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通志 (四库全书本)/全览1
湖广通志 全览1 |
题为钦奉
上谕纂修省志成稿谨奉
表上
进者〈臣〉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
上言伏以
帝徳光昭八表星辰拱极
圣谟洋溢千秋江汉朝宗
标骏业于金题左图而右史
焕鸿猷于玉简一道以同风楚书以宝善为归式遵条贯周礼有职方之载分挈纲维祗绘方隅恭祈
宸鉴窃惟书列荆州之域地接雍梁传称鹑尾之辰星垂翼轸自古有云阳之纪于周启熊绎之封岳惟五而峯表祝融渎有四而江司奇相箘簵三邦之贡肇自唐虞鱼龙七泽之区岂惟云梦任地利则火耕水耨从王事则棘矢桃弧验倚相之博闻资献纳于典坟邱索珍左徒之采佩托比兴于兰芷荃蘅唐焕鸿名浯水摩崖之颂宋开道脉濂溪太极之图画湘水之东西渺矣群雄事业指洞庭之南北遐哉诸将功勲岳阳风土荆楚岁时觉见闻之犹古楚国先贒襄阳耆旧谱姓氏以如新钦惟我
皇上
治洽两仪
恩周六合
诞敷文徳越裳传南掌之名
载缵武功青海纪西陲之绩矧此舟车所至近在方岳之中瞻仰
宸晖照临南纪
湛恩汪濊史不胜书瑞应纷纶图莫能绘蠲租减税视旷古而有加整俗观风顾群黎而倍切在昔荆襄甫辑太和之金凤齐鸣即今干羽初陈保靖之卿云五色红苗诸寨竞稽首而称臣永保二司请设官而置吏湖洲与江堤并筑感洽农商南闱与北院双开欢腾儁乂厪
圣心之筹画致下土之盈宁
皇上特念寰宇同文宜修一统之志又以藩宣分土先成列省之书于是采访群材广徴卷轴既发凡以起例爰渍墨而磨丹信传信而疑传疑竹箭南金验网罗之有据乐其乐而利其利羮鱼稻饭纪风俗之常淳首扬
尧典禹谟次及星垣舆地乃至人伦庶物灿若列眉政事文章了如指掌包举一十六郡罗列三十二门虽殚力于编摩犹抱惭于挂漏〈臣〉等谨稽成宪釐定规条摭鲍罗袁盛之遗登一方于小史外史采习范邹余之旧陈四始于周南召南将昭盛事于千秋窃效飏言于万一伏愿
瑶图益固
玉烛长辉
离照宏开绾玑衡而重光永耀
泰阶式叙铭岣嵝而万国咸宁企帱载之同符觐图书之协应修周六典群瞻法纪之详明作唐一经莫罄臣工之飏颂〈臣〉等无任瞻
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
表随
进以
闻
湖广通志凡例
一我
朝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
今上皇帝登极诏书及
特下湖北南者煌煌
天语万世典谟旧志例载艺文今恭列卷首以冠全编
后可续増俾垂久远
一星野直省各有定分今悉照廿一史考正其馀诸书不敢滥引至祥异中水旱蠲赈前代有可考者皆为补入我
朝升平永久间遇水旱必先蠲赈万民感戴理宜备
书
一图考凡地方新増新减及分隶并属者俱绘新图其馀重加校订
一建置沿革乃全书根据一有缺讹则山川人物皆罔所依据旧志不无舛错今悉以廿一史为主参以文献通考地理直音等书及府州县志至近奉改拨添设府州县其沿革縁由俱细为分析
一疆域四至方位道里远近俱据府州县志册参订编次
一山川旧不分𩔗且多简略今分地分类并分东南西北四正四隅道里远近依次编序俱以府州县志参订凡有原委可考见于各书者备为采摭
一自康熙甲子年纂辑通志以后凡修濬城池建葺学校必备书不敢没守土者之劳勚也
一水利堤防有増修有新筑俱照府州县志册续订至荆江堤岸洞庭舵杆洲
皇上轸念农商发帑修建恭载简编兼绘舵杆洲图以
昭
圣朝盛典
一
本朝各处驻防兵弁有増有汰有归并有移驻俱按现在军制条列其历代兵防随地因时一一详载
一祠祀寺观俱分别时代依类序编
一职官不论有无事绩凡官楚者例得列名旧志文职止佥司武职止提镇今悉分类増补文自郡守以上武自参游以上咸得书
一名宦乡贤旧志有因地名偶同误入者有本非楚而强入者有时代姓名官爵俱讹者有采取史传而文义不贯者有数事牵合为一事及人地互相舛错者有名宦载生平行事竟似人物志者有忠义漏载亏节滥录者俱照廿一史明一统志三楚文献录楚纪横云史稿本传改正悉标书目以明所据惟有明一代未有成书旧通志列传间有较他书更为详核者俱参互纪载
一历代名宦旧志不分巳未崇祀无从查核但据志载本传参考他书漫无事绩者删之其确有功徳可纪者悉仍旧至新増名宦悉遵雍正二年 部册核留者始行登载
一历代乡贤祀典所关宜另帙以示崇重旧志统于人物内今据郡邑学校印册巳经崇祀者录出另为一编又按各志书间有久登爼豆行事卓然可纪旧志遗载者亦为补入惟
本朝乡贤一遵 部册登载其未经崇祀而人品事
功可为矜式者另入人物项内
一旧志止载孝义列女我
皇上特命各省州县建立忠孝节义祠千秋爼豆有司行礼于以扶植纲常广励风俗诚历代未有之
盛典也谨分忠臣孝子义士列女四项各详事迹从此
瞻祠宇而诵芳徽人心益加振兴矣
一凡忠臣孝子巳入名宦乡贤如我
朝粮道叶映橊总督额伦特仍立传入忠臣志旧志老莱子孟宗董永之类仍立传入孝子志其名宦乡贤志内只注名云详某志
一人物志内首理学次行业次文苑次隐逸间有传列于此而名仍注彼者传从其重名取其称
一春秋传所载楚地名卿大夫皆楚产也悉编入人物志内秦汉以后官斯土者始入名宦遵
今制以编往事于义为当
一古有愿为良臣勿为忠臣之说其实良亦忠也今择患难之臣以身许国者虽生死不同悉编入忠臣志内其有捐躯而害义如鬻拳之类不可为训者不敢䦨入
一孝义列女旧志有止载姓名而无事实者颇加采摭补录又凡郡邑志流传巳久者酌存之自康熙甲子年以后惟巳经奉
旨旌表者按年编载
一流寓凡正史各书巳载者则详考本传缺略者补之谬讹者删之间有流传已久如宋米芾称米襄阳之类虽宋史本传不载其事亦先书本传而录旧通志于后盖既云流寓则行踪靡定不敢槩行删除也
一方伎仙释俱详考各书存其确有可据者一艺文凡各家文字有专本行世如鬻子离骚太极图说等类亦止选载数篇诗集亦然至儒学诸记一学或有数首但择其善者存之其大传墓志铭非名贤钜公不敢泛载
一自历代暨我
国家武功文徳有能赓飏其美者登载以备雅颂各体文字有关地方时务及言忠孝节义之大可为劝惩者存之名山大川胜迹留题者次之其馀风云月露不敢槩录以庶几采风问俗之意
一旧志有备遗杂辩二项今统曰杂记凡荒谬错误辩证无当者删之仍参考各书应増者采入若干条编类以便观览
一通志于雍正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开局雍正十年七月十五日开刻十月二十五日接到 部文议准湖南桂阳州改陞直隶州辖临武蓝山嘉禾三县其舆图疆域户口田赋及一切人物乡贤等志巳渐次刊刻成书谨识沿革志末以备将来考核又各省咨册未齐凡有续増者亦以类载各志末云
湖广通志纂修官员
总裁
湖 广 总 督 〈臣〉迈 柱陞 任 湖 北 巡 抚 〈臣〉魏廷珍陞 任 湖 北 巡 抚 〈臣〉王士俊湖 北 巡 抚 〈臣〉徳 龄湖 南 巡 抚 〈臣〉赵弘恩湖 南 观 风 整 俗 使 〈臣〉李 徽
提 督 湖 北 学 政 〈臣〉凌如焕陞 任 提 督 湖 南 学 政〈臣〉习 寯
提 督 湖 南 学 政 〈臣〉吴大受湖 广 巡 察 〈臣〉归宣光
提调
原 任 湖 北 布 政 使 〈臣〉徐 鼎陞 任 湖 北 布 政 使 〈臣〉徐 本湖 北 布 政 使 〈臣〉锺 保陞 任 湖 南 布 政 使 〈臣〉杨永斌湖 南 布 政 使 〈臣〉张 灿原 任 湖 北 按 察 使 〈臣〉王肃章陞 任 湖 北 按 察 使 〈臣〉刁承祖原 任 湖 北 按 察 使 〈臣〉唐继祖湖 北 按 察 使 〈臣〉王 柔陞 任 湖 南 按 察 使 〈臣〉张 灿湖 南 按 察 使 〈臣〉胡 瀛
原 任 湖 北 粮 道 〈臣〉张廷枢陞 任 湖 南 驿 盐 粮 道 〈臣〉刁承祖湖 南 驿 盐 粮 道 〈臣〉李正茂湖 北 分 守 武 汉 黄 道 〈臣〉朱 㵢湖 南 分 守 岳 常 澧 道 〈臣〉孙 元原 任 分 守 湖 北襄阳 道 〈臣〉赵之均湖 北 分 守 襄 阳 道 〈臣〉武弘彦湖 北 驿 盐 道 〈臣〉杨 晏湖 南 分 守 衡 永 郴 道〈臣〉许登瀛
陞 任 湖 北 分 巡 荆 州 道〈臣〉高 起湖 北 分 巡 荆 州 道 〈臣〉钱兆沆
陞 任 湖 南 分 巡 辰 永 靖 道〈臣〉王 柔
纂修
日 讲 官 起 居 注 翰 林 院 编 修〈臣〉夏力恕原 任 宜 都 县 知 县 〈臣〉柯 煜
校阅
日 讲 官 起 居 注 翰 林 院 编 修〈臣〉夏力恕翰 林 院 检 讨 〈臣〉程光钜
分修
原 任 孝 感 县 知 县 〈臣〉张锺秀
黄 州 府 学 教 授 〈臣〉彭士商
永 州 府 学 教 授 〈臣〉王楙绩
锺 祥 县 进 士 〈臣〉李 苏
江 夏县学 教 谕 〈臣〉侯执信
东 安 县 学 教 谕 〈臣〉谭尚笏
长 沙 县 举 人 〈臣〉文 山善 化 县 举 人 〈臣〉李文炤
善 化 县 举 人 〈臣〉黄文宪
汉 阳 县 荫 生 〈臣〉李能哲
汉 阳 县 副 榜 贡 生 〈臣〉方 璲
宁 乡 县 监 生 〈臣〉陶 煊
汉 阳 县 学 生 员 〈臣〉李 灏
益 阳 县 学 生 员 〈臣〉曽 璋
分校
公 安 县 知 县 〈臣〉洪元声
学 习 进 士 〈臣〉沈孟坚
学 习 进 士 〈臣〉陆 峻
学 习 进 士 〈臣〉张 松
学 习 进 士 〈臣〉杨璋森
学 习 进 士 〈臣〉慕泰生
学 习 进 士 〈臣〉方纯儒
学 习 进 士 〈臣〉沈爕文
学 习 进 士 〈臣〉方暨谟黄 冈 县 举 人 〈臣〉王光佩蕲 州 学 训 导 〈臣〉王一宁原 任 竹 县 学 训 导〈臣〉李正奇江 夏 县 副 榜 贡 生 〈臣〉陈本立武 昌 县 贡 生 〈臣〉贺 桓黄 冈 县 贡 生 〈臣〉王道眀罗 田 县 贡 生 〈臣〉徐干源云 梦 县 贡 生 〈臣〉黄灏起宁 乡 县 贡 生 〈臣〉何中辉汉 阳 县 监 生 〈臣〉张学诚
汉 阳 县 学 生 员 〈臣〉常生华
汉 阳 县 学 生 员 〈臣〉程秉礼
蕲 水 县 学 生 员 〈臣〉李生槃
应 城 县 学 生 员 〈臣〉王永祚
监刊
布 政 使 司 经 历 〈臣〉卞 澍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湖广通志 地理类三〈都会郡县之属〉目录
圣制
卷一
星野 祥异附
卷二
舆图
卷三
沿革〈湖北〉
卷四
沿革〈湖南〉
卷五
疆域 形势附〈湖北〉
卷六
疆域 形势附〈湖南〉
卷七
山川〈武汉〉
卷八
山川〈黄安〉
卷九
山川〈徳荆〉
卷十
山川〈襄郧归〉
卷十一
山川〈长衡永〉
卷十二
山川〈宝岳常辰永沣郴靖〉
卷十三
关隘 津梁附〈湖北〉
卷十四
关隘〈湖南〉
卷十五
城池 公署附〈湖北〉
卷十六
城池〈湖南〉
卷十七
户口
卷十八
田赋 屯田附 物产附〈湖北〉
卷十九
田赋〈湖南〉
卷二十
水利〈湖北〉
卷二十一
水利〈湖南〉
卷二十二
学校 贡院书院附〈湖北〉
卷二十三
学校〈湖南〉
卷二十四
军政
卷二十五
祀典 祠庙附
卷二十六
世纪 后妃公主附
卷二十七
藩封
卷二十八
职官〈历代〉
卷二十九
职官〈文〉
卷三十
职官〈武〉
卷三十一
选举 武勲附〈荐举〉
卷三十二
选举〈进士〉
卷三十三
选举〈进士〉
卷三十四
选举〈举人〉
卷三十五
选举〈举人〉
卷三十六
选举〈举人〉
卷三十七
选举〈贡生〉
卷三十八
选举〈贡生〉
卷三十九
选举〈贡生 武勲附〉
卷四十
名宦〈总名宦〉
卷四十一
名宦〈总名宦〉
卷四十二
名宦〈总名宦〉
卷四十三
名宦〈武汉黄安〉
卷四十四
名宦〈徳荆襄郧归〉
卷四十五
名宦〈长衡永〉
卷四十六
名宦〈宝岳常辰永沣郴靖〉
卷四十七
乡贤〈武汉〉
卷四十八
乡贤〈黄州〉
卷四十九
乡贤〈安徳荆襄郧归〉
卷五十
乡贤〈湖南〉
卷五十一
人物〈理学暨总部行业武昌行业〉
卷五十二
人物〈汉黄〉
卷五十三
人物〈安徳荆〉
卷五十四
人物〈襄郧归〉
卷五十五
人物〈长衡〉
卷五十六
人物〈永宝岳常辰永沣郴靖〉
卷五十七
人物〈文苑〉
卷五十八
人物〈隐逸〉
卷五十九
忠臣〈总部〉
卷六十
忠臣〈湖北〉
卷六十一
忠臣〈湖南〉
卷六十二
孝子〈湖北〉
卷六十三
孝子〈湖南〉
卷六十四
义士 义民义仆附〈湖北〉
卷六十五
义士〈湖南〉
卷六十六
列女〈总部暨武昌〉
卷六十七
列女〈汉阳〉
卷六十八
列女〈黄州〉
卷六十九
列女〈安徳〉
卷七十
列女〈荆襄郧归〉
卷七十一
列女〈长衡永〉
卷七十二
列女〈宝岳常辰永沣郴靖〉
卷七十三
流寓
卷七十四
仙释 方伎附〈湖北〉
卷七十五
仙释〈湖南〉
卷七十六
风俗
卷七十七
古迹 寺观附〈湖北古迹〉
卷七十八
古迹〈寺观〉
卷七十九
古迹〈湖南古迹〉
卷八十
古迹〈寺观〉
卷八十一
陵墓
卷八十二
艺文〈历代御制〉
卷八十三
艺文〈赋古辞曲〉
卷八十四
艺文〈四言诗五言古诗〉
卷八十五
艺文〈七言古诗〉
卷八十六
艺文〈五七言排律〉
卷八十七
艺文〈五言律〉
卷八十八
艺文〈七言律〉
卷八十九
艺文〈五七言截句〉
卷九十
艺文〈表〉
卷九十一
艺文〈疏〉
卷九十二
艺文〈疏〉
卷九十三
艺文〈疏〉
卷九十四
艺文〈疏〉
卷九十五
艺文〈启颂箴〉
卷九十六
艺文〈书〉
卷九十七
艺文〈论辩议〉
卷九十八
艺文〈考说䟦赞檄〉
卷九十九
艺文〈传〉
卷一百
艺文〈传〉
卷一百一
艺文〈序〉
卷一百二
艺文〈序〉
卷一百三
艺文〈序〉
卷一百四
艺文〈记〉
卷一百五
艺文〈记〉
卷一百六
艺文〈记〉
卷一百七
艺文〈记〉
卷一百八
艺文〈记〉
卷一百九
艺文〈记〉
卷一百十
艺文〈记〉
卷一百十一
艺文〈记〉
卷一百十二
艺文〈碑〉
卷一百十三
艺文〈碑〉
卷一百十四
艺文〈碑〉
卷一百十五
艺文〈铭志铭〉
卷一百十六
艺文〈铭志铭〉
卷一百十七
艺文〈文诔〉
卷一百十八
杂记
卷一百十九
杂记
卷一百二十
杂记
〈臣〉等谨案湖广通志一百二十卷
国朝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迈柱等监修楚中舆记见于前史者如盛宏之荆州记庾仲雍湘州记汉水记梁元帝荆南地志郭仲彦湘州记湘州副图记陶岳零陵总记韦宙零陵录范致明巴陵古今记吴从政襄沔记类多湮没不传即传者亦残缺失次魏裳湖广通志廖道南楚大纪陈士元楚故略出自近代又往往阙漏冗杂不足依据是志成于雍正十一年乃迈柱及湖北巡抚徳龄湖南巡抚赵宏恩奉
诏纂辑以湖南湖北合为一书与江南通志合上江下江为一者体例相同大致据康熙甲子旧志为本而以类附益之其目或増或并总为三十一门又附见者十三门人物门内又别为四子目条分缕晰案籍可稽惟长沙远隔洞庭当时开局武昌采访未周故所载稍略不及湖北之详备云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首
圣制
世祖章皇帝
登极恩诏〈顺治元年〉
我国家受
天眷佑肇造东土
烈祖迈图鸿绪
皇考弥廓前猷遂举旧邦诞膺
新命迨朕嗣服虽在冲龄缔念绍庭永绥厥位顷缘贼氛洊炽极祸明朝是用托重亲贤救民涂炭乃方驰金鼓旋奏澄清既解倒悬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群臣暨军民耆老合辞劝进恳切再三乃于今年十月初一日祇告
天地
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缅维峻命不易创业尤艰况当改革之初更属变通之会爰乃酌古凖今揆天时人事之宜庶㡬吏习民安彰
祖功
宗徳之大所有合行条例胪列于左
祭告南岳文〈顺治八年〉
惟
神灵台秀壁宝洞仙岩钧物养民昭仪铨徳朕诞膺
天命祇荷神庥特遣専官用申殷荐惟
神鉴焉
圣祖仁皇帝
登极恩诏〈顺治十八年〉
奉
天承运
皇帝诏曰惟我国家受
天眷命
祖功
宗徳肇造丕基我
皇考大行皇帝盛徳至仁英资大度缵承历数统一寰区恩泽洽于多方政教臻于上理方期邦国永庆雍熙不幸奄弃臣民遽升
龙驭顾以大宝属于藐躬朕茕茕在疚本不忍闻而诸王贝勒大臣文武官员人等佥谓神器既巳攸归天位不宜久旷坚请再三朕是以俯徇舆志勉抑哀衷于是月初九日祇告
天地
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仰惟
上天眷佑之笃
祖宗付托之隆凉徳冲龄膺兹重寄敬图觐光扬烈用绍无疆之休其以明年为康熙元年与天下更始式衍旧恩聿弘新化所有合行事宜开列于后
谕祭沔阳州州同赠沔阳知州赵一柱文〈康熙元年〉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赵一柱性行忠直竭力戎事挽输粮饷遇贼殉身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祭告南岳文〈康熙六年〉
惟
神灵台秀壁火徳亨嘉钧物养民昭仪铨徳朕躬亲政务祇承
神庥特遣専官用申殷荐惟
神鉴焉
祭告舜陵文〈康熙七年〉
自古历代帝王继天立极功徳并隆治统道统昭垂奕世朕受
天眷命绍缵丕基庶政方亲前徽是景明禋大典亟宜肇修敬遣専官拜将牲帛爰昭殷荐之忱聿修尊崇之
礼伏惟格歆尚其鉴享
谕祭陜西商南县知县赠按察司佥事卢偀文〈康熙十七年〉
烈士成仁赍志而殁忠臣报国捐躯以従尔卢偀矢志忠贞服官敬慎值逆贼之煽乱励臣节以弥坚临难不屈甘心殒命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谕祭都督佥事管直隶三屯营副将事梅之信文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梅之信识时慕化率众归来忽焉云亡良可悯恻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灵不昧尚其钦承
谕祭大理寺卿李昌祚文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李昌祚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奄然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聿垂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谕祭贵州黔西总兵官左都督加赠太子太保李如碧文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李如碧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焉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庶享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敕封洞庭神祭文〈康熙十八年〉
朕惟景运长隆允藉百灵之助明祇效顺聿修咸秩之文是以诗诵怀柔礼惇禋祀缅稽祭义胥答鸿庥况乎肆征不庭佐国威于有赫罙入其阻彰神怒之式凭幽赞聿昭褒称宜懋惟
神徳符河海秀结东南纳三峡之洪流汇九江之殊派膏吴润楚普美利以成能浴日含云协太虚而敷化粤自唐宋历被崇封爰暨国家弥宣伟绩顷者逆氛未靖天讨用加地当师旅之屯众赖精英之祐阅时八月波浪不惊俾我六军舳舻共济坚城立拔馀孽宵奔眷言挞伐之奇勲实属
神功之丕显特申昭报式考彝章封为
洞庭湖之神载诸祀典
神其永膺嘉号配岳渎而偕尊益著正符格馨香于勿替専官告祭惟
神鉴知
祭告南岳文〈康熙二十一年〉
惟
神阳居大夏徳著祝融钧物养民以绥南服朕祇承神佑疆宇荡平特遣専官用申殷荐惟
神鉴焉
祭告舜陵文〈康熙二十一年〉
自古帝王受
天显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成功盛徳
炳如日星朕诞膺
眷佑临制万方扫灭凶残廓清区宇告功古后殷礼肇称敬遣専官代将牲帛爰修禋祀之诚用展景行之志仰企
明灵尚其鉴享
祭告鸡公山庙文〈康熙二十二年〉
朕惟
天鉴无私恒助顺而讨逆
神威有赫每佑国以除残礼洽怀柔典隆秩祀既诞彰夫灵异宜昭报以明禋惟
神栖灵秀岭敛福寰区普济群生功如响而斯应默襄景运绩在隐而弥彰往者小丑鸱张六师霆击惟孤城之控扼当狂冦之咽喉方肆陆梁洊加矢石忽焉瞀乱虚睹军营既禠魄以亡魂遂倒戈而弃甲幽助天诛载扬我武粤修䖍祭用答鸿庥
神其丕显正符巩皇猷于勿替载歆毖祀翊景命而长新特遣専官惟
神鉴格
祭告南岳文〈康熙二十三年〉
惟
神位司南极徳奠离宫长养群生昭融万象朕钦承泰运时迈省方肃若膺章専官秩祀
神其鉴焉
谕大学士吴正治〈康熙二十三年〉
朕闻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治法著为道揆布在方策用以昭示臣民垂宪万世至弘远也我
太祖高皇帝大业开基规模肇造
太宗文皇帝肤功耆定轨物聿兴暨我
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区创垂兼裕诸凡命官定制靡不凖今酌古纲举目张郁郁彬彬无以尚矣逮朕御极以来恪遵成宪率由弗渝间有损益亦皆因时制宜期臻尽善俾中外群工知所禀承无致陨越顾其条例事宜多散见于卷牍在百司既艰于考衷而兆姓亦无由通晓今命部院大小等衙门各委属员详加察辑用成会典一书特命卿为总裁官其董率各员恪勤乃事务使文质适中事理咸备行诸今而无弊𫝊诸后而可征悉心考订克成一代之典俾子孙臣庶遵守罔愆以副朕法
祖图治之意卿其勉之钦哉
谕大学士吴正治〈康熙二十五年〉
朕缵承丕基孜孜图治宵旰兢业二十五年于兹赖
天之灵
宗庙之福蠢尔小丑以次削平眷念吾民虽甫休息而闾井未尽安乐风俗未臻醇古允为治忽所系实在朕躬日不遑宁勤求治道行一事惟恐或戾旧章发一言惟恐未孚众志朕心干惕常用歉然乃臣僚援古时政日历及前朝宝训体例请将历年政令编辑成书朕未之许在廷诸臣合词奏恳至再因思古之帝王建极陈常言期可法行期可则裒其政事著为一
编用以式训臣民昭兹来许厥有故事方策具存兹特允所请定名曰政治典训命卿为总裁官其董率在馆诸臣恪勤乃事以实缀录惟质毋饰惟核毋浮岂徒云征诸庶民质诸百世朕夙寝晨兴思艰图易万㡬在御日慎一日藉用自考以比古者省岁之意庶㡬茂登上理久道化成卿其勉之钦哉
谕大学士吴正治〈康熙二十五年〉
朕惟古帝王宅中图治总揽万方因天人以纪星野因地利以兆疆域因人官物曲以修政教故禹贡五服职方九州纪于典书千载可睹朕缵绍丕基抚兹方夏恢我土宇达于遐方惟是疆域错纷幅员寥阔万里之远念切堂阶其间风气群分民情类别不有缀录何以周知顾由汉以来方舆地理作者颇多详略既殊今昔互异爰敕所司肇开馆局网罗文献质订图经将荟萃成书以著一代之钜典名曰大清一统志特命卿为总裁官其董率纂修官恪勤乃事务使采蒐闳博体例指详扼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万㡬之馀朕将亲览且俾奕世子孙披牒而慎维屏之寄式版而念小人之依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卿其勉之钦哉
祭告南岳文〈康熙二十七年〉
惟
神耸灵天柱配徳祝融万品洁齐奠绥炎服朕缵承
祖宗丕基䖍恭明祀以
皇祖妣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専官用申秩祭惟
神鉴焉
谕祭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谥文僖吴正治文〈康熙三十一年〉
朕惟国家酬庸奖勋之典必荐厚于恪恭端谅之臣存既屡锡崇阶殁亦茂加宠锡凡以昭彝典而彰异数恩至渥也尔吴正治赋资醇朴制行和平早蜚词
翰之声复任旬宣之寄既敭历于中外旋晋秩于贰卿佐秋曹而著明允之称秉邦宪而表清严之范允符舆望俾掌容台典三礼以无愆矢一忱而靡忒遂膺特简入赞枢机倚眷既殷成劳益懋恪勤供职常存笃棐之忱精白禔躬时殚靖共之谊方资亮绩遂尔引年尚期养素于邱园岂意溘先于朝露聿循前典申命有司优恤用颁専官致祭呜呼几筵肆设弘敷五鼎之恩纶綍光昭永沛千秋之泽灵其不昧尚克钦承
御制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谥文僖吴正治碑文〈康熙三十三年〉
朕惟国家慎简元臣授以股肱之任进则摅荩忠于朝宁退亦树雅望于邱园迨至溘然徂谢追恤之礼必备荣哀盖盛典也尔吴正治秉心精白植品端醇早列词垣出司观察旋膺内擢克矢靖共洎掌邦宪以肃霜台务饬乃躬而持风纪筦工虞于水部省试惟䖍领典礼于春官寅清允协洊跻显秩惟砥朴诚乃简台衡预参密勿永怀祇慎表奉职之精忱益殚勤劳奋亮工之茂绩粤自谢纶扉而致政方期居里社以优游奄逝忽闻朕心悯焉爰考𢑴章用加优恤锡以祭葬谥曰文僖呜呼龙光所被聿昭怀旧之恩纶綍攸颁俾食匪躬之报勒诸贞石贻尔后人
祭告南岳文〈康熙三十五年〉
惟
神位司南宫禋降炎服昭融万类涵养群灵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谷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専官秩祀为民祈福冀雨旸之时若庶稼穑之屡丰惟
神鉴焉
祭告南岳文〈康熙三十六年〉
惟
神位司离宫阳居大夏绥佑南服永奠炎方朕以剿除狡冦三履遐荒期扫边尘乂安中外今日祗承
神佑塞北永清用申成功専官秩祀惟
神鉴焉
特谕蠲免湖南地丁杂税〈康熙三十八年〉
上谕户部朕君临天下抚驭兆人无日不以休养生息为念嘉与元元共图丰乐蠲租赐复时切于怀故从前于直隶各省权其缓急先后频涣恩施今海宇升平四方无事欲普天率土咸登阜饶惟湖南地方素称鱼米之乡比来虽年榖顺成而民间犹未尽充裕是用格外加恩以绥黎庶所有康熙三十九年湖南通省地丁杂税等项钱粮著一概蠲免尔部移文该督抚令遍饬所属实心奉行家喻户晓务俾深山穷谷均霑朝廷徳惠以副朕爱民如子至意倘或借端征派泽不下究事觉定行从重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谕巡抚赵申乔〈康熙四十二年〉
湖南地方介在边远之境闻向来官吏积习相仍无艺私征种种不一计每岁科派有较正供额赋増至数倍者有司征收钱粮加取火耗又视别省为独重百姓穷蹙不支致多流离转徙非将宿弊逐一剔除无以砥砺官方大甦民困除从前巳往诸事姑免察究外尔到地方严饬大小属员痛改前非洗心奉职力减加耗尽革私征务使流移者复返乡闾守业者获安陇亩庶副朕轸念远省民生至意如仍有藐法不遵重为民害者即据实纠参从重治罪决不轻宥特谕
祭告舜陵文〈康熙四十二年〉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出震承乾莫不道洽寰区仁周遐迩朕钦承丕绪抚驭兆民思致时雍常殷惕厉历兹四十馀载今岁时届五旬宵旰兢兢无敢暇逸渐致民生康阜世运升平顷因淮黄告成亲往巡历再授方略善后是期睹民志之欢欣滋朕心之轸恤遄回銮驭大沛恩膏用遣専官敬修祀典默赞郅隆之冶益弘仁夀之休尚鉴精忱俯垂昭格
祭告南岳文〈康熙四十二年〉
惟
神徳表南疆灵标离位三峰耸峙庶物咸亨朕祇承庥命统驭寰区夙夜勤劳殚思上理历兹四十馀载今者适届五旬海宇升平民生乐业见舆情之爱戴沛下土之恩膏特遣専官䖍申秩祀尚凭灵贶益锡繁禧佑我国家共登仁夀
神其鉴焉
特谕全免湖北湖南地丁银米〈康熙四十四年〉
上谕户部朕宵旰勤民厪思爱养惟务减征宽赋以期实惠黎元间有州县水旱不登即诏所司亟议蠲赈其直隶各省每岁应输额赋有以次逓蠲者有频蠲数年者有将带征积欠暂令停征者凡以蠲除额赋専为小民乐业遂生一岁以内足不践长吏之庭耳不闻追呼之扰庶㡬休养日久驯致家给户足而民咸得所也曩年楚省钱粮虽累行豁免今巳经历数载未经特蠲应将该省额赋全免一年以示朕加恩优渥之至意湖北湖南康熙四十五年除漕粮漕项外其馀地丁银米一概免征旧欠未完者并停输纳尔部移文该督抚令各饬属员张示遍谕穷乡僻壤咸得周知倘不肖官吏于额征之外巧立名色别有科派私图肥巳者察出定治重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谕豁免康熙四十三年以前未完银米〈康熙四十五年〉上谕户部朕子育黎元日求所以休养利济之道惟念赐租减赋实有禆益于民生直隶各省钱粮次第全蠲一年者业经数举独是历岁逋负累积加増旧税新征势难兼办縦使少宽民力分年带输而督令续完仍多拮据朕眷怀及此深切轸恤是用蠲逋巳责大沛恩膏俾闾阎获免追呼官吏亦不罹参罚直隶山东积欠钱粮今年俱系蠲免其山西陜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各省自康熙四十三年以前未完地丁银二百一十二万二千七百两有奇粮十万五千七百石有奇按数通行豁免或旧欠巳完在官而现年钱粮未完足者亦准扣抵谕旨到日各该抚立行所属张示遍谕如有不肖有司以完作欠蒙溷销算及开除不清者该督抚即时题参严加治罪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重修南岳碑文〈康熙四十七年〉
衡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夀岳主灵长于禄位绵福祚于子孙载在星经由来尚巳往岁専官致祭肃荐馨香复以庙貎倾颓敕命修葺蠲吉蒇事鸠工庀材不敛闾左之钱不费公旬之役群臣欢忭庶民子来经始于四十四年七月讫工于四十六年九月不三岁而落成榱桷一新丹碧重焕于时亿万臣民以兹岳为主夀之山咸欲伸其爱戴之悃为朕祝釐而督抚诸臣亦合词吁请谓宜亲颁文翰宣导舆情朕以万邦为怀践祚以来殚思治理区画周详敬
天勤民不遑暇逸而于岳渎诸祀典礼必䖍凡以洽神人和上下也维兹南岳灵爽斯凭亦期与吾民共乐雍熙同登仁夀大四海从风之治固万年有道之基是则朕敛时锡福之至愿云尔爰书重修岁月以示崇徳报功之意俾勒之贞珉昭诸亿禩焉
谕蠲免地丁〈康熙五十年〉
上谕户部朕诞膺大统抚育寰区夙夜孜孜不自暇逸凡以为民也勤图利济休养安全即无水旱之虞时布宽仁之政蠲租除赋务使遐方率土无不均沾或值雨旸偶愆出帑发粟多方赈恤其有益于吾民者靡弗备举而亟行之朕勤恳周详之至意前四十九年所颁谕旨申晰甚明原欲将五十年天下钱粮通行蠲免以诸臣集议恐需用兵饷拨解之际兵民驿
递益致烦苦故自五十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除将直隶奉天等九直省康熙五十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及历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外山西河南陜西甘肃湖北湖南各抚属除漕项外五十一年应征地亩银共八百四十万四千两有奇人丁银共一百二十万八千一百两有奇著察明全免并历年旧欠共五十四万一千三百两有奇亦俱著免征其五十二年应蠲省分至期候
旨行民间旧欠既经豁免嗣后每年额征钱粮务如数全完倘完不及额或有亏空托称民欠即令督抚以下官员偿补仍従重治罪该督抚须实心力行期副朕惓惓爱民之意如有指称事故侵欺科派事发之日必严行究治谕旨到日遍示城郭乡村深山穷谷咸使知悉尔部即遵谕行特谕
祭告南岳文〈康熙五十二年〉
惟
神表正离宫纲维南纪灵锺岣嵝秀挺祝融朕缵受鸿图抚临区宇殚思上理夙夜勤求惟日孜孜不遑暇逸兹御极五十二年适当六旬初届所幸四方宁谧百姓乂和稼穑岁登风雨时若维庶征之恊应爰群祀之䖍修特遣専官式循旧典冀益赞雍熙之运尚永贻仁夀之休俯鉴精忱用垂歆格
祭告炎帝陵文〈康熙五十二年〉
自古帝王继
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民仁周寰宇朕躬膺宝历仰绍前徽夙夜孜孜不遑暇逸兹御极五十馀年适当六旬初届所幸四方宁谧百姓乂和稼穑岁登风雨时若惟庶征之恊应爰群祀之咸修特遣専官式循旧典冀益赞雍熙之治尚永贻仁夀之休俯鉴精诚用垂歆格
祭告南岳文〈康熙五十八年〉
惟
神正位离宫储灵南纪功高长养徳茂恢弘朕缵承
祖宗丕基䖍恭明祀兹以
皇妣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翼圣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専官用申秩祭惟
神鉴焉
祭告炎帝陵文〈康熙五十八年〉
自古帝王受
天景命建极绥猷垂万世之经常谨一朝之典礼朕钦承帝祉临御九围夙夜惟寅敬将祀典兹以
皇妣孝惠仁宪端懿纯徳顺天翼圣章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専官代将牲帛用展苾芬之敬聿昭禋祀
之䖍仰冀明灵尚其歆格
皇上
登极恩诏〈康熙六十一年〉
奉
天承运
皇帝诏曰惟我国家受
天绥佑
圣祖
神宗
世祖皇帝统一疆隅我
皇考大行皇帝临御六十一年徳茂功高文经武纬海宇
宁谧历数悠长不谓谢弃臣民遽升
龙驭亲授神器属于藐躬朕
皇考大行皇帝
徳妃之子昔皇二子弱龄建立深为
圣慈钟爱寝处时依恩勤倍笃不幸中年神志昏愦病类
疯狂
皇考念宗社重任付托惟艰不得巳再行废斥待至十有
馀年沈疾如故痊可无期是以
皇考升遐之日诏朕缵承大统朕之昆弟子侄甚多惟思一体相关敦睦罔替共享升平之福永图磐石之安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
皇考临御以来良法美政万世昭垂朕当永遵成宪不敢
少有更张何止三年无改至于
皇考知人善任至明至当内外诸大臣朕方极资翼赞以期始终保全务期竭尽公忠恪守廉节俾朕得以加恩故旧克成孝思倘或不守官箴自干国纪既负
皇考简拔委任之恩又负朕笃爱大臣之谊部院属吏直省有司亦宜实心任事洁巳奉公不得推委上官自旷厥职天下百姓受
皇考恩泽日久蠲赈频施劝惩备至间有愚氓干犯律令皇考每遇谳决必加详审爰书累牍披阅靡遗少有可生之路立施法外之仁凡我百姓各宜孝亲敬长畏罪怀刑以副朕仰法
皇考如天好生之意兹因诸王贝勒大臣文武官员人等
佥谓天位不可久虚
宗社允宜早主再三陈请朕勉循舆情暂抑悲痛于是月
二十日祇告
天地
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仰惟
先志之宜承深望
皇图之永固遹昭新化期衍旧恩於戏追慕
前徽继述无忘于夙夜广推
圣泽恩膏愿被于寰区凡尔亲贤文武共矢荩诚各输心膂用昭无疆之业永垂有道之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祭告南岳文〈雍正元年〉
惟
神表正离宫纲维南极灵锺岣嵝秀挺祝融朕缵承丕基新承景命窃念
皇考膺图以来百灵效顺四海従风坐享升平六十馀载兹当嗣位之始宜隆祀享之仪特遣専官䖍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遍洽乎寰区厚徳长敷于率土尚其
歆格鉴此精诚
祭告帝舜陵文〈雍正元年〉
自古帝王继
天出治建极绥猷莫不泽被生民仁周海宇惟我皇考峻徳鸿勲嫓美前古显谟承烈垂裕后昆朕以藐躬缵膺大宝当兹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仪特遣専官䖍申昭告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遍洽乎寰区厚徳长敷于率土尚其
歆格鉴此精诚
谕湖北湖南分闱考试士子取中定额〈雍正元年〉上谕礼部湖南士子赴湖北乡试必经由洞庭湖湖水浩汗无涯波涛不测六七月间风浪尤险间有覆溺之患朕心深为恻然或致士子畏避险远裹足不前又非朕广育人材之意今欲于湖南地方建立试院每科叧简考官俾士子就近入场永无阻隔之虞共遂观光之愿明年二月为乡试之期尔部可即行文湖南巡抚若能于二月之前预备场屋则于明春即分湖北湖南两闱考试倘为期巳迫预备不及则于下科举行至于湖广通省取中原有定额今既分两闱其取中之数应如何分别湖南湖北巡抚公议着湖广总督从公酌定具奏特谕
谕祭总督河道陈鹏年谥恪勤文〈雍正元年〉
夙夜不遑臣子励匪躬之节初终罔替朝廷弘恤下之仁特贲丝纶式光俎豆尔陈鹏年才猷敏练操履洁清膺县绶而著循声剖郡符而宣恺惠继因诖误入事校雠仰惟
圣祖仁皇帝重念河防俾尔署理朕诞膺宝位授以实衔方宣力而效忱洵鞠躬而尽瘁遽闻溘逝良切轸怀畀嘉谥以易名沛殊恩而赐赙贲显亲之荣綍予荫子之华资於戏尽臣节于生前无惭职业奖贤能于身后用劝臣僚灵其有知尚能歆格
御制总督河道陈鹏年谥恪勤碑文〈雍正元年〉朕惟河渠重任允资利导之才纶綍殊荣用表靖共之节茍生膺峻秩能敬事以忘身斯没表丰碑爰酬庸而劝绩所以风臣僚示奕禩也尔陈鹏年秉姿果毅矢志洁清早自科甲洊膺州郡俭约每同乎寒素抚字允协夫循良继缘诖误解官遂以纂修供职
皇考念周河务简署篆以宣劳迨朕缵御丕基授实衔而委重殚心区画精详克副乎畴咨尽力经营风雨不辞其劳瘁何乃设施未竟奄逝遽闻倍深轸悼之情因厚饬终之礼颁以异数锡之嘉名於戏龙章丕焕俾知廉吏当为马鬛常新益念劳臣无替勒诸碣石永贲松楸
祭告炎帝陵文〈雍正二年〉
自古帝王继
天立极表正万邦恺泽遍于寰区仁风及于奕禩朕丕承大统遥契曩徽兹于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恭奉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徳大成
仁皇帝主
圜丘礼成特遣専官䖍申昭告惟冀永赞修和之治益昭
安阜之庥鉴此精诚尚其
歆格
谕督抚提镇严饬各处土司不许科派土民〈雍正二年〉上谕四川陜西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督抚提镇等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马牛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莫非朕之赤子天下共享乐利而土民独使向隅朕心深为不忍然土司之敢于恣肆者大率皆汉奸为之拨制或缘事犯法避罪藏身或积恶生奸依势横行此辈粗知文义为之主文办事教之为非无所不至诚可痛恨嗣后督抚提镇宜严饬所属土司爱恤土民毋得
视为鱼肉毋得滥行科派如申饬之后不改前非一有事犯土司参革従重究拟汉奸立置重典勿姑容宽纵以副朕子惠元元遐迩一体之至意特谕
谕湖广督抚动支库银采买榖石收贮〈雍正四年〉上谕户部湖广为产米之乡谷石最宜多贮将来运往别省皆为近便今查湖广通省存仓之谷只数十万石为数无多今岁湖广收成丰稔着即行文该省督抚令其动支库银十馀万两遴委贤员采买谷石于省仓及府州县应贮之处加谨收贮此时只宜陆续采买不可因官价一时采买致令谷价腾贵设若民间谷价稍昂即便停止俟明年再行采买江南浙江今岁俱获丰收着该抚就近商酌若亦可动项采买谷石有益着即一面定数奏闻一面采买可也特谕
谕祭贵州巡抚张谦文〈雍正四年〉
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张谦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服官年久著有勤劳方冀遐龄忽焉奄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聿昭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谕荆江两岸堤防发帑修筑〈雍正五年奉〉
旨据傅敏奏称荆州地方沿江堤岸例系民堤民修今请动用耗羡银两修筑令监修官防䕶等语朕思耗羡银两亦系小民脂膏凡地方应修工程于民生实有裨益者即当动用帑金办理不必取给于耗羡但此处既系民堤若修理之后即算钦堤则凡遇随时补葺之处小民不敢干涉转致踈忽且恐顽劣之民恃有朝廷岁修之例不肯用心防䕶以致溃决害及田庐而民受其累此等处皆当预为筹及荆州沿江堤岸著动用帑金遴委贤员监督修理修成之后仍算民堤令百姓加意防䕶随时补葺俾得永受其益其如何令地方官员稽察照看俾永远保固之处著该督抚会议具奏该部知道钦此
谕蠲免湖北沿江被水县卫钱粮〈雍正五年〉
上谕上年湖北地方有数州县被水收成歉薄巳降谕旨令该有司动用仓谷减价平粜以惠穷民今闻本年四五月间有数处雨水稍多江流泛涨沿江之地未免近水被淹如武昌府属之咸宁蒲圻嘉鱼三县武昌武左二卫汉阳府属之汉阳汉川二县荆州府属之江陵县荆州卫黄州府属之黄陂黄梅二县俱系滨江之地田亩有被水之处米价渐昂朕心深为轸念著该地方官加意抚恤朕又思此县卫数处既稍觉被水若仍令其输纳钱粮民间未免竭力著将今岁钱粮全行蠲免倘有已经完纳者准作雍正六年应完之项此朕格外施恩该地方大小官吏务须实力奉行使小民均沾惠泽倘有丝毫侵隐假借之处一经查出定行従重治罪再各省藩库俱有酌留银两备用因湖北并无存剩银两是以未曽酌留今既有蠲免之州县恐俸饷公用等项一时或有不敷查湖南藩库有存贮银三十万两著将银十万两就拨解湖北布政司再将两淮盐课银拨动二十万两以十万两解送湖南补项以十万两解送湖北备用湖北既有银二十万两则公项需用可以动支俟征收还库之时即充藩库酌留之数又闻湖南近江州县亦有数处被水著总督巡抚确实查明亦照湖北咸宁蒲圻等县卫之例将今岁钱粮蠲免户部即遵谕行
谕沔阳潜江监利及屯坐卫所低洼之地照咸宁等处例将钱粮全免〈雍正五年〉
上谕前因湖广近江滨湖之州县如咸宁蒲圻数处平时易于被水者今岁又略被水特颁谕旨将今岁钱粮全行蠲免外沔阳潜江监利一州二县及屯坐此州县之卫所亦皆属低洼之地与咸宁等处大略相同著照咸宁等处之例将今岁钱粮全免其有已经完纳者准抵筭明年钱粮之数朕因轸念楚省穷民巳发帑银二万两令该督抚加意赈恤此银倘有不敷查湖北现有买谷备用之银六万两著即将此项银两动支于应用之州县分给赈恤务令均霑实惠特谕
谕湖南被水州县发帑赈济〈雍正五年〉
上谕前闻湖南滨湖之州县有数处被水巳降谕旨令湖广总督会同湖南巡抚查明加恩赈恤今据布兰泰奏报今年五月以后雨水稍多兼之川襄水发彚赴洞庭其近湖低洼之处有湘阴益阳巴陵临湘华容澧州安乡岳州武陵龙阳沅江等十一州县卫申报被水巳经委员查勘动支公用银两赈恤其馀长靖等九府州属各报早稻已于六月初约计收成有八分九分十分不等俱系丰收其中晚二稻尽皆秀发八月俱可收获目今米麦价值俱巳平减等语朕前令该督抚行查湖南被水之地今据布兰泰奏报十一州县卫甚属明晰此数州县连年被水甚为可悯著照湖北被水之地一体加恩虽据布兰泰奏称巳经动用银两委员赈恤朕恐所发之银或未敷用著再动用司库帑银二万两作速确查散给务使穷民均霑实惠若王国栋巳经到任即交与王国栋料理至湖北湖南近江滨湖之地虽地势低洼易至泛滥然居民常被水患朕心深为悯恻或有堤岸未修或有疏濬不力务须设法经理以安民居俟迈柱到任后会同湖北湖南巡抚悉心商酌将如何兴修防䕶之处详悉速议具奏又闻近日湖南米价稍贵之时即有奸民撑驾小舟指称被水灾民求乞米粮而抢劫客舟财物者凡属良民㫁无有因一时被水米贵而肯甘心为盗者此皆平素凶恶匪类胸怀诡诈乘地方小有旱潦遂以迫于饥寒为名煽惑众心妄行不法甚属可恶即如向来京城地方偶值阴两车辆难行而米价亦觉骤长此寻常各处必有之事岂容小民借口以为非乎据布兰泰奏称湖南生事为首之奸民巳被擒获著该督抚严加审讯或叧有指使之人或再有凶恶之党务期究问明白不可言迫于饥寒不得巳之所为少加宽縦也著分别首従定拟具奏
谕社仓之设务俾民间踊跃乐输量力储蓄不可䋲以官法〈雍正五年〉
上谕社仓之设所以预积贮而备缓急原属有益民生之事朕御极以来令各省举行曽屡颁训谕务俾民间踊跃乐输量力储蓄不可绳以官法诚以此事若非地方官劝率照看则势有所难行若以官法相绳则又恐勉强催迫转滋烦扰是以再三训饬惟期设法开导使众乐従不致一毫扰累乃为尽善也数年之内各省督抚中奉行最力者则湖广总督杨宗仁今据傅敏陆续盘查具奏前来始知湖广所属州县社仓一案原报甚多而现贮无㡬此中情弊想因不肖有司侵蚀入巳或那移以掩其亏空又或因杨宗仁始初料理此事之时意在锐于举行而所属各官迎合其意遂虚报谷石之数以少为多均未可定总之举行社仓之法其中实有甚难者我
圣祖仁皇帝深知其难行之处是以李光地奏请而未允张伯行暂行而即罢此实事势使然也盖以民间积贮言之在富饶之家自有蓄积虽遇歉收而无须乎社仓之谷则当输纳之时往往退缩不前而贫乏之家其仰给社仓固为殷切而每岁所收仅供生计又无馀粟可纳社仓以备缓急此责诸民者之难也至于州县官员实视为一体者岂可多得今以常平之谷为国家之公储关系巳身之考成尚且侵欺那用亏空累累至于民间之社仓安能望其尽心经理使之实贮而济用乎朕之举行社仓实因民生起见又诸臣条奏者多言之凿凿是以令各省酌量试行以观其成效何如并非责令一概施行也今湖广社仓亏缺之数即交与傅敏悉心清查分别核实倘谷巳如数交仓而州县侵蚀那移忍以百姓预备之需充
一巳之私用者着即于原侵那之州县名下严追赔补㫁不容短少颗粒如或民间原未交仓或交仓之数与原报之数多寡不符者若必欲令民间照数完纳恐小民力有未敷未免竭蹷非朕曲体民隐之意傅敏办理此事必须至公至当方与吏治民生两有裨益也自古有治人无治法必有忠信乐善之良民方可以主社仓之出入必有清廉爱民之良吏方可以任社仓之稽查各省官民果能实力奉行而善全无弊朕实嘉之至于绳以官法而好尚虚名则有司奉行之不善负朕本意矣
谕嗣后土司效力者酌量功绩大小分别加恩〈雍正五年四月接准部咨议叙茅冈土司覃纯一拿解奸匪龙文兆一案雍正五年闰三月二十八日题本月三十日奉〉
旨这本内援引李𨋬之例议赏覃纯一朝衣等语土司养民薄赋系职掌应为之事今覃纯一拿解奸匪非循分称职者可比当加议叙以示奖励嗣后土司效力者应酌量功绩之大小分别等次加以恩典着该部定议具奏
谕桑植保靖俱准改土为流设官绥辑弹压〈雍正五年九月接准部咨雍正五年八月十四日奉〉
旨此议是桑植土司向国栋保靖土司彭御彬暴虐不仁动辄杀戮且骨肉相残土民如在水火朕闻之深加悯恻既有被害男妇纷纷来归情愿编入版籍以免残虐若拒而不纳则结怨之土民必致无遗类矣朕抚有四海内地苖疆皆朕版图汉土民人皆朕赤子若一夫不获当厪朕怀况数千土民安忍置之度外今俯顺舆情俱准改土为流设官绥辑弹压其应当审理之旧案著该督一并审结但带兵入内官弁等须仰体朕心不得杀戮无辜并晓谕平日奉法之土司仍各安居乐业不必疑惧其土民向被桑植保靖二土司残虐者著加意抚恤去其苛政务使出水火而登衽席以副朕除暴安民之意如助恶党羽即予翦除倘归诚向化皆従宽释其向国栋彭御彬应安插何省不令失所之处着该督抚酌量定议以广朕法外之仁仍将此晓谕附近土司咸使悉知朕意杨凯着授为桑植司副将馀依议
谕土司望风归向愿为内属当加意抚绥安辑共登衽席严禁兵丁胥吏生事滋扰〈雍正五年〉
上谕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管辖苗蛮任意残虐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共遵王化此朕念边地穷民皆吾赤子欲令永除困苦咸乐安全并非以烟瘴荒陋之区尚有土地人民之可利因之开拓疆宇益増版图而为此举也今幸承平日久国家声教远敷而任事大臣又能宣布朕意剿抚兼施所在土司俱巳望风归向并未重烦兵力而愿为内属者数省皆然自此土司所属之夷民即我内地之边氓土司所辖之头目即我内地之黎献民胞物与一视同仁所当加意抚绥安辑使人人得所共登衽席而后可副朕怀也但地方辽阔文武官弁需员甚多其间未必尽属贤良之辈且恐官弁等之意以为土民昔在水火今既内附以脱从前之暴虐即略有需索亦属无伤此等意见则万万不可者著该督抚提镇等严切晓谕不妨至再至三且须时时留心访察稍觉其人不宜苖疆之任即时调换并严禁兵丁胥吏之生事滋扰务俾政事清明地方宁谧安居乐业共享升平倘有不遵朕旨丝毫苛索于土民地方者著该上司立即参劾从重治罪即系平日保举之人亦不可为之容隐果能据实纠参朕必宥其失察之愆嘉其公忠之谊该督抚提镇等可共体朕心各尽怀保边民之道特谕
谕地方有司平日当抚绥百姓毋使轻弃故乡〈雍正六年〉上谕上年闻湖广广东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贵相率而迁移四川者不下数万人巳令四川督抚设法安插毋使失所但思上年江西收成颇好即湖广广东亦非歉岁不过近水之地略被淹损何至居民轻去其乡者如此之众也因时时留心体察今据各处陆续奏闻大约因川省旷土本宽米多价贱而无知之民平日既怀趋利之见又有传说者谓川省之米三钱可买一石肉价则一钱可买七觔此等之言最易动愚贱之听又有一种包揽棍徒极言川省易于度日一去入籍便可富饶每户得银包送愚民被其煽惑不独贫者堕其术中即有业者亦鬻产以图富足其情弊大抵如此独不思川省食物平贱之故盖因地旷人稀食用者少是以如此若远近之人云集一省则食之者众求如従前之贱价岂可得乎况彼此相隔或至千里或数千里小民离弃乡井扶老挈幼跋涉山川安有馀资以供路费中途困厄求救无门不相率为匪势将为沟中之瘠矣此时追悔亦复何及岂非轻举妄动者自贻之累乎草野识见庸愚必须训示为地方有司者当抚绥之于平日而劝教之于临时开其愚蒙恤其穷困念念如保赤子时勤训导使百姓知故土之可恋转徙之非宜则愚民之不醒悟者亦少矣且各省皆有可垦之田土即如广东高雷廉三府尽有荒地可以耕凿而所以任其废弃者闻其故有二一则民俗好为争竞也当其未垦之时则置之不问及至既垦之后则群起相争是以将可种之壤抛为旷土甚为可惜一则垦田必须工本而寒苦之民不能措办以致委诸草莽为有司者当如何经其疆界以息争端助其耔种以资工作宽其陞科之年优其上农之赏则百姓㫁无有不踊跃鼔舞趋事赴功者矣凡地方荒弃田土皆地方官不实心爱养体恤百姓之所致也朕宵旰勤劳无刻不以小民生计为念数年以来所以为闾阎筹画者尽朕苦心兹颁谕旨并非禁百姓之谋食于他方也祇以愚民无知图利心切惑于邪说见异而迁遂轻舍故乡甘受流离之苦朕心实为不忍不思在彼在此皆吾赤子若本籍果逢歉岁难以资生该地方有司自能仰体朕心即时奏闻朕必沛以恩膏使之得所何必分散他方以希冀不可必得之利乎著各督抚将此通行晓谕所属官民等咸使闻之特谕
谕发福建熟练水汎兵丁赴湖广各水师营教习并考拔千把分湖北湖南督提考定〈雍正六年〉
上谕各省水师兵丁惟福建者最为熟练朕前降旨令蓝廷珍㨂选五十人发往浙江照陜西兵丁赴浙之例令其补充营伍教习浙江水师兵丁其起身盘费及到浙安插之处令高其倬李卫照例赏给查湖北湖南共有水师七营向来操演亦未精纯须得闽人为之教导著照浙江之例令蓝廷珍㨂选熟练之兵丁五十名发往湖广交与总督提督分拨各营令其教习其起身盘费及在楚安插之处亦著高其倬迈柱等照浙江之例料理赏给再旧例湖广镇标协标考拔千把先行咨送提督转送总督再加考试方行补用但湖南湖北路途遥远又隔洞庭之险微弁往返艰难资斧不易且致久旷汎守嗣后以湖北二十四营千把専隶总督考定知会提督湖南二十四营千把専隶提督考定知会总督俾微弁得省远行之费而汛守亦不致于或旷若新任总督提督到楚之时南北各标武职等官仍听总督提督通行调试分别优劣特谕
谕发帑银六万两修筑湖广各属堤塍〈雍正六年〉上谕据湖广总督迈柱奏称湖广各属堤塍历系业户按粮派出夫土逐年岁修今各业户感戴皇恩轸念民生至计莫不踊跃欢呼自出夫土照上年水㾗加高修筑其支河淤塞之处业户亦照岁修之例自行挑濬等语朕念修筑江堤疏濬河道该地方既有岁修之定例今百姓踊跃従事加高修濬甚属可嘉用沛特恩助其力作查康熙五十五年湖北湖南地方兴修堤垸河道工程蒙
圣祖皇帝特恩赏助米粮人工之费共计银六万两今朕遵照此例将帑银赏赐六万两令迈柱于湖北湖南二省酌量工程多寡分派散给并饬地方有司实心料理使小民均沾实惠工程永远坚固以副朕爱养楚民之至意馀照该督所请行该部知道
谕湖南各府杂税项下报出赢馀银两添入各官养廉之用〈雍正六年〉
上谕湖南官员养廉之资巳令该抚将通省耗羡计算均匀分给又该省各府杂税银两项下有报出赢馀银七千二百二十两著该抚将此项添入亦可少资各官养廉之用
谕湖南照浙江福建之例设观风整俗使劝谕化导〈雍正七年〉
上谕従来天人感应之理捷于影响书经曰惠迪吉従逆凶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古昔圣人言之详矣凡地方水旱灾祲由人事乖舛之所致或朝廷事有所阙失或督抚有司不得其人又或一郡一邑之中人心诈伪风俗浇漓又或有一二大奸巨恶之徒灭弃伦常阴怀悖逆此数端者皆足以干天和而召灾异数年以来朕以此理晓谕训导内外臣工及万方黎庶者不啻三令五申矣乃湖南地方连岁之中屡遭荒歉朕以彼地之人事推之如奸民谢录正等逞凶肆恶潜蓄邪谋又如前年偶被水灾即有匪类多人乘机劫取米粮扰害良善近闻又有抢夺当铺之事甚至有大逆之曽静张熙等灭绝天良性同枭獍地方有此等逆天背理之人乖戾之气上通于
天以致旱涝不时民人困厄虽朝廷之政教频施有司之
职业无忝安能代凶恶顽民祈祷
天恩而宽其谴责乎楚风愚悍自昔为然朕念率土之人皆吾赤子同归于善甚切殷怀著照浙江福建之例
设观风整俗使一员劝谕化导之御史李徽著补授都察院佥都御史为湖南观风整俗使一切仪制俱照浙闽之例行特谕
特恩蠲除常徳府武陵县宿郎堰额赋并雍正四六两年旧欠及本年钱粮全行豁免〈雍正七年〉
上谕朕览迈柱王国栋所奏甚为明晰武陵县宿郎堰堤岸滨临洞庭地势低洼既难修筑则淹没之田地何以责令输纳钱粮若将此项难征之粮派令通邑均摊完办亦属不可著将每年额赋三百二十四两零悉行蠲除其雍正四六两年旧欠及本年钱粮全行豁免该督等亦转饬有司实力奉行特谕
谕豁免永顺府秋粮一年〈雍正八年〉
上谕任土作贡古今之通义闻新设永顺一府所辖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四县向来三土司每年秋粮共银二百八十两永顺一百六十两保靖九十六两桑植二十四两皆由土司交纳虽有秋粮之名实不従田亩征收永顺则名火坑钱民间炊㸑每一坑征银二钱二分保靖则名锄头钱每一锄入山纳银三五钱不等桑植则名烟户钱与火坑相等所交秋粮即于此内量行拨解至于成熟之田土官多择其肥饶者自行种收馀复为舎把头人分占民间止有零星碕角之地每年杂派数次任意轻重此土司征民之陋规也改土归流之后各有司因田亩未经清丈或按土户均摊或照土司田种旧册摊派以完秋粮二百八十两之数虽较土司陋规十不及一民皆欢欣乐输然无田之民或以火坑等项尚未尽除而有力之家隐占田亩不输赋税殊非任土作贡之义惟是若令有司勘丈又恐愚民无知转生疑畏再四思维惟有令本人自行开报一法著将永顺一府秋粮二百八十两豁免一年俾土民咸知向日火坑等项従此永远蠲除其有产之家令有司详明劝谕许将伊等祖父遗留或用价置买或招佃开垦巳经成熟田若干亩开明四至并将上中下地亩价值若干之处限一年内自行开报地方官给与印照准其永远为业此次免其税契俟一年报齐之后有司照册确查按田肥瘠分别升科以完此秋粮二百八十雨之额赋如有隐漏者照例究治一切杂派私征严行禁革如此则无业之民得免竭蹷输将而有力之家可以永为世业庶得爱养均平之道是在该督抚等督率有司善于经理开导使土众民人明白晓喻共受国恩倘奉行不善仍令土民不免疑惧则咎有攸归特谕
谕湖北湖南九年分额粮各蠲免四十万两〈雍正八年〉上谕朕临御万方宵旰勤求惟以爱养斯民为念数年以来除租减赋叠沛恩膏不但旱涝歉收之处蠲赈兼施即该省年谷顺成不须宽赋而朕欲使民力宽裕每加格外之恩盖国家经费既敷则藏富于民俾各家给而户足乃朕之至愿也查各省钱粮朕特降谕旨蠲免者巳多今次第举行应及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著将辛亥年江西湖北湖南三省额征钱粮各蠲免四十万两又念直隶乃畿辅首善之地应沛殊恩山东今岁被水之州县稍多朕心深为轸念除二省涝溢地方巳加意赈恤并将本年额赋照例蠲免外著将辛亥年直隶山东通省钱粮各蠲免四十万两以上五省共免正赋二百万两各该督抚应仰体朕心严饬有司敬谨奉行务令闾阎均沾实惠倘奉行稍有不善或被官吏侵渔或有衿棍包揽等弊一经发觉必重治其罪并将大小官员严加议处特谕
谕发平馀银二十万两建筑舵杆洲石台〈雍正九年〉上谕朕闻洞庭一湖绵亘八百馀里自岳州出湖以君山为标凖一望杳𣺌横无涯际而舵杆洲居西湖之中去湖之四岸或百馀里或二百馀里舟行至此倘遇风涛陡作无地停泊亦无従拯救多有倾覆之患昔人曽经创议若于此处建筑石台则狂风巨浪之中商船有湾泊之所实有禆益祇以水中立基工用浩繁事不果行朕以勤求民瘼为心凡内外远近地方疏濬修建工程可以利济群生者无不乐为兴举况商贾行旅之往来可以避风波之险而登衽席之安尤事之所当举者查营田水利捐纳项内有平馀银二十万两著将此项银两解送楚省交与总督迈柱令迈柱会同巡抚赵弘恩遴选贤能之员相度估计悉心经理建筑石台以为舟船避风停泊之所务期修造坚固以垂永久毋得草率塞责特谕
谕六里苖应输杂粮免征三年〈雍正九年〉
上谕六里苖户旧有应输杂粮乾州同知经征壹百贰拾壹石叁斗零凤凰营通判经征㭍拾叁石㭍斗零此项粮石苗户往往拖欠致经管官员有赔补之苦今六里苗众遵举法度踊跃输诚当安设营汛之初应沛蠲租之泽着将应纳之杂粮壹百玖拾馀石免征三年以示朕抚恤苗众之恩着该督抚转饬有司遵奉施行特谕
右恭录
诏谕为首卷而拜手稽首飏言曰我
世祖章皇帝光宅天下咸与维新
圣祖仁皇帝宵衣旰食六十一年海内蹈徳咏仁聿臻上
理我
皇上继述大𡥉丕显丕承一日而敕万㡬一心而周万
方
昭代典诰训词涵括三才纲领庶事疆域之所以有截星纬之所以咸若官方之所以澄叙民生之所以奠宁至于制田赋秩典礼揆文教奋武卫钜细远迩兼综条贯焕乎云汉天章辉映日月昭示亿载永永无斁矣
湖广通志卷首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一
星野志〈祥异附〉
钦惟我
皇上御极以来嘉祥协应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庆云见芝草生黄河清凤凰集天苞地符无不备至然犹
圣不自圣朝乾夕惕兢兢以人事为本洪范曰王省惟岁言敬用五事之征也司马迁云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夫三极之道立则阴阳和而万物得所矣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翼轸为楚分野太微位焉较众星之共尤为亲切中星所在四时必验于南方尧命羲和首及朱鸟朱鸟南方之宿也瞻云就日仰庆我
国家
万年有道之长其在兹乎
史记天官书云翼为羽翮主远客正义云翼二十二星为天乐府又主远客占明大礼乐兴四裔服 晋书天文志云翼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俳倡又主远客负海之宾星明大礼乐兴四裔宾动则蛮裔使来宋史天文志云东瓯五星在翼南蛮裔星也 宋两朝天文志云翼二十二星距中央西第二星去极一百四十度 东瓯五星距西南去极一百二十九度入张宿七度
史记天官书云轸为车主风其旁有一小星曰长沙星正义云轸四星主冢宰辅臣又主车骑亦主风占明大则车骑用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夀命占明则主长夀子孙昌索隐云轸与㢲同位为风车动行疾似之也 晋书天文志云轸四星主冢宰辅臣也主车骑主载任有军出入皆占于轸又主风轸星明则车驾备动则车驾用辖星附轸两旁主王侯左辖为王者同姓右辖为异姓 宋史天文志云青丘七星在轸东南蛮裔之国号守常则吉 军门二星在青丘西一曰在土司空北天子六宫之门主营候设豹尾旗与南门同占 器府三十二星在轸宿南乐器之府也明则八音和君臣平 土司空四星在青丘西主界域亦曰司徒均明则天下稼穑丰 宋两朝天文志云轸四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三度半 右辖星去极一百一十度半入翼宿十六度半 左辖星去极一百一度半入轸宿五度 军门二星距西南星去极一百一十二度半入翼宿十二度 土司空四星距南星去极一百二十度入翼宿十四度 青丘七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二十四度半入轸宿五度 器府三十二星距西北星去极一百三十七度半入轸宿八度半 张衡周天大象赋云爰周翼轸厥土惟荆驱风驿之千乘奏云门之六英长沙明而献夀车辖朗而陈兵青丘于韩貊器府总于琴笙军门坐甲于军阃司空掌土于司平
史记天官书云中宫天极星 春秋文曜钩云中宫大帝其精北极含元出气流精生一 张衡云紫宫为帝皇之居 晋书云北极北辰最尊者也又曰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 杨泉物理论云北极天之中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阴日月五星行太阴则无光行太阳则能照故为昏明寒暑之限极也 元史云衡岳北极出地二十五度鄂州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
张衡云下临黄道天子之宫庭 晋志云太微为衡衡主平也又为天庭理法平辞监升授徳列宿受符诸神考节舒情稽疑也 宋两朝天文志云太微十星右执法去极八十四度入翼宿十二度半 左执法去极八十六度入轸宿初度半 谒者一星去极八十三度入轸宿一度 三公三星距东星去极八十四度半入轸六度 九卿三星距西北星去极七十五度入轸七度 内五诸侯五星距西星去极七十度入轸一度 五帝座五星距中大星去极七十一度半入翼十一度 屏四星距西南星去极八十度入翼十度 太子一星去极六十六度半入翼十一度半 従官一星去极六十四度半入翼八度半 𦍒臣一星去极六十六度半入翼十五度 郎位十五星距西南星去极六十度入翼十八度 郎将一星去极四十七度半入轸十一度 常陈七星距东星去极五十一度半入轸初度 虎贲一星去极六十二度少入翼二度 上台为司命上星主兖豫下星主荆扬
晋志云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𫞐衡主聚众 石氏曰主四方边国 宋天文志云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斗内宫之内东蕃十一星南一曰宋二曰南海三曰燕四曰东海五曰徐六曰吴越七曰齐八曰中山九曰九河十曰赵十一曰魏西蕃十一星南一曰韩二曰楚三曰梁四曰巴五曰蜀六曰秦七曰周八曰郑九曰晋十曰河间十一曰河中象天王在上诸侯朝王王出皋门大朝会西方诸侯在应门左东方诸侯在应门右其率诸侯幸都市也亦然谨按天市垣西蕃第二星主楚之财帛明大则吉
史记天官书云北斗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 后汉书天文志注云北斗玉衡第四星主荆州常以五卯日候之乙卯为南阳巳卯为零陵辛卯为桂阳癸卯为长沙丁卯为武陵凡五郡 晋书天文志云北斗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吴五主燕六主赵七主齐 宋史天文志云北斗第一星曰天枢其分为秦汉志主徐州二曰璇其分为楚汉志主益州三曰玑其分为梁汉志主冀州四曰权其分为吴汉志主荆州五曰玉衡其分为燕汉志主兖州六曰闿阳其分为赵汉志主扬州七曰摇光其分为齐汉志主豫州
宋史天文志云十二国十六星在牛女南近九坎各分土居列国之象九坎之东一星曰齐齐北二星曰赵赵北一星曰郑郑北一星曰越越东二星曰周周东南北列二星曰秦秦南二星曰代代西一星曰晋晋北一星曰韩韩北一星曰魏魏西一星曰楚楚南一星曰燕有变动各以其国占之陶隐居云越星在𭒀女南郑一星在越北赵二星在郑南周二星在越东楚一星在魏西南燕一星在楚南韩一星在晋北晋一星在代北代二星在秦南齐一星在燕东谨按女主生育故十二国之人民系焉魏西一星曰楚观其微盛而楚国之人民可推矣占法大约与天市垣同
宋史天文志云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宿北五帝座也又五帝之车舍也又主五谷丰耗一车主蒉麻一车主麦一车主豆一车主黍一车主稻米西北大星曰天库主太白秦分及雍州主豆东北一星曰天狱主辰星燕赵分及幽冀主稻东南一星曰天仓主岁星鲁分徐州卫分并州主麻次东南一星曰司空主填星楚分荆州主黍粟次西南一星曰卿主荧惑魏分益州〈按魏疑当作蜀〉主麦此五车有变各以所生占柱外出一月谷贵三倍出二月三月以次倍贵外出不尽两间主大水谨按五车主谷食而三柱之出入司其贵贱东南一星主楚分荆州占法仿女宿推之
新唐书云斗牵牛星纪也初南斗九度馀千四十二秒十二太中南斗二十四度终女四度
新唐书云东井舆鹑首也初东井十二度馀二千一百七十二秒十五太中东井二十七度终柳六度
新唐书云柳七星张鹑火也初柳七度馀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
谨按翼轸鹑尾也此其图星纪鹑首鹑火何近也近扬翼终斗初也近豫咮张馀分也近雍东井相错也星度微𣺌难知多为之图斯测验无遗矣翼轸宿各一图兼及杂座星纪鹑首鹑火以一舍为一图弗及杂座翼轸楚分宜详馀不必详也
分野
晋书天文志云翼轸楚荆州南阳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轸十一度桂阳入轸十度〈应作六度〉武陵入轸十度长沙入轸十六度唐书天文志云翼轸鹑尾也初张十五度馀千七百九十五秒二十二太中翼十二度终轸九度自房陵白帝而东尽汉之南郡江夏东达庐江南部滨彭蠡之西得长沙武陵又逾南纪尽郁林合浦之地自沅湘上流西达黔安之左皆全楚之分自富昭度象龚绣容白廉州以西亦鹑尾之墟古荆楚郧鄀罗权巴䕫与南方蛮貊之国翼与咮张同象当南河之北轸在天关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逾岭徼而南为东瓯青丘之分安南诸州在云汉上源之东阳宜属鹑火而柳七星张皆当中州不得连负海之地故丽于鹑尾又唐书地理志云山南道古荆梁二州之域江陵峡归䕫澧朗复郢襄房为鹑尾分淮南道古扬州之域安黄申光蕲为鹑尾分江南道古扬州南境岳鄂潭衡永道彬邵黔辰锦施叙奖夷播思费南溪溱为鹑尾分鹑尾者象鹑鸟之尾也又谓之鸟帑帑犹言后也自唐一行分天下山河为二戒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所终始而分野定焉故由汉水之阴趋均州光化谷城枣阳析而随州抵应山于域为南阳郡淮源桐柏控荆豫之交也接张十七度终入翼凡六度故汉志曰张周分也亦为楚自襄阳宜城南漳历荆州安陆二府西尽三峡东尽竟陵析以岳之华容东境皆古南郡地凡入翼十度由孝感西南抵汉川汉阳逾武昌泛樊口入黄州括二郡全境以至徳安之安陆云梦应城其地为江夏郡入翼十二度由兴国以南蕲州以北滨彭蠡庐江于域为扬州吴楚之境其星为斗牛盖翼十二度终而斗之十度始入焉负五岭而郡为桂阳则今之彬也而衡之耒阳常宁与夫蓝山临武领于桂阳之州入轸六度武陵则今之常徳也奄及辰沅挈领诸邑越华容西境至澧州石门慈利安乡极于永顺靖州之辖县暨保靖宣慰司皆武陵入轸十度之野其十一度为零陵则永州之辖治也而城步武冈达于新宁附以长沙之湘乡皆属焉轸四星其次中小者名长沙而长沙入轸十六度今考湘乡属古零陵馀州县十有一北抵岳州之巳陵以及临湘平江南袤之衡阳衡山酃县安仁迤而西南得宝庆之邵阳新化皆古长沙地为轸之终度焉其西北界雍州则郧阳七县故汉中郡古为梁庸商麋诸国是秦楚之隅其星东井舆〈东井居两河之阴自三河上流当地络之西北舆居两河之阳自汉中东尽华阳与鹑火相接当地络之东南〉终柳六度接于鹑火従施州上瞿塘以尽忠州诸卫其地跨梁益属巴郡旧法参七度新法觜四度星蜀而〈阙〉
纬星
史记天官书云吴楚之疆候在荧惑占于鸟衡晋书天文志云荧惑主大鸿胪主司空又为司马主楚吴越以南按石氏星经云南宫赤帝其精朱鸟司夏司火司南岳又云荧惑主霍山扬荆交州张衡云荧惑为执法之星其精为风伯之师或童儿歌谣嬉戏晋灼云荧惑常以十月入朝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司无道出入无常也二岁而周天凡五星之行关于人事其变皆有征应而荧惑为火火性烈而不常又为执法之官故其应为甚焉
月令
尔雅曰岁在巳曰大荒落说文云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月令孟夏之月昏翼中若七月日躔鹑尾之次则律中仲吕孟秋之月日在翼新唐书曰鹑尾建巳之月内列太微为天廷其分野自南河以负海纯阳地也又唐书曰古荆楚郧鄀罗权巴䕫与南方蛮貊之国翼与咮张同象当南河之北轸在天关之外当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长沙逾岭徼而南为东瓯青丘之分禹贡云荆及衡阳惟荆州以其当朱明之候也
按周礼以星土辨九州保章氏司焉汉司马迁作天官书以经星二十八舎主十二州班固取刘歆三统历以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说最详继以费直说周易蔡邕月令章句魏陈卓景初历皇甫谧世纪互有同异至唐僧一行为大衍历定岁差之法以为天分度而有馀岁分日而不足故天度常平运而舒日道常内转而缩天渐差而西日渐差而东此岁差之由也其说始自汉洛下闳至晋虞喜谓五十年退一度宋何承天谓其太过乃倍其年而又不及隋刘焯折其中为七十五年至一行定为八十三年而退一度朱子尝有言曰今造历者愈精愈密而愈多差由不得古人一定之法也自宋以还元许衡明于天人之理郭守敬通星历之学参以古制创立新法故元之授时历自大衍之后推为特出前明虽更大统之名而积分仍授时之数
皇清时宪历法定天周为三百六十度而岁周则为三百六十五日天度既整然后以整驭零岁差之法亦凖诸此
皇上御制历象考成开辟前古数千百年未发之秘历法至今日所以至精至备尽美尽善者也夫天包地外地居天中以天度之不齐而地之里差南北高下因之矣楚本鹑尾之次为翼轸分野今则合张与翼而居巳分轸与角而居辰较唐大衍历之宫度差十五度有奇窃考地圎之理地心地面之说治历者固因地以测诸差而言地理者即可因诸以定宫度求与天合不必求与古合
本朝之历法法天者也历法定而星野在其中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唐虞之所以钦若也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成周之所以敷锡也岂不盛哉
祥异〈附〉
炎帝
荆州记帝母感神龙生帝于烈山九井自出今随州地
唐
尚书中候尧即位七十载徳政清平景星出翼轸
虞
拾遗记帝迁宝露鼎于衡山之上故衡岳有宝露坛又迁宝瓮于零陵之上
夏
吴越春秋禹东巡登衡岳血白马以祭之仰天而啸忽然而卧梦赤绣文衣男子称苍水使者顾谓禹曰欲得我山神书者请斋于黄帝之嵓禹退斋三日以季之日登宛委山发石取书得通水之理遂周行天下 吕氏春秋禹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两黄龙负舟
周
通鉴孝王十三年江汉冰
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大饥
左传灵王二十七年岁淫于元枵禆灶曰楚子其将尽乎
水经注灵王时岣嵝山裂毁祝融坟得营丘九头图家语敬王三十一年楚昭王渡江有萍实如斗触舟左传哀公六年有云如众赤乌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
汉
前汉书五行志高后三年夏汉中南郡大水流四千馀家 八年夏汉中南郡水复出流六千馀家 南阳沔水流万馀家
文帝元年四月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
景帝中六年七月晦日有食之在轸七度 后元年七月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十七度
武帝元光元年七月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昭帝元平元年三月流星出翼轸东北有光少顷声如雷三鸣乃止
宣帝本始二年七月辰星与翼出皆为蚤 四年七月辰星在翼月犯之
元帝建昭二年楚地大雪深五尺
成帝河平二年四月楚国雨雹大如斧蜚鸟死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三月复起立故处后汉书五行志光武十年十二月大流星如𦈢出柳西南行入轸 十二年八月水见东方翼分
明帝永平九年春正月客星至翼出牵牛长八尺至房南古今注历斗建箕房过角亢至翼芒东指灭见五十日
章帝建初六年六月晦日有食之在翼六度
和帝永元七年八月水土金三星俱在轸 十二月三星合轸 十二年夏闰四月秭归山裂杀百馀人七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八度
安帝元初五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顺帝永建二年七月朔日有食之在翼九度 四月荆部淫雨伤稼
桓帝元嘉二年秋七月日有食之在翼四度
灵帝时江夏黄氏之母浴而化鼋入于深渊其后时出见初浴簪一银犹在其首
献帝初平三年长沙桓氏死棺殓月馀复生占曰至阴为阳下人为上其后曹操由庶士起 建安初荆州童谣作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占为应在刘表 建安二年九月汉水溢害民人四年二月武陵充县女子李娥死葬于城北十四日复活 七八月中长沙醴陵山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醴陵杀略吏民 十二年冬十月有星孛于鹑尾时刘表据荆州
蜀汉
晋书五行志照烈帝章武二年六月秭归县黄气见长十馀里
晋书天文志魏黄初六年五月荧惑入太微八月吴遂围江夏冦襄阳大将军宣帝救襄阳斩吴将张霸明帝太和六年冬十月有星孛于翼近太微上将嘉平五年十一月彗星见轸长五丈在太微左执法西东南指百有九十日灭
正元二年正月彗星见于楚西北竟天
晋书五行志魏景元元年十二月黄龙见华容县井中吴志吴黄龙元年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 赤乌二年三月零陵甘露降 八年夏茶陵洪水溢出漂二百馀家
建兴元年十二月雷雨天灾武昌端门
永安三年西陵言赤乌见 六年四月泉陵言黄龙见
吴历是岁青龙见于长沙
晋书五行志天册中龙乳于长沙人家啖鸡雏
晋
晋书五行志武帝泰始四年春正月彗星见轸青白色目西北行又转东行是年十月吴冦江夏襄阳十年十二月有星孛于轸
咸宁二年八月有星孛于太微至翼北斗三台 闰月荆州郡国五大水 三年七月荆州大水九月始平 四年七月荆州大水螟 九月太白当见不见其占曰是为失舍时羊祜表求伐吴许之五年十一月兵出太白始见于西方
惠帝元康四年上庸地震 五年六月荆州大水六年五月荆州大水 八年九月荆州大水
永康元年襄阳得鸣石撞之声闻七八里
光熙元年太白失行自翼入尾箕
怀帝永嘉三年七月当阳地裂三所广三丈长三百馀步 五月大旱江汉皆可涉 十月荆襄二州地震宜都夷道山裂 十一月襄阳火燔死者三千馀人
愍帝建兴元年十月荆州夜有赤气曜于西北元帝太兴元年武守太守王谆牛生子两头八足两尾共一腹三年后死 四月武昌西陵地震涌水出山裂 二年八月太白犯岁星在翼 四月王敦在武昌铃下仪仗生华如莲花五六日始萎落干宝以为威仪之富荣华之盛皆如狂华之发不可久也后敦果以逆见戮 太兴中武昌有雌鸡化为雄 武昌灾
明帝太宁元年十一月白虹贯日史臣不见桂阳太守华包以闻 武昌有大蛇居神祠空树中每出头従人受食占曰不出三年有大兵国有大忧寻有王敦之逆
成帝咸康元年八月荆州长沙之攸县醴陵武陵之龙阳雨水浮漂屋室杀人害稼
穆帝升平元年六月太白昼见轸 五年三月月犯填星在轸
𡥉武帝宁康初南郡州陵女唐氏渐化为丈夫太元六年十月有奔星东南经翼轸声如雷占曰楚地有兵十二月苻坚荆州刺史梁成襄阳太守阎震率众伐竟陵桓石䖍击大破之 荆州大水 十四年六月太白昼见于翼 九月又昼见于轸 十七年殷仲堪在荆州童谣作曰芒笼目绳缚腹殷当败桓当复未㡬殷败桓玄遂有荆州 十九年九月太白见于轸 七月荆州大水伤秋稼 二十年六月荆州又大水
安帝隆安四年荆州有鸡生角
元兴二年衡阳有雌鸡化为雄八十日而冠萎后桓玄僭号八十日而败 三年五月江陵地生毛是后江陵数见龙交战大风拔木是月桓玄败于峥嵘洲身首屠裂 十二月大风江陵人多死者 荆江二州界竹生实如麦
义熙元年七月太白昼见翼轸 三年六月荧惑犯辰星在翼占曰天下兵起 七年六月太白昼见在翼
南北朝
宋宋书文帝元嘉十三年四月武昌县章山水侧出宝鼎 十四年白燕集荆州府门 二十二年十一月甘露降南郡江陵方城里 二十三年甘露降襄阳郡治二十五年十一月嘉禾生巴东甘露降于南郡明年三月降于武昌秋七月降于江降 二十七年二月白兔见竟陵
𡥉武帝大明二年五月白燕产江陵民家 七年六月武陵临沅白獐见
明帝泰始五年十月郢州获玄璧广八寸三分安西将军蔡兴宗以献
齐齐书高帝建元元年郢州监利县天井湖出绵百姓取以为纩
武帝永明八年巴陵郡树连理四株 三月武陵白沙戌槻木连理 九年临湘获白鹿 十一年白象九头见武昌
郁林王隆昌元年正月襄阳获紫芝
东昏侯永元三年十一月辰星及太白俱见南方是日荆州长史萧颕胄奉南康王宝融起兵后即位是为和帝
梁梁书武帝天监六年九月嘉禾一茎九穗生江陵县 十年荆州言驺虞见
世祖大宝元年二月衡阳内史周弘直表言凤凰见二年十月有紫云如车盖临江陵城
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江陵大风流星坠城中陈陈书宣帝太建五年衡州马生角
后主贞明二年郢州南浦水黒如墨
唐
唐书五行志高祖武徳四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四度
太宗贞观三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 十三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四度 十八年秋谷襄荆大水 二十二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高宗乾封二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六度 九月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八度
景龙元年七月彬州大风发屋拔木 三年七月澧水溢害稼
玄宗开元五年十一月潭州灾延烧州署州人见火精赤暾暾飞来旋即火发 九年九月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八度 十五年七月衡阳灾初有物大如瓮赤如烛笼所至火即发燔三百馀家 二十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七度 二十七年三月澧州水肃宗乾元二年正月岁星蚀月在翼
代宗广徳元年十二月夜鄂州大风火发江中焚舟三千艘延及岸上民舍二千馀家死者数千人大历二年秋湖南水灾 三年八月彬州黄岑山裂压死数百人
乾元二年正月岁星蚀月在翼
徳宗贞元元年江陵度支院火焚江东租赋百馀万二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轸八度 三年三月江陵大水 十二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 二十一年朗州五溪水斗
顺宗永贞元年夏朗州五谿水溢 秋荆南湖南鄂岳等州旱 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馀家 四年正月朔夜地震房州尤甚江溢山裂人皆露处宪宗元和二年荆南大水 八年江陵大火 九年四月道州二青龙见于江中 十年八月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
穆宗长庆元年正月有星孛于翼 四年襄均复郢四州汉水溢
开成三年夏江汉涨溢坏房均荆襄等民居及田产殆尽 冬十月有星孛于轸长二丈馀渐长西指四年六月襄州竹有实成米民采食之
文宗太和四年夏荆襄鄂岳湖南大水 五年复大水 六年十月太白荧惑镇星聚于轸 八年襄阳水害稼 蕲州湖水溢 七月太白荧惑合相犯度在翼近太微占曰有兵起 九年夏太白昼见自轩辕至于翼轸
武宗会昌元年七月襄州汉水溢坏州郭均州亦然二年六月荧惑犯岁星于轸其占曰旱
懿宗咸通七年荆州民家牛生犊五足 咸通中成汭为荆南节度使城中犬皆夜吠 九年十一月有星出如匹练亘空化为云而没在楚分是谓长庚见则兵起
僖宗乾符三年九月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四度光启二年荆襄蝗大饥斗米钱三千人相食
宋
宋史五行志太祖建隆二年襄州汉水涨溢数丈冬十月太白犯轸 三年二月安州火燔民舍军营六百馀区 有象至黄陂县匿林中食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明年于邓州南阳获之献其齿革干徳二年五月有象至澧州安乡醴阳等县入华容直过阛阓 三年七月蕲州大雨水 永州文氏女将适人俄化为男子 四年二月岳州衙署廪库火三月潭州火燔民舍五百馀区 开宝三年八月
辰州廨火燔军资库 八年十月江陵府有虎白昼入市咥二人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七月复州蜀汉江涨坏城及民田庐 五年七月复州江涨堤塘皆坏 七年六月均州涢水均水汉江并涨坏民舍人畜死者甚众汉阳军江水涨五丈 八年五月荆门军长林县山水暴涨溺死五十馀人 雍熙二年七月荧惑岁星合于轸 三年光化军火 九年五月施州麦秀两岐 端拱元年三月衡州火燔州县官舍仓库军营三百馀区又崇贤坊有鸟衔火燔数十处七日不灭二年七月施州虸蚄虫生害稼 淳化元年六月
黄梅县堀口湖涨坏民田庐舍皆尽江水涨二丈八尺 四年二月永州保安津舎火 至道二年四月蕲州甘露降 桂阳监镕银自涌成山峯状
真宗咸平元年二年荆湖旱 三年八月黄州群鸡夜鸣至冬不止 十月黄州西北雷声如盛夏时溆浦民家牛生二犊 景徳四年十一月郢州火仓库殆尽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鄂州芝草生 十一月安乡县谢山获芝二十二本状如珊瑚而色紫四年四月有流星出柳至翼没 五年冬湖南饥十一月有流星出太微郎位东色赤黄有尾至轸北迸为数星没 天禧元年荆州蝗蝻生 石门县层山院牛生二犊 四月有星出轸至器府北没光照地 邵阳竹生穗如米民饥食之 二年永州大风发屋拔木数日止 三年六月永州军营火延燔民舍百馀区
仁宗天圣三年二月蕲州榷货务火 四年九月火犯土在翼十五度 七年二月苍黑云长三十丈贯弧矢翼轸占曰荆楚水 明道元年八月黄州竹橘木及柿木连枝 景祐元年八月有星孛于张翼长七尺阔五寸十三日伏 四年九月火犯土在翼十五度 庆历三年闰八月太白犯辰星在轸四度七年六月太白荧惑在翼一度半
英宗治平元年鄂州施州光化军水 二年十月火犯土在翼二度 四年二月月食亏见西方在翼十五度 十月月犯荧惑主荆楚兵
神宗熙宁元年益阳县雷震山裂出米可数十万斛赍至京师色如炭 荆襄间天雨白牦如马尾长者丈馀弥漫山谷 二月壬戌星出角东太如大白西急行至翼没赤黄有尾迹 三月潭州雨毛 三年七月彗出西北太微垣郎位南癸未白气长一丈斜指东南在轸度中丙戌向西北方行在翼度中 五年夏随州地震木折获石其下 八年十月彗星出东南轸度中
哲宗元祐元年正月星出近轸南如太白急流至噣没 六年二月流星出翼东南 正月𡥉感天雨土绍圣元年汉阳军麦秀雨岐 二年十一月桂阳
庆云见
徽宗崇宁三年四月流星出轸西北漫流入太微垣政和二年益阳山溪浮出生金数百斤 四年湘
州野蚕成茧 五年正月湖南提举常平刘钦言芦荻冲出生金重九斤八两状类灵芝祥云 六月辰州沅陵县江涨流出楠木二十七条 重和元年十二月𡥉感楚令尹祠获周鼎六 二年永州瑞木生民刘思砍薪中有文曰天下太平 五年二月流星出北河东北如杯东南漫流至轸没
高宗建炎三年二月望月食于轸 四月鼎州桃源洞大水巨石随流而下石间成文可识者三十二字四年五月洞庭湖夜赤光如火见东北亘天如绍
兴元年潭州得白玉于州城莲池中孔彦舟以献诏郤之 三年彬州桂阳监饥 五年湖南大饥殍死流亡者众 六年湖南衡州旱 十九年湖广甘露降 二十一年夏襄阳大雨十馀日 二十二年五月襄阳大水平地五尺水冒城而入 二十六年潭州南岳庙火 三十年八月朔日食于翼 施州大风雨 三十一年建始大水漂民舍死者甚多孝宗隆兴元年襄阳枣阳军随州大饥斗米六七千钱 七月大蝗襄随尤甚 七年湖南十馀郡饥乾道元年正月徳安应城县厩驿火 三年六月蕲州水坏苗稼漂人畜 八月襄阳大水漂民庐盖藏为空 四年六月襄阳旱 五年八月朔日食于翼衡湘间赵生妻李氏首化为虎此人痾也后死李
素悍妒 六年十一月洞庭湖巨鼋走沙拥舟鼋身广长皆长丈馀升舟以首足压重舰没水 七年春湖南北皆大旱 九年六月徳安澧州大水 鄂州大水漂军垒民舍三千馀区 十月己丑夜苍白气见东南方入翼 淳熙元年六月潭州南岳庙火 彬桂旱大饥 三年夏常徳复州随州金州江陵徳安荆门汉阳皆旱大饥 四年春襄阳府旱首种不入尤饥 十一月鄂州南市火暴风通夕燔千馀家五年八月江陵异䑕见其色黒白青黄相杂为车马践死者不可胜计 六年正月望月食于翼既 七年二月江陵沙市火燔民居数千家延及江舶焚溺无算 永州螟 湖南春旱江陵府蕲黄衡永州兴国大旱蠲赋予粟或一道十四五万石 八年九年江陵徳安鄂州复州兴国汉阳荆门等处皆旱 十年五月襄阳府大水漂民庐盖藏为空 十二年鄂州自夏徂冬水浸民庐 十月鄂州大火燔万馀家江风暴作结庐堤上泊舰岸下者焚溺无遗旧志载诏郡守赈恤之 十三年闰七月五星聚于轸 八月日月五星俱聚轸 十四年七月兴国大旱 十五年五月荆江溢鄂州大水漂军民垒舍三千馀复岳澧江陵常徳徳安汉阳皆水 八月朔日食于翼 十六年潭州疫 五月沅靖州山水暴溢至辰州常徳府城没一丈五尺
光宗绍熙元年蕲州旱 二年蕲州饥 七月襄阳大雨连旬汉水溢害稼坏堤防民舍殆尽 三年五月常徳大雨通昼夜九日 十二月鄂州火燔民居八百家 四年六月兴国军及大冶县大水漂民庐舍多溺死者 秋南岳祝融峯有山自摧
宁宗庆元元年永州民产儿有角翅 三年七月望月食于翼既 八月金火木三星合于翼 六年荆襄旱 嘉泰二年衡彬武冈桂阳亡麦军乏食 三年邵永州大饥民多剽窃 开禧元年鼎州澧州大旱 二年湖南北郡县旱命宣谕使赈恤 三年鄂州汉阳军大水 十二月太白昼见 七年四月流星出自轸宿 嘉定元年正月襄阳火作风暴选锋军校于友直死于救焚 七月徳安江陵旱 二年春荆襄大饥斗米数千钱人食草木诏发廪赈恤皆十馀万石令州郡设粥活之 四年八月鄂州火燔五百馀家 六年江陵徳安汉阳军旱 正月灯夕黄梅黒云暴作觌睫莫辨游人践踏死者无数 十一年八月木星留守东井 十三年华容邓氏马产龙驹事闻命有司立马监于此以识其祥后复产于其邻 十六年五月湖北霖雨鄂州江湖合涨城市沈没累月不泄 九月朔日食于轸 十七年六月岳州火燔岳阳楼州狱帑库延及民居八十馀家兴国学宫池瑞莲生骈花并实 冬鄂州暴风坏战舰二百馀夀昌军坏战舰六十馀
理宗端平三年三月蕲州大雨水是年襄阳汉江皆大水 淳祐三年星殒于枣阳境内是日孟琪卒宝祐二年正月荆南饥
度宗咸淳八年冬襄阳饥人相食
元
元史五行志世祖至元六年二月兴国雹大如马首小者如鸡子毙禽兽甚众 二十一年太阴犯轸二十八年常徳路水 二十九年岳州华容县水成宗元贞元年常徳沅江澧州安乡大水 二年湖南澧陵州水 十二月江陵潜江沔阳玉沙等县水大徳元年五月澧州大水 七月耒阳酃县大水
溺死者百馀人 十一月武陵县大水 三年五月荆湖诸郡及桂阳宝庆兴国三路旱 十月随黄等州旱 五年六月襄阳平江大水 七年七月常徳路饥 九年七月桂阳郡蝝汉阳汉川旱 沔阳玉沙县江溢 十年武昌路火 四月汉阳饥 七月黄州沅州永州饥 十二年道州营道县暴雨山裂百三十馀处
武宗至大四年江陵松滋桂阳临武大水
仁宗皇庆二年五月沅陵水 延祐元年五月武陵雨水坏庐舍溺死者五百人 二年十二月汉阳路饥 三年五月潭永澧桂阳道宝庆饥 四年四月徳安府旱 五年宁远山裂 七年五月江陵水六月黄蕲二郡及荆门军旱
英宗至治元年正月蕲水饥 八月安陆雨七日江水大溢被灾者三千五百户 九月京山长夀二县汉水溢 二年十一月平江大水损民田四万九千六百顷 三年十一月沅州黔阳饥 十二月归澧二州饥 泰定元年正月岳州华容临湘等县饥二年五月潭州茶陵州兴国永兴县旱 江陵公安水 七月随州旱 三年六月兴国永兴县蝗 四年七月武昌江夏县饥
文宗天历二年十月汉阳武昌常徳澧州饥 七月江夏县火 十二月又火
至顺二年五月徳安屯田水 三年五月云梦应城水
顺帝元统十年兴国路自春及夏城中火灾不绝日数十起 至元元年芝草生于荆门州当阳县覆船山 至正三年秋兴国大旱 四年汉阳地震 七年五月黄州大水 八年五月宝庆大水 六月中兴路松滋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漂流六十馀里死者一千五百人 九年襄阳民张氏妻生子甫四岁暴长四尺 七月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大水 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五月兴国有大鸟百馀飞至郡西白朗山巅状如人立去而复至者数次 十二年蕲州黄州大旱人相食 六月松滋骤雨水涨漂民居千馀家溺死七百人 十三年黄州大疫 十四年宝庆大旱 十五年六月荆州大水 二十一年六月荧惑岁星太白聚于翼 二十七年二月永州城中昼晦
明
洪武三年岳州蚁斗而死处处积成小堆 十年正月黄梅夜雨黒水如墨 十一年岳州大水 十三年荆州大水 二十二年七月荆州雨米约二石馀形如小麦色淡黄爨为饭香甜 二十三年湖南大有年 秋八月淫雨汉水暴溢由郢以及庐舍人畜漂没无算州城㡬陷五日乃止 二十六年六月望日陨石于蒲圻是日方午空中有声如雷民于水中得一石色青黄状类狗头人莫能测
永乐初施州地大震 元年安乡大旱 二年湖广大水命御史郭林赈恤 五年酃县冬大疫 安陆地震 二十年湖南大有 洪熙元年新化大饥宣徳元年黄梅大水 夏嘉鱼大旱 九年武昌大水 安乡慈利大旱 十年夏慈利大旱疫
正统元年二月湖广饥后免税粮子粒六十馀万石三年长沙文庙楹芝草生 六年湖南北饥散各
仓赈恤 七年南岳新庙自徙风雷暴至徙去半里许 十一年七月武昌火燔公署民居无算 黄梅大旱 十三年湖广各属大旱免秋粮屯粮共四十万石
景泰元年湖广大饥免二年税粮子粒十八万八千四百七十石 四年宁远芝草生 七年安乡大旱天顺二年汉阳汉川京山醴陵慈利大旱饥自五月至九月不雨 三月巴陵常徳大旱 五年黄陂随州大水 兴宁大旱虫食苖大疫
成化元年随州大饥 靖州大水 襄阳雨黒子彗星见西北隅长二丈有奇二月乃伏地震有声 长沙文庙芝草生 四年荆襄安沔徳安黄陂大饥发附近仓粮及库银十万一千两赈之免秋粮二十八万石有奇 二月襄阳甘露降于学宫柏树 五年石门大旱蝗饥 冬十月朔安陆地震有声城垣倾者数丈 辰州大水 六年夏应山大旱民流于荆襄 七年汉阳水 秋武陵牛生麟民冯贵家牛产一犊麕身马蹄周身鳞甲辉映信宿民怪而杀之有司以闻 十一年湖广大水免秋粮 郴大火燔官民廨舍殆尽 十四年夏嘉鱼通山汉阳大旱秋大水 十五年夏嘉鱼旱 九月黄梅地震 十六年祁阳学宫芝草生 十八年衡州宝庆益阳醴陵大水漂民庐舍 二十年安陆大旱民多殍 二十一年春均州旱饥僵尸载道 二十三年祁阳武昌常徳大旱道殣枕藉 七月靖州大水坏城淹军营数百区 九月衡阳徳安地震
弘治元年武昌汉阳辰州常徳黄陂徳安旱免本年夏税 荆州慈利华容安乡大旱人相食 安陆饥虎入城为害 襄阳妖气见市有黒气如雾恍如人形触人小儿中之死人为罢市 二年春应山大饥正月华容大疫有阖门无一存者 三月汉阳应山雨豆种之蔓生不实 夏沔阳大旱 三年春二月施州石信山裂有大石二类人形卓立路傍距五里清江南㟁山裂大石塞江水为不流遂壅为滩 四年五月祁阳旱 五月应山高贵山顶水忽起乾明寺僧皆溺死 六年六月平江水 八月常徳熊入城伤六人 十年荆州大水饥自沙市决堤灌城冲塌公安城楼民田陷溺无算 十二年咸宁大水舟入市 四月华容民王金妻生子异形一身四头四耳两口两牙 安陆饥 秋华容民家所藏稻谷化蛾飞去 兴国火 十四年华容红柿村刘福家鸡三足 十五年祁阳江水冻合 十七年汉阳群䑕害稼 十八年春安陆饥 七月益阳水溢漂民居施州大水
正徳元年华容枫开花如莲 徳安黄州大旱 二年正月兴国大昕五色云见自儒学㦸门外拔地起宜章大水 襄阳甘露降于松柏 庆云见于翼
轸占者谓世宗起于兴邸此其符瑞 夏衡阳旱大饥 四月随州芝草生 应山妇生髭民张必显妻生髭长三寸 三年保康大饥 襄阳徳安武昌黄州汉阳大旱 五月蒲圻大水 九月咸宁雨黒子襄阳甘露降凤凰山松树味如饴人争取食之
十一月郴州有鸟蔽天声如雷时苗民作乱 四年春枣阳天鼓鸣地震 襄阳白霞贯日 五月武昌大旱 夏衡州巴陵临湘武昌汉阳黄州荆州旱茶陵饥 祁阳李树结黄瓜 兴国旱天雨黒谷如枣核 祁阳地裂泉溢 郴大饥 宝庆大旱 七月江夏地震生白毛 九月祁阳夜雨桂子状如皂角子较大有粪草处独多又云娑罗树子取种之叶似橄榄长六七寸即坏 冬十月靖州地震一日三次 五年巴陵雨麦 辰州大水 正月安陆学宫芝草生 荆州大饥 五月靖州地震 六月应山大水 兴国大旱 五月蒲圻大水漂没庐舍 八年九月祁阳雨黒子状类皂角子坚如石 洞庭冰合人骑可行 九年枣阳旱蝗害稼 新宁盆溪乡产嘉禾一本三穗 秋七月应山雹杀禾稼 十年夏沔阳黄龙见 秋安乡禾一稃二米 荆州地震有声 十一月复震 辰州雨黄土着人衣及树叶皆成泥 十一年宜城大水入城 常徳澧州南漳地宸 夏襄阳虫生于屋瓦墙壁旋扫旋生 襄阳汉水溢啮新城及圻溃者数十丈 施州大水坏城漂民居马栏寺山裂 辰州蝗 七月初五鼔巴陵东南天裂长三丈馀红光刺人 八月武昌地裂汉川应城华容大水 应山星陨有声如雷 荆州大水饥 十二月麻城熊飞过县至北郊获之 十二年武昌汉阳大水 荆州春疫夏大水 荆州豕生象 安陆汉水大溢坏民居民多溺死 祁阳宝庆虫杀禾大旱是岁大疫 靖州大旱饥 八月江夏地震 十三年武昌汉阳黄州大水饥 二月夷陵大火三日毁民居无算 四月衡州善化雨雹大者如鸡子如砖石城野瓦屋尽坏山岭坍裂百处秋应城稻田土黒起烟苗半灼死 辰州大旱 十四年五月黄州雨雹 六月安仁霖雨水溢山裂流杀八十九人坏田七百馀顷 十五年夏武昌大水至冬不涸 十六年安陆芝草生
嘉靖元年三月黄陂地震 枣阳谷城地震 夏衡阳大水城圮 长沙大水七日风雷电大作沿江地震至岳麓山而定城郭多没 二年湖广大旱 岳州衡州大水 三年酃县芝草生 襄阳宜城均州地大震 四年永兴有虎入于学宫 五年麻城民宋氏妇生儿两头四臂四足 汉水决洋渡初渡口忽陷成穴有女子衣绛绿恒坐其上一夕痛哭河遂决 石门熊入县治 六年六月沔阳雨雹 七年沔阳汉阳黄陂襄阳郴州大旱饥人相食御史张禄绘饥民十图以献请内帑数万缗赈济 二月新化地震有声如雷八月夜复震 临湘县火频发莫知所従其烟绿其气似硫黄旬日乃息 八年春襄阳大疫 秋汉水溢 冬十月甘露降于显陵 江陵夜天爆有声 九年八月黄冈大水有星如月流西北声如雷 十年大水免湖广各府及卫所秋粮六月应山民刘思禄妻生儿异形赤发肉角三目手口如鸷鸟 秋谷城蝗蝻并生 十一年夏荆岳辰州大水 崇阳襄郡县蝗 京山芝草生 荆州旱自正月不雨至于五月秋淫雨弥月虫杀稼 十二年二月徳安甘露降于学宫柏上三月又降于吉阳山 榖城白虎见于张家村 秋大疫 光化文庙两楹芝草生 十三年二月昧爽安仁雨黒水 夏榖城蝗蝻生害稼民多疫 武昌大旱 八月衡州星陨如雨 麻城生草妖菜花不实皆生人物禽虫龙凤之状 十四年蕲水大旱 十五年湖广大水发本省仓粮及事例银两赈饥 十六年夏兴国旱大水 十七年南漳雨谷细粒如五谷状五月雨伤稼 四月汉阳大旱 六月罗田河溢水入城杀人沔阳虎入千户王诏宅乳二豹一虎忽不见 十
八年正月均州大雨雹是岁饥 七月襄阳榖城大旱 十九年三月徳安甘露降 四月靖州大雨水溢城中深丈馀 七月郴州黄陂大水 襄阳蝗徳安冬不雨至于明年四月 广济五色庆云见于西南盘旋半日 二十年沔阳松滋大蝗 五月随大雨三日黄连村地裂为壑有声如雷周五里皆震再越月乃止 六月沔阳龙吟于赤水声闻二十里半日止 九年有星陨于兴宁民舍化为石 平江民妇生女二头 二十一年五月益阳地震邵河青龙游水上 平江民家豕异形面足似人 二十二年春郴积雨夏旱秋大饥 三月耒阳大雨雹风拔木裂瓦须㬰水溢堂室六尺 二十三年汉阳澧水沔阳石门黄冈黄梅大旱 春东安县北巨石乘风雨屹立声闻数里 三月兴国雨雹大者重四五斤劈视之中杂泥土椽瓦尽为摧折杀鸟兽草木是岁五月至于九月不雨 夏安陆旱 郴州蝗秋大疫大饥 耒阳大饥 二十四年夏衡州安陆大饥武昌地大震 二十六年辰州大旱 秋榖城大水二十七年保康大水 二月道州黒𤯝见自广东
来为萤为猿怪无定形四五日昼晦如夜毒者辄死三月麻城豕生子异形一牛首项顶有肉角一猿
首一豕首 正月武陵龙阳地震有声 三十年宜都光化大水 秋新化山塘产嘉禾一本四穗或六穗 辰州旱 七月均州大水 三十一年光化有鱼长数丈飞仙马乡 三十二年五月麻城黄冈县道观河见水怪大雨水溢民溺死者以千计 十二月均州地大震 三十三年平江黄陂蕲水大旱春云梦大疫饥 十二月澧州徳安襄阳郧阳地震钟祥榖城震有声 武昌沔阳公安大水 三十七年衡阳黒𤯝见魇妇女即口流血而死或现异状灭灯烛 四月宜城县东雨雹杀麦 三十八年五月襄阳大水九月复涨 通山饥民采蒻实食之 三十九年钟祥民家牛生六足 四月襄阳宜城蕲水靖州宝庆大水七月荆州岳州武昌大水荆门破寸金堤水至城下高二丈六门皆筑土填塞凡一月方退 八月龙阳大水 九月岳州地震 黄冈大水四十年春荆州大疫死万馀人 枣阳雨黒水池
鱼死食之多杀人 四十一年江陵旱 九月钟祥地震有声 冬十月长至甘露降于纯徳山松 城步张千户家桂叶尽落忽开梅花 四十二年春孝感饥秋大旱 七月京山甘露降于学宫古柏城步民胥应时妻生子异形二头三手齿发全与睂齐孝感陡冈埠民壁间有声人叩以吉凶得失往往
奇中 四十四年荆州岳州长沙宝庆龙阳大水秋襄阳大风雨荞麦黒豆 枣阳归州大旱 四十五年江夏武昌光化荆州黄梅大水 远安雨蝗杀稼 十二月沔阳郧阳地震
隆庆元年夏至日襄阳大雨雹 七月榖城大水入城 二年南漳天雨雪子如豆人可食 五月大雨雹 三年荆州岳州襄阳承天大水 榖城大饥四月夜雨桂子状如正徳间所落 四年四月榖城产瑞麦五岐者一茎三岐者一茎 保康麦秀两岐竹谿大饥 石门慈利旱蝗 五年黔阳山裂水
涌出漂没居民无𮅕 辰州常徳安乡华容大水入城市武陵冲淤田地决堤毁桥 武昌大水 〈阙〉
一穴数十稻熟聚食之 〈阙〉
雨雹是岁大饥 安陆牛生五足 江夏异䑕群聚害稼 巴东县治学宫灾延烧民舍三百馀区 十一月岳州城西天鸣如礲磨声自寅时起至辰刻定六月二月黄梅雨雹破屋瓦杀禽兽 五月通山
月光昼见月下有二星随之 桂阳县蝗岁饥 江陵松滋大水蝗 是年绥宁蝗
万历元年正月夜襄阳白气见自东向西其色如银其声如雷 枣阳大疫 三月黄州田䑕食禾殆尽五月郧阳上津夹河水溢坏城六十馀丈漂没民
舍无算 咸宁大水秋大旱 广济大旱 八月靖州蝗杀稼大饥 十月夜有火起于宜城龙象桥水中自东徂西有声如雷 光化迁学宫决渠获石马松滋宜都蝗 二年七月澧州螟 江陵公安大
水 郧县城东北竹园张家地涌出金莲 三年二月𡥉感北城获铜鼎一枚城工甫毕偶于北城隙地获之知府马文炜上其状巡抚赵贤命推官梁柱臣作宝鼎篇以纪其盛 三月蒲圻西江得古砖一窑知县胡其高梦有雷文祥者与谈建城事亡何父老于西江获古砖上有见梦者姓名 五年三月均州有山西普州僧明惠朝山变为驴五日死 汉阳南纪楼火 六年五月钟祥大水 七年黒𤯝见靖州状似狐 十年徳安大旱 钟祥潜江大水 十二年春徳安大疫 十三年黄州清源门灾 十四年沔阳大水 十五年大水 十六年京山大饥 沔阳旱 四月潜江雨雪砖 汉阳黄州徳安大旱人采木皮以食饥死者甚众 十七年黄州郡县复大旱十八年夏四月黄冈雨雹如砖郡县复大疫 十
九年黄冈大有 汉川钟祥沔阳潜江大水 衡州府民家雌鸡化为雄 二十一年郧房饥 二十二年郧阳府治灾 二十四年黄州府文庙灾 二十五年七月荆门灾黄陵陂山高数寻一夕平地 二十九年京山大旱 三十年汉阳大水 三十一年八月五色云见马良山产灵芝 三十二年黄州府治灾 春蕲州大泉东南裂百馀丈阔二丈至怀宗初渐合 三十四年黄冈大水 三十五年彗星见夏黄州大水舟入城 钟祥大饥 郧房大水
三十六年钟祥大有年 罗田乡民家牛产麟肉角文身金光满室怪而锄之毙 三十七年钟祥天雨粟 沔阳大旱 三十九年沔阳秋大有 四十一年蕲州广济沔阳大水 四十二年罗田蝗食苗黄州大旱 沔阳大水 徳安蝗入城大祲 四十三年黄安蝗 四十四年襄阳飞蝗食稼 四十五年黄安汉阳襄阳榖城飞蝗害稼 十一月太白经天 四十六年蝗 秋蚩尤旗见东方 是年黄安汉阳蝗复为灾大旱 九月彗星见 靖州大疫辰州大水入城 四十八年安陆甘露降于寝园松柏 七月蕲州夜见白气长数丈起东北止西南至八月乃灭
天启元年春正月黄州郡县大雪四十馀日人多僵死 郧县大疫 宝庆府雷震移署鸱吻于学门赤鲤飞集泮池 三年汉阳大水 荆门州陨石入地三尺有声 七月郧阳旱 三年正月汉口大火伤人无数有一家焚死五十三口者 辰州府民家有牛产犊异形两头四目四耳八足二尾 五年六月荧惑入南斗 七年襄阳大疫作 蕲州田䑕害稼武陵县民家有牛生犊异形自脊以前岐为二两
头两项四足一尾初生时二口俱食
怀宗元年郧阳旱 汉阳大水 二年蕲州大饥汉阳大水 京山大旱饥 三年六月太白经天五年汉阳大水 九月长沙衡州雨黒水 七年正月流贼冦房城 二月京山雨黒豆四月雨血 八年春正月日光摩荡不时黄雾四塞贼始至 九年黄安紫云寨兵刃有火 八月钟祥蝗 十年正月日光摩荡 五月京山羊祜岭自行五十馀步 衡阳民家婢生子两头四足 十一年正月徳安雨土地浸白 流贼薄城下遍戈矛出火有光 骡产驹秋黄安有野彘突入城 十二年钟祥旱 三月
沔阳地震 六月徳安大水 十三年郧阳大饥春襄阳民家产牛两头四目 五月蕲州雨土黄雾四塞旬日始霁 八月西门旗杆上出火大如斗飞落城河 十四年沔阳钟祥京山大蝗 荆门州泮水赤三日 十二月狼入钟祥南门城楼鸱吻吐烟三日 岳州飞蝗蔽天禾苗草木叶俱尽 十五年黄州郡县蝗大饥继以疫人相食 广济胡是恭家马生角八寸从耳中出 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蕲州黑风四塞大雪明日贼陷蕲州 五月日将西见青气二道撑日脚广各二丈七月始散 黄州清源门三日哭 三月蓝山县南门河水色赤如血
皇清顺治元年荆襄野麦自生时大乱初平贫民赖以活不耕而获人谓太平之兆
三年徳安大有 黄安赵家山石骤长
四年沔阳大有我师平定长沙先是湖南为贼蹂躏岁旱大饥至是有秋
五年广济民家牛生五角或出背上耕如常 湖南大有年
六月汉阳大水七月有星黄光屡昼见于北 长沙疫
七年夏汉阳大雨龙屡见 湖南大有年
八年二月沔阳地震 湖南大有年 江夏火药局灾砖石喷激伤人延烧民舍千馀
九年汉阳旱饥发赈 四月雨黑米 湖南旱 是年湖南竹结实味甘可食
十年湖南岁稍歉蠲逋赋自四年至十年荒种逃亡人丁悉豁免
十一年湖南大有年
十二年长沙水 是岁辰州尚为黔冦所据有鸟万计色黒如鸠自北而南其飞下处草为之尽赤识者以为我师南征戡定草贼殄灭之兆后果验
十三年九月望有白光自东射西南数丈 黄州郡城教场有白气起平地蜿蜒如龙至空不见 甘露降于江华
十四年五月京山学宫虹见 十月蕲州城内鸦衔火集人屋屡灾 湖南大有年
十五年武昌大水
十六年沔阳饥有司赈恤 汉川大水 靖州旱十七年湖南有年蠲免十二年至十五年逋赋十八年湖南有年
康熙元年武汉荆襄各部彩云见 三月永州雨米其色黒名青𩠇饭食之愈疾 秋武昌黄州旱有司赈恤
二年复旱赈恤如元年 湖南有年 七月初二夜白气西起一道如匹练南落光芒烛天
四年永州竹结实如麦民取以为食酿酒味甘芳且清冽
五年钟祥旱有司赈恤 湖南有年
六年春夏黄州郡县旱赈恤 五月长沙螟
八年三月郧城灾雨雹 湖南大有年
九年湖南大有年
十年蒲圻虫 湖南旱蠲赋十分之二
十一年湖南有年
十二年湖南有年
十三年郧阳大旱有司赈恤 三月八日太和山真武殿角四金凤齐鸣声若笙瑟移时神光四照越二日逆冦俱平
十四年湖北各郡大稔时大兵驻荆州就近采买米豆充饶价平
十五年夏五月武昌大水秋复大水
十六年郧县郧西县大饥发赈
十七年我师破贼于永兴恍惚鸡公岩神兵旌旗璧垒行阵满山遂大捷
十八年江夏自四月不雨至冬官督抚各官捐银米赈 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安化衡阳衡山安仁耒阳常宁邵阳新化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安乡石门慈利澧州武陵桃源龙阳沅江旱蠲赋共五万五千九百九十八两零 是岁临武夏旱秋大熟有瑞禾
十九年汉川阳台山产芝数十本 秋安仁耒阳常宁旱蠲赋共六千六十五两零
二十一年秋武昌大水 夏平江旱 华容安乡水蠲赋共五千五百八十两零
二十二年春武昌大雨城内外俱浸
二十三年湖北大稔 八月城步县庆云现
二十四年江夏通城黄冈蕲水麻城黄陂黄梅广济罗田钟祥沔阳荆门江陵监利水赈榖一万三千十五石零
二十五年榖贵免秋粮
二十七年谷贵免明年地丁钱粮
二十九年武昌嘉鱼蒲圻崇阳通城汉阳汉川黄冈黄陂黄安蕲水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钟祥荆门潜江沔阳天门京山当阳安陆云梦应城孝感随州应山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夷陵枝江江夏饥赈谷共八万二百二十八石零又米九万五千八百五十六石零湖南大有年
三十年湖南大有年
三十二年黄冈蕲水蕲州黄梅广济等州县旱蠲赋共二万四千六百二十一两零 平江旱蠲赋二千四百九十九两零
三十三年黄冈蕲水蕲州黄梅广济江夏武昌兴国大冶旱赈榖共十一万八千五百六十四石零又米共八千五百八十六石零
三十六年潜江沔阳江陵远安监利并荆左荆州荆右沔阳等州县卫饥赈谷共八万四千八百四十五石零
三十七年湖南大有年
三十八年沔阳水蠲赋共五千九百六十八两零秋钟祥京山荆门安陆应城随州应山并武昌武左徳安等州县卫所赈谷共八万六千八百八十九石零 夏华容安乡水蠲赋共四千一百九十四两零赈谷共七千六百一十七石零
三十九年沔阳州并沔阳卫水赈谷共一万六千七百六十五石零
四十年湖南大有年
四十一年沔阳州水蠲赋共六千八百二十两零赈谷共一万五千四百八十九石零
四十二年潜江沔阳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沔阳卫水蠲赋共二万四千七百二十二两零赈谷共五万六百九十五石零 夏攸县安化衡阳安仁耒阳酃县旱蠲赋共六千四百三十七两零赈谷共一万九千二百六十五石零
四十三年汉川潜江天门沔阳监利等州县并沔阳卫水蠲赋共四万一千七百八十四两零赈谷共七万五千八百四石零 秋武陵桃源旱蠲赋共四千五百五两零
四十四年江夏嘉鱼汉阳汉川潜江天门沔阳监利等州县并沔阳荆州荆左荆右四卫水蠲赋共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七两零赈谷共九万八千二十石零夏华容安乡水蠲赋共三千二百九十一两零
冬石首县民张芝若之妻吴氏一产三男
四十五年汉川钟祥天门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等州县并沔阳荆州荆左荆右等卫饥赈谷共九万三千三百六十二石零 江华庆云现 夏临湘辰溪旱赈谷共八千六百七十五石零四十六年湖南大有年
四十七年江夏嘉鱼汉阳蕲州黄梅广济沔阳江陵监利郧县郧西房县保康等州县并武昌武左荆右沔阳等卫水旱虫䑕灾蠲赋四万二千六百四两零赈谷共十七万三千二百九十二石零 夏益阳巴陵华容安乡武陵水蠲赋共五千四百六十一两零赈谷共一万九千八百四十五石零
四十八年汉阳汉川潜江天门沔阳荆门孝感应城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武昌荆左二卫水蠲赋共四万二千九百五十五两零赈谷共十八万二千一百八十七石零 冬麻城县民陶有光之妻张氏一产三男
五十年湖南大有年
五十一年全免湖北湖南地丁钱粮并历年旧欠共银一百万九千六百八十三两零
五十二年湖南大有年
五十三年嘉鱼汉阳汉川云梦孝感应城京山潜江天门沔阳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武昌武左沔阳荆州荆左荆右等卫水旱灾蠲赋共二万六千四百九两零赈谷共八万七千五百石零 湖南大有年五十四年江夏嘉鱼汉阳汉川沔阳等州县并武昌武左沔阳三卫水蠲赋共一万六千九百七十六两零赈谷共五万二千二百二十七石零 夏巴陵华容安乡武陵水蠲赋共八千五百六十三两零赈谷共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二石零
五十五年江夏嘉鱼汉阳汉川黄陂黄梅广济潜江天门沔阳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沔阳荆州荆左三卫水蠲赋共五万三千八百三十两零赈谷共二十一一万二千八百一十二石零 夏巴陵平江华容安乡武陵龙阳沅江水蠲赋共八千九百六十六两零赈谷共三万八千五百二十四石零
五十六年湖南产嘉禾一茎数穗巡抚李发甲作乐岁亭
五十七年钟祥京山潜江荆门安陆云梦孝感应城随州应山等州县并武右徳安荆州荆右等卫旱蠲赋共五万六百二十一两零赈谷共十三万七千五石零
五十八年长沙县民常旭旦之妻一产三男
五十九年汉川潜江天门沔阳等州县并沔阳荆右二卫水蠲赋共一万八千七百两零赈谷共六万六千三百四十二石零 湖南大有年
六十年长沙湖湘书院芝草生 甘露降于益阳县署丛竹上
六十一年钟祥荆门江陵等州县并武昌荆州荆左荆右等卫旱蠲赋共二万二百六十七两零赈谷三万四千四百七十三石零
雍正元年江华文庙芝草生
二年潜江天门沔阳江陵等州县水蠲赋共一万八千四百四十四两零 秋临湘旱蠲赋一千三百五两零赈谷六千四百五石零
三年武汉衡湘大有年 秋沔阳州水蠲赋共六千六百五十二两零 甘露降于永州松枝
四年江夏武昌嘉鱼汉阳汉川黄梅黄陂沔阳潜江江陵监利等州县并武昌武左沔阳荆州荆左荆右等卫大水蠲赋共五万三千七十一两零赈米共三万九千七百二十六石零 夏巴陵临湘华容安乡澧州武陵龙阳沅江水蠲赋共一万三千三百六两零赈谷共三万八千九百四石零
五年夏兴国黄冈蕲州广济公安石首等州县并武昌武左沔阳荆州荆左荆右黄州蕲州〈阙〉
一万一千九百八两零赈谷共一十二万九千
〈阙〉 石零 又全蠲免银共四十三万一千四十六两零 江华产嘉禾一茎数穗 长沙益阳湘阴巴陵临湘华容安乡澧州武陵龙阳沅江水全蠲免银二十六万一百四十二两零 仍拨银二十万两发湖北十万两发湖南买米赈济
六年湖北春麦大熟 湖南大有年
七年湖北春麦大熟 京山县民田禹疏之妻一产三男 秋临湘华容安乡石门澧州武陵龙阳旱蠲赋共二万七千三百五两零赈谷共四千四百七十九石零
八年湖南产嘉禾自一茎九穗多至三十穗共万馀本 五月永顺保靖庆云现自午至酉 沅陵辰谿庆云现自辰至酉 长沙庆云现自未至酉 六月湘阴南泉寺芝草生 九月六里苗人献芝草 十一月镇筸池河营庆云现
九年湖北湖南大有年
十年五月房县民吴世贵之妻蔡氏一产三男 湖北湖南大有年
湖广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
舆图志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图之所由昉也绘事相仍万象昭著观天察地皆可按而求焉楚固禹贡荆州之域控扬距豫引蜀连黔襟带江汉包络湖湘蔚然南国奥区若夫山川城郭开卷了然则图之为功不浅矣
国家太平日久地日以开图日以増百蛮归怀三楚式廓而我
皇上惠民之至意怀远之宏模皆灿然于亿万人之心
目矣猗欤盛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二>
湖广通志卷二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三
沿革志
荆州列于禹贡居五州之后至周之职方扬为首而荆次之岂不以幅𢄙之广辟欤
本朝统一寰宇全楚为川陆通涂历代纷纭建置今则
纲举目张规模画一矣
圣天子盛徳大业光被四表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苗人
藉其土地求隶版图
诏旨念其诚悃爰许设官置吏土宇版章增其式廓自古武功之所仅得今诞敷文徳自然率服拓地宁人盛矣哉古未有也至于归州澧州之改直隶黄陂孝感之改属汉阳施州卫之改为恩施县永定九溪二卫改为安福县其改拨贵州者靖州之天柱县及五开铜鼓二卫皆度地制宜之大者故备著之
全省
禹贡荆州之域商称荆楚周文化行江汉为周南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兼得楚与南越之交波溠为豫又属汉东秦韩之分荆居正南山曰衡山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春秋战国时楚都郢后迁夀春曰郢楚兼有吴越曰越楚其地延袤六千里西黔中巫郡东夏州海阳南洞庭苍梧北陉塞郇阳秦始郡县天下为南郡长沙黔中属古荆州而扬则九江豫则南阳之东北界连与南郡之北境参隶焉汉初楚析为四项羽自王西楚而番君吴芮王衡山英布王九江共敖都江陵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是称三楚汉高殄秦并楚郡国杂治武帝置十三州荆及扬豫各相系属更置牂牁五溪光武因旧荆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长沙六郡一国其豫扬稍属焉三国蜀汉始领七郡旋属孙吴魏守沔口及于宜城吴始都鄂后据江南不过荆郢荆理南郡郢理江夏以建平西陵乐都南郡巴丘夏口武昌命为重镇寻得沔口邾城蜀汉以后荆州并建魏以南阳名荆吴以江陵名荆西晋平吴分置州郡十九于荆则江夏南郡襄阳南阳顺阳义阳新城魏兴上庸建平宜都南平武陵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武昌安城于豫则弋阳更益西阳竟陵东晋自元至成退屯榖城淮汉以北悉陷苻坚坚败再复未几荆河司州陷于姚兴梁益陷于谯纵进兵屯戍不越襄汉而镇守之地止于上明江陵夏口武昌义熙移宋荆理南郡郢理江夏湘理临湘雍理襄阳司理义阳后魏南侵取其西境萧齐奄有沔北诸郡梁大通间克夀春复汉中及侯景乱江北之地悉陷于齐汉东之地吞于西魏太抵雍州下溠戍夏口乃其重镇梁亡𧦴立江陵南陈境限长江太建中尽复淮南之地后没于周魏孝文渡沔乃及樊城宣武遣兵遂拔义阳至孝武分东西魏高氏据有河北襄汝迨陈师侵轶亡其南境宇文后平江陵西迄于江东南尽于长沙隋廓定江表始析中省分部刺史州郡唐开元设十五道采访使始以山南东道理襄阳辖江陵等九郡江南西道领长沙等八郡黔中道领潭阳等十三郡安陆分属淮南道连山分属岭南道方镇以后各置为军朱温南有荆吴马殷称王于湘高季兴节度荆南其后高氏仅保江陵马氏居湖南兼理潭鼎石晋时自江而南二十一州为南唐自湖南北十州为楚而荆归峡三州为南平太平兴国分为江南淮南咸平时分为荆湖南北路北治江陵南治潭州而思黔施播诸州则隶蜀之䕫路兴国军隶江西路建炎京西南路皆属金惟存襄均随枣阳光化五郡而荆湖南北二路则仍宋版后岳飞复襄阳迄元乃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及江南湖北道又置荆湖北道川南江北道湖南道及岭北湖南道明初仍置行省寻改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府十三武昌黄州荆州常徳永州宝庆辰州长沙衡州襄阳岳州汉阳徳安州四安陆沔阳郴靖置都指挥使司领卫二十八守御千户所五后割川湖云南地为贵州布政司成化间析襄阳府四县建郧阳府嘉靖七年又以安陆沔阳二州并荆州之荆门当阳潜江为承天府共府十有五州二县一百有九卫三十二所四十三宣慰二宣抚四安抚九长官司二十八
皇清因之顺治二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十三年并上津县入郧西康熙三年湖南北分设布政司北仍治武昌辖八府南治长沙辖七府二州置都使司管理各卫所雍正二年裁以卫所分隶南北布政司五年析天柱县入贵州六年升归州为直隶州改施州卫为恩施县七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改永顺司为永顺府九溪永定二卫为安福县保靖司为保靖县桑植司为桑植县现在共领府十六直隶州四州十二县一百一十二拨清浪平溪五开铜鼔等卫归黔省现在共卫十所一
武昌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夷王时地属楚东周因之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三国时吴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县徙都焉晋以武昌隶江州江夏隶荆州东晋侨置汝南郡刘宋于江夏县置江夏郡辖以郢州梁分置北新州隋改置鄂州大业初为江夏郡唐复为鄂州天宝初改江夏郡乾元初复为鄂州属江南西道元和初陞武昌军节度五代梁后唐时为吴杨氏鄂州地晋汉周时为南唐李氏鄂州地宋以鄂州属荆湖北路元至元中置鄂州路大徳中改武昌路明洪武初改武昌府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九
武昌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虞 荆
三代 荆
春秋 楚
秦 南郡 鄂
汉 荆州 江夏郡 沙羡 下隽 下雉 鄂
锺武 𫑡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𫑡 沙羡 下雉 鄂
三国吴 武昌郡 武昌 阳新 沙羡 蒲圻晋 荆州 江夏郡 沙羡 武昌 沙阳 鄂江州 武昌郡 阳新 蒲圻 𫑡 锺武
东晋 汝南郡 汝南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阳 蒲圻 武昌
武昌郡 阳新 鄂
南齐 郢州 江夏郡 汝南 沙阳 蒲圻 武昌
武昌郡 阳新 鄂
梁 郢州 武昌郡
北新州 江夏郡
上隽郡 蒲圻
隋 鄂 州 江夏 武昌 蒲圻 永兴
江夏郡 富川
唐 江南西道 鄂 州 江夏 永兴 武昌 蒲圻
江夏郡 唐年
五代南唐 鄂 州 嘉鱼 永安 唐年 大冶
蒲圻
宋 荆湖北路 鄂 州 江夏 崇阳 武昌 蒲圻
咸宁 通城 嘉鱼 兴国军
永兴 大冶 通山
元 湖广行中书省 鄂州路 江夏 咸宁 嘉鱼 蒲圻
武昌路 崇阳 通城 武昌 兴国
永兴 大冶 通山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鱼 咸宁
蒲圻 崇阳 通城 兴国州
大冶 通山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武昌府 江夏 武昌 嘉鱼 咸宁
蒲圻 崇阳 通城 兴国州
大冶 通山
附考汉江夏郡明一统志旧通志武昌府志皆云治沙羡今考后汉书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两汉书江夏郡先书西陵最后乃书沙羡可见汉江夏郡治西陵非治沙羡也然则宋书言江夏太守治安陆何居是晋制也观晋书江夏郡首安陆可知矣汉阳府志又谓汉江夏郡首安陆亦失考
西陵有二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汉属南郡汉江夏郡治之西陵今云梦汉阳黄陂麻城黄冈等县地是 夏口一曰沔口见水经注在江北夏口城乃孙吴所筑水经注云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名可见在江南武昌府志沿革一条有云今之武昌古为鄂渚一名夏口是谓夏口在江南矣不可不辨 楚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在今武昌县汉名鄂县吴改为武昌县武昌府志纪江夏县沿革混入熊渠伪封事非是
武昌府属州县沿革
江夏县〈附郭〉
汉〈沙羡县地〉三国〈吴属武昌郡后省〉晋〈复置沙羡县属江夏郡后改汝南县〉南北朝〈汝南县移江夏郡治此〉隋〈改江夏〉唐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十二里〈旧编户六十三里顺治三年并下鹦二里归上鹦里〉
武昌县
秦〈鄂县〉汉〈因之〉三国〈吴武昌县〉晋〈因之又别立鄂县〉南北朝〈俱仍旧〉隋〈省鄂县入武昌〉唐〈因之〉宋〈陞夀昌军〉元〈为武昌县〉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附考武昌县称鄂自熊渠封中子红始至隋唐宋置鄂州辖诸县唐宋又有鄂岳观察制置等使鄂乃不専属武昌县矣舆地记云云梦之南号鄂渚泛辞也 鄂有二玉篇南阳有西鄂称西所以别于东鄂也东鄂武昌也
嘉鱼县
汉〈沙羡县地〉晋〈分置沙阳县〉南北朝〈梁置沙州寻废〉隋〈并入蒲圻县后置鲇渎镇〉五代〈南唐改为场保大中陞嘉鱼县〉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蒲圻县
汉〈沙羡县地〉三国〈吴置蒲圻县属武昌右部〉晋〈属长沙郡〉南北朝〈宋齐俱属江夏郡梁属上隽郡〉隋〈属鄂州〉唐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咸宁县
隋〈江夏县地〉唐〈永安镇〉五代〈扬吴改为场南唐陞永安县〉宋〈改咸宁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崇阳县
汉〈长沙下隽地〉南北朝〈梁上隽郡陈改隽州〉隋〈并入蒲圻〉唐〈唐年县属鄂州〉五代〈南唐复为唐年〉宋〈改崇阳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通城县
汉〈下隽县地〉唐〈唐年县地属鄂州元和中置通城镇〉宋〈升为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兴国州
汉〈鄂及下雉地〉三国〈吴析置阳新县〉隋〈改富川县又改永兴县〉唐〈因之〉宋〈永兴军寻改兴国军〉元〈兴国路旧隶江西至元中改属湖广〉明〈初改兴国府寻降为州省永兴入并大冶通山隶武昌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里
大冶县
隋〈武昌县地〉唐〈大冶夀山场院〉五代〈南唐大冶县〉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通山县
隋〈永兴县地〉唐〈因之〉五代〈吴置羊山镇南唐始置通山镇〉宋〈升为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汉阳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郧国地后属楚秦属南郡汉为江夏郡安陆县地三国属魏后属吴皆为重镇晋立沌阳县为江夏郡治后郡移治安陆宋齐并属江夏郡梁分江夏郡地置梁安郡西魏改梁安郡为魏安郡寻改川郡北周为复州地隋初仍旧大业间为沔阳郡地唐置沔州治汉阳县天宝初改汉阳郡乾元初复为沔州宝历初废沔州为鄂州地属江南西道周世宗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熙宁中废为县绍兴中复置军元至元中升为汉阳府属湖广行省明初裁后复置
皇清因之旧领县二雍正七年拨黄州府之黄陂徳安府之孝感县来属领县四
汉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县
唐虞 荆州域
三代 荆
春秋 郧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南郡地
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陵 西陵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三国 〈先属魏后属吴〉 江夏郡 鲁山
晋 荆州 江夏郡 沌阳
南北朝宋 郢州 江夏郡 沌阳 滠阳
南齐 郢州 江夏郡 沌阳 滠阳
梁 江夏郡
梁安郡
西魏 魏安郡 江州
川郡
北周 复 州 甑山
隋 阳郡 汉阳 甑山唐 江南西道 汉阳郡 汉阳 川
五代周 汉阳军
宋 荆湖北路 汉阳军 汉阳 汉川元 湖广行中书省 汉阳府 汉阳 汉川明 湖广布政使司 汉阳府 汉阳 汉川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汉阳府 汉阳 汉川 黄陂 孝感附考按旧通志及明一统志广舆记皆载汉阳即古沌阳或以今府治在沌水之北古何以称沌阳遂疑沌阳别一地不知古人称谓与今不同春秋穀梁鲁僖二十八年传云水北为阳沌北为沌阳与此传合然则古沌阳即今汉阳奚疑
汉阳府属县沿革
汉阳县
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东汉〈因之〉晋〈初置沌阳县于临嶂山属江夏郡寻废入安陆〉南北朝〈宋齐俱为沌阳滠阳二县梁属梁安郡〉隋〈开皇末置汉津县属复州大业初改汉阳属阳郡〉唐〈汉阳县属州后废州以县入鄂〉五代〈周世宗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废军为县绍兴中复置军〉元 明〈俱仍为县〉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汉川县
晋〈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置江州后周置甑山县废江州〉隋〈属州〉唐〈析汉阳置川县属鄂州〉五代〈周属安州〉宋〈初改义川县后改曰汉川属汉阳军熙宁中并入汉阳县元祐初复置〉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黄陂县
汉〈西陵属江夏郡〉晋〈西陵属弋阳郡〉南北朝〈后齐黄陂县属南司州后 州〉隋〈黄陂县〉唐〈南司州武德中置后改县属黄州〉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编户四十里
孝感县
汉〈安陆县地〉南北朝〈刘宋改孝昌县西魏置岳州岳山郡后周置澴岳郡〉隋〈属安州〉唐〈澴州并置澴阳县后复为孝昌〉五代〈改为孝感县〉宋 元〈俱仍旧〉明〈洪武九年改为州后复为县属徳安〉
皇清初因之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编户二十九里黄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黄国地后属楚楚徙邾君于此曰邾城秦属南郡汉曰西陵属江夏郡三国魏为重镇后属吴晋曰弋阳刘宋曰西阳南齐曰齐安隋开皇间改为黄州又分蕲州为蕲春郡大业间改永安郡唐复置黄州属淮南道宋初属淮南西路南宋隶沿江制置副使司元为黄州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明曰黄州府添置黄安县
皇清因之旧领州一县八雍正七年拨黄陂入汉阳府领州一县七
黄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虞 荆州域
三代 荆
春秋
秦 南郡地
汉 荆州 江夏郡 西陵 蕲春 邾
东汉 荆州 江夏郡 西陵 西阳
三国 〈先属魏后〉 蕲春
晋 豫 弋阳郡 西阳 蕲春 邾 西陵
新蔡郡 蕲阳 永兴
南北朝宋 郢州 西阳郡 西阳 蕲阳 蕲水 浠水南齐 郢州 西阳郡 西阳 蕲阳 蕲水 浠水
齐安郡 齐安 蕲水 浠水 南安
隋 黄 州 黄冈 黄陂 木兰 麻城
蕲春郡 蕲春 浠水 蕲水 黄梅
永安郡 罗田 新蔡 黄陂
唐 淮南道 黄 州 黄冈 麻城 蕲州 蕲春
永安郡 黄梅 广济 蕲水 南司州
宋 淮南道 黄 州 黄冈 麻城 蕲州 蕲春
沿江制置副使 广济 蕲水 罗田 黄陂
元 河南江北行省 黄州路 黄冈 麻城 蕲春 蕲水
广济 黄梅 罗田 蕲州
黄陂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黄州府 黄冈 蕲水 罗田 麻城
黄安 蕲州 广济 黄梅
黄陂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黄州府 黄冈 蕲水 罗田 麻城
黄安 蕲州 广济 黄梅
附考楚宣王灭邾徙邾君于黄故黄州有邾城旧通志封建条载鲁僖公十二年黄人不修楚贡楚遂灭黄徙邾君按鲁僖与楚宣相去数百年灭黄与徙邾自是两时两事旧志颇混 汉吴芮初封邾称衡山王其后北齐北周置衡州于此盖袭其号也今之衡州则以禹贡衡阳得名
黄州府属州县沿革
黄冈县〈附郭〉
汉〈西陵地〉东汉〈西阳〉晋〈因之〉南北朝〈南齐南安北齐巴州〉隋〈黄冈木兰〉唐〈省木兰〉五代 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八十二里
蕲水县
汉〈蕲春地属江夏郡〉晋〈蕲春地属弋阳郡〉南北朝〈宋浠水梁析置蕲水〉隋〈蕲春又为浠水蕲水〉唐〈蕲春蕲水武徳初改蕲水为兰溪县天宝初复〉宋 元〈俱仍旧〉明〈蕲水县〉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八里
罗田县
汉〈蕲春地〉三国〈因之〉晋〈属弋阳郡〉隋〈罗田属蕲春郡〉唐〈省入蕲水〉宋〈复置〉元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麻城县
汉〈西陵〉晋〈属弋阳郡〉南北朝〈梁信安北齐西阳陈定州北周改亭州〉隋〈麻城属永安郡〉唐〈亭州阳城后复为麻阳〉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七十四里
黄安县
明〈嘉靖末以地多盗割黄冈之上中和麻城之太平仙居黄陂之仙源乡置〉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七里
蕲州
汉〈蕲春地〉东汉〈蕲春国〉三国〈吴改蕲春郡〉晋〈蕲春县东晋蕲阳〉南北朝〈宋齐俱属西阳郡北齐置齐昌郡后州改蕲州〉隋〈蕲春郡〉唐〈蕲州〉宋〈仍旧景定初移治龙矶〉元〈改蕲州路〉明〈初改蕲州府领蕲春蕲水黄梅广济罗田五县洪武十二年罢蕲春拨蕲水罗田属黄州府仍以蕲州领黄梅广济并隶焉〉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
附考隋书地理志云蕲春郡统县五又庐江郡襄安县梁曰蕲又彭城郡有蕲县今考庐江郡之襄安两汉晋宋无名蕲者惟梁以蕲名彭城郡蕲县汉属沛郡陈涉起此蕲春郡在汉为蕲春侯国今之蕲州也
广济县
汉〈蕲春地〉晋〈因之〉南北朝〈周广济〉唐〈因之〉宋 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黄梅县
汉〈蕲春地〉晋〈置新蔡郡及永兴县〉隋〈开皇初改新蔡县后改黄梅〉唐〈黄梅后改南晋州〉宋〈黄梅嘉熙间中州〉元〈黄梅复旧治〉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
安陆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战国属楚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晋初因之元康问置竟陵郡宋齐因之梁为南司北新二州及梁宁郡之境西魏改置温州北周分置石城郡兼置郢州隋废温州入安陆郡废郢州入竟陵郡唐复置郢州治长夀置温州治京山贞观初废郢州以长夀县隶鄀州寻复置郢州以温鄀二州省入后改富水郡乾元初复为郢州宋为郢州富水郡元为安陆府隶河南行省明洪武中改为州直隶湖北布政使司嘉靖十年以潜藩陞承天府
皇清仍改安陆府领州二县五
安陆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域
虞 荆州域
夏 荆州域
商 荆州域
周 荆州域
春秋 楚郊郢地
战国 楚郢地 竟陵
秦 南郡地
汉 江夏郡 江陵 竟陵 安陆 云杜
东汉 江夏郡 江陵 当阳 竟陵 云杜
新市
三国 江夏郡 云杜 竟陵 当阳
晋 江夏郡 云杜 竟陵 长夀 当阳
竟陵郡 新市 霄城 新阳
南北朝宋 郢州 竟陵郡 长夀 竟陵 新市 霄城南齐 郢州 竟陵郡 新阳 云杜
梁 北新州 梁宁郡 长夀
南司州
西魏 温 州 角陵 富水 盘陂 建兴
北周 石城郡
隋 安陆郡 长夀 京山 富水 沔阳
竟陵郡 竟陵 当阳
唐 郢 州 长富 京山 富水
富水郡
五代 竟陵
宋 京西南路 郢 州 长夀 京山 潜江 竟陵
富水郡 荆门军 长林 当阳
元 河南行省 安陆府 长夀 京山 潜江 竟陵
荆门州 长林 当阳
明 湖广布政使司 安陆州 京山
承天府 钟祥 京山 潜江 沔阳州
竟陵 荆门州 当阳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安陆府 钟祥 京山 潜江 沔阳州
天门〈雍正年改〉荆门州 当阳
附考元志云郢城在安陆州乃古之郊郢按郊郢即左传所谓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者是也亦谓之郢中宋玉所谓客有歌于郢中者是也又三国志云魏黄初元年三月以荆扬江表八郡为荆州孙权领牧故也荆州江北诸郡为郢州九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按魏主疆理南土迄无成局黄初郢州之名旧志不载今亦从略又按历代所置郢州不同刘宋郢州治江夏辖郡者也唐宋郢州在今府治郡所辖者也
安陆府属州县沿革
钟祥县〈附 郭〉
汉〈云杜竟陵地属江夏郡〉东汉〈新市县地〉三国〈因之〉晋〈元康初立长夀县属竟陵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梁置梁宁郡后周置石城郡〉隋〈废石城郡以长夀县为竟陵郡治〉唐〈隶郢州〉五代 宋〈俱因之〉元〈属安陆府〉明〈初改安陆州省长夀入嘉靖十年陞承天府置今县为府治所十八年割荆门州马梁望乡等乡益焉〉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二十一里
京山县
汉〈云杜安陆地属江夏郡〉东汉〈云杜新市二县地〉三国〈因之〉晋〈云杜县地〉南北朝〈南齐置新阳县梁置北新州西魏改角陵富水二县又置盘陀县〉隋〈置京山县隶安州安陆郡〉唐〈武徳间以京山富水二县置温州后州废改属郢州〉五代〈因之〉宋〈省富水入京山县〉元〈京山县〉明〈属安陆州嘉靖十年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三十一里
潜江县
汉〈江陵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 晋 唐 五代〈俱因之〉宋〈乾道初陞白伏巡为潜江县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二十三里
沔阳州
汉〈为江夏竟陵县地〉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云杜县地属江夏郡〉南北朝〈梁置沔阳郡西魏置建兴县〉隋〈开皇初为复州大业初改为沔阳州又为沔阳县〉唐〈仍为复州沔阳县〉五代〈晋改竟陵〉宋〈初属竟陵郡后并竟陵属复州〉元〈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明〈属河南洪武九年降为州隶湖广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三十六里
天门县
古〈荆州地又郧子国〉战国〈竟陵〉秦〈因之〉汉〈属江夏郡〉东汉 三国 晋〈俱因之〉南北朝〈齐置建安郡西魏置日光川〉隋〈为竟陵县〉唐〈仍为竟陵属复州〉五代〈晋改竟为景〉宋〈属复州〉元〈属沔阳府〉明〈属沔阳州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雍正四年改为天门县编户二十四里
荆门州
古〈荆州地〉汉〈临沮当阳编鄀四县地俱属南郡〉三国〈魏分临沮属襄阳府〉晋〈仍编鄀地〉南北朝〈宋齐临沮编地属南郡〉隋〈为长林县〉唐〈武徳中仍为长林县贞元中析置荆门县〉宋〈为荆门军长林当阳自江陵来隶〉元〈为荆门州〉明〈初属荆州府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五十九里
当阳县
古〈荆州地又权国〉汉〈当阳县属南郡〉东汉〈因之〉三国〈吴改长陵县后废〉晋〈属南郡〉南北朝〈后周置平州领安远漳州二郡〉隋〈开皇中改王州又改为昭丘人改曰荆台寻废为当阳〉唐〈初置平州又改玉州寻为当阳属江陵府〉五代〈高氏置荆门军〉宋〈为当阳县属荆门军〉元〈属荆门州〉明〈初属荆州府改属荆门州洪武十年省入荆门州十三年复置仍属川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
皇清属安陆府编户四里〈原编户八里新并四里〉
徳安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职方氏荆州泽薮曰云梦即此地春秋为郧子国战国楚地秦属南郡汉晋俱属江夏郡刘宋置安陆郡梁兼置南司州寻废西魏置安州北周改为涢州隋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为郡唐改安州寻为安陆郡乾元初复为安州贞元中置安黄节度观察使治安州五代梁置宣威军后唐改安远军宋因之隶京西路宣和初升为徳安府后徙治汉阳元还旧治隶湖北道宣慰司寻改隶鄂州行省后隶黄州路至治中改属中兴路明洪武初复为徳安府
皇清因之旧领州一县五雍正七年拨孝感县属汉阳府领州一县四
徳安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域
虞 荆州域
周 云梦荆州泽
春秋 隋郧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南郡
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随东汉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西陵 随晋 荆州 江夏郡 安陆 随
南北朝宋 郢州 安陆郡 安陆 应城 随 永阳
司州 平靖 云梦
西魏 安 州 吉阳 应安 孝昌
北周 涢 州 安陆 吉阳 应阳
隋 安陆郡 云梦 应山 随 孝昌唐 淮南道 安 州 安陆 云梦 应城 孝昌
安陆郡 应山 礼山 吉阳 随州
随 澴州 澴阳
五代 安远军 应城 孝感
宋 荆湖北路 安远军 安陆 云梦 应城 应山
徳安府随州 随 孝感
元 荆湖北道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随 孝感 应山
明 湖广布政使司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应山 孝感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徳安府 安陆 云梦 应城 随州
应山
附考谨按宋神宗初署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宣和元年升安州为徳安府以神宗潜藩故也明廖道南楚纪云徳安旧为郧子之国亦一都会也神宗潜邸于此盖偶然耳然漆沮兴周芒砀启汉哲王既往嘉名犹炫盖存乎其人耳
徳安府属州县沿革
安陆县
汉〈安陆县属江夏郡〉晋〈江夏郡治〉南北朝〈安陆郡治〉隋〈安陆县省吉阳入焉〉唐〈复置吉阳县〉宋〈徳安府治开宝中吉阳县废〉元〈因之〉明〈洪武九年改府为州县省八十三年复置〉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附考县志云周夷王时属越章王执疵史记云楚熊渠封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熊渠擅封信矣其分地则史记未有明文今亦不敢质言
云梦县
秦〈南郡地〉汉〈西陵安陆二县地属江夏郡〉南北朝〈西魏于云梦古城置县〉隋唐〈俱因之〉宋〈云梦镇省入安陆元祐初复置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应城县
唐虞〈蒲骚〉春秋〈郧子近邑〉汉〈安陆县地〉南北朝〈南齐为应城县西魏又置城阳郡〉隋〈改应阳县〉唐〈武徳初复为应城〉五代 宋 元〈俱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云梦十二年仍复〉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随州
虞夏〈荆豫二州境〉春秋〈厉国〉战国〈随国地〉秦〈属南阳郡〉汉〈随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南北朝〈齐随郡梁置西陵郡〉隋〈汉东郡〉唐〈改置随州天宝中改汉东郡乾元初复为随州〉宋〈干徳五年置崇义军开宝中改为崇信军绍兴初复为随州〉元〈仍旧〉明〈洪武初改县十三年复为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应山县
汉〈随县地〉晋〈因之〉南北朝〈梁置永阳县西魏置平靖县〉隋〈为应山县省平靖入焉属安陆郡〉唐〈武徳初置应州并析置礼山县后州废省礼山复为应山〉宋〈属徳安府〉元〈属随州〉明〈洪武九年省入随县十三年复置属随州并隶徳安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荆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春秋时楚郢都秦拔郢置南郡汉初改临江郡寻复三国初归蜀汉后属吴晋改新郡寻复曰南郡为荆州刺史治所东晋为重镇南北朝宋齐俱仍南郡梁元帝都此隋沿西魏为江陵总管府又曰南郡唐初复为荆州天宝初改江陵府上元初号南都宋为荆湖北路治所淳熙初改荆南府寻复为江陵府元改江陵路天历初改中兴路明洪武初改荆州府
皇清因之旧领州二县十一雍正六年陞归州为直隶州以兴山巴东长阳隶焉今领州一县八
荆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周 楚国
春秋 郢都
渚宫
秦 南郡 郢 夷陵
汉 荆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临沮
临江国 夷道 华容 枝江
夷陵 高成
东汉 荆州 南 郡 江陵 孱陵 华容 临沮
枝江 夷道 夷陵
三国 荆州 南 郡 江陵 公安 枝江 监利
西陵 夷道
晋 荆州 江陵 孱陵 江安 石首
枝江 监利 松滋 夷道
夷陵 高安
南北朝宋 荆州 南 郡 江陵 监利 松滋 枝江
南齐 宜州 拓州 硖州 夷陵
夷道 宜昌
西魏 江陵总督府
隋 南 郡 江陵 公安 监利 宜昌
枝江 松滋 安兴 夷陵
夷道 远安
唐 山南东道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枝江 石首
南 都 监利 松滋 长宁 峡州
夷陵 宜都 远安
五代 荆南 江陵府 峡州
南平
宋 荆湖北路 江陵府 江陵 公安 监利 松滋
荆南府 石首 建宁 枝江 峡州
夷陵 宜都 远安
元 荆湖北道 上路总管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中兴路 松滋 枝江 峡州 夷陵
宜都 远安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远安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荆州府 江陵 公安 石首 监利
松滋 枝江 夷陵 宜都
远安
附考按宋书云荆州刺史汉治武陵汉夀齐书云汉灵帝时荆州刺史王叡治江陵足正宋书之疏又宋书云魏晋治江陵王敦治武昌陶侃前治沔阳后治武昌王廙治江陵庾亮治武昌庾翼进襄阳复还夏口桓温治江陵桓冲治上明王忱还江陵此后遂治江陵王忱以前不常厥治要之所部皆荆疆域辽远不必南郡江陵也今荆州府太守所理与古荆州异疆域因之矣 荆州缘荆山得名或曰荆强也警也皆失之凿
荆州府属州县沿革
江陵县〈附郭〉
春秋〈楚郢都〉秦〈郢县属南郡〉汉〈江陵属南郡〉东汉 晋 南北朝隋〈俱仍旧〉唐〈省安兴入〉宋〈江陵〉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百二十五里
附考按史记楚熊渠立长子康为句亶王张莹云在今江陵又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至春秋时楚大城陈蔡不羮踵熊渠而起也亦僣矣然左国载东迁后事句亶无称焉其后楚熊赀都郢郢亦江陵也句亶国除可知矣史记又云熊渠畏厉王伐楚亦去其王后为熊母康徐广云即渠之长子然则句亶非带砺当与鄂越章并删
公安县
汉〈孱陵属武陵郡〉东汉〈因之〉三国〈属汉公安〉晋〈孱陵江安属南平郡〉南北朝〈宋因之陈置荆州〉隋〈公安开皇𥘉省孱陵入〉唐 五代〈俱仍旧〉宋〈公安军后为公安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石首县
汉〈华容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石首以山为名〉南北朝〈因之〉唐〈石首县属荆州〉五代〈因之〉宋〈石首县熙宁中又置建宁县〉元〈石首〉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监利县
汉〈华容地〉东汉〈因之〉三国〈吴置监利县又改华容县〉晋〈因之〉南北朝〈宋监利属巴陵郡〉隋〈属沔州〉唐〈属复州〉五代〈属江陵府〉宋〈仍旧〉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三里
松滋县
唐虞〈鸠兹地〉周〈郧地〉汉〈高城县属南郡〉晋〈松滋县〉南北朝〈宋因之齐属河东郡〉隋〈属南郡〉唐〈属江陵府〉宋 元〈俱仍旧〉明〈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枝江县
周〈楚迁罗国于此后其地复为楚并〉战国〈秦破楚将屈匄取丹阳于此〉秦〈南郡地〉汉〈始置县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故名〉晋 隋〈俱因之属南郡〉唐〈长宁枝江后省长宁入〉元〈仍旧〉明〈省入松滋寻复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夷陵州
春秋〈楚地〉秦〈伐楚烧夷陵即此〉汉〈属南郡〉三国〈魏置临江郡蜀改宜都郡吴改西陵县〉晋〈太康改夷陵县〉南北朝〈梁置宜州魏改拓州后周改硖州〉隋〈夷陵郡〉唐〈改峡州〉宋〈因之〉元〈改为路〉明〈洪武初置峡州府九年复改夷陵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新编五里
宜都县
汉〈夷道县属南郡〉三国〈蜀改置宜都郡〉晋〈因之〉南北朝〈刘宋析置宜昌县〉隋〈宜昌县属南郡〉唐〈宜都置江州又置东松州贞观中州废改属峡州〉宋 元〈俱仍旧〉明〈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编户八里半
远安县
汉〈临沮地属南郡〉晋〈高安县〉南北朝〈周改远安〉隋〈属夷陵郡〉唐〈属峡州〉五代宋 元〈俱仍旧〉明〈属夷陵州〉
皇清并隶荆州府编户八里
襄阳府
禹贡荆豫二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榖邓樊鄾卢罗鄀之地春秋属楚秦为南郡南阳郡地汉因之东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县三国魏始置襄阳郡治宜城以地在襄水之阳故名晋亦为荆州治所东晋于襄阳侨置雍州梁置南雍州西魏改曰襄州隋初郡废州存立山南道行台并总管府炀帝时州府并罢复置襄阳郡治襄阳县唐初复置襄州山南东道治此复为襄阳郡又为襄阳府复为襄州五代梁唐置忠义军宋改襄州宣和初复为襄阳府元改为襄阳路明复为襄阳府成化中置郧阳府割郧县竹山房县上津隶焉
皇清因之领州一县六
襄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荆豫二州域
虞
周 〈榖邓樊鄾卢罗〉
春秋 楚
秦 南郡
汉 荆州 南 郡 襄阳 宜城 邔 临沮
南阳郡 中庐 筑阳 武当 舂陵
蔡阳 阴 鄼
东汉 荆州 南 郡 襄阳 宜城 邔 中庐
南阳郡 临沮 蔡阳 襄乡 阴
鄼 章陵 筑阳 武当
三国魏 荆州 襄阳郡 襄阳 樊城 宜城 临沮
中庐 邔 山都 筑阳
武当
晋 荆州 襄阳郡 宜城 中庐 临沮 邔
襄阳 山都 邓城 鄾
筑阳 武当
南北朝宋 雍州 襄阳公相 襄阳 中庐 邔 宜城
鄀 上黄
西魏 襄州 率道 义清 南漳 阴城
安养 重阳 沮州 思安
昌州 南荆州
隋 襄阳郡 襄阳 安阳 率道 榖城
义清 南漳 枣阳 光化
唐 山南东道 襄州襄阳郡 襄阳 临汉 邓城 率道
宜城 义清 南漳 榖城
光化 枣阳 武当 均州
五代 山南东道 忠义军
宋 京西南路 襄阳府 襄阳 邓城 宜城 南漳
中庐 榖城 枣阳 均州
武当 光化 干徳
元 京湖北道 襄阳路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榖城 光化 均州 武当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襄阳府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榖城 光化 均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襄阳府 襄阳 宜城 南漳 枣阳
榖城 光化 均州
襄阳府属州县沿革
襄阳县〈附郭〉
周〈樊城鄾邓地〉春秋〈属楚〉汉〈襄阳县属南郡〉东汉〈因之〉三国〈魏属襄阳郡〉晋〈为襄阳邓城二县〉南北朝〈宋齐俱为襄阳县西魏改安养县置河南郡后周废樊城山都二县〉隋〈入焉为襄阳安养二〉唐〈县地为襄阳临汉二县贞元中改临汉〉五代〈复为邓〉宋〈城忠义军为襄阳邓〉元〈城二县〉明〈地襄〉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五里
宜城县
古〈阳县〉周〈仍旧豫地鄀国〉春秋〈又为〉秦〈鄢国属楚邔〉汉〈县属南郡惠帝三年〉东汉三国〈更名宜〉晋〈城俱因之宜城县〉南北朝〈又为邔县宋侨立略阳县梁〉唐
〈改率道县率道天宝〉宋 元 明〈中改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附考谨按宜城古鄀国即楚之鄢都楚昭王避吴患徙此命曰郢然史记六国表载楚顷襄二十年秦拔鄢二十年秦拔郢王亡走陈鄢仍旧名楚是时已弗都鄢也郢破走陈以国都破故走陈也意昭王时暂徙鄢而后复归郢欤罗泌路史亦云然徴诸史记益信
南漳县
春秋〈卢戎〉秦〈南郡地〉汉〈临沮中庐二县地属南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为中庐山都临沮三县地属襄阳郡又析为穰属义阳郡〉南北朝〈西魏置重阳县北周置沮州又改思安县〉隋〈为南漳义清二县地〉唐 五代〈俱因之〉宋〈为南漳中庐二县绍兴中省中卢入焉〉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九都
枣阳县
古〈豫地〉春秋〈谢国地〉汉〈为棘阳蔡阳舂陵三县地属南阳郡〉东汉〈分立襄鄊县光武改舂陵为章陵〉晋〈改安昌县〉南北朝〈后魏置南荆州齐改建安郡西魏改昌州北周置广昌〉隋〈改枣阳县属舂陵郡〉唐〈开元中析置唐城县属隋州汉东郡〉宋〈为枣阳军〉元〈改属襄阳路〉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半
榖城县
春秋〈榖国地〉汉〈筑阳县属南阳郡〉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为筑阳县属顺阳郡〉南北朝〈梁改义城郡西魏改为酂城郡〉隋〈开皇中改榖城县〉唐〈榖城县置鄼州后州废又省阴城入焉〉五代〈因之〉宋〈榖城县〉元 明〈俱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光化县
古〈豫地〉春秋〈亦榖国地〉秦〈阴鄼地属南阳郡〉汉〈鄼侯国〉晋〈鄼县属顺阳郡〉南北朝〈西魏置阴城县〉隋〈为光化县属汉东郡〉唐〈属隋州汉东郡〉五代〈因之〉宋〈改光化军置干徳县后复为光化寻复为干徳〉元〈为光化县属襄阳路〉明〈仍旧〉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均州
古〈豫雍地〉春秋〈麇国地〉秦〈为武当县属南阳郡〉汉 东汉 三国〈俱因之〉晋〈武当县属顺阳郡〉南北朝〈后魏置武当郡南齐属始平郡又改齐兴郡复改兴州北周改豊州〉隋〈为均阳属淅阳郡〉唐〈改均州又为武当郡乾元初复为均州〉宋〈改武当军〉元〈至元中复为均州〉明〈均州省武当县入焉〉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郧阳府
禹贡雍梁荆三州之域天文参翼轸分野古麇庸地春秋曰钖穴战国属楚秦置汉中郡汉始置钖县隶焉东汉置房陵上庸庸县属益州刺史部三国魏置魏兴新城上庸三郡晋又置北上洛郡南北朝宋无上洛馀悉因之齐更置齐兴郡西魏置光迁国北周置迁州隋为房陵郡唐属均房二州宋属保康武当二军元属襄阳路明初仍旧成化十二年分置为府隶湖广布政使司领县七
皇清因之顺治十六年并上津入郧西领县六
郧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唐 雍州地
虞 雍州地
周 麇庸国地
战国 楚地
秦 属汉中郡
汉 益州地 汉中郡 房陵 上庸 钖 西城东汉 益州地 汉中郡 钖 上庸 房陵
三国魏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钖
晋 荆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南北朝宋 梁州 新城郡 房陵
上庸郡 上庸
魏兴郡 西城 钖
齐 南新城郡 房陵
齐兴郡 上庸 房陵 安城
魏兴郡 西城
西魏 光迁国
北周 迁 州
隋 房陵郡 光迁 永清 竹山 上庸唐 山南东道 房 州 房陵 竹山 上庸 郧县宋 京西南路 保康军 郧乡 房陵 竹山
元 房州 竹山 房陵明 湖广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上津
竹谿 郧西 保康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郧阳府 郧 房 竹山 竹谿
郧西 保康
郧阳府属各县沿革
郧县〈附郭〉
古〈麇国地〉春秋〈钖穴〉汉〈县〉东汉 三国 晋〈俱因之〉南北朝〈刘宋郧县又县〉隋〈郧鄊属淅阳郡〉唐〈因之属均州〉宋〈仍旧〉元〈属襄阳路〉明〈初隶襄阳府后分置郧阳府以郧县为附邑〉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九里
房县
古〈麇庸二国地〉春秋〈房子国〉战国〈楚地〉秦〈房陵县属汉中郡〉汉 东汉〈俱仍旧〉三国〈属新城郡〉晋 南北朝〈俱因之〉隋〈光迁属房陵郡〉唐〈属房州〉宋〈属保康军〉元〈属襄阳路〉明〈房县初属襄阳府后改属郧阳〉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五里
附考明一统志云舜封尧子丹朱于房即此地此误也秦徙赵王迁于房陵唐武后徙庐陵王于房州地处僻远事同幽废岂帝舜之所以待虞宾乎考南阳府内乡县有丹水有丹朱塜汉志云尧处子朱于丹渊为诸侯此为近理房县之为古房国爵姓无考不得以虞宾实之
竹山县
古〈庸国地〉战国〈楚地〉秦〈上庸地〉汉 东汉〈俱因之〉三国〈魏上庸郡地〉晋〈因之〉南北朝〈梁安城县魏置罗州〉隋〈竹山〉唐〈仍旧武徳初析置武陵县后省入〉宋〈属保康军〉元〈属襄阳路〉明〈初属襄阳后来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竹谿县
明〈成化十二年割竹山尹店社置〉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郧西县
明〈成化十二年割郧之武阳上津之津阳置〉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附考谨按西魏置上津县明成化十二年置郧西县顺治十三年省上津入郧西其地在春秋时属晋是谓晋阴前汉地理志弘农郡商县注云秦相卫鞅邑后汉州郡志京兆商县注引帝王世纪云契所封也并是此地然南宋绍兴间金人求商州乃割其半与之而上津仍在则旧上津特商之一隅今商州自在陜西西安府
保康县
明〈弘治十一年割房县之修文宜阳二里置〉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直隶归州
禹贡荆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周为䕫子国地战国属楚秦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建平郡晋刘宋俱因之南齐属巴州北周置秭归郡治长宁县隋初郡废改县属巴东郡唐置归州天宝初改巴东郡乾元初复为归州宋属荆湖北路建炎中属䕫州路元至元中陞归州路㝷降为州明洪武九年废州为秭归县属夷陵州后复为归州辖兴巴二县寻属荆州府
皇清因之雍正六年升为直隶州领县四
直隶归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县
唐 荆州
虞 荆州
商 荆楚
周 楚
春秋 䕫国
战国 楚
秦 南郡 巫
汉 南 郡 秭归 佷山 巫
东汉 南 郡 秭归 佷山 巫
三国 建平郡 秭归 巫 沙渠
晋 建平郡 秭归 佷山 兴山 巫
夜郎
南北朝齐 巴 州 长宁 佷山巫 信陵
北周 秭归郡 归乡 乐乡清江
隋 秭归 长阳 睦州 巴东
施州
唐 山南东道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巴东郡 施州
宋 荆湖北路 归 州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巴东郡 施州
元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 归州路 秭归 长阳 兴山 巴东
施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荆州府 归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施州
皇清 湖北布政使司 归 州 长阳 兴山 巴东 恩施归州属县沿革
长阳县
汉〈佷山县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晋〈属宜都郡〉南北朝〈宋齐俱因之〉隋〈长阳县属南郡开皇中置睦州后州废〉唐〈武徳初置巴山盐水二县后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州废隶峡州天宝初省巴山〉宋 元〈入焉俱〉明〈因之属夷〉
皇清并隶荆州府改属归州编户六里
兴山县
汉〈陵州秭〉晋〈归地兴山县属建〉唐〈平郡武徳三年析秭归复置兴山县属归州巴〉五代宋〈东郡俱〉元〈因之属归〉明〈州路正统七年并入归州弘治二年复置〉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巴东县
周〈䕫子国〉战国〈属楚〉秦〈巫县地属南郡〉汉〈因之〉晋〈巫县属建平郡〉南北朝〈宋因之梁置信陵郡又为归乡乐乡二县地〉隋〈巴东县属巴东郡〉唐〈为归州巴东郡〉宋 元〈俱因之〉明〈巴东县洪武九年属夷陵州后仍属归州〉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恩施县
春秋〈巴国〉战国〈楚巫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南郡地〉三国〈吴为沙渠县属建平郡〉晋〈夜郎属建平郡〉南北朝〈周置亭施二州及清江郡〉隋〈郡废州存大业初改庸州冶清江县寻改清江郡 宁初改为施州〉唐〈隶江南道开元间改清江郡天宝初改清化郡乾元初复为施州〉宋〈因之〉元〈属䕫〉明〈洪武初置施州卫属夔州府二十三年改卫置军民指挥使司左右中三所属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改置守备雍正六年改恩施县编户三里
湖广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四
沿革志
长沙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周以前本楚地成王封楚熊绎其后为楚国之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秦取巫中为黔中郡分黔中为长沙郡汉为长沙国东汉复为长沙郡属荆州三国吴蜀分荆州长沙郡属吴晋永嘉初析荆州十郡置湘州长沙郡城为治焉后湘州徙治稍北而郡仍汉旧宋南齐梁陈并因之隋改置潭州总管府大业初府复改为长沙郡唐为潭州长沙郡隶江南西道五代楚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宋复为潭州长沙郡置武安军于此隶荆湖南路元改潭州路天历初改天临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为潭州府五年改长沙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十一
附考按诗商颂奋伐荆楚毛传以为荆州之楚国史记亦云楚蛮之地是楚地不始于周之封国又今长沙之地号曰熊湘史记五帝纪南至于江登熊湘二山名也俗乃谓楚鬻熊始封于此楚自周成王以封熊绎非鬻熊又楚始封在秭归之丹阳城非长沙杜佑又云古三苖国三苖左洞庭右彭蠡非其地也
史记天官书轸旁小星曰长沙旧志云郡地上与相应故名杜佑又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水经注云临湘县故城秦立长沙郡汉高帝五年封吴芮为长沙王城即芮筑也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是临湘为长沙郡治又为湘州刺史治明矣又云湘州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又云城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是湘州临湘并移新治而长沙郡自治临湘故城又明也水经注又云湘水左迳麓山东右迳临湘故城西今之府城临湘故城是也
旧志长沙郡刘宋复为长沙国此因宋志长沙内史之称不知内史官所出遂有此误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改为京兆尹左冯翊晋世改太守为内史刘宋内史太守分置诸郡湘州领郡十首长沙宋志甚明
长沙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临湘 罗 攸 益阳
茶陵 湘南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茶陵 攸 罗
湘南 益阳 醴陵
三国〈吴〉 荆州 长沙郡
晋 荆州 长沙郡 临湘 攸 醴陵 浏阳
湘州 建宁 罗
宋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醴陵 浏阳 罗
攸 建宁
南齐 湘州 长沙郡 临湘 罗 湘阴 醴陵
浏阳 建宁
梁 湘州 长沙郡
陈 湘州 长沙郡
隋 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 长沙 衡山 益阳
唐 江南西道 潭州长沙郡 长沙 湘潭 湘郷 益阳
醴陵 浏阳
五代〈楚〉 长沙府
宋 荆湖南路 潭州长沙府〈置武安军〉 长沙 衡山 安化 醴陵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浏阳 湘阴 宁乡 善化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潭州路 长沙 善化 衡山 宁郷
天临路 安化 〈以上县五〉 醴陵 浏阳
茶陵州 攸 湘乡 湘潭 益阳
