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修山集
卷四
作者:李種徽
卷五

涵碧亭重修記

編輯

有數楹於聽事堂之南。而二小池居其左右者。曰涵碧堂。不記其始建。而年久圮敗。以縣之僻而野。昔有此而今廢。亦可見今太守之不如古也。用是之恥而輒謀於衆。以滌塲之暇。而合縣底之力。穿兩池之隔而一之。疏四隅之淤而拓之。願豐樓者。南門也。又築其外之水田而瀦之。毀東南隅之子城而溝之。使內外池相屬也。池長百五步。廣四之一。而逶迤演漾。有江湖之勢焉。故命之曰天光湖。駕木其上。以達南門。曰雲影橋。西南畚土之積而有松如蓋。曰一松塢。東南苫墩之舊而有竹如簀。曰百竹嶼。內外池之交。水如束焉。而朝暉夕照之。與波凌亂者。曰金琶峽。其兩邊築石爲障。而穉竹小松之緣罅掩暎者。曰玉筍臺。因堂之舊。而傾者持之。朽者易之。虧者完之。闕者具之。又加以丹雘。蓋輪焉奐焉矣。遂浮二小舫水中。而聽事之暇。沿洄溯泳。或嘯或詠。以寓其趣焉。雖然。太守之有亭臺池沼。非所以爲民也。自豐樂醉翁之亭。超然凌虗之臺。皆不得其爲說。如不牽連傅會於豐和治成之餘。則輒皆自托於放浪形骸之外。要之非中道也。惟柳子厚永州亭記。以爲鄭之裨諶。謀諸野而獲。蓋蕭散夷曠。使亂慮滯志。無得以容焉。所以發之政而措諸事。未始有失焉者。庶幾近之。是爲記。

六游堂記

編輯

凡文字能於筆墨之外。言所欲言者。意匠深遠。神境曠爽。然後得之。此非徒古文古詩爲然。士之攻乎科程文字者。亦復如此。無神境。無意匠。而以傳註括帖。校試章式。規規於尺幅之內。況父兄之所敎。師尊之所誨。又不免束縛而馳驟之。心氣侷促。以此爲文。何暇議筆墨之外哉。且夫人雖有才。亦視其所生。生於隱屛。京洛之所遠。山川之所阻。人物之所尠。鴻顯高壯之觀。不接於目。幽奇古宕之事。不經於耳。神明何所練濯。胸腹何所開發。年或少邁。志或少挫。則才氣頓盡。遂爲鄕人而止。可勝惜哉。玉之爲縣。旣小而僻。湖南之尾尻䐐肕處也。賓客之所稀。美好之所無。士生於斯。無聞而止矣。自申侯始鳩材置齋。聚士勸課。今幾十年。而規模稍立。支庤頗優。一鄕年少。蛾述鳥習。亦庶彬彬焉矣。齋久無扁。余以六游爲名。而告之曰。昔者聖人敎人。據德依仁而游於藝。藝者。六藝也。六藝之中。禮則有威儀三百。曲禮三千。樂則有咸池大章象箾南籥五帝三王之樂。不一其數。書有六法。數有九九。射與御。控止驅馳。升降舍括之際。亦皆有法。其數甚多。則此其爲游。日不暇給。而小學大學之中。八歲之兒。十五六之少年。於六者之中。名目度數。浩如煙海之塲。而皆能溯其源而涉其流。樂而不厭。優游而自得。凡所以開發其胸腹。練濯其神明。不使之馳驟縛束。侷促蹇澁。而爲拘儒老生也。文章亦一藝也。較諸六藝。當居書禮之間。今人所專。惟此一藝。而後世學廢。司馬子長陿六藝之游。而博其游於山水。靈心洞脫。孤游浩杳。筆墨之外。能言其所欲言。雖無先王六藝之學。亦能深遠其意匠。爽朗其神境。誠可謂壯於游矣。今詩賦四六。皆樂之流。而論策義疑。亦古六藝之遺旨也。苟能游心於筆墨之外。不束縛馳驟。而樂而無厭。優游而入之。如古人之於游於藝。則其爲文字也。恢其神境。廓其意匠。精華甚充。顔色甚悅。出而耀於人。未有不目瞠而口呿者。以此求試。何科不得。不然。區區於幅尺之間。而矻矻於筆墨之內。依㨾效顰而止。則如人之生於滕薛之國。而不知有齊楚魯衛之塗者也。顧何以游京周而觀先王之禮樂。享明堂之鍾鼓乎。諸生欲爲雪山儒則已。不然。請以子長游爲贈。雖然。游者。君子之所惡也。一或不戒則易流於慢傲。聖人不云乎。據於德。依於仁。又以爲諸章甫終始之祝焉。歲乙巳。知縣某記。

三樂門記

編輯

雪山。養士之所。余旣以六游顔其堂。而其由之以出入之處。又謂之三樂門。斯非榮啓期之三樂也。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敎育之。謂之三樂。英才之樂育。雖居其第三。非英才。不能以傳吾道而需世用。君子之所急可知也。申侯始開堂與門。而育士其中。余於申侯。間二人而爲吏。所以興起而導率之者。無能爲役於前人。然仍其成規而利導之。數歲之間。財糓頗優。員額益多。其間。豈無所謂英才者出而可以爲一縣榮哉。今世之士。異於古。如漢所稱跅弛泛駕之類。可使通絶國。斬樓蘭。此非今所求。而茂才異等硏桑之心計。樗里甘羅之夙成。此皆得之天分。非人力之可容。今或有人家子弟讀禹貢書。一過背誦。不錯一字。八九歲。開口應尊長命題。若出唐人手。嘗見村里兒。十二。能解堯典朞三百註。布籌立得四分度之一。此其人可謂英才矣。然是三人者。恃其聰明慧智。不致力讀書做工。畢竟止於庸人無聞。若此類甚多。可不惜哉。所謂英才者。不必如此。千古英雄。皆從戰兢中得之。幼而魯鈍。矻矻勤業。未有不能長而名世者也。聖人言後生可畏。後生俊秀。固無可畏。而惟魯而勤者最可畏。今日諸生聰明才慧。雖不可多得人。亦可得魯而勤者。使皆魯而勤。則入此門者。無非英才也。以是望於士。何患不得。且夫齋中財力。皆銖累寸積而得之。其勞甚矣。有司者不能量入爲出。則不過爲數十員數旬之資。寒多暴少。何以責效。昔者。李太白見婦人磨杵作針。入匡廬不出十年。範文正在山寺。粟飯一盂。分兩塊。蔥薤一本折其半。以度一日夜。世謂太白天仙之才。希文岳降之姿。皆不可及。然其勤勞辛苦。使凡人而如此。未有不成才者也。諸章甫以此爲心。則齋中百斛之米。未必爲窘。而雪山一縣之士。亦可戶得英才也。如其不然。請受妄言之罪於諸章甫。

