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卷目錄
衡州府部彙考五
衡州府公署考
衡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卷
衡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衡州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本府
衡州府署 在城東北隅。宋以來皆建治於此。元末燬於兵。洪武三年,知府高從訓始建。正統中,知府鄒良重修。成化間,知府何珣復鼎新之。萬曆二十一年,知府陸志孝大為繕修。舊制:正堂五間,東經歷司,西照磨所。左右為六房,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大門外有石坊,題曰:「湖南名郡。」 為門於其下,以司啟閉,傍列石檻。其儀門東為清軍、捕盜、管糧三署。捕署之前為寅賓館,糧署之左為土地祠。其儀門西為理刑署,為司獄司。儀門左右闢夾道,以便各廳出入焉。正堂之後為後堂,又後為知府。廨東為同知,廨東之南為推官,廨西為捕盜通判,廨西之南為管糧通判。廨西之左右為經歷、照磨、知事廨為吏舍。崇禎癸未,經「逆寇」 張獻忠之難,諸廨署悉煨燼,惟府後廨與清軍廨理刑廳堂僅存。自甲申迄丙戌,守佐諸官,或草草創豎,或出就外舍。
皇清,知府范明宗始營葺正堂東西二庫及左右六
房。順治十五年,知府李光座營後堂五間,扁曰「居敬」 ,有《居敬堂碑記》在堂內。今知府張奇勛復捐貲增飭之。又於大門左右建保釐、師帥二坊,規制肅然。順治六年,裁捕盜通判等,尋又裁知事。今儀門之東,祇戎捕同知及管糧通判二廳暨土地祠。儀門之西,祇理刑故署暨司獄司,餘諸幕官廨署及寅賓館,猶待修復。
清軍公署 舊在儀門東。萬曆間,移於按察行署之左,今華光祠傍。後燬於兵。
皇清間,仍建於儀門東,管糧署之北。因奉裁,捕盜通
判遂合為戎捕署焉
捕盜公署 舊在儀門東,後燬。順治六年,奉裁併於同知。
管糧公署 :在儀門東戎捕署之南。康熙二年,通判呂之繹捐俸重建。
理刑公署 舊在儀門西。萬曆中,移於按察行署之右。崇禎間,推官孫襄仍移儀門西。自是,前署後廨,始合一焉。屢罹兵燹,廳至今猶存。
皇清康熙六年奉裁。
撫院司 在府治西南。舊為察院司。順治十二年,偏沅撫院袁廓宇駐節於此,遂為撫院司。後兵巡道胡允、史必遵皆相繼移為兵巡署。今仍為撫院司。
察院司 在縣治左,舊係衛址。順治十三年,知縣余天溥督建。
布政司 在府治南,今廢。
按察司 在府治東,今華光祠傍,久廢。萬曆中,復移建於鼓樓之西,今亦廢。
兵備分巡道司 舊在府學右,崇禎末,燬於兵。順治十一年,兵巡道張武烈移於舊司之北,因民居增飭之,然終淺隘不可居,今為客署。分司 凡二司在雍王府舊基,南北相向。明天啟七年,桂藩復建,遂廢。
遞運所 在江東岸,久廢。
稅課司 在瀟湘門河街之南,久廢。
永豐倉 在府治南,久廢。
南漕倉 在府治西北,順治中建。凡衡陽、衡山、耒陽、常寧、安仁五縣倉皆在焉。
廣盈倉 在北城外,即臨蒸驛故地。順治十二年,內院洪承疇駐石鼓,督運軍儲,建此倉。陰陽學 在府治南,今廢。
醫學 在府治南,今廢。
僧綱司 在花藥寺
道紀司 舊在西湖觀,今在「回龍觀。」
衡陽縣署 在西門內。明洪武初年建。正統七年,知縣林靖重修。萬曆十七年,知縣胡遵化大為修葺。正堂三間,後為後堂,左右為六房,前為儀門。儀門左為寅賓館。後堂之北為知縣廨,設屏大門之外。崇禎癸未,經寇難,一火無餘,垂十餘年。官斯土者,咸寓外舍。
皇清順治戊戌,知縣余天溥始建立大堂及後廨體
制肅焉
縣丞廨 舊在縣治左,今廢,暫移南門外《鮮羊巷》。
主簿廨 舊在縣治右,今奉裁,廨亦廢。
典史廨 舊在縣治左,今廢,暫移南門城內。河泊所 在湘江東岸,今廢。
江東巡檢司 在耒江新城市。
松柏市巡檢司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便民倉 在北城外青草橋之北,濱於湘水。知府徐孚始建。及嘉靖中,知府周詔增置,每里為一廒,民甚便之。久燬於兵。今知縣王《鸞沖》初卜營焉。
預備倉 凡五,一在永豐倉左,一在慕道一都,一在長平一都,一在永伏四都,一在重江一都,今廢。
養濟院 在城南,今廢。
外州縣
