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州郡部

總敘州郡第一 编辑

敘事 编辑

 《河圖 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日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亦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天下九州,內效中域,以盡地化。《鄒子》曰:中國於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赤縣,赤縣內有九州,禹之敘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州者九,謂之九州,有裨海環之。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河圖 括地象》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尚書》曰:禹別九州,九州攸同。(堯遭洪水,使禹治之。至舜即位,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禹受命,復為九州。殷湯受命,因夏九州也。《河圖》曰:《九州殊題》:水泉剛柔各異。青徐角羽集,寬舒遲,人聲緩,其泉酸以鹹。荊揚角徵會,氣漂輕,人聲急,其泉酸為苦。梁州商徵接,剛勇漂,人聲騫,其泉苦以辛。兗豫宮徵合,平靜有慮,人聲喘,其泉甘以苦。雍冀合商羽,端駃烈,人聲捷,其泉辛以鹹。)《輿地志》曰:至周成王時,周公作輔,定官分職,改禹九州。以徐梁合之於青雍,分冀州之域為幽并二州。

  大司徒之法:五党為州,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辨九州之國,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國,皆有分星,以視吉凶。秦始皇並天下,分置三十六郡。(三十六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四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钜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各領縣。縣萬戶已上為令,減萬戶為長。平百越,又置四郡,(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合四十郡。郡置一守、一丞、兩尉,以典之,監侍御史掌監諸郡。漢有天下,王侯郡國並置焉。迄于平帝,戶口繁息,凡新置郡國六十七。與秦三十六合一百三。改周雍州曰涼州,復置夏之徐梁二州,而改梁曰益。北置朔方,南有交址,別置二刺史,凡十三部。(涼、益、荊、揚、青、豫、袞、徐、幽、并、冀十一州。交址、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刺史十三人,各掌一州。)

  《續漢書 郡國志》曰:光武中興,命並省郡國。明章和至於順帝,凡郡國一百五,仍為十三部。(河南尹、河東、弘農、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司隸校尉所部也。潁州、汝南、梁國、沛國、陳國、魯國、豫州刺史所部也。魏郡、钜鹿、常山國、中山國、安平國、河間國、清河國、趙國、渤海、冀州剌史所部也。留陽、東郡、東平國、任城國、太山、齊北國、山陽、濟陽、兗州刺史所部也。、東海國、琅邪國、彭城國、廣陵、下邳國,徐州剌史所部也。濟陽、南平、問原、樂北國、北海國、東萊、齊國、青州刺史所部也。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杜陽、武陵、長沙,荊州刺史所部也。九江、丹陽、廬江、會稽、吳郡、豫章,揚州刺史所部也。漢中、巴郡、廣漢、蜀郡、犍為、牁牂、越西、益州、永昌、廣漢屬國、蜀郡屬國、犍為屬國,益州刺史所部也。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張掖屬國、居延屬國,涼州刺史所部也。上黨、太原、上郡、西河、五原、□中、定襄、雁門、朔方,并州刺史所部也。涿郡、廣陽、代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遼東屬國,幽州刺史所部也。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交州刺史所部也。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一,戶六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一,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至桓帝又置三郡,高陽、高涼、博陵是也。靈帝又置三郡,南安、鄱陽、廬陵是也。)

  《括地志》曰:魏武輔正,吳蜀三方鼎峙,疆埸不定。漢建安中置郡十二;(新興、樂平、西平、新平、略陽、陰平、帶方、譙郡、樂陵、章武、南陽、襄陵是也。又省上郡、朔方、五原、雲中、定襄、漁陽、廬江等七郡。)文帝受禪,又置七郡,(朝歌、陽平、弋陽、魏興、新城、義陽、安豐是也。)明帝置六郡;(平公孫度得遼西、遼東、帝方、玄菟、樂浪,又置上庸一郡。)少帝又置平陽一郡,並得漢舊郡國五十四,平蜀得二十郡。(劉備初置郡九:巴東、巴西、櫬潼、江陽、文山、漢嘉、朱提、雲南、涪陵,並得漢舊巴郡,廣漢、犍為、牁牂、越西、益州、漢中、永昌、南安、武都是也。)晉太康平吳之後,天下一統,(平吳得州四:交、廣、荊、揚也。郡四十三:孫權置臨賀、武昌、朱崖、新安、廬陵五郡,孫亮又置臨川、臨海、衡陽、湘東四郡,孫休置天門、建平、建安、合浦四郡,孫告置始安、始興、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吳興、東陽、桂林、滎陽等十一郡,因立宜陽一郡,並漢十八郡,合四十三郡。)凡州十六。(《太康地記》曰:司、冀、兗、豫、荊、揚、徐、青、幽、并、雍、涼、梁、益、交、廣是也。)晉自蕩陰敗後,羌羯交侵。至於劉曜陷洛陽,於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秦、營,十二州並淪沒矣。後魏孝文帝都洛陽,開拓土宇。明帝熙平元年,凡州四十六,鎮十二,郡國二百八十九矣。天平年,凡州六十八。至武定年,凡州一百一十一,郡五百一十九。周明帝受魏禪,至大象二年,凡州二百一十一。

  隋文帝受周禪,至開皇三年,罷天下郡,其縣但隸州而已。九年平陳已後,四海一家。大業三年,罷州為郡,四年大簿,凡郡國一百八十三。唐貞觀十三年大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雍、華、同、宜、岐、隴、幽、涇、寧,畦州都督府;坊、延,原都督府,靈州都督府;丹,夏都督府;銀、孟,勝州都督府;綏、慶、家、蒲、虞、汾、絳、秦、晉、隰、慈、呂、石,潞州都督府;沁、韓、澤,岱州都督府;忻、朔、蔚、雲,并州都督府;其、嵐、懷,相州都督府;衛、黎、、邢、霸、博、冀、德、觀、深、瀛、滄、定、恒、並、幽、易、媯、檀、平、明,營州都督府;遼、師、昌、崇、楨、威、虢、陝、谷、唐、兗、陳、潁,徐州都督府;滑、泗、譙、豫、毫、密、青、濟、濮、萊,齊州都督府;滔、宋、鄆、許、冀、曹、海、沂,洛州都督府;鄭、汴、汝、襄,夔州都督府;萬、開、隨、硤、蓬、鳳、忠、渠、通、集、興、利、溫、復、合、鄧、歸,荊州都督府、梁州都督府;均、靜、金、巴、商、洋、淪、房、壁、閬、始、梓、資、嘉、陵、果,遂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綿、大、榮、眉、雅、普、翼、茂州都督府;簡、向、塗、戎都督府、瀘州都督府、州都督府;冉、笮、維、徼、穹、郎、協、曲、褒、靡、微、姚、仿、州、匡、宗、尹、曾州、樂、鉤、昆、陽、光、蘄、申、壽、昌、豪、廬、沔、荊、揚州都督府;除、楚、和,安州都督府;黃,秦州都督府;成、武、渭,蘭州都督府;河、鄯、廓、儒、岷、洮、宕、台、橋,梁州都督府;肅、甘、瓜、沙、尹、芳、文,松州都督府;扶、居、岩、奉、雅、叢、遠、其、生、諸、真、都、闊、出、老、懿、河、湊、般、鐘、匐、厥、器、調、流、邇、率、序、淳,軌洲都督府;漳、津、泣、玉、彭、佑、蛾,疊州都督府;龍、會,潭州都督府;費、江、涪、鄂、郢、潤、施、郎、嶽,黔州都督府;睦、括、常、撫、郴、台、饒、虔、衡、永、郡、連、婺、道、吉,越州都督府、洪州都督府;袁、杭、宣、湖、蘇、歙、辰、至、南、夷、應、琰、莊、祥、充、播、年、恩,高州都督府;循、建、振、昭、韶,廣州都督府;羅,崖州都督府;繡、辨、端、新、春、氵遝、竇、邑、潮、賀、封、梧、蒙、即、龍,桂州都督府;廉、賓、藥、泉、欽、橫、貴、藤、象,交州都督府;儋、雷、峰、融、容、爰,龔州都督府;澄、燕、演、白、景、林、義、智,州都督府;儋,崖州是也。凡縣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西克高昌,又置西州都護府及庭州,並六縣。通前凡三百六十州。)依敘之為十道也。

事對 编辑

 【九圍 百郡】《毛詩》曰:帝命式於九圍。《漢書》曰:凡郡國一百三。

 【八輔 九州】張衡《靈憲》曰:中州含靈,外制八輔。《尚書》曰:禹別九州。

 【九有 十都】《尚書》曰: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注云:九有,九州也。《尚書大傳》曰:五里為邑,十里為都,十都為師,州十一師。

 【神州 裨縣】《河圖》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神州。《史記》曰:中國赤縣,有裨海環之。

 【三輔 六郡】《漢書》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都為六郡。

 【六輔 三河】《漢書》韋昭謂河東、河南、河內為三河,兼三輔,為六輔。

 【殊題 含類】《河圖》曰:《九州殊題》:水泉剛柔各異。《春秋說題辭》曰:州之言殊也。言殊含同類,異其界也。

 【涼 徐魯】《漢書》改雍州為涼州。《尚書》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漢官解詁》曰:涼黑水,徐魯惟沂。

编辑

 【蕭子顯《齊書 郡國志贊》】郡國既建,因州而部;離過十三,合不逾九。分城列邑,名號即阜;遷移區並,代王代有。

河南道第二 编辑

敘事 编辑

 河南道者,禹貢豫、徐、青、兗四州之域,(《尚書》曰:荊河惟豫州,濟河惟兗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岱惟青州。按《尚書》:兗州西北距河,謂古九河也。九河填塞,今之河北博多、倉、棣等州,即古兗州之地。今為河北道矣。《漢書 天文志》曰:房心為豫州,虛危為青州,奎婁胃為徐州,角亢氐為兗州之分野也。)北距河,東至海,南及淮,西至荊山,盡其地也。河南府,周地也。風雨之所交也,陰陽之和也。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昔周公營洛邑,至平王居之。宋州,宋地也。(古豫州域,)古商邱也。閼伯之墟,周封微子,是為宋也。(《漢書 地理志》云:房心為豫州,宋之分野。)漢代梁孝王都之。青州,齊地也。古爽鳩氏之墟,周封太公于營邱為齊也。(今臨淄縣。)兗州,魯地也。(魯今曲阜縣也。按《漢書 地理志》云:奎婁為魯,屬古徐州。)古少昊氏之墟。周封周公,後為魯侯。陳州,陳地也。(古豫州域。)平王東遷,鄭武公居之。(今新鄭。)其後韓哀侯滅鄭而居其地。(韓貞子初都河北之平陽,哀侯徙焉。)東自豫許,略汝鄧而西得河南府之陽翟、福昌、新安,盡韓地也。(按《漢書 地理志》陳、韓、鄭,並角亢氐之分野。)汴州,魏地也。魏初居河北,(魏絳徙居安邑。)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焉。(今汴州大梁城是也。)得河南滑州之境,分得韓之鄭、豫等數州之東界屬於魏也。(《地理志》云:魏,觜Δ參之分野。)

事對 编辑

 【帝台 天室】《山海經》曰:鼓鐘之山,帝台之所以觴百神也。郭璞注曰:舉觴宴會,則於此山也。今按:其山在伊闕西南。《史記》曰:周武王曰:「我南望嶽鄙,粵瞻伊洛,無遠天室。」營周居於洛邑而後去之。

