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第023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十三卷
明倫彙編 官常典 第二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十三卷目錄

 宗藩部彙考十五

皇清一總一則 崇德五則

官常典第二十三卷

宗藩部彙考十五

编辑

皇清一

编辑

《大清會典》。

國家稽古定制,授封同姓。初列爵為九等,後為十

等俱宗人府具題請

旨授封。其遣官往封宣冊諸儀、仍禮部掌之

凡襲爵嗣封者、俱由宗人府具題、請

旨咨送禮部、鑄寶印、行冊封諸禮。 凡授封親王世

子、及親王妃、世子妃金:

冊郡王、郡王妃,鍍金銀。

冊其

冊文及

《寶文》、由翰林院撰定、移送中書科書寫。漢字《寶文》、移取禮部儒士篆寫。其

寶印、「由禮部鑄造。」 其

冊由工部製造。「製造庫工匠至中書科鐫刻。」 鐫畢

呈內閣覆閱,傳禮部儀制司官員給發 。凡授封貝勒貝子、及貝勒貝子夫人、郡主縣主郡君、紙

冊赭金黃套面,銀籤。鎮國公以下,奉恩將軍以上

鎮國公夫人以下、奉恩將軍恭人及鄉君以上、龍邊

誥命,錦面,玉軸牙籤,黃帶 。已上金冊、鍍金銀冊。

制俱同。惟頁數之多寡,視冊文之長短,頁片之厚薄,隨金銀之輕重,工部各照禮部開送定式成造。其貝勒及郡主、貝勒夫人以下,或用紙冊,或用誥命,制詳《禮部》。親王、郡王印池銀質鍍金。冊印。箱架用斗牛雲文釘,銅質鍍金。事件袱褥、袋墊等件,以紅緞為之。餘制俱同 。和碩親王金寶龜鈕,方三寸六分,厚一寸,玉柱文。《多羅郡王》鍍金銀印,麒麟鈕,方三寸四分,厚一寸,玉柱文 。凡封諸王、貝勒、王、妃等冊、寶、誥命,由禮、工二部製造;冊、《誥文》由翰林院撰擬,大學士等閱定進呈。

御覽後。中書科繕寫。該部鑄剋填青。其應給紙冊誥

命中書科繕寫送閣用

寶 、凡親王等封號、俱大學士選擬奏請

欽定: 「凡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等」、

冊誥文、由翰林院題定文式、填名、咨送中書科

凡王妃、夫人、公主、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等。

《冊誥文》、由內閣題定文式、填名、咨送中書科 。凡冊封親王世子、郡王、及親王世子、郡王嫡妃、以掌

院學士充副使。長子、貝勒、貝子及長子妃、貝勒、貝子夫人,以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等官充正副使。有品筆帖式,宣讀。

王朝頒祿,首重懿親。視爵秩之尊卑,定俸給之多寡。

銀米兼支,歲有定額,詳列於後:和碩親王,歲支銀一萬兩,米五千石。世子,歲支銀六千兩,米三千石。多羅郡王,歲支銀五千兩,米二千五百石。長子,歲支銀三千兩,米一千五百石。多羅貝勒,歲支銀二千五百兩,米一千二百五十石。固山貝子,歲支銀一千三百兩,米六百五十石。鎮國公,歲支銀七百兩,米三百五十石。輔國公,歲支銀五百兩,米二百五十石。一等鎮國將軍,歲支銀四百一十兩,米二百五石。二等鎮國將軍,歲支銀三百八十五兩,米一百九十二石五斗。三等鎮國將軍,歲支銀三百六十兩,米一百八十石。一等輔國將軍,歲支銀三百一十兩,米一百五十五石。二等輔國將軍,歲支銀二百八十五兩,米一百四十二石五斗。三等輔國將軍,歲支銀二百六十兩,米一百三十石。一等奉國將軍,歲支銀二百一十兩,米一百五石。二等奉國將軍,歲支銀一百八十五兩,米九十二石五斗。三等奉國將軍,歲支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奉恩將軍,歲支銀一百一十兩,米五十五石;郡主,歲支銀二百五十兩,米一百二十五石。縣主,歲支銀二百二十兩,米一百一十石。郡君,歲支銀一百九十兩,米九十五石。縣君,歲支銀一百六十兩,米八十石。鄉君,歲支銀一百三十兩,米六十五石。親王儀仗旗鎗五對,攢竹樺皮竿,長八尺,上安鐵鎗頭,下有銕䂎,樺皮鎗帽,飾以紅。

