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311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三百十一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三百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十一卷目录

 平阳府部汇考五

  平阳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职方典第三百十一卷

平阳府部汇考五

编辑

平阳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府志

编辑

临汾县

汾河 在城西二里。明嘉靖间,副使赵祖元购江、浙善水车者为水车,引水灌田。知县杨君玺造水车二十一具,疏渠十四道,灌田十八顷。后汾河淤徙不常,尽废。后人相形度势,此利仍可复也。

平水渠 在府城西,即平山平水也。晋刘渊僭据时,导金龙池,下合诸泉东流,分为上官河、上中河、下官河、北磨河,并庙后小渠,共溉刘村、叚村、马务、东宜、西宜、泊庄、樊村、界峪、麻册、青城、涧头、席坊、禄阱、小榆、辛家庄、乔村、五级王默、兰村下当、金店、下册等村田,并襄陵诸处田三百六十馀顷。

通利渠 在府城西北。金兴定间,开自汾西师家庄,将汾河水西分一派,历赵城、石明等村,经洪洞、杜戍等村,流至临汾、羊黄、南王、大明、阎侃、吴村、大涧、王曲、西孙等村,溉田一百六顷馀。康熙三十四年,地震,渠倾,知府秦棠捐俸发赵城知县刘显文督修,三县之民共沾利焉。

涝河渠 府城东北。西三处即涝水也。出浮山乌岭下,上有龙角山所出之潏水潏,合高梁水入涝。唐曾引入百金泊,溉田。涝会龙神沟,又会金水河,西流至樊家庄,离城八里。明嘉靖三十五年,同知刘衍祚筑樊家庄石堰,引涝穿永利渠溉田。万历十八年,知县邢云路开渠十三里,溉焦堡北村田六十顷有奇。

利泽渠 府城北。元中统间,民段佑刱引汾河水溉田。大德间,临汾尹石林给《不花》疏通,自赵城卫店将汾河水东分一派,历洪洞、临汾等村,溉田三十顷。

沄泉渠 府城东南,即东亢村之沄泉,溉田二百亩。

天幸渠 城中谯楼南。明嘉靖间,佥事王世隆作此渠以泄水患。会有张世朝之变,讨平之,因名“天幸。”

永丰渠 城西北三十里。万历十八年,知县邢《云路》同县丞胡宗明修濬,泄吴村水患。

永利池 在城内。明洪武间,知府徐铎引利泽渠水并涝水,穿穴入城西北,浚内外莲池,各方圆二百二十步,深七寻,名曰“永利” ,以便民汲饮。成化间,知府李琮重修,后废。嘉靖间,同知刘衍祚重修,亦废。万历十八年,知县邢云路开涝河渠,引水复入池内,又名莲花池。

皇清康熙年间,知府刘仪恕于内池建“晋山书院。”《征》

合郡诸生读书其中。三十四年地震,坍毁“千金堰 ” ,即涝河渠障水之堰,知县邢云路修流膏洞 ,即涝河渠引水之洞。千金堰西北三十步许,知县邢云路疏砖石修砌。

月池 ,即涝河渠之池,千金堰北。知县邢云路《疏》“其池形若半月。”

嘉泉 城西十里。周围六十五步,遏其下流使满,亦可灌田。

灰泉 ,城西南二十五里坛底村东。土沙如炭灰,水亦可溉田,注于汾。

马跑泉 城西南二十里。周围三丈,深不可测,出水溉田十馀亩。

襄陵县

高石河 县北二里。其源出平水泉,灌本县北水关等里田七顷四十馀亩。

李郭渠 县北二里。出平水泉,灌广智坊等田一十顷有馀。

中渠 县西南二里,源出平水泉,灌本县崇仁坊等田十七顷有馀。

横渠 县西南五里,源出平水泉,灌本县东柴等里田二十三顷有馀。

沙渠 即练溪泉,在县南三十五里,接太平县界,灌本县刘村等里田二百馀亩。以上诸渠,俱东入于汾。

贾朱汧 县南三十五里,源出乡宁之豁都峪。

灌贾朱等村田七百馀顷。

洞子汧 县南三十五里。源出豁都峪汧旧塞。明弘治十四年,知县李高疏通,灌贾、朱等村田四十馀顷。

西王汧 县西南四十里。出豁都峪,灌西王等村田五百馀顷。

关良汧 县西南四十里。源出豁都峪,灌京安等田八百馀顷。其下流司马等村,汧经官路,值大水崩陷。明弘治十四年,知县李高令筑堤堰,水利遂通。

漹沟汧 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县界,灌赵曲等里田六百馀亩。明弘治二年,知县张文佐令加疏通,岁久壅塞。嘉靖三十八年,知县侯延柱“复加疏濬,建桥,民深利之。”