 【馬阪 龍門】戴延之《西征記》曰:次前至黃馬阪去計素緒十里。《易乾鑿度》曰:禹鑿龍門,辟伊闕。

 【邙阜 洛川】《西山記》:邙山西連東垣,亙阜相屬。曹植《洛神賦》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

 【八關 四塞】酈元注《水經》曰:漢靈帝以何進為大將軍,將五營士屯都亭,置伊闕、函谷、廣城、大穀、に轅、旋門、平津、孟津等八關都尉。《洛陽記》曰:左成皋,右函谷,前有伊闕,卻背孟津,此四塞之固。

 【に轅 郟辱阝】闞駰《十三州志》曰:に轅道凡十二曲也。今按:在緱氏縣東南。《左傳》曰:成王定鼎於郟辱阝。

 【九阪 三川】《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升九阪。郭璞注:今新安縣十里有九阪。《史記》曰:秦襄公初以周地置三川郡。

 【金穀 銅駝】郭緣生《述征生》曰:金谷,穀也。地有金水,自太白源南流經此谷,注谷水。華延雋《洛陽記》曰:兩銅駝在宮之南街,東西相向,高九尺。《洛陽記》謂之銅駝街。

 【三塗 九谷】《左傳》曰:四岳、三塗,九州之險。杜預釋例曰:三塗,陸渾山名。張衡《東京賦》曰:濯龍芳林,九穀八溪。

 【方湖 曲洛】酈元注《水經》曰:華林園景陽山北經方湖。湖中趣御座石,前建蓬萊山。《穆天子傳》:東游于黃澤,宿于曲洛。

 【梓澤 芝田】劉澄之《宋永初山川記》曰:梓澤,地名,去王城二十四里。曹植《洛神賦》曰: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已上河南府。

 【牛蘭 狐聚】酈元注《水經》曰:牛蘭水,出魯陽縣北牛蘭山。《漢書》曰:梁縣有憚狐之聚。

 【黃陂 白水】《水經注》曰:黃水積為黃陂,入白水亭城西南。已上汝州。

 【虢國 虞城】《漢書》曰:陝州,虢國也。又曰:周封太伯後,是為虞公,謂之虞城。

 【茅津 柏谷】杜預云:茅津在太陽縣西。《漢武故事》曰:帝微行至於柏穀。已上陝州。

 【石堤 金匱】《水經注》曰:石堤山下有祠,遁甲開山圖;熊耳山有金匱石室。

 【鳩裡 鴻關】漢衛太子東走至湖,藏金鳩裡。《水經注》云:漢闕亭東有鴻關。已上虢州。

 【北利 西平】《十三州志》曰:北利城在上蔡。崔鴻《後燕錄》:西平縣屬汝陰。

 【龍泉 羊澗】《後漢書》曰:平輿泉有二龍焉。《十三州志》曰:武帝時有白羊出溪澗中。已上豫州。

 【西唐 南郭】《後漢書》曰:高鳳隱西唐山。《周地圖記》曰:後魏于南郭城中置南陽郡。

 【蓼國 謝城】《漢書》曰:湖陽縣,故蓼國。《荊州記》曰:棘縣有謝城。已上唐州。

 【胡國 陶丘】《漢書》云:汝陰縣故胡國。《晉書》曰:汝陰縣有陶丘鄉。

 【汝墳 潁浸】《毛詩》曰:汝墳道化行也。《周禮》曰:正南曰荊州,其浸潁淇。已上潁州。

 【炎都 楚徙】《帝王世紀》:神農初都陳。《漢書》云:楚頃襄王東徙于陳。

 【雞水 狐邱】《水經注》:洧水南出,謂之雞籠水。《左傳》:楚侵陳,克狐邱。已上陳州。

 【二潁 五都】《成公綏賦》曰:俯臨二潁。《魏略》曰:以長安、譙、許昌、鄴、洛陽為五都。

 【方城 曲洧】《左傳》曰:楚國方城以為城。又曰:諸侯伐鄭,至於曲洧。已上許州。

 【蕩渠 原圃】《水經注》曰:陰溝出陽武縣之蕩渠。《左傳》曰:鄭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圃。

 【踐土 鴻溝】《左傳》云:晉文公作王宮於踐土。注云:鄭地。《漢書》曰:于榮陽下,別河東南為鴻溝。已上鄭州。

 【逢澤 汴渠】《漢書》曰:逢澤在開封東北。《史記》曰:秦孝公使公子會諸侯于逢澤。《西征記》曰:倉坦城南臨汴渠。

 【羊湖 沙海】《述征記》曰:汴南董生,引汴水自羊湖。《戰國策》曰:梁君欲得九鼎,謀于沙海之上,為日久矣。已上汴州。

 【金堤 石濟】《漢書》曰:河決東郡,所築號曰金堤。《述征記》曰:河有一積石,謂之石濟。

 【蒲邑 桃城】《左傳》曰:齊侯衛侯胥命于蒲。注曰:蒲寧殖邑也。《續漢書》云:桃城在燕縣南。已上滑州。

 【譙國 瀨鄉】《晉書》曰:譙國,魏明帝分置也。《瀨鄉記》云:老子祠在瀨鄉。

 【麥邱 桑邑】《桓譚新論》曰:齊桓公行見麥邱人。《水經注》曰:山桑邑俗謂之北平城。已上毫州。

 【商邱 景毫】《左傳》曰:閼伯居商邱。又曰:湯有景毫之盟。

 【棘璧 桐門】《漢書》曰:吳楚七國反,先擊破梁棘璧。《左傳》曰:楚圍宋,門於桐門。已上宋州。

 【清水 梁山】《述征記》曰:钜野縣有清水。又:梁山氵祭清水更屬岱宗。

 【無鹽 陽穀】《漢書》云:無鹽縣近東平國。《左傳》:齊侯會于陽穀。已上鄆州。

 【荷澤 葵邱】《尚書》曰:導荷澤,被孟瀦。《左傳》曰:齊桓公會諸侯于葵邱。

 【五丈 三】《水經注》曰:荷水,俗謂之五丈溝。《尚書》曰:湯遂伐三。已上曹州。

 【谷林 瓠子】《呂氏春秋》曰:堯葬谷林。《漢書》曰:河決瓠子堤。已上濮州。

 【秦亭 盧邑】《左傳》曰:魯築亭于秦。杜預注云:范縣西北有秦亭。又曰:高弱以盧叛。杜預注曰:盧,齊高氏邑。

 【狼水 魚山】《水經注》曰:狼水出大鑒山狼溪,西北流,經穀城西。《漢書》曰:武帝瓠子歌曰:「吾山平兮钜野溢。」注:吾山,即魚山也。《西征記》:魚山北臨河。已上濟州。

 【萊邑 蒲台】《水經注》曰:萊蕪縣,昔齊景公滅萊,萊人播北穀,邑落荒蕪,故云萊蕪。《三齊略記》曰:海側有台,高八丈。秦始皇于台下縈蒲ム馬,因名蒲台。

 【甲山 籠水】《水經注》曰:萌水出於甲山。《述征記》曰:梁鄒城西有籠水。或云,齊之孝婦,湧泉發於宅內,以籠覆水,所以名曰籠水。已上淄州。

 【濟河 洙泗】《尚書》曰:濟河惟兗州。《禮記》曾子謂子夏曰:「吾與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間。」

 【鳧嶧 龜蒙】《毛詩》曰:建爾元子,俾侯于魯,保有鳧嶧,遂荒徐宅。又曰:奄有龜蒙,遂荒大東。已上兗州。

 【石堰 金輿】晏謨《齊記》曰:石塞堰,武帝時造。《述征記》曰:朗公金輿山,孤峰環秀,實神嶺也。

 【華泉 曆井】《左傳》曰:逢醜父使齊頃公下如華泉取飲。《續征記》曰:曆山有井有底,與城西南湧泉相通。已上齊州。

 【郳城 費邑】《左傳》曰:郳黎來朝,杜預注曰:東海昌盧縣東北有郳城。又曰:費伯帥師城郎,琅邪費縣也。後為季氏邑。

 【大峴 叟岡】伍緝之《從征記》曰:大峴直度山二十五里,澗壑洞地,崖阪峭曲,四岳三塗,不是過也。《水經注》曰:小叟岡有水二源,雙會東導一川。已上沂州。

 【表海 營邱】《左傳》曰:吳季劄聞歌齊之聲,曰:「表東海者其太公乎?」《史記》曰:武王封師尚父于齊營邱也。

 【天齊 地鏡】《漢書》曰:齊所以為齊者,以天齊也。蘇林注:天中齊也。顧野王輿《述志》曰:宋文帝時,青州城南地,遠望倒影如水,謂之地鏡。已上青州。

 【龍溝 鵠壟】《續述證記》曰:彭城水五溝到龍溝五里。張華《博物志》曰:徐君宮人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有犬名鵠蒼,銜卵以歸,遂生兒,為堰王。後鵠蒼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葬之徐裡中,見有狗壟存焉。

 【西楚 北陵】《漢書》曰: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晉書 太康地志》有北陵縣,屬下邳。已上徐州。

 【邸閣 濠梁】《西征記》曰:宿預城下邳之中路舊邸閣。《述征記》曰:濠汜,水公也,其水注泗有舊魚梁。莊子游于濠梁,則此地也。

 【白樓 朱矢】侯滔《北征記》曰:下邳城,韓信所都也。中城呂布所守,南臨白樓門。《博物志》曰:徐堰王欲行霸上國,乃溝通陳蔡之間,得朱弓彤矢。已上密州。

 【龍台 馬耳】《三齊略記》曰:平昌門內有台,高六丈,神龍出入於其中,故名龍台城。《水經注》曰:馬耳山高百丈,上有石並舉雙聳,如馬耳。

 【柴阜 焦原】《齊地記》:柴阜榛棘森然,故云柴阜,邴原葬於其東。《屍子》曰:莒有焦原者,廣尋五十步,臨百仞之溪,莒國莫敢近者。有羽士見於莒子,獨欲行齊踵。已上登州。

 【聖石 仙祠】《齊記》曰:萊山之陰有大石,其中有人出處,雲是古聖人從此而出。《漢書》曰:不其縣有太一仙人祠九所。

 【三山 九穴】《漢書》曰:曲城縣有三山。《齊記》云:九目山有九穴。已上萊州。

 【呂母固 田橫島】後漢王莽末,有呂母者,其子為縣宰所殺。母散財以招少年,其殺宰而人海中。今按:其固見存,在東海縣北。《漢書》曰:高祖定天下,田橫懼誅,乃與從屬五百人入海,居島中。

 【仙士石 始皇碑】崔琰《述征賦》曰:鬱非山有仙士石室,乃往觀焉,見一道人。王隱《晉書》曰:海中去岸百五十步有秦始皇碑,闊五尺,厚三尺八寸。已上海州。

编辑

 【揚雄《豫州箴》】鬱鬱荊河,伊洛是經;榮彼漆,惟用攸成。田田相拿,盧盧相距;夏殷不都,成周攸處。豫野所居,爰在鶉墟。四隩咸宅,寓內不如;陪臣執命,不慮不圖。毋曰我大,莫或餘敗;無曰我強,靡克餘亡。王赧為極,實絕周祀。牧臣司豫,敢告柱史。

