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胡傳附録纂疏 (四庫全書本)

春秋胡傳附録纂疏 卷首上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
  春秋胡傳附録纂疏   春秋𩔖
  提要
  等謹案春秋胡傳附録纂疏三十卷元汪克寛撰克寛字徳輔一字仲裕祁門人泰定丙寅嘗中浙江鄉試次年㑹試見黜遂不再出是書前有克寛自序稱詳注諸國紀年謚號可究事實之悉備列經文同異可求聖筆之真益以諸家之說而禆胡氏之闕遺附以辨疑權衡而知三傳之得失然其大旨終以胡傳為宗考元史選舉志延祐二年定經義經疑取士條格春秋用三傳及胡安國傳虞集序中亦及其事葢兼為科舉而設陳霆譏其以魯之郊祀為夏正復以魯之烝嘗為周正是亦遷就胡傳不免𮪍牆之一証然能於胡傳之說一一考其援引所自出如注有疏於一家之學亦可云詳盡矣明永樂中胡廣等修春秋大全其凡例云紀年依汪氏纂疏地名依李氏㑹通經文以胡氏為據例依林氏其實乃全勦克寛此書原本具在可以一一互勘也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原序
  仲尼假魯史寓王法春秋之義立矣然聖人之志有非賢者所能盡知是以三家之傳有時而戾夫二百四十二年行事亦多矣非聖人從而筆削之則綱常之道或幾乎熄託之空言可乎㳺夏深知夫子之志而未嘗措一辭孟氏發明宗㫖辭簡而要左氏考事精闇於大義公榖疎於考事義則甚精胡氏摭三家之長而斷之以理漢唐諸儒奥論葢深有取間若有未底於盡善者豈猶俟於後之人歟吾宗徳輔年妙而志强學優而識敏濳心經傳嘗名薦書於是徧取諸說之可以發明胡氏者疏以成編觀其取舍之嚴根究之極亦精於治經者歟予嘗病世之學者勦塵腐矜新竒竊附作者之列奚可哉徳輔學有原委而纂集之志思欲羽翼乎經傳可尚也峕至元再元之四年嵗在戊寅春三月一日新安汪澤民序
  昔之𫝊春秋者有五家而鄒夾先亡學春秋者據左氏以記事以觀聖筆之所斷而或議其浮華與經意逺者多矣是以公榖據經以立義專門之學尚焉唐啖趙氏師友之間始知求聖人之意於聖人手筆之書宋之大儒以為可與三傳兼治者明其能専求於經也然傳亡存者惟纂例等書意其傳之所發明無出於所存之書者清江劉氏權衡三傳得之為多而其所為傳用意奥深非博洽於典禮舊文者不足以盡明之是以知者鮮矣葢嘗竊求於先儒之言以為直書其事而義自見斯言也學春秋者始有以求聖人之意而無附㑹糾纒之失矣程叔子所謂時措之宜為難知者可以求其端焉胡文定公之學實本於程氏然其生也當宋人南渡之時姦佞用事大義不立苟存偏安忠義憤怨内修之未備外攘之無䇿君臣父子之間君子思有以正其本焉胡氏作傳之意大抵本法於此蓋其學問之有原是以義理貫穿而辭㫖無不通𩔖例無不合想其發憤忘食知天下之事必可以有為聖人之道必可以有立上以感發人君天職之所當行下以啓天下人心之所久蔽區區之志庶幾夫子處定哀之間者乎東南之人賴有此書雖不能盡如其志誦其言而凛然猶百十年至其國亡志士仁人之可書未必不出於此也然其為學博極羣書文義之所引不察者多矣國家設進士科以取人治春秋者三傳之外獨以胡氏為說豈非以三綱九法赫然具見於其書者乎而治舉子業者掇拾緒餘以應有司之格既無以得據事直書之㫖又無以得命徳討罪之嚴無以畣聖朝取士明經之意新安汪徳輔以是經舉于淛省其歸養也能取胡氏之説考其援引之所自出原𩔖例之始發而盡究其終謂之春秋纂疏其同郡同氏前進士叔志父詳序之夫讀一家之書則必盡一家之意所以為善學也推傳以達乎經因賢者之言以盡聖人之志則吾於徳輔尤有取也至正元年辛巳七月十有八日雍虞集序

  先儒格言
  周子曰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孔子為後世王者而修也亂臣賊子誅死者於前所以懼生者於後也
  程伯子曰春秋謹華夷之辨
  程叔子曰春秋經不通求之傳傳不通求之經
  又曰由堯舜至於周文質損益其變極矣其法詳矣仲尼參酌其宜為萬世王制之所折衷此作春秋之本意也觀其告顔子為邦之道可見
