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籍一 隋书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八 经籍二
经籍三 

正史

编辑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骃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

《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古史考》二十五卷晋义阳亭侯谯周撰。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

《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

《汉书音》二卷夏侯咏撰。

《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

《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撰。

《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

《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汉书续训》三卷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

《汉书训纂》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

《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

《论前汉事》一卷蜀丞相诸葛亮撰。

《汉书驳议》二卷晋安北将军刘宝撰。

《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

《汉书叙传》五卷项岱撰。

《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

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后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

《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后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后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晋江州从事张莹撰。

《后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

后汉书》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晔撰。

《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

《后汉书音》一卷后魏太常刘芳撰。

《范汉音训》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

《范汉音》三卷萧该撰。

《后汉书赞论》四卷范晔撰。

《汉书缵》十八卷范晔撰。梁有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王韶《后汉林》二百卷,韦阐《后汉音》二卷,亡。

《魏书》四十八卷晋司空王沈撰。

《吴书》二十五卷韦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残缺。

《吴纪》九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晋有张勃《吴录》三十卷,亡。

三国志》六十五卷叙录一卷,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

《魏志音义》一卷卢宗道撰。

《论三国志》九卷何常侍撰。

《三国志评》三卷徐众撰。梁有《三国志序评》三卷,晋著作佐郎王涛撰,亡。

《晋书》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残缺。晋著作郎王隐撰。

《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虞预撰。

《晋书》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残缺。晋中书郎朱凤撰,讫元帝。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起东晋。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

《晋书》三十六卷宋临川内史谢灵运撰。

晋书》一百一十卷齐徐州主簿臧荣绪撰。

《晋书》十一卷本一百二卷,梁有,今残缺。萧子云撰。

《晋史草》三十卷梁萧子显撰。梁有郑忠《晋书》七卷,沈约《晋书》一百一十一卷,庾铣《东晋新书》七卷,亡。

《宋书》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宋书》六十五卷齐冠军录事参军孙严撰。

宋书》一百卷梁尚书仆射沈约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亡。

齐书》六十卷梁吏部尚书萧子显撰。

《齐纪》十卷刘陟撰。

《齐纪》二十卷沈约撰。梁有江淹《齐史》十三卷,亡。

《梁书》四十九卷梁中书郎谢吴撰,本一百卷。

《梁史》五十三卷陈领军、大著作郎许亭撰。

梁书帝纪》七卷姚察撰。

《通史》四百八十卷梁武帝撰。起三皇;讫梁。

后魏书》一百三十卷后齐仆射魏收撰。

《后魏书》一百卷著作郎魏彦深撰。

陈书》四十二卷讫宣帝,陈吏部尚书陆琼撰。

《周史》十八卷未成。吏部尚书牛弘撰。

右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通计亡书,合八十部,四千三十卷。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后世多务,其道弥繁。夏殷已上,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则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分掌其事,而诸侯之国,亦置史官。又《春秋国语》引周志、郑书之说,推寻事迹,似当时记事,各有职司,后又合而撰之,总成书记。其后陵夷衰乱,史官放绝,秦灭先王之典,遗制莫存。至汉武帝时,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为之,以掌其职。时天下计书,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遗文古事,靡不毕臻。谈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谈卒,其子迁又为太史令,嗣成其志。上自黄帝,讫于炎汉,合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谓之《史记》。迁卒以后,好事者亦颇著述,然多鄙浅,不足相继。至后汉扶风班彪,缀后传数十篇,并讥正前失。彪卒,明帝命其子固续成其志。以为唐、虞、三代,世有典籍,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于百王之末,非其义也。故断自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为十二纪、八表、十志、六十九传。潜心积思,二十馀年。建初中,始奏表及纪传,其十志竟不能就。固卒后,始命曹大家续成之。先是明帝召固为兰台令史,与诸先辈陈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纪》。擢固为郎,典校秘书。固撰后汉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其后刘珍、刘毅、刘陶、伏无忌等,相次著述东观,谓之《汉记》。及三国鼎峙,魏氏及吴,并有史官。晋时,巴西陈寿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寿卒后,梁州大中正范颖表奏其事,帝诏河南尹、洛阳令,就寿家写之。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唯《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三国志》及范晔《后汉》,虽有音注,既近世之作,并读之可知。梁时,明《汉书》有刘显、韦棱,陈时有姚察,隋代有包恺、萧该,并为名家。《史记》传者甚微。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

古史

编辑

纪年》十二卷《汲冢书》,并《竹书同异》一卷。

汉纪》三十卷汉秘书监荀悦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后汉纪》三十卷张璠撰。

《献帝春秋》十卷袁晔撰。

《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

《魏纪》十二卷左将军阴澹撰。

《汉魏春秋》九卷孔舒元撰。

《晋纪》四卷陆机撰。

晋纪》二十三卷干宝撰。讫湣帝。

《晋纪》十卷晋前军谘议曹嘉之撰。

汉晋阳秋》四十七卷讫湣帝。晋荥阳太守习凿齿撰。

《晋纪》十一卷讫明帝。晋荆州别驾邓粲撰。

晋阳秋》三十二卷讫哀帝。孙盛撰。

《晋纪》二十三卷宋中散大夫刘谦之撰。

《晋纪》十卷宋吴兴太守王韶之撰。

《晋纪》四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

续晋阳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鸾撰。

《续晋纪》五卷宋新兴太守郭季产撰。

《宋略》二十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宋春秋》二十卷梁吴兴令王琰撰。

《齐春秋》三十卷梁奉朝请吴均撰。

《齐典》五卷王逸撰。

《齐典》十卷

《三十国春秋》三十一卷梁湘东世子萧方等撰。

《战国春秋》二十卷李概撰。

《梁典》三十卷刘璠撰。

《梁典》三十卷陈始兴王谘议何之元撰。

《梁撮要》三十卷陈征南谘议阴僧仁撰。

《梁后略》十卷姚勖撰。

《梁太清纪》十卷梁长沙蕃王萧韶撰。

《淮海乱离志》四卷萧世怡撰。叙梁末侯景之乱。

《齐纪》三十卷纪后齐事。崔子发撰。

《齐志》十卷后齐事。王劭撰。

右三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

自史官放绝,作者相承,皆以班、马为准。起汉献帝,雅好典籍,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命颍川荀悦作《春秋左传》之体,为《汉纪》三十篇。言约而事详,辩论多美,大行于世。至晋太康元年,汲郡人发魏襄王冢,得古竹简书,字皆科斗。发冢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帝命中书监荀勖、令和峤,撰次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唯《周易》、《纪年》,最为分了。其《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纪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无诸侯国别。唯特记晋国,起自称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尽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谓之“今王”。盖魏国之史记也。其著书皆编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经》。诸所记事,多与《春秋》、《左氏》扶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今依其世代,编而叙之,以见作者之别,谓之古史。