 【又《青州箴》】茫茫青州,海岱是極;鹽鐵之地,鉛松怪石。群水攸歸,萊夷作牧;貢篚以時,莫怠莫違。昔在文武,封呂于齊;厥土途泥,在邱之營。五侯九伯,是總是征;馬殆其銜,禦失其度。周室荒亂,小白以靖;諸侯僉服,復尊京師。小白既沒,周卒陵遲;嗟茲天王,附命下土。牧臣司青,敢告執矩。

 【又《徐州箴》】海岱伊淮,東海是渚;豫州之士,邑於蕃宇。大野既瀦,有羽有蒙;孤桐蠙珠,泗沂攸同。降周任姜,鎮於琅邪;姜姓絕苗,田氏攸都。事起猶微,不慮不圖;禍如邱山,本在萌芽。牧臣司徐,敢告僕夫。

 【又《兗州箴》】攸攸濟河,兗州之寓;九河既導,雷夏攸處。草繇木條,漆絲紵;濟漯既通,降邱宅土。成湯五徙,卒都於毫;盤庚北渡,牧野是宅。箕子歔欷,故居為墟。牧臣司兗,敢告執書。

關內道第三 编辑

敘事 编辑

 關內道者,禹貢雍州之域。(《尚書》曰:黑水西河惟雍州。按:雍州自隴而西,分為隴右道。《漢書 天文志》曰:東井與鬼為雍州分野。)東自同華,略河而北;西自岐隴,原會極於北垂,盡其地也。京兆府挾灃灞,據函崤,(班固《西都賦》曰:左據函谷二崤之險。又曰:挾灃灞。據隴首。)得百二方千里。(《漢書》曰:秦得百二。蘇林曰:言秦地險固,以二萬人足當得諸侯百萬人。《河圖》曰:秦地方千里。)周都酆鎬,秦都咸陽,漢都長安,今武功縣,後稷所封也。(《史記》:後稷封於粲是也。)豳州,昔公劉所居也。華州,古鄭國也。(《詩譜》曰:周宣王封其弟于咸林,是為鄭國。)岐州,秦德公初居之所也。夏州,赫連氏之都也。

事對 编辑

 【四塞 八川】《漢書》婁敬云:「關中被山帶河,四塞之固。」相如《上林賦》曰:蕩蕩乎八川,灃、氵高、澇、、涇、渭、灞、

 【神皋 福地】《西京賦》曰:實惟奧區神皋。《遁甲開山圖》曰:驪山西有阜,名風涼原,雍州之福地。

 【金城 石柱】《漢書》:關中金城千里。《三輔舊事》曰:石柱以南屬京兆,北屬扶風。

 【細柳 長楊】《漢書》曰:周亞夫軍細柳,漢宮名有長楊。

 【溫水 滄池】《三秦記》:渭水橋西有溫水。又《長安記》:建章宮有太液滄池。

 【雞頭 鶉首】《雍州記》:雞頭山在縣。《史記》:天賜秦穆公鶉首之地。

 【漢京 秦裡】《西都賦》曰:弘我以漢京。又《西京賦》曰:秦裡其朔。

 【丹水 黃山】《山海經》:南山多黃丹水出焉。《西京賦》曰:繞黃山而款牛首。已上京兆府。

 【桃塞 柏原】《左傳》: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杜預曰:今潼關是也。《水經注》:灌水于孤柏之原西流。

 【蒲池 學】《水經注》:華山上靈泉名蒲池。《高士傳》云:張楷隱華山,學者從之成。已上華州。

 【韓原 姚穀】《古今地名》云:韓武子食き于韓原。《後漢書》云:姚穀屬白水。

 【塹洛 分華】《史記》曰:秦簡公塹洛,蒲城縣東長城是也。《後漢書》曰:孝明帝分華山都置武鄉郡。已上同州。

 【蒲谷 柏城】《水經注》曰:蒲谷水源出中部縣。又曰:豬水流經柏城。已上同州。

 【丹川 烏水】《水經注》曰:蒲水南自洛川縣流入丹陽川。又曰:烏川水源出汾川縣西北。已上丹州。

 【青牛 白帝】《錄異傳》曰:秦文公伐雍州南山文梓樹,有青牛走出灃水中。《史記》:秦文公作畦畤,以祭白帝。

 【漆水 桐池】《水經注》曰:漆水出漆溪。又曰:桐池水東北流入三交水。已上岐州。

 【岐下 梁邱】《史記》曰:古公亶父止于岐下。《水經注》曰:梁邱谷水,西南注於涇。

 【芹川 芮水】《水經注》曰:宜祿縣北有芹川。又曰:芮水流入涇。已上豳州。

 【烏亭 昆壤】漢烏氏縣,王莽改為烏亭。宋初《山川記》曰:安定昆戎舊壤也。已上涇州。

 【隴水 吳山】《三秦記》曰:俗歌雲隴頭水。《地道記》曰:汧陽縣屬秦國,吳山在西。已上隴州。

 【芹穀 柞亭】《水經注》曰:芹谷水出羅川縣東子午山。《續漢書》曰:汾陽縣有五柞亭。已上寧州。

 【兔州 雞水】《水經注》曰:兔川西南流注洛水。又曰:烏雞水出西流入洛。已上慶州。

 【藍水 那邑】《十六國春秋》云:赫連定登于可藍山。《史記》曰:那戎邑也。已上原州。

 【白水 蒲川】《水經注》曰:白水源出汾水嶺西。又曰:小蒲川水東南流,入坊州。已上畦州。

 【神泉障 龍尾溪】《水經注》云:龍尾水出神泉障,又有龍尾溪。已上延州。

 【淥蓮池 青鹽澤】《十六國春秋》云:赫連勃勃田於三交,至淥蓮池而還。《漢書》曰:朔方郡青鹽澤在南。

 【典農城 懷渾障】《水經注》云:河水經典農城,又東北經懷渾障。已上靈州。

 【蒙水 雞山】《水經注》云:朔方縣有蒙水紫河。《續漢書》曰:將軍竇憲出雞鹿山。已上勝州。

编辑

 【晉摯虞《雍州詩》】于皇先王,經啟九有;有州惟雍,居京之右。土載奧區,山包神藪;嘉生惟繁,庶類伊阜。悠悠州域,有華有戎;外接皮服,內含岐豐。周餘既沒,夷德未終;莫不慕義,易俗移風。

编辑

 【揚雄《雍州箴》】黑水西河,橫屬昆侖;邪指閶闔,畫為雍垠;上侵積石,下礙龍門。安不忘危,盛不諱衰。牧臣司雍,敢告綴衣。

河東道第四 编辑

敘事 编辑

 河東道者,禹貢冀州之域。(《爾雅》曰:兩河間為冀州。)舜置十二州,分冀州為幽州、并州。今河東道即並、幽兩州之地。(《漢書 天文志》曰:畢昴為冀州,營室東壁為并州。)西南距河,北盡朔垂。悉其地,河東本堯之所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其子燮,是為晉侯。及三家分晉,自蒲州略河東至懷州屬魏,(懷州今屬河北道。)自澤潞而南至衛州,盡太原府已北屬趙。太原府,昔高辛氏子實沉及金天氏子台駘之所居也。又為唐國,帝堯為唐侯所都。(鄭玄《詩譜》曰:唐者,帝堯舊都地,後徙平陽。)蒲州,帝舜所都。(《太康地記》云:舜都安邑是也。)絳州,晉獻公遷都之地。

事對 编辑

 【堯墟 禹跡】鄭玄《詩譜》曰: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堯之故墟。皇甫謐《帝王世紀》曰:禹自安邑都晉陽,曾孫帝相遷帝丘。子少康中興,還乎舊都,復禹之跡也。

 【太夏 中都】《春秋地名》云:晉太康一名太夏。《後魏書》曰:中都屬太原郡。

 【六名 五尉】《春秋地名》云:晉太鹵、太原、太夏、太墟、晉陽、太康六名,其實一也。晉《太康地志》:并州部太原六郡,又有護匈奴中郎,左部、右部、中部、南部、北部五都尉。

 【蒿垣 葦澤】《春秋後語》曰:張孟談謂趙襄子曰:臣聞董安于之在晉陽,公宮之垣皆荻蒿。《後魏書》云:石艾縣有葦澤。

 【潛邱 渦水】《爾雅》曰:晉有潛邱。郭璞注云:在太原晉陽縣。《水經注》曰:洞渦水出平樂縣西北。

 【祁墓 介祠】《後漢書》云:晉陽有祁奚墓。又曰:晉陽有介子推祠。已上并州。

 【涑水 滌山】《水經注》云:涑川水在桑泉縣界。晉《地道記》曰:雷首山一名滌山。

 【臼亭 虞阪】《左傳》曰:公子重耳取臼亭。杜預注曰:河東解縣有臼亭。《戰國策》曰:騏驥駕鹽車上虞阪。今按:在安邑縣界。已上蒲州。

 【玉璧 天井】後魏大統四年,東道行台王思政表築玉璧城。今按:在後山縣西。《水經注》曰:天井水,經堯城西,流入汾水。

 【棗澗 桐鄉】《水經注》曰:幹棗澗水北出,入石人嶺下南流,俗謂之扶蘇水。《漢書》:武帝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在聞喜縣界。已上絳州。

 【千畝 五城】《左傳》曰:晉穆侯以條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後魏書》云:晉州領五城郡是也。

 【襄陵 狐穀】後漢襄陵屬河東郡。《水經注》曰:平河水出晉陽縣西壺口山,東經狐穀亭。已上晉州。

 【漳川 冀浸】《周禮》曰:冀州其川曰漳。鄭玄注云:出長安。《十三州志》曰:潞水出潞縣,冀州之浸。

 【赤壤 黃山】《上黨記》曰:高平赤壤,其地阻險,百姓不居。後魏《輿圖風土記》曰:黃山在壺關縣東。已上潞州。

 【舜澤 晉山】《墨子》曰:舜漁于雷澤,在護澤縣西。後魏《輿圖風土記》云:司馬山在晉城縣北。晉代祠此山,因以為名。

 【孟門 午台】《左傳》曰:齊侯伐晉,入孟門,登太行。《十三州志》曰:太行山或曰孟門,蓋其險厄。《水經注》曰:午台亭在晉城縣界。已上澤州。

 【石室 鐵騎】後魏《輿圖風土記》曰:太原郡山有石室方丈,四壁文字篆書,人不能識。《十六國春秋》曰:石勒當生之時,北山上草木,變為鐵騎形。

 【青谷 黃岩】《水經注》曰:清水源出武鄉縣西,名青谷水。又曰:黃岩水源出遼山縣西黃岡下。已上宜州。

 【漚澤 汾關】《呂氏春秋》曰:大昭又名漚澤。《水經注》曰:鶴雀津,汾關名也,介休之西南,俗謂之雀鼠穀。

 【八門 六壁】《十六國春秋》云:劉元海遣將攻西河城,築營自固。有八門,城高九尺。《後魏書》曰:太武帝討胡賊於六壁。城有六面,因以為名。已上汾州。

 【紫川 黃谷】《水經注》曰:紫川水源出隰川縣東紫穀也;黃櫨水出隰川縣東北黃櫨穀。已上隰州。

 【夏屋 仙都】《史記》曰:趙襄子北登夏屋,誘代王。徐廣注云:夏屋,山名。《水經注》曰:晉永嘉中,雁門百姓避亂入五臺山,見仙人為之先丘,因而不反,尋訪莫知所在。俗人以是山為仙都。已上代州。