  又曰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後來書得全别一般事便書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觀之殊失之也
  或問左氏可信否曰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問公榖如何曰又次於左氏問左氏即是丘明否曰傳中無丘明字不可考
  朱子曰春秋皆亂世之事聖人一切裁之以天理又曰春秋以形而下者說上那形而上者去
  又曰春秋大指其可見者誅亂臣討賊子内中國外夷狄貴王賤霸而已
  又曰周衰王者之賞罰不行於天下諸侯强凌弱衆暴寡是非善惡由是不明人欲肆而天理㓕矣夫子因魯史而修春秋代王者之賞罰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惡惡誅奸諛於既死發濳徳之幽光是故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又曰春秋明王法而不廢五伯之功
  又曰觀其予五伯其中便有一箇奪底意思
  又曰春秋十二公時各不同如隱桓之時王室新東遷號令不行天下星散無主莊僖之時桓文迭伯政自諸侯出天下始有綂一宣公之時楚莊盛强主盟中國諸侯服齊服晉者亦皆朝楚及襄公之世晉悼出來整頓楚始退去繼而呉越又强入來争伯定哀之世政皆自大夫出魯有三家晉有六卿齊有田氏宋有華向被他肆意
  又曰春秋初時天王尚略有戰伐之屬到後來都無了只是諸侯抗衡諸侯纔不奈何又被大夫出來做大夫纔不奈何又被陪臣出來做
  又曰春秋之作葢以當時人欲横流遂以二百四十二年行事寓其襃貶恰如今之事送在法司相似極是嚴謹一字不輕易
  問讀春秋之法曰只是據經所書之事迹而凖折以先王之道某是某非某人是底猶有未是處不是底又有彼善於此處自將道理折衷便見只是聖人言語細密要人子細斟量考索耳
  又曰看春秋固當以𩔖例相通然亦先須隨事觀理反復涵泳令胷次開闊義理通貫方有意味
  又曰春秋一事各是發明一例如觀山水徙步而形𫝑不同
  又曰看春秋且須看左氏首尾意思通貫方能略見聖人筆削與當時事之大意
  又曰左氏說得春秋事有七八分
  又曰左氏曾見國史考事頗精只是不知大義公榖考事甚踈義理却精二人是經生不曾見國史
  又曰孔子作春秋當時亦須與門人講說所以公榖左氏得一箇源流只是漸漸訛舛當初若全無傳授如何鑿空摸得
  又曰公榖想得皆是齊魯間儒其所著之書恐有所傳授但皆雜以已意所以有差舛其有合道理者疑是聖人之舊
  又曰公榖二傳所以異者𩔖多人名地名而非大義之所繫
  又曰安國春秋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綱叙九法體用該貫有剛大正直之氣
  又曰胡文定春秋傳大義正議論有開闔精神
  又曰胡文定義理正當
  記延平先生曰春秋且將諸家熟看以胡文定解為凖的玩味乆必有㑹心卒看不得也
  又曰某平生不敢說春秋若說時只是將胡文定說扶持說去畢竟去聖人千百年後如何知聖人之心
  或云文定說得理太多盡堆在裏面曰他是恁地不是如此底也押從這理上來
  又曰春秋今來大綱是從胡文定說但中間也自有難穩處
  問文定公據孟子春秋天子之事一句作骨如此則是聖人有意誅賞曰文定是如此說道理也是恁地但聖人只是書放那裏使後世因此去考見道理如何便為是如何便為不是
  問於二禮書春秋未有說何也曰春秋是當時實事孔子書之後世諸儒學未至而各立已意正横渠所謂非理明義精而治之故其說多鑿是也惟伊川程子以為經世之大法得其㫖矣然其間極有無定當難處置處今不若且存取胡氏本子與後世看縱未能盡得之然不中不逺矣