衡山縣署 在巾紫峰下,古白茅鎮地。明洪武六年,知縣陸伯良建。正統十一年,知縣龔俛重修。成化十七年火。十九年,知縣劉熙修復。嘉靖九年,大水浸圮。十三年冬,知縣彭簪再建。匾其堂曰《牧愛》。萬曆四十年,知縣何登高重葺。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王家賢撤而新之。正堂三間:堂
後為後堂三間,穿堂五間,左右廂房各三間,左官廚,右冊房。官宅居後堂正中。正堂左為金銀庫,貯官帑;右為龍亭庫,藏儀仗;堂前為戒石亭。吏書房六,居廳事左右。前為儀門,為土地祠。賓館居儀門外。頭門、二門俱係重修。
縣丞廳 久裁
主簿廳 舊在縣署左,今裁。
典史廳 今在正堂左
察院司 在北門內
布政分司 在十字街東。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右。
行府 在通津門直街
河泊所 ,在縣東南濱江,後革罷。本縣帶管稅課司 ,在縣東十字街,正統間罷之,本縣帶管。
岳津鎮巡檢司 明成化二十二年,知縣劉熙遷於雷家埠。
草市巡檢司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縣東北清涼寺。
道會司 在安寶觀
藥局 今廢
養濟院 在城北
耒陽縣署 在北門內。明洪武二年,知縣徐煜建。嘉靖間,知縣黃鏊、馬宣相繼重修。萬曆乙卯,知縣朱學忠復修。正廳五間,匾曰:「忠愛。」 後堂三間,匾曰《冰蘗節操》。左右司房,東列吏、戶、禮附架閣庫;西列兵、刑、工附承發房。前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儀門外,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知縣廨在後堂內正中,皆舊制也。
縣丞廨 原在縣署東,今廢。
主簿廨 原在縣署西,今裁。
典史廨 原在司房東
布政司 舊在縣西
按察司 舊在縣東
羅渡巡檢司 在縣西南。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南。
僧會司 在寺
道會司 在觀
養濟院 舊在縣南
常寧縣署 在城西門內。明正統初,知縣趙忠建。成化二十二年,知縣謝廷舉重修。萬曆元年,知縣陶敬圖更新之。崇禎十一年燬于兵,知縣徐兆奎重建。至
皇清康熙九年,傾圮過半,知縣張問明捐俸修造。次
第。告成:正堂三間,抱廳三間,後二堂五間,問明額曰「無逸堂。」 又後三堂三間,君子堂三間,後衙五間,內書室左右各三間。正堂東西列吏書房各三間,戒石亭一座。亭前為儀門,門左為土地祠,右為寅賓館,久廢。
典史廨 在縣署東
布政司 舊在縣治南,久廢。
按察司 舊在縣治北,久廢。
府公署 舊在縣治西,久廢。
稅課司 舊在縣治東
陰陽學 、醫學 俱在「按察司街。」
僧會司 在湘山寺
道會司 在《北鎮觀》。
惠民藥局 舊在縣治南門外。
養濟院 在縣治北門外。
安仁縣署 。宋乾德八年陞場為縣。縣治在宜陽鄉。咸平五年,知縣高岳徙于永安鋪之香草坪,即今治。明洪武元年,知縣韋衡新立縣署。弘治四年知縣賀俊重修。正堂三間,匾曰「牧愛。」 後為後堂。後堂北為縣廨,廨東為吏隱堂,嘉靖間知縣張宥建。西為四知堂,萬曆間知縣李繼鉉建。西南為退思堂,知縣賴霖建。正堂左右為六房,前為儀門,門外為寅賓館,左為土地祠,前為譙樓。堂東西列二庫,西貯龍亭儀仗,東貯官鏹。凡此皆舊制也。
典史廨 舊在縣堂左
布政司 舊在縣治東
按察司 舊在布政司右。
稅課司 舊在縣治東南,久革。
安平巡檢司 在縣南三十里。初設於縣南七十里。明正統中,徙今所。
潭湖巡檢司 在縣北三十里。
陰陽學 舊在縣治南
醫學 舊在陰陽學右
僧會司 在惠日寺
道會司 在崇真觀
惠民藥局 舊在縣治東,久廢。
養濟院 在縣治北
酃縣署 ,宋嘉定四年置邑。歷元規模草創。明洪武初,知縣朱璣建立縣治。正中為牧愛堂,堂前為贊政亭,兩腋為東、西二庫,亭前為戒石亭。天啟時,知縣莊大化立坊,題曰「廉明公正坊。」 東、西為六房,儀門居其前。門東為土地祠,西為寅賓館,正堂後為春風堂,上為映宿樓、後為縣廨。歲久頹敝殆盡。
皇清康熙元年,縣令李朝事蒞任,《次第修建規制略》:
備
典史廨 在儀門左
布政司 在縣治西,今廢。
按察司 在縣治東,今廢。
府館 在縣治西,今廢。
炎陵公署 ,舊名「天使館」 ,居陵之下。兵火後,鞠為茂草。康熙七年,宗人府府丞高奉
敕致祭。知事李朝事重為「剏立。」
陰陽學 在縣治南,今廢。
醫學 在縣治東,今廢。
僧會司 在青臺寺
道會司 在《洞真觀》。
惠民藥局 在縣治西,今廢。
養濟院 在縣治東,今廢。