杂史

编辑

周书》十卷《汲冢书》,似仲尼删书之馀。

《古文琐语》四卷《汲冢书》。

《春秋前传》十卷何承天撰。

《春秋前杂传》九卷何承天撰。

《春秋后传》三十一卷晋著作郎乐资撰。

《战国策》三十二卷刘向录。

《战国策》二十一卷高诱撰注。

《战国策论》一卷汉京兆尹延笃撰。

《楚汉春秋》九卷陆贾撰。

《古今注》八卷伏无忌撰。

《越绝记》十六卷子贡撰。

《吴越春秋》十二卷赵晔撰。

《吴越春秋削繁》五卷杨方撰。

《吴越春秋》十卷皇甫遵撰。

《吴越记》六卷

《南越志》八卷沈氏撰。

《小史》八卷

《汉灵献二帝纪》三卷汉侍中刘芳撰,残缺。梁有六卷。

《山阳公载记》十卷乐资撰。

《汉末英雄记》八卷王粲撰,残缺。梁有十卷。

《九州春秋》十卷司马彪撰,记汉末事。

《魏武本纪》四卷梁并历五卷。

《魏尚书》八卷孔衍撰。梁十卷,成。

《魏晋世语》十卷晋襄阳令郭颁撰。

《魏末传》二卷梁又有《魏末传》并《魏氏大事》三卷;亡。

《吕布本事》一卷毛范撰。

《晋诸公赞》二十一卷晋秘书监傅畅撰。

《晋后略记》五卷晋下邳太守荀绰撰。

《晋书钞》三十卷梁豫章内史张缅撰。

《晋书鸿烈》六卷张氏撰。

《宋中兴伐逆事》二卷

《宋拾遗》十卷梁少府卿谢绰撰。

《左史》六卷李概撰。

《魏国统》二十卷梁祚撰。

《梁帝纪》七卷

《梁太清录》八卷

《梁承圣中兴略》十卷刘仲威撰。

《梁末代纪》一卷

《梁皇帝实录》三卷周兴嗣撰。记武帝事。

《梁皇帝实录》五卷梁中书郎谢吴撰。记元帝事。

《栖凤春秋》五卷臧严撰。

《陈王业历》一卷陈中书郎赵齐旦撰。

《史要》十卷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

典略》八十九卷魏郎中鱼豢撰。

《史汉要集》二卷晋祠部郎王蔑撰。抄《史记》,入《春秋》者不录。

《三史略》二十九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

《史记正传》九卷张莹撰。

《后汉略》二十五卷张缅撰。

《汉皇德纪》三十卷汉有道征士侯瑾撰。起光武,至冲帝。

《洞纪》四卷韦昭撰。记庖牺已来,至汉建安二十七年。

《续洞纪》一卷臧荣绪撰。

《帝王世纪》十卷皇甫谧撰。起三皇,尽汉、魏。

《帝王世纪音》四卷虞绰撰。

《帝王本纪》十卷来奥撰。

《续帝王世纪》十卷何茂材撰。

《十五代略》十卷吉文甫撰。起庖牺,至晋。

《帝王要略》十二卷环济撰。纪帝王及天官、地理、丧服。

《周载》八卷东晋临贺太守孟仪撰。略记前代,下至秦。本三十卷,今亡。

《汉书钞》三十卷晋散骑常侍葛洪撰。

《拾遗录》二卷伪秦姚苌方士王子年撰。

《王子年拾遗记》十卷萧绮撰。

《华夷帝王世纪》三十卷杨晔撰。

《正史削繁》九十四卷阮孝绪撰。

《童悟》十二卷

《帝王世录》一卷甄鸾撰。

《先圣本纪》十卷刘縚撰。

《年历帝纪》三十卷姚恭撰。

《帝王诸侯世略》十一卷

《王霸记》三卷潘杰撰。

《历代记》三十二卷

《隋书》六十卷未成。秘书监王劭撰。

右七十二部,九百一十七卷。通计亡书,七十三部,九百三十九卷。

自秦拨去古文,篇籍遗散。汉初得《战国策》,盖战国游士记其策谋。其后陆贾作《楚汉春秋》,以述诛锄秦、项之事。又有《越绝》,相承以为子贡所作。后汉赵晔又为《吴越春秋》。其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灵、献之世,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博达之士,湣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又自后汉已来,学者多钞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