讚慶樓重修記

編輯

嘗讀斯干詩。昔之君子。愛君之深。祝君之切。雖宮室屋宇之間。而亦致其期望讚美之誠。蓋其忠厚之至。覩物興思。情見於辭。自不能已也。靑松之縣。以王后之本貫。升爲府。沈氏先墓在其南。山水廻抱。松栢蔚然。而慶毓於昭憲端懿二王后之聖。在昔河侯澹之營建斯樓。扁以讚慶。蓋亦詩人之意也。歲辛亥韓侯光近。自銀臺斥守是府。政淸事擧。民安於慈惠。翌年孟春。邑人不戒於火。延爇二百家。玆樓亦被其餘焰。百年輪奐。俄然盡矣。侯早起而彷徨顧望而歎曰。吾旣無誠。不能反風。而民旣罹其災。樓亦隨之。民則有粟米麻絲朝家之恤典。可以仰體而無憂。至於樓。顧名以思。不輕而重。責旣在吾。其何敢一日闕也。於是捐廩鳩財。募工興役。以閏月癸丑。功告成。樓之在焦土燹壁之間。不過旬朔之近。而東西過客有數月之行者。其還也。徒見其眼前之突兀。如舊。自在。而所異者。屋有新蓋。砌無苔縫。丹靑黝碧。煥然增色而已。嗚呼。世之宰百里者。其封域之內。臨江倚山之地。樓臺勝槩。頹爲廢址。荒爲茂草。過客咨嗟而不忍去者。凡幾處哉。爲吏者。非不欲改修也。有其心而力不及。有其力而心不足。滔滔皆然。侯能心手相應。才力俱到。不移時而事成。可謂奇矣。是天假回祿氏一炬。俾換讚慶樓面目於俄頃之間。而益新其命。愈增其慶。以迓休祉於無窮也。豈不猗哉。因玆抑有感焉。嶠南自古多名樓臺。所謂齊雲落星井榦麗譙。其高華顯敞之觀。勝於斯倍蓰矣。然而毀則置之。圮則已之。無大關於事理。而斯樓也則君有德而頌之。邦有慶而讚之。雖尋常屋宇之微。顧名而思。君子之情。有不容斯須已者。此侯所以不日修改而忠愛之誠。油然行於其間者也。斯不亦詩人之遺意也歟。

先春嶺記

編輯

先春嶺。高麗北界也。在今會寧府豆滿江北七百里。古公嶮鎭及巨陽城西六十里。直白頭山東北有蘇下江。出白山北流。歷公嶮鎭先春嶺。至巨陽復東流百二十里。至阿敏。入於海。公嶮南隣貝州探州。北接堅州。此三州。似是渤海及遼金古邑名。以東史考之。三韓之際。曷思王所居。曷思水者。疑今蘇下江也。南京在鍾城府江北近地。元志曰。開元府西南曰寧遠縣。又西南曰南京。又南曰哈蘭府。哈蘭今咸興也。開元。古挹婁勿吉也。開元三萬。亦扶餘古國。而今屬寧固㙮之境。扶餘檀君之裔。而挹婁勿吉。皆其部落。則其地之係朝鮮無疑矣。蓋高麗之界。極於先春嶺。而南京巨陽。皆在境內。世以高麗肅宗。好大喜功。生事邊境。雖得其地。四年而失之。秦皇漢武之流也。然此論非也。周世宗,宋太宗。規圖山前。親率六師。與契丹戰者數矣。然君子不以爲非。蓋中國故地。中國之人力可復則復之。固其宜也。至於神宗之世。國勢已弱。強弩之末。不足以穿縞。而乃欲從事於煕河。此其事雖是。而其時則非也。當肅王之時。高麗方強。女眞方弱。其力可以得之。而牽於廷議。旋復撤還。然九城之地。非若秦之朔方。漢之河西。是皆箕高之故疆。如周宋之於幽燕也。宜其堅守。以待民力之漸振。虜勢之自退。而旣成之功。半塗而廢。其後並與雙城而棄之於元。豈不惜哉。嗟夫。使周世宗,宋太宗及其中國之盛。從事於幽燕。雖百戰而得之。天下不以爲黷。何者。以其故土也。今刺肅王以宋神宗。則此迂儒之見。豈可與論於時務也哉。然高麗之世。雖失九城。而自靑石以東。南八站之地。鴨江內外數百里。尙屬其邊徼。雖不置郡縣。而禿魯江萬戶。盡有其地。胡元之季。我太祖進據兀剌城。東自王城。西至於海。爲之一空。自後金之入燕。江北千里。無復人煙。古甲山會寧之間。有建州一部曰東良北。其地南及端川,吉州。其人亦徙老城。而今爲空地。我肅宗朝。遂置茂山府於會寧之西。南通虗項嶺而三甲與六鎭民相往來。然老土舊墟。茂昌諸郡。尙屬甌脫。識者憂之。且白頭左右靑石以內。皆麗之界。而江外山川。尙係徐居正勝覽中。其爲我地明矣。東人漫不理會。何哉。竊嘗論之。自惠山江外。回山那蘭迤北數百里。東折行過白頭山。北出公嶮鎭南界。自是通六鎭甚便。而近且江界溝浦皇城之界。又正東南行過回山那蘭界。不數日而出於白山之北。世以六鎭爲難守。謂其千里一線。孤懸易斷耳。此路一通。則西北之援。不至十日而相接於千里。兩江之南。皆爲內地。渤海故土。亦將次第而復。然則三韓朝鮮。合而爲一。而地方萬里。可以雄視天下矣。此其勢今不可以輕議。而胡運已窮之後。收其甌脫。不過用數萬卒。數十萬石糓。移南道數萬戶。則不必割必爭之遼東。而坐收數千里之疆土。豈不美哉。且自閭延江界。古渤海神州之域。東行四百里爲中京顯州之地。卽回山那蘭等處也。自此正北如東行六百里爲上京。則在渤海五京。此爲土中也。其地豈可棄也哉。昔諸葛武侯欲圖中原。先收南蠻。秦因蘇秦閉關十五年。而其間盡有巴蜀之地。蒙古欲與金爭。亦先事西夏西域後。率東擧而兵不留行者。根本已成故也。或曰。二江。所以據險也。捨此則蕩蕩矣。何以守之。曰。虜撓北界。陸則先春可以扼也。水則涑沬,蘇下皆可守也。西界則自靑石牛毛以東。至於深河也。凡皆水陸之險也。此豈二江之下哉。然寧固㙮。去先春甚近。虜肯聽我哉。且靑石舊隷於遼東。中國亦安能無索乎。此亦無難。若先春指尹碑以示之。靑石據輿地而爭之。昔契丹來討渤海舊地。欲以岊嶺爲界。高麗遽折以箕高之疆。蕭遜寧無辭而退。亦其驗也。己丑六月二十七日。客有來言北關事。壬辰定界。方伯李善溥辭疾不會。虜使穆克登自斷立碑。白頭山遂係胡地雲。當其時。如援古誌爲爭。則高麗之界。可以復得。余感是事而作先春嶺記。莊之篋。後有志士。可以覽焉。