 【三會 九原】《水經注》曰:三會水東流入滹沲水,在定襄縣界。又云:三會水出九原縣西,其山經九原城。

 【靈邱 聖阜】《後魏書》曰:天平二年置恒州,寄居秀容縣城,領靈邱等八縣。《水經注》曰:滹沲水東流聖人阜北。阜下有水,泉側石上有手跡,西又有二腳跡。已上忻州。

 【葦州 梅嶺】《十三州志》曰:代郡故城,盧植說初置築時,方就板幹,夜自移西南五十里大澤中,自設結葦為九門。於是就以為城,周旋七里。今按:在飛狐縣界。《土地記》曰:鹵地東州四十八里有梅嶺焉。

 【萊水 笄山】《周禮》曰:萊州萊水。鄭玄注:萊水出廣昌。《史記》:趙襄子姊為代王夫人,襄子殺代王,遂興兵平代地。其姊聞之,泣而呼天,磨笄自殺。代人憐之,號所死山為磨笄山。今按:在飛狐縣界。已上蔚州。

 【如渾水 紇真山】《水經注》曰:如渾水。《水經》:方山又曰紇真山,夏積雪,鳥雀死者一日千數。

 【熒台 火井】《水經注》云:火山似火從地中出,故名熒台。又曰:火山上有火井。已上嵐州。

 【壺山 風穴】《漢書》曰:壺口山在北屋東南。《水經注》曰:北屋縣故城西十里有風山。其山有穴如輪,風氣蕭瑟,常不止。已上朔州。

 【永石 單于】晉《太康地記》曰:西河國,惠帝末陷於劉元海。至石勒時,置永石郡,後魏改為離石郡。《十六國春秋》云:離石,單于所徙之庭。已上石州。

编辑

 【後漢班叔皮《冀州賦》】夫何事于冀州,聊托公以游居;曆九土而觀風,亦哲人之所娛。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嶽而高遊;建封壇于岱宗,瘞玄玉于此邱。遍五嶽與四瀆,觀滄海以周流。

编辑

 【揚雄《并州箴》】雍別朔方,河水悠悠;北辟獯鬻,南界涇流。畫茲朔土,正直幽方;自昔何為,莫不來王。清穆遐征,犬戎不享,爰藐伊德,侵阮上國。宣王命將,攘之涇北,宗幽罔識,日用爽磋。既不俎豆,又不干戈,犬戎作亂,弊于驪阿。太上曜德,其次曜兵,德兵俱顛,靡不悴荒。牧臣司並,敢告執綱。

 【《冀州箴》】洋洋冀州,鴻原大陸;岳陽是都,島夷皮服。潺湲河流,夾以碣石;三後攸降,列為侯伯。降周之秦,趙魏是宅,冀制糜沸,泫澐如湯。更盛更衰,載從載衡;漢興定制,改列蕃王。治不忘亂,安不遺危。牧臣司冀,敢告在茲。

编辑

 【魏盧毓《冀州論》】冀州,天下之上國也。《尚書》何平叔鄧玄茂謂其土產無珍,人生質樸,上古以來,無應仁賢之例,冀、徐、雍、豫、諸州也。盧釋曰:除黃帝已前,未可備聞。略言唐虞已來,冀州乃聖賢之淵藪,帝王之寶地。東河以上,西河以來,南河以北,易水以南,膏壤千里,天地之所會,陰陽之所交,所謂神州也。

河北道第五 编辑

敘事 编辑

 河北道者,禹貢冀州之域。舜置十二州,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而幽、冀、營等三州及兗州之北界,今並為河北道。(《漢書 天文志》曰:畢昴為冀州,尾箕為幽州分野。)南距河,東至海,北盡幽營。悉其地,河北本殷之舊都;(在衛州。)周滅殷,分其甸內為三國,邶、、衛是也。至衛懿公為狄所滅,其地屬晉、趙、韓、魏三家分晉,而懷屬魏。(《漢書 地理志》云:魏分晉得河內,即今懷州也。)自衛、相、洛、趙、貝、冀,北盡恒山,東至海,其地屬趙。幽平已北東至海,屬燕。州、邯鄲為趙國。(《史記》:趙敬侯所都。)相州為鄴,魏武帝、後趙石季龍、前燕慕容雋,自薊徙,北齊文宣帝並都之。(幽州曰燕,召公之所封也;營州,前燕慕容都之。)

事對 编辑

 【分晉 接燕】《漢書》曰:趙分晉有信都钜鹿清河。盧毓《冀州論》曰:冀州北接燕代。

 【南宮 北部】《漢書》曰:南宮縣屬信都國。許慎《說文》曰:冀州北部,以月朝作食為婁祭。已上冀州。

 【三台 九殿】陸《鄴中記》曰:魏武於鄴城西北立三台。中台名銅雀台,南名金獸台,北名水井台。又曰:石季龍自襄國至鄴,二百里輒立一宮。宮有一夫人,侍婢數十。凡季龍所起內外大小殿九,台觀行宮四十四所。

 【紫陌 赤橋】《水經注》曰:滏陽縣有紫陌,浮圖十里造生墓於此。《鄴中記》曰:鄴城東七里有赤橋之宮。已上相州。

 【軹縣 苑鄉】《史記》曰:秦昭襄伐魏,取軹縣。《水經注》曰:丹水經苑鄉之城。

 【平津 陸阜】《晉陽秋》曰:造河橋于富平津,即河陽津也。《水經注》曰: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于吳陂。已上懷州。

 【商墟 虞險】《史記》曰:成王伐管叔,以殷余人封康叔為衛君。居故商墟也。《北征道理簿》曰:壟頭城,故虞國之險。湛水流其後,清水流其前。

 【蘇嶺 餳盆】《十道志》曰:蘇門山一名蘇嶺,孫登所隱處也。又曰:餳盆水一名盆泉,源出縣西北三十里。彎屈似盆,其味如醴。因以為名,已上衛州。

 【雞澤 狗山】《左傳》:襄公三年六月,會單頃公及諸侯,同盟于雞澤。《漢經注》曰:狗山頂上有狗跡,今在臨縣西。

 【塘泉 研塚】《水經注》曰:水東北流,經廣平縣故城東,水積於大澤之中,為登泉。南北四十里,東西二十里,亦謂之黃塘泉。《鄴中記》曰:邯鄲城西南十里子崗上,有塚如研子形,俗謂之研子塚。已上州。

 【斥邱 平邑】《續漢書》曰:斥丘縣屬魏郡。《竹書》曰:晉烈公四年,趙城平邑。今在昌樂縣東北。

 【沙鹿 石台】《左傳》云:沙鹿崩。杜預注云:晉地也。元城東南有沙鹿山。酈善長《水經注》曰:武陽縣城有一石台,大城門外又有故台,號曰武陽臺。已上魏州。

 【蓼水 蘇亭】《水經注》曰:蓼水出襄國。《漢書》曰:襄國有蘇人亭。

 【百岩 千步】《州記》曰:龍崗縣西北有百岩山。《水經注》曰:水一名漳水,俗名千步。已上邢州。

 【柏亭 槐水】《水經注》曰:水東經柏暢亭。今按:柏暢亭故城,在房子縣西。又曰:槐水出黃石山,今在元氏縣界。

 【石柱 珪碑】《水經注》曰:平房城南門,夾道有兩石柱,翼路若闕焉。又曰:漢明帝北回,詔高邑于光武即民建石壇,立珪頭碑。已上趙州。

 【善陸 清河】《漢書》:鄃縣,漢清河郡,王莽曰善陸。晉《地道記》曰:清河國,凡領清河等六縣。

 【胥陵 甘泉】《漢書》東陽縣屬清河郡,王莽曰胥陵。《十三州志》曰:曆城本周之甘泉西地。已上真州。

 【重丘 浮水】《左傳》曰:諸侯同盟于重丘,今在聊城縣東南。《水經注》云:浮水出聊城東北,泛則津注,耗則輟流。

 【堂邑 靈城】漢高祖封陳嬰為堂邑侯。又曰:靈城屬清河郡。已上博州。

 【胥國 宛鄉】漢武帝封河間獻王子讓為胥侯。《水經注》云:浮水東北經高城縣之宛鄉城。今在鹽城縣界。

 【千童 百薄】應劭注《漢書》曰:千童縣,靈帝改曰饒安。《水經注》:氵高河東北經富平故城北,分為二水:南水為長聚溝,東注海;北水謂百薄溝,東北注海。已上滄州。

 【馬頰河 龍額縣】《爾雅》云:九河名有馬頰,上廣下狹,狀如馬頰。漢平原郡領龍額縣。

 【管輅塚 曼倩祠】《魏志》:平原縣有管略塚。《漢書》:安德縣有東方朔祠。已上德州。

 【新館 輿亭】漢武帝封中山靖王子未央為新館侯。《續漢書》:北新縣東二十里有樊輿亭。

 【樊城 柏國】《漢書》曰:武帝封中山靖王子為樊輿侯。故城在清宛縣東南。又曰:武帝時,趙敬肅王子然吉為柏陵侯。今清克縣南有侯國故城。已上瀛州。

 【仙岩 天井】晉《太康地記》曰:行唐縣西北有仙人岩。《水經注》曰:派水曆天井澤南。

 【馬觀 鴻關】《水經注》曰:黑水東北有漢中山王故宮處,簡文造釣台戲馬之觀。又曰:定水東流曆山,俗謂是處為戲頭,即《晉書》所謂鴻上關。已上定州。

 【輪井 核山】《水經注》曰:行唐城有大井若輪,水沸騰水測。又曰:派水北流,經大核山。

 【夫城 女廟】晉《太康地記》云:行唐縣北二十里有如夫城。《水經注》曰:行唐城內北門東側有玉女神廟。廟前碑云:趙武靈王營斯邑城。彌載水立,聖女發歎,百堵皆興,不日而就。已上恒州。

 【寧台 曆室】《史記》曰:燕昭王伐齊,得寶器,設祭于寧台。《戰國策》曰:樂毅與燕惠王書曰:大呂陳於元東,故鼎反於曆室。今並薊州界。

 【仲理金 伯雍璧】《神仙傳》曰:仲理居無終山中,含神丹,作黃金五千斤,以救百姓。《搜神記》曰:楊伯雍汲水作義漿,有一人就飲,以石遺之。伯雍種,遂生白璧,其處地可一頃,名曰玉田。已上幽州。

 【桑穀 芻溪】《水經注》曰:三城水,經伏陵山南,與石門水合,有桑穀之名,蓋沿出桑溪故也。又曰:鮑邱水東南流,龍芻溪水注之。

 【三城 七渡】《水經注》曰:鮑邱水南流,合三城水。又曰:水經漁陽故城南,合七渡水。已上澶州。

 【阪泉 轡野】《史記》曰:軒轅及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周書》曰:蚩尤逐二帝,爭涿鹿之野。赤帝大懼,乃說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名之曰絕轡野。

 【覆釜 裂溝】後魏《輿圖風土記》曰:潘城西北三里有曆山,形似覆釜,因以為名。《水經注》曰:傳言,昔時地裂,遂成溝壑,有水,俗謂之分家水。今之懷戎縣東北有地裂。已上媯州。