霸史

编辑

《赵书》十卷一曰《二石集》,记石勒事。伪燕太傅长史田融撰。

《二石传》二卷晋北中郎参军王度撰。

《二石伪治时事》二卷王度撰。

《汉之书》十卷常璩撰。

华阳国志》十二卷常璩撰。梁有《蜀平记》十卷,《蜀汉伪官故事》一卷,亡。

《燕书》二十卷记慕容隽事。伪燕尚书范亨撰。

《南燕录》五卷记慕容德事。伪燕尚书郎张诠撰。

《南燕录》六卷记慕容德事。伪燕中书郎王景晖撰。

《南燕书》七卷游览先生撰。

《燕志》十卷记冯跋事。魏侍中高闾撰。

《秦书》八卷何仲熙撰。记苻健事。

《秦记》十一卷宋殿中将军裴景仁撰,梁雍州主簿席惠明注。

《秦纪》十卷记姚苌事。魏左民尚书姚和都撰。

《凉记》八卷记张轨事。伪燕右仆射张谘撰。

《凉书》十卷记张轨事。伪凉大将军从事中郎刘景撰。

《西河记》二卷记张重华事。晋侍御史喻归撰。

《凉记》十卷记吕光事。伪凉著作佐郎段龟龙撰。

《凉书》十卷高道让撰。

《凉书》十卷沮渠国史。

《托跋凉录》十卷

《敦煌实录》十卷刘景撰。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魏崔鸿撰。

《纂录》一十卷

《战国春秋》二十卷李概撰。

《汉赵记》十卷和苞撰。

《吐谷浑记》二卷宋新亭侯段国撰。梁有《翟辽书》二卷,《诸国略记》二卷,《永嘉后纂年记》二卷,《段业传》一卷,亡。

《天启纪》十卷记梁元帝子谞据湘州事。

右二十七部,三百三十五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三部,三百四十六卷。

《传》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自晋永嘉之乱,皇纲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或推奉正朔,或假名窃号,然其君臣忠义之节,经国字民之务,盖亦勤矣。而当时臣子,亦各记录。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尔朱之乱,并皆散亡。今举其见在,谓之霸史。

起居注

编辑

穆天子传》六卷《汲冢书》。郭璞注。

《汉献帝起居注》五卷

《晋泰始起居注》二十卷李轨撰。

《晋咸宁起居注》十卷李轨撰。

《晋泰康起居注》二十一卷李轨撰。

《晋元康起居注》一卷梁有《永平、元康、永宁、起居注》六卷,又有《惠帝起居注》二卷,《永嘉、建兴起居注》十三卷,亡。

《晋建武、大兴、永昌起居注》九卷梁有二十卷。

《晋元康起居注》一卷

《晋咸和起居注》十六卷李轨撰。

《晋咸康起居注》二十二卷

《晋建元起居注》四卷

《晋永和起居注》十七卷梁有二十四卷。

《晋升平起居注》十卷

《晋隆和、兴宁起居注》五卷

《晋咸安起居注》三卷

《晋泰和起居注》六卷梁十卷。

《晋甯康起居注》六卷

《晋泰元起居注》二十五卷梁五十四卷。

《晋隆安起居注》十卷

《晋元兴起居注》九卷

《晋义熙起居注》十七卷梁三十四卷。

《晋元熙起居注》二卷

《晋起居注》三百一十七卷宋北徐州主簿刘道会撰。梁有三百二十二卷。

《流别起居注》三十七卷梁有《晋宋起居注钞》五十一卷,《晋宋先朝起居注》二十卷,亡。

《宋永初起居注》十卷

《宋景平起居注》三卷

《宋元嘉起居注》五十五卷梁六十卷。

《宋孝建起居注》十二卷

《宋大明起居注》十五卷梁三十四卷,又有《景和起居注》四卷,《明帝在蕃注》三卷,亡。

《宋泰始起居注》十九卷梁二十三卷。

《宋泰豫起居注》四卷梁有《宋元徽起居注》二十卷,《升明起居注》六卷,亡。

《齐永明起居注》二十五卷梁有三十四卷,又有《建元起居注》十二卷,《隆昌、延兴、建武起居注》四卷,《中兴起居注》四卷,亡。

《梁大同起居注》十卷

《后魏起居注》三百三十六卷

《陈永定起居注》八卷

《陈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

《陈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

《陈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

《陈至德起居注》四卷

《后周太祖号令》三卷

《隋开皇起居注》六十卷

《南燕起居注》一卷

右四十四部,一千一百八十九卷。

起居注者,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春秋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周官》:内史掌王之命,遂书其副而藏之,是其职也。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后汉明德马后撰《明帝起居注》,然则汉时起居,似在宫中,为女史之职。然皆零落,不可复知。今之存者,有汉献帝及晋代已来《起居注》,皆近侍之臣所录。晋时,又得《汲冢书》,有《穆天子传》,体制与今起居正同,盖周时内史所记王命之副也。近代已来,别有其职,事在《百官志》。今依其先后,编而次之。其伪国起居,唯《南燕》一卷,不可别出,附之于此。

旧事

编辑

《汉武帝故事》二卷

《西京杂记》二卷

《汉魏吴蜀旧事》八卷

《晋朝杂事》二卷

《晋宋旧事》一百三十五卷

《晋要事》三卷

《晋故事》四十三卷

《晋建武故事》一卷

《晋咸和、咸康故事》四卷晋孔愉撰。

《晋修复山陵故事》五卷车灌撰。

《交州杂事》九卷记士燮及陶璜事。

《晋八王故事》十卷

《晋四王起事》四卷晋廷尉卢𬘭撰。

《大司马陶公故事》三卷

《郤太尉为尚书令故事》三卷

《桓玄伪事》三卷

《晋东宫旧事》十卷

《秦汉已来旧事》十卷

《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汪撰。

《沔南故事》三卷应思远撰。

《天正旧事》三卷释撰,亡名。

《皇储故事》二卷

《梁旧事》三十卷内史侍郎萧大圜撰。

《东宫典记》七十卷左庶子宇文恺撰。

《开业平陈记》二十卷

右二十五部,四百四卷。

古者朝廷之政,发号施令,百司奉之,藏于官府,各修其职,守而弗忘。《春秋传》曰“吾视诸故府”,则其事也。《周官》:御史掌治朝之法,太史掌万民之约契与质剂,以逆邦国之治。然则百司庶府,各藏其事,太史之职,又总而掌之。汉时,萧何定律令,张苍制章程,叔孙通定仪法,条流派别,制度渐广。晋初,甲令已下,至九百余卷,晋武帝命车骑将军贾充,博引群儒,删采其要,增律十篇。其馀不足经远者为法令,施行制度者为令,品式章程者为故事,各还其官府。搢绅之士,撰而录之,遂成篇卷,然亦随代遗失。今据其见存,谓之旧事篇。

职官

编辑

《汉官解诂》三篇汉新汲令王隆撰,胡广注。

《汉官》五卷应劭注。

《汉官仪》十卷应劭撰。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二卷汉卫尉蔡质撰。梁有《荀攸魏官仪》一卷,《韦昭官仪职训》一卷,亡。