湘阴 〈以上州七〉
明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阴
浏阳 湘乡 宁乡 醴陵
益阳 攸 安化 〈以上县十一〉茶陵〈州一〉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长沙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长沙府 长沙 善化 湘潭 湘阴
湘乡 醴陵 攸 益阳
浏阳 宁乡 安化 〈以上县十一〉
茶陵〈州一〉
长沙府属州县沿革
长沙县〈附郭〉
荆〈青阳之地〉秦〈立长沙郡〉汉〈临湘县为长沙国都〉东汉〈为长沙郡治〉三国吴〈因之〉晋〈永嘉元年置湘州治临湘后置临湘县新治而郡治为临湘故城〉宋 南齐 梁陈〈并因之〉隋〈平陈更名长沙县仍为长沙郡治〉唐〈为潭州长沙郡治〉宋〈因之开宝〉
〈中省长丰县入焉〉元〈置天临路〉明〈置长沙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十二里
附考按史记秦本纪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苏林曰青阳长沙县是也林为三国魏人而隋始改临湘为长沙县当是以郡名系县也
隋书地理志长沙县旧曰临湘置长沙郡平陈郡废县改名焉按临湘县载在汉书隋平陈在文帝开皇九年县改长沙始此炀帝大业初废潭州总管府复长沙郡郡与县同名始此
善化县〈附郭〉
宋〈哲宗元符元年以长沙县五乡湘潭县两乡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长沙县十三年复为善化县附长沙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五厢
湘潭县
汉〈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治湘南分湘南置湘西县〉晋〈因之〉宋〈徙衡阳郡治湘西〉南齐〈因之〉隋〈为湘潭县废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入焉属衡山郡〉唐〈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八里
附考按水经云涟水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注云涟水自湘南县东流至湘西县界于临湘县为西南者矣此临湘县者所谓长沙郡城西北故市北对临湘县新治者也汉立长沙郡者临湘县故城也湘西于临湘县为西南而湘南又在湘西之西南今湘潭正在府治之西南而当时所谓临湘县者更当在今府城之北则所云于临湘县为西南者实为今湘潭县地是湘西非湘南矣
湘阴县
南北朝宋〈元徽二年分汉长沙之罗益阳晋衡阳郡之湘西立隶湘东郡〉南齐〈改隶长沙郡〉梁〈置岳阳郡及罗州〉陈〈废州〉隋〈废郡及湘阴入岳阳县置玉州㝷改岳阳为湘阴废玉山入焉〉唐〈省罗县入焉隶岳州巴陵郡〉宋〈又自鼎州隶岳州㝷隶潭州〉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四厢
湘乡县
汉〈置属零陵郡〉东汉〈因之〉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属衡阳郡〉隋〈省入衡山县〉唐〈复析衡山置湘乡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六里三厢
醴陵县
东汉〈置属长沙郡〉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入长沙县〉唐〈武徳四年析长沙置醴陵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一厢
附考按水经湘水又北过澧陵县西澧字从水不从酉书禹贡导江东至于澧郑氏云经言至者或山或泽也明傅寅曰澧宜山泽之名澧陵其以陵名为县乎
攸县
汉〈置属长沙国〉东汉 晋 宋〈并属长沙郡〉南齐〈属湘东郡〉隋〈省入湘潭〉唐〈武徳四年置南云州又析置茶陵安乐阴山新兴建宁五县贞观元年州废并省五县以攸属衡州〉宋〈属潭州长沙郡〉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里
益阳县
汉〈置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县隶焉〉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并新康县入焉属长沙郡〉唐〈武徳四年复析置新康县七年复省新康入益阳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三里
附考按旧志益阳晋改新康而晋志有新康益阳宋南齐志同凡此类著一二以例其馀
浏阳县
三国吴〈置属长沙郡〉晋 宋〈并因之本刘阳宋改刘为浏〉南齐〈因之〉隋〈省入长沙县〉唐〈景龙二年复析长沙置浏阳属潭州长沙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天临路〉明〈复改为县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四里六厢
宁乡县
三国吴〈新阳县地属衡阳郡〉晋〈改曰新康〉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入益阳〉唐〈复析益阳置新康㝷省〉宋〈置宁乡县治故新康之玉山镇属潭州长沙郡〉元〈属天临路〉明〈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安化县
宋〈熙宁六年置改七星砦为镇入焉属潭州〉元〈属天临路〉明〈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
茶陵州
汉〈茶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湘东郡〉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入湘潭〉唐〈圣历元年后置茶陵县并析攸县入焉属潭州长沙郡〉宋〈南渡后陞茶陵为军㝷复为县〉元〈陞州属岭北湖南道〉明〈初改县后复陞州属长沙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四里
衡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春秋属楚秦属长沙郡汉高祖分长沙为桂阳郡武帝又分长沙为零陵郡三国吴孙权又分长沙为衡阳湘东二郡并属荆州晋因之永嘉初立湘州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并改隶焉宋南齐因之梁天监七年分湘州并广州之地置衡州陈天嘉元年分衡州之始兴安远二郡为东衡州皆广州地而西衡州为湘州地隋改西衡州为衡山郡萧铣称梁仍立衡州唐武徳初为衡州衡山郡天宝初改为衡阳郡属江南西道宋属荆湖南路元为衡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改衡州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九
衡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郴 烝阳 湘南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耒阳桂阳
零陵郡 锺武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湘南
桂阳郡 郴 耒阳 南平 临武
桂阳
零陵郡 重安 烝阳
三国〈吴〉 荆州 衡阳郡
湘东郡
桂阳郡
晋 〈荆州湘州〉 衡阳郡 重安 湘南 烝阳 衡山
湘东郡 临烝 新平 新宁
桂阳郡 郴 耒阳 临武 南平
南北朝宋 湘州 衡阳郡 湘南
桂阳郡 郴 耒阳 南平 临武
湘东郡 临烝 新宁
南齐 湘州 湘东郡 新宁 临烝 重安
衡阳郡 衡山
桂阳郡 郴 临武 南平 耒阳
梁 衡 州
陈 〈东衡州西衡〉
隋 衡山郡 衡阳 洡阴 新宁
桂阳郡 郴 临武 卢阳
唐 江南西道 衡州衡阳郡 衡阳 衡山 常宁 耒阳
郴州桂阳郡 郴 临武 蓝山
宋 荆湖南路 衡州衡阳郡 衡阳 耒阳 常宁 安仁
桂阳军〈本桂阳监〉 蓝山 临武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 衡州路 衡阳 安仁
桂阳路 临武 蓝山
〈耒阳州常宁州〉
明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阳 衡山 耒阳 常宁
安仁 桂阳州 临武
蓝山 嘉禾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衡州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衡州府 衡阳 衡山 耒阳 常宁
安仁 桂阳州 临武
蓝山 嘉禾
衡州府属州县沿革
衡阳县〈附郭〉
三国吴〈置本曰衡阳属衡阳郡〉晋〈改名衡山〉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临烝重安新城三县入衡山属衡山郡〉唐〈武徳四年改置临烝七年省重安新城二县入焉开元二十年烝为衡州属衡阳郡〉宋〈因之〉元〈为衡州路倚郭〉明〈附衡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衡山县
汉〈湘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衡阳郡治〉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郡为衡山县并旧衡阳郡之衡山湘乡湘西三县入焉属长沙郡〉唐〈改属衡州〉宋〈复属潭州〉元〈属潭州路〉明〈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六里
附考按隋志两衡山一属长沙一属衡山郡皆非今衡山县也长沙郡之衡山旧置衡阳郡者郦道元所谓宋太守何承天徙衡阳郡治于湘西今湘潭县是也衡山郡之衡山旧置湘东郡者所谓湘东临烝县即故酃县县即湘东郡治今县是也汉志长沙国之湘南县衡山在其东南者所谓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衡阳郡治湘南今衡山县是也
耒阳县
秦〈长沙郡地〉汉〈置耒阳县属桂阳郡〉东汉 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耒作洡改曰洡阴属衡山郡〉唐〈武徳四年复名耒阳属衡州衡阳郡〉宋〈因之耒作来〉元〈升为耒阳州属岭北湖南道〉明〈复为县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八里
附考按汉志耒阳师古曰在耒水之阳后汉书纪志传都作来阳水经注郴县有来水出来山盖耒来异字同音隋书作洡宋史复作来皆读平声为是
常宁县
三国吴〈新平新宁二县地属湘东郡〉晋〈以新平并入新潭〉宋 南齐〈并因之〉隋〈属衡山郡〉唐〈天宝元年改曰常宁属衡阳郡〉宋〈因之〉元〈陞州属岭北湖南道〉明〈复为县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安仁县
宋〈干徳二年升安仁场为县属潭州长沙郡〉元〈属衡州路〉明〈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县
汉〈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置湘东郡治县〉晋〈太元二十年省入临烝〉南北朝〈至〉唐〈俱省〉宋〈嘉定四年析茶陵军之康乐云阳常平三乡置县属茶陵军〉元〈属衡州路〉明〈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
附考按杜佑谓衡阳汉县有湖地志递相㳂袭复见宋史分茶陵三乡置县遂谓宋取古酃为名历千百年莫有考而正之者三国吴置湘东郡治县郦道元谓郡治在湘水东故名而衡阳在湘水西安得谓衡阳汉县也宋志云晋孝武太元二十年省水经注云省隶临烝今之衡阳实临烝之地然道元所谓临烝故是隋所省之临烝隋志并入衡山县者自在湘东今衡阳为临烝是唐所立之临烝唐志武徳四年改置临烝县开元二十年改名衡阳者自在湘西今欲移湘东县而西之不可也宋史曹彦约传击破李新于洣是县虽从晋省其地仍以水为名谓之洣洣水实流经今县西俗谓之洣江而杜氏云衡阳有湖盖失之远矣水经云耒水北过县东北入于湘注云县有湖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酒十三州志云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县入湖与耒皆在湘东安得在衡阳也隋志又云耒阳县有肥水水今肥水在耒阳俗亦谓之肥江其兼云有水者或隋之耒阳并有旧地要与今衡阳如风马牛矣宋志县注云因湖为名是邑有省置水泉无改其明证矣茶陵三乡水在焉在宋不为复旧乎又湘东记云县西南母山周回四百里今县西南万阳山志称周回三百里荆南衡岳之外郴岭以北别无盘亘如万阳者其为母山无疑然则综其山川彊域今县治或非汉立故城新城同是一地杜氏罔究东西旧志遂妄谭名实不亦舛欤府志以衡阳零湖为水又云与耒水通盖凭兹臆决缀彼旧闻一纸之内自相抵牾又无足深论者焉桂阳州
秦〈长沙郡地〉汉〈分置桂阳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吴〈分桂阳为始兴郡〉晋〈元康元年以桂阳郡度江州永嘉元年置湘州郡改属焉〉宋 南齐〈并因之〉隋〈平陈郡废置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而郴为县又以陈置卢阳郡改县入焉〉唐〈为郴州桂阳郡〉宋〈因之后升为军〉元〈陞桂阳路〉明〈洪武元年改桂阳府九年改为州属衡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一里领县三
临武县
汉〈置属桂阳郡〉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初属郴州大业初仍属桂阳郡〉唐〈因之如意元年改临武为隆武神龙元年复旧名〉五代〈石晋省〉宋〈绍兴十一年复置属桂阳军〉元〈属桂阳路〉明〈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一里五分
附考按五代石晋省据宋史凡五代沿革非正史所载不录
蓝山县
汉〈南平县属桂阳郡〉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省〉唐〈咸亨二年复置属郴州桂阳郡天宝九年改南平为蓝山〉宋〈初因之景徳三年改隶桂阳军〉元〈属桂阳路〉明〈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嘉禾县
明〈季割桂阳州临武县地置属衡州府桂阳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永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其地为楚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分长沙为零陵郡隶荆州三国吴蜀分荆州零陵以西为蜀后并于吴孙皓分零陵立始安邵陵二郡至晋并属荆州后属湘州㝷又分零陵立营阳郡宋零陵营阳二郡并属湘州南齐因之梁置永阳郡改营阳为县治焉隋平陈置永州总管府㝷复改为零陵郡又改永阳郡为县隶焉唐为永州零陵郡武徳四年分零陵郡置营州五年改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道州江华郡属江南西道五代楚有永州宋仍为永州零陵郡属荆湖南路元为永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改为永州府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七
永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零陵郡 零陵营道营浦泠道泉陵东汉 荆州 零陵郡 泉陵零陵营道营浦泠道三国〈吴〉 荆州 零陵郡
晋 荆州 零陵郡 泉陵 祁阳 零陵 营浦
湘州 永昌
营阳郡 营道 舂陵 泠道
南北朝宋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阳 永昌
营阳郡 营浦 营道 舂陵
南齐 湘州 零陵郡 泉陵 零陵 祁阳 永昌
营阳郡 营阳 泠道 营浦 舂陵
隋 永州总管府
零陵郡 零陵 永阳 营道 冯乘
唐 江南西道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阳
道州江华郡 营道 延唐 江华永明 历
五代〈楚〉 永州
道州
宋 荆湖南路 永州零陵郡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江华郡 营道 江华 宁远 永明
元 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 永州路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路 营道 宁远 永明 江华
明 湖广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
宁远 永明 江华 新田
皇清 湖广布政使司 永州府
湖广湖南布政使司 永州府 零陵 祁阳 东安 道州
宁远 永明 江华 新田
永州府属州县沿革
零陵县〈附郭〉
汉〈杲陵县为零陵郡治〉东汉 三国吴 晋 宋 南齐 梁陈〈并因之〉隋〈平陈改泉陵曰零陵废零陵郡又省应阳永昌祁阳三县入焉大业初复置郡〉唐〈为永州零陵郡治〉宋〈因之〉元〈置永州路〉明〈为永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五里
附考按明一统志云泉陵东汉零陵郡治按汉志武帝分桂阳置零陵郡而水经注云泉陵县零陵郡故楚矣是前汉泉陵为郡治也
祁阳县
三国吴〈置属零陵郡〉晋〈因之〉宋〈泰始初属湘东郡五年复旧〉南齐 梁陈〈并因之〉隋〈省入零陵县〉唐〈复析零陵置祁阳属永州零陵郡〉宋〈因之〉元〈属永州路〉明〈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四里
东安县
宋〈康熙元年升东安场为县属永州零陵郡〉元〈属永州路〉明〈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道州
汉〈营道县属零陵郡〉东汉 三国吴〈并因之〉晋〈江左属营阳郡〉宋 南齐〈并因之〉隋〈并泠道舂陵二县入焉属零陵郡〉唐〈武徳四年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等五县地置营州五年曰南营州贞观八年更名道州江华郡十七年省入永州上元三年复置属江南西道〉五代〈楚有道州〉宋〈仍为道州江华郡属荆湖南路〉元〈为道州路属岭北湖南道〉明〈洪武初为道州府九年改为州属永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领县四
附考旧通志营道县为营阳郡治按水经注晋江左立营阳郡治营浦非营道也
宁远县
汉〈泠道县属零陵郡以泠道之舂陵乡析置舂陵县㝷省〉东汉〈因之〉三国吴〈复置舂陵县〉晋〈江左立营阳郡舂陵改隶焉泠道仍属零陵郡〉宋〈舂陵属营阳郡泠道属广兴郡〉南齐〈并属营阳郡〉隋〈省泠道舂陵二县并入营道属零陵郡萧铣改营道为梁兴〉唐〈改唐兴长夀二年改武盛神龙元年复曰唐兴天宝元年改延唐大历二年析延唐置大历县属道州〉宋〈干徳三年更名宁远省大历入焉仍属道州〉元〈属道州路〉明〈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一里
附考按水经注舂陵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宋志舂陵汉旧县舂陵侯徙国南阳省盖省后复为舂陵乡后汉泠道县有舂陵乡是也郦道元谓长沙定王分为县者定王以景帝后二年益封武陵零陵桂阳此益封后所分也永明县
汉〈营浦县地属零陵郡〉东汉 三国吴〈并因之〉晋〈江左置营阳郡治营浦〉宋南齐〈并因之〉梁〈置永阳郡〉陈〈因之〉隋〈废永阳郡为县并营浦谢沭二县入焉属零陵〉
〈郡〉唐〈贞观八年复省永阳县入营道天授二年复置天宝元年更名永明县属道州〉宋〈熙宁五年省永明县为镇元年复为县仍属道州〉元〈属道州路〉明〈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七里
江华县
两汉〈冯乘县属苍梧郡〉三国吴〈分苍梧立临贺郡县属焉〉晋〈因之〉宋〈改郡名为临庆〉南齐〈复为临贺属如故〉隋〈改属零陵郡〉唐〈武徳四年析冯乘置江华县文明元年改曰云龙元年复曰江华属道州〉宋〈因之〉元〈属道州路〉明〈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新田县
明〈季割宁远县之南北二乡置即唐时大历之故墟也其地旧有新田营因以名县属永州府道州〉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三里
宝庆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武帝分长沙为零陵郡东汉改长沙为郡并隶荆州三国吴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治昭陵仍隶荆州晋元嘉初改隶湘州宋以邵陵郡之都梁扶二县属营阳郡南齐复并来属隋废邵陵郡为邵阳县属长沙郡唐武徳四年析邵阳置南梁州贞观十年改为邵州邵阳郡隶江南西道宋宝庆元年以理宗潜藩陞邵州邵阳郡为宝庆府淳祐六年复升为宝庆军隶荆湖南路元改为宝庆路隶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为宝庆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四
宝庆府沿革表
总部 郡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长沙国 昭陵
零陵郡 夫夷 都梁
东汉 荆州 长沙郡 昭陵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卷四>
宝庆府属州县沿革
邵阳县〈附郭〉
秦〈长沙郡地〉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改昭陵曰邵陵为邵陵郡治〉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曰邵阳属长沙郡废旧邵陵郡并扶夷都梁二县入焉〉唐〈武徳四年复析邵阳置邵陵建兴二县七年复省邵陵入邵阳属邵州邵阳郡〉宋〈因之理宗陞邵州为宝庆府治邵阳〉元〈改府为路〉明〈又改路为府治邵阳如故〉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二里坊厢二
附考按东汉零陵郡昭阳县前汉所无晋武帝改曰邵阳属邵陵郡宋又改属营阳郡此晋邵阳也昭陵县前汉所立后汉因之属长沙郡三国吴改曰邵陵隋始改曰邵阳此隋邵阳也今邵阳县为隋邵阳与东汉昭阳县无涉水经注邵陵县故昭阳近刊此书者亦颇详核以为昭阳疑作昭陵也或隋之邵阳并旧邵陵邵阳为一但无考耳新化县
宋〈熙宁五年开梅山峒以其地置县属邵州邵阳郡后州升为宝庆府县属焉〉元〈属宝庆路〉明〈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城步县
唐〈武冈县地属邵州自隋以前详下武冈州〉宋〈崇宁五年以邵州之武冈县升为军熙宁六年废白沙砦置关硖武阳城步三砦属武冈军〉元〈属武冈路〉明〈洪熙间置城步巡检司弘治十七年置城步县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九里半
附考按城步地元世莫可考元学录赵长翁有儒林书院记其地则城步之儒林乡属武冈也其时则皇庆二年元仁宗之世也然武冈为郡城步为邑与元史不合明李贒据以入一统志姑仍之武冈州
秦〈长沙郡地〉汉〈置都梁夫夷二县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晋〈武帝分都梁立武冈县〉宋 南齐〈并因之〉隋〈初井入邵阳县属长沙郡后复置武攸县〉唐〈武徳四年更名武冈属郡州复省建兴县入焉〉宋〈崇宁五年升为武冈军领武冈绥宁临冈三县属荆湖南路南渡后省临冈增新宁〉元〈为武冈路领武冈绥宁新宁三县属岭北湖南道〉明〈初改路为府仍领武冈新宁而割绥宁隶靖州洪武九年改为州省武同县入焉而领新宁属宝庆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八里猺里二共三十里领县一附考按晋武帝分都梁立武冈县见宋书志而晋志邵陵郡无武冈
新宁县
两汉〈夫夷地〉宋〈元丰四年以谿峒徽州置莳竹县属卲州八年建临口砦于莳竹县地崇宁五年改砦为临冈县绍兴二十五年省临冈増置新宁县于水头江北属武冈军〉元〈属武冈路〉明〈属宝庆府武冈州〉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半
附考按宋史志新宁汉夷地当是汉夫夷地夫夷都梁俱汉县实今武冈州所属地也
阙疑宋书志扶县汉晋曰大夷今云扶者疑避桓温父嫌讳去夷然夫不可为县故改扶南齐志亦称扶县然水经注夫水迳扶阳县南本夫夷隋志夫夷又不云隋复旧其县名屡有沿改莫详时代
岳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三苗之地苍梧之野六国时为楚秦为南郡长沙郡汉改长沙郡为国东汉复改为郡而南郡并仍秦旧属荆州三国蜀吴并因之晋太康元年析吴之巴丘城置建昌郡属湘州㝷省仍入长沙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南齐因之梁置巴州陈因之隋改曰岳州大业初改曰罗州㝷复为巴陵郡而华容县自两汉属南郡至是亦改隶焉唐为岳州巴陵郡属江南西道宋宣和元年赐岳阳军额绍兴二十五年改岳州为纯州改军曰华容三十一年复旧属荆湖北路元改岳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二年为岳州府㝷改为州十四年复为府二十九年析常徳府所领澧州石门慈利安乡三县入焉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七雍正七年奉
旨陞澧州为直隶州领石门慈利安乡三县今岳州府领县四
附考按杜佑云岳州古罗子国而汉志长沙国罗县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非本罗子国也其云三苗国地则水经注固云三苖之国左洞庭者矣但不当云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苖之地耳
水经注云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丘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书志云建昌郡晋惠帝元康九年分长沙下隽诸县立是晋置建昌郡甚明而晋志不载然晋志湘州九郡帝纪作八郡自相抵牾而宋志湘州八郡与晋纪合要是晋志脱建昌耳
阙疑杜佑云岳州古䴢子国左传文公十一年楚子伐䴢成大心败䴢师于防渚潘崇复伐䴢至于锡穴防渚锡穴按注皆䴢地今不可考水经云湘水北过下隽县微水从东来注之注云微湖世或谓之䴢湖䴢或麋字之讹今地志麇子国多讹为麋也麇音军
岳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国 下隽 罗
东汉 荆州 南郡 华容
长沙郡 下隽 罗
三国〈吴蜀〉 荆州 南郡
长沙郡
晋 荆州 南郡 华容
湘州 建昌郡 巴邱
湘州 长沙郡 下隽 罗 巴陵
南北朝〈宋〉 荆州 南郡 华容
郢州 巴陵郡 巴陵 下隽
南齐 荆州 南郡 华容
巴陵郡 下隽 巴陵
梁 巴陵郡 巴陵
南安湘郡
陈 巴陵郡
隋 岳州
罗州
岳州府属县沿革
巴陵县〈附郭〉
汉〈下隽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为巴丘邸阁城〉晋〈太康元年即吴故城立巴丘县后置建昌郡㝷省入长沙为巴陵县〉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省巴陵县入焉㝷复置〉南齐〈因之〉隋〈为巴陵郡治〉唐〈为岳州巴陵郡治〉宋〈因之〉元〈属岳州路仍倚郭〉明〈洪武初改岳州路为府九年改岳州省巴陵入焉十四年复为岳州府治〉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附考旧志皆云尚书禹贡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东陵即今巴陵县按尚书孔传东陵地名不详其处水经注云庐江郡东陵乡江夏有西陵县故是言东矣尚书至于东陵者也盖在兰谿㝷阳之间然楚地记云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朱子曰顷在南康考其山川形势疑晁氏九江东陵之说以为洞庭巴陵者为可信盖江流自澧而东即至洞庭而巴陵又在洞庭之东若谓九江即今江州其下少东便合彭蠡之口不应言至东陵然后东迆北会于汇也九江为洞庭则东陵为巴陵审矣临湘县
宋〈淳化元年陞王朝场为县㝷改临湘属岳州巴陵郡〉元〈属岳州路〉明〈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平江县
汉〈罗县属长沙国〉东汉〈属长沙郡〉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 梁〈并因之〉隋〈开皇九年省吴昌湘滨二县入焉改属巴陵郡〉唐〈武徳九年省罗县入湘阴神龙三年复析湘阴置昌江属岳州巴陵郡〉宋〈为平江县属如故〉元〈陞州属岳州路〉明〈复为县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二里
华容县
汉〈置属南郡〉东汉 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属巴陵郡〉唐〈垂拱二年改华容为容城神龙元年复旧属岳州巴陵郡〉宋〈因之〉元〈属岳州路〉明〈属岳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六里
附考按汉志南郡华容县应劭曰春秋许迁于容城是也又云云梦泽在其南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今之华容县在唐改曰容城则许迁之故墟巴丘湖正居其南则汉县之旧封隋志独云旧曰安南而后之为地志者遂支离附会不知华容自汉至今惟唐一改名未尝并省复立不必据隋志也 又按地理今释华容汉县今荆州府监利石首二县地非岳州府之华容县此又不然尚书禹贡传云华容县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亦谓之沱夏水受江东北流今监利石首当其地而华容在江以南故释者谓今华容非汉县也不知汉南郡有华容无石首监利晋三县参立俱属南郡当时分析建置虽不可考要是析华容置石首监利也则何以知石首监利为汉华容而今华容为非汉县乎汉志华容云梦泽在南夏水首受江东入沔盖汉之华容北至夏水受江之地南至巴丘湖释者知其一说而不知又有一说也
常徳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为楚巫中地秦置黔中郡汉高祖改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吴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入吴孙休分武陵置天门郡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初武陵天门俱属郢州后以天门还属荆州南齐因之陈天嘉元年天门武陵二郡俱改隶武州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隋平陈废武陵郡改为朗州大业初复置武陵郡唐朗州武陵郡属山南东道宋祥符五年改朗州为鼎州政和七年升为常徳军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鼎州乾道元年以孝宗潜藩升为常徳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徳府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总管府后改为常徳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复为常徳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附阙疑陈世祖纪天嘉元年分荆州之天门义阳南平郢州之武陵置武州宣帝纪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而隋志并云梁置其建立时代既已不同又据陈本纪言之分荆郢二州置武州又改沅州是天门武陵所隶之州也据隋志言之武陵郡梁置武州后改沅州是武陵所改之州也今两存之以俟博考者
常徳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索 沅 佷山 义陵
充
东汉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汉夀 充三国〈吴〉 荆州 武陵郡
天门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汉夀
天门郡 充
南北朝〈宋 南齐〉 郢州 武陵郡 临沅 龙阳
荆州 天门郡
〈梁陈〉 武州
沅州
隋 朗州
常徳府属县沿革
武陵县〈附郭〉
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东汉 三国〈蜀吴〉晋 宋 南齐〈并因之〉梁〈分置武州后改曰沅州〉隋〈平陈改武陵郡为朗州并临沅沅南汉夀三县置武陵县大业初复置武陵郡〉唐〈仍为朗州武陵郡治〉宋〈置常徳府〉元〈置常徳路〉明〈又置常徳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四十五里
附考按汉临沅县为武陵郡治水经注甚明自明一统志以前相承不缪旧通志改临沅为索县盖因荆州刺史治汉寿汉寿故索而不知武陵太守自治临沅也
桃源县
宋〈干徳中析武陵县地置〉元〈陞州〉明〈复为县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六里
龙阳县
汉〈索县〉东汉〈阳嘉三年改曰汉夀为荆州刺史治属武陵郡〉三国吴〈析置龙阳县属郡如故〉晋 宋 南齐〈并因之〉梁〈属武州再属沅州〉隋〈属武陵郡〉唐〈属朗州〉宋〈大观中改龙阳曰辰阳绍兴三年复旧五年升为军移治黄城砦三十年复为县属常徳府〉元〈陞州领沅江县属常徳路〉明〈洪武九年复为县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十五里
沅江县
两汉 晋 宋 南齐〈俱益阳县地〉梁〈置县曰药山仍为郡〉隋〈平陈改郡为县又改县名曰安乐十八年改曰沅江属巴陵郡〉唐〈干宁中改曰桥江属岳州〉宋〈复为沅江改隶鼎州复隶岳州后属常徳府〉元〈属常徳路龙阳州〉明〈洪武十一年改龙阳州为县省沅江入焉㝷复置属常徳府〉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辰州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六国时其地为楚巫中秦昭襄王拔巫中置黔中郡汉高帝改黔中为武陵郡属荆州东汉因之三国吴蜀分荆州武陵以西为蜀后并于吴至晋属荆州如故宋孝武分属郢州南齐因之陈置沅陵郡隋平陈改置辰州大业初复置沅陵郡唐天宝元年改为辰州卢溪郡属江南黔中道宋属荆湖北路元改辰州路属江南湖北道明为辰州府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州一县六 凤凰营康熙四十六年改五寨土司增置编苖一百十五寨乾州康熙三十九年改乾州哨增置编苖一百五寨雍正九年改六里为永绥恊编苖二百二十八寨俱附隶辰州府
附考旧志汉置义陵郡汉有义陵县无义陵郡也后汉郡国志注武陵先贤传曰晋代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移东遂得见全传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臣昭案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梁剡令刘昭之说是也旧通志武陵郡汉高祖更名洛阳郡检后汉志云武陵郡本黔中高祖五年更名洛阳南二千一百里知是以更名二字连下洛阳为句误也
辰州府沿革表
总部 郡〈直隶州附〉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阳东汉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辰阳三国 荆州 武陵郡
晋 荆州 武陵郡 沅陵
宋 郢州 武陵郡 辰阳 沅陵
辰州府属州县沿革
沅陵县〈附郭〉
汉〈置属武陵郡〉东汉 三国 晋 宋 南齐〈并因之〉陈〈置沅陵郡治沅陵〉隋〈平陈郡废县为辰州治大业初复置沅陵郡〉唐〈为辰州卢溪郡治〉宋〈因之〉元〈置辰州路〉明〈置辰州府并倚郭〉
皇清因之编户五十九里〈内附新屯庄〉
泸溪县
汉〈沅陵县地〉东汉 三国 晋 宋 南齐 梁 隋〈并因之〉唐〈武徳三年始析沅陵置卢溪县属辰州卢溪郡〉宋〈因之〉元〈属辰州路〉明〈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一十二里
辰谿县
汉〈辰阳县属武陵郡〉东汉 三国〈因之〉晋〈武陵郡领县十辰阳省〉宋〈仍置辰阳属武陵郡〉南齐〈因之〉隋〈改曰辰谿属沅陵郡〉唐〈属辰州卢溪郡〉宋〈因之〉元〈属辰州路〉明〈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溆浦县
唐〈武徳五年析辰溪县置属辰州卢溪郡〉宋〈因之〉元〈属辰州路〉明〈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三十四里
沅州
两汉〈巫县在巫山之阳属南郡〉晋〈咸宁元年置建平郡巫县属焉〉宋〈因之〉梁〈于巫县地置龙桗县〉隋〈因之属辰州〉唐〈贞观八年以辰州之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沅州开元中又改巫州大历五年改溆州潭阳郡隶江南黔中道〉宋〈初为懿州后为沅州潭阳郡隶荆湖北路〉元〈为沅州路隶江南湖北道〉明〈为沅州府后为州属辰州府〉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
黔阳县
宋〈元丰三年并镇江砦人户入黔江城为县㝷废镇江砦为铺入焉属沅州潭阳郡〉元〈属沅州路〉明〈属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里
附考按唐武徳元年析彭水县置石城天宝元年改名黔江属黔州黔中郡今黔阳县城即黔江但未详黔江省何时代故不敢入沿革内也
麻阳县
唐〈武徳三年析沅陵辰溪二县置属辰州卢溪郡垂拱二年复析置锦州卢阳郡四年复析置龙门县㝷复省龙门入焉〉宋〈熙宁七年以潭阳县析置之卢阳辰州之招谕二县并麻阳俱隶懿州八年复并锦州砦及旧招谕县入麻阳为二县属沅州潭阳郡〉元〈属沅州路〉明〈属辰州府沅州〉
皇清因之编户七里
永顺府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楚巫中秦黔中郡地汉隶武陵郡东汉三国蜀吴晋宋南齐梁并因之陈隶沅陵郡隋隶辰州唐天授二年析辰州置溪州灵溪郡属江南黔中道五代时仍为辰州楚马氏所据宋为永顺州有上中下溪三州熙宁八年置会溪城隶辰州卢溪郡元为会溪施容等处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六年为永顺宣慰使司隶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附隶辰州府雍正七年苖人慕义输诚吁请愿设官制赋比内地疆土督抚具奏奉
恩旨俞允改永顺宣慰使司置永顺府隶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附考按旧志云宋为永顺州宋史地理志不载西南溪峒诸蛮传云乾道七年知辰州章才邵上言辰之诸蛮与羁縻保静南渭永顺三州接壤此宋为永顺州之证也
旧地志元时彭万潜自改为永顺军民安抚司似未隶版图考元史至元二十年四川行省讨平九溪十八洞设官立总管府二十八年割八畨洞蛮自四川行省隶湖广行省思播州改入湖广而会溪施溶等处及拉儒鲁达诸洞皆隶思州军民安抚司不知万潜自改之说何据
永顺府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陈 沅陵郡
隋 辰州
唐 江南黔中道 溪州灵溪郡
五代〈楚冯氏〉 辰州
宋 永顺州
永顺府属县沿革
永顺县
唐〈为溪州之地〉宋〈置永顺州于此〉明〈为永顺军民宣慰使司治〉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置永顺县为永顺府治编户十八保
龙山县
元〈为白崖洞地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属永顺宣慰使司〉
皇清雍正七年立龙山县属永顺府编户一十五里
保靖县
宋〈保静州〉元〈曰保靖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置保靖州安抚司寻升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隶湖广都司〉
皇清因之附隶辰州府雍正七年立保靖县属永顺府编户一十六都
桑植县
元〈有上桑直下桑直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为桑植宣慰使司〉
皇清因之附隶岳州府雍正七年立桑植县并省九谿卫之安福所入焉属永顺府编户一十四里
直隶澧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荆梁二州之域〉楚巫中地秦黔中郡汉分置武陵郡属荆州三国吴分武陵置天门郡晋武帝以秦汉时南郡江南之地分置南平郡并属荆州宋南齐因之陈改天门郡为石门郡隋平陈置松州寻改澧州后为澧阳郡并改石门南平二郡为石门孱陵二县隶焉唐为澧州澧阳郡属山南东道宋属荆湖北路元为澧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初为澧州府㝷改为州隶常徳府十九年改隶岳州府
皇清因之领县三雍正七年奉
旨陞澧州为直隶州并永定九谿二卫为安福县隶焉属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
直隶澧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南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零阳 充 孱陵东汉 荆州 武陵郡 零阳 充 孱陵 作唐三国〈吴〉 荆州 天门郡
晋 荆州 天门郡 零阳充 临澧 澧阳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南北朝〈宋 南齐〉荆州 天门郡 零阳 充 临澧 澧阳
南平郡 作唐 孱陵
陈 石门郡
南平郡
澧阳郡
后周 衡州
隋 松州
澧州
崇州
澧阳郡 澧阳 石门 孱陵 安乡
崇义 慈利
直隶澧州属县沿革
安乡县
汉〈孱陵县属武陵郡〉东汉〈析置作唐县〉晋〈武帝置南平郡治作唐〉宋 南齐梁 陈〈并因之〉隋〈废郡改作唐为孱陵与安乡并隶澧阳郡〉唐〈贞观元年又省孱陵〉
〈入安乡属澧州〉宋〈因之〉元〈属澧州路〉明〈属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隶澧州编户十一里
附考按水经注晋分孱陵县立南安晋志作安南属南平郡隋志废南平入澧阳郡郡统县六无安南有安乡而巴陵郡华容县注旧曰安南梁置南安湘郡郡废县改名焉此十六字当在安乡之下华容汉县安南晋县自汉晋至南齐史志并列安得云旧安南隋改名华容也若云隋之华容移治于安南则旧华容又别无省入之县也梁置南安湘郡应即南安县地而隋改县名自是改安南为安乡华容接壤皆在洞庭湖正北于南安湘郡取名之义尤合 又按水经注东汉分孱陵置作曺而隋志澧阳郡孱陵县注则隋改作唐为孱陵盖汉旧置之孱陵巳于开皇九年省入南郡之公安县此澧阳之孱陵实东汉以来作唐之地耳石门县
两汉〈零阳县属武陵郡〉三国〈吴为天门郡治〉晋〈太康四年分置澧阳县为郡治如故〉宋南齐〈并因之〉陈〈为石门郡治〉隋〈改石门郡为石门县属澧阳郡〉唐〈属澧州〉宋
〈因之〉元〈属澧州路〉明〈属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隶澧州编户八里
慈利县
汉〈零阳充二县地〉晋〈太康四年置临澧县属天门郡〉宋 南齐〈并因之〉后周〈置衡州〉隋〈开皇中置零陵县十八年改名慈利属澧阳郡〉唐〈麟徳元年省隋置崇州之崇义县入焉属澧州〉宋〈因之〉元〈陞州属澧州路〉明〈复为县隶岳州府澧州〉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属直隶澧州编户一十八里附考按水经注古老传言充县尉与零陵尉共论封境因相伤害化而为石临澧即其地旧志临澧为零阳充二县地之说是也
安福县
明〈九谿永定二卫地洪武中析澧州石门慈利地为九谿卫又析为羊山卫㝷改羊山为永定〉
皇清因之雍正七年裁并置今县编户
直隶郴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为楚巫中地秦为黔中郡又分置长沙郡汉高祖分长沙置桂阳郡治郴属荆州东汉三国吴并因之晋永嘉元年改湘州宋南齐并因之陈天嘉元年以桂阳郡之汝城县置卢阳郡随平陈改桂阳为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又改卢阳郡为县隶焉萧铣称梁于荆州有郴州之地唐为郴州桂阳郡属江南西道五代楚马氏南汉刘氏相继窃据宋郴州桂阳郡属荆湖南路绍兴初改属东路㝷复旧元为郴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为郴州自明以前俱仍汉旧郡之地治郴县元改郴县为郴阳明始省郴阳入郴州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五
附考按明一统志云郴州五代晋改为敦州按五代史职方考凡州改名皆书而不及郴郴州为楚南汉先后窃据石晋不过遥制而已地志云石晋改名郴什九出于伪撰郴州其一也宋史南汉刘氏世家云晟因马氏之乱袭取桂郴贺等州乾德中太祖命师克郴州获其内品十馀人未尝有敦州之称唯元史郴阳县注云本敦化又未尝有改郴州为敦州之说也
直隶郴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长沙郡
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东汉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汉宁三国〈吴〉 荆州 桂阳郡 郴 桂阳 阳安
晋 〈荆州湘州〉 桂阳郡 郴 晋宁 汝城南北朝〈宋 南齐〉湘州 桂阳郡 郴
梁 桂阳郡
陈 桂阳郡
卢阳郡
隋 郴州
桂阳郡 郴 卢阳
唐 江南西道 郴州桂阳郡 郴 义章 资兴 义昌
五代〈楚 南汉〉 郴州
宋 荆湖南路 郴州桂阳郡 郴 桂阳 宜章 永兴
兴宁 桂东
直隶郴州属县沿革
永兴县
汉〈郴县为桂阳郡治〉东汉 三国〈吴〉晋 宋 南齐〈并因之〉隋〈平陈改置郴州大业初复置桂阳郡〉唐〈开元十年析郴置安陵县天宝元年改名高亭属郴州桂阳郡〉宋〈熙宁六年始改曰永兴属如故〉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六里
宜章县
隋〈以前俱桂阳郡郴县地萧铣析郴县置义章〉唐〈武德七年省八年复置属郴州桂阳郡〉宋〈太平兴国初改为宜章县属如故〉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八里
兴宁县
东汉〈永和元年置曰汉宁属桂阳郡〉三国吴〈改阳安〉晋〈太康元年改晋宁〉宋南齐〈因之〉隋〈省〉唐〈初复置改曰晋兴贞观八年省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属郴州桂阳郡〉宋〈嘉定二年始改曰兴宁属如故〉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里
桂阳县
晋〈汝城县属桂阳郡〉宋 南齐〈并因之〉陈〈天嘉元年改桂阳之汝城县为庐阳郡〉隋〈平陈改卢阳郡为县属郴州㝷复置桂阳郡县隶焉〉唐〈曰义昌属郴州桂阳郡〉五代后唐〈改义昌为郴义〉宋〈太平兴国初改为桂阳仍属郴州桂阳郡〉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十七里
附考按宋史锦州之卢阳今为辰州府麻阳县地与桂阳相隔殊远此隋志桂阳郡之卢阳旧置卢阳郡陈书文帝纪作卢阳也
宋史郴州桂阳郡桂阳县注唐义昌后唐改郴义五代县名唯此出正史馀以无稽不录
桂东县
宋〈嘉定四年析桂阳之零陵宜城二乡置属郴州桂阳郡〉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
皇清因之编户五里
直隶靖州
禹贡荆州之域〈新唐书云古扬州南境〉六国时楚巫中地秦为黔中郡汉改武陵郡属荆州武帝元鼎二年开牂牁郡属益州东汉三国汉晋宋并因之南齐为南牂牁郡隋置牂州后复置牂牁郡并立牂牁县为郡治唐贞观九年以隋牂牁县地置郎州十三年改名播州播川郡属江南黔中道又置城州徽州皆溪峒州也宋初杨氏居之号十洞首领太平兴国四年始内附元丰三年以沅州贯保砦为渠阳县属诚州以徽州为莳竹县属邵州六年移渠阳县为城州治元祐二年改为渠阳军㝷复改军为砦属沅州五年复以渠阳为城州崇宁二年改为靖州大观元年为靖州郡㝷复为州绍兴八年又移渠阳析置之永平县入焉属荆湖北路元改靖州路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湖北道明洪武三年为靖州府九年改为州隶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皇清因之康熙三年分隶湖广湖南承宣布政使司领县四雍正五年析天柱县入贵州黎平府领县三附考按旧志靖州为南北朝夷播叙三州之地详考之惟通道为播州地馀皆溪峒中地又夷播叙三州唐始置南北朝无此州名也
直隶靖州沿革表
总部 郡 州县
虞夏 荆州
商 荆楚
周 〈荆州楚〉
秦 黔中郡
汉 荆州 武陵郡
益州 牂牁郡
东汉 益州 牂牁郡
三国 益州 牂牁郡
晋 益州 牂牁郡
南北朝〈宋〉 益州 牂牁郡
南齐 益州 南牂牁郡
隋 牂州
牂牁郡 牂牁
唐 郎州
江南黔中道 播州播川郡 遵义
溪峒诚州
溪峒徽州
宋 诚州 梁阳
徽州
渠阳军
荆湖北路 靖州 永平 会同 通道
直隶靖州属县沿革
会同县
宋〈置三江县崇宁二年改曰会同属靖州〉元〈属靖州路〉明〈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二里
通道县
隋〈牂牁县属牂牁郡〉唐〈贞观元年以牂牁地置恭水县十四年改恭水曰罗蒙十六年改罗蒙曰遵义本属郎州后属播州播川郡〉宋〈崇宁二年始改名通道属靖州〉元〈属靖州路〉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汉民一里苗民三里
绥宁县
唐〈谿洞徽州〉宋〈元丰三年以徽州为莳竹县属邵州后改曰绥宁县绍兴十一年移治武阳砦二十五年复旧属武冈军〉元〈属武冈路〉明〈洪武三年改属靖州〉
皇清因之编户二十一里
附识
雍正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接到 部咨议准湖南抚臣赵弘恩
题奏衡州府属之桂阳州改陞直隶州辖临武蓝山嘉禾三县奉
旨依议钦此理合登载以备考核详凡例末
湖广通志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五
疆域志〈形势附〉
书曰荆及衡阳惟荆州荆衡皆山也九州方域惟荆独以山表而江汉洞庭合万川以东注则跨于江之南北者泽国居多焉其疆宇之广北通雍豫南逾五岭东抵扬州西接巴蜀舟车所集天下莫能加矣以形势言之则长江为四渎之长古称天堑洞庭为五湖之长古称天险鄂州当荆吴江汉之冲要潭州控交广之户牖扼吴蜀之咽喉荆州距三峡而介重湖襄阳倚湖湘而面关洛常德为六省通衢五溪要害历代相传各为重镇论形势者所务详也
湖广全省
湖广方舆于九州之土最称旷邈自省城东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五百二十里西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一千五百九十里南至广西桞州融县界一千四百八十五里北至河南汝宁府罗山县界五百四十二里东北至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五百八十二里东南至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界一千三十五里西北至陜西汉中府平利县界一千七百四十一里西南至贵州黎平府界一千四百六十五里东西广一千六百四十七里南北袤一千九百四十七里
武昌府
东五百二十里至江西九江府瑞昌县界西七里至汉阳府汉阳县界南四百里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北七十二里至黄州府黄冈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一百五十五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三十二里南北袤四百七十二里江夏附邑也 东至武昌县界七十二里 西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七里 南至咸宁县界一百三十七里 北至黄州府黄冈县界七十二里
府东北一百八十里为武昌 东至黄州府蕲州界八十里 西至江夏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大冶县界十五里 北至大江界五里
东南二百八十里为嘉鱼 东至咸宁县界八十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一百三十五里 南至蒲
圻县界五十五里 北至汉阳府汉阳县界一百里东南三百六十里为蒲圻 东至咸宁县界七十里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四十里 南至崇阳县界
四十里 北至嘉鱼县界四十里
东南二百四十里为咸宁 东至兴国州界五十里西至蒲圻县界四十里 南至通山县界五十里北至江夏县界四十五里
南三百六十里为崇阳 东至通山县界四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界六十五里 南至江西南昌府宁
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蒲圻县界三十里
西南五百里为通城 东至崇阳县界五十里 西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四十里 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界四十里 北至崇阳县界十里惟东南与江西宁州石门接壤雍正五年奉查七年立碑定界
东南三百八十里为兴国州 东至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界九十五里 西至崇阳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宁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大江心六十里
东北一百五十里为大冶 东至兴国州界三十里西至武昌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兴国州界五十
里 北至武昌县界七十五里
南一百八十里为通山 东至兴国州界三十里西至崇阳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江西武宁县界八十里 北至咸宁县界三十里
汉阳府
东七里至武昌府江夏县界西二百里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南二百四十里至安陆府沔阳州界北二百三十里至河南罗山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一百五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二百七里南北袤四百七十里
汉阳附邑也 东至武昌府江夏县界七里 西至汉川县界九十里 南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二百四十里 北至黄陂县界五十里
府西一百二十里为汉川 东至汉阳县界三十里西至沔阳州天门县界九十里 南至安陆府沔
阳州界一百里 北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四十里东北一百二十里为黄陂 东至黄州府黄冈县界五十里 西至孝感县界六十里 南至汉阳县界五十里 北至河南罗山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一百四十里为孝感 东至黄陂县界六十里西至德安府云梦县界十里 南至汉川县界三十里 北至河南罗山县界二百七十里
黄州府
东五百一十里至江南安庆府界西一百五十五里至汉阳府界南十里至武昌府武昌县界北四百七十里至河南汝宁府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六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六百六十五里南北袤四百八十里黄冈附邑也 东至蕲水县界四十里 西至汉阳府黄陂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武昌府武昌县界十里 北至麻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府东南一百一十里为蕲水 东至江南英山县界九十里 西至黄冈县界七十里 南至蕲州界五十里 北至罗田县界九十里
东一百六十里为罗田 东至江南英山县界五十里 西至黄冈县界三十里 南至蕲水县界十五里 北至河南商城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东北一百八十里为麻城 东至罗田县界九十里西至黄安县界五十里 南至黄冈县界五十里北至河南汝宁府光山县界一百里
北二百四十里为黄安 东至麻城县界四十里西至汉阳府黄陂县界四十里 南至黄冈县界八十里 北至河南汝宁府光山县界八十里
东一百八十里为蕲州 东至广济县界四十里西至大江界十里 南至武昌府兴国州界十里北至蕲水县界四十里
东二百五十里为广济 东至黄梅县界七十里西至蕲州界三十里 南至大江界七十里 北至蕲水县界五十里
东三百五十里为黄梅 东至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二十五里 西至广济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界一百里 北至蕲州界七十里
安陆府
东二百七十里至德安府应城县界西二百五十里至荆州府江陵县界南六百二十五里至岳州府临湘县界北一百二十里至襄阳府宜城县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二十里南北袤七百四十五里钟祥附邑也 东至京山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荆门州界八十五里 南至潜江县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阳府宜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府东一百五十里为京山 东至德安府应城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钟祥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天门县界六十里 北至德安府随州界一百二十五里
南二百二十里为潜江 东至沔阳州界三十里西至荆州府江陵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荆州府监利县界八十里 北至京山县界六十里
南三百二十五里为沔阳州 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潜江县界一百里 南至岳州府临湘县界二百二十五里 北至天门县界七十里
东南二百二十里为天门 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九十里 西至京山县界九十里 南至沔阳州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应城县界八十里
西九十里为荆门州 东至钟祥县界八十五里西至当阳县界六十里 南至荆州江陵县界一百六十五里 北至襄阳府宜城县界一百八十里西二百一十里为当阳 东至荆门州界七十里西至荆州府夷陵州界七十里 南至荆州府枝江县界六十里 北至荆州府远安县界八十里
德安府
东八十里至汉阳府孝感县界西三百里至襄阳府枣阳县界南二百里至汉阳府汉川县界北一百八十里至河南信阳州恨这关界由府治北三千四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八十里
安陆附邑也 东至云梦县界六十里 西至随州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应城县界八十里 北至应山县界九十里
府东南六十里为云梦 东至汉阳府孝感县界三十里 西至应城县界二十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五十三里 北至安陆县界四十里
南八十里为应城 东至云梦县界三十里 西至安陆府京山县界六十里 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界六十里 北至安陆县界四十三里
西北一百三十里为随州 东至安陆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二百里 南至安陆府京山县界九十里 北至河南南阳府唐县界二百五十里
北九十里为应山 东至汉阳府孝感县界七十里西至安陆县界四十里 北至河南信阳州界九
十里
荆州府
东二百里至安陆府沔阳州界西五百二十五里至归州界南一百九十里至岳州府澧州界北二十里至安陆府荆门州界由府治北三千二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二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一十里江陵附邑也 东至安陆府潜江县界七十五里西至枝江县界四十里 南至公安县界五十里北至安陆府荆门州界二十里
府南一百二十里为公安 东至岳州府安乡县界七十里 西至松滋县界五十里 南至澧州界六十五里 北至江陵县界七十里
东南一百八十里为石首 东至监利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公安县界七十里 南至岳州府华容县界三十里 北至监利县界八十里
东二百四十里为监利 东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江陵县界八十里 南至岳州府华容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安陆府沔阳州界一百三十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为松滋 东至公安县界八十里西至枝江县界四十里 南至澧州界一百九十
里 北至江陵县界九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为枝江 东至江陵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宜都县界三十里 南至松滋县界六十里 北至宜都县界三十里
西三百四十里为夷陵东至安陆府当阳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归州界一百一十五里 南至宜都县界六十里 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一百八十里为宜都 东至枝江县界五十里西至归州长阳县界五十里 南至澧州界八十
里 北至夷陵州界五十里
西北二百四十里为远安 东至安陆府荆门州界七十里 西至夷陵州界五十里 南至安陆府当阳县界十五里 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一百里
襄阳府
东二百一十里至德安府随州界西四百六十里至郧阳府郧县界南一百八十里至安陆府荆门州界北九十里至河南南阳府新野县界由府治北三千六百二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七十里
襄阳附邑也 东至枣阳县界七十里 西至榖城县界六十里 南至宜城县界六十里 北至河南新野县界九十里
府东南一百二十里为宜城 东至枣阳县界七十里 西至南漳县界五十里 南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七十里 北至襄阳县界五十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为南漳 东至宜城县界八十里西至郧阳府保康县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荆州府远安县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榖城县界六十里东北一百四十里为枣阳 东至德安府随州界八十里 西至襄阳县界八十里 南至安陆府钟祥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河南唐县界六十里西北一百四十里为榖城 东至襄阳县界九十里西至均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南漳县界一百
一十里 北至光化县界三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为光化 东至襄阳县界六十里西至均州界六十里 南至榖城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河南邓州界五十里
西北三百九十里为均州 东至光化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郧阳府郧县界五十里 南至榖城县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河南内乡县界一百二十里
郧阳府
东一百五十里至河南淅川县界西五百六十里至陜西平利县界南一百二十里至襄阳府均州界北二百八十里至陜西商州界由府治北二千五百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一十里南北袤四百里
郧县附邑也 东至襄阳府均州界六十里 西至郧西县界七十里 南至房县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陜西商州界一百二十里
府南三百一十里为房县 东至保康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竹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归州兴山县界四百五十里 北至郧阳县界八十里西南三百六十里为竹山 东至房县界六十里西至竹谿县界一百一十里 南至房县界九十里北至陜西白河县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五百九十里为竹谿 东至竹山县界六十里西至陜西平利县界五十里 南至四川奉节县界三百六十里 北至竹山县界四十里
西一百四十里为郧西 东至郧县界七十里 西至陜西白河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郧县界五十里 北至陜西山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二百里为保康 东至襄阳府榖城县界五十里 西至归州兴山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襄阳府南漳县界九十里 北至房山县界一百里
归州
东至夷陵州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四川䕫州府巫山县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澧州石门县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郧阳府房县界二百七十里由州东北三千八百一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五里
州东南一百九十五里为长阳 东至宜都县界一十五里 西至巴东县界五里 南至澧州石门县界八十五里 北至归州界六十里
西九十里为巴东 东至归州界五十五里 西至四川䕫州府巫山县界九十里南至长沙县界三百五十里 北至郧阳府房县界六百里
北九十里为兴山 东至夷陵州界一百里 西至巴东县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归州界四十里 北至郧阳府房县界二百七十里
西南四百五十里为恩施 东至归州界三百一十里 西至四川酉阳宣抚司界 南至安定峒 北至石柱宣抚司界
形势〈附〉
全省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周礼职方氏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曰江汉其浸曰颖湛左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国䇿楚天下之彊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馀里吴志沃野千里有金城之固晋陆机论长江制其区宇峻山带其封域广舆记大江中贯五溪外错汉水为带衡岳为镇洞庭云梦为池此形势之大概也荆州当巴蜀之冲郧阳绾商陜之要襄德北枕河雒辰沅南蔽滇黔郴永上连两粤蕲黄下接三吴地之四通五达莫楚若矣郑元庆史约控雍引扬连粤兼豫襟带江汉包络湖湘跨压罗施役属谿洞地居津要旧志荆于九州之土最称闳衍包络衡贯神禹之迹遍焉
武昌府
吴赵咨使魏对江汉为池记室新书扼束江湖襟带吴楚晋左思吴都赋郊圻之内奥都邑之纲纪刘宋何尚之议通接雍梁实为津要齐志地居形要控接湘川边带汉沔乔大观南楼赋地接岘荆江吞云梦南齐志黄鹄矶边江峻山险唐赵憬鄂州新厅记当荆吴江汉之冲要宋志南扺五岭北连襄汉元巴延鄂城议襟山带江江南要区元元明善武昌路学记墉山而城堑江而池
江夏县附郭
武昌县史记北背汉水南镇雉峯西山锁樊口之险凤台塞石盘之流
嘉鱼县韩阳学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蒲圻县唐岳县记挹莼川之清流有龙潭之美迹山川绸缪人物伟丽
咸宁县何廷韬登高记锺台白望排左堆青紫潭黄塘右眺罨霭
崇阳县旧志中州二水平分壶头万山回合金城踞白石之港龙泉丹井之巅
通城县刘贤建邑治碑文北背隽水南面银山东连黄龙幕阜之奇西挹衡岳洞庭之胜
兴国州吴国伦碑铭内包山泽外堑长江
大冶县虞集学记在江湖之表山川包络形气涵蓄通山县王星耀羊山赋荆扬之介翼斗之墟奄兹包络山川萦纡
汉阳府
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元和郡志前枕蜀江北带汉水唐贾至秋兴亭记仰眂大别之固俯眺沧浪之浸通鉴路通荆雍控引秦梁宋蔡纯臣寥廓台记山光水色四环交映
汉阳县附郭
汉川县尹大本去思碑地濒江汉众流之汇
黄陂县王朴题名记木兰拱秀滠水包环
孝感县旧通志九𡽀叠嶂于东南澴水洄濴于西北
黄州府
齐安志淮楚之交唐李𪟝制滨带江淮唐刺史修文宣王庙记前界大江后接崇阜宋王禹偁月波楼诗淮甸上游宋苏轼黄州诗长江绕郭苏轼赤壁赋山川相缪王禹偁表地连云梦城倚大江宋张耒杂志一大薮泽宋关咏神光观记古淮壖上腴郡志锁钥金城三楚重镇
黄冈县附郭
蕲水县王镕学记凤栖玉台之回翔登瀛天马之拱向
罗田县晏清志序枕固陵控英六势当要冲
麻城县梅国正漕运议介在万山之中襟一衣带之水
黄安县旧志东南峙三角五云之奇观西北连天台仙居之胜槩
蕲州兴复旧治记北接光蔡东峙灊皖
广济县张凤梧学记邑介江黄地僻以简
黄梅县黎淳学记龙坪破额诸山争奇竞秀于万里云山之表
安陆府
唐刘丹记西浮江汉东驰京岭郡志上接汉江下连湘水风土考古记舟车往来水陆之冲舆地纪胜维兹七泽之南实倚重湖之右宋朱昂广泽庙序襟带随郢腹背吴楚地洼而卑水漾而潴荆门军记西控巴峡扼其喉咽东连鄢郢为之襟带宋陆九渊议居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
钟祥县附郭
京山县旧志北眺聊屈南望潜沔
潜江县旧志江沱汉潜环水以为固道隆清溪据岭以为高
沔阳州复州厅壁记地滨江汉川泽之区
天门县张允之德政颂南流襄汉东尽沧浪
荆门州荆门军鼓角楼记环列重山带绕大泽当阳县袁昌祚四公祠碑臂引宛洛掖控秦韩膺附襄沔脉维吴楚
德安府
汉东志介襄郢申汉之间元和郡县志其城三重西枕涢水李白代答孟少府移文连翼轸之分野控荆衡之远势文献通考岩石隘狭道路交错宋李元衡镇楚堂记为一都会宋黄世长诗接秦头分楚尾安陆县附郭
云梦县丘堂赋东南奥区上流渊薮
应城县旧志灵池炎歊潜行乎楚国温泉渊静奋发乎京山
随州赵贤儒学碑记随居汉东表介周楚厉山氏之遗墟
应山县颜木修城记彊域险阻镇重威远
荆州府
周官职方氏辨九州之国正南曰荆州山海经景山东北曰荆山颜师古曰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汉书西通巴巫南有云梦之饶亦一都会蜀诸葛亮传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吴甘宁传山陵形便江川流通元和志上流重镇宋王庶议左吴右蜀前临江汉郭见义三游洞记距三峡之口介重湖之尾宋史杨霆传雄据上流表里襄汉
江陵县附郭
公安县赵南丰文据荆南之扼塞为楚北之要区石首县江朝宗题名碑马鞍龙盖峙于前绣岭八仙环于后巴蜀之水右顺其趋荆楚之流左通其汇监利县刘环筑城碑记襟江带汉为南郡之望松滋县张居正县治碑西接䕫峡面江阻山亦南郡之要区
枝江县旧志江分数枝以潆洄洲横百里而拥䕶夷陵州欧阳修至喜堂记地滨大江楚之西境江山美秀无不可爱
宜都县郭璞江赋虎牙桀竖以屹崒荆门斗竦而磐礴
远安县左传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襄阳府
旧实录跨连荆蜀控扼南北吴鲁肃说孙权云外带江汉内阻山陵魏司马懿云水陆之冲御冦要地晋顺阳国碑挟大汉以为池面崇山以为固晋习凿齿记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晋庾亮表北接宛许南阻汉水晋庾翼文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盈千里宋陈亮传南极湖湘北控关洛
襄阳县附郭
宜城县旧志序倚毓秀之山双池涌跳珠之水南漳县李词伯御书阁记古称壮县后并中庐密迩畿甸
榖城县旧志东连三岘西接上流
枣阳县王祖商学记介唐邓之间扼襄樊之要光化县王从善新建城记中原之襟喉一郡之障蔽均州沈晖学记襄郡大州汉水出其西北荆南诸山环其东南
郧阳府
楚纪东通襄邓西逼秦蜀南接荆澧北控商洛溪流湍激厓径险﨑府志四塞奥区三边重镇孙继鲁明伦堂记环山带汉居荆襄宛洛之间为国家要害地房州谯楼记楚蜀咽喉之会
郧县附郭
房县薛纲集十盘山影八度泉声重重天险之地竹山县旧志东接均房西踞岷汉北通汉水南抵荆衡有方城天险之保障为上庸子国之分封
竹谿县旧志上庸雄峻镇于北画屏奇秀标于西郧西县王世贞文集南通汉水西逼商州
保康县徐学谟诗涧水流城岩峦涌郭
直隶归州
秭归志面施黔背金房旧志五峯环其东客星峙其西旧志荆巴之会
长阳县田思远书序川岩险阻星分轸度之次楚郢间一都会
巴东县宫梦仁志序控房陵拊夜郎亘夔蜀为荆南要害
兴山县旧志练成诸山环绕于北建阳一峡利涉于南
恩施县旧志东临荆湖西抵巴蜀近瞰巫峡远控夜郎
湖广通志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六
疆域志〈形势附〉
长沙府
东三百五十里至江西袁州府之宜春县界西六百五十里至常德府之沅江县界南二百三十里至衡州府之衡山县界北三百六十里至岳州府之巴陵县界由府治北四千五百五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一千里南北袤五百里
长沙县附邑也 东至浏阳县界百里 西至宁乡县界六十里 南至善化县界五里 北至湘阴县界八十里
善化县附邑也 东至浏阳县界九十里 西至宁乡县界六十里 南至湘潭县界六十里 北至长沙县界五里
府西南百里为湘潭 东至醴陵县界九十里 西至湘乡县界七十里 南至衡州府之衡山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善化县界四十五里
北一百二十里为湘阴 东至岳州府之平江县界七十里 西至常德府之沅江县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长沙县界六十里 北至岳州府界六十五里西南二百一十里为湘乡 东至湘潭县界三十里西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一百七十里 南至衡州
府之衡山县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宁乡县界四十里
西一百里为宁乡 东至善化县界五十五里 西至湘乡县界八十里 南至安化县界一百三十六里 北至益阳县界二十里
西北二百里为益阳 东至湘阴县界五十里 西至善化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宁乡县界九十里北至常德府之龙阳县界五十里
东一百五十里为浏阳 东至江西之宁州界一百三十四里 西至善化县界一百里 南至醴陵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北至岳州府之平江县界七十五里
西北二百六十里为安化 东至宁乡县界八十里西至宝庆府之新化县界三十里 南至宝庆府
之邵阳县界一百里 北至常德府之武陵县界一百里
南二百九十里为醴陵 东至江西之萍乡县界五十里 西至湘潭县界七十里 南至攸县界六十里 北至浏阳县界八十里
南二百八十里为攸县 东至江西之安福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衡州府之衡山县界六十里 南至茶陵州界三十里 北至醴陵县界八十里南四百八十里为茶陵州 东至江西之永新县界八十里 西至衡州府之安仁县界六十里 南至衡州府之县界七十里 北至攸县界八十里
衡州府
东三百四十里至江西吉安府之永宁县界西一百二十里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南四百九十里至广东之连州界北一百三十五里至长沙府之湘潭县界由府治北四千九百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四百六十里南北袤六百二十五里衡阳县附邑也 东至安仁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永州府之祁阳县界九十里 北至衡山县界五十里府治西北一百里为衡山 东至长沙府之攸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衡阳县界四十五里 南至衡阳县界五十里 北至长沙府之湘潭县界三十五里
东南一百五十里为耒阳 东至安仁县界八十里西至常宁县界六十里 南至郴州之永兴县界
五十里 北至衡阳县界五十五里
西南一百二十里为常宁 东至耒阳县界五十里西至永州之祁阳县界三十里 南至桂阳州界
五十里 北至衡阳县界三十里
东一百五十里为安仁 东至长沙府之茶陵州界二十五里 西至衡阳县界三十里 南至郴州之永兴县界五十里 北至衡山县界三十里
东三百里为县 东至江西之永宁县界三十三里 西至安仁县界七十五里 南至郴州之桂东县界一百五里 北至长沙府之茶陵州界十五里南二百六十里为桂阳州 东至郴州界三十里西至嘉禾县界五十五里 南至临武县界四十里北至常宁县界九十里
州南一百四十里为临武 东至郴州之宜章县界四十里 西至蓝山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广东之连州界四十里 北至嘉禾县界五十五里
东一百里为蓝山 东至临武县界五十里 西至永州府之宁远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广东之连州界五十里 北至桂阳州界五十五里
西南六十里为嘉禾 东至桂阳州界四十里 西至蓝山县界十五里 南至临武县界七里 北至永州府之新田县界三十里
永州府
东二百里至衡州府之常宁县界西一百四十里至广西桂林府之全州界南四百二十里至广西平乐府之富川县界北一百七十里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由府治北六千八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四十里南北袤五百九十里
零陵县附邑也 东至宁远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广西之全州界一百四十里 南至道州界六十五里 北至祁阳县界六十五里
府东北一百里为祁阳 东至衡州府之常宁县界一百里 西至东安县界九十里 南至零陵县界三十五里 北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一百二十七里
西九十里为东安 东至零陵县界五十五里 西至宝庆府之新宁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广西之全州界二十里 北至宝庆府之邵阳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一百五十里为道州 东至宁远县界四十二里西至永明县界四十里 南至江华县界三十五
里 北至零陵县界九十里
州东七十里为宁远 东至新田县界四十里 西至道州界二十里 南至衡州府之蓝山县界五十里 北至零陵县界八十里
西七十里为永明 东至道州界三十里 西至广西之恭城县界三十里 南至广西之富川县界四十里 北至广西之灌阳县界三十里
东南七十里为江华 东至广东之连州界二百五十里 西至永明县界二十里 南至广西之富川县界一百里 北至道州界三十里
东北一百七十里为新田 东至衡州府之桂阳州界十七里 西至零陵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宁远县界二十二里 北至衡州府之桂阳州界二十里
宝庆府
东一百二十里至衡州府之衡阳县界西三百二十里至靖州之绥宁县界南一百一十里至永州府之东安县界北二百八十里至辰州府之溆浦县界由府治东五千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六百六十里南北袤六百三十里
邵阳县附邑也 东至长沙府之湘乡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武冈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永州府之东安县界九十里 北至新化县界七十里府北一百八十里为新化 东至长沙府之湘乡县界一百里 西至辰州府之溆浦县界一百里 南至邵阳县界一百里 北至长沙府之安化县界九十里
东北四百二十里为城步 东至新宁县界五十里西至靖州之绥宁县界六十里 南至广西之义
宁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辰州府之溆浦县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二百八十里为武冈州 东至邵阳县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靖州之绥宁县界三十里 南至广西之全州界一百六十里 北至辰州府之溆浦县界一百四十里
州南九十里为新宁 东至永州府之东安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西至武冈州花溪山界七十里 南至广西之全州界八十里 北至武冈州壶山口界四十五里
岳州府
东二百里至湖北武昌府之通城县界西一百八十里至直隶澧州之安乡县界南二百九十里至长沙府之浏阳县界北三十里至湖北荆州府之监利县界由府治东北四千二百五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四十里
巴陵县附邑也 东至湖北之通城县界二百里西至华容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长沙府之湘阴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湖北之监利县界三十里府东北九十里为临湘 东至湖北之蒲圻县界九十里 西至湖北之监利县界二十五里 南至巴陵县界六十五里 北至湖北之嘉鱼县界七十里东南二百四十里为平江 东至江西之宁州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长沙府之湘阴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长沙府之浏阳县界六十里 北至巴陵县
界七十里
西一百八十里为华容 东至巴陵县界四十五里西至澧州之安乡县界六十里 南至常徳府之
沅江县界九十里 北至湖北之石首县界四十里
常德府
东一百六十里至长沙府之益阳县界西二百六十里至辰州府之沅陵县界南一百二十里至长沙府之安化县界北九十里至直隶澧州界由府治东北三千九百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四百二十里南北袤六百二十里
武陵县附邑也 东至龙阳县界四十里 西至桃源县界五十里 南至长沙府之安化县界一百二十里 北至直隶澧州界九十里
府东北八十里为龙阳 东至沅江县界七十里西至武陵县界三十里 南至长沙府之益阳县界八十里 北至直隶澧州之安乡县界一百里西八十里为桃源 东至武陵县界五十里 西至辰州府之沅陵县界二百里 南至长沙府之安化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直隶澧州之慈利县界二百一十里
东北二百七十一里为沅江 东至长沙府之湘阴县界四十里 西至龙阳县界三十里 南至长沙府之益阳县界七十里 北至龙阳县界四十里
辰州府
东一百四十里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西六百里至贵州之镇远府界南二百五十里至宝庆府之新化县界北一百八十里至永顺府界由府治东四千三百四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七百九十里南北袤四百三十里 附乾州东至泸溪县界 西至凤凰营右汛界 南至五寨司界 北至永保苖寨界 凤凰营东至麻阳县界西至贵州之铜仁府界 南至红苗地界 北至
泸溪县界 永绥恊 东至镇筸所属红苗界 西至贵州木树汛界 南至贵州芭茅坪汛界 北至保靖新寨汛界
沅陵县附邑也 东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一百四十里 西至泸溪县界五十里 南至溆浦县界八十里 北至澧州之安福县界二百四十里
府南一百一十里为泸溪 东至沅陵县界六十里西至镇溪所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辰谿县界六
十里 北至六保界二十四里
南一百七十里为辰谿 东至溆浦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麻阳县界二百三十里 南至沅州界二百二十里 北至泸溪县界十五里
南二百七十里为溆浦 东至宝庆府之新化县界一百九十里 西至辰谿县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宝庆府之武冈州界三百四十里 北至沅陵县界一百八十里
西二百七十里为沅州 东至黔阳县界六十六里西至贵州之镇远府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便水
驿界五十二里 北至麻阳县界五十二里
西三百三十里为黔阳 东至辰谿县界二百四十里 西至沅州界九十里 南至靖州之会同县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怀化驿界一百二十里
西二百四十里为麻阳 东至辰谿县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洗溪司界五十里 南至沅州界五十里北至五寨司界五十里
永顺府
东二百里至辰州府之沅陵县界西三百里至四川重庆府之酉阳司界南三百里至乾州六里花园界北三百五十里至湖北之容美司界由府治东四千八十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里南北袤五百五十里
永顺县附邑也 东至茅冈司大河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龙山县朱栏溪界二百里 南至保靖县石
溪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桑植县万民冈界一百四十里
府西二百二十里为龙山 东至永顺县擂茶坡界一百三十里 西至酉阳司八面山龙岩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保靖县磨子茄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湖北之恩施县忠峒司红旗坡界六十里
南一百四十里为保靖 东至永顺县田家洞界三十五里 西至酉阳司烂泥湾界一百三十五里南至永州府之乾州喜鹊营九里腊儿堡界一百一十里 北至永顺县誓溪河界三十里
北一百二十里为桑植 东至澧州之慈利县茅花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永顺县木头坡界五十里南至澧州之慈利县松公坡界八十里 北至容美司杉村界一百八十里
直隶澧州
东一百二十五里至岳州府之华容县界西三百二十里至永顺府界南一百二十里至常徳府之武陵县界北八十五里至湖北荆州府之公安县界由州治东北三千四百七十八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四百三十五里南北袤二百五里
州东八十里为安乡 东至岳州府之华容县界三十五里 西至本州界四十五里 南至常徳府之武陵县界九十里 北至湖北之公安县界六十里西六十里为石门 东至本州界四十五里 西至慈利县界二十里 南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七十里 北至湖北之长阳县界四百里
又西八十里为慈利 东至石门县界六十里 西至永顺府界二百四十里 南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七十里 北至容美宣抚司界二百八十里西北一百七十里为安福 东至常徳府之武陵县界五十里 西至石门县界八十里 南至常徳府之桃源县界六十里 北至本州界三十里
直隶郴州
东三百里至江西吉安府之龙泉县界西四十里至衡州府之桂阳县界南一百里至广东韶州府之乳源县界北一百三十里至衡州府之安仁县界由州治东北四千一百一十二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五百八十五里南北袤三百九十二里州北八十里为永兴 东至兴宁县界三十里 西至衡州府之耒阳县界四十里 南至本州界二十五里 北至衡州府之安仁县界五十里
南九十里为宜章 东至桂阳县界七十九里 西至衡州府之临武县界五十里 南至广东韶州府之乳源县界四十里 北至本州界三十五里东八十里为兴宁 东至桂东县界六十里 西至本州界四十里 南至桂阳县界一百里 北至永兴县界四十里
东南一百六十五里为桂阳 东至江西南安府之大庾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宜章县界七十五里南至广东韶州府之乐昌县界一百里 北至江
西南安府之崇义县界九十里
东二百七十里为桂东 东至江西吉安府之龙泉县界六十里 西至兴宁县界九十里 南至江西南安府之崇义县界六十里 北至衡州府之县界二十里
直隶靖州
东二百六十里至宝庆府之武冈州界西一百一十里至贵州之黎平府界南一百九十里至广西桞州府之融县界北一百八十里至辰州府之黔阳县界由州治西北六千里达于
京师东西广三百六十里南北袤三百七十里
州东一百一十里为绥宁 东至宝庆府之武冈州界八十里 西至本州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广西之义宁县界一百八十里 北至会同县界二百四十里
南八十里为通道 东至绥宁县界十五里 西至贵州之黎平府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广西之融县界八十里 北至本州界三十里
北九十里为会同 东至辰州府之黔阳县界七十五里 西至改隶贵州之天柱县界六十里 南至本州界四十里 北至辰州府之黔阳县界一百一十里
形势〈附〉
长沙府
晋书谯王传湘州南楚险固在上流之要控三州之会南齐书州郡志南通岭表唇齿荆区元和郡国志南以五岭为限北以洞庭为界唐张谓风土碑五岭南指三湘北流邻联沧浪边遥岣嵝宋史地理志潭州为湘岭要剧宋吕和叔集左振牂蛮右驰瓯越控交广之户牖扼吴蜀之咽喉
长沙县附郭
善化县附郭
湘潭县李腾芳戍兵议水陆之会上下交集之门户湘阴县史大成为唐侯纪异序东南距水西北距山湘乡县魏了翁集涟水横陈凤山对峙
醴陵县晏朝寅文昌阁记左东山右凤凰玉龟为屏建安为枕
攸县淳祐志潭之门户衡之迳庭
益阳县蒋信益阳书院记龙峯蟠如群洲鳞如浏阳县蒋擢县学记处万山中实南楚之僻壤宁乡县旧志三面要冲背负梅山之险
安化县吴致尧集广谷高嵓独据形胜
茶陵州刘用行修城记介三路之间崖谷深峭列联诸洞
衡州府
元和郡国志东傍湘江北背烝水图经衡之为郡直雁峯之北潇湘带其左函史南连谿峒东犄桂阳山水甲天下为湖右奥区罗洪先舆地图山川险要周士仪志绾毂湖湘襟领百粤绣错千里碁置十坬列于望郡
衡阳县附郭
衡山县宋张栻游南岳序群峯错立湘水环带耒阳县旧志南引郴广西控衡沙北带茶攸东连吉赣
常宁县蒋学成修城记据楚上游界联郴桂
安仁县伍让县学记熊峡南峙凤岭东翔江流萦抱如带
酃县旧志东通吉赣上接宐韶
桂阳州宋练亨甫桂阳五云观记襟带湘江控引交广
临武县周士仪志县治四塞层峦跨湘江走郴桂盘回五百馀里
蓝山县宋刘晦之学田记地界楚尾极南为外邑嘉禾县郭槃桂华楼赋望四山之岌嶪奠衡岳之南垠
永州府
唐桞宗元游南池序环以群山延以林麓曹中永州谢表后依列嶂前瞰重江宋掌禹锡鼓角楼记南控百粤之徼北凑三湘之域南宫诚知军州题名记列地千里高运虚爽得江山之助函史南接九疑北连衡岳
零陵县附郭
祁阳县白玉蟾集祁山枕其北潇水汇其南
东安县旧志文壁清溪著奇南服
道州宋掌禹锡设郡守厅记古有庳国地居越徼宁远县郭崇嗣书院记地偪九疑猺峒相杂
永明县蒲秉权旧志序襟五岭控百粤永属粤区江华县旧志白芒沱洑壮丽奇险
新田县黄中通学记万山巉丛鸟道险绝
宝庆府
图经东距洞庭西连五岭舆地纪胜旁连荆襄外接交广邵阳图志序介长沙零陵之间有唇齿辅车之势宋邓均军学记旁通徼外控带粤蜀堡砦相望隐然形胜函史控制谿峒弹压诸蛮为湖岭要冲邵阳县附郭
新化县宋毛渐开梅山颂粤惟梅山形阻壤沃城步县元赵长翁书院记其地八十四团盘错联络南通桂广西接古徽
武冈州吕调阳外城记拥湖南上㳺万山四塞新宁县李东阳石城记地险且崎溪回洞旋
岳州府
史记左洞庭右彭蠡通典晋为重镇宋史地理志岳处江湖之都会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志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最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
巴陵县附郭
临湘县杨柱朝志二湖襟带鱼梁拱于前白马拥于后
平江县徐学谟岳阳风土记序地当文明正位山川环聚清奥
华容县张文光志序背大江襟洞庭岳西岩邑之最
常徳府
武陵志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方舆胜览南楚上游重湖旧壤宋史地理志旁通溪洞宋袁申儒三亭记沅水演迤阳山雄峙函史荆渚唇齿明胡文焕风土志六省通衢五溪要害
武陵县附郭
桃源县贺奇志南楚上游故郢裔邑
龙阳县元纳恰台墨池记金牛居南芷江在北沅江县旧志居鄂岳之上流分洞庭之右㲼
辰州府
风土记重冈复岭截然险峻内控诸蛮咽喉外为武陵障蔽函史辰沅捍蔽云贵五溪外错荆楚之阸塞备焉王世隆郡城记据楚上游当西南孔道其形势阸塞捍阻外内视诸郡为要害
沅陵县附郭
泸溪县元和志深林绝壑蜿蜒环绕幽阻之区蛮夷渊薮
辰溪县陈性学辰阳塔记沅水包络居楚上游溆浦县侯加地志左右云洞卢峯面背桃花凤凰兼以双龙为之襟带
沅州郭正域学记水襟带而潆旋山森列而环抱黔阳县沈锺吴侯碑记地多深岩峻谷路当云贵要冲
麻阳县戴敏石城记华夷之交山水奥僻
永顺府
五代史楚世家溪州西接牂牁两林南通桂林象郡宋史西南诸蛮传五溪诸州连接十洞控西南夷戎之地为辰州墙壁障䕶明一綂志依山为郡乃四通八达之地广舆记东抵荆湘西通巴蜀南近辰阳北距归峡
永顺县附郭
龙山县图说僻处边隅万山旋绕
保靖县广舆记四山环抱涧水中流
桑植县图说南近慈阳北连容美
直隶澧州
唐戎昱澧州新城颂倚连冈以起伏面长江以演漾宋澧州郡守题名记左界洞庭右接巫峡沅湘衡岳接其前汉沔荆岘带其后图经彭阜耸其西萧山列其东兰江前陈仙洲外蔽所谓神仙窟宅也州志肘腋蛮洞交通滇黔地形阸塞为四冲要域
安乡县欧阳蒸德政碑常澧下冲当洞庭要害石门县旧志地介蛮獠壤狭而偪
慈利县李盘县治记山有骑龙道人之崒嵂川有溇江澧水之浩瀚
安福县永定卫志永保之后户辰沅之要冲
直隶郴州
唐韩愈集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陈纯夫学记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练亨甫灵寿山记郴环山而为州在海㠐之北衡湘之南函史山奇变水清㵼为五岭之冲
永兴县陈邦器图说永兴为水陆冲要
宜章县邝埜县令题名记荆楚南裔境接百粤兴宁县旧志三泷水激四面山横
桂阳县曾鉴修城记南距粤东北控江右界乎群山之间
桂东县王敬宾学记桂东环邑皆山
直隶靖州
宋史西南诸蛮传为重湖二广保障实南服之要区宋苏辙处置渠阳奏札山谿重复道路险绝魏了翁观亭记南距广西东障湖南北抵辰沅西极夜郎文献通考夷播叙三州之境明一綂志汉牂牁武溪之间乃荆楚西南百蛮襟喉之地山川险阻为辰沅宝武之藩篱
会同县旧志东亘湖南西连云贵金龙按其脊洪江衍其潴
通道县县志黔粤边隅渠阳右臂
绥宁县元陈敬改路记绥宁在西南万山间层峦疉𪩘道路阻深
湖广通志卷六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七
山川志
记称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楚之衡山长江各居其一其山川灵秀甲于天下者又不止郦道元柳宗元之所纪也我
国家徳洽怀柔礼加殷祀百神咸秩瑞应骈臻南征而洞庭之鲸波顿息剿郧而篸岭之金凤齐鸣此岂人力所能致哉仰惟
圣徳懋勤
皇图孔固
上天之眷佑至深岳渎之感通有自也
武昌府
江夏县
高观山城内东南黄鹄山左东有凤凰窝西有乌龙池有清风明月二井为邑之望
胭脂山山脊皆石色赤如脂
崇府山俱城内东南
梅亭山高观山南三里中和门子城下山顶有明太祖分封御制碑文
萧山城南晋萧丹隐居处南城借以为堑下有萧山矶石壁巉岩犹有古舟师篙迹
黄鹄山城内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黄鹤昔仙人子安骑黄鹤憩此志云黄鹄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嶐然黄鹤楼枕焉下有黄鹄矶石照亭在楼之西临崖有石如镜西日照之炯然发光
凤凰山城北贡院坐山郡国志吴黄龙初凤凰见因名唐岑参诗路指凤凰山外云即此
洪山县东十里一曰东山山下有宝通寺邑之巨观山石曰堆云曰翠屏曰狮子峯古有洪山赋镌山石榛莽间明杨士奇有记
烽火山县东四十里梁将侯瑱逼江夏伐齐屯兵于山举烽火相应因名
丰禾山县东六十里土人报赛处
九峯山环抱如城郭列峯九松柏苍蔚最为幽胜九峯曰狮子曰钵盂曰宝盖曰沙碧曰石门曰阳逻曰马驿曰竹管曰黄檗狮子峯下有高僧无念塔灵泉山上有泉旱祷颇应下为楚昭王及诸王墓峡山其山重叠因名俱县东六十里
嵋梁山县南五十里临汤孙湖
八分山县南五十里有水分流如八字旁有八分湖建康录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即此有石洞名白云洞逶迤半里始透天光相传旧有龙短尾唐贞观时祷雨辄应历封嘉泽侯显应侯灵惠侯元时郡守李贞以旱步祷祠前见蟹浮出潭中黒云陡起雷雨大作为建八分山泉新亭今土人以龙隐见占年
大观山县南五十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其土赤色如金又名金华山
锦绣山县南七十里山多桃李每春时烂如锦绣大觉山县南八十里又名鸽子山邑诸山之祖系省城来脉
夜泊山县西南四十里元守将陈额森屯兵于此通纪为夜婆山
惊矶山县西南七十里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激商旅惊骇故名
青山县北三十里尾亘长湖首枕大江山下有矶宋季侨置黄陂县治于此
紫荆山县东北三里明太祖曽驻师于此勒石山顶禁营葬樵采西北石壁有吕仙迹
石子冈去紫荆山一里相传古县治建此
吕公洞黄鹄矶上初无洞穴但石迹隐然如门叩之有声陆游南楼记与章冠之游仙洞石壁数尺皆直裂无洞穴之状旧传有仙人隐其中今鄂人谓之吕公洞
费祎洞黄鹄山后旧经费文祎升仙处李宗孟诗空遗费仙迹不见庾公游草木有新色江山馀故愁大江自嘉鱼入境会沔汉二水至白湖入武昌县经大冶兴国境凡六百馀里
东湖县东四里滋阳桥北
墩子湖一名南湖在高观山之阳内有墩随水消长夏以荷胜可资游赏明贺文忠殉节处
明月湖县南三里文昌门内火星堂前有桥曰明月桥
赛湖县东三里
梁子湖县东八十里通兴国大冶武昌凡岔九十有九湖中山五十有奇称最者曰梁子山三山洞山月山南练山黄陂山水深鱼美林峦隐蔚为一郡之胜汤孙湖县东南十五里
郭郑湖县东南四十里
南湖望山门外
鲁湖县南八十里
斧头湖县南百二十里
白杨湖县北十里一曰北湖口北通大江
余家湖县东北五里
涂水县南九十里在涂口一名金口晋汝南郡建此至今商贾辐辏人烟鳞集称上游重镇
黄鹄矶黄鹄山麓一名汝南矶荆州图经夏口城西南因矶为墉枕江流而峙激浪喷震舟人恒危之昔侯景沉鲍泉于此前有弱水一规毎风涛恬息时试以木屑羽毛无不沉者水经注黄鹄矶在鹦鹉洲之下尾
张公洲县南二十五里晋隐士张公灌园处
金沙洲县西南明时百货云集商贾辏泊今移汉口鹦鹉洲城西大江中黄祖杀祢衡处尝作鹦鹉赋故遇害之地得名上有祢处士墓按陆游入蜀记洲上有茂林神祠远望如小山则宋时洲形颇高后虽沦没毎秋冬水落犹有洲形今不可复识矣
新沙洲与鹦鹉洲对明永乐十年楚府立水母祠以镇之
夏口荆江中正对沔口左传吴伐楚楚沈尹戍奔命于夏汭杜注汉水入口今夏口也晋志武昌沙羡县有夏口对沔口水经注对黄鹄岸入沔津一名夏首东汉谓之夏口戍本在江北孙权以对岸为夏口而江北之名始晦又云鲁口即夏口正对鲁山
荞麦湾城南五里每江涨成渊里人以为患谋弃地徙居他所故大司马熊廷弼为建子堤䕶之时荞麦正盛因以名湾
凤凰池县东旧名义方
南浦县南三里离骚送美人兮南浦即此
天鹅池武当宫内
放生池城内宋淳熙间郡守王齐疏请立
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世传关忠义行军卓刀得泉明楚昭王蒐而饮之味甚甘冽为甃石覆以亭亭前有拜将䑓
飞锡泉在八分山贞观时头陀师卓锡成泉因建道场久旱不涸
鹿跑泉县南五十里大观山上祷雨有应
芦花泉在鹦鹉乡东湖驿左
桃花泉在县南七十里石灰山口
铜盘井县东昔有铜盘盖底日汲不竭
蜘蛛井鐡佛寺内唐时有红白二蜘蛛化妖妇媚人故铸鐡佛镇之
没福井布政司左明正徳间左布政周李凤濬刘绩有记
义井长街右
明井锅盖营明诸生明睿阖门殉节处
浪花井洪山小塔寺下名曰无影塔水尝沸涌如浪其脉通江
八分井县东南四十里
武昌县
虎头山县东三里旧名凤阙吴黄龙元年凤集于此仙堂山县东十五里相传有仙人修炼于此彩云缭绕白画飞升遗有堂基山顶有庵
莲花山县南五里山若莲花浮水故名
铜荣山县南一百二十里
三角山巍然数峯秀出天表
白云山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武昌山在县南搜神后记晋时宣城秦精入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馀引至山曲示以丛茗临别探怀中橘遗之精怖负茗而归括地志山以县名武昌其一也
虬山山阴有龙穴续搜神记居民每见神虬飞翔出入旱祷即雨后人筑塘其下名曰虬塘
灵溪山在县南百五十里高四十丈周五十里南有灵溪观今废止有灵溪寺
清溪山县南百九十里高八十丈周四十里涌溪源石门山广舆记山石对峙如门唐武昌令马珦与元结同游石刻尚存宋郭祥正有诗
西山在县西三里宋苏辙九曲亭记山有精舍西曰西山是也苏轼居黄州与武昌令邓璧会此玉堂话旧诗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
樊山县西五里旧名袁山一名樊冈一名夀昌山产银铜鐡紫石高九十丈周二十里水经注孙权治袁山即此下有寒溪中有蟠龙石苏轼诗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郎亭山樊山西路出退谷下有窊樽石唐元结修以盛酒
万松岭即九曲岭在樊山临江万松夹路因名上有九曲亭苏轼兄弟游息之处建炎后邑人伐为栋宇遂荒
矿岭县南百四十里
南冈南湖侧晋书王敦病使郭璞筮璞曰夀不久敦怒曰卿夀几何曰命在今日敦遂收璞璞曰吾必死双柏下果然即此地
挂榜岩县南百三十里宋永国公孟宗政墓前面山白石峻削如挂榜然
龙蟠石县东北一里江中太平御览世传龙蟠于此五丈湖县东旧名南湖晋太康地记武昌南湖通江夏冬则水涸靡所产植陶太尉侃立塘以遏水常自不竭取琅琊郡隔湖菱鱼以著湖菱甚甘美所产鲋鱼长三尺
车湖县东二十里晋车应所居宋王文辅亦居此苏轼寓黄时尝与往来欲买宅老焉会量移不果西洼湖县东五十里
杯湖樊山郎亭下唐令孟仕元居此
浮石湖县南百二十里湖内有石周二十步水涨不没
马饮浆湖县西南百里
乌翎湖县西南百五十里
碛矶湖县西五十里
蚲舟湖县西九十里
炭门湖县西七十里
五矶县东庾仲雍江水记作五圻水经注江水东得五丈口又东得沙浦经五矶
安乐矶县东三十里孙权使子登出师次于安乐全琮諌止之即此
黄子矶县西三江口下世传黄巢置砦于此亦险要地
白鹿矶神人山下
败船矶又名败舶湾樊山下江表传孙权新制大船名为长安汎之钓台下溯流而行时风甚猛谷利云当取樊口权曰当取逻洲利拔剑白柁工曰不取樊口者斩工即转柁入樊口甫至岸而败故名
杨叶洲县东即白田洲陈初周将独孤盛领水军趣巴湘太尉侯瑱自寻阳御之破盛于此
芦洲县西三十里亦名逻洲舆地志伍子胥去楚出关于江上见渔父求渡渔父歌曰日昭昭兮寖巳驰与子期兮芦之漪子胥既渡解剑与之曰此值千金其勿露渔父知其意遂覆舟死
峥嵘洲县西北江中一曰新生洲晋刘毅破桓玄处半属黄州
回洑大回在樊口小回在钓台唐元结有歌
樊口县西北五里苏轼谪黄州尝游于此时有潘生者善酿酒轼每至辄饮其家
五丈口洋澜湖水出此吴太子孙登葬于其原寒溪武昌记樊山东有小溪夏时怀袖恒有寒气故谓之寒溪唐元结尝居此上有寺乃陶侃读书处䑓基尚存宋张舜民诗传与寒溪莫惆怅漫郎今巳借舟游吴处厚亦有诗
散花滩县西北寒溪之侧吴王以赤壁战胜散花犒军处按欧阳修集古录散花滩疑当时苑囿之别名牧马港县东十里孙权牧马处其上即吴王故城长港江套县西五里
水门港县西六十里
洗剑池西山松风阁下世传吴王淬剑于此有石刻洗剑池三字岸有井甘冽异常
聪明池即今泮池元至正五年创
清思池城东凤凰䑓下多莲
陷池县东南百二十里小石岭旁土崖陡绝故传何氏宅尝得龙卵径七寸与他物同藏噐中物随充满置之金榖亦然后因误置盐中龙化而宅陷先有犬衔麻穗而戏何女逐之其处亦陷沦为井祷雨多应寒泉吴王读书䑓下世传吴王井
滴滴泉西山之阳东晋时书此三字于崖上四时泉滴不绝
白岩泉县南百六十里泉石清秀幽致奇绝有马祖道场
醴泉井县堂左令贒则泉出弘治五年知县聂贒来任醴泉复出遂淘涤置栏建亭
夀井县治盆家桥南宋嘉定时县尉邹应博置四眼鐡盘一鐡莲子形栏四语人曰后当有登高位获巍科享上夀者
金牛井县南金牛镇
嘉鱼县
仙师山县东五里
白面山山皆白石本名白云山雨泽大降则云气预生
横山在县南十里山平如案
梅山山多梅树故名下有洞
青林山在县南五十里
秦钟山县南潜确类书世传秦时于此铸钟其下为太平湖
穿石山县西南十里
虎帽山县西南三十里林木葱蔚近远望之俨若帽然
龟湖山县西南四十里
九垅山龟湖之东九垅回合
大崖山九域志山高万仞古洞深窈上有牛眼泉兔儿泉号南嘉第一峯
赤壁山县西南八十里大江滨西界乌林有诸葛拜风䑓古迹沔阳州图经汉建安十三年周瑜破曹操于此上有赤壁二字并名人诗赋刻石现存
柘山县西南百里
金澥山 左径山俱县西南
鱼岳山县西一里水经注在大江中杨子洲南今距江二里许盖水势决彼塡此而然也山皆石独西一面峭壁高耸崖洞奇险以其临江又名江岛山官山县西八十里
礶矶山县西北半里上有五岳庙今废为社稷坛旧临江因水冲矶石故名今名凤凰山
龙潭山县治北山足有潭渊深不测世传有龙潜焉宋淳熙间知县姜偃建文庙于山阳其名始著仙迹山相传葛仙飞升处
浮石山在县北
百疋山县北五里山势绵延东西二十里如百疋练其下临江即练子口
蜀山县东北三十里汉昭烈会吴征曹操于此韩婆岭县东五十里
禄岭县北三十里
大琛岭县东北六十里
大崖县南三十里
白鹭墩县东
紫石潭湖县东二十五里
黄颡湖 谢小船湖 连珠儿湖 破鼔湖 大小摄湖 茭湖 芦洲湖 蚌蛤湖 陶陵湖 湖谢婆湖 致思湖 明湖 赤城湖 古城湖
岳公湖俱县东
太平湖县南三十里方舆胜览近岁中涸夜有光怪渔者志其处而掘之得古镈钟秦少游为吊镈钟文梅海湖其宽如海梅氏世业故名
杨汊湖一水中分为汊上有杨树因名
李婆湖夫亡妇守其业故名
石山乌土湖土色黒在石山上游
大小溷湖通大小湖而纳诸水
龟湖中有石如龟
江池湖在江岛山近江
小芦湖 蜜泉湖水甘故名俱县南
大小左湖县北
西保湖西保里合蒲圻江夏咸宁之民皆有渔业产菱芡岁歉人采以为食
<span id="大�湖势阔如大竹�">[[#大�湖势阔如大竹�|大�湖势阔如大竹�]]
深湖 五重湖 刘婆湖 金网湖 黎园方家湖梅李湖 李成湖 阳港湖 南宁湖 陂口湖彭湖 蔡家湖 老湖 张家湖 雁湖俱在县东北
黄冈蒲潭湖县西
苍湖 黄家湖 鲤鱼湖 沙地湖 黄冈湖 烧钱湖 杨湖 舒济湖 金澥湖 石头口俱县西南八十里
陆口县西南赤壁之北今名陆溪口三国时吴以此为控制要地旧志鲁肃自江陵下屯陆口肃卒吕蒙代之后吕岱又领潘璋士卒屯于此水经注陆水经吕蒙城西又经蒲矶山北入大江谓之刀环口又谓之蒲矶口长港县西南
落星池文庙内池中一石传为落星
蒲圻县
金叠山县冶
叠秀山县治半里
丰财山县东二里
灵应山县东三里
点笔山县东七里
枧木山 幽兰山有趺仙石上有掌痕俱县东二十里
黄葛山县东三十五里
石尖山县东四十里有玉枢观
石马山县南十五里
白石山县南二十五里下有白石庙祀唐三颜公侧有白石泉汲之辄雨
云䑓山 金紫山俱县南三十里
吴城山县南四十里孙权城其下
凤凰䑓县西三里三峯秀出山半有泉有池有洞下有凤凰寺
五洪山县西十里五水合流有温泉曰汤塘有寒泉曰泠塘
仙芝山 蒲首山俱县西四十里为蒲圻首山明祭酒魏观读书处
瑞云山县西四十五里
小梅山县西北五里
龙翔山县北二里屏障河岸有洼樽石方平五六尺许中一孔如瓮可注酒上刻熙宁癸丑上巳等字茗山县北十里产茶
黄表山 竹山洞中有石伞石瓮在山麓俱县北三十里
神山 芙蓉山峯峦秀丽如花俱县北四十里凤隐山县东北二十五里
龙蟠山县东北四十里
石笔山县东北六十里
<span id="长�岭县西十五里">[[#长�岭县西十五里|长�岭县西十五里]]
梅隐冈 金䑓冈 云盘冈
荆泉洞县南十二里中有石田沟塍悉具居民视其燥湿以占凶穰自洞门深入别有门甚狭好事者裹粮而进出则在崇阳县葛藤坪相距百馀里洞内有六泉左曰荆泉名最著合流数里入于钟潭
迓鼓洞丰财山下
行将洞县北七里行将山
蒲圻湖即西梁湖以湖多蒲故吴置蒲圻县
梅湖县西南四十里
盘石湖县西三十里
大罗湖县西四十里
龙坑湖 活湖 马蹄湖 沧湖俱县西五十里柳山湖县西六十里
正湖县西七十里
锦湖县北七里
蒲圻河 新店河俱县西四十里
石牛滩二四都
筒车滩十五都
荆港县南十里
车埠港 泉港俱县西十五里
龟坑港县北八十里通大江
赤马港县东北一里
龙翔潭 平落潭大罗湖口
镜潭上三都
马蹄潭县东四十里
白公潭县西北二十五里
洗马池荆港
汤泉县南冬夏常沸
神山泉神山下湖中
咸宁县
相山县治东南数百步宋参知政事冯京读书其上旧有相山书院今废
东高山县东里许与相山并峙
龟山县东四里其形如龟
浮山县东八里一名湖山卓立塘中若浮上有太子祠其神无考岁旱祷雨辄应
辋山突起平阳圆耸如车辋一石宛若神骏上有祠相传元兵入境王华父子三人率乡兵御河界获胜一方得全土人徳之因祠其上并名桥为贺胜石门山石门天成行人往来其间俱县东四十里香罏山县东四十五里其阴有泉港寺
牛鼻山县东八十里有潭四面青萝绿竹
金鸡山县东南五十里高数十丈峯顶有巨石上有穴如碗可受二升四时清泉不涸饮之辄愈疾取水若尽顷复如故乡人建庙今为寺
白望山县东南六十里屹然独立望极江夏白湖故名
钟䑓山县东南百里寰宇记上有桃花洞李邕读书其中石室石台尚存
金灯山县南一里晋善晖禅师住锡夜有光如灯至晓乃散山之阳为金山寺后迁城内名资福寺遂以遗址为山川坛古松两株尚存
鸡子山县南十里相传有玉鸡饮啄林磵一名玉鸡林
潜山县南二十里形如展旗上有坛旧传葛洪炼丹处宋冯京筑室山间读书有潜山碑
五轮山上有腴田可种
铜鼓尖山雄峙峭立红巾之乱土人避其上贼不能窥下有张口泉
禅䑓山其形峭直上至三里许有地平坦僧寺在焉傍有天泉四时不竭泉中有蒲草人动草则水缩僧以香茶渗之水复出俱县南三十里
凤凰山县西三里以形似名
斧头山县北二十里
长岭县东二十五里发源官埠
实竹岭县东四十里
莲荷岭县西南五十里崇阳分界
仙人墩县西北三都
石龟洞黄茅山下洞门甚狭既入辄宽平有石盆石床又有石如龙首水自中吐入石盆祷雨辄应今名石燕湖
白崖洞十二都深窅莫测旱祷有应
九龙洞县南三十五里旧名寓仙悬嵒峭壁既入洞门甚高广有龙王祠久废洞旁有门门内深黒高低莫辨东循而行二里许上有白石若幕滴乳凝成龙蛇状水涔涔出其口下有石盆盛之寒气袭人虽六月如冬正徳间都御史吴廷举赈济湖南驻节在县因旱率官民诣洞为文以告大雨如注仍命凿石为龙像祠之于此更今名
官𫮃湖县东八里
紫潭湖县北十里一名咸宁湖
黄塘湖县东北三十里接江夏界
西河 官埠港俱县东十里
赤土港县东北十里
金莲池学宫前
石燕泉县东四十里
芦花泉在白望山下昔有白衣男子告邑人祈雨者以县之高槎泉可致仍指丛芦为识即此
沸泉县南十五里
廖家泉县南四十里一名张口泉
飞沙洞泉县西南四十里洞口有仰山庙龙王庙乡人旱祷辄应
沉泉县西五十里源出蒲圻境入县界数里下注大石窦中声如万鼔遂伏流不见
金鸡井县东南金鸡山
黄荆巷井县右百步
利民井驿前
崇阳县
金城山县东十五里宋黄庭坚读书处名太史书院至今祠之
镜面山县东四十里
灵女山接通山境山头有古城号女城不知所自雨山一名乳山其泉如乳祈雨辄应五峯笋立绵亘无际俱县东四十五里
铜钟山县南二十里相传山顶寺钟随龙水流至江僧取至鐡佛寺款识大历年铸下有深潭善没者云潭有铜铛人从铛耳出入
金柜山县南三十五里山有石洞高数十丈
拏牙山县南四十里一名楂枒
黄龙山县南九十里产竹木
白崖山县西南四十里上有五龙灵应行宫天然石灶引水入釜
龙泉山周二百里上有洞游者持炬而入行数十步坦平如室可容千百众有石渠流泉清冽号曰鲁溪岩产茶甚甘美
茱萸山唐存制禅师建金界寺以山多蛇虺种茱萸辟之故名俱县西南四十里
岩头山县西五十里广舆记周百馀里北抵临湘境有二崖一曰罗汉崖极幽邃中有石䑓可坐卧一曰宝陀崖上圆下平如庵庐其外轩豁如大厦唐有禅师居此
䑓山县西七十里山顶有卓锡龙霖二泉岁旱祷之投楮于泉沉则雨
破冈山县西北五里宋令张咏凿山引水溉田至今赖之
灌溪山县西北十五里唐释智闲道场有沤麻池劈箭桥
黄角山县西北二十里
白泉山县西北三十里张咏引水为陂处
方山县西北四十里跨蒲圻临湘界顶有泉流若瀑布旱雩辄应
金山县西北五十里
大集山县北五里自通城龙窟山发脉历方山大石岭而来至此诸山丛聚故名
壶头山形如罂壶山有溪水名桃花洞
葛仙山山有葛洪丹灶石隙出泉雩多应俱县北二十五里
东泉山县东北四十里有泉流入蒲圻溉田甚广有龙崖龙洞
连河岭县东八十里
棠岭县南七里
桃源岭县西四十里
泉湖大丘岭县西七十里
龙头岩县东二十里有流泉石激之声闻百步上有亭
仙师岩县东三十里石屋邃厂东西洞户嵌岩深窅有石床旱祷于此
龙窟岩县东四十里壁立如列屏上有洞梯栈而下青山岩县南二十三里下有龙潭潭上有石壁石门石屋岩县西南三十里
鲁溪岩县西南四十里岩间有诗漫漶剥落止存二句云饭和䑕耳蒸来软羮杂羊蹄味带酸绍兴中李孝廉避宼于此作也
许仙岩县西北二十里相传许逊逐蛟过此有插剑池石上有许仙岩三大字天门道院在其上
罗汉岩县西北四十里
田东洞县东三十里
白羊洞县东四十里
虎岩洞县西十里
龙潭洞县西八十里
戴家湖县西八里
肥田湖 长湖俱县西二十五里
高枧河县南五十里
太原河县南七十里
白泉河 龙坊河俱县西三十里
城下河县西五十里
鐡束河县西八十里
荻洲河县西北十五里
许仙岩河县西北二十里
柘亭河县北二十里
隽水源出通城本汉下隽地故名
塔前滩县西百步
六石滩距县四十里
白马滩县西八十里
小港县东五里
白石港县东十五里
新安港县东二十里
鲤港县东三十里
深渡港县东三十五里
东港 黄沙港俱县东南六十里
吴城港县西南十里
梓木港县西南三十五里
崇阳港县北三十里
龙潭县西三十五里
石牛潭县西北十十里
白云潭县北十五里
河田潭县北二十五里
芙蓉池西城内甘棠桥下
白龙池县西二里西禅寺前
插剑池县西三十里许仙崖
分水泉县东四十里
石屋泉县东有石如屋
白崖泉县南三十里雩有应
鸡笼泉县南四十里
汤泉县北十里方数丈水沸如汤
柘亭泉县北二十五里
段马泉浪口下二里
南宫井县前百步
揉蓝井官塘桥西北
葛洪井县北二十里葛洪炼丹处
通城县
锦山 宝盖山俱县东五里
茹山县东十里一
汤管山县东二十五里
昭灵山县东四十里
蜜岩山县东南二十里蜂多酿蜜岩下嘉靖初山顶夜忽有光土人因祠普庵禅师
大盘山县东南四十里有盘旋之势上有塔
幕阜山县东南五十里广舆记周回五百馀里水四出东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隽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盘于此置营幕因名
九峯山县南一里山有九峯县之来脉也
南山当县门
锡山县南三里旧云产锡今无下有灵泉岁旱祷之辄应
华山县南十里
夀隆山县南十三里
黄鹤山县南二十里顶列三大峯旧传葛仙翁跨黄鹤憩此
相师山县南三十里旧传黄石公隐此后为汉相张良之师故名
梧桐山县西南十五里山多梧桐
遥广山县西十里
鼓鸣山县西十五里产青礞石
虎岩山县西三十里
白云山县西四十里
大龙山县西北二十里
鐡束山县北十里
龙窖山县北三十里有巨壑云气常聚
斗牛山县东北二十里上旧有古寺
云盖山时有云气如盖
万峯山县东北二十五里
走马岭县东南二十五里昔廖忠走马于此
九岭县南二十五里
大岐岭县北三十五里
石门洞县东四十里
蘘荷洞县东五十里
桃源洞县东南十里四时流水潺潺又春月桃花灼灼故名
云溪洞县东南三十五里
锡山洞县南十里
龙潭洞县南十五里
东源洞县西二十里
陆水即隽水自巴陵历通崇经蒲汇吴口吴吕岱尝屯兵于此出一统志
秀水县南五十步源自龙潭流经朝宗桥过县西北与隽水合
龙湾口县东北十五里
老龙潭县南三十五里龙潜其中每旱祷辄应百丈潭县西南三十五里每阴雨潭有声如钟鸣岁旱可祷
石壁潭县北七里
义井县东二十五里晋吴述道七世同居共饮此水故名
甘泉井甘泉坊下
兴国州
大坡山潜确类书旁有石楼拔出霄汉里人于此造茶名曰坡山凤髓苏轼谪黄州过此有埽壁歌刻于石
鸡笼山世传伍子胥屯兵处俱州东五十里
锺城山州东南十里相传晋锺离嘉飞升之处黄岭山州东南三十七里
印山𣲗湖之中形如印浮水面圆正清碧武昌图经阳新县月山高二十丈有石髣髴如印云
灵仙山俱州南十里上有灵仙观宋光宗书额渫泉山州南十三里
颜子山州南三十里竦立文庙前宋道士雷时中居之山有三峯相连状如笔架景甚清雅
桃花尖山州南五十里上有泉水甚甘洁里人以造茶味胜他方名其茶曰桃花绝品
锺山州南八十里上有墨池世传锺繇洗笔池水尽黒宋韩克佐有诗
阖闾山州南九十里郡县志世传伍子胥屯兵处有阖闾城
天柱山 雪岩山 赤溪山俱州南百里
太平山州南百九十里与九宫山相连宋道士章自然仙蜕于此山景二十有二侍讲揭万石毎景赋一绝句
白岩山州西南二十五里有白岩洞
乌岩山州西南百二十里
菁山州西南百八十里山有芜菁武昌记昔有妇人其夫出征至此望之死化为石双履之迹犹存黄土山州西南二百里南抵武宁东连九江西与通山接境
龙蟠山文庙后蜿蜒起伏至州而止一为州治后山一为州学后山势若盘龙三面皆水
白阆山州西四十里
百福山州西五十里又名石榴山四面险绝元末人多避乱于此
小箕山州西七十里
大箕山州西八十里
石鼓山州西八十五里山有石鼓鸣则雨
龙角山州西九十里上有七峯两峯相对初名龙耳后改龙角
大墓山州西百一十里广舆记世传唐李靖母墓在其上有读礼堂及墨池上有三十六峯峯下灵泉祷雨辄应
天尊山州西北二十里山至高周四十馀里
大银山州北十五里
犀牛山州北二十里上有石䑓平如掌称仙姑䑓传有仙姑经此而化犀牛遗迹道侧犹存
大丫山 小丫山俱州北五十里
赤马山州北六十里崖石皆赤状如马
五龙山州北八十里隋地理志永兴有山名五龙谓其状也
三角山州北九十里天欲雨山有声如吹角然马鞍岩州南二十七里
柳峯岩州南三十里元末黄普禄率众避兵处太平岩州南元末杨普雄据此以拒敌
得胜岩州南三十里
风火岩州南百二十里
凤栖岩州西百里地名新阳门高四丈阔二丈五尺内有石宝盖石龙石鼔石钟雪山白石如雪
凤山洞州东百八十里
荆桥洞 石屋洞俱州南五十里
南岩洞州西百六十里
甔甀洞北郭外莲花池上垒石为之邑人吴国伦著书处
欧家湖 石灰湖 海口湖俱州东
明湖州东三十里
湖州东四十里
浊子湖州东南十里
西湖州东南十五里
戎湖州东南三十里
舒婆湖州东南十五里
富池湖州南
肘湖州西南十五里
门枋湖州西南二十里
常湖 东湾湖 西湾湖俱州东十里
长河洙湖州西十馀里
𣲗源湖州西北七十里
富水湖 浑湖以色浑得名
茅田湖州西南八十里
山溪河州西八十里
妙子洲州东三十里
龙港州西南七十里
慈口港州西百里
鸡口港州西北三十五里
墨池州南锺山上锺繇洗笔处
玉泉苏轼有记
富池源出故永兴县至富池口入江州故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
双泉州东南六十里
西湖泉州南三十里有宋封惠泽龙王祠雩应龙泉州西六十里
石潭泉侧有宋封金谷龙王庙
玉山泉雩应州西八十里
三潮泉州西北四十里
逆龙泉州西北八十里
西潭泉州北六十里
大冶县
章山县东二十五里宋元嘉十三年武昌县章山出神鼎江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以献
吉祥山县东四十里齐永明僧道凝有记独异记隋文帝建吉祥寺居武昌下三十里疑即此山
瑶山磁湖上垂石悬江昔苏辙阻风于此有寄兄子瞻诗
磁湖山俱县南五十里
西塞山一名道士洑高一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土俗编吴楚旧境也括地志孙䇿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攻桓玄唐曹王皋复淮西皆于此江夏风俗记延连江侧东望偏高谓之西塞山对黄石九矶两山之间如关塞也图经峻崿横江危峯对岸长江所以东注高浪为之飞翻唐张志和渔父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又宋张耒诗巳逢娬媚散花峡不怕危亡道士矶
回山俱县东九十里元结读书处
鹿角山县南七里
天䑓山县西南三十里群峯涌叠势若阵云
书堂山县西南四十里
果城山县西南五十里四山围裹如城
慈云山县西一里
灵峯山县西二十里其峯尖峭四面望之如一一曰曼倩山
鹤泊山 灵应山俱县西三十里
梅山县西四十里三峯秀丽多梅树
茗山县西五十里有二峯是为大茗小茗绝𪩘插天清泉澄澈宜㵸茗
沼山县西北七十里中峯耸拔崖下有沼可鉴将军岭山县北半里以宋谢千牛将军宅庙得名牛马隘山县北二十里
东方山邑主山也气势磅礴中多药草实为武昌东界故曰东方俗传东方朔隐处
长乐山县北三十里
鐡山县北四十里连起数十峯有石洞毎阴雨龙出入以洞口草偃仰为验旱取洞中水祷辄应
白雉山县北六十里高百馀丈周回五十馀里峯峦络绎其冣高者曰芙蓉峯前为狮子岭后为金鸡石相传曽有白雉之祥
黄荆山县东北四十里上产仙人韭
神游洞县东三十里宋建炎中有夜闻吹笛者往视之见一道人危坐划然长啸凌空而去
琦玗洞一名飞云洞县东九十里在西塞回山上洞有三上出云中出风下出水嵌岩面江幽窅幻怪绝顶异泉流注飞瀑百丈下三石岩奇怪尤绝唐元结避乱于此
大泉洞县西南三十里有二洞东西相对中有石出三十六区石砂如稻颗有卧仙石石钟石鼓叩之则鸣西洞更阴惨寒气逼人曽有樵者见龙鳞于洞口妙子洞县西三十里俗云东方朔之子隐处
磁湖县东四十里
河泾凌家湾湖 华家湖俱县东北
金湖县东三十里
新生洲县东三十里
散花洲西塞山前相传周瑜既破曹操吴王驻此酿酒散花以劳军士
牯牛洲县东九十里𣲗源口江上俗传妖蛟化牛至此登岸
金水潭县东五里
龙王潭县西南四十里
虎塘池县东九十里相传虎碾成池
放生池县西半里
白莲池东方山下僧智印所凿以种白莲畜文鱼今久涸
异泉在回山上滑滑涌出不知所自内有古鐡牌旱祷者深入求之得风牌则风得雨牌则雨
大泉小泉县南十里二泉相连可雩
天䑓山泉天䑓山下
龙窟洞泉县西南三十里四时不竭可灌田三顷百丈岩泉县南五十里可灌田五十馀亩
北泉县西三十里
核桃泉茗山
莲花泉井县西南五十里
东方井东方山深丈馀不溢不涸
五泉井县北六十里
普济井普济寺
隆济石井启石里雩应
通山县
石航山县东二里许山势自下流绵亘数十里而上壁立水口
沉水山县东三十里上有大龙潭号仰天湖张道清始修于此后住九宫又四里有仙人岩悬石若钟鼓扣之有声旧志唐李靖骑龙行雨曽入此岩中石压山县东五十里
石梯山县南五里
大城山高峻环结上有四石门若城郭然中平衍宽广数十亩有张平子宅遗址
张公山俱县南六十里
九宫山县南九十里昔晋安王兄弟九人居此造九宫殿一云伏虎禅师道场其山自下而上高峯九层故名又云山应南岳长沙九江庐山九十九峯之数又有九宫观崇奉九真以应九宫之名未知孰是宋张道清来住此山建钦天瑞庆宫于上宋谢枋得元虞集俱有诗
翠屏山县西南半里苍翠如屏
白鹤山县西一里许与东石航对崔嵬秀异其形象鹤故云
白羊山县西三十里世传东晋永昌中有三人乘白羊入此山故名至今每有白羊见于山上则云雨兴罗阜山县北突出群山之表
朦胧山县东南二十里适江西必由之路
新开岭县北四里宣徳间凿为适兴国必由之路喷雪岩县东南八十里
会仙岩县南二十五里岩内通明如屋可容游宴悬石若钟鼓扣之有声
观音岩县西南二十里宋绍兴间居民万俊见山上云盘异常迹之得一洞窈然而入中有石磬石榻石盏石果石像侍郎朱廷立记
大贒洞县西南三十里介于泉䑓翠壁间
石牛潭县东三里有石如牛开其颐世传南唐洪都廪米常耗占者云石牛所啖当在武昌之南因索得之凿其颐米不复耗水浒悬崖怪石嶒崚若肺肝状侍郎朱廷立鑴铜肝鐡胆四字于石上
汉阳府
汉阳县
凤栖山府治后宋知军刘辟疆记古有凤凰集于此山之林故名
文寺山县西南三十里下临沌水斜对龟山
小军山县西南四十五里
大潭山 烟楼山俱县西南五十里
尉武山世传唐太宗遣尉迟恭与朱粲战于此故名大军山俱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江水东迳大军山南注曰山东有山屯夏浦江水左迤江中有石浮出谓之节度石右则涂水注之旧志吴魏相持陈军大小两山之间故云故老相传元时风雨之际闻金鼔声山高百馀丈与九真龙霓大别颉颃称巨观焉千子山县西南七十里
百人山县西南八十里下即大江水经江水北迳百人山南注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处九真山县西南九十里昔有九仙女炼丹于此唐咸通间赐名仙潜山舆地纪胜即五藏山上有炼丹坛九真庙又有九泉水甚清澈为全郡祖山
龙霓山两山并峙云起则雨故名
香罏山以形似名元世祖南征尝驻此 俱县西南九十里
梅山县西三里其山多梅今无
女郎山县西二十里
汤家山在众湖中山环水聚云起则雨中有簸箕洞汉南山汉水之南三峯并峙又名三山景
摩旗山俱县西二十里
汉阴山县西四十里以汉阴丈人得名又名马鞍山临嶂山县西六十里今城头山下临汉水水经注沔水又东迳林嶂故城北晋建兴二年太尉陶侃为荆州镇此旧志晋江夏郡沌阳安陆县宋徳安府皆治此
乌梅山县西六十五里
嵩阳山县西百里
土茧山县西百二十里
吴家山 空山 马头滩山 香城山俱县西北三十里
柏泉山 广王山俱县西北四十里
玉笋山县西北六十里舆地纪胜其山有白石参差如笋故名
胡盖山县北二十里山形似盖南临汉水西带大湖大别山县东北半里禹贡嶓冡𨗳漾东流为汉内方至于大别蔡氏注云左传吴与楚战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今汉阳军汉阳县北大别是也元和志鲁山一名大别山在汉阳县东北一百步其山前枕蜀江北带汉水上有吴将鲁肃神祠故一名鲁山又名翼际水经江水又东迳鲁山南注曰古翼际山也山上有吴太守陆涣所治城山南即沔口旧志吴置鲁山县梁武筑汉口城以守鲁山东昏侯云吾自围鲁山以攻沔皆相此
顿家岭县西南二里地势高耸树本阴森世传有顿姓者家此
分金岭县西百一十里
乌林峯临嶂山南
梅岩凤栖山南石壁上有梅岩二字
桃花洞鲁山前有桃花夫人庙即息夫人
藏马洞大别山阴一名关王洞相传关忠义尝憩此石上有马槽
洗马洞吴王矶侧相传关忠义洗马于此
菖蒲洞九真山下产菖蒲一寸九节
梅子洞分金岭下
磨刀石大别山关帝庙前
飞升石九真山下旧传九仙女于此飞升
卓锡石嵩阳山卓锡泉侧世传骆禅师卓锡于此大江县东南城外上接蜀川潇湘洞庭诸水合流东南入本府界一百十里转烟波湾四十里入黄州府界
汉县北五里禹贡嶓冡𨗳漾东流为汉是也
郎官湖县治南与县学泮池相并今淤唐孚白有𪵬郎官湖诗并序见艺文
月湖大别山阴东以长堤限江西通洪水古有却月城在沔口左湖或以此得名
刀环湖县西南三十里寰宇记湖形弯曲如刀环太子湖县西十五里相传梁昭明太子食采于此太白湖在九真山南一名白湖周二百馀里旧传太白游泛于此春水涨与新滩马饮蒲潭皆合冬涸始分
沔水水经注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按明一綂志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襄水南入大江与汉水合流三国志以前书传多称汉不言沔三国志以后多称沔不言汉先儒皆疑汉沔为一然今二水源流不同惟书疏引应劭云沔水下尾与汉合乃入江为得其实今据汉阳郡县志城西南三十里止有沌水入江并无所为沔水入江疑汉沔止一水耳
沌水沌音撰县西南三十里汉水别出三汇太白湖至于沌口南入于江今名其地曰沌口晋郭舒留沌口税湖泽以自结周文悉众御之史炤曰江夏安陆有沌水其地曰沌口水经注沌水上承阳县之白湖东南流为沌水迳阳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有阳都尉焉按白湖即太白湖阳字上疑有缺文宜曰沔阳也迳阳县南及阳都尉上疑应有沌字晋沌阳县或在此
滠水其水自黄陂入汉阳界与沦索二水合流南入大江旧有滠阳废县
柏水俱县北四十里柏泉寺前
刘公洲县南大江中宋延祐八年有沙洲涌出知军事刘谊种荻其上令民采用民感之遂以名洲旧志洲自三里坡直抵南纪门芦苇茂盛嘉靖后渐没近水退屡见
汉口在大别山阴即汉水与涢水合流入江处洗马口县东二里临大江相传关忠义洗马处沔口县西南三十里今名沌口刘澄之山水记沔口古沧浪水世传屈原遇渔父处
涢口县西北百里涢水入汉处旧志其源出陪尾经徳安孝感至此名涢口晋陶侃为杜曽所败将奔涢口即此通典安陆县有涢水亦名涢口唐人有诗曰暮雨不知涢口处是也水经注涢水又南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谓之涢口
张王矶南纪门外上有张巡庙又曰祀张柬之未知孰是
吴王矶县东北一里一名禹功矶吴魏相持时皆以沔口为重镇吴守此以为险要故名矶
烟波湾县东北三十里旧志云其水清澈晴则岚烟起风则水波生旁有烟波里唐诗烟波江上使人愁永济港县南二十里南入大江
直阳港县西四十五里与沌水合流
凤凰池即府学泮池明嘉靖七年知府孔凤甃砌放生池一在兴国寺前一在寺东大别山下唐乾元初肃宗诏凡州县临江带郭皆置放生池今两地相对呼为莲花池
柏泉山川纪异柏泉寺有古井世传大禹植柏于大别山其根盘曲至井底今柏根尚存
卓锡泉县西九十里唐僧骆禅师卓锡于此
义井凤山门内宋人凿
炼丹井九真山下
汉川县
史家山县东十三里
双山县东二十里
高观山县东南三十里梅城乡其山高耸可观景物仙师山县东南三十五里
马城山县东南四十里
小别山县南十里寰舆记山形如甑谚名甑山左传定公四年吴人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阵自小别至于大别即此江左之际亦为兵区后周时县治建此属竟陵
担山县南十五里
阳台山隋志甑山县有阳台山一名仙女山
汉山县南四十里唐武徳四年置汉川县于此凤凰山 石镜山俱县南四十里
龙门山县南六十里山麓一洞有龙潭祷雨汲水辄应
姚公山县西南二里
内方山县西五十里旧志云禹贡𨗳嶓冡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即此按汉志章山在竟陵东北即禹贡之内方蔡沉书注内方在竟陵县东北荆州志又有内方山在州东内方之名不一而汉志与禹贡蔡氏注同宜从之
石龙冈县南五十里
白潭冈县北四十里
龙耳冈县北九十里
裘羊冈县东北三十五里
蟠龙石县南五十里状如龙蟠
女郎石县西二里仙女山上
汉自天门入境绕县治东流入汉阳县界
横湖县东五里
许家湖县东二十里
叚庄湖县南三十里
白石湖县南三十五里
却月湖县南七十里
大松湖县北十八里
野猪湖 汈湖 五湖俱县西四十里
清水湖县西北六十里
小松湖县北二十里
瓜子湖县北三十里
安汉湖县东北二十里
赤河 舞龙河俱县西北二十里
包河县西北五十里
算河县北三十里源出随州经孝感县出柘树口与涢水合
安河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随州经孝感县界合于涢臼水县东北七十里源出县西北界流入汉水左传楚王奔随将渉成臼即此水
涢水水经涢水出蔡阳县东南迳隋县又南过江夏安陆西又东南入于夏
麻埠港县东南五里其源即汉水支流下复与汉水合
鸡鸣县西北二十里元末徐夀辉为乱威顺王宽彻普化镇武昌命其子接待奴佛家奴以大船四十馀只攻夀辉将倪文俊且载妃妾以行至此水浅船搁不得行文俊以火筏尽焚其船即此
黄龙潭县东二十里
小里潭县西南百里汉水所注
养鱼池县东南二十里
白龙泉高观山下相传有龙蜿蜓其下故名
黄陂县
鲁台山县东一里二程读书处常登此山眺望东鲁甘露山县东十五里峯峦叠出林木蓊然相传陈武帝时有甘露降
太阳山县东三十里峯高地回日出照耀
矿山县西北八十里
大悟山县西北百二十里洪山祖师悟道处
伏马山县北三十里
木兰山县北七十里有木兰将军冢将军垇黄石岩洞
试刀山相传汉关忠义试刀处
柏叶山俱县北八十里
金鼔山县北百里丹崖壁立秀拔云表惟有禽鸟可栖
嵳峩山县北百二十里山势秀丽有花崖洞
响山山巅人蹑之辄作响声
白龙山俱县东北三十里
大陂山县东北三十三里下有大陂溉田百亩黄石崖洞木兰山
仙人洞矿山
试剑石世传老君试剑处
鸭儿湖县南十里
武湖县南二十五里相传江夏太守黄祖习战处宋谢晦走武湖即此
石子湖县南三十里
洋漫湖县西南五里
后湖县西南四十里
旧镇界河县西六十里发源徳安府南出与藤子港合
龙骧水县南七十里相传晋龙骧将军王濬屯兵处鲁台潭鲁台山下
圑潭县西南五里
鐡锁潭县西一里
石门潭县北三十里
大城潭县北八十里
放生池县城下连铁锁潭
聪明池县西南一里滠河南岸二程读书堂处木兰井县西
孝感县
凤凰山一名乳凤冈四面皆水晋永和四年凤产九子于东冈方舆胜览冈在孝感县东南四十里今名凤凰台
金牛山县东四十里一名金璧山
三山县西北百四十里三峯鼎峙故名
牛迹山县北四十里山有石牛迹
游风山县北五十里
马家山 陡山俱县北六十里
敖子山县北七十里一名教子山旁有九子墩松林冈
磨山县北九十里楚蒙榖不受爵禄自弃于磨山中磨城子胥所筑以此名城
牙山县北百三十里
大山县北百七十里
牛头山县北二百里旁有清风山盖顶山
五峯山县北二百二十里五峯并峙旁有黄岩山龙泉山县北二百三十里
风山 雨山俗云旱祷即雨俱县东北八十里九𡽀山县东北八十里一作九宗上有宝陀罗汉诸峯层峦叠嶂林壑幽深不减长安之九𡽀旧图经五代王铁枪居此宋范雍诗山奇号九𡽀名与雍州同大悟山县东北百二十里一名上界山上有平壤可田高二百馀丈周四十里一綂志云灵济道场双峯山县东北九十里高三百馀丈有瀑布水石人山县东北百二十里即白云山元平章察罕隐居于此
望府山县东北百二十里下有仙姑洞洞前橘一株高数丈大数围不知何代物洞门高七尺许相传有二人秉烛入行约二十馀里忽见天日溪水横抱有断石桥水深不得渡隔溪茅屋骈列花木繁盛溪边一女汲水遥语二人曰此非尘世也渡此不得返矣二人遂归
黄草山在双峯东
朝阳山在双峯黄草之际
小悟山 金马山 界山 大观山 小观山 石壁山 磨刀山 风洞山 青山 观音山 四方山俱邑东北百里外
黄云山在大山北云色多黄与诸山异
七屏山在了心庵前
五岳山距邑百八十里旁有粟榖山大魁山小魁山磊山兔城山光城山
离城山距邑百八十里有马踏石
兜鍪山在邑西二百里外申阳之水迳焉
鹤山在三山西
望湖山近蒲湖
白杨岭 黄茅岭俱县北
童子岩县南十里按邑治有桐子岩在小悟山三岩明一綂志九𡽀山王铁枪所居上有八境宝陀罗汉三岩
殷家岩县北
观音岩县东北百三十里又有黄龙狮子老虎豹子宝陀罗汉八境诸岩
白陂湖县东
董家湖县东五里又东为天门陂相传织女升天处羊马湖县东南二十里
注泉湖县西
朱思湖县西
七里湖县西十里
后湖县西北隅溉田甚溥
白水湖县西北三十五里
黄台湖距邑百里其初台也相传黄台寺厨中有笋出地老僧令其徒以冷水浇之徒恚一日老僧方濯足脱鞋犬衔鞋去老僧起逐犬其徒以热汤灌笋厨中龙起寺陷为湖而老僧独免至今湖岸尚有半台存焉
蒲湖在邑东四十里俗名野潴湖纵三十馀里横十馀里
龙坑湖在板桥坂
淮水出县境东北诸山于龙王砦会青山口诸水下晏家河
马溪河县东南五十里
澴河县北五十里源出河南信阳州迳应山鸡头山至天磨河入境县北二百五十里经新店会清风涧水为双河口为太公潭县北一百六十里为小河溪县北一百二十里至两河口为晏家河县北九十里为澴河镇县北五十里一支会白沙河合西河而东入汉一支会白龙潭水又会入埠口水入汉一支会马溪河浐川陡山蒲湖水至黄陂五通口入江按澴河三支其二入汉其一则县河也尧治南迤逦而东十里为龙宫潭又东有相见湾曰流不通邑治以此卜盛衰循旧则吉冲决则凶董家湖羊马湖诸水前后注之经竹子港过北泾嘴始会马溪诸水而入汉之水亦至此而会盖澴河有二支入涢非入汉也入涢之后至涢口始分流入汉而其全势仍逆走西北经北泾嘴南与县河合故澴之支流始入于涢而涢终入澴且汉在涢南澴在涢北谓澴径入汉误矣西河小河上通澴河入汉
沦河即郧水支流迳云梦入埠口
瀖河源出白兆山达云梦入涢
三埠东河源出横陂坳西河出石堰头下浐川河孙家河栗树埠至三埠南与东河合流于蒲湖白沙河澴河之南流者
界河黄陂孝感之界水也
陈家河出磨刀山
北泾嘴河上承涢水澴水下会马溪诸水
两河口在晏家河上
小河溪在治北百二十里
哭竹港在白云乡相传孟宗哭竹处
凤凰港县东五十里源出丁家砦南绕凤凰台龙宫潭县东十里下有堤名流不通
太公潭县北二百里石台上有迹
磨陂泉县东北八十里
老龙泉县青山
五眼井县南
湖广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八
山川志
黄州府
黄冈县
黄冈山从府城南度濠堑绵亘而行平冈迤𨓦其土黄色即苏子瞻赤壁赋所云与客过黄泥之坂也霸王山县东五十里相传项羽与汉王战此
赤壁山城西北汉川门外屹立江滨截然如壁而有赤色因名按水经及方舆胜览皆谓之赤鼻山宋苏轼游此作前后二赋指为吴魏鏖兵处非是辩见杂纪中
樟松山县西北百一十里下为樟松湖
万松山距樟松山一里
上干山县西北二百里一名上官上有龙井黄安县界
聚宝山县北二里山多小石日照之红黄灿然苏轼作怪石供即此
两耳山状如两耳与聚宝山相连
泰定山县北五十里团风镇
回龙山县北五十里有东岳庙
金鸡山县北七十里
孔子山县北九十里天中记孔子自陈蔡适楚尝登山上有坐石草木不侵有砚石每雨墨水浸出前为孔子河桥桥北十里曰回车埠盖自此返蔡焉东三里曰颜子港其左右为长沮桀溺阪石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字楚狂接舆亦其地也元时龙仁夫尝筑书屋于其麓嗣建 文宣庙仲子祠置田供祭创问津书院并详杂纪
蓬莱山县北百二十里阳逻镇
武矶山在阳逻镇世传黄祖屯兵蒐武其上
龙冈山县北二十里古者掘地得龙骨因名
香罏山县北百二十五里宋咸淳间元世祖登此以渉大江望武湖命巴延巴哈特穆尔败宋将夏贵遂㧞阳逻
七丈山县北百五十里上有七丈潭因名
凤凰山县北百八十里相传昔有凤凰止此因构台于其上
城山县东北七十里
錾佛山县东北八十里有石佛龙井居人庙祀之辄应
白云山县东北百二十里
石屋山县东北百四十里远望如屋下有石板潭通麻城高岸河
马台山在庶安乡
泉华山 豹子山俱县东北百五十里
大﨑山县东北百六十里山势巃嵸飞瀑下注治内之山莫高于此来自麻城龟峯回绕郡治之祖山至巴河方尽岭有龙井岁旱取水辄应
小﨑山去大﨑十里与麻城分界岩壑更奇天中记山上有飞来石下有石柱推之可转而不仆
观音岩县西北百六十里紫潭河石岩如屋上有钓台
狮子岩县北百二十里
徐公洞胜览图经徐公名邈苏轼云非有洞穴但深邃耳
飞来石在城西板桥寺宋太平兴国间因雷雨有石坠寺故名
牛踏石在紫潭河中石上有牛迹
大江自武昌流入黄陂界至赤壁矶东过蕲水蕲州入九江
沙湖县东二十里苏轼尝买田其间
滠湖县东四十里
零残湖县西北三十五里
鲍湖县北六十里
樟松湖县西北百一十里
王九塘湖县北九十里
旧洲长河湖县北九十五里源出河南光山县南入团风江
安仁湖县北百二十五里
武湖县北百三十里一名黄汉湖汉黄祖守武昌时习水战阅武于其中因名后宋谢晦走武湖戍主生执之即此地
上巴河县东八十里发源治西北迤𨓦至一流河抵鱼博下巴河达江
草埠潭河县西北发源南流至黄陂县三十六湾通武河口
街埠河发源黄陂县界
沙武河口发源孝感逹大江近武湖因名宋史沙洑夏贵与元将巴延战处即此地也在县西北百三十里
感化河县西北百五十里黄安县界发源罗山至双河口会旧洲长河
孔子河县北九十里孔子山前
道观河县北百二十里源出﨑山南会大江
沙河县北百四十里与麻城分界
三台河县东北十五里
大壮洲县城大江中
峥嵘洲在赤壁山前江半崛起俗名得胜洲晋刘毅破桓南郡处郦道元水经注冠军将军刘毅破桓南郡于此洲
新生洲县西北三十里一名江家洲
鸭蛋洲县西北五十里团风镇大江中
水鹅洲县北九十里双柳铺大江中
白龟渚在赤壁山下晋书咸康中豫州刺史毛宝戍邾有一军人于武昌市买得白龟长五寸置瓮中养之渐大放江中后邾城遭石虎攻䧟赴江者莫不沉溺所养龟人披甲投水中觉如堕一石上须臾视之乃是先所放龟既抵岸回顾而去
太平港在中和乡即塔石港
徐家港 莲花港 童家港俱在中和上乡
柳子港县北百二十五里源出路灌口入麻城界会岐亭河西流至三家店环川其水横亘店口亦云横河
马家潭县东八十里
石头潭县北九十里
龙潭县北百一十里
紫潭县北百六十里
乌龙潭在庶安乡
洗墨池城南报恩寺后即苏轼洗砚处
君子泉近赤壁宋通判孟震亨称孟君子庭中有泉苏轼因以名之黄庭坚诗云梦泽南君子泉水无名字托人贤
义井县东市中
东坡暗井县东儒学后
金甲井在赤壁矶宋绍兴间浚得金甲二具盖刘宋谢晦所投也傍有古墓相传即晦塜
华山井县西百八十里元隐士吴国澍所凿
温水井在永宁乡有三泉上燠中可𬊈牲下可浴蕲水县
云登山县城内儒学前
玉台山县东一里张道陵自蜀还修炼于此丹井尚存
凤栖山县东二里世传张道陵炼丹者三鸡食其一化为凤栖此因名东有陆羽烹茶泉
密峯山县东二十里宋刘平居此
金谷山县东四十里
斗方山峯方如斗唐无著禅师宋佛印尝住此山有罗汉洞百合洞及飞来石梁石磢石柱
斑竹山俱县东五十里
查儿山县东七十里
太公山县东南三十里
分流山水分两派
榾柮山相传伍子胥遗迹上有环刀石俱县南二十里
灯笼山县南三十里
月子山县南三十五里上有龙潭
青狮山县南四十里
阇黎山县西南二十里
龙泉山县西南三十五里上有龙泉
玉镜山县西二十里巅有大石圆如月故又名月峯白荆山县西二十里
神山县西二十五里昔孙权进兵赤壁屯驻此山今有庙存
札马山县西二十六里
调军山县西三十五里
华桂山县西北九十里罗田黄冈之间
茶山县北三里产茶唐刘禹锡诗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椀试新茶
䕶山即白石山县北十里石色皆白莹洁如玉大楚总志蕲之秀盖锺于此
石鼓山县北十五里有巨石如鼓叩之有声
邵藤山县北六十里晋王长休有道术尝游此神保山县北七十里
观音岩县东五十里
君子岩石鼓山之阴岩内有石椀如臼
回澜石在城南苏轼䥴激湍二字不数武有李白所书鸢飞鱼跃四字
打鼓石城南龙潭直上巨石高数十尺邑中遇有鼓声辄应
太公石县西二十里明立义士李清七清八之祠于此今名二烈祠
花膏石县西三十里石璘璘如花膏
𡽗石县东北六十里石梁横截河中飞泉瀑布有声杨历湖县西南四十里
圻湖县西南五十里
荷荡湖县西十里
望天湖 鲁家湖俱县西四十里
白港河县东五里
樊家河县东十里
阎家河县东三十二里
倒流河县东四十里流回曲折
白莲河县东四十五里
蔡家河县东六十里
回风矶县南五十里
伍洲县西四十五里大江中昔伍员适吴过此后人名之
浠水县城南门源出英山六安绕县西流合众流入大江而汇于蕲州苏轼浠水歌谁道人生难再少君㸔流水尚能西盖谓此水西流也刘宋立浠水县以此名
兰溪县西四十里图经源出苦竹山其地多兰唐以此名县杜牧诗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六神港县西南二十里
苦竹港县西三十五里
龙潭有二一在县南一里苏轼尝乘月泛舟于此书击空明三字于石壁一在月子山上有龙女祠溪潭在龙泉山侧亦曰罧潭
陆羽泉县东二里凤凄山下唐陆羽茶经以为天下第三泉宋王禹偁诗甃石封苔百尺深试看茶味少知音惟馀夜半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
义井县东昔关忠义淬剑于此剑迹尚存
丹井城东南玉台山下张道陵炼丹处
双井县古槐下
伍员井县西伍子胥过此淬剑
罗田县
凤山县治主山
玉屏山县东五里大唐建立禅院山巅有塔故又名塔山
王道山县东十里昔王姓者修道于此因名顶有苍松一株龙鳞虬枝相传植自汉代
凤凰山县东三十里崇山夹峙石涧怒号形如凤凰飞舞昔人因以设关
朦胧山烟雾朦胧其上
净瓶山俱县东四十里
藤子山县东四十一里
魁山县东六十里形势嵯峨高出众山因名汉唐宋建县治于此
石柱山县东北一十里其山高峻屹立如柱
马家山县东南四十五里有瀑布数丈
月山县东南五十里昔有兄弟五人修道功成誓曰见险则过遇月则止至此月出遂止上有庙
观音山县东南六十里山顶石壁数丈相传大士于此现身有正像二背像一纤毫悉具皆天成者印台山县南一里许山平如案列县治前
文明山县南三里俗名钵盂山
迎山县南十里云见雨集谚云迎山云起大雨千里谓其迎雨也
望江山县南十五里去大江凡一百四十五里登之江在目前
虎母山县南二十五里高耸若虎众山累累如子随母因名
党家山县西三里
鼓羊山县西六十里
乌云山县西北七十里
大雾山县北五十里天欲雨雾起潝然岩下有水井不甚深常见二蟹浮其上水即涌起如注土人资以漑田名龙挂尾
梳髻山又名苏鸡山
挂弓山在县北六十里
扬旗山山形如扬旗
鸡鸣山石矗如笋四围斗绝登者必拽锁而上居民常闻上有鸡鸣因名俱县北七十里
七娘山县北八十里昔有女子七人于此升仙石上鞋迹犹存
松子山县北百四十里
蓝柴山县东北一十八里
南保山县东北六十里
独尊山县东北八十里高耸入云群山皆出其下峨眉山县东北百里
多云山山势崇嶐四时云气不绝
泊高山又名鹤高峯俱县东北百二十里
盐堆山县东北百五十里
岐岭县东百三十里上有四关
仙人岩县东三十里昔有修仙者于此上升今顶上遗有鞋迹
麻姑岩县东八十里相传麻姑飞升于此岩间履迹累累
龙觜岩县东南百里觜出水即雨雩祀辄应
豹龙岩山形蹲踞如豹起伏曲折如龙因名
练岩有瀑泉㵼于两峯之间俱县西三十里
山韭岩县西九十里石鏬产韭叶大如蒜名仙人韭李木岩县西北二十里山脊石壁突起如城周里许上有龙泉雩祀多应
坐荆岩县东北二十里有荆百馀丛昔有人设教于此取荆为教刑因名
练石洞县南三十里山半有洞飞瀑高五六丈燕洞县西五十里有门可入内藏双燕翠羽其大如鸡
含风洞县北百五十里其风肆出禾稼尽㧞居民苦之时操牲醴以祭得免
汤河县东四十里温泉可浴
八迪河县东五十里元时有兄弟八人居此俱迪功郎因名
落翎河县东南五十里相传仙人跨鹤过此堕二翎因名
龙潭河有二一在县东南七里一在县东北七十里官渡河县南城源出峨眉紫檀冲西流与多云河合经县出蕲水界河过黄冈巴河石潭口注之江洑泽河县南三十里
白莲河县南五十里源出英山合蕲水兰溪入江石险河县南六十里怪石盘踞狰狞鼓浪景趣奇绝平湖河县北三十里源出松子山流至尤河觜与县前河合流入巴河
新昌河县北七十五里
黄石河县北八十里其石皆黄
竹台河县北百三十里
横河县东北二十里
九雉河县东北百二十里岩石有九雉河三大字笔力遒劲傍有小字翳苔痕中莫辨
神仙港县西北七里
老虎沟县南十里
玉虹泉县东五十里常有虹气覆其上因名宋绍兴间王锡汝勒诗于石见杂记
玉泉县西北十五里净练如玉
东坡井县西北苏轼访王经过此取而饮之因名麻城县
柏子山县东三十里相传唐虚应禅师立寺于上种柏百株因名
舞龙山县东三十五里
大敕岭山县东五十里相传唐太宗避暑于此蝼蚁皆避遂敕封故名
龟峯山县东六十里山势嵯峨上有岩刻唐人诗又有黑白二龙井雩祀有应元和志麻城县东南八十里有龟峯山举水所出春秋吴楚战于柏举即此什子山龟峯东十里攒峯插汉宋端平间徙县治于此
雨流山县东一百里
白臬山县东南三十里一名白山多怪石上有雁台静明山县西十里
大安山县西二十五里
奉道山县西四十里中有莲花石仙人石风穴龙泉紫云山县西七十里
九螺山在故县镇即岐亭宋张憨子隐此自号九螺山人
阳台山县西九十里
五脑山县北八里即土主飞升处有紫微侯庙道观山县西北十五里
霸王山县北十里世传西楚霸王项籍驻兵于此仙居山县北十二里上有凤凰岩下有仙洞石室云泉即麻姑修真处俗呼麻姑洞
阴山县北四十里上有阴山关
木陵山县北百里上有木陵关树木茂密冈陵欎然为一邑之望
玉雾山县东北三十里
春风岭县东八十里岭多梅花宋苏轼自新息渡淮由此有诗
观音岩在龟峯山岩虚如屋中有石观音碁盘石喷雪岩在龟峯山有泉飞流如雪
万人岩县西四十五里下有拜郊城
凤凰岩在仙居山
人迹石在龟峯山顶唐真应禅师立化处足迹印于苔藓间深四寸山下有马迹石世传唐太宗驻跸于此
卧龙石县东北有大石势如卧龙
县前河县城外有两源一出商城界经虎头关阴山阪合界至县前一出光山界经黄土冈至柏塔河合阴山阪河至县前
阎家河县东十五里源出商城石门山相传唐洪州都督阎伯屿所居故名
义州河县东百里
高岸河县南十里合桃林河下岐亭入江
麻溪河县南二十里源出唐殿至汝阴河合县河下岐亭
白杲河县南三十里源出经鸣山至汝阴河口合县河
岐亭河县西七十里
界河县北九十里光山界
龙吼潭县南五里
螺壳潭县西六十里
栲栳潭县北七里
化龙池县西四十里
龙池县北门外
瀑布泉县北麻姑洞口其泉飞白如练
落鳞陂县东十五里世传此陂龙昇鳞落故名凤陂县东三十里旧传曾有凤浴于此东南五里有山名凤凰台
义井县治南街旱不涸雨不溢
清泉井儒学前
泉水井县西南六十里
黄安县
三角山县东三十里三峯品峙邑治左翼也
五云山县南二十五里郡邑志山有仰天窝最为险绝嵸笼霞举仅通一线平田千顷其中可耕游者以为不减桃源云
大金山县南五十里
似马山县西南八里上有石状如马及一线天诸胜境
龙王山县西南七十里
阳台山县西北四十里
仙居山神仙传仙居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昔有神仙居之插灶依然人迹罕及
白石山县北
老君山县北六十里脉接天台相传李老君炼丹于上丹灶犹存
天台山方舆志天台山在县北八十里其顶广平可容千家以牛耳崖为北门梯之乃达
辅弼岭县东
黄石岩县北相传黄石公曾坐岩上
圣人湖县北十五里
松溪河县东源出紫云山鹿皮冲南达宋家埠紫潭河县南源出白沙关
东流河县西四十里由三河口南下至县西
滠水县西源发汝之罗山西南入汉
仙女山县南
勿羃泉县城内
杏花井县东二里杏花村
三公井县南四十里
蕲州
麒麟山州治儒学皆依此山上产白艾
凤凰山州治儒学向山
大泉山州东十里下有大泉
野狐山州东十二里
龟鹤山州东十五里两山相对一蟠一翔似龟鹤百家冶山上产蕲竹
安阳山俱州东三十里
夫妻山州东三十里两山相并
云峰山州东百一十里
还元山州东百一十二里
金鹅山州东百二十三里相传尝有金鹅出石间上有鹅笼石
四隘山有四隘口因名
道观山旧有天常观俱州东百五十里
镜台山州东百五十二里
将军山州东百五十五里
小泉山州东百五十六里
白鸡山州东百五十八里
石人山州东百六十二里有石如人
六合山州东百六十三里有东洞龙王神井
大桴山州东百六十四里有九十九湾罗州故城之祖山
河槎山州东百七十里
太原山州东二百五十里
茅平山州东二百五十三里
龙山州东二百五十五里
宝盖山州东二百五十七里
迎山州东南八里俗名银山高季迪修行于此有荆和王刘妃墓
圆峯山州西五十里形如覆釜西竺二梵禅师塔院在焉
马下山州西六十里高峻难登汉高祖讨英布下马过此
白云山舆地考白云山在州西北五十里自旦及暮常有白云缭绕其上隋时建塔寺焉尝开汴湖得入定僧二人遣使送至蕲州白云山再召之二僧遂入古井中隐没
茅山州西北六十里临大江山下有石矶十三处古云九里十三矶
灵虬山州西北八十里产茶
周公山州北一里其山属官今为漏泽园
蟠龙山州北五里上有石鼓院麻衣道者无药禅师二真身在焉
吕玉山州北七里即缺齿山
龙峰山州北八里山麓有石穴名花蛇洞春夏水没八月则见旧产白花蛇
高山 宣抚山俱州北三十五里
细石山 石牛山俱州北四十五里
蕲山 广教山俱州北六十里
云雾山山麓齿刺一石石上有虎足迹相传唐伏虎禅师伏虎于此亦名虎踏石
策山自英山发脉俱州北七十里
九潭山州东北百里有龙井九处一名九龙山燕子岩山州东北百一十里
三角山州东北百二十里峰峦秀㧞矗起三尖因名上有二龙潭祈雨有应因立三峰院
四流山山岭迤逦水有西南二流俱入蕲水县界北流入霍山县界东流入太湖县界故名四流
堆金山俱州东北百三十里
龙目山州东北百六十五里相传宋高宗南渡时过此见其险峻注目久之因名
鼓角山州东北百六十七里天欲雨先闻鼓角声一名鼓吹山
相山州东北二百五十八里抵太湖县界
小隘岭州北百五十里
熊画岭州东北一里许相传旧芭茅山熊秀四始居此善丹青因名之
土峰岭州东北二百里
仙人洞州东十里大泉山之阴相传昔有仙人居此赤东湖州北十里入水之处为挂口渡
蕲河州北五十里
西河州北六十里包络罗州旧城之西
黄城河州东北八十里
宗渡河州东北百八十里旧传宋高宗南渡经此故名
隆矶州东亦名龙眼矶
新生矶州南
鸿宿洲去州一里大江中秋冬多鸿集
钴𬭁水在州前源出栌梨山入蕲河
翻车水州东南八十里九江王英布背项羽归汉于此水筑城名翻车城
双水州东北百四十里
莲花池州治北
汤泉州北四十里常沸如汤有硫磺气
东洞井州东百二十里
西河井州北六十里旧产绿毛龟大者重十钱小者重五钱极小者尤佳今井湮不复产他沟涧中或有之
丹井州治东北井底有四窍按四时出泉世传王全真炼丹于此
广济县
灵山县东二里相传麻姑仙降此
金仙山县东七里上有朝斗坛相传唐时女子升仙处
石牛山县东二十里
明水山县东二十五里上有龙潭飞瀑奇绝
东冲山县东三十里高起冲霄因名
独山县东南三里众山环拥一峯孤迥
武山上有樊哙城
善潭山上有南北二泉雩祷辄应俱县南五里多云山县南十五里天欲雨则山先出云有水出此山流入罗田县界
石臼山县南二十里昔罗翼仙人捣药于此
龙池山山顶池中相传唐时有鲤鱼化为龙去因名黄花山俱县南四十里
青林山 阳城山 盘塘山俱县南六十里
仙姑山县南六十五里相传何许陈三仙女修炼处元时白昼雷雨乘云而去
积布山名山志积布山在县南百里下临大江叠石森立形如积布即水经注所云积布矶也
白石山县北里许白石磊落如玉
白家源山县北二十里崖有白鹤伏卵化龙去下二湫雩祀应
横冈山县东北二十五里
灵泉洞县南六十里有泉自洞中流出一名石燕源其洞内巨石如卧床
七星石县东如七星布列
大江县南七十里
梅川县南源出横冈山流入武山湖
武山湖县南四十里
青林湖县南六十里
连城河县南六十里
真惠泉县东南四十里
石洞灵泉县南六十里石山中有岩穴广三丈馀中有七洞约深二十里
善潭双泉县西五里
清净井县治左昔四祖禅师父司马氏为本县令饮是泉禅师生时汲此水浴之又名浴佛井明正德间双峰真身自焚感梦荆王铸铜像送寺道经井前井涸数十年至是泉涌如旧
黄梅县
笔架山县东南十里
德章山旧有广岩二大师及清身道者真身
矿山俱县东南十五里出铁矿旧置炉今废
东观山县东南四十里抵宿松界
蔡山县南五十里出大龟杜佑通典蔡山属广济今为黄梅界
西山县西三十里
黄梅山县西四十里山多黄梅隋以此名县
考田山县西北三十里
小溪山县北三十里
四祖山县北四十里一名破额山即四祖大医禅师道场上有香炉峰慈云塔唐柳宗元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𬞟花不自由
乌牙山上有灵峯院唐白居易撰碑
多云山俱县东北十五里
五祖山县东北二十五里一名冯茂山即五祖大满禅师道场山顶有池生白莲花又名莲峰
龙坪山县东北五十里亦名凤坪形势峭险宋时戚方常于此置寨
鼓角山县东北七十里
坠腰石在东禅寺六祖坠腰舂米者
黄龄洞在考田山晋安帝时有番禺刺史宋益隐此后人于洞前立庙祀之
斗法洞相传五祖入东山五显神争其地祖坐山窝五显飞石来击祖竖指却之石坠于地四击四却遂成一洞故名
源湖县东南三十里有大源小源
感湖县东南五十里
太白湖县西南四十里
柴池湖县西南九十里
五阜湖县西百一十里中有五阜洲禹贡九江纳锡大龟世传出此
县前河县南其源有三一出鼓角山一出龙坪一出小溪河
黄梅水源出黄梅山南流入感湖
散花洲县南六十里大江之北周瑜战胜犒士散花于此
濯港县西南二十里
凤凰池相传罗真人丹成以一粒疗龙疾一粒被邻鸡破嚢啄之化为凤飞鸣大市池中故名今淤西池县治内
广济池县北潴水漑田民赖其利
玉蟾池县治东北昔人凿池得白石状类玉蟾万家泉县治内邑人万氏所凿因名
义井县厅侧
学井儒学右
安陆府
钟祥县
从岵山县城内
太子山县治
樠木山县里许一名武陵左传楚武王伐随出师自丹阳心荡至樠木下卒即此
纯德山县东十里旧名木林山明兴献帝陵在焉炭埠山县东四十里