阡陌汧 县东南三十里。源出龟山,下,灌小郭、南梁、邓庄等村。

雀水汧 县南三十五里。源出三嶝山后,灌北戍等里田三百馀亩。明弘治十四年,知县李高构桥

焦家峪 县东南五十里,源出卧龙山,灌陶寺等村田五百馀亩。

牛角汧 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峪,灌南梁等村田。

长伯涧 县东南二十里,源出浮山峪,灌南梁、西梁等村田。

小石涧 县东南三十五里,源出龟山峪,灌西邓户等村田六百馀亩。

洪洞县

南霍渠 即霍水支派禁口往南流者是也。唐贞元间,导水开渠,溉洪洞、曹生、马头、堡里、上庄、下庄、坊、堆石、桥头、南秦、南羊、周壁、封村、冯堡十二村,地一百三十九顷奇。

通霍渠 ,即南北二渠下流,又名小霍,俗名北堰,县北五里北洞村南。宋庆历六年,导南北二霍,溢漏沟涧支派,上自赵城营田庄,下至洪洞李卫村崖下,于沙河内置堰导水至北洞村东南龙王庙后,砌石小堰为退水口,用则闭之,用讫退于惠远桥下,西流入汾。小堰西南延寿观东,立石水口三座,阔一丈一尺二寸,分七沟,槽北、槽南二沟,分水三尺二寸五分零,堰北沟分水二尺六寸一分零,苗村、贾村、高公、白羊四沟,分水五尺三寸五分零,溉七沟地三千三十三亩奇。明洪武五年,苗村里人周顺等复疏通之,堰阔七尺,深一丈五尺,溉槽南沟地仍旧。其槽北等六沟原地七千四百八十三亩,节被汾水侵塌地没河者四千九百六十四亩。近丈止存地二千五百一十九亩,沟各被塌,独西苗、白阳二沟地尽塌,河中村落移入内地。又高公沟,嘉靖年河断水绝,乡民告县,分贾村沟水为一小沟,入副霍渠,借流地亦无几,地去粮存,民苦极矣。万历九年,知县乔《因羽》丈地开豁,浮粮始得免征。

副霍渠 即通霍下流,俗为南堰,县北三里。明建文四年,罗汉寺僧李妙智疏导通霍支派,上开母渠一,下开支渠二,溉湾里后坡、前坡、北关城西、罗汉寺前城乡地十五顷五十亩奇。后堰毁,渠湮水壅,地旱,民甚苦之。正德年,举义官张满重修,伐石运灰,易土堰以石,加以柏棹铁锭,坚固倍昔。渠濬深广,水复通流。

利泽渠 ,元平阳、太原两路管军万户侯郑鼎在赵城卫店村西置堰开渠,导汾水,溉洪洞、临汾两县地三百顷奇,至焦堡村入汾。后地震河圮,民具奏差秘书官踏勘,复于赵城屈项村导汾溉地如故。正统间,渠复圮,故道无存。后两县民议“各随便三节导水,上节导涧河,中节导小河,下节导高河。照亩起夫,随时置” 堰。后时多旱,涧水不敷,洪洞知县王彧念通霍、副霍二渠馀派空流入汾,可惜,令民易地开渠,自县北贾村导二渠馀派,经城南合涧水,亦名“利泽渠。” 溉营里、西池、王村、安乐村、张村、上下桥、皋陶、阳曲等村地,与旧利泽渠不蒙矣。后续开利泽渠,亦废。通利渠 ,县西北三十里,金兴定二年,县民阎张创置,自赵城石字村滩内置堰开渠,导汾水下流,溉地计二十一村,田二百二十六顷八十二亩。旧名“阎张” ,后改“通利” 云。

润源渠 县东三十里郭盆镇南。宋天圣四年,于五龙庙下涧中置堰,赤沙河底,开口导水,溉苏村、蜀村、故县、董寺、李堡、周村、辛堡、梗壁、朝阳、城东九村地十一顷四十亩奇。明永乐间,山水泛涨,将古旧渠口冲断,随修随废,迄无成功。嘉靖三年,渠长李文杰告开,分巡佥事董琦知县。

孙巨鲸亲诣渠口踏勘,令渠长开凿石口,导水溉地如故。嗣后田多丰收,皆赖水利之通也。沃阳渠 又名“广阳天子渠” ,相传刘渊所开。县东三十里饿虎崖下,下鲁村东,于涧水中置堰,导水流至下鲁村中,西南流至尹壁村南入水口。上流溉李村、师村、郭上、薄村、景村、范村、董庄、冯张、燕壁、董保、杜村、北羊各乡地千顷奇,今废河遗址尚存。

