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志/疆域/風潮

建革 臺灣通志
疆域:風潮
傳聞為蔣師轍薛紹元
物產


  其風信:歲正月十日、二十一日,為大將軍降日;逢大殺,午後有風,無風則雨。二月三日、十七日、二十一日,午後有大風雨。三月九日、十二日、二十四日,有大風雨。四月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午時有大風雨。五月十日、十一日、十九日申酉時,有大風雨。六月十九日、二十七日卯辰時,有大風雨。七月七日、九日、十五日、十七日,有大風雨。八月三日、八日、十七日、二十七日,有大風雨。九月十一日、十五日、十七日、十九日,有惡風雨。十月十五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七日,府君朝上帝,卯時有大風雨。十一月一日、三日、十九日,有大風雨。十二月二日、三日、五日、六日、十二日、二十八日,有大狂風東西洋考

  正月三日、四日、九日、十三日、十五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二月二日、七日、八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五日。三月三日、七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八日。四月一日、八日、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五月一日、五日、七日、十三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九日。六月六日、十二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七月七日、八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一日。八月一日、四日、五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一日。九月九日、十六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七日。十月五日、六日、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十一月十四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十二月八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謂之風暴日稗海紀遊

  正月三日、八日、十一日、二十五日、晦日,謂之龍會日。二月三日、九日、十二日,謂之龍神朝上帝日。三月三日、七日、二十七日,謂之龍神朝星辰日。四月八日、十二日、十七日,謂之龍神會太白日。五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九日,謂之天龍神王朝玉帝日。六月九日、二十九日,謂之地神龍王朝玉帝日。七月七日、九日、十五日、二十七日,謂之神殺交會日。八月三日、八日、二十七日,謂之龍王大會日。九月十一日、十五日、十九日,謂之龍神朝玉帝日。十月八日、十五日、二十七日,謂之東府君朝玉帝日,皆主風澎湖紀略

  地球周繞本軸,自西而東,而日在兩至圈之間攝令空氣,自東而西。其熱帶以南以北之濃空氣,帶入於熱帶淡空氣中,故赤道北有東北恆風,赤道南有東南恆風。其恆風南北之界,約共三十度,此界各季不同。當日距赤道最北時,其東北恆風之北界,在赤道北三十度;南界在赤道北十度。東北及東南兩恆風之間,為微風多雨之地。其東南恆風之北界,在赤道北四度,南界在赤道南二十度;當日距赤道最南時,其東北恆風之北界在赤道北二十度,南界在赤道北四度,兩恆風間亦為微風多雨之地。其東南恆風之北界,在赤道北二度;南界在赤道南三十度。是半年之中,其界移動十度,凡船至微風多雨之地,大約自南而北為順風,自北而南為逆風。凡船將進界時,每有忽起忽訖之暴風。凡恆風已畢,將改相反之風,為有犱風之時。凡有恆風處,遇大洲大島及日烘陸地,遙吸海氣;俱能改易方向,變為無定。

  犱風為加熱之空氣,周繞一中心;其中心之行,向西每時十二里或三十里凡言里,皆即天度之一分。其犱風之外徑一百里,或三百里。近中心處,風力甚勁;外周則力減,故行海者須避出外周。

  凡船行有犱風處,須常察風雨表。若表內忽落至二十九寸半,又見天色漸黑,帶淡藍色,知船入犱風周內。此時距中心約一百五十里。又漸落至二十九寸又十之二,知船已更近中心約距百里。及落至二十八寸又十之四,知距中心約五十里。及至二十八寸,知距中心約三十里。及近中心處,大約落至二十七寸。

  凡船在赤道北,覺已入犱風外周,須急避犱風中心。法先背風而行,其中心距船,方向在船左。

  凡入犱風之西半周,為最險處。見風來自正北,即知中心在東。其移動向西,若不速離,必漸近於船。故須加力向東而行,令風從左來,即漂泊不行,俟風中心移過船之西北。

  凡犱風已離東北恆風之北界,其中心動移漸改向有東北。若此處遇正東風,即知船在中心之北,其中心漸近於船;應加力西北行五十里。及風從船左來,即漂泊其後,見東北風,知中心已在東南以上《行海要術