《晋公卿礼秩故事》九卷傅畅撰。

《晋新定仪注》十四卷梁有徐宣瑜《晋官品》一卷,荀绰《百官表注》十六卷,干宝《司徒仪》一卷,宋《职官记》九卷,晋《百官仪服录》五卷,大兴二年《定官品事》五卷,《百官品》九卷,亡。

《百官阶次》一卷

《齐职仪》五十卷齐长水校尉王珪之撰。梁有王珪之《齐仪》四十九卷,亡。

《齐职仪》五卷

《梁选簿》三卷徐勉撰。

《梁勋选格》一卷

《职官要录》三十卷陶撰。

《梁官品格》一卷

《百官阶次》三卷

《新定将军名》一卷

《吏部用人格》一卷

《官族传》十四卷何晏撰。

《百官春秋》五十卷王秀道撰。

《百官春秋》二十卷

《魏晋百官名》五卷

《晋百官名》三十卷

《晋官属名》四卷

《陈百官簿状》二卷

《陈将军簿》一卷

《新定官品》二十卷梁沈约撰。

《梁尚书职制仪注》四十一卷

《职令古今百官注》十卷郭演撰。

右二十七部,三百三十六卷。通计亡书,合三十六部,四百三十三卷。

古之仕者,名书于所臣之策,各有分职,以相统治。《周官》:冢宰掌建邦之六典,而御史数凡从正者。然则冢宰总六卿之属,以治其政,御史掌其在位名数,先后之次焉。今《汉书百官表》列众职之事,记在位之次,盖亦古之制也。汉末,王隆、应劭等,以《百官表》不具,乃作《汉官解诂》、《汉官仪》等书。是后相因,正史表志,无复百僚在官之名矣。搢绅之徒,或取官曹名品之书,撰而录之,别行于世。宋、齐已后,其书益繁,而篇卷零叠,易为亡散;又多琐细,不足可纪,故删。其见存可观者,编为职官篇。

仪注

编辑

《汉旧仪》四卷卫敬仲撰。梁有卫敬仲《汉中兴仪》一卷,亡。

《晋新定仪注》四十卷晋安成太守傅瑗撰。

《晋杂仪注》十一卷

《晋尚书仪》十卷

《甲辰仪》五卷江左撰。

《封禅仪》六卷

《宋仪注》十卷

《宋仪注》二十卷

《宋尚书杂注》十八卷本二十卷。

《宋东宫仪记》二十三卷宋新安太守张镜撰。

《徐爰家仪》一卷

《东宫新记》二十卷萧子云撰。

《梁吉礼仪注》十卷明山宾撰。

《梁宾礼仪注》九卷贺緌撰。案:梁明山宾撰《吉仪注》二百六卷,录六卷;严植之撰《凶仪注》四百七十九卷,录四十五卷;陆琏撰《军仪注》一百九十卷,录二卷;司马袭撰《嘉仪注》一百一十二卷,录三卷。并亡。存者唯《士》、《吉》及《宾》,合十九卷。

《皇典》二十卷梁豫章太守丘仲孚撰。

《杂凶礼》四十二卷

《政礼仪注》十卷何胤撰。梁有何胤《士丧仪注》九卷,亡。

《杂仪注》一百八十卷

《陈尚书杂仪注》五百五十卷

《陈吉礼》一百七十一卷

《陈宾礼》六十五卷

《陈军礼》六卷

《陈嘉礼》一百二卷

《后魏仪注》五十卷

《后齐仪注》二百九十卷

《杂嘉礼》三十八卷

《国亲皇太子序亲簿》一卷

《隋朝仪礼》一百卷牛弘撰。

《大汉舆服志》一卷魏博士董巴撰。

《魏晋谥议》十三卷何晏撰。

《汝南君讳议》二卷

《决疑要注》一卷挚虞撰。

《车服杂注》一卷徐广撰。

《礼仪制度》十三卷王逡之撰。

《古今舆服杂事》二十卷梁周迁撰。

《晋卤簿图》一卷

《卤簿仪》二卷

《陈卤簿图》一卷

《齐卤簿仪》一卷

《诸卫左右厢旗图样》十五卷

《内外书仪》四卷谢元撰。

《书仪》二卷蔡超撰。

《书笔仪》二十一卷谢朏撰。

《宋长沙檀太妃薨吊答书》十二卷

《吊答仪》十卷王俭撰。

《书仪》十卷王弘撰。

《皇室仪》十三卷鲍行卿撰。

《吉书仪》二卷王俭撰。

《书仪疏》一卷周舍撰。

《新仪》三十卷鲍泉撰。

《文仪》二卷梁修端撰。

《赵李家仪》十卷录一卷,李穆叔撰。

《书仪》十卷唐瑾撰。

《言语仪》十卷

《严植之仪》二卷

《迩仪》四卷马枢撰。

《妇人书仪》八卷

《僧家书仪》五卷释昙瑗撰。

《要典杂事》五十卷

右五十九部,二千二十九卷。通计亡书,合六十九部,三千九十四卷。

仪注之兴,其所由来久矣。自君臣父子,六亲九族,各有上下亲疏之别。养生送死,吊恤贺庆,则有进止威仪之数。唐、虞已上,分之为三,在周因而为五。《周官》:宗伯所掌吉、凶、宾、军、嘉,以佐王安邦国,亲万民,而太史执书以协事之类是也。是时典章皆具,可履而行。周衰,诸侯削除其籍。至秦,又焚而去之。汉兴,叔孙通定朝仪,武帝时始祀汾阴后土,成帝时初定南北之郊,节文渐具。后汉又使曹褒定汉仪,是后相承,世有制作。然犹以旧章残缺,各遵所见,彼此纷争,盈篇满牍。而后世多故,事在通变,或一时之制,非长久之道,载笔之士,删其大纲,编于史志。而或伤于浅近,或失于未达,不能尽其旨要。遗文馀事,亦多散亡。今聚其见存,以为仪注篇。

