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十五卷目錄
經籍總部紀事七
經籍典第四十五卷
經籍總部紀事七
编辑《宋史真宗章獻明肅劉皇后傳》:「后性警悟,曉書史,聞 朝廷事,能紀其本末。真宗退朝,閱天下封奏,多至中 夜,后皆預聞宮闈事,有問輒傳引故實以對。后稱制 凡十一年。自仁宗即位,乃諭輔臣,『皇帝聽斷之暇,宜 詔名儒講習經史,以輔其德。於是設幄崇政殿之西 廡,日命近臣侍講讀』。」
《仁宗楊德妃傳》:「妃端麗機敏,妙音律,組紃書藝,一過 目如素習。」
《度宗全皇后傳》:「后會稽人,理宗母慈憲夫人,姪孫女 也。略涉經史。」
《荊國大長公主傳》:「主善筆札,喜圖史,能為詩歌。」 《宗室魏悼王廷美傳》:叔充。〈廷美元孫〉藏書至萬卷,子九人, 登科者三。
《德文》字子矼。〈廷美第八子〉少好學,凡經史百家,手自抄撮, 工為詞章。真宗以其刻礪如諸生,嘗因進見,戲呼之 曰「五秀才」,宮中由是悉稱之。
《燕懿王德昭傳》:「惟和字子禮。雅好學,為詩頗清麗,工 筆札,優游典籍。嘗和御製詩,上稱其有理致。及卒,宰 相王旦等錄其槁二十二軸,上親製序,藏于祕閣。」 《越文惠王元傑傳》:「元傑穎悟好學,善屬辭,工草隸飛 白,建樓貯書二萬卷。」
《越文惠王元傑附傳》:宗望字子國。仁宗嘗御延和殿 試宗子書,以宗望為第一。又常獻所為文,賜國子監 書,及以塗金紋羅御書「好學樂善」四字賜之。即所居 建御書閣,帝為題其牓。
濮王允讓《附傳》宗晟,紹聖元年六月,嗣濮王。好古學, 藏書數萬卷,仁宗嘉之,益以國子監書。
吳榮《王顥傳》:「顥天資穎異,尤嗜學。始就外傅,每一經 終,即遺講讀官以器幣服馬。工飛白,善射,好圖書,博 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異書,亟馳使以示 益。」《端獻王頵傳》:「頵少好學,長博通群書。」
《王溥傳》:「溥好學,手不釋卷。子貽孫,字象賢。太祖平吳 蜀,所獲文史副本,分賜大臣。溥好聚書,至萬餘卷,貽 孫遍覽之。」
《趙贊傳》:贊七歲誦書二十七卷,應神童舉,明宗詔曰: 都尉之子,太尉之孫,幼能誦書,弱不好弄,克彰庭訓, 宜錫科名。
《吳廷祚傳》:「廷祚少頗好讀書。宋初,加同中書門下三 品,性至孝好學,聚書萬餘卷。」
《張昭傳》:昭父直以《周易》《春秋》教授,學者自遠而至,時 號逍遙先生。昭七歲能誦古樂府詠史詩百餘篇。未 冠,遍讀九經,盡通其義。處儕類中,緩步闊視,以為馬、 鄭不己若也。後至贊皇,遇程生者專史學,以為專究 經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滯,繁而寡要,若極談王霸,經 緯治亂,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漢書》十餘義商確,乃授 昭荀《紀》《國志》等。後又盡得十三史,五七年間,能馳騁 上下數千百年事。又注《十代興亡論》,攜文數十軸,謁 興唐尹張憲。憲家富文籍,每與昭燕語,講論經史要 事,恨相見之晚。後唐天成三年,以武王、莊宗《實錄》未 修,詔正國節度盧質、西川節度何瓚、祕書監韓彥輝 纘錄事跡。瓚上言:「昭有史才,嘗私撰《同光實錄》十二 卷,又聞其欲撰《三祖志》,并昭宗廟賜武皇制詔誥九 十餘篇,請以昭所撰送史館。」拜昭為左補闕、史館修 撰,委之撰錄。昭以懿祖、獻祖、太祖並不踐帝位,仍補 為《紀年錄》二十卷,又撰《莊宗實錄》三十卷,上之。四年, 上《武王以來功臣列傳》三十卷,以本官知制誥。清泰 二年,召判史館,兼點閱三館書籍,校正添補,預修《明 宗實錄》,成三十卷以獻。天福五年,以《唐史》未成,詔與 呂琦、崔梲等續成之,別置史館,命昭兼判院事。昭又 撰《唐朝君臣正論》二十五卷上之。開運二年秋,《唐書》 成二百卷。乾祐二年,加檢校禮部尚書。少帝年十九, 猶有童心,昭上言請聽政之暇,數召儒臣講論經義。 周廣順初,拜戶部尚書。顯德元年,遷兵部尚書。二年, 詔撰《制旨兵法》十卷,又撰《周祖實錄》三十卷,及梁郢 王均帝、後唐閔帝、廢帝、漢隱帝五朝《實錄》。梁二十二 年祀寖遠,事皆遺失,遂不克修。餘三帝實錄皆藏史 閣。詔令詳定《經典釋文》《九經文字》、制科條式,及問六 璽所出,并議《三禮圖》、祭玉文、鼎釜等。昭援引經據,時 稱其該博。宋初,拜吏部尚書。乾德元年,封鄭國公,改 封陳國公。昭博通學術,書無不覽,兼善天文、風角、太一、卜相、兵法、釋老之說,藏書數萬卷。尤好纂述,自唐、 晉至宋,專筆削典章之任。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 跡》五卷。
《劉熙古傳》:熙古年十五,通《易》《詩》《書》;十九,通《春秋》、子、史。 避祖諱,不舉進士。後唐長興中,以《三傳》舉。時翰林學 士和凝掌貢舉,熙古獻《春秋極論》二篇、《演論》三篇,凝 甚加賞。開寶五年,參知政事,拜戶部尚書。熙古兼通 陰陽象緯之述,作《續聿斯歌》一卷,《六壬釋卦序例》一 卷,集古今事跡為《歷代紀要》十五卷。頗精小學,作《切 韻拾玉》二篇,摹刻以獻,詔付國子監頒行之。子蒙叟, 好學,著《五運甲子編年曆》三卷。
《盧多遜傳》:「多遜博涉經史,太祖好讀書,每取書史館, 多遜預戒令吏白己,知所取書,必通夕閱覽。及太祖 問書中事,多遜應答無滯,同列皆伏焉。」
《李宗諤傳》:「真宗即位,拜起居舍人,預重修太祖實錄, 遷知制誥。纂《西垣集》,制刻石記名氏。景德二年,召為 翰林學士。嘗著《翰林雜記》,以紀國朝制度,上之風流 儒雅,藏書萬卷。有文集六十卷,內外制三十卷。嘗預 修《續通典》《大中祥符封禪》《汾陰記》、諸路圖經。又作《家 傳談錄》,並行於世。」
《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父玭每旦令正立展 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至道初,拜禮部侍 郎,兼祕書監。黃中素嗜文籍,既居內閣,甚以為慰。有 文集三十卷。
《張洎傳》:「洎少有俊才,博通墳典。為李煜記室,賜書萬 餘卷。歸朝,拜太子中允。洎博涉經史,多知典故。每上 有著述,或賜近臣詩什,洎必上表援引經傳,以將順 其意。上因賜詩褒美。有文集五十卷,行於世。」
《王顯傳》:太平興國八年,制授樞密使。上謂之曰:卿世 家本儒,少遭亂失學,今典朕機務,無暇博覽群書,能 熟軍戒三篇,亦可以免於面牆矣。因取是書及道德 坊宅一區賜之。子希逸,字仲莊,好學,尤熟唐史,聚書 萬餘卷。
《陶穀傳》:「穀強記嗜學,博通經史,諸子佛老,咸所總覽。」 《楊克讓傳》:「克讓少好學,手寫經籍,盈於篋笥,多收圖 畫墨跡。子希閔生而失明,令諸弟讀經史,一歷耳輒 不復忘。有集二十卷。」
《郭廷謂傳》:「廷謂子延澤,淳化二年,太宗聞延澤洎右 贊善大夫董元亨皆好學,博通典籍,詔宰相召問經 史大義,皆條對稱旨,命為史館檢討。歷國子《周易》博 士。詠牡丹千餘首,聚圖籍萬餘卷,手自刊校。嘗纘《元 門碑志》三十卷。」
《趙延進傳》:「延進父暉,為偏將時,延進頗親學。嘗與軍 中少年入民家,競取財賄,延進獨持書數十編以歸, 同輩哂之。至道二年,拜右金吾將軍。延進涉獵經史, 好作詩什,士流以此多之。」
《宋太初傳》:太初嘗著《簡譚》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廣平 生纂文史老、釋之學,嘗謂禮之中庸,伯陽之自然,釋 氏之無為,其歸一也。喜以古聖道契當世之事,而患 未博也,忽外物觸於耳目,內機發於性情,因筆而簡 之,以備闕亡耳。」
《畢士安傳》:「士安年耆目眊,讀書不輟,手自讎校,或親 繕寫。又精意詞翰,有文集三十卷。」
《夏竦傳》:「竦資明敏好學,自經史百家、陰陽律曆外,至 佛老之書,無不通曉。召直集賢院,多識古文奇字,至 夜以指畫膚。」文集一百卷。
《宋庠傳》:庠父杞嘗為九江掾,與其妻鍾禱于廬阜,夢 道士授以書曰:「以遺爾子。」視之,小戴禮也。已而庠生 他日見許真君像,即夢中見者。庠讀書至老不倦,善 正訛謬,嘗校定《國語》,撰《補音》三卷。又輯《紀年通譜》,區 別正閏,為十二卷。《掖垣叢志》三卷,《尊號錄》一卷,別集 四十卷。
《宋祁傳》:「祁預修《廣業記》、修《起居注》《唐書籍田記》《集韻》, 大撰《大樂圖》二卷,文集百卷。」
《王曙傳》:「咸平中,為群牧判官,考集古今馬政,為《群牧 故事》六卷上之。有集四十卷,《周書音訓》十二卷,《唐書 備問》三卷,《莊子旨歸》三篇,《列子旨歸》一篇,戴斗《奉使 錄》二卷,集《兩漢詔議》四十卷。」
《楊礪傳》:「礪少子嵎,至道初與張庶凝刊校真宗儲邸 書籍。」
《趙安仁傳》:「安仁生而穎悟,幼時執筆能大字,十三通 經傳大旨,早以文藝稱。雍熙二年,登進士第,補梓州 榷鹽院判官。」會國子監刻《五經正義》板本,以安仁善 楷隸,遂奏留書之。真宗即位,拜右正言,預重修《太祖 實錄》。安仁從幸澶州,會北邊請盟,首命安仁撰答書, 又獨記太祖聘問時書式,又集和好以來事宜,及采 古事,作《戴斗懷柔錄》三卷以獻。以諫議大夫參知政 事,俄修國史。大中祥符五年,以兵部侍郎仍兼修史。 八年,兼宗正卿。國史成,遷右丞。善訓諸子,各授一經。 尤嗜讀書,所得祿賜,多以購書,時閱典籍,手自讎校。 三館舊闕虞世《南北堂書鈔》,惟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內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詔褒美。尤知典故,凡近世典 章人物之盛、悉能記之。有《集》五十卷。
《陳彭年傳》:「彭年幼好學,母惟一子,愛之,禁其夜讀書。 彭年篝燈密室,不令母知。年十三,著《皇綱論》萬餘言, 為名輩所賞。嘗因京城大酺,跨驢出游,構賦,自東華 門至闕前,已口占數千言。直史館,兼崇文院檢討。又 代潘慎修起居注,賜緋魚,獻《大寶箴》。頃之,預修《冊府 元龜》。三年,遷右正言。數有章,建白彈射,真宗令中書」 置籍記之。大中祥符三年,遷右諫議大夫兼祕書監。 詔編次太宗御集。六年,同修國史,前後賜彭年御製 歌詩凡六篇。彭年性敏給,博聞強記,所得奉賜,惟市 書籍。奉詔同編《景德朝陵地里》《封禪》《汾陰》三記、閤門 客省、《御史臺儀制》,又受詔編《御集》及《宸章集》《歷代婦 人文集》。所著文集百卷、《唐紀》四十卷。
《周起傳》:「起家藏書萬餘卷,起能書,弟超亦能書,集古 今人書并所更體法,為《書苑》十卷。」
《高若訥傳》:「若訥強學善記,自秦漢以來,諸傳記無不 該通,尤喜申、韓、管子之書,頗明曆學。因母病,遂兼通 醫書,悉考校訛謬,行之世。皇祐中,詔累黍定尺,以制 鍾律,若訥依《隋書》定尺十五種上之,有集二十卷。」 《張耆傳》:「真宗在東宮,嘗命授以《論語左氏春秋》,後又 賜宸戒二十條。」《聖政記》《冊府元龜》。故頗知傳記及術 數之學,言象緯輒中。
《宋綬傳》:綬幼聰警,為外祖楊徽之所愛。徽之無子,家 藏書悉與綬。綬母亦知書,每躬自訓教,以故博通經 史百家。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勾當三班院。始,詔 讀唐史,固求解三班,以顓進講,同修國史,史成,遷工 部侍郎。詔定章獻明肅、章懿太后祔廟禮,綬援《春秋》 考仲子之宮、唐坤儀廟故事,請別築宮。家藏書萬餘 卷,親自校讎,其筆札尤精妙。及卒,帝多取其書字藏 禁中。初,郊祀,綬攝太僕卿,帝問儀物典故,占對辨洽, 因上所撰《鹵簿圖》十卷。
《宋敏求傳》:「敏求家藏書三萬卷,皆略誦習,熟于朝廷 典故,士大夫疑議必就正焉。所著書甚多,學者多咨 之。」
《盛度傳》:「度好學,家居,列圖書,每歸未嘗釋手。」
《丁度傳》:「父逢吉,以醫術事真宗藩邸,然好聚書,與儒 者游。度強力學問,好讀《尚書》,嘗擬為《書命》十餘篇。大 中祥符初,登服勤詞學科,嘗獻《王風論》于章獻太后, 以戒外戚。」慶曆七年,上《慶曆兵錄》五卷、《贍邊錄》一卷。 遷尚書左丞,卒。度著《邇英聖覽》十卷、《龜鑑精義》三卷、 《編年總錄》八卷,奉詔領諸儒集《武經總要》四十卷。 孫《抃傳》。抃字夢得,眉山人。六世祖長孺,喜藏書,號「書 樓孫氏」,子孫以田為業,至抃始讀書。英宗即位,進戶 部侍郎。告老,以太子少傅就第。
《田況傳》:「況少卓犖,有大志,好讀書。」
《田錫傳》:「錫幼聰悟,好讀書屬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 高等既居諫官,即上疏獻軍國要機者一,朝廷大體 者四。其略曰:『集賢院雖有圖籍而無職官,祕書省雖 有職官而無圖籍,臣願陛下擇才任人,使各司其局, 此大體之二也』。」七年,知相州。明年,移睦州。睦人舊阻 禮教,錫建孔子廟,表請以經籍給諸生。詔賜《九經》。自 是人知向學。咸平三年,錫奏曰:「陛下即位以來,治天 下何道?臣願以皇王之道治之。舊有《御覽》,但記分門 事類。臣請鈔略四部,別為《御覽》三百六十卷,萬機之 暇,日覽一卷,經歲而畢。又采經史要切之言為御屏 風十卷,置扆座之側,則治亂興亡之鑒,常在目矣。」真 宗善其言,詔史館以群書借之,每成書數卷,即先進 內。錫先上《御覽》三十卷,《御屏風》五卷。嘗曰:「吾立朝以 來,章疏五十有二,皆諫臣任職之常言,苟獲從幸也。 豈可藏副示後,謗時賣直耶?」悉命焚之。所著《咸平集》 五十卷。
《掌禹錫傳》:英宗即位,自祕書監遷太子賓客。御史劾 禹錫老病不任事,帝憐其博學強記,令召至中書,示 以彈文。禹錫惶怖自請,遂以工部侍郎致仕。嘗預修 《皇祐方域圖志》《地理新書》,奏對帝前。王洙推其稽考 有勞,賜三品服。及校正《類篇》《神農本草》載藥石之名 狀為圖經,著《郡國手鑑》一卷,《周易集解》十卷。好儲書, 所記極博。
《王洙傳》:洙少聰悟博學,記問過人。為國子監說書,改 直講,授《史記》《漢書》。為天章閣侍講,專讀寶訓要言於 邇英閣。預修《崇文總目》,成《國朝會要》,命撰《大饗明堂 記》。洙泛覽傳記,至圖緯、方技、陰陽五行、算數、音律、詁 訓、篆隸之學,無所不通。預修《集韻》、祖宗故事、《三朝經 武聖略》、鄉兵制度,著《易傳》十卷,雜文千有餘篇。 洙子欽臣,平生為文至多,所交盡名士。性嗜古,藏書 數萬卷,手自讎正,世稱「善本。」
《聶冠卿傳》:召試學士院,校勘館閣書籍,入翰林為學 士兼侍讀學士。每進讀《左氏春秋》,必引尊王黜霸之 義以諷。冠卿嗜學好古,手未嘗釋卷,尤工詩,有《蘄春 集》十卷《馮元傳》:元幼從崔頤正孫奭為五經大義。進士中第 時,詔流內銓取明經者補學官,元自薦通五經。謝泌 笑曰:「古治一經,或至皓首,子尚少能盡通耶?」對曰:「達 者一以貫之。」更問疑義,辨析無滯。王旦聞其名,嘗令 說《論語》《老子》,群子弟侍聽,因薦之。真宗試進士殿中, 召元講《易》。元進說曰:「地天為泰者,以天地之氣交也。 君道至尊,臣道至卑,惟上下相與,則可以輔相天地, 財成萬化。」帝悅。天禧初,數與查道、李虛己、李行簡入 講《易》于宣和門北閤。仁宗即位,為直學士兼侍講,與 孫奭以經術並進講論,自是仁宗益嚮學。進龍圖閣 學士,預修《三朝正史》。明道元年,上《金華五箴》,賜書褒 答。修《景祐廣樂記》,書成,遷戶部侍郎。執親喪皆案禮 變服,不為世俗齋薦。遇祭日,與門生對坐,誦說《孝經》 而已。多識古今臺閣品式之事,尤精《易》。初,七歲方讀 《易》,母夜夢異人以紺蓮華與元吞之,且曰:「善讀此,後 必貴顯。」元且老,率三日一誦《易》。
