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四库全书本)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 春秋类
提要
〈臣〉等谨案春秋胡传附录纂疏三十卷元汪克宽撰克宽字徳辅一字仲裕祁门人泰定丙寅尝中浙江乡试次年会试见黜遂不再出是书前有克宽自序称详注诸国纪年谥号可究事实之悉备列经文同异可求圣笔之真益以诸家之而禆胡氏之阙遗附以辨疑权衡而知三传之得失然其大旨终以胡传为宗考元史选举志延祐二年定经义经疑取士条格春秋用三传及胡安国传虞集序中亦及其事盖兼为科举而设陈霆讥其以鲁之郊祀为夏正复以鲁之烝尝为周正是亦迁就胡传不免骑墙之一证然能于胡传之说一一考其援引所自出如注有疏于一家之学亦可云详尽矣明永乐中胡广等修春秋大全其凡例云纪年依汪氏纂疏地名依李氏会通经文以胡氏为据例依林氏其实乃全剿克宽此书原本具在可以一一互勘也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原序
仲尼假鲁史寓王法春秋之义立矣然圣人之志有非贤者所能尽知是以三家之传有时而戾夫二百四十二年行事亦多矣非圣人从而笔削之则纲常之道或几乎熄托之空言可乎㳺夏深知夫子之志而未尝措一辞孟氏发明宗旨辞简而要左氏考事精暗于大义公榖疏于考事义则甚精胡氏摭三家之长而断之以理汉唐诸儒奥论盖深有取间若有未底于尽善者岂犹俟于后之人欤吾宗徳辅年妙而志强学优而识敏濳心经传尝名荐书于是遍取诸说之可以发明胡氏者疏以成编观其取舍之严根究之极亦精于治经者欤予尝病世之学者剿尘腐矜新奇窃附作者之列奚可哉徳辅学有原委而纂集之志思欲羽翼乎经传可尚也峕至元再元之四年岁在戊寅春三月一日新安汪泽民序
昔之𫝊春秋者有五家而邹夹先亡学春秋者据左氏以记事以观圣笔之所断而或议其浮华与经意远者多矣是以公榖据经以立义专门之学尚焉唐啖赵氏师友之间始知求圣人之意于圣人手笔之书宋之大儒以为可与三传兼治者明其能専求于经也然传亡存者惟纂例等书意其传之所发明无出于所存之书者清江刘氏权衡三传得之为多而其所为传用意奥深非博洽于典礼旧文者不足以尽明之是以知者鲜矣盖尝窃求于先儒之言以为直书其事而义自见斯言也学春秋者始有以求圣人之意而无附会纠纒之失矣程叔子所谓时措之宜为难知者可以求其端焉胡文定公之学实本于程氏然其生也当宋人南渡之时奸佞用事大义不立苟存偏安忠义愤怨内修之未备外攘之无䇿君臣父子之间君子思有以正其本焉胡氏作传之意大抵本法于此盖其学问之有原是以义理贯穿而辞旨无不通类例无不合想其发愤忘食知天下之事必可以有为圣人之道必可以有立上以感发人君天职之所当行下以启天下人心之所久蔽区区之志庶几夫子处定哀之间者乎东南之人赖有此书虽不能尽如其志诵其言而凛然犹百十年至其国亡志士仁人之可书未必不出于此也然其为学博极群书文义之所引不察者多矣国家设进士科以取人治春秋者三传之外独以胡氏为说岂非以三纲九法赫然具见于其书者乎而治举子业者掇拾绪馀以应有司之格既无以得据事直书之旨又无以得命徳讨罪之严无以畣圣朝取士明经之意新安汪徳辅以是经举于浙省其归养也能取胡氏之说考其援引之所自出原类例之始发而尽究其终谓之春秋纂疏其同郡同氏前进士叔志父详序之夫读一家之书则必尽一家之意所以为善学也推传以达乎经因贤者之言以尽圣人之志则吾于徳辅尤有取也至正元年辛巳七月十有八日雍虞集序
先儒格言
周子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为后世王者而修也乱臣贼子诛死者于前所以惧生者于后也
程伯子曰春秋谨华夷之辨
程叔子曰春秋经不通求之传传不通求之经
又曰由尧舜至于周文质损益其变极矣其法详矣仲尼参酌其宜为万世王制之所折衷此作春秋之本意也观其告颜子为之道可见
