州戸千八百五十九口七千五十一嚴州今來賔地
  宋栁州元豐戸八千七百三十融州戸五千六百五十八象州戸八千七百一十七
  元至元十六年栁州路戸一萬九千一百四十三口三萬六百九十四融州戸二萬一千三百九十三口三萬九千三百三十四象州戸一萬九千五百五十八口九萬二千一百二十六
  明洪武二十四年戸三萬五千九百六十二口二十三萬三千九百七十九賔州遷江上林武宣在内
  慶逺府
  國朝原額全熟人丁共六千二百七十一丁五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九百九十二丁五分零二項共七千二百六十四丁零該徵丁銀併補徵胖䐿水脚翎毛等項共銀一千四百零六兩五錢二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二百五十八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宜山縣原額全熟人丁二千三百二十七丁五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一百五十四丁二項共二千四百八十一丁五分該徵丁銀併補徵胖䐿水脚共銀六百八十八兩五錢六分四釐零康熈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五十二丁
  河池州原額全熟人丁一千四百六十三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四十三丁三分零二項共一千七百零六丁三分零該徵丁銀併補徵胖䐿水脚共銀三百五十二兩一錢零四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八十丁
  天河縣原額全熟人丁二百八十一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三十四丁六分二項共三百一十五丁六分該徵丁銀併補徵胖䐿翎毛水脚共銀一百四十六兩六錢六分一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二十二丁
  思恩縣原額全熟人丁二千二百丁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五百六十丁零六分二項共二千七百六十丁零六分該徵丁銀二百一十九兩一錢九分一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零四丁
  東蘭州雍正七年改土設流額編人丁無
  茘波縣今改隷黔省額編人丁無
  慶逺府管下那地州南丹州忻城縣永定司永順正副司各土屬例無戸口人丁
  附考唐宜州龍水郡戸一千二百二十口三千二百三十芝州忻城郡戸一千二百口五千三百宋元豐宜州戸一萬五千八百二十三
  元大徳元年慶逺南丹等處安撫司戸二萬六千五百三十七口五萬二百五十三
  明洪武二十四年戸一萬七千二百七十二口八萬二千四百一十七
  萬厯二十二年戸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五口八萬七千四百六十三
  思恩府
  國朝原額人丁一萬五千四百三十九丁二分零内除荒一千五百七十五丁零一釐零實徴一萬三千八百四十二丁五分九釐零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七百二十三丁六分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及首報捐納陞科人丁共二十一丁五分零三項共一萬四千五百八十七丁七分零該徵丁銀五千零二十六兩九錢九分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八百四十四丁欽奉
  恩詔永不加賦
  武緣縣原額人丁七千九百二十六丁五分内除荒一千四百五十五丁九分零實徵六千四百五十九丁二分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二十六丁二分雍正四年至九年編徵新墾及首報捐納陞科人丁共一十一丁三分零三項共六千四百九十六丁七分零該徵丁銀二千四百三十八兩四錢九分三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二百二十九丁賔州原額全熟人丁四千六百一十一丁七分零康熈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五百五十七丁八分二項共五千一百六十九丁五分零該徵丁銀一千五百五十兩零八錢六分一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四百三十一丁
  遷江縣原額全熟人丁四百六十丁康熈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六十二丁二項共五百二十二丁該徵丁銀三百四十一兩七錢八分四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四十六丁
  上林縣原額人丁二千四百四十一丁内除荒一百一十九丁一分一釐零實徵二千三百一十一丁六分九釐零康熙二十年審増人丁七十七丁六分雍正五年至九年編徵新墾捐納陞科人丁共一十丁零二分零三項共二千三百九十九丁四分九釐零該徵丁銀六百九十五兩八錢五分二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三十八丁
  思恩府管下田州上林縣白山司興隆司定羅司舊城司下旺司那馬司都陽司古零司安定司何旺堡各土屬例無戸口人丁
  附考唐賔州至德戸千九百七十六口八千五百八十澄州戸千三百六十八口八千五百八十田州横山郡戸四千一百六十八澄州今上林地
  宋賔州元豐戸七千六百二十
  元賓州戸六千一百四十八口三萬八千八百七十九田州路戸二千九百九十一口一萬八千九百
  泗城府
  泗城府原土改流額編人丁無
  西隆州額編人丁無
  西林縣額編人丁無
  直隷鬱林州
  國朝原額全熟人丁三萬四千零九十三丁五分零内除陸川縣撥狼軍丁二千零五十九丁二分零不編外實編三萬二千零三十四丁三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一千八百八十丁零四分零二項共三萬三千九百一十四丁七分零該徵丁銀六千九百零九兩六錢九分六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共一千三百八十八丁欽奉恩詔永不加賦
  鬱林州原額全熟人丁八千七百四十七丁二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六百六十九丁七分零二項共九千四百一十六丁九分零該徵丁銀二千零六十三兩八錢四分六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四百零一丁
  博白縣原額全熟人丁四千六百二十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四十九丁九分二項共四千八百六十九丁九分零該徵丁銀一千五百四十兩零五錢七分五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三百五十七丁
  北流縣原額全熟人丁八千零五十七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四百五十九丁五分二項共八千五百一十六丁五分該徵丁銀一千二百六十五兩五錢七分六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八十四丁
  陸川縣原額全熟人丁八千五百五十四丁三分五釐内除撥狼軍丁二千零五十九丁二分五釐不編外實徵六千四百九十五丁一分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六十七丁一分五釐二項共六千七百六十二丁二分五釐該徵丁銀一千一百六十九兩八錢六分九釐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一百三十一丁
  興業縣原額全熟人丁四千一百一十五丁康熙二十年至五十年審増人丁共二百三十四丁一分五釐零二項共四千三百四十九丁一分五釐零該徵丁銀八百六十九兩八錢三分零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九年編審滋生増益人丁共三百一十五丁
  附考唐鬱林州乾封戸千九百一十八口九千六百九十九黨州戸千一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牢州戸千六百四十一口萬一千七百五十六白州戸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六順州大厯戸五百九繡州戸九千七百七十三黨州牢州俱今鬱林白州今博白順州繡州俱今陸川地
  宋鬱林州元豐戸三千五百六十四白州戸四千五百八十九
  元至元十四年鬱林州戸九千五十三口五萬一千五百二十八






  廣西通志卷三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一
  物産
  菽粟麻枲農圃之業生民衣食所尚也若夫鳥獸草木蟲魚六經咸載多識其名而箋釋其品彚之各殊亦學士大夫所有事矣粵西自昔稱炎州厥産之贏菽粟麻枲外如黄蕉如丹茘如勾漏之砂湘灕之草雜見於百家傳記寧苐足以補埤雅資博物耶爰分部十一府所産類次於編大都皆物土所宜均須異適罔敢侈談竒瓌者用識
  聖人在上不貴異物云爾志物産
  桂林府
  銀出臨桂水槽野雞義寧牛路山
  銅出臨桂陽朔
  硝各州縣出
  石全州湘江者佳案雲林石譜云湘岸狹處有土石山懸石如鍾乳嵌空巉巖萬狀扣之清越以長其色若靈璧青翠可喜
  鍾乳臨桂興安陽朔者佳案范成大云凡石脈湧處乳狀融結下垂其端輕薄中空如鵝管水乳且滴且結以竹管仰承之乃最精者
  滑石乃石之脂膏也臨桂出案本草綱目色正白初取軟如泥久漸堅强以滑膩無硬者為良玉米白如雪圓如珠品之最貴者
  八方粘靈川出
  馬皮禾灌陽出
  八月鮮灌陽出
  黒節穤陽朔出
  似黍而穗異生三四岐若手指然以耐旱故髙亢之地多種之
  小粟各縣出
  菽俗名豆有紅黄黒白等種
  紅豆色並珊瑚圓轉如珠出永寧灌陽
  陳豆即蠶豆海寧陳公元龍攜種遺民民乃得食因名
  白菜色味俱佳
  若蕒即芑能解蟲毒
  藤菜一名紫果見東坡詩
  薹心菜俗名油菜味與江南不殊而氣𠉀差别毎秋九月即採食訖春三月迺已
  甕菜種水口攀藤而生
  茼蒿以滚湯煑之乃有味
  玉枕藷出深山䆳谷有重數十觔者
  水韭出野塘中葉似韭長可二三尺五六兩月堪食不葷而脆
  筍各州縣出有甜苦二種
  金𤓰即番冬𤓰永寧出者佳
  木𤓰永寧出
  荔枝色黄味甘雖差小於粤東殊不減挂緑牟尼光
  石榴有紅白二種
  葡萄有紫青水晶三種
  九層皮各州縣出
  梅子各州縣出案北户録云嶺南之梅小於江左居人採之雜以朱槿花和鹽曝之其色為槿花所染鮮妍悦目
  特乃子狀類榧而圓長端正
  芡即雞頭菱
  古米子殻黄中有仁如米粒
  茶各州縣出而臨桂之劉仙巖興安之六峝全州之清湘特佳
  木綿即班枝花案羣芳譜云樹大可合抱髙四五丈葉黄花紅如山茶而瓣極厚
  赤蔴出永福義寧
  紙各州縣出又竹紙出六峝近設官厰製頗光潔蠟各州縣出有黄白二種
  桂酒臨桂出
  竹器靈川出
  瓦缶灌陽出
  斑布各州縣出案南越志云古終藤結實如鵝毳核如珠治出核紡如絲綿染為斑布
  鳳眼布全州出
  土布義寧出
  白茅香種出交趾用以合諸名香甚竒妙尤勝舶上來者案本草綱目云草根色白狀如細栁排草香狀如白茅芬烈如麝香
  零陵香全州出葉酷似杜若紅白相間又名千步草
  桐油子樹類梧桐而不甚髙大三月花開色白瓣上界一紅絲子如核桃七八月取其子作油為用甚廣
  斑竹永福出紋細黒如羅紋如龜貝以沙磨濯其花始見
  夀竹各州縣出
  猫竹大者可屋嫩者可紙
  箭幹竹節疎肉厚
  筀竹可為蔑以織器
  沙麻竹大如眢厚而中空堪為椽梁種者每截二寸許釘入土中即生根葉明年長筍不三載而成林葢土地所宜也
  松全州者較古宋楊文廣所植
  無患木俗名苦珠子可去垢兼愈箭瘡
  杉義寧出者佳
  穀木皮可為紙
  桂各州縣出其大者至十圍終年蔥蒨秋風花發四逺香聞至冬結子枝頭如小蓮子狀又四季桂冬花尤盛
  桃花發於正月節
  蘭各州縣出而灌陽之種尤夥
  賽蘭全州出
  牡丹出靈川灌陽
  石竹即錦竹各州縣出
  佛桑樹即朱槿花案嶺表録異云髙袛四五尺枝葉婆娑自二月開花至於冬中其花深紅五出如大蜀葵有蘂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屑日光所爍疑有燄生一叢之上日開數百朵
  石榴有紅白二種四時花開不絶亦有千葉者春花夏盛
  紅荳䓻花與草荳䓻異案虞衡志云此花叢生葉痩如碧蘆春末始花開時先抽一幹一大籜包之籜解花見一穗數十蘂淡紅鮮妍如桃杏色蘂重下垂如葡萄每蘂有心兩瓣相並詞人比之比目連理
  梔子花形似小蓮花色純白瓣極厚而香甚韻仙人掌草味微苦澁無毒貼石壁而生如人掌故名與甘草浸酒服可治腸痔瀉血
  薯良形如柚子蔓生以之浸酒色微紅其香味久而不變
  龍鬚草全州出者可為蓆
  五折草全州出
  睡草一名醉草案述異記桂林有睡草見之則令人睡即此亦呼懶婦箴
  翡翠各州縣出案異物志形似燕而翡差大翡赤翠青其羽可以為飾
  山鳳凰即錦雞
  交趾鴨臨桂出紅喙翠掌白羽
  長鳴雞各州縣出長距善鬭而鳴則不拘時刻因名
  馬出陽朔永寧永福
  猴陽朔出
  黄羊深褐色黑花白斑而與鹿相近
  竹䑕即竹䶉形似䑕大於猫而身微短善穿穴性嗜竹故名
  石麟各州縣出又名山蛤味佳
  蟋蟀春深夏淺即長鳴
  水蛙味可食案嶺南雜記石蛤一名坐魚即蛙之大者耳重者觔許土人連皮食之
  蛤蚧雌雄皆可入藥
  鯽魚出象鼻山下其形微圓味極甘美
  魶魚靈川出四足有角聲如小兒
  乳穴魚出興安盤龍山魚皆四足修尾丹腹人莫敢犯
  龜有水龜神龜二種神龜一名神屋大如拳而色如金上甲兩邊如鋸齒爪甚利能緣木
  穿山甲即鯪鯉可入藥
  石菖蒲永寧有九節者
  薏苡仁各州縣出
  倚待草各州縣出葉圓髙二三尺八月始采案本草綱目味甘温無毒主治血氣
  案舊志載白貘龎降諸物産祗以𫝊疑今不敢傅㑹而菽粟𤓰菹等類與各省同産而節𠉀不甚懸殊者亦槩從其畧他若傷生及害物者八條特附篇末以俟叅考
  附天蛇出幽隂地遇雨後則生其大如筯而匾長三四尺色黄赤澆之以醋則消或以石灰糝之亦死人遭其螫而為露水所濡則徧身潰爛惟以秦皮煮汁一斗令其恣飲乃無患
  胡蔓草出山溪間葉似茶而尾尖每依日為向背人服之旋飲溪水毒即發心腹腫痛面青腸斷而斃若未飲水猶可解用人糞汁灌之吐出此草再殺生雞雛擂漿水乗熱灌治可活斷腸草一名苦蔓藤即周禮所謂地慝是也形似黄精其花姣好似芙蓉太白詩云昔作芙蓉花今為斷腸草本此羊食此草而肥故人中其毒者用羊血灌治或以伏卵未生雛者細研之和香油灌治或以狗屎調水灌治必令吐出方愈
  杭藥出深山中鳥不敢棲其上案赤雅形似獨窠蒜人中毒就其生處採煎忌雞犬聲用蘸弩矢試之法以鍼刺臂血仍用拇指𦂳按刺孔令人蘸粟許趕血血縮倒回者方可用不先按其刺孔血縮入肉其人立死如不縮者雞犬聲敗之也
  菌毒案朝野僉載云食冶葛而死埋之土堆上生菌子其正當腹上者食之立死手足額上生者當日死旁自外者數日死漸逺者或一月兩月全逺者或二年三年無得活者復案草木狀以蓊菜汁滴其苗當日即萎世𫝊魏武能噉冶葛至一尺云先食此菜
  毒蜂菌毒所化案酉陽雜俎云毒菌夜明經雨而腐化為巨蜂黒色喙若鋸長三分餘夜入人耳鼻中斷人心繫
  山豬即毫豬案方輿勝覽云身有棘刺能振發以禦人或二三百為羣以害禾稼
  火旺草毒魚立死
  平樂府
  銀出賀縣蕉木山尖山茘浦茶谿山
  錫出賀縣富川案嶠南瑣記云粵中多産錫以賀出者為最
  鵞掌粟一名剗子
  龍爪豆各州縣出
  虎斑豆各州縣出
  皂角豆昭平出
  野韭出平樂東亭村北石林
  蔊菜出府江
  猴菜各州縣出色赤生石上案天祿識餘謂之鹿角菜
  莙薘汁可洗衣白如玉色
  眢豆菜各州縣出
  金𤓰各州縣出
  葡萄各州縣出
  佛手柑出昭平案本草綱目似朱欒而葉尖長植之近水乃生其實狀如人手有指因名
  柚有紅白二種
  菩提子狀如沙果香甜適口其核可為經珠黏子一名逃軍糧味酸甜可食八九月熟色紅子細而多趙炯詩云枝生榦挺葉花厚四月之中花欲然思駕海棠渾不睡魂隨荳䓻好相憐落霞片片明如繡結實垂垂黒正圓何有逃軍堪採食時平無那佐炊烟
  筍出茘浦者佳馬援所稱苞笱即此
  芡各州縣出
  榛似栗而小俗呼為錐子
  茶恭城出
  芭蕉莎可為雨衣
  白藤各州縣出頗利結束
  吉貝即木綿各州縣出案文昌雜録閩嶺以南多木綿土人競植之其花成對如鵞毳採花作布與苧不異即方勺泊宅編所謂白疊布也
  猺布各猺峝出甚鮮新兼能耐久
  臥蓆富川出工緻精密其草則産自湖廣
  藍靛出修仁昭平
  陵零香修仁出
  大竹出賀縣東山其節大者受一斛小者數升莓緑竹茘浦出抽筍解籜時便生莓苔周遭於花紋之上迨既老採取用泥沙滌去而花紋乃見故名
  䈥竹長可二丈許圍則數寸至堅利可為矛猫竹各州縣出
  鹽漿木質類石鹽平樂出
  荆昭平出有三種詳見南寧府
  杻木平樂出葉似杏而尖白色皮正赤其理多曲而少直可為弓弩之榦
  桐各州縣出有雞桐水桐二種
  桑各州縣出
  珍珠蘭平樂出花極香而根微有毒蒸花露者宜忌
  千葉榴各州縣出
  牡丹平樂出
  合包花一名半年紅茘浦出
  桂花有白色者
  翠瑶草出茘江邊
  蔞昭平出
  接骨草即土牛膝又名四季花莖緑而圓葉長而尖跌傷骨節搗爛敷之立效
  紅頂鶴昭平出
  山鳳凰各州縣出
  鷓鴣其鳴則自號而飛長向日案古今注鷓鴣畏霜露早晚稀出時而夜飛以樹葉覆其背上竹䑕恭城出
  山羊各州縣出其血治跌撲傷損及諸血症以分許和酒飲之立效土人云見人則決驟而去跳躍如飛非足力所及須密布繩草以𦊰其足始能生致
  蠶修仁出
  水蛙各州縣出
  金背有尖圓二種可為釵飾
  遊風魚出恭城石盆山味甘滑
  蟹賀縣出
  肥兒草能治小兒諸疾且療痧脹
  桑寄生各州縣出案東方朔𫝊在樹為寄生在地為窶藪
  縮砂苗似薑形似白豆䓻出足灘以下者不減羅浮所産
  黄精各州縣出俗名野仙薑
  三七恭城出其莖七葉三根故名形似白及有節味微甘以末摻豬血中化為水者真
  附墨茘出平樂修仁茘浦賀縣皮肉核俱黒如墨味臭而苦辣有毒不可食悞食之令人心腐腸爛而死嗟乎墨茘者墨吏也而元歐陽𤣥詠詩反似揚之何耶詩曰當年千里騎塵紅生色羅襦濕翠濃今日似嫌妃子涴蕭然翻有墨君風鴆黒身赤目頸長七八寸毛羽則紫緑色雄曰運日雌曰隂諧以其毛瀝飲食則殺人
  蛇毒草各州縣出案虞衡志蠻人製箭取其汁濡之中者立死
  斷腸草各州縣出
  梧州府
  金出蒼梧芋莢山今封
  銀出懐集鐡屎坪將軍山汶廣山
  旱稻猺人多植於山近民亦效之
  鵞眉豆即匾豆白者佳
  紅豆藤縣出
  東風菜味如酪香氣似馬蘭
  鵞腸菜似鵞腸而脃各縣出
  鴨舌菜出容縣者佳
  白金𤓰出蒼梧長洲春花夏實秋熟九蒸九曬用以浸酒能潤肺
  龍眼枝葉差小於茘枝殻青黄色形圓肉白其甘如蜜一朶五六十顆作穗如葡萄然茘枝實後則龍眼熟故謂之茘奴
  六旺即九層皮色黒其實如栗
  櫻桃一名含桃
  羊桃俗呼五斂子瓣五出如田家碌碡狀以蜜漬之甘酸而美
  蚺蛇藤各縣出案廣州志凡有蚺蛇處即有此捕蛇者以圈牽之輒不敢動
  藤白藤外又有黄藤膠藤黄則熬汁為膏可充眼藥膠則取其汁和沙土甚堅
  絡布以絡麻績成因名各縣出
  蕉布較絡布畧粗而能經久取芭蕉皮為質竹簟懐集出
  靛即藍草各縣出
  藤合屈藤盤繞成榼以漆䕶之各縣出
  龜甲香神屋緣木用以合泥香能成温黁之氣方文竹皮有斑文如篆畫竿方若矩懷集出簕竹為籓籬鞏固於磚
  釣絲竹蒼梧出狀類簜竹而枝極柔軟當風如細栁
  𥯨簩竹質甚澁可礪指甲本産思牢國李商隠射魚曲思牢弩箭磨青石繡額蠻渠三虎力謂此鐵力木一名石鹽一名鐵稜文理堅緻藤容出案嶠南瑣記謂木力僅可百餘年亦未足信
  雞翅木各縣出白質黒章身如雞翅而多結癭又名癭子木作素珠可雜伽楠
  荆紫色者佳
  桃花十二月開且結子
  木指甲似木穉而色稍白
  瓊枝樹即木綿春初著花爛然奪目
  鐡線梅蒼梧出
  樹蘭髙可丈餘花似魚子蘭而香味則過之五葉者貴
  雞爪蘭即魚子蘭
  甘蕉葉長丈許花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每花一闔各有六子先後相次子不俱生花不俱落暹羅菊蒼梧出來自暹羅因名
  苓香草各縣出
  大蒿各縣出案虞衡志云於無霜雪處年深滋長大者可作屋柱小亦中肩輿之杠
  翡翠各縣出
  比翼鳥一眼一翼雌雄相合乃能飛
  秋風鳥出蒼藤江狀類麻雀當秋八月而魚秧化生者
  鹿懐集出
  山馬似馬而有角毛似牛肉味美皮可為臥具能禦濕
  蚺蛇可辟不祥膽入藥畏葛藤案嶺表録異云大者五六丈圍四五尺次者不下三四丈圍亦稱是身有斑文如錦又酉陽雜俎其膽䕶身隨擊而聚取䍘許置水上旋行極速者真
  烏蛇浸酒可治風藤縣出
  鱘魚近戎墟江穴中大可數百觔者
  嘉魚出火山丙穴如小鰣魚魚多脂煎不假油鯖魚出藤縣者佳
  玳瑁魚色如玳瑁斑文甚細
  塘虱魚各縣出
  半邊魚出懐集花石洞釣磯潭其魚左邊具目腮鱗翅右邊則止薄皮相傳昔有仙人斫生魚鱠洗脱半邊因化生
  天蝦天蛤隨雨而至人取鹵之不取亦化葢為海風攝至者
  鯖魚膽藤縣出性涼味苦主療火眼其枕骨刮磨光潔老人用以拭目
  石羊血能療趺打損傷案羅浮記云石羊色黒類人家羊而蹻捷其角燒紙為火罐能收頭風其皮作褥可愈筋骨疼痛
  桑寄生出蒼梧長洲者佳
  艾出容縣烏石潭
  九里明作飲可解熱毒瘳目疾
  澤蘭蒼梧出一名水香又名都梁香花帶紫白色萼通紫色根名地筍可食紫黒色
  附藍蛇出陳家洞首有大毒尾能解毒土人以首合藥謂之藍藥毒人立死取尾為腊即可解十二時蟲案嶺南異物志容州有蟲如守宫身圓而頸長頭有冠色隨時變土人不能名呼為十二時蟲齧之則不可療
  若刎草葉似茶花黄而小一葉入口腸如刀刎案本草綱目即鉤吻係冶葛之苗
  羊角紐一名苦蔓藤一名三跳藤即斷腸草各縣出
  潯州府
  玉米各縣出
  蟬鳴稻六十日熟
  坎菜至冬乃出有紅白二種中實性辣能驅寒匾菜長可一二尺細莖葉匾如薤菜
  茘枝平南出南漢梁嵩有橘柚逺慙登貢籍鹽梅應合共和羮之句
  甘蔗各縣出
  餘甘子形味類橄欖初入口澁而酸餘水乃甘案羣芳譜一名菴摩勒
  蠶絲色黄似繭綢出羅秀一二里
  西山茶出桂平西山
  龍山茶出貴縣龍山
  葛布貴縣者佳俗呼為潯州葛
  苓香出平南朋化里内猺山
  夀竹各縣出
  方竹出貴縣西山詳見鎮安府
  桄榔竹一榦挺出髙可數丈身直如杉上著花每數十穗綠色
  釣絲竹各縣出
  娑羅樹一名七葉樹案花木考枝甚巨每枝上有七葉花穗甚長色黄如栗秋後結實味亦如之漆木各縣出
  水松一名㮨葉似檜而細長多植水中
  觀音蘭葉如芭蕉花似蘭又有觀音蓮亦以花之似者而名其葉極大可禦雨
  仙人掌草各縣出
  糖牛性嗜鹽其角如玉俗呼為明角牛各縣出蚺蛇出平南大同里
  桂蠧生桂樹間色紫辛香有味治痰疾
  蠶各縣出
  魚出貴縣南澗者佳味甘美即名南澗魚
  蛇黄出平南廂一里蛇黄嶺
  桂心出紫荆山即桂皮根上厚皮内之肉其稍薄者名桂皮樹之小枝名桂枝案本草綱目分三等用
  附苦蔓草貴縣出
  悶陀羅人食之則顛悶軟弱急用水噴面乃解土人呼為顛茄
  南寧府
  鉛砂出宣化紅花嶺沿井淥鳳凰山獅子嶺自然銅即石髓鉛出山之巖石間方員不定其色青黄如銅
  雄黄出果化土州定西山
  茄有紫白二種宿根及二三年枝榦乃如大樹每夏秋熟則梯取之其根燒灰可以煨香
  雷菌出横州雷後即生須急取稍遲非腐則老不堪用矣作羮甚美與雞㙡並珍
  李有珍珠麥黄苦郁素門五種各州縣及各土州俱出
  黄皮果横州出狀如練子及小棗而味畧酸橘有火燄金蜜繡四種各州縣出案本草綱目金橘為冠
  牛柑子一名牛肝子永淳出
  波斯橄欖宣化出案羣芳譜云生邕州者核作兩瓣蜜漬鹽浸皆可經久
  芭蕉子永淳出心抽一莖叢生一二十筴形如肥皂而三稜剖之肉爛而甘
  波羅蜜宣化出不花而實實生枝間及根上案本草綱目樹髙五六丈類冬青而黑潤倍之圍可斗大方結實外有厚皮裹之其肉如橘味一實凡數百核核大於棗
  茶出宣化都茗山土忠州
  鵞毛被出南溪山峝案北戸録云溪峝酋長以鵞毛為被取頭頸細軟之毛如稻畦衲之暖甚蟲絲即野蠶絲與東省程鄉文昌等繭相類横州出
  白蠟各州縣出
  慈浮竹出宣化永淳每二竹必一俯一仰可以代瓦
  猫竹俗呼茅竹各土州俱出
  棘竹支上有刺土人用以堵牆牢不可破
  箭竹節密肉厚案禹貢云細者為篠
  荆各州縣出有三種金荆可作枕紫荆可作牀白荆可作履與他處牡荆蔓荆全異
  鐡力木各土州俱出而永淳司中山者佳
  茘枝木横州出
  黄連木各州縣出最能經久即嶠南瑣記所謂勝鐵力者是
  線木宣化出枝葉似棗及㯽榔而葉下有鬚如粗馬尾土人採之以織巾子
  樟出横州東山
  茉莉瓣皆重臺案晉書都人簪柰花即此又有千葉者紅色者而單臺則名素馨
  木槿一名佛桑有紅白紫黄數色純白者名舜英其紅者又名裹梅花
  蘭出上思東香山
  鐵樹花宣化出樹髙祇二三尺榦葉皆黒色葉小類石楠質理細厚遇丁夘年則開花四瓣紫白色如瑞香畧小而圓數月不凋諺語謂鐵樹開花即此
  虎耳草一名石荷葉一莖一葉如荷葢狀
  馬鞭草穗類鞭鞘故名
  長命草一名龍牙葉厚而圓花黄而久
  孔雀各州縣出
  山鳳具五彩出横州六麽山
  秦吉了各州縣出紺黒色夾腦有黄肉冠如人耳丹咮黄距舌目皆如人目下連頸有深黄文頂尾有分縫能效人言亦有白色者
  鸜鵒黒色黄口黄足亦能效人言
  天雞宣化出案赤雅云朱冠錦尾其飛也翔弄暒對舞天雞鳴而潮雞鳴潮雞鳴而家雞鳴謝康樂詩天雞弄和風
  倒掛即么鳳宣化隆安永淳出緑衣黄裏色甚都麗傍晩則雙足鈎勒架上體屈如環東坡詞云倒掛綠毛么鳳
  緑鳩永淳出似斑鳩而色緑嵗九月黄魚化出紅翠各土州俱出每更則鳴響徹山谷白樂天紅翠數聲瑶室靜即此
  山鶘色青紫鐵脚赤眼者善鬬臆毛帶黒色圓小而長者善鳴各土州俱出
  風母一名風貍各州縣出案本草綱目似兔而短棲息於髙樹下𠉀風而吹至他樹食果子其屎如乳人取養之乃可得
  馬各土州俱出
  天蠶各州縣出楓始生時蟲多食其葉狀類蠶而赤間黑四月始熟抽絲亦如蠶狀色甚光明蜑人鬻之以作釣緡
  蛤蚧横州出葢偶蟲也首如蟾蜍背緑色上有黄斑文若古錦長尺餘尾絶短居木竅間牝牡乃自呼其名採之入藥治肺疾
  水蛙各州縣俱出
  魿魚各州縣出案異物志云南方魚多不肥美味魿魚為上大者長三尺作膾炙香而美
  蟹出横州平塘江鮮美勝粵東
  天蝦天蛤出宣化永淳
  桂心種出交阯各州縣及各土州俱出
  黑白牽牛各州縣出案本草綱目白者貴
  箭頭風花似箭鏃可治風各州縣出
  紅果草有大小二種小者圓葉邊花其梗有軟刺可治牙痛
  附蜮魚各州縣出能含沙射人人莫敢近
  杭藥各土州俱出
  太平府
  硃砂出恩城土州
  芝麻黑者良出崇善上龍司及各土州土司生菜形似萵苣而香
  雷公菜出上龍司樹本狀類楝木每三月採其嫩葉及花作羮味清而甘圃中蔬逺不逮也
  柚各土司俱出
  優曇鉢即無花果案方輿志狀如枇杷不花而實六旺崇善出俗呼為羅旺子
  跳子出上下凍土州色紫黄不花而實越三四年結一次性滑味淡凡採掇者拍樹呼其名殻自裂而子跳出故名
  山龍眼各土司出案虞衡志云夏月熟色青肉如龍眼亦龍眼之野生者
  銀杏俗呼為鴨脚子
  方欖土州土司俱出亦橄欖類而三角四角布衲子形似李實而色微黄
  蘇木出永康者佳樹似槐而葉㣲圓枝葉兩兩相對正赤色開花結實如皂莢能行血及染布帛等類
  刺蜜葢草蜜也左州出案李延夀北史羊刺草生蜜味甘美
  猺布出諸猺谿峝
  排草香出各州縣及土州土司
  白膠香楓樹脂膠案梵書謂之薩闍羅婆香簜竹案虞衡志葉大且宻畧似蘆葦
  屋竹即油梧竹
  人面竹虞衡志節密而凸宛如人面人采為拄杖今太平州峝中多有
  桃竹出各土司枝長葉纎肌青皮薄又格古要論㯶竹出廣西葉如㯶閭身似竹堅且實亦名桃竹弩丹都管村出
  金汗木出思州土州
  檀各州縣出有黄白紫三種樹葉皆似茘枝皮色潤澤而香案羣芳譜檀香一名㫋檀一名真檀泡花出羅陽土縣似柚而花較大色白如珠風味與茉莉素馨差近而清濁相懸
  翦紅紗花莖髙三尺葉旋覆夏秋開花狀如石竹而稍大四圍如翦紅鮮可愛各土州出
  龍鬚草各州縣出
  金盞草即長春花狀如盞子四時不絶其葉可治腸痔血症
  鶴出崇善盟猿洞
  相思鳥各州縣出紅喙綠衣顔色鮮好雌雄不相離籠其一放其一飛翔左右無逺去者
  烏鳳谿峝出案爾雅翼云如鵲而紺碧𩯣頭似鳳尾垂二弱骨各長尺四五寸其末始有毛羽亦似鳳聲清越能為百蟲音
  孔雀各州縣出土人謂之鳴鳳
  秦吉了各州縣及各土司俱出
  虎出各土州土司
  馬憑祥土州出
  木狗寧明州出案翁太古冀越集云形如黑狗能登木其皮為衣褥能運動血氣
  螌蝥即斑蚝斑言其色蝥則言其毒如矛刺也秋食豆花因名而羽則似玳瑁
  香魚崇善出詳山川
  鯿魚出崇善龍門江
  七星魚即黒鱧紫黑色首有七星形如蛇各州縣出
  金楛欖安平土州出藤本葉大而尖面青色背灰色生根底土中春夏間土人掘取狀如橄欖内白外黄遇烈日暴乾治咽喉齒口等症亦解嵐瘴山豆根萬承土州者佳苗蔓如豆葉青經冬不凋根解熱毒
  金不換各土州俱出木本生於石罅髙不過三尺葉厚而三义性涼味苦筋骨閃挫熱酒濃磨敷之立瘥其治喉牙功齊楛欖
  附蝍蛆亦名蜈蚣狀若水蝦小至一寸大至一丈其尾閃閃有光山中修蛇無故死者皆其所傷蛇腐後又復化此
  人面蛇案江湖紀聞云能呼人姓名以害人惟畏蜈蚣
  兩頭蛇如小指大長尺許腹下鮮紅背錯錦紋一頭有口眼一頭似有口眼而兩頭俱能進退案博物志馬鱉食牛血所化
  鎮安府
  硫磺出黄泥坡巡撫金鉷奏明開採足備通省各營所需并可接濟鄰省
  米出鎮安者粒大味勝於常
  大麥各州及各土州俱出
  薏苡米猺人多種之以為糧
  咘巴出湖潤寨嵗歉則土民食之
  雞骨菜即枸杞芽
  油菜各州俱出
  桃出歸順州都康土州
  柑子歸順出
  波斯橄欖各州俱出
  李出上映土州
  緂各土州出案虞衡志云如線羅上有徧地小方勝紋
  綀子各州及各土州俱出畧似苧布其有花紋者謂之花綀土人亦自貴重
  桐油子各土州俱出
  方竹出歸順奉議二州體如削成勁節直上用以作拄杖甚佳
  青皮竹即蒲竹奉議出
  簕竹各土州俱出
  鐵力木各土州俱出
  線木下雷土州出
  甘蕉花一名紅蘭花如石榴日拆一兩葉自春及秋鮮緑可愛
  吐綬雞奉議出綬常時不見每春夏晴明則向日擺之故名案禽經謂之避株古今注謂之錦囊述異記謂之錦帶功曹皆是
  綠鳩出下雷土州湖潤寨
  野鳥各土州出
  肉翅虎出谿峝最深處案赤雅云出石抱山晨伏宵出比凡虎差小翅如蝙蝠眼閃閃如隂燐渾身斑紋飾其皮可辟百鬼
  猫上映土州出皆柔毛利齒尾長腰短者
  蟹出歸順奉議二州
  錦地羅歸順出案本草綱目云根似萆薢及括樓狀人頗重之以充方物
  附黄金茄各州及各土州土寨俱出狀若㯽榔而色黄人誤食之立死案廣州志蝦醬可解栁州府
  爐甘石融縣出爐火所重其味甘故名案本草綱目乃金銀之苗也其塊大小不一狀似羊腦鬆如石脂亦粘舌産於金坑者其色㣲黄為上産於銀坑者其色白或帶青或帶緑或粉紅
  紅白稻象州出者第一五月種九月熟
  茼禾米雒容出
  陸肆禾晩陸禾俱以熟之先後為名各州縣出薑出象州東鄉里
  蘘荷俗呼為甘露子根如蠶蛹莖葉如薄荷能治蠱味極甘脆唐栁子厚任栁時種此有詩
  菉豆象州出有夏秋二種三月種而五月熟名曰夏菉豆七月種而九月熟名曰秋菉豆
  西𤓰各州縣出
  番𤓰懐逺出
  梨出懐逺者佳有重及觔餘者
  楊梅案北户錄名朹子各州縣出
  葡萄栁城出
  李象州出者味甜美案虞衡志云綿李勝常品擘之開如離核桃
  柑子馬平出
  茶油樹各州縣出
  漆來賔出
  木綿雒容出
  皮布懐逺出
  絨花被栁城出
  鬱金香羅城出案本草綱目生大秦國二三月有花狀如紅藍四五月採花即香也古樂府所云鬱金蘇合香即此
  丹竹各州縣出髙四五丈圍二尺許節闊葉大狀如甘竹皮赤
  大頭竹即桄榔竹懐逺出
  桃枝竹各州縣出案虞衡志云生石上葉如小㯶櫚人以大者為杖
  臙脂木各州縣出木堅緻色似臙脂案本草綱目種有四而此則開花似蓼者
  黑木即烏木融縣出
  月桂懐逺出圍可合抱四季著花其香馥郁牡丹栁城出
  不死草即苴草馬平出髙一二尺狀如茅食之令人益夀俗呼為不死草夏月置盤筵中蚊蠅俱不敢近物亦不速朽
  書帶草懐逺出
  猗蘭草懐逺出
  八哥雒容出
  秋風鳥栁城出
  海南鳥即子規各州縣出
  山羊出羅城栁城
  山馬羅城出
  馬雒容出
  玉鈎魚出栁江鱗脊文理皆似鯉狀而首獨異上唇寛三寸許曲如鈎白如玉因名
  武陽魚俗呼為武陽小魚大如針有味
  鱸魚懐逺出
  艾葉羅城來賔出
  豬腰子出馬平羅城案本草綱目云蔓生筴内子若豬腎狀長三四寸色紫而肉厚能解諸毒五加皮一名文章草五葉者良出栁城雒容案煮石經云金鹽母可以得長夀金鹽即五加也附豬米象州出種植易生亦有紅白二種八月實者曰早粘九月實者曰晚粘人久食體疲民俗俱以養畜
  苦蔓草各州縣出
  醉葡萄即悶陀羅子生刺如雞卵各州縣出報寃蛇案朝野僉載嶺南有報寃蛇人觸之即三五里隨身而至若殺其一則諸蛇皆集惟取蜈蚣佩之乃免栁州出此另詳雜記
  慶逺府
  銀出河池州蔡村南丹土州掛紅山
  銅出南丹響水厰
  錫南丹土州出
  丹砂宜山出案虞衡志云出砂處與湖北大牙山相連北為辰砂南為宜砂老者白色有牆壁如鏡生白石牀上
  赤石脂案本草綱目云宜州諸山出以色理鮮膩為佳
  香稻色味香美勝餘米天河出
  杉菌各州縣出生積年杉木上色青者甘平無毒不減桑耳
  鹿角菜各州縣出
  石栗各州縣出案南方草木狀云樹與栗同但生於山之石罅間殻厚而肉少味類核桃仁
  鳥章即土絹案赤雅云集鳥毳之精織成文章者謂之鎖袱粗者布於獞狑謂之鵞罽
  苧麻各州縣出
  赤麻各土州俱出
  甘露藤那地土州出案本草綱目藤蔓如人服之得肥一名肥藤
  觀音竹即㯶竹可為扇嵗久者佳南丹土州永定土司出
  朱竹出各州土司深峝
  沙麻竹各州縣及各土州俱出
  穀木各州縣出
  虎斑木河池出文理似虎斑猶勝黎山鳳眼龍膽等木
  杉木出思恩茘波案月山叢談二縣西北界與貴州爛土黎平接壤有美杉生山下或云諸葛武侯伐而埋之夷人每𠉀其地有紫氣上騰則羣聚穿土輒得堅類牛角入水即沈
  風蘭各州縣出案廣州志云花從葉心抽出雙朵懸於簷前不著水土自然繁茂
  蘳花河池出側垂髙巖下似小金蓮節間另行枝葉俗呼屈子花
  雁來紅莖葉穗子並與雞冠同九月鮮紅望之如花又有六月葉紅者名十樣錦各州縣出
  史君子花出各土州土司案虞衡志云花蔓生作架值之夏開一簇一二十葩輕盈似海棠
  草犀那地土州出獨莖對葉形若燈臺根若細辛解毒則功若犀角
  都管草各州縣出案本草綱目葉似土當歸有重臺根似羌活長一節苗髙一尺許
  蚊母鳥即吐蚊鳥各土州出案異物志五嶺溪山深處有大鳥如鶬鸛捕魚而食嘗鳴蚊輒從口中飛出謂之吐蚊鳥俗傳採其羽為扇可辟蚊烏鳳永順土司出
  山羊南丹那地土州出以常食三七葉取其血更佳
  地蠶一名無頭酢形如蠶生深山僻處獠人得之以為酢食之可禦寒
  斑猫各州縣出
  三七南丹那地并各土司俱出
  鵞抱出宜山河池案本草綱目蔓似大豆附石而生其根形似萊菔大者如三升器小者如拳能解蠻箭藥毒
  山豆根宜山出
  錦地羅宜山出
  無名異案本草綱目産宜州每生於石上形似石灰嚼之如𩛿大者如彈丸小者如黑石子收濕氣消腫毒⿸疒邕
  附羊角紐各土司俱出
  蚊子樹案嶺南錄異云樹如冬青實如枇杷熟即坼裂蚊子羣飛惟存皮殻
  思恩府
  咘巴遷江上林出
  種禾各州縣及土屬俱出顆大而香味長九十月收穫連草逐莖摘之盈把終嵗不脱
  三角粟狗尾粟九土司出
  山薯一名玉延各州縣及土州土司俱出
  山韭一名藿出遷江上林根白葉如燈心苗案陳直奉親養老書有藿菜羮即此
  山薑本出交阯案嶺表録異云莖葉皆薑也但根不堪食而微小爾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俗呼含胎花
  雷公菜出各土司
  竹筍方竹者肉厚而味甘案宋僧煮竹譜云凡食筍譬如治藥得法則益人採時先宜避風日見風則本堅入水則肉硬脱殻煮則失味生著刃則失柔煮之宜久生必損人
  佛手柑賔州遷江上林出
  茘枝武緣及土州土司俱出
  龍眼賓州出小而佳
  橄欖一名青果各縣俱出案嶺表録異云樹枝皆髙聳其子深秋方熟南方爭重生咀嚼之味雖苦澁而芬香勝於含雞舌香
  山韶子各縣出案虞衡志夏熟色紅肉如茘枝偏桃田州土州出樹扶疎直上枝葉秋冬不凋每二月另抽嫩枝細花叢生色淡黄結實五月熟大如桃黄色味甘香
  鬱金香州縣俱出
  茶出上林茶山
  漆武緣遷江及土州土司俱出
  穀紙田州土州各土司出以穀木為之因名草紙舊城土司出
  綿武緣及土州土司俱出
  斑布遷江上林出
  葛布出賔州者佳
  藤可作器
  篾簟九土司出
  麻有油麻黑麻二種
  丹竹武縁縣田州土州者佳
  紫竹田州土州出
  紫檀出賔州上林案格古要論木性堅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紋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黄楊木各縣出案酉陽雜俎凡取此木必以隂晦泗城府
  水銀出泗城生熟二種
  三角栗西隆出
  附藍蛇各縣俱出


  廣西通志卷三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二
  風俗
  被於上者謂之風形於下者謂之俗與時移易政教所由尚矣粵西嶺服諸蠻猺錯居外土著無幾民或多自他省徙至者風俗葢難一致焉我
  國家
  聖聖繼承仁義中正之治海隅日出靡不漸被百粵喬野躬潤澤而樂豐美浸浸乎禮陶樂淑而質有其文矣則夫風聲逖聴而孝秀成俗繼自今陳常爾極皆徧徳也豈曰剛柔燥濕之殊奢儉貞淫之異無能更化也耶志風俗
  通省
  元日無論縉紳士庶家設香案拜天地祖宗父母往來賀嵗立春先一日府州縣排列綵亭設土牛迎春於東郊元宵懸燈放爆竹自初十至十六日嬉逰以為樂清明祭墓供烏米飯五月端午節龍舟競渡折艾插戸飲菖蒲酒角黍相餉婦人製五色香囊佩身以辟邪六月六日曬白醭七月七日乞巧八月十五中秋供月九月九日登髙村墟中或聚衆賽㑹十月初一祭先製紙衣往墓前焚化謂之送寒衣十一月冬至蒸粽十二月二十四夜送竈除夕換桃符交子時接竈
  婚聘不重財用㯽榔豬酒遍分親族新婦見姑嫜必抱子乃許坐女生子須母家送銀項圈乃攜外孫登母門凡㑹親以竹葉包㯽榔代帖客至茶罷進以㯽榔病専祈禱不事醫藥喪尚浮屠𦵏則掘地蓋土或疊石以圍其旁神鬼堪輿之説爭相畏奉見理未明若與性宥祭祀之品隨所有陳設無一定之數牲牢酒醴精潔不及中土大抵俗尚簡陋比年
  聖教誕敷官於此者莫不思有以改其舊凡壇廟諸祭必致誠致恪以先之其將漸趨於禮乎衣服惟事布素不尚華綺紗縀綾羅富厚之家遇吉禮則一御之村巷窮民竟有畢生不一見者飲食惟知果腹宴㑹止雞豚常品剖活魚細切備辛香蔬醋諸物下箸拌食曰魚生勝於烹者屋宇用磚木無異中土而多用竹為棟為楹為柱為瓦悉取材焉其制較便然不堅固外此則茅簷土壁甕牖而居古風猶存為士者一經自畫不知窮究墳典為農者力田餬口不知葢藏積貯工則畧習粗迹以為業能運巧於心者僅矣商則牽車服賈近在百里未聞有逺涉以求利者
  桂林府
  桂林為廣西首郡城内外商賈逺集粵東江右人居多見聞盛於他郡士尚經術而禮讓興雖家貧未嘗廢學衣冠人物蔚然可觀地理志曰楚地火耕水耨民食常足虞衡志曰習俗淳古桂林志曰嶺南地氣卑下惟靜江與湖湘接壤民風習俗不殊中土又曰八桂之俗不事浮靡杜工部云宜人獨桂林可以得其槩矣
  臨桂縣
  臨桂為桂林首縣氣𠉀與江浙類衣冠與中州同包裕縣治記曰民訟簡直習俗淳古山拔水清士多秀美知經術登科膴仕代不乏人至今猶然靈川縣
  靈川自唐始分縣近接全湘驛置衝劇然人民頗沾清淑氣又歴朝學校遞興被服治化故風俗淳美官於斯者幾不知其為邊方冠婚喪祭居然中州
  興安縣
  民務農業暑雨祁寒不辭力作敦儉樸鮮有爭鬭事為士者以禮自閑好讀書崇文墨風氣習尚與臨桂相類
  陽朔縣
  陽朔與平樂壤接邑志云士尚經術農力稼穡工不求甚巧賈不願致逺又曰民樸而不知法士文而鮮好古考其素業非獵則漁非農則樵穀蔬絺布衣食常足富無至於千金貧無致於凍餒紀實也
  永寧州
  民安本業家無積貯士知教化俗少浮誇女不蠶桑市鮮貿易民用悉資鄰境禮數漸趨於文永福縣
  邑志曰民務力穡不樂為商賈貿易事亦不知積聚耕作以食可免饑寒吉凶之禮安於儉樸有質而文治機其在上歟
  義寧縣
  士大夫篤行誼恥浮薄鮮有機械之巧民性質樸務耕種不習工商而好稱貸禾䄽之利不健訟少賭博㳺手貧則傭工以度日
  全州
  州與湖南接貿易者多逺方之人相聚為市婚姻喪祭各從其習山水清曠田野沃潤民以耕漁為業士子讀書登科甲者甚衆王禹偁曰民訟甚簡劉岑全州學記曰君子有齊魯之風
  灌陽縣
  冠婚喪祭悉遵文公家禮勤力生業事簡而訟少負販者莫不能筆具字齠齔之童皆知讀書縉紳家雅好華麗蓋逰宦逺方耳目濡染故與偏僻小邑異云
  平樂府
  平樂古昭州地士鮮博通農務稼穡結茅為宇罔知儲蓄一切商賈經營懶於從事自范祖禹鄒浩謫居其地正氣漸摩才士蔚興襲冠裳而稱禮讓風俗為之一變舊志曰民俗視沅湘伯仲食用儉樸不習譸張多老死不見官府猶有古遺風平樂縣
  㕓市民居逺則東粵近則全州鮮有土人士衿每以治生為苦然不事干謁頗知自好民但務農不諳商賈雖厚積亦無繁費故途罕乞人婚禮迎娶民間用肩輿猺獞姆扶女用雨葢蔽面富家大族時有以異姓為螟蛉者山川鬱秀文風頗盛前代科目得人甲於諸郡
  恭城縣
  縣在府西北地鄰衡永風聲氣習尚相近力耕自便罕赴官司婚娶不重財賄葬埋不知封植惟治葬前三日設酒讌於家親疎逺近咸赴飲而歌喧𫝊户外俗之最宜亟變者也士子頗好讀書縉紳安儉樸出入鮮用輿葢賦役徵輸嵗無逋抗於平樂八屬中其俗較淳
  富川縣
  漢猺雜處俗尚樸陋重巫鬼習雞卜民性悍而狡一羊一牛輒結訟不休官吏求之太急即潛避於深山大麓自昔稱難治焉男女答歌相配合窮民之婦日汲水鬻錢以養其夫而詩書之彦於朝東秀峯兩村為獨盛
  賀縣
  俗尚質樸居恒服葛樾木綿如縑絲之屬惟慶賀諸吉禮乃一御士知力學登科甲者代不乏人民多桀驁好興訟然頗知務稼穡男女相力作蠶桑之利殆鮮習焉
  茘浦縣
  商賈皆東粵三楚人冬歸春聚邑民但知耕植不諳貿遷士鮮饒裕甚或身無完衣然崇尚廉隅不事干謁饒有良士風村寨間語言怪俚社日男女答歌遊戲偶爾睚眦必相擊以為快習為故常湔洗固在良吏矣
  修仁縣
  四鄉民獞雜處皆秉性粗疎好爭訟男務耕讀女事紡績吉凶禮儀相沿儉樸服食器用不尚華侈茅茨自安家少葢藏趂墟之日男女歌答惟獞人為然
  昭平縣
  縣城居民鮮少商賈集於城外諸鄉則民猺雜處人多機智習爭訟士皆文采可觀然少謹飭循禮法鄉曲或以武斷相聴從近者畏服政教亦漸知革薄返淳雋拔負氣趨善殆更易為力乎
  永安州
  土瘠民貧人以耕種為業不事技巧商賈貿易流寓者多詩書之族頗勤於學而孤陋不免比戸茅簷竹舍儉樸成風民與猺獞雜處而民居其三百粵多畜蠱永地先時亦間有之
  梧州府
  梧郡當兩粵之交數邑風氣不甚懸别里人質直而信士大夫貴節尚氣宦逰者慕清修林居者謹干謁屋宇編竹葺茅器用樸素民之近山者樵近水者漁有陂池山澤之樂鮮商賈經營之事故俗頗淳古而家少蓋藏方輿勝覽云知學務耕民俗儉樸
  蒼梧縣
  音樂間美有京洛遺風城外商賈輳集類多東粵人里民為其漸染行事漸尚紛華市中貨物盛於他邑鄰封日用所需皆取資焉川浴山謳手搏鼻飲事出蒼梧舊紀今雖僻逺鄉落乆知以陋習為恥彬彬日變矣
  藤縣
  地廣人稀俗尚簡樸務本者多逐末者少衣冠制度與中州並美
  容縣
  容州志曰宋南渡後北客避地者多衣冠度數無異中州又曰閩楚江浙人多有僑寄此者與東粵接壤其類更衆而土著實稀相𫝊緣都嶠山秀聳客位以致流寓日盛若務本力農罔識貿遷故與岑藤類
  岑溪縣
  民性淳良而少機巧士知讀書而少浮囂服舍樸素無文飾飲食儉約婚喪以貧富為厚薄縁情合禮嶺邑差為善俗
  懐集縣
  懐集志曰懐俗豐儉相權務力穡先公賦士民性習簡樸李盤曰吾觀懐集之民擎拳椎髻有狉獉風耕田鑿井有含哺風土垣竹屋有茅茨風方塘一畝箐篠千竿有養魚種竹風其為士者布袍蔬食寧䝉頭編户懶干謁公庭有武城澹臺氏風其古處自期𢎞奬麗澤邑長弗能辭也
  潯州府
  古荒服地山水竒秀民淳訟簡風俗不殊中土自漢谷永吳陸績迪之以詩書禮樂漸知儒化迨宋明道伊川流風廣被士子益翕然向學民惟務稼穡不諳服賈勤謹儉素頗有古風風土記云力耕為業不産蠶絲人物純和無事諂詐俗可想見矣桂平縣
  士民猺狼雜處田少山多衣冠禮儀崇尚淳樸秀而士者知肄業以廣聞見愚魯之民惟以耕鑿為務
  平南縣
  民俗淳樸不事機巧古圖經云平南罕習軍旅猶慕文儒頗勤農務然人性輕悍信巫鬼重淫祀又曰椎髻箕踞乃其舊風
  貴縣
  懐澤志云貴土尚樸素不事華飾不機巧取利士多志學雖貧亦延師教子以故科名獨盛男子務耕讀婦女守閫範頗知崇尚廉恥風土温厚雖凶荒亦無乞丐去其輕悍故習繼美増髙服化良於鄒魯矣
  武宣縣
  舊隷賔州今改為潯州所轄民物淳良鳥言牒訴視鄰壤特少輿地志云武宣民不住地架板為樓以居下頓牛畜謂猺獞也
  南寧府
  内制廣源外控交阯與東粵廉欽接壤風土特温厚質性淳樸其間人品同青兖言語近荆襄安土重遷少習商販民生藉耕種士類知尚學衣冠文物自唐開五管古邕後先容桂比年踵事増華大有吳中氣習以百貨駢羅商賈絡繹為東南一都㑹也
  宣化縣
  土厚民庶殷阜之象於邊陬為最但鹽㯽絲枲之利陶漁珍錯之息歸之客戸家無儋石者多詩書之胄嗇縮田野五方儇子蹂雜其間凌競漸開掛案牘而搆訟者紛紛不啻江南一劇邑矣
  横州
  人重廉恥尚文學男子不務耕商好賭博婦女知守閫則勤刺綉服式同京師凶荒少乞丐勁悍成風視官長好惡以興訟荒於本業資鄰邑工技以為生里巷豐歉以穀價貴賤差蒼頭樵薪於山女婢負米於市占籍者多山東之族
  上思州
  人物質樸居城市者日即於文知學問循禮法鄉村之民澆漓未化猶有土風男業耕不知服賈婦紡織不諳刺綉病則祀神喪祭之禮親族宰豬羊先期致祭喪主備金以償之男女趂墟肩臂相逐恬不知怪故習未改易鄭衛為鄒魯司土者之責歟
  新寧州
  舊志云流寓城居者崇禮讓彬彬文物婚祭則甚華麗三五游惰賭博往往費産今則俗由政革矣隆安縣
  民多愿謹畏法度行事具有儀文不安簡畧於祭祀尤専尚春露秋霜必竭誠致敬雖貧賤之家酒飯牲醴以時享之悉因其俗不敢踰也
  永淳縣
  民淳訟簡錯處城鄉者半宦逰商籍之裔執經書引仁義蔚然有人婚喪賔祭衣服屋廬規制去中土不逺故其俗士大夫家咸知讀書弦誦市㕓商賈盡屬粵東惟男好逸女負勞春秋力作趂墟貿易率多婦女
  太平府
  地狹民稀男女趂墟少事畎畝郡志云三廂民凡白戸男女甫有室家即分爨又云太平之民少習工作間有行商亦不逺涉丘濬學校記云民風土俗漸與中土同郡學記云士多變化皆有禮義之習蓋美之也
  崇善縣
  考縣制明嘉靖初徙入府郭廂鄉土狼雜處大都俗喜巫覡學少通博意民不知鑿井逺汲於河婦女編髮髲髻
  左州
  左陽舊亦羈縻地土隘而瘠衣冠飲食猶俚俗相沿十室而五婚嫁多唱歌踏青為媒妁喪葬雜以音樂飯僧為美觀
  養利州
  明時改流最先州城斗大環錯土司在萬山中居民稀履官府庭勤力穡無逋租俗専尚卜好鬼神事疾病不投藥餌用火灸及覡師祈禳
  永康州
  地瘠民貧民俗樸陋三時農務孔殷家人亦勤於饁餉相從耕作遇病信鬼不食藥餌每值墟塲婦女雜沓趕趂貿易習之相近故然耶
  寧明州
  寧明改流未久地皆土猺舊屬思明而俗尚樸鄙民不知教猶與府殊馴之以法柔之以禮俟夫長民善術焉
  思州
  思明裁改今其地半隸寧明舊志云思地偏隅近接交阯夷落人民質樸畏刑罰男子刀耕火耨婦女業紡織設官制治後漸知讀書敦禮節永樂間解學士縉謫交阯流風餘韻郡俗一化
  下龍司
  下龍新以流官通判駐治地貧俗陋性頗輕悍染土習婚喪類多異制迪屢大同化導知有漸矣鎮安府
  鎮安舊亦思恩土屬郡志云民務農田開山耕種輒二三年一徙無定業人多㝠頑不解誦讀冠婚喪祭自隨其習鮮由禮制改流後建學設官陶以教化詩書之秀庶幾出焉
  歸順州
  歸順土屬鎮安新經改流舊志云民淳而樸不事營謀緣山而種狀若旋螺所獲穀率連穗收貯每臨餐乃取而舂食常瀝灰取水以代鹽味男女皆衣長裙裸足抛毬為樂猱雜不避
  奉議州
  思恩舊志云奉議山深地僻人愚不通禮法性輕易怒貧無積貯耕作山頂鮮知貿易事春時雜坐答歌相戲仍俗之舊變化猶需
  栁州府
  栁連湖湘風俗與全永不逺民淳事簡俗阜物庶人少鬬訟喜嬉樂視他州為樂土韓愈羅池廟碑云民業有經公無負逋嫁娶葬送各有條理桞宗元栁州文廟記云學者道堯舜孔子如取諸左右中州之士時或遜焉
  馬平縣
  山髙而秀水清而駛地暄而雪少土瘠而民淳附郭内外多尚詩書悃愊無華頗有鄒魯之風雒容縣
  漢與獞並有漢居十之二三男女皆力田趕墟佃耕而食輸租外頗堪自贍即逢儉嵗亦不至大困喜唱歌春秋則相聚戲嬉婚娶槩用牛豕屏聲華崇儉約俗有足稱焉
  羅城縣
  栁宗元大雲寺記云越人信神而易殺傲化而偭仁俗好游惰男不知力田女獨苦井臼貪口腹遇墟日輒酗酒饜肉濫費不思積貯婚姻不用媒妁農人嵗止一熟春耕畢即宰牛以罔利官斯土者禁乃止
  栁城縣
  栁城古龍城地被服栁侯之化漸知遵法禁耳詩書廂民尤為秀淳服飾儀制儼然士風各鄉狼土戸多儉勤然尚鬼信卜好殺易讐則栁屬之人風氣差近積嵗以時宜在更化善治矣
  融縣
  玉融志云融在栁州上游氣𠉀與湘湖不殊民俚直尚信士淳樸知學邑志云服飾樸素男女有别士尚儒雅女務紡績
  懐逺縣
  懐民多蠢愚畏官法訟獄稀少婚禮姊娣有女必嫁兄弟之子名曰還舅父母喪一二日即葬祭奠惟知清明中元民間私立條約甚嚴遇有偷盜鳴衆集款不與齒故里中鮮有敢為盜者但性多剛勁導詩書而訓禮讓俗其可進於古乎
  象州
  陳象郡隋唐改為象州象郡志云民不事蠶桑以績麻織布為業
  來賔縣
  近郭城居民多樸淳畏謹曉法度逺鄉皆獞人大率頑梗不馴貪利尋仇好殺輕命近雖漸即撫循然䑕牙雀角之風猶居然巖邑也
  慶逺府
  民有漢土兩種漢民俱屬外省寄籍以長子孫土民則係猺獞狑狼諸類俗惟績麻織布罕事蠶桑郡志云士族知尚禮義質直不事華靡祀祖燕賔率多從厚喪葬不用浮屠一遵文公家禮小民樸野馴謹少事爭訟宋蕭興中御書閣記云宜處邊陲學成最先彬彬文物迄今可想
  宜山縣
  宜陽舊志云宜山之民習俗頗淳但山髙地瘠不嫻工技以故多貧而儉漢民恒自修異俎豆皆有古法婚姻葬祭與中土同喪禮恒相結而甲乙之甲有親喪凡弔祭埋葬乙為之資務修備無闕而後安乙有親喪亦然名曰結孝初起於貧民士類善之相率成俗易其名曰錫類
  河池州
  猺獞十居八九百姓皆屬寄籍蕃衍務農業鮮蠶桑不學技藝不為商販俗尚陋嗇惟喜賽鬼跳神漢人時或效之幾於衆楚之咻矣
  天河縣
  民舊傳俱槃弧遺種東西南三鄉語言各别惟北鄉近漢名為百姓話嵗時伏臘亦知㑹聚婚禮以牛為聘每年收成後男女以物贈答或殺雞為黍雜坐謳歌暮方散有負官逋私債者輒服斷腸草以圖賴人澆風禁革近差稍息耳
  思恩縣
  民風近樸人心亦頗靈巧然不事詩書文風鄙俚火耕水耨𤱶畝不糞力田之外不知有末務懐讐搆怨數世以之三尺童子皆喜佩刀是其以勇健為俗者也
  東蘭州
  東蘭因土姓仇奪新設流官撫治依山為巢跳越谿峝悍桀故有殊風亦知敬畏官長聴斷合情中其罪款即俯首帖服受迎其機而導之化以禮讓習俗寧遂難移乎
  茘波縣
  茘波近改𨽻黔省界西粵極邊𤝣𦍕狑狪猺獞凡有六種雜處其間衣服佩飾既殊語言飲食亦别貫甲握刀强鬬成習今且漸馴
  思恩府
  向屬蠻陬阻於聲教自明王文成遷治後汚俗稍變秀良子弟始知讀書習禮冠婚喪祭庶幾近於中州其民力本賤末家無積蓄土人則性樸而悍出入以刀自衛土官氏族習尚猶彷彿漢人舊志云民務耕績諸凡樸率從儉不失太古之風武縁縣
  民性好訟然男知力田女業紡績節嗇治生安於樸素是其善者機也
  賔州
  民俗樸拙不諳商賈家無積蓄衣無苧布無大屋宇病不服藥専尚祭禱死喪必用佛事男女婚姻循儉古志云賔州百粵地狼獞雜居喪葬無禮宋明以來王化覃敷文風丕振科第蟬聨貤封旌表間亦有之
  遷江縣
  狼猺蠻獞雜處性好仇殺睚眦必報俗信巫鬼訟不經官架板為居上棲男女下畜牛豕不習詩書不勤生業不種雜糧家無二牛廩無餘粟豐年足於衣食儉嵗竟不可問
  上林縣
  百姓俱皆土著無異類雜居民風樸茂克務農業冠婚喪祭一遵古禮縣治之北百里外漸近土狼不免習染跳梁今亦蒸蒸向化
  田州
  明世蠻觸怙亂田屬為最風氣殊下思恩舊志云田土磽瘠多種芋粟為饔飱寡儲蓄衣服器居儉嗇粗知禮義然心狡挾詐重財輕殺老稚出入佩刀婦女貿易墟市唱歌游戲其習於土者未變也比以流官駐治即土司亦以撫循入上計聲化所暨嚮善蒸蒸焉
  古零司
  舊志云古零民樸性柔知稼穡不務商賈貧窶無積蓄味喜酸辛食無茶鹽跣足不履長裙短衣荒陋未除官族子弟勸學發䝉亦有慕聲名修倫讓者矣
  泗城府
  泗城舊本思恩土屬今改流治鑿山而耕力勞收薄民多愚樸堅悍刻木誓信守死不踰飲食衣服婚喪賔祭事多與華異因病禳鬼至十數費甚或破産不怪然俗尚勤儉骨月知親愛猶不失上古遺風
  西隆州
  土民荒僻無禮制種稻山巔貧無儲積每椎牛飲生血人不食鹽無長力狡性報怨喜怒莫測一臠之微往往操戈相向好疑重鬼㑹飲和歌其聲紇那
  西林縣
  思恩舊志云土人散處山林架木為室爨寢在上牛畜在下遇水則種積於山巔而引以灌溉終嵗一收閒則獵較射生以食不讀詩書不通漢語性情慓悍男出持鏢佩刀女出戴笠跣足嫁娶不避同姓大都與泗城西隆土習沿近今
  聖化覃敷俗尚漸為轉移
  直隷鬱林州
  學記曰力田務本不誘於末舊志云民多惷愚士多敏捷飲食儉嗇婚葬惟禮又州並無猺獞狑狼等類淳樸之風猶存詩書之彦不少
  博白縣
  為鬱林首邑地廣民繁縣志云博白夙稱風氣完固生斯土者往往崇尚氣節不為柔阿
  北流縣
  地頗殷繁士業於學農力於田逐末者少務本者多嵗時不競奢侈姻禮恪遵典制婦人勤紡績民頗畏刑獄行或用木屐或跳足更裸赤而不斂飭此習俗之陋猶未盡革者也
  陸川縣
  陸邑風氣樸實不尚奢靡士子惟知守専經習舉業藏書家罕聞焉
  興業縣
  民以力農為業士以課誦自安商賈貿易事厭棄弗為也葆真守樸俗差近古
  舊志風俗總綸曰粵西古為邊服文物稍遜於中州後由張栻吕祖謙之教化被於桂范祖禹鄒浩之正氣行乎昭栁宗元之文章著乎栁馮京黄庭堅之徳譽動乎宜二陳陳欽陳元三士士進士燮士壹之經術啓乎梧谷永之恩信陸績之儒業播於潯馬援之武功文成之道學暢於邕漸仁摩義賢才蔚興即逺至交阯之界猺獠之居咸棄卉服而襲冠裳挾詩書而講禮讓由是觀之革俗易化豈不在人哉

  廣西通志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三
  蠲䘏
  三管之地山多田少於古號非沃壤然民勞而樸納賦則嵗無敢後期也我
  聖祖仁皇帝徳洋恩普九有熈熈而尤軫念邊氓賜租除
  租史不勝紀
  皇上痌瘝民瘼豁除逋征者萬萬廣西與雲貴四川雍
  正八年正供均奉
  徳音免輸優哉渥哉蠻溪夷峝悉躋春臺視夫解阜南薫者曷有間焉若乃減蚺膽於泉賀却茘枝於炎嶺亦前代善政之一端用可錄為觀美者矣志蠲䘏
  
  和帝永元十三年二月賑貸日南貧民及孤寡羸弱不能自存者秋八月詔象林民失農桑業者賑
  貸種糧稟賜下貧穀食
  永元十四年七月詔復象林縣更賦田租芻藁二嵗
  永元十五年嶺南舊貢生龍眼茘枝十里一置五里一𠉀晝夜𫝊送臨武長汝南唐羌上書曰臣聞上不以滋味為徳下不以貢膳為功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眼等鳥驚風發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絶於路至於觸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復生來者猶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夀帝下詔曰逺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大官勿復受獻
  桓帝延熹九年正月詔以比嵗不登南州尤甚長沙桂陽零陵等郡其令大司農絶今嵗調度徵求及前年所調未畢者勿復收責
  三國
  吳孫氏嘉禾三年以兵久不輟民困於役其寛諸逋勿復督課
  赤烏三年民饑詔開倉廩以賑貧窮
  
  武帝泰始七年閏五月詔交趾三郡南中諸郡無出今年戸調
  太康元年平吳除其苛政將吏渡江復十年百姓及百工復二十年
  
  文帝元嘉元年八月減荆湘二州今年税布之半隋
  文帝開皇九年以江表初平給復十年其餘諸州並免當年租賦
  
  髙祖武徳七年詔揚越之民新沾大化見在民户給復一年
  太宗貞觀元年免民逋租
  髙宗麟徳二年四月丙午赦桂廣黔三都督府代宗大厯十四年詔邕府嵗貢奴婢使之離父母之鄉絶骨肉之戀非仁也宜罷之
  憲宗元和八年九月詔曰比聞嶺南五管并福建黔中等道多以男口餉遺及於諸處博易骨肉離析良賤難分此後嚴加禁止如違長吏必當科罰文宗太和二年帝與侍講學士許康佐等語及取蚺蛇膽生剖其腹為之惻然乃詔度支曰每年供進蚺蛇膽四兩桂州一兩賀州二兩泉州一兩宜於數内減三兩桂泉賀三州輪次嵗貢一兩開成元年四月詔以逺人征賦每嵗徵輸言念辛苦暫為蠲免其安南今年秋税悉宜放免委都䕶田早集百姓曉示恐軍用闕絶宜賜錢二萬貫以嶺南觀察使合送兩税供錢充之
  懿宗咸通四年七月詔安南管内被蠻賊驅刦處本户兩税丁錢等量放𠉀收復後别有指揮咸通七年二月免湖南及桂容邕三管夏秋税之半
  
  太祖開寳四年二月廣南平辛夘大赦免二税三月丙申詔廣南有買人男女為奴婢轉傭利者並放免偽政有害於民者具以聞除之四月詔禁嶺南商税鹽麴如荆湖法八月遣使廣南東西路踈決繫囚犒勞軍校父老訪民間便宜十月辛巳除廣南舊無名配斂
  開寳六年秋七月丙辰減廣南無名率錢
  太宗雍熙二年閏月禁邕管殺人祭鬼及僧人置妻孥
  真宗咸平二年宜州執溪峝囚三十餘人詣闕詔釋其罪遣還
  咸平五年白州民黄受百餘嵗賜粟帛
  咸平六年廣西轉運使馮璉上言廉横賔白州民田雖耕墾未嘗輸送已命官撿括令盡出常租上曰遐方之人宜省徭賦亟命停罷
  景徳元年六月詔罷廣州軍貢承天節自今三千里外者罷之
  景徳四年十月詔宜栁象州懐逺軍死罪以下非十惡謀故鬬殺官吏枉法犯贓者並原之廣南東西路雜犯死罪以下遞減一等脇從受署者勿理又蠲宜栁象州懐逺軍丁錢及夏秋租桂昭州秋租
  大中祥符二年罷邕宜州嵗貢藥箭
  仁宗寶元元年除宜融州夏税
  景祐二年詔諸路緡錢嵗輸京師錢重貨輕福建二廣易以銀江東以帛錢流民間
  皇祐四年冬十一月詔免廣南民供軍須者今年秋租十之三
  皇祐五年二月平邕州甲申赦廣南凡戰殁者給槥櫝䕶送還家無主者葬祭之賊所過郡縣免其田租一半死事家科徭二年
  皇祐中詔廣西賦布匹為錢二百訪聞有司擅損其價重困逺人宜令復故
  皇祐五年五月詔儂智髙所至州無城壘若兵力不敵而棄城者奏裁又詔轉運司賑邕州貧民户貸米一石
  閏七月詔廣南民逃未還者限一年歸業其復三嵗
  嘉祐六年夏四月詔嶺南官吏死於儂賊而其家流落未能自歸者所在給食䕶送還鄉
  神宗熙寧三年以全州嵗貢斑竹簾道路擾民命停罷
  熈寧九年三月恤欽廉邕三州死事家瘞戰亡士賊所蹂踐除其田征
  四月癸夘詔廣南亡殁士卒及百姓為賊殘破者轉運安撫司具實并議賑恤以聞贈廣西死事將士官有差
  五月丙辰詔邕州沿邊州峝首領來降者周惠之壬申詔安南諸軍過嶺有疾者所至䕶治
  七月癸亥詔廣西死事官無子孫者許立後九月詔䘏嶺南死事家表將士墓
  元豐二年五月乙酉詔安南軍死事孤寡廩給之七月提舉廣西劉誼言廣西民出役錢至十九萬緡於廣東西監司提舉司使官月給裁損其數亦可少寛遂詔吏輩月給錢遞減二千嵗減役錢一千二百餘緡
  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尚書省言逺方奏讞待報淹繫甚衆請川廣福建荆南路罪人情輕法重當奏斷者申安撫或鈐轄司酌情決斷訖奏從之髙宗建炎三年八月減廣南嵗上供銀三之一紹興二十年二月蠲靜江府昭州上供折布錢三之一
  紹興二十五年四月減廣西路折米錢
  孝宗隆興二年三月壬子以廣西賊平詔減髙藤雷容四州雜犯死罪囚釋杖以下蠲夏秋税賦淳熙十年罷昭州嵗貢金
  淳熈十一年十一月助廣西諸州嵗計十萬緡寧宗嘉泰四年八月除靜江府昭州折布錢理宗寳祐六年五月丁巳李曽伯言廣西多荒田民懼増賦不耕乞許耕者復三年租後兩年減其租之半守令勸墾闢多者賞之奏可
  景定元年詔全岳永衡栁象等州縣經兵農民失業開慶以前二税盡除之
  
  世祖至元十七年詔覈阿爾哈雅所俘户悉放為民時阿爾哈雅下荆南江西廣西海南之地及峝夷山獠俘獲三萬餘人悉為奴婢自置吏治之責其租賦命行臺御史大夫姜衛檢覈之放為民成宗元貞二年五月以調兵妨農免廣西容州等處田租一年
  元貞二年秋七月廣西兩江道饑賑粟有差大徳十年三月栁州民饑給糧一月
  泰定元年免兩廣諸州差税一年
  泰定二年秋七月慶逺溪峝民饑發米二萬五百石平價糶之
  泰定三年六月梧州路屬縣水旱蠲免其租泰定三年十一月慶逺安撫司饑己亥以廣西靜江象州諸路饑並賑之
  文宗至順三年慶逺南丹等處溪峝軍民安撫司言所屬宜山縣饑疫乞以給軍積穀二百八十石賑糶從之
  順帝至正元年四月臨賀縣民被冦抄掠者發義倉糧賑之
  
  洪武元年詔免逋租
  宣徳二年詔免災傷流民賦役三年
  正統五年詔減官田賦額十之三
  成化二年減各州縣土貢之半
  成化四年免鹽鈔有差災傷去處戸口食鹽俱免輕者減半
  成化十一年豁荒田額租有差自景泰以來州邑為賊蹂躪田荒租逋民苦征斂蒼梧容縣民甘觀保等詣闕奏免徵督府韓雍覈實以聞停荒田之賦蒼梧停三千一百六十一石容縣停五千二百石鬱林停五千餘石北流停六千三百石
  正徳十六年十一月罷廣西香貢仍遍諭各處鎮巡守備官凡額外之征皆罷之初中官鎮廣西者嵗以零陵香進費至二千金武宗即位詔却諸獻而廣西徵香貢如故至是布政使王啓等請并罷詔從之
  萬厯六年免徵驛夫銀一年仍減額銀著之令甲先是巡撫吳文華檄驛𫝊羨贏逋負議捐額以甦合省俱得免徵一年自是嵗征亦減舊額之十一萬厯十一年罷無名之征蒼梧縣水西坊經紀銀七十兩榕樹潭經紀銀五十兩鬱林州辛倉埠魚鰕税銀五十兩陸川縣魚鹽税銀五十兩北流縣豬税銀三兩興業縣路擔鹽税銀一兩三錢萬厯十一年豁蒼梧藤縣無徵米自清丈後民以虛糧為累蒼梧藤縣尤甚是年十月編審百姓赴訴知府林喬楠為請於上減米一千四百二十三石八斗三升零藤縣減米一千四百二十三石八斗三升零皆免編
  萬厯十二年正月減梧州府屬積穀各屬或減半或減三分之一
  萬厯十二年秋梧州大旱蠲免蒼梧縣災米知府林喬楠查勘蒼梧縣計被災米八千六百八十石五斗八升照例蠲免
  萬厯十四年七月賑梧州饑時大水城外水髙一丈五尺廬舎田禾盡被渰没蒼梧及各州縣漂流民舎俱至數百家被災田糧各數百石米價騰湧發穀賑之又行盤鹽厰左右江穀船過厰發糶十之三
  萬厯十四年摘文州縣積荒田地糧米各除豁有差以十二年奉恩詔通行再加摘丈知府林喬楠據州縣報除豁
  萬厯三十三年罷税鹽
  萬厯四十六年發倉粟賑民轉糴於廣東是年大旱栁慶邕潯梧皆無收諸郡饑死枕藉流離自鬻者無數梧州知府陳鑑盡發倉穀平價於民又以價轉糴東省相濟民賴全活
  泰昌元年十一月詔免各州縣新餉税課所設盡免初鬱林州貢葛布萬厯十五年令貢鬱葛一千疋又令貢二千疋工部覆奏定每嵗一百疋至是奉恩詔盡免
  天啓三年革里甲雜派知縣梁子璠莅任以蒼梧里甲額編四差款項具備又有新官上任過客供帳往來夫役皆當年里長出派病民乃逐一裁汰其應用者官發銀買或借應仍申請榜禁永為定例又櫃頭庫史誌書硃燭紙劄一切供應皆革之
  國朝
  順治十二年蠲免十年十一年分未完糧巡撫陳維新題免
  順治十三年蠲免十二年十三年分糧巡撫于時躍題免又諭百姓墾荒田官給牛種
  順治十六年四月給梧州府城外地還民業城外㕓宅地基皆民恒産大兵至盡為營房推官閻玫請巡按田昇龍奏請各給還民
  康熙三年廣東民自五月至十月徙至梧州者數千人知府黄龍查給錢米仍隨地安插嵗時賑䘏願往别州邑者量給路費全活甚衆間有奸棍畧賣子女皆重懲之
  康熙四年懐逺饑知縣向大觀請巡撫金光祖發庫銀千兩賑之
  康熙十三年十月蠲免蒼梧縣本年未完錢糧是年大兵駐梧徵需旁午百姓困於供億及緱冦陷城時錢糧僅完十之六七百姓奔逃糧票散失新委知縣馮昱出示對票徵糧而户書收糧票尾流水官簿亦被燬無可查對里民陳訴丐免城守屈大法詳請督院一槩免徵
  康熙十六年八月豁免十六年分錢糧知縣何炯言於巡撫將軍傅宏烈請行豁免
  康熙二十一年平樂藤縣大水賑恤有差
  康熙二十一年河池州蟲災賑恤有差
  康熙二十一年免馬平等七州縣并武宣縣徵過銀米
  康熙二十二年免十七年以前民欠錢糧税銀及帶徵錢糧
  康熙二十四年赦死罪軍罪以下
  康熙三十三年蠲免應徵地丁銀米
  康熙四十三年蠲免地丁各項錢糧
  康熙四十六年臨桂縣額徵折色每年浮出銀六十八兩零知縣楊永斌詳請銀隨米減每石減去四合八勺四抄嵗減米一百一十四石四斗零康熙四十七年未經具題各案情真者俱停處決緩決者減等矜疑者俱照例發落
  康熙五十年全免應徵地丁銀并厯年舊欠俱免徴
  康熙五十二年免審増丁銀雜派項款永行禁革鰥寡孤獨貧民無以為生者將各省積穀酌量賑濟
  康熙五十八年地方災傷已經察勘蠲免賦役雍正元年免各年久民欠錢糧
  雍正五年思恩府陸幹仙湖清水喬利等八墟小税署府事同知耿鱗竒詳請以嵗徵各土司地糧加耗存六銀内捐解自今肩挑背負者永禁不得抽收貧民便之
  雍正六年叙勘廣西官兵勤事八達者䘏賞有差雍正七年栁州府詳免牛税
  雍正八年全蠲通省地丁銀三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七兩有餘
  雍正九年泗城府改土歸流邊方民力務在撫綏年例雜派陋規萬餘兩業經革除六年舊額糧銀一千一百二十八兩八錢零及五年佃丁欠賠等穀二千九百一十四石九斗
  恩予豁免
  雍正十一年臨桂縣民梁一柱夀百嵗給銀建坊雍正十二年䘏賞𠞰平鄧横賊蠻立功病故陣亡各弁兵及在事有功官弁等叙賚有差












  廣西通志卷三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四
  城池公署倉厫附
  百粤因山為城傍江為池雖曰人力有天險焉我
  國家聲靈赫濯蕩平正直之風無遠弗屆往者伏莽諸蠻咸回心向化矣昔人有言在德不在險又曰衆志成城固無藉於掌固司險歟然粤地邊陲四控壤接交南崇墉深塹設險豫防之訓其可忽諸若夫體統肅而後政事舉則上棟下宇所貴職思其居也倉廩實而後教化興則春租秋賦尚重念我民力也凡此皆與金湯并重者故連𩔖及之志城池
  桂林府臨桂縣附郭
  府城在灕江西滸唐武德中嶺南撫慰大使李靖築子城周三十里有八歩高一丈二尺宋皇祐間平儂智高後經畧使余靖築為六門南曰寧遠西曰平秩曰利正北曰迎恩東曰行春其一即子城東江門王安石記乾道間經畧使李浩淳熈間提點刑獄詹儀之紹熙間經畧使朱晞顏相繼修復元至正十六年廉訪使額爾吉納始甃以石謂之新城危素為記明洪武八年增築南城九年塞西埧開城濠導陽江經新城西門外通寧遠橋分二派一南注合雉山舊江一東注經馬王閣後出象鼻山與灕江合為門十二曰東鎮曰就日曰癸水曰行春曰東江曰武勝曰定西曰麗澤曰寶賢曰西清曰寧遠曰安定歴至
  國朝城垣歲久屢有修葺雍正二年巡撫李紱復修築完固其寶賢西清二門久經封塞今止行春東江武勝寧遠定西麗澤安定東鎮就日癸水十門東城高二丈五尺南城高三丈西城高二丈六尺北城高二丈七尺垜口一千三百四十周圍四千六百一十九弓計一十二里八分其池東即灕江西與南環陽江濶八丈二尺深一丈五尺北無池靈川縣舊治在吕仙山東後遷大象山西宋紹定四年縣令鄭延年遷今治所未有城池明景泰元年都指揮葛宗蔭始植排柵二年知縣張顯初築土城成化元年都御史韓雍檄縣修固城池知縣曾鐸始礱石砌其外五年搆串樓九百餘覆之未幾廢十二年復礱石砌其内周四百二十五丈濶一丈三尺高一丈六尺為門五曰東勝曰西化曰鎮南曰拱北曰小南門
  興安縣舊城在今治南唐武德中析始安為臨源更名全義宋太平興國間改為興安明景泰間遷於今治始築土城成化三年都指揮馬義請於巡撫韓雍築半土半磚踰年而成萬厯三十二年知縣毛可儀易土以磚
  國朝雍正八年五月久雨傾頽三十餘丈知縣王勍捐資修築并修補各處現今高一丈四尺濶一丈周圍四百九十六丈四尺垜口七百九十二向有三門東曰朝宗南曰振武西曰向化其西北面環陡河
  陽朔縣城元至正七年知縣明安巴哈建襟江倚山東建敵樓闢四門明景泰三年知縣吳洪宇於治東沿水一帶繼築百餘丈成化三年巡撫韓雍於治西築數百丈𢎞治四年僉事王本儉增高東城嘉靖四十五年僉事張冕命知縣李果修葺東城增高四尺餘自東城南接夀陽山麓為門五西城為門三俱建樓天鵞都利二山之間為門一明末知縣易正體重修
  國朝順治四五等年洪水泛溢衝塌殆盡僅存遺址現議建築
  永寧州舊土城在興新里山南村去州八里明成化十三年知縣陳達始遷建今所石砌城垣萬厯八年知州尹廷俊以城卑隘闢城北三十丈增高數尺周一千一百五十三丈高一丈八尺厚八尺磚砌城垜六百三十七窩舖一十三間為四門樓四東曰東興南曰鎮寧西曰安定北曰迎恩東西二水環抱東際於江慮水漲衝齧十四年知州顏志邦築堤障之堤長一百三十丈植榆栁以為固
  國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崔傑雍正五年知州陳鏌各重修
  永福縣城明天順間始築係土垣𢎞治九年知縣羅子芳砌以磚高一丈五尺周二百四十九丈垜口五百八十八向有四門今存三門東曰東嶺西曰西江南曰龍谿池無
  義寧縣城明天順六年知縣鄭勝始築土城𢎞治乙丑叅議林璿僉事熊祥拓其基砌以磚石高一丈濶八尺周四百二十八丈垜口八百二十有門五西南以義江為池深數丈或數尺不等濶八九尺或十丈不等
  全州城元至正間總管王文幹始築土城北據山麓南瞰湘江乙未總管石亨祖始砌以磚明洪武元年千户喬用重加修築
  國朝雍正五年知州張學林重捐修高二丈五尺濶一丈五尺周九百四十八丈垜口八百五十九向有五門東曰合江南曰鎮湘小南門曰達道西曰廣安北曰朝京池深一丈濶一丈五尺
  灌陽縣城明洪武二十八年守禦千户所始築土城高一丈五尺周四百七十丈串房五百間覆以茅為門四東德化南鎮遠西崇順北龍川西北鑿濠天順元年千户陳銘典史陳昇撤茅易瓦東西鑿新濠門各建樓正德十四年恭荔冦毁叅政彭䕫同知張華按臨監督砌以磚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施一德發公帑委署縣事州同楊麟千户陳楚雄等重修甃砌内外易串房改櫓堞稱堅城崇禎末知縣温厚建龍川德化二門月城兵燹尋毁
  國朝雍正十年知縣陸煒修復建各門城樓今城高一丈七尺濶一丈一尺周四百七十七丈垜口三千三百九十有九池深六尺濶一丈六尺
  平樂府平樂縣附郭
  府城東跨鳳凰山嶺南瞰大江西北帶樂水唐武德八年樂州刺史江齊賢建後圮宋治平元年太守汪齊建築高二丈一尺周四百一十六丈乾道乙酉太守葛永慶欲鑿州治後山為濠不果元初詔天下毁城池郡累被冦至正庚寅監郡圖薩斂民間墻屋磚砌以城之功未就而去次年通守趙士元繼完之明洪武十三年知府李誼與守禦所千戸劉源等以城隘不足容軍乃闢廣之增高三尺包砌以石高二丈四尺周五百四十一丈環以濠塹為門三有樓曰安定曰寧遠曰鎮夷冷舖一十七間𢎞治間知府余玉復鑿城北二塹外樹排柵歲久頽壞正德間兵備道張宏宜復經修葺增高三尺共二丈八尺城東北山嶺環植以松嘉靖間大水西南隅城外砌磚崩卸同知周訓修復萬厯二十八年知府歐陽東鳳見南門右北門左馬道城垜逼窄動支庫銀督工增高城垜開馬道四百三十四丈重建三門城樓其東城自鐘鼓樓至鳳凰樓一帶枕於山嶺馬道窩舖俱低下五六尺難以瞭望城外三十五年知府陳啟孫委官於城外取土進城填築加高五尺用磚包砌完固長計二百六十丈
  國朝康熙六年總督盧興祖巡撫金光祖左布政李迎春右布政王原膴按察使李月桂兵備道胡朝賓平樂知府王延裪推官歐陽動生各捐俸令知縣藍奮興修北門城樓一座敵樓二座九年霪雨彌月城垣傾頹一十三處知府楊榮蔭知縣陳光龍捐資修鳳凰樓後城垣一百一十五丈西北一帶馬道九處六十餘丈十年修南門城樓五十三年知縣黄大成修補頽垣數處五十七年知府慕國琠捐造南北西三門城樓及修周圍城垣現今城髙三丈周四百八十七丈垜口九百五十六案城北濱河地最下每值連雨溪漲衝蝕直逼市㕓明萬厯間建龍頭磯堤以障之歲久漸傾尚須修築守土之責也
  恭城縣舊土城在鳳凰山下唐武德八年建北倚山三面臨江西面尤逼江滸常有水患明成化間知縣夏瑋申請知府楊冠改遷今所正德十六年兵備張祐以歲久傾圮重修并建鼓樓於東門上萬厯十年署縣通判朱應辰以城址逼近學宫與弟子員各捐俸廩展拓數丈三十年知縣陳朝䇿拓西城闢西門上蓋串樓未竟知縣陳豸續完之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張泰階重修六年又修八年冬九年春雪積雨霪東門城樓傾圯城垣共倒一百四十二丈知縣曹林韻於九年秋重修髙一丈二尺廣二百七十丈垜口五百五十四向有三門南曰迎薰東曰朝陽西曰文昌十三年經㓂亂兵燹西門遂塞今惟東南二門池深一丈
  富川縣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都督韓觀請設守禦千户所始築土城百户朱達千户江誠王禮劉信相繼成之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劉欽鄰修二十四年知縣諶紹溶又修周六百三十四丈高一丈八尺濶八尺垜口九百有九為門四東曰向日南曰迎薰西曰昇平北曰泰定門各有樓明末兵燹城樓盡燬今存三門西門閉塞城垣歴今年久現議估修麥嶺城雍正八年創設㕔營駐轄東西北三面環造營房一百五十間周一百八十丈南則補以墻垣長六十丈如城樣為四門有白鷺塘繞城西如池
  賀縣舊為土城髙二丈周七里為門四宋因舊址砌以磚增築三尺為門三樓四元初毁諸城惟此獨存明洪武二十九年設守禦千户所軍民多疫俗以甑山形勢衝逼西門所致千户王奎用土石閉塞因廢其樓止存東南二門角樓四窩舖一十七間嘉靖十一年副使道伍箕知縣王聰重修十四年夏五月大水渰城隆慶四年知縣陳試修葺仍開西門建樓一曰瑞雲尋閉現今城高二丈濶八尺周五百七十丈零四尺垜口一千零七十四池深七尺濶七丈
  荔浦縣舊在永蘇里荔江之浦知縣馬宥築土為城景泰中以舊城濱江背山每賊來窺伺率自高山而下屢為所破城高僅丈餘民不可守景泰七年知縣伍繪乃遷今城地勢最高俯臨城外砌以磚石覆以串樓為門二南曰迎薰北曰承恩嘉靖二年知縣雷燮重修五年居民失火城樓燎焚殆盡萬厯九年知縣吕文峰於城之東西增開二門東曰長春西曰阜成各有譙樓後因賊亂防守無人遂塞東西二門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城垣崩壞知縣許之豫重修周圍城垜增高一尺沿城遍栽芙蓉楊栁現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九尺周圍二百四十八丈八尺垜口三百二十五池深九尺
  修仁縣舊係土城明成化十九年總督朱英命官督砌以石闢東西南三門樓三座周圍二百零九丈高一丈八尺濶八尺女牆二百七十五窩舖四間無濠
  國朝康熙五年巡撫金光祖委知縣李子實重修雍正二年知縣傅峻捐資修葺五年署知縣黄錦璋捐建東城樓各三間
  昭平縣舊城原在西岸明成化間總督朱英所築㓂陷改為堡正德三年副使鄭岳遷堡城於東岸置守備萬厯四年復建於西岸下石上磚高一丈七尺廣二百四十丈垜口二百零六為門三樓四窩舖八間南臨府江東西北皆山石砂礫無池濠八年城圮知縣方思賢修四十一年南樓壞知縣蕭啟賢重修
  永安州城明成化十三年總督朱英委副使范鏞叅議謝綬督知州關魯建築周圍八百九十步高一丈六尺厚六尺包以磚石垜口四百四十有九四面無濠惟横一溝東西各設鐵柵引水由溝入城名為官河復從西出灌田設門三東曰宣化西曰鎮遠南曰永定城樓角樓各四丈窩舖一十二間敵樓炮臺四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州屠德隆修葺康熙五年知州鄧林尹重修吳逆變亂悉行頹塌二十二年知州丁亮工捐資重修
  杜莫寨石砌城牆設有五門門上有樓寨中建鐘鼓樓供𤣥帝西門内設有公署以供官長停驂顏曰且止堂知州丁亮工書南門内有井名甘露泉公署後有宫巖東門外有城隍廟廣福廟又有獅子山山上建𤣥妙觀北門外有莫王靈感廟梧州府蒼梧縣附郭
  府城在大雲山麓東北跨山西臨桂水南遶大江宋開寶元年砌以磚周二里一百四十步高二丈五尺皇祐四年冦毁至和二年展築周三里二百三十七丈闢四門明洪武十二年復展八百六十丈為門五有樓東曰正東西曰西江北曰大雲南曰南薰西南曰德政覆以串樓一百九十六間濠環城東西南三面北因山為險正統十年毁十一年知府諸忠重修置刻漏於德政門樓上天順七年大藤峽賊陷城八年知府袁衷重修成化二年總督都御史韓雍增高一丈造串樓五百六十九間遍覆之城下設窩舖三十六間宿守夜軍士浚濠深三丈濶一丈五尺濠内外皆樹木柵長三千三百五十丈四年作東南北門甕城重建五門樓鐘鼓樓正德初都御史陳金重修萬厯五年南門樓鐘鼓樓串廊復毁知府李橡重建八年知府陸萬垓重建德政門十三年知府林喬楠重修串樓五百二十五間四十六年南門西門德政門大樓復毁知府陳鑑石廷舉相繼重修添設西門甕城天啟三年知縣梁子璠改為陽城毎城樓環設窩舖八間崇禎八年湖南㓂熾知府章金鉉加高城雉
  國初各門樓盡毁順治十五年蒼梧守道陳宏業知府祖澤濶重建五門城樓康熙六年知府黄龍修西南圮墻各十數丈經變傾毁二十五年知府陳天植蒼梧縣知縣尹維斾重建五門城樓及北望樓
  藤縣城在大江之南繡江之東二水合流上有平原創立城垣不知所始元至順三年知州文魁重砌周三百三十丈高一丈二尺明洪武十一年改州為縣城漸頽廢宣德間築土城東北樹柵天順四年冦毁五年巡撫葉盛委推官吕景融知縣熊善修築成化二年㓂陷都御史韓雍委知縣謝鉉用磚包砌周三百六十丈高二丈闢四門有樓東通津西永安北拱辰南迎恩敵樓十八間串樓三百七十五間西南以民塘為濠東以江為濠環植木柵重以閘門隆慶五年署縣主簿卜一佩捐修萬厯四十一年大水西門城樓壞城圯四十三年知縣李廷幹修葺崇禎六年北門城樓毁九年知縣梁昌重建易串樓為陽城磚砌雉堞規模壯麗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知縣宋旭修北門樓雍正元年知縣李文炎修葺各處傾塌三年重建東西南三門城樓今城高二丈濶七尺周三百六十丈垜口三百六十
  五屯千户所城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始建嘉靖八年總督王守仁增拓之周三百有十丈串樓二百九十間東門二南門北門各一皆有樓濠深一丈廣如之
  容縣城在繡江上游唐容管經畧使韋丹所築内為子城周二里二百六十步外城周十三里濠深二丈廣五丈宋咸淳冦毁四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冦焚門樓明洪武三年容州同知王清因其故址修築闢三門東曰日新西曰永安南曰繡水十年改州為縣二十二年設守禦千户所以城西展築周四里一十八步改南門曰鎮遠北門曰拱辰西曰寧遠永安門在城中更為譙樓造串樓三百八十七間天順三年毁於流賊成化四年同知毛贊以城廣濶請減雉堞以便伺守都御史韓雍從之截去東隅一角周五百三十丈高三丈蓋串樓一百三間七年又蓋串樓一百一十五間仍設門四改永安門為東門嘉靖十一年知縣蔡雨修葺城垣開浚城濠萬厯八年知縣伍可受重修串樓一百一十間塞北門三十八年圯知縣傅敏功撒為陽城外城僅存遺址唯舊濠如故後皆湮塞今城高二丈濶一丈周五百二十丈垜口一千零三十向有四門今存三門東曰永安西曰寧遠南曰鎮遠
  岑溪縣舊城在今城西五里中鄉新城堡明洪武三年知縣劉鎮築成化十年僉事黄箎副使范鏞見城外無水形勢非建城地請於都御史韓雍發公帑屬知縣黄鳳翺卜築於烏峽之陽負山臨溪築磚城周一百六十丈高二丈開東北二門𢎞治八年知縣余敦善改陽城為陰城架串樓一百七十間塞東門闢南門正德十五年知縣石希介因城褊小築土城於外周三百八十餘丈上覆以瓦闢東西北三門嘉靖二十六年知縣趙禴以外城東南二門隨水順出非宜因改建之隆慶三年知縣李果又改還北門自是南北洞開重門歲久瓦卸内外城門頽圯不堪捍衛萬厯二十四年猺㓂亂飭兵討之兵巡副使張文耀為監督駐節城中見城隘陋難守白於總督陳大科巡撫戴耀按院林道楠題請宏拓屬通判歐爚知縣曾莘典史王一道董其事下瘞盤石為基上布鉅磚甃以石灰闢東西南三門外加甕門門上有樓餘設六敵臺臺上有樓各因險易以為崇卑城周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天啟中知縣王用霖於城東南二門間闢東門建城樓崇禎間知縣馬斯才改舊尖垜盡為方垜增高一尺五寸明季四門城樓敵樓俱毁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趙純禧捐修四門城樓現今城高一丈八尺濶八尺周如舊垜口三百七十向有四門今塞西北二門存東南二門東北附山無池西南沿小河為池
  懷集縣舊城在今城東古縣營明洪武三十年設守禦千户所千户何本始築土城高一丈二尺周三百二十九丈立四門南曰定懷北曰保集東曰永安西曰臨江成化四年都御史韓雍修治砌以磚石高二丈二尺周三百三十九丈濠深三丈濶稱之七年建四門譙樓𢎞治七年潦水浸頽知縣區昌重修隆慶五年又頽萬厯九年知縣林春茂令軍民合修三十五年南門樓塌知縣何維國葺之四十四年大水衝圮城墻串樓知縣謝君惠合軍民重修崇禎十一年知縣王國冕改修陽城築城垜一千一十個十四年知縣李盤增修城垜城樓四門外各建兵房六間又濬城濠令深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許重華補修頽缺康熈四年知縣鄒文郁重修四門城樓十三年知縣李雲龍於城外築土壘木柵浚城濠四十三年知縣桂天華塞保集門雍正二年大風雨四門傾塌知縣陳廷嵩捐修今城高二丈二尺周一百四十四丈一尺垜口如舊數池深三尺濶三丈
  潯州府桂平縣附郭
  府城在思靈山東當左右二江之㑹舊城踞思靈山半﨑嶇險阨宋嘉祐間始改建於平地立土垣嘉泰元年知州周禧知縣廖德明繼築元至元庚辰推官范埜撤而新之明洪武六年百户吳勝復廣舊城周三百七十四丈十五年千户陶成西展百餘丈十九年知府沈忠復東展數百丈東西開濠立柵南北際江立門六南二曰迎恩寧遠北二曰宣武威武東拱辰西安遠成化三年知府孫暲因砌以磚高二丈濶一丈二尺樓六座角樓懸樓共五座砲臺窩舖共二十二改拱辰門曰潯陽今城髙二丈濶一丈二尺周圍一千三百二十丈七尺垜口一千九百九十五
  平南縣城明洪武初知縣齊遜始築土城闢通濟一門景泰間㓂燬天順間主簿閻鼐請發公帑始築磚城周三百一十二丈高一丈四尺闢南北二門立鼓樓串樓月城濬濠𢎞治七年巡撫委推官戴綱知縣譚珪因舊築立羅城墻八尺濶四尺計五百丈蓋以土茅今羅城頽圮磚城仍舊計垜口三百零六城樓二南曰通濟北曰拱辰北門常塞南面大江為池城北池深八尺濶二丈
  貴縣城唐元和間刺史謝鵬始築宋紹熙間攝郡事譚景先修之元至正間城池頽圯峝賊出掠十三年攝州事吏目侯文卿捐資修築設窩舖二十四間為五門東西北門各一南門二面江為池明萬厯癸夘知縣谷大德捐修增高三尺
  國朝康熙五十九年大水城壞自東門至西門頽塌無算知縣林兆惠捐修三十餘丈北門因明末兵燹閉塞未啟現今城高一丈五尺濶八尺周圍五百九十丈垜口一千二百二十五東西北三面無池
  武宣縣城明洪武三年始築土城三十年又展拓之成化間易砌以磚現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一丈周二百九十三丈垜口七百五十八東西南北四門池深二丈濶一丈五尺
  南寧府宣化縣附郭
  府城宋皇祐間建築州守劉初夢神告以依蛇形乃可成翌日見一大烏蛇如龍狀盤繞於地遂依其形築之周一千五十步高一丈九尺闢五門有樓曰東門曰迎恩曰鎮江曰倉西曰安塞明萬厯三十年知府薛藩增開南門並前共城樓六座崇禎九年知府吳紹志增高三尺
  國朝雍正二年知府慕國琠知縣趙成章七年知府黑天池知縣黄其炳各捐修現今城高三丈一尺厚二丈五尺周一千五丈向有門七其烟花門久已閉塞今存六門曰東門曰南門曰倉西曰北門曰安塞曰水閘垜口一千零九十六池深一丈五尺城垣濱江土薄經歲即多頽塌處九年方議修安塞門東為水漲所激傾圯左江道閻純璽知府張漢以築城必先固岸用原恩城土州吏目施敏政規畫興修完固
  横州舊土城元至正丙戌州判倪思敬始築磚城明洪武二十二年指揮徐復擴大之周圍方十里一千二百一十歩高二丈濶一丈二尺串樓二百一十間南距大江東西北有濠深八尺濶一丈二尺長九百九十五丈城門六東涵春西肅清南鎮夷北清逺東北迎宣西南月江俱有樓窩舖三十一間景泰二年分巡道蕭鑾指揮鄧敳增建登髙嶺敵樓一座嘉靖三十一年府判韓紹易串樓砌磚垜三十八年西城圯知州高士楠修復四十一年知州陳垣指揮王嘉言詳請盡撤串樓增髙雉堞計垜口三千零六十五
  國朝康熈五十九年大水淹城崩塌數十處六十一年知州劉斌捐修重建東門南門迎宣門城樓七月大水城復圯知州劉斌吏目沈嘉徴重修葺今肅清門塞
  上思州舊土城在溪南明𢎞治十八年州同知曾昺經始知州羅環襄其工徙置溪北正德十二年知州黎磐遷學入城增拓數十丈嘉靖二十三年知州周璞拓東南陬百丈增置四門甃以磚三十三年知州詹世龍修議改磚城未竟署知州羅汝涇三十五年知州李時芳相繼修建周圍五百三十八丈高一丈三尺為敵樓五横直各一丈二尺四面濠環俱廣一丈深七尺西北二樓日久頽圯墻垣亦多倒塌
  國朝康熙三年知州朱士毅修復九年知州梅朗中重修二十三年知州戴夢熊申勸各堡士民循舊制廣袤用磚石修築煥然一新改四門額東曰迎恩南曰薰風西曰萬成北曰文象
  新寧州舊土城明隆慶六年巡道霍與瑕委知州鄧林材建築闢四門有樓東賓暘南和薰西含輝北拱辰萬厯五年知州趙宗鳳用磚包砌高一丈五尺濶一丈六尺周圍七百六十七丈垜高五尺垜口一千四百一十八設警舖一十七間十三年知州張思中四角建烟樓四座以備瞭望又每城門左右各建兵房二十間以居守禦兵丁
  國朝雍正四年西半城倒塌二百餘丈知州徐德秩捐貲修建環城有濠
  隆安縣明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守仁題准始置縣築城未竟十四年分巡道鄔閱委府判林鳳鳴知縣楊君池繼築甃以磚石高一丈四尺濶八尺周圍二百九十丈垜口五百四十七建四門有樓東曰隆興西曰望仙南曰觀泉北曰潮江今南門閉塞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查繼甲修葺西門外有池塘二口深六尺濶三丈八尺
  永淳縣城明正統十四年知縣蕭棋始築土城成化八年知縣曾鼐包砌以磚開濠環之嘉靖三年知縣潘文明修築周圍四百二十丈高一丈五尺濶八尺門四有樓東朝陽西永寧南迎恩北拱辰三面環江惟西一門向陸舊有濠以當來脈處濬不甚深後東南二門城樓圮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凌森美重修雍正七年知縣朱肇基周圍補修今北門閉塞惟開東西南三門
  忠州土州舊立土垣髙八尺周四百丈今多頽塌無池
  果化土州舊築土垣無池
  歸德土州舊有土垣無池
  遷隆峒舊有土垣無池 案土司例不設城並秪土垣設門以司啟閉稽出入
  太平府崇善縣附郭
  府城明洪武五年知府趙鑑委千户程良督屯軍築高二丈一尺廣一丈二尺周六百二十四丈城門五東曰長春南曰鎮安西南曰安遠西曰鎮邊北曰拱辰各建樓於上永樂六年七月江水泛漲淹塌城垣四百餘丈千户王宣府通判王俊文督令軍民及行各州縣助修易之以石正德十四年知府鄧炳以門多難於防守塞安遠門隆慶五年水泛復圯知府林廷顯補葺萬厯三年知府蔡迎恩通行修砌其各流土與千户所俱有應修定界扁南樓曰南薰明末冦亂傾圯大半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府遲焞推官唐敬一及知府馬正午相繼修復康熈七年四月洪潦泛漲傾圯四十四丈知府高不矜捐俸倡流土各屬修復南樓一座知縣連起文捐修東樓一座知縣張京鍷捐修小西門樓一座日久傾圯五十八年知府王𣻜倡率流土各屬修復
  左州城明正德十五年知州李欽承遷州治於古欖村即今州治築土城高一丈六尺周六百七十四丈立四門門皆用木架樓於上嘉靖中知州周墨修築城垣崇禎十一年知州李之清以不便防守捐建甕門四座設敵樓於上
  國朝順治六年交阯高平莫酋攻城敵樓盡燬後乃棄城南一帶改築土牆於内以便居守康熙四年知州王敬祖仍照舊基修復完固
  養利州舊土城明𢎞治十四年知州羅爵建萬厯十一年知州葉朝榮始作石城十七年知州龎一夔以城内空曠改建北樓減舊十之三周三百七十九丈高一丈三尺垜口六百四十東西南北并小西門水閘門共六門敵樓五座城内有泉即石巖泉遇春夏湧流泛溢通江
  國朝順治五年遭兵燹頽塌大半十八年知州傅天寵修復康熙七年四月江水暴漲與城中泉水交泛城垣廟宇官舍民房崩塌殆盡知州王乾德捐修二十四年知州章泰重修時值霖雨隨修隨壞迄無成功三十年知州汪溶日修建完固
  永康州舊土城明萬厯三十年建崇禎十一年知州李喬春以地連土蠻醜𩔖不時竊發易甃以磚城周三百餘丈高一丈五尺東西南北四門敵樓四座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知州徐樹庸重修
  寧明州新改流官舊築土垣周一百三十丈開東西南北四門大半傾圯雍正十一年議另建明江城即思明舊土府城明成化間土官黄道建築土城周八百九十四丈高九尺厚六尺城門六東曰東旭南曰鎮南西曰柔遠曰拱極西南曰懷安北曰承恩城外濠隍環植以竹
  太平土州舊建土垣周四百二十二丈高一丈東西南北四門
  安平土州舊立土垣周七十五丈有竒髙一丈無池
  萬承土州舊建土垣周八十丈三尺高七尺無池茗盈土州舊築土垣周八十五丈高一丈二尺無池
  全茗土州舊築土垣無池
  龍英土州舊建土垣周六十五丈高八尺無池結安土州舊有土垣無池
  佶倫土州舊立土垣無池
  鎮遠土州舊建土垣無池
  都結土州舊築土垣無池
  思陵土州舊築土垣周二百一十八丈高五尺東西南北四門
  江州土州舊築土城後更甃以石周八百六十四丈高七尺為門五東南北各一門西二門
  下石西土州舊建土垣周二百一十八丈高五尺東西南北四門
  上下凍土州舊止官署周以土垣無池
  憑祥土州舊有土垣無池
  恩城土州舊築土垣無池
  思州土州雍正十一年改治伯江哨土官先以事革城未建
  羅白土縣舊築土垣無池
  羅陽土縣舊建土垣無池
  下龍司今為流官通判治舊築土垣周八百五十丈高一丈二尺西北各一門東南各二門東西南距河北倚山無池
  上龍土司與民雜居並無城垣
  鎮安府
  鎮安府土城建自宋時高一丈五尺濶三尺馬道五尺周圍二百二十四丈有東南西三門門有樓北面以山為城無門城外兩水夾流即以為池歸順州舊州治在今州治南十里明𢎞治年間築建周圍一里開四門無雉堞濠塹天啟七年被莫夷攻破日久頽塌移計甲作州治築土為牆僅圍衙署非同城制今改設流官現估興建
  奉議州舊有土垣東面沿江被水衝塌康熙九年州判刁玉於南西北三面依舊址築垣髙五尺長三百五十丈其東面竪立木柵四面有門樓皆茅蓋
  向武土州舊有土城宋皇祐間建築在州甲明萬厯四十五年被土田州侵刼殘破始遷州治於乃甲復築土城周圍一百五十丈高七尺無雉堞濠塹正北開一門有樓用茅蓋之
  都康土州舊有土垣在把部村宋乾興間遭龍英向武侵踞州境始遷於隆滿村以避刼擄壘砌亂石為城高八尺周圍二百一十三丈有東西南三門門舊皆有樓今圯無濠塹有小溪曲流於南北兩門
  上映土州土城宋皇祐間土知州許公順築明崇禎十二年土知州許桂芳修
  國朝康熙六十年土知州許文運重修高一丈一尺濶五尺周圍二百二十二丈五尺開南門一門垜口無池深五尺濶七尺
  小鎮安舊治在音峝明𢎞治間被莫夷攻占遂移治於麽窰甲以土為垣
  下雷土州城宋皇祐中建舊係石砌内外二城内城周一百七丈外城周一百一十三丈髙七尺内外南北各二門東門一東北一西則依山為障池無
  湖潤寨原無城池
  栁州府馬平縣附郭
  府城宋元祐間知栁州畢君卿始建築土城明洪武二年指揮蘇銓等拓之易以磚東西三里南北二里高二丈周圍七百四十八丈𮄑舖三十五間為門五曰東門西門鎮南門靖南門北門城外水環如帶又有外羅城起西環北至南首尾皆際江長五百九十丈高一丈四尺明末圯
  國朝康熙五年守道戴璣知府劉永清知縣閻興邦修内城歲久倒塌雍正三年總督孔毓珣捐俸委官監督修築
  雒容縣舊土城在洛清鄉明景泰間為賊攻陷成化間僉事何漢宗改砌以石上覆串樓嘉靖二年巡按御史汪淵重修萬厯三年遷今地砌以磚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知縣王符震雍正六年知縣馬樸俱重修現今周圍二百九十四丈五尺高一丈二尺垜口五百九十七向有東西南北四門後東北二門塞雍正五年知縣馬樸以東為生氣所來開東門其北門仍塞
  羅城縣城明成化十七年府同知劉頖知縣艾俊始砌石城在鳳凰山之陽高一丈二尺濶四尺餘周圍三百六十丈正德七年知縣黄裳建東西南三門并各建樓東覽輝西永安南迎薰因地多石未鑿池嘉靖三十六年推官周賓興知縣徐鏗重修明季兵燹傾頽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于成龍重修城樓城東一面砌石立磚垜餘三面方議修補㑹陞去任三十三年知縣王永清重修
  栁城縣城在龍江西明洪武二年縣丞陳祖政始建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委知府何楚英築磚城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張冕康熙十年知縣翟廉三十年知縣彭士檟五十五年知縣周祖武雍正七年知縣周之瑚俱各重修現今髙一丈五尺濶一丈二尺周圍三百五十丈二尺垜口八百二十為門三南曰石城西曰西江北曰北鎮
  融縣城建自唐時至宋安撫使譚夀昌廢舊城拓東南北三面創外城周圍九里為門三曰通濟鎮逺威武為樓三曰朝陽清逺雄邊元至正間㓂陷權本州同知劉士學重修之明初於城西拓廣二十五丈復加營建周四百八十五丈環之以濠增建城門曰廣潤
  國朝康熙十九年知縣熊飛渭捐資重新西南二門城樓𮄑舖九間四十八年知縣吳從龍重修廣潤門五十年知縣牛天宿募民修築後因霪雨雉堞譙樓半就傾塌雍正八年知縣陸嘉謨詳請估修今城高二丈五尺垜口六百七十周四百八十五丈門有四大東小東南門西門池深一丈八尺濶一丈二尺
  懷遠縣明洪武十四年始建城於大容江口老堡地嘉靖隆慶中猺賊陷城者再論者以縣城孤懸賊巢非形勝制馭久安之所萬厯十九年知縣蘇朝陽始遷於今丹陽鎮地甃石奠基上砌以磚髙一丈七尺周圍二百六十丈四門皆有樓東門曰觀雷樓曰就日南門曰丹陽樓曰薰風西門曰新良樓曰太白北門曰治定樓曰向宸南北築月城二座馬道上蓋瓦舖八座銃臺四座皆有樓屋城外築土城六百丈開四門上蓋瞭望樓環城四面皆水不為池濠今城周三百三十九丈垜口五百六十六
  象州舊土城明洪武間始築開東西南北四門又小南門尋塞成化十四年守禦都指揮楊觀於西北門上各建樓一座嘉靖九年知州林益請於總制林富發公帑撤舊串樓改砌磚石萬厯十三年知州李維岳重開小南門改曰進賢建樓一座後圯
  國朝康熙六十年知州江莪重建迨後城垣城樓各處崩壞知州陸廷光捐資重修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一丈周圍五千九百五十丈垜口一千六百四十五城門五東曰賓陽南曰鎮南西曰朝江北曰象臺小南門曰進賢池濶二丈五尺深一丈來賓縣城明洪武間始築永樂間縣丞孫仕安改築磚城西南濱河東北依山為門四東曰東安西曰西寧南曰鎮南北曰迎恩各建譙樓並串樓景泰間廢於賊天順四年巡撫葉盛修復之萬厯六年又修現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一丈五尺周圍五百一十丈垜口七百四十池深一丈五尺濶如之慶遠府宜山縣附郭
  府城漢時築土城唐天寶元年刺史吳懷忠易以磚石周四百五十三步為門四是謂舊城明洪武二十九年開設慶遠衛拓東門外地築城以廣之是謂新城共周圍一千二百二十九丈因黄山谷居舊城小南門卒於南樓民不忍行塞之門共有六東曰永安西曰永定舊南曰鎮安新曰武定舊北曰拱辰新曰泰和𢎞治元年知府汪溥以北城附江其險可恃獨東西南三關平曠受敵乃傭工鑿濠深二丈濶一丈五尺延袤凡三十丈引官陂水注之正德十四年祲災民多殍亡樓焚城圮衛指揮王璿中修復丁亥賊覃明珂變亂後多傾圯
  國朝甲寅兩遭滇黔逆變益復頽塌新城閴無人居康熙二十三年知府白啟明捐資修築二十五年同協鎮江楊淮倡率文武各屬捐建西北兩門城樓西門月城塞二門仍四門𮄑舖一十二間池深二丈濶四丈五尺
  宜山縣舊有土城在江北岸宜山下後以渡江不便改附郭
  德勝鎮城在河池所内明永樂間建壘石為城高一丈二尺濶九尺周圍三百二十八丈開東西南北四門
  河池州舊惟土垣明嘉靖五年知州周鉞遷州於四一山增築土垣高一丈五尺濶七尺周圍三百八十丈為門四曰迎恩定遠鎮遠歸仁後塞北門建樓三座明季冦毁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州李若璘勸里民修築高一丈後遭逆亂傾塌康熙二十四年知州劉安國捐修增高二尺并同在城叅將石鍾華中軍錢來鳳建造城樓𮄑舖甕城後多頽塌雍正四年知州陳舜明捐資修築六年七年又加修葺四面皆山無城濠
  天河縣城東南依山為固西北築土垣唐天寶元年刺史吳懷忠建有濠為門三明正德十二年知縣尚汝弼補築土垣增高三尺掘濠增深一丈又增築外垣以䕶之萬厯十九年知縣楊繼顯遷縣治於西鄉原築土城周圍竪木柵䕶城明季荒頽
  國朝順治十五年仍照舊基暫竪木柵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黄湂捐資取石砌基築牆周三百六十丈高六尺開四門後歴任修增
  思恩縣治原立於環江洲未建城後因水漲為害移歐家山築土牆屢被㓂害
  國朝順治中土賊攻刼遂遷治於譚村衙署民居悉遭燬敗十五年復因歐家山舊址築土垣周二百丈高一丈二尺康熙五年知縣翁世庸闢東西南北四門其上有樓二十四年知縣鮑復相捐俸修築七丈五尺建城樓一座𮄑舖四間
  東蘭州原係土州舊無城池
  國朝雍正八年改土設流治東院地逼山麓城基難建十年知州沈志榮詳議免築列造營房二百間環文武署
  荔波縣今改𨽻黔省土城明嘉靖中知縣尹東表建於穹來里喇軫村萬厯丁未知縣劉邦徴續修為西南北三門後圯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王家正詳請遷於方村莪嶺去舊城五十里築土垣一百八十二丈高五尺厚一尺五寸開西南北三門南北門建有草樓後經孫逆變亂頽廢康熙二十年知縣劉棻捐貲重建南北城樓後又傾圯雍正七年知縣沈志榮重修那地土州舊築土垣環署周九十六丈無池南丹土州舊止土垣環署無池
  忻城土縣舊止土墻環署周四十五丈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土知縣莫宗詔修建石砌圍墻高五尺濶一尺五寸周圍一百六十五丈開東西北三門無池
  永定土司舊止壘石環署為垣周二十丈髙五尺無池
  永順正土司舊止官署環以土垣無池
  永順副土司舊止官署無城池
  思恩府
  府城明以前在寨城山内距今城西南八十里四面倚山刻削如城缺處壘石砌補開四門門外濠塹今為舊城土司城明正統間知府岑瑛遷於喬利壘石為城距今城北四十里嘉靖六年新建伯王守仁遷建今所荒田驛四郊廣衍江山環拱髙二丈二尺濶一丈一尺周圍三百一十二丈垜口六百八十六為門三東鳴鳳西恱化南思正城樓四座四隅角樓四座東西兩河至南門交合儼然濠塹北倚山麓無濠池九土司立丈尺起止界石遇有頽壞各依界修理
  武緣縣城明洪武二十四年嘉靖十二年知縣馬汝頤修萬厯八年知縣黄約重修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莊振徽重修周圍五百九十丈高一丈二尺垜口一千一百九十四為門四東陽和西麗澤南阜民北威武樓四座窩舖一十七間周圍濠六百七十丈廣一丈深七尺
  賓州城宋開寶中知州楊居政築後廢明洪武初修築未幾復廢成化間巡撫張鵬令所官重修正德八年副使陳錫重新之嘉靖十三年知州李伯鴻萬厯十五年知州彭士遠各修一次現今磚城高一丈五尺周圍五百一十七丈垜口九百七十有五向有四門其文昌門因妨宫牆封塞西門明末時塞
  國朝康熙十二年攝州事張一祥重開州民便之其池東南深一丈八尺西與北接山麓高阜池無安城鎮城在賓州城東七十里磚砌東西三里南北二里餘開東西二門内駐安城鎮巡檢司一員分防千總一員戰守兵三十名
  遷江縣舊城在今城北岸宋嘉定三年知州蔣來叟建後毁明洪武二十年復築城成兵士災癘牛馬渡河踐食二十三年依形家言遷於南岸即今城明季兵亂人民離散雉堞城樓悉皆圮毁
  國朝康熙初年知縣高際運魏球李如華相繼修築完固二十一年知縣曹雲鵬招徠居民漸復其舊現今城髙一丈周圍六百六十七丈三尺垜口一千五百八十六向有五門後將小南門北門封閉今存東西南三門東與北臨河南與西開池深一丈五尺濶三丈
  上林縣城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户所始築土垣僅容縣治倉庫天順元年鎮撫委官復築為土城三百餘丈成化八年命都指揮岑瑛重修易砌以磚外環以濠覆以串樓為二門東迎恩南廣惠皆有樓後毁隆慶三年知縣羅嘉修復明末㓂毁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毛渾修復
  三里營城在上林縣城東北五十里磚砌廣袤各三里開東西南三門内駐上林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二百名
  田州土州舊有土城明洪武五年土知府岑伯顏建高五尺濶四尺周圍五百二十丈開東西南北四門各有樓無雉堞濠塹成化間土知府岑鏞修後因兵燹盡圮東西二面基址僅存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土知州岑應祺遷治於北一里城池未修
  百色城在田州西雍正八年移右江鎮總兵及思恩同知駐轄現在創建城垣周圍六百零一丈為門三上各有樓間設砲臺十二座垜口一千一百八十四
  上林土縣舊有土城宋皇祐間建明末兵荒傾頹殆盡
  國朝順治十八年遷縣治於那料村築土垣高六尺周圍二百零五丈東南二門無城樓雉堞垣外有濠廣四尺深三尺
  白山土司舊有城池在喬利憑山壘石城一座周圍六十丈五尺自明末叠遭兵燹城池頽廢移住隴兔村後因吳逆變亂復移博結村為司治官民雜居康熈五十五年始壘土為圍墻
  興隆土司初卜築喬利惟石砌墻垣周圍七十丈高僅六尺牆北一門曰順義自明末兵燹衙門焚燬墻垣傾頽移入蘆何城頭何村為司治無城垣
  那馬土司石城名曰周麗周圍七十丈高五尺南北二門無雉堞城樓濠塹後倚砦崇高嶺前遶小川明正統間思恩土官岑瑛建築
  定羅土司舊有石城一座相傳岑瑛所築即名岑瑛城周圍二百餘丈東西二門至今如故但城外荒蕪無人居住移住朗城頭為司治與民雜居去舊城二十里
  舊城土司以山為城南北東西各徑一里壘石築垣四山口開四門無城樓雉堞明永樂間土官岑瑛所築東南闗口石墻長二十丈高一丈二尺西闗口石墻長八十丈高一丈二尺西北闗口石墻長五丈高一丈三尺背深塹廣長各如墻勢下旺土司石城明正統間思恩土官岑瑛築正南依山為翰惟築東西北三面共一百五十丈高六尺無垜子城樓開三門東曰古麗西曰律門北曰紹興今西門封塞池無
  安定土司原無城郭司治先卜築於舊洲因兵燹廢頽已久今移地六村為司治誅茅結屋官民雜居
  都陽土司以岜皂村為司治原無城惟土築牆周圍六十丈髙五尺自明末兵燹傾頽今即其舊基官民雜居
  古零土司自建置以來未築城池惟於紗帽山前建立司治敞其籓籬與民同居今移思恩通判駐壓
  泗城府
  泗城府原係土司
  國朝雍正六年改土設流舊無城郭四面皆山城基難立即山形勢為保障資其南北設上下兩關以譏出入
  西隆州為滇黔孔道改流以來未建城池雍正九年知州李文炯詳議起造於州之扁牙
  西林縣向無城垣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王𤇍創築土城高九尺濶二尺五寸周圍二百八十五丈開四門各置樓無雉堞濠塹
  直𨽻鬱林州
  鬱林州城宋至道二年始築子城周二里八十步淳熙六年陸川冦變郡守黄齡築外城冦又攻毁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蓋串樓三百二十七間敵樓四譙樓一又繕水城增築甕門元至正三年州判買木丁復修子城明洪武十九年設守禦所知州鄧文俊千户費忠創築新城周六百四十丈高一丈五尺蓋樓六百間闢四門曰近陽曰西鎮曰永寧曰武安二十九年千户姚夀始浚濠池天順四年千户施威修濬七年連被㓂毁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委官重修築欄馬牆立瞭望樓十鼓樓一嘉靖四十一年知州李一德請發帑金一千兩重修增高七尺砌四門月城加敵樓二十一間萬厯十四年大水城垣多壞知州江龍請發帑金四百兩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州賈有福率同城文武官捐修城樓𮄑舖
  博白縣唐武德五年始創土城宋淳熈六年㓂毁十一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以磚包砌周二百三十丈高一丈八尺立東南二門明洪武五年冦毁六年修築天順六年冦陷成化二年都御史韓雍撤新之為門樓二百一十間濠廣二丈深三丈外設攔馬垣正德元年知縣張璧光塞南門啟東門曰平政門萬厯四年知縣林瑄擴城西南一百八十丈復闢南門曰廣化敵樓三間串樓三百六十間三十五年地震崩圯知縣譚岳重修四十四年知縣陳上策又修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史縉七年知縣王運昌相繼修葺十八年知縣劉燦重修撤新南門更名興文門四十九年知縣程鑣增埤城東北各一十五丈雍正二年知縣蕭烜光重修東南二門今城高一丈五尺濶九尺周三百六十二丈串樓三百六十窩舖七城門二樓二雉堞三百六十二池塹深廣北流縣舊有土城久毁明景泰元年知縣林懋修城浚池立門天順四年㓂毁成化三年都御史韓雍委縣丞孔舒修築七年以縣西舊學地高曠可城委梧州府照磨林埜遷築砌以磚為門三有城樓串樓二百八十間城濠外置木柵築欄馬垣嘉靖四十一年賊踰城刼庫同知施宗誼增築三尺設敵樓五崇禎十年知縣趙當璣拆串樓為陽城十五年知縣張問士築西門甕城
  國朝康熙三十五年知縣顏正色三十七年知縣涂遇俱經修葺今城高一丈八尺濶一丈二尺周四百三十九丈垜口三百四十池深五尺濶一丈陸川縣明永樂間始築土城景泰三年重修闢東西南三門正統十四年都指揮葛宗蔭修築成化十一年都御史朱英發公帑委知縣莊槩拓之砌以磚石建四樓闢二門曰長安曰拱辰蓋串樓三百六十間𢎞治十八年知縣郎珍增修月城甃以磚石又蓋串樓二十四間正德七年妖賊李通寶縱火焚燬城樓十五年都御史蕭翀委知縣賀節重修嘉靖四十年東北串樓城樓燬四十二年知縣張子翼重修增建敵樓八隆慶四年知縣周文盡除串樓為陽城創敵樓四𮄑舖二十五座萬厯二年城東南傾圮知縣何子通復建串樓二百四十五間明末城垣城門雉堞俱圯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周士選重修康熙四年知縣方鼎重整南北兩城門包以鐵五十七年知縣顧鵬重修今城髙二丈一尺周圍二百六十丈垜口四百八十向有三門今封東門存南北二門池深一丈濶一丈四尺
  興業縣舊樹木柵為城明洪武二年㓂毁三年縣丞鄔馬兒主簿顏真始築土城宣德五年知縣胡綱增築設東北南三門正統十年知縣丁芹增雉堞蓋串樓三百間天順三年知縣向珍築攔馬垣浚濠塹立敵樓二十一間正德二年典史黄傑請易土以磚增髙三尺嘉靖六年知縣何炯去串樓留南北二城門現今城髙一丈五尺濶一丈一尺周一百六十三丈五尺垜口三百二十七城門三東曰文明南曰平政北曰拱辰池深一丈五尺濶一丈二尺