刑法

编辑

《律本》二十一卷杜预撰。

《汉晋律序注》一卷晋僮长张斐撰。

《杂律解》二十一卷张斐撰。案:梁有《杜预杂律》七卷,亡。

《晋、宋、齐、梁律》二十卷蔡法度撰。

《梁律》二十卷梁义兴太守蔡法度撰。

《后魏律》二十卷

《北齐律》十二卷目一卷。

《陈律》九卷范泉撰。

《周律》二十五卷

《周大统式》三卷

《隋律》十二卷

《隋大业律》十一卷

《晋令》四十卷

《梁令》三十卷录一卷。

《梁科》三十卷

《北齐令》五十卷

《北齐权令》二卷

《陈令》三十卷范泉撰。

《陈科》三十卷范泉撰。

《隋开皇令》三十卷目一卷。

《隋大业令》三十卷

《汉朝议驳》三十卷应劭撰。案:梁有《建武律令故事》二卷,刘邵《律略论》五卷亡。

《晋杂议》十卷

《晋弹事》十卷

《南台奏事》二十二卷

《汉名臣奏事》三十卷

《魏王奏事》十卷

《魏名臣奏事》四十卷目一卷,陈寿撰。

《魏台杂访议》三卷高堂隆撰。

《魏廷尉决事》十卷

《晋驳事》四卷

《晋杂制》六十卷

《晋刺史六条制》一卷

《齐五服制》一卷

《陈新制》六十卷

右三十五部,七百一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八部,七百二十六卷。

刑法者,先王所以惩罪恶,齐不轨者也。《书》述唐、虞之世,五刑有服,而夏后氏正刑有五,科条三千。《周官》:司寇掌三典以刑邦国;司刑掌五刑之法,丽万民之罪;太史又以典法逆于邦国;内史执国法以考政事。《春秋传》曰:“在九刑不忘。”然而刑书之作久矣。盖藏于官府,惧人之知争端,而轻于犯。及其末也,肆情越法,刑罚僭滥。至秦,重之以苛虐,先王之正刑灭矣。汉初,萧何定律九章,其后渐更增益,令甲已下,盈溢架藏。晋初,贾充、杜预删而定之,有律,有令,有故事。梁时,又取故事之宜于时者为《梁科》。后齐武成帝时,又于麟趾殿删正刑典,谓之《麟趾格》。后周太祖,又命苏绰撰《大统式》。隋则律令格式并行。自律已下,世有改作,事在《刑法志》。《汉律》久亡,故事驳议,又多零失。今录其见存可观者,编为刑法篇。