桂陽州署 州治即唐平陽縣地,在城北。洪武九年丙辰刱建。天順八年冬燬於寇,同知管淳修復。成化十年甲午復燬,知州何琪再建。嘉靖二十八年知州林垠重修。萬曆元年知州王訓額其堂曰「節愛。」 十五年,知州羅大奎重新之。二十二年知州郭槃易「節愛」 匾曰「桂華堂。」 抱廳、後廳、常盈、儀仗二庫,俱增新焉。舊時州治正堂三間,堂前左右列六房。中為甬道,豎戒石亭。前為儀門,儀門前為譙樓。門內右黃冊庫,左土地祠。賓館一所。知州蔣學成匾曰「虛受。」 正堂後為知州廨。自明以後,修廢不一。至
皇清順治十八年,州判王錕署州事,重建「抱廳。」康熙
八年知州吳宗杞改建正堂,制如舊,而加高州同《廨 原》在州署東,為清軍廳。康熙六年,奉文裁去判官,更為戎糧廳。
判官廨 ,原在州署右,後改左。今奉裁,廨亦廢。吏目廨 ,在州署西中匾曰「茇思堂。」 康熙七年,吏目唐明玉建。
布政司 在舊倉基左,今廢。
按察司 在州治後,今廢。
府館 在分司左,今廢。
泗洲寨巡檢司 在州北八十里。
牛橋巡檢司 在州南六十里。今奉裁。
陰陽學 在治前左,今廢。
醫學 在治前右,今廢。
僧正司 舊在能仁寺
道正司 舊在元妙觀
養濟院 「在州治西南。」
嘉禾縣署 ,明崇禎十二年初設縣,本府同知張恂時署縣務,即建衙舍。明末兵燬,至今邑令僦居民舍,其餘營造概未遑也。
臨武縣署 明洪武三年,知縣賈元凱始建。天順三年,獞人入寇,殘燬,縣丞張禎督修,中為「正。」
堂三間,匾曰「明威廳」 事後為協恭堂;堂後為縣廨。正堂下東西列六房,前為儀門,又前為譙樓。儀門左為寅賓館;館右為土地祠;祠左為儀仗庫。明末圮廢俱盡,邑令皆僦民舍以居。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侯九鼎於舊址如制新建典史。
楊應登董其事
縣丞廨 原在縣治東,久奉裁。
主簿廨 原在縣治西,久奉裁。
典史廨 原在縣治東南隅。
布政司 原在縣治西北,今廢。
按察司 在縣治東,今廢。
府館 在縣治前,今廢。
稅課司 原在縣治西南,明正統中革。
兩路口巡檢司 在縣北八十里。
赤土巡檢司 ,在縣東四十里。久廢,附入桂陽牛橋巡檢司。
河泊所 在縣治東,明正統中革。
陰陽學 在縣治東,今廢。
醫學 在縣治西,今廢。
僧會司 在縣治北
道會司 在縣治東
惠民藥局 在縣前,今廢。
養濟院 在縣治西,今廢。
藍山縣署 宋紹定間,知縣趙汝澹始遷今治。端平乙未,知縣柴夢規重修縣廳。元延祐間,知縣丘仲熙再為鼎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劉接重建。明末復燬。
皇清康熙間剏新之。正堂三間,後廳三間,戒石銘勒。
儀門額上:儀門一座,頭門一座,上立譙樓。堂東西為六房,廨庫房三間,廂房三間,土地祠、寅賓館俱在儀門內。知縣正宅正廳三間,前廂房四間,中廳三間,後廂房二間,書房、廚舍稱是,多屬今令鄭夢坤建造。
縣丞廨 原在縣署東。久奉裁,廨亦廢。
主簿廨 原在縣署西。久奉裁,廨亦廢。
典史廨 在縣治東
布政司 舊在縣治西,今廢。
按察司 在縣治西北
府館 舊在縣治東
大橋巡檢司 在縣西六十里。
毛俊堡巡檢司 在縣東二十里。
乾溪巡檢司 在縣北五十里。
陰陽學 原在縣前左,今廢。
醫學 原在縣前右,今廢。
僧會司 舊在普雲寺
道會司 舊在玉虛觀
養濟院 在北門外
衡州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本府
衡州府學 學故在石鼓山,宋開慶間燬於兵,改築城之金鼇山。山在城內西南,後雍藩建府於此,彝其山。郡守趙某以官廨易興化寺廢塔基,亦金鼇山地為大成殿,益市民居地增築之。元至正間,寺僧訟於朝,竟為所奪。時宋李忠節公芾故宅在崇賢坊,即今府學,地在金鰲山之前。李殉節潭州,地歸於官,有司輸其值三千緡,度其地創建今學,國諭吳剛中記之。元末復毀於兵,明洪武三年,太守高從訓同訓導杜文德重建。中為大成殿,東西兩廡各為間若干。前為廟門,門外為泮池,跨以石橋;前為櫺星門,門外迤十餘步,臨前衢為坊,遶以木柵,額坊曰「萬代宗師。」 後為啟聖祠,為鄉賢名宦祠,為敬一亭,規制悉備。又於廟後建明倫堂,及進德、《正心》《誠意》、「明善」 四齋,久且壞。成化九年,太守徐孚始建明倫堂於廟左,易櫺星門柱以石。工未竟,以疾去。成化十六年,太守何珣與教授劉慶輩踵成之,徙其門向迴鴈峰。廟後建尊經閣。前衢建綽揳四,左曰「文逵」 ,右曰「文廟。」 其外曰「賓賢」 ,曰「毓秀。」 大學士李東陽記。正德三年,提學僉事陳鳳梧建射圃於明倫堂東學宮,歲久多圮。嘉靖四十三年,知府金立愛重修,郡人御史朱炳如記。隆慶四年,知府周浩增飭之,酃人副使劉穩記。萬曆八年,知府熊煒復修。十六年,知府許倓重加完葺,推官黃齊賢「記。」 二十一年,知府陸志孝改名。