兴利渠 县北半里永安里,引汾水,今废。丽泽渠 县北一里,引沙河水溉南乡地,今废。清水渠 有二:一在苗村里,引霍水溉本村地;一在永宁,引霍水溉本村地。

陈珍渠 县东三十里郭盆里。引涧水溉本村地六十亩。

先济渠 县东三十里下鲁里。引涧水溉本村地二顷五十亩。

众议渠 县东二十五里苏村里。引涧水溉一村地十三顷。

长润渠 县东三十里郭盆里。引涧水溉蜀村、故县、董寺三村地十顷八十亩。

晋源渠 县南三里许火星营引涧水溉一村地三顷奇。此渠今溉田一千七百馀亩。

广利渠 县南二里许。引涧水溉地四顷二十亩。

沃阳渠 县东十五里,故县里。引涧水溉本村、范村、董寺地二顷四十亩。三渠一名“毋” ,亦袭旧名云。此渠在涧北,今溉田五百馀亩。

“小渠 ” 县南二里姚庄里,引涧水溉本村地。园渠 姚庄里引涧水溉本村地十顷八亩。《要截》渠 县南二里许秦堡里引涧水溉本村地十顷有馀。

晋源渠 县德化坊,引涧水溉本坊地三十五顷。此即公孙渠。县南十五里,屡被汾水淤塞,并未疏通。

连子渠 县东二十里北张里。引泉水溉本村地十顷奇。

丽泽渠 县南二里。西池引涧水溉西池、王村、张村、东左、皋陶、上桥、下桥、阳曲、羊解九村地三十顷十亩奇。

续公渠 赵城县玉村开口,引汾水至本县段村退水,溉张家庄、宋家庄、贾村共地四百亩有奇。

霍泉 县东北三十里。源发广胜寺下霍山南麓,泉从山根涌出,如臂如刀,下流成河。详《赵城霍泉》下。

清泉 县东十里。源出董寺村西尚家泉。宋庆历年,乡民用银易泉,开渠导水西流,溉田数十顷。

普润泉 县西二十里,万安镇西百步许,泉水混出,溉地三顷六十亩奇。

普济泉 县西二十里万安镇西北百步许。泉水混出,溉地三顷八十亩奇。

华池泉 县东十里李保村南。泉水湛碧盈池,视之深黑,俗传内有苍龙,一名“甘露泉” ,又名“五龙池” ,西流入清泉渠,经城东,溉地五顷奇。深泉 县南二十里侯泉村东,溉本村地一顷有奇。

宝泉 县南三十里侯泉村南,溉本村地一顷奇。

双泉 县东二十里师村北。金明昌五年,里人文都等疏导,一出龙王沟,一出小舌沟,溉本村田半顷馀。

东坡小泉 县南三十里孙保村。东引泉水,溉地五十亩。

浮山县

涝水 ,见《临汾县》。

柏河水 县北。源出东山,居民引以溉田。杨村河 县北。源出东山,经流杨村,民引溉田南河 县南一里。邑鲜水利,独此河有溉灌园圃之益。

赵城县

善利渠 元中统二年,渠长郭元长等淘渠,接引汾水,灌溉本县石明等里田地,至今如之。大泽渠 县东北二十里,源出霍山,元中统四年,引至梗壁等里十三村,灌田一十顷,西入汾河。

清水渠 ,有二,一在城东三十里,聚引北霍沥漏水及各堰涓滴透漏之水,及北霍渠内虞家涧,各得水八毫四丝。一在城东二十里,亦得三处,并作一渠浇两县十四村地一千四十顷七十六亩四分五釐,北霍发源霍山麓下,西流浇。

“梗壁” 等三村,水势与北霍渠不同,利及于人一也。

通利渠 城西三里。金县民阎张导汾水为渠,灌赵城、洪洞、临汾三县十八村田,称阎张渠。《通志》曰:“汾水所过州县,多引为渠,在洪洞,曰通泽。利泽,至临汾县,仍合入汾。” 通利,一名阎张利泽,今改引霍泉是也。

霍泉 ,源出城东南四十里霍山南麓。唐贞观间,引水分二渠,名“北霍” 、“南霍。” 其小霍溉赵城、道觉等四村,洪洞、曹生等十三村,共田一百六十馀顷。其大霍灌赵城、营田等八村,洪洞、苗村等六村,共田一百三十五顷有奇。

北大涧 县北一里许,出霍观音沟中,居民或用以灌田。

“北小涧 ” 城北二十里益昌铺,出霍山谷中,有利于民,亦害于民,过跑地桥,西入汾河。

太平县

豁都峪 县西北三十里侯村村北渠,始开于金,皇统四年,溉田十馀村,其馀水入于汾河。尉㠔峪 县西北一十五里尉村北渠,始开于金,皇统四年,灌田十六村,尉村、三公村、北高臾、南高臾、孝村、梁买、西黄、北黄、西曹路、南黄、李果村、焦彭相、李站、李蟠道、西安平,馀水入汾河。大柴峪 县西八里南高臾里,水颇微。