《張揆傳》。揆擢進士第,歷大理寺丞,以疾解官,十年不 出戶讀《易》,因通揚雄《太元經》。陳執中薦揆經明行淳, 召為國子監直講,權三司戶部判官。上所著《太元集 解》數萬言。詔對邇英閣,令揲蓍,得斷首,且言:「斷首,準 《易》之夬,蓋以陽剛決陰柔,君子進、小人退之象。」仁宗 說,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讀。一日,進讀《漢馬后傳》,因言: 今妃族太盛,不可不裁損,使保其家,帝嘉納之。 《楊徽之傳》:咸平二年,仍兼祕書監,入謝,命坐,勞之曰: 圖書之府,清淨無事,俾卿得以養性也。
《呂文仲傳》:「太宗暇日,每從容問文仲以書史。一日召 於崇政殿,上草書經史故實數十軸,詔模刻于石。」 《杜鎬傳》:「鎬幼好學,博貫經史。太宗即位,江左舊儒多 薦其能。歷祕閣校理。太宗觀書祕閣,詢鎬經義,進對 稱旨,判太常禮院。與朱昂、劉承珪編次館閣書籍,改 直祕閣。會修《太祖實錄》,命鎬檢討故事,以備訪問。景 德」初,預修《冊府元龜》。鎬博聞強記,凡所檢閱,必戒書 吏云:「某事、某書在某卷,幾行。」覆之,一無差誤。每得異 書,多召問之,鎬必手疏本末以聞,顧遇甚厚。士大夫 有所著述,多訪以古事。年踰五十,猶日治經史數十 卷,或寓直館中,四鼓則起,誦《春秋》。
《彭乘傳》:「乘字利建,益州華陽人,進士及第,少以好學 稱。天禧初,用寇準薦,為館閣校勘,預校正《南、北史》《隋 書》。改祕書省著作佐郎,遷本省丞,集賢校理、知普州。 蜀人得守鄉郡自乘始。普人鮮知學,乘為興學,召其 子弟為生員教育之。歷夔州路轉運使,召修起居注, 入翰林為學士。性純孝,不喜事生業,聚書萬餘卷,皆」 手自刊校。蜀中所傳書,多出於乘。
《郎簡傳》:「簡字叔廉,杭州臨安人。幼孤貧,借書錄之,多 至成誦。進士及第,補試祕書省校書郎,歷工部侍郎 致仕。」
《李仕衡傳》:「子丕緒,以蔭補,累遷司農卿,致仕。居官廉 靜,不為矯激。家多圖書,集歷代石刻數百卷藏之。」 《胡則傳》:「初則坐丁謂黨,降知信州,徙福州。時前守陳 絳嘗延蜀人龍昌期為眾人講《易》,得錢十萬。絳既坐 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則破械,館以賓禮,出俸錢為 償之。昌期者,嘗注《易》《詩》《書》《論語》《孝經》《陰符經》《老子》,其 說」詭誕穿鑿,至詆斥周公。初用薦者補祕書省校書 郎,後以殿中丞致仕。著書百餘卷。嘉祐中,詔取其書, 時年八十餘,野服自詣京師,賜緋魚,絹百匹。歐陽修 言其異端害道,不當推獎,奪所賜服,罷歸。
《王沿傳》:「沿字聖源,大名館陶人。少治《春秋》。中進士第, 試祕書省校書郎,歷河北轉運使。上所著《春秋集傳》 十六卷。歷天章閣待制。有文集二十卷,《唐志》二十一 卷。」
《杜杞傳》:「杞字偉長,父鎬,蔭補將作監主簿,歷天章閣 待制、知慶州。杞性強記,博覽書傳,通陰陽術數之學, 有奏議十二卷。」
《陳從易傳》:「從易字簡夫,泉州晉江人。進士及第,歷祕 書省著作佐郎,預修《冊府元龜》,改監察御史,知廣州。 又坐嘗課校太清樓書字非偽誤,而從易妄判竄之, 降直史館,歷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為人好學強記, 著《泉山集》二十卷、《中書制槁》五卷、《西清奏議》三卷。」 《楊大雅傳》:「大雅字子正,素好學,日誦數萬言,雖飲食 不」釋卷。進士及第,歷祕書丞。咸平中,交趾獻犀,因奏 賦召試,遷太常博士。又上書自獻所為文。復召試,直 集賢院,以集賢院學士知亳州,卒。嘗因輪對,上《原治》 十七篇。所著《大隱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職林》二十 卷,《兩漢博聞》十二卷。
《李行簡傳》:「行簡字從易,馮翊人。家貧,刻志於學,讀六 經每至夜分,寒暑不易。累擢龍圖閣待制。帝幸龍圖 閣,命講《周易》。歷集賢學士。」
《李宥傳》:「宥字仲嚴,舉進士,入館校勘書籍,遷集賢校 理。」
《袁抗傳》:「抗字立之,南昌人。舉進士,累少府監。喜藏書 至萬卷,江西士大夫家鮮及也《張昷之傳》:「昷之字景山,進士及第,校勘館閣書籍,遷 集賢校理。」
《唐詢傳》:「詢字彥猷,累遷給事中,有集三十卷。好畜硯, 有《硯錄》三卷。」
《田京傳》:「京字簡之,舉進士,歷祕書省著作佐郎,頗通 兵戰曆算雜家之術,著天人流術,通儒子十數書,又 有奏議。」
《梁鼎傳》:「鼎字凝正,益州華陽人。進士甲科,歷御史臺。 嘗著《隱書》三卷,《史論》二十篇,《學古詩》五十篇。」
《王濟傳》:「濟字巨川,歷江南西路安撫使,博涉經史,好 讀《左氏春秋》。」
《楊億傳》:億字大年,浦城人。億生甫能言,母以小經口 授,隨即成誦。年十一,太宗詔試授祕書省正字。務學, 晝夜不息。真宗即位,拜左正言。詔錢若水修《太宗實 錄》,奏億參預,凡八十卷,而億獨草五十六卷。歷翰林 學士,受詔注釋御集,又兼史館修撰。億博覽強記,集 當世之述作,為《筆苑時文錄》數千篇。著《括蒼》《武夷》《潁 陰》《韓城》《退居》《汝陽》《蓬山》《冠鼇》等集,內外制刀筆共一 百九十四卷。
億子紘,字望之,以蔭歷官太常少卿。聚書數萬卷,手 抄事實,名《窺豹篇》。
《晁迥傳》:「迥字明遠,澶州清豐人。舉進士,擢右正言。獻 《咸平新書》五十篇,又獻《理樞》一篇。累遷工部侍郎。使 契丹還,奏《北庭記》,加史館修撰,累進太子少傅。迥喜 質正經史疑義,標括字類,著《翰林集》三十卷,《道院集》 十五卷,《法藏碎金錄》十卷,《耆智餘書》,隨因紀述,《昭德 新編》各三卷。」
《劉筠傳》:「筠字子儀,舉進士,詔知制誥楊億試選人校 太清樓書,擢筠第一,以大理評事為祕閣校理。真宗 垂意篇籍,始集諸儒考論文章,為一代之典。筠預修 圖經及《冊府元龜》,推為精敏。車駕西巡,又命筠纂士 訓。《冊府元龜》成,進左正言,直史館,修起居注。歷龍圖 閣直學士,同修國史。素愛廬江,遂築室城中,構閣藏」 前後所賜書,帝飛白書曰「真宗聖文祕奉之閣。」著《冊 府應言》《榮遇》、禁林、肥川、中司、汝陰、三人玉堂,凡七集。 《謝祕傳》祕字宗源,歙人,太平興國年進士。端拱初為 殿中丞,獻所著文十篇、《古今類要》三十卷。召試中書, 以直史館賜緋。疏言:「國家圖書,多失次序。唐景龍中, 嘗分經、史、子、集為四庫,命薛稷、沈佺期、武平一、馬懷 素分掌,望遵復故事。」遂令直館分典四部。以泌知集 庫。
《孫何傳》:「何字漢公,蔡州汝陽人。篤學嗜古,為文必本 經義。嘗作《兩晉名臣贊》《宋詩》二十篇,《春秋意》,尊儒教, 儀聞于時。淳化三年,舉進士及第,歷知制誥,掌三班 院。著《駁史通》十餘篇。有集四十卷。」
《戚綸傳》:「綸字仲言,應天楚丘人。舉進士,知太和縣。為 《諭民詩》五十篇,老幼多傳誦之。遷光祿丞,坐免官,著 《理道評》十二篇。真宗即位,拜龍圖閣待制,預修《冊府 元龜》。歷太常少卿。既歿,家人於几閣間得遺戒一篇, 大率皆勸誘為學。有集二十卷,又前後奏議,有機務 利害,備邊均田之策,別為《論思集》十卷,分上下篇。天 《聖中,其子舜賓獻之》」
《張去華傳》:「去華字信臣,開封襄邑人。父誼,字希賈,好 學不事產業。既孤,諸父使督耕隴上,往視之,見閱書 於樹下,詬辱之。誼曰:『若不就學于外,素志無成矣』。遂 潛詣洛陽龍門書院,與宗人沆鑾湜結友,故名聞都 下。」
《樂黃目傳》:「黃目字公禮,撫州宜黃人。父史,字子正,舉 進士,太宗賜及第,為三館編修。雍熙三年,獻所著《貢 舉事》二十卷,《登科記》三十卷,《題解》二十卷,《唐登科文 選》五十卷、《孝弟錄》二十卷,《續卓異記》三卷。太宗嘉其 勤,遷著作郎、直史館。淳化四年,知黃州。又獻《廣孝錄》 五十卷,《總仙記》一百四十一卷。詔祕閣寫本進內。史」 好著述,然博而寡要,以五帝、三王皆云仙去,論者嗤 其詭誕。咸平初,遷職方,復獻《廣孝新書》五十卷、《上清 文苑》四十卷,出知商州。五年,郊祀畢,召對,上見其矍 鑠不衰,又知篤學,盡取所著書藏祕府,復授舊職,與 黃目同在文館,人以為榮。所撰又有《太平寰宇記》二 百卷、《總記傳》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記》「四十卷,《商顏雜 錄》《廣卓異記》各二十卷,《諸仙傳》二十五卷,《宋齊丘文 傳》十三卷,《杏園集》《李白別集》《神仙宮殿窟宅記》各十 卷,《華夷圖》一卷。又編己所著為《仙洞集》百卷。」 《黃目》: 淳化三年舉進士,歷知亳州,有集十五卷,又撰「《學海 搜奇錄》四十卷,《聖朝郡國志》二十卷。」
《王延德傳》:延德,開封東明人,歷東京舊城都巡檢使。 所至好撰集近事,掌御廚則為《司膳錄》,掌皇城司則 為《皇城紀事錄》,從郊祀為行宮使則為《南郊錄》,奉詔 修內則為《版築記》,從靈駕則為《永熙皇堂錄》,山陵提 轄諸司記,及治郡則為《下車奏報錄》。先是,詔史官修 太祖、太宗實錄,多以國初事訪。延德又上《太宗南宮 事跡》三卷《王融傳》:「融字熙仲,祥符進士及第,累遷太常丞,同知 禮院。獻所為文,召試直集賢院。嘗論次國朝以來典 禮因革,為《禮閣新編》上之,以其書藏太常,知河陽。又 集五代事為《唐餘錄》六十卷以獻。」
《晏殊傳》:「殊字同叔,臨川人。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 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 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後二日,復 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帝愛其不 欺,既成,數稱善。擢祕書省正字,祕閣讀書,命直史館, 歷觀文殿大學士。有文集二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 以後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
《張士遜傳》:士遜子友直,字益之,初為將作監丞。士遜 為請館閣校勘,仁宗曰:「館閣所以待英俊,不可。」乃令 館閣讀書,詔校勘毋得增員。後編三館書籍,遷祕閣 校理,知越州。士遜嘗記東宮舊事,而史官未之見。友 直纂為《資善錄》上之。
《范仲淹傳》:「仲淹,字希文,吳縣人。二歲而孤。既長,依戚 同文學,晝夜不息。舉進士第,為祕閣校理。汎通六經, 長於《易》,學者多從執問,為執經講解,亡所倦。」
仲淹子純仁,字堯夫。資警悟,八歲能講所授書。仲淹 門下多賢士,如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之徒,純仁皆與 從游。晝夜肄業,至夜分不寢。置燈帳中,帳頂如墨色。 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奏言:「王安石變祖宗法度,掊 克財利,民心不寧。《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願陛下 圖不見之怨。」神宗曰:「何謂不見之怨?」對曰:「杜牧所謂 『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納之,曰:「卿善 論事,宜為朕條古今治亂可為監戒者。」乃作《尚書解》 以進,曰:「其言皆堯、舜、禹、湯、文、武之事也,治天下無以 易此,願深究而力行之。」歷觀文殿大學士。嘗曰:「吾生 平所學,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以至立朝事君, 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嘗須臾離此」也。每戒子弟曰: 「《六經》,聖人之事也,知一字則行一字,要須造次顛沛 必於是,則所謂有為者亦若是爾。」有文集五十卷行 於世。
純仁子正平,字子夷。學行甚高,雖庸言必舉《孝經》《論 語》。著《荀里退居編》。
《韓維傳》:「維閉門不仕,宰相薦其嗜古好學,召試學士 院,辭不就。左右史闕,英宗訪除授例,執政以維對。遂 同修起居注,侍邇英講。帝初免喪,簡默不言。維上疏 曰:『邇英閣者,陛下燕閒之所也。侍於側者,皆獻納論 思之臣。陳於前者,非經則史。可以博咨訪之義,窮仁 義之道,究成敗之源。今禮制終畢,臣下傾耳以聽玉 音,陛下之言,此其時也。臣請執筆以俟神宗即位』。」維 進言人君設施,自有先後。因釋滕文公問孟子居喪 之禮,推後世禮文之變,以伸規諷,帝皆嘉納。執政欲 廢王安石《新經義》,維以當與先儒之說並行,論者服 其平。
《吳奎傳》:「奎字長文,北海人。強記,於書無所不讀。舉五 經,歷資政殿大學士。」
《邵亢傳》:「亢字興宗,丹陽人。方十歲,日誦書五千言。歷 館閣校勘、直史館。英宗稱之曰:『真國器也』。」擢同修起 居注。
亢從父飶,字不疑,舉進士,為上元主簿,國子監立石 經。飶善篆隸,召充直講,選為《唐書》編修官。飶以史出 眾手,非古人撰述之體,辭不就。進集賢校理。
《錢惟演傳》:「惟演字希聖,吳越王俶之子也。博學能文 辭,真宗時為太僕少卿。獻《咸平聖政錄》,命直祕閣,預 修《冊府元龜》,詔與楊億分為之序。惟演於書無所不 讀,家儲文籍侔祕府。所著《典懿集》三十卷,又著《金坡 遺事》《飛白書敘錄》《逢辰錄》《奉藩書事》。」
錢易,字希白,刻志讀書。舉進士,通判信州。東封泰山, 獻《殊祥錄》,直集賢院。祀汾陰,幸亳州,命修車駕所過 圖經,獻《宋雅》一篇,為翰林學士。易才學敏贍,喜觀佛 書,嘗校《道藏經》,有《金閨》《瀛州》《西垣制集》一百五十卷, 《青雲總錄》《青雲新錄》《南部新書》《洞微志》一百三十卷。 《張方平傳》:「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穎悟絕倫,家貧無」 書,從人假《三史》,旬日即歸之,曰:「吾已得其詳矣。」凡書 皆一閱不再讀,宋綬、蔡齊以為天下奇才。
《趙概傳》:「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中進士第,歷太子少 師致仕,嘗集古今諫爭事為《諫林》百二十卷上之。神 宗賜詔曰:『請老而去者,類以聲問不至朝廷為高,唯 卿有志愛君,雖退處山林,未嘗一日忘也。當置于坐 右,時用省閱』。」
《歐陽修傳》:「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親誨之 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幼穎悟過人,讀書輒成誦。 及冠游,隨得唐韓愈遺槁,於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苦志探賾,至忘寢食。舉進士,試南宮第一,擢甲科,以 文章名冠天下。《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讀學 士,歷樞密參知政事。修在政府,與曾公亮考天下兵」 數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遠近,更為圖籍。凡兵民、官
