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舊聞考
卷一 星土
卷二 世紀 

〔臣等謹按〕 自《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而後世之言分野者,或以中宮斗杓,或以二十八宿,或以天市垣,或以五星,至唐一行則又創為山河兩戒之說,眾議紛繁,立論各殊。按唐杜佑分野議,謂以國之分野,上酌天象,始於周季。然其可疑者,如,周敬王、魯哀公之時,吳為越所滅,其後六十九年,始命韓、趙、魏為諸侯,又十七年,三國始分晉地,又五十六年,越為楚滅。當吳未亡時,列國尚有數十,韓、魏、趙又未為諸侯。自吳滅至分晉,凡八十八年。時既不同,何以預分十二國之躔次?乃班固《漢書·地理志》、皇甫謐《帝王世紀》則分區域以配星躔,取不同時之十二國強配之,實所未審。又如,房星為宋分野,東平、須昌、壽張屬焉,然其地在濟東屬魯,本非宋分。又如,星紀躔次為吳、越分野,然星紀在於東北,而吳、越實在東南。至其地分則或多或少,鶉首極多,鶉火極狹,蓋甘、石之書本由假托,後人附會,益屬支離。鄭康成有言:「九州分野之書既亡,後世堪輿所言,易涉於誕。」是以星分域,漢時已疑之矣。朱彝尊原書宗誌書之例,廣為引據,列《星土》於卷首,亦沿襲前人之說。今仍存其舊本,而於征引脫略之處,更采諸書以廣其未備焉。

〔原〕 北斗七星,是謂帝車,運乎中央,而臨制四方。六曰開陽,亦曰應星,主木,主燕。(《大象列星圖》)

〔臣等謹按〕 《史記》《隋唐》及《通誌》亦作「開陽」。《星經》及宋《天文志》作「闓陽」。又按《博雅》:「旋為冀州,開陽為梁州。」

〔臣等又按〕 朱彝尊原書所載,如斗宮、天市垣、二十八宿、山河兩戒、五緯諸家之說,征引既多,敘次未免舛雜。今詳加厘正,分門類敘,其靈征則附於卷末云。

〔增〕 北斗七星,石氏云:「五主燕。」《隋誌》:「六主燕。」(《辰象考》)

〔增〕 劉昭《後漢書補注》:「璿璣者,北極星也,玉衡者,斗九星也,八為幽州。」按《春秋緯》:「二,冀州。」(同上)

〔增〕 中宮七星,五主土,主燕。(《群書考索》)

〔原〕 玉衡第八星主幽州,常以五寅日候之。(《史記·天官書》)

〔原〕 壬,燕、趙。亥,燕、代。(《漢書·天文志》)

〔增〕 戌,趙。亥,燕。(《淮南子》)

〔臣等謹按〕 《淮南子》及《博雅》載「戌,趙;亥,燕」,與漢《天文志》互異。或以其犬牙相錯相近之土兼言之也。

〔原〕 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列各十一星,其東垣南第三星曰燕。(《宋兩朝天文志》)

〔臣等謹按〕 《星經》天市圖第二星為燕,與《宋兩朝天文志》互異。

〔增〕 天市垣古歌曰:「燕連南海盡屬宋。」西歌曰:「南海與燕為雁行。」(《中西星經同異考》)

〔增〕 天市垣二十二星,左藩燕。(《鄒淮曆書》)

〔原〕 楚南一星曰燕,有變動,以其國占之。(《宋史·天文志》)

〔增〕 十二國十六星在須女南。《隋志》:「楚南一星曰燕。」按今監中圖,韓東南一星曰燕。(《辰象考》)

〔增〕 天市垣燕一星在楚星南。(《通占大象列星經》)

〔原〕 蒼龍七宿,有尾有箕,氐胸房腹,箕所糞也。(《星經》)

〔原〕 尾九星,如鉤蒼龍尾。箕四星,形狀如簸箕。(《丹元子步天歌》)

〔增〕 西歌曰:「接心是尾九點曲,卓如衣角飄風前。箕星有四明相等,大口如箕正向西。」(《中西星經同異考》)

〔增〕 尾亦為九子星。箕亦曰天津,一曰天雞。(《晉書·天文志》)