  舟人呼大風曰暴。按詩《邶風》:終風且暴。《》云:暴,疾也。《》云:大風疾起也。舊志暨鳳山各志以暴為報,失其義矣。《府志》作犱亦誤。犱乃海中災風,其至叵測。暴則每月有期,所傳名稱雖涉怪誕,而驗之多應。凡暴期將至,舟必泊澳;俟暴發後輒尾之而行,最便利,不為災。《府志》又云:犱之甚者為颱:犱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犱驟而禍輕,颱緩而禍久。考六書無颱字。所云颱者,乃土人見犱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常舞如篩,因曰風篩。謂犱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台曰篩,同台,加風作颱。諸書承誤,今刪之,按《音會》。海中大風曰犱,《投荒雜錄》云:嶺南諸郡,皆有犱風,以四面風皆至也。《南越志》:颶風具四面之風,常以五、六月發,永嘉人謂之風癡。陸放翁曰:嶺表有瘴母,初起圓黑,久漸廣,謂之犱母。韓文公赴江陵詩:犱起最可畏。注《嶺表錄異》云:嶺嶠夏秋雄風曰犱。又云:南海夏秋間,有雲物如虹,長六、七尺,見則犱風必發,故曰犱母。其犱一發,雞犬不寧;並從具,音啲。韻箋引楊升庵說:颶作犱,音貝。佛經云:風虹如貝。柳柳州詩:犱母偏驚估客船,補入《七隊》逸字中。又《六書》:故犱補妹切,海之災風也。俗書訛作颶。《正字通》復云:颶字即犱字之訛。又《藝林伐山》云:犱風之作,多在初秋。《南越志》亦云:犱母即孟婆,春秋間有暈如虹是也。又《李西涯》譏許氏從具,謂具四方之風,乃北人不知南人之候,誤以犱為颶耳!西涯博舉,必有所據,且閩、粵諸儒皆云犱風,今韻書多作犱鳳山志

  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犱,又甚者為颱。犱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發者為犱。五、六、七、八月發者為颱。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過洋以四、七、十月為穩。以四月少犱,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六月多颱,九月多九降,最忌;颱犱俱挾雨,九降多無雨而風。凡颱將至,則天邊有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土番識風草;草生無節,則一年無颱,一節則颱一次,多節則多次。犱之名以時而異:正月初四日曰接神犱,初九日曰玉皇犱,十三日曰關帝犱,二十九日曰烏狗犱。二月二日曰白鬚犱。三月三日曰上帝犱,十五日曰真人犱,二十三日曰馬祖犱。真人多風,馬祖多雨。巳上春三月共三十六犱,此其大者。四月八日曰佛子犱。五月五日曰屈原犱,十三日曰關帝犱。六月十二日曰彭祖犱,十八日曰彭婆犱,二十四日曰洗炊籠犱。七月十五日曰鬼犱。八月一日曰嵓君犱,十五日曰魁星犱。九月十六日曰張良犱,十九日曰觀音犱。十月十日曰水仙王犱,二十六日曰翁爹犱。十一月二十七日曰普菴犱。十二月二十四日曰送神犱,二十九日曰火盆犱。二十四日以後皆曰送年風香祖筆記

  內地之風,拔木發屋而止;臺則千石巨舟,往往吹上田诮。有時風愈烈,燥愈甚,風過草木皆焦,名麒麟暴,謂風中有火云東瀛識略。颱風乃天地之氣交逆,地鼓氣而海沸,天風烈而雨飄,故沉舟傾檣。若海不先沸,天風雖烈,海舟順風而馳,同抡鵬之徙耳!六月有雷則無颱。諺云:六月一雷止三颱,七月一雷止九颱。澎湖灣船澳有南風北風之別;時當南風、誤灣北風澳,時當北風、誤灣南風澳,則舟必壞。癸亥興師,正當盛夏南風大作之候,偽都督劉國軒戰船盡泊南風澳。我師到澎湖,誤泊北風澳。國軒得計謂:可不戰勝也。已而北風大作,我師舟楫無損,而偽敵連覆沒。因得乘風時進攻,克取澎湖海外紀略