  廣西通志卷三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五
  廨署
  廣西省
  巡撫署舊在桂林府學左本巡按察院署址明洪武八年建成化間修
  國朝康熙四年重修十一年巡撫馬雄鎮以府學地益其西偏十三年孫延齡叛燬於兵二十年巡撫郝浴改建于府治東獨秀山之陽規模閎敞制度悉備
  提督學政署舊在府治北嘉靖間移駐宣成書院後遷建於府治西南古榕前
  國朝順治間改建於王府坪孫逆叛兵燬康熙二十年改建於西門内二十一年督學王如辰復遷於府治北
  布政使司署在府治東明成化二十年左布政使何經重修後堂儀門大門各三楹正堂五楹穿廊一楹東西六房諸科共十四間
  國朝康熈二十一年布政使顏敏重修堂左經歴司堂右照磨所儀門内東理問所大門内西司獄司三十九年奉文裁理問照磨司獄三缺今理問照磨二署俱已圮廢經歴遷外民宅照磨署改為土地祠司獄署改為官㕔後為廣盈庫庫大使署在廣盈庫西偏
  按察使司署在府治北明洪武間建正統六年按察使章聰重建成化二十年按察使孔鏞拓正堂五楹後堂三楹左右耳房六間東西六房各十四間儀門大門各三楹堂左經歴司堂右照磨所知事㕔大門内西司獄司東架閣庫後燬
  國朝康熙七年按察使楊晙重建三十九年奉文裁照磨知事二缺署亦廢其經歴司獄二署雍正三年按察司甘汝來捐貲重建架閣庫在儀門内大堂東
  驛傳鹽法道署在鼓樓西南臨桂縣署後街本明副總兵署址
  國朝順治間線伯第三子住宅後買建道行臺雍正三年驛鹽道張若霈移駐省署重修
  貢院舊在府治西宋乾道中建明天順間徙於新西門内
  國朝順治十四年改建於獨秀山下明靖江王舊府康熈五年改建於都指揮司舊署二十年署巡撫麻勒吉
  題請仍以王府改建
  分巡道署在按察司東明成化間副使林符建後改為城守守備署
  都指揮使署舊在布政司左内設經歴司斷事司司獄司今為撫標右營遊擊署
  巡按署舊在府學左明洪武八年建後改為巡撫署巡按移桂林道署景泰間巡按袁純遷建於寧遠門内成化五年巡按蘇慶移建於府治北今裁廢
  清軍察院署久廢
  總督部院行臺舊在桂林府署北成化初建今廢分守桂平道署在布政司東今廢
  督糧道署在明靖江王府東今廢
  布政清軍道署在清軍察院左今廢
  總兵署在榕樹門右成化七年建都督總兵掛征蠻將軍印者居之今廢
  桂林府
  知府署舊在獨秀山下明初遷建於譙樓街北成化二十年知府羅珦復建前後堂東西六房分植桂樹於前墀而扁其後堂曰八桂以存舊名伍芳為記儀門内設經歴司照磨所司獄司興隆庫後圯
  國朝康熈六年知府翁應兆重建雍正七年知府耿鱗竒九年知府錢元昌相繼修葺
  清軍同知署在城東北就日門雍正九年同知徐德秩重修
  督糧通判署在廣儲倉右雍正十年通判吳大猷重修
  督捕通判署在城北安定門雍正十年通判錢士琦重修
  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後一層五間
  國朝康熙二十年教授高熊徴建
  經歴舊署久圯今在城内民房
  司獄署在府署東
  陰陽學舊在府治東今在府南
  醫學舊在府治北今在府東依仁坊
  僧綱司在萬夀寺
  道紀司在五嶽觀
  萬年倉在城東北定粤寺前計一百間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布政黄國材建
  廣儲倉在城東南舊有三十九間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通判慕國琠捐建五間共四十四間
  興隆庫在府堂東
  城守營遊擊署在府治北鳳凰街即城守副將署雍正八年裁副將改遊擊
  守備署在按察司東即分巡道舊署
  撫標左營兼中軍㕘將署在榕樹樓街
  守備署在癸水門内
  撫標右營遊擊署在王府坪東街
  守備署在武勝門内
  演武㕔一在南門外三里亭舊圯雍正九年巡撫金鉷布政元展成署按察耿鱗竒合議大閱之所威嚴攸寄支公項建造㕔舍前後兩層東西并建文武官㕔又造司纛神廟大教塲長一百五十丈闊二十丈一在安定門内西教塲長四十三丈闊二十四丈一在東貢門外小教塲長一百三十丈闊一十七丈每科武試較閱所
  火藥局在城東北叠綵山後
  硝局在城東北定粤寺前雍正十一年巡撫金鉷檄委中軍㕘將楊欽建造并設厰竈提煮硝觔理刑通判署在府署右今裁
  照磨所舊在儀門内康熙三十九年奉文裁缺署廢
  遞運所稅課司俱在府治北今裁廢
  東厫倉在東江門内王府坪正統間置貯糓以賑饑民名預備今廢
  臨桂縣署舊在府治東南府學舊基後遷於府西北隅明洪武初始遷今所本縣學舊址天順丁丑知縣呉讓修正德辛未署縣事曾順重修前後有㕔有堂有庫左右六房門外申明旌善二亭臨街牌坊一座題曰桂郡首邑左右立民安物阜二坊後廢
  國朝順治間知縣王朝宗重建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張遴重修
  縣丞署在縣治左久圯今僦民房為署
  教諭署在學宫右
  訓導署在明倫堂後
  典史署在縣治左舊倉改
  蘆田市巡檢司在府東三十里久廢僦居民房萬年倉在定粤寺前計五十五間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布政使黄國材建
  河泊所在文昌門外
  省刑所在按察司右康熙二十四年按察使黄性震建以處輕罪之貧無資者後改作法華庵兩江口巡檢司在府西五十里今裁廢
  湘山渡巡檢司在府南三十里今裁廢
  東江驛在遞運所右後廢僦居民房雍正十年奉裁
  蘇橋驛在府西七十里今廢
  南亭驛在府南四十里今廢
  存留倉在縣治儀門左久廢
  義倉在縣治西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張遴建捐俸積榖以備年荒久廢
  靈川縣署宋紹定四年縣令鄭延年建明洪武間知縣劉延重建大堂二堂儀門頭門内室書房各三間成化十五年知縣沈溥修嘉靖三年知縣秦有重建二十五年知縣張瀾培髙署後地一丈有竒三十二年宼刦毁堂左永豐庫三十三年知縣李全建屏牆於大門前立保釐碑三十四年知縣陳九思修後堂作過道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王孫盛重修康熙五年燬知縣單世重建四十四年知縣李天榮撤譙樓培土建大門五十五年知縣樓儼重建大堂儀門六房教諭署在明倫堂側
  訓導署在義學
  典史署在縣治右
  濟留倉在縣署西明萬厯二十四年知縣程述頥建五十間
  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縣樓儼於東街義學旁添建二十間
  永豐庫一間在縣堂左明萬厯二十四年知縣程述頥重建高樓鐵門繚以石垣
  分防署原在城北雍正四年燬今在關帝廟後演武㕔教塲在南門外地名三里亭
  縣丞署在縣治内今裁廢
  主簿署在縣治内今裁廢
  千秋峽巡檢司在縣東北五里今裁
  白石潭巡檢司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今裁
  大龍驛在縣東今廢
  察院行臺在東門内今廢
  布政司分司署在縣署南今廢
  按察司分司署在縣署左今廢
  府館在南街今廢
  興安縣署明洪武八年知縣曾孔傳建
  國朝康熙五十五年知縣任天宿修雍正八年知縣王勍重修二堂及大堂捲棚
  教諭署
  訓導署俱久圯
  國朝雍正八年知縣王勍改修舊學儀門為教諭署兩廡為訓導署
  典史署在縣治左久圯今於節孝祠旁
  陸峒巡檢司在縣西五十里
  常平倉分貯倉共五十一間在縣署左右
  國朝雍正八年知縣王勍修
  庫一間在縣堂後雍正八年
  分防署在城内
  演武㕔教塲在西門外半里
  鹽沙巡檢司在縣西缺裁署廢
  唐家舖巡檢司在縣北缺裁署廢
  白雲驛在萬橋北今裁署廢
  察院署久廢
  分守道署久廢
  府館久廢
  守備署久廢
  陽朔縣署在都利山下唐寶厯元年攝縣李湜修建防禦判官吳武陵記元至元二十七年達嚕噶齊明安巴哈改建縣治東向湖廣儒學提舉鎦如孫有記明洪武三年知縣韓政甫建大堂前建大門後建住室正統元年知縣萬霽重修外建圍墻内作川堂後堂前作儀門申明旌善二亭成化五年知縣楊綱正德九年知縣陳純嘉靖二十年知縣王時中萬厯間知縣陳天德王之臣俱重修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縣陳洪疇重建又建後樓五間五十八年知縣顧濂六十一年知縣胡式瑗改樓為三堂雍正七年知縣李符恭重修三堂建書室耳房改大堂側廢倉作吏舍十間於儀門内建土地祠三間九年於大堂右建監獄五間
  教諭署
  國朝康熈三十年復設教諭寓居東廡四十三年教諭商驪於縣署前建齋舍一間五十七年教諭高輯增建講堂二間雍正三年教諭胡榮建後屋一座
  訓導署原在㦸門左明洪武十三年訓導龍騰建崇禎十三年知縣朱奉鑲重修久廢今居西廡典史署在縣治左久廢
  國朝雍正八年知縣李符恭捐貲重建
  伏荔市巡檢司在縣南十里後移塔前
  濟留倉舊無倉散囤於大堂及内署雍正七年知縣李符恭詳明於署後都利山麓捐建倉房二十八間
  分防署舊在西門外獨秀山下明成化三年巡撫韓雍遷於城内東街
  演武㕔教塲在北門外半里明成化三年巡撫韓雍建
  白竹寨巡檢司在縣西二十五里今廢
  古祚驛在縣北今裁廢
  按察司分司署在縣治西乆廢
  永寧州署明萬厯二年知州唐執中創建後堂正堂各三間三年知州鄭應齡增繕㕔舍亭祠賓館俱備九年知州尹廷俊修三十年知州林𥙿陽重修兵燹後盡圯
  國朝康熈三年知州白意捐貲創復十年知州朱王造重修大堂儀門大門起譙樓一座堂後為正室右為書堂搆亭鑿池四十二年知州馬世勳四十八年知州朱焜相繼增修
  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側
  吏目署在儀門内右
  喇峝巡檢司在州城南一百二十里崇良里
  國朝雍正七年添設
  永豐倉三間在州堂右側明萬厯三年知州鄭應齡建九年知州尹廷俊改建於州署後共六間
  國朝康熈十年知州朱王造重修建五間五十七年知州羅士奎增建五間俱改為常平倉
  永盈庫一間在州堂左
  國朝康熈十年知州朱王造修建
  㕘將署在城隍廟右明萬厯七年參將于嵩建十六年㕘將劉綎三十三年㕘將陳大器俱重修堂室宏敞大門外建坊二左曰雄鎮邊陲右曰威宣夷夏
  國朝康熙間㕘將周世亨重修
  守備署在州署西
  國朝初設守備賈順購民地蓋宅康熙十年守備李進學擴前址增建四十二年守備李時新修千總署在州署東本明古田所隆慶五年建萬厯十九年重修後裁今改
  演武㕔教塲在州南半里明萬厯間副使吳善建二十六年知州龔作相重建
  兵備道署在州署南明隆慶五年副使黄扆建萬厯二年副使莊國貞增建後堂四年副使吳善增建轅門大門儀門及内署二十二年副使凌嗣音重修明季毁廢
  永福縣署在鳳凰山下宋狀元王世則故宅明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建永樂十二年知縣鄭曦天順六年知縣鄭勝嘉靖十五年知縣陳大韶萬厯四十八年知縣勞紹龍相繼修建明末燬
  國朝順治十七年署縣事府通判王之才葢大堂知縣黄朱朂建儀門大堂後堂左右耳房内室康熙十二年知縣李愫文修銘其堂曰撫字雍正七年知縣吳王坦建頭門一層五間
  縣丞署在鹿寨村雍正十一年添設
  教諭署
  訓導署舊在明倫堂左右俱乆圯僦近學民居為署
  典史署在儀門内久廢今遷外民房
  濟留倉在縣堂左右計三十間
  國朝康熙五十九年知縣陳元起建
  分防署在理定南北鄉
  演武㕔久圯教塲在西門外西江尾
  察院行臺在西門内明𢎞治十三年建久廢其基址改建節孝祠
  桐古市巡檢司在縣東三十里明末裁署廢蘭麻鎮巡檢司明末裁署廢
  三里驛在東門内元至正二年設明末裁久廢蘭麻驛在縣西南四十里明末裁久廢
  横塘驛在縣西南六十里久裁廢
  布政分司行署在西門外永福堡下明萬厯二十一年署縣全州同知譚寶翰建久廢
  按察司行署在東門内儒學左明宣德九年知縣雷思昌建久廢
  府館在縣署西久廢
  參將行署在西門外分司署右明萬厯二十年建久廢
  義寧縣署五代晉天福八年建宋淳祐中知縣曾垓修明宣德間知縣吳錡正德間知縣潘志髙相繼重修明末圯
  國朝順治間重建大堂後廨吏舍有庫一間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側雍正七年知縣許建捐造各一層三間
  典史署在儀門内左
  桑江口巡檢司距縣四十里桑江口
  濟留倉在縣署大門内西計一十九間
  分防署在城内西南隅久圯今僦居民房
  演武㕔教塲在城東一里今圯
  分司署在南門外今廢
  府館在東門外今廢
  全州署係清湘縣舊基元至元間總管石亨祖建明洪武初知府章復正統間知州周健相繼重修後圯
  國朝康熈元年知州馮源泗重建五十四年知州劉藩長修雍正十年知州王勍重修
  學正署在州治左康熈三十年學正李先馨修建訓導原無署居文昌祠
  州同署久廢今移駐西延
  州判署
  國朝雍正七年添設
  吏目署在城北街
  國朝康熈二十五年吏目王纘捐建
  山角巡檢司在州北五十里黄沙河
  山棗巡檢司在州南六十里咸水
  西延巡檢司在州西一百六十里鐘樓底
  國朝雍正七年裁缺改作州同署
  驛館在州署儀門右
  國朝康熈五十四年知州劉藩長修
  咸水驛館
  國朝雍正七年署州事劉廷錫修
  長盈倉在州治後明洪武二年建十五年改為預備倉後毁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州崔廷瑜二十八年知州黄志璋重建在儀門内左五十三年五十八年九年雍正三年四年七年於署左右前後建倉計一百零九間八年署州事劉廷錫捐建十間在署左庫四間
  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劉藩長修
  參將署在西街
  國朝順治十三年總兵官馬月正修建
  守備署在東街
  國朝康熙六十年守備焦金斗始建
  演武㕔教塲在城北離城二里
  部院行臺在湘山寺殿西
  東察院在旌善亭東今廢
  西察院在陰陽學西今廢
  布政司分司在𤣥妙觀左今廢
  按察司分司在州治東今廢
  府館在州治左今廢
  灌陽縣署隋建宋淳祐辛亥縣令張從龍重修趙嘉慶記元至正十三年達嚕噶齊巴雅爾氏玖珠重建縣㕔十五年春建譙樓明洪武元年知縣王友𥙿復修二十六年寇毁宣德八年知縣王偉重建
  國朝康熈八年知縣單父牧重修
  教諭署在明倫堂後久廢今在明倫堂
  訓導署在明倫堂左久廢今居義學
  典史署在儀門内正堂西康熙五年典史楊茂芳重建
  吉寧巡檢司舊在縣西九十里明正德十六年遷上薛寨
  預備倉在縣堂東十三間
  國朝康熙三十年知縣周天位建三十二年知縣牛兆㨗修又常平倉二間四十六年知縣單此藩建積榖倉二十二間五十七年知縣趙成章建庫三間在縣堂右
  分防署在縣署西久燬今僦居朝元觀
  演武㕔教塲在西門外一里
  分司署在縣學左
  昭義驛館在北門外六十里花石岡久廢
  永泰驛館在東門外七十里大營村久廢
  府館在縣治西今廢
  平樂府
  府署在南門内唐樂州故址明洪武初通判夏天啓建萬厯中知府周祈重建正堂川堂後堂陳啟孫增修内署堂室堂東西庫廊明末圯燬過半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府王延裪重修康熈八年知府楊榮蔭建大門儀門六房寅賓館土地祠十一年知府鄭長青建後堂四十二年知府戴錦增建内署堂樓花㕔四十九年知府柯鄧枚五十七年知府慕國琠相繼增修雍正三年知府胡醇仁修大堂匾曰清畏
  捕盜同知署雍正八年新設見富川
  通判署在府堂東
  教授署在府學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東街即府照磨署改
  經歴司舊在府堂東今在平樂縣治左東街司獄司在土地祠右
  永豐倉在府學東鳳凰山麓雍正元年知府慕國琠三年知府胡醇仁各捐建八年知府袁承糼又修建四間
  慶豐倉在鳳凰山麓永豐倉前八間倉後四間係通判收貯秋糧
  庫在府堂東又永濟庫在府堂西
  平樂協副將署在西門内
  國朝順治間修建康熙十年副将楊應勝重修左營守備署在協鎮照牆南
  右營守備署在北門内街東
  演武㕔在北門外仙宫嶺下小教塲長四十八丈濶二十四丈五尺又大教塲在東門外離城五里長八十三丈濶三十三丈五尺
  火藥局在鳳凰山東雍正十年
  督學行署在北街鳳凰山麓即舊平樂縣署察院行署在府治左東街明天啟二年重建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陳光龍修為督學行署今為平樂縣署
  布政司分司在城隍廟西明正徳七年知府官㫤重建今廢
  按察司分司在府治東明𢎞治十七年知府謝瑚重建今廢
  兵備道在布政分司西今廢
  清軍同知署在府堂東今廢
  撫夷同知署在府堂東今廢
  理刑推官署在府堂西久裁廢
  照磨所在府堂西裁廢
  稅課司在西門外今廢
  慶豐倉倉大使署在鳳凰山麓今廢
  遞運所署乆廢
  㕘將署在北門外七賢祠左明末燬廢
  平樂縣署舊在城西門内今協鎮營右唐武德八年建宋嘉定十三年知縣楊汝濟重建明永樂間知縣陳應文正統間知縣張昊先後修建正德間知縣何綸李京嘉靖間知縣黄玠萬厯間知縣王淧天啟四年知縣鄭圭增修明季兵燬基址廢為營房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藍奮興遷於北街鳳凰山麓府江兵備道舊址九年知縣陳光龍增修後燬於兵遷東街歐孝廉舊宅二十八年知縣張睿臨始遷今治在東街府治左以舊察院行署改建五十四年知縣黄大成重修
  教諭署在南門内東街
  訓導署在學宫内
  典史署在縣治東府經歴司南
  常平倉八間在縣署左東街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張睿臨即歐孝廉舊宅改建三十六年知縣孫成已增修
  還源倉在常平倉右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高濂修建四間六年知縣陳肇奎修建八間九年知縣李曹源增建二間
  永饒庫明正統間知縣張昊建在西門内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陳光龍遷於鳳凰山麓俱久廢今在縣堂左
  昭潭驛驛丞在西門外今廢
  廣運驛驛丞在廣運塘久廢
  榕津寨巡檢司在廣運城内今廢
  龍平寨巡檢司在東鄉久廢
  社倉共四所今廢
  恭城縣舊署在鳳凰山下明洪武二年縣丞周憲臣徙建於南門内永樂中知縣蕭嘉祐重修成化十三年知縣夏瑋始遷於黄牛岡之原萬厯二十一年知縣任思四十三年知縣譚虬天啟七年知縣張汝醇重修後圯
  國朝康熈二十年知縣掲宗本重建於舊署右數十武大門南向去城垣僅二丈餘四十四年大堂復圮知縣張載齡重建五十七年知縣王汧重修教諭署在縣署東明萬厯五年教諭齊志道建訓導署在縣署東明萬厯三年訓導劉汝寛建
  國朝雍正八年訓導陳讓修
  典史署在縣署東明成化十三年典史林芝建鎮峽寨巡檢司在城北六十里明萬厯五年巡檢周時舉建
  濟留倉在縣治東原建一十三間
  國朝康熈二十九年知縣鄔佩珩重建十一間雍正八年知縣李澂捐造三間
  分防署在龍虎闗汛
  演武㕔教塲在東門外半里
  白面寨巡檢司西嶺寨巡檢司俱久廢
  分司署在南門内今廢
  府館在縣治北今廢
  富川縣署舊在鐘山下明洪武二十九年知縣張純遷建城西偏繼署縣事通判劉漢卿增建㕔閣萬厯三十八年知縣張文耀增修大門譙樓迎賓館吏廨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諶紹溶倡率公修
  教諭署在明倫堂左
  國朝康熈四十二年知縣周祚顯教諭璩鴻逵捐修訓導署在忠義祠旁
  典史署在縣治大門内
  國朝順治十三年典史管芝美建
  白霞寨巡檢司在奉政鄉
  萬石倉在南門内係舊驛館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劉欽鄰改建後又增葺四間東倉西倉俱在縣儀門内外
  國朝康熙二十年東建一間三十二年西建三間五十八年雍正四年七年陸續增建十一間
  庫在堂左
  分防署在儒學東
  教塲演武㕔在城南一里有旗臺有甬道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張鵬翼修建一在北門外今廢麥嶺同知署在縣東北六十里
  國朝雍正八年添設平樂府捕盜同知駐麥嶺十年署同知事桂糧㕔吳大猷建
  麥嶺營都司署在同知署西
  國朝雍正八年添設十年署同知吳大猷建
  麥嶺千總署在都司署西
  分防牛巖把總署去麥嶺南五十里
  分防小水把總署去麥嶺西南五十五里
  寨下市巡檢司在鐘山鎮今廢
  分司署在縣治南明正德八年兵備道張宏宜建今廢
  賀縣署本賀州治在東城内明洪武元年知州姚晉建後改縣十年知縣葛禮重修嘉靖二十三年知縣葉中梅隆慶間知縣陳試相繼增修明季盡燬縣官到任棲止無所里民斂貲搆買民房葺茅籬竹僅蔽風雨
  國朝康熈九年知縣何標重修易以磚瓦五十七年知縣韓牧吉捐建大門儀門
  教諭署舊在東門内明嘉靖二十三年教諭李文貴改建南門内學宫旁年久傾圯
  國朝康熈九年教諭劉懋沛修建
  訓導署久圯賃居民房
  典史署舊在倉前後燬今在縣旁公館
  信都巡檢司在封陽墟石寨北離縣城一百四十里後圯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巡檢楊洪道捐貲修復
  濟留倉舊在西門内明季燬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何標遷建署内三十二年知縣崔鴻儀修補雍正六年知縣徐大材又建七間七年署知縣劉廷錫又建四間共一十四間
  庫舊名湧泉在縣堂右明季燬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何標遷改衙署建於堂左五十七年知縣韓牧吉修
  富賀營守備署在城南門内明崇禎間建
  國朝順治十四年守備蕭起鳳重建
  教塲演武㕔二座今存一座在北門外
  按察司分司今廢
  府館在城隍廟前今廢
  大寧寨巡檢司在桂嶺鄉久廢
  沙田寨巡檢司在姜城鄉後遷於點燈寨久廢廂鄉義倉久燬
  荔浦縣舊署在今縣治城南濵江明洪武元年知縣馬宥建景泰七年知縣伍繪改遷今治萬厯十年知縣吕文峰增修額其堂曰思過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錢周鼒重修
  教諭署舊在縣西年久傾塌雍正六年教諭何宣猷捐貲遷建於學宫右
  訓導署在舊明倫堂地今圯僦居民房
  典史舊署在縣治西後圮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知縣林鉎捐買縣治東民房創建衙舍又圮三十三年典史沈世定捐建
  永豐倉常平倉俱在縣署東共二十四間
  庫一間在縣署内西側
  分防署康熈四年知縣錢周鼒拓城南儒學舊址建五十八年紳民公捐遷建於南門外關帝廟側演武㕔在東一里長生嶺教塲長四十六丈闊二十三丈
  分司署在縣治西今改為明倫堂
  南源寨巡檢司在縣北六十里後改設於南頭寨後廢為南源堡
  延賓峰門巡檢司在縣東三十里後改設於下龍民寨久廢
  府館在縣東今廢
  修仁縣署明洪武初建後圮
  國朝康熈五年知縣李子實重建十八年署縣事周清重修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左
  典史舊署在縣堂西久圯雍正四年典史汪奕上捐貲買地移建於城内西南隅
  永豐倉米倉一間在南城門内
  常平倉在縣治前向係草蓋時被火災雍正五年知縣王琬詳請蓋瓦建一十二間七年八年知縣金澤茂續於縣署内東西增建一十二間南城内添建一十三間
  崇義庫在縣堂右
  分防署在墟頭專汛在石牆去縣西三十里演武㕔在北門外教塲長三十丈寛十丈
  分司署在南門内今改為常平倉
  公館在青山坪距縣十五里
  昭平縣署舊在南門内大街明萬厯四年建知縣冷茂松重修
  國朝康熈元年知縣陳定國擇故紳王大振宅益以左側民舍遷建今治其舊署改為學宫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典史署在縣治内西
  永豐倉在縣堂東原建十五間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楊爕雍正三年知縣錢兆澧五年知縣唐其有修建七年署知縣史凌增建二間
  庫一間在大堂左側
  分防署在東門内
  演武㕔教塲在北門外
  龍門驛在西門内雍正四年
  昭潭驛在縣西久廢
  昭平驛在城外南關今廢
  廣運驛久廢
  昭平寨巡檢司在城内久廢
  分司署在縣治内今廢
  北陀城㕘將署今廢
  昭平堡守備署今廢
  永安州署在城北明洪武間為古眉巡檢司成化十三年復州治知州閉魯始建知州彭栗繼之明季兵燹圯燬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州陳昇遷於城内東舊分司署康熙四年知州鄧林尹復遷建於舊址中建大堂堂東西廨廡内為署室後起别墅亭池十三年遭偽逆兵燬十八年知州丁亮工修復堂西增建外書室内署㕔額曰退思
  學正署在州治西
  國朝順治十二年雍正十年知州陸埰重修訓導署
  國朝康熙四十五年添設與學正同署
  吏目署在儀門内東康熙十八年知州丁亮工修建雍正十二年吏目李澳重修大堂
  常平社倉四間在州治前東康熙十八年知州丁亮工建三十年知州沈增添建六間又州署外西增建五間雍正六年知州閔家權於二堂西偏奉建五間
  永阜庫在大堂西知州丁亮工建
  分防署在東門内
  演武㕔小教塲在北門外一里大教塲在東門外一里
  分司署在州治東
  國朝初改為州署康熈十八年知州丁亮工新建分司公館顏曰皇華公署
  梧州府
  府署在德政門内明洪武十年知府潘大郁建成化元年知府袁衷重修萬厯五年燬七年知府陸萬垓重建十三年知府林喬楠移建捕㕔糧㕔於西四十六年復燬知府陳鑑復建明季兵燹㕔署俱圯僅存府堂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府張繼曾修康熙二年知府黄龍重修建大堂川堂儀門及後衙十年知府楊彥溶增建花㕔小樓二十三年知府彭騰翓重修二堂二十六年蒼梧知縣尹惟斾重修大堂捲篷及六房三十三年蒼梧知縣張文達修川堂儀門三十七年蒼梧知縣劉以貴重修六房四十三年知府李世仁修儀門雍正八年知府吳士鯤重修清軍同知署在府堂東久圯舊址為營官占造順治十七年同知張璠捐貲買復重建衙署康熙六年同知楊䕃第重修十三年經逆變傾圮二十四年同知何顯祖修雍正十二年重修大堂頭儀門通判署舊在府堂東後圮康熙六年理刑㕔裁通判劉祚遷建署址十七年通判徐應龍修雍正十一年重修
  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東門外
  經歴司在府正堂東
  司獄司在儀門内西久圯今在大門西隅
  捐納倉三十間在城内茶山西康熙五十四年知府李世孝建
  社倉三間在捐納倉前雍正三年知府徐嘉賓建預備倉在社倉前雍正十年驛鹽道耿鱗竒詳請將餘鹽價銀東省預買鹽包運梧貯備委員建造庫三間在二堂西
  梧州協副將署在西門内
  都司署在塘基街康熈四十年改建清軍㕔之東守備署在城外西
  演武㕔教塲在城外西南雍正七年副將張榮修火藥局在城北雍正十一年
  提督學政行署在城北門内康熙四十六年建分守桂平梧道行署在城内西舊為分巡道署
  國朝康熙三年裁巡道改為分守道署十二年守道秦仁管拓後衙重建大門儀門屏牆二十三年守道興永朝雍正元年守道張若霈重修
  舊總督府在城内東北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韓雍建
  國朝順治十三年以通省錢糧重修建康熙十三年逆亂拆燬
  舊總兵府在舊總督府西明成化六年
  國朝順治八年總鎮馬雄駐節於此康熙十二年分守道秦仁管割儀門外地拓廣道署後衙因悉毁廢
  舊總府在城中土阜上總督府東南明成化六年都御史韓雍建為三府㑹同節制號令公所今廢察院行署在城内東南本總鎮舊署嘉靖十八年改為嶺表書院三十一年改為察院行署
  國朝順治十四年分守道陳宏業知府張繼曾重修今圯
  分守蒼梧道署在南薰門内明萬厯三十九年水圯遷於總兵府監稅公署今圮
  督捕㕔署久圯後為經歴照磨衙署康熙十六年巡撫將軍傅宏烈進勦吳逆即其後署建倉屯糧現存
  理刑㕔署久圯遺址為營兵占造
  國朝順治十四年推官閻玫詳復建置十七年推官鮑鳳翔增修康熙六年裁改
  照磨所在府正堂西久圮
  稅課司在館驛前西南江邊今裁
  遞運所在驛前東南江邊後裁革改鹽課提舉司今俱廢
  盤鹽舊厰在館驛東明成化六年總督韓雍建廣備倉舊在總府東今廢
  蒼梧縣署在府城西門内明洪武七年知縣朱守仁建天啓元年知縣區龍正重建兵燬後為營兵分占其地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朱庭燎詳復十五年知縣雷瑽始建門堂㕔室康熙三年知縣黄道宏修十一年知縣張若椷增修後衙建兩廊棲六房二十年兩廊燬五十四年知縣阮三錫重修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東門内
  典史署在大堂西順治十六年典史沈居泰建復長行巡檢司在城南一百里長行鄉上一堡月峒河口
  東安巡檢司在城東一百四十里東安鄉中堡安平巡檢司在城西八十里安平鄉
  羅粒巡檢司在城西南八十里須羅鄉
  常平倉舊在縣署南被水淹沒康熙三十七年知縣劉以貴改移縣署後另造板木倉十三間五十六年知縣劉國臣添造板木倉十八間
  庫一間在二堂側
  縣丞署在縣堂左久廢
  主簿署在縣署東久裁廢
  預備倉在正東門内久廢
  藤縣署舊藤州治唐時建明洪武七年知州趙文重建景泰二年知縣唐禮成化十年知縣方俊𢎞治十三年知縣廖佐相繼重修後毁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蒲珩重修四十八年知縣張純修大門儀門東西廊五十六年知縣陳士修捐修大堂川堂雍正二年知縣李文炎修兩廊教諭署
  訓導署舊在學宫内俱久圮僦民居為署
  典史署在縣堂右久圯僦居民房
  白石巡檢司在縣西六十里
  竇家巡檢司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廣儲倉在縣署西
  國朝康熈五十五年知縣陳士修建三十二間庫一間在縣堂西
  國朝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張純修建
  分防署在迎恩門内
  演武㕔教塲在迎恩門外左
  赤水巡檢司在縣東南今廢
  河泊所久裁
  按察司分司署在縣署東今廢
  府館在縣署東今廢
  容縣署本元容州路總管府故址明洪武三年同知王清建十年改州為縣成化三年都御史韓雍遷建𢎞治六年知縣車轟烈重修
  國朝康熈四十八年知縣施鳳儀五十八年知縣劉杞俱增建
  教諭署在縣南學宫門内東明萬厯四十八年知縣區龍正修建
  訓導署在學宫右明萬厯四十八年知縣區龍正修建
  典史署在縣堂東
  國朝康熙四十二年典史李紹英建
  大洞巡檢司在城東南七十里大横村明洪武間建久經寇燬僦居民房
  粉壁寨巡檢司在城南一百里大營村明洪武三年建久圯里民重修
  永豐倉在縣治東計二十七間明萬厯四十八年知縣區龍正建
  國朝康熙四十二年知縣徐發五十七年知縣張嘉碩雍正五年知縣王澂霞俱修建
  分防署在縣署右
  演武㕔教塲在寧遠門外一里牛皮塘
  按察司分司署在縣治西今廢
  府館在縣治西今廢
  庫樓一座在縣堂嘉靖四十二年建今圯
  岑溪縣署舊在城内西明洪武十三年知縣劉鎮建成化十六年知縣黄鳳翺始建今治𢎞治八年知縣余敦善重修嘉靖四十五年知縣掲𡹘改建燕㕔萬厯二十七年知縣曾莘重修闢串堂明季兵燬
  國朝順治間復建康熙九年知縣劉昌言修十年署縣事通判謝繼賢修儀門十八年知縣楊作霖修兩廊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後
  典史署在縣堂東今捐置民房在縣治右
  平河巡檢司在連城鄉汶水墟離城八十里常平倉在縣署東南計三十四間
  分防署在縣治右民房
  按察司分司署在縣署東今廢
  義平巡檢司今裁署廢
  濟留倉在串堂後今廢
  預備倉在縣署西今廢
  庫一間在縣堂右今廢
  懷集縣署在南城内元至正六年燬於蠻賊明洪武三年知縣楊定省建正統二年知縣李濬成化四年知縣陸德修𢎞治八年知縣區昌修建樓署鎮接山勢曰聳雲隆慶六年知縣雲上行重修改曰倚雲崇禎十四年知縣李盤構軒樓西值旱步禱得雨顏曰隨雨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鄒文郁四十七年署縣事同知姚士琳修四十八年知縣岳康重修堂署於樓軒舊址各建書屋雍正二年知縣陳廷嵩重修十年知縣江源捐貲改建
  教諭署在學宫東南明𢎞治中知縣區昌建
  國朝順治十四年教諭鄭開曙康熙十八年教諭唐忠弼四十六年教諭劉如晏俱重修
  訓導署在學宫西南明𢎞治中知縣區昌建
  國朝順治十四年康熙二十二年復設訓導歐陽𤍞修四十六年訓導甘霖濟重修
  典史署在縣治儀門内東今廢買居民房
  武城巡檢司在縣東三十里武城鄉明洪武三年設萬厯中重修久廢今移駐連㑹堡離城三十里慈樂巡檢司在縣西明萬厯十三年移設金鵝後仍改回今移梁村堡離城五十里
  預備倉在儀門内西明成化十六年知縣馮鍾建四間萬厯十一年知縣林春茂建二間四十七年知縣謝君惠修倉㕔三間東西厫四間又建一間
  國朝雍正五年署縣事劉信嘉修建五間六年署縣陳璠建一間七年知縣江源修建六間
  社倉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陳廷嵩於各鄉堡各蓋社倉一間共建十三間
  庫樓一所在縣堂東明嘉靖四十年署縣通判李鵬舉建萬厯四十五年知縣謝君惠修崇禎六年被猺宼燬十四年知縣李盤重建
  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臧振榮修葺久圯雍正七年知縣江源重修
  分防署久圯
  國朝康熙四十五年知縣桂天華奉議請以分司公館改為防守署
  演武㕔教塲在北門外
  分司署在縣署東今改為防守署
  蘭峝巡檢司在縣北七十里蘭峝山口久廢濟留倉在縣堂東今廢














  廣西通志卷三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六
  廨署倉庫附
  潯州府
  府署在城西北隅位勢髙敞明洪武八年通判陳善道建正統五年知府陳嘉謨修大堂二堂堂後為署室二堂東為書屋屋東為花㕔二層
  國朝康熙三十五年知府阿琳重修
  同知署在府堂左
  國朝雍正八年同知萬選重修遷屛牆出丈許增髙頭門
  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府前街
  經厯司在府署後
  司獄司在儀門右
  倉三所一在儀門外一在府頭門外一在縣學旁庫在府堂後左
  潯州協副將署在北門内
  都司署在府署東
  教塲演武㕔在西門外一里
  提督學政行署在西門内舊左江道署址
  分巡左江道署舊在府治東明末圯後遷西門内今改為督學行署
  通判署在府堂右
  國朝雍正七年奉裁改設思恩通判
  推官署在府堂左今裁
  分司署舊在北門内後遷小南門久廢
  府門驛在城南今廢
  遞運所久廢
  潯州衛久廢
  桂平縣署在府治東即漢布山縣舊址明洪武七年建𢎞治正德間相繼修理後移北門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知縣白元貞改建於東門内教諭署在縣署東
  訓導署在學宫内
  典史署在縣堂左
  大黄江巡檢司在城北五十里
  倉三所一在儀門内十二間一在縣前大街十二問一在北門大街三十間今在北街城隍廟旁羅秀巡檢司今廢
  平南縣署在南門内明洪武二十一年主簿向必華建永樂十四年毁景㤗二年知縣祝諭增修天順間主簿閻鼐重建成化元年復毁二年本府同知李應修建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孫獬修葺
  教諭署
  訓導署向俱在縣西
  國朝雍正四年教諭吳建猷訓導潘漢章建
  典史署在縣堂左明洪武間建
  國朝康熙三十九年典史任宗聖修
  大同鄉巡檢司在城北一百里
  秦川鄉巡檢司在城西北三十里
  濟留倉原二十九間在縣堂右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劉永濬捐建三間七年知縣何我驎詳請添建一十間十年知縣王瑞增建九間社倉在縣堂左廢今設於寳積寺
  分防署在縣署左
  教塲演武㕔在北門外半里久圯
  烏江驛久廢
  布政分司在縣治左今廢
  按察分司在縣治右今廢
  貴縣署舊在城西正徳十四年知縣戴曽宗遷建城東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鮑濟重修大堂四十六年知縣陳元煥修東書房二間五十四年知縣林兆惠修後堂
  教諭署
  訓導署原俱在東門外後圯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紳士李彬等呈請以裁汰縣丞署改為學舍前居教諭後居訓導厯任修葺典史署在治儀門内左土地祠後
  辛安寨巡檢司在縣南六十里
  倉厫在縣堂東西一十九間頭門外西七間南門内東西一十一間俱係舊有
  國朝雍正四年知府陳堯賢於頭門外西建社倉一間五年知縣劉仁達於大堂東建倉四間又於頭門外西建倉五間八年知縣孫超於西教塲建倉五間又於大堂西建倉一間
  庫大堂東西各一間
  國朝雍正八年知縣孫超修
  守備署在縣城西北一百二十里五山白面堡汛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王可欽建
  千總署在縣城西北五十里覃塘汛雍正三年知縣王可欽建
  分防署在西門内
  教塲在西門外
  縣丞署在縣治儀門内右今裁改為兩廣文署北山寨巡檢司在縣北三十里久裁
  分司署在縣治西街今廢
  奉議衛在縣署西久廢
  衛經厯在縣署西久廢
  守禦千戸所在縣署西久廢
  向武千户所在北門外久廢
  懐澤驛在縣署西久廢
  武宣縣署在城内西明洪武三年縣丞吳觀建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王錫九修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側
  典史署在縣儀門右康熙九年知縣王錫九修建安永鎮巡檢司在城北良村離城六十里
  縣廓鎮巡檢司在城西大張村離城七十里存留預備倉原在城内東北隅舊設康熙九年移建於縣廨之前後東西陸續添造共二十二間庫一間在縣堂右康熙九年知縣王錫九建分防署在西門内
  演武㕔教塲在北門外半里今改東門外
  驛在城西半里久廢
  南寧府
  左江道署在府治右明萬厯間巡道徐儒建大堂南向後為川堂後堂後為内署髙樓一座上下堂房各五楹西為射圃搆亭其上顔曰孤鶴左為留隂心逺二亭崇禎五年巡道黄中色重修髙樓右建景榕堂嵗久俱圯
  國朝雍正三年巡道甘汝來重修又以大門儀門卑隘悉為改建
  府署在巡道署左明洪武三年同知王驥建永樂間知府李晟𢎞治間知府劉芳正徳八年知府汪獻俱重修中為堂曰忠愛後為川堂又後為雙梅堂瑞文堂又後為知府後衙即清風臺舊基嘉靖四十年知府方瑜修題曰清風館館後為髙明樓易安軒明季圯所存惟大堂中堂髙明樓
  國朝康熙五年知府張文明於髙明樓前重建後堂十一年署府事周起岐於大堂後建川堂十二年知府金光聲修嵗久樓圯雍正二年知府慕國琠重建六年知府黒天池修
  同知署在府堂左
  國朝順治十八年同知薛爾賔修
  教授署在學宫東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知府孫明忠建
  訓導署在教授署右康熙三十八年知府孫明忠建
  經歴署在府堂左久圯今在城内民房
  府倉在府治東康熙五十四年知府沈元佐建造八十九間又城西八十里蘇墟倉一十九間五十八年知府黄之孝建
  左江鎮署在縣學右
  中營遊擊署在安塞門内直街
  守備署同街
  前營遊擊署在南門内大街
  守備署同街
  左營遊擊署在東門内大街
  守備署在石牌坊大街
  右營遊擊署在東門横街
  守備署在東門外下郭街
  演武㕔大教塲在倉西門外三里小教塲在南門外二里
  提督學政行署在安塞門内中營左
  通判署舊在府堂右後改建於堂左理刑㕔舊址久裁
  理刑署在府堂左康熙六年缺裁改為通判署今裁廢
  照磨所缺裁署廢
  知事署在府堂右久裁廢
  税課司在城西門外今廢
  遞運所在城外今廢
  察院分司在府治東北今廢
  布政分司在府治左今廢
  南寧衛署今廢
  衛經歴㕔知事㕔俱久廢
  左江道中軍㕔久廢
  鎮撫司久廢
  思南城守久廢
  慶阜庫在府堂左今廢
  宣化縣署舊在府治南明嘉靖二十三年兵備陳裒知府陳健以舊址卑隘遷建於三清觀地大軍倉左明末燬
  國朝知縣權寓民房通邑士民呈請知縣張瓊詳請創建康熙二十一年里民公置縣署褊窄後知縣朱晉元自置民房添造數楹及去任乏費將署兑交接任知縣取價銀四百嗣後作抵交盤五十七年知縣趙成章又添蓋房屋仍作價交代雍正六年知縣黄其炳捐貲補項永作縣署
  教諭署
  訓導署向俱寄居兩廡
  國朝康熙三十七年鄉官許必可同知馮㻾於學宫左各建二層六間
  典史署在縣署東南
  金城寨巡檢司在城東北站墟離城七十里八尺寨巡檢司在城東南劉村墟離城一百二十里
  那南寨巡檢司在城西北那龍墟離城一百二十里舊那龍巡檢
  國朝雍正七年裁歸入那南兼管
  遷龍寨巡檢司在城西一百里蘇墟
  三官堡巡檢司在城南二百里那悟墟雍正七年裁那龍巡檢改設
  大軍倉在縣署左原九間康熙二十一年重建雍正八年知縣黄其炳捐建三間
  常平倉在縣治北一十八間康熙五十四年知府沈元佐建蘇墟倉一十二間五十八年知府黄之孝添建俱發縣收管
  社倉三所一在城東北站墟一在城西北那龍墟一在城東南劉村墟雍正二年知縣趙成章奉行建造各一間
  縣丞署在縣署左今裁
  主簿署在縣署右今裁
  横州署舊在城内西南隅宋建元為總管府治明洪武中知州薛明理重修萬厯間改按察分司署為之在舊署左明末兵燹摧毁
  國朝康熙六年知州佟淮年詳請以前偽帥李定國行臺改建州署在城中大街東雍正元年知州劉斌重修
  學正署在小南門内康熙三十六年學正梁士昌重修
  訓導署在學正署右康熙二十六年訓導温聖章建
  吏目署在州署頭門内西偏
  大灘司巡檢署在灘北去城五十里
  國朝雍正七年添設
  軍儲倉三間舊在州署北今移城西南學正署左雍正二年知州劉斌修建
  常平倉分貯倉在城西南月江門内共五十二間康熙五十七年即舊州署改建
  社倉一在那陽村一在州治江南街
  分防署在大街西
  按察分司在城内西南明萬厯中改為州署今為常平倉
  南鄉巡檢司在州西六十里今廢
  古江口巡檢司陸答巡檢司雲表巡檢司俱久廢州門水馬驛在州治西烏蠻水驛在州東六十里今俱廢
  税課司久廢
  海棠遞運所久廢
  布政分司在察院分司左久廢
  察院行䑓在按察分司左久廢
  馴象衛署久廢
  上思州署舊在大街口明𢎞治十七年知府劉芳委州同知曾昺建後知州羅環繼成之崇禎中圯知州夏啟龍重修約移退後二十餘丈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戴夢熊重建
  學正署舊在學宫西久圯今建於學宫東
  訓導署久圯今僦居民房
  吏目署在儀門外西
  永豐倉二所原設一間在州堂左側又添造増貯倉十間在州堂左右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戴夢熊二十九年知州賈有福各修建
  上思營守備署在南門内本明左江道黄其晟宅康熙二十三年士民公捐改建為署
  教塲在東門外
  新寧州署在東門内明隆慶六年設州治始建嵗久傾圯
  國朝雍正六年知州徐德秩修捐建頭門儀門學正署在明倫堂側
  訓導署在學宫西南文昌閣旁
  吏目署在州署左
  倉厫二十四間在城東北署後康熙三十年重建五十六年知州顧延琮增建雍正五年知州徐德秩修
  庫一間在州堂東
  分防署在南門内西塘上
  教塲在東門
  隆安縣署明嘉靖七年設縣十二年知府喻義建萬厯元年圯知縣何一麒重建十五年知縣袁璧重修明末復圯今仍舊址増修
  教諭署原在明倫堂明萬厯四十三年教諭莊一德遷於縣署左街捐建正堂後衙儀門大門及厨房下房
  國朝雍正四年教諭喻聖傳修
  訓導署在明倫堂側
  典史署舊在頭門内左明嘉靖十三年典史林拱建後圯
  國朝康熙十八年典史梁文彬遷建於縣治左街那樓寨巡檢司在縣西三十五里
  國朝雍正二年巡檢周汝茂建於那樓村舊址濟留倉舊在縣治後明末圯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盛國俊於西門内捐建一十二間五十七年知縣張廷超又建十二間預備倉在縣堂左
  庫一間在縣堂右久圯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盛國俊修復
  分防署在北門内民房
  教塲在西門外一里
  永淳縣署在城内東北隅明洪武三十一年知縣何輔建正統十一年知縣蕭祺嘉靖三十年知縣潘景鋹重修
  國朝康熙四十二年知縣徐鳳池修
  教諭署在縣治西南
  訓導署在縣治西民房
  典史署在縣署大門内東
  南里鄉巡檢司在孫嶺村離城六十里久圯
  國朝雍正六年巡檢嚴發捐建
  武羅鄉巡檢司在甘棠屯離城六十里
  濟留常平分貯各倉共一十五間在儀門内左右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凌森美修建
  社倉一在城外西墟一在甘棠屯一在古辣墟雍正二年
  庫一間在堂右
  鄉約所在城西墟知縣凌森美増修
  分防署在城西門内
  教塲在西門城外
  縣門驛在南門外今廢
  火烟驛在火烟塘今廢
  分司在縣署西今廢
  果化土州署雍正十年遷建太平村
  吏目署
  國朝雍正七年裁以隆安縣那樓寨巡檢兼管歸德土州署明洪武二年建立久圯
  國朝康熙三十年襲土知州黄彪建
  忠州土州署明洪武間建厯年修
  州同署在州署右
  遷隆峒土巡檢署宋元祐間土巡檢黄勝竒建嵗久傾頹明末土巡檢黄元吉重建
  國朝康熙十四年土巡檢黄國運修雍正二年土巡檢黄震中重修
  太平府
  府署在南門内明洪武三年知府金濟平建西南向後燬於火成化十二年知府何楚英修建擴前基兼創燕居㕔羅順為記嘉靖末知府徐師臯萬厯三年知府蔡迎恩俱修後為江州土酋拆毁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府馬正午修復大堂川堂堂後建二樓樓後寢室兩廊吏舍秪編竹覆茅康熙六年知府髙不矜重修盡易以瓦大門譙樓顔曰逺景改舊庫樓為東西二軒二堂後建樓房一所為内室軒西為射圃日久大門圯署府事于鼎元修五十七年知府王𣻜修
  同知署見寧明州
  通判署舊在府堂東北
  國朝康熙三十三年通判俞品遷建於府堂左後改廢移駐見下龍司
  經歴㕔在府堂左後毁萬厯間知府蔡迎恩改建理刑㕔大門右
  國朝康熙五十八年經歴潘竒遷建通判㕔舊址教授署舊在泮池左後遷於東門内
  訓導署在鄉賢祠右
  預備倉在乃積倉旁
  豐濟倉在府堂左雍正三年知府甘汝來重建新太協副將署在東門内大街即㕘將署
  都司署在小西門内大街
  千總署在小西門都司署側
  理刑㕔署在正堂西北今裁廢
  分司在東門内右街今裁
  乃積倉在府治東北今廢
  崇善縣署舊在府城外西北明嘉靖十九年始遷附郭建治府署北積慶寺舊址隆慶六年知縣何道臨増建後圯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張京鍷重修建
  縣丞署在恩城去縣一百二十里
  國朝雍正十一年裁併恩城土州地添設分駐典史署舊在縣署東今改建城東闗帝廟左倉九間在縣堂右明隆慶六年知縣何道臨建
  國朝歴任知縣皆重修葺
  左州署在州西城内明正德十四年知州李欽承建嘉靖二年知州周墨増修廨舍六年知州方紀龍建譙樓十四年署知州事潯衛經歴鍾鍊繼増修二十九年知州鄧體靜自堂寢達儀門皆重修建并復撫綏保障二坊自為記
  國朝康熙八年知州紀振邊十一年知州韓之屏六十年知州羅士奎相繼修葺
  學正署在州城北門内康熙六十年學正闗士勲捐建
  訓導署舊居民房
  吏目署在州治儀門左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州鄧體靜建後圯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州談竒逢建復
  倉一十六間在大堂左側康熙六十年知州羅士奎建
  庫二間在二堂右康熙六十年知州羅士奎建分防署在州城
  演武㕔在東門外圯教塲東西寛五丈南北長十八丈
  養利州署明𢎞治十一年知州羅爵建萬厯四十八年水没兩廊吏舍知州王淧修建明末盡燬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州傅天寵改舊公館為署在舊署西康熙十三年復毁於兵三十年知州汪溶日重建
  學正署在明倫堂西
  訓導今移駐太平土州
  吏目署舊在州署大門内久廢今移建於闗帝廟西
  倉六間在大堂左右康熙三十年雍正七年知州徐德秩重修
  庫一間在大堂右
  城守署在城隍廟後
  永康州署明萬厯二十七年知縣劉炅詳併思同地改縣為州始建治尋廢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州尚恒建葺茅僅蔽風雨康熙四年知州趙森易瓦重修後燬十八年知州吳尚庚許延邵二十九年知州柯法四十年知州葉旉相繼修復
  學正署
  訓導署俱久圯僦居城内民屋
  吏目署在州堂左康熙三十九年吏目劉文玉建常平倉二十一間在儀門兩旁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柯法建又三十九年四十四年於堂之東西雍正六年於堂東箭道各増建
  分防署在州城
  寧明州署即舊思明土州署自改土歸流屬思明同知管理雍正十一年添設知州
  倉六間在州堂東雍正八年
  分防署在南門内雍正五年思明同知顧延琮建教塲在南門外
  馗纛營都司署在州治西北四十里
  千總署在都司署左
  理土督捕同知署即舊思明土府署元至元間總管黄克順創建茅堂明宣徳間土知府黄𤦇修易以瓦成化間土知府黄道重建
  國朝康煕十三年交夷犯境官署民房悉燬後修建雍正十一年改為同知署
  學正署在明江東街雍正十一年改思明府學為寧明州學設學正以思明經歴署址改建
  新太協右營守備署雍正十一年添設駐防明江即舊思明同知署
  教授署訓導署康熙二十八年教授髙熊徵詳建南坡書院立儒學公署於右今廢
  經厯署原在南門因變亂燬拆
  國朝康熙初年經歴焦象賢移住東街五十八年經厯張琢重葢造今改廢
  照磨知事檢校三員缺明萬歴問裁署廢
  通判署明𢎞治間裁廢
  太平土州署明嘉靖二十七年知州李栢遷下渡
  國朝康熙十年知州李開錦遷建蕩懐
  州同署即吏目署在土州署東雍正四年裁吏目改設
  訓導署在學宫側雍正三年奉准由養利州改駐安平土州署在州東會仙巖下
  州判署即吏目署在土州署東南雍正四年裁改萬承土州署在麒麟山北
  州同署舊吏目署在土州署東南雍正四年裁改茗盈土州署在州西北
  吏目署在土州署後
  全茗土州署在通利江東
  吏目署雍正六年裁歸茗盈吏目兼管廢
  龍英土州署在八仙山後
  州同署舊吏目署在土州署東北雍正四年改設結安土州署在州東
  吏目署在土州署西
  佶倫土州署在州西南
  吏目署在州東南
  都結土州署在州南印山後
  吏目署在土州署西北
  江州土州署在掛榜山東北
  州同署即吏目署在土州署前雍正四年改設下石西土州署在州西南
  吏目署在弄花山西土州署左側
  憑祥土州署在州北
  州判署舊吏目署在土州署西南雍正四年改設思州土州署雍正十一年思明土府改移治伯江土官先以事革未建
  州同署雍正十一年裁思明土府經歴缺改設州同駐海淵墟
  恩城土州署在州西南今為崇善縣丞署
  吏目署在土州署左側今裁
  鎮逺土州署明初土知州趙勝昌修建
  上下凍土州署在青連山南元至正間建
  思陵土州署明洪武間土知州韋延夀修建羅陽土縣署在縣北隅
  典史署在縣署西
  羅白土縣署明洪武初土知縣梁敬賔修建下龍司通判署雍正七年㕘革土巡檢以通判移駐帶理司事即舊龍州署
  龍慿營都司署在司署東
  千總署在都司署東
  上龍土巡檢司署雍正三年分龍州改建
  陀陵土縣署
  典史署俱康熙二十八年裁廢
  鎮安府署舊係土府官舍歴經兵燹
  國朝康熙八年通判彭權即舊址興建廨舍大堂廂廊露臺規制粗備雍正七年裁通判設知府即為府署
  教授署雍正十一年以思明土府教授改設知事署在府儀門東偏
  倉厫九間一在儀門内東西各二間一在大堂西五間
  庫一間在大堂西
  城守署在東門外
  内教塲在儀門外長四十丈闊八丈五尺
  歸順州署明天啟間因莫夷殘破移建計甲結茅為堂舍東西廂為吏書房前為儀門
  國朝雍正九年改土設流十一年知州駱為香奉文估議改建
  州同署在州治西南雍正七年裁吏目添設州同即以吏目署為州同署十年移駐舊州現奉估建學正署雍正十一年添設
  吏目署在州治西南雍正七年裁改為州同署十年復設仍舊署
  分防署在州西南上勾隘隴邦村雍正八年新設遊擊署雍正八年添設鎮安營遊擊駐州城知州駱為香估奉建造
  奉議州署即舊土知州署明天順三年土官故絶改設流官州判統理州事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州判曹李登始建草堂三十年州判陳洪建住房三十四年州判趙步獻建左右班房四十年州判張昌吉建頭門儀門本年州判王者璽修四十五年州判羅興祖建二堂五十三年州判顧之安修各廨舍盡易以瓦雍正七年州判邵銓重修
  向武土州署在土城中北向為堂二前門後廨環以土垣康熙五十八年土知州黄道逺修建州判署在土城東北康熙五十八年土知州黄道逺建
  都康土州署在隆滿村元延祐間土知州馮紹龍建明崇禎間土知州馮宗箕修年久傾圯今止草堂前後數楹
  吏目署在把都村雍正四年新設土知州馮御綬建
  上映土州署在州北宋皇祐間土知州許公順建小鎮安署舊在音峝明天啟間遷修麽窰
  守備署雍正八年増設鎮安營遊擊以守備分駐旁有分防署
  下雷土州署在筆架山西明洪武間重建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
  吏目署在土州署右後遷南門内
  湖潤寨土巡檢署康熙初年土官岑宗熙修栁州府
  右江道署舊在府學東街今係南門内係分司舊址雍正十年右江道黄岳牧重修堂室書㕔府署在大南門内明洪武六年同知莫玉建成化九年知府何楚英修
  國朝康熙六年知府劉永清二十八年知府張曰任俱修雍正八年知府錢元昌重修
  督糧通判署在儀門左雍正二年通判戴中行修教授署在明倫堂右
  訓導署在學宫左側俱康熙五十五年知府趙世勲修
  經歴司在理刑㕔前今圯暫住同知署内
  司獄司在府頭門西康熙五十六年知府黄之孝修
  倉厫四十八間在明倫堂左側康熙五十四年知府趙世勲建又三十間在府署儀門内西同建栁糧㕔倉厫九間在城南府學宫左雍正十一年委馬平縣知縣張嘉碩估計工料請領公帑添建新倉三間拆造舊倉六間
  庫一間在府堂西
  提督署在東門内康熙三十八年提督張旺修㕘將署在府署後街康熙五十年㕘將李先培修中營守備署在右江道署後街康熙四十七年守備閻錫爵修
  左營遊擊署在西門内康熙四十八年遊擊楊之杰修
  守備署在本營遊擊後街康熙五十二年守備劉全德修
  右營遊擊署在西門内康熙五十五年遊擊劉先修
  守備署在西城街
  前營遊擊署在學前康熙五十六年遊擊袁登明修
  守備署在十字街康熙四十七年守備李宏發修後營遊擊署在左營署右康熙四十九年遊擊解登榜修
  守備署在府右街康熙五十二年守備孫之藻修城守都司署在西門内十字街
  演武㕔在北門外教塲周圍二百七十一丈提督學政行署在南門内
  清軍同知署在府堂左康熙六年同知周從謙修今裁署存
  分司署改為右江道署
  理刑㕔署在府堂西今裁廢
  照磨所在督糧㕔前今裁廢
  檢校署倉大使署久廢
  税課司在府門外遞運所在東門外今俱裁廢分守道署久廢
  栁州衛指揮署衛經歴署鎮撫司署俱久廢馬平縣署舊在府治東明洪武四年縣丞唐叔達建成化十七年知縣謝正始遷於府治北嘉靖二年知縣潘志重修
  國朝康熙五十五年知縣髙元貞修
  教諭署
  訓導署俱久圯今在縣學後
  典史署在縣堂左康熙四十八年典史徐啟有修五十六年典史丁祚錫重修
  穿山鎮巡檢司在縣南八十里
  三都鎮巡檢司在縣西南七十里俱雍正十年添設
  倉厫在縣署内康熙三十年建五十七年知縣髙元貞重建雍正十一年署知縣張嘉碩重修建共四十一間
  分防署一在三都汛一在五都
  雷塘驛在東門外今裁廢
  穿山驛在縣南八十里今裁廢
  新興巡檢司在縣南五十里今裁廢
  雒容縣署舊在舊縣明洪武六年成化六年正徳十五年嘉靖三年監察御史汪淵重建萬厯三年遷今治重建
  國朝康熙十六年逆冦焚燬葺茅搆宇二十三年知縣林世定捐改瓦房雍正七年知縣馬樸於舊署之右捐建新署舊署改為倉厫
  教諭署在明倫堂側
  訓導署在崇聖祠側
  典史署在縣治東北
  江口鎮巡檢司在縣南一百三十里運江
  平樂鎮巡檢司在縣東北九十里舊縣
  倉厫向在舊縣署堂左右垣泥覆茅貯榖易致朽腐
  國朝雍正七年知縣馬樸詳明以舊署二三堂書室各三間捐貲改建
  分防署在縣署後
  雒容馬驛在縣東北今廢
  羅城縣署舊在西羅鄉明洪武三年遷建於鳳凰山麓明季盡燬
  國朝順治十五年署縣事苗爾䕃建草堂三間知縣于成龍稍加修葺僅蔽風雨康熙十八年偽署縣饒廷勲始建前後三堂東西北書室雜舍俱覆以瓦二十二年知縣錢三錫修大堂四十年知縣趙瑞晉重修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縣治東學宫舊址
  典史署在縣堂西康熙二年典史張應光創建嵗久圯四十年典史王家垣重修
  莫離鎮巡檢司舊在城東八十里何潭村
  國朝康熙二年巡檢楊光先創建後燬四十一年巡檢張輔佐移於東九里
  武陽鎮巡檢司在城東六十里巴臺村
  通道鎮巡檢司在城東北二百里寨協村
  國朝康熙五年巡檢陳士名建後被土人拆毁雍正八年重建
  積貯倉在縣署東前後
  國朝康熙初年知縣宋元亨修板倉十二間二十八年知縣常仲讓修磚倉十二間三十六年知縣王永清修十五間四十年知縣趙瑞晉修建六間分防署在城内
  分防通道千總署雍正八年建設
  栁城縣署在南石城門内明洪武三年縣丞陳祖政建後圯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張冕甫至邑邑生梁汝遇倡率入城伐木開署營建草堂迎冕入後次第版築二堂三堂東西書房客㕔内室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駱斯才重修
  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側
  典史署今在縣署右
  東泉鎮巡檢司在縣南五十里久圯
  國朝雍正七年巡檢徐瑶重建
  古寨鎮巡檢司原在東鄉
  國朝康熙八年巡檢王道新遷建於城西北七十里古寨里
  濟留倉在縣署内康熙三十五年知縣王左待建十間五十八年知縣蘇潮修建八間雍正二年知縣丁文麟増建五間七年知縣周之瑚十年知縣楊恒各添葺三間
  分防署在城北門内
  融縣署在城東明宣德十年知縣鄧和重建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王胡道二十三年知縣張廷柱三十四年知縣梁廷桂四十六年知縣吳從龍相繼修葺雍正八年知縣陸嘉謨重修
  教諭署在學宫左
  國朝康熙四十五年教諭唐良梧改知縣吳守兹祠為署在舊署左
  訓導署在明倫堂右
  典史署久廢
  國朝康熙五十年典史周炳捐建在縣治右
  長安鎮巡檢司在城北四十里
  思管鎮巡檢司在城東一百里
  倉厫在縣堂左右舊有三十九間半多倒塌
  國朝雍正六年知縣李恒𤇍八年知縣陸嘉謨各捐貲修葢計二十間
  庫在大堂左側
  分防署在東門内縣治左
  教塲在西門外長五十五丈寛五十丈
  察院分司在縣治西今廢
  懐逺縣署在新城正中明洪武二年縣丞李忠建萬厯十九年知縣蘇朝陽増建規模壯麗明季圮
  國初僅存茅屋數楹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廖蔚文六十年知縣孫來賀雍正三年知縣王景獻相繼増修
  教諭署在西廡後雍正七年教諭謝之炯捐建訓導署在東廡後雍正八年訓導李良相捐建典史署舊在縣署左久廢
  國朝康熙四十八年典史范大本在分司舊址捐建梅寨巡檢司在縣北二百里雍正九年増設倉厫舊設六間久廢
  國朝康熙六十年知縣孫來賀建十五間雍正七年知縣陸嘉謨建五間在縣署東西北共二十間分防署一在城内一在沈口雍正八年増設分汛分司在縣治西久廢其地今建典史署
  象州署元大徳六年建在城西門内偪近城垣明洪武二年同知李友賢修宣徳九年燬十年知州胡敬重修嘉靖三十四年知州萬人傑増建年久頽圯
  國朝遷建城東門内即明總兵孟宗文故居前後堂内室共五層無書吏廨舍康熙五十七年知州楊以牧修并増葺吏書草舍六間
  學正署舊住明倫堂雍正五年學正蕭禮讓於明倫堂後建草屋一帶
  訓導向無署僦居祠内雍正六年訓導黄龍徳在明倫堂東北建草屋三間
  吏目署向在舊州署東明萬厯中吏目陳以瀚改建於右江道署址久廢今改建於北門内
  龍門寨巡檢司在城東八十里昌化里
  受納倉舊在二堂旁二間後三間明萬厯中知州陳一定李維岳修建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州楊以牧於舊倉前左右建十六間雍正二年知州徐徳秩四年知州陸廷光俱重修
  分防署在城内東北隅
  教塲在東門内長五十九丈闊九丈
  右江道行署久廢
  來賔縣署唐乾封二年建在城内西南隅久廢明洪武元年縣丞孫仕安重建二十四年知縣周華修正統十年署縣事典史黄鳳建後堂成化十六年署縣事典史田智建六房知縣包羲臣時行相繼重修明末燬
  國朝康熙四十一年知縣曹秉榖重建
  教諭署
  訓導署俱久廢今僦居民房
  典史署在縣署左今徙居民舍
  界牌鎮巡檢司舊在縣西後遷石牙村在城南八十里
  倉厫舊在豐濟倉後改為濟留預備常平三倉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知縣曹秉穀將六房改建倉厫一十七間雍正八年知縣吳逢年捐修三間庫一間在堂左康熙四十四年知縣曹秉穀修分防署在城北
  教塲在北門外二里
  分司在城内西今廢
  在城驛在城西二里順治六年裁署廢
  守禦所在城東南隅夊廢碑尚存
  慶逺府
  府署舊在舊城西北明洪武二年通判王毅建成化元年知府周一清重修明季冦燬
  國朝順治九年署府事王家䕃遷故宦張宅後知府崔俊以鄭千戸故宅修理為署即今治在舊署左康熙十三年經逆亂拆燬知府白啟明復建清軍同知署在舊府堂左後裁廢雍正七年復設駐德勝鎮
  教授署久圯僦居民房
  訓導署僦居民房
  經歴㕔舊在理刑㕔前久圯後遷於舊南門陳氏故宅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經歴章華衮重修
  常平倉一十七間在府堂東康熙二十七年建慶逺協副將署在東門内康熙四十四年副將江楊淮建
  守備署在東門康熙三十五年守備梁謨建演武㕔教塲在東門外康熙三十三年守備梁謨建
  戎政行署在德勝鎮
  督糧㕔在舊府堂右今裁廢
  理刑㕔舊在清軍㕔前今裁廢
  司獄司久廢
  分司在今府署左税課司在宜山縣學右俱久廢慶逺衛在新城東北明洪武二十九年建久裁廢遞運所在府東今廢
  廣盈倉在府東北今廢
  宜山縣署舊在府城西南宋元祐五年建明季冦燬今以故紳陳氏宅為縣署在舊南門右
  縣丞署在徳勝鎮本戎政行臺舊址今改駐清潭里髙泉村
  教諭署圯今在城内僦民房為署
  典史署舊在縣署左後改署右今圯僦民房為署徳勝巡檢司在德勝鎮西久圯雍正十一年重建於鎮之適中
  龍門巡檢司雍正九年添設建署於馬欄村右距縣六十里
  常平倉在縣前五間康熙二十七年雍正六年知縣張夢白因不敷存貯詳奉増建一十二間於舊倉之側
  懐逺巡檢司在懐逺鎮東江巡檢司在東江鎮俱裁廢
  宜陽驛在新城東門外大曹驛在城東四十里德勝驛在德勝鎮今俱裁
  土堡巡檢司今裁廢
  思恩倉在河池所久圯
  河池州署在州城西北半係草房康熙六年知州王玉麐修二十三年知州劉安國重修盡易以瓦雍正四年知州陳舜明查勘大堂川堂頭門儀門吏舍書室等房俱皆頽圯捐貲修建
  學正署在學内久圯
  國朝雍正四年知州陳舜明重修七間
  州同署在州三旺村明萬厯間改土歸流始建草房
  吏目署在城隍廟南二廨俱係草房
  倉厫向僅五間在州署二門内
  國朝雍正三年知州陳舜明於頭門東陸續捐建一十三間
  河池營㕘將裁以慶逺協右營守備駐劄
  演武㕔在南門外
  天河縣署舊在城南明崇禎四年野燒延燬
  國朝順治十五年於舊址西北隅建草房數十間後盡燬康熙四十五年知縣蕭𪰋捐貲重建
  訓導署在學宫右
  典史署在縣署西康熙二十九年典史鄧俞建倉房在縣署左右有土磚有竹蔑有板計共八十囤貯狹小而易朽現在酌議改建
  分防署在縣治北康熙四十八年千總朱秉彞建思恩縣署舊在歐家山南向明萬厯二十七年知縣林應龍改西向嗣後洊罹兵火訖無寧宇
  國朝順治十五年於舊址建草堂數間復南向康熙元年知縣翁世庸修建前後門堂俱覆以瓦四十一年知縣彭宸淥増葺西㕔雍正二年知縣梁楷増建内署九年知縣林協増建治事㕔
  訓導署久圮
  國朝雍正二年訓導何文煜捐建於明倫堂後典史署在縣大門内康熙五十九年典史吳斌増葺以瓦雍正五年典史錢景坤重修建
  濟留倉在縣署東向係竹簟圈圍雍正二年知縣梁楷改建一十四間於署西又建三間俱覆以瓦又官捐社倉一所在縣東門十一年知縣林協建分防署在南門内雍正五年把總陳宗建
  演武㕔在西門外
  東蘭州署原土州署在武篆哨後移東院
  國朝雍正八年改土設流知州吳正一詳議營建學正署雍正十一年添設
  吏目署在營房外東街知州沈志榮建
  倉房現在詳估建造
  城守守備署雍正八年添設營建廨舍左右環造營房二百間
  千總署
  把總署俱雍正十一年添設現在議建
  荔波縣今𨽻黔省順治十七年知縣王家正建係草堂康熙二十年知縣劉棻四十五年知縣岳維相繼修建易以瓦
  常平倉在縣署内
  那地土州署在本州哨編茅為之
  州判署在排門街之東距土州署三里
  南丹土州署在本州哨青雲𡉫南大堂内宅俱係瓦房明崇禎元年知州莫伋禦冦有功勅賜勲著西南扁額建石坊在署前
  州同署在土州南
  忻城土縣署在落喇院向北
  典史署在三界廟北
  東蘭土州州同署在鳳山哨
  永定土司署在三寨草房向南
  永順正土司署舊在古桑後移古臘今在交倚永順副土司署在思農草房南向
  思恩府
  府署在城中稍南後倚蜒蜿山明嘉靖七年知府桂鏊建中為師帥堂後為思補堂明季堂及頭儀門東西吏舍俱圯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府金夢麟重建五十九年知府李世孝重修并建東西鼓亭
  清軍同知署在府堂西明嘉靖九年同知趙儒建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同知佟淮年遷武緣縣南街舊署圯雍正七年改理苗同知移駐百色詳田州捕盗通判署雍正七年新設見古零
  教授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明倫堂東雍正二年改撥西林縣經歴署舊在府堂左側明嘉靖九年經歴張會建後圯
  國朝康熙六十一年經厯黄於仁捐買民房遷建於北門内
  司獄司署在頭門西明嘉靖九年
  國朝康熙六年司獄陸汝楫重修并修監房
  九土巡檢司廨在府署後每月一司領土兵赴府駐衛明季圯今為官兵營房
  永豐倉六間在武緣縣署東雍正五年詳明増建常平倉在大門内西
  庫一間在府堂東明嘉靖七年知府桂鏊建思恩協副將署在府治西北即分司署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副將吕八音移駐武緣舊署圯現在估修復移府城駐劄
  左營守備署
  右營守備署俱在府城東
  演武㕔在東門外五里教塲
  分司署改為思恩協署今圯
  武縁縣署明洪武元年建在城東門内萬厯十三年知縣鄭學醇修四十一年知縣李先春移建南門内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張振徽重修建
  教諭署久圯在學内廂房
  訓導署久圯在城内民房
  典史署在縣署大門右明萬厯四十一年知縣李先春移建
  鏌鎁寨巡檢司在城東五十里明洪武元年建久圯僦居民房
  髙井寨巡檢司在城北一百里明洪武元年建久圯僦居民房
  預備倉在縣署南一十四間明萬厯八年知縣黄約修後圯
  國朝康熙四年修復雍正六年知縣艾光紱捐建均貯倉三座九間
  庫一間在縣堂左明萬厯四十一年知縣李先春建
  分防署在縣城内康熙七年知縣莊振徽同千總江輝捐貲買民舍修建
  演武㕔教塲舊在北門外明隆慶間知縣錢盛改建東門久廢萬厯十二年知縣鄭學醇復建於舊址
  國朝雍正七年改設於南門外離城三里
  分司在縣署東明萬厯十二年知縣鄭學醇修今廢
  博澁寨巡檢司
  西舍寨巡檢司俱雍正四年裁汰署久圯
  賔州署在城北明洪武元年知州馮榮建俞德儒重修𢎞治七年知州梁魚正德七年知州孫佐俱重修嵗久圯天啟七年署知州黄養正重建規模壯偉明末盡燬
  國朝順治十四年上林縣知縣蔡萬俊來州招撫後漸次修葺大堂餘俱茅屋康熙十二年知州張元勲重建三十三年大雨傾圯三十四年知州鄧志福四十二年署州事張一祥五十二年知州陳俊民相繼修建雍正五年知州陸廷光捐建
  學正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舊無署
  國朝康熙四十六年訓導杜竒頴始於明倫堂西建築三間日久傾塌雍正六年訓導韋俊衡於舊址捐建
  州同署
  國朝雍正七年添設駐劄三里營離城五十里吏目署在州署西
  安城巡檢司在州治東七十里安城鎮
  常豐倉在州治東康熙三十八年知州歐陽明萬建造一十八間五十六年署州事范從益増建六間
  庫在州堂西
  城守㕘將署
  國朝雍正七年裁汰河池營添設建造即州判署舊址
  守備署
  國朝雍正七年添設建造於東門内
  教塲在東門外離城三里
  提督學政行署在州左即分巡道舊署
  州判署在州署西久裁廢今即其址建添設㕘將署
  分巡道署今改為學政考棚
  察院署分守道署俱久廢
  遷江縣署在小南門内明正德七年知縣黄振英建
  教諭署在明倫堂西
  訓導署在縣署東
  典史署在縣堂東
  清水鎮巡檢司在縣城南七十里
  廣積倉共三十六間在縣署西
  分防署在城南
  分司在小南門内今廢
  上林縣署在縣東城内東向明洪武七年縣丞周偉建宣德十年知縣段順孜重修
  教諭署在明倫堂前
  訓導署在義學内
  典史署在縣治左東向
  三畔鎮巡檢司向在三畔村
  國朝雍正六年移駐思吉鎮知縣陳會津捐建倉厫在縣署左舊存三十二間
  國朝雍正六年知縣陳會津捐建八間共計四十間庫一間在堂北
  分防署在縣南門内
  守備署在三里營去州城東北五十里明萬厯六年建
  國朝雍正十年改轄賔州營
  千總署原在三里營
  國朝雍正六年移駐思吉鎮知縣陳會津捐建教塲在三里營城南
  演武㕔三間在縣南一里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吳鍾芬建
  右江道行署在府館東今廢
  思龍驛雍正四年裁廢
  府館在縣治南今廢
  田州土州署明洪武間知府岑伯顔遷治於來安時建宣德間知府岑紹成化間知府岑鏞相繼修理明末遭富州儂賊焚毁
  國朝順治十八年始就故基西北葺茅棲止康熙四十七年土知州岑應祺遷建舊治北一里大堂二堂内為樓屋儀門大門廊房獄舍俱備
  州同署在土知州署西南一里
  義倉五間康熙六十一年土知州岑應祺建理苗同知署在東城内闗帝廟左雍正十年建右江鎮署雍正五年新設駐皈樂七年改駐州西九十里百色市十年署思恩知府劉廷錫奉檄督建頭門儀門左右班房各三間大堂五間東西吏廡如之後為二堂再後為内署各翼以廂房聨以羣房其偏為書室一為箭亭前為官㕔及左右材官之屬規模頗備
  中軍遊擊署雍正七年改駐百色在總鎮署東右營守備署在總鎮署西
  千總把總署共六所
  上林土縣署舊在枯街村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土知縣黄爵泰遷建那莪村白山土司署舊在喬利墟旁因兵燹頽圯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土巡檢王一璋遷於博結村興隆土司署舊在喬利兵燹殘燬遷盧何城頭何村今在七處城頭葺茅屋為堂舍
  那馬土司署明正統間岑瑛建
  定羅土司署明萬厯間建在木城頭明季兵燹圯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土巡檢徐士賢遷建朗城頭大成山下
  舊城土司署在八峰山下明萬厯間建
  下旺土司署在首城頭内兵燹焚塌
  國朝順治三年土巡檢韋際鉉遷那海堡石城頭安定土司署在舊洲荒廢久今以地六村為司治康熙四十年増修
  都陽土司署在岜皂村兵燹後葺茅屋三楹古零土司署在紗帽山前明萬厯間建
  通判署在土司署前
  國朝雍正七年改駐九年通判吕成章奉估建造
  泗城府
  府署東倚凌雲山西面澄碧水明崇禎間土知府岑繼祿建大堂後堂東西二廂前後廨舍及茘枝園池亭之屬後俱圯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土知府岑齊岱因舊存川堂大堂儀門三層復於署右建偏署四層雍正六年改土歸流即以土知府署為府署
  清軍同知署在府治南康熙二十年土知府岑繼禄建五十五年土知府岑齊岱修
  教授署在學宫側
  經歴署舊在府署南康熙二十三年建五十七年重修雍正十一年改駐天峩
  照磨署雍正十一年添設居經歴舊署
  平樂司巡檢署在府東平樂村雍正十一年添設倉厫在偏署旁左右各三間雍正八年知府祖良範建
  庫二間雍正八年知府祖良範於大堂左右兩旁改設
  城守遊擊署在隔江西岸距府署四里原係皈樂協分防守備舊署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土知府岑繼祿建雍正七年以右江鎮標右營遊擊分駐
  守備署在皈樂距府一百九十里原係皈樂協中軍守備舊署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
  千總署在府治西岸
  把總署共四所分駐西岸皈樂邏里長隘
  教塲在泗城營前距府治四里
  西隆州署即土知州舊署改設西北向
  州同署舊在州署右
  國朝雍正七年改駐八陽建造
  訓導署康熙五年改土歸流學校未設五十年知州陳大輦詳建學宫并請將武緣縣學訓導分駐専司督課
  吏目署未建現僦居民房
  倉厫十二間在州署東西兩旁又八達新建倉房共六間
  庫一間在州署川堂右
  遊擊署在八陽
  國朝雍正六年改設隆林營十一年創建
  守備署在州署西砦雄山麓
  千總署在守備署右
  把總署分防八達雍正十一年
  演武㕔在千總署前新創草亭一間
  西林縣署康熙六年知縣王𤇍創建在城中央東向周圍土垣前有大門儀門中三楹為大堂左右為吏役所其川堂内室初皆夾茅編竹為之三十年知縣翁年倫修葺加以瓦
  訓導署雍正二年始撥思恩府訓導兼課
  縣丞署在縣署東康熙六年建三十六年裁廢雍正二年改建於學宫
  典史署康熙六年修建在東門内前後兩層各三間久圯僦居民房
  倉厫十六間在大堂右康熙六年知縣王𤇍建庫一間在大堂左康熙六年知縣王𤇍建
  城守守備署康熙六年守備殷可玉建在西門内堂署二層各三間前大門儀門四十六年守備武詹修
  千總署康熙六年千總植煇創建在城南門内兩層各三間四十八年千總韓超修
  把總署雍正八年添設駐劄那佐
  教塲舊在西門外
  正二年改建學宫
  直𨽻鬱林州
  州署明洪武初知州趙鑑建隆慶間知州張一清修
  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郜超修雍正三年知州張永熊重修後樓寢室川堂莅事堂十一年知州李錫秦重修東西廂吏舍
  州判署舊在州署右
  國朝順治間改建於州署左康熙三十八年缺裁署廢雍正九年復設現在建造仍於州署右
  學正署在城西學宫左康熙五十八年學正柯國正建
  訓導署在明倫堂側
  吏目署舊在州署左
  國朝順治間改建州署右康熙五十八年吏目袁之誠修建
  撫康巡檢司
  國朝雍正九年新設現在建造距州北九十里之蒲塘墟
  常平均貯倉在州署東偏原設一十八間康熙二十四年知州賈有福二十九年知州汪孫齡各修建五十四年知州郜超増建二十五間六十年知州李錦修雍正五年知州佟世俊増建六間九年知州張任十一年知州李錫秦各増修
  社倉一在州東北二十里榜山馮堡一在州西南四十里歐樟堡一在州西十五里𭬒木堡一在州北蒲塘墟知州張永熊雍正三年遵建各二間庫在堂後宅門右明洪武初知州趙天鑑建
  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郜超雍正二年知州張永熊俱重修
  提督學政行署在州治東舊蒼梧分巡道署址改建并建校士館
  府館在州治南
  㕘將署在州治東北
  守備署在忠孝街康熙四十二年
  演武㕔大教塲在東門外二里小教塲在城内分巡蒼梧道署明初守巡二道同駐梧州萬厯七年以巡道分駐建後廢
  博白縣署唐武德五年建元末毁明洪武七年知縣趙惟清重建正統二年知縣李銘天順七年知縣孫暲𢎞治六年知縣吳原正俱重修嘉靖間署縣事王宗予重建後堂隆慶間知縣王文明重建正衙左右二軒前瑞榴軒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史縉四十六年知縣程鑣建内衙偶園靜嘉諸軒雍正元年知縣蕭烜光重修教諭署在縣前街康熙四十五年教諭蔣允旦修訓導署在縣署南康熙四十五年知縣趙世功教諭蔣允旦同修
  典史署在縣署右雍正三年典史婁在源重修周羅巡檢司在縣東南七十里
  沙河巡檢司在縣西南九十里
  常平倉三十間在縣署左偏
  社倉八間一在縣署左一在周羅寨一在沙河寨一在龍潭墟雍正二年奉建各二間
  庫二間在縣堂左
  分防署在縣署南康熙四十六年知縣趙世功買民房改建
  演武㕔教塲在東門外
  按察分司在縣署東今廢
  北流縣署晉初建於勾漏山巫山寨之南故以勾漏名縣唐遷寳圭驛東元遷寳圭驛西一里明洪武元年主簿郭誠重修成化七年都御史韓雍改築城池即儒學舊址建縣治𢎞治八年知縣曾源重修萬厯十五年知縣劉中春更擇坐向請發公帑改建天啓三年知縣盧紹祥修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知縣萬肅鐸重修
  教諭署在明倫堂左明成化七年都御史韓雍委照磨林埜建
  訓導署在教諭署右明成化七年照磨林埜建典史署在縣堂西明成化七年照磨林埜建雙威巡檢司在縣南一百六十里康熙三十八年巡檢盧文漢建
  常平倉十四間康熙二十八年知縣顔正色重建分貯倉十三間康熙五十六年署縣事州判于傑建俱在縣署後東西
  社倉五所一在縣西北一里舊縣一在縣東三十里民安墟一在縣南七十里隆盛墟一在縣北二十里民樂墟一在縣北二十里新墟雍正二年知縣袁宗佺奉建各一間
  庫一間在縣堂左康熙十一年知縣張應勝建三十九年知縣凃遇重修
  分防署在縣署西北
  演武㕔教塲在西門外離城一里牛車村
  都隴巡檢司在縣西鄉明正統間安逺侯栁溥議立今廢址尚存又中山舊巡檢司亦正統間建蒼梧道分司在縣治東北
  大洞驛在縣南一百里
  寳圭驛舊在城東後遷南門内今裁廢
  陸川縣署宋淳化五年建明洪武三年縣丞王麟重建成化五年知縣謝堅修𢎞治十四年知縣周岡重修正徳七年毁於賊知縣李時榮修建嘉靖十一年知縣黎伯興三十九年署縣事潘譽四十年知縣張子翼俱重修明季復毁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方鼎重建三十二年知縣韓朝舉三十四年知縣霍濬逺俱重修
  教諭署在城西明洪武初教諭李伯英修建訓導署在西城内順治十五年訓導莊璧顯建典史署舊在頭門東側明洪武初典史黄仁修建
  國朝順治十五年典史沈良璥遷建於縣署之西南隅
  温水寨巡檢司康熙四年移駐那亭堡在城南一百里
  常平倉在縣堂東七間署内西五間康熙二十九年知縣韓朝舉修建
  分貯倉在縣衙後一十九間距城二十里米塲墟一十間康熙五十四年知縣顧鵬建
  庫五間在縣堂東康熙四年知縣方鼎建
  按察司分司在縣治西今廢
  縣丞署在縣署西明宣德間裁署廢
  永寧驛在縣南今廢
  興業縣署舊在城西五里宋遷今治明洪武初寇燬三年縣丞鄔馬兒主簿顔真重建後知縣余顯宗修𢎞治間復修建
  國朝康熙初年重修
  教諭署在明倫堂側明洪武間知縣余顯宗建訓導署在學宫内康熙五十三年知縣姚之秀添建
  典史署在縣堂東明洪武間知縣余顯宗建常平倉十間在西城内明洪武三年縣丞鄔馬兒主簿顔真建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重建
  分貯倉十四間在東城内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姚之秀建
  社倉在都凌韋村思提石䃮四村雍正二年建各一間
  分防署在北城内明洪武三年
  教塲演武㕔在北門外三里
  棠木寨巡檢司在登髙嶺下今廢
  趙家寨巡檢司在山舖明洪武間裁汰
  平安寨巡檢司在城北二十里𡩋村今廢
  長寧巡檢司在縣西四十里黄桑峽口與平安土司俱係土官久裁
  富陽驛在縣東五里髙橋驛在縣北四十里西水站江岸今俱廢
  預備倉在縣西後為濟留倉今俱廢
  按察司分司在縣治東府館在儒學後今俱廢












  廣西通志卷三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七
  學校書院附
  學校育材之地也
  聖朝重熙累洽棫樸菁莪之化遍被陬澨無在非夏絃
  春誦矣我
  皇上御極以來尊崇先聖禮隆亘古
  訓飭多士篤摰周詳尊所聞行所知三江五嶺間當不
  乏四科之選出而翊贊昌時不負
  朝廷風厲學宫意也寧僅陟降陳獻春秋修釋奠釋菜已乎書院昉自石鼓既稱鹿洞粵地如宣成栁山相沿創置今特奉
  敕於省㑹建興學舎酌籌膏火資蔵修其地者惟實之務而不徒矜其名則於人文化成之道益新矣志學校
  桂林府
  府學舊在獨秀山下唐大厯中觀察使李昌巙因顔延之讀書堂址建宋熙寧中遷城東南隅乾道二年燬教授江文叔請於經畧使張維遷於城西故始安郡址張栻為記淳熙中栻知靜江府始擴大之朱熹記嘉定十年提刑吳純臣刻釋奠牲弊器服圖有記元至元十三年燬於兵嶺南帥史格定海隅還重建大徳初魯師道復以釋奠圖墨本鋟石樹於明倫堂臧夢解記至大三年副使余璉置大成樂器四年總管梁國棟闢殿之東地為節和堂以習樂天厯元年教授辛龍應於堂之前復葺肅容堂為更衣所延祐七年廉訪使薛元直于思何徳嚴建奎文閣以藏書籍至元四年副使别多喇卜丹總管馮夢弼等議新殿宇之圯壊者亷訪使托音等相繼來任遂建禮殿㦸門兩廡更先聖先師十哲從祀像王庭弼記補祭器益禮服明年復建東西齋梁遺記至正元年春亷訪使多爾濟巴勒副使趙天綱都帥章巴延撤而新之十三年冬十月副使額爾吉納重修殿廡堂宇閣舍茶陵劉三吾記季年漸就圯毁舊有七先生祠在㦸門西初扁曰三先生祠祀濓溪明道伊川大徳三年副使臧夢解重修増祀晦菴横渠南軒東萊因易其額并列鄉賢於左右史格祠建在肅容堂之東至是亦敝於風雨明洪武八年撤肅容節和二堂及教授堂更衣亭建察院署十四年始創東西四齋十五年布政使李延中重修禮殿兩廡二十四年監察御史李黙與藩臬僉議重建明倫堂増置膳堂號房教授陳璉記二十六年冬頒雅樂加六佾之舞陳璉作大成樂賦三十一年春重修東西廡嚴聖賢像宣德中漸頽知府孫鼎修葺正綂九年知府吳惠重修譚夀海記十二年御史曾䝉簡建立本省登科題名碑𢎞治十三年巡按御史袁佐重建明倫堂彭甫記正徳十二年巡按御史謝天錫重修大成殿嘉靖十年奉制始易文宣王曰至聖先師易大成殿曰先師廟易神像為木主建啟聖祠於先師廟後陳伯獻記建敬一亭於明倫堂前植御製敬一箴及視聴言動心箴凡七碑又立名宦鄉賢二祠列於左右萬厯九年督學袁昌祚重修甬道丹墀俱砌以石
  國朝康熙十一年巡撫都御史馬雄鎮移建迤西廟宇祠閣堂廡泮池咸鼎新之地兼縣學舊址邑人李棠記孫逆叛學宫為兵舎殿廡頽圯二十一年教授髙熊徵詳請巡撫都御史郝浴布政使顔敏按察使黄元驥提學道王如辰右江道簡上知府徐鳳鳴捐貲重修有記二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頒行州縣懸額廟中四十一
  