宦、鄉賢二祠於廟門左右,以翼大殿。移樂器、祭器二庫於東、西兩廡,傍建宰牲房、神廚於櫺星門內。增修明倫堂,後為教授宅,東西列齋凡四,「志道」 、「據德」 、「依仁」 、「游藝」 號舍若干楹。前為儀門,又前為儒學門,門內東為訓導宅凡四。三十四年,知府鄧以誥復修,郡人參政伍讓《記》。四十二年,知府劉春增修。崇禎七年,推官師教隆又重飭之,郡人副使陳聖典為之記。十六年,逆寇張獻忠犯衡,堂廡盡燬,惟前廟門及後敬一亭僅存。廣文博士皆僦民居。
皇清順治九年,巡按御史李敬與兵巡道張兆羆知
府陳起潛重建大成殿,凡五間,東西廡各九間,增修廟門,一時煥然更始焉。十四年,偏撫袁廓宇復踵成之,又仍廟左舊址,建明倫堂五間。白門余天溥書《大學聖經》一篇於堂壁,左右為廊舍各三間,儀門、儒學門次第修復。十六年,知府李光座建啟聖祠於廟後。然規制粗備,而視舊為略。如名宦、鄉賢祠東西齋庖號舍及教授廨,皆闕焉。康熙七年,張奇勛乃復加修葺,凡堂齋門廡施以朱采,延諸生課讀其間。時議修復舊制,然費鉅工繁,不能無待焉矣。
石鼓書院 在郡北二里所。石鼓山踞蒸湘之會,宋時州學也。奇特秀麗,為湘東八景之一。舊為尋真觀。唐刺史齊映建合江亭於山之陰。元和間,士人李寬結廬讀書其上。刺史呂溫嘗訪之,太守宇文炫於山之東題曰「東巖」 ,西題曰「西谿。」 宋至道三年,郡人李士真援寬故事,請於郡守,願即故址創書院,以居衡之學者。至景祐二年,集賢校理劉沆來守衡,請於朝,始賜額曰「石鼓書院」 ,遂與睢陽、白鹿、岳麓稱「四大書院」 焉。淳熙中,部使者潘峙、提刑宋若水先後修葺,而連帥林栗等咸捐金相之。晦庵朱文公有記。見《藝文》。開慶巳未,燬於兵,刑獄使俞琰拓故鼎新,一復舊制。提學黃幹出公帑易茶陵田三百五十畝,以膳生徒。元末書院復燬。明永樂十一年,知府史中始圖修復,又更兵巡沈慶,知府翁世資相繼營度。歷弘治初,何珣來知府事,迺克就理。書院前為櫺星門,次為禹碑亭。亭之東西翼以號舍若干楹,關西劉璣守衡時所建。亭後為敬義堂,睢陽張一霽建。循石磴而上,中為
先聖燕居堂,有宋時故像,蓋肖之祕閣畫本者。堂
前為露臺,左右皆石磴。再循而上為風雩亭,亭後為講堂。知府周詔建,旁列主靜」 、「定性」 二齋。知府蔡汝楠立。堂後為先賢祠,祀昌黎、晦庵、南軒、勉齋、李寬、李士真六人。萬曆間,中允曾朝節請祀濂溪,蓋七賢云。祠後有砥柱中流一石坊,後又一祠,祀寓賢湛甘泉、鄒東廓、程天津。鄉賢祀岣、嶁詠、劉岳,《亭黻》、劉仁山穩、王楚陽萬善亦為七賢,各肖其像。又北為仰高樓,宋俞琰建。樓下為合江亭,韓昌黎詩刻在焉。又名綠淨閣,取韓詩中「綠淨不可唾」 之義。亭背石壁峭立,石底勒「朱陵後洞」 四字。昔有得道者,謂從此達衡山,僅三十里許。然本無途徑,惟頑石嵯岈耳。後有鑿之者,已失其初矣。萬曆二十年,同知沈鐵大書「濯纓濯足於石」 ,置合江亭下,又謂之「滄浪亭。」 蓋寓意於湘清蒸濁,聽人自取,以諗後學也。萬曆四十年,巡按史記事觀察鄧雲霄度敬義堂後隙地,建大觀樓。樓下為迴瀾堂,以石為柱,簷牙嵌空,流丹若虹,稱為壯麗,鄧雲霄有記。歷崇禎十五年,提學高世泰重加修葺。未幾,以兵燹燬,燼蕩為瓦礫,惟「《合江亭》猶存。
皇清順治十四年,巡撫偏沅都御史袁廓宇重為創。
建,命知縣余天溥董其事。中為武侯祠,前立大觀樓,樓下為七賢祠,右為公署五楹,兩廡各為書舍,規制略備。康熙七年,今守張奇勛於大觀樓崇臺之下,立號舍二十餘間,拔衡士之巂者肄業其中,每月兩試之。
學田 伊山寺田三十畝,原納租穀二十七石,糧一石三斗五升。在光政一都六甲。每年除納正賦外,折租銀二兩八錢。
學塘 會館塘一口,在府學右,係理學甯咸置,原無糧稅。
衡陽縣學 學在縣西城外,即宋龍圖閣學士鄭向故宅。宋開禧三年,縣令唐曄始建大成殿五間,左右列兩廡,各五間。前為廟門,又前為櫺星門。門之外為泮池,即西湖塘。廟後為明倫堂,左右為二齋、《博文》《約禮》。堂之後為亭,亭後為尊經閣,閣之左為教諭宅,左前為訓導宅,又前為啟聖公祠。儒學門在櫺星門左。元至正七年,僉憲周驤因泮池沒於寺,僧力復之,劉簡有「記。」 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周岳即舊址重建。正
統中,知縣林靖重修。成化六年,知府徐孚重建,謝省《記》。萬曆庚辰,學宮盡圮。壬辰,同知沈鐵、推官朱梯議,以理刑署餘宅若干楹移置學宮,為尊經閣,又為敬一亭。癸巳,知府陸志孝鼎新之,一如其舊。崇禎十六年秋,逆寇張獻忠陷衡。