 【劍石 刀岩】《水經注》曰:徐水東北經郎山西,眾崖竟舉若鳥翅,立石嶄岩似劍。又曰:漆水南經藏刀山,層岩璧立,直上幹霄。

 【窮魚邱 巨馬水】《竹書》曰:晉荀瑤伐中山窮魚之邱。《水經注》曰:巨馬即漆水。已上易州。

 【素河 黃洛】《水經注》曰:素河水出今皮縣藍山,南合新河。又曰:黃洛水出盧龍山。

 【玄水 藍山】《水經注》曰:玄水出肥如縣北玄溪。後魏《輿圖風土記》曰:盧縣西三十九里有藍山。已上平州。

 【長谷 平川】《十六國春秋》曰:馮跋弟弘為亂,而跋驚死,弘葬之長穀陵。《水經注》曰:高平川水出西北平川。

 【狼河 龍苑】《魏氏土地記》曰:狼河,附黃龍城東北下。《十六國春秋》云:慕容熙光始三年,築龍騰苑,起景雲台。已上營州。

编辑

 【揚雄《幽州箴》】蕩蕩平川,惟冀之別,伊昔唐虞,實為平陸。周末薦臻,迫於獯鬻,六國擅權,燕趙本都。東限穢貊,爰及東胡。強秦北排,蒙公城疆,大漢初定,介狄之荒,元戎屢征,如風之騰,義兵涉漠,擾我邊。既定且康,復古虞唐,盛不可圖,衰不可忘。堤潰蟻穴,器漏臧亡,牧臣司幽,敢告待傍。

隴右道第六 编辑

敘事 编辑

 隴右道者,禹貢雍州之域。(雍州自岐隴已北,為關內道;自隴而南,並得禹貢梁州之北地。為隴右道。)自隴而西,盡其地也。秦州有秦亭。秦之先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於汧渭之間,孝王封之附庸邑于秦也。涼州,漢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也。前涼張軌,後涼呂光,北涼沮渠蒙遜並都之。甘州,漢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也。西秦乞伏乾歸都之,子熾盤徙都於河州、肅州、漢酒泉郡。前涼張軌,西涼李暠,北涼沮渠蒙遜並都之。西州,漢車師國之高昌壁也。(昔漢武遺兵西討,師旅頓弊。其中尤因者,因住焉。其地形高尚,人物昌盛,因名高昌也。)

事對 编辑

 【天水 神泉】《漢書》曰:天水郡,武帝時置。《水經注》曰:渭州東南與神泉合也。

 【黑城 朱圉】《水經注》曰:黑水出黑城北,西南經黑城,西抵渭川。《水經注》:《尚書》: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大華。已上秦州。

 【艾亭 荊穀】《漢書》曰:騎都尉居密艾亭。《水經注》曰:荊頭川水,荊穀北流注渭川。

 【雞聚 馬溪】《漢書》曰:襄武縣有五雞聚。《水經注》曰:渭水東南流,經首陽縣南,左則天馬溪水,參差翼注。已上渭州。

 【百頃 四山】《三秦記》曰:仇池山號百頃。上有百頃池,壁立百仞,一人守道,萬夫莫向。沈約《宋書》曰:楊盛襲位,分四山氐羌為二十部。已上成州。

 【馬氐 狼種】應勳注《漢書》曰:武都郡,故白馬羌氐也。《漢書》曰:參狼種,武都羌是也。已上武州。

 【臨洮 望曲】《漢書》曰:臨洮縣屬隴西郡。《水經注》曰:洮水東流,經甘根亭,歷望曲。已上岷州。

 【洮水 墊江】《沙州記》曰:洮水出強臺山。又曰:山東即洮水源,山南即墊江源。已上洮州。

 【積石 銷銅】《尚書》曰:導河積石。《水經注》曰:離水北經銷銅城西。

 【榆城 麻壘】《水經注》曰:離水東北經榆城,溪水注之。《秦州記》曰:χ罕城西有麻壘,壘中可容萬眾。已上河州。

 【燕崖 鹿塞】《仇池記》曰:武興城下有燕子崖。《十三州志》曰:鹿塞在蒼松縣南十里,是也。

 【龜觀 鳥城】《十六國春秋》曰:前涼張玄靜時,右將軍宋熙請取天龜觀壤以為宅。《西河記》曰:姑臧匈奴,故曰蓋藏城也。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蓋鳥城。已上涼州。

 【柳谷 蘭池】習鑿齒《漢晉春秋》曰:大柳谷夜激波滿溢,其聲如雷。王隱《晉書》曰:蘭池縣屬隴西郡。

 【合黎 臨澤】《尚書》曰:導弱水至於合黎。《十三州志》曰:昭武蘇有臨澤亭在其東。已上甘州。

 【狄道 夷鎮】《漢書》曰:狄道縣屬隴西郡。《周地圖記》曰:臨洮郡城,後魏太和中築,置夷城鎮防羌要路。已上蘭州。

 【漆水 金泉】張華《博物志》曰:延壽縣南山石泉注為溝,其水有脂。挹取若著器中正黑,如不凝膏。然之極明,但不可食,此方人謂之石漆。應劭《漢官儀》曰:酒泉城下有金泉,味若酒。

 【酒泉 肥水】《漢書》曰: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開。《博物志》曰:酒泉延壽縣南有山泉,其水有脂,如煮肉汁。已上肅州。

 【白土川 卑禾海】《水經注》曰:白土川水出白土城城西北下。《十三州志》曰:臨羌縣西有卑禾海,謂之青海。

 【雞谷 龍城】《水經注》曰:湟水東流,雞谷水北流注之。又曰:湟水出塞外,經藍池北,又東南經龍夷城。已上鄯州。

 【效穀 宜禾】《漢書》曰:效谷縣屬敦煌郡。晉《太康地記》曰:宜禾縣屬敦煌郡。

 【龍堆 魚澤】《漢書》曰:敦煌正西關外有白龍堆。《十三州志》曰:效穀縣,故魚澤障。已上沙州。

 【地膏腴 田沃衍】《後漢書》曰:順帝時,以伊吾舊膏腴地,傍近西域。復令開設屯田,置伊吾司馬一人。《西河舊事》曰:繞蒲海肥美良田,水草沃衍。

 【天山 帝江】《漢書》曰:使貳師將軍出酒泉,擊左賢王於天山。《山海經》曰:天山多金玉,有神鳥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已上伊州。

 【車師國 田地縣】《漢書》曰:車師前王國,居交河城。《地輿志》曰:晉咸和二年置高昌郡,立田地縣。

 【交河城 高昌壁】《漢書》曰:交河城有交河水,分流繞城下。《十三州志》曰:高昌壁,故屬敦煌,有長穀在東,都尉居之。已上西州。

编辑

 【後魏溫子升《涼州樂歌》】遠遊武威郡,遙望姑臧城;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

 【又歌】路出玉門關,城接龍城阪;但事弦歌樂,誰道山川遠。

编辑

 【揚雄《涼州箴》】黑水西河,橫屬昆侖;服指閶闔,畫為雍垠。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隴山以徂,列為西荒。南排勁越,北啟強胡,井連屬國。一護彼都。

山南道第七 编辑

敘事 编辑

 山南道者,禹貢荊、梁二州之域。(《尚書》曰:荊及衡陽惟荊州,華陽黑水惟梁州。今按:荊州之南界屬江南道,東界入淮南道;梁州自劍閣而南為劍南道,其北垂又入隴右道。《漢書 天文志》曰:翼軫為荊州分野。)北距荊華二山之陽,絕漢水而南至江;西距劍閣,盡其地也。荊州,楚文王始都之。褒州,古褒國也,是為媯墟。(《江陵記》曰:楚文王始自丹陽徙都於郢。今州北南城是也。《水經注》曰:漢水東經媯墟,在金牛縣界。皇甫謐《國都城記》曰:褒國故城在縣東二百步。)襄州,禹貢荊豫二州之界,鄧州,後漢之南都也,光武起焉。

事對 编辑

 【南荊 西楚】《周禮》曰:正南曰荊州。《史記》曰: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

 【雲澤 景洲】《春秋文耀鉤》曰:大別以東至雲澤、九江、衡山、荊州。今按:即雲夢澤也。《吳志》曰:魏將夏侯尚圍南郡,作浮橋度量景洲。今在江陵縣界。已上荊州。

 【南峴 北津】《荊州記》曰:襄陽本楚之下邑,桓溪帶其西,峴山亙其南。習鑿齒《襄陽記》曰:襄城本楚國之北津。

 【習池 葛井】《襄陽記》曰:峴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習家魚池。《荊州記》曰:諸葛亮宅有井,深四丈餘,口廣一尺五寸,累磚如初。已上襄州。

 【厲鄉 舂邑】《左傳》曰:楚伐徐,齊師伐厲以救之。杜預注曰:隨縣北有厲鄉。《漢書》曰:元帝以舂陵卑濕,割蔡際之白水二鄉為舂陵侯邑。

 【隨國 唐鄉】《左傳》曰:鬥伯比言于楚子曰:「漢東之國隨為大。」杜預注曰:隨國,今義陽隨縣也。又曰:晉楚戰於必阝,唐侯為左拒。杜預注曰:唐屬楚,小國,義陽安昌縣東南上唐鄉是也。已上隨州。

 【馬水 鼉湖】《南雍州記》曰:龍居縣南有馬水。《荊州記》曰:沔陽縣東二十里有鼉湖。已上復州。

 【獸牙 狼尾】《宜都山川記》曰:獸牙山有石壁,其文黃赤色,有牙齒形。《勾將山記》曰:縣去山四十里,別從狼尾灘下南崖。已上峽州。

 【黃龍 白帝】《荊州記》曰:峽之首北岸曰白鹽峰,中黃龍灘水,沿溯所忌。《水經注》曰:白帝山,北接緣馬嶺,南接赤甲山。

 【九阪 三溪】《荊州記》曰:寒山九阪,最為峭險。又曰:三溪水南流數里,南注大江。已上夔州。

 【明月峽 縉雲山】《華陽國志》曰:巴郡江州有明月峽。峽首南峰石壁有圓孔,形如明月,因以為名。《縉雲山傳》云:黃帝於上合神丹藥,故山得名焉。

 【涪陵 陽闕】《漢書》曰:巴郡領涪陵縣。晉《太康地記》曰:李雄亂,復于陽闕更置墊江縣,亦屬巴郡。按:今州即古巴郡。已上渝州。

 【龍蹊 牛道】《道家雜記》曰:張魯女曾浣衣於山下,有白霧蒙身,遂孕。恥之自裁,臨死謂婢曰:「死後破吾腹。」婢依其言,破得龍子一雙,遂入漢水。女殯於山頂。龍子後數遊母墓前,遂成蹊徑。《十三州志》曰:秦王未知蜀道,乃刻石牛五頭,置金於尾下,言此天牛能糞金。蜀人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成道。今在褒城縣界。

