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通志/疆域/晷度

弁言 臺灣通志
疆域:晷度
傳聞為蔣師轍薛紹元
形勢


  《清會典》:淡水廳東境濱海,偏東五度二十四分;鳳山縣南境濱海,北極高二十四度四分戶部

  臺地,東三度五分至東五度四分,極南自二十二度、北至二十五度四分水道提綱

  恆春前山之水坑口、後山之八螨鼻,皆緯度二十二度;淡水之滬尾口、基隆之八斗仔,皆緯度二十五度。鳳山之東港口、彰化之北勢湖,皆經度四度;埤南之埤南大溪口、淡水之南關,皆經度五度。

  臺北府,緯度二十四度五十四分,經度四度五十分。

  臺灣府,緯度二十四度八分,經度四度二十四分。

  臺南府,緯度二十二度,經度三度五十三分。

  臺東直隸州,緯度二十三度三十四分,經度五度十三分。

  臺灣縣,同臺灣府。

  彰化縣,緯度二十四度五分,經度四度十四分。

  雲林縣,緯度二十三度四十七分,經度四度二十三分。

  苗栗縣,緯度二十四度三十三分八秒,經度四度三十四分四十秒。

  埔裏社,緯度二十四度,經度四度三十九分。

  安平縣,同臺南府。

  鳳山縣,緯度二十二度三十三分,經度三度五十八分舊城,緯度二十二度四十分,經度三度五十二分

  嘉義縣,緯度二十二度三十二分,經度四度六分。

  恆春縣,緯度二十一度五十分,經度四度二十三分。

  澎湖,金嶼緯度二十四度,砲臺〔緯度〕二十三度四十分四十二秒,西嶼緯度二十三度七分海道圖說》:澎湖最南緯度二十三度十一分,最北緯度二十三度四十七分;最西經度四十八分,最東經度三度十一分

  淡水縣,同臺北府。

  新竹縣,緯度二十四度四十三分,經度四度四十二分。

  宜蘭縣,緯度二十四度三十七分,經度五度二十五分。

  基隆,緯度二十五度,經度五度三十分。

  卑南,緯度二十二度四十六分,經度四度五十五分。

  花蓮港,緯度二十三度五十一分,經度五度二十三分。

  江永曰:極高度皆以測景測星定,各以本方極高度之正切與黃赤大距度正切相乘,半徑千萬除之,為赤道度之正絃,得二至日出入前後赤道度;以一變時之四分加減初正刻,得日出入時刻分五禮通考

  測晷之法:土圭置槷,著於「周官」;後世史書,不言實測。唐僧一行覆矩圖,其法不密。元郭守敬為影符,其法用銅鑽孔如芥子,前仰後低以向日;而日之高低不同,銅斤欹測,不能盡合。不合則光不透,臨時遷就,日已西移;又不知地半徑差及近地清蒙氣。是以所測,不如今法遠矣廣東通志

  我朝聖祖仁皇帝,生知天縱;探象緯之原,通中西之術。臨臺測驗,無累黍之差。高宗純皇帝敬天法祖,首重民時,欽定《熱河志》,刪星野之談天,測斗極之出地,名曰晷度。今敬遵聖制,立晷度類。

    謹案:地居天中,其體渾圓,與天度相應。中國當赤道之北,北極常見,南極不常見。南行二百五十里,則北極低一度、南極高一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則北極高一度、南極低一度。南北極高度,即南北里差也;東西偏度,即東西里差也。臺灣臺北府度、分,乃實測之數;各府、州、縣,第據輿圖約計之耳,恐有未確。附求法一則,使居其地者,人人得以參考焉。南北緯度易測,東西經度難知,緯度測二格之低昂,經度測月食之早晚。欲定東西偏度,必於兩地同測一月食,較其時刻:若早六十分時之二,則為偏西一度;遲六十分時之二,為偏東一度。今臺灣各處不能測驗,以《輿圖》經緯度數計之;但能得偏度分數,至秒數不能知矣。