聖廟暨兩廡,齋舍悉焚灺無餘至。
皇清順治十二年,諸生蔡國球、王之燮等請於「偏撫。」
袁廓宇發諸荒塚,遷瘞之,各捐貲不等。甫設棟建楹,尋為風所折。十八年,教官古通今等,復先後請於兵巡胡允,各捐助有差。自康熙元年七月經始,越明年夏,賴知府劉進禮乃告成。中建「大成殿」 ,凡五間,東西廡各三間。前設廟門,後建「啟聖公祠」 三間。至於尊經閣、明倫堂、左右齋舍及櫺星門、儒學門等,尚待修復焉。
學田 、荷葉塘田四畝七分五釐,糧二斗七升,在慕、道二都八甲。除正賦係佃民自納外,每年納米十斛。近因荒,止納米七斛。
油麻凹田,四十畝,糧一石六斗。在政、義二都。四甲。
團魚塘田五十畝,糧四石四斗。在金、蘭二都六甲。
大陂頭田一十四畝,糧一石八升,在長樂上里,一都九甲。
油塘尾田二十六畝,糧一石四斗五升。內一石五升在永福上四都三甲,又四斗在永福六都三甲。
客塘尾田,五畝六分,糧二斗七升。在光政三都二甲已上,自油麻凹以下五處,其田有上、中、下則起派不等,共額租穀一百六十二石。除照民例完正賦外,餘照時值易銀,聽候公用。
學塘 西湖塘、魚利塘在學前,七十二畝,糧六石四升。在西廂,三甲,額稅銀一十兩。
招陂塘防旱塘在西鄉,一百四畝五分,糧一石四斗八升,在西廂,三甲,額稅銀一兩八錢。已上二塘稅銀,除照民例完正賦外,餘銀聽候公用外,州縣:
衡山縣學 自唐天寶間縣宰陸公始建。時兵戈擾攘,陸獨加意文事,杜子美為之感激賦詩,謂「足以恢大義而壓戎馬之氣。」 宋大觀元年,學士鄭居中奏乞御筆八行,刻石學宮,以明倫化俗為務,碑至今存。元末廟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陸伯良即舊基建之。宣德五年,知縣彭戢重修。正統間,知縣龔俛、縣丞方紳以廟學湫隘弗稱,購地廣之。成化十五年,知縣游昂重修大成殿、明倫堂及兩齋。嘉靖五年,知縣彭簪增修學舍二十三間,中為文會堂,與諸生講業其中。慶隆二年,遷於南門外預備倉之舊址。萬曆十一年,《形》家以為未善,復遷於城內縣治之左,開雲樓之右。十六年,巡按御史柯挺巡歷至縣,視學宮形勝,乃遷「明倫堂」 於巾紫峰之麓。中為
先師廟三間:東西廡各五間。前為廟門,又前為櫺
星門門外為文峰塔,今廢。右為明倫堂,今廢。又右為啟聖祠廟,左為名宦鄉賢祠。教諭宅在啟聖祠右。訓導宅在明倫堂右。兩宅悉燬於兵。南岳書院 在岳山西。肅宗時,鄴侯李泌退隱衡山,詔賜道士服,為治室廬於煙霞峰側,名曰「端居室。」 後相德宗,其子繁為隨州刺史,鄴侯。家多藏書。
韋宙書院 宙仕唐為永州太守,辭官居衡山,創書院於淨福山兜率寺左,去縣南十五里,遺址尚存。
盧藩書院 藩,唐人,隱居衡山,創書院於紫蓋峰。院廢,基存。
趙抃書院 宋神宗時,抃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改青州,復知成都,後以太子少保致仕。其子屼奉抃遍遊諸名山,遂於衡山卜居,有書院遺址存焉。遺址內尚存門鼓二枚,前有民間稻田,作半月形,疑即門前舊池。嘉靖三十六年,副使程秀民重建。
胡文定公書院 。文定名安國,初提舉湖南學事,詔舉遺逸,安國以王繪、鄧璋應詔。零陵簿某言:「二人乃范純仁客,而流人鄒浩所請託也。」 蔡京得簿言,命湖南提刑按治,無驗,安國竟除名。讀書衡山紫蓋峰下,著《春秋傳》,十五年不出。二子寅、宏,增創書樓,各有著述。今書院祀文定先生,配以二子,蓋重建於明弘治乙卯,監察御史鄭惟恆屬衡州府同知鄧淮成之也。大學士長沙李東陽有《記》。
南軒書院 南軒,張栻,宋忠獻魏國公浚之子。浚罷相守永,日栻往來省侍,受學於五峰先生,又與朱子同遊講學。置書院於岳山後,今基存。
趙季西書院 在安上峰,有墨池,今池水墨色,甘泉書院 湛甘泉先生嘉靖甲辰歲,年八十有四矣。因武陵蔣公信之約,遂自羅浮攜門人駱堯知、周榮朱、黃雲淡來遊衡山,築室於紫雲峰之麓,與衡士講學其中,數月乃歸。後十年甲寅,先生年九十四,復遊衡山,舟經石鼓,題詩壁間。棲遲衡岳復數月,龐眉皓首,其顏如童,人望之如仙焉。
白沙書院 在甘泉書院上。甘泉早承白沙先生之學,以先生嘗寤寐衡岳,弗果而卒。於是另構堂於書院之上,以祀白沙。
東廓書院 鄒守益號東廓,國子祭酒,從陽明先生學,契「良知」 之旨。嘉靖中,講學石鼓,復建書院於南臺寺左,著《教言》二十五篇。子善,孫德溥,俱以文章儒術著名。隆、萬間,先後遊南岳,俱有詩記。三世於衡,唱酬相躅,有明一氏而已。集賢書院 在集賢峰下。太常卿夏良勝謫守茶陵,同編修張治遊南岳,與知縣彭簪議,建集唐、宋名賢李鄴侯、韓昌黎、朱、張二夫子合祀之。先是,朱、張有專祠在方廣後。方廣祠毀,郡人曾鳳儀遷主於集賢,祀之。歲春秋上丁,邑博躬祀祠下。明季,衡山知縣董我前修方廣故祠,奉朱、張二子,而集賢合祀如故。今因之。