 【讓水 廉川】《梁州記》曰:梁西南十里有讓水。《水經注》曰:廉水出巴嶺山,北流廉川。今在南鄭縣界。已上梁州。

 【駱谷 龍亭】《水經注》曰:路谷水源出駱谷,南流。《梁州記》曰:龍亭縣屬儻城郡。已上洋州。

 【黃花川 紫柏阪】《水經注》曰:大散水西流入黃花川。《華陽國志》曰:梁泉縣東八十里有紫柏阪。已上鳳州。

 【武關 文邑】《史記》曰:秦昭王遺楚懷王書曰:願與君會武關,面約結盟。今在商洛縣東。《水經注》曰:洛水東北過文邑,在洛南縣。已上商州。

 【金水 錫城】《漢水記》曰:金水郡領金岡縣,本金城郡,後魏改之。《梁州記》曰:後魏□華陽、金城二郡為忠城郡,領鄉亭、錫城、金川三縣。

 【虞舜祠 漢高廟】《水經注》曰:西城縣故城內有虞舜祠。《梁州記》曰:洵陽縣南山下有漢高帝廟。已上金州。

 【梅溪 棘水】《南雍州記》曰:南陽縣七里有梅溪。《水經注》曰:棘水經新野縣,歷黃郵聚。

 【五壟 六門】《周地圖記》曰:五壟山有五梁,漢延相接,曰六門堰。西三里擁湍,邵信臣所作也。已上鄧州。

 【熊川 龍井】《南荊州記》曰:豐利郡領豐利、熊川、陽川三縣。《水經注》曰:漢水又東為龍潭,下臨龍井渚。已上均州。

 【景山 粉水】《山海經》曰:荊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水經注》曰:粉水,導東流經上粉縣。

 【雁塞 狼山】《荊州圖副記》曰:雁浮山,雁塞也。《水經注》曰:夷水導源狼山。已上房州。

 【鳴水 泉街】《後魏書》曰:落叢郡,武都、鳴水二縣,屬東益州。《水經注》曰:泉街水出河池,東南入沮縣。已上興州。

 【金溪 銅水】《梁州記》曰:益昌縣東山西北有金銅溪,溪出金,因以為名。《益州記》曰:葭萌縣南十里有刀山,赤銅水出焉。已上利州。

 【銅梁 石戶】左思《蜀都賦》曰:外負銅梁宕渠。《益州記》曰:龍盤山南有石,長三十丈,高五丈。當中有戶及扉,若人掩閉。古老以為玉女房。已上合州。

编辑

 【梁宋史《荊州樂歌》】章華遊獵去,絕郢從禽歸;溶溶紫煙合,鬱鬱紅塵飛。

 【又歌】朝發江津路,暮宿靈溪道;平衢廣且直,長楊鬱嫋嫋。

编辑

 【揚雄《荊州箴》】杳杳巫山,在荊之陽;江漢朝宗,其流湯湯。夏君遭鴻,荊衡是調;雲夢途泥,苞匭菁茅。金玉砥礪,象齒元龜;貢篚百物,世世以饒。戰戰慄栗,至桀荒溢;曰在帝位,若有天日。不順庶國,孰敢餘奪;亦有成湯,果秉其鉞。放之南巢,號之以桀;南巢茫茫,多楚與荊。風飄以悍,氣銳以剛;有道後服,無道先強。世雖安平,無敢逸豫;牧臣司荊,敢告執禦。

劍南道第八 编辑

敘事 编辑

 劍南道者,禹貢梁州之域。梁州自劍閣而南,分為益州,是為劍南道。(梁州劍閣之東,而分屬山南隴右二道。《漢書 天文志》曰:觜雋參為益州分野。)其始王則有蠶叢杜宇。(揚雄《蜀本紀》曰:蜀始王曰蠶叢,次曰伯雍,次曰魚鳧。《十三州志》曰:蜀王杜宇,自號望帝。)後其地屬秦,前漢末公孫述居之,後漢末劉備居之。

事對 编辑

【蠶叢 杜宇】並見敘事。

 【石鏡 銅梁】《蜀本紀》曰:武都人有女,蜀王納以為妃,疾卒,葬于成都。作石鏡一枚,以表其墓。左思《蜀都賦》曰:外負銅梁宕渠,內函要害膏腴。已上益州。

 【銀水 金山】《華陽國志》曰:涪陵有孱山水,其源有金礦。《益州記》曰:金山東臨澗水,光照映川。已上綿州。

 【飛梁 絕澗】《華陽國志》曰:諸葛亮相蜀,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即古劍閣道也。《益州記》曰:姜維抗鐘會,故壘其山,峭壁千丈,下臨絕澗。已上劍州。

 【南池 西水】《益州記》曰:南池在閬中縣東南八里。又西水縣本秦閬中縣之地。已上閬州。

 【郪道 射洪】《蜀志》曰:姜維等聞諸葛瞻破,乃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水經注》曰:涪江水又東南至射洪。今在射洪縣界。已上梓州。

 【龍鶴山 魚蛇水】《華陽國志》曰:丹陽縣西北十五里有龍鶴山。《益州記》曰:魚蛇水,東北自陵州界入青神縣界。已上眉州。

 【隅山 陵井】《益州記》曰:東隅、西隅、南隅、三山相對。又曰:三隅山去陵井一里。已上陵州。

 【金堂木 銅宮山】《華陽國志》曰:新都縣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漢。《益州記》曰:五城縣西南六十里有銅宮山,高出眾峰。已上簡州。

 【昆井 郵溪】《益州記》曰:南充縣西南六十里有昆井、鹽井。又曰:雞郵神在相如縣東,次北下步有雞郵溪,因此而為之名。已上果州。

 【錦山 綿水】《華陽國志》曰:合江北有綾錦山。《水經注》曰:綿水至江陽縣方山下入江,謂之綿口。已上瀘州。

 【邛水 鄧山】《山海經》曰:峽山邛水出焉,其陽多黃金。《漢書》云:文帝賜鄧通邛道銅山,得陂擅鑄錢。已上雅州。

 【溫穴 曲池】《華陽國志》曰:溫水穴冬夏常熱。應劭注《漢書》云:蘇初縣西北有泥池。按:今曲池是也。已上雋州。

 【伏犀灘 騰龍水】《益州記》曰:伏犀灘東南六十里,有黃魚像岸。今在道縣界。又曰:龍騰溪水源出南溪縣。已上戎州。

编辑

 【揚雄《益州箴》】岩岩岷山,古曰梁州;華陽西極,黑水南流。秦作無道,三方潰叛;誼兵征暴,遂國於漢。拓開疆宇,恢梁之野;列為十二,光羨虞夏。牧臣司梁,是職是圖;經營盛衰,敢告士夫。

淮南道第九 编辑

敘事 编辑

 淮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東界。(《尚書》曰:淮海惟揚州。今按:揚州之東偏為江南道,南偏為嶺南道。又《漢書 天文志》曰:牽牛婺女為揚州分野。)自淮以南,略江而西,盡其地也。今揚州,漢廣陵郡,更名江都,吳王濞居之。廣陵厲王,江都易王並居之。廬州,古廬子國,烈王都之,南巢之地。(《尚書》曰:成湯放桀于南巢。)壽州,楚考烈王都之。

事對 编辑

 【南兗 東陽】《輿地志》曰:南兗州,宋文帝元嘉八年始割江淮間為境,居於廣陵。又曰:廣陵郡,楚漢之際為東陽郡。

 【釣台 輿浦】《西征記》曰:雷陂有台,高二丈。《南兗州記》曰:以為吳王濞之釣台也。《南兗州記》曰:輿浦朝夕恒淤濁。一朝清澈,太守范邈表以為瑞。已上揚州。

 【射陂 鹽瀆】《漢書》曰:廣陵王相勝之奏,奪王射陂草田,賦與貧人。又云:鹽瀆屬臨淮郡。已上楚州。

 【豐浦 包湖】《水經注》曰:江水北合烏江縣之豐浦,上通湖池。又曰:次得陰塘水,同受皇后湖。湖水連接包湖,西翼潭湖。

 【橫津 洞浦】《吳志》曰:孫堅經略江東,揚州刺史劉繇遣將樊熊於糜屯橫津築擊破之。《魏志》曰:魏使曹休張遼伐吳,出洞口。酈元注《水經》曰:江上左對洞口江浦。已上和州。

 【鵲甫亭 馬邱聚】《水經注》曰:鵲甫溪水西北流,經鵲甫亭南。《續漢書》云:當途有馬邱聚,徐鳳反於此。

 【禹聚 秦墟】《帝王世紀》曰:禹會塗山,揚州之域。當塗縣有禹聚。《水經注》曰:洛澗北曆秦墟,下注淮。已上濠州。

 【廬國 舒城】應劭注《漢書》曰:廬江郡故廬子國。又曰:廬江六縣東有舒城。

 【桐鄉 巢邑】《漢書》曰:朱邑為桐鄉嗇夫,廉平有恩惠。病且死,囑其子曰:「桐鄉人愛我,必葬我於桐鄉。」《左傳》曰:楚為疆城巢。《輿地志》曰:楚名為巢邑。已上廬州。

 【趙屯城 周瑜廟】《水經注》曰:破虜磯東有趙屯城,內有倉。又曰:江水對雷州之北側有周瑜廟。已上舒州。

 【羊頭澗 龍泉陂】《水經注》曰:肥水左合羊頭溪水,受芍陂,謂之羊頭澗。《伏滔正淮論》曰:彼壽陽者,視龍泉之良疇萬頃。

 【鑊裡 鼓川】《吳志》曰:吳使孫大發卒,屯鑊裡。《水經注》曰:泚水東北右踖鼓川水。

 【洞台 隱室】《黃庭經注》曰:霍山下有洞台,方二百里。有二門,其中有五香芝飛華之實。《水經注》曰:八公山有隱室石井。已上壽州。

 【翻車 積布】《史記》曰:九江王英布于翻車水北,以築翻車城。《水經注》曰:江水又東經積布山南,俗謂之積布磯。

 【黃石 青林】《水經注》曰: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江水經由其北,即黃石之磯。又曰:江水左得青林口,水積為湖,謂之青林湖。已上蘄州。

 【蓼縣 蔣城】《左傳》曰:楚公子燮滅蓼。杜預注曰:安豐有蓼縣。又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預注曰:弋陽期思縣蔣鄉城是也。

 【弦子都 虞丘郭】《左傳》曰:楚人伐弦,弦子奔黃。《十三州志》曰:皸城,故弦子都也。《水經注》曰:弋陽郡東有虞丘郭,南有伍子胥廟。並光州。

 【石城 天井】《水經注》曰:師水經石城山,山甚高峻。又曰:義陽郡南十五步,對門有天井,周百餘步。

 【九塞 三關】《淮南子》曰:何謂九塞?大汾、冥厄、荊苑、方城、豪阪、井陘、今疵、句注、居庸也。《齊志》曰:後魏置平靖關於義陽,故云義陽有三關之塞。此其一焉。已上申州。

 【楚邑 新城】《漢水記》曰:自漢口入二百里,得涓口,有村。入三百里得鄭城,楚邑也。《輿地志》曰:安陸縣東有新城,桓溫征石季龍所築,南臨涓水。已上安州。

 【龜頭山 龍驤水】《水經注》曰:舉水出龜頭山,又江之左岸,會龍驤水口。

 【沌陽鎮 象山城】《水經注》曰:晉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為荊州,鎮于沌陽。《輿地志》曰:臨江數十里,象山上有城,吳江夏太守所居也。已上沔州。

编辑

 【揚雄《揚州箴》】夭矯揚州,江漢之滸;彭蠡既都,陽鳥攸處。橘柚羽貝,瑤琨;閩越北垠,沅湘攸注。太伯遜位,其吳紹類;夫差一誤,太伯無祚。周室不匡,勾踐入朝;當周之興,越裳重譯。春秋之末,侯甸畔逆。元首不可不思,股肱不可不慈。堯崇屢省,舜盛欽謨。牧臣司揚,敢告執籌。