煤峪 县西二十里贾刚堡西,水颇微。按诸峪之水,皆从姑射山出。夏秋之间,大雨泛涨,灌田者资之,谓之“雷鸣水。” 西北诸乡,民多力农者,以此。

灵景泉 一名“玉泉” ,在县东北景毛村南,灌田四村。

灵源泉 在陈郭村。明嘉靖二十一年,污泥垫塞。

皇清康熙六年,居民陈一经、陈爰陞、陈元魁、陈孟道。

等寻故道,开之。十年,知县何《炜然》相地度工,其泉突溢,

白波泉 县东南二十五里永固村。

清水泉 县西门外北。周围一亩二分,灌田者以桔槔取之,其地宜芦苇。绕流过城南关而东,古兴泉 县城西府君庙下。

焦村泉 县西南十五里焦村西北。相传献公都晋时,引水入城后塞,今渠迹宛然。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侯有生开之,卒无功。

下尉泉 县东下尉村,西北流,细而长,其池有苇。

岳阳县

便民渠 县治前

高壁渠 县东一百里淘沤村。明洪武七年,引属寨沟壑水流至高壁村,灌田。

大涧渠 ,溉田七顷七十亩。

寺头庄渠 溉田二顷五亩。

下治渠 ,溉田二顷六十亩。

东邬岭渠 溉田一顷七十四亩。

贾赛渠 溉田一顷

狮子沟渠 溉田二顷

曲沃县

清水河 县南。合绛县景明诸水,北流入浍溉田。西周、上裴庄、下裴庄、交里四村。

济溪 城南。源出紫金山麓,澄澈细流,居民引灌田园。

沸泉 县东南二十里景明村。源出绛县,入沃境,溉田有分水渠。明成化间,民争水数十年不息,知县刘玑铸铁斛定分数,西孔六分,北孔四分,讼始罢。至万历间,奸民毁斛,复起争端,知县蒯谏更铸铁斛公分溉田,景明、林交、白水、下郇、东明德、西明德,凡六村。

温泉 县东三十里海头村,又名七星泉,又名七星海,以泉有七也。溉田共二十一村。

龙底泉 ,有二:一林交村,平地涌出,居民引以溉田;一冰岩下,晋时架水入城,环绕宫殿。“拔剑泉 ” ,任庄南。

《响水泉 》郇村沟内水响有声。

金沟泉 按《平阳府志》:“在隘口,村民引以溉田” ,今废。

溢沟泉 东阎里,居民引以溉田。

梦感泉 柴村。昔有孝子,思得甘泉以奉母,夜梦北壑中有水如饴,明日探之,果得。后塞。成化中,知县刘玑濬复,仍塞。今濬,居民引以溉田。滴水沟 蒙城镇东十里石龛内,今废。

满水井 有二,一在济溪,一在东阳里,深八尺,周围丈馀,其水自底涌出。

翼城县

滦水 出翔皋,又名“灵泉” ,分流二渠,溉东南乡十二村田,至李村与浍水合。唐嗣圣间,邑令张怀器导之。明弘治间涸,数年复出。

石桥渠 、东河渠、南河渠、石云渠、下阳渠,俱出浍河,溉田一顷六十七亩八分。

贺水 出绛县东贺水村,名“玉龙泉” ,溉邑中贺水、西贺水、西庄三村田。三村旧总名“马宣庄。” 沙泉 县东南十五里下流村溉白马里东尹、西尹二村田各二顷,每村五日轮灌。

马泊泉 县北二十五里寿城村北覆釜山下。俗传有人以袄塞之,泉遂不涌,因易其名曰“袄泉” ,民导以溉田。

汾西县

善利渠 有“南关王庄” 、《水润》师家庄、“后$1919$柏。”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蒋鸣龙以田地居“小河”上流,汾

水堪注灌地,随捐俸督民郭𤣱伦等,凿石开渠,导引汾河,灌地三顷二十五亩,迄今合里享利。又有伏朱知县蒋鸣龙踏验平地乏水灌溉,捐俸俾公直张林合等筑渠,今民间永免亢旱之虑。又有前加楼,十年春知县蒋鸣龙劝民种树,因见一泓清水,旁流深沟,随捐资著刘拱薇筑堤引水,灌地三十八亩一分四釐,共七渠。猛水渠 有下$1919$柏、枣平,九年知县蒋鸣龙重修,又有水润镇卫滩新筑,十二年知县蒋鸣龙因新砌漫地三十馀亩乏水,督率居民郭正己、李惟芳等筑堤灌溉,共四渠。