愚坡記

編輯

爲地於洪陽之東南。曰上田。以其土厚而水深。歲約而收多。故配之於雍州黃壤。而爲此稱也。方言釋上田爲牛坡。而愚與牛。音又相近。故韓學士季明改之爲愚坡。而謀數頃田。以老其中。請記於余。余以謂玆土凡三變。而至於愚。旣不得有其實。名烏乎施。名旣不得施。又安用記爲。雖然。子旣強名之。吾亦強言之可乎。夫愚者。智之反也。對智而乃見如顔回之愚。愚之上也。百里奚,甯武子之愚。愚之次也。是皆愚則愚矣。然聖人見其不違而謂之愚也。君子見其行藏而謂之愚也。非三人者之自號爲愚也。凡世之自號爲愚者。必其多智之人。或出於保名安身。或出於諱拙護短。或出於玩世愚人。以自托於其中者多矣。惟柳子厚少年涉世。身計敗露。掩其愚而不得。則乃自號爲愚。至於所居之泉溪丘池。咸以愚辱之。而世亦信其爲愚也。此愚之眞愚者也。今季明端詳雅重。居世不殆。棄矜伐。絶怨欲。位雖卑。不可謂不達。居雖約。亦不至於窮。又乃棲心瀟灑。掉頭榮利。日誦田廬之樂於湖海松楸之鄕。此其智非世人之所及也。顧乃以愚自命。幷其佳山美水而欲愚之。世誰肯信之哉。且季明自少篤志。沉淹經典。科臼之外。固有所存。近因阿睹之患。潛心閉戶。溫繹日進。其於識量智慮之間。蓋有默修獨造者。使其出而當官任職。必當有可觀。而斂之若無。退巽不居。此其意無乃爲猶龍氏大智若愚。漆園子聖人愚芚之戒所誤耶。是殆近於術智君子所不道。季明甘心於此。欲以自愚而愚人。余固顓蒙而愚者也。又爲季明之所愚。以作愚說。以益其愚。則世之笑我。其有旣乎。雖然。季明之志。吾知之矣。君子處市朝之囂。則不改山林之適。服軒冕之華。則不忘蓑篛之趣。智周萬物而謙而不有。貴逼三孤而卑而自牧。則季明所以仕雖進而如退。心雖智而若愚。不害爲君子之行也。而況身雖未往。而寤寐存想於湖海之莊。稻蟹之鄕。於以放牛於靑草之坡。深耕於上上之田。如愚而坐草堂。顧名而賦思潁。庶幾其一得歸。有以息囂而存淡。處煩而寓靜。則可謂不退而退也。不愚而愚也。雖使坡神聞之。不以愚爲累矣。然則季明之謚愚。亦庶幾陋巷之不愚。而余之爲季明記。亦未可謂眞愚也耶。姑書此以竢之。

林將軍古臺記

編輯

丹月驛東數里臨達川。懸崖數仞。平其上。苔蘚被石。雲林義州慶業童子時所遊。余南行。路出其下。時日將入。行甚忙。然爲一登焉。亂山四擁。川水遇磯而鳴益壯。無他奇焉。然使余悵然徘徊而不能去。不知日之且昏。夫自京至昌七百里。所過奇勝亦多矣。尠爲之停驂。此蓋慕林公之高義也。余嘗觀春秋傳。列國之君子。可謂多矣。王室東遷。而齊晉宋魯之大夫。力足以捍於艱。且以爲陪臣之於天子。猶孫之於大父也。大父有難。以孫不之援。是與子之不孝無異也。然拱手越視。無一人忘死生而以之。雖以管子之賢。包茅問罪。假之以霸其君而已。爲義不終。竟歸於自私。惟林公生於山海之外。間關四千里。而以效力於所不知之天子。觀其殫竭心力。奮不自顧。豈一毫動於利哉。公之此事。自有諸侯以來。立千古陪臣之法。事雖不成。大有係於綱紀之際。成敗區區。不足以論其大體。嗚呼。使公生於春秋之際。其所樹立。當不可量。是以。吾嘗著論以爲周之東遷。恨無一林公。雖然。公之西歸。以策干登,萊諸將。不用而還。嗟夫。登,萊諸將。不過耿仲明,孔有德類耳。豈用公哉。登,萊少西爲河南。高傑,左良玉皆英雄可語。何不捨彼而就此。遽然東返歟。此欲起公問之而不可得也。於是。命從者取酒。遂爲之歌曰。臺下之水。西流萬折兮。公心如水。千古不竭兮。山河之氣。如一日兮。歌竟而去。東峰出月矣。

威遠樓記

編輯

踰磨天嶺。蓋馬左轉。東薄海。北帶豆滿。爲郡十。惟鏡最大。三韓時地係北沃沮及東扶餘。當三國之際。高句麗滅北沃沮而置柵城等府。世爲重鎭。王常以歲時廵行。以察其民風謠俗。後爲渤海所有。宋初入於契丹女眞。女眞者。古肅愼靺鞨之遺也。高麗逐女眞。而鏡爲九城之一。本朝初。棄江邊。而欲以龍城爲界。金宗瑞以爲不可。龍城者鏡之北門也。自唐滅高句麗。而東國益南徙。王氏居開城。本朝治漢陽。距鴨江已千餘里。況鏡在二磨之外。瑟海之西哉。是以。人之視鏡。如適萬里之遠。窮荒絶漠。人不可居之所。議者或譬之珠崖儋耳。不關於得失。亦已過矣。嘗試論之。東國自漢魏來。稍稍失其故土。高麗之時。渤海入契丹而箕高故疆。但餘十之五六。譬之中國。失其陝西河北。幾乎晉宋之偏安耳。高句麗都丸都。當是時。鏡在內地而平壤之爲都。鏡亦係奮武衛之甸。蓋其近如此矣。在本朝。四王肇基王跡。奚關斡東。尙在江外。況鏡是江南數百里之內乎。故以北關爲遠者。世俗之論也。中國以應天爲南京。百官分司治之。南北京之間。餘三千里。而行者視之如堂適奧。不以爲遠。夫是以血脈流通。聲信接續。軍民之情僞。絲毫無不聞。雖滇黔越蜀之遠。亦猶是也。故吏謹而民畏。事約而政行。豈如北關之吏民自以爲遠。而甘自棄於蠻荒之俗哉。鏡之客舘古有樓。曰威遠。今太守某仍以葺之。送人求記。嗚呼。余旣作望德亭記矣。旣感威之不如德。而又悲其民之以遠自怠。反其義而告之。使北人庶知吾土之本不遐。自待以鄒魯之人。而爲太守者。亦無視以蜀人也。則北土之幸也。

夢山亭記

編輯

中國之山。居於中國者見之。若方外異域。海中三神山之屬。其居人見之。而中國之人不得見。海外之於中國之山。亦猶是也。惟不得見則心嚮往之。發於情想。故中國人詩曰。願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夫金剛之山。果未知孰爲多於峩嵋,天台之類。而惟不見。故以爲奇焉。海外之人。雖見金剛山。峩嵋,天台。猶在想中。亦猶中國之於金剛山也。余自幼好山水之遊。海東雖多名山。亦不能遍。常以爲病。然按其圖記。諸山之形勝。歷歷在目。余茅屋在南山之下。一日夢至一處。峰巒拔地峭竪。奇形異狀。濃綠浮艶之態。秀出天表。中橫一帶水。浪帖沙廻。花竹明淨。溪上山麓。縹緲一樓。盡得其趣。覺來點檢。初非目所經。且東方諸勝。無足以當此者。竊想惟王維輞川,子猷苕霅。庶幾近之。蓋余茅屋。距中國萬里有餘。雖非想所及。然余山水之願。因而得之。如牧羊之人。因羊而念馬。因馬而念車。遂夢曲蓋鼓吹。身爲王公。況由山而夢山。雖萬里之苕霅。亦非異事也。然苕霅余所不見也。以爲奇而當之。然苕霅亦安知果能及此哉。雖然。天下之理無窮。而人得其理而生。故人之思慮所及。雖百變其事。而亦無無於理之理。雖夢亦猶是也。吾知天下必有是山與是勝得接於吾神。而亦莫知其何所也。然求天下之奇。固亦無出於此。蓋亦山水之極於妙者也。余因玆有所感矣。蓋君子之學。至於聖神而極矣。其初固若高且難焉。而及其行累而功積。亦不自覺其至於是焉而遂至焉者。亦猶余此念之積之之久而發之於夢。雖素所不見者。皆可一朝而有也。然是山也不過於依俙彷彿間見之而已。豈其眞也。嗚呼。有眞境在。庶幾因是而求之焉爾。於是余夢圓。而吾亭適無名。遂以識之。