〔補〕 尾為九子。箕為敖客。(《史記·天官書》)

〔補〕 尾有七星,形如蠍尾。箕有四星,形如牛角。(《法苑珠林》)

〔補〕 箕、尾之間謂之九江口。(《觀象玩占》)

〔增〕 宋均云:「尾屬後宮場,故得兼子。子必九者,取尾有九星也。」《元命苞》云:「尾九星,箕四星,為後宮之場也。」(《史記索隱》)

〔增〕 宋均云:「箕以簸揚調弄為象,又受物,有去之來之之象也。」《》云:「維南有箕,載翕其舌。」又《詩緯》云:「箕為天口,主出氣。」是箕有舌,象讒言。故《詩》曰:「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為敖客行請謁也。(同上)

〔增〕 尾、箕:尾為析木之津,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尾九星為後宮,亦為九子星,近心。第一星為后妃,次三星並為次三嬪,末二星為妾。箕主八風,亦后妃之府也。(《史記正義》)

〔原〕 箕星散為幽州,分為燕國。(《春秋元命苞》)

〔原〕 箕、尾為燕。(《春秋說題辭》)

〔增〕 星部地名,尾、箕,燕。(《淮南子》)

〔增〕 尾、箕,幽州。(《史記·天官書》)

〔增〕 燕故治,今上漁陽、右北平、遼東、莫郡、幽州也。(《越絕書》)

〔增〕 燕,星得尾、箕。(《山河兩戒考注》)

〔原〕 漢永元銅儀尾十八度,開元遊儀、景祐測驗同。永元銅儀箕十度,景祐測驗同,開元遊儀十一度。(《宋史·天文志》)

〔原〕 尾,漢《太初曆》洛下閎所測十八度,宋皇祐所測十九度,崇寧所測十九度少,元《授時曆》郭守敬所測十九度十分。箕,《太初曆》十一度,皇祐所測十度,元豐所測十一度,崇寧所測十度半,《授時曆》所測十度四十分。(《古今律曆考》)

〔原〕 分度,尾十八,箕十一四分一。(《淮南子》)

〔增〕 尾十八度。箕十一度。(《天象誌》)

〔增〕 尾十星,十八度。箕四星,九度。(《廣雅》)

〔增〕 尾宿一,黃道經度十一宮一十度五十四分,黃道緯度南一十五度等四。箕宿一,黃道經度十一宮二十六度五十分,黃道緯度南六度五十六分等三。(《曆象考成》)

〔增〕 尾宿一,赤道經度十一宮六度四十二分,赤道緯度南三十六度五十七分。箕宿一,赤道經度十一宮二十六度二十一分,赤道緯度南三十度二十三分。(同上)

〔臣等謹按〕 歷代以來測量恒星分度,但就本宿所離推刻,未有以黃道、赤道為之析其經度之毫髮者,是以遠自漢《太初曆》,下至元、明司天諸家,互有闊狹多寡之殊異。我朝聖祖仁皇帝御製《曆象考成》一書,用黃赤經緯互推,乃得二十八宿度分之準。茲載尾、箕分星,具列其數於下,於以仰見天道至精,法益詳盡,蔑以加矣。

〔增〕 尾、箕:康熙壬子年,赤道積度,尾一十九度九分,箕一十度三十六分。黃道積度,尾一十五度三十六分,箕九度二十分。(《恒星紀要》)

〔原〕 劉向言地分:「燕地,尾、箕之分野也。」「自尾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漢書·地理志》)

〔原〕 自尾十度至斗七度百三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於律為應鍾,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帝王世紀》)

〔臣等謹按〕 《帝王世紀》作「自尾十度至斗七度」。《漢書》作「危」字,誤,今改正。

〔原〕 陳卓謂尾、箕:「燕幽也,自尾十至南斗十一。」費直謂「起尾九」。蔡邕謂「起尾四」。(《玉海》)

〔增〕 尾九星去極一百二十七度半,箕四星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二十一度半。(《宋兩朝天文志》)

〔原〕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陳卓、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並云:尾、箕,燕,幽州,上穀入尾一度,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涿郡入尾十六度,廣陽入箕九度。(《晉書·天文志》)