  御製訓飭士子文鑴石建亭於大成殿月臺之東御製四配贊頒行各學鑴石明倫堂六十一年巡撫孔毓珣捐貲備造祭器悉依闕里規制雍正元年
  㫖追封孔子五世祖木金父公為肇聖王髙祖祈父公為裕聖王曾祖防叔公為詒聖王祖伯夏公為昌聖王父叔梁公為啟聖王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按昭穆位次安設神牌每年春秋致祭其牲牢酒醴籩豆簠簋每神位前各照啟聖王例陳設三年
  御書生民未有匾音頒行各學懸額廟庭四年巡撫汪漋布政黄叔琬按察甘汝來驛鹽道張若霈各捐俸改建明倫堂並修東廡及東廡神牌六年巡撫金鉷重修殿廡㦸門及名宦鄉賢二祠九年巡撫金鉷布政元展成署按察事耿鱗竒桂林知府錢元昌詳議重建大成殿覆以綠瓦門廡宫牆之屬率皆鼎新
  學田原額一頃零四分九釐有零除荒外實徵九十四畝零額徵租米三十石零二斗零
  宣城書院舊在今府學之西宋景定三年經畧使朱禩孫建祀南軒張宣公栻東萊吕成公祖謙理宗敕賜匾額後燬元元貞中重建至正三年重修明初改為臨桂縣學正綂五年御史劉雋復建於縣學西𢎞治十七年提學姚鏌移建府縣二學之間正徳中右布政使翁茂南按察使宗璽㕘政黄衷副使傅習張祐各捐俸重修置祭田三十畝陳伯獻有重修立田記明末復廢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教授髙熊徵具詳巡撫郝浴以譙樓右線伯花園故址改建書院奉祀宣成二公召集各屬諸生肄業其中督學王如辰改名華掌以後遞有修葺雍正二年巡撫李紱復題曰宣成書院捐俸給餼延師課士
  棲霞書院即阜成書院在東江門外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巡撫陳元龍建雍正九年巡撫金鉷率屬鳩貲重修更名棲霞布政使元展成書額
  秀峰書院雍正十一年
  㫖令各省會建造書院俾士子為肄業所并賞銀一千兩籌息以資膏火乃擇地於城東傅叠綵面秀峰之勝中為書㕔最後為寢室前為講堂五間東西廂學舍各十五間
  愛日書院在鳳凰街中康熙五十八年士民為巡撫陳元龍建
  流恩書院在府學宫之東雍正十年通省士民為總督鄂爾泰建
  桂林書院在府治西明嘉靖三年巡按御史汪淵建今廢
  灕江書院在文昌門外明天啓間督學曹學佺建今廢
  武學在城西麗澤門内明嘉靖九年提學僉事黄佐因舊武學廢址狹隘遷建於此蔣冕記今廢射圃在麗澤門外依城為之今廢
  臨桂縣學元以宋貢院改建皇慶間縣令劉鼎遷於郡城南隅明洪武二十八年遷府學右宋宣成書院故址正綂十年巡按御史周紀重修有記十三年巡按御史曽䝉簡檄建兩廡御史尹鋐復檄修建兩齋有記正徳元年提學僉事姚鏌重建大成殿及堂齋邑人包裕記萬厯二十四年遷古田縣講堂舊址明末廢
  國初春秋二祭附於府學康熙二十四年改建於府治南譙樓西本前靖江王宗室故宅後為線伯衙署知府黄良驥知縣張遴教授髙熊徵詳請改為縣學形勢聳秀正殿巍然兩廡及㦸門櫺星門次第修舉雍正元年知縣湯大瑜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
  忠義祠
  國朝雍正元年知縣湯大瑜建於學宫内
  節孝祠在十字街即舊天主堂知縣湯大瑜詳署巡撫韓良輔改建
  學田原額一十一頃七十六畝二分七釐零除荒外實徵八頃三十畝一分零
  義學在寧逺門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張遴建五十四年巡撫陳元龍檄創義學十七處有記事詩雍正九年巡撫金鉷檄知縣駱為香於東南西各圖増復義館二十處延塾師聚童子教讀嵗給脩脯十年檄桂林同知徐徳秩在拱辰門外増立義學一所
  社學一在寧逺門外富義橋下一在西鄉兩江口明萬厯間建今廢
  靈川縣學舊在縣西一里宋建炎間建後圯元至元二十一年知縣羅嬴遷於縣東南大象山尋燬於兵二十九年㢘訪副使趙天綱命知縣岳璋遷建於縣東街明洪武三年知縣劉延重建十八年知縣吕資増置東西齋及堂膳厨庫造祭器塑聖賢像永樂乙酉知縣劉正言復修宣德己酉知縣陳繼廣其基重建明倫堂講堂正統甲子知縣包至道重建大成殿兩廡修祭器成化元年知縣曽鐸擴地為門十八年知縣沈溥重修嘉靖三年知縣秦有重修十三年教諭陳璇請改建廟學巡按御史曽守約發公帑檄通判伍重董其役十九年知縣成世逺加修殿廡門舎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黄士垐訓導毛文燦重修五十年知縣李天榮因通邑諸生議學宫地勢卑濕請改建城南門外始遷髙峰有碑記五十五年知縣樓儼續建櫺星諸門雍正元年通學公修禮門義路以磚易之知縣鄭采宣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並修殿廡五年知縣牟泰齡捐俸重修殿廡祠宇並置鐘鼓有碑記
  明倫堂在東街舊學址東元至元二十九年知縣岳璋建
  國朝雍正三年訓導劉世瑛修並圍牆頭門
  忠義節孝二祠知縣鄭采宣奉文建於學宫内外學田共三頃三十五畝零
  義學一所在北街
  國朝康熙五十五年知縣樓儼創建有記
  興安縣學舊在縣北門右宋嘉泰間遷於縣北朝天門嵗久漸頺景定五年縣令蒲應龍修葺之増學田置貢士莊李應春記元至元間遷於縣治東門外至正間縣令劉俟得陡江空地置學稼新莊唐光記明成化間都御史韓雍遷於城内方昇記𢎞治四年知縣鄭普修萬厯九年守道彭富二十二年知縣吳彰俱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栢嵩琪訓導蕭露融五十五年知縣任天宿教諭何器訓導蘇廷章俱各重修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九年知縣王勍捐貲倡率通邑紳士度地於縣署西正殿兩廡崇聖名宦鄉賢祠明倫堂悉皆鼎建忠義節孝二祠在城東門内雍正三年知縣楊朝璘建
  學田四頃二十畝零在四鄉額徵租銀二十二兩七錢三分
  義學在振武門内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知縣任天宿建雍正九年知縣王勍重修
  陽朔縣學舊在縣西宋淳熙十四年遷於縣東即今址元延祐乙未邑宰嚴敬重修廟宇廊廡齋舍學左創立文㑹堂明洪武十三年訓導龍騰修建大成殿㦸門堂廡齋舍又搆讀書樓正綂四年教諭蕭文郁建鄉貢題名碑十年知縣萬霽重修殿廡櫺星門及觀德亭㑹饌堂號房吳恵記天順甲申水圯成化十五年知縣楊綱重建明倫堂讀書樓鄉賢名宦祠𢎞治十七年巡按御史顔頤夀提學僉事姚鏌知縣黄祐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王時中修殿廡門堂三十六年府同知張冕以審戸口至縣重修四十三年知縣吳國用修廟廡堂祠又於讀書樓改建五雲樓萬厯九年府推官李道先署縣事修造殿廡㦸門及進徳修業齋二十三年知縣李栻造明倫堂崇禎十三年知縣朱奉鑲重修殿廡㦸門櫺星門及明倫堂敬一亭立卧碑鄉貢題名碑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陳洪疇重修正殿㦸門兩廡明倫堂啟聖祠二十年知縣韓述曽重修六十一年知縣胡式瑗捐俸修葺正殿中建暖閣蔽以帷帳雍正元年教諭胡榮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五年知縣李符恭重修
  忠義節孝二祠在縣城東
  國朝雍正四年署縣事王廷獻建
  學租額解銀四十六兩零二分四釐
  曹公書院在縣治北鹿山下本曹祠部故宅後即其址立書院尋廢為慈光寺明洪武初復建於寺内正統間重割寺三分之一至成化辛夘知縣楊綱盡撤寺宇前建行臺後造書院教諭黄璋記後廢
  義學六間在明倫堂前雍正二年知縣侯靖建永寧州學在州治北舊古田縣學址在州南宋紹興間縣令髙登闢而新之明洪武間重建成化初縣治没於猺獞諸生從司牧建講堂於會城後改為臨桂縣學隆慶四年巡撫都御史殷正茂奉詔大征恢復古田縣尋改為州學増廩増各十人以待本地入學者五年知州唐執中始建廟於城東南陬萬厯五年知州鄭應齡議建堂廡齋舍八年知州尹廷俊上其議於院司府乃相吉於城西北新擴基址規制始備陳一洙記二十五年漸圯知州徐來聘復請新之有記三十一年知州林裕陽重修天啓元年知州萬建元造祭器重加修葺羅之鼎記明末頽圯
  國朝康熙二年知州白意上狀院司捐資重建鄉人李棠記十一年城内外火延燬啟聖祠是年冬知州朱王造重建復繚垣牆二十二年知州郭大琦二十四年知州遲炘四十五年知州朱瑛俱重修雍正元年知州崔傑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
  學田額徵學租銀一十八兩五錢
  義學在城内西北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州遲炘建雍正七年知州陳嘉榖重修
  永福縣學舊在縣前儀鳳舖宋淳熙六年遷於縣東北鳳巢山下即狀元王世則故宅明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重修永樂十四年知縣鄭曦景泰四年知縣黄瓊教諭葉轍俱經重修後毁成化十六年知縣夏忠重建大成殿復圯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林天榮重建聖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東名宦西鄉賢祠後明倫堂又建敬一亭東西時習日新齋興賢儒學二門教諭訓導廨舍及卧碑敬一六箴皆備萬厯十五年知縣吳立東重修増建啟聖祠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黄朱朂重建二十五年知縣陳以逺三十八年署縣事桂林通判吳中朗各重修雍正元年奉文更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忠義節孝兩祠雍正四年知縣張夢白建
  義學縣舊未建設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署縣事通判吳中朗於城中擇地創建瓦屋三楹
  義寧縣學先在縣南宋經畧使張栻大書門扁刻於石咸淳庚午以地僻遷香林寺東元元貞元年知縣臧仲璧遷縣西明洪武四年縣丞丁勝重修天順中燬越五年知縣鄭勝復修正德十六年知縣梁順重修萬厯二十四年知府洪澄源檄縣重修兵燹後祠廡堂閣齋舍俱毁止存正殿
  國朝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三年知縣袁宗佺草創兩廡㦸門七年知縣許建同儒學紳士次第捐建櫺星門泮池宫牆八年捐造明倫堂
  忠義節孝兩祠
  國朝雍正三年署知縣鄭登瀛建
  學田二十六畝九分額徵租銀四兩五錢六分全州學始於宋慶厯四年舊基在州城東北隅紹興十三年郡守髙楫創建於鳳凰山之陽即今地劉岑有記嘉定間教授黄學行建登科題名碑有記元至正八年燬於獠十年郡守石亨祖重建揭徯斯記明洪武六年郡守章復以舊明倫堂狹隘徙創於大成殿後堂齋射圃一新宣德九年知州周健復修又創尊經閣以貯書籍改鑿泮池於㦸門前作步雲橋於學之南吳伯璋瑞芝記正德癸酉知州顧璘重修又因全寧樓故址建翔鳳樓後按察副使劉節建名宦鄉賢祠於學之西南俱蔣冕記嘉靖九年奉詔建啟聖祠於學西又建敬一箴亭於學北萬厯以後屢圯屢修泰昌元年知州邵穎達修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州髙一治重修尋圯康熙二十年知州徐泌倡紳士捐修巡撫都御史郝浴入境謁廟捐資助修二十六年署知州魏錫曾修五十一年大成殿圯知州沈元佐重修逾年復頺雍正二年知州張學林詳請修建捐俸以倡紳士三年七月殿廡㦸門及崇聖祠俱皆落成復添設神牌祭器督學陸紹琦記
  忠義節孝二祠雍正三年知州張學林就學宫内外隙地建
  學田九十四畝三分有零徵租銀一十四兩零七分五釐有零
  清湘書院在北門外二里栁山即宋刺史栁開讀書故址嘉定八年郡守林岊増置講堂齋舎寳慶元年郡守程榆奏請賜額三年郡守趙必愿創率性堂燕居樓於栁侯祠北魏了翁記元初毁於兵至元貞間總管耿大節重建元統癸酉郡守栁宗監復新之有記明永樂九年指揮彭舉知州韓忠修孔子燕居堂栁侯祠設杏壇建育徳詠歸二亭宣徳癸丑藩臬檄建講堂天順甲申僉事袁凱重修仍訪遺跡作亭宇十為士子㳺息之所年久圯壊成化間州守汪鏞重葺有記正徳間又圯州守顧璘再新之益増亭榭張燦記厥後仍廢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知州崔廷瑜因故址隙地重建屋舍更名栁山
  璜谿書院在恩鄉元至正七年建有先師遺像碑存焉明正德九年重修今廢
  湘山書院在湘山寺東堂曰培桂明嘉靖九年督學黄佐建今廢
  明經書院在建鄉
  鳳坡書院在州署右西坡明末邑人建以祠去牧王國相者兵燹後久圯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邑紳蔣芾倡修雍正三年知州張學林即其處設社學延師課授
  灌陽縣學隋大業十三年建在縣治東宋崇寧中以其地隘遷於西門外去城一里許建炎三年司教范昻仍遷於縣治東熊詢有記淳熙九年縣令趙永以崇寧舊址厥土爽塏襟抱環密復遷而西余元一記嘉定辛巳癸未間郡守蕭一致楊若縣令洪若水節次重修陳德一記元泰定四年達嚕噶齊輝圖縣尹董貞重修趙文蔚記至正十七年達嚕噶齊兼勸農使巴雅爾氏玖珠重修孔思坦記明洪武元年知縣王友裕重修袁誠仲記正統二年知縣馬驥重修張㽔記成化二十三年知縣劉篪重修陳瑶記嘉靖二年副使楊必進行部謁廟以學在城外荒僻卑隘委知縣周應祿典史栁端和監生張鑑耆老吕釗等仍遷於縣治東舊址創建聖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泮池橋規制始備蔣冕有記萬厯二十七年知縣夏之時重修天啓二年知縣梁鏤重修蔣士忠記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陳登瀛重建明倫堂康熙二十一年署訓導朱雲倡修聖殿檢蓋塗飾督學王如辰為記二十三年署縣事布政司照磨趙光朂重修兩廡㦸門唐納牖記二十四年知縣陳一朋重建啓聖祠雍正元年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位祭器
  忠義節孝兩祠在東城内
  國朝雍正四年知縣張舜緒建
  學田一頃零九畝一分額徵租銀八兩六錢一分零
  義學在東門内
  國朝康熙五十八年知縣趙成章建并置義田五十畝以資膏火
  社學四所東為文昌南為義和西為興賢北為朝元今俱廢
  平樂府
  府學宋舊址在城東二里考槃澗之西宣和間知州嚴以諷徙城内州治東淳熙中太守王光祖復徙舊址元初燬於兵前至元己夘郡監劉懐逺知州孫武德經營創始越壬午武德之子夢德再知州事乃繼成之後圮至正二十四年攝政拓跋元善重建又立進士題名碑常挺記明洪武間知府李誼増建厨庫宣德十年知府唐復増新殿堂蔡雲翰記正徳十年知府張愷重修嘉靖四年知府李彦徙建城西鳳凰山麓萬厯七年㕘政陳應春擴學前後地建敬一亭鑿泮池十九年知府黄文炳重修正殿前為㦸門櫺星門後為明倫堂堂西為啓聖祠兩翼為齋最後為尊經閣名宦鄉賢祠分附於東西廡前崇禎末盡燬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府王延祹始建明倫堂十八年建大成殿悉出草創康熙九年知府楊榮䕃知縣陳光龍捐俸倡修并建兩廡櫺星門㦸門廟貌庶幾復古甲寅後兵燹荒圯二十年署知府婁倣舜修建明倫堂啓聖祠并殿廡門垣葺而新之巡撫麻勒吉記三十年知府陸鍾吕重修五十年知府柯鄧牧増置祭器五十七年知府慕國琠修理殿廡及兩門并全備祭器祭桌雍正元年奉文改崇聖祠額添設追封五世王爵牌位并祭器
  學田七頃一十九畝共徵租銀七十三兩九錢八分有竒
  道鄉書院在北闗外嘉靖六年兵備副使李如圭於途中得井欄石視之乃道鄉書院斷碑不知建於何地廢自何年爰以此石貯之學宫作詩紀焉九年提學道黄佐屬知府龍大有重建以祀鄒浩贊善張治有記萬厯間改為七賢祠
  國朝康熙六年巡道胡朝賔改為訪賢書院通政袁景星有記今仍為七賢祠
  新道鄉書院在北門内鳳凰山麓
  國朝康熙四十九年知縣黄大成以舊道鄉書院既改為七賢祠乃擇地創書院專祀道鄉先生兼設義學五十六年知府慕國琠捐貲修葺
  三渠書院在北門外康熙三十一年
  敬業書院在塘背菴旁今廢
  明賢書院在府前今廢
  平樂縣學址在城北明洪武四年知縣髙忠創立永樂二年知縣陳應文重修二十年推官鄒寧復修楊懋記正統元年知府唐復重建𢎞治間為水衝圯知府謝瑚改附府學合祀正德間生徒亦𨽻郡庠萬厯三十四年知縣陳御墀詳允改南門内明賢書院建復之唐世堯記崇禎末仍附府學自後兵燹頻仍未遑修創營弁改造衙署
  國朝康熙四十二年知縣孫成已同教諭唐櫮於舊基重建殿廡㦸門櫺星門及祠宇四十四年知縣彭象晉修建大成門敬一亭宫牆五十年知縣黄大成開浚泮池建芹香橋製造祭器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四年知縣吳元鉽修
  忠義節孝兩祠一在學宫右一在北城外
  國朝雍正三年知府胡醇仁通判吕成章知縣吳元鉽同建
  學田四頃二十四畝九分零租銀四十七兩八錢六分有竒
  義學在城内北新道鄉書院内康熙四十九年知縣黄大成建
  社學二一在西門外塔街一在府儒學左今俱廢恭城縣學舊在縣治東南鳳凰山明永樂八年成化十三年遷縣治知縣夏瑋改建於縣治西學後山有澤滃流知府楊冠鑿池引水入焉名曰洗硯池正德九年㕘政蔚春知縣陳猷闢基重建十三年兵 副使張祐建騰蛟起鳳二坊於東西櫺星門外嘉靖三十九年知縣楊鈞遷於縣西南隅殿堂齋廡嵗久圯廢萬厯二十年知縣任思申請修建啓聖祠明倫堂堂左右建進德修業二齋及泮池㦸門諸制皆備然俱用蓽織易圯三十年知縣陳朝䇿重修盡易以磚天啓五年知縣張汝醇重修經兵燹荒毁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曹林韻修建聖殿兩廡啓聖祠尋復圯僅存聖殿二十年知縣揭宗本修建兩廡㦸門啓聖祠三十九年知縣田慕芳重修殿廡四十五年教諭封安邦増修櫺星門濬泮池並建尊經閣於殿右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
  忠義祠在櫺星門右節孝祠在梓潼觀左雍正三年知縣方顯建
  學田二頃六十三畝每畝折租不等該銀二十一兩八錢一分
  義學在明倫堂左側康熙五十七年知縣王汧建
  社學舊在北鄉常家村後為鎮峽寨巡檢司康熙五十九年知縣王汧建於縣東
  富川縣學初在縣治西南隅一里明洪武二十九年成化四年知縣韋忠重建袁衷記𢎞治二年知縣劉時雍復修周孟中記正德元年督學姚鏌徙建城北隅迎恩坊以知縣張冕董其事嘉靖間通判鄧輅易櫺星門以石教諭徐一瀚鳩工鑿泮池邑人張惠記二十二年知縣陳東重修萬厯九年知縣周篤棐重建汪若水記三十五年知縣張文燿教諭張翊捐置學舖學田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雍恭重建康熙四年知縣張鵬翼修十一年知縣劉欽隣教諭顔以莊重修五十二年知縣梁子豹五十三年署知縣王汧五十五年知縣王淑京各重修殿廡門池及啓聖鄉賢祠明倫堂雍正元年知縣韓三善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
  忠義節孝二祠在城北門内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韓三善建
  學田七十七畝一分零徵租銀一十一兩五錢五分有竒
  江東書院在城北六十里宋嘉定十四年澹然居士毛基建有記
  賀縣學舊在縣治東宋郡守鄧璧建元至正初郡守劉晉修十六年燬郡守孫逢辰再創殿廡門堂明洪武十年因舊増飾永樂十三年主簿傅岳教諭李滋重修成化四年知縣蔣智訓導馬超撤而新之知府袁衷有記嘉靖二十三年知府姜樑教諭李文貴遷南門内玉虛觀地二十六年教諭毛純砌泮池三十六年縣丞石汝蠣磚砌櫺星門萬厯甲午知縣翁懋勲大修殿廡堂齋培土増髙地基三十一年邑紳毛翊修名宦鄉賢祠三十四年署縣事推官周伯遜修復嵗久傾圯崇禎元年知縣鄭伯龍修有碑記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何標教諭劉懋沛建復齋署二十四年知縣趙璧三十四年知縣翟鴻儀俱重修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七年知縣史凌修殿廡十年復修崇聖祠建明倫堂忠義祠在學宫前節孝祠在縣治前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黄為漢建
  學田四頃九十六畝六分五釐額徵租銀三十七兩三錢九分零又水東學舖五間原額租銀一十一兩九錢三分後圯存舖地召佃自結茅宇徵租銀二兩五錢
  義學在城外水東亭子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趙璧捐俸建
  社學二一在城東一在信都鄉
  茘浦縣學舊在縣東南宋徙縣西元至正己丑主簿石天岳重修明洪武初知縣馬宥重建景泰六年知縣伍繪改遷縣城移建於城内西萬厯十二年知縣吕文峰重建殿祠堂齋兵燹頽毁唯明倫堂尚存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錢周鼒重修甲寅孫逆變燬於兵二十二年知縣王友䕫改遷於縣城之南廂建大成殿啓聖祠櫺星門殿依城城址髙學址稍下每雨則積水當殿而出歴年既久漸就傾塌四十二年知縣馮千英捐修倡率生童鳩工庀材培圯増闕開溝洫鑿泮池甃甬道拜臺建禮門義路尋又傾塌四十八年知縣許之豫修葺五十八年教諭馬振先遷建於縣東南濵江舊址捐貲建造大成殿兩廡㦸門櫺星門開泮池築宫牆建啓聖祠及名宦鄉賢祠明倫堂規模大備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
  忠義節孝二祠在城南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姜濟泰建
  學田二百畝每畝租銀七分二釐共徵銀一十四兩四錢
  義學在城南康熙四十七年知縣許之豫捐建修仁縣學舊在縣東闗外明成化間築城遷於城内縣治東後再遷南門外明末知縣朱晉明遷於城南郭外初創聖殿一座值兵燹尋圯
  國朝順治十二年署縣事髙際運仍遷建城内舊址康熙八年知縣李子實建啓聖祠築土牆鑿泮池十一年知縣陳錫疇復修十三年後毁於兵十九年署縣事王用諏署訓導莫顯璋修建殿祠櫺星門宫牆儀門二十五年知縣金之桂建明倫堂三十六年知縣劉灝捐貲重建櫺星門又鐫
  御製顔曽思孟四子讚立石儀門四十三年署縣事茘浦知縣馮千英訓導鄭奕履典史秦得璽倡率重修東西兩廡復建名宦鄉賢祠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二年知縣傅峻修名宦鄉賢祠七年署知縣金澤茂修大成殿㦸門學田八畝八分四釐每畝租銀五錢二分零共徵租銀四兩六錢五分有竒
  昭平縣學明萬厯三十四年知縣冷茂松修四十四年知縣柯夀愷復修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陳定國始移建於縣治西二十二年知縣趙金章重修五十六年知縣馬尹移建
  南門外五十八年知縣錢兆灃繼修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忠義節孝兩祠一在學宫内一在昇平街雍正三年知縣錢兆灃建
  學田一頃二十一畝五分三釐零每畝租銀一錢共徵銀一十二兩一錢五分有竒
  永安州學舊在城内州治西明成化間都御史朱英委㕘議謝綬創立陳獻章記嘉靖間燬知州楊鈞重建萬厯四年遷南門外三十七年知州王汝服重修唐世堯記明末被兵毁
  國朝康熙五年知州鄧林尹重建聖殿啓聖祠兩廡㦸門櫺星門自為記十一年知州何呈秀修建明倫堂文昌閣後遭逆變傾圯殆盡十九年知州丁亮工重建王如辰記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忠義節孝兩祠在學宫東
  國朝雍正三年知州任琳建
  學田二十九畝額徵租銀四兩零六分
  義學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州丁亮工即尊經閣下創設四十八年知州陳大輦擇隙地於州署右重建自為記祀徽國文公於中顔曰眉江書院雍正二年知州吳琦九年知州陸埰俱重修
  梧州府
  府學在府城外東宋元祐中知州張唐輔建於氷井泉北建炎三年知州文彦明遷於放生池南紹興二十二年知州任詔以神霄宫廢址改創洪邁記元至元二十四年總管馬麟重建明成化十年都御史韓雍營創中為文廟東為啓聖祠前為兩廡又為㦸門外為泮池跨以石梁左為神厨右為神庫東西各有碑亭又前為櫺星門舊府縣學各有文廟乃併而一之正殿左為府學明倫堂下為四齋東進徳日新西修業時習前為儀門外東為教授署西為諭訓二署前為儒學門正殿後為縣學明倫堂下為二齋東致知西力行前為儀門外為諭導二署前為儒學門丘濬記𢎞治十年都御史鄧廷瓚以門地卑潦輦土築髙六尺許石甃其外又易櫺星門以石柱廟宇堂齋悉因舊制益修之李東陽陳獻章記正德十年建名宦鄉賢祠嘉靖八年敕建敬一亭於學宫十二年都御史陶諧復新之二十年都御史蔡經交南功成以學宫振旅獻馘宜壯麗始建尊經閣購書籍與敬一箴並藏毛伯温記萬厯八年知府陸萬垓十五年知府林喬楠相繼重修四十七年知府陳鑑復修天啓二年蒼梧知縣梁子璠修縣學明倫堂
  國朝順治四年總兵李成棟自粵東發兵入梧城廟宇祭器悉燬十三年知府張繼曾率紳衿創建十五年推官閻玫建㦸門康熙二年知府黄龍建兩廡修櫺星門十一年知府楊彦溶重修正殿撤舊柱易以杉材建尊經閣於殿後舊址甲寅兵燬十九年知府藺佳䕃捐貲重修建設神主龕座殿東建啓聖祠有東西廊舍祠之左為明倫堂堂儀門之右為敬一亭闢土繚垣殿閣門堂丹雘一新二十一年冬署知府事何炯署教授黄裳吉續工捐修王如辰記二十二年知府彭騰翓知縣尹維斾重修㦸門二十四年知府陳天植修櫺星門四十六年知府李亨時重修宫牆五十七年知府范大士修櫺星門啓聖祠尊經閣明倫堂雍正元年知府徐嘉賔奉文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添造追封五世王爵神牌並祭器八年知府袁璣修明倫堂本年知府吳士鯤倡修兩廡鄉賢祠尊經閣十一年署府徐德秩倡捐修建崇聖名宦二祠并遷建明倫堂於學宫東南
  學田原額四頃五十畝共租銀一十兩零五錢九分零懐集縣徵解又原額店舖八間共租銀七兩四錢今除傾頽四間實徵銀二兩零二分本學徵解
  迴瀾書院在東門内因蒼梧縣舊義學基址
  國朝康熙三十五年知縣劉以貴改建為茶山書院四十六年知府李亨時於内建緇林閣四十九年知府李世孝復建文昌祠魁星樓講堂學舍更名迴瀾置田税米一十五石有竒永為士子費給雍正三年知府徐嘉賔捐俸修葺延師講學巡撫李紱更題曰傳經有記尋圯八年知府吳士鯤重修緇林閣十二年知府徐徳秩於閣旁興建學舍三十餘間重建文昌閣仍更今名
  觀瀾書院在南薫門外係陳公祠舊址為營兵所據
  國朝傅將軍修作住宅後復轉售康熙二十五年知府陳天植捐俸買復改建為諸生肄業所
  菉漪書院在桂江西岸白鶴觀前明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建今廢
  東湖書院在府城東門外漫泉亭東郡人吳廷舉建今廢
  梧山書院在儒學右明嘉靖六年都御史姚鏌巡按石金建黄芳記今廢
  嶺表書院在府治東南明嘉靖十一年都御史陶諧因總鎮府舊署改建霍韜記今廢
  梧陽書院在城外東南明萬厯四十八年知府陳鑑建今廢
  龍泉書院在桂江西岸山麓郡人石邦柱建今廢蒼梧縣學舊在府學右後圯合祀府學
  國朝康熙三十九年知縣潘名世教諭安自治訓導黎民表合紳士各捐貲建於城東門内城隍廟西規制未備五十八年知縣劉國臣捐俸率紳士重建啓聖祠明倫堂雍正元年建兩廡㦸門櫺星門名宦鄉賢祠又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七年知縣李振宗修櫺星門及明倫堂
  忠義祠在縣學宫内節孝祠在大南門外
  國朝雍正元年知縣劉國臣如式建造
  學田原額三頃三十五畝六分有竒共徵租銀一十七兩六錢九分有竒又店舖十一間徵租銀七兩七錢四分零
  義學在大南門外西原係府義學舊址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劉國臣修建邑人李世瑞建尊文閣於其後
  藤縣學在縣南門外學嶺之麓元至順三年知州文魁建元統二年建書樓三間至正七年置祭器明洪武七年州同知金文仲重建正統十二年知縣馮哲修天順六年知縣謝鉉重建𢎞治十年知縣廖佐重修又建兩廡㦸門十七年提學僉事姚鏌委官増修堂宇齋舍嘉靖六年典史孫懋重修二十三年知縣顔參修明倫堂隆慶四年知縣司鑑増置祭器書籍萬厯二十八年知縣劉炅改建於舊址西五十步四十三年知縣李廷幹從諸生請遷復舊址天啓五年知縣曾鳳彩建文昌閣於學東崇禎三年署縣事經厯葉大紳修㦸門八年知縣梁昌重修明倫堂文昌閣
  國朝康熙四十一年署縣事本府通判張一祥重修明倫堂四十四年知縣潘明祚修明倫堂大門儀門四十八年知縣張純重修聖殿五十八年知縣陳士修重修㦸門啓聖祠鄉賢祠雍正元年知縣李文炎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八年知縣李郁芬修兩廡教諭吕德懋訓導梁松修櫺星門宫牆
  忠義節孝二祠在縣南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李文炎建
  學田四頃四十八畝七分零在古仙埇共租銀三十五兩内除荒田二頃一十二畝八分零實徵收熟田租銀一十八兩三錢七分有零
  三元書院在城西宋馮京讀書處明景泰元年僉事湯性方草創三年知縣唐禮重建並買旁地以廣之𢎞治七年知縣廖佐復建樓堂以祀文簡公教諭周琳記萬厯九年奉勘合鬻為民居别建永安門内今改為義學
  解元書院在仁封鄉赤水鎮原為三界祠舊址明嘉靖元年提學劉節改建有記今廢
  南麓書院在縣學東北隅明嘉靖九年典史孫懋建萬厯六年知縣陳雅言重修萬厯間火崇禎九年知縣梁昌重建今圯
  義學即三元書院舊址改創
  容縣學唐貞觀元年建於駱駝橋西宋自紹興以來遷徙無常開禧間教授梁汝翼修葺有記元遷縣治西南明洪武二年州同知王清因舊址重建正統間訓導蕭成建興賢育才二坊景泰五年知縣黄佐重修殿廡㦸門厨庫泮池成化十六年知縣林廷輝建櫺星門饌堂明倫堂及東西二齋𢎞治間知縣程哲文重修嘉靖十年知縣蔡雨改建學宫規制復新知縣秦行賔嚴春化相繼修建名宦鄉賢啓聖祠萬厯四年知縣萬一龍七年知縣伍可受重修鍾繼英記四十八年知縣區龍正復修嘉靖萬厯間訓導梁佩陳心學増置祭器
  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縣蘇霖泓重修殿廡門牆啓聖名宦鄉賢三祠及明倫堂雍正元年知縣楊肖億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忠義祠在明倫堂側節孝祠在學宫西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周釋建六年知縣王澂霞補建學田六頃三十畝零在波辛水三里租銀一十六兩三錢五分零除荒四頃二畝六分零現徵熟田租銀九兩二錢八分零
  繡江書院在縣治西久圯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李瑞徵改創兼設義學勾漏書院在縣治東邑人公建以祀宋安撫機宜吳元美今廢
  南山書院在儒學左即思賢堂舊址明萬厯四十六年知縣侯應遴改建今廢
  義學即繡江書院康熙二十九年知縣李瑞徵改設
  社學城鄉共五十所
  岑溪縣學原在舊縣治東唐武徳五年建宋元因之明洪武十二年教諭何進重建𢎞治三年知縣勞雍遷建今縣治東北隅教諭蔣聰續成之正徳十六年知縣石希介訓導劉材義遷於子城城隍廟西嗣後遷建無常嘉靖十七年知縣熊垚復遷城内四十年火署知縣張子翼修復萬厯二十二年知縣徐一文改建於城東二十八年知縣曾莘重修三十三年以地震圯知縣吳繼禧修復天啓元年知縣詹子忠復自外徙城内縣治後營建殿廡堂祠亭池門舍規制如初崇禎十二年知縣盧日就建啓聖祠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劉廣國修建明倫堂康熙八年知縣劉昌言重修殿廡鄉賢祠明倫堂四十三年知縣張義修殿廡鄉賢祠雍正元年知縣富鴻業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忠義節孝二祠在學宫側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劉信嘉建
  學田二頃二十三畝四分零徵租銀四十九兩零文昌書院在學宫後明崇禎十二年知縣盧日就建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張義修
  文公書舎在大洞福隆圍縣中士人公建祀昌黎韓公髙熊徵記
  社學六一在城北五在鄉村














  廣西通志卷三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八
  學校
  南寧府
  府學在府治北舊在城外沙市後徙城中南隅址凡數易宋遷城西寳慶丙午安撫使謝守明遷於城中五花嶺即今學淳祐戊申督學使梁應龍重修鄧容記元宣慰使趙修已重修文璧記明洪武三年署府事焦源教授謝成伯重修正統間知府陳鼒完舊益新修殿廡講堂齋舍塑聖賢像造樂器𢎞治間郡守蕭蕙劉芳正徳間李津相繼修飾中為聖殿兩翼為東西廡前為㦸門又前為櫺星門左右為四齋曰志道據徳依仁游藝門有半月池䕶以石欄障以屛牆有箴亭射圃公廨嘉靖間知府郭楠朱黼王貞吉先後重修規制悉備又於㦸門左建文昌祠兵燹後僅存櫺星㦸門正殿文昌祠餘俱圯
  國朝康熙四年知府虞宗岱同知劉光榮倡修明倫堂雍正元年左江道靳治齊於學宫之東創建崇聖祠五間奉換祠額添設追封五世王爵神牌並備祭器二年知府慕國琠捐修正殿及兩廡又府學名宦鄉賢向附於兩廡知府慕國琠於兩廡下捐建名宦鄉賢二祠各三間十年知府張漢重修大成殿及兩廡鄉賢名宦各祠并捐貲置祭器樂器有碑記
  敷文書院在府城内北即縣學舊址明嘉靖七年新建伯王守仁建萬厯十一年兵備道陳紀修明末燬基址為兵舍
  國朝康煕九年分巡道宋翔知府韓章修復之東泉書院在府城内明嘉靖六年建祀督府東泉姚公鏌歳久頽圯四十二年知府方瑜移奉東泉公像於敷文書院與王陽明並祀
  東郭書院在府城東一里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王貞吉以千佛堂改建今廢
  西郭書院在府城西一里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王貞吉即崇善寺改建今廢
  中郭書院在府城南五里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府王貞吉因堡平廢寺修建今廢
  宣化縣學明洪武三年建於城之西北正統二年御史唐慎改遷城内十一年知縣盧彰重建塑聖賢像正徳十六年知府盛瀧重建堂齋門舍嘉靖八年遷附府學之右文廟總於府學十年更定如府學制二十九年知府王貞吉重修萬厯四十年知府蔡淑逵重修有記後兵燹圯廢春秋致祭仍附府學
  國朝順治初年復建康熙三十八年知府孫明忠知縣白洵重建殿廡㦸門啓聖祠及名宦鄉賢祠明倫堂四十九年知府戴錦知縣吳澄建櫺星門宫牆下馬牌濬泮池五十年知府戴錦知縣吳澄修大成殿啓聖祠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八年知縣黄其炳重修殿廡
  忠義祠在城内西門節孝祠在忠義祠右雍正三年知縣趙成章奉文即式南修和二書院改建五年知府黑天池署縣事新寧州知州徐德秩俱重修
  學田一頃二十六畝額徵租銀一十二兩五錢義學在城内西
  國朝康熙五十五年知府沈元佐建雍正五年知府黑天池署縣徐徳秩修
  社學五所明嘉靖間建今廢
  隆安縣學明嘉靖十六年知縣章珪建在城北三十九年知縣姚居易遷於城東郊有記四十二年知府方瑜捐貲續成學制乃備萬厯十四年毁於潦知縣袁璧重修明末兵燹久圯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查繼甲倡建嵗久頽圯十八年知縣史宗瓚二十二年知縣徐黄嗣相繼修葺二十五年知縣盛國俊捐修正殿㦸門泮池鞏橋三十年知縣楊夑訓導李克成典史司朝常倡率紳士重修日久復圯五十八年知縣王輅同儒學紳士捐修正殿及兩廡雍正元年知縣趙溯岸奉文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添造神牌祭器六年署縣事新寧州知州徐德秩同教諭喻聖傳倡率紳士捐修殿廡及名宦祠明倫堂八年知縣劉觀棟重建崇聖祠
  節孝祠在西門内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趙溯岸建
  學田七十三畝三分額徵租銀三兩三錢九分零社學明萬厯二年知縣何一麒在城内外共建四十二處明季俱圯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盛國俊於學宫側建社學一所縣十里每里各建一所日久復圯雍正二年知縣趙溯岸於西鄉六圖建復
  横州學在城外西崇儒坊舊為寧浦郡學建置無考元至元間達嚕噶齊多爾濟重建張九垓記明洪武三年知州薛明理因舊址重建三十二年學正徐浩修宣德間知州郭交儀學正孔定建齋舍講堂景泰間知州曾文玉學正盧瑞建㦸門兩廡櫺星門嘉靖十一年建啓聖祠敬一箴亭碑萬厯二十九年署州事推官張邦教增置學田以贍貧士四十五年知州劉子誠遷學於北郭報恩寺崇禎八年復建於舊址
  國朝順治十四年學正朱英重修雍正二年知州劉斌奉文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添設神牌訓導張炳造祭器三年知州劉斌學正䝉銓訓導張炳重修殿廡門牆
  忠義節孝二祠在州城中雍正二年如式建學田三百畝零四分九釐零額徵租銀二十三兩三錢二分零
  淮南書院在州西明正德間知州黄琮建今廢豫庵書院在學右今廢
  義學康熙四十年知州柯宗仁建在馴象衛舊署雍正二年知州劉斌重建
  社學在髙登樂山從化北鄉四村雍正二年知州劉斌捐建
  永淳縣學舊在江北明洪武三十六年知縣孫道源遷於江南崇禎間知縣姜大球復遷江北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王心喆又遷建於江之南二十五年知縣董學禮復遷江北今所四十四年知縣徐鳳池建兩廡啓聖祠名宦鄉賢祠櫺星門五十一年知縣萬晉豐修五十七年知縣凌森美建明倫堂雍正元年知縣朱琰教諭唐榦重修奉文改換崇聖祠額増造神牌祭器七年知縣朱肇基修宫牆
  忠義祠在縣治南雍正三年
  節孝祠在縣治西雍正三年修建
  學田一頃六十一畝六分二釐零額徵租銀一十兩零二錢三分零外水一冬糧米一石三斗五升又舖三十五間徵租銀一十八兩魚塘一口徵租銀八錢河塘一口徵租銀七錢學前地徵租銀一兩
  大同書院在城内南即舊童公祠明崇禎九年知縣容文烶改建今廢
  大觀書院在城内今廢又縣署右徐公書院
  國朝康熙四十六年士民為知縣徐鳳池建
  騰蛟書院在城内明嘉靖十四年知縣方鵬建今廢
  義學在城南門内東偏
  國朝康熙五十八年知縣凌森美建雍正四年知縣朱琰遷建東門内
  新寧州學明隆慶六年左江道霍與瑕開建州治詳請建學卜城内東隅地創造殿廡堂齋門祠池亭規制悉備嵗久傾圯崇禎十三年知州王文林重修兵燹復燬
  國朝順治初重修康熙五十九年知州顧延琮修建規宏舊制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四年知州徐德秩重修殿廡及崇聖祠上思州學明正徳五年知州羅環請於督學選秀士肄業南寧府學十一年署州事通判陳琠始請建學校次年頒儒學印記十三年知州黎磐建廟於郭外之東嘉靖十三年知州陳世瞻遷城内東隅二十三年知州周璞益恢前址三十一年燬於兵三十二年署州事吏目藺時習三十三年知州詹世龍三十七年知州李時芳重修郭應聘記嵗久荒頽崇禎十六年署州事徐美修未幾復圯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州髙科署州事照磨葉汝懋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戴夢熊相繼建修正殿兩廡㦸門櫺星門泮池橋啓聖名宦鄉賢祠明倫堂藏書閣規制大備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
  節孝祠在州城内東雍正四年奉建
  學田租嵗納銀三十四兩八錢内除納回本州扣作丁糧外實額銀三十四兩四錢三分零支給貧生為膏火資
  義學二所在州城東學宫左康熙二十三年知縣戴夢熊立
  太平府
  府學明洪武三十年知府陳惟徳始建於城内北隅學宫卑隘後遷於城外東南向正統間知府蔣彦廣重建成化十二年知府何楚英重修丘濬記𢎞治十三年知府謝瑚遷東向正徳間知府徐球仍復舊地南向萬厯十七年知府張步雲重修復改東向後經江州賊燬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府馬正午建尋圯康熙六年知府髙不矜重修三十六年知府徐越知縣王言再修復圯五十八年知府王𣻜率通學捐貲重修雍正元年奉文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添設追封五世王爵神牌及祭器
  學田林村田一千地在左州林村氓月田氓月渡頭田共五百五十地在崇善舊縣俱嘉靖中知府徐師臯捐俸置那賴峝田二十五爿匠驢田十二爿俱萬厯三年知府蔡迎恩捐俸置
  靜庵書院在府城隍廟西祀前知府胡世寧筆花書院在北門内西嘉靖二十一年為前㕘政翁萬達建
  義學雍正二年知府甘汝來建於髙公祠前延師課士
  社學一十七所明知府周允建二所知縣何道臨建一十五所
  崇善縣學初選士肄業府庠
  國朝雍正元年知縣周夢錦詳請興建規制粗具取進生員四名武生四名撥府學訓導督課春秋丁祭仍附府學
  左州學明嘉靖八年知州周墨初建於州城北二十七年戊申知州鄧體靜重修隆慶四年知州林烋建明倫堂名宦祠六年知州袁昌祚遷於城西門外萬厯四十年知州蕭貽朔遷於城南門崇禎十二年知州李之清復遷於城北舊地己丑交趾犯境殘毁
  國朝康熙六年知州紀振邊修復大殿二十五年知州李拱極學正唐學益續修旋圯四十八年知州李銓捐俸建大成殿兩廡泮池㦸門櫺星門率皆修葺後復傾圯六十一年知州羅士奎學正闗士勲倡通學捐貲仍遷建於城南門内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四年知州王國祚建名宦鄉賢祠六年知州趙宏印建明倫堂學田原額一十七畝二分明萬厯二十七年巡撫楊芳提學駱日昇知州方岱捐銀買置
  養利州學舊在城外北二里明萬厯初知州王之緒建二十七年知州劉夢齡遷入城西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州傅天寵重修後圯康熙三十二年知州汪溶日捐資重建雍正元年奉文改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七年知州徐徳秩捐修殿廡及崇聖名宦鄉賢祠又同學正朱若遜捐資建明倫堂
  學田二十九畝額徵租銀八兩四錢七分零社學三所俱萬厯三年知州王之緒建今廢永康州學明萬厯三十六年知州葉時敏建崇禎九年知州李喬春重修
  國朝康熙四年知州趙森重修十四年災二十一年知州吳尚庚重建未竣罷任去二十五年知州許延邵學正謝明英率通學生員張炳等捐貲重建復毁四十五年知州徐樹庸捐貲重建殿廡未竟五十八年知州李秀發捐俸倡衆重建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四年知州江莪八年知州朱掄學正曹維翰訓導蔣尚潔各捐資重建崇聖祠及明倫堂
  學田一百畝在懐隴係思同土州養膳田明萬厯三十六年知州葉時敏詳請入學以六十畝歸兩齋教官以四十畝分給八名廩生為膏火資麗澤書院在城内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知州許延邵建今廢
  義學在儒學署後
  國朝雍正二年知州江莪修建
  社學在城内明萬厯三十六年知州葉時敏設寧明州學在明江城即思明土府學明萬厯二十七年同知王一岳土知府黄承祖建三十三年同知蘇日登條議修學並出貲以佐三十七年叅議劉庭蕙同知朱鳴時相繼修建年逺頽圯
  國朝康熙九年同知王之仕蕭如芝相繼修建康熙二十八年同知陳達土知府黄維鼎教授髙熊徵重建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雍正十一年改州學
  學田明土官黄承祖抄没叛目陸祐以所有田塘歸學並無頃畝
  太子泉書院在明江城西門外明永樂間土知府黄廣成建解縉謫交阯嘗於此與廣成賦咏結歡今廢
  南陂書院在明江城内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教授髙熊徵建
  太平土州學
  國朝雍正二年土知州李蕃建於城西霸嶺殿廡門牆崇聖名宦鄉賢祠明倫堂規制咸備
  鎮安府
  府學在城内東北隅
  國朝康熙七年通判彭權創建雍正九年知府孔傳堂修葺正殿兩廡櫺星門増建崇聖祠繕書殿額義學在府署西
  歸順州學州經改土設流現議興建
  節孝祠在州署左
  國朝雍正五年
  奉議州學
  國朝雍正二年州判程旦建
  學田三十畝額徵租銀一兩二錢
  義學在州署西
  國朝雍正五年州判邵銓建
  上映土州義學三間在州署東久建厯年土知州延師捐給脩脯
  下雷土州義學在州衙左
  國朝雍正元年創建
  栁州府
  府學創自唐初元和間刺史栁宗元重修有記明洪武六年同知莫玉以地湫隘弗稱徙府治西北隅永樂五年推官陸楷等重修未就知府馬應坤續成之宣徳四年推官鄭士庻改禮殿及講堂門廡齋舍廨宇庖湢皆備有記天順元年知府龔遂増建後堂及東西齋陳邦琳記𢎞治間知府周欽作石橋於泮池上闢射圃於學東嘉靖間知府鄧鋐王三接重建後圯崇禎二年知府胡世儁重修有記明末兵毁
  國朝康熙間守道黄惟鍛知府劉永清重修十九年燬知府江皋草創之二十四年巡道周訓成捐修兩門二十七年巡道唐宗堯知府張曰任相繼修葺五十三年知府趙世勲修大成殿五十七年知府黄之孝重修規制始備雍正二年署巡撫韓良輔改修啓聖祠為崇聖祠添造追封五世王爵神牌捐置祭器
  馬平縣學前代止有路學至明洪武間縣丞唐叔達始建於城外羅池街東𢎞治九年知府李文安重建嘉靖六年知府胥文相繼修殿廡㦸門堂齋十六年知府鄧鋐建敬一亭三十一年知府顧霑推官徐仲相重修四十年巡按御史髙應芳檄同知任宇知縣張集重修有記明末兵毁
  國朝康熙五年守道戴璣知縣閻興邦鼎建十九年燬二十二年知縣金人望復建以憂去其後知縣朱廷銓王言相繼完葺四十二年知縣台聨甲復修五十三年大水衝塌僅存大殿五十七年知府黄之孝修明倫堂五十八年知縣髙元貞修啓聖祠雍正三年巡撫李紱提督韓良輔布政使黄叔琬按察使甘汝來巡道喬于瀛知府王國坦知縣楊為棫公捐鼎修併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添設神牌祭器
  忠義節孝二祠
  國朝雍正三年建造
  學田原額二頃一十三畝零額徵租銀一十一兩五錢零
  同仁書院在縣舊址明成化丁未巡按御史李廷珍建今廢
  駕鶴書院在城東駕鶴山今廢
  義學在城内
  社學在城東
  雒容縣學舊在城北遷城東南宋季燬元至元間重建元末復燬明洪武六年知縣李仁遷於縣治西成化間修建正德十五年燬萬厯三年遷縣重建知縣樊于震鄧林春先後經營十三年推官李逺成之明末復燬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林世定訓導唐聖輔倡集紳士重建雍正元年奉文改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忠義節孝二祠在縣治西雍正二年
  羅城縣學舊在縣東鳳凰山前明洪武三年知縣杜原建四年縣丞于志祖續成之明末遷城内東北隅尋燼於兵
  國朝順治十五年署縣事苗爾䕃草創於舊址康熙元年知縣于成龍重建於東門外三十六年知縣王永清修兩廡啓聖名宦鄉賢祠四十一年知縣趙瑞晉重建啓聖祠明倫堂雍正二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
  節孝祠在縣東城内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徐恪遵建
  學田原置七頃五十八畝零每畝科租不等共銀一十三兩零四釐納糧免差起解學政康熙四年知縣于成龍查清畝數坐落立石垂後額徵租銀二十四兩
  義學在鄉賢祠下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知縣王斗樞建
  栁城縣學原在龍江舊城明洪武三年縣丞陳祖政遷於縣治西南十八年知縣張志諒永樂七年知縣聶盟先後修理成化間知縣余書遷城内北隅十四年督學吳玉命遷縣治東正徳六年知縣許珊重建堂廡㦸門嘉靖五年推官馮來駿遷建今基署縣事通判蕭鼎繼完其功明末兵燹頻仍僅存遺址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駱斯才重建三十年知縣彭士檟重修六十一年知縣蘇潮修兩廡㦸門櫺星門雍正三年知縣丁文麟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七年知縣周之瑚修十年知縣楊恒捐建明倫堂三間儀門一座凡殿廡牆垣復皆修整
  忠義節孝二祠在學宫左
  國朝雍正四年署知縣李振宗建
  學田一頃二十四畝八分零額徵租銀四兩一錢零
  融縣學宋建於真仙巖之前乾道三年郡守劉襄重修淳熙間郡守張适修禮殿嘉熙丙子郡守韓休卿遷下郭驄馬坊蔡安國記元至正間燬於兵明初建於橋頭嘉慶坊正統十一年知縣嚴霜遷於西城内朱指揮宅地正德元年知縣吳清十五年知縣曾俊先後修造嘉靖四十一年署縣謝紹祖始建啓聖公祠教諭朱應畿記萬厯九年教諭蔣行可訓導何元佐建明倫堂四十年鑿泮池邑人王法記明末燬於兵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吳守兹重建康熙二十年知縣熊飛渭重建殿廡王如辰記二十七年知縣張廷柱教諭蔣俊修啓聖祠三十二年知縣梁廷桂教諭毛三鱣建宫牆五十年知縣吳從龍重建㦸門五十四年知縣牛天宿遷明倫堂於大殿後五十五年署縣佟世英修正殿及櫺星門五十八年知縣張元正教諭唐宜甲重建㦸門五楹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八年知縣陸嘉謨教諭文奕逺訓導歐纘袁重修正殿宫牆鄉賢祠
  忠義節孝二祠在學宫左側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劉克一建
  學田一十畝九分零額徴租銀三錢三分零地一所在橋頭嘉慶坊
  真仙書院在真仙巖宋守李興時建久廢
  正心書院今廢
  懐逺縣學在縣治東明萬厯中遷縣時知縣蘇朝陽建兵燹後圯廢
  國朝康熙五十二年知縣張廷超修建大成殿東西廡名宦祠五十四年知縣王楫修啓聖祠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七年知縣陸嘉謨修明倫堂八年知縣粘鼎玉教諭謝之炯訓導李良相修建㦸門櫺星門泮池宫牆
  節孝祠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王景獻建
  學田一十四畝三分零徵銀四兩二錢
  社學在古宜甲雍正二年知縣陳鏌建
  象州學唐大厯十二年建在城外東南隅明洪武二年増拓東城儒學在城内同知李永修建永樂間知州朱良弼余存諒相繼修葺宣德十年正統五年巡按御史朱良暹屬知州何敬重建嘉靖十二年知州林益建明倫堂二十三年署州事陳陵建啓聖祠未就學正霍桂成之祠尋圯二十四年知州吳必學重建後廟祠俱圯萬厯四年知州謝一楓重建十三年兵巡道郭棐知州李維岳捐俸重修
  國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張天訓修大成殿兩廡㦸門櫺星門啓聖名宦鄉賢祠雍正元年改換崇聖祠額増造神牌祭器三年知州陸廷光修明倫堂五年學正蕭禮讓重修宫牆
  學田四頃一十二畝租銀二十八兩三錢二分零義學在城内西雍正二年知州徐徳秩建八年知州陸埰修未竣調任知州孫嵩捐貲完工立有碑記
  來賔縣學舊在縣東南宋開寳中建元季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縣丞孫仕安訓導權明孫重修嘉靖十四年知縣王璣重建堂齋後燬
  國朝康熙八年署縣事王國章捐俸遷於城北九年知縣王紹祖修偽逆變亂傾廢二十九年知縣張震捐俸重建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二年知縣郭拱極重修明倫堂
  學田一頃七十一畝零在大田等村離城四十里額徵租銀二十兩零二錢零
  義學在城内
  國朝雍正八年知縣吳逢年建
  慶逺府
  府學宋慶厯三年始建在城南崇寧三年立石鐫辟雍詔於廡下淳熙四年知州事韓璧始遷於城内開國坊張栻記慶元二年知州事陳表臣置學田以助養士六年知州事耿明撤而新之又建閣於堂後陳涇記後燬於兵久未建復明洪武初通判王毅重修堂齋正統十二年知府楊禧重建始鑿泮池天順八年知府周一清重建乃廣其制立題名及建學碑陳文記成化二十一年知府馬駉𢎞治三年知府汪溥相繼修葺十二年知府姜琯修殿堂齋廡重建號房廨宇明末燬
  國朝康熙六年知府趙開雍重建舉人鮑傑生員江元載捐貲成之後經逆冦焚燬二十三年知府白啓明倡率紳士捐貲重建正殿兩廡及名宦鄉賢祠四十三年知府焦映漢率各屬官重修雍正元年奉文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添造追封五世王爵神牌祭器八年知府徐嘉賔同知錢志和重修殿廡崇聖名宦鄉賢祠及明倫堂
  學田三十畝每畝租銀五分共徵租銀一兩五錢龍谿書院在西門内宋嘉定九年權州事張自明因太史黄庭堅謫宜時僦居於此即舊址建祠塑孔子顔仲像創講堂上為魁星閣東西翼以十室為齋四曰共學適道與立與權前為重門有池曰墨池亭曰寳華延師授徒捐貲置田以贍焉有記今廢田亦無考
  四賢書院在東門内舊為東嶽祠明嘉靖二年知府王顯髙改為書院祀宋吕璹趙抃黄庭堅馮京龍江書院在城中大街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府髙茂選建有記
  宜山縣學在府學西宋淳熙十年知州趙與榮修元猺賊為亂久廢明洪武三年縣丞張叔廉重建天順間知府周一清撤而新之尋圯𢎞治六年知縣任球重修十二年知府姜琯知縣李謐續修正徳元年知縣徐志道縣丞胡通七年知縣金麒求相繼修葺堂齋立科貢題名碑明末毁廢春秋二祭皆附府學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府李世仁知縣陳學海重修殿廡門牆祠宇
  忠義祠在東城外節孝祠在城内水井塘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傅峻建
  學田一十五畝每畝租銀四分共徵租銀六錢義學在東門内雍正十一年知縣陳謨修河池州學𢎞治十七年知州何昱學正張翰建嘉靖五年知州周鉞移州治重建聖殿明倫堂於州治西萬厯九年知州梁紹震重修止茅屋三楹
  國朝康熙六年知州王玉麐遷於州治後北山椒開泮池於山麓左右兩廡啓聖祠明倫堂皆備尋圯二十三年知州劉安國重建三十三年知州黄志璋建啓聖祠復俱圯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七年知州陳舜明捐貲重建殿廡門牆崇聖名宦鄉賢祠明倫堂俱皆煥然一新學田在下里共一十二圩額徵租銀一十兩義學在學宫前
  國朝雍正四年知州陳舜明捐建
  天河縣學原在縣西元末廢於冦明洪武五年縣丞王居禮創建七年訓導喻遷善徙東禪寺側正統七年署縣事照磨何政始遷於今城北地重建殿廡門堂齋舎景㤗三年燬成化二十三年知縣楊榮修葺正殿重建堂廡齋舎規制復新𢎞治間知縣史玹正德八年知縣魏朝陽十五年知縣尚汝弼先後修葺崇禎六年知縣楊文煥重修日久頽圯
  國朝順治間僅修蓋茅舍尋燬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黄湂捐俸建大成殿三間雍正元年知縣吳鍾芬重建兩廡櫺星門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諸制煥然一新規模始備
  學田十畝額徵租銀四錢
  思恩縣學在縣城南門外明萬厯三十六年知縣楊天啓創建崇禎十七年燬於兵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翁世庸仍舊址捐建復殿廡門牆啓聖名宦鄉賢祠及明倫堂八年知縣謝銓修甲寅後荒圯二十三年知縣鮑復相捐俸修建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三年知縣梁楷訓導何文煜修兩廡㦸門崇聖名宦鄉賢祠併移建明倫堂六年知縣林協訓導何文煜修櫺星門濬泮池築宫牆
  東蘭州新改土歸流現議建學
  茘波縣改𨽻黔省原未立學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棻申明捐貲建學於南門内復設義館教訓苗童尋圯四十七年知縣岳維重建雍正二年巡撫李紱
  題准設學知縣蘇潮捐建仍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三年修葺殿廡祠堂
  義田租銀八十九兩米十石禾六百六十秤布二十件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劉棻募墾撥給義館生徒
  思恩府
  府學舊在府治南明正統十二年土知府岑瑛建萬節記嘉靖八年徙府治遂改建於城外南郊一里萬厯六年知府侯國治遷建於城内府治東即今學殿廡祠堂及教授署無不咸備天啓四年知府葛中選建櫺星門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府金夢麟建名宦鄉賢二祠五十六年知府趙完璧重修殿廡㦸門明倫堂雍正元年知府戴朝選重修大殿明倫堂奉文改啓聖祠為崇聖祠添設追封五世王爵神牌并造祭器學田一十八畝塘二口額徵租銀共四兩
  陽明書院在府治西明萬厯間知府侯國治建今廢
  義學在南門外
  國朝雍正元年知府戴朝選修
  武緣縣學唐武徳中建宋天聖九年重修明洪武二年建於城外南夀寧寺右宣徳九年知縣黄宗廣建明倫堂正統八年縣丞封純景泰三年縣丞梁晚昌教諭譚經前後修建𢎞治十七年燬正德二年御史顔頤夀遷城内南街十五年知縣姚明誠重修自遷學後武緣科目久缺嘉靖十二年知縣馬汝頤復遷南門外撤夀寧寺為之二十五年知縣鄧體靜復遷寺右舊址四十一年南寧府知府方瑜委署印經歴徐恩教諭鄭豫夫修葺議者以方向有偏故人文終不如𢎞治前隆慶元年通學以遷向狀呈巡按御史朱炳如知縣楊大韶合紳士復新之萬厯十二年知縣鄭學醇重修四十一年知縣李先春移建於北門城内
  國朝康熙三十九年知縣劉以貴捐修啓聖祠四十九年知縣孫兆奎重修殿廡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二年知縣王尅修明倫堂
  忠義節孝兩祠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王勊遵建於學宫内外
  學田原額田塘税畝通共一頃二十三畝零除荒外實徵熟銀六兩二錢零
  義學在縣署東
  國朝康熙五十五年署縣事王琳捐建
  社學明隆慶初知縣楊大韶建五所後俱圯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王勊捐建八年知縣艾光紱捐修
  賓州學在州南元皇慶中判官陳應建泰定乙丑知州王渥置祭器王廷誘記至正末燬明洪武二年知州馮榮周樂相繼修建正徳八年兵備副使陳錫分巡僉事徐海重修隆慶萬厯間兵備副使鄭一龍郭棐先後重建明末燬
  國朝康熙四年知州吕陳亮重建尋圯二十一年知州余忠震重建四十八年知州胡范修明倫堂五十七年署州事范從益同州屬紳衿捐貲修葺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忠義節孝二祠
  國朝雍正元年知州甯鴻佐建
  學田二百九十一畝在安城額徵租銀二十一兩二錢
  敷文書院在州治左明嘉靖七年建今廢
  遷江縣學在縣西明洪武三年建二十三年燬知縣梁䕶重修永樂五年重建復燬知縣梁蠡復修規制畧備後圯
  國朝順治九年知縣髙際運改建於城中覆以茅草康熙八年知縣李如華易以瓦并建東西兩廡及㦸門經逆兵殘燬二十一年知縣曹雲鵬捐俸修整殿廡又建啓聖祠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設神牌祭器八年署知縣黄士昇捐俸重修學田一頃一十四畝五分額徵租銀一十二兩四錢零
  上林縣學在縣署南古澄州門内明洪武三年縣丞周偉重建𢎞治間知縣向龍重修嘉靖九年知縣方田拓地増建萬厯元年知縣王一岳重修嵗久圯壊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知縣張邵振捐俸重建四十八年知縣田㴶重修規制乃備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學田二十四畝額徵租銀三兩二錢
  義學舊在城北郊久圯康熙四十八年知縣田㴶於學宫右空地捐建義館一所
  田州土州學
  國朝雍正二年土知州岑應祺詳請捐建殿廡門牆池坊咸備又建崇聖名宦鄉賢祠
  義學在州署東
  國朝康熙六十年土知州岑應祺建
  泗城府
  府學在隔江西岸
  國朝康熙二十年土知府岑繼禄建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義學向未設
  國朝雍正八年知府祖良範建於府治大街
  西隆州學
  國朝康熙五十年知州陳大輦捐建
  西林縣學在縣署東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孫來賀建
  義學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唐如則建雍正七年署縣事張以仁修
  直𨽻鬱林州
  州學舊在州治南一里宋至道二年建元至正三年知州張阿勒坦巴哈遷建今州治西南成賢坊地别多喇卜丹記明洪武二年州同知王彬重修正統七年知州柴衡建明倫堂立題名碑曾才魯記十四年知州廖震建殿廡堂齋成化四年知州向珍修𢎞治十二年知州李永珍修彭甫記正徳十一年州人梁璉易櫺星門以石十六年兩廡傾圯知州張詔修建隆慶二年州同闞繼禹重修萬厯十三年知州江龍重修十九年副使蘇濬修啓聖諸祠堂後築方塘低䨟前拓地為泮池浚西北之泉入焉明季圯燬
  國朝康熙二年知州馬有用因舊址修建正殿兩廡㦸門啓聖祠二十五年知州賈有福重修正殿兩廡啓聖祠復建明倫堂周以土垣五十二年知州郜超修正殿㦸門啓聖祠鄉賢祠五十五年學正李栻修明倫堂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忠義節孝二祠
  國朝雍正二年署知州蕭烜光建學宫内外
  學田四頃八十畝八分九釐在西岸離城二十里共徵租銀三十一兩二分零
  興文書院在州治前明萬厯二十四年改建為提學道行署後圯
  社學六所分設西南二廂東寧撫康貴平富民四鄉
  博白縣學唐貞觀初建於城南一里宋開寳五年遷城東一里紹興後圯慶元戊午知縣李大章重建曾丰記明洪武三年縣丞孔時郁建正統元年縣丞朱朂主簿張本忠重修七年知縣程節遷縣治南成化四年冦燬副使范鏞遷於平政門外嘉靖六年教諭柯挺之申請遷於城東舊址四十三年署縣事藤縣縣丞王宗予遷建城内縣治西廟制咸備萬厯十五年知縣謝國光重修三十七年知縣譚岳重修四十八年建尊經閣知縣張茂芹署縣同知陳熙韶繼成之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史縉重修十三年冦燬惟聖殿兩廡存三十二年署縣事鬱林知州黄暉烈建啓聖祠四十五年知縣趙世功修四十八年知縣程鑣捐俸倡率官僚紳士節次重建㦸門櫺星門明倫堂敬一亭開泮池築四周垣牆五十六年知縣王之麟重建改正南向雍正元年知縣蕭烜光重修復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七年署縣事孫嵩補修
  忠義節孝二祠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蕭烜光建
  學田一頃五十七畝三分零在西鄉離城七十里共租銀一十四兩一錢零内除荒一十三畝二分現徵熟田租銀一十二兩九錢七分零
  養正書院在縣治分司東今廢
  社學二所一在城隍廟一在文星橋
  北流縣學唐貞觀三年建於登龍橋西元大徳二年知縣侯仁遷寳圭驛東至大二年主簿吳天質建殿廡延祐四年知縣羅天祐遷於驛西至正二十六年燬於火遷縣治西南一里明洪武十一年知縣陳天文仍舊址重建天順四年冦燬成化七年都御史韓雍改築城池以學基建縣治而建學於縣治東北隅𢎞治五年知縣羅嵩遷城東一里十年知縣曾源重修周孟中記嘉靖十三年知縣彭黼復遷城内縣治東北後再徙城外東崇禎四年知縣劉修已仍遷城内舊址
  國朝康熙元年署縣事安九埏復遷建於舊址明倫堂右七年知縣王徳淑建名宦鄉賢二祠二十五年知縣尚國正邑紳陳廷藩建啓聖祠明倫堂五十七年知縣遲之金重修正殿及兩廡門牆名宦鄉賢二祠雍正元年知縣袁宗佺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
  忠義祠在崇聖祠旁節孝祠在城隍廟右
  國朝雍正二年知縣袁宗佺建
  學田七十八畝七分二釐在西河離城一里額徵租銀一十三兩七錢二分有竒又康熙元年署縣事安九埏捐貲另置田共米五石六斗遞年納租入學原係民糧仍在縣徵收
  養正書院在城東舊學前明同知施宗誼建久圯起潛書院在學校北今圯
  義學在東門外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劉興第建
  社學在波一里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知縣陳獻德建
  陸川縣學宋淳化五年建於城東南一里明洪武三年縣丞王麟仍舊址重建永樂十二年知縣吳景修天順六年知縣李瑄遷於南門内縣治東𢎞治四年提學僉事周孟中委官遷建於縣中街西正徳七年賊毁知府曹琚重修嘉靖二十三年知縣李綽遷於縣南一里四十三年知縣張子翼遷城北鼎新廟制萬厯十四年知縣林鳳朝重修明末兵毁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周士選重建殿兩廡㦸門櫺星門康熙四年知縣方鼎重建明倫堂四十三年知縣熊淑嵋重修明倫堂雍正元年知縣蘇名弼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三年知縣謝錫侯捐修正殿
  忠義節孝兩祠在學宫側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謝錫侯建
  學田一頃九十二畝三分二釐在沙湖堡離城三十里共徵租銀九兩五錢六分零
  義學在明倫堂後
  國朝康熙四十三年知縣熊淑嵋修建
  社學一在南城外一在北城外一在城隍廟後雍正三年知縣謝錫侯新建社學三所俱在城外堡興業縣學宋慶厯中建於縣西北一里後圯元至正三年知縣秦仁濟因舊址重建明洪武三年縣丞鄔馬兒修二十四年知縣余顯宗重修正統天順間知縣丁芹向珍相繼修葺建奎文閣後以冦燬成化十八年訓導陳士章申請督撫發帑檄知縣鍾轅遷建城内縣治東𢎞治正徳間知縣王昌陳濴重修嘉靖十六年知縣方詔復修李義壯記二十五年邑紳譚堯道重建櫺星門萬厯十年知縣馮文照修大成殿十二年知縣曾節續成之崇禎十五年攝縣事通判鄧來麟倡修殿廡堂齋邑紳譚汝賢重建敬一箴亭
  國朝雍正元年奉文改換崇聖祠額添造神牌祭器三年知縣栢宏智重修殿廡門牆崇聖名宦鄉賢三祠及明倫堂
  忠義節孝二祠在學宫左右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栢宏智建
  學田八十一畝二分零現徵熟田租銀八兩五錢五分零
  義學
  國朝雍正八年知縣夏暟建
  社學舊有八所後廢
  國朝雍正三年知縣栢宏智捐建四所












  廣西通志卷三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三十九
  學校
  樂器名義
  闕里誌曰樂器皆古聖人之所制聖人非以其意而制之乃以其理制之理者天而已矣天有八方之氣聖人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方之物而該括八方之氣乃於樂中奏之奏之可以宣八風之氣者以有八方之物在也故八者欲其全器欲其備不全則氣缺不備則氣微缺固不足以為樂之全微亦不足以言樂之善知微未足言樂之善乃知八音之器不可不備矣備也者合大與小之謂也小者合律呂之倍數故有一倍之器有二倍之器有三倍之器又有四倍之器倍至於四其氣始全是故鏞鐘特磬者四倍之器也鎛鐘編磬者三倍之器也頌鐘頌磬者二倍之器也歌鐘歌磬者一倍本數之器也以是琴有大琴小琴瑟有大瑟小瑟簫有䇾簫筊簫笛有大笛小笛笙有竽笙巢笙塤有頌塤雅塤鼓有路靁相鼗是皆倍數為之也蓋本數其聲清倍數其聲濁單清失之輕單濁失之重輕重之間乃天地之所以合德四象之所以合氣中聲之所以妙用故必合大小器而並奏之一合於律呂之和而不見其乖戾此樂之大成所以為妙焉若單器者小成之用也是故知倍數之理則律吕可求其端樂器可求其始名器雖多皆為樂中之妙用而不可無者也
  麾旛周官巾車掌木路建大麾以田以封藩國後世協律即執之以導樂焉
  旌節爾雅云和樂謂之節蓋樂之聲節之以鼓樂之容節之以節舞師執之為綴兆行列進止疾徐之則又曰節制也謹始之意也
  革部古人取牛馬之革以冐鼔故謂鼓為革革之為名去故意也 羣音首其卦坎其方北其時冬其風廣莫其律黄鐘其聲一其音讙冬至之氣也蓋萬物勞乎坎則革而趨新且坎居子位陰革而一陽生故為革而首羣音其聲坎坎如雷坎之為卦一陽陷於二陰之間雷則陽在陰内不得出奮擊而為雷革之冐木陽氣在内故屬坎而雷聲也其氣屬水其用兼土蓋水土同宫而同旺於子是以鼓有二用先鼔以警戒象水居五行之先擊鼓以收宫象土居五行之終故曰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弗和猶水無當於五味五味弗得弗調凡祀天神地示宗廟樂有六變八變九變之不同而必用鼓以收宫焉 案先儒序八音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次周禮則以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為次漢律厯志以土匏皮竹絲石金木為次律吕精義以竹匏土絲金石革木為次今闕里誌以革音為首
  鼉鼓一名晋鼔又曰臯陶周禮以晋鼓鼓金奏考工記韗人為臯陶是也又曰鼛鼔鼔人以鼛鼓鼓役事故凡作樂先用之以警戒乃堂下之樂瞽矇司之詩曰鼉鼓蓬蓬矇瞍奏公陶當作𩋃
  懸鼓詩應田懸鼓儀禮謂之建鼓北齊宫懸之制建鼓在四隅又樂記宗廟用九變之樂鼓用四面以收宫謂之路鼓即建也
  楹鼓商之制也亦謂之建鼓周禮大僕建路鼔於大寢之門外儀禮大射建鼓在阼階西南楹鼓蓋為一楹而四稜焉貫鼓於端則建之義也隋制棲鷺於上則路之義也以其先倡故又謂之朔鼔足鼔亦曰應鼓夏后氏之制所以應楹鼓也禮記云夏后氏之鼓足殷楹鼔周懸鼓蓋鼓則一或加以足或貫以楹或懸以架故皆得以建鼓路鼓名焉
  鞉鼓一名鞀月令曰修鞀鞞先儒謂小鼓有柄曰鞀大鞀為鞞爾雅曰大鼗謂之麻小者謂之料儀禮大射鼗倚於頌磬西紘周官播鼗瞽矇眡瞭掌之記曰賜諸侯樂以柷將之賜伯子男樂以鞉將之蓋柷以合樂鞉則兆鼓而已凡樂事先播鞉𣌾則引大鼔者也又孔頴達曰柷所以節一曲之始其事寛故以將諸侯之命鼗所以節一倡之終其事狹故以將伯子男之命詩言鞉磬柷敔言鞉必及磬是鐘磬作則鞉作矣禮書謂鼗常在前𣌾常在後實用編又謂鼓鼗四面所以收宫蓋凡鼓皆用以收宫其起宫者惟警戒之鼉鼓而已大成樂加鞉鼓於楹鼓之前所謂兆鼓也然又前句之終實開後句之始而𣌾止於收一字之終豈非鞉在前而𣌾在後乎舊制謂鞉鼓制似鼓司之者掛於項兩手拊之以節樂蓋悞以搏拊為鞉鼓矣案紘儀禮注紘編磬繩也設鼗於磬西倚於紘也𣌾讀為引
  搏拊書傳謂以韋為鼓謂之搏拊實之以糠白虎通所謂拊革著以糠是也其設在堂上其用則先歌周禮所謂登歌合奏擊拊是也大戴禮曰縣一磬而尚拊荀卿曰縣一鐘而尚拊則拊在一鐘一磬之東也子夏曰紘匏笙簧會守拊鼓則衆樂待其動而後作用以取宫即用以起宫也書謂之搏拊明堂位謂之拊搏蓋其用左右手或搏或拊莫適先後也通典謂之撫拍撫之以節樂也實用編曰若拊鼔應鼓皆鼔之小者堂上用以節歌拊之為器韋表糠裏狀則𩔖鼓其聲和柔倡而不和故可施於堂上蓋堂上門内之治以拊為之父堂下門外之治以鼓為之君堂上之樂待以作者在拊堂下之樂待以作者在鼓鼓小鼓也又謂之應鼓田鼓亦曰應鼓以其應拊鼔也通典謂應鼓在大鼓側和大鼓者此堂上之足鼓也實用編曰鼓之小者為應本堂下之樂而亦謂之應者當堂上擊拊之時則堂下擊鼓以應之所以然者拊聲和柔而不鏗鏘聞於堂上不能聞於堂下得應鼓以應之則聲聞堂下人皆知歌之起止故曰應施於擊拊又施於歌徹以其應拊也詩曰應田懸鼓先儒解田為𣌾𣌾小鼓也應亦小鼓爾雅曰大鼓謂之鼗小者謂之應周禮大祭祀皆鼓𣌾擊應大射有朔鼙應鼙禮書謂應鼓號應鼙朔鼔號朔鼙詩以應配𣌾則朔鼙乃𣌾鼓也以其引鼓故曰𣌾以其始鼓故曰朔大射應鼔在東朔鼓在西朔作則應應之是堂下之樂貴西也朔鼙即田鼓應鼙即應鼔田與應制皆小鼓而設在門外有東西之分故其名異蓋不止應堂上之拊而二鼓亦各自為倡應也
  相鼓又謂之節鼓樂記云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蓋為文武治亂之節也爾雅云和樂謂之節節即相也晉傅休奕節賦曰口非節不咏手非節不拊江左清樂有節鼓唐雅樂聲歌用之通典謂鼓制如博局中開圓孔適容其鼓擊之以節樂也 案周制有六鼓曰雷鼓曰靈鼓曰路鼓曰鼖鼓曰鼛鼓曰晉鼓以雷鼓救日月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達窮者與遽令以鼖鼓止軍事以鼛鼓止役事以晉鼓止金奏今細考之晉鼔者即建鼓是也長六尺六寸兩面各徑四尺中間徑六尺六寸六分繪以風雲雷雨之象曰雷鼓繪以麟鳯龜龍之象曰靈鼓繪以飛鷺之象曰路鼓懸鼓者建鼓兩旁所懸朔應二鞞也楹鼓亦名鼛鼔鼛鼓長一丈二尺楹者柱也鼓甚大不可用趺但埋其柱而堅築之故曰楹足鼓者鼖鼓也亦曰賁足者趺也鼔下用柱柱下用趺故曰足鼓鞉鼓四名一曰朔鞞二曰𣌾鼓三曰懸鼓四曰相鼓是也田鼓即懸鼓乃一器二名搏拊古以熟皮縫成袋實以糠今用木為腔冐以革相鼓即雅鼓亦名節鼔與摶拊相似古亦實以糠
  金部實用編云凡金皆有音惟黄銅之音為正蓋銅之為物至精不為燥濕寒暑變其節不為風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君子之行若黄金則雖華美而其音易變故鑄鐘以銅為上不特示儉且以埀逺僉載云金生於土而别於土其卦則兌其方則西其時則秋其風閶闔其聲羽其音鏗立秋之氣也其制有大有小小成此理大成亦此理蓋大成不過用小成之法積之耳
  鏞爾雅云大鐘謂之鏞考工記鳬氏為鐘兩欒謂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鐘懸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間謂之景于上之攠謂之隧單穆公曰先王制鐘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於是乎生則樂器待律然後制而律度又待鐘然後生故所制有等而無髙下厚薄之偏所容有量而無還回侈弇之過其聲一歸正緩之中聲鏞者特懸之鐘非十六器之編鐘也與大鼓相配迎送神則擊之詩所謂鼓鐘送尸者是也書曰笙鏞以間其設蓋在門外詩曰賁鼓維鏞鏞鼔有斁其與鼓配也先儒謂凡樂先撃鐘次擊鼓各處擊鼓鐘皆如之
  鎛鐘亦曰頌鐘舊制編鐘差小今制次於鏞鐘倍編鐘而為之者周禮鎛師掌金奏之鼓韋昭釋國語杜預釋左傳皆以鎛為小鐘鄭康成曰鎛如鐘而大孫炎許慎沈約之徒亦以為大鐘通典曰鎛如鐘而大儀禮宫懸四面設鎛鐘十二虡各依辰位擊為節檢而無合曲之義開元禮鎛鐘在編懸之間各依辰位今設於宫懸東西編鐘磬之間而南北以鎛磬代之
  編鐘爾雅云大鐘曰鏞中者曰剽小者曰棧通典曰棧鐘小而編次曰編鐘周禮云凡懸鐘磬半為堵全為肆注曰編懸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鐘一堵磬一堵謂之肆宫懸者謂編鐘編磬之屬懸於筍虡四面環繞象宫墻也謂之四廂金石樂歴代設虡十六架二十四架三十六架不等然皆以編鐘磬為主也
  歌鐘鐘之至小者登之於堂上兩楹之間所以和歌與編鐘無異唐段安節云雅部十二鐘毎架各編十二各依律吕蓋古凡懸鐘磬不過十二而旋宫備矣實用編曰歌懸在北取近於堂上以和歌四懸之鐘各以十二應十二律至掛於架也又各有半聲於頌鐘取歌鐘為半聲以次而推之毎懸皆有二十四鐘乃能旋相為宫而君臣民事物之間乃不相凌犯惟歌鐘無清聲以合歌蓋歌聲至十二律而窮若加清聲則歌不去矣今歌章有六字是為黄鐘清聲若止十二鐘則不能成章要當依編鐘制以十六枚為准十二為正四為清乃無遺音也通典云鐸大鈴也周禮以金鐸通鼓三禮圖云其匡以銅為之木舌為木鐸金舌為金鐸牙鐸振文事書言狥以木鐸是也樂記云天子夾振之鄭氏謂王與大將夾舞者振鐸以為節鐸雖用之於樂然非王與大將振之也晉茍氏得趙人牛鐸然後能諧樂則古人之為鐸鐲鐃錞施於聲律皆有當也今大樂有二鐘鐸以導舞木為柄者謂之單頭鐸金為柄而兩鐸相屬者謂之雙頭鐸非古制也 案周禮大司徒之屬有鼓人掌敎六鼓四金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以路鼓鼔鬼享以鼖鼓鼔軍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晉鼓鼓金奏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鼔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此四金軍旅中所用非樂中所用故不屬春官宗伯
  石部凡玊𩔖皆石而真玉為最美其制法與金異金之聲以圓出石之聲以方出圓用其全參天之數也方用其半兩地之數也鐘制自小而倍大磬制自大而倍小自小而倍大者順其聲韻之發揚以為一音之始所謂金以聲之也自大而倍小者順其聲韻之收歛以為一音之終所謂玉以振之也鐘以定其高磬以節其永故曰歌永言又曰依我磬聲蓋言歌聲與八音皆依磬聲而止乃别起一音也是轉音之間惟依磬聲以為之遲速磬若急則無永緩則過永無永則佻過永則靡故舜命䕫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又戞擊鳴球以合琴瑟而致神人之昭格蓋磬於八音之條理猶乾綂八卦於西北故石之為物堅實而不動其卦則乾其時則秋冬之交其方則西北之維其風不周其聲角其音辨立冬之氣也蓋乾有君之道焉後世鐘磬同擊殊失始終條理之意則磬聲一依於鐘聲不能為八音之所依石音失權何以配乾位而為衆音綱紀樂無終條理猶人力之不造於聖也故大成樂以金玉為始終乃聖學知行兼盡之至理乾道綂天之大權也
  特磬亦曰離磬樂書曰磬之為器編之則雜而小離之則特而大叔之離磬則專虡之特磬非十二器之編磬也實用編應笙之磬謂之特磬即離磬也特懸者謂一磬之在懸也與鎛鐘同義凡鄉射先擊鐘以宣聲俟其音將闋則擊特磬以收之祭祀大合樂則用於宫懸南北編鐘磬之間大戴禮曰懸一磬而尚拊則堂上亦有特磬矣今亡之編磬與編鐘同上下共十六枚編懸於架也歌磬與歌鐘同亦編懸於架為歌聲一音之終條理其架鐘磬俱同詩曰虡業維樅賁鼓維鏞又曰設業設虡崇牙樹羽明堂位云夏后氏之龍簨虡商之崇牙周之璧翣三代之器盡在是矣禮書曰植者為虡横者為筍筍之上有崇牙虡上設業業之上樹羽而端有璧翣鐘虡餙以臝屬磬虡餙以羽屬而筍皆餙以鱗屬若筍文然故謂之筍其所植者蓋中虛焉故謂之虡先儒曰筍峻也虡舉也又曰虡神獸也詩曰虡業維樅樅之為木松葉柏身身葉皆直則虡業者皆以直木為之也
  絲部琴瑟絲餙物而成聲其卦則離其方則南其時則夏其聲尚宫其律㽔賓其風景其音哀夏至之氣也絲必附於木者絲屬火火不離母故也其屬有琴有瑟古聖以絲加桐而為琴瑟者以絃之堅直可以象乾之動直桐之虚受可以象坤之動闢八音獨置琴瑟於堂上者取其撰乾坤之德而合律呂之妙也
  琴白虎通曰琴禁也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五絃象五行大絃為君寛和而温小絃為臣清廉不亂文武加二絃以合君臣之恩也琴操曰琴制長三尺六寸六分象期之日廣六寸象六合也絃有七象五音之函二少也腰廣四寸象四時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象天地也徽有十二象十二律也餘一極清不用象閏也中虛含象外響應徽律有長短故徽有餘促當徽則鳴差徽則否亦猶氣之灰飛時移律應也抑揚之際上取泛聲則輕清而屬天下取散聲則重濁而屬地中取按聲則清濁遍均而屬人刳其中則太虛之理具絃其外則妙用之應彰兼三才而備九德眞大聖之遺音也
  瑟樂書曰瑟者閉也所以懲忿窒慾正人之德也世本曰庖羲氏作瑟五十絃黄帝使素女鼔之悲不自勝帝損之為二十五絃具二均聲其首曰岳山其尾曰武後有二竅曰越中絃不動曰君絃承絃各有一柱游移前後以和其音者也樂記曰清廟之瑟朱絃而䟽越尚書大傳曰大琴練絃達越大瑟朱絃達越蓋越底孔也䟽達通之也朱絃練而朱之也蓋絲不練則澁而聲清練則熟而聲濁孔小則聲急大則聲遲故䟽越以遲其聲然後不致於太急練絲以濁其聲不至失之太清宗廟之奏鼔瑟必鼓琴以和其音樂記獨言清廟之瑟鄉飲酒燕禮亦獨言瑟者舉其大者故也
  竹部周官笙師掌敎吹籥簫篪篴管五者皆出於笙師所敎俱竹音之雅樂也竹音乃律吕之本其節直而有制其心虛而能通其卦則震其方則東其時則春其聲尚義其律姑洗其風明庻其音濫春分之氣也其制度長短不同大抵不離三九之數蓋律主聲氣屬陽三九陽數也截竹以較黄鐘取冬至一陽之氣以為樂本故竹器為樂之原也鳯簫釋名曰簫肅也爾雅曰大簫謂之言小者謂之筊廣雅曰籟謂之簫莊周曰人籟比竹是已荀卿曰鳯凰于飛其翼若干其聲若簫蓋簫比竹為之其狀鳯翼其聲鳯聲鄭氏曰簫象鳥翼鳥火禽也蔡邕曰簫編竹有底長則濁短則清以宻蠟實其底而増損之博雅云簫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有底書於簫言九成詩於簫言備舉禮凡言簫多在笙竽之後則簫之奏蓋後於笙矣
  洞簫鳯簫有底洞簫者言其空洞無底也樂考云衆樂之祖也本六律六吕而成所以宄極中和遂萬物之情者也中吕之氣夏至之音和琴瑟以定黄鐘非此不為功也
  管爾雅曰長尺圍寸併漆之有底大曰簥中曰篞小曰𥰚蔡邕章句曰管形長尺圍寸有孔無底説文曰管如篪六孔十二月之音明堂位曰以禘禮祀周公於太廟升歌清廟下管象書曰下管鼗鼓詩曰嘒嘒管聲磬管鏘鏘簫管備舉則管之用重於笙矣故鄉飲鄉射燕禮皆以管配歌而今則為堂下之樂鄭氏曰管如笛而小併兩而吹之蓋鳯凰雌雄各六聲也
  篪釋名曰篪嗁也聲從孔出如嬰兒嗁也其聲與塤相和庖犧氏竅竹為之舊志以篪為管非也篪春分之音管乃十二月之音爾雅大篪謂之沂沂讀如銀
  笛古曰篴杜子春曰竹篴五孔馬融笛賦稱此器出於羌謂之羌笛今所用者即周禮笙師所敎之篴也有七孔謂之大樂雅笛謂之長笛又有短笛有横笛梁所作横吹曲者有鵝嘴笛笛而加嘴皆一時之偶作非雅器也
  籥爾雅曰大籥謂之産其中謂之仲其小謂之箹廣雅云籥七孔毛氏曰籥六孔鄭康成曰籥如笛三孔郭璞曰籥三孔而短明堂位曰土鼔葦籥周禮笙師掌敎籥籥師掌敎國子舞羽吹籥籥章掌土鼔豳籥蓋籥三孔主中聲而上下之律吕於是乎生命之曰籥以黍籥之法在是故也羽舞皆執籥以聲音之本在是故也
  匏部匏之為物其性輕而浮其中虛而通笙以匏為母象植物之生焉國語曰匏竹利制蓋匏竹相合而成聲得清濁之適故也今太常以木代匏而漆其音雖可聽但非古制古人以匏為笙者非取其華美所以備八風之氣而周八卦之用也蓋匏於卦屬艮其方東北之維其時春冬之交其聲尚義其律大吕太簇其風融其音啾立春之氣也且笙象德匏象君子之名節難持而易失是以君子之執匏也拳拳如執玊恐一墮碎而不可收拾亦猶君子之行已也戰兢惕勵顧守名節恐其一失而不可復完焉以木為笙是徒取其聲而無尚德之心豈古人制八音意乎
  笙爾雅云笙十九簧者曰巢十三者曰和説文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十三簧象鳯之身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古鄉飲射禮有歌有間歌有笙有間笙有合樂而祭享則特為堂下之樂衆樂有笙而得繹如之致焉
  土部埏埴以為器而冲氣出焉庖犧氏灼土為之其來尚矣蓋一三五為九二四為六九者陽數之窮六者陰數之中故塤六孔用其方色以應六律出中聲也土王於四季為中央之位所以達中聲也其卦則坤其方西南之維其時夏秋之交其風凉其聲尚宫其音則濁立秋之氣也
  塤爾雅云大塤謂之嘂白虎通曰壎坎音也在十一月陽氣於黄泉之下薰蒸而明樂志曰塤曛也立秋之音萬物將曛黄也周禮小師掌敎塤瞽矇掌播塤古塤有雅有頌大者聲合黄鐘大吕小者聲合太簇夾鐘孔雖有七有八之不同要之禀中聲之和而得其正者惟六而已周官以塤為德音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以水火相合而成器以水火相和而成聲詩云伯氏吹塤仲氏吹箎和之至也衆音得塤而有純如之致焉
  木部八音之中惟木聲質樸不合五音但五音非木無以起止五音者華美之音也柷以始之由質樸而始也 以止之由質樸而終也凡五音之華美皆歸於質樸如木之生由根本而蕃鮮由蕃鮮而又歸根本所以木音獨為五音之起止其卦則巽其方東南之維其時春夏之交其風清明其律夾鐘其聲一其音直立夏之氣也其器有二謂之椌楬一合一止所以為樂之終始出虛而歸之於實也
  柷樂記曰聖人為椌楬後謂之柷敔柷之為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陰始於二四終於八十陰數四八而以陽一主之所以作樂則於衆樂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居宫懸之東象春物之成始也鼓柷謂之止古聖人恐樂勝則流戒之於蚤也敔形如伏虎西方之陰物也齟齬二十七陽數也樂作陽也以陰數成之樂止陰也以陽數成之控以空然後可擊及其止則歸於實也居宫懸之西象秋物之成終也鼓敔以籈欲修潔於其後也翟亦曰羽籥師掌敎國子舞羽吹籥祭則用羽籥通義曰以文德之先文樂持羽毛而舞文王世子秋冬學羽籥詩云左手執籥右手秉翟通典曰樂之在目曰容容藏於心難以貎觀故聖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發揚蹈厲以見其意人之動而有節者莫若舞肆舞所以動陽氣而導物也
  手板即笏也或以牙或以木臣子執之拜颺取書思對命敬其事之義今以槐木為之粉餙其面書樂章於上歌工秉之於以歌功頌德焉
  樂器造法
  麾幡舊制高七尺上餙以龍首綴纁帛畵升降龍今易絳繪長七尺濶一尺一寸上下綴板粉質上板繪雲下板繪山前面金繪升龍一後面金繪降龍一有雲繞之皆五彩朱竿髙八尺五寸上安銅龍首啣其麾升龍向外降龍向内以木為架朱髹之間則植其上後増為二一繪升龍一繪降龍植於殿之左右升龍起樂降龍止樂
  鼖鼓即晉鼓冬官考工記韗人為臯陶長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廣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或又云鼉鼓即鼖鼔考工記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鼖鼓今制鼓大而短安於架中其面上仰乃俯而擊之凡冐鼓以桑木為體冐以馬牛革必於起蟄之日應雷聲也占日之陰晴隂則聲緩緩則不變晴則聲急急則無恒凡制大鼓俱准此法以差而増减之
  懸鼓周之制其大小視楹鼓腹加銅環懸之簨虡在宫懸西隅其簨虡並如鐘磬架
  楹鼓殷之制木身高三尺五寸皮面濶二尺二寸兩旁用四銅環冐皮用銅泡釘二行通身漆以朱横施於木柱柱高六尺六寸以重斗建之柱貫鼓上出高又半之頂上安彩鳯作來儀狀方蓋並繚以紅羅銷金雲花雙簷四角有褁金囚牛首皆啣璧翣毎串各五末綴以縧結柱下方趺如十字俱髹以朱刻臝屬四如獅安於趺俱頭向外
  足鼓夏后氏之制較楹鼓稍長獨木為架髙七尺上端木刻為雲横鼓於上其下施四足如十字鞉鼓面廣六寸髙厚相等横腹加柄長一尺九寸貫中上出五分許兩傍當鼓之半安銅鈕繫以紅絲繩繩末丸蠟為珥其長短稱鼔面之中用木為架兩縱兩横相比下各施方趺横木上開圓孔下開半孔植鼔柄於中
  搏拊狀如革囊以韋為之若鼓然中實以糠今制以桑為𣞙長尺有咫兩頭冐以韋徑六寸腹㣲大采繪餙以金環二並直列之以繫襻焉間則卧置於架其架如鞉鼓之架上安二荷葉以承之田鼓亦為應鼓其制以木為筩長一尺二寸韋面五寸鼓之最小者卧於架擊之其架如搏拊之制相鼓小而匾或云懸繫於胸前或謂相鼓即拊鼓韋表糠裏者皆非今制匾鼓安柄擊而執之大鐘即鏞鐘以銅鑄造四倍歌鐘之數而為之者特懸於架與鼖鼓相配
  鎛鐘即頌鐘二倍歌鐘之數而為之者舊為鎛為小鐘今制在宫懸東西乃大鐘也三倍歌鐘之數而為之特懸於架與特磬配鐘用六陽律磬用六陰吕
  編鐘二八十六枚按十二律吕又有四清聲三倍歌鐘之數而為之者今制在宫懸四面較歌鐘稍大乃二倍歌鐘而為之者兩層列於架與編磬配其簨虡並歌鐘
  歌鐘考工記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十分其銑去二以為鉦以其鉦為之銑間去二分以為之鼓間以其鼓間為之舞脩去二分以為舞廣以其鉦之長為之甬長以其甬長為之圍三分其圍去一以為衡圍三分其甬長二在上一在下以設其旋鐘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則柞弇則鬱長甬則震是故大鐘十分其鼔間以其一為之厚小鐘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鐘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鐘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逺聞編鐘在懸上下各八其懸横曰簨直曰虡詩虡業維樅業乃大板安於簨之上以為餙錯落如鋸齒也樅即崇牙其懸鐘之處以采色為大牙狀樅樅然也今制簨上加業繢博山以為餙簨之上業之下横安崇牙牙之端施銅鉤以懸鐘角又刻龍蛇鱗物於上簨兩端謂之龍簨上列鳯或翟五樹羽其上考工記臝屬恒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則於鐘宜若是者以為鐘虡雕刻必雄其狀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其制方趺藉地木刻臝屬如狻猊狰獰可畏伏於趺上穴其背虡貫於中而植之其龍簨兩端頷下各施環以懸翣曰啣璧璧下有氂毛尾周制璧翣於簨上畫繪為翣載之以璧垂五采羽其下掛於簨之角以為餙焉今制為串纍纍然頂首施以璧璧下為層五毎層鏇木為蓋塗緑朱唇唇下綴以綵線為旞各長五六寸層各一色間而簇之貫以紅縧縧末有纈懸於龍簨頷下磬虡及鼓罩四埀皆然俗呼為流蘇
  特磬即離磬四倍歌磬而為之者今制三倍歌磬而為之又謂之中磬與頌磬同設一架特懸之在宫懸南北亦謂之特磬其架與鎛鐘同
  編磬次中磬也倍歌磬而為之者上下數十六與編鐘同在宫懸四面
  歌磬小磬也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參分其股博去一以為鼓博参分其鼔博以其一為之厚已上則摩其旁已下則摩其耑古者尚象制器鐘圓中規磬方中矩鄭註股磬之上大者鼓其下小者所當擊者也股外面鼓内面則擊者為前而在内在下不擊者為後而在外在上其大小長短雖殊而其厚均也必先度一矩為句一矩為股而求其弦既而以一矩有半觸其弦則磬之倨句也宋明道製新樂特磬十二黄鐘大吕股長二尺博一尺鼔三尺博六寸九分寸之六弦三尺七寸五分太簇以下股長尺八寸博九寸鼓二尺七寸博六寸弦三尺三寸七分半其聲各中本律黄鐘厚二寸一分大吕以下第加其厚至應鐘厚三寸五分此制即大磬乃視鄭司農之數而倍之者范鎭所謂特磬則四倍而為之者是矣減一倍則為中磬即頌磬也今乃所為特磬者再減一倍則為編磬再減一倍則為歌磬今制歌磬一以此法遞減之取材於靈璧近水浮生受水多土少者即古所謂泗濵浮磬也琢磨敲試依律為其短長厚薄磬聲太上則磨其旁使薄而廣則濁磬聲太下是聲濁而薄薄不可使厚故磨其耑使短短則形小形小而厚則聲清矣凡鐘磬椎俱以堅棗木為之削竹作柄後埀縧結其架亦兩層編列與鐘同考工記梓人以羽屬為磬虡恒無力而輕其聲清揚而遠聞以為磬虡故擊其所懸而由其虡鳴其制方趺藉地木刻羽屬如鵝狀伏於趺上穴其背以虡貫穴中植之磬簨與鐘簨同但崇牙之端不施銅鈎䟽云以其卷然可以掛懸故磬用絃可掛懸於上也今以紅絨縧穿磬孔中懸崇牙上頂簨樹羽以凰兩端亦刻如鳯首項下設環為翣懸其璧翣俱與鐘同
  琴伏羲制琴長三尺六寸六分法朞之數太史公曰琴長八尺一寸合正度也風俗通曰琴長四尺五寸法四時五行各家所説不同今取伏羲所制又取各家之琴合於古者叅攷為式取材用桐與梓蓋天下之材良柔莫如桐堅剛莫如梓以桐為面梓為底虛實相配陰陽之義也其材以東南向陽者為美琴絃只用白色柘絲為上原蠶次之非此二絲則擇其生繰者若鹽藏繭其絲打絃脆而易斷陰雨則濕而不鳴也琴體無病全在桐桐得水則無焦裂之音得砂則無重滯之音得石而清得金而厲得寶藏之物則有非常之音得灘瀬鐘鼓之聲則有洪亮之音取材所貴者四曰輕鬆脆滑而必以東南者為優投於水則陽浮於上陰沉於下取當陽者而斷之聲自不同又必使木液竭而濁性盡收藏之法先刳其中圓其外投之瀑水之中周歳埀之烈日之下經年而又加諸㸑上者累月然後盡材之美也
  瑟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二十三絃頌瑟長七尺二寸廣尺八寸二十五絃樂書曰八尺一寸宫數也七尺二寸商數也樂議曰八尺一寸者九黄鐘律之長也一尺八寸者倍黄鐘律之長也七尺二寸者八黄鐘律之長也其制桐面梓腹九梁二越越者瑟兩頭底下穴也其岳用桑不必異産且絲聲與桑宜案儀禮孔䟽瑟首廣而尾狹近首鼓處則寛近尾不鼓處則狹故首欲近前以就一尺八寸之廣令可容二十五絃近尾不鼓而尾之底有越故尾狹於首而長倍之以容越也首之越上當其鼓處宜横尾之越餘絃所歸越宜縱其武崇寸有八分四隅刻雲以縁其武蓋取諸雲和漆其璧與首尾腹不漆其背恐柱之蹶也柱崇二寸七分肩厚二分足底濶一寸三分厚四分上邉承絃口厚三釐雅瑟頌瑟其制長短不同而皆廣一尺八寸其瑟之長以其一為首之長而尾倍之又四分其尺有八之廣去一以為尾之廣八尺一寸之瑟隱間五尺五寸七尺二寸之瑟隱間五尺凡瑟之長皆用九惟隱間用五天地之數也五十絃者大衍之數也二十五絃者半其數也首與尾俱繪以錦彩昭其文也隱間用粉素存其質也餘皆漆之俱如漆琴法面上兩頭各有小眼二十五孔䟽通以繫絃絃長一丈内外各十二練絲為之舊用朱絃取朱絃䟽越之意然不若純白者聲全練絲欲熟熟則色瑩透纒法欲緊緊則聲髙朗中一絃君絃也設而不動染黄色較之他絃稍麤所謂太音希聲也
  笙大者十九簧謂之巢小者十三簧謂之和儀禮云笙一和而成聲今制以小紫竹為之一攢十七管先安山口毎管内面方孔是也開取有髙低以定其音律以配其清濁尺字山口最髙以次而低為工凡合四一上句凡小尺小工小一小六小五開至小五而孔最低矣開山口完以黄楊木接竹為脚脚内旁開半竅施簧簧用響銅打成薄片用方剛鏟剷之如雀舌様看厚薄適宜平正嚴宻常於耳邉彈試其聲中律而已否則再修之用黄蠟和栗青作點頭隨時寒暑而調和之點輕則聲清重則聲濁安簧既畢按序植於斗中内外管各有按孔外孔十四内孔三其管篐有竹𥰒古制斗用匏多難周正且易破碎今鏇堅木為之内安頂柱以撑其蓋蓋用牛角循邉鑽孔十七要必管脚相稱若氣漏而不動簧則聲不應矣斗用漆布灰髹以黒如必用匏以備八音選椰匏圓正者為之更妙又製堅木為項狀如壺嘴刻通透漆兩合之匏邉端有短嘴以項挿置其中如吹某字則按某孔呼吸簧動而聲發是謂吹笙鼓簧也如不按孔吹之即作聲者謂之游簧當去其壅塞塵垢則准矣用黄錦囊盛之凡點笙用銅盤貯點料以五色石子研之其石謂之五音石
  塤陶土為之形如稱錘有七孔八孔者形如鴈子謂之雅塤如雞子謂之頌塤今廟中俱用雅塤其制通髙四寸中虛髙三寸六分空圍八寸一分徑二寸七分四圍及底俱厚四分吹口圍九分徑三分中虛上銳平底圓體前三孔如倒品字様上二下一後二孔並列除吹口前後共五竅皆徑二分前下一孔去底皮一寸前上二孔去底皮一寸二分後二孔去吹口一寸四分前上二孔去吹口一寸八分前後二孔並列者其中各開五分造法舊用白綿花和黄土為之今制以米湯和灰為模曝乾用磨石搗研極爛以水澄細取上好生漆調和如飴𩛿而冐塑於模於銳處留一竅待乾將内土從上竅中穵出穴前後竅畢更加漆布細灰磨光髹以朱色戧金雲龍為餙開前後孔俱往來容一米許内要圓净如拭乃協律又法以小長線堆成比鴈子畧小三分以線端向上乃用美潤之土和綿紙舂極熟糊於線堆鴈子様外厚二三分既成塤留吹口以線端向口外陰之量頗乾依作塤分數開前後取音之孔完美遂將線端仔細抽出内堆之線净盡則中虛外宻而不洩氣其音乃全堆線之法層數自下而上凡遇陽數自内而外遇陰數自外而内條理欲分明不可雜亂塤土未乾可以抽線乾則難抽
  篪古有六孔七孔八孔之異今制以竹為之長一尺四寸圍五寸二分面上吹竅徑五横四分形如酸棗後一孔前四孔横底一孔共六孔皆徑二分有半正面尾上開二小穿繩眼相並中聲所寓失於大則過濁失於小則過清必大小適中僅容一米許而後中聲出吹竅至後一孔離二寸五分後一孔至 一孔離一寸一分餘三孔皆然末孔至繩眼離九分通身髹以朱繫以紅絨縧其竹之竅厚薄不齊大小有度然皆以心權度若大則宻竅取之小則踈竅就之而清濁髙下得矣
  鳯簫以比竹為之又名排簫其制截竹為筒古有二十三管今制十六管協十二律之數又有四清聲第一黄鐘管長九寸第二大吕管長八寸四分二釐七毫第三太簇管長八寸第四夾鐘管長七寸四分九釐一毫五絲第五姑洗管長七寸一分第六仲吕管長六寸六分八釐九毫一絲三忽第七㽔賓管長六寸三分二釐第八林鐘管長六寸第九夷則管長五寸六分二釐八毫第十南吕管長五寸三分第十一無射管長四寸九分九釐四毫三絲第十二應鐘管長四寸七分四釐第十三清黄鐘管長四寸五分第十四清大吕管長四寸一分八釐八毫第十五清太簇管長四寸第十六清夾鐘管長三寸七分一釐八毫六絲零此聲氣之元五音之正皆黄鐘以本之也然竹竅有厚薄大要管長則聲濁短則聲清斟酌其長短毎差一分為一管管口各開半竅乃以其管權為九寸而度其圓徑如黄鐘之法而更迭以吹以審中聲若過於清則易以長過於濁復截而短要必適中聲合黄鐘之宫而後已黄鐘之聲信而依次以漸而短而清取之無不中度十六管編列置於櫝中上齊其端露一寸五分下則長短不齊㕘差如鳯翼其櫝以木為之濶一尺二寸高一尺髹以朱兩面皆戧金鳯凰紋藻為餙
  洞簫今制紫竹為之長一尺九寸五分圍三寸前五孔後一孔俱徑二分八釐管口半竅名山口徑二分深半分吹竅至後孔離六寸六分後孔與前五孔俱離一寸一分下有穿繩孔離二寸二分繫以紅縧長與簫等以黄錦囊盛之
  雙管以二竹相比為之各長周尺九寸圍一寸二分毎管六孔孔各離二分用膠漆固如一兩端以錫束之髹以朱剪二荻筒為頭長二寸薄則聲濁厚則聲清斟酌製之用銅絲縛固安於二管之端吹荻頭以發聲而按管孔以應律焉
  龍笛以文竹為之長一尺六寸圍二寸二分上開一大竅曰吹竅徑三分半下開六孔各徑二分吹竅至前一孔離三寸二分餘孔皆離五分尾有穿繩二小眼相對末孔至穿繩眼離一寸二分吹竅至末共六寸通身髹以朱用木雕龍首金餙之安於上端尾孔繫以紅絨縧下垂若龍尾
  柷以桑木為之狀如漆筩上方二尺四寸下濶一尺九寸深一尺八寸中虛有底柷之中東方圖以青隱而為青龍南方圖以赤隱而為丹鳯西方圖以白隱而為騶虞北方圖以黒隱而為靈龜中央圖以黄隱而為神螾外三面繪山東一面繪水水上穿一大圓竅徑四寸五分象日之浮於海止如椎以梓木為之柄長二尺四寸
  敔以梓木為之狀如伏虎身長三尺首髙一尺二寸五分尾髙一尺一寸背刻二十七鉏鋙繪黄色黒文載以方趺朱髹籈以竹為之長二尺四寸中破一尺二寸為十莖上未破一尺二寸用篾作篐木鐸鑄銅鐵為鐸上安木柄鐸内施鈎懸埀木舌節舞者執柄而揺之
  旌節簇紅纓為之加塗金銅雲寶蓋於其上又用綠斜皮刻花為蓋覆纓上其頂處用皮金縁為七層長七尺貫以紅纓縧下綴以結竿長八尺五寸朱髹上塗金銅龍首口啣寶蓋下垂紅纓
  籥古用葦籥今制以竹為之長一尺五寸三竅朱餙
  翟長三尺五寸朱餙柄金龍谷口上綴雉羽五層