又曰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失之也
或问左氏可信否曰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问公榖如何曰又次于左氏问左氏即是丘明否曰传中无丘明字不可考
朱子曰春秋皆乱世之事圣人一切裁之以天理又曰春秋以形而下者说上那形而上者去
又曰春秋大指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霸而已
又曰周衰王者之赏罚不行于天下诸侯强凌弱众暴寡是非善恶由是不明人欲肆而天理㓕矣夫子因鲁史而修春秋代王者之赏罚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恶恶诛奸谀于既死发濳徳之幽光是故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
又曰春秋明王法而不废五伯之功
又曰观其予五伯其中便有一个夺底意思
又曰春秋十二公时各不同如隐桓之时王室新东迁号令不行天下星散无主庄僖之时桓文迭伯政自诸侯出天下始有綂一宣公之时楚庄盛强主盟中国诸侯服齐服晋者亦皆朝楚及襄公之世晋悼出来整顿楚始退去继而吴越又强入来争伯定哀之世政皆自大夫出鲁有三家晋有六卿齐有田氏宋有华向被他肆意
又曰春秋初时天王尚略有战伐之属到后来都无了只是诸侯抗衡诸侯才不奈何又被大夫出来做大夫才不奈何又被陪臣出来做
又曰春秋之作盖以当时人欲横流遂以二百四十二年行事寓其褒贬恰如今之事送在法司相似极是严谨一字不轻易
问读春秋之法曰只是据经所书之事迹而凖折以先王之道某是某非某人是底犹有未是处不是底又有彼善于此处自将道理折衷便见只是圣人言语细密要人子细斟量考索耳
又曰看春秋固当以类例相通然亦先须随事观理反复涵泳令胸次开阔义理通贯方有意味
又曰春秋一事各是发明一例如观山水徙步而形势不同
又曰看春秋且须看左氏首尾意思通贯方能略见圣人笔削与当时事之大意
又曰左氏说得春秋事有七八分
又曰左氏曾见国史考事颇精只是不知大义公榖考事甚踈义理却精二人是经生不曾见国史
又曰孔子作春秋当时亦须与门人讲说所以公榖左氏得一个源流只是渐渐讹舛当初若全无传授如何凿空摸得
又曰公榖想得皆是齐鲁间儒其所著之书恐有所传授但皆杂以已意所以有差舛其有合道理者疑是圣人之旧
又曰公榖二传所以异者类多人名地名而非大义之所系
又曰安国春秋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叙九法体用该贯有刚大正直之气
又曰胡文定春秋传大义正议论有开阖精神
又曰胡文定义理正当
记延平先生曰春秋且将诸家熟看以胡文定解为凖的玩味久必有会心卒看不得也
又曰某平生不敢说春秋若说时只是将胡文定说扶持说去毕竟去圣人千百年后如何知圣人之心
或云文定说得理太多尽堆在里面曰他是恁地不是如此底也押从这理上来
又曰春秋今来大纲是从胡文定说但中间也自有难稳处
问文定公据孟子春秋天子之事一句作骨如此则是圣人有意诛赏曰文定是如此说道理也是恁地但圣人只是书放那里使后世因此去考见道理如何便为是如何便为不是
问于二礼书春秋未有说何也曰春秋是当时实事孔子书之后世诸儒学未至而各立已意正横渠所谓非理明义精而治之故其说多凿是也惟伊川程子以为经世之大法得其旨矣然其间极有无定当难处置处今不若且存取胡氏本子与后世看纵未能尽得之然不中不远矣