杂传

编辑

三辅决录》七卷汉太仆赵岐撰,挚虞注。

《海内先贤传》四卷魏明帝时撰。

《四海耆旧传》一卷

《海内士品》一卷

《先贤集》三卷

《兖州先贤传》一卷

《徐州先贤传》一卷

《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刘义庆撰。

《海岱志》二十卷齐前将军记室崔慰祖撰。

《交州先贤传》三卷晋范瑗传。

《益部耆旧传》十四卷陈长寿撰。

《续益部耆旧传》二卷

《诸国清贤传》一卷

《鲁国先贤传》二卷晋大司农白褒撰。

《楚国先贤传赞》十二卷晋张方撰。

《汝南先贤传》五卷魏周斐撰。

《陈留耆旧传》二卷汉议郎圈称撰。

《陈留耆旧传》一卷魏散骑侍郎苏林撰。

《陈留先贤像赞》一卷陈英宗撰。

《陈留志》十五卷东晋剡令江敞撰。

《济北先贤传》一卷

《庐江七贤传》二卷

《东莱耆旧传》一卷王基撰。

《襄阳耆旧记》五卷习凿齿撰。

《会稽先贤传》七卷谢承撰。

《会稽后贤传记》二卷钟离岫撰。

会稽典录》二十四卷虞豫撰。

《会稽先贤像赞》五卷

《汉世要记》一卷

《吴先贤传》四卷吴左丞相陆凯撰。

《东阳朝堂像赞》一卷晋南平太守留叔先撰。

《豫章烈士传》三卷徐整撰。

《豫章旧志》三卷晋会稽太守熊默撰。

《豫章旧志后撰》一卷熊欣撰。

《零陵先贤传》一卷

《长沙耆旧传赞》三卷晋临川王郎中刘彧撰。

《桂阳先贤画赞》一卷吴左中郎张胜撰。

《武昌先贤志》二卷宋天门太守郭缘生撰。

《蜀文翁学堂像题记》二卷

《呈贤高士传赞》三卷嵇康撰,周续之注。

高士传》六卷皇甫谧撰。

《逸士传》一卷皇甫谧撰。

《逸民传》七卷张显撰。

《高士传》二卷虞槃佐撰。

《至人高士传赞》二卷晋廷尉卿孙绰撰。

《高隐传》十卷阮孝绪撰。

《高隐传》十卷

《高僧传》六卷虞孝敬撰。

《止足传》十卷

《续高士传》七卷周弘让撰。

《孝子传赞》三卷王韶之撰。

《孝子传》十五卷晋辅国将军萧广济撰。

《孝子传》十卷宋员外郎郑缉之撰。

《孝子传》八卷师觉授撰。

《孝子传》二十卷宋躬撰。

《孝子传略》二卷

《孝德传》三十卷梁元帝撰。

《孝友传》八卷

《曾参传》一卷

《忠臣传》三十卷梁元帝撰。

《显忠录》二十卷梁元怿撰。

《丹阳尹传》十卷梁元帝撰。

《英蕃可录》二卷张万贤撰,邵武侯新注。

《高才不遇传》四卷后齐刘昼撰。

《良吏传》十卷钟岏撰。

《海内名士传》一卷

《正始名士传》三卷袁敬仲撰。

《江左名士传》一卷刘义庆撰。

《竹林七贤论》二卷晋太子中庶子戴逵撰。

《七贤传》五卷孟氏撰。

《文士传》五十卷张骘撰。

《列士传》二卷刘向撰。

《阴德传》二卷宋光禄大夫范晏撰。

《悼善传》十一卷

《杂传》三十六卷任昉撰。本一百四十七卷,亡。

《东方朔传》八卷

《毌丘俭记》三卷

《管辂传》三卷管辰撰。

《杂传》四十卷贺踪撰。本七十卷,亡。

《杂传》十九卷陆澄撰。

《杂传》十一卷

《玄晏春秋》三卷皇甫谧撰。

《孔子弟子先儒传》十卷。

《李氏家传》一卷

《桓氏家传》一卷

《王朗、王肃家传》一卷

《太原王氏家传》二十三卷

《褚氏家传》一卷褚凯等撰。

《薛常侍家传》一卷

《江氏家传》七卷江祚等撰。

《庾氏家传》一卷庾斐撰。

《裴氏家传》四卷裴松之撰。

《虞氏家记》五卷虞览撰。

《曹氏家传》一卷曹毗撰。

《范氏家传》一卷范汪撰。

《纪氏家纪》一卷纪友撰。

《韦氏家传》一卷

《何颙使君家传》一卷

《明氏家训》一卷伪燕卫尉明岌撰。

《明氏世录》六卷梁信武记室明粲撰。

《陆史》十五卷

《王氏江左世家传》二十卷王褒撰。

《孔氏家传》五卷

《崔氏五门家传》二卷崔氏撰。

《暨氏家传》一卷

《周、齐王家传》一卷姚氏撰。

《尔朱家传》一卷王氏撰。

《周氏家传》一卷

《令狐氏家传》一卷

《新旧传》四卷

《汉南庾氏家传》三卷

《何氏家传》三卷

《童子传》二卷王镇之撰。

《幼童传》十卷刘昭撰。

《访来传》十卷来奥撰。

《怀旧志》九卷梁元帝撰。

《知己传》一卷卢思道撰。

《全德志》一卷梁元帝撰。

《同姓名录》一卷梁元帝撰。

列女传》十五卷刘向撰,曹大家注。

《列女传》七卷赵母注。

《列女传》八卷高氏撰。

《列女传颂》一卷刘歆撰。

《列女传颂》一卷曹植撰。

《列女传赞》一卷缪袭撰。

《列女后传》十卷项原撰。

《列女传》六卷皇甫谧撰。

《列女传》七卷綦毋邃撰。

《列女传要录》三卷

《女记》十卷杜预撰。

《美妇人传》六卷

《姑记》二卷虞通之撰。

《道人善道开传》一卷康泓撰。

《名僧传》三十卷释宝唱撰。

高僧传》十四卷释慧皎撰。

《江东名德传》三卷释法进撰。

《法师传》十卷王巾撰。

《众僧传》二十卷裴子野撰。

《萨婆多部传》五卷释僧祐撰。

《梁故草堂法师传》一卷

《尼传》二卷释宝唱撰。

《法显传》二卷

《法显行传》一卷

《梁武皇帝大舍》三卷严灊撰。

《列仙传赞》三卷刘向撰,鬷续,孙绰赞。

《列仙传赞》二卷刘向撰,晋郭元祖赞。

《神仙传》十卷葛洪撰。

《说仙传》一卷朱思祖撰。

《养性传》二卷

《汉武内传》三卷

《太元真人东乡司命茅君内传》一卷弟子李遵撰。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一卷弟子华存撰。

《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

《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君内传》一卷

《太极左仙公葛君内传》一卷

《仙人马君阴君内传》一卷

《仙人许远游传》一卷

《灵人辛玄子自序》一卷

《刘君内记》一卷王珍撰。

《陆先生传》一卷孔稚珪撰。

《列仙赞序》一卷郭元祖撰。

《集仙传》十卷

《洞仙传》十卷

《王乔传》一卷

《关令内传》一卷鬼谷先生撰。

《南岳夫人内传》一卷

《苏君记》一卷周季通撰。

《嵩高寇天师传》一卷

《华阳子自序》一卷

《太上真人内记》一卷李氏撰。

《道学传》二十卷

《宣验记》十三卷刘义庆撰。

《应验记》一卷宋光禄大夫傅亮撰。

《冥祥记》十卷王琰撰。

《列异传》三卷魏文帝撰。

《感应传》八卷王延秀撰。

《古异传》三卷宋永嘉太守袁王寿撰。

《甄异传》三卷晋西戎主簿戴祚撰。

《述异记》十卷祖冲之撰。

《异苑》十卷宋给事刘敬叔撰。

《续异苑》十卷

搜神记》三十卷干宝撰。

《搜神后记》十卷陶潜撰。

《灵鬼志》三卷荀氏撰。

《志怪》二卷祖台之撰。

《志怪》四卷孔氏撰。

《神录》五卷刘之遴撰。

《齐谐记》七卷宋散骑侍郎东阳无疑撰。

《续齐谐记》一卷吴均撰。

幽明录》二十卷刘义庆撰。

《补续冥祥记》一卷王曼颖撰。

《汉武洞冥记》一卷郭氏撰。

《嘉瑞记》三卷陆琼撰。

《祥瑞记》三卷

《符瑞记》十卷许善心撰。

《灵异录》十卷

《灵异记》十卷

《研神记》十卷萧绎撰。

《旌异记》十五卷侯君素撰。

《近异录》二卷刘质撰。

《鬼神列传》一卷谢氏撰。

《志怪记》三卷殖氏撰。

《舍利感应记》三卷王劭撰。

《真应记》十卷

《周氏冥通记》一卷

《集灵记》二十卷颜之推撰。

《冤魂志》三卷颜之推撰。

右二百一十七部,一千二百八十六卷。通计亡书,合二百一十九部,一千五百三卷。

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则诸侯史记,兼而有之。《春秋传》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臧纥之叛,季孙命太史召掌恶臣而盟之。《周官》:司寇凡大盟约,莅其盟书,登于天府。太史、内史、司会,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是则王者诛赏,具录其事,昭告神明,百官史臣,皆藏其书。故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而又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恤者,族师每月书其孝悌睦涘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入之于乡大夫。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举其贤者能者,而献其书。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是以穷居侧陋之士,言行必达,皆有史传。自史官旷绝,其道废坏,汉初,始有丹书之约,白马之盟。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始举贤良文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俶傥之士,皆有记录。而操行高洁,不涉于世者,《史记》独传夷齐,《汉书》但述杨王孙之俦,其馀皆略而不说。又汉时,阮仓作《列仙图》,刘向典校经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传,皆因其志尚,率尔而作,不在正史。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传》,以叙圣贤之风。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载笔之士,删采其要焉。鲁、沛、三辅,序赞并亡,后之作者,亦多零失。今取其见存,部而类之,谓之杂传。