九龍書院 在岳路九龍泉,知縣單仲禮建。文昌書院 「在縣治南關外。知縣彭簪、鄧國材建。」
景行書院 在岳廟街右。
皇清順治九年,邑人合建,以祀樞巡張兆羆、郡丞趙
廷標
各書院田一百八十五畝,該租穀一百三十八石。內胡文定公書院田八十畝,租穀三十九石。集賢書院田四十五畝,租穀三十九石。甘泉書院田六十畝,租穀六十石。以上田租,除丈歸僧道戶內起納《條鞭》外,餘穀供集賢、甘泉二書院祭祀及諸生會課支用。
社學 一在城南壇左,一在城隍廟西,一在雷家埠、一在依田、一在平頭村,一在南嶽廟前,一在皇華站、一在吳集、一在草市、一在沙泉、一在白杲。
學田 流杯池田租八石。嘉靖四年知縣彭簪置。
鐵爐沖田五十畝,在二十四都,係賀家田。三十都田十畝,係萬曆十二年置。
二十都。又田二十畝,係萬曆十三年知縣王三畏置,合前田共三十畝,內熟田二十畝,每年收租一十二石,作會課用。
學塘 大小二口,俱在學前。
學店 儒學左街。萬曆十二年修學餘銀置起店十四間,內將三間與楊典寶易地一片起塔,見存十一間,收租支費。
耒陽縣學 在縣南
先師廟,凡三間,東西兩廡各十二間,前為廟門,門
左為文昌祠,右為土地祠,俱廢。門之外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又啟聖祠、名宦、鄉賢祠、敬一亭、宰牲房、神廚各三間。廟左為明倫堂五間。後為尊經閣,今廢。東西列成德、「達材」 二齋,又西為教諭廨、訓導廨。廨前為儀門,又前為儒學門。門內號舍二十間,射圃、饌堂三間,今廢。學故在縣治東,漢侯寘始創。宋元符二年,江滋重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徐煜移置縣治北。天順中,御史龔謙捐金,命推官余敬重修。成化五年,知府徐孚、主簿韋鑌重建。正德六年,知縣王睿議建城垣,遂障學宮風水,科名稍衰。嘉靖四十五年,知縣蘇偉決意遷改,尋以丁艱去任,貽金四百餘兩貯待。至隆慶己巳,知縣劉太和始遷建學宮於南城外山川壇,科名復振。萬曆己亥年,知縣曾惟慤改移
文廟於明倫堂之前、至丁酉、庚子、癸卯、丙午四科。
《聯發》尋議於左邊空曠地造塔一座,取「文峰秀映」 之意。本學櫺星門外舊有泮池,萬曆四十一年知縣朱學忠捐俸鑿之,四圍磚砌,加石檻於其上。今歲久漸圮,舉而修之,尚有待焉。
杜陵書院 在縣治北二里,即杜甫祠堂處,左右書舍各六間。唐建。明嘉靖辛亥,知縣馬宣重修。
白石書院 即龐公祠基。嘉靖壬子,知縣馬宣為郡守蔡白石先生建。
社學 在縣南。天順七年,知縣張蘭建。嘉靖辛亥,知縣馬宣又增設於竈頭、上堡、新城、「肥田等市及城外中街,凡五所。今廢。」
常寧縣學 在縣南門外,大成殿三間,東西兩。
廡各五間。前為廟門,又前為櫺星門。庫房、宰牲神廚各三間。廟後為啟聖祠、鄉賢、名宦祠俱在集賢書院後。廟左為明倫堂,東西列高明、廣大二齋,號舍一十五間。前為儀門,又前為儒學門,右為教諭司、訓廨,左為訓導廨,後為魁星亭、卓爾亭、高明亭。宋始建為州學,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降州為縣,學亦因之。八年,縣丞金彥利重創,歲久頹敝。成化十九年,知縣謝廷舉重修,因創觀德亭於學之南。正德己巳,推官馬萱復修。嘉靖己未,知縣趙泮復修明倫堂、魁星亭建自宋開禧間。明景泰間,訓導張懋復修高明亭,即二賢祠,以祀程、朱,建自元大德間。明萬曆二年,知縣陶敬圖重修。四十三年,知縣劉自省復建大殿、兩廡、兩齋。崇禎九年,知縣徐兆奎重修,更新建櫺星門,週圍增甃以石。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縣張芳捐俸改建,棟桷榱楹煥
然一新甫興工,尋去任。康熙七年,知縣張問明復捐俸鼎新之。
集賢書院 即芹東書院,為教社學子弟而設,以其居儒學左,故舊名芹東。成化二十年,知縣謝廷舉重修,久廢。萬曆四年,知縣陶敬圖查舊《志》清出廢址重造,更今名。
桃花書院 在城內
學田 :西陽保田三十畝,大小四十四坵,該租三十石。嘉靖十四年,邑庠生吳邦卿捐入。又西陽保田三十畝,大小三十三坵,該租二十九石。鵝湖塘一口,租四石,嘉靖三十一年民黃元捐入。
鴨婆塘田一坵,租七石五斗。