甲山府學記

編輯

古者。兵農相寓。而文與武俱修。禮樂射御書數。其具也。孝悌忠信睦友任恤。其敎也。學校庠序。其處也。士農工商。其民也。然此四民其初未嘗不興於學。與公卿大夫王公大人之子。而周旋於禮樂射御書數之間。故其十五六以後。雖判而爲四。而文武之道。未有不知其大體者。及其國家有事而徵發號召。則腰弓負戈。而與素鍊之卒。無以異也。無事而各安其業。又無強悍桀驁難制之氣。是以。夷狄敵國之患。無得以猝入。而上下相保。無奸民橫發之虞。此古學校之敎而先王之制也。東國自羅麗以來。已有郡縣學。而其所以敎肄之法。雖不得其詳。然以其治考之。蓋亦名存而實無。不足以語先王之制矣。甲山。故邊荒之地。自麗末逐女眞。而入我朝。始置府。自太祖元年。命孔州迤北至於甲山。皆建學校。奉安孔子以下諸子之版位。而具講堂。聚生徒。皆如內地。夫當王氏之衰。北土荒殘。胡虜日肆寇掠。當此時。兵民方日不暇給。而聖朝繼之。首以此爲務。登築之聲。與鳴鏑相雜。而弁冕俎豆。修春秋釋菜之禮於戎馬之間。蓋太祖聖意。知兵農相寓。文武俱修。雖邊荒之邑。寇難之際。不可已也。由是觀之。聖祖垂統。庶幾先王之制。其意不難知也。嗚呼。孔子嘗轍環天下。儀封人見之曰。天將以夫子。爲木鐸。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蓋孔子之意。雖九州之外。六合之內。皆欲以中國之治治之。況甲山其地。於漢玄菟之蓋馬縣。今雖係極徼。而皆古箕,高畿內。奮武衛之界。使其人皆修孔子之敎。雖變而之鄒魯可也。其邊荒非所憂也。府北惠山江外。有某姓兄弟白㙮。奇功壯麗。今棄在甌脫中。夫白山。天下之窮處也。其人心力猶能以及此。使其不爲佛而爲儒。其所成就。又如何哉。歲己丑。太守某人重修其圮。凡瓦桷丹雘之費若干。爲日若干。求余文爲記。嗚呼。甲雖陋矣。然東方孔子所欲居也。又聖祖革命而首建北方之學。使甲之民。不自以爲陋。皆興於學。庶幾文武兩進而邊圉日固。則兩聖人之意。可謂有待於今日。學者勉之。無愧於白㙮人而已。

暎碧樓記

編輯

靑於五色居其一。而藍與碧綠爲其別名。然碧宜於山水之色。而比藍與綠。蓋淺而淡。故尤與水宜。漢之北江。其源出淮陽之金剛。南流而西折。至金城縣北。其渡涉處曰菩提津。山水到此而淡靑濃碧。上下成一玻璃界。瀟灑淸淨。塵無一點。其北岸。古有樓。曰暎碧。據其最勝。人客東西行者。輒登而望焉。然尠有知其暎碧之趣者。自柳思訥爲記。而亦不能言其妙。蓋嘗倚其檻而深思焉。以爲碧自水生。則㪺水在器。器不爲染。以爲從山生。則人物之來自山者。白者自白。黃者自黃。又以爲樓自生碧。則凡瓦桷窻欞。房戶軒櫳。欄檻帳帷。障壁階礎及泥塗紙糊。竪藻橫龜。揭扁鉤簾。一切樓上之事。皆物自其物。色自其色。若又以爲山水與樓照曜輝暎而碧生其間。則此樓上之有天。下之有地。旁有日月星辰。飛者走者。喙者蚑者。路人之來往者。野農之奔走者。與凡百彙萬品之見聞於耳目者。有色無色。不一其形。未見其皆爲碧也。嘗試觀之。山之積也厚。水之蓄也深。其氣蒸渟。而樓當其間。蔥蒨黛黝而空明洞透。相與照暎而碧生焉。凡物之在上下四旁者。混然而爲一色。若是者。謂水碧可也。謂山與樓生碧。亦可也。凡樓之所見諸物。謂自生碧。皆可也。若是者何哉。以其有本也。故心生勝氣。顧眄雄毅。心生道氣。眉宇淸爽。聽鼙鼓者。面有武氣。喜內典者。貌多禪氣。豈惟此哉。彼道德之士。以義理存心。充然有得於其中。浩然無餒。而其氣盎然發於背。睟然見於面。而施於四體。其有本者如是。則亦暎碧之類也。亭故屬於官。後遂廢爲荒墟。村秀才某君某。好古耽勝。鳩材以營之。亭旣成。屬余以文。嗚呼。君志高而意遠。嘗泛濫仙佛。而歸宿於學。餘思助其禪觀。遂書此而歸之。所以勉君以深厚耳。玆外如欲求其妙。君可自倚檻而得之。余非其人。何敢言。凡爲費若干。爲日若干。某年月日。記。

味菜軒記

編輯

天下之物。無不有其味。不惟飮食爲然也。故善於知味者。能味無味之味。而天下之至味。乃見夫天下之所云八珍。如象素,駞峰。玄熊之掌。果之楂,梨,龍眼。魚之鱨,鯋,鱣,鮪。其味非不美矣。然不如五糓之平和溫順。至於書。如莊周,老聃,釋氏之圓妙。仙經道籙之眞及稗說傳奇怪力亂神艶情綺花之言。令人心醉眼明矣。然不如六經四書之簡雅醇深。世之所謂無味者也。然天下之至味。不出於其中。今夫潢汚行潦之水。澗溪沼沚之毛。蓋亦天下之至薄而無味者也。村童里婦。皆厭而不欲顧。然君子不以味薄而棄之。何也。爲其得之之無難。食之之無患也。然君子之常患於味之之難。何也。惟道得於其身而後。其口之乃甘。理熟於其心而後。其腸之乃飽。不得於道。不熟於理。而強欲味之。則膏粱膳瀡。尋又引之而去。其味之眞。終不得矣。今夫朱門富貴之人。厭其粱肉。而山蔬一筯。自以謂勝於八珍。此其適於一時之口味。而終不能爲常也。豈可謂知其味乎。是故。君子欲其味菜則必求之於聖人之書。於其世人之所謂無味者。而窮知其天下之至味。不然則園翁,野叟日食藜藿。而皆勉強不得已耳。何益於道哉。