瓦埠山 龟山 花山旧传灵济祖师过此百草皆花俱县东六十里
聊屈山县东七十里
黄仙洞山相传黄石公憩此因名洞有龙潭深不可测城子山上有古城俱县东百里
鸡笼山县东百里高数百仭与焦山对峙山势秀丽八峯环抱而此峯居中
老鹳山县东北二十里
团山县东南十五里
宝鹤山有郢靖王墓
清平山有岳怀王崇宁公主二墓俱县东南二十里瑜灵山县东南三十里有梁庄王墓
罗小山县东南四十里
章山县南半里西魏平汉东立基州仍统章山即此火炉山县南三十里
石城山县西十里
三尖山县汉江西三十里
关门山县汉江西三十五里
屏风山县汉江西六十里
内方山县西七十里汉江上即禹贡所谓内方也一名章山一名马仙山唐司马子徽炼丹于此
龙爬山县北二十里上有龙爬痕
焦山县北九十里
狮子山 象山俱在县北百里仙潭口两山对峙若二兽蹲踞水中为郡城之镇称奇胜云
小焦山 马驮山 仙潭山 乌头山 子母山有二十二峰俱县北百里
周家山县北百馀里
窄山县北百一十里
台陂山县东北八十里
欧家山县东北百二十里
界山县东北百五十里接随州界
盘石岭县东三十五里石路盘𢌞故名
梅花岭县东七十里
桐木岭县北七十里
天子冈纯德山前
望城冈县北二十里
石羊冈县北百八十里上有石羊
孤楼崖上建楼下有龙潭又有水乳滴成佛象须眉宛然消石崖黄仙洞山侧
赤壁崖县北六十里山赤谷虚人呼则应
白水崖县东北六十里有泉飞瀑如练
阳明洞县东百里鸡笼山北门如城𬮱有石屏洞门外石峰如笋凡洞皆暗此独明
石凤洞县西三十五里关门山下
华岩洞县东七十里
石门洞县北百里
宋玉石二宋李昉守郡得之榛莽间后移白雪楼侧今失汉江县西五里按水经沔水自武都至乐城称沔渡口至姚方称汉襄阳至沙羡又称沔其实一水也今郢城上溯宜城下至沔阳东岸迳钟祥京山天门三县西岸迳锺荆濳沔四州县境入汉阳府界
龙母湖县南三十里水溢通汉江
赤马野猪湖 芦洑长河湖俱县西南百二十里城北湖县北五里泛流通汉江
牛磨河县东三十里
蒿河县东六十里
芹菜河县东八十里
穴河县南百三十里
方河 殷家河俱县西北十五里
寨子河出京山县西北八十里横岭
直河县北十五里其水直注于汉
瓦埠河县北三十里
洋子河县北六十里
丰乐河县北九十里源出大洪山西北流迳盘石岭灌漑甚广岁赖以丰
长垱河县东北六十里
温峡河 泉河俱县东北九十里
敖水县东百里源出黄仙洞西流合枝水迳洋河殷家河适河注于汉
温峡口县北七十里两山对峙东山诸水俱由此出金港县东一里源出樠木山流入汉江宋时尝于此披沙求金今湮塞为民居
龙凤港县南四十里乃汉江支流旧传楚王尝乘彩舫载嫔御游此
唐港县汉江西三十里
石板滩县东二十里
刷马滩县南十五里相传关忠义刷马处
羊马滩县北三十里
金花滩县北六十里
曲水池城东威武门外梁郡守王纶雅好客慕兰亭流觞之胜凿此
青泥池县东一里樠木山三国志乐进与关壮缪相拒青泥山即此
鹿湖池县东六十里深不可测旧传有白鹿入此白鹿池县东七十里聊屈山上
龟鹤池县东南郭内相传汉梅福养龟鹤处
猪龙池泉 龙池泉俱县东三十里
白水泉县东六十里
双泉县东九十里
欧家山泉县东百里
洗罗陂县南三十里
竹篠陂县南四十里
五龙堰县南二十里漑田数百顷
莲花堰县北三十里
楚贤井县东一里亦名宋玉井在府学泮池侧炼丹井县东南郭内相传汉梅福炼丹于此
京山县
凤凰山县治南百步相传虞帝时有凤凰集此京源山县东十五里隋改角陵曰京山义取此山窟下旧有石刻诗十首以岩枯草茎瘦水清鱼影寒为韵今为野火所毁
中盘山县东
倪子山县东南四十五里
东龙尾山县东南五十里与西龙尾并蜿蜒象龙跃青山县东南百里望之若黛
惠亭山县南一里一名鸭嘴
七宝山县南五十里
子陵山山半有子陵洞旁有帝星井
宝香山县南九十里北眺诸山南望潜沔旧传慈忍尊者过此手焚异香因名
临溪山县西五十里
大迹山 磨石山相传关忠义磨刀处
石符山俱县西南七十里
月掌山县西南八十里其形半类月半类人掌虎爪山县西三十里
潼泉山县西四十里
五泉山县西八十里
沙子山县西百一十里
扈家山县西北十五里
鸡笼山县西北九十里
大洪山县西北百二十里上多异迹东安鄂西襄郢南江汉一览可尽
张良山县北八里峯峦高峻峭壁间有一横迳多马迹相传汉张良息兵于此
芭蕉山县北六十里
石人山县北七十里半崖间有石类人
青崖山县北八十里
太阳山县北九十里
圣境山县东北三十里
兴阳山县东北百里
梅花岭县东五十里
圣人岭县南五十里相传孔子适楚经此
关王岭县北百里上平如掌有球场及故城垒观音岩县东二十里岩巅飞泉瀑布石龛中有石肖观音故名
空山洞县南二十五里洞口有石鼓击之有声中有石仙女石镜石台
仙女洞县南三十里峭壁插天水纹纡石如篆洞口有石床石枕石镜宋有道士秉烛入游数日而出即随州也
王莽洞县南五十里相传王莽经此
子陵洞在子陵山半相传汉严子陵尝隐此
董仲符石县南五十里地多蛇虺汉董永子仲过此尝书二符于石上其害遂绝
县前河县治前下流至天门县蒿台湖入江汉撞河县东北八十里源发随州洪山白龙池下流至汉川县入大江
富水河县东北八十里即水经注所谓大富水小富水也大富水东南迳潭滨河至䨥河口而与小富水会二水既合是曰富水
温汤水县东南十五里元和志珢岸重沙端净可爱冬月细气如烟其汤有十八眼水经注涢水又东会温水出竟陵郡新阳县东口径二丈五尺其热可以𬊈鸡指此水也
泗水县西南百二十里即泗湖
臼水县西南百四十里源出聊屈山合澨水注于沔左传鲁定公四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济于成臼谓此水也
澨水县治西七十里源出磨石山下纳新市仙女洞泉潼泉迳天门县界入于汉
白沙水县东北六十里
多宝钟潭县西二里宋时寺为火所燔钟自巨熖中跃入潭不复可睹
滚钟潭县东南三十里富水郡志相传有寺钟忽自楼出滚入此潭故名
司户潭县北八里昔有曹司户者祷雨未应因委身潭中少顷甘霖大沛
京源泉县东十五里出京源山
马跑泉县西北十里富水郡志相传关忠义于此驻兵乏水马跑地得泉旁有卓刀石
五泉县西北八十里泉有五穴漑田甚广
珍珠泉在子陵洞
新罗泉在石人山下相传有新罗僧修炼于此一日语众欲归有神止之僧言思乡中水耳神指其地泉即涌出僧尝之与故乡同遂不归
师故泉县北七十里
潮水泉县北百里泉出金子山隐石间日再潮潮有声如雷
帝星井在子陵山旁汉严子陵隐此夜分有帝星临于井上光芒烛天光武起兵南征至此因名
八角井县西南八十里
潜江县
寿灵山潜江境内无山王谦大佛寺记荆之潜江有寿灵山旧志注疑即寺基势若嶐起明一统志山在潜江县之西里许
道隆岭县南五里
清溪岭县西南六十里
柘陂冈 棠梨冈俱县西南六十里
潜江尔雅水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水经注潜水乃汉水枝分潜出今潜江汉水循源而下经本县界入大江
枝江湖县西南二十里
东西北湖县西南五十里
陆家垸湖县西十五里
青阳湖县县西百里
太平湖县北
虾子湖县北五十里
郑家湖县北六十里
观前河在县
洛江河县东十里
芦洑河县东北三十里汉水分流处
马市潭县南三里
南池 北池县东南二十里
净水池城西大佛寺前
沔阳州
黄蓬山上有鲁公城俗传孙吴鲁肃尝屯兵于此
大江州南二百里
复池湖州境后周武帝置复州取此为名
白鹭湖州东十五里
鼍湖州东二十里
阳名湖州东北七十里
沙湖州东二百四十里
太白湖州东二百五十里水经注沌口通沔阳之太白
西港湖州东南百五十里
下五湖州东南二百八十里
直步湖州南七十里
司马小阳湖州南百三十里
西湖州南百五十里
黄蓬湖在黄蓬山下
白螺湖 乌流湖 千金湖俱州南二百里
官港湖州西南四十里
赛港湖州西南四十五里
百石湖州西五里
三阳湖州西十里东曰朝阳南曰南阳北曰水阳故名
白鼋湖州北
李二河州东南百五十里
漕河州西南江水潜水所入
襄河州西里许汉水所入
汊河州北流入汉阳府界
中下襄河州东北六十里汉之潜也
沧浪水州东禹贡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水即此白沙水州东北里许
夏水州南四十里今名长夏河水经注即睹口为中夏水舆地广记夏水入沔阳谓之睹口冬涸夏流故曰夏水
七里沔州北周地图记夏水合诸水同入汉自汉入潴名七里沔州名盖取诸此
云梦泽州东云与梦本二泽而相连左传云梦跨江之南北
剅河新掘口州北七十里
殷子小港州南五十里
阳孟池州东百四十里
许家池州东南百五十里
张家池州东南百七十里
陆子泉州西广教院一名文学泉因唐陆羽品泉得名裴迪有诗
涌玉泉州北
涤尘井州东南元妙观
天门县
见龙山县城南四百馀步蜿蜒如龙环拱县左白螺山县西南里许
天门山县西六十里一名火门山世传汉光武行兵举火夜度此因名唐陆羽传负书火门山从邹夫子学即此后因俗避火字改今名
青山县西北六十里
龙穴山县北六十里旁有龙穴坡一名龙尾山五华山县东北七十里相传伏羲后封此
巾戍山县东北百九十里晋元熙间得古铜钟七枚于此
诸葛岭县南二十里世传诸葛亮屯兵处
东冈县东七十里
东湖县东门外
下帐湖县东南百里
南湖县南城外
上帐湖县南七十里
西湖县西百里
青山湖县西三十里
蒿台湖县东北七十里
义河县城南宋太祖微时尝渡此以钱遗舟人不受即位后诏免渔课因名
便河县南三十里
三澨水县南三十里禹贡过三澨即此蔡传三澨水名今郢州长夀县磨石山发源东南流者名澨水至复州天门县界来又名汊水疑即三澨之一索隐曰竟陵有三参水俗云三澨水韩汝节以汊澨漳澨薳澨为三澨或云在淯水入汉处乃襄樊之间但据说文澨水际则又非水名可知矣
西江水县西襄江之一派
回河水县东北七十五里自今府治池河水东流至此
覆釜洲县西里许陆羽隐居地
车湘港县东十里
板港县东二十里
甘鱼陂县西左传楚公子比为王次于鱼陂杜预注竟陵县西北有甘鱼陂
石堰渠县北十里其流自五华山西通巾水唐咸通中刺史董元素开
潱马潭县南三十里
洗墨池中有青钱亭李翺读书处
文学泉县西北一名陆子井陆羽尝以太子文学征故名
万人井县南门
荆门州
伯夷山州东二十里
凤凰山州东六十里
百顷山州东九十里
东山州东南一里
内方山州东南百里汉江上即禹贡所谓内方也一名章山
仙女山相传有七仙女于此围碁迹存上有梳妆台庙址
绿麻山俱州东南百二十里
虎牙山荆州记郡西沂江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虎牙楚之西塞
撒石山相传关忠义于此撒石
荆门山张栻记峰峦对峙上开下合厥状如门宜都记即楚西塞俱州南五里
三星山相传唐司马子徽升仙处有塔
聚仙山俱州南三十里
龙尾山 龟山 子牙山俱州南四十里
紫云山州南二百里相传元无闻和尚于此注金刚经有紫云见
中城山俱乐乡西南
蒙山州西一里两峰对峙如蛾睂上有浮香漱玉诸亭为游憩之所山麓二泉北曰蒙南曰惠
西山州西三里
灵鹫山州西天中记山有穴曰龙洞深五里春月水流声如钟鼓管籥宋熙宁中山泉溢有髹器�车流出志字曰嘉州盖泉与蜀通也
杏子山州西十里
屏风山州西北四里绝顶平衍中有两泉宋开禧间郡守李直炳徙居于此
荆山州西北二十里卞和得玉处
武陵山 云梦山俱州西北四十里
金箔山州西北八十里
磨剑山州西北百里
仙居山州西北百三十里
都亭山州北二十里
白峯山 马仰山俱州北三十五里
红花山 鸡头山 大名山唐灵济禅师尝卓锡于此俱州北六十里
象河山州北七十里
黑牛山 㫰台山灵济禅师于此㫰衣俱州北百里火炉山州北百二十里有楚王放鹰台
严山州东北六十里相传严子陵隐此
白马山州东北七十里
马鞍山州东北百里
斑竹冈州东百三十里唐韩翊送人赴江陵诗斑竹冈迎山雨暗正此
太子冈州北五十里元文宗自潜邸归即位尝驻此松林冈州北六十里
土门冈州北九十里
抱玉岩潜确类书在荆门州西北有潜玉亭址即卞和采璞处
黑龙洞州东四十五里
潭青洞州北百二十里漑田甚溥
磨剑石州西北九十里有秦王磨剑石多砺痕掇刀石州南二十里相传关忠义掇刀于此遗迹俨然
直江州西北九十里南流入潜江界平塘湖达三湖以合沔水
屯湖州东九十里
乔母湖州东南七十里
蒿台湖州东南八十里
滕湖州东南百里
平塘湖州东南百五十里南流入二湖东合沔马良湖州马良村
藻湖州北百八十里
长湖州北二百里
金鰕河州城内
岨河州西南百六十里南流至潜江界与沔水合流入大江
象河州北七十里
官堰河州北百里
建阳河州北百三十五里一名建水又名阳水亦名大漕河
润乡洲州东南百四十里江陵县界古谚云流尽润乡田荆门出状元
后港州南百三十里
孟子港州西南五十里唐孟浩然尝往来于此曹将军港州北百八十里即权水唐曹全政刘巨容尝败黄巢于此
洗马潭州南门外关忠义洗马处石崖上有坐痕白龙潭州西蒙山北
七星潭州北三十里
冷泉州东
温泉州东九十里
蒙泉 惠泉俱州南二里源出象山分为二派后人名其北泉曰蒙南泉曰惠蒙泉水常寒昼夜两潮水溢数寸惠泉水常温宋知州彭乘为三沼延其流至竹陂河入汉江民引以灌田
南泉州北二十里
珍珠泉州东北三十里
子陵井 响井俱州东
义井州北三里
盐井州北九十里
当阳县
玉阳山县署西北一名仲宣台沮水之阳
许由山县东十里相传许由隐此下有洗耳溪按许由隐箕山而此亦以许由名不知何据大率皆附会也
方山漳水上
香炉山俱县东四十里
圆台山县东六十里上有灿霞观旧址相传唐玉贞公主所建有碑乃陈宗逊撰庾远书
柴紫山 狼尾山俱县南五十里
紫盖山县南五十里道书称第三十三洞天寰宇记紫盖有南北二峯顶上四垂若伞状林石皆绀色下出彩水厥味甘馨毎遇晦日辄有金牛出食光照一山汉刘纲夫妇上升于此山有五帝仙祠并葛洪炼丹井又名倒扳井
紫金山县南八十里
凤凰山县西四里
玉泉山县西三十里色白而莹又曰珠泉泉南为天台智者道场即关帝遣工所造按晋郭璞游仙诗序此泉潜行九万八千里通天竺注震旦者也唐李白玉泉诗序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其状如掌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亘古未觌因以诗答之使后之高僧大德知玉泉掌茶盖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铁山县西北八十里
张飞山在长坂西即飞断桥拒曹操处
绿林山县东北百二十里王莽末绿林兵起处游学洞县南五十里即谷子与张仪苏秦游学处铁人谷在沮水北山谷间有四石甚巨铁色人形故名
当阳坂县北百里曹操追昭烈于长坂使张飞将二十骑断后即其地
沱江分自大江迳县南又东南与沮漳合经枝江县东入江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即此
沮水县北一里源出房陵县过临沮县与漳水合流通沱江至枝江界入大江
漳水县北源出漳县南迳当阳与沮水合流入江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即此
丹溪县北七十里
金沙滩县南百二十里其地多流沙光耀如金金龙潭县北十五里
玉泉在玉泉山下旧志玉泉有二碑邵子明李安期撰
熨斗陂县东南八十里宋郡守吴猎尝遏阻马湖熨斗陂之水西北至李公柜以䧟戎马
丹井县南五十里
扳倒井县南八十里
湖广通志卷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九
山川志
徳安府
安陆县
紫金山府治前一名竹坞山明一统志讹载城西二十里
科斗山一名小鹤山县东三十里相传土人掘得大小石子开匣飞翔视其落处故名
章山县东四十里旧志豫章即今章山李白流夜郎有寄内诗云南来不得豫章书谓此
凤凰山县南关外
郝甑山县西三十里有唐甑山公郝处俊钓鱼台后周以此名县
石梁山连接白兆其形如梁
白兆山一名碧山唐李白读书其下有妙济法师写经台及飞仙洞俱县西三十里
大安山县西六十里四面陡峭高耸杰立顶平衍可数里许周遭有泉唐许绍家此即李白妇翁也宋黄晦叔有诗
自游山县西七十里西连大洪唐僧善信游此故名石岩山县西八十里山有石岩晋张昌作乱于此山织竹为凤形衣以五彩聚肉其傍而集百鸟诈言凤凰降因伪建元神凤
燕子山县西百里形如燕巢
陪尾山一名夀山禹贡𨗳淮自桐柏至于陪尾即此史记正义引括地理志原载去安陆六十里又旧志云陪尾山下居民有夀至百馀岁者故杨绘诗竟以夀山为陪尾山
夀山俱县西北五十里
石柱山县北旧有石柱高二丈馀
铁城山唐史载高霞寓大败于铁城疑即此山纲目质实铁城未详
槎山 蔽山俱县北四十里
月落岭县西七十五里山岩巉削高百馀丈熊尔良曰每雨后夜半见月光荡漾其巅
金峰县西南二里石壁峭立下有金泉
虎子岩县南十里
桃花岩县西白兆山麓李白读书处题咏极多司马岩县西北城麓相传温公读书处石上刻司马岩三字
洗足石县西一里山麓有石滨涢方舆记云五代周世宗微时隐水西寺濯足于此
紫石河县东十八里
石河县西十里
瀖水县西北九十里出大洪山东流会于漳
涢水城西一里出大洪山黒龙池流绕城西隅南流与漳水合会襄水沔水东流至汉口入江俗称府河漻水县西北五十里水出应山会于涢
龙凤港 梅家港俱县东
蒿桥港县西五里
女儿港县西六十里
三波港县西北二十五里
孝义港县西北三十里
洑水港县北
七里港县北五里
骆驼潭县南五里
青龙潭县西三十里涢水所经
石牛潭县西北二十五里俗名斗牛石舟人畏之舆地纪胜水中有石如牛涢水所经
滚钟潭城外东北隅相传有钟滚于此遂成潭水绕城而西会至东三板桥入于涢
天鹅池县北五里
龙井县西十里
云梦县
葛藤山上产葛根
神山即观音冈俱县东北四十里
韩王冈上有韩信庙
石羊冈俱县东北十五里
枫梓冈县东北三十五里
落洋湖县东十里
孟家湖县东南十里
石羊湖县东南三十里经刘家隔会流出涢口郑同湖县东三十里
紫云湖县南四十五里
杨林湖县南五十里
台湖县南六十里
县河城南十里
西河县西二里即涢水
云梦泽旧志云去安陆南五十里今县治去安陆六十里盖安陆境山自𫑡厄蔓延至此乃尽而迤南数郡大泽衍溢实自此始故以此名按寰宇记泽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土丘半出杜预所谓云泽薮巴丘湖是也郦道元谓自江陵东界为云梦薮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是则夹江南北皆其地矣
黄江口县南十里
观音滩县西北二十里
盛家滩县北二十五里
三眼井县西
应城县
高楼山县东三十五里
京山县西五十里山有温泉泽中深浄如鉴闻人发声则汤沸可以𬊈鸡
团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形如弹
丸﨑山县北四十里
伍家山县东北三十五里相传伍子胥居处
聚石冈县北四十里
燕子岩县北十五里
清水湖 龙骨湖俱在县南四十里
菱湖县南五里
三台湖县西南五十里中有土台三
西河一名县河源出大洪山
东港县东三十里
渔子港县南三里
汤池港县西五十里源出玉女泉入天门境注汉至涢口省港县北三十里
黄家滩县东南十里
玉女泉县西五十里一名温泉流为汤池港
白龙泉县东北伍家山旱祷多应
三眼井县署右
随州
龙斗山州东三十里
乌山州东南三十里
善光山隋帝女仙城君修静于此
君子山居民俗厚故名
府君山俱州东南七十里
鸭儿山州东南九十里
水南山州南
随城山州南七里峯峦特起列嶂如城因以名州三爪山随城山南有三阜如爪形
独宗山州南十里
卓剑山州南三十里巉然插天如卓剑
现光山州南八十里吴师入郢楚昭王避居于此相传有云罩其上光䕃于山
落石山 青林山山木蔚然青翠故名顶有古寨元末兵乱乡人置砦御贼保众于此俱州南百里大猿山州西南四十里一名大狐南都赋天封大狐即此一统志作大猿
龙居山州西南五十里隋文帝微时居此
涢山州西南七十里山川俱为涢乡亦因之
十九山州西南九十里上有砦
大洪山州西南百八十里寰宇记四面陡险绝顶有大湖靖康间土人避乱于此相传为慈忍卢尊者道场
龙井山州西七十里上有龙井
马鞍山州西百里
天桥山州南百六十里下有娥皇洞
界山州西二百里明嘉靖间尚书顾璘尝秉火行数十里石壁云西南可行东北勿往遂返
大浪山州西北七里一名龙泉山叠峰如浪故名香炉山州西北八十里
松盖山州西北九十里山多大松远望如盖
梁皇山州西北百里昔梁皇二逸士居此
仙人山州西北百五十里远望如仙掌
栲栳山州西北二百里或曰黄山周礼职方荆河之浸曰溠黄山盖其源云宋章潜有诗
赤石山州北三十里山石皆赤唐天宝间改名赫山厉山州北四十里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西汉志随故厉国皇甫谧云今随之厉乡荆州记随郡北界有厉乡村村南有重山山下有一穴相传神农生此即以此为神农社年常祠之
碁盘山在神农洞左顶有古垣址传云神农下碁于此遗子于土或圎或方人常拾得故名
塔儿山厉山旁支
雷公山顶左有泉一号白龙池右泉一号黒龙池山上有洞俗传雷公藏于此俱州北四十里历山州北六十里相传舜耕处
驴泉山州北九十里山上有池大旱不涸昔有神驴出其中荆州记驴泉山石卤润牛马经过贪其味甘不能去
大义山州北百五十里周环百里民居其间贫富共相取足有义风故名
田黄山旧传昔有田黄二隐士居此
田下山山顶有田出泉灌溉俱州北百七十里太平山或名胎簪最峻东北诸山皆宗之淮水出其下北流入桐柏按蔡注亦言淮水出胎簪山
风山顶有风声即雨
晃山一名矿山上有延福禅院世传洪山祖师择修道之所以足踏山动摇故名俱州北百八十里四龙山 界牌山俱州北接唐县
五水山州东北八十里
石女山州东北八十五里有石如女子状
鹦鹉山州东北百五十里形似鹦鹉故名
玃弩山晏公类要玃弩山在随州山有此兽昔人射之不中弃弩而去故名
走马岭州西北四十里世传关忠义乘马至此踏石迹存
太平岭州北百八十里顶上有太平寺因张子房修道于此像祀之
九里冈州西十里
娥皇洞洪山西北
神农洞州北厉山荆州记山有二穴神农生处浮缨河州西一里昔刘太保领兵渡此缨落于河故名圣水河州西八十三里
鲁城河州北百一十里昔鲁肃过此爱山水幽丽筑城休夏垣址四门犹存
扶恭河从栲栳山流入州达安陆界合汉流
石鱼河大洪山下
漳水州东三里源出大洪山沈括笔谈清浊相揉者为漳章文也漳与涢水合流色如䗖𬟽十里方混故曰漳
浪水州南四十里源出大狐山
均水州西四十里
溠水州栲栳山汪家店东南与鲁城河会于唐县镇至治西安贵会㵐水入涢左传楚除道梁溠营军临随即此一名槎水西魏改㵐西曰下溠
㵐水州西北南流入涢水水经注㵐水出桐柏山之阳又东南流于溠西魏置㵐西郡以此
暖水出大洪山下入涢
忤水州东北百五十里其水逆流故名
鼋潭 云潭俱州东南六十里
夜光池随侯救蛇得珠处
白龙池大洪山南
黒龙池大洪山北即涢水源也泉穴极深
龙井大浪山
九井州北厉山山有两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皆穿
应山县
应山舆地纪胜在县郭外县以此名东南有应台山山当县治顶平如印又名应台
孔山县东三十里一名洞山山有洞穴每大风起穴先有声
覆手山县东六十里一峯五涧望之状如覆手礼山县东八十里梁于此置礼州齐置礼山关隋又置礼山县
大城山县东百里上有古城寨
冻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蜂儿山宋元丰间太守滕甫自卞赴官路经此无风雨而寒甚故名
吉山县南三十里有南吉北吉山之阳即古吉阳县也
夀山县南五十里巅有室仙关帝二祠麓有龙泉万安普照五龙等寺如意夀泉等庵山下之民常有夀至百馀岁者李白谓其攅吸云雨纲纪四方云蔽山县南五十五里属安陆
合髻山县西南三十里两山如合髻然
三钟山舆地广记县西五里山有三堆如钟之垂俗名团山有五色石如龙形自山上蟠屈至于涧底石井山县西三十里
洞庭山县西四十里郡县志中有一穴深不可测笔山 峯子山俱县西四十五里
将军山县西六十里马平港北
铁城山县西北四十里石色如铁其阴有古寨香炉山县西北六十里以形名
四望山县西北百里山高可周望四方
杏仁山县北二十里
石龙山县北三十里荆州记永阳县石龙山出石斛如金钗
兜鍪山以形似名
兴安山俱县北四十里
高贵山县北六十里接平靖关山顶有石如龟山上有灵济祠前有圣水井尝有白龙见
花山县北百里接信阳州
横山县东北二里
会龙山 牛心山上有寨俱县东北七十五里松子山县东八十里地名新店
望城冈县东五里
塔儿冈县北五里
仙人洞县北四十里
东河一名方家河县东三里
白沙河自山悬而下入涢水
中界河迳太平镇与上三水合流入广水俱县东三十里
黄沙河县东五十里合广水
大洪河县西南三十里
界河县西南六十里
汶水河县西入方家河
汉东河县西四十里
汶水县城外自西北迳城而南
马平港县西南六十里汉东大洪马坪三水会为漻水
荆州府
江陵县
掷甲山城西北隅相传吕蒙袭荆城内军士弃甲于此上有关圣祠
岳山城东五里
龙山西门外附郭晋书桓温同参佐九日宴此风吹孟嘉帽落嘉不觉温令孙盛作文嘲之嘉应声而答四座叹赏后人于其侧建落帽台李白诗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按龙山郡志载附郭而县志注八岭山又曰蜿蜒若游龙或云即龙山也况落帽台现在八岭山旁尤为足据附郭之山寺亦好事者踵而成之与
太晖山城西五里自八岭山至此长冈绵亘上建太晖观观前虬松偃盖长桥跨水踞一郡胜槩
西山县城西晋书王子猷为桓温参军以手板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八岭山城西北四十里蜿蜒若游龙张居正诗笙凤度云回仗影洞龙衔雨听松声
纪山城北四十里府之镇山也西北与当阳诸山相接昔智者禅师卓锡于此上有龙洑
画扇峯城东安澜门外一峯迥然远而望之如画扇然
诸倪冈县东三十里五代高季兴以将军倪福可有功分赐土田子孙世居守之
高陵冈县西二十里梁孝宣二公主葬此
大江县南七里源出蜀之岷山历归州夷陵宜都枝江松滋经本县而东过公安石首监利至武昌与汉水合流今县境吴河柘林倚南倚北等湖皆江水之或流或汇者盛弘之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
罗湖县东五里傍有罗台
柘林白沙湖县东十里多鱼
瓦子湖县东五十里水面空阔无风亦澜一名长湖倚南湖县东九十四里
倚北湖县东北一十里
蓼台湖县东百二十里三湖之一隅也傍有楚平王墓
西湖县西十里子城之西亦有西湖故辽邸别墅高沙湖县西北七里齐聘士文范家此
赤湖县西北十五里盛弘之云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城入赤湖进灌郢州又晋桓玄挟帝西幸刘毅等追斩其党血流水为之赤故名
东湖县东北五里广袤数十里一郡胜槩今涸为田地
漕河县北四里晋元帝时凿自罗堰口入大漕河直通襄汉今草市河是
龙洲县西南江中周三十里一名龙阳洲晋李衡隐居种橘址存
鹤泽县境羊祜镇荆州泽中多鹤取以教舞娱客五色潭西门外水气上浮时成五色渊渟镜净晶焉冲照亦谓龙潭相传下有九牛三镬禁遏水灾上有龙祠
黄潭县东南大江迳此以堤为郡邑之障水势冲激潭深不测此堤最称险要防御极难为力
白龙潭县北四十里潭石黯黒相传中有伏龙岁旱取水祈雨辄应
感通泉东门草市岳庙内祈神者以纸钱投之诚则沉否则浮元人覆亭于上名曰感通
高氏井子城内五代高季兴后苑之井
八角井城东下有海眼通江观泉水之増减识江流之消长后人作石塔镇之
九阳井东门外景明观内相传吕仙炼丹处
浇花井潜确类书井在县东南章台寺内传为楚灵王所凿按章华台即楚离宫又谓之豫章台西北有豫章冈因以为名
公安县
太岁山县东六十里邑地势卑下此山㦸地而立连起岫峦其中峯最高名曰太岁碑
黄山县东南七十里中峰高矗平地三里许每旱云出山顶则雨界石首安乡之交三县皆望祀之于邑在巳方学宫官署俱指为文星天马一名金峰山上有祠祀宋县令谢麟旁有云井玉井二井相贯旱祈辄应时人名为金峰玉井
洋港湖县东三十馀里
重白湖县东四十里
蒲家湖县南三十五里
责纪湖县西二十里
军湖县西北二十五里
神油湖县北二十馀里茅穗乡府碑载指水为油事相传智者遗迹
柳浪湖旧县西南湖中高阜数十亩皆种柳每春夏之交浓阴遮樾午无曦阳中有柳浪馆为袁宏道别业
白莲湖距旧城三里数十顷皆白莲风香花色荡漾数里邹司徒文盛庄也
虎渡口支河在县东大江自虎渡口支分而南入县境迳港口会孙黄河便河之水东过焦圻一箭河至汇口入洞庭即禹贡𨗳江所谓东至于澧也袁宏道澧游记郦道元注水经于江陵枚回洲下有南北江之名南江即江水由澧入洞庭道陵谷变迁大江独专其澎湃而南江之迹稍湮仅为衣带细流然江水会澧故道犹可考云按明虎渡口两旁皆砌以石口仅丈许故江流之入甚细自吴逆蹂躏石尽拆毁今阔数十丈矣夏秋水涨江流奔突南水逆泛数百里汪洋浩瀚几与大江等
油河县东三十一里水经油水出武陵孱陵县西界注县有白石山油水所出东迳其县西与洈水合水出高城县洈山东迳其县下东至孱陵县入油水也县治故城汉更名孱陵蜀汉孙夫人权妹也又更城之其城背油向泽经又东北入于江注油水自孱陵县之东北迳公安县西又北流注于大江按油水在旧县斗湖堤西旧由此入江后淤
孙黄河县南五里西自土司天平麻寮所历松滋经县境孙黄渡下至港口合流南入洞庭
石浦河旧县东一里明正统初县令俞雍开今圯入江灵溪隋地理志公安有灵溪水沈约宋书武帝纪何无忌刘道规既至江陵与桓振战于灵溪
刘郎浦旧县油江渡口宋赵抃过公安诗刘郎浦上公安渡我过高吟老杜诗烟浪几重江几曲算应风物似当时按石首亦有刘郎浦
彩石洲旧县东北十里涌出江心长六七里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如玛瑙邑人常掉舟游饮以获石子为优劣近益増长盖旧城水口灵秀所钟也
黄金口县东二十五里自虎渡口支分江水至此东入茶船口合吴达河诸水为东河下至箭子溪绕黄山之麓而东入洞庭
濯足池县南四十里相传吕洞宾濯足于此县志旧有碑云回道人濯足处
石首县
龙盖山县东二里舆地记邑之主山也有石湫传为龙窟每云放则雨唐李靖擒萧铣下江陵驻兵于此俗传卫公夜半奉雷母檄行雨今置祠其上祈雨辄应有司岁致祭焉
列货山县东三十里小港南通洞庭每水涨商贾舠艇俱舣山下
东山县东七十里一名白鹤山七子峯鹿角峯暨建宁县旧址皆相望
焦山县东南六十里相传焦公于此耀兵焦河经其下马鞍山大南门外形如马鞍吴陆逊与蜀战解鞍休兵处
绣林山县西南二里郡国志旧名岐阳山相传汉昭烈尝泊舟江北孙夫人于此望之一名望夫山又北有刘郎浦即先主迎婚处杜甫诗挂帆早簇刘郎浦是也
麓湖山县西南四十里下有湖
楚望山县西高五十馀丈上有锦帻三国纪略孙权以妹妻昭烈驻绣林山昭烈入蜀夫人尝登此望之故俗名望夫山
八仙山县西二里腰有石洞旧传群仙憩此石枰尚存
石首山县西北二里大江中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
鹳巢河县东三里
平湖县东十里内多莲藕溉田亦广民利之
万乘河县东四十里昔昭烈屯兵于此
披甲湖县东六十里昭烈与曹操披甲饮马其中冷水湖县东七十里
白泥湖县东南二十里土色纯白
上津湖县东南三十五里
栗田湖县东南六十五里
黄田湖县南十五里土多黄色
熟田湖县西南二十五里
田坪址湖县西南四十五里
曹屯湖县西南四十五里相传曹操屯兵饮马于此沙湖县西十里四面多流沙
澧田湖县西三十里北通熟田湖
张屯湖县西四十里张飞屯兵处
陈家湖大江北四十五里多鱼民赖之
便湖县西二里达洞庭久淤明嘉靖间知县丘九仞疏浚之置官仓于此输赋者便之
龙穴水县西五里水经大江右有龙穴水口注江浦右迤也昔禹济江黄龙夹舟故名
新口县东十里
断冈口县东二十五里宋杨么作乱凿冈口以通舟院子口大江北三十里
调口县南六十里
杨林口县南三十里
西湖口县南六十里抵公安界西通洞庭
柳子口大江北六十里
小岳套县西大江北十五里
槎滩县北九十里俗传张骞乘槎过此
焦山港县东六十里通洞庭以山得名
彭田港列货山下水泛通洞庭
藕池县西五里产莲藕
廉泉井县治前莹洁清泠大旱不渇
监利县
狮子山县东一百一十里上有轩辕井昔黄帝张乐洞庭之野曽憩此炼服者目为井云
杨林山县东百三十里古名杨岐高不百丈累累数片石林立江干势若蜺拏虹饮山前有矶
白螺山县东北四十里细石磷磷突起平地上接洞庭下俯小沙洪湖皆在襟带间与鸭栏山对峙为荆江大关锁往来商旅帆船鳞集
走马冈县北七十里相传五代时南平王跃马处白滟湖 大叱湖 小叱湖 蒋师湖 小沙湖东江湖 䕨纒湖俱县东
朱义湖县西南十五里
莲头湖 南江湖俱县西
古江湖 石头湖俱县西北环江入夏
莲花湖县北六十里
化坵湖县北十五里
分盐湖县北七十里
离湖县北百里即离湖读骚处
烂泥湖县北百二十里
三汊河县东六十里
大马长川河县西夏水入汉周环县之西北东会于沔二百馀里
漕河县西灵王筑章华台漕运所通
胭脂河县北七十里陈友谅侍妾脂粉之需以此河鱼利供之
分盐河县北七十里荆水分流处
盛洪堰河县北八十里通沔阳界鱼利甚多
朱家河县东北今为大市
林长河县东北三十里西岸林木最称蓊蔚
柴林河县东北二十里监沔交界诺水会合之处夏水县东南五里禹贡传注华容有夏水首出于江尾入于沔一谓之沱监利本汉华容地传云尾入于沔即夏水
上洪口县东
柳港口县东二十五里
蓼湖口县东
鲁洑口县南关门东相传鲁肃伏兵于此
尺八口县东南
黄歇口春申君故宅胡鲁有过黄歇口吊古诗锦水口县西北四十五里即八景锦水晴岚处黄蓬口县北四十里有横河南通半头港
毛家口县东北二十二里夏水经流处
曹鞭港县东二十五里曹操败归至此掷鞭东北四里有赵荩庵社前有鸡冠沟相传关圣追操祭旗翦鸡遗址岸北古杨一株宛若龙盘骚人往往题咏白水池县治前
瑞莲池县学后永乐庚子产并蒂莲明年裴纶及第孟家池县东一里
许家池县东南百里其广如湖民渔其中
县市井县前深丈馀味极甘美相传井脉与化邱湖通
松滋县
竺园山县东三十里郡县志隋开皇岁有西方僧过此指谓人曰此山似吾舍卫国竺园因名
龟山县东三十里山下有洞深不可测旱祷即应名灵龟洞
虎头山县南五十里高昻如虎头
鹤山县南八十里状似睡鹤故名
凤凰山县南九十里其形如凤
起龙山县南高矗霄汉登临可望数百里西有峯对峙峯腰一石高三五丈顶覆如盖飞檐四出俗呼为轿儿崖上有栖灵寺寺傍即磙钟坡草木下垂前有池名黒龙天霁则澄一碧将雨则烟云四布居人每望之以验阴晴
程子山县南百二十里崛起平原嶙峋壮丽相传明道先生游此
文公山县南百二十五里昔朱文公守潭州时曾讲学于此后人立庙其上额曰文公讲学处
云台山县南百三十里高峯秀出高数百丈每雨前即有云气出其中俗名抬山
高峯山县西南上有二池唐慧禅师栖此
九冈山县西九十里秀色如黛蜿蜒虬曲旧有亭为一邑胜览昔人题云江分三峡浊山挹九冈青秀峯县南三里四时常葱郁
双剑峯县南七十里上有炼丹台吕洞宾所憩走马岭县南十五里汉昭烈入蜀驰马于此
星辰洞去县四十里洞门屹立中有龙潭深不可测岁旱祈雨即应
仙女洞去县百四十里洞门九重一窍极深远燃炬可达四五重中有流水潺然其空嵌处约高八九丈峭石悬岩明季居民避兵于此全活甚众
丘家湖县东三十里
张伯湖涴市南十五里接江陵界阔二十馀里黒淘河县南三十里相传宋黄山谷洗笔处
裹河洲县东南九十里
上菜洲县北三里
龙潭县东十里相传有龙潜此
天鹅池明湘献王养天鹅于此今没于江
石泉县东仁威观前
竹泉县南九十里舆地纪胜苦竹寺傍宋至和间有僧浚井得笔黄庭坚谪黔过之视笔曰此吾虾蟆碚所遗也其诗曰松滋县西竹林寺苦竹林中甘井泉巴人漫说虾蟆碚试裹春芽来就煎
义井县西南五十里宝教寺旁
麻山井县西南五十五里旁有汉景帝祠
枝江县
金鸡山城内大通寺后相传有金鸡拥彩云晒翅于此
紫山县南三里汉昭烈初入蜀载景帝木主息马此山著紫衣故名孤峯独耸高插云端松柏挺秀江城第一奇观
官木山县西南三十里
金紫山县西五里晓日光映山色如金紫绚耀射目石龙口山县西二十里以形名
罗老洞县西南二十五里约深二里昔有罗姓者隐此自号青城山人
石簰县东南三里江边有石如簰冬月水涸浮水面登之似乘槎
石鼓县东南十里峙立江滨高八九尺形如鼓老鸦湖县西一里今半为田
孙家湖县北七十里
沧滩湖县北百六十里
沱水源自岷山禹贡沱潜既道蔡注南郡枝江有沱水
浰洲县东五里大江中
漷洲浰洲下约宽十里
关洲漷洲下宽三十里
灞洲 偏洲俱县东六十里
南渚洲县东南六十里一名羊角洲
芦洲县东南七十里
澌洲洋洲今合为一名澌洋洲约五十馀里在芦洲下
澕洲在洋洲上
百里洲县东北六十里周百馀里梁史陆法和有异术隐此相传县有九十九洲满百出王者桓玄有窥鼎之心乃漕一洲以充百数僭号未久洲寻没宋文帝在藩邸忽生一洲未几嗣位明嘉靖间水冲为二今名上百里洲下百里洲
董滩口县东六十里即董市
堆乌滩县东对江岸响如雷入蜀第一滩
礶子滩百里洲南岸
莲花池县治前昔传周茂叔于此观莲莲皆红产白莲则兆年丰
饮马池县南三里相传汉昭烈关张饮马于此石笋泉县东南六十里其石如笋旁有井泉
大通井大通寺内水可疗疫
儒井县学内
铁索井城西隅昔有女晓汲见铁索盘绕井栏惧而归家人求之弗得
夷陵州
东山州东五里山势昻藏为一州之镇
郭道山州东昔郭景纯结庐于此其基尚存有一井一钟又名葛道山相传葛穉川修炼处
高筐山州南四十里荆南图志故老相传尧时洪水此山不没如筐篚然俗名鸡笼山
五龙山州西十五里五峯连峙蜿蜒如龙
黄牛山州西八十里水经江水又东迳黄牛山郦道元注曰下有滩名黄牛滩南岸重岭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黒牛黄行者谣云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幽深回望如一矣名山志山上有庙曰黄陵庙相传山神佐禹治水有功故立祠祀之诸葛亮有记
石鼻山州西北三十里高五百馀仞下临江流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簰筏故一名石簰后周常移州治于此西陵山州北十五里蜀江之险始此方舆胜览载吴陆逊守峡备蜀处
马鞍山州北九十里三国志汉昭烈为陆逊所败升马鞍山陈兵自绕即此
明月峡州西二十里悬崖间白石如月庾信诗客行明月峡猿声不可闻
西陵峡州西北二十里三峡之一宜都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百里许山水纡曲林木高茂哀猿发声岩谷响应行者闻之莫不怀土
三游洞州西北二十里明一统志唐白居易与弟行简及元稹三人游此作记刻石因名宋苏轼与弟辙及黄庭坚亦游焉轼诗云冻雨霏霏半成霜游人屐冷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白起洞州西百十五里秦白起驻兵于此
虾蟆碚州西五十里明一统志江之右有石大数丈类虾蟆其上出泉陆羽品其水味居第四宋黄庭坚云从舟中望之颐瑱口吻宛然陆游诗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
浣纱河州西秋冬间水色净丽若浣纱然按艺文志以伍员浣纱女事载入似非
赤矶州西北五里步阐筑城之所东会大江
青草滩州南十五里吴俞彦诗青草滩长云满渡红花套远水含烟
查波滩州西八十里宋冦准赴巴东见水中有人裸体挽舟诘之曰我滩神公异日当大用故来拥䕶耳以锦袱授之被体而去
虎头滩 鹿角滩 狼尾滩俱州西三峡中唯此数峡最险
使君滩水经注江水东流经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刺史过此覆舟人惩其波澜故名
洗墨池州治东晋郭璞注尔雅尝于池洗砚宋苏轼亦尝学书于此
姜诗井州旧无井相传姜诗寓此事母至孝母好饮江水舍旁忽涌泉味如江水甚甘一名甘泉
神泉井州小南门内明正徳中参政锺文俊平蜀盗至州以城中无井凿此
宜都县
虎牙山县东大江北岸状如虎牙昔公孙述遣将依此作浮桥拒汉下有虎牙滩又名武牙宋欧阳修诗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虎牙关
石羊山县东三十里高一百八十馀丈山畔白石伏地如羊
龙巩山县南十五里
三台山县西十五里
大梁山县西五十里峯凌霄汉可以远瞩
宋山县西北二十里嵂崒悬崖常有云气
荆门山县西北五十里大江南与虎牙山相对唐陶雍诗两崖开尽水回环一叶才通石罅间
丹山袁崧记郡西北陆行四十里有丹山山间时有赤气笼盖林岭
走马岭县东四里吴陆逊窥蜀曽习马于此
明星岭县南三里传有明星陨此
界岭县北六十里山势绵亘为夷陵当阳交界仙女洞有二一在石羊山一在马鬃岭下
石门洞县西四十里洞门深邃潭深莫测旱祷则应桃子洞县西四十馀里石窍出水洞口曽有桃数株故名
汉洋河县西十里发源天正山经渔洋关至夷水下会清江入大江
云池大江中水涸则见
五眼泉县西二十五里水深清澈味甚甘美无尽井县东五里
仙井县北二十里宋山下旱祷辄应
远安县
云梦山县西南六十里崔巍高拔上有演武峡召将台诸古迹
鸣凤山县西十五里峯峦高峻秀丽甲诸山上有石泉清冽可爱相传邑令侯鸣凤避乱于此因名鹿溪山县西北十五里梁居士陆法和云著脚名山多矣未有如鹿溪幽邃者遂栖隐焉
百井山县西北百里山高广多井迤西有深壑茂林亭子山县北五里
凤凰山县北十五里九域志唐韦皋为令时凤集于此
白马山县北三十里唐书县有神马山本白马山天宝元年更名山阿有汉高帝庙
招仙岩县北十五里鹿苑寺傍多仙迹
仙女洞县东十里有泉出九子溪
老龙洞县东十五里山高洞深有石崖石门石床之异
鬼谷洞青溪寺迤西十里洞门高阔内有石龛相传鬼谷子讲易之所
观音洞县西十五里石壁峭峙奇拔可爱
甘霖洞县西二十里有泉东流过新城北又东为石洋河入沮水
洪岩洞县西五十里洪岩寺后有泉灌田千亩呼儿洞县东北三十里甚高峻深不可测
官湖旧县一里水极深
香桥湖县西六十里源出百井山
枧水口县北八十里源出鸡头山石穴中土人作枧引水灌田南入于沮
大汉口 小汉口俱县北三十五里高岩绝壁下有小径通荆州相传关圣于此拒曹
将军滩县西十里
圣泉井 涤心井俱县学内
圣水井在太平山俗名石井
湖广通志卷九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
山川志
襄阳府
襄阳县
凤凰山县东五里梁武帝立寺其上今废
白马山县东十里下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后山简日饮其上更名高阳池南雍州记每年三月三日刺史褉饮于此
谷隐山县东十三里习凿齿隐此一作谷隐
玉山县东三十里
鹿门山县东三十里汉光武梦苏岭山神命习郁立神祠刻二石鹿夹道口故名汉厐徳公唐厐蕴孟浩然皮日休俱隐于此
阳桥山县东五十里近桥故名春秋传楚为阳桥之役
虎头山县南三里山上有汉昭烈濯笔池金史乌珠驻马此山筑鹿门新城等堡
凤山县南五里唐书孟浩然传樊泽曽为刻碑凤林山南即此
岘山县南七里襄阳耆旧传晋羊祜每登此山置酒尝谓从事邹湛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哲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对曰公徳冠四海闻望当与此山俱传祜殁襄阳人感其徳立祠刻碑于其上唐孟浩然有诗
山在县南十里下有习家池上有望海亭
匾山在县南十里
百丈山县南三十里旧传有麝香兽栖止刘表尝遣人采药遇坎穴得麝香数斗如石莲馨香芳馥非人间所有元兵逼襄阳宋来兴国以百艘侵百丈山即此
龟山县西南五里括地志襄人上巳日来游多卧其上谓可免灾
望楚山县西南八里旧有三名曰楚山马鞍山䇲山图经秦与齐韩魏攻楚方城秦君登山以望楚因名一云宋武陵王骏屡登陟以望见鄢城改今名晋刘弘山简九日尝登高于此
募旗山县西南十里相传昔有兵卒于此募旗故名或云其形似旗其山起伏九里又名九里山
伏龙山县西南二十里宋曽巩知郡事尝祷雨于山有应
桃花山县西南二十五里旧传山有桃千树故名襄山县西五里以水驾山而下故名
七里山 大城山俱县西七里
阿头山县西十里下有曲隈相传昔郑交甫遇仙女解佩处
万山襄沔记以岘山万山紫盖山为三岘
马鞍山即刘弘山简宴处在县西四十里
隆中山县西三十里有隆中书院遗址即孔明读书处有十景曰三顾堂六角井古柏亭躬耕田梁甫岩控膝石老龙洞小虹桥半月溪野云庵
土门山县西四十里其形如门
鹤子山县西五十里近鹤子川故名
独乐山县西北六十里水经沔水又东径乐山即此孔明每登游好为梁父吟
方山县西北下有水曲之隈乃汉女昔游处张衡南都赋游女弄珠汉皋之曲即此
紫盖山县西北五里宋改名中岘山
柳子山县北七里
陈庄山县北三十里
梅林山县北四十里
谢公岩县西南五里昔谢希逸游此故名
岘岩县西南七里
楚岩县西南十里
黄龙洞 风洞俱县南三十里
白马洞县南〈阙〉
鹿门洞县南三十五里
仙女洞县西北三十里
碧云洞县西五里檀溪南
汉江由均州历光化县西北里许别入榖城县径绕本县又经宜城东四里入安陆府境
淳河县东三十里
滚河县东六十里
唐河县东二百里源出河南南阳府唐县入汉江清泥河县西北三十里
七里河县北七里东流入白河
白河 清河俱县东北十里
泥河县东北九十里
襄水县西北五里源出柳子山北流为檀溪南流为襄水又名涑水
檀溪县西十里汉昭烈乘的卢过此彭年林水录云溪水出自鸭湖北经汉阴谿之阳为徐元直崔州平故宅习凿齿畣谢安书每省家舅于檀溪念崔徐之交未尝不抚膺踌躇惆怅弥日
五娘子洲县东五里
蔡洲县东汉水中后汉蔡瑁居此
虎尾洲县南三十里
解珮渚县西十里郑交甫遇江妃解珮处
斩蛟渚县北郡守邓遐斩蛟处
铁窗口府城西北四里樊城西
田堘港县东南三十里
隆盛港县东南四十里
沙河港县南四十五里
土山港县南五十里
石牌港县西三十里
竹篠港县北三十里
黄龙港县东南四十五里
岘潭县南
鱼浦潭县南八里
沉碑潭县西北五里南部新书晋杜预南征纪功勒为二碑一立万山上一沉万山下潭中
万人潭万山下
黒龙池县东五里
习家池县南八里襄阳记岘山南习家有大鱼池山简每临此辄大醉归曰此我高阳池也城中小儿歌之曰山公何所往来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濯笔池县西虎头山上汉昭烈濯笔于此
白马泉即习家池县东南十里
甘泉县西南七里岘山上
饮马泉县西南十里
孝义井县城内以唐孝子尹怦得名
韩公井唐韩思复传襄州有昭王井传言服者死人虽渇不敢饮韩朝宗移书谢神自是饮者无恙人便号韩公井
王粲井在习家池杜诗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葛井县西二十里
宜城县
毓秀山儒学后
五车山县东二十里俗传有厐徳公舁金弃此山下鸡鸣山县东三十五里相传真武游此值鸡鸣故名两乳山县东三十里有龙潭古寺两山如乳状两耳山以形似名
天龙山俱县东四十里有天龙坑
卧牛山县东五十里
南泉山县东七十里山南有泉
铁砧山县东八十里
偏头山鸡鸣山东
赤山县东南五十里土石皆赤下有深潭相传吕尚尝钓于此名钓鱼洞
覆船山县南四十里
凤凰山县南四十四里
鹞子山牛心山南上有风洞
牛心山县西南二十里
女冠山县西南二十五里
紫盖山县西里许
菜公山县西二十五里土产仙韭故名
石梁山县西三十里上有厐徳公祠
蚌山县西三十五里山形似蚌
王家岭县东里许
走马冈县东南六十里
赤湖冈县南五十里
古羊冈县西北四十里
夫子垭去城四十里相传夫子曽游此
上滴水岩五车山下有伍子胥庙
下滴水岩赤山下
卧虎岩县北
仙人洞赤山半岩阔丈许相传有仙居此
臭湖故襄城东
杨柳湖县东一里
泰山湖县南一里
石子湖县南四十里
天鹅湖县西十五里
糠皮湖县西北七里
磨珠湖县北二里相传有龙磨珠于此
长渠县西四十里曽巩记荆及康郎楚之西山水出二山之间秦白起攻楚壅水为渠以灌鄢即此潘家河县东七十里
蛮河县西南四十五里发源房县界经南漳入县西南至破河脑入汉江按春秋时名鄢水左传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是也后曰夷水水经所谓汉水又南迳宜城县东夷水注之是也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谓避桓温父名故改曰蛮水
交丫滩在破河脑因蛮河水出汉二水交流故名灌子滩县北二十里
连四洪滩灌子滩下一滩四洪相连
拖枪港县东十里
阴港 朱家港俱县东三十里
王成港县东五十里
清水港县东南十五里
练港县东南四十里
龙潭港县西南里许
毛家港县北二十五里
莲花池去县里许报恩寺前
洗马池县东南六十里相传关忠义洗马处
龙池县南十五里韩愈宜城驿记所谓白起堰是也月牙池县西二十里
金沙泉县东二里其水造酒甘美世谓宜城春又名竹叶春今塞梁元帝诗宜城醖酒今朝熟停鞭系马暂栖宿温岐诗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交交皆咏此
珍珠泉县东七十里入汉江
南泉县东九十里入汉江
双池泉县西南二十里
甘泉井县城中
杜康井县东
关王井县东六十里
八角琉璃井县南二里
林公井县西门外
朱公井县西仓边
千佛井报恩寺北
南漳县
玉溪山县治前其峯高峻有溪水声淙淙如玉佩故名
舞旗山县东三十里
八叠山县东南六十里晋司马懿凿山开道屈曲八叠
四望山县南三十里一名太府山东望襄阳西望房陵南望荆门北望谷城皆见故名
清溪山县南六十里其山高峻东有泉郭璞尝游此赋诗清溪千馀仞中有一道士
老鸦山县南七十里上接文阳洞下接三泉山周回四十馀里洞险峻幽深人不可近相传神农所居祷雨有应
凤凰山县西三里
十会山县西十五里
鸡头山县西百八十里北临漳水一名临漳山荆山县西北八十里通典南漳汉临沮地有荆山相传周卞和宅上有抱璞岩左传昭四年司马侯曰荆山九州之险十二年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寰宇记荆山顶上有池乔松翠柏列绕其旁羊角山县西北百二十四里
司空山县西北百三十里
七里山县北五十里
一锹岩县西南里许
仙女洞荆山上抱玉岩东去县八十里
圣马洞县西南一里有石室可容三十人旧传有白马饮水其中故名
笋石县北五十里石门寺内石上生成玉兔望月又生笋纹数茎
清凉河县东十二里源出西溪洞与蛮河合
漳河县南百三十里其水由当阳境入汉江
蛮河县西南一里发源自房县经南漳入宜城西南六十里入汉江
沮水县南五十里王粲登楼赋倚曲沮之长洲即此潮水县西百里水一日一潮
珍珠池县西南二十里人于池旁蹴呼则四围水涌如珠
一椀泉县西二百里
三涌井灵泉寺内晋时僧聪达见此井祝曰吾教若兴水涌者三果如其言故名
𬃷阳县
武王山县东五十里唐书地理志舂陵有霸山即此相传楚武王游猎处
赤眉山县东八十里传赤眉尝军此地名北寨资山县东南六十里深邃阔远可以耕种修篁大木环山之民皆资焉故名
狮子山县南四十里上有汉光武庙
无量山县南七十里
青山县西南六十里
瀴源山县西南七十里上有二石名东西石虎大阜山县东北五十里上有仙人晒药台洗药池椒山县东北六十里上有寺
甘泉山县东北七十里地肥而水甘故名
九十九冈县东北二十五里宋邢居实诗岐路剧羊肠重冈九十九
华阳河县东四十里
白河县南四十里
中河县南五十里
沙河县西南一里元张翥诗沙河岸边秋草白即此镇北河县北八十里
瀴水县东五十里西流入汉江西魏置瀴河县以此浕水县南三十里源出浕山汉张衡南都赋滍澧𤄶浕是也
蔡子池县北半里相传汉蔡伦造纸池
汝泉县南八十里
义井县西北七十里
榖城县
赤山县东南八十里丹崖壁立下临汉水故名永安山县东南九十里
老军山县南十里
高亭山县南十五里上有高临庙
屏风山县南五十里相传白玉仙人得素书于此金牛山县南八十里唐广徳寺铸钟以牛负之路经于此故名
薤山县西南八十里山有孤竹三茎三年生一笋笋成竹枯代谢不巳每诸山云起此山无云终不雨人以为验
倒驴山县西九十里高峻险绝行者驴每倒死故名开林山县西北四里汉萧何子封筑阳侯建国此山下
谷山县西北十里有古谷城即春秋谷伯绥旧国又有谷神山在县西十里上有石城
界山县西北百二十里
黒水河县东六十里
白石河县西南三十里中有白石
黄土河县西南三十五里
干汉河县北五里
古洋河县东北一里
粉水在县南雍州记云萧何夫人于此渍粉鲜洁异于众水故名时人呼为粉青河又俗称南河东南入汉江
沅漕洲县东五里
小樊洲县南七十里
卧牛池县南八十里
古灵泉县南五十里古灵寺旁
灵泉广徳寺后
光化县
马窟山县东五里中有石窟荆州图记汉时有白马数匹从此窟出形小似滇池马故名
固封山县西北十里本名崇山唐改今名
三尖山县西北六十里盘折幽邃抵河南南阳府境牛头山县北五里今名麒麟山
杏儿山县北七十里多产杏
蒿堰河县东南三十五里
陡沟河县南三十里
泥河县北十里
龙潭县西北五里
黒龙潭县北五里
均州
乌头山州东三十里
大观山州东南三十五里
小观山大观山下
大岳太和山州南百二十里水经注武当山一曰太和山亦名㟥山又曰仙室荆州图副记山形特秀异于众岳峯首状博山香炉亭亭远出药石延年者萃焉晋咸和中历阳谢允舎罗邑宰遁于此故亦曰谢罗山其峯最高者为天柱昔真武曽栖止修炼于此后人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更名武当其紫霄南岩舞龙真庆旧有宫元末毁于兵明永乐中改今名建太和南岩紫霄舞龙玉虚等宫观天柱巅冶铜为殿范以泥金恢宏壮丽副于五岳嘉靖间赐名元岳周八百馀里为峯七十二岩三十六洞三十四台五井五泉三潭十四天门三洞天一福地一
石阶山太和山内一名华岳地肺
宝盖山 赤山 龙山 炮山 元望山 横山黄峰山 庙垛山 大界山 小界山 二陇山大龙山 康家山俱太和山七十二峯外
鹤鸣山太和西
外朝山太和后外向
远山州西北二十里
方山州北十五里
冷水山州北三十里上有泉性冷味清
天柱峯 显定峰 万丈峯 狮子峰 皇岩峯中笔峰 紫霄峯 靁石峰 贪狼峯 巨门峰禄存峯 文曲峰 廉贞峯 武曲峰 破军峯中笏峰 千丈峯 大莲峰 小莲峯 大笔峰小笔峯 落帽峰 白云峯 紫盖峰 松萝峯桃源峰 隐仙峯 叠字峰 金鼎峯 伏龙峰舞龙峯 灵应峰 阳鹤峯 健人峰 太师峯太傅峰 太保峯 始老峰 真老峯 皇老峰玄老峯 元老峰 仙人峯 隐士峰 大名峯中鼻峰 聚云峯 手扒峰 竹篠峯 槎牙峰灶门峯 九卿峰 伏魔峯 玉笋峰 拄笏峯大彝峰 把鍼峯 丹灶峰 天马峯 鸡鸣峰鸡笼峯 眉棱峰 复朝峯 香炉峰 九渡峯展旗峰 金锁峯 青羊峰 七星峯 系马峰会仙峯 茅阜峰以上俱均州太和山计七十二峯九里冈州境
玉虚岩 太子岩 崇福岩 滴水岩 灵应岩灵虚岩 紫霄岩 卧龙岩 尹喜岩 隐仙岩太上岩 沈仙岩 歘火岩 黒龙岩 白龙岩黒虎岩 风岩 皇后岩 白云岩 三公岩 朱砂岩 天马岩 藏云岩 隐士岩 云母岩 杨仙岩 常春岩 集云岩 书字岩 谢天地岩北斗岩 昇真岩 碧峯岩 九卿岩 雷岩 仙龟岩以上俱均州太和山计三十六岩
白龙洞 雷洞 桃源洞 花花洞 试剑洞 磨鍼洞 试心洞俱太和山
浍河州南六里
浪河州南九十里
响河州北十里
赵峪河 西河 蒿口河 梅溪河 白浪河 淄河 小淄河 黄沙河 屈原河 界河
均水州东汉地理志丹水东流入均水
沧浪水按易氏曰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水中有沧浪洲又名沧浪水盖汉沔合流即禹贡又东为沧浪也
中洲州西北五里
沧浪洲州东北四十里
浮洲
乱石滩州东南十五里水中乱石簇立如铓
石门滩州东南二十里
磨鍼涧州太和山北相传真武修炼久之未契亟欲出山至涧遇老妪操铁杵磨鍼问曰难乎妪曰功至自成真武大悟
黒龙潭太和山紫霄涧中
白龙潭在太和山
天池 太乙池 苍水库池 上善池 上龙池炼丹池 饮马池 日池 月池俱太和山
白花泉在太和山 甘露泉 益人泉 烈士泉金泉宋王齐有记 参斗泉相传二星所临
龙井在太和山
甘露井太和山玉虚宫内
郧阳府
郧县
沧浪山县城山横似舟产古松三株下有圣水寺龙门山县东九十里两岩对峙如门水从中出可通楫
古塞山县东南八十里战国时楚城此以备秦今名大塞山
天马山县南二里又名天马崖旧传崖裂出天马王三字
宝盖山县南三里又名西山上有石虾蟆仓卒视之了不能辨山北有崖旁视之一穴甚明号星牖羊尾山县西百五十里
白龙山县西二百二十里上有石盘如龙
鸦鹘山县西北二里
三台山县西北八十里
锡义山县西北百八十里一名天心山道书福地记天心之山方圆百里四面有门上有石坛相传列仙所居山高谷深多产蘅其草风至不动风静反摇黎子山县北七十里
斧山县东北二十里
雷峯山县东北六十里
风火山县东北六十五里
石鸡山县东北七十二里
红岩县东南二里旧名赤壁龙滚滩侧高峻色赤日光霞彩朝夕掩映为一郡胜槩云
尖岩县南百五十里峭削屹立千尺
仙女洞县境内
武阳洞县西五十里悬崖深邃旱祷多应
远河县东五十里
龙门河县东六十里源出龙门山
神定河县东南二十里源出竹山县流入汉江将军河县南百五十里北与红石河合流入汉江堵河县西三十里
赵河县北七十里西流至府东为盛水堰溉田百亩沄洲县东南五里
龙滚滩县东二里相传有龙降于此
马嘶泉县东北百四十里相传汉光武屯兵处有马忽嘶于地掘之得泉元至正间立有黑龙庙
灵源井县明伦堂东教授林典所凿
通益井县东城角指挥蔡洪凿
品字井县前知县戴琰凿
胡公井县前知府胡伦凿
房县
牛心山县东二里
青峯山县东八十里
见日山县东百里
十盘山县东百四十五里
倒驴山县东二百里高险上有张果老倒驴迹建鼓山县东南二百里袁崧记云登勾将山见马鬛建鼓嶷然半天元和郡国志建鼓与马鬃山相接冬夏积雪
南山县南三里宋陈与义避兵奔此有诗
石门山宋陈与义诗石门泄风无旦夜古木截道藏雷雨
定山宋吴曽漫录云房陵定山有朱仲子园三十六所俱县南七里
南荒山县南十五里
阜山县南百五十里左传文公十六年戎伐楚西南至于阜即此
望夫山县南二百里
景山山海经荆山之首曰景山雁北归必经其上因名为雁塞山寰宇记房陵有三十五溪三十四山此其发源处也
房山县西三十里四面有石屋如房
九室山县西四十里相传陈抟修炼处
黄竹山县北百里竹色皆黄
杨子山县北百里
马嘶山县北百三十里最高险马陟其巅则嘶香耳山县东北百里
明月山去县四十里下有崖志公修行处夜望光如朗月
瑶峯岭县东二百五十里
志公岩县西四十里相传志公结庵处
湖溪岩县西北十五里
八渡河县境内源出滴水崖流入汉江旁有八河渡马栏河县东三十里
南枧河县西一里
北河县北一里
沮水县南五里源出景山东流入汉江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粉水县东北五十里雍州记萧何夫人于此渍粉鲜洁异于诸水俗名粉渍水又盛弘之荆州记筑阳县西有粉水源出房陵县取其水为粉鲜洁异于锦水故因名粉水
小汤池县东十里青崖山下
大汤池县东十五里土地岭东山下四时常温澄澈愈痼疾疮癣
汤泉县东五里宋洪迈夷坚志泉中有朱砂
八角琉璃井县西南隅上有真武庙
竹山县
霍山县东三里
方城山县东四十里山上平坦四面绝固山南有城周十馀里春秋庸地有四方城此其一也楚使卢戢黎侵庸地方城即此
香炉山县东南五十里
龙祇山县南二里旧道士王若冲于此山服柏叶上升鸡公山县南三里
上庸山县西南四十里上庸水源出此雄峻为一方镇古以上庸置邑
庸城山县西五里庸人昔居于此上置鼓故又名悬鼓山与横鞍山相连
筑山县西五里筑水所出汉昭烈屯兵筑口即此马鞍山县西五里
鳌山县西十里
黄茅关山县西十五里
十转山县西二十五里
观山县西三十里
燕子山县西三十五里
宝峯山县西七十里
女娲山县西九十里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下有女娲庙宋刘光祖诗女娲山下少人行洞谷声中一鸟鸣
白马山县西百里水经注蜀孟达降魏文帝以为新城太守治房陵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达登之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音韵哀切有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
圣母山县西北三十里世传有圣母仙登此见恶蛇举而掷之迄今周回四十里无蛇
中山县西北百五十里
礜石山县北十里旧云山有礜石其白如雪
仓乐山县东北百五十里昔有邑人徐元周积谷于此救饥乡人徳之故名
九里冈县北七里
鱼舵岩县西北百八十里
韭菜岩县东北百里
霍河县境合庸水即堵水
北星河县北二里发源陜之白河界合水坪㟍峪观音沟诸水北来入庸水东注
堵水县境一里源出陜西平利县界下流县东流入汉江
筑水县西五里源出筑山
鳌水县西十里又名龟水其水多蛇龟邑人云莫饮鳌谷水水中有蛇龟
上庸水县西四十里源出上庸山南流入孔阳中有潭相传投石潭中雷雨即作
孔阳水县西九十里源出檀溪岭水宜洗物除垢应刀剑亦甚利后周以此水名县
秦口县东六十里
两河口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柿河二水至此相合故名
一碗水县西二十里
千尺井县境宋殷隐容家濬井千尺无水濬者不觉至一国题云梯仙国初得道者送此修行及还家巳三世矣濬者莫知所之
竹谿县
诰轴山县东隅
白岩山县东三十里
马鹿山县东六十里
竖棋山 峒﨑山俱县东百六十里
骑牛山县东南百二十里
大峪山 五峯山俱县南十五里
鼓圆山县南六十里两山相峙南为南鼓圆北为北鼓圆下各有洞
红土一山县南百二十里
算盘山 白杨山俱县南百五十里
张家山县南百八十里
左旗山县西三十里
望葫芦山县西百五里
连钱山 鸡笼山俱县西北六十里
上庸山县北十里雄峻为一方镇古以上庸置邑独松山县北四十里
五星峯县治前
画屏峯县西五里
车停冈县南十里
椒林冈县北四十里
白云岩县东十五里
盐井岩县南百里
风洞县东三十里
北鼓圆洞 南鼓圆洞县鼓圆山之南北
峒溪洞县西南三十里
水坪河县东三十里
县河县东六十里
樊停河县东北四十里
住峪河县东南六十里
柿河县东南百二十里
浪河县南五十里
南江河县南七十里
小葛河县南百七十里
顺河 蚕河俱县南二百里
竹谿河县西五里发源鸡山
净峪河县东北五里
两河口县东南七十里县河与龙堰河相连又名潭口郧西县
南门山县南
黄山县北里许
槎牙山县东十里
石门山县东南十五里
火车山县东南三十里
娘娘山县西南八十里
羊尾山县西南百五十里
光点山县西六十里
广顺山县北五里
黄龙山在上津旧县东五十里山下有洞洞有泉祷雨辄应
赵湖山在上津东五十里
嵩山在上津南六十里
矿山在上津南百里产铁
十八盘山在上津西百五十里高峻盘折十八盘方至其巅
周恭山在上津西北二十里昔周恭耕此
五峪山在上津北五里有五峯
磨石岭县南二十里
界牌岭县西一里以南门背峪川分东西而岭居其中故名
观军岭在上津南十五里
悬鼓岩县西三里
滴水岩县西三十里
观音岩县西南三十里
白岩在上津南百里
如来岩在上津东北四十里内有佛像
老龙洞县西百八十里又上津南四十里亦有龙洞娘娘洞县西北八十里娘娘山下其泉九处出如沸鼎垂若素练声似震雷麓田悉资其灌溉
仙人洞在上津西百一十里内有三教神像
激浪河县东二里
五里河县东二里至县前与天河合流入南门会汉水石门河县东南十五里空洞如门
归仙河县东南五十里
芋门沟河县南五里
南门河县南二里
七里沟河县南三十五里
火梅沟河冷箭流河俱县南五十里
天河县西南一里
小河县西门隅
麦峪河县西北十里
黄沙河县西北七十里源出上津县龙山入汉水东河县西北八十里
五里坪河县东北十里
八道河县东北八十里
箭河在上津东南二十里
冷水河在上津东南八十里
八里河在上津西南三十里
罳峪河在上津西北五里
汉水在县南五十里出嶓塜山经汉中东流至大别入江
吉水在县境源出陜西商县铁鹘岭过县西南百里入汉江俗呼夹河
圣钟潭在天河内相传有钟飞入潭风雨则鸣动心潭在县西南一里其深莫测视之令人心悸月儿潭在县西北二十里
相公池在县北七里宋相张士逊游览处
莲花池在上津南八里
天池在上津西南百二十里上有泉并池有二亩许不由人力
一碗泉在县北六十里有石孔大如碗泉自中涌出寒而清冽
惠泽灵泉在上津龙王庙前
方井在上津东关
保康县
笔架山县学前
蛇峪山去县五十步一名万朝山
三十六榜山县东南十七里
天马山县南十里
石人山县南二十五里
司空山县南八十里
老架山县南百里
楼鼓山县南百二十里
马盘山县西南百里
冬瓜山县西四十里
梭塞山县西百八十里
万安山县西北十五里
乌呼山县西北十五里
五台山县西北十里
三尖山县西北九十里
万连山县北三里万峯相连叠翠可观
悬壶岭县东南九十里
深谿河县东南百里
鸡冠河县南百五十里
板仓河县南五十里
汤峡河县西三十里水温可愈疾一名汤羊河桑坪河县西百里
大市河县西百二十里
豆沙河县西北十五里
粉青河县北三十五里
蒋口河县北四十五里
清溪河县东北十五里
苏泉县后山下知县苏惠和因山前疏凿民皆便之遂名
直隶归州
楚台山旧城内楚襄王遇神女处建台其上
卧牛山州东四里形如卧牛唐翰林李矗为刺史建亭其上
破石山州东十五里有大石破为十字登陟咸经其间
鸡笼山州南二十里踞兵书峡口
香炉山州南二十五里以形名
龙王山州南六十里祈雨辄应
牛角山州西一里
八学士山州西十里山有八垤皆朝州治唐李矗建学士楼以对此山
野猪山州北十里在八学士山旁
相公岭州东二里上有宋王宅址
五老峯州署前一名文笔山
铜鼓岩州南六十里悬岩上四乳突出以石击之其声清越
兵书峡州东二十里汉诸葛武侯藏书处
空舲峡州东四十里自州至长阳四百里内峡水奔流石碛险恶夏月水涨必空舲乃可上滩
白狗峡州南二十里两崖如削白石隐状类狗唐杜甫诗白狗斜临北黄牛更在东
铁棺峡白狗峡东隋唐嘉话王果为雅州刺史舟经此峡仰见悬崖间一棺视之骸骨存焉旁有石志云三百年后水漂我将及长江垂欲堕欲堕不堕遇王果果怆然为殓葬而去
都里峡州北五十里
玉虚洞州南香溪二里内唐天宝中有人遇白鹿于此薄而窥之有洞可容千人石壁异文成龙虎花木之状有石乳结成物象温润如玉左有二小洞名青莲水帘景极幽异
莲花洞州南五十里中有石若莲花
雷鸣洞叱滩中骇浪触石声若雷鸣
乌牛石州前江中
白马石与乌牛石相对
铁心肝石大江峭壁悬石如伏肝
大江源出蜀之岷山由乌山经巴东入州出夷陵罗沱州西六十里有石可为砚
䕫沱即周武王封熊绎处今䕫子国地
五象溪州南十里有屈原碑嘉靖间被水冲没香溪州南二十里源出兴山至州左入大江传为昭君洗妆处按康熙初年会合三省官兵攻李寇于茅麓立塘运粮于此
九龙滩州前怪石错出如九龙状
新滩州东二十五里原为坦地嘉靖间山圯两岸壁立大石横江怒涛如雷商贾必停舟卸装过此叱滩州西三里水石相激如喷叱声舟行至此多覆一名人鲊瓮黄庭坚诗命轻人鲊瓮头船
莲花滩州南三里江水涌沸似莲花
跃金滩兵书峡北宋冦莱公过黄牛峡夫人掷金簪于水默祷河伯舟至此有鲤鱼跃入舟剖之得簪洗马池得胜门外一里相传楚襄王洗马处
独清泉涌泉门外冬夏不涸清洁甘美
清泠泉州东五里水极清泠
濯缨泉州东南十里内有神蛇人秽其水蛇辄见楚王井楚台山北
张公井州旧无贮水处明正徳间张佥事伐石甃井人咸称便
洗面井昭君洗面于此
长阳县
石桥山县东三里
莲子山县东四里
金子山县南二里
纱帽山儒学案山
方山县南三十里明一统志山四面俱方有风穴口大如瓮夏则风出冬则风入春秋分则静袁崧云一名风井山重源濬发北注夷水清凉浚洌异于他溪纵伏暑之辰不敢澡濯
香花山县南三十里
马鞍山县南三十五里
芦黄山县西南教善里外交石门界
雪山县西南教善里外交容美界
巫灵山 宝尖山 绮黄山俱县西三十里
石笋山县西四十里
桑木山县西八十里
石柱山 云绕山俱县西北
鸡公山县北四里
青相山县北五十里
若叶山 樱桃山 黄连山俱县北五十里
龙角山清江北方域志山穴内有阴阳二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旱鞭阴石则雨涝鞭阳石则霁
桃山安宁乡
将军山隔江山势雄峻崖石如带铠甲状上有蔺将军庙
望川山山势高耸望见夷陵
东峯岭县东一里
马鬃岭县南八十里
老鸦岭县西八十里
青冈岭县西
蒲岭县西百二十里
文笔峯县东十里
高峯县南徳兴里外交松滋界
挂榜岩文笔峯侧峯屹悬河石色青白相间如挂榜观音岩县东二里
白马岩县东南十五里清江之南石状如白马故名双柱岩县南三十里
挂钟岩县南九十里
龙头岩 象鼻岩俱县西十里两岩相对
麂子岩县北十里
赤岩县北三十里
狮子岩县北磨市里
仙人岩县境内
仙人洞县西二十里
藏书洞县西二十里宋郭雍藏书处
聚云洞三际和尚飞升于此
龙门洞两崖剑立岩穴幽邃泉瀑飞注
仙女洞清江南
石笋县南二石若笋
百里荒横百里纵不知几百里深林茂箐熊虎之薮蛮獠盘踞
清江县治南一名夷水源出旧施州开蛮界经建始县境流入本县至宜都县入大江蜀水皆浊此独清鳖浪滩 秋浪滩 西寺滩 石羊滩 靖安滩龙吟滩 虎啸滩俱县西北
马达溪 磨石溪 鹅溪 株木溪
兴山县
青龙山县东草木鲜华峯峦雄秀
盘龙山县东二十五里
仙侣山县东三十里层峯叠嶂曲折幽静荆州志昔有人入山采药爱其竹树葱蒨留居数载一日相挈而出摘兰叶化小舟泛溪水而去
天池山县东四十五里四围壁立一线通顶上有一池虽旱极不涸
五指山县东五十里五峯如指上有铁瓦殿仙人桥万夀宫玉皇阁夹路石栏扳锁而上旁有小石柱高百馀丈顶上老松数株雀巢如垒可望而不可至高兰山县东六十里峯峦秀起
老君山县西高三十里
高头山县西三十里一峯侵汉万木凌云对峙青龙拱揖罗经虽发脉万朝山而绵亘回绕为邑屏翰茅麓山县西北七十里周围百里高三十里峻壁陡岩险阻莫比逆冦李来亨盘踞其上凡十一年康熙三年始讨平之
罗经山县北二十里周五十里上有双峯直干霄汉峯回壑转耸青曵翠望之如两㦸然
天竺山县北七十里峯插云汉周围百馀里
金紫山县北八十里
万朝山自老君山分𣲖六十六峯兹山特出高五十馀里群山环拱万木苍森积雪经年未溶
建阳峡源出宁都曲折四十八渡约十馀里至建阳村流入香溪
龙口峡县北二百五十里
响水洞县东五里洞门悬岩仅容人内平坦如屋冷气袭人山后有小穴石级百步尽则平坦约方里许缘木而下有石柱数茎如莲花盖托之状再进数步一石如桥悬架两岸其下波沸如雷传有神龙居焉屈老洞县东五十里瀑布悬空夏凉冬温相传屈原读书于此
深渡河县西十里源出龙潭随山曲折二百里逹县南阳河源出当阳飞瀑如雷流三百里至县西与深渡河会南入香溪达川江
建阳河源出宁都曲折至建阳峡四十八渡南流至香溪入川江
东阳河县东五十里
点军河县北五十里
平水河县北七十里
新奔滩县南三十里
白马滩县南七十里
珍珠潭县南一里相传昭君盥水坠珠花于此黄龙潭县西七十里
龙口潭县北百里周四十里水从石涧迸出即县西河源
白龙潭县东北百里高山之上潭阔数十丈
龙池县北十五里
洗墨池县北三十里
清泉学宫后引流绕大成殿后环入泮池至观澜门外会香溪入大江
巴东县
罗头山县东七里
七宝山县东八十里
铁炉山 红葵山俱县东三百二十里
金笼山县东三百四十里
巴山县南一里又名金字山一峯分三冈而下形如金字县治依之
桐水山县南五十里
石柱山县南二百五十里
高大山 虎头山俱县南二百里
天宝山县南安居里
马鞍山县西南三里
安居山县西南五十里
野龙山县西二十里
覆磬山县西四十里
双𥖝山县西三百里
画眉山 镇南山俱县西三百一十里
苦竹山 刀尖山俱县西三百三十里
招蜂山县西北十里
明月山 紫阳山俱县西北四十里
石羊山 三盆山俱县西北五十里
小戒山县西北六十里势极高峻一道从崖间入止容一人过此则平旷可容百家昔人多避兵于此蜀口山 长丰山俱县西北百里
飞凤山县北五里
羊乳山县北三十里
金盖山县北七十里
梁台山县北三百二十里
石门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有石径深若重门汉昭烈为陆逊所破走迳此门追者甚急乃烧铠断道得免
向王山县东北五十里与明月山相连高大无树木常有云气冬则先有雪传古向王耕此
龙会山县东北归州界上有水火风三洞
青铜山去县北二十里尝产青铜今绝
长岭县东南三百一十里
长子岭县西南三百里
马岭县西南四百二十里
仙人岩县西北后一都
马岩清江南后一都
破石峡县东归州界
门扇峡县西大江两峯相对峭壁如门
巴峡县西三峡之一袁崧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杜诗即从巴峡穿巫峡
无源洞县东五里中有溪流飞㵼如银深邃莫测两岸可容万人居民每避兵于此
罗头洞县东五十里
锁洞县西北四十里
下马洞县北十里
秋石洞县北二十里
大沱石县西北大江处欧阳修砚谱其色青黒斑斑其文微丽亦颇发墨
将军石长丰里石直立百馀仭
杨柳荒县西南建始里
青电荒县北在市里
大江源出蜀之岷山自巫山经县属万流驿西瀼东瀼牛口等处入归州
清江河自施州经县属野三关桃符口南滩长滩等处入长阳
三坝河源出九江坪一流入房县一流入大宁一流入西瀼溪与大江合
三潮水石间有水一日三潮
东瀼溪 西瀼溪县东西二水入大江唐杜甫常居此草堂址尚存
罗溪长丰里
紫阳溪 赤溪俱长丰里
八斗滩县东十五里有二上八斗近香炉滩下八斗近横梁滩
石门滩县东三十五里
清水滩县西十里江水泛急触而为漩舟人戒严于此
白磁滩县南二百一十里
温凉井县南三百里
阴晴井县南四百里井上有云则雨无云则晴塔院井西岭上去江五里江长则长江消则消消不至涸长不至溢
旧盐井县北八十里元置盐课司
通幽井相传饮此可疗疾下尝有鼓乐声
相公井夀宁寺
恩施县
回龙山城内昻然奇秀如龙回头
象耳山城内一名舵楼山
龟山城内城隍庙居上
成山城内土主庙在上
连珠山县东五峯如贯珠宋政和中封山神为嘉惠侯与此山相接控清江之口者曰龙首山
金瓦山县东四十里岩石鳞次类瓦而色黄
石盘山县东四十九里项有大石如盘
天楼山县东五十六里山势耸拔如危楼倚天画屏山县东六十里
羊角山县东百馀里尖峯高耸天半
巾子山县东百六十里
东门山县东南百馀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土蛮以此分界
文笔山县南二里卓立如笔
天成山县南十五里上有天生桥
金柱山县南七十二里
翠涛山文笔山西南山石高起数十寻中有窍通北透明俗号通明山
客星山县西七里南连雪岭高出云霄
猿啼山客星山北猿啼最多宋黄知命诗大猿叫罢小猿啼箐里行人白昼迷春夏常积雪又名雪岭药山县西二十里下瞰麒麟溪
石乳山县西北七十里周回百馀里多生石乳宜山县西北与月台对
赭马山县西北百一十二里
铜瓮山县北七十六里
都亭山县北二百里崇冈深麓映带左右山下多良田广囿后周置亭州取此
飞凤山县北
朝阳山大田所北门外与城内山连
碧波峯县东抱城西绕委折如波
旗峯县北十里与鼓水俱近演武场
朝霞岭大田所东五十馀里
瘦驴岭县西七十里宋黄庭坚诗艰危宁度瘦驴岭奔走莫随肥马尘
通天岩县东八里上有窍通天下有澄潭莫测洪岩县南三十里
大龙洞城东十五里
影娥洞城南十五里日影水光相荡照人洞境甚异双城洞县北四十五里
清江绕城而东至宜都入大江
西北江大田所西二十里有二溪合流下入洞又有桥高十馀丈若天生然
头渡河大田所东十里派出龙洞口流为河
万顷湖大田所西南二百里与酉阳接界
铁沟水城东苏轼赠乔太傅诗城东坡垅何所似风吹海涛低复起城中病守无所为走马来寻铁沟水朝贡水县东六十里
麒麟溪城南相传宋雍熙中麒麟出此
黔黎溪城西南三百四十里源出北荒中
通潮溪连珠山北其水朝长暮消与海潮相通盘龙溪清江东北
嘉莲池县前一名鼓角池符瑞志宋端拱元年七月旋州鼓角池生嘉莲
虾蟆池县南百二十里池多虾蟆春水涨辄跳跃出岸间后距先爪前趾变羽即随众鸟飞去土人往往张罗得之
马公泉县北一里
宜泉城北味极甘美
文明井儒学内
龙冈井回龙山下景泰中凿清冽甘美
广利井大田城内
湖广通志卷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一
山川志
长沙府
长沙县
谷山在县西七十里
大富山在县北七里
鹅羊山在县北二十里杜光庭福地记鹅羊山许逊斩蛟处宋史食货志长沙一郡乌山铜𬬻之所六十有四麻潭鹅羊山铜户数百馀家
书堂山在县北五十里唐欧阳询读书处
智度山在县北五十里
云母山本名铜官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水经注湘水又北迳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列仙传长沙云母服之长生
定王冈在县东寰宇记定王庙连冈一丈俗谓之定王冈
湘江在城外水经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又东北过阴山县西又北过澧陵县西又北过临湘县西注湘水又迳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又右迳临湘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
浏渭水在城北五里经浏阳县前名浏水西名渭水水经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西北过其县东北与涝溪水合西入于湘
沩水在城北水经注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
穿水在城内
靖港在县西北五十里明一统志李靖讨萧铣驻兵于此
铜官浦在城北六十里水经注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荆州记程普关公分界于此铸铜棺为誓相侵者以铜棺贮之方舆胜览铜官浦在宁乡县界三十里旧志楚铸钱处唐杜甫铜官渚守风诗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鸳鸯洲在城西北
明月池在城内明一统志世传在长沙星下故不涸宋政和中取醴陵明月石置池上故名
流杯池在城北五里明一统志五代马希范凿为上已祓禊宴集之地
龙门泉在县北智度山下
善化县
关山在县东四十里
伏龙山在县东五十里
昭山在县东五十里下有潭曰昭潭水经注湘水又北迳昭山西九域志长沙县有昭山
岳麓山在县西五里隔湘江旧名麓山水经注湘水又北迳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盛弘之荆州记长沙西岸有麓山其下有精舎左右林岭环回泉涧旁有矾石每至严冬其水不停霜雪元和郡国志岳麓山在长沙县西隔湘江水六里盖衡山之足徐灵期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方舆胜览岳麓山又名灵岳峯乃岳山七十二峯之一自湘西古渡登岸夹径乔松泉涧盘绕诸峯叠秀下瞰湘江岳麓寺在山上百馀级乃至今名惠光寺下有李邕麓山寺碑
尖山一名圭峯在县西二十里
云盖山在县西二十里峯峦秀丽望之如盖上有虎溪蛇井
华林山在县西六十里
锡山在县南三里隋书地理志长沙县有锡山骞旗山在县南三里
妙高峯在县南高耸云表江流环带宋张栻建城南书院于此
仙女岭在县西七十里
金牛冈在县西湘中记汉武时有田父牵一赤牛告渔人求渡渔人曰舟小岂能胜牛田父曰但相容不重君船于是登舟及半牛粪于船田父曰以此相赠既渡渔人怒其污以桡拨弃水欲尽方觉是金讶其异蹑之见人牛俱入岭遂掘之不可得
抱黄洞在岳麓山
靳江即瓦官水在县西二十里其水自湘乡万载塘经宁乡之麻山过楚靳尚墓前入湘江水经注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九域志长沙有靳江漏水在县西
昭潭在县东水经注湘水又北迳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或谓之曰湘州潭元和郡国志隋改湘州曰潭州取昭潭为名
橘州在县西四里水经注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子洲戍故郭尚存寰宇记橘洲在江中时有大水洲渚皆没此洲独存故湘中谚云昭潭无底橘洲浮
国朝雍正七年
敕建江神庙于洲上
禁蛙池在岳麓山下明一统志相传宋张栻读书于此厌蛙声聒耳禁之蛙遂无声
湘潭县
壶山在县东三十里上有巨石如壶
五顶山在县西七十里
石鳍山在县西九十里
隐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
银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
陶公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晋陶侃卜筑于此
石马山在县南五十里
晓霞山在县南七十里
历山在县南二百里
昌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夷坚志昌山周四十里多篠簜花结实每石得米五斗宋庆元间米翔贵民赖以饲上有雷祖庙祷之始获有米
金紫山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
石龙峯在县西百里
琵琶峯在县南百里南岳七十二峯之一
玉几峯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草衣岩在县西百里明一统志五代周时蜀僧奉初结草为衣居岩中
落星石在县北
云湖在县南六十里受乌石四十八泉灌田千亩㳙水在县西南十五里发源南岳北合数溪迳县之龙口东流入湘江
凿石浦在县西百里唐杜甫有宿凿石浦诗
晩洲在县南一百一十里唐杜甫诗晚洲适知名秀色故异状
锦湾在县西
洗砚池在县南
空泠峡在县西北六十里水经注县北有空泠峡惊浪雷奔迅同三峡又作空舲十道四畨志湘水空泠滩荆州记空舲峡甚高峻又作空灵唐杜甫诗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
稠青泉在县北三十里
碧泉文献通考湘潭有碧泉方舆胜览碧泉在湘潭县西南七十里沉碧如染溉田五十馀亩
湘阴县
白鹤山在县东五十里
玉池山在县东六十里
神鼎山在县东六十里
垒石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水经注湘水自汨口西北迳垒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青草山也青山在县南三十里
白霞山在县南五十里
黄陵山在县北四十五里大江之𣸣上有舜二妃庙水经注黄水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
汨罗山在县北七十里汨罗江畔上有屈原墓玉笥山一名石帆山在县北七十里屈潭之左隋于此置玉州水经注罗水西迳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甄列湘中记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之放栖于此山而作九歌焉太平广记汉武好仙于玉笥山顶上置䧏真坛大设丹灶道士昼夜祈祷天感其诚乃䧏白玉笥置坛上武帝遣使取之至其坛侧飘风大震卷玉笥而去因名玉笥山焉
汨罗江在县北七十里汉书地里志罗县注盛弘之荆州记云县北带汨水沿汨西北去县三十里名为屈潭屈原自沉处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因鼓櫂争归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戯水经注汨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迳罗山北谓之罗水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迳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汨水又西迳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世谓汨罗口异苑长沙罗县有屈原自投之川山水明净异于常处民为立祠在汨潭之西岸盘石马迹犹在相传云原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
青草湖在县北百里详岳州府
三十六湾水在县南湘水也北流至县门泾江口析𣲖东流为三十六折唐许浑诗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黄水在县北四十里水经注湘水又北迳黄陵亭西又合黄陵水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
文洲武洲在县南三十里明一统志水中二洲左右相对
湘乡县
东台山在县东十里
蟹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龙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九域志湘乡有龙山珍涟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
葛仙山在县北一百八十里明一统志上有丹灶洗药池世传葛仙翁炼丹处
石鱼山在县西南十里水经注涟水东入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馀丈广十里石色黒而理若云母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鳍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酉阳杂爼湘乡有石鱼山石黒色理若生雄黄有鱼形岳龟山在县西南三十里
龙梅山在县西南百里
韶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明一统志世传韶氏三女于此升仙
望岳峯在县东九十里与南岳祝融峯相望
文笔峯在县南九十里
金紫峯在县南百里
芭蕉岭在县南二十五里
龙岩在县西三十里
鸣水洞在县南
八仙石在县南九十里有钜石八相对而峙
涟水在县儒学前水经注涟水出连道县西澬水之别水出邵陵县界控引众流合成一谿东入湘乡县湑水在县东出安化县龙安山
洗笔池在县北明一统志唐禇遂艮贬潭州行部至邑洗笔池上后人为立祠宋邑令榜曰唐大都督褚公洗笔池咸淳间邑令赵必槐于池上得断碑刻禇公湘潭偶题诗远山𡷾崒翠凝烟烂熳桐花二月天游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
铜坑龙井在县东明一统志凡旱祷雨投以楮币受则沉否则浮洪武七年封为铜坑龙井之神
仙人井在县东
芗水井在县南水芬馥如兰
醴陵县
玉仙山一名王乔山在县东十里周王子乔炼丹于此上有三空洞登真观宋太宗御书阁后汉书郡国志醴陵县注荆州记曰县东西四十里有大山山有三石室室中有石床石臼父老相传昔有道士学仙此室即合金沙之臼唐书地理志醴陵县有王乔山小沩山在县东三十里
东山在县东
西山在县西二里明一统志唐李靖驻兵于此石壁上有靖遗像
凤凰山在县西五里
吉仙山在县西二十里明一统志昔有吉仙修炼于此
丁仙山在县南七里明一统志上有石坛世传丁令威得道处
五凤山在县南六十里
章仙山在县北七十里明一统志世传臧真人得道于此后讹臧为章
姜岭在县北二里
水洞在县西南七里
渌水在县儒学前水经漉水出醴陵县东漉山西过其县南注渌漉相近后人藉便以渌为称通典醴陵有漉水又名渌水
金鱼洲在县南
状元洲在县南
角鲤池在县东
醴泉在县北五里
醍醐泉在县西凤凰山
梅花泉在县南续搜神记长沙醴陵县有小水一处名梅花泉有二人乘船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水流上有深山人迹樵人异之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人世
攸县
鹤岭山在县东四十里
司空山在县东四十里南齐司空张岊得道于此唐天宝七年敕建朱阳观宋致和二年改阳昇观唐苏师道司空山记略司空山者乃梁朝张司空轻举之地当南岳之东隅连云阳之福地振潇湘之胜境作郡邑之崇丘下有温水源故名温泉山亦名紫麟山及司空隐此得道遂名司空山焉有古坛三级方广数文故老相传云司空朝斗之坛也旁有杉松松皆偃盖每新秋皓月居人过客静夜之间往往犹闻步虚杵臼之声东南隅有秀峯十二耸翠卓立又司空宅在山之西坛井宛然在焉
鸾山在县东九十里名山记宋彭天益入对徽宗问攸州风景对曰鸾山配凤岭金水对银坑邑人谭渊创鸾山书院卢思道神仙篇寥廓南山右超越凤州西
明月山在县北九十里
甘棠山在县北百二十里
紫云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朝天峯在县北一里
凤岭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显圣岩在县东南宝相寺后
攸水在县东十五里水经注攸水出东南安城郡复县封侯山北带攸谿盖即谿以名县也
蔡公潭在县东三里
洗药池在司空山唐苏师道记池水冬温夏冷异香袭人掬饮可以愈病
温水泉在县东六十里
洗药井在县东南
益阳县
浮丘山一名浮梁山在县西百里隋书地理志益阳有浮梁山唐书志永泰元年都督翟灌开新道自望浮驿经浮丘至湘乡
九冈山在县西二百里
小庐山在县南六十里上有香罏峯瀑布泉宋张栻诗峯势香𬬻直溪声夹水潺居然一兰若唤作小庐山
龟台山在县东南
白鹿山在县西南宋杨亿诗澬江水急鱼行涩白鹿峯高雁度迟明一统志唐裴休读书山上白鹿衔花出听因名
五溪山一名军山在县西北五十八里文献通考益阳有五溪山明一统志三国吴潘濬讨五溪蛮营兵于此
梓梁岩一作子良在县西九十里
平冈在县南后汉书郡国志益阳县南十里有平冈冈有金井数百浅者四五尺深者不测俗传云有金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
澬江源出宝庆之路山流经县境入洞庭水经注澬水东北出益阳其间迳流山峡名之为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又谓之澬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澬水之殊目矣
乔江即高水在县南八十里澬水经乔口入湘江水经注湘水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迳高戍南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
𪷸洲在县前
关侯滩在县西南五里水经注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于是水宁谓肃曰羽闻吾欬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羽夜闻宁处分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荆州记石子山溪西有小溪关羽南征曾憩此因名羽滩
浏阳县
宝盖山在县东七十里
大围山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杜光庭三十六洞天记大围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
太湖山在县西三峯鼎峙上有巨湖
猿啼山在县南
霜华山在县南八十里
道吾山在县北十五里元欧阳玄诗道吾山头白龙卧叠障层江深紫罗
大光山在县东北九十里
洞阳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唐孙思邈炼丹于此山间有潭龙神居之
弄光岩在县东五十里
双枫浦一名青枫浦在县南方舆胜览浏阳有双枫浦名胜志浏水至县南三十五里为青枫浦县有八景枫浦渔樵其一也唐杜甫诗辍棹青枫浦双枫旧巳摧
中洲在县儒学前
义井在县西
宁乡县
大沩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唐裴休葬此文献通考宁乡有大沩山
石鼓山在县南
鹜山在县西南一百里
七星岭在县西六十里
青龙岩在县西大沩山
玉潭在县南半里通鉴纪事五代汉乾祐元年马希萼以群蛮攻迪田马希广遣牙内指挥使崔洪琏将兵七千屯玉潭
安化县
芙蓉山在县东六十里宋张栻芙蓉山诗上头壁立起千寻下到群峯次第深兀兀篮舆自吟咏白云流水此时心
移风山在县东七十里明一统志梅花猺于此归化因名
浮泥山在县北七十里
大峯山在县北七十里
浮青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文献通考安化有浮青山宋毕田诗山色有无青欲浮
黄罗岩在县南百里
灵龟洞在县南四十里
观音洞在县北三十里
青羊潭在县东芙蓉山下明一统志唐天宝六载有樵者登山见青羊出卧潭侧
明镜泉在县南
茶陵州
邓阜山在州东六十里
云阳山在州西十里湘中记云阳之墟可以避世隐居文献通考茶陵县有云阳山楚纪遁甲记沙土之祇云阳氏之墟罗泌路史云沙为长沙云阳为茶陵之云阳非秦之云阳也茶陵之山其峯有云阳其上有云阳氏冡
青台山在州南六十里
泰和山在州北六十里
会仙峯在州东二十里
石人峯在州东八十里
灵岩在州东念仙山下
秦人三洞在州西云阳山明一统志上有石门深不可入时闻洞中有钟磬声世传秦人遁迹于此褒书石在州二十二都
洣水在州南水经注洣水出江州安城郡广兴县太平山西北流迳茶陵县之南地理志谓之泥水者也汉书志茶陵县有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
衡州府
衡阳县
石窟山在县东三十里湘水记昔有人掘山作穴高十丈长一里许溪水经其下
清泉山在县东四十里山有清泉溉田数十顷界浦山在县东一百里耒阳界上接浦口故名雨母山在县西二十里亦云云阜其上有石坛湘水记舜南巡经此后立祠每祭有云气起按唐书地理志衡阳有西母山或西雨字近讹称也
伊山在县西三十里晋桓伊读书处亦名桓山唐张祐伊山诗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万点香大云山在县西一百里跨衡邵祁三县界申泰芝飞升处
石鼓山在县北二里烝湘合流其下前有潭水深不测水经注临烝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
花药山在县西南二里明一统志相传神仙炼丹于此有五色禽栖牡丹树上故名
花光山在县西南十五里宋僧花光善尽梅居此石盘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石盘
巨庇峯在县东七十里峯巅有天池冬夏不涸回雁峯在县南里许徐灵期南岳记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唐杜荀鹤诗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信别衡阳
碧云峯在县西南衡岳志上有紫金台云气如黛岣嵝峯在县北五十二里九域志衡阳有岣嵝山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案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唐韩愈岣嵝峯诗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摹奇会善峯在县北五十三里衡岳志古名毛女峯下有会善寺乃十八高僧相会处一云即女善峯也白石峯在县北五十五里
天圣岩在县西南四十里岩有小龟出辄雨至下多仙迹
分水冈在县北一百十三里湘乡界
马岭冈在县东南五十九里
黄龙冈在县西北三十里
曾青冈 灵寿冈俱在县西北界衡山记衡山有曾青冈出曾青可合仙药有灵寿冈多灵寿木
虎崖在县东八十里怪石怒立如虎踞
湘水在县东水经湘水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元和郡国志衡阳城东傍湘水北背烝水九域志衡阳有潇湘水
烝水在县西朱子考定禹贡九江之一汉书地理志承阳县注应邵曰承水之阳师古曰承水源出零陵永昌县界东流注湘也承音烝水经注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迳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北迳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锺武县武水入焉水出锺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锺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临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郡国志临烝县俯临烝水其气如蒸故曰临烝九域志衡阳县有烝水上潢水在县北三十里出岣嵝峯屈曲流六十里入于湘
西湖在县儒学前周回十顷
零湖在县东二十里府志指为湖此伪撰也说见参考
三角潭在县东一百里
云集潭在县南每云兴则雨集
龙祖潭在县南百里
石鼓潭在县北二里石鼓山下
七里滩在县北三十里
东洲在县南湘水中
白沙洲在县南十里
朱紫潭在县南一里回雁峯左
略塘在县北九十五里周回十里今名客塘水经注承水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渌作铜腥
烟雨池在回雁峯下
义水井在县东二十里
灵照井在县南太平寺后昔厐蕴居此井为蕴女灵照所汲
苏家井在县南二里王昌龄诗作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罗家井在县南三里
金乌井舆地胜览金乌井在衡阳县北二十里春溪井在县西南花药山下
衡山县
衡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是为南岳尚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又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尔雅释山江南衡风俗通衡山一名霍山言万物霍然大也白虎通南方为霍霍之为言䕶也言太阳用事䕶养万物也后汉书郡国志湘南侯国衡山在东南郭璞曰山别名岣嵝水经注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峯一名紫盖一名容峯容峯最为竦桀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峯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冡楚灵王之世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容峯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靣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湘江七百里中有九脊故𩵾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罗含湘中记度应权衡位直离宫故曰衡山徐灵期南岳记衡山者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翼轸钤总万物故名衡山下踞离宫统摄火师故号南岳赤帝馆其巅祝融宅其阳逮于轩辕以潜霍二山副焉
武阳山在县南文献通考衡山县有武阳山
祝融峯在县西北三十里道书第二十四福地湘州记祝融峯上有青玉坛方五丈有盖香行道处酉阳杂爼祝融峯下有石榴花春秋皆发名山记铁脚道人采药衡岳夜半登祝融峯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唐韩愈诗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紫盖峯在岳庙东有宋徽宗御书寿岳二字盛弘之荆州记山有三峯其一名紫盖天景明彻有一双白鹤回翔其上树萱录岳之诸峯皆朝于祝融独紫盖一峯势转东去唐杜甫望岳诗祝融五峯尊峯峯次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嶪相望
天柱峯在岳庙西北即双柱峯衡岳志名山三百六十有八柱此为第六柱也太平广记唐咸通间中秋苦雨赵知微领客登天柱峯𧢇月月色如昼
石廪峯与紫盖峯相接湘中记形如仓廪有二户一开一阁闭则岁丰开则岁俭唐韩愈谒岳庙诗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芙蓉峯在岳庙后盛弘之荆州记衡山有三峯一峯名芙蓉上有泉水飞流如一幅练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朱明峯在岳庙后衡岳志昔有邝仙修真于此一日偶复游罗浮骑牛入朱明洞不复出云此南岳前洞也
赤帝峯在岳庙后古名炼玉峯上有惠车子尸解处狮子峯在岳庙后即柿蒂峯下有灵源但闻石间泠泠然而不见水
烟霞峯在岳庙右
掷钵峯在岳庙后世传思大和尚掷钵于此故名弥陀峯在衡山左东北有岩虚险而暗古木怪藤䕃蔽其间下有弥陀寺唐柳宗元为记
香炉峯与朱陵洞近
架峯即紫霄峯晋尹真人飞升于此
轸宿峯在祝融峯南
瑞应峯在岳庙西北
紫云峯在岳庙左有胡文定书院湛甘泉精舍集贤峯在岳庙右衡岳志唐李泌张九龄旧游地有南岳书院宋胡文定与子致堂五峯朱晦庵张南轩讲学其中
华盖峯在岳庙后产灵芝亦名灵芝峯
天堂峯在岳庙右
安上峯在岳庙后下多古刻不可辨
永和峯在岳庙右
观音峯在衡山右亦名碧萝峯
云居峯在岳庙西南有云居寺寺内有唐太宗御书梵经五十卷
红花峯在岳庙西南即石榴峯
云龙峯在岳庙右
明月峯在岳庙右
双石峯在岳庙西南下有双峯能仁二寺
潜圣峯在岳庙西衡岳志昔高僧希迁游南岳寻方广寺访惠海尊者一日见精舍号方广遇尊者止宿送出返顾人宅俱无
妙高峯在崇岳乡衡岳志中有平坦一区为惠海尊者诵经处时有五白衣长者听经乃龙王也愿献寺基一夕拥沙为平地故建方广寺
天台峯在方广寺西有智者𫖮禅师拜经台遗址莲花峯在崇岳乡四水环绕山如莲花拥出有宋徽宗题天下名山四字
青岑峯在岳庙后
白马峯在县治西
永参峯在岳庙右
仙岭峯在永参峯右
朝日峯在岳庙左仙传拾遗赫胥氏葬于衡山之朝阳峯
惠日峯在岳庙东衡岳志昔有高僧憩此隋帝赐号惠日因以名峯
灵药峯在岳庙左
瑰霄峯在岳庙左
会仙峯在岳庙右
降元峯在岳庙西仙箓云昔炎帝之女致斋于此感元君降故名
文殊峯在岳庙北衡岳志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至峻坡西望见金色瑞相弥陀僧以为文殊降故名
金简峯在衡山后东为大禹岩衡山记天柱之掖有金简峯禹治水时获金简玉书处
云密峯在衡山西北衡山记云密峯有大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潆之最为胜境仙岩峯在衡山后下有石岩南有大洞道家谓为朱陵洞天之东门
翠鹫峯在岳庙北
崱屴峯在衡山后世传惠车子修行处
祥光峯亦名鹤鸣峯在岳庙西
雷祖峯在衡山后当祝融之麓
白云峯在紫盖乡有白云洞为朱陵洞天之东便门九女峯在紫盖乡
灵禽峯在岳庙西北
云隐峯在紫盖乡
耆阇峯在岳庙北
喜阳峯在祝融峯之左
凤凰峯在永平乡衡岳志昔祝融君登南岳谒元君感碧鸡凤凰集此故名记云上有峻坡生梧桐朱鸟荐瑞故来仪焉马融赋云惟梧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
采霞峯在武阳乡即应相峯衡岳志齐禇白玉字元璩隐南山十馀年采霞而食因名
晓霞峯在县东每旭日衘山丹霞掩映
巾紫峯在县北山无林木多杜鹃花状若紫巾上有紫金台下有白龙潭流杯池
吐雾峯与巾紫相连山雾升腾虽晴亦雨
日华峯在岳庙东一名日盖峯
圣灯岩在衡山金简峯岩有珊瑚芝每阴晦之夜灵光上下如秉烛状
靖居岩在县西二里有飞泉古木罗汉果树泻洪亭在其上宋张公绶泻洪亭诗潺潺石磴泻洪泉路蹑丹梯入紫烟应有高人无问处庵罗双树碧参天懒残岩在衡山后唐异僧懒残居此甘泽谣懒残者名明瓒衡岳寺执役僧也遇食即収所馀而食性懒而食残故号懒残也邺侯外传尝于衡岳寺读书懒残谓曰慎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
朱陵洞在衡山有泉悬若垂帘洞渊集衡山洞名朱陵太虚之天汉武帝外传西王母谓上元夫人曰共造朱陵山食灵瓜其味甚美忆此有七千岁矣唐杜光庭三十六洞天记朱陵洞天七百里在衡州衡山县朱子诗诗成天柱峯头月酒醒朱陵洞里风毘卢洞在衡山芙蓉峯衡岳志毘卢洞往往有佛光显现常于望日亭见之甚确竺庵禅师曰山形似洞故以洞名周围五十馀里传即古禹王城也
静谷在衡山巾紫峯右明忠诚伯茹瑺游息处试心石在衡山会仙桥衡岳志路并石侧足以入前崖挺出下临万仭之壑
飞仙石在衡山黄庭观魏夫人飞升处衡岳志魏夫人坛是一巨石其上圆阔其下尖浮寄于他石之上一人试手推即动人多致力即不动游人至洁焚香以指点之亦微动或云麻姑送夫人乘云至此云化为石也
响石在岣嵝峯洽闻记岣嵝峯有响石呼唤则应兴乐江在县三都受衡阳诸小溪水入于湘宋张栻游南岳唱酬诗序乾道丁亥十有一月与晦庵聨骑渡兴乐江宿雾尽卷诸峯玉立心目顿快
茶陵江在县南源出芝水会安仁之水入于湘乌石港在县西南十里水出衡山东入于湘
龙隐港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出衡山下东入湘舜溪在衡山又名舜井
夕阳溪在衡山石榴峯下
甘溪 苦溪在县东出武阳乡入于洣
石湾浦在县东发源凤凰山入湘
雷家浦在县南三十里
络丝潭在衡山岳庙后
观湘洲在县东上有观湘书院
寿涧在紫盖峯下
雷池在祝融峯
流杯池在巾紫峯下石上九曲可以流觞
老龙池在崱屶峯右
洗衲池在衡山方广寺侧世传梁惠海尊者洗衲于此
虎爬泉在祝融峯
贯道泉在衡山湘南寺后
白龟泉衡岳志在九真观泉自岩窦迸出清泚甘冽其色早晚两变有白龟大如钱白如玉隐于石窦间人罕得见遇者吉祥延寿
白鹤泉在白龟泉侧罗含湘中记衡山有悬泉滴沥嵓间声泠泠如弦音白鹤回翔其上如舞
金井在县西北
耒阳县
虎踞山在县东四里
侯计山在县东七十里水经注耒阳县有汉水东出侯计山广舆记一名侯憩山诸葛武侯尝憩此石臼山在县西二十里明一统志有石臼巨人迹旧传苏耽尝游此有苏仙祠在焉
马阜山在县北二里盘踞二十馀里
侯昙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九域志耒阳有侯昙山明一统志一名侯堂山跨安仁县界有石井常涸遇旱祀之则水出祀毕水仍干
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其形独秀不与众山连旧传有白𪉑翔于上故名
相公山在县东北四十里蜀相诸葛武侯尝驻兵于此因名
城冈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明一统志冈峦秀㧞东西有银瓶皮帽二峯对峙北有清溪水注白马渡天门岭在县东南四十里石岩中有流泉祷雨多应樟楻岭在县南二里汉处士罗训隐此
狮子岩在县西三十里明一统志岩有石乳滴成狮子状宋隐士侯彭老避暑于此亦名侯公岩
直钓岩在县东南六十里无械仙翁修炼处
五色石范绾云林石谱衡州耒阳县土中出石磊块巉岩大小不等石质稍坚一种色青黒一种灰白色一种黄而斑四面奇巧扣之无声
耒水在县东南汉书地理志耒阳县注师古曰在耒水之阳水经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又西北过耒阳县之东又北过酃县东北入于湘注耒阳东傍耒水水东肥南有郡故城又耒水西北至临承县而右注湘水谓之耒口
肥水在县南三十里水经注汉水东出侯计山其水清澈冬温夏冷西流谓之肥川隋书地理志洡阴县有肥水
大别水在县东三十里水经注十三州志曰大别水南出耒阳县太山北至县入湖也
浔水在县东五十里源出安仁界流至𪉑山乡入于耒
马水在县东北七十里出马水乡至小江口入耒白沙浦在县南十五里
雨瀬在县西南耒水中荆州记耒阳有雨瀬县时旱百姓共壅塞之则甘雨溥降若一乡独壅则雨亦偏应随方所祈信若符刻
靴洲在县东耒水中俗传葬杜甫遗靴于洲上明解缙诗蔡伦池上雾如纸杜老祠前秋日黄为问靴洲江上水流船三日到衡阳
石卢塘在县东七十里水经注肥川之北石卢塘塘池八顷其深不测有大鱼常至五月辄一奋跃水涌数丈波襄四陆细鱼奔迸随水登岸不可胜计汤池在县东南其水夏温冬沸水经注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榖熟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馀波散流入于耒水也
蔡伦池在县西南二里庾仲雍湘州记应阳县有蔡子池南有石臼云是蔡伦舂纸臼刘澄之江州记蔡子池南有石穴深二百许丈石色堪为书砚
常宁县
逍遥山在县东六十里九域志常宁有逍遥山塔山在县东南山腰有阿育王叠石塔藏典昔阿育王叠石建释迦真身舍利白玉净相宝塔其在南瞻部洲者十有九此其第九塔也
盟山在县北七十里
舂水水经注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舂陵县西北潭山又北迳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隋书地理志新宁县有舂江
吴水在县西源出永州界迳县入湘
樟水在县北合宜水入湘
宜水在县北水经注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众川㵼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迳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隋书地理志新宁县有宜溪水
安仁县
凤凰山在县东南二里
熊耳山在县东南十里明一统志山高峻状若熊耳有远天湖可容万家
杨梅峯在县西北十里明一统志五代时马殷将欧阳𫖳于此立寨屯兵以备南汉宋沈通父子亦保障于此
大石岭在县东二十里
宝塔岭在县东南十里
李朝洞在县南七十里
巨人迹石在县大石岭
小江水在县南合洣水入湘九域志安仁县有小江水
永乐水在县南源出郴州清溪迳县境流至衡山义塘合洣水入湘
白沙江水在县北三十里
药湖在县东南四十里世传神农洗药于此
潭湖在县北二十里
月潭在县东南宝塔岭下
县
吾登山在县西二里旧名湘山明嘉靖间知县易宗周更名
云秋山在县西四十里广舆记云烟黯淡常如秋时青台山在县北十里
万阳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府志周回三百里上有古木怪石盖众山之宗按即汉书志县母山也一名万阳山
黄阳山在县西炎帝陵前十里两峯并峙如双幢然桥头峯在县北茶陵界
大风岭在县东四十里
牛岭在县东永宁界世传许旌阳逐蛟蛟化牛伏此集雷岩在县东八十里
洣江在县西水经洣水出茶陵县上乡西北过其县西府志洣泉在县东洣水之源合云秋水北流迳茶陵州之南西北过攸县与容水洋湖水会入湘水斜瀬水在县西二十里
云秋水在县西四十里经云秋山下东北流县治东复折西北合洣水入湘
沔渡水在县东源出万阳山
河漠水在县西十里与斜瀬水会
湖后汉书郡国志县注荆州记曰有湖周回三里水经注县有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酒岁常贡之湖边尚有县故治宋史地理志嘉定四年置县因湖为名按宋置县今酃县也与汉县皆以湖名府志曲附通典载入衡阳县湖竟无可考然详按水经居耒洣之间今县洣江北去耒水南来湖在酃县无疑与衡无渉
桃溪在县南五十里源出云阳北流合云秋水至茶陵会洣水入于湘
鸣玉泉在县治
龙王井在县东洣泉坊
桂阳州
鹿头山在州治东
大凑山在州西广舆记旧经云出银矿当其盛时烹丁纷错商旅辐凑故名开宝二年上览桂阳监岁入白金数谓宰相曰山泽之利虽多颇闻采纳不易诏减三分之一
龙渡山在州南三十里
潭流岭在州北一百三十里
职方岩在州西南宋黄照邻读书处照邻官职方因名
屯湖水在州南三十里源出龙渡山北流入郴界为招旅江民田多资灌溉
湟水距州七十里水经注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亦曰漼水也汉武帝元鼎元年路博徳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又桂水出桂阳县北界山山壁高耸三面特峻石泉县注瀑布而下北迳南平县而东北流届锺亭右会锺水通为桂水也故应劭曰桂水出桂阳东北入湘
乌龙潭在州北十里
十八滩在州西水石相激㡬二十里
锦泉在州治内
临武县
韩张山在县治后明一统志唐韩愈张署同时迁谪韩令阳山张令临武及北还会宿于此故名宋绍兴间佥判范寅因作韩张亭
舜峯山在县西三十相传舜南巡驻此上有舜祠山顶平衍四面壁立邑民尝据巅筑寨为避兵之地华阴山在县西三十里隋书地理志临武县有华阴山广舆记跨临武蓝山两县高秀如华岳
石龙岩在县西二十里明一统志有石如龙岁旱洗之即雨
秀岩在县南十五里石室天成可坐数百人四壁璀璨彩色俱备下有二穴水出其左为溪流二百馀步复入右穴伏而不见泠泠之音乍远乍近宋邑令王淮以米南宫所书秀岩二字䥴诸石壁以名之金粟岩在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峭㧞飞泉下注龙洞在县北二十里中有潭潭中石龙长丈馀时有烟云缭绕
溱水在县南水经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屈东流注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迳县西而北与武谿合山海经曰肆水出临武西南注于海入畨禺西肆水盖溱水之别名也
骡溪水在县西南源出西山东北流与武水合武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迳临武县西谓之武谿县侧临谿东因曰临武县通典临武县有武谿汤池在县东五十里石山连峙池在山半水如汤沸石栏内幽草奇卉隆冬不萎下有田数亩四时可种山巅一池乃其源也其热尤甚旁石皆热即寰宇记所谓焦石
贾公井在县治后明初邑令贾元凯凿
蓝山县
茅龙山在县西十里
九疑山在县西五十里宁远界九域志蓝山县有九疑山详永州府
黄蘖山在县西九十里广舆记山产黄蘖故名亦谓之都厐山与连州分界即五岭从东第三都厐岭是也
石柱山在县北五十里明一统志一名天柱下有岩洞石乳融结奇怪万状
东楼峯在县南五十里其下有岿水
蓝岭在县北四十里山势广袤跨桂临宁远蓝山之界四时苍翠邑以此名九域志蓝山县有蓝山羊车岭世传有仙以羊驾车经此
舜岩在县西舜乡石窟中有水腾沸即舜水之源锺水在县东水经锺水出桂阳南平县部山北过其县东又东北过宋渚亭又北过锺亭与鸡水合注部山即部龙之峤也五岭之第三岭也锺水即峤水也庾仲初曰峤水南入始兴漼水注于海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是也鸡水即桂水也
舜水在县西源发舜岩经县西合岿水历桂阳常宁界入湘
岿水在县南三里源出九疑东北合春水入于湘蓝溪水在县北四十里出蓝岭下与舜水合
疑水九域志蓝山县有疑水
嘉禾县
石燕山在县北十里广舆记顶有石壁夏秋雨过小石坠下如燕雌雄相比可为药
石门山在县北十里有岩穴如门岿水贯其中桐梁水源出晋岩飞流悬注
珠泉在县城北吐沫如珠
永州府
零陵县
高山在城内一名东山上有法华寺
辉山在城内旁有绿井
万石山在府治后唐崔能作万石亭柳宗元为记九域志零陵县有万石山
香零山在城东五里明一统志唐柳宗元尝登蒲洲石矶以望之名胜志地产香草唐世上供郡人若之刺史韦宙奏罢
西山在城西唐柳宗元记穷山之高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零陵山水志自朝阳岩至黄茅岭而北长亘数里皆西山也
群玉山在城西宋董居谊宅仙洞记零陵县西二里为群玉山地势清胜一郡之奇观也山之下有宅仙洞
石城山在城西五里
小石城山在城西黄茅岭北唐柳宗元有记
嵛山在县南二十里孤峯秀出
云庄山在县南四十里
鸦山在县南一百五里
阳明山在县东南一百里山高崄绝明嘉靖间有僧秀峯禅定于此今为秀峯道场
戴花山在县西南五十里
永山在县西南一百里永水出焉永州因山得名石角山在县东北五里
福田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明一统志崖壁峭绝中有孤峯岿然俗名阿育王塔下有如意泉
芝山在县西北去西山二里蒋本厚永州山水纪山顶一洞入数十步稍暗从东北出见潇湘合流处焦山在县西北一百里晏殊类要帝舜南巡憩息之所
乳泉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
金牛岭在县东二十里
石门岭在县东五十里明一统志岭上有石门如楼阁羚羊往来其间
五星岭在县南四十里蒋本厚永州山水纪零陵山水之佳无过东南东南最高者无过五星岭壁立千寻行径止容一人至绝顶众山罗列如儿孙
鸣水岭在县南一百十里有瀑布泉声闻数里黄龙岭在县北二百里下有黄龙观
黄蘗岭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连亘道州猺獞居之华严岩在府儒学后唐为石门精室柳宗元有诗朝阳岩在城西潇水之浒岩有洞名流香洞唐元结以岩东向遂名朝阳且为之铭
火星岩在朝阳岩之上石上多镌宋人题识明太守唐珤更名徳星
澹山岩在城南宋王淮记岩去城二十五里许昔有澹姓者家焉遂名澹岩旧经云有周正实者秦时人隐居于此未来之事皆能先知
丹崖在县南百里广舆记唐永泰间陇西令唐节去官家崖下自称丹崖翁元结刺道州特访之作铭曰磳磳丹崖其下谁家门前钓舟篱下钓车不知㡬峯为尔四墉竹出岩下泉飞户中
承平洞在县西一百里林泉深邃
红玉洞在县西四十里相传何仙姑修炼处
龙洞在县西南七十里明一统志唐世旻所居地刘建锋举为永州刺史马殷攻之不屈而死后或闻钲鼓声且数昼见尝有一木自洞流出止于石荆岸人送之中流诘旦复还如是者数四适天旱祷而雨遂取其木像而祀之今石荆岸有庙
小丘在城西钴𬭁潭朱子云庄山诗小丘横翠几层嶂复嵯峩
㶉𫛶石在府治云林石谱永州署依山有一石聨缀石上宛若水禽有唐人刻字目之为㶉𫛶石
化石在城南八十里有石状如人郡国志昔淮南王兵败被逐至此化为石
湘水在城西水经湘水东北过零陵县东又东北过洮阳县东又东北过泉陵县西钱邦芑湘水考湘水自全州而下至永州府城北与潇水合曰潇湘历祁阳合桂阳诸水过回雁峯下至衡州城北与烝水合是为烝湘经湘阴入洞庭与沅水合又曰沅湘此三湘也
潇水在县西朱子考定九江之一即营水也水经注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山西流迳九疑山下又西迳营道县又东北迳营浦县南又西北迳泉陵县西又北流注于湘水朱子韩文考异曾子开曰湘水出全潇水出道二水至永合而为一以入洞庭地理今释潇水一名营水出今湖广永州府宁远县北注湘水按水经注洞庭之渊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绎其大指犹曰清湘云尔非二水也然朱子考定九江以潇烝易𣲘澧又于考异中著曾子开之说必有所据今以营水考之其所出泠道今宁远也所经泉陵今府治也导源委输潇营合一异名同水盖不诬矣永水在县南百里源出永山流入潇水
黄溪在县东七十里柳宗元记环永之治百里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愚溪在城西一里柳宗元愚溪诗序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曰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今予家是溪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得专而名焉宋苏轼诗应同柳州柳遂使愚溪愚
高溪在县北九十里广舆记宋干徳中有唐叟者世居溪上一日厌喧杂登舟而去往来垂钓伏腊则暂归受子孙谒见如是者三十年杨万里为之建高风亭
石簰滩在县北四十里明一统志其石皆片断连缀状如簰筏或云秦始皇造桥于上有异人乘簰往助之后弃簰去
垂幔滩在县西南百里枕湘江之岸峭壁倚穴遥望如帷幔
钴𬭁潭在城西唐柳宗元记钴𬭁潭在西山西冉水自南奔注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小石潭在县西唐柳宗元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伐木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石马潭在县北五十里
蒲洲在县东十里柳宗元尝登蒲洲石矶有诗南池在城东柳宗元游宴南池序于暮之春徴贤合姻登舟于兹水之津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景荡若无外横碧落以中贯凌太虚而径度
圣泉在府学内
袁家渴在城东唐柳宗元记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瀬合其地世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在袁家渴西南柳宗元记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昌蒲被之青鳞环周
石涧在石渠西北柳宗元记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亘石为底逹于两涯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司马塘在县北以柳宗元名
湮塘在县东北百馀里其深莫测明一统志相传昔有民得一鳝将烹之有老叟曰此湘江之龙也烹之恐祸及民怒以为诞排之翼日一村俱湮
发珍井在府治内明唐瑶铭有冽寒泉潇湘通脉一勺分甘民力乃足载闻易训井井往来莅兹土者尚慎之哉
紫岩井在城内宋张浚号紫岩居永濬此因以名井吕虎井在城东山上明一统志吕蒙驻兵于此插剑泉涌谓其有力如虎因名
祁阳县
龙山在县儒学后
大宝山在县东四十里与祁山对峙其中流水纡曲凡十馀渡山腹有路蜿蜒达梅溪青冈
白水山在县东六十里九疑诸水至此合流双峯夹峙束而为沟名紫罗峡名山记山下有水白如练苦竹山在县东一百里
包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
祁山在县北十五里名山记县居此山之南故名祁阳
乌符山在县北六十里宋逸士蒋晖所居有吕嵓题壁诗白玉蟾镇蛟符
四望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山最高登其巅望见衡邵永道四郡
三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三峯秀出
白鹤山在县东北三十里明一统志昔楚白公出奔避此其末孙屈处静炼丹绝顶跨鹤仙去仙坛丹灶存焉
云头山在县东北四十里
石门山在县东北九十里高岩夹立一水涌波又名峡山有似三峡也
排山在县东北百里为衡祁两县界置驿
石燕山在县西北九十里水经注湘水又东北得𣲭口水东南流迳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风雷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若真燕矣罗君章曰今燕不必复飞也九域志祁阳县有石燕山
竹岭在县东六十里
熊罴岭在县北三十里
楼真岩在县北三十里
灵岩在县东北六十里
雷泽洞在县西七里
狮子垘在县南一里湘江之侧有巨石状如狮子古䜟云狮子衘球出状元明成化庚子水泛垘口沙壅如圆球时姚江王华馆于邑寗良家明年辛丑华廷对第一遂应其䜟云
镜石浯溪考在磨崖碑之左以溪水拭之可鉴人须眉昔有窃去者石遂暗归则明彻如故吴璥祁阳石镜铭楚之南粤之北惟祁之阳懿厥质江山千里何咫尺天之苍苍其正色
祁水在县东即宝庆之馀谿水也入县境东北流九十里至县城北入湘水罗含湘中记零陵有祁水注湘水经注湘水迳祁阳县南馀谿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扬清汎浊水色两分
清江水在县东百里源有七泉流至归阳市与白河江合
白河江水在县北百里源出马江步大泉陂流至两江口会清江合流入湘清江水绿白河江水白如泾渭两分天下名胜志浯溪流入湘江有清江白河江及三江水皆注之
浯溪在县南五里唐元结刺道州爱其山水因家焉作大唐中兴颂颜真卿大书磨崖石刻之溪上有峿台𢈪亭浯溪考自双井发源绕漫郎宅过渡香桥北入湘范成大鸾录浯溪近山石涧也歕薄有声流出江中临江石厓数壁才高寻丈中兴颂在最大一壁碑之上馀石无㡬所谓石厓天齐者丹𬬿总录浯水有二北浯在琅琊南浯在九疑零陵陆容菽园杂记浯溪峿台𢈪亭皆在今永州府祁阳县治南五里唐元结次山爱其胜异遂家其处命名制字皆始于结字从水从山从广曰吾者旌吾独有也
溘浪滩在县东八十里滩上有潭潭底有巨钟一巨锅一有时而鸣锅鸣则旱钟鸣则雨
龟潭在县东二里深不可测明一统志昔人有龟潭二字刻于崖上
甘泉在县治北一里许水色深靓甘芳清冽湘南第一泉也邹浩甘泉铭山下出泉其甘如醴井冽而食大国百里莫之令而自均民到于今受其利云行雨施自今伊始水不可以中止其孰止之
寒泉在县西南元次山文编湘江西峯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于石穴峯上有老木寿藤垂䕃泉上近泉堪戙维大舟惜其蒙蔽不可得见踟蹰行循其水本无名称也为其当暑太寒故名曰寒泉
东安县
象鼻山在县东一里
八十四山在县北一百五十里山周四十馀里卢洪水出焉经此山者凡八十四涉故名
赤石山在县西五里岩石皆赤
金凤山在县西三十里上有天宁寺
唐帽山在县北一里
黄华山寰宇记昔有猎者于此见二鹿俄有人问云见二马否答曰但见二鹿其人曰吾为虞帝五至衡山与安上道士相闻是吾二马也
狮子岭在县东三十里
金字岭在县西四十里下有舜庙亦名舜峰
诸葛岭在县南三里明一统志先主牧荆州遣诸葛亮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调赋屯驻于此
石牛岭在县北一百十里
龙岩在县北一百里明一统志相传昔有樵者遇黄衣九老曰吾九龙居此久矣语讫不知所在
卢洪江水在县东源出清化乡流入零陵高溪江口入湘
道州
元山在儒学后以唐李郃宋吴必达乐雷发三状元得名
安定山在州西二十里宋周惇颐故宅在其麓山西石壁刻道山二大字
营山在州西四十五里隋书地理志营道县有营山九域志县有营道山
五老山在州西北五里山下有五龙井详祠祀潇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
白鸡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与广西全灌诸山聨接穿岩在州西三十里一名月岩名山记东西两门通道岩前有石如走猊伏犀其状不一明王会月岩图记自东观之如月上自西观之如月下就中观之如月之望随行进退盈亏万状
斑竹岩在州南五十里述异记昔舜南巡葬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协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
含晖洞在州南五里唐刘禹锡记薛景晦为道州得异境有石室穹然如夏屋因名曰含晖钱邦苞记洞内镌周惇頥同邻人蒋瓘陈赓欧阳丽治平四年三月六日同游道州含晖洞二十八字
窊尊石在州东唐元结集州东左湖湖东有小石山山巅有窊石可以尊乃作亭尊上又诗巉巉小山石数峯载窊亭窊石堪为尊状类不可名
五如石在州东唐元结序涍泉之阳有怪石焉名之曰五如建五如亭郡国志五如石在道州左北岸前后左右及登山巅皆相似故以五如名
祁寮石郡国志在道州子城西开元寺前江东王安中谪居每乘舟往来在上刻祁寮维舟石五字濓溪在州西二十里道山之下宋周惇頥世家其间宋史周惇颐传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峯下前有溪取营道所居濓溪以名之名山记道山下有石窦深广不可穷有泉溢窦而出者濓溪也按今江西九江府濓溪周子诗云吾欲固易足名廉朝暮箴又苏轼诗云先生本全徳廉退乃一隅则九江自为廉溪而营道乃濂溪也
庳滩在州宜阳乡舟行至此入泷有险滩二十四巫滩麻滩流滩其尤也
爱莲池在州儒学西濂溪书院之北
知时泉在州望仙门内明一统志凿石像龙以导其流夏至则盈秋分则涸宋绍兴间郡守辛敩建亭泉上
七泉在州城东唐元结七泉铭序凡人心若清惠必忠孝守方直终不惑也故名五泉其一曰潓泉次曰𣷡泉次曰涍泉汸泉淔泉欲来者饮漱其流有所感发矣一曰漫泉自旌漫浪也一出东山命曰东泉圣脉泉在州西濂溪故里名山记清冷莹彻如飞霜喷玉大旱不涸积雨不溢知州方进刻其上曰圣脉故人呼圣脉泉
宁远县
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亦名苍梧山山海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郭璞曰山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山九峯皆相似故云九疑古者总名其地为苍梧也汉书武帝纪注九疑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又地理志营道县九疑山在南水经注盘基苍梧之野峯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谿岫壑负岨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唐元结集九疑山方二千馀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峯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亦曰舜登九疑疑巳而悲从人有作九悲之歌因谓之九疑有九水出于山中四水南流注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若度其高卑比洞庭南海之崖直上可二三百里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则㡬焉九疑山图说九峯箫韶女英石城娥皇朱明桂林华盖巴林石楼也明一统志九峯之外障曰万岁山
天门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追凉山在县东北七十里
舂陵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五山相接舂水出焉石梯岭在县西北八十里
玉琯岩在县南九疑山去舜源峯五里晋书律历志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奚璟于泠道舜祠下得玉琯十二上于朝
高士岩在县南舜祠之西明一统志旧名野猪岩亦名啸父昔有猎者见群豕逐入岩不见因得乐噐一部无为观道士献于朝
龙岩在县西南丹桂乡
紫虚洞在县南唐道州刺史薛伯高命曰斜岩宋至道初太守张观改名有寇凖题名
碧虚洞在县南亦名嘉鱼洞唐元结名曰无为洞上有李峤篆刻中有水通九疑山之碧虚桥南注舜溪彭祖石在县南明一统志地名彭祖村有池池内有石若钓矶上有人迹世传彭祖尝至此
舜源水在县南六十里源出舜源峯流至县东西折西北与沲潇二水合流经府城入湘
舂水在县北源出舂陵山又名都谿水流经衡州府入湘罗含湘中记零陵有舂水注湘水经注都谿水入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迳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盖因舂谿为名矣又西与五谿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谿五水会于谿门故曰都谿也西北流迳泠道县北又北流注于湘水也
天湖在九疑山九疑志在麓床三级之上水常自溢中有禽大如雁锦羽尾长六尺湖东有洞洞左右二石人如冠剑而立
采药池在县北五里
青涧王歆之神境记九疑山过半路皆行竹松下夹路有青涧涧中有黄色莲花芳气竟谷
永明县
亭山在县治后一里
白塔山在县西五里唐武徳中置县治于此
镇峡山在县西六十里为入粤通衢
大掩山在县北十五里掩水出焉
白鹅山在县西北十五里
都厐岭在县北五十里通典道州江华郡有都厐岭今谓之永明岭明一统志东北连掩山西南连荆峡镇其绝顶曰都逢土人语讹呼逢曰厐
遨水在县西南源出广西富川县木马山流入县界掩水在县西北源出大掩山东流与沲水合经三江口与潇水舜源水合
江华县
沱山在县治后旧名三华土人谓之凤岭
吴望山在县南五十里九域志江华有吴望山明一统志旧名秦山吴孙权未建号时山忽有声如雷因开洞穴石有文彩权以为瑞唐天宝中改名吴望山冬冷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接粤西贺县界
歌父山在县东南五十里盛弘之荆州记冯乘县有歌父山传云老父少不娶妻而善于讴歌年八十馀病将终命乡里六七十人与上穴中邻人辞归老父歌而送之声振林薄响遏行云
白芒岭在县西通典道州有甿渚岭今谓之白芒即五岭之一也
阳华岩在县东南五里宋黄潜狮子岩记潇湘水石之富甲于天下元次山作阳华岩铭谓其下可家焉暖谷在县南五里寒亭之侧蒋之奇记方盛寒入此谷中其气温然虽挟纩炽炭不若也
沱水在县东九域志江华县有沱水明一统志源出九疑山石城娥皇二峯流至县别为二又十里合为一经三江口合潇水舜源水北流入湘
砯水在县东南源出九疑山女英峯与沱水合水中多石湍急有声
秦水源出吴望山广舆记水声呜咽如秦陇
新田县
凤凰山在县东一里又名鹧鸪山
鳌鱼山在县南五里
五龙山在县北二十里
迁官岭在县西十里上有峻石名曰迁官
湖广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二
山川志
宝庆府
邵阳县
六亭山在城内宋毛宪郡州镇边楼记州治西南可半里许群山崛起高下牙错烟朝月夕贡异纳奇昔人作六亭囊括其胜绣谷遐观峙其肩苍雪寒碧䕶其趾楚望杏冈丹井月池映带左右士君子往往作为歌诗记文以侈其事
小佘湖山在城东三里有申泰芝祠
马鞍山在城东四里以形似名
龙山在城东八十里明一统志龙山秀峰四出面面相类顶有龙池泉如涌潮分二泒一入湘乡为涟水一入邵阳为邵水
四望山在城南二十里居邵阳东安零陵祁阳之间其上皆可望见故名水分数泒流于府境者为霞水迳花桥下会邵水
高霞山在城南一百里唐李霞飞升处下有李霞观临霞水
大禹山宋陈伯震大禹山慈寿寺记邵阳县之北四十五里有大禹山而庙在焉居邵河六十六滩之上石门山在城北四十五里两山夹峙如门资水歕激而下为茱萸滩
七里花山在城北新宁乡时见白云生其上有望云寺多古木异卉
大佘湖山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山有石岩岩有石如悬岁旱有水自悬石滴下则雨唐申泰芝冲举于此
邪姜山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一名大云山为南岳七十二峯之一水经注承水出邵陵县界邪姜山洛阳山在城东北二里明一统志洛阳山有石室唐申泰芝往来其中明皇感梦以像求得之赐号大国师泰芝世家洛阳故以名山资邵二水会流其下棋盘山在城南五里明一统志石盘广六尺有棋痕名胜志诸葛亮犒师于此名祭旗坡
资水在城北源出路山禹贡九江之一汉书地理志都梁县路山资水所出东北至益阳入沅过郡二行千八百里水经注资水出武陵郡无阳县界唐糺山谓之大谿水东北迳邵陵郡武冈县南
邵水在城北源出龙山岳平顶水经注邵水东会云泉水水出零陵永昌县云泉山西北流至邵陵南又北注邵陵水谓之邵陵水口
应水水经注应水出邵陵县历山崖隥崄阻峻崿万寻𪷁渊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迳应阳县南注湘水按今邵阳县北有历江当即应水以水出历山得名也
馀谿水水经注馀谿水出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详见永州府祁水
白羊滩在城西
孔雀滩在城西其势峻急
茱萸滩在城北四十里广舆记茱萸滩水势险恶昔人尝建铜柱于岸侧以便牵挽俗谓五十三滩四十八难此其首也又湘州记邵陵县有大溪名茱萸江䣃甲池在六亭山下相传汉张飞䣃甲于此因名龙池在城东龙山中多五色鲤又新化县文仙山亦有龙池
彩塘在城东
野鸡塘在城西三十里明一统志塘侧石崖峭壁上有二鸡形毛羽宛然
慈惠泉在城内
濂泉在城南宋濂溪周惇颐来摄事常饮此泉故名仙泉井在城市东一名曹婆井明一统志昔有曹婆卖酒尝有道人来索媪饮之不厌道人与药一丸云投井中则作酒媪如其言井水皆香美成酒后道人复来媪言无糟饲豕复与一丸投之则皆水矣新化县
梅山在县南四里宋史西南诸蛮传梅山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熙宁五年开梅山得其地诏置新化县章惇开梅山诗开梅山开梅山万仞摩星躔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崖巅负厓直上视南岳回首蜀道犹平川宋吴致尧开远桥记介荆湖之间有两梅山焉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
火溪山在县南四十里
石槽山在县南六十里半山有飞瀑数丈
金凤山在县南一百里
牛栏山在县南一百里山径险峻旧为控扼之所文斤山在县南一百里唐书地理志邵阳有文斤山明一统志山有三峯石壁峭绝半山有石室石桥可陟而登旁有龙池晋高平令文斤修炼于此
熊胆山在县北一百里多出异兽其山迤逦延袤西接巴黔
青云洞在县北熊胆山下洞深不可测有瀑布飞流数丈
青山洞在县北苍石环起呀若洞府鸾骞虎踞奇怪万状
城步县
太古山在县东九十里
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道通绥宁明万历间知县竹密建堡于此
黄茅岭在县北九十里
武冈州
都梁山在州东一百三十里水经注大谿又迳都梁南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荆州记山上有水其中生兰草因名都梁香形似藿香
紫阳山在州东一百五十里汉谏议周仪读书于此枫门山在州西四十里
古山在州南五里上有瀑布泉
云山在州南十五里为道书第六十九福地明一统志山有七十一峯宋郡守汪中立建七十一峯阁有日华山月华山杏花坞投龙洞猿藤水道者岩侯公洞宋陈与义云山诗崒嵂奇峯万叠横山花开后暖风轻楚天曙色才分处一带烟光画不成
雷霆山在州南二十里
礼仙山在州南上有洞其深不测
武冈山在州北五里水经注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传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
角尖山在州北一百八十里
宝方山在州东南五里有洞凡八门其径窦委宛相属洞之上怪石参错不可名状而天柱云根最有名南山在州东南十里
金城山在州东南一百三十里为道书第六十八福地舆地志石真人修炼此山号曰仙都
竹坪山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唐糺山在州境后汉书郡国志都梁有路山水经注唐糺山盖路山之别名也
铜鼓岩在州北三十里
金钟岩在州东南二十里翠乳交滴成钟形
圆通洞在州东三十里中有石乳结如宝盖
和合石在州城内二石相合高二丈上有秦卢侯二生仙迹
都梁石在州南城下高围丈馀崭然独峙
都梁水广舆记水出武冈州城西南会夫夷水经新化益阳界入洞庭
济水源出城步经州城南东流与资水合文献通考武冈有济水
白香湖在州境
黄塘坡在州城西
明月池在州城内深百丈
武陵井在州治西南旧传与武陵溪相通
新宁县
峎山在县西十五里上有石如人状
樟木山在县西四十里广舆记下多猺民皆鸟言花溪山在县西七十里猺獠环居其下
九龙山在县境九域志莳竹县有九龙山
夫夷水由县左达大罗江入资水水经注夫水出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迳扶阳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夫水又东注邵陵谓之邵陵浦水口
岳州府
巴陵县
巴丘山在城内亦名巴蛇冡岳阳风土记羿屠巴蛇于洞庭积骨为丘三国吴鲁肃以万人屯巴丘即此君山在城西洞庭湖中本名洞庭山又名湘山山海经洞庭之山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麋芜芍药芎䓖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沅澧之风交潇湘之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拾遗记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博物志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得饮者不死水经注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汉武帝登之射蛟君山志君山洞庭孤绝处也又名湘山状如十二螺髻道书第十一福地北梦琐言夏潦后江涨势高遏住湘波溢为洞庭湖凡数百里君山宛在水中秋水归壑此山复居于陆
艑山在洞庭湖中本名湘山又曰编山史记五帝纪南至于江登熊湘正义括地志云湘山一名艑山在岳州巴陵县南水经注君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箎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迥峙相望孤影若浮
响山在城西君山志响山一名鸣山击之铿然有声白鹤山在城南三里岳阳风土记山有白鹤寺其阳有两池内潜巨蟒吕翁招出化为剑又有江叟者尝遇樵夫遗以铁笛吹之无声一日登此吹于紫荆台响震林谷忽见二女子出授药云服此当为水仙女子盖龙女也
七里山在城北七里宋岳飞屯兵处
金鹗山在城东南五里昔有异鸟飞集其上故名乌石山在城东南十五里岳阳风土记五山相连亦名五龙山水中有石如墨咽之愈喉膈之疾亦可代
墨作书
大云山在城东南一百里盘旋七十馀峯上有龙湫石屋
鸡子山与大云山相接高四百丈周围险峻惟临湘一路攀援可登其顶宽平可容数千人有井
福圣山在城东南一百里松柏极茂宋元时兵过伐之斧斤不能入以为神异
九龟山在城西南五里九山相连
九马觜山在城西南四十里有九峯出湖上舟行甚险
鹿角山在洞庭湖中有鹿角巡检司通鉴纪事后梁开平二年楚攻朗州弘农王遣将冷业收之楚王殷遣许徳勲拒之追之鹿角镇
隐矶在城东水经江水自彭城矶东迳如山北注北对隐矶二矶之间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
城陵矶在城西北十五里蜀江西来洞庭南注适会此矶之下水经注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按矶即城陵山下矶也
大江在城西北从荆州府石首县北流过城陵矶下合洞庭诸水北会汉水
三江在城下水经注城跨冈岭滨岨三江其洲南𪎕湘浦北对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或谓之三江口矣
洞庭湖在城西南北接华容安乡二县西南接常徳府龙阳县东南接长沙府湘阴县界本禹贡九江一名云梦泽一名巴丘湖一名太湖书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蔡氏集传曾氏曰东陵今之巴陵今巴陵之上即洞庭也因九水所合遂名九江地理今释九江即洞庭湖宋曾彦和以沅渐无辰叙酉湘资澧水合洞庭中东入于江朱子考定九江去无澧二水易以潇烝尔雅十薮楚有云梦郭璞曰巴丘湖是也后汉书郡国志巴丘湖江南之云梦也山海经湘水入洞庭下郭璞曰洞庭地穴也在长沙巴陵水经注湘水左会水青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右属微水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罗含湘中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没于其中也盛弘之荆州记洞庭湖亦谓之太湖韩愈集避风太湖七日鹿角方舆胜览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岳阳风土记鼎澧沅湘合诸蛮南黔之水汇于洞庭至巴陵与荆江合青草湖在洞庭湖南水经注湘水自汨口西北迳垒石山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会茍迳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迆者也荆州记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百里湖南有青草山故因以为名岳阳风土记青草湖与洞庭相通其南罗水出焉荆江夏秋暴涨则逆泛洞庭潇湘清流顿皆混浊岳人谓之翻流水南迁录洞庭西岸有沙洲堆阜隆起上有青草庙一湖之中有此洲南名青草北名洞庭所谓重湖也杜甫诗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赤沙湖在洞庭湖西水经注澧水迳南安县又东与赤沙湖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决口岳阳风土记郡有洞庭青草巴丘三湖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涸时惟见赤沙王粲诗悠悠澹澧口下会赤沙湖㴩湖在城东南五里亦名翁湖水经注湖之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唐张说集㴩湖者沅湘澧汨之馀波夏潦奔注则溢为此湖冬霜既零则涸为平野岳阳风土记春冬水涸昔人谓之干湖水涨即𣺌弥胜千石舟通阁子镇㴩湖诸山出茶谓之㴩湖茶
紫港湖在县西岳阳风土记与洞庭会北通于江阁子湖在县东南岳阳风土记阁子即角子以在洞庭之角故名通鉴纪事后唐天成二年吴攻楚之岳州至君山楚王殷遣许徳勲击之潜军角子湖枫桥湖在县东南
斗子湖在县东南柳阴夹岸荷香清暑号小西湖白石湖在县北
翟家湖在县城北
新墙河在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发源临湘县相思山至灌口会洞庭
三湘浦元和郡国志岳州巴陵县侯景浦在县东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天监中宝志道人为符书云起自汝蔡迄于三湘后侯景东起于悬瓠汝水之南而败于巴陵三湘之浦也
黄金潭幽明录巴邱县有黄金潭莫测其深古有钓于此潭获一金鏁引之遂满一船有金牛出奋踊跃而还潭潭因此取名
石壁潭在阁子镇岳阳风土记一名钓丝潭其深莫测多蛟蜃为行旅之患
金沙洲在洞庭湖中君山志一名龙堆延袤数里与鹿角对杜甫诗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
剪刀池在县东北隅岳阳风土记池中有鼎耳高数尺可容人往来上有识文善泅者常得见之
白鼍池在县北
秦皇井在洞庭湖岸风土记湖岸有石井二俗号秦皇井味甚美
㴩湖井在县南风土记井水煎白鹤山茶气成白鹤飞舞
驼鹤港在县西风土记岳阳楼旧岸有驼鹤港商人泊船于此胜千石载
柳毅井在君山异闻录唐仪凤中儒生柳毅下第将还湖滨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曰妾洞庭龙君小女也欲以尺素寄托毅如其言访于洞庭取书进之洞庭君明日毅辞归洞庭君赠遗珍宝怪不可述因适广陵娶于卢氏因话昔事即洞庭君之女也后居南海四十年春秋积序容状不衰开元中归洞庭不知其迹
临湘县
楼阁山在县东七十里群峯耸翠状如楼阁
了髻山在县东三十里两峯秀拔
望城山在县南四十里山下有泉灌田千顷
金竹山在县南五十里生小竹金色
浆山在县南百里山上有泉旱祷辄应
凤凰山在县南六十里
鱼梁山在县南山下有湖
旋风山在县东南九十里一峯高峻林木阴翳龙窖山在县东南一百里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雷洞石门岳阳风土记山极深远居民以耕畬为业古仙岩在县南四十里一名隐仙有洞多窍穴中虚如屋深数里内生石乳乌药昔有灵谷仙人隐此得道飞升
岩岭在县西南四十里抵巴陵界怪石壁立连络数峯鸟道一线康熙十五年
王师取道此岭克复长沙
鸭栏矶在县东北十五里栏本兰字水经江水又左迳白嬴山南注右历鸭兰矶北江中也东得鸭兰冶浦二口夏浦也
晖落矶在县西南二十里水经注城陵山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按即道人矶也通鉴后唐天成三年吴人进军荆江口攻岳州至道人矶即此
莼湖在县东五里岳阳风土记岳阳水乡莼最难得惟此湖间有之
连家湖在县东五里上接白泥下通清江
黄盖湖在县东九十里赤壁鏖兵时吴黄盖屯兵于此
㫁山泉在县东八十里泉㵼㫁岩之间灌田千顷平江县
昌江山在县东四里下临昌水故名三国吴鲁肃屯兵于此后人庙祀之又名鲁徳山
纯山在县东五十里水经注汨水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
福石山在县东五十里
卢山在县东五十里一名独石有七仙井
道岩山在县东九十里上有天池池前㫁石相传许旌阳淬剑处
湖源山在县西九十里高数百丈
梅仙山在县北三十里岳阳风土记梅福隐处有丹井梅水出焉
永宁山在县北六十里四壁削成其巅沃衍可耕天岳山在县北九十里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五百里石崖壁立郡以山名山又名幕阜壁镌篆文夏禹治水至此道书第二十五洞天
龙门山在县东北一百里汨水经其下
石牛山在县东北一百里宋绍兴间刘锺入寇邑人喻国瑞罗孝芬率乡勇据山险拒之
仙女岩在县南三十里下有石室曰仙郎洞
龙影洞在县西北邃六千馀尺周三十里石壁莹然上有龙影屈伸蜿蜒鳞甲如绘
汨水在县东一百一十里水经注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迳吴昌县北与纯水合
罗水在县西水经注汨水西迳罗县北谓之罗水又西迳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汭矣岳阳风上记洞庭之南罗水出焉
纯水在县南水经注吴昌县北纯水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迳其县南又北迳其县故城下又右会汨水
昌水在县北源出天岳山迳县南
天池在县东香𬬻岩有巨石窍通东西流泉不竭谓之天池
华容县
东山在县东明一统志峯峦秀润连亘百馀里古松夹道驿骑经其中
石门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仙庐山七峯甚高有晋张惊喜炼丹处
墨山在县东四十里张说集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道观天下绝境
禹山在县南四十里有禹庙
鼎山在县北十五里有汉昭烈庙昭烈秭归之败过此又有逐偹岭
鼓楼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石室中可藏数千人团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山多赭石可为砚
明山在县东南上有洞庭神祠
青湖在县南与赤沙湖会入大江
田家湖在县西南方十馀里
华容河在县北晋书杜预𫝊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预开杨口起夏水达巴陵内㵼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云母泉在县东墨山寰宇记墨山有泉发源如乳大浸不盈大旱不竭自墨山至石门广二十里尽生云母墙堦道路烱烱如列星井泉溪涧色皆纯白乡人多夀考无癖痼疥搔之疾其云母石斵之可为屏
常徳府
武陵县
木瓜山在城东七里唐李白木瓜山诗朝㸔东日出暮观西鸟还客心自酸楚那对木瓜山
武山在城西二十五里又名大和山有巨石弯环如牛水出石下谓之武陵溪
高吾山在武山侧一名西山周环百馀里其下武陵溪与沅水合流
鹿山在高吾山后广舆记古有鹿穴土人尝射鹿逐入穴中见一石梯因历级而上忽开朗桑果成林后再探之莫知所在
善济山在城西八十里昔有妖女祠唐袁映焚之后人因名是山曰善济并立袁烈士祠
平山在城南水经注沅水又东迳平山西南临沅水寒松上䕃清泉下注栖托者不能自绝于其侧金霞山在城南八十里
大龙山在城北三十里山势蜿蜒若龙隋书地理志武陵县有龙山
阳山在城北三十里图经阳山之女云梦之神尝以夏首秋分献鱼山上望江如环望湖如镜
风门山在梁山侧有石门焉每风起气出若烟雾人以为候
五泉山在城北六十里下有五泉
文殊山在城北八十里雁门村旧有双松亭宋黄庭坚诗文殊堂下松永日如鸣琴我登双松亭时步双松阴中有寂寞人安禅无古今
龙岩山在城北九十里中有石桥岩壁嵌空石乳如笋行可五里有穴泠然水流不可俯视祷雨辄应善徳山在城东南十五里旧名枉山亦曰枉人山水经注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山西带循溪一百馀里茂竹便娟披谿䕃渚长川迳引远注于沅唐书地理志武陵县有枉山广舆记隋刺史樊子盖以尧时善卷居此因名善徳山即道书第五十三福地
三尖山在城西南一百里
龙门洞在阳山北麓广舆记石岩如屋中通一门门外有桥下曰龙潭唐司马刘禹锡有龙门祷雨歌三雅洞武陵记在城西昔有人凿池得三铜器其下有铭曰伯雅仲雅季雅盖汉末刘氏所制器也沅江自辰州界东南流入府境下注洞庭水经注沅水又东得关下山又东带绿萝山又东迳平山西又东经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又东入龙阳县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九域志武陵有沅水白马湖在城西七里一名白蟒湖
鹰湖在城东北六十里渐水所经
枉水在城南源出枉山又名枉渚楚辞朝发枉渚九域志武陵有枉水
朗水在城南八十里广舆记酉水自辰州流至此谓之朗江
潜水在城东北十五里溯源九溪下合大江
渐水在城西北源出阳山禹贡九江之一又名澹水汉书地理志武陵郡索县有渐水东入沅水经注澹水出汉寿县西阳山南流东折迳其县南县治索城即索县之故城也
武陵溪在城西三十里源出武山入沅水唐孟浩然诗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渡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流花口港在城东四十里沅江之旁通华容交港抵荆江可避洞庭之险
雷家洲在城西十五里
丹洲在城西二十里土赤色故名旧有神鼎寺双柏泉在府治西其泉清洌旧植双柏于上
卓刀泉在城西三十里广舆记昔蜀关忠义过此渴甚以刀卓地出泉后人嘉其清洌又名清胜泉莱公泉在县北六十里宋类苑鼎州甘泉寺介官道之侧宋冦凖南迁日题于东楹曰平仲酌泉经此回望北阙黯然而去未几丁谓过之题于西楹曰谓之酌泉礼佛而去后范讽安抚湖南留诗于寺云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烟岚翠锁门前路转使高僧厌宠荣淳熙中张栻榜曰莱公泉
孝女泉在城北六十里老学庵笔记甘泉寺山有孝女泉及祠在万竹间幽邃可喜
白鹤池在府堂后名胜志唐李翺为刺史时见卖墨道士以芒鞋一双投之池中化为白鹤飞去上有亭曰白鹤轩
玉斚池在府学左传宋时有掘地得三玉斚因名龙池在城东宋谢承为守时有黄龙见于水中承拜表上贺因名
明月池在城北水经注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壁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裴回爱翫
学书池在城东北九十里广舆记晋高士伍朝别塾池水微黒
丹砂井在府治北武陵廖氏谱廖平以丹砂三十斛置所居井中饮以延龄抱朴子曰余祖鸿胪为临沅令有民家世夀考或百岁或八九十岁后徙去他人居其故宅复奕世夀考由是疑其宅井水殊甚赤试掘之得所埋丹砂数十斛去井数尺皆丹砂汁是以饮其水而得夀
胭脂井在城北十五里
桃源县
万阳山在县西百二十里明一统志山高万丈旱祷辄应上有卓锡泉
绿萝山在县南十五里山下有潭道书第四十二福地水经注沅水东带绿萝山颓岩临水县萝钓渚𩵾咏幽谷浮响若钟
桃源山在县南三十里高五里周三十有馀里下有桃川宫宫傍有空心杉后有炼丹台其南为秦人洞九域志桃源县有桃山
钦山在县南六十里壁镌钦山二大字
灵岩山在县北七十里山下五洞相通旁为灵岩寺桃花洞在桃源山下一名秦人洞洞前石桥横跨两山名遇仙桥洞口瀑泉千丈落石壁下距洞里许伏地不见至北三里为桃花溪水合流入江相传即晋陶潜所记桃花源也按唐韩愈题桃源图诗云神仙有无何𣺌茫桃源之说诚荒唐宋苏轼云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苏轼之言近是其实秦人渔父不必有其人桃花源不必有其地陶潜高士寓兴幽遐仿佛孙绰游天台赋驰神运想如已再升者也俗又更立渔人姓名谓为神仙渔隐今削而不载
琵琶洞在县西俗传昔人游洞中隐隐闻琵琶声方山洞在县北八十里方山之巅洞中有八景延溪在县东五里寰宇记武陵延溪有柘树枝条畅茂尝有乌集其上枝下垂及地乌去枝偶折群乌号啸不已土人取其枝为弓名曰乌号
大敷溪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辰州界下与沅水合
夷望溪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俗讹为鱼网溪源出安化流入大江水经注临沅县与沅南县分水沅南县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崄四绝昔有蛮民避冦居之故为夷望也南有夷望谿水南出重山远注沅黄石溪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源出香山村下合沅水烂船洲在桃源洞后五里广舆记相传晋时渔郎舍舟入洞后出其舟已烂故以名其地
洞神池在县东十三里
江月井在县东一里水中有白石如月
龙阳县
军山在县东八十里明一统志吴治中潘濬讨樊伷屯此
金牛山在县南六十里上有金牛寺亦祖庭也龙阳山在县南九十里旧名横山唐天宝中改今名九域志龙阳县有龙阳山
良山在县西南六十里良水出焉
沧山 浪山俱在县西南九十里二山之水合流入沅为沧浪水也
大沧湖在县东二十里图经大沧湖又名白查湖隋书地理志龙阳县有白查湖
太白湖在县东八十里会天心湖北入洞庭
洞庭湖跨龙阳沅江二县界详见岳州府
沧浪水在县西二十里楚词渔父篇渔父歌沧浪之水即是水也九域志龙阳县有沧浪水
鼎口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水经注澹水又东历诸湖方南注沅亦曰渐水也水所入之处谓之鼎口广舆记大中祥符五年神鼎见改朗州为鼎州白鹤洲在县北五里
橘洲在县西北五十里本名氾洲吴志孙休传注李衡于氾洲上种甘橘千株敇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疋绢水经注沅水又东历龙阳之汜洲洲长三十里吴丹阳太守李衡植柑于其上太史公曰江陵千树橘可当封君此之谓矣吴末衡柑成岁绢千疋今洲上犹有陈根馀枿盖其遗也玉带池在县学东南
洞庭夹在县东一百里往来舟楫候风之所水大则由洪沾水小则由此夹皆可入湖唐温如宿洞庭夹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沅江县
道场山在县东八十里为沅湘交会处上有水府庙观音山在县南明王守仁观音山诗烟鬟雾髻动青波野老传闻似普陀那识其中真色相一轮明月照青螺
赤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为洞庭右翼高耸云霄绵亘数十里唐天宝中改为蠡山上有范蠡庙武陵娘子祠
七仙洞在县北一百里
芷江在县西南湘水分𣲖逆行数十里北会沅水入洞庭楚辞云沅有芷兮澧有兰故别名芷江云
辰州府
沅陵县
天宁山在城内东隅
怡容山在城外沅江东岸峯峦奇秀
三峿山在城东二里有三峿寺
夸父山在城东界俗名撑架山朝野佥载夸父山在辰州东三山鼎足直上各数千丈古老传曰邓夸父与日竞走至此煮飰此三山者夸父支鼎之石也壶头山在城东一百三十里后汉书马援传注武陵记曰此山头与东海方壶山相似神仙多所游集因名壶头山也又曰壶头山边有石窟援所穿室也室内有蛇如百斛船大云是援之馀灵也水经注山高一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马援征武溪蛮停军处径曲多崄其中纡折千滩九域志沅陵县有壶头山
马鞍山在城东一百五十里山势起伏以形似得名明月山在城一百五十里一峯削立江干山上有名月池碧崖翠叶倒映如画
虎谿山在城西二里云树披暎阳明书院在焉金华山在城南五里上有石碎金叠起山以得名茗山在城北二百三十里水经注东谿水南出茗山山深回崄人兽阻绝
笔架山在城东南九里连峯列峙
小酉山在城西北二十里元和郡国志小酉山在辰州府又名乌速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又曰自酉溪北行十馀里与大酉山相连故曰二酉九域志沅陵县有小酉山
瓮子洞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洞下削厓危矶激波斗险巉岩无径百丈莫施行旅病之善士廖翰文蠲赀命工凿石为穴冶铁为縆横贯两端扶空如带舻人攀援篙师尽力舟得沿𣶮而上岁久断缺郡守刘应中重造围径首尾倍加于旧应中撰记刻石别见艺文
酉水在城北境禹贡九江之一汉书地理志充县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水经注酉水导源益州巴郡临江县故武陵之充县酉源山东南流迳无阳故县南又东迳迁陵县故城北又东酉阳故县南县故酉陵也又东迳沅陵县北又南注注沅水
明溪在城西北一百里源出永顺府贺虎山即樠溪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谿樠谿力谿无谿酉谿夹谿悉是蛮左右所居故谓此蛮为五谿蛮也宋史西南诸蛮传天禧元年溪州蛮冦扰二年知辰州钱綘等入下溪州破寨栅刺史彭儒猛亡入山林诏捕来献儒猛上状自诉求归上许释罪儒猛乃奉上所略民口器甲诏通判刘中象召至明滩与插血要盟遣之
九矶滩在城东二十里九矶嶙峋盘曲水流㵿潝清浪滩在城东一百二十里怪石嵳峩激流数里上有伏波祠
泸溪县
秤铊山在县东隔江二里山有石长三尺许隐见不常号为神石
上劳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有二洞其中崖泉点滴声类丝竹
思门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二峯对立如门
崇山在县西二百六十里苖寨环之
武山在县西一百八十里水经注武溪源出武山石上有盘瓠迹犹存矣盘瓠者高辛氏之畜狗也高辛氏患犬戎之暴募有能得犬戎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吴将军首于阙下帝大喜未知所报女以为信不可违请行盘瓠负妻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崄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遣使不得进经二年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置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今武陵郡蛮即盘瓠之种落也唐书地理志泸溪县有武山
三台山在县北十里旧名虎头寨有三峯并耸巴刀山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
辛女岩在县西南三十里有石屹立如人传为高辛氏女所化
泸溪在县西东入沅九域志沅州卢阳县有泸水洗溪在县西二十里旧县治在焉
武溪在县西一百五十里古今注武溪深马援南征之所作也援门生爰寄生善吹笛援作歌以和之名武溪深其曲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渡兽不能临嗟哉武溪多毒淫九域志辰水又迳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南流注于沅九域志泸溪县有武溪鸦溪在县西二百六十里源出崇山流合武溪注沅水
武口洲在县东二十里其洲延袤五里武沅二水分流于此
辰溪县
时住山在县东三里明一统志蜀汉诸葛亮行师驻此
大酉山在县东十里元和郡国志大酉山在辰溪山下有洞名大酉洞杜光庭三十六洞天记大酉山大酉华妙洞天在辰州界
龟山在县东十里
五城山在县东十五里九域志辰谿县有五城山明一统志楚威王使庄𫏋略黔中𫏋因山筑城遂由此名也
五现山在县南十里五峯相倚
香炉峯在县东二十里峭壁天成矗立云表
瞿仙峯在县东北昔传瞿柏廷于此修道故名仙门岩在县北三十里岩有仙棋
大酉洞在县东大酉山云笈七签大酉山洞名曰大酉华妙洞天尹真人治之
钟鼓洞在县东龟山石壁峭立入数十武二石悬焉扣之作钟鼓声王守仁诗见说水南多异迹崖头时有钟鼓声
辰水在县北境禹贡九江之一水经注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南东合辰水水出县三山谷东南流独母水注之辰水又迳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楚词所谓夕宿辰阳者也辰水又右会沅水名之为辰溪口九域志辰谿县有辰溪
龙溪水在县西南六十里水经注沅水又东迳辰阳县县有龙溪水南出于龙峤之山北流入于沅水嵩溪在县东二十里述异记辰州嵩溪有丹青树枝叶直上笼云下无枝条上有五色叶圆如华盖故号丹青树俗谓之五采树今在辰阳县
溆浦县
