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作者:李延壽 
唐李延壽撰。延壽表進其書,稱「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爲《北史》,與今本卷數符合。《文獻通考》作八十卷者,誤也。延壽旣與修《隋書》十志,又世居北土,見聞較近,參覈同異,於《北史》用力獨深,故敍事詳密,首尾典贍。如載元韶之姦利、彭樂之勇敢、郭琬沓龍超諸人之節義,皆具見特筆,出酈道元於《酷吏》、附陸法和於《藝術》,離合編次,亦深有別裁,視《南史》之多仍舊本者,迥如兩手。惟其以姓爲類,分卷無法,《南史》以王、謝分支,《北史》亦以崔、盧繫派,故家世族,一例連書,覽其姓名,則同爲父子,稽其朝代,則各有君臣,參錯混淆,殆難辨別,甚至長孫儉附《長孫嵩傳》,薛道衡附《薛辨傳》,遙遙華冑,下逮雲仍,隔越抑又甚矣。考延壽之敍次列傳,先以魏宗室諸王,次以魏臣,又次以齊宗室及齊臣,下逮周、隋,莫不皆然。凡以勒一朝始末,限斷分明,乃獨於一二高門,自亂其例,深所未安。至於楊素父子,有關隋室興亡,以其系出宏農,遂附見魏臣《楊敷傳》後,又魏收及魏長賢諸人,本非父子兄弟,以其同爲魏姓,遂合爲一卷,尤爲舛迕。觀延壽敍例,凡累代相承者,皆謂之家傳,豈知家傳之體,不當施於國史哉!且《南北史》,雖曰二書,實通爲一家之著述,故延壽於《裴蘊傳》云:「祖——之平,父——忌,《南史》有傳」,《王頒傳》云:「父——僧辨,《南史》有傳」,卽互相貫通之旨也。乃《南史》旣有《晉熙王昶傳》矣,《北史》復有《劉昶傅》,《南史》旣有《鄱陽王寶寅傳》矣,《北史》復有《蕭寶夤傳》,《南史》旣有《豫章王綜》、《樂良王大圜傳》矣,《北史》復有《蕭贊》【蕭綜入魏改名贊】、《蕭大圜傳》,朱修之、薛安都諸人,《南史》則取諸《宋書》,《北史》則取諸《魏書》,不爲删併,殆專意《北史》,無暇追删《南史》,以致有此誤乎。然自宋以後,《魏書》、《北齊書》、《周書》皆殘闕不全,惟此書僅《麥鐵杖傳》有闕文,《荀濟傳》脫去數行,其餘皆卷帙整齊,始末完具,征北朝之故實者,終以是書爲依據,故雖八書具列,而二史仍竝行焉。
维基百科 参阅维基百科中的:隋朝
維基大典 閲文言維基大典文:

四庫全書

编辑

北史 (四庫全書本)

本紀

编辑
  • 卷一  魏本紀第一:  太祖道武帝 太宗明元帝
  • 卷二  魏本紀第二:  世祖太武帝 恭宗景穆帝 高宗文成帝 顯祖獻文帝
  • 卷三  魏本紀第三:  高祖孝文帝
  • 卷四  魏本紀第四:  世宗宣武帝 肅宗孝明帝
  • 卷五  魏本紀第五:  敬宗孝莊帝 節閔帝 廢帝 孝武帝 西魏文帝 西魏廢帝 西魏恭帝 東魏孝靜帝
  •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高祖神武帝 世宗文襄帝
  • 卷七  齊本紀中第七: 顯祖文宣帝 廢帝 孝昭帝
  • 卷八  齊本紀下第八: 世祖武成帝 後主 幼主
  • 卷九  周本紀上第九: 太祖文帝 孝閔帝 世宗明帝
  •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高祖武帝 宣帝 靜帝
  •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高祖文帝
  • 卷十二 隋本紀下第十二: 煬帝 恭帝