吏財利之要,中書所當知者,集為總目,遇事不復求之有司。熙寧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修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一切掇拾,研稽異同, 立說於左,的的可表證,謂之《集古錄》。奉詔修《唐書》紀、 志、表,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蘇軾 敘其文曰:「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 遷,詩賦似李白。」識者以為知言。
修子發,字伯和。少好學,師事安定胡瑗,得古樂鍾律 之說,自《書契》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 靡不悉究。賜進士出身,累遷殿中丞。
《劉敞傳》:「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舉慶曆進士,直集賢 院,同修起居注。未一月,擢知制誥,奉使契丹。順州山 中有異獸,如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識,問敞,敞曰:『此 所謂駮也』。為說其音聲形狀,且誦《山海經》《管子》書曉 之,契丹益歎服。蜀人龍昌期著書傳經,以詭僻惑眾, 文彥博薦諸朝,賜五品服。敞與歐陽修俱曰:昌期違 古畔道,學非而博,《王制》之所必誅。乞追還詔書,毋使 有識之士窺朝廷淺深。」昌期聞之懼,不敢受賜。侍英 宗講讀,每指事據經以諷諫。時兩宮方有小人間言, 諫者或訐而過直。敞進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拱 而言曰:「舜至側微也,堯禪之以位,天神享之,百姓戴 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體改容, 知其以義理諷也。皇太后聞之,亦大喜。歷集賢院學 士,判南京御史臺。敞學問淵博,自佛、老、卜筮、天文、方 藥、山經、地志皆究知大略。歐陽修每於書有疑,折簡 來問,對其使揮筆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長於《春秋》, 為書四十卷,行於時。
弟攽,字貢父。與敞同登科。歷秘書少監,以疾求去,加 直龍圖閣、知蔡州。於是給事中孫覺、胡宗愈、中書舍 人蘇軾、范百祿言:「攽博記能文章,政事侔古循吏,身 兼數器,守道不回,宜優賜之。」召拜中書舍人。所著書 百卷,尤邃史學,作《東漢刊誤》,為人所稱。預司馬光修 《資治通鑑》,專職漢史。
《曾鞏傳》:「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 言,脫口輒誦。嘉祐二年進士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 閣校勘,集賢校理,為實錄檢討官。神宗以三朝兩朝 國史各自為書,將合而為一,加鞏史館修撰,專典之, 不以大臣監總。既而不克成。會官制行,拜中書舍人。 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 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鞏弟肇,字子開。舉進士,歷崇文校書、館閣校勘。曾公 亮薨,肇狀其行,神宗覽而嘉之。遷國史編修官,為《神 宗實錄》檢討,拜龍圖閣學士。肇少力學,博覽經傳,為 文溫潤有法。
《蔡襄傳》:「襄字君謨,仙遊人。舉進士,為館閣校勘。范仲 淹以言事去國,余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 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三人者皆坐譴。襄作《四賢 一不肖詩》,都人士爭相傳寫,鬻書者市之,得厚利。契 丹使適至,買以歸。張於幽州館,進直史館兼修起居 注,歷端明殿學士。」〈此條專言作詩似與經籍總部無涉然亦鬻書者佳話也故為探入〉 《豐稷傳》:「稷字相之,明州鄞人。登第,為殿中侍御史,上 疏哲宗曰:『陛下順考古道,二帝所以聖,儀刑文王,成 王所以賢。以洪範為元龜,以祖訓為寶鑑,則教化行, 習俗美而中國安矣』。」歷國子祭酒。車駕幸太學,命講 《無逸》篇,賜四品服。徽宗立,除御史中丞。乞辨宣仁誣 謗之禍,且言史臣以王安石《日錄》亂神宗實錄,願申 飭之。時宦官漸盛,稷懷《唐書仇士良傳》,讀于帝前。帝 曰:「已喻稷若為不聞者。」讀畢乃止。
《楊繪傳》:繪少而奇警,讀書五行俱下,名聞西州。進士 上第,神宗立,召修起居注,歷御史中丞。上言方今以 經術取士,獨不用《春秋》,宜令學者以三傳解經。有集 八十卷。
《趙振傳》:「振字仲威,雄州歸信人。景德中,從石普干順 安軍,獲契丹陣圖,授三班借職,歷神武軍大將軍。子 珣年十六,仁宗召試便殿,授三班借職。景祐中,有言 珣藝益進,且習書史,召試策略于中書,條對數千言。 初,珣隨父在西邊,訪得五路徼外形勝利害,作《聚米 圖經》五卷,詔取其書,又上《五陣圖》兵事十餘篇。珣好」 學,恂恂類儒者。
《石普傳》:「普幽州人,居太原,歷永興軍副都總管,獻《禦 戎圖》,拜河西軍節度使。上《軍儀條目》二卷,《用將機宜 要決》二圖,歷大將軍,頗通兵書、陰陽、六甲、星曆、推卜 之術。」
《王安石傳》:「安石字介甫,臨川人。少好讀書,一過目終 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擢進士上第,熙寧二年,拜 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 不曉世務』。安石對曰:『經術正所以經世務,但後世所 謂儒者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通世務爾』。 歷觀文殿大學士。安石訓釋《詩》《書》《周禮》,既成,頒之學」 官,天下號曰「新義。」晚居金陵,又作《字說》,多穿鑿傅會, 其流入於佛、老。一時學者無敢不傳習,主司純用以 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說,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黜《春秋》之書,不使列于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安石傳 經義出己意,辨論輒數百言,眾不能屈。
安石子雱,字元澤,性敏甚,未冠,已著書數萬言。舉進 士,作策三十餘篇,極論天下事;又作《老子訓傳》《佛書 義解》亦數萬言。安石欲上知而自用,乃以雱所作策 及注《道德經》鏤板鬻于市,遂傳達于上。召見,除太子 中允、崇政殿說書。神宗數留與語,受詔撰《詩、書義》。擢 天章閣待制兼侍講。書成,遷龍圖閣直學士。
安石弟安國,字平甫。幼敏悟,未嘗從學,而文詞天成。 年十二,出所為詩、銘、論、賦數十篇示人,語皆警拔,遂 以文章稱于世。於書無所不通。
李清臣,字邦直,魏人也。七歲知讀書,日數千言,暫經 目輒成誦。舉進士,為集賢校理。作《韓琦行狀》,神宗讀 之曰:「良史才也。」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曆》 《選舉》諸志,文直事詳,人以為不減《史》《漢》。
《常秩傳》:秩字夷甫,潁州汝陰人。以經術著稱,歷侍讀, 命其子立校書崇文院。秩長於《春秋》,至斥孫復所學 為不近人情,著《講解》數十篇,自謂聖人之道皆在於 是。及安石廢《春秋》,遂盡諱其學。
《盧士宗傳》:士宗字公彥,濰州昌樂人。舉五經,侍講楊 安國以經術薦之,仁宗御延和殿,詔講官悉升殿,聽 其講《易》。明日,復命講《泰卦》,又詔經筵官及僕射賈昌 朝聽之,授天章閣侍講。
《杜常傳》:「常字正甫,衛州人,昭憲皇后族孫也。折節學 問,無戚里氣習。嘗跨驢讀書,驢嗜草,失道不之覺,觸 桑木而墮,額為之傷。」
《沈遼傳》:「遼字叡達,幼挺拔不群,長而好學,傲睨一世。 讀左氏班固書,小摹倣之,輒近似。」
《沈括傳》:「括字存中,擢進士第,編校昭文書籍,為館閣 校勘。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 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又記平日與賓客言者為筆談, 多載朝廷故實者。舊出處傳于世。」
《李大臨傳》:大臨字才元,登進士第,為睦親宅講書,文 彥博薦為祕閣校理。仁宗嘗遣使賜館閣御書,至大 歸家,大臨貧無皂隸,方自秣馬,使者還奏,帝曰:「真廉 士也。」
《呂夏卿傳》:「夏卿字縉叔,晉江人。舉進士,為江寧尉。編 修《唐書》成,直祕閣,歷史館檢討。夏卿長於史,貫串唐 事,博采傳記雜說數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譜學,創為 世系諸表,於《新唐書》最有功云。」
《沈立傳》:「立字立之,歷陽人。舉進士,簽書益州判官,提 舉商湖埽,采摭大河事跡、古今利病,為書曰《河防通 議》,治河者悉守為法。歷知越州、杭州。初,立在蜀,悉以 公粟售書,積卷數萬。神宗問所藏,立上其目及所著 名《山水記》三百卷。」
《徐禧傳》:禧字德占,洪州分寧人。少有志度,博覽周游, 以求知古今事變,風俗利疚,不事科舉。熙寧初,王安 石行新法,禧作治策二十四篇以獻。時呂惠卿領修 撰經義局,遂以布衣充檢討。神宗見其所上策曰:「禧 言朝廷用經術變士十已八九,然竊襲人之語,不求 心通者相半。」此言是也。
昌《劉彝傳》:「彝字執中,福州人。從胡瑗學,歷直史館。著《七 經中義》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陽集》三十卷。」 《种世衡傳》:「世衡字仲平,放之兄子也。少尚氣節,兄弟 有欲析其貲者,悉推與之,惟取圖書而已。」
《司馬光傳》: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 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 飢渴寒暑。寶元初進士,除補國子直講。龐籍薦為館 閣校勘、同知禮院。中官麥允言死,給鹵簿,光言繁纓 以朝孔子,且猶不可。允言近習之臣,非有元勳大勞, 而贈以三公一品鹵簿,其視繁纓不亦大乎!神宗即 位,擢為翰林學士。光辭,帝曰:「古之君子,或學而不文, 或文而不學,惟董仲舒、揚雄兼之,卿有文學,何辭為?」 對曰:「臣不能為四六。」帝曰:「如兩漢制詔可也。」光常患 歷代史繁,人主不能遍覽,遂為《通志》八卷以獻。英宗 悅之,命置局祕閣,續其書。至是,神宗名之曰《資治通 鑑》,自製序授之,俾日進讀。安石得政,行新法,光逆疏 其利害。邇英進讀,至曹參代蕭何事,帝曰:「漢常守蕭 何之法不變,可乎?」對曰:「寧獨漢也,使三代之君常守 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官制行,帝指御史大 夫曰:「非司馬光不可。」又將以為東宮師傅,蔡確曰:「國 是方定,願少遲之。」《資治通鑑》未就,帝尤重之,以為賢 于荀悅。《漢紀》數促使終篇,賜以潁邸舊書二千四百 卷。及書成,加資政殿學士。光於學無所不通,惟不喜 釋、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
光子康,字公休。敏學過人,博通群書,以明經上第。光 修《資治通鑑》,奏檢閱文字。歷侍講。邇英進講,言《孟子》 於書最醇正,陳王道尤明白,所宜觀覽。帝曰:「方讀其 書。」尋詔講官節以進。
呂公著,字晦叔。幼嗜學,至忘寢食。神宗立,召為翰林 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司馬光以論事罷中丞,還經幄公著封還其命曰:「光以舉職賜罷,是為有言責者不 得盡其言也。」帝諭之曰:「所以徙光者,賴其勸學耳,非 以言事故也。」熙寧初,知開封府。時夏秋淫雨,京師地 震。公著上疏曰:「自昔人君遇災者,或恐懼以致福,或 簡誣以致禍。惟君人者去偏聽獨任之弊,而不主先 入之語,則不為邪說所亂。顏淵問為邦,孔子以遠佞 人為戒。蓋佞人惟恐不合於君,則其勢易親;正人惟 恐不合於義,則其勢易疏。惟先格王,正厥事,未有事 正而世不治者也。」禮官用唐故事,請以五月御大慶 殿受朝,因上尊號。公著曰:「陛下方度越漢、唐,追復三 代,何必於陰長之日,為非禮之會,受無益之名。」從之。 八年,彗星見。公著上疏曰:「古之為政,初不信於民者 有之,若子產治鄭,一年而人怨之,三年而人歌之。陛 下垂拱仰成,七年於此。然輿人之誦,亦未有異於前 日,陛下獨不察乎?」歷端明殿學士。帝從容與論治道, 遂及釋、老,公著問曰:「堯、舜知此道乎?」帝曰:「堯、舜豈不 知?」公著曰:「堯、舜雖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為難,所以 為堯、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權智御下,對曰:「太宗 之德,以能屈己從諫爾。」帝善其言。元祐元年,拜右僕 射。時科舉罷詞賦,專用王安石經義,且雜以釋氏之 說。凡士子自一語上,非新義不得用,學者至不誦正 經,唯竊安石之書以干進。公著始令禁主司不得出 題老、莊書,舉子不得以申、韓、佛書為學,經義參用古 今諸儒說,毋得專取王氏。帝宴近臣於資善堂,出所 書唐人詩分賜公著,乃集所講書要語明白切於治 道者凡百篇進之,以為聖學之助。
《范鎮傳》:「鎮字景仁,成都華陽人。其學本六經,口不道 佛老申韓之說,契丹、高麗皆傳誦其文。」
《范祖禹傳》: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鎮撫育如己子。閉 門讀書,未嘗預人事。中甲科,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 鑑》。書成,光薦為祕書省正字。哲宗立,除著作佐郎,修 《神宗實錄》。遷著作郎兼侍講,歷龍圖閣學士、知陝州。 言者論祖禹修《實錄》詆誣,貶徙。祖禹在邇英,守經據 正,獻納尤多。嘗講《尚書》,至「內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語, 拱手再誦,卻立云:「願陛下留聽。」帝首肯再三乃退。每 當講前夕,必正衣冠,儼如在上側,先按講其說,開列 古義,參之時事,言簡而當,無一長語,義理明白,粲然 成文,蘇軾稱為講官第一。祖禹嘗進《唐鑑》十二卷,《帝 學》八卷,《仁皇政典》六卷,而《唐鑑》深明唐三百年治亂, 學者尊之,目為《唐鑑》公云。