  廣西通志卷三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
  學校
  律吕宫譜
  闕里志曰周禮太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以作樂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播之八音以為樂器是以古者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長短廣狹小大輕重皆有數數者陰陽屈伸往來之迹也三三迭運九九相乘天地萬物之所生太和元氣之所鍾其聲律家謂之元聲中之道也和之至也故數和則氣和氣和則聲和聲和而天地萬物之和應矣黄鐘者天地陰陽之和也五聲之本生於黄鍾之律九六相生陰陽順應而生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吕律者法也律以統氣𩔖物吕者侣也吕以助陽宣氣為道不同其中一也今按黄鍾之長九寸寸積九十分分十釐釐十毫毫十絲絲十忽忽方五十九萬目四百九十萬得寸十寸曰尺十尺曰丈十丈曰引黄鍾之管其容子粟秬黍中者一千二百為籥籥十抄抄十撮撮二十圭圭六粒粒凡一千二百得籥十籥曰合十合曰升十升曰斗十斗曰斛黄鍾之籥所容千二百重其重十二銖兩籥則二十四銖為兩兩四分分六銖銖十纍纍十黍黍凡二千四百得兩十六兩曰斤二斤曰裹十五斤曰秤二秤曰鈞四鈞曰石三之九之損之益之以合陰陽之中以通律吕之和長短廣狹小大輕重以十有二律為之度數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紀之以二平之以六成之十二天之道也八音之器皆以是為凖毫不可違是以聲出於器器之得失則聲之得失也八音惟革木不係於律其餘六器清濁髙下必隨器審察齊一之樂始和也總衆音言之金欲應石石欲應絲絲欲應竹竹欲應匏匏欲應土而八器之音要必根祖出一黄鍾雖器萬有不同皆克諧矣世知以七律為一調而未知度曲之義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㫖七律者如以黄鍾為宫便以林鍾為徴太簇為商南吕為羽姑洗為角應鍾為變宫㽔賔為變徴此七律自為一均其聲自諧七音之協四聲各有條理今以平入配重濁以上去配輕清多不諧協六器之定琴瑟尤難琴必毎調而改絃瑟必毎調而徙柱上下相生其理至妙琴瑟之聲微常見蔽於鐘磬匏革竹土聲長金石常不能相待考擊失宜消息以盡至於歌詩一句而鐘磬一擊轉折欠圓便失槁木貫珠之意使不嫺習者同奏則動手不均迭奏則發聲不屬安足以格神人召和氣也宫為君為父商為臣為子宫商和則君臣父子和徴為火羽為水南方火位北方水宅常使水聲衰火聲盛則可助南而抑北宫為夫徴為婦商雖父宫實徴之子常欲以婦助夫子助母而後聲成文徴盛則宫唱而有和商盛則徴有子而生生不窮妙達音律者必於此而幹旋之度律均鍾以耳齊聲以聲定律而訂黄鍾之宫准此中聲均瑟十六聲次第又以十六聲而齊六器聲髙者則抑而下之聲下者則引而上之過不及者則損益而酌中之逐器而調合器而協使衆器各音翕合不相凌奪被之奏者如出一人合作於一堂之上將見八風從律氣無滯陰亦無散陽制物備而作樂成故樂記曰致禮樂之道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其十二律以子為黄鍾十一月建焉而辰在星紀丑為大吕十二月建焉而辰在元枵寅為太簇正月建焉而辰在娵訾卯為夾鍾二月建焉而辰在降婁辰為姑洗三月建焉而辰在大梁巳為中吕四月建焉而辰在實沉午為蕤賔五月建焉而辰在鶉首未為林鍾六月建焉而辰在鶉火申為夷則七月建焉而辰在鶉尾西為南吕八月建焉而辰在夀星戌為無射九月建焉而辰在大火亥為應鍾十月建焉而辰在析木故黄鍾太簇姑洗㽔賔夷則無射六者為陽月之管謂之律大吕夾鍾中吕林鍾南吕應鍾六者為陰月之管謂之吕變陰陽之聲為十二調調各文之以五聲一曰宫屬土為君日在戊癸二曰商屬金為臣日在乙庚三曰角屬木為人日在甲巳四曰徴屬火為事日在丙辛五曰羽屬水為物日在丁壬又播之以八音配之以卦卦各有風謂之八風一曰乾之音石磬屬之其風不周二曰坎之音革鼓屬之其風廣莫三曰艮之音匏笙屬之其風融四曰震之音竹簫管屬之其風明庻五曰巽之音木柷敔屬之其風清明六曰離之音絲琴瑟屬之其風景七曰坤之音土塤屬之其風凉八曰兌之音金鐘屬之其風閶闔凡十二律吕以陰陽之數言十二月卦以陰陽之位言黄鐘在子一陽得位其數則九故卦為復大吕在丑二陽得位其數則八故卦為臨太簇在寅三陽得位其數則七故卦為泰夾鍾在卯四陽得位其數則六故卦為大壯姑洗在辰五陽得位其數亦五故卦為夬仲吕在巳六陽得位其數則四故卦為乾㽔賓在午一陰得位其數則九故卦為姤林鍾左未二陰得位其數則八故卦為遯夷則在申三陰得位其數則七故卦為否南吕在酉四陰得位其數則六故卦為觀無射在戌五陰得位其數亦五故卦為剝應鍾在亥六陰得位其數則四故卦為坤數與卦皆自然脗合日月所㑹謂之辰一歲十二㑹故為十二辰十二律應十二辰者也但日月所㑹之辰在天而右轉斗柄所建在地而左旋如十一月斗柄建子黄鍾子之氣也子與丑合日月則㑹於丑宫是為星紀之次與黄鍾之氣合焉十二月斗柄建丑大吕丑之氣也丑與子合日月則㑹於子宫是為元枵之次與大吕之氣合焉正月斗柄建寅太簇寅之氣也寅與亥合日月則㑹於亥宫是為娵訾之次與太簇之氣合焉二月斗柄建卯夾鍾卯之氣也卯與戌合日月則㑹於戌宫是為降婁之次與夾鍾之氣合焉三月斗柄建辰姑洗辰之氣也辰與酉合日月則㑹於酉宫是為大梁之次與姑洗之氣合焉四月斗柄建巳中吕巳之氣也巳與申合日月則㑹於申宫是為實沈之次與中吕之氣合焉五月斗柄建午㽔賓午之氣也午與未合日月則㑹於未宫是為鶉首之次㽔賓之氣合焉六月斗柄建未林鍾未之氣也未與午合日月則㑹於午宫是為鶉火之次與林鍾之氣合焉七月斗柄建申夷則申之氣也申與巳合日月則㑹於巳宫是為鶉尾之次與夷則之氣合焉八月斗柄建酉南吕酉之氣也酉與辰合日月則㑹於辰宫是為夀星之次與南吕之氣合焉九月斗柄建戌無射戌之氣也戌與卯合日月則㑹於卯宫是為大火之次與無射之氣合焉十月斗柄建亥應鍾亥之氣也亥與寅合日月則㑹於寅宫是為析木之次與應鍾之氣合焉天左行一度布氣以生律日月亦右行一度合氣以應律積十二㑹皆與斗柄所指之月合宫上㑹也所以然者何也日者太陽之精凡天之氣以日為主月者太陰之精凡地之氣以月為主日月㑹於上而成節次則陰陽㑹於下以應律吕如子月以後陰在上陽在下黄鍾六管埋之地中則陰從管入地下合陽陽氣上升而黄鍾六管所以飛灰猶大海子時後亦陰與陽合而潮生也午月以後陽在上陰在下㽔賓六管埋之地中則陽從管入地下合陰陰氣上升而㽔賓六管所以飛灰猶大海午時後亦陰與陽合而汐生也
  宫調
  伏羲氏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建冬日至之聲以黄鍾為宫太簇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徴南吕為羽應鍾為變宫㽔賓為變徴此聲之元五聲之正也故各綂一日其餘以運行當日者各自為宫而商徴以𩔖從焉漢書云黄帝使伶倫自大夏之西崑崙之陰取竹生於嶰谷其竅厚薄均者斷兩節間而吹之以為黄鍾之宫制十二管以聽鳯之鳴雌雄各六而定律吕之制以候氣之應而立宫商之聲以應五聲之調故能協和中聲候氣不爽清濁相符倫理無失五聲六律旋相為宫其用之法先以本管為均八音相生或上或下取五聲令足然後為十二律旋相為宫若黄鍾之均以黄鍾為宫黄鍾下生林鍾為徴林鍾上生太簇為商太簇下生南吕為羽南吕上生姑洗為角此黄鍾之調也姑洗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聲也若大吕之均以大吕為宫大吕下生夷則為徴夷則上生夾鍾為商夾鍾下生無射為羽無射上生中吕為角此大吕之調也中吕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聲也太簇之均以太簇為宫太簇下生南吕為徴南吕上生姑洗為商姑洗下生應鍾為羽應鍾上生㽔賓為角此太簇之調也㽔賓皆三分之次故用正律之聲也夾鍾之均以夾鍾為宫夾鍾下生無射為徴無射上生中吕為商中吕上生黄鍾為羽黄鍾正律之聲長非商三分去一之次此用其子聲為羽也黄鍾下生林鍾為角林鍾子聲短非中吕為商之次故還用林鍾正管之聲為角夾鍾之調有四正聲一子聲姑洗之均以姑洗為宫姑洗下生應鍾為徴應鍾上生㽔賔為商㽔賓上生大吕為羽正聲長非㽔賓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聲為羽是三分去一之次大吕下生夷則為角夷則子聲短非㽔賓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還用正聲為角此為姑洗之調亦正聲四子聲一也中吕之均以中吕為宫中吕上生黄鍾為徴正聲長非中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聲為徴是其三分去一之次黄鍾下生林鍾為商林鍾子聲短非中吕為宫之次故還用正聲為商林鍾上生太簇為羽太簇正聲長非林鍾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其子聲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太簇下生南吕為角此中吕之調正聲三子聲三也㽔賓之均以㽔賓為宫㽔賓上生大吕為徴大吕下生夷則為商夷則上生夾鍾為羽正聲長非夷則三分去一為羽之次故用子聲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夾鍾上生無射為角子聲短非夷則為商之次還用正聲為角此㽔賓之調亦二子聲三正聲也林鍾之均以林鍾為宫林鍾上生太簇為商太簇正聲長非林鍾為宫三分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聲亦是為徴三分去一之次太簇下生南吕為商南吕上生姑洗為羽姑洗正聲長非南吕三分去一為羽之次故用子聲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姑洗下生應鍾為角應鍾子聲短非南吕為商之次故還用正聲為角此林鍾之調亦子聲二正聲三也夷則之均以夷則為宫夷則上生夾鍾為徴夾鍾正聲長非夷則三分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徴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夾鍾下生無射為商子聲短非夷則為商之次故還用正聲為商無射上生中吕為羽中吕正聲長非無射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亦是三分去一之次中吕上生黄鍾為角黄鍾正聲長非無射三分去一為角之次故用子聲為角夷則之調正聲二子聲三也南吕之均以南吕為宫上生姑洗為徴姑洗正聲長非南吕三分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徴亦是三分去一之次姑洗下生應鍾為商應鍾子聲短非南吕三分去一之次故用正聲為商應鍾上生㽔賓為羽㽔賓正聲長非應鍾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㽔賓上生大吕為角正聲長非應鍾為商之次故用子聲為角亦是三分去一之次此南吕之調正聲二子聲三也無射之均以無射為宫無射上生中吕為徴中吕正聲長非無射三分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徴亦是三分去一之次中吕上生黄鍾為商黄鍾正聲長非無射為宫之次故用子聲為商亦是其宫之次黄鍾下生林鍾為羽林鍾正聲長非黄鍾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羽林鍾上生太簇為角太簇正聲長非黄鍾為商三分去一之次故用子聲為角此無射之調正聲一子聲四應鍾之均以應鍾為宫應鍾上生㽔賓為徴㽔賓正聲長非應鍾三分去一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徴㽔賓上生大吕為商大吕正聲長非應鍾為宫之次故用子聲為商大吕下生夷則為羽夷則正聲長非㽔賓為徴之次故用子聲為商夷則上生夾鍾為角夾鍾正聲長非大吕為商之次故用子聲為角此應鍾之調亦正聲一子聲四也此謂迭為宫商角徴羽也若黄鍾之律自為其宫為夾鍾之羽為中吕之徴為夷則之角為無射之商此黄鍾之五聲也大吕之律自為其宫為姑洗之羽為㽔賔之徴為南吕之角為應鍾之商此大吕之五聲也太簇之律自為其宫為中吕之羽為林鍾之徴為無射之角為黄鍾之商此太簇之五聲也夾鍾之律自為其宫為㽔賓之羽為夷則之徴為應鍾之角為大吕之商此夾鍾之五聲也中吕之律自為其宫為夷則之羽為無射之徴為大吕之角為夾鍾之商此中吕之五聲也㽔賓之律自為其宫為南吕之羽為應鍾之徴為太簇之角為姑洗之商此㽔賓之五聲也林鍾之律自為其宫為無射之羽為黄鍾之徴為夾鍾之角為中吕之商此林鍾之五聲也夷則之律自為其宫為應鍾之羽為大吕之徴為姑洗之角為㽔賓之商此夷則之五聲也南吕之律自為其宫為黄鍾之羽為太簇之徴為中吕之角為林鍾之商此南吕之五聲也無射之律自為其宫為大吕之羽為夾鍾之徴為㽔賓之角為夷則之商此無射之五聲也應鍾之律自為其宫為太簇之羽為南吕之商為姑洗之徴為林鍾之角此應鍾之五聲也所謂五聲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宫者也十二律吕兼四清聲樂家相傳有十六色字毋為之譜雖非古樂之正要皆當時所用也今太常樂亦仍十六聲之舊而用者止黄鍾之合太簇之四姑洗之一中吕之上㽔賓之勾林鍾之尺南吕之工應鍾之凡清黄鍾之六清太簇之五其餘皆設而不用猶隋所謂啞鍾也蓋諸祭祀所歌奏實不出黄鍾中吕之二均為已足矣然㽔賓之勾變徴聲也宫調多不用之而用者止九聲耳九聲者合配五音出於喉舌唇齒牙而俗樂家乃以平上去入分之以配羽角宫商其徴音有其聲無其調一曰平聲羽七調第一運中吕調第二運正平調第三運高平調第四運仙吕調第五運黄鍾調第六運般渉調第七運高般渉調二曰上聲角七調第一運越調第二運大石調第三運髙大石調第四運雙調第五運小石調亦名正調第六運歇指調第七運林鍾調三曰去聲宫七調第一運正宫調第二運髙宫調第三運中宫調第四運道調第五運南吕調第六運仙吕調第七運黄鍾宫調四曰入聲商七調第一運越調第二運大石調第三運髙大石調第四運雙調第五運小石調第六運歇指調第七運林鍾調五曰上平聲調為徴聲商角同用宫逐羽音此敎坊俗樂之名而即古樂旋相為宫之意但以平上去入分配五音往往不相協不若辨字之清濁高下審聲之喉舌唇齒而歸之於五音六律總以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九字譜之毎宫各有七調而元聲大雅依稀可推所謂今之樂猶古之樂也其訣曰宫商角徴變徴羽變宫黄太姑中林南應合四一上尺工凡又有六五清黄清太少宫少商今大成樂用黄鍾宫以合字起律謂之正宫合字調其分配所屬列圖後
  曲奏
  大成樂共六曲八奏内疊奏二曲其譜止有合四上尺工六六字共用二律三吕五正聲一子聲有宫商徴羽而無角有喉齒舌唇而無牙元朝歌章與此同而曲譜則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十字全用今之譜不知誰氏所作自明朝肄於太常頒行天下迄今遵守播之八音按譜奏聲亦能諧和但字句不依宫商入之喉舌唇齒者未免格格不合是在歌者神而明之焉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
  大太四南工林尺仲上太四仲上林尺仲上南工林尺仲工太四林尺仲上黄合太四黄合太四仲上林尺南工林尺太四仲上黄六南工林尺仲上林尺仲上黄合太四
  奠帛樂奏寧和之曲
  自太四仲上林尺仲上太四黄合仲上太四南工林尺仲上太四黄合太四仲上太四仲上太四仲上林尺黄合太四林尺仲上太四南工黄六林尺南工林尺仲上太四
  初獻樂奏安和之曲
  大太四仲上黄合太四南工林尺仲上太四仲上太四仲上林尺仲上太四林尺仲上黄合南工林尺仲上林尺仲上黄合太四太四南工黄六林尺南工林尺仲上太四
  亞獻樂奏景和之曲
  百仲上南工林尺師仲上生林尺仲上太四黄合黄六南工林尺仲上林尺仲上太四黄合太四黄合林尺仲上南工林尺太四仲上仲上太四林尺仲上黄六南工林尺仲上
  終獻樂奏景和之曲同亞獻
  徹饌樂奏宜和之曲
  仲上太四仲上林尺太四仲上黄合太四太四南工林尺仲上仲上林尺太四仲上黄合太四仲上太四南工林尺仲上太四黄合太四仲上林尺黄六南工林尺仲上
  送神樂奏祥和之曲
  有太四南工林尺仲上黄合太四仲上太四黄六南工林尺仲上南工林尺仲上太四仲上林尺南工林尺仲上太四林尺仲上黄六南工林尺仲上南工林尺仲上太四
  望瘞樂奏祥和之曲同送神
  譜法
  鼉鼔在殿陛之下先擊三百六十數以警戒後又擊三通以節其進其擊法首以兩椎連雙擊𣞙者二而鼓一擊又兩再作如前凡三作但末作鼓兩擊以别之三次共四擊此起鼓之例此後不必擊鼓但以椎於鼓上先後二擊者三三次共六擊此為第一通又先後三擊者三為第二通三次共九擊又急五擊者三而末𦂳加二擊以結之此為第三通三次帶末二擊共十七擊通前共三十六擊以當一歲之運初起樂生卷班第一通畢俱升堂第二通畢俱入室第三通畢俱就位謂之著往所以慎其始也全樂奏終其擊法又如前初起卷班第一通畢離位第二通畢致事第三通畢拜辭而散此全樂之收宫謂之飭歸所以謹其退也大鼓大鐘在大成門之左右初行祭禮則擊鼓祭事俱畢則擊鐘鼓三百六十擊鐘一百八響凡迎神送神俱鼓鐘齊鳴
  麾麾生執麾升龍向外降龍向内作樂舉麾則升龍現髙唱如迎神樂奏咸和之曲迎神二字一讀欲勃如而起末稍加腔韻咸和之曲四字分排欲勻尾聲悠長但要舂容和雅不可急促暴戻毎起一曲即舉麾依歌章唱一聲凡八曲奏終聽櫟敔畢偃麾則降龍現髙唱樂止欲飃然而去
  柷毎奏一曲之始聽舉麾唱畢兩手舉止先撞底一聲次擊左旁一聲次擊右旁一聲共三聲以舉樂堂上堂下之樂俱綂命於柷焉
  敔毎奏一曲之終聽懸鼓響畢即擊手舉籈先擊其首者三次逆櫟鉏鋙者共六響以止樂堂上堂下之樂皆制命於敔焉
  鎛鐘宫懸左右各三架毎奏一曲之始聽擊柷畢即擊一聲以開衆音毎架主一曲先左之中次右之中次左之北次右之北次左之南次右之南又次左之中又次右之中全樂八曲八響乃一曲之始條理也
  特磬宫懸南北各三架毎奏一曲之終即擊一聲以收衆音毎架主一曲先南之中次北之中次南之左次北之左次南之右次北之右又次南之中又次北之中全樂八曲八響乃一曲之終條理也懸鼓宫懸四隅各一架毎奏一曲之終聽特磬響畢即擊懸鼓先乾響巽應次坤響艮應凡四聲蓋一曲之收宫也
  編鐘宫懸四面各一架毎奏一句之始即擊一聲以開衆音自東而南而西而北輪更擊搏毎曲八句八響乃一句之始條理也
  編磬宫懸四面各一架毎奏一句之終即擊一聲以收衆音自西而南而東而北輪更敲戞毎曲八句八響乃一句之終條理也
  楹鼓足鼓鞉鼓堂上左右共四架毎奏一曲之終聽編磬響畢先擊楹鼓一響足鼓應之鞉鼓尾之凡三響三應三尾揺鞉法持柄左轉兩耳擊三點蓋一句之收宫也
  登歌鐘堂左一架毎奏一字之始聽歌聲既發即擊一聲以開衆音毎句四字四響乃一字之始條理也
  登歌磬堂右一架毎奏一字之終即擊一聲以收衆音毎句四字四響乃一字之終條理也凡鐘磬在懸以樂生所向之方下層自右數第一合字第三四字第五一字第六上字第八尺字上層自左數第二上字第四凡字第五六字第七五字以按律吕列譜於後
  搏拊田鼓搏在門内田在門外共四架毎奏一字之終聽歌聲響畢即拍搏拊一聲速敲田鼓應之拍搏拊法初字以左手再字以右手三字又以左手四字則兩手齊拍田鼓敲法初字以右手杖再字以左杖三字又以右杖四字則二杖齊敲蓋一字之收宫也
  歌乃一樂之主凡八音皆以和歌古之雅頌其法不傳今止一字一韻審其為喉舌唇齒以定其音律凡字俱有聲有音聲即字也音則其落韻也字有不能合音律者而以落韻合之如大成樂所用合四上尺工六等字合字屬宫出於喉而落於喉内四字屬商出齒而落於舌之上根上字屬徴出於舌上而落於上齶之近外尺字屬徴出於舌頭而落於上齶之近内工字屬羽出於唇而落於上齶之鼻孔六字屬少宫出於喉而落於喉外總之歌在口中以律吕之九宫往來輪轉如琴之絃如簫之孔如鐘磬之在懸自合至六聲漸髙而清自六至合聲漸低而濁得此九宫之聲音凡歌入口皆協律吕矣列譜於後
  琴八音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而琴以中徽為君中徽者第七徽也其位黄鍾中聲寄焉若求其中則寓於絃之𦂳慢𦂳慢適中其聲自出是乃聲之元天地之中聲萬世作樂之大根本也朱子曰律厯家最重元聲元聲一定向下都定元聲一差向下都差求之之法取竹之竅生厚薄均者祖蔡氏截竹探討之法以為黄鍾之管以定中聲遂法此聲製而為簫先吹合字即黄鍾也謹察其聲以右手勾第一絃而以左手中指揣摩七徽上下之間如絃過乎太𦂳則聲溢出於徽外或在八九之間必却軫以慢之過於太慢則聲又為不及或騰在五六之上必進軫以緊之務求緊慢適中使中聲正對七徽而後已中聲既定然後如尋常和絃法用得道仙翁以調之絃既和平則十二律各得其位矣舊大成樂譜俱按彈皆以七徽為主其第一絃為黄鍾律左手中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一絃則合字應第二絃為太簇律左手食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二絃則四字應第三絃為姑洗兼中吕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半右手食指抹三絃則一字應用右手大指按七徽左手食指挑三絃則上字應第四絃為林鍾律用左手名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勾四絃則尺字應第五絃為南吕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右手食指挑五絃則工字應第六絃為應鍾兼清黄律用左手大指按七徽半右手食指挑六絃則凡字應用左手食指按七徽右手食指抹六絃則六字應第七絃為清太律用左手名指按七徽右手中指剔七絃則五字應此譜之按彈者也張鶚曰按徽則聲短而殺不比於琴莫若散彈則聲洪而長方與衆音相合明朝釋奠儀注載琴瑟譜俱散彈用一絃至六絃曰合四上尺工六然去一則留七去七則留一旋相為宫俱可用散勾一絃為合字勾二絃為四字勾三絃為上字挑四絃為尺字挑五絃為工字挑六絃為六字此譜之散彈者也又馮應京曰古彈琴與瑟同安馬柱支絃對徽乃以右手鼓於臨岳之下則逹越之聲見矣若以左手按絃附木則其聲暗陂短促如雞啄木畧無音韻蓋絃附木之法可用於雜調而不用於雅樂雜調或按或散一浮一沉乃能相濟而成調若雅樂惟取合律吕案附木則韻短止用散聲則聲渙或散或按則雜亂不齊惟以柱馬對徽鼓之則地天交泰而中聲出焉宜乎其達越也自雅樂亡而琴馬之制亦廢宜細審中聲律吕既定亦照鼓瑟之法兩絃並奏一散一按散者其正絃也而按者其助絃也如散勾一絃為合字則按九徽挑三絃以助之散勾二絃為四字則按九徽挑四絃以助之散勾三絃為上字則按十徽挑五絃以助之散勾四絃為尺字則按十徽勾二絃以助之散挑五絃為工字則按十徽勾三絃以助之散挑六絃為六字則按十徽勾四絃以助之二三四五絃疊為正助惟一絃六絃屬宫在君位不敢以之作助此譜之散按兼彈者也其聲達越與瑟相和歌聲不能掩之
  瑟二十五絃各設一柱第十三絃居中為内外清中之界謂之君絃居所不動其餘柱為游移不定前其柱則清後其柱則濁上下以笙和其音外十二絃具十二中律内十二絃具十二清律或一手搯作或兩手合作俱可一手搯作則止用外一至十二内一至四若兩手合作則内外二十四絃俱用外第一絃為黄鍾律用右手食指勾則合字應内第一絃為清黄律用左手食指勾則六字應外第二絃第三絃為太簇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則四字應内第二絃第三絃為清太律用左手中指食指撮則五字應外第四絃第五絃為姑洗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則一字應内絃左手同法外第六絃為中吕律用右手食指勾則上字應内絃左手同法外第七絃第八絃為林鍾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則尺字應内絃左手同法外第九絃第十絃為南吕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則工字應内絃左手同法外第十一絃第十二絃為應鍾律用右手中指食指撮則几字應内絃左手同法内外二十四絃不可參差先後欲清中相應疾徐如一其兩絃兼彈者蓋取陰陽相配也自中吕而上以律配吕自中吕而下以吕配律琴之兩絃兼彈者蓋取老少相配也一二三絃用少配老四五六絃用老配少若欲稍作指法少配老或可吟而下注老配少或可揉而上綽總欲琴瑟協和則他音不能掩
  笙凡吹竹音按其孔則無聲放其孔則有聲惟笙匏屬放其孔則無聲按其孔則有聲故謂之鼓笙鼓者動也按其孔則氣從山口出以鼓動其簧而聲發矣笙後面居中一最長管位第十四乃黄鍾中聲譜以合字應其第十二管乃黄鍾清聲譜以六字應凡吹合字必吹六字亦取清中相和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餘孔皆開如吹十二管六字又兼按十三管小六吹之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為太簇律用右手食指及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則四字應第一管第三管第十管為姑洗律用右手食指大指左手大指按其孔則一字應第二管第十三管為中吕律用左右手大指按其孔則上字應第十二管第十五管為林鍾律用左手食指中指按其孔則尺字應第三管第七管第十一管為南吕律用左手大指右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則工字應第五管第六管第十管為應鍾律用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則凡字應又第一管為勾凡第九管為助凡清一第十六管為亞一十七管為背凡審其調之清濁皆可取為助音而雅樂不用也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為清太律用右手大指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則五字應欲知各管之配合當看後篇點笙歌訣其内外孔字音歌訣曰一三十管一字真二管十三上字聞四八十一為四字十二十四六合音三七十一應五字十二十五尺字輪又全簧孔字音歌訣曰五六凡勾九清一亞一背凡十六七又加十三為上字徐徐用字呼與吸此總括管孔以清中數聲兼言之若大成樂止用合四上尺上六六字當依後列圖管取應用字目按孔單吹勿以兼音亂雅塤吹時先以兩手名指屈蟠塤底作環抱狀而兩手大中食五指竝閉五竅兩大指按後二孔兩食指按前上二孔右中按前下一孔平氣俯唇輕而吹之則為黄鍾律譜以合字應畧俯唇微仰而吹則為太簇律譜以四字應微仰更加氣則為姑洗律譜以一字應仰極重吹則為中吕律譜以上字應放前上右一孔則為林鍾律譜以尺字應凡放尺字餘孔俱閉放前下一孔則為南吕律以工字應凡放工字止閉凡六五字放前上左一孔則為應鍾律譜以凡字應若放凡字止閉五六字放後左一孔則為清黄律譜以六字應凡放六字止閉五字放後右一孔則為清太律以五字應凡放五字諸孔盡開此器極難取音急不鳴緩不洪仰口蹙唇徐噓有力方得正聲
  篪如吹笛法用左手名指挽其繩横而左偏其吹口在右頭管面上較他孔稍大左尾上有穿繩二小眼為黄鍾律又為清太律六孔俱閉調氣輕吹則合字應重吹則五字應當尾有一底孔為太簇律以四字應凡吹四字只開此孔餘皆閉左頭第一孔為姑洗律以一字應凡吹一字此孔與底孔俱開餘俱閉第二孔為中吕律以上字應凡吹上字此孔與下一孔底一孔俱開餘俱閉第三孔為林鍾律以尺字應凡吹尺字此孔與下二孔底一孔俱開餘俱閉第四孔為南吕律以工字應凡吹工字此孔與下三孔底一孔俱開餘俱閉後一孔為應鍾律輕吹則凡字應又為清黄律重吹則六字應凡吹凡六字止開此孔餘俱閉八器之中惟篪筒大而内濶吹之甚難止宜㣲氣輕取與塤相和以合衆樂舊譜呼底孔開為陽尾閉為隂尾譜多不同當以此為法
  鳯簫用兩手捧持自右管吹起毎管一聲第一管為黄鍾律以合字應第三管為太簇律以四字應第五管為姑洗律以一字應第六管為中吕律以上字應第八管為林鍾律以尺字應第十管為南吕律以工字應第十二管為應鍾律以凡字應第十三管為清黄律以六字應第十五管為清太律以五字應毎管頭俱有缺竅為吹口次第輕吹則聲得矣
  雙管臨時按荻頭人口含吹以吞吐深淺為字之抑揚兩管同一音六孔盡閉筩内為黄鍾律以合字應自下而上放第一孔為太簇律以四字應放第二孔為姑洗律以一字應放第三孔為中吕律以上字應放第四孔為林鍾律以尺字應放第五孔為南吕律以工字應放第六孔為清太律以凡字應此器聲調過髙當俯而抑之斯與衆音諧和凡放一孔此孔以下盡開以上盡閉餘簫笛等俱倣此
  洞簫簫衆樂之祖也本黄鍾之管而為之吹簫以唇安山口上全在口唇之俯仰吹氣之緩急唇仰急吹則清唇俯緩吹則濁筩底孔及穿繩眼黄鍾也若吹黄鍾律六孔皆閉俯唇輕吹則合字應仰而急吹則為清黄律六字應自尾起放第一孔為太簇律俯唇輕吹則四字應仰而急吹則為清太律五字應放第二孔為姑洗律以一字應放第三孔為中吕律以上字應放第四孔為林鍾律以尺字應放第五孔為南吕律以工字應放後一孔為應鍾律以凡字應自下而上以漸而清象一陽之氣自黄泉而升也凡和琴瑟點笙簧全賴此器定黄鍾之聲如敎坊俗樂所用不合尺寸是鄭衛滛聲未可以諧雅樂也其嚴辨之
  龍笛横而右偏其吹口在左頭管而上較他孔稍大右頭底孔及穿繩眼黄鍾也若吹黄鍾律六孔盡閉㣲氣輕噓則合字應自右頭起放第一孔為太簇律俯唇輕吹則四字應重吹則清太律以五字應放第二孔為姑洗律以一字應放第三孔為中吕律以上字應放第四孔為林鍾律以尺字應放第五孔為南吕律以工字應放第六孔為應鍾律以凡字應重吹則清黄律以六字應不可用俗樂所制者止取悦耳導滛與律吕相去逺矣旌節凡執節前導既列綴兆則分立東西舞生之首如奠帛麾生唱樂奏寧和之曲東階節生亦揚節唱曰奏寧和之舞三獻皆同舞畢西階節生抑節唱曰舞止各植節架上舞生俱歸班
  相鼓木鐸節武舞以金鐸節文舞以木鐸一聲應一歩傍侍者執搖聽堂下樂既發聲即搖一聲隨舞人所向之方辰俯則先俯仰則先仰以為舞容之節相鼓用手執於胸前所以輔鐸者毎搖鐸一響則擊鼓一響以應之
  籥翟籥用左手横執之有竅而不吹或云綴兆轉折入位之時齊吹以節走趨翟用右手縱執之翟縱籥横齊肩執之為執起之齊目為舉平心執之為衡盡手向下執之為落向前正舉為拱向耳偏舉為呈籥翟縱横兩分為開籥翟縱横相加為合籥翟縱合如一為相各分順手向下為垂兩執相接為交凡執籥秉翟俱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其手指俱大指在内四指在外縱則如繩横則如衡執秉者不可忽也
  舞鼓聲既嚴旌節前導魚貫而進列行於階上左右相同聽節生唱奏寧和之舞則散而為佾聽唱樂止則聚而成列忽散忽聚部位不亂如兵家之陣法然凡舞東階者面東則西階者面西東階者面西則西階者面東又東階者用左手左足舞蹈則西階者用右手右足舞蹈其向背低昻周旋俯仰各各成偶凡立之容五兩階相對為向内立兩階相背為向外立俱面正北為朝上立兩兩相對為相對立兩兩相背為相背立舞之容二兩階相顧作勢為向内舞兩階相負作勢為向外舞首之容三舉面朝上為仰首俯面向下為低首左右顧為側首身之容五起身正立為平身曲其背為躬身正立左右轉為側身轉過為囬身開左右膝直身下坐為蹲身手之容五一手髙舉為起手順下為垂手前伸為出手兩手合舉為拱手相持為挽手歩之容二前邁為進歩後縮為退歩足之容七起足前尖以足跟著地為蹺足起足後跟以足尖著地為點足進足稍前為出足膝前足後為曲足履位遷換為移足右足加左左足加右為交足反履底向上為蹈足禮之容十屈身出手下賜為授更屈身出手上承為授拱手後退為辭拱手向左右為譲低首屈身拱手為謙平出兩肘拱手齊心為揖低首屈身至地為拜屈膝至地為跪點首為叩頭蹺一足屈一足拱手左右譲為舞蹈舞生按譜作勢凡舞合字四字欲遲工字六字欲疾上字尺字欲適中聽鐸鼓既響兩階羽籥齊作進退俯仰象文德之容合聲歌之妙而舞之能事畢矣後列圖譜其形像解説俱出太學志僉載所載者與此不同故竝存之而闕里之舞師世世親傳又别有妙用總之得古人文舞之神動合法矩豈拘拘如泥偶哉歌一闋則舞一成奠帛三獻共四成始終共六變起於中而散於中初變在綴之中東西立象尼山毓聖五老降庭再變而為佾數稍前進象筮仕於魯而魯治三變而東西分象歴聘列國而四方化四變稍後退象刪述六經告備於天五變而左右向象講論授受傳道於賢六變而復歸於綴中東西立象廟堂尊享弟子列配考帝王樂舞武舞退文舞進由一成至於十二成一變至於九變其綴兆皆起南而散於南與此不同也










  廣西通志卷四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學校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啓聖位祭品視
  先師位減太𡙡一太牢一
  四配位視
  十哲添豕首一
  從祀位與
  四配同減豕肉
  先師神位舊制籩豆各八明成化十二年國子祭酒用洪謨奏准籩豆各用十二嘉靖九年從大學士張璁議減籩豆為各十於是籩實之糗餌粉餈豆實之𩛆食糝食俱不復用四配舊惟羊豕各一分作四分每位一分景泰時每位各一羊豕明初登一而籩豆各六嘉靖時去太羮之登增籩豆為各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廣西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二
  壇廟
  粵西舊制簡率其列祀典者自城隍厲壇而外闕焉未備我
  朝定制垂憲酬德報功禮無不舉
  皇上德合天地至諴感神秩祀尤為加虔欽奉
  聖諭諄飭壇廟之制頒自秩宗凡為民生明禋之報水旱之祈者遐州下邑俾悉經理乆逺前古未有宜乎百靈饗之應貺昭答也夫治明治幽禮樂具焉守官者修其事而深思其義將誠敬之孚與為對越其通於治國如斯夫志壇廟
  桂林府
  臨桂縣附郭
  社稷壇在省城東南文昌門外雍正十年
  㫖如式修建
  先農壇在象鼻山之南雍正四年建壇髙三尺周圍各二丈四靣階梯磚砌祠宇三間左右配房各一間藉田四畝九分神倉一間祭器耕具俱全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東南文昌門外雍正十年即舊址如式修建
  厲壇在城北
  關帝廟在府學西康熈十一年建雍正三年
  㫖追封關帝三代皆為公爵遵
  欽定封號置主供奉後殿雍正九年重修東西増建㕔
  舍為整儀所
  龍神廟在譙樓北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迎請龍神大小二像委桂林府通判張允臨監造城隍廟在府治東雍正十一年桂林府知府錢元昌重修
  旗纛廟舊在城隍廟内今并建城南大教塲虞帝廟在虞山下古建宋經畧使張栻元廣西行中書省平章額爾吉納明正統間叅政朱純皆重修
  國朝康熈十六年奉
  㫖勅建内有
  御書清慎勤三字匾額
  李衞公廟在七星山下宋紹聖二年建明洪武初修
  陳崇儀廟舊在城西委巷宋皇祐中建祀廣西鈐轄陳曙隆興初賜額忠愍明𢎞治己未鎮守太監張瑄移建城南邑人包裕有記
  黒神廟在城西北祀元廣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額爾吉納
  火神廟在城北十字街雍正十一年重修
  真武廟在癸水門外
  東嶽廟在西門外
  馬王廟在小教塲北
  雷廟在文昌門外雍正九年原任南寧府知府慕國琠重修
  天后廟在王府坪大街雍正十一年建一在水東門外浮橋南
  慶祝宫在譙樓西
  國朝雍正七年臨桂縣知縣劉永濬修建
  伏波祠祀漢將軍馬援一在癸水門外伏波山一在明靖江王府北
  諸葛武侯祠初在寳積山巔因號卧龍山明成化間重修孔鏞有記萬厯二十三年副使郭宗磐移構山麓
  國朝康熈十一年按察使楊晙復建於山之巔雍正十一年
  㫖修建
  裴中丞祠在省城東南訾家洲上祀唐桂州觀察使裴行立
  三先生祠在府學祀宋濓溪周先生於東序二程先生於西序經畧使張栻修建有碑記
  二賢祠在宣城書院東明正德間為提學副使姚鏌建後圯
  俞公祠在榕樹門舊總兵府東祀總兵俞大猷慶元伯祠在省城西一里明𢎞治四年建祀孝穆皇太后父李福斌母唐氏今廢惟碑碣尚存雙忠祠在城隍廟西
  國朝康熈二十年建祀巡撫馬雄鎮傅宏烈二十五年按察使黃性震捐俸重修置祭田一百一十餘畝有記
  靈川縣
  社稷壇在縣北門外雍正十年
  先農壇祠在縣東城外二里雍正五年知縣牟泰齡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北城外一里雍正十年
  關帝廟在縣北門内明洪武三年
  城隍廟在縣北門内明洪武間建
  尭廟在尭山下古建宋淳熈二年經畧使張栻重修有廟田碑記元皇慶間亷訪副使余璉修廟清理田租後廢
  國朝雍正十一年
  㫖修復委知縣張鎬領帑興建
  威靈顯震廟在縣西峰山上祀雷祖廣福王盤古神案宋王沆廟碑周天建中神始顯聞宋熈寧間旱禱而雨進封紹興間宼嘯聚海上一夕風雷碎其舟賜顯震廟額自嶺而南胥奉祠祀
  天后廟在縣城西南二里大象山上求嗣極應夫人廟又名七娘廟在縣南三十里董家洲南齊永明四年始安内史裴昭明夢七神女雲冠玉珮各執小旂圭印自言為荆楚南司禍福之神此方被妖蜃所害今當禁之既覺詢得其故乃為建祠秩祀水險遂平
  三賢祠在縣北街祀明曽挺張臬䝉宗逺
  文昌祠在縣南宋紹定四年
  國朝康熈五十九年合邑紳士重修
  令公祠在縣城西門内祀南方火神
  諸葛祠在城東二里大象山唐時建年乆頹圯
  國朝雍正十一年知縣張鎬請領公帑建造
  興安縣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關帝廟在縣城
  城隍廟在縣城
  靈澤廟即海陽廟在縣東城外三里祀湘灕二水水源神宋乾道間桂州經畧使范成大請敕封靈川侯賜廟額嵗九月九日致祭後圯
  國朝雍正九年巡撫金鉷奉
  㫖修築陡河工竣並請重建十年奉
  敕封號曰安流襄績之神
  御書題額曰陽朔靈源巡撫金鉷有碑記
  分水龍王廟在城外東
  國朝順治十八年少保伯線國安建康熈三十七年太平府通判俞品攝縣事修雍正七年巡撫金鉷重修
  靈濟祠一名四賢祠在縣南五里元至正十五年亷訪使額爾吉納建祀秦郡監史祿漢伏波將軍馬援唐觀察使李渤魚孟威後并祀宋元來繼修陡河者年乆傾圯
  國朝康熈五十四年巡撫陳元龍捐貲重建雍正十一年知縣李澂増修
  報功祠在縣治東祀漢馬伏波將軍康熈五十六年知縣任天宿建
  文昌祠在縣治東即舊學址改建
  陽朔縣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雍正十一年知縣李符恭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西城外雍正五年知縣李符恭建造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西城外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縣北門外
  關帝廟在縣治南歴乆傾圯雍正十二年知縣李符恭移建於學宫西
  城隍廟在縣治北雍正十年
  廣德廟在縣都利山下
  令公廟在縣城南
  永寧州
  社稷壇在縣西城外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城外東南雍正五年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南城外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城外東北
  關帝廟在城西安定門内明萬厯四年㕘將王瑞建
  國朝康熈十一年知州朱王造同㕘將周世亨重建城隍廟在城東興門内明萬厯六年知州鄭應齡建
  靈王廟在州城南明萬厯五年知州鄭應齡建于王廟在州南城外唐乾符中建祀團練使于向龍王廟在城東北對河
  俞公祠在州治西南明萬厯二十一年知州龎尚龍建祀前總兵俞大猷以恢復古田功嵗春秋致祭今圯
  慶元伯祠在州城西南今廢
  永福縣
  社稷壇舊在縣西城外明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建
  國朝雍正十一年遵式重建於縣城外東
  先農壇祠在縣城外東雍正五年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明萬厯中建於縣東南甘泉亭上
  國朝康熈十九年知縣陳以逺遷縣東雍正十一年重建
  厲壇在縣西城外
  關帝廟在縣東城外明萬厯四十八年建
  國朝康熈七年知縣邢謙重建
  城隍廟在縣西城外康熈五十五年署縣任天宿重建
  火神廟在縣西城外雍正十一年知縣吳王坦重建
  䕶國廟在縣東城外縣士庶祈穀報功之所
  國朝康熈九年邑人張自逺建
  賢僚廟在毛峝里元大德元年建祀宋贈忠州防禦使李珙明洪武二年里人毛宗亨修張沛有記又相傳李戰死時所乘馬奔囘悲鳴不已投潭中死里人建廟以祀號曰馬潭在羅計村至今石上蹄跡猶存
  湧洙廟在縣鳯巢山頂明景泰四年建祀宋李珙王公祠在縣鳯巢山下祀宋右正言王世則明正德庚午知縣劉敔建包裕有記
  義寧縣
  社稷壇在城東一里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南城外五通墟雍正五年署縣事鄭登瀛鼎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東南一里雍正十年修建
  厲壇在縣北城外
  關帝廟在縣城東
  城隍廟在縣城南舊建
  國朝雍正元年知縣黒天池重修
  東嶽廟在縣東城北三里
  惠寧廟在縣城西北十五里祀後漢武當按當從諸葛忠武侯南征牂牁為蠻追逐奔踰嶺乘舟覆溺智慧山下邑人建廟祀之宋徽宗崇寧元年縣令陶逈聞諸朝賜額惠寧紹興二十五年縣令李青臣請上褒封明年秋賜爵義寧侯後加英顯公尋加英濟廣福王禮部題狀并敕書刻石明永樂十三年板田里另建廟自後所在多建祀焉盤古廟在城西北十五里
  都龍廟在縣南五里宋嘉定間建嵗旱禱雨即應全州
  社稷壇在州城北二里雍正十一年知州王勍修建
  先農壇祠在州城東北三里雍正五年知州宋鏻奉文建造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西城外二里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州城北
  關帝廟在城北二里明崇禎三年
  國朝康熈六十一年州同方毓秀重修
  城隍廟在學宫右明洪武間建
  國朝康熈四十年州同李廷弼重建雍正十二年知州王勍重修
  東嶽廟在州北城外三里康熈四十四年重修二妃廟在城南一里漢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重修柳宗元有記
  亭渡廟在城北宜湘渡南岸祀漢英布韓信彭越三像
  李將軍廟在州城北六十五里
  唐相公廟晉天福二年建傳自梁唐時有唐相國者溺舟三日示夢於鄉人立廟江滸有禱輒應仰山廟宋淳熈間郡守施廣文建州志不載方所按宋張孝祥碑文畧云仰山而王自江而西飲食必祭乾道元年孝祥來守桂林時李金方寇郴陽風鶴接警禱於祠至九月寇平因擇地城北為王館御使桂之民以虔事王是桂林亦有廟不獨全也
  威信侯廟在城西四十里祀唐邢州守柴崇𧻶宋隆興元年賜顯佑廟額嘉定十年敕封威信侯明正德間尚書蒋昪率鄉人李澄等重修祝禹圭顧璘俱有記其行祠在廣安門外
  磐石廟在城西磐石山宋建祀州守王世行黃庭堅有記
  中殿廟在城北六十里山口唐天祐時建於白茅灘宋天聖間遷建
  趙大夫廟在城南三十五里范九臯廟記畧五代時河東趙信令湘源因家焉即所居立廟祀其先祖鄉人以感應祀之
  文昌祠在城西康熈五十一年知州沈元佐建伍子胥祠在城東昇鄉江頭村宋紹興間建鄧侯祠在昇鄉龍水墟祀漢髙密侯鄧禹
  柳侯祠在柳山祀宋州守柳開
  七先生祠在儒學東宋嘉定八年林岊建有記祀濓溪周氏明道伊川程氏横渠南軒張氏晦庵朱氏及州刺史柳開
  忠孝祠在湘山寺前為明御史曹學程庠生曹正儒父子立
  灌陽縣
  社稷壇在城北一里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東一里雍正四年遵式建造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外西北半里雍正十年修建
  厲壇在城東一里
  關帝廟在縣西城外
  城隍廟在縣治西明正德間知縣王志建
  舜帝廟在縣西南七里華山上
  禹王廟在縣西南三里白魚洞
  九龍聖水廟在城西十五里
  先公廟在城北五十里犂陂洞神為五代時人蔣姓名失傳官金紫光禄大夫兼攝兵務屯聚於此開渠溉田成膏壤計畝三千有奇民食其德立廟祀之凡遇水旱祈求皆應鄉人春祈秋報外每月致祭
  石城廟在城北五十里文村康熈六年知縣單父牧重修題曰其應如響
  陳牛二侯祠在縣學東康熈三十一年士民為知縣陳登瀛建後並祀知縣牛兆捷
  平樂府
  平樂縣附郭
  社稷壇在府城北龍興觀西
  國朝康熈五十八年知府慕國琠重修建雍正十年遵式建造
  先農壇祠在城東大教塲雍正四年知府胡醇仁遵式建造藉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南駱家橋後山之麓康熈五十八年知府慕國琠重修雍正十年遵式改建
  厲壇在府城北康熈五十八年知府慕國琠重修有碑記立城隍廟内雍正十年修建
  關帝廟在府城北門内
  國朝康熈四十六年知府戴錦通判宋建業等建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置主供奉後殿每嵗春秋有司致祭一在
  鳯凰山一在北門外
  城隍廟在府學西
  龍王廟在府城西舊建天一塔取天一生水義以鎮前山火星明萬厯間知府陳啟孫以塔形類火乃毁塔建廟
  國朝康熈六十年知府慕國琠重建
  火神廟舊在府城西南火燄山正對南門多火患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知府慕國琠改建驛前又塑北帝神像於南門城樓火患以息
  藥王廟在府城北門外
  真武廟在府城東北鳯凰山巔
  五顯廟在府城北一里仙宫嶺下
  靈濟廟在昭潭江上即五將廟五將為金銀梅劉柴五姓鬱林人宋開禧間禦寇有功封侯爵端平間加仁濟等號明萬厯戊寅重修副使陳應春有記
  嘉應廟在府城北祀宋彰信軍節度副使周渭敕封靈濟忠祐惠烈王
  國朝袁景星募修
  山神廟在仙宫嶺下府舊多虎患每至秋冬時越城入居民建祠以祀患遂息
  昭靈廟在下邳村神姓翟宋時人以武功封太尉廟前樹老檜大十圍髙數百尺袁景星有賦普安廟在樂山里神姓莫名國麟隋時人宋咸寧間封昭慶靈應侯
  二仙廟在樂山里誕山下宋建明洪武中重修知府張信詩序二仙譚氏女五代時成道里人建廟祀之禱雨輒應一在府城靈濟廟西今廢
  鄒侍郎祠在府城西北祀宋鄒忠公浩後遷府學後
  七賢祠在府城北門外舊為道鄉書院祀宋鄒浩後増祀范祖禹胡銓明萬厯間知府周祈又増祀唐韓思彦韋陟宋黄葆光洪興祖為七賢
  國朝康熈二十二年副總文養謐修六十一年知府慕國琠重修
  五賢祠在府學東宋守王光祖建祀梅摰鄒浩後増祀孫直庵徐正柴肅按孫直庵名武德元至元中知州事徐正柴肅於志無考
  三公祠在府城南駱家橋明商人建祀副使陳應春天啟間知縣鄭圭以副使韓紹中丞蔡應科同祀縣志陳公通商韓公開道蔡公開江皆有功於明者
  三賢祠在府城東分司街祀宋龍圖學士鄒浩寶文學士范祖禹工部侍郎胡銓雍正十一年知府陳希芳重建
  恭城縣
  社稷壇在縣城東南半里明成化十三年
  國朝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東城外一里雍正五年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外東南雍正十一年重建
  厲壇在北郊
  關帝廟在縣西城外舊名協天祠明成化十三年
  國朝康熈二十九年修康熈五十九年知縣王⿰氵幵 -- 汧重修
  城隍廟在縣治西明成化十三年
  國朝康熈三十六年知縣吳紹微重修
  周王廟在縣東城外半里萬壽寺東明成化十四年建祀宋周渭
  國朝雍正元年知縣王昌齡重修
  富川縣
  社稷壇在縣城外南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南城外雍正四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城西南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北郊
  關帝廟在縣治東北
  城隍廟在縣治東一在縣東南鐘山鎮舊城旗纛廟在縣治東北
  土神廟在縣治南相傳李藥師之子常顯靈土人立廟祀之有禱輒應
  龍母廟在縣柳家源遇旱祈雨立應
  李衛公廟在縣長標嶺唐李靖安撫嶺南嘗駐師嶺下土民即其地立祠以祀
  太尉廟在縣北秀峰祀宋欽州守毛炳
  賀縣
  社稷壇在縣北城外雍正十年遵式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城外教塲雍正五年知縣曹龍文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城外南明嘉靖三十五年縣丞石汝礪遷建
  國朝雍正十年知縣史凌重修建
  厲壇在城外北
  關帝廟在縣東門城樓康熈五十七年知縣韓牧吉改建
  城隍廟在縣治西乆建雍正元年重修
  旗纛廟在縣治南康熈二十五年守備王智炅建真武廟在縣城外水東街康熈十一年通判白鰲宸重修
  忠佑廟在城東南按廟碑侯陳姓賀人生隋唐間殁而靈顯宋時建廟屢封顯應孚佑廣惠侯明嘉靖三十三年
  國朝雍正七年重修邑人鍾鐸世有記
  香花廟在南城外二十三都明𢎞治六年羅紀建
  國朝康熈四十二年里民羅守禄修
  天后廟在城外上水東明萬厯十六年建
  國朝康熈五年邑人温獻瑚修
  興忠孝祠在城北桂嶺雍正三年里民麥錦澤重修
  荔浦縣
  社稷壇在城外西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城外東北雍正五年奉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得勝橋西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北城外
  關帝廟在縣城外西南宋紹興間建
  城隍廟在縣城外東南明洪武三年
  三界廟在縣城外西南康熈四十三年建神事蹟詳梧州
  尚書廟在縣城外東北康熈五十年建
  莫王廟在縣永蘇里府志神本姓杜立山羣峰寨人生隋開皇中甫一嵗從母適荔浦莫氏因姓莫自幼蔬食遇異人受翀舉術唐貞觀八年尸解去靈顯屢著里人肖像祀焉嵗以正月十六日致祭雷祠在縣治西明宣德四年知縣伍竒建
  七賢祠在城外東南隅康熈四十七年知縣許之豫即梓潼觀舊基建左祀文昌右祀韓昌黎周濓溪程明道伊川張横渠朱紫陽張南軒
  修仁縣
  社稷壇在城北半里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城外東北一里雍正五年奉准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北雍正十年修建厲壇在城北五福嶺西
  關帝廟在縣西城外
  城隍廟在縣治東
  蘇武廟在縣北蘇山之麓宋皇祐間知縣狄遵誨討寇助以奏捷請建廟祀之里人禱雨禳災甚靈應廟旁石壁下一穴深廣不盈尺而水流不窮味甚寒冽飲數人不見有餘即數十人取飲未嘗不足凡祭祀烹宰皆取給於此今廟雖圯而祈禱者如故
  昭平縣
  社稷壇在南城外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東城外一里雍正五年建造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北城外東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北城外
  關帝廟在城東雍正三年知縣錢兆澧重建城隍廟在縣治西南
  伏波廟在縣南昭平里大巷口村康熈五十六年布政使黄國材重建
  三界廟在昭平里五將塘康熈三十八年副總文養謐重建
  九龍廟在縣東南恩來里康熈三十一年土人修建
  真武廟在恩來里北陀城明萬厯間建
  天后廟在城外江滸康熈三十七年建
  四公祠在縣東隅明建初祀府江道姜志禮知府譚煒知縣王淧天啟二年重修増祀叅政徐作今圯
  三烈祠在縣城東㟁祀明梧州府通判劉仁妾張氏郭氏女辰秀遇賊矢志死嘉靖十九年守臣具請建祀賜額三烈
  永安州
  社稷壇在城西南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州城北一里雍正五年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西南雍正十年修建厲壇在城東舊縣基後
  關帝廟在州治西
  城隍廟在州治東南乆建雍正十一年重修五將廟在城外西半里康熈五十九年重建三霄廟在州署後神女像為上霄中霄下霄州人祈禳頗靈
  石蘭廟在州城西二十里明天啟三年
  國朝康熈二十四年重建
  真武廟在州北城樓上
  梧州府
  蒼梧縣附郭
  社稷壇在大雲門外髙阜上雍正十年知府吳士鯤知縣李振宗遵式修建
  先農壇祠在府城西南雍正四年知府徐嘉賓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正東門外雍正十年遵式建造
  厲壇在府城北
  關帝廟舊在府北門外唐建
  國朝康熈二十五年改建城西北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並祀一在東江下税厰岸康熈十五年知府藺佳䕃重建雍正七年知府袁璣重修
  城隍廟舊在縣署西今建察院基東隅
  旗纛廟在千戸所
  東嶽廟在放生池東學宫之西明正德間建
  國朝康熈二十六年知府陳天植建後殿三楹五十年坊民重修
  真武廟在税課司前明萬厯六年建以鎮火山天啟元年知府陳鑑改建火山巔
  火神廟在大教塲府城常患火故建祠祀之龍母廟在府城西北桂江之上宋建明萬厯間修
  國朝康熈十一年水師守備髙尚禮修建雍正六年坊民重修
  三界廟在府城外水西坊神馮姓名克利貴縣人嘗入龍山樵採遇仙授無縫仙衣丹藥歸起疾拯患即多騐後化為神今廟輒有青蛇徵應
  赤帝廟在府城中康熈五十九年知府范大士知縣劉國臣率士民捐建
  馬王廟在府城東康熈二十年重建
  五顯廟在府南城外大街康熈四十五年重建今設為鄉約所
  藥王廟在府東城外康熈五十二年知府李世孝建雍正二年知府徐嘉賔修増建華陀祠於内有碑記
  天后廟在府城東古建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士民重修
  鄂國公祠在府東城外元建祀唐尉遲敬德
  國朝順治十四年修康熈三十年士民重修
  殷公祠在御史行臺西祀督撫殷正茂
  韓公祠在府城東明𢎞治十七年御史邱天祐奉敕建祀總督韓襄毅
  國朝雍正元年督學徐樹屏改建於傳經書院内並祀元次山額曰元韓二公祠
  蔡公祠在府城東明嘉靖二十二年建祀總督蔡經
  名卿祠即三公祠在府治東舊為金牙廟明嘉靖元年知府周任改建祀漢邳離侯路博德新息侯馬援宋武襄公狄青明總兵山雲
  陳公祠在府南門外明天啟五年建祀知府陳鑑後為營兵所據輾轉相售
  國朝康熈二十五年知府陳天植捐資買復改建書院仍祀陳公五十七年重修
  梁公祠在府城光孝寺東明崇禎七年建祀蒼梧知縣梁子璠
  藤縣
  社稷壇在城外南山前雍正十年遵建
  先農壇祠在城東浮金渡東雍正五年遵建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南山雍正十年遵建關帝廟在城内東北隅
  城隍廟在縣治北
  忠烈廟在縣城南山雲橋祀唐衛國公李靖靈讚廟在縣西城外萬壽寺西祀唐英國公李世勣
  伏波祠在縣通津門外唐武德間建祀伏波將軍馬援
  八賢祠在仁壽坊宋淳熈間建祀唐李靖李白宋之問宋蘇軾轍秦觀黃庭堅李光
  東山祠在城東一里東山上宋紹聖初建祀唐衞國公
  容縣
  社稷壇在縣城外西北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寧逺門外南雍正五年創建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繡江對岸雍正十年修建
  厲壇在縣北城外
  關帝廟在縣治西
  城隍廟在縣治西南
  𤣥武廟在城南唐大厯間建
  天后廟在鎮逺門外東
  思賢祠在城南宋淳祐十二年州守譚惟寅建祀唐元結王翃戴叔倫韋丹宋王次翁
  岑溪縣
  社稷壇在城外北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東二里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北城外二里雍正十二年修建
  厲壇在北城
  關帝廟在縣治北
  城隍廟在縣治西
  五顯廟在縣城外東街
  忠烈廟祀唐衛國公李靖在城西明天順間修建鄧公廟在縣安留堡善村鄧名清為羽士明正統間得道萬厯間知縣曽莘建
  雷廟在縣城東北明嘉靖四十三年知縣葉儒建後圯鎮守潯梧㕘將劉宗漢重修嵗旱祈雨於此火神廟在關帝廟東
  孝感祠在縣蝴蝶山前祀漢孝子丁密元大歴二年為賊焚燬明洪武七年吏部員外郎金文仲建萬厯二十五年知縣曽莘遷城東有碑記
  國朝康熈元年知府黄龍捐獞目覃興贖鍰修建又置守祠田供嵗二祭
  韓昌黎祠在縣大峝福隆圍康熈六年邑人黄應宣建髙熊徵有記
  賢宦祠在縣治西明崇禎八年建祀知縣周宗道懐集縣
  社稷壇在城西上郭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在縣東城外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南隔河雍正十一年
  厲壇在城北
  關帝廟在縣西城外
  城隍廟在縣東城内
  靈濟廟在永安門外
  天后廟在縣南溪之上
  孔公祠在縣治西祀元南海孔端公公嘗率鄉兵巡海遇𩗗風吹墮於水而死土人馬駱二姓為立祠祭期與厲壇同明崇禎十五年知縣李盤修
  國朝康熈四十四年知縣桂天華重修
  陳公祠在縣西郭明萬厯間建祀知縣陳煥崇禎間知縣李盤重修有記
  烈婦祠在縣城北明烈婦傅氏墓旁建祠廵按李良臣表其墓兼新祠宇知縣李盤有碑記
  兩解元祠在縣治後元至正間建祀髙顯忠明宣德間邑人以蘇忞並祀崇禎間知縣李盤重修有記
  潯州府
  桂平縣附郭
  社稷壇在府東北廂中埠雍正十年知府楊正輔知縣傅煇文如式遵建
  先農壇祠在府城東地名官橋雍正四年知府陳堯賢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府城小南門外康熈三十七年知府阿琳修雍正十年遵式建造
  厲壇在府東門外
  關帝廟在府南城内大街古建
  國朝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並祀
  城隍廟舊在府南城外後遷城内
  旗纛廟在府治西北隅
  真武廟在府城内東北隅
  火神廟在府城西門外
  三界廟在府城南門外
  天后廟在府城南門外
  文昌祠在府城東
  八賢祠在府城隍廟西祀宋周濓溪程明道伊川三先生明韓雍王守仁蔡經毛伯温翁萬達五公舊有三先生祠五公祠俱傾圯萬厯間合祠以祀額曰八賢
  國朝康熈三十七年知府阿琳重修建有記
  五公祠在府城東門外祀明梁鶴鳴陳紹功張美中薛夢吉黄夢紹
  李侯祠在府城西五里西山左侯字明逺山東人唐御史隠形於兹山郡人立祠歴代屢加位號明正統戊午安逺侯柳溥重建陳宣有記
  國朝順治十七年巡按御史李秀重修
  劉公祠在府城舊書院祀明御史劉臺臺江西人萬厯間以建言忤張居正謫潯州卒後贈太常卿立批鱗坊表其忠郡人建祠祀之蘇濬有記劉公忠義祠在府城南門内報國寺東祀
  國朝死事知府劉浩暨浩四子平南縣知縣周岱生典史武佐鼎雍正三年知府陳尭賢捐俸建祠置祀田三十四坵
  講院祠在府南門外驛前祀
  國朝知府孫明忠
  平南縣
  社稷壇在縣城外西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縣東城外雍正五年遵式造建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城外西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城北
  關帝廟在城外西街
  城隍廟在城外西街
  真武廟在東廂二里
  三界廟在縣城外右廂烏江口
  白馬廟在縣東六十里南漢梁嵩乘白馬遊東濠墟過渡没於水鄉人立廟祀之
  北府廟在城外右廂祀宋李鈐轄李有功於民廣右所在多祀俗呼為太嵗神
  五顯廟在城外左廂
  天后廟在縣東
  文昌祠在城西
  西山靈祠在縣烏江口祀唐御史李侯明逺陳周二公祠在縣儀門左祀廸功郎縣丞李從原指揮周三傑以二公先後禦寇而死故得並祀李字陳善邑人以陳周稱之迪功忠義專祠在縣東隅
  貴縣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關帝廟在縣治西康熈九年知縣鮑濟重修城隍廟在縣治西康熈八年知縣鮑濟重修真武廟在城北明叅將沈希儀建
  三界廟在縣東門外流水溝邊
  東嶽廟在城東二里大李巷口
  石大夫廟在縣北十里入龍山口處縣志云有三石自天而墜一墜山之陽一墜山之隂一墜潭水之中唐開元中封清源惠澤侯宋淳熈間加封石大夫靈應侯碑刻敕文在廟中
  天后廟在縣西城外
  文昌祠在縣西一里舊學址
  林公祠在縣西街林福建泉州人前明時為五山鎮守禦賊有功士民立祠以祀
  程公祠在縣城西南程雲南人名失傳前明知縣事以亷潔稱士民立祠
  武宣縣
  社稷壇在北城外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外東南雍正五年奉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南城外雍正十一年修關帝廟在縣東城外半里康熈五十四年重修城隍廟在城内西北隅雍正六年重修
  金龍廟在金龍山頂相傳古雷王請神廟飛來天后廟在北城外社稷壇左
  山公祠在城東門内祀明懐逺伯山雲以平猺賊遷縣治有功於民祀之
  南寧府
  宣化縣附郭
  社稷壇在府城東北二里雍正十年知府張漢遵式改建
  先農壇祠在府城東楊梅嶺雍正四年署宣化縣新寧州知州徐德秩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府城東二里雍正十年遵式改建
  厲壇在府城北門外
  關帝廟在府治東宋建明正德十六年有司槩以淫祠毁之嘉靖八年都御史姚鏌命知府蔣山卿重建
  國朝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並祀
  城隍廟在府治西明洪武初建𢎞治十五年知府劉芳嘉靖二十八年知府王貞吉俱重修
  國朝康熈十二年知府韓章通判顧鼎植重建有碑記
  旗纛廟在府城倉西門外三里
  東嶽廟在府北城内明洪武十八年建萬厯三十三年御馬監沈永濟重修有碑記
  南嶽廟在府西城外
  烏龍廟在府城西門内宋皇祐間知邕州劉初建祀龍神初築城屢崩夜感神夢明晨見烏蛇如龍狀盤繞於地依形築城遂成
  國朝康熈十九年左江鎮郭義重修有碑記
  懐忠廟在城東北望仙坡祀宋邕州守蘇緘緘殁後交人謀入宼行數舍衆見大兵北至呼曰蘇皇城兵來懼遂退州人立廟祀之元祐間賜額明萬厯間知府林夢琦重修蘇濬有記
  孔中允廟在府治西宋皇祐間儂賊陷邕州司戸孔宗旦死節事聞贈太子中允郡人立廟祀之淥樓廟在府城西北二十里心墟宋皇祐中邕守吳其名莫考遭宼亂與子二人力戰不克俱死之邕人為立廟崇祀明宣德間知府李晟重修
  伏波廟在府城西岸一里唐武德初建祀漢伏波將軍馬援
  六公祠在望仙坡舊祀宋狄青余靖孫沔為三公祠明𢎞治間重建増祀蘇緘譚必為五公祠周孟中有碑記
  國朝康熈十八年鎮南將軍蟒吉圖恢復南寧郡人思其德請入祠奉祀今為六公祠
  陶府君祠在府城内祀宋陶弼弼知邕州多惠政州人德之立祠以祀
  文成公祠在府城北敷文書院祀明姚江王守仁其手書平田功刻於壁嘉靖四十二年知府方瑜合祀東泉姚鏌有碑文
  胡林二公祠在府學左側明萬厯間建祀左江道胡廷宴知府林夢琦
  報德祠在文成祠右明萬厯間左江道楊寅秋綏交有功建祠於此置祀田春秋致祭後圯
  國朝康熈十年左江道宋翔知府韓章通判顧鼎植知縣張瓊捐資修建兼勒綏交文於石
  郭公祠在府城西明隆慶間建祀巡撫郭應聘通判戴士鰲續置祀田嵗以春秋二仲上戊日後廢
  國朝康熈七年通判顧鼎植清復六十一年同知聞人紳改建文成祠西隅
  宗德祠在府城西門外康熈四年左江道張道澄德澤及民郡人立祠以祀
  横州
  社稷壇在州西城外一里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西一里雍正四年奉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城外東南雍正十年修建
  厲壇在州北城外一里
  關帝廟在州城外南隅
  城隍廟在州城外南隅
  炎帝廟在城内北隅雍正三年創建
  伏波廟在州東六十里烏蠻灘上伏波征交阯時駐兵於此後人立廟祀之宋慶厯間州守任粹重修有碑記明洪武初翰林編修王亷吏部主事林唐臣封安南詔以援昔討交阯立銅柱功甚大命亷等就祀之亷至烏蠻灘見廟宇頽毁乃令州民重葺
  國朝康熈三十七年雍正三年士民俱捐修
  慈感廟在古缽山頂自山麓紆盤而上數千尺下瞰州城僅如一掌唐貞觀時有婦居朝京門外一日買魚歸遇白衣人謂曰魚不可食既市可擲水中急上山頂避之婦如其言囘望所居皆陷即今龍池婦没後屢著靈異鄉人立廟祀之禱祀輒應歴朝加封淑惠夫人賜廟額
  國朝春秋致祭别建龍池下廟在州城北門外鰐水廟在州城東綠藍陂口水漲不浸岸旁一穴名鰐魚穴傳有鰐魚潛此因以鰐水名廟
  雷廟在州城東雍正六年知州何其昱建
  龍母廟在州城外南隅
  三界廟在州城外下郭
  令公廟在城外江南祀宋李鈐轄嘉靖間奉例欲撤祠有赤蛇羣繞屋間感其靈顯遂不毁
  天后廟在州城外下郭
  海棠祠在州城西一里祀宋淮海秦觀明嘉靖間州守髙士楠修建吳時來有碑記
  丘公祠在州東北迎宣門内祀明知府丘鏸鏸居官六載清亷愛民民立祠祀之後并祀知州林守萬
  永淳縣
  社稷壇在城外江南雍正十年増建
  先農壇祠在縣城外江北雍正五年奉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江南雍正十年修建關帝廟在縣南城外雍正八年
  城隍廟在縣治東南雍正十年重修
  真武廟在縣城外西南康熈五十六年重修雷廟在縣江北雷峰嶺下明洪武二十九年建雷廟奇峯為八景之一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重修
  安撫廟在縣北五十里祀宋關禄
  劉大王廟在縣城南雷破巖下劉為漢馬伏波部將征交阯還憩巖石中其石自合鄉人立廟以祀三界廟在縣南城外康熈十八年建
  天后廟在縣西南城外康熈二十八年建四十二年重修
  文昌祠在縣東城樓
  四賢祠在縣西城内祀明知縣趙廷栢方鵬張治具童時明
  報功祠在縣西四賢祠北明天啓二年建祀右江道胡廷宴知府林夢琦知縣林洪卿
  新寧州
  社稷壇在東門外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東門外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南門外雍正十年修建厲壇在北城外
  關帝廟在州城内東街
  城隍廟在州城内西街
  真武廟在州北城外
  班氏廟在州西門内祀漢班夫人
  霍公祠在州南門内東塘
  上思州
  社稷壇在州城東一里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州城西二里雍正五年奉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城西二里雍正十年修建
  厲壇在州城外北
  關帝廟在州城東學宫後雍正七年創建
  城隍廟在州東城外一里
  真武廟在州東城外城隍廟西
  三界廟在州城東北二里
  華光廟在州北城内
  天后廟在州治前大街
  隆安縣
  社稷壇在西城近壕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東一里雍正五年遵式建造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新街東雍正十年修建關帝廟在城西一里康熈四十七年建
  城隍廟在縣北城内明嘉靖間建
  國朝康熈十年知縣查繼甲雍正二年知縣趙溯岸各重修
  三界廟在縣城東北
  王陽明祠在學宫東
  忠州土州
  關帝廟在東門内
  城隍廟在城中
  真武廟在城隍廟東
  華光廟在城内東南
  歸德土州
  城隍廟在州署前
  真武廟在州東南
  果化土州
  南嶽廟在州東北隅
  遷隆土峝
  先農壇祠在西門外
  城隍廟在北街
  真武廟在東街
  太平府
  崇善縣附郭
  社稷壇舊在府城西門外明嘉靖二十九年署府事南寧同知余光遷於舊壺關之左萬厯三年知府蔡迎恩修
  國朝雍正十年知府屠嘉正遵式改建
  先農壇祠在府城東北雍正六年知府王國垣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舊在府城東明正德十六年知府鄧炳遷於館驛地基嘉靖二十九年署府事余光遷於城外舊壺關之右萬厯三年知府蔡迎恩修
  國朝雍正十年遵式改建
  厲壇在府北城外一里明萬厯間知府蔡迎恩建關帝廟在府城東門内
  國朝康熈二十五年叅將吳聨建置祀田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並祀
  城隍廟舊在府城外後遷城東門内康熈五十八年叅將武綱重修又府西北縣舊城城隍廟嵗遣吏致祭
  旗纛廟在千戸所東明洪武六年
  伏波廟在府城東門外
  班夫人廟一在府城上郭一在小西門下郭按一統志班氏夫人傳乃谿峝世家女嘗以兵助馬伏波平徵側徵貳故祀之郡人祈禱無不靈應北府廟一在府城西門外一在府城東門外明嘉靖間建
  國朝康熈八年闔府耆士重建
  雷壇廟在府城下郭
  真武廟在府城外麗江北岸康熈二十七年叅將吳聨建
  李公祠在府城外下郭元太平路總管李維屏為太平土官之祖撫循保障凡害於民者一切去之時麗江數經兵燹民子女多被擄掠李捐資贖歸者無算尋陞廣西宣慰司亦多善政郡人立祠以祀
  三公祠在府城北門内建祀明左江道兵備副使翁萬達知府胡世寧通判郭湍嘉靖萬厯間三公俱有専祠後以傾廢乃並祀今乆圮
  國朝雍正十二年知府屠嘉正詳明重建
  李公祠在府東城外祀明知府李友梅又府學宫前左祀明知府李㮋亦曰李公祠今圯
  髙公祠在府學東祀
  國朝知府髙不矜
  左州
  社稷壇在州城西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州城西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城東雍正十一年修厲壇在州城西
  關帝廟在州城内
  城隍廟在州城内東北康熈二年知州王文昌重建三十八年知州劉正國重修
  伏波廟在州城内康熈九年知州紀鎮邊建真武廟舊在北門城樓今移建金山大士閣前白龍廟在州城東十五里相傳始有白蛇旋繞溪側土人立廟祀之
  周公祠在州城北山巖明嘉靖間知州鄧體静修建祀前守周墨周太倉人撫彫敝多惠政州有虎患誓於神虎自投城下而死
  養利州
  社稷壇在城西一里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南城外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州城北二里
  關帝廟在州城中
  城隍廟在州城内東明𢎞治間知州羅爵建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州傅天寵康熈三十二年知州汪溶日各重修
  𤣥帝廟在州北城内明萬厯間建
  國朝知州傅天寵汪溶日各重修
  葉公祠在州東城内祀明知州葉朝榮今圯永康州
  社稷壇在州東城外雍正十一年重建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城外東雍正十一年重建
  厲壇在州北城外
  關帝廟在州城外東
  城隍廟在州城内
  大王廟在州城内相傳狄青將藤姓者明末莫夷率衆寇城神助守禦七日有顯應賊畏而退官民建廟祀之
  寧明州
  社稷壇在明江西半里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明江城外西太子泉旁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明江城外北一里雍正十一年重建
  關帝廟在明江學宫之東康熈二十八年改建經歴徐爾進塑像
  城隍廟在明江西明土知府黃忽都建隆慶六年重修
  文昌祠在明江學宫之西
  寧明新設知州明江即舊思明土府新改屬寧明壇廟祠宇俱仍舊建設
  太平土州
  大王廟在那岜村
  萬承土州
  城隍廟在州署左
  伏波廟在州署旁
  王公祠祀協鎮王起雲康熈五十三年猺兵寇萬承起雲率兵往𠞰孤軍無援殁於賊州人立祠以祀祈禱輒應
  龍英土州
  城隍廟在州舊城東
  北帝廟在州治北
  華光廟在州治東
  三官廟在州治東北
  全茗土州
  城隍廟在州治北
  𤣥帝廟在州治南
  佶倫土州
  城隍廟在州治北
  北府廟在州治西
  南嶽廟在州治西
  髙山廟在州治東
  結安土州
  城隍廟在州治南
  元壇廟在州治南
  五顯廟在州治東
  南嶽廟在州治東北
  真武廟在州治西北
  上下凍土州
  社稷壇在州治南
  厲壇在州治北
  城隍廟在州治東南
  都結土州
  社稷壇在州治東一里
  先農壇祠在州治東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治東南二里
  關帝廟在州治東
  城隍廟在州治後東
  南嶽廟在州治東南一里
  北府廟在州治北隔河
  江州土州
  伏波廟在州治北
  班氏廟在州治西
  上石西州
  社稷山川壇在北城外
  風雲雷雨壇在東城外
  厲壇在北城外
  城隍廟在南城外明萬厯乙未年知州孫繼先建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本府通判何灝重修
  華光廟在東城内明萬厯間建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重修
  趙公祠在江村去州二里
  下龍司
  關帝廟在治西
  城隍廟在治東街
  班氏廟在治東街
  北帝廟在治南街
  胡公祠在司治祀明副使胡智宣德間交阯與龍州争地搆兵智斷以公議交人不敢争龍人德之因建
  上龍土司
  𤣥帝廟在司治西北
  花王廟在司治西南
  成國公廟在司鄧勒甲祀明將軍朱能永樂中能征安南卒於軍龍人為建祠
  鎮安府
  社稷壇在府城南雍正十年遵式改建
  先農壇祠在府城東門外雍正九年知府孔傳堂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府城南雍正十年遵式建造
  厲壇在府城南
  關帝廟在府城東門外古建
  國朝康熈三十九年通判余光焈䕶守備陳守明修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致祭四年通判戴中
  行重修
  城隍廟在府治東
  旗纛廟在府南門外
  真武廟在府城東門外康熈四十年通判余光焈建
  白虎廟在府城西門外
  歸順州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關帝廟在州城
  城隍廟在州城
  真武廟在州治南
  五顯廟在州東城内
  奉議州
  社稷壇在州東北河邊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東北雍正十一年修關帝廟在州城
  城隍廟在州城
  石土地祠在州治東北康熈三十年州判陳洪因旱䖍禱七日河畔忽有神像瑞服藹容髙不盈尺州人報州供奉一雨三日時謂神靈示異建祠祀之
  向武土州
  社稷壇在州治東
  厲壇在州治西
  南嶽廟在州甲内距州治四十里明萬厯末年建𤣥帝廟在州治前街
  都康土州
  南嶽廟在州北門外
  上映土州
  關帝廟在州治前東北
  城隍廟在州治前西北
  三界廟在州東北
  小鎮安
  先農壇在土治前西
  關帝廟在土治東南
  城隍廟在土治前西南
  祖師廟在土治東
  五顯廟在治東北
  下雷土州
  先農壇祠在隔江一里逐賴坡雍正五年建關帝廟在州治西雍正四年重修
  城隍廟在州治西康熈四十九年重修
  真武廟在州治東康熈二十七年重修
  南嶽廟在州北門外凌𪥉
  湖潤寨
  關帝廟在寨南隔江
  城隍廟在寨前街
  真武廟在城隍廟西
  南嶽廟在寨西南
  柳州府
  馬平縣附郭
  社稷壇在府西城外雍正十年知府袁承糼改建先農壇祠在府城東南龍潭左雍正六年知府錢元昌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府北城外康熈七年知府駱士憤建五十四年提督張旺修雍正十年知府袁承糼遵式修建
  厲壇在府城北
  關帝廟在府北門外古建
  國朝康熈四十九年提督張旺修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並祀
  城隍廟在府城内大街
  火神廟在府城内西街康熈四十年提督張旺建雷塘廟在府城南雷山兩崖出泉曰雷水唐州守柳宗元嘗於此禱雨有文邑人依塘立廟因旱祈禱雷雨輒應
  馬王廟在府城小南門外
  柳侯祠在府城東舊名羅池祀唐刺史柳宗元有昌黎韓愈碑記明永樂間將軍韓觀修葺嘉靖間知府楊垠重修
  賢良祠在府城北門外祀唐柳州司戸劉蕡宋州守許申奏請建賜額後廢明永樂間僉事劉長吾重建成化間㕘議黄塤改建提學周孟中有碑記
  國朝康熈六年右江道戴璣重修
  雒容縣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關帝廟在縣城
  城隍廟在縣城
  甘太公廟在縣南運江鎮南漢時建祀惠濟感應侯甘佃
  羅城縣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
  關帝廟在縣南城内康熈四十年知縣趙瑞晉重修
  城隍廟在縣西城内順治十五年知縣苗爾䕃修建
  雷王廟在城外龍潭北廟乆傾圯康熈四年知縣于成龍創建嵗六月六日致祭為禱雨所
  白馬廟在縣東郊神係女像戎裝乘白馬其出處不可考土人祀之以祈福禳災頗有靈騐
  盤弧廟在縣西一西九平西等里皆猺獞建俗傳為盤古
  柳城縣
  社稷壇在北城外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在城北鳯凰嶺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南烏鸞山下雍正十一年
  關帝廟在明倫堂西
  城隍廟在縣治東
  旗纛廟在縣治東北
  虞帝祠在東鄉比和里陽城大河邊古建
  真武祠在縣北城樓上
  柳侯祠在縣城西南隅雍正七年知縣周之瑚重建
  聖母祠在縣外羅城門内
  懐逺縣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
  關帝廟在縣城
  城隍廟在縣治街
  香山廟在縣南城外宋嘉禧間猺蠻為梗融縣人梁熹宜山人呉輔結義奮起率衆保禦鏖戰平復事乆得聞封梁為助信靈應忠祐侯吳為助順靈濟顯祐侯建廟致祭
  小山廟在縣北城内神係木主稱唐氏婆婆舊為丹陽鎮土神立城後廟祀之
  三王廟即夜郎王祠在縣北城外明萬厯二十年知縣蘇朝陽建按水經注漢武帝時一女子浣於水濱有三節大竹流至足間推之不去聞有嬰兒聲剖得一男及長以竹為姓自立為夜郎王後唐䝉開牂牁斬竹王首夷獠咸怨以竹王非血氣所生求立為祠帝封其三子為侯殁後配食父廟宋崇寧間賜靈惠廟額
  蘇公祠在縣城中明萬厯中知縣事蘇朝陽遷縣興治邑人祠祀之
  融縣
  社稷壇在城西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北雍正六年署縣潘治遵建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南雍正十一年修建關帝廟在水東
  城隍廟在上郭
  南嶽廟在下郭去城三里
  雷神廟在下郭
  五顯廟在縣二里橋頭廂嘉慶坊又在水東又一在南街
  北府廟在縣一里下街興賢坊
  安靈廟距縣西南十里龍潭宋建每逢嵗旱必至祈禱嘉定間郡守楊幼輿有記事詩刻石
  香山廟在背江冷峝祀梁吳二侯一在縣西南旗山之麓
  象州
  社稷壇在州北城外雍正十一年知州孫嵩建先農壇祠在小南門外雍正五年知州陸廷光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東城外東井嶺雍正十一年知州孫嵩建
  關帝廟舊在城南康熈二十六年知州李之華建頹廢雍正九年知州孫嵩改建大南門内
  城隍廟在州城西門内
  甘將軍廟在州城中將軍名陸事詳仙釋傳惠濟侯祠即甘王廟在州城西南隅王名佃陸之姪也生有靈異歴宋元明屢進封祀詳見仙釋傳楊先生祠在學宫東宋嘉定間建祀提點刑獄楊方明毛伯温有記
  來賓縣
  社稷壇在縣城外北郊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在縣北城外雍正六年奉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北郊雍正十一年建關帝廟在縣西城樓上明永樂間建
  城隍廟在縣治東南明永樂間建
  令公祠在城北隅康熈二十二年建
  慶逺府
  宜山縣附郭
  社稷壇在府城西北雍正十年署府事新寧知州王琠知縣陳謨改建
  先農壇祠在府城西雍正六年知府徐嘉賔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舊城南關外雍正十年如式建
  厲壇在府城西西竺寺後
  關帝廟在府城西門内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知府髙茂選知縣吳錫爵建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並祀
  城隍廟在府東門内康熈四十七年知府李世仁知縣陳學海修
  旗纛廟在令公廟西
  火神廟在府城北門内明崇禎間知府曹安建梁侯吳侯廟在府城西門外康熈四十二年知府焦映漢知縣童華祖建
  令公廟在衛署左祀漢李將軍廣
  三侯廟在府城東三里宋莫庭良兄弟三人有功於民民為立廟祀之
  九龍廟在府城西南九龍山下宋嘉定九年權州事張自明祈雨獲應上其事賜額靈潛
  三界廟在府城外西南康熈六十一年知府王錫瓛修雍正七年知府徐嘉賔重修
  馮三元祠在府學東宋乾道間知州李守柔建祀文簡馮京明正統間知府楊禧修建嘉靖間知府吉裳因藤縣志謂非慶逺人廢其祠改祀啟聖公十三年知府林廷杓復建提學潘恩序其事刻於祠壁
  國朝康熈五十七年知府髙茂選重修
  遺烈祠在府城西祀唐刺史蘇仕評及其子日朝大順三年文蘭等州叛仕評率兵自柳來援尋領州事盡戮其渠魁境内寧謐復徙柳州卒子日朝代光化三年馬氏叛攻桂州日朝率其子入援軍不利皆死之民以仕評多惠愛日朝父子又死於忠因立祠宋紹興十七年賜額遺烈加封昭應又加封威德嘉定九年權州事張自明重建
  黄山谷祠在府城西竺寺前祀宋太史黄庭堅嘉定九年權州事張自明建楊萬里有記明知府周一清姜琯俱重修後圮廢嘉靖間知府王顯髙查復侵占知府葉藟修葺
  忠孝祠在城隍廟西明天順三年峝賊圍歸善鄉同知葉正及子榮領民兵進至人頭山下與勇士璩禮周昌二人衝冒矢石力戰而死事聞於朝旌正為廣西右㕘議旌禮昌為義勇士子孫襲百戸職立祠春秋致祭
  嘉惠祠在府南城内祀宋吳侯優
  天河縣
  社稷壇在縣南城外髙嶺雍正十一年知縣趙苰建
  先農壇祠在縣南門外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髙嶺雍正十一年建關帝廟在縣南城内年乆頽壊知縣吳正一暨知縣趙苰於雍正八年仝建
  城隍廟舊在縣署東年逺傾圮雍正十一年改建城内北隅
  龍江廟在縣南城外祀㑹仙吳平王春秋致祭吳唐時人隠於縣西之北陵山遇陸仙翁以師事之翁曰爾能為神不能為仙也後封於宋
  河池州
  社稷壇在州西城外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州東城外雍正五年知州陳舜明建風雲雷雨山川壇在州城外南雍正十年修建厲壇在州西門外
  關帝廟在州東城外康熈六年守備謝文英重建城隍廟在州學宫東北康熈五年知州王玉麐重修并建鐘鼔樓二座
  真武廟在州治北山學宫後康熈五年重修三侯廟在城南智州山麓雍正五年知州陳舜明重修
  思恩縣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在縣東城雍正五年知縣林協奉建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
  關帝廟在縣城
  城隍廟在縣城
  三界祠在城西南
  東蘭州
  東蘭新經改流各祠廟現在擇建
  那地土州
  關帝廟在排門街東
  城隍廟在排門街西
  忻城土縣
  關帝廟在城外西
  城隍廟在城内
  東蘭土州
  城隍廟在州同治東南
  元帝廟在州同治西二里鳯山之巔
  思恩府
  社稷壇在府城北雍正十年署府事麥嶺同知劉廷錫改建
  先農壇祠在府城東雍正五年署府事同知耿鱗奇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府城南雍正十年修建厲壇在府城西
  關帝廟在府城東門内古建
  國朝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並祀
  城隍廟在府治後明嘉靖七年知府桂鏊建旗纛廟在府城南西溪上
  將軍廟在府城南關外祀楊四將軍李大王馬王廟在府城東關外祀馬明王康熈十一年思南副將王三華建
  真武廟在府城南郊明萬厯十八年知府謝城建
  國朝康熈七年知府吳鼎鉉重修
  王公祠在府西城内祀明新建伯王守仁有祀田嵗以春秋二仲上戊日
  武緣縣
  社稷壇在縣北門外二里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䝉仕元建
  國朝雍正十一年遵式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東二里春牛亭雍正五年創建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南門外一里明嘉靖間建
  國朝雍正十一年遵式重建
  厲壇在縣北門外一里
  關帝廟在城内西街明萬厯十三年知縣鄭學醇建
  城隍廟在縣治東北明萬厯十三年建
  國朝康熈四十七年知縣孟麟祖重修
  真武廟在縣南城内
  東嶽廟在縣東城内康熈十一年士民重修靈水廟在縣城南二里重三重九致祭
  大鳴山廟在縣東八十里嵗以八月十五日致祭北府廟在縣南城内
  賔州
  社稷壇在州西門外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在州東南陸村雍正五年遵式建造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北門外
  厲壇在州西門外
  關帝廟在州東門内古建
  國朝雍正三年重修
  城隍廟在南門外南街
  旗纛廟在教塲
  韋侯廟在州西門外祀唐韋厥厥上林人白雲先生旻之子誅暴伐蠻有功民社宋時勅封為侯嵗時祀之
  梁吳廟在州城北關外康熈三十四年重修大道廟在州城南廂閩人吳姓善醫術時值疫癘凡所診視無不全活鄉人德之殁後事聞封為大道真君建廟以祀
  國朝康熈五十六年重建
  梁太尉廟在州南門内祀宋本州死事團練梁仲保事詳忠義傳
  博帶廟在州南二十里祀漢馬援裨將戴仁仁征南時卒於此
  崔清獻公祠在州學東祀宋崔與之明萬厯間重建
  報功祠在州南二里祀宋狄青余靖孫沔
  遷江縣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修建
  關帝廟在縣城
  城隍廟在縣城
  北府廟在縣北門外
  都督廟在縣西門外
  上林縣
  社稷壇在縣北城外一里雍正十一年修建先農壇祠在縣城南三里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縣北城外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城北
  關帝廟在縣城
  城隍廟在縣城
  張光廟在縣東門外祀唐韋厥縣民水旱疾疫禱之皆應
  田州土州
  先農壇祠在州治東北七里雍正五年遵建關帝廟在州治東南明洪武間建
  國朝康熈十七年重修
  北帝廟在州治東南
  三界廟在州治南康熈四十四年重建
  岳王廟在州治西
  五公祠在州治東康熈五十一年遷建祀漢伏波將軍馬援宋宣徽院使狄青明新建伯王守仁總督林富副總兵張祐
  興隆土司
  岑瑛廟在舊司東旗山下
  楊四將軍廟在司東北距治三十五里
  那馬土司
  關帝廟在司治右
  旗纛廟在司治左
  黄暘廟在司西北岜旦山石洞中明嘉靖中土官黃暘治有惠澤立像祀之
  定羅土司
  先農壇祠在司治雍正五年新建
  真武廟在司治後
  岑瑛廟在岑瑛城内距司十五里
  舊城土司
  靈德廟在司治東南祀靈德大王
  岑瑛廟在司署東
  下旺土司
  大㕔廟在司治西隅祀土官岑州亨岑瑛岑璲黃宗顯皆居官時有功德於民者
  安定土司
  老虎廟在司治西地多虎害每致祭禱則虎狼逺跡
  都陽土司
  岑公廟在司治前祀明思恩土知府岑瑛正統中瑛奉調征大藤賊有功績還至中途無病而卒所殁之地草木不生土人以為神立廟嵗時致祭泗城府
  社稷壇在府治南里許
  先農壇祠在府治北半里乆那村雍正六年知府劉興第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與社稷壇同址
  厲壇在府治三里上關外
  關帝廟在府治二里隔江西岸明萬厯間土知州岑雲漢建
  國朝康熈五十九年土知府岑齊岱重修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致祭
  城隍廟在府治大街明崇禎間土知州岑繼禄建
  國朝康熈五十一年重修
  真武廟在府之西康熈五十六年建
  西隆州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在州北隅雍正五年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
  關帝廟在州署右
  城隍廟在州北
  旗纛廟在州北
  雷公廟在州埧樓小峰
  北府廟在先農壇東
  西林縣
  社稷壇在城外城隍廟北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在城外東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外北近江
  關帝廟在城外南
  城隍廟在城外北
  北府廟在城東南二里
  直𨽻鬱林州
  社稷壇在州西南長塘坡雍正十一年修建先農壇祠在州東城外鑿石坡雍正五年遵式建造耤田四畝九分耕具祭器俱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州南江邊坡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州城東北東門坡
  關帝廟在州北門内古建
  國朝康熈十二年鬱林營㕘將蕭自禧修雍正三年
  㫖追封三代公爵設位後殿有司並祀四年知州張永
  熊修
  城隍廟在州南門内古建
  國朝康熈二十三年知州賈有福修三十二年州判王佐臣重修
  旗纛廟在州東門内
  東嶽廟在州城東半里康熈三十四年修建寒山廟在城西三十里寒山
  火帝廟在州治東
  真武廟在城北一里
  五顯廟在城東一里
  天后廟在城南一里
  忠功祠在州南門外祀宋忠臣鄧得遇陳應明洪武四年建知州趙天鑑有記
  文丞相祠在州城西祀宋丞相文天祥
  忠烈祠在州學東祀明贈㕘政陶成右布政胡拱辰有碑記
  忠孝祠在州城内祀明州同知鄭寳子宗珪附祀瑞泉祠雍正十一年瑞泉出於州之富民鄉藤釐坡沾溉農畝巡撫金鉷以聞奉
  敕即於泉側建祠崇祀雍正十二年四月八日興工上梁慶雲見歴己午二時五色紛翔如鸞尾狀廟成具請
  欽定封號曰昭德沛澤泉源之神
  御書題額曰惠潤田功
  博白縣
  社稷壇雍正十一年
  先農壇祠雍正五年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雍正十一年
  關帝廟在縣城
  城隍廟在縣城
  龍母廟在城東南緣秀嶺鄉人祈禱輒應
  真武廟在縣東康熈四十五年知縣趙世功修建三賢祠在縣東祀李時亮秦懐忠徐噩
  四將軍祠在縣東祀馬援髙駢狄青劉子羽今圯伏波祠在馬門灘博白北流二縣交界漢馬援南征交阯旋師過此見江流迅激舟楫不通乃鑿石導江後人立祠祀之
  北流縣
  社稷壇在城外一里雍正十一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東北一里雍正五年署知縣謝錫侯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南一里雍正十一年修建
  厲壇在城西一里
  關帝廟在城西半里康熈四十三年邑人曹振宸重修
  城隍廟在北城内
  東嶽廟在城内東
  伏波廟在城西一里
  北帝廟在城北一里
  龍母廟在城東一里
  天后廟在城東一里康熈二十五年邑中商民同建
  文昌祠在城東一里康熈四十年修建
  五穀祠在城北十里鴨𤨡村
  陸川縣
  社稷壇在城北一里雍正十年修建
  先農壇祠在城南一里雍正四年創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南五里雍正十年修建
  厲壇在城北後陽山東
  關帝廟在城南四里
  國朝康熈四年知縣方鼎建康熈五十六年知縣顧鵬重修
  城隍廟明洪武初縣丞王麟建於南門外天順間遷縣北
  國朝康熈二十五年知縣閔植遷建縣西康熈五十四年知縣顧鵬重修
  伏波廟在城南六十里伏波灘祀漢新息侯馬援東嶽廟在城北一里
  東山廟在城南一里
  龍王廟在城南十里龍潭灣康熈五十六年知縣顧鵬建
  三聖廟在縣北六十里平樂墟
  真武廟在平樂墟
  三帝廟在縣南一百里清湖墟明建嵗乆頽廢
  國朝雍正二年邑人謝開先捐資重修
  天后廟在城北學前街
  彭公祠明𢎞治十年建祀典史彭金彭南海人公亷慈愛乞休去民肖像於慶壽堂
  義勇祠在新村寨為戰亡狼目黃曉父子建今廢六冷祠在城東六里六冷溪上祀羅侯羅名無考相傳其生時能以禍福曉人死後鄉人祀之禱祀輒應
  貞烈祠在學宫右為明知縣張子翼妻卜氏建興業縣
  社稷壇在城外西北一里雍正十年
  先農壇祠在城外西半里雍正五年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在城外南一里雍正十年
  厲壇在城外北一里
  關帝廟在城外東年逺傾圮雍正八年署縣事夏暟修
  城隍廟舊在城外西北康熈五十六年知縣姚之秀改建東城外
  東嶽廟在城外北
  五顯廟在東城外
  天后廟在東城外
  國朝康熈十一年建雍正十一年
  葉公祠在縣東街祀明知縣葉日煥











  廣西通志卷四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三
  寺觀
  佛老之説流傳中土而不廢者證因果崇報應亦所以動民為善鑒惡意也粤西邊嶠大雲之建傳於唐柳子厚記而資壽寺六祖院亦載宋史五行志他如琳宫紺宇緇流羽士之所棲託鼓鐘響荅徧及巖陬水涘間順人情而導之非有當於聖人神道設教乎乃若矜老慈㓜善政所先循其績而弗墮俾夫鰥寡孤獨者於斯養也莊嚴雖異所謂福田功德豈有殊焉故并及之志寺觀
  桂林府
  臨桂縣附郭
  萬壽寺在文昌門外隋時建名開元寺宋天禧間改寧壽元順帝賜書圓覺二大字明洪武二年燬於火十六年重建改今名
  國朝順治十五年三等伯線國安重修
  定粤寺在府城東北順治八年定南王孔有德建棲霞寺在城東七星巖下唐時建内有藏經樓聽月亭壽佛洞香積㕑
  國朝順治八年僧渾融擴建殿閣亭䑓備極宏麗為一郡佳勝
  安仁寺在府城東江門外明正統十四年靖江王建
  鐵佛寺在府治北
  雉山寺在雉山之陽宋陶弼有宿雉山寺江亭詩西山寺在府城西古名資慶寺順治十八年線國安重修
  南院寺在府城南門外順治初定南王孔有德因紹慶寺舊址重建康熈七年重修
  廣福寺在府城北二里順治八年定藩左翼總兵全節建
  慶林觀在七星山下一統志唐太宗幸九成宫觀桂州所貢瑞石文乃命檢校桂州總管李靖考所得石地建觀賜名慶林
  五嶽觀在府城西唐建名天慶觀宋為元妙觀咸淳二年改今名
  國朝順治十五年線國安重修
  七星觀在七星山麓宋景定中建
  國朝康熈六年巡撫金光祖重修
  佑聖觀在文昌門外劉仙巖明靖江王建
  國朝定南王孔有德修康熈二十五年巡撫范承勲増修
  元山觀在城南二里即宋之問故宅後名真山觀紫極宫在府城東宋建元吳璋重修
  觀音堂在府城西明崇禎四年進士張茂梧建
  國朝順治十八年線國安重修
  七星庵在七星山元風洞前
  養濟院在南門外
  存恤院在城南
  廣濟院在城東北七星山側康熈二十五年按察使黃性震建
  煢獨院一在城内水車巷為南院一在北門内為北院康熈五十三年巡撫陳元龍捐建
  育嬰堂在東關外阜成書院西康熈五十三年巡撫陳元龍建
  漏澤園一在城南白龍洞側一在城東南龍隠巖後一在城東北㑹仙巖前
  靈川縣
  大雄寺在縣城外東街宋嘉定間建元至元中重修楊宗瑞有記明正統間知縣包至道遷城内後燬嘉靖間重建
  如意寺在縣南街唐開元中建明嘉靖間重建全賜有記
  國朝康熈五十八年知縣樓儼重建為慶賀習儀之所
  龍泉寺在縣北唐貞觀間建
  隆福寺在縣南四十里元皇慶間建
  壽聖寺在縣西南五十里元大定間建
  方廣寺在縣東三十里宋治平間建
  寳積寺在縣西三十五里宋乾道間建
  神珠觀在縣南二十里宋乾道間建
  普照觀在縣西三十里宋紹興間建
  崇真觀在縣東街元至順間建
  青雲觀在縣西三十五里宋淳熈間建
  福神觀在縣南三十五里元大德間建
  紫竹庵在城東大雄寺右康熈二十一年知縣王士垐訓導毛文燦重修
  聚雲庵在城東三十里
  千佛樓在縣西北十里路江山麓
  興安縣
  寶塔寺在縣東北懐德坊宋宣和元年
  明真寺在縣西南十里乳洞前
  南堂觀在縣南街宋時建明洪武十六年設道㑹司於内
  養濟院在縣東半里康熈四十年知縣劉國相建二層六間五十六年知縣任天宿修陡河堤岸改為民房
  陽朔縣
  鑑山寺在縣治南壽陽山下後唐同光中建佛殿元至正己卯建佛母宫併轉輪藏明洪武十年就寺設僧㑹司萬厯三十六年知縣王之臣重建
  國朝康熈五年知縣陳洪疇修
  報恩寺在縣西北宋景定間建明正統間知縣萬霽修萬厯間知縣陳天德重修
  廣慈寺在進賢里楓林村宋端平間建
  定光寺在縣東城外倪家村後唐同光三年建澄心寺在縣東南附郭里木山村宋隆興二年建寶梵寺在縣東富和里宋慶元間建
  普潤寺在崇富里歴頭街宋建炎間建
  明覺寺在縣西南元至正三年建明萬厯乙未知縣李栻重建
  善興寺在縣西南永寧里楊梅莊宋端平間建鶴洞寺在縣南白鶴山明萬厯間知縣王之臣命工開闢題曰來鶴兼繪大士像
  龍躍寺在縣西三里明萬厯間邑人莫之先創建等法寺在忠善里楊梅嶺宋嘉定間建
  羅漢寺在縣南二十里廣福巖唐曹祠部鄴有詩宋時邑令周志行重修
  北斗觀在縣北鹿山上
  南斗觀在縣西門外
  真武觀在伏茘市
  長峰觀在大村
  北極宫在縣北宋時建元至正間重修明洪武十六年設道㑹司正統乙丑知縣萬霽命道士文興童新之教諭蕭文郁有記
  觀音閣在縣南壽陽山麓康熈十五年重建祝國庵在縣西順治十五年知縣張之楙倡建康熈十二年知縣陳洪疇訓導權汝駿重修
  騰蛟庵在縣西北横倚江濱明萬厯三十七年知縣童大成創建題曰騰蛟延僧棲守
  大乘庵在縣北報恩寺前
  普照堂在附郭里白沙灣
  永寧州
  太平寺明萬厯間知州唐執中建尋廢知州尹廷俊改建城之東北隅
  大華寺在州南八十里雙瑞巖下明萬厯十八年建
  北極觀在州北門外
  長壽庵在州南覆釡山右
  清浄庵在州南門外
  橋頭庵在州北二里
  觀音堂在城東北過橋頭明萬厯十六年㕘將劉綎建
  永福縣
  上乘寺在縣東門外明洪武二年縣丞康孝良建
  國朝康熈三年知縣黄朱朂修
  澄心寺在縣北鳯巢山元至元間縣尹郭宣美建
  國朝康熈二十六年知縣陳以逺率邑人彭秀僧善志重修
  靈壽寺在縣東靈壽山明成化十八年僧寶山邑民吕思恭募修
  登雲寺在縣西登雲山下康熈二十五年僧道雲募建三十八年邑人章爾溶募修
  石佛寺在板塘里河陂村
  龍興觀在縣東三十五里元至正八年邑人徐才名募建
  鳯巢庵在縣西門外康熈七年邑舉人劉廷璽捐建
  準提庵在縣西明國學生范炳元建
  國朝康熈五年知縣邢謙重修
  觀音庵在縣西康熈三十年僧清音募建
  甘泉庵在東嶺明天啓七年知縣陸寛捐俸建養濟院在縣西關城隍祠左明萬厯間知縣馬應斗遷於來儀亭前
  漏澤園一在縣西城外厲壇之後一在縣東教塲之荒嶺一在東郊大路底
  義寧縣
  香林寺在南門内唐咸通五年
  國朝雍正七年知縣許建重修為祝釐所
  寳乘寺在縣西南十里宋紹興二十二年建禪隠寺在縣西北五里宋淳熈間建
  超果寺在縣西北八里宋嘉泰三年
  龍華寺在縣北十五里宋乾道三年
  浮洲塔寺在縣西門外後唐同光間建
  國朝雍正六年重修
  華嶽觀在縣西南二十里峭壁斷崖清泉繞巖有吕純陽題七絶詩二首字跡剝落不能盡識佑聖觀在縣西北十二里宋嘉定二年
  靈山觀在縣西北十里宋嘉定五年
  聖德觀在縣北宋寶祐三年
  養濟院在南門外
  全州
  湘山寺在州西湘山之陽即報恩光孝寺無量壽佛道塲唐元和二年建宋紹興十三年賜額明洪武十六年於寺設僧正司中有亭榭佳勝前後左右大小庵院十六處皆極清雅
  國朝康熈五十年知州沈元佐修五十二年
  勅賜壽世慈䕃匾額廵撫陳元龍知州俞廷櫆恭鐫石
  