地理

编辑

山海经》二十三卷郭璞注。

水经》三卷郭璞注。

《黄图》一卷记三辅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事。

《洛阳记》四卷

《洛阳记》一卷陆机撰。

《洛阳宫殿簿》一卷

《洛阳图》一卷晋怀州刺史杨牷期撰。

《述征记》二卷郭缘生撰。

《西征记》二卷戴延之撰。

《娄地记》一卷吴顾启期撰。

《风土记》三卷晋平西将军周处撰。

《吴兴记》三卷山谦之撰。

《吴郡记》一卷顾夷撰。

《京口记》二卷宋太常卿刘损撰。

《南徐州记》二卷山谦之撰。

《会稽土地记》一卷朱育撰。

《会稽记》一卷贺循撰。

《随王入沔记》六卷宋侍中沈怀文撰。

《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

《神壤记》一卷记荣阳山水。黄闵撰。

《豫章记》一卷雷次宗撰。

《蜀王本记》一卷扬雄撰。

《三巴记》一卷谯周撰。

《珠崖传》一卷伪燕聘晋使盖泓撰。

《陈留风俗传》三卷圈称撰。

《邺中记》二卷晋国子助教陆翙撰。

《春秋土地名》三卷晋裴秀客京相璠撰。

《衡山记》一卷宗居士撰。

《游名山志》一卷谢灵运撰。

《圣贤冢墓记》一卷李彤撰。

《佛国记》一卷沙门释法显撰。

《游行外国传》一卷沙门释智猛撰。

《交州以南外国传》一卷

《十洲记》一卷东方朔撰。

《神异经》一卷东方朔撰,张华注。

《异物志》一卷后汉议郎杨孚撰。

《南州异物志》一卷吴丹阳太守万震撰。

《蜀志》一卷东京武平太守常宽撰。

《发蒙记》一卷束皙撰。载物产之异。

《地理书》一百四十九卷录一卷。陆澄合《山海经》已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澄本之外,其旧事并多零失。见存别部自行者,唯四十二家,今列之于上。

《三辅故事》二卷晋世撰。

《湘州记》二卷庾仲雍撰。

《吴郡记》二卷晋本州主簿顾夷撰。

《日南传》一卷

《江记》五卷庾仲雍撰。

《汉水记》五卷庾仲雍撰。

《居名山志》一卷谢灵运撰。

《西征记》一卷戴祚撰。

《庐山南陵云精舍记》一卷

《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齐都官尚书刘澄之撰。

《元康三年地记》六卷

《司州记》二卷

《并帖省置诸郡旧事》一卷

《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梁任昉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以为此记。其所增旧书,亦多零失。见存别部行者,唯十二家,今列之于上。

《山海经图赞》二卷郭璞注。

《山海经音》二卷

水经》四十卷郦善长注。

《庙记》一卷

《地理书抄》二十卷陆澄撰。

《地理书抄》九卷任昉撰。

《地理书抄》十卷刘黄门撰。

洛阳伽蓝记》五卷后魏杨衒之撰。

《荆南地志》二卷萧世诚撰。

《巴蜀记》一卷

《交州异物志》一卷杨孚撰。

《元康六年户口名簿记》三卷

《元嘉六年地记》三卷

《九州郡县名》九卷

《扶南异物志》一卷朱应撰。

《临海水土异物志》一卷沈莹撰。

《益州记》三卷李氏撰。

《湘州记》一卷郭仲产撰。

《湘州图副记》一卷

《四海百川水源记》一卷释道安撰。

《京师寺塔记》十卷录一卷。刘璆撰。

《华山精舍记》一卷张光禄撰。

《南雍州记》六卷鲍至撰。

《京师寺塔记》二卷释昙宗撰。

《张骞出关志》一卷

《外国传》五卷释昙景撰。

《历国传》二卷释法盛撰。

《西京记》三卷

《京师录》七卷

《寻江源记》一卷

《后园记》一卷

《江表行记》一卷

《淮南记》一卷

《古来国名》二卷

《十三州志》十卷阚骃撰。

《慧生行传》一卷

《宋武北征记》一卷戴氏撰。

《林邑国记》一卷

《凉州异物志》一卷

《閟象传》二卷闾先生撰。

《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刘澄之撰。

《江图》一卷张氏撰。

《江图》二卷刘氏撰。

《广梁南徐州记》九卷虞孝敬撰。

《水饰图》二十卷

《瓯闽传》一卷

《北荒风俗记》二卷

《诸蕃风俗记》二卷

《男女二国传》一卷

《突厥所出风俗事》一卷

《古今地谱》二卷

《异地志》三十卷陈顾野王撰。

《序行记》十卷姚最撰。

《魏永安记》三卷温子升撰。

《国都城记》二卷

《周地图记》一百九卷

《冀州图经》一卷

《齐州图经》一卷

《齐州记》四卷李叔布撰。

《幽州图经》一卷

《魏聘使行记》六卷

《聘北道里记》三卷江德藻撰。

《李谐行记》一卷

《聘游记》三卷刘师知撰。

《朝觐记》六卷

《封君义行记》一卷李绘撰。

《舆驾东行记》一卷薛泰撰。

《北伐记》七卷诸葛颖撰。

《巡抚扬州记》七卷诸葛颖撰。

《大魏诸州记》二十一卷

《并州入朝道里记》一卷蔡允恭撰。

《赵记》十卷

《代都略记》三卷

《世界记》五卷释僧祐撰。

《州郡县簿》七卷

《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五卷

《隋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

《隋西域图》三卷裴矩撰。

《隋诸州图经集》一百卷郎蔚之撰。

《隋诸郡土俗物产》一百五十一卷

《西域道里记》三卷

《诸蕃国记》十七卷

《方物志》二十卷许善心撰。

《并州总管内诸州图》一卷

右一百三十九部,一千四百三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一百四十部,一千四百三十四卷。