《蘇軾傳》:軾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 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 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 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 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歎曰:「吾昔有見,口未 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嘉祐二年,以《春秋對義》居 第一。元祐二年,兼侍讀。每進讀,至治亂興衰、邪正得 失之際,未嘗不反覆開導,覬有所啟悟。哲宗嘗讀祖 宗寶訓,因及時事,軾為言賞罰不明,善惡無所勸沮。 歷禮部尚書。高麗遣使請書,朝廷以故事盡許之。軾 曰:「漢東平王請諸子及太史公書,猶不肯予。今高麗 所請,有甚於此,其可予乎?」不聽。軾與弟轍,師父洵。洵 晚讀《易》,作《易傳》未究,命軾述其志。軾成《易傳》,復作《論 語說》。後居海南,作《書傳》,又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 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 軾子過,字叔黨,初至海上,為文曰《志隱》。軾覽之,因命 作《孔子弟子別傳》。有《斜川集》二十卷。
《蘇轍傳》:「轍與兄同登進士,授商州軍事推官。時父洵 被命修禮書,轍請養親京師,元祐元年,為右司諫。司 馬光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 別為新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 決。詩賦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于治經,誦讀 講究,尤不輕易。要之來年皆可施行。乞來年科場一」 切如舊,惟經義兼取注疏及諸家論議,或出己見,不 專用王氏學,光不能從。歷翰林學士,權吏部尚書。使 契丹,館客者侍讀學士王師儒能誦洵、軾之文及轍 《伏苓賦》,恨不得見全集。歷大中大夫,致仕,號「穎濱遺 老。」自作傳萬餘言。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 城文集》,並行於世。
《呂大鈞傳》:「大鈞字和叔,從張載學,能守其師說而踐 履之。居父喪,衰麻葬祭,一本於禮,後乃行於冠婚膳 飲慶弔之間,節文燦然可觀,關中化之。尤喜講明井 田兵制,謂治道必自此始。悉撰次為圖籍,可見於用。 雖皆本於載,而能自信力行,載每歎其勇不可及。 弟大臨,字與叔,學于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在程 門」號「四先生。」通《六經》,尤邃于《禮》。每欲掇習三代遺文, 舊制令可行,不為空言,以拂世駭俗。
《劉摯傳》:「摯字莘老,東光人,嘉祐中甲科,歷侍御史。時 蔡確、章惇在政,地與司馬光不相能。摯因久旱上言: 『《洪範》庶徵肅,時雨。若五行傳政緩,則冬旱。比日日青 無光,風霾昏曀,上天警告,皆非小變。願進忠良,以答天戒』。初,神宗更新學制,有司約束煩密,摯上疏曰:『學 校為育材首善之地,教化所從出,非行法之所。有司 造為法,禁上下疑貳,博士諸生禁不相見,教諭無所 施,質問無所從,月巡所隸之齋而已。齋舍既不一,隨 經分隸,則又《易》博士兼巡禮齋,《詩》博士兼巡書齋,不 交一言而退,以防私請,以杜賄賂。學校如此,豈先帝 造士之意哉』?」又請雜用經義詩賦取士,復賢良方正 科。摯嗜書,自幼至老未嘗釋卷。家藏書多自讎校,得 善本,或手抄錄,孜孜無倦。少好《禮》學,其究《三禮》,視諸 經尤粹。晚好《春秋》,考諸儒異同,辨其得失,通聖人經 意為多。
《蘇頌傳》:「頌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進士,歷集賢校理, 編定書籍。在館九年,判尚書吏部。因陛對,神宗謂頌 曰:『欲修一書,非卿不可。契丹通好八十餘年,盟誓聘 使,禮幣儀式,皆無所考據,但患修書者遷延不早成 耳。然以卿度,此書何時可就』?頌曰:『須一二年』。」曰:「『果然, 非卿不能如是之敏也』。及書成,帝讀序引,喜曰:『正類 序卦之文』」,賜名《魯衛信錄》。元祐初,進侍讀,奏:「國朝典 章,沿襲唐舊,乞詔史官采新、舊《唐書》中君臣所行,日 進數事,以備聖覽。」遂詔經筵官遇非講讀日,進漢、唐 故事二條。頌每進可為規戒,有補時事者,必述己意, 反復言之。歷太子太保。頌器局閎遠,自書契以來,經 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圖緯、律呂、星官筭法、「《山經》《本 草》」無所不通。尤明典故,喜為人言,亹亹不絕。朝廷有 所制作,必就而正焉。
《趙瞻傳》:「瞻字大觀,舉進士第,知威州。瞻以威險難守, 不若合之建郡於文川,條著其詳,為《西山別錄》。後熙 寧中,朝廷經理西南,就瞻取其書考焉。歷同知樞密 院事。著《春秋論》二十卷,《史記牴牾論》五卷,《唐春秋》五 十卷,奏議十卷,文集二十卷,《西山別錄》一卷。」
《梁燾傳》:「燾字況之,鄆州須城人。舉進士,編校祕閣書 籍,遷集賢校理。」
王巖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仁宗患詞賦致經術不 明,初置明經科。巖叟十八鄉與省試、廷對皆第一。以 起居舍人侍邇英講進讀寶訓,司馬康講《洪範》至「乂 用三德」,哲宗曰:「止此三德,為更有德」蓋哲宗自臨御, 淵默不言,巖叟喜聞之,因欲諷諫,退而上疏曰:「三者 足以盡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耳。」巖叟日侍講, 奏曰:「陛下退朝無事,不知何以消日?」哲宗曰:「看文字。」 對曰:「陛下以讀書為樂,天下幸甚。聖賢之學,非造次 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在專與勤。屏絕他好,始可 謂之專,久而不倦,始可謂之勤。願陛下特留聖意。」哲 宗然之。元祐六年,拜樞密直學士、簽書院事。哲宗方 選后,太皇太后曰:「今得狄諮女,年命」似便,巖叟進曰: 「按《禮經·問名篇》,女家答曰:『臣女夫婦所生。及外民官 諱。不識。今者狄氏將何辭以進』?」議遂寢。選后既定,巖 叟取歷代后事可為法者,類為中宮懿範上之。有《易》 《詩》《春秋傳》行於世。
《孫永傳》:「永字曼叔,為諸王府侍讀。神宗為潁王,出《新 錄》《韓非子》𢌿宮僚讎定,永曰:『非險薄刻核,其書背六 經之旨,願毋留意』。王曰:『廣藏書之數耳,非所好也』。」 《許將傳》:「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士第一,歐陽修讀 其賦,謂曰:『君詞氣似沂公,未可量也』。當試館職,辭曰: 『起家為官,本代耕耳,願以守選餘日讀所未見書』。」神 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 《陸佃傳》:「佃字農師,越州山陰人。居貧苦學,夜無燈,映 月光讀書。過金陵,受經于王安石,補國子監直講。安 石以佃不附己,專付之經術,不復咨以政。同王子韶 修定《說文》,入見,神宗問大喪襲袞,佃考禮以對。神宗 悅,用為詳定郊廟禮文官。每有所議,神宗輒」曰:「自王、 鄭以來,言禮未有如佃者。」加集賢校理、崇政殿說書。 進講《周官》,神宗稱善,始命先一夕進槁。同修起居注。 遷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實錄》徙禮部。數與史官范 祖禹、黃庭堅爭辨,大要多是安石為之晦隱。庭堅曰: 「如公言,蓋佞史也。」佃曰:「盡用君意,豈非謗書乎?」改龍 圖閣待制、知潁州。《實錄》成,加直學士。紹聖初,治《實錄》 罪,坐落職。徽宗即位,召為禮部侍郎。佃著書二百四 十二卷,於禮家名數之說尤精,如《埤雅》《禮象》《春秋後 傳》皆傳於世。
《孫覺傳》:「覺字莘老,高郵人。甫冠,從胡瑗受學。瑗之弟 子千數,別其老成者為經社,覺年最少,儼然居其間, 眾皆推服。登進士第。嘉祐中,擇名士編校昭文書籍, 覺首預選,進館閣校勘,歷龍圖閣學士。有文集、奏議 六十卷,《春秋傳》十五卷。」
《李常傳》:「常字公擇,南康建昌人。少讀書廬山白石僧 舍,既擢第,留所抄書九十卷,名舍曰李氏山房。歷右 正言、知諫院。安石立新法,常疏言均輸青苗,斂散取 息,傅會經義,人且大駭,何異王莽猥析《周官》片言,以 流毒天下。」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元祐會計 錄》三十卷。
《孔文仲傳》:「文仲字經父,臨江新喻人。少刻苦問學,號博洽。舉進士,考官呂夏卿稱其文勢似荀卿、揚雄。白 主司擢第一,得國子直講。學者方用王氏經義進取, 文仲不習其書,換為三班主簿。元祐初,召為祕書省 校書郎,與弟武仲、平仲,號三孔。有文集五十卷。 武仲字常父,中甲科,歷祕書省正字,校書國子司業。 嘗論」科舉之弊,詆王氏學,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 義,而益以諸經策,御試仍用三題。歷寶文閣待制。所 著《詩》《書》《論語》《金華講議》、內外制、雜文共百餘卷。 平仲,字義甫。登進士第,歷金部郎中,長史學,工文詞, 著《續世說釋解》《稗詩戲》諸書傳於世。
《鮮于侁傳》:「侁字子駿,閬州人。力學舉進士,除集賢殿 修撰,歷待制。侁刻意經術,著《詩傳》《易斷》,為范鎮、孫甫 推許。孫復與論《春秋》,謂今學者不能如之。詩平澹淵 粹,尤長於《楚辭》。蘇軾讀《九誦》,謂近屈原、宋玉,自以為 不可及也。」
《顧臨傳》:「臨字子敦,會稽人。通經學,長於訓詁。皇祐中 舉說書科,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歷龍圖閣學 士。」
《陳瓘傳》:「瓘字瑩中,南劍州沙縣人。少好讀書,不喜為 進取,學一出中甲科,為太學博士。蔡卞黨薛昂議毀 《資治通鑑》,瓘因策士題引神宗所製序文以問昂,自 意沮,遷祕書省校書郎。紹述之說盛瓘奏哲宗言堯 舜禹皆以若稽古為訓,若者,順而行之,稽古考其當 否,必使合於民情,所以成帝王之治。天子之孝與士 大夫之孝不同。」帝反覆究問,意感悅。權給事中。瓘嘗 著《尊堯集》,謂:「紹聖史官專據王安石《日錄》改修神宗 史,變亂是非,不可傳信,深明誣妄,以正君臣之義。」張 商英為相,取其書,既上而商英罷,瓘徙台州。宰相命 凶人石悈知州事,執至庭,大陳,獄具,將脅以死。瓘揣 知其意,大呼曰:「今日之事,豈被制旨耶?」悈失措,始告 曰:「朝廷令取《尊堯集》爾。」瓘曰:「然則何用許,使君知尊 堯所以立名乎?蓋以神考為堯,主上為舜,助舜尊堯, 何得為罪?時相學術淺短,為人所愚,君所得幾何,乃 亦不畏公議,干犯名分乎?」悈慚使退,終不能害。宣和 六年,卒。瓘通《易》,數言國家大事,後多驗。紹興二十六 年,高宗謂輔臣曰:「陳瓘昔為諫官,甚有讜議。近覽所 著《尊堯集》,明君臣之大分,合於《易》天尊地卑及《春秋》 尊王之法。王安石號通經術,而其言乃謂道德隆駿 者,天子當北面而問焉,其背經悖理甚矣。瓘宜特賜 諡以表之,諡曰忠肅。」
《陳次升傳》:次升字當時,興化仙游人。入太學時,學官 始得王安石《字說》,招諸生訓之。次升作而曰:「丞相豈 秦學耶?美商鞅之能行仁政,而為李斯解事,非秦學 而何?」坐屏斥。既而第進士,歷寶文閣待制。
《陳師錫傳》:「師錫字伯備,建州建陽人。為監察御史,時 詔進士習律,師錫言:陛下方大闡學校,用經術訓迪 士類,不應以刑名之學亂之。出知宿遷縣,蘇軾薦為 祕書省校書郎。徽宗立,拜殿中侍御史,詔索祕閣圖 畫,師錫言:六經載道,諸子言理。歷代延籍,祖宗圖畫, 天人之蘊,性命之妙,治亂安危之機,善惡邪正之辨」 在焉。望留意於此,以唐山水圖代《無逸》為監。
《彭汝礪傳》:「汝礪字器資,饒州鄱陽人。治平二年進士 第一,王安石見其詩義,補國子直講。歷權吏部尚書。 讀書為文,志於大者。所著《易》義、詩義、文凡五十卷。 常安民字希古,卭州人。年十四入太學,有俊名。熙寧 以經義取士,學者翕然宗王氏,安民獨不為變。登進 士,神宗愛其策,將魁多士,執政謂其不熟經學,列之 第」十。歷監察御史。
《吳時傳》:「時字伸道,卭州人。中甲科,提舉永興軍路學, 歷辟雍司業。時敏於為文,未嘗屬槁,落筆已就,兩學 目之曰『立地書廚』。」
《王渙之傳》:「渙之字彥舟,未冠擢上第。元祐中為太學 博士,校對黃本祕書,通判衛州,入編修《兩朝魯衛信 錄》,歷寶文閣直學士。」
《朱服傳》:「服字行中,湖州烏程人,熙寧甲科,充修撰經 義局檢討。」
《顏復傳》:「『復字長道,魯人。元祐初,為太常博士。建言士 民禮制不立,下無矜式,請令禮官薈萃古今典範為 五禮書』。又請考正祀典,凡讖緯曲學、污條陋制、道流 醮謝、術家厭勝之法,一切芟去。俾大小群祀盡合聖 人之經,為後世法。」進侍講,請擇經行之儒,補諸縣教 官。
《龔鼎臣傳》:「鼎臣字輔之,鄆之須城人。嘉祐元年進士, 知渠州,召入編校史館書籍,擢起居舍人。」
《鄭穆傳》:「穆字閎中,福州候官人。性好學,讀書至忘櫛 沐。登第為國子直講,除編校集賢院書籍。歲滿,為館 閣校勘。元祐初,拜國子祭酒。每講益無間寒暑。諸生 皆尊其經術,服其教訓。」
《喬執中傳》。「執中字希聖,高郵人。入太學,補《五經》講書。 歷寶文閣待制,知鄆州。」
《張汝明傳》:「汝明字舜文,廬陵人,居真州。少嗜學,刻意為文。登進士,歷殿中侍御史。汝明學精微,研象數,貫 穿經史百家。所著書不蹈襲前人語,有《易索書》《張子 巵言》《大究經》,傳于世。」 《張商英傳》:「商英兄唐英,字次功,少次苦讀書,至經歲 不知肉味。及進士第,翰林學士孫抃得其正議五十 篇,以為馬周、魏元忠不足多。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 史。帝方厲精圖治,急於用人。唐英言:「知江寧府王安 石經術道德,宜在陛下左右。」唐英有史材,嘗著《仁宗 政要》《宋名臣傳》《蜀檮杌》行于世。
《薛昂傳》:「昂,杭州人。登進士,歷大司成。昂寡學術,士子 有用《史記》《漢書》語,輒黜之。嘗請罷史學,哲宗斥為俗 佞。昂主王氏學。」
《龔原傳》:「原字深之,處州遂昌人。少與陸佃同師王安 石,進士高第,紹聖初,拜國子司業,進給事中。朝論謂 帝為哲宗服,當循開寶故事,為齊哀期。原曰:『三年之 喪,自天子達於庶人,一也』。主議者斥其妄,黜知南康 軍,改壽州。俄用三年之制,乃復修撰。歷寶文閣待制。 為司業時,請以安石所撰《字說》《洪範傳》及子雱《論語》」、 《孟子義》。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之文。靡然從 之。其敝自原始。
