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穀部五 太平御覽
卷八百四十二.百穀部六
飲食部一 

《尚書·君陳》曰:我聞曰:「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槃庚》曰:若農不服田畝,罔有黍稷。

《尚書大傳》曰:夏昏火中,可以種黍。

《韓詩外傳·黍離》曰: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薛君注曰:詩人求己兄不得,憂不識物,視彼黍乃以為稷。

《毛詩》曰:《黍離》,閔宗周也。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又《甫田》曰:今適南畝,或秐或秄,黍稷薿薿。薿薿,盛皃也。

又《魚藻·黍苗》曰:芃芃黍苗,陰雨膏之。

《儀禮·婚禮》曰:贊設黍於醬東。

又《特牲饋食禮》曰:佐食,摶黍授祝,祝以授屍。

《禮記·月令》曰:仲夏之月,農乃登黍。

又《曲禮》曰:黍曰薌合。

又《內則》曰:羊宜黍,豕宜稷。

《左傳·昭公》曰:其藏冰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杜預注曰:黑牡,秬黍也。司寒,北方玄冥之神也,故物皆用黑。有事於冰,故祭其神以上黍。

《春秋佐助期》曰:黍神名亻舟倭蘭郝。

《春秋說題辭》曰:精移火轉生黍,夏出秋改。杜預注曰:雲春之夏,故移也。《農書》曰:黍之言暑也,必須暑改,得陰乃成也。黍者,縮也。故其立字,「禾」入「米」為「黍」為酒以扶老。為酒以序尊卑,且禾為柔物,亦宜養老也。

《爾雅》曰:秬,黑黍。{禾不},一稃二米。郭璞注曰:{禾不}亦黑黍,但中興黍米異耳。漢和帝時,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實,一黍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史記·封禪書》曰:管仲說桓公曰:「古者封禪高阝上,黍所以為盛。」

漢書》曰:冀州,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穀宜黍、稷。

《後漢書》曰:承宮,遭天下喪亂,遂將諸生避地漢中。後與妻子之蒙陰山,肆力耕種禾黍。將熟,人有認之者,宮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晉書》曰:劉聰時,河東大蝗,惟不食黍、豆。靳准率部人收而埋之,哭聲聞於十餘里。後乃鑽土飛出,復食黍、豆、平陽飢甚。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秦錄》曰:符堅宴群臣於釣台,秘書侍郎趙整以堅頗好酒,因為《酒德》之歌,曰:「獲黍西秦,釆菱東齊。春封夏發,鼻納心迷。」

《隋書》曰:李士謙隱居,有牛犯其田者,士謙牽置涼處,飼之過於本主,望見盜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嘗執盜粟者,士謙慰諭之曰:「窮困所致,義無相責。」遽令放之。 又曰:李士謙自以少孤,未嘗飲酒食肉,口無殺害之言。至於親賓來萃,輒陳樽俎,對之危坐,終日不倦。李氏宗黨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會極歡,無不沉醉喧亂。嘗集士謙所,盛饌盈前,而先為設黍。謂群從曰:「孔子稱黍為五穀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違乎?」少長肅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謂曰:「既見君子,方覺吾徒之不德也!」士謙聞而自責曰:「何乃為人所疏,頓至於此?」

《唐書》曰:德宗以中和節,令文武百辟進農書,獻穜稑種。及是,百寮始進《兆人本業》三卷,司農獻粟及黍各一斗。

《韓子》曰:韓昭侯之時,黍種嘗貴甚。昭侯令人覆廩,廩使果竊黍種而糶之。

《山海經》曰:廣都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

又曰:魚山,有人一目,是少昊子孫,食黍。

《韓子》曰:吳起攻秦小亭。倚一車轅北門外,令曰:「能徙此於南門外者,賜上田上宅。」及有徙者,賜如令。俄又置一石赤黍車門外,令曰:「能徙此於西門外者,賜如初。」民爭徙之。乃下令曰:「攻亭,能先登者,仕之大夫,賜之上田、上宅。」於是攻之,一朝而拔。