  六月多主颱。海人謂:六月防初,七月防半;雖不盡然,有時而驗。九月自寒露至立冬,常乍晴乍陰,風雨不時,謂之九降,又曰九月烏澎湖紀略

  凡十二月二十四日有南風,則應來年有犱。如二十四日,則應四月。二十五日,則應五月。十九日,則應九月。俱不差爽澎湖紀略

  春夏風不勝帆,船小者速。春冬帆不勝風,船大者穩。春暴畏始,冬暴畏終。南風多間,北風少斷,以四、五、八、十等月為穩;最忌六、七、十二月。內地風每早西晚東,淡地則早東午西,名發海西,春夏時皆然淡水志

  諸書皆稱渡海以四、五、八、十月為穩;忌六、七、十二月。然癸亥平臺,辛丑復臺,皆以六月興師,過舟衽席而異常。災犱每在七、八月間;蓋海上風濤實難例定,惟當隨時審視雲日氣色,以卜行止。若夫舟制有利鈍,風行有遠近,雖連並發,而入港之先後難齊。且或同時遭風倏變,而此順彼逆,禍福不同者有數存焉 鳳山志

  滬尾之風,多內東外北;同時所發,而內外亙異。或云:東西山低而平,北山高而挺。關渡以內,風來自東;關渡以外,山擁於北;故反風也。或云:南山亦高,遇颱則皆北;北止回南,則皆南。且有南風颱者,未聞其忽南忽北。反風之說,不屬於山之高低也。然就颱而論,凡颱每四面以次第至,如北颱必轉而東、而南、而西,俗謂之烏腳。西南或二三日、五七日不等,不四轉不止。其風之暴,非山能擋。故南則俱南,北則俱北。若尋常之風,為力不烈,山之高挺或能與抗淡水志

  澎湖之風,與內地相反而適相宜者。考《臺灣舊志》云:「內地多早西晚東,惟澎、臺之風,則早東午西,名曰發海,四時皆然。臺灣船隻來澎,必得東風方可揚帆出鹿耳門。澎湖船隻往臺必得西風,纔可進港。設早西晚東,則來澎船隻過日中始能放洋。去臺船隻昏暮迫山皆不能進口矣。此風信有天造地設之奇也」澎湖志

  海船畏風,又甚畏無風。洋中風靜,水平如鏡,必寄椗駐舟,候風始行。蓋大海潮汐無瞬息停人處。舟上一望空明,連天無際,不覺其動,實有升降漲蝕之異。舟不下椗,則乘潮而北,隨汐而南,難定所向之何方矣鳳山志