  又曰春秋書正據伊川說則是周正建子但非春而書春則夫子有行夏時之意而假天時以立義爾文定引商書十二月漢史冬十月為證以明周不改月此固然矣然以孟子考之則七八月乃建午建未之月暑雨苗長之時而十一月十二月乃建戌建亥之月將寒成梁之侯又自并改月號或是當時二者並行惟人所用愚按當時必有兩等語一等以周正紀之一等從當時之便故當時詩人之辭多用夏正而𡺳風一之日二之日乃周正又十月下云曰為改歳亦周正也如左傳僖五年卜偃曰丙之晨龍尾伏辰鶉之賁賁天䇿焞焞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冬十二月丙子朔晉㓕虢虢公奔京師卜偃言夏正左氏紀周正秦人月令純用夏正又於季秋云為來歳受朔日乃秦正如後世度量權衡朝廷所頒雖葉舊從新然官府所用則從時君之制民間私用習俗所便或從舊或從新不能一其制度亦此𩔖也但春秋既是國史則必用時王之正其比商書不同者後世之彌文而秦漢直書十月者則其制度之闊略耳
  又曰文定春秋說夫子以夏時冠月以周正紀事謂如公即位依舊是十一月只是孔子改正作春正月按今周禮有正月有正歳則周實是元改作春正月夫子所謂行夏之時只是為他不順欲改從建寅如孟子說七八月之間旱這斷然是五六月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這分明是九月十月若真是十一月十二月時寒自過了何用更造橋梁
  臨川呉氏曰月者時王所改之月也故歳首正月或二月或三月月數之上更加王字以見此月乃周王所頒之厯按周改月數而詩之小雅四篇所稱六月十月四月二月雖是周時之詩而用夏正之月葢夏正得天時之正行於民間者乆故作詩者從舊俗稱之爾𡺳風七月公劉之詩也乃夏之時所作若書之周書禮之周官戴記所載左氏公榖三傳所述及孟子所言則皆周所改之月也



  凡例
  一紀年畧如朱子通鑑綱目例註甲子於行上分註周王紀年始終於行下齊晉霸國衛蔡鄭曹同姓陳杞宋先代之後秦楚呉强國凡紀年始終亦分註每年之下
  一三傳經文互有同異陸氏釋文畧見而未詳啖趙陸氏稍詳而未盡亦有與今本不合者故今所編經文以胡氏為據而詳註各傳同異增損於經文之下
  一近代諸儒惟胡氏發明程子之意最詳朱子稱其義理正當是以國家設科專用三𫝊及胡𫝊然三𫝊自有註疏全文故今纂䟽以胡氏為主而於經下分註附録三𫝊要語或胡氏已引用則不復重出其引而不詳者或附注其間及程子𫝊并采止齊陳氏後𫝊事變始終附之經文之下諸侯見於經者皆旁注諡號以備參考地名人名則引杜氏張氏等註或諸家註義於經有所發明而不可附於𫝊者亦附於下
  一凡胡傳於經所書事有於首卷已發例者有見於他公而不必解者有可以推𩔖而通者並采茅堂胡氏所録通㫖及諸家𫝊註有相𥙷益者附之
  一凡胡傳引本經前後事證及諸經子史並註本末於各傳之下
  一凡諸先儒之說但順經意編次不以時之先後為序一三傳或與經意不侔則摘其最著者引啖趙辨疑劉氏權衡附於後
  一通經𩔖例書法精微間附管見或近世新說有過求者頗推廣先儒之說以辨同異並以愚按别之
  一經文音反多本陸氏釋文其係𩔖隔者僭更之𫝊文各隨本義音註如應字本平聲處字本上聲覆字本去聲之𩔖始見音之而曰後放此字義之稍難見者亦間釋之葢為初學者設爾凡音釋各註本字下不俟句絶省文也
  一近年書肆刋本多有漏誤並以胡傳舊本考定改正如隱三年外盟㑹作宋盟㑹成六年民著於君臣之義作明著之類
  克寛謹按春秋傳註無慮數十百家至子程子始求天理於遺經作傳以明聖人之志俾大義炳如日星微辭奥㫖瞭然若眎諸掌胡文定公又推廣程子之說著書十餘萬言然後聖人存天理遏人欲之本意遂昭焯於後世愚嘗佩服過庭之訓自㓜誦習至治壬戌從先師可堂呉先生受業於浮梁之學官朝夕玩繹若有得焉顧每自病謏見寡聞而於𩔖例之始終證據之本末莫能融貫而旁通之乃元綂甲戌教導郡齋講劘之暇因閲諸家傳註采摭精語䟽于其下日積月羡㑹崪成編非敢以示同志葢以私備遺忘云爾竊嘗伏讀聖人之經一事之筆削一言之增損一字之同異無非聖心精微之攸寓而酌乎義理之至當如殊㑹一也而㑹王世子則書及以㑹以卑㑹尊之辭也所以尊儲君也㑹呉則書㑹以㑹以此㑹彼之辭也所以外裔夷也同盟一也而新城雞澤獨於公㑹諸侯之下書某日同盟葢新城乃趙盾主盟而雞澤單子與盟故皆書日以繋同盟之上所以謹其瀆君臣之分而異之也楚成使宜申獻㨗戰泓圍宋皆貶書人所以賤僣竊而㑹盂書爵于陳蔡鄭許曹君之上以著其争霸之實葢不書爵則疑非楚君昭公失國㑹鄟陵如齊如乾侯其返雖不告廟皆書公至所以存君而必繫居于鄆葢不言居鄆則疑于復國通諸二百四十二年於例中見法例外通𩔖諸如此者遽數之不能終區區一得之愚不逭僭躐而輒附焉至元丁丑嘗求訂定於宗公叔志先生以為足以羽翼乎經傳畀之序引明年值鬱攸之變斷簡煨燼漫不復存越三年辛巳搜輯舊聞往正是于邵菴虞先生頗加奬勵并題卷端克寛自揆淺陋奚敢管窺聖經賢傳之萬一然詳註諸國紀年諡號而可究事實之悉備列經文同異而可求聖筆之真益以諸家之說而禆胡傳之闕遺附以辨疑權衡而知三傳之得失庶幾初學者得之不待徧考羣書而辭義粲然亦不為無助也至正六年倉龍丙戌二月甲寅後學新安汪克寛謹書于富川任氏書塾