利瑪竇南北極圖記

編輯

利瑪竇南北極圖。稱中國爲亞細亞地方。蓋歐邏巴方言也。在小洋海中。中國及西域,東夷,北狄,南蠻。皆係焉。佛家所謂南贍部洲也。東北南。皆海環。西波斯之外連陸。曰歐邏巴世界。卽所謂西洋也。大洋海環其西南北。其國曰古禡泥。曰魯西亞。曰瓚利亞。曰矮人。曰都力。曰加西郞。曰拂郞察。曰莫勒亞。曰甘的亞。曰臥的亞。其山鎭曰思祈匪利。曰沙勿牙。曰迷色。曰多羅。其川澤曰巴爾德峽。曰大勞混河。曰墨阿的。曰大乃河。曰諾滄。曰上海。曰下海。海中有一種咽幾。那魚長尺許。周身皆刺而大有力。遇船而貼。順風不能動。西洋諸蕃之會。又有古里之國。其利沉香布。其畜馬。其糓宜麥。其鳥多白鳩。其玩好琉璃甁椀,珊瑚,珠寶帶。往往爲黃金細絲。花綴,鴉骨石,珍珠,八寶飾之手巾。蕃花人馬象其俗近古以石灰畫地爲禁莫敢犯行者讓路。道不拾遺。王老不傳子。傳外孫。否則傳弟。無外孫與弟。傳善行人。此則諸國皆同。豈佛家所謂極樂世界耶。由歐邏巴而南且西。爲利未亞世界。其國曰墨利。曰仙多。曰佛沙。曰息匿瓦。曰大兒瓦。曰亞毗心域。其山鎭曰巴爾加也衣。下有䗶河之水。三伏三出。每隔二百里。西北入於歐邏巴之巴尒德峽。曰羅經正峰。曰檀杏樹嶺。嶺上多檀杏之樹故以雲。其川澤曰黑江。曰波爾諾湖。曰地中海。曰西紅海。曰綠峰島。曰金河。其大洋海中。鰐魚似巨舫大。四時有波浪。出沒驚人。由利未亞而東且南。直亞細亞之南。爲墨瓦蠟泥加世界。其國曰蘇門答刺。於洪武中。奉金葉表貢方物。其山多石靑。多龍涎。多大茄。大茄之樹高丈餘。三四年不萎。子大如瓜。曰小瓜哇。有色靑之鹽。薔薇花上露承之可以飮。曰哇闍婆。曰瑪力肚。曰路客。其山鎭曰白峰。曰加利麻那美峰。曰鸚𪃿地。曰師峰。其川澤曰甁河。曰仙色巴。曰南灣。曰小島濱。大抵蘇門答刺。爲天下之極南。南方在卦爲離。離爲火。故其地熱如洪爐。國東南大山橫亘。夜常有火光燭天。人至少。故未審人物如何世界。大洋東南。有滄溟宗蓋。乃衆海之宗也。由墨瓦蠟泥加於東。直亞細亞。東南爲南亞墨利加世界。南北東西皆海環。其國曰巴大溫。古之長人國也。曰祈勤。曰帕齊那。曰瑪八作。曰利瑪。其山鎭曰椰林峰。曰潮水峰。曰盤峩。曰阿林答。其川澤曰銀河。曰馬良河。曰金魚湖。曰孛露河。大東北洋之內。有北亞墨利加世界。其國視諸他世界最多。不能盡記。記其大者雲。曰富令那。曰大人尒。曰加拿大。曰亞利俺。曰新拂。曰多籠。曰郞察。其山鎭曰耨茶。曰䗶山。曰吐會。曰雪山。其川澤曰皮六河。曰流鬼。曰衆仙河。曰東紅海。曰靑球島。出靑色之球。曰亞泥俺峽。自此可通北海。古所謂兩過之地也。北海之外。北極不遠。其地半年有日光。半年無日光。沍寒人難到。不詳其所有。氷海在其中。四時不泮雲。凡六世界。爲國三十三。爲山鎭十八。爲川澤二十八。丙子流頭之月。圖自蓮谷故李尙書家來。時雨中涔寂。展閱頗會心。令人有焱擧區外之想。留之三日。被其索還之。而意不忍捨。遂手摸其亞細亞地方。而其餘五世界。記其國名及山鎭川澤之號。皆取其大者。及名目頗雅者。又採人物風土雜出於諸書者以入之。而時觀之以自釋焉。嘗觀鄒衍雲。神州赤縣爲一州。而其外如神州赤縣者九。乃所謂九州。各有裨海環之。又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其術皆此類。而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今圖所謂小洋海。卽裨海。大洋海。卽瀛海也。第自亞細亞爲六州而無其三。豈瑪竇亦不能盡見耶。鄒衍死而世無其學二千年。觀畸人十篇。其道術亦本於仁義節儉。斯非所謂聞其風而說者歟。

正言篇

編輯

王無黨。問於余先生曰。難矣。今世之言也。欲爲寓言乎。親父不爲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雖然。鯤鵬本無物也。雲風。本無質也。其蔽也。人將不信矣。欲爲重言乎。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爲是之。異於己爲非之。是爲耆艾借古論之。雖然。無其人而有其言。是謂陳人。其弊也。人亦不信矣。然則其爲巵言乎。巵言者。甘言美辭也。人之所是。己亦是之。人之所非。己亦非之。人之東之。己亦東之。人之西之。己亦西之。人之南之。己亦南之。人之北之。己亦北之。同異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倪。余先生曰。噫噫。子之言。邪僞之所窟。賢正之所擯也。無偏無黨。蕩蕩平平。學胥餘之術而差者也。子獨不見影之爲乎。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火與日。其屯也。陰與夜其代也。其有待乎。其無待乎。形之俯而亦俯。仰而亦仰。坐而亦坐。起而亦起。行而亦行。止而亦止。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強陽者。又待誰乎。心也。其所以待者。形也。心也影。比則無主宰者也。人而無主宰。鬼之一也。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不洎吾心悲。彼視三千鍾。如鸛雀蚊虻相過於前也。彼親爲重。外物爲輕。以己之重。易外之輕可乎。凡物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吾於以明。卞其可與不可。然與不然。然之不然之。可之不可之。則其於言也。庶乎其可也。王無黨曰。言之道。已聞命矣。吾聞壽夭窮通在於命。吾子其知之乎。余先生曰。天有曆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耶。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耶。孔子聖人也。罕言利與命。吾何以知之。正其道。不明其利。端其辭。不計其通。樂天而待命。君子以之。