列傳

编辑
  • 卷十三  列傳第一: 后妃上
  • 卷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下
  • 卷十五  列傳第三: 魏諸宗室
  • 卷十六  列傳第四: 道武七王 明元六王 太武五王
  • 卷十七  列傳第五: 景穆十二王上
  • 卷十八  列傳第六: 景穆十二王下
  • 卷十九  列傳第七: 文成五王 獻文六王 孝文六王
  • 卷二十  列傳第八: 衞操 莫含 劉庫仁 尉古真 穆崇 奚斤 叔孫建 安同 庾業延 王建 羅結 樓伏連 閭大肥 奚牧 和跋 莫題 賀狄干 李栗 奚眷
  • 卷二十一 列傳第九: 燕鳳 許謙 崔宏 張袞 鄧彥海
  •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  長孫嵩 長孫道生 長孫肥
  •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于栗磾
  •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崔逞 王憲 封懿
  •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古弼 張黎 劉潔 丘堆 娥清 伊珝 乙瑰 周幾 豆代田 車伊洛 王洛兒 車路頭 盧魯元 陳建 來大干 宿石 萬安國 周觀 尉撥 陸真 呂洛拔 薛彪子 尉元 慕容白曜 和其奴 苟頹 宇文福
  •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宋隱 許彥 刁雍 辛紹先 韋閬 杜銓
  •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屈遵 張蒲 谷渾 公孫表 張濟 李先 賈彝 竇瑾 李訢 韓延之 袁式 毛脩之 唐和 寇讚 酈範 韓秀 堯暄 柳崇
  • 卷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陸俟 源賀 劉尼 薛提
  •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司馬休之 司馬楚之 劉昶 蕭寶夤 蕭正表 蕭祗 蕭退 蕭泰 蕭撝 蕭圓肅 蕭大圜
  •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盧玄 盧柔 盧觀 盧同 盧誕
  • 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高允 高祐 盧曹
  •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崔鑒 崔辯 崔挺
  •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李靈 李順 李孝伯 李裔 李義深
  •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游雅 高閭 趙逸 胡叟 胡方回 張湛 段承根 闞駰 劉延明 趙柔 索敞 宋繇 江式
  •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王慧龍 鄭羲
  •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薛辯 薛寘 薛憕
  •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韓茂 皮豹子 封敕文 呂羅漢 孔伯恭 田益宗 孟表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 李叔仁
  •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裴駿 裴延雋 裴佗 裴果 裴寬 裴俠 裴文舉 裴仁基
  •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薛安都 劉休賓 房法壽 畢眾敬 羊祉
  •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韓麒麟 程駿 李彪 高道悅 甄琛 張纂 高聰
  •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楊播 楊敷
  •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王肅 劉芳 常爽
  •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郭祚 張彝 邢巒 李崇
  •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崔光 崔亮
  •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之 淳于誕 沈文秀 張讜 李苗 劉藻 傅永 傅竪眼 張烈 李叔彪 路恃慶 房亮 曹世表 潘永基 朱元旭
  •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孫紹 張普惠 成淹 范紹 劉桃符 鹿悆 張燿 劉道斌 董紹 馮元興
  •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袁翻 陽尼 賈思伯 祖瑩
  •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尒朱榮
  •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朱瑞 叱列延慶 斛斯椿 賈顯度 樊子鵠 侯深 賀拔允 侯莫陳悅 念賢 梁覽 雷紹 毛遐 乙弗朗
  • 卷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辛雄 楊機 高道穆 綦雋 山偉 宇文忠之 費穆 孟威