纓。繫雲緞旗,長三尺,闊二尺三寸,上銷金雲蟒豹尾鎗一對。硃紅攢竹竿,長八尺一寸,畫三色金雲蟒,上安鍍金鎗頭,下有鐵䂎。紅油鎗帽,畫五色雲蟒,飾以紅纓。下懸豹尾纛二對,以緞為旗,紅緞火焰邊,長三尺三寸,闊七尺五寸,上銷金雲蟒。硃紅薰竹竿,長一丈四尺,間纏以藤,下釘鐵箍,上安鍍金頂,飾以紅纓。大刀二口。吾杖二對,硃紅攢竹為之,長七尺,兩末貼金銅箍,瀝粉貼金。雲二段。立瓜二對,硃紅攢竹柄,長五尺三寸,貼金銅箍,刻木為瓜,立置於上,承以龍頭。瓜及龍頭俱瀝粉貼金。臥瓜二對,刻木為瓜,臥置於上,柄長五尺五寸。餘制同立瓜。骨朵二對,硃紅攢竹柄,貼金銅箍,刻木為骨朵,承以龍頭,貼金飾,共長七尺。紅繡曲柄傘一把,頂徑五尺,冒以紅羅,垂三簷,繡《五龍》風衣二件,帶二條。傘骨三十二根,竹鐵相間,硃紅攢竹,柄長九尺五寸,柄曲處用鐵心,貼金龍頭承傘,頂安貼金木葫蘆。紅繡花傘二把,紅羅為之,上繡四季花,直柄長九尺。餘制同曲柄傘。《紅瑞草傘》二把,紅羅為之,上銷金瑞草。餘制同紅繡傘。紅繡扇一對,心高二尺三寸,闊二尺三寸五分,面、背皆紅羅,面繡《四季》花,背銷金團花。硃紅合竹柄,長九尺二寸。黑繡扇一對,面、背皆皂羅,面繡孔雀,背銷金團花。餘制同紅繡扇。明轎一乘,面闊二尺二寸,進深一尺八寸,高三尺三寸。地平闊二尺二寸,進深二尺九寸。俱施羊肝漆灑金,上下雕玲瓏花卉。直竿二根,各長一丈五尺;橫竿二根,各長六尺二寸;肩扛四根,各長五尺;撐竿二根,各長一尺八寸:俱紅漆貼金飾。紅布幰衣、油綢雨衣各一件 。郡王儀仗旗鎗四對。硃紅攢竹竿,各長八尺,貼金雲蟒,上安鐵鎗頭,下有鐵䂎。紅油鎗帽,畫五色雲蟒,飾以紅纓。懸雲緞銷金雲蟒。旗纛一對。吾杖二對。立瓜二對。臥瓜一對。骨朵一對。紅繡曲柄傘一把。紅瑞草傘二把。紅繡扇二把。黑繡扇二把。纛以下諸制俱同親王儀仗,惟曲柄傘繡龍四 。已上儀仗俱工部造辦。其世子及王妃、郡主等儀仗,係自備充用,制見禮部儀制司 。凡撰擬諸王、貝勒及文武大臣諡號,由宗人府、禮部題准、移文內閣撰擬奏請

欽定 王府墳塋。親王享堂五間,門三間。描畫五彩。

飛金小花圍牆一百丈,門外房五間,碑亭一座,守塚人十家。世子、郡王享堂三間,門三間,畫五彩小花圍牆八十丈,門外房三間,碑亭一座,守塚人八家。貝勒、貝子享堂三間,門三間,紅油圍牆七十丈,門外房三間,守塚人六家,郡主同。鎮國公、輔國公享堂三間,門三間,紅油圍牆六十丈,守塚人四家,縣主、郡君、縣君同 。凡清明、歲暮祭

榮親王墳:上桌用二十七盤。下桌用二十三盤。珍

羞署供糖𦆑果品,掌醢署供 親王府官,俱滿缺。包衣大四員,阿敦大二員,布大衣大一員,烏林大二員,法克師大四員,衣杭大二員 。郡王府官,俱滿缺。包衣大三員,阿敦大一員,布大衣大一員,烏林大二員,法克師大四員,衣杭大二員 。《邊衛充軍罪名例 》:一,王府設謀撥置旗校舍餘人等 。一,郡王將軍中尉,凡有奏請,啟王參詳後奏。「如違,齎奏人員 。」 一,王府人役,假借威勢,侵占民田,攘奪財物,致傷人命。除真犯死罪外,徒以上 。一,王府祿米,本府旗校官莊人等,干預撥置折收銀兩,多收米麥,索要財物,及邀截納戶,用強兌支,併擅自差人下府州縣催徵騷擾者,杖以上。

國初於

篤恭殿前列署十,為諸王議政之所。

國初定:貝子戴三眼孔雀翎,根綴藍翎。鎮國公輔

國公戴二眼孔雀翎,根綴藍翎 。凡親王以下、

國初、各照爵秩、撥賜田園。不支俸祿

國初、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准於錦州各設莊一。

《所蓋州》各設莊一所。其額外各莊,俱令退出。

國初設六部,各以貝勒總理部務,後俱撤。

國初定:「王、貝勒、貝子等除犯謀叛等重罪外,其餘」

過犯或黜奪人丁,或罰贖銀兩,不擬處死監禁。

太宗文皇帝崇德元年

编辑

《大清會典》。凡封爵,崇德元年定、

《顯祖子孫》,考論功德,列爵九等:一等為《和碩親王》,二等

為「多羅郡王,三等為多羅貝勒,四等為《固山》貝子,五等為鎮國公,六等為輔國公,七等為鎮國將軍,八等為輔國將軍,九等為奉國將軍。其餘俱為宗室。」 又定:

皇上庶妃所生子、封鎮國將軍親王側室。妾、媵所生

子封輔國將軍、郡王側室妾媵,所生子封奉國。

「將軍有功績者,量加封授。」 《出自》

上裁。又定「親王女為《和碩格格》」、郡王女為《多羅格》。

格貝勒女為「貝勒多羅格格,貝子女為固山格格,公女為公《格格》。」 又定「王、貝勒及王、貝勒妃、夫人,俱給紙冊授封。」 又定王以下,將軍以上,俱由內院官具奏,引至。

崇政殿前行冊封禮。王妃等遣官授封。又定諸

王冊印俱於

崇政殿。賜授冊封諸王貝勒禮。是日、諸王貝勒、

及文武各官俱於

崇政殿前、分翼序立。內院官捧冊印置

殿內黃案上請

旨授封。內院官引諸王貝勒依次進跪。

殿前宣冊官及捧冊官於黃案東、西向立。次第宣

冊畢。捧冊印授諸王貝勒。王等捧受、轉授從官。從官跪接。王等次第各復原位。立冊封禮畢。捧冊印官前行。王等隨後分翼進至

清寧宮前。捧冊印官分翼東西侍立。鳴贊官贊「排。」

班贊進。贊跪。叩頭。王等於

皇上前、行三跪九叩頭禮。

皇后前、行二跪六叩頭禮畢。捧冊印官前行。王等隨

後由

大清門次第出。即於門前、諸王貝勒相賀、照封號

「爵位,對行二跪六叩頭禮畢,各回府第。諸王、妃、貝勒、夫人等,各於王、貝勒前行慶賀禮畢,王府屬員各於王前慶賀,行二跪六叩頭禮。貝勒府屬員各於貝勒前慶賀,行一跪三叩頭禮 。」又定宗室內有因功陞授者,自奉國將軍陞輔國將軍,次第論功加封。至和碩親王、親王有功,酌給賞賜。其有罪降封者,自和碩親王遞降一等。至奉國將軍得罪,降為閒散宗室。其或因大功越陞,或因重譴黜革者,不論等級 。冠服 。是年,定親王冠頂三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八顆。前舍林嵌東珠四顆。後金花,嵌東珠三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東珠四顆。郡王冠頂三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七顆,前舍林嵌東珠三顆。後金花嵌東珠二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綠松石四顆。貝勒冠頂三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六顆;前舍林嵌東珠二顆,後金花嵌東珠一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紅寶石四顆。貝子冠頂二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五顆,前舍林嵌東珠一顆,後金花嵌東珠一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藍寶石四顆。鎮國公冠頂二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四顆,前舍林嵌東珠一顆,後金花嵌綠松石一顆。帶用金鑲玉版四片,嵌藍寶石四顆。輔國公冠頂二層,上御紅寶石,中嵌東珠三顆,前舍林嵌綠松石一顆,後金花嵌寶石一顆。帶與鎮國公同。鎮國將軍冠頂上御紅寶石。帶用金鑲圓版,嵌紅寶石四顆。輔國將軍冠頂上御藍寶石,帶用圓金版。奉國將軍冠頂上御水晶石,帶用玲瓏鋄金方鐵版。親王嫡妃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八顆。側妃冠頂等項各嵌東珠七顆。郡王嫡妃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七顆。側妃冠頂等項各嵌東珠六顆。貝勒嫡夫人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六顆。側夫人冠頂等項各嵌東珠五顆。貝子嫡夫人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五顆,側夫人冠頂等項各嵌東珠四顆。鎮國公嫡夫人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四顆。輔國公嫡夫人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三顆。郡主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六顆。縣主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五顆。郡君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四顆。縣君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三顆。鄉君冠頂大簪舍林、項圈各嵌東珠二顆。未入八分。公夫人,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夫人,奉國將軍、淑人冠頂、服飾,止准正室,各照其夫品級用 。凡坐褥,親王、郡王冬用豹皮,夏用蟒緞,貝勒冬用虎皮,夏用閃緞。以上俱襯紅白氈紅上白下。「貝子,冬用裁去頭爪虎皮,夏用緞。鎮國公、超品公,冬用方虎皮,夏用紅褐;輔國公,冬用狼皮,夏用紅褐鑲青褐;鎮國將軍,冬用獾皮,夏用青褐;輔國將軍,冬用貉皮,夏用青布。以上俱襯紅氈。奉國將軍,冬用野山羊皮,夏用藍布,俱襯白氈。」 儀仗: 是年,定親王銷金紅傘二柄,纛二桿,旗十桿,立瓜一對,骨朵一對,吾杖二對,執事人青衣紅帶、青帽、銀頂,上插紅翎。郡王,銷金紅傘一柄,纛一桿,旗八桿,臥瓜一對,吾杖二對,執事人衣帶、帽頂與前同。貝勒,銷金紅傘一柄,纛一桿,旗六桿,骨朵一對,紅杖一對,執事人衣帶、帽頂與前同。以上儀仗赴。