  鳳山縣風港以南,更有山風善撲人,必數人攜手偕,如一人獨行,又不急復,必吹入海東瀛識略

  故其潮信:月一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巳,臺灣、苗栗、新竹、淡水辰,恆春、基隆卯,澎湖卯,宜蘭寅。二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巳,臺灣、苗栗、新竹、淡水辰,恆春、基隆卯,澎湖辰,宜蘭寅。三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午,臺灣、苗栗、新竹、淡水辰,恆春、基隆辰,澎湖辰,宜蘭卯。四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午,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巳,恆春、基隆辰,澎湖辰,宜蘭卯。五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午,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巳,恆春、基隆辰,澎湖巳,宜蘭卯。六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未,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巳,恆春、基隆辰,澎湖巳,宜蘭辰。七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未,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午,恆春、基隆巳,澎湖午,宜蘭辰。八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申,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午,恆春、基隆巳,澎湖午,宜蘭巳。九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申,臺灣、苗栗、新竹、淡水未,恆春、基隆午,澎湖午,宜蘭巳。十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申,臺灣、苗栗、新竹、淡水未,恆春、基隆午,澎湖未,宜蘭巳。十一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酉,臺灣、苗栗、新竹、淡水申,恆春、基隆未,澎湖未,宜蘭午。十二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酉,臺灣、苗栗、新竹、淡水申,恆春、基隆未,澎湖申,宜蘭午。十三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戌,臺灣、苗栗、新竹、淡水酉,恆春、基隆申,澎湖申,宜蘭未。十四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戌,臺灣、苗栗、新竹、淡水酉,恆春、基隆申,澎湖酉,宜蘭未。十五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戌,臺灣、苗栗、新竹、淡水酉,恆春、基隆申,澎湖酉,宜蘭未。十六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亥,臺灣、苗栗、新竹、淡水戌,恆春、基隆酉,澎湖酉,宜蘭申。十七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亥,臺灣、苗栗、新竹、淡水戌,恆春、基隆酉,澎湖戌,宜蘭申。十八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子,臺灣、苗栗、新竹、淡水戌,恆春、基隆戌,澎湖戌,宜蘭酉。十九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子,臺灣、苗栗、新竹、淡水亥,恆春、基隆戌,澎湖戌,宜蘭酉。二十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子、臺灣、苗栗、新竹、淡水亥,恆春、基隆戌,澎湖亥,宜蘭酉。二十一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丑,臺灣、苗栗、新竹、淡水亥,恆春、基隆戌,澎湖亥,宜蘭戌。二十二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丑,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子,恆春、基隆亥,澎湖子,宜蘭戌。二十三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寅,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子,恆春、基隆亥,澎湖子,宜蘭亥。二十四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寅,臺灣、苗栗、新竹、淡水丑,恆春、基隆子,澎湖子,宜蘭亥。二十五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寅,臺灣、苗栗、新竹、淡水丑,恆春、基隆子,澎湖丑,宜蘭亥。二十六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卯,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寅,恆春、基隆丑,澎湖丑,宜蘭子。二十七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卯,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寅,恆春、基隆丑,澎湖寅,宜蘭子。二十八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辰,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卯,恆春、基隆寅,澎湖寅,宜蘭丑。二十九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辰,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卯,恆春、基隆寅,澎湖卯,宜蘭丑。三十日,安平、鳳山、嘉義、雲林、彰化辰,臺灣、苗栗、新竹、淡水卯,恆春、基隆寅,澎湖卯,宜蘭丑。長於丑、寅、卯者,落於辰、巳、午;長於未、申、酉者,落於戌、亥、子。每長三時、每落三時,十二時而再潮,是之謂信鳳山志》、《淡水志》、《澎湖志

  格得石行此間潮汛漲落:甚高漲時,石行距水面十二尺;退盡時,石行略平水面。   大口港值朔望日,潮力甚大。

  威雷淺灘:此間近海岸,潮漲流行向北西北,每小時速率一里半至二里;潮退向南東南,惟各西門外潮退,向南偏西。

  冬西港間:朔望日潮漲於十一時二刻,約高三尺;淺亙以內,潮力順水道流行。最大速率每小時流行一里。淺亙以外,潮漲流行向北;而退向南。各處流行速率不一;近西沙灘間速於近臺灣府之淺澳。

  淡水港:朔望日潮漲於十一小時三刻,最大潮高十二尺,最小潮高七尺。道光二十七年九月間,朔望前五日,見潮漲向南西南,最大速率每小時一里半;共計流行速率三里半。又見潮退向東北,最大速率每小時三里;共計流行速率七里。漲約四小時,退約八小時。

  雞籠港:朔望日,潮漲於十小時二刻,高約三尺。港口處潮漲速率每小時流行一里。退向雞籠港東岸,並向近叢林島之石芭蕉島與陸岸間之窄水道內流行,速率甚疾。港口外潮漲向馬首舌,退向東南,順臺灣而行。

  小澳內,潮性流行無力,朔望日潮約漲於十小時,高三尺至四尺。小澳外,潮漲流行順海岸而向北東北,退向南西南,流行速率每小時一里。

  澎湖列島:潮行速而有力。

  馬公港間:朔望日潮漲於十小時二刻,大潮高九尺半,小潮高七尺。澎湖列島間:潮流最速,仍以順勢順逆而分緩疾。南恆風時,此間潮漲向北,每小時速率流行四里;惟退力稍緩,不及向南流行之速。凡行至此,除風力外,應核計潮漲落一次,約推船自行十七里。且此間多疾潮,旋流成大力疊浪以上《海道圖略