《崔公度傳》:「公度字伯易,高郵人。口吃不能劇談,而《內 經》敏,書一閱即不忘。用父任補三班差使,非其好也, 益閉戶讀書。歷直龍圖閣。」
《蒲卣傳》:「卣字君錫,閬州人。母任知書,里中號任五經。」 卣幼以開敏聞,中進士第,累官中大夫。
《陸蘊傳》:「蘊字敦信,福州候官人。登進士第,為太學《春 秋》博士。經廢員省,改國朝會要所檢閱文字。」
《汪澥傳》:澥字仲容,宣州旌德人。少從胡瑗學《易》,又學 於王安石,著《三經義傳》。澥與其議,又首傳其說。 《上官均傳》:均字彥衡,邵武人,熙寧進士。元祐中為監 察御史,議者請兼用詩賦取士,宰相遂欲廢經義。均 言:「經術以理為主,而所根者本也。詩賦以文為工,而 所逐者末也。今不計本末,而欲襲詩賦之敝,未見其 為得也。」
《楊畏傳》:「畏字子安,幼孤好學,擢進士,調主簿,不之官, 刻志經術,以所著書謁王安石,為運州教授。自是尊 安石之學,以為得聖人之意。畏頗為縱橫,學有才辨 而多捭闔,究為縉紳禍云。」
《董必傳》:「必字子彊,宣州南陵人。嘗謁王安石于金陵, 咨質諸經疑義,為安石稱許。」
《蔡居厚傳》:「居厚字寬夫,第進士,累官右正言。疏言學 官書局,皆為要塗,宜公選實學之士,無使庸常之徒 得以倖進。」
《譚世勣傳》:世勣字彥成,長沙人。第進士,教授郴州。時 王氏學盛行,世勣雅不喜,或問之曰:「說多而屢變,無 不易之論也。」置其書不觀,除祕書正字。時蔡京子攸 領書局,同舍郎多翕附以取貴仕。世勣獨坐直廬,繙 書竟日。
《程振傳》:「振字伯起,樂平人。為太常博士,提舉京東西 路學事。請立廟于鄒,祀孟軻,以公孫丑、萬章、樂正克 等配食。從之。歷太子舍人。初,宣和崇道家之說,振侍 東宮,從容言:孔子以鴟鴞之詩為知道,不過曰:『迨天 之未陰雨,綢繆牖戶』。老子亦云:『為之於未有,治之于 未亂』。今不固根本於無事之時,而事目前,區區非二 聖人意。」他日太子為徽宗道之。徽宗悟。
《李綱傳》:「綱字伯紀,邵武人,居無錫。政和進士。紹興二 年除觀文殿學士,贈少師。綱著《易傳》內篇十卷、外篇 十二卷、《論語詳說》十卷,文章歌詩奏議百餘卷。又有 《靖康傳信錄》《奉迎錄》《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志》《建炎 制詔表劄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
《趙鼎傳》:鼎字元鎮,聞喜人。生四歲而孤,母樊教之通 經史百家之書。登崇寧五年進士,歷左僕射,知樞密 院事。有擬奏表疏雜詩文二百餘篇,號《得全集》,行於 世。
《張浚傳》:「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中進士第,歷尚書右 僕射。進《中原備覽》四十一篇。高宗嘉嘆,置之坐隅。浚 學邃於《易》,有《易解》及雜說十卷,《書》《詩》《禮》《春秋》《中庸》亦 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
《李光傳》:孟傳,字文授,光幼子。以朝請大夫直寶謨閣 致仕,年八十。有《磐溪詩》二十卷、《文槁》三十卷,《宏辭類 槁》十卷,《左氏說》十卷,《讀史》十卷,《雜志》十卷。 《李孟傳 傳》:孟傳,年八十四,有《磐溪集》《宏詞類槁》《左氏說》《讀史》 《雜記》《記善》《記異》等書行世。〈按李孟傳既附光傳不應又有本傳且小有互異此
《宋史》未暇詳審,亦不自知其重出耳。
〉《韓世忠傳》:「子彥直,字子溫。六歲從世忠入見,高宗命 作大字,即跪書『皇帝萬歲』四字。帝喜,賜金器筆研監 書。歷顯謨閣學士。嘗摭宋朝事分為類目,名《水心鏡》, 為書百六十七卷。尤袤取是書以進,光宗覽之稱善。」 《岳飛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人。家貧力學,尤好《左氏 春秋》、孫吳兵法。歷樞密副使,授兩鎮節。好賢禮士,覽」 經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飛下獄,檜令親黨王會搜其家,得御札數篋,束之左藏南庫。飛子霖請于孝 宗還之。霖子珂,以淮西十五御札辨驗彙次,凡出師 應援之先後皆可考。嘉定間,為《龥天辨誣集》五卷、《天 定錄》二卷,上之。
《宇文虛中傳》:「虛中字叔通,華陽人,大觀進士,建炎二 年,詔求使絕域者,虛中應詔為祈請使,明年遣還。虛 中曰:『奉命祈請二帝,二帝未還,虛中不可歸。金人加 以官爵,號為國師貴人。達官不平,告虛中謀反,乃羅 織虛中家圖書,為反具。虛中曰:『死自吾分。至於圖籍, 南來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談圖書,尤多于我家,豈 亦謀反耶』』?」乃并殺士,談天為之晝晦。有文集行于世。 《朱弁傳》:「弁字少章,婺源人。少穎悟,讀書日數千言。建 炎初,遣使問安兩宮,有《聘遊集》四十二卷,《書解》十卷, 《曲洧舊聞》三卷,《續骫骳說》一卷,《雜書》一卷,《風月堂詩 話》三卷。」
《洪皓傳》:「皓字光弼,番易人,政和進士,出使留北中十 五年,得生還。秦檜謂皓子适曰:『尊公信忠義,得上眷。 但官職如讀書,速則易,終而無味,須如黃鐘大呂乃 可。皓在北庭,為金人所敬,所著詩文,爭鈔誦求鋟梓。 皓博學強記,有文集五十卷及《帝王通要》《姓氏指南》 《松漠紀聞》《金國文具錄》等書』。」
邁字景盧,皓季子也。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 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紹興 十五年中第,以端明殿學士致仕。邁以博洽受知孝 宗,考閱典故,漁獵經史,極鬼神事物之變。手書《資治 通鑑》凡三。有《容齋五筆》《夷堅志》行於世。其他著述尤 多,所修《欽宗紀》,多本之孫覿附耿南仲惡李綱所紀 多失實,故朱熹舉《王允之論》,言「佞臣不可使執筆,以 為不當取覿所紀」云。
《張九成傳》:「九成字子韶,開封人。居錢塘,從楊時學,研 思經學,多有訓解。然與學佛者游,故議論多偏。」 《張守傳》:「守字子固,晉陵人。家貧無書,從人假借,過目 輒不忘。登崇寧進士,除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 《呂本中傳》:「本中字居仁,祖希哲,師程顥,從楊時、游酢、 尹焞遊。三家或有疑異,未嘗苟同,學者稱東萊先生。 賜諡文清。」有詩二十卷、《春秋解》一十卷、《童蒙訓》三卷、 《師友淵源錄》五卷,行于世。
《王庠傳》:「庠字周彥,滎州人。年十三,居父喪,哀憤深切, 謂弟序曰:『父以直道見擠,母期我兄弟成立,贈復父 官,相與勉之,遂閉戶窮經史百家書傳注之學』。」 《劉玨傳》:「玨字希范,湖州長興人。登進士,歷端明殿學 士。有《吳興集》二十卷,《集議》五卷、《兩漢蒙求》十卷。」 《陳公輔傳》:「公輔字國佐,臨海人。紹興六年,為吏部員 外郎,疏言『今日之禍,實由公卿大夫無氣節忠義,不 能維持天下國家,豈非王安石學術壞之耶?議者謂 安石政事雖不善,學術尚可取。臣謂安石學術之不 善,尤甚于政事。政事害人才,學術害人心,《三經字說》 詆誣聖人,破碎大道,非一端也。《春秋》正名,定分褒貶, 俾亂臣賊子懼安石,使學者不治。《春秋》《史》《漢》載成敗 安危存亡理亂,為聖君賢相忠臣義士之龜鑑』。」安石 使學者不讀《史》《漢》,王莽之篡,揚雄不能死,又仕之,更 為《劇秦美新》之文。安石乃曰:「雄之仕,合於孔子無可 無不可之義。」五季之亂,馮道仕,四姓八君。安石乃曰: 「道在五代時,最善避難以存身。」使公卿大夫皆師安 石之言,宜其無氣節忠義也。公輔有《文集》二十卷、《奏 議》十二卷,行於世。
《王次翁傳》:「次翁字慶曾,濟南人。入太學,貧甚,夜持書 就旁舍借燈讀之。」
《范如圭傳》:「如圭字伯逵,建陽人。少從舅氏胡安國受 《春秋》。登第,遷校書郎,兼史館校勘。金使來無所於館, 將虛祕書省處之。如圭見宰相趙鼎曰:『祕府謨訓所 藏,可使仇敵居之乎』?鼎竦然,為改館。時宗藩並建,儲 位未定,如圭獨深憂之,掇至和、嘉祐間名臣章疏凡 三十六篇,合為一書,囊封以獻。帝悟,謂輔臣曰:『如圭 可謂忠矣』。有集十卷,皆書疏議論之語,藏于家。」 《趙逵傳》:「逵字莊叔,秦人,徙蜀,家資州。逵讀書數行俱 下,尤好聚古書,考歷代興衰治亂之跡,與當代名人 鉅公出處大節,根窮底究,尚友其人。紹興時,對策論 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時檜意有所屬,而逵對 獨當帝意,檜不悅,除校書郎。逵單車赴闕」,征稅者希 檜意,搜行橐皆書籍,才數金而已。
《孫道夫傳》:「道夫字太沖,眉州丹稜人。居官一意為民, 不可干以私。仕宦三十年,俸給多置書籍。」
《曾幾傳》:「幾字吉甫,贛州人,徙河南。詔修《神宗寶訓》,書 成奏薦,帝稱善。有《經說》二十卷,文集三十卷。」
《勾濤傳》:「濤字景山,成都新繁人。登崇寧二年進士,八 年除史館修撰,重修《哲宗實錄》成,進一秩,就館賜宴, 復修《徽宗實錄》。有文集十卷,《西掖制書》十卷,奏議十 卷。」
《李彌遜傳》:「彌遜,字似之,吳縣人。登第,除國朝會要所 檢閱文字,特遷校書郎,編修大典,校閱,歷徽猷閣直學士。有奏議三卷,外制一卷,議古三卷、詩十卷。」 《陳俊卿傳》:「俊卿字應求,興化人,登進士,孝宗時為普 安郡王,除王府教授,講經輒寓規戒。王好鞠戲,因誦 韓愈《諫張建封書》以諷。王敬納之,有集二十卷。」 《虞允文傳》:「允文字彬甫,仁壽人。六歲誦九經。早以文 學致身臺閣,出入將相垂二十年,孜孜忠勤無二。嘗 注《唐書》《五代史》,藏于家。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 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制十五卷,行于世。」
《辛次膺傳》:「次膺,萊州人。豋進士,歷右正言。韓世忠男 直祕閣,次膺奏曰:『攻城戰野,世忠功也,其子何與?石 渠上觀,圖書府也,武功何與?倖門一啟,援例者眾』。」 《施師點傳》:師點字聖與,上饒人。十歲通六經,十二能 文,仕至資政殿大學士。嘗謂諸子曰:「吾生平仕宦,任 其升沉,初未嘗容心其間,不枉道附麗,獨人主知之, 遂至顯用。夫人窮達有命,不在巧圖,惟忠孝乃吾事 也。」有《奏議》七卷,《制槁》八卷,《東京講議》五卷,《易說》四卷, 《史職》五卷,《文集》八卷。
《金安節傳》:「安節字彥亨,休寧人。資穎悟,日記千言,博 洽經史,尤精于《易》。宣和六年進士,以敷文閣學士致 仕。中興以來,全名高節,鮮有其比。卒贈少保。有文集 三十卷,奏議表疏、《周易解》。」
《王剛中傳》:「剛中字時亨,樂平人。博覽強記,紹興進士, 孝宗時歷資政殿大學士。無他嗜好,公退惟讀書著 文為樂。有《易說》《春秋通義》《仙源聖紀》《經史辨》《漢唐史 要覽》《天人修應錄》《東溪集》《應齋筆錄》,凡百餘卷。」 《汪應辰傳》:「應辰字聖錫,玉山人。五歲知讀書,家貧無 膏油,每拾薪蘇以繼晷。從人借書,一經目不忘。」 《李燾傳》:「燾字仁甫,唐宗室曹王之後也。燾甫冠著反 正議十四篇,皆救時大務。紹興八年,擢進士。恥讀王 氏書,獨博極載籍,搜羅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 故,尤悉力研覈。倣司馬光《資治通鑑》例,斷自建隆,迄 于建康。為編年一書,名曰《長編》。浩大未畢,仍傚光體, 為百官公卿表。史官以聞,詔給札來上。乾道三」年,除 禮部郎中。言:「中興祭禮未備,請以《開寶通禮》《嘉祐因 革禮》《政和新儀》令太常寺參校同異,修成祭法。」四年, 上《續通鑑長編》,自建隆至治平,凡一百八卷。五年,遷 祕書少監,除直顯謨閣。淳熙改元,進祕書閣修撰。四 年,駕幸太學,以執經特轉一官,除敷文閣待制。七年, 《長編全書》成,上之,詔藏祕閣。上謂其書無愧司馬遷。 燾嘗舉漢石渠、白虎故事,請上稱制,臨決,又請冠序, 上許之,竟不克就。進敷文閣學士兼侍講、同修國史。 卒,年七十。上聞嗟悼,贈光祿大夫。他日謂宇文价曰: 「『朕嘗許燾大書《續資治通鑑長編》』七字,且用神宗賜 司馬光故事,為序冠篇,不謂其止此。」燾早著書,檜尚 當路,檜死,始聞于朝。平生生死文字間,《長編》一書,用 力四十年,葉適以為春秋以後纔有此書。有《易學》五 卷,《春秋學》十卷,《五經傳授》《尚書百篇圖》《大傳》《雜說》各 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議》三十卷,《四朝史槁》五十卷,《通 論》十卷,《南北攻守錄》三十卷,《七十二候圖》《陶潛新傳》 并《詩譜》各三卷,《歷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譜》《江左方鎮 年表》《晉司馬氏本支》《齊梁本支》《王謝世表》《五代將帥 年表》,合為四十一卷。諡文簡,累贈太師溫國公。 《尤袤傳》:「袤字延之,無錫人。紹興十八年擢第,注江陰 學官,需次七年,為讀書計。虞允文以史事過三館,問 誰可為祕書丞者,僉以袤對,亟授之。張栻曰:『真祕書 也』。」有《遂初小槁》六十卷,《內外制》三十卷。
《袁樞傳》:「樞字機仲,建安人。幼力學,為嚴州教授。喜誦 司馬光《資治通鑑》,苦其浩博,乃區別其事而貫通之, 號《通鑑紀事本末》。參知政事龔茂良得其書,奏于上, 孝宗讀而嘉歎,以賜東宮及分賜江上諸帥,且令熟 讀,曰:『治道盡在是矣』。歷國史院編修官,分修國史。時 相趙雄總史事,見之嘆曰:『無愧良史』。寧宗豋位,擢右」 文殿修撰,作《易傳解義》《辨異》《童子問》等書,藏于家。 《劉儀鳳傳》:儀鳳,字韶美,普州人,紹興進士,歷兵部侍 郎兼侍講。在朝十年,奉入半以儲書,凡萬餘卷,國史 錄無遺者。御史張之綱論儀鳳錄四庫書本,以傳私 室,遂斥歸蜀。
《李衡傳》:「衡字彥平,江都人。幼善博誦。登進士,除祕閣 修撰。後定居崑山,聚書踰萬卷,號曰樂菴。」
《劉章傳》:「章字文孺,龍游人。少警異,日誦數千言。通《小 戴禮》。廷對第一,歷禮部侍郎。奏禁淫祀,仍於三朝史 中刪去道釋《符瑞志》,以為非春秋法。拜端明學士。」 《周必大傳》:「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第進士。孝宗踐位, 除起居郎。上初御經筵,必大奏:經筵非為分章析句, 欲從容訪問,裨聖德,究治體。先是,左右史久不除,並 記」注壅積,必大請言動必書,兼修月進。迺命必大兼 編類聖政所詳定官。侍經筵,歷少傅。自號「平園老叟。」 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三百卷。
《趙汝愚傳》:「汝愚字子直,擢進士第一,歷右丞相。學務 有用,常以司馬光、富弼、韓琦、范仲淹自期,凡所聞於
師友,如張栻、朱熹、呂祖謙之言,欲次第行之。所著詩文十五卷,《太祖實錄舉要》若干卷,類宋朝諸臣奏議三百卷。」