御前、不許排設貝子彩畫雲紅傘一柄。豹尾鎗二

桿,旗六桿,紅杖一對,執事人衣帶、帽頂與前同,城內止用傘杖。鎮國公紅傘一柄,豹尾鎗二桿,旗六桿,紅杖一對,執事人衣帶、帽頂與前同,城內止用紅杖。輔國公紅傘一柄,豹尾鎗一桿,旗六桿,紅杖一對,執事人青衣、紅帶、藍翎、紅氈帽,城內止用紅杖。鎮國將軍金黃傘一柄,旗六桿,城內用「夜不收」 二名。開路後隨人六名。輔國將軍執事與鎮國將軍同,城內用夜不收二名,開路後隨人四名。奉國將軍旗四桿,城內用從人四名。親王妃清道旗一對,紅杖一對,吾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青扇一把,拂子一對,金唾盂一,金水盆一。轎車,紅蓋,紅幃,青鑲蓋角,青垂簷。執事人青衣、紅帶、青帽,銀頂,上豎紅翎。赴朝或坐轎,或坐車,止用傘扇、紅杖、吾杖側妃、轎車,紅蓋,紅幃,藍鑲蓋角,藍垂簷。郡王妃《清道》旗一對,吾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青扇一把,拂子一對,金水盆一。轎車,紅蓋,紅幃,藍鑲蓋角,藍垂簷。執事人衣、帽同前。赴朝,或坐轎,或坐車,止用傘、扇、吾杖、側妃、轎車,青蓋、青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貝勒夫人紅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拂子一對。轎車,青蓋,青幃,紅鑲蓋角,紅垂簷。執事人衣、帽同前。赴朝,或坐轎,或坐車,止用傘,紅杖側。夫人車,青蓋,藍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貝子夫人車,青蓋,藍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赴朝,坐車側夫人車,藍蓋,藍幃,紅垂簷。鎮國公夫人車,藍蓋,藍幃,紅垂簷。輔國公夫人車,藍蓋,藍幃,青鑲紅垂簷。鎮國將軍夫人車,青蓋、藍幃,青垂簷。輔國將軍夫人車,藍蓋、藍幃,藍垂簷。奉國將軍淑人車,藍蓋,白幃,藍垂簷 。郡主吾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青扇一把,拂子一對。轎車,青蓋、青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赴朝或坐轎、或坐車,止用傘、扇、吾杖。縣主紅杖一對,銷金紅傘一柄,拂子一對。車,青蓋、藍幃,紅鑲,蓋角紅垂簷。赴朝坐車止用傘、紅杖。郡君紅杖一對,銷金青傘一柄,車藍蓋,藍幃,紅垂簷。赴朝坐車用傘、紅杖。縣君紅杖一對,車藍蓋,藍幃,紅鑲青垂簷,赴朝坐車用紅杖。鄉君車藍蓋,藍幃,紅鑲,青垂簷 。凡過諸王府門 ,是年,定親王府門,郡王過,併隨從人員俱不下馬。貝勒過,鞠躬;趨馬過,隨從人員俱下馬。親王妃、郡王妃過,序長幼,應下輿者步行過,不應下輿者徑過。隨從婦女各照其主。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郡主、縣主過,併隨從婦女俱不下車馬,隨從人員俱下馬。郡君、縣君過,不下輿,隨從男婦俱下車馬。貝子、和碩公主、額駙、民公以下官員及軍民人等過,俱下馬。貝勒夫人以下官員命婦及軍民人等婦女過,俱下車馬。郡王府門與親王同。貝勒府門,貝子、鎮國公過,不下馬,隨從人員俱下馬。輔國公、和碩公主、額駙、民公以下官員及軍民人等過,俱下馬。貝勒夫人過,序長幼,應下輿者步行過,不應下輿者徑過。隨從婦女各照其主。郡君、縣君過,併隨從婦女俱不下車馬,隨從人員俱下馬。貝子夫人以下官員命婦及軍民人等婦女過,俱下車馬 迴避儀 。是年,定親王出行,郡王遇讓道行。貝勒遇執事迴避,讓道旁行。貝子、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遇勒馬鞠躬,側立道旁候過。輔國公、鎮國將軍、民公、都統、尚書以下,遇俱下馬立道旁候過。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遇相讓尊長在先分路行。郡主以下、縣君以上,遇停車候過。郡王出行。貝勒、公主以下,遇與遇親王迴避,儀同。貝勒出行,貝子、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遇讓道旁行。輔國公、鎮國將軍、民公、都統、尚書,遇勒馬側立道旁候過。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以下,遇俱下馬立道旁候過。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遇貝勒讓道行。郡主、縣主、郡君,遇相讓分路行。縣君,遇停車候過。貝子出行。鎮國公、和碩公主、額駙,遇分路行。輔國公、鎮國將軍、民公、都統、尚書,遇讓道旁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及參領等官,遇勒馬側立道旁候過。佐領等官以下,遇俱下馬候過。固倫公主、和碩公主,遇貝子勒馬候過。郡主、縣主,遇貝子讓道行郡君、縣君,遇相讓分路行。鎮國公出行輔國公、鎮國將軍、民公、都統、尚書,遇分路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及參領等官,遇勒馬,側立道旁候。過佐領以下等官,遇俱下馬候過。輔國公出行鎮國將軍、都統、尚書等官,遇分路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遇讓道旁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官、遇勒馬、立於道旁。「候過」 「護軍校」 、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遇俱下馬、「候過」 《鎮國將軍》出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遇分路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官、遇勒馬、立於道旁、「候過」 護軍校、驍騎校