红旗山在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隐见遂屯兵于上今芦菔葱薤野生人呼为马王菜山高脊平可屯数万人卢峯山在县西十里其山绵亘八十馀里世传善卷朝游卢峯暮宿大酉之岩
大溆山在县西三十里
嵯峨山在县西六十里又名磨嵯山
无时山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九域志溆浦县有无时山
桃花山在县北一里名胜记昔人尝种桃千树至今呼桃花圃一名华盖山
鄜梁山在县东北百里汉书地理志武陵郡义陵县有鄜梁山序水所出东入沅
双龙水在县治前俗名双龙江其水自龙潭龙湾二水发源故名
龙潭水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水自黔阳界中东流汇为潭伏行二里复出双龙江之源也
龙湾水在县东南发源于武冈州顿家山流经县境七十里会双龙江入沅
溆水在县东北境禹贡九江之一字亦作序水经注沅水又东与序谿合水出义陵郡义陵县鄜梁山西北流迳义陵县治序谿最为沃壌良田数百顷特宜稻修作无废九域志溆浦县有溆水
沅州
花山在州东四十里明一统志石色青紫相映如绣保牢山在州东一百里
高眀山在州东一百三十里
燕子岩山在州北五里为上㳺名胜
明山在州北二十里九域志沅州卢阳县有明山明一统志高数百丈飞云浓峦望之如画熙宁中封其神为顺应侯
瀑布山在州北五十里上有飞泉悬注
双髻山在州西南五十里
沅水在州西境禹贡九江之一山海经沅水出象郡坛城西入下巂西合洞庭中水经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坛城县为沅水东迳无阳县又东北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巂县西北入于江乌溪在州西二十里
西溪在州西一百三十里出狤狑境
五郎溪在州北二十里源出明山东南流入沅龙井在州城东四时泉涌居民资以溉田味甘尤宜煮茗
黔阳县
龙标山在县治东唐王昌龄诗龙溪只在龙标上明月孤山两相向
马脑山在县东八十里为安江雄镇居民立寨其上以避苖患
七宝山在县南九域志黔阳县有七宝山今讹为赤宝
紫霄山在县北十五里九域志黔阳县有紫霄山罗公山在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名山志黔阳县罗公山四面险绝上有鸺鹠鸣即雨应明一统志昔罗翁隐此山有道术土人祈请辄应绝顶池水广数里夜阴霾或有物如明月游其上
大溪峯在县北十五里
双石岩在县南九十里明一统志二石对立又名屏风崖三面如一传言石随水高下土人神之舟楫莫敢犯明景泰间苖警居民避其上因筑寨置戍名为安江双崖城
卧龙岩在县西南四十里旁为诸葛古城有洞深邃泉涌不竭
㵲水在县北境本无水字又作𣲘禹贡九江之一水经注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又东南入沅谓之无口九域志黔阳县有㵲水
渠水今名黔江在县南
狮子滩在县东三里下有伏石状如狮
麻阳县
龙门山在县东六十里两石对峙势欲倾堕
浮石山在县东七十里孤峙水滨水涨若浮
包茅山在县东九十里上有三脊茅可以缩酒犀迷山在县西二十里
石梯山在县西一百一十里
西晃山在县南三里气澄烟敛辄紫翠万状九域志沅州卢阳县有西晃山
都督山在县北九十里
青红山在县东南十里明一统志岩岭幽奇花竹掩映如画
齐天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锦水在县西境东流经县治前名锦江九域志卢阳县有锦水
龚溪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西晃山
剑潭在县东旧名官潭昔人取鱼得剑因名
永顺府
永顺县
飞霞山在城东二十里
福禄夀山在城南三十里后为华盖山岿然插云古木森䕃
蟠龙山在城南八十里上有真武庙雨旸祷之辄应羊峯山在城西八十里
心印山在城西九十里
观音山在城北十里有玉泉古洞
玉屏山在城北十五里
太平山在城东南三十里
锡帽山在城东南三十里上有古树一株四时䓤翠土人名曰锡帽插金花
天马山在城东南三十三里
飞凤山在城东北三十里
龙洞在城南三十里旱祷辄应
猛洞河自城西北忠建司发源迳府东北南流入王村河雍正九年开濬通舟楫
白沙河在城西南左右两泉喷涌曲折萦绕汇于灵溪大河源出东流司南迳散毛司折而东迳龙山县又迳其县西北又南流卯洞水注之又南流东得两江口又得列夕河口会流入辰水
灵溪在城南三十里源自七乞流入王村河唐置灵溪郡盖以溪名郡也
施溶溪在城东南一百九十里元史地理志会溪施溶等处设长官司
榔溪在城东南四十里
茶滩在城东宋史诸蛮𫝊熙宁五年进彭师晏为下溪刺史筑下溪州城并置砦于茶滩南岸
茨滩在城东二百八十里
凤滩在城东二百八十五里
十泉在城北五十里石上有古刻十泉二字
龙山县
铁炉山在县东八十里
洛塔山在县北七十里悬崖峭壁径悬一绵
卯洞滩在县西南四十里迸泉穿山而出
保靖县
霞林山在县治
马鞍山在县东二里
狮子山在县西十里
烟霞山在县西二十里翠嶂倚空烟笼霞映
云台山在县北十二里
吕洞山在县东南四十里
小河在县东源出云路九江至两江口与大河会龙马滩 古牛滩 㜑树滩 碁步滩并在县境桑植县
莺嘴山在县境
杉木山在县境
立雪峯在县旧安福所
洪浦河在县境
绿水河在县境
直隶澧州
澧州
章观山在州东十五里杜光庭福地记章观山在澧州澧阳县
关山在州东十五里
彭山在州西十里
钦山在州西十五里唐文邃禅师卓锡处
将军山在州南六十里明一统志世传汉纪信所居信忠事汉王人义之立祠其上
药山在州南九十里隋书地理志澧阳郡澧阳县有药山名山志唐惟俨禅师居药山刺史李翺问道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
太浮山在州西南百三十五里九域志澧阳县有太浮山明一统志一名独浮跨武陵桃源石门三县界有石室户牖虚明上有玉清坛又有丹灶白鹿池十八洞相传浮丘子浴丹之所
横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山南有潺水洞旱祷辄应太清山在州西北百六十里远涧飞岩灵泉秘洞传为李凝阳得道处
澧江禹贡九江之一源出慈利县西溇水注之至石门渫水注之至澧州安乡涔水澹水注之入洞庭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水经注澧水自充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又东迳零阳县又东迳澧阳县南又迳作唐县南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决口又东南注于沅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曰澧江口也
兰江在州城东地多兰蕙楚词捐余珮兮澧浦又沅有芷兮澧有兰故楚人别名澧水曰兰江
绣水在州东二里
涔水在州北七十里流经安乡入澧水经注作唐县后汉分孱陵置澧水入县左合涔水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南流迳涔坪屯屯堨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澧水
双泉在州西九十里明一统志两泉相近闻人声则怒涛异常
安乡县
黄山在县北六十里本曰皇山隋书地理志澧阳郡安乡县有皇山明一统志一名金峯山上有谢公庙又名谢山
古田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山有古田观
大鲸湖在县西七里相传昔有老翁渔于此湖二日雨雪有大鲸跃波间翁舍舟跨鲸遂乘空去
大通湖在县西二百里
澹水在县北一里水经注澧水又东澹水注之谓之澹口王仲宣赠孙文始诗曰悠悠澹澧者也九域志安乡县有澹水
白龙泉在县北黄山西麓地名井峯
石门县
花山在县西十五里
石门山在县西十五里元何有成诗县治十馀里天然石作门不烦人用力能使路通村
石柜山在县南十里明一统志上有方石其形如柜紫和山在县东南十里有仙女洞
夹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指月录善会禅师开席夹山僧问如何是夹山境师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衘花落碧岩前
层山在县东北三里一名层步山水经注澧水又东历层步山高秀特出山下有峭涧泉流所发南流注于澧水九域志石门县有层山
黄石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有溪产雄黄
道水在县西北四十里源出花子坪昔传为浮邱子洗药处至道口入澧曰道澧
渫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巴东流经县境合阳泉雄黄诸水至县西入澧水经注澧水又迳澧阳县右会渫水水出建平郡东迳合黄水黄水北流注于渫水渫水又东注澧水谓之渫口
黄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渫水又左合黄水水出零阳县西北连巫山溪出雄黄颇有神异尝以冬月祭祀凿石深数尺方得佳黄故溪水取名焉
蒙泉在县西花山有宋黄山谷书字
慈利县
月山在县东南十里山顶湾如半月
九渡山在县西三十里水经注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南出九渡山九域志慈利县有九度山
赤松山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明一统志山与天门山对峙赤松子尝隐此上下数十里号赤松村
历山在县西汉书地理志武陵郡充县注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巂入沅
骑龙山在县南明一统志山有石室其内有石形如龙头口中吐水下流灌田俗呼为黑龙泉
崇山在县南二百里大庸所城东通典澧阳县汉零阳县地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天门山在县西南二百里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松梁山有石开处数十丈其上名曰天门宋书州郡志松梁山石开处其高以弩仰射不至水经注吴永安六年武陵郡有嵩梁山高峯孤竦素壁千寻望之苕亭有似香罏其山洞开元朗如门高三百丈广二百丈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置天门郡
龙茹山在县西北茹水所出
燕子洞在县东南二里名山记岩洞深广石乳莹结中有石燕子故名
九渡水源出县西九渡山水经注九渡水南出九渡山山下有谿又以九渡为名山兽咸饮此水而迳越他津皆不饮之九渡水北迳仙人楼下旁有石形方峭世名之为仙楼水又北流注于澧水
温水在县北境水经注澧水东与温泉水会水发北山石穴中长三十丈冬夏沸涌常若汤焉温水南流注于澧水
茹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澧水又东茹水注之水出龙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庄莘说楚襄王所谓饮茹溪之流者也
溇水在县西北水经注澧水又东溇水入焉水源出巴东界东迳天门郡娄中县北又东迳零阳县注于澧水九域志慈利县有溇水
鸳鸯浦在县治北
安福县
鸣凤山在县东山下有洞昔有人避风雨闻箫鼓之音因名仙侣洞
太清山在县北山有厓虚敞如室
槟榔洞在县茅冈隘之南其地北达安福所南通桑植明一统志此群蛮来往之径昔猺人侵扰邀击而服与之盟画此为界镌石象人立于道左
花石在县武口寨明一统志石上有花如堆心牡丹枝叶缭绕或以物击碎重拂拭之其花复见
直隶郴州
郴州
东山在州东旧有兴化寺唐丞相刘瞻读书于此鱼𩷭山在州东三十里上有柳毅祠明一统志宋秦观尝游此谓其形胜绝类华山之阴而沃润更倍之宝盖山在州东四十里
坦山在州西二十里
龙渡山在州西七十里上有龙渡庙山麓有泉分流郴桂之境
文明山在州南一里上有塔
香山在州南五里广舆记有香木香泉泉味甘洌灵寿山在州南二十里旧名万岁山水经注黄岑水入武谿又侧千秋水注之水出万岁山山有石室室中有锺乳山上悉生灵寿木谿下即千秋水也隋书地理志郴县有万岁山元和郡国志天宝六年改为灵寿山有灵寿木可为杖汉帝尝以赐孔光
黄岑山五岭之一亦名黄箱山岭北为郴州南为宜章晴霁雨雪气侯顿殊山之麓为折岭明嘉靖间知县胡勃凿山开道水经注耒水又西黄水注之水出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唐韩愈集衡之南八九百里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郴之为州在岭之上测其高下得三之二焉
马岭山在州北二十里后汉书郡国志郴县有马岭山山有仙人苏耽坛水经注黄谿东有马岭山高六百馀丈广圆四十里许汉末有郡民苏耽栖游此山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后见耽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民安岁登因名为马岭山
黄相山在州东南九里上有瀑布泉宋阮美成黄相山诗东带连山接五羊西分郴水入三湘
五盖山在州东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山有五峯望之如盖乡人每岁以雪占年谚曰五盖雪普米贱如土雪若不均米贵如银
云秋山在州东北三十里一名仙台山
凤梧山在州西北三十里范伯慈炼丹于此
话石山在州西北六十里湘中记尝闻山作人语声因名
刘仙岭在州北东麓为鹧鸪坪南有泉出汇为北湖桂门岭在刘仙岭北上凿石为关
万华岩在坦山有宋郡守赵不退劝农古碑张栻书万华岩三大字
武丁冈在州西五里一名白虎冈又名骡冈东汉时仙人成武丁葬于此
久留冈在州东北二十里明一统志汉太守卫飒还京父老送别扳留于此
郴水在州东亦曰郴江即黄水发源黄岑山水经注黄水东北流按盛弘之云众山水出注于大谿号曰横流谿庾仲初云峤水南入始兴溱水注于海即黄岑水入武谿者也北入桂阳湘水注于江即是水也黄水又北流注于耒水谓之郴口隋薛道衡入郴江诗杖节遵严会扬舲溯急流征途非白马水势类黄牛跳波鸣石碛溅沬拥沙洲岸迫槎倒转滩长船却浮沿崖须㫁挽挂壁屡移钩还忆青丝骑东方来上头宋秦观词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骡溪水在州西三十里源出迷穴
千秋水在州南水经注黄水东北流入桂阳湘水又侧千秋水注之水出西南万岁山其水下合黄水栖凤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桂阳州龙渡山东北流至州界又西北流迳栖凤渡合白豹水入郴水桂水在州西南六十里自桂阳州界北流会白豹水出郴口入耒水水经注桂阳郡汉分长沙置地理志曰桂水所出因以名也按即郴水
北湖在州西五里灌田甚广唐韩愈集航北湖之空明觑鳞介之惊透注贞元二十一年愈徙掾江陵待命于郴
陷浦在州北二十里一名陷池明一统志昔传有万氏居此一旦雷雨陷没柳宗元诗游鳞出陷浦唳鹤绕仙岑
流杯池在州南二里石罅天然盘曲流注有双石对峙前为莲花池
古鋂泉在州东北百馀里山崖峭立下有泉方圆十馀里
剑泉在州西石罅间跃沙而上宋张舜民有铭刻石燕泉在州西方舆胜览燕泉以燕来时泉生燕去时泉涸
圆泉在州南二十五里水经注黄水又东北右合除泉水水出郴县南湘陂村有圆水广圆可二百步一边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浅则见石深则见底煖处水白且浊元素既殊凉燠亦异厥名除泉其犹江乘之半汤泉也水盛则㵼黄谿水耗则津径辍流明何孟春圆泉记略圆泉水在郴州会胜寺侧张又新煎茶记自述于僧室得一书见陆羽与李季卿论水之目二十而郴之圆泉其第十八者也
温泉在州北二十里平地涌出如汤东流合郴水后汉书郡国志郴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十数亩田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新榖便登一年三收
橘井在州东
浪井在州南黄岑山旧传其井一日三涌又有潮泉在州南二十里
永兴县
凤凰山在州东一里即鸡公岩上有真武庙
国朝康熙十七年贼犯县城神昭显灵异旌旗壁垒行列满山贼望风大溃康熙二十二年奉
旨遣官致祭
御制碑文
赐名佑国寺
仙母山在县东二里下有苏仙观一统志宋县令徐经孙曾刻碑于仙母山石岩
高亭山在县西三十里唐以此山名县九域志永兴有高亭山
白鹤山在县西七十里上有泉井旱祷多应白豹山在县西九十里广舆记山势险峻下有白豹泉
土富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明一统志山有银井凿之转深昔人有遇三老翁以杖授之忽不见视其杖皆
银因名土富山井曰三翁井
观音岩在县西五里壁立瞰江江心有狮子石金花岩在龙耳山后有龙潭冯允中金花岩诗龙耳千寻雪桐湾百尺潭
白豹水在县西源出白豹山东流与桂水合
潮水在县西八十里明一统志水日夜两潮后凿渠引水以灌田遂弥年不潮今则复潮矣
潦溪水在县北源出黄沙泉北流至衡州安仁县界又北流入郴水
灌泉在县西三十里
紫井在县北明一统志紫井色紫重于他水取以定铜壶滴漏时刻不爽
宜章县
桄榔山在县东一里上多奇石
八面山在县东六十里明邝埜奏疏八面山离天三尺三盖甚言其险也郴属故独得折色军粮八面数十里止有小庵
郴侯山在县西三十里明一统志汉昭帝封楚王孙畅为郴侯故名岁旱祷此燕自岩出即应
石菌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仙亭铁瓦石壁扁曰鸣丰阁
浦溪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顶有天鹅池龙须带刘江仙祠在焉
石牛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明一统志有石牛特异土人望之以占一冬寒燠雪冒其顶谓之雪过嶂雪不复作矣
题诗岭在县东十五里石上有蝌蚪文不可读人称仙迹
九峯岭在县西五里连簇九峯奇石前峙如𬬻乡人创九仙亭于上
兜率岩在县西三十里旧治西南有石钟石鼓击之有声
资兴水在县东六十里发源八面山钴𬭁泉过旧县至泸渡合耒水西流入郴江
热水在县东七十里地名周门明一统志周门有数池其沸如汤不可跣渉
漏天山在县东北九十里明一统志万山环合多雨少晴故名
莽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延袤百里有九十九峯旧碑言山形如寒芦在宿莽中猺人所居接广东楠木横水界
艮岩在县南二里旧有亭台石桥明邓庠艮岩诗一鉴水光涵薜荔半岩花影浸玻璃
野石岩在县北十五里临官道湖南帅潘畴书野石岩三字于上宋吴镒诗夏夜浑如秋气清梦回雨露湿桃笙
玉履石在县东四十里元和郡国志旧传越王渡水遗玉履于岸今遗迹尚存
章水在县西三十里有大章小章二水流经县北合流入武水九域志宜章县有章水通典县北临章水亦汉郴县地
武水在县南四十里发源临武县桐柏山东流入县界与大小章水合
长乐水在县西南源出莽山
温泉池在县东二十里又县西六十里有桃花汤其水冬夏常煖
灵泉在县南五十里常涸天旱祷之则泉出
兴宁县
程乡水在县西北亦曰程水一名渌醽水水经注郴县有渌水出县东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谓之程乡溪郡置酒官醖于山下名曰程酒献同酃也元和郡国志程水乡出美酒九域志郴县有渌𨤀水金箭滩在兜率岩下明一统志岩上有汉李广所射箭每风雨晦冥舟行见之
桂阳县
洞灵山在县东十七里广舆记上有九曲池遇旱取水即雨
耒山在县南五里九域志桂阳县有耒山
乌龙白骑山在县南五十里水经注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
独秀峯在县南十五里一名孤山
太平岩在县西十里坪坡可容数百人有泉出石壁中取之不竭
鹿角岩在县北十五里有九石井
耒水在县南西流会资兴水又西北会郴水经衡州之耒阳注于湘汉书地理志郴县注耒水西至湘南入湖水经注耒水发源出汝城县东乌龙白骑山西北流迳其县北西流三十里中有十四濑各数百步濬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渉𣶮之艰难也九域志桂阳县有耒水
爱莲池在县治东宋周惇颐邑令时所凿
白芒温泉在县北三十里
桂东县
三峯山在县南三十里即石峯山突起二峯蜿蜒十馀里
屏水山在县北三十里悬崖飞瀑形若画屏
蛟潭在县北二十里潭有潜蛟旱祷常应
元泉在县西水味甘冽称第一泉
直隶靖州
靖州
五老山在州东二里
飞山在州西五里俗呼为胜山比诸山甚高峻突出双峯四面陡绝九域志渠阳县有胜山宋史西南诸蛮传熙宁八年置飞山一带道路巡检明姚履素游飞山记其地有米穴掘土中随处可得宛然米粒也啮之如炭心懑者服之辄复嘻笑焉飞山洞详关隘香𬬻山在州西十五里上有石如香𬬻故名横云山人集明景泰二年陈友偕王来等击贼香𬬻山自万潮山入明许檖诗人境疑仙迹𬬻烟𣺌𣺌通泉流清到地日影淡浮空
艮山在州西十五里多古柏怪石旧建香山寺青萝山在州西二十里攅峯起构一名大青山侍郎山在州南五里明一统志宋侍郎程敦厚以言事忤秦桧谪居靖州尝游此山山因得名宋魏了翁诗风引征衣堕古城手披荆棘上前京侍郎山下寻仙李柱史亭前访老程蜑雨蛮风鸢外落洞云谿月雁边明惊心忽忽未全穏似听于莬谷啸声
九叠山在州南二十五里自鸿陵而南九峯骈列古木苍翠如画
鸿陵山在州东南四十里自金紫岭迆而南峻拔干云冬春雪凝玉立天表
宝溪山在州东北二十里
鹤山在州东北旧名纯福山
则融岭在州境宋史西南诸蛮𫝊元丰三年知邵州关杞请于徽诚则融岭择要害地筑城砦以绝边患飞珠岩在州西飞山之腹岩泉下滴如珠岩上白云洞天四字有小阁飞珠正落窗外
中洞岩在州西六十里
龙分岩在州西南三十里最深邃中有涌泉流为潩溪
翠云洞在州北十五里有茂林奇石明汤价建亭洞中
渠江在州南源出佛子岭九域志渠阳县有渠水明许檖诗晓角横吹渠水月霜鸿南引洞庭秋
后山溪在州东二里自飞山之麓东流入渠江六王溪在州西永平故县宋置贯保砦于此
潩溪自龙分岩流迳青萝山下带城西南汇于渠江铜锣滩在州西三里明一统志世传杨文广之妹讨侬智高经此坠锣于水因名
洗马池在飞山上
星泉在飞山之麓宋郡守许成之构亭其上
安乐井在州北门内安乐坡下水清味甘病者饮之多愈因名
白鹤井在州北门内纯福坡下魏了翁居靖时所凿龙井在飞山上岁旱祷雨多应
会同县
天马山在县东二里以形似名
梁山在县东四十里唐李白尝游其巅手引一泉清凉甘美俗名凉山
金龙山在县东五十里
白社山在县南三十里有白社旧志载李白谪夜郎经此结社
崖屋山在县北三里明沈朝焕游崖屋记客雅谈会邑之崖屋偶于役过之盘折里许始即山麓有谷呀然峭侧幽静紫翠之竹生满谷中藂峯积坳风韵自生霭素自留稍上山益峻凡五折坡陂偨俿陉𪩘相属最上则壁开三穴置屋供像错以金璧群山尽低天汉可摘洞复燠洁泉瀑不穿虵䑕不害真选佛之场高明之宇也
圭云山在县西南二十里
雪峯在县东北四十里冬后唯此峯积雪
洪江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明一统志九溪曰郎曰㵲曰雄曰龙曰辰曰叙曰桂曰武曰酉而雄溪为众水之会号为洪江源出邵州界
郎江在县西南二十里源出湖耳山迳托口与沅江合即唐之郎溪郎又作狼宋史地理志靖州砦四有狼江
沅江在县西北五十里与郎江合流产九肋鳖青陂湖在县南五十里
若水溪在县东八十里有二源一出檀木山一出关硖合流入于洪江宋置若水砦
凿字溪在县南二百里接广西界明一统志宋元丰间于溪旁得古碑乃唐将王思齐率兵征蛮过此镌石以记岁月而猺人以为凿字溪
玉山潭在县境其水会于渠河入郎江
通道县
月山在县东二里形如半月故名
玉柱山在县东三里
寿字山在县南三十里以形似得名
福湖山在县南六十里明一统志山极苍翠中有山神祠猺人敬畏不敢近樵采宋元丰中开路通广西佛子岭在县东南百里为渠江发源处
多星江在县南七里宋置多星堡
芙蓉江在县南七十里下有芙蓉洲盖唐之芙蓉县溪也张籍湖南曲潇湘多别离风起芙蓉洲魏了翁诗介然用之便成圃下视更得芙蓉洲
绥宁县
金紫山在县西六十里
云雾山在县南五十里自粤西鹦哥山迤逦相属二百八十馀里
文笔山在云雾山左
高功山与云雾山相对
天堂岭在县西三十里
鹭鹚岭在县南一百里
锁字岩在县东南六十里元陈敬游锁字岩诗仰面半规山月小回头千里洞云低
黄石河在县东四十里
关硖河在县东八十里
大金溪在县东五里
白水头溪在县东五十里岩洞奇峭水石相薄歕浪如雪
湖广通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三
关隘志〈津梁附〉
楚豫之交关有三焉武胜最雄南跨汉东北接申罗夙称厄塞之地湖南六里峻岭悬岩即古之崇山居楚黔蜀三省之中苗蛮据为巢穴邃古以来莫之能驯也我
国家幅𢄙广大远近梯航楚地为九会通衢南方锁钥永庆升平红苗自昔梗化今臣服效顺以我衣冠易彼介鳞仰惟
皇上徳威所被股肱宣力易称王公设险书曰慎固封守以康四海亶其然乎桥梁之设亦关王政徒杠舆梁之成于冬也为北地言之也南服利称舟楫而石梁铁索有以千百年计者实与关津相表里故备著之
武昌府
江夏县
金口镇在县南六十里
浒黄洲镇在县北三十里
八吉堡在县北五十里雍正六年拨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兵六十名轮流贴防
武昌县
鸡鸣关在县东明一统志即孙吴东宫门俗云吴工夜役鬼工为城未合鸡鸣而罢
樊山砦在县西五里南史宋永初元年刺史王明击鄂州破万馀人于武昌拔樊山砦
金牛镇在县南百二十里
华容镇明一统志在县西五十里即唐禅林寺白湖镇在县西九十里
嘉鱼县
簰洲镇在县东北四十里
石头口镇在县西南八十里
陆口镇在县西南赤壁之北今名陆溪口三国吴以此为控制要地吴志鲁肃传肃初住江陵后屯陆口恩威大行众増万馀人肃卒吕蒙代之后吕岱又领潘璋士卒屯于此
蒲圻县
羊楼镇在县南六十里
咸宁县
成山寨明一统志在县西五里周回十馀里容数千人四面峻峭惟一径可入宋建炎间民聚粮保守贼不能窥
崇阳县
东关在县南六十里
兴国州
古龙关在州西北五里
柳峯砦在州南三十里元末邑人黄普禄率众于此避兵
太平砦在州南百九十里
石榴砦在州西五十里百福山四面险峻元季人多避兵于此
富池镇在州东六十里宋建炎中立寨于此名曰池口
国朝设千总一员带兵七十六名驻防
黄颡镇在州北六十里
大冶县
西塞在县东九十里一名道士洑江夏风俗记延连江侧东望偏高谓之西塞山对黄石九矶两山之间如关塞也括地志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毅攻桓玄唐曹王皋复淮西皆砦于此南齐书沈攸之反世祖遣军据西塞令坚壁以待其疲卒平攸之
国朝设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带兵二百六十三名驻防雍正九年改设都司佥书
长虹堡在县北五十里
田家镇在县境有外委把总分防
保安堡在县西六十里
通山县
九宫隘在县南九十里九宫山明万历中知县张书绅立于要害处以备不虞
朦胧岭在县东南三十里险峻陡绝为江西武陵必经之地
羊都堡在县西三里
汉阳府
汉阳县
铁门关在禹功矶旁古置戌守
沌口镇在县西南三十里晋书列传陶侃为荆州刺史领西阳江夏武昌镇此
汉川县
刘家隔在县北三十里明一统志杨琚抚治荆襄创筑刘家隔诸要隘明末献贼来攻邑令孙光祚率众败之于此
黄陂县
金竹关在县北百九十里
铁林寨在县东三十里
潘家寨在县东四十里
克敌军寨在县北五里前代筑以御寇
滠口镇在县西南四十里
沙口镇在县东南五十里
大城镇在县北百二十里
孝感县
黄岘关在县北三百里土名九里关魏书地形志南司州宋安郡东随县注有黄岘关即古大隧为豫楚险隘南北朝屡争之
镇阳城在县东北八十里黄草山西垒石为城四山陡绝一径仅通古避兵处也
白云寨在县西南九十里白云山层峦削壁相传古避兵地
附徳安府志明季流贼充斥人无所庇参政夏时亨因诸生唐烈等请言于县令雍鸣鸾立寨此山崇祯十六年二月贼突至寨下攻五昼夜贡生彭清典等督义勇拒却之时吏部员外程良筹亦移家寨内与贡生夏㷆等同心守御贼乘夜暗袭则令健儿礨石击之一发常杀数人贼不能拔引去已而贼诈降潜袭寨溃良筹死之十一月贼率马步三千人来攻时亨密令刘体缙等夜斫其营斩首百馀级抚按嘉之并以良筹死事状上闻赠荫如例清典等授职有差
国朝顺治二年靖远大将军英王帅师逐贼贼望风奔窜王素闻白云义举至徳安使召时亨于是亨子举人炜及丁之鸿屠奏疏等陈白云抗贼状王承
制授奏疏等以官寨众乃解
黄州府
黄冈县
三江口关明一统志在县北三十里有江三路而下至此会合为一亦属武昌县
大活关在县北二百三十五里唐书地理志县北有大活城隋唐于此建关
阳逻镇明一统志在县西百二十里宋置堡于此东接蕲黄西抵汉沔南渡江至鄂北距五关乃要害地元史列传至元十一年巴延大举伐宋次蔡店往观汉口形势宋淮西制置使夏贵等以战舰万艘分据要害都统王达守阳逻堡荆湖宣抚朱禩孙以游击军扼中流兵不得进巴延径趋沙芜口遂入大江麾诸将攻堡三日不克巴延密谋于阿珠曰此堡甚坚攻之徒劳汝今夜以铁骑三千泛舟直趋上流为𢷬虚之计诘旦渡江袭南岸已过则速报我乃分遣人先以步骑攻阳逻堡阿术出其不意溯流西上对青山矶而泊乘夜雪率众抵南岸巴延因挥诸将急攻破阳逻堡斩王达夏贵溃走
国朝设把总一员驻防
团风镇在县北五十里
蕲水县
大灵寨在县北六十里大灵山旧有城堑相传陶琳立寨处明季里人杨楚材陈恪于此筑寨避冦保全甚众
石门寨在县西北六十里石门山峭壁临河明季里人何彬然筑寨御冦屡攻未破
巴河镇在县西七十里
阑溪镇在县西南四十里
罗田县
平湖关在县西北四十里抵麻城界
松子关在县西北百八十里抵商城界
石门关在县东北百里抵英山界
岐岭关在县东北百八十里抵六安界乃陆逊追曹兵处
青苔关在县北百八十里
栗子关在县东百八十里
铜锣关在县西百四十里
周家寨在县北六十里最险要
石垅寨在县东南四十里
鼓羊寨在县西北四十里
雁门寨在县西北八十里上有仙人骑牛古迹望英寨在县东北三十里
熊崖寨在县东北四十里
观音寨在县东南六十里
光山寨在县东六十里即石马山寨
天堂寨在县东百六十里势极峻险
麻城县
虎头关在县北七十里商城界宋史宁宗嘉定十二年金人自光州至麻城冦关孟珙集各属战士守之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光山界金史列传定兴五年布萨安贞伐宋至洪门山宋黄统制团兵五千保此关关绝险素有备坚壁不出安贞分左右军潜登别以兵三千逼关门翼日左右军会于山巅俯瞰关内守关者气夺不能立中军急攻宋兵溃遂夺关白沙关在县北九十里与黄土关相近山路峭壁委折而上梁置沙州治白沙城后魏因之
大城关在县北九十里今属黄安
木陵关在县北百里齐陈分界处唐书元和十二年李道古代柳公绰镇鄂讨吴元济道古自将出木陵关士卒骄不能制
附宋李𡌴乞复五关之险疏略云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激冲黄土关形势耸峭白沙关与黄土相去密迩木陵关山路峭壁委折而上大城关山势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修善关亦在其旁使诸关之兵据险效死岂能遽入乎
修善关在五关之旁
阴山关在县北六十里据高临下北望二十里皆在目中
长岭关在县东北百里商城县界明嘉靖中盗起九龙湾兵备佥事沈龙议建守备府于此
铁壁关在县西四十里土名鹅笼山明嘉靖中西山盗起分巡佥事林遂建议设巡检司
黑石寨光山县界
台山寨在县西百里
岐亭镇在县西七十里隋揭素居永安造大舰大举伐陈陈南康内史吕仲肃屯岐亭素登陆先攻其寨仲肃夜溃
黄安县
金局关在县西北四十里
大城关宋时为罗山界元世祖已未二月入此关戌军皆遁后属麻城今分属黄安
清泉寨在县南五十里清泉山东连尾斗顶有清泉元季孟维忠建寨于上屡捍大冦为东南屏障鲍家寨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木城寨在县北六十五里
黄杨寨在县北七十里楚豫交界地周环如壁其上平衍宋元之季土人于此立寨避兵全活亿万事镌天台石壁
蕲州
茅山镇在州西六十里
大同镇在州北百八十里
广济县
保定营明季邑令张登衡招聚士民于大江洲上立营防御流冦
武穴镇在县南七十里设把总一员带兵二百二十三名分防
马口镇在县南七十里
龙坪镇
清江镇
黄梅县
北隘通蕲州后山
东北隘通宿松太湖亭前驿
东隘通宿松佛坐岭
西隘通广济双城驿
西南隘通广济龙坪镇
南隘通浔阳江清江镇
东南隘通湖口江
下新镇
安陆府
钟祥县
塘港关在县南三十里
池河关在县西北十五里
京山县
洪山寨元史中统中张柔屯兵曹武以逼宋遣别将巩彦晖攻洪山寨破之
大洪寨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元史至元十五年枣阳万力府言李均收抚大洪寨为宋朱都统所害命赐银千两赒其家
潜江县
兴隆镇在县北十五里水路要冲
沔阳州
侯埠关在州东六十九里
范溉关在州北百三十里
天门县
鸿渐关在南门外
义水关在义河
荆门州
虎牙关在州西三里势极险峻
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
沙阳堡在州东百二十里元史至元十一年巴延伐宋舍郢顺流直下次沙阳使招守将王虎臣等虎臣斩其使会日暮风大作巴延命顺风掣金汁炮焚其庐舍烟焰涨天城遂破虎臣等被擒
当阳县
百宝砦在县北五十里四壁陡绝山腰有洞下瞰沮流传为石刘屯兵处
徳安府
安陆县
诸葛寨明一统志在县东罗陂村相传诸葛亮所筑高窍镇在县南三十里
云梦县
高台砦在县南
利塘镇在县北
应城县
﨑山镇关在县北四十里
随州
平林关即隋平林县地在州之上名乡当楚豫之交乃咽喉地
顺义关即晋顺阳地隋炀帝大业元年改顺义仵水关在州北百二十里
田王寨在州北百八十里古避兵处石垣尚存苍台营在州东南七十里
界山岭即大悲店在州西北九十五里
关儿口在州北二百三十里接桐柏界古隘道界牌口在州北二百四十里界河南亦古隘道石门在州南七十里段家冈原有石坊今址存土门在州西一百七十里夹山中通一路今有门楼椵树垭在长岗店西五十里
附旧志随之险要左马坪铺右界山岭前汉东桥后界牌口有土门以卫之有石门以界之立苍苔营为南之保障置关儿口为北之锁钥仵水关之险要椵树垭之陡峻可考而知也
应山县
平靖关在县北七十里即古冥厄地吕氏春秋天下扼塞有九冥厄其一林木丛郁怪石嶙峋车不方轨马不并骑史记无忌谓魏王曰秦不敢攻冥厄之塞俗传汉忠义侯过此窃窃憾之因名憾这关又曰杏遮关纲目集览作行者坡
白雁关在县西北五十里即黄土关又名百雁关密迩中州昔人屡争之
武胜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即古直辕雄据上流俯瞰诸方险厄之地用武之所梁曰武阳魏书列传中山王英伐梁次义阳将取三关英策之曰三关相须如左右手若克一关两关不待攻而定攻难不如攻易宜先取东关恐其并力于东乃使长史李华率五统向西关分其兵势身督诸军向东关先是马仙琕使云骑将军马广率众拒屯于长薄军主胡文超别屯松岘英至长薄马广夜遁入于武阳英进师攻之闻梁遣冠军将军彭瓮生等援武阳英乃缓军曰縦之使入此城吾先曽观其形势易攻耳取之如拾遗也诸将未之信瓮生等既入关英促围攻之六日而广等降于是进击西关马仙琕等皆遁走果如英策黄陵砦在县东二十五里
牢城砦在县东五十里
大城砦在县东八十里大城山之阳有古城址鸦狐砦在县东北四十里何家山
牛心砦在县东北六十里东接武胜关
狄将军砦在县东北八十里旧传宋狄青常屯兵于此下有古洞
兴安砦在县北四十里相传杨平章立
铁城砦在县西北四十里唐书志元和十年节度使高霞寓与吴元济战于铁城败绩即此
附县志形势险要论略应为楚之北门自古必争之地吕览谓天下扼塞有九冥厄其一而大隧直辕左右虎据三关鼎峙号称天险东有太平镇镇滨河水绕其山下通孝昌上达罗山商贾往来奸慝错杂守御维难水之従西南来者经马坪过平市南入于涢应山随州遂得因河岸东西以为界接壤安陆曰夀山耸西南之岩峻以回向乎郡城是应山者郡之保障也依乎腹心则涢城亦为邑之砥柱焉内外表里相为屏卫旧志云郧子国在熊绎封北永邑又在郧北直与申伯国聨冈峦礌矹三国隘险九砦为烈屹然北门锁钥也申画郊圻慎固封守厥维重哉
荆州府
江陵县
司马休之垒在县东十里十六国春秋初休之以讨庾楷王恭有功迁平西将军都督荆雍六州后子文思作乱刘裕率师击之鲁宗之自襄阳来会休之筑垒于江津以拒裕纲目休之兵临峭岸裕军无能登者将军何藩以刀头穿岸埒容足指腾之而上直前力战裕军乘之休之遂大溃
马家寨在县东三十里
公安县
刘王营在县东九十里相传昭烈帝居吴时屯兵于此
监利县
南寨在县西五十四里传蜀汉立寨于此
王家堡在县东北
松滋县
西平寨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昔人屯兵之所红崖子寨在县南一百里
上明镇在县东晋书桓冲传冲都督江荆等州军事疏言自中兴以来荆州所镇随宜回转臣兄温经略中原因江陵路便即而镇之事与时迁势无常定且兵者诡道示之以弱今宜全重江南轻戌江北南平孱陵县界地名上明土田膏粱可以资业军人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馀里北枕大江西接三峡敌至则旧郢以北坚壁不战接会济江路不去远乘其疲惰扑剪为易于是移镇上明
夷陵州
南津关在州南一里
西津关在州西大江右
白虎关在州东北六十里
石门寨
林家寨
长岭砦
连山砦
神机砦
佛顶寨
宜都县
普通关界当阳夷陵枝江宜都四县境明成化间设巡检司
江关在荆门虎牙二山之门后汉书岑彭传建武十一年公孙述遣其将任满田戎程汛将数万人乘枋箄下江关据荆门虎牙横江水起浮桥斗楼立攒柱绝水道结营山上以拒汉兵彭与吴汉等将兵六万人会荆门彭令军中募攻浮桥先登者上赏于是偏将军鲁奇应募而前时东风狂急彭奇船近流而上直冲浮桥而攒柱钩不得去奇等乘势殊死战因飞炬焚之风怒火盛桥楼崩毁彭悉军顺风并进所向无前蜀兵大乱遂斩任满明成化间设巡司于此附县志关隘论略邑山川扼要雄据上游昔公孙子阳倚江关以为重而后遂为吴蜀所必争盖荆州控制巴蜀为全楚之咽喉而宜都锁钥荆南又为荆州之颔頞也不有重关要隘何以塞潜渡之奸况乎背拊樊保臂指夜郎而西南逼近土司万谷千岩又岂一夫可当哉
远安县
洪恩砦
五爪砦
包巾砦
北砦
石柱砦
千金砦设把总一员驻防
襄阳府
襄阳县
凤林关在县南五里
观音阁关在县南九里
柳子关在县西七里
老龙堤关在县西北十里
樊城关在县北三里
七里店关在县北十里
李百户营
龚家营
傅王家营
韩家营
宜城县
郭海营雍正八年为请
旨事案内因地方辽阔拨外委把总一员分防
南漳县
鸡头关在县南百里
玛瑙关在县西三十里
猫儿关在县西四十里
隘门关在县西百里
凤凰寨
青龙寨
紫山寨设把总分防
天门寨
天保寨雍正八年因地方辽阔拨外委把总一员分防石门寨在县北四十里明成化间都御史项忠建胡家营
武安镇设有把总分防
谷城县
翠屏寨
古山寨
独山寨
范家寨
太平寨
光化县
傅家寨雍正八年因地方辽阔拨外委把总一员分防
左旗营堡在县北五十里明成化间都御史项忠建陈家营
均州
石古关在州东六十里
小江口关在州东南八十里通河南陆路
槐树关在州北五里通陜西路
油瓶关在州北六十里
沙沱营
郧阳府
郧县
郧关史记南阳西通郧关即此
黎子关在县东百二十里
雷峯𡹄关在县东北七十里
𡶄峪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天马关在县南
石门关在县西南
青桐关在县西北七十里
百桑关
梅家铺堡在县东北百四十里
黄柿坪堡在县北百一十里
马山口堡在县西五十里
房县
汤池关在县东十五里
东栏关在县东三十五里
房山关在县西三十五里
瑶峯关在县西二百五十里
老寨在县南五十里
高良坪堡在县东南二百里
望夫山堡在县东南三百里
竹山县
吉阳关在县西百里
黄茅关在县西北五十里
崔家寨
红岩寨
万兴寨
官渡堡在县南百二十里
洪坪堡在县南二百里
郑家埧堡在县南三百里
三界堡接白河竹溪界
竹溪县
磁瓦关在县东四十里
五陵关在县西五十里
白土关在县西六十里明成化中设县河巡检司守之小关子与秦蜀交界
牛头寨
中峯寨
郧西县
李四关在县西北八十里
鸡岭关在县西五十里
马鞍关在县西七十里
六郎关在县西南百七十里
庙川堡在县西北二百六十里
南关堡在县西
保康县
玛瑙关在县南
玛良坪在县南百里
直隶归州
金鸡寨在州北三十里
石柱寨在州北百二十里
和尚寨在州南二十里险峻不可攀援
五峯寨在州南三十五里
中岭寨在州南百里
三角寨在州西北三十里野桑坪中有将军岭擂鼓台
长阳县
古捍关明一统志在县南七十里本佷山县地楚肃王立以拒蜀苏秦云秦自汶山浮江以下不十日而抵捍关史记注在巴郡鱼复县
梅子八关明一统志俱在县境四临江南四临江北元时设以备峒蛮明改设二巡检司
招徕旧关堡在县西北二百里
梭草关在县西二百里明设巡检司
长毛关在县西南二百三十里交长毛司界
百年关在县南西至峒口交容美土司界
渔洋关在县南百二十里
菩提隘在县西南二百五十里
附县志关隘论略明设巡检三员凑拨额数弓兵以守关隘土蛮不许出境汉人不许入峒天启元年土司侵边菩提隘巡检兵寡难御遂退札渔洋关至七年裁渔洋关巡检而土蛮出没抄掳愈不可制矣
国朝设把总一员带兵五十名驻防分汛
兴山县
猫儿关
高鸡寨在县东北百里
关口垭设把总一员带兵九十名驻防
巴东县
野三关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
红砂堡设把总一员带兵一百五十二名驻防恩施县
五峯关在县东连珠山下
东门关在县东南东门山
石乳关在县西石乳山
胜水关在忠建宣抚司境
振武关在县北
深溪关在大田所酉阳路口
土地关在木册忠峒路口
附续文献通考明隆庆五年湖广抚臣刘悫以土冦覃壁平条议五事一议处监制请以川东道所辖巫山建始黔江万县行川湖抚按官会议改属湖广上荆南兵备道凡汉土官民词讼兵粮悉听经理及湖广有应隶川东者并议改属一议处置荆州去施州卫道里险远不能巡察夷陵以西有国初颕国公傅有徳所辟取蜀故道名百里荒者抵卫仅五百馀里请移巴东之石柱巡检司于野三关施州卫之荆门驿于河水铺三会驿于古夷铺俾闾井聨络而于百里荒及东卜陇仍创建哨堡各一令千户一员督夷陵长陵二所班军各百人更番戌守一议军民职掌施州卫道里延袤甚广物产甚饶卫官每肆脧削致民逃匿诸土司为乱宜裁抚夷通判更设同知一员俾抚治民夷岁额钱粮外有该卫公费必不可废者仍依军三民七照例编审均徭册报分守道覆实派徴卫官不得额外横索一议金峒管辖谓覃氏世不忍遽绝宜姑贷其罪削安抚司职改为峒长听支离所百户提调有抗违故縦土民生事即寘之法一议防制土司谓国初施州卫所辖十四土司官舍应袭俱令赴部迩因卫所交通奸徒诱引率皆私擅名号无所顾忌请严行抚按官访治凡诸土司应袭官舍必关白该道两院始许承替署理司事兵巡道每岁巡历亦预行知会调集各官舍面加奖谕并令赴学观礼兵部覆奏俱従之
津梁〈附〉
武昌府
江夏县
冶塘渡在县东三十里
北嘴渡在县东南
引振渡在县东南九十里
南嘴渡在县东南一百里
游家渡在县南八十五里
山门渡在县西南
女冠渡在县西南七十里
汉阳渡在县西旧用民渡江阔水险轻舠遇风多危明万历间布政陈瑞置巨艘八只将江夏县岁编操船水手十二名改募渡夫领之今仍复民渡
白羊桥在县东北四十里
八分渡一名张公渡
滋阳桥在城内墩子湖万历中郭承奉修
分金桥在望山门内
明月桥 清风桥俱在文昌门内
浮桥在望山门外江水支流所经两岸相峙明洪武间知府冒政造舟为梁正徳庚辰周仪改造嘉靖壬子知府严忠増修其水夏溢冬涸楚藩驾木为桥更名王惠今废用舟渡
新桥保安门外明经略熊廷弼建
广平桥明一统志在府城东二里跨南湖宋绍兴间建
土桥在忠孝门外
伏龙桥明一统志在府城东相传许逊自豫章追蛟至此蛟化白驴伏桥下
雨落桥在县东四十里
杨桥在县东五十里
踏泊桥在县东南七里
老人桥在县东南十五里
长虹桥在县南五里熊廷弼重修筑新堤障水弘济桥在县南二十里旧名李家桥
太平桥在县南七十里有亭
狮子桥在县南七十五里有亭
青林桥在县西南二十里今圯舟渡
廖家桥在县西南七十里
龙穴桥在县北四里
北洋桥在县北二十里明弘治中邑孝子周玺建万历间中丞常居敬重修有碑
孟井桥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孟宗建
武昌县
梁子渡在县南九十里
方家渡在县西南十五里
赤马渡在县西北七十里
大江渡在县北通淮州
韩婆桥在县东
石盘桥明一统志在县东十里旧名石盘渡乡民往来病渉明景泰二年建桥
石桥在县东三十里
蟠龙桥在县东南
黄荆桥在县南
南湖桥在县南二里
泗洲桥在县南百三十里
鹤礲桥在县西南
大桥在县西南百二十里金牛镇
卧仙桥在西五里
万松桥 寒溪桥俱在西山下
梅桥在县西二十里
马桥在县西三十里当驿路之冲
丁桥在县西六十里
柘桥在县西七十里
旧石桥在寒溪寺前
黄龙桥在金牛镇
清思桥在虎头山下
嘉鱼县
头陀港渡在县东四十里
大桥渡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三㲼渡在县东南五十里
陆矶口渡在县西南六十里
石头口渡在县西南八十里
上夹口渡在县北九十里
驾部口渡在县东北即宋文帝黒龙负舟处
丁家渡在县东北
净宝桥在净宝寺前
大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官桥在县南二十里
红朱桥在县西北
熟湖桥在熟湖寺前
鱼山桥 官路桥 董公桥 清溪桥龙津桥
蒲圻县
聂泗渡在县东十里
石坑渡在县东南四十里
嘉水桥 蓝港桥 黄沙桥 花木桥夜珠桥 太平桥 大姑桥 小姑桥峡山桥 七宝桥 白水桥 斗门桥长泉桥 罗田桥 弓背桥 大礲桥俱在县河南
五洪桥在县西十里元皇庆初建学士程巨夫有记浮桥在县北门外
杉岭桥上为黄公堤
�懃桥 樊师桥 下礲桥 梅澥桥普惠桥 月仙桥 双港桥 青龙桥沙桥 官塘桥 解水桥 汀泗桥俱在咸蒲两邑界
上已桥 杨桥 洪口桥 高桥
竹山桥 琅桥 江施桥 卧虹桥马驷桥 泉口桥 洪水桥 济川桥霞落桥 黄龙桥 龙鹊桥 栗柴港桥俱在县河北
双路口桥 慧林桥 荆港桥 无疆桥凤凰桥
咸宁县
三元桥在县东初名永安即唐永安镇
金塘桥在县东三里
东川桥在县东四里
上好桥在县东七里
官埠桥在县东十里
横港桥 驾城桥 小金桥 杨湖桥俱在县东二十里路通兴国
洗马桥在县东三十里路通武昌
下好桥在县南三里
平家桥在县南十里
芙蓉桥在县南二十里
救苦桥在县南三十里
白沙桥在县南四十里
富庶桥在横街西
西河桥在县西半里知县曹应聘始甃以石邑宦赵嗣芳成之桥洞七上列石栏
国朝雍正五年夏洪水浸颓知县戴惟枢倡修
皇风桥在县西三里
黄家桥在县西五里
北洪桥在县西十里
竹札桥在县西十五里
马桥在县西二十里
黄石桥在县北三十里
贺胜桥明一统志在县北四十里宋末兵起里人王华聚众保障与贼战胜因以名桥
观山桥在县东北四十里
西河桥在县西蒲圻驿路
崇阳县
史家渡在县东五里
吴城渡在县南九十里水従吴城港出
穆林渡在县西五十里
双湖桥在县东十里
白泥桥 东流桥俱在县东十五里
福善桥在县东三十里
西冲桥 西溪桥俱在县西南十五里元岳麓山长徐源明有记
九都桥在县西南三十里
义城桥明一统志在县西二里宋令张咏建
浮溪桥在县西五里
杨柳桥在县西二十里
石屋桥在县西三十里
白马桥在县西七十里
柘桥在县西八十里
桃花桥 穆林桥俱在县西
桃溪桥在县北二里昔有泉水流花出
柳树桥在县北十六里
朱紫桥明一统志在县西三里宋孟珙书朱紫桥三大字碑存桥废
鹁鸽桥 棂星桥官塘桥水所经出
甘棠桥宋史张咏令崇时民多种茶为业咏曰茶利厚官将榷之不如栽桑后果榷茶崇邑独免又为凿山引水溉田惠爱甚沃民为立桥以志不忘
劈箭桥 官塘桥 长平桥 湖南桥张公桥 黄犬桥 杨洪桥
通城县
毛公渡在县北五里
太平桥在县东五里
朝宗桥在县南
第一渡桥在县西南二十里
石潭桥在县西二十里
乌桥在县西北五里
拱北桥在县北门外
星华桥在县北一里
兴国州
石浮礲渡在州东十五里
城南渡在州东三十里
军山渡在州东十五里
杨林渡在州东南五里
南市渡在州南十里
沬口渡在州西十里
大瑶渡在州西三十五里
率州渡在州西四十五里
华潭渡在州西五十里
湄潭渡在州西七十五里
丘家渡在州西九十里
阳辛渡在州西百里
门枋渡在州东北二十里
怀坡桥在州东半里
荻田桥在州西二十里
大塘桥在州西三十里
永济桥在州西北十五里
三济石桥在州西北四十里
恩波桥在北城外
湄峯桥在州北五里
良荐桥在州北二十里
大冶县
磁湖渡明一统志在县东四十里湖边之石多磁类产菖蒲苏子由尝阻风于此作诗寄兄
金堤渡在西关外即茅岭渡
青山渡在县西五里古青山
碧石渡在县北六十里
源潭桥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采芹桥在西市
备礼桥在县西十五里
栖儒桥在灵峯山下
换绦桥宋嘉定间造相传锺吕二仙换绦于此新雁桥在道士洑市
通山县
黄沙渡在县东三十里
宝石渡在县东南四十里
赛公渡在县西南
通津桥在县南半里
青云桥在县西
桃花桥在县西洞渊观
行远桥在县西五里
高桥在县西二十里
举桥在县西三十里
花桥在县东北十五里
多宝桥在多宝寺南
汉阳府
汉阳县
汉阳渡明一统志在县东门外唐李白诗鹦鹉洲横汉阳渡水引寒烟没江树
沌口渡在县西南三十里
平塘渡在县西二十里
龚家渡在西北八十里
迎恩桥在县东
迎春桥在县西宋大观初建石上刻迎春二字永安桥在县西三里
官桥在县西六十里
王公桥在县东北三里明知府王宗本修
洗马桥在洗马口
九如桥在汉口循礼坊
汉川县
阳台渡明一统志在阳台山下宋曽慥诗渺渺阳台去茫茫鹦鹉洲干戈迷大别烟雨瞑南楼
南河渡在县南六十里龙门山下
安河渡在县东北三十里
迎恩桥在县东关
甑山桥在县东十五里
南虹桥在县南关
道观桥在县南二里
新陂桥在县西北四十里大赤乡
义桥在县北十五里
广济桥在刘家隔西
土桥 青云桥俱在刘家隔
黄陂县
鲁台河渡在县郭外
许家河渡在县东四十里
滠口渡在县南四十里
油湖渡在县西五十里
十潭渡
平易桥在县前
骆驼桥在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魏人来伐以骆驼载辎重坠桥下因名
甘棠桥在县东四十里
黄婆桥明一统志在县西旧志云宋太祖微时过此渴求水黄婆见而异之具礼数进酒且曰酒禁严慎勿泄后即位捐阖邑榷酤
大板桥在西郭外
丁公桥在县西二里
和尚桥在县西四十里
石港桥在县北十五里
孝感县
县河渡 注泉渡 澴河渡 白沙渡万夀桥在东关外
高埠桥在县东十二里
鲁班桥在县东三十里
深沟桥在县南五里
后湖桥在城西
理丝桥在县东北十里
浐川桥在县东北四十里
绩麻桥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
丘址港桥 白沙桥 云公桥 愿藏桥太平桥
黄州府
黄冈县
巴河渡在县东四十里
长河渡 双溪渡俱在县北
赶化渡 阳逻渡 大江渡俱在城西
三江口渡 团风口渡 张家店渡 松湖坝渡旧州渡 柴埠湖口渡
蕲水县
县溪渡 兰溪渡 青蒿渡 陆神港渡巴河渡
绿杨桥苏轼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
昭化桥 尽街桥 青万港桥 苦竹港桥麻桥 浮桥
罗田县
界河渡在县西十里
源清桥 通济桥 龙门桥 霸城桥板桥湾 河口桥 三里桥 花石桥黄䜿公桥 李莽崖桥 关口桥 祝家畈桥观音桥
麻城县
县前河渡 岐亭河渡 高安河渡 浮桥河渡白塔河渡 白杲河渡
花桥 南门桥 太平桥
岐亭桥宋陈李常与苏轼游会处
橙林桥在县北
黄安县
高柳桥在县北
阳真桥 遇仙桥 银锭桥 通济桥太平桥
蕲州
西河渡 黄桑口渡 乾明渡 欧家渡滑石桥 新兴桥 转蓬桥 芭茅桥大名桥 吴公桥 骆驼桥 桥舟桥广济县
伊家渡 邓家渡 北港口渡
仁夀桥 荆竹桥 春风桥 车枋桥双城桥
沧浪桥在县西门内
黄梅县
清江觜渡 濯港渡
松阳桥康熙四年知县黄玉重建
平政桥在县小南门外
马头桥 明月桥 芦花桥 上沿港桥上谷塘桥 上山桥 下山桥 灵润桥白湖渡桥
安陆府
钟祥县
寨子渡在县东山溪之水时涨时消船只久废唐港渡 石碑渡 臼口渡 瓦子滩俱在县南
汉江渡在县西
直河渡 丰乐渡俱在县西北
洋梓渡 殷家渡俱在县东北
昇仙桥在县东青泥凹相传汉梅福上升处谚云昇仙桥倒状元归即此
通济桥在县东
后寺桥在县城东祥吉寺前岁久倾圮康熙初修通津桥即闸口桥今毁
东港桥在县南三十里
朝宗桥在县西门外
武定桥在县西门外又名板桥今易名
西门大桥在县石城西岁久圮啮康熙初郡守张崇徳司李史飏廷知县程起鹏修旧止三眼今増为五桥东西建二坊
利渉桥在县玄妙观后即古利市顺治间重修曽家桥即古土桥明司空曽省吾易以石岁久倾圯康熙初郡守张崇徳司李史飏廷知县程起鹏修桥东西建坊
丰乐桥在丰乐渡上小河新桥
龙凤桥
砖桥 公济桥俱在县北
洋梓桥在县东北三十里
京山县
南河渡在县南
溾河渡在县南最后设辍南河渡额充之
土桥渡 石滩渡 黒流渡 青山渡沙洋渡 小河渡 三板桥渡
会仙桥在县东门外汉张楷跨驴游此故名桥建数百年至今未坏
塌桥在县东四里
湖家桥在县南
双河桥在县南
三板桥在县南泗湖西
宿食桥在县南八十里汉光武宿食处
乐济桥在县西三里
机枋桥在县西四里
三女桥在县西
广济桥在县西十五里
沙河桥 孙家桥
潜江县
总口渡在县东四十里
龙渊渡 横堤渡 棠黎渡俱在县西南新口渡在县西五十里
排沙渡在县西北五里通天门县
策口渡在县东北十五里通安陆府
永兴渡在县东十里成化初知县汪志修万历间知县朱熙洽重修
陶村桥在县西南相传张居正遗石所造
利渉桥在县西南今废
通仙桥在县西南八十里蒿口元建相传吕岩曽经此知县吕文汪志胡璘皆重修弘治初安福义民刘佐仙建于白湖铺之前知县史华重修
广济桥在县西五里成化间知县胡璘创弘治间水冲知县史华重修
普济桥在元妙观左
杨胥桥在县西六十里古埠垸知县陈敏政创建成化初知县汪志重修
沔阳州
油榨洚渡 三江口渡 上江渡 拖船渡窑头渡 剅河渡 南黄渡 荆南门渡小北门渡 刘家渡 漕河渡 江北渡泗港桥在州东十里
孙江口桥在州东七十里
城西浮桥春夏水泛则行舟
刘家渡桥在州西十里渡接中埂堤倾圯知州郭侨重修
江北桥 侯埠桥
天门县
官城渡在县东十里
板港渡在县东二十里邑太学胡来俊修
义河渡在县城南一里
十里堤渡在县南十里
浆陂港渡在县南三十一里
狮子渡在县南五十里狮子河今淤
东湘渡在县南五十一里
东尾渡在县南七十九里
芙蓉渡在县南八十里
渔泛洪渡在县西南五十里
黒流渡在县西南七十里
古角渡在县西二十五里青山湖口
皂角渡在县东北七十里
北大渡 北小渡
浮桥在县南门外元知府白景亮作今废
观音桥在县西北十五里旧桥敝且隘知县周端改作可通车马
雁桥世传得陆羽处鸿雁集西陂覆小儿于下僧史积见而收育之因以雁名桥
马溪河桥在县西北三十一里义民载鸾建
河桥在县北拱门北昔有巡道经此策马不起得孔圣遗像嘉靖间佥宪柯即其地改为儒学因以为泮池焉
柳河桥在县北四十里康熙三十五年修建石桥荆门州
沙洋渡 新城渡 大江渡俱在州东南建阳渡在州南九十里
乐乡渡在州北八十里
平正桥在州城外西南
蒙惠桥在州西
惠政桥在州北
建阳桥 乐乡桥 龙陂桥 石桥
聚仙桥 仁义桥 泥水桥 砖桥
板桥
当阳县
沮水桥 河溶渡 清溪渡
朝天桥在县东十里
普通桥在县东六十里明景泰初重建
玉阳桥在县西二里
太平桥在县西
普济桥在县西北六十里明正统中重建
倒流桥在县西北六十里相传曹操追刘先主至此张飞据桥大呼水为逆流魏兵不敢进
徳安府
安陆县
樱桃渡在县西南三里
竹箩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紫石桥在县东二十里
金龙桥在县东三十里
普安桥在县东三十五里
通济桥在县西一里知府周铎建
七里桥有三一在县西南通应城一在县东南通云梦一在县西通京山
云梦县
西河渡 沙鸟渡 利塘渡
万金桥在东门濠上久圮义民刘弘试新修
好石桥在县北
七里桥在县北驿路
无量桥在县东北通陈家店应山县诸路
应城县
西河渡在县西一里
杨家河渡在县北四十里
三里桥在县东
双桥在县东
龙港桥在县东南八里
东门桥 青龙桥
七里桥有二一在县东一在县西
女儿桥在县南三里本名旅利桥俗讹邑人周启泰建
随州
析河口渡在州东南十五里
西河渡
两河口渡在州西南三里
木瓜园渡在州西二里
岁丰桥知州李克嗣重修
七里桥明末水冲塌知州陈秉化修
高家桥今名五眼桥
乐善桥在州东南
光化桥在州东南三十五里
云潭桥在州东五十五里
阜民桥在州城南一里
通津桥在州南关内
紫石桥在州南六十里
仙人桥在州北门外
回龙桥在州北二十五里
应山县
渡蚁桥宋郊编桥渡蚁处后人于此立桥遂名之紫石桥在平里市万历间知县江墉修
永固桥在县东十五里
广水桥在县东三十里
汉东桥 永定桥 月港桥俱在县东五十里石井桥在石井铺东
杜仙桥在县南十五里
广济桥在县南百三十里
西关外桥万历间建
惠化桥在县西二百步
官桥在县西三十里
井子桥在县西五十里
马坪桥在县西六十里
汶水桥在县北三百六十步
仁义桥在县东北五里
荆州府
江陵县
虎渡在龙洲南宋张景对仁宗两岸绿杨遮虎渡一湾芳草䕶龙洲即此
会通桥在县西众水之会下有铁窗大渠
武安桥在公安门外
普济桥在南纪门外
华张桥 华筵桥 安兴桥 新堰桥倪军桥 梅槐桥 秘师桥 贺市桥新垱桥 白水桥 白云桥 板桥
塔儿桥 白鳝桥
东市桥在草市漕河
沙桥在县西一里
王猛桥俗名海子桥后秦王猛孙镇恶居荆州故名分水桥有二一在公安门外一在新东门外濠堤上明弘治中江水泛涨冲塌城楼荆州左卫指挥张朝造此以杀水势
龙陂桥 双桥 岳山桥 宁宾桥公安县
孙黄渡 芭芒渡 苏家渡 大江渡太岁渡 简家渡 严滩渡 辛家渡霸城河渡 焦石溪渡 江管渡 惠果渡王家堰渡 杜桥渡 新渡 大阳渡尹家渡
镇安桥在县东一里
石浦桥 蒙城桥 南星桥 三穴桥黄锺桥 界溪桥
孝港桥因谢鳞过此故名
新堤堰桥 积善桥 横桥
车公桥相传车应曽居此
秀峰桥 浮盆桥俱在茅穗村
白马桥在县鲁陂里明嘉靖间司徒邹文盛致政时建易名恩波
石首县
金牛渡在县南七里
沙埠渡 调渡
黄金桥在县南三里以黄金堤得名
黄陵桥 龙塘桥 远通桥
照影桥在县西八仙下下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监利县
鸡鸣渡在县西北三十里世传东汉马援行兵渡此时值鸡鸣
厐公渡在县西北二里相传魏厐涓曽过此渡兵石家渡 马公渡
满心桥 新桥 长林桥 济众桥石桥 干港桥 儿洲桥 马鞍桥松滋县
荆江渡 三水渡 裴家河渡 虞氏渡湘王桥在草埠湘献王建
堤尾桥旧板架明弘治中典史张琏甃以石正徳中县丞徐雄重建
天星桥在县南二里
三里桥在县南三里
花溪桥在县西五里
东门桥 通济桥
洋溪桥在县东二十里
枝江县
白水渡 北河古渡 对江津渡
天生桥在县南三里三即溪上两岸通近水中卧巨木如天生然故名
东门桥 花溪桥 通济桥
夷陵州
临江渡 长渡 浣纱渡
广福渡在州大南门外
普济桥去州十里跨大溪
童公桥明童世彦建
仙夀桥在州西一里
厐家桥在州北五里
宜都县
白水渡 白洋渡 清江渡
朝天桥明成化间知县建
迎薰桥 官庄桥 太平桥 东溪桥三溪桥 澜涨桥
远安县
李家渡在县南
谭家渡
永济桥在县西
东门桥 济民桥 深水桥 迎恩桥青溪桥 延夀桥 新桥
襄阳府
襄阳县
东津渡在县东八里
蔡村渡
陈稍渡在县南四十里
汉江渡在小北门外沿江
通济桥在县南三里
干沟桥有二一在县南十里一在樊城北三里阴徳桥在吕堰驿南
檀溪桥在县西檀溪
炮石桥在县北十里宋守襄阳元兵立炮石于此攻城习池二桥成化间都督王信建
汉江浮桥弘治间都御史沈晖副使王炫建舟凡七十二只霜降水涸则比之而加板其上以通行旅今废
陡沟桥久废雍正十年重建石桥
齐里桥在红林铺
宜城县
龙王洲渡在县南五十里
蛮河渡在县西南五十里
卧虎崖渡在县北十五里灌子滩
保同河渡
利济桥在县东门外知县雷嘉祥修
下砖桥在县东一里久废
鲤鱼桥在县南一里
上砖桥在县北一里今废
云水洲桥在县东三里
韩公桥在县东十里韩文公过此因名
南漳县
普济桥在城东隅
流化桥在县东三里
清凉桥在县东三十里
武灵桥在县东四十三里
下垱桥在县东六十里
丁兰桥在县东七十里
石花桥在县南五里
清溪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
枣阳县
优梁桥在县东十里
华阳桥在县东四十里
骕骦桥在县东八十里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因以名桥西魏建
车桥在县南八十里
周济桥在县西南五里更名龙头桥
青龙桥在县西四十里
羔儿桥在县北门外今更名平桥
榖城县
南河渡在县南三里
仙人渡在县南十里
柴店渡在县南三十里即汉江
柴店梁在县南三十里
杨公桥 锁风桥
光化县
方城堰渡在县南十里
杜家河渡在县西北二十里
临江渡在县北北通商邓南通均房
大河梁桥在县东五十里
温泉桥在县南五里
陡沟桥在县南三十里
红崖桥在县西南七里
孟桥在县西北六十里
泥河桥在县北三里
均州
青石渡在州南百里
大石渡在州北十五里
一里陂桥在州南一里
七里桥在州南七里
中桥在州南三十里
迎恩桥永乐间建
分道桥在元和观前在州南四十五里
上梅溪桥 中梅溪桥 蒿口桥在州南六十五里玉虚宫前
天津桥 大圣桥在紫霄宫前俱州南八十里步云桥在州南百里飞升台前
梯云桥在州南百一十里朝天宫下
集仙桥 摘星桥俱在州南百二十里
禹迹桥在紫霄宫东北五里
复正桥 仙都桥 仙源桥 东菜桥望梅桥 寻正桥 莲花桥 西天门桥磨针涧桥
黄沙河桥康熙六十年知县钱士俊修
郧阳府
郧县
沄洲渡 远河渡 金家漫渡 时家湾渡泥河渡在县西南六十里
永济桥在县东门三里四省交会之区明正徳中知府郑諌立
神停桥在县东十五里
金鱼口桥在县西一里秦蜀孔道竹房各邑邮递经此
房县
斗河渡在县境
西河桥在县境明万历五年知县朱衣重修
北河桥在县境其水三会不可通舟遇冬支木以渡竹山县
南门渡在县南
将军滩渡在县南一里通房县路
北门渡 苦桃河渡 西河口渡 峪口渡官渡
麻家桥 仙济桥 石桥
竹溪县
县河渡 大澜湍渡 水平河渡 南江河渡积庆桥 砖桥 坪河桥 望川桥郧西县
偏桥 天桥 胜舆桥 迎恩桥保康县
隔渡在县东四十里
猪肠渡在县西十里
掌口渡在县北五十里
惠政桥 通济桥 普济桥 界山桥
直隶归州
通渡桥在城外
万夀桥在城东三里
凤凰桥在州南十里传有凤凰集于此
高桥在州北一里
苏溪桥 寺桥
长阳县
县河渡通渔洋澧州石门
长流渡 白石渡
花桥有二一在县南安得乡一在县西安宁乡俱建自元鑴有花草故名
青龙桥通庠建
永河桥 东关桥 白石桥 白鹤桥万英桥 西来桥
仙人桥有二俱邑人李英建
雾河桥在县西二里通椒山码碯长官司诸路兴山县
东门桥 三里桥 渡桥 竹谿桥梁村桥旧无桥因山西运夫阴雨有阻康熙初创建木桥寻被水冲后重造下镇巨石上牵长缆往来利渉
巴东县
大江渡 西瀼渡 牛口渡
观音桥有二一在江北一在江南
惠民桥在巴山驿右
见龙桥在江东北二里
飞凤桥在江北与县对岸
东瀼桥 源洞桥 普安桥
恩施县
南陵渡在县东二里
清平渡在县东九十里
石信渡在县东一百里
东津渡在县东一百里
长滩渡在北门外七里
清江渡
枝里渡在县北九十里
登龙桥在城中圆通寺前
凌虚桥在县东六十里龙溪上
振武桥明一统志在北门外明宣徳间指挥孙本建正统中指挥冯广重修
盘龙桥明一统志在县北百馀里山岩极高昔人凿石架木为桥
踊鲸桥跨腰带溪
跨虹桥跨巴公溪
览胜桥通朝溪口
便冬桥跨麒麟溪
湖广通志卷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四
关隘志〈津梁附〉
长沙府
长沙县
乔口镇在县西北九十里旧有营寨唐书地理志长沙县有乔口镇兵
善化县
龙回关在县东四十里关山两山相连中仅一路五代史楚世家唐乾宁元年刘建峰马殷入湖南次醴陵潭州刺史邓处讷发邵州兵戍龙回关建峰等至关降其戍将蒋勋直趋潭州
芦塘寨在八都石壁岭
湘潭县
黄茅堡在县南路通衡山顺治十三年巡抚袁廓宇疏増黄茅驿并建堡后裁
朱亭堡在县西南一百九十里
湘阴县
磊石寨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屹立湖滨三面背水一面阻山宋岳飞结营于此明刘基徇湖南断其东北脉因名半升米凹
穆屯寨在县北七十里岳飞讨杨么驻兵于此营田镇在县西县志宋末李芾守潭州元巴延下鼎澧阻洞庭之险以偏师由间道走沅江先遣游骑至邑河西之青山潜渡湘江驻师于此今其地有山名营盘明末闯贼溃卒蹂躏巴平沅益诸邑巡抚章旷建水寨于营田芦林建连珠六寨于铜旗沙平新墙贼侦知有备悉就抚
萧婆镇在县北五十里
湘乡县
永丰堡在县西一百里
武障市在县西一百四十里路通宝庆府有巡检司
醴陵县
石门关在县北十五里
建安寨在县北二十里
渌口镇在县西北一百里唐书地理志长沙有渌口戍
攸县
大洲堡在县西与衡山接界
益阳县
瓦湖镇在八子脑
浏阳县
瞿家寨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明宣徳间立巡司后裁天岩寨在县东十六都
西山寨在县西
大围堡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明隆庆间设把总一员后裁
宁乡县
释临关在县南二十里今存旧关遗址
三角寨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
柳林堡在乡西与安化湘乡接壤
安化县
七星寨在县东七十里宋史地理志熙宁六年改七星砦为镇
梅子口寨在县南五里
首溪寨在县北九十里
白沙寨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蜉蝣寨在县西南九十里县志宋汉阳扶氏避罪匿梅山依甲首顿氏为长僭称王太平兴国六年命翟守素发潭州兵击之筑梅子七星白沙首溪蜉蝣五寨以资防御
茶陵州
视渡关在州南八十里旧有巡司今移在高冈南关
衡州府
衡阳县
上关在县南二里
铁关在县南四十里
下关在县北二里
樟木关在县北三十里
沙坪堡在县西长乐乡
水口堡在县西慕化乡明嘉靖间巨盗李万琦等猖獗始置堡守之
三合桥堡在县西北八十里府志沙坪水口三合桥三处为衡阳祁阳湘潭湘乡邵阳四达之路奸匪易于溷迹一郡要害
柏坊在县南八十里府志元至正间红巾冦起邑人王汝荣督义兵万人守御柏坊诸要害群盗莫敢入
衡山县
草市镇在县东与攸县接界有巡检司
耒阳县
鹅公寨在县西四十里元末多流冦乡民立寨御之
常宁县
象江堡在县东五十里与耒阳接界
杉树堡在县西四十里为诸峒猺要路
白沙堡在县东南七十里与桂耒接界
安仁县
曹婆山寨在县南五十里山径险僻旧有寨
杨梅峰寨在县西北十里府志五代马殷将欧阳𫖳于此立寨以备南汉宋沈通亦保障于此元至元间贼发沈济才立寨设备率民聚居贼不能犯
县
湘山寨在县西二里
月岭寨在县西三十里明张治月岭寨碑略正徳六年峒贼冦郴桂乘虚骤入既退邑人罗宓明乃会邑之达者议曰密迩郴桂冦去必复来流离奔走殆非长计月岭在目可以为寨其岭平坦可庐而处东南二面崖陡壁绝易于守御于是闻于当事数月而寨成未几贼果复来闻邑人登寨乃谋攻劫宓明令人于寨左发药矢中渠魁三人贼大惧引去
黄烟堡在县东三十里与江西永宁接界明天顺间梅花峒贼越境剽掠江西湖广各遣都指挥一员率兵驻黄烟路防御后设堡镇之今存旧址
烟竹堡在县南一百里与桂东接界
桂阳州
泗洲寨在州北八十里有巡检司
临武县
骡溪关在县南
花塘关在县西
舜峰隘在县西三里舜峰山山顶平衍三面壁立前开一径以通上下元末乡民于此垒石避冦明天顺间猺人以三千众入冦主簿李濬合众御之据舜峰树栅对垒者三昼夜猺人遂退
蓝山县
毛俊堡在县东南三十里堡东南有大水源汛堡西南有浆峒汛地近连州猺人出入皆由两汛而毛俊实两汛总口有千总驻防其地
宁溪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城把总一员驻防其地
大桥司在宁溪所西南三十里有城千总巡检各一员协防其地
嘉禾县
两路口在县东十里旧有巡检司
永州府
零陵县
湘口关在县北十里潇湘二水合流处
大桥关在县北六十里
雷石镇在县南六十里新唐书志永州零陵郡有雷石戍
鸣水镇在县西南一百里抵全道二州界
祁阳县
普乐营在县东南六十里
火夫营在县东南九十里
山斗营在县东南一百里
永镇堡在县北一百里
东安县
黒土营在县西北三十五里路当险要
卢洪镇在县北一百十里新唐书志永州有卢洪戍今设巡检司
道州
高桥营在州南有把总防守
界牌营在州南有千总防守
午田营在州西南有把总防守
宁远县
城头寨在县东五里险峻如城
黄家寨在县南十五里
大小二源涧口有把总防守
旺冈寨在县西南三十里
梅冈塘在县东北七十里有百总防守
福仙寨在县西北五里路窄而险
永明县
镇峡关即龙虎关在县西六十里与广西恭城接界有百总防守
枇杷所在县南四十里有城百总巡检协守
桃川所在县西南四十里
白象营在县南与广西富川小水峡接壤有把总防守
祖山冈营在县东南与富川长浍村接壤有把总防守
秀山寨在县南与富川接壤有石碑为界路当险要马礛隘 义山隘 石盘隘 班鸠隘 𨔝州隘自马礛以下皆在县南与富川接壤为猺獞往来要路而石盘隘猺性尤刁悍防御更宜严密
山口隘在县东南与富川接壤为上五堡猺人出入路
江华县
锦田所在县东一百八十里有城千总巡检协防所东十里大坪寨与广东连州接壤所南四十五里李荡坪与广东连山接壤两处各有百总分防
白芒营在县南与富川牛岩滩接壤有百总防守青丝井营在县南与富川龙窝村接壤有把总防守岭东营在县东南与广西贺县开山峒接壤有把总防守
新田县
白面寨在县南有巡检司
三门寨在县南四十里
石佛寨在县西南三十里县志县城未建之先邑多猺冦旦夕有警辄避山隅此诸寨所由立也
附府志论营堡略道州永明江华密迩富贺猺蛮出没不常如道州之高桥午田界牌皆冦所必经之地然犹曰内地也至永明则要害矣祖山冈尤为吃𦂳过此则龙虎关咽喉也枇杷桃川两处相距数十里越山逾岭声息不闻至江华尤为猺贼渊薮岭东锦田白芒诸处相距远者百里近亦数十里重山复岭径路多岐汛广兵单区画当尽善也又论猺峒略宋制猺之法明仿之凡良猺禀听官府号令即宋之所谓熟户近猺也其田有税而无役即宋之有丁米而无他料也其耕民田者富民役属之有盗贼亦可用以守御即宋之任其耕种边界有警而极力为卫也每谿峒间猺所聚居必立猺老以长之小争则猺老径自分解大事乃讼于官即宋之设为总首弹压以猺制猺之意也各乡设团夫择其可以服人者为团长以率之其迫近谿峒要害之处又设营堡召募勇力者分布各营以守之
本朝裁卫所置官兵分汛哨守一遇有警声援剿捕此亦宋之团结边民形格势禁之意也猺以山货易民米盐而有司亦时有米盐之犒此亦宋之与民转易官为羁縻之法也近年以来熟猺纳粮当差令行禁止与民无异生猺杂处山谷自食其力不为民害司土者果能制驭尽善化导有方复何猺蛮之足虑哉
宝庆府
邵阳县
白马关在县东八十里
巨口关在县北六十里
羊田凹寨在县东六十里
羊阿寨在县东八十里
隆道寨在县东一百里元守将唐隆道所筑
同堡寨在县西二十里
竹林寨在县西二十里
云飞寨在县西八十里
五百寨在县南三十里
大争寨在县北五十里
杉木江寨在县东北五十里
新化县
花桥关在县东九十里
油溪关在县东北八十里
牛羊隘关在县东北
城步县
蒙洞隘在县南一百里
横水隘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二隘与广西义宁接壤系苗人往来要路
皮水隘在县南一百二十里与义宁接壤有黄茅坪苗蛮所居
排子隘在县东南八十里与广西全州接壤深山穷谷易于藏奸
筸子隘在县东南一百里与全州接壤有侯家寨其地苗猺杂处最为𦂳要
武川隘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与义宁接壤有长安寨苗人所居
附子隘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与义宁接壤有横坡寨苗人所居府志明弘治十四年扶城横水蛮李再万作乱巡抚都御史阎仲宇率师讨平之置城步县初仲宇集三司议曰贼境险远其桃林蓬溪横水扶城等四十八寨悉皆集恶巢穴而兴安义宁泥田小江阳鸟大千万山等处又多逃避之岐路若非分股攻击逐处把截则彼或得并力拒敌或得窥隙潜通皆非全胜善后之计于是分兵为四哨一由横水进至黄茅坪止攻取十二寨一由下边溪进至高平大地止攻取十寨一由下团进至都温独树止攻取一十六寨一由牛石进至小江泥田止攻取八寨其附近向化苖寨恐生警疑给与旗牌差官坐镇是岁冬十一月进师明年正月悉平行人吴宗周论处置城步蛮冦疏略臣闻此四十八寨控引广西襟带湖广向来叛服靡定祗以谿峒僻远未尝得一处置之方绥之则豹噬鸱张干纪流毒急之则鸟惊鱼散依险逃诛而李再万者辄敢僭称名号荼毒生灵迩来镇巡等官受命讨罪臣愚以为莫若因征剿既平之后编集其人民比依施南芒部诸宣慰宣抚长官司例为衙门弹压而其长亦惜官禄以传子孙此上策也又或度道里远近分隶贵州广西湖广旧额抚慰司衙门分派裂幅以杀其乌合之势此中策也二策果行小民有定业酋长有官职而獠民各得其所矣
武冈州
石羊关在州东二十里
紫阳关在州东一百五十里
硖口隘在州东有巡检司
蓼溪隘在州北有巡检司
石门隘在州西南有巡检司按宋史西南诸蛮传绍兴三年臣僚言武冈军谿峒旧尝集人户为义保盖其风土习俗服食器械悉同猺人故可为疆场捍蔽靖康间调之以勤王其后湖南盗起征敛百出义保无复旧制困苦不胜乃举其世业客依蛮峒州县犹验旧籍催科胥隶及门则挈家远徙官失其税蛮獠日强兼武冈所属三县悉为猺人所有远戍之实已无而乡户弩手之名尚在乞檄本路监司详议以闻诏从之明行人甯良论武冈等处贼情疏略臣近往武冈公干访各隘贼形容诡异熟于探听稍失防御随机侵扰人民艰窘昼夜忧惶若更多调官军又恐艰于供给且贼近日流劫东出西没一闻军来即奔入峒军才回营随复窃发为害一方甚为可悯乞选才能智谋之士前去督理军务相其风土教以牯牛钗法及多方差人缉探流贼所在或先邀其归路据险设伏以多击寡未有不取胜者
新宁县
北关在县北一里
黄桑隘在县西六十里
盆溪隘在县南三十里
鱼峒隘在县南三十里
石门隘在县南四十里
罗绕峒在县西三十五里
麻林峒在县西六十里
大绢峒在县西七十里
黄卜峒在县西九十里
茶冲峒在县西九十里
圳源峒在县西九十五里
桃盆峒在县西九十五里
深冲峒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县志明正统已巳峒蛮杨文伯叛随讨平之景泰辛未知县唐荣招抚城步县猺人给田世住分为八峒把守各隘猺路服王化通声气号为熟猺内择峒丁有能干者本县给帖命为峒长外择近猺汉民给帖命为千长隘长使其两相约束世守边疆毋令生苗越界作崇盆溪额设千长一名统制黄卜峒石门额设隘长一名统制大绢等峒石田额设隘长一名统制深冲罗绕两峒鱼峒额设千长一名统制麻林等峒此居地守地近苗制苗长久不易之良法也
附宋史兵制荆湖路义军土丁弩手不见创置之始北路辰澧二州南路全邵永道四州皆置盖溪峒诸蛮保据岩险叛服不常其控制须土人故置是军皆选自户籍蠲免猺赋畨戍砦栅大率安其风土则罕婴瘴毒知其区落则可制狡狯有御武之备而无馈饷之劳其后荆南归峡鼎郴衡桂阳亦置
岳州府〈关隘无〉
常徳府
武陵县
河洑关在县西三十里
七里关在县城北地名七里涧宋书沈约自序林子字敬士归高祖参中军军事义熙十一年贼党郭亮之拨集蛮兵屯据武陵太守王镇恶出奔林子率军讨之斩亮之于七里涧纳镇恶
桃源县
白马关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龙阳县〈关隘无〉
沅江县〈关隘无〉
辰州府
沅陵县
辰龙关在县东界亭驿下三里长一里许广仅容双马两旁石壁高二丈馀巉岩峻峭猿鸟莫逾
马鞍关在县东六十里
武胜关在县南六十里旧云伏波练兵处
泸溪县
龙潭关在县东十五里
里岩关在县东十五里
乌𣲍关在县西十里
云头寨在县西八里明末干戈纷纭城中居民避其上赖以保全
辰谿县
酉阳关在县南十五里
木州关在县西二十里
溆浦县
卢峯关在县东五里
龙堆关在县南十里
沅州
七里关在州东十里
镇江关在州东八十里
便溪关在州西五十里宋史志沅州便溪砦崇宁三年以蒋州改
蜈蚣关在州西六十五里
西陇关在州西五十里
奖州寨明一统志在州西一百里本唐舞州后改曰奖州宋废为砦
若溪寨在州西二百里宋史志沅州若溪寨崇宁三年置
黔阳县
鳌鱼关在县东十里
蟠龙关在县南二十里
安江寨宋史志沅州安江砦有洪江铜安二铺洪江寨宋史志沅州洪江砦元祐五年置
茭托铺明一统志在县东一百六十里自安江至茭托皆谿峒猺人出入要道宋时特置砦铺以控扼之托口寨明一统志在九衙诸蛮之冲
竹滩铺在县西南二十里控扼要路宋史志托口砦有竹滩一铺
麻阳县
天河关在县南二里
雄关在县南二十五里
凤凰营即五寨司附隶辰州府南与贵州铜仁府聨界西北壤接红苗康熙三十九年以沅州镇总兵官移驻五寨司城为镇筸镇总兵官四十三年复移辰沅靖道驻其地添设凤凰营通判一员吏目一员革去土司统归管辖雍正四年改吏目为巡检七年将乾州旧辖拜亭以下湾溪以上红苗一百零五寨百户五名改归凤凰营管辖
王会营在司南六十里营系原设近亭子关接壤铜仁府
池河营新设在司西边直连贵州并本省六里新抚红苗西蜡耳东糯塘最关𦂳要移游击一员添设把总一员带兵二百名驻防
岩口新设在司西系各寨要隘移晒金塘守备带兵一百名驻防其晒金塘已属内地改驻千总
地良坡新设在司西北抵六里设千总带兵一百名总控五冲
栗林新设在司西与六里鸦有寨交界设把总带兵四十名驻防
押宝寨新设在司西北设把总领兵四十名驻防阳孟寨新设在司西北与六里排彼交界移守备带兵一百名驻防
乾州
乾州附隶辰州府州城附近皆五寨司及泸溪县管内地东北至镇溪所为州所辖地康熙三十九年以沅州镇游击一员移驻其地四十二年添设同知一员巡检一员五十三年设下哨百户十九名六里百户五名约束苗人自拜亭以下至镇溪所红苗二百二十寨俱归管辖雍正七年除改归凤凰营管辖外实辖红苗一百一十五寨
镇溪所在州东北旧辖有苗地十里其上六里隔保靖境今新设吉多营管辖唯下四里仍属所辖东连泸溪县北连永保二县西与红苗接壤康熙三十一年设守备一员驻防今改驻千总
总督鄂海进呈
圣祖仁皇帝御笔改定抚苗碑铭并序
我
皇上智勇天锡自临御以来仁育群生义征不惠徳威遐畅远迈前古始者三藩肆逆台湾负险
皇上神谟独运指授方略决机万里以次削平及噶尔丹
跳梁沙漠特勤
法驾三征不庭元恶就殱胁従率服由是薄海内外尽
入版图航浮索引重译稽首献见于
阙下者皆书传所未尝纪自生民以来未有功徳若斯之盛者也惟红苗僻处南服虞夏以来未闻向化依岩据谷时出为民患康熙五十年臣鄂海膺
命总督湖广披图按籍以镇筸边墙宜用旧址修筑绘
图奏请
皇上睿虑渊深谓如尔议未足捍御红苗
令同提督巡抚会勘臣鄂海于九月已酉偕提督巡抚总兵诸臣自司城北出旧边墙驰入苗地庚戍至毛都塘苗人吴老铁等率其子弟导迎申述诚款壬子复自司城至乾州苗境宣
上徳意遍谕诸寨渠长群苗踊跃忭舞咸顿首曰皇上如天覆帱物各得所苗人虽阻绝荒远然戴高履厚何敢自弃皆愿为编氓输赋供役以奉
天子于是本年十二月至五十一年五月毛都塘等五十二寨计户八百有八计口三千一十二相率至武昌归顺自六月至八月盘塘窝等生苗八十三寨计户六百八十三计口三千一百八十一亦先后来归臣鄂海等次第奏闻
皇帝曰惟红苗凭恃深阻従未归化今既各输悃诚向风慕义朕视天下内外一体地方文武诸臣务体朕怀令皆安堵乐业咸遂生养従容化导教之礼让其有侵蚀扰害者督抚纠察以闻臣窃思自古以来未能驯伏之苗乃不耀一兵不折一矢而络绎内附愿同蒸黎皆由我
皇上天授神武赫声濯灵有以慑服群苗之心而又湛恩汪濊浃髓沦肌故一旦革面洗心与万邦黎献共
沐
圣化自今伊始凡三楚文武大吏暨郡县令长其保䕶劝
导轻徭缓刑以仰副
圣天子劳来匡直之至意而苗民世世子孙畏威怀徳长
为良民我
皇上神功骏烈永永无极是宜勒诸丰碑昭示万世臣鄂
海等拜手稽首而作铭曰
帝徳广运泽被万方顾兹镇筸与苗接疆率梗弗顺僻在
要荒
皇帝仁圣不剿而抚苗悔前非式歌且舞相率来归永奠
禹土
帝有恩言恤苗新顺尔官尔吏怀抚诚信耕织以时孝弟是顺苗民乐业供输恐后万口一词祝
天子夀视此丰碑与天地久
附府志镇溪所所辖原系泸溪县五种蛮民明洪武初因赋重有不服造册者爰设镇溪军民千户所将旧粮额一万三千有零除一万石置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二员相兼管事以其地一百二十四苗寨分为十里命杨二等充百夫长其畸零不成户者一百三十二名编充支粮土军有事奉调聚则为军事平班师散则为民故名军民所其族多祖盘瓠悍犷不常下四里颇遵汉法服役输租但与永顺
连壤争境经久乃结独上六里叛服不常与保靖司搀界其地系永顺担承永欲藉报保雠辄唆苗攻劫保屡招附又多反复后来永保互有争构为边境患至第九里大稍寨苗牵搂出没边燧时闻明推官侯加地各哨所总说按边哨称镇筸西北有溪曰镇东北有坪曰筸子故统括曰镇筸云其五寨则主将驻札地迤而北则长宁箭塘盛华永安永宁凤凰王会迤而东则清溪靖江洞口筸子转而之东北则乾州强虎转而之西则石羊小坡其他小营堡各附其地而以镇溪所终焉辖地广袤八百馀里东距泸溪南抵麻阳西接乌罗北连永保东南一百里界乎辰溪东北二百里界乎沅陵西北三百里界乎蜀之酉阳石耶邑梅西南一百五十里界乎黔之铜仁其中苗獠杂处种类甚繁边民屡遭劫掠各哨唯图自保不相救援非所以安边也如五寨哨系中军重地则岩坎江之防饬宜先长宁哨最密迩苗穴则麻里冲之暗越宜虑乾州哨城连守备而屯饷易危则暴木冲诸路不可不堑永宁哨地近贵苗而募兵易挠则火草岭一吭不可不扼麻阳之库狱赖小坡而保故雷打坡之四处埋伏防出没也仓厂之积贮恃石羊而完故水田营之把寨屯军杜窥伺也筸子哨地邻洞口而上下营之戒严实彼先声洞口哨壤接清溪而乌牌隘之坑堑诚伊左臂强虎哨虽雄据万山然三面受敌一不设备而都罗鬼党跳梁矣永安哨虽外倚籓蔽然强冦在旁一不加警而田冲岩坎揭筸矣他如王会哨之皮冲江口盛华哨之都梅坡箭塘营之石灰窑靖疆营之油草塘要害相均哨伏宜谨慎麻阳庠生田英产平苗议略苗之巢穴即古之崇山居楚蜀黔三省之中东接楚之五寨长官司北接永保二宣慰司南接黔之铜仁府及平乌二长官司西接蜀之酉阳宣抚司及平茶长官司且与酉阳婚嫁相通其初隶于楚之筸子司团为四十八寨始犹赋役不缺后渐梗化横行阴相煽动麻泸二县频遭出劫其出劫者每每邀串酉阳土兵助党充数而酉阳所辖地方辽远耳目弗周所宜谕以大义俾严行约束共图扑灭庶苗之右臂断而荡平可期此尤为御苗第一要策也
吉多营在吉多坪为上六里四应之地扼要之区东接镇筸属红苗西接贵州木树汛南接贵州芭茅坪汛北接保靖新寨汛雍正八年苗民向化建造新营设永绥协副将一员都司同知各一员经历一员把总二员驻其地
望高岭在营东外委一名兵二十九名分防
排彼寨在营东与筸属红苗阳孟寨接界外委一名兵十九名分防
排补寨在营东守备一员巡检一员外委一名兵九十九名分防
岩落寨在营东千总一员兵三十名分防
隆团寨在营西守备把总各一员巡检一员兵一百一十名分防
米糯寨在营西与四川酉阳接壤千总一员兵八十五名分防
补抽寨在营南把总一员兵四十名分防
葫芦寨在营南把总一员兵四十五名分防
夯尚寨在营南外委一名兵十四名分防
鸭保寨在营北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分防
尖岩在营北千总一员兵五十名分防
长潭寨在营北把总一员兵五十名分防
谷坡寨在营北外委一名兵十四名分防
鸭由寨在营东南把总一员兵五十五名分防排料寨在营东南外委一名兵十四名分防
老王寨在营西北与四川酉阳接壤外委一名兵十九名分防
花园寨在营西北千总一员兵一百名分防
湖南巡抚赵弘恩奉
命开六里苗纪事两湖西南境逼五溪苗界山雄而拔水驶而迅舟陆不易渉诸苗凭险阻迫则匿縦则恣历代征蛮军难之迨伏波希范后先殚力告功继此者无论矣然苗情狡常为良民患雍正庚戍秋奉
命抚六里苗弘恩计易之则苗忽忽则剿苗将戮矣乃先黠者往声余兵万二千西人也善恐喝人既怖骇复檄佥事王柔游击王进昌由花园进周镇兵由阳孟进苗梗佥事镇兵挠其背或阻周兵进昌扼其后苗势乃分弘恩统大军震之将不刃而服爰戒诸路勿扰民将帅皆轻骑徐行以仁格莫以刀斧惩也骁骑李吉邑令何潜捧檄绕苗寨云赉万计用恤尔苗苗以西兵诘云谣也毋恐十月十日弘恩冲雨抵筸严部伍申号令以身先之诘朝霁行四十里止教场坪为苗民分界所无人迹多茂草十二日行三十里营瓦窑前军垒石渡水斩竹通径或盘旋峯顶或纡回涧曲苗之茅舍竹篱掩映于丹枫白荻间依然江南村墅也明日行二十里至池河又明日行三十里至盘搭沟距崇山卫计一日程十五五鼓分三部従容进过鸭由寨抵补抽晤周镇合兵时日色融和苗男妇千人皆拜马首弘恩宣
天子徳教俾绝域沾化育知忠孝戒勿贪勿以强凌弱
犯者坐以法群酋献芝祝
圣夀争薙发领赏是日抵吉多坪与崇山故址相望地平天旷水草肥泽以一军镇之与川黔聨络如建瓴之势可以俯视诸苗留一日约镇道经画之议合赏苗如昨十六日也黎明越二十里至龙潭潭为苗之腹心境较他州称桀骜焉狰狞而披发跣足野性不驯畜兵器善伏草婚嫁以牛易男女同室无亲疏有所利必攫之恶俗不易移也呼之聚罪者宥之勿二咸泣悔誓释故习隶版图余扬兵示武群苗皆股栗将昔年所掳民挈之出向虑其愚悍勿克免诛戮兹来也倾城归化岂难于古者独易于今悍于彼者忽驯于此盖有由焉夫徳化所及豚鱼可孚今
天子神圣迈千古重译至者凡几蕞尔山陬引领内望今日归化之民即昔日梗化之族斧钺之革面不若忠信之革心矣十九日由花园历永保回辰二十五夜矣此役也九月望后发星沙泊朗江溯清浪由辰泸历石羊哨登岸藉水势泛涨舟无阻得雨之力入苗疆破巉岩俯幽壑攀藤援葛人马忘疲得晴之力抚既定苗疆既辟疏请设员弁二十人文则司马一首领一巡检二武则协一都司一守二分汛弁十二兵千六百卜吉多建城立官廨远近二十五所仓库俱焉其险要如隆团排补等隘各设汛计二十六以前兵分驻营房亦如之司铺者廿三葺水陆十二程略定逾五旬返署计两登陆四易舟督军政者十日赏苗三千五百出陷民十四责误夜者三计将赉兵需马食夫粮舟楫药饵费不及三千金而苗赏军饷动
国帑者未与焉弘恩以
天子徳宜昭示永久谨铭十六字
圣慈柔远仗节西来尔苗入化绝域云开识年月勒壁永顺府
永顺县
野毛关在县东一百七十里
纸蓬关在县西二百里
榔溪关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
龙山县
大毛坪汛在县东
马罗峒汛在县西
保靖县
白溪关在县东与永顺接壤
里耶在县西壤接酉阳滥泥湾以溪河为界系水陆要路把总巡检协防
古铜溪在县南与六里花园交界有把总防守
桑植县
桐油关在县西
野雉关在县南
洪家关在县北
大木坪在县北与容美土司之奇峯关接壤以杉木村为界
六儿口在县北路抵杉木村界
直隶澧州
澧州
汇口在州东
高填洲在州东
煖水界在州西
瓜子峪在州西
羌口在州南
名山港在州南
焦圻在州东北
鼎港在州东北
三�在州东北州志州境东连洞庭西邻巫䕫北通荆豫南抵滇黔西南极容桑诸峒诚为四达之区然无上游可据无绝险可负兵法所谓散地也守御之策尤为要图
安乡县〈关隘无〉
石门县
龙溪隘在县北
长梯隘在县北
遥儿隘在县东北
磨岗隘在县西北
细沙隘在县西北
遥望隘在县西北
鱼洋隘在县西北
石磊隘在县西北
忠靖隘在县西北
走避隘在县西北
慈利县
龙岩寨在县九都明初征覃垕军据其地横云山人集洪武三年慈利安抚使覃垕连构诸洞蛮为冦征南将军周徳兴平之
横崖寨在县北后江横崖山壁间昔人于此构室拒蛮明季里民复居其上避冦
白菓坪在县西北与容美之五里坪接壤以大岩关为界
安福县
金藏关在县东
百丈关在县西即百丈峡通天平所为容美小路闸口关在县西高崖壁立中劈一径路通桑植容美二司今桑植已改土归流而把守容美要道左则黄家隘为大隘口右则青山隘为小隘口
直隶郴州
郴州
石头城关在州东二里
武昌关在州西五里
香山坳关在州南五里
永兴县
高亭司在县西五十里
宜章县
栗源堡在县东五十里
笆篱堡在县南八十里
黄沙堡在县西九十里自县南门外过南卡塘汛分东南西三路路通三堡堡各有城相距各三十里为控扼沿边之所笆篱设把总一员馀各有弁兵防守糍粑营在县西南一百里糍粑岭下逾岭为莽山内有猺峒今于岭下设罗阵塘为笆篱堡𦂳要隘口中峒汛在糍粑营南十五里
天堂汛在中峒南十里与广东阳山接壤向止设塘糍粑以防莽山峒猺出口后増设此二塘甚为扼要盖粤冦之来必经此地二塘既设不独粤猺不敢窥伺并莽猺亦鲜援结易于控御
兴宁县
干坑关在县南七十里鸟道临坑不可仞计处险邀击一夫当百
滁口关在县南七十里通桂阳延夀贼巢
玛瑙堡在县东六十里接桂东界
桂阳县
延夀隘在县南三十里
砖头隘在县西南六十里与广东乐昌接壤
益将司在县东四十里
镇安司在县南七十里
桂东县
烟塘隘在县东六十里与江西龙泉接壤
烟竹堡在县东五十里
寒口堡在县东南六十里
新坑堡在县东南五十里
州志论略郴州诸属腹内皆猺防守少疏即行窃发今宜章设宜郴营桂阳设两桂营兼防兴宁各以参将一员守备一员驻其地塘汛星罗式遏至密尤在专阃者布恩信谨约束毋激以生衅毋玩以致冦焉
直隶靖州
茶陵关在州西与贵州开泰接壤
黄泥关在州西左接贵州锦屏界右接贵州天柱界有把总分防其地
零溪司在州南六十里旧为零溪堡宋史志靖州零溪堡政和三年置
渠阳古镇在州东路通绥宁宋苏辙论处置渠阳事札子略渠阳诸蛮蟠据山间道路险绝中国之兵入践其地虽跬步不得便昔郭逵知邵州困于杨光潜李诰従章惇自沅州入境过界即败逵诰皆西北战将然并有败而无成者地形不便也臣访问湖南北士大夫皆言群蛮难以力争可以智伏欲行窥伺攻讨必用土兵若以中国强兵敌之终不能成其算又闻渠阳诸蛮与宜州群蛮相接宜蛮部族众多与渠阳合谋作过势益猖炽卒难剪灭乞指挥广西预行招抚虽不得其用但弗与协力亦不为无益
飞山峒在州西宋史志靖州飞山堡大观二年置通鉴纪事本末后梁开平四年蛮酋潘全盛冦武冈楚王殷遣昭州刺史吕师周将衡山兵五千讨之师周引兵攀藤縁崖入飞山洞袭潘全盛擒送武冈斩之
会同县
若水司在县东南六十里旧为若水砦宋史志靖州若水豊山二砦崇宁二年置又西南诸蛮传元祐二年杨成台冦文村堡知渠阳军胡田措置无术蛮结西融州砦蛮粟仁催往来两路为民患调兵戍渠阳至万人朝廷方务省事议废堡砦撤戍守而贯堡豊山若水等砦皆罢戍择授土官
伍招堡在县东三十五里
相见堡在县东六十里
黄强堡在县西七十里
连山堡在县南三十里
浪江堡在县北四十里
黄檐堡在县北七十里
通道县
收溪砦在县南五十里旧有巡司宋史志靖州收溪砦元丰六年置明一统志诚州与广西古无道路宋知州周仕隆始遣人由小径趋广西观山川形势自收溪至广西佛子坡开路三十里
上埃寨在县西南九十里与广西怀远县接壤黄强寨在县西北十五里
多星堡在县南十里宋史志靖州堡元丰六年置多星七年置大由天村元祐三年废崇宁二年复置又西南诸蛮传元丰三年赵扬言上江多星铜鼓牛镇潭溪上和上诚天村大由等团并至诚州城下贸易可渐招抚并乞下湖南邵州莳竹县招谕芙蓉万驿诸团従之上江等诸团果皆纳土于是増筑多星等寨
绥宁县
绥宁营在县南三十里黄桑坪雍正五年设游击守备千总各一员驻札其地防兵一百四十四名蓝溪堡在县东七十里
关硖堡在县东八十里明嘉靖五年湖南逋冦引山苗出扰分守参将童㫤遣守备王表督兵往捕表怯于贼锋逗留关硖㫤选精锐数百人亲率以往五月六日抵绥宁次日驰至关硖督表同入次盐井贼闻遁入深山㫤乃广询乡老使各指画林壑曲折及砦穴所在遂擒元凶李政父子并其党一百一十六人上冒江口堡在县南三十里
长安堡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有把总一员防守筸子隘在县南六十里有把总一员防守
锡坡哨在县东一百六十里有千总一员防守镇夷哨在县西六十里有把总一员防守
津梁〈附〉
长沙府
长沙县
东屯渡在县东十五里
铜官渡在县西北六十里
濴湾渡在大西门外
学士桥在县东北七十里
麻陵桥在县东北八十里
善化县
灵官渡一名朱张渡在县南三里西河街口此处江心有洲无风波之险宋朱子与张栻讲学往来城南岳麓问渡于此旧有坊曰道岸文津
洗药桥在县儒学前玉沟水迳其下
万古桥在县东南五十里
湘潭县
珂里桥在县前
湘阴县
潭市渡在县西南
文星桥在县儒学前宋淳祐间知县胡嚞建
湘乡县
霹雳渡在县三十一都通宁乡安化
虞塘桥在县虞塘司
永丰桥在县永丰堡宋祥符间萧龚彭李贺谢唐七姓公建
醴陵县
仓前渡在县西
香水渡在县东西四十里
渌安桥在县北四十里
攸县
明月桥在县北九十里宋宝庆五年陈夀兴建渌溪桥在县南五十里宋宝祐间蔡梦祥建
益阳县
碧津渡在县城南
太平桥在县治东北
仙风桥在县东十里
浏阳县
城南渡在县前
洗药桥在县东孙隐山下以唐孙思邈洗药得名
宁乡县
鲁家桥在县南一百四十里张南轩墓前
玉潭桥在县南门外长四十丈邑人唐友贤建
安化县
兜牛渡在县丰乐乡
开远桥在县南宋吴致尧有记
仙溪桥在县北三十里
茶陵州
亭子渡在小西门外
狮子口桥在儒学西一里
衡州府
衡阳县
泉溪津在城东三十里耒水
松亭津在城西十里烝水今建桥
七里津在城北四十里湘水
柘里渡在城西十里烝水
沥江渡在城南八十里
潇湘浮桥在城东湘水上明知府刘春造舟为梁左泊潇湘门右连江东岸聨舟七十二艘郡人御史陈宗契有记
杜陵桥在城东五十里旧传杜甫宿此因名
小江口桥在城东七十里
松亭桥在城西十里
渣江桥在城西八十里
三华桥在城西八十里
狮子桥在城西一百里
青草桥在城北一里跨烝水宋淳熙十三年知州薛伯宣建明永乐十四年水溢桥坏正统间邹良守衡重建越五年乃成嘉靖二十四年火灾时巡道姜仪知府林允宗知县郭文习募匠徴夫伐山凿崖尽易以石为七隧陵跨蜿蜒亘若长虹修四十五丈阔一丈七尺高五丈更名曰永济
土潢江桥在城北三十里
下潢江桥在城北
龙潭桥在城北四十九里
玉泉桥在城东南五十里
市江桥在城西南五十里
衡山县
中津在县东
上津在县南古明王渡
下津在县东南古芳草渡
司马桥在县西北岳庙后司马刘尧诲建故名龙隐桥在府北八十里县西南二十里有水名龙隐港港源发于南岳阔二十馀丈潴蓄深桥因港名焉
会仙桥在县南岳中
师姑桥在县南岳中
狮塘桥在衡阳界
耒阳县
白沙津在县西
白马津在县西
肥江津在县南
化龙桥在县儒学前
望仙桥在县仪门外即萧禅和飞升处
金牛桥在县东通津门下有金牛浦
纸桥在县南相传为蔡伦造纸处
伍相桥在县北世传五员过此因名上有子胥祠杜公桥在县北杜公祠前明嘉靖间邑令刘永吉重修桥上有石其迹如梅花谚云莫道耒阳无好景杜陵桥上一枝梅亦云洞阳桥
常宁县
柏坊津在县北三十里衡阳界
廉政桥在县西门外宋淳祐甲辰岁建元皇庆癸丑达噜噶齐金刚努敦武重建明成化二十一年水涨桥圯知县谢廷举重新之万历辛卯圯知县陈勲修天启元年知县樊来聘重修〈一〉
安仁县
杉坊津在县南三十里
乌陂津在县北三十五里
腾蛟桥在县南三十里
樟桥在县南三十里
县
沔津在县东十一都
安济桥在县西溪
南桥在县南溪
桂阳州
百家津在州西六十里
犂田津在州西八十里
斗下津在州北三十里
集仙桥在州南
文盛桥在州南门外
永济桥在州北三十里即斗下渡明万历间知州罗大奎建长四十三丈
临武县
吴家津在县东十五里
通济桥在县南
蓝山县
五里津在县东
子来桥在县东门外
偕乐桥在县北
嘉禾县
桐梁桥在县东北三十里
大石桥在县治前
永州府
零陵县
保安渡在城南门外
百家渡在城南二里百家濑宋苏轼诗有云百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鸟乐
湘口渡在城北湘口驿前一里
高溪渡在城北七十里
芜江桥在城东四里俗呼茅江桥唐柳宗元易名芜江桥
平政桥在城西门外黄叶渡为粤西往来孔道愚溪桥在城西愚溪上
五马桥在城西七十里入粤通衢
接履桥在城北二十里
水字桥在城西南四十五里宋黄庭坚有题识铁炉步在城北唐柳宗元有铁炉步志
祁阳县
浯溪渡在县西南五里寒泉之下
东江桥在县潇湘门外祁水于此入湘
龙泉桥在县东一百里清江白河江两水汇流迳桥下入湘
渡香桥在县南浯溪寺前
大忠桥在县南六十里
双江桥在县北大小二渡一跨馀谿一跨湮江望浯桥在县西南一里
福星桥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东安县
渌浦渡在县东十五里
台步渡在县北湘江口
永安桥在县治南清溪寺前
沈公桥在县南门外
滥桥在县卢洪江
道州
斜陂渡在州北十里
云龙桥在州西门外儒学前旧名小浮桥宋嘉定间易今名跨营濓二水之交
皋陶桥在州西北三十五里宋嘉定年建
宁远县
把截渡在县北三十里
望仙桥在县儒学前
永明县
邑口渡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欧家渡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高成桥在县西五里
学士桥在县西南六十里宋苏轼过此因名
江华县
宜政桥在县治南
龙岩桥在县北三里
古子桥在县北二十里
新田县
天榜桥在县北五里
宝庆府
邵阳县
临津渡在城外
资江渡在城北门外
甘棠渡在城东三十里
青龙桥在城东门外宋建有铁柱铁犀
渡头桥在城东十五里旁有召伯祠
洪桥在城东四十里明知府周思忠重建
新化县
上渡在县东半里
三江口渡在县西十五里
下渡在县北半里
通济桥在县东明知府郭辚建
庆丰桥在县西邑民周邦达募建
城步县
渔江渡在县东五里
武冈州
紫阳渡在州东一百五十里
安济桥在州薫和门外宋唐日宣建明宋纯仁修改名梯云
化龙桥在州城内始名义济明知州宋纯仁修改名化龙
济川桥在州东二十五里石羊渡宋武冈进士李友直建
新宁县
白沙渡在县东二十里
白水渡在县南半里
水西渡在县盆溪村通西延
会龙桥在县西十里明知县沈文系建
江口桥在县西三里明知县彭商英建汪绍英构亭飞山桥在县西三十里明知县沈文系建亭三十四楹
鉎田桥在县东北九十里明知县冯福谦建
岳州府
巴陵县
君港渡在城南五十里
新墙渡在城南六十里
大江渡在城北门外
上游渡在城东北六十里
落马桥在县东门内
枫桥在城东五里
岳阳桥在城东十里
镇湖桥在城南门外
广通桥在城北七里山
永济桥在城北城陵矶通翟家湖
万年桥在城东南十五里旧名通和桥明泰昌元年改万由
皇清顺治十三年改今名
临湘县
长安渡在县东五十里
沙窝渡在县西二里
太平渡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迎恩桥在县东五里
长安桥在县东四十里
永兴桥在县南二里
太平桥在县西南四十里
平江县
浮桥渡在县东
澄清渡在县西南
长乐渡在县西北
鹿鸣桥在县东旧名绿波桥每宾兴饯士于此忠孝桥在县西
昼锦桥在县北二里
华容县
黄羊渡在县西三十里
南河渡在县东南一里
北河渡在县东北一里
狼跋渡在县西南三十里
磨镜桥在县东四里
永昌桥在县东五里
青紫桥在县东五里
徳政桥在县北旧名惠政宋县令赵希哲改龙津明初改今名
常徳府
武陵县
徳山渡在县东十里
龙湾渡在县西三十里
镇江渡在县上南门外
石公渡在县北六十里
麻濠渡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韩公渡在县东北七十里
会节桥在府治东火星池玉斚池二水合流迳其下新陂桥在县东十里明同知钱梦松建
莫公桥在县西门外明陈大秀建
万相桥在县西十里跨马子溪口
车桥在县西十里
南湖桥在县西二十里滇黔孔道邑人冀文明建仁智桥在城南门外
沙石港桥在县南三十里
李七桥在县南七十里明知县党应秋建旁为松梵庵后应秋举家被兵庵僧祀焉
七里桥在县北七里明知县锺銮建
潜水桥在县北一十五里邑人熊致建
善桥在县北二十五里渐水迳其下
石门桥在县东南三十里
拱辰桥在府治西北即归老桥宋柳拱辰建曽巩记
桃源县
延溪渡在县东一里
邹溪渡在县东四十里
白马渡在县南二十里
白洋渡在县北二十里
利兵桥在县东二里传马援曽驻军于此
龙潭桥有二一在县西十五里一在县北四十里通道桥在县南一里
清风桥在县南桃川
会仙桥在县南三十里
龙阳县
徳胜渡在县西二十里
东沧渡在县南四十里
龙津渡在县南七十里
谢家渡在县南五十里
陡门桥在县西三里
龙潭桥在县南
文武桥在县南六十里
太平桥在县治北
文步桥在县东南六十里
沅江县
上琼湖渡在县西
下琼湖渡在县西
沅江渡在县南
赤江渡在县南
上琼桥在县西其东又有下琼桥今易名上安下安横龙桥在县西三十里
河渡桥在县南二十里
白驼桥在县南三十里
辰州府
沅陵县
蓝溪渡在县东十里
老鸭溪渡在县南
北河口渡在县北一里
燕子溪渡在县北五里
桃溪渡在县北二十里
余家桥在县东五里
太平桥在县东十里
通河桥在县城西关外
永安桥在县城外江南
泸溪县
𨥾铊山渡在县江东
下都渡在县西一百里
大庄渡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弘远桥在县西
接龙桥在县北
辰溪县
沙溪渡在县东十里
嵩溪渡在县东二十里
张家溜渡在县西十里
龙埠渡在县南二十里
中河桥在县南六十里为云贵要津当春夏泛涨沙石横流舟不能渡兴筑多载于雍正六年告成
溆浦县
云洞桥在县东下有石岩尝生云雾
天平桥在县南二十里
义陵桥在县北五十里
沅州
七里渡在州东七里
便溪渡在州西五十里
晃州渡在州西五十里
杨溪渡在州南十里
升平桥在州城东街
浮莲桥在州东四十里
龙津桥在州城西为云贵通衢筑磴水中搭巨木甃以土石旁建屋可列市肆
黔阳县
安仁渡在县东九十里
沅水渡在县西门外
黔江渡在县南门外
登龙桥在县南一百里
大岳溪桥在县南二十里
鱼藏溪桥在县东南二十里路通洪江
麻阳县
观音桥在县城外江东
永宁桥在县西二十里
南村桥在县东南十里
永济桥在县东南二十里
永顺府
永顺县
竹桥在县西三十五里
自生桥在县南五十里
榔溪桥在县东南四十里
保靖县
普济桥 接龙桥 世徳桥 兴龙桥
桑植县
回龙桥 浮牛桥
直隶澧州
澧州
东关渡在州城东为南北孔道
津市渡在州东二十里往安乡路
涔河渡在州北六十里原有石桥今废设舟一窑波渡在州东南二十五里
通济桥在州北五十里宋时州人谢琰建元虞集诗澧有兰兮沅有芷相望涓涓隔秋水蛟龙回夜隐波深虹蜺乘晨驾空起
澧阳桥在州东北三里
张公桥在州东北四十里
黄桥在州西北五里
安乡县
景港渡在县东四十里
县江渡在县治北旧名安流渡
中澌渡在县东南十五里
铜盘渡在县西北五十里
毛公桥在县东十里
车公桥在县西此四十里
石门县
易家渡在县东十五里
将军渡在县西十五里
白沙渡在县西北十五里
水南渡在县西北百五十里
天门桥在县东一里
麒麟桥在县东二里
梅公桥在县西四十五里
官渡桥在县南三十里
慈利县
永安渡在县西北
云溪桥在县东五里
道人桥在县北十里
鲤鱼桥在县东南
安福县
芙蓉渡在县南
七里桥在县东
永昌桥在县东
无事溪桥在县西
直隶郴州
郴州
牙石渡在州南上江
司马渡在州南
栖凤渡在州北达永兴
招旅渡在州西北
苏仙桥在州东门外邑人崔岩建
化龙桥在州西知州范廷谋建
王仙桥在州南张允文陈光斗建
永兴县
龙滩渡在县东
虎渡在县东十里
中洲渡在县西门外
漳家渡在县北
青云桥在县东上流
高亭桥在县西
崇贤桥在县西
宜章县
白石渡在县东十五里
梅田渡在县南三十里
赤石渡在县南
大小章桥在县北三十里
三星桥在县东南
兴宁县
东江渡在县东三十里达郴入湘
乙陂渡在县东六十里
登瀛桥在县东
九仙桥在县西
桂阳县
何公渡在县南
山店渡在县南
平政桥在县南
永康桥在县东南七十里
九塘桥在县东北一里
桂东县
普渡在县东门外
青云渡在县南
普渡桥在县东
高桥在县南
直隶靖州
靖州
渠河渡在州东渠江
贯保渡在州北三十里
浮桥在州东渠河明知州伍玑建汤价重修
文昌桥在州东后山溪明参将祝公明建
永安桥在州西二里
迎仙桥在州西飞山下
乔头木桥在州西三十里路通铜鼓
永济桥在州南门外明总兵李震参将高端建南薰桥在州城南
通济桥在州南潩溪
明月桥在州治北
安乐桥在州北门外
诸葛桥在州北二十里
城田桥在州北二十里
中央桥在州西南七里
会同县
三江渡在县南五里
杨家渡在县南三十里
朗江渡在县西北四十里
江东渡在县西北百里
步云桥在县东门外
木臻桥在县东二十里
伍招桥在县东三十里
攀龙桥在县南门外
通道县
犂嘴渡在县西一里
萧家渡在县北五十里
道济桥在县东三里
江口桥在县东北十里
绥宁县
黄石渡在县东四十里
双溪渡在县东五十里
十丰桥在县东
金溪桥在县东六里
大涷桥在县东十里知县杨九鼎倡修
定远桥在县东八十里知县范成龙建
莲荷桥在县西三十里
湖广通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五
城池志〈公署附〉
周礼掌修城郭沟池之官谓之掌固氏盖崇墉濬隍所以壮国威戒不虞也楚地方城汉水控吴扼蜀其险固甲于寰区而洞庭南北𬮱阇雉堞参错于江山溪岭之间皆守土者及时修筑之责也永顺新立郡县金城汤池镇抚百蛮规模宏远视昔有加焉若夫公署之设或仍旧基或系经始谨而识之有官守者履其庭登其堂其思羔羊自公之节乎
武昌府
武昌府城旧在黄鹄山孙吴赤乌中筑谓之夏口城墉山堑江周二三里对岸为沔津故以夏口名宋齐梁陈皆因之刘宋郢州治此更名郢城唐牛僧孺始陶甓甃之宋皇祐中知州李尧俞修又有古万人敌城在黄鹄山顶据胜设险元因之明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徳兴增拓修筑周十七里有奇计三千九十八丈东南高二丈一尺西北高二丈九尺池周三千三百四十三丈深一丈九尺阔二丈九尺池外馀十丈许南有龙窝西即大江为门九东曰大东曰小东西曰竹簰曰汉阳曰平湖南曰新南曰保安曰望泽北曰草埠嘉靖十四年都御史顾璘重修门仍九易大东曰宾阳小东曰忠孝西易竹簰曰〈阙〉 曰汉阳曰平湖南易新南曰中和曰保安易望泽曰望山北易草埠曰武胜
皇清总督祖泽远增修雍正六年重修
江夏县〈附郭〉
武昌县城章武元年吴主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八月城武昌后废隋大业中始筑土城唐元和中废宋嘉祐中陞武昌军于四隅置门四东曰鸣凤西曰文昌南曰朝都北曰镇江后废明天顺间知县杨子奎增修各门造巡警楼嘉靖间知县张铎筑衙城以卫仓库万历二年左布政陈瑞佥事刘自存议详巡抚赵贤檄知县李有朋始凿石筑城榜其四门东曰通淮南曰文昌西曰望楚北曰朝京怀宗末邹逢吉增筑沿城窝铺于雉堞间以资守御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熊登重修
嘉鱼县城明正徳中知县陆槐因沙洋城故址拓筑土墙周回二百雉高一丈二尺厚六尺门四曰望东曰南薰曰西戍曰北钥万历间始筑以石
皇清雍正五年知县王邦鼐重修
蒲圻县城明万历三年左布政陈瑞佥事刘自存议详巡抚赵贤檄知县胡其高建筑周回七百尺高一丈七尺砖堞高五尺广一丈六尺城楼凡六南曰迎薰北曰拱极东曰聚奎西曰宝城又西曰丰乐又北曰水门三十八年知县张光前修怀宗时知县林增志重修后兵燹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张圻隆重加完缮雍正四年知县朱霖毛之琇继修
咸宁县城明弘治间知县王介创建正徳中知县丘魁补修嘉靖中知县萧立业重修万历六年知县葛应蛟增筑城垣周六百八十八丈五尺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二尺水洞四门四东曰升阳西曰便门南曰来薰北曰带河警铺凡八二十五年知县周曰庠始议修堤起东山之麓绕城三面直接西河渡长三里广三丈中建堤楼名永安楼堤内浚为濠深广与堤相等
皇清雍正四年知县魏钿八年知县戴惟枢重修崇阳县城明成化中知县刘信创筑土城覆以瓦后圯弘治中知县李锐增筑高八尺厚四尺周五百八十八丈为门四万历二年参政郑云蓥佥事刘自存议详巡抚赵贤檄通判邓之松拓建始甃以石
通城县城明成化初知县杜敏创建土城为四门弘治中知县陈珮加修万历癸未知县赵廷俨改建石城广袤五百零五丈阔一丈二尺顶阔九尺女墙高三尺堞八百有奇共高一丈七尺五寸四门卷石洞上竖楼各三间明季兵毁
皇清顺治八年知县盛治重修
兴国州城旧无城为门六元末兵毁明洪武初始筑小城正徳六年知州娄睿陶甓砌筑十一年知州唐珉増修为门五嘉靖甲寅知州唐宁拓基建石城周七百八十丈三尺大东门至小西门高一丈七尺小西门至小东门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为门八曰大南门水南门小南门北门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
皇清雍正八年知州魏钿重修
大冶县城旧无城池两市衢首止设栅栏隆庆间典史黄锺损俸甃石为门上建敌楼凡四座东曰迎恩西曰永安北曰拱极南曰通津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陈邦寄复增二门
通山县城旧为土城岁久倾圯嘉靖间知县林金建楼四座万历十一年知县张书绅新之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任锺麟重葺东曰升恒南曰弦歌西曰卿云北曰景星
汉阳府
汉阳府城水经云翼际山上有吴时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唐元和郡县志云即汉阳军故城宋宣和三年圯明初跨凤栖山筑之东南临大江周七百五十六丈为门三东曰朝宗西曰凤山南曰南纪嘉靖三年知府孔凤奉旨修筑里城天启元年知府周三锡周砌陴墙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曲圣凝守备董朝禄各分南北修饰里城増高数尺重建凤山南纪二门楼雍正四年增修东南数尺
汉阳县〈附郭〉
汉川县城治在汉上旧无城明怀宗九年丙子知县孙光祚创建周围八百八十丈约共七里三分门五南曰绣豸西南曰欢乐东曰云鹤西曰伏龙北曰承徳
皇清雍正四年城四面共圮三十三丈有奇七年知县胡国选增修
黄陂县城原土城明初甲辰年管军总制王兴守御本县重修高一丈二尺周围二千七百六十步洪武二年调往徳安守御城因坍塌止存土堑正徳十一年知县周昺周围盖造营房万历元年巡抚都御史赵贤巡按御史舒鳌奏建砖城周九百八十三丈九尺有奇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设六门东曰昭明南曰景福小南曰康阜大西曰豫泰小西曰丰亨后于城之㢲隅复开一门曰文昌怀宗时贼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张尚忠杨廷蕴相继増修
孝感县城明正徳七年中原盗起知县王贤筑土为垣周围一千二百丈高二丈阔一丈五尺九年知县翁素继之为门四各建楼嘉靖十九年西湖水涨城圮知县汪克思筑堤障之至今湖水潴于城内者号汪公池二十一年知县邬志皋新辟小东门三十年盗起知县龙兴重筑土垣三十九年南门圯于水隆庆六年知县刘琨重建城楼甃以石万历元年知县易元始奉檄建砖城二年工始竣周七里増文昌门于文庙之前门六大东曰朝阳小东曰复旦南曰时薰曰文昌西曰迎祥北曰拱辰明季邑溃垣圮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张擢士鸠工庀材城复尽甃黄州府
黄州府城宋元在今城南一里许西临大江东傍湖泊水涨湮没不常明初甲辰年指挥黄荣展筑今处后指挥曹奉郭显相继筑周九里许一千八百二丈八尺有奇高二丈一尺缭以辎堑池绕之为四门东曰清淮南曰一字西曰清源北曰汉川正徳中汉川门水潦知府郑信修葺万历乙酉清源门火知府范可奇修葺怀宗癸未献贼屠城驱妇女平城及址知府周大启重修
皇清康熙丙戌水圯知府李彦瑁修葺雍正二年连雨水涨坍塌城数十丈并清源门楼一座清淮门楼一座知府康忱捐修
黄冈县〈附郭〉
蕲水县城明万历三年佥事杨松奉巡抚赵贤巡按李栻檄知县刘宪董选创筑围七百六十丈高一丈五尺门五东曰来泰南曰丽文曰便门西曰永丰北曰拱辰后益以二门东南曰跃龙西南曰阜成明季寇警知县龚鼎孳増城濬濠以守后献贼驱妇女掘城如平地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孔惟时修复之
罗田县城明初无城至成化已亥信阳贼入寇知县沈雷始筑土城嘉靖庚寅水圮知县劳樟筑石城高一丈五尺为门四东曰长春西曰义和大南门曰来薰小南门曰永兴知县沈越祝珝继修
皇清康熙丙戍水圮知县沈廷正复修
麻城县城旧有土城麻秋所筑后废明弘治已未知县韦厚甃以石建楼于上万历元年巡抚赵贤巡按舒鳌奏建砖城
皇清雍正五年知县潭苓七年知县杨思溥相继修筑黄安县城明嘉靖时同知袁福征经理筑城周五百九十九丈有奇高一丈八尺为门四隆庆间为雨圮半同知王可大重葺万历二年増高五尺明季寇警知县赵利珍浚城濠建敌楼设重门于四城知县李元玉改建南门建延秀楼于上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萧恒重建西城楼雍正六年知县贾多男修
蕲州城旧罗州城去治六十里宋嘉定中金人攻陷知州李诚之死之后元兵据白云山安抚使王益迁城麒麟山至明太祖遣指挥赵应清千户许胜修砌后胡善李广胡瑄李泰田正相继补修周九里三十三步一千一百三十丈高一丈八尺其池东南北阔十丈八尺西即大江为门六建有楼正徳中知州杨清重修
皇清雍正五年知州华文振重修
广济县城旧无城县治为市民拥卫外闻四门东曰觌阳南曰迎薰西曰继旻北曰得朋又西北曰保和有庆而大河中注之治居西唯东南二门在河东明怀宗十二年议建城自西徂东跨河为之包南山坏原田兴工数月不果成
黄梅县城旧无城明成化中知县朱璧筑周五里高一丈惟南近大河无城建门四万历间巡抚郭维贤题请创建石城周围凡七门东曰仁育北曰拱辰西曰正义南曰文明西南有利道门化龙门东南有小南门利道门久塞止有六门献贼破毁知县张联芳复缮之
皇清雍正四年知县李珣重修
安陆府
安陆府城古石城戍上据崇丘旁控石城下临汉水池因之夹城而南入于汉旧有白雪楼冠其上宋乾道淳熙间都綂赵樽郭果相继增筑子城门四曰行春曰富水曰宣风曰雄楚元末兵燹明初指挥吴复因石城故址拓之弘治中北展数十丈周围七里有奇计一千六百丈高二丈五尺为门五南曰阳春东曰阅武威武西曰石城北曰拱辰门各有楼而阳春石城各有月城凡为楼七嘉靖间又建阳春门及月城重门门各有楼榜正楼曰显亲达孝怀宗十一年巡按林铭球题请加增五尺内添女墙荆西道吴尚默知府贾元勲知县萧汉复建外城
皇清顺治八年知府李起元知县佟养冲相继补葺康熙元年知府张尊徳知县程起鹏重修池周一千二十丈广十丈至十五丈深二丈至五丈年久倾圮雍正五年知县王世经重修
钟祥县〈附郭〉明一统志嘉靖十年陞州为府以府城北境置县名钟祥
京山县城旧无城明成化六年寇入治内知县赵钦筑土垣正徳间知县夏元外甃以石卑薄寻圮知县吴琠増修甃石始完固高一丈五尺周四里有奇为门五因溾为池嘉靖十五年夏大雨城西南隅圮知县杨东筑补易大东门曰迎恩西门曰广泽知县向辰易小东门曰应徳旧南门曰南阳新南门曰萃景三十五年知县张元以内址皆土易于頺坏乃悉包以石天启二年夏大水城渰没倾圮数十丈知县厐景忠补修怀宗十二年知县章聚奎复修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侯康民增饰城垣鼎新城楼而更其名东曰紫来西曰通郢南曰光被雍正五年城复倒塌知县林鹏扬重修六年知县程世绳续修潜江县城旧土城周四百丈有奇高一丈五尺环城皆池藉为濠东濒水旧常冲决成化七年县丞李庸外筑大堤岁久就堙嘉靖三十年知县夏泗重筑土城高固胜前长倍之俱覆以瓦万历五年知县朱熙洽修建砖城周九百二十八丈高一丈七尺城楼五东曰襄渚西曰阳南曰汉别北曰北钥西北曰归辰水门一曰朝宗一曰通会巡堡一十有四石剅三以泄水十一年水决城二十丈知县王建中修葺二十年知县曹珩又増修堡舍旗台
皇清康熙九年后水冲异常城址数圮随筑随没沔阳州城宋为镇明初指挥沈友仁循故址筑城正徳中知州李濂増筑周一千一百有六丈高二丈四尺为门六各有楼东曰仁风西曰同仁南曰南纪西曰长夏北曰建兴东北曰楚望嘉靖中佥事柯乔増修东有莲花二池西南北皆倚河朱昻记云环城皆水因河为池形若螃蟹是也
皇清雍正七年重修
天门县城城最久汉唐宋皆为郡治明初指挥李廷琛知县张天麟循故址更筑后圮于水成化中知县张继宗复筑土城正徳中知县陈良玉甃以甓周六百八十五丈高二丈为门四曰南薰曰东阳曰西成曰北拱四面皆湖因以为隍嘉靖中南城圮知县李仲撰修万历癸未西城圮辛卯东北圮知县陈席珍林云龙相继修筑
皇清雍正四年知县吴文瑄修濬
荆门州城唐时在乐乡关名乐乡县宋始立治于此明初守御指挥使梅福即宋陆九渊所筑故址重筑之周八百丈有奇高一丈六尺弘治末圮于水知县韩铣修为门四东曰东作西曰西成南曰平泰北曰北辰各有楼嘉靖中佥事柯乔徙南门置学宫前城北有池东西南引蒙惠泉水为池明末流贼犯境知州石琢玉坚守三昼夜得不破贼退旋请修筑高二丈厚八尺周七百丈又増设小南门月城至十五年贼队大至城遂陷
皇清顺治八年寇踞西山不时攻城城门楼尽毁五年副将张文富重修十二年守备孙光哲建楼北门相继修葺当阳县城旧无城明成化初郧阳盗起同知严瑞筑寻圮知县姜英又筑之正徳初刘千斤反知县刘程甃以石周六百四十丈有奇高二丈厚一丈二尺门四东曰紫盖西曰玉阳南曰凤川北曰清漳楼橹亦四北题曰仲宣从古名也水门五皆甃以砖石西北跨玉阳山东南以沮水玉泉水为池引西北真武港水为环万历三年参议玉璇佥事邓林乔知府赵睿详巡抚赵贤修拓经历任梦榛知县方岳督成之
皇清康熙四十四年署事县丞张士琪修补东西南北城楼及正附城后圮塌雍正五年知县王仲枉补修正城西南城楼
徳安府
徳安府城明洪武二年守御千户王兴修筑十二年千户杨总辟广之郧山东来二涧夹流而尽于涢水城据其间三面水绕如玦惟北城高阜无濠池城周一千一百八十六丈五尺计六里二百十三步东南高二丈四尺西北减三尺为门四上建重楼成化中楼圮千户赵威重修又绕城为濠深一丈三尺东南阔十丈一尺西北半之城西南隅架濠而衢旧有桥潦水为患浸及坝堤千户赵威开拓旧基用巨石甃砌斜坡长七丈阔三丈有奇成化中水复为患坡亦冲决千户张能加石修砌正徳十四年知府马龠复民侵地建桥水绕如故嘉靖二十六年知府李逢榜其门东曰通江南曰拱汉西曰道汉北曰拱淮三十一年水患薄城知府徐贡元筑堤百里许称徐公堤三十四年知府陈甘两创筑北门月城周二十六丈高一丈六尺左右为门四十五年巡抚徐南金増垣如其高势亦壮固天启中知府李行志再修怀宗时巡道赵振业各城皆崇三尺并二堞为一又增建敌楼
皇清康熙元年二年东西城楼南北城及北楼倾圮知府高翺増修四年县令高聨捷更新南楼二十一年知府傅鹤祥复新西楼二十二年西北城圮于水鹤祥甃石为脚置闸泄之二十四年重建西楼东城圮知县刘世英捐修之
安陆县〈附郭〉
云梦县城明成化七年知县锺弼筑土为垣长五里高一丈五尺正徳八年知县孙复置北门楼嘉靖二十四年知县郭贵徳复甃三门各建楼东曰朝阳南曰迎薰西曰观成北曰拱极后知县王廷佐増垣二尺万历二年知县陆勲奉檄修砖城周五百七十丈有奇高二丈二尺建置四门楼濠久淤为居民园舍怀宗七年知县蔡宗虞搜括原址凿濬如旧九年寇围七昼夜恃以无恐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吴宗孟重修四门置小亭其上补修周城整砌砻密
应城县城明成化中知县汪清筑土为城周五里有奇广七百四十丈袤四百五十丈濠环之为门六曰怀仁辅义立礼秉智小南小北池二一自东而西入西河一自古城港迄怀仁而东入渔子港正徳五年中原盗起知县王亨拓垣东出二十八丈西滨河缩入五十丈南出三丈北出四十五丈周围一千二百九十丈嘉靖十三年知县李调元改题六门城基仍旧二十一年知县卢湘修宾阳门楼三十六年知县吴哲始甃以砖周八百七十一丈崇二丈址广三丈有奇更题门额万历七年知县李学诗增甃城五尺怀宗九年献贼攻城知县张绍登守御七日力竭城陷复为隍次年游击冯再荣奉檄修城又次年知县李同春草创官舍渐次修葺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王化洽以城陴坍卸筑宽丈馀下脚倍之二十四年巡道祖泽深知府傅鹤祥协镇尤三省知县齐国政见楼堞頺废各捐俸修建并两濠皆疏濬之雍正五年春城垣倒塌㡬二百丈知县唐琳捐俸接修于六年七年间补葺一百四丈有奇刻期告成
随州城旧土城明洪武元年守御镇抚李富等始城之以南畔湫下徙而北者半悉甃之周六百二十五丈计三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南西北三门各建楼南楼右増钟楼为敌舍二十三为女墙九百五十弘治十三年知州李充嗣设关外门四各建楼沿关筑堤周四里许濠绕城周围七百五尺深一丈正徳中百户张瑄朱元判官孙益开凿西北复为堤五十七丈西建桥嘉靖二十五年佥事郑汝舟辟南北二门复侵地为桥甃以石知州朱天秩更辟二濠始就故道嘉靖三十七年知县孙锐加砌以石郭外又作砖城高丈馀周十里楼六座以防水备盗
皇清雍正五年知州费永𬭎捐资修濬
应山县城旧无城明初四衢设门正徳九年知县谭一凤増修嘉靖九年知县王尚用筑土为垣采石陶砖知县王朝璲继成之既而頺圮
皇清顺治初知县蒋永修重加修葺周六百九十九丈高二丈厚二丈五尺为门四各建楼东曰环秀南曰聚奎西曰宝成北曰拱宸环城为池半临汶水由西绕南而东汇为深渊西架二桥以通行旅东建桥闸以司蓄泄至今称为巩固间有圮卸随时修补其东西城楼及城门近渐倾圮知县姚孔銮捐俸鸠工修整完好
荆州府
荆州府城明一綂志云蜀关忠义所筑晋桓温増修之明洪武甲辰平章杨璟依旧基修筑周一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有奇嘉靖九年重修为门楼六重新东门曰镇流楼曰宾阳公安门旧名楚望南纪门楼曰曲江西门旧名龙山楼曰九阳小北门曰古漕旧名维城大北门曰拱辰旧名柳门城外掘土为池阔一丈六尺深一丈许东通沙桥西通秘师北通龙陂诸水癸未献贼平其城
皇清顺治三年巡道李栖凤总镇郑四维率兵民重筑悉如旧址康熙二十三年奉
旨特设满洲将军都统领八旗大兵驻防荆州驻城东其西为官署民居中设有间墙雍正五年霖雨倾圮六年官给帑银三千两有奇修筑完固城内界城雍正七年给帑金六百两重修各门楼俱系雍正三年知府王景皋捐修
江陵县〈附郭〉
公安县城旧名吕蒙城正徳辛未周𨱆筑土为城寻圮嘉靖二年知县周臣奉议疉砖石筑之以滨江冲决城渐溃知县杨云才议迁椒园至知县高凤翔始改迁怀宗时复徙祝家冈知县张大韶修砌庚辰知县赵继鼎重修癸未献贼残毁殆尽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王百男建署于旧邑斗湖堤八年知县何国栋始移祝家冈之新城后令许盘陆守埰相继修葺雉堞雄壮又康熙三十八年许盘新开便河五十六年知县杨之骈更加修濬
石首县城弘治中知县何洽筑土城万历二年巡抚赵贤抚治都御史孙应鳌巡按李栻檄知县张一鲲始建砖城周一千五十六丈高一丈一尺女墙四尺加其上门楼五池绕城怀宗时兵燹倾頺
皇清顺治中知县王大年修复康熙七年知县魏应嘉重修城垣间有坍卸知县邓士灿捐俸修补
监利县城正徳中巡抚秦金檄县丞杜渐筑土为城万历初知县李纯朴始建砖城周一千八十丈为门五为池深二丈一面小河通大江明季兵火圮毁殆尽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蔺完瑝缮修缺毁重建城楼康熙十九年知县程藻修濠补缺
松滋县城旧无城成化间始筑土城名杨城周五里高一丈二尺为门建楼有四池阔二丈五尺深八尺北一面临大江怀宗时知县何志孟因四方寇警修筑砖石献贼屠城荡为平地
皇清康熙六年始议修复渐次创兴二十三年知县陈麟修葺完固
枝江县城洪武二十二年设枝江守御千户所防容美洞蛮创筑土城成化四年指挥李震许英筑砖城周千有馀丈高一丈五尺为门五各建有楼池东临大江西临峻岭弘治三年知县李智开凿欲通江水绕城以便舟楫将成智迁去议遂寝至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田禹稼详请修筑未告成三年知县周廷桂始谕众鸠工修举完备雍正三年知县陈悳荣四五六年知县许庆远乔汧七八年知县傅埰相继捐修并详请遵例发帑修筑在案
夷陵州城旧在江左宋徙江右元复徙江左明洪武十二年千户许胜因旧基甃砌周八百六十三丈高二丈二尺为门七曰东门曰中水曰大南曰小南曰大北曰小北曰镇川各建有楼东南北三面皆濠阔四丈五尺深二丈惟西一面临大江成化间知州周正千户常垕甃以砖怀宗时献贼平城
皇清顺治十三年游击张琦奉委修葺康熙三年倾圮六年知县鲍孜缮修完巩雍正五年霖雨倒塌一百六十丈零知州何广廷奉文发帑捐银兴修
宜都县城三国时吴陆逊拒蜀于此筑城号曰陆城明成化时都御史杨璿因旧修筑土城戊戌知县刘端修徐斌重修周围六百五十馀丈高一丈二尺濠八百馀丈门五东曰朝天南曰迎薰西曰太平北曰临川东北曰合江万历丙子知县许梦熊以土城不堪防御始易以砖石碑曰许公城怀宗时贼陷盘踞不一次
皇清顺治四年移寓白洋城垣尽圮虎穴其中康熙元年总督张长庚檄知县叶大生修筑创建城楼十三年又为吴逆残缺三十六年知县刘显功捐修始复旧观今年久间有倾圮知县张廷琛现在修濬远安县城古城临沮在南漳界元迁亭子山下明成化间筑城东荘砌以砖石周八百馀丈高一丈八尺为东西南北门四建有楼千户朱纲増筑䕶城堤以防水池阔二丈深丈馀怀宗甲戌寇至城陷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周会隆莅任露处山麓请修城堞因河为池十一年水涨城圮知县卢运昌营筑十五年大水城复圮知县安可愿重修至康熙四十一年倒塌止存基址
襄阳府
襄阳府城旧有城负汉屏岘其北周以断岸故不池东西南凿山为池与樊城市对晋羊祜杜预朱序宋吕文焕所守皆此城也元季頺废明初乙已卫国公邓愈因旧址修筑新城周一十二里而赢高二丈五尺为门六曰东南西大北小北东长俱有子城各为角楼者一南门楼一成化中都督王信重建其东南西南各楼一东北角楼一花楼十东西大北东长门楼四弘治中副使毛宪重建知府万振孙易东曰阳春南曰文昌西曰西成大北曰拱辰小北曰临汉东长曰震华焉城北以汉江为濠计四百丈东西南三濠通计二千一百一十二丈三尺阔二十九丈深二丈五尺正徳丙子夏汉水大溢新城塌者三十馀丈按察副使聂贤躬督堙塞水少杀即佣工取石仙人洞犬牙甃砌精坚逾旧起大北门至东长门修砌泊岸长二百八十丈高二丈又筑子堤于江以䕶旧岸址阔八尺高五尺长二百八十丈襄人呼为聂公堤嘉靖三十年汉水屡溢分巡陈绍儒分守雷贺修复三十九年大水知府汪道昆重修隆庆二年堤复溃新城圮分巡副使徐学谟檄府益甃老龙堤䕶城居民始安怀宗辛已春献贼寇襄城楼警铺俱毁都御史袁继咸亲督修砌都御史王永祚重建六城楼暨西南城狮子楼壬午冬被闯贼残毁
皇清顺治二年都御史徐起元檄委同知贾若愚自小北门城上西至南城各险要处用砖石修砌御敌炮台二十九座五年都御史赵兆麟檄副使苏宗贵重修西城大楼檄知府冀如锡重建南城大楼檄同知涂腾茂张仲重修大北门城楼建小北门城楼檄知县董上治重建东城大楼以至城外三桥并敌楼濠岸俱各完葺
襄阳县〈附郭〉
宜城县城宋孝武永初元年筑宜城大堤为县周十一里元仍旧制明成化初知县郭泰筑土城二里许后知县海澄重修王绪建四门楼林典辟马道倍城趾正徳六年知县朱崇学创置砖城高一丈五尺周八百丈池深一丈周九百丈为门四曰望江凝晖来远拱辰嘉靖三十年知县郝廷玺拓城西冈避水患添小南门隆庆六年水溃城堤知县雷嘉祥重甃砖周围五里有奇高一丈七尺基广三丈面阔一丈馀五门俱建楼万历二年巡抚赵贤会抚治孙应鳌移檄督工修砌加崇五尺増建警铺五座视前尤为壮丽
南漳县城旧土城明成化初刘石倡乱有司更筑周三里岁久頺塌弘治中知县赵泰新之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五尺上施木架覆以瓦为门三正徳丙子知县萧浩甃以砖为门四嘉靖六年知县宋屏因城逼近西山拓城北广一里今北郭无门又增小东小西二门凡门五池阔二丈深一丈
枣阳县城旧土城即宋县令孟宗政所守故址无楼橹城隍明景泰间知县夏亨修凿成化间知县杨瑛始甃五门曰向明观光寅宾阜城西成弘治间知县王显高置楼正徳七年流贼逼攻枣阳城㡬陷知县安邦创置砖城周四里二分高一丈一尺厚一丈八尺为门五各建楼一池广十丈深六尺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李翼龙重修万历元年知县王应辰移南门于文庙前改门名崇文建楼其上周围加六尺视昔愈固怀宗时知县金九陛增高周城各五尺濬池亦如之
皇清雍正六年知县邱彦升补修
谷城县城旧土城明成化初知县王溥增筑之周二里高一丈二尺厚五尺后知县段锦为三门正徳十年知县康琮始甃以砖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池深二丈阔如之知县杨文焕增修隆庆二年分巡副使徐学谟檄知县苏继文修砌万历四年知县王执中修完増建西郭门周回加高三尺凿深城濠怀宗己卯献贼掘平巡抚宋一鹤抚治袁继咸委保康知县陶懋中造砖修砌知县周建中告成
皇清雍正二年被水倾塌知县归琏补修
光化县城明初创筑土城正徳九年知县黄金甃以砖周九百六丈高一丈五尺为四门知县王瀊修石堤以障水城不浸者四十年至嘉靖三十年大水泛溢城始堕知县王郁郑曼继修复圮隆庆六年本府通判马昌署县事请十三里桥东依阴城镇为新城延袤一千六百步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俱砖石砌四门各建楼曰迎晖登云通江拱辰四隅各为小楼曰揽萃思贤曙光挹汉东西濠各长四百五十步阔二十五步南北称是
均州城明初守御千户李春修筑永乐中甃以砖石周六百丈有奇高二丈五丈阔一丈二尺池深三丈阔六丈为门四左右开水门以便樵汲惟西夕照门虽设今塞东以汉水为濠西南北俱凿濠深一丈五尺广称之
皇清雍正二年知州高泽宁七年知州许大壮相继増修郧阳府
郧阳府城旧无城明天顺八年盗起知县戴琰为土城备之成化十二年建行都司置府卫抚治都御史原杰展筑甃以砖石周六里八百馀丈高一丈五尺为门四东曰宣和南曰迎薫旧名敷惠西曰平理北曰拱辰旧名水门其池西临江东北绕山麓诸溪正徳中知县王镇濬之嘉靖三十六年都御史章焕又以东北一带开筑二百馀丈许六里有奇正东増一门曰时雨盖府学面门也四十五年秋大水东南城圮都御史刘秉仁修筑之高二丈一尺厚一丈八尺城上为警铺二十为门楼七为瓮城楼三为角楼一规制始备北城大半皆枕山西南一带阻汉水唯东门外凿池阔二丈二尺深九尺长五十馀丈
皇清雍正二年夏汉水泛涨东南城圮里许知县卢上进捐资修补
郧县〈附郭〉
房县城旧土城明洪武中修筑成化初増修高二丈周围七百二十五丈二尺计四里有奇为东南西北四门城楼下有池怀宗七年流冦陷房楼铺俱毁十年知县郝景春捐俸补修一百七十馀丈池之淤塞者濬之十二年张献忠陷房屯营三月城垣尽平十四年抚治王鳌永请发帑金敕均阳营副将李成章督兵修筑以房令刘天民监之城工始竣各楼警铺未建而贼至
皇清顺治九年郝逆据房逮癸卯历十有二年城复圮坏是年贼平秦帅王一正发兵修之康熙六年知县傅六吉典史高标补修
竹山县城旧土城在上庸水之北明成化三年山冦石和尚等啸聚始甃石筑今城周三里高一丈四尺十四年展筑计周五里为门四东曰迎宾西曰广泽南曰迎恩北曰观澜七年守备指挥李仁王纲等重修弘治九年都御史戴珊复拓之正徳五年分守道白金虑广泽门西通川省筑土月城随甃以石知县何洁建楼其上隆庆元年知县雍世哲改迎恩门于县治之东南而以旧门为水门又修广泽月城明末甲戌献贼陷城悉为平地今尚未修筑
竹谿县城旧土城在竹谿河之北明成化十二年都御史原杰创筑周三百四十九丈高一丈为东西南北四门建楼无池弘治元年知县吕聪濬凿十三年知县傅亨昌修葺正徳九年知县张瓉以土城易圮难备不虞取石更筑万历甲戌知县周继文议増高五尺添设四角楼工未毕知县陈希欧续成之献贼掘为平地
上津县城明成化四年始筑土城明末兵毁
郧西县城旧土城明成化十二年参议杨琚副使费臻佥事周谟奉抚治原杰檄督通判郑理创筑成化十九年都御史王睿复檄知县侯爵鼎修筑之周六百三十步高一丈三尺覆以瓦为门四各建楼凿池绕之池深一丈正徳八年知县陈谧计度砖砌未果十六年知县范继志成之其角楼四警铺八则嘉靖九年知县邵阳建后北门外泥沟水发冲城知县黄珝以石甃城内址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贺绳烈重修
保康县城旧无城明弘治十一年知县苏惠和始筑土城十六年抚治王鉴之展筑周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三尺覆以瓦为门五迎晖迎秀迎明迎思迎翠外绕以池嘉靖十二年都御史胡东皋甃以砖石后河水冲頺西北知县张世𪟝重修外筑石堤七十馀丈久雨复溃通判温大通修之知县潘可贤又修水堑及阳河口沟堤明末流冦出没城尽倾圮
直隶归州
归州城旧城原在江南明嘉靖十四年地忽陷裂城舍倾圮始迁于江左今丹阳地周围六里一千八十一丈五尺高一丈九尺为门四东四迎和南曰兴贤西曰瞻䕫北曰拱极明季为冦往来盘踞城垣頺废
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州曹熙衡始入城芟芜集众立城门四十二年知州魏国璘捐修兴门及城楼雍正七年瞻䕫门圮知州郭良昭重修
长阳县城前后有东峯凤凰诸山壁立环绕四面阻塞西则施州建始诸水奔流赴壑会为清江东出大河而治中域焉诚天然城堑也宋元筑土城明因之怀宗十六年知县朱方干详请修筑于临江一面甃以石并建东南西门城楼后山一面累土为城覆以瓦十七年土官唐镇邦率蛮兵攻陷怀宗时隳于闯贼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樊维翰修复
兴山县城旧无城明弘治初知县刘孜筑土城正徳中知县谭溥胡安叶槐继修高一丈厚七尺周围三百二十四丈为门三东曰迎恩南曰观澜西曰来远嘉靖九年知县李廷实因北山麓増筑土城砻石为基辟北门以守御然山水骤涨屡修屡圮自明末贼变倾废殆尽
巴东县城旧无城按巴东前临川江后耸崇山自然之城堑也
恩施县城即施州卫旧城在今元妙观及睡师崖下地因山为之元仍旧明洪武十四年指挥朱永拓址甃石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五尺东北带清江南环溪水皆天然城堑上设串廊警铺女墙为门四东曰清江西曰西顺南曰南阳北曰拱北
大田所城附明洪武二十二年千户郑瑜用石甃筑周五百丈有奇阔一丈高二丈池深一丈阔二丈为东西南北四门
公署〈附〉
武昌府
总督部院在望山门内后因移驻荆州提镇居此康熙二十一年总督董卫国还镇重修
巡抚都察院明景泰四年建署于布政司有隆庆五年都御史张仲羽迁于凤凰山南癸未火
国朝顺治十二年巡抚刘兆麒迁于后所营要路口巡抚王新命重修康熙五十六年巡抚张连登重修二堂三堂
提督学院明正统十一年建于按察司左明季兵燹
国朝顺治十七年学使周起岐即旧址建堂署考厂康熙七年总镇刘应志乞作镇署十年总镇奏裁按察使阎廷谟移作司署十七年学使蒋永修于前所营买地修建今因之
巡按御史察院明永乐元年设于布政司左正统十一年灾正徳八年重修
国朝顺治十八年裁今废
总镇府在布政司西南明季毁
国朝顺治中提督柯永盛僦居民舍康熙初移镇荆州十年还镇武昌即总督新署居之二十三年移驻常徳
湖北承宣布政使司在黄鹄山阴明洪武改行中书省正统十一年灾十三年左布政马瑾重建癸未兵毁
国朝康熙四年左布政刘显贵重建宏厂倍于旧制后布政徐惺继修
经历司在司署右
照磨所在司署左
广备库大使在司署右
右布政使司在司左康熙三年分藩移驻长沙督粮道旧在布政司西明季兵燹
国朝顺治间参政李发藻移建前抚街今仍之
永丰库大使在道署前
分守武昌道署在学院署右明季兵毁
国朝康熙十二年徐惺即旧署修之雍正七年移驻黄州
湖北提刑按察使司在平湖门内黄鹄山南明洪武三年建正统十一年灾后重建明季兵毁
国朝初即民居为署在灵山寺北康熙四年按察使阎廷谟仍移平湖门王毓贤重修
经历司在司署右
司狱司在府署右
驿传盐法道署在学院署左
都指挥使司在文昌门内明季毁
国朝顺治中都指挥包鸿陆即旧趾重建康熙中改为都司署雍正二年裁
知府署在汉阳门内明洪武甲辰创建正统十一年灾天顺三年重建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七年知府王维屏即旧趾重建康熙七年知府张璠杜毓秀武廷适尤汶相继修葺
同知署在府署左
通判署在府署左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署右
照磨所在府署右
司狱司在府署右
大有仓在府北
积榖仓原贮赎谷备赈后废巡抚刘兆麟重修常平仓在平湖门内贮赎榖备赈总督祖泽远建雍正六年更建于新兴一铺
军民永利仓在文昌门外滨江明成化中设贮全楚漕米仓成洪波汹涌铸两铁犀镇之明季兵燹
国朝置仓屯贮本府兑军漕米
南粮仓在花堤
钱局旧在长街西雍正七年复设宝源局于保安门内料钞厂在汉阳门外
教场在武胜门外正厅三楹明季兵燹
国朝总督罗绣锦巡抚迟日益重建
小教场一名阅马厂在废藩左正厅三楹巡抚刘兆麒建
育婴堂一在宾阳门外旧建一在汉阳门内雍正九年督抚司道捐建
养济院在忠孝门外
劝农亭在小塔寺左
漏泽园在宾阳门外
江夏县
知县署明洪武九年建汉阳门内后改置凤凰山下
国朝因之大门仪门堂宅知县刘朝英重建金廷襄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旧在县署左今移明月桥右
典史署旧在县署左今移崇府山下
金口镇巡检司在县南六十里
𩽴鱼口镇巡检司在县南五里
浒黄洲镇巡检司在县北三十里
东湖马驿在县东南六十里
山坡马驿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
将台马驿在县东康熙四十四年裁归县
社仓雍正元年总督杨宗仁 题请设建分贮各乡四十四处
武昌县
知县署明洪武甲辰创建嘉靖中增修
国朝顺治十七年知县张春枝熊登相继修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明洪武三年建
典史署在县署右明洪武三年建
金子矶巡检司在金牛镇县南一百二十里
白湖镇巡检司在县西九十里
常平仓在东关外
社仓分贮各里共三十七处
嘉鱼县
知县署在龙潭山前东岭明洪武甲辰建成化间相继増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东
石头口镇巡检司在县南八十里
簰洲镇巡检司在县北四十里
常平仓在县署右
社仓分贮各里共一十二处
蒲圻县
知县署在儒学后明洪武二年建成化九年改造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仪门内左
羊楼巡检司在县西七十里雍正五年裁
官塘驿在县东六十里
港口驿在县西六十里
凤山驿在县北雍正六年裁归县
常平仓在县署仪门内
社仓分贮各里共四十四处
咸宁县
知县署在永安桥西明洪武甲辰创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咸宁驿在县西雍正六年裁归县
常平仓在县城南
预备仓五
社仓分贮各里共十九处
崇阳县
知县署明洪武甲辰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常平仓在县署内
预备仓在县西
社仓分贮各乡共三处
通城县
知县署在邑中央明洪武乙已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在县署内
社仓贮化成寺
兴国县
知州署在龙蟠山南明洪武甲辰建二十五年重
国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州高梦龙重建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仪门内
吏目署在州署内
富池镇巡检司在州东六十里
黄颡口镇巡检司在州北六十里
常平仓在富池镇
漕粮仓在富池镇
社仓分贮各里共四十处
大冶县
知县署明洪武甲辰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旧在县署东雍正三年知县周之相县丞张国梁捐建西市
典史署在县署东南
道士洑巡检司在县东十里
常平仓在城东市四铺
社仓分贮各里共六十二处
通山县
知县署在罗阜山麓明洪武三年设嘉靖二十一年重修
国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县许鼎新雍正二年知县李埂相继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东南
常平仓在县治西
足民仓在县治西
社仓分贮各里共十二处
汉阳府
知府署在凤栖山南麓明洪武三年建嘉靖十五年修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间寄治民居康熙元年知府杨必达即旧趾重建七年知府陈国儒继修规制始备
通判署在府治西雍正五年移驻汉口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署右
照磨所在府治东今裁
司狱司在府南
通济仓在县西南
预备仓在三槐里
便民仓在大禹庙侧
常平仓雍正七年奉文以通判旧署改建
汉阳县
知县署在府署西明洪武二年建正徳间火知县袭重建明季兵毁寄治民居
国朝康熙中知县张介眉建于府学东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东
汉口镇巡检司礼智司署为通判移驻巡检暂寓民舍雍正五年添设仁义司居废天主堂
沌口镇巡检司在县西南三十里兵燹后移镇下蒲潭
蔡店镇巡检司在县西北六十里
新滩镇巡检司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
百人矶巡检司在东江脑今裁
社仓分贮各里共二十七处
汉川县
知县署在阳台山东明洪武初建宣徳中重修
国朝康熙中知县梅琮増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西
刘家隔巡检司在县北三十里
预备仓在县东一里
便民仓在刘家隔西
社仓分贮各里共四处
黄陂县
知县署在鲁台山西洪武初建明季兵燹
国朝顺治间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右
大城镇巡检司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预备仓在县东
便民仓在滠口市
社仓分贮各里共十五处
孝感县
知县署明弘治中建正徳中修葺明末兵毁
国朝顺治间知县张士擢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左
小河溪巡检司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马溪河巡检司在县东四十里
预备仓在县东南
社仓分贮各里共十处
黄州府
分守武汉黄道署在清源门内雍正七年自省移驻知府署在城西南清源门内高阜即古西城明洪武时创建正徳中嗣后
国朝因之
同知署在府署西
通判署在府署东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
司狱司在府署西
军储仓在府北
预备仓在府南半里
便民仓在城南二里
教场在城外
黄冈县
知县署在府署东明洪武戊申建嘉靖中增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右
典史署在县署左
团风镇巡检司在县北五十里
阳逻巡检司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
李坪驿在县北五十里
阳逻水马驿在县西一百二十里
齐安驿在清源门外雍正六年裁归县
社仓分贮各里
蕲水县
知县署在城东南明洪武初建正徳间増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左
兰溪巡检司在县西南四十里
巴河巡检司在县西七十里
巴水驿在县西四十里
浠川驿在县西雍正六年裁归县
预备仓在县南
便民仓在县北
社仓分贮各里
罗田县
知县署明洪武中建于官河渡成化中重修嘉靖辛丑増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多云镇巡检司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预备仓在多云镇
便民仓在县南一里
社仓分贮各里
麻城县
知县署明洪武七年建正徳中重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右
兵备厅在县西七十里岐亭旧设捕盗通判
国朝分本府同知驻守
虎头关巡检司在县东七十里
鹅笼山巡检司在县西四十里
预备仓五县署东二阎家河一白杲河一白塔河一社仓分贮各里
黄安县
知县署明嘉靖中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中和巡检司在县南十里
双城巡检司在县北三十里
预备仓在县署左
便民仓在县南
社仓分贮各里
蕲州
知州署明弘治十一年建
国朝顺治间重建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州署右
吏目署在州署东
茅山镇巡检司在州西六十里
大同镇巡检司在州北一百八十里
西河驿在州北六十里
蕲阳驿在州西裁
便民仓在州北门外
广储仓在州东南
社仓分贮各里
广济县
知县署明洪武初建嘉靖间増修
国朝顺治八年知县毛华鹏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马口巡检司在县南七十里
武家穴巡检司在县南九十里
广济驿附郭
双城驿在县东六十里
预备仓在县西
社仓分贮各里
黄梅县
知县署明洪武初建成化中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右
新开口巡检司在县西六十里
清江镇巡检司在县南九十里
亭前驿在县东北
孔垅驿系清江镇巡检带理
通会仓在县西一里
便民仓在清江嘴
社仓分贮各里
安陆府
知府署即旧安陆州署明嘉靖十年改州为府
国朝顺治初修葺康熙五年毁知府张尊徳重修同知署旧在府治东北雍正七年移驻沔阳州黄蓬山
通判署旧在府治西雍正七年移驻沔阳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
新添铺公馆在府北四十里
旧口公馆在府南九十里
预备仓四阳春门外一城南村右一城北村一新兴村一
钟祥县
知县署即广盈仓旧址在威武门内明季毁于兵火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陈起鹏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西
石城驿附郭雍正六年裁归县
郢城驿在县东
丰乐驿在县北六十里
常平仓在阅武门内雍正七年即天主堂改建新仓社仓分贮各里
京山县
知县署明洪武元年创建嘉靖十七年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西
预备仓在县署东
便民仓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新仓十积字仓贮字仓上字仓关字仓国字仓计字仓常字仓平字仓下字仓轸字仓
社仓分贮各里
潜江县
知县署明洪武元年建弘治十二年増修隆庆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裁
主簿署在县署西
典史署在县署东
预备仓在县西
便民仓二县南一县西一
常平仓在西关
社仓分贮各里
沔阳州
知州署在州西隅长夏门内即卫署改建
州同署在州署西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州署东
吏目署在州署西
沙镇巡检司在沙湖
茅镇巡检司今移驻锅底湾
预备仓在州西北
便民仓在州西北
社仓分贮各里
天门县
知县署明洪武三年即卫址改置成化中重修
国朝因之康熙间知县李廷辅武介谷潘经世前后续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西
干镇巡检司在县东八十里
预备仓在县西
便民仓在县东雍正三年知县吴文煊建
新仓在岳家口
社仓分贮各里
荆门州
知州署明洪武二年建成化正徳中重修
国朝因之
州同署在州署西今移驻沙阳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署东
新城镇巡检司
仙居口巡检司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建阳司巡检司
荆山驿附郭雍正八年裁归县
建阳驿在州南九十里
石桥驿在州北六十里
丽阳驿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预备仓四都察院旁一新城镇一却陂村一红花村一
便民仓三沙洋镇一石簰镇一后港镇一
社仓分贮各里
当阳县
知县署在玉阳山东南明洪武迁万城寻复故址
国朝因之雍正七年知县王仲桂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裁
典史署在县署西
漳河口巡检司在县北一百里
预备仓在县署东
社仓分贮各里
徳安府
知府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元年创建正徳嘉隆间相继修葺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七年知府李慎修重建十二年知府李藯春増修
同知署在府署东
通判署在府署西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康熙三十八年裁
司狱司在府署西
大盈仓在府署东
义仓顺治十八年知县宋尔祁建
安陆县
知县署在府署南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左
高窍镇巡检司在县南三十里今改置随州合河店常平仓在县南新建
社仓分贮各里
云梦县
知县署城西北隅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预备仓在县署北
社仓分贮各里三十五处
应城县
知县署明景泰二年建正徳中増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﨑山镇巡检司在县北二十五里
预备仓在县西北
常平仓在县南
馀字厫新设
社仓分贮各里
随州
知州署明洪武元年建正徳中重修
国朝因之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署东
合河店巡检司在州南七十里
唐县镇巡检司在州西北九十里
出山店巡检司在州西北八十里
梅邱镇巡检司在州西北九十里
预备仓在州北
便民仓在州城外半里
义仓五高店一唐县镇一梅邱镇一观庄店一云潭港一
厫所八以时和年丰民安物阜编号系新设
社仓分贮各里
应山县
知县署明洪武十三年创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东
平里市巡检司原在县西南雍正十年移驻黄土关三里店
预备仓在县北
富积仓在县北
便民仓在平里市镇
社仓分贮各里五十二处
荆州府
分巡荆州道署在城西南
知府署原在南纪门北洪武初以其地为湘府因迁城东
国朝因之康熙二十二年禁旅驻城东乃以府署为将军府二十四年以总督府为署府在西城
同知署在府署东
理事同知署在府署南托塔坊
通判署旧在府署西雍正七年移驻沙市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在府署右今裁
司狱司在府署西
工部抄关分司在府治西南新置
教场在城北
常积仓在府南
预备仓在公安门外
江陵县
知县署明建湘府城中自沙市迁此正统成化相继増修
国朝因之康熙中迁建城隍庙西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右
虎渡口巡检司在县西南二十里
沙市巡检司在县东南十里
郝穴口巡检司在县南九十里
龙湾市巡检司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荆南驿在城西雍正八年裁归县
便民仓在沙市
社仓分贮各里
公安县
知县署在县中央明末迁城创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西南
典史署在县署西
孱陵驿在县北六十里
孙黄驿在县南五里雍正八年裁归县
预备仓在县南孙黄驿
社仓分贮各里
石首县
知县署在龙盖山西明洪武初建成化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东
典史署在县署右
预备仓在县北门内
便民仓在县西二里
社仓分贮各里
监利县
知县署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右
窑圻巡检司在县西三十里
白螺矶巡检司在县南一百四十里
瓦子湾巡检司在县东八十里
分盐镇巡检司在县西北二十里
预备仓在县东南
社仓分贮各里
松滋县
知县署在瀼口上明洪武初建嘉靖中増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左
红崖子寨巡检司在县南一百里
便民仓在县东十五里
社仓分贮各里
枝江县
知县署在金鸡山麓明洪武初建成化正徳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广济仓在县南
社仓分贮各里
夷陵州
知州署在城西南明洪武中建正统中重修明末兵毁
国朝顺治中知州朱长䕃建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州署东
吏目署在州署西
预备仓在城东南
广济仓在州东
社仓分贮各里
宜都县
知县署在清江口明成化中重修明末兵燹
国朝康熙元年知县叶代生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善通关巡检司在安福铺
预备仓在县东
义仓二一在白洋渡一在兴山坊
社仓分贮各里
远安县
知县署明成化中建十七年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远安仓在县北
预备仓三县东一旧县一枧口一
社仓分贮各里
襄阳府
分守襄阳道署在城内
知府署在南门内明洪武乙已建弘治庚戌重建
国朝因之
同知署雍正元年移驻樊城
通判署在府署东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署左
照磨所康熙三十八年裁
司狱司在府署内
樊城公署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间抚治赵兆麟檄知县董上治重建
常平仓
预备仓二府前一府西一
襄阳县
知县署在府署西北隅明洪武中建天顺初重修明季兵毁
国朝顺治初移建学校坊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县丞署在县署左
典史署在县署右
油坊滩巡检司在北泰山庙
双沟巡检司在县北七十里
樊城巡检司改置柳树头
汉江驿在县南五里雍正八年裁归县
吕堰驿在县北七十里
社仓分贮各里
宜城县
知县署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清水港
鄢城驿附郭雍正八年裁归县
预备仓在县东
存留仓在县南
常平仓
社仓分贮各里共三十三处
南漳县
知县署在城西明洪武初创建正统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右
方家堰巡检司在县东五十里
存留仓在县署西
常平仓
社仓分贮各乡
枣阳县
知县署在沙河北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预备仓在县东
存留仓在县西
常平仓仪门内二仪门外二
社仓分贮各里
谷城县
知县署在城西明洪武中建成化初重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预备仓在县西北
便民仓在县东
常平仓在县署东西二处
社仓分贮各里
光化县
知县署在古酂城西南隅明洪武中建正徳中重修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左旗营巡检司康熙二十八年移驻周家嘴
预备仓在县西
常平仓二处
社仓分贮各里
均州
知州署在城西南隅明永乐中建明季毁
国朝康熙八年知州佟国玉买民基扩创公署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署内
预备仓在州西
广积仓在州西北
社仓分贮各里共四十五处
郧阳府
知府署在城西明成化十三年建
国朝因之
通判署在府署左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署左
大丰仓在府西南
预备仓在府署内
郧县
知县署旧在府治西明洪武初设明末兵燹今移府治东察院后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里
房县
知县署在城西隅旧为州明洪武八年改县明季兵燹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傅六吉即旧址创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板桥山巡检司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常平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竹山县
知县署在城西南隅洪武中建明末毁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萧功一于旧址重建三十三年知县程溥于旧治之东改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西
常平仓建立八社
社仓分贮各里
竹谿县
知县署在城东明成化中建明末毁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曹席珍即旧址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六县城内五中峯寨一
社仓分贮各里
郧西县
知县署在城东隅明成化中建明末毁
国朝顺治五年知县贺绳烈于南门内筑室为垣梓潼庙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里
保康县
知县署在蛇峪山麓明弘治五年建明末毁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李粹白于旧址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内
常平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里
直隶归州
知州署在楚峯山下瞻䕫门之南明洪武初建正徳中増修明末兵燹
国朝康熙四年知州曹熙衡重建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州判署在州署西康熙二十八年裁雍正八年复设吏目署在州署西
南罗口巡检司在州东十五里
牛口巡检司在州西九十里
预备仓在州西
社仓分贮各里
长阳县
知县署在凤栖山东明洪武初建正徳中重修明末兵燹
国朝康熙戊寅知县朱登俊捐建雍正三年知县李恂修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左
蹇家园巡检司在县西三百里
预备仓在县左
社仓分贮各里
兴山县
知县署在罗经山前明弘治初建后毁
国朝康熙辛酉知县王熙隆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高鸡寨巡检司在县东北一百里
预备仓在县东
社仓分贮各里
巴东县
知县署在巴东山下明洪武初建正徳间盛杲嘉靖间王鲁万増修后毁邹光裕改建夀亭寺高尚徳复故地毁于兵
国朝康熙初蒋希古司世教陈说次第修建康熙十九年齐祖望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署右
野三关巡检司在县西南三百五十里
预备仓在县西山川坛前
便民仓在县东
社仓分贮各里
劝农亭在县西南二百里
恩施县
知县署即原卫守备衙门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即原千总衙门
大田所巡检司即原大田所衙门
湖广通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六
城池志〈公署附〉
长沙府
长沙府城汉长沙王吴芮筑迄宋元俱仍旧址明洪武初守御指挥丘广垒址以石寻以上至女墙巅以甓趾广三丈巅四之一高二丈四尺周二千六百三十九丈五尺计一十四里有奇女墙四千六百七十九堞堞崇二尺池深一丈九尺广亦如之门九东曰新开小吴浏阳西曰德润驿步朝宗通货南曰黄道北曰湘春门各有楼
皇清顺治四年总镇徐勇知府张宏猷修十一年经略洪承畴増修康熙二十年知府任绍爌同知熊中鹤倡捐修筑坚固逾于旧
长沙县〈附郭〉
善化县〈附郭〉
湘潭县城县旧无城明万历二年巡抚赵贤檄知县吴仲城之周二千五百丈高一丈六尺门七覆以楼东曰文星枕湖熙春西曰瞻岳南曰观湘通津北曰拱极水门一曰通济明末推官李犹龙署县事甃以砖石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姜修仁重修
湘阴县城宋绍兴初建于赤竹城五年迁今治眀嘉靖间巡道荀延庚檄推官翟台相基建筑隆庆间知县彭以复成之延袤三里馀高一丈五尺门七西曰望湘南曰通津北曰镇朔东南曰文星西南曰南薫西北曰广储挹清眀末知县祖守节増筑
皇清康熙元年知县唐懋淳重修
湘乡县城县旧无城眀万历庚寅知县掲士奇议建未果仅设四门于街口门各有楼
皇清因之
醴𨹧县城县旧无城眀嘉靖十四年兵道罗文蔚檄知县南东于东北傍山筑土城西南沿江立木栅万历间知县晏朝寅创立门楼东曰启贤西曰揽胜南曰向眀北曰拱极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张法孔増修
攸县城县旧无城眀嘉靖壬午知县于良相始建土城眀末邑绅文士昂䟽请建筑砖城知县余𦐹因旧址易土而砖工未竟知县赖尚皋成之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朱英帜増修门五东曰迎旭西曰涵岳南曰时薫北曰望云东南曰映波
益阳县城旧城在今儒学后吴鲁肃筑唐移今治眀洪武初指挥胡海洋筑土为城岁久倾圮嘉靖壬子知县刘激拓故址而城之址广二丈巅半之高一丈二尺门四东曰永安西曰常泰南曰迎恩北曰拱极门各有楼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江闿修筑
浏阳县城旧有土城年久倾圯明嘉靖间知县周宗武筑土墙沿河砌石嗣后知县李朝佐杭廷对杨一桂相继増修
皇清顺治十四年抚按檄知县宗时亨増高五尺门四东曰朝宗西曰望月南曰向阳北曰拱辰水门五宁乡县城县旧无城依通衢建立四门围以栅栏东曰朝阳西曰通安南曰迎薫北曰拱极
皇清因之
安化县城县旧无城眀万历元年知县张思美立木栅置门五上建石楼东曰迎恩西曰进贤南曰迎薫北曰拱极小南曰嵩阳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县吴兆庆増修
茶𨹧县城宋绍定中知县刘子迈筑东南枕江铸铁牛以杀水势列木石其下而土其上周五里高二丈五尺广如之东南因江为险西北浚池深一丈阔六丈五尺
皇清知州周士先马崇诏相继修葺旧门五东曰聚星大西曰紫小西曰通湘南曰迎薫北曰朝天康熙戊午知州熊应昌复开一门曰大成
衡州府
衡州府城周显德间始立木栅宋咸平曁绍兴两兴版筑工未讫元景定中知州赵兴说始成之眀洪武初指挥厐虎大缮修成化间知府何珣増饬雉堞高二丈五尺周一千二百七十丈八尺合七里三十步甃以石䕃以串屋门七东曰宾日曰阅江南曰回雁西曰安西曰望湖北曰瞻岳东北曰潇湘各有楼眀季増筑之高垒五尺厚培五尺池濠自南而西北袤八百二十六丈深四尺阔一十三丈迤东则以湘水环绕为堑
皇清因之
衡阳县〈附郭〉
衡山县城县旧无城眀正德十二年知县邹冈始筑土城嘉靖元年大水城圮知县彭簪甃以石高二丈四尺周四百九十六丈中广一百二十丈袤一百一十丈覆以串楼门六南曰迎恩北曰朝天东南曰观湘曰通津曰便民西北曰望岳
皇清因之
耒阳县城县自元代筑城后遭兵燹倾圮眀正德六年知县王睿踵筑砌以砖石高一丈七尺周五百五十丈厚一丈二尺门五东曰环秀西曰迎恩南曰振武北曰兴文东南曰通津
皇清因之
常宁县城县旧无城明洪武十八年峒寇攻劫衡州卫副千户邓旺议设排栅正统八年旺子邓英易栅筑城天顺八年副千户胡纲甃以石万历元年知县陶敬图修筑内外俱用青石上用盖石为永久计周六百七十四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二尺门四东曰青阳西曰西江南曰临桂北曰望湘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张问明重修
安仁县城旧为镇场无城眀成化二十一年知县吴兴始筑土城正德十二年知县韩宗尧请于台使拓其地甃以石万历二年知县袁达继之乃毕工周四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九尺门五东曰仰高西曰观澜南曰来薫曰启秀北曰迎恩
皇清因之
酃县城邑旧无城明正德六年知县陈钏始议版筑十二年知县陶璐举工未竣嘉靖二年知县易宗周继之乃讫工周四百八十丈高一丈五尺上覆以瓦屋四百八十问门四东曰弘文西曰安济南曰迎恩北曰镇武
皇清因之