“小河渠 ” 灌本村田。

“上团柏渠 ” ,灌本村田。

新修猛水渠 、回坡渠 、张端渠 共三渠,俱灌本村田。

城内井 有三,各深三百六十尺,味甜。属傅、孟、马三户。

北井沟井 泉源时出不竭。元至正间修砌,阖县取之。

卫家滩井 深一百八尺。康熙十年,知县蒋鸣龙捐资开凿。

贴懃铺井 深三百九十尺,真人王冲济开凿灵石。县。

城下三渠 ,县中旧无井,乃于城垣下凿三暗渠,一在东门,一在北门,俱导入小河之水;一在西门,即汾水引使来焉。公私宇舍,活水通流灌溉。

小水北渠 知县路一麟开,灌田三百馀亩。小水河 ,源出县东北四十里绵山白石谷,居民引渠灌田。

兴地峪河 柏沟村北。源出介休五龙沟、灵石、北塔沟诸涧水,流经旌、介等村,水利两县公沾,会小水河入汾。

蒲县

通惠渠 水自库拔村南入渠溉田,渐引至城,由县治入学宫出,复溉民田。渠自知县韩超然始,未几壅塞,知县郑可行复疏通,今又塞沟渠水 。本县河水不能灌溉,民筑沟渠,借雨水以资溉田,概不入于河。近地多荒芜,沟渠之水多入河,河水泛涨,啮田为害。

蒲州

涑水渠 州东三十里。源出绛县横岭山,唐贞观十七年,剌史薛万彻开。按《水经》,涑水即古洮水之兼称。《经》云:“出河东闻喜县黍葭谷。” 今涑水自闻喜经猗氏、临晋,入姚暹渠,同汇于五姓湖,至蒲州大涧入于河。

姚暹渠 州东三十里。源出夏县巫咸谷,经安邑、解州、临晋,至本州大涧,入于河。隋都水使者姚暹所开。

溥惠渠 州北复安里古城下。以上二渠,今俱湮。

永济渠 州东,大通厢南。

青渠 州东北四十里。南通五姓湖。《史记》“战于青渠之原” ,即此。

大水涧 州南十五里。地名“大谷” ,北入姚暹渠。白石涧 州南十五里。地名“韩阳” ,西入于河。临泉涧 州南五十里。地名“胡营” ,南入于河。玉泉涧 州南一百二十里。地名“南张” ,至永乐镇灌溉田亩,馀流入河。

寒谷涧 州南一百里,地名“观后” ,南入于河。以上各涧,俱源出中条山。

义井 州东峨嵋原。明成化十二年,知州蒋容穿此以饮行旅。

临晋县

芦子泉 抢峰西北麓,今引以灌田,详《山川》。瀑布泉 ,王官谷天柱峰西,溉灌十五里许。居

民就地远近,次第引水溉田。引水之法,以时刻计,名一“分水。” 自司空、《表圣》定法,后世因之不废。今王官之水以分计者一百一十九焉。

姚暹渠 县南五十里。详《山川》。

荣河县

泉四 ,一“南屈村” ,一北幸庄,一孙石,一“王信” ,皆可灌田,颇为民利。

瀵魁泉 南赵村洳泽方丈,知县侯祁相地脉,掘得之。详《山川》。

猗氏县

黑龙潭 县西南,久湮。邑绅王含光濬之,引开水田若干亩。

万泉县

东涧 县东门外多泉,民咸汲,用引渠灌蔬。西涧 县西门外,灌溉之利不及东涧。

双泉 孤山东麓柏林迤西,二泉涌出,一在山半,一在山足,俗呼“上泉” 、“下泉” ,岁旱不竭,远近居民利赖之。

《漉漉》泉 县东四十里稷王山下。近山居民多缺井,咸远汲之。

井 县止数眼,民用不给,半取涧水。其馀村落处,多者一二眼,无者则储雨雪以供用,少旱则远汲于他处,逾一二十里。

河津县

遮马峪泉 县东北四十里一源坡下。唐贞观中,县尹长孙恕凿山修为二渠,灌千涧故镇民田。元大德间,下流溉故镇者,仍旧上流;一渠溉千涧者,因猛雨冲断,水落下停,民仍供水田税粮,里社窘焉。明隆庆五年,知县张汝干捐俸凿山通渠,水利复兴。

瓜峪泉 县东北四十里水母庙下。亦长孙恕开凿者。以上二峪水,各有清浊二渠,筑自唐时,清水自泉出,灌近山南北二午芹民田。浊水待天雨,谿壑水流灌僧楼南方平、孙彪、东长光、得下亭、清涧等里民田。宋大观间,竖立二碑,刻石图,置县厅,今尚在焉。

解州

解盐池 州东二里。见《盐法》。

女盐池 州西北三里。见《盐法》。

《六》小池 ,州西北十五里。见《盐法》。

通济渠 州城南。历来引喷雪岩水入城,灌园解民世济其利。明弘治九年,知州李溥重为开濬。万历十六年,蒲人修堰壅水道,水不入城。万历二十五年,知州贾化醇申请盐院,复其旧,民甚便之。