等官及軍民人等遇俱下馬候過。《輔國將軍》出行,奉國將軍參領等官遇讓道旁行,佐領等官遇勒馬候過。《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遇俱下馬候過。《奉國將軍》出行,佐領等官遇讓道行,《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遇俱勒馬候過 。《凡閒散》宗室遇親王以下、輔國將軍以上俱下馬,遇民公以下大臣俱不下馬、分路行。凡覺羅有職者、各照品級迴避。無職者、遇親王以下、輔國將軍以上、俱下馬。遇民公都統尚書等官、俱引馬迴避。其餘各官、俱不迴避、讓道行。凡奉

欽差、及齎、捧

敕旨。或

欽賜恩賞者、「遇王等於道、及過王府門不下馬」、 是

年定每年元旦

皇上率親王以下、副都統以上、及外藩來朝王等、詣

堂子上香、行「三跪九叩頭禮」 畢,還宮 。每月初一

日,親王以下、貝子以上,每府派一人齋戒一日往。

堂子內供獻 。每年四月初八日、內府並每旗王

貝勒一位依次

堂子備供 。春秋二季立竿致祭。親王、郡王、貝勒、

每家各祭三竿。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每家各祭二竿。鎮國、輔國、奉國將軍,每家各祭一竿。不祭者聽。其無爵宗室,不祭 。凡致祭日期,初一日。

皇上致祭。初二日《禮親王府》、初三日《鄭親王府》,《初四》

日睿親王府,初五日肅親王府,初六日《英郡王府》,初七日豫郡王府,初八日額爾克楚赫《虎兒貝勒府》,初九日《羅羅渾貝勒府》,初十日《額勒渾貝勒》府,十一日饒餘貝勒府。此定期內。若遇

皇上致祭、則應祭之家停祭。 貝子、公等依次致祭。

凡祭三竿之家,於定期內各祭一竿。過十一日後,再各祭二竿。或致祭日,有兩三家同祀神者,仍依次俟應先祭之家祭畢,次祭之家方祭。如諸王、貝勒於定期致祭之日,有事不得祭,預期知會禮部,令次祭之家致祭,其有事者隨便補祭。凡為馬群致祭者,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許祭,鎮國將軍以下不許祭。有違例多祭併爭祀神者,議處 。又定宗室封王者,立家廟致祭。又定:親王生辰及元旦日,該旗都統以下、佐領以上官員,齊集稱賀,行二跪六叩頭禮。郡王生辰及元旦日,本府屬員齊集稱賀,行二跪六叩頭禮。貝勒生辰及元旦日,本府屬員齊集稱賀,行一跪三叩頭禮。若該屬官員無事不至府行慶賀「者,治罪。」

崇德二年

《大清會典》:「崇德二年,定親王、郡王、貝勒女,不論已嫁。」

未嫁者,父陞隨陞,父降隨降。

崇德三年

《大清會典》:「崇德三年,定親王以下至宗室所生子女。」

「年及一歲,許將其名並所生年月日時、母氏某、收生婦某開列送宗人府詳載冊籍。其另室所居、妾媵所出者,亦准記籍。如將未居另室」 、妾婢所出、並撫養異姓之子謊報者,治以重罪。《崇德 年》