  髙山寺在儒學西
  盤石寺在西門外五里明崇禎間建
  國朝康熈五十九年重修
  能仁寺宋建黄庭堅有詩明正德間移建州之南峰
  吉祥寺在州西北宜鄉
  興善寺在州北長鄉
  鶴林寺在西延市
  𤣥妙觀在城西舊名天慶宋改今名明洪武間於觀中設道正司
  棲真觀在州城内
  玉宸觀在州東南恩鄉
  普濟庵在州東昇鄉
  雲歸庵在湘山寺側宋陶崇有詩
  養濟院在西門外二里上馬頭
  國朝雍正三年知州張學林修建四間
  灌陽縣
  慧明寺在縣西舊名梁興唐建宋大中祥符二年賜額慧明禪寺明洪武初設僧㑹司景泰間僧志仁募修張圭有記
  大覺寺在縣北五十五里舊名潢潭宋熈寧五年賜額大覺元至元間重修元貞元年復修唐尭佐有記
  梵安寺在伍家灣宋太平興國五年
  秀峰寺在縣東五十里隠士易希有重修
  永寧寺在縣西六十里
  淨慈寺在縣西南六十里
  鹿苑寺在縣北六十里文村明成化十四年建朝元觀在城東明洪武初建設道㑹司成化二十一年知縣劉箎重修譚如春有記
  太清觀在縣西十五里江口明天順六年重建西竹庵在縣西南三十里巖塘
  迴龍庵在縣北三里明正德間建李髙有記定慧庵在縣西三里羅家坪
  養濟院在北城内
  漏澤園一在教塲西去城一里一在四板橋去城東五里康熈二十五年知縣陳一朋捐貲買置立有界石
  平樂府
  平樂縣附郭
  龍興寺在府城北晉建
  南山寺在城外南岸
  西山寺即定觀寺在樂山西
  北山寺在城北十五里有天繪閣宋鄒浩嘗遊於此明陳公相有北山寺詩
  東山寺在府城下關舊傳銅佛三尊自夜半飛來歴數十年後忽飛去俗因稱銅佛寺康熈三十二年僧芬逺重建益復宏麗有碑記
  永寧寺在府城西門外康熈二十四年副總文養謐建清幽宏麗為諸刹冠
  慶林寺舊志載宋郡守吳繹禱雨慶林寺甘霖大注今失考
  資壽寺在龍嶽山宋大中祥符六年芝艸生報恩寺在城内明嘉靖八年
  天慶觀在城東宋大中祥符間建
  龍興觀在北關外每朔望知縣講鐸書處
  一點空禪林在仙宫嶺下康熈八年知府楊榮䕃建袁景星有記
  壽佛庵在南關外古鎮粤臺地
  地藏庵在仙宫嶺後康熈四十九年僧古奪建知縣黄大成有為拾骸檢字僧募建寺置田疏長壽庵在𤣥壇村
  塘背庵一名佛慧庵又名金沙禪林在城内東隅内有金沙池康熈四年重建三十七年復増建觀音殿
  紫竹庵一名張仙祠在城北樂水之西前奉千手大士後奉張仙故名明萬厯間唐世堯建
  蓮峰禪室在府城南蓮花岡前僧無虛創建養濟院在社稷壇左
  漏澤園在南關外獅子嶺下
  恭城縣
  萬壽寺在東門外本縣習儀講約之所
  佛㑹庵在縣西城内明崇禎間建
  紫微庵在城外江口黃牛石下康熈十二年知縣曹林韻建扼縣城水口
  祝壽庵在南城外明萬厯初建
  國朝康熈四十四年知縣張載齡於殿左増建觀音小院并八角亭
  養濟院在東門外雍正三年
  育嬰堂在南門外雍正三年
  富川縣
  江西寺在縣東南
  報恩寺在縣東
  丹霞觀在縣西三十里相傳張道陵於此上昇竹葉庵在鍾山下
  觀音閣在南門外有塔
  養濟院在萬石倉右
  漏澤園一在南門外大教塲一在東廂外大嶺陂一在北門古教塲後一在西門外長嶺後
  賀縣
  沸水寺在瑞雲山麓宋時建
  國朝康熈四十一年修其上有瀑布泉流不竭潺湲可觀
  三乘寺在縣東宋德祐間建
  國朝雍正三年袁膺善修
  觀音巖寺在縣北門外明萬厯間知縣何天衢建
  國朝康熈五十一年知縣韓牧吉修巖内石上有碑記
  浮山寺在城東南十里宋建
  峽山寺在十八都
  福壽寺在白沙村
  賢天觀在桂嶺江口
  玉虛觀在承宣坊宋建鄒浩有玉虛觀詩
  準提庵在城内東南康熈六年府通判白鰲宸修正覺庵在二十一都康熈四十二年里民黎士魁修
  玉皇樓在浮橋頭
  養濟院在北城外
  漏澤園在城北
  茘浦縣
  金魚寺即滿覺寺在縣東宋元豐間重建以石甃寺址如魚狀改今名
  空湘寺在永蘇里宋建
  壽聖寺在城東鄉龍窩古建
  接引寺古壽山觀在縣北門外明𢎞治間建萬厯間知縣蔡用魁重建
  國朝雍正元年知縣姜濟泰於墟市修瓦舖十間收墟息為燈燭需
  玉皇閣在鏌鎁關北宋建
  崇善庵在城東南坡下
  養濟院在接引寺左康熈五十八年知縣梁楷捐建三間
  修仁縣
  迴龍寺在縣南康熈五年知縣李子實修二十五年知縣胡挺松重修
  梓潼觀在縣東郭髙岡明萬厯間創建
  國朝康熈二十八年知縣黎叶蓮重修枕東面西旁倚修江觀前隙地廣數百畝有起春臺每嵗立春先一日里民演春於此
  養濟院在西門外
  昭平縣
  萬壽寺在二五都明正德二年
  西山寺在昭平里宋淳祐二年進士陶希文建永平寺在馬江里明萬厯三十四年重建
  祝聖寺在恩來里
  永福寺在上五都明隆慶四年
  國朝康熈四十五年重修
  雲山寺在昭平里
  寶勝寺在二五都明宣德五年
  玉樞宫在南門外明萬厯初設縣時建
  國朝順治十八年重修
  準提閣在南門外馬頭
  觀音閣在南門外
  養濟院在東門外
  育嬰堂在西街
  永安州
  泗洲寺在州南一里明成化間建萬厯間改建於州尾知州岳如厚有記
  國朝康熈六年修二十六年知州鄧林尹重修元妙寺在州北一里
  仙臺寺在吳村寨山有兩石筍朝天建寺其下元妙觀在杜莫寨城外獅子山上
  觀音閣在州南二里
  松山庵在金麻嶺上水由絶頂流遶庵旁茂松修竹一州之勝
  蓮花庵在二里寨
  養濟院在城東一里
  梧州府
  蒼梧縣附郭
  慶林寺在府城北石鼓洞前明宣德間建嘉靖間郡人馮承芳重修
  光孝寺在城東二里雲葢山麓唐時建宋元明俱重修
  國朝順治十五年守道陳宏業修
  冰井寺在東城外冰井東明成化七年修萬厯三十一年稅監沈永壽請勅重建殿堂宏麗有勅賜藏經樓
  德清觀在城内西北隅乆圮康熈二十四年蒼梧道興永朝併天醫祠重建
  白鶴觀在桂江西岸唐開元中建
  文昌閣在城東繫龍洲上明萬厯間知府陳鑑建閣以扼通省水口
  國朝康熈二十四年署驛鹽道王毓賢知府陳天植重建五十七年知府范大士重修
  準提庵在府城東門外朗吟亭西明崇禎間知府袁文新建
  養正庵在城南五里石橋村明萬厯末知府張養正建并置庵田
  國朝康熈五年知府黄龍率邑人重建
  太平庵在桂江西北岸
  養濟院在東門外
  煢獨院三十間在城西北隅府倉前康熈五十九年署府黄之孝建收養無告窮民月給口糧於梧厰税内支給
  藤縣
  飛來寺在縣西江外髙嶺上
  廣法寺在流杯橋右古鷰州舊址元建明洪武間重修
  萬壽寺在城西靈贊祠右
  廣惠寺在城東李白巖左
  惠明寺在縣東南赤水鎮
  養濟院在南門外雍正十年知縣楊世昌増建容縣
  龍興寺在縣城西北
  景星寺在縣西
  寶元寺在縣南二十里都嶠山右
  開元寺在縣東
  碁真觀在縣西北大容山下昔有二仙奕碁於此因名
  養濟院在寧逺門外明萬厯四十八年知縣區龍正建
  漏澤園在西郊之北明萬厯間復建
  岑溪縣
  寧兆寺在縣東二里明萬厯間建
  太平寺在大洞
  善果寺在秧地村
  香海庵在城西百花洲明崇禎間知縣錢夢蘭建洲島縈洄松竹隂翳頗有佳致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劉信嘉修
  紫竹庵在南門外教塲前
  彌陀庵在墟地鄧公祠右
  三官庵在曇畧村
  西華庵在竒營
  龍戒庵在縣東歸義鄉龍潭
  養濟院五間在城東橋頭
  漏澤園在城北明萬厯間建
  懐集縣
  金佛寺在登雲觀後明崇禎八年庠生羅竒杰張中美等建
  塔山寺在溪南天勝山麓明正統間移建城東永安門外萬厯三十年邑士民募因舊址建復天啓元年邑紳阮悉重修又創觀音閣於寺後有記興㑹寺在沙田村明萬厯十三年里人重修華光寺在西水里道士巖前踞花石洞天之勝康熈四十七年邑生員盧至伯募修
  永寧寺在城西六十里雙石巖前
  遊南寺在永固峝明永樂初里民徐安等重修俗稱横岡寺
  大鐘寺在獨週里
  登雲觀在城北二里明萬厯間知縣李樹聲千戸李義謀建崇禎間知縣李盤修
  國朝康熈四年知縣鄒文郁重修四十六年僧普湛募修
  東嶽觀在東門外康熈四十七年邑人陳王業等募修
  真慶觀在城東二里
  真武宫在縣北為祈雨所
  六祖庵在河南一名石井明崇禎間知縣李盤建有記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許重華建準提閣於後養濟院十間在城外西北離城半里明萬厯間建後被侵佔
  國朝雍正四年知縣陳廷嵩建復七年知縣江源修漏澤園宋元豐間剏立在城北一里
  潯州府
  桂平縣附郭
  報國寺在府城南門内大街東即觀音堂
  西山寺在城外西山嶺上
  東華寺在西門外
  寳興寺在城東北隅
  三寳觀在城南思陵山上
  清真觀在城南白石山又名陽明觀有宋太宗御書
  祝壽宫在府城中
  西竺庵在府城西門外
  洗石庵在西山腰半
  長生庵在城西一里
  養濟院舊在城西燬今在北街城隍廟旁
  平南縣
  寶積寺在縣東明永樂間建
  觀音閣在縣東一里
  養濟院舊在城東後廢今設於寶積寺
  貴縣
  景祐寺在縣南山即南山寺唐武后賜經五千卷建樓貯之宋仁宗賜額景祐禪寺咸平初賜太宗御書二十四軸藏於此元順帝幸是寺書南山寺三字賜僧為之匾明建文帝潛遊此寺有詩萬壽寺在縣城西明景泰初重修
  報恩寺在城東宋時建明永樂間重修
  𤣥妙觀在縣西有宋宣和手詔刻石
  玉皇閣在東關外五里
  養濟院五間舊在西門外今移南門外
  武宣縣
  萬壽寺在縣北關外西隅
  三清觀在北關外古有神鐘二其一飛往古蹟灘與龍鬬夾石窟中聲鳴不絶後沙填實不復鳴圓通庵古建康熈三十三年修
  南寧府
  宣化縣附郭
  天寧寺在府城西唐建名龍興明洪武間改今名
  國朝雍正五年僧祖慧募修
  宏仁寺在城西一里明萬厯間郡人蕭雲舉創建
  國朝康熈二十九年左江鎮唐光堯等捐貲重修俱有碑記
  青山寺在城南十五里
  羅山寺在城北二十里相傳葛洪置丹爐修煉於此明嘉靖八年副總兵張祐建亭其上名仙迹亭䕶國寺在城内東南明萬厯間建
  國朝康熈三十一年左江鎮唐光堯左江道吳中正捐貲重建有碑記
  三清觀在府城北宋建明正統間重修嘉靖十五年知府郭楠修復改建府城外之東
  梓潼觀在府城北
  龍溪觀在府北宋建
  三官堂在城外東北三里明崇禎間建
  國朝順治十年知府葛天驊修康熈四十五年左江鎮標卲三異等捐貲重修有碑記
  𤣥天閣在城外西隅其西匾曰嶺表通衢其南匾曰𤣥天寳閣旁有樓題曰寳月樓
  白衣庵在城西門外明萬厯間建
  國朝康熈四年左江鎮全節重修有碑記
  西竺庵在城西門外康熈十一年郡人蕭元舉等重修有碑記
  石臺庵在城南十里宋建明永樂間重修
  準提庵在城西五里明建
  國朝康熈四十七年郡人徐世昌捐貲重修
  地藏庵在城西二里康熈五十三年士民施宗典等助貲重修
  養濟院四十間在北門外白塔街康熈六十一年知府黃之孝建
  横州
  報恩寺在州城外北宋嘉定間建元至順及明永樂嘉靖間俱重修佳勝冠於州治
  國朝康熈二十四年重修
  壽佛寺即應天禪寺在州南寶華山小坡上舊有二禪師居寺常騎白鹿花虎明建文帝寓寺十五年題曰萬山第一寺額壽佛禪林亦其手筆龍興寺在城西一里明陳褎有龍興寺紀遊詩玉虛觀在城内東隅宋時建
  上思州
  華光寺在州北門内
  雲來庵在城東門外
  圓通庵在東城外真武廟西
  養濟院在三界廟側康熈二十三年知州戴夢熊重修
  新寧州
  觀音寺在州西門外
  三清觀在州東門外
  文昌閣在三清觀北
  隆安縣
  興隆寺康熈二十一年重修
  永淳縣
  祝聖寺在縣城西明𢎞治間建
  國朝康熈五十八年募修知縣凌森美匾其殿曰放大光明有碑記
  飛來寺在縣北陸離山畔木石完好不修亦不壊養濟院三間在西城外康熈四十二年知縣徐鳯池建
  育嬰堂三間在西城外康熈五十六年建
  太平府
  崇善縣附郭
  積慶寺在府城北元天厯間建明洪武間重修彌陀寺在城東明景泰間建正德間知府徐天澤修
  國朝康熈九年知府髙不矜重建
  三清觀在府城東
  養濟院二間在西門外康熈四十五年知縣王符震捐建
  左州
  金山寺明時建
  國朝康熈四十七年知州李銓修
  永康州
  觀音寺在州城東門外
  育嬰堂在觀音寺旁
  寧明州
  真慶寺在思明㕔治西元至元二十七年總管黃克順創建明宣德七年知府黃𤦇重修嘉靖七年土官黃朝遷東隅
  水月庵在東城外四邊魚塘架梁以濟
  西竺庵在東湖上
  準提庵在治東明江馬頭
  三官堂在小西門内
  觀音堂在西臺沼中舊名雲棲庵四面俱水頗稱幽静
  江州土州
  報恩寺明萬厯間建
  國朝康熈五十九年修
  下龍司
  廣福寺在城東
  三寳寺在城東
  青龍庵在城東
  鎮安府
  歸順州
  濱山寺在州治東
  玉皇閣在州北
  觀音閣在州北明萬厯間建
  奉議州
  觀音閣在州南門内明萬厯間建
  向武土州
  萬壽寺在州北順治十五年
  萬福寺在州前有土僧住持香火
  都康土州
  觀音閣在州治北郊外妙談山下
  上映土州
  觀音庵在州治西南
  下雷土州
  觀音寺在州城内康熈二十五年重建
  柳州府
  馬平縣附郭
  大雲寺在府城西南仙奕山下唐憲宗時刺史柳宗元復建有記
  天寧寺在城南天馬山即靈泉寺
  開元寺在北門外劉賢良祠左宋建吕本中有柳州開元寺夏雨詩明萬厯十三年重修
  華容寺在府城内康熈二十年提督哲爾肯建魚峰寺在立魚巖中
  玉帝閣在府城鎮粤樓右
  養濟院在北門外一里
  雒容縣
  報國寺在縣東郭外
  福聖禪寺在縣東北西眉山
  羅城縣
  多吉寺在縣城北鳯凰山麓康熈四十年重修方廣寺在縣西九里古柏葱鬱
  河沙寺在平東下里康熈四年夏旱禱雨靈應土人重修
  永興寺在平東上里
  豐安寺在縣東九里
  安寧寺在布政里知縣于成龍重建
  各賁寺在縣東一里
  開元寺在縣西七里
  𤣥帝觀在東門外一名梓潼觀燬於火康熈五年知縣于成龍重建
  柳城縣
  龍峩寺在縣北鄉明洪武初建
  國朝雍正五年
  南山寺在北鄉古𣆟里
  感德寺在縣北關外
  普照寺在東鄉比和里
  功德寺在大社里舊縣村
  金龜觀在北鄉東里
  觀音閣在感德寺後
  準提庵在縣西門外
  融縣
  廣化寺在縣三里下郭廂明嘉靖間建
  恩壽寺在古頂村離城十五里
  東良寺在縣東良村
  髙錫寺在縣髙錫村離城三十里
  髙峰寺在縣四十里謝村
  報恩觀在縣南五里宋時建
  海㑹庵在水東長慶坊離城二里
  囘龍庵在海㑹庵側
  懐逺縣
  鞏城寺在縣北七十里明萬厯間建
  國朝康熈二十九年知縣劉祖舜修
  象州
  景德寺在州城南明時建
  寂照庵在州城東
  來賓縣
  龍洞寺在縣西十里有石佛髙丈餘
  金峰寺在縣南四十里
  地藏寺在縣西三里
  慶逺府
  宜山縣附郭
  西竺寺在府城西關内舊名西明宋治平間改今名明建文帝雲遊寓此
  香山寺在南關内寺左有書院即趙清獻講院故處
  西華寺在城西七十里羊角山
  福山寺在德勝鎮康熈三十年重修
  大觀寺一在城西一在德勝鎮
  壽山寺即三寳寺在河池所東北旁有梓潼閣石門天橋境地幽雅
  廣化寺在南山上有四賢堂祀宋馮京趙抃吕璹黃庭堅四人
  𤣥妙觀在府學東
  元真觀在河池所東有鐘相傳能變化入水與龍鬬所民以鐵索繫之不敢懸擊
  觀音閣在府北江郡人髙翀建并有梓潼像康熈二十一年部堂麻勒吉重修
  河池州
  大觀寺在州東北康熈六年知州王玉麐建飛來寺在降洛里宋建
  國朝雍正七年
  觀音閣在城北康熈三十一年知州黄志璋修四十七年知州秦國輔重修
  天河縣
  湘山寺在縣城北宋時建
  聖壽寺在方山康熈二十五年知縣黄湂修四十六年知縣蕭旼重建
  思恩縣
  陳藤寺在縣北十里
  景德寺在城外環江渡東宋時建
  飛來寺在縣西北鎮寧鄉
  觀音閣在城北明萬厯初建
  國朝康熈三年知縣翁世庸修雍正三年知縣梁楷重修
  茘波縣改𨽻黔省
  興化寺在縣城南一里
  大士庵在南門外山巔
  南丹土州
  延壽寺明成化間建
  永順正土司
  多靈寺在司東八十里多靈山上南漢時建明末圯
  國朝康熈元年修復
  思恩府
  觀音堂在府南城外
  水月庵在府南關外東河邊明建
  國朝康熈初年修内有準提閣
  武緣縣
  三寶寺在縣東城康熈九年修
  壽寧寺在縣南門外
  羅衣寺在縣西永寧七圖
  三清觀在縣東城内分司左康熈十一年修靈水觀在縣南二里康熈十一年知縣莊振徽重建
  養濟院在北門内明萬厯初知縣陳一厚建
  國朝雍正六年知縣艾光紱重建
  賓州
  報恩寺在州東門外宋建舊名壽寧明洪武間改今額
  白鶴觀在州南三十里八景之一
  養濟院六間在西門外
  遷江縣
  景福寺在縣東宋建
  青霄觀在縣東南
  上林縣
  三教寺在縣東南古建
  國朝康熈四十五年修知縣田㴶碑記
  勝業寺在縣西南一里中祀唐韋厥
  玉虛觀在縣東宋建
  養濟院三間在北街
  田州土州
  報恩寺在州東門外明正統間建
  國朝康熈六十年土知州岑應祺修
  𤣥帝觀在東門外
  練山庵明崇禎間建
  國朝康熈五十二年土知州岑應祺修
  下旺土司
  觀音庵在司右蓬山中甚靈應
  舊城土司
  崇真觀在司前一里明天順七年
  泗城府
  大佛寺在府城隔江西岸明萬厯間建
  國朝康熈五十六年土知府岑齊岱修
  三清觀在府城南明崇禎間建
  國朝康熈五十六年土知府岑齊岱修
  養濟院在大街一層三間雍正八年知府祖良範新建
  西林縣
  觀音寺在縣南門外
  直𨽻鬱林州
  寶相寺在州南門内元建明洪武間重修𢎞治間復建陳昌有碑記
  國朝康熈十三年知州孫䕃光重修
  鳯凰寺在州西四十五里歐樟
  寶山寺在州東南
  圓珠寺在州北一百里龍平
  善寧寺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平陽
  元妙觀在南門外一里
  觀音堂在城南半里
  養濟院在東門外一里康熈四十一年知州洪元懋建二層八間五十八年知州劉斌修雍正五年知州佟世俊重修
  博白縣
  宴石寺在縣城西南六十里南漢太守劉崇逺建普明寺在城南唐元和間建
  𤣥妙觀在城東明萬厯間知縣譚岳修
  紫陽觀在城西南六十里
  養濟院在東門外
  北流縣
  壽佛寺在縣東北元至正間建明萬厯間重修元妙觀在壽佛寺西
  靈寳觀在勾漏石峰
  韜真觀在勾漏山南漢時建宋吳元美有記六祖閣在東城外一里康熈四十二年邑人曹振宸倡率重建
  養濟院在東門外康熈五十一年知縣萬蕭鐸修陸川縣
  報恩寺在縣北
  金霞寺在東巖山頂僧祥普建四山環繞清溪引流自寺後直通香積㕑
  元妙觀在報恩寺東
  修竹庵在城東八里山谷中茂林叢竹占地頗幽雅邑僧一清建
  妙峝庵在城東十里泉石環對為邑名勝
  三教堂在縣南
  養濟院在北門外
  興業縣
  慶元寺在縣北城外
  觀音閣在縣城外東
  真慶宫在城外西一里祀𤣥帝
  養濟院八間在城外東墟街康熈二十五年知縣陳瑄建五十九年攝縣事梧州府通判程本毓修












  廣西通志卷四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四
  古蹟
  粤西山水竒秀甲天下别詳紀載若夫名賢碩彦宦逰之所經歴武功炳赫有如伏波銅柱仙踪靈窈有如稚川勾漏文采輝耀有如顔延年書堂栁子厚碑辭孝義可欽可慕有如漢丁郎故宅宋李融州故里或蹟存而名著或其蹟已湮而述古者尚艷心而弗置風流所寄視夫襄陽孟亭道州古驛何軒輊焉仙人之石莫王之矛跡雖不經里俗相傳存疑已耳至於青燐黄土没世既乆而禁樵置守厚徳垂焉可謂賢愚同盡乎志古蹟
  桂林府
  臨桂縣附郭
  始安故城漢置縣呉為郡梁後皆曰桂州宋南渡為靜江明為桂林子城唐總管李靖築為門四周三里十八步古外城周三十里大中間蔡襲築外城北又有夾城周六七里光啓中都督陳環築舊志獨秀峰及桂嶺皆在夾城中大畧包山并江以為固遺址今多不存外城方六里宋經畧余靖築元至正間更甃以石謂之新城即今府治 案莫休符桂林風土記作陳可環
  福禄縣在縣治東唐武徳初析始安縣置貞觀中省入臨桂
  漢城在縣治東北相傳漢軍伐南粤時築遺址尚存
  榕樹門即古南門在城西府學前郡人祀漢壽亭侯於上明楊基詩榕樹城門却倒垂即此也唐時築門上植榕一株歲乆根節盤錯跨於門外若天成焉元至正間其樹忽枯平章額爾吉納祭之旬餘枝葉復茂明洪武八年展南城凡舊基皆毁而此門獨存上有亭正徳間御史張鉞題為應奎樓嘉靖初御史謝汝儀改名仰高
  舊譙門宋尹穡有記
  萬壽殿在獨秀山南元時以順帝潛邸建明改建靖江王府第
  蒙古字學在字民坊元延祐丁巳總管梁國棟以廨為學設教授學正各一員明罷之
  舊貢院即舊學地騰仙門西南鮑同有記
  顔延之故宅在獨秀山下中有讀書亭後改為興福寺
  宋之問故宅在府城南二里即元山觀後名真山觀 案柳璧元山觀記景雲初之問左遷愛其地清致卜軒榭之問殁夫人孫氏以為觀後五十餘年夫人族弟倉部郎中成來為觀察命璧作記趙觀文故宅在石城西門外舊址為臨桂縣學虞沇故宅在雉山下沇字叔子嘗守雷州蓋北客也避地於桂桂人陳方彦以其地畀之卜築尚書孫覿詩序有萬山環立二水交流之句一時士夫留題甚衆如副使陳兗經畧李彌大樞密路允廸皆有唱酬
  馬王臺在疊綵山頂五代馬賨建遺址尚存獨秀臺在城上西北隅
  熙春臺在八桂堂後
  東樓在東江門上唐于邵有宴東樓序
  南樓在轉運使㕔前宋經畧使張栻記
  疊綵樓在疊綵山風洞之右
  魁星樓在府城上東南隅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巡撫范承勲建
  譙樓在陽橋北大街明解縉書永鎮三江四字為額
  儲書樓在城西南隅桂林書院後
  逍遙樓在城上東北隅唐顔真卿書逍遙樓三大字刻於石宋崇寜元年安撫使程節重建改曰湘南李彦弼記元平章額爾吉納新城碑在樓下明遠樓在府治元時建虞集有記
  榕溪閣宋黄山谷南遷過桂維舟榕下後人為作榕溪閣張南軒劉克莊俱有詩
  淪漪閣在城南宋陶弼有詩
  棠隂閣在城上宋張孝祥有記
  奎文閣在府學後元時建
  圓通閣在東江門外
  青羅閣在雉山寺宋孫覿有詩後經畧使張栻即故址建禊亭
  冷然閣在劉仙巖上
  泛緑閣在揭帝塘之旁宋時建
  藏圭閣在宣成書院
  灕山閣在灕山明張鳴鳯有灕山閣醉歸記桂林館在府治西宋靜江通判江應辰有記八桂堂在府東北隅揭帝塘上宋紹聖中知桂州程節治圃築堂有熙春臺流桂泉諸勝李彦弼為記乆廢又八桂堂在府治明守羅用誠建
  五詠堂在獨秀山下讀書巖唐大厯中觀察使李昌巙建學其下宋元祐間桂守孫覽考舊址建堂并刻顔延之五君詠於内榜曰五詠
  清簡堂在府治又有平易堂
  桂山草堂在桂山麓明宗室朱靜菴建
  燕清堂在巡撫署後明景泰間巡撫李棠建有燕清八詠詩并序
  懋徳堂在獨秀山南明嘉靖間靖藩建潘恩有記雨華堂在龍隱巖東平劉無欲書雨華堂三大字僧慧澄刻石
  世節堂在龍隱巖宋嘉定八年二月莆田方信孺新桂林西漕臺㕔事為世節堂長沙易祓書三大字扁磨厓於巖側
  陽亭在文昌門外面灕山瞰陽江張南軒有仲春過陽亭詩
  瑞蓮亭在醫學西元㢘訪經歴郭思誠建至元乙亥學前蓮池開有並頭者因以名亭
  爛柯亭在隠山朝陽洞前内有石棋枰孫抗詩片石充棋局即此
  大空亭在劉仙巖麓
  國朝康熈二十四年巡撫范承勲建
  超然亭在府城西山宋折彦質詩有疊峰㫁續天容缺高嵒縈紆地勢慳之句
  碧潯亭在城上東北隅唐大中初韋瓘建
  巖光亭在華景洞之前有石棋局爛柯石唐元晦建
  望江亭在疊綵樓之右明正徳間太監傅倫建粤亭在城北疊綵巖後唐元晦建元㢘訪經歴郭思誠重建更名拱極刻宋朱晞顔詩於石後燬明正徳間太監傅倫復建名拱辰宗璽為記
  所思亭宋范成大建張南軒有所思亭海棠初開折贈兩使者二絶句
  碧虛亭在七星巖棲霞洞口舊名齊雲宋范成大重建更名碧虛有銘
  南熏亭在城北虞山寺左側宋張栻建後燬元平章額爾吉納重建
  銷憂亭在四望山麓唐元晦建
  拱北亭在府城北明景泰五年
  癸水亭宋范成大以古記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因作亭於水上有癸水亭落成示坐客詩蒙亭在伏波山巖之左宋嘉祐間經畧呉及建李師中有記
  光月亭在伏波山東北
  卦徳亭在隠山宋管湛建陳孔碩有銘
  招隱亭在北牖洞之前宋詹體仁建
  俟徳亭在潛洞口宋嘉定中管湛建
  拜表亭風土記北接碧潯南連望月東俯長河西鄰雉堞尚書盧匡建
  東山亭在城上東北唐建今廢一統志府之東門有大亭枕江與望月樓相接 案樓見縣志在獨秀峰下
  諸葛亭在寶積山上明都指揮使耿良建塑武侯像於中所據最高桂城之景一覽可盡成化二十一年太監劉㫤重修
  朝陽亭在水月洞上宋乾道間僧了元建張孝祥有記
  梅雪亭在舊府園中宋安撫機宜韓廷玉建張栻題額
  訾家洲亭在城東二里訾氏故居唐元和十二年御史中丞裴行立建栁宗元為記刻石又有望月臺
  ⿰馬叅 -- 驂鸞亭在龍隠巖之左宋范成大建後廢明成化庚子御史戴中總兵白玉復搆亭其上更名怡雲正徳壬辰御史舒晟重修石壁鑴怡雲亭三字今尚存
  聽月亭在棲霞洞前
  國朝康熙六年僧渾融建
  雲崖軒在灕山南壁下宋方信孺建明萬厯間知縣邵以仁於信孺所鑴詩前建屋榜曰古雲崖軒因祀信孺及范成大提學劉應祺熊惟學總督劉繼文相繼修葺
  無倦齋宋建在經畧使㕔事西張南軒有記因而園在巡撫署内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巡撫郝浴建并記
  仙人跡一在劉仙巖一在伏波巖
  九疑山碑漢蔡邕文并隸書格古要論舊志云在廣西今失考
  桂林石瑞唐太宗時桂州獻石瑞文上有字曰聖主大吉子孫五千嵗
  平蠻頌碑九域志唐李靖為嶺南安撫大使有平蠻頌碑韓雲卿撰李陽氷篆額大厯十有二年立舊志大厯磨崖在虞帝廟 案李昌巙任桂管觀察破西原賊吏士為刻平蠻頌正大厯時即磨崖石刻九域志所云平蠻為靖而碑立於大厯誤雪崖二真書在灕山旁有佛像下鑴唐僧智深為合浦令吕興造又朝陽洞三字宋張孝祥書水月洞三字谿園居士書谿園者宋靜江倅呉億之别號
  雉巖兩字在雉山劉晞書即里人隠居辰山者仙李巖三大字在七星山洞宋李彌大書
  宋張南軒尊五美章真書石刻在彈子巖右巖壁上其郡文學長沙陳邕有跋云廣漢張公栻書於桂林治事㕔桐廬詹公儀之命鑱諸石俾凡臨民者皆目擊心存力行無倦時淳熈甲辰冬至日宋元祐黨籍碑在龍隱巖
  宋狄青平蠻碑在龍隱巖外石壁
  高州石屏記碑宋洪邁撰文朱晞顔跋刻於龍隱巖
  招隱山三篆字在隠山范石湖書又招隠二大字張敬夫書
  新開隠山記唐防禦判官呉武陵撰衙推韓方明八分書并篆額
  明靖江悼僖王墓在城北堯山詳見本傳又諸王墓俱在山麓
  明桂林衞鎮撫司張禮墓在城北拱極樓西明廣西都指揮僉事楊觀墓在城東湴塘尾明雲南按察使龍韜墓在城東三里將軍塘明巡按北直𨽻監察御史劉琚墓在城西南教場側
  明雲南按察使包裕墓在城西官田
  明湖廣左布政使徐乾墓在城東豸山脚
  明巡撫延綏都御使蕭淮墓在城東三十里東岸村諭祭葬
  明吏兵工三部尚書贈太子少保屠楷墓在城西古𡏟山麓諭祭葬
  明户部員外郎李仲僎墓在城南十五里平山村明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贈太保吕調陽墓在北闗外獅子嶺諭祭葬
  明巡撫南贑福建都御史殷從儉墓在城南十五里平山村諭祭葬
  明應天府丞太僕寺卿張文熙墓在城東三十里垜錢山麓諭祭葬
  明分巡雷瓊道按察副使洪敷誥墓在城東七里店
  明應天府丞光禄少卿吕興周墓在城南二十里李家村
  明廣西總兵官掛征蠻將軍印童元鎮墓在城南三十里白竹舖
  明鎮遠知府張宗煒墓在城南六十里劉家莊明兵部侍郎張同敞墓在城東六里竹橋村
  國朝廣西鎮守將軍三等伯線國安墓在城南三十里楓林村
  明義姑張氏墓在城北拱極樓西
  義塜宋淳熈間經畧劉焞於南寨門外置南義塜紹熙初經畧朱晞顔於通道橋側置西義塜命僧㸔守刻碑記事元至正乙亥都元帥多爾戬命西山資慶寺僧曇惠為萬丈塔在城北五里叢塜桂林之俗拘忌俚術方隅日月小不合至服除弗治宅兆宋乾道間范成大與民期約以秋八月十五日皆葬所親否則即以不孝不道論至期收葬者什九其無親識及子孫漂零者官為聚而穸之於城北各以石揭其姓名不知為誰則云舊在某所使後可訪混入穴中狼藉不分者尚數十擔合二大塜為文祭之父老以其文刻石於西湖隠山潛洞
  靈川縣
  古縣治在縣治東南五里
  舊學基在縣西一里吕仙山之東元初遷於縣南大象山之西至元二十九年復徙今地
  大龍驛舊名銀江站在縣東元至元間鎮南王征交阯所設者今半為民居半為古學基
  大榕館在縣北三十里明建
  枕流亭在滑石舖十里旁有道鄉泉碑明萬厯間知縣蔣一葵因宋鄒浩北還經過此賦詩有惟有流泉聲似舊凭欄重聴響潺潺之句故名立碑亭側
  宋太宰李邦彦墓在縣西三里龍田巖之南明應天府尹贈工部侍郎張孫繩墓在甘棠舖明潯甸知府張言墓在縣社山村
  雙女塜在縣南四十里半雲山旁高十丈周圍二里俗傳舜二妃葬於此
  普瓉塜瓉靈邑人為安南都䕶沒葬於壽聖寺之北寺即其舊宅
  興安縣
  古城在縣治西北隅遺址尚存又縣治北三十里亦有古城曰上城東城西城北城今莫考
  臨源縣唐初置在縣治南鄉廖仙井之旁遺址尚存
  全義城在縣治東二里居民猶稱全義坊唐柳子厚全義縣北門記即此地
  秦城在縣治西南四十里旁有秦王廟蓋始皇二十有三年築以限越者城今廢廟尚存宋曹輔有詩
  越王城在縣治越城嶺西南漢高后時遣周竈擊南越越據險為城竈不能踰嶺即此
  黄城在縣治西五十里相傳黄巢宼桂州時營壘於此遺址尚存
  唐承裕故宅在縣北二十里五代時承裕移家於此里人至今呼為唐家宅
  清風亭在縣西三里橋側
  白雲亭在縣東一里
  聽松軒在縣城中
  素位軒在縣署明知縣周鳯翔建解縉有記宋唐介祖墓在縣南龍山
  宋安撫使蔣允濟墓在縣南八十里
  元都事趙元隆墓在縣藍田弄山
  陽朔縣
  故城在灕水東二十里隋開皇中置
  古樂州城在縣治南二十里白面村山下唐武徳間置樂州於此
  熙平縣在縣治東北晉置後廢今縣治東北四十里有興平墟即其地以熙興聲相近而訛
  歸義縣在縣治西十五里寨山下唐武徳間置貞觀八年省又壩州古城舊傳鄉民於農隙時教閲其中
  曺鄴故宅在縣北一里龍頭山下又讀書巖在縣東寨山巖明解縉有詩曹學佺有記
  讀書樓在縣學左臨江元時因宋萬雲亭舊址建讀書樓周魯竒有記明成化間知縣楊綱重修布政黄鎬仍取萬雲二字額於樓
  鑑山閣在縣南一里
  碧蓮閣在學前
  文㑹堂在縣學東宋建萬雲亭元延祐間縣尹嚴敬改立唐福有記
  凌虛亭在縣北溪邉
  仙人亭在都滿村孨山頂亭内列石桌唐時有劉道人嘗於亭中彈琴曹鄴之有聴琴詩
  莫王古矛案莫王龍城人因征戰後為神此地顯應䕶國遂封王享祀血食當時所持之矛重百餘斤尚揷木巖
  仙人棋在西門外碁巖山相傳異人嘗對局於此徐正卿有仙人好博奕時下幽巖中一片蒼苔石落花長自紅之句
  呉威南將軍薛翊墓在威南山下
  晉都督諸葛齊囂墓在白沙
  宋進士諸葛文庚墓在蜜蜂巖山後
  唐毛公墓在䕶國寺東貞觀中奉使交阯道卒葬於此
  五代莫氏墓在都樂山下宋南丹酋長莫公晟及延甚皆其後
  宋黎桓祖墓在縣東南白面寨江東一里桓五代時遁入交阯宋初封郡王
  宋朝請大夫賜紫金魚袋莫知微墓在進賢里下村
  元達嚕噶齊墓在縣治後栗樹下有碑存字跡磨滅不可識
  明參議諸葛平墓在蜜蜂巖
  永寜州
  古縣唐分始安地置明洪武初改為古田隆慶間又改縣置州故城在州治南三十里四山環抱慕化縣晉常安縣地梁為梁化郡隋廢唐置縣宋嘉祐中省為鎮屬古縣今州治南有常安鎮百壽巖石刻相傳廖扶家有丹砂井族飲此水者皆百嵗宋紹定間知縣史渭因鑴百壽字於石崖明豫章人劉綎為㕘將有詩刻於壁
  永福縣
  理定縣在縣治東四十里隋省唐復置宋遷清音驛在今縣治西北元遷權塘驛在今縣治西南明正統中廢縣為堡嘉靖間知縣林天榮重築磚城高三丈五尺延袤二百餘丈
  王世則故宅在縣北鳯巢山之陽
  忠義門在縣西毛峒里宋時為李珙立
  甘泉亭在縣北遺址尚存
  義寜縣
  廣明縣在縣治東北唐末湖南馬氏置宋初廢今有古城墟
  唐子方故宅在舊縣前厯宋迄明屢經兵火不燬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其裔孫拆建於城内 案子方初貶英州别駕後官㕘知政事贈禮部尚書諡質肅
  義寜縣學四大字宋淳熈間張栻知靜江府按縣至義寜書刻於石
  屐齒痕在智惠江口石磯上江口有英顯公廟石磯高丈餘長濶各五六尺平坦瑩潔屐痕宛然可觀相傳為蜀漢將武當靈蹟
  全州
  零陵郡漢置後遷郡治於泉陵謂之小零陵隋廢入湘源縣故城在州治北三十里曰梅潭城址濠塹尚存俗稱改州
  洮陽縣漢置隋廢入湘源故城在州治東北三十五里即今改州灘
  湘源縣在州治西七里即今柘橋隋置五代時馬氏徙縣改曰清湘於縣置全州宋元皆因之明洪武初城廢
  明經院在州西南宋淳祐中知州鄧均為唐徳柄兄弟建
  登春臺在栁山側宋守林岊建
  碧梧臺在州西宋守林岊建并記
  鎮湘樓即州城大南門舊名湘春樓宋守陳峴有詩景定初州守蔣季忠重建四年彭傑重修更今名呉泰記
  翔鳯樓在州學北鳯凰山脊明天順間僉事袁凱建題曰逍遙後更名全寜正徳甲戌州守顧璘重建改今名
  照紅樓在州圃其旁有萬屏樓
  楚南偉觀樓在州城中一名高秋樓宋守陳峴有詩
  水月樓舊在城西二里慈恩寺旁宋端平甲午徙於恩徳鄉古雷洞去城一十五里
  皆山閣一名萬象閣在州治旁宋紹興間清湘令安圭建楊萬里記又有皆山亭
  捲烟閣在州城西二里磐石寺山椒宋守劉學裘建
  朝京館在城東北三里宋寶祐五年州守梁均因盍簪堂故基建趙希記
  宜湘館在城東
  率性堂在栁侯祠後宋守趙必愿建魏了翁記雙松堂在州署中宋黄庭堅有詩
  雙梅堂在州署北
  讀書堂在栁山之陽
  夫子燕居堂在栁山宋守趙必愿建後燬明州守韓忠復建
  近民堂在州治内東隅宋守曾穎茂建林壽公記其西有中和堂仁壽堂
  環秀堂在州圃中宋王安中書額劉岑作記萬桂堂在州學東
  甲亭在湘山嶺眺覽郡中如在畫圖宋守張孝忠有記
  函秀亭在湘山
  潄玉亭在龍巖後宋守黄伸建以巖泉琤琮如潄玉故名
  合江亭在望江門外完山上明守顧璘建又建有瑞芝亭
  欣欣亭宋李大異有詩二絶原注在全州作濯纓亭在磐石宋折彦質有詩
  依緑亭在州圃中宋守陳峴有詩
  晚靜亭在蓮池上
  攬翠亭在鎮湘門
  雩亭在鎮湘門外
  全勝亭在湘山
  露勝亭在湘山半峰之間明正徳甲戌州守顧璘建
  鎮湘亭在宜湘渡
  有本亭在栁山中
  秋高亭在栁山之陽又有曲水亭俱宋守趙必愿増建
  應泉亭在栁峰之半舊有達泉乆涸明守顧璘浚得之并以名亭
  俟賢亭在應泉亭上
  甲峰亭在率性堂左下至極高明亭並明守顧璘因宋林岊栁山書院遺址重修載張燦記 案舊志作宋王禹偁建禹偁未嘗守全張孝忠甲亭記有王黄州所謂江山猿鳥雲泉竹樹為天下甲此亭皆具之語當以是誤
  寸月亭在率性堂右張鐄有詩
  熙熙亭在寸月亭後
  詠歸亭在燕居堂下又有靜觀育徳諸亭
  翠光亭在能仁寺
  魁瑞亭在洮陽驛傍蓮花池
  廣利亭在歌陂潭
  昇平亭在昇鄉文家橋
  聚賢亭在昇鄉宜湘市
  田心亭在平塘
  廣濟亭在黄沙渡
  孝誠齋在州學中
  宋學士陶崇墓在昇鄉安道市翁仲石獸尚存宋銀青光禄大夫刑部尚書唐承𥙿墓在城西官道覺山舖下
  明右通政使黄驥墓在栁山之原
  明户部右侍郎陳琬墓在湘山寺北仁壽山諭葬祭
  明監察御史蕭珪墓在飛鸞橋南卸水嶺嘉靖戊申知州王瑩之為立神道碑
  明左僉都御史陳瑤墓在能仁寺南
  明太子少傅兵部尚書張燦墓在勝全山諭祭葬明少傅户部尚書蔣昪墓在七里橋諭祭葬明工部侍郎蔣曙墓在昇鄉栁浦巡司對岸諭祭葬
  明工部侍郎蔣淦墓在昇鄉官道深溪舖諭祭葬明謹身殿大學士蔣冕墓在尹家塘諭祭葬明總兵官武毅墓在長鄉玉柱巖側
  明工科給事中姚伯善墓在湘山寺門内東隅天順間奉詔採木嶺表道卒湘源葬於此
  明廣東道監察御史太僕寺卿曹學程墓在湴塘諭祭欽表孝子曹正儒附葬墓道
  灌陽縣
  觀陽縣呉置隋廢入湘源蕭詵復置唐初省上元中復置在縣治西二十里雀兒山下
  月岡公館在縣北六十里
  四友堂在縣治西隅宋淳祐中縣令黄子成建江萬里記
  愛道亭在城北臺山頂邑進士李高建其南有觀瀾亭亭西又有皆春亭
  北亭在北門外二里
  栢亭在縣城北三里古栢下因以名明知縣劉篪有詩
  石匱闗亭在縣北八里石匱歸樵為八景之一又十一里為南灣亭
  赤頭岡亭在縣北二十里
  思栁亭在縣城西三里通真巖後明全州守顧璘建
  王樓山亭在縣西三里明顧璘建
  曲水亭在縣北五十五里登瀛橋側與古昭義闗對峙石分曲字中可流觴昔人方之蘭亭
  明碑在大覺寺載岳武穆討劇賊功其石光明如鏡十步外可鑑毛髮碎於兵燹文不能備録仙人跡在縣西三里王樓山上有二仙人跡宛如跣足影於石上
  馬蹄石在縣南七里華山其上一大石方五六尺甚平正具四大馬蹄
  明監察御史楊鏊墓在丁塘去城四十里
  明監察御史李高墓在縣城二十里綿谷莊平樂府
  平樂縣附郭
  樂州本平樂舊縣唐初置後改為昭州宋大中祥符間徙州治故城在府治西南三里荔江口孤州城即古州在府治東南四十里名勝志云相傳隋唐時築唐中書令崔元暉為武三思所譖貶古州司馬被殺於此
  永平縣在府治東北東鄉里唐證聖元年割永平鄉置宋開寶中併入平樂
  茶城縣名勝志縣治津平里虎埠江口有廢茶城縣址
  沙亭縣在府治東南十里唐武徳間置貞觀間廢今走馬坪即其故址
  崑崙城在府治東南四十里
  鎮粤臺在城東一里今為壽佛菴
  籌邊樓在城東南元萬户劉克剛建至大四年徙於城西南皇慶元年㢘訪僉事呼圗克徙舊所後燬
  國朝康熙三十一年知府陸鍾吕重建
  三瑞樓在城西又名七松樓
  捲雨樓在子城西
  書雲樓在府城南
  政平樓在府治前今改安定門樓元吕思誠有雲䕶山容簷外立月將波景檻前浮之句
  昭文樓在府學後明宣徳十年建繪古勤學者於壁以勸勵多士提學僉事何自學有記
  寜遠樓即府城西門樓其北門樓曰鎮夷
  鳴陽樓在舊平樂署内今屬學院署
  鳯凰樓在鳯凰山巔太和宫前又有鳴岡亭攬輝亭府志俱在鳯凰山
  江樓在城東袁太常景星建著有江樓二十詠景極幽勝
  清華閣在城北仙宫嶺下宋鄒浩寓昭州時建有記
  來仙閣在仙宫嶺下舊名澹翠宋守王藻以鄒浩有偶向人間作謫仙忽然來此住經年之句故更此名
  拾青閣在仙宫嶺宋鄒道鄉寓舍徐俯有詩雙榕閣在府東二里江邊踞雙榕之間元秦竹山詩風撼雙榕老樹秋謂此
  天繪閣在城北北山寺中宋鄒浩常居此
  天繪亭夷堅志昭州瘴毒地而山水頗清婉郡圃有亭名天繪建炎中郡守李丕以與金年號同欲更之有范姓者為易名清暉後李視積壤中有片石載邱寺丞濬所作記其畧云予擇勝得此曰天繪取其景物自然也後某年月日當有俗子易名清暉者可為一笑考命名之日與此不差其地在西山寺前背依金嶺面灕樂二水宋鄒浩有詩明秀亭在城南門外元劉懷遠有詩明蔡雲翰有記
  十愛亭在城西北宋郡守梅摯建有十愛亭詩梅公亭在城東宋梅摯建以昭州所為詩及五瘴説刻石嵌扵壁
  觀風亭明嘉靖間副使伍箕有觀風亭寫興詩今莫考其地
  翺風亭宋鄒浩謫昭時嘗舍王進士拾青閣王於山腰松竹深茂處築亭避暑浩為題此名有記直節清踪亭在感應泉旁明成化中知府袁衷因舊亭改題此名又有直諌流芳亭嘉靖間建點翠亭在灕樂二水間印山上又名印山亭明正統七年知府唐復建曹學佺有印山點翠亭落成詩
  國朝康熙四十八年署縣事張載齡重建雍正八年知府袁承糼重修
  逢年亭明崇禎間平樂知縣鄭圭建縣志未詳所在今莫考
  貞心亭在城北青獅山下明知縣鄭圭為所千户劉登凌建胡廷宴有詩
  洞仙亭在仙宫嶺下
  國朝知府楊榮䕃建環亭皆池池中遍植芙蕖為一郡勝地
  得月亭在城北即明唐吏部逸我山莊舊址
  國朝康煕二十二年副總文養謐建總督呉興祚題額
  北山亭在城北明陳公相有詩
  濺珠亭在城東滴珠巖俗呼接官亭
  清香亭在平樂舊治内宋知縣楊汝濟建於亭外鑿池種蓮州守呉繹題額
  得志軒在仙宫嶺下木梁塘宋邑士張雲卿所居鄒浩有記
  拱北軒在仙宫嶺下宋鄒浩建自為記
  宛在園甘坦齋别業在桃竹池之中央
  梅園在天繪閣後宋鄒浩有記并作拱梅亭詩金沙泉在府治東南隅即唐李商隠詩所謂繩爛金沙井是也
  鄒道鄉祠堂碑記宋張栻撰
  魯般石在東鄉榕津渡相傳魯般所鑿
  唐儋州司馬蔣季昶墓今莫考
  明冡宰嚴起恒墓起恒山隂人明季死難藁葬南寜青山桂王為立鑑湖先生石以誌後其次子文馴扶櫬歸里經平樂裝盡不能歸遂葬於津平里之楊梅村羣鴉數百遶墓而啼土人至今傳以為異
  明平樂守將朱旻如墓在城北得月亭西岡餘見本傳
  萬人塜在城西南更鼓灘上羅定都司呉錫綬等戰沒處事見名宦傳
  恭城縣
  謝沐縣漢置隋廢水經注謝沐在馮乘縣西樂水賀水及灌陽之觀水皆出其界 案今在縣境又在賀縣境
  故城唐置在縣治東鳯凰山下三面逼江廢址猶存今名老縣基明成化十三年知縣夏瑋移徙黄牛岡之原即今縣治
  御史堂在城東五里宋周渭故居秀峰羅列溪水環流去居里許又有御史臺即蟠駝石
  馬跡石在縣北六十里石上印馬跡者三傍一石狀類人其色紅紫遇旱童子赤身以泥塗之即雨泥淨雨止鄉人春秋祀之
  宋葉靖墓在縣西相傳去墓十里舊有大悲寺元豐初客有葉姓者宿於寺口占詩云明朝蓬島去白雲滿頭飛翌日未啓扄而人馬遽失時疑為靖云
  富川縣
  故城在縣治西南七十里鐘山下自漢至元皆因之明徙縣於靄石山前今廢為堡
  馮乗縣在縣治東三十里去賀縣治北一百二十里漢置界内有馮溪因名唐析縣北地以入江華宋開寶間廢
  綏越縣在縣治南梁置隋省入富川
  龍平縣故址詳見昭平一作在縣牛廟寨後明嘉靖間里民鍾秉釡掘地獲舊縣印於此
  廣陽島石刻在縣一里巖洞䆳深石壁絶高處有石成廣陽島三字逺望分明近視如擘絮狀賀縣
  臨賀縣即今縣治漢置呉為郡唐於此置賀州明初州廢
  桂嶺縣在縣治東北漢屬臨賀郡晉改曰興安隋開皇十七年虞慶則討平李世賢於桂州將還潭州臨桂嶺觀眺形勢謂此城險固十八年改縣曰桂嶺元末廢
  封陽縣在縣治東南百里漢置在封水之陽故名即臨賀水也唐貞觀元年省九年復置宋開寶四年省入臨賀縣為信都鄉
  蕩山縣在縣治西南梁置隋大業二年省唐武徳四年復置宋開寶四年省入臨賀
  望雲樓宋守黄尚賢建今莫考
  清音閣在縣西五里宋守譚良佐建旁有瀑布巖故名
  十箴堂在縣治内宋周必大十箴刻於石
  中和堂在舊州治
  荔枝亭宋守譚良佐建今莫考
  青石在學宫側明崇禎四年修學掘得之高四尺五寸濶二尺五寸内生白線花紋邑之山水圖形隠然如見
  銅鐘在三乗寺重千五百觔聲聞數十里上有大漢大寶四年九月辛酉製數字
  秦碑在縣蒼梧門外龍母廟神乃秦人碑備述其靈異
  烈女碑在縣廟中唐蘇許公筆
  幽山丹甑記在縣西唐太和五年李邰撰
  荔浦縣
  荔州城唐置尋廢在縣治西四十里周數十丈高丈餘基址屹然
  故縣呉置在縣治西永蘇里荔江之浦故名明洪武元年知縣馮宥始築土城濱於江尋徙後山即今縣治
  永寜縣在縣治西北五十里呉曰永豐隋省唐復置曰豐水五代時湖南馬氏更名永寜宋熙寜四年省為鎮
  崇仁縣在縣治西南唐武徳四年置屬荔州尋廢又澄賀縣在縣治西二十里基址猶存統志作澄河
  楊文廣城在縣治西二十五里宋楊文廣征蠻過此築土城以居址尚存
  獻花亭唐大中二年李徳𥙿貶崖州司户次荔州郵亭有數女執花來獻故名地莫考
  芙蓉亭在縣南城外宋陶弼明劉澤有詩
  表節亭在縣官渡南岸
  鐵㡌在小木巖之旁約重二百餘觔俗傳宋楊文廣征蠻時遺此歴年乆遠光彩如新有冶人利其鐵隨即昏斃鄉人有恙對鐵㡌禱之輒應
  鐵鎗在小木巖之後紅山之上俗傳楊文廣所遺莫王墓在縣西永蘇里
  修仁縣
  建陵故城在縣治西三里呉置
  武龍縣在縣治西北唐貞觀初置屬晏州十二年並省入建陵
  青山公館在縣治東十五里青山坪
  昭平縣
  龍平古城梁置唐為富州治明初改昭平堡萬厯四年復置六年移還府江西岸即今縣治
  思勤縣在縣治東北陶唐村之東南唐聖厯元年分置二年於縣置武安州開元二年州廢以縣屬富州宋開寶五年省入龍平
  歸化縣隋初分置大業初與安樂博勞二縣並廢唐武徳四年仍置尋皆省 案寰宇記歸化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安樂在縣治東北五里博勞在縣治北三十二里
  豪靜縣在縣治南百餘里梁置唐貞觀十三年省入蒼梧
  馬江縣在縣治東南梁置開江郡隋廢唐復置縣寰宇記觀察使殷侑以馬援所開更名宋開寶五年省今為馬江里
  迎恩樓明萬厯間知縣冷茂松建後令蕭啓賢有端午登迎恩樓詩
  朝烟閣在應天禪寺之上與古鉢山對峙明萬厯間邑人鄧國材建 案山與寺俱在横州
  鎗蹄跡在陶溪傳有白馬仙姑顯靈於此鎗痕馬跡俱存
  龍平鐘在昭平里上鑄廣西龍平縣高村坊開慶元年十二月造
  飛来鐘在縣神武觀
  宋樊相閣墓在寜化里
  明三烈墓在縣東事詳列女傳
  永安州
  蒙州唐置領立山縣宋時州廢明初并廢縣成化中復置州曰永安遷今治故城在州治西六里濠址尚存
  正義縣在州治西北唐置初名純義後改正義宋熙寜五年省入立山
  東區縣在州治東北唐置宋熙寜五年省入立山嶺政縣在州治北唐武徳四年貞觀十二年省立山縣在州治東北隋曰隋化唐改立山今城跡尚存
  文奎樓在州東南
  仙人掌在州南三里廻龍村旁其掌長約尺許入石約深一寸人輒以幼子姓名誌其上冀易長云仙人跡在州南十里上下無路其中足跡五步許光滑如有人行
  米桶石又名印盒石在古眉峽去城三十里其石内空如桶水湧沙滿其年大豐虛則年饑試之屢驗
  仙人石在眉江里石上指爪分明
  飲仙石在大高村後石梯嶺石有源泉相傳神仙跪飲其水石上印跡左膝跪右足立宛然可識石鼓在龍定里不見形跡時時有聲如雷
  古竈在州西三里鳯山上夜間時有火光閃爍如燈
  仙人鎗印在大路旁古心嶺相傳有三仙人各拖一鎗經過鎗跡深入二尺餘並不生草
  梧州府
  蒼梧縣附郭
  猛陵縣在縣治西北漢置隋廢蕭銑僭號復置唐改孟陵宋開寶四年
  戎城縣在縣治西南二十里晉置曰遂城隋改戎城宋咸平四年省以其地置戎墟鎮即今戎墟村丹城縣一作農城在縣治西南劉宋初廢其地有銅山銅湖銅坵
  寜新縣在縣治東南劉宋置隋廢舊志作新寜歌羅城在縣治西南六十里隋開皇中賊李世賢築以屯師處今廢
  澄海營在城西北元置以居土軍今廢
  朝臺在北岡上劉宋時築
  棲鳯臺在嶺表書院後明翰林程文徳建
  南薰樓即府南門樓明富禮有賦今改天一樓北望樓在府城東北
  獨秀樓在府前子城上即徳政門樓
  陽明樓即府城東門樓
  白鶴樓即府城西門樓
  大雲樓即府城北門樓以上各樓俱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陳天植修建
  六賢堂在府城東宋紹聖中知藤州李亨伯建祀漢陳欽欽子元元子堅卿士燮燮弟壹子廞今廢七賢堂在府城東門外宋紹聖中知藤州李亨伯建祀漢郡守陳稚升喻猛陳臨呉滕牧唐刺史鄭畋宋知州梁適陳執中今廢
  習隠堂在城東
  省心堂在城東北
  迴瀾堂在城東外環長堤前臨清沼明知府陳鑑建
  浣清堂在東門外氷井寺前明成化時建後改梧山第一
  廣益堂在城北大雲門外三台山麓又有百花亭案明蘇濬君子亭百字碑記蒼梧故有百花亭
  乆圯弗治郡大夫新之復鳩工為亭名曰君子廣鑑亭在三台山上明嘉靖四十一年都御史張臬建
  閱江亭在平定橋南明萬厯三年總督殷正茂建控粤亭在桂江西白鶴岡明都御史韓雍建有詩漾月亭在城東明成化時建負東山跨鰐池水光山色照映左右
  漫泉亭在氷井寺後唐元結建明正徳十六年重建葉盛有記
  朗吟亭在城東元至正間建内有吕仙像故取朗吟飛過洞庭湖之句
  一鑑亭在城東
  嘉魚亭在城西南之江濱丙穴出嘉魚故名明韓雍有詩并序
  鳯凰亭在氷井山上
  高明亭在城北慶林寺即韓襄毅四角亭址邑人馮承芳建程文徳記
  拱一亭在城東
  挹清亭在漫泉亭後山嶠之陽明正統間建望仙亭在長行鄉郡人李喬木建
  藤鼓張穆異聞録韓雍征大藤峽賊截藤為鼓者三總制及總兵留一其一在梧州鎮府府廢鼓棄廡下風雨不壞搏之猶辛氣逼人
  氷井銘在府城東一里唐大厯十三年容州經畧使元結過郡目曰氷井為刻銘於石
  漢士燮墓在府城西北四里詳本傳
  唐桂州防禦判官呉武陵墓在府城桂坊橋有石刻云咸通二年七月五日呉武陵之墓
  明桂王興墓在府城大江西南山麓高望村明祁陽王墓在大江南岸五量地
  明工部尚書呉廷舉墓在府城東十里界首山麓諭祭葬
  藤縣
  古藤州在縣治河東勝槩坊風土記云今之龍母廟即其址
  鷰州在縣治東五里得雋坊風土記在廣法寺前鐔津縣在縣治東北晉置夫寜縣唐曰鐔津明初縣廢今為富壽坊
  安沂縣在縣治南晉置唐至徳二年改為義昌宋開寶三年省入鐔津
  長恭縣在縣治西七十里唐貞觀二年置屬鷰州尋省
  寜風縣在縣治西一百里唐貞觀五年置宋開寶三年
  感義縣在縣治西一百二十里隋開皇十九年置曰淳民唐武徳七年曰感義宋開寶三年省入鐔津
  彌江鎮今為流杯橋
  藤州儒學今為學嶺巔
  環翠樓在縣南即藤江驛樓明洪武五年建繡江鬱江二水滙流於左初名繡鬱後改今名
  江月樓在縣治東
  浮金亭舊在縣東山宋建紹聖間蘇軾南遷嘗艤舟登焉元泰定間徙於東山下繡江之上費克忠有記明萬厯六年知縣陳雅言重修
  竹雨亭在縣東隅明崇禎間知縣梁昌建
  馬鞍亭即軍閫敵樓在縣西
  光華亭在南城與浮金亭對峙上有石刻宋秦觀像及詩
  石壁在縣南二里高十餘丈俯瞰江流若赤壁釣臺之狀明富禮有詩
  西嶽書在縣治内二堂之西唐李衞公布衣時上西嶽書蓋厭隋亂其志奮欲有為而咨之神明之辭也其書亦佳甚
  唐刺史李堯臣墓在縣南葛披嶺
  宋學士李奉政墓在縣東白石江西岸
  宋祭酒李用謙墓在縣東古粒舖
  元尚書布延特穆爾墓在縣西登競村
  明孝子余全墓在城南鴨灘
  明御史萬祥墓在南山之隂
  明副使喻漢墓在南山之隂
  明大理寺正黄聚墓在縣西二十里例排村宋秦氏雙女墓在東山之隂世傳秦少㳺僑寓藤州雙女沒葬此
  明節婦龍氏墓在縣西蓮洞村
  容縣
  普寜縣在縣治西三里隋置屬永平郡唐宋為容州附郭明初廢故址猶存府志即容管故城在縣治東半里
  欣道縣在縣治東八十里隋開皇十五年置曰安人十八年改寜人唐貞觀二十三年改欣道宋開寶五年
  新安縣在縣治西北唐武徳四年貞觀十一年
  宕昌縣在縣治西晉置唐武徳四年改蕩為宕屬容州建中三年改屬禺州唐末廢
  渭龍縣在縣治西南唐初析普寜縣置宋開寶五年
  經畧臺在永安門外唐經畧使元結建
  讀書臺在城東十里江之南崖上昔有漁人繫舟崖下聞書聲朗徹及早登視無人因名
  釣魚臺在縣西三里唐刺史韋丹嘗釣魚於此遠意樓在舊州城南宋時建今廢
  逍遙樓在縣東北
  望野閣在舊州城上今廢
  思𤣥堂在舊州治中宋守王慶曾建有記又建清心堂今俱廢
  友清堂在督府西
  思賢堂在縣城南宋知州譚惟寅建祀唐守元結王翃戴叔倫韋丹及前守王次翁今為南山書院面面亭在縣西北大蓮塘上唐元結建
  濯纓亭在縣西三里江上石平如砥有罅如紫玉尊受水數斗元次山名之為䨟尊水色澄澈似滄浪故以名
  繡江亭在縣西南江流横陳諸峰環翠為登覽之勝明劉嵩有詩
  寶子亭在縣城北
  登高亭在縣城西
  萬松亭在縣西北唐時建劉禹錫有詩
  楊貴妃故里在雲凌里其井尚存詳山川志景星寺碑唐黔州長史判都督事盧蔵用撰并書開元四年
  龍墳在城南明永樂間知縣彭清禱雨有應立廟祀之
  岑溪縣
  舊縣在縣治西五里遺址尚存後即其地為竒營今亦廢
  南儀州在縣治西四十里唐武徳五年置南儀州宋改南義熙寜五年廢
  永業郡在縣治東三十里梁置尋改為縣唐初改為安義至徳中復曰永業宋省入岑溪今為永業鄉
  連城縣在縣治東南五十里羅末村唐初析瀧州之正義縣置宋廢
  新城在縣治西四十里垣址尚存鄉人呼為新城寨
  㕘將城又為大峒營在縣治南七十里明萬厯七年建設今廢址尚存
  北科鎮又為望高營在城東六十里明萬歴九年設領一十四營後廢
  舊學址在城東二里
  岑雄臺在縣北
  振岑樓在縣北城上
  逍遙亭在縣西鄧公山相傳明正統間羽人鄧子真聚仙處
  孝子碑在城東十里漢孝子丁密故居旁宦逰者每過謁其祠村人苦迎送沉碑於水故金吏部有可惜古碑沉水底之句
  葛石相傳葛稚川割一片石置此
  黄巢駐兵石在根子營下上有數大字
  龍城站在廢南儀州形似站
  漢丁郎墓在蝴蝶山下 案即孝子丁密俗舊訛為蘭漢書丁蘭河内人明一統志誤
  王墳在永業鄉係古猺墓
  懷集縣
  懷化縣一作懷遠在縣治東二十里晉末置宋廢今名古城營
  永固縣唐置開元初省在縣治東南務本里有永固峒城垣舊基猶存
  古威州在縣治西南獨週里唐武徳中置尋廢今龍岡驛即其遺址
  洊水縣在縣治西北六十五里漢封陽縣地唐分置武徳五年以洊安縣置齊州至徳二年改曰洊水宋開寶五年
  㑹仙臺在縣四門巖東
  釣魚臺在縣南峰
  望仙臺在縣沖天巖
  達觀樓在縣城外溪南
  爽塈亭在城北明崇禎十四年知縣李盤建燕巖亭在燕巖洞口明李盤建
  濟川亭在城西北明萬厯十一年建
  平蠻碑亭在縣西門外明蒼梧道管大勲建有記善政亭在縣西門外明萬厯間為知府陸萬垓知縣陳一定建
  古龍囦在讜山大凹潭深不可測相傳有龍潛其中遇風雨潭聲振作跳珠噴沫似有物從中出者嵗旱禱雨輒應
  鞦韆石在三蔵石南五里形如鞦韆峭直難上其凹處有池上有異果














  廣西通志卷四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五
  古蹟
  潯州府
  桂平縣附郭
  皇化縣在府治東本漢鬱林郡阿林地隋置宋省入桂平
  陵江縣在縣治崇姜里唐武徳十年置十二年省大賓縣在縣治東南隋置屬藤州唐改屬潯州羅繡縣在縣治南八十里今為羅秀里城隍廟猶存
  常臨縣在常臨鄉遺址尚存
  武靖州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地名碧灘明成化三年總督韓雍置尋廢為鎮
  玉泉臺在府城外
  觀風樓在府城南門上宋廖徳明有詩
  思古樓在府城東門上
  捲雨樓在府城西門上
  平遠樓在府城北門上
  振遠樓在城中明正徳間叅將房潤建
  四穿樓在城中街高三層四面洞闢乆廢今創復淨練閣在城北平遠樓西
  澄濟閣在府城東
  寒亭在城西五里下有泉出自石罅清冷異常冬夏不竭宋姚嗣宗有詩
  永新亭明成化間都御史韓雍建叅將房潤重修今其地莫考
  湧金亭在府城江岸
  望雁亭在西山寺旁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府金世濟建
  涵碧亭在城東三江口
  春風亭在府學内又有射圃亭今皆廢
  東塔在城東三里白沙隔岸與賓山對峙明豫章劉萬安為桂令建塔其上僅成二層尋卒邑人立遺愛碑於其下崇禎間御史李仲熊郡守葛元正增高九層而塔成布山八景之一
  馬平場在城西北七十里爐户採取砂寶烹煉黒鉛
  古銅鼓漢馬援有銅鼓二沉於水一為白石山所獲置於觀風樓一為銅鼓灘所獲置於文廟後俱失
  南海白石記石刻南漢乾和三年乙酉奉勅鑴石有玉皇儀像侍衞九軀并修金籙齋慶讚記呉可一撰
  平南縣
  郭縣古城一在縣治羅陵里郭縣村一在縣治大烏里古城村
  隋建縣在縣治東北建烏里隋開皇九年置宋開寶五年
  龔州在縣治龔江唐貞觀中置宋紹興間廢武平縣在縣治武平里
  思明州在縣治西北唐永隆初置思唐州領武郎思和二縣宋開寶四年改思明以思和入武郎嘉祐間省
  武林縣在縣治東南劉宋文帝置宋開寶五年省今為武林鄉
  大同縣在縣治東北五十里唐貞觀七年置宋開寶五年省今為大同鄉
  陽川縣在縣治西北六十里陽川里唐貞觀七年置西平縣屬龔州天寶元年改陽川宋開寶五年
  秦川縣在縣治東北唐貞觀初置屬鷰州七年屬龔州十三年省
  歸政縣在縣治西唐貞觀七年置十三年省今為歸政里
  武郎縣在縣治北前臨駝禮江唐永隆初置宋嘉祐二年
  平原縣在縣治西北唐置長慶三年更名思和宋開寶四年
  凌波閣載一綂志今莫考
  率正堂在縣治
  濯纓亭在縣西宋折彦質詩澄練正縈檻高屏近擁門張南軒詩芙蓉豈不好濯濯清漣漪
  龍街里在縣南南漢時梁嵩中狀元因改其鄉曰鵬化里曰龍街
  魚洲瑞鴈在縣大江中之沙洲形如遊魚鴈鴻飛集邑人以此為科第徵故名瑞鴈明張廷綸詩瑞應年年俱不爽等閒莫道是虛談
  南漢翰林院學士梁嵩墓在麒麟山餘詳本傳明李廸功郎墓舊志俱云在縣境今莫考
  貴縣
  鬱林郡隋志鬱林郡治鬱林縣大業初改鬱州尋復為郡唐曰貴州元大徳九年省縣入貴州城在縣治江南三里相傳呉陸績為太守時所築遺址尚存
  南尹州在縣治南本南定州鬱林郡唐武徳四年貞觀八年
  懷澤縣在縣治一百五十里劉宋置隋廢入鬱林縣唐武徳四年復置屬貴州宋開寶五年省今為懷澤驛
  義山縣在縣治西北八十里唐天寶元年置屬貴州五年省入鬱林
  馬嶺縣在縣治西六十里唐武徳四年天寶元年
  潮水縣在縣治西唐武徳四年置屬貴州宋開寶五年
  鬱平縣在縣治東南晉太康元年置唐屬貴州後改屬鬱林州宋初省
  布山縣在縣治東漢元鼎六年置屬鬱林郡隋大業初廢
  龍山縣在縣治北隋志鬱林有故龍山縣大業初廢
  奉議衞在縣西北明正統十一年自奉議州移置今廢
  向武千户所在北門外明正統間自向武州徙置屬奉議衞萬厯二十三年又徙於謝村鎮今廢勅書樓在縣北一里明時建
  懷澤樓在舊州城北今廢
  愛蓮閣在縣署内
  雙清閣在縣學南宋劉汶有詩
  薰風亭在縣東郭宋梁詔讀書樓蘇軾南遷詔使三子往謁軾留語為署今名
  南澗亭在縣西二里嘉魚井井上卷石刻宋蘇軾南澗二字陶弼有詩
  蓮巢亭在縣治蓮池北有蘇軾書帖石刻
  紫江亭在縣北里許石洲上
  龍田在南山之陽宋人詩有龍田尚有耕痕在及耕餘龍躍雲津去之句
  石羊在縣西山南巖相傳神仙騎羊入山仙去羊遂化石
  金牛石在縣北十里龍山口周穆王時九月九日天上金牛星飛墜即亢旱人物多瘴疫求禱於石乃愈邑人立廟祀之今廟圯而石存明李知微有詩
  石鐘在縣南山石形如鐘擊則風雨立至
  甘羅墳在縣北山下今地缺一隅藤縣志載在甘村 案羅秦時下蔡人而粤之墓凡再見或姓氏之同抑亦傳流之訛也
  明副總兵沈希儀墓在縣北一里北山廟前事詳本傳
  烈婦朱茉莉墓在縣北二里事詳烈女傳
  武宣縣
  武仙故城唐武徳四年析桂林縣置明初改曰武宣在縣治東下水二十里洪武三年築土城三十年增拓之宣徳六年移今治
  中留縣漢置屬鬱林郡劉宋為桂林郡治隋開皇十一年省 案水經注中留在栁江之西都坭江之南為今縣治西南界
  桂林縣在縣治東北漢置呉孫皓置桂林郡以縣為小桂晉書陶侃傳執劉沈於小桂是也唐初屬象州乾封元年省入武仙
  陽寜縣在縣治西北隋開皇十八年因故淮陽縣改置大業初省入武仙
  南寜府
  宣化縣附郭
  古邕州城在府治南二里唐武徳四年本隋鬱林郡之宣化置宋皇祐中始移江北濱江基址尚在今名為古城口宋陶弼有詩
  晉興郡在縣治北晉大興初置隋開皇時廢思籠縣在府治西唐乾元後開山峒置宋開寶中省入宣化今為思籠鄉又見隆安縣
  懷化州在府境本邕州懷化峒宋皇祐中置朗寜縣在縣治西北本漢增食縣地唐武徳五年置宋開寶五年
  横山縣在縣治東近横山故名唐武徳五年置乾元後省
  如和縣在縣治太平鄉因如和山故名廢置詳新寜州
  崑崙臺在府城東北崑崙山下
  南城臺在府南宋陶弼有詩
  月臺在府治中宋安撫顔敏徳建
  清風臺在府東宋安撫任忠建為避暑之所 案王大經清風館記即臺故址明鄭豫夫有詩最高臺在城西地勢突兀俯視一城傳係梯雲閣舊址明同知張貫改建更名兵備徐浦增修有記後圯
  籌邊樓在府治子城上舊名荷思堂宋安撫任忠易今名
  矗雲樓在舊府城西北隅明崇禎元年兵備張元芳重建
  雙梅堂在府治内舊有梅二株枝生連理
  安政堂在府城東宋安撫顔敏徳建
  瑞文堂在清風臺後堂前有池嵗生並頭蓮故名錦雲亭在府城上宋顔徳敏建
  三公亭在望仙坡上三公蓋宋狄青余靖孫沔於此破儂賊處
  迎春亭在城東二里舊名春野宋陶弼有詩明嘉靖五年知府蔣山卿重建十五年知府郭楠重修更今名
  去思亭在府東明嘉靖壬戌為知府郭應聘建董泉亭在縣東青秀山明嘉靖中董傳策謫逰邕地與兵備徐浦郡守郭楠登臨此山為建二亭遂以董名其一曰洞虛皆有倡和詩并序
  孤鶴亭在兵備署中明嘉靖初王守仁征思田時構亭演射扁曰射圃後徐浦因舊址增葺更名孤鶴自為記
  元風圃明宗室雪牕别墅許應元謝少南俱有詩銀甕在芝山九域志云仙人煉丹既成而遺此上山視之則失其處下瞻望宛然在目
  銅鼓相傳漢伏波將軍馬援所製形如坐墩而空其下滿腹皆蒼紋細花極工緻四角有小蟾蜍擊之其聲清潤今失
  邕州刻壁在府㕔宋初范丞相質之子旻知邕州為撰邕管雜記三卷並刻療病方書於其上天威經新鑿海𣲖唐咸通九年静海營書記裴釧撰碑在邕州
  大宋平蠻碑安撫使余靖撰
  宋安撫使石鑑墓在那石宋村
  明徳慶州判官陳琚墓在縣東北歸仁舖
  明桂王妃墓在合江来村
  京觀在歸仁舖側宋狄武襄所築有碑銘
  横州
  簡陽城晉太康七年置屬寜浦郡阮放殺陶侃故將高寶寶衆擊放放敗走保簡陽城是也梁於此置郡隋廢今州治西南六十里陳埠江口城基尚存
  寜浦縣在州治西南呉昌平縣晉為寜浦唐武徳四年於縣置南簡州貞觀八年改為横州領寜浦明初省
  從化縣在州治東北從化鄉唐武徳四年析寜浦地置淳風永貞元年改曰從化宋開寶五年省蒙澤縣在州治西北蒙村唐武徳四年貞觀十二年
  嶺山縣在州治西北梁置郡隋改為縣屬鬱林宋開寶五年省入寜浦
  樂山縣在州治東南五十里樂山鄉城址尚存本漢廣鬱縣地梁置樂陽郡隋改置樂山縣宋廢平山縣在州治北呉置為合浦北部都尉治梁時省今州治東北從化鄉有平山村蓋因舊縣得名興道縣在州治東南宋志晉太康元年以合浦之連道置梁時省
  馴象衞明洪武十九年置於思明府二十年遷南寜二十二年又遷於州在今治東北
  觀徳臺在州舊學射圃内
  月江樓在西城上宋守陳大紀重建秦觀詩九天雨露蟄蛟龍琅玕長憑清虛府又名横浦樓東曙樓在州署中署州事陳光恩建
  望雲樓在州署中今廢
  清華樓在舊州城上又名瑞錦樓
  昭回閣在舊州學内宋靖康初州守曹袞建天機閣在州南十里
  浮槎館舊在州西南宋秦觀有書事詩後廢明正徳間知州黄琮再建於淮海堂後
  淮海堂在海棠亭後明正徳間知州黄琮建嘉靖中知州馮伸高士楠俱重修
  仙槎亭在城西北登高嶺相傳晉元帝時董京避地居横遇一仙秋夜横槎於浦宋紹定間州守張垓建亭因名韋鑾詩幾點翠雲排雁字一溪流水映芙蓉
  懷古亭在城西海棠橋宋守蔡光祖建有記海棠亭在海棠橋畔宋守向友䕫建舊多海棠因名
  綺川亭在城南臨鬱江
  連理亭在州江南岸宋梁世基舊宅産連理荔枝一枝神宗賜以詩
  春色亭在州東城上
  半山亭在城北古鉢山腰明𢎞治十年建
  得山亭在城東北烏石嶺上明嘉靖四十一年兵備徐浦為呉時来建
  醉鄉亭在海棠亭畔
  寄水亭在城水門外龍池小洲上明嘉靖間左江道僉事徐浦與呉悟齋登遊其地命指揮范儒建亭以配得山亭云
  夫子小影石四十六代孫孔宗壽家蔵小影乃唐人呉道子筆夫子憑几而坐從以弟子見者莫不竦然宋紹興間州判何先覺刻置於寜浦縣學有記
  晁無咎小影石宋建炎元年無咎壻李植命工繪像弟挽之題讃明正徳間知州黄琮獲之置於海棠亭内 案宋史晁鉅野人曾知泗州紹聖四年與秦少游同貶李植泗州臨淮人無咎以女妻之後歴知數州植子汝士隨任横州以其家傳舊像刻石摹搨
  呉時来小影石在烏石書院
  劉子試小影石在崇報里
  戒石銘宋黄庭堅書舊在州甬道上覆之以亭明嘉靖癸巳知州曹儲撤亭移置座右
  宋僉判李師顔墓在州東北二十里金龜嶺北宋進士李㑹龍墓在州東四里
  明郎中樂章祖墓在州西南三十里龍母灣高山頂
  明總兵范信墓在州北五里蒙村
  明㕘議任榖祖墓在州東三十里楊村
  明教授黄濟墓在州東三十里漂竹村
  明教授陸嘉鯉墓在州南二十里沙田村六梅嶺上思州
  故城在州南隔江新唐志邕州都督府有羈縻上思州明初屬土官黄氏𢎞治間因爭襲紏遷隆峒為亂太平知府謝瑚討平之遷治江北改流官瀼州在州治南隋大將劉方始開此路置鎮守尋廢唐貞觀十二年李宏節遣首領甯師京尋故道開置以達交阯因州界有瀼水故名後廢
  新寜州
  西原州在州治西南唐安南都䕶府有羈縻西原州領羅和古林羅淡三縣又有黄峒一名黄澄峒在州西亦西原屬其蠻為黄氏長慶二年邕州刺史李元宗懼罪奔黄峒蓋蠻中也又申峒在州南宋嘉祐五年交阯與申峒蠻㓂邕州經畧使余靖討平之即此
  如和縣在州治東唐武徳五年析南賓安京二縣置宋景祐二年省入宣化明隆慶六年割屬今為隆化一二三都地
  武黎縣唐為羈縻州元改置縣屬思明路明初廢為峒曰武黎華陽沙水呉從後武華以功授縣兼領沙呉二峒華陽尋絶併入武黎隆慶中改設今州治武黎故址在州治西今為武黎都又華陽故址在州治西南今為華陽都
  鳯凰城在州治西永福村周圍半里許四山壁立人不能越前後二山洞洞門湧泉長流如帶黄巢城在州治東豐村隴拱山環抱層疊中有一巖四面徑穿
  隆安縣
  思籠縣在縣治南唐置宋開寶五年入宣化明嘉靖間分屬
  陽明洞天在縣西北四十里懸崖峭壁中開一洞可容數百人明新建伯王陽明征田泊舟於此額曰陽明洞天并鑴征田功績文於其上後左江使者王毓賢續題曰神武不殺邑令盛國俊題曰干羽流徽
  含輝洞在縣東七十里馬村後入洞約三丈許有二石焉一如懸磬一如懸鐘引石叩之其音越如明馬瓊漢題詩於上洞之右太傅蕭元圃有和韻詩
  龍牀石橋在縣東二十里明嘉靖間創建舊蹟猶存
  永淳縣
  巒州本秦桂林郡地唐武徳四年置為淳州永貞元年改巒州宋初廢
  永定縣在縣治北唐置淳州領永定縣宋熙寜間省入寜浦元祐三年復置改為永淳元至正十二年遷縣於江之南學校故址尚存
  武羅城在縣治北六十里唐武徳間置屬淳州宋廢今為武羅巡檢司
  靈竹縣在縣治東北五十里唐置屬淳州城隍廟至今猶存其鄉名靈竹鄉
  承露塔在縣西五里明萬歴間知縣童時明創建以鎮水口其碑文磨滅其石匾額及石柱對聨砌塔上
  太平府
  崇善縣附郭
  故城在府治西北六十里古地名崇山宋置明宣徳八年改流官十七年徙入府郭遺址猶存太平寨在縣治東北三十里宋屬邕州元置太平路明洪武元年改為府正徳間廢故址猶存黄巢故城在府治東二里石壁峭立四面皆山中鑿一門下瞰江流相傳巢兵敗南奔屯駐處銀窖山石峒在城東四十五里當半山間封塞完密相傳黄巢蔵金處
  遠景樓即府治大門
  國朝康熙元年知府馬正午建高不矜繼修有記鐘樓舊在府城安遠街明正徳十五年知府鄧炳改建於府東隅自為記
  桂香閣在府學後明崇禎間知府陳爰謀建
  國朝康熙三十三年署府事同知傅澤深重建感義亭在府城下郭街南為通判鄭策立有記達觀亭在城外黄坭嶺上明嘉靖間知府徐師臯建
  銅鼓在城隍廟相傳漢伏波將軍馬援所置古銅鐘上刻大漢乾和四年辛亥鑄於東禪院飛来鐘相傳自交阯思琅州飛来明指揮沈希儀遣舍人劉勲往相之欲搥取其銅以造軍器未至數百步忽仆地
  左州
  故城在州治東十五里地名龍村唐邕州都督羈縻州明屬土官黄勝爵地成化十三年改流遷思崖村正徳十五年知州李欽承又遷古攬村即今州治
  古寺臺在州北金山上諸峰聨絡四望空靈養利州
  故州在州治北宋置古名厯陽明洪武初授土官趙日泰知州事宣徳七年改流 案故州一係舊州村在州治北上甲一係通域村在州治西北接龍英州界一係㺯豆村在州治東北下甲各有故址
  舊學在州北城外二里
  觀魚亭在州西城外明萬厯間知州許時謙建有詩
  萃緑亭在州西門外知州許時謙建有詩
  簮花亭在州東門外
  懸崖杖在州南五里其山峭絶壁立人跡不可到中間横亘一杖長尋餘相傳為數千年物
  永康州
  故縣在州治北古地名康山明洪武初授土官楊榮賢知縣事成化八年改流
  思同州在州治西南唐為羈縻州明萬厯二十七年併入永康今為思同村
  陀陵縣在州治西南六十里古地名駱駝宋置明為土官黄氏世襲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併入永康
  涼風亭在州南十里
  寜明州
  况村城在州治東明成化中土酋庶孽黄紹治兵况村戕㓂思明𢎞治十八年討平之紹子文昌復肆惡築城拒命尋就擒迺定
  將臺在州治東南元鎮南王托歡征交阯還即地竪旗二令軍士各培以土遂成臺又相傳漢伏波將軍時所築
  臨清樓在州治東北明永樂三年知府黄廣成建解縉有記
  公正堂在舊土府署中明成化中知府黄道建倪謙記
  忠顯堂在州東明宣徳五年都指揮黄𤥠建英武堂在明江城西明成化十一年知府黄道建徐溥有記
  太平土州
  明烈女李氏墓土官李琛之女因夫岑瑶為弟所殺矢志而殁其地莫考
  萬承土州
  萬形州在州治東北唐邕州都督羈縻州宋省今為下州村
  龍英土州
  上懷恩州在州治西南宋時置元省入龍英今舊州村即其遺址
  思州土州
  黄遠縣故址在州東北即今峙岜村
  鹿場在州東洞楞每臨年節調衆圍鹿於此土官及族目各戎服馳射中者獲賞今春秋丁祭鹿户猶供應焉
  江州土州
  銀甕在州山上石巖中一統志相傳仙人煉丹所遺舟人往来可望見登山尋之則失踪跡
  上石西土州
  受降城在州治北五里明成化間征交阯置受降所
  下石西土州
  故州在州治東南凌鸞二村間唐為羈縻石西州宋元豐後分置明萬厯間徙
  憑祥土州
  昭徳臺在鎮南闗内明嘉靖間建此以接見交阯貢使者今僅存基址
  銅柱在州治東南接交阯界漢伏波將軍馬援所立又唐馬總為安南都䕶復建二銅柱於漢故處西事珥一在憑祥州一在欽州分茅嶺有銅柱折交人滅之語至今往来疊石於下者不絶
  下龍司
  龍州故城唐置羈縻州屬安南都䕶府宋屬太平寨元初築在司東北遺址猶存
  上龍土司
  鄧勒甲在司治南明永樂中遣將軍朱能討安南舟抵龍州卒於鄧勒甲即此
  鎮安府
  故城在府治西元泰定初為鎮安路明洪武初改府移今治
  歸順州
  故城在州治南十里元置後廢為峒明𢎞治九年復設州築城周一里為門四後燬
  計峒即計甲今為州治禄峒在州治西十四里元皇慶二年交阯犯鎮安歸順二州陷禄峒計峒尋引去即此
  奉議州
  故城在州治東十五里宋置明洪武中省入來安尋復置二十八年改為衞尋又復置 案故城元大徳間築明洪武初遷於砦林村遺址尚存向武土州
  故城在州治西北五里宋置元初築城延祐間遷於岜捧村故址尚存
  富勞縣在州治北三十里元置明洪武間没於夷獠尋復置後併入向武今為勞甲
  武林縣在州治東十里元置明永樂初省入富勞向武千户所明洪武初置正統中徙貴縣
  上映土州
  上映峒即今州治宋皇祐中置州許公順以平儂智高功授知州世襲明洪武五年廢為峒萬厯三十二年復置
  小鎮安
  鎮安峒明永樂中即峒分置州更名小鎮安在府治西感䭾巖側
  柳州府
  馬平縣附郭
  故城隋開皇十一年析桂林置屬象州唐始為栁州在府北雙山間
  龍城郡城即今府治唐武徳四年以始安郡之馬平置通志相傳有八龍見於江中故名移置詳見柳城
  潭中縣在府治東南駕鶴山間漢置晉為桂林郡治隋開皇十一年縣廢
  新平縣在縣治南唐武徳四年析置貞觀十二年省入馬平即今新興鎮地
  常安縣在縣治南沈約太康地志屬桂林郡今為常安堡
  將臺在城北舊傳宋狄青征儂智高時所築鎮粤樓在北門外明嘉靖間總督張岳平馬平猺築栁北郭城建樓名鎮粤後人即以祀襄惠公於其上駱日升有記刻石
  待蘇樓在府治後宋州守許申建取杜詩春生南國瘴氣待北風蘇之句自為記
  羅池館在城東羅池旁明景泰三年
  柑子堂在府城西唐柳宗元於城西隅種黄柑樹有手種黄柑二百株春来新葉徧城隅一詩刻於石宋陶弼柑子堂詩子厚才名甲有唐謫官分得荔枝鄉羅池水盡黄柑死獨有空碑在畫堂雲錦亭在朝京門外宋闗庚建
  三相亭在駕鶴山麓宋丞相王安中汪應辰呉敏謫宦嘗寓此趙師邈有碑記
  羅池亭在羅池上宋守朱軌建刻栁宗元像於其中後遷郡龍江復鑿池建亭新廟之左
  東亭在城東南唐守柳宗元建并記
  思栁亭在城東宋陶弼有詩
  秀野亭在北闗外明成化間㕘將歐磐建
  楊文廣峒在江東北俗傳儂智高幽楊文廣於此又一峒在大堂西峒有門有鎻用生鐵封錮人持燈燭照之輒為風所滅於門隙中隠隠見盔甲軍器狀土人言此峒由城外河底直通隔江之峒仙人跡在天馬山麓一石自平地拔起上有足跡相傳為鍾吕二仙所留者一統志載入栁城㫁碑在栁侯祠内唐韓昌黎詩宋蘇子瞻大書刻石遺栁民歌以祀侯者俗稱韓詩蘇字栁侯碑是也後築外城軍士拾得碑一角以砌城城輒崩因取還與原碑復合
  乾明寺碑唐栁子厚来刺是邦建寺立碑今廢又栁侯遺碑舊在夫子廟蓋子厚親筆乆仆無聞宋淳熙己酉太守趙彦禮復得㫁碑於學宫草莽間遂龕於郡治之明秀堂
  老子像在城南五里老君洞内鍾乳所成
  古栢在栁侯祠前東西二樹搖其一則彼樹亦動大葉榕在水南上寨葉生則暖葉落則寒唐栁子厚有榕葉滿庭鶯亂啼之句明末為兵所伐唐栁州司户劉蕡墓在府城西五里
  唐栁州刺史栁宗元墓在羅池街後
  雒容縣
  洛容故城在縣治東北洛清鄉唐置明萬厯三年省以其地為平樂鎮
  象縣在縣治南陳置象郡隋開皇九年改置縣宋嘉祐六年廢入洛容
  石鐘在縣西白象巖石洞玲瓏中有一鐘擊之鏗然
  羅城縣
  故城在縣治北宋崇寜元年置羅城堡屬融州二年廢明初始置縣在西羅鄉
  武陽縣在縣治西北平西里巴台村隋開皇十一年析置臨牂縣唐初廢龍朔二年重置改名武陽宋熙寜七年省為鎮入融水即今武陽鎮
  黄水縣在縣治西北唐武徳四年本隋黄水郡地析置屬融州天寶初併入武陽
  安修縣在縣治西北唐武徳初置屬融州貞觀十三年省入臨牂
  樂善州在縣治北唐融州管羈縻州宋崇寜二年置樂善砦即此今縣安祥樂善二里分立四堡栁城縣
  龍城故城在龍江南岸梁置宋咸淳元年移府城於龍江因移縣於江北元至大間仍各徙還而江北之城廢明初又改龍江東岸即今縣治而江南之城亦廢置南陽衞尋廢衞設南盪堡今土城尚存
  栁嶺縣在縣治西唐武徳四年貞觀七年省入龍城
  千蔓城明設叅將鎮守後廢接馬平縣界城址尚存
  潭中亭在縣南闗外
  泥橋在城東六十里大河堤邉長可丈餘廣四尺厚二尺鄉人恐水漲衝塌以巨石填其上水至石盡漂去而橋如故傍有虞帝祠
  落米灘在田村塘離城二十五里石壁一穴如雞子大日落米一升足養一僧其僧貪而不饜引匠鑿濶其穴米遂絶
  融縣
  融水縣在縣治西唐武徳六年置屬融州明洪武四年廢入州尋改州為縣
  東寜州城在縣治江東梁大同中本蕭齊齊熙縣置隋大業初廢
  將臺在城西門外宋清遠軍節度使岳飛建今舊基尚存
  風雩臺在靈巖絶頂
  祖師臺在縣西二里獨秀山
  㑹一閣在城東五里真仙巖旁宋寶慶三年建唐麟有詩
  望仙閣在縣城内前揖仙巖故名
  真仙亭在真仙巖宋守鮑粹然重建易祓有賦御書碑在真仙巖内凡四面各高三尺横六尺一刻西江二字一刻頤堂二字一刻瑞雲二字一刻精忠二字每面篆御璽一小圖書一蓋宋太宗真跡也
  黨籍碑在真仙巖内
  貢士碑在真仙巖内宋守劉繼祖立
  勸農碑在香山之麓宋守李興時出郊勸農邑宰張錡立碣
  平猺碑在真仙巖内
  平蠻石刻唐乆視元年立
  畫鶻行磨崖宋韓琦手書在靈巖石壁字可五寸許
  卦辭磨崖宋司馬光手書家人卦彖爻全辭在靈巖峭壁高不可攀
  鎮蠻書在背江戥潭兩岸懸崖壁立横江砥石平鋪自東岸石上刋字一行直透江心轉達西岸字如斗大非篆非隸漫不可識世傳諸葛武侯製以鎮蠻者
  宋銀青光禄大夫覃光佃墓在太平鄉滲尾村宋御史大夫覃慶圓墓在太平鄉浮石村
  宋李仙墓在縣西十六里康田村
  元義兵萬户何先甫墓在拱北坊鐵坑廂
  明按察副使李允簡墓在高錫村諭祭葬
  京觀在西城外一里明萬厯間猺蠻宼縣擒斬千餘人築此儆蠻
  懷遠縣
  故城在縣治北相傳即宋初所置懷安軍治後廢為王口砦崇寜四年知桂州王祖道誘致諸峒納土開邑於砦建懷遠軍尋改為平州兼置懷遠縣政和元年州縣俱廢紹興十四年復置縣明洪武初廢為三江鎮尋復置萬厯中議舊城難治移建丹陽
  允州在縣治西北安口砦宋崇寜中置允州及安口縣又於中古州置格州及樂古縣尋改從州政和元年廢州為樂古砦屬允州尋又廢允州入平州
  諸葛營在大融江亮寨下相傳七擒孟獲時所築至今臺基尚在濠塹依然
  象州
  陽壽縣即州治本漢中留縣地隋開皇十一年析桂林縣置唐於縣置象州明洪武二年省入州長風故城在州治東九域志象州有古長風城廢置詳見来賓
  武徳縣在州治西北唐置仍於縣重置象州天寶元年省入陽壽
  西寜縣在州治南隋大業初併入桂林唐武徳中復析置屬象州貞觀十二年省入武徳
  象臺在州南三十里舊志云平地崛起巋然若臺四望平遠
  拱辰樓在州城北門上
  瑤光樓在州西門上俯溪山面長江晴嵐烟靄景物殊勝後更名西峰
  瑞蓮亭在惠澤街方池中
  寒光亭在扶疎堂側宋孫覿有詩
  謝家園在州南門外宋進士謝氏兄弟所營内扶疎堂竹木深䆳王安中南遷嘗寓此
  韋厥碑在智誠洞蓋厥所隠之洞也碑乃刺史韋敬辨立
  来賓縣
  循徳縣在縣治東唐置五代時廢舊志縣古郎山下有古郎城即故縣址
  嚴州在縣治西二十里白面村唐乾封間於廢昆州樂沙縣置嚴州今村即其故址
  歸化縣在縣治南唐乾封二年置屬嚴州宋廢武化縣在縣治南唐初析建陵縣南界置屬安州後屬象州宋熙寜中省入来賓元祐初復置南渡後省
  長風故城在縣治西唐武徳四年析陽壽縣置屬象州大厯十一年省入武化
  慶遠府
  宜山縣附郭
  龍水縣唐貞觀五年置宋改曰宜山舊有土城在今縣治北江北岸
  崖山縣在府治南唐貞觀間置南漢時省
  洛曹縣唐置因近洛曹山故名宋嘉祐七年省入龍水在今縣治東四十里即大曹驛
  東璽縣在縣治西唐置南漢時省
  蕃州在縣治南唐置屬桂州宋屬宜州領蕃水都伊思寮三縣
  琳州在縣治西宋初置熙寜八年廢為懷遠砦入龍水今為古陽鄉
  鐵城在府治北三里宋寶祐間築黄應徳有記明梁益有詩
  慶遠衞舊址在府新城
  寶積監在城西二百二十里宋置
  富安監在城南一百八十里宋置以採硃砂玉田場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宋置
  来薰臺在府城内
  瘞鶴臺在府城南龍塘
  籌邉樓在府治後舊名望仙規模壯麗甲於諸樓元劉懷遠明秦山竺俱有詩
  南樓在府城上宋黄庭堅所書范滂傳刻石於中嘉熙三年樓燬
  惠慈樓在北城上
  明辰樓在子城上
  齊雲閣在府城北北山頂
  東閣在城北白龍峒
  御書閣在城南六里南山之畔宋崇寜三年重建郭良翰有記
  宜山堂在府城東
  披錦亭在城西北又有巖桂梅坡都郡諸亭宜布亭在城南六十里宋慶元六年知州耿明建寶慶五年知州黄䕫修
  放鶴亭在府城南大號山上宋趙抃判宜州時建阜民亭在府城外香山闗之右汪溥有記
  宋馮京祖墓在府城北拜相山麓相傳三元馮京祖葬此
  宋刺史張自明墓在城西南九龍山丹霞巖内明太僕寺卿高嵩墓在府北山麓諭祭葬
  明右副都御史馮俊墓在九龍山北麓
  河池州
  故城在州東一里許屏風山南宋大觀元年以河池縣置庭州倚郭曰懷徳四年州廢復為縣明洪武初改為亭州永樂初改今名嘉靖四年遷今治又舊志宋懐徳故城在今州治西四圍高岡是其故址
  金城州宋初置今州治東北有金城堡又思恩縣界有金城鄉皆故州境
  智州在州治東宋初仍唐置治英羅領縣四富力智本蘭江平林治平二年省富力縣入河池故址在今惟建里 案舊志英羅里在州治東十里智本里在州治東三十里蘭江里在州治西南十里平林里在州治東南三十里皆宋故縣
  石盆在盧村山尖四時水皆不涸水中逰魚可翫視不可術取
  天河縣
  故城在縣治北思農鎮江滸唐初置宋嘉熙元年遷於高寨明洪武二年遷蘭石村正統七年遷甘場村正徳十二年始營土垣嘉靖十三年又遷福禄鎮改築土城尋燬
  澄海城在縣治東南宋初置戍守處景徳四年澄海軍校陳進作亂據宜州既而轉攻天河砦官軍至敗之即此
  思恩縣
  故縣在縣治南唐貞觀十二年置屬環州宋改為州治熙寜九年改屬宜州徙帶溪砦元豐六年復還舊地元徙趙村明末又徙譚村
  環州在縣治西北唐置天寶初改正平郡乾元初復改環州 案寰宇記在遊盧山南整水西是諸峒要衝故以環名
  鎮寜州宋置割福零縣屬州又領禮丹縣熙寜八年省鎮寜州禮丹縣入思恩今縣治西為鎮寜鄉即故州
  溪州在縣治北即宋故帶溪砦熙寜八年移思恩縣治此元豐六年縣還故治復為帶溪砦大觀元年於砦置溪州四年廢今為大溪里
  撫水州在縣治北唐黔州都督府下羈縻州領撫水古勞多蓬京水四縣宋大中祥符九年撫水州蠻為亂轉運使俞獻可討破之改為安化軍縣為歸仁縣宋志安化州領四縣即此元廢相傳即今縣治東北中洲之地
  都亮縣在縣治東宋置今為都亮鄉
  文漪亭在縣東望峰之上
  東蘭州
  故蘭州在州治東南宋宜州管羈縻州崇寜五年以文蘭峒韋君朝子知蘭州事世襲其官
  文州唐貞觀初置本漢交阯日南二郡界地明洪武十二年省入東蘭故址在州治西南二百四十里
  安息州忠文州俱唐貞觀初置明洪武十二年省入東蘭安息故址在武篆哨忠文故址在蘭陽哨綏南砦在州治東宋大觀初置紹興四年廢靖遠砦在州治東南宋政和四年置兑州兼置萬松縣宣和三年並廢改為砦元初砦亦廢
  威遠砦在州治南宋政和四年置隆州兼置縣曰興隆宣和三年並廢改為砦元初砦亦廢
  荔波縣改𨽻黔省
  故城在縣治東南宋置羈縻荔波州明洪武初廢入思恩十七年復置改為縣萬厯中始編地為十六埲建城於窮来之喇軫村山麓
  那地土州
  廢那州在州治南今為那周里宋熙寜中土酋羅世念等歸附崇寜五年置那地二州明洪武元年省入地州改今名地州故址即今州治
  孚州在州治東十里宋大觀元年以地州建隆縣置領縣曰歸仁四年俱廢政和七年復置宣和三年又廢故址在今翁羅里
  南丹土州
  故州在州治東北唐為羈縻蠻峒地宋開寶中土酋莫洪普内附置州管轄大觀元年改觀州尋復舊元為安撫司大徳元年併入慶遠路明洪武初仍為州後廢為衞
  觀州在州治東宋大觀元年仍以南丹屬莫公晟於高峰砦置觀州紹興四年復廢為砦
  永州鸞州福州延州皆宋羈縻州明洪武初廢入南丹永州故址在州治西北岜峩哨鸞州故址在州治北移周哨福州故址在州治西南羅富哨延州未詳
  中平縣在州治北宋置羈縻縣大觀元年於縣置靖南砦屬庭州後移孚州政和七年復還中平今州有中平村即故縣地
  南丹衞明洪武二十八年改置永樂初移衞於賓州故址在州治東二里
  忻城土縣
  紆州在縣治東唐置桂州都督府下羈縻州宋慶厯三年入忻城
  歸恩州在縣治東唐置羈縻州屬桂州都督府領履博羅遵都恩吉南許水五縣宋慶厯三年並廢入忻城
  平西縣在縣治南唐置芝州忻城郡領忻城富川平西樂光樂艷多雲思龍七縣宋慶厯中並廢入忻城
  永定土司
  洛富縣在司東五十里唐置屬温泉州後廢為洛富里
  永順土司
  述昆州唐置屬桂州都督府後廢為縣宋熙寜中并廢縣今為述昆鄉分屬正土司
  思恩府
  鳯化縣在府治東北明正徳七年置嘉靖八年廢武縁縣
  樂昌縣在縣治南蘇村晉為晉興縣地後省宋開寶五年改置樂昌景祐三年併入武縁今為樂昌鄉
  封陵縣在縣治南唐乾元間開山峒所置宋開寶中省
  故縣在縣治東南隋書嶺山縣有舊武縁縣大業初併入
  羅城石城在縣治東四十里羅坡潭側明正統中土官岑瑛築又東二十里為鏌鎁石城今皆廢瑞蓮亭在縣舊學址
  儂智高營壘一在暗山頂一在紫金嶺上皆屬縣境林木隂靄石壘攢聚人逰其地凜凜有殺伐氣發金井在縣南二十里紫金嶺上相傳昔有發井得古遺金者
  石鐘在縣西江水中以其石形似鐘故名相傳擊之則風雨作好事者試之果然
  韋公墓在縣東北一百里相傳韋將軍征蠻終此鄉人斂骨瘞之
  周師慶遺蜕在縣南伊嶺山相傳師慶坐化於此後人名曰望仙巖
  賓州
  古賓州在州治南十里唐置今為賓化鄉
  領方縣在州治西漢置屬鬱林郡梁於縣置領方郡唐仍為縣貞觀五年復於縣置賓州宋開寶初遷於舊城北二十里縣廢
  安城故城在州治東七十里梁置隋平陳郡廢唐屬賓州又改曰保城宋開寶間廢入領方即今安城鎮
  思干縣在州治西南唐置貞觀十二年省入領方琅琊故城在州治東二十里唐武徳中析領方縣置宋開寶間省
  環江樓在州城中舊名凌霄又名觀風
  雅歌樓在州城北
  紫雲樓在城北三里
  清風樓在州城南
  北樓在州城北
  翠中樓在城外
  閲武堂在州城中宋陶弼有詩
  澄碧亭在城東
  桂亭在州城外一里
  領方山石碑在城東一里又宋元祐中進士題名碑今設學宫處
  遷江縣
  故縣在縣治西十里瓦山巖下
  文輝塔在縣東北六里依紅水砌七級鎻清江二水口係明指揮黄文輝所建故名向有佛像廟宇今燬
  上林縣
  澄州唐置初名南方州貞觀八年改曰澄州宋開寶中廢去賓州西北七十五里
  無虞縣在縣治東唐置屬澄州宋開寶五年省入上林今為無虞鄉
  止戈縣在縣治西唐武徳四年析領方縣置宋開寶中省入上林
  賀水縣在縣治東北唐澄州領賀水縣宋開寶中省入上林
  迎春樓在縣城南門
  廣惠樓在縣城東門
  富寜樓在縣城東
  得月樓在城西明知縣馮徳讓建
  望江樓在城東隅明指揮孫壽建
  大明山仙跡在縣後層巒蒼鬱險道山梯人跡罕到相傳盧六化身之地毎遇亢旱禱之立應田州土州
  故城唐邕管有田州天寶初改為横山郡乾元初復故名貞元中廢後復置元移於州治東南三十里今上下田州甲有舊州墟又有武龍甲在州治西即故武龍縣
  来安路在州治西元置屬右江明洪武七年省入田州
  婪鳯州在州治東寰宇記邕州右江道有羈縻婪鳯州元廢明置巡司今為婪鳯塘
  上隆州在州治北十里宋置明成化三年廢恩城州在州治北一百五十里唐置明𢎞治中土知州岑桂佩黨於岑濬官軍討誅之州廢
  買馬市在州東平馬塘宋紹興間設横山寨及買馬市於此
  上林土縣
  故城宋皇祐間置屬横山寨在今縣東十里余甲對岸
  白山土司
  喬利故城在司西南三十里明正統七年岑瑛於此建思恩府治四圍皆山峭壁攢叢如處戈矛㦸劍中嘉靖間王守仁奏移府治廢為司境
  興隆土司
  故司在司西五里明嘉靖間置有石墻周七十丈開設北門一面後燬
  那馬土司
  周鹿城即今司治明正統間土官岑瑛嘗圍獵守鹿於此因名守鹿後訛為周鹿嘉靖間置司定羅土司
  故司在司東宋為田州武顒里明嘉靖間分置後徙
  岑瑛城在司東二十里明正統間土知府岑瑛壘石築城中無人居止有瑛廟甚靈騐又一城在下旺司地
  舊城土司
  思恩故城本唐思恩州地四圍皆山環列如城又名砦城明正統間岑瑛遷治喬利城遂廢嘉靖間於此置司
  下旺土司
  故司在司東北相傳宋為下旺原明嘉靖間分置司後徙
  都陽土司
  十八砦在司境明𢎞治中土酋岑濬作亂乃甃都陽等砦石城十八所嘉靖間置司
  古零土司
  古零堡在司東下勞山下遺址猶存
  泗城府
  故城在府治西南宋皇祐間置明洪武六年改移古磡峒即今府治
  唐興州在府治南元置為来安路延祐六年總管岑世興叛據唐興州是也明初廢
  利州在府治西南六十里宋置屬邕州横山寨明正統中土官岑顔為岑豹所殺乃以流官州判管州事嘉靖初省入泗城
  程縣在府治東北三百二十里舊名程丑莊明洪武二十一年置縣正統中為岑豹竊據後廢西隆州
  安隆長官司即今州治明永樂中置
  舊州治在扁牙寨之埧樓山
  國朝康熙六年
  西林縣
  上林長官司明永樂中置
  國朝康熙五年改置縣治故司地在縣治東南今為上林塘
  直𨽻鬱林州
  南流縣劉宋置郡梁改為定川隋廢唐武徳四年析置縣貞觀中於縣徙牢州宋開寶間州廢縣屬鬱林州尋為州治
  定川縣在州治西南三十里定川下渡隋置尋廢唐初析南流地復置屬牢州宋開寶中廢
  容山縣在州治西北唐置永淳元年析置平琴州治焉建中初州廢以縣屬黨州宋開寶七年省入南流
  善勞縣在州治北七十里唐初為鬱林州地永淳元年開古黨峒置黨州寜仁郡領善勞兼領撫安善文寜仁宋州廢縣皆併入南流又東為撫安縣唐至徳初改曰撫康後省今為撫康巡司
  馬援營在州城南三里漢馬援南征經此立有石柱高三尺又名石柱坡
  景陸臺在州治内今廢其後堂仍題名景陸鼔角樓在州城上宋陶弼有詩
  四川樓在州城西古建
  國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州賈有福重修
  瑞泉亭在州城南一里宋嘉熙中建
  駐節亭在州治舊名圓通閣明嘉靖間改建賞心亭在州城西
  銅船郡國志載漢馬援鑄造銅船濟海後沉於江渚天霽水澄往往見之一名越王船
  坭牛石在州東五里廣州記云鬱林郡東有池池有石牛嵗旱殺牛祀之取血和泥以塗其背即雨養奮碑奮字叔高鬱林人後漢和帝時舉方正碑以獻帝初平四年八月立
  鬱林觀文在東巖壁上唐崔逸八分書并撰開元七年正月立
  元集賢院學士文陞墓在城西十里
  明國子監學正曾才魯墓在城東三十里
  明按察使陶成墓在城西三十里三山下諭祭葬明湖廣左布政兼廣東按察使陶魯墓在三山下明奉議衞經歴文旭墓在城西十里
  明徐聞教諭文桂墓在城西十里
  明新㑹縣丞闗鎮南墓在城西十里新定山明湖廣監察御史唐之䕫墓在城西三十里明瓊州同知晏景鄉墓在湘漢塘
  明儋州知州牟春華墓在城西三十里羅㜑山博白縣
  白州城在縣治南唐初置南州尋改為白州宋併入縣
  南昌縣在縣治南十五里隋置唐初屬潘州貞觀中改屬白州宋開寶五年
  周羅縣在縣治東南百里唐初置宋廢今為周羅寨巡檢司地
  建寜縣在縣治東十五里唐武徳四年置宋開寶間省舊址猶存
  朗平縣在縣治西北十五里唐初置貞觀十二年
  淳良縣在縣治東南百里唐初置貞觀十二年省今為安仁鄉
  大都縣在縣治南唐初置屬㢘州貞觀六年改屬白州十二年省入博白
  海門鎮在縣東南百五十里舊為入安南之道唐咸通六年高駢治兵海門鎮進復安南石晉天福二年交州亂南漢劉龑乗機圖取其地屯兵於海門是也
  尋山堂在縣東十五里洞房山中宋劉子羽謫居於此建
  若水亭在縣北明萬厯五年知縣林瑄建
  澄清亭在縣北一里江南埠明萬厯六年知縣林瑄建
  馬門灘碑在縣西南唐咸通末安南都䕶高駢平蠻獠詔使歸闕就海道由合浦經是灘湍險石伏舟不可行因留俸錢遺海門防遏使楊俊營治之乾符中工竣立碑以紀
  唐總管龎孝泰墓在飛雲山
  宋寺丞徐噩墓在凝霧山
  宋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李時亮墓在鳯凰山麓北流縣
  銅州在縣治東一里金龜山南唐武徳四年置後徙治普寜故址猶存
  勾漏縣在縣治東北十五里勾漏山前晉置葛洪求為令即此
  扶莱縣在縣治南百里唐武徳中置宋初廢今為扶萊里
  峨石縣在縣治東南唐總章元年置宋開寶間併入北流
  陵城縣在縣治東南唐武徳中置宋開寶五年省石寨在勾漏山隠然天成中有牙纛干櫓之狀環州一十二峰故又名巫山寨
  寶圭驛在東門外縣自此遵陸指鬱林元范椁有詩又縣南百里有大洞驛
  得月臺在縣南門外
  㑹仙臺在縣東十三里高百餘丈上有亭
  登龍亭在縣東登龍橋上
  通仙亭在縣東北通仙橋上
  獨石亭在獨石山上明嘉靖二十六年知縣蕭遴建十洞記在勾漏山宋呉元美撰
  陸川縣
  繡州在縣治東五十里唐初為林州後改繡州尋廢龍化縣在縣治東南五十里唐武徳中置大厯間又析禺羅白諸州地置順州宋開寶五年並省入陸川今有龍化鄉
  温水縣在縣治南十里唐置宋開寶間廢
  南河縣在縣治東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徳五年置宋初廢今縣有南河鄉疑即是
  龍豪縣在縣治西北唐武徳四年置宋開寶中省譙樓舊在縣治明嘉靖間知縣張子翼移建南門上
  摩雲閣在城東東山巖頂邑人龎穎重修
  温泉亭在城南二里温泉井
  修竹亭在城東七里東山巖右
  羅侯墓在縣東六里相傳異人姓羅飛昇遺骸瘞此
  卜氏墓即貞烈卜夫人在城南三里萬丈坡旁興業縣
  石南縣在縣治南十里陳置石南郡領石南縣隋廢郡以縣屬尹州唐建中二年
  潭粟縣在縣治東二十里唐置屬鬱林宋廢興徳縣在縣治南唐析置宋開寶五年省今為興徳鄉
  鬱平縣在縣治西北四十里今為蔚平鄉改置詳見貴縣
  古城唐建中間移鬱林州治興業宋初復遷州於南流遂廢今縣治東有古城村
  讀書樓在舊學地明天順間改為文奎閣
  飛泉亭在縣東山
  觀徳亭在舊學射圃内明宣徳間知縣胡綱建