大水涧 会小水涧入女盐池,水势极大,有丑龙堰防之。其自城南者入通济渠。

静林涧 源出中条山顶,北流经红脸沟,可溉田。

《黄花峪 谷》有水可以溉田。

安邑县

青石泉 县东南三十里,出中条山,溉田数顷。见《山川》。

苦池滩 县东十三里。夏县东山巫咸谷诸水流入,可引以溉田。

东郭滩 县东南十里,馀与盐池相邻。其地数十顷,中有大堰,起自杨家庄,至东郭滩。堰东系膏腴之地,近奉

旨禁约,不许耕种堰西民田。水泽相半。

夏县

《司马渠 》引涑河之水以灌民田,相传为司马氏开濬,以灌民田园,故名。

横洛渠 县东北周村方山诸谷,每遇暑雨,淹没民田,本县岁加修理。流至县西北尉郭,会县北赵村北津诸河,至禹王城西南,会于白沙河。青龙河 ,县北三十里,见《山川》。

白沙河 河流高出地上,去邑城仅半里许,上流阔十数丈,下流阔仅数尺,渐次狭隘,势不能容,故河壅堤溃,无岁不然。决而南,则溃李绰堰,而害及盐池,决而北,则害被城关,而馀波延及村落,为祸甚剧。治之者以疏濬下流为急,而增高堤岸次之。馀详《山川》。

莲花池二 一在城中,一在城东,见《山川》。涌金泉 县西南十五里,见《山川》。

闻喜县

罗公渠 发源绛县烟庄峪,其堰有五,开于宋熙宁间者三,开于明洪武间者二。第一堰溉田东外乔寺、东山底、西山底等村,共地十顷,即《通志》所称“康宁里。” 知县李如兰改为丰泉里第二堰另名王公渠,亦发源烟庄峪,宋熙宁间开濬。明正德间,知县王琳以上流专利,渠屡坏考据。

景云宫古碑,定分数,严界限,至今呼为“王公渠。” 溉柳泉爱里东观底,东刘家院田渠口在绛县磨里村,堵截第三堰,溉田乔寺村,共地五顷一十亩,即《通志》所称“义宁里。” 知县李如兰改为青中里第四堰,溉田西刘家院、元家院,大蔡谢,小蔡谢侯村等村,共溉地二顷五十馀亩,即《通志》所称“晋宁里。” 知县李如兰改为南盐里第五堰,溉田东下吕、西下吕等村,共地四十馀亩,即《通志》所称荣田里。知县李如兰改为常宁里。渠堰辽远数十里,盗决占吝者不可胜计。明嘉靖三十九年,知县罗田为置牌以定番次,仿古迹,酌时宜,选渠长以严其事,申盗决之禁。渠民戴德,故名罗公渠,刻石元家院。

《温泉渠 》源出黄芦庄,溉上谷口、下谷口、黄芦庄田。

甘泉渠 源出黑龙沟,溉交水口上下东镇诸田。

雷公渠 县北十五里。源出野狐泉,由白土沟至城西北三里姚村出沟行平地,前代尝引入城中。明嘉靖间,城北地中尚有通水瓦筒。先时溉田每多纷争。万历三十四年,知县雷复豫定其分数,民甚德之,故名“雷公渠。”

沙渠 县东南二十五里。渠口在寺头村东北,因村旁有广教寺,系唐贞观间敕建,故名唐渠。今俗呼广教寺为沙渠寺,后因设寺头村,俗又呼渠为寺头渠。按:《唐地里志》云:“县东南二十里有沙渠” ,即此。

北河渠 水自横岭关来,沿河开渠,轮流溉灌。董村渠 ,渠口在村东秦王涧下,故有渠,久废。明万历二年,知县王象乾修,故名“新城王公渠。” 南阳渠 ,渠口在河底村南,溉南阳苏村田。苏村渠 ,渠口在本村东,溉本村田。

小寺头渠 渠口在苏村南,溉小寺头阳社西郭田。

阳社渠 渠口在苏村东溉阳社小寺头田。西张渠 渠口在苏村三皇庙前,故渠久废。明万历初,知县王象乾修濬,亦名“新城王公渠” ,溉西张、东张田一顷一十亩。

坡神渠 渠口在本村东,溉本村田。

下庄渠 渠口在本村东坡神渠下,溉下庄冯村田。

“南姚村渠 ” 渠口在本村北沟溉本村田。《平陆县》。

盘南涧 县东十里,源出中条,由石槽沟南下至盘南,有灌溉之利。

三汊涧 县北三里五龙庙前。发源中条山,二沟合流至此,崖断支分,东南入于河。临溪,圃人引水灌溉,资以为利。

沙涧 县东二十里。源出中条山东南谷,至沙涧入河,颇为民利,以涧口多沙石,故名。

响泉 县北四十里中条山东。其泉甘澄,附近居民赖之。

魏公渠 县北二里许。明万历乙巳,河东道詹思虞按部至邑,檄知县魏学征引水入城,疏通文脉,自县署绕学宫之左,注泮池内,溢于南郊,民资灌溉。嗣登科第者相继五人,仕至显宦,士人德之,立碑北门外,初名“兴文渠” ,今呼“魏公渠” 云。