《彭龜年傳》:龜年字千壽,臨江軍清江人。七歲而孤,穎 異讀書能解大義。及長,得程氏《易》,讀之至忘寢食。從 朱熹張栻質疑而學益明。登進士,遷中書舍人。寧宗 嘗謂:退朝無事,恐自怠惰,非多讀書不可。龜年奏:「人 君之學與諸生異,惟能虛心受諫,遷善改過,乃聖學 中第一事,豈在多哉。」以待制寶謨閣致仕,於關洛書 益加涵濡,扁所居曰「止堂」,著《止堂訓蒙》。所著書有《經 解》《祭儀》《正致錄》、奏議、外制。
《黃裳傳》:裳字文叔,普城人。登進士,累遷嘉王府翊善, 講《春秋》,王益向學。他日,王過重華宮,壽皇問所讀書, 王舉以對。壽皇曰:「數不太多乎?」王曰:「講官訓說明白, 忱心樂之,不知其多也。」壽皇曰:「黃翊善至誠,所講須 諦聽之。」裳製渾天儀、輿地圖,欲王觀象則知進學,如 天運之不息,披圖則思祖宗境土。後又以王所講三 經為詩三章以進。王喜,為置酒,手書其詩以賜之。王 嘗侍宴宮中,從容為光祖誦《酒誥》,曰:「此黃翊善所教 也。」光宗詔勞裳,裳曰:「臣不及朱熹。熹學問四十年,若 召寘府寮,必有裨益。」光宗嘉納。裳每勸講,必援古證 今,即事明理。凡可以開道王心者,無不言也。寧宗即 位,改禮部尚書。裳每講讀,隨事納忠。恥一書不讀一 物,不知有王府《春秋講義》及《兼山集論》天人之理,性 命之源,皆足以發明伊洛之旨。
《羅點傳》:「點字春伯,崇仁人,豋進士。寧宗時,皇孫封英 國公,點兼教授,入講至晡不輟。左右請少憩,點曰:『國 公務學,奈何止之?摭古事勸戒,為《鑑古錄》以進』。」 《黃度傳》:「度字文叔,新昌人。好學讀書,隆興進士,歷煥 章閣學士。志在經世,而以學為本。作《詩》《書》《周禮說》。著 《史通》,抑僭竊,存大分,別為編年,不用前史法。至於天 文、地」理、井田、兵法,即近驗遠,無迂陋牽合之病。又有 《藝祖憲監》《仁皇從諫錄》《屯田便宜》《歷代邊防》行世。 《周南傳》。南字南仲,平江人,從葉適講學,兩為館職,敝 衣惡食,挾書忘晝夜,曰:「此所以遺吾老也。」
《詹體仁傳》:「體仁字元善,浦城人。隆興進士,直龍圖閣。 罷,退居霅川,日以經史自娛,人莫窺其際。穎邁特立, 博極群書。少從朱熹學,以存誠慎獨為主。」
《林栗傳》:「栗字黃中,福清人,紹興進士,歷慶王府直講。 有旨令二王招延講讀官議論時政,期盡規益。栗疏 言:古者教世子,與吾祖宗之所以輔導太子,諸王惟 以講經讀史為事,他無預焉。若議論時政,是對子議 父,古人謂之無禮。」〈按栗嘗疏劾朱子道學即此疏亦謬講讀之設原為規益若謂他無
預焉則徒以《呫畢》為事,豈聖王設官之意哉。
〉《王質傳》:「質字景文,鄆州人,徙興國。博通經史,善屬文, 與九江王阮齊名。阮每云:聽景文論古,如讀酈道元 《水經》,名川支川,貫穿周匝,無有間斷,咳唾皆成珠璣。 著論五十篇,言歷代君臣治亂,謂之朴論。」
《陸游傳》:「游字務觀,山陰人。除敕令所刪定官。中貴人 市珍玩以進,游奏陛下以損名齋自經籍翰墨外,屏 而不御,小臣私買珍玩,虧損聖德,乞嚴行禁絕。」 《薛叔似傳》:叔似字象先,河東人,徙永嘉,歷端明殿學 士。雅慕朱熹,窮道德性命之旨,談天文地理鍾律象 數之學,有槁二十卷。
《李璧傳》:「璧字季章,燾子。登進士,除端明殿學士。嗜學 如饑渴,群經百氏,搜括靡遺,于典章制度尤綜練。所 著有《清塵錄》三卷、《中興戰功錄》三卷,《中興奏議》若干 卷,《內外制》二十卷,《援毫錄》八十卷,《臨汝閒書》百五十 卷。」
《李蘩傳》:「蘩字清叔,晉原人。第進士,歷太府少卿。講學 臨政,皆有源委。所著書十八種,《桃溪集》一百卷。」 《高登傳》:「登字彥先,漳浦人。紹興二年廷對,極意盡言, 有司惡其直,授富川主簿。憲董弅聞其名,復命兼賀 州學事。滿秩,士民丐留不獲,相率餽錢五十萬,不告 姓名,白於守曰:『高君貧無以養,願太守勸其咸受,登 辭之不可,復無所歸,請置於學,買書以謝士民』。」 《劉爚傳》:爚字晦伯,與弟韜仲受學于朱熹呂祖謙,乾 道八年舉進士,終太子右庶子,仍兼左諭德。每講讀 至經史所陳聲色嗜慾之戒,輒懇切再三敷陳之。進 讀詩之說,詹事戴溪讀之,為之吐舌。所著有《奏議》《史 槁》《經筵故事》《東宮詩解》《禮記解》《講堂故事》。《雲莊外槁 徐邦憲傳》:『邦憲,字文子,婺州義烏人。幼穎悟,從陳傅 良究名物義理,以通史傳百家之書。試禮部第一,為 祕書郎,以寶謨閣待制致仕』。
《袁甫傳》:甫字廣徵,嘉定七年進士第一,歷祕書少監, 入見,甫奏《無逸》之義,言知農夫稼穡之艱難,自然逸 欲之念不起,乞力守更化以來求賢如不及之初意。 遷崇政殿說書,讀《資治通鑑》。至漢高祖入關,辭秦民 牛酒,因奏今日無以予人,反橫科之,其心喜乎怒乎? 本朝立國以仁,陛下以為此舉仁乎否乎?」帝為惻然。 有《孝經說》《孟子解》《後省封駁》《信安志》《江東荒政錄》《防 拓錄》《樂事錄》及文集行世《洪咨夔傳》:「咨夔字舜俞,嘉定進士,歷端明殿學士,有 《兩漢詔令攬抄》《春秋說》、外內制、奏議、詩文行世。」 《楊簡傳》:「簡字敬仲,慈溪人,乾道五年舉進士,以寶謨 閣學士致仕。所著有《甲槁乙槁冠記》《昏記》《喪禮家記》 《家祭記》《釋菜禮記》《石魚家記》,又有《已易》《啟蔽》等書。其 論治務最急者,曰:「取《周禮》及古書會議,熟講其可行 于今者行之。」又曰:「修書以削邪說。」
簡門人錢時,幼奇偉不群,讀書不為世儒之習。丞相 喬行簡知其賢,特薦之朝,詔守臣以所著書來上。其 書有「《周易釋傳》《尚書演義》《學詩管見》《春秋大旨》《四書 管見》《兩漢筆記》《蜀阜集》《冠昏記》《百行冠冕集》。」
《吳昌裔傳》:「昌裔字季永,中江人。蚤孤,與兄泳痛自植 立,不肯逐時好,得程頤、張載、朱熹諸書,研繹不倦。嘉 定七年,舉進士,調眉州教授。眉士故尚蘇軾學,昌裔 取諸經為之講說。祠周敦頤及顥、頤、載熹,揭白鹿洞 學規,倣潭州釋奠儀,簿正祭器,士習丕變。嘗輯至和、 紹興諸臣奏議本末,名《儲鑑》。」又「《會粹》周、漢以至宋蜀」 道得失,興師取財之所名《蜀鑑》,有奏議、《四書講義》、鄉 約口義、諸老記聞、容臺議禮,文集行於世。
《汪綱傳》。「綱字仲舉,黟縣人。歷寶謨閣待制。學有本源, 多聞博記,兵農醫卜陰陽律曆諸書,靡不研究,所著 有《恕齋集》《左帑志》《漫存錄》。」
《陳宓傳》:「宓字師復,丞相俊卿之子。少嘗及豋朱熹之 門,熹器異之。長從黃榦遊,所著有《論語注義問答》《春 秋三傳抄》《續通鑑綱目》《唐史贅疣》文槁數十卷,藏于 家。」
《高定子傳》:「定子字瞻叔。嘉泰進士,歷資政殿學士。所 著《存著齋文集》《北門類槁》《微垣類槁》《經說》《紹熙講義、 奏議》、歷官表奏行世。」
《高斯得傳》。「斯得字不妄,紹定進士。度宗即位,歷侍講, 進《高宗繫年要錄綱目》,帝善之。所著有《詩膚說》《儀禮 合抄》,增損刊正,《杜祐通典》《徽宗長編》《孝宗繫年要錄》 《草堂文集》行世。」
《婁機傳》:「機字彥發,嘉興人。乾道進士,為祕書郎。請續 編中興館閣書目,著《歷代帝王總要》。以資政殿學士 知福州,力辭以歸。所著復有《班馬字類》。」
《范應鈴傳》:應鈴字旂叟,豐城人。開禧進士,歷大理少 卿。讀書明大義,尤喜《左氏春秋》。所著有《西堂雜著》十 卷,斷訟語曰《對越集》四十九卷。徐鹿卿曰:「應鈴經術 似兒寬。人以為名言。」
《牟子才傳》:「子才字存容,井研人。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有《存齋集》《內制》《外制》《四朝史槁》《奏議》《經筵講義》《口義》 《故事》《四尚》《易編》《春秋輪輻》。」
《趙汝談傳》:汝談字履常,淳熙進士,嘗從朱熹訂疑義 十數條,熹嗟異之。累遷崇政殿說書。因講《論語》而言 漢元帝恭儉無過,惟以剛不克改,明不能繹,優柔不 斷,而漢業遂衰。直學士院,以所注《易》進講。汝談天資 絕人,沉思高識,自少至老,無一日去書冊。其論《易》,以 為占者作書,堯、舜二典宜合為一,禹功只施于河洛, 《洪範》非箕子之作,《詩》不以《小序》為信,《禮記》雜出諸人 之手,《周禮》傅會女主之書,要亦卓絕特立之見。所著 有《易》《詩》《書》《論語》《孟子》《周禮》《禮記》《荀子》《莊子》《通鑑》《杜詩 注》。
《趙善湘傳》:「善湘字清臣,濮安懿王五世孫。慶元進士。 淳祐二年,帝手詔求所解《春秋》,進觀文殿學士。所著 有《周易約說》八卷,《周易或問》四卷,《周易續問》八卷,《周 易指要》四卷,《學易補過》六卷,《洪範統論》一卷,《中庸約 說》一卷,《大學解》十卷,《論語大意》十卷,《孟子解》十四卷, 《老子解》十卷,《春秋三傳通議》三十卷,詩詞雜著三十」 五卷。
《趙與懽傳》:「與懽字悅道,懿王八世孫。嘉定進士,累遷 資政殿學士,進《春秋》解,升大學士、開府儀同三司。乞 致仕,不允,賜《泰卦詩》《忠邪辨》,手注《六經》及《仁皇訓典 詳釋》,又有《高宗寶訓要釋》、奏議、詩文百卷。」
《董槐傳》:「槐字庭植,定遠人,少喜言兵,讀孫武曹操之 書,嘆曰:『使吾得用,將汛掃中土,以還天子』。」嘉定進士, 封許國公。一夕天大雨,烈風雷電,槐起衣冠而坐,為 諸生說《兌》《謙》二卦,問夜如何,諸生以夜中對,遂薨。 《馬廷鸞傳》:廷鸞字翔仲,樂平人。淳祐進士,歷右丞相。 所著《六經集傳》《語孟會編》《楚辭補記》《洙泗裔編》《續莊 筆記》、「張氏」、祝氏《皇極觀物外篇》諸書。
《危稹傳》:「稹字逢吉,臨川人。淳熙進士,知漳州。作龍江 書院,橫經自講,人用歆動。所著有《巽齋集》,諸經有講 義集解,諸魏晉唐詩文皆有編輯。又集先賢奏議曰 王府」,曰「藥山。」
《江萬里傳》:「萬里字子遠,都昌人。度宗在講筵,每問經 史疑義及古人姓名,賈似道不能對,萬里常從旁代 對。時王夫人頗知書,帝語夫人,以為笑。」
《文天祥傳》:「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水人。年二十,舉 進士,對策集英殿。時理宗在位久,以法天不息為對。
其言萬餘,不為槁,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至元十九年,召入,諭之曰:『汝何願』?對曰:『天祥受 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一死足矣』。」南鄉拜而死。 其衣帶中有贊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 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媿。 《曾從龍傳》:從龍字君錫,擢進士第一,嘉定七年,知貢 舉疏:「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 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異時謀王 斷國,皆繇此其選。比來循習成風,學不務根柢,辭不 尚體要,涉獵未精,議論疏陋,綴緝雖繁,氣象萎薾。願 下臣此章,風厲中外,澄源正本,莫甚於斯。」詔從之。 應傳㒡,字之道,慶元府昌國人。試南省第一,舉進 士,歷祕書郎。帝問藏書,㒡請訪先儒解經注史,因及 程迥、張根所著書,皆有益世教,帝善之。
《姚希得傳》。「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人。嘉定進士, 待次三年,朝夕討論六經諸子百家之言。」
《陳宗禮傳》:「宗禮字立之,舉進士。度宗即位,兼侍講,以 詩進講,因奏帝王舉動,無微不顯,古人所以貴於慎 獨也。」擢禮部侍郎。著有《寄懷裴槁》《曲轅散木集》《兩朝 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辨》《經史管見》《人物論》諸書。 《陳仲微傳》:「仲微字致廣,瑞州高安人。嘉泰二年進士。 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書。涵飫六經,精研理致,於 諸《子百家》、天文、地理、醫藥、卜筮、釋老之學」,靡不搜獵 云。
《徐鹿卿傳》:「鹿卿字德夫,豐城人。博通經史,調南安軍 教授。張九成嘗以直道謫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諸學 以訓。先是周敦頤、程顥、程頤皆講學是邦,鹿卿申其 教,由是理義之學復明。進華文閣待制。所著有《泉谷 文集》、奏議、講義、《鹽楮議政槁》,歷官《對越集》,手編《漢唐 文類》《文苑菁華》。」
《馮去非傳》:「去非,都昌人,父椅,字儀之,家居授徒,所注 《易》《書》《詩》《語》《孟》《太極西銘》,輯說《孝經章句》,《喪禮小學》,《孔 子弟子傳》,《讀史記》及詩文志錄,合二百餘卷。」
《危昭德傳》:「昭德,昭武人,寶祐進士,在經筵,以《易》《春秋》 《大學衍義》進講,反覆規正者甚多,所著《春山文集》。」 《謝枋得傳》:「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陽人也。為人豪爽,每 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
《循吏傳》:「韓晉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為童子時,日誦 書數千言。長以五經中第,歷兵部侍郎。」
《道學傳》:「周惇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尚友千古,博學 力行,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又著 《通書》數十篇,發明太極之蘊。序者謂其言約而道大, 文質而義精,得孔孟之本原,大有功於學者也。掾南 安時,程珦通判軍事,使二子顥,頤往受業焉。敦頤每 令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二程之學源流乎此矣。」〈道學
《諸儒全傳》俱載《學行典》,此特紀其著書大略。
〉程顥字伯淳。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惇頤論 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汎濫於諸家,出 入於老、釋,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秦漢以來,未有臻 斯理者。」
程頤字正叔。於書無所不讀,其學本於誠,以《大學》《語》 《孟》《中庸》為標指,而達乎六經,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 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以 為諸儒倡。