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周则夏官司险,掌建九州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地官诵训,掌方志以诏观事,以知地俗。春官保章,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以观祅祥。夏官职方,掌天下之图地,辨四夷八蛮九貉五戎六狄之人,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周知利害,辨九州之国,使同其贯。司徒掌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教,以佐王扰邦国,周知九州之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及土会之法。然则其事分在众职,而冢宰掌建邦之六典,实总其事。太史以典逆冢宰之治,其书盖亦总为史官之职。汉初,萧何得秦图书,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山海经》,相传以为夏禹所记。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而史迁所记,但述河渠而已。其后刘向略言地域,丞相张禹使属朱贡条记风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其州国郡县山川夷险时俗之异,经星之分,风气所生,区域之广,户口之数,各有攸叙,与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是后载笔之士,管窥末学,不能及远,但记州郡之名而已。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学者因其经历,并有记载,然不能成一家之体。齐时,陆澄聚一百六十家之说,依其前后远近,编而为部,谓之《地理书》。任昉又增陆澄之书八十四家,谓之《地记》。陈时,顾野王抄撰众家之言,作《舆地志》。隋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故隋代有《诸郡物产土俗记》一百五十一卷,《区宇图志》一百二十九卷,《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其馀记注甚众。今任、陆二家所记之内而又别行者,各录在其书之上,自余次之于下,以备地理之记焉。

谱系

编辑

《世本王侯大夫谱》二卷

《世本》二卷刘向撰。

《世本》四卷宋衷撰。

《汉氏帝王谱》三卷梁有《宋谱》四卷,刘湛《百家谱》二卷,亡。

《齐帝谱属》十卷

《百家集谱》十卷王俭撰。梁有王逡之《续俭百家谱》四卷,《南族谱》二卷,《百家谱拾遗》一卷,又有《齐、梁帝谱》四卷,《梁帝谱》十三卷,亡。

《百家谱》三十卷王僧孺撰。

《百家谱集钞》十五卷王僧孺撰。

《百家谱》二十卷贾执撰。

《百家谱》十五卷傅昭撰。

《百家谱世统》十卷

《百家谱钞》五卷

《姓氏英贤谱》一百卷贾执撰。案:梁有《王司空新集诸州谱》十一卷,又别有《诸姓谱》一百一十六卷,《益州谱》四十卷,《关东、关北谱》三十三卷,《梁武帝总集境内十八州谱》六百九十卷,亡。

《后魏辩宗录》二卷元晖业撰。

《后魏皇帝宗族谱》四卷

《魏孝文列姓族牒》一卷

《后齐宗谱》一卷

《益州谱》三十卷

《冀州姓族谱》二卷

《洪州诸姓谱》九卷

《吉州诸姓谱》八卷

《江州诸姓谱》十一卷

《诸州杂谱》八卷

《袁州诸姓谱》八卷

《扬州谱钞》五卷

《京兆韦氏谱》二卷

《谢氏谱》一十卷

《杨氏血脉谱》二卷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一卷

《杨氏枝分谱》一卷

《杨氏谱》一卷

《北地傅氏谱》一卷

《苏氏谱》一卷

《述系传》一卷姚最撰。

《氏族要状》十五卷

《姓苑》一卷何氏撰。

《复姓苑》一卷

《齐永元中表簿》五卷

《竹谱》一卷

《钱谱》一卷顾烜撰。

《钱图》一卷

右四十一部,三百六十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三部,一千二百八十卷。

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书》称“别生分类”。《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则亦史之职也。秦兼天下,刬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汉初,得《世本》,叙黄帝已来祖世所出。而汉又有《帝王年谱》,后汉有《邓氏官谱》。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转广。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其《邓氏官谱》及《族姓昭穆记》,晋乱已亡。自馀亦多遗失。今录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

簿录

编辑

《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

《七略》七卷刘歆撰。

《晋中经》十四卷荀勖撰。

《晋义熙已来新集目录》三卷

《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四卷王俭撰。

《今书七志》七十卷王俭撰。

《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四卷殷钧撰。

《梁东宫四部目录》四卷刘遵撰。

《梁文德殿四部目录》四卷刘孝标撰。

《七录》十二卷阮孝绪撰。

《魏阙书目录》一卷

《陈秘阁图书法书目录》一卷

《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目录》四卷

《陈德教殿四部目录》四卷

《陈承香殿五经史记目录》二卷

《开皇四年四部目录》四卷

《开皇八年四部书目录》四卷

《香厨四部目录》四卷

《隋大业正御书目录》九卷

《法书目录》六卷

《杂仪注目录》四卷

《杂撰文章家集叙》十卷荀勖撰。

《文章志》四卷挚虞撰。

《续文章志》二卷傅亮撰。

《晋江左文章志》三卷宋明帝撰。

《宋世文章志》二卷沈约撰。

《书品》二卷

《名手画录》一卷

《正流论》一卷

右三十部,二百一十四卷。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堙灭,不可复知。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韩、毛二《诗》,亦皆相类。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自是之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其先代目录,亦多散亡。今总其见存,编为簿录篇。

凡史之所记,八百一十七部,一万三千二百六十四卷。通计亡书,合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

【结】

编辑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亹亹。自史官废绝久矣,汉氏颇循其旧,班、马因之。魏、晋已来,其道逾替。南、董之位,以禄贵游,政、骏之司,罕因才授。故梁世谚曰:“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于是尸素之俦,盱衡延阁之上,立言之士,挥翰蓬茨之下。一代之记,至数十家,传说不同,闻见舛驳,理失中庸,辞乖体要。致令允恭之德,有阙于典坟,忠肃之才,不传于简策。斯所以为蔽也。班固以《史记》附《春秋》,今开其事类,凡十三种,别为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