桂阳州城州在宋为监城又为军城明洪武二年仍旧基修筑成化四年甃以石周五百二十八丈东南高二丈一尺厚一丈三尺西北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为垛一千二百门四东曰朝阳西曰聚宝南曰迎薫北曰拱极后以形家言塞东门别开小东门城旧覆以屋眀季撤去之城下有濠向有八池眀季濬为长池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池啮城趾知州董之辅筑堤培之临武县城眀天顺七年副使沈庆累土为城成化九年知县桂宁甃以石正徳六年知县莫潜尽用砖石甃之嘉靖四十一年知县费懋文复加完缮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吴从谦増修撤旧堞覆以瓦周五百八十二丈高二丈厚一丈二尺有奇门四东曰迎晖西曰镇远南曰来薫北曰拱极各建敌楼城西南滨临溪通小门以便汲自东以北迤西凿濠池广二丈深八尺自南迤西因武溪为池城下筑石岸以防水
蓝山县城县旧治在南平乡宋迁今治明天顺八年知县萧祓建土城周五百二十丈高一丈三尺厚八尺城堞六百四十为楼六百四十间正德间知县任山刘文华相继砌石覆以砖列雉五百有奇东南临江西北有堑隆庆元年知县吴国噐以形家言北东南三门各増筑月城天启元年知县任承慰易串楼为平城门四东曰熙阳西曰永安南曰南薫北曰拱辰各有楼
皇清因之
嘉禾县城县设自明季画民田为城基周四里高不逾数尺旋因兵火辍工谯楼雉堞未偹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汤学尹建东门城楼
永州府
永州府城即汉零陵郡城至五代仍旧宋咸淳中始扩而増焉眀洪武六年永州卫指挥更新之周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广一丈四尺五寸东北池深二丈阔如之西阻潇水西南至东堤水为池门七东曰正东南曰正南曰太平西曰正西曰永安曰潇湘北曰正北门各有楼
皇清顺治四年渐次増修
零𨹧县〈附郭〉
祁阳县城旧临湘江眀景泰中移筑东北高阜为今县城成化甲午拓城基周七里高一丈五尺广一丈二尺池深一丈阔如之门六东曰渡春南曰长乐曰望祁西曰控粤东南曰镇南东北曰进贤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童钦承建城门楼
东安县城县旧无城眀洪武二十五年始筑土为之仅容县治景泰中拓基成化中増高后知县周命新又加増修周三百五十丈高一丈八尺广一丈二尺池深八尺阔五尺门三东曰宾阳南曰揆阳西曰饯阳门各有楼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王基鸿重修
道州城旧城夹江为之宋淳熙中増筑元废眀洪武二年守御千户刘珍改筑于江之北周五里九十六步高二丈六尺阔一丈五尺池深一丈广亦如之门五东西南北四小西一
皇清因之
宁远县城县旧为泠道城在箫韶峯下宋乾德三年更名宁远始迁今治眀洪武二年筑土城二十九年县设守御千户所拓城西为军营嘉靖十八年知县周谅重修周四里高一丈一尺广七尺池深一丈阔倍之门五东曰文昌南曰布薫西曰武定曰拱辰东南曰会濓
皇清因之
永明县城明初为土城天顺八年创立砖城袤三百六十丈高一丈六尺广一丈南阻江东西北三面浚池深五尺阔倍之旧止东南西三门嘉靖二十五年兵巡道陈仕贤辟门直学宫名曰兴文门各有楼
皇清因之
江华县城旧筑土城眀天顺六年始砌以石覆以串楼立东西南北四门周三百六十馀丈高一丈广八尺成化间苗警塞西北二门嘉靖间知府史朝富増修外城隆庆二年知县蔡光广城之东南二百三十五丈万历十一年知县江光运复广西北二百六十丈开西北一门周八百五十五丈广一丈五尺池深五尺阔七尺门各有楼
皇清因之
新田县城眀季建县衡州府同知张恂董其事即新田营旧址甃石为城周五百三十七丈高一丈五尺广五尺池深五尺阔一丈门四东曰隅阳南曰文明西曰西成北曰迎恩门各有楼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锺运泰重修
附枇杷守御千户所城在永眀县南四十里眀洪武二十四年筑石为城周六百四十八丈高一丈二尺广一丈池深一丈阔三丈门五各有楼
皇清康熙二十七年奉裁卫所官屯粮归并州县城仍旧桃川锦田二城同
桃川守御千户所城在永眀县西南四十里眀洪武二十九年筑土城周五百五十丈高一丈五尺广一丈池深一丈五尺阔如之门四各有楼
锦田守御千户所城在江华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明洪武初筑周三百二十四丈高一丈广五尺池深五尺阔如之门各有楼
宝庆府
宝庆府城旧传为楚白善所筑历代仍之眀洪武初总制胡海洋指挥黄荣重筑天顺中指挥高泰増修高二丈五尺周一千五百二十九丈西南月城二眀季知府陶珙造敌台二
皇清顺治十二年偏沅巡抚袁廓宇増修敌台雉堞门四东曰朝天西曰定远南曰大安北曰丰庆
邵阳县〈附郭〉
新化县城明洪武初总制胡海洋指挥贺兴隆筑土城成化二十三年知县雷冲増筑正德十四年知县郭辚即旧址创砌石城周七百六十丈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一尺门四东曰通济西曰永隆北曰拱辰南曰进宝
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张际龙増砌四尺十八年知县于肖龙修康熙十二年知府李益阳知县𡩋诰重修城步县城旧城周五里高一丈八尺阔八尺嘉靖癸卯知县饶槚重修后署县事通判徐机教谕杨志礼拓南城临江増东西各二十四丈导溪水入城以便汲者二十六年知县谌延锦复开小南门三十八年知县竹密建议用石砌溪沟一道引水至小南门开井注之四十二年知县汪察傍江筑堤引水入城为池环甃以石东注西泄居民称便
皇清因之
武冈州城眀洪武初江阴侯吴良増筑旧垒为城周七百四十六丈高二丈阔八尺门四东曰宣恩西曰定远南曰济川北曰迎祥正德间知州龚震又建新南门嘉靖二十九年岷康王奏添东北土城一座同知叚有学甃砌知县蒋时谟继成之
皇清増加修葺
新宁县城县旧无城眀景㤗间知县唐荣筑土为之成化间都御史吴琛檄知府谢省等甃石高一丈五尺周二里门四东曰迎阳南曰永阜西曰怀远北曰拱极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王蔚重修
岳州府
岳州府城三国吴筑巴丘邸阁城至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因吴旧址増筑即今府城也内跨冈岭外滨三江历代俱仍其旧有门三曰楚泽曰碧湘曰会泉眀洪武四年始更拓之二十五年指挥音亮重加甃砌周一千四百九十八丈计七里高三丈六尺有奇雉堞一千三百六十有六高四尺为门六永乐后堵其二今门四东曰朝阳西曰岳阳南曰迎薫北曰承恩门有月城东南门外各有桥北凿河周千馀丈深二丈阔二十馀丈即古湟也城西滨大江嘉靖中圯知府王柄赵之屏金蕃姜继増相继修筑费帑金万计迄无成功隆庆初副使施笃臣创议自江滨起筑壁立直上而别筑土堤御水工费钜万六年同知锺崇文于冈上加砌女城自南抵北周数百丈高六尺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王国英重修
巴𨹧县〈附郭〉
临湘县城县旧无城眀成化十一年知县唐绢始筑土城十八年知县罗俊弘治十六年知县黄嵩相继修砌万历三年巡抚都御史赵贤议建砖城同知韩希龙知县陆勲甃砖叠石门四东曰平湖西曰盘山南曰瞻岳北曰望江周五里高一丈六尺五寸基厚如之女墙高二尺五寸总计六百二十八丈门有楼
皇清因之
平江县城唐之昌江县治也宋改名平江旧无城眀成化八年知县刘庭刱筑正德七年巡道陈良珊同知阎铠踵成之周六百馀丈高五尺隆庆元年知县夏子谅拓城基周一千二百一十五丈阔一丈二尺高一丈五尺门四各有楼水门六
皇清因之
华容县城旧有土城周七百馀丈宋至和间筑元至正丙申张䧺镇守岳州砌以石后圯眀成化十三年知府戴濬知县鲍徳修筑土城高一丈五尺厚倍之二十年知县梁泽砌以砖门四东曰平江西曰西门南曰沿江北曰石首
皇清因之
常徳府
常德府城六国时楚遣张若筑城拒秦即今府城址也后唐沈如常于城之西南百步东南一里各造二石柜以捍水固城宋元丰间李湜开沟渠置斗门后并圯毁元至顺三年郡守纳琳布哈筑土城眀洪武中总制胡汝即旧城修之六年指挥孙德辟旧基垒以砖石覆以串楼高二丈五尺周一千七百三十三丈门六东曰永安上南曰成鼎下南曰临沅西曰清平北曰拱辰西北曰常武南临大江东西北濠环之眀末督师杨嗣昌重筑高三丈雉堞城楼俱极壮固
皇清因之
武𨹧县〈附郭〉
桃源县城明成化十六年通判张瑛筑土城低洼处立栅弘治十年知县李文显补筑门四东曰迎恩南曰通道东南曰迎薫北曰通郭眀末督师杨嗣昌奏建砖城分巡副使陈瑾董成东北隅
皇清因之
龙阳县城元至正十六年筑土城明成化十一年知县周泰甃以砖高一丈二尺周八百八十七丈门六东西南北各一又有小南小北眀末知县刘光裕吴孩存重修増高五尺
皇清因之
沅江县城眀成化十一年知县范珏筑土城城高六尺周五里门四正德十二年知县金露重修
皇清因之
辰州府
辰州府城城自汉为武陵郡治至宋隆兴间为水所圮明洪武初卫参军詹彦中采石甃之成化五年复圯卫指挥高翔修筑高一丈九尺周九百六十六丈濠深一丈阔五尺又于东西拓二百四十七丈雉堞䧺壮视昔有加弘治初知府汪正更建城楼门六东曰朝阳西曰通河南曰水星北曰拱辰南之两隅曰环碧曰沐波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府刘应中四十年知府朱国柱踵修四十四年积潦淹頺知府迟煓修筑又于各门増建守舍
沅陵县〈附郭〉
泸溪县城县治旧在洗溪宋绍兴初徙卢江口眀万历元年再徙今治无城明季知县梁弘创筑
皇清因之
辰溪县城眀正统间知县杭宗道筑土城周四百七十丈嘉靖间半决于水万历中知县曹行健采石砌南城知县左天德复于馀三面皆易以石
皇清因之
溆浦县城县旧无城元至正间邑人筑土为之眀万历问署知县事王京重修门四东曰朝阳西曰阜成南曰迎薫北曰星拱
皇清因之
沅州城宋熙宁初章惇平田元猛时所筑建炎间郡守张长源増筑瓮城眀洪武间江夏侯周德兴复拓二里有馀门四东南曰澄霁西南曰筹边东北曰秀水西北曰威远各有楼明末圮
皇清康熙二年巡抚周召南修筑屹然改观
黔阳县城旧有土垣明正统间毁于苖靖远伯王骥复筑周二百八十馀丈成化中都御史吴琛因邑请展城命靖州卫指挥陶武拓之东北展筑一百七十丈周五里甃以石隆庆五年大水仅存西北一隅知县刘辅牟衡相继肩修且拓东隅以培地轴门四东曰寅宾西曰安远南曰迎薫北曰拱辰各有楼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张扶翼二十七年知县于栋如五十三年知县刘讷増修
麻阳县城眀洪武初筑土城后毁成化间因旧基重筑正德中知县张熇甃以砖周四百四十一丈嘉靖中知县朱瓉复拓北门一面采石修筑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黄志璋三十一年知县陈辉璧相继加修
附凤凰营五寨司城康熙五十四年守道周元文监修甃以石
乾州镇溪所城康熙五十九年同知佟世英筑土城四百八十丈
永顺府
永顺府城
皇清雍正七年设府治在旧永顺司西北岢场地建城周五里三分计九百四十四丈高一丈五尺广五尺五寸现今兴筑
永顺县〈附郭〉
龙山县城
皇清雍正七年设县治在麂皮坝地建城周三里三分计五百九十四丈高一丈五尺广七尺现今兴筑保靖县城
皇清雍正七年设县治在茅坪地建城周三里三分计五百九十四丈高一丈五尺广七尺现今兴筑桑植县城
皇清雍正七年设县治在旧安福所地建城周三里三分计五百九十四丈高一丈五尺广七尺现今兴筑
直隶澧州
澧州城眀洪武初总督萧杰筑土为城永乐初甃以砖高一丈五尺周千丈馀上加女墙外有濠成化后历加修筑
皇清顺治六年守道王燧知州栾元魁建造门楼康熙二十二年知州朱士华重修
安乡县〈无城〉
石门县〈无城〉
慈利县城县旧无城眀正德中知县刘最于东西街口累堞辟其下为门隆庆间迁县治于官塔坪万历中以水患复迁今址为城周千丈高一丈六尺
皇清因之
安福县
皇清雍正七年置县以裴家河为治现议建城
直隶郴州
郴州城汉太守杨璆筑后周显德三年増筑子城宋淳熙已酉太守丁逢建城楼眀正徳七年千户胡勲増修嘉靖乙丑州守赵恂创筑外城景泰间千户高景春重修周三里五分高二丈厚八尺门四东曰来鹤南曰迎薫西曰仙桂北曰瞻极濠阔八尺深五尺
皇清因之
永兴县城旧有土垣正德庚午苖寇窃发守御指挥周辅申详修筑知县程仁周佩相继成之
皇清顺治丙申知县闫之麟以遭水圮重修康熙庚申知县王典重修周二里四分后高二丈二尺阔一丈前泊岸高二丈六尺阔六尺门五东曰永安西曰永兴上南曰便江下南曰太平北曰长庆
宜章县城宋淳熙间知县吴镒筑土城眀成化八年知县刘宁砌以砖周二里六分高二丈五尺厚一丈濠阔八尺深四尺正德间知县丘云汉申详砌石南北筑月城又筑三关于城外城有四门东曰丽春南曰迎薫西曰庆丰北曰拱辰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鹿廷瑛修
兴宁县城旧属土垣眀洪武戊申知县杜坚始建砖城正德三年复加串楼八年知县程琼増筑周一里三分高二丈厚五尺门二南曰镇南西曰迎恩
皇清因之
桂阳县城县旧无城宋时创筑周一百六十步仅容二署眀洪武初知县李源浚濠成化元年展筑土城周围加广八年巡抚吴琛易以石弘治八年南赣都御史金泽筑今城周二里门三曰南薫曰北拱曰朝阳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盛民誉修
桂东县城县旧无城明成化乙卯都御史英琛檄筑土城正德癸酉南赣都御史王守仁易以石下浚大濠周一里三分门三东曰右文南曰阜财西曰靖武嘉靖乙已知县陈席珍复筑月城
皇清因之
直隶靖州
靖州城旧城在渠江上流宋崇宁间迁于纯福坡下即今州城眀洪武三年増筑砌石覆瓦周九百四十二丈有奇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二尺门五嘉靖庚申知州吴松修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州常光裕増修
会同县城宋崇宁间筑土城周三里眀天顺间知县张昌増修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一尺门三成化间知县薛敬承砌以石
皇清因之
通道县城眀洪武十四年建土城成化八年知县周鉴砌以砖门三
皇清康熙五年知县杜毓秀修二十一年知县殷道正重修
绥宁县城世传诸葛武侯所筑眀初拓之周二里三分成化间増修砌石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门三
皇清康熙五年重修
公署〈附〉
长沙府
湖南巡抚都察院在府城内西北旧驻节沅州兼辖偏桥卫为偏沅巡抚都察院后偏桥卫割隶贵州移驻长沙仍名偏沅巡抚雍正二年抚臣魏廷珍以官名与地不相符咨部改偏沅为湖南今为湖南巡抚都察院
湖南观风整俗使都察院在府城内西雍正八年建提督湖南学院在府城内南门旧府署
湖南承宣布政使司在府城内东康熙三年建 理问厅在夲司右 库大使在夲司内
湖南提刑按察使司在府城内西南康熙三年驻旧巡道署康熙七年建 照磨所在夲司侧 司狱司在夲司侧
湖南驿𫝊粮储盐法道在按察司右 库大使在夲道内
知府署旧在城南门内右顺治四年知府张宏猷重建后知府任绍爌苏佳嗣相继修葺康熙四十五年知府崔岱齐迁建于府城内东中铺新街
同知署在旧府治左康熙十八年同知熊中鹤建后同知赵宁増修
通判署在旧府治右康熙二十四年通判王骏修建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旧府治侧
司狱司在旧府治侧
医学在旧府治侧
阴阳学在旧府治侧
钱局在小吴门内旧局基雍正七年建
府仓在府治东
育婴堂在城内灯笼巷雍正二年建
长沙县
知县署在朝宗门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朱前诒建县丞署在县治侧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上铺雍正九年典史胡步青建桥头驿在县北六十里
县仓在府仓右
社仓分贮各乡
善化县
知县署在府城南门内康煕二十二年知县滕天御建二十四年知县孙谦重修
县丞署在县治左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雍正九年建
县仓在府仓右
社仓分贮各乡
湘潭县
知县署在城北顺治初知县阎安邦刘应泰相继修建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姜修仁重建
县丞署雍正六年移驻朱亭市在朱亭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
湘潭驿在县治东
黄茒铺司巡检在县城外
医学在县南
阴阳学在县南
县仓在县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湘阴县
知县署旧在赤竹城宋县令李植徙古罗县东遂因之
国朝知县冉应奇唐懋淳相继増修
县丞署在县治左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
归义驿在县北
医学在县南
阴阳学在县治西
县仓在县成内
社仓分贮各乡
湘乡县
知县署在旧太平街眀洪武初知县吴显建
国朝知县刘履泰汪观王国栋相继重修
县丞署在县治右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武障市司巡检在县南五十里
医学在县西
阴阳学在县东
县仓在县南
社仓分贮各乡
宁乡县
知县署在通安街北
国朝知县蒋应泰权持世相继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医学在县城
阴阳学在县城
县仓在县城
社仓分贮各乡
益阳县
知县署在城内正中旧在城西临资水三国鲁肃建即今儒学后唐移今治
国朝知县唐朝宣王福舜江闿江成相继修建
县丞署在县治西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东
医学在县治西
阴阳学在县治南
县仓在县治西
社仓分贮各乡
浏阳县
知县署在城南门内旧在十三都眀洪武二年知县史希贤改迁今治
国朝顺治初知县徐宣谕重建康熙十八年知县曹鼎新増修
县丞署在县治左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
梅子园司巡检在县治南
医学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北
县仓在县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安化县
知县署在城南门内旧在北桥之伊溪东后迁清塘乡北岸伊溪西眀洪武元年主簿罗谦亨始创
国朝知县汪濓吴兆庆相继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典史丁应扬建
医学在县东
阴阳学在县东
县仓在县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醴陵县
知县署在渌江北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
医学在县治右
阴阳学在县治右
县仓在县西
社仓分贮各乡
攸县
知县署在城南门内
国朝顺治十二年知县朱英帜修建康熙十八年知县张潜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北
县仓在县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茶陵州
知州署在聚星门内明洪武初知州成麟建
州判署在州治侧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治侧
视渡司巡检在州治南关
医学在州治南
阴阳学在州治南
州仓在州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衡州府
分巡衡永郴道署旧在永州府今移驻夲府城内知府署在城东北隅眀洪武三年知府高崇训建
国朝知府范眀宗李光座张奇勲相继修建
同知署在府治东
通判署在府治东康熙二年通判吕之绎建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治东
司狱司在府治东
医学在府治南
阴阳学在府治南
府仓在府治西北
衡阳县
知县署在府城西门内眀洪武初建
国朝顺治十五年知县余天溥重建康熙十九年知县孙都生重建
县丞署在县治左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
县仓在县北
社仓分贮各乡
衡山县
知县署在巾紫𡶶下明洪武六年知县陆伯良建
国朝康熙六年知县王家贤改建十三年知县孙维震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
草市司巡检在县东南
永夀司巡检在南岳庙前
医学在县治南
阴阳学在县治南
县仓在县治东
社仓分贮各乡
耒阳县
知县署在城北门内眀洪武二年知县余煜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东
阴阳学在县南
县仓在县治东
社仓分贮各乡
常宁县
知县署在城西门内
国朝知县张芳张问眀相继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东
医学在县治南
阴阳学在县治南
县仓在县北
社仓分贮各乡
安仁县
知县署宋初县治在宜阳乡咸平五年徙永安铺之香草坪今治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治南
阴阳学在县治东
县仓在县治西
社仓分贮各乡
酃县
知县署康熙元年知县李朝事修建后知县汪曽垣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
医学在城内北
阴阳学在城内北
县仓在城内南
社仓分贮各乡
桂阳州
知州署在城内北顺治十八年署州事王锟康熙八年知州吴宗祀相继修建
知同署在州治东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治西
医学在州治左
阴阳学在州治左
州仓在州治西
社仓分贮各乡
临武县
知县署眀洪武三年知县贾元凯建
国朝康熙七年知县侯七鼎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东南
医学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东
县仓在县治北
社仓分贮各乡
蓝山县
知县署在城内南宋县令赵汝澹始建
国朝康熙八年知县郑梦坤创新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治西
阴阳学在县治东
县仓在县治南
社仓分贮各乡
嘉禾县
知县署眀末初设县本府同知张恂摄县事创建县治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治南
阴阳学在县治南
县仓在县治东
社仓分贮各乡
永州府
知府署在城中近北倚山明洪武十四年建
国朝因之
同知署雍正八年改理猺同知移驻江华县在县城内新建
通判署在府治右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治内
司狱司在府治南
医学 阴阳学俱在府治东
府仓在府治南
零陵县
知县署在府城南门内宋县令吕行中建
国朝康熙五年知县李如淓重修建
县丞署在县治左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
县仓在县治北
社仓分贮各乡
祁阳县
知县署在长乐门内眀洪武七年主簿王孝廉建
国朝康熙八年知县王頥复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排山驿在县东北一百里
归阳司巡检在县东一百里
永隆司巡检在县北一百里
医学 阴阳学俱在县治南
县仓在城南
社仓分贮各乡
东安县
知县署在城内南洪武初知县吉岳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芦洪司巡检在县西北一百里
医学在县治南
阴阳学在县治左
县仓在县治西
社仓分贮各乡
道州
知州署在城内西北隅
州判署在州治左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治右
医学在州治北
阴阳学在州治东
州仓在州治东
社仓分贮各乡
宁远县
知县署在南门内眀洪武二年知县朱公庆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九疑鲁观司巡检在二峒口
医学 阴阳学俱在县治西
县仓在县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永明县
知县署在城内亭山前眀洪武二年县丞彭德谦建
国朝顺治九年知县尹足法重建康熙三年知县谭惟一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白面司巡检今移驻枇把所在县东南三十里桃川司巡检在县西南四十里
医学在县东
阴阳学在县治东
县仓在县治东
社仓分贮各乡
江华县
知县署在城内黄冈眀天顺六年建
国朝康熙八年署县事施埏宝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锦冈司巡检在县南六十里
锦田司巡检在县东二百五十里
医学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东
县仓在县治东
社仓分贮各乡
新田县
知县署在城内西北
国朝顺治十三年知县沈维垣康熙六年知县锺运泰相继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白面寨司巡检在县南三十里
医学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东
县仓在县治南
社仓分贮各乡
宝庆府
知府署在城中正街宋理宗为防御使旧基
国朝顺治初知府张惟养建康熙二十一年知府梁碧海重修
同知署雍正九年改理猺同知移驻城步县在县城内新建
通判署在府治南
经历司在府治右
司狱司在府治右
医学在府治前
阴阳学在府治前
府仓在粮捕厅后
邵阳县
知县署在府城北正街
国朝知县杨演颜尧揆张起鹍刘允元相继重修县丞署在县治左康熙二十一年县丞赵勉周建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康熙二十一年典史张禹甸建隆回司巡检在县北一百八十里
县仓在县治侧
社仓分贮各乡
新化县
知县署在城北南面大街北抵城垣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苏溪司巡检在县北一百里
医学在城内
阴阳学在城内
县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城步县
知县署在城内正中明知县林宗建
国朝知县赵良橒重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城内
阴阳学在县城内
县仓在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武冈州
知州署在州城内南旧在城中宋武冈军治故址眀正统间改迁今治
国朝知州吴从谦修建
州同署在州治左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治左
紫阳司巡检在州东北五十里
蓼溪司巡检在州西七十里
硖口司巡检在州北一百二十里
石门司巡检在州南六十里
医学在州城内
阴阳学在州城内
州仓在州治宣风楼后
社仓分贮各乡
新宁县
知县署在城内南明知县唐荣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东
县仓在县治仪门外
社仓分贮各乡
岳州府
知府署在城内西眀洪武二年知府易善新建
国朝康熙五年知府王勤民修建
同知署在府治左
通判署在府治右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治内
司狱司在府治内
医学在府治南
阴阳学在府治南
府仓在府治后
巴陵县
知县署在府城南门外眀洪武初知县郎子文建
国朝顺治十年知县王笃庆移府城内在府治东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青冈驿在县南六十里
鹿角司巡检在县南六十里
县仓在县治南
社仓分贮各乡
临湘县
知县署在城内北明洪武初知县李汝霖建
国朝康熙八年知县潘大台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云溪驿在县南四十里
长安驿在县东南五十里
土门司巡检在县东南
城陵司巡检在县南五十里
医学在县南
阴阳学在县南
县仓在县治西北
社仓分贮各乡
平江县
知县署在城西门内宋初由罗县迁
国朝康熙十年知县兰英泽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东南
大荆驿在县西
长夀司巡检在县东南
医学在县治西
阴阳学在县治西
县仓在县治西
社仓分贮各乡
华容县
知县署在城内西隅宋县令黄照迁建
国朝顺治八年知县方跃龙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黄家穴司巡检在黄家穴
医学 阴阳学俱在县治东南
县仓在县治左
社仓分贮各乡
常徳府
知府署在城中朱履坊明洪武初署知府事马汝舟建
国朝顺治四年知府高明鼎康熙八年知府胡向华相继修建
同知署在府治东
通判署在府治西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治前
司狱司在府治东南
医学 阴阳学俱在府治西
府仓在府治西
武陵县
知县署在府城内西南眀洪武初知县张子源建
国朝康熙七年知县黎上材创修
县丞署在县治右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大龙驿在县北六十里
县仓在县治西
社仓分贮各乡
桃源县
知县署在城内正街眀洪武初署县事曹简建
国朝康熙三年知县陈洪范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郑家驿在县西南七十里
新店驿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桃源驿在县西南三里
医学在县南
阴阳学在县南
县仓在县仪门内
社仓分贮各乡
龙阳县
知县署在城内南眀洪武初知县叚旻建
国朝康熙三年知县张若缄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南
阴阳学在县南
县仓在县治侧
社仓分贮各乡
沅江县
知县署在城内北眀洪武初知县钱文英建
国朝康熙三年知县成眀瑞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在县东
阴阳学在县东
县仓在仪门内
社仓分贮各乡
辰州府
分巡辰永靖道署旧称辰沅靖道驻沅州今因新设永顺府称辰永靖道移驻凤凰营五寨司
知府署在城内西北眀洪武初知府冯惟德建
国朝康熙二十四年知府刘应中修建
同知署在府城四牌楼下
乾州同知署在镇溪所城内
吉多营同知署在吉多坪
通判署在府治右
凤凰营通判署在五寨司城内
教授训导署在学宫内
经历司在府治东
吉多营经历司在吉多坪
乾州司巡检在镇溪所
凤凰营巡检在五寨司
五寨司巡检在五寨司
医学在府治东
阴阳学在府治西
府仓在府城
沅陵县
知县署在府治西北元廉访使张继建
国朝知县张至善杨万里相继修建
县丞署在县治东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
国朝典史杨之昌建
辰阳驿在县江南岸
界亭驿在县东
马底驿在县南
县仓在县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泸溪县
知县署在城内西北眀永乐初建
国朝康熙五年知县邵时英修建
教谕署在学宫内
训导移摄乾州学事在乾州
典史署在县治西
船溪驿在县南三十里
医学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东
县仓在县治北
社仓分贮各乡
辰溪县
知县署在城内北眀景泰初知县杭宗道建
国朝康熙五年知县朱兆梓重建雍正七年知县陈承虞重修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
山塘驿在县西南三十里
医学在县南
阴阳学在县南
县仓在县治左
社仓分贮各乡
溆浦县
知县署在城内西北眀洪武初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南
龙潭司巡检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医学在县治东
阴阳学在县治西
县仓在县东
社仓分贮各乡
沅州
知州署在城内西北明洪武初知府冯泰建
国朝康熙二十三年知州杨希震修建
州同署在州治东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治东
晃州驿在州西南一百一十里
便水驿在州西南五十里
怀化驿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
罗旧驿在州东北四十里
医学在州南
阴阳学在州南
州仓在州西南
社仓分贮各乡
黔阳县
知县署在城内南眀洪武初知县郭原建
国朝康熙元年知县张扶翼康熙四十三年知县周溥雍七年知县王光电先后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东
安江司巡检在县东九十里
医学 阴阳学俱在县西南
县仓在县北
社仓分贮各乡
麻阳县
知县署在南门内北隅宋熙宁中始基眀洪武初知县王俨建万历间知县蔡心一重修
国朝康熙五十六年知县陈辉璧重修
教谕署在学宫内
训导移摄五寨司学事在五寨司
典史署在县治右
岩门司巡检在县东北五十里康熙元年巡检郭〈阙〉建
医学在县治南
阴阳学在县治南
县仓在县前
社仓分贮各乡
永顺府
知府署在新城旧岢场
同知署在府治左
通判署在府治右
经历司在府治前
永顺县
知县署在府治西
典史署在县治右
施溶司巡检在王村
田家冈司巡检在旧永顺司
县仓在县城
龙山县
知县署在新城旧麂皮坝
典史署在县治右
龙头司巡检在龙头镇
县仓在城内
保靖县
知县署在新城旧茒坪
典史署在县治右
张家坝司巡检在张家坝
县仓在县城
桑植县
知县署在新城旧安福所
典史署在县治右
县仓在县城
直隶澧州
分守岳常澧道署在州城内
知州署在城西门内明洪武初建
国朝因之
州判署在州治东南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治西北
清化驿在州东南
顺林驿在州东南
嘉山镇司巡检在州南
医学在州南
阴阳学在州南
州仓在州城
社仓分贮各乡
安乡县
知县署宋始建
国朝顺治六年知县吴治汇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医学在县治南
阴阳学在县治南
县仓在县城
社仓分贮各乡
石门县
知县署明洪武元年知县王钦始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医学在县西
阴阳学在县西
县仓在县城
社仓分贮各乡
慈利县
知县署在城内西北眀洪武元年知县吴伯达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右
医学在县西
阴阳学在县北
县仓在县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安福县
知县署在澧南裴家河雍正七年改九谿永定二卫新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侧
九谿司巡检在旧九谿卫
医学在县城
阴阳学在县城
县仓在县城内
社仓分贮各乡
直隶郴州
知州署在城内东北明洪武初州判焦润建
国朝康熙七年知州叶臣遇康熙二十四年知州陈邦噐相继修建
州判署在州治西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治东
石陂司巡检在州东
医学在州治西
阴阳学在西塔侧
州仓在州治东
社仓分贮各乡
永兴县
知县署在城内东明洪武初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
高亭司巡检在县西南
医学在县西
县仓在县仪门内
社仓分贮各乡
宜章县
知县署在城内北明洪武初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
赤石司巡检在县东
白沙司巡检在县南
医学在县前
阴阳学在县前
县仓在县治侧
社仓分贮各乡
兴宁县
知县署在城内北明洪武初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东
滁口司巡检在县南
医学 阴阳学俱在县南门外
县仓在县仪门内
社仓分贮各乡
桂阳县
知县署在城内西北明洪武初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东
益将司巡检在县东北
镇安司巡检在县西
医学在县城
阴阳学在县城
县仓在县仪门内
社仓分贮各乡
桂东县
知县署在城内西明洪武初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医学 阴阳学俱在县城
县仓在县西
社仓分贮各乡
直隶靖州
知州署在城内西眀洪武九年州判孙复礼建
国朝康熙二十一年知州常光裕重建
州判署在州治西
学正训导署在学宫内
吏目署在州治东
零溪司巡检在州南六十里
镇远司巡检在州城外
医学在州治左
阴阳学在州治左
州仓在州治北
社仓分贮各乡
会同县
知县署在城南门内眀景泰五年署县事罗永徳建
国朝因之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
若水司巡检在县南一百里
医学 阴阳学俱在县治南
县仓在县仪门外
社仓分贮各乡
通道县
知县署在城南门内眀成化八年知县周鉴建
国朝康熙四年知县杜毓秀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左
播阳司巡检在县南四十里
医学在县治前
阴阳学在县治前
县仓在县治后
社仓分贮各乡
绥宁县
知县署在城内西隅明景泰五年知县罗永德建
国朝康熙六年知县杨九鼎修建
教谕训导署在学宫内
典史署在县治西
临口司巡检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青坡司巡检在县东北一百里
医学在县治西
阴阳学在县治西
县仓在县东
社仓分贮各乡
湖广通志卷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七
户口志
国家积徳累仁休养生息户口之繁庶盖不待太人之占而庆室家之溱溱矣
万年之景祚三万里之版籍生齿日増赋额仍旧皇恩浩荡又亘古所未有焉至于户口之数湖北较赢湖南较绌盖曩者云霓望殷而来苏处后
干羽化格而绎骚在前从此沐浴于深仁厚泽之中林林总总其可量乎
历代户口
秦以前无考
汉
前汉书地理志元始二年南阳郡户三十五万九千一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 南郡户十二万五千五百七十九口七十一万八千五百四十 江夏郡户五万六千八百四十四口二十一万九千二百一十八 桂阳郡户二万八千一百一十九口十五万六千四百八十八 武陵郡户三万四千一百七十七口十八万五千七百五十八 零陵郡户二万一千九十二口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十八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三十七城永和五年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 南郡十七城户十六万二千五百七十口七十四万七千六百四 江夏郡十四城户五万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万五千四百六十四 零陵郡十三城户二十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四口一百万一千五百七十八 桂阳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口五十万一千四百三 武陵郡十二城户四万六千六百七十二口二十五万九百一十三 长沙郡十三城户二十五万五千八百五十四口百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二
晋
晋书地理志江夏郡统县七户二万四千 南郡统县十二戸五万五千 襄阳郡统县八户二万二千七百 宜都郡统县三户八千七百 南平郡统县四户七千 武陵郡统县十户二万四千 天门郡统县五户三千一百 长沙郡统县十户三万三千衡阳郡统县九户二万一千 湘东郡统县七戸
一万九千五百 零陵郡统县十一户二万五千一百 邵陵郡统县六戸一万二千 桂阳郡统县六户一万一千三百 武昌郡统县七户一万四千八百
隋
隋书地理志南郡统县十户五万八千八百三十六夷陵郡统县三户五千一百七十九 巴东郡统
县十四户 万一千三百七十 竟陵郡统县八户五万三千三百八十五 沔阳郡统县五户四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沅陵郡统县五户四千一百四十武陵郡统县二户三千四百一十六 襄阳郡统县
十一户九万九千五百七十七 房陵郡统县四户七千一百六 安陆郡统县八户六万八千四十二永安郡统县四户二万八千三百九十八 蕲春郡统县五戸三万四千六百九十 江夏郡统县四户一万三千七百七十一 澧阳郡统县六户八千九百六巴陵郡统县五户六千九百三十四 长沙郡统
县四户一万四千二百七十五 衡山郡统县四户五千六十八 桂阳郡统县三戸四千三百六十六零陵郡统县五户六千八百四十五
唐
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江陵府江陵郡户三万三百九十二口十四万八千一百四十九 峡州夷陵郡户八千九十八口四万五千六百六 归州巴东郡户四千六百四十五口二万三千四百一十七 澧州澧阳郡户万九千六百二十口九万三千三百四十九朗州武陵郡户九千三百六口四万三千七百六十襄州襄阳郡户四万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万二
千一 均州武当郡户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万八百九 房州房陵郡户万四千四百二十二口七万一千七百八 复州竟陵郡户八千二百一十口四万四千八百八十五 郢州富水郡户万二千四十六口五万七千三百七十五 蕲州蕲春郡户二万六千八百九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 安州安陆郡户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一口十七万一千二百二 黄州齐安郡户万五千五百一十二口九万六千三百六十八 鄂州江夏郡户万九千一百九十口八万四千五百六十三 岳州巴陵郡户万一千七百四十口五万二百九十八 潭州长沙郡户三万二千二百七十二口十九万二千六百五十七 衡州衡阳郡户三万三千六百八十八口一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八 永州零陵郡户二万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万六千一百六十八 道州江华郡户二万二千五百五十一口十三万九千六十三 郴州桂阳郡户三万三千一百七十五口阙 邵州邵阳郡户万七千七十三口七万一千六百四十四 辰州泸溪郡户四千二百四十一口二万八千五百五十四
宋
宋史地理志太祖建隆四年取荆南得州府三县一十七户一十四万二千三百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监一县六十六户九万七千三百八十八 崇宁中北路江陵府江陵郡户八万五千八百一口二十二万三千二百八十四 鄂州江夏郡户九万六千七百六十九口一十四万七百六十七 徳安府安陆郡户五万九千一百八十六口一十四万三千八百九十二 常徳府武陵郡户五万八千二百九十七口一十三万八百六十五 澧州澧阳郡户八万一千六百七十三口二十三万六千九百二十一 峡州夷陵郡户四万九百八十口一十一万六千四百岳州巴陵郡户九万七千七百九十一口一十二万八千四百五十 归州巴东郡户二万一千五十八口五万二千一百四十七 辰州泸溪郡户一万七百三十口二万三千三百五十 沅州潭阳郡户九千六百五十九口一万九千一百五十七 靖州户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二口阙 南路潭州长沙郡户四十三万九千九百八十八口九十六万二千八百五十三 衡州衡阳郡户一十六万八千九十五口二十万八千二百五十三 道州江华郡户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五口八万六千五百六十三 永州零陵郡户八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口二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二 郴州桂阳郡户三万九千三百九十二口一十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九 宝庆府邵阳郡户九万八千八百六十一口二十一万八千一百六十全州户三万四千六百六十三口一十万六千四
百三十二 桂阳军户四万四百七十六口一十一万五千九百 京西南路襄阳府襄阳郡户八万七千三百七口一十九万二千六百五 随州汉东郡户三万八百四口六万七千二十一 房州房陵郡户三万三千一百五十一口四万七千九百四十一均州武当郡户四万七千二百八十一口七万八
千七百二十七 淮南西路蕲州蕲春郡户一十一万四千九十七口一十九万三千一百一十六 黄州齐安郡户八万六千九百五十三口一十三万五千九百一十六 江南西路兴国军户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二口一十万五千三百五十六
元
元史地理志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辖武昌路户一十一万四千六百三十二口六十一万七千一百一十八 岳州路户一十三万七千五百八口七十八万七千七百四十三 常徳路户二十万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一百二万六千四十二 澧州路戸一十万九千九百八十九口一百一十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三 辰州路戸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三口一十一万五千九百四十五 沅州路戸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口七万九千五百四十五兴国路戸五万九百五十二口四十万七千六
百一十六 汉阳府戸一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口四万八百六十六 归州戸七千四百九十二口一万九百六十四 靖州路戸二万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万五千九百五十五 天临路戸六十万三千五百一口一百八万一千一十 衡州路戸一十一万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二十万七千五百二十三 永州路戸五万五千六百六十六口一十万五千八百六十四 道州路戸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九百八十九 郴州路戸六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九万五千一百一十九 全州路戸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万五百一十九 宝庆路戸七万二千三百九口一十二万六千一百 武冈路戸七万七千二百七口三十五万六千八百六十三 桂阳路户六万五千五十七口一十万二千二百四 茶陵州戸三万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一十七万七千二百二 耒阳州戸二万五千三百一十一口一十一万一十常宁州戸一万八千四百三十一口六万九千
四百二 又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辖襄阳路戸口阙 蕲州路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 黄州路戸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 中兴路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万九千一百二十四 峡州路戸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 安陆府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 沔阳府戸一万七千七百六十六口三万九百五十五 荆门州戸二万九千四百七十一口一十六万五千四百三十五 徳安府戸一万九百二十三口三万六千二百一十八
明
续文献通考洪武初湖广戸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丁一百四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一 成化八年戸五十一万七千一十三口四百一十七万三千三百八十五 弘治十五年戸五十万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 正徳七年戸七十七万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万二千六百六十 嘉靖四十一年戸五十三万八千七百三十九口四百四十六万四千八百五十一 万历六年戸五十四万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万八千七百八十五丁一百三万三千五百六十一 武昌府戸四万二千八百六口五十万八千六百五十七丁一十二万九千七百三十 汉阳府戸六千一百六十四口三万二千九百一十七丁六千八百八十八 黄州府戸七万六千五十九口八十七万一千二百七十五丁九万六千一十 安陆府戸三万七千九百一十七口二十五万八千一百六十七丁六万三千九百六十一徳安府戸一万二千七百三十五口二十万一
千九百八十七丁五万三千六百七十四 荆州府戸五万五千一十四口三十万七千二百四十四丁六万三千四百七十六 襄阳府戸二万三千四百五十一口一十九万四千一十四丁五万三千一百七十五 郧阳府戸一万一千六十三口一十万七千四百六十九丁一万九千一百六十五 长沙府户六万六千六十五口四十二万七千一百六十四丁一十四万八千二十二 衡州府戸五万一千九百六十一口三十五万八千九百一十六丁八万六千八百六十六 永州府戸二万三千八百八十一口一十四万一千六百三十二丁五万四千九百九十 宝庆府戸二万六百三十八口二十二万一千二百七丁五万三三八百八十三 岳州府戸四万六千二百一十七口二十八万三千七百八十八丁六万五千九百一十三 常徳府戸二万一千一百四十五口一十四万四千五百四十丁三万八千三百九十三 辰州府户二万三百三十二口一十五万六千七百二十四丁三万五千七百七十六 郴州戸一万五千八百六十六口九万四千三百九十丁四万三千三百六十 靖州戸九千九百七十六口八万八千六百九十丁一万九千七百一十九
皇清
湖北戸口
原额民赋更名戸口并节届审编额外新増及恩施县原报屯丁三十二名共人丁五十五万三千二百九十六丁六分八釐九毫二丝六忽额徴丁银一十五万六千四百一十七两四钱八分一厘九毫一丝四忽六微三尘三纎四𣺌三漠六茫四沙二灰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并无徴人丁一十万二百五十三丁一分九釐六毫三丝八忽九微豁除丁银三万五千三百四十七两四钱八分五釐六毫八丝七忽八微二尘三纎三𣺌六漠一茫四灰八漂
实在人丁四十五万三千四十三丁二分九釐二毫八丝七忽一微实徴丁银一十二万一千六十九两九钱九分六釐二毫二丝六忽八微一尘七漠五茫三沙七灰二漂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
三次编审
盛世滋生増益人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丁钦奉恩诏永不加赋
武昌府
原额戸口并节届审编额外新増人丁一十四万四千一百九丁九分四釐四毫二丝额徴丁银二万八千六百四十一两四钱八分三釐七毫六丝九忽五微四尘八纎九漠三茫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人丁一千二百五十二丁豁除丁银二百四十七两二钱九分五釐六毫六丝七忽三微九尘一纎一𣺌八漠
实在人丁一十四万二千八百五十七丁九分四釐四毫二丝实徴丁银二万八千二百九十四两一钱八分八釐一毫二忽一微五尘六纎九𣺌一漠三茫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五千九十六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汉阳府
原额除拨归渔田随丁外民赋更名戸口并节届审编额外新増及黄陂孝感二县归并共人丁三万九千九丁额徴并新加共银八千六百一十七两三钱七分一厘三毫四丝四忽七微四尘六纎五𣺌五漠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人丁八百八十五丁豁除丁银二百一十九两九钱八分七釐八毫六尘八纎一𣺌
实在人丁三万八千一百二十四丁实徴丁银八千三百九十七两三钱八分三釐五毫四丝四忽六微七尘八纎四𣺌五漠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二千二百七十五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黄州府
原额戸口并节届审编额外新増除黄陂拨归汉阳管辖外共人丁八万三千一百二十五丁额徴并新加共银二万六千二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二釐一毫五丝一忽九微六尘七纎四𣺌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人丁一千五百六十五丁豁除丁银四百九十九两九钱六分一厘一毫一丝六微三尘一纎
实在人丁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丁实徴丁银二万五千七百九十四两五钱一厘四丝一忽三微三尘六纎四渺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五千八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安陆府
原额戸口并节届审编外新増共人丁七万二千二百九十二丁额徴丁银二万三千二百五十五两六钱七分三毫四丝五忽五微四尘三纎九𣺌五漠三茫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并无徴人丁二千九百三十九丁二分三釐七毫四丝豁除丁银一千六百六两六钱二分六釐七丝四忽二尘九纎一𣺌三漠三茫八沙二灰八漂
实在人丁六万九千三百五十二丁七分六釐二毫六丝实徴丁银二万一千六百四十九两四分四釐二毫七丝一忽五微一尘四纎八𣺌二漠一沙七灰二漂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二千二十七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徳安府
原额戸口并节届编审额外新増除孝感县拨归汉阳府管辖外共人丁五万三千五百一十五丁额徴并新加共银一万二千九百八十五两九钱七分七釐六毫七丝八忽三尘四纎七𣺌一漠九茫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人丁一百二十四丁豁除丁银五十三两八钱一分五毫三忽七微七尘一纎九𣺌九茫
实在人丁五万二千九百九十一丁实徴银一万二千九百三十二两一钱六分七釐一毫七丝四忽二微六尘二纎八𣺌一漠三茫遵奉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二千三百七十四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荆州府
原额戸口并节届审编额外新増除归州新改直隶辖长兴巴恩四县外共人丁五万五千七百八十七丁一分三釐额徴并新加共丁银二万一千八两五钱七分八釐八毫四丝四忽六尘一纎三𣺌一茫四沙二灰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并无徴人丁二万七十二丁四分二釐四毫二忽四丝六微豁除丁银八千八十五两四分二釐二毫六丝三忽二微三尘四纎五𣺌五漠七茫五沙二灰
实在人丁三万五千七百一十四丁七分五毫七丝五忽四微实徴丁银一万二千九百二十三两五钱三分六釐五毫八丝八微二尘六纎七𣺌四漠三茫九沙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二千一百七十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襄阳府
原额民赋更名戸口并节届审编新増共人丁六万一千九丁二分二毫额徴并新加共丁银二万一千一百四十三两三钱八分八釐一毫三丝三忽三微三尘六纎二漠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并无徴人丁三万四千八百七十二丁五分四釐五毫五丝豁除丁银一万二千三百九两八钱五分五釐三毫九丝六忽四微五尘八纎一漠九茫七沙
实在人丁二万六千一百三十六丁六分五釐六毫五丝实徴丁银八千八百三十三两五钱三分二釐七毫三丝六忽八微七尘八纎三沙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二千二百四十三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郧阳府
原额民赋更名戸口共二万九千二百七十四丁六分一厘八毫四丝三忽额征丁银九千六百二十七两三分八釐四毫八丝五忽内除康熙四年豁免运夫并无徴人丁二万三千八百九十丁七分六釐三毫豁除丁银七千八百一十一两三钱五分二毫七丝二忽九微一尘六纎三𣺌三漠五茫
实在人丁五千四百三丁八分五釐五毫四丝三忽实徴丁银一千八百一十五两六钱八分八釐二毫一丝二忽八尘三纎七𣺌六漠五茫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二百七十八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直隶归州
原额戸口并恩施县原报屯丁一万五千五百五十四丁五分额徴丁银四千八百四十三两五钱一分一厘一毫六丝二忽三微九尘五纎四𣺌内除豁免无徴人丁一万四千六百五十二丁二分六釐六毫二丝四忽三微豁除丁银四千五百一十三两五钱五分六釐五毫九丝九忽三微二尘三纎一𣺌三漠
实在人丁九百二丁二分七釐三毫七丝五忽七微实徴丁银三百一十九两九钱五分四釐五毫六丝三忽七尘二纎二𣺌七漠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又于雍正七年
题请随粮带派其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雍正四年三次编审滋生増益人丁一百七十九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湖南戸口
原额除靖属天柱县归并黔省管辖外共民屯更名户口并节届审编及新增随亩丈出以及黔省归并共人丁五十一万九千七百六十六丁四分五毫一忽二微七纎八渺一漠六茫内除沅州开发黔省玉屏县管辖人丁三十二丁四分九釐七毫三丝五忽又除通道县老㓜不成丁八百四十五丁又除苖丁并开除丁三千七百九十丁又除清审豁免西山故夫随亩失额并冲溃新旧迯亡以及随亩减则共人丁一十四万六千九百二十五丁一分九釐八毫一丝一忽五微四纎六𣺌一漠八茫二沙
实在人丁三十六万八千一百七十三丁七分九毫五丝四忽七微三纎一𣺌九漠七茫八沙丁银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屯更名滋生共人丁七千三百五十五丁内除沅州开拨玉屏县管辖人丁五分三釐五毫四丝六忽
实在滋生人丁七千三百五十四丁四分六釐四毫五丝四忽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长沙府
原额民屯更名户口并前届审増宁乡县随亩丈出共人丁一十一万七千一百九丁二分二釐一毫七忽二尘九纎五𣺌一漠六茫内除西山故夫并随亩失额新旧迯亡以及随亩减则共人丁四万一千九百三十丁一分七釐八毫四丝九忽三微三尘九纎六𣺌一漠八茫二沙
实在人丁七万五千一百七十九丁四釐二毫五丝七忽六微八尘九纎八𣺌九漠七茫八沙丁银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屯滋生共人丁一千七百一十一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衡州府
原额民屯戸口并前届审増共人丁六万一千六百八丁二分七毫四丝四忽一微七尘八纎三𣺌内除西山故夫并新旧迯亡人丁二万二千九百五十二丁
实在人丁三万八千六百五十六丁二分七毫四丝四忽一微七尘八纎三𣺌丁银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屯滋生人丁二千一十八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永州府
原额民屯戸口并前届审増共人丁五万九千六百六十八丁内除清审豁免并西山故夫迯亡人丁七千一百四十四丁
实在人丁五万二千五百二十四丁丁银遵奉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屯滋生人丁五百三十四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宝庆府
原额民屯戸口并前届审増及黔省归倂共人丁五万四千一百三十二丁丁银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屯滋生人丁二百五十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岳州府
原额民赋更名共人丁二万六千六百三十一丁内除新旧迯亡人丁一万六千九百三十九丁四分二釐四毫
实在人丁九千六百九十一丁五分七釐六毫丁银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赋滋生人丁八百六十九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常德府
原额民屯更名戸口并前届审増共人丁四万九千九百二十六丁内除西山故夫并冲溃新旧迯亡人丁一万四千一百七十二丁
实在人丁三万五千七百五十四丁丁银遵奉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赋滋生人丁三百四十五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辰州府
原额民屯戸口并前届审増及黔省归并共人丁三万九千四百三十六丁四分七釐六毫五丝内除沅州开拨黔省玉屏县管辖人丁三十二丁四分九釐七毫三丝五忽又除西山故夫并新旧迯亡人丁二万五千七百二十八丁五分九釐五毫六丝二忽一微六尘五纎
实在人丁一万三千六百七十五丁三分八釐三毫五丝二忽八微三尘五纎丁银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屯滋生人丁四百二十九丁内除沅州开拨玉屏县管辖人丁五分三釐五毫四丝六忽
实在滋生人丁四百二十八丁四分六釐四毫五丝四忽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新设永绥协户口
五里新旧三十一寨五百七十户男妇二千六百六十五名口
上六里新旧二十一寨五百九十五户男妇二千六百四十九名口
下六里新旧二十七寨六百二十三户男妇二千六百五十六名口
上七里新旧一十七寨三百二十四户男妇一千三百五十三名口
下七里新旧二十五寨四百八十三户男妇一千三百七十九名口
八里新旧一十二寨三百六十三户男妇一千九百七十三名口
九里新旧五十八寨九百四十一户男妇五千七百一十九名口
十里新旧三十七寨八百七十户男妇三千九百三十二名口
以上各里共四千七百六十九户男妇共二万二千三百二十六名口
永顺府
阖府共滋生人丁三万一百八十八丁
新并安福所屯丁二百八十一丁
二共人丁三万一千四百六十九丁
直隶澧州
原额民赋户口共人丁二万六千七百九十七丁内除新旧逃亡人丁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九丁
实在人丁一万二千九百二十八丁丁银遵奉
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赋滋生人丁六百八十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直隶郴州
原额民赋戸口并前届审増共人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二丁五分内除原迯亡人丁四千一百七丁
实在人丁三万三百五十五丁五分丁银遵奉部文以康熙五十年定为常额业经
题请随粮带派
又康熙五十五年六十年雍正四年编审増益民赋滋生人丁五百一十九丁钦奉
恩诏永不加赋
直隶靖州
原额民屯戸口并前届审增除天柱县归并黔省外共人丁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一丁内除通道县老㓜不成丁八百四十五丁又除苖丁并开除人丁三千七百九十丁又除豁免西山故夫人丁八十三丁
实在汉丁一万三千八百三丁州县丁银原系随粮带派
湖广通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八
田赋志〈屯田物产附〉
按禹贡以稽田赋古今不同盖人力有殊焉史称荆汉广沃火耕水耨又有啙窳偷生之患然年榖顺成利赖者众居江浙之上㳺为财赋重地宜矣
国家子𠅤元元革无艺之徴除积荒之额其为惟正之供复奉
圣恩屡蠲屡减政至平徳至渥也屯田亦有赋其差役仿佛宋之厢军惟勾稽出纳各举其职始不至有辽阔往来之扰矣若夫物产之书
本朝有定赋无贡献不宝远物不贵异物亦录其土之
所常有者而巳
历代赋税
夏
夏书荆州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周
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正南曰荆州
大司徒颁职事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一曰稼穑二曰树艺
小司徒之职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颁田里上地夫一㕓田百亩莱五十亩馀夫亦如之中地夫一㕓田百亩莱百亩馀夫亦如之下地夫一㕓田百亩莱二百亩馀夫亦如之
太宰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馀之赋
汉
前汉书食货志汉兴天下既定民无盖藏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文帝十二年诏赐民租税之半明年除民田租武帝时诏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
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六年诏郡国收见田租三十而税一如旧制十五年诏州郡检覆垦田顷亩及戸口年纪
晋
晋书食货志武帝平吴之后置戸调之式丁男之戸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戸者半输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成帝咸和五年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
哀帝即位乃于田租亩收二升
孝武帝太元二年除度田收租之制王公以下口税三斛唯蠲在身之役
唐
唐书食货志唐制度田以步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成丁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世业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用人之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则日为绢三尺谓之庸
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永泰二年分天下财赋置二使湖南荆南道以转运使刘晏领之徳宗时杨炎为相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定宪宗元和中供岁赋者八道六曰鄂岳八曰湖南
宋
宋史食货志太祖建隆初命官分诣诸道均田制岁赋其类有五曰公田之赋曰民田之赋曰城郭之赋曰丁口之赋曰杂变之赋遣使监输民程荆湖夏税以五月一日起纳七月十五日毕秋税以九月一日起纳十二月十五日毕后以荆湖土多秔稻须霜降成实自十月一日始收租
淳化元年诏诸州籍顷亩之数均其赋减十分之三以为定制 四年诏荆湖诸路长吏劝民益种诸谷
仁宗嘉祐四年裁定郴永桂阳衡道州所输定米及钱绢杂物无业者弛之有业者减半
神宗熙宁五年重修定方田法诏司农以均税条约幷式颁之天下 十年荆湖北路田二十五万八千九百八十一顷二十九亩官田九百三顷七十八亩见催额税钱一百七十五万六千七十八贯南路田三十二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九十六亩官田七千七百七十二顷五十九亩见催额税钱一百八十一万六千六百一十二贯
绍兴二年都督行府言潭鼎岳澧荆南归业之民以附近闲田予之免三年租税
孝宗淳熙三年刘邦翰林枢奏湖北州县请佃官田幷归业人戸见耕田期以一季自陈分三限起税 五年诏湖北佃戸开垦荒田止输旧税
元
元史食货志元之取民大率以唐为法其取于内郡者曰丁税曰地税此仿唐之租庸调也太宗乃定科徴之法令诸路验民戸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新戸丁驱各半之老㓜不与其间有耕种者或验其牛具之数或验其土地之等徴焉丁税少而地税多者纳地税地税少而丁税多者纳丁税
世祖申明旧制于是输纳之期收受之式关防之禁会计之法莫不备焉至元十七年命戸部大定诸例全科戸丁税
初阿尔哈雅克湖广时罢宋夏税依中原例改科门摊每戸一贯二钱盖视夏税増钞五万馀锭矣大徳二年宣慰张国纪请科夏税于是湖湘重困俄诏罢之三年又改门摊为夏税而倂徴之每石计三贯四钱之上视江浙江西为差重云
明
续文献通考太祖既定天下遂核实天下土田造成册籍既而以天下垦田不实乃遣国子生武淳等分往各省随其税粮多寡分为区区立粮长四人暨耆民沿丘履亩丈量图其田形之方圆大小书其主之姓名及田之四至彚编为册曰鱼鳞册分官田民田重租田轻重起科有差是时湖广官民田土二百二十万二千一百七十五顷七十五亩 夏税米麦一十三万八千七百六十六石绢二万六千四百七十八匹 秋粮米二百三十二万三千六百七十石
孝宗弘治十五年官田一十八万五千八百九十六顷二十三亩六分 民田二百五万三十二顷二十三亩四分 夏税米麦一十三万一千四百石四斗七合二勺六抄九撮三圭八粒九粟 绢二万二千九百八十九匹七尺七寸 农桑丝折绢四千九百九十二匹一丈九尺九寸 绵花折布一十二匹二丈二尺 秋粮米豆芝麻二百三万六千一百二石一斗六升四合九勺八抄八撮一圭一粒 赁钞一百七十五贯八百七十一文课程苎麻折米五十七石一升五合 课程绵
布七百三十八匹八尺八寸
景泰三年革湖广所属各州县正副粮长令里甲催徴
世宗嘉靖元年令安陆州幷荆山县民田秋粮自本年为始停免起运兑军花绒禄米俱作存留支用
万历六年田土二百二十一万六千一百九十九顷四十亩一分
皇清田赋
湖北总省
原额田地山塘堰共五十三万六千二百七顷八亩四分九釐一毫七忽八微额编米麦八十二万七千七百七石一升三合九抄六撮九圭一粒七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九十二万一千三百四十八两八钱七分五釐一毫八丝二忽三微二尘二纎三𣺌九漠二茫内除拨归更名并荒芜无徴银一十四万一千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八分六釐五毫五丝八忽九纎七𣺌实徴银七十八万二百二十六两三钱八分八釐六毫二丝四忽三微一尘二纎五𣺌九漠二茫又麂皮京扛银二十六两二分九毫三丝九忽五微八尘二纎二𣺌二漠一茫又荆州府属宜都县桑丝额徴银二钱一分四釐二毫黄州府属蕲水县原载英山县民置买过田地米折银一百一十两一钱七分一厘四毫安陆府属民粮带派福租除荒实徴银一百一十七两八钱四分八釐八毫九丝二忽五微七尘九纎四𣺌五漠七茫徳安府属溢额银一百七十一两六钱四分一厘七毫二丝二忽四微四纎一𣺌二漠四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民赋田地五百九十四顷八十二亩八分四釐九毫二丝七忽四微五尘一纎二𣺌三漠四茫七沙应编米麦五百八十九石九合三勺三抄六撮七圭九粒应折徴银六百五两二钱二分七釐六毫九丝九忽一微七纎三𣺌六漠二茫又麂皮京扛银一分三釐九毫九丝七忽五微六尘九纎五漠六茫
原额徴驴脚米折银一万九千九百五两八钱七分三釐五毫七丝内除荒银一千四百四十两七钱三分八釐七丝九忽六微六尘九纤二渺七漠实徴银一万八千四百六十五两一钱三分五釐四毫九丝三微三尘七𣺌三漠
节年额外清出开垦驴脚米折银二十八两四钱五分二釐六毫九忽六微六尘二纎七𣺌
安徳二府原额归倂屯田九百九十三顷三十七亩三釐八毫四丝八忽额编屯粮一万二千七十八石七斗七升三合五抄八撮折徴银六千三十九两三钱八分六釐五毫二丝九忽内除荒芜坍䣃无徴银七百三十三两六钱五分六釐四毫八丝四忽七微五尘实徴银五千三百五两七钱三分四丝四忽二微五尘
额外清出屯田七十顷三十亩二分二釐应编粮二百八十一石二斗八合八勺应折徴银一百四十两六钱四釐四毫
又徳安府属归附阮粤等戸田粮银一十两三钱一分八釐二毫六丝八忽九微九尘
原额更名田地山塘六万五千三百三十六顷六十七亩九釐五丝七忽二微额徴租饷谷折膏税银一十六万三千一百九十二两二分九釐二毫九丝四忽五尘七纎四𣺌五漠八茫内除荒芜坍䣃无徴银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一两五钱八分六釐九毫九丝七忽六微五尘一纎三𣺌一漠四茫实徴银一十四万四千一十两四钱四分二釐二毫九丝六忽四微六纎一𣺌四漠四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更名田地一千六百三顷二十四亩一分二釐二毫六丝四忽七微四尘四纎二𣺌一漠应编米麦七十二石四斗七升五合二勺九抄七圭五粒三粟应徴租饷银二千五百四十四两八钱一分一厘三毫四丝四忽三微八尘九纎八茫
沔阳州额外清出淤田二千八百七十七顷三十二亩一分六釐一毫三微应徴租饷银二千五百三十八两五钱二分二釐一毫六丝九微三尘又柴山官地徴银九两九钱七分四釐七毫二丝二忽九微二尘八漠
一丁粮外派蔴铁线胶课钞商税门摊官地学租班匠鱼油茶税堦基城濠等项共一万六千八百四两一钱三分八釐五毫二丝九忽五微八纎九𣺌内除荒减豁免并无徴银二千八百八十四两九钱五分七釐七毫六丝八忽七微七尘七纎实徴银一万三千九百一十九两一钱八分七毫六丝七微三尘一纎九𣺌
人丁项下额徴新加银数巳载戸口志内
通计地丁正杂原额并新加共银一百二十九万二十九两三钱二分九釐一毫四丝二忽五微六尘四纎六𣺌九漠五茫四沙二灰内除荒减坍䣃并豁免运夫丁银共二十万一百二十八两八钱九分一厘九毫二丝六忽一微一尘八纤九𣺌六漠七茫四灰八漂实银一百八万九千三百两四钱三分九釐二毫一丝六忽四微四尘五纎七𣺌二漠八茫三沙七灰二漂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银八十七万六千一百九十六两二钱六分八釐九毫七丝三忽六微二尘二纎九𣺌三漠七茫四沙二灰内除荒减坍卸无征并豁免运夫丁银一十二万三千五百六十二两二钱二分九釐三丝九忽二微八尘三纎四𣺌九漠九茫九沙二灰实徴银七十五万二千六百三十四两七分九釐九毫三丝四忽三微三尘九纎四𣺌二漠七茫五沙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二十二万八千九百一十五两六钱二分四釐四毫七丝七忽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四万七千五百六十四两三钱六分二釐九毫九丝九忽六微八尘三纎六𣺌六漠三茫二沙七灰五漂实徴银一十八万一千三百五十一两二钱六分一厘四毫七丝九忽五微九尘九纎八𣺌三漠六茫六沙四灰五漂
随漕楞木松板浅船正费驴脚米折等银六万五千六百九十六两六钱一分六釐九丝四忽四微三尘三纎三𣺌五漠八茫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三千七百八十九两二钱三分二釐七毫三丝八忽一微九尘四纎七𣺌一漠七茫二灰六漂实徴银六万一千九百七两三钱八分三釐三毫五丝六忽二微三尘八纎六𣺌四漠九沙七灰四漂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一十一万九千二百二十两八钱二分内除荒并故丁银二万五千八百一十三两一钱四釐八毫八丝九忽一微五尘三纎一𣺌七漠六茫七沙四灰七漂实徴银九万三千四百七两七钱一分五釐一毫一丝八微四尘六纎八𣺌二漠三茫二沙五灰三漂
一优免充饷银三万二百三十五两五钱九分一厘七毫二丝六忽七微八尘四纎二𣺌内有优免丁银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九钱九分二釐四毫九丝八微二尘七纎五𣺌五漠五茫一沙五灰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均入通省粮银数内派徴
一南漕二粮
原额南粮正耗除荒实徴并节年清出首垦陞科米一十五万四千二百二十二石七斗五升四合七勺零内除大冶通山黄梅麻城黄安五县南米二万七千二百二十三石四斗三升八合八勺零于特请
皇仁等事案内自康熙三十九年为始每石折徴银七钱解道派支各营兵米实徴本色南粮一十二万六千八百九十九石三斗一升五合九勺零
原额幷节年升科漕粮正耗米一十五万一千四百四十六石六斗四升九合九勺一抄四撮八粒二粟
一本色
汉阳县租田本色大麦六十石
钟祥县租田本色黄豆五十三石
天门县租田本色大麦九十三石
郧阳府额编米一万二千六百四十一石三升二合二勺九抄六撮六圭六粒一粟仍照徴本色以充兵饷
又郧属本色米麦七石一斗四升九合五勺四抄六圭四粒一粟
一额外
武昌长江关税正额银一万三千两酌定盈馀银二万两
荆关榷税正额银一万六千四百三十九两二银六分七釐溢额银五百八十两五钱羡馀银七千九百四两八钱七分八釐此项原无定额节年增减不同
武昌府
原额田地山塘五万三千五百四十二顷一十五亩二分六毫二丝六忽内除江夏县拨归更名田地一千六百八顷二十一亩三分二釐一毫又兴国州拨归更名地五十一顷五十三亩二分八釐六毫六丝实在田地山塘五万二千三百八十二顷五十亩五分九釐八毫三丝六忽额编米麦一十七万二千五百七十八石八斗六升七合二勺二撮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十七万六千九百九十六两二钱三釐七毫九丝二忽四微六尘五纎一𣺌麂皮京扛银五两五钱五分八釐四毫
节年陆续清出额外开垦民赋田地四十四顷一十六亩八釐七毫五丝九忽五微九尘五纎六𣺌应编大麦一百二十石九斗七升三合六抄折徴银一百三十七两二钱三分五釐六毫二丝三忽五尘五纎三𣺌四漠五茫又麂皮京扛银一厘七毫四丝六忽五微七尘八𣺌九漠六茫又额徴南粮驴脚米并节年清出额外开垦驴脚米折银三千九百八两三钱二分九釐一丝八忽二微八纎二𣺌七漠九茫
原额更名田地山塘除改归芦课外共三千五十八顷九十四亩三分四釐六毫一丝四忽五微额徴租饷银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五两五钱八分四釐六毫五丝九微四尘二纎八𣺌六漠八茫除荒并坍䣃外实徴银一万一千九百九十六两五钱二分三釐八毫九丝三忽六微四尘二纎八𣺌六漠八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更名田地一百二十八顷二十八亩三分七釐七毫七丝八尘三纎应徴租饷银一百七十一两四钱六分三釐六毫一丝三忽四微五尘六纎四𣺌四漠六茫
一丁粮外派干鱼蔴铁线胶课钞商税门摊官地学租区役班价等银三千七百七两五钱一分九釐一毫八丝七忽七微二尘二纎五𣺌内除原减免豁除鱼鲊椒料并无徴银二百七十三两三钱一分七釐五丝四忽实征银三千四百三十四两二分五釐一毫三丝三忽七微二尘二纎五𣺌
通计地丁正杂共额徴银二十二万六千七百八十三两四钱七分九釐八毫一丝九忽八微八尘五𣺌二漠七茫内除荒减坍䣃并豁免运夫丁银一千七百三十九两六钱七分三釐四毫七丝八忽六微九尘一纎一𣺌八漠实徴银二十二万五千四十三两八钱六釐三毫四丝一忽一微八尘九纎三𣺌四漠七茫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额银一十六万五百一十二两四钱二分七釐八毫一丝三忽三微三尘二纎五𣺌九漠五茫内除荒减坍䣃并豁免运夫丁银一千六百四十六两一钱三分九釐九毫六丝六纎二𣺌九漠二茫实徴银一十五万八千八百六十六两二钱八分七釐八毫五丝三忽一微二尘六纎三𣺌三茫内 戸部项下地丁杂课更名租饷并各案内清出开垦等银一十四万一千八百四十两六钱四分三釐三毫九丝二忽六微四尘八纎二渺九漠九茫除坍卸并豁免运夫外实征银一十四万二百九十六两五钱七分一厘三毫四丝七微七尘六纎七茫礼部项下地丁芽茶等银四百二十六两八
钱三分四釐九毫三丝八忽一微七尘五纎除豁免运夫并鲟鳇椒料外实徴银三百七十五两八钱二分七釐八毫四丝四微九尘五纎二𣺌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班匠等银一万七千五百九十四两八分三釐八毫七丝三忽八微七尘九纎三𣺌九漠六茫除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一万七千五百四十四两九钱八釐七毫四丝六忽七尘一纎八𣺌九漠六茫 光禄寺项下地丁银六百五十两八钱六分五釐六毫八忽六微二尘九纎九𣺌除豁免运夫外实徴银六百四十八两九钱七分九釐九毫二丝五忽七微八尘三纎二𣺌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二万九千八百六十三两一钱七分七釐五毫四丝内除豁免运夫丁银四十八两五钱三分五釐六毫七丝九忽三微二尘三纎七𣺌二漠实徴银二万九千八百一十四两六钱四分一厘七毫六丝六微六尘六纎二𣺌八漠
随漕浅船驴脚米折并清出开垦共银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四两四钱一分五釐四毫二丝四忽九微四尘五纎八𣺌三漠二茫内除豁免运夫丁银一两三钱二分七釐六毫七丝四忽三微九尘八纎实徴银一万七千六百八十三两八分七釐七毫五丝五微四尘七纎八𣺌三漠二茫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共银一万八千七百二十三两四钱五分九釐七毫六忽一微八尘一纎一𣺌除故丁无徴银四十三两六钱七分六丝四忽七微五尘三纎一𣺌六漠八茫实徴银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九两七钱八分九釐六毫四丝一忽四微二尘七纎九𣺌三漠二茫
一优免充饷银四千三百九十三两九钱九分五釐八丝三忽四微四尘四纎二𣺌内有优免丁银七百六十八两七分一厘九毫六丝八忽八微六尘一纎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均入通省粮银数内派徴
一南漕二粮
原额南粮并节年清出首垦正耗米共三万三千五百六十九石四斗二升八勺零内除大冶通山二县南米六千六百五石一斗八升八合八勺零于特请
皇仁等事案内改徴折色解道派支各营兵米外实徴本色南粮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四石二斗三升二合零
原额漕米并节年升科正耗米四万六千五百二十一石三合五勺内除荒故无徴米七百一十石三斗七升二合二勺八粒三粟实征漕米四万五千八百一十石六斗三升七勺九抄九撮九圭一粒七粟
一额外
长江关税正额银一万三千两酌定盈馀银二万两
汉阳府
原额田地山塘堰湖河并新辖黄陂孝感二县民赋田地共四万四千九十四顷二十四亩五分五釐九毫九丝七忽五微内除汉阳县撒款少地山七百九十九顷九十九亩九分九釐九毫二丝又除拨归更名田地三千一百二十三顷五十七亩八分四釐六毫实在田地四万一百七顷六十六亩七分一厘四毫七丝七忽五微额编米麦五万六千三百六十一石九斗一升三合八抄九撮六圭二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六万八千五十两三钱二分三釐一毫二丝一忽六微二尘二纎五𣺌麂皮京扛银九钱四分一厘四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民赋田地草塌一百九顷九十四亩八分九釐九毫一丝三忽二微六尘五纎五𣺌二漠七茫应编米麦一百六石五斗五升四合一抄五撮六圭六粒五粟折徴银一百一十七两六钱四分三釐八毫四丝九忽三尘九𣺌四漠六茫麂皮京扛银四毫四丝三忽八微八尘七纎一漠四茫额徴南粮驴脚米并节年清出额外开垦驴脚米折银一千七百一十九两四钱二分六釐四毫三丝九忽七微四尘九纎
原额更名地九千八百九十一顷二十七亩七分一厘八毫八丝六忽七微额徴租饷并带派渔夫共银二万三千二百七十八两三钱五分四毫八丝八忽二微九尘除荒芜无徴外实徴银二万二千九百九十两七钱七分一厘四毫九丝四忽一尘七纎四𣺌四漠六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更名田地二百二十六顷五十四亩五分六釐一毫三丝四忽六微六尘一纎二𣺌一漠应徴米麦七十二石三斗七升五合二勺九抄七圭五粒三粟折徴银二百一两八钱六分一厘七毫三丝八忽一尘五纎四𣺌一漠五茫
一丁粮外派干鱼蔴铁班匠
朝觐门摊商税房地租饷湖课补徴岁贡等银三千三百八十两三钱九釐四毫一丝六忽二尘八纎九𣺌内除无徴并原减免鲥鱼椒料撰表工食等项共银八百八两八钱一分二釐三毫二丝九忽实徴银二千五百七十一两四钱九分七釐八丝七忽二尘八纎九𣺌
通计地丁正杂共额徴银一十万五千三百六十六两二钱二分八釐二毫四丝一忽三微七尘二𣺌二漠五茫内除无徴并豁免鲥鱼椒料及运夫丁银一千三百一十六两三钱七分九釐一毫二丝三忽三微四尘六𣺌五漠四茫实徴银一十万四千四十九两八钱四分九釐一毫一丝八忽二尘九纎六𣺌七漠一茫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额银七万四千三百一十九两六钱七分二釐二毫三忽六微八尘三纎五𣺌五漠九茫内除无徴豁免及运夫丁银共一千二百一十四两七钱一分七釐一毫九丝一忽九微五尘九纎二𣺌一漠三茫四沙三灰六漂实徴银七万三千一百四两九钱五分五釐一丝一忽七微三尘四纎三𣺌四漠五茫五沙六灰四漂内 戸部项下地丁条辽门摊杂课商税更名租饷并各案内清出开垦等银六万九千九百三十二两九钱七分八釐四毫五丝五忽九微二纎三𣺌四漠五茫除荒并豁免及运夫丁银外实徴银六万八千九百八十四两四钱四分七釐八毫八丝二忽七微五尘三纎一𣺌三漠一茫五沙六灰四漂 礼部项下地丁银三百三十四两七钱一分四釐六毫七丝二忽二微三尘二纎除豁免并运夫丁银外实徴银三百二十七两一钱四分二毫一丝三忽七微三尘二纎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班匠等银三三千八百四两二钱四分三毫七丝七忽五微四尘九纎四𣺌一漠四茫除豁免运夫并无徴外实徴银三千七百四十七两七钱四分五釐八丝六忽六微四尘九纎二𣺌一漠四茫 光禄寺项下地丁银二百四十七两七钱三分八釐六毫九丝八忽除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二百四十五两六钱二分一厘八毫二丝八忽六微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一万六千五百三十六两二钱二分八釐二毫二丝五忽内除豁免运夫银七十五两六钱三分四釐六毫六丝八忽八微二尘二𣺌实徴银一万六千四百六十两五钱九分三釐五毫五丝六忽一微七尘九纎八𣺌
随漕楞木松板浅船正费驴脚米折共银五千一百六十一两八钱四分四釐四毫四丝八忽五微七尘八纎二𣺌六漠六茫内除豁免运夫银一两五钱七分九釐九毫三丝四微八尘九纎七𣺌实徴银五千一百六十两二钱六分四釐五毫一丝八忽八尘八纎五𣺌六漠六茫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九千三百五十五两八钱三釐三毫六丝四忽一微八纎五𣺌内除故丁无徴银三十一两七钱六分七釐三毫三丝二忽八尘一纎五𣺌四漠五沙六灰四漂实徴银九千三百二十四两三分六釐三丝二忽二尘六纎九𣺌五漠九茫四沙三灰六漂
一优免充饷银六千二百五十五两五钱三分四釐五毫六忽八微九尘内有优免丁银六百四两五钱三分九釐四丝二忽五微八尘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均入通省粮银数内派徴
一南漕二粮
原额南粮并节年清出额外首垦正耗米共一万四千三百二十八石五斗五升三合五勺零
原额漕粮并节年升科正耗米共一万三千三百六十七石七合六抄六撮六圭七粟
一本色
额编租田大麦六十石
黄州府
原额田地山塘六万九千六百七十三顷七十九亩四分五釐八毫五丝内除黄安县拨归更名地二百二顷五十八亩五釐又除黄陂县改属汉阳府田地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二顷八十四亩三釐实在田地山塘五万七千七百一十八顷三十七亩二分七釐八毫五丝额编米麦二十三万八千二百六十一石五斗六升六合八勺六抄二撮七圭三粒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二十万三千七百一十八两二钱八分七釐八毫七丝三忽二微二纎三𣺌麂皮京扛银九两二分八釐八毫又英山县民置买过蕲水县田米折银一百一十两一钱七分一厘四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民赋田地四十七顷六十九亩九分二毫三丝一忽应编米麦一百二石六斗六升二勺五抄五撮三圭四粒折徴银九十一两五钱四分五釐八毫一丝八忽四微五尘六纎六漠六茫麂皮京扛银四釐八毫八忽一微一尘八纎五𣺌八漠三茫
额徴南粮驴脚米并节年清出额外开垦驴脚米折银七千四百二十二两九钱一分六釐九毫三忽九微四尘八纎二𣺌
原额更名田地二百二顷五十八亩五釐额编米五百八十三石四斗七升折徴租饷银七百两九钱四釐一毫一丝一忽八微七尘
一丁粮外派湖洲杂课门摊商税干鱼蔴铁线胶活雁匠役班价并新徴籽粒等银三千三百五十六两四钱七分九釐九毫二丝二忽三微二尘二纎六𣺌内除开除黄梅县钞课又除无徴豁免银三百五十两五钱三分五釐一毫六丝九忽八微一尘九纎又除豁免鲥鱼银一两五钱实徴银三千四两四钱四分四釐七毫五丝二忽五微三纎六𣺌
通计地丁正杂额徴新加共银二十四万一千七百三两九钱一厘七毫八丝九忽八微八尘五纎一渺四漠九茫内除无徴并豁免鲥鱼及运夫丁银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九分六釐二毫八丝四微五尘六渺五漠四茫实徴银二十四万八百五十一两九钱五釐五毫九忽四微三尘五纎一𣺌四漠九茫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额银一十五万六千二百七十二两四钱六分三釐一毫二丝一忽八微三尘七纎一渺七漠内除无征豁免及运夫丁银六百三十四两八钱二釐五毫五丝七微七尘二纎四渺三漠一茫实徴银一十五万五千六百三十七两六钱六分四毫七丝一忽六尘四纎七𣺌三漠八茫内 戸部项下地丁条辽门摊杂课更名租饷等银一十四万四千七百四十七两一钱二分二釐八毫六丝五忽一微八尘八纎四𣺌八漠七茫除豁免并无徴及改归外实徴银一十四万四千二百八十一两一钱七分三釐六毫八丝五忽一微六尘七纎一𣺌五漠五茫 礼部项下地丁银六百七十四两六钱二分二毫九丝二忽八微三尘七纎五𣺌除豁免运夫并鲥鱼外实徴银五百七十两六钱三分三釐九丝六微六尘三纎五𣺌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班匠等银九千九百四十八两一钱六分一厘六毫五丝五忽四微九尘二纎一𣺌八漠三茫除豁免运夫并无徴外实徴银九千八百八十八两五钱九分一厘三毫八丝五忽八微五尘九纎一渺八漠三茫 光禄寺项下地丁银九百二两五钱五分八釐三毫八忽三微一尘九纎除豁免运夫外实徴银八百九十七两二钱六分二釐三毫九忽三微七尘四纎九𣺌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三万八千五百六十八两三钱八分九釐四毫六丝五忽一尘一纎除豁免运夫丁银一百三十七两八钱六分三釐八毫九丝三忽六微九尘四𣺌实徴银三万八千四百三十两五钱二分五釐五毫七丝一忽三微二纎六𣺌
随漕地丁银二万三千八百一十六两二钱二分四釐七毫一丝一微九尘九纎四𣺌七漠九茫内除豁免运夫丁银九两七钱九分三釐九毫九丝七忽六微九尘六纎四𣺌实徴银二万三千八百六两四钱三分七毫一丝二忽五微三纎七漠九茫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二万三千四十六两八钱二分四釐四毫九丝二忽八微三尘七纎五𣺌内除故丁无徴银六十九两五钱三分五釐七毫三丝八忽二微七尘二纎七𣺌六漠八茫实徴银二万二千九百七十七两二钱八分八釐七毫五丝四忽五微六尘四纎七𣺌三漠二茫
一优免充饷银四千八百三十九两九钱一分五釐六毫六丝八忽一微四尘内有优免丁银一千三百七十八两一钱九分七釐二毫九丝八微于详请丁随粮派事案内均入通省粮银数内派徴
一南漕二粮
原额南粮并节年清出额外首垦正耗米共六万一千八百五十八石四斗七升四合一勺零内除黄梅麻城黄安三县南米二万六百一十八石二斗五升零于特请
皇仁等事案内改徴折色解道派出各营兵米实徴本色南粮四万一千二百四十石二斗七升四合一勺零
原额漕粮并节年升科正耗米共四万九千一百一十四石五升三勺八抄六撮六圭一粒
安陆府
原额田地山塘湖共一十二万九百五十四顷三十亩四分九釐七毫二丝八忽额编米麦一十万四千九百四十石三斗八升一合七抄八撮九圭四粒五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十三万五千四百九十九两七钱六釐八毫七丝一尘三纎九𣺌五漠除荒芜无徴银七千九百六十二两三分九釐八毫七丝二忽一微三尘六纎五𣺌六茫实徴银一十二万七千五百三十七两一钱六分六釐九毫九丝七忽八微七尘七纎四𣺌四漠四茫又麂皮京扛银三两九钱八分五釐二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民屯田地二十顷四十三亩三分一厘二毫三丝八忽应编米麦二百八十五石五斗九升六合九抄四撮九圭八粒八粟折徴银一百四十六两二钱八分八毫七丝一忽七微五尘八纎九𣺌三漠八茫又麂皮京扛银三丝二忽五尘三纎五𣺌四漠一茫
又民粮带派福租银一百三十一两三钱四分六釐八毫八丝一忽六微除荒芜无徴银一十三两四钱九分一厘九毫八丝九忽二尘五𣺌四漠三茫实徴银一百一十七两八钱四分八釐八毫九丝二忽五微七尘九纎四渺五漠七茫又额徴南粮驴脚米并节年清出额外开垦驴脚米折银三千三百八十五两二钱八分三釐八丝六忽七微六尘三纎二𣺌
原额更名田地三万五千八百四十八顷五十一亩二分八釐四毫八丝六忽额徴租饷银七万七千七百一十八两六钱三分一厘一毫四丝四忽六微五尘内除荒银三千七百三十两四钱五釐二毫五丝一忽九微二尘七纎四𣺌七漠六茫实徴并垦银七万三千九百八十八两二钱二分五釐八毫九丝二忽七微二尘二纎五𣺌二漠四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更名田地八百二十一顷二十三亩三分九釐二丝七忽应徴租饷银七百七十三两一钱八分二釐九丝五忽四微四尘九纎一𣺌一漠五茫
又额外清出驴脚米折银一十七两八分三釐四毫六丝四忽九微一尘一纎
一安陆卫归并屯田八百五十一顷二十二亩四分一厘三毫二丝八忽额编屯粮一万六百四十石三斗一合四勺一抄折徴银五千三百二十两一钱五分七毫五丝内除荒银七百三十三两六钱五分六釐四毫八丝四忽七微五尘实徴银四千五百八十六两四钱九分四釐二毫二丝二微五尘又额外清出屯田七十顷三十亩二分二釐应编屯粮二百八十一石二斗八合八勺应折徴银一百四十两六钱四釐四毫
又沔阳州额外清出淤田三千八百七十七顷三十二亩一分六釐一毫三微应徴租饷银二千五百三十八两五钱二分二釐一毫六丝九微三尘又清出柴山官地应徴银九两九钱七分四釐七毫二丝二忽九微二尘八漠
一丁粮外派蔴铁线胶门摊商税课钞匠匠等银一千八十一两九钱二釐七毫八丝七忽二微六尘八纎七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一十五两六钱八分八釐二毫实徴银一千六十六两二钱一分四釐五毫八丝七忽二微六尘八纎七𣺌
通计地丁正杂共额徴银二十四万九千六十二两九钱四分二釐三毫七丝九忽七微八尘九纎二𣺌七漠七茫内除荒芜无徴并豁免运夫丁银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三两六钱三分五釐八毫八丝八微四𣺌五漠七茫八沙二灰八漂实徴银二十三万四千八百一十九两三钱六釐四毫九丝六忽九微八尘八纎八𣺌一漠九茫一沙七灰二漂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额银一十八万一千一百八十七两二钱一分一厘七毫九丝二忽二微七尘八纎二𣺌七漠七茫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六千九百五十二两九钱二分四釐二毫二丝五忽五尘七纎八𣺌六漠七茫实徴银一十七万四千二百三十两二钱八分七釐五毫六丝七忽二微二尘四𣺌一漠内 戸部项下地丁条辽门摊商茶税杂课并归并屯粮更名地饷等银一十六万九千三百五十八两九钱四分一厘三毫五丝一忽八微七尘七纎四𣺌三漠六茫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一十六万二千一百八十三两二钱九分六釐五丝四忽六微九尘七纎六𣺌六漠四茫 礼部项下地丁银一百二十四两三钱四分八釐四毫三丝四微五尘五纎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一百二十两二钱三分七釐六毫六忽七微三尘二纎八𣺌九漠八茫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班价等银一万一千九百四十三两九钱二分四釐八毫一丝八忽三微三尘六纎八𣺌四漠一茫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一万一千七百五十七两九钱一分八釐九毫一丝九忽三微六尘一纎五𣺌六漠二茫 光禄寺项下地丁银一百七十五两三分六釐六毫九丝一忽六微九纎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一百六十八两八钱三分四釐九毫八丝六忽四微二尘八纎二𣺌八漠六茫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四万四千九百七十一两五钱七分四釐六毫六丝五忽内除荒并豁免运夫银四千八百七十一两三钱四分八釐一丝八忽九微二尘九纎三𣺌四漠九茫一沙四灰八漂实徴银四万一百两二钱二分六釐六毫四丝六微七尘六𣺌五漠八沙五灰二漂
随漕浅船并驴脚米折共银八千三百三十三两二钱四分二釐七毫四丝八忽一微一尘一纎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六百五十九两四钱二分一厘四丝六忽六微五尘八纎四𣺌七漠六茫又除当阳县因不通舟楫编入正项买米交兑银四百一十五两三分九釐五毫实徴银七千二百五十八两七钱八分一厘七毫一忽四微五尘三纎五𣺌二漠四茫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一万四千五百七十两九钱一分三釐六毫七丝四忽四微内除荒故无徴银一千三百四十两九钱三釐八丝六忽七微五尘四纎七𣺌六漠五茫六沙八灰实徴银一万三千二百三十两一分五毫八丝七忽六微四尘五纎二𣺌三漠四茫三沙二灰
一优免充饷银五千七百一十九两六钱九釐九毫四丝五微二尘内有优免丁银六百八十两四钱五釐二毫六丝三忽一微五尘七纎五𣺌五漠五茫一沙五灰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均入通省粮银数内派徴
一南漕二粮
原额南粮除荒并节年清出首垦正耗米共二万二十九石一斗一升九合七勺零
原额漕粮并节年升科正耗米共二万二千五十二石八斗六升九勺八抄八撮三圭二粒三粟
一本色
钟祥县租田本色黄豆五十三石
天门县租田本色大麦五十三石
德安府
原额田地山塘除孝感县改属汉阳府管辖外共三万三千八百一顷四十七亩二分一厘二丝七忽内除应城县免铺税山塘七百六十八顷一十九亩三分一厘实在田地山塘三万三千三十三顷二十七亩九分二丝七忽额编米麦二万七千三百六十石九斗八升六合六勺四抄一撮九圭八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两六钱三分八釐七毫三忽九微四尘二纎九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五釐三毫六丝一忽六微七尘四纎四渺五漠二茫实徴银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两六钱三分三釐三毫四丝二忽二微六尘八纎四𣺌四漠八茫麂皮京扛银一两一钱二分三釐一毫九丝七忽八微一尘五纎八𣺌一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民赋田地二百七十四顷二分三毫三丝七忽七微九尘一𣺌七茫七沙应编米麦一百二十七石四斗七升一合一勺四抄八撮六圭六粒五粟折徴银一百三十两七钱九分九釐五毫七忽八微二尘六纎四𣺌八漠三茫又麂皮京扛银六釐六毫九忽一微九尘九纎八漠四茫又溢额银一百七十一两六钱四分一厘七毫二丝二忽四微四纎一𣺌二漠四茫又额徴南粮驴脚米并节年清出额外开垦驴脚米折银七百九十四两九钱五分四釐五毫一丝二忽五微二尘六𣺌
原额更名田地一千八百四十七顷七分二釐三毫额徴租饷并膏税折银一万二百五十三两一钱七分七釐一毫四丝六忽二微三尘五纎内除荒芜无徴银四百一十八两五钱七分一厘七丝七忽四微七尘八纎二𣺌七漠二茫实徴银九千八百三十四两六钱六釐六丝八忽七微四尘九纎七𣺌二漠八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更名田地三百二十三顷二十一亩五分六釐八毫三丝三忽应徴租饷银一千三百五十九两三分五毫八丝七忽七微四尘
又安陆卫归并屯田地一百四十二顷一十四亩六分二釐七毫二丝应编粮一千四百三十八石四斗七升一合六勺四抄八撮应徴银一百一十九两二钱三分五釐八毫二丝四忽又归附阮粤等戸田粮银一十两三钱一分八釐二毫六丝八忽九微九尘
一丁粮外派鱼油蔴铁课钞门摊地租酒醋茶税并匠役班价等银三百九十六两一钱六分三釐四毫三忽六微三尘七纎四𣺌
通计地丁正杂额徴新増共银六万九千七百五十三两六分七釐四毫七丝一微五纎七𣺌一漠内除荒芜无徴并豁免运夫丁银四百七十二两三钱八分七釐二毫五丝七微三尘六纎二𣺌二漠九茫实徴银六万九千二百八十两六钱八分二毫一丝九忽四微一尘四纎四𣺌八漠一茫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额银四万四千三百二两五钱二分五釐四毫三忽三微五尘八纎二𣺌二漠五茫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四百三十七两七钱七分五釐五毫五丝九忽七微八尘一纎一𣺌五漠一茫九沙四漂实徴银四万三千八百六十四两七钱四分九釐八毫四丝三忽五微七尘七纎七漠三茫九灰六漂内 戸部项下地丁辽饷杂课归并屯粮更名地租膏税等银四万一千八百二十一两一钱七釐一毫九丝七忽二微六尘三纎七𣺌四漠一茫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四万一千三百八十六两二钱二釐五毫一丝五微七尘六纎七𣺌八漠八茫九灰六漂 礼部项下地丁银八十六两二钱五分三釐七丝二忽七微五尘除豁免运夫外实徴银八十六两一钱四分三釐六毫九丝一忽一微六尘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班匠等银二千二百一十三两八钱六分二釐七丝三忽八微三尘六纎四𣺌八漠四茫除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二千二百一十一两三钱九釐一毫一丝九忽八微六纎二𣺌八漠五茫 光禄寺项下地丁银一百八十一两三钱四釐八毫五丝九忽五微八纎除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一百八十一两九分四釐五毫二丝二忽三尘八纎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一万三千九百四十六两五钱二分四釐五毫八丝内除豁免运夫丁银外实徴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四两七钱六分七釐一毫四丝四忽五微六尘二纎四漠四茫
随漕浅船驴脚等银二千一百五十六两二钱七分六釐五毫九丝八忽八尘六纎八漠五茫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一钱九分三釐四毫三丝三忽四微四尘九纎八𣺌五漠二茫实徴银二千一百五十六两八分三釐一毫六丝四忽六微三尘八𣺌三漠三茫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九千三百四十七两七钱四分八毫八丝八忽六微六尘六纎八𣺌内除荒故无徴银六十二两七钱六分八毫二丝二忽二尘二纎六𣺌五茫三沙九灰六漂实徴银九千二百八十五两八分六丝六忽六微四尘四纎五𣺌三漠四茫五沙四漂
一优免充饷银五千七两一钱一分七釐八毫三丝六忽七微五尘内有优免丁银七百九十一两六钱二分四釐八丝五忽六微五尘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均入通省粮银数内派徴又随州起运増垦浮额银一百二两一钱六分七釐九丝九忽六微五尘六纎四𣺌七漠五茫
一南漕二粮
原额南粮并节年清出额外首垦正耗米共六千六百二十四石六斗一升九合二勺二抄零
原额漕粮并节年升科首垦正耗米共六千三百九十二石五斗二升二合八抄八撮七圭一粟
荆州府
原额田地山塘除归州新陞直隶辖长兴巴恩四县不开外共九万三千一百二十顷四十亩九分八釐二丝三忽六微内除江陵石首二县拨归更名地二千五百三十六顷九十四亩八分七釐六忽一微实在田地山塘九万五百八十三顷四十六亩一分一厘一丝七忽五微额编秋粮米麦一十三万五千八百四十二石四斗二升六合一勺九撮一圭四粒九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十五万一千二百七十二两七钱八分七釐三毫二丝七忽六微一尘三纎七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四万七千八百六两二钱六分三釐三毫九丝六忽七微一尘七纎三𣺌四漠二茫实徴银一十万三千四百六十六两五钱二分三釐九毫三丝八微九尘六纎三𣺌五漠八茫麂皮京扛银四两九钱二分九釐九毫五微六尘三纎六𣺌四漠五茫又宜都县额派桑丝银一两四钱七分除荒实徴银二钱一分四釐二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民赋田地一百四顷四亩四分三釐七毫四丝七忽六微八尘一纎应编米一百二十六石一斗三升四合六勺六抄一撮二圭一粒七粟折徴银一百二十两一钱一分四釐六毫五丝九忽三微三纎七𣺌八漠麂皮京扛银三毫一丝一忽九微六尘七纎四𣺌二漠九茫
额徴南粮驴脚米并节年清出额外开垦驴脚米折银二千二百四十五两二钱三分八釐八丝九忽五微八尘五𣺌三漠
原额更名田地九千三百九顷八十四亩九分二釐七毫七丝额徴租饷银二万六千五百六两六钱九分四釐六毫六丝二忽五微九尘五纎七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六千二百二十三两一钱六分三釐五毫四丝五忽六微六尘三纎五𣺌四漠三茫实徴银二万二百八十三两五钱三分一厘一毫一丝六忽九微三尘二纎一𣺌五漠七茫
节年清出额外开垦更名田三顷九十六亩二分二釐五毫应徴租饷银五两三钱九分六釐八毫五丝八忽九微九尘二沙三漠九茫又监利县额外清出租饷银三十三两八钱七分六釐四毫五丝五微二尘九纎七𣺌九漠三茫
一丁粮外派湖课钞干鱼蔴铁线胶班匠商税等银三千六百八十二两四钱二分六釐二毫一丝四忽七微五尘八纎内除荒芜无徴银一千五十七两七钱五毫五丝九忽五微七纎二𣺌实徴银二千六百二十四两七钱二分五釐六毫五丝五忽二微五尘八𣺌
通计地丁正杂额徴并新加共银二十万六千一百四十三两三钱九釐八丝二忽五微五尘二𣺌四漠三茫四沙二灰内除荒芜无徴并豁免运夫丁银六万四千四百三十五两二钱二分一厘三毫二丝七忽七微八纎八𣺌七漠五沙二灰实徴银一十四万一千七百八两八分七釐七毫五丝四忽八微四尘一纎三𣺌七漠一茫九沙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额银一十四万三千一百二十一两二钱六分九毫七丝六忽二微九纎三𣺌四漠六茫四沙二灰内除荒芜无徴并豁免运夫丁银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三两一钱五分四釐三毫五丝三忽四微六纎七𣺌二漠八沙八灰实徴银一十万一千六百六十八两一钱六釐六毫二丝二忽八微二纎六𣺌二漠五茫五沙四灰内 戸部项下地丁条辽杂课商税更名租饷等银一十三万六千二百四十七两五钱九分二釐三丝二忽九微四尘六纎一𣺌一漠七茫四沙二灰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九万六千六百八两四钱七分五釐七毫五微九尘五纎八𣺌二漠三茫九沙九灰 礼部项下地丁银三百四十五两一钱五分四釐六毫八丝二忽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二百五十五两八钱一厘九毫五忽七微九尘三纎四𣺌五漠八茫二沙五灰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班匠等银五千八百二十六两二钱一分二釐三毫六丝四忽一微六尘三纎二𣺌二漠九茫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四千二百八十七两二钱六釐一毫六丝六忽五微二尘九𣺌九漠五茫八沙 光禄寺项地丁银七百二两三钱一厘八毫九丝七忽一微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五百一十六两六钱二分二釐八毫四丝九忽八微九尘二纎三𣺌四漠七茫五沙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三万八千五百九十九两三分六釐八毫九丝内除荒芜无徴并豁免运夫丁银一万四千四百九十六两六钱三分一厘五毫五毫七微八尘四纎八𣺌九漠三茫七沙七漂实徴银二万四千一百二两四钱五釐三毫三丝九忽二微一尘五纎一𣺌六茫二沙九灰三漂
随漕驴脚银八千六百五十一两五钱八分五釐三毫七丝六忽五微一尘八纎九漠六茫内除荒芜无徴并豁免运夫丁银二千九百二十五两五钱三分六釐八丝六微五尘一纎四漠一茫一沙二灰六漂实徴银五千七百二十六两四分九釐二毫九丝五忽八微六尘七纎五漠四茫八沙七灰四漂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一万五千七百七十一两四钱二分五釐八毫三丝九忽八微二尘二纎八𣺌内除荒故无徴银四千八百五十九两八钱九分九釐三毫四丝二忽八微六尘六纎二𣺌一漠四茫八沙七漂实徴银一万二百一十一两五钱二分六釐四毫九丝六忽九微五尘六纎五𣺌八漠五茫一沙九灰三漂
一优免充饷银三千七十两六钱四分二釐九毫四丝七忽七尘内有优免丁银五百五十三两六钱八分一厘二毫五丝四忽四微八尘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均入通省粮银数内派徴
一南漕二粮
原额南粮并节年清出额外首垦正耗米共一万八千七百一十二石五斗六升六合四勺零
原额漕粮并节年清出首垦正耗米共一万四千七百九石八斗四升五合五勺八抄三撮九圭二粒三粟
一额外
荆关榷税正额银一万六千四百三十九两二钱六分七釐溢额银五百八十两八钱羡馀银七千九百四两八钱七分八釐此项原无定额节年増减不同
襄阳府
原额田地山塘七万九千八百二顷五十七亩七分三釐五毫九丝六忽额编米麦六万七千六百四十五石五斗四升一合七抄九撮一圭四粒六粟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十万一百七十四两三钱八分五釐九毫三丝一忽四微八尘八纎六𣺌四漠二茫内除荒芜无徴银五万一千九百四十七两四钱六分三毫一丝三忽五微六尘七纎八𣺌七漠五茫实徴银四万八千二百二十六两九钱二分五釐六毫一丝七忽九微二尘七𣺌五漠七茫麂皮京扛银七分六釐八毫五丝八微九尘一纎四𣺌九漠三茫
又额外开垦淤地一顷八十四亩二分应编米麦八斗二升八合九勺折徴银二两二钱一分一厘七毫六丝九忽七微五纎八𣺌四茫麂皮京扛银二丝七忽八微三尘二纎五𣺌九茫
原额更名田地五千一百四十四顷一十亩四釐额徴租饷银一万一千五百二两九钱五釐四丝一忽八微九尘二纎六𣺌九漠内除荒芜无徴银七千二百九十四两九钱四分四釐二毫二丝六忽二微三尘五纎五𣺌六漠九茫实徴银四千二百七两九钱六分八毫一丝五忽六微五尘七纎一𣺌二漠一茫
一丁粮外派门摊商税酒醋街基课钞渔油蔴铁线胶房租学地城壕渔课班匠等银八百二两五钱四分八釐四毫二丝六忽四微五尘八纎内除荒芜无徴银一百四十二两三钱六分五釐二毫七丝四微五尘八纎实徴银六百六十两一钱八分三釐一毫五丝六微
通计地丁正杂额徴并新加共银一十三万三千六百二十五两六钱一厘三毫三丝七微一尘三纎六𣺌六漠五茫内除荒芜无徴银七万一千六百九十四两七钱一分三毫五丝五忽八微二尘七纎九𣺌八漠七沙实徴银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两八钱九分九毫七丝四忽八微八尘五纎六𣺌八漠四茫三沙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额银八万四千二百一十九两一钱六分四釐六毫二丝五忽八微四尘四𣺌六漠五茫内除荒芜无徴及豁免运夫丁银四万五千二百四十两九钱五分六釐九毫九丝五忽一尘六纎八𣺌三漠九茫七沙实徴银三万八千九百六十八两二钱七釐六毫三丝八微二尘三纎六𣺌二漠五茫三沙内 戸部项下地丁条辽门摊杂课商税更名饷扛新増人丁并归并屯粮等银八万一千三百八十三两六钱三分三釐六毫四丝三忽三微三尘五纎九𣺌五漠六茫除荒并豁免运夫无徴外实徴银三万七千五百九十六两四釐六毫三丝三忽五微一尘九纎八𣺌一漠四茫一沙 礼部项下地丁银九十八两六钱七分七釐一毫三丝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四十八两八钱八分五釐七毫一丝五忽一微八尘二纎三漠五茫九沙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班匠等银二千五百四十两一钱五分三釐四毫八忽六微九尘五𣺌九茫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一千二百二十七两五钱二分三釐九毫一丝四忽五微二纎五𣺌二漠六茫八沙 光禄寺项下地丁银一百九十六两七钱四毫四丝三忽八微一尘四纎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九十五两七钱九分三釐三毫六丝七忽六微一尘九纎二𣺌四漠八茫五沙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三万五千二百九十两四钱五釐六毫七丝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一万八千九百七十七两四钱八分八釐六毫四忽九微四尘九纎四漠五茫九沙实徴银一万六千三百一十二两九钱一分七釐六丝五忽五尘九纎五漠四茫一沙
随漕浅船正费银二百二两三钱三分三釐五毫二丝八忽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一百七两三钱二分七釐三毫一丝九忽八微七纎三𣺌五漠九茫九沙实徴银九十五两五釐七毫八忽一微九尘二纎六𣺌四漠一沙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一万三千九百一十三两六钱九分七釐五毫六忽八微七尘三纎二𣺌内除荒故丁银七千三百五十八两九钱三分六釐九毫三丝六忽六尘二纎八𣺌三漠五茫二沙实徴银六千五百五十四两七钱六分五毫七丝八微一尘三𣺌六漠四茫八沙
一优免充饷银九百二两九钱七釐九毫四丝三忽九微七尘内有优免丁银一十八两四钱七分三釐五毫八丝五忽三微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均入通省粮银数内派徴
郧阳府
原额田地塘四万九千二百六十九顷八亩一分三釐九毫七丝五忽八微额编米麦一万三千三百三十八石三斗一升一合四勺九抄三撮二粒额徴并新加共银二万七千五十七两五钱一分一厘三丝一忽二微二尘四纎五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一万九千二百二十四两二钱五分三釐七丝三忽三微七尘九纎五𣺌四漠七茫实徴银七千八百三十三两二钱五分七釐九毫五丝七忽八微四尘四纎九𣺌五漠三茫麂皮京扛银三钱七分七釐一毫九丝三微一尘一纎二𣺌八漠五茫
原额更名田地三十四顷四十亩额编米麦七石一斗四升九合五勺四抄六圭四粒一粟折徴租饷银一十五两七钱八分二釐四丝七忽五微八尘一纎二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七两八钱六分三釐一毫四丝四忽七微六尘六纎九𣺌实徴银七两九钱一分八釐九毫二忽八微一尘四纎三𣺌
一丁粮外派门摊蔴铁线胶商税等银三百八十两一钱一分九毫二丝四忽三微二尘除无徴银二百三十五两三分九釐一毫八丝六忽三纎二𣺌三漠五茫实徴银一百四十五两七分一厘七毫三丝八忽三微二尘
通计地丁正杂共额徴银三万七千八十一两六钱七分九釐八丝八忽一微二尘五纎七𣺌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二万七千二百七十九两三钱六分五釐八丝六忽七微五尘一纎四𣺌七漠实徴银九千八百二两三钱一分四釐一忽三微七尘四纎二𣺌三茫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徴银二万一千五百五十一两一钱一分四釐二毫四丝六忽九微三尘九纎二𣺌内除荒芜无徴并豁免运夫丁银一万一千二百四十八两一钱五分一厘五毫七丝三忽六微七尘四𣺌三漠七茫五沙实徴银五千三百二两九钱六分二釐六毫七丝三忽二微六尘八纎八𣺌三漠二茫五沙内 戸部项下地丁条辽杂课商税更名租饷等银二万五百六十九两一钱一分五釐九毫六丝四忽四微一尘五纎二𣺌除荒无徴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四千九百六十三两七钱七分七釐五毫五丝七忽九微四尘九𣺌七漠八茫五沙 礼部项下地丁银三十二两五钱二分四釐二毫三丝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一十八两三钱四分五釐七毫二丝八忽三微一尘六纎一𣺌七漠一茫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等银八百八十六两四钱九分九釐八毫一丝五忽三微二尘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二百八十三两八分一厘一丝九忽一微一尘一𣺌二漠九茫光禄寺项下地丁银六十二两九钱七分四釐二毫三丝七忽二微四纎除荒并豁免运夫外实徴银三十七两七钱五分八釐三毫六丝七忽九微一纎五𣺌五漠四茫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等银五千九百六十三两一钱一分五釐七毫内除荒芜无徴并豁免运夫丁银四千一百四十二两一钱六釐七毫二丝四忽六微八尘九纎五𣺌一茫实徴银一千八百二十一两八釐九毫七丝五忽三微一尘四𣺌九漠九茫
随漕浅船银七十一两二钱九分四釐八毫六丝内除荒并豁免运夫丁银五十二两二钱七分三釐一毫九丝二忽三微一尘七纎三漠九茫实徴银一十九两二分一厘六毫六丝七忽六微八尘二纎九𣺌六漠一茫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九千四百九十六两一钱五分四釐二毫八丝一忽一微八尘六纎五𣺌内除荒并故丁银五千八百三十六两八钱三分三釐五毫九丝六忽七尘四纎五𣺌八漠九茫五沙实徴银三千六百五十九两三钱二分六毫八丝五忽一微一尘一纎九𣺌一漠五沙
一优免充饷银五十五两八钱六分七釐八毫一本色
原额编本色米麦七石一斗四升九合五勺四抄六圭四粒一粟
额编米一万二千六百四十一石三升二合一勺九抄六撮六圭六粒一粟仍照徴本色以充兵饷
直隶归州
原额田地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七顷八十四亩一分二毫八忽额编米麦一万一千三百七十七石五升八合五勺四抄一撮各折不等共折徴银一万五千六百四十八两九钱三分五毫三丝七微四尘八纎七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一万四千一百八十一两九钱六分四釐五毫四丝五微三尘三纎九𣺌六漠八茫实徴银一千四百六十六两九钱六分五釐九毫九丝二微一尘四纎七𣺌三漠二茫
一丁粮外派蔴铁线胶等银一十六两六钱七分八釐二毫四丝七忽
通计地丁正杂共额银二万五百九两一钱一分九釐九毫四丝一微四尘四纎一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五两五钱二分一厘一毫三丝九忽八微五尘七纎九漠八茫实徴银一千八百一十三两五钱九分八釐八毫二微八尘七纎二茫
一起运
各部寺项下共额银一万二百九十五两三钱八分九釐二毫九丝一微四尘四纎一𣺌内除荒芜无徴银九千三百四两五钱二分七釐二丝九忽四微二尘二纎六𣺌二漠五茫五沙实徴银九百九十两八钱六分二釐二毫六丝七微二尘一纎七𣺌七漠四茫五沙内 戸部项下地丁条辽改设屯粮等银九千九百二十两二钱三分六釐九毫六丝一忽五微三尘九纎一𣺌除荒并无徴外实徴银九百四十一两一钱三分一厘七毫二丝一忽一微二纎三𣺌二漠五茫 礼部项下地丁银二十五两二钱六分七毫七丝四忽除荒外实徴银二两一钱八分一毫四忽七微七纎四𣺌六漠三茫六沙 工部项下地丁蔴铁等银二百二十四两三钱三分八毫九丝七忽六微除荒外实徴银三十三两七钱九分四釐一毫四丝四忽五微六尘七纎六𣺌五漠四茫 光禄寺项下地丁银一百二十五两五钱六分六毫五丝七忽五纎除荒外实徴银一十三两七钱五分六釐二毫九丝三微四尘四纎三漠一茫九沙
一拨运存留
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除巴东县新増战船水手银二十两四钱系桐油茶税内支给不在地丁之内外共银五千一百八十一两四钱九分一厘二毫五忽内除荒芜无徴银四千八百四十七两三钱一分六釐七毫七丝三忽三微五尘六纎一𣺌四漠实徴银三百三十四两一钱七分五釐四毫二丝六忽六微三尘三纎八𣺌六茫
随漕地丁浅船等银三十四两四钱三分八釐四毫除荒无徴银三十一两七钱七分九釐五毫六丝二忽七微二尘六纎八𣺌四漠九茫实徴银二两六钱五分八釐八毫三丝七忽二微七尘三纎一𣺌五漠一茫
官俸役食历日表夫祭祀部寺解费廪粮并新设
关庙三祭等银四千九百九十七两八钱一厘四丝五忽除荒无徴银四千五百一十一两八钱九分八釐七毫六丝九忽三微四尘一纎四𣺌二漠九茫五沙实徴银四百八十五两九钱二釐二毫七丝五忽六微五尘八纎五𣺌七漠五沙
屯田〈附〉
历代屯政
玉海汉文帝募民耕塞下巳有屯田之说武帝屯渠犁始有屯田之规成于昭宣广于魏晋而极盛于唐大抵汉以兵屯唐以民屯历代或兵或民盖不一也
汉
前汉书列传宣帝神爵元年后将军赵充国引丘撃先零羌请罢骑兵留屯田迺奏便宜十二事大率谓屯田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于是诏罢兵独留充国屯田
后汉书列传光武帝建武四年命将军刘隆讨李宪宪平遣隆屯田武当
后汉书列传建武五年拜大中大夫张纯监诸将营将兵屯田南阳
后汉李通传建武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及将军王霸等十营击延岑还屯田顺阳
晋
晋书列传武帝泰始五年以羊祜都督荆州军事镇襄阳祜怀绥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分以垦田八百馀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乃有十年之积
太康元年既平吴当阳侯杜预还镇荆州修召信臣遗迹激用滍淯诸水以浸原田万馀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
唐
唐书食货志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天下屯总九百九十二司农寺每屯三顷州镇诸军每屯五十顷水陆腴瘠播种地宜与其功庸烦省收率之多少皆决于尚书省苑内屯以善农者为屯官屯副御史巡行莅输诸屯以地良薄与岁之丰凶为三等具民田岁获多少取中熟为率凡屯田收多者褒进之岁以仲春籍来岁顷亩州府军镇之远近上兵部度便宜遣之
宋
宋史食货志真宗咸平中襄州襄阳县有屯田三百馀顷知州耿望请于旧地括荒田置营田上中下三务调夫五百筑堤堰仍集邻州兵每务二百人荆湖市牛七百分给之是岁种稻三百馀顷五年以其烦扰罢之
神宗熙宁七年章惇初筑沅州亦为屯田务元丰二年以所收不及额罢之
高宗绍兴元年镇抚使知荆南府解濳奏措置荆南归峡荆门公安五州营田其后军食仰给省县官之半
三年徳安复州汉阳军镇抚使陈规仿古屯田凡军士所屯之田相其险隘立为堡寨其弓兵等半为守御半为耕种农时则就田作有警则充军用二十二年督视湖北京西军马汪澈言荆湖两军屯守襄汉粮饷浩瀚襄阳古有二渠长渠溉田七十顷木渠溉田三千顷兵后堙废今先筑堰开渠募边民或民之老弱耕之既省馈运又可安集流亡从之
元
元史兵志元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必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宜天下无不屯之兵无不耕之地
明
续文献通考明兴天下既定高帝承元制改管军万戸府为军卫以统兵遂撤民屯罢屯田万尸府悉以卫军从事其法每卫一指挥督千百尸及各旗军且畊且守以十分为率七分守城三分屯耕一人约受田三十六亩岁收籽粒十有八石人月粮十二石馀六石上仓馀丁所受纳以差次降永乐间更定屯田则例徴牛朝鲜分给屯所诏各荒空土不拘主客军民官舎尽心开垦永不起科巳设屯田副使纪纲之其后日久弊生军屯旧额或勲臣贵戚之家占作庄田或镇守统制之官侵为巳业军士无田可屯矣隆庆初命大臣分督屯田竟以无功而罢万历初又严屯粮完纳条款而侵渔干没卒如故
武昌卫屯田一千六百八十六顷八十亩三分四釐三丝 屯粮一万八千六百六十六石一斗四升三合六勺三圭
武昌左卫屯田一千二百九十八顷七十二亩八分三釐四毫一丝 屯粮一万五千二百四十四石一斗四升三合六勺
显陵卫屯田九百七十六顷一十八亩九分五釐九毫八丝九忽五微 屯粮一万一千七百一十四石二斗七升五合一勺八抄七撮
安陆卫屯田八百八十二顷五十九亩九分二釐八毫三丝七忽 屯粮一万零五百九十四石五斗六升六合五勺
沔阳卫屯田九百七十顷零九亩七分 屯粮一万一千四百九十四石七斗八升八合
襄阳卫屯田一千二百七十二顷二十亩七分五釐一毫六丝 屯粮一万五千三百七十三石六斗八升八合
均州守御千戸所屯田一百零九顷三十六亩六分二釐二丝 屯粮六百三十二石二斗六升九合三勺六抄四撮二圭
郧阳卫屯田八百九十七顷六亩七分一厘六毫屯粮三千五百八十六石六斗一升二合四勺
竹山守御千户所屯田一百零七顷五十二亩九分八釐 屯粮一千二百六十七石九斗八升三合五勺
房县守御千戸所屯田一百六十五顷一十五亩四分九釐三毫 屯粮一千九百八十五石六斗八升七合
徳安守御千戸所屯田六百二十一顷六十六亩七分六釐九毫六丝七微 屯粮七千一百六十九石一斗
随州百戸所屯田一百一十七顷零四亩八分一厘三毫三丝 屯粮一千四百七石四斗九升三合三勺五抄六撮八圭
黄州卫屯田七百四十七顷八十九亩二分六釐一毫三丝 屯粮一千四百零二石一斗六升三合三勺
蕲州卫屯田六百三十六顷五十亩二分五釐二毫五丝 屯粮七千五百六十九石八斗七升六合六勺六抄
荆州卫屯田八百二十五顷九十七亩一分二釐二毫六丝 屯粮九千八百四十三石五斗九升三合六勺
荆州右卫屯田一千六顷一十九亩五分二釐五毫 屯粮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五石一斗八升四合一勺二抄八撮
夷陵守御千戸所屯田三百二十四顷五十四亩二釐五毫五丝 屯粮三千八百四十九石二斗八升六合
枝江守御千戸所屯田四百五十九顷六十二亩四釐七毫 屯粮五千一百六十四石九斗二升四合八勺
远安守御千戸所屯田六十七顷四十一亩二分九釐九毫 屯粮八百零八石九斗四合
长宁守御千戸所屯田一百六十六顷九十二亩一分三釐三毫 屯粮一千六百五十二石一斗三升二合
岳州卫屯田六百八十三顷九十四亩三分三釐三毫三丝 屯粮八千一百八十八石七斗六升四合三勺四抄
永定卫屯田一千四百六十七顷二十五亩 屯粮五千一百六十八石
大庸千戸所屯田一百七十五顷九十九亩 屯粮九百九十三石三斗七升二合
澧州守御千戸所屯田二百六十一顷零五亩九分六釐五毫 屯粮三千零三十石零四升七合一勺
九谿卫屯田一千四百六十七顷二十五亩 屯粮六千七百九十五石八斗八升三合八勺八抄安福千戸所屯田三百二十顷一十九亩五分七釐 屯粮二千一百四十三石三斗五升
添平千户所屯田无 屯粮无
麻寮千戸所屯田无 屯粮无
长沙卫屯田一千四百二十八顷五十四亩八分九釐二毫 屯粮一万五千四百八十八石六斗三升五合八勺二抄八圭
茶陵卫屯田一千四百三十九顷九十七亩六分三釐四毫 屯粮一万四千九百一石四斗四升七合三勺
宝庆卫屯田八百八十顷一十一亩四釐八毫三丝八忽八微 屯粮一万零五百一十六石六斗二升五合五沙七撮二圭
武冈千戸所屯田一千四十一顷八十九亩五分屯粮二千一百二十七石六斗八升七合五抄
城步千戸所屯田七十顷四十三亩二分七釐屯粮八百四十二石一斗二升八合二勺
衡州卫屯田一千二百二十三顷零二亩七分四毫四丝 屯粮一万四千零五十七石二斗五升九合四勺七抄五撮四圭八粒
桂阳千戸所屯田五十二顷四十一亩八分八釐三毫六丝六忽 屯粮七百六十一石九斗常宁中千戸所屯田七百九十二顷五十六亩二釐八毫 屯粮三千三百九十八石五斗一升六合六勺四抄
宁溪守御千戸所屯田九十六顷六十五亩八分屯粮一千一百六十二石六斗四升
常徳卫屯田一千零七顷三十五亩八分四釐三毫 屯粮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五石四升三合八勺四抄四撮
辰州卫屯田一千零三十三顷九十一亩九分六釐二毫六丝九忽六微九尘七纎 屯粮一万二千四百一十六石三斗六升六合三勺二抄沅州卫屯田七百零五顷五十七亩五分四釐四毫四丝九忽 屯粮八千三百石六斗六升七合五勺四抄七撮二圭
平溪卫屯田二百五十六顷六十一亩五釐八毫四丝 屯粮三千八百五十三石零九升五合三勺
永州卫屯田一千四百零二顷六十七亩六分一厘一丝 屯粮一万四千五百七十八石零五升四合四勺八抄
宁远卫屯田三千七十顷七十四亩 屯粮四千二百六十一石九斗五升九合四勺
枇杷守御千戸所屯田九十四顷六十九亩四分七釐五毫 屯粮九百六十二石零二升四合七勺
桃川守御千戸所屯田一百六十六顷八十七亩三分七釐六毫 屯粮一千九百零五石九斗二升三合九勺
锦田镇前千戸所屯田八十三顷七十一亩五分屯粮九百零九石六斗六升五合四勺二抄一
撮
江华守御右千戸所屯田五十七顷九十九亩零三釐五毫 屯粮五百五十七石二升二合宁远守御左千戸所屯田八十六顷五十亩 屯粮一千零四十一石
东安守镇百戸所屯田四十六顷七十亩三分九釐一毫 屯粮五百石零七合
靖州卫屯田二百九十四顷一十一亩七釐五毫一丝六忽 屯粮三千五百三十七石一斗四升七合
天柱守御千戸所屯田七十七顷七十四亩八分五釐 屯粮六百七十三石一斗六升
汶溪千戸所屯田五十一顷五十亩 屯粮六百四十八石九斗
郴州守御千戸所屯田二百四十九顷八十一亩二分八釐五毫二丝 屯粮二千九百九十八石八斗九升七合三勺三抄三撮
广安守御千戸所屯田五十顷七十三亩四分五釐五毫 屯粮五百七十八石五斗五升二合宜章守御千戸所屯田一百六十顷三十一亩六分五釐 屯粮二千二百九十一石二斗九升施州卫屯田二百零六顷六十亩 屯粮二千零五十八石
清浪卫屯田三百八十九顷四十一亩二分八釐二毫三丝 屯粮四千五百七十四石五斗六升四合
偏桥卫屯田二百八十二顷二十四亩四分五釐屯粮三千七百九十三石五斗二升八合七勺
三抄六撮六圭
镇远卫屯田二百零八顷七十八亩八分三釐五毫 屯粮二千五百一十二石四斗五升一合五勺六抄
铜鼓卫屯田三百五十四顷七十五亩 屯粮四千六百五十三石二斗五升五合四勺
伍开卫屯田一千二百五十一顷四十亩三分七丝 屯粮一万六千五百九十八石七斗八升五合六勺一抄
大田军民守御千戸所屯田一百五十五顷六十亩 屯粮一千五百五十六石
瞿塘卫屯田三百四十三顷三十一亩八分七釐八毫六丝 屯粮三千九百六十八石七斗七升六合六勺
忠州守御千戸所屯田二百四十三顷八十九亩九分 屯粮二千七百零一石二斗六升六合
皇清屯田〈丁粮合编〉
湖北省
原额屯田地山塘三万一千七百五十一顷五十九亩三分八毫三丝一忽内除荒芜并坍䣃田地一万一千七百八十三顷九十亩一分三毫七丝九忽七微一尘五𣺌六漠一茫五沙实在成熟田地山塘一万九千九百六十七顷六十九亩二分四毫五丝一忽二微八尘九纎四𣺌三漠八茫五沙成熟粮九万四千六百六十四石七斗一升六合九勺六抄五撮一圭八粟实折徴银五万三千三百四十一两七钱一分三釐七丝五忽八微九尘七𣺌五漠七沙八灰
又徳安所额外首垦屯地一顷八十一亩二分六釐六毫应编粮四石三斗五升三勺八抄四撮应折徴银二两四钱三分六釐二毫一丝五忽四尘
人丁项下原报屯丁七百一十九名共额徴银一百四十三两八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计入通省屯饷银内均摊派徴
通计屯饷丁粮共徴银五万三千四百八十七两九钱四分九釐二毫九丝九微三尘七𣺌五漠七沙八灰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屯饷丁粮银四万三千八百四十四两三分五釐三毫一丝三微三尘七𣺌五漠七沙八灰马驹银六两五钱
湖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二千八百六十五两一钱七分一厘九毫八丝六微
又军三造船银一千五百四十一两六钱二釐湖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五百八两八钱又军三造船银六百一十两九钱七分
一存留
各卫所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二千八百三十五两六钱六釐
武昌武左二卫留造火药铅铁弹子并看守库局启闭门禁锁钥等项屯丁四百名共兑食屯粮银一千二百七十五两二钱六分四釐
武昌卫
原额屯田地三千四百三十一顷四十二亩二分四釐内除荒芜田地四百二顷七十九亩一分二釐九毫二丝一忽六微八尘七纎八𣺌一漠二茫七沙实在成熟田地三千二十八顷六十三亩一分一厘七丝八忽三微一尘二纎一𣺌八漠七茫三沙内除雍正五年开垦民田八顷三亩五分五釐应于六年后起科外现成熟粮一万四千四百六十七石三斗三升八合六抄二撮五圭七粟应折徴银七千九百一十三两六钱三分三釐九毫二丝一微九尘一纎三𣺌二漠九茫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五十五名额徴银一十一两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増银一十二两二钱六分六釐七毫八丝二共实徴银二十三两二钱六分六釐七毫八丝
通计丁粮额徴并新増共银七千九百三十六两九钱七毫一微九尘一纎三𣺌二漠九茫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丁粮银六千一百五十一两八钱七分六釐三毫一丝九忽五微九尘一纎三𣺌二漠九茫
湖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五百三十二两五分三毫八丝六微又军三造船银三百二十两七钱三分
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制造火药铅铁弹子并看守库局启闭门禁屯丁二百名共兑食屯粮银六百三十两一钱四分
武昌左卫
原额屯田地一千二百六十三顷七十一亩一分四釐二毫内除京山等县代徴籽粒田地八十一顷一十六亩九分一厘八毫又除荒芜田地五十四顷六十三亩二分四釐八毫九丝七忽八尘九纎实在成熟田地一千一百二十六顷九十八亩七分五釐二毫八丝六微八尘八纎八𣺌应编粮一万三千三百三十石五斗一升二合九抄九撮六圭应折徴银七千四百六十五两八分六釐七毫七丝五忽七微七尘六纎
又开垦屯田九十二亩二分二釐二毫二丝二忽二微二尘二纎二𣺌应编粮八石三斗折徴银四两六钱四分八釐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五十四名额徴银一十两八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增银一十一两一钱七分三釐一毫二丝二共实徴银二十一两九钱七分三釐一毫二丝
通计丁粮额徴并新増共银七千四百九十一两七钱七釐八毫九丝五忽七微七尘六纎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丁粮银六千一百六十二两六钱二分七釐八毫九丝五忽七微七尘六纎
湖北粮道军三造船银三百八十一两八钱六分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制造火药铅铁弹子并看守库局启闭门禁屯丁二百名共兑食屯粮银六百四十五两一钱二分
黄州卫
原额屯田地山塘七百五十六顷六十三亩一分四釐二忽内除江夏麻城二县代徴籽粒屯田地一十八顷九十六亩五分七釐四丝七忽又除明季远年坍䣃田地三十七顷七十八亩二釐四毫八丝七忽五微六纎五𣺌四漠又除荒芜田地九亩一分九釐四毫八丝六忽九微八尘六纎四𣺌三漠实在成熟田地六百九十五顷七十七亩八分一厘一毫六丝二忽一微七尘四纎六𣺌六漠应编粮八千三百四十九石六斗六升四合三勺三抄四撮五圭六粒二粟折徴银二千九百四十七两四钱三分一厘五毫一丝一微三𣺌八漠六茫
节年开垦屯田地五顷一十八亩八分八釐九毫三丝四忽九微九尘二纎三𣺌七漠额粮六十二石二斗六升六合七勺二抄一撮九圭九粒二粟折徴银二十一两九钱八分一毫五丝二忽八微六尘三纎一𣺌七漠六茫应于六年后起科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五十九名额徴银一十一两八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减银三两一钱五分三釐二毫七丝实徴银八两六钱四分六釐七毫三丝
通计丁粮实徴共银二千九百五十六两七分八釐二毫四丝一微三𣺌八漠六茫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丁粮银二千三百三十九两四钱三分八釐二毫四丝一微二𣺌八漠六茫
湖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一百六十九両四钱四分又军三造船银一百四十五两一钱
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蕲州卫
原额屯田地九百五十顷三十六亩八分二釐六毫七忽内除荒芜坍䣃屯地四十七顷一十八亩二分二釐二毫八丝六忽三尘九纎实在成熟田地九百二顷二十二亩一分八毫八丝一忽三尘九纎编粮七千四百二石六斗八升八合八勺六抄六撮四粒一粟折徴银二千九百六十六两一钱七分四毫六忽一微四尘九纎八漠一沙
又开垦屯地九十六亩三分九釐四毫三丝九忽九微二尘二纎编粮四石七斗一升折徴银一两九钱三分七釐一毫七忽应于六年后起科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八十二名额徴银一十六两四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减银七两六钱八分五釐九毫一丝实徴银八两七钱一分四釐九丝
通计丁粮实徴共银二千九百七十四两八钱八分四釐四毫九丝六忽六微四尘八纎九𣺌一漠九茫九沙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丁粮银二千三百九两六钱七分六釐八毫九丝六忽一微四尘九纎八漠一沙又马驹银六两五钱
湖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二百一十七两三钱七分七釐六毫又军三造船银一百三十九两二钱三分
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沔阳卫
原额屯田并新收桑枣菓园等处共一千一百七十顷九十六亩五分三釐四毫四丝五忽内除节年淹没沉塌田二百九十七顷六十五亩三分九釐九毫八丝三忽四尘四纎又除荒芜照则更正屯田四十三顷七十一亩九分六釐五毫五丝三忽五微一尘七纎六𣺌又除荒塌运军膳田二百五十一顷三十亩六分三釐一毫九丝三忽五微六尘实在成熟并拨回天门县屯田奉裁堪种运军膳田照则更正田共五百七十八顷二十八亩五分三釐七毫一丝四忽八微七尘八纎四𣺌额编粮六千三百五十四石三斗八升六合四抄二撮九圭三粒九粟折徴银三千五百七十五两八钱五分七毫五忽七微五尘七𣺌九漠于沉田重赋等事案内减粮三千二百二石七斗三升七勺六抄八撮三圭三粒减银一千八百三两九分三釐五毫九丝六微九尘六纎四𣺌四漠八茫九沙实成熟粮三千一百五十一石六斗五升五合二勺七抄四撮六圭九粟折徴银一千七百七十二两七钱五分七釐一毫一丝五忽五尘四纎三𣺌四漠七茫二沙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三十四名额徴银六两八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减银一两五钱六分八釐四毫八丝实徴银五两二钱三分一厘五毫二丝
通计丁粮实徴共银一千七百七十七两九钱八分八釐六毫三丝五忽五尘四纎三𣺌四漠七茫二沙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屯饷丁粮银一千三百八十四两二钱五分八釐六毫三丝五忽五尘四纎三𣺌四漠七茫二沙
湖北粮道衙门军三造船银九十一两六钱三分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徳安所
原额成熟田地塘二千四百七十三顷四十四亩一分二釐三毫二忽成熟粮七千三百二石七斗五升一合九勺八抄一撮折徴银四千八十九两五钱四分一厘一毫九忽三微六尘
又额外首垦下则屯地一顷八十一亩二分六釐六毫应编粮四石三斗五升三勺八抄四撮折徴银二两四钱三分六釐二毫一丝五忽四尘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四十八名额徴银五两六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增银六两四钱六分八釐四毫九丝共徴银一十二两六分八釐四毫九丝
通计丁粮实徴共银四千一百四两四分五釐八毫一丝四忽四微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丁粮银二千二百三两四分三釐八毫一丝四忽四微
湖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一千六百二十两八钱六分四釐又军三造船银一百六十三两四钱三分二釐
一存留
千总官役俸薪工食银一百一十六两七钱六釐荆州卫
原额田地山塘及归并枝夷长远并新加长宁所増出田地共五千一百五十四顷七十六亩五分五釐六毫六丝六忽内除荒芜田地二千四百三十一顷四十五亩四分八釐一丝七忽一微一尘五纎四𣺌二漠六沙实在成熟田地二千七百二十三顷三十一亩七釐六毫四丝八忽八微八尘四纎五𣺌七漠九茫四沙实在成熟粮一万一千三百五十五石六斗三升四合五抄三撮一圭六粒五粟折徴银五千八两二钱六分六釐二毫四丝八忽四微七纎八𣺌二漠八茫四沙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六十八名额徴银一十三两六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増银二钱五分七釐九毫二丝共银一十三两八钱五分七釐九毫二丝
通计丁粮实徴共银五千二十二两一钱二分四釐一毫六丝八忽四微七纎八𣺌二漠八茫四沙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屯饷丁粮银四千三百四十四两一分四釐一毫六丝八忽四微七𣺌八纎二漠八茫四沙
湖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二百一十六两又军三造船银一百六十两一分
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荆州左卫
原额屯田地二千七百八十九顷二十二亩四分三釐内除荒芜田八百五十一顷三十五亩八分三釐二毫八丝七忽九微三尘六纎九𣺌五漠一茫九沙实在成熟田地一千九百三十七顷八十六亩五分九釐七毫一丝二忽六尘三纎四漠八茫一沙成熟粮八千一百九十二石三斗二升八合三勺九抄三撮五圭折徴银四千九十六两一钱六分四釐一毫九丝六忽七微五尘
又额外丈出新増田二百九十四顷一十一亩六分五釐三毫三丝三忽新増粮一千一百八十二石八斗八升一合八勺一撮二圭折徴银五百九十一两四钱四分九毫六微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七十四名额徴银一十四两八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减银七钱六分八釐六毫实徴银一十三两六钱三分一厘六毫
通计丁粮实徴共银四千七百一两四钱三分六釐四毫九丝七忽三微五尘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屯饷丁粮银四千八十六两五钱八分八釐二毫九丝七忽三微五尘
湖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七十二两又军三造船银二百四十两五钱
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荆州右卫
原额屯田二千九百一十二顷四亩七分二釐二毫二丝三忽内除坍䣃并荒芜田七百九十三顷三十一亩二分二釐五毫一丝四忽七微五尘一纎二𣺌三漠六茫三沙实在成熟田二千一百一十八顷七十三亩四分九釐七毫八忽二微四尘八纎七𣺌六漠三茫七沙成熟粮一万七百四十五石三斗八升二合五勺六抄五撮九圭二粒四粟折徴银四千一百三十八两四钱一分二釐八毫七丝六忽三微六尘九纎六𣺌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六十五名额徴银一十三两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减银一两七分二釐七毫三丝实徴银一十一两九钱二分七釐二毫七丝
通计丁粮实徴共银四千一百五十两三钱四分一毫四丝六忽三微六尘九纎六𣺌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屯饷丁粮银三千五百八两六钱四分六毫五丝六忽三微六尘九纎六𣺌
湖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二百二十两八钱又军三造船银一百一十八两八钱
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襄阳卫
原额屯地一万六百五十五顷三亩三分六釐六毫内除荒芜屯地六千四百六顷三亩九分五釐一毫六丝又除郧均房卫所南岸并本卫屯坐谷城县河西庙摊地方贼残荒地一百五十二顷六十三亩九分二釐八毫一丝实在成熟新旧首垦陞科屯地四千九十六顷三十五亩四分八釐六毫三丝成熟粮九千三百八十一石八斗七升九合五勺三抄三撮折徴银一万二千三百五十二两八钱八釐一丝七忽一微三尘二纎一𣺌八漠八灰
又首垦屯地二十一顷八十八亩二釐九毫应编粮二十七石五斗八合三勺四抄八撮应折徴银三十六两二钱一分九釐三毫二丝四忽六微八尘三纎二𣺌七漠八茫六沙八灰
人丁项下原报人丁二百二名额徴银四十两四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通省均摊应减银一十五两八钱九分九釐六毫二丝实徴银二十四两五钱三毫八丝
通计丁粮额徴共银一万二千三百七十七两三钱八釐三毫九丝七忽一微三尘二纎一𣺌八漠八灰
一起解
湖北布政司衙门丁粮银一万一千三百五十八两五钱一分八釐三毫九丝七忽一微三尘二纎一𣺌八漠八灰
湖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三百二十五两四钱四分又军三造船银三百九十一两二钱五分
一存留
守千官役俸薪工食等银三百二两一钱
物产〈附〉
武昌府
蓝出江夏县其种有三曰蓼蓝曰团叶曰木蓝可造淀败酱本草云生江夏山谷间花黄根紫色似柴胡攻暴热痈肿产后诸病八月采根
鲟鱼出大江
缩项鳊出武昌县樊口
莼菜出蒲圻县
春子鱼出咸宁县
频伽鸟出崇阳县岩头畔
银出兴国州黄姑山
皮纸 苎 九节狸 俱出兴国州
铜出大冶县白雉山
铁出大冶县团炉山
茶出通山县者上崇阳蒲圻次之
火纸出各县
汉阳府
橘 橙 枳壳 南星 俱出汉阳县
楚石即墨石出汉阳东至山
水獭江边多有之
葛出黄陂县又出孝感小河溪
棉花出孝感县视他处为多
黄州府
粳米即香晚 连翘 松萝 俱出黄州
鱼子糯出黄冈县宜酿酒张文潜亟称之
苎布 包茅 俱出麻城县
罗汉菜出蕲州三角山
蕲艾可治湿疾 蕲竹 蕲簟 鹿毛笔 白苎布乌稍蛇背有三棱至死眼不枯 绿毛龟极小者佳白花蛇顶有方胜尾有指甲长尺馀能疗风疾〈俱出蕲州〉魶俗呼邵荷鱼江上多有
鱄䱐俗呼为江𧳯江上多有
蟹江上多有
安陆府
白蜜 郢兰 观音竹 俱出钟祥县
荠米出潜江县
木棉出天门县
黄精二月采根阴干黄帝云太阳之草名黄精服之可以长生 石绿 荜薢二八月采能治腰痛 俱出荆门州
𩿞鸰出当阳县
花猫出各县
徳安府
青纻布 根子菜根似蔓菁而大 白蜡 㯃山谷间有之非常产 葈耳一名苍耳一名卷耳 景天四七月采花苖阴干极利疮科一名救火俗呼独脚莲 石青 俱出安陆县
拐枣诗云南山有杞即此其子著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味甘美能解酒毒宅旁种此酿多不成作屋柱酒味亦薄出云梦县
石膏 银鱼 俱出应城县
京三棱平苦无毒能消症瘕霜降后采 丹参五月采 沙参八月采 旋覆花一名戴椹治痰饮诸症俱出随州
桔梗 苍术各境极蕃 坏香坏后香 赤小豆俱出应山
荆州府
方文绫 赀布 栀子 贝母 覆盆子 乌梅龙芮 龙 草 十岁万草 积雪草八九月采合二八月采根补中益气 俱出江陵县
青绿石出松滋县凤凰山
金出枝江县董滩口
通草 茜草 红花 俱出枝江县
箭竹 白猸子狸属 锦鸡 桃花鱼 芒硝 五加皮 鬼白 杜若 朴稍 俱出夷陵州
秦椒八九月采冷风邪除寒痹 丁公藤疗风痹出远安县
核桃 仙茅 大黄 俱出远安县
襄阳府
纶艸 𠂀蔗 于姜 俱出襄阳县
白蘘荷生荆襄江湖间
防蛊周礼蔗氏以嘉草除蛊宗懔谓嘉草即蘘荷是也
沙金出宜城南漳二县
红豆出南漳县
菉木出谷城县西山
麝香 山鸡尾 羚羊 驼牛 龙胆草 杜菅凤眼草 淫羊霍 俱出均州
万年枝 骞林叶 灵夀杖 隔山消 九仙子茅香 石灯心 金沸草 刺春 松鼠 我师禽樃梅 俱出均州太和山
郧阳府
锡 软枣 俱出郧县
苍矾 锺乳 雷丸 石� 虎 豹 猿 青蛇白鹇 竹� 鹿 俱出房县及太和山多有之羊扗 樟花栗 俱出房县
直隶归州
秦龟鳖 秦椒 巴㦸天 厚朴 码碯石 俱出归州
木鳖子 黄连 贝母 锦鸡 白鹇 俱出长阳县
枳壳 麦冬 黄姜 柴胡 俱出兴山县
薏苡 茶 漆 黄蘖 鳜鱼 蝮蛇 俱出巴东县
湖广通志卷十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十九
田赋志〈屯田物产附〉
湖南省总
原额民屯更名及黔省归并田地山塘湖圫坝除岳州府属平江县民潘文明置买湘阴县连界田粮归并平江县征解又除天柱县归并黔省不开外共额三十万九千六百二十四顷一十九亩八分六厘八丝二忽七微四尘七纎五𣺌三漠六茫内除沅州砂田二十六顷二十五亩八分八厘原全书刊载阖州摊派如遇取砂通州派取又除沅州开拨黔省玉屏县管辖田地塘二十一顷七十七亩六分八毫三丝又除青溪县归并荒芜田一百五顷九十六亩七分二厘一毫七丝一忽二尘八纎内除长属之长沙湘阴浏阳湘潭益阳茶陵六州县水刬成河荆棘成林失额田地塘四千四百六十八顷八十八亩五分四厘七丝二忽二微五尘五纎又除宁乡攸县二县丈缺田九百六十九顷八十二亩五分八厘八丝九微五尘九纎五𣺌三漠又除衡永岳澧常郴六府州属荆棘砂堆水冲失额慈利县军买民田武陵县豁免宿郎堰荒芜共田地山塘湖圫坝三千八百八十八顷二十一亩四分七厘九忽一微一尘五纎五𣺌四漠九茫
实在成熟田地山塘湖圫坝三十万一百四十二顷二十七亩五厘九毫一丝九忽三微八尘九纎四𣺌五漠七茫
节年陆续丈出报垦民屯更名田地山塘五千二十九顷七十四亩九分二毫二丝二尘七纎六𣺌五漠六沙内除沅州开拨黔省玉屏县管辖田亩三亩三分六厘九毫
实在额外田地山塘五千二十九顷七十一亩五分三厘三毫二丝二尘七纎六𣺌五漠六沙
原额民屯更名地丁条饷并自首开垦新旧归并屯饷麂皮京扛湖课班价等项除天柱县归并黔省外共额银一百三十一万七千八百四十七两五钱二分六厘二丝五忽三微四尘一纎六𣺌七漠一沙六漂二灰内除开拨黔省玉屏县管辖额银一百一十五两九钱二分七厘六毫四丝二忽一微一尘五纎七𣺌三漠九茫八沙七漂又除长衡永岳澧常郴七府州属荆棘砂堆坍缷冲溃失额慈利县军买民田及黔省拨收荒芜屯饷并迯亡无徴减则豁免荒芜浏阳县民李长兴等买减田亩是荒非熟永照地则应减共银一十四万二千六十四两三钱五厘二丝二忽七微八尘九纎五𣺌六漠五漂
实征银一百一十七万五千六百六十七两二钱九分三釐三毫六丝四微三尘六纎三𣺌七漠二沙四漂二灰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九十九万八两四钱一分五釐一毫一丝七忽六微四纎五漠四茫一沙六漂二灰内除开拨黔省管辖银一百一十五两九钱二分七釐六毫四丝二忽一微一尘五纎七𣺌三漠九茫八沙七漂又除荆棘砂堆坍䣃冲溃失额迯亡无征减则及豁免荒芜永照地则应减并免征籽粒共银九万七千七百五十六两四钱五釐八毫四丝五忽八微八尘一𣺌九漠八茫二沙五漂六灰又拨补湘阴湘潭二县铺兵不足工食银三百二十三两一钱二分九釐五丝八忽四微七尘五纎九𣺌三漠六茫四沙七漂
实征银八十九万一千八百一十二两九钱五分二釐五毫七丝一忽一微三尘二纎一𣺌七漠九茫五沙六漂六灰内除长属宁乡益阳安化三县宝属邵阳武冈二州县岳属临湘县原额芽茶一百二十二觔遵奉
部文每觔价银六分该价银七两三钱二分原系采买本色起解于康熙三十二年奉
文免解本色折银起解充饷
实征充饷银八十九万一千八百五两六钱三分二釐五毫七丝一忽一微三尘二纎一𣺌七漠九茫五沙六漂六灰
外新化县原额芽茶一十八觔照定价值一例折银一两八分起解充饷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祭祀杂支并各部寺解费等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及新设永宁司巡检靖州复设州判俸工归还支给共额银二十五万八千八百二十一两八钱一分八釐四毫六丝四忽七微九尘五纎一渺内除荆棘砂堆水冲失额及逃亡无征并减则及豁免荒芜共银三万四千二百九两八钱九分三毫三丝五忽七微八尘八纎五𣺌七漠五茫九沙一漂七灰
实征银二十二万四千六百一十一两九钱二分八釐一毫二丝九忽六纎五𣺌二漠四茫八漂三灰又起运内拨补湘阴湘潭二县铺兵不足工食银三百二十三两一钱二分九釐五丝八忽四微七尘五纎九𣺌三漠六茫四沙七漂
二共实征银二十二万四千九百三十五两五分七釐一毫八丝七忽四微八尘一纎四𣺌六漠五沙五漂三灰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进茶长夫税课司递运所大使原坐编湖北按察司司狱乔口司暮云市江东司潭湖司黄阳堡湘口驿三浯驿靖位司大城扁山连松河泊所鼎港口池司江湘市收溪司古楼司白水市鸭栏司营田司溪洞司毛俊堡安平司大刺税课各巡检平溪铺铺司黄堡驿岳阳驿兰江驿府河驿桃源驿沅水驿各驿丞以及衙门灯夫铜鼓五开二卫归并黔省裁革辰永靖道铺兵各官俸役食等项共银一万八千四百八十九两八钱三分二釐八丝八忽一微三尘四纎三漠一茫七沙六漂五灰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江济水夫额银三万一百九十六两四钱一分五釐七毫八丝六忽五微七尘内除荆棘砂堆冲洗失额减则豁免荒芜共银四千五百七十七两九钱二分二釐六丝八忽三微六尘八纎六𣺌八漠七茫三沙九漂五灰
实征银二万五千六百一十八两四钱九分三釐七毫一丝八忽二微一纎三𣺌一漠二茫六沙五灰
随漕楞木松板等项共额银三万八千五百四十两八钱七分六釐六毫五丝六忽三微七尘二纎五𣺌一漠六茫内除荆棘砂堆冲洗失额减则豁免荒芜无征银五千五百二十两八分六釐七毫七丝二忽七微五尘二纎九漠八茫四沙八漂二灰
实征银三万三千二十两七钱八分九釐八毫八丝三忽六微二尘四𣺌一漠七茫五沙一漂八灰
永顺府属额征银二百八十两
一丁粮另派
不准优免奉裁充饷银九千二百一十九两四钱五分五毫四丝三忽八微一尘九纎六𣺌六漠九茫内除冲溃失额迯亡无征荒芜共银一百六两五钱八分八釐七毫一丝六忽一微七尘二𣺌九茫一沙八漂
实征银九千一百一十二两八钱六分一厘八毫二𢇁七忽六微四尘九纎四𣺌五漠九茫八沙二漂
一南漕二粮项下
南粮正耗并更名丈増首报共米一十六万一千一十五石四斗七合五勺四抄三撮七圭八粒九粟八糠四秕内除荆棘砂堆冲洗失额减则豁免荒芜无征米二万七千四百七十六石三斗二升三合八勺五抄一撮一圭九粒六粟
实征米一十三万三千五百三十九石八升三合六勺九抄二撮五圭九粒三粟八糠四秕
原额里纳驴脚并更名及丈増共银一万九千三百二十二两一钱五分四釐一毫七丝四忽八尘六纎七𣺌九漠九茫六沙一漂三灰内除荆棘砂堆失额减则豁免荒芜无征银三千二百九十七两一钱六分九毫六𢇁九忽七微二尘九纎五𣺌八漠三茫五沙九漂
实征银一万六千二十四两九钱九分三釐二毫四忽三微五尘七纎二𣺌一漠六茫二漂三灰
漕粮正耗脚増并更名及丈増共米一十九万一千九十五石五斗三升四合五勺七抄五撮一圭四粒三粟六颗四秕内除荆棘砂堆失额减则豁免荒芜无征米三万一十石八斗八升九合五勺七抄四撮八圭二粒二粟
实征米一十六万一千八十四石六斗四升五合三圭二粒一粟六颗四秕
一本色
宝靖二府州秋米一万七千二百七石七斗九升六合九勺一抄七撮八圭六粒八粟
一黔省拨归镇远施秉二县归并米豆二百九十二石一斗二升一合三勺九抄一撮三圭九粒三粟
一额外