  廣西通志卷四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六
  兵制
  粤西介荆交二州間地廣山深藏奸煽誘諸蠻讐殺相尋有明二百七十餘年用兵無虛日自我
  聖祖仁皇帝威靖逆氛之後誕敷文德向之獷野難馴者皆伏首帖耳喁喁嚮風而武備修明未嘗少懈提鎮協營如星之羅壁壘旌旗森然煥然立法之善至矣盡矣夫籌邉之䇿莫要於兵馭兵之方全視乎將勤蒐閱嚴紀律倡勇敢作忠義繄誰人責耶爰輯厯代兵制及攻守戰陣諸方畧以為司兵柄者資焉志兵制
  秦始皇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壻賈人畧取南越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五嶺五十餘萬置南海尉典百越兵參史記漢書
  漢武帝元鼎五年發罪人及江淮以南樓船十萬
  師討南越以路博德為伏波將軍楊僕為樓船將軍故歸義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及平遂以其地為蒼梧鬱林等郡設交阯部刺史總治之㕘史記漢書和帝永元十二年日南象林蠻冦掠郡縣發兵討擊降其衆初置象林將兵長史官後漢書
  凡郡有尉因秦制典兵禁備盜賊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歳為衛二歳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馳陣八月太守都尉令長等㑹都試課殿最水軍為樓船亦習戰射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為民光武建武六年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役毎有劇賊則郡臨時置都尉事訖罷通考
  魏黄初三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或領刺史通典吳多舟師而兵有解煩敢死兩部及交州義士健兒武射之名吳志
  晉太康中詔天下罷軍役示海内大安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交州牧陶璜上言交州之人好為禍亂又廣州南岸周旋六千餘里不賔屬者五萬餘户及桂林不羈之輩復當萬户至於服從才五千餘家二州唇齒唯兵是鎮又寧州興古接據上流水陸並通互相維衛州兵未宜約損從之晉書
  晉迄南朝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而蒼梧桂林分屬湖廣其刺史皆加平越中郎將及平南將軍等號刺史無將軍號者謂之單車刺史有督揚荆江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有督交廣二州諸軍事亦有止督廣州或湘州諸軍事者委任權力各不同也諸軍府之名曰任威府曰揚烈府曰綏寧府之類置兵曹及中兵外兵騎兵叅軍行軍司馬及督䕶以統之雖沿漢魏置縣尉惟理民事不掌兵梁陳始開都督府於廣州所督至二十州蒼梧桂林屬焉舊志
  宋齊之際刺史多不領南蠻别以重人居之惟豫章王嶷為南蠻校尉荆湘二州刺史南齊書
  隋制大抵因後周之舊諸府兵有郎將副將坊主團主以相統治平陳後設嶺南安撫大使桂廣二州俱設總管節制諸州軍事復有行軍總管則專督所道討伐事㕘隋書
  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鎮而總之者曰道太宗貞觀中分天下為十道廣東西曰嶺南道𤣥宗天寳初置嶺南五府經畧使統經畧清海二軍及桂容邕交四管後或兼兵馬討擊使肅宗至德元載升五府經畧討擊使為嶺南節度使唐書
  憲宗元和元年邕州管内都防禦觀察經畧使增領懐逺軍以巖州𨽻容管十四年夏四月詔諸道節度都團練防禦經畧使所統郡兵馬並令刺史領之唐書
  懿宗咸通二年廣桂容三道先是共發兵三千人戍邕州三年一代經畧使段文楚請以三道衣糧自募土軍以代許之後經畧使李䝉悉罷遣三道戍卒止以所募兵守左右江比舊十減七八南詔乗虛入冦三年五月分嶺南為兩道節度以廣州為東道邕州為西道從蔡京請也又割桂管龔象二州容管藤巖二州𨽻邕管十一月安南都䕶蔡襲告急敕發荆南湖南兵二千桂管義征子弟兵三千詣邕州受鄭愚節度四年五月乙亥廢容管𨽻嶺南西道復以龔象二州𨽻桂管六月廢安南都䕶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鎮以右監門將軍宋戎為行交州刺史以康承訓兼領安南及諸軍行營秋七月復置安南都䕶府於行交州以宋戎為經畧使發山東兵萬人鎮之時諸道兵援安南者屯聚嶺南江西湖南餽運者皆泝湘江入澪渠灕水勞費艱澁諸軍乏食潤州人陳磻石上言請造千斛大舟自福建運米泛海不一月至廣州從之軍食以尺然有司以和僱為名奪商人舟委其貨於岸側舟入海或遇風濤沒溺有司囚繫綱吏舟人使償其米人頗苦之八月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奏蠻必向邕州請分兵屯容藤二州㕘通鑑
  唐制嶺南經畧軍管鎮兵五千四百人桂州經畧軍管戍兵一千人邕州經畧軍管戍兵一千五百人容州經畧軍管鎮兵一千一百人安南都䕶管兵四千二百人衣糧税本管自給通典
  五代沿唐制於桂州設静江軍節度使於容州設寧逺軍邕州設建武軍五代史
  宋真宗景德四年八月己酉頒宜州立功將士賞格詔廣南歩軍騎軍並號曰清化詔約勒宜州亂軍時朝廷恐宜融谿峒因縁侵擾因降詔約勒酋領皆奉詔部分種族無敢輒動宋史
  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詔曰江南廣東西路流配人等皆以自抵憲章久從配𨽻其逺地每用軫懐特差内使與本路轉運使同勾抽諸州雜犯配軍揀選移配淮南州軍牢城及本城有少壯可披帶者即部送赴闕當議近上軍分安排如不願量移及赴闕者亦聽若地里逺處即與轉運使乗傳就彼依此㨂選九年詔南丹州莫淮辿約勒谿峒勿從誘脅時撫水州蠻叛恐誘脅谿峒因詔莫淮辿約勒之宋史
  仁宗景祐二年詔廣桂州置雄畧一營與歸逺軍更戍嶺外三年詔廣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并鍜人以私有禁兵律論先是嶺南為盜者多持博刀以罪輕不能禁轉運使以為言故有是令宋史慶厯六年詔廣南方春瘴病戍兵在邉者權休善地其自嶺外戍回軍士予休兩月通鑑
  皇祐二年兩廣益募雄畧四年五月詔廣西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罷歸鈐轄司以土兵歳一代之自儂智髙之亂戍兵踰二萬四千至是聽還而令土兵代戍五年王堯臣為樞密副使㑹儂智髙反請析廣西宜容邕州三路以融栁象𨽻宜州白髙竇雷化鬱林儀藤梧龔瓊𨽻容州欽賓亷横潯貴𨽻邕州其三州並選武臣為安撫都監兼知州事以統支郡若蠻人入冦三路率支郡並力掩擊之知桂州以兩制以上仍帶經畧安撫使以統制三路鈐轄二員迭戍於邕州仍置走馬承受二員季入奏事益募澄海忠敢雄畧等軍以四千人屯邕州二千人屯宜州千人屯賓州五百人屯貴州廣西江南湖南益以北兵歳一替月給添支錢三百給鞋錢千荆湖南北廣東西路兵二歳一替運全永道三州米以饋軍食其城壁之制當髙二丈廣八尺令本路轉運使判官提舉修築官吏有能完城壁廨宇營舍倉庫及招復户口者計其功遷一官其左右江廵檢及管界巡檢寨主與指使一員兵三百人常閱之詔狄青詳酌以為便遂施行詔廣南捕蠻諸軍歳滿歸營人賜錢二千月增俸錢二百度嶺陣亡及瘴癘物故者子孫或弟姪不以等様收一人𨽻本營者支衣廩之半宋史
  至和二年廣桂邕州置馬雄畧通鑑
  嘉祐七年籍稅户應常役外五丁點一為兵得三萬九千八百人分隊伍行陣習槍鏢排冬初集州按閱後逓歳州縣迭教察視兵械以防收刈改用十一月教一月罷禁軍月俸五百以上皆日習武藝三百以下或給役或習技其後别募鄉兵亦閱習武技號教閱廂軍戍川廣者舊不訓練嘉祐以後稍習焉宋史
  英宗治平二年廣南西路安撫司調集左右兩江四十五谿峒知州峒將各占鄰近迭為救應仍籍壯丁補校長給以旗號峒以三十人為一甲置節級五甲置都頭十甲置指揮使五十甲置都指揮使以四萬四千五百人為定額各給戎械遇警召集之二年一閱察視戎械有老病者選少壯填之三歳一上其籍詔廣南教閱忠敢澄海一營者即本營逓遷兩營以上者營三百人補五人二百至三百人補三人二百人以下補二人百人以下補一人止於副指揮使凡逓遷滿三歳五階闕二三階闕一即補三年詔頃以東兵戍嶺南冐犯瘴癘得還者十無五六自今歳滿以江淮教閱忠節威果代之㕘宋史通鑑
  神宗熙寧中王安石言募兵未可全罷民兵則可漸復至於二廣尤不可緩今中國募禁軍往戍南方多死陛下誠移軍職所得官十二三鼓舞百姓豪傑使趨為兵則事甚易成於是蘇緘請訓練二廣峒丁舊制一歳教兩月安石曰訓練之法當什伍其人拔其材武之士以為什百長自首領以下各以禄利勸奬使自勤於閱習即事藝可成部分可立緩急可用熙寧二年以古勿峒效順酋儂智㑹為右千牛衛大將軍三年十二月樞密使文彦博等上在京及外兵禁軍數帝亦㕘以治平中兵數而討論焉廣南東西千二百人為額四年樞密院言不教閱廂軍撥併各帶舊請外今後招到者並乞依本指揮新定請受河北崇勝河東雄猛陜西保寧京東奉化京西壯武淮南寧淮各醬菜錢一百月糧二石春衣絹二匹布半匹錢一千冬衣絹二匹錢一千綿十二兩廣東西清化除醬菜錢不支外餘如六路從之六年周士隆上疏論廣西交阯事請為車以禦象陣文彦博非之王安石以為士隆䇿可用因論自古車戰法甚辯請以車騎相當試以觀其孰利帝亦謂北邊地平可用車為營乃詔試車法令沿河採車材三千兩軍器監定法式造戰車以進廣南西路經畧沈起言邕州五十一郡峒丁凡四萬五千二百請行保甲給戎械敎陣隊藝出衆者依府界推恩補授奏可七年更制將兵先是太祖懲藩鎮之𡚁分遣禁旅戍守邊城立更戍法使徃來道路以習勞苦後議者以為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緩急恐不足恃神宗乃部分諸路將兵總𨽻禁旅平居訓厲有事調遣元豐中又詔團結東南路諸軍共十三將荆湖北路為第七南路潭州為第八全邵永州應援廣西為第九福建路為第十廣南東路為第十一西路桂州為第十二邕州為第十三總天下為九十二將凡諸路將各置副一人東南兵三千人以下惟置單將凡將副皆選内殿崇班嘗歴戰陣者各以所將兵多少置部將隊將押隊使臣各有差又置訓練官春秋都試擇武力士凡千人選十人皆以名聞而待㫖解發其願留鄉里者勿彊遣此將兵之法也知桂州劉彛言舊制宜融桂邕欽五郡土丁成丁巳上者皆籍之既接蠻徼自懼冦掠守禦應援不待驅策而近制主户自第四等以上三取一以為土丁而旁塞多非四等以上若三丁籍一則减舊丁十之七餘三分以為保丁保丁多處内地又俟其益習武事則當蠲上丁之籍恐邊備有闕請如舊制便奏可八年廣西經畧使詔皆番戍諸路有事即以征討九年趙卨征交阯入辭帝諭以用峒丁之法當先誘以實利然後可以使人甘言虛辭豈能責其效命比鄜延集教番兵賴卿有以制之使輕罪可决重罪可誅違西夏則其禍逺違帥臣則其禍速合於兵法畏我不畏敵之議故能責其效命王師之南卿宜選募勁兵數千擇梟將領之以脅諸峒諭以大兵將至從我者有賞其不從者按族誅之兵威既振先脅右江右江既附復脅左江兩江附則諸蠻無不附者然後以攻交人𠞰絶巢穴甚非難也郭逵性吝嗇卿宜諭以朝廷兵費無所惜逵復事崖岸不通下情將佐莫敢言者卿至彼以朕語詔之十年樞密院請邕欽峒丁委經畧司提舉同巡檢總莅訓練之事歳終上藝優者與其酋首第受賞五人為保五保為隊第為三等軍功武藝出衆為上蠲其徭役人材矯㨗為中蠲其科配餘為下邊盜發則酋長相報率族衆以捍盗十二月詔邕欽丁壯自備戎械貧者假以官錢金鼔旗幟官給間歳大閱詔安南道死戰沒者所假衣奉咸蠲除之弓箭手民兵義勇等有貸於官者展償限一年宋史
  元豐元年經畧司請集兩江峒丁為指揮權補將校奏可二年廣西經畧司言團結邕欽峒丁為指揮一百七十五籍武藝上等一萬三千六百十人詔下諸臣獻議措置峒丁事付曽布㕘酌捐益創為規畫務令詳盡便於施行布乃請令鎮砦監押砦主同營轄兵甲使臣與巡檢等分定州峒總制立賞罰懲勸增置都巡檢使兩員分提舉及增首領丁壯歳閱之以武藝絶倫者聞量材補授詔增都巡檢使一員餘下熊本擇其可者施行之五年詔廣南保甲如戎瀘故事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遇捕盜則官給器械六年詔樞密承㫖司議廣西峒丁如開封府界保甲集教團教法提點廣西路刑獄彭次雲言邕苦瘴癘請量留兵更戍餘用峒丁以季月番上給禁軍錢糧詔許彦先度之彦先等言若盡以代正兵恐妨農請計戍兵三之一代以峒丁季輪二千赴邕州𨽻習武事從之廣西經畧使熊本言欲令所屬編排分作都分除防盜外縁邊有警聼㑹合掩捕從之元豐中或請遣陜西路騎兵五七百戍桂林者詔遣在京軍馬以戍之宋史
  元祐元年十月樞密院言均定出戍路分除廣南東西兩路駐劄三將只充本路守禦差使䖍州第六將全永州第九將凖備廣南東西路緩急勾抽䇿應並不差戍他路十二月廣西經畧安撫使都鈐轄司乞宜融欽亷州係將不係將馬歩軍輪差赴邕州極邊水土惡砦鎮監柵及巡防并都同巡檢等處並乞依邕州條例一年一替其餘諸州差往邕州永平古萬太平横山遷隆砦鎮及左右江谿峒巡檢并欽州如昔峒駐劄抵掉砦並二年一替其諸州巡檢下一年一替從之宋史
  哲宗元符二年詔河北沿邊州城壁樓櫓器械各務修治有不治者罪之先是二廣路土丁令依熙寧指揮修置器械三年知端州蕭刓上䟽極言傷財害民其𡚁非一乞住買搶手器械䟽奏不省廣西察訪司言桂宜融等用土丁縁邉防守差及單丁乞差兩丁以上之家從之宋史
  徽宗崇寧四年十一月廣西路置刀牌手三千人於切要州軍更戍以寧海名通鑑
  大觀二年詔熙寧團集左右江峒丁十餘萬衆自廣以西賴以防守今又二十萬衆來歸已令張莊依左右江例相度聞奏尚慮有司不知先務措置滅裂今條畫行下其所修法入熙河蘭湟秦鳳路敕遵行之宋史
  宣和七年三月詔廣南東西路地逺山險盜賊竊發内郡戍兵徃彼屯守多縁瘴癘疾病不任追捕又不諳山川道里林壑曲折故盜不能絶可令毎巡檢下招置土人健勇輕㨗者㕘戍兵之半互相關防易於擒捕令樞密院行之宋史
  欽宗靖康元年詔廣西宜融二州實為極邊舊制馬軍難議减省且依元降指揮招置宋史
  髙宗建炎元年十二月乙酉增置廣西弓手以備邉三年七月乙巳詔閩廣諸路團教峒丁搶杖手建炎後砦兵荆湖路全州四砦上軍魚口吉寧平塘廣西路賀州二砦臨賀富川昭州四砦昭平雲峒西嶺立山宋史
  紹興元年詔議處置諸州隘砦時監察御史明槖言湖南邊郡及二廣之地舊置谿峒歸明官比年寖廣宜令二廣湖南帥臣處置適宜無啓邊禍詔下其議七年正月癸未詔廣西帥臣訓練土丁保丁十年全州建議立屯其畧云本州密邇谿峒谿谷山徑非止一途如静江興安之大通墟武岡軍之新寧盆溪及八十里山永州之東安皆可以徑達谿峒其地綿亘郡邑非一州得専約束故遊民惡少之棄本者商旅之避征税者盜賊之亡命者徃徃由之以入萃為淵藪交相鼔扇深為邊患為今計者宜徙閒地巡檢兵及分遣士卒屯諸谿谷山徑間俾湖南北廣西帥憲總其役庶幾事權有所歸而號令可行也十五年詔禁騷擾谿峒猺人知全州髙楫言猺人今皆微弱不敢先侵省地砦官毎縱人深入掠其財物遂致乗間竊發宜詔禁谿峒接壤州郡毋擾猺人庶使邉民安業以廣陛下柔逺好生之德帝納其言詔守臣一遵成法務在撫綏宋史
  孝宗乾道四年詔湖南北四川二廣州軍應有谿峒處務先恩信綏懐毋弛防閑毋襲科擾毋貪功啓釁委各路帥臣監司常加覺察又詔禁沿邊姦人毋越逸谿峒誘致蠻獠侵内地違者論如律其不能防閑致越逸者亦罪之宋史
  淳熙七年詔撥廣西兵校五百人𨽻提刑司宋史光宗紹熙元年三月丁夘増廣州摧鋒軍三百人通鑑
  寧宗嘉定三年知静江府章戡議請廣西所部二十五處三方臨谿峒與蠻猺黎蜑雜處跳梁負固無時無之西南最為重地邕欽之外羈縻州七十有二地里綿邈鎮戍非一請増置雄邊軍二百人及調憲司甲軍二百𨽻帥司知静江府兼廣西經畧安撫趙崇憲謂部内郡邑有警輒移統兵戍之根本單虛非所以窒奸萌上屯戍議請於其地畧置兵如戍兵之例從之十一年臣僚上言宜於嶺南要地増築城堡籍其民兵歳時練習定賞罰格以示懲勸如此則號令嚴明守禦完固民習戰鬭可息猺蠻侵掠之患詔從之宋史
  理宗寳祐六年十二月丙戌詔置横山屯辛丑詔李曾伯城築關隘訓練民兵峒丁申嚴防遏宋史景定三年五月己巳詔廣西静江兵屯田諸州守臣任事措置經畧安撫以課殿最宋史
  屯戍之制凡遣上軍軍頭司引對賜以裝錢代還亦入見犒以飲食簡拔精鋭退其癃老凡戍更有程京東西河北河東陜西江淮兩浙荆湖川峽廣南東路三年廣南西路二年宋史
  廂兵諸州之鎮兵雖無更戍然罕教閲類多給役而已後樞宻院言請以教閲廂軍為一額不教閲者為一額從之遂下詔諸路轉運使以州大小髙下為序毎指揮毋過五百人河北曰崇勝河東曰雄猛陜西曰保寧京東曰奉化京西曰勁武淮南曰寧淮兩浙曰崇節江南曰効勇荆湖曰宣節福建曰保節廣南曰清化川四路曰克寧宋史
  鄉兵選自户籍或土兵應募在所團結訓練以為防守之兵荆湖南北有弩手土丁廣南東西有搶手土丁邕州有谿峒壯丁土丁廣南東西有壯丁宋史
  宋制兵官有廣南東西路體量安撫經制賊盗宣撫荆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盗賊事廣桂融宜栁州招安捉賊使邕桂等十州安撫都監宜融桂等十州都巡檢桂州道行營都部署權荆湖東路安撫都總管大率因事設官事已而罷然儒臣多領軍事武臣或知州縣縣必置尉鎮砦必置官兵廣南西路經畧安撫使以知桂州兼亦兼廣西兵馬鈐轄統帥一路其或加建武寧逺清逺静江諸軍節度及團練防禦之屬徒領使衘而已節通考
  荆湖路騎軍之額自騎射而下三歩軍之額自左衙而下二十改號曰宣節凡四十四指揮一萬一千三百人宋史
  廣南路騎軍之額自静山而下二歩軍之額自水軍而下十號曰清化凡八十二指揮一萬二千七百人宋史
  元世祖混一海宇淮江以南地盡南海各以漢軍及新附等軍戍焉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於卾州兼領嶺南廣西道開宣慰司元帥府於静江自萬户鎮撫等員率聽調用省調十九翼軍分邊防守二年更代置屯軍於隘口募兵耕種廣西隘口凡一百二十八處獞寨十八處屯田九處合頭屯軍一萬八千三百二十六名千户十六所百户一百一十六所於賔州立萬户府以總之舊志
  成宗元貞元年併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仍分司邕州元史大德元年九月罷南丹州安撫司立慶逺南丹谿峒等處軍民安撫司詔邊逺官已嘗優陞而託他事不赴者奪其所陞官二年九月命廣海左右江戍軍依舊制以二年或三年更代元史
  仁宗皇慶元年命廣西静江融縣州軍民官鎮守三載無虞者民官減一資軍官陞一階著為令元史順帝至正十年七月中書奏准於廣西平樂等古城竹山院桑江隘尊化鄉刺場嶺湖南道州等路置義兵千户所募土人為軍討賊守禦毎所置千户一員彈壓一員百户十員仍於義兵内推選才勇功能者充職從本道帥府節制元史
  考元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統諸路總管猶宋帥府各州惟設義兵萬户府以握兵視宋頗簡要焉明洪武二年正月湖廣行省臣言慶逺府地接八番谿峒所轄南丹宜山等處宋元皆用其酋為安撫使以統之天兵下廣西安撫使莫天䕶首來欵附宜如宋元制録用以統其民上從之慶逺南丹軍民安撫司置安撫使同知副使經歴各一員以天䕶為同知王毅為副使三年設南寧栁州二衛立民兵萬户簡民間武勇教之技擊編隊伍時操練有事用以征伐無事為民十二年設梧州守禦千户所用桂林左衛正千户李興掌所事統旗軍一千五百七十四名立所於元安撫司舊址有千百户所印五年一推選軍政廣西都使司推選各指揮千百户上後軍都督府題准領之五屯容縣懐集鬱林各設守禦所亦如之十四年調桂林衛百户楊遇劉榮領軍守備鬱林初籍郡縣民數十八年初立屯田用祭酒宋訥言毎衛所官軍以十分計之七分守城三分留屯毎軍一名承田二十畆二十年六月潯州知府沈信言府境接連栁容梧藤等州山谿險峻猺賊出沒不常實為民患臣愚以為桂平平南二縣舊附猺民皆便習弓弩慣歴險阻若選其少壯千餘人免其差徭給以軍器衣裝俾各團村寨置烽火與巡檢司民兵相為聲援協同捕逐可以殱之上曰蠻夷梗化彼習然也使守土之官能招徠之何用殺戮若無事但當謹其防禦使不為患耳茍其為冦不已民有不堪則發兵討之何必團寨明史藁
  永樂初調湖廣貴州軍征廣西蠻遂留戍其地後貴州軍以征麓川撤回獨留楚軍萬人分戍桂林栁州平樂諸州邑有萬户及禆將統之閲歳踐更然水土不習多至病死間有逃亡不赴者法不能盡繩也其戍守梧州則粤東軍原以萬數今减為三千云永樂二十一年廣西備禦用湖廣官軍五千不足復添五千分班輪戍叅百粵風土記
  宣德元年以伍籍空虛籍民兵編保甲有民欵土丁民壯之名鞍馬器械官給之蠲役免丁而役其力舊志
  正統十四年苖冦蝟起廣東則命侍郎掲稽廣西則命侍郎李棠各巡撫之然二廣地勢犬牙賊東西豕突來往不測而武臣自守便利不相策應天子用兵部尚書于謙言命太子太保左都御史王翺總督兩廣軍務總兵以下悉聽節制一切便宜從事初募民壯本地官司率領操練鞍馬器械悉從官給免本户糧五石丁二丁事故不許勾補明史藁
  天順五年總督御史葉盛請設㕘將於各府分守梧潯二府㕘將一員屬廣西總兵官節制各衛所皆受約束舊志
  嘉靖二十五年六月巡按廣西御史馮彬言廣西之患莫甚猺獞與其召募以防賊不若召募以剿賊擄其巢耕其土凡賊之美田肥土我兵無不願得之者因其願而令之蔑不勝矣部議廣西一省狼人居其半其三猺人其二居民以區區二分之民介蠻夷之中事難猝舉且免差應調土狼積習今日應募以平之者安知他日不各據其他轉而為賊乎宜下撫按議從之舊志
  隆慶五年廣西府江右江諸猺獞作亂巡撫郭應聘請給兵餉剿除之給事中梁問孟以賊黨甚衆不可盡滅宜令守臣熟計兵部覆言府江自正德十二年都御史陳金征討之後且六十年而右江北三北五等巢素未懲創生齒日煩遂肆猖獗頃者大征古田各巢咸畏威斂戢獨府江右江恃險為亂若復縱之非惟無以固八寨懐逺之招亦恐以啓古田擕貳之漸剿之便但兵在萬全宜即以科臣所慮備行提督殷正茂及廣西撫按郭應聘等相機行事毋貽後患其調兵給餉諸務悉聽便宜上是之六年府江猺復作亂都御史郭應聘徴漢土官兵六萬討平之又上善後之策改土司置㕘將通水陸處兵費設縣治分田糧六事詔從之舊志
  明初未定天下之先諸軍在外者謂之翼洪武中改翼曰衛有指揮使等官後乃設廣西等處行中書省㕘知政事及都衛指揮使嘗以㕘知政事丁玉兼都衛指揮使洪武四年始設廣西都指揮使司以統各衛百户楊文嘗從髙僉事征南寧有功積陞至右軍都督僉事二十八年命充總兵官率馬歩官軍征討廣西廣西總兵官始此癸未命潭州衛指揮同知邱廣為總兵官寳慶衛指揮僉事胡海廣西衛指揮僉事左君弼副之率兵討左江上思州蠻賊廣西副總兵始此然皆用以征討未嘗鎮守也其後都督韓觀始掛征蠻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廣西自後兼用侯伯都督成化中左副都御史韓雍征大藤峽設總府於梧州以總督兩廣兵權時雍守制奪情起雍為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於是平江伯陳銳以征蠻將軍總兵至復以署都督僉事夏正充廣西副總兵鎮守桂林而總兩廣兵者始専用侯伯矣嘉靖初總制都御史新建伯王守仁奏用副總兵張祐協守思田事寧即已非常制也兩江各設㕘將興安設督備永福平樂俱設守備各以都指揮為之皆始自韓雍奏設其後督備守備或用指揮又其後慶逺思恩鬱林亦設守備梧州設坐營則以廣西都指揮為之凡在軍門司號令曰旗牌官又有軍門贊畫官嘉靖元年兵部題允於武舉中式者量其年力咨送邉方軍門贊畫以五年為期期滿送部叙用舊志
  土司兵故精勁每遇警輒徴召大者數千小者百計行之既久兵日驕恣民且苦兵總督尚書王守仁以徴召頻數人不堪命因議更番戍守之法戍省者三千戍梧者四千戍栁者二千地方小警以戍兵鵰之魚書不煩而足禆緩急其制良善然窮年外處月餉無幾武夫悍卒多不樂役第以老憊充數到伍以後潛歸相續名存實亡警報一聞又不得不議徴兵矣萬厯十六年督府劉繼文以地方寧謐議减戍卒之數但兵額既减而虛名如故也然土兵入内地窺我虛實且易搆鬬故不至者亦不取盈云百粤風土記
  廣西額設指揮使司左右中前後五千户都司鎮守總兵官永樂中設兩江㕘將府衛所旗軍哨隊召募等兵一千一百十二名嘉靖初年添設軍門標下四哨官教師隊兵三百零六名總府親兵雜流共二百四十九名東南二營官兵三百四十九名標營界牌營兵二百零九名老營哨兵五十四名舊志
  桂林府中右衛指揮守禦千户所官七十三員旗軍二千六百三十七名舊志
  臨桂縣聽撥兵一百六十名嘉靖間添募守各堡兵一百六十一名打手三十名目兵七十名縣志
  靈川縣守城打手一百三十六名守各堡隘兵九十九名縣志
  興安縣旗軍一百二十八名守城打手五十八名守城民款五十八名縣後漢兵二十名守各堡隘打手三十八名縣志
  陽朔縣守城打手六十名守城民欵五十名守各堡隘兵三百三十四名縣志
  永福縣守理定牛擺江道打手三十五名目兵七十名守各堡隘兵四百一十六名舊志
  義寧縣守城民欵二十八名守石門堡民𣢸二十名舊志
  永寧州守禦千户所旗軍二百六十七名哨長二十六名隊長八十三名守各營堡兵一千一百八十名守庫打手十二名舊志
  全州守禦千户所官二十員旗軍二百七十八名打手二百零六名守城民欵十六名守各堡兵二百零六名州志
  灌陽縣守禦千户所官二十員旗軍一百八十六名守城打手七十二名守各堡打手二十八名狼兵三十二名縣志
  平樂府守禦千户所官二十三員旗軍三百零八名哨隊官兵共六百二十五名兵道聽用兵健三十七名㕘將府隨補兵五十八名守各營堡哨長十七名守各營堡隊長教師五十九名守各營堡兵八百九十八名各哨船兵三百九十一名府志恭城縣守城民欵十名守各堡隊兵一百四十五名勢江源土舍一名土兵十三名舊志
  富川縣守禦千户所官一十六員旗軍二百名守城民兵四十名守各堡兵一百四十七名縣志賀縣守禦千户所官一十七員旗軍一百三十七名守城民兵三十名守營哨長隊長共九名守各營堡兵三百五十五名舊志
  荔浦縣旗軍一百二十八名守城兵二十八名守各堡兵七十一名舊志
  修仁縣旗軍五十八名守庫兵八名守各營堡兵三百四十七名舊志
  昭平縣守各營堡哨長八名守各營堡隊長二十名守各營堡兵五百五十六名縣志
  永安州守西街堡目兵三十六名守舊縣堡兵三十五名守各堡寨兵二百四十八名舊志
  梧州府總督府成化元年守禦千户所官二十三員調桂林左前所旗軍一百名募兵四百名府志蒼梧縣民欵八十九名古攬堡打手二十五名守各鎮營兵一千六百四十八名哨兵十七名縣志藤縣五屯屯田千户所官七員五屯田軍八百五十七名守各營兵一百零六名縣志
  容縣守禦千户所官二十員旗軍一百三十五名守城民欵二十五名巡江哨兵二十名守各營堡兵二百三十六名縣志
  岑溪縣守城民欵七十八名北科鎮兵七百七十一名守右營兵七百零三名舊志
  懐集縣守禦千戸所官一十九員旗軍二百四十八名守城民兵一百名五里鎮打手一百八十二名金鵝營哨隊兵二百八十四名馬練打手二十名守各營兵二百二十名縣志
  鬱林州守禦千户所官一十四員旗軍一百五十五名守城民兵七十一名守外城兵三十八名守庫樓民兵三十名守營哨長三名守各營兵一百一十二名舊志
  博白縣守城兵三十八名守城民欵七十一名守各營兵一百五十七名守坡心營民兵十三名舊志北流縣䕶觧錢糧六狼總目兵七十名三營哨隊兵一百零一名守陸静營兵七十一名守大車堡兵十七名舊志
  陸川縣中左右哨官兵共一百九十八名四賀山口閘兵二十名舊志
  興業縣守城民欵九十九名興平營哨兵三十名守各營兵四十一名舊志
  潯州府守禦千戸所官一百零五員奉議衛并向武千户所官共一百三十八員旗軍二百四十四名各營堡募兵三百二十名鐘樓兵九名府志桂平縣守各堡兵九十三名府志
  平南縣奉議千户所官守城民欵十五名守城關兵一百名守各營堡民欵四十一名守各堡兵五十名舊志
  貴縣守城民欵六十名守城兵五十四名守堡寨民欵十六名守堡寨兵二百八十六名舊志
  南寧府守禦四千衛所官一百五十二員旗軍四百四十五名守堂庫兵九名守分巡道門兵二十九名總舖營民欵八名守各營兵一百七十名舊志宣化縣哨長八名守庫兵十七名堡兵共九十名舊志
  横州馴象衛并五千户所官九十員旗軍三百二十六名守城庫民欵一百一十三名守關營兵一百三十四名哨長二十名兵一百六十三名哨兵八十六名雲表公館兵八名舊志
  上思州守城民欵三十二名州志
  新寧州守城兵一百名守城民欵二十四名守堡兵三十名舊志
  隆安縣守城兵九十名守堂巡捕民欵三十四名哨兵四十八名守隘兵二十二名舊志
  永淳縣守城兵五十六名守城民欵八十九名守西北角兵十三名哨兵十名守堡兵三十名縣志太平府所屬土州縣點撥守城土兵七十名府志左州守城兵九十名守隘兵二十二名舊志
  養利州守城兵三十名守城民兵三十八名守城目兵三百零報效兵五十名哨兵一百名舊志栁州府衛所并守禦千户所官共一百五十六員旗軍七百零一名内撥守羅城栁城共二十五名守城民欵七十九名募兵三百五十一名舊志馬平縣守庫民欵二十五名守各堡兵三百四十名舊志
  雒容縣守城隊長六名守城兵六十一名車營隊長六名車營兵九十六名民欵八十名守各營堡兵一百三十五名舊志
  羅城縣旗軍十三名守城兵四十名民欵八十名守各堡兵一百零三名縣志
  栁城縣旗軍五十四名守城民欵一百六十九名守各堡兵二百一十三名舊志
  融縣守禦千户所官守城民欵七十六名守城堡兵三十七名守各堡兵二百二十名舊志
  懐逺縣守營堡哨長二十四名守營堡隊長一百二十名守營堡兵五百零九名縣志
  象州守禦千户官旗軍一百八十七名守城民欵六十五名守各堡兵一百三十三名舊志
  賓州南丹衛官二百零二員旗軍一百六十六名㕘將親兵四十名守城倉庫民欵一百零八名兵道聽用兵欵二十三名守各營堡兵一千一百九十九名舊志
  來賓縣守禦千户所官旗軍六十七名守城民欵二十名守各營堡兵二百八十四名舊志
  武宣縣守禦千户所官旗軍一百六十八名募兵九十六名舊志
  遷江縣屯田千户所官二十七員旗軍九名兵五百四十四名守庫兵五十二名守南營兵七十名縣志
  上林縣守城民款一百五十八名舊志
  慶逺府衛軍民指揮使司并守禦河池千户所官共一百七十五員衛旗軍七百五十六名河池天河荔波思恩俱本衛撥發守各堡隘募兵一千零六十一名舊志
  天河縣旗軍十五名守各隘獞兵七十六名舊志河池州守禦千户所旗軍三百四十八名三旺打手十八名守城募兵二十名守各堡兵一百九十五名舊志
  思恩縣守城民兵三十名守各堡兵九十名舊志荔波縣防守民欵十七名標兵十五名舊志
  思恩府九土司按月輪守守城土兵七十名舊志武縁縣旗軍二百三十三名募兵一百六十四名舊志


  廣西通志卷四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七
  兵制
  國朝
  國朝開闢粤西之後設立提督以統轄漢土官兵復於左江添設總鎮又設立右江總鎮各府設副㕘守千等員使其就近彈壓便於防剿又於各州縣有城守有撥防因地制宜相其險易而輕重布之建牙者適中調度有居重馭輕之權分防者呼吸相通有率然在山之勢武備設立之善迥越前古矣
  統轄兼轄専轄分防各官共二百三十八員提督總兵官一員
  左江鎮總兵官一員
  右江鎮總兵官一員
  副將六員
  㕘將六員
  遊擊十四員
  都司十四員
  守偹二十八員
  千總五十九員
  把總一百零八員
  馬步戰守兵共二萬二千二百六十六名
  馬戰兵一千四百二十一名
  步戰兵九千九百二十五名
  守兵一萬零九百二十名
  共馬二千一百七十三匹
  兵丁戰馬一千四百二十一匹
  官員自備馬七百五十二匹
  官俸兵餉馬乾等銀共三十七萬四千九百四十四兩六錢五分有竒
  米八萬零三百零三石五斗
  榖一萬五千六百七十四石四斗每石折銀四錢共折銀六千二百六十九兩七錢六分
  草五百四十八萬六千二百四十觔每百觔折銀六分共折銀三千二百九十一兩七錢四分四釐
  以上俸餉馬乾榖草折價等銀共三十八萬四千五百零六兩一錢五分有竒
  提督軍務巡撫都察院駐劄桂林府城
  標下原設三營順治十八年康熙十二年復設康熙二十三年奉裁遊擊守備各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現設左右二營雍正九年定例以巡撫統轄全省軍務嚴重標下中軍遊擊改為㕘將中軍叅將管左營事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經制兵一千五百名康熙三十四年裁定一千四百二十二名雍正五年㕘革泗城土府添設右江鎮抽撥兵一百六十名現設兵一千二百六十二名
  馬戰兵一百二十名
  步戰兵八百七十二名
  守兵二百七十名
  設馬一百九十四匹現今馬一百六十六匹官員自備馬四十六匹
  兵丁戰馬一百二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每歳共需銀二萬三千八百五十三兩九錢二分零
  米四千五百四十三石二斗
  榖一千一百八十石零八斗共折銀四百七十二兩三錢二分零草四十一萬三千二百八十觔共折銀二百四十七兩九錢六分零舊設
  總督廣西軍務部院
  標下設中左右三營康熙四年
  總理廣西通省提塘事務一員
  提督廣西軍務統轄漢土官兵總兵官駐劄栁州府城標下中左右前後五營康熙十八年中營遊擊
  題改㕘將
  中營㕘將一員
  左右前後四營遊擊四員
  守備五員
  千總十一員
  把總二十員
  撥馬平栁城融縣懐逺象州分防官各一員經制兵四千五百六十名裁定後現設兵四千零七十二名貼防桂林賀縣兵弁雍正八年撤回馬戰兵四百名
  步戰兵二千八百三十六名
  守兵八百三十六名
  一駐防栁州府兵二千六百一十八名
  一分防馬平縣一都等處兵六百零六名
  一分防象州兵一百二十八名
  一分防栁城縣兵二百名
  一分防融縣兵一百名
  一分防懐逺縣兵一百名
  一分防雒容縣兵八十名
  一分防羅城縣兵一百二十名
  一分防羅城縣通道鎮兵一百二十名
  設馬五百八十八匹奉裁後現設馬五百三十四匹
  官員自備馬一百三十四匹
  兵丁戰馬四百匹
  官俸兵餉馬乾每歳共銀七萬七千零一十三兩四錢五分有竒
  米一萬四千六百五十九石二斗
  榖三千八百四十四石八斗共折銀一千五百三十七兩九錢二分草一百三十四萬五千六百八十觔共折銀八百零七兩四錢有竒
  左江鎮總兵官駐劄南寧府城
  標下中左右前後五營康熙二十一年奉裁後營現設四營雍正十一年以横州接距潯南逼近廣東水陸要衝以前營逰擊帶千總一員及原防把總并撤回懐集貼防兵移駐
  中左右前四營逰擊四員
  守備四員
  千總八員
  把總十六員
  内撥横州永淳隆安新寧分防官各一員
  經制兵三千六百名奉裁後兵三千一百二十名貼防桂林兵弁雍正八年撤回貼防懐集兵弁雍正十一年撤回以原分防思明寧明思陵兵二百五十名并抽懐集撤回兵一百九十二名歸增設新太協右營管轄今現設兵二千六百七十八名馬戰兵三百名
  步戰兵二千零八十八名
  守兵二百九十名
  一駐防南寧府兵一千八百一十九名
  一分防横州兵四百名内添撥兵一百六十五名
  一分防隆安縣兵一百四十名
  一分防永淳縣兵一百一十名
  一分防新寧州兵一百六十五名
  一貼防上思州兵四十四名
  設馬四百零四匹
  官員自備馬一百零四匹
  兵丁戰馬三百匹
  官俸兵餉馬乾每歳共需銀五萬三千四百九十七兩四錢三分有竒
  米九千六百四十石零八斗
  榖三千零五十二石八斗共折銀一千二百二十一兩一錢二分草一百零六萬八千四百八十觔共折銀六百四十一兩零八分有竒
  右江鎮總兵官
  標下二營雍正五年以右江地方倍於左江請將泗城協副將裁汰改設右江鎮總兵思恩協上林隆林鎮安等營統聽管轄就近調度雍正八年以土田州百色市四達交通為滇粵門户請移總兵駐劄其地泗城之守備移駐皈樂百色之遊擊帶千把總各一員移駐泗城
  左營遊擊兼管中軍事一員
  右營遊擊一員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把總八員
  内撥左營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分防皈樂邏村邏里泗城府長隘天鵝分防官各一員
  經制兵一千六百名
  馬戰兵一百二十六名
  步戰兵七百九十三名
  守兵六百八十一名
  一駐防百色鎮兵九百六十七名
  一分防皈樂鎮兵一百五十名
  一分防邏村兵四十二名
  一分防邏里兵六十三名
  一分防泗城府兵二百七十八名
  一分防江南長隘兵五十名
  一分防天鵝兵五十名
  設馬一百八十六匹
  官員自備馬六十匹
  兵丁戰馬一百二十六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二萬八千一百四十四兩八錢一分零
  米五千七百六十石
  榖一千三百三十九石二斗共折銀五百三十五兩六錢八分草四十六萬八千七百二十觔共折銀二百八十一兩二錢三分零桂林城守營
  原設都司後改副將雍正八年改設
  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内分防臨桂兩江堡陽朔各一員
  經制兵共四百八十九名雍正八年添設三百名現共兵七百八十九名
  馬戰兵三十名
  步戰兵一百九十九名
  守兵五百六十名
  一駐防省城兵六百六十九名
  一分防陽朔縣兵一百二十名
  設馬四十六匹
  官員自備馬一十六匹
  兵丁戰馬三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一千七百一十二兩四錢四分零
  米二千九百零九石一斗
  榖三百三十一石二斗共折銀一百三十二兩四錢八分
  草一十一萬五千九百二十觔共折銀六十九兩五錢五分零全州營
  㕘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内撥靈川興安灌陽分防官各一員
  經制兵七百二十六名原抽送隆林營兵八十六名雍正八年補足
  馬戰兵二十名
  步戰兵一百八十六名
  守兵五百二十名
  一駐防全州兵四百六十名
  一分防靈川縣兵一百名
  一分防興安縣兵九十名
  一分防灌陽縣兵七十六名
  設馬四十四匹
  官員自備馬二十四匹
  兵丁戰馬二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零八百五十九兩零一分有竒
  米二千六百七十五石四斗
  榖三百一十六石八斗共折銀一百二十六兩七錢二分
  草一十一萬零八百八十觔共折銀六十六兩五錢二分零永寧營
  參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内撥永福義寧分防官各一員
  經制兵六百二十四名原抽送隆林營兵八十九名雍正八年補足
  馬戰兵二十名
  步戰兵一百五十七名
  守兵四百四十七名
  一駐防本州兵三百八十名
  一分防永福縣兵二百零三名
  一分防義寧縣兵四十一名
  設馬四十四匹
  官員自備馬二十四匹
  兵丁戰馬二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九千五百一十六兩三錢九分有竒
  米二千二百四十六石四斗
  榖三百一十六石八斗共折銀一百二十六兩七錢二分
  草一十一萬零八百八十觔共折銀六十六兩五錢二分零平樂協
  雍正九年覆准平樂新太慶逺思恩四協之副將中軍守備並改都司
  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内撥永安恭城修仁荔浦昭平分汛官各一員經制兵七百八十名
  馬戰兵三十名
  步戰兵一百九十二名
  守兵五百五十八名
  一駐防平樂府兵四百五十二名
  一分防永安州兵二十名
  一分防恭城縣兵五十六名
  一分防修仁縣兵六十名
  一分防荔浦縣兵六十五名
  一分防昭平縣兵一百二十七名
  設馬六十二匹
  官員自備馬三十二匹
  兵丁戰馬三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二千零五兩六錢六分零
  米二千八百零八石
  榖四百四十六石四斗共折銀一百七十八兩五錢六分
  草一十五萬六千二百四十觔共折銀九十三兩七錢四分零富賀營
  雍正九年覆准富賀麥嶺上思龍慿馗纛三里上林七營俱係専營守備並改都司僉書
  都司僉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内撥富川分防官一員
  經制兵三百零九名
  馬戰兵一十五名
  步戰兵七十二名
  守兵二百二十二名
  一駐防賀縣兵二百零九名
  一分防富川縣兵一百名
  設馬二十五匹
  官員自備馬一十匹
  兵丁戰馬一十五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四千七百一十四兩五錢七分零
  米一千一百二十二石四斗
  榖一百八十石共折銀七十二兩
  草六萬三千觔共折銀三十七兩八錢
  麥嶺營
  雍正八年以富川賀縣之八都六大寨接連楚省江華永明二縣并通大源山不法猺獞竄伏山内縣城逺不能顧於麥嶺添設營署守備率兵駐劄賀縣之開山峒富川之牛巖小水峽等汛各設弁兵聯絡㑹哨
  都司僉書一員守備改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兵三百一十名
  馬戰兵一十五名
  步戰兵七十八名
  守兵二百一十七名
  一駐防麥嶺兵一百五十名
  一分防牛巖兵五十名
  一分防小水峽兵五十名
  一分防長圳村兵二十名
  一分防龍窩村兵二十名
  一分防賀縣開山峒兵二十名
  設馬二十五匹
  官員自備馬十匹
  兵丁戰馬一十五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四千七百一十三兩七錢零
  米一千一百一十六石
  榖一百八十石共折銀七十二兩
  草六萬三千觔共折銀三十七兩八錢
  梧州協
  額設副將一員都司二員守備二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康熙二十一年奉裁都司守備各一員雍正十一年以南寧距懐集窵逺將鎮標原撥防弁兵撤回添設營備及千把總各一員兵三百名分防朋岡等汛歸協兼轄
  副將一員
  都司僉書一員
  右營水師守備一員
  懐集營守備一員
  千總三員
  把總五員
  内撥岑溪藤縣容縣懐集及水師分防官各一員經制兵一千零九十六名
  馬戰兵二十名
  步戰兵二百九十七名
  守兵七百七十九名
  一駐防梧州府兵二百三十名
  一分防岑溪縣兵三十九名
  一分防藤縣兵八十名
  一分防容縣兵四十九名
  一分防水師兵三百九十八名
  一駐防懐集兵三百名
  設馬六十匹
  官員自備馬四十匹
  兵丁戰馬二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兩五錢六分有竒
  米三千九百四十五石六斗
  榖四百三十二石共折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
  草一十五萬一千二百觔共折銀九十兩七錢二分
  鬰林營
  㕘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内撥博白北流陸川興業分防官各一員
  經制兵七百零九名
  馬戰兵二十五名
  步戰兵三百一十六名
  守兵三百六十八名
  一駐防鬰林州兵三百七十四名
  一分防博白縣兵一百名
  一分防北流縣兵七十五名
  一分防陸川縣兵七十五名
  一分防興業縣兵八十五名
  設馬四十九匹
  官員自備馬二十四匹
  兵丁戰馬二十五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五兩二錢八分零
  米二千五百五十二石四斗
  榖三百五十二石八斗共折銀一百四十一兩一錢二分
  草一十二萬三千四百八十觔共折銀七十四兩零八分八釐潯州協
  原分防桂平平南貴縣五山各城汛額兵七百八十七名雍正八年添兵一百名又以賓州之武宣縣改𨽻潯州歸協統轄
  副將一員
  都司僉書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内撥貴縣平南武宣分防官各一員
  經制兵一千零八十七名
  馬戰兵三十名
  步戰兵二百八十四名
  守兵七百七十三名
  一駐防潯州府兵四百四十名
  一分防貴縣兵三百一十七名
  一分防平南縣兵一百一十二名
  一分防武宣縣兵二百一十八名
  設馬六十二匹
  官員自備馬三十二匹
  兵丁戰馬三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六千三百一十一兩五錢五分有竒
  米三千九百一十三石二斗
  榖四百四十六石四斗共折銀一百七十八兩五錢六分
  草一十五萬六千四百四十觔共折銀九十三兩七錢四分四釐上思營
  都司僉書一員守備改
  千總一員
  經制兵一百五十四名
  馬戰兵十名
  步戰兵三十六名
  守兵一百零八名
  設馬一十六匹
  官員自備馬六匹
  兵丁戰馬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二千四百零九兩一錢有竒
  米五百五十九石八斗
  榖一百一十五石二斗共折銀四十六兩零八分
  草四萬零三百二十觔共折銀二十四兩一錢九分零
  新太協
  雍正八年以太平壤接安南離左江鎮較逺所轄左州永康養利土司環錯㕘將不足彈壓議裁改協雍正十年因酌籌鄧横善後事宜添設右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於左江鎮標現貼防思明等三汛兵二百五十名又抽兵一百九十二名歸守備管轄移駐明江即思明分防各汛
  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守偹改
  右營守備一員新設
  千總二員右營一員新設
  把總四員右營二員新設
  左營舊撥左州分防官一員
  經制兵一千名内添設兵四百四十二名
  馬戰兵四十五名
  步戰兵二百五十四名
  守兵七百零一名
  一駐防太平府兵五百零八名
  一分防左州兵五十名
  一駐防明江等汛兵四百四十二名
  設馬七十七匹
  官員自備馬三十二匹
  兵丁戰馬四十五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五千零一十兩零六錢六分有竒
  米三千六百石
  榖四百一十石零四斗共折銀一百六十四兩一錢六分
  草一十四萬三千六百四十觔共折銀八十六兩一錢八分零龍慿營
  雍正十年查勘路通交阯各隘増設汛防於龍慿添兵一百四十五名馗纛添兵四十五名以資抽撥二營舊無把總今各添設一員
  都司僉書一員守備改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新設
  經制兵三百名内添設兵一百四十五名
  馬戰兵十名
  步戰兵八十名
  守兵二百一十名
  設馬一十八匹
  官員自備馬八匹
  兵丁戰馬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四千四百七十一兩九錢零
  米一千零八十石
  榖一百二十九石六斗共折銀五十一兩八錢四分
  草四萬五千三百六十觔共折銀二十七兩二錢一分六釐馗纛營
  都司僉書一員守備改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新設
  經制兵二百名内添設兵四十五名
  馬戰兵十名
  步戰兵五十名
  守兵一百四十名
  設馬一十八匹
  官員自備馬八匹
  兵丁戰馬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三千零九十一兩九錢零
  米七百二十石
  榖一百二十九石六斗共折銀五十一兩八錢四分
  草四萬五千三百六十觔共折銀二十七兩二錢一分六釐栁州城守營
  雍正七年以栁慶協汛地太廣防哨難周請改為慶逺協専管一府増設栁州城守營都司専轄府城其栁屬州縣各汛悉令提標五營分防
  都司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經制兵一百五十名
  馬戰兵十名
  步戰兵三十五名
  守兵一百零五名
  設馬一十八匹
  官員自備馬八匹
  兵丁戰馬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二千四百四十四兩四錢有竒
  米五百四十石
  榖一百二十九石六斗共折銀五十一兩八錢四分
  草四萬五千三百六十觔共折銀二十七兩二錢一分零
  賓州營
  雍正七年以河池營參將改駐増設賓州營雍正八年因額兵不敷撥防共添兵四百名於來賓之黨村平安二村上林之西撫六便遷江之洛峒各汛防守
  㕘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以上撥遷江來賓分防官各一員
  經制兵七百五十八名
  馬戰兵三十名
  步戰兵一百八十九名
  守兵五百三十九名
  一駐防賓州城四百五十六名
  一分防遷江縣一百六十一名
  一分防來賓縣一百四十一名
  設馬四十八匹
  官員自備馬一十八匹
  兵丁戰馬三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一千三百零三兩九錢四分有竒
  米二千七百二十八石八斗
  榖三百四十五石六斗共折銀一百三十八兩二錢四分
  草一十二萬零九百六十觔共折銀七十二兩五錢七分零三里營
  都司僉書一員守備改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以上撥上林縣城思吉鎮分防官各一員
  經制兵二百六十五名
  馬戰兵一十五名
  步戰兵六十一名
  守兵一百八十九名
  一駐防三里營城兵一百五十九名
  一分防上林縣兵七十六名
  一分防上林縣思吉鎮兵三十名
  設馬二十五匹
  官員自備馬十匹
  兵丁戰馬一十五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四千零七十一兩七錢有竒
  米九百五十四石
  榖一百八十石共折銀七十二兩
  草六萬三千觔共折銀三十七兩八錢
  慶逺協栁慶協改
  雍正七年因東蘭州土官仇殺
  題請改流添設守備千總各一員兵二百名雍正八年以慶逺協控轄五州縣七土司地方甚廣又荔波縣與黔省古州八萬等寨生苗接壤額兵不敷汛守共添兵五百名酌撥分防又將擬設德勝鎮之守備改駐東蘭以千總一員駐劄德勝雍正十一年以東蘭各哨皆係猺獞巖疆需員分汛増設千把總各一員
  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守備改
  守備二員
  千總三員
  把總五員
  以上撥天河東蘭河池荔波思恩分防官各一員經制兵一千四百三十七名
  馬戰兵五十名
  步戰兵三百六十六名
  守兵一千零二十一名
  一駐防慶逺府兵六百九十六名
  一分防天河縣兵三十九名
  一分防河池州兵二百七十二名
  一分防東蘭州兵二百名
  一分防思恩縣兵八十名
  一分防荔波縣兵一百五十名雍正十年縣改𨽻黔省撥防兵弁尚未定議
  設馬九十匹
  官員自備馬四十匹
  兵丁戰馬五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二萬一千四百九十九兩五錢七分有竒
  米五千一百七十三石二斗
  榖六百四十八石共折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
  草二十二萬六千八百觔共折銀一百三十六兩八錢
  思恩協
  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守備改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以上撥武縁土田州
  經制兵七百零五名原撥防奉議州兵四十名雍正八年撤回
  馬戰兵三十名
  步戰兵一百七十名
  守兵五百零五名
  一駐防思恩府兵四百八十五名
  一分防武縁縣兵一百二十名
  一分防土田州兵一百名
  設馬六十二匹
  官員自備馬三十二匹
  兵丁戰馬三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一萬零九百四十七兩六錢有竒
  米二千五百三十八石
  榖四百四十六石四斗共折銀一百七十八兩五錢六分
  草一十五萬六千二百四十觔共折銀九十三兩七錢四分零上林營
  雍正八年以接壤滇黔汛防單弱又右江鎮貼防那佐官兵撤回添設把總一員兵一百名酌資分布
  都司僉書一員守備改
  千總一員
  把總一員
  經制兵二百五十五名
  馬戰兵十名
  步戰兵六十七名
  守兵一百七十八名
  一駐防上林兵二百零五名
  一分防路程汛兵五十名
  設馬一十八匹
  官員自備馬八匹
  兵丁戰馬十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三千八百五十三兩九錢有竒
  米九百一十八石
  榖一百二十九石六斗共折銀五十一兩八錢四分
  草四萬五千三百六十觔共折銀二十七兩二錢一分零
  隆林營
  雍正五年裁并西隆西林二營為隆林營添設逰擊一員并把總二員聽右江鎮管轄裁安隆營守備千總移駐西隆屬焉雍正六年平八達議善後事以遊擊改駐添設汛防
  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
  經制兵七百名
  馬戰兵二十五名
  步戰兵一百八十五名
  守兵四百九十名
  一駐防八達兵二百名
  一分防八達兵五十名内新撥防八陽河口五名
  一駐防西隆州兵二百二十名
  一分防舊州汛兵一十五名
  一分防古障汛兵三十名
  一分防者基汛兵一十五名
  一分防土黄汛兵三十名
  一分防坭峒汛兵四十名
  設馬四十一匹
  官員自備馬十六匹
  兵丁戰馬二十五匹
  官俸兵餉馬乾每歳共需銀七千六百四十六兩零一分有竒
  米一千八百石
  榖二百八十石零八斗共折銀一百一十二兩三錢二分
  草九萬八千二百八十觔共折銀五十八兩九錢六分零
  鎮安營
  額設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雍正八年改設
  遊擊一員駐劄歸順州
  守備一員駐劄小鎮安
  千總一員駐防府城
  把總三員
  以上撥隴邦村奉議州小鎮安各一員
  經制兵五百名
  馬戰兵二十五名
  步戰兵一百二十二名
  守兵三百五十三名
  一駐防鎮安府兵一百名
  一分防奉議州兵四十名
  一分防歸順州兵一百二十名
  一分防歸順隴邦村各隘兵一百二十名
  一分防小鎮安兵一百二十名
  設馬四十三匹
  官員自備馬一十八匹
  兵丁戰馬二十五匹
  官俸兵餉馬乾毎歳共需銀七千七百四十二兩二錢零
  米一千八百石
  榖三百零九石六斗共折銀一百二十三兩八錢二分
  草一十萬零八千三百六十觔共折銀六十五兩零一分有竒










  廣西通志卷四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秩官
  雲紀水師而後唐虞建官惟百夏殷官倍周官三百六十秦漢迄今制彌増而名屢易載於官簿班班矣粤西權輿於南海一尉自兹以降刺史都督下及參曹長佐設官開鎮不與中土殊夫官無崇卑以功徳及民為克盡其職職亦無分文武以黽勉匪懈為不瘝厥官當
  聖主澄清吏治之日顧可仰塵官籍而弗思亷隅砥厲奮庸熙績乎土司世及雖異流官然守土長民之責弗外焉例得附載志秩官
  官制表
  秦









  秦時三郡屬縣不詳趙佗為龍川令龍川今廣東惠州地郡亦置材官武士之類領謫戍兵於史未詳因從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漢始開置交阯部刺史實總百粤東西故郡縣並載荆州所轄零陵始安即今桂林地并志郡守就其近有専屬刺史及牧繁不備舉以别於楚
  蜀漢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三國時粤地屬吳為多故於州郡牧守將吏更置獨詳其未見於吳書者亦不備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凡領荆江二州刺史都督軍事兼及交廣其權重在交廣單州刺史之上隨時遞加或以親王遥領有至十數州者繁不備載又州郡佐官屬名號已經見前亦不更列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江左後州郡牧守分轄之制更置不常按查沿革地志於粤東西分未詳者並闕
  南齊













  齊官制軍制大率仍宋郡守名號非有更置者並皆從省
  




























  梁書無地理志廣桂二州郡縣省置繁雜不可詳紀官制大都仍宋齊之舊從省
  



























  陳書無地志官志逍遥諸郡更置新名見隋書列入餘並從省
  
  廣州總管廣州刺史 南海太守 懐集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隋受禪總管等號大都因後周舊制平陳後州郡併合官制增設不與南朝相襲者備存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唐嶺南諸管節度經畧各使制置據方鎮表紀次餘隨時特遣使號更易不常跡其於粤地有事有人者畧存
  五代
















  廣末桂州劉士政容州龎巨昭分據諸管自後粤東西地分屬楚南漢全州後屬南唐改置之名不可悉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通考唐節度為閫帥觀察圑練為監司防禦為邉將刺史為郡守至宋各别有名號而節度觀察等俱無職任特為武臣遷轉之次故列於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左江思明路太平路右江田州路來安路軍民總管鎮安路元地志並闕今官制從省湖廣行省江南行臺部𨽻皆及粤西姑舉其槩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廣西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官制表
  國朝
  文官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廣西通志卷四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五十
  秩官
  
  南海尉
  屠 睢      任 囂詳名宦
  趙 佗真定人以龍川令行南海尉事
  桂林監
  史 禄詳名宦    居 翁粤桂林監附列
  
  交阯刺史
  羅 宏武帝征和中任詳名宦 何 敞平帝元始中任
  僮 尹丹陽人明帝永平末年任勸諭民俗蠻風日變
  楊 扶字聖儀烏傷人和帝永元中任綦母俊安帝元初中任詳名宦樊 演順帝永建中任   張 喬永和二年任詳名宦周 敞永和六年任詳名宦  夏 方桓帝建康初任詳名宦
  葛 祇延熹初任    侯 輔延熹中任
  張 磐延熹五年任詳名宦  蔣 晉靈帝建寧中任詳名宦朱 雋光和中任詳名宦  賈 琮中平初任詳名宦
  李 進中平中任    丁 宫中平末任
  周 乗獻帝建安初任詳名宦 朱 符建安中任
  張 津字子雲南陽人建安中任後改交州牧
  交阯牧
  鄧 讓南陽人前漢末任王莽時閉境自守光武建武五年歸附
  交州牧
  張 津
  交州刺史
  孫 輔字國儀富春人建安初孫䇿破劉勲表輔平南將軍假節領舊志作劉勲誤賴 恭零陵人建安中荆州牧劉表表恭代張津
  步 隲建安中任詳名宦
  交阯太守
  錫 光西漢末任詳名宦  蘇 定建武中任
  士 燮建安初任詳人物
  交阯都尉
  胡 貢永元初任詳名宦  沈 景桓帝時任詳名宦
  交阯别駕
  陳 茂永和中任詳名宦
  零陵太守舊志作桂林太守案桂林分郡始吳孫皓今據漢書改零陵
  召信臣元帝時任詳名宦  田 翕建武初同交阯牧鄧讓入附周 嘉字惠文安城人建武中任 沈 豐字伯通吳人永平中任
  劉 康順帝時任    陳 球延熹中任詳名宦虞 光會稽餘姚人   楊 璇靈帝時任詳名宦韓 嵩義陽人建安時以侍中遷後拜大鴻臚
  程 普建安初孫䇿表普行盪冦中郎將領
  蒼梧太守
  劉 利西漢末任    杜 穆建武初偕鄧讓入附陳稚升詳名宦三國志注作陳稚叔喻 猛永元中任詳名宦陳 臨永建中任詳名宦  甘 定延熹中任
  張 敘延熹中任    雷 授鄱陽人
  令狐溥字文悟太原人   劉 曜零陵烝陽人建安中任
  史 璜建安中任    吳 巨建安中劉表表任
  蒼梧督郵
  徐 徴延熹中任詳人物
  鬱林太守
  劉 外南陽人元帝時任  谷 永建寧中任詳名宦
  謝元孫      折 國廣漢人本張氏因封更折
  鬱林都尉
  吳 霸字于公陽山人昭帝時任
  鬱林布山令
  唐 頌詳名宦
  合浦太守
  費 貽犍為人建武時任涖政清簡民懐其徳
  孟 嘗字伯周上虞人桓帝初任求民利病治稱神明
  士 壹建安中士燮表領
  九真太守
  任 延建武初任詳名宦  谷 朗建武中任詳名宦兒 式桓帝永壽中任   祝 良永和二年任詳名宦
  儋 明      士 䵋建安中由徐聞令士燮表領
  九真都尉
  魏 朗永壽三年任詳名宦  申 朔東漢末任詳人物
  日南太守
  虞 國有惠政雙鴻隨軒而舞 鄧 宓畨禺人武帝時任李 善顯宗時任詳名宦  士 賜桓帝時任
  虞 歆㑹稽餘姚人
  詔粤使者
  陸 賈
  督軍御史
  任 逴元初三年    賈 昌永和二年
  盛 修延熹五年
  伏波將軍
  路博徳元鼎五年詳名宦  郭 孚元鼎五年詳名宦蘇 𢎞元鼎五年為伏波司馬 馬 援建武十七年詳名宦劉 隆建武十七年詳名宦
  樓船將軍
  楊 僕福昌人元鼎五年出討南粤來 漢元鼎五年詳名宦段 志建武十七年
  戈船將軍
  鄭 嚴南海人元鼎五年
  下瀨將軍
  田 甲南海人元鼎五年
  蜀漢
  庲降都督持節領交州刺史
  李 恢詳名宦
  零陵太守
  郝 普字子明義陽人
  
  南中監軍領交州刺史
  霍 戈詳名宦
  交阯太守
  爨 谷建寧人咸熈元年  馬 融巴西人咸熈中任楊 稷詳名宦
  鬱林太守
  毛 炅詳名宦
  九眞太守
  董 元隨楊稷以牙門授
  
  交州刺史
  吕 岱延康元年任詳名宦  戴 良黄武五年任
  陸 䕃赤烏中任詳名宦  陶 基丹陽秣陵人
  劉 俊      虞 汜餘姚人孫浩時以討扶嚴玏加
  冠軍将軍領
      陶 璜詳名宦
  交州牧
  吕 岱赤烏二年   陶 璜孫皓天紀末任
  廣州刺史
  吕 岱黄武五年分置廣州改任 吳 展建衡中任
  熊 睦      滕 修孫皓時任詳名宦
  徐 旗天紀初任    閭 豐天紀末任
  廣州牧
  滕 修天紀三年
  廣州督
  虞 授餘姚人孫皓鳳皇中任
  零陵太守
  劉 畧廣陵人黄武中任  徐 陵字元大龍游人
  殷 禮字徳嗣雲陽人赤烏中任一作札
  始安太守
  黄 蓋詳名宦
  蒼梧太守
  區 景長沙人    陶 璜建衡元年
  王 毅天紀末任
  臨賀太守
  嚴 綱
  鬱林太守
  陸 績嘉禾初任詳名宦  史 嵩溧陽人
  桂林太守
  脩 允臨川人天紀初以合浦太守轉
  交阯太守
  陳 時黄武五年任   孫 諝
  合浦太守
  薛 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人黄武初以五官中郎將除
  脩 允
  高涼都尉
  錢 博
  威南將軍
  薛 翊建衡元年
  監軍
  虞 汜
  前部督
  脩 則允父寳鼎中授戰殁
  
  交州刺史
  吾 彦字士則吳郡人武帝初以散騎常侍加都督
  顧 祕吳人以員外散騎常侍任 顧 㕘袐子領州事
  顧 壽叅弟權領州事   陶 威璜子由蒼梧太守領陶 淑咸弟領州事   陶 綏威子領州事
  王 諒字幼成丹陽人元帝永昌元年由武昌太守任
  阮 放字思度陳留人明帝太寧初以吏部郎監軍事
  陶 侃太寧中任詳名宦  姜 莊成帝咸康初任
  朱 蕃穆帝永和初任   楊 平永和中任
  阮 敷永和中任    温放之祁人升平初任
  滕遯之南陽西鄂人   杜 瑗安帝元興初任詳名宦杜慧度義熈七年任詳名宦
  廣州刺史
  虞 授餘姚人武帝時任  嵇 含字君道譙國人
  王 毅惠帝元康元年  王 矩懐帝永嘉初任
  郭 訥永嘉五年   陶 侃元帝大興中任
  劉 顗太寧初平越中郎將都督廣州軍事
  鄧 嶽字伯山陳郡人成帝咸和中領督交廣諸軍事
  鄧 逸嶽弟康帝時平越中郎將假節監交廣州軍事
  滕 含修孫永和中加平南將軍任庾 藴潁川鄢陵人太和四年卞 瞻濟隂人孝武太和初任 王歡之太元中任
  王 淡太原人太元中任  張彭祖吳人太元中任
  孔 汪山隂人太元中都督交廣軍事平越中郎將
  王懐之太元中任    刀 逵字伯道饒安人安帝隆安初平
  越中郎将假節
      吳隱之字處黙鄄城人隆安中以龍驤
  将軍領有清節
      褚𥙿之義熈六年劉𥙿板以建威將軍
  行州事
       張 𥙿字茂度吳人義熈中揚州别駕
  領平越中郎將
      謝 欣義熈十一年
  劉謙之彭城人義熈十三年由始興相任
  都督諸州軍事
  山 簡字季倫河内懷人永嘉三年征南將軍都督荆襄交廣四州
  王 敦愍帝建興中鎮東大將軍江州刺史都督江揚荆襄交廣六州
  陶 侃咸和中征西大將軍荆州刺史都督荆襄雍梁交廣寧江八州
  庾 亮字元規潁川鄢陵人咸康中以司空使持節都督江豫益梁雍交廣七州庾 冰字季堅建元元年車騎將軍江州刺史都督江荆寧益梁交廣七州假節鉞桓 豁譙國人太元初征西大將軍荆州刺史都督荆梁寧益交廣六州桓 沖太元二年以車騎將軍荆州刺史都督荆江梁益寧交廣七州
  始安太守
  劉 乂南陽人劉喬之弟  干 寳元帝時任詳名宦卞範之濟隂人太元中由丹陽丞任
  零陵太守
  孔 紘太寧初任    尹 奉太寧三年
  顔 約琅邪人
  零陵洮陽令
  蕭 卓字子畧武進人舊志作菜卓
  蒼梧太守
  殷 巨字元夫禮子   陶 威
  張 鎮吳郡人元帝時任  杜 晏廬江人太寧中任
  鬱林太守
  介 登      王 遐琅邪臨沂人
  孫 泰字敬逺琅邪人刺史王懷之板行郡事
  臨賀太守
  袁明子陳郡陽夏人   郭 驁璞子聞喜人
  寧浦太守
  杜 元瑗祖京兆人
  交阯太守
  杜 寳      杜 瑗
  杜慧期
  交阯别駕
  阮 朗
  交阯勾漏令
  葛 洪
  九真太守
  禇 陶字季雅吳郡錢塘人  杜慧度
  杜章民
  日南太守
  夏侯覽永和三年   杜 瑗
  交州督䕶
  劉 雄      滕 畯
  交州長史
  胡 肇
  交州司馬
  杜 讚
  廣州督䕶
  許 高      王 隨
  廣州司馬
  曽
  廣州㕘軍
  高 寳      葛 望洪姪刺史鄧嶽辟為記室
  廣州大中正
  王 範武帝太康中任
  建威將軍
  孫 處元興中授詳名宦
  
  交州刺史
  杜宏文文帝元嘉初任詳名宦 王徽之元嘉四年以廷尉任
  阮彌之元嘉中任    李秀之元嘉九年以右軍叅軍任李耽之元嘉十一年由交阯太守任茍道覆元嘉十二年以右軍行叅軍任徐森之元嘉十四年以尚書金部郎任檀和之元嘉二十年任詳名宦蕭景憲元嘉二十三年由龍驤司馬任費 淹孝武孝建三年以北軍中郎諮
  議參軍任
       垣 閬大明二年由南海太守任檀翼之大明六年由西陽太守任 張 牧通鑑作劉牧永光元年以後軍
  司馬任
       劉 勃明帝泰始四年由南康相任陳伯紹泰始五年任詳名宦  沈景徳元徽五年
  廣州刺史
  王鎮之武帝永初元年  劉 湛南陽人少帝景平元年江 恒元嘉二年以右軍長史任 程道惠元嘉五年由江夏内史任孔黙之魯郡人元嘉六年以尚書左丞任
  韋 朗元嘉十年任前青州刺史 陸 徽字休猷吳郡人元嘉十六年
  始興内史任
      陶愍祖秣陵人元嘉二十年以廷尉任劉道錫彭城人元嘉二十一年以揚烈將軍任
  宗 慤孝建初任詳名宦  王 翼孝建三年以御史中丞任王 琨琅邪人孝建中以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任
  費 淹大明二年交州刺史改 王翼之臨沂人大明六年以輔國將軍
  任
        袁曇逺永光初以南海太守任羊 希字泰聞南城人泰始三年以御史中丞任
  張 辨泰始四年以豫章太守任 孫超之泰始七年
  何 恢元徽初以撫軍長史任 陳顯達元徽二年
  劉 悛彭城人順帝二年以輔國將軍任
  湘州刺史
  顧覬之字偉仁吳郡人孝建三年以右衛將軍任
  劉休仁大明四年散騎常侍加號平南將軍任
  劉 韞泰始三年以侍中任  劉休若泰始五年加征南將軍任王僧䖍琅邪臨沂人泰始中任 王 藴元徽三年以侍中任吕安國廣陵人元徽時任
  荆湘二州刺史
  劉義宣孝武初授
  行廣州事
  李萬周
  湘州行事
  何慧文      庾佩玉昇明初刺史劉翽未至以長沙内史行府事
  越州刺史
  陳伯紹元徽初任    孫曇瓘元徽五年以屯騎校尉任胡羨生順帝初以員外散騎侍郎任
  始安太守
  顔延之景平中任詳名宦  蔡 孫濟陽人孝武中任
  始安内史
  王識之孝武末任    王 份字季文臨沂人
  始安荔浦令
  晏珍之大明中任
  零陵内史
  裴松之河東聞喜人永初中任 檀 超高平金鄉人孝武時任
  臨賀太守
  王 正臨沂人大明初任
  鬱林太守
  劉 勔孝建初任詳名宦
  交阯太守
  李耽之      卞 展
  九真太守
  劉 超
  西江督䕶
  劉 勔      陳伯紹
  交州長史
  江 攸
  交州行軍司馬
  蕭景憲      童林之元嘉中隨檀和之戰殁
  交州㕘軍
  姜仲基
  廣州治中
  荀齊文
  廣州别駕
  朱萬嗣
  巡行大使
  阮園客元嘉初員外散騎侍郎使交州李耽之元嘉初員外散騎常侍使廣州裴松之字世期聞喜人元嘉初國子博士使湘州
  振武將軍
  宗 慤元嘉中授
  
  湘州刺史
  王 奐武帝永明初以尚書右僕射任栁世隆字彦緒河東解人永明中鎮南
  将軍持節
       蕭子懋永明六年以後將軍任蕭 鋭字宣毅永明十年中郎將持節蕭寳晊明帝建武元年輔國將軍持節蕭寳覽永元二年輔國將軍持節 楊公則和帝初冠軍將軍持節
  廣州刺史
  趙景翼永明二年以少府任  劉 敕永明四年以始興内史任蕭惠林永明四年以鎮南長史任 劉 纘永明九年以太子左衞率任王 詡延興初以輔國將軍任 蕭季敞建武四年以征虜將軍任范 雲舞隂人永元初以始興内史任顔 翻永元元年以始興内史任沈徽孚永元三年以驃騎將軍任 鄧元起和帝初以冠軍將軍任
  交州刺史
  李叔獻高帝建元元年以試武平太守任
  劉 楷永明三年以大司農任 房法乗永明六年以始興太守任伏登之永明八年以建武將軍任 申希祖隆昌初以輔國將軍任宋慈明延熈初以九真太守任
  越州刺史
  臧靈智永明初以寧朔將軍任 費延宗永明六年以羽陵監任陳僧授永明八年以振威將軍任 沈 陵永元元年以征虜將軍任
  荆湘二州刺史
  蕭 嶷建元初持節兼領南蠻校尉
  行湘州留事
  江 謐濟陽考城人建元元年 劉 坦永元末以輔國長史長沙太守任
  始安内史
  裴昭明永明間任詳名宦  崔 偃清河武城人
  張欣時
  始安荔浦令
  歐陽僧寳字士章臨湘人
  零陵内史
  王 份      范 雲明帝時任
  鬱林太守
  徐超之東海郯人永明中任
  永平太守
  劉熈之
  綏建太守
  卞 彬字士蔚濟隂宛句人永元中兼平越長史任
  西江督䕶
  周世雄北蘭陵人永元中任
  
  桂州刺史
  染 朗武帝天監中任舊志作菜朗周靈起安城人以通直散騎常侍任崔靈恩清河武城人以明威將軍任
  湘州刺史
  夏侯詳譙郡人天監三年  栁 惔字文通河東解人天監五年
  南将軍使持節
      栁 忱字文若惔弟天監六年加輔國
  将軍持節領
      昌義之烏江人天監八年加征逺將軍
  任十五年再任
      王珍國字徳重沛國相人天監九年
  衛將軍使持節
      蕭深業字静曠天監十五年以丹陽尹
  任
        蕭 象字世翼天監中加輕車將軍任元願達普通中散騎常侍使持節平南將軍
  蕭 譽太清二年以䕶軍將軍任 王 琳元帝時任詳名宦蕭 循承聖元年以征南將軍任
  廣州刺史
  蕭 昻天監十六年   蕭 勵字文約大通元年
  盧安興大同初任    蕭 映字文明大同中任
  蘭 欽大同中任    蕭 勃大寳初以定州刺史任王 琳承聖初以湘州刺史改
  交州刺史
  李 凱天監初任    李 畟天監中任
  蕭 諮      楊 㬓大同中任
  袁曇緩
  越州刺史
  陳 侯大同中任
  定州刺史
  蕭 勃
  成州刺史
  王懐明
  衡州刺史
  蕭 昌字子建天監九年
  都督諸州軍事
  樂 藹天監初冠軍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兼督廣交越三州
  栁 惲天監八年任詳名宦
  蕭 昌天監中輔國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兼督廣交越桂四州
  蕭元簡字熈逺天監十三年領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都督廣交越三州蕭 機字智通普通元年寧逺將軍湘州刺史都督湘衡桂三州
  元景隆普通中平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都督廣越交桂等十三州元景仲大通中宣惠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都督廣越交桂等十三州太清二年再任
  蘭 欽大通中智武將軍改衡州刺史都督衡桂二州
  張 纘大同九年宣惠將軍改湘州刺史都督湘桂東寧三州
  蕭方矩太清初湘州刺史兼督湘郢桂寧成合羅七州
  淳于量承聖元年安逺將軍桂州刺史都督桂定東西寧四州
  王 沖承聖中雲麾將軍衡州刺史都督衡桂成合四州
  王 琳敬帝初湘郢二州刺史兼都督諸軍
  行廣州事
  王 勱大同中任詳名宦  孫 瑒字德璉吳人元帝時以東莞太守兼
  監湘州事
  王 沖大同初以武威將軍長沙内史兼元帝時再任
  孫 瑒元帝末以智武將軍兼
  始安太守
  裴 邃詳名宦
  臨賀内史
  歐陽頠
  零陵太守
  孫 謙字長遜東莞莒人天監六年輔國將軍任
  蕭子恪字景沖蘭陵人天監中明威將軍任
  周宏直字思方安城人元帝末任
  鬱林太守
  荀 裴潁隂人天監初征俚賊為流矢所中死
  合浦太守
  龔 蔿元帝時任
  
  桂州刺史
  吳 超字逸世泰郡人   錢季卿
  湘州刺史
  華 皎晉陵人文帝天嘉初任 陳叔卿字子弼宣帝太建九年
  廣州刺史
  陳叔堅字于成大建七年任  馬 靖太建中任
  陳方慶太建中任
  交州刺史
  歐陽盛      楊 縉華隂人
  都督諸州軍事
  歐陽頠武帝永定元年鎮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都督廣交越成定合等十九州徐 度安陸人天嘉元年鎮南將軍湘州刺史都督湘沅武巴郢桂六州歐陽紇天嘉中安逺將軍廣州刺史都督廣交越成定合等十九州
  吳明徹字通明泰郡人光大元年安南將軍湘州刺史都督湘桂武三州沈 恪太建初任詳名宦
  陳方泰太建四年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都督廣衡交越等十九州
  沈君高吳興人大建八年寧逺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都督交廣等十八州推心撫馭甚得民心
  陳叔文後帝至徳二年信威將軍湘州刺史都督湘衡桂武四州
  陳叔慎字子敬正明元年智武將軍湘州刺史都督湘衡武桂四州
  交阯招慰使
  阮 卓天嘉元年詳名宦
  先勝將軍大都督
  王 猛太建中詳名宦
  都督衆軍
  章昭達太建初授詳名宦
  監軍
  徐 儉東海郯人太建初監章昭達討歐陽紇
  
  桂州總管
  周法尚文帝開皇十年任詳名宦 令狐熈開皇中任詳名宦侯莫陳頴仁壽二年任詳名宦
  潭桂二州總管
  乞伏慧開皇中任詳名宦
  廣州總管
  韋 洸開皇十年任詳名宦  席代雅開皇十二年
  田 式馮翊下邽人開皇中任
  嶺南安撫大使
  周法尚開皇九年以永州總管兼 何 稠開皇中授詳名宦
  巡撫嶺南
  韋 洸開皇間任    裴 矩聞喜人開皇十年以給事郎充
  桂州刺史
  權武煬帝大業初任詳名宦
  桂州長史
  王文同開皇中任
  桂州司馬
  李百藥博陵安平人文帝時任
  南定州刺史
  宇文㢸洛陽人開皇初以黄州刺史轉
  欽州刺史
  𡩋長真欽江人開皇末任兼轄鬱林始安二郡
  始安太守
  權 武大業中以刺史改
  始安郡丞
  李襲志
  交阯太守
  丘 和大業中任
  交阯司法書佐
  高士廉
  合浦太守
  𡩋 宣
  永平郡丞
  裴 肅字神封聞喜人大業初任
  鬱林鬱林令
  魏 毗𢎞農人
  行軍總管
  王世積開皇十七年以上柱國討桂州李光任
  虞慶則開皇十七年以右武候大將軍領桂州道
  權 武開皇時任    蘇孝慈仁壽初任詳名宦劉 方仁壽二年授詳名宦
  檢校廣州道行軍總管
  慕容三藏開皇十一年任詳名宦
  行軍長史
  敬徳亮仁壽初隨劉方討李佛子
  行軍司馬
  李 綱仁壽初隨劉方討林邑
  
  桂州都督
  李襲志高祖武徳中任詳名宦 李宏節太宗貞觀中任
  張寳徳貞觀中任    栁楚賢沖父虞鄉人貞觀中任劉伯英高宗永徽中任   禇遂良顯慶中任
  裴懷古武后長安中任詳名宦 裴伷先中宗時任詳名宦王 晙景龍末任詳名宦  楊茂謙元宗開元中以河北道按察任李尚隱開元三年任詳名宦  光楚客樂安人開元中任張九齡開元中任詳名宦  劉 繕
  容州都督
  張元遇武后時任
  交州都督
  王志逺武徳中任    李大亮京兆涇陽人貞觀初任
  李道彦貞觀中任    杜正倫洹水人貞觀中任
  栁楚賢貞觀中任    柴哲威晉州臨汾人高宗時任郎餘慶定州新樂人高宗時任
  嶺南道節度使
  何履光天寳間任    張九臯曲江人天寳中任韋利見肅宗乾元初任   張 休代宗初任
  楊慎微      徐 浩越州人大厯二年任李 勉大厯四年任詳名宦  吕崇賁大厯七年由太府卿任路嗣恭大厯八年任詳名宦  張伯儀魏州人大厯十一年任元 琇徳宗建中三年  杜 佑興元初任詳名宦李 復貞元五年任詳名宦  薛 珏貞元中由太子賔客任王 鍔太原人貞元十一年 趙 植京兆人貞元十九年鄭 絪字文明滎陽人順宗時太子賔客禮部尚書任
  楊於陵字達夫𢎞農人憲宗元和初由户部侍郎任
  趙 昌字洪祚天水人元和間任 徐 申貞元中任詳名宦
  崔 詠元和中任    崔 能字子才清河人元和中任孔 戣元和十二年任詳名宦 鄭 權穆宗長慶三年崔 植字公脩清河人   胡 証河東人敬宋寳厯間任李 憲文宗太和初任詳名宦 崔 䕶字殷功清河人
  崔 珙太和中任詳名宦  王茂元濮州人太和七年
  李從易      盧 鈞太和九年任詳名宦盧 貞武宗會昌中任   韋正貫宣宗大中時任
  韋 曙大中間任    崔龜從
  楊 發字至之馮翊人大中間任 李承勲大中十二年
  紇干泉      韋 宙懿宗咸通中任詳名宦以下改
  嶺南東道節度
      蕭 倣咸通中任詳名宦鄭從讜咸通中任詳名宦  韋 荷京兆人僖宗乾符中任
  李 迢乾符中任    陳 珮
  劉崇龜滑州人昭宗大順初任以下改清海軍節度
  李知柔乾寧三年   徐彦若光化三年
  劉 隱天祐元年
  嶺南西道節度使
  蔡 京咸通三年   鄭 愚咸通三年任詳名宦康承訓靈州人咸通四年  張 茵咸通五年以容管經畧使任
  張 鵬徳興人    辛 讜乾符中任詳名宦
  滕從冕      張從訓中和中任
  崔 焯      周 岳
  李 鐬      葉廣略天祐三年以留後任
  嶺南五府經畧使
  李尚隱開元中以廣州都督兼 盧 奐天寳初任詳名宦
  桂管觀察使
  黎 幹戎州人大厯五年任  李昌巙大厯七年任詳名宦孫 成武水人大厯中以蘇州刺史任盧 嶽范陽人
  裴 腆貞元中任    齊 映南陽人貞元七年
  顔 証貞元中任    王 拱貞元中任
  韋 武貞元十九年   房 啓河南人琯之孫元和中任
  張文規河東人    殷 侑陳州人元和中由諌議大夫出
  任
        馬 總元和八年任詳名宦蕭 祐字祐之蘭陵人元和中任 裴行立元和千二年任
  杜式方字考元萬年人元和十五年以太僕卿任
  嚴 謨長慶中任    李 渤寳厯初任詳名宦
  劉栖楚寳厯中任    蔣 係義興人太和中任
  李 翺太和中任    韓 佽太和中任詳名宦
  盧 匡      令狐定字履常華陽人太和末由檢校
  右散騎常侍任
      馮 審東陽人開成四年以諫議大夫
  任
        李 珏淮隂人㑹昌初任元 晦河南河内人㑹昌中任 張 鷟字文成深州人
  楊漢公字用乂虢州𢎞農人  韋 瓘字茂宏萬年人大中中任鄭 亞字子佐滎陽人大中中以給事中任
  張 固大中中任    鄭 愚咸通初任
  嚴 譔鹽亭人咸通中任  李 叢咸通中任
  李 瓚乾符中任    張禹謨乾符中任
  桂州經畧使
  邢 濟乾元時任    周元静乾寧初任詳名宦劉士政乾寜二年任
  静江軍節度使
  劉士政光化三年以經畧改  李 瓊光化末馬殷兼有桂管表瓊為刺史尋遷任
  容管經畧使
  張獻恭平陸人建中二年由太府卿任陳仁琇
  李 抗      侯令儀
  耿慎惑舊志作耿容州今按冊府元龜補名
  元 結乾元初任詳名宦  長孫全緒
  王 翃大厯中任詳名宦  杜 佑大厯中任
  戴叔倫貞元初任詳名宦  王 鍔貞元中任
  房 啓貞元末任    韋 丹元和初任詳名宦竇 羣字丹列京兆金城人元和中以開州刺史任
  房 濟      崔 鄲清河武城人元和時任陽 旻平州人元和中任  嚴公素長慶初任
  王 球大中時任    宋 涯大中十一年
  張 茵咸通中任    謝 肇廣明初任詳名宦
  李景仁      崔 焯中和中任
  何 鼎廣州人    張 同燉煌人
  容管觀察使
  龎巨昭一作曦詳名宦
  寧逺軍節度使
  龎巨昭乾寧四年以蓋寓遙領巨昭為觀察知留後事天祐二年
  邕管經畧使
  孫公器武水人貞元中任  董 貞由袁州刺使任
  路 恕京兆人元和初任  韋 悦元和中任
  徐 申元和中任    李 位宗室元和間任舊志作李佃裴 恭字肅夫解縣人   崔 詠
  崔 結長慶初任    董昌齡太和間任
  段文楚汧陽人宣宗時任入為金吾將軍咸通初再任
  李 䝉      李宏源咸通中任
  安南都䕶本管經畧招討等使
  劉延祐彭城人武后時任  光楚客開元中任
  輔良交建中初任    高正平貞元中任
  趙 昌貞元七年任後裴泰被逐再任裴 泰貞元中任
  張 應河間人貞元中任  馬 總元和四年
  張 舟吳郡人元和中任  裴行立元和中任
  李象古元和中任    桂仲武元和中任詳名宦韓 約朗州武陵人太和初任 田 早北平人太和中任馬 植字存之開成初任  裴元𥙿㑹昌四年任
  田在宥北平人    武 渾㑹昌中任
  李 琢大中中任    王 式大中十二年任詳名宦李 鄠咸通元年   王 寛咸通二年以監州防禦使任蔡 襲咸通三年   宋 戎咸通四年
  高 駢咸通五年任以下改静海軍節度
  髙 潯      曽 衮咸通中任
  嶺南撫慰大使
  李 靖武徳二年任詳名宦  元無竭武徳二年以前鹿城令任李宏節貞觀七年以大理少卿任 張元素貞觀七年以太子中允任長孫師貞觀七年以都水使者任
  嶺南巡察使
  唐 臨貞觀中任詳名宦  段寳元貞觀二十年以霍王府長史任張開諒貞觀二十年以滄州别駕任張文㑹貞觀二十年以同州别駕任宋 璟開元四年以廣州都督兼
  嶺南採訪使
  宋慶禮武后時任詳名宦
  嶺南招慰使
  李 琨武后聖厯中任
  嶺南道宣勞使
  𡩋悌原光天元年以諫議大夫任
  嶺南道宣撫使
  周利貞光天二年以廣州都督任
  嶺南按察選補使
  張九齡開元中任
  嶺南採訪處置使
  李朝隱開元中任詳名宦
  嶺南選補使
  徐 浩天寳中任
  嶺南等道黜陟使
  韋見素字令微京兆人天寳五年任衞 宴建中元年以禮部員外任
  嶺南監法處置等使
  宇文審天寳中任詳名宦
  嶺南宣慰使
  莫藏用大厯二年以比部員外郎充
  嶺南等道宣慰安撫使
  蕭 復興元初任
  桂永等州經畧大使
  張元遇武后延載元年
  安南邕管宣慰使
  宋 涯大中十一年
  交州大總管
  丘 和武徳初任詳名宦
  龔州道行軍總管
  張士貴貞觀七年任詳名宦
  襄州道行臺
  李孝恭詳名宦
  荆州大都督
  李 瓌詳名宦
  高羅總管
  馮 盎詳名宦
  監軍御史
  李 嶠詳名宦
  南尹州都督
  李光度武徳中任
  嶺南節度副使
  崔 表清河人    李 焜
  崔 鉅博陵人    鄭 顗滎陽人
  栁 玭華原人    林 藻字緯乾莆陽人
  嶺南西道節度副使
  李行素
  嶺南節度判官
  裴 郕      張仲膺
  宗 仲代宗時任詳名宦  張仲孚
  吕 恭      劉 璨
  姜孟京
  嶺南節度軍司馬
  韋 迢      伊 慎大厯中詳名宦
  嶺南節度推官
  薛 晏
  嶺南節度支使
  崔 整
  嶺南觀察衙推
  張 涓始興人
  桂州觀察副使
  路 貫㑹昌初任
  桂州都防禦判官
  吳武陵貴溪人寳厯初任
  桂管觀察判官
  蘇 澣武功人開元中任  李商隱河内人大中中任
  桂管觀察推官
  崔 實
  桂管觀察支使
  薛堅石乾符中任詳名宦  袁 蕃
  桂管觀察書記
  栁 璧字賔玉京兆華原人乾符中任
  静江軍節度副使
  陳可璠
  静江軍指揮使
  王建武
  容管經畧判官
  李 羔
  容管經畧推官
  李慶之      裴 印
  邕管經畧巡官
  裴希顔      楊洞潛
  安南副都䕶
  楊元琰
  安南經畧判官
  杜 驤
  安南兵馬使
  趙 均貞元中任
  桂州刺史
  李 震      李 良
  權若訥      魚孟威咸通中任詳名宦
  桂州長史
  李尚儀      于 邵字相門萬年人徳宗時任韓叡素
  桂州司馬
  曹元静      李 晙
  桂州司功叅軍
  陸 秩
  桂州司法㕘軍
  鄭思忠      楊 譚
  始安太守
  羅希奭
  梧州刺史
  張 綺      李 抗
  鄭 畋咸通中任詳名宦  李 漳
  梧州㕘軍
  韓 益
  賀州刺史
  武 充字虚受貞元十三年 李 邰詳名宦
  李 回字昭度    崔 䪻
  韋保衡京兆人乾符中任
  賀州司馬
  韓思彦南陽人上元中任  王端章
  賀州司户㕘軍
  馬 勛
  賀州鎮遏使
  劉 謙
  賀州軍事判官
  張汝弼
  栁州刺史
  栁宗元元和十年任詳名宦  王 遂咸陽人
  董 岳乾符中任    蘇仕評大順初任
  栁州司馬
  孔温𥙿魯人大中間任
  栁州司户㕘軍
  蔡廷玉昌平人建中三年  沈 𥫃文宗時任
  劉 蕡昌平人太和間任
  富州刺史
  崔 密博陵安平人
  富州司户㕘軍
  李 邕字泰和江都人
  昭州刺史
  敬超先天寳間任詳名宦  張 撝曲江人
  李日敷      張 愻
  李 珏㑹昌中以桂管觀察任
  昭州司馬
  劉崇望      李則之貞元八年
  昭州司户㕘軍
  令狐通      盧藏用字子潛幽州范陽人開元初任後遷黔州長史
  䝉州刺史
  李 漳
  樂州刺史
  江齊賢武徳中任
  融州刺史
  歐陽世普     莫休符開建人光化中任
  昆州刺史
  沈 遜
  容州刺史
  厲文才東陽人貞觀初任  房孺復河南人永隆初任李 復貞元初任兼本管招討使 唐 持字徳守晉陽人
  容州長史
  裴 鶠
  容州司馬
  張鳳初始興人
  容州留後
  李 牢以經畧判官權
  容州兵馬使
  崔方實元和十年任詳名宦  蔡少卿元和間任
  白州長史
  崔 逺
  邕州刺史
  于 達      趙良金
  李元宗長慶初任
  邕州司馬
  李 仁咸通中任
  邕州録事叅軍
  衡方厚太和初任
  義州刺史
  陳仁瓘
  藤州刺史
  李曉庭大厯初任詳名宦  崔叔獻
  藤州别駕
  李文𰖍
  横州刺史
  杜正倫      林 著莆田人貞元中任
  横州司馬
  張大安魏州繁水人光宅中任
  象州刺史
  秦元覽      成 匝
  韋 挺      栁 奭蒲州解人顯慶二年韋 滂南海人
  象州司法㕘軍
  李楚珪
  貴州刺史
  吳懷忠天寳元年任   謝 雕元和間任一作鵬
  宜州刺史
  蘇仕評大順三年   蘇日朝仕評子
  宜州長史
  李政藻
  賓州司户叅軍
  姚 璹      韋保乂
  桂州朔陽令
  李 湜渤海人寳厯元年任  沈 彬
  莊敬質大中中任
  全義令
  盧 遵元和中任    韋必復大中中任
  臨桂丞
  朱 璟
  永州湘源令今全州地
  劉知剛彭城人元和中任  鄭君嶷
  湘源主簿
  衞之武安邑人元和間任
  梧州戎城丞
  張宏顯
  戎城主簿
  張克儉      張克和
  賀州臨賀令
  鄭冠卿
  臨賀尉
  楊 憑字虛受𢎞農人憲宗時任
  昭州平樂令
  張仲建曲江人    張季延曲江人
  平樂尉
  韋 陟字殷卿杜陵人
  永平令
  張仲嗣始興人
  恭城主簿
  張 衢曲江人
  䝉州正義令
  張克紹始興人
  龔州陽川主簿
  張 援
  容州北流令
  袁 晰
  鬱林州興業令
  盧奉祐耒陽人
  五代楚 南漢 南唐
  静江軍節度使
  馬 賨殷弟後梁乾化二年 馬希杲後唐明宗時任
  馬希瞻
  知桂州事
  馬 存殷弟以永州刺史任  馬希隱殷少子以領静江節度副使任
  知容州
  姚彦章
  知全州
  彭 玕楚王希範時任
  湘源令
  趙 信河東人
  昭州刺史
  吕師周後梁開平中任
  䝉州刺史
  許可瓊後周廣順初任
  横州刺史
  姚彦章後梁開平中任
  静江軍節度支使
  潘元珪
  馬步軍都指揮使
  吕師周
  桂州刺史
  李承進南漢時任
  昭州刺史
  田行稠
  賀州刺史
  陳守忠
  梧州刺史
  劉 曜
  貴州刺史
  劉傳古南漢劉晟乾和中任
  容州都指揮使
  鄧存忠
  知全州
  張 巒南唐官後周廣順初以黒雲指揮任
  潭廣和叶使
  韋 戩後梁乾化二年以右散騎常侍充