《大清會典》。

國家定鼎燕京,以內城房屋分給八旗諸王。各隨

旗分居住。其營建規制,各有定式。崇德間,定「親王府臺基高一丈,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於臺基之外,綠瓦硃漆;兩層樓一座,並其餘房屋及門,俱在平地蓋造。樓房大門用平常筒瓦,其餘用板瓦。」 郡王府臺基高八尺,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於臺基上。「兩層樓一座,正房及內門用綠瓦,兩廂房用平常筒」 瓦,俱硃漆,餘與親王同。貝勒府臺基高六尺,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於臺基上用平常筒瓦硃漆,餘與郡王同。貝子府正房、廂房俱在平地蓋造,大門用硃漆板瓦 。又定王府不遵定制,臺基過高及多蓋房屋者,俱治罪 。又定親王以下、宗室以上者,俱繫金黃帶 。《婚禮 》:崇德間,定親王行納幣禮,珍珠、金銀花,綴妝緞、蟒緞、緞袍褂、裙共九襲,蟒緞、緞衾褥七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三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十枚。定婚日設宴五十席,娶日設宴六十席。凡宴日,親王以下及大臣等,固倫公主、親王、妃以下俱會宴。納朝臣女,給女父蟒緞朝衣一領,帽帶、靴全,給女母蟒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墜全副,鞍馬二匹,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七、九禮,用鞍馬、盔、甲、緞、布、銀器等物。以下俱同。」 筵宴宰牲五、九次,行聘禮,納外藩親王女鞍馬十二匹,盔甲十二副,閑甲二十四副,緞六十疋,布六百疋,銀桶、銀。

「盆、銀茶桶各一具;納外藩郡王女鞍馬十匹,盔甲十副,閑甲二十副,緞五十疋,布五百疋,銀桶、銀盆、銀茶桶各一具;納外藩貝勒女鞍馬八匹,盔甲八副,閑甲十六副,緞四十疋,布四百疋,銀桶、銀盆、銀茶桶各一具;納外藩台吉女鞍馬六匹,盔甲六副,閑甲十二副,緞三十疋,布三百疋,銀盆、銀茶桶各一具。」 娶日宴,宰牲七九。外藩王、貝勒、台吉及妃、夫人等送女來者,給夏衣各一襲,冬衣各一襲,貂裘各一領,綎帶一,圍刀全,撒袋一副,弓矢全,盔甲一副,鞍馬二匹,蟒緞緞三十疋,布二百疋,銀桶、銀盆、銀茶桶各一具。隨從男婦,給賞三十人,衣服有差。凡女之兄弟來送,給時衣各一襲 。郡王行納幣禮,珍珠、金銀、花綴、「妝緞、蟒緞、緞袍褂、裙共八襲,蟒緞緞衾褥六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三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八枚。」 定婚日,設宴四十席,娶日,設宴五十席。凡宴日,諸王大臣及公主、王妃等會宴,如親王例。納朝臣女,給女父母服物,如親王例。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禮、筵宴,與親王同。次行聘禮。納外藩親王、郡王女,與親王納外藩郡王女例同。納外藩貝勒台吉女,與親王納外藩貝勒、台吉女同。娶日,宴,宰牲七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並給女之兄弟。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與時衣、貂裘、綎帶、撒袋、鞍馬,如親王例。蟒緞緞二十五疋,布一百五十疋,銀桶、銀茶筒各一具。隨從男婦,給賞二十五人衣服有差 。貝勒行納幣禮,珍珠、金銀花綴、妝緞、蟒緞、緞袍褂、裙共七襲,蟒緞、緞衾褥五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三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六枚。定婚日設宴三十席。娶日設宴四十席。凡宴日,郡王以下、諸大臣及郡王妃以下俱會宴。納朝臣女,給女父蟒緞朝衣一領,帽、帶、靴全。給女母緞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墜全副,鞍馬一匹,馬一匹。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五、九》」 禮。筵宴,宰牲三九。次行聘禮,用鞍馬八匹,盔甲八副,閑甲十六副,緞四十疋,布四百疋,銀桶、銀盆、銀茶筒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五、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賞隨從人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時衣各一襲,貂裘一領,猞狸猻裘一領,綎帶一,圍刀全,撒袋一副,弓矢全,鞍馬一匹,蟒緞緞二十疋,布一百疋,銀茶筒一具。隨從男婦,給賞二十人衣服有差。貝子行納幣禮,珍珠、金銀、花綴粧緞、蟒緞、緞袍褂、裙共六襲。蟒緞、緞衾褥四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四枚。定婚日,設宴二十席。娶日,設宴三十席。凡宴日,貝勒以下、大臣等及貝勒夫人以下俱會宴。納朝臣女,給女父緞朝衣一領,帽帶、靴全,給女母緞袍褂、裙各一件,金耳墜全副,鞍馬一匹。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三九》禮。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鞍馬六匹,盔甲六副,閑甲十二副,緞三十疋,布三百疋,銀盆、銀茶筒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三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與時衣各一襲,貂裘一領,狐裘一領,綎帶一,圍刀全,撒袋一副,弓矢全,鞍馬一匹,蟒緞緞十五疋,布七十疋,銀茶筩一具。隨從男婦,給賞十五人,衣服有差 。鎮國公行納幣禮,繡花粧緞、蟒緞緞袍褂裙共五襲,蟒緞緞衾褥四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四枚。定婚日設宴十八席,娶日設宴二十八席。納朝臣女,給女父母服物,與貝子同。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二九》」 禮。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鞍馬五匹,盔甲五副,閑甲十副,緞二十五疋,布二百五十疋,銀盆、銀茶筩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三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給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貝子例 。輔國公行納幣禮,繡花粧緞、蟒緞、緞袍褂裙共四襲。蟒緞、緞衾褥三床。金項圈一具。金大簪、小簪各二枝。金耳墜全副,金戒指四枚。定婚日設宴十六席。娶日設宴二十六席。納朝臣女,給女父母服物,與鎮國公同納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女定婚,行《一九》禮。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鞍馬四匹,盔甲四副,閑甲八副,緞二十疋,布二百疋,銀盆、銀筩各一具。娶日宴,宰牲三九。外藩親王、郡王及妃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