附征平江县民潘文明原置买长沙府属湘阴县连界田地塘一百五十一顷八十六亩八分七釐七毫七忽五微共额银九百三十七两七分九釐五毫一丝四忽三𣺌一漠五茫内除报垦减则银二百一十八两七钱二分七毫五丝二忽一微六尘四𣺌二漠五茫
实征银七百一十八两三钱五分八釐七毫六丝一忽八微三尘九纎八𣺌九漠
一永宝常辰四府知府项下
带征商税银六千五百二十一两六钱一分七釐六毫一丝三忽七微内除荒芜无征银二百五十一两三分四釐六毫五丝七忽五微
实征银六千二百七十两五钱八分二釐九毫五丝六忽二微
长沙府
原额民屯更名田地山塘湖圫坝除岳州府属平江县民潘文明置买湘阴县连界田粮归并平江县征解不开外共额九万九千二百九顷二十三亩三分八釐九毫五丝二微八尘五纎二𣺌三漠内除长沙湘阴浏阳湘潭益阳茶陵六州县水刬成河荆棘成林失额田地塘四千四百六十八顷八十八亩五分四釐七丝二忽二微五尘五纎又除寕乡攸县二县丈缺田九百六十九顷八十二亩五分八釐八丝九微五尘九纎五渺三漠
实在成熟田地山塘九万三千七百七十顷五十二亩二分六釐七毫九丝七忽七尘七渺
节年陆续报垦民屯更名共田地山一千一百一十四顷一十八亩六釐五毫六丝七忽二微三尘七纎四渺五漠三茫六沙
原额民屯更名地丁条饷自首开垦麂皮京扛湖洲杂课班匠等项共额银四十万二千九百四十三两七钱六分五釐六毫七丝一忽五微五尘二纎五渺三漠八茫七沙二漂内除失额荆棘冲塌迯亡荒芜无征以及浏阳县民李长兴等买减田亩是荒非熟永照地则应减共银五万一千二两五钱六分三釐四丝六忽八微六尘七纎一茫九沙
实征银三十五万一千九百四十一两二钱二釐六毫二丝四忽六微八尘五纎五渺三漠六茫八沙二漂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三十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二两九钱一分七釐四毫八丝一忽五微一尘三纎三渺七沙二漂内除失额迯亡无征减则荒芜并永照地则应减共银三万七千一百二十二两四钱八分七釐六毫八丝七忽四微七纎八渺六漠五茫九沙四漂又拨补湘阴湘潭二县铺兵不足工食银三百二十三两一钱二分九釐五丝八忽四微七尘五纎九渺三漠六茫四沙七漂
实征银二十八万一千二十七两三钱七毫三丝五忽六微二尘九纎四渺九漠八茫三沙一漂内除宁乡益阳安化三县原额芽茶六十二觔遵照 部文每觔价银六分该价银六分七钱二分原系采买本色起觧内于康熙三十二年奉 文免解本色折银起解充饷
实征充饷银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二十三两五钱八分七毫三丝五忽六微二尘九纎四渺九漠八茫三沙一漂
一拨运存留顷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𠪱日表夫祭祀杂支并各部寺解费等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共额银五万七千四十六两二钱二分三釐三毫四丝五忽七微二尘五纎内除失额逃亡无征减则荒芜共银一万三百一十三两四钱五分五釐八毫七丝一忽六微六尘五纎四渺七漠七茫五沙七漂三灰
实征银四万六千七百三十二两七钱六分七釐四毫七丝四忽五尘九纎五渺二漠二茫四沙二漂七灰又起运内拨湘阴湘潭二县铺兵不足工食银三百二十三两一钱二分九釐五丝八忽四微七尘五纎九渺三漠六茫四沙七漂
二共实征银四万七千五十五两八钱九分六釐五毫三丝二忽五微三尘五纎四渺五漠八茫八沙九漂七灰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进茶长夫原坐编湖北按察司司狱及本府照磨长沙县乔口司善化县暮云布府属灯夫湘阴县营田司各官俸役食等项共银三千二十七两三钱二分一厘二丝九忽四微八尘九纎一渺五漠九茫七沙六漂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江济水夫额银七千七百三十两六分九釐八毫六丝三忽四微七尘内除失额无征减则荒芜共银八百六十三两六钱五分三釐一毫八忽七微二尘八纎三渺五漠二茫四沙三漂七灰
实征银六千八百六十六两四钱一分六釐七毫五丝四忽七微四尘一纎六渺四漠七茫五沙六漂三灰
随漕楞木松板等项共额银一万九千六百九十四两五钱五分四釐九毫八丝八微四尘四纎二渺三漠八茫内除失额无征逃亡减则荒芜共银二千七百二两九钱六分六釐三毫七丝九忽六尘五纎三渺五茫九沙五漂
实征银一万六千九百九十一两五钱八分八釐六毫一忽七微七尘八纎九渺三漠二茫五漂
一丁粮另𣲖
不准优免奉裁充饷额银三百六十四两九钱六釐七毫九丝八忽八微五尘二纎八渺六漠五茫内除原报荒芜无征银五两四钱七分一厘五毫四忽七微九尘六纎五渺
实征银三百五十九两四钱三分五釐二毫九丝四忽五尘六纎三渺六漠五茫
一南漕二粮项下
南粮正耗并更名丈増首报共米九万一千五石九斗七升一合八勺八抄一撮二圭六粒四粟八糠四秕内除失额并减则荒芜及永照地则应减共米一万四千四百七十二石一斗四升二合二勺五抄四撮四圭五粒七粟
实征米七万六千五百三十三石八斗二升九合六勺二抄六撮八圭七粟八糠四秕
原额里纳驴脚并更名丈増共银一万九百二十一两一厘一毫一丝五忽九微三尘四纎八渺八漠四茫七沙内除失额并减则荒芜及永照地则应减银一千七百三十六两六钱五分九釐一毫五丝六忽七微一尘一纎八渺四漠八茫五沙八漂
实征银九千一百八十四两三钱四分一厘九毫五丝九忽二微二尘三纎三漠六茫一沙二漂
漕粮正耗脚増并更名丈増共米一十一万五百七十六石八升二勺九抄六撮二圭二粒五粟六颗四秕内除失额并减则荒芜及永照地则应减米一万七千二十七石九斗一升五合九勺七抄五撮四圭九粒九粟
实征米九万三千五百四十八石一斗六升四合三勺二抄七圭二粒六粟六颗六秕
一本色
原额孤贫米二百八十八石四升二合三勺五抄六圭八粒五粟内除失额减则米五十三石八斗三升四合四抄九撮二圭五粒八粟
实征米二百三十四石二斗八合三勺一撮四圭二粒七粟
衡州府
原额民屯田地山塘堰共四万七千七百五十八顷一十亩二分六釐六毫九丝六忽九微七尘四纎三渺内除衡阳衡山安仁耒阳酃县五县荆棘砂堆荒芜并水冲失额田地塘一千一百六十顷八十亩五釐六毫三丝二忽三微五尘一纎五渺八漠五茫
实在成熟田地山塘堰四万六千五百九十七顷三十二亩二分一厘六丝四忽六微二尘二纎七渺一漠二茫
节年陆续丈出报垦民屯田地塘九百九十八顷一十四亩二分七釐七毫一丝五忽一微八尘七纎三渺九漠七茫
原额民屯地丁条饷并节年丈出自首开垦麂皮京扛湖洲杂课班价等项共额银二十二万二千二十四两二钱一分七釐三毫五丝九忽四微三尘六渺一茫七沙六漂七灰内除衡阳衡山安仁耒阳酃县五县荆棘沙堆荒芜并水冲失额逃亡无征及减则共银一万五千九百一十八两六分九釐二毫六丝三忽二尘九纎五渺八漠三茫三沙四漂
实征银二千万六千一百六两一钱四分八釐九丝六忽三微九尘一纎一漠八茫四沙二漂七灰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一十七万五千二百九十四两六钱六釐一毫七丝四忽一微五尘一茫七沙六漂七灰内除荆棘砂堆水冲失额荒芜逃亡无征及减则共银一万一千二百七十六两九钱五分三釐五毫九忽三微九尘一纎七渺五漠一茫一沙六灰
实征银一十六万四千一十七两六钱五分二釐六毫六丝四忽七微五尘八纎二渺五漠六沙六漂一灰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祭祀杂支并桂阳州鱼利应留修理应朝盘纒等项并各部寺解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共额银三万三千八十三两三钱三分七釐六丝七忽七微八尘六渺内除荆棘砂堆水冲失额荒芜逃亡无微及减则共银肆千一十七两六钱四分四釐七毫五丝八忽七微九尘七纎四渺八漠一茫二沙三漂四灰
实征银二万九千六十五两六钱九分二釐三毫八忽九微八尘三纎一渺一漠八茫七沙六漂六灰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及续裁安仁县潭湖安平二巡检本府照磨衡阳县江东司巡检府属灯夫衡山县黄堡驿驿丞各官俸役食共银三千四百一十七两八钱三分九釐六毫三丝四忽四微七尘二渺八漠九茫五沙七漂五灰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江济水夫额银四千八百七十八两三钱六分九釐四毫五忽内除荆棘砂堆水冲失额荒芜无征及减则共银二百一十五两二钱六分一厘九毫六丝三忽八微四尘五纎四漠九茫一沙六漂八灰
实征银四千六百六十三两一钱七釐四毫四丝一忽一微五尘四纎九渺五漠八沙三漂二灰
随漕楞木松板等项共额银八千七百六十七两九钱四釐七毫一丝二忽五微内除荆棘砂堆水冲失额荒芜无征及减则共银四百八两二钱九釐三丝一忽五纎三渺一茫八沙三漂二灰
实征银八千三百五十九两六钱九分五釐六毫八丝一忽四微九尘四纎六渺九漠八茫一沙六漂八灰
一丁粮另𣲖
不准优免奉裁充饷一千七百七两三钱九分七釐九毫五丝二忽四微二尘一纎四渺四漠内除水冲失额荒芜逃亡无征银三十九两五钱一分六釐九毫三微一尘四纎三渺八茫六沙
实征银一千六百六十七两八钱八分七釐三毫四丝三忽一微七纎一渺三漠一茫四沙
一南漕二粮项下
南粮正耗共米三万六千六百七十七石七斗三升五合三勺八抄六撮三圭四粒八粟内除荆棘砂堆水冲失额荒芜无征及减则共米一千八百一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九勺三抄六圭七粒七粟
实征米三万四千八百六十六石二斗九升一合四勺五抄五撮六圭七粒一粟
原额里纳驴脚并丈増开垦自首共银四千四百一两三钱四分九釐八丝二忽一微八尘五渺九漠一沙一漂三灰内除荆棘砂堆水冲失额荒芜无征及减则共银二百一十七两三钱七分三釐二毫九丝六忽四微二尘八纎一渺九茫四沙八漂
实征银四千一百八十三两九钱七分五釐七毫八丝五忽七微五尘二纎四渺八漠六沙九漂三灰
漕粮正耗脚増共米四万三千八百一十五石九斗八升五合三勺九抄二撮八圭内除荆棘砂堆冲洗失额荒芜无征及减则共米二千二百六十二石一斗六升七合五勺七抄九撮五圭九粒
实征米四万一千五百五十三石八斗一升七合八勺一抄三撮二圭一粒
永州府
原额民屯田地塘二万五千二百三十六顷九十四亩一分七毫一丝六忽五微内除坍䣃无征田五顷七十七亩二分六釐三毫三丝二忽八四尘四纎八渺三漠
实在成熟田地塘二万五千二百三十一顷一十六亩八分四釐三毫八丝三忽六微五尘五纎一渺七漠
节年陆续丈出报垦民屯田地塘一百九十顷四十九亩二分五釐一毫四丝四忽二微二尘
原额民屯地丁条饷并节年丈出首报麂皮京扛湖洲杂课班价等项共额银一十一万五千九百一十六两九钱四分七釐六毫七丝七忽七微八尘三纎六渺五漠六茫三沙内除逃亡并招安黒白二猺下山向化籽粒免征共银一千九百八十九两一分六釐六毫二丝九忽五微三尘八纎一渺四漠六茫九沙六漂
实征银一十一万三千九百二十七两九钱三分一厘四丝八忽二微四尘五纎五渺九茫三沙四漂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九万五百四十八两六钱三分七釐九毫五忽一微八尘三纎六渺五漠六茫三沙内除坍䣃逃亡并招安黒白二猺下山向化籽粒免征共银一千七百九十五两一钱一分三釐四毫三丝三忽二微八尘二纎三渺七漠六茫四漂
实征银八万八千七百五十三两五钱二分四釐四毫七丝一忽九微一纎二渺八漠二沙六漂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祭祀杂支并各部寺解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共额银二万三千四百八十二两九钱八分八釐五毫四丝七忽五微内除逃亡无征银一百八十八两五钱一分五釐九毫一丝八忽九微一尘四纎四渺二漠三沙二漂
实征银二万三千二百九十四两四钱七分二釐六毫二丝八忽五微八尘五纎五渺七漠九茫六沙八漂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零陵县黄阳堡巡检湘口驿驿丞祁阳县三浯驿驿丞并本府照磨江湘市白水市巡检府属灯夫各官俸役食等项共银二千六百三十八两七钱二分七釐四毫一丝四忽八微八尘五纎一渺一漠一沙八漂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江济水夫额银一千五百四两七钱七分四釐九毫七丝三忽一微
浅船额银三百八十两五钱四分六釐二毫五丝二忽内除逃亡无征银五两三钱八分七釐二毫七丝七忽三微四尘一纎三渺五漠六沙
实征银三百七十五两一钱五分八釐九毫七丝四忽六微五尘八纎六渺四漠九茫四沙
一丁粮另𣲖
不准优免奉裁充饷银一千四百三十五两一钱八釐一丝七忽一微六尘二渺八漠
一带征商税
知府项下带征商税银五十九两五钱五分
宝庆府
原额民屯及黔省归并田地塘共二万五千七百五十六顷一十九亩一分五毫八丝一忽九微
节年陆续丈出报垦民屯田地塘一千八百六十一顷四十九亩五分八釐六毫二丝一忽一微四尘七纎一渺
原额民屯地丁条银九釐饷银并丈出自首开垦黔省归并屯饷麂皮京扛湖洲杂课班价等项共额银八万八千八百七十一两六钱四分一厘九毫三丝四忽一微七尘九纎九漠八沙九漂九灰内除原荒无征银一十四两六分六釐五丝二忽
实征银八万八千八百五十七两五钱七分五釐八毫八丝二忽一微七尘九纎九漠八沙九漂九灰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七万一千六百九十二两九钱九分七釐七丝七忽九微九尘四纎七渺九漠八沙九漂九灰内除原荒无征银一十四两六分六釐五丝二忽
实征银七万一千六百七十八两九钱三分一厘四丝五忽九微九尘四纎七渺九漠八沙九漂九灰内除邵阳武冈二州县原额芽茶四十四觔遵照 部文每觔价银六分该价银二两六钱四分原系采买本色起解于康熙三十二年奉 文免解本色折银起解充饷
实征充饷银七万一千六百七十六两二钱九分一厘四丝五忽九微九尘四纎七渺九漠八沙九漂九灰
外新化县原额芽茶一十八觔照定价值一例折银一两八分起解充饷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祭祀杂支并各部寺解费等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共额银一万五千九百二十七两一钱六分五釐三毫六丝八忽八微八尘四纎三渺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进茶长夫新宁县靖位司巡检本府照磨并府属灯夫等项共额银一千三百八十八两五钱七分四釐七毫五丝二忽七微七尘
江济水夫额银一千四十二两一钱九分一厘六毫七丝
浅船额银二百九两二钱八分七釐七毫九丝七忽三微
一丁粮另𣲖
不准优免奉裁充饷银一千七百三十三两九钱三分七釐一毫五丝五忽七微五尘八纎八渺八漠一茫
一本色
原额并首报共米一万一千六百三十石六斗一升八合六勺三抄七撮七圭四粒四粟
一带征商税
知府项下带征商税银三千七百三十两一钱三分九釐一丝五忽
岳州府
原额民赋更名田地山塘二万三千六百七十九顷六十六亩七釐九毫七丝六忽六尘三纎内除巴陵平江临湘三县冲洗坍䣃并冲溃失额田地塘一千八百一十六顷二十一亩六分四釐八丝七忽一微七纎
实在成熟田地山塘二万一千八百六十三顷四十四亩四分三釐八毫八丝八忽九微五尘六纎
节年陆续丈出报垦民赋更名田地山塘一百五十六顷四十五亩二分八釐八毫一微七纎四渺
原额民赋更名地丁条饷并丈出首报麂皮京扛湖洲杂课班价等项共额银一十二万一千九百八十两二钱二分八釐五毫一丝二忽六微九尘二纎二渺七漠六茫一漂内除巴陵平江临湘三县冲洗坍䣃并冲溃失额及逃亡无征并减则共银三万九千一百二十七两四钱三分五釐七毫五丝三忽三微八尘三纎六渺九漠四茫二沙
实征银八万二千八百五十二两七钱九分二釐七毫五丝九忽三微八纎五渺八漠一茫八沙一漂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七万七千六百八十四两三钱六分九釐九丝五忽六征六尘三纎九渺九漠八茫一漂内除冲洗坍䣃并冲溃失额逃亡无征及减则共银二万五千三百五十八两九钱一分二釐六丝二忽五微四尘四纎七渺二漠四茫八沙六漂
实征银五万二千三百二十五两四钱五分七釐三丝三忽一微一尘九纎二渺七漠三茫一沙五漂内除临湘县原额芽茶一十六觔遵照部文每觔价银六分该价银九钱六分原系采买本色起解于康熙三十二年奉 文免解本色折银起解充饷
实征充饷银五万二千三百二十四两四钱九分七釐三丝三忽一微一尘九纎二渺七漠三茫一沙五漂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祭祀杂支并各部寺解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额银二万五千五百八两四钱三分一厘四丝五忽九微内除冲洗坍䣃并冲溃失额逃亡无征及减则共银八千三百七十六两六分六釐九丝九尘八纎八渺八漠二茫二漂
实征银一万七千一百三十二两三钱六分四釐九毫五丝五忽八微一纎一渺一漠七茫九沙八漂内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临湘县解茶长夫城陵矶税课司逓运所大使巴陵县大城扁山河泊所临湘县连松河泊所本府知事照磨华容县古楼司巡检临湘县鸭栏司巡检府属灯夫巴陵县岳阳驿丞官俸役食等项银一千二百二十二两八钱六分四釐九毫二丝五忽七微一尘五纎四渺八漠四茫六漂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江济水夫额银一万三百七十五两八分七釐五毫一丝九忽五微内除冲洗坍䣃冲溃失额无征减则银三千一百六两四钱五分四釐七毫五丝三忽九尘四漠三茫二沙一漂
实征银七千二百六十八两六钱三分三釐一毫六丝六忽四微九纎九渺五漠六茫七沙九漂
随漕楞木松板等项共额银八千四百一十二两三钱四分四毫五丝一忽六微二尘八纎二渺七漠八茫内除冲洗坍䣃并冲溃失额逃亡无征并减则共银二千二百八十六两二釐八毫四丝七忽六微五尘四漠四茫一沙一漂
实征银六千一百二十六两三钱三分七釐六毫三忽九微七尘八纎二渺三漠三茫八沙九漂
一丁粮另𣲖
不准优免奉裁充饷额银一千二十四两三钱九分六釐五毫二丝二忽六微七尘二纎五渺内除冲洗失额原荒无征共银四两六钱四分三釐六毫一丝一忽六微五尘二渺一漠二茫五沙八漂
实征银一千一十九两七钱五分二釐九毫一丝一忽二尘二纎二渺八漠七茫四沙二漂
一南漕二粮项下
南粮正耗并更名及丈増首报共米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一石七斗二勺七抄六撮一圭七粒七粟内除冲洗坍䣃并冲溃失额无征并减则共米七千四百一十五石三斗一升八合七勺八抄七圭五粒四粟
实征米二万二千一百三十八石九斗六升二合六勺一抄一圭一粒五粟
原额里纳驴脚并更名及丈増首报共银三千九百九十九两八钱三釐九毫七丝五忽九微七尘一纎三渺二漠四茫八沙内除冲洗坍䣃并冲溃失额无征及减则共银一千三百四十三两一钱二分八釐五毫一丝六忽五微八尘九纎六渺二漠五茫五沙九漂
实征银二千六百五十六两六钱七分五釐四毫五丝九忽三微八尘一纎六渺九漠九茫二沙一漂
漕粮正耗脚増并更名及丈増首报共米三万四千八百三十石三斗六升八合八勺六抄五圭八粒七粟内除冲洗坍䣃并冲溃失额无征及减则共米一万七百二十石八斗六合四抄九撮五圭三粒四粟
实征米二万四千一百九石五斗六升二合八勺一抄一撮五粒三粟
一额外
附征平江县民潘文明原置买长沙府属湘阴县连界寄庄田地塘一百五十一顷八十六亩八分七釐七毫七忽五微共额银九百三十七两七分九釐五毫一丝四忽三渺一漠五茫内除报垦减则银二百一十八两七钱二分七毫五丝二忽一微六尘四渺二漠五茫
实征银七百一十八两三钱五分八釐七毫六丝一忽八微三尘九纎八渺九漠
常徳府
原额民屯更名田地塘二万九千九百八十六顷一十六亩六分四釐五丝五忽三微六尘八纎四渺八漠八茫内除失额并豁免武陵县宿郎堰荒芜田地塘四百二十四顷三十一亩二分九釐二毫七丝六忽八微一尘二纎一渺三漠四茫
实在成熟田地塘二万九千五百六十一顷八十五亩三分四釐七毫七丝八忽五微五尘六纎三渺五漠四茫
节年陆续报垦民屯更名田地塘七十八顷四十三亩八分一厘六毫五丝二忽
原额民屯更名籽粒地丁条饷并节年审増自首千斤茶薗纸课基租湖课门摊商税麂皮京扛班价新増基租等项共额银一十万九千六百九十五两二钱五分三釐六毫九丝三忽五微七尘九渺五漠六沙四漂内除荒芜失额逃亡无征及豁免武陵县宿郎堰荒芜共银一万一千一百三十二两四钱二分八毫九丝一忽五微七纎三渺五茫九沙七漂
实征银九万八千五百六十二两八钱三分二釐八毫二忽六微三纎六渺四漠四荒六沙七漂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八万七百七十四两八钱七分七釐八毫一忽四微六尘一纎二渺五漠六沙四漂内除失额逃亡无征并减则豁免共银七千七百六十四两七钱一分三釐四毫二丝三忽三微五尘四纎六渺六漠四茫八沙九漂
实征银七万三千一十两一钱六分四釐三毫七丝八忽一微六纎五渺八漠五茫七沙五漂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祭祀杂支并各部寺解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共额银二万七千二百八十六两三钱九分三釐六毫三丝二忽八微九纎七渺内除失额逃亡无征并减则豁免共银三千二百二十五两八钱七分七釐三毫七忽四微九尘六纎六渺三漠五茫四漂
实征银二万四千六十两五钱一分六釐三毫二丝五忽三微一尘三纎六漠四茫九沙六漂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龙阳县鼎港口巡检本府照磨府属灯夫府河桃源二驿驿丞各官俸役食等项共银一千八百六十四两四钱八分五釐一毫二丝二忽七微五尘三纎五渺四漠九茫二沙八漂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江济水夫额银一千三百九十三两七钱九分四釐四毫五丝内除失额无征并减则豁免共银一百三两一钱五分七釐四毫四丝七忽三微三尘一纎五渺四茫二沙一漂
实征银一千二百九十两六钱三分七釐二忽六微六尘八纎四渺九漠五茫七沙九漂
随漕浅船额银二百四十两一钱八分七釐八毫九忽三微内除失额逃亡无征并减则豁免共银三十八两六钱七分二釐七毫一丝三忽三微二尘四纎五渺一茫八沙三漂
实征银二百一两五钱一分五釐九丝五忽九微七尘五纎四渺九漠八茫一沙七漂
一丁粮另𣲖
不准优免奉裁充饷额银七百九十七两五钱八分五釐二毫一丝二忽六微五尘五漠内除失额迯亡无征银五十六两九钱六分二釐九毫九丝四微九纎一渺八漠八茫
实征银七百四十两六钱二分二釐二毫二丝二忽二微四尘八渺六漠二茫
一带征商税
知府项下带征商税额银三百二十六两五钱六分七釐一毫九丝五忽一微内除荒芜无征银二百五十一两三分四釐六毫五丝七忽五微
实征银七十五两五钱三分二釐五毫三丝七忽六微
辰州府
原额民屯并镇溪所及黔省归并共田地塘一万五千二百八十七顷五十三亩九分四釐三毫二丝五忽三微一尘六纎五渺一漠八茫内除沅州砂田二十六顷二十五亩八分八釐原全书刊载阖州摊派如遇取砂通州派取又除沅州开拨黔省玉屏县管辖田地塘二十一顷七十七亩六分八毫三丝又除青溪县归并荒芜田一百五顷九十六亩七分二釐一毫七丝一忽二尘八纎
实在成熟田地塘一万五千一百三十三顷五十三亩七分三釐三毫二丝四忽二微八尘八纎五渺一漠八茫
节年陆续民屯丈出报垦田地塘六十七顷四十二亩五分一厘六毫五丝八忽二微四纎五渺内除沅州开拨黔省玉屏县管辖田三亩三分六釐九毫
实在额外田地塘六十七顷三十九亩一分四釐七毫五丝八忽二微四纎五渺
原额民屯地丁并新旧归并屯饷及丈出新増自首湖课商税麂皮京扛班价等项共额银九万七千八百七两七钱五分六釐九毫四丝六忽三微一尘二纎二渺九漠二茫五沙内除开拨黔省玉屏县管辖额银一百一十五两九钱二分七釐六毫四丝二忽一微一尘五纎七渺三漠九茫八沙七漂又除荒芜逃亡无征银九千八百一十二两四钱七分二釐六毫二忽四微八尘七纎九渺九漠七沙二漂
实征银八万七千八百七十九两三钱五分六釐七毫一忽七微八纎五渺六漠一茫九沙一漂
一起运
户礼工三部共额银六万八百八十六两七钱五分三釐三丝五忽九微三尘八纎七渺九漠二茫五沙内除开拨黔省管辖额银一百一十五两九钱二分七釐六毫四丝二忽一微一尘五纎七渺三漠九茫八沙七漂又除荒芜逃亡无征银五千二百三十九两七钱八分七釐四毫七丝一尘二渺一漠七茫四沙三漂
实征银五万五千五百三十一两三分七釐九毫二丝三忽八微一尘二纎八渺三漠五茫二沙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祭祀杂支并各部解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共额银三万六千九百四两六釐九毫六丝一忽五微七尘三纎五渺内除逃亡四千五百七十两五分七釐一毫五忽六微四尘三纎七渺九漠九茫八沙三漂
实征银三万二千三百三十三两九钱四分九釐八毫五丝五忽九微二尘九纎七渺一沙七漂内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本府照磨沅陵县池蓬司巡检府属灯夫泸溪县溪洞司巡检沅州平溪铺铺司沅水驿驿丞大刺司税课巡检各官俸役食共银一千九百二十四两三钱二分二釐五毫五忽六微九尘九纎七渺二漠一茫六沙二漂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随漕项下浅船额银一十六两九钱九分六釐九毫四丝八忽八微内除逃亡无征银二两六钱二分八釐二丝六忽八微三尘三纎九渺七漠三茫四沙六漂
实征银一十四两三钱六分八釐九毫二丝一忽九微六尘六纎二漠六茫五沙四漂
一黔省拨归镇远施秉二县归并米豆二百九十二石一斗二升一合三勺九抄一撮三圭九粒三粟
一带征盐木商税
知府项下带征盐木商税并天柱关木税及加増共银二千四百五两三钱六分一厘四毫三忽六微
乾州镇溪所额征杂粮一百二十一石三斗八升凤凰营五寨司额征杂粮一百五十七石七斗
永顺府
通共阖府共报田地七百八十二顷四十九亩五分二釐七毫二丝
共该额征银二百八十两
直隶澧州
原额民赋更名田地山塘二万三千九百顷八十四亩三釐三毫三丝二忽五微内除安乡县失额并慈利县应除军买民田四百八十一顷一十一亩二分一厘六毫八丝
实在成熟田地山塘二万三千四百一十九顷七十二亩八分一厘六毫五丝二忽五微
节年陆续报垦民赋田地三顷五十一亩七分三釐
原额民赋更名地丁条饷并麂皮京扛湖洲杂课班价等项共额银七万一千九百四十九两五钱四分八釐四丝九忽八微七尘四渺四漠三茫九沙内除安乡县失额并慈利县应归永定卫纳米及减则逃亡无征共银一万一千八百一十二两六钱一分七毫七微六尘一纎一渺二漠一茫四沙八漂
实征银六万一百三十六两九钱三分七釐三毫四丝九忽一微九纎三渺二漠二茫四沙二漂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五万一千七百一十九两八钱五分四釐五毫四丝一忽五微六尘四渺四漠三茫九沙内除失额并应归永定卫纳粮及减则逃亡无征共银八千四百八十八两八钱四分一毫九丝六忽一尘一纎八渺五漠五茫二沙一漂
实征银四万三千二百三十一两一分四釐三毫四丝五忽五微四尘八纎五渺八漠八茫六沙九漂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祭祀杂支并各部寺解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共额银一万六千七百一十三两六钱二分二釐二毫四丝二忽八微一尘内除失额并应归永定卫纳粮及减则逃亡无征共银二千九百六十三两七钱一分九釐七毫九丝四忽八微九尘二纎六漠六茫二沙
实征银一万三千七百四十九两八钱九分二釐四毫四丝七忽九微一尘七纎九渺三漠三茫八沙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逓运所大使坐派岳州府照磨知事安乡县河泊所州属灯夫澧州兰江驿驿丞各官俸役食等项共银一千五十五两七钱五分九釐二毫九丝三忽九微四尘二纎二漠七茫二沙九漂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江济水夫额银二千九百二十八两六钱五分三釐九毫五忽五微内除失额并应归永定卫纳粮及减则无征共银二百八十九两三钱九分四釐七毫九丝五忽三微七尘三纎七渺三漠八茫三沙七漂
实征银二千六百三十九两二钱五分九釐一毫一丝一微二尘六纎二渺六漠一茫六沙三漂
随漕浅船楞木松板等项共额银五百八十七两四钱一分七釐三毫六丝内除失额并应归永定卫纳粮及减则逃亡无征共银七十两六钱四分五釐九毫一丝四忽四微八尘三纎四渺六漠一茫七沙
实征银五百一十六两七钱七分一厘四毫四丝五忽五微一尘六纎五渺三漠八茫三沙
一丁粮另派
不准优免奉裁充饷银八百五十三两七钱九分三毫八丝七忽八尘五纎四渺一漠八茫
一漕粮项下
漕粮正耗脚増并更名共米一千八百七十三石一斗二抄五撮五圭三粒二粟
直隶郴州
原额民赋田地塘一万一千三百四十八顷六十七亩七分八釐三毫四丝九忽三微四尘
节年陆续丈出报垦民赋田地塘三百八顷八十三亩三分八釐一毫六丝八忽二微六尘五纎八渺
原额民赋地丁条饷并节年审増自首并湖课麂皮京扛土圹靛税陞课米折班价等项共额银五万九千五百六两三分九釐六毫一忽三微九尘八纎五渺七漠五沙内除逃亡无征并荒靛税共银一千二百三十两八钱六分七釐八毫四丝三忽二微四纎七渺一漠五茫四沙八漂
实征银五万八千二百七十五两一钱七分一厘七毫五丝八忽一微九尘三纎八渺五漠五茫二漂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四万六千五百五两八分三釐五毫四丝一忽五微八尘六纎五渺七漠五沙内除逃亡无征并荒靛税共银六百八十五两六钱二分五釐三丝八忽二微一尘六纎七渺六漠六茫七沙八漂
实征银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九两四钱五分八釐五毫三忽三微六尘九纎八渺三茫七沙二漂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祭祀杂支并各部寺解费及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共额银一万二千五百八两五钱六分九釐八毫一丝四忽八微一尘二纎内除逃亡无征银五百三十九两七钱七分八釐三毫一丝五忽三微五尘二纎七渺四漠七沙
实征银一万一千九百六十八两七钱九分一厘四毫九丝九忽四微五尘九纎二𣺌五漠九茫三沙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州属灯夫工食共银一千一十一两八钱四釐五毫八丝九忽二微四尘七纎九渺三漠九茫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江济水夫额征银三百四十三两四钱七分三釐六毫
浅船额银一百四十八两九钱一分二釐六毫四丝五忽内除逃亡无征银五两四钱六分四釐四毫八丝九忽六微三尘五纎二渺八茫
实征银一百四十三两四钱四分八釐一毫五丝五忽三微六尘四纎七渺九漠二茫
一丁粮另派
不准优免实征银一千三百二两三钱二分八釐四毫九丝七忽二微一尘八纎二渺三漠五茫
直隶靖州
原额民屯除天柱县归并黔省外田地塘六千六百七十八顷三十四亩九分八釐三毫七丝八忽五微
节年陆续丈出报垦民屯田地塘二百四十二顷七十六亩九分八釐八毫九丝三忽六微五尘八纎
原额民屯地丁条饷并丈出自首开垦米折班价等项除天柱县归并黔省外共额银二万六千八百七十二两一钱二分六釐五毫七丝八忽五微五尘一纎二渺四漠八茫九沙二漂六灰内除豁免西山故夫无征银二十四两七钱八分二釐二毫四丝
实征银二万六千八百四十七两三钱四分四釐三毫三丝八忽五微五尘一纎二渺四漠八茫九沙二漂六灰
一起运
户礼工光四部寺共额银一万六千四百二十八两三钱一分八釐四毫四丝二忽五微五尘一纎二渺四漠八茫九沙二漂六灰内除故夫无征银九两九钱六釐九毫七丝三忽六微五尘九纎九渺七漠六茫
实征银一万六千四百一十八两四钱一分一厘四毫六丝八忽八微九尘一纎二渺七漠二茫九沙二漂六灰
一拨运存留项下
拨运存留官俸役食驿站夫马历日表夫杂支并通道县米折凑支等项及各部寺解费并奉复廪粮三分之一及通道县原裁廪生米折及原裁州判俸工归还支给共额银一万三百六十一两八分四毫三丝七忽内除原故夫无征银一十四两七钱六分五釐一毫七丝二忽九微二尘七纎七漠三茫
实征银一万三百四十六两三钱一分五釐二毫六丝四忽七尘二纎九渺二漠七茫内有康熙十七年奉裁心红备用等项通道县收溪司巡检俸工州属灯夫辰沅靖道铺兵工食及铜鼓五开二卫归并黔省管辖等项共银九百三十八两一钱三分二釐八毫一丝九忽一微六尘七𣺌五漠一茫裁归起运项下充饷
随漕项下浅船正费额银八十二两七钱二分七釐六毫九丝九忽内除故夫无征银一钱一分九丝三忽四微一尘二纎九渺五漠一茫
实徴银八十二两六钱一分七釐六毫五忽五微八尘七纎四漠九茫
一本色
原额汉夷上仓额征并报垦自首共米五千五百七十七石一斗七升八合二勺八抄一圭二粒四粟
一芦课〈湖北南共七府并附载于此〉
武昌府
额征芦课并清丈新増共银二千九百四十六两四钱五分七釐七丝七忽八微二纎除坍䣃外实征银二千八百五两二钱八分八釐九毫七丝四忽九微三尘七纎八渺
汉阳府
额征芦课并清丈新増共银一千五百六十一两七分二釐一丝七忽二微三尘六渺
黄州府并黄州蕲州二卫
额征芦课并清丈新増共银二千五百二两七分六釐二毫八丝二忽二微七尘三纎六渺六漠除坍䣃外定征银二千四百二十两二钱五分四釐八丝九忽三微三尘四纎四渺一漠
岳州府
实征原额芦课银二十七两七分四釐五毫六丝一忽一尘五纎
黄州府
额征芦课并清丈新増共银一千八百六十两三分五釐七毫九丝一忽七微六尘九纎除坍䣃外实征银一千八百五十七两三钱一分五釐六毫七忽六微五尘五纎
岳州常德二府属巴陵临湘华容武陵龙阳五县芦
洲稀密地
原额共一千六百一顷六十九亩三分二釐四毫七丝额征课银一千三百三十九两一钱九分六釐九毫一丝八忽八尘此项课银因系芦洲地亩坍䣃淤涨原无定额节届查丈増减不一历系按丈造报雍正七年奉丈实共地一千四百八十五顷三十一亩七分五釐四毫六丝七忽三微九尘九纎五渺实共课银一千七十七两四钱九分五釐一毫三丝八忽一微八尘二纎八渺四茫
岳州府属巴陵临湘华容三县芦洲地亩
原额共一千五百五十顷六十七亩九分三釐八毫三丝额征银一千二百七十一两一钱七分一厘六亳二忽九微此项课银因系芦洲地亩坍䣃淤涨原无定额节届查丈增减不一历系按丈造报雍正七年奉丈巴临华三县实共地一千四百二十九顷七十四亩六分九釐七毫三丝三忽三微九尘九纎五渺实共课银九百九十五两七分四釐二毫一丝八忽二微一尘八纎二渺三漠四茫
常德府属武陵龙阳二县芦洲地亩
原额共五十一顷一亩三分八釐六毫四丝额征课银六十八两二分五釐三毫一丝五忽一微八尘此项课银因系芦洲地亩坍䣃淤涨原无定额节届查丈増减不一历系按丈造报雍正七年奉丈实共地五十五顷五十七亩五釐七毫三丝四忽实共课银八十二两四钱二分九毫一丝九忽九微六尘四纎五渺七漠
又巴陵县城陵矶
原额民房基地一万一千三百一十丈
额载租银五百六十五两五钱此项租银因系基地㘱荒原无定额节届查丈増减不一历系按丈造报雍正七年奉丈实共基地二百六十二丈七尺五寸实该租银一十三两一钱三分七釐五毫
屯田〈附〉
历代屯政
汉
晋
唐
宋
元
明 以上俱详十八卷
皇清屯田〈丁粮合编〉
湖南省
岳州卫并九谿永定二卫澧州安福大庸三所新定
安福县
原额屯田地山塘并安福所上下二峒田共七千三百一十二顷三亩五釐四毫二丝五忽六微内除有主无主荒芜并坍䣃田地塘及免派草山一千四百三十六顷二十二亩八分三釐七毫七微六𣺌八漠五茫七沙实在成熟田地塘五千八百七十五顷八十亩二分一厘七毫二丝八忽八微九尘九纎三渺一漠四茫三沙实征屯饷银一万八千六百九十五两九钱三分五忽二微四尘二纎二𣺌七漠一茫一沙
人丁项下原报屯丁九十九名额征银一十九两八钱于详请丁随粮派等事案内计入屯饷内均摊带征
通计丁粮额征共银一万八千七百一十五两七钱三分五忽二微四尘二纎二渺七漠一茫一沙
一起解
湖南布政司衙门屯饷丁银一万六千七百五十四两四钱一分五釐三毫三丝八忽五微七尘五纎六𣺌七漠一茫一沙又茅岗土司认纳粮银三两八钱四分
湖南粮道衙门运军安家粮银并军三造船银共九百四十一两六钱四分八釐
一存留
县卫官役俸薪工食廪饩膳食并
关庙三祭等银一千一十九两六钱六分六釐六毫
六丝六忽六微六尘六纎六渺
物产〈附〉
长沙府
朱砂长沙善化湘潭出
鸬鹚湘阴县出
水银安化县出
铁攸县浏阳安化醴陵四县皆出
海金沙长沙善化攸县湘潭四县出
苎布湘乡茶陵攸县浏阳四县出
铅醴陵县出
茶安化县出
衡州府
蚤稻衡阳衡山耒阳常宁安仁五县出
葛布耒阳常宁二县出
铅桂阳州出
竹常宁县出
鹧鸪出衡阳解诸毒
地榆出衡山二八月取可作金疮膏
纸出耒阳
钖耒阳常宁二县出
山矾各县出
蜡桂阳州并酃县出
万年松 长发草 龙须草各县出
永州府
钖江华县出
铁零陵祁阳宁远永明江华五县出
石磬零陵县出亚于徐州
石屏白鹤山出
石燕 青碌俱祁阳县出
𬘫线 克丝俱零陵祁阳二县出
葛祁阳县出
苎布府属俱出
杉木祁阳县道州出
潇湘竹零陵县出
猫竹祁阳县出
方竹 斑竹 泪竹俱道州出
柑橘府属俱出
柚 橙俱祁阳县出
佛头柑 佛手柑 蜜陀柑俱永明县出
嶷茶宁远县出
兰江华县出
香茅山川记永州野有香茅贡以缩酒春秋楚贡包茅不入即此
零陵香生湘源所生处香闻数十步
苣胜子零陵县出
桐油 巴豆 砒俱江华县出
异蛇桞宗元捕蛇者说云黒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脂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宝庆府
棉布 苎布各县俱出
秔稻 秫稻各县俱出
黄豆 菉豆俱各县出
南竹 实竹俱各县出
松木 枫木 蜡树俱各县出
菘菜 芥菜 苋菜俱各县出
茶武冈新化出
生铁 煤俱新宁出
岳州府
方竹 斑竹 茶俱出君山
绢出巴陵
木耳出平江
鳖甲 铁 河豚鱼俱出巴陵
文鱼出临湘沅潭一名春鱼味甘美长一二分小满日出馀日无
面条鱼出巴陵〈丹铅录云此鱼惟城陵矶有之〉
菘菜各县俱出唐人所谓阔叶吴松是也
麦饭食出府城下湖水涸时取之可愈喉隔之疾莼菜出临湘
常徳府
稻有粳秫二种
豆菽总名
白花菜其色略如野苋
鬼芋叶如南星即张骞之蒟醤也
林禽一名来禽味甘来众禽也又名花红
萱草俗呼鹿葱一名忘忧一名宜男
碧桃花白微绿无实
三脊茅书云包匦青茅春秋桓公责楚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宋大中祥符元年遣使沅江采三脊茅三十束有老人王皓识之补州学赐粟帛
蜡树其叶常青四时不改即冬青树缀虫生蜡故名蜡树
棕一名㯶性坚
黄精根叶大概似姜博物志太阳之草名黄精食之令人长生
淫羊藿一名仙灵毗又名三枝九叶草根如黄苍术而多须
𫚖山海经所谓刀鱼是也
𩶠无鳞骨东坡诗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晶鳞
鹌鹑此鸟无常居而有常匹性善斗
白头翁似雀而大以其头有白羽故名
青翠其羽可剪为花
獭水居青黑色身如伏翼善食鱼孟春取鱼四方陈之进而弗食谓之獭祭
辰州府
稻沅黔俱有
芝蔴白黑二色
枣 柿俱沅州
栗 银杏俱沅陵
香橙 核桃俱黔阳
芹 苋 蕨 笋各邑俱有
瓜 豆 蕌子俱麻阳
牡丹 芍药 山茶 茉莉 玉簪 石榴海棠 水仙 木樨 蔷薇 芙蓉 紫荆柏 梓 桐 椿俱沅陵
黄柏 黄精 薄荷 茱萸 半夏 何首乌五加皮 车前 五棓 荆芥 紫苏 黄绢葛俱辰溪
黄蜡 桐油 蔴油 木耳 蜂蜜俱沅陵铁辰溪
白蜡泸溪
茶 漆 紫草俱溆浦
永顺府
通草 木耳 桐油 五棓子 紫草 花椒蜂蜜 黄连 苎蔴 土䌷 洞巾 獐 麂兔 鹿 山牛 山羊 野猪 茨猪
画眉鸟 斑鸠 野鸡 锦鸡 竹鸡 寒鸡
直隶郴州
竹簟 石青 石绿俱出澧州
玉狸 蜜 漆 铁俱出澧州慈利
石鲫出慈利重唇䨇鳞常至东阳潭止不过石门县
黄精出石门
绿毛鱼 黄鱼 紫芍药 四季兰 五色菊石楠 石松 石耳 石笋俱出慈利
䱺鱼 重唇鱼 鬼车 野牛 桐油 葛粉通草 芙蓉 辛夷 樱桃 葡萄俱出安福县永定卫
直隶澧州
稻州县俱出
芝蔴红白黑三色
枣 柿俱出永兴
栗 银杏俱出宜章
香橙 核桃俱出兴寕
芹 苋 蕨 笋各县俱出
瓜 豆 蕌子俱出桂阳
牡丹 芍药 山茶 茉莉 玉簪 水仙石榴 海棠 木樨 蔷薇 芙蓉 紫荆柏 梓 桐 椿俱出桂东
黄柏 薄荷 半夏 何首乌 五加皮 车前五棓子 荆芥 黄绢 葛俱出永兴
桐油 木耳 蔴油俱出兴宁
茶 紫草俱出宜章
直隶靖州
葛布 桐油各处俱产
茶油州属俱出
九肋鳖出会同县鸿门可疗疾
五棓子州属俱出
白蜡出绥宁通道文溪
铁岀绥宁县新坡
靛出绥宁县
梦花绥宁县出
粘秔 糯稻各州县出
湖广通志卷十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
水利志
古者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后世浚河渠修堤防亦川涂之遗意顾障于此者太过斯壑于彼者可虞其利害常相因也蜀江之水直下荆州而北溢于汉沔间其奔突冲决则湖北近南之地受之楚南群厓之水汇于洞庭至岳州北与江合逆流灌湖漫涌而上则南北滨水之地均受之
皇上轸念民生大沛
恩膏
特命动支帑金筑柁杆洲修沿江诸堤皆极高坚农商
永赖耒耜舟楫之利溥矣
武昌府
江㟁江自嘉鱼至会城下合汉流水涨则逼绕城趾旧恃金沙洲障之后洲徙水泛横流直冲江㟁因甃以石长十馀里明正徳迄万历间㟁石倒塌汉阳平湖二门禹龙港董家坡而上垫没几不可支郡守韩济修之费千四百金其后复圮郡守张以谦请于御史大修之费五千金自王惠桥至阅兵楼长一千一百三十五丈高广各四丈有奇凡用石十万松桩一万二千松片二千一百俱以铁锢之铸铁犀四以镇焉
江夏县
花堤在平湖门内宋政和间江溢坏城知府陈邦光筑以障水至今赖之
郭公堤在湖心自长街东至新开路二里宋都统制郭果所筑
万金堤在县西南长堤之外宋绍兴间役大军筑之建压江亭
路堤自县南金沙洲起至龙床矶止雍正五年水决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部堤即金口长堤自赤矶山起至嘉鱼县下田寺止雍正五年水决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其乌洲及李老等湖堤工修后复塌七年
复领帑银修筑完固
西径村陂二 来苏村陂一 三城村陂一 湘东村陂一
附江夏县堤防考略金口之有长堤自赤矶山至陶家马头凡四十里其间自鲤鱼漻以西为马船港乌洲湖李老湖白杨港滚打洲名虽有五相距止三里土性直下尽属淤泥随筑随塌屡年保䕶用夫工无筭故议改筑旧由赤矶山而南至雨灌山有横堤今自雨灌山逦迤而西历南庙山范家港至隆家沟过大青口之镇口港斜抵西北直接陶家马头中间横距旧堤十五里长六十里因势较旧堤稍曲故赢二十里夫旧堤本以防江水但江自嘉鱼下田寺二十里过陶家马头至赤矶四十里水为堤限不得溢而南由赤矶十里至金口则内有长港溯流凡九十里为法泗洲以上则有斧头黄塘西梁等湖及嘉蒲咸三县诸湖并山涧悉由长港入江江水泛涨从此逆上堤之内外尽为汪洋今经改筑江水在旧堤之北港水在新堤之南不独周遭四十里不受水患而堤亦得保固可省民力但此四十里内惟有李老湖在旧堤之外其马船港乌洲湖白杨港加以泗洲湖茶湖四五月间雨水盈积势成巨浸苦无所泄特于范家港建一小闸以时启闭出纳皆由长港盖江邑之有堤工二十二里每岁堤长四十名用夫二万每夫七工统计夫工十四万兴工之日携粮露处辛苦可悯所费又至不赀今新堤既成地势高阜土性坚固每岁増修用夫不过十之一二且新堤内外高则麦地污则草场今若依傍堤形加以子堤各成丘亩自为沟洫以通水道旱涝无虞则自赤矶以抵陶家马头俱成膏腴之产是向之虞水患者今成水利而民产日益国赋日増区区堤堘民自爱惜无用督率而自固矣其江水从长港逆流甚猛嘉鱼蒲圻咸宁较江邑虽稍远其受患同相其要害于雨灌南庙两山之间建一两闸春则启之以泄湖水夏则闭之以御江流是又保障四邑之长䇿也
武昌县
东皋堤即义堤在学宫前
水泾堤在县东二十里明嘉靖庚申大水冲决南湖桥堤在县南二里
清思堤在虎头山下
石盘堤在县东五里
丁桥堤在县西七十里以上六堤岁久湮塌明万历二年知县李有朋重行修筑
马桥堤在县西二十里久废
嘉鱼县
通江堤在县东北自龙潭山至鱼山驿高丈许广三之翼以柳
新堤在县北地势卑下承上流若建瓴不数年溢为潴泽春水泛涨与蒲圻咸宁江夏三邑均罹其患宋政和间知县唐均集四邑之民筑之至乾道初知县陈景去旧堤三百步因两山距杨家潭上横亘为堤是名新堤
成公堤元皇庆元年知县成宣筑上自马鞍山下至三角铺捍䕶四邑明初水决屡筑屡圮万历癸酉知县杨光宇勘议江夏咸宁嘉鱼蒲圻四邑协筑每年各县于均徭内编夫详允遵行康熙四年复圯御史顾如华奏请四邑较田多寡分修八年勒石为界三十三年知府裴天锡重修雍正五年水决与江夏咸宁蒲圻三县分领帑银修筑完固
县南陂三
蒲圻县
二十三都陂一 二十七都陂一 九都陂一一十八都陂一 上四都陂一 二都陂一 上三都陂一 下三都陂一
附蒲圻县水利考略蒲圻河至陆溪口出大江邑西北近水西良黄土早潭等处最卑下尤易浸没春夏之交自崇通而下积雨泛溢动辄经旬为山水害自沔汉而下川江涨入由北而东为江水害
咸宁县
西河每湖水泛溢滨河者苦之旱则可以灌田县西南陂一 县南陂一 县东陂一 二都陂一
崇阳县
金柜山东陂一 县东陂四 县东南陂一 县西陂八 县北陂一 下顾里陂一 内石枧陂在县东十七里以石圳如枧得名
附崇阳县水利考略崇阳河出通城至壶头山下有洪滩甚险滨河者值水涨辄被漂损旱亦资灌溉焉
通城县
坊里陂一 石桥里陂一 太平里陂一 甫田里陂一 梓木里陂三 新安里陂一 上黄里陂一 下黄里陂三 来苏里陂一 上善里陂二
附通城县水利考略邑之秀水与陆水隽水合而通江黄沙等港俱会焉水涨则田地冲淤故堤防最急
兴国县
樊公堤即朝天堤在州西五里古龙关下上有石桥明永乐间知县樊继修
恩波堤在州东北半里
良荐桥堤州北二十里明隆庆间州同王可大重修
附兴国州水利考略州境多水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若海口湖𣲗源湖则直放于大江而水势杀矣长河自排市以下河较宽水易泄不至为害其排市以上若鸡口慈口龙港山溪等河春雨浃旬山水暴涨田禾淹淤无岁无之甚有冲㧞树木荡徙庐舍者
大冶县
果城里陂一 启石里陂四 西阳里陂七 茅潭里陂一 云城里陂一 流水里陂二
附大冶县水利考略县前河源出西阳茅潭诸里绕洪滨桥合流而东至县前为金湖直放𣲗源口而入于江雨淫山水突发滨河者常受其害
通山县
一都陂三 二都陂一
一都堰二 六都堰一
汉阳府
汉阳县
免溺堤今名杨柳在县北三里明正徳初筑自铁门关接汉水亭亭今废 东西杨树堤 室安堤李家堤 莲花堤 青草堤 山嘴堤 石林
堤 谭家堤 万家堤 谢家堤 郑家堤俱在平塘河泊所后湖堤在汉口镇镇为水陆要冲烟火数十万家前江后湖汉水绕西北每夏秋水涨四面皆巨浸仅此一线堤为保障居人岁加修筑终未完固水势稍大辄虑泛溢
张大渡堤在蔡镇康熙五十五年请帑创筑中建石闸以时蓄泄雍正五年水泛决十馀丈复发帑修筑
郭公堤在城西月湖中长二百四十五丈高三丈阔一丈八尺中建石桥雍正二年汉阳知府郭朝祚倡筑上有水鉴亭为行人憩息之所监生李思庚建
高作陂在县西六十里宋庆元中筑堤首尾置清龙水济二闸延袤四百八十七丈高七丈至一丈五尺阔亦如之邑共十三陂在桑台河泊所二在马影河泊所十一兹其一也
附汉阳县水利考略郡城与武昌对峙大江环抱东南汉水合滠水沔水沌水与大江会于郡北涨则弥漫于诸湖为卑洼田地之害按县旧有㐮阳口在汉口北㟁十里许即古汉水正道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转折环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㟁曰㐮阳口约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明成化初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径从此下而古道遂淤且汉口虽为汉水㵼流之地但为江水汹涌横截其口流不能泄复逆折而上故太白新潭马影蒲潭沌口刀环等湖易于泛溢而春夏水涨郡治常苦浸没之患其障御全藉大别一山故从来未设堤防
汉川县
吴公堤旧名和公堤明成化庚寅都御史吴琛筑一自县东至甑山十五里一自县北和公城至刘家隔十五里
长城乡堤七 大赤乡堤七 周陂乡堤十二鸡鸣乡堤九 梅城乡堤八
附汉川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汉阳南至沔阳西至天门北至云梦正当汉江下流故有长湖横观湖龙车小松等湖以蓄水又有城北南湖鱼湖蓼湖西冈水洪等垸以御水且汉江至此分流一由张池口经县治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流出汉口故无大水患明嘉靖三十九年汉水大溢各垸堤俱溃而竹筒河中塞五十里许其张池口江身又复浅狭以故水多壅滞于钟祥天门间而刘家隔之估船不得通于汉川民亦病之顷年查勘上自河口中经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大约淤塞一千三百一十二丈上河口地势稍低不便受水改从沙台寺前去旧口约数十丈许中排子口至东湖流水口旧河身甚曲新改直势以顺水性约直二百丈零下口叫子台出风门又半淤计二百丈零巡抚刘悫奏请赎锾一万馀两募夫开濬亲临阅工乘流下上河势大通自春二月兴工至三月告成雍正五年麻埠等十二垸溃决共九千六百丈有奇奉
旨发帑修筑
黄陂县
县前河通沙口入汉江春夏涨则武湖午湖泛溢河侧田地被渰漫入县前阛市矣
百家陂在县南三十里
大阪山陂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大阪灌田百亩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可灌田三千亩
孝感县
后湖溉田甚溥明正统间以堙塞复加修筑县东陂一 广阳乡陂六 弘乐乡陂七 郭下乡陂五 白云乡陂四
附孝感县水利考略按邑有垣田五十六处皆西南一带与云梦汉川相接逼近湖河筑土为堤而溉田其中堤固则绿畦千顷决即泽国百年前大率本茅苇地今久为沃土一岁丰收其登倍入然以近水家食之馀乘舟外贩无复积聚为本邑缓急者其他山田收薄贩艰此邑民所以易至缺食也
黄州府
黄冈县
老鹳河堤 旧川长河堤 中洲堤 沟儿口堤邱陵湖堤 龙坑堤 白米河堤 滠河堤
毛林口坝 巴毛湖坝 黄舍潭坝俱在慕义乡知县简霄修筑 八王堤坝在城东南三里 紫荆港坝在庶安乡
火烧堰在五重乡
附黄冈县水利考略城西沙武口七河俱通大江出道观河出崎山龙井经龙冈山阳泄于鲍湖灌溉利之每值泛涨害亦独甚
蕲水县
王公堤在巴河镇正徳中知县王伯筑自江沙抵镇长三十丈广四丈高二丈甃石植柳
万工堤在县西南回风矶上
南乡堰二 北乡堰一 东乡堰二
罗田县
县南堰二 县东堰一 县北堰一
附罗田县水利考略县前有官渡河山水起可通筏运载旱则滨河者引水溉田
麻城县
县前河发源光山界下接新州长河入团风江县东陂一 县南陂一
太平乡堰二十四 仙居乡堰二十二 亭川乡堰二十二
黄安县
附黄安县水利考略东流河在县城北里许谢家店河在县东俱逶迤入团风江双河县西三十里与西河合流为两河口经黄陂滠口入汉江其塘堰即麻城太平仙居二乡割属黄安者
蕲州
永安坝州西北十里赤东大湖中实当孔道方春水起夏秋漫没驿使经行必迂途广济方抵州治间以轻舠绝渡者往往覆溺于风涛先年州民顾益筑三墩于湖中便舟子依泊岁久倾圮明万历二年修筑
莲花池州北州人顾学捐赀筑堤便人往来安平上乡堰二 高家畈堰二 史河口畈堰一溪河畈堰一 杨树嘴畈堰一 乌石山下堰
一 青山乡堰一 大同乡堰一
广济县
武家穴坝在县东九十里临江上自盘塘下抵黄梅杨家穴长一百九十里岁时修筑以防江溢雍正五年奉
旨发帑修筑
附广济县水利考略梅州河在县南流入武山湖两㟁田可千顷旱则赖以灌润 连城河明正统初濬之以便运艘
黄梅县
唐思穴坝自杨家穴至宿松分界雍正五年因旧址单薄奉
旨发帑増修
附黄梅县水利考略邑当江汉九江下流故岁苦涨溢今坝起自广济之武家穴龙坪至邑境之蔡山孔家垅唐思穴清江镇杨家穴虽延亘百里然岁复为水冲决漫没禾稼民日狎游鱼鳖中盖黄梅最下而彭蠡水又冲突之故其害视广济尤酷烈也
安陆府
安陆府堤防考略按江故道逼近郡治石城而下明嘉靖初年间徙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远水患日深考其故在丰乐则旧有九龙滩龙穴港桐木岭金花熨斗等湖之分泄至石城则旧有城北湖池河殷家等湖之注蓄后皆淤平军民官庄争垦为业而下流竹筒河复淤下滞上汜固一郡水患之原也属邑大半滨江而受害甚者北㟁则钟祥京山天门之红庙南㟁则荆门潜江沔阳之沙阳也
钟祥县
汉江堤报恩寺南长三十里
始固寺侧堤长一里
递运所前堤长一里
子胥台东堤内有三塘四埂
吉祥寺前堤长一里
李万湖堤长五里
自府城街口铁牛关起至忠祠堤止计长百有馀里并月堤一截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黄沙坝在县东一十五里
千工垱在县东十里
附钟祥县堤防考略按县自石城而上至丰乐驿凡二百二十馀里旧无堤堘每岁泛涨西㟁则漫至沿山冈东㟁则漫过池河等湖亦薄长冈而止盖以湖为壑以冈为堤也自石城而下由蔡家桥板桥湾上下流涟马公洲小河口以逹于南河纡回三百馀里土人总名之曰红庙堤最为要害然尝考之蔡家桥旧有口通二圣道入湖泄汉势又有流涟金台二口枝河逹赤马野猪等湖由青树湾入金台港大分汉流以故堤得无虞后半湮塞不可复疏明嘉靖二十八年以来诸堤尽决有司屡议屡辍盖由荆州右卫与天门京山二县军民杂处其间互相推诿而格议挠法者多耳
京山县
县河堤明嘉靖中河啮城址推官蒙询筑
小河堤
林里浲堤俱在羊亭村明正徳中筑嘉靖中决更筑之
鲁班堤在七宝村
汉江堤在县南百馀里
张璧口月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温汤泉灌溉稻田其收数倍
五泉泉有五穴涌如沸鼎横流入市清泚可爱民田赖之岁不忧旱
青水垱在县南七十里水自珍珠泉发源居民筑堤潴水溉田
附京山县堤防考略按县治依山为城其境土半系高阜自古无水患但下里有一面逼近汉江北㟁上则接连钟祥及荆州右卫等处诸堤下则有小河南河紫荆潭拖船埠等处直抵天门界地势下湿自明嘉靖三十年来钟祥荆州右卫之堤一决遂冲入本县拖船埠等六十馀处连岁屡筑屡决迄无成功盖本县堤防与钟祥天门荆州右卫诸堤相为唇齿一处不坚势难独保也
濳江县
高氏堤在县西北五里相传五代时高季兴筑起自荆州縁麻山至县南沱埠渊延亘一百三十里以障㐮汉二水
莫家潭堤长一百丈
夜汊口堤在江汉畔明正徳中筑长三百六十馀丈复増修月堤
白洑垸堤边临汉江明成化六年水决二十馀丈八年知县江志修
江汊垸堤长六百馀丈身甚厚广
班家湾堤长一百六十丈明正徳中筑
车老垸堤县南临汉江
太平垸堤明正徳中筑
黄漳通顺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増修
潜水汉水别流自钟祥入境经芦洑河三分流俱入沔阳界岁苦水患
黄汉垸 仁道垸 仁和垸 东林垸 白测垸东湖垸 陶湖垸 白汊垸 大丰垸 沙湖
垸 范家垸 古堤垸 长沟垸 牛埠垸 沱湾垸 红花垸 小植横垸 小中洲垸 边江垸 郑家蚌湖垸 泥洑垸 葛柘垸 杨湖垸河湖垸 新兴垸 古埠垸 柴林垸 后湾
垸 夹洲垸 中洲垸 崔家垸 沱沙垸 新澜垸 平艳垸 赵林垸 直横垸 沿江垸黄景垸 白洑垸 新蓝垸 感林垸 梁四垸太平垸 车垸 义丰垸 长亭垸
附潜江县堤防考略按尔雅云水自汉出为潜潜江之得名以此宋干徳间县治在道隆乡后患水迁之斗堤即今县治也周广七百二十八里皆为重湖地民多各自为垸故南则淘湖牛埠北则太平马猖西则白洑咸林东则荷湖黄汉等凡百馀垸俱环堤而居五代时筑花封高氏等堤至明初修筑各垸堤塍又有潭子湖四港甘心口各枝河分泄水势嘉靖三十九年诸堤半决而枝河更多湮塞民甚苦之隆庆二年春尝兴工修筑然有马家垸一决口在天门而潜江实受其害此又所当预图者
沔阳州
长官堤在荆南起监利至汉阳长一百馀里白石湖堤在西北五里其堤自副口起至新问铺止约五里有馀高三丈馀两旁植柳下为水沟沟之外田亩错列
高堤即复州故城为堤
江堤自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凡九区长万馀丈
汉堤自大小朱家冈沧浪南池凡五区长万丈江汉二堤明嘉靖初修筑后复冲决十九年都御史陆𤇍佥事柯乔江堤増修黄师庙何家浲茅通天井等处又塞茅埠诸口延袤几五里汉堤増筑柴木垸道人腰河诸处又塞剅口长百馀里班堤在荆西北四十里白湖村雍正五年溃决南江大堤一十九口共一千七百一十二丈五尺总督傅敏捐米三千七百三十馀石帮修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汉水与江水夏水漕河通诸湖入汉然沔阳之水界于江汉之间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茫然大壑矣有非堤防所能御者
清水泉溉灌燕子剅内粮田数百亩
熨斗陂在州沧浪水旁
附沔阳州堤防考略按州旧以富饶称盖以地当江汉之间最多湖渠民便鱼鲜之利又因湖渚环堤为垸而业耕其间诚乐土也自五代时高季兴节度荆南筑堤以障汉水自荆门绿麻山至潜江延亘三十里因名高氏堤而江堤亦自监利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名长官堤沔皆赖焉迨明堤防渐溃至成化甲午弘治庚申水大涨正徳丙子复涨丁丑如之皆乘舟入城市溺死者动以千数其后都御史秦金布政使周季凤以江水常决监利之车木堤汉水常决潜江之班家堤俱修之其丈以千百计然未能高坚水至即圯嘉靖甲申知州储洵疏陈堤防利害于朝事下巡抚举行按察副使刘士元复建议龙渊而下分为九区于是龙渊花坟牛埠竹林西流平放水洪茅埠玉沙濒江者为堤总万馀丈大小朱家冈沧浪南池濒汉者为堤总几万丈丙戌夏月汉水连溢而沔赖以完至庚寅汉水决拖船埠西湖水溢沔之西北遂为巨浸顷江堤自西流窝直抵玉沙堤凡二万六千二百馀丈其决口数百处故州民岁苦水患
天门县
永丰堤在县东北长一里
周公堤在县南自东至南横长三十里旧堤卑薄明弘治间知县周端増修
班堤在县下白湖村世传鲁班筑以防京山山水古堤有二一在县东北上下有剅防一名穴河一名莲花遇旱则贮湖水灌田泛则开剅防淹水势高则不开明成化间知县姜绾重修弘治间川㐮洞庭水泛冲䧟知县周端重修以泄水势
便堤在县南车湘渡䕶七十馀垸
䕶城古堤又名老龙堤在县西南
大河南㟁官吉口堤一百三十五丈
铁匠湾堤五百丈
上中洲堤二区四百三十八丈
阮家口堤二百三十丈
白毛嘴堤四百一十丈以上五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永奠闸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于沔地夹州建立
甘鱼陂在县西
灌溉堰在县东南
附天门县堤防考略按县治低洼绕四㲼竹台等湖即禹贡三澨故地也汉水至此分流一由黒牛渡经张池竹筒二河分入汉川刘家隔者为正流一由小河口经渔新河巾台河牛角湾出风门者为枝流二流会合经涢口蔡店并出汉口此水故道也明嘉靖二十六年以来四㲼等湖半淤浅平而竹筒河牛角湾二处水道中湮故县治长苦水患其最要害者青山颈林里泽急走湾上下渊河直冲县治抵杨林垸灌海堰则一邑皆为水壑矣又有塔儿湾决口在潜江而天门实当其害俱可虑者
荆门州
朱李湾堤 滩江堤 郑湾潭堤以上三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汉水下入汉江与诸湖通水大不至冲泛盖东赖王家堤以障之东南赖绿麻堤以障之
千工垱在州东北十里
三沼在州南宋知州彭乘引蒙惠二泉水为之附荆门州堤防考略按州堤防要害全在沙洋镇一带夫此镇控荆门江陵监利潜江沔阳五州县之上流汉水自芦麻口直冲沙洋北㟁旧有堤接连青泥湖新城镇由沈家湾至白鹤寺下刹脑至潜江界凡二十馀里惟沙洋堤势独宽厚军民㕓居其上明嘉靖二十六年堤决汉水直趋江陵龙湾市而下分为枝流者九以此五州县岁遭渰没二十八年安陆有司官修筑议多异同乃不塞旧决口而退让二百馀步中挽一堤反成水囊北浪一入势难东回其堤不一岁再决旧江身渐狭南北相对止二十馀丈决口东西相对约三百馀丈反为正派几不可复障而东矣隆庆元年春始议安陆荆州二府修筑至二年秋八月告成北㟁自何家嘴至南㟁新堤头长凡四百七十七丈五尺馀阔凡十四丈许高凡五丈许当堤心铸二铁牛镇之此堤一成淤沙日积势可久永但此堤与红庙对㟁红庙居民每遇水涨多有欲盗决此堤以泄水者故盗决河防之禁尤不可弛也
当阳县
麦城堤长三百六十七丈
沙倒堤长八百四十丈
罗家湾堤长八百五十四丈五尺
细鱼港堤长九百八十二丈
滋泥湖堤长一千六百七十八丈
菜湖堤长八百一十五丈俱系私堤堤内居民自行修筑
沱水经县境与沮水复合入江水大则冲泛滨河者苦之旱则引水入陂
熨斗陂在县北八十里
德安府
安陆县
李公堤在县西涢水左明正徳间知府李重修故以氏堤
拦水堤县西关外龙头旧有遗制因山水泛涨久圮雍正元年知府杨国琳捐俸重修堤上建亭行旅称便
县东陂一 县西南陂三 县西北陂一 县南陂二
千工堰在县西
附安陆县水利考略涢河绕城西东流入梦泽会汉水入江山水突发害田稼旱则可以溉田
云梦县
史河堤在县西北三十里安陆境涢水故道沿河堤在县西南明正徳间知县余权筑
漏灌堤在县西南五里每夏涨北河水由此冲入石羊湖民田被没明嘉靖间知县郭贵徳筑此捍之复决知县王廷佐重修后又决至康熙三年知府高翔知县邵嘉应修筑雍正七年知县叶居仁清丈沿江堤自上升会起至南保会止共一十四会堤四千六百九十九弓各照会内田地多寡修筑其馀协修甲夫各载弓口不在照田分堤之内勒石永垂
县东北陂一 县东陂一 县南陂一 县西北陂一 石羊乡陂一 感化乡陂一
官塘在县东南
石堰在县东
应城县
长江埠堤 喻家河堤 隔蒲潭堤每岁业民筑修兴工告竣例有成限
县西陂二 县北陂一 县西北陂二
附应城县水利考略西河在县西东汇石羊湖出涢口入汉江县北又有杨家河濒河者咸资灌溉
随州
平港里陂一 紫溪村陂一 铜钵村陂一 府君村陂一 会盘村陂三 牛心村陂四
附随州水利考略涢水绕州前南流入汉江又有扶恭河浮缨河鲁城河圣水河石鱼河忤河皆绕州境民利之
应山县
县东陂一 县西南陂一 县西陂一 县东南陂一
附应山县水利考略汶水河在县前又有黄沙河方家河白沙河汉东河大洪河舟楫不通滨河者多资灌溉
荆州府
附荆州府堤防考略江水之患全在荆州一郡夹㟁南北凡六县北㟁则江陵监利堤凡四万九千馀丈南㟁则枝江松滋公安石首堤凡五万四千馀丈明嘉靖庚申岁洪水决堤无虑数十处而极为要害者枝江之百里洲松滋之朝英口江陵之虎渡黄潭镇公安之瑶头铺艾家堰石首之藕池诸堤冲塌深广最难为力每岁有司随筑随决迄无成功至四十五年十月知府赵贤估议请筑务期坚厚自丙寅历戊辰凡三冬六县堤稍就绪始立堤甲法每千丈堤老一人五百丈堤长一人百丈堤甲一人夫十人江陵北㟁总共堤长六十六人松滋公安石首南㟁总共堤长七十七人监利东西㟁总共堤长八十人夏秋守御冬春修补岁以为常然荆州郡治滨江郡西上六十里有万城堤在当阳江陵嘉靖十一年一决直冲郡西城不浸者三版十二年有司挽筑更筑李家埠重堤䕶之二十九年又决此堤乃郡治之大要害也后江陵县専为修理始得无虞
江陵县
新开堤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明成化间修后圯正徳间布政司周季凤筑长四百五十丈
寸金堤在龙山门外五代时蜀孟昶将伐高氏欲作战舰巨筏冲荆南城梁将军倪福可筑是堤激水以捍之宋吴猎尝分高沙东浆之流由此堤外历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
黄潭堤在县东南二十里上当江流二百馀里之冲一决则江陵潜江监利民为鱼鳖诚要害也明成化初知府李文仪沿堤甃石正徳十一年知府姚隆重修月堤三处约千馀丈后渐倾颓
李家埠堤在县西三十里自万城堤至镇流砥六十里当水势之冲明弘治十三年堤决渰溺甚众知府吴彦华修筑坚厚至今赖焉谚云水来打破李家堤荆州便是飬鱼池关系至重
文村堤在黄潭堤东三十里明弘治十四年水决知府吴彦华修筑四百馀丈正徳十一年水决知府姚隆重修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疏濬小柳口洪鱼口柘林港林家沟等处并黄
潭祁家潭子湖龙二渊等堤
镇流砥在县东十五里突出大江数十丈捍激江水声如迅雷盖江势东下镇砥于此则水势延缓如黄潭之冲少杀沙市之地可保 按杜预传预都督荆州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他无通路预乃开杨口起夏水逹巴陵千馀里内㵼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附江陵县堤防考略按县沙市正古江陵地陵阜自荆门西北来二百里临江正扼水冲南有虎渡穴口分流洞庭北有章卜郝穴二口杀流出汉口而潭子湖洪水渊三湖等处俱为湖潴蓄水地故汉宋以前无大水患迄元以来沙市高陵半圮入江章穴口复湮逮明嘉靖十一年决万城堤水绕城西决沙市之上堤而南二十一年后又以浮议筑塞郝穴口诸湖潴又多浅淤三十九年一遭巨浸各堤防荡洗殆尽四十五年后有司稍稍修复然不如古堤之坚矣
公安县
赵公堤在旧县东三里
斗湖堤在旧县南半里
油河堤在旧县西三里
仓堤在旧县东北二里
横堤在布政分司以上五堤俱宋端平三年孟珙筑
沙堤在旧县东南八十里
大江堤在旧县东北上接江陵下抵石首长一百里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邓家湾陈家湾东龙桥三堤又疏濬独口
沱孔二处
附公安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西广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地皆平旷县治旧在柴林街因避三穴桥水患移至江皋势若原陇宋端平三年孟珙筑堤防以御水有赵公堤在县东斗湖堤在县南油湖堤在县西北仓堤在县东北横堤在布政分司后世传为五堤云至元大徳七年竹林港堤大溃自是堤不时决迨明修筑沿江一带堤塍西北接江陵上灌洋东南接石首新开堤堤凡万有二千五百馀丈其间雷胜旻湾窑头铺艾家堰竹林寺二圣寺江池湖狭堤渊沙堤铺新渊堤郭家渊施家渊诸堤更为要害成化五年决施家渊弘治年间决狭堤渊正徳十一年决郭家渊嘉靖十一年决江池湖三十五年决新渊堤三十九年决沙堤铺四十年决深渊堤四十四年决大湖渊及雷胜旻湾四十五年倾洗竹林寺隆庆元年倾洗二圣寺二年决艾家堰水患殆无虚岁县境内有军湖贵湖纪湖重湖大金洋溪诸湖惟大金一湖通虎渡枝河河涨湖溢毛穗诸里军民常苦之
石首县
黄金堤在县东五里
万石堤在县西五里
新兴堤在县西南七十里防竹林港水患
杨林堤在杨林口长百丈有奇
风火堤在县南二十里
百家堤在县北四十里其地为水所圯百家合筑此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浪砍石牌二处又濬黄金桥剅口
郑家垸在县南三十里元里民郑渊率众筑此以防洞庭水患
附石首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西广三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俱夹江南北而县治一面滨江势复下隰自元大徳七年决陈瓮港堤萨徳弥实挽筑再筑黄金白杨二堤䕶之不一岁瓮再决赵通议开杨林宋穴调小岳四穴水势以杀迨明初四穴故道俱湮堤防渐颓嘉靖元年决双剅垸三十四年冲洗戴家垸三十五年决车公脑四十五年决藕池顷年始修南岸自公安沙堤至调口堤凡四千一百馀丈北岸自江陵洪水渊至监利金果寺堤凡千有馀丈其间杨林瓦子湾藕池袁家长剅尤为要害
监利县
黄师堤在县西四十里滨大江岁久湮颓明正徳十一年修筑
新冲堤在县西南五十里滨大江极为险要朱家埠堤在县东三十里
龙潭口堤在县北长百丈
把火堤在县北五里雍正五年奉
旨发帑修筑杨马头堤等处六年复发银修筑杨林垸永乐庵大山坡下张家峯等处堤工加修施茅埠低塌等堤四处
鲁洑江南通荆江北入沔汉水涨为患独甚新冲河通江陵漕河民居辐辏赖以溉田
盛洪堰在县北八十里
黄金堰在县北
附监利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沔阳西至江陵南至华容北至潜江周遭四百五十里正江湖汇注之地势甚污下乡民皆各自筑垸以居而县治临江有一枝河流贯城中岁苦水患元大徳间赵通议开赤剥穴江流以杀迨明初此穴已湮乃筑大兴赤射新兴等二十馀垸成化间又修筑黄师庙龙潭鼍渊等一带诸堤嘉靖十八年筑塞十八湾河又塞祝家垱其垱随决至四十四年水决黄师庙李家埠何家垱文家垸金家湖诸堤而大兴垸亦大溃尝一修筑自龙窝岭至白螺矶凡二百六十馀里近年江势南啮而水患渐消矣
松滋县
大堤自堤尾桥直抵虎渡延袤八十馀里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疏濬太平太来两垸剅口新筑孟堰坑月堤
鸦雀垱 方便垱俱在县境
县东堰一 县南堰二 县东南堰一
附松滋县堤防考略按县地势平衍三峡之水迸流至此始得展荡势若马脱缰随性奔逸最难防御而本县又当公安石首诸县之上流江堤一决正冲诸县胸腹而下其形势尤为要害县东五里有古堤自堤首桥抵江陵之古墙铺长亘八十馀里且旧有采穴一口可泄水势宋元时故道湮塞迨明洪武二十八年决后时或间决自嘉靖三十九年以后决无虚岁下流诸县甚苦之较堤要害惟余家潭之七里庙何家洲之朝英口古墙之曹珊口为大其馀五通庙胡思堰清水坑马黄冈等堤凡十有九处中多獾窝蚁穴水易浸堤
枝江县
沈水县南四里有堆乌滩水涨湍急如雷舟经此最险滨河者危之
老鸦湖在县西一里后为田
附枝江县堤防考略按志江流至此地分派如木之有枝故以名县县东至江陵南至松滋西北至宜都周围广三百八里县治颇依高阜向无堤防惟县东南有百里洲延袤百里南有芦洲澌洲洋洲澕洲皆夹生大江之内者自百里洲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驿复转北自董滩口土台古成脑而下至礶嘴滩流店湖又自礶嘴滩而南转至渐洋洲观音寺直抵松滋米家埠对岸皆有堤举其最要害者莫过于古成脑蒋斗湾二处系通洲上流一决则势若建瓴莫能捍御又洲内军民杂处互相规避故堤工视他县尤难
夷陵州
二公堤在州东门外三里当荆㐮巴蜀之冲旁有民田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州周肃筑行旅便之浣纱河与赤溪东合水泛则濒河者受害
宜都县
苍茫溪在县东五十里灌田可千馀顷
富金溪在县西三十里
白岩溪在县西三十里
远安县
洪岩洞洞泉流出油溪可溉田千馀顷
笕水湖源出鸡头山石孔中土人为笕引水灌田
襄阳府
附襄阳府堤防考略考㐮阳古有大堤曲是堤防之设自商周已然矣汉寿亭侯决水灌樊城是汉水为㐮樊患最切要害明初水流故道不复为灾故大堤渐塌民多侵为已业而有司并无筑堤虑嘉靖四十五年洪水四溢郡治及各州县城俱溃民漂流以数万计郡西老龙堤一决直冲城南而东故郡治之患为尤甚副使金世龙秦淦徐学谟先后条议估修逾二年工成
襄阳县
老龙堤在县西三里即大堤也
救生堤在县西南五里
汉江出大安军下入汉江水涨不免啮城旧有大堤东临汉江西抵万山袤十馀里防䕶之今逐年加俢恃以无恐
县西北陂一 县西陂一 县南陂一 县北陂一
附襄阳县堤防考略按县堤防全在㐮樊二城间盖二城并峙汉水中流如峡口且唐白河从北来横截汉流以故波涛射城堤为患按古大堤西自万川经檀溪土门白龙池东津渡绕城北老龙堤复至万山之麓周遭四十馀里年久堤溃而龙池东津一带又多浮沙明初修截堤一道自长门至土门大半颓塌至嘉靖四十五年老龙堤一决馀皆洗尽顷年并力修筑北自老龙堤至长门皆沿城甃石高凡三丈许南自万山麓至土门则仍古大堤东南自土门至长门则仍旧截堤高凡二丈许厚凡五丈许樊城北旧有土堤皆决面江一带砖城尽溃然樊城溃则襄城无恙其利害之轻重又不可不审也
宜城县
杨家垱一 金家垱一俱在咸宁社
青龙闸在古羊社
新陂三 北阳社陂三 新张营陂一 常长营陂二 古羊冈陂三 常山营陂一 武家铺陂一 古羊社陂一 发铺陂一 县南陂一 县西陂一 县西北陂三
附宜城县堤防考略按县东至枣阳南至安陆西至南漳北至㐮阳秪一面踞山三面临江江故道绕龙凤山而下去城二十馀里旧有使风龙潭二港按大江流灌入城濠然未闻为城患也迨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江溢直冲迎水洲面下改徙鸨潼河新洪逼城五里许又由使风龙潭二港冲洗南北城楼自此水涨径撼城堤殆无虚岁后议筑使风龙潭二港父老皆谓港口不塞城堤终难保障也
南漳县
蛮河经县至宜城入汉江水起泛滥滨河者频受其害
县柬堰五 县南堰二 县北堰四
附南漳县水利考略武安灵溪于诸堰为大武安即秦将白起攻楚引鄢水灌城者唐大历间节度使梁宗义修之灵溪即古木里沟始开于楚汉南郡守王宠又凿之元大徳中再筑二堰
枣阳县
沙河下逹汉江山水突发冲决可虞
廉家陂在县东北
谷城县
古羊河西流与粉水合逹汉江水泛亦能为害光化县
石堤汉水东宋李仲芳筑
县东南堰一 县东堰四
均州
潧河出太和山通平堰龙堰可以灌田
郧阳府
附郧阳府堤防考略按郧阳郡西北控扼秦豫东南接连荆㐮四面皆叠山峻岭属邑半依山为城独郡治孤立川原之间正当水冲故上津竹山诸县虽临汉滨不必堤防其水患祗在郡治而御水又以城为堤自古无大决害至明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初九日冲决东南门外土堤城半倾塌民多湮没
郧县
吴公堤在县东南旧名捍江明成化间江涨堤圮御史吴道光増修高八尺阔倍之长三百馀丈军民永被其徳
赵河流至县东为盛水堰溉田甚广
县西北堰一 县南堰一 县北堰一
房县
南枧河流经榖城入汉江
县南堰一 县西堰五 县北堰六 县西北堰二
竹山县
北星河北入庸水东注水起则溢旱则滨河者可资灌漑
堵水东入汉江水涨滨河者每引入堰溉田官路旁堰一 县西堰三
竹溪县
县东堰二 县东北堰三 县西堰五
郧西县
南门河与五里河之水合流逹于汉
娘娘泉娘娘洞下出如沸鼎垂如素练声如震雷麓田悉资灌溉
石登槽笕在于上堰北
苏家陂堰一 县东南堰一 县西北堰三 县东堰二 县北堰二 县西堰一
保康县
苏泉在县后山下民故取水于河知县苏惠悯其险远疏导山泉绕流县侧民咸称便泉因名焉
直隶归州
附归州水利考略水经云江水东过秭归县之南又水迳归乡县故城北又东迳信陵县南𢑴水过佷山县南
长阳县
清江南至宜都入大江其流独清
兴山县
清泉学宫后澄澈清漪深可数丈引流出观澜门外会香溪入大江
巴东县
巴江在县前凡蜀诸水皆合而东注焉
附三江总会堤防考略按湖广境连八省凡秦关巴蜀中原贵竹岭右诸水俱注之导为三江潴为七泽即禹贡江汉九江沱潜云梦之故区也江发岷山抵巴东入荆襄流至岳阳与洞庭水合其受害者惟荆州一郡为甚汉发嶓冡抵上津入郧地流至汉阳与大江水合其受害者郧襄安汉稠郡而襄安为尤甚九江乃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诸水合流入洞庭湖沿汇八百里经岳阳楼西南出湖口与江流合其受害者常武岳阳二郡也三水总会于武昌其江身始阔直注而东以故武昌蕲黄之境无大水害大较堤防多在襄安常武荆岳间盖古七泽正其地也汉唐以来代苦水患至宋为荆南留屯之计多将湖渚开垦田亩复沿江筑堤以御水故七泽受水之地渐湮三江流水之道渐狭而隘其所筑之堤防亦渐溃塌明嘉靖庚申岁三江水圮异常沿江诸郡县荡没殆尽旧堤防存者十无二三而后来有司虽建议修筑然旋筑旋圯盖民私其力而财用赢绌之势异也
附州江堤防考略江陵城池东南倾䧟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之遵使人打鼓远听知地势高下依旁创筑略无差池 江陵东北七十里有废田傍汉古堤坏决凡二处每夏为浸溢唐贞元八年节度使嗣曹王皋始命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十顷亩收一锺又规江南废洲为庐舎架为二桥 宋乾道七年十月湖北漕臣李焘修江陵潜江县里社虎渡二堤张孝祥知荆南兼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以免水患 汪叶倅江陵郡有三海八柜恃为险固豪右据以为田力复之又筑寸金堤以捍江政绩甚伟 按禹贡岷山𨗳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为汇东为中江入于海今澧州巴陵正澧与九江东陵故地也江水方出三峡口势如建瓴夏秋一涨顷刻千里然溯夷陵而上山阜夹岸势不能溢嘉鱼而下江面浩阔顺流直注中间郡县两㟁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当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华容间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纡回至岳阳自西南复转东北迸流而下故决害多在荆州夹江南北诸县县各沿岸为堤南岸自松滋至城陵矶堤凡长亘六百馀里北岸自当阳至茅埠堤凡长亘七百馀里咫尺不壑千里为壑且决口四通湖泊涂贼窜伏其间江陵之龙湾市监利之分监所公安石首澧州安乡之四水口嘉鱼之簰洲东江脑俱为盗贼薮盖以堤防不修则津渡散漫盗可四出故也自元大徳间决公安竹林港又决石首陈瓮港守土官每议筑堤竟无成绩始为开穴口之计按江陵旧有九穴十三口其所可开者惟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小缶六处馀皆湮塞迨明初六穴复湮其五故堤防不时泛决然未甚也惟嘉靖三十九年决后殆无虚岁而荆岳之间几为巨泽矣汉江堤防考略胡烈守襄阳筑堤捍水百姓歌之 张柬之罢政事愿还襄州乃授襄州刺史会汉水涨啮城郭东之因叠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王起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地滨汉江塘堰聨属吏弗完治起至部修复与民著为水令凶年有赖 卢钧判户部会昌元年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筑堤六千步以障汉瀑明年春堤成 乾道八年荆南守臣叶衡请筑襄阳沿江大堤 陈桷绍兴三年出知㐮阳府汉水漂荡室庐修筑堤岸赖以无虞 李仲芳知光化军汉水暴至作石堤以保之 赵延进为㐮州总管筑堤捍水易甃以石 按禹贡嶓冡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今考汉江图西自汉中流至汉阳大别山出汉口与江水合即汉水故道也水多泥沙自古迁徙不常但均阳以上山阜夹岸江身甚狭不能泛溢㐮樊以下天门以上原隰平旷故多迁徙潜沔之间大半汇为湖潴复合流至干镇驿中分一由张池口出汉川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以故昔年安㐮一带虽迁徙而无大患者由湖潴为之壑三流为之㵼也明正徳以来潜沔湖潴渐淤为平陆上流日以壅滞嘉靖初年安陆石城故道改洗沿江湾二十六年决荆门沙洋镇三十九年决红庙堤四十五年决㐮阳老龙堤宜城古道改徙鸨潼新河而竹筒河复湮浅十馀里下流又日涩沮故水患多在荆㐮安陆潜沔间矣
开穴口总考略穴口所以分大江之流必下流有所注之壑中流有所经之道然后上流可以分江湖而杀其势楚有三大水惟川江独据中流故穴口在南者以澧江为所经道以洞庭为所注壑在北者以潜沔为所经道以汉口为所㵼地故川江独有穴口然古有九穴十三口江水分流于穴口穴口注流于湖潴湖猪泄流于枝河枝河㵼入于江海此古穴所以并开者势也今日生齿渐盛耕牧渐繁湖潴渐平枝河渐湮穴口故道皆为尘舍畎亩他如章卜等穴故道无复旧迹矣此今穴口所以多塞者亦势也虎渡流注澧江同入洞庭江南之溪水俱注之郝穴流出汉口与大江复合而江北之溪水俱注之众水会合则流行不绝注㵼有河则水道不壅此二穴所以独存也盖穴口之枝流多湮则江水之正流易泛将来浸决之患其可免乎故荆南以开古穴口为上䇿此固溯源探本之论也然郝穴筑塞而议开旧口必先将枝堤修筑就绪然后开水门以受江流方无东西泛溢之患是穴口之有故道者尚且开濬之难况故道湮塞者乎元大徳间曽开六穴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小岳之故道并开矣今祇存郝穴而他皆不可识焉此果人谋之疏略耶抑地脉水势之靡常故尔耶此所以知开穴之难抑亦势所不可行也然荆南人犹幸有虎渡郝穴可以分大江南北之势但二穴枝河中多淤塞者使复湮如诸穴则荆南水患其能免哉
湖广通志卷二十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一
水利志
长沙府
长沙县涝河堤在县北十五里湘水之东涝水之北自萧王庙起东距桃花港北障金牛𱗙田绵亘三千三百丈止为长沙市镇民居千有馀户历年居民修筑
麻林石坝在县东北八十里明侍郎李棠倡建用闸板潴水以时蓄泄可灌可舟乡人便焉石牯牛坝在县东北九十里亦李棠倡建
善化县陆公堤在县南十里湘水之东明知县陆南阳筑
潆湾堤在县西十里湘水之西邑人王重冠筑湘阴县沙田围堤在县南长三千九百七十一丈杨柳围堤在县南长一千三百五十丈
军民围堤在县西南长一千七百四十丈
荆塘围堤在县西南长五千三百四十四丈
东庄围堤计二十二里
古塘围堤长三千七百三十七丈
塞梓围堤长四千二百五十丈
金盘围堤长三千三百四十五丈
弯斗围堤长一千三百九十丈
韩湾围堤长五千八百四丈 自古塘围以下俱在县西
余家围堤在县北长二千三百九十六丈
庄家围堤长一千一百四十丈
黄公圫堤长一千二十丈
鲁家圫堤长一千五百丈
买马圫堤长一千二百二丈五尺
葡萄圫堤长一千五百四十九丈自庄家围以下俱在县西北
以上湘阴县境内围圫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附湘阴县堤防考略湘邑居洞庭之滨地势最卑其东北一带近水悉巨浸也而县治之西曰淮西其水势更甚今其地生聚日繁土田日广防遏不可不豫而围因以设焉分观其势各有塍堤统计其数则有十六南则沙田围逼近江与杨柳相间中隔樟湖岭阜由是而军民荆塘金盘湾斗韩湾等围垸堤虽间设各有塍限而东庄一围则居军民之东古塘塞梓二围又居韩湾湾斗等围之西北湘水烝水汇流自西入长沙绕东而下至湘阴是南水也南水泛水自外入沙田一围之东实当首险从此水由支港拥入杨柳军民等堤之近东南者皆受顶冲而东庄向南稍平馀实三面被激焉澬水沅水出而与湘水合达于洞庭是西水也西水泛水自内出兼之西南夹涌洪波浊浪纡洄灌激在沙田一围之西首为出水之顶冲次及于杨柳围更次及于军民荆塘各围之近西北等堤而古塘塞梓二围界连沅邑为沅水之顶冲焉至北则有余家垸西北又有庄家围暨黄公鲁家买马葡萄等圫滨临大湖地益旷而土益松其水自西而内出自南而外入者悉于是乎会归而湖浪遂于是迎冲一经水涨其势弥漫堤塍冲溃顷刻灌满盖统计各围之险处共有一万九千四百九十八丈至各围垸内出水积水之区或则有港或则有塘或则请建有闸或则疏通有沟向系民力岁修港则设之溷口塘则立有剅沟闸则因时启闭以资蓄泄以藉灌溉似可无烦疏濬者也
益阳县千家洲大垸堤 小垸堤
长湖垸堤长二千四百八十九丈
沿河垸堤长二千一百三十二丈自千家洲起俱在县东
合兴垸堤长四千五百二十五丈
中洲境堤长九百一丈 两垸俱在县东北
长滩垸堤长一千一百丈
河皮垸堤长二千四百七十六丈
曹埠垸堤长五千五十二丈
宋家垸堤长九百丈
上火田垸堤长二千八百九十丈
中火田垸堤长一千八百四十一丈
下火田垸堤长二千二十八丈 自长滩以下俱在县东
以上益阳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附益阳县堤防考略益阳县在府治西北二百里西界安化南界宁乡西北龙阳东北沅江东南界连湘阴水曰澬江自宝庆发源桃花江合流湍行直下数百馀里至县前龟台山而分𣲖焉其中为大河滨河一为千家洲大垸一为长洲小垸又北小河分㲼经石梁桥沿河垸二处会入大河石梁桥地稍高自赵家园起至尹家山止为沿河垸皆属明万历时旧址又北自甘溪河分㲼入沅江白泥湖又大河直下经沙头塘之西北为合兴垸中洲垸又东南抵沅江毛角塘分㲼入麻子河沅江界一由沅江瓦石矶塘出大麻子河湘阴界一入小河益阳塘此益阳东北之水也自龟台山而东为支河经长滩垸至河皮垸绕千家洲西南复会沙头塘而归大河一枫林河分㲼经澜溪市直行添新桥河支流旋转凤凰湖回绕火田三垸旁及宋家垸曹埠垸入卢家江汇于烂泥湖分㲼上入溪口下经龙打窖塘而归于湘阴焉盖益阳分上中下三乡自县北而东为下乡上承澬沅之水下连洞庭西汊左抵长沙大江一当湖水泛涨加以南水之弥漫上之来者滞而不去下之积者壅而上行近江滨湖之地常不免于淹浸有备无患唯在督理业戸使之依时培修堤垸而巳
衡州府
衡阳县马王塘近城大可百亩五代马殷所凿
永州府
零陵县司马塘在北门外以柳宗元名
湮塘在城东百里其深莫测
祁阳县横塘在县东三十里
舒塘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梅塘在县北七十里
宁远县大力塘在冯石村
碧虚塘在碧虚洞前天圣中永福寺僧云亮筑鱼塘在县南三十里丹桂乡府志向为民田以土性多石不能耕民苦之邑令蔡光度其地可为塘乃请于上豁民税塘成得灌漑之利
宝庆府
邵阳县铁塘陂在城东安平乡漑田五百亩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委官修
代陂在中乡漑田四千馀亩洪武间工部委官修武冈州朱公堤在城西南半里滇黔孔道且障负郭数十顷田地滨都梁水明嘉靖间水涨坏城垣田舎士民请巡抚顾磷修筑后屡修屡圯万历间巡抚赵可怀委知州宋纯仁搜漏税二千馀两请以为费纯仁迁秩去知州朱谕采石筑之后知州胡悦重修蒙公堤在城东孔道明嘉靖间同知蒙大赉捐俸甃堤计百馀丈至今利赖
岳州府
按舵杆洲石台在洞庭湖中雍正九年
皇上轸念四方行旅及楚省居民经九江五潴之险者取道东湖尚有洲岸可泊西则𣺌弥无际风鼓浪作每至不测
特旨颁发帑金二十万两建造石台袤九十六丈高六丈趾广三十丈顶二十丈北如弓背式浪至易分南为偃月堤湾湥可泊凡往来舟楫遇水涨风骤栖宿台南从此有衽席之安无漂沦之患兹者度筑方新匠夫云集居民商贾万口感颂仰见
圣天子至明所烛无远不悉至仁所被靡隐不周告成之日万世攸赖畏涂渉若通津绝岛居然聚落洪流砥柱廼自人工洞府仙家讵关地道云旗晻霭风雨不惊灯火长虹鲸鲵宵遁生天生地而后赞元化之全功𨗳水𨗳山以来奠大川之永利百神环拥衡山常镇于湘波亿万斯年
圣寿绵延于
帝泽此事专荆土
恩普域中矣
巴陵县偃虹堤在县西宋郡守滕宗谅筑
永济堤在府城北十五里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镜筑号李公堤长四千丈广二丈缘地势为平高者七八尺堤成名曰永济旁夹树柳二万以固积壤又凿巨石于华容之层山为桥二下可容舟复仿规运河甃石为闸于二桥之北广五尺高丈有二尺长加高之三尺架木梁以通车马大学士李东阳为记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王笃庆捐修康熙十年知县李炌
十三年知县王国英相继重修
南津堤在县南十五里洞庭之侧明弘治间知府张金筑
白荆堤在县东十五里一名紫荆筑于宋至明成化八年知府吴节增之嘉靖十年知府萧晚重修四十一年邑人方钝增筑
旧江村堤与监利接壤前明额堤止二百五十丈
皇清顺治十二年加修七百六十丈零竹庄河何家垱瓦子湾鲁家埠四处共一千一十二丈六尺康熙五十五年奉
旨发帑银二千六百两知县王国英督工五阅月始成堤工完固
竹庄堤长二百三十丈
何家垱堤长三百丈
瓦子湾堤长九十八丈
鲁家埠堤长三百八十四丈六尺
以上巴陵境内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巴陵县堤防考略按巴陵县正当洞庭湖沿汇之地有枫桥白石等湖又有南津干沙等港湘水一泛半没田庐然东南诸里尚倚山阜其最要者江南则有永济堤江北则有江村堤尤宜急图者也
临湘县赵公堤在县东南五里西北倚山东南临湖高下不平难以潴水自南而东皆洼泽元泰定间知县赵宪筑堤以防水至今赖之
华容县黄封堤在县河之滨宋知县黄照筑
杨柳堤在放生池侧
官垸堤在城西长六千一百八十弓
蔡家垸堤在城西四里长三千三百二十三弓黄蓬蒋垸堤在城南三里长五千三百七十三弓张家垸堤在城南三里长一千四十三弓
朱家垸堤在城东三里长一千二百三十八弓兔湖垸堤在城东十五里长一千九百二十五弓蔡田南北垸堤北离城东五里南十五里长三千四百六十一弓
涛湖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五里长一千六百九十二弓
凌溪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七里长六百三十四弓张家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九里长一千三百五十弓伍家垸堤在城东北二十五里长四百二十六弓安息垸堤在城北二十五里长三千九弓
束皮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二千九百一十二弓
余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二里长二千八百二十九弓
黄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三里长一千八百六十一弓
江黄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三里长七千七百三十二弓
马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四里长一千七百九十五弓
线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一千二百七十六弓
刘陈垸堤在城北三十五里长五千六百四十三弓吴小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一千四百三十弓湖家小路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二千一百三十三弓
杨李垸堤在城西北四十里长三千一百九十七弓南北垸堤在城西北四十里长一千四百三十弓桃树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二千七十弓黄湖垸堤在城东北四十五里长一千八百七十二弓
永固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七里长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七弓
严肖垸堤在城东北三十八里共长一千八百八十四弓
林家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三千三百一十五弓乙酉垸堤在城北六十五里长七百三十四弓蔡刘垸堤在城北六十五里长一千一百四十弓合工垸堤在城北六十里长六千六百八弓
周小垸堤在城北六十里长九百八十二弓
以上华容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华容县堤防考略按县城北临川江南连洞庭中有斗子澌潴等湖南北水涨殆无遗土非环土为垸则居民不能以旦夕安也明正统间知县杨𬭼请于朝遣工部员外郎王士华湖广布政使蹇贒相便宜筑堤四十有八其最大为要害者惟官垸涛湖安津蔡田四垸各周回四十馀里本县钱粮半出其内一罅之漏千家坐毙堤防之功不可缓也
岳州府堤防总考略按郡志城西岳阳楼一带正临洞庭湖春夏水涨波涛撼城势甚可虑宋守滕宗谅筑偃虹堤障之其属邑惟平江居万山中水患尚少临湘半倚山城虽可捍御然西北俱滨江水口又多势难筑堤巴陵堤防祗在江北诸里惟华容四十八垸之堤最为要害
常徳府
武陵县柳堤自东门外至北门
南湖堤在县西二十里滇黔孔道
赵家堤在县西二十里
金鸡堤在县西南二十里
长江堤在县东二十里
皂角堤在县东三十里
东田堤在县东十五里
屠家堤 伍家堤 乌鸡堤 龙里堤 马家窖阳雀堤 上东堤 下东堤 接官亭堤 四老口新陂堤 观音桩堤 自屠家堤以下俱在县东
槐花堤 花猫堤 铁窑湖堤 易家堤 落路口莲花庵堤 白头湖堤 唐家湾堤 菖蒲堤
明月堤 罩沙堤 曲尺湾堤 南湘铺堤 洗手堰堤 自槐花堤以下俱在县西
芦洲障周围十五里六分
姚家障周围三十七里
王家障周围一十一里
文子障周围一十七里
黄溪南障周围一十八里二分
黄溪北障周围一十五里五分
木瓜徳远二障周围三十里六分
乌汊障周围一十八里四分
张家障接连龙阳大围计一十二里
永益障计二十里
保安障计十八里三分
黄花扁草障计二十里九分武陵四方之三 自芦洲以下俱在县东
南溪障计二十八里三分
官堤障周围一十四里一分 三障在县东北 以上诸堤障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增修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每堤障加高三尺加宽五尺
宿郎堰在县东九十里周围四十馀里雍正四五两年夏秋水发因近洞庭洪波激荡成壑万难修筑开垦雍正七年奉
旨将额赋永远豁除并旧欠及本年钱粮俱邀蠲免莼陂在县北五十里唐刺史李琎修
槎陂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唐崔嗣业韦夏卿修放鹤陂在县东北八十里唐崔嗣业复修又名崔陂津石陂在县北一百九十里唐崔嗣业修李翺温造复修
永泰渠在万金村唐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
右史渠在万金村本名后乡渠一名石英渠温造开考功堰在县东北八十九里一名樊陂唐李翺开以上诸陂堰俱可漑田千馀顷惜岁久多淤
附唐书地理志武陵县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以通漕且为火备西北三十七里有北塔堰开元二十七年刺史李琎增修接古莼陂由黄土堰注白马湖分入城隍及故永泰渠漑田千馀顷东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长庆元年刺史李翺因故汉樊陂开溉田千一百顷又有右史堰刺史温造增修开后乡渠总九十七里漑田二千顷又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本圣历初令崔嗣业开翺造亦从而增之漑田九百顷翺以尚书考功员外造以起居舎人出为刺史故以官名东北八十里有崔陂东北三十五里有槎陂亦嗣业所修以漑田后废大历五年刺史韦夏卿复治槎陂漑田千馀顷十三年堰坏遂废
龙阳县萧公大堤在县东十五里
南城堤在县东南半里
河洪堤在县西一里
陡门堤在县西三里
杉木堤在县东一里
殷堤在县东南五里
小汎洲堤在县西二十五里内有塘涽二座
大汎洲堤在县西四十里周围一千八百六十馀丈内有涽四座
李公堤在县北二十五里周围二千八百馀丈新堤在县南一里安涽一座
古堤在县东南十五里
夹堤在县南十五里
曲堤在县南十里
大围堤在县北周回三万五千八百馀丈计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诸溪洞水下滨洞庭大湖旧有水涽七座以泄积聚之流
南赶障在大围之北计二十二里
保安障计一十八里
黄花障计一十四里龙阳县四分之一
丝茅障计四里
彭家障计一里
廖家障计四里 以上堤障俱在县北系补旧连三障在县北计五里系新增
辰阳障计一十一里
车横障计一十五里
连五障计十五里六分所统诸堤为粟公为承春为枫桥为中堤为大堤春夏水溢一堤不坚五障皆溃三汊障计六里五分
灰步障计一十五里四分
七荆障计二十一里五分
铜盆障计一十三里
双家障计九里五分
茶塘障计一十五里
南堤障计十里七分 以上诸障俱在县东系补旧油坡障长二里二分
青步障长一十五里
干坡障长七里 三障俱在县东系新筑
北益障在县南长一十五里六分系补旧
菖蒲障长一十五里
横堤障长五里二障在县南系新筑
冷水障在县西长一十一里四分
大有障长十里旧名陡门
白子障长二十三里
马家障长七里二分
张家障长二十二里
庄浦障长三十里
永恒障长五里
丰收障长七里 以上俱在县西系补旧
金石障长四十七里
复兴障 二障在县西系新筑 以上龙阳境内诸堤障明嘉靖十三年修二十九年溃四十四年修大围堤决口三十处长四千五百馀丈
皇清康熙七八两年大修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每堤障加高三尺加宽五尺坚厚倍前沅江县西湖堤在县南半里
沔湖圫堤在县东二十里
长山圫堤在县东四十五里
太平圫堤在县东七十里
永宁圫堤在县东九十里
新兴圫堤在县东十里 以上沅江境内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附常德府堤防考略按郡治与龙阳沅江二县地皆滨江历来岁遭水害南齐永明十六年沅江诸水暴至常德没城五尺宋淳熙十六年没城一丈五尺漂民庐舎后唐沈如常砌二石柜以杀水势得保城垣元延祐六年郡监哈尚于府学前又砌石柜一座高二丈馀益加保固明嘉靖元年大水决堤十二年江涨几欲冲城隆庆五年万历三十六年皆大水频遭渰没顷年修筑民始有宁居
辰州府
麻阳县一都堰二十有五
二都堰十有五
三都堰十有二
四旗都堰十
石惹都堰二十
石渠都堰二十四
市都堰二十有七
附麻阳县陂堰考略按邑多瘠田水源绝少唯仰望于雨泽少旱则岁难有秋水利自杨家古堰外皆万历间知县蔡心一开筑心一多善政水利乃其最著者
直隶澧州
澧州阳由坪堤 孟姜堤 黄丝堤 上夕阳堤下夕阳堤 魏家堤 窖口堤 李文堤 张毛堤大围垸堤 以上澧州境内各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安乡县围城垸堤 文明垸堤 罗阳垸堤 中和垸堤 黄堤垸堤 刘孟垸堤 张壤垸堤俱在县南
板桥垸堤在县西
惠明垸堤在县北接围城垸 以上为上十垸兴家垸堤 实惠垸堤 新家垸堤 太和垸堤合家垸堤 以上为下五垸 以上安乡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九江堤防考略按禹贡九江孔殷谓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会合汇为洞庭一湖是也今以郡县志考之辰常衡永枝河会流于洞庭者无虑数十水而其会众流而注之湖则有三焉曰沅湘澧而巳沅发自牂牁经辰溪合麻阳诸溪洞水过常武出湖之北湘发自广西与安海阳山至分水岭分为二𣲖一为漓水一为湘水至永州潇水会焉至衡州烝水会焉过长沙出湖之南澧发自武陵古克县东流过武水口合焦溪如溪诸水经慈利石门至澧州出湖之西而渐元辰叙酉澬共合流而汇为洞庭以为之壑故衡宝永辰沅得免水患惟常武当沅江之下流岳澧值江湖之会合长沙之益阳湘阴上接澬湘下滨洞庭故岁遭浸溺堤防之设最宜急图者也
附修筑堤防总考略近年深山穷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耨然地脉既疏则沙砾易圮故每雨则山谷泥沙尽入江流而江身之浅涩诸湖之湮平职此故也欲尽心力以捍民患惟修筑堤防一事耳故备考古今可经久而通行者盖有十焉一曰审水势东洗者必西淤下涩者必上涌筑堤者审其势而为之址最难御者莫如直冲之势议者退为曲防故荆州虎渡穴口之堤先年愈退愈决而后直逼江口以遏水冲乃得无恙他如顺注之倾涯则堤势宜迂急湍之回沙则堤势宜峻二曰察土宜一遇决口必掘浮泥见根土乃筑堤基其所加挽者必用黄白壤三曰挽月堤洗在东涯则沙回而西淤在南塍则波漩而北故往往古堤反抱江流者为水所啮即临倾涯之上势甚孤悬必先勘要害之地而预筑重䕶之堤四曰塞穴隙獾属蝼蚁窠穴秋冬水涸遍察孔端极探其原而为之防五曰坚杵筑木杵不如石㮙石㮙不如牛轹六曰卷土埽塞决口为上䕶成堤次之法埽以雈苇为衣以杨柳枝为筋以黄壤为心以谷草为绋纚因决口之浅深水势之缓急而为长短大小者也若堤防初成土尚未实必以杨柳枝为埽横栖于堤外则可以御波涛而堤无恙七曰植杨柳八曰培草鳞九曰用石甃当冲决之要处若非石堤必不能回水怒而障狂澜十曰立排桩将大木长丈馀密排植于堤之左右联以绋纚结以竹苇则风浪先及排桩而堤可恃以不伤也
䕶守堤防总考略决堤之故三有堤甚坚厚而立势稍低漫水一寸即流开水道而决者有堤形颇峻而横势稍薄涌水撼激即冲开水门而决者有堤虽高厚而中势不坚浸水渐透即平穿水隙而决者要皆修筑既疏而防守复怠故坐致此患耳故防范䕶守之计条议有四一曰立堤甲每千丈佥一堤老每五百丈佥一堤长每百丈佥一堤甲凡堤夫十人一应堤防事宜官守之而有垸处所亦设有垸长垸夫其法与堤甲同仍不论军屯官庄凡受利者各自分堤若干丈二曰豁重役凡堤老堤长堤甲及垸长垸甲人役各复其身每遇编审即与豁除别差则彼得一意于堤防三曰置铺舍查照漕河事例于堤上创置铺舍三间令堤长人役守之则往来栖止不患无所而防䕶事务亦庶几不致妨悮矣四曰严禁令凡有奸徒盗决故决江汉堤防者即照依河南山东事例发遣揭示通衢以警偸俗
湖广通志卷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二
学校志〈贡院书院附〉
古者党庠序塾皆有学以次升于司徒论诸司马秦汉而下沿革代殊至宋庆历始命郡县立学然无定制无专官元始置儒学常员明乃与城池并设典綦重矣我
朝庠序之制师儒之官遍于海内矧值
阙里肇修卿云献瑞九有欢腾凡天下学宫莫不渐次增新其在楚省即蛮陬猺峒皆有弟子员执简操觚经术修明文章蔚起沅湘江汉间人材軰出南金竹箭岂直芹藻流辉已哉其旧建书院亦附著焉
圣祖御书大成殿万世师表题额〈康熙二十三年〉
圣祖御制训饬士子文〈康熙四十一年建碑明伦堂〉
上谕加封孔氏五代改启圣祠为崇圣祠〈雍正元年〉御制
圣谕广训〈雍正二年〉
御制朋党论〈雍正二年〉
钦定乐器图〈雍正二年〉
御书生民未有题额〈雍正三年〉
奉
旨广额湖北一十九州县文童岁科大学加五名中学
加三名小学加四名
湖南二十二州县文童岁科大学加五名中学加三名小学加四名〈雍正三年〉
上谕避孔子圣讳〈雍正四年〉
上谕居家孝友行止端方才可办事而文亦可观者一
学各举一人〈雍正五年〉
上谕六年选㧞一次〈雍正五年〉
奉
旨颁发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文勒石学宫〈雍正六年〉奉
旨颁发大义觉迷录四卷刊布学宫〈雍正八年〉
以上一十三条各府州县俱同
武昌府
武昌府儒学旧在黄鹄山前宋康定间建后废为营垒绍兴间仍更为学宋末兵毁元延祐重建明洪武初修历天顺弘治正德间巡抚白圭布政使张敷华知府沈栋相继增修嘉靖中按察使万虞恺以学门由西不利即驿传道故址辟门从东大学士杨溥彭时商辂李东阳侍郎朱廷立俱有记明季兵毁
皇清康熙十七年巡抚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倡捐修葺雍正十年巡抚王士俊以学宫倾圯旧制未善发项更新即明伦堂旧址改建
崇圣祠拓学西地建明伦堂迁名宦祠于 大成门左乡贤祠于 大成门右置文武官舎于左右之下又于棂星门左右添设㦸门制度允称有记刻石江夏县儒学在凤凰山下宋元学附鄂州别为务本斋明洪武建于黄鹄山北后迁平湖门内弘治间巡抚御史王恩改建今所嘉靖间御史吴百朋提学张天复继修
皇清康熙间巡抚王新命布政使徐惺提学蒋永修粮道章钦文知县刘朝英重修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潘宷鼎增修
武昌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在县西宋淳熙中迁县东嘉定中陞寿昌郡学大德中仍为县学明洪武初知县孟吉改建今所后知县谢廷举聂贤相继拓修
皇清康熙间知县熊登重葺
嘉鱼县儒学在龙潭山麓宋淳熙中建明因之知县吴启文莫震孙伦马炳然提学陈凤梧先后增修
皇清雍正七年知县王邦鼐重修
蒲圻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在金叠山下唐郑伭瑾建宋绍圣间知县朱寿昌移建今所明柯日新吴俊吴中郭凤仪焦贵吴本固前后增修
皇清康熙二十六年署县张玘重修雍正七年知县吴珽教谕邹受祉重修
咸宁县儒学在登高峯下宋庆历间建元末兵毁明洪武三年知县冯㫤建后知县陈灏施达王介茅信萧立业相继增修
崇阳县儒学在县北旧在县西门外元末兵毁明初知县顾华改建今所历同知万璋知县焦玑学道严洤知府秦䕫通判王蔓相继修
皇清雍正六年知县张栗重修
通城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初知县冯极建永乐后知县曹景昇喻峻通判王蔓相继修
皇清雍正三年知县李玠重修八年知县周洪重修兴国州儒学在龙蟠山下宋军学元路学明初改府学通判郑瑮同知翟圭继修寻改州学历知州李文声叶菁胡瀛李东刘纶吴希贤周鹏等相继拓造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知州高梦龙重修雍正三年知州黄澄重修
大冶县儒学在县西历宋元兴圯不一元至正中县令周镗重修明洪武八年灾十二年知县王伯时重建历知县于贤刘珑綦贞等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中知县刘源湛训导官抚邦康熙中知县陈邦寄雍正七年知府张淑郿知县周之相教谕聂烺相继建修
通山县儒学在罗埠山麓宋建历元如旧明初知县任昂即故址鼎建知县吴莱戴惠朱庭芝续修
皇清康熙间知县夏灿重修雍正间知县李埂吴飞九井浚同教官锺惟声丁永琪等相继修
汉阳府
汉阳府儒学在凤栖山下明洪武初知府程瑞因宋旧址建成化间知府何淡重修弘治间知府张锐张文质重修嘉靖间知府孔凤贾应春重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六年知府傅应星鼎建康熙中知府郝士𬭚增修
汉阳县儒学在南纪门内明正统间裁倂入府学万历乙酉知府王学古知县喻应台详请重建丁酉知县陈尧钦整葺之戊申水圯知府舒体震重修明末递遭兵燹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府邱俊孙教谕凌建奇复建康熙五十八年邑绅士重修
汉川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初知县张敬建嘉靖间知府贾应春徙伏龙山下后知府刘廷梅知县昌应会复建今所
皇清康熙间布政司徐惺捐俸修
圣殿门庑提学蒋永修训导向士煜修明伦堂康熙四十四年邑绅士重修
黄陂县儒学在县治南明初知县吴旻因宋元故基建历知县刘拱宸杨启予刘时省李恒吕调阳徐莲佥事万秀通判万寿推官罗翰相继增修
皇清雍正五年添建照墙
孝感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宋端平间毁于兵元时知县赵资仁乔成刘谅徐元等先后创葺复毁于兵明洪武五年知县朱师胜即常平仓地建立学宫亦在治东视前为近九年省县入州学遂废十三年复置县知县宋显铭即宋元废址建县治东历教谕梁炯知县史搢曹敬率推官黄巩知县龙兴郭斗雷鸣春赵可镕相继增修隆庆四年知县刘崑废会真观改建今所万历间知县彭同魁及邑人先后增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十三年邑人屠奏疏重建十六年知县张擢士增修康熙三十年知县梁凤翔重修五十四年知县刘朝讲重修
黄州府
黄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明洪武初知府李仁即宋河东书院址建历知府钱敏余浩王霁余桂应明德相继修杨溥欧阳旦黎淳朱节刘采王廷陈俱有记
皇清顺治间知府何应珏康熙间知府于成龙苏良嗣王辅贾𫟷相继修五十六年知府蒋国祥重建启圣祠雍正元年改
崇圣祠雍正二年知府蒋国祥督同教授彭士商重修学宫
黄冈县儒学在县东旧在南门外明洪武间徙县东南正统间知府钱敏修李时敏记东西接民居屡遭毁佥事张彬拓之正德间迁今所知府余贵胡洁管霄继修朱节王霁记万历三年知府潘允哲知县罗应鹤重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五年知县高自训重建康熙四年知县徐籒增修康熙十一年知县董元俊更新之
蕲水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间知县赵季光因宋元故址建历县丞黄舎观主簿夏时知县胡奎江文焕孔荣宗县丞李蔚主簿王辅典史金鼎教谕申屠铎训导简缙绅左惟贤两次重建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倪籥元修寻灾知县李荪刘佑相继修缮康熙间署县金廷襄创建尊经阁知县刘象贤汪歙加葺雍正六年因棂星门外向右单设一门西向不利又所靣城埤违制教谕夏䇿谦详请改置捐建栅栏
罗田县儒学旧在县东明洪武初知县石璞迁县南宏治间水泛知县罗勲复迁旧处嘉靖间知县劳樟祝珝相继重修
皇清康熙四十一年知县姚士基迁于县西至五十年复迁于原址之前
麻城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初知县张谷维因唐宋故基建洪武三年知县赵干重建历知县杨顺翁选胡琮陶天忠尚德恒推官严肃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王潞修葺康熙五十二年知县马元勋重修知县吴顾行更新之雍正五年贡生周基国捐赀请于署县谭芩重修
崇圣祠
黄安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嘉靖癸亥都御史谷中虚御史徐大壮提学吴文华檄同知袁福征知县林葵建历知县常正纪应存初始成
皇清康熙间知县张一跃继修六十一年重修
蕲州儒学在麒麟山阳明洪武初知府左安善因宋元故址建府学后改州学历知州王坦赵应龙庄辙周广荣杨淮石玺相继增修万历三年乡官冯天骏捐赀重修
皇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刘国辅学正刘清史训导陈作楫捐修雍正七年廪生冯炜重修
广济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明洪武初知县陈景昌迁治东南后复迁分司旧址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阎国士教谕傅锽建修康熙六年知县黄玉铉教谕李以范相继增修
黄梅县儒学在县东南元至元巳卯初建至正六年知县乔恩忠增仪门讲堂元末兵毁明洪武三年复建历县丞李显知县戴中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六年知县陈觐天教谕张士淑修葺康熙六十年知县戴绍祖重修
安陆府
安陆府儒学旧在府城东南隅樠木山西宋绍兴中汉水冲圯徙城北淳熙五年郡守孙樊徙长寿东南隅元为安陆府仍宋旧明初即镇远楼为安陆州学洪武十五年知县梁栋徙建兰台即宋玉宅旧址十六年州学灾二十三年曹国公李文忠重建历知州顾震赵熙俞荩提学薛纲高绣学正林𡹘增修弘治八年兴献王命修葺殿庑易棂星门瓦以琉璃正德十三年兴献王发帑重修嘉靖十年州陞府改府学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府李文芳李起元马逢皋知县李彦珽康熙间知府吴肇荣相继建修
钟祥县旧无儒学
皇清康熙五十四年学臣薄有德 题请添设知县李愫于兴府旧址建
大成殿东西庑棂星门
京山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崇宁间知县刘干建学城南河畔元因之明洪武初知县刘桓改建今所
皇清雍正七年重修
潜江县儒学元至正癸巳邑为水决学随邑迁今治教官杨实重建于治东明洪武初知县史纯一即故址重建弘治间知县史华嘉靖间知县夏泗移建向前以广之万历间知县朱熙洽王建中等继修沔阳州儒学在城东北明洪武九年改为州学知州金德增修历知州李震邹烜锺顺吕文孙衍彭万里徐咸李濓曾储副使刘士元相继修
皇清康熙四十年重修五十五年增修
天门县儒学在北门外清河桥北旧在县西南隅明洪武三年因故址建正统后知县顾行姜绾周端李东教谕翁美先后重建嘉靖间改建今所按郡志学中有
先师像系吴道子笔嘉靖壬寅有兵巡使者行部至邑马伏地不行因掘得石碑乃所刻道子画像也荆门州儒学在平泰门内明初知州戴昌因元故址建历知州俞诰阴子淑杨琇相继修
当阳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玉阳山元末遭兵燹明洪武初改迁方城后知县魏忠复迁故址嘉靖间知县侯加祥迁九子山下万历间知县胡汉改迁县治西门外知县李启元始徙入城今仍旧
徳安府
徳安府儒学在府治东宋建三皇台前明初徙府东北后仍迁旧址即今所历知府张宽范理周铎王玺和鸾马纶郑淮汤绍恩陈谟李逢徐贡元马文炜樊邦正相继修建杨溥王直杨春等为之记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府李慎修高翺继修
安陆县儒学明洪武十三年知县杜益建历知县朱敏陈显林璲林相继修嘉靖间知府徐贡元迁府治东与府学并列
皇清康熙五十五年重修
云梦县儒学在县东明洪武间建县北知县汪淮迁今所历知县施纪贾陞陈谨赵文杰黄巩孙复相继修
皇清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沈家鹗新之
应城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初知县贾严即宋谢显道所建故址创立洪武十年县并云梦学随废十三年县复知县韩子中重建寻圯知县夏机继建成化及弘治年间修后知县汪清冯宗龙张淑宗相继修
皇清雍正七年知县唐琳捐俸重修
随州儒学在州治东明洪武十四年知州陈萃因宋元旧址建州城东历知州仲端尤忠汪嵩李克朱天秩相继修万历初知府马文炜知州林梓改迁今所
皇清顺治中直指李赞元 题请鼎建后学正王岱重修
应山县儒学在县治北明初主簿白钦祖因元故址建洪武十年县并学废十三年复知县魏朴重建成化嘉靖中历知县李春王尚用王朝璲乐颂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间知县周祜倡议重修
荆州府
荆州府儒学在府治南明洪武三年知府周政因元故址建历知府刘永李仁仪抚治副使相守礼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府王业惇建康熙间巡道祖泽深增修江陵县儒学旧在城东沙市明洪武初迁入于城中十三年迁今县治北正统间修正德十五年佥事张萱增修万历间副使张振先重修明末兵毁
皇清康熙六十年巡道殷邦翰同属员诸生迁建于道署之西雍正二年落成迎主奉祀
公安县儒学原在旧县城内兵火后迁新县
皇清顺治九年邑人毛侍御捐地创建训导孙锡蕃捐修雍正元年教谕陈继先率邑绅士重修棂星门新濬外泮池
石首县儒学在县西门内明洪武初知县宋永恭因元故址建历知县马祥雷元黄本经历杨家相相继修
皇清雍正三年训导刘方夏详准重修
监利县儒学在县东宋端平时毁元至正后相继营建明洪武间知县张贵因宋元遗址建正统间毁知县郑崇重建成化间佥事万绣知府范英焦钦修
皇清顺治七年知县蔺完瑝重建康熙间教谕邢子愿卢绛知县郑国印程藻相继修雍正四年知县罗绶重修
松滋县儒学在县东宋建胡瑗张栻记明洪武初知县许彦盛因旧址重建正统间历知府张嵓赵琏知县杨景冯淳相继修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知县高起凤陈麟教谕童式度重捐修
枝江县儒学明初建城东沙沱市成化十七年迁城内小西门弘治间知县蔡文置地移建万历间知县周仲士迁县治西明末庚辰知县胡鸣冈请于巡道王永祚知府王观光大学士杨嗣昌复迁城内福传山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周廷桂巡道祖泽深次第修葺康熙四十年知县孔毓基迁建城东南明枝所官廨故址五十二年五十八年雍正元年知县张联星任直陈悳荣相继修理完备
夷陵州儒学在州治东北宋故址在南门外明洪武初改建今所历知州冯浩刘本用林钺邬遂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九年知州朱长应建修康熙四年九年二十三年知州鲍孜田恩远相继修五十五年重修六十一年重修乡贤名宦祠
宜都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初知县郭鲁道因宋旧址建历知县王濬刘瑞李麟相继增修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叶代生二十四年巡道祖泽深先后捐俸重修
远安县儒学在县治北旧在亭子山下明成化间迁今所历知县刘英王炬相继增修
皇清顺治间知县周会隆安可愿康熙初知县陈其舜重修五年由新城迁于旧城北门外四十年知县梁凤翔重修启圣祠雍正元年改
崇圣祠额
襄阳府
襄阳府儒学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知府张善建历都御史章焕汪道昆知府何源万振孙同知范爱众相继增修明末兵毁寻修复
皇清顺治间副使苏宗贵知府陆登甲加葺雍正初知府甘国奎尹会一重修
襄阳县儒学在县治南明洪武初建嘉靖间副使王佩隆庆间同知范爱众万历间知县尹廷俊训导李尚铭相继修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抚治赵兆麟副使苏宗贵知府冀如锡知县董上治重建康熙十二年知县余配元增修雍正初襄阳道赵宏恩知县程其成重修
宜城县儒学在县治毓秀山下宋建元明因之宣德间知县张泰重修万历二年知县雷加祥改棂星门以石柱
南漳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宣德间知县庄敬因宋旧址建正德间知县萧浩修
枣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知县马让魏文昌建元末兵毁明洪武间知县吴子俊即旧址重建历知县黄金王时忠杨瑛安邦王允耕杨履王应辰相继修
皇清顺治间知县柯耸重修
谷城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明初因宋元故址建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刘楷建修康熙五十七年知县扈际兴重修
光化县儒学在县城内聚奎街西北宋元前在古酂城内明洪武间知县陈聪即旧址重建万历初知县陈其范改建今所
皇清顺治间知县扈申忠重修明伦堂
均州儒学在州治东宋咸平中建明洪武初重建正统间修正德嘉靖间知县张聪叶尚文相继重修
郧阳府
郧阳府儒学在府治东北旧为郧乡县学在今府治南成化间都御史原杰奏置府治升为府学弘治间都御史王鉴之迁府治西北嘉靖间知府黎尧勲改迁府治西与郧县儒学合祀丁巳都御史章焕开拓城垣东北隅改迁今所
皇清顺治十六年御史张尚知府张文星重修康熙五十六年知府黄焜修葺雍正四年知府王瀚补修郧县儒学在县西旧为郧乡县学成化间升为府学县学废嘉靖间知府许词奏准另建
皇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卢尚进捐修
房县儒学在城东门外旧为州学在城内东北明洪武八年改州为县学因之后改迁今所成化七年又迁城内旧址嘉靖十八年复迁今所
皇清康熙六年通判仇昌祚建修后圯二十九年知县沈用将重修四十四年知县董雱捐修雍正八年知县李居临修葺
竹山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东南明洪武中知县郭士贤建成化十一年以地污下迁建莲花池地即今所久圯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董绵祚捐修
竹谿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成化间都御史原杰建嘉靖二十三年署府同知温如璋重修后圯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徐京陞建修四十一年知县祁圣年教谕程大华重修工未竟知县翁圣年继成之五十八年知县龚克庸修葺雍正七年教谕万大中八年知县朱瑞世增修
郧西县儒学在县治南明成化间都御史原杰知县侯爵建历知县刘理王才王纶苏绅黄鉴邵阳杨震宇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四年知县贺绳烈重修康熙四十四年知县陈志源贡生梁凤翥重修
保康县儒学在县治右明洪武间知县苏惠和捐建明末兵毁
皇清康熙五十二年邑绅士重建
直隶归州
归州儒学先在州后山麓之右万历戊申知州张尚儒迁于左明末兵毁
皇清康熙四年知州曹熙衡重建
长阳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间建成化间知县李福刘奎相继修正徳二年教谕刘永祥迁明伦堂后山下万历巳亥复迁山冈明末兵毁
皇清顺治间知县樊维翰捐建于来龙山下渐次修举兴山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弘治间徙建东关外未几复迁旧址正德间推官陆鳌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胥遇捐修知县王熙隆继修三十六年知县姜元春详准重修
巴东县儒学在县治左明洪武初建隆庆间灾知县邹光裕迁建寿宁寺基万历十五年知县高尚德改建今所明末兵毁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蒋希古创草房三间于今址后十一年知县陈铣复建今址二十二年知县齐祖望增修
恩施县儒学旧在南门内明洪武十八年迁南门外即今文昌阁基址弘治间参议林璜佥事郑岳复徙今所俱圯毁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巡道祖泽深捐建四十五年重修
贡院书院附
武昌府
贡院在府城内凤凰山南宋建炎中附试九江绍兴甲子各试于郡郡各置院兴国江陵茶陵俱有之元试于城隍庙明正统时始创建今所号舎皆板屋成化七年重修万历元年布政使施尧臣陈瑞易以砖石上覆以瓦怀宗十五年提学高世泰增修号舎
国朝因之康熙壬午布政使李基和借县学基拓号千馀间并原号不满七千赴试者多至万馀人癸巳巡抚刘殿衡布政使李锡按察使牟钦元允南北绅士刘明经等条呈
题请捐修买民舎拓基址添号五千有奇
芹香书院在府学前旧为社学明成化间提学薛纲改建今废
濓溪书院在府学前旧为社圃亭明嘉靖二十四年都御史张雨改建怀宗六年御史白士麟移建明月桥西右为濓溪祠祠前凿池引明月湖水种莲立坊额曰爱莲后废
江汉书院旧在文昌门内明督学葛寅亮集生徒讲学处后废
国朝顺治初左布政黄志遴张尔素瞿凤翥移建忠孝门内康熙间巡抚陈诜张连登次第修葺
东山书院在黄鹄山前相传东方朔读书处
南湖书院在武昌县东半里坐挹平湖诸峯竞秀一邑奇观宋淳祐中权寿昌军事京规教授黄瑞谅建祠奉周张二程朱子南轩东莱七先生辟斋筑堂宝佑中知府叚震午增筑堂庑至元间设山长领书院事至正中达噜噶齐鐡山重建后毁于兵基存明景泰间三分其一为府馆馀为布政分司
东皋书院在武昌县明嘉靖二十一年教授朱瓒建义学书院在嘉鱼县湖西宋建明李永芳修
凤山书院在蒲圻县明蔡潮建王俨廖道南有赋今废
新溪书院在蒲圻县新店市宋周风仕建今废大宗书院在蒲圻县治东北明怀宗时提学高世泰同知县曾拭建
相山书院在咸宁县宋冯京读书处今废
青阳书院在通城县儒学东明嘉靖间巡抚顾璘建叠山书院在兴国州宋谢枋得读书处
义学各州县并置
汉阳府
凤山书院在汉阳府儒学后凤栖山颠
二程书院在黄陂县鲁台山麓明邑人杨廷蕴县丞李成纪重建
甘露书院在黄陂县甘露山下黄武滨建中祀二程夫子
西湖书院在孝感县西湖中明月台上宋艺祖沽酒处
义学各县并置
黄州府
问津书院在黄冈县北九十里孔子河昔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石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大字叠石跨津上名孔叹桥桥北有风亭当孔道颜曰圣贤路上倚河北岸为孔子山上有讲经台左右为长沮桀溺畈西北隅为晒书场山麓路旁出一石上镌进步处旁勒五廸二字不知始于何时五廸疑镌书名字也当津之冲有石屹然名坐石墨池在其右东隔层峦三里许曰颜子港北十里许曰回车埠盖自此返蔡焉唐杜樊川守黄州治间庙祀元龙仁夫筑室山下立讲院旋毁于兵明万历间知府王世德推官许惠一建额曰问津书院至今庙貌巍然中奉
先圣像西为仲子祠配以沮溺东祠祀理学先儒祭器祭田釐然具备士子相率肄习其中邑人上棆上著有问津书院志
东坡书院在府城宋苏轼谪居于此明吴淮建道峯书院在麻城县牛棚山知县陈子文为隐士道峯毛凤建
南门书院在蕲水县南谢朝宣建祀王羲之陆羽苏轼
老塔书院在罗田县明正德间郡司马毛应时建邑进士王先于此讲学斋联云未审昔人称老塔请题今日作东山
崇正书院在蕲州沈厐罗洪先建
阳明书院在蕲州北门外
江汉书院在广济县龙坪明瞿九思与诸生讲学处义学各州县并置
安陆府
郢门书院在府治阳春台
文昌书院在府城东里许子胥台之南前临汉水左马良山右三尖山为郢城最胜地明万历丙辰守道高第吴尚默次第重建为诸生肄业所额曰大观轩明末兵燹
国朝顺治十六年知府马逢皋重修塑文昌像于阁上于季春朔三日率诸生读书属文于此后如期而至十八年推官黄尊光筑墙建坊颜曰文昌书院邑人郑茂泰有记
同仁书院在潜江县西明督学刘垓建都御史邹元标有记
中洲书院在潜江县大关帝庙街东明邑人郭世朝建内有椿桂堂环翠亭讲经所大本达道斋
石桥书院在潜江县今废
传经书院在潜江县前西街
国朝康熙十年知县王又旦建内为传经堂堂左为说诗台右为操缦轩后为藏书楼楼东西为文场又旦立有书院约七条
梦野台书院在天门县东门内明祭酒鲁铎读书处茶陵李文正东阳题额
东湖书院在天门县东湖岸亦祭酒鲁铎读书处象山书院在荆门州西明弘治间参政锺文俊建祀陆九渊
义学各县并置
徳安府
长庚书院在府治西白兆山下唐李白读书处元李仲章建有记
江汉书院在府城南文笔峯下元儒赵复讲学于此碧霞书院在府城北石柱山上明万历丁已督学葛寅亮建
国朝知府高翺重修
白云书院在随州即随侯得珠处
汉东书院在随州砖城外即宋元以来旧学
义学各州县并置
荆州府
荆南书院在府城内南纪门之西康熙已亥年郡守邱天英买地鼎建并置学田以为诸生课读之费竹林书院在公安旧县冦公祠傍宋南渡后孟琪创建以处四方流寓之士后存废址
国朝知县杨之骈卜迁冦公祠于今县北门外大道傍因为义馆有记
崇正书院在石首县社稷坛左明大学士张璧建今废
清江书院在宜都县清江北一里许白洋驿后元人文璋藏修之所明正德间邑人向文玺因旧址结屋三间知县江朝宗题曰北山书院岁久倾圯嘉靖丁未知县陶师文改建于儒学右隙更题曰清江书院明末毁
六一书院在夷陵州宋欧阳修建
白水书院在枝江县西三里元巴图摩欢司建今废义学各州县并置
襄阳府
武侯书院在府儒学东有碑记
隆中书院在隆中山汉诸葛亮隐居处
凤栖书院在襄阳县即云封寺厐统故宅
冽泉书院在习家池明督学葛寅亮建基存
凤山书院在羊侯庙南明督学顾起凤建基存沧浪书院在枣阳县东一里旧名濯缨亭
文忠书院在光化县耿家河口明嘉靖间知县郑蔓为欧阳修立万历时知县陈其范迁迎辉街
古南阳书院在均州治南门内
国朝十一年知州党居易修有记
义学各州县并置
郧阳府
五贤书院在郧县祀周二程张朱
义学各县并置
直隶归州
崇化书院在恩施县
义学各县并置
湖广通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三
学校志〈贡院书院附〉
长沙府
长沙府儒学在正南门右元平章阿尔哈雅始建正殿明初指挥丘广建明伦堂知府刘清建庙庑斋舍教授王褒立射圃后知府钱澍建尊经阁同知盛应期立号舍嘉靖时知府孙存修棂星门潘镒奉制建敬一亭修大成殿立四斋樊景麟凿泮池隆庆间知府周标修棂星门万历时知府吴道行增司祭更衣二馆改泮池棂星门外罗绲复修启祯间推官林正亭大加修葺同知朱士景建启圣祠
皇清顺治四年知府张宏猷修庙及堂康熙十九年巡抚韩世琦布政司安世鼎薛柱斗按察司马斯良副使赵廷标知府任绍爌同知熊中鹤重修
长沙县儒学在新开门内旧建于浏阳门内定王台元至元间移建府学之右明洪武十三年知县王铨迁县治东十八年迁北门外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朱明魁又迁于驿步门外康熙四十五年改建今所
善化县儒学在县治左旧在城南兴仁坊明武四年知县孟吉建于府学左十五年知县张居仁建于仰山寺旧址成化十六年知县盛时迁于县治之西嘉靖癸亥改建今所西面岳𪋤明季毁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孙国泰重建
湘潭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元俱建于县东元季毁明洪武间知县莫玉重建正德丙子改迁县西广惠寺即今学址也万历间知县查大期萧奇杰包鸿逵先后增葺
皇清顺治十一年知县刘见龙康熙三年知县郑有成乙丑知县姜仁修重修
湘阴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元祐间知县王定民建于县南笙竹书院旧址崇宁间以地滨江迁县东义胜坊即今学址也元季毁明洪武间知县王思让重建宣德间知县宋纶成化间主簿朱敏知县周蕃后知县蔡金张灯王京祥黄士荣祖守节以次修葺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唐懋淳重修
湘乡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大中祥符间建于县治西北建中靖国初改建涟水之东胡安国提举湖南学政徙今所元皇庆间邑人周士琰修之明洪武初改建县西后知县厐钦明复迁于文定所建旧址万历间知县掲士奇重修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南起凤葺殿庑康熙四年知县陈拱照建明伦堂
醴陵县儒学在县治东元大德间知州张思敬吕增修元季毁明洪武初知县黄彦正重建后知县龙章舒文举游于北晏朝寅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张法孔建殿祠堂庑康熙四年知县张尊贤重修
攸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宝佑三年建元季毁明洪武初主簿王范复建后知县吴桂杜庠江昌董志毅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朱英帜教谕古通今重修
益阳县儒学在县城西门外历宋迄元相仍不改元季毁明洪武初知县田俊重建后知县杨哲汪淮朱𨱇郑思孟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八年教谕李应柏康熙二十年知县江闿四十四年知县祖彰五十四年知县姚恒重修雍正元年教谕黄嗣山增建学斋
浏阳县儒学在县治西宋元迄明初俱在县治东正德丁卯移创今所后知县苏志皋赵宪章杨一桂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徐维埁康煕三十一年知县蒋曜增修
宁乡县儒学在县东门外飞凤山之阳旧在南门外后唐同光二年知县梁贵宾卜迁今所历代相仍元季毁明洪武初知县薛德昭重建后知县梁俊郑楠胡明善沈震龙周瑞豹相继修葺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蒋应泰建明伦堂及名宦乡贤祠康熙三年知县权世持修大成殿建两庑葺启圣祠
安化县儒学在县治西宋熙宁间建于县治东宝佑间改徙今所元季毁明洪武初知县梅源善重建正德辛巳又迁于县东明季知县蒋永亨复迁于县西
皇清康熙六年知县王丕振四十四年知县祖彰以次修葺
茶陵州儒学在州治西宋宝祐间建于紫薇门外明成化中知县俞荩改迁今所弘治间知州李永正复徙城外丁卯知州董豫又改建于城外狮子口
皇清康熙十年署州事叶筠仍建州西十九年知州熊应昌重修
衡州府
衡州府儒学旧在石鼓山宋开庆间改建于郡城内之金鳌山元至正间迁于李芾故宅明洪武三年太守高从训重建嘉靖间知府周浩万历间知府熊炜许倓陆志孝邓以诰刘春等相继增修明季毁
皇清顺治九年巡道张兆罴知府陈起潜建大成殿十三年偏抚袁廓宇建明伦堂十六年知府李光座建启圣祠康熙二十二年分守朱士杰学使王孙蔚捐俸命教授黄士珩完葺
衡阳县儒学在城西门外宋开禧三年建元至正七年佥事周骧勘旧泮池在僧寺中复之元季毁明洪武初知县周岳即旧址重建正统中知县林靖修成化六年知府徐孚重建万历庚辰圯同知沈𫓧推官朱梯复置学宫建尊经阁又建敬一亭癸巳知府陆志孝续新之明季复圯
皇清顺治十八年教谕古通今等集议捐修自康熙元年经始越明年夏告成中建大成殿凡五间东西庑各三间前设庙门后建启圣祠三间
衡山县儒学在县治左唐天宝年建宋大观元年学士郑居中奏乞御书八行刻石学宫元季毁明洪武三年知县陆伯良即旧址重建正统间知县龚俛以庙学湫隘构地拓基成化十五年知县游昂重修嘉靖五年知县彭簪增学舍二十三间中为文会堂与诸生讲业隆庆二年迁于南门外万历十一年复迁今所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孙维震增葺四十七年知县杜元勲迁建启圣祠于大成殿后四十八年教谕王大经建棂星门易木以石五十九年凿泮池
耒阳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学在县治东汉耒阳长侯寘建宋元符二年江滋重建元季毁明洪武二年知县徐煜移置县治北天顺中御史龚谦修成化五年知府徐孚复修隆庆巳已知县刘太和迁建于南城外山川坛万历已亥知县曾维悫修
皇清康煕四十八年知县张应星改建今所
常宁县儒学在县治北旧在南门外宋建为州学元季毁明洪武三年改州为县八年县丞金彦和重创县学成化十九年知县谢廷举修万历七年知县吴景明重修四十三年知县刘自省复建圣殿两庑两斋知县徐兆奎重建棂星门周围甃以石
皇清康熙十年知县张问明改建今所
安仁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在治西宋绍兴中徙于城之西南隅嘉定五年王槐迁今所明洪武三年知县韦衡建景泰四年知县李恕施善相继重修弘治七年佥事吴淑购地广之万历九年知县赖霖改建启圣祠明伦堂二十八年知县谢之藩改建于城西四十五年知县张自省复建今所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韩稷拓地修葺二十八年知县陈黄永重修
酃县儒学在县治东旧在县治西宋嘉定中建元至正中徙今所明洪武三年知县朱玑仍旧址重建天顺七年知县韩暄重修弘治四年知县苏源复大新之嘉靖十六年知县高祉建敬一亭二十三年知县胡子信建启圣祠岁久渐圯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李朝事缮葺康熙八年建棂星门
桂阳州儒学在州治东州旧为郡五代晋时创夫子庙于郡左宋天圣年灾绍兴十二年知桂阳监张修迁于城南干徳元年毁四年复建明弘治壬子判官姜绾迁城南嘉靖十七年巡抚顾璘分巡姜仪复旧址万历十三年知州罗大奎重修
皇清顺治八年文庙及两庑灾十四年知州刘见龙重建康熙十四年知州袁继善以旧制狭隘撤而新之临武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旧在县治东南宋乾道元年改建今所元延祐丙辰县尹皮元重建元季毁明洪武三年知县贾元凯建正统九年儒学训导郑侃以其地卑隘奏改徙事下知县李庸等议即故址增土重建万历六年知县金元重修明季毁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李振麟重建二十三年知县张声远增修
蓝山县儒学在治东旧在舜水之涯宋庆历四年建嘉定间县令沈光龙改筑于县南宝历丙戍桂阳守高不倚檄知县史元举修元至元丁亥县尹李勉之复加完葺泰定五年刘季喆迁建今所明洪武间重建成化元年知县萧袚修弘治五年知县汪英重修正徳乙亥知县刘文华撤而新之
皇清康熙九年知县郑梦坤重修
嘉禾县儒学在县治西北明季始建旋毁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汤学尹重建二十二年知县韩自强四十九年知县陈祥祚俱重修五十二年祥祚又建启圣祠
永州府
永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旧在郡城外唐刺史韦宙因潇西红蕖亭立后迁愚溪宋庆历中柳拱辰移建郡城内高山之麓嘉定间郡守赵善谧稍徙山下赵希楙复增广焉元平章阿尔斯兰明佥事曹衡张𫐐吴淑知府刘泰姚昺增修万历巳未知府林士标卜迁今址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府柯弼雍正三年知府张廷枢教授王楙绩相继重修
零陵县儒学在府治东旧在城外愚溪桥左明洪武三年知县马裕改创城南宏治庚戍避水患徙于城北嘉靖乙巳卜迁今址
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刘方至雍正四年知县刘尚质教谕徐源舒相继重修
祁阳县儒学在县治东青云桥旧在城东五里明嘉靖中改建今地
皇清顺治十四年迁县署丕康熙七年知县王颐复旧十三年毁十九年冬知县王霭重建
东安县儒学在县南门外迤东二百馀步宋建学基本在城外明时迁建不一景泰初迁入城内至万历庚戍再移城外即今学也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县程云翀修
道州儒学在州西营川门外唐刺史薛伯高建至宋规制大备元时判官吴芾新之明嘉靖间知州王曾万历间知州韩子祁相继重修明季毁
皇清顺治八年署州事同知冯洪荚十三年知州高攀龙十八年知州王希圣相继增修
宁远县儒学在县治西南二十馀步宋干徳三年建明洪武初知县朱公庆修葺永乐中毁洪熙元年知县刘童重建嘉靖中知县周谅徙于郭东二十六年知县刘孔愚复旧明季毁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县沈仁敷重建
永明县儒学在县治西九十步明洪武七年知县斿叔度建成化中佥事萧正重建弘治间同知徐瑚嘉靖间知县杨秀辅相继重修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尹足法康熙二十二年教谕徐尊显重修
江华县儒学在县治西旧在县东创于唐神龙元年自宋迄明屡经迁建明季迁今地旋圯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林调鹤教谕李嘉卉重修
新田县儒学在县东门内明季署县事张恂建旋毁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沈维垣建殿于旧基之前康熙八年知县锺运泰复旧
宝庆府
宝庆府儒学在府治西宋为邵州学建于治左摄州事周惇颐迁于邵水之东为今县学绍兴乙亥徙入城乾道中知州胡华复迁旧址张栻为记庆元丙辰知州黄沃修嘉定十三年知州刘保以距城隔水卜迁今址元因之为路学布尼雅锡哩重修后毁明洪武元年同知程斗南重建万历庚寅守道冯露以圣殿后基逼近启圣祠迁建于明伦堂之前明季毁
皇清顺治十七年知府傅鸾祥康熙二十年学使蒋永修重修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建文昌阁
邵阳县儒学在郭外邵水之东即宋周惇颐迁州学故址元大德间知县温渊建明洪武十三年知县薛得中重建宣德二年知县何永芳重修正德丙子为水所圮佥事谢廷桂知府石凤迁城内嘉靖间复旧水又圮知县郑守炬重修明季毁
皇清顺治十二年推官朱应昇重建康熙二年知县颜尧揆建明伦堂七年知府傅鸾祥改学宫西向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知县张起鹍重修
新化县儒学在县治东宋熙宁五年章惇开复梅山始建学于县之西南隅绍圣初随县治迁于白石坪寻复旧元因之后毁明成化七年知府谢省迁建县治东是为今学明季毁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于肖龙重建康熙二十二年知府梁碧海重修
城步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正德丙子年建万历癸巳知县元宗孔修甲寅知县汪察改迁城西南
皇清康熙八年知县蒋遵国改迁今所
武冈州儒学在州城南即宋军学旧址先是崇宁丙戍置武冈军建学于宣恩门外绍兴戊午迁今所元为路学至正末兵燹明洪武初仍旧址建之
皇清顺治庚子知州吴从谦重修
新宁县儒学旧治东北一里始自宋绍兴元年即金城村为治而学建焉元因之后毁明初即旧址重建景泰辛未徙今治迁学于治东天启癸亥复依明初旧址重建
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崔锜重修
岳州府
岳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隅宋治平中知岳州军事赵尚之奉诏创立明洪武间始建明伦堂正统三年知府易善成化中知府吴节重修嘉靖初知府李镜二十三年佥事王宗濬知府陆垹增构宏整
皇清顺治四年参政唐调鼎知府李若星康熙十九年督学蒋永修粮驿道赵建标相继重修
巴陵县儒学在县治西 明洪武初知县郎子文建宣徳间知县狄成成化间知府吴节嘉靖中知县江满修葺
皇清康熙十九年督学蒋永修知府李遇时四十八年知县王国英相继重修
临湘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洪武初知县马杰创立成化二十一年知县李殷以旧基浅隘购民地拓之
皇清康熙十年知县潘大台增葺二十三年知县陈澄度训导钱有年相继重修
平江县儒学在县东宋县令晁达吉㧑之相继创立明洪武初知县刘顺重修
皇清雍正元年教谕王文濬倡修殿庑邑人彭世珍捐修石棂星门
华容县儒学在县北旧在县治南宋嘉定间建明洪武四年教谕杨贯道迁今所成化间知县许杰万历间知县田大年相继重修
常徳府
常德府儒学在府治西南宋咸淳八年郡守湖北常平使龚日昇鼎建元延祐六年常德路达噜噶齐哈尚改建明洪武七年指挥孙德修葺嘉靖六年知府方任辟地广之十六年明伦堂圯知府陆垹重修怀宗五年署府事推官陈之龙十三年知府潘士彦先后加修寻毁
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府王来庆鼎建康熙六年知府胡向华增修殿堂祠庑焕然俱新
武陵县儒学在府城西北隅宋绍熙二年知县林梦英建嘉定十三年知县戴重煕继修元至正四年县丞呼图克哈雅再修后毁明洪武间知县张子源鼎新景泰初知府蔡寿知县张海以旧规狭陋改建明季毁
皇清康熙五年教谕闵才建启圣灵聪二祠八年知县黎上材建大殿知府胡向华重修
桃源县儒学在县城南宋庆历间建元天祐六年学录张焘达噜噶齐图噜知县杜献重修寻毁明洪武六年知县徐天骥修永乐间圯宣德三年署县事县丞徐祥建天顺五年巡道沈庆以学基狭隘市地扩之弘治十四年巡抚阎仲宇复辟地加广知县李文显缮缉明季毁
皇清顺治六年绅士捐修未竟康熙三年知县陈洪范九年知县孟金二十四年知县汪虬次第落成龙阳县儒学在县城东宋元祐间建大成殿元至正间耆儒吴权高增建寻毁明洪武初知县叚旻重建复毁正统六年知县李昂改建天顺六年知县李泰重修万历十六年教谕范兰辟地环卫学宫十七年知县吴良坚复新之后圯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胡向华知县张若缄绅士彭之凤唐门凤等捐修未竣知县张允先训导田梦张继成之
沅江县儒学在县城东明洪武二年知县吴文改建万历三十八年知县霍梓鼎新东南向明季毁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成明瑞重修
辰州府
辰州府儒学在府治东旧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建景泰中知府王炬成化中知府易贵重修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府刘应中即辰州卫署旧基改建今学殿庑堂祠悉如制宏敞可观 附乾州儒学康熙五十四年以泸溪学训导移摄学事雍正七年督学习寯同知沈元曾捐建学宫 凤凰营儒学康熙四十二年以麻阳学训导移摄学事四十九年巡抚赵申乔守道孙调鼎捐建学宫其移摄训导俱部给关防各进苗生八名多冒籍考取雍正六年督学习寯
题请将已进冒籍诸生改回原籍嗣后确查实系苗童方准入试
沅陵县儒学在县治东北洪武初建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李昌龄修二十一年知县傅以新重建二十三年教谕向兆麟四十年训导祝伊龄四十三年知县郎廷琏先后增修
泸溪县儒学在县治东元至大间县尹王克柔建明洪武初县丞王守约嘉靖中知府吴思忠增建隆庆间洪水冲圯知县王京重建万历间知县梅一都修
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汤国禄重建明伦堂及尊经阁辰溪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宝祐初主簿景化鹏建明景泰间知县杭宗道重建
皇清康熙三十一年知县薛牧改建雍正七年知县陈虞修并建明伦堂
溆浦县儒学在县治东明嘉靖三十年建万历三十三年知县苗霖修
皇清雍正三年知县吴大炜重修
沅州儒学在州治西北隅旧在城东南隅宋大观中建明嘉靖间迁州治左万历间知州于瑞临迁城外沅水驿后署州事推官侯加地仍迁州左
皇清康熙二年巡抚周召南重建四十一年知州包太隆迁今所
黔阳县儒学在县城西门外旧邻县治宋元丰中建明嘉靖间署县事沅州判官王璇迁于县东龙标山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张扶翼重建四十九年知县刘讷因地势偪隘迁建今所五十五年知县武宏登重修麻阳县儒学在城西南隅宋庆元中建元时迁于城西
皇清康熙三年知县陈五典复建今址十九年知县黄志璋重建雍正三年知县丁育果六年知县赵宏仪增葺
永顺府
永顺府儒学在府城内西北隅
皇清雍正七年立
永顺县儒学在县署西
皇清雍正七年立
龙山县儒学在县城西南
皇清雍正七年立
保靖县儒学在县城西南
皇清雍正七年立
桑植县儒学在县城西南
皇清雍正七年立
直隶澧州
澧州儒学在州城南创自宋代元时毁明洪武初知州史希贤重建
皇清康熙元年学正龚芳重修二十二年知州朱士华学正孟安齐训导胡时敏重修
安乡县儒学在县治南旧在县治东宋庆元中知县刘愚改建今地明洪武初知县吴中重建后屡加修葺
石门县儒学在西门外旧在县治东明洪武初建弘治中迁今所后屡迁建
皇清康熙四十七年知县许湄即明弘治中旧址重建慈利县儒学在县治右明嘉靖中改建澧阳山之麓后复迁今址
皇清顺治九年知县张超载修
安福县儒学方隅俟续载
直隶郴州
郴州儒学在州城东宋乾道四年知州薛彦博迁于城西咸淳七年知军事刘坦修元至正甲辰御史畴埜重修元季毁明洪武二年知府王恪即故址创建成化乙已知州周鉴修万历间知州胡汉重修后圯
皇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州陈邦器改迁州治之西四十九年知州范廷谋复旧
永兴县儒学在县城西北隅宋绍定间知县赵汝柄建明成化间知县马纶万历间知州胡汉知县范嘉桂先后加修
皇清顺治丙申知县闫之麟重新复圯康熙五十八年知州范廷谋鼎建
宜章县儒学在县治东自宋迄明迁改不一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张思正迁于县治东为今学宫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鹿廷瑛教谕钱奇才训导刘带蕙合修
兴宁县儒学在县城西宋嘉定间知县赵崇尹建元季毁明洪武初知县杜坚复建隆庆间毁知县黄志尹喻思化先后增修万历间知县方澄澈增辟旧址后圮
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高熏鼎建
桂阳县儒学在县城东宋嘉定中知县周思诚建端平间知县彭九万迁于县南淳熙间摄令周应隆迁城东濠外元季毁明洪武间知县李原创建于新城内为今学宫隆庆壬申知县叚云鸿重修后毁
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徐之凯九年知县盛民誉二十一年知县徐圯相继成之
桂东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初知县胡视远建正统间知县范忠嘉靖间知县周凤鸣隆庆间知县王敬宾先后增葺后圯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张希召修康熙五十三年知县伊予先加修
直隶靖州
靖州儒学在州治左旧在大南门外
皇清康熙九年知州董安国改建东门内十一年知州周振图复建南门外二十八年知州祝锺贤迁今址五十九年知州高铎重修
会同县儒学在县治东明洪武三年建成化八年知县刘永改葺嘉靖十四年毁知县萧标重建天启甲子知县陈一葵迁治西
皇清康熙二年知县何林复建今所
通道县儒学在县治左明万历二年知县陈士光建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县殷道正修葺
绥宁县儒学在县治南
皇清康熙四年知县杨九鼎改建
贡院书院附
长沙府
贡院在府城内东北抚院署之左雍正二年奉
旨举行湖广湖南乡试分置贡院于长沙解额分湖北之半共中式举人四十九名副榜九名其五经五名南北轮分中式武乡试解额分中二十五名雍正六年以靖州之天柱县及五开铜鼓二卫改隶贵州奉
旨以湖南榜举人分二名入贵州实中式举人四十七名武举二十三名湖湘奥壤衡霍灵区扶舆清淑之气郁积磅礴复遭逢
圣世文教覃洽抜茅彚征多士竞奋而楚省三岁宾兴湖南与解额者常至寥寥实缘重湖之险甲于寰中秋水时至拟于望洋爱身过于爱名大半皆裹足不前刘蜕谓破天荒良有以也
皇上聪明文思
特诏分闱发于
宸断丕焕离明鲸浪不惊鹿鸣式燕遂家置诗书人怀铅椠下至苗猺子弟争趋向学庠序盈门莘莘爼豆实人文极盛之时万世太平之象也
岳麓书院在府城外湘江西岳麓山下宋开宝九年潭州守朱洞建实彭城刘嶅倡之咸平四年诏赐国子监经籍与嵩阳睢阳白鹿为天下四大书院从知州李允则之请也祥符八年以周式为山长绍兴间毁于兵乾道元年湖南安抚刘珙重建以张栻主教事三年晦庵朱子如长沙讲学书院中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淳熙十五年直徽猷阁潘畴继修绍兴五年朱子为湖南安抚牒委兴学四方景从者至几千人元季毁明洪武间知府钱㴻通判陈纲复建
皇清康熙三年巡抚周召南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重修二十五年
赐学达性天扁额朱子岳麓兴学牒勘本州州学之外复置岳麓书院本为有志之士不远千里求师取友至于是邦者无所栖泊以为优游肄业之地故前帅枢密忠肃刘公特因旧基复创新馆延请故左司侍讲张公先生往来其间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此意甚远非世俗常见所到也而比年以来师道凌夷讲论废息士风不振议者惜之当叨冒假守蒙被训词深以讲学教人之务为寄顾恨庸鄙勿克奉成到官两月又因簿书未能一往谒殿升堂延见诸生诣考所合罢行事件庶革流弊以还旧规除已请到醴陵黎君贡生充讲书执事与学录郑贡士同行措置外今议别置额外十员以处四方游学之士庶几有以上广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实非小补牒教授及帖书院照会施行张栻陈傅良元吴澄俱有记
书楼在书院后康熙二十五年
颁日讲经史于岳麓书院巡抚丁思孔檄长沙府同知赵宁作楼藏书
城南书院在妙高峯之阳宋张栻家潭时建此为讲学地城南书院四字相传为栻父浚手书
东冈书院在长沙县东元中书左丞相许有壬父号东冈尝读书于此因赐额
乔江书院在长沙县乔口镇旧有三贤堂祠屈原贾谊杜甫元元统间邑人黄澹设义学于此因赐额惜阴书院在善化县灵观渡左旧为陶公祠明嘉靖四年知县李延爵创为惜阴书院李棠为记
湘西书院在岳麓山下宋刘辅之建后朱子重建宋史尹榖传潭士以居学肄业为重州学生月试积分高等升湘西岳麓书院生又积分高等升岳麓精舎生潭人号为三学生
碧泉书院在湘潭县西七十里宋胡安国建其子宏与张栻讲学于此
涟溪书院在湘乡县东南涟水滨宋嘉定间真德秀帅潭命知县徐质夫立
东莱书院在醴陵县东三十里宋吕祖谦讲学于此元宋渤有记
𪷸洲书院在益阳县南𪷸洲上元邑人刘履泰讲学于此诏授𪷸洲书院山长
文靖书院在浏阳县南宋杨时宰浏与邑士讲学于城南后人因建书院以其谥名之
云峯书院在宁乡县东宋胡宏建
云崖书院在茶陵州云阳山下明王廷爵建董玘有记义学各州县并置
衡州府
石鼓书院在府城北石鼓山旧为寻真观唐元和间士人李宽结庐读书其上刺史吕温尝访之有题寻真观李秀才书院诗宋至道三年郡人李士真援宽故事请即故址创书院以居衡之学者景祐二年刘沆守衡请于朝赐额曰石鼓书院淳熙中部使潘畴提刑宋若水先后修葺而连帅林栗等咸捐金相之朱子有记开庆巳未毁刑狱使俞琰复新之提学黄干出公帑易田以廪生徒元季复毁明永乐间知府史中始图修复兵巡沈庆知府翁世资相继营度历弘治初知府何珣廼克就理万历崇祯间重加修葺明季复毁
皇清顺治十四年巡抚袁廓宇疏请重建
南岳书院在衡山县西唐肃宗时李泌退隐衡山诏赐道士服为治室庐于烟霞峯侧名曰端居室多藏书故韩愈诗云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自宋元来掌教有官育士有田
赵抃书院宋神宗时抃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其子屼奉抃遍游诸名山遂于衡山卜居有书院遗址明嘉靖三十六年副使程秀民重建
胡文定书院在衡山紫盖峯下明弘治间监察御史郑惟恒建祀宋胡安国以安国二子配李东阳有记南轩书院在衡山县南岳后张栻父浚三奉诏居永州栻往来省侍受学于五峯胡宏之门又与诸子同游讲学置书院于岳山后今基存
甘泉书院在衡山紫云峯下明嘉靖甲辰湛若水年八十四赴武陵蒋公信之约自罗浮携其门下士游衡山遂筑室于紫云峯之麓与衡士讲学其中数月乃去后十年甲寅年九十四复来游衡留数日皓首童颜见者以为神仙中人
白沙书院在甘泉书院之上湛若水早承白沙之学以白沙尝寤寐衡岳未至而卒于是构堂于书院之上以祀之
集贤书院在衡山县南岳集贤峯下明嘉靖间知县彭簪建祀唐宋名贤李邺侯韩昌黎朱晦庵张南轩赵清献周濓溪曾凤仪有记
东郭书院在衡山县祝融峯下明邹守益号东廓嘉靖中讲学石鼔建书院于南台寺左著教言二十五篇
文昌书院在衡山县南门外明嘉靖中知县彭簪建万历间知县邓国材重修
观湘书院在衡山县东观湘洲知县王家贤建杜陵书院在耒阳县北二里即杜甫祠唐建明嘉靖辛亥知县马宣重建
白石书院在耒阳县北即厐公祠嘉靖壬子知县马宣为郡守蔡汝楠建
芹东书院在常宁县儒学东故名明万历四年知县陶敬图清旧址重建更名集贤
桃花书院在常宁县
清溪书院在安仁县东南宝塔寺之左宋嘉定间县令王槐建
洁爱书院在安仁县北
台山书院在酃县西二十里山高二十馀仞上平旷如台宋嘉定中邑人尹沂读书讲学其中今基存石林书院在桂阳州西三里芙蓉峯下宋进士黄照邻及子植读书处淳熙五年建久废
蒙泉书院在桂阳州南城隍庙后明嘉靖五年知州戴录建有泉甘冽不竭故名
子龙书院在桂阳州东鹿峯下因赵云驻此故名久
废
南薰书院在临武县治南三里宋延祐间邑人陈骡溪建久废
义学各州县并置
永州府
宗濓书院在府儒学后明知府黄翰建林士标万元吉魏绍芳俱重修
东丘书院在府城内太平寺旁汉丞相蒋琬故宅浯溪书院在祁阳县浯溪元至元中零陵丞曾圭建中为大成殿左为祠以祀唐元结颜真卿苏天爵有记
清溪书院在东安县治西
濓溪书院在道州儒学西宋理宗赐御书道州濓溪书院六大字扁额刻于石并刻守臣杨允恭谢表二通书院后为周子祠堂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颁
书学达性天扁额
会濓书院在宁远县旧学基今圯
濓溪书院在永明县西
义学各州县并置
宝庆府
东山书院在府城东明嘉靖中建祀周惇颐以张九成配享
爱莲书院在府仓场宋周惇颐观莲处
谏议书院在武冈州紫阳山宋谏议周仪读书处今石室尚存
义学各州县并置
岳州府
阳坪书院在平江县凤栖乡宋邑人吴雄从朱子游建书院四十九间讲学今址犹存
龙峯书院在华容县圆觉寺旁黎淳刘大夏读书处两湖书院在华容县御史萧一中读书处
义学各县并置
常徳府
沅阳书院在武陵县东北元丁易东建石坛精舎教授生徒资以廪费事闻赐额沅阳书院授以山长桃溪书院在桃源县南三十里
漳江书院在桃源县北十里
龙津书院在龙阳县西南七十里梅溪畔宋周辚之祖周德元建有博文笃行怀忠守信四斋袁申儒有龙津书院记
义学各县并置
辰州府
崇正书院在府城内明正德间知府戴敏建中为文会堂后为六贤祠祀周濓溪程明道伊川张横渠朱晦庵张南轩诸贤后又为宝经堂
虎谿书院在虎谿山有修通堂明王守仁谪龙场召归过辰州留虎谿上久之乃去后三十年其门人徐汝砺为郡倅即虎谿之后为精舎作堂其中名以修道
东洲书院在泸溪县武口洲上宋绍兴中王廷珪被谪寓居泸溪士多从之邑令为建书院
文清书院在沅州明薛瑄以御史监银场至沅与诸生讲学旧立书院在明山后迁偏沅抚署右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敕修
义学各州县并置
永顺府
义学在永顺桑植保靖三县界
直隶澧州
车渚书院在澧州东南新洲市元时碑记犹存溪东书院在澧州城东白沙洲宋范仲淹尝游此后人慕之作书院祀焉
延光书院在澧州城东津市顺治初知州汤调鼎建康熙五十年州人重建
义学各县并置
直隶郴州
育才书院在宜章县西
文昌书院在兴宁县东
观澜书院在兴宁县西北宋曹靖建
莲溪书院在桂阳县西有爱莲予乐两亭后即亭为祠祀周惇颐明嘉靖已酉知县徐兆先复立讲堂学舎
义学各县并置
直隶靖州
紫阳书院在州治左明知州黄镆建祀紫阳朱子鹤山书院在州治北宋魏了翁讲学处
兴文书院在州治左知州梁浩然建
武功书院在州治南明参将黄焘建祀有武功于靖者指挥张应奎重修
义学各州县并置
湖广通志卷二十三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四
军政志
楚军之分左右广详于左氏传后世更番法实祖之汉楼船下瀬习水师教战阵在楚制胜之兵有独用其长者焉我
朝设营哨塘汛俾将弁行伍大小各有专寄臂指相使首尾相应而荆州统军董率八旗常徳阃帅控制全楚扼黔蜀巩襄樊从古节制之师莫能过也其南北水师七营
皇上特命闽中熟练水性兵丁赴楚教习又复量能授
职衽席之安永绵亿载矣
历代兵制
周
周礼小司徒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以比追胥以令贡赋乃均土地以稽其人民而周知其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以其馀为羡惟田与追胥竭作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按楚为子男之国止一军
楚
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僖公二十八年晋楚战于城濮子玉请战王怒少与之师惟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文公十年厥貉之会宋逆楚子以田孟诸有左盂右盂两甄之制
宣公十二年晋楚战于邲三军以为正军二广以为亲军广有一卒卒偏之两于陈则分左右二拒调卒之法农工商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
战国䇿苏秦说楚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秦
史记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注汉书百官表曰秦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群书备考秦并六国置材官于外郡南郡车徒则材官领之
汉
汉官仪高祖命天下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
汉书刑法志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文献通考汉调兵之制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年六十五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
武帝本纪元鼎五年南粤相国吕嘉反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归义粤侯严尤为戈船将军出零陵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讨之
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七年诏罢天下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及军假吏悉还民伍惟践更如故
后汉书列传灵帝时阳璇为零陵太守制马车数十乘以破贼
文献通考昭烈初置五军其将校略如东汉而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
三国
魏志文帝甘露四年夏六月分荆州置二郡都督晋
文献通考晋武帝以伐吴遂分左右各一将军又有左右前后四军四䕶军领之凡二卫左右前后骁骑七军皆以中军将军羊祐领之 太康元年既平吴诏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元康中改为荆州刺史
元帝南渡有大将军都督四镇四征四平之号以荆江为重镇甲兵所聚尽在焉常使大将居之
安帝于襄阳置宁蛮校尉
南北朝
宋孝武分荆湘江豫州三郡置郢州治江夏罢南蛮校尉迁其营于建康
唐
唐书兵志唐立府兵之制颇有足称盖古者兵法起于井田至于府兵始一寓之于农其居处教养畜材待事动作休息皆有节目虽不能尽合古法盖得其大意焉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
高祖武德初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将军府领之析关中为十二道皆置府三年更以道为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车骑府统之六年以天下既定遂废十二军改骠骑曰统军车骑曰别将
太宗贞观十年更号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诸府总曰折冲府凡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皆有名号
睿宗先天二年诏曰往者分建府卫计户充兵裁足周事二十一入幕六十一出军多惮劳以规避匿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五十而免屡征镇者十年免之玄宗开元六年诏折冲府兵每六岁一简自高宗武后时天下久不用兵府兵之法寖坏番役更代多不以时卫士稍稍亡匿至是益耗散宿卫不能给宰相张说乃请一切募士宿卫 十三年始以彍骑分隶十二卫又择材勇者为番头颇习弩射
代宗广德二年于鄂岳沔置三州防御使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巳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宋
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槩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所在防守则曰乡兵太祖鉴前代之失萃精锐于京师建隆元年诏殿前侍卫二司各阅所掌兵拣其骁勇升为上军老弱怯懦置剩员以处之诏诸州长吏选所部兵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様分送诸道其后代以木梃为高下之等散给诸州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阙下