  廣西通志卷五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五十一
  秩官
  
  廣南西路轉運使隨軍計度及運副運判並列
  王 明太祖開寳三年任詳名宦 潘 美開寳五年任詳名宦尹崇珂開寳五年任詳名宦  徐 澤開寳六年任
  許仲宣開寳中任詳名宦  邊 珝太宗太平興國初任詳名宦周 渭太平興國二年任詳人物 髙象先
  時 戴      劉元吉
  康 戩字休祐髙麗永寧人以知江州任
  李中庸      張 觀字仲賔常州毗陵人淳化中任陳堯叟至道初任詳名宦  李惟清下邑人至道二年
  李擇言      董龜正
  盧之翰字維周祁州人真宗咸平三年
  凌 策字子竒宣州涇人咸平中任李歸一
  馬 璉咸平中任    舒 貴
  薛 顔景徳四年以虞部員外郎同勾當
  何 亮      樂黄目字公禮宜黄人大中祥符中以
  工部員外郎任
      俞獻可
  髙惠連      董 翺
  胡 則天禧中任詳名宦  章 頻
  鄭天益仁宗天聖中任   王 湛
  髙 嚴      王惟正
  張 介      崔 軻
  夏侯彧      栁 冘景祐二年以都官郎中任
  韓 居      梁 載
  魏 瓘詳名宦    周 陵以金部員外郎任
  杜 杞詳名宦    髙易簡
  蕭 固皇祐初任詳名宦  劉文炳
  孫 資      孫 抗皇祐中任詳名宦王 罕皇祐中任詳名宦  蘇安世字夢得開封人至和中任宋 咸字貫之建陽人嘉祐初任 劉 牧
  董 詢      李 寛字伯強
  孔延之字長源新淦人   宋 迪
  曾 楷      蕭世範字治藩龍泉人嘉祐間任
  章 峴浦城人    張道宗
  許 抗      杜 璞
  康 衛神宗熈寜間任   張 覲
  上官塏      李平一
  許彦先      周 沃
  蔡 熚      苗時中詳名宦
  陳 倩元豐初以直集賢院任 石 𢋫同安人
  張 頡詳名宦    謝仲規
  朱彦博字元施萍鄉人   馬 黙字處厚單州城武人
  范子儀      王子淵
  程 節字信叔浮梁人   劉 回
  楚 潛元豐中任    髙 鎛
  李 湜      董敦逸字夢授吉州永豐人元祐中任
  程之才      毛 漸字正仲江山人進士
  程遵彦字之邵    孫 賁
  譚 掞字文初曲江人   李熈載字伯先徳慶人元符中任
  張景温      鮑 由字欽止處州龍泉人徽宗時任陳 遘崇寜間任詳名宦  鍾 伷字少游龍南人致和中任
  周 誼      田 望
  吕 源宣和時任    曹 邁宜春人進士
  李昇之欽宗靖康時任   劉彦適髙宗紹興初任
  張 頴      陳 兖兖舊志作衮
  趙子巖      韓 璜
  劉 鵬      曾 幾字吉甫河南人
  朱 芾      王次翁詳名宦
  趙 戩      范寅秩
  李紹祖      許 忻
  李利用      逢汝霖安仁人
  方 滋      陳 璹
  王利用      曹 繹
  侯 憲      周 茂
  王孝先      鄧 柞字成材沙縣人進士鄧 酢字賔禮始興人紹興間任 姚孝資
  張仲欽孝宗乾道初任   鄭安恭
  鄧 深      詹儀之字體仁嚴陵人進士淳熈中任
  龔 濤      朱 杞
  趙公澣      胡廷直
  王光祖      朱晞顔字子淵休寧人
  髙 繹      黄 灝字康伯南康都昌人光宗紹熈
  間任
        趙善政
  陳昭嗣      吳 獵寧宗時任詳名宦方崧卿字季申莆田人進士慶元中任葉元潾
  劉 及      逢維石
  詹體仁嘉泰中任詳名宦  王宗孟
  周明仲      胡 槻字伯圓廬陵人
  汪徳範      管 湛臨川人
  張幼厚      張時舉
  方信孺嘉定中任詳名宦  陳孔碩字膚仲侯官人嘉定中任羅 愚字季能江西崇仁人  徐天麟字仲祥臨江人進士嘉定中任凃 疇理宗紹定間任   顔頤仲字景正漳州人嘉熈初任唐 璘字伯玉古田人   劉徳之
  黄 棆      林季友
  姚希得淳祐間任詳名宦  朱瑞學
  王資之      王 允
  陳 鞏      張斗南
  曾宏正
  廣西提點刑獄
  李 頴      李居中
  周約仁      宋可觀
  李 凝      李 𪰙
  燕 肅字穆之益都人以中侍御史任韓 奕
  黄宗旦      許 申字維之潮陽人景祐中任
  成正中      許 式
  葉 參      史 化
  魏 瓘      沈 同
  柴貽正      牛昭儉
  徐 的詳名宦    徐 起字豫之鄄城人以知楚州改任
  馬宗懿      田 瑜字資忠壽安人康定中任
  樹 兹      李永徳
  杜正平      劉文炳
  潘師旦      錢祐之
  李上交      朱壽隆皇祐中任詳名宦潘 夙字伯恭大名人   王 琚字彦温嘉祐中任李師中嘉祐中任詳名宦  馬仲方
  杜千能      余 藻
  章 峴      羊 奭
  崔 靜      李宗儀
  馬 圯      宋 球熈寧間任
  許彦先      劉宗傑元豐初以祕書丞任彭次雲元豐初以屯田員外郎任 李 湜
  關 杞錢塘人    劉 拯字彦修南陵人元豐中任
  方 䝉      劉 䝉詳名宦
  陸 濟      梁子美
  張景温      許端卿
  曹 輔字子方紹聖間任  何康直
  練 定      劉 川
  索 述      唐 最
  黄 育      馮大臨
  侯 煥      李茂誠
  尚用之      程不器
  李之紀      楊 景
  林 正字明輔仙遊人大觀中任 宋孝先
  董 弅紹興初任    韓 璜
  郭孝友字次仲龍泉人   王 珏
  李 宷      劉湛之字明甫
  李仲鰲廣徳人    李作達
  路 彬詳名宦    余良弼字巖起順昌人
  吳彦彰      黄應南
  田如鼇南康人進士紹興間任 曹 繹
  彭 合      王孝先
  方師尹字民瞻弋陽人紹興中任 胡 襄
  滕 㢗      張 維字振綱劍浦人乾道初任李 椿乾道中任詳名宦  周自強字勉仲江山人
  林光朝字謙之莆田人   廖 蘧字季能南劍人淳熈中任
  詹儀之      林 栗字黄中福清人
  梁安世字次張括蒼人   王正己
  胡廷直      鄭 丙
  趙伯逷淳熈中任    吳宗旦字宜之延陵人紹熈初任傅 淇字滕之仙遊人紹熈中任 徐 詡字七敏浦城人
  李孟傳慶元中任    熊 飛
  孫紹逺      王寅祖
  范應鈴嘉定中任詳名宦  楊 方字子直長汀人嘉定中以直寳
  謨閣任
       管 湛
  沈汝一      胡長卿
  張 玠      趙希仁
  趙希繩      張 埏
  王正功      曾 集
  趙彦𲁆      陳 昕
  髙商老      吳純臣詳名宦
  方信孺      崔與之嘉定中任詳名宦
  郭 贇      韓 磊
  葉大亷      張 釡
  董 槐淳祐六年任詳名宦  黄 烈淳祐中以朝請郎任楊大異景定中任詳名宦  鄧得遇咸淳中任詳名宦
  知桂州
  樂繼能開寳中任詳名宦  張 頌開寳間任
  李 訦字誠之晉江人太平興國間以寳謨閣待制任
  魏廷式淳化間任詳名宦  符 嗣
  劉守鈞以左拾遺權   辛餘慶以殿中試御史權
  許昌裔      栁 開淳化元年任詳名宦
  宋 覃      王 順
  李昭業      曹克明大中祥符初任詳名宦侍其曙字景升真宗時以惠州刺史任舊志作傅其貞
  髙慎微尚書都官員外郎任兼巡檢捉賊使
  田紹忠由東頭供奉官閤門祗候任田 丙
  于大成      馮伸巳寳元初任詳名宦
  任 旻      周 揆由尚書職方員外郎任陳 曙髙郵人皇祐初以崇儀使任兼兵馬鈐轄
  余 靖皇祐中任詳名宦  蕭 固皇祐中任
  吳 及嘉祐六年以尚書户部員外郎直昭文館任
  李師中嘉祐七年   陸 詵嘉祐中任詳名宦張 田治平中任詳名宦  蕭 注熈寧初任詳名宦元積中熈寧初由司封郎中直史館任潘 夙熈寧間兩任
  沈 起字興宗明州鄭人熈寜六年任劉 彞字執中福州人熈寜七年加直
  史館任
       石 鑑熈寧八年任詳人物孫 構字紹先博平人熈寧九年以右諫議大夫任
  趙 卨字公才卭州依政人熈寧十年以招討副使任
  曾 布南豐人元豐元年以龍圖閣待制任
  張 頡元豐二年   熊 本元豐五年任詳名宦苗時中元豐七年   孫 覽髙郵人元祐五年以寳文閣待
  制任
        謝 麟元祐中任詳名宦胡宗回字醇夫晉陵人紹聖初以直龍圖閣任
  程 節紹聖四年   王祖道崇寧三年以集賢殿修撰任度 政大觀二年以徽猷閣待制任張 莊應天人大觀二年以徽猷閣待
  制任
        程 鄰大觀四年以直祕閣任鍾 伷政和六年   王 覺以朝請大夫任
  周 穜以右文殿修撰任  張 諤字直甫金壇人政和七年以右
  文殿修撰任
      毛 衍政和八年以直龍圖閣任鄧 根邵武人重和初任  蔡 懌宣和二年
  吕 源宣和七年以直龍圖閣任 周 因字與道浦城人靖康元年許 中字與極樂平人建炎初以直徽猷閣待制任
  知静江府
  劉彦適紹興三年以右朝散大夫任李彌大紹興六年任詳名宦胡舜陟字汝明績溪人紹興中兩任沈 晦紹興八年任詳名宦張宗元方城人紹興十二年以寳文閣直學士任
  方 滋紹興十八年   陳 璹紹興二十一年余良弼紹興二十二年  吕愿中紹興二十三年任詳名宦施 鉅紹興二十五年以資政殿學士左中大夫任
  李如岡紹興二十八年以右承散郎任向伯奮隆興元年
  何 佾字徳獻龍泉人隆興二年以直祕閣任
  張孝祥乾道元年任詳名宦  張 維乾道二年
  李 浩乾道六年任詳名宦  范成大乾道九年任詳名宦詹儀之淳熈二年任十二年以敷文閣待制再任
  張 栻淳熈二年任詳名宦  劉 焞眉州人淳熈五年王卿月淳熈八年以奉議郎直祕閣任應孟明淳熈十六年任詳名宦趙 思字再可常熟人紹熈二年以朝議大夫任
  朱晞顔紹熈五年   張 玠慶元二年任四年除直徽猷閣
  再任
        李大異慶元五年以承議郎直祕閣任張貴謨嘉泰元年以朝請大夫直敷文閣任
  蔡 戡嘉泰初任    詹體仁嘉泰三年
  趙善恭字作肅開禧元年以朝議大夫直煥章閣任
  王 容開禧二年以大中大夫任 黄景說嘉定元年以直祕閣廣東運判
  遷任
        章 戡嘉定三年
  管 湛嘉定六年由本路運判除直祕閣任
  趙崇憲嘉定八年任詳名宦  范克信嘉定間任詳名宦鄒應龍字景初泰寜人嘉定十年以煥章閣直學士任
  胡 槻嘉定十三年任十五年除集英殿修撰再任
  錢宏祖寳慶元年以朝散大夫本路提刑直寳謨閣任
  趙崇謨字履規寳慶三年以直寳謨閣任紹定中
  丁 黼再任紹定四年以中奉大夫直
  張 琮敷文閣任端平元年 趙思恕以朝散郎任字季仁長樂
  人端平元
       顔頤仲年以直煥章閣任嘉熈二
  年
        徐榮叟以朝奉大夫直祕閣任字
  茂翁浦城人
      徐清叟嘉熈二年以集英殿修撰
  任字真翁榮
      曽用虎叟弟嘉熈三年以集英殿修撰趙 范任嘉熈中以朝議大  黄自明夫直華文閣任衡山人嘉
  熈
        謝 逵四年任淳祐元年以朝請
  大夫
        蔡 範直祕閣任淳祐元年任二
  年除
        董 槐直敷文閣再
  李曾伯淳祐四年以朝議  姚希得大夫集英殿
  鄧 坰脩撰淳祐六年淳祐九年
  胡 頴詳名宦淳祐十年  徐敏子淳祐十二年以朝議大夫
  軍器監任寳祐
      趙汝暨二年任詳名宦寳祐印應飛二年以朝散大夫直龍圖閣
  朱禩孫景定間任    李 興
  鄧得遇咸淳中任    馬 塈徳祐間任詳名宦
  提舉廣西常平
  傅 燮      關 杞
  齊 諶元豐中任    劉 誼元豐中任詳名宦
  劉 何      錢 渙
  徐 常字彦和紹聖間任  譚 掞
  董 遵      莊 徽
  陳中復      王 蕃
  吕 汴      吕 渭
  張書言      王舜舉
  劉坦之      豐 𦶜開慶初任
  提舉廣東西茶鹽
  綦毋慮高要人宣和五年
  廣南東西路安撫使
  陳堯叟咸平中任    曹利用景徳四年任詳名宦
  張 煦景徳中任    孫 沔皇祐間任任詳名宦
  廣南東西路體量安撫經制賊盜
  楊 畋新泰人皇祐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直史館任
  章 惇熈寧間任
  廣西安撫使
  蕭定基詳名宦    周 沆詳名宦
  劉 亮紹興三年
  黔南經畧安撫使
  張 莊
  宣撫荆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
  狄 青皇祐四年任詳名宦
  廣西宣撫使
  吳 敏字元中真州人紹興元年置司栁州兼湖南路
  趙 葵字南仲寳祐二年任按舊志作廬陵趙蔡無考
  廣南東西路宣諭使
  明 槖紹興四年以監察御史任
  廣西桂宜融邕諸州都廵檢使谿峒及縣砦廵檢附
  李崇矩字守則上黨人太平興國初以左衞大將軍任
  謝徳權字士衡福建人咸平二年加閣門祇侯任
  張崇寳景徳中任邕桂二州  曹克明大中祥符中任詳名宦程化鵬大中祥符中任宜桂二州討撫水蠻
  樊 明大中祥符間任融州  李仲政景祐中任桂宜二州
  蕭 固慶厯中任    王世行皇祐中任詳名宦宋士堯皇祐中任詳人物  張君平磁州人以駐泊監押任容白等
  州
        孫懷用熈寧間遷谿峒
  徐伯祥廣西進士熈寧九年加右侍禁任白連欽三州
  張 甲字大用徳興人建中靖國初任黄 璘崇寧時任詳名宦劉惟忠大觀中為南丹谿峒蠻所害岑利疆大觀中任
  毛 炳乾道中任詳人物
  廣西桂邕等州安撫都監行營駐泊及單州以下都監並列王繼勲開寳間任詳名宦  朱 憲開寳五年平容州獠賊
  楊守珍景徳中任    馬 玉大中祥符間任
  王文慶大中祥符間任   馮伸巳天聖中任
  桑 懌寳元初任詳名宦  張日新慶厯中任詳名宦張 立皇祐初任詳名宦  張 拱皇祐中任詳名宦馬用之治平中以供備庫使任 王 竒元豐中任詳名宦
  廣西路諸州兵馬鈐轄
  張懷志慶厯間任    楊文廣皇祐初任詳名宦
  和 斌詳名宦    張 玉皇祐間任詳名宦蔣 偕字齊賢華州都縣人  張 整亳州鄼陽人
  李 定皇祐間任    温 嵩
  王正倫皇祐中任    王 權
  沙世堅淳熈中任    周 雲字從龍吉水人開禧間任婁鈐轄失名事詳馬塈傳
  桂州道行營都部署
  潘 美開寳三年任   尹崇珂開寳三年任
  廣桂宜融栁州招安捉賊使
  李重誨應州金城人雍熈間以忻州都巡檢改
  李徳用慶厯中任
  廣東西捉殺使
  劉 几皇祐中任詳名宦
  權荆湖東路安撫都總管
  岳 飛紹興二年任詳名宦
  廣西察訪
  董 必崇寧間任
  提舉廣西左右兩江峒丁
  李 棫紹興間任
  廣西轉運司主管文字
  張忠恕綿竹人嘉定間任  徐夢辛詳名宦
  廣西轉運幹官
  汪楚材字太初休寧人   柴中行詳名宦
  廣西提刑檢法官
  何 兌邵武人    汪 勲字鼎叔黟人嘉泰進士
  廣西提刑幹官
  梁 詔詳人物    黄 竑豐城人紹熈進士熊大經豐城人
  廣西經畧司主管機宜
  林 勲建炎間任詳人物  張 杓字定叟栻弟
  郭見義河南人乾道初任  韓 璧淳熈初任詳名宦
  廣西經畧司叅議官
  管 瀛字季登臨川人嘉定間任 邢友龍咸淳中任
  廣西經畧安撫幹官
  劉 芑詳名宦    胡廷直紹興中任
  李閎祖嘉定中任詳名宦
  廣西經畧司勾當公事
  劉 恕字道源筠州人熈寧初任
  準備差遣
  沈 炎字若晦嘉禾人   吳 獵淳熈中任
  準備將領行軍先鋒附
  陳 泰      孫 節皇祐中任詳名宦賈 逵詳名宦
  幹當公事
  李舜舉
  廣西節度判官
  孫立節崇寧間任詳名宦
  廣西節度推官
  馮邦懐保昌人
  桂州觀察判官
  梁順孫詳名宦
  桂州觀察推官
  龔待問神宗時任
  桂州通判
  向 綜字君章    周 約字中立嘉祐初以屯田員外任
  桂州司户㕘軍
  李忠輔皇祐間任詳名宦  蘇子元緘子熈寜中任
  桂州司法叅軍
  袁 抗詳名宦
  桂州教授
  徐 勣熈寧中任詳名宦  丁 璉字玉甫番禺人元祐六年
  静江府通判
  汪應辰字聖錫玉山人紹興中任 許子紹字聖紹歴陽人
  黄 瑜閩清人紹興中任  林斗南化州人
  錢 益東莞人進士淳祐間任 吳 億字大年蘄春人
  静江府推官
  劉元剛字容齋紹興間任  蕭 燧字照鄰臨江人紹興中任
  静江府司錄㕘軍
  冷應徵字公定分寧人
  静江府司户㕘軍
  胡昌齡廬陵人乾道間任  張 鋼字徳堅永新人淳熈進士
  静江府司法㕘軍
  鄭 鄖乾道間任    唐 清全州人理宗時任
  静江府司理叅軍
  饒祖堯字述古臨川人
  静江府教授
  江文叔乾道間任    陳 邕乾道間任
  姚宏中字安道海陽人進士嘉定間任徐一鳴豐城人寳慶進士
  臨桂令
  戴若納      苖時中
  梁 庚嘉祐間任    李 譯崇寧間任
  唐 鐸宣和間任    西門賞
  解 邁      劉 章
  陳舜韶乾道初任
  臨桂簿
  吳 楫字公濟崇安人孝宗時任 李閎祖嘉定初任
  興安令
  羅 震淳熈間任    蒲應龍景定中任
  靈川令
  王 洵字仁仲紹聖間任  王 潢乾道中任
  王 沆淳熈元年   黄疇若淳熈中任詳名宦
  朱彦博      鄭延年紹定四年
  李一馮衡陽人寳祐元年任
  荔浦令
  林 術皇祐間任    羅棐恭字欽若吉水人紹興間任梁弼直字朝輔髙要人紹興間攝任甘同叔字叔異豐城人淳熈進士
  荔浦丞
  康 寧
  荔浦尉
  梁弼直
  永福令
  楚順之      國希文
  駱仲舉      鄒 存
  吕令聞      陳彦敏
  宋龜年      黎揚休
  唐 開      雷受明
  梁 兵      黄 介
  唐孝頴      沈 旻
  孔彦説      韓 懿
  季維肖      薛時立
  趙不敏      梁世美
  孔瑞直      郭昌明
  滕 珂      雷文剛
  吳天信      陸 繪
  修仁令
  宋 韓      康 卿
  徐 復      萬良裘
  李堯卿      狄遵誨
  李 冰      曹 汭
  嚴昌裔      朱正之
  王景祥      王 沆
  甘 彦      楊 艿
  郭 唐      鄧 橰
  蔣温恭      欒起宗
  丁執奉      陶元之
  義寧令
  陶 迥崇寧元年   李青臣紹興間任
  曽 垓江西廬陵人淳祐五年
  理定令
  唐 時紹興中任詳人物  唐朝俊時子紹興間任
  理定尉
  袁 鳳字子儀奉新人乾道初任
  古縣令
  彭 周字叔牙廬陵人   康 寧由荔浦丞任
  髙 登紹興間任詳名宦  史 渭紹定間任
  陽朔令
  陶 弼詳名宦    上官凝
  張拱之      秦 直
  鄧邦彥      黎 至
  唐元範      栁 平
  王 原      李忠輔
  魏九言      錢景宏
  沈 介      李 端
  周 翊      張 謀
  管師漸      趙 渡
  楊祖道      張 格
  周志行      曾益柔
  葉安道      趙公衮
  李明之      戴克伍
  廖好義      向 維
  趙善琚      陸 庾
  柏 宇      翁 衞
  范 懌      錢傑之
  李 陶      呉廷瑞
  黎 亢      張景常
  謝純粹      王 輪
  王 俊      王 遵
  胡大常      李羽儀
  唐 光      林子震
  陽朔簿
  陶 弼慶厯中任
  陽朔尉
  王 翊
  知全州
  楊徽之字仲猷浦城人以著作佐郎任栁 開雍熙中任
  韓 甫由太常丞任   趙 昕景祐中任
  竇 元以太子中舍任   王文顯以西京左藏庫副使任姚日嚴以殿中丞任   郄士堯以殿中丞任
  王夢澤以殿中丞任   錢 郁以䘏刑副使任
  陸元嗣以右千牛衞将軍任  張孝隆以殿中丞任
  滕元錫以殿中丞侍御史任  尹 政以職方員外郎任
  霍 沖以國子博士任   錢 絳以西頭供奉官閣門祗錢若虛侯任以西頭供奉官閣王徳輿門祇侯任以東頭供奉蘇徳諒官閣門祗侯任以右 鄧 雅集英閣門祗侯任以東羅元輔頭供奉官閣門祇  雷孝傑侯任以東頭供奉官王化成任以西京左藏庫副使王若訥任以西頭供奉官閣王遵範門祗侯任以内   皇甫拱殿承閣門祗
  韓允昇侯任以東染院   趙 臨使任以洛苑使任
  王遵道以莊宅副使任以  馬仲方供備庫副使任以内劉永嗣藏庫副使任以   任拱之西京左藏庫副使任以王世行南作坊使任   劉 䇿嘉祐六年以左藏庫副楊永節使任治平元年任治平喬執中三年以供備庫副使秦日新熙寧三年以供備 陳 履庫副使任字希聖髙郵李時亮人熈寧中任以西京右劉用賔藏庫副使任
  薛 奕熈寧九年以左   馮 琳藏庫副使任元豐元年以供備髙遵易庫副使任以禮   黄 伸賔使任字世顯
  縣 艸以左朝散郎任    錢景恪以供備副使任
  王克謹紹聖二年以西京左藏庫副黄 𧛸使任元符二年以莊宅
  劉舜賔使任以文思    劉崇一使任以西京左藏庫
  許崇旦使任以藏庫    錢長卿使任以武節大
  邵 革夫任政和四年以武徳大  周 交夫任以武翼大
  夏文質夫任重和元年以武功大  侯 林夫任以武經
  李子定郎任靖康元年以武畧大夫縈
  譚希莊州刺史任建炎四年以武  蘇 易翼大夫任紹興二年以武
  功大夫
        宋 紘縈州團練使任
  李 聞以武功大夫    趙 康任以武節郎任紹興十年髙 楫以右承議郎任紹興十二 廖虞弼年以右朝請大夫任紹興鄧邦寧十四年以武功大   李 琛夫任以左朝請大夫任紹陸 亷興十八年以朝奉   徐文忠大夫任以右朝奉大夫任紹興
  劉光時二十三年以右    李元老朝請大夫任以武功大夫任紹
  王藎臣興二十八年    韓慤胄以右朝散大夫任以承議吳 曽郎任乾道三年以右朝散大夫任
  徐 植淳熈元年以朝請郎任 莫若冲字子謙宗德人淳熈間任胡敦實字觀光靖安人   應汝礪以右朝請郎任
  陳 寮金壇人    支邦榮以中奉大夫直祕閣任陳 察羅源人以朝奉大夫任 趙公晰淳熈六年以朝奉大夫任管 鑑字明仲臨川人以奉直大夫任趙昌裔淳熈十年以奉議郎任杜彦徽以朝散大夫任   施廣文以朝散大夫任
  彭仲剛字子復平陽人以國子監丞任侯彦繩紹熈二年以朝散郎任韓 邈以朝奉郎權   皇甫煥慶元元年以奉直大夫任陳茂英以朝奉大夫任   陳 峴長樂人慶元六年以朝散大夫
  任
        薛 洪以朝請大夫任
  趙伯檜嘉泰四年以朝奉大夫任 翟 𤰩以朝請大夫任
  鄭肇之開禧三年以朝請郎任 徐 均以朝請郎任
  林 岊嘉定間任詳名宦  林 瑑以朝奉郎任
  劉學裘字傅之崇安人嘉定十年以朝請郎任
  蕭一致嘉定十二年以朝散郎任 章 革以通直郎任
  楊 若嘉定十六年以朝請郎任舊志作王若
  程 榆以朝散大夫任   趙必愿以朝奉大夫任
  劉 褒字伯寵崇安人進士以朝請郎任
  王夢㢸紹定三年以朝請郎任 曽頴茂紹定五年以朝請郎任鄭如松以朝散郎任   林起莘以朝請大夫任
  劉元長以朝奉郎任   任 讜以朝散郎任
  鄧 均淳祐初以朝散郎任  諸葛十朋淳祐四年以朝散郎任趙汝熜以朝奉大夫任   朱子恭以朝奉大夫任
  楊大雷淳熈十二年以奉議郎任 趙孟髙以朝奉大夫任
  梁 均寳祐四年以朝散大夫任一作梁約
  徐獻子寳祐六年以朝奉大夫任 趙 宜以朝散大夫任
  蔣季忠景定三年以修武郎任 彭 傑景定四年以武翼大夫任楊 恪咸淳間以朝散大夫任 趙與擇以承議郎任
  髙邦顯以武功大夫任   徐道隆字伯謙武義人咸淳中以潭州
  判官權
       陳大震字希聲番禺人咸淳末以朝散
  大夫任
       莊彌明徳祐初以承議郎任
  全州通判
  陳公琰熈寧三年以屯田員外郎任張 檢熈寧八年以員外郎任徐 庠元豐四年以朝散郎任 王 希元祐六年以通直郎任周 冕元符元年以朝奉郎任 許 遇大觀二年以朝請郎任王 著紹興十二年以右承議郎任范 寅紹興間任
  張孝忠紹興五年以朝散郎任 趙崇萃端平元年
  全州推官
  張若谷字徳繇沙縣人   趙汝吕瑞州人寳慶進士
  全州司法㕘軍
  方 珪開禧中以從事郎任
  全州司理叅軍
  黄 觀大中祥符間任
  全州教授
  師維藩眉山人    鄧 深紹興十二年
  劉 頴字子實衢州人紹興間任 余元一字景思莆田人淳熈間任
  黄學行嘉定間任    趙 希寳祐間任
  清湘令
  唐 遇      沈 峴慶厯間任
  張 令失名事詳名宦   黄大著紹興間任
  安 圭紹興中任    蕭巖叟咸淳間任
  清湘丞
  陳徳一連江人嘉定間任
  灌陽令
  陸 濟熈寧間任    熊 詢建炎三年
  趙 永汴陽人淳熈九年  洪若水婺源人嘉定十六年黄 時字子成淳祐間任  張從龍字子雲寳邸人淳祐十二年林文泰咸淳七年
  灌陽丞
  張之才長沙人嘉定間任
  灌陽簿
  徐少庚豐城人嘉定進士
  知昭州
  梅 摯景祐中任詳名宦  汪 齊治平元年
  嚴以諷宣和中任    李 丕建炎初任
  王 藻      薛 鑑紹興初任
  蔣允濟紹興中任詳人物  唐俊乂紹興間任詳人物
  陳廷傑紹興間任    葛永慶乾道初任
  趙善政乾道間任    趙 嶠淳熈初任
  王光祖淳熈間任詳名宦  廖 觀淳熈中任
  吳 繹嘉定中任    曹伯虎瑞安人嘉定中任陳震發長溪人紹定二年以武舉權徐天麟紹定中任
  顔大卿嘉熈中以運都祕知任 柴中行
  唐 洪全州人進士淳祐間任舊志作唐清誤
  薛思贊平陽人淳祐中任  邵 拱淳安人
  鄧得遇
  昭州防禦使凡防禦觀察等使俱非實任今擇其與粤志有事叅見者附存餘並不列張 玉皇祐間任
  昭州安撫使
  鄧 偲全州人大觀進士
  昭州刺史
  和 斌嘉祐間任
  昭州通判
  黄伯荄豐城人紹定進士
  昭州推官
  俞獻卿詳名宦    陳大年字彦永興化人紹興間任
  昭州司録叅軍
  蔣湘儁全州人咸淳進士
  昭州司法叅軍
  陳塤伯仙遊人紹興中任  周 紹豫章人嘉定初任薛文祥端平中任
  昭州司理㕘軍
  馬 辨樂平人元符進士
  昭州教授
  蔣 昻乾道中任    李拱辰嘉定中任
  陶成之嘉定中任    黄 鑿嘉定中任
  陳 瑜嘉熈中任    常 挺淳祐中任
  平樂令
  譚 昉曲江人天聖中任  董敦逸熈寧中任
  楊汝濟大梁人嘉定中任
  平樂尉
  莫楙徳開建人    鄭鶚飛建安人
  龍平令
  陶紹宗開寳間任詳人物
  恭城令
  宋仲賢紹興間任
  恭城簿
  雷彦國寧化人隆興進士
  立山令
  黄葆光政和間任    趙崇夏宗室嘉定十六年
  知䝉州熈寧五年州廢
  王世則詳人物    吳師服字夢得甌寧人慶厯間任
  知梧州
  杜守元至道三年   何 䝉字叔昭洪州人咸平中任陳執中咸平中任詳名宦  吳世延莆田人寳元元年以朝奉郎屯
  田員外任
       梁 適康定中任詳名宦夏 臻福清人熈寧進士  權 鳳來賓人熈寧進士張唐輔曲江人九齡十世孫元祐間任舊志作陳唐甫
  李亨伯紹聖間任詳名宦  施 珪紹聖間任
  王國安元符初任見經史國學召公免回易錢記
  黄 渙字彦丹靈山人政和七年以通直郎權
  蕭 磐詳名宦    江 珪字伯特政和進士馮安上英徳人政和進士歴廣州判權知軍事
  文彦明建炎三年   吳宗達南海人紹興二年
  任 詔紹興中任    陳 宇紹興二十二年任詳名宦李 秩字扶國松溪人紹興中任舊志作扶
  李守柔乾道間任詳名宦  黄 亦莆田人嘉泰進士陳 起興化人嘉秦進士  張 恂字公亮龍泉人嘉定進士
  梧州通判
  方武子字景絢莆田人嘉定間由博白令改任
  梧州推官
  齊 廓字公闢㑹稽人   韓 丙閩縣人進士以祕書郎任
  梧州司録㕘軍
  方其義莆田人
  梧州司户㕘軍
  吕 摭齊州人紹興中任
  梧州司法㕘軍
  田 昭恭城人嘉熈中任
  梧州教授
  吳利見福清人紹興進士
  知鬱林州
  張 汭大中祥符間任   吳有鄰崇仁人咸平進士姚道源治平初任詳名宦  張師錫治平間任
  何與狷元祐中以左朝散郎任舊志作捐
  余 峰龍溪人崇寧進士  王 靖紹興間任
  唐俊乂紹興間任    劉 霆紹興間任詳人物
  李端卿隆興間任    趙汝能字公舉宗室乾道間任黄 齡淳熈六年   施 埤淳熈間任詳名宦譚景先淳熈九年   趙善封
  姚 傑開禧間任    趙汝音晉江人開禧進士幸溥中江西人進士寳慶間任舊志作辛
  黄 䕫晉江人嘉定間任  王 過
  趙汝修字臺卿晉江人端平初任 諸葛文庚陽朔人寳祐進士趙 䕃咸淳間任
  鬱林州通判
  譚景先淳熈中任    洪處厚莆田人淳熈間任陶 薰全州人嘉定進士
  鬱林州推官
  符昌言淳熈中任
  鬱林州司户㕘軍
  唐夢斧同安人    樂 䕫字友龍徳慶人
  吳文震字竑發番禺人紹定間任
  鬱林州司法㕘軍
  宋執古莆田人政和進士  盧 綯南康人紹興間任
  鬱林州教授
  黄 治莆田人紹熈進士  李 春嘉定人
  南流令
  陳 應字伯順白州人咸淳間任
  興業令
  張 暐建炎元年任詳名宦
  兵馬監押
  趙 節淳熈中任
  知藤州
  郎 簡真宗時任詳名宦  梅 佐翁源人天聖五年進士周 衮金谿人進士以員外郎任 彭 慥熈寧間任
  廖 顒紹興末任    趙宗徳
  朱日新字足菴松江人   余 炁
  李 萬      楊夢飛平陽人咸淳間任
  陳正夫平陽人    李 樸四川人
  陳 應徳祐二年以南流令授
  藤州推官
  陳繼周字碩卿寧都人
  藤州司法㕘軍
  曽自誠曲江人
  藤州教授
  陳昭度      石安民紹興十一年任詳人物方簡輿莆田人紹興間任  顔 槦字養正永春人
  鐔津簿
  傅孟集龍江人嘉定二年
  知南儀州熈寧四年州廢
  黄仲通名正以字行曲江人真宗時以著作佐郎任
  知容州
  洪 湛詳名宦    陳延賞景徳間任
  陶 弼      秦懐忠詳人物
  吳仲一失名見蔡襄詩   祖世英詳名宦舊志作黄王次翁建炎二年   馬持國字鯁臣新㑹人紹興中任葉元凱徳興人紹興間任  祖亨彦世英孫紹興間任范 薫長溪人乾道中以朝散郎任舊志作范童
  范徳動字光卿豐城人淳熈間任舊志作范徳淳
  朱尚志平陽人淳熈間任  王輔祐
  楊 亨嘉定人    蔣南金嘉定五年任詳名宦池待聘平陽人嘉定間由武科任 馬 植嘉定間任
  梁 介端平元年任詳名宦  譚惟寅淳祐十二年任詳名宦趙若詵咸淳中任詳名宦  曹修吉
  周 嵂
  容州通判
  祖世英      唐俊乂紹興間任
  容州司理叅軍
  黄 價莆田人    吳仲虎崇安人
  容州教授
  周邦弼羅源人紹興間任  余 炁
  梁汝翼嘉熈中任
  北流令
  余 傅莆田人    陳 階治平間任
  周 亮元豐間任    謝 宏宜陽人政和間任張 常
  陸川簿
  吳 庸淳熈間任詳名宦
  知白州紹興中廢州𨽻鬱林
  蔣元振淳化元年以清幹聞下詔褒賜鄧 堂乳源人皇祐進士李 渤字子文樂昌人嘉祐進士 趙 奎熙寧八年任詳名宦洗積中詳人物
  白州推官
  李 英字子厚高要人天聖中任
  博白令
  楚 偃乾道七年任勸民耕績有治聲李大章慶元間任
  方武子嘉定間任
  知賀州
  李輔暘景徳中任    陳 毅長樂人治平進士鄧 璧元祐中任詳名宦  毛 衷江山人政和進士
  黄高賢一作尚    彭 淳廬陵人
  譚良佐      鄧 萬曲江人
  劉 全紹興初任    陳知柔永春人紹興中以知循州遷任
  吳漢傑光澤人    陳特立奉新人
  胡敦實淳熈中任    簡世傑字伯俊靖安人
  黄士清羅源人紹熈進士  徐子石字勁仲臨川人慶元進士解 禧字公和吉水人
  賀州刺史
  張 煦景徳中任
  賀州通判
  王 厚徳安人    劉 温寧徳人
  賀州司録㕘軍
  吳立志莆田人
  賀州司法㕘軍
  曽奉先字紹宗進士由羅源簿任
  賀州教授
  高 登
  富川令
  王端禮字懋甫吉水人元祐進士 黄 齊紹興間任詳人物
  富川簿
  王 洙字原叔應天宋城人慶厯間任高 登紹興二年
  懐集令
  凃 邁漳浦人寳慶進士  羅天酉字恭甫新昌人
  桂嶺令
  周輔成仁宗時任詳名宦  方 淳仙遊人紹興間任洪處厚淳熈間任
  桂嶺簿
  楊 霆字震仲醴陵人咸淳間以修職郎任有能聲
  知潯州
  姚 坦淳化初任詳名宦  髙志寧大中祥符間任
  孫長孺字思齊寧都人進士天禧間任陳 端莆田人以太常博士任杜應之京兆人慶歴元年任  劉 亢慶厯二年以太子中舍任
  孫 抗      姚嗣宗皇祐初任詳名宦劉必成長溪人嘉祐間以武舉權 楊大雅字子正宋州人舊志作大雄吳太元字一翁高安人   譚 昉治平四年以虞部員外郎任閻 維熈寧二年以職方員外郎任蔡定國熈寧五年以都官員外郎任李 洙熈寧八年以職方員外郎任蔣 瓘元豐元年以祕書丞任裴象咢元豐三年以殿中丞任 滿中正元祐二年以奉議大夫任
  鍾 伷政和間任    劉長歴紹興初攝
  范直方紹興中任詳名宦  杜天舉紹興中任詳名宦
  沈雲舉紹興中任    蔣允濟紹興中任
  陳昭嗣紹興時以朝散大夫任 陶定在隆興二年以奉議郎任陳舜舉字元凱嘉禾人   姚孝資乾道六年以右朝奉郎任李願學乾道六年以宣教郎任 但能之淳熈初任
  韓 邈淳熈十五年   廖德明詳名宦
  陳 讜慶元元年以朝請郎任按福建志應在陳諒
  陳 翥延平人慶元時任  胡 僅慶元三年以朝請郎任濮 坦慶元六年以朝散郎任 周 禧嘉泰元年
  趙汝鉞嘉泰二年以朝散郎任 趙伯東嘉泰四年以試武郎任阮 鑰嘉定元年以承議郎任 江邦佐嘉定三年以武節郎任李 亮嘉定七年以從議郎任 鄭昌之嘉定中以從議郎任陳士亷嘉定十年以朝散郎任 黄 䕫嘉定十二年以忠翊郎任
  管 瀛嘉定間任    李 詳字自明光澤人
  邵應豹淳安人淳祐間以常徳司任
  潯州司録㕘軍
  丘如嵩保昌人
  潯州司户叅軍
  梁世基治平初任詳人物  許 程莆田人
  潯州司法㕘軍
  崔與之      梁夢奇徳慶人
  潯州教授
  廖徳明      戴 規莆田人
  張 翔寧徳人    余 喆
  桂平令
  廖徳明慶元間任
  知龔州紹興六年州復廢𨽻潯州
  計用章字虞卿臨卭人厯延安通判任盧 革慶厯中任詳名宦程 珦皇祐間任詳名宦  姚嗣宗皇祐間任
  毛 雍富川人    石 瑊鄱陽人
  張 浙大觀初任
  龔州通判
  恭 輔咸平中任詳名宦
  平南令
  祝尚賢紹興間任
  平南簿
  吳 獵乾道中任
  知貴州
  王永昌大中祥符八年由寺丞任 胡 蕭天禧三年以普郎任龔㑹元天聖四年以太常博士任 鄭 濟天聖六年以殿中丞任江 宅天聖七年以比部員外任 王真卿天聖九年
  陳 堅明道二年   張 弁明道三年以殿中丞任孟任成康定二年以贊善大夫任 譚 總景祐三年以殿中丞任李元方石康人崇寧間任  陳直方宣和四年以朝奉郎任
  朱 浩宣和間任    吳 況宣和六年以朝奉大夫任許大方建炎三年以宣義大夫任 趙 可紹興二年以左朝奉郎任蘇 詠紹興四年以右朝奉郎任 朱 譜紹興六年以奉議大夫任趙 善紹興十年以左朝奉郎任營建志作善煥
  趙約之紹興十四年以左承直郎任沈雲舉紹興十五年
  李 發紹興十八年以右通直郎任陳 乂乾道中任
  胡安老乾道九年以朝散郎任 傅 文淳熈二年以奉議郎任陳士瑛淳熈七年以朝奉郎任 林次齡淳熈中任詳名宦鄭 東莆田人淳熈中任  唐 弼淳熈間任
  譚景先淳熈間任    傅 佇字凝逺仙遊人
  蘇 熈以顯謨閣待制任
  貴州防禦使
  胡 清徳安人紹興十三年
  貴州刺史
  詹 寰崇安人太平興國進士
  貴州推官
  龔惟敘龍巖人    林 任福清人
  貴州教授
  羊 郁儋州人
  鬱林令
  掲三京豐城人紹定進士
  知邕州
  范 旻詳名宦    侯仁寳開寳中任詳名宦尹黄裳淳化二年   曹克明景徳中任
  劉知詰大中祥符初任   馮伸巳
  陳 珙皇祐間任    劉 初皇祐間任
  楊文廣      蕭 注
  陶 弼嘉祐間任    和 斌
  錢師孟      蘇 緘熈寧中任詳名宦譚 必元祐中任詳名宦  謝季成字子立晉江人由亷州改任鄧孝亷紹興初任詳名宦  蔣允濟
  俞 儋紹興中任    張次卨字寛夫浦城人舊志作次高莫士先字元亨大庾人乾道間任 姚 恪乾道九年
  姚 廓長溪人淳熈八年  林 振福清人紹熈進士謝明之字惟學龍溪人紹熈進士 崔與之嘉定中權
  唐 容      陳光祖字世徳仙遊人嘉定中任舊志
  作鄭
       戴 翼閩縣人嘉定進士
  劉學裘      程 芾
  黄 鼐淳祐中任詳名宦  曹 陳淳祐九年
  趙與粲淳祐十一年   黄子文寳祐元年以朝奉大夫任印應飛寳祐五年任   杜 庶字康侯邵武人
  馬 塈咸淳中任
  邕州安撫使
  顔敏徳字克伯龍溪人乾道五年進士由知循州除
  任 忠
  邕州通判
  黄知良南城人天聖進士  唐子正熈寧中任詳人物蘇子元熈寧中以殿中丞任  鄧孝亷建炎間任
  蔡義可惠安人紹興中任  吳 儆休寧人
  蔣 礪興安人    崔與之嘉定中任
  邕州推官
  黄 汾皇祐間以勾當公事權 譚 必元祐間任
  邕州司户叅軍
  孔宗旦慶厯間任詳名宦  王 佐詳人物
  莫士先乾道間任
  邕州教授
  桂 輪豐城人隆興進士
  宣化令
  袁實仁臨川人元祐間任  羅 嵩通城人
  林 珍順徳人    吳世寳翁源人
  李 讓崇寧間任    郭 節以佐武郎任
  黄 路紹定間任    李顯宗嘉熈三年以武翼大夫任陳堯臣淳祐元年以忠訓郎任 王 庭淳祐二年以忠訓郎任王 雄淳祐三年以武繼大夫任 曹 陳淳祐八年
  黄子文淳祐十一年
  監邕州坑峒
  鄧 闢熈寧七年   林 干嘉定中任詳名宦
  知横州
  杜 杞景徳中任    王日新大中祥符七年以承奉郎任伍 粹汶上人慶厯六年以宣徳郎任錢師孟熈寧中任
  曹 衮靖康初任    李 植泗州臨淮人建炎初任孫 牧紹興二年任一作抆  徐安國紹興中任詳名宦
  趙不尤紹興間任    張 鑑永新人以父䕃任向友䕫福建人乾道間任  林 叢莆田人乾道進士由朝請郎任周 牧寧徳人淳熈進士  陳大紀慶元二年任詳名宦蔡光祖嘉定間假任   張 垓紹定中任詳名宦
  章 鎬      李 植淳祐六年以驍騎將軍任
  劉受祖淳祐間任    朱 熠温州平陽人淳祐間任
  劉清卿寳祐間任    孔夢協髙要人寳祐間任
  横州通判
  李 發紹興間任    何先覺紹興間任詳名宦胡翔卿字仲集崇安人嘉定進士
  横州推官
  李 英天聖中任    李 濬保昌人
  横州司户叅軍
  鄧寧民全州人淳熈進士
  横州司法叅軍
  張駿卿樂昌人咸淳進士
  横州司理叅軍
  戚 暉保昌人咸淳間任
  永定尉
  安昌期恭城人皇祐間任
  永淳令
  閉 禄      顔 岐山東人崇寧四年
  知栁州
  黄宗望惠安人景徳三年  王 昱景徳間任
  盧 侗字元伯海陽人熈寧初任 李獻卿字才叔元豐間任
  畢君卿元祐間任    曹 遷袁州人元祐進士丘 允字執中福寧人元符進士 朱 缶邵武人大觀間任一作朱軌常 同字子正卭州人紹興初任 李 裭紹興四年以朝奉郎權文安理潞國人紹興五年  許 申紹興中任
  趙彦禮淳熈間任    趙師邈嘉泰中任
  劉繼祖字振宗玉山人紹定中任
  栁州團練使
  田欽祚潁川汝隂人開寳七年任
  栁州通判
  黄 齊紹興間任    蔡 則星子人嘉定進士
  栁州推官
  黄得禮豐城人
  栁州教授
  陳宋輔字公弼寧徳人進士淳熈中任黄疇若淳熈中任
  諸葛鏞慶逺人進士   許彦能長溪人嘉泰進士
  馬平令
  陳 許元豐間任    吳丙成羅源人
  馬平簿
  滕處厚詳人物
  洛容令
  鄒 餘宜黄人元豐進士
  栁城令
  侯 畐樂清人
  羅城令
  徐 石山陽人
  知象州
  唐承𥙿興安人開寳間任  何 邴景徳中任有勞優遷祠部員外
  郎
        周 源慶厯中任
  李 巖樂昌人治平中任  李公翊失名見曽鞏文
  陳 雄長溪人大觀三年以朝奉大夫任
  游 輔莆田人進士宣和中以朝散大夫任
  江 灝字良弼崇安人進士紹興間任陳大和紹興間任詳名宦
  唐俊乂紹興間任    陳 諒字友仲仙遊人慶元六年
  陳大紀嘉泰間任    林壽公莆田人嘉定進士祝 華婺源人進士由上元縣簿陞任奚必勝寳祐中任
  象州通判
  石安民紹興間任
  象州防禦推官
  歐陽光保昌人    鄧鵬飛保昌人
  象州司戸㕘軍
  譚 式曲江人
  象州司法㕘軍
  趙以夫
  知融州
  金 立龍溪人天聖五年  張守約詳名宦
  程 鄰大觀二年詔往黔南路撫諭張 莊大觀間以朝請大夫集賢殿修
  撰任
        李 珙詳人物
  金有徽𤑼曽孫乾道二年  劉 襄祥符人乾道間任鮑 瀟字清卿永嘉人   曽 垓淳熈間任
  張 适淮安人淳熈間以朝散大夫任李興時三山人慶元間任趙善琪古汴人嘉定間任  沈 暐吳興人嘉定四年楊㓜輿廬陵人嘉定十年任舊志作㓜興
  易 袚長沙人嘉定間任  劉繼祖紹定初以奉議郎任韓休卿安陽人嘉熈間任  魏 琚淳祐間以朝請大夫任劉子薦咸淳中任詳名宦
  融州安撫使
  譚壽昌
  融州通判
  曽 光字元明豐城人   蔣炳文字仲虎興安人大觀中任鮑 昱字季明浮梁人   毛 恕淳熈十六年以朝奉郎任
  融州推官
  袁 抗大中祥符中權   吳居仁字温父建陽人
  融州司户㕘軍
  孫 嶼太宗時任    丁 璉元豐中任
  融州司理㕘軍
  董伯熊樂平人乾道間任
  融水令
  張 錡慶元間任
  知賓州
  䝉延永長沙人宋初任死節  楊居政開寳間任詳名宦黄 謨長溪人舉賢良以武節郎任卞日華曹州人淳化間任
  唐鳳儀      王 舉咸平中任
  許 珏潮陽人    吳元球寳元中任
  陶 弼嘉祐間任    宋 玉
  曹 靖郴人以比部郎任  黄 裪
  陶 達弼之姪元符中任舊志作逺李 發紹興中以横州通判任
  徐夢莘      崔與之
  林 槱平陽人慶元間任  蔣來叟興安人嘉定間任吳宗道南海人舊志作長  王 節淳祐間任
  吕振龍寳祐中任
  賓州團練使
  王漢忠彭城人端拱初任
  賓州通判
  蔣允濟紹興中任    蘇 洸乾道間任詳名宦
  賓州推官
  唐孝頴全川人    朱 恂
  賓州教授
  郭 文閩縣人紹興進士
  知宜州
  侯 汀雍熈二年以贊善大夫任舊志作劉張從吉青州臨昫人宋師卨咸平初任詳名宦  劉永規景徳中任
  董元巳大中祥符間任   李守睿大中祥符間任
  馮伸巳天聖初任    劉 隨字仲豫開封考城人
  徐 噩詳人物    王世寧慶厯間任
  張師正慶厯間任    楊文廣皇祐間任
  和 斌嘉祐間任    錢師孟熈寧初任
  智 誠熈寧中任    王 奇元豐間任
  劉 籍以武節郎任   郭 𤍞以右武郎任
  黨光嗣詳名宦    李 忠以武功郎任
  馬順福以右武郎任   岑利疆以右武大夫任
  曹 襄以武功大夫任   羅選安以武功大夫任
  劉 䕶以武功大夫任   謝季成由邕州改任累遷内庫藏使楊可輔以武功大夫任   李 驤以武義大夫任
  光 盛以武翼大夫任   李 恭以武義大夫任
  張 珠以武顯大夫任   李 寰以朝請郎任
  程 沂以左朝請郎任   李守柔乾道間任
  張 昻以武翼大夫任   解 嵩以通議大夫任
  陳舜舉乾道間以修武郎任  韋 楫字濟川清江人乾道進士舊志
  作常揖靖江人
      韓 璧淳熈間任
  趙伯光以朝奉郎任   馬寧祖淳熈間以訓武郎任趙 忠以通直郎任   王 侃以承議郎任
  黄文瞻以承議郎任一作民瞻 趙與榮淳熈間任
  李 芮以朝奉大夫任   徐 桶以朝請郎任
  沙世堅紹熈三年鬱林州改任 陳徳一連江人紹定四年進士以朝散
  郎任
        長孫宗旦以武節大夫任陳表臣字正甫永福人慶元初以武節郎任
  劉 丙以朝奉郎任   耿 明字徳昭開封人慶元中以武節
  大夫任
       劉 董以朝請大夫任
  彦必先以宣議郎任   馮公選以朝奉郎任
  汪瑞中以朝奉郎任   黄 東以武議郎任一作黄束李 顯以武義大夫任   劉湛之以奉議郎任
  姚 均以從議郎任   蔡 絃以武經郎任
  池待聘平陽人嘉定間任  張自明嘉定間任詳名宦鄒 林平陽人嘉定間以武功大夫任董道隆以朝請郎任
  黄 瓊寳慶間任    黄 䕫寳慶間任
  趙汝成以朝奉大夫任   張 琮紹定間任
  黄 路紹定間任    沈安義端平元年以朝奉郎任陳 滌端平二年以朝奉郎任 王國忠嘉熈元年以武節大夫任張毅然以朝散大夫任   王 雍以武節大夫任
  張希鄂以承議郎任   曹 𰖍以武徳郎任
  趙汝傑字君用宗室以朝奉郎任 汪雷發以武功大夫任
  彭宗傑以保䕶郎任   余夢發以武節大夫任
  李 爾以武節大夫任   宋朝興以武節郎任
  宋伯奇以奉議大夫任   華宗澤以修武郎任
  勾龍傑以朝奉大夫任   嚴合龍以承議郎任
  知慶逺府
  仇子真咸淳間任詳名宦
  知慶逺軍
  王安國咸淳間以武功大夫帶行右武衞將軍任
  宜州通判
  盧成均      蘇 紳景徳中任詳名宦趙 抃慶厯中任詳名宦  吕 璹皇祐間任詳名宦金 相仙遊人嘉祐間任  俞若著崇寧間任
  鍾 伷政和初任    施 才貴州人宣和時任舒 璘淳熈中任詳名宦  廖復之建寧人嘉定中任
  宜州節度判官
  李用之
  宜州推官
  吳 簡慶厯間任
  宜州司理㕘軍
  管 及縉雲人崇寧間任  李 扶德興人
  宜州教授
  陳 阜閩縣人紹興間任  張自明嘉定間任
  宜山令
  宋師卨咸平初任
  宜山簿
  張可乆嘉定中任
  宜州駐劄將官
  田昭明淳熈間任






  廣西通志卷五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五十二
  秩官
  
  廣西兩江道宣撫使
  實 格世祖至元十三年任詳名宦阿 魯唐古特人至元十四年
  同知廣南西道左右兩江宣撫司事
  梁 曽字賁父燕人至元十五年以員外郎任
  嶺南廣西道提刑按察使
  張 礎至元間任詳名宦  華 善呼圗克森子至元間任
  按察僉事
  史 煬永清人至元中任
  廣西道肅政廉訪使
  烏瑪喇阿魯温人至元二十八年以議政大夫任
  趙 謙女真人至元二十九年以嘉議大夫任
  温都爾達實曼人至元三十一年以中奉大夫任
  嚴 度東平路人成宗元貞元年以大中大夫任
  馮 涇益都人大徳五年以大中大夫任
  王 忱趙州寧晉人大徳間任 王 琦鄧州人大徳間任張 玠保定路人武宗至大二年以嘉議大夫任
  竒 珠黙爾竒岱人至大三年以正議大夫任
  阿 拉至大四年以少中大夫任
  扎拉爾台雍古人仁宗皇慶二年以大中大夫任
  重 福唐古特人延祐二年以嘉議大夫任
  張 本保定路人延祐二年以朝列大夫任
  張呼爾罕大名路人延祐四年以大中大夫任
  薛元直于思輝和爾人延祐間中順大夫任
  何徳嚴保定路人延祐六年以通議大夫任
  額森布哈東平路人延祐七年以中順大夫任
  睦䝉古台大同路人英宗至治二年以中順大夫任
  姚居敬濟寧路人至治三年以嘉議大夫任
  卾屯呼塔拉女真人泰定三年亞中大夫任
  衮布巴勒輝和爾人泰定三年以中憲大夫任
  馮 祥東平路人致和元年以亞中大夫任
  達 哈寧夏路人致和元年以嘉議大夫任
  劉宗恱成都路人文宗至順元年以通議大夫任
  圗嚕黙色哈雅輝和爾人至順元年
  辛 鈞東平路人至順二年以通奉大夫任
  常 珏河南路人至順三年以嘉議大夫任
  馬合謨回回人至順三年以正議大夫任
  郭宗孟大都路人順帝元統元年以嘉議大夫任
  金巴延布哈髙麗人元統二年正議大夫任
  吳實濟爾台竒爾穆蘓人至元元年以正議大夫任
  托 音輝和爾人至元四年以正議大夫任
  梁 遺汝州人至元四年以正議大夫任
  多爾濟巴勒至元六年以正議大夫任
  宋紹明濟南路人至正三年以亞中大夫任
  額森布哈輝和爾人至正三年以正議大夫任
  托克托至正四年
  李 儀大名路人至正六年以通議大夫任
  和囉噶齊至正六年以通議大夫任伊哷台至正七年以中奉大夫任實勒們輝和爾人至正九年以朝列大夫任辛一作達
  額爾吉納至正十一年任詳名宦
  廉訪副使
  特爾格台至元二十八年以昭毅將軍任
  馮 庶東平路人至元二十八年以朝列大夫任
  實 都大都路人至元三十年以朝請大夫任
  臧夢解至元三十年任詳名宦 楊世英大徳二年以廣武將軍任吳 連大徳四年以武義將軍任一作只連
  張師野大徳六年以朝列大夫任
  托郭斯䝉古人至大元年以朝列大夫任思舊志作師
  余 璉饒州路人至大三年以中順大夫任
  布達世禮輝和爾人皇慶二年以中議大夫任
  趙景文大名路人延祐二年以奉直大夫任
  瑪蘓庫阿魯温人延祐五年以亞中大夫任
  李 璧順徳路人延祐七年以朝列大夫任
  諾 海竒哩克岱人至治二年以亞中大夫任
  馬 鎔懐慶路人泰定元年以通議大夫任
  瑪穆特特哩層梯人泰定三年以嘉議大夫任
  實 都回回人天厯二年以正議大夫任
  徐宗義普寧路人天厯二年以亞中大夫任
  蘓珠克台䝉古人元統二年以中議大夫任
  王恭亮髙唐州人元統二年以朝列大夫任
  賽音布哈輝和爾人元統二年以奉直大夫任
  劉質東平路人至元二年以奉議大夫任
  多爾濟巴勒輝和爾人至元二年以中順大夫任
  别多喇卜丹達實曼人進士至元三年以中順大夫任
  趙天綱彰徳路人至元五年以中順大夫任
  楊 煥汴梁路人至正元年以通議大夫任
  安達拉哈爾魯人至正元年以中憲大夫任
  祁君璧汴梁路人進士至正二年中議大夫任一作祚
  托克托穆爾至正二年以正議大夫任李思敬至正二年以朝散大夫任寶 格至正六年以朝列大夫任 闗懿道至正六年以朝列大夫任張文顯至正間任
  呼圗克布哈珠爾齊台烏祐人至正九年嘉議大夫任
  托 多唐古人至正九年以朝列大夫任
  廉訪僉事
  王 用濟南路人至元二十八年以承務郎任
  馬天祐太原人至元二十八年以武畧將軍任
  王 檝真定路人至元二十八年以承直郎任
  段 茂大都路人至元二十九年以承直郎任
  陳明濟廣平路人至元二十九年以承直郎任
  輝和爾齊哩克至元三十年以承直郎任
  王廷弼益都路人至元三十年以承直郎任
  雅 克阿魯温人大徳元年以承信郎任
  伊 埒大徳三年以奉直大夫任 王 琦大徳三年以奉訓大夫任蕭泰登大徳三年任詳名宦
  詹士龍真定路人大徳四年以承直郎任
  卾通呼圗克婁女真人大徳四年以承直郎任
  王 䝉保定路人至大二年以奉訓大夫任
  呼圗克䝉古人至大四年以朝列大夫任
  李文質延祐元年以承徳郎任
  瑪 嚕延祐二年以承直郎任舊志作瑪穆特
  康知柔大名路人延祐三年以奉政大夫任
  多羅台䝉古人延祐四年以承直郎任
  郭惠大名路人至治元年以亞中大夫任
  大蘓都輝和爾人至治三年以朝列大夫任
  田 澤大同路人泰定元年以亞中大夫任
  陳 誠彰徳路人泰定四年以朝列大夫任
  多爾濟輝和爾人泰定四年以中憲大夫任
  薩喇達哈奈曼台人至順元年以奉議大夫任
  吕 流冀寧路人至順二年以中憲大夫任舊志作流
  滿濟勒哈雅輝和爾人至順三年以承徳郎任
  吕思誠至順三年任詳名宦
  必 塔唐古特人元統二年以中順大夫任
  張天瑞廣平路人元統二年以亞中大夫任
  布 達契丹人至元二年以中順大夫任
  九聖努輝和爾人至元三年以承直郎任
  堅托色輝和爾人至元四年以朝請大夫任
  姚 紱河南人至元四年以朝請大夫任
  布 哈達魯人博迪音子至元六年以朝列大夫任
  長 壽䝉古達魯奈曼人至正二年宋思義
  廣西兩江道宣慰使
  實 格至元十四年   馬應翔鎮國上將軍至元十四年穆爾圗至元十五年以中奉大夫任張 林至元二十三年以中奉大夫任趙修已至元二十三年昭勇大將軍任李維屏至元二十三年昭勇大將軍任阿雅噶齊至元二十三年以少中大夫任朱國寶至元二十三年任詳名宦祝真卜至元二十六年定逺大將軍任楊賢璧至元二十六年定逺大將軍任安達拉至元三十一年
  巴爾斯巴哈元貞元年以通奉大夫任
  解汝濟元貞元年以鎮國上將軍任額 森元貞元年以鎮國上將軍任丁 聚元貞元年至大二年授資善大夫復任
  實喇巴哈鎮國上將軍大徳元年任海拉遜大徳元年以通奉大夫任達喇齊大徳元年以通奉大夫任
  呼嚕呼都大徳二年以鎮國上將軍任
  塔哩雅齊大徳三年以鎮國上將軍任
  朱 斌大徳四年以鎮國上將軍任斯 塔大徳九年以中順大夫任蘓 安大徳九年以中順大夫任 羅 索大徳十年以中順大夫任穆爾瑪哈黙特大徳十一年皇慶二年復任
  伊克黙色至大二年以嘉議大夫任
  額森布哈皇慶元年以鎮國上將軍任
  安 巴延祐元年以正奉大夫任 鄭 祐延祐二年以正奉大夫任卾 諾延祐三年泰定二年授正奉大夫復任
  薩勒迪黙色延祐六年以通奉大夫任鄭昂霄延祐六年以中順大夫任遜濟爾海至治二年以資政大夫任茂巴爾斯至治二年以中奉大夫任伊喇薩諾至治三年以正奉大夫任徹 爾泰定四年以中奉大夫任托爾楚至順元年以中奉大夫任
  伯勒齊爾巴哈至順元年以中奉大夫任
  諤爾根特穆爾至順二年以資徳大夫任
  衮布巴勒至順三年以中奉大夫任 多爾戬元統二年以中奉大夫任章巴延元統二年任討賀州猺賊至元六年再任
  寶徳資哈雅元統二年以鎮國上將軍任
  特爾格至元元年以鎮國上將軍任舊志作錢哥
  約爾珠至元三年以資政大夫任舊志作交住
  格 哷至元四年以正奉大夫任 布 延至正二年以中奉大夫任華 善至正五年以中憲大夫任 博囉巴哈至正七年以中奉大夫任嘉 琿至正七年以中奉大夫任 甄崇福至正十三年
  宣慰同知副都元帥
  彭才廣至元二十三年以明威將軍任
  格哷舒蘇巴爾至元二十三年以朝列大夫任
  文 璧至元二十八年以嘉議大夫任
  楊伊囉勒岱至元三十年以議政大夫任
  王顯徳至元三十一年以大中大夫任托 烈元貞元年以中順大夫任巴延古斯大徳二年以中順大夫任
  唐世忠大徳四年以懷逺大將軍任延祐元年再任
  陳謙亨大徳五年安逺大將軍任延祐中捕峒賊陣亡
  趙老彭大徳五年懷逺大將軍任
  伊蘇德勒至大元年以懷逺大將軍任
  巴延徹爾至大四年懷逺大將軍任察一作蔡
  和塔拉伊埒皇慶元年以嘉議大夫任
  徹辰圗延祐七年以中奉大夫任
  鄂通呼圗克婁泰定元年以中議大夫任
  張塔哩雅齊泰定初任天歴初慶逺路陣亡
  諾 海泰定三年以大中大夫任 塔喀蘇至順元年以亞中大夫任偰文質至順元年通議大夫任 奇爾薩至順間任
  阿爾和斯元統二年中議大夫任矢一作失
  元光祖至正七年以中奉大夫任
  宣慰副使僉都元帥
  石哈喇巴哈至元二十三年朝列大夫任
  李呼圗克岱爾至元二十四年以奉訓大夫任
  羅 仔至元二十六年以明威將軍任于宏道至元二十九年以奉議大夫任揚珠巴哈至元二十九年以朝講大夫任
  烏克遜澤至元二十九年任詳名宦博和哩元貞二年以武徳將軍任廉 忱大徳七年以奉訓大夫任 巴圗哈雅至大元年以武節將軍任王 浩皇慶元年以少中大夫任 胡繼殷延祐三年以武節將軍任和爾和延祐四年以朝列大夫任黄一作昔
  燕 牽至治二年以朝講大夫任 劉 源泰定二年以中順大夫任王 端泰定三年以奉訓大夫任元史作王瑞
  鄭 勣至順元年以奉訓大夫任
  額森特穆爾至順二年以中順大夫任
  鼐爾布琳至順三年以中順大夫任 通 通至元元年以亞中大夫任東野潛至元元年以中順大夫任
  宣慰都事
  周自强泰定間任詳名宦
  廣西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額爾吉納至正二十三年
  右丞
  沈 温字仲良也兒可温人以資善大夫任
  哲 琳回回人浙江省㕘政陞授中奉大夫任
  㕘知政事
  布逹實哩輝和爾人進士以中順大夫任
  左右司郎中
  李榮祖荆州人以奉訓大夫任
  員外
  慕 薛色目人進士湘隂縣達嚕噶齊
  都事
  趙元隆至正間任詳人物  陳 瑜詳名宦
  劉永錫
  廣南西道儒學提舉
  陳懋卿前至元間任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丞相
  阿爾哈雅輝和爾人至元間任 額森巴哈大徳九年
  湖廣行省平章政事
  程鵬飛前至元間任   鄂囉齊至元二十三年哈喇哈遜至元二十八年 庫爾濟蘇至元間任大徳五年再任
  劉國傑詳名宦    額森巴哈大徳二年任星 吉河西人延祐間任  高 昉元城人泰定中任特黙齊元統初任擊慶逺猺賊 諾 海至元二年任討廣西叛猺鞏卜班至正元年任擒賀州猺賊
  湖廣行省左丞
  崔 斌至元間任撫諭廣西  李 恒字徳卿西夏人至元十七年劉國傑至元二十三年
  巴特瑪琳沁至元三十年任討平陳飛雷等賊
  奇 珠泰定初任討融州諸蠻冦 喇勒喇斡唐古人大徳十年章巴延至正七年   吕思誠至正十四年
  湖廣行省右丞
  實 格至元中兩任   廉希恕至元二十年
  圗呼勒字親臣至元中任  來阿巴齊寧夏人至元二十二年燕公楠字國材建昌人大徳初任 圗嚕黙色元統初任討廣西猺賊諤勒哲至元元年任討廣西猺 善巴勒至正初任
  湖廣行省㕘知政事
  賈文備字仲武祁州蒲隂人至元二十三年
  鄭制宜澤州陽城人至元二十八年梁 曽至大間任
  樊 楫至順元年   阿魯輝至正初任
  達實特穆爾字九成至正九年陳思謙趙州寧晉人至正間任
  湖廣行省左右司郎中
  謝 讓大徳間任詳名宦  阿 榮字存初至治中任趙 璉字伯器至治元年進士 余 闕字延心合肥人進士至正間任
  湖廣行省左右員外郎
  曹 鑑字克明宛平人奉定中任
  湖廣行省都事
  張思明字士瞻輝州人至元中任
  同知湖廣等處行樞密副使
  劉國傑至元二十八年  鄭制宜至元三十年任徇昭賀二州冦鄂囉齊至元間任
  僉湖廣行樞密院
  元 臣契丹人至元二十九年任討容州蠻
  蘇瑪拉至元間任
  静江路達嚕噶齊
  嘉 琿至元五年
  静江路總管
  周 偉字伯達以奉議大夫任 梁國棟至大中任
  馮夢弼至元四年
  桂州路總管
  元光祖
  同知
  王 琮後至元間任   布延特穆爾至正間任
  判官
  王惟讓至正間任    申額森巴哈
  推官
  唐 棣至正間任
  教授
  辛龍應天歴元年任   漆希范字文翁髙要人
  臨桂縣尹
  劉 鼎皇慶間任    吳正卿遂溪人後至元間任曽天麒至正三年任案至元無癸未應作至正
  秦仲禮詳人物
  臨桂簿
  秦國琦
  興安縣尹
  劉 俟至正間任
  靈川縣達嚕噶齊
  哈達拉      實 廸至正間任
  靈川縣尹
  羅 嬴廬陵人至元二十一年 岳 璋大名人至元二十九年李舜舉至大二年   髙良輔泰定四年
  笪從善元統元年
  義寧縣尹
  臧仲璧元貞元年
  陽朔縣達嚕噶齊
  拜珠尚卿延祐間任   明安巴哈至正間任
  陽朔縣尹
  嚴 敬江隂人
  陽朔簿
  圗斯巴哈
  陽朔尉
  莫 詳
  教諭
  甘舉莘
  永福縣尹
  鄒顔卿      郭宣美
  荔浦縣簿
  梁居正      崔世英大徳三年任
  石天岳至正十九年
  教諭
  劉 俊
  訓導
  龍朝弼至正八年
  全州路達嚕噶齊
  翟松山懷逺大將軍   圗呼勒至元二十二年以武徳將軍任托克托至元三十一年以武徳將軍任
  都爾伯台大徳四年以武徳將軍任皇慶元年再任
  卜蘭溪大徳九年以武徳將軍任
  䝉古勒哈雅至大元年以朝列大夫任
  諾爾丹延祐二年以奉議大夫任 塔喇海延祐四年以大中大夫任楊廷鎮失名元統間任   嘉琿達至正間任
  全州路總管
  王文幹至元十四年以奉議大夫任石安仁至元十八年以懷逺大將軍任馬良佐至元二十二年以朝散大夫任王利貞至元二十六年以少中大夫任梅國賓至元二十九年以通議大夫任耿大節元貞元年以懷逺大將軍任陳 保大徳元年以大中大夫任 于天鳳大徳六年以少中大夫任吕元愷大徳九年以大中大夫任
  耶律䝉古布哈皇慶元年以亞中大夫任
  何 潤泰定四年   栁宗監至順二年
  石亨祖至正間任詳名宦  林興祖至正間任
  同知
  郭 履泰定元年以長史任
  判官
  顧用之至正間任
  推官
  趙文蔚至治間任
  學正
  張 鏔延祐間任    黄 潤泰定間任
  唐堯佐至正間任
  學錄
  竇 疇大徳間任
  清湘縣達嚕噶齊
  巴爾晋巴泰定間任   旺扎勒至正二年
  清湘縣尹
  髙多爾伯岱至正二年
  清湘丞
  曽 昺至正初任    楊子春
  清湘簿
  耿君傑至正初任
  清湘尉
  額森布哈至正間任
  教諭
  栁 同至正間任
  灌陽縣達嚕噶齊
  輝 圗泰定四年   巴雅爾氏玖珠至正十二年
  灌陽縣尹
  董 貞泰定四年   趙 亮至正十三年
  灌陽丞
  謝 鉉泰定四年
  灌陽簿
  陳天祐泰定間任
  教諭
  梁 材至正初任    張顯仁湖廣茶陵人至正七年張 秩至正十五年
  昭州達嚕噶齊
  旺扎勒布哈䝉古人至元中任 劉懷逺至元十六年
  知昭州
  孫武徳字直菴至元十六年 孫夢徳武徳子至元末任
  秦竹山      丁仲倫
  平樂府達嚕噶齊
  圗 薩䝉古人至元中任  察哈爾蒙古人至正中任
  劉克剛      拓拔元善西夏人至正二十三年
  知平樂府
  旺扎勒巴哈
  判官
  趙士元至正間任    梁蒼赤
  何功應
  推官
  任徳照元統元年
  知事
  何計孫
  教授
  趙顯祖      尹 龍
  平樂縣尹
  余 永至正間任詳名宦
  平樂簿
  勾龍綠保至正間任
  知賀州
  胡安朝字元正歙縣人前至元間任張維實延祐七年
  劉 晉至正初任    孫逢辰至正間任
  陳士宰
  臨賀縣尹
  孫希武字立夫遂溪人
  梧州路達嚕噶齊
  拜 珠至正十一年
  梧州路總管
  馬 麟河間人至元二十一年 陳九思雷州人
  䝉固台䝉古人
  同知
  沙欽察至順間任    閻聖澤古杭人至順間任
  王宗元至正二年   虞 絃至正五年
  阿魯温果勒至正十年 張何勒坦巴哈真定人至正間任
  判官
  黄 常字仲剛樂平人至正十孫 煜年任至正十四
  伍閻馬已年任至正二十七
  推官
  張元傑年任至順三   蔡 祥年任至正三
  孟克謙年任至正六   周 瞰年任至正十
  教授
  廖汝霖      莫日能
  吳 熈
  學錄
  李元琰      趙思齊
  蒼梧縣尹
  冷和叔年任寧州人進士至
  梧州鎮守
  朱國寶至元間任
  容州路總管
  姬 明大徳七年任詳名宦
  知容州
  劉 喆至元三年   花 禮至正十六年任詳名宦
  同知
  王念九至元五年任詳人物 楊佐時湖廣茶陵人至正間任明巴哈及至正末任
  北流縣尹
  侯 仁大徳二年任   羅天祐延祐間任
  吳 瓊元統間任    陳 楠後至元間任
  莫克誠至元間任
  北流簿
  吳天質大徳間任    歐陽世興延祐間任
  章 瑤後至元間任
  陸川縣尹
  陳君瑞      容 嚴至正間任
  普寧縣達嚕噶齊
  瑪 魯至正間任
  知藤州
  文 魁至順三年任詳名宦  皇甫珍至正三年
  馮思齊至正間任詳名宦  王 謙
  楊 均汴梁人至正間任  麥 徴保昌人至正間任張諾海彰徳人至正間任  吳 鏞至正間任
  同知
  巴 延䝉古人    阿爾哈雅高陽人至元間任
  尹俊徳      雅克特古斯䝉古人
  判官
  許 翼至正間任    郝 琳四會人至正間任
  學正
  費克忠
  罈津縣尹
  劉志行詳名宦
  罈津簿
  孟秋山失名龍江人泰定間任
  教諭
  張 宜四川人
  鬱林州達嚕噶齊
  劉曼丹後至元間任劉一作劄 張阿勒坦布哈至正間任
  知鬱林州
  宋天祥至元間任    布 延至正間任
  何 誠至正五年   布 明至正間任
  張 海至正間任一作正海
  同知
  安 仁至正間任    張仲明化州人
  判官
  張思忠至元間任    瑪穆丹至正間任
  學正
  楊必達山東人
  興業縣尹
  林哈薩陜西人至元間任  秦仁濟至正間任
  唐堯咨遂溪人
  潯州路達嚕噶齊
  伊伯哈納武徳䝉古人
  同知
  顔以達永淳人至正二十六年
  推官
  呼 雅至元間任
  經歴
  祝 蕃至正間任詳名宦
  平南縣達嚕噶齊
  都爾嘉泰定初任
  都監
  姚泰亨泰定間任
  貴州達嚕噶齊
  托克托穆爾延祐間任  實 都天厯元年兼勸農事桑烏遜䝉古人
  知貴州
  馮思温海康人    張 錡曲江人
  陳本道至正間任詳名宦
  同知
  韓特穆爾布哈  呼圗克哈雅天厯間任
  判官
  周天祥天厯間任    髙萬章至正間任
  吏目
  侯元采至正間任詳名宦
  邕州路總管
  黄 璘      黄 鼐
  封履孫詳人物
  同知
  黄 初澄邁人
  判官
  彭應雷字震卿分宜人延祐進士
  學正
  王景賢海康人    周與麟瓊山人
  横州路達嚕噶齊
  多爾濟至元二十二年任詳名宦 甘文奎至元間任
  必巴實至元間以忠翊校尉任 額 森至順間以忠翊校尉任
  横州路總管
  鄧元甫至元二十八年以昭毅將軍任任 珪至正間任詳名宦
  聶用和至元間任    趙筠齊至正間任
  判官
  倪思敬至正間任
  學正
  布濟克賽音
  永淳縣達嚕噶齊
  穆 丹大徳間任    塔拉實克天歴間任
  凖哈雅至正間任    英國麒
  永淳縣尹
  李 善      顔以達
  蘇世寧至正二十七年
  栁州路達嚕噶齊
  實達爾至元二十六年
  栁州路總管
  鄧元甫至元二十六年  張 榮萍鄉人至治元年進士林 豐澄邁人
  同知
  張 漢前至元間任   吳 文撫州崇仁人
  推官
  羅伯龍藤州人
  經歴
  孫 璧前至元間任
  學正
  廖亨祖至元二十六年
  教諭
  趙鶚飛前至元間任
  融州達嚕噶齊
  碩 通泰定間任
  知融州
  盧 讓泰定間假任
  同知
  劉士學至正間任
  判官
  馬 瑛泰定初任
  象州路總管
  彭應雷由南寧判官任
  來賓縣尹
  黄善萬州人
  賓州路總管
  王 渥泰定間任    張光孝盂縣人後至元進士
  判官
  陳 應皇慶間任    孫希武
  太平路總管
  李維屏
  同知
  梁 全晉康人






  廣西通志卷五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五十三
  秩官
  
  總督
  王 翺景泰三年任詳名宦  馬 昻景泰四年任詳名宦葉 盛天順二年任詳名宦  韓 雍成化元年任詳名宦吳 琛字輿璧繁昌人進士成化十年以右副都任
  朱 英成化十二年任詳名宦
  宋 旻淳安人成化二十年以右都任舊志作朱
  屠 滽𢎞治元年任詳名宦  秦 紘𢎞治三年任詳名宦閔 珪𢎞治五年任詳名宦  唐 珣𢎞治七年任詳名宦鄧廷瓚𢎞治八年任詳名宦  劉大夏𢎞治十三年任詳名宦潘 蕃𢎞治十五年任詳名宦 熊 繡正徳元年任詳名宦陳 金應城人進士正徳二年以右都任十一年再任
  劉 洪字希範安陸人進士正徳四年以右都任
  林廷選字舜舉長樂人正徳五年以右都任
  周 南字文化縉雲人正徳九年以右都任
  楊 旦字晉叔建安人正徳十二年以右都任
  蕭 翀内江人進士正徳十四年以右都任
  張 嵿正徳十六年任詳名宦
  盛應期字斯徴吳江人嘉靖四年以右僉都任
  姚 鏌嘉靖五年任詳名宦  王守仁嘉靖六年任詳名宦林 富嘉靖八年任詳名宦
  陶 諧字世和會稽人嘉靖十一年以左僉都任
  錢如京桐城人進士嘉靖十四年以侍郎兼左僉都任
  潘 旦字希周婺源人進士嘉靖十六年以左僉都任
  蔡 經嘉靖十七年任詳名宦 潘 鑑嘉靖二十三年任詳名宦張 岳嘉靖二十四年任詳名宦 歐陽必進嘉靖二十七年任詳名宦周 延字南喬吉水人嘉靖二十九年以右僉都任
  應 檟嘉靖三十年任詳名宦
  鮑象賢歙縣人嘉靖三十三年以侍郎兼右僉都任
  談 愷無錫人嘉靖三十四年以侍郎兼右僉都任
  王 鈁嘉靖三十六年任詳名宦
  鄭 絅莆田人嘉靖三十八年以侍郎兼右僉都任
  張 臬進賢人進士嘉靖四十年以侍郎兼僉都任
  吳桂芳嘉靖四十二年任詳名宦 譚 綸隆慶元年任詳名宦張 瀚字子文仁和人隆慶元年以侍郎兼右僉都任
  劉 燾字仁甫天津左衛人進士隆慶三年以右都任
  李 遷隆慶四年任詳名宦  殷正茂隆慶五年任詳名宦凌雲翼萬厯三年任詳名宦  劉堯誨萬厯七年任詳名宦陳 瑞長樂人萬厯十年以兵部尚書兼左副都任
  郭應聘萬厯十一年任詳名宦 吳文華萬厯十二年任詳名宦吳 善萬厯十五年任詳名宦
  劉繼文靈璧人萬厯十六年以侍郎兼右僉都任
  周嘉謨字明卿漢川人進士萬厯間任蕭 彦萬厯十九年任詳名宦陳 蕖應城人萬厯二十一年以右副都任
  陳大科萬厯二十三年任詳名宦
  戴 燿長泰人萬厯二十六年以侍郎兼右僉都任
  張鳴岡南安人進士萬厯三十八年任陳邦瞻萬厯四十八年任詳名宦胡應台瀏陽人進士天啟元年以侍郎任
  何士晉字武峩宜興人進士天啟四年
  吳徳操天啟五年   王尊徳泗州人崇禎元年張鏡心河南磁州人崇禎十三年任陞兵部尚書
  丁魁楚河南永城人崇禎十七年
  巡撫
  李 棠景泰元年任詳名宦  張 鵬淶水人成化三年以僉都任殷正茂隆慶四年   郭應聘隆慶五年任萬厯八年再任吳文華萬厯三年任十一年再任 張 任萬厯三年任詳名宦吳 善萬厯六年任   劉繼文萬厯十五年以副都任陶大順㑹稽人萬厯十六年以副都任蔡汝賢上海人萬厯十七年以副都任陳 蕖萬厯十九年以僉都任 陳大科萬厯二十一年任戴 燿萬厯二十三年以副都任 劉良弼字賚卿南昌人進士萬厯間任楊 芳巴縣人萬厯二十七年以副都任
  蔡應科龍溪人萬厯三十六年以副都任
  吳中明歙縣人萬厯四十一年以僉都御史任
  林欲厦晉江人進士萬厯四十七年以工部左侍郎任
  陳邦瞻萬厯四十七年任
  朱世守江西安福人天啟元年以僉都御史任
  趙世微晉江人天啟元年以僉都御史任
  何士晉天啟二年以僉都御史任
  董元儒會稽人天啟四年以僉都御史任
  王尊徳天啟五年以刑部右侍郎任
  楊述程四川富順人崇禎元年以僉都御史任
  許如蘭合肥人進士崇禎三年由順天巡撫改任
  鄭茂華崇禎六年任詳名宦  林 䞇崇禎十一年任詳名宦方震孺桐城人崇禎十七年以副都御史任
  瞿式耜常熟人崇禎十七年以僉都御史任
  巡按
  蘭以權洪武元年任詳名宦  鄭 肅洪武十二年賞功
  甄 庸宛平人    李 默洪武間任
  唐 鐸洪武中任詳名宦  周 慎洪武中任詳名宦鄭 珇字孟文福清人洪武乙丑進士陳孟旭
  李 矩魚臺人洪武戊辰進士 王 恕山東長清人洪武辛未進士賀 潤陜西寧州人洪武辛未進士嚴震直洪武中任詳名宦顧 佐太康人建文庚辰進士 王 渥
  魏 清      侯 璡永樂中任詳名宦郭 瑞字季正雩都人永樂間任 胡啟元安福人永樂丙戌進士張嘉會永豐人永樂丙申進士 尹嵩髙江西泰和人永樂丙申進士陳 善宜興人永樂丙申進士 彭 森南海人永樂丙申進士汪景明江南黟縣人永樂丙申進士朱 惠石康人永樂丙申進士許同書臨川人永樂戊戌進士 諸 璞永樂十九年
  王 政直𨽻開州人永樂戊戌進士張 善福建浦城人永樂辛丑進士陳 懋
  陳 璇字汝衡江南定逺人永樂辛丑進士
  胡 新江西建昌人永樂辛丑進士申 意宣徳間任
  廖文昌      韓 緯
  陳 汭      隆 英
  徐朝宗浙江分水人宣徳丁未進士張 文福建懷安人宣徳庚戌進士唐 慎湖廣零陵人   朱良暹浙江永嘉人
  陳 濬直𨽻開州人   唐 震
  韋 廣      黄 英
  劉 雋正統間任    周 紀正統九年
  萬 節江西安福人進士正統間任
  曽䝉簡江西泰和人進士正統十二年
  尹 鋐浙江臨海人正統壬戌進士嚴 樞江西萬安人正統乙丑進士張 瀾四川瀘州人正統壬戌進士沈 義江都人正統戊辰進士沈 琮武進人正統戊辰進士 王 常臨川人正統戊辰進士夏 塤浙江天台人景泰辛未進士張 瑄髙安人景泰辛未進士吳 貞錦衣衛人景泰甲戌進士 吳 綽江西永新人景泰辛未進士劉 淵河南杞縣人舉人  袁 純浙江新城人舉人吳 璘崑山人景泰辛未進士 羅 明江西崇仁人詳名宦陳 俊天順間任詳名宦  方 佑字建輔桐城人天順丁丑進士端 宏江南當塗人天順丁丑進士汪 霖成化元年紀功
  劉 慶成化元年紀功   李廷珍成化間任
  羅 明福建東平人成化丙戌進士袁 愷湖廣石首人舉人蘇 慶山陽人成化間任  何 淳浙江淳安人成化丙戌進士王 浩上元人成化丙戌進士 劉 喬萬安人成化丙戌進士周 蕃四川長夀人成化己丑進士謝 顯山隂人成化己丑進士戴 中新淦人成化丙戌進士 賀元忠吳縣人詳名宦
  荆 茂湖廣寧逺人成化戊戌進士程春震字時舉雲夢人成化壬辰進士俞 鐖字懋器浙江臨海人成化乙未進士
  唐 相歙縣人成化乙未進士 鈕 清會稽人成化戊戌進士鄭恒桓浙江開化人成化戊戌進士祁司員山隂人成化戊戌進士林廷選長樂人成化辛丑進士 劉 瑋海鹽人成化戊戌進士丘天祐字恒吉莆田人成化辛丑進士張 烜福清人成化辛丑進士袁 佐湖廣京山人成化丁未進士陳 䇿湖廣武陵人成化丁未進士張 津字廣漢博羅人成化丁未進士朱 欽卲武人進士𢎞治初任楊 璋孝感人𢎞治庚戌進士 顔頤夀巴陵人詳名宦
  盧 翊常熟人𢎞治庚戌進士 陶 煦秀水人𢎞治庚戌進士陳 奎南昌人𢎞治己未進士 舒 晟江西安仁人𢎞治壬戌進士鄒文盛字時鳴公安人𢎞治癸丑進士朱 昻華亭人𢎞治庚戌進士林季瓊莆田人𢎞治己未進士 朱志榮湖廣夷陵人正徳戊辰進士徐 錦正徳間任詳名宦  謝天錫福清人正徳戊辰進士曹 珪字廷獻黄岡人正徳辛未進士屠 堯正徳間任詳名宦張 鉞安仁人正徳戊辰進士 汪 淵上饒人詳名宦
  謝汝儀鄞縣人正徳辛未進士 孫 璋鄞縣人正徳辛未進士劉 頴臨川人詳名宦   石 金字南仲黄梅人正徳辛未進士陳大器潮陽人正徳丁丑進士 施一徳崇明人正徳辛巳進士曽守約字子如歸善人嘉靖己丑進士諸 演餘姚人嘉靖丙戌進士
  鄒堯臣嘉靖間任    沈 垣嘉靖間任詳名宦錢 嶫嘉靖間任詳名宦  陳宗䕫湖廣通山人嘉靖戊戌進士馮 彬海康人嘉靖乙丑進士 徐南金嘉靖間任詳名宦蕭世延四川内江人嘉靖戊戌進士王士翹安福人嘉靖戊戌進士朱有孚海寧人嘉靖甲辰進士 陳善治四川巴縣人嘉靖丁未進士李一經河南睢州人嘉靖庚戌進士龔 愷華亭人嘉靖丁未進士髙應芳金谿人嘉靖癸丑進士 顧曽唯字一貫吳江人嘉靖癸丑進士黄 泮福建龍溪人嘉靖癸丑進士
  朱炳如湖廣衡州籍桂陽人嘉靖癸丑進士
  陳 宥福建長樂人嘉靖己未進士蔚元康河南宣武衛人嘉靖壬戌進士李良臣貴州普安衛籍江南江寧人嘉靖乙丑進士
  李純朴四川定逺人嘉靖乙丑進士陳道基嘉靖間任詳名宦唐 錬湖廣常徳衛籍浙江仁和人嘉靖壬戌進士
  李采菲江西新喻人嘉靖乙丑進士陸萬鍾華亭人嘉靖乙丑進士顧 鈐仁和人嘉靖辛酉舉人 馬呈圖四川内江人嘉靖辛酉舉人孫成名浙江慈谿人隆慶辛未進士
  胡 宥字子仁休寧人隆慶辛未進士舊志作明宥
  李 東雲南太和人隆慶辛未進士嚴一鵬字汝化無錫人萬厯丁丑進士黄 鍾江南長洲籍吳縣人萬厯丁丑進士
  蔡系周華容人萬厯庚辰進士
  孫愈賢雲南太和籍浙江永嘉人萬厯庚辰
  饒 位進士江西進賢人萬厯 錢一本庚辰進士字國端武進人萬厯涂宗濬癸未進士南昌人萬  黄紀賢厯癸未進士四川榮縣人林道楠萬厯庚辰進士莆田  龔文選人萬厯癸未進士四川長錢夢得夀人萬厯丙戌進士浙
  佴 祺江桐鄉人萬厯癸未進士雲南臨安
  吕圖南籍直𨽻定縣人萬厯乙 曽應瑞丑進士福建南安人
  賈毓祥萬厯戊戌     王心一進士臨川
  王正心人萬厯丙    遲大成辰進士天
  張 偉啟初任天    汪應元啟間任天啟間任天畢佐周啟間任崇禎   左永圖間任歙縣人進士崇禎李仲熊間任崇禎五年   黄日藻任陜西人貢生
  行中書省㕘政
  劉惟敬崇禎十一年   蔡 仙崇禎十五年
  丁 玉崇禎十七年任洪  黄 肅武二年任洪武初任詳名宦洪髙萬傑武初任詳名
  左布政使
  孫 用洪武間任    徐 禮洪武間任
  鄭 剛南陽人洪武間任  林敬夫福建人洪武間任費斗南金華人洪武間任  周 政山東人洪武間任儲 顒山陽人洪武間任  臧 哲諸城人洪武間任章順舉字元凱潁上人洪武間任 李 裕江都人永樂間任李昌祺廬陵人進士永樂間任 周克敬華亭人永樂間任童 謨黄巖人宣徳間任  揭 稽廣昌人正統間任胡 智正統間任詳名宦  夏 時錢塘人進士景泰間任何 瑄餘姚人天順間任  錢 奐天順間任詳名宦陳 濂鄞縣人成化間任  黄 鎬侯官人成化間任何 宜福清人成化間任  盛 顒無錫人成化間任陳雲鵬餘姚人成化間任  沈 敬錢塘人成化間任車 寧閩縣人進士成化間任 何 經順徳人成化間任賈 奭巴縣人成化間任  孔 鏞成化間任詳名宦侯 英開州人成化間任  李孟暘睢州人𢎞治間任舒 清𢎞治間任詳名宦  汪 奎婺源人𢎞治間任鄧 庠宜章人𢎞治間任  龎 泮天台人進士𢎞治間任馮 鎬信陽人𢎞治間任  王 綸慈谿人正徳間任張 吉正徳間任詳名宦  孫 春尉氏人正徳間任沈 林長洲人正徳間任  歐陽旦安福人正徳間任夏 暹雲南左衛人正徳間任 周進隆字紹立莆田人進士正徳間任何 冊公安人正徳間任  王 啟正徳間任詳名宦張 琮江寧人嘉靖間任  王大用字時行莆田人進士嘉靖間任陳 奎南昌人嘉靖間任  張 極蘭谿人嘉靖間任彭 䕫安福人嘉靖間任  嚴 紘江浦人嘉靖間任李 寅嘉靖間任詳名宦  唐 胄嘉靖間任詳名宦劉椒相麻城人嘉靖間任  萬 潮嘉靖間任詳名宦祝 續長洲人嘉靖間任  劉 可羅山人嘉靖間任李 香分宜人嘉靖間任  鄭 漳閩縣人嘉靖間任韓 成河間衛人嘉靖間任  魏一恭嘉靖間任詳名宦王 橋京山人進士嘉靖間任 熊 洛南昌人嘉靖間任林應亮侯官人嘉靖間任  陳 堯嘉靖間任詳名宦王宗沐嘉靖間任詳名宦  陳紹儒字師孔進士南海人嘉靖間任林懋舉閩縣人嘉靖間任  陳 慶永豐人嘉靖間任周 俶字初卿成都人隆慶間任 郭應聘隆應間任
  楊 成長洲人隆慶間任  程嗣功字汝懋歙縣人進士萬厯間任髙 察字汝哲内江人進士萬厯間任吳 椿新建人萬厯間任孫光祖慈谿人萬厯間任  徐時可黄岡人萬厯間任蘇 愚如臯人萬厯間任  管大勳鄞縣人萬厯間任程拱辰莆田人進士萬厯間任 文 作涪州人萬厯間任熊惟學字復吾南昌人進士萬厯間任沈 修仁和人萬厯間任曲遷喬長山人萬厯間任  林如楚侯官人進士萬厯三十五年任林欲厦萬厯四十年任
  于士廉字元貞金壇人進士萬厯四十三年任
  趙世微天啟元年   謝肇淛字在杭長樂人進士天啟初任朱身修進賢人進士天啟間任 鄭茂華崇禎六年
  林 贄崇禎十年   涂紹煃新建人進士崇禎間任
  右布政使
  李延中洪武間任    劉 俊饒陽人永樂間任周 幹瀏陽人永樂間任  孫曰良豐城人正統間任章 聰景泰間任詳名宦  梁 婺泰和人景泰間任張文昌江安人景泰間任  侯 臣臨海人景泰間任熊 錬進賢人進士天順間任 胡拱辰字共之淳安人進士成化間任何 宜福清人成化間任  王 儉銅梁人成化間任沈 敬錢塘人成化間任  車 寧閩縣人成化間任章 律成化間任詳名宦  劉 城鄱陽人成化間任
  周 珊      謝 綬𢎞治間任詳名宦沈 暉宜興人進士𢎞治間任 黎 福樂平人𢎞治間任程廷珙𢎞治間任詳名宦  陳 棫畨禺人進士𢎞治間任徐 節字時中夀昌人進士𢎞治間任馮 鎬信陽人𢎞治間任俞 深新昌人𢎞治間任  孫 春尉氏人正徳間任翁揵之餘姚人正徳間任  王 倬崑山人正徳間任夏 暹雲南左衛人正徳間任 周進隆莆田人正徳間任詹 璽貴溪人正徳間任  翁茂南莆田人正徳間任盧 翊常熟人正徳間任  彭 䕫安福人嘉靖間任傅 習進賢人嘉靖間任  李 寅縉雲人嘉靖間任徐 問武進人嘉靖間任  鄭錫文字禹範長樂人進士嘉靖間任
  林 富嘉靖間任    髙公韶内江人嘉靖間任張思齊蘄州人嘉靖間任  孫 懋嘉靖間任詳名宦胡 岳字仲申華亭人進士嘉靖間任夏邦謨字舜俞涪州人進士嘉靖間任祝 續長洲人嘉靖間任  陳 卿字汝忠宜賓人進士嘉靖間任洪 珠莆田人嘉靖間任  吳 章南海人嘉靖間任葉 照慈谿人嘉靖間任  李 香分宜人嘉靖間任張 絅吉水人嘉靖間任  鄭 漳閩縣人嘉靖間任楊本仁杞縣人嘉靖間任  劉伯躍南昌人嘉靖間任王 橋京山人嘉靖間任  鍾 卿東莞人嘉靖間任翁世經嘉靖間任詳名宦  姜良翰金華人嘉靖間任劉天授萬安人嘉靖間任  許應元嘉靖間任詳名宦徐貢元繁昌人進士嘉靖間任 周 俶成都人隆慶間任
  郭應聘隆慶間任    吳承燾吳江人進士隆慶間任萬思謙南昌人隆慶間任  髙 察内江人萬厯間任李 鳳字鳴岡番禺人進士萬厯間任吳 椿新建人萬厯間任盧仲佃字出田東陽人進士萬厯間任吳 善萬厯間任
  胡 定字正叔崇陽人進士萬厯間任徐時可黄岡人萬厯間任喬懋敬上海人進士萬厯間任
  趙 睿涇縣人進士萬厯間任舊志作趙濬
  管大勳鄞縣人萬厯間任  姜 忻南昌人進士萬厯間任彭應時萬厯間任詳名宦  徐汝翼上海人進士萬厯間任劉經緯南昌人進士萬厯間任 熊惟學南昌人萬厯間任陳文衡字惟平鄱陽人進士萬厯間任姚學闗武陵人萬厯間任曲遷喬長山人萬厯間任  李國士字正屏亳州人進士萬厯間任鄒 墀餘姚人萬厯間任  朱思明丹徒人進士萬厯間任李 淑字思孟京山人進士萬厯間任吳思温字江黄江夏人舉人崇禎間任李守俊字念劬宜興人進士崇禎間任
  左㕘政
  傅 奎洪武間任    孟惟賢洪武間任
  殷近仁嘉興人洪武間任  劉 獻開州人洪武間任楊 禧縉雲人洪武間任  蘇恭則洪武間任詳名宦蔣 學潁上人永樂間任  白思謙樂昌人永樂間任王 敏新安人永樂間任  錢 性臨海人永樂間任舊志作錢惟
  杜 英山東人    鄒 銳蕪湖人宣徳間任謝 澤上虞人正統間任分守桂平錢 奐鄞縣人正統間任歐陽洙江西泰和人正統間任 李 奈字景春上饒人進士天順間任方 逵莆田人進士天順間任舊志作達
  桂 山成化間任詳名宦  彭 烈廬陵人成化間任袁 愷石首人成化間任  章律常熟人成化間任
  何楚英成化間任詳名宦  周 源武昌人成化間任戴 琥字廷節浮梁人舉人成化間任程 泰字用元祁門人進士成化間任李 聰順徳人𢎞治間任  程廷珙浮梁人𢎞治間任李 祥南海人𢎞治間任  王 臣廬陵人𢎞治間任張 鳳宜春人正徳元年任
  陳宗徳字季廣長樂人進士正徳間任分守右江
  歐陽旦安福人正徳間任  張 吉餘干人正徳間任李 綱黄巖人正徳間任  徐 翊長洲人正徳間任彭 䕫安福人正徳間任  髙友璣嘉靖初任詳名宦胡 忠宜興人進士嘉靖間任
  祝 鑾當塗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守桂平
  蔣山卿嘉靖間任詳名宦  萬 潮進賢人嘉靖間任王俊民石首人嘉靖間任  劉士竒嘉靖間任詳名宦陳毓賢字則英長樂人進士嘉靖間任胡宗明績溪人進士嘉靖間任歐陽必進安福人嘉靖間任 曹世盛字際卿閩縣人進士嘉靖間任張 絅吉水人嘉靖間任  陳茂義慈谿人嘉靖間任范 欽鄞縣人嘉靖間任  周 珫應城人嘉靖間任張 謙慈谿人嘉靖間任  傅 鎮字國鼎同安人進士嘉靖間任譚大初嘉靖間任詳名宦  萬文彩臨安衛人嘉靖間任王惟恕福建長泰人嘉靖間任 吳元璧安仁人進士嘉靖間任陳其樂貴溪人進士嘉靖間任 莊朝賓嘉靖間任詳名宦陳道基同安人嘉靖間任  丁 湛彭澤人進士隆慶間任楊 銓華亭人隆慶間任
  胡 直字正甫江西泰和人進士隆慶間任分守桂平
  吳一介桐城人進士萬厯間任 湯 昂新都人萬厯間任彭文質莆田人進士萬厯間任 彭 富大理衛人萬厯間任分守桂平張 偲南昌人萬厯間任  游應乾字順之婺源人進士萬厯間任程正誼字叔明永康人進士萬厯間任
  蘇 濬晉江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守左江
  陸長庚萬厯間任詳名宦  張 珤字國信巴陵人進士萬厯間任梅守和宣城人進士萬厯間任 岳和聲字爾律嘉興人進士萬厯間任王一貞萬厯間任分守蒼梧  黄流芳萬厯間任詳名宦潘應龍天啟間任分守潯州
  王台彦字明珍蒲圻人舉人崇禎間任分守蒼梧
  聶文麟金谿人進士崇禎間任分守蒼梧
  右㕘政
  李 允洪武間任    何 慈莆田人洪武間任陳 柱侯官人洪武間任  侯 保贊皇人洪武間任江 璞貴溪人洪武間任  徐 賁字幼文吳縣人
  陳 祚閩縣人    王 麟山東人永樂間任張 海江夏人永樂間任  吳 昌湘隂人永樂間任張添祿眉州人永樂間任  阮 嗣連江人宣徳間任胡永成歙縣人宣徳間任  朱 純山隂人正統間任分守桂平張 勗吳縣人正統間任  武 逵大同人正統間任分守桂平陳 穀進賢人景泰間任  曾 翬景泰間任詳名宦常景先崞縣人景泰間任  周 鐸萬安人景泰間任方 員字懋規福建永福人進士景泰間任
  婁 良通許人景泰間任  趙 象臨海人景泰間任王 常平夷司人景泰間任  崔 璵宛平人天順間任黄 塤閩縣人成化間任分守右江王 霽上海人成化間任
  秦 紘成化間任    劉 信成化間任詳名宦傅 實豐城人進士成化間任 洪 漢章邱人𢎞治間任胡 榮新喻人𢎞治間任  楊守隨鄞縣人進士𢎞治間任劉 濂臨清人𢎞治間任  徐 鏞興國人𢎞治間任武 清岢嵐人進士𢎞治間任分守左江
  林 泮字用養閩縣人進士𢎞治間任王 璘黄岡人𢎞治間任陳 相泰州人𢎞治間任  管 琪崑山人𢎞治間任楊茂元鄞縣人進士正徳間任 黎民表華容人正徳間任童 瑞犍為人正徳間任分守桂平蔚 春合肥人正徳間任分守桂平陸 徴溧陽人正徳間任  宋 愷華亭人正徳間任黄 衷正徳間任詳名宦  何 詔山隂人正徳間任
  林 富嘉靖初任    胡堯元嘉靖間任詳名宦鍾 芳崖州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守左江
  沈良佐零陵人嘉靖間任  龍 誥攸縣人進士嘉靖間任范 嵩甌寧人嘉靖間任  胡 岳華亭人嘉靖間任孫 懋慈谿人嘉靖間任  王 遵宣城人嘉靖間任朱鳴陽莆田人嘉靖間任  應 良仙居人進士嘉靖間任林士元瓊山人進士嘉靖間任 顧 遂嘉靖間任詳名宦葉 照慈谿人嘉靖間任  林茂竹莆田人嘉靖間任王鳳靈莆田人嘉靖間任  曾存仁嘉靖間任詳名宦鄭 絅莆田人嘉靖間任分守右江張 索雲南人嘉靖間任魏良輔新建人嘉靖間任分守右江潘 徽金華人嘉靖間任夏 雷鹽城人嘉靖間任  王 橋京山人嘉靖間任陳 堯通州人嘉靖間任
  張堯年字原果慈谿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守蒼梧
  夏 俊玉山人進士嘉靖間任 汪 俅貴溪人嘉靖間任洪朝選同安人嘉靖間任  畢 鏘石埭人嘉靖間任董 䇿長沙衛人嘉靖間任  王繼洛鄭州人嘉靖間任陳 暹嘉靖間任詳名宦  黎 澄字本静樂平人進士嘉靖間任黎民衷嘉靖間任詳名宦
  劉子興字賓之海陽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守蒼梧
  王春復晉江人嘉靖間任  莊應貞惠安人隆慶間任余敬中銅陵人隆慶間任  曹天祐浮梁人隆慶間任柴 淶鄞縣人進士隆慶間任
  方邦慶婺源人進士隆慶間任分守蒼梧
  李 鳳畨禺人隆慶間任  張 岳餘姚人隆慶間任鄭 茂萬厯初任詳名宦  宋 奎南昌人萬厯間任沈子木歸安人萬厯間任  林應節莆田人萬厯間任王原相畨禺人萬厯間任  莊國貞晉江人進士萬厯間任陳應春長樂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守桂平
  林舜道字允中閩縣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守蒼梧
  王天爵歙縣人萬厯間任分守右江胡維新餘姚人萬厯間任葉朝陽秀水人進士萬厯間任
  管大勳鄞縣人萬厯十三年任分守蒼梧
  丘 浙南城人萬厯間任  沈應文餘姚人萬厯間任陳 洙長樂人萬厯間任  徐汝翼上海人萬厯間任李 燾河源人萬厯間任  葉明元同安人萬厯間任梅得春萬厯間任分守右江  潘志伊吳江人進士萬厯間任易以選安縣人萬厯間任  楊寅秋萬厯間任詳名宦林 梓漳浦人萬厯間任  郭廷良漳浦人萬厯間任沈孟化永定人萬厯間任  李士登洛陽人萬厯間任許國瓚晉江人萬厯間任
  申用嘉吳縣人舉人萬厯間任分守右江
  蔡國炳字供朋晉江人進士萬厯間任陳 鑑天啟間任詳名宦曾守身天啟二年任分守蒼梧
  賀萬祚秀水人進士天啟間任分守潯州
  吳思温江夏人天啟間任分守右江
  葛仁美鄞縣人舉人崇禎間任分守左江
  曹 𤐣祥符人進士崇禎十七年任分守蒼梧
  左㕘議
  方 鼐洪武間任    程有限潞州人洪武間任沈信年嵊縣人洪武間任  湯敬恭宜興人洪武間任石 温江津人永樂間任  陳 善儀真人永樂間任王 敏新安人永樂間任  張 翊江夏人永樂間任饒 晞南城人永樂間任  鄭 隆浮梁人進士永樂間任陳 宜嘉魚人洪熈元年  汪景明黟縣人宣徳間任張 聰漷縣人正統間任  何自學正統間任詳名宦甄 完新昌人正統間任分守桂平侯 維鄆城人景泰間任趙 全祥符人景泰間任  田 崇密雲人景泰間任曾 序江西泰和人進士景泰間任宋 驥常熟人天順間任舊志作朱章 表常熟人進士成化間任 黄 塤閩縣人成化間任分守蒼梧唐 盛南海人成化間任  黄 金鳳陽人成化間任林 同龍溪人成化間任分守右江侯 直字公繩華亭人進士成化間任
  陳 載莆田人    吳 昭漳浦人進士𢎞治間任黎 鼎南海人𢎞治間任  張 銘錢塘人𢎞治間任林 璿長樂人𢎞治間任分守桂平王 經山隂人正徳間任楊 瑋華亭人進士正徳間任分守桂平
  張九逵大庾人進士正徳間任 萬 斛崇慶人正徳間任丁 仁常熟人正徳間任  蔣 愷華亭人嘉靖間任陳子直臨海人嘉靖間任
  汪必東字希曽崇陽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守左江
  鄭維新字敬夫歸善人舉人嘉靖間任何 璦順徳人嘉靖間任田汝成嘉靖間任詳名宦  吳 鵬秀水人嘉靖間任趙崇信順徳人嘉靖間任分守右江
  朱道瀾莆田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守右江
  王惟賢中江人嘉靖間任  施千祥福清人嘉靖間任任 良南充人嘉靖間任  吳朝鳳樂清人嘉靖間任向洪邁慈谿人嘉靖間任  莊應貞惠安人嘉靖間任向 淇沅陵人嘉靖間任  張佳䕃銅梁人嘉靖間任龔大器分安人隆慶間任  髙則益南昌人隆慶間任劉應峰茶陵人萬厯間任  秦舜翰晉江人萬厯間任毛為光鄞縣人萬厯間任  陳尚伊桂陽人萬厯間任李 淶雩都人萬厯間任  王廷簡卬州人萬厯間任張 璧萬載人萬厯間任分守左江沈孟化永定人萬厯間任分守左江周起元萬厯間任詳名宦  方興邦莆田人萬厯間任曹學佺字能始侯官人進士天啟間任劉夢潮崇禎三年任分守蒼梧梁佳植宜春人進士崇禎間任
  徐大儀貴溪人進士崇禎間任分守蒼梧
  <span id="黄士">[[#黄士|黄士]]福建人崇禎間任分守右江
  右㕘議
  班 平西安人    包朝宗瑞安人
  林興祖永樂中任詳名宦  解 縉吉水人進士永樂間任吳 淵畨禺人永樂間任  檀 求宜陽人監生永樂十五年劉 隆彭澤人永樂間任  張 禮江都人永樂間任戴 瓊建昌人正統間任  戴 璚建昌人正統間任侯 臣臨海人正統間任分守桂平曾 序江西泰和人景泰間任蔣希性縉雲人景泰間任  黄仕俊富順人天順間任陸 貞武進人天順間任  馮 維武陵人成化間任謝 綬樂安人成化間任  楊 夀錢塘人成化間任辜 顓安仁人進士成化間任 潘 洪廣州衛人成化間任于 懋萊陽人成化間任  馬 鉉𢎞治間任詳名宦姚 紹潮陽人進士𢎞治間任 吳 超漳浦人𢎞治間任詹 璽貴溪人𢎞治間任  錢 灝留守衛人正徳間任黄 清南城人正徳間任分守桂平左 唐江都人正徳間任黄 偉潼川人正徳間任  劉 潮安福人正徳間任梁 億順徳人正徳間任  陳 綱
  鄒 輗武進人進士嘉靖間任 陳 煥嘉靖間任詳名宦劉 淮睢州人嘉靖間任  陳大珊莆田人嘉靖間任陳茂義慈谿人嘉靖間任  陳 洙上虞人嘉靖間任劉欽順石首人嘉靖間任
  康 朗字用晦惠安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守右江
  王景象歙縣人嘉靖間任  陳 善南海人嘉靖間任章美中嘉靖間任詳名宦  蔡 文龍溪人嘉靖間任姚世熈新添衛人嘉靖間任  程時思浮梁人進士嘉靖間任張 冕隆慶間任詳名宦  曹 棟丹徒人隆慶間任李文續宜賓人隆慶間任  陳應春長樂人萬厯間任李一迪茂名人萬厯間任  尹 校歙縣人萬厯間任分守右江姜 忻南昌人萬厯間任  彭應時廬陵人萬厯間任李良柱畨禺人進士萬厯間任 陳性學諸暨人萬厯間任分守右江楊佩訓晉江人萬厯間任  王世性臨海人萬厯間任孫有敷惠安人萬厯間任分守蒼梧龔一清義烏人萬厯間任黄金色休寧人進士萬厯間任 林 震瓊山人萬厯間任林寅賓晉江人萬厯間任  田 琯大田人萬厯間任朱東光臨川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守蒼梧
  袁應文東莞人萬厯間任分守右江
  陳惇臨潮陽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守左江
  黄曰謹字慎餘鎮海衛人進士萬厯間任
  張文竒長洲人萬厯間任
  劉庭蕙字雲嵩漳浦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守左江
  甯瑞鯉廣徳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守右江
  林 鍾晉江人舉人萬厯間任分守右江
  項夢源天啟五年任分守右江 朱 典崇禎間任分守右江姚張斌崇禎八年任詳名宦
  梁衍泗順徳人進士崇禎間任分守左江
  唐顯恱仙遊人進士崇禎間任分守蒼梧
  按察使
  尋 适洪武初任詳名宦  黄 信彭澤人貢生洪武間任劉 瑛慈谿人洪武間任  曾 寶侯官人永樂間任熊 槩字元節吉水人進士永樂間任曹 本滕縣人永樂間任劉子春湖廣長陽人宣徳間任 謝 瑾字廷蘭鄞縣人進士宣徳間任張 鵬洛南人正統間任  章 聰金華人正統間任王増祐景泰間任詳名宦  計 澄字本清浮梁人進士景泰間任江 勛奉化人天順間任  袁 凱成化間任詳名宦吳 綽永新人成化間任  張 黼新喻人進士成化間任范 鏞成化間任詳名宦  孔 鏞長洲人成化間任閔 珪烏程人成化間任  林 符吳縣人成化間任傅希說武城人𢎞治間任  楊守隨鄞縣人𢎞治間任周孟中𢎞治間任詳名宦  許 進河南靈寶人𢎞治間任吳 倬淳安人𢎞治間任  武 清岢嵐人𢎞治間任沈 銳仁和人進士𢎞治間任 張 吉餘干人正徳間任王 寅容城人正徳間任  洪 逺歙縣人正徳間任周進隆莆田人正徳間任  方良永正徳間任詳名宦詹 璽貴溪人正徳間任  翁茂南莆田人正徳間任宗 璽正徳間任詳名宦  張 祐正徳間任詳名宦余 祐鄱陽人嘉靖間任  盧宅仁四㑹人進士嘉靖間任錢 宏錢塘人嘉靖間任  髙公韶内江人嘉靖間任范 嵩甌寧人嘉靖間任  伍 全安福人嘉靖間任孫 懋慈谿人嘉靖間任  萬 潮進賢人嘉靖間任陸 銓嘉靖間任詳名宦  周 忠貴溪人嘉靖間任祝 續長洲人嘉靖間任  胡宗明績溪人嘉靖間任章 書字宏載餘干人進士嘉靖間任葉 照慈谿人嘉靖間任姜 儀南昌人嘉靖間任  龔 輝餘姚人嘉靖間任朱 觀崑山人嘉靖間任  楊本仁杞縣人嘉靖間任魏良輔新建人嘉靖間任  魏一恭莆田人嘉靖間任陳 錠江陵人嘉靖間任  岑 萬字體一順徳人進士嘉靖間任熊 洛南昌人嘉靖間任  楊守約彭城衛籍長沙人嘉靖間任鍾 卿東莞人嘉靖間任  李 遷嘉靖間任
  翁世經福清人嘉靖間任  敖宗慶貴州思南府人進士嘉靖間任畢 鏘石埭人嘉靖間任  侯一元浙江人嘉靖間任
  陳 興嘉靖間任    陳天資饒平人嘉靖間任周 俶成都人嘉靖間任  郭應聘隆慶初任
  莊應貞惠安人隆慶間任  丁 湛彭澤人隆慶間任萬思謙南昌人隆慶間任  桂嘉孝成都人隆慶間任髙 察内江人隆慶間任  吳一介桐城人隆慶間任魏文焲字徳章侯官人進士隆慶間任吳 椿新建人萬厯間任沈子木歸安人萬厯間任  楊世華餘姚人萬厯間任林澄源莆田人進士萬厯間任 孫光祖慈谿人萬厯間任唐汝迪宣城人進士萬厯間任 周 浩字養正錢塘人進士萬厯間任陳應春長樂人萬厯間任  歐 復衡陽人萬厯間任項思敬臨海人萬厯間任  帥 蘭江陵人萬厯間任屠元沐嘉興人萬厯間任  丘 浙南城人萬厯間任舊志作江浙陳 洙長樂人萬厯間任  沈應文餘姚人萬厯間任彭應時廬陵人萬厯間任  徐汝翼上海人萬厯間任顧 問湖廣咸寧人萬厯間任 馮 孜桐鄉人萬厯間任熊惟學南昌人萬厯間任  胡心得徳清人萬厯間任朱運昌雲南籍江南丹徒人萬厯間任李國士亳州人萬厯間任林 梓漳浦人萬厯間任  郭廷良漳浦人萬厯間任謝肇淛長樂人天啟間任  賀萬祚秀水人天啟間任葉憲祖字美度餘姚人進士崇禎間任劉 伸崇禎間任
  副使
  黄 敏字宗學桐城人洪武間任 陸 植臨川人洪武間任管 原山隂人洪武間任  趙子才晉江人洪武間任嚴大觀上饒人洪武間任  張仁傑浙江麗水人洪武間任李 温曹縣人洪武間任  王 驥泗州人洪武間任楊 山霸州人洪武間任  陸廣平臨川人永樂間任王 肅會稽人永樂間任  吳 復延平人進士永樂間任黄 童政和人永樂間任  陳 彞番禺人永樂間任張 績襄陽人舉人永樂間任 成 均鹽城人永樂間任張用中南康人永樂間任  張 翼歸安人永樂間任沈 懋安吉人永樂間任  王 果武城人洪熈元年李 縉山陽人宣徳間任  許 銘南昌人宣徳間任陳 輝閩縣人宣徳間任  李 立南豐人正統間任胡 智會稽人正統間任  朱 弼歸安人正統間任梁 婺泰和人正統間任  萬 節安福人正統間任雷 復正統中任詳名宦  劉仁宅正統間任詳名宦侯 爵藁城人景泰間任  蔣 誠大庾人景泰間任甘 澤開州人景泰間任  田 崇密雲人天順間任吳 綽永新人天順間任  周 璹吉水人天順間任分巡左江范 鏞豐城人成化間任  張 斆新淦人成化間任孔 鏞長洲人成化間任  何漢宗四川温江人進士成化間任徐 演荆州人成化間任  夏 寅
  劉 紹      陳 謙鄞縣人成化間任林 符吳縣人成化間任分巡桂林謝 顯會稽人成化間任吳 玉字廷獻内江人進士成化間任提學
  周孟中𢎞治元年任   陳 寓寧徳人𢎞治間任徐 瑁永年人𢎞治間任  武 清岢嵐人𢎞治間任汪 溥績溪人𢎞治間任  向 榮進賢人𢎞治間任吳 昭莆田人𢎞治間任  古其然四川永川人進士𢎞治間任李 延豐城人𢎞治間任  王 華南城人進士𢎞治間任雷士㫋建安人𢎞治間任  羅 昕字公旦畨禺人進士𢎞治間任陳宗徳長樂人𢎞治間任  張 吉餘干人𢎞治間任姜 綰𢎞治間任詳名宦  黄 鑰香山人𢎞治間任涂 昇豐城人進士𢎞治間任 鄭 岳正徳初任詳名宦丁 隆南昌人進士正徳間任分巡左江
  褚 圻常熟人正徳間任  范希淹弋陽人正徳間任分巡桂林翁茂南莆田人正徳間任分巡左江鄧文質鄱陽人正徳間任分巡桂林張宏宜華亭人進士正徳七年任備兵府江
  陳 錫新淦人正徳間任分巡右江
  劉 台字衡仲巴縣人進士正徳間任提學
  黄如金字希武莆田人進士正徳間任汪景芳𢎞農人正徳間任傅 習進賢人正徳間任  張 祐鉛山人正徳十年陳伯獻莆田人進士正徳間任提學劉 潮安福人進士正徳間任劉 節字介夫大庾人進士正徳間任提學
  錢 瓚鄞縣人正徳間任  范 嵩甌寧人正徳間任姚 鵬㑹稽人進士正徳間任分巡左江
  鄧 炳順徳人進士嘉靖間任 金 鯉臨清人嘉靖間任葉廷會東莞人嘉靖間任  李 中嘉靖間任詳名宦楊必進嘉靖二年任詳名宦
  廖 紀字惟修九江衛籍黄梅人進士嘉靖間任
  王顯髙嘉靖間任詳名宦  李如圭嘉靖間任詳名宦翁 素慈谿人嘉靖間任分巡右江張 完縣人嘉靖間任伍 箕安福人進士嘉靖七年任備兵府江
  顧 遂餘姚人嘉靖間任  張 僑蘭谿人嘉靖間任劉守緒興國人嘉靖間任  龍大有茶陵人進士嘉靖十年任兵備吳 仕字克學宜興人進士嘉靖間任提學
  葉 珩莆田人嘉靖間任  楊 濂貴溪人嘉靖間任蕭 晩吉水人進士嘉靖間任 鄒 輗武進人嘉靖間任翁萬達嘉靖間任詳名宦
  錢 鐸字振之海門人進士嘉靖十五年任兵備
  梁廷振字伯綱南海人進士嘉靖間任許 路安慶人嘉靖間任朱 良慈谿人進士嘉靖十八年任兵備
  鄭宗古石首人嘉靖間任  吳世澤嘉靖二十年任詳名宦張 瑤巴陵人嘉靖間任  劉 寅大庾人嘉靖間任鄭 嵩莆田人嘉靖間任  劉 采麻城人嘉靖間任戴 鱀鄞縣人進士嘉靖二十三年任兵備
  魏良輔新建人嘉靖間任備兵右江
  周 蒲漢州人進士嘉靖二十五年任兵備
  沈 宏浙江人嘉靖間任  徐 貞長洲人嘉靖間任分巡右江趙 伊字子衡平湖人進士嘉靖間任
  林應亮侯官人嘉靖二十七年任備兵府江
  楊 成長洲人嘉靖二十九年任兵備許應元嘉靖間任詳名宦陳紹儒南海人嘉靖間任  茅 坤嘉靖間任詳名宦徐 楚淳安人嘉靖三十三年 鍾 卿東莞人嘉靖間任羅一鸑閩縣人嘉靖間任  張 紹濟陽人嘉靖間任殷正茂嘉靖間任
  林光祖揭陽人進士嘉靖三十六年任兵備
  盛若林海陽人嘉靖間任  黎 澄樂平人嘉靖間任提學吳元璧安仁人嘉靖三十八年任兵備莊朝賓惠安人嘉靖間任陶大年會稽人嘉靖間任  李 慎惠安人嘉靖間任蔡 文南靖人嘉靖四十一年任兵備成子學海陽人嘉靖間任何 寛臨海人嘉靖間任  賀 經廬陵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方宏静歙縣人嘉靖間任提學 曹天祐浮梁人嘉靖間任韓子允慈谿人嘉靖間任  鄭雲𨧿閩縣人嘉靖間任游天庭鎮海衛人進士嘉靖四十五年任兵備
  吳文華隆慶間任    程大賓歙縣人隆慶間任鄭一龍隆慶間任詳名宦  許公髙南部人進士隆慶二年應存卓仙居人隆慶間任  黄可大畨禺人隆慶間任隂武卿内江人隆慶間任  邵惟中嵊縣人隆慶間任陳其樂貴溪人隆慶五年任府江兵備劉 穩鄠縣人隆慶間任分巡府江黄 扆大埔人隆慶間任府江兵備劉廷舉麻城人隆慶間任沈子木歸安人隆慶間任
  邊維垣字師甫彭縣人進士隆慶六年任兵備
  金 柱上虞人隆慶間任分巡府江吳 善隆慶間任
  鄭 茂隆慶間任    龔大器公安人萬厯間任莊國貞晉江人萬厯間任備兵府江徐 作萬厯間任詳名宦王天爵歙縣人萬厯間任  彭文質莆田人萬厯間任徐南金豐城人萬厯間任分巡左江顧章志崑山人萬厯間任髙則益南昌人萬厯間任  鍾繼英東莞人萬厯五年任提學周舜岳安仁人萬厯間任  陳 俊南海人萬厯間任分巡右江陳應春長樂人萬厯六年任兵備 錢 立仁和人萬厯間任歐陽模南安人萬厯間任  侯國治萬厯間任詳名宦徐 儒臨安人萬厯間任分巡左江林 烴閩縣人萬厯間任劉世賞巴縣人萬厯間任  項思敬臨海人萬厯十年任兵備葉朝陽秀水人萬厯十年任兵備 吳 哲定邊籍貴州永寧人萬厯間任查 鐸字子警涇縣人進士萬厯間任兵備
  秦 寵合肥人萬厯間任  姜 忻南昌人萬厯間任彭應時廬陵人萬厯間任  鄭一信惠安人萬厯間任分巡右江劉應麒鄱陽人進士萬厯間任提學
  郭 棐字篤周畨禺人進士萬厯間任備兵右江
  韓 紹歸安人進士萬厯間任兵備陳 誥莆田人萬厯間任分巡右江熊惟學南昌人萬厯間任提學 李 熈晉江人萬厯間任李學一歸善人萬厯間任
  徐大任宣城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蒼梧
  林喬楠萬厯間任詳名宦
  范可竒會稽人進士萬厯十八年任兵備
  楊佩訓晉江人萬厯間任  李 鋕縉雲人萬厯間任楊道會晉江人萬厯間先任驛傳請告再起提學
  蘇 濬晉江人萬厯間任分巡蒼梧
  袁一虬長洲人進士萬厯十九年任兵備
  馮時可長洲人萬厯間任  龔一清義烏人萬厯間任周一經貴溪人萬厯間任  郭宗磐晉江人萬厯間任李際春蘄州衛人萬厯間任
  周宗禮澄海人進士萬厯二十二年任兵備
  方亮工畨禺人萬厯間任  陳 履東莞人進士萬厯間任楊寅秋萬厯間任
  林廷陞莆田人進士萬厯二十三年任兵備
  經世文臨川人舉人萬厯間任
  張文燿沅陵人進士萬厯二十七年任備兵府江
  陳應魁思州籍清江人萬厯間任 蕭良譽漢陽人進士萬厯間任謝台卿晉江人萬厯間任  陳 勗字世勉福寧人進士萬厯間任蔡逢時宣城人萬厯間任分巡蒼梧查允元海寧人萬厯間任孫有敷惠安人萬厯間任兵備
  王 約惠安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左江
  沈孟化永定人萬厯間任  許國讚晉江人萬厯間任凌嗣音萬厯間任
  陳良才髙安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左江
  鄧思啟閩縣人萬厯間任
  陳光相漳浦人進士萬厯三十三年任兵備
  張文竒長洲人萬厯間任  趙世徴晉江人萬厯間任黄于郊長興人進士萬厯間任提學
  郭廷良漳浦人萬厯三十五年任府江兵備
  楊徳政字公亮鄞縣人進士萬厯間任提學
  翁汝進會稽人萬厯三十八年任兵備
  王聘賢通海人舉人萬厯四十一年任兵備
  項惟聰永嘉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右江
  黄流芳萬厯間任    盛萬年萬厯四十五年任詳名宦胡廷宴漳浦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左江
  程子鰲歙縣人進士萬厯四十八年任兵備
  鄧雲霄字元度東莞人進士萬厯間任葛中選雲南河西人舉人天啟元年楊嘉祚江西泰和人天啟間任分巡左江
  婁九徳字虞廷安順人進士天啟間任廖鵬舉晉江人舉人天啟間任袁業泗字景源宜春人進士崇禎元年
  區龍正順徳人進士崇禎間任分巡右江
  程 䇿崇禎間任提學
  謝 宗晉江人進士崇禎九年任備兵府江
  凌必正浙江人進士崇禎十二年任兵備
  金九陛崇禎間任詳名宦
  許聫樞錢塘人舉人崇禎十三年任兵備
  林銘鼎莆田人進士崇禎十四年任分巡蒼梧
  陳起龍崇禎間任分巡桂林  王育徳西陵人崇禎間任唐紹堯武陵人進士崇禎十六年任兵備
  鍾自得廣東人舉人崇禎間任 方象乾桐城人貢生崇禎間任
  僉事
  王 佑洪武三年任詳名宦  胡夀昌洪武三年任詳名宦
  富 禮洪武間任    吳谷賢大庾人洪武間任余 達浙江建徳人洪武間任 葉 砥洪武間任詳名宦韓守益字仲修石首人洪武間任 藍 智武邑人洪武間任彭士敏涿州人洪武間任  劉文徳涿州人洪武間任楊雲舉奉化人洪武間任  完 直盧龍人洪武間任黄 毅通州人洪武間任  張 鑑眉州人洪武間任薛 復山隂人洪武間任  花 時絳縣人洪武間任夏 伸福清人進士洪武間任 朱 夏新建人永樂間任郭子祿泰和人永樂間任  汪 太永樂間任
  楊 濂泰州人永樂間任  李原珙新淦人永樂間任姜 迪涿州人永樂間任  陽 煥萬載人永樂間任陳 賞字公延江西泰和人進士永樂間任
  林 時莆田人永樂間任  劉長吾永豐人永樂間任陳 儀浙江麗水人永樂間任 蕭 忠慈和人永樂間任韓彦遊慈谿人永樂間任  龔 鐩永樂間任詳名宦郭公緒江西泰和人永樂間任 林 坦莆田人永樂間任吳叔閆泰和人洪熈元年  王 愷宣徳間任詳名宦吳 實長樂人進士宣徳間任 蔡雲翰大庾人進士宣徳間任楊 復浙江長興人宣徳間任 鄧義江西新城人宣徳間任陳 璲字廷嘉浙江臨海人進士正統間任
  唐 勝山西陽曲人正統間任 黄潤玉正統間任詳名宦李 敏湖廣新寧人正統間任 隆 英山東利津人正統間任程 富字好禮涇縣人舉人正統間任何自學正統間任詳名宦竇 和順天人正統間任
  湯性方字行素南海人舉人正統間任分巡蒼梧
  王 驥吉水人正統間任分巡桂林
  王 受玉山人進士正統間任分巡桂林
  蕭 鑾正統間任詳名宦  鄭 觀景泰間任詳名宦江玉琳永新人景泰間任分巡桂林莊 琛晉江人景泰間任李 濬海康人景泰間任  鄺 傑南海人景泰間任潘 洪金華人景泰間任  周 璹吉水人景泰間任廖 恂南海人景泰間任  宋 驥常熟人景泰間任余 泰南城人景泰間任  龍 澄新淦人天順間任董應軫麻城人天順間任  武 齊樂安人進士天順間任袁 凱華亭人天順間任  王 濬字文通上元人舉人天順間任劉 斌字次珣安福人進士天順間任提學
  黄 暉建昌人天順間任
  黄 篪字仲和南海人進士成化間任提學
  蘇慶科南海人成化間任  何漢宗温江人成化間任分巡右江葉 淇成化間任詳名宦  羅 明崇仁人成化間任湯 琛常熟人成化間任  邵 智南海人成化間任分巡左江吳 玉内江人成化間任  曾 麒
  章 甫豐城人進士成化間任 陳 琳應城人成化間任李 元安福人成化間任  陳 璉進賢人成化間任林 誠莆田人進士成化間任 熊 景成化間任詳名宦
  余士元安福人    張本端
  王 翼      王 燮
  唐 素京山人成化間任  崔廷圭南海人成化間任
  劉 信南溪人    傅 禮
  歐陽齊崇陽人    楊 煥袁州人
  蕭 蒼江西泰和人成化間任 黄 鑰香山人成化間任蕭本容江西泰和人成化間任 李 延豐城人成化間任分巡右江
  李 珊畨禺人    黎 鼎南海人
  陳 烓閩縣人進士𢎞治間任分巡左江
  王本儉麻城人𢎞治間任  彭 甫𢎞治間任詳名宦李徳美莆田人進士𢎞治間任 周 信福清人進士𢎞治間任黄 蕭餘姚人進士𢎞治間任分巡左江
  蔡 相宛平人進士𢎞治間任分巡左江
  熊 祥貴州人進士𢎞治間任分巡左江
  仲 本寶應人𢎞治間任
  蔡 鍊餘姚人進士𢎞治間任分巡左江
  程 頊貴溪人    翁茂南莆田人𢎞治間任分巡桂林
  姚 鏌𢎞治間任    丁 隆南昌人𢎞治間任分巡左江黄 肅字敬夫六合人進士𢎞治間任
  胡 獻字時臣興化人進士正徳初任提學
  沙 立徐州人正徳間任  劉道立杞縣人正徳間任盧宅仁四會人進士正徳間任分巡左江
  胡 英永康人正徳間任  符 觀正徳間任詳名宦林長繁莆田人正徳間任分巡桂林
  張 芝字廷毓歙縣人進士正徳間任分巡桂林
  萬 廉鉛山人正徳間任分巡桂林陳 錫新淦人正徳間任孫 徽襄陽人正徳間任分巡桂林薛 金正徳間任詳名宦曹 閔上海人正徳間任
  周 謨仁和人舉人正徳間任分巡左江
  徐 海字伯容常山人進士正徳間任分巡右江
  林 典莆田人正徳間任  余 緇鄱陽人正徳間任姚 鵬會稽人進士正徳間任分巡左江
  楊 譽饒陽人正徳間任  顧應祥長興人進士正徳間任李 淳字元朴太湖人進士正徳間任顔 核吳縣人正徳間任楊必進吉水人正徳間任  李 楫懷寧人正徳間任伍希儔江西安福人正徳間任 陳 憲餘干人嘉靖間任楊 鳳安義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張邦信嵊縣人嘉靖間任
  唐 胄瓊山人嘉靖間任提學舊志作唐岡
  申 惠吳江人嘉靖間任
  吳天挺安仁人舉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李 傑六合人嘉靖間任分巡蒼梧王世爵開州人嘉靖間任邵 清江寧人舉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方紀達嘉靖間任詳名宦  黄 佐嘉靖間任詳名宦金 輅錢塘人嘉靖間任  張 岳惠安人嘉靖間任提學張 鵠上海人嘉靖間任  龔 暹南昌人嘉靖間任曾世昌南海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潘 恩嘉靖間任詳名宦  汪大受婺源人嘉靖間任鄔 閱新昌人舉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操 松浮梁人嘉靖間任  李義壯嘉靖間任詳名宦李 相江西吉水人嘉靖間任 王應詔甌寧人嘉靖間任莫 同無錫人嘉靖間任  王 宇麻城人嘉靖間任馮 徽南海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林東海莆田人嘉靖間任
  施 山縉雲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徐 官浙江人嘉靖間任
  袁 袠字永之吳縣人進士嘉靖間任提學
  魏一恭嘉靖間任
  陳 裒字邦進福寧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勞紹科番禺人嘉靖間任  吳 源嘉靖間任詳名宦俞則全新昌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奚良輔上海人嘉靖間任  楊 廉安州人嘉靖間任謝少南上元人嘉靖間任  趙 塤嘉靖間任詳名宦何中行順徳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張 椿山隂人舉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章 檗鄞縣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王宗沐嘉靖二十九年黄大廉莆田人嘉靖間任  茅 坤嘉靖間任
  黎 澄樂平人嘉靖間任  馮時雨常州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戴 梗河南人嘉靖間任  符 驗黄巖人嘉靖間任髙 封大理衛人嘉靖間任  陳 善錢塘人嘉靖間任向洪邁慈谿人嘉靖間任  吳元璧安仁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程時思浮梁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杜 璁合肥人嘉靖間任
  沈應魁常熟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歐陽瑜安福人嘉靖間任分巡左江章 熈嘉靖間任詳名宦余一鵬莆田人嘉靖間任  鄭一龍嘉靖間任
  夏 栻豐城人嘉靖間任
  徐 浦浦城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顧 柄常熟人嘉靖間任  彭 懋南昌人嘉靖間任朱天球字攻玉漳浦人進士嘉靖間任提學
  朱安期晉江人嘉靖間任  陳一松海陽人嘉靖間任章汝槐臨川人進士嘉靖間任分巡左江
  宗 爾福建長樂人嘉靖間任 張 冕晉江人嘉靖間任林大春潮陽人嘉靖間任
  秦宗道慈谿人進士隆慶間任分巡左江
  夏道南餘姚人隆慶間任分巡蒼梧
  譚惟鼎新會人舉人隆慶間任分巡左江
  楊 芷安陸人隆慶間任分巡右江金 柱上虞人隆慶間任楊文明 昌人隆慶四任分巡蒼梧汪廷釴崇陽人隆慶間任霍與瑕隆慶六年任詳名宦  胡汝器鷹揚衛人隆慶間任江 圻仁和人隆慶間任
  髙克謙山隂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左江
  李一迪茂名人萬厯間任分巡左江鍾崇文南昌人進士萬厯間任王一卿雲和人萬厯間任  袁昌祚東莞人萬厯間任提學王廷簡卭州人萬厯間任  李宗魯漢陽人萬厯間任陳 紀萬厯間任分巡左江  來經濟蕭山人萬厯間任分巡蒼梧陳希美宣城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左江
  唐文燦福建銅山所人萬厯間任 張 璧萬載人萬厯間任甘 雨永新人萬厯間任  陳 堂南海籍番禺人進士萬厯間任駱日昇惠 人萬厯間 提學 胡 琳會稽人萬厯間任林恭章萬厯間任詳名宦
  陳宗愈新會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左江
  連繼芳龍巖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左江
  魏 濬字禹欽松溪人進士萬厯間任提學
  姜志禮丹陽人進士萬厯間任分巡府江
  陸夢龍字君啟山隂人進士萬厯間任提學
  陳忠愛泰昌元年任分巡蒼梧 夏啟昌天啟間任提學
  張元芳通州人進士天啟間任分巡左江
  陸化熈浙江人天啟間任提學 黄景明崇禎間任詳名宦黄中色西安人舉人崇禎間任分巡左江
  余朝相瑞昌人崇禎間任提學 王 鄘江西人進士崇禎間任提學范廷弼山東人舉人   錢允鯨浙江人進士