〔增〕 北京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薊三州,皆尾分。(《明史·天文志》)

〔原〕 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新唐書·天文志》)

〔原〕 幽州,星分尾、箕。涿州,星分尾宿十六度。薊州,星分尾宿三度。霸州,星分箕、尾。燕州,星分尾、斗。(《太平寰宇記》)

〔增〕 尾、箕,析木之次也。寅初起尾七度,二千七百五十,二十一少。中箕星五度,三百七十,六十七。終斗八度。其分野,河間、涿郡、廣陽國及上谷、漁陽,古之北燕。(《舊唐書·天文志》)

〔原〕 宛平、大興、良鄉,尾一度。通州、三河、武清,尾二度。昌平、順義、密雲、懷柔,尾三度。涿州、房山、霸州、文安,尾四度。豐潤、玉田、薊州、保定,尾五度。遵化、平穀,尾七度。(《清類天文分野之書》)

〔增〕 《漢書·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今薊州、通州。「南得涿郡之易(今州)、容城(今縣)、范陽(在今易州)、故安(在今易州)、涿縣(今州)、良鄉(今縣)及渤海之安次(今東安縣)。」(《辰象考》)

〔原〕 尾、箕星曰析木,宮曰人馬,時曰寅,州曰幽。(《歷代地理指掌圖》)

〔原〕 第五尾四足,箕四足,斗一足,在寅,歲星位焉,其神如弓,故曰「人馬宮」。(《文殊所說善惡宿曜經》)

〔增〕 寅為析木,燕之分,自尾十度至斗十一度。(《唐六典》)

〔原〕 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爾雅》)

〔原〕 析別水、木以箕、斗之間,是天漢之津也。(《爾雅孫炎注》)

〔原〕 析木之津,劉炫謂是天漢,即天河也,在箕、斗二星之間。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為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謂此次為析木之津也。(《爾雅疏》)

〔增〕 天漢起東方箕、尾之間,謂之天河,亦謂之漢津。(《通志》)

〔原〕 析木,燕之分星,幽州之星土也。(《周禮總義》)

〔原〕 天漢起東方,經尾、箕之間,謂之漢津。(《晉書·天文志》)

〔原〕 析津本晉薊縣,改薊北縣,開泰元年更今名,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故。(《遼史·地理志》)

〔臣等謹按〕 「分野旅寅」本屬漢文,舊《遼史國語解》妄摘「野旅寅」三字為國語,依字解釋,原書誤載,今刪。

〔原〕 星度分野十二次,東西南北相反者四,疑似者七,所可據者其惟析木乎。其宿尾、箕,亦艮之維,燕可以言東北也。(《樂軒集》)

〔原〕 析木為雲漢末派,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北河末派,窮北紀之曲,東北負海,為析木。負海者,以其雲漢之陰也。(《新唐書·天文志》)

〔原〕 大梁、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於恒山,辰星位焉。(同上)

〔增〕 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中,箕五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漢河間、涿郡、廣陽及上穀、漁陽。尾得雲漢之末派,龜、魚麗焉。箕與南斗相近,為遼水之陽。(同上)

〔增〕 唐《占經》曰:「尾,東方木宿之末;斗,北方水宿之初。次在其間,分析水木,故曰析木。」(《山河兩戒考注》)

〔原〕 古之人有以天河斷兩界者。天猶卵也,經星之次環其四周,銀河之所界者半,其餘則天市太微位焉。故二十八舍,其附於河者三之二,沿之河以分其勢,稽紫宮以定其餘,有條有次。故秦雖西而位坤維之鶉首,雲漢之升,兩戒之道也。吳雖東南而位坤維之星紀,雲漢之降,兩戒之終也。燕窮北紀之曲,故以末派之析木為燕。蓋星河之流起於井,終於箕,則南者反北,北者反南矣。(《鬳齋十一稿》)

〔原〕 袁桷《司天臺祭告尾宿文》:析木天津,燕都所次。維昔初基,相攸塗塈。民用不頗,益遐以治。靈台考占,庸啟震悸。善言惟從,式致芬祀。(《清容居士集》)

〔增〕 尾九星,十八度,在天市垣下河西。箕四星,七度半。(《山河兩戒考注》)