《淮南子》曰:冬三月,天子衣黑衣,乘玄駱,食黍與彘。黍、彘,水類,時宜也。

又曰:三代積德而王,齊桓繼絕而霸。故樹黍者無不獲稷,樹恩者無不報德。

又曰:渭水多力而宜黍。

《淮南萬畢術》曰:取麥門冬、赤黍漬以狐血,陰之。欲飲酒,取一丸置舌下。酒吞之,令人不醉。麥門冬、赤黍、薏苡為丸,令婦人不妒。

《白虎通》曰:清明風至,則黍、稷滋。閶闔風至,則種宿麥、黍。

《抱朴子》曰:張子和丹法:用鉛、硃砂、曾青水合封之,蒸之於赤黍米中也。

《紀年書》曰:惠成王八年,雨黍。

《國語》曰:子餘使公子賦《黍苗》。《黍苗》,《小雅》,其詩曰: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子餘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陰雨也。若君實庇蔭膏澤之,使能成嘉穀,薦在宗廟,君之力也。」在宗廟為祭主。

《家語》曰:孔子侍坐於哀公,賜之桃與黍焉。哀公請用之,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之。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為食也。」孔子對曰:「丘知之矣。然黍者,五穀之長,郊社宗廟以為上盛;果屬有六而桃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廟。丘聞之:君子以賤雪貴,不以貴雪賤也。今以五穀之長,雪五果之下者,從上雪下也。臣以為妨於教,害於義,故不敢。」公曰:「善」。

《呂氏春秋》曰:得時之黍,芒莖而徼下,穗芒以長,摶釆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北縣切而香,如此者不餲音遏。先時者,大本而華,莖殺而不遂遂,長。葉高短穗;後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小米,今而不香。今,新也。

又曰:今以百金與摶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摶黍也;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又曰:飯之美者,南海之秬。秬,黑黍。

楊泉《物理論》曰:梁者,黍稷之總名。

崔寔《四民月令》曰:四月可種黍,謂之上時。

《汜勝之書》曰:黍者,暑也,種必侍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時有雨。強土可種黍,畝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傷無實。凡種黍者,皆如禾,欲疏於禾。

《祢衡別傳》曰:十月,朝黃祖,在艨衝舟上,會設黍臛。衡年少在坐,黍臛至,先自飽食畢,摶以弄戲,其輕慢如此。

劉向《別錄》曰:傳言鄒衍在燕,有穀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居之,吹律而溫至,生黍,到今名黍穀焉。

《列女後傳》曰:東平衡農師太尉薨,農欲奔赴,無糧自致。妻願從行,行止紡績,庶以自資。行到聚亭,遇天霖雨,留獨孤母舍。母舍後有空園,農曰:「此園可以種黍。」從求分種之。獨孤母曰:「此久廢園,惟恐生力劣收不多耳,何分之有乎?」農遂與妻斬荊棘種之。黍將熟,獨孤母乃更曰:「黍當分。」農欲委去,妻曰:「不如收斂以遺之,安其意然後乃去。」農遂從之。後還,獨孤母以昔黍歸農,遂不肯取。

《說文》曰:秬,黑黍也。一稃二米,所以釀鬯也。黍,禾屬黏者,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孔子曰:「黍可以為酒」。

《廣雅》曰:粢,黍也。黍穰謂之{禾列}音例

崔豹《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長安雨黑黍,粟如禾。和帝元興元年,黑黍穗一禾二實,或三四實,生任城,得粟三斛八斗,以薦宗廟。