日距赤道表

编辑
春分
秋分
清明
寒露
穀雨
霜降
立夏
立冬
小滿
小雪
芒種
大雪
交節
起度
六度
十九分
十一度
五十一
十六度
四十分
二十度
二十五
廿二度
四十六
末候
末度
一日
二十四
六度
四十二
十二度
十二分
十六度
五十七
二十度
三十七
廿二度
五十三
十四
二日
五十分
七度
五分
十二度
三十三
十七度
十四分
二十度
四十九
廿二度
五十九
十三
三日 一度
十六分
七度
二十八
十二度
五十三
十七度
三十一
二十度
廿三度
四分
十二
四日 一度
四十二
七度
五十一
十三度
十三分
十七度
四十七
廿一度
十一分
廿三度
九分
十一
初候
末度
二度
八分
八度
十四分
十三度
三十三
十八度
三分
廿一度
二十二
廿三度
十三分
中候
末度
六日 二度
三十四
八度
三十六
十三度
五十三
十八度
十九分
廿一度
三十二
廿三度
十六分
九日
七日 三度
八度
五十八
十四度
十三分
十八度
三十四
廿一度
四十二
廿三度
十九分
八日
八日 三度
二十六
九度
二十分
十四度
三十三
十八度
四十九
廿一度
五十一
廿三度
二十二
七日
九日 三度
五十二
九度
四十二
十四度
五十二
十九度
四分
廿二度
廿三度
二十四
六日
中候
末度
四度
十七分
十度
四分
十五度
十一分
十九度
十八分
廿二度
九分
廿三度
二十六
初候
末度
十一 四度
四十二
十度
二十六
十五度
二十九
十九度
三十二
廿二度
十七分
廿三度
二十八
四日
十二 五度
七分
十度
四十八
十五度
四十七
十九度
四十六
廿二度
二十五
廿三度
二十九
三日
十三 五度
三十一
十一度
九度
十六度
五分
十九度
五十九
廿二度
三十二
廿三度
三十分
二日
十四 五度
五十五
十一度
三十分
十六度
二十三
十九度
十二分
廿二度
三十九
廿三度
三十分
一日
末候
末度
六度
十九分
十一度
五十一
十六度
四十分
二十度
二十五
廿二度
四十六
廿三度
三十分
交節
起度
白露
驚蟄
處暑
雨水
立秋
立春
大暑
大寒
小暑
小寒
夏至
冬至

  為度版,平圓四分之一,切四分之一圓邊,為九十度。每度六十分,矩角為午,左鈍角為子;表針垂線,皆設子午。春分後三日午時測太陽,高弧針影在子,垂線切於度版六十三度五十分。依表加日距一度十六分,為六十五度六分,以減九十度,即得臺北府北極出地二十四度五十四分。秋分後三日午時測太陽,高弧六十八度十六分,依表減日距一度十六分,為六十七度,以減九十度,即得臺南府北極出地二十三度。

  東西偏度以京師子午線為中,而較各地所偏之度,凡節氣之早晚、月食之先後,胥視此。蓋人各以見日出入為東西、為卯酉,以日中為南、為午;而東方見日早,西方見日遲,東西相距三十度,則差一時。東方之午,乃西方之巳;西方之午,乃東方之未也;則相距九十度,則差三時。東方之午,乃西方之卯;西方之午,乃東方之酉也;相距一百八十度,則晝夜時刻俱反對矣。

  赤道一周,得三百六十度,分為十二時,每時八刻,每十刻五分;偏東一度,節氣晝夜差時之四分。

  星野之說,其傳最古;《大清一統志》列之首卷。臺灣星野,《島上附傳》云:「臺海西界於漳、南鄰於粵,而北則閩安對峙。漳分野視閩,而粵分野視漳。」唐僧一行有云:「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則臺郡宅東南,分野仍屬牛女;與一行之說相符」。《諸羅縣志》云:「呂宋居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二說不同。而《宋史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東垣南第六星,曰吳越,亦為星紀之次」閩從吳越,臺灣從閩。其說主天市垣。《春秋緯》文:「耀鉤徐、揚之州,屬權星」。《星經》:「玉衡北斗第六星主揚州,常以五已之日候之」。《唐書天文志》:「杓以治外,故鶉尾為南方負海之國;魁以治內,故陬訾為中州四戰之國」。《福建通志》云:「福建屬北斗第四星」臺灣從福建。其說主北斗。《史記天官書》:「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烏衡」。《晉書天文志》:「熒惑曰南方,夏火禮也、視也,主楚、吳、越以南」臺灣、福建皆從越。其說主熒惑。《史記天官書》:「丙丁,江淮海岱」。《漢書天文志》:「吳、越,亥」。《天文書》:「戊主吳、越」。其說主干支。唐賈公諺云:「古者受封之月,歲星所在之辰,其國屬焉」。其說主歲星。雖各有占驗,迄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