難仕篇

編輯

虗無翁薦烏有子於魏武侯曰。烏有子呻吟裘氏之地。祗三年而爲儒。河潤九里。澤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與卞西河之人。相率以保之。居無幾何。而戶外之屨滿矣。今君欲得賢才而爲貞幹。捨此何求焉。武侯曰。段干木何如。虗無翁曰。彼學仲尼之術。而昧其實喩其華者也。彼方此飾羽而畵。從事華辭。以支爲旨。忍性以視民。而不如不信。受乎心。宰乎神。以俗人之中而貌聖人之容。彼將使人支離曼延。離眞而歸僞。非所以新民也。爲後世慮。不若休之。武侯曰。請因子得交於烏有先生可乎。虗無翁出見烏有子而曰。魏君將待子而爲國。子盍圖之。烏有子㗳然而默。𠹖然而笑曰。吾嘗食於十醬。而五醬先饋。內誠不解。形諜成光以外服人心。使人得其貴老之養。而𩐎其所患。夫醬。人特爲食羹之貨。多餘之贏。其爲利也薄。其爲權也輕。而猶若是。而況於萬乘之主乎。且子不聞河上之緯蕭乎。其子沒於淵。得千金之珠。其父取石來鍛之曰。夫千金之珠。必在於九重之淵。驪龍之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尙奚微之有哉。今魏國之深。非直九重之淵也。魏君之猛。非直驪龍也。國卿之重。非直千金之珠也。且不見竇鳴犢舜華之殺乎。常視其良。旣爲秋栢之實矣。正考父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墻而走。世人孰敢不軌。如而夫者。一命而呂鉅。再命而於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嗟夫。今世之人。孰協唐許乎。吾寧爲牽巢父之牛。從潁水而歸耳。乃反效文繡之犧牛。欲爲孤犢而不可得乎。虗無翁曰。夫子之所爲計則是矣。獨不惜魏國之衆將胥溺耶。子將以己爲有異於人。以賤魏國之衆。齊人之井飮者。相捽也。是自專其汲。不欲公共也。造物者之報人也。豈如是乎。而況魏君提屨而曁門。待先生來。先生曾不欲爲君發藥乎。烏有子曰。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淺。而欲兼濟道物。夫太一形虗。若是者。迷惑乎宇宙。形累於物。不知太初。彼至人者。歸精神於無始。而甘瞑乎無何有之鄕。夫誰知孰爲萬乘之主。而孰爲匹夫乎。水流乎無形。發泄乎太淸。其理至玄。其樂無窮。悲乎哉。汝之爲知。只在毫毛而不知太寧。虗無翁曰。夫子之言。是則是矣。獨不見夫齊之二士乎。太公欲官二士。二士自遨而不返。違命而不來。太公殺之。今魏君安保其不如太公乎。夫士之處窮巷阨閭。困窘織屨。槁項黃馘。道雖長而施則短矣。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擁幼艾。陳竽瑟。鳴玉彈劒。利濟於一世。威駕於四國。道之窮矣。命之達矣。一個之士。彼亦一時。此亦一時。何窮阨之足守乎。烏有子喟然而太息曰。夏蟲不可以語於氷。蟪蛄不知春秋。吾於汝何誅。秦王病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欲使我治其痔耶。子又不見孤鴻乎。含蘆入於冥冥。不爲稻粱之戀。則詹何娟嬛。何所措其技乎。爲外刑者。金與木也。爲內刑者。動與過也。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之。離內刑者。陰陽食之。凡人心險如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使我卞其賢不肖。而居暴主之朝。則外刑未及。而我將先罹乎陰陽之內刑矣。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立於危亂之國者。其功外也。不亦悲乎。虗無翁茫然自失。三唯而退。

大觀篇

編輯

天根游於空中之樓。遇主一翁而問焉曰。噫噫。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五行之氣。惟火最烈。彼之人也。以甚憂兩陷。而螴蜳其中。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焚其天和。月雖潤下。固不勝火。我本託身於其所。彼將僓然而道盡。我將奚適。主一翁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流峙之善於人也。我將置子於其間。天根曰。目徹爲明。耳徹爲聰。心徹爲知。知徹爲德。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山高則目壅。水流則耳壅。雖善於君子人也。亦神者不勝。夫胞有重閬。心有天游。室無虗空。則婦姑勃谿。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天之穿也。日夜無降。人顧塞其竇。夫人之生也。有自然之生養。亦天之一也。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修。草木之倒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惟靜淨可以補病。眥𡟬可以休老。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勞者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者也。貪夫殉財。烈士殉名。名之與財。外物不可必。外物之一攖。天眞喪。桀紂不仁而龍逄死。箕子狂。惡來死。飛廉誅。夫差不仁而伍員流於江。伯嚭滅于越。此數子者。賢而死。不仁而死。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萇弘藏血三年而化爲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履霜而悲。閔損單衣而寒。君不君則有忠臣。父不父則有孝子。寧不若無孝無忠之爲愈也。余且之網。得白龜。箕圓五尺。窺阿門而乞生於宋元君之夢。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魚不畏網而畏鵜鶘。小知不能大知也。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予悲夫世之人汩汩乎小知。而久乃慁我爲也。主一翁曰。子之言。美哉至哉。然則我將置子於詩禮之間。風而發之。雅以正之。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優哉游哉。其樂忘死。亦大丈夫之爲也。天根曰。子之所言。眞儒云乎。小儒云乎。儒名而俗行者。曰小儒。以詩禮發冢。一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時夜將旦。曠然無人。金椎在手。詩以呪之曰。靑靑之麥。生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爲接其鬢。擪其顪。廼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兎。得兎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滔滔乎世之儒。皆守其筌蹄而忘魚兎乎。哀哉。濠梁之人。聞中道有呼。顧視斗轍。中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升斗之水活我哉。人曰。諾。我將南遊吳楚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如君言則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今子將置我於詩禮。還不如升斗之水耳。任公子爲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爲餌。蹲於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䤾沒而下。驚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燀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淛河以東。蒼梧以北。莫不厭若魚者。夫揚竿累趨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子將與若人者。大觀乎天下。逍遙乎宇宙。與造化而同歸。訪豨韋氏之流。而與今世不同波。一龍一蛇。與道俱化夫。焉有所倚。

人分篇

編輯

天不能重厚旁礴。地不能輕淸運動。日不能夜。月不能晝。川不能峙。山不能流。此自然之分也。魚能於水而不能於山。獸能於山而不能於水。鶢鶋能於林木而不能於鍾鼓。馬牛能於乘負而不能於襟裾。此自然之性也。聖人因其自然而導之。故天地有上下之分。而聖人則之爲尊卑。日月有夜晝之分。而聖人則之有曆象。山川有流峙之分。而聖人則之爲動靜。魚性順於游。獸性順於走。禽鳥之性順於飛。馬牛之性順於負乘。人性順於仁義禮智。而聖人因而製法焉。使馬牛無負乘之性。則如虎之在山。鹿之在野。不得以覊矣。使衆人無仁義禮智之性。則如猴之不冠。獸之走曠。不得以馴矣。是故。豺獺之獷。而有報本之誠。虎狼之暴。而有父子之恩。鴻鴈之微。而有長幼之序。蜂蟻之小。而有君臣之義。鴦雎之眇。而有夫婦之信。此皆仁義之一端。而不待聖人而有之也。夫濠梁之徒。以太古爲至治。以姚姒爲叔季。甚至於滅仁義。棄禮樂。今其言曰。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仁義不祛。詐僞不絶。夫太古之世。民無君臣之名。無父子之序。無長幼夫婦之義。牝牡相合。死生相乘。起則居居。行則于于。土處而病。木處而顚。是豈人之性。而反不如豺獺虎狼鴻鴈雎鴦之微物乎。人之寐也。蘧蘧昏昏。及其覺也。了了惺惺。太古之荒唐。非人之寐乎。姚姒之禮樂。非人之覺乎。以寐爲其眞。以覺爲其僞可乎。凡物之頭在下者。無知無覺。草木是也。頭不下不上者。半知半覺。禽獸是也。頭在上而知覺備焉。惟人是也。何以謂知覺也。以其有仁義禮智之性也。長城之外有人。曰夷狄戎羗。人而無仁義禮智。故號其名。曰夷狄戎羗之人也。居無室廬。行無倫綱。子無常父。妻無常夫。賤老貴壯。畏強凌弱。以其無聖人者出而制其法也。故其俗簡易。其風淳厖。無文字以記。呼兵分畜。用以結繩。此所謂太古之風而非今世之俗也。莊周列禦寇者。生於其國。則何所用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哉。甚矣。人之好高也。夫仁義禮智。皆人之性也。猶天地之有剛健柔順也。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皆人之分也。猶天地之有四時五行也。君臣旣立。有富貴貧賤焉。賤不得踰貴。貧不得攘富。以其分也。彼富貴爲天子。爲公卿。爲大夫爲士。貧賤爲輿儓。爲醫巫。爲夏畦。皆有命焉。莫知爲而爲。莫知然而然。如草木至無情而有榮枯。禽獸至無知而有蕃衰。此自然之理也。今其言曰。盜賊並與其聖智之法而守之。又曰。聖人生而大盜起。此皆恣肆悖倫。雖不足深卞。亦有說焉。今天潤雨露於春夏。厲雪霜於秋冬。理之常也。而或陰陽相乖。天地不交。則飛雹嚴霜。方夏而降。桃花李蘂。凌冬而榮。理之變也。此皆造物之運化而不待聖人而爲之也。神農衰而蚩尤亂。周道降而盜跖田成子起矣。此皆仁義之賊。而夏雹冬華之變也。若其土階茨宮。瓦樽抔飮。甘其食美其服。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爲公。若大同之世則可矣。必欲絶聖棄智。茹血衣皮。追結繩之風。則寧可毀冠裂冕。被髮文身。與侏離左袵之人。同其獷俗。何必詬周罵孔。夢想橧巢之民爲乎。