給女之兄弟,給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親王例。外藩貝勒、台吉及夫人送女來者,給與衣物,併給女之兄弟,給賞隨從男婦衣服,俱如鎮國公例 。鎮國將軍行納幣禮,緞衣三襲,緞衾褥二床,布衣一襲,布衾褥一床,金項圈一具,金簪二枝,金耳墜全副。定婚日宴,宰牲六。娶日,設宴十五席 。輔國將軍行納幣禮,緞衣二「襲,緞衾褥一床,布衣一襲,布衾褥一床,金項圈一具,金簪二枝,金耳墜全副,定婚日宴,宰牲四。娶日設宴十席 。奉國將軍行納幣禮,緞衣二襲,緞衾褥一床,布衣一襲,布衾褥一床,金簪二枝,金耳墜全副,定婚日宴,宰牲三。娶日設宴八席 。《郡主婚禮》,親王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十五匹,鞍十五副,盔甲」十五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親王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七九禮用駱駝馬羊。筵宴,宰牲五九。次行聘禮,馬六十匹,牛六十頭,羊六百隻。娶日筵宴,宰牲七九媵,送侍婢八名,男婦五戶。 縣主婚禮,郡王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十三匹,鞍十三副,盔甲十三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郡王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禮、筵宴,如親王女例。次行聘禮,馬五十匹,牛五十頭,羊五百隻。娶日宴,宰牲七九媵,送侍婢七名,男婦四戶。 《郡君婚禮》,貝勒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十一匹,鞍十一副,盔甲十一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貝勒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禮,如親王女例。筵宴,宰牲三九次。行《聘禮》,馬四十匹,牛四十頭,羊四百隻。娶日宴,宰牲五九媵,送侍婢六名,男婦三戶。 《縣君婚禮》,貝子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九匹,鞍九副、盔甲九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貝子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禮,如親王女例。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馬三十匹、牛三十頭、羊三百隻。娶日宴,宰牲三九媵,送侍婢五名、男婦二戶。 《鄉君婚禮》,鎮國公女、輔國公女嫁於朝臣,進聘禮,馬七匹,鞍七副、盔甲七副。定婚日、嫁日,筵宴,如鎮國公、輔國公例。嫁於外藩王、貝勒、台吉等。定婚行禮,如親王女例。筵宴,宰牲二九。次行聘禮,馬二十五匹,牛二十五頭,羊二百五十隻。娶日宴,宰牲三九。其鎮國公女,媵送侍婢四名,男婦二戶,輔國公女,媵送侍婢三名,男婦二戶。 《喪儀》: 崇德間定,「和碩親王喪聞。」

上輟朝三日。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造墳匠役、由工部撥給多羅郡王喪

上輟朝二日。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造墳匠役、由工部撥給多羅貝勒喪

上輟朝一日。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造墳匠役、由工部撥給固山貝子喪

上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喪聞

上遣禮部官視祭葬禮。

欽賜初祭、大祭、王、貝勒、貝子婚娶之子、卒親王、妃、郡

王妃、貝勒、夫人、貝子、夫人、郡主、縣主、郡君、縣君喪聞

遣禮部官致祭 「內外王公相見儀 。」 崇德間定

外藩親王見內親王,內親王出殿,降階迎。內親王居左,外親王居右,俱由中門入。內親王在東,向西立,外親王在西,向東立。外親王行「二跪六叩頭禮,內親王答禮。」 禮畢,內親王坐於東,外親王坐於西。其隨從官員於殿外行「二跪六叩頭禮」 ,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親王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 ,「內親王答禮。外親王起行,內親王送至階下回府,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郡王見內親王,內親王出殿迎,不降階。內親王由中門先入,外郡王隨後入。內親王在東向西立,外郡王在西向東立,外郡王行二跪六叩頭禮。內親王跪受半禮,答半禮畢,內親王坐於東,外郡王坐於西。其隨從官員於」 殿外行「二跪六叩頭禮」 ,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郡王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 內親王答跪,拱手不叩。外郡王起行,內親王惟送出殿,不降階。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貝勒見內親王,內親王離坐,迎不出殿。外貝勒由西旁門入,行「二跪六叩頭禮。」 內親王躬身拱手禮畢,內親王坐於中,外貝勒坐於西旁,其隨從官員於殿外行「二跪六叩頭禮」 ,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 ,外貝勒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 ,內親王躬身拱