《廣志》曰:有牛黍,有稻尾秀成赤黍,有馬革大黑黍,或雲秬黍;有溫屯黃黍,有嫗亡、燕頷之名。

《吳氏本草》曰:黍,神農甘,無毒。七月取,陰。益中補氣。

京房《易妖占》曰:天雨黍粟,大人出走。

《荊楚歲時記》曰:十月一日黍臛,俗謂之秦之歲首。未祥黍臛之義。今北人此日設麻羹豆飯,當為其始熟,嘗新耳。

《博物志》曰:地三年種蜀黍,其後七年多蛇。

范曄《後漢書》曰:烏丸國,其地宜稌。

《穆天子傳》曰:天子至赤烏,赤烏獻稌,麥百載。

《廣志》曰:有赤稌,有白、黑、青、黃、燕頷凡五種。

《呂氏春秋》曰:飯之美者,有陽山之稌。

《說文》曰:稌,糜也音麋

崔豹《古今注》曰:糜,稌 也。

《禮記·曲禮》曰:祭宗廟之禮,粱曰薌箕。

又《郊特牲》曰:飯黍稷稻梁,白黍、黃粱。

《爾雅》曰:釁,赤苗;芑,白苗。郭璞注曰:釁,赤粱粟;芑,白粱粟,皆好穀也。犍,為含人曰:別味赤、白苗也。又曰:是伯夷所食首陽草也。

《廣雅》曰:藋粱,木稷也。

《續漢志》曰:桓帝之初,京都童謠曰:「城上烏,尾畢逋。公為吏,子為徒。一徒死,百乘車。車班班,入河間。河間奼女工數錢,以錢為室金為堂,石上慊慊舂黃粱。下有懸鼓,我欲擊之,丞相卿怒。」「城上烏」者,處高獨食,不與下共,謂人主多聚斂也。「公為吏,子為徒」者,言蠻夷叛逆,父既為軍吏,子弟又為卒徒往擊之也。「一徒死,百乘車」者,言前一人討胡既死矣,後又遣百乘車往也。「車班班」者,言乘輿班班,入河間迎靈帝也。「奼女工數錢」,言帝既立,其母永樂太后好聚金錢,以為堂室也。「石上慊慊」者,言太后雖積金錢,猶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黃粱而食之也。「我欲擊之」者,言太后教帝使賣官授錢,天下忠篤之士怨望,欲擊鼓求見卿。「懸鼓」者,復怒而止我也。

《唐書》曰:涼州都督計欽明嘗出按部。有吐蕃數萬奄至城下,欽明拒戰久之,力屈被執。賊將欽明至靈州成下,欽明大呼曰:「賊中都無飲,城內有美醬。乞二升粱米,乞二升墨,乞一挺。」是時賊營中四面阻泥河,惟有一路得入。欽明詐乞此物,以喻城中,冀有簡兵練將,候夜掩襲。城中無晤其旨者,尋遇害。

《淮南子》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織而憙衣裳,無事而求其功,難矣!

又曰:珍怪奇味,人之所美也,而堯糲粱之飯、藜藿之羹;糲,粗也。文繡狐白,人所好也,而堯布衣掩形、鹿裘禦寒。

《國語》曰:欒伯請公族大夫。公曰:「夫膏粱之性難正。」

《呂氏春秋》曰:吳起為鄴令,民歌之曰:「終古斥鹵生稻粱。」

楊泉《物理論》曰:粱者,黍稷之總名也。

《神仙傳》曰:吳孫權時,有一人種粱在山中,患猿猴食之,聞介象有道,聊從乞辟猿猴法。象告之:「無他法也。汝明日往梁所,望見群猴方往時,便大喚,語之言:『以白介象君,使猿猴莫復來食粱。』」此人倉卒,直謂象欺弄之。明日視粱,遇群猴適欲下樹,試承象語語猴,即各還山去,遂便絕跡。

《廣志》曰:有具粱、解粱、遼東赤粱,魏武帝以為粥。

《本草》曰:白粱,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有襄陽竹根者最佳。黃粱,出青、冀。

《楚辭·招魂》曰:稻粱穱麥挐黃粱。挐,糅也。以黃粱和而糅,且香滑。

傅休弈《雉賦》曰:飲以華泉之水,食以玄山之粱。

左思《魏都賦》曰:雍丘之粱。

東薔

編輯

《魏書》曰:烏丸地宜東薔。東薔似蓬草,實如葵子,十二月熟也。

《廣志》曰:東薔色青黑,粒如葵子,幽、涼、並皆有之。

《西河語》曰:貸我東薔,償我田粱。

《上林賦》曰:東薔雕胡。

 百穀部五 ↑返回頂部 飲食部一