  •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齊宗室諸王上
  •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齊宗室諸王下
  •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万俟普 可朱渾元 劉豐 破六韓常 金祚 劉貴 蔡雋 韓賢 尉長命 王懷 任祥 莫多婁貸文 厙狄迴洛 厙狄盛 張保洛 侯莫陳相 薛孤延 斛律羌舉 張瓊 宋顯 王則 慕容紹宗 叱列平 步大汗薩 薛脩義 慕容儼 潘樂 彭樂 暴顯 皮景和 綦連猛 元景安 獨孤永業 鮮于世榮 傅伏
  •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孫騰 高隆之 司馬子如 竇泰 尉景 婁昭 厙狄干 韓軌 段榮 斛律金
  •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孫搴 陳元康 杜弼 子臺卿 房謨 子恭懿 張纂 張亮 趙起 徐遠 張曜 王峻 王紘 敬顯雋 平鑒 唐邕 白建 元文遙 趙彥深 赫連 子悅 馮子琮 子慈明 郎基 子茂
  •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魏收 魏長賢 魏季景 魏蘭根

  •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周宗室
  •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周室諸王
  •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寇洛 趙貴 李賢 梁禦
  • 卷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李弼 宇文貴 侯莫陳崇 王雄
  •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王盟 獨孤信 竇熾 賀蘭祥 叱列伏龜 閻慶 史寧 權景宣
  •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王羆 王思政 尉遲迥 王軌
  •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周惠達 馮景 蘇綽
  •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韋孝寬 韋瑱 柳虯
  •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達奚武 若干惠 怡峰 劉亮 王德 赫連達 韓果 蔡祐 常善 辛威 厙狄昌 梁椿 梁臺 田弘
  •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王傑 王勇 宇文虯 耿豪 高琳 李和 伊婁穆 達奚寔 劉雄 侯植 李延孫 韋祐 陳欣 魏玄 泉仚 李遷哲 楊乾運 扶猛 陽雄 席固 任果
  •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崔彥穆 楊纂 段永 令狐整 唐永 柳敏 王士良
  •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豆盧寧 楊紹 王雅 韓雄 賀若敦
  •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申徽 陸通 厙狄峙 楊荐 王慶 趙剛 趙昶 王悅 趙文表 元定 楊摽
  • 卷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韓襃 趙肅 張軌 李彥 郭彥 梁昕 皇甫璠 辛慶之 王子直 杜杲 呂思禮 徐招 檀翥 孟信 宗懍 劉璠 柳遐

  •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隋宗室諸王
  •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高熲 牛弘 李德林
  •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梁士彥 元諧 虞慶則 元冑 達奚長儒 賀婁子幹 史萬歲 劉方 杜彥 周搖 獨孤楷 乞伏慧 張威 和洪 陰壽 楊義臣
  • 卷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劉昉 柳裘 皇甫績 郭衍 張衡 楊汪 裴蘊 袁充 李雄
  •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趙煚 趙芬 王韶 元巖 宇文㢸 伊婁謙 李圓通 郭榮 龐晃 李安 楊尚希 張煚 蘇孝慈 元壽
  •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段文振 來護兒 樊子蓋 周羅睺 周法尚 衞玄 劉權 李景 薛世雄
  • 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裴政 李諤 鮑宏 高構 榮毗 陸知命 梁毗 柳彧 趙綽 杜整
  •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張定和 張奫 麥鐵杖 權武 王仁恭 吐萬緒 董純 魚俱羅 王辯 陳稜 趙才
  •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宇文述 王世充 段達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後來方便今人閲讀,而加入標點符號的版權狀況可能是:

  1. 若由維基文庫用戶自己的方式加入標點符號,依據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及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的条款释出。
  2. 1999年7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关于古籍标点等著作权问题的答复《权司1999第45号》,认为仅加标点不足以有创作性,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取代其地位)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利用他人的智力劳动,至少应当支付相应的对价。此处民法通则的公平和等价有偿原则与著作权是分别的话题。
  3. 中華民國94年(2005年)4月15日,中華民國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智慧財產局解釋令函存档)也認爲僅對古文加標點不足以取得新著作權。

另請參見:章忠信《著作權筆記·句讀的著作權保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