芮城县

大安池 县北五里,居民引以灌田,馀流入黄河。

鹿跑泉 县东北八里中庄村,一名“静深泉。” 平地上清澈见底,大旱不减,霖雨不溢。上有龙神庙,居民引渠溉田。

葡萄涧 县西二十里郑村,有泉五眼,俗谓“五股泉” ,南流入黄河。

地皇泉 县西北十三里山麓地皇氏庙前,流经魏文侯故城,合通泽泉,可以溉田。伏流入沙,通泽泉 县北八里,旧决渠引水入城,灌于卫生池泮池,今绝。

浢泉 ,源出东北山麓,即仪家沟水,俗谓“连撘沟。”

白龙泉 县南十里王家庄。

恭水 ,源出甘枣山,即朱吕沟水。

小水泉 县南十里太安庄。

观音泉 县西北十里

绛州

鼓堆,清浊二泉 ,合流而下,渐成大沟,沟上地水不能及。隋正平令梁轨谓:“水动物也,顺之则下,激之则上。” 乃因地宜以激水。迄今千馀岁,虽小有变更,而大势则因之。即今水道。清泉下建

考证

木闸,激水灌沟东之地,三泉庄二昼二夜,白村并卢李村三昼二夜,李村并卢家庄一昼二夜,孝陵五昼五夜,石村五昼五夜,王庄二昼二夜,磨头二昼二夜,祁郭三昼四夜,北关四昼四夜,旧灵丘王府一昼一夜,川衙一昼一夜,计二十九日,一周大沟,渐阔渐深,俗呼“天河。” 于席村北建石闸,激水东南灌白村地三顷。西南灌席村、李村、蒲城地九顷。“水西庄北建石闸,激水经庄东稍南铁铸分水口一口,灌南北王马庄三昼三夜,龙泉庄三昼三夜,苏村六昼六夜,古交庄三昼三夜,周刘村六昼六夜,计二十一日一周。” 一口注天河。至三林北,又建石闸,激水灌三林桥东。桥西地无番次。鼓堆西一渠经蔡村,灌三泉地八顷,无番次。今王府废,水更番灌民田掌镇泉 关庙前,一大泉,一支灌镇南,一支灌镇西各地三四顷。镇东有水沟,沟左一泉名“大渠” ,灌辛堡下堡韩梁左边地,二十五日一番。沟右一泉名“小渠” ,灌辛堡下堡韩梁右边地,二十四日一番。其他灌地不等。

兰村泉 ,西北山半出泉,水细无声。每日卯、午、酉水涌出,有声若潮汐然,俗呼“溢水。” 经史家庄、曲村、柏壁等地,不讨数。

龙谷泉 州东北十八里龙香村,亦隋令梁轨凿,溉三泉诸赛田。

《丁村泉 :灌本村苇地》不计数。

泽掌泉 又有“眠窝泉” 、漹泉、永和泉三泉,俱在泽掌西北二里。

龙头泉 在眠窝,三泉东北一里合流灌本庄鼓堆、蔡村地二、三顷。此水性寒,不甚发苗。薛郭泉 灌古交地一、二顷。

马首峪,雨水 自稷山三界庄而下,分为二渠,一经北董、北张燕村、行庄、南社坞,一经南董、李家庄、梁庄、郭马武平,各灌地不等。

稷山县

黄花峪涧 系清水,灌开张东西田,时出时没,雨则混入猛水。东涧自上及下,溉开张等村。马壁峪涧 系猛水,右分三路:东路首溉稷山界庄,如有馀水,方溉绛州北董庄、官庄、光马庄等村;中路溉李老庄、大杜庄、廉城庄等村;西路溉范家庄、张家庄、刘家庄、东庄庄、高渠、西社、中社等村,皆稷境也。

晋家峪涧 内有浸水,遇雨有猛水,溉乡宁山底村及本县薛家庄、仁义等村田。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李希召均平水利,以息纷争。

《小杜渠 》,猛水,溉小杜村田。

“东曲渠 ” 猛水溉东曲村田。

三界庄池 城北三十里。明万历三十年凿,引注马头山泉水以汲,庄人便之。

《西长池 》:城西南四十里。庄近南山,井深千尺许,居民艰于缾绠,贮水以供饮食云。

姚池庄 城西北三十里。隐士姚绶所凿筒,引十许里注水溉田以自给。

铺头堰 城东北三十里。沙沟庙前甃以障马壁峪水,延邪可三四里。薛村堤 城西二十五里。薛村故有涧无堤。知县吴峻行视郊野,令民筑堤汇水,溉田二百馀亩。

葫芦泉 县北三里。形如葫芦,故名。日溉田数亩。

白杨泉 小杜村,溉武平小村、上王村、洞治庄、甘阳村、东刘、西赵村诸地。

永济泉 县西北圈头村。地势高阜,难以凿井。乡人往山峪汲水,不胜艰苦。顺治间,乡耆黄朝立、李儒桂等倡义将庄北清水掘地为渠,暗以瓦筒,导流而下,于庄东门外凿池二区,周围砖砌,聚水其中。乡人便之。