曲幾說

編輯

樹有俗稱曰達邑者。亦不知其始何名。而其性類杻。方其小也。皮爲兎刮。則往往立枯。實如梧子。不可食。山鳥亦不之顧。蓋散木也。貞寢令某散步於齋後。見其根之朽而異其狀。掘之爲枕。輪囷鬱紆。離奇而詰曲。左之有蟻穴空洞。而不堪受藉。右之則小根突怒而輒患骨髮。且其體矮形攲而不可作倚幾。見之者皆以爲當用柳子待曲幾之律。余亦可之。而姑藉之以睡。忽有緇衣綠髮者頎然揖於前曰。余樹神也。聞子將以柳子律處我子。果以柳子爲何如人耶。以余觀之。其中隘故其見粗。猶不卞白黑而輕重倒置者也。彼宥蝮蛇而斷曲幾。蝮蛇者。毒螫所發。其所囓草木。猶足以殺人。乃反掩護之不暇。鼓淫詖而爲之辭。至如幾之曲者。則不過其形之陋而已。休人之倦。息人之煩。其有益於人。亦大矣。至不能容而甘心於殘害。其爲人也如此。故奔馳浮詭。以伾文爲周召。以氷山爲可依。遂至於淪胥而不自知。悲夫。余雖物之微者。論余之壽。大率數百於玆。其萌芽之始。當明宣鴻朗之際。如白沙諸公上書。議復陵寢。忠義坌湧。感格神明。余且托根斯土。雨露之所潤。膏澤之所涵。自萌芽甲拆。以至於拱把者。與當時人物。俱入於一氣之陶勻。則今其世已遠。其人已亡。而其樹木之猶在者。獨不可爲今人之愛惜也耶。且其立於明閣之右而香樓之傍。不傷於斤斧。不穴於狐兎。以至於今而終其天年。則又豈非可愛之尤者歟。余以爲詠孔明之栢。不若莊吾幾。保曲阜之杏。不若傳吾枕。或以易曲肱。或以供支頤。凡有識之士。皆當因物而想其世。按跡而思其人。相與勉爲忠厚而恥爲浮躁。則豈非反隅乎余歟。又何爲襲柳子之淺陋而犯暴殄之戒耶。余覺而異之。遂書其語爲記。

文說

編輯

凡爲技術才藝者。君子之說其妙者多矣。然不過二言以蔽之。曰勤與存心耳。惟勤也。故能盡天下之方而不遺焉。惟心存乎此也。故能所遇而悟。所觸而長以勿忘也。今夫所謂進技於道者。世人莫不聞。而終不能學者。何也。以其未勤而心不能久存也。自莊周爲輪扁之說。讀書者。宜知其妙。然未聞後世之人以周而悟讀書也。韓子爲高閑序以言草書之妙。而亦不聞閑之後因此而得草法也。馬子才送蓋邦式序。亦言司馬子長之文。不在書而在乎遊。然自邦式之後。亦未聞以山水之觀而能悟文者。此特勤未至而心不存。則雖妙道神訣。莫能爲益也。況周輩之言。當時雖妙。自後人觀之。則亦未免爲其所謂古人之糟粕也。後世之論文者。亦未能捨莊韓與馬氏之論而言其妙者。然文士韓栐之言。頗有奇。余特著之。栐之言曰。學子長而能爲文者。其初未必皆才勝耳。丈人有言。宜文不宜文。而竊皆存之於耳而不忘乎心。與丈人行。見其日用事爲。而亦無不注之目而着之於心。有善有不善。竊皆習之。隨丈人遊於外。凡遇山川鳥獸蟲魚草木之物。而竊好問其所以然。以至無一物一事。亦皆不能放過於心。若然者。其文不勉而進。而其才不勞而成。其不成者。雖日聞善言。日見善行。猶無與也。山川鳥獸蟲魚草木。雖日接於前。而不知異也。若然者。雖日撻而求其文。不能得也。蓋凡人之言語日用事爲。與夫山川鳥獸草木蟲魚雲煙霜露之變。皆文之本而文之具也。故其機之妙。蓋與讀書而相表裏者如此。嗚呼。此無他也。卽向所謂勤與存心者爾。彼子長之遊。張旭之書。皆由是而得之。苟無是心。而徒謂遊觀而解其技。則是泝淮江而探禹穴。經楚漢之戰塲。而鄕射鄒嶧者。皆可以爲文章。宜春苑中陳百戱。而觀舞劒弄槊者。皆可以爲草書。遊匠人之市而覩揮斤運斧者。皆可以爲讀書之妙。若是者。豈不顚倒而爽誤矣乎。嗟夫。士欲造乎藝而惟妙之求。則反深杳汗漫而不可入。其言愈玄而其去道也愈遠。不如平易以求之。切近而思之。得之以漸也。所謂惟勤也。故能盡天下之方而不遺焉。惟存也。故能所遇而悟。所觸而長以勿忘也。蓋如此而已矣。

河道說

編輯

河有古今二道。禹之河。非堯之河也。何以言之。昔大禹之未治水也。黃河之水。出於孟門之上。孟門。地誌在今平陽府吉州。而此特小小山岡耳。非古所謂孟門。孟門者。蓋李復雲。受降城東山岡數百里之地。皆古之孟門。如呂梁龍門者。隨地而異號耳。賈讓雲。禹鑿龍門。隳斷天地之性。李復又雲。禹鑿龍門。起於東受降城。由是觀之。堯以前。河之古道。出受降城之東。而龍門之上。經嵐憲等州及交城壽陽平定樂平之界。逾井陘口而出。與衡漳合。今壽陽縣。有龍門河。太原東。有大禹繫舟山。此又一証也。或曰。禹行其所無事耳。捨便順之古道。而必就開鑿之巨勞者。無是理也。然此可以見禹之不得已也。夫九年之潦。洪水懷襄。中原陸沉。川澤不分。禹雖欲導之歸海。而渭涇伊洛橫漳之流。皆散渙無力。不能負衆水而趍下。假令當時。暴之以七年之旱。其勢不能殺。環中原之地。將爲一大澤而後已。禹以爲河水發源昆侖。從高注下。萬里奔流。其性勁而瀉。可以管轄百川。驅納之大壑。於是焉斧山鋸石。引而注之乎中條太行之南。如建瓴屋上。而中國之水。皆絲牽絡引。頭會綱斂。一趍於海而患乃息。禹豈不知千載之後。大伾以外河。患之無窮而不爲之復故道哉。蓋其勢之不得已也。西京之漢河患益肆。元帝時。齊人延年上書。請從朔方治河。出之塞外。被諸遼碣之間。而歸之海。帝下其議而不能行。此雖不識河之故道。而龍門之上。可以行河則延年亦默識之也。世傳瀚海沙漠。鯀所以行河之地。延年之見。蓋亦出此。而鯀之功。所以不成。亦在於此。蓋不知中國水勢強弱之所在也。故禹之治水。其功始於河。而河之役。必先龍門呂梁。而龍門之上。故道遂不復。然而中原之水有所管攝。而汴宋之外。遂不至於懷襄。則新河之力也。或曰。太原。天下之脊也。非河之所能逾。子之說恐妄矣。曰山斷。曰陘井。陘者。太行之斷處也。況自豐勝而觀之。太原卽一平地耳。安見其爲脊也哉。