張載,字子厚,長安人。少喜談兵,范仲淹勸讀《中庸》,載 讀其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說,知 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 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其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 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喪祭葬,率用 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禮。又論井田、發斂、學校之法,皆 欲條理成書,使可舉而措諸事業。著書號《正蒙》,又作 《西銘》,學者至今尊其書。
邵雍字堯夫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 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著書十餘萬言行于 世曰:「《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漁樵問對。」詩曰:「伊川擊 壤集。」
楊時字中立潛心經史,歷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優游 林泉,以著書講學為事。
羅從彥字仲素。嘗采祖宗故事為《遵堯錄》,靖康中,擬 獻闕下,會國難不果。其論士行曰:「周、孔之心使人明 道。三代人才得周、孔之心而明道者多。漢唐以經術 古文相尚而失周、孔之心,故經術自董生、公孫弘倡 之,古文自韓愈、柳宗元啟之,於是明道者寡。」
李侗,字愿中。聞羅從彥得《河》《洛》之學,從之累年,於天 下之理該攝洞貫,以次融釋,各有條序。其言曰:「讀書 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則凡聖賢 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進矣。若直求之文字 以資誦說,其不為玩物喪志者幾希。」
朱熹,字元晦,嘗謂「聖賢道統之傳散在方冊,聖賢之 旨不明,而道統之傳始晦。」於是竭其精力以研窮聖 賢之經訓。所著書有《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註》《太極圖》《通書》《西 銘解》《楚辭集註辨證》《韓文考異》。所編次有《論孟集義》 《孟子指要》《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鑑綱目》《宋 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 錄》,皆行於世。熹歿,朝廷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 於學官。又有《儀禮經傳通解》,未脫槁,亦在學官。平生 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 黃榦字直卿,受業朱熹,熹病革,所著書授榦。榦知漢 陽軍,即郡治後鳳栖山為屋館四方士,立周、程、游、朱 四先生祠。知安慶府,日以五鼓坐堂治府事,晚入書 院講論經史。除大理丞,不拜,遂歸里。弟子日盛,編《禮》, 著書日不暇給,夜與之講論經史,亹亹不倦。有經解、 文集行於世。
張洽字元德。從朱熹學,自六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 歸,至于諸史、百家、山經地志、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 讀。嘗取《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 神將通之」之語,心為窮理之要。所著書有《春秋集注》 《春秋集傳》《左氏蒙求》《續通鑑長編》《事略》《歷代郡縣地 里沿革表》、文集。
陳淳字安卿。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熹曰:「凡閱義 理,必窮其原,如為人父何故止於慈,為人子何故止 於孝,其他可類推也。」淳聞而為學益力,無書不讀,無 物不格,日積月累,義理貫通,洞見條緒。所著有《語》《孟》 《大學》《中庸口義》《字義詳講》《禮》《詩》《女學》等書。門人錄其 語,號《筠谷瀨口》《金山所聞》。
《儒林傳》:邢昺擢《九經》及第。咸平二年,受詔與杜鎬、舒 雅、孫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 春秋傳》《孝經》《論語》《爾雅義疏》。及成,並加階勳。景德二 年,上幸國子監閱庫書,問昺經版幾何,昺曰:「國初不 及四千,今十餘萬,經、傳、正義皆具。臣少從師業儒時, 經句有疏者,百無一二,蓋力不能傳寫。今板本大備, 庶士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曰:「國家雖 尚儒術,非四方無事,何以及此。」〈儒林全傳俱載經學部此亦紀其大略〉 孫奭,字宗古。《九經》及第,為國子監直講。太宗幸國子 監,召奭講書,嗟歎久之。仁宗即位,每講讀至前世亂 君亡國,必反覆規諷。仁宗意或不在書,奭則拱默以 俟,帝為竦然改聽。奭常掇《五經》切於治道者,為《經典 徽言》五十卷,又撰《崇祀錄》《樂記圖》《五經節解》《五服制 度》。常奉詔與邢昺、杜鎬校定諸經正義,《莊子》《爾雅釋 文》,考正《尚書》《論語》《孝經》《爾雅》謬誤及律音義。
王昭素博通九經兼究莊老尤精詩易。
孔維《九經》及第,歷國子祭酒。淳化初,嘗受詔與學官 校定《五經疏義》,刻板行。疾革,遺表以《五經疏》未畢為 恨。
孔宜子延世,至道三年召赴闕,以為曲阜令,襲封文 宣公,賜太廟御書印、《九經》。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又遣 使賜太宗御書及《九經》書疏、《三史》,藏于廟。
崔頌判國子監太祖每臨幸國學召頌與語因及經 義應答無滯。
尹拙,梁貞明五年舉三史。周顯德初,拜國子祭酒,與 張昭及田敏同詳定經典釋文。宋初,遷祕書監。 田敏,唐天成初詔與馬鎬等同校《九經》。開寶四年卒, 年九十二。敏雖篤于經學,亦好為穿鑿,所校《九經》頗 以獨見自任。
辛文悅以《五經》教授太祖幼時從其肄業。
李覺太平興國五年舉九經,歷祕書丞。太宗以孔穎 達《五經正義》刊板,詔孔維與覺等校定。淳化初,上以 經書板本有田敏,輒刪去數字,命覺與孔維詳校。 崔頤正與弟偓、佺並舉進士,明經術。雍熙中,為國學 直講。判監李至上言:「本監先校定諸經注疏,其間文 字訛謬尚多,深慮未副仁君好古誨人之意。」蓋前所 遣「官,多專經之士,或通《春秋》者未習《禮記》,或習《周易》 者不通《尚書》,至於旁引經史,皆非素所傳習,以是之 故,未得周詳。伏見國子博士杜鎬、直講崔頤正、孫奭, 皆苦心彊學,博貫九經,問義質疑,有所依據。望令重 加刊正,冀除舛謬。」從之。咸平初,又有學究劉可名言 諸經板本多舛誤,真宗命擢官詳正,因訪達經義者 至,方參知政事,以頤正對。
崔偓佺國子監直講日於崇文院候對嘗撰《帝王年 鑑》十卷。
李之才師河南穆修,源流最遠。其圖書象數變通之 妙,秦漢以來鮮有知者。
胡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隱几聽之不少 輟著「《漢春秋》《五代史》《將帥要略》《演聖通論》《唐乘家傳》 三百餘卷。」
劉顏好古學採漢唐奏議為「輔弼名對馮元等上其 書著《儒術通要》《經濟樞言》復數十篇。」
孫復退居泰山,范仲淹、富弼皆言復有經術,宜在朝 廷。除祕書省校書郎,歷中丞。復既病,韓琦言於仁宗, 選書吏,給紙筆,命其門人祖無擇就復家得書十五 萬言,錄藏祕閣,官其一子劉羲叟精筭術,兼通《大衍》諸曆,及修《唐史》,令專修《律 曆》《天文》《五行志》。歷崇文院檢討,著《十三代史志》《劉氏 輯曆》《春秋》《災異》諸書。
何涉。讀書晝夜刻苦,汎覽博古,上自六經、諸子百家, 旁及山經地志、醫卜之術,無所不學,一過不復再讀, 而終身不忘。人問書傳中事,必指卷第冊葉所在,驗 之,果然。著有《治道中術》《春秋本旨》《廬江集》七十卷。 周堯卿為學不專於傳注,長於毛、鄭《詩》及《左氏春秋》。 讀莊周、孟子之書,曰:「周善言理,未至於窮理;孟善言 性」,未至於盡性,有《詩》《春秋說》各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王當幼好學,博覽,所取惟王佐大略,著《春秋列國名 臣傳》,人競傳之。當於經學尤邃,《易》與《春秋》,皆為之傳, 得聖人之旨居多。又有《經旨》三卷,《史論》十二卷,《兵書》 十二篇。
邵伯溫,徽宗即位,宣仁太后之謗,伯溫既辨之,又著 書名《辨誣》,有《河南集》《聞見錄》《皇極系述》《辨誣》《辨惑》《皇 極經世序》《觀物內外篇解》近百卷。
洪興祖好古博學,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著「《老莊 本旨》《周易通義》《繫辭要旨》《古文孝經序贊》《離騷》《楚詞 考異》。」
高閱,歷國子司業,時興太學,閌奏宜先經術。帝曰:「士 習詩賦已久,遽能使之通經乎?」閌曰:「先王設太學,惟 講經術而已。國初猶循唐制用詩賦,神宗始以經術 造士,遂罷詩賦。又慮不足以盡人才,乃設詞學一科。 今宜以經義為主,而加詩賦。」帝然之。閌於是條具以 聞。其法以《六經》《語》《孟》義為一場,詩賦次之,子史論又 次之,《時務策》又次之,太學課試及郡國科舉盡以此 為法。
程大昌篤學,於古今事靡不考究。有「《禹貢論》《易原雍 錄》《易老通言》《攷古編》《演繁露》《北邊備對》」行於世。 林光朝專心聖賢踐履之學,通六經,貫百氏。
呂祖謙為著作郎。先是,書肆有書曰《聖宋文海》,孝宗 命祖謙斷自中興以前,崇雅黜浮,類為百五十卷,上 之,賜名《皇朝文鑑》。祖謙學以關、洛為宗,而旁稽載籍, 不見涯涘。修《讀詩記》《大事記》,皆未成書。考定《古周易》 《書說》《閫範》《官箴》《辨志錄》《歐陽公本末》,皆行於世。 蔡元定父發,博覽群書,號「牧堂老人。」以程氏《語錄》、邵 氏《經世》、張氏《正蒙》授元定曰:「此孔、孟正脈也。」元定深 涵其義,聞朱熹名,往師之。於書無所不讀,於事無所 不究,義理洞見大原,下至圖書禮樂制度,無不精妙。 古書奇辭奧義,人所不能曉者,一過目輒解。熹嘗曰: 「人讀《易》書難,季通讀難書易。」熹疏釋《四書》,及為《易》《詩 傳》《通鑑綱目》,皆與元定往復參訂,《啟蒙》一書,則屬元 定起槁。所著書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原辨》《皇 極經世》《太元潛虛指要》《洪範解》《八陣圖說》,熹為之序。 子淵、沉,淵有《周易訓解》。沉字仲默,少從朱熹游,熹晚 欲著書,傳未及為,遂以屬沉。《洪範》之數。學者久失其 傳,元定獨心得之,然未及論著,曰:「成吾書者,沉也。」沉 受父師之託,沉潛反覆者數十年,然後成書。
陸九齡「肆力于學,繙閱百家晝夜不倦,悉通陰陽星 曆五行卜筮之說。」
陳傅良「為學,自三代秦漢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 必稽於極而後已。」
胡安國著《春秋傳》,書成,高宗謂「深得聖人之旨」,有文 集十五卷,《通鑑舉要補遺》一百卷。
子寅,安國弟之子也。少桀黠,父閉之空閣,安國置書 數千卷於其上,寅悉成誦,不遺一卷。
次子宏,著書曰《知言》。張栻謂其「言約義精,道學之樞 要,制治之蓍龜也。」
鄭樵好著書,遊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 留,讀盡乃去。初為經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 木方書之學,皆有論辨,紹興十九年上之,詔藏祕府。 召對,給札抄。所著《通志》,書成,入為樞密院編修官,求 入祕書省繙閱書籍,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進 樵同郡林霆,博學深象數,與樵為金石交。聚書數千 卷,皆自校讎。謂子孫曰:「吾為汝曹獲良產矣。」
程迥所著有「《古易考》《古易章句》《古占法》《易傳外編》《春 秋傳顯微例目》《論語傳》《孟子章句》《文史評》《經史說》諸 論辨、《太元補贊》《戶口田制》《貢賦書》《乾道振濟錄》《醫經 正本》《書條具》《乾道新書》《度量權》《三器圖義》《四聲韻》《淳 熙雜志》《南齊小集》。」
劉清之博極書傳,所著有「《曾子內外雜篇》《訓蒙新書》 《外書》《戒子通錄》《墨莊總錄》《祭儀時令書》,《續說苑》《文集》 《農書》。」
真德秀修《讀書記》,以《大學衍義》進,進資政殿學士。所 著有《西山甲乙槁》《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 《翰林詞草四六》《獻忠集》《江東捄荒錄》《清源雜志》《星河 雜志》。
魏了翁。著《九經要義》百卷,訂定精密,先儒所未有。又 著有《鶴山集》《周易集義》《易舉隅》《周禮井田圖說》《古今 考》《經史雜抄》《師友雅言王柏年踰三十,始勇於求道,於《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通鑑綱目》,標注點校,尢為精密。所著有《讀易記》《涵古 易說》《大象衍義》《涵古圖書》《讀書記》《書疑》《詩辨說》《讀春 秋記》《論語衍義》《太極衍義》《伊洛精義》,《研幾圖》,《書經章 句》,《論語通旨》,《孟子通旨》,《書附傳》,《左氏正傳》,《續國語》,《閫 學之書》,《文章復古》,《文章續古》,《濂洛文統》,《凝道志》,《朱子 指要》,「《詩可言》,《天文考》,《地理考》,《墨林考》,《大爾雅》,《六義》,《字 原》,《正始之音》,《帝王曆數》,《江右淵源》」,《伊洛精義》,《雜志》,《周 子發遺三昧》,《文章指南》,《朝華集》,《紫陽詩類》,《家乘文集》。 徐夢莘幼慧耽嗜經史,下至稗官小說,寓目成誦,為 《三朝北盟會編》三百五十卷。所著有《集補》,有《會錄》,有 《讀書記》《志集》《醫錄》《集僊錄》,皆以儒學冠之。
弟得之,著《左氏國紀》《史記年紀》作《具敝篋筆略》《鼓吹 詞》《郴江志》。
李心傳。所著有《高宗繫年錄》二百卷,《學易篇》五卷,《誦 詩訓》五卷,《春秋考》十三卷,《禮辨》二十三卷,《讀史考》十 二卷,《舊聞證誤》十五卷,《朝野雜記》四十卷,《道命錄》五 卷,《西陲泰定錄》九十卷,《辨南遷錄》一卷,詩文一百卷。 王應麟九歲通六經,著有《深寧集》一百卷,《玉堂類槁》 二十二卷,《掖垣類槁》二十二卷,《詩攷》五卷,《詩地理攷》 「五卷,《漢藝文志攷證》十卷,《通鑑地理攷》一百卷,《通鑑 地理通釋》十六卷,《通鑑答問》四卷,《困學紀聞》二十卷, 《蒙訓》七十卷,《集解踐祚篇,補注急就篇》六卷,《補注王 會篇》」,《小學紺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詞學指南》四卷,《詞 學題苑》四十卷,《筆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漢制 攷》四卷,《六經天文編》六卷,《小學諷詠》四卷