又曰春秋书正据伊川说则是周正建子但非春而书春则夫子有行夏时之意而假天时以立义尔文定引商书十二月汉史冬十月为证以明周不改月此固然矣然以孟子考之则七八月乃建午建未之月暑雨苗长之时而十一月十二月乃建戌建亥之月将寒成梁之侯又自并改月号或是当时二者并行惟人所用〈愚按当时必有两等语一等以周正纪之一等从当时之便故当时诗人之辞多用夏正而𡺳风一之日二之日乃周正又十月下云曰为改岁亦周正也如左传僖五年卜偃曰丙之晨龙尾伏辰鹑之贲贲天䇿焞焞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冬十二月丙子朔晋㓕虢虢公奔京师卜偃言夏正左氏纪周正秦人月令纯用夏正又于季秋云为来岁受朔日乃秦正如后世度量权衡朝廷所颁虽叶旧从新然官府所用则从时君之制民间私用习俗所便或从旧或从新不能一其制度亦此类也〉但春秋既是国史则必用时王之正其比商书不同者后世之弥文而秦汉直书十月者则其制度之阔略耳
又曰文定春秋说夫子以夏时冠月以周正纪事谓如公即位依旧是十一月只是孔子改正作春正月按今周礼有正月有正岁则周实是元改作春正月夫子所谓行夏之时只是为他不顺欲改从建寅如孟子说七八月之间旱这断然是五六月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这分明是九月十月若真是十一月十二月时寒自过了何用更造桥梁
临川吴氏曰月者时王所改之月也故岁首正月或二月或三月月数之上更加王字以见此月乃周王所颁之历按周改月数而诗之小雅四篇所称六月十月四月二月虽是周时之诗而用夏正之月盖夏正得天时之正行于民间者久故作诗者从旧俗称之尔𡺳风七月公刘之诗也乃夏之时所作若书之周书礼之周官戴记所载左氏公榖三传所述及孟子所言则皆周所改之月也
凡例
一纪年略如朱子通鉴纲目例注甲子于行上分注周王纪年始终于行下齐晋霸国卫蔡郑曹同姓陈杞宋先代之后秦楚吴强国凡纪年始终亦分注每年之下
一三传经文互有同异陆氏释文略见而未详啖赵陆氏稍详而未尽亦有与今本不合者故今所编经文以胡氏为据而详注各传同异增损于经文之下
一近代诸儒惟胡氏发明程子之意最详朱子称其义理正当是以国家设科专用三𫝊及胡𫝊然三𫝊自有注疏全文故今纂䟽以胡氏为主而于经下分注附录三𫝊要语〈或胡氏已引用则不复重出其引而不详者或附注其间〉及程子𫝊并采止齐陈氏后𫝊事变始终附之经文之下诸侯见于经者皆旁注谥号以备参考地名人名则引杜氏张氏等注或诸家注义于经有所发明而不可附于𫝊者亦附于下
一凡胡传于经所书事有于首卷已发例者有见于他公而不必解者有可以推类而通者并采茅堂胡氏〈宁〉所录通旨及诸家𫝊注有相𥙷益者附之
一凡胡传引本经前后事证及诸经子史并注本末于各传之下
一凡诸先儒之说但顺经意编次不以时之先后为序一三传或与经意不侔则摘其最著者引啖赵辨疑刘氏权衡附于后
一通经类例书法精微间附管见或近世新说有过求者颇推广先儒之说以辨同异并以愚按别之
一经文音反多本陆氏释文其系类隔者僭更之𫝊文各随本义音注〈如应字本平声处字本上声覆字本去声之类始见音之而曰后放此〉字义之稍难见者亦间释之盖为初学者设尔凡音释各注本字下不俟句绝省文也
一近年书肆刊本多有漏误并以胡传旧本考定改正〈如隐三年外盟会作宋盟会成六年民著于君臣之义作明著之类〉
克宽谨按春秋传注无虑数十百家至子程子始求天理于遗经作传以明圣人之志俾大义炳如日星微辞奥旨了然若视诸掌胡文定公又推广程子之说著书十馀万言然后圣人存天理遏人欲之本意遂昭焯于后世愚尝佩服过庭之训自㓜诵习至治壬戌从先师可堂吴先生受业于浮梁之学官朝夕玩绎若有得焉顾每自病𫍲见寡闻而于类例之始终证据之本末莫能融贯而旁通之乃元綂甲戌教导郡斋讲劘之暇因阅诸家传注采摭精语䟽于其下日积月羡会崪成编非敢以示同志盖以私备遗忘云尔窃尝伏读圣人之经一事之笔削一言之增损一字之同异无非圣心精微之攸寓而酌乎义理之至当如殊会一也而会王世子则书及以会以卑会尊之辞也所以尊储君也会吴则书会以会以此会彼之辞也所以外裔夷也同盟一也而新城鸡泽独于公会诸侯之下书某日同盟盖新城乃赵盾主盟而鸡泽单子与盟故皆书日以繋同盟之上所以谨其渎君臣之分而异之也楚成使宜申献捷战围