石羊保玉草沖田一十三坵,召政門首田二坵,又門首沙塘內五坵,租十三石。又官板保下洞田三坵,東价猴子毛田二坵。陳萬通門首田三坵,秧田、園內田各一坵,租二十二石。
學塘 一口
學地 在學前右大街,上下各十丈,租銀二兩。安仁縣學 在縣東南隅,中為
先師廟,凡三間,東西廡各十間,前為「廟門」 ,門之左:
右為名宦、鄉賢祠、省牲所、忠節祠、文昌祠。門之外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廟左為明倫堂,東西列進德、修業二齋,號舍各十間。堂右為啟聖祠,左為魁星亭,堂後為饌堂,東為教諭廨,西為訓導廨。廨前為儀門。門之東為敬一亭、浴沂亭。又前為儒學門,門內東為桂香樓,又前為啟秀門。學故在縣西,宋紹興中徙於西南。嘉定五年,王槐遷今所。明洪武三年,知縣韋衡建。景泰四年,知縣李恕、施善相繼重修。弘治七年,僉憲吳淑以學基狹隘,購民地拓廣之。弘治十五年,知縣陳善、正德九年,知縣韓宗堯重修。嘉靖十年,知縣張宥建敬一亭。萬曆七年,教諭經仁恆闢啟秀門,列名宦、鄉賢二祠。九年,知縣賴霖改啟聖祠於明倫堂右,以明倫堂在廟後,文峰障塞,改建今所。郡人伍讓《記》。萬曆二十八年,知縣謝之藩改建。
先師廟於西城內「城隍祠」 之右,遷啟聖祠於新學。
大成殿之左,建名宦、鄉賢二祠於新學戟門左右,開鑿泮池,中豎小坊二座。萬曆三十一年,知縣謝之藩建「魁星亭」 於南湫書院塑像於其上,春秋祭祀。
皇清悉仍其舊。
南湫書院 在縣毓秀門內。明萬曆三十一年,知縣謝之藩建。
清溪書院 在縣東南三里寶塔寺之左。宋丞相周必大讀書處。嘉定間,縣令王槐建書院於此,即舊學基也。元至正二年,縣令王顯重修。明嘉靖二十二年,教諭閔文振即四忠祠改修。今圮。
社學 在西街。洪武間,建於南門外。成化十六年,知縣陸翰重修。正德十一年,寇燬。嘉靖七年,知縣孫枝徙建今所。今廢。
學田 李珂,捐早租田二十六畝五分,納租二十三石二斗。市江田一所,納租三十四石六斗。外塘一口何正道、李萬定二處,實納租二十三石六斗。
陽瑞光田納租二十五石五斗。
侯智倫租穀九石
羅國定租穀五石四斗,以土除給租各戶納糧外,實存租穀一百二十一石三斗,聽本學支用。酃縣學 在縣東中為
先師廟,凡三間。東西兩廡各五間。前為廟門。又前
為櫺星門,廟左為啟聖祠、名宦、鄉賢祠。庫房、宰牲、神廚、射圃各三間,明倫堂三間,東西列進德
修業二齋,號舍十間,堂右為敬一亭,饌堂三間,教諭、訓導廨附焉。學故在縣西,宋嘉定中建。元至正中徙今所。明洪武三年,知縣朱璣、訓導尹廷實仍舊址鼎建。天順七年,知縣韓暄重修。弘治四年,知縣蘇源復大新之。嘉靖十六年,知縣高祉建敬一亭。二十三年,知縣胡子信建「啟聖祠。」 歲久漸圮,僅存廟及明倫堂數椽。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李朝事同教官李光綸、田弘。
恕「修葺大成殿」 ,凡啟聖祠、文昌祠戟門兩廡,咸鼎新之。櫺星門,則康熙八年始建焉。
臺山書院 在縣西二十里。山高二十餘仞,上平曠若臺。宋邑人尹沂讀書講學其中。今基存社學 、坊都各一所,載《舊府志》。《縣志》載「學在西城外」 ,今圮。
桂陽州學 在州治東。中為
先師廟、凡三間。東西廡各八間。前為廟門。門左為
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又前為櫺星門,宰牲、神廚俱廢。庫房一間,廟左為啟聖祠,祠左為學正、訓導廨,廟後為魁星亭,廟右為明倫堂,東西兩齋,號房各八間,堂後為敬一亭,會饌堂一間,前為儀門,又前為儒學門。學故為郡,五代時剏,天聖五年火。紹興十二年,知桂陽監張修遷學於城南,胡致堂有《記》。宋乾道元年燬於寇,四年,復建於舊地,張南軒有記。泰定八年,郡守以其地隸圃者,撥歸軍學。有東漢守令七賢祠、濂溪周子祠、太守陳止齋、郡常卿柴祕書高奏院祠。明洪武三年,知府李福因舊基置府學於治東。洪武八年,改府學為州學,廢平陽縣學為射圃。弘治壬子,判官姜綰以地利請遷城南即平陽縣舊址,州判桑悅《記》。嘉靖十七年,巡撫顧璘、分巡姜儀,屬千戶陳本督工,復遷舊址,今之學宮是也。萬曆十三年,知州羅大奎重修。
皇清順治八年,文廟災,兩廡悉燬。十四年,知州劉見
龍重建。康熙九年,知州吳宗杞、學正易廷望復修。
石林書院 在城西三里芙蓉峰下。宋進士黃照鄰及子植讀書處。淳熙五年立,久廢。
蒙泉書院 在城隍祠後。明嘉靖五年,知州戴錄建。西有泉,甘冽不竭,故題曰「蒙泉。」
子龍書院 在州治東,去城里許。因「趙雲蹟在此」 ,故名。久廢。
興賢學 在城南
育才學 在城北,俱廢。