許由贊

編輯

許由。唐虞間隱君子也。太史公謂由不見稱於夫子。遂疑其無焉。過矣。當堯之倦勤。虞舜未登庸。而四岳辭以否德。於斯時也。堯終不使不肖之丹朱。而居之於萬民之上。其勢不得不求天下之隱君子。以傳其位。此帝之所以就見由也。由蓋其時。隱居行義。四方莫不聞。非如虞舜玄德未聞。必待師錫而後知也。舜生三十徵庸。而由與巢父爲友。父者。老人之稱也。以是觀之。由亦舜之丈人行也。其名已在舜之先。帝之不疑而禪。又可知也。帝雖不遇舜。其必以天下傳之人。何也。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之事業。不見於經。其可見者。乃薦鯀一事。帝則疑鯀。而岳請試可。夫治水者。大任也。豈試可之事哉。岳之識如此。而帝猶欲巽之。吾是以知堯之讓天下。雖無舜而不可已也。或曰。許。四岳之胤也。故岳之姓爲許。由蓋四岳之名。而莊周假之爲寓言。嗟夫。秦漢之季。尙有嚴光。以笑傲天子之貴富。獨不能置一高士於唐虞之際哉。余於是。歎世人之多口也。曹子臧生於春秋之世。距夫子不遠而經不言。則是子臧亦可疑也歟。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雲。吾是以。謂由雖亡是烏有。猶可藉以廉頑而立懦。況箕山之丘。又可語者耶。

贊曰。我知先生。如舜側陋。盛德若愚。幽而孔炤。岳咨之前。衢遊之後。我中子執。無待言授。曰有大寶。匪位匪富。一笑千年。水長山高。

王文成公像贊

編輯

世之論陽明者。論其學。不如論其功。論其功。不如論其才。論其才。不如論其節。何謂論其學。不如論其功。與其以指喩指之非指。爲非指者之所非。以馬喩馬之非馬。爲非馬者之所非。不若兩忘。何謂論其功不如論其才。據氷鼓琴。射麋犒師。折旂摩壘而返。皆曰今日之役。我爲上也。何謂論其才不如論其節。至若霜降水落。眞面自露。勁草寒松。人亦不可誣也。大抵宇宙以來。世有三名士。張子房,諸葛武侯及公也。如子房之博浪一跌。從容步圯。及夫酬韓報漢。若無所事。商綺赤松。怳惚神變。諸葛公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旣而感激三顧。許人驅馳。鞠躬盡瘁。至死方已。正德之世。兇閹竊柄。呼吸山海。轉動雷霆。公以千勻之弩。不惜一彈。薤粉靡悔。及乎海濤萬里。天風吹生。龍塲以後。萬死之餘。鄱陽一發。重整乾坤。旋又讒訌交加。禍幾不測。而委蛇葆光。樂不怨尤。余嘗謂公才似武侯。功似子房。至於節。二公未及爲之事。而公獨自有。雖害公者衆。忠義之炳然。則誰敢誣耶。然世之訿公者。乃以良知禪學而並與之才之功。嘵嘵不置。不已甚乎。余則曰。無論其他。士至於義理明而忠節立。則亦可言豪傑士矣。故曰。論陽明之學。不如論才與功。論才與功。又不如論其節。雖然。此亦回護世人之言也。請問之。古今除卻張,葛之才之功。又誰有公之儔耶。走者爲罔。游者爲綸。飛者爲矰。至於公。吾不能知其爲人爲龍。從其遺集中。得公像而摸之於縑。贊以系之曰。

蓋彼范淳夫之女。心無出入。謂鄒賢不識心。公之良知。亦復如是。醇能自佳。駁則易亂。良知之流。亦復如是。雖然。明於父子之倫。君臣之義。迤行直趍。而同歸於國都。則公之所得。亦復如是。嗚呼。陽明之洞。日月高揭。不孔不禪。爲連爲蠡。我求其人。雲霄一羽。贊以系之。以竢於後。若有知者。萬世朝暮。

項羽贊

編輯

楚名家。吳中豪。學敵萬。力扛九。喑烏發。萬馬廢。睨重瞳。藐一世。僇守通。斃冠軍。西渡江。前無人。蕪九宇。灰阿房。奮一劒。酬六王。於乎。趙壁一勝。束諸侯如羣羊。函關西入。宰天下若一鹿。當時一世。惟知有項王。豈知有劉郞。雖復食盡垓下。歌悲虞兮。此實天亡。豈其戰罪。而區區者。乃欲以成敗論英雄。噫嘻。

夢劒銘幷序

編輯

春城南公。遭壬辰亂而爲賊所掠。間其睡。奪之劒而逃。時年十八。及貴。恆寶其劒。有行必隨之。嘗珮而航海。還自京。卒無風濤驚。公謂賴於劒。留爲子孫寶。劒短而甚利。東溪趙氏作爲銘。以遺其後孫。余覽是事於趙氏集中。至夜夢。人授是劒曰。南相公以遺女。劒可尺許。而自脊至鋩。可四五寸。其光鑑人。脊有皮係。引而長之。甚浮而大。遂受而弆之。夫南公去餘二百年。雖趙銘爲因。而授受於夢中。亦異事也。遂爲之銘曰。

以劒爲幻。則手以擎之者。蓮花水淨而昭森眼前。以劒爲眞。則鞘而揭諸者。摩挲塵壁而不見其痕。昔則爲黃扉之寶莊。而今則入布衣之夢中。又何貴賤之異於後先。蓋其無形之鍔。無體之鋩。寓在兩間。而神與相通。則古人不惜。畀之於今人。無論卑尊而愚賢。吾知南公之意。蓋以劒之神而與我。而不以劒之體之頑夫。柔伏委順。而伺其便於豺虎之際者。所以深閟不露。而免我於風塵。鶻起兎脫。防身而逃害者。所以砭其優游。而牖我於剸斷。若夫其光如鏡。毫髮可鑑。則所以憂我之才闇而智短也。韋緱垂背。引長而不可窮者。所以勉我之性急而心狷也。凡若此者。變化如神而屈伸如龍。所謂非劒之劒。非夢之夢。其理妙微而不可見。固其用之自在。又何論其眞與其幻。雖金銷石泐。而此劒不亡。薪窮火傳。而其神不泯。入海而蛟螭慴伏。處陸而魑魅流遁。嗟夫。使其志揮霍。其德強陽。是劒也。何必在古而貴。在今而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