手,外貝勒起行,內親王不送,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貝子見內親王,部堂官引進殿。外貝子行「二跪六叩頭禮」 ,內親王躬身拱手,坐受。禮畢,外貝子在西側坐,其隨從官員於殿外行「二跪六叩頭禮」 ,隨伊主後坐。宴畢,貝子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親王躬身拱手,坐受。隨從官員在殿外行「一跪一叩頭禮」 ,外貝子「起行,內親王不送,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 外藩公見內親王禮與外藩貝子見內親王禮同 。外藩親王見內郡王,內郡王迎至大門,「內郡王居東,外親王居西,俱由中門入。內郡王在東向西立,外親王在西向東立,對行二跪六叩頭禮」 畢,內郡王坐於東,外親王坐於西,其隨從官員行「二跪六叩頭禮」 ,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親王、內郡王各就坐行一叩頭禮。外親王起行,內郡王送至大門內回,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郡王見內郡王禮與外藩親王見內親王禮同,外藩貝勒見內郡王禮與外藩郡王見內親王禮同,外藩貝子見內郡王禮與外藩貝勒見內親王禮同,外藩公見內郡王禮與外藩貝子見內親王禮同 。「外藩親王見內貝勒,內貝勒出府門外迎,內貝勒居東,外親王居西,俱由中門入。外親王先行,內貝勒稍後,外親王在西向東立,內貝勒在東向西立,對行一跪三叩頭禮畢,外親王坐於西,內貝勒坐於東,其隨從官員行一跪三叩頭禮,隨伊主後坐。」 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親王、內貝勒各就坐,行一叩頭禮。起行時,讓外親王先行,內貝勒稍後,送出府門外 。外藩郡王見內貝勒,內貝勒迎至大門。內貝勒居東,外郡王居西,俱由中門入。外郡王在西、向東立,內貝勒在東、向西立,對行「一跪三叩頭禮。」 畢,外郡王坐於西,內貝勒坐於東。其隨從官員行一跪三叩頭禮,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外郡王、內貝勒各就坐行一叩頭禮。外郡王起行,內貝勒送至大門內回,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貝勒》見內貝勒禮與外藩郡王見內郡王禮同。惟初見時,內外貝勒各行「一跪三叩頭禮」 ,隨從官員亦行一跪三叩頭禮 。《外藩貝子》見內貝勒禮與外藩貝勒見內郡王禮同,惟初見時,外貝子行「一跪三叩頭禮,內貝勒跪而拱手,隨從官員亦行一跪三叩頭禮 。」 《外藩公》見內貝勒禮與外藩貝子見內郡王禮同,惟初見時,外藩公及隨從官員俱各行「一跪三叩頭禮 。」 外藩親王、郡王、貝勒見內貝子公,內貝子公出大門外迎。外親王等居西先入,內貝子公居東後入,外親王等在西向東立,內貝子公在東向西立。「對行一跪一叩頭禮」 畢,外親王等坐於西,內貝子公坐於東,其隨從官員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貝子公於座拱手,隨從官員各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 ,內貝子公仍於座拱手,外親王等、內貝子、公各就坐,行一叩頭禮。外親王等起行,內貝子公送出大門外,候乘馬方回 。外藩貝子見內貝子,內貝子出堂迎。內貝子居東,外貝子居西,俱由中門入。內貝子在東向西立,外貝子在西向東立。「外貝子行一跪一叩頭禮。內貝子答禮畢,內貝子坐於東,外貝子坐於西。其隨從官員,行一跪一叩頭禮」 ,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 ,外貝子離位行「一跪一叩頭禮」 ,內貝子答禮。外貝子起行,內貝子送出堂,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公見內貝子禮與外藩貝子見內貝勒禮同。惟初見時,外藩公及隨從官員俱行「一跪一叩頭禮 。」 外藩貝子見內公,內公出大門迎,外貝子居西,內公居東,俱由中門入。內公在東向西立,外貝子在西向東立,對行「一跪一叩頭禮」 畢,外貝子坐於西,內公坐於東,隨從官員行「一跪一叩頭禮」 ,隨伊主後坐。宴畢,隨從官員先行「一跪一叩頭禮。」 外貝子與內公各就坐,對行一叩頭禮。外貝子起行,內公送至大門,本府官送出府門外 。外藩公見內公禮與外藩貝子見內貝子禮同。

崇德九年

《大清會典》。凡歲滿。崇德九年定和碩親王之子以下、

奉國將軍之子以上、男至二十歲、女至十五歲、列名具題、請

旨授封。 又定、親王以下、奉國將軍以上、有薨故者、

其子弟即准承襲,不必俟其歲滿。。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