绛县

洓水 ,发源县东南十五里,自陈村峪出,伏流地中,至柳庄复出,居民灌田。

圣水 县西十里杨村圣水寺中,地列三泉,甜苦异味,祷雨多应,疾者饮之能愈,古所谓“刹灵泉” 也。

故郡水 ,出县东北四十里,源方二亩,其深不测。分三渠,一故郡,一陈景,一大交。俱灌田,流入浍水。

逆沟水 ,出县东八里,泉自沟中北流入曲沃溉田。

玉龙泉 ,出县东北五十里东贺水村之西,灌本庄田地。馀水顺流而西,灌翼城中贺水、西贺西庄三村田地。馀水又灌本县陈景村田地。灌水各村,分有日期。

沙峪雨水 县东三十里。壁峰峭绝,上有一寨,亦可避兵。其峪中雷鸣雨水,可引溉田。

续鲁峪,雨水 县东五十里。亦通沁水,雷鸣雨水,灌田甚广。

垣曲县

堡头渠 县北七里。明万历间,知县赵乾清引水灌田。

峡口渠 县北三十里

峪子渠 县北十里

店头渠 县北十里。明万历间,知县吕恒引水溉田。

墱坂渠 县北三十里。瞽冢渠 县北四十里。

小赵渠 县西六里。明万历间,知县仝梧开后塞,知县赵乾清复疏通。

亳城渠 县西十五里

柳庄渠 县西十五里

王茅渠 县西二十里

五龙渠 县西二十五里,即五龙祠。泉水民资灌溉。

交斜渠 县西三十里

长直渠 县西三十五里。

清廉渠 县西四十里

官店渠 县西六十里

杜村渠 县西北二十五里。

皋落渠 ,县西北五十里。

辛庄渠 县西三里

《城西渠 》,县西里许。

城东渠 县东里许,即湛水,出河内。轵县旧名“舜清河。”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董尔性凿石开渠,引水灌田。

霍州

陶唐谷水 州东三十里。其水西流,灌田数百顷。

彘水 州南谷中。西流溉田。

石鼻谷水 州南五里。即彘水之源。引流灌田。古鱼池 ,州东八里大张村引渠溉田。入汾方池 。州南十五里郭庄村引渠灌田。

龙池沟 州东北三里。泉流灌田。

霍泉 源出霍山南麓,分南霍、北霍二渠,以溉本州赵城、洪洞三处田。

章丘泉 州东十里丘家崖下。散流入彘,以灌田。

普济泉 州南十里。明万历间,知州张文炳引水溉田。

圆泉 州东南十五里阴地村,引渠溉田。“邢家泉 ” 州东北三里许,引流灌田。

罗头泉 州东北三十五里。冯村东沟南流,灌田入汾。

马跑泉 州东北四十里。唐太宗取霍邑时,有杜十万者以饷师功,求此泉为己利,遂赐之。今惟杜庄得以灌田。

鸭底渠 州东北三十里。师家泉引以灌田。碧玉渠 州东北十里许村崖下引汾水灌田。义成渠 州东南三十里。水出义成谷中,西流灌田。

官渠 州东,合大张等处,引流入渠灌田。白龙渠 、寺庄渠 俱州西,导汾流灌田。吉州

甘泉 州西街,深八尺,其味甘甜,作酒醋最酽。《乡宁县》。

《新濬河渠 》“明万历间,知县彭万里修濬河渠十三道,灌地三百三十五亩。”

豁都峪 县东一百三十五里。即今官水峪。每大雨,西山诸水会于此,下通襄陵、太平界,溉田甚广。

温泉 县南半里许高山南面一泉,严寒不冻,沿山麓西流,岭畔石田资其灌溉。

柳渠泉 县西南七十里。源出柳朴渠,经流上马台涧中,灌溉河津县水田。

龙王池 ,城东南半里许,自石孔中出,州田资其灌溉,西入鄂水。

隰州

温泉 州北二百里。旧温泉县。

大宁县

麻束沟 源出捕狐山,南流达昕河。明成化间,知县刘绍宗傍北山凿石刳木为浮渠,引水入城,注学宫泮池中,且灌东关园田数十亩。今废永和县。

曲村渠 县北五里

索陀川 ,县东三十里。

坌口川 县东北二十里。

东峪沟 县东五里

西峪沟 县西二里。以上俱开渠引水。

香岩 县西北七十里有寺,顶有清泉,流入僧房,灌田五亩。

灵液泉 县东城下。水味甜美,一邑之人,多饮于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