《學田 》李家坊田苗六十擔,該糧三斗,租穀逐年與佃均分。樊福所左園地一片,塘一口,逐年納租銀二錢。
雷家坊機木坪田,十五擔,該糧七升五合。羅一楠耕,逐年納租穀三石,內除三斗完糧差石。山頭下村水口田,二十擔,糧一斗,楊廷憲耕種。
禹帝廟下塘邊田一十八擔,塘一口,秋糧六升,逐年納租銀四錢。以上本學紙張支用。
碓下田二十擔,糧九升五合。曾孟貴佃。
「下鄧婆田塘」 二號,苗十擔,該租銀二錢。以上刷卷、紙張工食支用。
金一鄉一二都官陂「大水源」 中田,四畝一分二釐,陳金用佃,逐年除納糧差外,納租銀八錢;鑾一鄉五都錦里鋪田四畝八分六釐二毫,又田五畝八分三毫,雷耀佃耕,每年除納糧差外,納租銀一兩五分。
晉寧鄉一都海塘田三畝九分七釐,尹才佃,逐年除完糧差外,納租銀七錢九分四釐。
金三鄉一都雙轎鴨園下二處田六畝八分,除完糧差外,納銀一兩四錢四分。
陳家灣田一十五擔,除完糧差外,納租銀三錢。「晉寧鄉一都檀山下」 八處,共田一十一畝八分三釐,除完糧差外,納租銀一兩六錢六分六釐二毫。
嶺背瓦窯頭田二畝四分,周宗惠耕,逐年納租銀三錢零。
桐木板塔山下田苗二畝四分。周文賢佃,逐年除完糧差外,納租銀三錢。
大田背石塘田苗三畝五分。周文光佃,逐年除完糧差外,納租銀五錢九分。
大井頭田苗一畝五分。周文清佃,逐年除完糧差外,納租銀五分。
栗樹下、石塘背洞中、楓木塘、張家山等八處,共田一十畝一分。除完糧差外,納銀一兩六錢六分七釐。
射圃塘一口,每年納租銀二錢。
羅一巽佃田除完糧差外,納租穀一石四斗。
下燕塘、上燕塘,塘下帶下鋪、舍人渡、三公井、邦里、三都、下平都、禾倉、頭邦里、上水頭、牛屎寨,共十三處,每年除完糧差外,共納銀四兩八錢五分。
嘉禾縣學 ,始於崇禎十二年。甫設棟,即有靈鵲來巢。時同知張恂額曰:「鵲巢黌棟。」 不數年,尋燬於兵,僅存明倫堂一區。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湯學尹捐俸鳩工,復鼎新之。
臨武縣學 在縣東北。中為
先師廟,凡五間,東西廡各七間,前為「廟門」 ,門之左:
右為宰牲神廚房,門之外為泮橋,又前為櫺星門。明倫堂凡三間,左右列「進德」 、「修業」 二齋號舍各八間。堂後為教諭廨,右為訓導宅。堂之左為啟聖祠,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射圃一所。堂之馳道為敬一亭,前為儀門,又前為儒學門。學故在東南,宋乾道元年改建今所,紹定間重修。元延祐丙辰,縣尹皮元重建。桂陽路儒學教授歐陽南有記。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賈元凱建。正統九年,知縣秦庸重建,翰林學士陳循《記》。弘治十六年,教諭陳顯祖奏徙復舊址。十七年,知縣劉熙載甃石為櫺星門。三十年,知縣費懋文創建啟聖祠及名宦、鄉賢二祠。萬曆四十八年,知縣楊學孔修。崇禎七年,知縣徐開禧重修,有記。明末悉頹廢。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李振麟重建。
先師廟及明倫堂。九年、訓導李蕃捐造聖賢神主、
五座
南薰書院 在縣治南三里。宋延祐間,邑人陳騾溪建,今廢。
環綠書院 在縣東南。宋景定中,邑人譚衡建,今廢。
侑溪書院 今廢
白石書院 在「侑溪書院」 右,今廢。
學田 黃門口田,一十畝。
新村田五畝
走馬營田五畝
古車洞田九畝
上富村田五畝三分
平頭嶺田一畝
深圳田一畝三分
藍山縣學 在縣東。中為文廟三間,左右列兩廡,各五間。前為廟門,門之外為泮池,池之前為櫺星門。廟後為明倫堂,左右列《時習》《日新》二齋,號舍各五間。啟聖祠、敬一亭、會饌堂俱在學左。廟門左為鄉賢祠,右為名宦祠,堂後為教諭廨,右為訓導廨。學建自宋慶曆四年,舊在舜水之厓,知縣沈光龍改築於縣南,工未竟而去。寶曆丙戌,桂陽守高不倚,檄知縣史元舉修之,成於紹定改元之夏。越三年,知縣趙汝澹增飭之。至元丁亥,縣尹李勉之復加完葺。泰定五年,劉季哲改卜於邑東之劇。參長沙李珠《記》。明洪武中,即其地重建。成化元年,知縣蕭袚修之。弘治五年,知縣汪英重修。正德乙亥,知縣劉文華撤而新之,歲久圮。萬曆乙亥,教諭張朝臣重修,而「雲路坊」 、「聚奎門」 則朝臣所創建。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鄭夢坤重修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