  臺灣潮候早澎湖三刻,澎湖潮候早廈門五刻廈門志

  潮乃日月相合之力,吸起地球之水;因月最近地,故吸力更大於日。幾如大浪湧起,隨月周繞地球,故可稱為潮浪。就月體視之,潮浪常不移動,如布帆受受凸起。設地球四周有水無陸,則潮浪自東至西周繞地球,永無阻滯。惟有大洲參錯,故潮流必循大洲邊而行,方向既變,遲速不一。總之,月自午某線,再至此午線,謂之太陰日;計二十四時四十九分。其間必有潮浪兩次。兩次之間為退盡之時,是每次漲退恆六時十二分。因月過午線每日遞遲,不及一時凡言時皆小時,故潮之遞遲亦如之。月在赤道,則南北半球之潮浪同高。在赤道北,則北半球較高。在赤道南,則南半球較高。若勻計一年各處潮浪,則赤道處最高,兩極處最低。

  日月吸水之力每不一致。論其常,先於各港口詳紀潮漲潮落時刻,則無論何日,可將朔望漲滿時刻加是日之月過午線時刻,即得是日漲滿時刻行海要術

  《類篇》云:「海濤早曰潮、夕曰汐,每日十二時分為兩潮;早潮三時盈,三時涸;汐亦然。此一日潮汐歷十二時而周也。然世人率曰早潮、晚潮而不曰汐」澎湖紀略

  潮分五節,朔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朝則夏辰、冬午、春秋巳;夕則夏戌、冬子、春秋亥:此之謂平。初四至初六、十九至二十一,朝則夏巳、冬未、春秋午;夕則夏亥、冬丑、春秋子:此之謂落。初七至初九、二十二至二十四,朝則夏寅、冬辰、春秋卯;夕則夏申、冬戌、春秋酉:此之謂敗。初十至十二、二十五至二十七,朝冬夏亦寅辰,春則巳;夕冬夏亦申戌,春則亥,此之謂起。十三至十五、二十八至三十,朝則夏卯、冬巳、春秋辰;夕則夏酉、冬亥、春秋戌:此之謂旺 淡水志

  每月初一、三十日,初二、三、四、五、六日,水醒。至初七平交,十五水又醒。至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水俱醒。二十一日,平如前。初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水退,二十三、四、五、六、七、八水俱退。水醒舟不可偏東,水退舟不可偏西。

  大月初七、十一、十七、二十三、三十日、小月初三、初七、十二、二十六日,謂之水痕日,忌行船裝載以上《東西洋考

  潮汐隨月乘除,晦朔前後月行差疾,故潮長大。望亦如此。月弦之際月行差遲,故潮之去來,合椣不盡。今海濱人以初一、十五,潮至日中滿。初八、二十三,潮在早暮滿。初十、二十五,暮則潮平。餘日以此推之,無不準;即其說也。又月臨卯酉,則水漲東西;月臨子午,則水平南北。今海濱人以月初上而潮生,月中天而潮平,月落則汐而復長;即其說也。要之東與西對,東海月臨酉而潮平,言酉則卯如之;南與北對,南海月加午而潮平,言午則子如之,亦不外乎水月之相應也。至於晝潮大於春夏,夜潮大於秋冬,潮極漲常在春秋之中,濤極大常在朔望之後,則天地之常數,四海皆然也鳳山志

  余襄公安道云:「陽鐩取火於日,陰鑑取水於月」。各從其類。潮有漲退,海非增減;月之所臨,水往從之。畫夜之運,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太陰西沒,常緩於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緩其期,率亦如此,自朔至望,常緩一夜潮;自望至晦,常緩一晝潮彰化志

  臺地屬東南,月常早上。十七、八之夜。月值初昏,即臨卯酉;故潮長退視同安金、廈亦較早。同安金、廈初一、十六潮長子午,而退卯酉;初八、二十三潮長卯酉,而退子午。臺則初一、十六潮長巳亥,而退寅申;初八、二十三潮長寅申,而退巳亥。所差竟至一時。半線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與澎湖同。半線以上,潮流過南,汐流過北。或云:自鹿耳門至打鼓港,潮汐較內地早四刻,水長五、六尺;打鼓至琅嶠,汐較內地早一時,水只三四尺。自三林港北至淡水,潮汐與內地同,水丈餘臺海使槎錄