江南道第十 编辑

敘事 编辑

 江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域。又得荊州之南界,(揚州,自江已北為淮南道,自嶺而南為嶺南道。)北距江東際海,南至嶺,盡其地也。蘇州為吳泰伯之墟。(《地理志》曰:吳地鬥之分野。)泰伯卒,仲雍立,傳國至曾孫周章。武王克殷,因而封之也。越州為越,夏少康封少子無餘,以奉禹祠。(《地理志》曰: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潤州,春秋之朱方。江甯縣,楚之金陵邑也,吳、晉、宋、齊、梁、陳六代都之。

事對 编辑

 【東府 西州】山謙之《丹陽記》曰:東府城地,則晉簡文為會稽王時第。東則丞相會稽王道子府。道子領揚州,故俗稱東府。又曰:揚州廨,王敦所創,開東南西三門。俗謂之西州。

 【孫陵 蔣廟】《丹陽記》曰:蔣陵,因山以為名,吳大帝陵也。《輿地志》曰:台當孫陵曲衍之傍,故蔣陵亭亦名孫陵亭。《丹陽記》曰:蔣子文為秣陵尉,自言己將死,當為神。後為賊所殺,故吏忽見子文乘白馬,如平生。孫權發使,封子文而為都中侯,立廟鐘山,因改為蔣山。已上潤州。

 【扈瀆 鹽田】《吳都記》曰:松江東瀉海口,名曰扈瀆。《輿地志》曰:扈業者,濱海漁捕之名。插竹列於海中,以繩編之,向岸張兩翼。潮上即沒,潮落即出。魚隨潮礙竹不得去,名之雲扈。又曰: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吳煮海為鹽,即鹽官縣境也。

 【包山 幹隧】《玄中記》曰:吳西具區澤中包山,有洞庭室。《戰國策》曰:越王散卒三千,擒夫差於幹隧。吳縣西北有地名幹隧是也。已上蘇州。

 【橫山 長瀆】《左傳》曰: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橫山。注曰:在烏程南。橫,古衡字,通用。《吳興記》曰:河口山東濱大溪,西帶長瀆。

 【若下 嵎中】《吳錄》云:長城若下酒有名,溪南曰上若,北曰下若。並有村,村人取若下水以釀酒,醇美勝雲陽。《吳興記》曰:風渚南三十里曰嵎中,即嵎山也。已上湖州。

 【西部 東安】《漢書》曰:錢塘,西部都尉居之。《吳志》曰:黃武五年,丹陽、會稽、吳都山寇攻沒諸縣,乃分三郡之要害地,置東安郡,居富春。

 【樹呼龜 人化鶴】《異苑》曰:孫權時,獲一大龜,持獻吳主。夜宿越裡,系船於大桑樹。樹呼龜曰:「元緒奚事爾耶。」龜曰:「行不擇日,今方見烹。雖然,盡南山之柴不能潰我。」《幽明錄》曰:孫鐘以種瓜為業。有二少年詣鐘乞瓜,曰:「此山下善,可作塚,當為定墓。」鐘隨下山三十步,二人悉化成白鶴,飛入空中。即孫堅所葬地。已上杭州。

 【蒼蛟溪 白獺穴】《孔氏志怪》云:義興有白額獸,溪渚長橋有蒼餃,並周處為三害。周處《風土記》曰:長橋下有白獺。若將有兵,獺出穴口,四望而嗥。舊言有神。

 【橫峴 長塘】《風土記》曰:羊山多縱石,而有大橫峴,以承眾流。《輿地志》曰:洮湖即長塘湖。已上常州。

 【慈姥 舒姑】《丹陽記》曰:江甯南有慈母山,積山臨江,生簫管竹。俗呼為鼓吹山,江寧謂之慈姥山。在當塗縣北。《宣城記》曰:登蓋山百步有泉。昔有舒氏女,與父析薪于此山,忽坐泉處,牽挽不動。父遽告家。比來,唯見清泉湛然。因名舒姑泉。

 【鱉洲 牛渚】《江記》曰:江中有鱉洲,長三里,與蕪湖洲相接。《續漢書》曰:秣陵南有牛渚。已上宣州。

 【玉山 石蓋】郭璞注《山海經》曰:玉山,浙江水出其邊。《輿地志》曰:歙縣靈山甚高峻。有圓石,高數丈,上有石蓋。

 【二礫 三姑】《輿地志》曰:黟縣南有五艮,二礫。兩邊皆壇石,中央有溝。裁五尺許,水甚懸迅。礫音曆。又曰:黟縣東有靈山,山有三峰,名為三姑山。三年一遇野火,自燒;百姓放火,輒降雨不燃。已上歙州。

 【賀齊城 岩陵瀨】《吳志》曰:吳大帝使賀齊擊黟歙山賊,定立新都郡。《輿地志》曰:郡城,賀齊所創也。《東觀漢記》曰:嚴光,字子陵,耕于富春。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已上睦州。

 【銅釜 石甑】《異苑》曰:吳時,軍士五百人破湖,得銅釜。發之,水便暴出。即五百人湖也。《東陽記》曰:昆侖山頂有一孤石,可高三十丈,其形似甑,人謂之石甑。已上婺州。

 【蓮鑊 梅池】《鄱陽記》曰:弋陽嶺上多密岩。宋元嘉中,有人見其岩內三鐵鑊。鑊各容百斛,中生蓮花。他日往尋,不行所在。宋永初《山川記》曰:廣陵縣東有梅池。

 【夫崗 子石】《鄱陽記》曰:鄱陽西有望夫崗。昔縣人陳明與梅氏為姻,未成,而妖魅詐迎婦去。明詣卜者決,雲西北行五十里求之。明如言,見一大穴,深邃無底。以繩懸入,遂得其婦。乃令婦先出,而明所將鄰人秦文遂不取明。其妻乃自誓執志,登此崗首而望其夫,因以名焉。又曰:九子石在弋陽水左岸間,相去數十步,石形似印。已上饒州。

 【石礬 玉笥】《會稽志》曰:射的北有石帆壁立。臨水漫石,宜山遙望,有似張帆。又名玉笥山,又曰石簧山。

 【鏡水 銅溪】《輿地志》曰:山陰南湖,縈帶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發,若鏡若圖,故王逸少云:「山陰上路行,如在鏡中游。」《會稽志》曰:昔歐冶子涸若耶之溪而出銅,破赤堇之山而出錫。已上越州。

 【丹洞 赤城】《登真隱決》云:赤城山下有丹洞,在三十六洞天數。其山足丹。《名山略記》云:赤城山一名燒山,東卿司命君所居。洞周回三百里,上有玉清平天。

 【金庭 玉室】《道書》曰:天臺山其上八重,視之如一,中有金庭不死之鄉。許邁《與王逸少書》曰:自山至臨海,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已上臺州。

 【東甌 西隗】《漢書》曰:惠帝立閩君搖為東海王,都甌。《永嘉記》曰:西隗山,東接安固,西接松陽。

 【茅峴 劍峰】《永嘉記》曰:塵嶼有盧隈,又有茅峴,去盧隈二十五里。《輿地志》曰:樓石山三石,並高百丈,杪如劍峰。已上括州。

 【彭澤 淺源】《漢書》:彭澤縣屬豫章郡,彭蠡澤在西。《尚書》曰:過九江至於敷淺源。

 【廬山 盆水】《廬山記》曰:匡俗出於周威王時,生而神靈,隱淪潛景,廬於此山,俗稱廬君,故山取號焉。《潯陽記》曰:盆水出青盆山,因以為名。帶山雙流,而右灌潯陽,東北流入江。已上江州。

 【銅精 劍窟】《豫章記》曰:西山周回三百里。此山時有夜光,遠望如火氣。《輿地志》曰:此為銅之精光也。《豫章記》又曰:豐城縣獄後,有雷孔章掘神劍窟,方七八丈。

 【然石 熱泉】宋永初《山川記》曰:建城縣西有羊山,有然石,色黃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熱,可煮物,故謂之然石。又曰:皮縣有熱泉,如湯,以生物投之,須臾爛熟。已上洪州。

 【茨野 落亭】《安成記》曰:昔豫章太守賈萌與安城侯張普爭境,戰於新茨之野,即茲地也。又《安成記》曰:郡渚江川,發源同會。落亭石,上有芝草,下有紫磨金。

 【山都 木客】《異物志》曰:廬陵大山之間,有山都似人裸身,見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長四五尺,能叢相喚,常在幽昧之中,似魑魅鬼物。又曰:廬陵有木客鳥,大如鵲,千百為群,不與眾鳥相廁。雲是木客所化。已上吉州。

 【金雞 石雁】《南康記》曰:雲都縣有金雞石,傍有穴。宋永初中,見金雞棲翔此穴,頗時飛鳴。又云:覆笥山平湖中有石雁,浮在水。每至炎氣代序則飛翔,若知感候。

 【松闕 梓潭】《輿地志》云:歸美山有石城,高數丈,有二石夾左右。石形似松,儼如雙闕。《南康記》曰:梓潭昔有梓樹,巨圍,葉廣丈餘,垂柯數畝。吳王伐樹作船,使童男女挽之。船自飛下水,男女皆溺死。至今潭中時有歌唱之音。已上虔州。

 【甘渚 蜜岩】《臨川記》曰:東興人家,曾以木甑沉井中,乃流出達樊溪,甘渚得之。此泉穴相通也。又曰:五章山絕岩嶮峭,有蜜蜂依之為房。其形如笠,望者皆懸磴數丈,然後得至其所。

 【石人 楓鬼】《臨川記》曰:虛谷東英巨山岩內,有石人坐磐石上。體上塵穢則興風,濕潤則致雨,晴日便舉體鮮潔、朗然玉淨。又云:麻姑山上人登之,有物人形,眼鼻口面,無臂腳,俗名之楓子鬼也。已上撫州。

 【米砂 雪壁】《安成記》曰:鐘山臨水阻峽,春夏則湍γ沸湧,上白沙如米,兩岸各十餘斛,呼曰米砂,以之候歲。若一岸偏饒,則其方豐穰。殷斌《石室記》曰:第三室高十丈,餘者粗為似,皆素壁若雪,則萬象森羅。

 【宜春水 羅霄山】《吳錄》曰:宜春泉水。《地道記》曰:宜春縣出美酒,隨歲貢上。《安成記》曰:羅霄山有石井,天旱祠之,以木投井中,即雨;至井溢木出,乃雨止。已上袁州。

 【鸚洲 鳳闕】《輿地志》曰:夏口江中有鸚鵡洲。《武昌記》曰:城東南角有崗,名鳳闕。吳時有鳳集之。因以為名。

 【鄂渚 樊山】《離騷》云:乘鄂渚而反顧。《武昌記》曰:樊口之東有樊山。已上鄂州。

 【湘山 沅水】《史記》曰:秦始皇浮江至湘山。《水經注》曰:沅水注洞庭湖中,方會于江也。

 【地道 江門】《湘中記》曰:君山有地道。郭璞《江賦》曰:爰有包山洞庭,巴陵地道。《山海經》曰:洞庭山,帝女居之。其上沅灃之交,瀟湘之源,是在九江之門。已上岳州。

 【楂渚 橘洲】《湘中記》:楂渚對岸古城,孫權遣程普所立。《輿地志》曰:橘洲在郡南,對南津,常看如下。及至夏水,懷山渚洲皆沒,橘洲獨在。

 【昭潭 羽瀨】《湘州記》曰:岳陽有昭潭,其下無底,湘水最深處。又曰:石子山西有小溪,水石映澈,名之羽瀨。昔關羽南征,頓此山下,因以為名。已上潭州。

 【青壇 紫蓋】《湘州記》云:祝融峰上有青玉壇,方五丈,有蓋香峰行道處,《異苑》曰:衡山有峰名曰華蓋,又一名紫蓋。

 【寶洞 仙宮】《南嶽記》云:衡山者,太虛之寶洞。又曰:流丹崖南五里,得仙人宮。道士休糧絕穀,身輕清虛,便得入此宮。已上衡州。

 【菁口 蘭岩】《湘州記》云:都溪又西北流入營水,謂之菁口。王韶之《神境記》曰:蘭岩山,其路危阻,迥絕人跡。登其山,有石路松林焉,杳然便是雲霞中館宇矣。

 【九疑山 五會水】《山海經》曰:蒼梧之丘,九疑之山,舜所葬也。《水經注》曰:都溪水出舂陵縣左,與五溪俱會。縣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會於縣門,故云都溪。已上永州。