黃震補刻《六經儀禮》,著《日抄》一百卷
《文苑傳》:「宋白字太素,大名人。歷翰林學士。雍熙中,召 白與李昉集諸文士纂《文苑英華》一千卷。白聚書數 萬卷,圖畫亦多奇古者。嘗類故事千餘門,號《建章集》。 唐賢編集遺落者,白多纘綴之,有集百卷。」
朱昂,字舉之。時朱遵度好讀書,人號之謂「朱萬卷」,目 昂為「小萬卷。」真宗即位,判史館。詔編次三館祕閣書 籍,昂前後所得,奉賜以三之一。購奇書,以諷誦為樂, 著《資理論》三卷上之,詔以其書付史館。
趙鄰幾,字亞之,須城人。舉進士,歷補闕、知制誥。常欲 追補唐武宗以來實錄,疾革,唯以書未成為恨。至淳 化中,太宗遣直史館錢熙往取其書,得鄰幾所補《會 昌以來日曆》二十六卷及文集三十四卷,所著《鯫子》 一卷、《六帝年略》一卷、史氏《懋官志》五卷,并他書五十 餘卷來上,皆塗竄之筆也。詔賜其家錢十萬。
高頔,字子奇,開封雍丘人。清泰中舉進士,雍熙二年 拜補闕致仕。頔有清節,力學強記,手寫書千餘卷。 吳淑,字正儀,丹陽人。預修《太平御覽》《廣記》《文苑英華》, 太宗賞其學問優博,有集十卷,撰《說文五義》三卷,又 著《江淮異人錄》三卷、《祕閣閑談》五卷。
盧稹,字叔微,杭州人。端拱初登進士,嘗著「《五帝皇極 志》《孺子問》《冀聖書》」數十篇。
許洞,字洞天,吳縣人。折節勵學,尤精《左氏傳》。咸平進 士,有集一百卷,又著《春秋釋幽》五卷,《演元》十卷。 徐鉉字鼎臣,廣陵人,嘗受詔與句中正、葛湍、王惟恭 等同校《說文》。弟鍇,著《通釋》四十篇,通釋五音凡十卷, 鉉親為之篆,鏤板以行于世。鉉有文集三十卷,《質疑 論》若干卷,所著《稽神錄》,多出于蒯亮。鍇所著則有文 集、《家傳》《方輿記》、「《古今國典》《賦苑》《歲時廣記》」云。
句。中正字坦然,益州華陽人。舉進士及第,被詔詳定 篇韻,與徐鉉校定《說文》,模印頒行。太宗覽之嘉賞。又 命與著作佐郎吳鉉同撰定《雍熙廣韻》。中正先以門 類上,《廣韻》成,凡一百卷。中正喜藏書,家無餘財。 曾致堯,字正臣,南豐人。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戶部 郎中。致堯頗好纂錄,所著有《僊鳧羽翼》三十卷、《廣中 台志》八十卷、《清邊前要》三十卷、《西陲要紀》十卷、《為臣 要紀》一十五篇。
姚鉉,字寶之,合肥人。太平興國進士,歷京東轉運,徙 兩浙,貶連州文學,移岳州,又移舒州,授本州團練副 使。鉉藏書至多,頗有異本。兩浙課吏寫書,雖被竄斥, 猶傭夫荷擔以自隨。有集二十卷,又采唐人文章,纂 為百卷,目曰《文粹》。卒後,子嗣復以其書上獻,詔藏內 府。
路振,字子發,祁陽人。大中祥符使契丹,撰《乘軺錄》以 獻。有集二十卷。又嘗采五代末九國君臣行事作《世 家列傳》,書未成而卒。
崔遵度,字堅白,江陵人,徙淄川。七歲授經於叔父憲。 嘗以《春秋》編年、史、漢紀傳之例問於憲,憲曰:「此兒他 日成令名矣。」舉進士,景德初,直史館。大中祥符九年, 仁宗以壽春郡王開府,遵度與張士遜並為王友。王 讀《孝經》徹章,復以御詩賜之。國史成,拜吏部員外郎。 喜讀《易》,嘗曰:「意有疑則彈琴辨其數,筮《易》觀其象,無 不究也。」有集二十卷。
梅堯臣,字聖俞,宣城人。仁宗有事郊廟,堯臣預祭,輒 獻歌詩,又嘗上書言兵。注《孫子》十三篇,撰《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江休復,字鄰幾,陳留人。少博學彊覽。進士起家,騎驢 之官,每據鞍讀書,至迷失道。遷殿中丞,獻其所著書, 召試為集賢校理。嘗著《神告》一篇,《唐宜鑑》十五卷,《春 秋世論》三十卷,文集二十卷。
蘇洵,字明允,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舉進士, 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 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歐陽修上其 所著書二十二篇,乃以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 項城令姚闢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有文 集二十卷,《諡法》三卷。
賀鑄,字方回,衛州人。博學強記,通判泗州。家藏書萬 餘卷,手自校讎,無一字誤。有《慶湖遺老集》二十卷。 黃伯思字長睿,邵武人,好古文奇字。初,淳化中博求 古法書,待詔王著《續正法帖》,伯思病其乖偽龐雜,考 引載籍,咸有依據,作《刊誤》二卷。除詳定九域圖志所 編修官,兼六典檢閱文字。以修書恩遷祕書郎,縱觀 冊府藏書,至忘寢食,自「六經」及歷代史書、諸子百家, 天官地理、律曆卜筮之說,無不精詣。凡詔講明前世 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贋,以素學與聞議論,發明 居多,館閣諸公自以為不及也。有文集五十卷,《翼騷》 一卷,《東觀餘論》三卷。
黃庭堅,字魯直,分寧人。幼警悟。舅李常過其家,取架 上書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
秦觀,字少游,一字太虛,揚州高郵人。登第,除太學博 士,校正祕書省書籍,遷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張耒,字文潛,淮陰人。第進士,歷太常少卿。嘗者論云: 自《六經》以下,至於諸子百氏,騷人辨士,論述大扺,皆 將以為寓理之具也。故學文之端,急於明理,如知文 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
劉恕,字道源,筠州人。少穎悟,書過目即成誦。八歲時, 坐客有言孔子無兄弟者,恕應聲曰:「以其兄之子妻 之。」一坐驚異。年十三,欲應制科,從人假《漢》《唐書》,閱月 皆歸之。詣丞相晏殊,使講《春秋》,殊親帥官屬以聽。未 冠,舉進士。時有詔能講經義者別奏名,恕以《春秋》《禮 記》對,先列注疏,方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 十問,所對皆然,擢為第一。國子試講經,復第一。篤好 史學,自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傳之外,至私 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鉅微之事,如指諸 掌。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鑑》,英宗令自擇館閣英才共 修之,光對曰:「專精史學,惟劉恕耳。」即召為局僚,遇史 事紛錯難治者,輒以委恕。恕於魏、晉以後事,考證差 謬,最為精詳,官至祕書丞。恕為學,自曆數地理、官職、 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牘,皆取以審證。求書,不遠數百 里,身就之讀且抄,殆忘寢食。偕司馬光游萬安山,道 旁有碑,讀之乃五代列將,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 行事始終,歸驗舊史,信然。宋次道家多書,恕枉道借 覽,次道日具饌為主人禮,恕曰:「此非吾所為來也,殊 廢吾事。」悉去之。獨閉閤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 書而去,目為之翳。著《五代十國紀年》,以擬《十六國春 秋》。又采太古以來至周威烈王時事,《史記》《左氏》所不 載者,為《通鑑外紀》。
王無咎,字補之,建昌南城人。第進士,好書力學,寒暑 行役不暫釋。至京師,士大夫多從之遊,有「《卜鄰》以考 經質疑」者。然與人寡合,常閉門著書。詔為國子直講, 命未下而卒。
呂南公,字次儒,建昌南城人。於書無所不讀,於文不 肯綴緝陳言。熙寧中,士方推崇馬融、王肅、許慎之業, 剽掠補拆,臨摹之藝大行。南公不能逐時好,一試禮 部不偶,退築室灌園,益著書,且借史筆以褒貶美惡, 遂以「袞斧」名所居齋。曾肇上疏稱其讀書為文,不事 俗學,欲命以官而卒。遺文曰《灌園先生集》,傳於世。 朱長文,字伯原,吳人。舉乙科,不肯試吏,築室樂圃坊, 著書閱古,吳人化其賢。元祐中,召為祕書省正字。有 文三百卷,《六經》皆為辨說。又著《琴史》。
汪藻,字彥章,饒州德興人。進士第,除《九域圖志》所編 修官。紹興二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乞為日曆, 制可。八年,上所修書六百六十五卷。藻博極群書,老 不釋手。
葛勝仲,字魯卿,丹陽人。紹聖進士,歷太常卿。宋自建 隆至治平所行典禮,歐陽修嘗裒為書,凡百篇,號《太 常因革禮》,詔勝仲續之,增為三百卷。詔藏太常。建東 宮,兼諭德,為《仁》《孝》、學三論,獻之太子。復採春秋、戰國 以來歷代太子善惡成敗之跡,日進數事。
《忠義傳》:「鄭驤字潛翁,玉山人,元符進士,為熙河蘭廓 路經略司屬官,歷京兆府等路提舉常平,驤按格為 《常平總目》十卷。金人至城下,驤赴井死。驤在熙河,嘗 摭熙寧迄政和攻取建置之跡為《拓邊錄》十卷,兵將 蕃漢雜事為《別錄》八十卷,圖畫西蕃、西夏、回鶻、盧甘 諸國人物圖書為《河隴人物志》十卷,序贊普迄溪巴」 溫堇氈世族為蕃《譜系》十卷《孝義傳》:「胡仲堯,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數百口。構 學舍於華林山別墅,聚書萬卷,設廚廩以延四方游 學之士。雍熙二年,詔旌其門。」
《隱逸傳》:「戚同文,宋之楚丘人。世為儒,幼孤,勤勵讀書, 累年不解帶。有《孟諸集》二十卷。大中祥符二年,府民 曹誠即同文舊居旁造舍百餘區,聚書數千卷,延生 徒講習甚盛。詔賜額為本府書院。」
楊慤,虞城人。力學勤志,不求聞達,好學強記經籍,一 見即能默寫。
陳摶,字圖南,亳州真源人。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 誦,悉無遺忘。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陽人。性不喜浮圖氏,嘗裂佛經 以製帷帳。所著《蒙書》十卷及《嗣禹說表》《孟子上下篇》 《太一祠錄》,人頗稱之。淳化三年,陝西轉運言其材,詔 使召之,其母盡取其筆硯焚之。咸平四年,詔赴闕,不 起。明年,授左司諫、直昭文館。屢得召對。上曰:「放每所 詢問,皆據經以對,頗多裨益,朕優待之,蓋以激浮競」 也。三年,告歸終南,表求太宗御書及經史音疏,悉給 焉。
萬適,字縱之,宛丘人。不求仕進,專以著述為務,有《狂 簡集》百卷,《雅書》三卷,《志苑》三卷,《雍熙詩》二百首,《經籍 擿科討論》四十卷。
李瀆字長源洛陽人淳澹好古博覽經史家世多聚 書畫頗有奇妙。
黃晞,字景微,建安人。少通經,聚書數千卷,學者多從 之游,自號「贅隅子。」著《欷歔瑣微論》十卷,以謂「贅隅」者 枿物之名,欷歔者嘆聲,瑣微者述辭也。 周啟明,字昭回,其先金陵人,後占籍處州。啟明篤學, 藏書數千卷,多手自傳寫,而能口誦之。
鄧孝甫,字成之,臨川人。第進士,提點開封府河渠,坐 事去官,遂閉戶著書。所論述有「《卜世大寶》《龜》《伊周素 蘊》」、《義命》《雜著》《太平策要》等凡二百五十餘篇。
南安翁者,漳州陳元忠嘗過南安,投宿野人家,几案 間有文集散亂,視之皆經子也。陳叩之曰:「翁訓子讀 書乎?」曰:「種園為生耳。」問「藏書何用?」曰:「偶有之耳。」翌日, 大兒失稅當杖,小兒曰:「大人元係正郎,宣和間累典 州郡,守謝而釋之。」次日枉駕訪之,室已虛矣。
張舉,字子厚,常州人。登進士,不之官,閉戶讀書四十 年,手校數萬卷,無一字舛。窮經著書,至夜分不寐。詔 拜校書郎,竟不出。
劉愚字必明,龍游人。為安鄉縣令。邑有范仲淹讀書 地,為繪像立祠,興學,士競知勸。愚雅不樂仕進,遂致 仕,結廬城南,著書自適,《書》《禮》《語》《孟》皆有解。
《宦者傳》:「劉承規字大方,山陽人。咸平中,朱昂、杜鎬編 次館閣書籍,錢若水修《祖宗實錄》《冊府元龜》、國史及 編著校讎之事,承規悉典領之。頗好儒學,喜聚書,間 接文士,質訪故實。其有名于朝者,多見禮待。」
梁師成字守道慧黠習文法稍知書隸賈詳書藝局 領睿思殿文字外庫。
西蜀孟氏世家:「母守素,河中龍門人。父昭裔,偽蜀宰 相。昭裔好藏書,在成都,令門人句中正孫逢吉書。《文 選》《初學記》《白氏六帖》鏤板,守素齎至中朝,行于世。大 中祥符九年,子克勤上其板,補三班奉職。」
《吳越世家》:「錢惟治字和世,俶愛之,養為己子。幼好讀 書,家藏書帖圖書甚多。惟治好學,聚圖書萬餘卷,多 異本,慕皮、陸為詩,有集十卷,書跡多為人藏祕。」 錢昱字就之,忠獻王佐之長子。昱好學多聚書,喜吟 詠,多與中朝卿大夫唱酬。嘗與沙門贊寧談「竹事,迭 錄所紀,昱得百餘條,因集為《竹譜》三卷。」俄獻《太平興 國錄》。求換臺省官,令學士院召試制誥三篇,改祕書 監、判尚書都省。時新葺省署,昱撰記奏御,又嘗以鍾、 王墨跡八卷為獻,有詔褒美。昱善筆札,工尺牘,有集 二十卷。又有台州刺史仰之子昭序,字著明。好學,喜 聚書,書多親寫。
荊南高氏世家:「孫光憲字孟文,陵州貴州人。博通經 史,尤勤學,聚書數千卷,或自抄寫,孜孜讎校,老而不 廢。好著撰,自號葆光子。所著《荊臺集》三十卷,《鞏湖編 玩》三卷,《筆傭集》三卷,《橘齋集》二卷,《北夢瑣言》三十卷, 《蠶書》二卷。又撰《續通歷紀》,事頗失實。太平興國初,詔 毀之。」
《高麗國傳》:太平興國二年,伷卒,弟治知國事。淳化四 年正月,治遣使白思柔貢方物,上言「願賜板本九經 書,用敦儒教。」許之。八年,遣郭元來貢。九年,辭還,賜經 史、曆日、聖惠方等。元又請錄國朝《登科記》及所賜御 詩以歸,從之。天禧五年,又表乞陰陽地理書、《聖惠方》 並賜之。哲宗立,遣使金上琦奉慰,林暨致賀,請市刑 法之書、《太平御覽》《開寶通禮》《文苑英華》。詔惟賜《文苑 英華》一書。元祐七年,遣黃宗慤來獻《黃帝鍼經》,請市 書甚眾。禮部尚書蘇軾言:「高麗入貢,無絲髮利而有 五害。今請諸書與收買金箔,皆宜勿許。」詔許買金箔。 然卒市《冊府元龜》以歸《渤海國傳》:咸平二年,溪州刺史彭奝然善隸書而不 通華言。問其風土,但書以對云:「國中有五經書及佛 經、《白居易集》七十卷,並得自中國。」其年代所記云:天 皇大寶三年,當長安元年,遣粟田真人入唐求書籍。 大中光啟、龍德及周廣順中,皆嘗遣僧至中國,《唐書》 及《五代史》失其傳,其國多有中國典籍,奝然之來,復 得《孝經》一卷,越王《孝經新義》第十五一卷,皆金縷紅 羅縹水晶為軸,《孝經》即鄭氏注者。「越王」者,乃唐太宗 子越王貞新義者,記室參軍任希古等撰也。二年,隨 台州寧海縣商人鄭仁德船歸其國。後數年,仁德還, 奝然遣其弟子奉表來謝,貢佛經、《上藤佐理手書》二 卷及《進奉物數》一卷、《表狀》一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