  引用姓氏
  左氏傳 外傳
  公羊傳
  榖梁傳
  董子仲舒    漢廣川 春秋繁露 賢良䇿
  劉氏      左傳註 五行傳
  賈氏      左傳註
  服氏      左傳註
  鄭氏𤣥 康成     三傳異同論
  徐氏      榖梁傳註
  江氏      榖梁傳註
  何氏休    邵公 任城  公羊傳註
  許氏慎 叔重     說文
  杜氏預   元凱 晉   左傳註
  范氏寗    武子 順陽  榖梁傳註
  郭氏      莊子註
  孔氏頴達  唐   左傳正義
  楊氏士勛     榖梁傳䟽
  徐氏      公羊傳䟽
  啖氏助 叔佐     春秋纂例 微㫖 辨疑
  趙氏匡 伯循     同前
  陸氏      同前
  陳氏      春秋折衷論
  李氏      春秋指掌義
  何氏濟川     春秋本㫖
  齊氏       春秋㫖要
  劉氏炫      春秋規過
  盧氏仝  玉川  春秋摘微
  王氏       春秋箋義
  程子頥  伊川正叔 河南  春秋傳 易傳 遺書張子載  橫渠子厚 大梁  正𫎇
  邵子雍  康節堯夫 河南  皇極經世書
  朱子熹  晦菴  四書集註 語録 文集元晦 新安  通鑑綱目 易本義詩集傳安定胡氏瑗  安定翼之 海陵春秋論
  孫氏復  泰山明復  春秋傳 尊王發微
  劉氏敞  公是原父 清江  春秋傳 意林 三傳權衡髙郵孫氏覺 莘老   春秋傳 經社要義
  常山劉氏絢 質夫   春秋傳
  蘇氏轍  潁濵子由 眉山  春秋傳
  尹氏      語孟集義
  宋氏       春秋新義
  襄陵許氏    春秋解
  蜀孫氏     春秋
  呉郡朱氏長文   春秋通志
  黎氏      春秋經解
  劉氏      春秋中論
  任氏公輔     春秋明辨
  鄭氏樵 漁仲     春秋地名譜
  髙氏閲  息齋抑崇 四明    春秋集註
  陳氏傅良 止齋君舉 永嘉    春秋後傳
  陵陽李氏      
  沙隨程氏逈 可乆     春秋解
  吕氏本中居仁      春秋解
  東萊吕氏祖謙伯㳟     春秋集解
  王氏葆 彦光      春秋集傳
  南軒張氏栻      敬夫   廣漢語孟註
  薛氏季宣   士龍 永嘉  春秋經解
  張氏洽  主一元徳 清江  春秋集註
  林氏堯叟唐翁     左傳句解
  勉齋黄氏榦    直卿 三山續儀禮通解
  九峯蔡氏沉 仲黙   書集傳
  信齋楊氏復    秦溪續儀禮通解
  項氏安世 平庵江陵  春秋家説
  永嘉吕氏大圭 樸鄉春秋或問
  輔氏廣  潜庵漢卿  四書
  呉興沈氏棐 文伯   春秋比事
  呉郡李氏琪 竹湖 春秋世紀
  家氏鉉翁 則堂  春秋傳
  文定公      春秋通例 文集
  呉先生仲迂 可堂可翁 番易 春秋紀聞 經傳發明新安羅氏願 存齋端良 爾雅翼
  臨川呉氏澂 草廬伯清 春秋纂言 總例
  鼎峯趙氏良鈞   春秋釋義
  新安俞氏皋 心逺   春秋集傳
  鄱陽萬氏孝恭   春秋百問
  鄱陽馬氏端臨 竹村貴與文獻通考
  五峯胡氏宏 文定公子仁仲 建安文集
  茅堂胡氏寜 宏之弟和仲春秋通㫖
  資中黃氏澤 楚望   春秋補註
  雙峯饒氏魯    伯輿 廣信石洞紀聞
  建安葉氏    近思録註
  丹陽洪氏興祖慶善   春秋本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