仁宗天圣至宝元间增募诸军荆湖归远总百馀营康定初荆湖路各募宣毅大州二营小州一营凡
二百八十人 皇祐五年荆湖置教阅忠节州一营大州五百人小州三百人而荆湖益募雄略 嘉祐四年乃诏荆南募就粮军号威果各营于本州神宗熙宁三年枢密使文彦博上军数帝参以治平中兵数而讨论焉湖北万二千人湖南八千三百人元丰四年又团结东南诸军荆湖北路为第七南
路潭州为第八全邵永州应援广西为第九
哲宗元符元年湖北各增置有马雄略
徽宗崇宁元年荆湖北路增置禁军以靖安名又枢密院乞增荆湖南路雄略
孝宗乾道末各州有都统司领兵鄂州四万九千荆南二万
熙宁以后荆湖路骑军之额自骑射而下三步军之额自左衙而下二十并改号曰宣节凡四十四指挥一万一千三百人步骑〈荆门〉水军〈潭〉船坊〈潭鼎〉渡船都〈潭〉清务船坊铁作〈潭〉骑射〈江陵潭鄂岳安澧复鼎永道郴邵桂阳〉威边〈安〉衙队〈峡〉左衙〈安〉水军〈江陵潭衡永郴邵鄂岳复安澧峡鼎归汉阳桂阳〉宁远〈复〉壮城〈潭岳安复〉静江〈江陵潭岳鼎衡永郴全〉三略〈鼎〉宁淮〈澧〉崇宁〈岳〉澄江〈辰〉宣节〈南路诸州军监北路岳澧鼎荆门诸监熙宁七年九月沅置一大观元年靖置一〉步捷〈全〉威棹〈江陵归峡〉保节〈鄂〉崇节〈潭〉威勇〈安〉牢城〈诸州军〉中军将〈潭汀〉拣中〈澧〉拣中宣节〈潭澧鼎〉鼓角将〈荆门〉高宗建炎厢兵宣节〈中兴在宝庆潭永武冈郴衡全桂阳靖道沅〉靖安〈中兴立潭永常德〉澄海〈中兴武冈全〉
建炎后屯驻大军鄂州都统司水军黄州雄关飞虎军荆湖路义军土丁弩手不见创置之始北路辰澧二州南路全邵道永四州皆置盖溪洞诸蛮保据岩险叛服不常其控制须土人故置是军皆选自户籍蠲免徭赋番戍砦栅大率安其风土则罕撄瘴毒知其区落则可制狡狯其校长则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军头头首采斫招安头首十将节级皆叙功迁补使相综领施之西南实代王师有御侮之备而无馈饷之劳其后荆南归峡鼎郴衡桂阳亦置
仁宗庆历二年北路总一万九千四百人南路总五千一百五十人番戍诸砦
神宗熙宁元年籍荆湖南北义军凡一万五千人军政如旧制
哲宗元祐七年选差邵州邵阳武冈新化等县中等以下户充土丁弩手与免科役七年一替 绍圣二年枢密院言荆湖南路安抚转运提刑常平司奏请邵州营下缘边保砦置弩手一千四百人乞依元丰六年诏于五等户轮差并半年一替
徽宗宣和四年靖州通道县有边警诏添置弓弩手二千人
光宗绍熙五年知潭州湖南安抚朱熹奏请飞虎军隶本州节制从之
元
元史兵志考国之初典兵之官视兵数多寡为爵秩崇卑长万夫者为万户千夫者为千户百夫者为百户
世祖时颇修官制内五卫以总宿卫外则万户之下置总管千户之下置总把百户之下置弹压立枢密院以总之遇方面有警则置行枢密院事巳则废而移都镇抚司属行省 至元二十一年四月诏潭州蒙古军依扬州例留一千人馀悉放还诸鄂啰 二十五年调扬州省军赴鄂州代镇戍士卒又调德安屯田万户府军士一千四百六十七名分置衡州之清化永州之乌符武冈之白仓置屯田 二十七年复以扬州行省四万户蒙古军更戍潭州 中统二十年荆湖行省所辖湖南宣慰司三道
泰定二年湖广等行中书省所辖总计二百三十七处
元史帝纪成宗元贞三年调扬州翼邓新万户府全翼军马分屯蕲黄 大德三年三月沅州贼人啸聚命以毗阳万户府镇守辰州镇巢万户府镇守沅州靖州上均州万户府镇守常德澧州
明
前明世法录太祖起兵之初亲阅将士使分队习战曰兵不贵多而贵精近募兵多滥吾特为试之庶得精锐可用也
洪武二十八年申调兵捕贼之例凡所在冦发三四十人则调军一二百人冦数百人则调军数千人为之期日必得官不躬率或调兵失律者罪之
永乐四年征安南敕湖广军俱往广西听征 十一年敕贵州总兵官顾成调兵一万即选于武当辰沅五关九卫听征
续文献通考洪武元年定卫所官军将帅将兵之法自京师达于郡县之险要者皆立卫所凡都指挥使十六处而为行都司者四又于湖广添一行都司为五其所设军士皆有定数大率五千六百名为一卫一千一百十二名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名为一百户所卫分军数或有多寡而千百户所统则一每一百户内总旗二名小旗十名管领钤束以成队伍有事征伐则诏总兵官佩将印领之既旋则上所佩将印于朝官军各还本卫大将军单身还第总兵官不敢擅调
宣宗宣德元年遣御史分行天下郡县清理军伍英宗正统十四年景帝命各处召募民壮就令本地官司率领操练遇警调用民壮盖兆于此
巡抚湖广兼理军务都御史一员驻省城景泰间设提督军务抚治郧阳都御史一员驻郧阳府成化间设
总督川贵湖北都御史一员嘉靖二十九年麻阳苗叛命都御史张岳讨平之寻镇其地驻沅州四十二年议革后以巡抚贵州都御史兼领湖北一道清军副使一员驻省城
屯田副使一员驻省城
分巡武昌兼兵备佥事一员驻省城
分守上荆南道兼施归兵备参政一员驻澧州分守上荆南道兼施归兵备副使一员驻荆州施州兵备佥事一员驻夷陵州后裁以荆南分巡兼领分巡上荆南道兼郧阳兵备副使一员驻襄阳府分巡上湖南道兼郴桂兵备副使一员驻衡州府辰沅兵备副使一员驻沅州
蕲黄兵备副使一员驻黄州府
分巡荆西兼兵备佥事一员驻沔阳州
下江防兵备佥事一员驻蕲州
上江防兵备佥事一员驻岳府
镇守湖广挂平蛮将军印总兵官一员驻省城镇筸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清浪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靖州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兴都留守司正留守一员 副留守一员 佥书一员 领卫三 守御所二
湖广都指挥使司军政掌印一员 佥书二员 领卫二十有四
郧阳行都指挥使司掌印一员 佥书二员 领卫五 守御所八
三江守备一员
永定守备一员
洞庭守备一员
郧阳守备一员
永道守备一员
郴桂守备一员
荆瞿守备一员
各卫掌印指挥一员 佐贰二员 管操一员 清军一员 管屯一员 巡捕一员 随操者无定员其属镇抚一员 五所千百户掌印一员 佐贰
各二员 随操者无定员
武昌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镇抚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六十二名
武昌左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镇抚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六千六百二十四名
显陵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七百三十六名
安陆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千五十六名
襄阳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四千三百二十二名均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五十六名
郧阳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前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千四百二十七名竹山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百七十名房县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
德安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六十四名
随州百户所百户二员 兵二百零二名
黄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四千四百三十五名蕲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七百四十名荆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八千三百零四名荆州右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二千四百四十一名
夷陵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镇抚 兵一千四百一十一名
枝江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名远安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六十名
长宁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一十名
施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四千六百七十九名岳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一百七十四名
永定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名
大庸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六十四名澧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四十七名
九谿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四千六百三十三名安福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添平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麻寮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长沙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名
茶陵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戸 百户 兵一万六百九十名宝庆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四百一十七名武冈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三百五十七名城步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三十九名衡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千四百九十二名桂阳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五百二十四名常宁中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名
宁溪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零三名
常德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戸 兵五千六百三十六名辰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六千二百七十二名沅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一百八十三名平溪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一十四名永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八百零一名宁远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三百七十名枇杷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五名
桃川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名
锦田镇前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三百六十二名
江华守御右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四十三名
宁远守御左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四十名
东安守镇百户所百戸 兵九十七名
靖州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万四千七百八十九名
天柱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一十二名
汶溪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零八名郴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九百名
广安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三十一名宜章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八百三十七名清浪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六千二百四十四名偏桥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名
镇远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五千六百名
铜鼔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中后左左右右千户所千户百户 兵一万八千三十六名
伍开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中左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万二千二百六十名
大田军民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三千一百二十七名
瞿塘卫指挥使 指挥同知 指挥佥事 左右中前后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八千三百六十二名忠州守御千户所千户 百户 兵一千一百二十二名
皇清
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部院一员驻节武昌府城
督标巾左右三营副将一员 游击二员 改设中军都司一员 守备二员 千总六员 把总一十二员 马步兵丁一千四百零三名内拨防八吉堡兵三十名又于雍正九年为钦奉
上谕事案内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二百一十名实存伍兵一千一百六十三名
巡抚湖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院一员驻节武昌府城
抚标左右二营改设中军参将一员 游击一员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马步战守兵丁九百五十五名内拨防八吉堡兵二十名又于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一百二十名实存伍兵八百一十五名
镇守荆州等处地方都统将军一员驻节荆州府城副都统二员 满洲固山大八员 蒙古固山大
兼佐领二员 佐领四十六员 防御五十六员骁骑校五十六员 笔帖式四员 满洲蒙古甲兵四千名 弓铁匠一百六十八名 步甲七百名炮手八十名
提督湖广全省军务总辖官兵军卫土司控制苗夷节制各镇左都督一员驻节常徳府城
提标中左右前后五营参将一员 游击四员 守备五员 千总十员 把总二十员 马步战守兵丁原额二千九百二十六名雍正七年为密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拨兵一百二十五名赴永顺恊今实在兵丁二千八百一名
镇守夷陵等处总兵官一员驻札夷陵州城
镇标中左右前后五营游击五员 守备五员 千总十员 把总二十员 马步战守兵丁原额二千九百九十八名雍正九年为密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拨守备一员把总二员兵丁一百五十名赴永顺恊止守备四员把总一十八员兵丁二千八百四十八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募补兵丁七十名共战守兵丁二千九百一十八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二百三十名实存伍兵二千六百八十八名 经制沙襄五板战刷船七十只 堪修薄板小民船一十一只除驻札州城并分防州属之普溪黄陵庙等水陆六十六汛共兵一千一百一十名外
驻防兴山县城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把总三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一十名 并分
防县属之竹溪平驿口等三十三塘汛
驻防长阳县城守备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步战守兵丁二百一十名 并分防县属之白石桥等二十六塘汛
驻防归州城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三百十八名 五板战船一十五只 刷船二只 民船三只 并分防州属之香溪观音阁等水陆一十一塘汛及贴防巴东之红砂堡等塘汛驻防巴东县城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三百一十七名 五板战船一十四只刷船三只 并分防县属之三尖观南木园等水
陆二十塘汛
镇守襄阳等处总兵官一员驻札谷城县城
镇标中左右前四营游击四员 守备四员 千总八员 把总十六员 马步战守兵丁原额二千三十二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二百五十三名实存伍兵一千七百七十九名 船七只除驻札县城并分防县属之回流湾涧口等水陆二十七塘汛共兵五百八名外
驻防襄阳府城中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八名 船二只 并分防府属之泰山庙白家湾等水陆三十三塘汛
驻防襄阳府城前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八名 船二只 并分防光化县城及王家河薛家集等水陆二十一塘汛
驻防南漳县城左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八名 船一只 并分防县属之天门寨等三十六塘汛黄州恊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原额七百二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七十一名实存伍兵六百三十一名驻札黄州府城 并分防黄冈黄陂蕲水罗田麻城黄安六县及县属之滠口阳逻等水陆驿逓四十四塘汛
郧阳恊副将一员 都司佥书一员 守备一员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马步战守兵丁原额八百七十八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一百二名实存伍兵七百七十六名驻札郧阳府城 并分防郧县保康郧西三县及县属之观音堂上津堡等水陆四十五塘汛
武昌府城守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三十七名雍正
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名实存伍兵五百七十七名驻札武昌府城 并分防江夏武昌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城七县及各水陆要隘塘汛
兴国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步战守兵丁四百六十八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名实存伍兵四百八名驻札兴国州城 巡江船三只 并分防大冶通山二县及上巢湖龙港镇等水陆一十八塘汛
德安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步战守兵丁四百五十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五十五名实存伍兵三百九十五名驻札德安府城 并分防应山随州应城孝感云梦五州县及各属之广水店等水陆驿逓三十四塘汛荆州城守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六十三名雍正九年调拨陜西凉州兵六十三名实存伍兵五百名驻札荆州府城 马船六只 巡江船七只 并分防江陵公安石首监利四县及各属之芦席湾十里铺等水陆驿逓四十五塘汛
均房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原额马步战守兵丁九百六十名除拨赴永顺保靖二百一十名外存兵七百五十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募补兵丁一百名共战守兵丁八百五十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一百二十三名实存伍兵七百二十七名驻札均州城 并分防房县及二属之远河滩房山庙等水陆五十九塘汛
荆门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七十五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四名实存伍兵六百一十一名驻札荆门州城 并分防沔阳潜江天门三州县及各属之王家铺沙阳等水陆六十九塘汛其守备一员带领兵丁一百八名驻防沔阳之新堤并分防䨇柳树等八塘汛
远安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四百九十七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名实存伍兵四百三十七名驻札远安县城 并分防县属之洋坪清溪当阳县之运坪河溶等水陆三十九塘汛
竹山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二十二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六十名实存伍兵四百六十二名驻札恩施县城 并分防大田支罗戎角各隘口及陆路莲花池等三十八塘汛
襄阳府城守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七十五名雍正
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七十三名实存伍兵六百二名驻札襄阳府城 船四只 并分防襄阳枣阳宜城三县及各属之潼口站等水陆驿逓五十二塘汛
汉阳府城守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把总一员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名实存伍兵二百四十一名驻札汉阳府城 船三只 并分防汉川县及二属之汉口镇等水陆二十七塘汛
蕲州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八名实存伍兵二百三十三名驻札蕲州城 并分防黄梅广济二县及三属之菩提坝等陆路八塘汛
安陆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把总一员 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八名实存伍兵二百三十三名驻札安陆府城 并分防京山县及二属水陆三十六塘汎宜都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把总二员 原额马步战守兵丁三百名除拨赴保靖营一百名外存兵二百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募补兵丁七十五名共战守兵丁二百七十五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名实存伍兵二百三十五名驻札宜都县城并分防松滋枝江二县及三属之傅靳溪红花套
等水陆二十八塘汛
道士洑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把总一员 马步战守兵丁二百六十三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四十八名实存伍兵二百一十五名 巡江船三只 并分防土脑嘴等处及广济县属之武穴等水陆二十九塘汛
八吉堡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十名 沙船二只查系雍正六年为酌议添设官兵等事案内因八吉堡沿江地方匪贼丛多于督抚二标武昌水师六营内均拨按季轮流贴防
督标武昌府水师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凉州兵二十名实存伍兵二百六十一名驻札武昌府城 战船一十一只 虎战船一十四只沙船一十只 并分防新堤三江口等处及贴防汉口镇各水汛
荆州府水师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雍正九年调拨赴陜西
凉州兵二十名实存伍兵二百六十一名驻札城外筲箕洼地方 沙船十只 战船二十只 并分防侯家脑等处及贴防新堤各水汛
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院驻节长沙府城
抚标左右两营改设中军参将一员 游击一员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马步战守兵丁一千一百四十一名
镇筸镇总镇一员 统领标下设中左右前四营驻札五寨司苗边等处并黔麻二县城汛 游击四员守备四员 千总八员 把总一十六员 马步
战守兵丁三千名查五寨原系镇筸恊副将驻札于康熙三十九年内为欲防苗抚民等事案内将沅州镇标官兵移驻改镇筸副将移驻沅州
永州镇总镇一员 统领标下设中左右三营游击三员 守备三员 千总六员 把总一十二员原额马步战守兵丁一千五百五十六名 分防永州府属之零陵东安新田江华永明道州宁远祁阳八州县并各要汎又于雍正八年内为恳恩遵
旨添兵等事案内 题请添兵三百名共一千八百五十六名奉文分防道州右营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外委把总一员 战守兵丁九十二名
分防江华县左营游击一员 千总一员 外委把总一员 战守兵丁一百三十二名
分防宁远县右营守备一员 外委千总一员 战守兵丁七十九名
分防永明县左营守备一员 外委千总一员 战守兵丁五十名
长沙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马步战守兵丁一千一十二名驻札长沙府城 并分防长沙善化湘阴浏阳醴陵湘潭宁乡安化茶陵攸县等一十二州县城汛衡州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八十三名驻札衡州府城 并分防桂阳州衡阳衡山常宁安仁耒阳县等七州县城汛
宝庆恊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四十六名驻札宝庆府城 并分防邵阳新宁新化三县城汎
龙阳恊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战守兵丁七百七名驻防龙阳县城并分防洞庭湖中东西三路水路湖汛
九谿恊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 原额马步战守兵丁七百四十四名除拨赴保靖营五十名外存兵丁六百九十四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奉
旨准募补兵丁一百五十名共战守兵丁八百四十四名其副将一员带领千把总三员兵丁五百四十四名驻札九谿卫慈利县并新设之白菓坪抵容美土司边界守备一员带领千把总三员兵丁三百名于雍正七年内为密陈改土归流事案内移驻新辟之桑植县并分县属各塘要隘
辰州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 原额马步战守兵丁一千四名除拨赴永顺恊兵一百九十五名外存兵丁八百九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奉
旨准募补兵丁一百二十名共兵丁九百二十九名驻札辰州府城 并分防辰谿溆浦泸溪三县并各驿路市镇要隘塘汎
沅州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六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九十名驻札沅州城并分防各驿路水早塘汛查该营原系沅州镇于康熙三十九年内为欲防苗抚民等事案内将沅镇官兵移驻镇筸改镇筸恊副将为沅州副将移驻州城又原额尚有守备一员 把总二员移驻清浪平溪二卫于雍正四年内将二卫拨归黔省管辖其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带原防兵二百三十七名拨赴新设绥宁营又将把总一员拨归武冈营
靖州恊副将一员 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四百八十五名驻札靖州城并分防靖属要隘及会同通道二县查原额尚有
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分防五开铜鼓二卫幷绥宁县属四汛因五开铜鼓二卫拨归黔省管辖于雍正六年内为苗猺肆虐等事案内拨千总二员把总三员带原防兵二百九十五名另设新添绥宁营又将把总一员拨归武冈营防守横岭汛地
永顺恊新设副将一员 改设都司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北南各标镇恊营抽拨战守兵丁八百名驻札新设永顺府 并分防龙山县及各要隘塘汎查系雍正七年内为密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添置
岳州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六十三名驻札岳州府城 并分防巴陵平江临湘华容四县城汎
澧州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五名驻札澧州城 并分防安乡石门二县顺林清化二驿路塘汛
临武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四十九名驻札临武县并分防蓝山嘉禾各城汛
宜章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六百四十九名驻札宜章县并分防郴州永兴各州县城汛
桂阳营参将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四十六名驻札桂阳县并分防桂东兴宁各城汛
常德城守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把总二员 马步战守兵丁四百六十八名驻札常德府城 并分防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城汛武冈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四百六十八名驻札武冈州城 并分防城步县及新寨横岭要汛
绥宁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二员 把总四员 马步战守兵丁五百四十二名驻札黄桑坪并分防绥宁县属各塘隘查系雍正六年内为苖
猺肆虐等事案内拨湖北宜都营游击一员沅州恊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靖州恊千总二员把总三员带领原防五开铜鼔清浪平溪四卫兵丁移驻添置保靖营游击一员 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马步战守兵丁四百名驻札新置保靖县并分防县属各要隘查系雍正七年内为密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拨原驻永定营游击一员湖北宜都营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抽拨各营兵丁四百名移驻添置
永定营改设都司佥书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 原额马步战守兵丁五百二十名除拨永保兵丁二百七十名外存兵二百五十名又于雍正八年内奉
旨准募补兵一百三十名现共兵丁三百八十名驻札永定卫查原设游击一员于雍正七年为密陈改土归流事案内改赴保靖营驻防
岳州水师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驻札岳州府城 并分防洞庭东西二路湖汛系康熙二十八年内为陆营布置等事案内分辰水师官兵移置
常德水师营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把总二员战守兵丁二百八十一名驻札常德府城 并分防府属上下塘汛系康熙二十八年内为陆营布置等事案内抽拨提标兵添设新置吉多营副将一员都司一员 守备二员 千总四员 把总八员马步战守兵丁一千二百名驻札新辟六里吉多坪并安设各要隘险汛系雍正八年内为遵
旨议奏事案内安设
卫所〈附〉
湖北各卫所除施州大田新改置恩施县外现在卫九所一
武昌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武昌左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黄州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蕲州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沔阳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德安守御所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荆州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荆州左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荆州右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襄阳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湖南各卫所除清浪平溪五开铜鼓拨归黔省九谿永定安福归并新置之安福县永顺司改永顺府保靖司改保靖县桑植司改桑植县其长衡永宝武冈常辰澧郴靖等处屯卫所俱归并各府州属外现存卫一
岳州卫守备一员 千总一员 百总一员
湖广通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五
祀典志〈祠庙附〉
稽古王者享帝立庙国之大事系焉记曰功成作乐如周之大武及汉武德文始五行四时之奏是也治定制礼周之周官是也唐则有开元礼继继承承垂国法为家法故代各不同若夫天地社稷山川神之祀虽一时一事亦必有洽神人而和上下者鲁儒生谓礼乐百年后兴迂矣钦惟我
皇上聪明睿智典礼敦庸崇圣加五王之封褒忠进二
公之爵
躬耕藉田
诏天下大小臣工邵农祗事各郡县忠孝节义
特加崇祀凡前古未备之仪集大成焉而衡岳洞庭江
汉间增修建置祀事孔明猗与盛哉
祭
先农耕籍田
每岁仲春亥日已时祭
先农坛午时行耕耤礼祭日承祭官率各官请 神位供于坛上衣朝衣行礼祭毕送 神入祠坛〈高二尺一寸广二丈五尺〉 牌〈高二尺四寸广六寸〉 座〈高五寸广九寸五分〉坛后祠宇
正房三配房各一正房中供
先农神位〈红牌金字〉 东正房〈贮祭器农具〉 西正房〈贮耤田米榖〉东配房〈买办祭品〉 西配房〈看守农氏居住〉
藉田
四亩九分〈买于东郊〉
祭品
帛一〈白色〉羊一 豕一 铏一
笾四 豆四 簠二 簋二
仪注
祭日各官衣朝衣礼生引承祭官至拜位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各就位承祭官就位通赞唱瘗毛血礼生引诣盥洗所赞盥洗净巾引诣香案前赞迎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行初献礼引诣
神位前跪奠帛献爵叩头兴诣读祝位跪众官皆跪宣祝文毕叩头兴引唱复位通赞唱行亚献礼引诣
神位前跪献爵叩头兴复位通赞唱行三献礼如亚献仪通赞唱饮福受胙引唱诣饮福受胙位跪饮福酒受福胙跪叩头兴谢胙一跪三叩头兴复位通赞唱彻馔送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通赞唱司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诣燎所引唱诣望燎位焚毕揖复位通赞唱礼毕各官更蟒衣诣耤田行耕耤礼
耕藉仪
一官捧青箱一官播种各官俱用右手扶犂左手执鞭各行九推礼农夫终亩耕毕各回官厅更朝衣望
阙恭行三跪九叩头礼仍将遵行耕藉日期具奏〈省城总督巡抚秉耒知县执青箱知府播种府城知府秉耒佐贰执青箱知县播种州县则正印官秉耒佐贰执青箱播种専城卫所亦用正印官秉耒如无属员即选择耆老执青箱播种〉
耕藉器物
农具一〈赤色〉 牛一〈黒色〉 耔种一〈青色〉
耕藉人役
耆老一名〈牵牛〉农夫二名〈扶犂〉农童六名〈唱歌〉
祭
文庙
每岁春秋上丁日致祭先期承祭官率陪祭各官斋赴
文庙阶下行一跪三叩头礼教官涤器视牲并瘗毛血至期黎明各官衣朝衣齐集行礼
正殿
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祭品
帛一〈白色〉牛一 羊一 豕一
豋一 铏二 簠二 簋二
笾十 豆十 酒樽一 白磁爵三
四配
复圣颜子 述圣子思子
宗圣曾子 亚圣孟子
祭品
帛一〈白色〉豕一 羊一 铏一
簠二 簋二 笾八 豆八
酒樽一 白磁爵三
十哲东五位〈又加朱子一位〉
闵子名损 冉子名雍
端木子名赐 仲子名由
卜子名商 朱子名熹
祭品〈五案朱子一位一案〉
帛一〈白色〉豕一 铏各一 簠各一簋各一 笾各四 豆各四 豕首一白磁爵三
十哲西五位
冉子名耕 宰子名予
冉子名求 言子名偃
颛孙子名师
祭品〈与东五位同〉
东庑
蘧瑗 澹台灭明
原宪 南宫适
商瞿 漆雕开
司马耕 有若
巫马施 颜辛
曹恤 公孙龙
秦商 颜高
壤驷赤 石作蜀
公夏首 后处
奚客蒧 颜祖
句井疆 秦祖
县成 公祖句兹
燕伋 乐颏
狄黑 孔忠
公西蒧 颜之仆
施之常 申枨
左丘明 秦冉
牧皮 公都子
公孙丑 张载
程頥 公羊高
孔安国 毛苌
高堂生 郑康成
诸葛亮 王通
司马光 欧阳修
胡安国 尹焞
吕祖谦 蔡沈
陆九渊 陈淳
魏了翁 王相
许衡 许谦
王守仁 薛瑄
罗钦顺 陆陇其
祭品
帛一〈白色〉豕三 每案簠一 簋一笾四 豆四 铜爵各四
西庑
林放 宓不齐
公冶长 公晳哀
高柴 樊须
商泽 梁鳣
冉孺 伯䖍
冉季 漆雕徒父
漆雕哆 公西赤
任不齐 公良孺
公肩定 鄡单
罕父黒 荣旗
左人郢 郑国
原亢 廉洁
叔仲哙 公西舆
邽巽 陈亢
琴张 步叔乘
秦非 颜哙
颜何 县亶
乐正克 万章
周敦颐 程颢
邵雍 榖梁赤
伏胜 后苍
董仲舒 杜子春
范𡩋 韩愈
范仲淹 胡瑗
杨时 罗从彦
李侗 张栻
黄干 真徳秀
何基 赵复
金履祥 陈澔
陈宪章 胡居仁
蔡清
祭品〈与东庑同〉
仪注
分献陪祭各官入两旁门序立赞引官导承祭官至盥洗处盥手毕引至台阶下立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分献官陪祭官各就位赞引官赞就位承祭官就拜位立分献官随后立典仪唱迎神唱举迎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陪祭官分献官俱行三跪九叩头礼兴乐止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唱举初献乐奏宁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陞坛导承祭官由东阶上进殿左门赞引官赞诣
至圣先师孔子位前承祭官至案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一跪一叩头礼赞引官赞奠帛捧帛官以帛跪进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毕赞引官赞献爵执爵官以爵跪进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毕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引官赞诣读祝位承祭官诣读祝位立读祝官至祝案前一跪三叩头捧祝版立于案左乐止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读祝官分献官陪祭各官俱跪赞引官赞读祝读毕捧祝至
正位前案上跪安帛匣内三叩头退乐作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及各官行三叩头礼兴赞引官赞诣
复圣颜子位前承祭官就案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一跪一叩头兴赞引官赞奠帛捧帛官跪进于案左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案上赞引官赞献爵执爵官跪进于案左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案上行一跪一叩头礼兴赞诣
宗圣曾子位前如前仪赞诣
述圣子思子位前如前仪赞诣
亚圣孟子位前如前仪其十哲两庑分献官俱照前仪行礼毕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仍诣
至圣先师位前立乐止典仪唱行亚献礼唱举亚献乐奏安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陞坛献爵于左如初献仪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典仪唱行三献礼唱举三献乐奏景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陞坛献爵于右如亚献仪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典仪唱饮福受胙赞引官赞诣受福胙位承祭官至殿内立捧酒胙官二员捧至
正位案前拱举至饮福胙位右傍跪接福胙官二员在左傍跪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跪赞饮福酒承祭官受爵拱举授接爵官赞受福胙承祭官受胙拱举授接胙官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三叩头兴赞复位承祭官复位立次行谢福胙礼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祭各官俱行三跪九叩头礼兴典仪唱彻馔唱举彻馔乐奏咸平之章乐作彻讫乐止典仪唱送神唱举送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分献官及陪祀各官皆行三跪九叩头礼兴乐止典仪唱捧祝帛馔各诣燎位捧祝官捧帛官至各位前一跪三叩头捧起祝文在前帛次之捧馔官跪不叩头捧起在后俱送至燎位承祭官退至西傍立候祝帛馔过仍复位立典仪唱望燎唱举望燎乐与送神同乐作赞引官赞诣望燎位导承祭官至燎位立祝帛焚讫乐止赞引官赞礼毕退
乐章
迎神乐咸平之章 无舞
大〈太四〉哉〈南工〉
至〈林尺〉圣〈仲上〉道〈太四〉德〈仲上〉尊〈林尺〉崇〈仲上〉维〈南工〉持〈林尺〉王〈仲上〉化〈太四〉斯〈林尺〉民〈仲上〉是〈黄合〉宗〈太四〉典〈黄合〉祀〈太四〉有〈仲上〉常〈林尺〉精〈南工〉纯〈林尺〉并〈太四〉隆〈仲上〉神〈黄合〉其〈南工〉来〈林尺〉格〈仲上〉于〈林尺〉昭〈仲上〉圣〈黄合〉容〈太四〉
初献乐宁平之章 有舞
自〈太四〉生〈仲上〉民〈林尺〉来〈仲上〉谁〈太四〉底〈黄合〉其〈仲上〉盛〈太四〉惟〈南工〉师〈林尺〉神〈仲上〉明〈太四〉度〈黄合〉越〈仲上〉前〈仲上〉圣〈太四〉粢〈仲上〉帛〈太四〉具〈仲上〉成〈林尺〉礼〈黄合〉容〈太四〉斯〈林尺〉称〈仲上〉黍〈太四〉稷〈南工〉非〈黄六〉馨〈林尺〉维〈南工〉神〈林尺〉之〈仲上〉听〈太四〉
亚献乐安平之章 有舞
大〈太四〉哉〈仲上〉圣〈黄合〉师〈太四〉实〈南工〉天〈林尺〉生〈仲上〉徳〈太四〉作〈仲上〉乐〈太四〉以〈仲上〉崇〈林尺〉时〈仲上〉祀〈太四〉无〈林尺〉斁〈仲上〉清〈黄合〉酤〈南工〉惟〈仲上〉馨〈仲上〉嘉〈林尺〉牲〈仲上〉孔〈黄合〉硕〈太四〉荐〈太四〉羞〈南工〉神〈黄合〉明〈林尺〉庶〈南工〉几〈林尺〉昭〈仲上〉格〈太四〉
三献乐景平之章 有舞
百〈仲上〉王〈南工〉宗〈林尺〉师〈仲上〉生〈林尺〉民〈仲上〉物〈太四〉轨〈黄合〉瞻〈黄合〉之〈南工〉洋〈林尺〉洋〈仲上〉神〈林上〉其〈仲上〉宁〈太四〉止〈黄合〉酌〈太四〉彼〈黄合〉金〈林尺〉罍〈仲上〉惟〈南工〉清〈林尺〉且〈太四〉旨〈仲上〉登〈仲上〉献〈太四〉惟〈林尺〉三〈仲上〉于〈黄合〉嘻〈南工〉成〈林尺〉礼〈仲上〉
彻馔乐咸平之章 无舞
牺〈仲上〉牲〈太四〉在〈仲上〉前〈林尺〉豆〈太四〉笾〈仲上〉在〈黄合〉列〈太四〉以〈太四〉享〈南工〉以〈林尺〉荐〈仲上〉既〈仲上〉芳〈林尺〉既〈太四〉洁〈仲上〉礼〈黄合〉成〈太四〉乐〈仲上〉备〈太四〉人〈南工〉和〈林尺〉神〈仲上〉悦〈太四〉祭〈黄合〉则〈太四〉受〈仲上〉福〈林尺〉率〈黄合〉遵〈南工〉无〈林尺〉越〈仲上〉
送神乐咸平之章 望燎同
有〈太四〉严〈南工〉学〈林尺〉宫〈仲上〉四〈黄合〉方〈太四〉来〈仲上〉崇〈太四〉恪〈黄合〉恭〈南工〉祀〈林尺〉事〈仲上〉威〈南工〉仪〈林尺〉雝〈仲上〉雝〈太四〉歆〈仲上〉兹〈林尺〉惟〈南工〉馨〈林尺〉神〈仲上〉驭〈太四〉还〈林尺〉复〈仲上〉明〈黄合〉禋〈南工〉斯〈林尺〉毕〈仲上〉咸〈南工〉膺〈林尺〉百〈仲上〉福〈太四〉
乐器
麾 金钟 玉磬 鼓 搏拊柷 敔 琴 瑟 排箫笙 箫 笛 埙 箎
舞谱
初献
自〈稍前向外开籥舞〉 生〈蹈向里开籥舞〉
民〈合手樽朝上〉 来〈起辞身向外高举籥面朝〉
谁〈两两相对樽东西相向〉 底〈合手樽朝上〉
其〈正揖〉 盛〈起平身出左手立〉
惟〈两两相对自下而上东西相向〉 师〈稍前舞举籥垂翟〉
神〈中班转身东西相向立惟两中班十二人转身俱东西相向〉
明〈举翟三合籥〉 度〈稍前向外垂手舞〉
越〈蹈向里垂手舞〉 前〈向前合手谦进步双手合籥〉圣〈回身再谦退步侧身向外高手回面向上〉粢〈正樽朝上〉
帛〈稍舞躬身挽手侧身向外呈籥耳边面朝上〉具〈正揖〉
成〈起辞身挽手复举籥正立〉 礼〈两两相对交籥两班俱东西手执籥〉
容〈正揖〉 斯〈向外退挽手举籥向外面朝上〉
称〈回身正立〉 黍〈稍前舞〉
稷〈正樽朝上〉 非〈左右垂手两班上下俱双垂手东西相向〉
馨〈起合手相向立〉 惟〈左右侧身垂手向外开籥垂手舞〉神〈右侧身垂手向里垂手舞〉 之〈正揖朝上〉
听〈躬而受之躬身朝上拱籥而受之三鼓毕起〉
亚献
大〈左右进步向外垂手舞〉 哉〈右向里垂手舞〉
圣〈向外落籥面朝上〉 师〈退向正身立〉
实〈正樽〉 天〈起身向前转向外舞〉
生〈向里舞〉 徳〈合手谦进步向前双手合籥存谦〉作〈两两相对自下而上两班相对举籥东西〉
乐〈上下俱垂手惟两中班上下十二人俱垂手转身东西相向〉
以〈转身东西相向立〉 崇〈相向立两班上下以翟相籥〉时〈稍前舞蹈两班上下俱垂手向外〉 祀〈向里垂手舞〉
无〈合手谦进步向前垂手合籥〉 斁〈回身再谦两班上下东西相向合籥立〉
清〈稍前舞向外开籥翟〉 酤〈向里舞〉
惟〈双手平执籥翟开籥翟〉 馨〈合籥翟朝上正位〉
嘉〈侧身垂左手两班侧垂手向外舞〉 牲〈躬身正揖〉
孔〈双手舞籥翟躬身〉 硕〈躬而受之躬身朝上拱籥受之一鼓而起〉荐〈一叩头举右手叩头〉 羞〈举左手叩头〉
神〈复举右手叩头〉 明〈拜一鼔毕即起躬身三鼓平身〉庶〈三舞蹈举籥向左躬身舞〉 几〈举籥向右躬身舞〉
昭〈举籥复向左躬身舞〉 格〈拱籥躬身而受之〉
三献
百〈向外开籥舞〉 王〈向里开籥舞〉
宗〈侧身向外面朝上〉 师〈朝上正位〉
生〈两班上下两两相对交籥〉 民〈合手朝上正樽〉
物〈侧身向里落籥〉 轨〈合籥朝上正立〉
瞻〈向外开籥舞〉 之〈向里开籥舞〉
洋〈开籥朝上正立〉 洋〈合籥〉
神〈向外开籥舞〉 其〈向里开籥舞〉
宁〈进步向前双手合籥〉 止〈回身东西相向手谦〉
酌〈向外开籥舞〉 彼〈向里开籥舞〉
金〈开籥朝上正立〉 罍〈合籥朝上正立〉
惟〈向外垂手舞〉 清〈向里垂手舞〉
且〈朝上正揖〉 旨〈躬身而受之〉
登〈躬身向左合籥舞〉 献〈躬身向右合籥舞〉
惟〈躬身复向左右籥〉 三〈合籥朝上拜一鼓便起身〉
于〈侧身向外垂手舞〉 嘻〈侧身向里垂手舞〉
成〈朝上正揖〉 礼〈躬身朝南受之三鼓毕起身〉
舞器
节 羽 籥
佾舞生三十六名
乐工五十二名
纠仪官二名
礼生十名
崇圣祠〈雍正元年追王五代〉
肇圣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
裕圣王祈父公东一室南向
诒圣王防叔公西一室南向
昌圣王伯夏公东二室南向
启圣王叔梁公西二室南向
祭品〈五案〉
帛一〈白色〉羊一 豕一 铏一
簠一 簋一 笾八 豆八
酒樽一 白磁爵三
配位
颜氏〈无繇〉 孔氏〈鲤〉
曽氏〈点〉 孟孙氏
祭品〈每位一案〉
帛一〈白色〉豕首一 簠一 簋一
笾四 豆四 豕肉一 每位铜爵三
东庑
周辅臣〈惇頥之父〉 程珦〈颢頥之父〉
蔡元定〈沈之父〉
西庑
张廸〈载之父〉 朱松〈熹之父〉
祭品
帛一〈白色〉簠一 簋一 笾四
豆四 豕肉一 每位铜爵三
仪注同正殿惟不用乐
名宦乡贤二祠同时分祭仪同两庑
祭
武庙
每岁春秋仲月及五月十三日致祭
春秋二祭祭品
帛一〈白色〉牛一 豕一 羊一
笾十 豆十
五月十三日祭品〈后殿不用牛馀同〉
帛一〈白色〉牛一 豕一 羊一
果五盘
仪注
祭日赞引官引承祭官进左傍门至盥洗所赞盥洗盥洗毕引至殿内行礼处立典仪唱执事者各司其事赞引官赞就位引承祭官就位立典仪唱迎神司香官捧香盒就香炉左边立赞引官引承祭官就香炉前立司香官跪赞引官赞上香承祭官立将炷香接举插炉内又上块香三次毕赞引官赞复位承祭官复位立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头礼典仪唱奠帛爵行初献礼捧帛爵官将帛爵捧进
神位前奠帛官跪献毕行三叩头礼退执爵官立献毕退读祝官诣安祝文桌前行一跪三叩头礼捧起祝文立赞引官赞跪承祭官读祝官俱跪赞读祝读毕捧至
神位前跪安盛帛盒内毕行三叩头礼退赞引官赞叩兴承祭官行三叩头礼立典仪唱行亚献礼执爵官照初献礼献毕退典仪唱行三献礼执爵官自案右边照亚献礼献毕退典仪唱彻馔唱送神赞引官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头礼立典仪唱捧祝帛馔各诣燎位捧祝帛香馔官各至
神位前俱跪捧祝帛官行三叩头礼捧香馔官不叩头将祝帛香馔依序捧送承祭官退至西傍立候捧祝帛各官过毕复位立赞引官赞诣望燎位承祭官至燎炉前焚讫揖赞引官赞礼毕退
祭后殿〈雍正三年追封三代公爵〉
光昭公正中南向
裕昌公东一室南向
成忠公西一室南向
春秋二祭祭品
帛各一〈白色〉 豕各一 羊各一
笾豆各八
仪注
行二跪六叩头礼承祭官诣 光昭公 裕昌公 成忠公各炉前奉香馀同前殿
祭
江神庙
每岁春秋仲月 日致祭先期陪祭官赴庙省牲祭品
帛一 豕一 羊一 酒爵三
仪注
祭日主祭官衣蟒衣礼生禀请行礼至盥洗所赞盥洗盥洗毕引至殿内行礼处立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陪祭官各就位主祭官就位瘗毛血迎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行初献礼引唱诣酒樽所司樽者举幂酌酒诣
神位前跪进帛进爵叩头兴诣读祝位跪众官皆跪读祝毕叩头俱兴复位通赞唱行亚献礼如初献仪行三献礼如亚献仪通赞唱饮福受胙引唱诣饮福受胙位跪饮福酒受福胙叩头兴谢胙一跪三叩头兴复位通赞唱彻馔送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司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诣沉帛所引唱诣望沉帛位引承祭官至江边揖复位礼毕
祭
龙神祠致祭如祭江神庙仪
祭
社稷坛
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出主于坛而祭之
祭品
帛一〈黑色〉豕一 羊一 铏一
笾四 豆四 簠二 簋二
仪注与先农同
祭
风云雷雨
山川
城隍之神共一坛
每岁春秋仲月合祭风云雷雨居中〈帛四〉山川居左〈帛二〉城隍居右〈帛一俱白色〉祭品仪注与社稷同祭厉坛
每岁清明日七月望十月朔请城隍之神出主其祭榜无祀神分祀之羊三豕三饭米三石香烛酒纸随用祭时有告 城隍文
军牙六纛霜降日武官致祭
帛一 豕一 羊一
武昌府
社稷坛在武胜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中和门外
先农坛在宾阳门外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平湖门内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文昌阁在学宫侧
关帝庙在城内长街左
城隍庙在府治西南
旗纛庙在都司署内
厉坛在武胜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龙神祠在抚署东雍正五年奉
旨建
江神庙在城外大江滨铁牛厂雍正六年奉
旨建 以上二庙祭日仪注详前
江夏县
东岳庙一在县东将台铺右一在城东隅
三皇庙在孟城
三公庙在城东唐建祀伍员范蠡马援
三忠祠在城南祀屈原贾谊杜甫明督学道高世泰建
江汉神祠在汉阳门楼宋淳熙中通判刘靖以江汉宜为望祀即灵竹寺西为坛祭之后改祀今所陆大宪祠在县西南祀汉陆贾贾使南粤至江夏亡郡人立庙祀之
宋大宪祠在城内明月桥东汉宋无忌为火精唐立庙祀之以禳火灾宋绍兴中知州王信复立名火星堂
双孝祠在县学内合祀黄香孟宗
关帝庙一在小东门内一在卓刀泉
张侯庙在城西祀张飞
江东庙在文昌门内祀孙权
鲁肃庙在县西南
孟孝感庙在忠孝门外祀孝子孟宗宋绍兴间建蒋王庙在城东祀金陵蒋山仙
陶侃庙在县西北晋咸平中侃镇武昌卒于樊口咸康中立庙有碑记
张王庙一在县城南金龙巷一在金口祀张巡周子祠在武胜门内祀濓溪先生
忠义祠在城北宋建炎间金骑渡江郡守李宜婴城固守民赖以安后为贼杀百姓立祠祀之
岳鄂王庙一在县东五里宋乾道中建一在宾阳门内青草坡兵燹后为庵易王像于殿侧康熙十二年知县马中骏题额改正王像于殿中
晏公庙在南门外公讳戊仔宋末清江镇人入元为文锦局溺死鄱阳湖屡著灵异封为平浪侯
四贤祠在县学内祀明郭正域吴裕中熊廷弼贺逢圣康熙六十年知县潘采鼎建
表忠祠在城东明万历二年建祀忠臣姚善廖昇樊士信周拱辰
贺公祠在府学前祀贺阳亨先生以文忠祔焉忠节祠一在长街
敕祀左都督赠太子太傅徐勇一在府街口
敕祀督粮道赠工部右侍郎叶映橊
宣公祠在长街祀都司赠荣禄大夫宣徳仁
额公祠在宾阳门祀总督赠忠勇将军额伦特杨公祠在宾阳铺祀总督赠太子少保杨宗仁华光庙有六一在胭脂山一在七府坡一在贡院一在明月桥一在金沙洲一在按察司前
痘母祠在金华山
武昌县
马步庙在梁子湖上以端午致祭
龙巢庙在永福乡退叟冯贵记
关帝庙在饭罗山
孙大帝庙在县西
陶太尉庙在县东北龙蟠石
三贤祠一在县西祀陶侃陶潜元结一在西山寺后祀陶侃元结苏轼
苏文忠公祠在寒溪寺东祀苏轼
黄文献公祠在西山后祀宋黄干
赵忠显公祠在县西公名令𡷫宋建炎初通判鄂州守黄四年寇至不屈死宣抚张复请额赐忠显陈文忠公祠在儒学东元延祐五年立公名天祥汪公祠在凤台书院祀明知县汪玺弘治庚戌旱玺祷之累日毙于斋舍民为立祠
嘉鱼县
关帝庙在分司旧址
三忠祠在县东明嘉靖八年知县陈一言建以关忠义张睢阳岳武穆合为一祠春秋祀之
孙王庙在石头口
张中丞庙在县南专祀张巡
蒲圻县
水星庙在县市北水门内
龙王庙在荆泉山
虞帝庙在龙翔山西
文昌祠在东门内
关帝庙一在登瀛坊下一在县北门内
孙王庙在西门外
侯王庙在仙云观下祀吴镇牧鲁肃吕蒙陆逊张忠烈祠一在县治东一在五岳观一在神山俱祀张巡
颜忠烈祠在县南白石山合祀颜真卿杲卿允臧八月十五县令致祭
王墩庙在大田坂祀三颜公
宣公祠在盘石湖堤祀明筑堤知县宣大勲
通天明王庙在北门内
天妃庙在河北龙翔山右祀临水夫人
咸宁县
关帝庙在县东
来苏庙在县西南
宋冯文简公祠在学宫右明嘉靖四十一年知县李和以文简江夏人咸宁旧江夏地故建
崇阳县
伏波将军庙在县北旧志马援征交趾常过此又前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徳将兵击南越建武二十五年援征武陵进营壶头或曰葛洪亦伏波将军而崇阳多洪炼丹处
关帝庙在县西南二百步
张中丞庙在北峯亭下
温司空祠在县东黄巢弄兵温迁约自长沙纠义兵捍御贼不敢犯卒以靖民朝廷嘉之遂命上柱国检校司空鄂州制置使兼知鄂州
先贤祠在县学左祀温庭筠张咏李涓陈仲微张乖崖庙在县北张咏宰是邑有美政民思之即咏所建美美亭立生祠
王令祠在昌国寺前宋乾道中县令王溉有惠政邑民祠之以丞相李纲配享
李大夫忠显庙在县东南城上祀宋令李涓
通城县
关帝庙在东城内公署后
廖将军庙在下太平里祀廖忠
兴国州
关帝庙在大东门内
高山庙在州北六十里祀孙䇿
吴将军庙在富池口祀吴甘宁宋以神有䕶国功赐王爵庙号昭勇明改号吴将军甘公之神春秋祀之大冶县亦有庙
陆宣公庙在州南四十里陆䞇使外郡过此奏免本邑酒税民立祠祀
叠山祠在州东谢枋得以直言谪此立祠祀之大冶县
昭济龙王庙在县东五里蛟潭上
荆王庙在县西三十里汉高祖封从兄贾为荆王九江王黥布反王从征没葬于此因立庙祀
关帝庙一在采芹桥一在香炉山一在兴密山谢将军庙在县西北一里祀晋谢铁龙
宋高祖庙在铁山上祀刘裕
张中丞庙在县西五十里祀张巡
银青光禄大夫庙在县东四十里相传王姓唐将以破贼有功后人立庙祀之
止斋先生祠在城隍庙左祀乡先生万贞
通山县
三闾大夫祠在通津桥南
关帝庙在县西半里
谢公祠在学宫北专祀谢枋得
汉阳府
社稷坛在西城外永安桥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永安桥西
先农坛在西关外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西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城内小教场
城隍庙在府治东
旗纛庙在府城内
厉坛在大别山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汉阳县
雷祖殿在大别山顶
龙王庙在府南纪门外大江之浒
大禹庙在大别山麓
息夫人庙在大别桃花洞即桃花夫人也蔡侯以息妫语楚子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而不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以一妇人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楚子卒令尹子元蛊息妫馆于宫侧而振万焉息妫泣曰先君以是习戎备也今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子元曰妇人不忘雠我反忘之遂伐郑
关帝庙有二一在大别磨刀石一在西南大江滨鲁肃庙在鲁山上
胡奋祠祀晋征南大将军
仁显庙在九真山上相传为刘伯通不知何代人梁大同中长沙王祀之元封敷济仁显灵祐王下有灵泉
张王庙在南纪门外祀张巡
太白祠在府城郎官湖北岸
六先生祠在凤栖山宋知军黄干立祠祀周程游朱明正德中太守蔡钦増祀黄干杨时
汉川县
文昌阁在城外东北滨汉江
白龙庙在县东北五里苦野坡
子文庙在县西二里祀楚令尹斗谷於菟
关帝庙有五一在南关外一在县学东一在戊子圻一在县东北一在刘家隔
广威将军庙在县东四十里祀晋朱伺
水府庙在东关外临河祀萧公
黄陂县
文昌阁在县境内河南知县金殿臣倡建
关帝庙在城隍庙左
木兰庙在木兰山下事见陵墓并详杂纪
双忠庙在县东祀张巡许远
二程先生祠在鲁台山麓祀明道伊川二公明季毁
皇清巡按李成纪谪陂丞捐建
孝感县
龙王庙在龙宫潭上
忠孝祠在县学左旧专祀汉孝子董永后增唐忠臣张抃 县城东门内别有董孝子祠
关帝庙在县西
张昭烈庙在县西祀张抃
黄州府
社稷坛在清淮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一字门外
先农坛在清淮门外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左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城南一字门外
城隍庙在清源门内
旗纛庙在卫署内
厉坛在清淮门外三里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黄冈县
江神庙在县城外
武节祠在安国寺右祀张巡
韩魏公祠在安国寺左韩琦初侍兄琚守黄州于西厢读书邑人就书斋立祠祀之旁立王阳明祠春秋合祭
二程先生祠在河东书院下
东坡祠有二一在城东一在赤𡽶山
三贤祠在儒学内祀王禹偁韩琦苏轼
忠节祠在旧鼓楼西祀宋死节守何大节附苏轼王禹偁
忠显庙在清淮门外宋建炎间赵令𡷫守黄死节赠徽猷阁待制谥忠愍州人立庙祀之都监王远判官吴源巡检刘卓俱死难并祀
蕲水县
关帝庙在县东城内
孙权庙在县西北三十里
三贤祠在县南祀王羲之陆羽苏轼
三公庙在县大街
仙女祠在密峯山
龙女祠在月子山
罗田县
东岳庙在东门外
百神祠在县署内
关帝庙在县前
麻城县
关帝庙在县北
张相公祠在县北宋张行七毁沿江诸庙系狱适有火灾令使张捍之立止至五脑山人马俱化邑人祠祀忠节祠在县城南内祀宋赵令𡷫王达吴源刘卓陈季常祠在岐亭北二里杏花村季常墓侧
傅元帅庙在县东一里乡民有疫祷之立应
黄安县
关帝庙在县东南
蕲州
东岳庙在州前
高山庙在州五里
水府庙在州南
清源庙在州西
火星庙在北门外
关圣庙在南门外
唐王庙在州东南
鲁王庙在州东
二烈士庙在龙眼矶旁祀王彦明后并祀王介四节祠在州学内祀王彦明李诚之秦钜王介褒忠庙在州内祀李诚之秦钜诚之封正节侯钜封义烈侯赐额
崇贤祠在州学西祀学正莆田林宗
广济县
关帝庙在县治西
费龙君庙在县东二十里明洪武初重建
石港龙王庙在县南四十里龙池山下
黄梅县
关圣庙在县河南岸
宋益庙在黄龄洞前益任番禺刺史弃官隐此后人祀之唐封显应侯宋加灵济昭徳元加惠荫善济
安陆府
社稷坛在城北二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南三里
先农坛在城东七里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城南月城内
城隍庙在大东门外
旗纛庙在卫署内
厉坛在北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钟祥县
东岳庙在县东
三皇庙在东城内
文昌阁在东檀坡康熙三十八年郡守吴肇荣重修三贤堂在县城威武门外祀申包胥宋玉屈原岳武穆庙在城南旧在拱辰门南宋淳熙中建三忠祠在西门内
包公祠在县东
善利显佑公庙在县南六十里
五显庙有二一在城外一在城内
京山县
灵泉庙在惠山西
楚申大夫庙在县东南濒江祀申包胥明天顺中建今废
关帝庙在县东二里
惠泽庙在惠亭山上祀王安石
潜江县
关帝庙在县城内
高季兴庙在县西北九十里
沔阳州
神农庙在州治北
马侯庙在州治西祀伏波将军马援
关帝庙在州东
天门县
东岳庙在县东北
水府庙在西湖堤
伏羲庙在华山麓县本古风国风太昊伏羲姓神农庙在县五华山临津门
令尹子文庙在官城村
刘先主庙在留驾河
诸葛武侯庙在白湖村
关帝庙在南薫门外
荆门州
关帝庙在州西十五里
威显庙在州北二十里神乃张飞之子某孙遵也俗呼为张三郎四郎
尉迟公祠在州南七十里新店铺
二孙祠在州东山书院祀孙何孙仅
三贤祠在州东城下祀胡安国陆九渊朱震
岳武穆庙在州南七十里
陆文安祠旧在蒙山下陆九渊尝知荆门军故祠明正徳中改建象山下春秋祀之
英愍庙在州南祀吴昉
当阳县
泰山庙在县南
关帝庙在县西北五里古漳乡地以茔墓所在建立祠宇有司以时致祭旧制简略弇鄙雍正十年巡抚王士俊行藩司查明妥议续经具覆批准动支存耗银两委员重修
张侯庙在倒流桥祀汉张飞
胡文定祠在县北古漳水滨旧志谓安国塜在焉岁时祀享同知𡩋祥立石
德安府
社稷坛在城西二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北二里
先农坛在城南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治东南
城隍庙在府治内东南
旗纛庙在所署后
厉坛去府城外东北二里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安陆县
淮渎庙在县南涢水上
槎山庙在县北五十里槎山上
郧公庙在县治内楚封斗辛为郧公
孝子庙在县城东南隅祀黄香明知府范理建张亮庙在儒学东祀唐郧国公张亮
七相堂在县东祀唐郝处俊宋张齐贤寇凖宋庠吕大防范纯仁等
思贤堂在县西祀范纯仁
贤守庙在县治中祀知府陈规建炎初规极力御贼有徳于民后立庙赐额贤守追封忠利侯
云梦县
令尹子文庙在县北十里於菟乡后迁县东北界宋元祐赐额忠应
韩信庙在县东三十里韩王冈
诸葛庙在县北二十里
关帝庙有二一县东门外一县南
应城县
洞庭庙在县西
龙王庙旧建县西雍正七年知县唐琳奉
敕立庙县北三里
蒲骚庙在县南塑楚武王像南有三塜
关帝庙在县北
谢公祠在县署外祀宋上蔡谢良佐朱考亭有记随州
神龙王庙在州南五里
炎帝庙在厉山九域志厉山炎帝生处
舜帝庙在州北十里
季子庙在学宫东祀随大夫季良
子房祠在太平山相传子房辟榖处
关帝庙在州署东
应山县
龙王庙有二一在东岳庙后冈一在天井涧石壁关帝庙有二一在平靖关南一在县东北一里张中丞祠在县东半里祀张巡
四贤祠在县南故法兴寺址宋宣和中令宋羲年建祀其祖祁伯祖郊及连庠连庶因四公同讲学于此嘉泰中县令李绍祖重建元至正中县令魏从恕修明正统中知府范理增修
马都司祠在县东北二十里澍林口明正徳中霸州寇起河南都指挥马振率十馀骑追捕至此力战死之时三月十日后人以死事日举祀
杨忠烈祠在城内祀杨涟
荆州府
社稷坛在南纪门外西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南纪门外
先农坛在楚望门外佛华寺傍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右配亨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治南门内即当年帅府旧基雍正十年巡抚王士俊
奏准于司库存留荆关节省饭食项内动支充费鼎建祠宇于旧三义殿后祀
敕封三代神主修葺正殿大门内建钟鼓二楼东西对峙
谨按荆州府关庙有五一在公安门内一在掷甲山脊一在石马头一在草市惟在南门内者守土官岁时致祭旧制尚多缺略兹鼎新工竣仰见
圣朝褒忠盛典云
城隍庙在府治西
旗纛庙在卫署内
厉坛在北门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江陵县
东岳庙在城东草市
楚庄王庙在沙市庄王都郢三年不下令继听伍举苏从谏而国治后人因祀之
马伏波庙在草市相传援征交趾经此
关帝庙有四一在公安门内一在掷甲山一在石马头一在草市
三公庙在城东合祀羊祜杜预陶侃
梁元帝祠在草市帝始为湘东王与王僧辩陈霸先东撃侯景后人立庙祀之
清源君庙在新东门内祀隋赵昱
铁女庙在县西四里相传唐孙姓者监冶亏数被囚二女痛父投炉死化为二铁人有司上闻释其父恤其家后人祀之
高季兴祠在通会桥西季兴节度荆州筑堤有功并塑保融保朂像合祀之
包孝肃庙在县东岳庙内
大五通庙在县东北
荆南三节祠在县东南五里祀尚书愍节公刘儁知州忠节公何忠知县赠光禄少卿钱𬭚
刘太守祠在沙市明正统中知县刘㫤有善政民祀之内附祀张恺丁宁蒋瑶又名三贤祠
莽将军庙在城北十里康熙四十二年八旗满洲官兵建
公安县
南岳庙在永宁坊
龙王庙在寇莱公祠东北
西湖庙在西湖河堤
诸葛武侯庙在县东孱陵街
关帝庙有二一在西关外一在井子铺
孱陵侯庙在永宁坊祀吴吕蒙
寇莱公祠旧在油河堤街久废康熙六十年县令杨之骈改建于北关外
三相祠在儒学内祀宋寇凖孟珙元廉希宪
谢相庙在西关外以地远见黄山谢𬴊塜故名石首县
东岳庙在县西楚望山上
马伏波庙在杨林口
汉昭烈庙在县绣林口
关帝庙在西门外
孙王庙在县东七十里孙权与先主曹操战于此故祀之李卫公祠在龙盖山上李靖取江陵破萧铣后人祀之岳武穆王庙在县南六十里王讨杨么时屯兵于此故祀之谢公祠在县西六十里祀宋谢𬴊
监利县
东岳庙 南岳庙俱在县城内
洞庭庙在县北
马伏波庙在县北八十里
关帝庙 欧阳将军庙俱在县东五十里
三贤祠在县东二十里祀二程子及朱子
朱文公祠在县南三十五里
松滋县
南岳庙在秀峯山
汉景帝庙在麻山上汉昭烈行军至荆以景帝神主祭享于此
瀼口庙在东瀼口祀汉岑彭
毛滩庙在县东二十里祀昭烈帝
关圣殿在县城内
胡安定公祠在儒学棂星门内祀胡瑗
文公庙在县南九十里祀朱文公
枝江县
汉景帝祠在著紫山上
定江王庙在渐洋洲旧碑云二侯乃汉中山王孙岑彭庙在百里洲
关帝庙有三一在县西一在城外沙沱滨一在城西隅夷陵州
江渎庙在州治内
龙王庙在州治南
黄陵庙在州西黄牛峡相传神尝佐禹治水
汉景帝庙在南门外昭烈征吴奉帝神主驻跸于此关帝庙在大北门外
四贤祠在州学东祀唐颜真卿宋欧阳修苏辙黄庭坚姜孝子祠在大江西岸姜诗为姜阳令时权居于甘泉寺陈煊毁佛塑像祀诗以木主
烈女庙在浣沙河侧
宜都县
龙王庙有二一在县北一在县东
关帝庙在县西北
远安县
真武庙在县鸣凤山
关帝庙在南嘉门月城内
二贤祠在县署仪门外祀唐韦皋元毕逊二人龙女祠去县七十里宋赐额灵贶赠通惠大夫
襄阳府
社稷坛在府治西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治南一里
先农坛在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
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城东隅
城隍庙在府东北一里
旗纛庙在卫署后
厉坛在府西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襄阳县
八蜡庙在南门外雍正八年知府尹会一修建樊侯庙在樊城
徴献祠在县西南祀周楚汉晋吴梁唐宋以来名宦乡贤仲山甫等共八十六人今废
酂侯祠有二俱在县治内
鹿门庙在鹿门山习郁以侍中从光武幸黎邱与光武俱梦见苏岭山神后封郁襄阳侯使立苏山神祠刻二石鹿夹祠前因名
刘表庙在县境内
三义祠在龟山下祀刘先主关壮缪张桓侯
庞公祠在东门外知县徐宗奭修
诸葛武侯庙在隆中山即侯故宅雍正八年重修四贤祠在县西祀庞德公孔明张顺张贵
羊侯庙在岘山西祜都督荆州诸军事晋人创庙祀之三高祠在鹿门山北
三贤祠在樊城北河口祀宋范天顺张汉英牛富忠节祠在城南凤凰山祀平蛮将军阳明
宜城县
真武庙在县西牛心山
楚昭王庙在县西三十里今废
关帝庙在县治二门内
晏公庙在县北二十五里江汉之滨
五显庙在县南
范将军庙在县南十里祀宋将军范文虎
南漳县
西溪庙在县北一百四十里以岁季春孟冬朔旦祀龙王之神
卞和庙在县西即卞和抱玉之地今废
关帝庙在县东
枣阳县
泰山庙在小东门外半里
水府庙在大东门外
光武庙在县南三十里狮子山上
关帝庙在县大东门内
榖城县
禹王庙在县西门外五里祷雨辄应
榖伯庙在县北八里周榖伯封此因祀之
关帝庙 高亭庙在县南门外五里高亭山下明知县高宁有惠政邑人祀之
光化县
江神庙在老河口
杨四将军庙 五龙祠在县西十五里五龙潭上禹王庙在县北三里
萧丞相庙在县北一里汉萧何封酂侯此为食邑故祀之关帝庙在城东门内
均州
比干庙在州西五里宋杨恢守州以其裔居此土因祠祀之关帝庙在南门内
黒虎庙在州南九十里九渡涧上
乌鸦庙在州南天门外
郧阳府
社稷坛在府西三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东三里
先农坛在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县城南
城隍庙在府治北二里
旗纛庙在行都司署内
厉坛在府治北二里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郧县
火星庙在县治南
萧公庙在县治东
原都御史祠在县城北里许祀明原杰
房县
龙王庙在县西南潵澥堰
尹吉甫庙在县西南六里
萧何庙有二一在永丰东一在守御所西
黄香祠在县西
诸葛庙在县西长望川
关帝庙 崇祀庙费长房托此为神祈雨有感竹山县
水府行祠在县南
龙王庙在县西
太华行祠在县东
关帝庙一在县西一在新街口前
二郎庙在县西北一里
竹谿县
关帝庙在西门外
嘉祐庙在县西
郧西县
火星庙在县南门内
萧何庙在县东门内
关帝庙在县东门外
圣母祠在县城隍庙侧
保康县
关帝庙在县南百里
洞庭庙在县东四十里
直隶归州
社稷坛在州东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州东门外
先农坛在州东二里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后大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
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祠内立碑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内 节孝祠祠前建坊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在学宫外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东城外
城隍庙在治后朝天寺左
旗纛庙
厉坛在北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在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江渎庙在州新滩南岸
清烈公祠祀三闾大夫屈原唐元和十五年刺史王茂元于州治西偏江北十里即屈公旧宅址建祠宋元丰三年封清烈公邦人立庙元至正壬午郡长穆尔阿玛奉旨新其庙江忽暴涨得柏木数十株以为梁栋共惊为神输延祐五年加封忠节清烈公明万历三年知州陈深修墓即其墓侧建祠令裔孙谏楚守之奉其常祀
女媭庙祀屈原姊媭其名也在三闾乡屈原沱东北即原故宅去州百里唐元和中始立
百福庙即汉景帝庙在州西二十里庙成时有钟自空飞来声如雷今犹存
明妃庙在州东北四十里
三公庙祀晋羊祜杜预陶侃
向王庙在州东本州东阳人向辅隋大业初于所生之地穿山凿石显著灵异后人祀之
黄魔神庙在州峡中寰宇记唐咸通中萧遘窜黔南经三峡至秭归梦神人曰我黄魔神也居紫极守西北隅将䕶公出境又庙记李君甫自忠州舟经此峡涛涨波怒忽有神人涌出水上扶舟李问何神曰我黄魔神后庙废舟行多覆土人感夣知州王景阳捐赀重建土神祠在州前
长阳县
关帝庙 资求庙在县西北九十里祀蜀将军向宠兴山县
泰山庙在县西七里
昭君祠在县南一里
关帝庙在县西冷坪
巴东县
玉皇阁在县西二里明羽士王道成募建康熙六十年重建
文昌阁旧在学宫左知县张尚儒改建治东二里与玉皇阁东西相对
东岳庙在县东一里康熙十四年重修
土主庙有二一在寇公祠左一在连天关
汉王庙有二一在劝农亭左一在县治南滩
关帝庙在县东一里
宼莱公祠原在旧县寻废县尉王宁孙即秋风亭祀之明景泰五年改建今治学宫左知县盛杲葺之万历三十二年知县张尚儒重修康熙六十年知县司世教重建寻废
三公祠在莱公祠左祀明知县盛杲叶正邹光裕今废
水府萧公庙有四一在治北对岸飞凤山下一在治西瓦窑溪上一在东瀼一在治西南二百四十里桃符口萧公新淦人名化轩没于宋咸淳间为水神明初遣使谕祭于汰洋洲庙永乐中诏封水府通灵广济显应阴佑侯
恩施县
巴公祠在县内印山上
竹王祠在城东山上即夜郎侯祠华阳国志一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竹流于水间中有婴儿声剖竹得男收养之及长材武自立为夜郎王以竹为姓汉武平西南夷王被杀夷獠求后天子封其三子为侯死后配食其父宋崇宁中赐庙额曰灵惠
关帝庙有二一在县城南阳门上一在南门外田太翁祠在高罗安抚司南半里太翁本司峒长初土人惟事烧畬不知耕凿之利太翁教之辟田采杉土人感徳立祠祀之
磨嵯神庙在城西十里磨嵯山洛浦蛮为边患孟蜀屡击破之神每以阴兵助官军击贼灵迹显著所在祀之
长沙府
社稷坛在府城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内
先农坛在北门外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南门内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新开门内飞虎寨
城隍庙在府城北
郡厉坛在府城内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内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福湘滋农龙王庙在新开门内泐潭寺左雍正九年奉
旨建祭日仪注详前
江神庙在城外湘江西橘洲之上雍正八年奉
旨建祭日仪注详前
旗纛庙在府城东
长沙县
汉长沙定王庙在县东一里祀汉长沙定王发孝烈灵妃庙在县东二十里明一统志秦武陵令罗君用督鐡运溺水其女挈弟寻父尸不获遂赴水死宋元丰间赠女曰孝烈灵妃弟曰孝感侯立庙长沙李公祠在北门大街郡人捐赀建祀
皇清巡抚李发甲
赵公祠在北门大街郡人捐赀建祀
皇清巡抚赵申乔
善化县
吴王祠在湘春门外祀汉长沙王吴芮
屈贾二公祠在大西门内祀楚大夫屈原汉太傅贾谊即谊故宅明李东阳有记
赵公祠在南门外郡人捐赀建祀
皇清副使赵廷标
郎公祠在灯龙巷郡人捐赀建祀
皇清布政司郎永清
陶公庙在县南二里晋太尉陶侃封长沙公有功于潭郡人立庙祀之
向公祠在大西门内祀宋安抚向士璧
崇道祠在岳麓书院侧祀宋朱子张栻
真西山祠在大西门内宋嘉定中真徳秀出知潭州以廉仁公勤谕属以周胡朱张之学训士后人建祠祀之
李公祠即熊湘阁在大西门内芾知潭州阖门殉难潭人即其死节处立祠祀之明李东阳有记
慕道祠在岳麓文庙后祀宋知州李允则朱洞安抚刘珙山长周式明同知杨茂元通判陈纲号六君子祠
周蔡二公祠在大西门内祀明死难知府周二南司理蔡道宪
湘潭县
许旌阳祠在马山上祀唐旌阳令许逊
四先生祠在儒学后祀宋儒胡安国张栻朱子真徳秀
湘阴县
黄陵庙在县北祀虞舜二妃后汉书郡国志罗县注帝王世纪曰有黄陵亭湘中记亦云二妃之神水经注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方舆胜览黄陵庙在县北八十里唐韩愈有碑
汨罗庙在汨罗江上祀楚屈原水经注罗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太守程坚碑记在原庙湘乡县
蒋公祠在县城内祀汉相蒋琬
褚公祠在县城内祀唐都督褚遂良宋魏了翁有记醴陵县
伏波将军庙在县治西祀汉新息侯马援
东莱祠在县治北祀宋儒吕祖谦
攸县
周昭王庙在县东郭一里
双忠祠在县东祀蔡道宪周二南
益阳县
五贤祠在县城南祀楚屈原汉诸葛亮宋张咏张栻胡寅
浏阳县
杨孝子祠在县治东唐时杨孝子哭亲而殁邑人为立祠
杨龟山祠在县治南宋绍圣间杨时为浏阳令有惠泽邑人立庙以祀
欧阳圭斋祠在县治西南祀元学士欧阳玄
皇清康熙五十九年裔孙胜谦构学舍置祀田五十亩改额曰南山书院学使黎致远为记
宁乡县
张公父子祠在儒学左祀宋魏公张浚浚子栻明杨廷和有记
安化县
忠靖威显灵佑王庙在县城内祀唐张忭南霁云嘉应侯祠在县东祀五代时王仝宋吴致尧有记茶陵州
岳王庙在州城内祀宋少保岳飞
三学士祠在州城西祀明刘三吾李东阳张治
衡州府
社稷坛在府城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门外
先农坛在府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崇贤坊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内
城隍庙在府治南
郡厉坛在府城北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城内
衡阳县
舜庙在县西宋郡守刘清之命主簿程洵重建申包胥庙在县南打线坪
诸葛武侯庙在县北石鼓山宋张栻有记
伏波将军庙在县北烝江西岸
赵汝愚祠在县东开福寺汝愚为韩侂胄所忌谪永州道经衡州为守臣钱鍪所窘暴卒殡此因立祠向子忞祠在开福寺旁宋向子忞知衡州有善政民立祠祀之胡寅为记
三贤祠在府学东宋丞相李廸刘挚中书刘攽皆以忠直谪衡后人立祠祀之
胡铨祠在县西西湖寺宋胡铨谪衡州尝讲学于此邹陈二公祠在县西二十里花光山广教寺宋邹浩陈瓘俱以言事谪官过此留题寺中郡守刘清之立祠以祀之
先贤堂祠在县西宋郡守王亚夫建汤汉记
李忠节公祠在县西祀宋李芾
皮公祠在县北祀宋皮龙荣
七贤祠在县北石鼓山明弘治间建祀韩愈朱子张栻黄干李宽李士真万历间増祀周敦頥为七贤六贤祠在县东宋郡守刘清之建祀张九龄韩愈宼凖周敦頥胡安国为五贤明嘉靖中郡守蔡汝楠増祀清之改曰六贤
二守祠在石鼓山初在朱陵道院宋史刘清之传作朱陵道院祠张九龄韩愈宼凖周敦頥胡安国于左祠晋死节太守刘翼宋死节内史王应之于右雅儒吉士日相周旋其间而参佐谋论多在焉府志嘉定中知县〈阙〉徳兴迁此
衡山县
南岳庙在县西北赤帝峯下虞夏殷周咸望祀焉秩视三公欧阳氏集古录汉西岳华山碑云孝武皇帝修封禅之礼巡省五岳立宫其下宫曰集灵宫殿曰存仙殿门曰望仙门汉书郊祀志云南岳灊山于灊此后遂以灊为南岳唐武徳贞观之制五岳四镇四海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南岳衡山于衡州复古制也天宝五载加王号宋干徳六年有司请祭南岳于衡州从之大中祥符五年加帝号明正号曰南岳之神
皇清因之凡有大事皆遣官祭告我
圣祖仁皇帝鼎新庙貌经始于康熙四十四年竣工于康
熙四十六年奉
御书扁额者再曰光辅紫宸曰永峙南维复奉御制碑文昭示永久雍正十年我
皇上特允抚臣赵宏恩所请重新庙貌为亿万生民祈
报煌煌旷典矣
谨按汉书载武帝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应邵云灊属庐江郡或疑今庐江在江北寻阳在江南武帝既至江北不应复自江南浮江又因路史有灊山即衡岳一语遂谓武帝实至衡山考杜佑云
汉寻阳在江北今蕲春郡界晋温峤移于江南胡三省云自晋立寻阳郡于江南之柴桑而江北寻阳之名遂晦周礼疏云按尔雅霍山为南岳者霍山即衡山地理志扬州霍山为南岳者山今在庐江数说俱可订谬
韩文公祠在县城内即开云楼
三贤祠在县城内祀朱子张栻胡安国配以胡宏胡寅林泽之每春秋二仲致祭
李邺侯祠在南岳后
辖神祠在南岳庙后神元时蒙古人名阿尔斯兰以忠显校尉为潭州总管监修岳庙能以廉惠集事庙成遂祀之
灵山三徳侯祠在县南九十里灵山之巅有三石似覆釜五季时刘氏兄弟三人生有神异奉母来隐于此唐同光中三人各坐一石与石俱化去人异之因庙祀焉
耒阳县
灵显庙在县东北𪉑山唐末盗起郴人廖思文弟思政思宥三人率乡民保障宼莫敢犯因立祠祀之有祷辄应宋赐今额
罗含庙在县西南四里西湖侧
伍子胥庙在县北伍相桥侧伍员仕楚尝居此立庙祀之
昭烈祠在县西
蔡伦祠在县南蔡池上元知县陈宗义有记
庞统祠在县北统尝为县令后人为立祠
杜少陵祠在县北二里杜甫葬此因立祠
常宁县
三皇祠在县南门外前殿祀三皇后有雨华堂荧惑庙在县南门外
安仁县
周文忠祠在儒学左其地名益相里宋丞相周必大尝读书处也明弘治中郡守邓淮建祠祀之
尹公祠在城内明嘉靖间知县尹鸣商有惠政民立祠祀之
忠节祠在儒学右明成化间学使薛纲立祠以祀宋参议陈亿孙
高长官祠在县西五里蜜泉宋嘉祐间建祀县令高岳
赖公遗爱祠在县治北明万历中建祀知县赖霖四忠祠在县东南三里明正徳中建祀唐将南霁云雷万春及宋周必大陈亿孙嘉靖中改建为清溪书院专祀周必大
酃县
炎帝祠在县东三十里炎帝陵
李义祠在县东康乐乡晋李义击贼有功邑人祀之桂阳县
赵常山将军庙在州东芙蓉山侧
龙渡庙在州南三十里宋陈傅良有记
七贤祠在城内祀汉守卫飒茨充许荆栾巴度尚周昕临武长唐羌后废
䕶英祠在芙蓉山南汉赵云立营于此因庙祀之宋进士黄照邻为立碑
八蜡祠在州城北
临武县
舜庙在县西舜峯元至正四年知县闵孝纯重建明嘉靖间修
周公祠在武水旁祀汉太守周憬
唐公祠在县前祀汉邑令唐羌
烈妇祠在县南祀烈妇邝氏详列女志
蓝山县
舜庙在西南四十五里
皇英祠在县东十五里百叠山
䕫庙在县西二里䕫山下
永州府
社稷坛在府城北门外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南门外
先农坛在府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正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内东山
城隍庙在府治东
郡厉坛在府北门外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北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后万石亭右
零陵县
文昌阁在城北
东岳庙一在县治南一在河西柳子祠左
南岳庙在城东冈
永山祠在县南七十里
帝舜庙在县治南
潇湘庙在潇湘门内明洪武四年封为潇湘二川之神
留侯庙在县南四十里
诸葛庙在县西十里百家渡
三贤祠在郡圃祀汉召信臣龙述宋胡寅今废吕将军庙在县东祀吴吕蒙孙权使蒙略地零陵军令严整人皆感悦为之立庙
唐公庙在城内高山寺右旧名零陵王庙祀唐唐世旻明一统志唐世旻本零陵人年十七在郡为衙校唐季宼盗充斥世旻能拥州兵以全郡邑湖南马氏以王爵享祀之后宋亦累封焉
寓贤祠在朝阳岩上旧为唐独孤愐窦必所建茅阁明正徳中知府曹来旬专祀唐元结为元刺史祠嘉靖间知府唐珤合宋时迁谪诸贤以黄庭坚苏轼苏辙邹浩范纯仁范祖禹张浚胡铨蔡元定诸贤并祀之名曰寓贤祠后司理万元吉复增祀杨万里万里子长儒
柳子祠在城西愚溪上祀唐柳宗元宋汪藻有记濓溪祠在城北濓溪书院内
浮溪祠在城北望江楼下祀宋汪藻
杨诚斋祠在县治左祀宋杨万里
忠节祠在府学左祀明陈纯徳
祁阳县
文昌祠在城内
真武庙在江东岸
潇湘庙在县治西南二里
武陵庙在县南
昭陵庙在城北隅
忠靖庙在城内南大街
白沙庙在城内北大街
颜元祠在县南浯溪上祀唐颜真卿元结浯溪志古有两祠不详所始宋绍兴中永州守许永祁阳县令刘獬始合为一明成化中僧正䙗重建于中宫寺之右
濓溪祠在镇祁楼下
精忠祠在城内祀宋岳飞
东安县
南岳庙在县花桥
舜庙在县杨江源
三闾大夫庙在县斜溪源
邓酂侯庙在县石背村义气桥边
唐公庙在县城南
周元公祠在县城西
道州
东岳庙在城东门外
南岳庙在州南门
虞舜庙在州西门外儒学旁石刻虞山二字
皋陶庙在州西营乐乡世传皋陶随大舜至此阳刺史庙在州西东阳观右祀唐刺史阳城
崇应庙在州西北五里五龙山下晏殊类要唐阳城出守道州至襄阳有五老人来迓自云舂陵人城与之帛问其所居曰居城西北五里至则访焉惟有五龙井帛犹存因为立庙大观四年赐庙号曰崇应政和中封侯爵山有五侯祠
李王庙在州西南登封乡唐李靖南征有功民为立庙
周濓溪祠在州儒学内祀宋周惇頥胡铨为记淳熙间重建张栻记
蔡公祠在州西祀宋蔡元定
宼莱公祠在州治西宋寇凖尝贬道州司马州为立祠
欧阳崇公祠在州治内今废
石将军庙在州西门外祀元将军石坚
沈守备祠在州北六十里祀明沈至绪至绪山阴人以武进士为永道守备怀宗戊寅高紫二源猺贼犯道州至绪诱贼至木垒其地阻山拒水因率众逼之贼知不免殊死斗值监司蔡官治忌功援兵不至至绪遂战死其女名官弟年十五通书晓兵再战杀贼甚众夺父尸而还城获全事闻得恤典立祠于木垒宁远县
舜宁庙在县南九疑山下营阳郡记九疑山下有舜祠故老相传舜登九疑水经注九疑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馀里泰伯祠在县北五里
仲雍祠在泰伯祠侧
褒忠祠在县东南祀宋都巡检王政乾道初郴寇犯境政御之被执骂贼死赠观察使立庙祀之
萧孝子祠在褒忠祠后
永明县
盘古庙在县东北文徳乡
王佐庙在县南十五里祀唐李靖
濓溪祠在学宫东
周御史庙在县西二十里祀宋周渭建隆初奏免岭南耗租民感而祀之
吴将军庙在县南六十里祀宋吴舜举详人物江华县
南岳庙在县南二里
李王庙在县南一里祀唐李靖
烈女祠在县城内为赵志伦女向正立
新田县
福徳祠在县治内
宝庆府
社稷坛在府城西北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治南
先农坛在府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西隅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东
城隍庙在府城内
郡厉坛在府治北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治北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治后
邵阳县
盘古庙在城西十里
大舜庙在城北一里
大禹庙在城北四十里宋建
诸葛武侯庙在城东南二里宋建
邓留侯庙在城东祀五代时刺史邓处讷
水府庙在城东
八蜡庙在城东二里
普济庙在城东八十里宋建
张桓侯庙在城西门外祀汉张飞
张太尉庙在城西祀张九成
召伯祠在城东祀召公奭
濓溪祠在府学内
四先生祠在县治内
二忠祠在城东祀宋待诏曾如骥明参政贺兴隆三忠祠在城东祀李振珽何三杰王绂
忠孝祠在城内祀刘孔晖
杨海清祠在石井铺
新化县
朱公祠在县南祀朱应昇
余公祠在县南祀知县余杰
林公祠在县南福景山祀林培
城步县
飞山庙在县东关
伏波将军庙在县南门外祀汉马援
武冈州
鳌山庙在州城内
潭王庙在州东百里
宁远庙在州南祀将军刘赐
昭潭庙在州南五里古山之麓祀昭潭龙神
渠渡庙在州城北宋封神为灵济侯
新宁县
水府庙在县东二里
沉水庙在县东三十五里
白公庙在县南祀楚大夫白善
十先生祠在县学旁元县尹李文渊创始萧从周继成之祀宋周惇頥程颢程頥张载邵雍司马光朱子张栻吕祖谦元许衡邑人许元龄输私田百亩供祭祀
袁侯祠在演武厅前祀袁刘芳
岳州府
社稷坛在府城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南
先农坛在府西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西
城隍庙在府治北
郡厉坛在府城东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北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城南
巴陵县
巴山庙在城内巴邱山
闵忠庙在城内宋淳祐初制置使孟珙以荆襄殉难之臣创祠祀之赐额闵忠
鲁将军庙在城内祀鲁肃
五贤庙在城内祀鲁肃陶侃滕宗谅李镜陶宗孔李公祠在城内祀知府李镜
孙王庙在城东祀孙权
郑王庙在城内祀郑文秀
湖山神庙在城南祀洞庭君山神
三闾大夫庙在城南
董王庙在城北祀董景珍
岳武穆庙在城北七里山明成化间建
湘妃庙在君山
罗娘庙在南津港一名孝感庙详长沙县祠祀内洞庭神庙在洞庭湖金沙洲上康熙十八年
王师讨贼驻此波浪不惊舟师克济精英肹蚃实赖神功奏捷事
闻遣官致祭封为洞庭之神载在祀典
御制祭文恭录首卷
康太尉庙在城南三十里
雷将军庙在城南七十里祀唐雷万春明少保郑廷瓒总督两广军务征郁林诸种蛮感梦于公次日会战因得默佑奏凯后疏请于朝崇祀东陵
龙王庙在城东二十里
韩烈妇庙在七里山祀贾琼妻韩氏详列女
临湘县
刘公庙祀宋刘琦一在县中街一在城陵矶
正武宫在城南
太尉庙在城南五十里凤凰山祀康太尉
崇惠庙在城东南三十里
石通判庙在大云山祀通判石光
平江县
三贤祠在县治右祀屈原王旦唐介
王文正公祠在县治左祀王旦
鲁公祠在县城东吴鲁肃为建昌太守屯兵于此后人立庙祀之
关濑祠在县城南有祠久废雍正五年邑人刘况吴昌年等重建
屈原庙在县城南
宋公祠在县东南祀知县宋鉴
华容县
禹王庙在县城东祀大禹
鼎山庙在县城东祀汉昭烈
墨山庙祀陈墨子以六月六日祭
汉处士胡纲祠在儒学内
荆佽飞庙在县城南三十里杨子洲相传有蛟为患佽飞渡江斩之自是患绝因立庙以祀
伏波庙在县南门外
勇士王相祠在县北门外明嘉靖间寇至相以民兵战死知县周霄立祠祀之
洪山庙祀张巡
马王庙在县西北祀五代马殷
常徳府
社稷坛在府西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东门外二里
先农坛在府城西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西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学宫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悌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立碑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西北
城隍庙在府治东
郡厉坛在府北三里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西门外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治南
武陵县
舜二妃庙在城西
阳山庙在县东北祀阳山之神以征南将军梁松配享宋封灵济侯赐庙额
忠佑庙在城内祀宋刺史程昌寓
英佑侯庙一在东门外一在清泥湾祀水府神善卷祠在县东南善徳山上宋李焘有记
三闾祠在县东二里
四贤祠在府学前祀屈原马援唐介岳飞
双忠祠在县西南祀张巡许远
烈士祠在县西善济山上祀唐人袁映
都土地祠在县治后
桃源县
东岳庙在县东三里
伏波将军庙在县南三里
苏公祠在县东三里
龙阳县
洪沾水神庙在县东一百八十里滨湖西祀洞庭湖神
潘将军庙在县西半里祀吴潘濬
张大帝庙在县南一里祀汉张渤
仙翁祠在县南六十里金牛山上
忠惠祠在县东祀本县典史青文胜详名宦明陆𬬩青尉祠诗祗因遗爱留湘土不放忠魂归蜀乡沅江县
南岳庙在县城南
湖西庙在县西岸祀水神
郭公庙在县碧角口祀郭汾阳
蠡山庙在县东北蠡山上祀越范蠡
辰州府
社稷坛在府城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府城东北
先农坛在府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府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府城东
城隍庙在府城西
郡厉坛在府城北
里社乡厉二坛在府城北
以上坛庙祠各州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府治后
沅陵县
䕶国夫人庙在城东夫人姓瞿氏郡人以其升仙立祠祀之宋赐额
马援庙有二一在府城外江南岸宋时建明宣徳间改建薛瑄记一在壶头山名青平庙
王忠臣庙在城外教场东北祀郡人王梦麒
泸溪县
忠贤祠在县治内宋建祀郡守张建侯江长源卢阳令王宪之
伏波庙在县治东
辰溪县
新息侯庙在县治西
善卷祠在县江南岸宋祥符间诏春秋致祭赐号遐世高蹈先生
溆浦县
南岳庙在县东
伏波庙在县西
沅州
英显庙在州东四十里神唐人姓林为溪洞首领没为神宋绍兴中阴助讨贼乾道间赐庙额英显咸淳五年封䕶国侯敕云沅芷澧兰见于九歌楚俗之信而好祀尚矣尔神兄弟以溪洞首领竞爽于唐而显迹于宋绍兴却曹成之宼乾道赐新庙之名出云雨以致丰年御强暴以保境内民颂之不休其何爱侯封而不以慰沅人之心哉可依前件奉敕如左汉车骑将军张公庙在州南四里祀蜀将张飞昭灵庙在州南五里祀三闾大夫宋嘉定中赐额显应庙在州西北五里祀明山之神明一统志宋章惇讨田元猛以兵事祷得吉卜元猛果降因奏封显应侯赐庙额
黔阳县
昭烈王庙在县东演武场宗饶端学记略昭烈庙者南岳忠靖王行祠也宝庆初元端学之母弟敏学来令此邑鼎新之走书湘中属纪事按朝奉大夫方公师尹淳熙时记云昔官京口赈济淮阴因读弃指亭记得王颠末王讳捍姓张唐天宝中家滑之白马任侠尚气每出必携金椎安史之乱张巡许远保孤城得南霁云为将霁云与王素善遂俱入睢阳洎乞师贺兰进明进明无出师意壮二士欲强留之为大飨张乐霁云㧞刀断指血淋漓以示进明王感愤瞋目裂皆亦断一指偕还城陷王与巡远霁云皆死之又按清湘志政和初贼潘宗岩犯沅州城危垂陷众急祷宗岩纵火有反风又闻若有人呼外兵来援遂退却州上其事特封灵佑侯端学以为忠义之士此心更千载如在争光日月虽晦蚀于一时而天实显之有终不可得而逸者故王姓名可逸于唐史三十六人之间而威徳在人自不能忘于沅水之上今考忠义传又载巡遣霁云败贼宁陵别将二十有五而逸其姓名者亦四人益知山巅水涯断碑遗文有助史阙为多云
三忠祠在县北祀屈原马援关帝
麻阳县
武侯祠在县内东街
四节祠在河东岸明万历九年建祀向门四节
永顺府
社稷坛
风云雷雨山川坛
先农坛
文庙
名宦祠
乡贤祠
关帝庙
城隍庙
郡厉坛
以上坛庙祠应俟城池工竣续载
保靖县
伏波庙在县南
直隶澧州
社稷坛在州城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州城东
先农坛在州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州治南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州治东
城隍庙在州治西
州厉坛在州城北
里社乡厉二坛在州城东南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州城西北
屈原祠在州东兰江驿
李彭思王庙在州西彭山旧名应庙明易今名安乡县
忠济庙在县北黄山上祀刘宋谢晦
七里庙在县北渡口南岸
华光庙在县东门外
白马庙在县东北十五里祀岳武穆
范文正公祠在县北读书台宋庆元中建
石门县
彭山庙在县东
南岳庙在县江南
慈利县
秀峯祠在县东七里
安福县
水府庙在旧永定卫南门外
直隶郴州
社稷坛在城外东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城外西北
先农坛在州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州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侧 名宦祠
乡贤祠在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州城内
城隍庙在州城东
州厉坛在州城南
里社乡厉二坛在州城外西北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旗纛庙在州城东
女郎庙在州治西士民请祷辄验唐韩愈郴州祈雨诗乞雨女郎魂炰羞洁且繁庙开鼯䑕叫神降越巫言旱气期销荡阴宫想骏奔行看五马入萧飒已随轩
义帝祠在旧学后湘中记郴县有义陵祠元陈元明义帝祠记略义陵在郡之西祠改创于宋之咸淳年至正甲申冬通议大夫脱颖溥化畴埜公来监是郡因谒庙升陵捐俸新之
景贤祠旧在州学内今改建于天主堂旧址广舆记唐韩愈谪阳山时过此郡人慕之立祠
周濓溪祠一在州城内一在桂阳县
忠爱祠在州城内祀宋守王橚巡道程秀守道宋廷表
何文简祠在州治前祀吏部侍郎何孟春
忠肃祠在州城西祀兵部尚书邝埜
刘瞻祠旧在州学前久废
柳毅祠在州城东鱼𩷄山上
永兴县
汉三侯祠在县西祀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又桂东有汉三侯祠
孝妇祠在县治西北即孝妇蔡氏墓
忠靖祠在县治北祀唐张巡
湖南夫子祠在学宫内祀宋陈纯夫
宜章县
广惠武侯祠在县南石虎山祀昭徳侯黄师浩唐时为都綂没于此为神
七贤祠在县东门外祀邑令李教薛蓁郑希程刘珍杨燫梁必登罗弘论后废
兴宁县
李广庙在县城北
邓都司庙在县南八十里明都指挥邓旻与贼力战死于此立庙祀之
桂阳县
朱恭简祠在县东祀明左都御史朱英
六君子祠在县学前祀周邵二程张朱六君子后废桂东县
三闾祠在县城南
直隶靖州
社稷坛在州城北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州城南
先农坛在州东郊雍正四年奉
旨建筑祭日仪注详前
文庙在州治东配享从祀祭日仪注详前
崇圣祠在 文庙后雍正元年奉
旨改建封爵祭仪详前 文昌阁在学宫旁 名宦祠
乡贤祠在㦸门左右
忠义孝弟祠祀忠义孝弟立碑祠前刻
恩旌忠义孝弟姓名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节孝祠祀节孝建坊祠前刻
恩旌节孝姓氏于上雍正三年奉
旨建 以上二祠春秋致祭
关帝庙在州城内
城隍庙在州城南
州厉坛在州城北
里社乡厉二坛在州境
以上坛庙祠各县皆如制
东岳庙在州东二里
威远侯庙在州西祀诚州刺史杨再思
李王净神庙在州西北大由乡
二忠祠在州西三里明嘉靖间巡抚顾璘建祀死节都指挥邓旻曹鹏
忠节祠在州南州人宋以方死宸濠之难建祠祀之详忠臣志
会同县
飞山庙在县东祀杨再思宋封威远侯
南岳庙在县东
三净庙在县西
杨公庙在县北
石万戸祠祀宋石仲斌嘉定间五溪等处苗叛斌出应募擒苗长潘元有功
李万戸祠祀宋李万庭嘉定间剿苖有功
通道县
武侯祠在县东
普光祠在县南
绥宁县
永丰祠在县南
詹公祠在县南祀县丞詹信
增
雍正十一年二月接准部咨荆州
关帝庙
御书乾坤正气匾额
湖广通志卷二十五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六
世纪志〈后妃公主附〉
自古一代之兴发迹固殊岂以其地哉顾地以人重既显嘉符遂崇名号荆湖南北历历可征万里沙随厉乡尚矣舂陵佳气郁郁葱葱张衡所为赋南都也宜都九十九洲复生一洲则元嘉之应昭然矣若安州之升德安府也为宋神宗也鼎州之升常德府也为宋孝宗也邵州之升宝庆府也为宋理宗也元文宗即位以荆州等处为中兴路明世宗入继大统以安陆为承天府昔日龙潜之地蔚为名都后之考古者其可略而弗志乎至于坤仪俪德椒掖流辉锺英楚地者并著于后昔皇甫谧有帝王世纪故以世纪名篇
上古
云阳氏路史云阳氏是为阳帝盖处于沙注沙长沙所谓万里沙见遁甲经今茶陵西南十里云阳山也廖道南楚纪云阳氏号阳帝厥纪循蜚厥都沙土厥代大敦而先巫常泰壹以宇天下厥化混混厥生濛濛谨按云阳氏一曰少昊氏
祝融氏六韬祝融氏古之王者也未使民民化之未赏民民劝之孝经钩命决祝融氏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白虎通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属续三皇之道而行之故曰祝融也路史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赫胥氏路史赫胥氏之治也尊民而重事光耀赫奕而隆名有所不居即以胥而自况九洛泰定爰脱洒于潜山注即天柱第十四洞天也谨按南岳衡山有天柱峰
炎帝神农氏易系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帝王世纪神农起烈山谓烈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荆州记县北界有重山山有一穴云是神农所生又有周回一顷二十亩地外有两重堑中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井动即此地为神农社年常祠之路史炎帝长于江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帝柱礼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榖注厉山氏一云烈山氏炎帝神农也其后世子孙有名柱者能殖百谷作农官因名农国语烈山氏之子曰柱路史炎帝柱神农子也七岁有圣德佐神农历谸原铭百药天均时而地均财于是神农之功广而天下殷赈矣
帝承神农书承为民赋二十而一廖道南楚纪帝承临魁子也厥政因民厥法贡胥厥蓄备储
汉
光武皇帝后汉书帝纪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钜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性勤于稼穑而兄伯升好侠养士莽末天下冦盗蜂起地皇三年光武避吏新野宛人李通等以图䜟说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十一月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建武元年诸将奏曰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跨州据土带甲百万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六月即皇帝位二年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按蔡阳今枣阳地舂陵在今永州府宁远县本汉泠道县地节侯买之封邑也元帝时徙封南阳仍号舂陵在今襄阳府枣阳县帝即位后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复其徭役
明帝讳庄光武四子后汉书阴皇后纪永平三年冬帝从太后幸章陵置酒旧宅会阴邓故人诸家子孙并受赏赐
南北朝
宋文帝宋书帝纪讳义隆武帝第三子也永初元年封宜都王进督湘州景平二年七月中百官备法驾奉迎入奉皇统行台至江陵进玺绂甲戌发江陵八月丙申车驾至京城丁酉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景平二年为元嘉元年文武赐位二等逋租宿债勿得收减荆湘二州今年租税之半
宋孝武帝宋书孝武帝纪讳骏字休龙文帝第三子也元嘉十二年立为武陵王十六年都督湘州诸军事湘州刺史二十二年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襄阳竟陵南陵顺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自晋氏江左以来襄阳未有皇子重镇时太祖欲经略关河故有此授三十年率众讨元凶劭四月即皇帝位五月克定京邑劭伏诛
宋明帝宋书帝纪讳彧文帝第十一子也元嘉二十五年封淮阳王二十九年改封湘东王孝武即位累迁镇军将军雍州刺史是岁入朝泰始元年即皇帝位
梁武帝南史武帝本纪帝讳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初为卫军王俭东阁祭酒俭一见深相器异请为戸曹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帝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八友融俊爽识鉴过人尤敬异帝每谓所亲曰宰制天下必在此人累迁随王镇西谘议参军魏孝文帝自率大众逼雍州齐明帝令帝赴援至襄阳进行邓城率众拒战独得全军魏军退以帝为辅国将军监雍州事及齐明帝崩遗诏以帝为都督雍州刺史时诸王分争帝以征东将军发兵襄阳出沔逼郢城下建业所向披靡大乱削平卒以劝进登帝位
梁元帝梁书帝纪讳绎字世诚高祖第七子也封湘东郡王累官至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侯景冦没建康王僧辨等劝进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承圣
宋
神宗宋史本纪帝讳顼英宗长子母曰宣仁圣烈皇后高氏庆历八年生于濮王宫祥光满室群䑕吐五色气成云嘉祐八年侍英宗入居庆宁宫尝梦神人捧之登天英宗即位授安州观察使封安国公治平三年立为皇太子四年英庙崩即皇帝位按宣和元年以神宗潜藩安州升德安府
孝宗宋史本纪讳眘字元永太祖七世孙也父秀王称生帝于秀州红光满室如日正中高宗绍兴二年选帝育于禁中累官和州防御使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加检校少保封普安郡王改常德军节度使三十年立为皇子三十二年立为皇太子即皇帝位按常德府本鼎州乾道元年以潜藩升府
理宗宋史本纪讳昀太祖十世孙父希垆追封荣王家于绍兴府山阴县母全氏以开禧元年生于邑中虹桥里第宁宗嘉定十五年以帝为邵州防御使十七年八月宁宗违豫立为皇子闰月嗣皇帝位宝庆元年升邵州为宝庆府廖道南楚纪邵州在宝庆府邵阳县有山曰六亭理宗所建后嗣位改元宝庆仍初封云元
文宗讳图卜特穆尔武宗次子大德八年生武宗传仁宗仁宗传英宗英宗传泰定帝封帝为怀王居江陵后由江陵入纂正统改元天历二年升潜藩为中兴路
明
世宗讳厚熜孝宗弟兴王佑杭之子宪宗孙也弘治四年兴王徙封安陆州母蒋氏生帝兴邸正徳十六年武宗崩无嗣慈夀皇太后定议为遗诏遣太监谷大用等赍金符往安陆藩府迎帝入继大统即皇帝位诏以明年为嘉靖元年命礼部会议兴献王称号有以前代为人后为言者帝不悦三年张璁桂萼等上言三代之法兄终弟及于是称孝宗曰皇伯考献皇帝曰皇考十七年追尊献皇帝为睿宗十八年车驾至承天府纯德山享上帝于龙飞殿奉皇考配阅显陵毕诏告天下事见明纪辑略
后妃〈附〉
汉
光烈阴皇后后汉书皇后纪讳丽华南阳新野人更始元年六月光武纳后于宛当成里时年十九光武即位以后为贵人帝以后雅性宽仁欲崇以尊位后固辞建武四年从征彭宠生显宗于元氏十七年立为皇后后在位恭俭少嗜玩不喜笑谑性仁孝多矜慈显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按汉书阴识传云识光烈皇后之前母兄也其先出自管仲七世孙修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因而氏焉阴地在今襄阳光化界明
谭妃湘潭人父谭福永乐十六年由知县陞浙江道御史二十一年福女选入东宫洪熙元年册封贵妃宣德改元追封恭禧顺妃〈见湘潭县志〉
公主〈附〉
唐
岐阳庄淑公主宪宗女唐书诸公主列传岐阳庄淑公主懿安皇后所生下嫁杜悰事舅姑以礼闻悰为澧州刺史主与偕从者不二十婢乘驴不肉食州县供具拒不受姑寝疾主不觧衣药糜不尝不进
湖广通志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七
藩封
在昔藩封之制所以作屏王室枝干相维非惟亲贤并建而炎黄之裔功德未艾也三代建国在荆土者多矣厥后皆入于楚历年之永列国无与比贾谊称长沙国小而独完势疏而最忠盖谓诸侯王宜众建而少其力也自东汉而后或系以郡县之名而不必居其地或食以邑戸之租而不得操其权岂非变通之良法而轻重之得宜者乎若柳宗元苏轼之论其亦凖时势以立言者与
古先封国
风伏羲氏风姓子孙受封为风国元和郡县图志复州竟陵县城本古风城古之风国路史上世贰国于风而为姓故帝之后有风后尧诛大风禹访风后皆其祚云地当水明一统志风城在五华山
厉春秋鲁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杜预曰厉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师古曰厉读曰赖路史今随县之北厉乡赖乡也有厉山在随县北百里神农是生
房明一统志郧阳府房县春秋为房子国
商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郑玄曰商国在太华之阳皇甫谧曰今上洛商是也
谨按左氏鲁昭公元年传云迁阏伯于商丘商人是因商丘在今河南归徳府而史记殷世家云自契至成汤八迁然则上洛商其始封商丘其后所迁欤又按元魏以上洛郡为洛州析商置上津县今为郧西县地
商世荆楚商颂惟女荆楚居国南乡孔颖达曰周始封熊绎为楚子于武丁之世不知楚君何人也严氏粲曰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乃在南即荆楚也荆岐既旅至于荆山乃在西盖雍州之荆也诗人以有二荆故以荆楚别荆岐
楚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融之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其六曰季连芈姓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事文王其子曰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熊赀立始都郢彊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昭十年吴人入郢十二年吴复伐楚楚去郢北徙都鄀顷襄二十一年秦拔郢烧夷陵楚东北保于陈考烈二十二年东徙夀春命曰郢负刍五年秦灭楚为郡自熊绎至负刍凡四十一传
谨按丹阳在今秭归水经江水又东过秭归县之南又东迳城北注云其城北对丹阳楚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后徙枝江亦曰丹阳见路史郢在今江陵水经江水又东迳江陵县故城南注云故楚也路史云徙鄀今宜城为北郢又按熊渠封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以非先封建附见沿革志内
随姬姓侯爵地在义阳随县今随州鲁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随侯听季梁谏惧而修政楚不敢伐鲁定公五年吴入郢斗辛与其弟巢以楚王奔随事并见春秋左传又春秋鲁哀公元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杜预云随世服于楚不通中国吴之入楚昭王奔随随人免之卒复楚国楚人德之使列于诸侯故得见经
唐姬姓侯爵地在义阳安昌县东南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晋师救郑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曰不榖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榖之罪也敢藉君灵以济楚师又鲁定公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五战入郢五年秦师救楚灭唐
邓曼姓侯爵地在今襄阳境春秋鲁桓公七年邓侯吾离来朝左传鲁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樊侯爵周宣王时仲山甫为卿士兼师保之官有贤徳封于楚为樊侯一统志襄阳樊城即仲山甫之樊国
谢本申国姜姓伯爵炎帝四岳之后周宣王时封元舅申伯于谢诗曰于邑于谢南国是式是也路史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
春秋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子奔黄杜预云国在弋阳县东南前汉地理志江夏郡县故子国水经江水又东迳西阳郡南注晋书地道记以为子国也明一统志西阳城在黄冈县境汉旧县属江夏晋弋阳郡治此
黄嬴姓子爵颛顼之裔齐桓图伯会贯盟阳谷黄与焉僖公十二年楚灭黄旧志谓古黄都于河南光州黄州盖其域按左传黄人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今自郢至齐安界大约九百里馀明廖道南楚纪亦云黄在今黄州
郧皋陶之后子爵左传鲁桓公十一年楚屈瑕用斗廉䇿败郧师于蒲骚其后楚灭郧以斗辛为郧公杜预云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有郧城蒲骚郧邑麇嬴姓子爵鲁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又十六年楚大饥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事并见左传杜预云麇在均州郧乡即今郧阳
邾曹姓子爵祝融之后水经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注云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
谨按路史云邾亦在黄今黄州西北百二十里新洲地有邾城盖邾君所居也
䕫芉姓子爵楚熊挚之裔也左传鲁僖公二十六年蘷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神弗赦而自窜于蘷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蘷以蘷子归杜预云蘷在建平秭归县今归州兴山县
权姓爵未详楚子克权使斗缗尹之迁权于那处事见左传杜预云权国名南郡当阳县东南有权城水经沔水又东右会权口注云水出章山东南流迳权城此古之权国也
庸鲁文公十六年楚大饥庸人率群蛮以畔楚楚子因𫇭贾䇿灭庸事见左传书传云庸濮在江汉之间水经注渚水又北迳上庸郡故庸国也路史庸氏伯爵今房之竹山汉之上庸
谷嬴姓伯爵春秋鲁桓公七年谷伯绥来朝杜预云谷国在南阳筑乡县北路史今襄阳谷城西北五里有故谷城有谷伯庙
鄀允姓子爵左传鲁僖公二十五年秦晋伐鄀又文公五年秦人入鄀杜预曰鄀本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鄀县则今宜城水经沔水又经鄀县故城南注云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
鄾左传鲁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聘于邓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楚使斗廉及巴师围鄾水经注淯水又南迳邓塞东又迳鄾城东古鄾子国也盖邓之南鄙也路史邓之分子爵鄾也注云曼姓旧通志云在今枣阳
濮左传鲁文公十六年庸人率群蛮以畔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路史熊姓以多曰百濮旧通志庸在今竹山则濮不出江汉麇人率百濮则濮必邻于麇庐左传鲁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罗与庐戎两军之大败之水经沔水又东过中庐县东注云即春秋庐戎之国也师古云襄阳县南有次庐村路史庐国故楚地今襄之宜城应氏谓在庐江
阴左传鲁昭公十九年楚公子赤迁阴于下阴师古云古阴国乃故酂也又有下阴在阴城之西后之所迁今光化乾德路史襄之谷城东北有阴城
鄢旧通志云爵姓无考杜预云鄢水在襄阳宜城县入汉路史䢵姓今襄之宜城楚之鄢都一曰郢昭四迁赖于鄢者汉惠三曰宜城
绞爵姓无考鲁桓公十三年楚伐绞大败绞师为城下之盟而还事见左传路史在随唐之南
贰爵姓无考左传鲁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林尧叟云贰轸二国名路史在随州南
轸爵姓无考路史轸国在楚东南
州杜预云州国在南郡华容县东南路史今荆南监利故华容古州也昔随绞州蓼伐楚败郧者皆近楚小国庄辛言州侯者非淳于之州
罗熊姓左传鲁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济且不设备罗与庐戎两军之大败之水经注枝江其民古罗徙罗故居宜城山楚文又徙之于长沙路史初封在襄之宜城后徙江陵之枝江周东乃徙长沙
谨按汉书志宜城县西旧罗国后徙枝江长沙国罗县注应劭曰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今平江县南三十五里有古罗城故址即罗子所迁地也
汉
衡山王吴芮前汉书列传秦时番阳令也沛公攻南阳遇芮之将梅𫓶与偕攻析郦降之及项羽相王立芮为衡山王都邾其将梅𫓶功多封十万户为列侯项籍死上以𫓶有功从入武关故徳芮徙为长沙王都临湘
谨按邾汉江夏郡地临湘东长沙郡治所
临江王共敖前汉书项籍传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为临江王前汉高帝纪初项羽所立临江王共敖死子尉嗣立为王不降遣卢绾刘贾击虏尉
谨按临江国汉南郡治所
临江哀王阏前汉书列传孝景前二年立三年薨无子国除
长沙定王发孝景皇帝唐姬子以前二年封传七世临江闵王荣前汉书列传荣为临江王三岁坐侵庙壖地为宫自杀无子国除
长沙王兴后汉书帝纪建武二年诏曰惟宗室列侯为王莽所废先灵无所依归朕甚愍之其并复故国十三年诏曰长沙王兴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衡山王勃淮南厉王子文帝十二年分淮南地以勃为衡山王即吴芮旧封地
安城思侯苍 容陵侯福 路陵侯童 茶陵节侯䜣 夫夷敬侯义 舂陵节侯买 都梁敬侯定俱长沙定王子苍元光六年封传二世福元光六年封童䜣俱元朔四年封义元朔五年封传四世买元朔五年封传四世至建武二年立祉为城阳王定元朔五年封传四世舂陵戴侯仁长沙定王之裔定王子买以元朔五年封舂陵国在汉零陵郡三传至仁徙封南阳亦号舂陵仁生敞敞生祉新莽时夺爵光武即位封祉为城阳王
高城节侯梁长沙顷王子始元六年封传四世免锺武节侯度长沙顷王子元康元年封传三世无后安陆侯平楚思王子元始元年封八年免
当阳侯益广阳思王子元始二年封七年免
昭阳侯赏 承阳侯景俱长沙刺王子元始五年封阴城思侯苍赵敬肃王子元朔二年封国在汉南阳郡今枣阳地
尉文节侯丙赵敬肃王子元朔二年封
竟陵侯平舂陵侯敞孙敞生祉值新莽时夺爵光武即位封祉为城阳王祉薨立子平为蔡阳侯后坐与诸王交通国除永平五年更封平为竟陵侯
安乡孝侯喜赵哀王子竟宁元年封
湘乡侯昌长沙孝王子建平四年封
邔侯柱泗水王歙孙歙光武族父也建武二年封泗水王歙子终封淄川王歙薨终居丧思慕哭泣二十馀日亦薨封长子柱为邔侯以奉终祀
平春悼王全孝章帝子以建初四年封无子国除列侯梅𫓶见前衡山王吴芮传
酂文终侯萧何前汉书列传初从入汉为丞相守蜀及关中给军食佐定诸侯为法令宗庙高帝六年封传九世王莽居摄元年侯禹嗣建国元年更为萧乡侯莽败绝
龙阳敬侯陈署以卒从汉王元年起霸上以谒者撃项籍斩曹咎侯千戸高帝九年封
邔严侯黄极忠前汉书列传以群盗长为汉击临江王及诸侯高帝十二年封传六世元始元年赐极忠代后者敞爵关内侯
便顷侯吴浅以父长沙王功侯二千戸孝惠元年封侯黎朱苍以长沙相侯惠帝二年四月封传四世罪免
沅陵顷侯吴阳以父长沙王功高后三年封
醴陵侯越以卒从汉起栎阳以卒吏击项羽为河内都尉以长沙相侯六百户高后四年封
平陵侯苏建以都尉从车骑将军功侯武帝元朔二年封六年坐罪免
湘成侯敞屠洛元狩四年封
湘成侯监居翁以南越桂林监闻汉兵破番禺谕瓯骆民四十馀万降元鼎六年封
平陵侯范明友以击乌桓功侯宣帝元凤四年封地节四年谋反诛
富民定侯车千秋以丞相侯昭帝征和四年封传二世国除
石城侯王广山桑侯王常子徙封石城侯永平十四年坐与楚事相连国除
武当侯邓棠西华侯邓晨子晨初娶光武姊元后以佐命功受封薨小子棠嗣后徙封武当侯
平春侯吴盱广平侯吴汉子初封筑阳侯建初八年徙封平春侯
蕲春侯陈浮祝阿侯陈俊子徙封蕲春侯传三世侯王符淮陵侯王霸子徙封侯
竟陵侯刘隆南阳安众侯宗室也建武年封亢父侯十三年更封竟陵侯
𫑡侯邓邯中兴初以功封
酂侯萧熊建邦七年封即何之后
益阳亭侯马昌马成之后
罗侯窦瓌窦宪弟初封夏阳侯徙封罗侯
三国
吴王孙权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蜀汉章武元年权受魏主丕策命称吴王
晋
随县王整义阳城王望第三子也历南中郎将封清泉侯先父望薨武帝以义阳国一县追封为随县王子迈嗣
随郡王迈随县王整子也太康九年以义阳之平林益迈为随郡王
长沙厉王乂晋书列传长沙王武帝第六子也太康十年受封乂才力过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子硕嗣竟陵王楙初封乐陵亭侯武帝受禅封东平王及怀帝践祚改封竟陵王
楚隐王玮武帝第五子初封始平王太康末徙封于楚当阳侯杜预字元凯杜陵人博学明于兴废之道袭祖爵丰乐亭侯以平吴功进爵当阳县侯
襄阳县侯王濬字士治弘农湖人博涉典坟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以平吴功封
上庸县侯唐彬邹人有经国大度尤明易经泰始初赐爵关内侯后与王濬共伐吴改封上庸县侯武当侯滕修南阳西鄂人初仕吴封西鄂侯闻皓降乃缟素流涕送印绶诏以修为安南将军封武当侯临湘县公孙惠为东海王越参军以迎大驾功封长沙郡公陶侃晋书列传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早孤贫孝廉范逵过侃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逵过庐陵太守张蘷称美之察侃为孝廉会刘弘为荆州刺史辟侃为南蛮长史以军功封东乡侯转都督湘州刺史苏峻作逆戎服登舟斩峻改长沙郡公薨谥曰桓子瞻为苏峻所害诏以瞻息弘袭侃爵子绰之嗣薨子延夀嗣宋受禅降封吴昌侯武冈侯王导晋书列传导字茂弘览之孙也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元帝为琅邪王素相亲善𨗳倾心推奉及帝登尊号以讨华轶功封武冈侯薨谥文献子恬嗣
武陵侯王廙晋书列传廙导从弟以讨杜弢功封谥曰康子顺之嗣
当阳亭侯陶臻长沙公侃兄子有勇略赐爵当阳亭侯
武昌县侯虞潭馀姚人吴骑都尉翻之孙张昌作乱潭起兵新昌又平陈恢讨沈充以前后功封
江陵伯陆华吴人少有雅望以孝闻以平钱凤功封竟陵县男桓宣宣开济笃素为元帝丞相舎人与祖逖陶侃共事以前后功封
宜城县伯邓岳陈郡人有将帅才略以平苏峻郭默功封
秭归男袁耽少有才气倜傥不羁苏峻之役王导引为参军峻平封秭归男
平春侯胡威一名貔夀春人荆州刺史质之子武帝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以功封
武昌郡公王敦敦入石头拥兵不朝放肆兵士劫掠以敦为丞相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
南郡公桓温温自江陵北伐师次伊水击姚襄大败之及讨蛮贼文卢妖贼李弘传首京师升平中封南郡公
南北朝宋
江夏文献王义恭幼而明颖姿颜美丽高祖特所钟爱诸子莫及元嘉元年封
长沙景王道怜宋书列传道怜高祖中子初为国子学生高祖克平京邑道怜留侍太后桓元走以功封竟陵县公高祖受命封长沙王子义欣嗣
南郡王义宣元嘉元年封竟陵王世祖即位改封南郡王
竟陵王诞文帝第六子元嘉二十年封广陵王后改封竟陵
武昌王浑文帝第十子初封汝阴王魏破汝阴郡徙浑为武昌王
桂阳王休范 巴陵哀王休若按宋书俱文帝子孝建三年封
安陆王子绥孝武帝子大明二年封
邵陵王子元 按宋书孝武子大明六年封
随阳王翙明帝第十子初封南阳王昇明二年以南阳荒远改封随阳
江夏王伯猷建安王休仁子泰始三年封
武陵王赞 邵陵殇王友 桂阳侯义融 营道侯义綦 临澧县侯袭 按宋书义融义綦长沙景王子袭景王孙
武陵郡公檀道济宋书列传道济高平金乡人少孤奉姊事兄以和谨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以勲列五等侯为天门太守迁武陵内史封作唐县男文帝即位进封武陵郡公
华容县侯王弘宋书列传弘临沂人也少好学以清恬知名永初九年以佐命功封
龙阳县侯王镇恶宋书列传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字景略镇恶为天门临澧令以讨刘毅功封汉县侯高祖受命追封龙阳侯
益阳县侯坦䕶之宋书列传䕶之略阳桓道人也南郡王义宣反䕶之破平之封益阳县侯
枝江侯徐湛之父逵之尚武帝长女会稽宣公主为彭城沛二郡太守生湛之为武帝所爱永初三年诏以公主一门嫡长且湛之致节之裔封枝江县侯临沮伯张邵武帝讨桓元召为主簿转太尉参军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临沮伯分荆州为湘州以邵为刺史
霄城县侯赵伦之宋孝穆皇后弟以佐命功封霄城侯
武昌县公谢诲涉猎文义博赡多通累迁太尉主簿从征及武帝即位封武昌县公
佷山县侯到彦之字道豫楚大夫屈到后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封佷山县子武帝受命进为侯佷山汉南郡地
贞阳县公沈攸之宋书列传攸之吴兴武康人司空庆之从父兄子也少孤随庆之征讨有功景和元年封东兴侯太宗以攸之为宁朔将军贼平封贞阳县公
竟陵侯吴喜明帝即位喜请东讨百姓闻吴河东来便望风降散所至克捷封竟陵县侯
州陵县侯江彛彛少自藻厉为后进之美预讨桓元功封南郡州陵县五等侯
龙阳县侯杜慧庆按文献通考慧庆交趾朱鸢人以讨卢循功封
邵阳县男杜幼文 临沅县男孟龙符按文献通考幼文以军功封孟龙以征广固功封
南齐
衡阳元王道度太祖长兄建元二年追加封谥江夏王锋高帝第十二子十岁能属文好琴书有武力宜都王铿高帝第十六子永明间为南豫州刺史雅得人心
长沙威王晃 武陵昭王华俱太祖子
竟陵文宣王子良武帝第二子敦义爱古少有清问礼才好士著内外文笔数十卷子昭胄嗣
安陆王子敬武帝第五子初封应城县公后封安陆王随郡王子隆武帝第八子性和美有文才文集行于世
巴东王子响豫章王世子永明六年封
南郡王子夏世祖第二十三子
桂阳王铄 巴陵王子伦 邵陵王子贞 衡阳王子峻 湘东王子建俱世祖子
安陆昭王缅初封安陆侯都督雍梁荆司军事留心词讼为百姓所畏爱赠安陆王子宝晊嗣
巴陵隐王宝义南齐书列传明帝长子也建武元年封晋安郡少有废疾不堪出人间止加除授梁受禅封谢沐县公寻封巴陵郡王奉齐后
江夏王宝元明帝第三子建武元年封
巴陵王昭秀 桂阳王昭粲俱文惠太子建武间改封
邵陵王宝攸 桂阳王宝贞俱明帝子建武间封江陵公宝览安陆昭王子建武元年封
霄城公宝宏安陆昭王子建武元年封
吉阳县男苏烈侃之弟随诸将平石头封吉阳县男
襄阳县侯张敬儿南阳冠军人便弓马有胆气齐高帝顿新亭敬儿求诈降以取之斩休范封襄县侯沌阳侯周盘龙北兰陵人胆气过人尤便弓马宋封晋安子元徽二年随高帝顿新亭改封沌阳侯应城县公王广之沛郡相人少好弓马便捷有勇力初封蒲圻子延兴元年进应城县公
安陆县侯江祏祏姑为齐高帝兄始安王妃生明帝祏少为明帝所亲及即位迁安陆县侯
霄城侯刘怀珍平原人汉胶东王寄之后初封中宿县侯建元二年改封霄城
湘乡县侯吕安国南齐书列传安国广陵人宋累封湘南县男沈攸之事起太祖以安国为湘州刺史袁粲谋石头安国进号前将军太元二年上遣安国出司州持节总荆郢诸军北讨事平改封湘乡县侯梁
南平元襄王伟梁书列传南平王太祖第八子天监元年封建安郡王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谥元襄世子恪嗣
长沙嗣王业梁书列传长沙王高祖长兄懿之子东昏肆虐懿遇祸天监元年追封长沙郡王谥曰宣武业幼明敏识度过人天监二年袭封子孝俨嗣衡阳嗣王元简高祖四弟畅子畅仕齐卒天监元年追封衡阳郡王元简袭封
桂阳嗣王象梁书列传象长沙宣武王第九子初叔父融仕齐宣武之难融遇害天监元年封桂阳郡王无子诏象为嗣袭封爵象事所生母以孝闻寻迁衡湘二州诸军事湘州刺史湘州旧多虎暴及象在任为之静息故老咸称德政所感
邵陵王纶梁书列传邵陵王高祖第六子天监十三年封侯景构逆加征讨大都督率众讨景兼道入赴直指锺山贼徒大骇纶与战大破之翌日贼来攻相持日晚贼稍却安南侯骏以数十骑驰之贼回拒骏骏部乱因逼大军军遂溃奔还京口大宝初大修器甲将讨侯景元帝遣王僧辩帅舟师逼纶纶走武昌纶长史韦质司马姜律闻纶败驰往迎之收散卒屯于齐昌郡景将任约使铁骑袭纶纶走定州行至汝南西魏所署汝南城王李素者纶之故吏开城纳之乃修浚城池收集士卒将攻竟陵西魏遣大将军杨忠仪同侯几通率众赴焉纶婴城自守后李素中流矢卒城乃陷执纶纶不为屈遂害之
南郡王大连简文帝第五子初封临城县公大宝元年封南郡王
安陆王大春简文帝第六子初封西丰县侯大宝元年封安陆王
武昌郡王𧫣昭明太子子大同三年封
当阳公大心简文帝第二子中大通四年封
梁王庄陈霸先灭梁湘州刺史王琳奉庄纂梁祚于郢州
浏阳县公大雅太宗子大同九年封
衡山县侯恭 祁阳侯通理恭南平王伟子通理南康王绩子
云杜侯柳庆远河东解人高祖受禅封重安侯天监二年改封云杜
竟陵侯曹景宗新野人幼善骑射好畋猎高祖至竟陵以景宗围郢城取建康城平封湘西县侯天监元年改封竟陵县侯
醴陵县侯江淹梁书列传淹考城人义师至新林淹微服来奔天监元年封临沮县开国伯其年改封醴陵侯
汉夀县伯蔡道恭南阳冠军人天监初以功封谨按梁书蔡道恭传齐除散骑常侍屡有战功义兵起以道恭旧将素著威略专相委任天监初论功封汉县伯
当阳县侯邓元起当阳人少胆干膂力过人建康城平封
霄城县侯范云舞阴人少机警有识善属文天监元年以佐命功封
夷陵县子裴邃䆳十岁能属文善左氏春秋天监初年边境自效以功封
枝江县侯杜崱京兆杜陵人幼有志气以胆勇称太清三年与兄㟁弟幼安兄子龛等夜归元帝受封幼安封华容县侯
江陵县侯杜㟁崱兄太清中与崱同归元帝受封陈
衡阳献王昌陈书列传衡阳王高祖第六子拜长城国世子与高祖俱迁关右高祖即位频遣使请于周人许之而未遣天嘉元年二月昌发自安陆百僚上表议以昌为湘州牧封衡阳郡王诏可三月入境令縁道迎接丙子济江于中流船坏以溺薨谥曰献无子世祖以第七子伯信为嗣
江夏王伯义世祖第九子天嘉六年封
武陵王伯礼 桂阳王伯谋俱世祖子伯义伯礼天嘉六年封伯谋太建中封
宜都王叔明高宗第六子太建五年封
武昌王叔虞高宗第十九子太建十四年封
岳阳王叔慎陈书列传岳阳王高祖第十六子也太建十四年立为岳阳王出为湘州刺史隋杨素兵下荆门遣将厐晖略地至湘州城内将士莫有固志克日请降叔慎乃置酒会僚吏酒酣叹曰君臣之义尽于此乎乃刑牲结盟使人诈送降书于厐晖晖信之克期而入叔慎伏甲待之缚晖以徇坐射堂招合士卒数日之中兵至五千人衡阳太守樊通武昌刺史邬居业皆请赴难隋薛胄兵次鹅羊山叔慎战败胄擒斩之时年十八
长沙王叔坚 湘东王叔平 沅陵王叔兴 岳山王叔韶 巴东王叔谟俱高宗子叔坚太建元年封叔平叔兴叔韶至德元年封叔谟至德四年封南平王嶷 邵陵王兢俱后主子嶷至德元年封兢贞明二年封
西阳王叔穆宣帝第二十三子至徳元年封
南郡王叔澄高宗第二十五子至徳元年封
临江县侯杜僧明广陵临泽人元帝承制授临江县子平侯景以功进爵为侯
汉阳县侯胡颖吴兴人以从军功封
沌阳县侯周铁虎膂力过人初仕梁封沌阳县子进爵为侯降高祖复其本职征王琳为琳所擒不屈死
鱼复侯徐世谱巴东鱼复人以讨侯景功封
武昌郡公周炅安城人少豪侠任气有将帅才梁封西陵县伯高祖践祚改封龙源县侯赠封武昌郡公子法僧嗣
夷道县侯樊毅南阳湖阳人以战功封夷道县伯后进为侯
随郡公司马消难仕北周为郧州总管杨坚专政消难心不平以所统八镇九州之地来附时太建十二年诏封随郡公
零陵郡公侯瑱充国人天嘉初以功封
南平郡公吴明彻陈书列传明彻秦郡人高祖受禅拜南安将军将兵讨王琳天嘉三年周廸反诏以明彻为江州刺史督众军讨廸太建元年朝议北伐明彻决计请行秦郡降进克仁州进爵南平郡公湘东郡公徐度安陆人天嘉元年以平王琳功进湘东郡公
兴宁县侯荀朗陈书列传朗颍阴人少慷慨有将帅大略高祖入辅齐遣萧轨东方老据石头城朗自宣城来赴大破齐军永定元年赐爵兴宁县侯
益阳县侯陆子隆陈书列传子隆吴郡吴人世祖嗣位子隆随侯安都拒王琳于沌口王琳平封益阳县子华皎据湘州反频遣使招诱子隆子隆不从及皎败郢州子隆出兵袭其后与王师会进爵为侯北魏
宜都王目辰桓帝之后显祖传位有定策功受封江夏公吕太祖族弟以平凉州功封
吉阳男比于太祖族弟以司卫监讨白涧丁零有功封
襄阳侯乙斤高凉王孤后袭封襄阳侯显祖崇旧齿拜外都大官甚见优重
宜都公穆崇代人太祖为魏王拜崇征虏将军从平中原封历阳公后又徙宜都公
南郡公毛修之荥阳阳武人领兵讨蠕蠕大檀及从世祖平凉俱有功封南郡公
零陵侯穆遂留穆崇长子讨蠕蠕有功赐爵零陵侯武陵侯因章帝之后以功封曲逆侯世祖时改爵武陵
南郡公李益中山人尚世祖妹武威长公主封南郡公子恵袭爵
北齐
汉阳王洽神武第十五子天保元年封
齐安王廓武成第四子
北周
荆王元武帝子宣政元年封
郢王术宣帝子大象二年封
楚国公赵贵天水南安人以军功封
郧国公韦叔裕京兆杜陵人字孝宽少以字行以征伐积功封子揔嗣
楚国公豆卢宁昌黎徒河人以军功封子𪟝嗣隋国公杨忠弘农华阴人隋高祖父也识量深沉有将帅之略以屡建军功封
上庸郡公陆腾代人领东魏阳城郡守为西魏所破被执降屡建军功天和六年封子元嗣
竟陵县公杨恵杨忠弟大象末封
隋
竟陵郡公坦邵国公纶弟大业间封
楚国公豆卢𪟝昌黎徒河人魏大统间以𪟝勲臣子封义安县侯入周改封丹阳郡公天和二年袭爵楚国公隋开皇二年以为北道行军元帅备边岁馀拜夏州总管十年召还卒谥曰襄
邵国公纶滕穆王瓒子高祖受禅封邵国公明年拜邵州刺史
武陵郡公元胄洛阳人高祖以保䕶功封
上庸郡公韦世康京兆杜陵人历沔峡二州刺史司州总管长史绛州刺史有惠政擢礼部尚书寻进爵上庸郡公开皇元年迁吏部尚书
襄阳郡公韦洸韦世康弟从季父孝宽击尉迥于相州以功拜柱国封襄阳郡公开皇九年平陈有功拜江州总管子协嗣
蕲郡公达奚长儒代人文帝受禅以佐命功封襄阳县公来䕶儿南阳新野人平陈之役有功后随杨素讨高智慧平之封襄阳县公
谷城郡公吐万绪代郡鲜卑人周时袭封元夀县公文帝受禅进谷城郡公
唐
江夏郡王道宗太祖子毕王璋生东平王韶韶生道宗高祖即位封略阳郡公破梁师都突厥兵封任城王后徙封江夏王
汉阳郡公瓌西平王安子武德初封后以事坐免起为宜州刺史散骑常侍
楚王智云高祖子武德元年追封以太宗子宽为嗣荆王元景高祖子武徳三年王赵正观初迁雍州牧十年徙封荆
安陆王承道建成子
江夏王承裕元吉子
邵王重润按唐书中宗子
鄂王瑶开元二十三年授开府仪同三司实封三千戸
襄王僙肃宗子至德二载封
宜都王侨棣王琰子
隋王迅代宗子大历间封
荆王选代宗子建中二年追封
郢王瑛元宗初年封
蕲王缉顺宗子咸通二年封
邵王约 衡王绚 岳王绲 桂王纶
按唐书俱顺宗子
沔王恂宪宗子长庆元年封
澧王恽 衡王憺
按唐书俱宪宗子
安王溶穆宗子长庆元年封
安陆郡王源澧王恽子宪宗时封
襄王执中敬宗子开成二年封
鄂王润宣宗子大中五年封
鄂王偘懿宗子咸通六年王郢后徙封威王
郧国公张亮房玄龄以亮沉果有谋白秦王引为车骑将军王即位封长平郡公徙封郧国
甑山公郝相贵因隋乱据峡州归国封甑山县公子处俊嗣
鄂国公尉迟敬德名恭以字行朔州善阳人刘武周以为偏将武徳二年秦王战柏壁谕之举地降初封吴国公后改封鄂国
郧国公殷开山名峤以字行涉书工尺牍高祖起兵从讨王世充以功进爵郧国公
安陆郡公许绍安陆人儿时与高祖同学相爱也王世充篡位遣使归国封安陆郡公
孝昌公许智仁绍子以勲授
汉阳郡王张柬之襄阳人永昌元年以贤良召后诛二张柬之首发其谋以功封汉阳郡公不半岁进汉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
郧国公韦安石京兆万年人举明经调乾州尉神龙元年迁中书令封郧国公
郧国公严震梓州盐亭人为兴凤两州团练使好兴利除弊剑南黜陟使韦桢状震治行为山南第一封郧国公
后梁
安王友宁太祖兄子
衡王友谅 邵王友诲俱梁太祖兄广王昱子受禅后封
后唐
南平王高季兴陜州破石人梁开平初拜荆南节度使梁亡附于后唐唐封为南平王传五世五十七年灭于宋
楚王马殷五代史列传殷鄢陵人唐中和三年蔡州秦宗权遣孙儒刘建峰略地淮南殷为儒禆将乾宁三年唐拜殷潭州刺史殷遣将攻连邵郴衡道永六州皆下之围桂管尽取其属州四年拜殷武安军节度使梁太祖即位殷遣使修贡封楚王率兵攻岭南取昭贺梧蒙龚富等州攻朗州执雷彦雄等于是辰澧溆溪洞诸蛮皆附于殷太祖拜殷天册上将军唐庄宗灭梁殷遣其子希范修贡京师庄宗问洞庭广狭希范对曰车驾南巡才堪饮马尔庄宗嘉之明宗即位遣使修贡封殷楚国王以潭州为长沙府建国承制自置官属卒谥武穆子希声立希声卒弟希范立希范卒弟希广立希广弟希崇周显徳三年率其兄弟十七人归京师
后周
蕲王熙诲世宗子显徳六年封
宋
楚王元佐太宗长子初封卫王进封楚王
安王元杰太宗子
荆王元俨太宗子初封广陵郡王天圣七年改镇王后改荆王
楚恭惠王元偁太宗第六子领鄂州都督武昌军节度使子允则嗣
楚国公守㢲太祖曾孙官和州防御使赠楚国公楚国公从信太祖曾孙官雄州防御使赠楚国公襄阳侯从诲太祖曾孙官台州团练使封襄阳侯楚国公从古太祖曾孙官登州观察使封楚国公安国公从煦太祖曾孙庆历七年封
汉东侯宗楷太宗曾孙官康州刺史封汉东侯汉东郡公宗回太宗曾孙官沂州防御使封汉东郡公
鄂王曦仁宗子追封
安陆侯世炽燕王德昭曾孙
富水侯世仪宗室
楚王颢英宗子初封东平郡王哲宗立徙楚王楚王似神宗子初为集庆军节度使徽宗时镇武昌崇宁中徙镇荆南
荆王楫徽宗子
郢国公张士逊阴城人淳化中进士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仁宗出阁帝选僚佐以士逊为友令王答拜累迁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宝元初封郢国公
鄂武忠王岳飞宋史列传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飞应募康王即位飞上书数千言归宗泽为留守司统制绍兴四年除兼荆南鄂岳制置使赵鼎奏湖北鄂岳最为上流要害乞命飞屯鄂岳乃以随郢唐邓信阳并为襄阳府路隶飞封武昌县开国子五年入觐进封武昌郡开国侯后授少保嘉定四年追封鄂王
蕲王韩世忠孝宗隆兴四年追封
汉东郡公孟珙随州枣阳人端平二年授主管侍卫黄州驻札增埤浚隍蒐访军实边民来归日以千数嘉熙元年封随县男进封汉东郡侯
当阳县子陈应叔泰始初封
吉阳县男王蕴大中大夫楷之子
元
威顺王科绰巴哈世祖孙泰定三年封威顺王镇武昌荆王伊苏布济克拜特穆尔子
楚王雅呼图睿宗第八子大德十一年由镇远王进封楚王
荆王托克托特穆尔睿宗第十子
楚王托里特穆尔雅尔图子至大中封楚王
江陵王阿尔哈雅至元二十三年以武功封楚国公至正八年进封江陵王
鄂国公史弼元贞三年以旧臣封鄂国公
明
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洪武九年之国武昌王天资英睿锐情经史常录御注洪范及大宝箴于座右以时玩警传子孟烷是为庄王传子季堄是为襄王无子以弟季埱嗣是为康王无子以安东王均𨱂嗣是为靖王传子荣㳦是为端王传子显榕是为愍王传次子英爚是为恭王传子华奎怀宗癸巳献贼陷城殉难国绝
按楚纪洪武三年封昭王九年之国十四年讨诸洞蛮奏捷上甚喜又命往讨云南阿鲁秃等暨桂阳泸溪黔阳诸冦悉平之荧惑入太微上敕王省愆慎德以回天意王受命惟谨不敢自懈乃书尊朝廷守祖训等十事以无忘高祖之训三十一年薨 庄王孝友仁厚根诸天性成祖入靖内难王辞䕶卫原赐西安名马深自贬抑筑书堂招文学管时敏贝翺雷贯辈昕夕讨论永乐癸已岁旱躬祷仰山㴻雨随应宣德甲寅大饥发廪为糜粥以济多所全活 靖王幼不好狎凝重老成事宪妃傅氏康妃杜氏如生母正德初逆瑾用事王具疏论之侃侃有直气 端王弱冠政体民隐靡不周知居亲䘮葬日遇雨雪跣行骨立疏请立宗庙以崇古制武宗俞允特赐彰孝坊表之
潭王梓楚纪太祖第八子封潭王十五年之国长沙王英敏好学善属文洪武二十年坐妃家犯法召至京王惧同妃自焚
湘献王柏太祖第十二子洪武十一年封建国荆州论古兵制有老将所不及时常德降贼叛王受命殱之建文初有谗之者阖宫自焚成祖立谥曰献置祠官以守冢焉
辽简王植太祖第十五子洪武二十六年封居广宁城谙练边务屡树奇功成祖登极以辽地险远请徙荆州报可永乐二年之国世子贵煐未立薨次子长阳王贵烚嗣正统四年坐事废弟兴山王贵𤊐嗣是为肃王传子豪墭是为靖王世子夭次子恩鑙嗣是为惠王传子宠涭是为恭王传子致格是为庄王传子宪㸅坐法废国除
岷庄王楩楚纪太祖第十八子洪武二十七年封国云南建文初削诸王䕶卫命西平侯沐晟侦伺其过被逮流漳州成祖登极复其爵土奏晟媒孽状上谕以皇考遗训云沐晟所为卤莽固不可宥但念乃父佐命开疆不忍罪之茍不改过罪之未晩吾弟亦当念黔宁之亲置之度外永乐二年改封武冈薨谥曰庄历恭王徽煣顺王音埑简王膺鉟靖王彦汰康王誉荣宪王定燿共七世
谷庶人橞楚纪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建谷藩于宣府二十八年之国建文初削诸䕶卫王遁还废为庶人令守金川门靖难师至庶人开门迎谒上赐雅乐七奏卫士三百人及金绮宝钞枪剑舆马增岁禄三百石徙封长沙后忠诚伯茹瑺道经藩服不朝有司奏闻上遣御史欧阳谦侦之谦告有逆谋庶人自焚
郢靖王栋太祖第二十四子洪武辛未封无子国除襄宪王瞻培仁宗第五子初封长沙正统元年英宗以长沙地卑湿徙封襄阳传子初镛是为定王传子见淑是为简王传子祐材是为怀王传弟祐𱵲是为康王无子以阳山荣康王子厚颎嗣是为庄王传子载尧是为靖王传子翊铭是为忠王怀宗辛已殉难国绝
按楚纪襄王天资明睿读书通诗尤长于春秋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叛上亲征敕王留守五年之国长沙正统元年徙襄阳薨年七十有三谥曰宪
荆宪王瞻堈仁宗第六子永乐甲辰封宣德四年之国江西正统八年徙封蕲州传子祁镐是为靖王传子见㴋见㴋坐法废以都梁王见溥之子祐橺嗣是为和王传子厚烇是为端王以疾辞爵不允丧明薨历庄王载墭恭王翊钜泰宁王常𣵧定王由懋由懋子慈烟共九世
按楚纪宪王天姿颖秀勤学好古每遇朝廷大庆必祗慎肃恭初无倦容延访文学挥毫摛藻亦无骄态 端王谦和温粹锐情经史礼贤下士恤困轸灾以内隟地为田岁耕种以观旱涝旱则躬自斋祓为民祈祷因号东庄颜其斋曰白云深处尝力辞常禄被温旨正徳十年以疾辞爵不允
梁庄王瞻垍仁宗第九子永乐癸卯封无子国除景王载圳世宗第三子嘉靖四年封国德安无子国绝
吉简王见浚楚纪英宗第五子天顺元年封王生而岐嶷超悟不群及长敏学好古乙未之国长沙益懋厥徳游岳麓书院访古贤哲遗迹命工梓先圣图及尚书以时诵观年七十二薨传七世
岐惠王祐棋宪宗第四子弘治六年封国徳安无子国绝
夀定王祐榰宪宗第九子初封国四川保宁正徳元年徙封德安无子国除
荣庄王祐枢宪宗第十子弘治十一年建国于常德薨谥曰庄传六世
兴献王祐杭宪宗次子世宗父弘治七年封藩安陆世宗入继大统嘉靖初追封为兴献帝
荆惠王神宗子天启七年之国荆州辛已闯贼陷城国亡〈以上始封国〉
巴陵悼简王孟㷓昭王第二子洪武三十年封无子罢封
永安懿王孟烱昭王第三子洪武三十二年封传子墪是为庄惠王传子均𨫊是为悼怀王传子荣澹是为靖懿王传子显梧是为昭定王传子英焌是为恭顺王传子华𫭥是为荣惠王
寿昌安僖王孟焯昭王第四子洪武三十二年封传子季㘧是为靖和王传子均鑯是为庄穆王无子罢封
崇阳靖简王孟炜昭王第五子永乐二年封传子季堞是为庄僖王传子均镦是为端懿王传子荣𤄷是为端隐王传子显休坐事夺爵子英㷂降封镇国将军
通山靖恭王孟爚昭王第六子永乐二年封传子季垟是为庄简王传子均鏼是为温惠王传子荣濠是为温定王传子显楀是为端穆王传子英炊是为庄懿王通城庄靖王孟灿昭王第七子永乐二年封传子季〈阙〉是为荣顺王传子均钃是为僖穆王传子荣渡是为温惠王传子显柜是为怀简王传子英焀
竟陵顺靖王孟炤昭王第八子永乐二年封无子罢封
岳阳悼惠王孟爟昭王第九子永乐二年封传子季境是为恭僖王无子罢封
江夏康靖王孟炬昭王第十子宣德三年封传子季㙱是为悼顺王传子均鋷是为安惠王传子荣漠是为端僖王传子显桔是为庄定王
东安恭定王季塛庄王第三子正统二年封长子均𨱂后楚康王以第二子均䤭嗣是为昭简王子荣淑嗣薨子显梡嗣
大冶王季暖庄王第四子无子罢封
保康荣靡王显湍端王第二子嘉靖六年封无子罢封
武冈王显槐端王第三子嘉靖十七年封〈以上楚藩支子封国〉
长阳王贵烚简王第二子永乐二年封洪熙初因辽世子贵煐夭进封烚为辽王正统四年坐法废子豪㙷嗣为长阳王传子恩讷是为安靖王传子宠游远安王贵燮简王第三子洪武三十二年封洪熙初坐法废子豪塾乞封辅国将军
巴东王贵煊简王第五子洪武三十二年封洪熙初坐法废子豪圢乞封辅国将军
益阳安僖王贵烰简王第九子永乐二十二年封传子豪壧是为康懿王传子恩鍖是为恭简王传子宠湳是为端靖王传子致梠是为荣惠王传子宪熽衡阳庄和王贵㷂简王第十一子永乐二十二年封传子豪㙫是为僖靖王传子宠淹是为安懿王无子绝封
应山悼恭王贵㸎简王第十二子宣徳七年封传子豪环是为端顺王传子恩镏是为和僖王传子宠洣无子罢封
宜城康简王贵㸅简王第十五子宣德七年封传子豪坅是为荣僖王传子恩铣是为怀靖王传子宠滨是为懿定王传子致枨是为荣昭王无子罢封枝江庄惠王贵熠简王第十六子宣德七年封传子豪壁是为靖僖王传子恩钱是为温穆王传子宠润是为悼怀王传子致樨无子罢封
沅陵恭宪王贵燏简王第十七子宣徳八年封传子豪塶是为昭安王传子恩铈是为宣穆王无子传弟恩鈼是为庄恪王传子宠涞是为荣简王传子致枇麻阳悼僖王贵燠简王第十八子无子罢封
衡山恭惠王贵煘简王第十九子无子罢封
蕲水靖和王贵𤋏简王第二十子正统二年封传子豪𣔭是为安穆王传子恩钜是为康顺王传子宠澍是为僖简王传子致𣛮薨子宪𤋘嗣是为荣顺王肃宁悼靖王恩鉹靖王第三子成化十三年封薨子荣顺王宠汕嗣薨子致栟嗣薨无子罢封
长垣恭顺王恩钾靖王第四子成化十三年封薨子宠泑嗣薨无子罢封
光泽荣端王宠瀤惠王第二子成化二十三年封薨子恭僖王致榞嗣薨子宪爃嗣
康元康僖王致椹恭王第三子正徳八年封子宪爀嗣〈以上辽简王支子封国〉
江川恭恵王庄王第三子宣德四年封之国武冈成化元年奏迁宝庆府传二世
邵陵王厚奎恭王子
善化康简王誉桔靖王第二子正德九年封传二世祁阳王定煠康王第七子嘉靖三十二年封
常宁王干岷宪王二子以子企𫓐袭爵追封岷王显王企𫓐宪王孙怀宗七年封 岷王禋𭱴显王子怀宗十七年封 哲王禋洪企𨱅子企𨱅为宪王孙未及封卒天启间以禋洪袭封〈以上岷荘王支子封国〉枣阳王祁矿宪王第二子正统八年封无子罢封宁乡王祁钲宪王第三子正统八年封传子见沔是为僖顺王传子祐楒是为荣肃王子厚烛以镇国将军进封枣阳王传子载𭏬薨不嗣〈以上襄宪王支子封国〉
阳山恭和王见淓定王第二子长子夭次子祐楬嗣是为荣康王薨襄康王无嗣以祐楬子厚颖进封襄王追封祖见淓为襄恭王父祐楬为襄惠王
镇宁王见瀷定王第三子弘治四年封传子祐檽祐檽传子厚熧〈以上襄阳定王支子封国〉
隆庆王载䵺庄王第二子嘉靖四十四年封无子国绝
永城王载圻庄王第三子嘉靖四十四年封不嗣〈以上襄阳庄王支子封国〉
都昌惠靖王祁鉴正统八年封传子见潭是为怀顺王传子祐㮧是为悼僖王传子厚熙薨子载塎袭封薨子镇国将军翊铧嗣
樊山温懿王见澋成化三年封传子祐构是为庄和王传子厚焌是为恭裕王传子载坅
都梁悼惠王见溥靖王第二子成化二年封子祐橺嗣荆王是为和王都梁国废
富顺王厚焜传子载垬
永新安庄王厚熿正德十四年封传子载壕薨传子翊键
德安王翊䦃嘉靖二十六年封〈以上荆王支子封国〉华阳悼隐王悦耀蜀献王第二子永乐二年封华阳王洪熙元年徙封澧州传六世
长沙王翊鋋端王庶二子嘉靖三十五年封
蕲国公康茂才蕲州人太祖佐命功臣洪武三年伐蜀卒于道追封蕲国公子铎年十四封蕲春侯后征云南克普定华山有功寻卒时年二十二赠蕲国公谥忠愍子渊二岁实授公禄未袭封正德间封其孙南京锦衣卫正千户
郢国公冯国用屡建军功洪武三年追封
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三年以军功封
安陆侯吴复洪武十二年以军功封
京山侯崔元驸马封
应城伯孙岩靖难功臣成祖未即位封
安乡伯张兴靖难功臣永乐元年封〈以上异姓诸侯封国〉
湖广通志卷二十七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八
职官志
唐虞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何周礼设官之多欤宜朱子以为未及施行之书也我
国家幅𢄙之广超越前古而董正治官无冗员无阙事
皇上复优加禄米以养之洵乎法制之尽善矣文自郡守武自游击以上兹皆书其姓名爵里及其莅官年月独详于
本朝者尊
王命也前代或有阙轶就其可纪者略次其世而录之
俾有考焉
唐虞官制
荆州牧〈一人〉
三代官制
荆州牧〈一人〉楚国〈子爵〉
秦官制
史记始皇本纪秦并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注楚曰南郡曰黔中曰长沙汉书百官表曰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县置令长
汉官制
前汉书公卿表汉初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其后复置监察御史文帝省之遣丞相史分刺诸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置部刺史以六条察郡国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夀二年复为牧郡有守有尉有丞有长史县有令长景帝中二年守更名太守尉更名都尉后汉百官志光武初置十二州每州刺史一人各主一州荆州所部郡国七凡州所监都为京都置尹一人丞一人每郡太守一人丞一人皆置诸曹掾史属官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其次置长丞各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各署诸曹掾史其郡有盐官铁官工官都水官者随事广狭置令长及丞
晋官制
晋书百官志晋沿汉制州置刺史别驾治中从事诸曹从事等员郡皆置太守诸王国以太史掌太守之任后避景帝讳改太守为内史又置主簿等员郡国皆置文学掾一人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有主簿录事史等员
唐官制
唐书百官志初因隋制诸州总管加号使持节后改为大都督带使持节即为节度使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观察使副使又有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开元二年置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景云二年置荆州大都督府都督一人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各一人上州刺史一人别驾长史司马各一人录事参军事以下等员中州下州同惟下参军事上州四人中州三人下州二人诸军各置使一人五千人以上有副使一人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县令丞主簿各一人上县尉二人中下尉一人宋官制
宋史职官志初设制置使掌经画边鄙军旅之事后置宣谕使宣抚使经略安抚使绍兴中以汪澈为湖西宣抚使开禧间以从官出宣抚江淮湖北等处宣和中置荆南襄阳经略安抚大使又有提点刑狱公事掌察所部之讼狱而平其曲直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义仓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政府州军监宋初罢诸镇节度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州军事其后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干徳初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大郡二员馀一员幕职官签书判官及观察支使员数多寡视郡大小及职务烦简庆历四年诏诸路州军监各立学始置教授建隆元年县置令一人丞主簿尉各一人小县不置丞以簿兼丞之事元官制
元史百官志元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每省丞相一员平章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各二员都事二员参政下又有签省司签之属后罢不置丞相尤慎择其人往往缺焉至元十一年右丞相巴延伐宋行中书省事于襄阳寻以别将分省鄂州为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十三年取潭州即署省治之十八年复徙置鄂州又有宣慰司都元帅府儒学提举司官医提举司至元二十五年河南江西浙江湖广陜西五省各置一司馀省无散府秩达噜噶齐一员知府或府尹一员同知判官推官各一员知事
及提控案牍各一员中统五年并立州县未有差等至元三年定上中下州上州达噜噶齐州尹同知判官各一员中下州达噜噶齐知州同知判官各一员二十年定上中下县上县达噜噶齐及尹丞簿尉各一员典史二员中下县不置丞馀悉如上县之制明官制
明初循元制设行中书省既而罢之置巡抚巡视初无定职皆得奉敕行事事竣即巳嘉靖中乃专设巡抚湖广赞理军务都御史后置抚治郧阳等处提督军务都御史洪武初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各省州县九年分天下为十三布政使司设布政参政参议各二员皆分左右以总一方承流宣化之任首领属官经历都事照磨各一员库大使副使理问正副各一员置按察司以司宪度副使佥事因事添设无定员首领官属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检校司狱各一员各府知府一员同知通判推官各一员儒学教授训导每府各一员经历知事照磨检校司狱税课大使每府各一员阴阳医学僧纲道纪每府各一人各州知州一员州同学正训导各一员州判吏目各一员各县知县一员儒学教谕训导各一员县丞典史各一员主簿上中县各一员小县不置阴阳医学僧会
道会司州县各一人驿丞巡检因地添设无定员历代职官
战国
吴 起〈卫人楚悼王相〉
汉
〈文帝〉贾 谊〈洛阳人长沙王太传〉
〈宣帝〉陈 级〈杜陵人荆州牧〉
〈元帝〉东门云〈荆州刺史〉 召信臣〈夀春人零陵太守成帝〉翟 宣〈汝南人方进子南郡太守〉
〈哀帝〉萧 育〈望之子兰陵人南郡太守〉 萧 由〈育弟江夏太守〉
母将隆〈兰陵人南郡太守〉
〈光武〉马 援〈茂陵人伏波将军征五溪蛮〉
郭 贺〈雒阳人荆州刺史〉 刘 顺〈光武族兄南郡太守〉刘 隆〈南阳宗室南郡太守〉 董 宣〈陈留人江夏太守〉卫 飒〈修武人桂阳太守〉 茨 充〈南阳人桂阳太守〉
张 机〈长沙太守〉 周 嘉〈安城人零陵太守〉
龙 述〈京兆人零陵太守〉 张 隆〈桂阳太守〉
〈章帝〉范 式〈金乡人荆州太守〉 谢夷吾〈山阴人荆州刺史〉王 敏〈荆州刺史〉
〈和帝〉湛 仲〈荆州刺史〉 许 荆〈阳羡人桂阳太守〉
〈安帝〉杨 震〈华阴人荆州刺史〉 王 宠〈南郡太守〉
陈 忠〈沛国人江夏太守〉 应 叠〈南顿人江夏太守〉
法 雄〈郿人南郡太守〉 张 成〈山阳人江夏太守〉
〈顺帝〉李 固〈南郑人郃子荆州刺史〉 高 舒〈荆州刺史〉
杜 乔〈林虑人南郡太守〉 李 进〈武陵太守〉
周 昕〈桂阳太守〉 张 羡〈零陵太守〉
第五颉〈桂阳太守〉
〈质帝〉杨 秉〈震子荆州刺史〉 赵 戒〈荆州刺史〉
〈桓帝〉度 尚〈山阳人荆州刺史〉 刘 度〈荆州刺史〉
冯 绲〈宕渠人荆州车骑将军〉 吴 树〈下邳人荆州刺史〉尹 珍〈母敛人荆州刺史〉 李 肃〈南郡太守〉
马 融〈扶风人南郡太守〉 田 明〈江夏太守〉
应 奉〈南顿人武陵太守〉 刘 绰〈彭城人零陵太守〉栾 巴〈内黄人桂阳太守〉
〈灵帝〉赵 凯〈荆州刺史〉 徐 璆〈广陵人荆州刺史〉陈 球〈淮浦人零陵太守〉 抗 徐〈丹阳人长沙太守〉陆 康〈吴郡吴人武陵太守〉 杨 璇〈乌程人零陵太守〉
〈献帝〉刘 表〈高平人荆州牧〉 刘 琦〈表子荆州刺史〉
王 叡〈荆州刺史〉 韩 嵩〈刘表从事郎史〉
窦 辅〈扶风人荆州从事〉 赵 岐〈督租粮荆州〉
黄 祖〈江夏太守〉 孙 坚〈富春人长沙太守〉
蜀汉
诸葛亮〈琅琊人荆州都督〉 关 羽〈解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张 飞〈𣵠郡人宜都太守〉 廖 化〈宜都太守〉
蒯 琪〈房陵太守〉 申 耽〈上庸太守〉