〔增〕 尾、箕,蒼龍之末也,直寅。(同上)

〔增〕 析木之津一名大招,一曰漢津。(同上)

〔原〕 辰星主幽州。(《星經》)

〔原〕 辰星,水精也。(《尚書考靈曜》)

〔原〕 北方黑色,其類水,其應上為辰星。(《素問》)

〔補〕 辰星,北方之位,黑帝之子。(《天官星占》)

〔增〕 辰星,宰相之祥也,經一百里,亦偏將、廷尉象也。(同上)

〔增〕 《廣雅》雲,「辰星謂之兔星」,則辰星之別名。兔,或作「」。(《史記索隱》)

〔增〕 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日壬、癸。刑失者,罰出辰星。(《史記·天官書》)

〔增〕 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攙、安周星、細爽、能星、鉤星。(同上)

〔增〕 兔星凡有七名。命者,名也。小正,一也;辰星,二也;天攙,三也;安周星,四也;細爽,五也;能星,六也;鉤星,七也。(《史記索隱》)

〔增〕 兔五色,青圜憂,白圜喪,赤圜中不平,黑圜吉。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爭,白角號泣之聲。(《史記·天官書》)

〔增〕 辰星理四時。宋均云:「辰星正四時之法,得與北辰同名也。」(《春秋元命苞》)

〔增〕 辰星,晉灼云:「常以二月春分見奎、婁,五月夏至見東井,八月秋分見角、亢,十一月冬至見牽牛,出以辰、戌,入以醜、未,二旬而入。晨候之東方,夕候之西方也。」(《史記正義》)

〔補〕 辰星一曰能星,一曰鉤星,一曰星,一曰鼎星,一曰爨星,一曰伺星。北方黑帝葉光紀之神,玄武之宿,水之精也。(《觀象玩占》)〔增〕 七政第五曰伐水,謂辰星也。(《史記索隱》)

〔增〕 辰星一曰細極,曰爨星,曰伺祠。(《天官星占》)

〔增〕 辰星色黑,比奎星大,小於歲星。(《宋中興天文志》)

〔增〕 辰星謂之鉤星、兔星。(《博雅》)

〔原〕 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紀。(《春秋元命苞》)

〔原〕 燕、齊之疆候辰星,占虛、危。(《漢書·天文志》)

〔增〕 辰星曰北方冬水。(《通誌·天文略》)

〔增〕 各星之光如雲氣者,水星之性。(《尚書釋天注》)

〔增〕 辰星主正四時,當效於四仲。(《山河兩戒考注》)

〔原〕 建武十二年正月己未,小星流百枚以上,或西北,或正北,或東北,二夜止。六月戊戌晨,小流星百枚以上,四面行。小星者,庶民之類。流行者,移徙之象也。後三年,吳漢、馬武徙雁門、代郡、上穀、關西縣吏民六萬餘口,置常關、居庸關以東,以避寇。(《後漢書·天文志》)

〔原〕 景初元年十月壬申,太白晝見,在尾,歷二百餘日。占曰:「尾為燕,有兵。」時公孫淵自立為燕王,置百官,發兵拒守,宣帝討滅之。(《文獻通考》)

〔朱彝尊原按〕 陳氏《魏志》書「十月壬申,太白晝見」,乃在明帝青龍三年。至景初元年則書「秋七月辛卯,太白晝見」,「冬十月丁未,月犯熒惑」。以曆推之,十月既書丁未,不應復直壬申,當以誌為正也。

〔原〕 晉惠帝永興元年七月庚申,太白犯角、亢,經房、心,歷尾、箕。是年九月,王浚殺幽州刺史和演。穆帝永和八年六月辛巳,日未入,有流星大如三斗魁,從辰巳上,東南行。晷度推之,在箕、斗之間,燕分也。按占:「為營首。營首之下,流血滂沱。」是後慕容俊僭稱大燕,攻伐無已。(《晉書·天文志》)

〔原〕 景星見箕、尾,而慕容德復燕,此分野之驗也。(《禮經會元》)

〔補〕 天寶九載八月,五星聚於尾、箕,燕分也。占曰:「有德則慶,無德則殃。」(《新唐書·天文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