  臺南、臺北以半線為界,潮汐不同。半線以南,潮流過北、汐流過南;半線以北,潮流過南、汐流過北。緣澎湖一島,與臺地脈毘連,中有礁線;故操舟者船身稍重,不敢由淡沿邊直達郡城,而潮汐亦因之異流,理或然耶淡水志

  恆春、基隆潮汐較省會為早,蓋地偏東,月常早上。或謂臺海潮長,一從南路之琅嶠入,一從北路之基隆入,兩潮會於牛罵。然則早晚亦因地勢遠近而異也鳳山志》、《淡水志

  鳳山潮汐由縣南入者,自打鼓港逕硫磺港至縣治東郭。由縣西入者,自萬丹港口至內海。他如西北之蟯港、彌陀港,東南之西溪、鳳山港、東港、茄藤港、凉興港等處,各有支流貫穿盪滌氛瘴,通行舟楫,利運糖穀。大抵潮流通北,汐流通南,琅嶠極島,潮所始發。當春潮乍長,聲聞數百里。故琅嶠春潮號八景之一焉鳳山志

  基隆口門向北微東,兩邊山勢夾束,故值海水漲,盡流而西。該口內高外低,似見為退;值海水退,儘流而東,該口內低外高,似見為漲。故基隆口潮汐漲退,人人異詞。其實有後先無異同也。

  其占海,人皆知之。占曰:朝看東南黑,午前雨勢急;暮看西北烏,半夜起風雨。天外飛遊絲,久情便可期。清朝起海雲,風雨霎時興。風靜鬱蒸熱,雷雨必振烈;東風雲過西,雨下不移時。東南卯沒雲,雨下巳時辰。雲起南山遍,風雨辰時見。日出卯遇雲,無雨必天陰。雲隨風雨疾,有雨片時息。迎雲對風行,風雨轉時生。日沒黑雲接,風雨不可說。雲布滿山低,連霄雨亂飛。雲從龍門起,犱風連急雨。西北黑雲生,雲必聲囗訇;雲勢若魚鱗,來朝風不輕。雲鉤午後排,風色屬人猜;夏從鉤內出,秋從鉤背來。亂雲半天繞,風雨來多少;風途雨傾盆,雲過都暗了。紅雲日出生,勸君莫出行。紅雲日沒起,晴明未堅許。風雨潮相攻,犱風難將避;初三須有犱,初四還可瑉。望日二十三,犱風真可畏;七、八必有風,訊頭有風至。春雲百二旬,有風君切記。二月風雨多,出門還須記;初八及十三,十九、二十四。三月十八雨,四月十八至;風雨來潮來,傍船人難避。端午訊頭風,二九君還記。西北風太狂,回南必亂地。六月十一、二,彭祖連天忘。七月上旬來,爭秋船莫開。八月半旬時,隨潮不可移 東西洋考

  正月初至八,行船去還泊;十三至十七,觀燈風最急。三月三日晴,還要忌清明。五月端午前,風高雨水連。七月降黃姑,望後風始和。十月忌初五,海豬要起舞。十一、十二月,鐵漢也停船淡水志。烏雲接日,雨即傾滴;雲下日光,晴朗無妨。早間日珥,狂風即起;申後日珥,明日有雨。一珥單日,兩珥雙日。午前日暈,風起北方;午後日暈,風勢須防。暈門囗處,風色不狂。早白暮赤,飛沙走石;日沒暗紅,無雨必風。朝日烘天,晴風必揚;朝日燭地,細雨必至。返照黃光,明日風狂;午後雲過,夜雨滂沱。虹下雨雷,晴明可期;斷虹晚見,不明天變。斷虹早挂,有風不怕;曉霧即收,晴天可求。霧收不起,細雨不止;三日霧蒙,必起狂風。電光西南,明日晴乾;電光西北,雨下連宿。辰闕電飛,大犱可期;遠來無慮,近則可危。電光明亂,無風雨暗;閃爍星光,星下風狂。螻蛄放洋,大犱難當;兩日不至,三日無妨。海乏沙塵,大犱難禁;若近沙岸,仔細思尋。烏琗弄波,風雨不起;二日不來,三日難抵。東風可守,回來必驟。白蝦弄波,風起便和。月上潮長,月沒潮漲;大訊朝光,小訊月上。水漲東北,南風旋覆;西南水回,便是水落。繫定且守,船走難纜,紐定必凶,直至沙岸。走花落嫐,神鬼驚散;要知嫐地,大洪泥耎東西洋考