 【茹溪 澧浦】《荊州記》曰:茹溪,源出茹龍山,水極清澈。《離騷》云:遺餘珮兮澧浦。

 【天帚 松梁】《荊州圖副記》曰:天門角上石生倒垂下一竹拂,謂之天帚。《吳錄》曰:松梁山,山石間開處,容數十丈。其高,以弩射之,不及其上。已上澧州。

 【熱石 溫泉】《輿地志》曰:臨武縣山有熱石。置物其上,立焦。《荊州記》曰:郴縣溫泉,下流有田,資以溉灌。常十二月下種,至明年三月,新穀便登。

 【仙人祠 義帝廟】《輿地志》曰:馬嶺山有仙人蘇耽壇。耽至孝。一朝忽辭母曰:「受性應仙,當違供養。」涕泗嗚咽。百姓立壇祠之。《湘州記》曰:郴縣南有義帝廟,百姓祭之。《漢書》曰:項羽尊楚懷王以為義帝。已上郴州。

 【龍池 鶴澤】《武陵記》曰:謝承為武陵郡守時,有黃龍見於郡東水中。拜表上賀,因號龍池。劉義慶《世說》曰:晉羊祜鎮荊州,於江陵澤中得鶴。教其舞動,以樂賓友。

 【鼎口 風門】《沅川記》曰:沅川水名鼎口,昔有神鼎出乎其間。《武陵記》曰:風門山有石門,去地百餘丈。將欲風起,此門隱隱有黑氣上,須臾有黑風競起。已上朗州。

 【蔥嶺 茗山】《沅川記》曰:沅川有孤山,岩石崔嵬上,有蔥如人所種。人時往取,援輒斷絕。請神而求,不挽自出。《武陵記》謂之蔥嶺。《荊州圖副》曰:茗山九嶺,嶮峻。木多杉松,獸多熊豹。

 【龍門 鹿穴】《水經注》曰:有獨母水,南出龍門。《荊州記》曰:宋元嘉初,武溪蠻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蠻人入穴,見其傍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蠻于路斫樹為記。其後茫茫,無復仿佛。已上辰州。

 【石床 □水】《湘州記》曰:文斤山上有石床,方高一丈。四面綠竹扶疏,常隨風委拂。《水經注》曰:邵陵水東會□泉。已上邵州。

 【浪水 舞溪】《水經注》曰:浪水出武陵鐔城北界山谷,《荊州記》謂之浪溪。《荊州記》曰:舞溪東流注沅,西接牂牁。已上巫州。

 【銅柱 石門】《周地圖記》曰:江中有銅柱灘。又曰:均提東十三里,至石門東,有石鼓。

 【清台 神窟】《史記》曰:陵邑寡婦清,其先得丹穴,家富不訾。清能守其業。秦始皇以為貞婦,為築女懷清台。《益州記》曰:黃葛峽有相思崖,芳泉周灌,俗謂之神窟。已上涪州。

 【牂牁 桂浦】漢武帝平南夷,置牂牁郡。又曰:牂牁郡有桂浦關。

 【天井 石關】《華陽國志》曰:牂牁郡,上當天井,故多雨潦。又曰:且蘭縣西南有地,名石潼關。已上牂州。

编辑

 【□□《潤州箴》】洋洋潤州,江川秀遠;蔣廟鐘山,孫陵曲衍。江甯之邑,楚曰金陵;吳晉梁宋,六代都興。

嶺南道第十一 编辑

敘事 编辑

 嶺南道者,禹貢揚州之南境。其地皆粵之分,(《地理志》云:今蒼梧、蔚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粵分。)自嶺而南至海,盡其地。(廣州故南海郡,秦末南海尉趙佗王有其地。)

事對 编辑

 【蒲澗 蘭湖】《南越志》曰:熙安縣東北有昌蒲澗。咸安中,姚成甫嘗澗側遇一丈夫,曰:「此昌蒲,安期先生所餌,可以忘老。」又曰:番禺北有芝蘭湖,並注西海。

 【貪泉 湞水】《晉中興書》曰:舊雲往廣州飲貪泉,失廉潔之性。吳隱之為刺史,自酌貪泉飲之,題石門為詩曰:石門有貪泉,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漢書》曰:樓船將軍楊僕出豫章,下湞水。

 【二山 八桂】《南越志》曰: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山海經》曰:桂林有八樹,在番禺東。已上廣州。

 【潮穴 泉山】《潮州記》曰:斯溪西通淮水,其穴若井。或枯涸彌年,或一日十盈十竭,若潮水焉。又曰:泉山有峭壁高竦,連阜湎屬,石泉懸注,瀑布飛流。已上連州。

 【錢石 玉山】《湘州記》曰:曲江縣東有泉石山,其狀四方若台榭。其南有石,三面壁峭。其上有錢,故謂之錢石。又曰:曲江縣東有玉山,卉木滋茂,泉石澄澗。相傳云昔有人采玉處。

 【石台 銀甕】《始興記》曰:勞口東岸有石,四方而高,可百餘仞,其狀若台。又曰:林水源出磐石上。羅列十甕,皆蓋以青盆,中悉銀钅並。有人遇之,得開觀而不可取。取輒失路,迷悶欲死。已上韶州。

 【龍川 牛嶺】《漢書》曰:龍川縣屬南海郡。《南越志》曰:羅浮山有石樓,右帶牛嶺山,左據龍尾。已上循州。

 【文貝 錦蛇】《南越志》曰:潮陽南有小水,注海濱,帶層山。其中多文貝,可以解毒。《輿地志》曰:龍溪謂之盤龍,蛇青黑色,赤帶錦文,隨瀆瀵水而入於海。有毒,傷人輒死。已上潮州。

 【素女 青牛】《發蒙記》曰:侯官謝端,曾於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漢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貧,令我為卿妻。」《南越志》:綏安縣北有連山,昔越王建德伐木為船,其大千石,以童男女三千人牽之。既而人船俱墜於潭。時聞附船有唱喚督進之聲,往往有青牛馳回與船俱,蓋神靈之至。

 【靈江 神草】《輿地志》云:從餘姚至海三十里,過溫麻江,有一江名靈江。《道書》云:霍山上有神草三十四種。已上泉州。

 【建安 將樂】《吳志》云:永安三年,以會稽南郡為建安郡。《吳錄》云:將樂縣屬建安郡。已上建州。

 【石室 嵩臺】《南越志》曰:高安石室,自生風峒,南北二門,狀若人功,意者以為仙都。又曰:高要有竦石,廣六十餘丈,高二百許仞,土人謂之嵩臺。已上端州。

 【端石 岑珠】《吳錄》曰:端溪有端山,山有五色石,石上多香水。《南越志》曰:端溪俚人岑班,入山,遇一寶珠,徑五寸,取還。夜光明照燭,俚人甚懼。以火燒之,雖小損,猶照一室。已上康州。

 【香林 綸木】《南越志》曰:盆元縣利山,上多香林。又曰:威寧縣有穿州,其上多綸木,似谷皮,可以為綿。已上岡州。

 【蒼梧 班石】《漢書》曰: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輿地志》曰:廣信縣之壽鄉,有孤岩。岩有班石,石皆五色。已上梧州。

 【圍洲 合浦】《交州記》曰:合浦八十里有圍洲,周回百里。《漢書》曰: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已上廉州。

 【賀水 富川】《湘州記》曰:臨水經臨賀縣東,又南至郡左,合賀水。《漢書》曰:富川縣屬蒼梧郡。已上賀州。

 【二鼓 三田】《輿地志》曰:後漢周敞為交趾剌史,伐龍山木以為鼓。以下分鼓給桂林郡,上分鼓給交趾郡。擊一鼓則二鼓皆鳴。《廣志》曰:南方地氣暑熱,一歲田三熟。冬種春熟,春種夏熟,秋種冬熟。已上交州。

 【蘇嶠 麻嶺】《南越志》曰:甯浦郡東南有蘇摩嶠。屈璆《道理記》曰:沙麻嶺在甯浦郡南,郡即嶺之北垠。已上橫州。

 【樹止 竹梁】《林邑記》曰:狼野人居無室,依樹宿止。《南征八郡志》曰:{米鹿}泠縣有大竹,數圍實中,任屋梁柱;覆用之則當瓦。已上峰州。

 【蟻漆 雞潮】《吳錄》云:居風縣有蟻絮藤,人視土中知有蟻,因墾發。以木皮插其上,則蟻出,緣而生漆。《輿地志》曰:移風縣有潮雞,鳴長旦清如吹角,每潮至則鳴。一名林雞。

 【石坻 金屐】《南越志》曰:馬援鑿通九真山。又積石為坻,以遏海波,由是不復過漲海。又曰:軍安縣女子趙嫗,嘗在山中,聚結群黨,攻掠郡縣。著金箱齒屐,恒居象頭鬥戰。已上愛州。

 【咸 都沃】《漢書》曰:咸縣屬九真郡。《晉太康地志》:都沃縣屬九德郡。已上州。

 【極外 海中】《交廣二州記》曰:珠崖在大海中,南極之外。吳時復置太守,住徐聞縣遙撫之。《漢書》曰:武帝立珠崖郡,在南方大海中居,廣袤千里。

 【巢居 椎紒】《廣志》云:珠崖人皆巢居。《珠崖傳》曰:男女皆椎紒,或被髮徒跣,紒音髻。已上崖州。

 【儋耳 鏤頰】《漢書》曰:武帝元鼎六年,定越以為儋耳郡。張晏注曰:儋耳,鏤其頰及上連耳匡。分為數支,狀似雞腸,累累下垂。已上儋州。

 【文比 朱鱉】《南越志》曰:海中有文比,鳥頭尾,鳴似磬,而生玉。又曰:海中多朱鱉,狀如肺,有四眼六腳,而吐珠。

 【孛馬 水犀】《南越志》曰:平定縣東巨海有孛馬。似馬,牛尾,一角。又云:平定縣巨海有水犀,似牛。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已上高州。

编辑

 【揚雄《交州箴》】交州荒裔,水與天際;越裳是南,荒國之外。爰自開闢,不嫋不絆;周公攝祚,白雉是獻。昭王陵遲,周室是亂;越裳絕貢,荊楚逆叛。大漢受命,中國兼該;南海之宇,聖武是恢。稍稍受羈,遂臻黃支;牽來其犀,航海三萬。泉竭中虛,池竭瀨幹。牧臣司交,敢告執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