宋皆贬书人所以贱僣窃而会盂书爵于陈蔡郑许曹君之上以著其争霸之实盖不书爵则疑非楚君昭公失国会鄟陵如齐如干侯其返虽不告庙皆书公至所以存君而必系居于郓盖不言居郓则疑于复国通诸二百四十二年于例中见法例外通类诸如此者遽数之不能终区区一得之愚不逭僭躐而辄附焉至元丁丑尝求订定于宗公叔志先生以为足以羽翼乎经传畀之序引明年值郁攸之变断简煨烬漫不复存越三年辛巳搜辑旧闻往正是于邵庵虞先生颇加奖励并题卷端克宽自揆浅陋奚敢管窥圣经贤传之万一然详注诸国纪年谥号而可究事实之悉备列经文同异而可求圣笔之真益以诸家之说而禆胡传之阙遗附以辨疑权衡而知三传之得失庶几初学者得之不待遍考群书而辞义粲然亦不为无助也至正六年仓龙丙戌二月甲寅后学新安汪克宽谨书于富川任氏书塾
引用姓氏
左氏传 外传
公羊传
榖梁传
董子〈仲舒 汉广川〉 春秋繁露 贤良䇿
刘氏〈向〉 左传注 五行传
贾氏〈逵〉 左传注
服氏〈䖍〉 左传注
郑氏〈玄 康成〉 三传异同论
徐氏〈邈〉 榖梁传注
江氏〈熙〉 榖梁传注
何氏〈休 邵公 任城〉 公羊传注
许氏〈慎 叔重〉 说文
杜氏〈预 元凯 晋〉 左传注
范氏〈寗 武子 顺阳〉 榖梁传注
郭氏〈象〉 庄子注
孔氏〈颕达 唐〉 左传正义
杨氏〈士勋〉 榖梁传䟽
徐氏〈彦〉 公羊传䟽
啖氏〈助 叔佐〉 春秋纂例 微旨 辨疑
赵氏〈匡 伯循〉 同前
陆氏〈淳〉 同前
陈氏〈岳〉 春秋折衷论
李氏〈瑾〉 春秋指掌义
何氏〈济川〉 春秋本旨
齐氏 春秋旨要
刘氏〈〉 春秋规过
卢氏〈仝 玉川〉 春秋摘微
王氏 春秋笺义
程子〈頥 伊川正叔 河南〉 春秋传 易传 遗书张子〈载 横渠子厚 大梁〉 正𫎇
邵子〈雍 康节尧夫 河南〉 皇极经世书
朱子〈熹 晦庵 四书集注 语录 文集元晦 新安 通鉴纲目 易本义诗集传〉安定胡氏〈瑗 安定翼之 海陵〉春秋论
孙氏〈复 泰山明复〉 春秋传 尊王发微
刘氏〈敞 公是原父 清江〉 春秋传 意林 三传权衡高邮孙氏〈觉 莘老〉 春秋传 经社要义
常山刘氏〈绚 质夫〉 春秋传
苏氏〈辙 颍滨子由 眉山〉 春秋传
尹氏〈焞〉 语孟集义
宋氏 春秋新义
襄陵许氏〈翰〉 春秋解
蜀孙氏〈抃〉 春秋
吴郡朱氏〈长文〉 春秋通志
黎氏〈钋〉 春秋经解
刘氏〈本〉 春秋中论
任氏〈公辅〉 春秋明辨
郑氏〈樵 渔仲〉 春秋地名谱
高氏〈阅 息斋抑崇 四明〉 春秋集注
陈氏〈傅良 止斋君举 永嘉〉 春秋后传
陵阳李氏 〈阙〉
沙随程氏〈迥 可久〉 春秋解
吕氏〈本中居仁〉 春秋解
东莱吕氏〈祖谦伯㳟〉 春秋集解
王氏〈葆 彦光〉 春秋集传
南轩张氏〈栻 敬夫 广汉〉语孟注
薛氏〈季宣 士龙 永嘉〉 春秋经解
张氏〈洽 主一元徳 清江〉 春秋集注
林氏〈尧叟唐翁〉 左传句解
勉斋黄氏〈干 直卿 三山〉续仪礼通解
九峯蔡氏〈沉 仲默〉 书集传
信斋杨氏〈复 秦溪〉续仪礼通解
项氏〈安世 平庵江陵〉 春秋家说
永嘉吕氏〈大圭 朴乡〉春秋或问
辅氏〈广 潜庵汉卿〉 四书
吴兴沈氏〈棐 文伯〉 春秋比事
吴郡李氏〈琪 竹湖〉 春秋世纪
家氏〈翁 则堂〉 春秋传
文定公 春秋通例 文集
吴先生〈仲迂 可堂可翁 番易〉 春秋纪闻 经传发明新安罗氏〈愿 存斋端良〉 尔雅翼
临川吴氏〈澂 草庐伯清〉 春秋纂言 总例
鼎峯赵氏〈良钧〉 春秋释义
新安俞氏〈皋 心远〉 春秋集传
鄱阳万氏〈孝恭〉 春秋百问
鄱阳马氏〈端临 竹村贵与〉文献通考
五峯胡氏〈宏 文定公子仁仲 建安〉文集
茅堂胡氏〈宁 宏之弟和仲〉春秋通旨
资中黄氏〈泽 楚望〉 春秋补注
双峯饶氏〈鲁 伯舆 广信〉石洞纪闻
建安叶氏〈采〉 近思录注
丹阳洪氏〈兴祖庆善〉 春秋本旨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