  風雨表可預知一二日之氣候。尋常所用水銀管之表,高三十寸;傍有佛逆,可度百分、寸之若干。凡赤道以北,遇東北風,則表最高;西南風,則最低。故將發西南大風,表必漸低,至風甚時而定。俟表復升,知風將改為西北。此時或仍有大風,升至三十寸,則西北風不甚烈。赤道以南遇東南風則最高,西北風則最低。故西北風時,必有雨而表漸降。改為南風,則表漸升。緩升則將晴霽;驟升則將大風,或為陰晴不定之象。

  凡表降甚低而風,為天晴時。表最高之風向,即知有雪;既雪後,表當驟升。

  凡行海,須隨時察看天氣與表相參。如見四周有雲,天頂有光,而表有異者,即知天氣將變。凡在熱帶中晴時表恆三十寸,在東南、東北恆風之中界,表常較低。若近恆風南北兩界處,表忽降至二十九寸五十分,知有犱風將至。

  風雨表為防避犱風最要之器,近年所製真空氣、雨、風表,藉空氣壓針向右為升,左為降;其寸數與水銀管相同、而不患船上搖動生差,似為較勝以上《行海要術

  凡犱風將至,則天邊斷虹先見一片如船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又五、六、七月間,舟人視天上有一點黑雲,則收帆嚴柁以待;風雨瞬息即至稗海紀遊

  箕、壁、翼、軫四宿,主風,皆當避之澎湖紀略

  夏日晡時有黃雲,次日必風。黃雲一條直上,風必惡。若起黃沙如春日落霧,東西南北皆黃,當夜有惡風;遲亦不出三日鳳山志

  雲氣如翦,沖射北斗,必有大風同上

  海上天無時無雲,雖濃雲靉靆,但雲腳可見,必不雨。雲腳者,如畫家會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者是也。無腳之雲,如畫遠山,但見出頭不見所止同上

  日色被體如灼,三日內必雨同上

  日出時有雲蔽之,辰刻後雲漸散,必大晴。日初出即開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則不拘同上

  日落時,西方有雲氣橫亙天上,或作數十縷,各不相屬,日從雲隙中渡過,是謂日穿經緯,來日大晴。或雲色一片相連,其中但有一、二點空竇,得見紅色,是謂金烏點睛,亦主晴同上

  日落時西方雲色暗淡,一片如墨,全無空罅、又不見雲腳者,主來日雨。若雲色濃厚,當夜必雨同上

  日落時西方雲起,如層巒複嶂,重疊數十層,各各矗起,主大風雨,山崩水溢之徵也。應在七日之內;余三睹此雲,三遭大水矣。處近山及江滸水涯,宜防之同上

  昧爽時雨,俗呼開門雨,是日主晴。昧爽是初明時也同上

  五更雨,雞初鳴雨,天未明雨,天明已久雨,皆主是日苦雨不輟。辰起霧遮山腳,主晴;雲罩山頭,主雨同上

  初雨如霧,雖沉晦至午必晴同上

  久雨後暫輟,猶見細雨如霧,縱令開朗,旋即雨至。諺曰:「雨前濛濛終不雨,雨後濛濛終不晴」同上

  久雨,夜忽開霧,星月朗潔,主來日大雨。若近暮輕見紅光,然後見月,則晴同上

  久雨後近暮,遍天紅色,來日必晴。俗云:「火燒薄暮天」同上

  虹霓朝見西方,辰巳必雨;虹霓申酉見東方,必晴。又斷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不免風雨出上

  諸山撰靄蒼茫,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徵。又饑鳶高唳,海鶴驚飛,則踰日必風。春日晚觀西,冬日晚觀東;有黑雲起,主雨。諺云:「冬山頭,春海口」赤嵌筆談

  臺邑春日,雨澤獨少,鐵線橋以北,大雨滂沱。橋南無一滴。梁觀察文科惡其限於南也,改名通濟橋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