  廣西通志卷五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五十四
  秩官
  
  知静江府
  俞子儁洪武初任
  桂林府知府
  焦 源字仲才懷慶人洪武間任 孫 詳
  林 英      孫 鼎宣徳間任
  衡 嶽正統四年任詳名宦  吳 惠正統間任詳名宦
  何永全      侯 保
  李永寧四川定逺人進士成化間任方 佑成化間以御史任
  劉次偉成化間任    羅 珦成化間任詳名宦梁 鐸字文振湖廣澧州人𢎞治間任姜 洪𢎞治間任詳名宦張 熊江西徳興人進士𢎞治間任鄧 琛東莞人進士𢎞治間任朱繼祖髙安人進士𢎞治十三年任戴 恩潛山人進士𢎞治十六年任汪金恩浙江開化人進士正徳二年任范希淹江西弋陽人進士正徳三年任王 夀江南婺源人進士正徳六年任黄 鑠福建晉江人進士正徳十年徐天澤浙江餘姚人進士正徳十一年
  童 旭湖廣沔陽人進士正徳十二年
  江 鑣浙江奉化人進士正徳十六年
  沈 健福建莆田人進士嘉靖二年華 愛嘉靖初任詳名宦姚世儒山隂人進士嘉靖間任 潘 宇福建懷安人舉人嘉靖間任楊 沔江南句容人進士嘉靖間任
  陶 珪湖廣黄岡人進士嘉靖二十二年
  胡 岳江西鄱陽人進士嘉靖二十四年
  黎 材番禺人進士嘉靖二十六年王 會華亭人進士嘉靖二十八年盧 點麗水人舉人嘉靖三十年顧允揚常熟人進士嘉靖三十四年陸九成東陽人進士嘉靖四十年
  張元諭字伯啟浦江人進士嘉靖四十二年
  張 諧廣濟人進士嘉靖四十三年馬 濂無錫人進士隆慶二年彭文質莆田人進士隆慶五年任舊志作馬
  劉 峴江西萬 人進士萬厯 任吳肇東太湖人進士萬厯三年任傅時望四川萬縣人進士萬厯五年任周 憲安福人進士萬厯十一年任周裔先南海人進士萬厯十七年任洪澄源晉江人進士萬厯二十二年任許國瓚晉江人進士萬厯二十七年任李甫文海澄人進士萬厯三十四年任曽應棨海澄人進士萬厯三十四年任江湛然字清臣歙縣人舉人萬厯間任徐秉元莆田人舉人萬厯間任 王演疇彭澤人進士萬厯間任劉 江字源岷洪雅人舉人崇禎間任
  同知
  鍾 豫新淦人正統間任  黎 暹成化間任詳人物楊 崇字尚賢豐城人成化間任 馬 冕成化間任
  何堯中四川銅梁人成化間任 黄守濂莆田人舉人正徳八年任
  張 冕嘉靖中任    唐堯臣字士良南昌人舉人嘉靖間任黎 楚廣東人隆慶五年  陳九叙字爾瓚漳平人進士萬厯間任陳堯欽福州人舉人萬厯間任 蘇日登廣東順徳人舉人萬厯間任吳 僴龍溪人舉人萬厯間任
  通判
  魏 塤洪武間任詳人物  黄 進樂平人舉人成化間任楊 綱岳陽人成化間任  陳 坡懷安人正徳間任伍 重新化人嘉靖初任  鄧 輅徳慶人貢生嘉靖間任王夢麟字維振閩縣人舉人萬厯間任樊 芝萬厯間任
  盧洪逺萬厯間任    陳于時萬厯間任
  熊宗易福建寧化人貢生萬厯間任陳 圭福州人舉人崇禎間任李夢鯉長汀人貢生崇禎間任
  推官
  閉 魯成化間任詳人物  覃 渭廣東増城人成化間任
  周 賓正徳間任    蘇 璞莆田人嘉靖間任
  李道先萬厯初任    連繼芳萬厯間任
  蕭儲卿福建龍溪人舉人萬厯間任吳鍾巒字巒穉武進人進士萬厯間任
  教授
  陳 璉洪武中任詳名宦  孟 洋信陽人正徳間任
  訓導
  吳 貞番禺人正統間任  談一鳳𢎞治間任詳名宦
  靖江王長史
  蕭用道永樂初任詳名宦
  臨桂縣知縣
  林 瑛廣東東莞人貢生
  陳 鼒括蒼人正統三年任舊志作才鼎
  劉 禮正統十三年   吳 讓天順元年任詳名宦
  李 仁廣東人    覃 忠
  楊 宗髙安人舉人   劉天澤安福人進士𢎞治間任袁 珣湖廣荆門人   朱 隆浙江人
  姚 義廣東海康人   林 爽廣東人
  陳 福字天祐南平人舉人嘉靖元年
  李 炤字子明浮梁人舉人嘉靖四年
  翁 孜字克勤合浦人監生嘉靖間任
  梁 旦字明仲南海人舉人嘉靖十一年
  陳 㫖南海人監生嘉靖十六年
  彭大廷字平甫臨湘人舉人嘉靖十七年
  余繼舉崖州人舉人嘉靖間任舊志作徐
  陳 猷南海人舉人
  唐大輅字公載荆門人舉人嘉靖二十八年
  葉繼熈字兆學閩縣人舉人嘉靖三十二年
  麥天惠字元與南海人舉人嘉靖四十年
  王國善字用彰揭陽人監生嘉靖四十三年
  李䝉亨字養正貴州前衛人舉人隆慶元年
  翟守謙字時益東莞人舉人隆慶五年
  王懋中字惟一江西南城人進士萬厯三年任
  邵以仁字子任貴州普安衛人進士萬厯八年任
  陳 義晉江人進士萬厯十五年任何太庚順徳人進士萬厯十六年任植永思字允孝東莞人貢生萬厯二十一年任
  譚文隆江西人    陳 睿番禺人萬厯二十八年任
  余士光      王政岐天啟七年任詳名宦林蘭友字自芳莆田人進士崇禎四年
  業可𦁖上元人舉人崇禎十一年
  史其大溧陽人舉人崇禎十四年任大一作文
  縣丞
  魯宗器揭陽人洪武初任  曾 順字安敬雩都人正徳間任
  教諭
  劉 和正統間任    許洪宥正徳間任
  訓導
  陳 遺仙城人正統間任  禤鳳章正徳間任
  興安縣知縣
  曾孔傳洪武初任    鄧徳明廣東徳慶人貢生洪武間任周 永字鳳祚贑縣人貢生永樂間任鄭 普𢎞治初任
  陳 階福建歸化人貢生  謝庭竹廣東河源人貢生柯復初廣東茂名人貢生  蔡邦俊廣東保昌人貢生嘉靖間任嚴 相廣東髙明人貢生嘉靖間任揭 泮福建歸化人嘉靖間任陳祖榮廣東徳慶人貢生嘉靖間任吳 彰萬厯間任
  毛可儀萬厯中任    陳慶雲福建漳州人貢生
  教諭
  湯有容字載行新會人洪武中任
  靈川縣知縣
  劉 延山東費縣人洪武三年任創興學校立社學
  鄭邦彦山東人洪武十年  魯宗器洪武十五年由臨桂縣丞任吕 資洛陽人洪武十八年 桂中權洪武十九年
  劉正言浙江上虞人永樂三年
  鄧 組廣東東莞人貢生永樂十四年
  程 繼廣東茂名人舉人洪熈元年任一作陳
  傅思銘宣徳九年   包至道廣東合浦人正統四年張 顯景泰二年   曾 鐸湖廣郴州人天順七年黄 安湖廣郴州人成化十年 沈 溥湖廣辰州人成化十三年王 滚四川人成化十九年 李 獻廣東人𢎞治元年任李 榮湖廣武岡人𢎞治十五年任陳 炳浙江武康人𢎞治十八年任夏 鐖浙江餘姚人正徳六年任 林鳳翔湖廣武岡人正徳九年馮 賓廣東南海人舉人正徳間任張 轍福建南靖人嘉靖元年秦 有嘉靖三年   胡大有湖廣羅田人嘉靖間任成 和大同陽和衛人   陳 鑾湖廣武昌人嘉靖間任成世逺廣東陽山人貢生嘉靖中任
  張 瀾字道源陜西膚施人貢生嘉靖二十一年
  李 全江西吉水人監生嘉靖二十六年
  陳九思江南髙淳人貢生嘉靖三十二年
  李秉同字子中東莞人舉人嘉靖三十九年
  蕭端賁潮陽人舉人嘉靖間任 馬天鑒上饒人舉人嘉靖間任蒲凝重番禺人進士隆慶四年 張 璿建陽人舉人萬厯元年任喻 楫萬厯五年任
  陳一洙字國潢漳浦人進士萬厯六年任
  謝時泰萬厯十四年任   程述頤萬厯二十三年任蔡 銓潮陽人貢生萬厯間任 蔣一葵萬厯三十九年任鄭 繼萬厯四十四年任  熊 涇天啟四年
  楊顯士雒川人天啟六年  何 燮字中理晉江人舉人崇禎初任
  縣丞
  李時敏字遜齋山西汾陽人貢生嘉靖十四年
  典史
  䝉宗逺正徳六年任詳名宦
  教諭
  甘永泰廣東瓊山人舉人正徳六年任陳 璇嘉靖十一年任詳名宦
  陽朔縣知縣
  韓政甫洪武元年任詳名宦  周吉成河南人洪武十七年湯子厚清河人洪武間任  髙 謙揚州人永樂四年黎 華廣東東莞人貢生舊志作李華劉 澣江西人
  李 亮湖廣人    胡景運長汀人
  胡罕遵茂名人進士永樂八年
  張 光茂名人進士永樂八年任縣志作江西人
  孫 迪太平州人監生永樂十二年張用禮襄陽人永樂間任李賢佐新會人監生永樂十八年莫若善南海人監生永樂二十二年方 鼎莆田人進士宣徳五年 萬 霽正統間任詳名宦吳洪宇化州人監生景泰三年 陶 翊天順年任
  詹 郁電白人貢生成化間任 楊 綱岳陽人成化間任鍾 震韶州人貢生成化間 范 蘭任曲江人監生成化十陳 翊八年任監生成   翁 輔化間任掲陽人監生趙 㫤𢎞治八年任蒼梧人 黎 浩舉人𢎞治間任増城黄 祐人監生𢎞治間任曲江楊 敞人貢生𢎞治十七年李道中任貴州人舉人正徳 嚴 綸元年任南海人舉人陳 鈍正徳四年任髙郵人 余 明監生正徳間任會稽人羅 佩監生正徳七年任延平劉 初人舉人正徳十三年沈文旻任宜黄人舉人正徳 黄 鑰十五年任安福人舉陳 鎧嘉靖三年任順徳 齊濟中人舉人嘉靖八年王時中湖廣人監生嘉靖間任張士毅浙江人監生嘉靖間王 弼任直𨽻人監生嘉靖間任䝉 𭵻閩縣人舉人嘉靖二十年吳國用任瓊山人嘉靖二十六年李 果任潮州人舉人嘉靖三十繆 坡一年任仁化人監生 鍾 昌嘉靖三十四年任程何啟寅鄉人舉人嘉靖三十 梁肇修八年任新會人舉人梁鶴鳴嘉靖四十四年任福 蔡 貴安人監生隆慶二年李 栻東莞人進士隆慶六年陳天徳任順 徳人舉人萬厯四年任王之臣蘄州人舉人萬厯二十九年任童大成江陵人舉人萬厯三十六年任何日辛香山人舉人萬厯三十八年任胡文獻桃源人貢生萬厯三十九年任李茂容新㑹人舉人萬厯四十一年任舊志作李茂
  童養正福建人貢生萬厯四十八年任胡宗臣湖廣人貢生天啟二年趙啟文鶴慶人舉人天啟四年 王政岐天啟五年任調臨桂縣邵于行湖廣人舉人崇禎元年 王三竒増城人舉人崇禎二年馬鳴鑾順徳人舉人崇禎四年 胡應辰博羅人舉人崇禎五年朱奉鑲四川人貢生崇禎九年 易正體桃源人貢生崇禎十五年
  教諭
  蕭文郁正統間任    黄 璋成化間任
  陳良貴福建長樂人貢生嘉靖間任
  訓導
  龍 騰洪武間任    吕 璧四川遂寧人貢生正徳間任
  古田縣知縣
  闗秉彛髙明人舉人洪武間任 楊敬忠洪武十二年
  丘 貴福建卲武人貢生  陳 達上饒人成化十六年劉國運信豐人嘉靖五年
  縣丞
  杜充修洪武十二年
  主簿
  陳 義洪武十二年   廖 元隆慶二年即典史任
  永寧州知州
  唐執中隆慶五年任詳名宦  鄭應齡福建興化人舉人萬厯初任尹廷俊萬厯間任詳名宦  顔志邦萬厯間任詳名宦楊應曉亳州人恩貢萬厯十六年任汪必暉祁門人貢生萬厯十九年任龎尚龍南海人舉人萬厯二十一年任徐來聘湖廣人貢生萬厯二十四年任龔作相漢陽人舉人萬厯二十六年任劉邦重上海人貢生萬厯二十八年任林裕陽長樂人舉人萬厯三十年任黄 倫吳江人舉人萬厯三十五年任鍾籲俊福建武平人舉人萬厯間任萬建元江西南昌人天啟元年丘問禮福建長泰人崇禎八年 馬 光吳縣人崇禎十四年黎夢斗廣東瓊州人舉人崇禎十六年
  永福縣知縣
  李 閧洪武間任    趙思進洪武間任
  鄭 曦永樂十年任詳名宦  雷思昌湖廣藍山人永樂間任蔡 榮湖廣人正統十年  陳子瑞廣東人正統間任黄 瓊廣東人景泰間任  周志髙江西上饒人景泰間任
  鄭 勝天順間任    劉友清江西安福人成化五年杜 俊江西南康人成化十一年
  夏 忠江西貴溪人舉人成化十三年
  樊 璽廣東萬州人成化間任 謝 髙成化間任
  顧 仁廣東人成化間任
  羅子芳順徳人𢎞治九年任一作子房又當作宗傑
  張 恬江南句容人正徳間任 李 莊廣東封川人正徳間任劉 敔正徳七年任詳名宦  李浩直江南歙縣人舉人正徳十年胡 鶴字沖霄江西信豐人貢生嘉靖四年
  陳大韶廣東髙要人舉人嘉靖十五年
  林天榮字仁卿四川宜賓人嘉靖十九年
  鄭經正廣東潮陽人嘉靖間任 王道明江南溧水人舉人嘉靖間任胡 懋湖廣人嘉靖間任  黄夢麟廣東龍川人嘉靖間任陳大有南海人舉人嘉靖間任 陳洪猷江西弋陽人嘉靖間任何 嵩順徳人舉人嘉靖間任 李大有歸善人舉人嘉靖四十三年陳一敬程鄉人舉人隆慶三年 鄭 佐番禺人舉人隆慶六年鄭 成饒平人萬厯五年任  莊自勉雲南曲靖人萬厯八年任吳立東福建寧化人貢生萬厯間任鍾 澤順徳人舉人萬厯間任翟 著江南涇縣人舉人萬厯間任譚際可廣東韶州人萬厯二十年任張宏濟東莞人舉人萬厯間任
  聶 鈜江西南城人舉人萬厯二十七年任
  朱大徳鄱陽人舉人萬厯三十一年任閔濟美江南繁昌人萬厯間任鍾國秀湖廣巴陵人萬厯間任 林 揚廣東髙明人萬厯四十二年任馬應斗湖廣興國人萬厯四十五年任勞紹龍廣東合浦人萬厯四十七年任陳廷極湖廣黄岡人天啟間任 陸 寛廣東掲陽人舉人天啟間任趙國貞貴州赤水衛人舉人崇禎間任俞獻策四川綿州人崇禎間任賀懋嘉江南丹陽人舉人崇禎間任梁若衡廣東順徳人進士崇禎間任
  縣丞
  康孝良洪武元年
  教諭
  葉 轍景泰間任    楊汝惠字吉夫莆田人舉人嘉靖間任
  訓導
  鄧 直樂昌人嘉靖二十八年
  湯師頊貴州新貴人舉人萬厯二十一年任
  理定縣知縣
  康孝良洪武初任    黎思聰陽春人貢生
  程 炳福建人    盧 遂福建龍巖人進士永樂間任勞孟豫廣東保昌人貢生  林 誠福建人
  廖廷標廣東髙明人監生  章 錦浙江人
  胡 濟正統初任詳名宦
  義寧縣知縣
  華 炳洪武初任    李 徳字仲修番禺人洪武間任
  張用禮永樂間任    吳 琦宣徳中任
  鄭 勝天順初任    陳原祐南海人貢生成化間任
  梁 順正徳間任    潘志髙正徳八年任
  殷 輅正徳十三年   廖 文福建汀州人貢生嘉靖間任蔡邦玘嘉靖十九年   倪 剛
  鄭宗元      何所思三水人貢生嘉靖間任王 䕃字徳徴華陽人舉人嘉靖間任童徳志汀州人貢生萬厯間任陳秉俸廣東羅定人貢生萬厯間任陳夢弼福建永福人貢生萬厯間任黎民望羅定人萬厯間任  陳文銓福清人舉人萬厯間任
  李士震      林如楚崇禎二年
  縣丞
  丁 勝洪武初任
  全州知府
  章 復洪武六年任詳名宦
  同知
  章 復洪武元年   李 習洪武六年任詳名宦
  全州知州
  李榮祖河南開封人洪武九年 林仲顯山東登州人洪武十二年胡 麟四川眉州人洪武十六年段守中山西太原人洪武十七年段惟名山西澤州人洪武十八年章彦良浙江處州人洪武二十年姜仲昇浙江寧波人洪武二十二年徐元仲浙江金華人洪武二十三年楊子髙浙江温州人洪武二十五年陳㭍觀福建延平人洪武二十八年郝 俊廣平人洪武二十八年 鄒希南江西吉安人洪武三十一年韓 忠湖廣黄州人進士  杜 熹由人材任
  王 立沛縣人國子生   李俊芳廣東保昌人貢生一作方陳 貴江西石城人監生  余 瑤福建漳浦人監生廖 誠江西臨川人監生  王 偉湖廣沔陽人宣徳間任周 健宣徳八年任詳名宦  聶 毅山東棲霞人監生林 震福建懷安人舉人景泰三年
  李 昱北直河間人由人材天順三年
  蔣 順浙江徳清人監生天順五年
  伍 春四川永寧衛人舉人成化三年
  何 鐸湖廣道州人舉人成化五年汪 鏞江南祁門人舉人成化七年計宗佐湖廣雲夢人舉人成化二十年
  單 謂廣東増城人舉人𢎞治元年任林 儉福建閩縣人舉人𢎞治五年任官 昶江西安仁人進士𢎞治十一年任
  于庭春江西都昌人進士𢎞治十六年任舊志作王
  陳 璜福建龍溪人舉人正徳元年任王 玠福建侯官人舉人正徳五年任顧 璘正徳間任詳名宦  郁 浩零陵人進士正徳十二年章 諍正徳十三年任詳名宦
  沈尚經貴州普安衛籍江南髙郵人舉人嘉靖三年
  林元秩浙江臨海人舉人嘉靖九年朱廷亮南海人舉人嘉靖十四年顔 繡江西宜春人監生嘉靖十六年
  李 會江西東鄉人舉人嘉靖十七年
  汪 鑾江寧人舉人嘉靖二十年
  周宗正江西上饒人舉人嘉靖二十三年
  王瑩之福建長泰人舉人嘉靖二十六年
  羅 衮江西吉水人舉人嘉靖三十一年
  黄應升福建莆田人舉人嘉靖三十八年
  劉天兑江西萬安人舉人嘉靖四十一年
  謝中立吉水人舉人嘉靖四十四年方 沆莆田人進士隆慶三年石應魁江南上海人舉人萬厯元年任蕭竒熊莆田人舉人萬厯五年任李 韡廣東番禺人舉人萬厯八年任
  胡允平貴州衛籍湖廣湘鄉人舉人萬厯十一年任
  范思正江寧人舉人萬厯十五年任
  安 祚雲南楚雄籍江南無錫人舉人萬厯二十年任
  吳 崇字南紀漢陽人舉人萬厯間任
  劉曰暘江西豐城人舉人萬厯三十二年任
  邵穎達萬厯間任    孫 森江南人舉人
  王之民崇禎元年   劉澤大
  王國相崇禎三年任詳名宦  夏起龍貴州人舉人崇禎七年朱常更湖廣人崇禎十年  黎夢斗瓊州人舉人崇禎十三年馬 光吳縣人崇禎十六年
  州同
  朱 富廣東英徳人𢎞治間任 張 華湖廣隨州人正徳十二年楊 麟江西上饒人嘉靖九年
  譚寶翰湖廣茶陵人舉人萬厯二十年任
  州判
  鄧能秀湖廣人監生正徳十五年
  學正
  張 舉廣東番禺人舉人洪武間任楊 葦福建侯官人正徳間任
  訓導
  吳伯璋成化六年任詳名宦  范 軾正徳間任
  曽 綸福建仙遊人正徳間任
  灌陽縣知縣
  王友裕山東濟南人洪武元年 姚思敬江南武進人永樂間任蔡 庸江隂人永樂十二年 鄒 本廣東廣州人永樂間任
  王思恭江西人    王 偉湖廣沔陽人宣徳七年馬 驥廣東河源人舉人正統二年曽 貫湖廣武岡人正統間任潘文浩景泰間任詳名宦  劉仕達湖廣溆浦人天順間任楊仕逢四川南川人天順間任
  龔 俊廣東曲江人成化二年任舊志作龔侃誤
  彭 侃湖廣宜章人舉人成化九年任陞上石西知州
  徐 浩湖廣江夏人成化十五年
  劉 箎溆浦人監生成化二十年任舊志作徐
  周 曽湖廣安鄉人舉人𢎞治間任黄 潼福建羅源人舉人𢎞治間任陳昌期廣東南海人舉人正徳間任陳 猷廣東潮陽人舉人正徳間任李拱辰四川人監生正徳間任 王 金山西平定人監生正徳間任王 志浙江餘姚人監生正徳間任周應祿湖廣石首人舉人嘉靖二年潘 溱貴州普安衛人監生嘉靖七年
  黎 鶚湖廣靖州人監生嘉靖九年
  王憲宗湖廣黄梅人舉人嘉靖十二年
  謝 泮江西新淦人舉人嘉靖十五年
  汪 文江南東流人監生嘉靖十七年
  亢 祐河南靈寶人監生嘉靖二十一年
  吳 珙江西徳化人監生嘉靖二十六年
  袁 鉦江西豐城人舉人嘉靖三十年
  黄仁立廣東陽山人貢生嘉靖三十五年
  曽 迪廣東博羅人舉人嘉靖三十八年
  楊 英江南巢縣人貢生嘉靖四十一年
  張汝才廣東化州人貢生嘉靖四十三年
  林子俊廣東海陽人舉人隆慶二年髙世芳福建莆田人舉人隆慶五年丁汝翼湖廣龍陽人貢生萬厯二年任周鍾祥湖廣永明人貢生萬厯四年任費龜年江西鉛山人貢生萬厯七年任周 榦湖廣寧鄉人貢生萬厯十年任黄若倪廣東長樂人貢生萬厯十三年任
  龍徳正湖廣應山人貢生萬厯十五年任
  汪繼明江西貴溪人貢生萬厯十七年任
  賴繼亨江西龍南人貢生萬厯十九年任
  葉尚選廣東龍川人貢生萬厯二十一年任
  夏之時萬厯二十六年任  潘志立萬厯間任
  陶思舜      張 治
  鄒啟光      宋應璧萬厯間任
  梁 鏤廣東髙要人舉人天啟元年熊 涇天啟三年
  劉應期福建侯官人舉人天啟四年唐時和天啟七年
  陳可毅四川井陘人舉人崇禎五年汪大川貴州貴陽人貢生崇禎八年
  王應元      蔣明良崇禎十三年
  温 厚湖廣光化人崇禎十六年
  縣丞
  蕭 韶江西人洪武初任  李原受洪武二十年
  教諭
  黄 紳江西永豐人天順間任 黎 獻廣東順徳人舉人嘉靖二年
  訓導
  陳 經湖廣耒陽人成化間任
  平樂府知府
  曽 復      張 信洪武六年任詳名宦
  張 實      李 誼四川巴縣人洪武十三年
  周祖良洪武中任    陳用成江西臨川人舉人洪武間任陳友常江南丹徒人永樂中任 李守中永樂中任
  唐 復宣徳間任詳名宦  王 敬景泰初任
  蔡 瑛福建龍溪人舉人景泰中任黄 嵩福建龍溪人舉人天順中任袁 衷廣東東莞人舉人成化間任邵 昱永寧人成化七年楊 冠成化間任詳名宦  陳嘉言廣東東莞人
  葉 盛成化二十一年
  李庭芝字瑞卿宜興人舉人成化間任舊志作李芝
  羅 宣廣東東莞人成化間任 余 玉𢎞治間任詳名宦陳 軒廣東海陽人進士𢎞治十年任謝 瑚海陽人進士𢎞治十四年任戴 恩江南潛山人進士正徳元年任官 㫤江西安仁人進士正徳三年任李守經正徳八年任詳名宦  張 愷直𨽻通州人進士正徳十年嚴 球江西雩都人舉人正徳十二年
  李 彦江西豐城人進士嘉靖元年龍大有湖廣茶陵人進士嘉靖七年李邦直廣東茂名人進士嘉靖九年
  孔 廕江南江浦人進士嘉靖十二年
  蕭一中字執夫湖廣華容人進士嘉靖十五年
  鄭 恭江南績溪人進士嘉靖十九年
  姜 梁浙江江山人進士嘉靖二十八年
  謝 紘浙江㑹稽人進士嘉靖二十五年
  楊萬程福建莆田人進士嘉靖三十年
  張元藩嘉靖三十三年任詳名宦舊志作張愈
  羅 襋貴州永寧衛人舉人嘉靖三十六年
  聞 實貴州人舉人嘉靖三十九年曹守貞江南江都人進士隆慶元年王廷輔江西浮梁人進士隆慶二年陳子佐福建惠安人進士隆慶三年羅黄裳廣東髙明人進士萬厯二年任林竒材福建晉江人進士萬厯八年任周 祈湖廣蘄水人舉人萬厯九年任鄭時章萬厯十三年任詳名宦黄文炳萬厯十八年任詳名宦
  柯鳳翔福建同安人進士萬厯二十二年任
  王 約福建惠安人進士萬厯二十四年任
  毆陽東鳳萬厯二十八年任詳名宦
  張一棟福建平和人進士萬厯三十年任舊志作練
  李甫文福建海澄人進士萬厯三十二年任
  陳啟孫浙江餘姚人恩生萬厯三十五年任
  譚 煒廣東南海人進士萬厯四十二年任
  鄭 陞福建莆田人進士萬厯四十七年任
  張 和直𨽻人舉人天啟三年
  王 儀字鳳來湖廣漢陽人舉人天啟五年
  孫允傑陜西富平人官生崇禎二年石 愔山東益都人官生崇禎二年許 捷江南祁門人進士崇禎十年
  唐紹堯湖廣武陵人進士崇禎十一年
  沈嗣茂雲南永昌人舉人崇禎十三年
  梁崇廷廣東順徳人舉人崇禎十六年
  薛大豐福建仙遊人舉人崇禎間任
  同知
  張 信洪武二年   何 琦洪武中任
  葉得春永樂初任    阮 敬蒼梧人正統中任莫宗元桂林人成化初任  周尚文廣東瓊山人成化中任尹 浦成化中任詳名宦  劉 琰衡陽人舉人成化間任蔡森然廣東曲江人貢生  胡廷寶四川涪州人正徳初任丁 襄正徳間任詳名宦  李 麟四川富順人正徳六年任段 貢太和人正徳八年任
  陳 珖廣東饒平人舉人正徳十二年
  胡朝英江西永新人進士嘉靖三年王 鵬江西安福人嘉靖八年周 訓江西寧州人舉人嘉靖十四年
  江 鎮江西清江人舉人嘉靖十九年
  劉時舉貴州銅仁人舉人嘉靖三十年
  蘇黎庶廣東番禺人舉人嘉靖四十五年
  蔡 萬福建晉江人進士隆慶二年林焜章莆田人舉人隆慶五年鄭應齡萬厯七年由永寧知州任 梁紹震順徳人舉人萬厯十四年任陳宗凱衡陽人舉人萬厯十八年任
  岳如厚福建崇安人舉人萬厯十九年任
  龍徳謙武陵人舉人萬厯間任 陳 御陽山人貢生萬厯二十三年任楊惟岱鳳翔人舉人萬厯二十六年任侯師臯上元人舉人萬厯三十二年任朱履儀海寧人舉人萬厯三十六年任莊日宣烏程人舉人天啟三年王用霖南康人舉人崇禎元年 司堯明四川人貢生崇禎十年
  撫夷同知
  吳 崇萬厯二十八年由全州知州任
  余崇文浙江龍游人舉人萬厯二十九年任
  周之光湖廣湘潭人貢生萬厯三十一年任
  陳翔鸞閩縣人舉人萬厯三十二年任
  包大智江南涇縣人舉人萬厯三十五年任
  李應裕萬厯三十八年任詳名宦
  李友梅雲南太和人舉人萬厯四十七年任
  馬學魁陜西寧羌人貢生天啟七年王重綱四川卭州人舉人崇禎四年
  通判
  夏天啟江都人洪武元年  陳乾富洪武四年
  劉漢卿洪武間任    劉 忠永樂中任
  許 賢福建興化人舉人宣徳中任林遒節莆田人進士宣徳中任蔡雲翰江西大庾人進士宣徳七年陳 侃仙遊人貢生正統間任陳 珒餘姚人監生天順四年 陳 冕南昌人監生成化四年楊 森成化九年   俞 璣貴州人進士成化中任陶 玉江南蕪湖人貢生𢎞治五年任
  管 霖雲南曲靖人舉人𢎞治十一年任
  湯 清浙江秀水人監生𢎞治十六年任
  羅 漢𢎞治十七年任詳名宦 彭 申莆田人舉人正徳二年任萬 秉江南丹徒人監生正徳六年任葉昌許番禺人舉人嘉靖十七年李崇仁江南人貢生嘉靖二十年鞠 蕙華亭人監生嘉靖二十一年劉應龍廣東和平人舉人嘉靖二十五年
  王之佐湖廣人貢生嘉靖二十六年
  何應朝廣東興寧人監生嘉靖二十九年
  戴 品福建漳浦人監生嘉靖三十一年
  鄧 輅廣東徳慶人貢生嘉靖三十五年
  李 珂江南青陽人監生嘉靖四十年
  李 譙福建甌寧人監生嘉靖四十三年
  林允達廣東新會人舉人嘉靖四十五年
  張 岳從化人舉人隆慶三年 陳宗堯晉江人貢生萬厯二年任程世寀江南歙縣人監生萬厯四年任湛天潤増城人貢生萬厯六年任朱應辰浙江黄巖人監生萬厯八年任
  熊仲秋湖廣黄岡人貢生萬厯十一年任
  萬廷相衡陽人舉人萬厯十五年任劉 上耒陽人貢生萬厯二十年任詹景鳳江南休寧人舉人萬厯二十七年任
  彭學沂桂陽人貢生萬厯三十一年任齊來朝桐城人貢生萬歴三十五年任鄭國光江西玉山人貢生萬厯三十七年任
  張九經福建人萬厯間任  王夢篆湖廣黄梅人舉人天啟五年章振逺浙江會稽人貢生崇禎三年蕭思進福建大田人貢生崇禎四年髙凌衢四川巴縣人貢生崇禎五年門應召崇禎七年
  陳一爵貴州人貢生崇禎十一年李 楷湖廣人貢生崇禎間任
  推官
  鄒 寧廣束保昌人舉人永樂二年王 讓景泰間任
  鄧 稷成化中任    田 璋成化十年
  周士淵湖廣蘄水人𢎞治間任 夏 伋江西樂平人舉人𢎞治九年任何 温河南河内人貢生正徳七年任施 誾江南無錫人貢生正徳間任龔 敔湖廣瀏陽人貢生嘉靖初任饒 傅江西饒州人貢生嘉靖六年王 鐸湖廣九溪衛人貢生嘉靖八年
  鍾天爵嘉靖十三年任詳名宦 陸 相廣東人貢生嘉靖十八年徐 岡浙江永嘉人嘉靖二十年王宏道江南南陵人嘉靖二十一年劉方興江西吉水人舉人嘉靖二十三年
  周 機江西餘干人舉人嘉靖二十九年
  湯尚賢湖廣人嘉靖三十一年 許 圖河南湯隂人嘉靖四十二年梁 直廣東東莞人舉人隆慶元年陳宗賢福建大田人舉人萬厯二年任顔志邦萬厯間任陞永寧知州
  劉 鎮福建福清人進士萬厯十二年任
  吳 籛湖廣澧州人舉人萬厯十七年任
  王中楠福建晉江人進士萬厯二十三年任
  栁時芳浙江蘭溪人舉人萬厯二十八年任
  周伯遜江西永豐人貢生萬厯三十三年任
  傅文華江西髙安人舉人萬厯三十八年任
  陳天譽福建平海衛人舉人萬厯間任
  袁玉佩廣東東莞人進士萬厯四十八年任
  陳昌文福建同安人進士天啟六年唐邦教江西安逺人貢生崇禎四年曽 美撫州人舉人崇禎十一年姚 彬荆門人貢生崇禎十五年
  教授
  陳 軾正徳初任詳名宦
  平樂縣知縣
  髙 忠洪武元年   陳應文永樂初任
  官勝祖永樂十四年   張 昊正統間任詳名宦徐 髙廣東保昌人貢生  榮 珪景泰間任
  許 潛成化間任詳名宦  黄 岡成化間任
  梁 魚𢎞治五年任詳名宦  顧 立廣東順徳人𢎞治十五年任魏 鐶福建龍巖人貢生正徳三年任何 綸江西鉛山人貢生正徳六年任彭 璜江西安福人舉人正徳十一年
  李 京廣東信宜人貢生正徳十三年
  戴 蓁湖廣武岡人貢生嘉靖三年
  霍 重廣東南海人舉人嘉靖十一年
  黄 玠福建龍溪人舉人嘉靖十七年
  應 槩浙江遂昌人監生嘉靖二十一年
  詹世龍廣東海康人舉人嘉靖二十六年
  劉敏之山東淄川人舉人嘉靖三十二年
  黄邦重福建甌寧人監生嘉靖三十六年
  何應乾廣東興寧人監生嘉靖三十八年
  陳學乾廣東潮陽人舉人嘉靖四十四年
  梁 幹廣東東莞人舉人隆慶二年
  莊希益廣東揭陽人舉人萬厯二年任舊志失姓
  陸大成廣東徳慶人監生萬厯六年任
  黎來王廣東順徳人舉人萬厯十一年任
  楊道輔福建甌寧籍江南夀州人舉人萬厯十七年任
  黄金璽福建連江人舉人萬厯二十二年任
  易 禮四川華陽人貢生萬厯二十八年任
  陳御墀福建惠安人貢生萬厯三十三年任
  文成章江西永新人貢生萬厯三十七年任
  劉明學江南宿松人貢生萬厯三十八年任
  王 淧廣東興寧人貢生萬厯三十九年任
  柴雲程江西貴溪人貢生萬厯四十五年任
  鄭 圭天啟三年任詳名宦  周夢龍廣東東莞人舉人崇禎二年陳國計字君然滁州人貢生崇禎五年
  郭一緯浙江仁和人舉人崇禎七年吳時仕江南六安人貢生崇禎九年郭夢道湖廣興國人貢生崇禎十二年
  陳蔡泰廣東南海人進士崇禎十五年
  陳正儀江西人崇禎間任
  富川縣知縣
  張 純廣東曲江人舉人洪武間任葉克賢南雄人貢生永樂間任羽 富電白人貢生正統間任 韋 忠瓊山人舉人天順間任魏 聰電白人舉人成化間任 劉時雍廬陵人舉人成化間任王 璉廣東樂昌人宏治間任 張 冕湖廣漢川人正徳元年任羅 爵番禺人舉人正徳十三年任舊志作蔣
  盧 紳廣東新會人嘉靖二年 程 章四川南充人嘉靖五年黎 獻順徳人舉人嘉靖七年 劉 恪湖廣黄陂人嘉靖八年黎 鶚湖廣會同人嘉靖十三年徐 參浙江開化人嘉靖十七年陳 東浙江宣平人監生嘉靖二十年
  沈一鵬雲南永昌人舉人嘉靖二十四年
  卓邦清福建福清人舉人嘉靖二十九年
  金 傑嘉靖三十二年任詳名宦
  符大賓廣東合浦人監生嘉靖三十八年
  顧 震浙江歸安人貢生嘉靖四十四年
  曽孔志福建閩縣人舉人隆慶五年李元鳳廣東興寧人舉人萬厯二年任周篤棐廣東潮陽人舉人萬厯八年任舊志作寫樂
  王 似四川人萬厯十二年任 龎尚龍萬厯十六年任陞永寧知州秦尚學湖廣衡山人貢生萬厯十九年任
  朱燦然字復齊保昌人萬厯二十年任謝 貺東莞人舉人萬厯二十六年任髙一福福建福清人貢生萬厯三十年任
  張文燿電白人舉人萬厯三十五年任陳國訒萬厯四十七年任陳九韶天啟三年   俞汝祺天啟六年
  潘國薦崇禎二年   俞應龍崇禎間任
  董尚賢崇禎八年   王朝命崇禎十三年
  唐夢鯤字化卿番禺人舉人崇禎間任
  教諭
  徐一瀚廣東新會人貢生嘉靖三十一年
  張 翊萬厯三十五年任
  恭城縣知縣
  周憲臣洪武二年   蕭嘉祐永樂間任詳名宦夏 瑋成化十三年任詳名宦 葉 儀福建長泰人監生𢎞治間任吳肇魁江西人監生𢎞治間任
  陳 猷廣東潮陽人舉人正徳十一年
  童 理雲南人舉人正徳間任 歐陽果江西人舉人嘉靖二年歐一嘉廣東人監生嘉靖五年 郭 聰江西人監生嘉靖八年周 茂江南潛山人監生嘉靖十三年
  龔 昕江西人監生嘉靖十八年
  侯天秀湖廣黄陂人監生嘉靖二十一年
  馮 禕江南清河人監生嘉靖二十四年
  任 瓚貴州人監生嘉靖二十八年
  沙一瓊廣東龍川人貢生嘉靖三十四年
  楊 鈞嘉靖三十五年任詳名宦
  葉天仁江西贑縣人監生嘉靖四十二年
  謝 祿湖廣京山人貢生隆慶元年馬循信雲南昆明人舉人隆慶五年黄 雄廣東掲陽人舉人萬厯三年任毛國順廣東博羅人監生萬厯五年任錢 釴廣東羅定人監生萬厯六年任
  馮 穎南海人舉人萬厯十三年任舊志作馮𨽻
  倫大經順徳人舉人萬厯十六年任任 思萬厯十九年任詳名宦林應奎番禺人舉人萬厯二十四年任
  陳朝䇿福建福寧人貢生萬厯三十年任
  陳 豸順徳人舉人萬厯三十五年任
  王遵道江西天長人貢生萬厯四十一年任
  譚 虬萬厯四十三年任詳名宦 林馨椿廣東海陽人舉人天啟元年張汝醇字泰巖浮梁人舉人天啟五年
  杜向榮四川安岳人貢生崇禎四年陳 華廣東文昌人舉人崇禎八年羅國佐江西人崇禎十一年 鄭維禮江西人貢生崇禎十四年顧 䕫字澹石崑山人舉人崇禎十五年
  教諭
  賓思貴長沙人舉人洪武間任 齊志道萬厯五年任
  訓導
  劉汝寛萬厯三年任
  賀州知州
  姚 晉洪武元年
  賀縣知縣
  葛 禮洪武十年   蔣 智廣東新安人成化間任歐陽光湖廣衡山人成化間任 黄 璉𢎞治初任詳名宦嚴 謐廣東新會人𢎞治間任 李本芳湖廣麻城人𢎞治間任何 澤廣東順徳人𢎞治間任 俞 介浙江瑞安人
  馮 光廣東澄邁人   龔 璋福建人
  宋容重廣東新會人   上官裕江西南城人
  聶 儀江西新淦人   曹 瓛江南通州人
  張 實湖廣荆門人   張世憲廣東人嘉靖元年張文安湖廣邵陽人嘉靖七年
  王 聰字鶴菴湖廣善化人監生嘉靖十年
  王 紀四川眉山人嘉靖十四年金 選直𨽻順義人嘉靖十六年吳 鼎福建建寧人貢生嘉靖二十一年
  葉中梅廣東南雄人嘉靖二十三年黄 點湖廣荆門人嘉靖二十七年李懋誠雲南楚雄人嘉靖二十九年葉伯亨廣東仁化人嘉靖三十二年謝 渠福建閩清人嘉靖三十五年曽一誠浙江人嘉靖三十九年尼學禮直𨽻鉅鹿人嘉靖四十年段雲鴻嘉靖四十三年任詳名宦蕭 標福建莆田人舉人隆慶元年陳 試廣東新㑹人隆慶四年林大觀福建莆田人舉人萬厯二年任陳光宇廣東順徳人舉人萬厯五年任何天衢廣東南海人舉人萬厯八年任
  李介福四川巴縣人貢生萬厯十一年任
  利元勳廣東英徳人貢生萬厯十四年任一作劉
  黄在衮廣東順徳人舉人萬厯十七年任
  翁懋勳萬厯二十二年任詳名宦 葉公垔福建閩縣人萬厯二十六年任洪 試浙江夀昌人萬厯二十八年任
  李文瀚福建莆田人舉人萬厯三十一年任
  林熈春廣東海陽人進士萬厯三十四年任
  歐陽暉廣東順徳人舉人萬厯四十四年任
  鄭伯龍福建古田人舉人天啟四年梁在廷廣東順徳人舉人崇禎元年劉如性字淡然番禺人舉人崇禎四年
  陳光翰福建莆田人舉人崇禎七年楊宏功浙江人貢生崇禎十一年髙騰蛟崇禎十四年
  王之臣浙江山隂人貢生崇禎十六年
  縣丞
  石汝礪直𨽻人嘉靖三十四年
  主簿
  傅 岳永樂間任
  教諭
  李 滋永樂間任    甘秉倫嘉靖初任詳名宦李文貴嘉靖十九年任詳名宦 毛 純廣東欽州人嘉靖間任
  訓導
  馬 超成化初任
  荔浦縣知縣
  馬 宥洪武元年任詳名宦  沈上元廣東人洪武四年向君華江西人洪武七年  李 昻江西人
  譚義盧廣東人    毛天與廣東人
  陳瓘真髙要人貢生洪武三十年任舊志作陳瓘
  劉 正湖廣人永樂四年  傅士竒江西人永樂八年鄺 禮廣東人永樂十四年 林思政廣東人永樂十八年王 斌河南人永樂二十二年 伍 竒江西人宣徳四年孫 畊湖廣人宣徳九年  黄 循江西人正統二年鄭 咸福建人正統八年  唐 茂廣東人正統十一年伍 繪景泰六年任詳名宦  蔣珍卿山東益都人進士梁 材廣東人天順六年  李 班陜西人成化元年譚 琛廣東人成化六年  查 鏜江西人成化九年張 景江西人成化十六年 陳懷英南昌人舉人𢎞治八年任林 雝福建人𢎞治十六年任 楊 景湖廣人正徳五年任周 豫江南人正徳六年任  楊 仁直𨽻河間人正徳十二年雷 燮福建甌寧人貢生嘉靖元年劉 洪福建人嘉靖七年沈 乾蘇州人嘉靖十年  王 麒沭陽人嘉靖十三年王 達廣東人嘉靖十五年 陳 佐福建人嘉靖十六年嚴 整髙明人貢生嘉靖二十二年任舊志作嚴相
  朱 鋭直𨽻人嘉靖二十六年 李 憲貴州人嘉靖三十一年陳 泗湖廣崇陽人舉人嘉靖三十五年
  楊 曜江西人嘉靖四十一年 沈 𦒎貴州人嘉靖四十四年劉 誥雲南永昌人舉人隆慶元年陳 彬福建懷安人舉人隆慶五年張 楷浙江餘姚人隆慶五年 蔡用魁浙江人萬厯三年任吕文峰廣東潮陽人舉人萬厯八年任
  邵元亨貴州普安人舉人萬厯二十八年任
  夏 汶浙江人貢生萬厯四十一年任
  許大經福建莆田人舉人萬厯四十三年任
  鄧維櫳廣東陽山人萬厯四十五年任麥大積番禺人舉人萬厯四十七年任吕孟簡廣徳人貢生天啟三年 賴有中福建寧洋人貢生天啟六年楊師震貴州人貢生崇禎元年 趙元會浙江於潛人崇禎四年李 挺四川井研人崇禎九年
  鍾行旦四川筠連人貢生崇禎十五年
  修仁縣知縣
  范 怡江南丹徒人監生永樂四年
  葉喜雨廣東饒平人貢生𢎞治間任舊志作起雨
  何文光福建羅源人貢生𢎞治間任張 富江南泰州人貢生金 惠浙江孝豐人貢生  周廷珪湖廣蒲圻人貢生彭時濟江西廬陵人貢生嘉靖十一年
  余拱北福建莆田人舉人  唐執中隆慶元年任陞永寧知州張孟昻監生隆慶四年  方世元廣東海康人監生萬厯二年任楊日安湖廣盧溪人監生萬厯四年任
  林桂芳福建莆田人監生萬厯十一年任
  李兆先連州人貢生萬厯十七年任孫 蕙南海人舉人萬厯二十年任梁尚通順徳人舉人萬厯二十六年任
  丁紹臯江南貴池人貢生萬厯三十六年任
  沈廷獻福建漳浦人貢生萬厯三十七年任
  蘇 穀貴州人舉人萬厯三十九年任王夢瑞湖廣長沙人萬厯四十三年任吳 宰廣東人萬厯四十八年任
  朱邦彦貴州籍江南山陽人舉人天啟四年
  張志規廣東歸善人貢生天啟六年黄道元江南人貢生崇禎三年王士良江西人貢生崇禎六年 陳惟容四川人舉人崇禎九年唐光前江南嘉定人貢生崇禎十一年
  吳亮明江南全椒人舉人崇禎十二年
  朱晉明崇禎間任    張時斌浙江温州人貢生崇禎間任
  昭平縣知縣
  凌東京江南泰州人監生萬厯四年任黄 龍廣東潮陽人舉人萬厯六年任方思賢萬厯八年任詳名宦
  吳 愚廣東程鄉人舉人萬厯十四年任
  鍾維藩番禺人舉人萬厯十六年任
  梁 譽南海人舉人萬厯二十一年任舊志作舉
  閔 達江西新建人舉人萬厯二十五年任
  沈光宙浙江徳清人貢生萬厯三十年任
  吳兆龍廣東茂名人貢生萬厯三十二年任
  冷茂松雲南北勝人貢生萬厯三十四年任
  張道傳江西興安人貢生萬厯三十七年任
  周之龍番禺人舉人萬厯四十年任
  蕭啟賢江南當塗人舉人萬厯四十一年任
  柯夀愷福建莆田人貢生萬厯四十四年任
  張應箕湖廣江夏人貢生萬厯四十六年任
  吳 絅廣東増城人舉人萬厯四十七年任舊志作𨥽
  羅起化江西新建人舉人天啟二年任舊志作起凡
  麥 育潮陽人舉人崇禎元年 劉應鵬貴州銅仁人貢生崇禎四年王嗣美湖廣公安人舉人崇禎六年甘文奎江西南昌人貢生崇禎七年朱由拽江西建昌人貢生崇禎十五年
  立山縣知縣洪武間改古眉巡檢司
  李 昻洪武八年   黄 宗洪武十六年
  永安州知州
  閉 魯成化十三年由桂林推官任彭 栗江西廬陵人舉人林 潤雲南大理人舉人𢎞治間任劉 源湖廣永州人舉人葉 喜廣東饒平人貢生𢎞治間任一作葉喜雨
  李文獻福建興化人舉人正徳間任鄒 紈江西臨川人舉人正徳間任李 恩江西安福人舉人正徳間任陳堯恩嘉靖初任詳名宦譚 玉廣東仁化人貢生  陳 表江南和州人貢生何 髙湖廣桂陽人貢生府志作何鎬何應和廣東東莞人貢生周懋徳廣東南海人舉人嘉靖間任
  黄國賢雲南永昌人舉人嘉靖間任一作王
  王 采雲南石屏人舉人嘉靖間任熊 早江西豐城人舉人嘉靖間任楊惟執廣東揭陽人舉人隆慶初任廖 憲福建延平人舉人萬厯元年任張仲仁雲南臨安籍陜西洋縣人舉人萬厯間任
  岳如厚福建崇安人舉人萬厯間任鄒子先江西宜黄人舉人萬厯間任董學孔雲南䝉自人舉人  黄世貞廣東南海人舉人萬厯間任洪國材江南上元人貢生
  羅 紳廣東南海人舉人萬厯間任舊志作羅神
  王汝服江南太倉人舉人  車鳴時字宜仲歸善人舉人萬厯間任王履祥雲南石屛人舉人萬厯間任涂必先江西吉安人舉人易繩宗廣東南海人舉人  程克武江西浮梁人舉人周命新四川成都人貢生  王廷耀浙江餘姚人舉人












  廣西通志卷五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廣西通志卷五十五
  秩官
  
  梧州府知府
  梁伯興永興人洪武初以明經任 周 嶽望江人洪武初任潘大郁洪武七年   宋守仁洪武八年
  何 源洪武十年任詳名宦  孫伯英洪武間任
  吳 履字徳基蘭溪人洪武中任 孫元舜永樂元年
  羅 觀永樂二年   陳 賢零陵人監生永樂間任李 本宣徳七年任詳名宦  陳 觀正統六年任詳名宦諸 忠正統七年   陳 謨景泰元年
  林 兆景𡗗二年任   黄 英番禺人景㤗五年任李 璉四會人天順元年  袁 𠂻東莞人舉人天順六年蔡 瑛成化四年   徐 春成化五年
  林 琦南海人進士成化七年 吳 中成化十年任詳名宦陳 棫番禺人進士成化十六年何 珖順徳人進士𢎞治五年任張 吉𢎞治八年任   黄 鑑南海人進士𢎞治十二年任何文縉南海人進士𢎞治十八年任李 哲臨川人進士正徳三年任曹 琚正徳七年任詳名宦  張元春新建人進士正徳十年周 任江山人進士正徳十四年劉士竒嘉靖七年任詳名宦翁萬達嘉靖十三年   朱鴻漸嘉靖十八年任詳名宦陳大咸海陽人進士嘉靖二十一年何中行順徳人進士嘉靖二十二年翁世經嘉靖二十四年任詳名宦 劉 教嘉靖三十三年任詳名宦藍濟卿侯官人進士嘉靖三十五年錢邦偁蘄水人進士嘉靖四十一年丁自申字朋嶽晉江人進士嘉靖四十四年
  陸一鵬餘姚人進士隆慶二年 林 梓隆慶五年任詳名宦許 嶽錢塘人進士萬厯元年任 熊 俸星子人進士萬厯四年任李 橡豐城人進士萬厯五年任 陸萬垓萬厯七年任詳名宦林喬楠萬厯十一年任   陳嘉䇿晉江人進士萬厯十七年任周宗禮海澄人進士萬厯十九年任劉文徵雲南人進士萬厯二十三年任陳志頤海陽人舉人萬厯二十四年任凌嗣音萬厯二十七年任彭晳與南海人進士萬厯三十二年任官反箴萊州人進士萬厯三十八年任張養正眉州人舉人萬厯四十三年任陳 鑑萬厯四十五年任石廷舉瀘溪人進士天啓元年任 林道推同安人進士天啓三年任王良臣江隂人進士天啓四年任 李正敷餘干人官生崇禎元年謝君惠崇禎二年任詳名宦  章金鉉崇禎五年任詳名宦袁文新福建籍江西臨川人舉人崇禎十年
  王 灝錢塘人舉人崇禎十五年曹 中祥符人進士崇禎十六年
  同知
  張明徳洪武元年   尹俊徳洪武二年
  曾 矩樂安人舉人洪武間任 潘 謙宣徳四年
  陳 寧宣徳七年   潘叔正宣徳九年
  宋 極宣徳十年   向 璋正統元年
  鄧 誠正統五年   尹 昭天順元年
  毛 贊天順二年   劉 昇安仁人成化六年羅 素新㑹人舉人成化十六年李 智寧逺人舉人𢎞治元年任謝 瑚𢎞治九年任   徐 球秀水人舉人𢎞治十三年任黄 印新㑹人進士𢎞治十六年任錢 璧東莞人進士正徳元年任雷 衡上杭人舉人正徳間任 張書鯉吉水人舉人正徳間任懃 㑹瀏陽人舉人正徳間任 汪 儉澧州人舉人正徳十三年舒 栢靖安人舉人嘉靖七年 陸任忠南海人舉人嘉靖十三年胡 寶興國人舉人嘉靖二十年胡士恂臨海人舉人嘉靖二十年鄭尚經慈谿人舉人嘉靖二十四年趙 沚巴陵人舉人嘉靖三十一年高 仰雙流人嘉靖間任  范 信金華人嘉靖間任施宗誼青陽人舉人嘉靖四十年柯文紹海陽人舉人嘉靖四十四年海 鵬瓊山人舉人隆慶四年 熊 瑞南昌人進士隆慶五年魏仕賢重慶人進士萬厯七年任 鄒 通莆田人官生萬厯十一年任張 暘江陵人舉人萬厯十五年任霍藎臣南海人舉人萬厯二十年任鍾大咸廣東人舉人萬厯二十二年任謝承範湖廣人舉人萬厯二十四年任陳一道崇明人舉人萬厯二十七年任王士梅武進人萬厯間任譚善繼三水人萬厯間任  周思孝貴州人萬厯間任劉文栻字應程清江人貢生萬厯四十年任
  鄭東璧玉山人萬厯四十三年任 陳熈韶南海人舉人萬厯四十七年任林瑞竒順徳人舉人天啓四年任 余猶龍南海人舉人崇禎三年吳繼亮嘉善人貢生崇禎九年 牟 暹綿竹人貢生崇禎十四年
  通判
  田時中洪武間任    范文禮洪武間任
  許 琬洪武間任    戴 綸字經邦蘄水人舉人洪武間任劉 銘永樂元年任詳名宦  謝有立龍川人貢生永樂十九年
  陳 謨正統間任    張 質正統間任
  施 敬正統間任    金 坪成化間任
  李 琥成化間任    鍾 竒博羅人成化間任黎 裕番禺人監生成化間任 吳 節内江人監生𢎞治間任
  汪 遂𢎞治間任    李 綬南昌人舉人𢎞治十五年任李 實上杭人監生正徳二年任 章 拯蘭谿人進士正徳間任吳 洽宜興人監生正徳間任 許 綬内江人監生正徳間任龔子恭浙江人舉人正徳間任 龍 脪寧新人正徳間任陳 昻潮陽人監生正徳間任 盧 鉞化州人監生正徳間任袁 岳寧國人監生嘉靖元年 李 春和州人監生嘉靖二年鄧 桐新城人嘉靖五年  楊 和城步人貢生嘉靖八年姜 禮致和人嘉靖間任  林 錄永和人嘉靖間任周 鰲安福人嘉靖十六年 傅 燦諸暨人嘉靖間任王 澤龍溪人貢生嘉靖間任 呂 燝嘉靖間任
  薛 治鄞縣人嘉靖間任  陳 綬天台人嘉靖二十年何應和嘉靖二十三年任陞永安知州羅 相新昌人監生嘉靖二十六年王 龍銅鼔衛人監生嘉靖二十七年
  羅九逵攸縣人監生嘉靖三十一年許大來同縣人舉人嘉靖三十三年舒良相蘄州人監生嘉靖三十四年陳 鑰靖州人嘉靖三十五年陳英選長樂人舉人嘉靖三十七年黄 偕靖江人嘉靖三十九年李鵬舉嘉靖間任詳名宦  潘士雲茂名人嘉靖四十三年陳紹文南海人舉人嘉靖四十五年張欽辰咸寧人貢生隆慶元年李孟春清流人貢生隆慶三年 海 鵬隆慶三年任陞本府同知戴朝卿上饒人隆慶五年  徐嘉㑹婺源人舉人隆慶六年彭大翼海門人嵗貢萬厯二年任 黄 杞寧郷人嵗貢萬厯四年任陳 錙湖廣人監生萬厯七年任 賈徳卿三原人舉人萬厯九年任何天明高要人貢生萬厯九年任 傅以裕安寧人貢生萬厯十年任潘桂芳龍溪人貢生萬厯十年任 陳經言平陽人貢生萬厯十二年任李先春順徳人舉人萬厯十三年任劉學恂盧陵人監生萬厯十三年任葉于僉閩縣人舉人萬厯十五年任余大韶黄岡人貢生萬厯十六年任楊 櫂蓋州人監生萬厯十八年任侯必恭雲南人舉人萬厯十九年任江大涵鄆城人舉人萬厯二十一年任歐 爚衡陽人貢生萬厯二十二年任董一化萬厯二十三年任  劉堯生湖廣人貢生萬厯二十四年任唐景龍惠安人貢生萬厯二十五年任吳應鴻新㑹人舉人萬厯二十六年任劉逢春施州衛人貢生萬厯二十八年任
  陳源湛永安人舉人萬厯二十九年任張憲光常熟人貢生萬厯三十一年任吳邦儒湖廣人萬厯間任  沈順臣浙江人萬厯間任李 楷江寧人萬厯間任  胡大寵江西人萬厯間任歐達政西寧人貢生萬厯間任 謝朝寵辰溪人萬厯間任李正敷餘干人官生萬厯四十五年任周朝孚益陽人萬厯間任楊 位湖廣人貢生萬厯間任 楊 聰武昌人萬厯間任羅良䇿順徳人舉人天啓二年任 杜 濬雒陽人崇禎元年張箴明永城人官生崇禎三年 王廷棟金州衛人崇禎四年劉紹焌徳化人貢生崇禎七年 王肇元高郵人貢生崇禎九年吳文和金谿人崇十二年任  鄧來麟崇禎十五年
  推官
  盛 英洪武間任    饒 通洪武間任
  曾 奎洪武間任    姜 虎洪武間任
  王 昻正統間任    呂景融景泰間任
  雷 晟天順間任    陳 禧海康人貢生天順間任周 奎瓊山人監生天順間任 鄭 義成化初任
  鍾 雅歸善人進士成化間任 陳 瑋嘉興人貢生𢎞治間任曾 侗字良才沙縣人舉人𢎞治間任魯 奎𢎞治間任
  李 江新㑹人舉人正徳間任 黎 憲封川人貢生正徳間任陳 輔應城人監生嘉靖二年 熊 楫南昌人嘉靖十一年唐世喬歙縣人嘉靖十八年 吳瑞器鄞縣人嘉靖二十一年李 棠合肥人嘉靖二十五年 李允宜揭陽人舉人嘉靖二十九年胡汝存餘姚人舉人嘉靖二十四年李 佐從化人舉人嘉靖四十五年杜 業晉江人舉人隆慶五年 蔣上欽新寧人舉人萬厯五年任徐雲山麻城人舉人萬厯九年任 莊敦義晉江人舉人萬厯十一年任祝汝嚴應城人貢生萬厯十六年任丘宗岱吳川人貢生萬厯十九年任陳洪範合肥人貢生萬厯二十三年任林茂槐字穉虛長樂人進士萬厯二十
  四年任
       林中梧番禺人舉人萬厯三十年任熊養初黄岡人舉人萬厯三十三年任嚴九岳福建永安人進士萬厯三十七
  年任
        馮 贄錢塘人萬厯間任陳 鏘鄱陽人萬厯間任  任 俶淇縣人萬厯四十六年任馮應龍瓊山人舉人天啟二年 劉 鍠南昌人舉人天啟六年彭 延寧羌人貢生崇禎元年 熊夢登進賢人舉人崇禎五年𠂻崇寅崇禎九年任詳名宦  王嗣美公安人舉人崇正十三年任
  教授
  鍾 琪東莞人舉人𢎞治間任 李 仁嘉靖間任
  石 銘長樂人舉人嘉靖三十六年
  訓導
  徐 珙海陽人舉人𢎞治十五年任郭 仁龍溪人嘉靖間任丘雲霄崇安人嘉靖二十五年 劉 鐸嘉靖間任
  李 汴萬厯間任
  蒼梧縣知縣
  朱守仁洪武間任    夏大有洪武間任
  李 茂永樂間任    蕭 成宣徳間任
  黄 誠邵武人貢生正統間任 危 敬邵武人正統間任許 箎巴陵人景泰四年  江 謐建安人監生天順間任徐師賢蒲圻人貢生天順間任 劉 滄成化初任詳名宦毛 粵潮陽人監生成化間任 高 厚光澤人監生成化間任朱 瓊孝感人舉人成化間任 劉 庸吉水人舉人成化間任張 玭弋陽人監生𢎞治初任 黄 文清逺人舉人𢎞治間任蔣 隆南海人舉人𢎞治間任 盧 鑑南海人舉人正徳間任吳 鑑茂名人舉人正徳間任 李 滂海陽人舉人正徳間任尤 弼無錫人舉人正徳間任 白 鉞臨桂人舉人正徳間任何 汴南海人舉人正徳間任 傅 麟邵武人舉人正徳間任石希介嘉靖初任詳名宦  王 淵巴陵人監生嘉靖間任方振祖福清人舉人嘉靖間任 王廷祥徳慶人貢生嘉靖間任萬 有江西人嘉靖間任  謝 綬雲南人監生嘉靖間任黄 錦通州人貢生嘉靖間任 林才傑吳川人監生嘉靖間任關應賓東莞人舉人嘉靖二十二年潘鵬舉番禺人舉人嘉靖間任何 繼四㑹人舉人嘉靖間任 張 翽湖廣人監生嘉靖間任劉 陶嘉靖二十九年任詳名宦 海 鵬嘉靖四十四年任陞本府通判傅大聘揭陽人舉人隆慶四年 陳一棟福建人萬厯二年任龎一䕫南海人舉人萬厯五年任 李曰巽萬厯十一年任詳名宦鄭一元涇縣人舉人萬厯十七年任陳 經番禺人舉人萬厯二十三年任劉 珍臨高人貢生萬厯二十六年任蔡 斗内江人舉人萬厯三十年任譚作相曲江人貢生萬厯三十五年任吳起閩莆田人舉人萬厯三十九年任夏元泰浙江人貢生萬厯四十二年任石尚賓江西人萬厯間任章 美海豐人舉人萬厯間任 許邦璧南靖人舉人萬厯四十五年任區龍正順徳人進士泰昌元年 梁子璠天啟二年任詳名宦李 麟新㑹人天啟間任  陳三俊金谿人舉人崇禎二年王尚賢安福人舉人崇禎四年 鄧務忠南海人進士崇禎六年廖含宏昆明人舉人崇禎十年任舊志作廖含
  汪徳元崇禎十五年任詳名宦 萬言興南安人舉人崇禎間任
  縣丞
  曾鳯儀嘉靖三十九年
  典史
  詹志文孝感人𢎞治間任
  教諭
  林逈霄崖州人貢生嘉靖間任
  訓導
  戴 恩嘉靖間任
  藤州知州
  趙 文洪武七年任詳名宦
  州同
  金文仲桐廬人洪武六年
  州判
  林孔嘉南安人洪武七年
  藤縣知縣
  馮志善洪武間任    平 顯字仲㣲錢塘人洪武間任張元一洪武二十四年  周 賾太和人進士永樂二年蕭 進江西泰和人進士永樂十八年
  崔 寧浙江人宣徳元年  汪 雲樂平人舉人正統間任
  馮 哲正統間任    唐 禮武康人景泰間任熊 善高要人天順元年  謝 鉉永豐人天順五年李 鳳曲江人監生成化元年 方 俊東莞人成化八年莫 讓高要人成化十年  唐 徳石城人監生成化十四年王 懷南海人監生成化二十二年廖 佐増城人𢎞治六年任陳 懋南海人監生𢎞治間任 劉 禧曲江人𢎞治十五年任
  項 文      鄧時中全州人舉人正徳間任舊志作
  劉
        王 臣徽州人正徳間任崔 立南海人舉人正徳間任 鄒 確江西人舉人
  劉 欽南海人舉人正徳間任 李 璧東莞人監生嘉靖二年梁觀光羅定人貢生嘉靖間任 張 輒興化人監生嘉靖間任劉邦儒弋陽人監生嘉靖間任 葉文燦東莞人監生嘉靖間任招文選南海人監生嘉靖間任 林 傑合浦人監生嘉靖間任顔 參安福人舉人嘉靖二十三年劉 耿嘉靖二十四年蔡廷相瓊山人嘉靖間任  胡宗耀樂平人嘉靖間任馮徳容浙江人監生嘉靖間任 林茂桂莆田人舉人嘉靖三十年周都邰南海人舉人嘉靖間任 朱 褒江西人舉人嘉靖間任司 鑑歸善人監生隆慶二年 蘇 湖隆慶六年任詳名宦唐繼年東安人監生萬厯二年任 陳雅言萬厯二年任陞本府通判劉尚友郴州人舉人萬厯十年任 王希堯昆明人舉人萬厯十五年任林懋箴吳川人監生萬厯十九年任劉 炅萬厯二十七年任詳名宦鄺鎮方南海人舉人萬厯三十年任楊復英昆明人舉人萬厯三十五年任黄一陽浙江人監生萬厯三十八年任譚應鍾南昌人舉人萬厯四十一年任
  舊志作譚尚友
      李廷幹三原人進士萬厯四十三年任陳大廷同安人舉人萬厯四十七年任曾鳳彩平溪衛人舉人天啟間任舊志
  作曾鳳
       劉 淮洪雅人貢生天啟七年區 楷高明人舉人崇禎三年 王鼎彦蒲圻人舉人崇禎四年梁 昌香山人崇禎七年
  縣丞
  王宗予嘉靖四十六年任
  典史
  孫 懋正徳間任
  教諭
  周 琳吉水人舉人𢎞治間任
  訓導
  林 元瓊山人舉人𢎞治六年任
  容州知州
  王 清洪武五年任詳名宦
  容縣知縣
  李文選麗水人洪武二十三年 俞 翊歸安人洪武二十八年余存諒永樂三年任詳名宦  黄 昇四㑹人舉人永樂六年和 哲長夀人永樂間任  陳宗支永樂間任府志作陳宗文彭 清錢塘人進士永樂十六年李 露廣東人宣徳初以給事中謫任
  胡士俊宣徳中任    姚 慥宣徳間任
  陶 隆吉水人正統元年  黄 佐南海人正統間任陳 祥襄陽人監生天順六年 龍 韜成化六年任詳名宦林廷輝南海人監生成化間任 程哲文𢎞治間任
  車轟烈𢎞治間任    劉義之湖廣人監生𢎞治間任王 啟正徳四年謫任   黄天錫南安人舉人正徳間任黄 元新㑹人監生正徳間任 饒 敬新興人監生正徳間任王 言湖廣人嘉靖間任  蔡 雨東莞人舉人嘉靖十年徐元積金谿人貢生嘉靖十四年夏 玘湖廣人嘉靖間任秦行賓福建人嘉靖間任  蕭應需江西人嘉靖間任嚴春化湖廣人嘉靖間任  麥 英廣東人嘉靖間任梁 睿廣東人嘉靖間任  黄 桂英徳人嘉靖間任潘 漸番禺人舉人嘉靖間任 尹思惠東莞人舉人嘉靖四十一年葉 璧夀昌人貢生嘉靖四十四年張學顔瓊山人進士隆慶二年陶維垣南海人舉人隆慶六年 徐登第南平人嵗貢萬厯二年任萬一龍番禺人舉人萬厯三年任 伍可受清流人進士萬厯五年任陳徳新江都人貢生萬厯十二年任仇順方順徳人舉人萬厯十四年任黎次瓊新㑹人舉人萬厯二十二年任郭 復番禺人舉人萬厯二十八年任傅敏功番禺人舉人萬厯三十二年任閔有功浮梁人舉人萬厯三十六年任吳宗教萬厯三十八年任詳名宦舊志作吳敦
  侯應遴開建人貢生萬厯四十二年任區龍正萬厯四十七年任管九功孝感人舉人天啟元年 周道顯莆田人貢生
  丁思泰縉雲人貢生   葉爾喬江浦人貢生崇禎四年劉大振全州人監生崇禎間任 孫之錦四川人貢生崇禎間任李先聘彭澤人舉人崇禎十四年趙易化九江人貢生崇禎十六年熊兆璧湖廣人官生崇禎十七年
  教諭
  湯有容永樂間任    吳必學字以思延平人舉人嘉靖二十年
  訓導
  蕭 成歸善人正統間任  梁 佩高要人貢生嘉靖間任陳心學雲南人萬厯間任
  岑溪縣知縣
  劉 鎮洪武三年任詳名宦  金文仲洪武間署任有善政謝有立永樂十一年任陞本府通判倪 良江西人永樂十五年任一作艮周 溥瀏陽人正統七年  黄 智景泰元年
  楊 衍景泰間任    馮 瑛瓊山人天順三年胡 濬宜興人天順六年  陳 誥天順八年
  陳 琦順徳人監生成化元年 黄鳳翺瓊山人舉人成化六年勞 雍𢎞治元年任   查 偉沔陽人監生𢎞治四年任余敦善靖安人監生𢎞治七年任 陸 璵平樂人監生𢎞治十一年任劉 玉贑榆人舉人𢎞治十四年任王 綱長汀人監生正徳三年任吳從周南平人舉人正徳七年任 莫汝能馬平人舉人正徳十年張拱樞興國人監生正徳十年 石希介正徳十四年
  劉 曠南海人舉人嘉靖元年 高 斐汶水人監生嘉靖三年任舊志
  作裴
        王 誥永州人舉人嘉靖五年曹 績永興人嘉靖十一年 熊 垚豐城人舉人嘉靖十四年曾廣翰臨江人嘉靖十八年 高 鑰靖州人嘉靖十九年任恩威相
  濟吏畏民懷
      趙 禴吳江人嘉靖二十四年任寛嚴
  並用猺賊屏跡
      梁彦錦東莞人舉人嘉靖二十九年張友仁貴州人嘉靖三十年 劉 嶢徳化人嘉靖三十三年葉 儒房縣人嘉靖三十九年 揭 𡹘南豐人嘉靖四十四年李 果新㑹人舉人隆慶三年 薛廷寵晉江人
  劉應魁曲江人隆慶五年  董如期長泰人萬厯元年任葉 詩松溪人萬厯四年任  魏天奎南昌人舉人萬厯七年任何士瞿南海人舉人萬厯九年任 周宗道萬厯十三年任詳名宦黄應龍甌寧人舉人萬厯十八年任徐一文寧州人貢生萬厯二十一年任曾 莘六合人貢生萬厯間任 黄 黼舉人萬厯三十年任一作輔林文輝舉人萬厯三十一年任 湯國勲萬厯三十四年任吳繼禧萬厯三十六年任  張聞性萬厯三十七年任韓䕃良舉人萬厯四十年任  王同登江寧人貢生萬厯四十四年任詹子忠莆田人舉人萬厯四十八年任王用霖南康人舉人天啟四年蔣三槐奉化人貢生崇禎二年 陳復虞保昌人崇禎五年馬斯才河源人崇禎八年  錢夢蘭崇禎間任
  盧日就永定人舉人崇禎十二年龍永明湘隂人崇十六年任
  主簿
  趙探夫洪武七年任詳名宦
  典史
  區 昌景泰六年任詳名宦  王一道潛山人萬厯二十五年任
  教諭
  何 進洪武間任    徐 謹吳縣人宣徳間任蔣 聰東莞人舉人𢎞治間任 陳 䕫番禺人舉人𢎞治間任李 時普安人嘉靖三十七年
  訓導
  劉材義天台人正徳間任
  懷集縣知縣
  楊定省洪武二年   蕭文彬洪武十八年
  謝有立龍川人永樂九年  任 毓都昌人永樂十三年鄒 毓永樂十六年   黄善愈㑹同人宣徳六年李 雋石城人舉人宣徳九年 李 濬正統二年任詳名宦陳子瑞正統九年任一作端  周 縉正統十二年
  李 珙南安人舉人景泰間任 杜 欽天順元年
  崔 鑑光化人監生天順六年 陸 徳髙要人監生成化三年張 亷江西人監生成化十二年馮 鍾四川人監生成化十六年湯 霖江西人監生成化十九年黄 繡湖廣人監生成化二十三年陳養正長樂人貢生𢎞治元年任 張文富四川人𢎞治四年任區 昌𢎞治六年任詳名宦  梁 曙順徳人舉人𢎞治間任何 鉞順徳人舉人正徳間任 邢 宣文昌人舉人正徳間任沈 志丹陽人舉人正徳間任 謝文憲弋陽人監生正徳間任程 相祁門人舉人嘉靖元年 黄文慶南海人舉人嘉靖二年李 珠新興人舉人嘉靖六年 張璧光順徳人舉人嘉靖九年林文英東莞人舉人嘉靖十三年唐時際南溪人監生嘉靖十九年葉 懋龍泉人貢生嘉靖二十二年龔 鐸福清人舉人嘉靖二十四年王 鳳吉水人舉人嘉靖二十九年徐芳綸保昌人監生嘉靖三十三年翁堯英晉江人舉人嘉靖三十六年張鳳翼榖城人舉人嘉靖四十一年沈 詔仁和人舉人嘉靖四十三年洪眀璋海陽人舉人三年任雲上行順徳人舉人隆慶五年 陳一定萬厯二年任詳名宦王宏憲瓊山人舉人萬厯七年任 林春茂萬厯八年任詳名宦宋茂栢海陽人舉人萬厯十四年任胡鳳鳴雲南人舉人萬厯十五年任李樹聲雲南人舉人萬厯十八年任曾養正安定人舉人萬厯二十二年任夏獲秋忠州人舉人萬厯二十三年任陳 煥萬厯二十九年任詳名宦何維國廣東人選貢萬厯三十二年任越應㨗貴州人舉人萬厯三十九年任䝉 賢廣東人舉人萬厯四十二年任謝君惠萬厯四十四年任凃 績漳浦人舉人泰昌元年 孫文蔚鍾祥人貢生天啟三年李邦才天啟六年任詳名宦  蕭聞宇泰寧人貢生崇禎三年鄒復魯新建人貢生崇禎六年 何之鴻臨川人貢生崇禎九年王國冕南昌人舉人崇禎十年 李 盤崇禎十三年任詳名宦李聫芳四川人舉人崇禎十五年申 翀崇禎十七年由荔波縣任
  主簿
  楊 韜平樂人監生永樂十五年
  教諭
  張 佐莆田人舉人嘉靖三十六年蕭 信潮陽人貢生嘉靖四十年
  陶之欽隆慶間任    李 汴萬厯三十九年任
  訓導
  陳雲龍陵縣人貢生嘉靖三十二年
  鬱林州知州
  趙天鑑洪武三年任詳名宦  孫伯英洪武中以人才用鄧文俊洪武十九年   陳 銘安城人洪武二十七年蔡 誠建文二年任詳名宦  田 獨永樂五年
  張 黙河南人舉人永樂十二年黎 瑛舉人宣徳元年劉 虬永豐人舉人宣徳間任 柴 衡澧州人舉人宣徳間任林長懋莆田人進士正統元年 廖 震崇陽人監生正統九年周 鑑奉新人舉人景泰二年 王 瑾奉化人監生景泰四年余用訥景泰六年任詳名宦  金 真金華人監生天順四年羅 伸海康人貢生天順七年任舊志作仲
  向 珍成化二年任詳名宦  曾 珙祁陽人舉人成化六年胡 琛鎮江人成化八年  吳 豐瓊山人舉人成化間任歐陽寅番禺人舉人成化間任 楊孔傳瓊山人成化間任陳 璽福清人舉人𢎞治元年任 邵 端長泰人監生𢎞治三年任李永珍銅梁人舉人𢎞治九年任 王 勛江寧人舉人𢎞治十六年任鄭中孚莆田人𢎞治十八年任 張永夀賀縣人舉人正徳元年任何 律番禺人舉人正徳六年任 林 巒金華人舉人正徳十年張 詔順徳人舉人正徳十二年唐 琈縉雲人監生嘉靖二年任府志
  作虞琈
       李 東番禺人舉人嘉靖五年張 澤南海人舉人嘉靖九年 郭 治江西泰和人舉人嘉靖十二年
  任
        冉 藍石門人舉人嘉靖十五年羅瑞登上虞人舉人嘉靖十九年董 洛鄞縣人舉人嘉靖二十四年羅徹愷澧州人舉人嘉靖二十五年彭 宣茶陵人監生嘉靖二十八年王一䕫永嘉人監生嘉靖三十五年鄺元樂南海人舉人嘉靖三十二年吳 翰舉人嘉靖四十年  李一徳晉江人舉人嘉靖四十一年駱惟嚴恵安人舉人嘉靖四十五年張一清海陽人舉人隆慶二年李 韓順徳人舉人隆慶四年 陳良珍南海人舉人萬厯五年任葉自新貴州人舉人萬厯七年任 鄧 璿南海人舉人萬厯八年任江 龍建陽人舉人萬厯十二年任劉志尹長泰人舉人萬厯十七年任劉文芳漳浦人舉人萬厯二十一年任郭志方同安人
  胡汝器萬厯二十三年任  楊 化萬厯二十四年任舊志作花傅爾珍萬厯二十五年任  何一言全州人舉人萬厯二十七年任薛 楊旴𣅿人舉人萬厯二十九年任駱効忠徐州人萬厯間任李紹春湖廣人萬厯間任  張呈象貴陽人萬厯間任葉時雨徳興人萬厯間任  周 賀莆田人舉人萬厯間任徐士俊上饒人萬厯間任  楊于陛薊州人天啟元年鄭邦泰閩縣人天啟六年  王之珉湖廣人舉人崇禎二年梁棟隆順徳人舉人崇禎四年任多善政
  潘起鵬廣東人舉人崇禎九年 劉履丁福建人徵辟崇禎間任
  州同
  王 彬洪武初任    郭 政番禺人𢎞治十二年任張 鐸正徳元年任詳名宦  鄭 寶正徳七年任詳名宦闞繼禹南溪人進士隆慶元年 汪繼英崇禎間任詳名宦
  州判
  劉 規四川巴縣人進士成化間任劉明弼恵安人監生𢎞治四年任繆宗周通海人進士嘉靖六年
  學正
  陳學禮漳平人萬厯十六年任 王孫齊貴陽人舉人崇禎七年
  訓導
  鄧 善高要人永樂間任
  博白縣知縣
  趙惟清洪武七年任詳名宦  李存仁洪武十二年
  章叔保洪武間任    吳 䝉永樂元年任寛和愛民以艱去
  民遮道攀留
      陳 旭永樂間任
  鍾復初南雄人永樂十六年 李銘新興人正統二年
  程 節正統六年   曹 受東莞人舉人正統八年馮時舉廣徳人景泰元年  朱 暉景泰間任
  黄 舉天順間任    孫 暲海寧人天順間任
  葉 訥成化間任    劉 勝浮梁人監生成化十六年吳原正𢎞治元年任詳名宦  零 暢横州人舉人𢎞治間任舊志作
  凌
        李 興新㑹人舉人𢎞治間任吳 賓馬平人舉人𢎞治間任 崔 廣廣東人𢎞治間任王 鍾廬陵人監生𢎞治間任 徐 爵監利人監生𢎞治間任夏 鳳高明人監生𢎞治間任 邢 節揭陽人監生𢎞治間任張璧光新㑹人舉人正徳間任 朱 瀚曲州人監生正徳間任張 昺番禺人監生嘉靖八年 石維賢靈山人監生嘉靖十一年張承義泰州人監生嘉靖十四年劉 詩茶陵人監生嘉靖十七年潘士璘黄岡人監生嘉靖十九年繆宗道瓊山人舉人嘉靖二十一年饒天顯光澤人貢生嘉靖間任 李士絢晉州人舉人嘉靖間任張文鉅歸善人舉人嘉靖間任 劉 鐵麻陽人貢生嘉靖間任余光𥙿順徳人舉人隆慶元年 王文明海陽人舉人隆慶四年鍾繼儒順徳人舉人隆慶間任 林 瑄延平人貢生萬厯四年任高承謙和州人舉人萬厯八年任 謝國光高安人舉人萬厯十二年任宋茂栢揭陽人舉人萬厯十八年任盧 豪萬厯二十年任
  盧堯典東莞人舉人萬厯二十六年任梅應奎安陸人舉人萬厯間任譚 岳番禺人舉人萬厯間任 張世棫東莞人萬厯三十八年任陳上䇿滎陽人舉人萬厯四十一年任張茂芹銅梁人舉人萬厯間任馮世修四川人舉人萬厯間任 李文蔚興寧人貢生萬厯四十八年任楊 英姚安人貢生天啟元年 董思周趙州人舉人天啟間任魏朝明邵武人貢生崇禎二年 趙汝陽汀州人貢生崇禎間任孫徳祚貴州人貢生崇禎間任 李雲𤑼四川人貢生崇禎間任成子寛海陽人舉人崇禎間任
  縣丞
  孔時郁洪武三年   朱 朂贑州人正統元年
  主簿
  張本忠嘉興人正統間任
  教諭
  柯挺之潮陽人舉人嘉靖初任
  北流縣知縣
  陳天文洪武三年任府志作陳宗文常仕昭洪武十五年任詳名宦
  馮 賢永樂間任    李 禧清逺人宣徳間任張 紹番禺人宣徳八年  林 懋龍溪人正統間任
  蘇 卿景泰間任    林 超新㑹人景泰間任
  張 佐天順間任    何 順臨川人成化間任蕭 沖江西泰和人成化間任 姚 政歸善人成化間任楊 珍襄陽人成化七間任  羅 嵩通城人監生𢎞治五年任曾 源海陽人舉人𢎞治八年任 吳 鑑茂名人舉人𢎞治間任盧 鑑順徳人舉人𢎞治間任 李 昇天長人監生正徳二年任鄧 元曲江人舉人正徳五年任 鮮 海泥溪長官司人正徳六年任一
  作解
        敬 興霍邱人監生正徳八年任鍾 鳳武平人監生正徳十五年黄 澣嘉靖二年任詳名宦何汝賢道州人嘉靖五年  熊 璋竹溪人嘉靖五年彭 黼大庾人嘉靖十一年任一作黻蘇 嶅浦城人嘉靖十七年霍 重南海人嘉靖二十一年 郭顯文嘉靖二十二年任詳名宦蕭 遴新喻人嘉靖二十四年 徐文炯宜興人嘉靖三十年楊 穂順徳人嘉靖三十三年 蕭學齡㑹昌人嘉靖三十六年夏 懋處州人嘉靖四十一年 區次顔南海人舉人嘉靖四十三年唐邦瑞浙江人隆慶間任  莊宇毅晉江人舉人隆慶間任李 基番禺人舉人萬厯元年任 徐 易將樂人貢生萬厯三年任伍應兆合浦人貢生萬厯六年任 吳鴻逵四㑹人舉人萬厯十年任楊煥然萬厯間署任   髙文升龍溪人貢生萬厯十四年任劉中春監利人貢生萬厯十五年任唐大科龍門人萬厯十八年任劉良佐南昌人舉人萬厯二十一年任章為漢㑹溪人舉人萬厯二十五年任林應選建安人舉人萬厯二十七年任湛 泉南安人貢生萬厯二十八年任楊承正建安人貢生萬厯三十年任詹一恵恵來人
  莫一魁定安人    馬之驥信豐人
  吳繼明霑益人    熊所師麻城人
  牛維祥商州人    吳維翰貴溪人萬厯間任曾子傳饒平人貢生泰昌元年 楊于陛天啟間署任
  盧紹祥東莞人舉人天啟三年 王延學永春人貢生天啟五年劉修巳鳳陽人貢生崇禎三年 羅萬全雲南人崇禎間任鄢鼎臣豐城人崇禎間任  楊林芳瀘溪人崇禎間任趙當璣崇禎間任一作富  張問士字達可峽江人崇禎十五年
  縣丞
  孔 舒海陽人成化間任
  主簿
  王 坦成化二十一年任詳名宦
  教諭
  史 智𢎞治間任    張 弼道州人嘉靖十九年
  陸川縣知縣
  王 麟長沙人洪武三年  曾 義洪武十一年
  余忠顯永樂初任    吳 景永樂十二年
  李 宣保昌人天順五年  謝 堅全州人成化四年謝 宇化州人成化七年  陳 明臨江人成化十七年莊 槩泉州人舉人成化二十一年徐 綱宜山人𢎞治五年任周 岡合浦人𢎞治十四年任 郎 珍臨安人監生𢎞治十八年任一
  作郭
        李時榮定安人舉人正徳五年任王 佐永寧人監生正徳十二年沈 暉歸安人監生正徳十二年賀 節湖廣人監生正徳十五年何 儆龍川人舉人嘉靖三年黎伯興番禺人舉人嘉靖八年 張 仁湖廣人監生嘉靖十四年李 弼浙江人貢生嘉靖十六年李 綽南海人舉人嘉靖二十年竇 英黔陽人監生嘉靖二十七年羅 乾廬陵人嘉靖三十一年䝉光顯封川人監生嘉靖三十七年康建勲順徳人舉人嘉靖三十九年張子翼瓊山人嘉靖四十年 張正熈博羅人舉人嘉靖四十四年周 文雩都人貢生隆慶三年 何子通始興人貢生萬厯二年任彭懋祖始興人貢生萬厯四年任 田 升晉江人舉人萬厯九年任林鳳朝海陽人舉人萬厯十二年任鄧 連湖廣人
  張 可丹陽人貢生萬厯十五年任李一謙潮陽人改縣前江有功陸邑
  黄 耀宿州人    王大成瓊州人萬厯二十二年任譚際可仁化人貢生萬厯二十五年任朱濟卿廬陵人貢生萬厯二十八年任蘇大同鄧州人舉人萬厯二十九年任吳繼禧順徳人萬厯間任蕭近蘭廬陵人萬厯間任  鍾繼儒海鹽人萬厯間任鄭洪圖福寧人萬厯間任  魏明魁廬陵人萬厯間任陳陽明恵安人舉人天啟三年 袁呈祥東莞人貢生天啟五年李維鳳番禺人舉人天啟七年 劉汝忠新㑹人舉人崇禎三年董克正崇禎間任詳名宦  龍 柱漢陽人崇禎間任吳日修永定人崇禎間任  施召徵崇禎間任詳名宦
  縣丞
  王 麟洪武元年
  典史
  彭 金南海人𢎞治十年任
  教諭
  孫 宏吳川人永樂間任
  訓導
  彭 鑾南海人𢎞治間任  羅 裔保昌人正徳間任
  興業縣知縣
  陳 英曲江人監生洪武十八年楊徳林玉山人洪武二十年余顯宗洪武二十二年任詳名宦 鄭仕宏金華人進士建文三年陳廷賢㑹溪人進士永樂十一年胡 選石首人監生永樂十三年曾景昌南昌人以人材舉永樂十六年
  王 衡徳慶人舉人宣徳間任 胡 綱宣徳十年任詳名宦郭 文東安人監生正統間任 丁 芹新城人進士正統九年向 珍天順二年任陞鬱林知州 熊 文馬平人舉人成化二年李 富信宜人監生成化七年 梁 益新㑹人舉人成化十一年鍾 轅東莞人監生成化二十年壬 昌臨川人舉人𢎞治元年任一作
  王
        單 忠攸縣人舉人𢎞治四年任吳舜䕫潼川人舉人𢎞治八年任 林元吉南海人舉人𢎞治十一年任吳 昊電白人舉人𢎞治間任 蔣 班道州人舉人正徳三年任陳 濴永安人監生正徳四年任 王 中龍溪人舉人正徳十二年何 炯番禺人舉人正徳十四年周 愛監生嘉靖九年班 恩和州人監生嘉靖十一年王 幹眉州人舉人嘉靖十二年方 詔崑山人監生嘉靖十六年杜 然東陽人舉人嘉靖二十三年冒諍臣如臯人監生嘉靖二十七年許以明同安人嘉靖間任蕭鶴齡㑹昌人嘉靖間任  侯繼芳程鄉人貢生嘉靖間任
  譚堯道嘉靖間任    吳日乙高要人舉人嘉靖三十八年蕭時中永安人舉人隆慶間任 顔 璉長樂人舉人萬厯二年任馮文照遂溪人貢生萬厯六年任 曾 節麻陽人嵗貢萬厯十一年任梁 譽南海人舉人萬厯十四年任𡩋 烈南平人舉人萬厯十六年任黄文奎萬厯十九年任   李嘉言雲南人舉人萬厯二十五年任陳名彰福清人舉人萬厯三十年任李時魁同安人舉人萬厯間任馬茂良新㑹人舉人萬厯間任 余孟學江夏人舉人萬厯間任吳紹經文昌人舉人萬厯間任 張 官澂江人舉人萬厯間任高 議山西人貢生天啟間任 劉 僑饒平人貢生天啟間任林春先福清人貢生崇禎元年 劉彰徳江陵人貢生崇禎四年葉日煥封川人貢生崇禎六年 黎邦瑊從化人貢生崇禎七年李文芳江南人貢生崇禎十一年鄧來麟新建人貢生崇禎十四年𡩋 偉鳳陽人崇禎十七年
  縣丞
  鄔馬兒洪武三年
  主簿
  顔 真醴陵人監生洪武初任
  教諭
  陳英弼東莞人舉人宣徳間任
  訓導
  陳伯魁洪武八年   陳士章欽州人嵗貢成化中任
  潯州府知府
  潘長夀一作壽長詳名宦  黄立本洪武中任
  劉端福洪武十四年   沈 忠洪武十八年任詳名宦徐 鼎字宗器廣州人永樂間任 馮 質崇仁人監生
  王 顯      龍 淵
  陸 震正統元年   陳嘉謨廣昌人舉人正統五年楊 亷歸安人進士景泰間任 郭 瑾萬載人景泰間任劉 震英徳人貢生天順初任 余用訥天順四年由鬱林知州任盧 璋高安人天順間任  羅 俊字承彦江西泰和人進士天順
  間任
        孫 暲成化初由博白縣陞任李宗羨武進人進士成化間任舊志作宗美
  史 方真定人成化間任  張 璝字徳潤番禺人進士成化十六
  年任
        馬 襄南海人
  黄文秀南海人    鮑 椿樂清人
  羅 珦上元人𢎞治間任  馬 昇河源人𢎞治間任陸 琪蘇州人正徳間任  吳 璝正徳三年任
  張 綱蘇州人正徳間任  江 𣇼豐城人正徳間任鄭如意嵊縣人正徳十六年 蔣山卿嘉靖初任
  程雲鵬嘉靖間任    于 範鄆城人嘉靖間任凃 憲新城人嘉靖間任  王貞吉嘉靖間任
  田惟祐字裕夫蕭山人進士嘉靖間任方大樂莆田人嘉靖間任郭忠鼎萬厯間任詳名宦  李時孳萬厯間任
  梁鶴鳴三水人舉人萬厯間任 向蕚輝浙江人天啟間任
  張 嵩天啟間任    曹爾材崇禎間任
  葛元正崇禎間任
  同知
  夏 孜樂昌人貢生   李 應天順間任
  何楚英成化間任    余 洪豐城人舉人
  李茂魁番禺人舉人   黄 宇萬厯間任
  劉 炅萬厯間任    林應龍興化人舉人萬厯間任盧伯寀福州人舉人天啟間任 陳紹功晉江人
  通判
  陳善道洪武初任    全伯玉天順間任
  易 海巴陵人成化十二年 林 炤宜春人舉人正徳間任
  楊 和嘉靖初任    饒 相建寧人貢生嘉靖間任朱㑹極陽春人貢生萬厯間任 賴宏模河源人貢生萬厯間任陸在廷崇禎間任
  推官
  胡 莊石城人正統間任  樊士竒𢎞治間任
  戴 綱𢎞治間任    郭時斗嘉靖間任詳名宦
  羅 思      嚴世同漳州人舉人嘉靖間任
  余崇文萬厯間任    唐教化天啟間任
  嚴君教新喻人舉人天啟間任 張美中
  鄧紹禹崇禎間任
  教授
  葉孟昭字文明保昌人舉人永樂間任樂明盛臨川人天啟間任
  訓導
  周 禮大庾人天啟間任
  桂平縣知縣
  石子平四㑹人貢生洪武間任 莫 溥天順間任
  賴 仁成化間任    李 桓平樂人成化間任葉 玭長寧人貢生𢎞治間任 懷 沐靈寳人正徳間任陳 常字時勉瓊山人舉人嘉靖初任劉萬安豫章人萬厯間任
  甘守正萬厯間任    鄭仲友福建平海衛人舉人萬厯間任王國貞福建古田人貢生萬厯間任徐 杲江西安仁人舉人萬厯間任舊
  志作果
       薛夢吉
  黄夢紹      傅元和崇禎間任
  平南縣知縣
  齊 遜洪武中任詳名宦  汪 浚永樂中任
  胡 濟正統間由理定縣任  祝 諭景泰二年
  譚 珪𢎞治初任    岳 琬饒平人舉人𢎞治中任陸孝輔字水西烏程人舉人嘉靖間任嚴文輔高明人舉人嘉靖間任黄 淙萬厯間任詳名宦  戴九牧馬平人舉人
  龍上升江西贑州人貢生
  縣丞
  李復原洪武中任詳名宦
  主簿
  李復原洪武初任    向必華洪武中任
  閻 鼐天順間任
  訓導
  原闕姓歸善人舉人正統中任
  貴縣知縣
  李 健洪武中任詳名宦  麥 暢高要人舉人
  戴曾宗正徳間任    楊本正清逺人貢生
  黄 瑄連州人貢生   陳 良政和人貢生
  楊 欽順昌人貢生   劉 模嘉靖間任
  賴 憲永定人貢生嘉靖間任 林朝鑰南海人進士萬厯間任張 震漳浦人舉人萬厯間任 容大徳新㑹人萬厯間任羅以旌福州人舉人   陳子履南海人崇禎間任
  縣丞
  符本善
  主簿
  何楚英天順初任
  教諭
  鄧觀善洪武中任    周復奭嘉靖中任










  廣西通志卷五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廣西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