厐 统〈治中〉 蒋 琬〈长史〉
赵 云〈真定人桂阳太守〉 黄 忠〈南阳人长沙太守〉刘 磐〈表从子长沙太守〉 廖 立〈武陵人长沙太守〉郝 普〈土垠人零陵太守〉
〈魏〉王 昶〈晋阳人都督〉 徐 晃〈河东人都督〉
乐 进〈卫国人都督〉 曹 仁〈操从弟都督〉
厐 惪〈都督〉 赵 俨〈阳翟人都督〉
张 郃〈郃阳人都督〉 夏侯尚〈谯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
满 宠〈昌邑人都督〉 张 辽〈马邑人将军〉
李 通〈江夏人将军〉 文 聘〈南阳人江夏太守〉
司马懿〈荆州抚军〉 裴 潜〈闻喜人刺史〉
孙 礼〈容城人刺史〉 王 基〈曲城人荆州刺史〉胡 质〈夀春人荆州刺史〉 桓 禺〈江夏太守〉
晋 宗〈蕲春太守〉
〈吴〉周 瑜〈舒人都督南郡太守〉 鲁 肃〈东城人南郡领兵〉陆 逊〈吴郡人都督荆州牧〉 陆 抗〈逊子都督西陵夷道等诸军事〉
步 抗〈荆州牧〉 吕 岱〈广陵人大将军〉
滕 牧〈大将军〉 韩 当〈令支人大将军〉
步 隲〈右将军〉 步 协〈隲子右将军〉
陆 凯〈吴郡人将军〉 朱 然〈本姓施丹阳人将军〉
全 琮〈将军〉 孙 登〈权长子镇武昌〉
杨 肇〈荆州刺史〉 程 普〈土垠人江夏太守〉诸葛瑾〈琅琊人南郡太守〉 孙 奂〈富春人江夏太守〉周 泰〈下蔡人荆州刺史〉 郤 礼〈江夏太守〉
是 仪〈营陵人禆将军辅太子登镇武昌〉刁 嘉〈江夏太守〉
吴 彦〈归州太守〉 甘 宁〈临江人西陵太守〉
雷 谭〈宜都太守〉 黄 盖〈泉陵人武陵太守〉李 肃〈南阳人桂阳太守〉 锺离牧〈山阴人武陵太守〉严 略〈彭城人零陵太守〉
晋
〈武帝〉羊 祜〈南城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司马玮〈武帝子都督〉
杜 预〈杜陵人都督荆州诸军事〉 杨 济〈华阴人都督〉
卢 钦〈涿人都督沔北诸军事〉 刘 彪〈广陵将军〉
陶 濬〈荆州牧〉 王 戎〈临沂人荆州刺史〉
〈惠帝〉刘 弘〈沛国人荆州刺史〉 胡 烈〈荆州刺史〉
刘 忱〈雍州刺史〉 宗 岱〈荆州刺史〉
荀 崧〈颍川人都督荆州〉
〈怀帝〉王 澄〈琅琊人都督荆州〉 陈 骞〈都督荆州诸军事〉
朱 伺〈黄州骑督〉 曹 摅〈谯国人征南司马〉
滕 霄〈汝州人内史〉 戴 邈〈广陵人邵陵内史〉应 詹〈南顿人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军事〉荀 晞〈都督荆六州军事〉
〈愍帝〉第五猗〈荆州刺史〉 王 〈荆州刺史〉
石 览〈襄城太守〉 山 简〈怀人都督荆襄等州诸军事〉
〈元帝〉司马晞〈将军〉 𠂀 卓〈丹阳人督沔北诸军镇襄阳〉卞 敦〈冤句人监沔北诸军戍夏口湘州刺史〉
刘 隗〈彭城人荆州牧〉 周 𫖮〈浚子荆州刺史〉
王 舒〈荆州刺史监荆沔诸军事〉 魏 该〈东阳人为雍州镇酂城〉司马氶〈谯王逊子监湘州军事领刺史〉
〈明帝〉陶 侃〈鄱阳人都督荆湘等州军事荆州刺史〉
胡 奋〈临泾人都督荆州诸军事〉
〈成帝〉桓 宣〈谯国人镇襄阳〉 温 峤〈太原人都督镇武昌〉陶 称〈侃子监江夏义阳随〉 毛 宝〈三郡阳武人江夏相督随义阳〉
周 抚〈二郡访子监沔北〉 庾 亮〈诸军夏阳人镇〉
庾 翼〈武昌亮弟江州〉 庾 冰〈都督亮弟都督江荆〉庾瑗之〈七州翼子〉
〈刺史〉谢 尚〈康帝阳夏人督江夏义〉
〈阳随〉毛穆之〈军事穆帝宝子〉 范 江〈都督五郡顺〉
李 固〈阳人内史南郑人〉 刘 帖〈荆州刺史〉
〈江夏〉桓 豁〈内史简文龙亢人〉 桓 修〈荆州刺史〉
〈荆州〉谢 安〈刺史孝武都督荆〉 桓 嗣〈诸军事冲〉
朱 序〈子江夏相义乌人江夏相监沔中〉
桓 伊〈诸军事镇襄阳龙亢人〉 谢 玄〈都督荆江十〉
吉 挹〈郡军事安从〉 郗 恢〈子都督莲勺人将军高平人都〉桓石民〈督荆诸军事镇襄〉 陈 骞〈阳豁子荆州刺史都〉王 忱〈督东愓人都督荆〉 殷仲堪〈州诸军事晋阳人〉
〈荆州〉刁 畅〈刺史陈〉 刘怀肃〈郡人荆州刺史文帝镇〉魏咏之〈任城人荆州刺史都督六州〉 何无忌〈东海人江荆都督〉
刘 毅〈九江都督〉 杨佺期〈雍州刺史〉
刘道规〈彭城人武帝少弟荆州刺史〉 司马休之〈河南人荆州刺史〉鲁 芝〈扶风人荆州刺史〉
南北朝
〈宋〉檀 祗〈金乡人高祖时将军武陵内史〉 江 彝〈考城人高祖时衡州刺史〉
沈林子〈留守江陵〉 张 裕〈吴都人都督〉
刘义康〈都督荆州等州诸军事〉 刘义恭〈都督荆湘八州军事荆州刺史〉刘道产〈彭城人雍州刺史都督〉 张 邵〈相雍二州刺史都督〉檀道济〈金乡人都督江州之江夏等郡诸军事〉
刘义庆〈荆州刺史〉 刘秀之〈东莞人雍州刺史都督〉刘义季〈武帝第六子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李 崇〈荆州长史〉 刘 诞〈文帝第六子雍荆二州刺史〉
崔弘恭〈总管〉 蔡兴宗〈考城人都督荆州刺史〉
刘 湛〈荆州长史〉 刘 濬〈始兴王荆州刺史〉刘 粹〈沛郡人江夏相雍州刺史都督〉 到彦之〈彭城人监州州府事〉桞元景〈河东人都督雍梁荆随诸军事〉 褚裕之〈阳翟人雍州刺史〉朱修之〈义阳人荆州刺史都督〉 王景文〈琅琊人都督郢州等郡诸军事〉顾凯之〈吴郡人孝建二年湘州刺史〉 柳世隆〈江夏内史行郢州事〉萧思话〈兰陵人郢州刺史都督〉 马 邺〈广州刺史〉
刘怀珍〈平原人督䂊司二州郢州军事〉 沈庆之〈武康人武昌内史领司马〉焦 度〈南安氐人龙骧将军镇夏口〉 刘休祜〈荆州刺史〉
刘子绥〈郢州刺史〉 孔道存〈荆州行事〉
沈攸之〈武康人荆州刺史〉 庾深之〈新野人都督湘州七郡〉李安人〈兰陵人司州刺史〉 刘 熙〈郢州刺史〉
宗 悫〈涅州人雍州刺史都督〉 萧 頣〈行郢州事〉
萧 鸾〈郢州刺史〉 刘廷系〈雍州刺史〉
〈齐〉刘 悛〈彭城人司州刺史〉 褚 〈阳翟人竟陵长史江夏内史〉萧 嶷〈齐高帝第二子都督荆湘等八州荆湘二州刺史〉
沈 冲〈郢州长史辅国将军〉 萧赤斧〈太祖从弟雍州刺史〉萧 映〈齐高帝第三子都督荆湘等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张 瓌〈吴郡人都督郢司等州军事雍州刺史〉
袁 彖〈阳夏人南郡内史行荆州事〉 萧 锵〈太祖第七子雍州刺史〉萧子敬〈世祖第五子都督荆湘等六州军事荆州刺史〉
萧子懋〈世祖第七子都督郢司等州军事雍州刺史〉
萧子隆〈世祖第八子都督荆雍等六州荆州刺史〉
萧子兴〈世祖第九子郢州刺史〉 萧宝晊〈湘州刺史〉
陈显达〈彭城人雍州刺史〉 傅 琰〈灵州人徙南郡内史行荆州事〉萧子卿〈世祖第三子都督荆湘等七州荆州刺史〉
萧 缅〈齐宗室都督荆司等州军事雍州刺史〉
陆慧晓〈吴郡人江夏内史行郢州事〉 孔琇之〈山阴人江夏内史行郢州事〉萧昭秀〈文惠太子第三子都督荆雍等七州军事荆州刺史〉
萧 球〈高祖第十八子督郢司二州军事郢州刺史〉
桓崇祖〈镇襄阳义阳夀春三郡〉 萧遥昌〈都督郢司二州军事郢州刺史〉萧昭灿〈太子第四子都督荆雍等七州军事荆州刺史〉
萧遥欣〈都督荆雍等七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董 徴〈顿邱人安州刺史〉曹景宗〈新野人郢州刺史〉 张 冲〈吴郡人督郢司二州郢州刺史〉
袁 𫖮〈雍州刺史〉 颜见远〈琅琊人荆州录事参军〉顾宪之〈吴郡人高祖时为衡阳〉 吕安国〈内史广陵人湘州刺史〉柳世隆〈征虏将军永明中湘〉 王僧䖍〈州刺史督湘州临沂人督〉
〈湘〉萧 景〈州诸军湘州刺史梁高祖〉 萧 续〈从弟都督雍郢二州刺史高祖〉萧 纶〈第五子都督雍荆二〉 萧颖达〈州刺史高〉
萧 秀〈祖第六子郢州刺史荆〉 萧 恢〈州刺史文帝第七子荆〉萧 憺〈州刺史都督文帝第十子郢州刺〉
萧 恪〈史都督文帝第〉 夏侯夔〈十一子荆州刺史〉
张惠绍〈加安西将军雍郢〉 康 绚〈二州刺史谯郡人〉
马仙琕〈司州刺史义阳人司〉 孔休源〈州刺史蓝田人司州刺史〉萧太心〈司州刺史贞威将军山阴〉 田鲁生〈人南郡太〉
陈庆之〈守行荆州府事简文帝〉 夏侯疆〈第二子都〉
王 操〈督郢州刺史司州〉 萧 绎〈刺史兴国山人南〉
柳庆远〈北司二州刺史司州〉 柳 津〈刺史晋阳人郢州刺〉
夏侯亶〈史武帝子荆州刺〉 韦 叡〈史河东解人雍州〉
柳仲礼〈刺史河东解人司〉 杨 忠〈州刺史谯郡人〉
萧方诸〈司州刺史杜陵人雍〉 萧 象〈州刺史河东人司州〉萧 昌〈宗室天监中衡州刺史〉 王珍国〈相人桂阳内史〉
范 云〈舞阴人零陵内史〉 杨公则〈天水人都督湘州刺史〉柳 惔〈解人武帝时湘州刺史〉 王 琳〈会稽人湘州刺史都督诸军事〉韦 灿〈放子大同中安远将军刺衡州〉 萧 绩〈南康王督江州诸军江州刺史〉萧会理〈绩子轻车将军湘州刺史〉 鲁悉远〈扶风人北江州刺史〉
陆法和〈都督郢州刺史〉 王僧辩〈太原人都督荆州刺史〉
〈陈〉周文育〈阳羡人都督〉 周 廸〈江州刺史〉
毛 喜〈阳武人右卫率右将军行江夏武陵桂阳三王府国事〉
樊 毅〈湖阳人都督荆郢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吴明应〈荆州刺史〉 程灵洗〈海宁人都督郢州刺史〉徐 度〈安陆人郢湘二州刺史都督湘沅等六州诸军事〉
沈 恪〈武康人都督郢巴等四州诸军事郢州刺史〉
陆子隆〈吴郡人都督荆州刺史〉 程文季〈海宁人昭武将军助防郢州〉徐敬成〈安陆人巴州刺史〉 骆 玚〈吴郡人都督荆州〉孙 玚〈吴郡人都督荆郢等五州诸军事郢州刺史〉
钱道戢〈吴兴人都督巴郢武三州诸军事郢州刺史〉
陈慧纪〈高祖从孙都督郢州〉 鲁广达〈都督郢州七州军事〉
淳于量〈济北人都督郢巴等四州诸军事安州〉
周 炅〈刺史安城人都督安蕲等六州诸军事〉
樊 猛〈安州刺史湖阳人都督荆信二州诸〉
荀尚法〈军事荆州刺史颍阴人都督巴郢武三〉
周罗㬋〈州诸军事郢州刺史寻阳〉 欧阳𬱟〈人都督巴峡縁江诸军事长沙人都〉章昭达〈督衡州诸军事衡州刺史武〉候 瑱〈康人都督江郢等州江州刺史〉华 皎〈充国人都督湘桂六州湘〉 陈叔慎〈州刺史暨阳人都督湘〉
〈巴等〉陈方庆〈州刺湘州〉 司马楚之〈岳阳王智〉
王广之〈武将军湘〉 元 福〈州刺〉
封 回〈史西魏荆州都督〉 杨大眼〈荆州刺史〉
李 挺〈郢州都督〉 王思政〈都督渤海人安州刺〉江文遥〈史荆州刺史荆州〉 寇 赞〈刺史太原人都督〉
李 果〈荆州刺史〉 元世遵〈考城人安〉
申 徽〈州刺史上谷人雍州〉 裴 佗〈刺史安州刺史荆〉
赵 昌〈州刺史魏郡〉 崔延伯〈人荆襄二州刺史〉
辛庆之〈狄道人南荆州刺史〉 李琰之〈陇西人三荆二郢大行台〉
拓㧞烈〈荆州刺史〉 孙 礼〈涿郡人荆州刺史〉王 熊〈霸城人荆州刺史〉 辛 纂〈荆州刺史〉
李 崇〈荆州刺史〉 裴 询〈郢州刺史〉
娄 悦〈荆州刺史〉 辛 雄〈行台左丞〉
房叔祖〈郢州刺史〉 贺㧞胜〈尖山人都督荆州刺史〉田兴祖〈江州刺史治麻城〉 陈伯之〈都督江郢三州诸军事〉赵 怡〈南阳人荆州大中正荆州刺史〉 宇文贵〈夏州人郢州刺史〉
韦 隽〈荆州治中〉 裴 潜〈河东人荆州刺史〉董 珍〈顿邱人安州刺史〉 韦 珍〈荆郢二州刺史〉
韦 朏〈珍孙荆郢和粜大使〉 薛贞度〈汾阴人荆州刺史〉王 勇〈代武川人雍州刺史〉 长孙俭〈代人都督荆襄等三十三州〉
〈北齐〉宇文䕶〈都督〉 宇文达〈荆州刺史〉
王 则〈太原人都督荆州刺史〉 韩 贤〈荆州刺史〉
〈周〉崔彦穆〈安州刺史总管十二州军事〉 独孤信〈云中人都督荆州刺史〉贺兰祥〈武川人都督荆州刺史〉 皇甫璠〈随州刺史〉
李迁哲〈安康人大将军镇襄阳〉 李 愍〈荆州刺史〉
权景宣〈天水人荆州刺史总管十七州诸军事〉
泉仲遵〈丰阳人荆州刺史〉 王 述〈总管〉
李 昞〈武川人安州总管〉 陆 腾〈代人江陵总管〉
韦叔裕〈杜陵人雍州刺史〉 韦 瑱〈杜陵人南郢州刺史〉崔士谦〈安平人江陵总管荆州刺史〉 厍狄士文〈善无人随州刺史〉
裴 鸿〈郢州刺史〉 杜 杲〈杜陵人温州刺史〉史 宁〈建康人荆州刺史荆襄郢等五十二州江陵镇防诸军事〉
柳 敏〈河东人郢州刺史〉 王 悦〈蓝田人郢州刺史〉裴 宽〈闻喜人沔州刺史〉 裴 侠〈解人郢州刺史〉
王士良〈凉州人荆州刺史〉 令狐虬〈郢州刺史〉
郑先䕶〈安封人郢州都督〉 郑 常〈郢州刺史〉
高 宾〈渤海人襄州总管〉 元 伟〈洛阳人襄州刺史〉高 琳〈高丽人江陵副总管〉 于栗翼〈代人安州总管〉
于 𫖮〈代人郢州刺史〉 元法夀〈安州刺史〉
吐万通〈代郡人郢州刺史〉 周恕延〈洛阳人南荆州刺史〉李长夀〈伊川人黄州刺史〉 崔 蔚〈颖川人郢州刺史〉李延孙〈伊川人长夀子荆州都督〉 慕容会位〈俨子郢州刺史〉王 谊〈武川人襄州总管〉 独孤永业〈中山人襄州总管〉杨 雄〈上洛邑阳人平州刺史江陵总管〉樊子盖〈庐江人郢州刺史〉梁 昕〈乌氏人保定初邵州刺史〉 豆卢𪟝〈昌黎人天和间邵州刺史〉
隋
〈文帝〉李 雅〈荆州总管〉 杨 素〈荆州总管〉
韦世康〈杜陵人襄州刺史安荆二州总管〉田 式〈襄州总管〉
宇文亮〈郢州总管〉 杨 纪〈荆州总管〉
崔弘度〈博陵人襄州总管〉 裴 政〈河东闻喜人襄州总管〉薛道衡〈汾阴人襄州总管〉 韦 滉〈安州总管〉
元景山〈交州总管〉 周法尚〈安城人郢州刺史黄永二州总管〉达奚长儒〈代人襄荆二州总管〉 独孤悒〈迁州刺史〉
辛庆之〈狄道人荆州刺史〉 辛彦之〈狄道人随州刺史〉史 祥〈建康人宁子蕲州刺史〉 周 摇〈洛阳人襄州总管〉
韦 瓘〈随州刺史〉 韩僧夀〈长垣人擒虎弟安州刺史〉赵仲将〈平垣人安州刺史〉 房彦谦〈临淄人襄州总管〉杜 整〈杜陵人襄阳行军总管〉 王世积〈新冈人蕲荆二州总管〉李成礼〈狄道人襄州总管〉 刘仁恩〈荆州刺史〉
崔仲方〈安平人基州刺史〉 宇文述〈代郡人安州总管〉
萧 岑〈大将军留江陵〉 薛 胄〈汾阴人郢州刺史〉崔弘昇〈博陵人襄州总管〉 李 安〈狄道人郢州刺史〉李 衍〈襄平人安州总管〉 吐万绪〈代郡人通子襄州总管〉元 夀〈洛阳人基州刺史〉 鱼俱罗〈下邽人安州刺史〉杨 约〈素异母弟高祖时邵州刺史〉 杨 纶〈滕穆王瓒子出为邵州刺史〉乞伏惠〈马邑人开皇时潭桂二州总管〉 令狐熙〈炖煌人开皇中桂州总管〉虞庆则〈栎阳人开皇中桂州总管〉 于 玺〈文仲弟开皇时邵州刺史〉韩 擒〈东垣人周武时永州刺史〉
唐
〈高祖〉李孝恭〈太祖子荆州大总管襄州道行台左仆射〉
薛大鼎〈汾阴人山南道副大使荆州大都督长史〉
李 瓖〈唐宗室汉阳郡王荆州都督〉 李 瑗〈庐江郡王山南道行台仆射〉褚遂良〈钱塘人潭州都督〉 李袭志〈陇西人桂州都督〉
〈太宗〉张公谨〈魏州繁水人襄州都督〉 李元景〈高祖第六子荆州都督〉李 恪〈太宗第六子安州都督〉 李 靖〈三原人检校〉
高 俭〈齐清河王岳之孙安州都督〉 李 恽〈太宗第七子安州都督〉李 贞〈太宗第八子安州都督〉 武士彟〈外戚并州人荆州都督〉尉迟敬德〈善阳人襄州都督〉 姚 简〈均州节度使〉
〈高宗〉苏良嗣〈武功人荆州大都督长史〉 李安期〈安平人荆州大都督长史中宗〉张柬之〈襄阳人荆州大都督长史〉 韦虚心〈京兆人荆扬潞长史兼采访使〉张廷珪〈济源人江南西道按察使〉 王 晙〈景城人桂州都督〉杜 悰〈万年人荆南南节度使〉
〈睿宗〉崔日用〈滑州人荆州长史〉 阳 峤〈洛阳人荆州长史玄宗〉韩朝宗〈京兆人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 张九龄〈韶州人荆州大都督长史〉刘长卿〈河间人郢鄂观察使〉 韦 陟〈京兆人襄阳太守本道采访使〉杨思朂〈罗州人辅国将军黔中招讨使〉 李 纶〈山南东道襄邓等十州节度使〉杜 暹〈濮川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韦 公〈镇鄂〉
徐 浩〈越州人襄阳防御使〉 刘 𫗧〈荆南节度使〉
源 清〈相州人江陵大都督长史本道采访防〉
韦 抗〈御使京兆人安州〉 吕 𬤇〈都督河东人澧朗峡〉崔 植〈忠节度使祜甫弟鄂〉 来 瑱〈岳观察使永夀人山〉
〈南东〉郭子仪〈道节度使肃宗华州人山南〉李光弻〈东道诸道行营元帅柳城人知〉穆 宁〈山南五道节度行营事河内人〉鲁 炅〈鄂岳祖庸盐鐡沿江〉第五琦〈转运使幽州人领襄阳〉 韦 伦〈淮西两镇京兆人山南等五道度支〉李 皋〈使京兆人山南东道〉 杜鸿渐〈襄邓十州节度使曹〉
罗 珣〈王明子湖南〉 李栖筠〈观察使濮阳人荆南〉崔光远〈节度使荆襄节度使赵人山南防〉
王 翊〈御观察使灵昌人荆襄招〉
〈讨山〉张延赏〈南东道兵马都使晋〉 颜真卿〈阳人山南东道节度〉
李 岘〈观察使代宗蒲州人〉 李 芄〈荆南节度观察使万年〉刘 晏〈人荆南节度使吴王恪孙荆南〉卫伯玉〈节度使赵郡〉
庾 准〈人山南东道观察支〉 王 缙〈使曹州人湖南荆南山南〉朱 贞〈东道转运使荆南〉 平 昌〈节度使常州〉
卢 钧〈人荆南节度使太原〉
〈徳宗〉郗士美〈金乡人鄂岳观察使〉 李 承〈高邑人山南东道节度使〉吕元膺〈郓州人鄂岳观察使〉 张伯仪〈魏州人荆南节度使〉伊 慎〈兖州人安黄节度使〉 李 阜〈山南东道节度使〉樊 泽〈河中人山南东道节度观察等使〉裴 均〈闻喜人山南东道节度使〉于 𬱖〈河南人于谨七世孙山南东道节度使〉
贾 耽〈南皮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杨汉公〈弘农人荆南节度使〉郑 权〈开封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王 起〈太原人山南东道节度使〉尚可孤〈鲜卑人荆襄援淮西使〉 杨仪之〈湖南度支使〉
李夷简〈郑王元懿孙山南东道节度使〉 韩 皋〈长安人鄂岳蕲沔观察使〉李 㢲〈赞皇人湖南观察使〉 王 凝〈蓝田人湖南观察使〉沈传师〈吴人湖南观察使〉 赵宗儒〈邓州穰人荆南节度使〉
卫伯玉〈荆南节度使〉 庾 准〈常州人荆南节度使〉杨嗣复〈华阴人湖南观察使〉 杨 凭〈弘农人湖南观察使〉
〈宪宗〉李 愬〈临洮人晟子山南东道节度使〉 严 绶〈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宗儒〈邓州人荆南节度营田观察等使〉高 错〈鄂岳观察使〉
李 逊〈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
袁 滋〈汝南人山南东道节度使湖南观察使〉
李古道〈鄂岳等州团练观察使〉 赵 昌〈天水人荆南节度使〉李 程〈陇西人襄邑王神符五世孙鄂岳观察使山南东道节度使〉
崔潭峻〈荆南监军〉 李 听〈临洮人晟子随鄂岳观察使〉柳公绰〈京兆人湖南鄂岳观察使山南东道节度使〉
高霞寓〈范阳人山南东道唐鄂随节度使〉崔 群〈清河人湖南观察荆南节度观察使〉窦 群〈扶风人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湖南观察使〉
窦易直〈京兆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孟 简〈平昌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景让〈并州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敬 晦〈河中人山南东道节度使〉来 逊〈山南东道节度使〉 吕元膺〈东平人鄂岳观察使〉韦贯之〈琼八世孙湖南观察使〉 辛京杲〈金城人湖南观察使〉裴 度〈闻喜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元 结〈河南人荆南节度使〉敬 晦〈河东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王 缙〈太原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穆宗〉崔 植〈鄂岳观察使〉 李逢吉〈陇西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朱元翼〈襄阳节度使〉 李 回〈新兴王德良孙湖南观察使〉裴 识〈闻喜人湖南观察使〉
〈敬宗〉成 汭〈青州人荆南节度使〉 崔 郾〈博陵人鄂岳安黄等州观〉牛僧儒〈察使隋奇章公弘之后武〉 高元裕〈昌节度使渤海人山〉崔 琯〈南东道节度使博陵〉 薛 苹〈人荆南节度使宝鼎〉
崔 陵〈人湖南观察使佑甫〉 崔 瓘〈从子湖南观察使博〉
崔 〈陵人湖南观察使博〉 卢简辞〈陵人山南东道观察使〉李 翺〈河中蒲人山南东〉 崔元式〈道节度使山南东道〉
〈节度〉高 重〈使博州人湖南观察〉 李 石〈使文宗清河人鄂岳观察使襄〉元 稹〈邑王神符八世孙荆〉 郑 伸〈南节度使河〉
殷 侑〈南人武昌军节度使〉 郑 肃〈鄂岳观察使陈州人〉叚文昌〈山南东道节度使〉 高 端〈荣阳人山南〉
孙简知〈东道节度使〉 吕令琮〈荆州人荆南〉
郑 朗〈都督鄂岳观察使江〉 孔 戢〈陵节度使荆南监〉
窦易直〈军使荥泽人鄂岳观〉 殷 侑〈察使圣裔湖南观察〉崔 瑶〈使始平人山南东道〉 崔 瑾〈节度使陈州人山南〉
〈东道〉卢 钧〈节度使武城人鄂岳〉
〈观察〉李德裕〈使武城人湖南观察〉 白敏中〈使武宗范阳人山南〉
韦 悫〈杜陵人武昌军节度〉 周 墀〈使鄂岳观察〉
卢 商〈使武昌军节度〉 徐 商〈使东莞人节度山南〉萧 邺〈东道梁长沙宣王懿九世孙荆〉
〈南节〉于 琮〈度使懿宗博陵人荆〉 刘 瞻〈南节度使桂阳人荆〉
张 濬〈南节度使河间人武〉 蒋 系〈昌军节度使常州人〉李 蔚〈山南东道节度使〉 高 骈〈山南东道节度使幽〉
〈州人〉裴 休〈荆南东道节度使僖〉 郭 禹〈宗孟州济〉
李福〈源人荆南节度使荆南留后襄邑〉
邓处讷〈王神符五世孙山南〉 郑绍业〈东道节度使〉
段彦谟〈龙潭人武安〉 宋 威〈军节度使荆〉
王 铎〈南节度使荆〉 崔 涓〈南节度〉
孙昭德〈使荆南招讨〉 闵 朂〈使荆南节度使镇江〉
〈陵荆〉赵匡凝〈南节度使江西人钦化军节度〉马 殷〈使昭宗蔡州人山南东道节度〉赵匡明〈使后封楚〉
五代
〈王〉杨师厚〈鄢陵人武安军节度〉 高季兴〈使后为楚王荆南留后梁〉高继冲〈硖石人荆南节度使〉 刘 言〈庐陵人武平军节度使〉刘 玘〈雍邱人襄州都指挥使〉
〈唐〉周行达〈武陵人荆南节度使〉 周知裕〈幽州人安州留后〉
王崇文〈镇武昌〉 刘仁瞻〈淮阴洪潭人武昌节度使〉
〈晋〉刘审文〈文安人襄州防御使〉 高行周〈妫州人襄州行营都部署〉王 清〈曲周人秦国都虞侯〉 焦继勲〈许州人襄阳防御使〉刘 词〈元城人襄州行营都虞侯〉
〈汉〉李 琼〈饶安人安州防御使〉 李洪信〈晋阳人岳州防御使〉李洪义〈晋阳人岳州防御使〉
〈周〉张从恩〈太原人襄阳行营兵马都监〉 高怀德〈常山人岳州防御使〉宋
〈太祖〉慕容延钊〈太原人山南东道节度西南面兵马都部署〉
王全斌〈太原人崇义军节度使观察留后〉石守信〈浚义人崇信军节度使〉潘 美〈大名人山南东道节度使〉 解 晖〈临沼人湖广道都指挥使〉
尹 勲〈郢州防御使〉 王 明〈大名人荆州转运使〉张廷翰〈泽州人归州路行营兵马指挥都使〉许仲宣〈青州人知荆南转运使〉司 超〈元城人蕲州防御使〉 梁彦嗣〈复州防御使〉
李 符〈大名人转运司制置〉 韩重赟〈磁州人永州防御使〉
〈太宗〉李惟清〈下邑人荆湖北转运副〉 任中正〈判官曹州人荆湖转〉
张 咏〈运使鄄城人荆湖北〉 宋 珰〈路转运使华州人峡〉雷有终〈路转运副使郃阳人德骧子荆〉赵昌言〈湖等茶盐制置使汾〉裴 庄〈州人荆湖转运副使〉 刘师道〈阆中人荆湖北路转〉
赵元偁〈运使开封人荆湖发〉 郭 密〈运使鄂州都督武昌〉
王 显〈军节度使贝州人安州观〉 樊知古〈察使开封人〉
罗处约〈崇信军节度观察等〉 朱 昻〈使荆湖转运使华阳〉
袁逢吉〈人荆湖路巡抚京兆〉 韩 丕〈人峡路转副使开封人〉李复圭〈荆湖北路转运使华〉 张 逊〈州人集贤殿修撰知均州徐州〉薛居正〈人湖北转运使博州人〉
〈右骁〉赵 乘〈卫大将军知江陵府〉 边 肃〈陵仪人湖南都提举发运〉慕容徳琛〈使真宗华阴人提点〉 黄 震〈京西刑狱楚邱人武〉焦守节〈昌安远军节度副使太原人〉冦 准〈荆湖北路钤辖建州〉张希一〈人提点湖北路刑狱〉 杨 覃〈长杜人江淮南荆〉
卞 兖〈成都人荆湖发运使〉 吴元扆〈太原人安州观察使〉
赵 贺〈封邱人三司户部盐铁副使知〉徐 起〈江陵鄄城人荆湖北〉梅 询〈路转运使宣城人湖〉 张 煦〈北转运使开封人江南〉陈世卿〈西路安抚都监南剑〉 陈知微〈人荆湖北转运使高〉王 质〈邮人荆湖南路转运〉 张 传〈使单父人荆湖北路〉赵 振〈转运使谯人荆湖北路转运〉范 雍〈使雄州人湖北都巡〉秦 羲〈检使制置南路河南〉 王举正〈人户部侍郎知安州江宁人制置荆〉马 亮〈湖路镇定人资政殿学士尚书知光化〉
刘 䕫〈军合淝人尚书工部侍郎〉 齐 廓〈集贤院学士知江陵崇〉
〈安人〉徐 的〈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会稽人提点荆〉
张 锡〈湖南路刑狱仁宗建〉 彭思永〈安人荆湖北路转运〉
田 瑜〈使荆湖南路安抚使〉 柳 植〈汉阳人荆湖北路转运〉鱼周询〈使庐陵人湖北转运使〉 杨 畋〈夀安人荆湖北路转运〉钱惟演〈使真州人右谏议大〉 狄 青〈夫知黄州开封人提点〉李孝称〈荆湖南路刑狱宝庆〉 张士逊〈人荆湖南路兵宣抚使〉潘 夙〈吴越王俶崇信军节度〉 刘 沆〈使西河人荆湖南北〉马怀德〈开封人随州观察使〉 赵从诏〈左金吾大将军归州团练使〉任 颛〈夀光人知潭州宣抚司〉 刘 平〈祥符人永州防御使〉
〈神宗〉韩 维〈雍邱人翰林侍读学士知襄州〉 韩 贽〈长山人荆湖安抚〉张 庄〈应天人提举湖北路常平本路提点刑狱〉
孙 构〈博平人湖北转运使〉 陆 诜〈馀杭人湖南北转运使〉萧 注〈临江人荆南钤辖提点刑狱〉 徐 禧〈洪州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唐义问〈江陵人湖南转运判官湖北转运使〉李肃之〈濮州人湖北转运使〉薛 向〈同知枢密院出知随州〉 李东之〈龙图阁学士知荆南〉王安石〈临川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陵府〉谢景温〈右谏议大夫知潭州〉李 周〈冯翊人提点荆西刑狱〉 邓 绾〈成都人以待制知荆南〉安 夀〈开封人荆湖北路转运判官〉 范子奇〈太原人湖南转运使〉刘元瑜〈河南人天章阁待制知潭州〉 何正臣〈新淦人吏部侍郎出知潭州〉
〈哲宗〉范纯仁〈仲淹子以观文殿大学士知随州〉沈 括〈龙图阁学士均州团练副使〉姚 雄〈武康人荆湖北路判官〉 朱 京〈南丰人湖北转运判官〉江 海〈建安人襄州太蔚〉 张 粢〈建州人提点湖北刑狱〉王 厚〈徳安人郢州防御使〉 李昭玘〈济南人提点京西刑狱〉吕大防〈汲郡人以学士知随州徙〉 孔平仲〈安州提点京西〉
〈刑狱〉韩忠彦〈徽宗相州人琦子崇信军〉 程 振〈节度副使饶州人提〉蒲 卣〈举京西常平阆州人提〉 梅执礼〈举湖北京西常平浦江〉耿南仲〈人显谟阁待制知蕲〉 金 爽〈州开封人荆湖转运〉
钱 遹〈副使洪州人湖北安〉 曾孝序〈抚使𭒀州人提举湖北常平〉潘良贵〈晋江人显谟阁待制〉
〈知潭〉李 纲〈州钦宗金华人提点〉 岳 飞〈荆湖刑狱高宗观文殿〉韩世忠〈学士湖南宣抚使汤〉 薛 弻〈阴人荆湖南北路招〉富元衡〈讨使延安人荆湖宣〉 吕 祉〈抚副使永嘉人湖〉
马 伸〈南运判知荆南姑苏人湖南北〉吴 挺〈提刑建阳人荆湖提〉
王 德〈刑东平人殿中侍御〉 张 俊〈史抚谕荆湖广南陇干人〉王 庶〈郢州防御使通远军〉 成 闵〈人荆南副都统制凤〉牛 皋〈翔人少保崇信等军〉 陈求道〈节度使庆阳人〉
赵令𡷫〈湖北安抚使邢州人湖北〉 张大经〈京西制置使汝州人荆湖南路〉李 植〈副总管襄邓随郢抚镇燕懿王裔〉
冯康国〈孙直龙图阁知黄州〉 李汝士〈建昌人提点湖南〉
沈与求〈湖州人荆湖南路安〉 杨 政〈抚使临泾人武当军〉虞允文〈节度使隆州人开〉 王 澈〈府襄阳浮梁人湖北〉朱胜非〈京西宣谕使蔡州人〉 叶 衡〈都督淮荆浙诸军金华人〉刘 锜〈枢密都承旨知荆南府徳顺〉陈 规〈军人知潭州加太尉荆南〉辛次膺〈府密州人德安复州汉〉 吴 祉〈阳镇抚使莱州人〉
吕颐浩〈除直秘阁湖南提刑建〉 勾 涛〈阳人荆湖提刑乐陵人〉曾 开〈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新〉 张孝祥〈繁人荆湖安抚使知潭〉
〈州赣〉刘 珙〈州人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乌江人〉
李 焘〈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孝宗子〉韩彦直〈羽子崇安人知荆南府湖北安〉张 栻〈抚使丹棱人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延安〉
杨 辅〈人总领湖北京西发运副使浚之〉
宇文绍节〈子荆湖北路转运副使知江陵府安〉
薛叔似〈抚本路遂宁人显谟〉 李 道〈阁待制知江陵府移〉
赵善誉〈襄阳广都人以华文阁〉 陈 敏〈学士湖北京西宣抚〉
赵彦橚〈使永嘉人〉 张 杓〈荆湖宣谕使相州人〉王 信〈湖北副总管太宗后湖〉 陈 谦〈北常平茶盐提举石城人〉商飞卿〈临海人荆湖南路转运判官〉 赵 愭〈孝宗长子蕲州防御使〉赵 方〈衡山人湖北安抚司使兼权荆湖置司〉
扈再兴〈淮人荆鄂都统制〉 朱 熹〈荆湖南路转运使知潭州〉刘 甲〈东光人湖北安抚使〉 辛弃疾〈历城人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张 纶〈汝阴人辰澧鼎等州安抚使〉
李 椿〈永平人知潭州湖南安抚使〉
〈光宗〉詹体仁〈浦城人湖广縂领〉 李大性〈四会人荆湖制置使〉马 寻〈须城人知汝襄等八州〉 赵 雄〈资州人帅湖北〉
周必大〈管城人观文殿学士判潭州〉 孙逢吉〈龙泉人湖南提刑〉
〈宁宗〉赵 范〈方子衡山人荆湖安抚使〉 黄 干〈福州人荆湖北路安抚使〉安 炳〈广安人观文殿学士知潭州湖广安抚使〉
赵贵诚〈房州防御使〉 项安世〈江陵人知鄂州湖广总督〉毕再遇〈兖州人保康军承宣使〉 张 荣〈京湖宣抚使〉
吴 猎〈潭州人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公事知江陵府〉
真德秀〈浦城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 曾从龙〈公亮从孙湖南安抚使〉别之杰〈郢州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 曹彦约〈都昌人知潭州湖南安抚使〉陈 垲〈嘉兴人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刘光祖〈简州人荆湖制置使〉谢天麟〈临江人湖广总领〉 王 介〈金华人京西安抚〉张 威〈成州人荆鄂都统沔州都统制〉 赵汝谈〈湖北提举常平〉
何 澹〈处州人观文殿学士移使湖北知江陵〉
张忠恕〈浚之孙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
〈理宗〉孟 珙〈随州人荆湖安抚制置使〉 汪立信〈六安人荆湖制置使知江陵〉陈 韡〈候官人徽猷阁学士荆湖南路安抚使〉
马光祖〈𭒀州人端明殿学士荆湖制置使〉史嵩之〈鄞人京西荆湖安抚制置使〉
高斯得〈提点湖广刑狱〉 吴 总〈学士知鄂州〉
董 槐〈安远人提点湖北刑狱〉 魏了翁〈浦江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向士璧〈常州人湖北安抚副使湖南制置副使〉
皮龙荣〈醴陵人宝章阁待制荆湖南路转运使〉
赵 葵〈衡山人湖南安抚使〉 崔与之〈显谟阁学士知潭州湖南安抚〉胡 颖〈湘潭人湖南提刑〉 李曾伯〈嘉兴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洪天锡〈显文阁侍制湖南安抚知潭州〉
〈度宗〉高 达〈湖北安抚使知鄂州〉 李庭芝〈应山人京湖制置大使〉张世杰〈范阳人保康军节度使〉 范天顺〈荆湖都统〉
江万里〈都昌人知潭州湖南安抚大使〉 廖邦杰〈顺昌人湖南提刑〉
〈恭宗〉巩 信〈荆湖都统〉 李 芾〈衡州人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元
〈世祖〉阿尔哈雅〈辉和尔人荆湖等路枢密院事镇襄阳〉
贾文备〈蒲阴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张荣实〈保定人湖北道宣慰使〉廉希宪〈博啰哈雅子行省荆南〉 管如德〈黄陂人湖北招讨使〉史 弻〈博野人黄州等路宣慰使〉 姚天福〈绛州人湖北道按察使〉贾居贞〈获鹿人湖北宣慰使〉 樊 楫〈冠州人荆湖等行中书省事〉杨惟中〈弘州人江淮荆湖南北宣慰使〉 张孔孙〈隆安人湖北道按察使〉库哩济苏〈湖广平章政事〉 赵 璧〈怀仁人江淮荆湖经略使〉赵世延〈成都人佥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
李 恒〈西夏人行省荆湖〉 谢 让〈颍昌人江西湖北道廉访司事〉鄂啰齐〈扎拉台人湖广等处行枢密院事〉图固勤〈湖广右丞〉
哈喇哈逊〈乌拉纳尔氏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张雄飞〈临沂人荆湖北道宣慰使〉 胡祗遹〈武安人荆湖北道宣慰副使〉许 楫〈太原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杨文安〈副使天水人湖广宣〉
王都中〈抚使福宁州人荆湖北道宣慰副使郴〉
乌克逊泽〈州路总管临潢人湖广〉 畅斯文〈平章政事南阳人山南道〉雷 膺〈肃政廉访司事浑源人山南湖〉郭 昻〈北道提刑按察副使林州人〉特穆尔巴哈〈襄阳总军司沅〉 綦公直〈州安抚司湖广行省平章〉张弘纲〈乐安人湖南等处招讨司〉 谢仲温〈张禧子赠湖广行省〉
张 础〈左丞丰县人湖南宣慰使〉 伯特恩〈通州人湖南道提刑按察〉
邸 泽〈副使蛮部人〉 朱国宝〈常徳路达噜噶齐郴州路〉倪徳政〈总管徐州人镇常徳〉 何 琦〈知安抚司事苏州人常徳〉
〈路总〉博尔欢〈管宛平人总管统军政常徳〉喇勒智喇威〈路成宗索隆噶图子平章政事〉达尔玛〈行省湖广唐古特鄂摩克氏〉刘国杰〈荆湖宣慰使高昌人湖北〉额森布哈〈山南两道廉访司使女真人湖广行〉
程钜夫〈省平章政事蒙古克哷氏〉 樊 炳〈湖广等处行〉
〈中书〉图烈哈雅〈省左丞相建昌人江南湖〉
〈北肃〉桑 节〈政廉访事永州路总管仁〉 岳 柱〈宗辉和尔氏荆湖北道宣〉伊噜特穆尔〈慰使英宗河西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额琳沁巴勒〈西夏人湖广知枢密事〉
鄂 允〈克呼氏湖南宣慰使〉
〈文帝〉纳 琳〈河西人睿之子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吕思诚〈平定州人湖北廉访使〉陈思谦〈宁晋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李好文〈东明人参湖广行省政事〉
〈顺帝〉苏天爵〈真定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成 遵〈穰县人武昌路总管〉达实特穆尔〈托克托子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实喇尼都〈北庭人山南南廉访使〉 余 阙〈庐州人湖南行省左右司郎中〉额森特穆尔〈湖广平章政事〉 雅克巴哈〈湖广右丞相〉台哈布哈〈鸿吉哩氏湖广行省左丞相节制荆襄诸军〉
多尔济巴勒〈平章湖广〉 樊执敬〈郓城人湖北道廉访使〉林兴祖〈罗源人道州路总管〉
明
湖广行中书省参知布政
杨 璟〈合肥〉 戴 徳
贺兴隆 陶 凯
赵 曜〈晋江〉
巡抚湖广赞理军务都御史
贾 谅〈峄县举人〉 吴 政〈丽水进士〉
蔡 询〈进士〉 李 实〈全州〉
王永夀〈太原举人〉 白 圭〈南宫进士〉
王 俭〈铜梁进士〉 罗 箎〈南昌进士〉
吴 琛〈繁昌进士〉 刘 敷〈永新进士〉
吴 诚〈钱塘进士〉 白行顺〈清涧进士〉
马 训〈长江进士〉 吴 槚〈博野进士〉
梁 璟〈崞县进士〉 郑实〈舒城进士〉
谢 绶〈乐安进士〉 韩 文〈洪洞进士〉
徐 恪〈常熟进士〉 樊莹〈常山进士〉
沈 晖〈宜兴进士〉 阎仲宇〈陇州进士〉
韩重淳〈绛州进士〉 王鉴之〈山阴进士〉
郝志义〈清涧进士〉 汤 全〈华亭进士〉
刘 缨〈新淦进士〉 张子麟〈稿城进士〉
王 纶〈慈谿进士〉 陈 镐〈会稽进士〉
刘 丙〈安福进士〉 秦 金〈无锡进士〉
席 书〈遂宁进士〉 张 琮〈江宁进士〉
黄 衷〈南海进士〉 孙 修〈邯郸进士〉
朱廷声〈进贤进士〉 凌 相〈通州进士〉
汪 珊〈贵池进士〉 林大辂〈莆田进士〉
翟 瓒〈昌邑进士〉 顾 璘〈吴县进士〉
陆 杰〈平湖进士〉 车 纯〈上虞进士〉
姜 仪〈南昌进士〉 林云同〈莆田进士〉
屠太山〈鄞县进士〉 翁 溥〈槩县进士〉
冯 岳〈慈谿进士〉 汪大受〈婺源进士〉
李宪卿〈昆山进士〉 赵炳然〈剑州进士〉
陈仕贤〈福清进士〉 刘 崘〈无为进士〉
张 雨〈万安进士〉 方 廉〈新安进士〉
徐南金〈丰城进士〉 谷中虚〈海丰进士〉
杨豫孙〈华亭进士〉 刘 悫〈万安进士〉
张 翀〈南昌进士〉 汪道昆〈歙县进士〉
阮文中〈南昌进士〉 赵 贤〈汝阳进士〉
陈 瑞〈长乐进士〉 王之垣〈新城进士〉
陈 省〈长乐进士〉 李 江〈锦衣进士〉
孙 坤〈睢州进士〉 李 贞
梁孟龙〈清苑进士〉 张问达〈泾阳进士〉
赵可怀 李叔元〈晋江进士〉
魏光绪〈山西进士〉 唐 晖
方孔昭〈江南进士〉 卢象昇〈宜兴进士〉
姚崇文〈慈谿进士〉 洪如钟〈进士〉
宋一鹤〈宛平进士〉
陈睿谟〈武进士巡抚偏沅都御史怀宗末年开府长沙沅抚自此始〉
抚治郧阳等处提督军务都御史
原 杰〈阳城进士〉 吴道宏〈宜宾进士〉
王 濬〈威县进士〉 刘 璋〈南平进士〉
何 经〈顺德进士〉 郑 时〈舒城进士〉
戴 珊〈浮梁进士〉 王 道〈蠡县进士〉
沈 晖〈科贯见前〉 黎 福〈乐平进士〉
樊 莹〈科贯见前〉 陈 清〈宜都进士〉
王鉴之〈科贯见前〉 孙 需〈徳兴进士〉
汪 舜〈𭒀源进士〉 刘 宛〈宜春进士〉
张 淳〈合肥进士〉 王 宪〈东平进士〉
任 汉〈温江进士〉 公勉仁〈蒙阴进士〉
陈 雍〈馀姚进士〉 王 镇〈东莞进士〉
方良永〈莆田进士〉 徐 蕃〈泰州进士〉
章 极〈兰谿进士〉 冦天叙〈榆次进士〉
蒋 曙〈全州进士〉 夏崇夀〈江阴进士〉
林 富〈莆田进士〉 潘 旦〈婺源进士〉
袁宗儒〈雄县进士〉 胡东皋〈馀姚进士〉
宋 冕〈馀姚进士〉 王学蘷〈安福进士〉
于 桂〈昌邑进士〉 路 迎〈汶上进士〉
王以旗〈江宁进士〉 戴时宗〈长泰进士〉
喻茂坚〈荣昌进士〉 张 岳〈惠安进士〉
王 守〈吴县进士〉 欧阳必进〈安福进士〉
任惟贤〈阆中进士〉 叶 照〈慈谿进士〉
于 湛〈金坛进士〉 任 瀛〈兖州进士〉
沈良材〈泰州进士〉 张舜臣〈章邱进士〉
刘伯跃〈南昌进士〉 章 焕〈吴县进士〉
刘学易〈夀光进士〉 谷 峤〈前屯进士〉
张 雨〈科贯见前〉 汪 俅〈贵溪进士〉
迟凤翔〈临向进士〉 康 朗〈惠安进士〉
吴桂芳〈新建进士〉 陈 志〈莆田进士〉
刘秉仁〈贵州进士〉 孙应鳌〈清平进士〉
武 金〈井陉进士〉 汪道昆〈科贯见前〉
凌云翼〈太仓进士〉 汤 宾〈南皮进士〉
王世贞〈太仓进士〉 徐学谟〈嘉定进士〉
杨俊民〈蒲州进士〉 张国彦〈邯郸进士〉
毛 纲〈苏州籍太平人进士〉 方弘静〈歙县进士〉
李 材〈丰城进士〉 萧 彦〈泾县进士〉
董 裕〈乐安进士〉 郑国佐〈魏县进士〉
胡心得〈仁和进士〉 黄纪贤〈荣县进士〉
卫一凤〈阳城进士〉 陈尚谟〈仁和进士〉
杨述中〈富顺进士〉 蔡复一〈同安进士〉
毕懋康〈歙县进士〉 李若珪〈邢台进士〉
梁应泽〈清苑进士〉 蒋允仪〈宜兴进士〉
卢象昇〈科贯见前〉 宋祖舜〈东平进士〉
苗祚士〈泽州进士〉 陈良训〈进县进士〉
王鳌永〈淄州进士〉 王永祚〈昆山进士〉
巡按监察御史
徐 英〈永年〉 丁 降〈南昌〉
江 沂〈建安〉 姜 洪〈广徳进士〉
马文昇〈钧州〉 史简〈洛阳进士〉
常 新〈襄城进士〉 汪宗器〈繁昌进士〉
俞士吉〈象山举人〉 田 渊〈洛川进士〉
郑惟恒〈常山进士〉 鲁 昻〈吉水进士〉
王 恩〈馀姚进士〉 黄世经〈泰州进士〉
王 冠〈凤翔进士〉 王 约〈临川进士〉
包 泽〈鄞县进士〉 翁 理〈饶平进士〉
张 纲〈长清进士〉 吴 哲〈临川进士〉
方 中〈进士〉 李 颐〈馀于进士〉
张 诰〈华亭进士〉 李天赋〈交城进士〉
郑 宣〈丽水进士〉 薛 瑄〈河津进士〉
瞿 唐〈长垣进士〉 张 琏〈耀州进士〉
朱 鉴〈晋江举人〉 尹 纶〈深州进士〉
王 俸〈吴县进士〉 胡 止〈罗山进士〉
曹 雷〈平定进士〉 张 翰〈腾骧进士〉
王 度〈南充进士〉 毛伯温〈吉水进士〉
陈 则〈畨禺进士〉 何 鳌〈顺徳进士〉
沈 俊〈卢州进士〉 王 秀〈莱阳进士〉
邓显麒〈奉新进士〉 唐 符〈太仓进士〉
张 禄〈平原进士〉 刘 濓〈南宫进士〉
倪 组〈闽县进士〉 余 鍧〈德兴进士〉
王 衮〈广安进士〉 沈一定〈慈谿进士〉
冯 震〈慈谿进士〉 朱箎〈山阴进士〉
杨 宜〈衡水进士〉 史褒善〈开州进士〉
陈 豪〈长乐进士〉 伊敏生〈吴县进士〉
桂 荣〈上饶进士〉 包 节〈大兴进士〉
高 节〈华亭进士〉 贾大亨〈上虞进士〉
王 忬〈太仓进士〉 陈其学〈登州进士〉
谷 峤〈兴国进士〉 胡宗宪〈靖谿进士〉
朱瑞登〈海丰进士〉 冯 荐〈南充进士〉
黄继瑞〈闽县进士〉 吴百朋〈义乌进士〉
姜 儆〈南昌进士〉 莫 抑〈马平进士〉
唐继禄〈上海进士〉 徐大壮〈长垣进士〉
陈 省〈科贯见前〉 郜光先〈长治进士〉
雷稽古〈思县进士〉 陈于阶〈遵化进士〉
舒 鳌〈南宫进士〉 李 栻〈丰城进士〉
何 程〈慈谿进士〉 赵应元〈泾阳进士〉
郭思极〈魏县进士〉 朱 琏〈新淦进士〉
钱岱〈常熟进士〉 凃 𤇍〈南昌进士〉
任养心〈苪县进士〉 张治具〈晋江进士〉
白士麟〈山西平定进士〉 宋 贤〈建德进士〉
刘熙祚〈武进举人〉
左布政使司
李 琦〈元氏明经〉 李 旭〈赣县太学生〉
刘 礼〈颍县〉 马 麟
王 哲〈清苑举人〉 易 善〈南海贡生〉
萧 宽〈吉水进士〉 宋 钦〈乾州〉
马 谨〈乐县进士〉 陈 安〈新建进士〉
萧 暄〈泰和进士〉 钱 昕〈常熟进士〉
杜 铭〈金堂进士〉 何乔新〈广昌进士〉
吴 诚〈钱塘进士〉 黄 绂〈贵州进士〉
郑 时〈舒城进士〉 仪 智〈密县教官〉
李 清〈上海进士〉 张敷华〈安福进士〉
刘 乔〈万安进士〉 锺 蕃〈崇徳进士〉
李 濬〈武进进士〉 徐 源〈长洲进士〉
朱 瓒〈肃宁进士〉 韩 镐〈卢氏进士〉
朱 钦〈邵州进士〉 顾 源〈长洲进士〉
邵 宝〈无锡进士〉 王 纶〈滨州进士〉
徐 旦〈丰州进士〉 董 杰〈泾县进士〉
黄 瓒〈仪真进士〉 龚 弘〈嘉定进士〉
周季凤〈宁川进士〉 彭 杰
蒋 曙〈科贯见前〉 林庭㭿〈闽县进士〉
丁 沂〈溧水进士〉 潘 珍〈江都进士〉
盛 仪〈江都进士〉 钱 宏〈钱塘进士〉
林大辂〈科贯见前〉 陈克宅〈馀姚进士〉
易 瓒〈肃宁进士〉 徐 干〈临桂进士〉
刘储秀〈浙江进士〉 刘彭年〈巴县进士〉
顾 遂〈馀姚进士〉 陈则清〈闽县进士〉
管怀理〈临邑进士〉 龚 辉〈馀姚进士〉
刘 寅〈江西进士〉 任 辙〈巴县进士〉
孙世祐〈丰城进士〉 翁 溥〈科贯见前〉
杨本仁〈南祀进士〉 刘伯跃〈科贯见前〉
郝维岳〈宜宾进士〉 王 昺〈章邱进士〉
傅 镇〈福建进士〉 谷 峤〈科贯见前〉
汪 俅〈科贯见前〉 季 迁〈新建进士〉
徐南金〈科贯见前〉 刘自强〈扶沟进士〉
毕 锵〈石埭进士〉 陈天资〈饶平进士〉
刘 佃〈安福进士〉 孙一正〈渭南进士〉
汤 宾〈科贯见前〉 施尧臣〈青阳进士〉
陈 瑞〈科贯见前〉 徐学谟〈科贯见前〉
金立敬〈临海进士〉 刘志伊〈慈谿进士〉
冯叔吉〈慈谿进士〉 晋应槐〈洪洞进士〉
安嘉善〈代州进士〉 钱 藻〈如皋进士〉
贾待问〈威县进士〉 王 湘〈济宁进士〉
陈惟直〈洪雅进士〉 刘世赏〈巴县进士〉
王庭诗〈华州进士〉 刘东星〈沁水进士〉
王应干〈东流进士〉 武尚耕〈漂水进士〉
李得阳〈广徳进士〉 王续之〈南充进士〉
冯 孜〈桐乡进士〉 胡心得〈科贯见前〉
梁云龙〈琼山进士〉 洪有复〈南安进士〉
薛三才 杜 诗〈济南进士〉
会道唯〈南海进士〉 李叔元〈科贯见前〉
右布政使司
华仕瞻〈偃师贡生〉 邹 煜〈华阳太学生〉
蹇 贤〈巴县进士〉 崔 恭〈广宗进士〉
任 礼〈丰城进士〉 立 陵〈兰阳贡生〉
宋 杰〈定兴进士〉 陈云鹏〈馀姚进士〉
严 洤〈莆田进士〉 卢 雍〈江宁进士〉
王 诏〈晋县进士〉 唐 询〈华亭进士〉
王 范〈开州〉 周 斌〈昌黎进士〉
方 守〈莆田进士〉 熊 祜〈博兴进士〉
陆 珩〈归安进士〉 张 本〈钱塘进士〉
毕 孝〈单县进士〉 王 纶〈科贯见前〉
管 琪〈昆山进士〉 曹 凤〈新蔡进士〉
陈良器〈仁和进士〉 刘 琬〈科贯见前〉
陈 镐〈会稽进士〉 刘 挺〈万安进士〉
王懋中〈安福进士〉 周 载〈富顺进士〉
李 昆〈高密进士〉 童 瑞〈四川进士〉
周季凤〈科贯见前〉 方 璘〈莆田进士〉
聂 贤〈长寿进士〉 王 銮〈襄城进士〉
蒋 瑶〈归安进士〉 林庭㭿〈科贯见前〉
余 祐〈鄱阳进士〉 潘 珍〈婺源进士〉
胡 训〈南昌进士〉 胡 铎〈馀姚进士〉
孙 凤〈洛阳进士〉 陈克宅〈科贯见前〉
徐学谟〈见前〉 杨 柏〈啇邱进士〉
金立敬〈见前〉 史朝宜〈晋江进士〉
刘志伊〈见前〉 秦 淦〈慈谿进士〉
冯叔吉〈见前〉 侯于吉〈杞县进士〉
晋应槐〈见前〉 安嘉善〈见前〉
贾待问〈见前〉 王 湘〈见前〉
姚继可〈襄城进士〉 陈惟直〈见前〉
李可俊〈宜兴进士〉 张天麟〈永嘉进士〉
郭子章〈泰和进士〉 刘东星〈见前〉
左参政
吴 云〈宜兴举人〉 于 睿〈阳榖太学生〉
王 鳞〈鱼台太学生〉 贾 照〈济阳举人〉
赵 向〈无极俊秀〉 郝 鹏〈扶沟太学生〉
安 德〈汝州教官〉 武友谅〈偃师进士〉
马云辉〈直隶〉 郭 璲〈巴县太学生〉
章 善〈进士〉 李 衡〈当涂进士〉
黄 泽〈闽县进士〉 吴 泽〈南昌进士〉
易 瓒〈科贯见前〉 韩士英〈南充进士〉
冯时雍〈交河进士〉 刘彭年〈科贯见前〉
顾 遂〈科贯见前〉 陈则清〈科贯见前〉
龚 亨〈清江进士〉 张时辙〈鄞县进士〉
姚文照〈莆田进士〉 刘 寅〈科贯见前〉
李义壮〈南海进士〉 任 辙〈科贯见前〉
孙世祜〈见前〉 连 旷〈永年进士〉
翁 溥〈科贯见前〉 张 臬〈进贤进士〉
魏良辅〈新建进士〉 邹守愚〈莆田进士〉
顾四科〈钱塘进士〉 郑 䌹〈莆田进士〉
王 镐〈深州进士〉 李 盘〈固始进士〉
谷中虚〈科贯见前〉 汪 俅〈科贯见前〉
杨 贤〈济宁进士〉 张希举〈南昌进士〉
刘自强〈见前〉 谷 峤〈见前〉
万 衣〈徳化进士〉 栗永禄〈长治进士〉
孙应鳌〈见前〉 李心学〈临淮进士〉
孙一正〈见前〉 汤 宾〈见前〉
施尧臣〈见前〉 陈 瑞〈见前〉
李 果〈堂邑进士〉 杨 谊〈济宁进士〉
曾蒙简〈泰和进士〉 王 让〈宛平进士〉
唐 瑜〈上海进士〉 杨 瓒〈莆田进士〉
倪 辅〈平湖进士〉 王 道〈科贯见前〉
李孟旸〈睢州进士〉 李 琮〈景宁进士〉
陆 渊〈馀姚进士〉 章 锐〈鄞县进士〉
梁 方〈南海进士〉 金 福〈黄岩进士〉
郭祥鹏〈泰和进士〉 林 璿〈长乐进士〉
尹 灏〈安福进士〉 锺文俊〈长汀进士〉
李天赋〈科贯见前〉 王 泰〈翼城进士〉
叶 相〈江南进士〉 胡 铎〈科贯见前〉
胡 忠〈宜兴进士〉 邵 锐〈仁和进士〉
刘 挺〈科贯见前〉 韩士奇〈洪洞进士〉
黄 焯〈南平进士〉 刘友仁〈漳浦进士〉
吴 仲〈武进进士〉 韩 璒〈高阳进士〉
陈 焕〈馀姚进士〉 胡有恒〈山阳进士〉
骆 颙〈富顺进士〉 陈守愚〈夀张进士〉
丁汝夔〈霑化进士〉 朱鸿渐〈吴县进士〉
高 鸾〈太宁进士〉 顾四科〈科贯见前〉
孟廷相〈霸州进士〉 扈永通〈曹县进士〉
雷 贺〈丰城进士〉 谢孟金〈陈州进士〉
蓝 璧〈高安进士〉 袁洪愈〈长洲进士〉
孙宏轼〈四川进士〉 林 命〈建兴进士〉
顾弘潞〈浙江进士〉 温 纯〈上云进士〉
郑云蓥〈闽县进士〉 秦吉士〈曲周进士〉
蔡复一〈科贯见前〉 丘志充〈诸城进士〉
郑 旻〈掲阳进士〉 沈伯龙〈科贯见前〉
汤 仰〈新都进士〉 乔懋敬〈上海进士〉
陶大顺〈会稽进士〉 沈子木〈归安进士〉
刘 倬〈长洲进士〉 刘守仁〈洪洞进士〉
李 迁〈科贯见前〉 马顾泽〈吴县进士〉
王 泮〈山阴进士〉
右参政
郭 文〈直隶进士〉 田 纲〈贡生〉
朱 㲄〈太康太学生〉 杨 真〈河阳〉
柴 琏〈洛阳进士〉 徐 俌〈长洲〉
沈馀庆〈昆山〉 甄 完〈新安进士〉
李同芳〈昆山进士〉 李 恪〈江宁进士〉
王 铳〈延安进士〉 周 晟〈涉县进士〉
甯 瑛〈稷山进士〉 冯 孜〈南充进士〉
雍 秦〈咸宁进士〉 刘 聪〈苏州进士〉
刘 琬〈科贯见前〉 林 㙱〈闽县进士〉
夏祚〈当涂进士〉 毕 亨〈新城进士〉
周 纮〈阳曲进士〉 胡 韶〈鄱阳进士〉
李思明〈济宁进士〉 夏 暹〈广西进士〉
陈凤梧〈泰和进士〉 曹 崑〈进士〉
夏从夀〈科贯见前〉 张天相〈太原进士〉
郑 毅〈上饶进士〉 留志淑〈晋江进士〉
徐金陵〈常山进士〉 刘 栋〈山阴进士〉
文 明〈萍乡进士〉 吴永禄〈南海进士〉
刘储秀〈科贯见前〉 龚守愚〈清江进士〉
章 书〈馀干进士〉 李士翔〈张山进士〉
郑 重〈固始进士〉 及 官〈交河进士〉
王 积〈太仓进士〉 王 杨〈会稽进士〉
端廷郝〈当涂进士〉 杨本仁〈杞县进士〉
邹守愚〈科贯见前〉 许 琯〈歙县进士〉
游居敬〈南平进士〉 陈 垲〈见前〉
王 崇〈永康进士〉 刘忠唐〈祥符进士〉
缪宗周〈通海进士〉 陶钦夔〈彭泽进士〉
沈 恺〈华亭进士〉 王朝贤〈太康进士〉
姜 恩〈广安进士〉 杨大章〈馀姚进士〉
李宪卿〈科贯见前〉 柳 英〈巫山进士〉
赵之屏〈南充进士〉 林懋和〈闽县进士〉
张景贤〈进士〉 李 迁〈科贯见前〉
徐 霑〈江山进士〉 游震德〈徽州进士〉
刘廷诰〈慈谿进士〉 万士和〈宜兴进士〉
雷 达〈丰城进士〉 张希举〈科贯见前〉
吴维岳〈湖州进士〉 万 衣〈科贯见前〉
蔡金〈新淦进士〉 李逢时〈江西进士〉
李 燧〈科贯见前〉 罗一𬸚〈闽县进士〉
陶承学〈会稽进士〉 曹三旸〈宜兴进士〉
金 浙〈东阳进士〉 朱 徴〈唐县进士〉
祁 清〈山阴进士〉 冯成龙〈慈谿进士〉
赵 贤〈科贯见前〉 邹善〈安福进士〉
胡邦奇〈山阴进士〉 沈人种〈嘉定进士〉
王叔杲〈永嘉进士〉 王 玺〈南丰进士〉
杨 相〈莆州进士〉 刘 炌〈海盐进士〉
刘 〈鄱阳进士〉 晋应槐〈科贯见前〉
陈惟直〈科贯见前〉 马文炜〈安邱进士〉
许守谦〈稿城进士〉 陈于王〈嘉善进士〉
𮕵贞吉〈南昌进士〉 杨一魁〈安邑进士〉
冯时雨〈长洲进士〉 范之箴〈秀水进士〉
蔡复一〈科贯见前〉 王志远〈龙谿进士〉
吴维岳〈科贯见前〉 熊宇奇〈新建进士〉
潘 澜〈晋江进士〉 丘志充〈科贯见前〉
顾 柄〈常熟进士〉 瞿 溥〈达州进士〉
吴 兑〈江山进士〉 龚承荐〈龙游进士〉
冯 露〈襄城进士〉 郭士亮〈富阳进士〉
王叔陵〈阳城进士〉 詹尔达〈乐安进士〉
黄克缵〈晋江进士〉 邹学杜〈馀姚进士〉
颜欲章〈安福进士〉 冯时可〈华亭进士〉
王乔栋〈䧺县进士〉 梁鼎贤〈河南进士〉
吴国仕〈歙县进士〉 茅瑞徴〈归安进士〉
左参议
何 广〈上海明经〉 班 平
汪景明〈黟县进士〉 郝 珩〈广平进士〉
黄仲芳〈建安进士〉 孙 节
侯 复〈昌平〉 刘 益〈吉水进士〉
凌 志〈新城〉 曹 衡〈临海进士〉
车 宁〈闽县进士〉 徐 恪〈科贯见前〉
张以弘〈山阴进士〉 韩 文〈科贯见前〉
刘 诚〈进士〉 徐 哻〈嘉定进士〉
章元应〈乐清进士〉 胡 瑞〈内乡进士〉
吴世忠〈金谿进士〉 乔 恕〈宁陵进士〉
方 麟〈莆田进士〉 锺文俊〈科贯见前〉
王 荩〈潍县进士〉 黄 质〈杞县进士〉
丁致祥〈武进进士〉 许 路〈宿松进士〉
郭日休〈莆田进士〉 敖 英〈清江进士〉
张 䌹〈吉水进士〉 刘 恩〈高阳进士〉
张问之〈庆云进士〉 潘九龄〈遂昌进士〉
戴嘉猷〈直隶进士〉 洪世文〈闽县进士〉
杨逢春〈同安进士〉 陈 鎏〈吴县进士〉
刘起宗〈巴县进士〉 李万实〈南丰进士〉
舒春芳〈鄱阳进士〉 顾 柄〈科贯见前〉
张仲谦〈上海进士〉 舒应龙〈全州进士〉
吴 兑〈见前〉 徐 柄〈海宁进士〉
李贵和〈祥符进士〉 李日强〈曲沃进士〉
林偕春〈福建进士〉 冯时雨〈科贯见前〉
李学礼〈颍州进士〉 沈伯龙〈科贯见前〉
韩孙受〈慈谿进士〉 王应干〈科贯见前〉
李学一〈归善进士〉 刘 鲁〈安阳进士〉
杨 标〈安阳进士〉 李 琦〈江阴进士〉
黄公辅〈广东人〉 萧九成〈南城进士〉
牛惟炳〈曲周进士〉 田乐义〈兰阳进士〉
陈 瑾〈南宁人〉 李复聘〈进士〉
鲍希颜〈长子进士〉 霍维荩〈曲周进士〉
邓云霄〈东莞进士〉 于元业〈东阿进士〉
袁继咸〈宜春进士〉
右参议
郑 旸〈瓯宁〉 闻 质〈桐庐〉
庄谦才〈晋江〉 杜 潜〈广东〉
钱古训〈馀姚进士〉 杨 复〈候官贡生〉
方 勉〈永乐进士〉 毕 鸾〈陉县进士〉
郑 序〈长乐进士〉 刘子锺〈东平进士〉
刘 观〈武进进士〉 章 琬〈山东进士〉
段 慎〈河间进士〉 刘寅之〈永新进士〉
王 珪〈松江进士〉 凌 文〈上元进士〉
翁 信〈馀姚进士〉 杨 琚〈泰和进士〉
梅 伦〈直隶进士〉 林 廸〈闽县进士〉
李 谦〈滋阳进士〉 王 瑞〈望江进士〉
李 俊〈陜西进士〉 王 鼎〈常熟进士〉
马 铨〈南和进士〉 龚 膺〈宁德进士〉
郑 观〈闽县进士〉 王 豫〈祥符进士〉
王 溥〈内乡进士〉 张 縠〈上海进士〉
陈 濬〈惠安进士〉 夏 昻〈宛平进士〉
王 玺〈科贯见前〉 华 山〈无锡进士〉
华 福〈馀姚进士〉 林 𨱑〈淮安进士〉
杨子器〈进士〉 尚 𦈡〈嘉兴进士〉
孙 源〈会稽进士〉 邵 棠〈通州进士〉
李 源〈祥符进士〉 张九逵〈大庾进士〉
张 继〈汲县进士〉 张 瀚〈山东进士〉
白 金〈武进进士〉 夏从夀〈科贯见前〉
谢 忠〈上虞进士〉 熊 纪〈南阳进士〉
范 镛〈华亭进士〉 黄 清〈昆山进士〉
顾 珀〈晋江进士〉 王子谟〈淳安进士〉
林文缵〈候官进士〉 陆 杰〈科贯见前〉
王 淮〈安福进士〉 张 萱〈上海进士〉
王 栋〈南充进士〉 虞 煦〈东阳进士〉
杨 易〈建安进士〉 蒋同仁〈武进进士〉
崔 桐〈海门进士〉 商汝颐〈浙江举人〉
张天性 胡 德〈婺源进士〉
吴 瀚〈吴县进士〉 张 鲲〈太康进士〉
刘彭年〈科贯见前〉 邱九仞〈贵谿进士〉
陈良谟〈吉安进士〉 吕 陶〈正定进士〉
王 镕〈慈谿进士〉 方 昇〈婺源进士〉
康世隆〈咸宁进士〉 王 爚〈昆山进士〉
吴 檄〈桐城进士〉 朱子恭〈泸州进士〉
张 素〈蒲州进士〉 胡 松〈滁州进士〉
段 续〈阳曲进士〉 锺云瑞〈东莞进士〉
方远宜〈歙县进士〉 杨 言〈鄞县进士〉
陈 垲〈科贯见前〉 魏良辅〈科贯见前〉
蒋 芝〈咸宁进士〉 秦 鳌〈昆山进士〉
余承业〈青神进士〉 王 镐〈滦州进士〉
戴邦正〈上海进士〉 刘 澍〈蓝田进士〉
郑友周〈掲县进士〉 张 续〈岐江进士〉
米 荣〈绍武进士〉 黄 鳌〈晋江进士〉
何元述〈晋江进士〉 吴子孝〈长沙进士〉
黄 福〈休宁进士〉 卜大同〈秀水进士〉
张景贤〈科贯见前〉 刘文光〈阆中进士〉
胡尧臣〈安居进士〉 郭惟清〈昆山进士〉
曾才汉〈太和进士〉 王继洛〈郑州进士〉
邵 梗〈仁和进士〉 朱舜民〈济州进士〉
成子学〈海阳进士〉 高 对〈汶川进士〉
宋廷表〈临淮进士〉 李 燧〈科贯见前〉
徐惟贤〈上虞进士〉 郝成性〈江都进士〉
刘子舆〈海阳进士〉 杨廷相〈建木进士〉
柳宗蔡〈河间进士〉 赵 忻〈陜西进士〉
张勉学〈长洲进士〉 刘应箕〈巴县进士〉
王叔果〈永嘉进士〉 杨 储〈庐陵进士〉
张九一〈新蔡进士〉 林应箕〈莆田进士〉
贺 泾〈庐陵进士〉 郑 洛〈安肃进士〉
祝尧焕〈濮州进士〉 黄可大〈番禺进士〉
王 楷〈永康进士〉 周 京〈永年进士〉
董世彦〈钓州进士〉 潘清亶〈上虞进士〉
常三省〈泗水进士〉 王 谟〈颍州进士〉
李尧徳〈永年进士〉 王应显〈漳浦进士〉
刘 翾〈内江进士〉 郭崇嗣〈肥和进士〉
胡 僖〈兰谿进士〉 王 旋〈太康进士〉
章甫端〈任丘进士〉 周思充〈馀姚进士〉
王恩民〈临安进士〉 蒋劝能〈馀姚进士〉
李 琦〈科贯见前〉 江廷寄〈旌德进士〉
靖四方〈淇县进士〉 马鸣銮〈内江进士〉
柳 侗〈临邑进士〉 许一德〈泗州进士〉
刘朝噩〈永新进士〉 张维新〈汝州进士〉
刘尧卿〈清苑进士〉 武尚耕〈科贯见前〉
袁弘徳〈曲周进士〉
分守道未详品级者附
邵 正〈金华进士〉 李 倜〈邓州进士〉
樊 敩〈邓州进士〉 黄 顺〈进士〉
陈良弻〈历城进士〉 焦 杰〈平湖进士〉
卢 煦〈金华进士〉 广 灏〈任邱进士〉
锺应瑞〈南海进士〉 詹贞吉〈巴县进士〉
陆长庚〈平湖进士〉 杨际会〈容县进士〉
杨道会〈晋江进士〉 王嗣美〈朝邑进士〉
谭自省〈建德进士〉 刘广生〈罗山进士〉
刘守烈〈绵州进士〉 李成名〈阳城进士〉
庄廷臣〈武进进士〉 堵天颜〈阳武进士〉
杨松年〈贵州进士〉 杨文岳〈南兖进士〉
程 荣〈歙县进士〉 徐景麟〈上虞进士〉
周梦伊〈上虞进士〉 万年荣〈平谿进士〉
高斗枢〈鄞县进士〉 朱翊𰽑〈东昌选贡〉
伍袁萃〈长湖进士〉 朱南英〈山阴进士〉
霍镇方〈光州进士〉 吴伯与〈宣城进士〉
张凤翼〈棠邑进士〉 刘观光〈南海进士〉
张克俭〈屯留进士〉 叶秉敬〈浙江西安进士〉
高 第〈滦州进士〉
提刑按察使
黄 信〈彭泽荐举〉 徐永达〈归德〉
曹 荣 孟 桓
罗 铨〈山阳〉 陈 谔〈广东〉
李 素〈通州进士〉 孔文英〈安化进士〉
王 瑄〈长兴进士〉 冯 诚〈浮梁进士〉
赵 象〈临海进士〉 罗 箎〈科贯见前〉
项 璁〈昆山进士〉 张 纲〈科贯见前〉
李 敏〈襄城进士〉 王克复〈福清进士〉
胡 靖〈德兴进士〉 张 悦〈华亭进士〉
徐 怀〈建德进士〉 萧 正〈太和进士〉
何 淳〈淳安进士〉 杨继宗〈阳城进士〉
刘 乔〈科贯见前〉 张 抚〈陜西进士〉
林 俊〈莆田进士〉 吴 雄〈仁和进士〉
汤 全〈科贯见前〉 胡 富〈直隶进士〉
李 瀚〈沁水进士〉 金献民〈绵江进士〉
魏 英〈慈谿进士〉 王 恩〈科贯见前〉
何 琛〈成都进士〉 张 吉〈馀干进士〉
高 江〈莆田进士〉 李 昆〈高密进士〉
郑 阳〈安肃进士〉 王时中〈黄县进士〉
聂 贤〈科贯见前〉 杭 淮〈宜兴进士〉
王廷相〈仪封进士〉 徐 赞〈浙江进士〉
盛 仪〈江都进士〉 周期雍〈宁州进士〉
张 峨〈成都进士〉 卫 道〈河南进士〉
祝 续〈吴县进士〉 翟 瓒〈巴县进士〉
胡世宁〈仁和进士〉 张 銊〈安仁进士〉
高叔嗣〈祥符进士〉 吴永禄〈科贯见前〉
范 鏓〈辽东进士〉 王继礼〈文县进士〉
陈则清〈科贯见前〉 纪 常〈文安进士〉
于 敖〈陜西进士〉 石 简〈海宁进士〉
李 默〈瓯宁进士〉 吕 颛〈宁州进士〉
喻 智〈当涂进士〉 林云同〈科贯见前〉
孙应奎〈洛阳进士〉 任 辙〈科贯见前〉
孙世祐〈曹城进士〉 连 矿〈永平进士〉
刘思唐〈陜西进士〉 沈应龙〈乌程进士〉
朱鸿渐〈科贯见前〉 吴 惺〈馀姚进士〉
陶钦蘷〈彭泽进士〉 王 镐〈科贯见前〉
吴 岳〈汶上进士〉 孟廷相〈霸州进士〉
万虞恺〈南昌进士〉 谷 峤〈兴国进士〉
俞 宪〈无锡进士〉 游震得〈婺源进士〉
李 豸〈阳城进士〉 程 珤〈徳州进士〉
陈洪濛〈仁和进士〉 刘期洁〈易州进士〉
蔡金〈卫辉进士〉 李心学〈科贯见前〉
沈 桥〈会稽进士〉 秦 梁〈无锡进士〉
冯时雨〈景州进士〉 何 宽〈临海进士〉
方弘静〈歙县进士〉 温如春〈山东进士〉
姚世熙〈舒城进士〉 陈 瑞〈科贯见前〉
方良曙〈歙县进士〉 胡邦奇〈山阴进士〉
王世贞〈科贯见前〉 钱 藻〈如皋进士〉
秦 金〈科贯见前〉 晋应槐〈科贯见前〉
侯于赵〈杞县进士〉 乔懋敬〈上海进士〉
马文炜〈安仁进士〉 李 颐〈馀千进士〉
程 寰〈歙县进士〉 梁有年〈顺徳进士〉
副使
田敏道〈五台〉 刘 渊〈桂林〉
高怀敬〈延州〉 彭 琉〈安福进士〉
宋 信〈徳州〉 刘子敏〈太和进士〉
朱仲安〈萧山〉 俞士悦〈长洲进士〉
陈 镒〈吴县〉 许 昇〈南昌〉
李 缙〈淮安进士〉 周 皞〈庐陵〉
龚 泽〈慈谿〉 侯 恂〈白水进士〉
焦 芳〈心县进士〉 俞振才〈新县进士〉
毛松龄〈丰城进士〉 杨茂元〈鄞县进士〉
陈 孜〈浮山进士〉 郑恭〈曲沃进士〉
王 玹〈盐山进士〉 吴 钦〈仁和〉
萧 谦〈永平〉 冯 𫓹〈慈谿进士〉
马 隆〈阳城进士〉 周 南〈缙云进士〉
沈 钟〈长洲进士〉 顾 源〈长洲进士〉
陈 寓〈宁徳〉 冯 镐〈信阳进士〉
郑性恒〈常山进士〉 孙 需〈科贯见前〉
刘 果〈长洲进士〉 朱 文〈昆山进士〉
张 锐〈江都进士〉 毛 宪〈馀姚进士〉
宋 汉〈胶州进士〉 黄 肃〈馀姚〉
张 琏〈巩县进士〉 张 镇〈临清进士〉
曽 鼎〈永丰进士〉 邢 端〈井陉〉
陈 质〈上海〉 丘 野〈鹿州〉
上官尹〈南昌〉 吕 囦〈常熟〉
徐仲麟〈上饶〉 陈叔绍〈闽县进士〉
桂 怡〈慈谿进士〉 成 功〈山东〉
沈 庆〈馀姚〉 卢 秩〈新淦进士〉
邵弘誉〈馀姚进士〉 戴 珙〈河南〉
李 益〈长安〉 严 洤〈莆田进士〉
余 恂〈鄞县〉 应 钦〈黄岩〉
郁文博〈上海进士〉 费 臻〈安州进士〉
吴 智〈莆田〉 马 震〈汲县进士〉
薛 纲〈山阴进士〉 武 清〈大同进士〉
王 亿〈铜梁进士〉 陈 宏〈龙谿〉
冯 俊〈宜山进士〉 陈 鼎〈山东进士〉
张 遇〈项城进士〉 谢 绶〈科贯见前〉
刘 逊〈安福进士〉 张 贯〈蠡县进士〉
洪 远〈歙县进士〉 任 鉴〈临颕进士〉
蒋 昇〈全州进士〉 曹 廉〈巩昌进士〉
李 金〈迁安进士〉 胡 昻〈定兴进士〉
陈 辅〈宜宾进士〉 方良永〈莆田进士〉
侯启忠〈长宁进士〉 徐 潭〈仁和进士〉
孙 烱〈兴州进士〉 程 杲〈汶县进士〉
张 琮〈吴县进士〉 林茂达〈莆田进士〉
张 继〈汲县进士〉 房 瀛〈费县进士〉
董 锐〈昌邑进士〉 恽 巍〈武进进士〉
范希淹〈弋阳进士〉 翁 理〈科贯见前〉
聂 贤〈长寿进士〉 张邦奇〈鄞县进士〉
张鸣凤〈上海进士〉 汪 赐〈仁和进士〉
陈 璧〈大谷进士〉 陈 鼐〈迁安进士〉
黄天爵〈南安进士〉 王 𫄧〈开州进士〉
汪 玉〈鄞县进士〉 田汝耔〈祥符进士〉
杨叔通〈鄞县进士〉 孙 凤〈科贯见前〉
朱廷声〈进贤进士〉 王 佩〈南充进士〉
程 昌〈祁门进士〉 刘士元〈彭县进士〉
朱 琉〈新州进士〉 杨守礼〈蒲州进士〉
滕 谧〈进士〉 夏邦谟〈涪州进士〉
侯 纶〈进士〉 胡 岳〈华亭进士〉
屠应埙〈平湖进士〉 许宗鲁〈咸宁进士〉
张 鲲〈科贯见前〉 龚守愚〈科贯见前〉
余 涧〈桐城进士〉 杨 淳〈临漳进士〉
黄 质〈宛县进士〉 文 明〈科贯见前〉
崔 桐〈海门进士〉 朱 佩〈大理进士〉
李 显〈乐清进士〉 路 迎〈汶上进士〉
李 锡〈临邑进士〉 郑 气〈静海进士〉
陈 卿〈宜宾进士〉 郭登庸〈山阴进士〉
林士元〈琼山进士〉 詹 瀚〈王山进士〉
万云鹏〈盐城进士〉 叶 观〈江都进士〉
马文炜〈安邱进士〉 张 𦒎〈泰兴进士〉
屠应坤〈平湖进士〉 刘 勲
张 烱〈科贯见前〉 姜 仪〈南昌进士〉
郑 濓〈新建进士〉 叶朝阳〈秀水进士〉
黄希宪〈金谿进士〉 张思忠〈肥县进士〉
管大勲〈鄞县进士〉 杨可大〈沁州进士〉
李天植〈广徳进士〉 梁问孟〈新乡进士〉
张振先〈临安进士〉 贾应璧〈无锡进士〉
黄 鹤〈杞县进士〉 孙 珮〈诸城进士〉
覃应元〈山西进士〉 丁惟宁〈诸城进士〉
田 乐〈任邱进士〉 王 旸〈河南进士〉
周 檡〈山阴进士〉 张思聪〈山阴进士〉
徐 嵩〈太川进士〉 王 镕〈慈谿进士〉
周 在〈太仓进士〉 李 瑜〈洵阳进士〉
江 汇〈进贤进士〉 张惟恕〈上蔡进士〉
宋 宜〈鄌州进士〉 汪 坚〈进士〉
陈 玑〈进士〉 江以达〈进士〉
李凤翔〈成都进士〉 孙应奎〈长洲进士〉
朱 观〈昆山进士〉 马 坤〈通州进士〉
李义壮〈南海〉 孙继鲁〈钱塘进士〉
魏廷萱〈许州进士〉 卢 绅〈安岳进士〉
张承恩〈易州进士〉 王学孔〈安福进士〉
金 灿〈嘉兴进士〉 应 槚〈遂昌进士〉
孙世祐〈科贯见前〉 项 乔〈永嘉进士〉
杨应奇〈夏邑进士〉 陈仕贤〈科贯见前〉
潘九龄〈遂昌进士〉 王嘉宾〈合州进士〉
杨勉学〈荏平进士〉 魏尚纯〈钧州进士〉
乔世宁〈耀州进士〉 公跻奎〈蒙阴进士〉
杨伊志〈吴县进士〉 高 懋〈铜梁进士〉
潘子正〈安陆进士〉 曹 亨〈新蔡进士〉
沈 恺〈华亭进士〉 戴邦正〈科贯见前〉
朱 藻〈泸州进士〉 陶钦夔〈科贯见前〉
陈子文〈闽县进士〉 盛若林〈海内进士〉
沈 𡹘〈吴江进士〉 张 合〈江宁进士〉
史嗣元〈馀姚进士〉 陈绍儒〈南海进士〉
杨大章〈馀姚进士〉 刘天授〈万安进士〉
林懋和〈闽县进士〉 郑汝舟〈莆田进士〉
何 彦〈进士〉 高 节〈永节进士〉
孙宏轼〈资县进士〉 翁大立〈馀姚进士〉
李凌云〈钧州进士〉 熊 逵〈清江进士〉
齐 誉〈南昌进士〉 李 迁〈科贯见前〉
王一蘷〈安福进士〉 张景贤〈科贯见前〉
施千祥〈福清进士〉 吴三乐〈河南进士〉
胡尧臣〈科贯见前〉 赵希蘷〈长治进士〉
龚秉徳〈新建进士〉 翁世继〈福清进士〉
章士元〈吴县进士〉 余 爌〈乐平进士〉
刘继宗〈科贯见前〉 黄宗器〈闽县进士〉
程秀民〈西安进士〉 陈 墀〈馀姚进士〉
冯 觐〈海宁进士〉 张正和〈南昌进士〉
张天复〈山阴进士〉 周 镐〈汲县进士〉
李逢时〈科贯见前〉 王光祖〈直隶进士〉
李心学〈科贯见前〉 邬 琏〈新昌进士〉
汪克用〈永丰进士〉 耿随朝〈滑县进士〉
杨豫孙〈华亭进士〉 盛 唐〈嘉善进士〉
何 宽〈科贯见前〉 徐 鹢〈海盐进士〉
阮文中〈科贯见前〉 曹三旸〈科贯见前〉
李 敬〈泾阳进士〉 吴邦正〈吴县进士〉
张九功〈沁州进士〉 张 玭〈石州进士〉
潘继光〈汲县进士〉 王绍元〈金谿进士〉
金世龙〈长洲进士〉 庄应正〈惠安进士〉
李遇元〈临安进士〉 徐 栻〈常熟进士〉
宿应麟〈东掖进士〉 熊 琦〈南昌进士〉
董 鲲〈海宁进士〉 施笃臣〈青阳进士〉
颜 鲸〈慈谿进士〉 秦 金〈科贯见前〉
姜延珤〈掖县进士〉 姜继会〈胶州进士〉
殷正茂〈歙县进士〉 杨守礼〈莆田进士〉
陈一松〈海阳进士〉 杜 思〈鄞县进士〉
黄 錝〈嘉兴进士〉 徐学谟〈见前〉
毛自道〈平原进士〉 陈 觐〈馀姚进士〉
张大业〈阳信进士〉 胡 直〈太和进士〉
秦 钫〈慈谿进士〉 刘思贤〈安福进士〉
郑伯兴〈无锡进士〉 杨一槐〈安邑进士〉
姚弘谟〈秀水进士〉 边维垣〈彭县进士〉
卢仲佃〈东阳进士〉 徐 柏〈浦城进士〉
陆光祚〈平湖进士〉 马顾泽〈长洲进士〉
房 楠〈汝宁进士〉 苏士涧〈晋江进士〉
宿 度〈掖县进士〉 陶大顺〈见前〉
郭 棐〈番禺进士〉 金学曽〈钱塘进士〉
晋应槐〈见前〉 沈伯龙〈见前〉
章甫端〈任邱进士〉 项思教〈临海进士〉
曹 慎〈镇江进士〉 曹子朝〈长洲进士〉
侯尧封〈嘉定进士〉 苏民牧〈高平进士〉
管 稷〈馀姚进士〉 骆问礼〈诸暨进士〉
董其昌〈华亭进士〉 张 崶〈馀姚进士〉
冯 露〈见前〉 冯时可〈见前〉
李复聘〈垫屋进士〉 虞德业〈义乌进士〉
刘思忠〈安邱进士〉 杨 楷〈屏山进士〉
洪世文〈闽县进士〉 吴中傅〈朝城进士〉
廖恒吉〈达州进士〉 陈经济〈禹州进士〉
邓士昌〈广安进士〉 张 孝〈巴县进士〉
倪朝宾〈萧山进士〉 史启元〈江都进士〉
周礼雅〈武进进士〉 程世培〈休宁进士〉
曽 樱〈江西进士〉 黄近朱〈长夀进士〉
陈 实〈延平进士〉 严起恒〈山阴进士〉
傅良选〈雅州进士〉 蔡官治〈仁和进士〉
解经雅〈韩城进士〉 张 素〈见前〉
崔应科〈长垣进士〉 刘思中〈保定进士〉
石维岳〈滦州进士〉 曽如春〈临川进士〉
游王庭〈临川进士〉 张天徳〈乌程进士〉
沈子来〈归安进士〉 冯云起〈昆山进士〉
韩孙庆〈慈谿进士〉 傅上瑞〈武定进士〉
瞿汝说〈常熟进士〉
佥事
朱逢吉〈浙江〉 习 成〈卢龙〉
董 恺〈内丘〉 茹 琪
雷 亮〈咸宁〉 王 霖〈仁和〉
方 恢〈馀姚进士〉 刘 绍〈吴县进士〉
黄宗载〈丰城进士〉 朱与言〈万安进士〉
叶承宗〈嘉兴进士〉 顾 㢲〈慈谿进士〉
杨 绍〈新安进士〉 侯 兴〈顺天〉
张 诚〈高唐〉 刘 虬〈庐陵进士〉
许 资〈棠邑〉 徐 俌〈见前〉
王缙绅〈安邑进士〉 徐 条〈衢州〉
熊 昱〈丰城进士〉 方 勉〈歙县进士〉
张思安〈无锡进士〉 贾 进〈安东〉
陈 斌〈永嘉〉 韩 杨〈山阳进士〉
陈胜通〈沙县〉 董 敬〈武进进士〉
黄润玉〈鄞县〉 吴 名〈江宁〉
程志学〈歙县〉 徐 彬〈黄岩〉
成始终〈无锡〉 熊 炼〈进贤〉
胡 贯〈眉州进士〉 洪本昌〈建德〉
唐 维 葛 诩〈上虞〉
王 宣〈长夀进士〉 骆 敏〈湖口进士〉
关 哻〈鄠县进士〉 刘 文〈嘉定进士〉
璩 安〈安化〉 朱 吉〈昆山〉
胡 灏〈嘉定〉 洪 弻〈严州进士〉
刘 敷〈永兴进士〉 王 骥〈蒙昌进士〉
沈 靖〈高邮〉 赵 名〈安化〉
邓 秀〈安福〉 伍星会〈临桂〉
陈 全〈宜兴〉 王 度〈宜兴进士〉
裴 斐〈渭南〉 夏 时〈馀姚进士〉
黄 谨〈莆田进士〉 尚 禠〈罗山进士〉
陈 方〈庐陵进士〉 汤 清〈永新进士〉
应 颢〈淳安进士〉 陈 朂〈无钖〉
汪 宽〈大兴〉 侯 由〈龙谿〉
邵 琮〈仁和进士〉 张 𫐐〈阳曲〉
江孟纶〈江津〉 张述古〈宜兴〉
周 谟〈新淦进士〉 李 冕〈剑州进士〉
万 绣〈安福进士〉 徐 辉〈嘉兴进士〉
汪 进〈婺源进士〉 郭 经〈昆山〉
姚 伦〈武进〉 洪廷臣〈淳安〉
侯 方〈华亭进士〉 张 晓〈三原进士〉
唐 鼎〈安阳进士〉 余 铎〈清江进士〉
卜 同〈宜兴进士〉 邓 瑗〈乐昌〉
戚 昻〈金华进士〉 周 鹏〈玉山进士〉
张 宾〈单县进士〉 马 璠〈安邑〉
黄 祥〈罗山〉 曹 玉〈江宁进士〉
王 纯〈仙居进士〉 吴 淑〈宜兴〉
傅 金〈临桂进士〉 杨 春〈新都进士〉
许 璘〈华亭进士〉 朱 惪〈仁和进士〉
陈 雍〈馀姚进士〉 王 钦〈固安进士〉
危 容〈怀宁进士〉 郑 轼〈永丰进士〉
祝 祥〈沧州进士〉 李 善〈陇州进士〉
欧阳旦〈安福进士〉 李宗泗〈眉州进士〉
李 情〈河南进士〉 方 仁〈弋阳进士〉
韩 鼐〈华亭进士〉 郑 岳〈莆田进士〉
蒋 颙〈临海进士〉 姚文灏〈贵溪进士〉
徐守诚〈馀姚进士〉 赵 璧〈昆明进士〉
陈凤梧〈见前〉 姜 实〈蒲城进士〉
彭 甫〈莆田进士〉 沈 元〈慈谿进士〉
杜 驯〈徐蒲进士〉 陶 照〈秀水进士〉
卢 翊〈常熟进士〉 张 芝〈歙县进士〉
谢 玺〈振武进士〉 姜学蘷〈嘉兴进士〉
顾景祥〈大兴进士〉 马应祥〈陜西进士〉
匡翼之〈赣榆进士〉 霍 绍〈藿州进士〉
秦 锐〈会稽进士〉 陈良珊〈华亭进士〉
蔡 潮〈临海进士〉 张弘宜〈华亭进士〉
田 墀〈襄城进士〉 张鸣凤〈见前〉
高 显〈濮州进士〉 沈 钦〈山阴进士〉
丁 沂〈溧水进士〉 谢廷柱〈长乐进士〉
顾 英〈慈谿进士〉 汪 玉〈鄞县进士〉
王 济〈丹徒进士〉 张 宏〈正定进士〉
田 登〈长安进士〉 孟 洋〈信阳进士〉
张 萱〈见前〉 吴 钦〈淳安进士〉
左 经〈耀州进士〉 申 惠〈吴江进士〉
李 纬〈钧州进士〉 杨守礼〈见前〉
林 遂〈福宁进士〉 杨南金〈邓州进士〉
宋 琏〈清苑举人〉 吴彰德〈莆田进士〉
方 豪〈开化进士〉 郑维新〈归善进士〉
林 桂〈平湖进士〉 毛绍元〈馀姚进士〉
许宗鲁〈见前〉 郑光琬〈莆田进士〉
汪 溱〈祁门进士〉 何 鳌〈见前〉
柴 经〈鄞县进士〉 陆 𬬩〈鄞县进士〉
蒋 珙〈应天进士〉 三 阁〈新都进士〉
周 佐〈永丰进士〉 孟居仁〈辽州进士〉
陈嘉言〈陜西进士〉 刘 淮〈睢州进士〉
王 爚〈昆山进士〉 邬 阅〈新昌进士〉
张 素〈见前〉 鲍象贤〈歙县进士〉
周 在〈太仓进士〉 陈 束〈鄞县进士〉
田 顼〈福建进士〉 张文奎〈洛川进士〉
孙 云〈昆山进士〉 毛一言〈临海进士〉
戴 鲸〈鄞县进士〉 钱 照〈慈谿进士〉
刘汝南〈同安进士〉 弋 諌〈太和进士〉
张 镗〈永丰进士〉 雷嘉祥〈井陉进士〉
万一贯〈安福进士〉 唐天祥〈全州进士〉
夏良心〈广徳进士〉 张应诏〈咸阳进士〉
苏 雨〈巴县进士〉 孙成名〈慈谿进士〉
王邦俊〈鄜州进士〉 魏良甫〈见前〉
秦 鳌〈见前〉 柯 乔〈青阳进士〉
杨 祜〈钱塘进士〉 杨 雷〈吴县进士〉
米 荣〈邵武进士〉 李 盘〈固始进士〉
王宗濬〈晋江进士〉 曹大埜〈巴县进士〉
侯 宁〈东平进士〉 刘文光〈见前〉
王乔龄〈馀姚进士〉 郑汝舟〈莆田进士〉
卜大同〈见前〉 张景贤〈见前〉
张 铎〈南直进士〉 王嘉谟〈安仁进士〉
冉从礼〈中牟进士〉 张 炼〈武功进士〉
陈 松〈裕州进士〉 翁学渊〈遂昌进士〉
施 昱〈归安进士〉 吴必孝〈馀姚进士〉
韩 桂〈馀姚举人〉 曽才汉〈太和举人〉
任 良〈南充进士〉 恽绍芳〈武进进士〉
沈 龙〈宣城举人〉 陈一松〈广东〉
李 全〈内江进士〉 于 锦〈济宁进士〉
邵 楩〈见前〉 周思兼〈华亭进士〉
郝成性〈吴县进士〉 吉求献〈兴平进士〉
周 美〈昆山进士〉 柳宗葵〈河间进士〉
崔 都〈蒲州进士〉 范惟一〈吴县进士〉
朱天球〈漳浦进士〉 狄斯彬〈溧阳进士〉
张勉学〈见前〉 沈熙载〈昆山进士〉
罗文蔚〈四川进士〉 温如春〈见前〉
胡 直〈见前〉 麻 瀛〈宣城进士〉
许公高〈南部进士〉 孙 裒〈如皋进士〉
袁 淳〈雩都进士〉 詹 莱〈常安进士〉
茍延唐〈峩眉进士〉 吴 椿〈新建进士〉
潘清亶〈见前〉 吴文华〈连江进士〉
包 汴〈嘉兴进士〉 张九一〈新蔡进士〉
李 纪〈泗州进士〉 刘志伊〈见前〉
曹 栋〈丹徒进士〉 张子仁〈无锡进士〉
樊 仿〈进贤进士〉 屠 宽〈上海进士〉
李尧徳〈永年进士〉 袁世荣〈华亭进士〉
方 新〈青阳进士〉 王应显〈漳浦进士〉
李惟观〈濬州进士〉 徐中行〈长安进士〉
赵 岩〈崇德进士〉 盛当时〈华亭进士〉
卜 相〈嘉兴进士〉 蔡一槐〈晋江进士〉
李 崧〈秦洲进士〉 戢汝止〈简州进士〉
余士龙〈婺源进士〉 贾 馆〈单县进士〉
冯子京〈钱塘进士〉 苏 璜〈河南进士〉
李克敬〈闻清进士〉 刘自存〈河南进士〉
蒋梦龙〈长洲进士〉 陈允升〈昆山进士〉
邓林乔〈内江进士〉 杨 松〈洛阳进士〉
宋 范〈永年进士〉 江廷寄〈旌徳进士〉
王应干〈见前〉 侯尧封〈见前〉
谢良弻〈泗州进士〉 傅 霖〈圻县进士〉
南 轩〈渭阳进士〉 马鸣銮〈见前〉
王廷稷〈晋江进士〉 龙宗武〈江西进士〉
刘弘道〈吴县进士〉 洪一谟〈历城进士〉
王 圻〈嘉定进士〉 丁此吕〈新建进士〉
蔡文范〈新昌进士〉 冯应京〈旴𣅿进士〉
金之俊〈嘉兴进士〉 魏养蒙〈北直进士〉
黄希宪〈见前〉 甘 来〈江西进士〉
邓云霄〈见前〉 吴中伟〈海盐进士〉
张邦俊〈韩城进士〉 周泰时〈吴江进士〉
魏 濬〈松溪进士〉 周士昌〈内江进士〉
向应贤〈通江进士〉 朱明时〈顺天进士〉
罗 宽〈光山进士〉 周以典〈南昌进士〉
李 嵩〈束鹿进士〉 冒起宗〈如皋进士〉
金九陛〈全椒举人〉 王鼎镇〈西华进士〉
赵彦复〈浙江进士〉 沈萃正〈浙江进士〉
周凤岐〈永康进士〉 马茂才〈陜西进士〉
许 璟〈莆田进士〉 胡献来〈台州进士〉
顾元镜〈福建进士〉 陆茂元〈平湖进士〉
许国翰〈陜西进士〉 向 鼎〈泗州进士〉
毛汝贤〈嘉善进士〉 王毓阳〈绥德进士〉
章邦翰〈南昌进士〉 陈惇临〈潮阳进士〉
韩光曙〈吴县进士〉 卞承宪〈江津进士〉
谢 渭〈定海进士〉 周继昌〈无锡进士〉
刘仲斗〈宜城进士〉 李作舟〈合州〉
何启升〈富顺进士〉 赵廷璧〈南阳举人〉
赵思诚〈乐平进士〉 徐学聚〈兰溪进士〉
提学巡防各道未详品级者附
葛寅亮〈钱塘进士〉 郭子章〈见前〉
刘东星〈见前〉 窦子偁〈合肥进士〉
梁有年〈见前〉 熊守奇〈见前〉
王 景〈华阳进士〉 马人龙〈太湖进士〉
杜 诗〈见前〉 周 𤐣〈莆田进士〉
徐人龙〈上虞进士〉 王志坚〈昆山进士〉
李叔元〈见前〉 水佶应〈宁波进士〉
王永祚〈见前〉 高世泰〈无锡进士〉
张秉贞〈桐城进士〉 许文岐〈仁和进士〉
分守上荆南兵备道〈驻澧州〉
杨 璟〈合肥〉 张 彬
韩 澄〈高阳进士〉 康世隆〈咸宁进士〉
朱子恭〈泸州乡贡〉 杨 言〈鄞县进士〉
魏良辅〈新建进士〉 刘 澍〈蓝田进士〉
朱鸿渐〈吴县进士〉 缪宗周〈通海进士〉
姜 恩〈广安进士〉 王朝贤〈太康进士〉
杨大章〈馀姚进士〉 柳 英〈巫山进士〉
徐 霈〈江山进士〉 刘廷诰〈慈谿进士〉
雷 逵〈丰城进士〉 李逢时〈徳州进士〉
陶成学〈会稽进士〉 曹三晹〈宜兴进士〉
金 浙〈东阳进士〉 冯成能〈山阴进士〉
施尧臣〈青阳进士〉 赵 贤〈汝阳进士〉
王在晋〈藜阳进士〉 李 炜〈晋江进士〉
蔡复一〈同安进士〉 徐待聘〈常熟进士〉
蔡善继〈进士〉 过庭训〈进士〉
王世仁〈长洲进士〉 张法孔〈鹤庆进士〉
许国翰〈泾阳进士〉 路文范〈宜兴进士〉
向 鼎〈涪州进士〉 周岐凤〈浙江进士〉
姚孙榘〈江南进士〉
上江防兵备道〈驻岳州〉
陆 銊〈鄞县进士〉 钱 照〈慈谿进士〉
鲍象贤〈歙县进士〉 张文奎
孙 云〈太仓进士〉 王宗濬〈晋江〉
张景贤〈眉州进士〉 吴必孝〈馀姚进士〉
李 全〈内江进士〉 邵 梗〈仁和进士〉
郝成性〈江都进士〉 崔 都〈蒲城进士〉
许公高〈南部进士〉 张 一〈新蔡进士〉
屠 宽〈上海进士〉 李惟观〈泸州进士〉
苏 璜〈堂邑乡贡〉 蒋梦龙〈长洲进士〉
张 镗〈永丰进士〉 唐天祥〈全州〉
梁问孟〈新乡进士〉 苏民牧〈高平进士〉
冯 露〈襄城进士〉 张 淳〈桐城进士〉
张 尧〈四川〉 钱时俊
高则益〈江西〉 王 景〈华阳〉
关守箴 杨 相〈商丘进士〉
沈人种〈嘉定进士〉 刘 玠〈海盐进士〉
杨 相〈蒲州进士〉 刘 〈鄱阳进士〉
裴贞吉〈南昌进士〉 张更化〈汾州进士〉
张维新〈汝州进士〉 王 泮〈山阴进士〉
陆 懋〈鄞阳进士〉 李同芳〈昆山进士〉
胡桂芳〈金谿进士〉 梁云龙〈南海进士〉
赵彦复 沈翠征〈平湖进士〉
马茂才〈陜西进士〉 许 璟〈莆田进士〉
胡献来〈台州进士〉 王永祚〈昆山进士〉
顾元镜〈福建进士〉 陆懋元〈平湖进士〉
分守下湖南道〈驻实庆府〉
杨逢春〈同安进士〉 陈 鎏〈吴县进士〉
刘起宗〈巴县进士〉 李万实〈南丰进士〉
范之箴〈秀水进士〉 舒春芳〈鄱阳进士〉
吴维岳〈孝丰进士〉 万 衣〈德化进士〉
顾 炳〈常熟进士〉 张仲谦〈华亭进士〉
吴 兊〈江山进士〉 舒应龙〈全州进士〉
冯时雨〈长洲进士〉 李学礼〈颍州进士〉
李学一〈归善进士〉 刘 鲁〈安阳进士〉
田乐义〈兰阳进士〉 牛维炳〈曲周进士〉
霍维荩〈曲周进士〉 冯 露〈襄城进士〉
王叔陵〈阳城进士〉 金学曾〈钱塘进士〉
黄克缵〈晋江进士〉 伍袁萃〈长洲进士〉
朱南英〈山阴进士〉 王志远〈龙谿进士〉
熊宇奇〈新建进士〉 杨 楷〈屏山进士〉
潘 澜〈晋江进士〉 霍镇芳〈光州进士〉
瞿 溥〈达州进士〉 龚承荐〈龙游进士〉
徐人龙〈浙江进士〉 吴伯与〈宣城进士〉
李守俊〈宜兴进士〉 张凤翼〈堂邑进士〉
张天麟〈永嘉进士〉 黄公辅〈新会进士〉
郭士亮〈富阳举人〉 于元华〈东阿官生〉
分巡下湖南道〈驻长沙府〉
孟居仁〈辽州进士〉 邬 阅〈新昌举人〉
鲍象贤〈歙县进士〉 张 素〈安宁进士〉
戴 鲸〈鄞阳进士〉 秦 鳌〈昆山进士〉
杨 祐〈钱塘进士〉 米 荣〈邵武进士〉
王乔龄〈馀姚进士〉 王嘉谟〈安丘进士〉
冉崇礼〈中牟进士〉 吉来献〈乐平进士〉
任 良〈南充进士〉 陈一松〈海阳进士〉
韩 柱〈馀姚进士〉 周思兼〈华享进士〉
朱天球〈漳浦进士〉 狄斯彬〈溧阳进士〉
罗文蔚〈綦江进士〉 张勉学〈长洲进士〉
茍延唐〈峨眉进士〉 张子仁〈无锡进士〉
卜 相〈嘉兴进士〉 贾 馆〈单县进士〉
王应干〈东流进士〉 南 轩〈渭南进士〉
赵思诚〈乐平进士〉 李天植〈广德进士〉
刘思中〈保定进士〉 覃应元〈大同进士〉
曾如春〈临川进士〉 徐学聚〈兰溪进士〉
陆长庚〈平湖进士〉 周继昌〈无锡进士〉
张天德〈乌程进士〉 沈子来〈归安进士〉
刘仲斗〈宣城进士〉 李作舟〈合州进士〉
何启升〈富顺进士〉 韩孙爱〈慈谿进士〉
解经雅〈增城进士〉 崔应科〈长垣进士〉
詹尔达〈乐安进士〉 程 寰〈歙县进士〉
丘志充〈诸城进士〉 颜欲章〈安福进士〉
石惟岳〈滦州进士〉 金之俊〈南直进士〉
游王庭〈临川进士〉 高斗枢〈鄞县进士〉
冯云起〈昆山进士〉 傅上瑞〈武定进士〉
赵廷璧〈南阳进士〉
分守上湖南道〈驻永州〉
洪世文〈福建进士〉 卜大同〈秀水进士〉
胡尧臣〈安居进士〉 李 迁〈新建进士〉
高 崶〈大理进士〉 宋廷表〈临桂进士〉
杨廷相〈临安进士〉 张勉学〈长洲进士〉
周 京〈永年进士〉 董世彦〈钧州进士〉
黄可大〈番禺进士〉 姚弘谟〈秀水进士〉
毛汝贤〈嘉善进士〉 郭崇嗣〈合肥进士〉
蒋劝能〈馀姚进士〉 江廷寄〈旌徳进士〉
侯尧封〈嘉定进士〉 马鸣銮〈内江进士〉
靖四方〈淇县进士〉 刘尧卿〈清苑进士〉
王毓阳〈绥德进士〉 马顾泽〈吴县进士〉
吴中傅〈朝城进士〉 廖恒吉〈达州进士〉
王 泮〈山阴进士〉 章邦翰〈南昌进士〉
陈惇临〈朝阳进士〉 韩光曙〈吴县进士〉
陈经济〈禹州进士〉 邹学柱〈馀姚进士〉
卞承宪〈江津进士〉 邓云霄〈东莞进士〉
冯时可〈松江进士〉 邓士昌〈安州进士〉
谢 渭〈定海进士〉 张 孝〈巴县进士〉
梁鼎贤〈夏邑进士〉 倪朝宾〈萧山进士〉
吴国仕〈歙县进士〉 茅瑞征〈归安进士〉
傅良选〈雅州进士〉 史启元〈江都进士〉
周诗雅〈武进进士〉 陈世培〈休宁进士〉
蔡官治〈仁和进士〉 曽 樱〈江西进士〉
黄近朱〈长夀进士〉 陈 斌〈延平进士〉
严起恒〈山阴进士〉
分巡上湖南道〈驻衡州府〉
沈 庆〈馀杭〉 裴 斐〈渭南〉
吴 淑〈宜兴〉 陈凤梧〈泰和进士〉
汪 玉〈𭒀源进士〉 汪克用〈永丰进士〉
齐 遇 杨 淳〈临潼进士〉
张九功〈沁州进士〉 金 灿〈嘉兴进士〉
陈 𤧸 姜 仪〈南昌进士〉
邓承劵〈全州举人〉 程秀民〈西安进士〉
沈 恺〈华亭进士〉 胡尧臣〈安居进士〉
林士元〈琼州进士〉 陈 觐〈馀姚进士〉
边维垣〈彭县进士〉 房 楠〈汝宁进士〉
管大勲〈鄞县进士〉 黄希宪〈金谿进士〉
章邦翰〈南昌进士〉 魏养蒙〈北直进士〉
甘 来〈江南进士〉 邓云霄〈东莞进士〉
吴中炜〈盐海进士〉 张邦俊〈韩城进士〉
袁一骥〈福建进士〉 周泰畤〈太湖进士〉
魏 濬〈松溪进士〉 周士昌〈内江进士〉
向应贤〈通江进士〉 马人龙〈太湖进士〉
朱明时〈大兴进士〉 罗 宽〈光山进士〉
周以典〈南昌进士〉 李 嵩〈束鹿进士〉
冒起宗〈如皋进士〉 金九陛〈全椒进士〉
王鼎镇〈西华进士〉 陈象明〈东莞〉
严起恒〈山阴进士〉 戴吉人〈休宁进士〉
分巡湖北道〈驻常徳府〉
曾才汉〈太和进士〉 于 锦〈济宁进士〉
沈熙载〈昆山进士〉 胡 直〈太和进士〉
潘清亶〈上虞进士〉 曹 栋〈丹徒进士〉
王应显〈漳浦进士〉 冯子京〈钱塘进士〉
李克敬〈闻清进士〉 江廷寄〈旌徳进士〉
马鸣銮〈内江进士〉 夏良心〈广徳进士〉
丁此吕〈无锡进士〉 陈敦临〈朝阳进士〉
林焲章〈莆田进士〉 董元学〈历城〉
史旌贤〈大理〉 熊 元〈光州〉
李应祥〈无锡〉 刘之龙〈富顺〉
姚上徳〈长洲〉 郭显忠〈太康〉
陈翔龙〈富顺〉 冯时可〈华亭〉
郭宗宁〈江南进士〉 黄公辅〈新会进士〉
陈 瑾〈南宁举人〉
分守湖北道〈驻辰州府〉
吴 瀚〈吴县进士〉 张问之〈庆云进士〉
陈则清〈闽县进士〉 郑 重〈固始进士〉
王 积〈太仓进士〉 邹守愚〈莆田进士〉
许 琯〈歙县进士〉 王 崇〈永康进士〉
陶钦蘷〈彭泽进士〉 赵之屏〈南充进士〉
林懋和〈闽县进士〉 游震得〈𭒀源进士〉
万士和〈宜兴进士〉 蔡杨金〈卫辉进士〉
罗一𬸚〈闽县进士〉 朱 征〈唐县进士〉
祁 清〈山阴进士〉 邹 善〈安福进士〉
胡邦奇〈山阴进士〉 王 玺〈南丰进士〉
晋应槐〈洪洞进士〉 贺邦泰〈丹阳进士〉
颜思教〈临海进士〉 陈长祁〈长乐进士〉
张国珍〈奉新进士〉 郭 棐〈番禺进士〉
林 梓〈漳浦进士〉 陈性学〈诸暨进士〉
郑 锐〈泾县进士〉 詹启陈〈安谿进士〉
张乔松〈新喻进士〉 张惟方〈龙溪进士〉
罗赐祥〈青阳举人〉 李廷谟〈丰城进士〉
史允中〈云中进士〉 蔡复一〈同安进士〉
樊长枢〈江西进士〉 赵鹏程〈山东进士〉
顾其仁〈四川进士〉 王 骥〈江南进士〉
曹代之〈陜西进士〉 刘之沂〈山东进士〉
辰沅兵备道
冯 俊〈宜山进士〉 刘 璧〈夀光举人〉
龚 泽〈慈谿进士〉 郑 㳟〈曲沃进士〉
萧 谦〈永平进士〉 顾 源〈长洲进士〉
张 琏〈巩县进士〉 张 镇〈临海〉
徐 潭〈钱塘进士〉 董 锐〈兴州进士〉
翁 理〈朝阳进士〉 黄天爵〈南安进士〉
朱廷声〈进贤进士〉 朱 琉〈泸州进士〉
龚守愚〈清江进士〉 黄 质〈范县进士〉
李 显〈乐清进士〉 崔 桐〈海门进士〉
王 旸〈河内进士〉 李 瑜〈吉水举人〉
李义壮〈南海进士〉 李 恺〈会安进士〉
公跻奎〈蒙阴进士〉 高 懋〈铜梁进士〉
刘廷臣〈洪洞进士〉 朱 藻〈泸州进士〉
高 节〈左卫进士〉 刘天受〈万安进士〉
金 爌〈乐平进士〉 施千祥〈福清进士〉
李心学〈临淮进士〉 周 镐〈汲县进士〉
姜继曾〈胶州进士〉 元文中〈南昌进士〉
史嗣元〈馀姚进士〉 秦 钫〈慈谿进士〉
宿 度〈掖县进士〉 苏士润〈晋江进士〉
张思忠〈肥县进士〉 章甫端〈任邱进士〉
管 稷〈馀姚进士〉 龙宗武〈太和进士〉
高维崧〈庐陵举人〉 虞德叶〈义和进士〉
孙守业〈祥符举人〉 江东之〈歙县进士〉
王应霖〈文安进士〉 徐 榜〈泾县进士〉
袁应文〈东莞进士〉 张应凤〈元城进士〉
曽 皋〈庐陵进士〉 许成器〈江南举人〉
吴一鸿〈江南进士〉
荆关工部抽分厂
〈成化〉徐 敏〈钱塘进士员外〉 郑 龄〈弋阳主事〉
周 输〈主事〉 周 正〈主事〉
王 丹〈馀姚进士主事〉 尚 徳〈徳州进士主事〉
潘 璋〈金华进士主事〉 洪 汉〈任邱进士主事〉
卢 鸿〈淳安进士主事〉 赵 润〈济宁进士〉
吴 郁〈休宁进士主事〉 林 璧〈闽县进士〉
王 瓒〈通州进士主事〉 李 韶〈富顺进士员外〉
胡 韶〈科贯见前〉
〈弘治〉李时新〈馀姚进士主事〉 刘 昻〈宛平进士主事〉
黄 俌〈浙江进士主事〉 周 濬〈安福进士员外〉
任继祖〈项城进士主事〉 余 璘〈滦州进士员外〉
宋 凤〈赵州进士〉 傅 潮〈新喻进士员外〉
丁 錬〈丰城进士〉 徐 永〈钧州进士〉
李 敷〈进士员外〉 韩大章〈会稽进士主事〉
刘汝清〈渭南进士员外〉 谢 忠〈上虞进士〉
陆应龙〈长洲进士〉 黄 瑄〈太仓进士主事〉
裘 让〈慈谿进士员外〉 许元奎〈海宁进士主事〉
滕 进〈汝州贡士员外〉 姜 桂〈安仁进士主事〉
冯友瑞〈泾阳进士主事〉 高 魁〈新郑贡士〉
刘廷重〈南昌进士〉 杨 淳〈见前〉
胡 礼〈南海进士〉 李 寅〈缙云进士〉
边 伟〈任邱进士〉 徐金陵〈常山进士〉
何 琼〈顺德进士〉 詹 晨〈贵溪进士主事〉
何 遵〈江宁进士主事〉 王承恩〈高阳进士〉
茅 贡〈常熟进士主事〉 林 馥〈同安进士主事〉
车 纯〈见前〉
〈嘉靖〉富好礼〈华亭进士主事〉 蒋 泮〈仙居进士主事〉
邵经邦〈仁和进士主事〉 晋 宪〈昆山进士〉
佟应龙〈山阳进士主事〉 朱鸿渐〈见前〉
王 钫〈奉化进士〉 杜 璲〈泾阳进士〉
徐 楗〈暨城进士〉 姚 参〈华亭进士〉
刘赞襄〈青阳进士〉 沈思贤〈徳清进士〉
吕 瑚〈永丰进士〉 王 玫〈忻州进士〉
谯孟龙〈南兖进士〉 赵愈和〈星子进士〉
李汝楫〈汝阳进士〉 吕 源〈钱塘进士〉
陈 鎏〈吴县进士〉 杨 登〈咸宁进士〉
向宗哲〈资县进士〉 陆 愚〈太仓进士〉
谢 淮〈任邱进士〉 陈光哲〈临海进士〉
陈 梧〈漳浦进士〉 刘 悫〈见前〉
邬 琏〈见前〉 张承叙〈固安进士〉
顾 柄〈见前〉 皇甫濓〈长洲进士〉
徐九思〈贵溪进士〉 吴炳庶〈仙居进士〉
周俊叔〈昆山进士〉 曹守贞〈江都进士〉
符 任〈宁陵举人〉 周贤宣〈万安进士〉
方良曙〈歙县进士〉 宋继祖〈汉川进士〉
应存性〈仙居进士〉 凌廸知〈乌程进士〉
陶幼学〈会稽进士〉 孙 诏〈嘉兴进士〉
钱子邻〈嘉善进士〉 刘 浡〈长洲进士〉
朱应时〈馀姚进士〉
〈隆庆〉朱泰〈邓县进士〉 吕一静〈贵池进士〉
金学曽〈见前〉 张大器〈慈谿进士〉
〈万历〉曹 慎〈解州进士〉 施天麟〈青阳进士〉
锺庚阳〈崇德进士〉 周思宸〈馀姚进士〉
刘伯渊〈慈谿进士〉 王 豫〈乌程进士〉
王再聘〈临邑进士〉 程 奎〈歙县进士〉
沈 修〈仁和进士〉 甯化龙〈新安进士〉
杜 伟〈吴江举人〉 卢仲谔〈吴县举人〉
袁 奎〈丰城进士〉 张有徳〈祥符进士〉
周嘉宾〈内江进士〉 盛万年〈秀水进士〉
沈子来〈归安进士〉 张天秩〈乌程举人〉
程 试〈新河进士〉 陈汝麟〈清江进士〉
沈朝焕〈仁和进士〉 黄克谦〈邵武进士〉
宗名世〈上元进士〉 潘阳春〈馀姚进士〉
叶秉敬〈西安进士〉 赵国琦〈南昌〉
孙龙传〈奉化举人〉 沈孚先〈嘉兴进士〉
徐良栋〈上虞进士〉 张先缙〈泽州进士〉
吴一栻〈淳安进士〉 须之彦〈嘉定进士〉
沈华正〈平湖进士〉 路周道〈汶上进士〉
朱国盛〈华亭进士〉 胡汝淳〈吴县进士〉
〈天启〉徐人龙〈上虞〉 陆文衡〈吴江进士〉
杨闲中〈进士〉 吕克孝〈青浦举人〉
王则古〈进士〉 李世英〈泸州进士〉
吴道华〈无锡进士〉
〈崇祯〉冯敬舒〈慈谿进士〉 杨肇泰〈诸暨进士〉
朱大受〈昆山进士〉 王梦锡〈金坛进士〉
吴从鲁〈淄阳进士〉 陈弘教〈馀姚进士〉
郑尚友〈钱塘进士〉 朱大烈〈秀水官生〉
姚序文〈长兴进士〉
湖广通志卷二十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九
职官志
皇清文职官制〈武职官制见军政〉
总督部院都御史〈一员总督全省军务兼理粮饷〉
巡抚湖北都察院御史〈一员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初沿明制设抚治郧阳部院一员后裁〉
巡抚湖南都察院御史〈一员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初为巡抚偏沅雍正二年改为湖南巡抚〉
湖南观风整俗使都察院〈一员雍正七年设〉
巡按湖北监察御史〈一员顺治十八年裁〉
巡按湖南监察御史〈一员顺治十八年裁〉
巡察御史〈一员雍正二年设〉
提督学院〈初分设湖北督学道湖南提学道顺治十八年改为通省提学道康熙四十二年始以翰林院视学为学院雍正三年北南各设一员〉
荆关工部分司〈一员康熙四年裁并有司兼摄康熙九年复差部员徴收十年仍归有司管理康熙五十五年巡抚监收〉
湖北承宣布政使司〈一员初置左右布政各一员康熙三年裁右布政停左字衔称布政使〉经历〈一员〉照磨〈一员〉库大使〈一员〉
湖南承宣布政使司〈一员康熙三年分藩〉理问〈一员〉库大使〈一员〉湖北督粮道〈一员康熙三年分藩湖北改粮务驿盐道后分置〉库大使〈一员〉分守武汉黄道〈一员初为分守武昌道康熙六年裁十二年复设雍正七年移驻黄州改今衔〉
分守襄阳道〈一员初为分守下荆南道雍正六年改今衔〉
分守岳常澧道〈一员初为分守上荆南兵备道康熙九年改分守岳常道雍正七年改今衔〉
分守衡永郴道〈一员康熙六年裁九年复设〉
分守荆西兵备道〈一员〉
分守下湖南道〈一员〉
分守上湖南道〈一员〉
分守湖北道〈一员已上四道康熙六年裁〉
抚夷荆南兵备道〈一员奉裁〉
湖北提刑按察使司〈一员初置湖广按察使一员康熙三年分司改今衔〉经历〈一员〉司狱司〈一员〉
湖南提刑按察使司〈一员康熙三年分司设〉照磨〈一员〉司狱司〈一员〉湖北驿传盐法道〈一员初设驿传屯盐水利道顺治七年归并驿盐道康熙七年归并粮道十三年复设康熙五十八年仍归并粮道雍正元年复设〉
湖南驿盐粮储道〈一员康熙三年设驿盐督粮二道后裁并〉
分巡荆州道〈一员初为分巡上荆南道雍正六年改今衔〉
分巡辰永靖道〈一员初为分巡辰沅靖道雍正七年新设永顺府改今衔〉
分巡武昌兵备道〈一员〉
分巡下荆南道〈一员〉
分巡荆西兵备道〈一员〉
分巡湖北道〈一员〉
分巡下湖南道〈一员〉
分巡上湖南道〈一员〉
上江防兵备道〈一员〉
下江防兵备道〈一员〉
辰沅兵备道〈一员已上九道俱康熙六〉
湖北兴屯道〈年裁一员〉
湖南兴屯道〈奉裁一员〉
武昌府〈奉裁知府一员同知一员〉经历司〈通判一员〉照磨所〈经历一员〉司狱司〈照磨一员〉儒学〈司狱一员教授一员〉阴阳学〈训导一员〉医学〈正术一人〉僧纲司〈正科一人〉道纪司〈都纲一人〉
江夏县〈都纪一人知县一员县丞〉儒学〈一员典史一员教谕〉巡检司〈一员训导〉驿丞〈一员巡检〉
武昌县〈三员驿丞二员知县一员〉儒学〈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巡检司〈教谕一员〉阴阳学〈训导一员〉医学〈巡检二员〉僧会司〈训术一人〉道会司〈训科一人〉咸宁县〈僧会一人道会一人〉儒学〈知县一员典史一员〉阴阳学〈教谕一员〉医学〈训导一员〉僧会司〈训术一人〉道会司〈训科一人〉
嘉鱼县〈僧会一人道会一人〉儒学〈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巡检司〈教谕一员〉阴阳学〈训导一员〉医学〈巡检二员〉僧会司〈训术一人〉道会司〈训科一人〉
蒲圻县〈僧会一人道会一人知县〉儒学〈一员县丞一员典史〉驿丞〈一员教谕〉医学〈一员训导〉僧会司〈一员驿丞〉道会司〈二员训科〉
崇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通城县〈知县一县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兴国州〈知州一员州判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大冶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通山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汉阳府〈知府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汉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五员〉汉川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驿丞〈驿丞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黄陂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孝感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黄州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照磨所〈照磨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军储仓〈大使一人〉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黄冈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驿丞〈驿丞二员〉
蕲水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驿丞〈驿丞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罗田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麻城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黄安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蕲州〈知州一员州判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驿丞〈驿丞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广济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驿丞〈驿丞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黄梅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驿丞〈驿丞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安陆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照磨所〈照磨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驿丞〈驿丞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僧纲一人〉道纪司〈道纪一人〉
钟祥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驿丞〈驿丞一员〉京山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潜江县〈知县一员主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沔阳州〈知州一员州同一员州判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人训导一人〉巡检司〈巡检二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天门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荆门州〈知州一员州同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三员〉驿丞〈驿丞三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当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徳安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安陆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
云梦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应城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随州〈知州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四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应山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荆州府〈知府一员同知二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江陵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四员〉公安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驿丞〈驿丞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石首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儒学〈一员教谕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训术〉医学〈一人训科〉僧会司〈一人僧会〉道会司〈一人道会〉
监利县〈一人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儒学〈典史一员教谕一员〉巡检司〈训导一员〉阴阳学〈巡检四员〉医学〈训术一人〉僧会司〈训科一人〉道会司〈僧会一人〉松滋县〈道会一人知县一员〉儒学〈典史一员教谕一员〉巡检司〈训导一员〉阴阳学〈巡检一员〉医学〈训术一人〉僧会司〈训科一人〉道会司〈僧会一人〉
枝江县〈道会一人知县一员〉儒学〈典史一员教谕一员〉阴阳学〈训导一员〉医学〈训术一人〉僧会司〈训科一人〉道会司〈僧会一人〉
夷陵州〈道会一人知州一员州判〉儒学〈一员吏目一员学正〉阴阳学〈一员训导〉医学〈一员典术〉僧正司〈一人典科〉道正司〈一人僧正〉
宜都县〈一人道正一人知县〉儒学〈一员典史一员教谕〉巡检司〈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巡检〉医学〈一员训术〉僧会司〈一人训科〉道会司〈一人僧会〉
远安县〈一人道会一人知县〉儒学〈一员典史一员教谕〉阴阳学〈一员训导〉医学〈一员训术〉僧会司〈一人训科〉道会司〈一人僧会〉
襄阳府〈一人道会一人知府一员〉经历司〈同知一员〉司狱司〈通判一员〉儒学〈经历一员司狱一员〉阴阳学〈教授一员〉医学〈训导一员〉僧纲司〈正术一人〉道纪司〈正科一人〉襄阳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二员〉驿丞〈驿丞一员〉
枣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宜城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南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光化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谷城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均州〈知州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郧阳府〈知府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郧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
房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竹山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竹谿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郧西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保康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直隶归州〈知州一员州判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长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兴山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巴东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恩施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长沙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经历司〈一员经历〉司狱司〈一员司狱〉儒学〈一员教授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正术〉医学〈一人正科〉僧纲司〈一人都纲副都纲各〉道纪司〈一人都纪副都纪各〉
长沙县〈一人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儒学〈典史一员教谕一员〉桥头马驿〈训导一员〉善化县〈县丞一员知县一员县丞〉儒学〈一员典史一员教谕〉
湘潭县〈一员训导一员知县一员〉儒学〈县丞一员典史一员〉湘潭水驿〈教谕一员〉黄茅铺巡检司〈训导一员〉阴阳学〈驿丞一员〉医学〈巡检一员〉僧会司〈训术一人〉道会司〈训科一人〉
湘阴县〈僧会一人道会一人知县〉儒学〈一员县丞一员典史〉归义马驿〈一员教谕〉阴阳学〈一员训导〉医学〈一员驿丞〉僧会司〈一员训术〉道会司〈一人训科〉湘乡县〈一人僧会一人道会一人〉儒学〈知县一员县丞一员〉武障市巡检〈典史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宁乡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益阳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儒学〈一员教谕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训术〉医学〈一人训科〉僧会司〈一人僧会〉道会司〈一人道会〉
浏阳县〈一人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儒学〈典史一员教谕一员〉梅子园巡检司〈训导一员〉阴阳学〈巡检一员〉医学〈一训术人〉僧会司〈训科一人〉道会司〈僧会一人〉安化县〈道会一人知县一员〉儒学〈典史一员教谕一员〉阴阳学〈训导一员〉医学〈训术一人〉僧会司〈训科一人〉道会司〈僧会一人〉
醴陵县〈道会一人知县一员〉儒学〈典史一员教谕一员〉阴阳学〈训导一员〉医学〈训术一人〉僧会司〈训科一人〉道会司〈僧会一人〉
攸县〈道会一人知县一员〉儒学〈典史一员教谕一员〉阴阳学〈训导一员〉医学〈训术一人〉僧会司〈训科一人〉道会司〈僧会一人〉
茶陵州〈道会一人知州一员州判〉儒学〈一员史目一员学正〉视渡巡检司〈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巡检〉医学〈一员典术〉僧正司〈一人典科〉道正司〈一人僧正〉
衡州府〈一人道正一人知府一员〉经历司〈同知一员〉司狱司〈通判一员〉儒学〈经历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衡阳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儒学〈一员教谕一员训导〉
衡山县〈一员知县一员典史〉儒学〈一员教谕一员训导〉草市巡检司〈一员巡检〉永夀巡检司〈一员巡检〉阴阳学〈一员训术〉医学〈一人训科〉僧会司〈一人僧会〉道会司〈一人道会〉
耒阳县〈一人知县一员典史〉儒学〈一员教谕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训术〉医学〈一人训科〉僧会司〈一人僧会〉道会司〈一人道会〉
常宁县〈一人知县一员典史〉儒学〈一员教谕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训术〉医学〈一人训科〉僧会司〈一人僧会〉道会司〈一人道会〉
安仁县〈一人知县一员典史〉儒学〈一员教谕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训术〉医学〈一人训科〉僧会司〈一人僧会〉道会司〈一人道会〉
酃县〈一人知县一员典史〉儒学〈一员教谕一员训导〉阴阳学〈一员训术〉医学〈一人训科〉僧会司〈一人僧会〉道会司〈一人道会〉
桂阳州〈一人知州一员州同一员〉儒学〈吏目一员学正一员〉泗川寨巡检司〈训导一员〉阴阳学〈巡检一员〉医学〈典术一人〉僧正司〈典科一人〉道正司〈僧正一人〉
临武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蓝山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大桥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嘉禾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永州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雍正八年改理猺同知移驻江华县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零陵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
祁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排山马驿〈驿丞一员〉归阳市巡检司〈巡检一员〉永隆太平市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东安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庐洪市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道州〈知州一员州判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宁远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九疑鲁观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永明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白面墟巡检司〈巡检一员〉桃川市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江华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锦冈巡检司〈巡检一员〉锦田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新田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白面寨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宝庆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邵阳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隆回司巡检〈巡检一员〉
新化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苏溪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城步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武冈州〈知州一员州同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紫阳巡检司〈巡检一员〉蓼溪巡检司〈巡检一员〉硖口巡检司〈巡检一员〉石门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新宁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岳州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巴陵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青冈驿〈驿丞一员〉鹿角巡检司〈巡检一员〉
临湘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云溪马驿〈驿丞一员〉长安马驿〈驿丞一员〉城陵矶巡检司〈巡检一员〉土门界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平江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大荆马驿〈驿丞一员〉长夀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华容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黄家穴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常徳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都纲一人〉道纪司〈都纪一人〉
武陵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大龙马驿〈驿丞一员〉
桃源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郑家马驿〈驿丞一员〉新店马驿〈驿丞一员〉桃源水驿〈驿丞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龙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沅江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辰州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今增乾州同知一员驻乾州吉多营同知一员驻吉多坪凤凰营通判一员驻凤凰营〉经历司〈经历一员今增吉多营经历一员〉儒学〈教授一员训导一员〉乾州巡检司〈巡检一员〉凤凰营巡检司〈巡检一员〉五寨司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正术一人〉医学〈正科一人〉僧纲司〈僧纲一人〉道纪司〈道纪一人〉
沅陵县〈知县一员县丞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辰阳马驿〈驿丞一员〉界亭马驿〈驿丞一员〉马底马驿〈驿丞一员〉
泸溪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训导移摄乾州学事〉船溪马驿〈驿丞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辰溪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山唐马驿〈驿丞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溆浦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龙潭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沅州〈知州一员州同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晃州马驿〈驿丞一员〉便水马驿〈驿丞一员〉怀化马驿〈驿丞一员〉罗旧马驿〈驿丞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黔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安江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麻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 训导一员训导移摄凤凰营学事〉岩门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永顺府〈知府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经历司〈经历一员〉
永顺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施溶洲巡检司〈巡检一员〉田家冈巡检司〈巡检一员〉
龙山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隆头巡检司〈巡检一员〉
保靖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张家坝巡检司〈巡检一员〉
桑植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
直隶澧州〈知州一员州判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清化马驿〈驿丞一员〉顺林马驿〈驿丞一员〉嘉山镇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安乡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石门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慈利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安福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九谿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直隶郴州〈知州一员州判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石坡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永兴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高亭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宜章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赤石巡检司〈巡检一员〉白沙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兴宁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滁口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桂阳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益将巡检司〈巡检一员〉镇安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桂东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直隶靖州〈知州一员州判一员吏目一员〉儒学〈学正一员训导一员〉零溪巡检司〈巡检一员〉镇远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典术一人〉医学〈典科一人〉僧正司〈僧正一人〉道正司〈道正一人〉
会同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若水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通道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播阳巡检司〈巡检一员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绥宁县〈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儒学〈教谕一员训导一员〉临口巡检司〈巡检一员〉青坡巡检司〈巡检一员〉阴阳学〈训术一人〉医学〈训科一人〉僧会司〈僧会一人〉道会司〈道会一人〉
皇清职官
总督湖广全省部院都御史
佟养和〈辽东人〉
罗绣锦〈奉天人贡士〉
祖泽远〈辽东人〉
李荫祖〈辽东人〉
张长庚〈辽东人〉
蔡毓荣〈奉天锦县人康熙十二年任〉
董卫国〈奉天辽阳人贡士〉
徐国相〈辽东广宁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丁思孔〈辽东人进士康熙二十七年任〉
吴 琠〈山西人进士康熙三十三年任〉
李辉祖〈正黄旗荫生康熙三十五年任〉
郭 琇〈山东即墨人进士康熙三十八年任〉
喻成龙〈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一年任〉
石文晟〈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郭世隆〈孝义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鄂 海〈满洲人康熙五十年任〉
额伦特〈满洲镶红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满 丕〈满洲镶红旗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杨宗仁〈辽东人雍正元年任〉
李成龙〈雍正三年任〉
傅 敏〈奉天人进士雍正四年任〉
迈 柱〈镶蓝旗人雍正五年任〉
巡抚湖北都察院
江与绪〈系招抚于顺治三年四月内裁〉
何鸣鸾
高士俊
迟日益〈辽东广宁人〉
张长庚〈辽东人〉
杨茂勲〈满洲人〉
刘兆麒〈满洲人〉
董国兴〈辽东人〉
徐化成〈辽东人〉
张朝珍〈辽东人〉
王新命〈满洲籍四川潼川人贡士〉
慕天颜〈陜西人乙未进士〉
石 琳
张 汧
柯永昇
丁思孔〈辽东人进士康熙二十七年任〉
杨素蕴〈山西人进士康熙二十七年任〉
吴 琠〈山西沁州人进士康熙二十八年任〉
年遐龄〈镶白旗人康熙三十一年任〉
刘殿衡〈镶白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陈 诜〈浙江海宁人举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张连登〈陜西咸阳人增生康熙五十七年任〉
纳齐喀〈正蓝旗人雍正元年任〉
法 敏〈厢蓝旗人雍正三年任〉
郑任钥〈福建人进士雍正四年任〉
宪 徳〈蒙古正白旗人雍正四年任〉
马会伯〈陜西人雍正五年任〉
赵宏恩〈镶红旗汉军人雍正七年任〉
魏廷珍〈河间人进士雍正八年任〉
王士俊〈贵州平越人进士雍正九年任〉
徳 龄〈镶黄旗人进士雍正十一年任〉
巡抚湖南都察院〈始驻沅州康熙三年分藩移镇长沙府为巡抚偏沅雍正二年改今衔〉高光斗〈嘉祥人进士顺治四年任〉
线 缙〈辽东人顺治九年任〉
金廷献〈辽东人顺治九年任〉
袁廓宇〈冨平人顺治十一年任〉
周召南〈沈阳人贡士康熙元年任〉
卢 震〈北海人康熙八年任〉
韩世琦〈三韩人康熙十三年任〉
丁思孔〈辽东人进士康熙二十三年仕〉
兴永朝〈奉天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郑 端〈北直人进士康熙二十八年任〉
于养志〈盛京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王 良〈辽东人康熙三十年任〉
董安国〈辽东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杨凤起〈正红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金 玺〈辽东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赵申乔〈武进人进士康熙四十一年任〉
潘宗洛〈宜兴人进士康熙五十年任〉
李 锡〈三韩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陈 瑸〈广东人进士康熙五十四年任〉
李发甲〈云南人举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王之枢〈定州人进士康熙五十七年任〉
魏廷珍〈河间人进士雍正元年任〉
王朝恩〈镶红旗贡生雍正二年任〉
布兰泰〈正白旗人雍正四年任〉
王国栋〈辽阳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赵宏恩〈镶红旗岁贡雍正七年任〉
抚治郧阳都察院
徐启元〈辽东人〉
潘士良〈济宁人进士〉
赵兆麟〈富平人举人〉
朱国柱〈满洲人〉
胡全才〈文水人进士〉
张 尚〈正黄旗人〉
王应祚
白秉贞〈辽东人贡士〉
王来任〈辽东人贡士〉
杨茂勲〈满洲人〉
湖南观风整俗使都察院〈雍正七年设〉
李 徽〈山西人进士雍正七年任〉
提督通省学院
潘宗洛〈宜兴人进士康熙四十二年任〉
顾图河〈江都人进士康熙四十五年任〉
吴 昺〈江南人进士康熙四十五年任〉
薄有徳〈顺天大兴人癸未进士〉
李周望〈山西蔚州人丁丑进士〉
缪 沅〈江南太州人已丑进士〉
黎致远〈福建长汀人进士康熙六十年任〉
提督湖北学院
吴家骐〈苏州吴江人进士雍正二年任〉
于 振〈江南金坛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管式龙〈浙江海宁人进士雍正六年任〉
凌如焕〈江南上海人进士雍正七年任〉
提督湖南学院〈雍正三年分设〉
黄鸿中〈山东人进士雍正三年任〉
习 寯〈江南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吴大受〈浙江归安人进士雍正十一年任〉
湖北督学道
王尔禄〈右参议兼佥事直隶人进士〉
李承尹〈佥事三原人进士〉
郜焕然〈佥事北直长垣人进士〉
狄 敬〈佥事溧阳人进士〉
王发祥〈江南人进士〉
李可乔〈佥事城固人进士〉
王自新〈佥事江南人举人〉
李可汧〈佥事昆山人进士〉
湖南提学道
彭而述〈邓州人进士顺治三年任〉
赵 渔〈进士〉
黄 㴻〈浙江人进士〉
李棠馥〈进士顺治六年任〉
刘果远〈进士顺治十四年任〉
杨藻凤〈进士顺治十六年任〉
周起岐〈进士顺治十八年任本年奉裁南北合一〉
湖广通省提学道
魏学渠〈佥事浙江人进士〉
王象天〈佥事富平人进士〉
郑昆璧〈佥事文水人进士〉
高 瑜〈佥事辽东人进士〉
蒋永修〈副使宜兴人进士〉
王孙蔚〈副使临潼人进士〉
姚淳焘〈佥事乌程人进士〉
郑侨生〈江南邳州人〉
邱园卜〈江南睢宁人进士〉
岳宏誉〈江南武进人进士〉
王 琯〈直隶交河人进士〉
王祚兴〈山西永宁州人进士〉
袁乃湔〈山西翼城人进士〉
董思凝〈山东平原人进士〉
蒋徳昌〈浙江海宁人进士〉
湖广巡察御史〈雍正二年设〉
黎致远〈福建人进士雍正三年任〉
赵 城〈云南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程仁圻〈贵州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王 瓒〈贵州人进士雍正六年任〉
唐继祖〈江都人进士雍正七年任〉
归宣光〈江南人举人雍正八年任〉
巡按湖北监察御史〈顺治十八年裁〉
马兆鸾
王守礼
陈 棐〈河南光州人举人〉
王 佐〈举人〉
曹叶卜〈兰阳人进士〉
聂 玠〈山西人〉
张朝瑞〈辽东人〉
李廷松〈满洲人〉
李赞元〈山东人进士〉
顾豹文〈浙江人进士〉
巡按湖南监察御史
宋一贞〈江西人举人〉
张懋禧
吴 逹〈江南人进士〉
上官𫟷〈山西人进士〉
李 敬〈山东人进士〉
白上登〈满洲人〉
胡来相〈辽东人〉
周季琬〈江南人进士〉
赵祥星〈辽东人〉
仵绍昕〈陜西人进士顺治十八年奉裁〉
湖北承宣布政使司
刘显贵〈辽东人〉
张彦珩〈河南人进士〉
崔 代〈奉天人正白旗拜嗒喇布勒哈番〉
徐 惺〈上元人进士〉
李辉祖〈正黄旗汉军下人荫生〉
王定国〈辽东人正黄旗下官学生〉
胡载仁〈容城人拔贡〉
于养志〈盛京人〉
李 炜〈武清人举人〉
线一信〈辽东宁远人正白旗官荫生康熙三十一年任〉
王 燕〈直隶宛平人荫生康熙三十三年任〉
任风厚〈陜西临潼人拔贡康熙三十七年任〉
李基和〈镶红旗汉军人进士康熙四十一年任〉
王毓贒〈正红旗人荫生康熙四十二年任〉
张圣猷〈正蓝旗张枢佐领下人荫生康熙四十八年任〉
李 锡〈正黄旗人荫生康熙五十一年任〉
吕犹龙〈正红旗包衣王宏臣佐领下人监生康熙五十三年任〉
牟钦元〈正白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任〉
张文灿〈正蓝旗监生康熙五十六年任〉
张圣弼〈正蓝旗荫生康熙五十九年任〉
朱 纲〈山东高唐人雍正元年任〉
郑任钥〈福建侯官人雍正元年任〉
王克荘〈顺天宛平县人雍正四年任〉
黄 焜〈正白旗汉军雍正五年任〉
徐 鼎〈河南遂平进士雍正六年任〉
徐 本〈浙江人进士雍正八年任〉
锺 保〈镶黄旗人官生雍正十年任〉
湖南承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分藩〉
郎永清〈广宁人康熙三年任〉
于朋举〈丹阳人进士康熙七年任〉
缪正心〈镶蓝旗贡生康熙九年任〉
安世鼎〈东宁人贡士康熙十年任〉
崔维雅〈新安人举人康熙十八年任〉
薛柱斗〈延安人贡生康熙十九年任〉
张仲举〈海城人官监康熙二十二年任〉
黄性震〈福建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杨凤起〈正红旗人康熙三十年任〉
王道熙〈镶白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施世纶〈福建人镶黄旗荫生康熙四十一年任〉
董昭祚〈正白旗监生康熙四十三年任〉
佟国勷〈正蓝旗荫生康熙四十八年任〉
阿 琳〈镶蓝旗荫生康熙五十二年任〉
宋 致〈商邱人岁贡康熙五十五年任〉
郑任钥〈福建人进士雍正元年任〉
朱 纲〈山东人监生雍正二年任〉
赵 城〈通海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杨永斌〈昆明人举人雍正七年任〉
张 璨〈绥徳人进士雍正九年任〉
左布政司
郑 清
南株源〈山东人进士〉
齐国儒
马之先
林徳馨〈福建人进士〉
张凤仪
李长春
黄志遴〈晋江人进士〉
右布政司
李 嵩
崔光前
迟日益〈辽东人〉
黄 纪〈四川人〉
张尔素〈阳城人进士〉
田起龙〈辽阳人镶红旗生员〉
翟凤翥〈山西人进士〉
刘 楗〈山东人进士〉
湖北督粮道
胡来陛〈副使兼右参议〉
白士麟〈副使兼右参议〉
牛 铨〈副使兼右参议〉
李发藻〈佥事兼右参议〉
朱受祐〈左参政〉
余应魁〈左参政〉
刘 桓〈左参政〉
赵廷臣〈参议铁岭人贡生〉
陈正中〈参议大兴人国史院供事官〉
吴执中〈右参议〉
石在阊〈参议富平人拔贡〉
王孙蔚〈参议临潼人进士〉
张尊徳〈副使锦州人贡士〉
李为霖〈参政兴化人进士〉
章钦文〈参政宛平人贡监〉
尚崇善〈佥事辽东人荫生〉
田 雯〈山东人进士〉
叶映榴〈参议上海人进士〉
王道熙〈镶白旗辽东人康熙三十一年任〉
冯 瑞〈江南娄县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董绍孔〈镶白旗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张圣佐〈辽东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王之麟〈镶黄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张文灿〈正蓝旗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许大定〈江南江阴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郭维新〈镶白旗汉军雍正元年任〉
王承烈〈陜西泾阳人雍正二年任〉
王 恕〈四川安居人雍正六年任〉
张廷枢〈镶白旗汉军雍正七年任〉
督粮道〈康熙三年分藩后奉裁并〉
柯永昇〈辽东人荫生〉
胡戴仁〈直隶容城人举人〉
驿粮道〈康熙七年归并〉
饶宇栻〈参政进贒人进士〉
陈凝祉〈参政〉
胡尚衡〈参政泾县人进士〉
分守武昌道
王尔禄〈佥事管右参议直隶人进士〉
黑 星〈佥事〉
董应魁〈右参议兼副使〉
佟凤彩〈佥事管右参议〉
杨世学〈佥事管右参议当涂人进士〉
陈子逹〈佥事管右参议〉
戚良宰〈右参议山东人进士〉
程 衡〈右参议广宁人贡士〉
徐 惺〈参政上元人进士〉
吴毓珍〈参政辽东人举人〉
卢崇兴〈参政辽东人荫生〉
成 光〈参议大名人官荫生〉
孟世泰〈参议镶红旗人官生康熙二十八年任〉
尚崇恩〈参议镶黄旗人荫生康熙三十五年任〉
荘 搢〈参议江南武进人进士康熙三十七年任〉
刘 珩〈参议直隶滑县人举人康熙四十年任〉
金祖诚〈参议江南吴县人荫生康熙四十六年任〉
殷邦翰〈镶白旗人雍正元年任〉
赵宏恩〈雍正三年任〉
赵宏本〈镶红旗人雍正五年任〉
徐聚伦〈浙江仁和人戊戍进士雍正六年任〉
朱 㵢〈江南扬州人进士雍正九年任〉
分守襄阳道〈住湖北襄阳初为分守下荆南道雍正六年改今〉
萧时彦〈右参政直隶人举人〉
刘开文〈参议山东人进士〉
张 濩〈右参议邯郸人进士〉
赵 焘〈佥事管右参议胶州人进士〉
郎永清〈右参政广宁人拔贡〉
吴 健〈右参议宁夏人举人〉
金朝用〈满洲人东宁卫人他赤哈哈番〉
石 琳〈参政满洲籍佐领〉
黄 隆〈参议泉州人举人〉
杨素蕴〈参议宜君人进士〉
沈志礼〈参议满洲籍荫生〉
张 敏〈奉天府辽阳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兪 森〈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年任〉
蒋兴芑〈镶红旗人康熙三十六年任〉
许嗣兴〈镶蓝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王度昭〈山东诸城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陈子威〈福建闽县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金秉抡〈江南吴县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璩廷祐〈江南济源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赵宏恩〈镶红旗汉军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赵宏本〈镶红旗汉军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赵之均〈陜西宁夏人雍正三年任〉
武宏彦〈山西大同人雍正十年任〉
分守湖南衡永郴道〈康熙九年复设驻衡州〉
黄而辉〈同安人恩荫康熙九年任〉
郑 秀〈临川人进士康熙十一年任〉
朱士杰〈沈阳人荫生康熙十九年任〉
董廷恩〈镶黄旗荫生康熙二十八年任〉
张仕可〈江南人进士康熙四十一年任〉
王朝恩〈镶红旗贡生康熙四十八年任〉
刘光业〈镶黄旗荫生康熙五十一年任〉
鲁一辅〈正红旗监生康熙五十四年任〉
韩维翰〈镶红旗监生康熙五十六年任〉
黄汝钰〈镶白旗监生康熙五十七年任〉
刘 章〈镶白旗监生康熙五十九年任〉
徐聚伦〈浙江人进士雍正三年任〉
汪 榯〈江南人进士雍正六年任〉
许登瀛〈徽州人监生雍正八年任〉
分守湖南岳常道〈康熙九年设驻澧州〉
迟日豫〈辽东人康熙九年任〉
甘文瑛〈正蓝旗荫生康熙二十年任〉
刘维正〈江南人进士康熙二十八年任〉
吴中正〈正黄旗监生康熙三十年任〉
罗 玉〈镶白旗荫生康熙三十五年任〉
姚淳焘〈浙江人进士康熙三十六年任〉
马逸姿〈陜西人荫生康熙四十年任〉
武国楹〈镶红旗岁贡康熙熙四十三年任〉
胡世藻〈山东人进士康熙四十五年任〉
裴冲度〈山西人岁贡康熙四十八年任〉
赵宏运〈镶红旗监生康熙五十七年任〉
吴希圣〈正黄旗荫生康熙六十一年任〉
赵宏恩〈镶红旗岁贡雍正三年任〉
杨 晏〈正红旗荫生雍正三年任〉
郭朝祚〈镶红旗岁贡雍正五年任〉
温而逊〈直隶人贡生雍正六年任〉
孙 元〈江南人举人雍正七年任雍正七年奉〉
〈旨陞澧州为直隶系道管辖改为岳常澧道〉
分守荆西兵备道〈住安陆府康熙六年裁〉
石凤台〈右参议〉
周 荃〈副使兼右参议〉
刘奇遇〈右参议〉
李棠馥〈右参议〉
刘嗣美〈右参议〉
宋之屏〈右参议开平卫人进士〉
颜 敏〈参政〉
王廷谏〈参政〉
冯右京〈参议振武卫人进士〉
分守上荆南兵备道〈驻澧州〉
王 儒〈西乡人举人顺治五年任〉
王 燧〈广安人顺治七年任〉
张国士〈顺天人〉
陈 卓
高翼辰〈𣵠州人举人顺治十五年任〉
郭 亮〈江南人进士顺治十八年任〉
孙养翼〈孟津人进士康熙二年任九年改并分守岳常道〉
分守上湖南道〈驻永州府〉
李懋祖〈辽东人副使顺治四年随征入卫补衡州后调永州〉
彭而述〈邓州人进士顺治四年任〉
姬 焜〈西华人顺治七年任〉
崔起鹏〈辽东人生员顺治十一年任〉
万 全〈辽阳人顺治十二年任〉
黄中通〈晋江人进士顺治十四年任〉
胡养中〈辽东人顺治十五年任〉
杨志学〈江南人进士顺治十七年任〉
张登云〈辽东人康熙元年任六年奉裁〉
分守下湖南道〈驻宝庆府〉
张名世〈辽东人顺治四年任〉
夏扬名〈昌邑人举人顺治五年任〉
杨 璥〈宛平人进士顺治八年任〉
吕绎如〈邹平人贡生顺治十三年任〉
赵廷标〈钱塘人贡生顺治十三年任〉
韩廷芑〈青城人进士顺治十六年任〉
吴廷辅〈参议顺治十一年任〉
涂应泰〈参议铁岭卫人贡士顺治十五年任〉
朱廷宷〈满洲人康熙元年任六年奉裁〉
分守湖北道〈驻辰州府〉
李 藻〈山西人举人顺治五年任〉
刘昇祚〈陜西人进士顺治九年任〉
徐腾蛟〈江南人贡生顺治十五年任〉
吴嵩应〈正定人进士顺治十七年任〉
朱训诰〈聊城人进士康熙二年任六年奉裁〉
抚夷荆南兵备道〈奉裁〉
齐国儒〈右参政〉
卫之琯〈右参政〉
湖广提刑按察使司
杨本鍼
马之先
李栖凤〈辽东人〉
李中梧〈奉天人〉
张凤仪〈奉天人〉
吴嵩应
管起凤〈直隶人〉
郭鸣奉〈任邱人辛未武进士〉
刘兴汉〈辽阳人正黄旗监生〉
周天裔〈辽东人〉
刘 楗〈直隶人进士〉
王孙蔚〈临潼人进士〉
湖北提刑按察使司〈康熙三年分藩设〉
〈阙〉 元〈辽东人〉
陈 丹〈江南淮安人进士〉
阎廷谟〈孟津人进士〉
高翼辰〈滦州人举人〉
佟康年〈奉天沈阳人〉
吴毓珍〈辽阳人举人〉
李世昌〈辽阳清河人〉
张道祥〈江南徐州人官生〉
丁 炜〈徳化人贡士〉
李 炳〈正黄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王毓贒〈辽东沈阳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高缉睿〈直隶河间静海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李华之〈山东青州府诸城人康熙四十一年任〉
何显祖〈镶黄旗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徐 欐〈镶红旗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迟 炘〈辽东广宁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牟钦元〈正白旗陈普佐领下人康熙五十一年任〉
张连登〈陜西西安府咸阳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张圣弼〈正蓝旗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裴幸度〈山西平阳府曲沃人康熙六十年任〉
谢阳履〈广西桂林府全州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阙〉 俊〈镶白旗人雍正二年任〉
王克荘〈顺天府宛平县人雍正三年任〉
桑成鼎〈江南徐州沛县人雍正三年任〉
宪 徳〈正白旗蒙古人雍正四年任〉
王肃章〈山东兖州府单县人雍正五年任〉
刁承祖〈直隶人进士雍正九年任〉
唐继祖〈江南扬州人进士雍正九年任〉
王 柔〈福山人贡生雍正十一年任〉
湖南提刑按察使司〈康熙三年分藩设〉
李荣宗〈辽阳人贡生康熙三年任〉
赵曰冕〈南昌人进士康熙七年任〉
马斯良〈辽阳人进士康熙九年任〉
范时秀〈沈阳人贡生康熙二十一年任〉
柴 望〈浙江人进士康熙二十五年任〉
郑 端〈直隶人进士康熙二十六年任〉
线一信〈正白旗荫生康熙二十八年任〉
刘 橒〈山西人荫生康熙三十一年任〉
常名〈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六年任〉
董廷恩〈镶黄旗荫生康熙四十年任〉
郎廷栋〈镶黄旗监生康熙四十三年任〉
王朝恩〈镶红旗贡生康熙五十年任〉
毛文铨〈镶白旗监生康熙五十五年任〉
张世安〈正黄旗贡生康熙五十九年任〉
迟维台〈正白旗监生雍正元年任〉
何锡禄〈正黄旗监生雍正元年任〉
赵殿最〈浙江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赵宏恩〈镶红旗贡生雍正六年任〉
郭朝祚〈镶红旗贡生雍正六年任〉
张 璨〈绥徳人进士雍正七年任〉
胡 瀛〈宜宾人进士雍正九年任〉
湖北驿传盐法道
刘景荣〈佥事辽东人进士〉
余三汲〈参政辽东人荫生〉
曹叶卜〈参议兰阳人进士〉
成 光〈佥事大名人官荫〉
胡介祉〈佥事直隶人荫生〉
宫梦仁〈参议泰州人静海籍会元〉
李振世〈直隶长垣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张士伋〈辽东锦县人康熙三十年任〉
宋 起〈河南商邱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杨懋绍〈辽东义州人康熙五十一年任〉
柳国勲〈河南太康人雍正二年任〉
高 淳〈山西朔州人雍正五年任〉
杨 宴〈正红旗人荫生雍正六年任〉
驿传盐法道〈顺治七年设〉
王锡隆〈佥事翼城人进士〉
于时跃〈副使辽东人〉
卞三元〈副使辽东举人〉
邢以忠〈副使河南人贡士〉
于际清〈副使辽东人贡士〉
陈 彩〈副使广东人进士〉
宋可发〈参政兼副使胶州人进士〉
饶宇栻〈副使进贒人进士〉
驿传道〈奉裁〉
郑廷櫆〈副使〉
李 标〈副使〉
屯盐水利道〈奉裁〉
唐大成〈佥事顺治四年任〉
钱 源〈佥事〉
陈培贞〈副使顺治七年归并驿道〉
湖南驿盐粮储道〈康熙三年分藩设驿盐督粮两道奉裁〉
赵廷标〈浙江人贡生康熙十八年任〉
张承赐〈正蓝旗荫生康熙二十八年任〉
成 光〈大名人荫生康熙三十三年任〉
侯 煇〈陜西人例贡康熙四十九年任〉
王奕鸿〈太仓人进士康熙五十五年任〉
谢 旻〈武进人监生雍正元年任〉
刘业长〈山西人贡生雍正三年任〉
杨 馝〈正黄旗监生雍正五年任〉
刁承祖〈保定人进士雍正八年任〉
李正茂〈成都人举人雍正八年任〉
分巡荆州道〈驻荆州初为上荆南道雍正六年改今衔〉
李栖凤〈左参政兼佥事〉
蔺民孚〈右参议兼佥事〉
彭三益〈右参议〉
卞三元〈副使辽东人举人〉
李翀霄〈副使绛州人〉
颜 敏〈副使〉
王辅运〈佥事〉
张惟赤〈副使海盐人进士〉
王业兴〈副使辽阳人荫生〉
邓廷罗〈参政江南人拔贡〉
祖泽深〈辽东宁远卫人正黄旗参领〉
刘显谟〈镶蓝旗辽东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锺有徳〈奉天府铁岭人康熙三十一年任〉
梁尔夀〈陜西西安府镇安县籍泾阳县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胡蔚先〈四川成都府井研县人康熙四十年任〉
马国桢〈镶红旗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李会生〈河南归徳府夏邑人康熙五十年任〉
孔毓珣〈山东兖州府曲阜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殷邦翰〈镶白旗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年法尧〈镶黄旗人雍正元年任〉
高 淳〈山西朔平府朔州人雍正四年任〉
高 起〈镶白旗人雍正五年任〉
钱兆沆〈浙江进士雍正十年任〉
分巡湖南辰沅靖道〈驻辰州〉
田曾庆〈山东人举人康熙十九年任〉
王舜年〈阙 人进士康熙二十一年任〉
赵作舟〈太嵩卫人进士康熙二十八年任〉
汪震元〈阙 人贡生康熙三十一年任〉
陈廷綂〈山西人贡生康熙三十六年任〉
吴国士〈阙 人贡生康熙三十九年任〉
郑 振〈阙 人岁贡康熙四十二年任〉
孙调鼎〈正白旗监生康熙四十七年任〉
周文元〈正黄旗监生康熙五十二年任〉
王以㢲〈正白旗监生康熙五十七年任〉
张 楙〈阙 人岁贡康熙六十一年任〉
祖秉圭〈正白旗贡生雍正三年任〉
张廷枢〈镶白旗官学生雍正四年任〉
吴关杰〈石门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王 柔〈福山人贡生雍正六年任雍正七年改土归流新设永顺府系道管辖奉〉
〈旨改为辰永靖道〉
分巡武昌兵备道〈住兴国州康熙六年裁〉
屠奏疏〈副使孝感人〉
萧时彦〈副使〉
郝 綗〈右参议〉
李呈祥〈右参议山西人举人〉
刘凤翔〈佥事〉
张云龙〈佥事辽阳人贡生〉
张元璘〈佥事〉
盛际斯〈佥事嘉善人贡生〉
分巡下荆南道〈奉裁〉
甘文奎〈右参议〉
苏宗贵〈副使〉
李 藻〈副使〉
阎廷谟〈副使孟津人进士〉
李文煌〈副使〉
盛复选〈副使镶红旗人国学生员〉
分巡荆西兵备道〈奉裁〉
张以谦〈副使西安人〉
迟日益〈副使广陵人生员〉
李正茂〈副使宛平人〉
马鸣銮〈佥事内江人进士〉
吴之纪〈佥 吴江人 士〉
孔自洙〈副使嘉兴人进士〉
李承尹〈三原人进士〉
孟 泰〈参政兼副使抚顺人贡士〉
分巡上湖南道〈驻衡州府〉
李懋祖〈辽东人顺治四年任〉
张兆罴〈汉中人贡士顺治六年任〉
李翀霄〈绛州人中书舍人顺治十年任〉
张武烈〈陜西人贡士顺治十二年任〉
吴甲周〈徽州人监生顺治十四年任〉
彭而述〈邓州人进士顺治十五年任〉
胡 允〈句容人进士顺治十七年任〉
史必遵〈孟县人贡生康熙元年任六年奉裁〉
分巡下湖南道〈驻长沙府〉
王世恩
林长春〈盖州人顺治五年任〉
锁青缙〈河南人进士顺治六年任〉
郭万象〈高陵人进士顺治八年任〉
赵廷臣〈铁岭卫人贡士顺治十一年任〉
陈正中〈大兴人贡士顺治十三年任〉
吴光国〈辽东人贡士顺治十六年任〉
张时成〈满洲人贡士顺治十八年任〉
张 璿〈永宁人进士康熙二年任六年奉裁〉
分巡湖北道〈驻常徳府〉
余跃龙〈锦州人贡生顺治四年任〉
周来凤〈汝州人举人顺治九年任〉
娄镇远〈辽东人贡生顺治十一年任〉
宣文衡〈阙 人贡生顺治十五年任〉
陈士本〈江南人贡生顺治十七年任康熙六年奉裁〉
上江防兵备道〈驻岳州〉
李锺秀〈右参议管佥事顺天人举人〉
王尔翼〈右参政兼佥事四川人举人〉
楼 晟〈浙江人进士〉
张 圯〈顺天人进士〉
戴 玑〈福建人进士〉
李 愫〈华亭人进士〉
谢祖悌〈会稽人顺治十六年任康熙四年奉裁〉
下江防兵备道〈康熙六年裁〉
范鸣珂〈佥事威远卫人恩贡〉
周汉杰〈安福人进士〉
吴之应〈直隶人举人〉
王 显〈佥事曲州人进士〉
吕 阳〈佥事无锡人进士〉
赵映乘〈佥事祥符人进士〉
汪继昌〈副使钱塘人进士〉
刘缉尧〈山西人进士〉
杨志远〈丹阳人进士〉
李登第〈参政兼副使正白旗人进士〉
辰沅兵备道〈奉裁〉
戴国士〈江西人举人顺治五年任〉
王 羔〈四川人举人顺治九年任〉
张武烈〈山东人贡生顺治十五年任〉
邓廷罗〈江南人贡生顺治十八年任〉
李世铎〈长山人进士康熙二年任〉
湖北兴屯道〈奉裁〉
郭鸣凤〈副使任邱人〉
湖南兴屯道〈奉裁〉
宫家璧〈佥事兼右参议〉
荆关工部分司
顺治
卢六艺〈许州人〉
敦打里〈满洲人户部主事〉
刘天爵〈辽东人〉
克什不录〈满洲人户部主事〉
艾尔才〈辽东人〉
李及秀〈玉田人进士〉
金打喇汉〈满洲人户部员外〉
高尔宪〈宁海举人户部主事〉
达 哈〈满洲人户部员外〉
秦十管〈南陵进士户部主事〉
刘 厨〈永清进士工部主事〉
褚光钊〈峄县贡士工部员外郎〉
张鲲翔〈华州进士工部主事〉
吴礼海〈满洲人工部理事官〉
刘芳誉〈郑州进士工部主事〉
李天祐〈关东人拖赤哈哈番〉
罗尔布代〈满洲人工部理事官〉
杨荣印〈阳城进士户部主事〉
钱云龙〈关东人笔帖式〉
孙允恭〈丹阳进士工部主事〉
张有光〈松江进士工部主事〉
吴 炜〈直隶举人工部主事〉
锺明进〈长兴进士工部主事〉
康熙
萨尔图〈满洲人户部郎中〉
吕和锺〈进士工部主事〉
纒布色〈刑部笔帖式〉
赵 山〈满洲解元工部员外郎〉
郑日奎〈贵溪进士工部主事〉
永 泰〈刑部笔帖式〉
伦 贝〈满洲人工部员外郎〉
陈益修〈临清进士户部主事〉
江有亮〈满洲人刑部笔帖式〉
武昌府知府
王 羔〈四川人进士〉 王任杞〈直隶人举人〉
王维屏〈山西人进士〉 梁知先〈山东人进士〉
李应昌〈辽东人〉 张 璠〈河南人贡生〉
吕为章〈贡生〉 余三汲〈辽东人贡生〉
刘馀霖〈顺天人贡生〉 杜毓秀〈定边堡人〉
裴天锡〈江南人进士〉 武廷适〈山西人贡生〉
朱昌绪〈江南人贡生〉 尤 汶〈镶红旗人监生〉
陈九陛〈镶黄旗人监生〉 杨懋绍〈辽东人荫生〉
章培基〈浙江人监生〉 张淑郿〈直隶进士雍正四年任〉白映棠〈镶白旗人副榜雍正十年任〉 马灵阿〈满洲人雍正十一年任〉
汉阳府知府
张必忠〈委署〉 王崇儒〈陜西举人顺治三年任〉傅应星〈河南选贡顺治四年任〉 王泰交〈山东举人顺治九年任〉邱俊孙〈江南进士顺治十年任〉 杨必达〈奉天贡生顺治十六年任〉陈国儒〈广东拔贡康熙熙七年任〉 戴梦熊〈浙江人康熙二十七年任〉黄国材〈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胡文爚〈山东人康熙四十年任〉郝士𬭚〈直隶人进士康熙四十四年任〉 胡具瞻〈直隶人康熙五十四年任〉柳国勲〈河南人康熙六十年任〉 郭朝祚〈雍正元年任〉
高克謩〈雍正五年任〉 封元震〈雍正六年任〉
高 纲〈雍正九年任〉
黄州府知府
牛 铨〈河南人顺治二年任〉 王 伟〈山西人顺治五年任〉郭鸣凤〈河间人顺治九年任〉 杜之璧〈河南举人顺治年任〉王猷著〈新蔡人顺治年任〉 徐士仪〈贵溪人顺治年任〉何应珏〈桐城人顺治十七年任〉 罗载惇〈霑化岁贡康熙七年任〉余三汲〈辽东荫生康熙十三年任〉 于成龙〈永宁副榜康熙十三年任〉郭廷弼〈辽东贡生康熙十八年任〉 苏良嗣〈辽阳荫生康熙二十年任〉王 辅〈镶蓝旗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贾 𫟷〈镶蓝旗人康熙三十三年任〉许锡龄〈江南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张 焜〈山西人康熙四十一年任〉李彦𤦛〈陜西人进士康熙四十三年任〉 舒士贵〈直隶人康熙五十二年任〉蒋国祥〈镶蓝旗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王 琹〈雍正四年任〉
康 忱〈山西人进士雍正六年任〉 李天祥 〈人雍正十年任〉
安陆府知府
胡腾蛟〈山东举人顺治二年任〉 李絮飞〈辽东贡生顺治五年任〉李文秀〈直隶举人顺治七年任〉 李起元〈直隶举人顺治十年任〉马逢皋〈直隶人顺治十五年任〉 张尊徳〈辽东贡生康熙元年任〉王兴元〈奉天人康熙二十六年任〉 赵鼎臣〈直隶人康熙三十年任〉韩 铨〈正红旗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吴肇荣〈江南人康熙三十三年任〉李䔞秀〈镶黄旗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杨绿绶〈直隶人进士康熙四十七年任〉段如蕙〈云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张炯生〈山东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周梦锦〈雍正四年任〉 陈齐登〈雍正八年任进士〉
谈九叙〈雍正八年任〉 伟 璱〈雍正十年任〉
徳安府知府
梁 仰〈山西人〉 张定邦〈满洲人〉
李慎修〈陜西人〉 王治邦〈山东贡生〉
李蔚春〈满洲人〉 冯云朝〈昌平人〉
高 翺〈江南进士顺治十六年任〉 许 畅〈江南举人康熙九年任〉许廷试〈辽东荫生康熙十年任〉 傅鹤祥〈河南荫生康熙十七年任〉李滋生〈直隶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梁碧海〈河南人康熙三十一年任〉王又汧〈江南人进士康熙三十五年任〉 张仲英〈镶红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杨国琳〈顺天宛平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蒋景濓〈雍正五年任〉
封元震〈山东人雍正六年任〉 费谦流〈浙江人雍正六年任〉
伟 璱〈雍正八年任〉 封元震〈山东人雍正十年任〉
荆州府知府
余必跃〈锦州人生员〉 陈培正〈辽阳卫人监生〉
梁召孟〈杏山人监生〉 吴开疆〈辽东籍江南人〉
袁于令〈长洲人贡生〉 王业惇〈任邱人举人〉
韩昌榖〈禹城人进士〉 诸保宥〈武进人进士〉
孟 泰〈辽东人贡生〉 耿拱极〈西平人进士〉
李为霖〈兴花人进士〉 李 玑〈高阳人荫生〉
胥 遇〈上元人拔贡〉 许廷试〈辽东人荫生〉
郭茂泰〈泾阳人进士〉 魏 勷〈直隶人康熙二十九年任〉黄良佐〈福建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邱天英〈陜西人康熙四十九年任〉王景皋〈镶黄旗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王廷桂〈雍正五年任〉
王溯维〈雍正六年任〉 康廷璧〈雍正六年任〉
周锺瑄〈雍正八年任〉
襄阳府知府
杨 矿〈河南人官生顺治三年任〉 陆登甲〈奉天人顺治五年任〉冀如锡〈直隶进士顺治七年任〉 杨宗岱〈山西进士顺治十二年任〉咸大猷〈辽东贡生顺治十六年任〉 汤 鼐〈河南人顺治十七年任〉张大受〈辽东贡生顺治十八年任〉 马思才〈陜西拔贡顺治十八年任〉杜养性〈辽东贡生康熙二年任〉 范明宗
师若琪〈直隶人进士康熙二十九年任〉 黄 章〈浙江人康熙三十七年任〉于翔汉〈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沈五杲〈浙江人康熙五十一年任〉甘国奎〈正蓝旗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刘尚智〈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九年任〉徐肇显〈浙江人康熙六十年任〉 赵宏济〈雍正三年任〉
高茂选〈雍正三年任〉 尹会一〈直隶进士雍正五年任〉赵侗敩〈武进人雍正九年任〉
郧阳府知府
董有声〈河南举人〉 吕秉忠〈辽东副榜〉
张 直〈滦州举人〉 张文星〈江西拔贡〉
李灿然〈泾州贡生〉 周宪章〈浙江拔贡〉
刘作霖〈武清举人〉 杨廷耀〈海州贡生〉
卫台瑺〈山西人康熙二十八〉 朱 彩〈年任山东人进士康熙三〉郭维贞〈十七年任镶白旗人康〉 黄 焜〈熙四十九年任正白旗〉
贾廷谟〈人康熙五十〉 王 瀚〈五年任雍正〉
席 雍〈元年任雍正〉
长沙府知府
王三元〈三年任雍正六年任〉 张宏猷〈山阴人顺治三年任〉高天爵〈锦州人贡生顺治六〉 孔延禧〈年任辽阳人顺治十〉钱奇嗣〈一年任辽东人顺治十〉 吕夹锺〈三年任平山卫人贡〉黄杰荫〈生康熙元年任滑县〉 张翰宸〈人贡生康熙七年任〉宣绍中〈晋江人官生康熙九〉 任绍爌〈年任昌黎人贡生康熙〉苏佳嗣〈十年任息县人拔贡康熙十年〉杨威盛〈任河津人进士康熙十八年任〉佟 淮〈辽阳正红旗荫生康熙二〉 刘承家〈十三年任辽东镶红旗〉陈克俊〈人康熙二十五年任正蓝〉 张维垣〈旗荫生康熙二十七年任〉王奕曾〈镶红旗监生康熙三十八年任〉 姜立广〈大兴人监生康熙四十一年任〉崔岱齐〈平山人拔贡康熙四十四年任〉 薛琳声〈孟县人荫生康熙四十八年任〉刘天祐〈安邑人岁贡康熙五十六年任〉 武宏绪〈大同人监生康熙五十八年任〉张 楙〈武强人岁贡康熙六十年任〉 傅泽澍〈镶黄旗监生康熙六十一年任〉沈世屏〈钱塘人进士雍正二年任〉 汪 榯〈休宁人进士雍正五年任〉孙 元〈上元人举人雍正六年任〉 鱼海源〈高陵人贡生雍正八年任〉
衡州府知府
郑 经〈四川人贡生顺治四年任〉 王登进〈辽东人顺治六年任〉陈嘉荫〈阙 人顺治八年任〉 程起潜〈辽东人顺治十年任〉范明宗〈绍兴人顺治十二年任〉 李光座〈开封人进士顺治十五年任〉张 时〈嘉定人贡士顺治十七年任〉 刘进礼〈辽东人康熙元年任〉张奇勋〈荥阳人恩贡康熙五年任〉 佟国瑜〈辽东人荫生康熙十年任〉于养性〈辽东人正蓝旗荫生康熙十八年任〉谭宏宪〈大兴人进士康熙二十二年任〉张乃英〈辽东人正黄旗荫生康熙廿五年任〉崔鸣𬸦〈内邱人进士康熙二十八年任〉王奕曾〈镶红旗监生康熙三十年任〉 张维垣〈历城人贡生康熙三十八年任〉江国正〈正红旗人贡生康熙三十八年任〉孔兴滋〈曲阜人荫生康熙四十三年任〉常学良〈介休人贡生康熙四十七年任〉 高 坦〈新安人荫生康熙五十年任〉金依尧〈沈阳人副榜康熙五十四年任〉 孙 元〈上元人举人雍正二年任〉汪 榯〈休宁人进士雍正五年任〉 陈 沆〈屏州人进士雍正六年任〉
永州府知府
纪国相〈辽东人贡生顺治四年任〉 周廷凤〈重庆人举人顺治七年任〉李䇿鼎〈夏邑人官生顺治八年任〉 黄中通〈晋江人进士顺治十二年任〉魏绍芳〈文安人举人顺治十三年任〉 朱 旗〈嘉兴人进士顺治十六年任〉唐 𨱅〈锦州人康熙元年任〉 刘道著〈辽东人贡生康熙六年任〉范乃审〈山东人进士康熙十一年任〉 吴延夀〈奉天人康熙十八年任〉许 虬〈昆山人进士康熙十九年任〉 柯 弼〈奉天人举人康熙二十二年任〉姜承箕〈盖州人荫生康熙二十九年任〉 朱 綘〈高唐人贡生康熙四十四年任〉韩曰煐〈深州人进士康熙四十五年任〉 杨 蔚〈安邑人贡生康熙四十八年任〉王以济〈正白旗人贡生康熙五十八年任〉王克荘〈宛平人廪生雍正二年任〉张廷枢〈镶白旗人官学生雍正三年任〉 张暻枢〈曲沃人进士雍正四年任〉姜邵湘〈钱塘人进士雍正四年任〉
宝庆府知府
董应魁〈广宁人顺治四年任〉 闵先箕〈辽东人顺治五年任〉冯 桓〈宁晋人举人顺治六年任〉 张惟养〈阙 人贡生顺治十二年任〉傅鸾祥〈汝南人荫生顺治十六年任〉 李益阳〈大兴人荫生康熙九年任〉宣绍巾〈息县人康熙十八年任〉 梁碧海〈兰阳人荫生康熙十九年任〉刘光业〈正黄旗荫生康熙二十五年任〉 沈聨镳〈大兴人贡生康熙三十一年任〉董绍舒〈镶白旗监生康熙三十五年任〉 王 祖〈睦州人岁贡康熙四十四年任〉刘民瞻〈正白旗荫生康熙四十八年任〉 宋吉金〈商邱人岁贡康熙五十三年任〉李宏汉〈江都人岁贡康熙五十三年任〉 周全功〈镶白旗岁贡康熙五十六年任〉刘业长〈洪洞人岁贡雍正元年任〉 张 檄〈会稽人监生雍正四年任〉许登瀛〈徽州人监生雍正五年任〉 魏敬胜〈柏乡人贡生雍正七年任〉兪存仁〈大兴人岁贡雍正八年任〉
岳州府知府
马宏苌〈大兴人儒士顺治四年任〉 朱 光〈保定人顺治五年任〉李若星〈宁陵人顺治七年任〉 高翼辰〈无锡人进士顺治十年任〉颜 敩〈北直人顺治十三年任〉 熊一龙〈江西人顺治十五年任〉张学孟〈辽东人顺治十八年任〉 王勤民〈北直人康熙三年任〉苏之升〈休宁人康熙五年任〉 黄 明〈晋江人康熙十年任〉李遇时〈辽阳人他赤哈哈番康熙十八年任〉周元功〈金州人荫生康熙二十八年任〉甯思圣〈辽东人官监康熙三十三年任〉 张 信〈正黄旗贡生康熙三十五年任〉孙道林〈大兴人岁贡康熙三十八年任〉 杨天宠〈正白旗贡生康熙四十二年任〉黄之麟〈陜西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魏嘉孚〈柏乡人岁贡康熙四十七年任〉顾周霖〈长洲人进士康熙五十年任〉 许 玠〈正红旗人康熙五十三年任〉李国柱〈咸阳人岁贡康熙六十一年任〉 李 渭〈高邑人进士雍正四年任〉尹士份〈济宁人岁贡雍正五年任〉 崔 珨〈长垣人荫生雍正八年任〉
常徳府知府
阎拱宸〈北直人贡生顺治四年任〉 刘舜濬〈桂林人举人顺治七年任〉高 明〈河内人进士顺治十一年任〉 梅茂春〈上元人顺治十三年任〉王来庆〈河间人顺治十六年任〉 赵 昕〈北直人贡生康熙四年任〉胡向华〈两当人康熙八年任〉 金祖庚〈吴江人荫生康熙十九年任〉熊孟华〈新建人荫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吴肇荣〈婺源人监生康熙二十二年任〉赵鼎臣〈大兴人荫生康熙二十七年任〉 刘 崑〈南昌人进士康熙二十八年任〉王 然〈宛平人官监康熙三十一年任〉 朱国柱〈辽东人荫生康熙三十四年任〉王 许〈蓬县人举人康熙三十九〉 郑崑璜〈年任文水人进士康熙四〉祖良桢〈十八年任正黄旗监生〉 许廷瑶〈康熙五十年任同安人监〉鲁朝俊〈生康熙五十一年任新城〉 胡忠本〈人岁贡康熙五十三年任〉鲁国华〈宛平人进士康熙五〉 魏 壮〈十九年任会稽人监〉王叶滋〈生雍正二年任获鹿〉
辰州府知府
王任杞〈人进士雍正四年任〉 苏宏谟〈上海人进士雍正五年〉鄢翼明〈任大兴人举人顺治七〉 卢裕砺〈年任辽东人贡生顺〉刘应中〈治十五年任辽东人进〉 李庆祖〈士顺治十八年任顺天人〉上官源〈贡生康熙八年任井陉人〉 王 镇〈拔贡康熙十九年任铁岭人荫〉蒋征猷〈生康熙二十三年任翼城〉 朱国柱〈人贡生康熙二十八年任〉迟 煓〈正白旗官学生康熙三十〉 汪立名〈三年任建徳人岁贡〉袁承宠〈康熙三十七年任辽〉 白 丰〈东人荫生康熙三十〉
永顺府知府
袁承宠〈九年任广宁人监生〉
翰林院五经博士
周 枚〈道州人〉
翰林院五经博士〈雍正十年题设〉
关朝泰〈江陵人〉
湖广通志卷二十九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